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目前经济情况范文

目前经济情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8: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目前经济情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目前经济情况

篇1

(一)公证处人员有限,办理涉农公证效率较低。现在大多数县市的公证员是三到五人,在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这样的公证员队伍应付市区的公证事项还可以。但每个县都有十几个或二十几个的乡镇,当几个乡镇同时出现需要公证员到现场办理公证事项时,公证处人员和车辆就安排不开了,只能按先后顺序一个一个地办,这样就影响了办事效率,不利于维护广大农民的权利。又例如:在办理继承公证时,若是在城市的居民,因为离得公证处较近,可以随时到公证处办理,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可以随时咨询,公证人员调查取证时也比较方便;而在农村的居民就不同了,因为离得较远,办公证之前先要安排好有关农活,特别是种蔬菜大棚的农户,有一天管理不好都有可能导致一大棚蔬菜的损失。如果涉及公证的大部分人准备好了,而一个大棚里的菜今天要卖了,那就只能等到明天了。公证员到农村调查也不方便,因为路途较远,需要单位派车,有时单位的车少,所以公证人员也要等。导至办事的效率较低。

(二)涉农公证事项标的额较低,农民办理公证成本相对较高。一般涉农公证的标的额都比较低,但相对于因办理公证而取得的收益来看,农民的办证成本又相对较高,有些甚至是入不敷出,如有些需办理继承公证的银行卡里只有几百块钱或者几十块钱,而办理公证的各项费用总共要几百元,使得继承人想继承却无法继承,使农民很难看到公证的非营利性和服务性。

(三)有些涉农公证事项程序繁琐、法律关系复杂,办理公证效率较低。有些涉农公证事项法律要求的程序比较繁琐、法律关系也比较复杂,例如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就涉及到土地承包方案的通过程序,土地承包的方式,村民参与的人数,是本村村民还是非本村民承包等一系列问题,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合同的无效,任何一个环节不能按程序进行都可能导致合同公证的无法办理。有些公证员觉得程序复杂、法律关系复杂,办证风险太大,有时也会一推了之。有些公证员平时对涉农法律不甚研究、对农业政策不熟悉,导致办证信心不足,也一推了之。还有农民到公证处咨询后,觉得依照法定程序太复杂,费用也太大,不如不办公证。这些都导致了涉农公证的办证率较低。

二、当前农村公证服务现状的原因

(一)历史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重视工业发展,轻视农业发展;重视城市建设,轻视农村建设。因此本身就底子薄的农村经济发展严重落后于城市。由于经济的不发达,经济交往相对于城市少,使得需要公证的项目相对较少,而且标的额较低。

(二)制度的原因。现在农村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由于土地属于村集体经济所有,而并非属于农民个人所有,这就导致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包土地,农民承包土地,农民转包土地等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程序的复杂性,以至于很多村集体和村民为了省事,跨过程序直接签订合同,以至于公证程序根本不可能介入。有时,土地承包的双方想办公证,但当知道繁琐的程序后就不得不放弃了。

(三)习惯的原因。逐步摆脱完全束缚于土地的农民只要还从事农业生产,就不可能完全摆脱土地的束缚,也不能完全摆脱乡土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农民到城里打工暂时摆脱土地时,或者农民变为市民完全摆脱土地时,都不可能完全抛弃其思想中的传统观念。农村传统的观念是邻里友好、互相帮助、办事讲诚信、说话要算数,因而朋友之间、邻居之间、甚至不认识的人之间的经济交往都是不开单据、不签合同的。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们在上当受骗中总结经验教训,法律意识逐步增强,经济交往中能够主动留下和保存证据,必要时还办理公证。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又是很不情愿的,有时亲戚朋友之间觉得一旦让对方签字会很伤感情。因此,有时亲戚朋友主动提出要给“打个条子”,有些农民也会连忙制止说:“不用,不用”。而亲戚间办理公证的就更少了,觉得办理公证是对亲戚的严重不信任。再是国家多年来一直对农村的政策多于法律,有关三农的法律比较少,因而农民知道国家政策的多,知道法律的少;而乡镇和村干部也热衷于用政策来说教农民,农民一般也就比较关注国家的政策。但也有些干部不能严格执行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农民对国家政策和法律的不信任,对公证抱有无所谓、甚至怀疑的态度。还有就是公证机构和公证人员的习惯。公证机构和公证人员习惯于在城市工作,而不习惯于到农村工作,甚至不习惯与农民沟通,不利于公证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宣传。

(四)教育的原因。长期以来农村的教育水平落后于城市,农民所享受到的教学条件和自身受教育的能力也比较低,导致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不强。此外,农村的普法教育和普法宣传还很弱,农民接受法制教育的机会较少,对公证了解很少。

(五)利益的原因。由于涉农的公证项目比较少,标的额也比较低,有些公证机构和公证员觉得无利益,有些农民离县城较远,办理公证费钱又费力,标的额很低且办理完可能会倒贴钱,这对农民来说很不经济。

三、解决农村公证服务问题的思路

由于造成农村公证服务的现状是多方面的,因而要改变其现状需从社会各方面着手,上下齐心协力,充分发挥公证的预防纠纷、避免风险、维护交易稳定的功能。

(一)在公证人员中深入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公证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确对待农村地区公证工作,正确对待农村困难群众的公证需求。

(二)深入学习和研究农村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公证人员办理涉农公证事项的技能。公证人员要熟练掌握《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等与农民日常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法律,这样才能有效地为农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办理有关公证业务。

(三)定期组织公证人员到农村中宣传和学习。公证机构和公证人员要经常性地到农村宣传公证和法律知识。宣传要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农民群众易于接受。宣传人员的态度要平易近人,解释问题要耐心细致,主动拉近与农民的距离,切忌高高在上,切忌流于形式,这样才能真正让广大农民逐步了解和认识公证的作用和意义。宣传公证知识的同时公证人员也要主动学习农村的一些生产知识,学习农民的优良传统,了解农民的生存环境,从而加深对农村的感情,增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加大对农村公证法律援助的力度。目前农村还有许多贫困人口,有些特别困难的家庭,需要靠政府救济。对农村的困难群众一定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公证法律援助,对年老体弱的困难群众要根据其需要提供上门公证服务。

(五)制定区别对待农民和市民的公证收费标准,普遍且适当地降低农民办理公证的收费标准。农民和市民办理一件同样的公证,却要付出更多的路费和更长时间的误工损失,只有根据有关情况适当地降低农民办理公证的费用才能体现公证服务的公益性。

(六)积极办理标的额较小的涉农公证业务,对有些特殊的公证事项尽量免除公证费。标的额虽小,但往往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如果支付公证费,可能会利益全无。近几年出现了种粮补贴款继承公证。种粮补贴是国家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会弄措施之一,但补贴往往相对于公证费来说并不高,甚至比公证费还少,在公证处正常收费的情况下,往往使当事人根本就不值得办理。因此对种粮补贴款继承公证的费用只有全免才能使国家的惠农政策得到实际的落实,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对类似种粮补贴款继承公证的涉农公证事项,不一定符合法律援助的条件,但全免公证费却更能体现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和公证工作的社会价值。

(七)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的普法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有关部门应不断加强农村的普法工作,切实有效地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并要重视宣传《公证法》和公证业务,这样可能比公证机构自己“自卖自夸”的宣传效果要好。

(八)建立农村公证联络员。可以在乡镇政府建立农村公证联络员,最好是由乡镇司法工作人员来担任。若因此增加了其正常的工作负担,可以根据其工作量给予适当补助,但不可以根据其业务量拿提成,否则可能会变相加重农民的负担;甚至为了个人利益,把没有必要办理公证的事项也忽悠着农民去办,这将会严重损害公证在群众中的声誉,与公证的宗旨背道而驰。

(九)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乡镇一级建立公证工作室。以前很多地方也建立了乡镇公证工作室,当时的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如果要发挥实际功能,必须壮大公证人员队伍,每个公证工作室至少有一名公证员助理作为日常工作人员,决不可以像以前一样在乡镇法律服务所门前挂个公证工作室牌子,让农民误以为是公证处,在法律服务所办理了见证却误以为是公证。在现在公证处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乡镇设立公证工作室。

(十)深入研究和开拓涉农公证业务,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公证机构可以根据公证的优势和农村经济的特点,在发展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开拓新的业务。如积极做好村民委员会选举现场监督公证。对村民委员会选举进行现场监督公证,可以有效防止选举中的舞弊行为,确保选举过程的程序合法。也可以打消部分选民的疑虑和对地方组织的不信任,有利于提高选民参加选举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主义民主进程和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

