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管理地域分析范文

旅游管理地域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8: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旅游管理地域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旅游管理地域分析

篇1

【关键词】旅游危机管理 旅游目的地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

一、引言

关于旅游危机管理,大多数旅游目的地管理层仅仅看成是目的地在非常态下的一种反应。其主要表现为:危机管理是非常态的管理活动,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事后补救措施,危机管理只会对旅游目的地 发展 增加成本负担等等。其实,这是对危机管理的一种偏见。事实上,危机管理固然会造成短期目的地管理成本增加,但就长期而言,它不仅能规避危机和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减轻危机造成的损失、加快目的地危机后的恢复时间,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危机管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提升。

二、旅游危机管理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提升

危机管理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即危机预防、危机应对、目的地重建或恢复(危机救治),来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提升。

(一)旅游危机预防

危机预防是旅游游危机管理中的开端,主要是构建预警机制,尽可能做到危机规避,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在此过程中,旅游目的地往往形成许多竞争优势。

1.预警机制有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产品的竞争力。预警机制的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甚至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这不管是对目的地的生产产品(有形和无形产品)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大有裨益。预警机制除用来防范危机,还可以将其用做保障环境质量和保障产品质量等用途。

2.危机预防是目的地附加利益竞争优势的保证。所谓附加利益就是指对度假的满足超出了基本利益以外的利益。则附加利益竞争优势就是指通过附加的和持续的情感利益所获得的竞争优势,它很难被模仿。在旅游目的地竞争激烈的今天,许多目的地在基本利益方面一般都是可以替代得,这使得附加利益竞争优势成为目的地竞争取胜的一个法宝。

3.危机预防有利于增加目的地的知名度。旅游 经济 是体验经济,顾客在目的地旅游就是为了体验和享受生活。因此,游客对目的地的满意度就体现在该地的“体验”和“享受”两方面上。危机管理在预防阶段的功能主要是清除可预见且可控制的潜在的危机毒瘤,降低危机发生的概率,使目的地拥有较高的安全感。再加上拥有居安思危的领导和职工─他们的真诚和热情─使目的地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让顾客体验和享受等价满质的服务,购买货真价实的商品。科扎克(metin kozak, 2001)在研究旅游者满意度、之前的访问经历以及重游意愿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发现,游客之前的旅游经历与满意度也是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不难理解,因为游客对某目的地有较高的满意度,他就会产生重游或重温该目的地,并且向亲朋好友,甚至陌生人推荐该目的地。结果是,该目的地不仅与游客建立了长期关系,而且还能增加该地的知名度,增加新顾客。

(二) 旅游 危机应对

危机事件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和破坏性等特点,导致许多危机事件发生不可避免。这就有必要做好危机管理,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能减轻危机事件的危害度,还能在其中寻找机会。

篇2

关键词:旅游管理;双语教学;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3--0170--05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世纪挑战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重点。国家教育部在2002年提出了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其中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一lO%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作为新世纪欣欣向荣的朝阳产业,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旅游业与境外旅游业的竞争愈益激烈,其关键又是旅游人才的竞争,这就客观上要求高校旅游专业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就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总体目标。因此,在旅游管理学科的相关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问卷的形式,主要研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双语推行及教学效果的反应和要求,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探讨如何处理双语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双语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为施行改进双语教学的措施提供具体的统计依据。以提高双语教学的成效,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

一、调查对象、方法与内容

对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和生态旅游专业2004级和2005级的238名学生进行旅游双语课程教学问卷调查,采用自我设计的结构式调查问卷,调查是在学生完成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结束后,分班级(6个班,其中旅游管理专业4个班级共149人,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3个班级共89人)发放问卷,被调查者当场填写,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发放的238份问卷全部收回,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卷的主体,内容包括双语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双语课开设的时间和门数、双语课学习存在的问题、双语课的教材、双语课教学与教师的要求、双语课教学对英语学习的帮助,采用选择题的形式;第二部分是对适宜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教学的期望和建议,采用开放性问答题。所有调查问卷经处理后输入计算机并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存在问题