篇2

关键词:畜牧业;经济;生猪价格

一、畜牧业生产保持增长

2011年第一季度末,全县生猪存栏64.68万头,同比增长10.85%,其中:能繁母猪11.29万头,同比增长26.57%;牛存栏11.53万头,同比增长5.68%;羊存栏20.44万只,同比增长6.57%。出栏肉猪49.15万头,同比增长9.8%;育成优质仔猪66万头,同比增长21.28%;外销仔猪36万头,同比增长15.24%;出栏肉牛16734头,同比增长27.27%;出栏肉羊57562只,同比增长22.01%;出栏家禽58.62万只,同比增长11.32%。1-3月,全县肉类总产量53063吨,禽蛋产量724吨,分别比上年增长9.21%和30.92%,其中:猪肉产量48816吨,同比增长8.74%;牛肉产量2497吨,同比增长26.17%;羊肉产量921吨,同比增长4.42%;禽肉产量929吨,同比增长11.39%。完成牧业产值(现价)49708万元,同比增10.48%,其中:猪的饲养产值41774万元,同比增长9.79%,占牧业产值的84.04%。

二、项目建设和重点工作全面展开

一是能繁母猪保险工作已于3月4日全面启动。二是草原生态保护补助项目已落实草原禁牧承包面积3.0456万亩、承包户5户,草畜平衡承包面积1.45万亩,承包牧户4户,落实牧草种植良种补贴0.268万亩,承包牧户2户,完成落实农田种草养畜户152户,计划开展农田种草100亩。三是在中安镇大厦格和墨红清水溪流水启动新建2个万头猪场。四是计划新建千头养殖户10户,现已落实1户。五是计划新建养殖示范村(小区)30个,现已落实9个正组织实施建设中。六是新增生态养殖户2户,现已落实3户。七是春防工作全面开展,4月初全面完成春防工作。八是全县11个动物检疫申报点建设全面启动。九是对全县大、中规模养殖场、兽药饲料经营企业和定点屠宰场开展“瘦肉精”等项目开展拉网式排查,确保人们吃上放心肉。

三、猪肉和玉米价格同比上涨,牛、羊价格持平

1-3月,全县活肉猪平均价格为13.72元/公斤,同比上涨了40.86%,猪粮比价达6.21∶1,同比上涨了31.29%,高于于6∶1临界值,养猪进入赢利区域;仔猪价格15.82元/公斤,同比上涨了67.23%。去骨牛肉价格45元/公斤,带骨羊肉价格达35元/公斤,与上年同期持平。每吨玉米价格为2210元,同比增长10.17%;每吨浓缩料销售价为6000元同比增长9.09%;从猪粮比价上分析,如果把5.5∶1(国家标准是6∶1)的猪粮比价作为富源生猪生产盈亏平衡点,当前每出栏1头100公斤的肥猪赢利156元。

四、生产形势分析和预测

从第一季度畜牧业生产情况分析,生猪和仔猪价格同比、环比都持续上涨,养殖户全面赢利。这次全国生猪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生猪生产的周期性作用。此轮周期自2006年6月(猪粮比为4.37∶1)从低谷起动,同年10月开始进入盈利期,最高峰在2008年4月份出现,猪粮比高达9.64∶1,之后进入周期性下降轨道,2009年5月步入产业低迷亏损期,6月到达同年最低谷,猪粮比为5.65∶1,后受国家启动冻猪肉收储计划影响,生猪价格趋稳回升,12月猪粮比最高达6.47∶1。由于2009年年初国家出台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规定,上半年进行了储备肉收储,生猪生产能力尚未得到有效压缩,产能整体仍处于供大与求状态,因而从2010年2月上旬开始生猪价格持续下跌,进入本轮周期“W”型底的第2次探底,6月触底,猪粮比为4.61∶1。之后开始快速回升,进入了此轮周期的上升期,本轮周期(2006-2010年)和1995-1999年周期走势如同一辙,都经过了2次探底。这次价格上涨,可以说是这一轮周期内的规律性上涨。二是饲料价格上涨,生猪养殖成本提高。目前猪肉价格仍在正常的市场波动范围内,生猪生产也进入了此轮周期的上升期,是生猪市场周期性变化的正常表现。预计今后两年在国家大的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下,同时国家对生猪行业的调控手段将更趋完善,生猪价格将基本维持在盈亏平衡线(猪粮比6∶1)附近小幅震荡,生产将呈稳步发展的态势,不会再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转贴于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富源县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主要是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滞后,无专业化的生猪营销组织。二是畜牧龙头企业龙头带动作用还不强,畜产品处于初加工阶段,量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引发的畜产品安全问题可能会使消费者对畜产品消费陷入安全恐慌中,对生猪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四是富源县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装备落后,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不健全、设备不完善。

六、下步工作措施

第一,加大畜牧科技推广和政策扶持力度,在扩大生猪生产能力的同时提升生猪生产效益。一是要在稳定发展我县能繁母猪存栏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现代良种繁育技术,提高生产力。二是重点发展规模养殖,继续提升规模养殖的比重,实行标准化饲养。三是全面实行公猪定向化、母猪规范化、商品仔猪规格化、育肥猪生产标准化生产模式。

第二,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加强对生猪养殖场的防疫监管,指导规模养殖场(户)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做好消毒灭源和病死牲畜的无害化处理。加大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运输检疫执法力度,严防病害猪肉上市,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肉”。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工作责任制,为畜牧业生产保驾护航。

篇3

[关键词] 农村 经济审计 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015-01

前言:农村经济审计的主要作用是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资产进行有效的审计和监督,以此来保证农村集体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看来,农村经济审计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这就需要对其中的审计方法和流程进行规范管理,以此保证农村的整体稳定性。

1 农村经济审计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

虽然目前农村的规模正在逐步增大,但是其中的经济审计部分仍旧没有按照实际情况来进行,其中的部分流程和审计监督力度仍旧不够,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的财务关系一直处于混乱的转台,从而导致各种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出现,这些所出现的实际问题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1 缺少完善的审计制度。为了保证保证审计流程的规范性,国家颁发了《审计法》来对其进行规范,但是目前所遇到的实际情况为农村经济审计没有按照其实际内容来进行,导致实际的审计工作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另外,在目前的审计工作中,监督力度远远不够,特别是对于历史旧账问题,往往很难快速而准确的进行调查取证。由于在审计工作中,村干部往往负责其中的监督工作,当审计工作中涉及到村干部等当事人的情况下,由于利益关系的存在,导致相关的资料难以获取,这些现象都是农村的经济审计工作无法正常的开展;另外是审计的处理阶段,没有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常常会出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现象,导致审计工作完全取不得成效,使其权威性也得到了破坏。

1.2 审计人员的素质问题。虽然目前农村的经济审计工作已经渐渐的提上日程,但是由于目前农村经济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专业性不强,其中的许多审计人员没有得到专业的培训,在这样的情况下,专业的审计知识和程序就不能得以体现,导致审计工作的不规范,虽然新农村的发展,也引入了一些专业的财务管理和经济审计人人员,但是所起到的作用太小,不能形成影响力;最后是在审计结束之后的处理阶段,其中的相关部门缺少执行力度,使审计工作的结果不能得到承认。

1.3 经费问题。经费问题是影响审计工作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对农村经济审计工作的不重视,在审计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经费保障,在这样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得不到专业的培训,其工作效率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2 强化农村经济审计职能的相关建议

根据上述农村经济审计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寻找相关途径进行改变,其主要途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首先是加强农村经济审计立法的步伐。针对目前农村审计工作有法不依的现象,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家的相关法律,加快农村经济审计立法的过程,以此来明确经济审计工作在农村发展中的实际地位,在这样的过程中,其重点是需要通过国家所制定的法律体系来发挥出农村经济审计的实际作用,同时需要注意经济审计工作当中的监督作用。通过经济审计立法,能够使审计的方法和流程趋于规范化,同时也可以保证审计的结果处于公正公开的地位,在审计结果出来之后,需要根据相关的责任制度,对于其中有违法乱纪行为的人员,要进行严肃处理。

2.2 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农村经济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高的工作,为了保证这项工作能够发挥出其主要作用,需要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以此来使整个审计流程处于规范化的状态。各个农村审计机构需要按照审计流程来配备相应的审计人员,对于其中专业性不强的审计人员,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其的培训力度,另外一方面,需要审计队伍中的专业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其他的审计人员进行教育,通过培训和工作实践的相互结合,使审计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逐渐提高,保证其专业资格,为农村审计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另外,为了保证农村经济审计工作的整体权威性和严肃性,需要建立独立的监管部门,对审计流程、方法、结果和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同时,为了永久的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需要相关部门保障农村经济审计工作的整体经费,并且将其列入同等财政预算,在这样的情况下,审计人员的专业性得到保证,经济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有了保证。

2.3 加大农村经济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农村基层干部需要提高对农村经济审计的重视程度,同时结合相关部门,加强对经济审计工作的宣传,使基层群众能够深刻认识到审计工作的主要职能,并且使其明白审计结果与自身利益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充分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同时,也能够扩大审计工作的影响力。在经济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已经深入到基层群众当中后,审计结果的执行情况也会相应的得到改变,在出现违法乱纪的情况下,能够较为顺利执行审理结果,以此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结束语:在农村财务管理当中,经济审计工作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强化农村经济审计,能够有效的对农村财政进行整治,化解当地的经济矛盾,促进农村的稳定发展,针对目前农村经济审计中出现缺少完善的审计规章和专业的审计人员等问题,需要加强农村经济审计立法,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加大农村经济审计的宣传力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使农村经济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朱玉亭. 强化农村经济审计 规范农村财务管理[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8):149-150.

篇4

一、货币政策概述

1.货币政策分类

按照货币政策的具体影响可以将货币政策划分为积极货币政策以及稳健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是指通过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的下井来释放大量的货币,增强市场流动性,从而刺进总产出的增加。文件货币政策则是指减少货币供应量,降低市场流动性,从而抑制经济过热情况的产生。一般来说,当经济增长幅度下滑,通缩情况明显的情况下,就需要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当经济过热的时候,则需要采用稳健的货币政策。

2.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从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来看,各个国家央行主要采用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短期利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基础货币等等,短期利率的上升可以灵活的调节货币量的供给以及需求,利率上升则[:请记住我站域名/]回避回流银行,利率下降则货币从银行流出。银行存款准备金决定了银行可用资金的多少,如果国家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则银行可用资金减少,反之可用资金则会增加。基础货币也被称为高能货币,主要包括银行存款、流通中的货币、公众持有的现金等等,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减少或者增加基础货币的数量,从而影响经济目标。

二、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目的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了新常态,具体表现就是经济增速下滑,经济结构优化、经济驱动要素改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货币政策适时调整,从而确保的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而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目标具有多重性,不仅仅包括经济稳定增长以及充分就业,还包括经济结构优化以及利率水平的稳定,具体阐述如下。

1.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稳增长目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只有经济保持适度的增速,才能够实现充分就业、财富增加,目前我国经济增速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低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需要服从于经济增长目标的要求,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速将会保持在7%左右的水平,货币政策的设计要有助于这一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2.促进社会充分就业

就业事关国计民生,只有充分就业,社会才能够稳定,因此货币政策需要考虑充分就业的问题,充分就业一般在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速情况下才能够实现,当经济增速下滑的时候,充分就业目标就很难实现充分就业。从这一角度来说,货币政策要考虑到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撑,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3.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特征就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这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经济结构优化中,货币政策作用很大,货币政策需要向国家大力支持产业进行倾斜,举例而言,信贷投放要具有方向性,大力支持新兴产业、第三产业等等,实现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

4.稳定汇率水平

汇率是一个国家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稳定性,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外贸被誉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由此可见每年进出口在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而汇率是否稳定将会直接影响进出口贸易,举例而言,如果人民币升值,则会导致进口的增加,出口的减少,反之则会带来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因此货币政策需要注意汇率水平的稳定,保证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

  5.稳定物价

物价稳定是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础,积极的货币政策下,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通胀的产生,从而使得物价上涨,稳健货币政策下,则会带来一定的通缩,物价会出现下降。货币政策制定中需要考虑问价问题,避免物价波动幅度太大。很多时候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是相互冲突的,物价上涨会导致就业减少,因此在考虑各种目标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货币政策的无所适从。

上述各个目标虽然都是货币政策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内容,但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些目标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某一时间段需要重点考虑稳定物价,某一阶段则需要重点考虑就业。

三、当前我国货币政策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遭遇到了很多的挑战,这些挑战需要采用更加灵活有效的货币政策来进行化解,从货币政策的类型来看,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要采用积极的货币政策类型,进一步的刺激经济增长,确保经济增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1.降低存款利率

我国目前经济增速以及滑落到了2008年以来的最低位置的,制造业景气指数更是长期处于低位,这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的降低存款利率,释放出来更多流动性。目前实体经济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大量的企业因为融资款或者融资成本太高而出现倒闭潮的情况,因此针对实体经济的苦难,国家要降低存款利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使得更多的资金从银行流出,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2.降低存款准备金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也是释放流动性的重要手段,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一个低谷阶段的,在市场信息不足的情况下,仅仅是降低存款利率,货币政策力度依然不够,资金从银行的净流出依然不是很理想。加上目前存款准备金率相对较高,因此在货币政策方面还有很大的操作空间,需要通过降低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来让银行有更多的资金发放信贷。

3.稳定人民币汇率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人民币汇率不是很稳定,人民币汇率一改多年兑美元升值的趋势,人民币出现了大幅度的贬值情况,这说明了大量的外资正在从国内加速逃离,人民币正在被抛售。鉴于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重要性,当务之急就是要动用我国雄厚的外汇储备来干预外汇市场,抛售美元,吸纳人民币,保持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避免因为人民币发生大幅度贬值而带来的一系列金融危机。我国要在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同时,完善人民币汇率的报价机制,彻底改变人民币持续贬值的基础所在,提升国际市场对于人民币的信心。

篇5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日前在长春举行的第四届东北亚经济合作论坛上发表演讲表示,目前中国GDP年增长保持在11%左右,在未来15-20年内,应该不会低于8%。到2030年仍会实现较快增长,到205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就人均收入来说,也将不断上升,即便是到本世纪末,中国的人均收入也会实现增长。

蒙代尔还指出,中国是世界煤炭消费大国,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的14%,其中85%以上来自煤炭。对于东北地区和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尽快向能源可持续应用的道路发展,摆脱目前对煤炭的过度依赖。

点评:相比于国内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悲观论调,蒙代尔先生的上述结论似乎让人感到些许希望和安慰,毕竟人家是世界经济领域的权威。不过,在反观国内接市,股市和制造业等角落之后,对于美好的经济前景,心中不免还是有些惴惴不安。孰对孰错,也许要看历史给出的答案了。

罗奇:全球经济降温刚刚开始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罗奇日前表示,全球经济才刚开始转弱。美国可能陷入衰退,而亚洲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也将开始感受其冲击。罗奇表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信贷紧缩那么简单,信用危机的三分之二可能已经过去,但其对美国和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才刚刚开始。尽管美国第二季度增长速度较预期强,但在失业率攀于卜’房价下跌冲击消费支出的情况下,美国下半年增长可能又会转弱。而欧亚出口也将因此受创,全球经济增长也会受阻。

哈继铭:国内经济下行年内难结束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日前在深圳表示,在目前美国市场消费尚未见底回升、国内投资不景气和消费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国内经济下行还需持续一段时间,可能年内难以结束。

哈继铭表示,中国出口的下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市场消费能力的回升。哈继铭在详细分析了美国房地产1979年到1982年、1989年至1995年的两轮大行情后认为,两次的跌幅都至少是前期涨幅的一半。照此计算,如果此轮回调也按历史上的涨幅一半计算的话,这次下跌的空间至少为30%,以目前行情来看,那就是还有10%-15%的下跌空间。

在国内投资上,哈继铭以占国内投资25%的房地产为例进行了分析。他表示,目前国内的楼市情况是量缩价不涨,许多城市今年上半年的交易量与去年同期相比都是大幅下降,且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数量正呈上升趋势。从购买力分析,目前投资客几乎不会买入房地产,剩下的就是自住购房者。

篇6

一个我们原本很陌生的“猪流感病毒”突然间惊扰了世界,并以汹汹之态让流感传播警告级别从4级提高到5级。

从发病症状、传播方式、预防手段等方面来看,猪流感都和“非典”有很大的相似性,这又使我们敏感的神经想起当年“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我觉得经历了“非典”之后,中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应对传染性疾病的措施,已经具有很强的应对能力,“猪流感病毒”在中国出现“群体性”爆发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中国不会爆发猪流感,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可以不受其影响,可以置身事外。尽管我们很难预测未来猪流感在全球的后续演变,但就目前而言,猪流感的暴发对中国的出口会产生较大的冲击是不可质疑的。在当前没有预防猪流感药品的情况,各国采用隔离的方法也许会成为最有效的手段,而这一隔离措施必然会导致经济活动出现快速收缩。全球经济活动的收缩必然会影响我国的进出口。