(一)调查对象及其英语水平

我校旅游管理和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均面向全国招生,其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入学前对英语水平有所要求,因此大部分学生来自城市,而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学生则大部分来自农村。农村地区因为相对闭塞,与国外的直接交往很少,英语水平也较差;同时由于这些学生在初高中学校里,英语教学资料匮乏,电教设备严重不足,英语教学条件较差,从而严重影响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其明显的结果表现就是进入大学后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相对城市学生而言会较低(如表下页1所示)。所调查的学生中62%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达到了大学公共英语的基本要求,具备接受双语教学的基本条件。但学生的CET-6的通过率仅为25%,英语听力和写作仍然是学生的弱项,且大部分学生最希望自己在听力和口语方面会有所提高,并希望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来提高专业文献和翻译的水平(见下页表2)。这对双语课程的教学目的的确定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思。

(二)双语课程的开设

从下页表3可以看出,所有调查的学生都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开设双语课程,并且希望通过双语教学而提高语言思维能力及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仅有5%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的目的是掌握专业知识,而另外12%的同学认为是培养英语学习兴趣,这也说明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目的性是很明确的。在双语课程开设时间上,52%的学生希望在大一开设,这可能与学生通过高中三年的英语学习,希望在进人大学后能够巩固有关;另外一个关键原因是在目前大多数高校仍然把英语四级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学生希望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来增加通过四级的可能性。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英语的开设门数,54%的学生选择2门,25%的学生选择1门,另外21%的学生选择3门,没有学生选择开设4门双语课程,因为学生普遍存在双语课程较难的心理作用。

(三)双语课程的教学

表4结果显示,学生理想中的教学方法就是现场教学,所占比重达44%,这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是有关的,学生希望双语课程与其它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一样,可以通过教师带队前往酒店、旅行社、景区、公园现场体验。此外,现在的学生也对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情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多媒体教学法主要是考虑这是一种现代化教学方法,旅游管理专业涉及的感观知识内容较多,它的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可以生动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觉到印象深刻。选择情景教学法的主要理由是理论联系实践,可以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很有帮助。选择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因为双方同时参与可以促进彼此间的交流,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便于老师掌握学生情况。对双语教学的讲授方式,48%的学生希望是中英文各半,26%的学生希望是全英文,仅有8%的学生选择英文板书中文讲解,这也说明了学生对于双语教学的目的性较明确。对于双语课程教材的选择,有44%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应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有54%的学生认为英汉对照的教材比较合适。从被调查者所说明的理由来看,选择英汉对照的教材主要是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汉对照教材可以更多地帮助学生理解原文,既减少了查生词的时间,又不会因为难度太大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选择英文原版教材则主要是考虑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能够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更好地体会原版的内容,而且可以较好地控制英汉对照教材带给学生的惰性以刺激学生自学的最大能量。对双语课程的考核方式,在所有的被调查对象中,44%的学生支持开卷形式的考试,24%的学生认为闭卷考试的形式比较好,这说明大部分被调查者是主张开卷形式的考试的,另有32%的学生希望通过撰写论文。另外,有56.9%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采用全英文试卷,有43.1%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采用中英文混合试卷,说明大部分被调查者主张全英文试卷。综合起来看,就是大部分被调查者主张采用全英文试卷开卷考试的形式。对于参与双语教学的教师要求,51%的学生选择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英语水平,同时25%的学生选择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另有24%的学生选择教师应有国外进修培训经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学生希望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和专业知识。

(四)双语课程学习存在的障碍

表5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推行双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英语问题,57%的学生认为是口语问题,另有28%的学生认为是听力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所调查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许多当地高中英语的口语和听力教学方式和手段较落后。关于双语教学对英语学习的帮助,58%的学生认为是很有帮助的。在全部被调查者中,有11%的人认为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的学生应具备较高的英语阅读能力,有64%的人认为应具备较高的英语听力水平,有12%的学生认为应有较强的翻译能力,只有13%的学生认为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这与前面学生希望通过双语教学提高英语听力水平也是一致的。

(五)双语教学的建议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学生对推行双语教学提出了许多诚恳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置――希望在大学四年的教学计划中多尝试着开双语课,最后由教学系部、教研室确定有条件且必须开设的课程;教学方法一尽量使用情景教学和现场教学,同时增加双语课程实践的学时,前往饭店、旅行社、景区亲身体验;师资要求――学院应选择英语水平过硬,专业知识较强的高级教师任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派专业教师到国外进修;教材选择――有选择地使用原版教材。

三、结论及对策

(一)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

由于我国不具备双语的社会环境,所以学生须有一定的外语基础才能进行双语教学。也正因为如此,在国内学校里全面进行双语教学是不现实的。只有当学生达到了用外语授课的基本要求,开始进行双语教学才有可能。所以,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双语教学。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仅欠缺英语听说能力,而且也欠缺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由于一些学生的英语水平较差,有的教师不得不在课堂上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致使正常的教学难以进行,同时,原版教材固有的专业术语多、信息量大等特点要求学生课外必须花更多的时间来消化课堂所学,而对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

为了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发,必须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首先应提高大学生公共外语的水平,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外语氛围。如在校内要经常进行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和省里组织的大学生英语交流演讲比赛。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基础。此外,在实施双语教学的初期,学科双语教学的内容应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如首先采用英文板书、中文讲授为主的方法,较为浅显的内容用英文讲,重点和难点用中文讲解。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逐步适应后,再提高英语讲授的比重,最后过渡到英文教学为主。同时,鼓励学生用英文发言、提问或有选择地要求学生用英文完成部分作业,以训练其英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必须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双语教学的目的,正如一位双语授课教师在试卷中提到的“Words from Instuctor: This is the first time for yout0 take a core course In English,You,your school。and your pro-lessor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Please try your best t0 work onyour examination and do not worry about your grade,Grade Callbe technically set for aⅡkinds of examination,But a student’sknowledge and ability,as they are always,are for the future,”

(二)积极培养双语师资

双语教学的关键是师资。双语教学需要教师有非常好的外语水平,能够用外语进行思维和讲授课程。在课堂教学中从讲解、提问、练习、考试到书写都非常熟练。旅游专业的很多课程涉及学科多,多领域的专业术语和现象都需要用地道的外语来表达,困难就更明显。所以,有能够胜任课程的教师是根本前提。双语师资的匮缺是当前双语教学所面临的最大困难。目前我校的中青年教师相当部分具有硕士及博士学位,但绝大多数中青年教师都没有出国经历和外语专业学习经历,外语能力严重缺腿,即词汇量大、语法好、阅读能力强,但口语差、听力差、写作能力差,而双语教学对教师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口语和写作能力要求很高。双语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一是学校立足现有师资,制定切实可行的双语师资培养计划,包括确定培养对象、制定和实施具体培养方案等,积极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尝试双语教学,并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教师到外语和计算机院系进修培训,提高口语水平和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或创造条件把教师送到国外接受英语口语和专业方面的培训;二是抓住旅游管理学科的专业优势,积极采取措施引进外籍教师或邀请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国外专家学者,以讲座、培训等形式,对现有师资进行指导,或直接聘任部分双语课程教师,带动双语教学师资水平的提高。

(三)选择适合的双语课程

双语课程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双语教学课程应是非核心课、非必修课、非考研课程,避免非英语专业学生或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核心课或必修课受到影响,要减少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影响;(2)双语教学课程应是应用性强、教学方式易于多样化的课程,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3)双语教学课程应该是原始记载资料中有英文编著的课程,避免翻译所带来的失真。

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开设的双语课程:如旅游学概论、休闲社会问题、游憩规划、国际博览会管理、国家公园管理、前厅部运行与管理、客房服务、旅游市场营销学、服务管理,而对于中国民俗、中国旅游景观、中国旅游政策与法规等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域性较强的课程暂时就没必要进行双语教学。

(四)引进国内外优秀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选用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双语教学对进口教材的依赖性大,由此造成一系列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是任课教师选择国外优秀教材的信息渠道狭窄;二是即使选定了国外优秀教材,也难以保证及时、足量、连续供应。国内部分高等院校影印部分外文原版优秀教材,但或者印量太少,或者存在盗版问题,况且外文原版教材无论是原装进口还是由国内影印,一般价格都比较高,部分学生也存在经济承受能力问题。由于我国旅游业处在急速发展的阶段,目前旅游高等教育中教材更新速度慢,教材内容明显滞后于行业发展,双语教学的需要选用适宜的教材。