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爆发猪流感疫情的墨西哥,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3万亿美元,人均收入达到10694美元,经济规模全球排行第13位,由此可以看出,如此庞大的经济体目前面临“瘫痪”困境,其经济活动大多将面临停止,短期内必然会对全球的经济产生冲击,这对刚刚步出金融危机经济复苏才刚有苗头的世界而言,无疑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与此同时由于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美国是墨西哥最大的进口和出口贸易伙伴国,两国之间经济、文化等交往最为密切。据世界贸发组织统计,2007年墨西哥49.6%的进口来源于美国,而其对美国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82.2%。对美国而言,其第三大进口贸易伙伴国是墨西哥,15.7%的进口来源于墨西哥,同时,墨西哥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出口伙伴国,美国的出口有21.4%是出口到墨西哥。墨西哥经济出问题必然会波及美国的经济。

由于两国之间关系紧密,猪流感不可避免的也传染至美国,目前美国的纽约州和加州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流感的肆虐,不可避免也会造成美国经济体的经济活动出现收缩。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它打喷嚏,全球就有可能感冒”。况且当前猪流感已经传播到欧洲和亚洲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也导致这些经济体的经济活动出现收缩。

发达经济体在此敏感时期再次受到冲击,其影响不可低估,原因:其一,当前美国通过“定量放松”已逐步摆脱再次爆发金融危机的风险,尽管近期消费者信心指数和股市由于“定量放松”出现上升,但经济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经济能否尽快复苏,目前已经进入敏感期,对经济回升的信心并不稳定,此时,出现猪流感肆虐导致经济活动收缩,无疑会再次对经济回升的信心造成打击,而在经济出现起伏波动较大的时候,信心的恢复对经济的回升影响较大;其二,由于猪流感的传播导致经济活动的收缩,这会使本已处于衰退期的经济体加速出现衰退,导致经济数据的偏离,这不利于决策当局和各经济体的参与体把握经济运行进行决策;其三,在没有预防药品的情况下,采用隔离是最为有效的预防措施,这很容易导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尽管目前我国没有猪流感传染的迹象,但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却不可小视,首先,目前受猪流感影响最大的两大经济体――墨西哥和美国,都是我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国。美国是我国第一大出口伙伴国,2007年依据世界贸发组织的统计,其中美国44.6%的进口来源于中国。不考虑香港的转口贸易,09年1-3月份对美国的出口占我国总出口比重的18.5%。墨西哥目前是我国对拉美地区最大的出口贸易伙伴国,其中墨西哥25.8%的进口来源中国;其次,其他出现疫情的发达经济体,其经济活动的收缩,也会对我国的出口产生影响。

篇7

关键词 旅游 党政领导 经济责任审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些地方甚至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因此,许多地方都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掀起了旅游资源开发的热潮。但在以往的旅游开发中透露出了急功近利的思想,人们对旅游资源重开发,轻保护,使生态环境和遗产遭到了破坏,影响了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此,党政领导难辞其咎。因此,我们必须选择合适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来掌控经济发展的方向,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有效地缓解经济增长造成的生态问题。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监督制度。以往的观点认为,对党政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应集中于财务收支与财经法纪等微观经济责任上,但随着现代审计功能的拓展与创新,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经济责任审计还应该关注党政领导的宏观经济责任乃至社会责任。

1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及特色

1.1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的经营管理责任进行监督与评价的一种审计类型。本文强调在旅游区县任职的党政领导针对旅游开发项目决策、实施、成果进行监督与评价。

1.2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特色

由于在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基础上加以旅游区县的限定,所以与一般经济责任审计相较而言有其专门的特色。

(1)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属于交叉边缘学科,其融有审计与旅游专业知识,相较一般的经济责任审计专业性更强。

(2)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评价标准的地区差异性要求更高。

(3)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刚刚提出不久,正处于试点探索阶段。

2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缺少有针对性的审计操作指南

审计署对党政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出台的审计操作指南,其内容仅仅是在宏观上进行概括性的规定,并未针对旅游业的特点做出有区分化地详细说明。

(1)在我国,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提出时间不长,国内审计工作开展范围小、次数少,缺乏可以借鉴的工作经验。

(2)就国外而言,一方面在国外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尚未提出,因此没有类似的操作指南可以借鉴;另一方面,国内外的国家政策不同,地理性质不同,因此也无法直接引用。

想要更好的开展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就要结合旅游区县当地实际情况,但我国各区县旅游资源差异较大,无法适用统一的执行标准,这就更加强调具有针对性的审计操作指南提出的必要性。

2.2旅游区县党政领导评价标准不够完善

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党政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不能一概而论。同时,区县旅游带动的其他行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应该纳入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中。

(1)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在于对区县领导工作进行监督与评价,审计成果应上报给区县领导的管理部门,但审计署对于评价标准的制定并未考虑到相应部门的管理要求。

(2)各个地方的自然资源情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无法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但目前我国尚未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

(3)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融入了旅游新概念,而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多擅长于财务审计,因此对新领域的审计评价标准的制定能够做出的贡献不大。

2.3旅游专业性审计人员缺乏

目前,我国的审计人员绝大多数是会计、审计等经济类专业,缺乏对于旅游方面专业性的知识;其次,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是近些年来才提出来的,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缺乏可以借鉴的经验,当下针对这一审计工作的开展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同时,专业性审计人才也处于开发阶段,难以形成一支较为成熟的审计队伍。

(1)我国的高等教育对于审计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开设是十分独立的,这就导致目前具有旅游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的短缺。

(2)旅游业能够以行业的形式存在并且成为当下国家关注的重点,说明其影响力的重大,影响面的广泛。这就要求这一领域的审计人员要有足够丰富的知识面。但目前这一领域的审计人员大多是财务审计人员出身,很难胜任这项工作。

(3)随着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提出,相关部门对于审计人员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技能开展了培训,但是旅游审计专业性要求高,对于审计人员相关培训的周期较长,导致目前该领域的专业性审计人员处于“真空期”。

2.4审计成果运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一方面是上级领导对下级的监督和评价以及本级领导对自身的工作的总结;另一方面其成果可作为资源与经验进行各机构共享。但目前该领域的审计人员缺乏对审计报告使用情况的跟踪了解,同时相关部门之间不注重沟通交流,因此很难保证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

(1)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区县领导任期的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干部任免的依据。然而,目前却在审计报告出具前,就发生了人动,使得评价工作与干部任免工作脱节。

(2)传统的观点认为审计是基于受托责任产生的,审计人员将出具审计报告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对于委托方如何利用审计报告,一般不进行跟踪了解。而干部管理部门对审计工作的不专业,导致审计成果难以得到有效运用。

(3)目前的旅游区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干部任免的方面往往属于事后审计,审计工作与干部任免工作严重脱节,审计结果的滞后导致审计成果的作用没有发挥到极致。

3对策与建议

3.1如何解决缺少针对性的审计操作指南的问题

(1)结合旅游业的行业特点。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特色在于融入了旅游概念,因此,就要求审计机关在制定操作指南时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特点,如考虑到生态保护,旅游商业开发等因素,提出具有可实施价值的操作指南。

(2)适应旅游区县具体情况。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各个地方受自然环境、地理特点等的影响,同时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对不同旅游区县进行审计前就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具体情况,采取适用的审计操作指南。

(3)加强审计人员专业性培训。目前缺少针对性指南,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专业型人才的缺乏。旅游区县责任经济审计正处于试点阶段,当下进行这一领域工作的审计人员大多对旅游业涉足较浅,无法结合旅游业特色提出有针对性的操作指南。而目前解决这一困境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强人员专业性培训。

3.2如何解决旅游区县党政领导干部评价标准不完善的问题

(1)因地制宜。我国各个地区自然资源情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为了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各个旅游区县的党政领导进行工作评价,就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部评价标准。

(2)评价标准制定权限下放。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是供人事管理部门对党政干部进行工作考核以及人事调动所用。为了能够更好地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更有效地利用审计的评价结果,审计评价标准的制定由各个旅游区县的党政干部管理部门进行可能更为恰当。

(3)丰富评价指标。旅游区县的开发不可避免地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如商铺入驻、房地产开发等等。这些经济指标的提高势必会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在对当地党政领导评价时就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做到综合全面地评价党政领导干部工作业绩。

(4)注重专业型人才开发。一套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的提出重点在于具有专业性的人员。因此,为了能够尽早完善我国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就需要审计机关在专业型人才开发机制上“下苦功”。