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展必须依托外语原版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和学生都无法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外语。为保证双语教学中教材的有效使用,教材选用要注重先进性、学术性、易接受性,选择最新出版的外语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如旅游学概论,可选择John Wiley&Sons,Inc,出版的Tourism:Prin-ciples,Practices,Philosophies;旅游市场营销学,可选择Pren-tice Hall出版的Marketing fnr Hospitality and Tourism;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可选择Springer Verlag Wien出版的InformationTechnology and Tourism:A challenging Relationship等。鼓励和引导学生课后在图书馆或网络上查阅相关中文资料,查询相关英文原版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旅游环境承载力;城镇化水平;动态关联;沿海地区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48X(2017)04-0178-0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城镇化水平也以年均1%的增长率不断推进,其中,沿海地区的城镇化速度最快、发展水平最高。依托3大旅游区、11个省域与54座城市,沿海地区已形成庞大的产业规模与完善的产业体系,成为国家旅游产业格局中的核心区域和重要引擎。随着我国沿海地区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旅游业将会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引擎,有助于为“产城互动、内涵增长与生态宜居”的战略提业支撑与发展动力,而确定承载阈值、提升承载能力则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从人地协调关系的视角探讨城镇化进程中旅游环境承载力演化规律,揭示二者的交互作用机理与协同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文选取沿海11省域为研究对象,从旅游环境承载力与城镇化水平交互作用视角出发,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脉冲响应函数验证二者的作用关系与动态效应,以期为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顺利推进提供理论参考。

一、旅游环境承载力与城镇化水平关联作用

旅游环境承载力与城镇化水平的作用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系统演进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定地理范围内旅游产业环境建设与城镇化推进的双向互动,既包括城镇化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胁迫效应,也包括旅游环境承载力对城镇化的反馈作用。

首先,旅游环境承载力反映了人类及旅游社会经济活动与旅游资源、旅游环境间作用关系,在不同时空范围内存在相对的理论阈值范围,当超过该范围时,旅游环境系统的功能结构将发生转变,综合承载能力降低。

其次,环境是城镇化推进的基础载体,引导并约束着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与水平。发达的产业经济、完善的旅游服务、丰富的旅游资源与良好的生态环境会对游客产生有效吸引,带动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城镇化综合水平。当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生活及生态空间日趋拥挤,资源的浪费与破坏现象加重,城镇化推进对区域旅游产业环境产生负面{迫效应时,环境则无法为城镇化工作提供持续供给,反之还会由于阻碍区域经济发展、排斥外来人口居住、降低产业投资环境竞争力以及政策法规干预等多重因素对城镇化推进产生负向反馈,成为其发展道路上的阻碍与瓶颈。

综上,旅游产业环境与城镇化之间存在复杂交互的耦合关系。重视城镇化进程与旅游环境承载能力的协调关系,确定沿海地区旅游发展规模和旅游环境承载阈限,是未来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评价体系与研究方法

(一)评价体系构建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在确保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前提下,旅游环境复合系统能够承载的最大旅游活动强度。在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测度上,结合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的特殊性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构建包含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资源环境与生态环境四大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城镇化水平测度上,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1],建立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四维视角综合评价体系,选取22项与15项具体指标对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和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评价与分析(如表1)。

首先,为避免多种量纲带来的指标不可比性及正负取向差异,采用极差变换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中,指标值越大评价结果越好的指标为正向指标,处理方法如式(1);指标值越小评价结果越好的指标为逆向指标,处理方法如式(2):

式中,xij为省域i指标j的原始值,maxxj和minxj分别为指标j的最大值与最小值;Zij为省域i指标j的极差标准化值(属性值)。

其次,为消除主观因素对指标量化的影响,使用均方差权值法计算旅游环境承载力与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中的指标权重Wj[2]。该方法适用于多指标要素集成分析,便于对研究单元的综合评价值进行横向对比。具体步骤如下:

式中,m分别是旅游环境承载力测度体系中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资源环境以及生态环境4个准则层包含的22个指标数以及城镇化水平测度体系中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4个准则层中包含的15个指标数。

最后,采用多指标加权评价模型测度旅游环境承载力与城镇化水平,步骤如下:

分别计算各指标基于权重与属性值的得分:

(二)向量自回归模型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平等对待系统内每个变量,将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内部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函数来构造模型,降低了主观决策的随意性,可预测时间序列模型,解释不同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的影响[3]。将沿海11省域旅游环境承载力(Cap)与城镇化水平(Ul)作为内生变量,分别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探讨二者的作用效应、冲击程度与贡献率,模型如下:

(三)数据来源

遵循数据的易得性、客观性与典型性原则,旅游环境承载力测度指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2002-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中国建设年鉴》、《中国城市建设年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以及中国统计局网站、中国旅游局网站、各省市统计局网站与旅游政务网;城镇化水平测度指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2002-2013年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建设年鉴》、《中国城市建设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局以及高校财经数据库等。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与城镇化水平的测度与评价

从时序演变趋势来看,根据表1评价体系与公式(6)分别测算2001-2012年沿海11省域的旅游环境承载力与城镇化水平。如图1所示,旅游环境承载力尽管不高,但整体发展态势平稳;从子系统的承载水平来看,旅游社会环境承载力比较稳定,旅游经济环境承载力持续增强,而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与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偶有波动,一方面印证了沿海地区社会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条件成熟,经济实力雄厚的事实,同时也说明了自然环境系统的不稳定性,伴随各地A级景区的申报热潮,旅游资源与生态空间日趋拥挤,难以保证持续有效的承载阈值与水平。资源空间是有限的,但发展需求是无限的,未来亟须协调好各子系统的均衡关系,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在城镇化推进方面,近12年来,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经历了迅速发展期(2001-2004年)、矛盾突出期(2005-2006年)与调整升级期(2007-2012年),在国家有关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政策的推行下、在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区域经济趋于集约化与高效率,人口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面貌改善,环境治理不断加强,城镇化综合水平有一定提高,其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各子系统城镇化建设来看,除生态城镇化水平存在轻微波动外,经济城镇化水平、社会城镇化水平以及人口城镇化水平皆稳步上升,为实现未来城镇化工作的顺利推进,应当兼顾处理好经济、社会、人口与生态四大子系统建设工作的速度与水平,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从空间分异特征来看,选取2001年、2006年与2012年截面数据,计算各省域旅游环境承载力、城镇化水平与沿海平均水平之比,输入至Arcgis地理信息数据库中作为属性数据,利用Jenks 最佳自然断裂法[4]将比值划分为高、较高、较低、低不同等级,综合比较所有省域不同年份得分,对应划分出4种类型的临界值,揭示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与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与演变规律。从图2(上三)可以看出,2001年沿海地区旅游环境系统状态良好,出现了江苏、广东两个高值中心与河北一个低值中心,江苏与广东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经济水平、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成熟的教育体系,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保障功能完善,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发达,旅游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资源环境与生态环境等环境子系统耦合度较高,整体承载力优良;河北经济发展落后、相关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且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生态系统脆弱,导致区域环境容纳的旅游活动规模较小;在剩下的省域中,山东、浙江、广西与海南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较高,辽宁、天津、上海与福建处于较低水平。2006年,旅游环境承载力高值中心新增了山东省域,河北、辽宁与上海通过加强自身综合环境建设,优化了旅游环境承载力,但天津、广西与海南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出现了下降,未能处理好旅游发展与环境建设间关系。2012年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高值中心区较2006年没有发生变化,但低值中心区扩张明显,由2006年仅包含天津增至天津、上海、广西与海南四大省域,旅游产业环境系统具有较大的脆弱性与不稳定性。

由图2(下三)可知,2001年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整体不高,出现了上海一个高值中心和河北、山东、福建及广西四个低值中心,其中,上海作为我国直辖市与全球金融中心,对外开放早,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保障体系完善,流入人口多,城镇化发展迅猛;河北与山东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经济基础相对落后,农村人口比例较大,社会保障覆盖率不高,城镇化水平偏低;广西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化进程缓慢。与2001年相比,2006年城镇化水平的高值集聚区向北移动,广东与海南城镇化水平降低,表明城镇化推进的不稳定性,应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降低失业率,提高医疗卫生设施水平与绿化覆盖率,优化系统环境。2012年城镇化水平中高值区域扩张,低值区仅包括广西与海南,上海城镇化水平降低,主要原因在于上海城镇化起步较早,发展任务已从规模与数量扩大向内涵与质量提升转变,增速趋于平稳;河北和福建通过利用原有工业基础,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加大环境治理优化了生态环境;广西和海南城镇化水平仍然最低,政府应当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从水平与质量上共同推进城镇化建设水平。

(二)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与城镇化水平的动态计量分析

1.稻菁煅

由于使用时间序列数据,为避免伪回归,需要检验数据平稳性。对数据取自然对数能使其趋势线性化,在消除异方差现象同时,并不改变原数据的协整关系[5]。分别对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Cap)和城镇化水平(Ul)取对数,用LnCap和LnUl表示,采用ADF方法检验LnCap与LnUl时间序列的平稳性,结果如表2所示,LnCap与LnUl的原始序列检验统计量均大于显著性水平1%、5%与10%的临界值,属于非平稳序列,一阶差分检验发现二者均在5%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属于平稳序列,表明旅游环境承载力(Cap)与城镇化水平(Ul)存在长期稳定相关性,可以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检验关系。

注:表中Δ表示一阶差分;原假设为存在单位根;检验类型(C,T,K)中的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中包含常数项、时间趋势和确定的滞后阶数;*、**、***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下同)。

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分析变量LnCap与LnUl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如表3所示,协整检验的迹统计量与最大特征值统计量均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设LnCap为被解释变量,LnUl为解释变量,则表达式如下:

从式(9)可以看出,旅游环境承载力与城镇化水平存在长期显著负相关性,城镇化水平增长1%,旅游环境承载力提升-0569797%。

2.脉冲响应分析

由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LnCap和LnUl一阶平稳且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可以建立VAR模型。滞后1-3阶VAR模型最优自回归阶数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LR、FPE、AIC 、SC和HQ指标的最优滞后阶数皆为1,因此构造具有长期均衡协整关系的VAR(1)模型,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注:*表示根据该准则选定的阶数。

运用计量经济学Eviews软件基于LnUl与LnCap序列数据建立模型,依据计量结果得到各项参数,构建的VAR(1)模型如下:

VAR模型各方程系数下圆括号中数据是参数估计标准差,方括号中数据是参数估计值的t统计量检验值,参数估计值在10%的检验水平下大多显著,模型拟合优度较高,效果优良。

如图3所示,VAR有一个特征根(0904364)接近1,且所有特征值都落在单位圆之内,说明VAR模型比较稳定,能够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

图4是基于VAR(1)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曲线,冲击响应期设定为10年。由图4(1)可知,旅游环境承载力对自身一个标准差新息在10年内皆为正向响应,响应程度逐渐减弱。在第一期就立即做出了积极响应,在第2期达到最高值,随后缓慢下降并趋于平稳,表明旅游环境承载力与其滞后值有一定正向关联。

由图4(2)可知,旅游环境承载力对来自城镇化水平的扰动没有立即做出响应,第1期的响应等于零。在本期给旅游环境承载力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后,对城镇化水平产生负向响应,在第3-4期负向响应达到极致,随后这种负向效应一直保持稳定,程度持续减弱且趋于0,与协整检验结果相对应,即城镇化加快会降低旅游环境承载力,而这种作用在初期表现较为强烈,之后逐渐趋弱。原因在于初期的城镇化加快导致了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过度消耗,容易引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系列问题;在国家大力倡导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城镇化战略背景下,当城镇化发展至一定水平时,将会从注重发展水平与速度的粗放式发展向注重发展质量与效率、协调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生态的集约式发展转变,追求人口素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空间格局以及生活方式等全方位的改善和提高,与旅游产业环境优化的目标相一致,因此对承载力的胁迫效应降低并趋于零。

由图4(3)可知,城镇化水平对旅游环境承载力扰动在10期内的都为正向响应,响应程度逐渐减弱。具体来看,城镇化水平对来自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扰动在第1期就立即做出响应且达到峰值,在3-5期降到最低,5-7期出现短暂上升,此后趋于平稳,表明城镇化初期对旅游环境承载力响应较为强烈,该阶段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提升意味着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社会、资源与生态环境改善,发达的经济水平、完善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丰富的旅游资源与良好的生态环境直接带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大量聚集,有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张。随着城镇化进程日趋合理,保持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城镇化推进的发展目标与内在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也达到一定水平,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对城镇化进程的作用开始趋弱。