3.3如何解决旅游专业型审计人员缺乏的问题

(1)在职审计人员再教育。目前从事旅游区县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对于旅游业方面的知识涉猎较少。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这一领域的审计工作,审计机关可以针对在职的审计人员进行集中的专业性教育,丰富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2)建立行业之间的交流平台。除了通过人员再培训外,还可以加强行业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建立行业之间学习交流平台,使得审计人员熟悉旅游业人员日常的工作流程,增审计人员实践经验。

(3)注重综合型人才的选用。在今后的审计人员选用机制中,不仅仅局限于审计专业能力的考察,更要注重综合型人才的发现和选拔,为审计工作全面性开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基础,夯实我国审计人员队伍的核心力。

3.4如何将审计成果的运用进一步提升

(1)加大审计成果在干部任免评价指标中的权重。为了避免审计评价工作与干部任免工作脱节,审计机关要求干部管理部门在干部任免工作中加大审计成果指标的权重,增强审计成果的效力,进一步加强审计成果的运用。

(2)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范围,推进跟踪审计工作。审计人员的责任不仅仅在于出具审计报告,还要跟踪了解相关部门对审计建议的落实情况。做到全过程的跟踪审计,确保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

篇8

    关键词:税收;过快增长;正常回归

    税收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是税收收入也不是越多越好,税收的规模应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一个国家正常的税收增长应该在什么水平上才是正常健康的,或者说是与经济水平相适应,做到经济、财政、社会达到一个和谐点,是一个国家制定科学的税收政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从1997年起,我国税收收入出现了超常增长。基于这个现状,如何让税收增长回到正常的水平上来,对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基于此,本文对税收收入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对税收增长的超常情况一一说明,以期求得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税收收入增长因素分析

    (一)税收的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是税收的基础,只有经济增长了,税收收入才可能增长。经济增长促进税收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随着一国GDP的总量不断提高,可供分配的“蛋糕”越来越大,即扩大了税源,从而在源头上促进了税收增长。

    第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对税收增长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导致税源结构和税收收入产生了改变。随着经济发展,税收负担轻的第一产业的比重会越来越小,而税收负担较重的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则会越来越大。因此,经济结构的优化能够促进税收增长。

    二、我国税收收入的过度增长

    (一)我国税收收入的过度增长的现状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财税体制、制度政策的多次调整,我国税收收入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趋势。目前的情况是税收增长远快于经济增长,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税收的这种超常增长会不会对经济产生损害也成为经济各界普遍讨论的热点。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第37、262页相关数据计算。

    根据上表二1997-2010年的GDP增速与税收收入在增速的对比看出,税收增长的速率远大于GDP的增速,税收弹性系数远大于1,这说明我国的税收收入过度增长。

    (二)我国税收收入过度增长的原因分析

    如果把中国税收收入的持续高速增长的时间进行追溯,最早应该是从1994年开始的。

    1993年的时候,全国税收收入不过4118 亿元,而1994—1997年,年均增长1000亿元上下。1998年情况特殊,在严峻通货紧缩形势的挤压中,很不容易勉强实现了1000亿元的增长任务。但是,在1999年之后,税收收入便进入了快车道,当年跨越10000亿元大关。接下来,几乎是每隔两年便跃上一个高台。2001 年突破15000 亿元,2003 年突破20000 亿元,2005 年突破30000 亿元。此后的税收收入增长一直没有止步,2008年实现收入54220亿元,同比增长18.8%\+①。2009年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有了较大回落,但是到了2010年又迅速回升。

    对于税收收入的持续高速增长解释,在理论上分别有从“影响税收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经济结构、价格变动”、“现行税制设计与税收征管水平”、“税收计划、财政政策因素”、“国内生产总值与税收的统计差异因素”、“投资过热因素的影响”等方面来进行分析。综和目前此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到税收的高速增长不是由某个单独的因素决定的,应该从各个因素来分析。目前我国税收的高增长是由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引导的,由税收制度、税收征管、价格体系等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而导致的。这是一个系统的运作,要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过快增长的问题,必须在这个系统中通过各个构成要素的调整来进行正常化的回归。

    三、我国税收收入适应经济正常增长的回归

    对我国税收收入的高增长,很多学者都表示了担忧,那么,一国的最佳税负水平是多少,或者说,税收增长到什么程度就应当适可而止,有所收敛呢?我们不妨在此把处于利于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与经济形式相辅相成的税收收入增长成为税收的正常增长。目前的形势是税收的过度增长,如何回到正常增长的水平正是对于现在财税问题的一个解决,对此需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引导税收收入的正常增长。

    (一)适当降低总体税负

    减轻宏观税负的一个直接方法就是减税。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少税率偏高,税基偏窄。我国的主要税种—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偏高。目前我国增值税的法定税率为17%,这高于西方国家的水平。另外,我国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在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下,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偏高。在目前的形势下减税对经济发展能起促进作用,不论对流转税、所得税和其他各税来说,都会对生产和消费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二)税收制度改革——各个税种的改革

    1、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由生产型增值税转为彻底的消费型增值税。目前我国实行的消费型增值税,仅仅是允许抵扣购进设备中所含的进项税额,而不动产所含进项税额却不允许抵扣,因此,仍存在重复课税,会提高税收负担。今后应结合增值税、营业税课税范围的调整,努力将不动产中所含进项税额纳入抵扣范围,以使我国的增值税变为完全的消费型增值税。

    2、改革消费税。目前消费税中的一些税目已经不再适合征税,需要对原来的税目做出调整。比如酒精、汽车轮胎等基本生产生活资料,应当将他们从消费税的应税消费品中剔除出去,以适当降低消费税税负。

    3、改革企业所得税。加大对创新活动和小企业的税式支出力度。如加大对企业开发费的税收优惠,放松对职工教育经费扣除的限制等,尤其是对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更应当给予力度更大的优惠。

    注释:

    ① 资料来源:国家税务局网站。

    参考文献:

    [1]樊丽明、张斌,《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的关联分析》,税务研究,2000年2期。

    [2]岳树民,《中国税制优化的理论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龚辉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年版。

    [4] 高培勇,《中国税收持续高增长之谜》,经济研究,2006年12期。

    [5] Harvey S·Rosen,《Public Finance》,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金人庆,《中国当代税收要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篇9

(《财经》2007年第18期“中国水污染危机”)

目前中国严重的水污染危机,有法规方面的原因,也有技术方面的原因,还有执行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的偏差。考察中国各大流域的水污染问题,可以发现,地方政府在水污染方面的执政理念偏差,正是中国水污染的根源所在。

一是“GDP崇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因为制度和认识等原因,一些地方官员奉行“经济发展就是一切”的执政理念。在他们看来,最重要的是把经济搞上去,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政绩和升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当地的经济利益,一些地方政府可以纵容甚至保护一些污染大户企业违规排污。

二是认为经济发展无法避免环境污染。一些地方官员奉行的是“经济要发展,污染难避免”的执政理念。在他们看来,自己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等经济搞上去了,再来治理不迟。水污染这类环境问题,如果不到火烧眉毛的程度,是进入不到他们的视野中去的。

三是“以邻为壑”,置区域环境问题于不顾。一些地方政府利用污染企业获得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却把水污染的恶果留给了别的地方,自己不愿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这个问题上,太湖严重污染的现实,就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例子,苏、浙、皖、沪的一些地方争向太湖排污,却不愿承担治理的责任和费用。

近年来频发的水污染事件和日益严峻的水污染形势一再表明,水污染已经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全局性问题。要改变这种困境,先得从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改起:以民生为本,追求社会的和谐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北京 李奂章

城市土地供应结构需变

(《财经》2007年第18期“疯狂楼市”)

造成目前房价高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土地价格不断高涨的“贡献”颇多。要给“高烧”的楼市降温,可选择的方法也很多,其中的一条,就是加大土地的供应力度,改变目前“钱松地紧”的状况。如何加大土地的供应力度?治本之策是改变目前的城市土地供应结构,变寡头供应为多头供应,形成供地市场的竞争状态。

目前中国的城市土地供应市场上,政府是土地的惟一合法的供应者。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寡头供应正是造成土地供应紧张、价格高涨的重要原因。市场经济的原理告诉我们,当某一商品的价格上涨时,供应方会增加,从而提供更多的相应商品。供应者的竞争,会使价格的涨势逐步趋于平稳甚至下跌,也就是说,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无限上涨。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供应者竞争,情况可能不同:寡头很可能通过供应来操纵价格,不断推高价格,以达到获取暴利的目的。在目前地方政府作为卖地获利者的身份没有改变之前,这样的逻辑应当是有充分理由的。

为此,必须改变城市土地的供应结构。因为目前的土地所有权还属于国家,可以考虑允许农民直接出卖土地的使用权,用来建设房屋。这样,土地市场的供应结构就会改变,土地由寡头供应变成多头供应,从而形成竞争性市场。在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中,目前土地供应紧张的情况必然会缓解,价格也会回到合理的位置,目前“高烧”的楼市也必然会退烧。