由图4(4)可知,城镇化水平对自身的标准差新息响应在前3期为正向响应,第3-10期为负向响应,表明发展初期对经济、社会、人口与环境等因素的综合考虑有利于区域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与稳步推进,但随着各地区对城镇化发展水平及速度的盲目追求与攀比,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等问题加剧,阻碍了城镇化进程的可持续性。

3.方差分解

通过方差分解进一步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对已建立的 VAR(1)模型进行预测方差分解,结果如表5所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测标准差逐渐增大,这是由于2期预测包含了城镇化水平在1期预测的不确定性。在第1期预测中,旅游环境承载力预测方差全部由自身扰动引起,这是由于方差分解第一个输入的变量是“LnCap”。在第2期预测中,旅游环境承载力预测方差有9886%部分由自身扰动引起,只有114%部分是由城镇化水平扰动引起。随着时间推移,旅游环境承载力预测方差中由旅游环境承载力自身扰动引起的部分下降,但其变化贡献度所占比重仍然最大,城镇化水平扰动引起的部分在第9-10期增长基本稳定,贡献度保持在45%左右。

注:Period是方差分解的时期数即价格标准差的预测期;S.E.表示预测的标准差。

另外,城镇化水平的预测标准差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加。从整w来看,与旅游环境承载力预测方差发展形势不同,城镇化水平预测方差受自身扰动引起部分的贡献度先上升后下降,与受旅游环境承载力作用的扰动方向恰好相反。具体来看,在第1期预测中,旅游环境承载力对城镇化水平预测方差的贡献度达到最大,随后逐渐下降,在第5期达到低值,从第6期开始逐渐增强,而该阶段的城镇化水平受自身扰动的影响程度开始降低,从第7期开始,城镇化水平分解结果基本稳定,预测方差有38%左右由自身扰动引起,62%的部分由旅游环境承载力扰动引起。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多要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评价了沿海地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城镇化水平,运用脉冲响应模型和方差分解,探讨二者的交互作用与动态响应关系,主要结论如下:2001-2012年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与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差异。二者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从长期来看,城镇化水平会对旅游环境承载力产生持续负向影响,但当城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这种影响会减弱;旅游环境承载力对城镇化产生正向作用,影响程度较为平稳;旅游环境承载力对自身冲击产生正向响应;城镇化对自身冲击先为正向响应后为负向响应,总体呈现波动状态。预测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对城镇化预测方差的贡献水平较高,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发展趋势;而城镇化水平对旅游环境承载力预测方差的贡献水平尽管较低,但始终保持了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首先,改变发展模式,优化资源利用方式。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科学推进城镇化进程,树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形成自身独特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开发旅游产业资源,加大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的整治力度,健全落实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其次,努力促M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旅游产业空间分布。这不仅有助于吸纳剩余劳动力就业,促使资金、技术、理念等生产要素流通,减少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社会矛盾,还有助于降低因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给区域旅游产业环境产生的压力。最后,严格控制环境污染,构筑服务支撑体系。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加是城镇化的重要表征,但人口集中容易导致资源与空间的过度占用,产生资源短缺、旅游体验质量下降等问题,未来应有序扩大城镇规模,加强新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面对城镇化带来的交通、住房、能源等资源消耗问题与环境污染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生态移民,加强相关法制规章建设,深化旅游地社区居民的环保和集约意识,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支撑与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新越,宋r,宋斐红,等.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的测度与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科学, 2014,34(9):1069-1076.

[2]王富喜,孙海燕.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及其空间差异[J].经济地理, 2009,29(6):921-924.

[3]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刘静玉,刘玉振,邵宁宁,等.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31(5):143-147.

[5]李治国,周德田.基于VAR模型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企业经济, 2013(8):11-16.