南京 吴辉

不仅仅是掩耳盗铃

(《财经》2007年第17期“不可掩耳盗铃”)

在一个合格的市场中,价格信号的确带来了制定正确政策的便利与可能。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正不断进步以求完善的市场中,必定存在其他必须要给予考虑的社会问题。

只要稍做调查就可以发现,在中国庞大的人口数中,仍然有一些偏远地区,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还有很多人需要政府的大力援助才能够解决温饱。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必然要考虑具体的经济现实,维护社会稳定。如果一味地按价格信号行事,很可能引发社会底层人口的不满以致威胁社会的稳定发展。

在“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的诅咒下,中国要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不能只是单纯从价格方面下手,势必也要兼顾“公平”的问题。这可能也是决策者不得不掩耳盗铃的难言之隐吧。

篇10

最近的几个月,市场对越南贸易赤字的可持续表现出了担忧。在年初的几个月出现了一定的贸易盈余后,贸易赤字在2009年中开始出现恶化。用3月同比惯性指标来衡量,目前的贸易赤字几乎相当于GDP的25%,而月度的贸易赤字则达到了20亿美元。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今年以来,进口的增速远远超过出口。进口的高速增长反映了越南政府的刺激计划起到了刺激内需的作用,而出口不振则是由于外需尚未恢复。尽管贸易赤字并不如2008年中时那么高,但是海外资本流入,如外商直接投资、海外公民汇款以及外资对有价证券的投资,却也远低于正常年份。这种情况导致了国际收支出现了显著的“不平衡”。

与此同时,市场对越南通货膨胀的担忧也在加深,尽管与不断上升的贸易赤字相比,通胀看上去并不那么糟糕。从月度环比数据看,今年3月以来,环比通胀率在0.5%(年率约为6%)。相比而言,同比数据由于基数效应的存在容易掩盖真实的情况:CPI同比在去年第三季度见顶于27.9%,之后就一路下探,并在近几个月徘徊在2%-4%左右,看上去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无法接受的数字。

然而,从我们的3月同比惯性指标来看,这一指标显示的通胀率已经达到13.9%(年化)。尽管越南的均衡通胀率应高于本地区的其他国家,但价格压力的上升却是不争的事实,且上升的势头很快,这也预示着货币政策应该趋紧,尤其在目前的低利率情形下――目前其基准利率仅为7%,而越南央行还为多种贷款提供4个百分点的贷款优惠。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之前更担忧的是越南政府会对目前态势采取“容忍”的态度,之前的经验似乎也表明越南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回想一下2008年中,在经济增速高于潜在增速多年之后,越南经济明显表现出了过热的迹象。随着进口的不断增长,越南的贸易赤字暴增至GDP的50%左右。更糟糕的是,通胀率几乎接近30%。在这种情况下,当时越南政府采取了观望态度,最终泡沫破灭,越南政府又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官方基准利率从7%一路上调至14%。在官方试图给经济降温的同时,全球经济危机接踵而至,最终使经济滑落深渊。

但此次,越南政府的行动则显得坚决。在11月25日,越南政府宣布将本国货币贬值5.4%,将越南盾兑美元的中间价从17034升至17961兑一美元一线,并及时生效。越南盾兑美元的交易区间也从之前的中间价上下浮动5%改为浮动3%。同时,越南央行宣布其官方基准利率从7%上调至8%,这项政策已于12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

越南央行行长阮文饶表示,央行正在考虑要求出口商将外汇直接出售给中央银行,而之前出口商只能将外汇所得出售给商业银行。

事实上,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远远早于市场的预期,而按照市场的估计,越南政府最早会在2010年上半年对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状况采取实质性的措施。

不管从任何角度看,越南目前的举动都是积极的,这些政策将有助于降低进口,并有助于缓解通货膨胀。第一,提高利率将推高银行的借贷成本,并有助于降低目前过快的信贷增速。由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最高可以达到官方基准利率的150%,借贷利率实际最高可达12%。实际操作中银行如何应对,信贷情况将会如何反映,市场仍然需要更多的数据指引。第二,本币贬值有助于减少进口,并提高出口产品的吸引力。这也有助于提高出口行业的利润率,并吸引更多资金进入出口行业。但坦率地说,在目前全球需求并不旺盛的情况下,这项政策对出口的推动力并不会很显著。第三,收窄越南盾的交易区间,则体现了官方仍旧希望市场保持对越南盾的信心,加息100个基点同样也证明官方并不希望越南盾过度贬值。

除此之外,政府可能会坚持要求出口商将外汇直接出售给央行,但这将不利于整体经济。从目前的政策看,出口商并不能将外汇直接出售给央行,而是需要直接在银行间市场出售。这有助于保持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但问题是央行将无法直接取得外汇――央行必须直接到公共市场购买。目前越南的外汇储备在200亿美元以下(仅仅为三个月的进口),所以从短期看,要求出口商向央行出售外汇,有助于增加外汇储备,但却收紧了银行间的流动性,这也很可能影响市场对越南盾的信心。

当然,在目前的情形下,市场并不需要担忧越南的经济增速,越南面对的真正问题是如何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越南经济的潜在增速约在7.5%左右,比目前的5%-5.5%的增速要高出不少,越南经济仍存在向上的空间。

在2008年的“迷你经济危机”中,越南遇到的问题是“经济过热”,而目前来看,越南的问题其实在于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简单来说,由于外商直接投资、海外汇款以及外资购买本国有价证券的显著减少,越南的进口、投资和经济增长都受到了制约。

考虑到这些因素,尽管越南的经济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但增速将会比之前的预期显著降低,而越南央行加息的步骤很可能快于市场之前的估计,这些都意味着新一轮的紧缩事实上已经开始。由于紧缩性政策的实施,越南的信贷增速将很可能无法匹配政府希望达到的7%的经济增速。从短期来看,由于投资和消费活动将被制约,越南2010年的GDP增速将很难超过5.5%。

很多投资者非常关心越南此次举动对其他亚洲国家的影响。越南遭遇的宏观经济环境在整个亚洲也是独特的。大多数的亚洲国家仍然保持着相当的贸易顺差和经常项目账户顺差,而无需吸引海外资本流入。尽管某些国家如印度保持着一定的贸易逆差,但强劲的海外资本流入将有助于这些国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基于这些原因,相信越南此次紧缩对亚洲的影响并不明显。

总体来看,越南此次的举动只是一系列措施的“第一步”而已。越南经济在之前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官方对危机状况“坐视不理”。而此次举动带有一定的“预防性”(早于市场的预期)和“可信性”(市场相信政府将采取更多举措)。

市场需要关注的是,此次政策调整是否能够对信贷增速和进口产生紧缩的效果,如果效果不如预期,政府将很可能继续“施压”。

篇11

1.今年上半年GDP增长11.5%,超过市场原先的预期,再创十年以来新高。结构上看,我国在消费、外贸产品结构以及居民收入方面的变化都值得我们关注。

2.有些指标在宏观调控的情况下依然偏快,如工业生产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均有所加速、CPI同比增长4.4%也达到了04年以来的最高值。但是也要看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去年同期还是明显放缓,PPI涨幅甚至达到了今年最低点。整体来看并没有出现全面过热的情况。

3.综合各方的情况,我们认为我国更应当把握住目前的机遇加快发展。在我国仍然享受人口红利的背景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加之近期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都使得目前的这种高增长具有一定的内生性。

4.我们预计今后政府会采取税收、货币等政策多管齐下的方式继续进行宏观调控。但目前的宏观环境并不支持重大紧缩政策出台,政府更多的是希望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控重点还将是高耗能产业与部分出口导向型产业。我们依然对全年的经济增长以及工业利润增长保持较为乐观的预期。

7月19日,国家统计局上半年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06768亿元,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47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55454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41844亿元,增长10.6%。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6月份增长19.4%),比上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城镇投资46078亿元,增长26.7%(6月份增长28.5%),比上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1.4个百分点。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6月份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044亿元,同比增长15.4%(6月份增长16.0%),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

今年上半年GDP增长11.5%,超过市场原先的预期,再创十年以来新高。结构上看,我国在消费、外贸产品结构以及居民收入方面的变化都值得我们关注:

1.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6月份增长16.0%),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我们扣除价格因素之后的实际增速也是近几年的最高点,消费加速增长趋势明显。

2.目前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日益高端化,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稳步提升。分项数据显示机械类产品中整机出口也保持了高速增长。同时,我国产品在出口国家方面也逐渐多元化,和东南亚地区以及南美、非洲一些国家的双边贸易增长迅猛。

3.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4.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3.3%,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短期来看,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有政策的影响因素,如前期各个地区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以及支农力度加大等。但是从长期来看我国人力成本提高将是必然的趋势,这一点我们在前期的居民消费专题研究报告中已经做过重点的研究,这也将是推动今后居民消费增长最为主要和稳定的动力。

我们注意到在宏观调控的情况下,有些指标依然偏快,如6月份工业生产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仍然有所加速,我们估算的投资单月增幅较5月份提高1.6个百分点。另外,6月份CPI同比增长4.4%也达到了04年以来的最高值。但是也要看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去年同期还是明显放缓,PPI涨幅甚至达到了今年最低点。整体来看,主要指标涨跌互现,经济并没有出现全面过热的情况。

篇12

国际原料市场价格飞升

目前国际市场上的食品原料价格呈现出普遍上涨的趋势,明显体现在粮食价格上。粮价的上涨有诸多原因。粮食供应大国如澳大利亚,自然灾害造成减产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而石油和化肥价格的上升使农业成本的不断上涨,也成为了涨价的导因。另外,与再生能源相关的工业需求正与日俱增,国际上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对玉米等粮食需求的大幅增加,如美国前不久宣布要把国内玉米种植面积从7%增加到15%,这样会减少其他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从而提高其他农作物的价格。这些变化带来的连锁反应会对国际粮食价格有很大的影响。

有数据显示,国际粮食库存去年已接近1972至1973年的最低点,而国际粮价还只是1974至1975年粮食价格大幅上涨时的三分之一。1970年的国际粮价因库存不足而暴涨,同样的情况在当前的国际市场形势下随时都可能发生。

中国的粮食进口量相当大,国际粮价上涨直接影响到国内的粮食价格。如果国际粮价重演1970年的历史,国内的粮价对经济的影响恐怕不能忽视。粮价是“风向标”,它的变化会带动以粮食为原料的食品的价格。国际市场上油价的上涨,推动了国际市场粮价的上涨,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影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中国国内目前的食品涨价,国际原料市场的涨价是其中的部分原因。

全球通胀压力加大

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全球经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美国在第二季度已经重现增长的趋势;日本按照目前的经济复苏形势,进入正常的增长轨道是很有希望的;欧元区经济上半年明显优于预期;发展中国家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尤其是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国和其他一些新兴市场。全球经济的普遍增长使世界市场的资金以飞快的速度累积,资产价格飙升,这增加了通货膨胀的风险。为了消化这些富余的资金,各国银行只有启动利率工具,采用加息的手段来缓解通胀压力。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机构近日不断传出加息的消息,加息之风有蔓延全球的趋势。

在全球通胀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参与到全球经济中的中国,自然不可能不受影响。专家提示,经济由偏快转向全面过热的特征近来已在物价方面得到了体现,鉴于通胀压力不断加大,货币政策应该将稳定物价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而加快升值和加息步伐在所难免。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8月9日的人民币市场月报中预计,央行8月可能暂不加息,但年内可能至少加息一次。此外,报告还预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2007年将有5%的升值幅度。

在CPI明显上升并保持上升势头的情况下,采用加息的办法可以吸收市场上的流动资金,使其回流银行系统,减少投资和消费,从而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中国国内目前的物价上涨,很大程度可以归因于市场的供求矛盾以及流通货币和货源的不协调,因此通过加息来吸收流动资金,减少消费,不失为缓解市场压力,控制目前的涨价向通胀发展的一个有效工具。但另一个问题是,高利率意味着储蓄的高回报,利率的增加很可能会吸引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来寻求高利息收益,这将加大本国对资金吸收的压力,反而有提升通货膨胀的可能。所以,在处理物价上涨的问题上,通过加息来减少通胀的风险的做法是需要谨慎而为的。

通胀,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8月13日上午,国家统计局的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显示:在继6月份突破4%后,总水平同比上涨5.6%,再创十年来的新高。有市场上持续攀升的物价作为前奏,这个数字虽然超出预期,但已不再是悬念。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的不稳定因素。与以往制定的3%到4%之间的通胀目标相比,上涨5.6%这个数据算不算偏高?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担忧,通货膨胀是不是已降临,涨价会不会引发紧缩调控政策继续升级?对于时下的涨价现象与通货膨胀有多大关联的问题,经济学界和政府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不少专业人士对目前的情况还是持乐观态度的,他们认为就中国目前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前设定的通胀目标已经不再适用。随着GDP的快速增长,CPI的数据也应水涨船高。花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分析,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超趋势”增长,未来三四年经济增速可能都在10%以上,而3%的通胀目标只是与8%左右的GDP增长目标相适应。以今年为例,上半年GDP增速为11.5%,则CPI上涨4.5%至5%是比较正常的。

尽管时下明显增长的CPI数据,联系GDP情况来看还可以接受,国家也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平抑食品价格上涨的措施,对价格上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目前的涨价现象,对于普通居民以及政府部门来说,都是不得不给予关注的。

中国人民银行8月8日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目前中国价格上涨压力加大,通胀风险值得关注。该报告指出,通胀风险的上升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粮食、肉类等食品价格短期内易涨难落;能源资源价格存在上涨压力;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胀预期增强,对价格形成进一步的上涨压力,造成不良的循环。

去年,中国的外汇储备跨过了1万亿美元大关,位居全球外储榜首。在最近的十年里,中国的外汇储备都是以惊人的速度激增。过于富余的外汇储备,迫使央行不得不相应地对冲人民币,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也相应地增加。长期以来,中国在进出口上一直处于顺差地位,而目前国际收支顺差矛盾在持续积累后有向物价上涨扩散的趋势。再联系目前的国际环境来看,国际市场上的油、粮等价格持续上扬,各国对进出口贸易的频频调整,中国只要参与经济的全球化,必定会受其影响。

篇13

我国旅游经济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其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在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引入了相关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基础包括:资源与环境学理论以及景观科学理论。资源与环境学理论的基本条件是建立在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处于无上限的情况下,将其从经济管理分析的范畴里抛除。通过对环境资源的合理调配来实现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景观科学理论是将土壤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将人以及动植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达到经济最大化的目的。景观科学理论注重的是环境的整体,通过其与外在事物的交换,维持环境与经济的必要联系。

2我国旅游经济宏观管理的重要措施

2.1把握机遇,提高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首先需要做到根据实际情况,统一旅游经济的发展理念。旅游行业对我国人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也存在少数群众对我国旅游经济产生过质疑的情况,但是这二十多年取得的进展,足以证明统一旅游经济思想,是可以促进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其次,提高旅游经济的前瞻性,我国是全世界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多变的气候以及多样的环境已经组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资源,所以在对其进行管理时一定要把握机遇,提高自身的前瞻性,从而为我国旅游行业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2.2提高中国旅游经济的创新性对我国旅游经济进行宏观管理需要不断创新,因为旅游理念是随着时代在进行不断改变的,旅游行业不仅仅是一项对文化欣赏之后的消费活动,更多的是一种经济活动,为了使旅游经济效力达到最大化,就务必时刻保证旅游的相关理念是处于该时代最前沿的。从目前宏观管理的情况来看,旅游行业已经成为发展潜力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才可以优化旅游经济所处的体系。

2.3加快我国旅游经济转变的方式加快我国旅游经济转变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探索出具有我国特色主义的旅游经济发展策略,并且合理处理旅游经济与政府管理的关系,坚持多方位发展旅游经济,通过相应政府对其产业链的重视与扶持,来挖掘我国旅游经济更大的潜能。第二,加快我国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提升优化旅游经济管理模式,不要只注重旅游景点门片的收入,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开发旅游产品、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以及提高旅游资源的管理意识等等。并不断增加旅游经济中的科技含量,优化管理配置,降低不必要的损失。

3目前我国旅游经济宏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旅游经济宏观管理存在最主要的问题是旅游行业的生产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对旅游资源成本的管控、质量的检测以及人员的调配方面,而且大多数旅游行业的管理人员自身素质还要不断加强,由于管理经验不丰富,对旅游经济认识也存在较多不足。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使用也是频繁出现的问题,由于管理人员工作存在疏忽以及旅游乘客对环境的不重视,便加深了该现象的负面影响力度。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如下:政府机构的管理措施不具有针对性,目前旅游行业已经涉及到新城村的建设和农业产业链的改变等内容,相关政府机关没有及时协调好各个部门,未达到统一管理的效果。旅游经济管理者盲目加大成本,优化硬件设备,却忽略了对旅游景点管理模式的改善。

4结论

篇14

一、价格下降是当前价格变化的主要趋势

从当前价格运行的现实情况来看,价格下降是主要的变化趋势。2009年1―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变化分别为1.0%、-1.6%、-1.2%、-1.5%、-1.4%和-1.7%,环比自从3月份以来也是持续下降,降幅分别为0.2%、0.3%、0.3%、0.5%。居民消费价格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均呈现加速下降的态势。从上游产品价格的变化来看,1―6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下降3.3%、4.5%、6.0%、6.6%、7.2%和7.8%,自从2008年12月份以来已经连续7个月下降。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1―6月份分别下降4.4%、5.7%、7.4%、8.1%、8.8%和9.6%,也是连续7个月下降。从价格变化的态势上来看,无论是上游产品价格还是下游产品价格,均出现了持续加速下降的走势。而且其持续下降的时间之长、幅度之大也是历史上罕见的。尽管目前成品油、部分有色金属、橡胶、棉花等价格同年初相比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然呈现大幅度下降态势。总体上看,价格下降是当前价格运行的主要趋势,短期内这种运行趋势不会改变。

从发展趋势来看,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将呈现“V”行走势,年初和年末月份价格的同比涨幅相对较高,二、三季度价格相对较低。(第一季度下降0.6%,第二季度下降1.6%),第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降幅仍将在1.0%以上,第四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有可能由降转升,但幅度将十分有限,如果不出意外,全年平均价格将出现0.5%或者更大的降幅。因此从居民消费价格的涨幅变化来看,今年价格运行的主要特征是下降运行,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二、目前经济虽然已经启稳回升,但仍在底部区域运行,不必过早地担心通货膨胀

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国家采取的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的效果逐渐显现,内需增长强劲,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启稳回升。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1%,其中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来看,一季度增长5.1%,二季度增长9.1%,这说明经济回升的态势已经形成。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深化和蔓延,我国经济仍将受到进一步的影响,特别是当前外贸出口持续大幅度下降,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很大。从发展来看,世界经济总体上仍处在深度衰退之中,下阶段走势依然存在变数。6月22日世界银行的关于全球经济的预测,把2009年全年经济衰退的幅度由之前预测的1.7%,大幅提高到2.9%,预计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下降幅度达到4.2%。由于世界经济的明显放慢,外需的大幅减弱将成为拖累我国经济放缓的最主要因素,影响到我国经济复苏的进度。因此,我国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牢固。

同时,内需的增长虽然较快,但持续性将受到考验:一是投资增长主要限于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民间投资仍然低迷。这从上半年房地产投资9.9%的增长幅度与全社会平均投资33.5%增长幅度的巨大差距就可以看出。另外1―6月份港澳台商投资下降0.4%,外商投资仅增长1.1%,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前的投资主要依赖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不是市场自发的投资增长。二是居民消费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实施消费政策的刺激,这种刺激仅对少部分行业产生作用,如汽车、旅游住宿和餐饮业等,而不是在根本上从增加居民收入、减少居民税收等方面增加居民的购买力以刺激居民的消费,因而具有局限性,也没有可持续性。因此,我国经济的复苏还必须有持续的刺激内需政策的支持。

价格是经济运行的综合结果,在国内外经济增长均处于底部,国内外经济回暖刚刚开始,经济复苏尚未完全确立的情况下,过早的预言通货膨胀,显然是缺少依据的。高增长、低通胀是我国现阶段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下的常态。因此,在经济低增长时期的价格下降或低迷应该是正常的反应。由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长期以来过度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并明显慢于供给(GDP)的增长速度,导致消费品长期供大于求。加之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居民的消费需求受到抑制,使得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变化基本处于低迷的运行态势。在经济快速增长期,我国价格总水平涨幅也就在2―3%,而在工业增长速度在10%左右、明显低于我国潜在的经济增长能力情况下,出现通货膨胀是不太可能的。

三、我国的价格总水平涨幅主要决定于食品价格涨幅,目前食品价格基础稳定,没有通胀的基础和条件

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的变化主要决定于食品的变化,特别是粮食、蔬菜、肉类等食品价格的变化。而粮食、蔬菜、肉类等食品价格的变化与经济的增长速度和流动性过剩相关性很低,而主要决定于农业的收成和对疫病的防治措施。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食品价格面临较大的下降压力:在农业连续5年增产、粮食库存充足、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明显回落的情况下,今年我国夏粮又是一个丰收年,因此粮食价格难以出现进一步上涨。同时,在目前上游产品价格大幅度回落、社会对价格上涨预期较低的情况下,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涨幅和工时费用增长幅度均低于去年,粮食成本增加对粮食价格上涨推动作用减弱,今年后期粮食价格将以平稳略降的运行态势为主。在国家大力扶持养猪的优惠政策措施和市场价格的激励下,生猪生产迅速恢复,生猪供给的增长潜力充足,猪肉供求关系已经发生变化,猪肉价格下降的趋势难以改变。尽管国家启动了生猪价格过渡下降的调控机制,暂时缓解了生猪价格的下降,但生猪供给大于需求的格局已经形成,猪肉价格继续下降的压力仍然存在。鲜菜、鲜果价格短期随季节变化,长期价格与粮食价格、猪肉价格高度相关,如果粮食价格、猪肉价格相对稳定,鲜菜价格、鲜果价格将保持与猪肉、粮食的适当比价关系,其价格也会相对稳定。总体上看,目前食品价格保持稳定的基础较好,没有大幅度的上涨的条件。

四、大宗产品价格上涨不等于价格总水平上涨,更不等于通货膨胀

流动性泛滥,过多的资金追逐资源型大宗商品以保值,因而拉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进而带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最终可能引发通货膨胀,这是当前认为我国面临通货膨胀危险的主要依据。但事实上,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与生产资料价格的传导性不畅,即使流动性过剩会带动生产资料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不一定导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从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结构特征来看,在一般的情况下,投资的增长快于消费的增长,而且投资增长的弹性也大大高于消费增长的弹性。当经济出现高速增长时,往往是投资的增长速度很快,而消费的增长相对稳定,会出现投资品供不应求而工业消费品仍然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在经济增长较快时,投资品(上游产品价格,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而工业消费品价格则上涨很慢。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过度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即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远远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长。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高增长可以支持投资的高增长,但由于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慢于GDP的增长速度,加之社会保障不健全,居民消费有后顾之忧等等原因,使得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增长长期慢于供给增长,日益加剧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的矛盾,制约工业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另外,由于工业消费品呈现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且竞争日益加剧,工业消费品生产企业宁可通过降低其他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消化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而不愿意用提价的方法,冒失去原有市场份额的危险去转嫁价格压力。因此,上游产品价格上涨难以向下游产品价格传导。这是在经济较快增长时呈现上游的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而下游工业消费品价格低迷运行的根本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2004―2008年,采掘工业出厂价格累计上涨了91.7%,原材料工业出厂价格累计上涨了48.5%,但同期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仅仅上涨了19.1%。而且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19.1个百分点中,食品价格上涨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1个百分点(同期食品价格累计上涨了48.5%),而其他七大类消费品价格上涨仅仅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个百分点。这说明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是有限的。

五、流动性过剩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性选择,是暂时的,阶段性的

流动性过剩,特别是信贷的大规模投放,对于通货膨胀的产生具有根本性作用。但是,目前的流动性过剩,特别是我国信贷的大规模投放,是在特定环境下、特定时期、暂时的政策性选择。也就是说,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均选择了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全球经济的复苏。特别是对世界经济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美国和中国,一个利用美元作为世界性货币的优势采取了大量发行国债甚至印发钞票的做法,一个采取了短期内大规模发放信贷的做法。一方面使世界性货币美元产生贬值预期,并加剧世界性流动性过剩,刺激了全球资产价格和资源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使世界最有活力的经济体需求明显加快,并由此产生蝴蝶效应,带动周边国家以及全球需求的回升。因此,目前流动性过剩、信贷规模的扩大,是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主动采取积极措施的政策选择,是阶段性的,是暂时的,是促进经济复苏的短期现象。一旦经济运行格局发生变化,全球经济复苏达到一定程度,世界各国政府会相应的调整货币政策,会主动控制流动性。目前,多国政府的财经决策机构已经就如何在经济确认复苏后收回流动性问题发表了意见,这说明各国政府对流动性泛滥可能引发的通胀压力是十分警惕的。特别是中国政府,经过近十几年经济低迷、高涨、低迷运行的实际考验,宏观调控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财政和货币政策松紧的把握力度与时机更加成熟,会根据本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合理的控制流动性,特别是信贷规模。因此不必为目前的流动性过剩而过早的担心遥远的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