收稿日期:2017-01-03

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留学生 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55-02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也随之成长壮大。留学生的招收与管理给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中,我们既要做到尊重留学生自身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又能大力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尽管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下,高职院校的留学生教育并不尽如人意,呈现留学生招生规模不大,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的特征,但随着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不断探索与实践,高职留学生教育发挥沟通友谊的桥梁的作用,也许可以另辟蹊径,以其特征上的相对劣势转换为教育管理中的相对优势,起到增强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力与影响力的作用。

1 高职教育留学生教育现状

把高职院校同本科院校在留学生教育方面进行比较时,以往论述侧重于讨论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所面临的短板和困境。这些因中国高职院校历史起点和发展途径所决定的短板,似是高职教育者们头顶上一块逼仄压抑的天花板,阻碍了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留学生教育起步晚,管理机制不完善;留学生办学层次处于低端,语言生占主体;留学生规模较小,生源集中来自自亚洲等,这些特征和劣势展现了高职院校想要在留学生教育上有所为,却有劲无处使的窘境。

2 留学生教育的相对劣势转化为相对优势

认真分析现阶段高职留学生教育中的现状,并对其特征加以分析和解读,转化视角,我们可以发现,正因为这样的内在特征,如果精耕小天地,也许能把劣势反转为精微易行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留学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下面分析这种转化存在以下几种可能:

2.1虽然起步晚,但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高职教育本身起步较晚,其国际化步伐也才刚刚迈开,这是不争的事实,低起点、晚发育、未成熟成为了中国高职留学生教育天生的烙印。但国内本科院校留学生教育所积累的办学经验,以及国外留学生教育所带来的样式模板,可以为后来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在中国人在走出去的同时,世界也想了解敞开国门的中国。从国内看,国内知名学府的留学生管理相对成熟,在投入与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可以为高职院校摆脱制约提供借鉴意义。从国外看,作为传播中华文化交流机构的孔子学院,其发展历程虽仅仅十来年,比高职院校的留学生教育起步还要较晚,但发展的脚步却相对成熟,其教育管理模式也为留学生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因此,需要我们沉下心来,结合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的长远目标,认真研究留学生教育各发展阶段的特征,定位好高职院校的远景目标与近期目标,充分借鉴各教育管理模式,融合高职院校的特色,熬好现阶段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高汤,发挥后发优势,寻机破门,为推动后续招生规模的扩大做好充分准备。

2.2虽然层次低,但可以逐步提升办学层次。

高职院校留学生层次在教育体系中,所属层次较低,多以语言生为主,伴之以合作院校间的交换生或进修生,学历留学生占比微乎其微。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双语教师师资紧缺,来华留学生的学习专业选择面较窄,以应用文科专业为主,多数集中于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这个特征制约了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合理分配教学资源。但正因如此,这也为留学生汉语学习和中华文化传播的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根据留学生的座谈调研,不管是交换生或进修的语言生,或毕业拿证的学历留学生,他们来华的目的相对明确的,功利性的目的并不强烈,来华主要目的在于体验古老中国在当代世界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与内涵。他们选择来华,本身是自由意志与意愿选择的结果,或许在本国的时候,就对中国某方面感兴趣,或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与获取文凭留华工作的学历留学生相比,在感情方面要相对纯粹一些。如果能在文化上加以感染与熏陶,在管理上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他们的来华之旅就会显得更有意义,更能凸显文化交往中所体现的友好交流的原则。

2.3虽然规模小,但可以试行精细化管理。

从规模来看,高职院校的在校留学生并不多,规模大多在百人以内,有的甚至只有寥寥数人,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普遍低于1%。且这些为数不多的留学生大多来自韩国、日本、泰国、印尼等周边亚洲国家。从规模数字和所学专业结构来看,并不理想。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的动力,来源于各高职院校推动高职院校国际化目标,并不是追求纯粹的经济利益,其办学目的在于通过留学生的招收来展现各高校的实力与影响力,因此,可以说现阶段留学生教育是赔本赚吆喝。但从教育管理的角度出发,由于人数少,规模小,我们可以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有效提高管理水平,便于为留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从国别地域分析,国别相对集中,以亚洲周边国家为主,文化辐射力要比欧美留学生要强,内在的文化冲突并不紧张,文化适应性和生活上的适应性都要相对较好,其真正的困难在于语言学习的进度与语言交流适应性。

3 强化传统文化在留学生文化交流中的对策

3.1文化交流的原则

中华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其精髓的发扬是国际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加以重视和实践的。在留学生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播,必须正视文化交流的普适性原则。

文化的本质就是互相渗透,互相借鉴,恰如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渗透需历经三个层次,首先是文化间的互动交流,其次是在文化的碰撞中,特别是身在异域异乡留学生,在文化脱敏后,进入文化适应阶段,最后通过某主导文化的引领,达到文化渗透的效果。传统文化的渗透也需经历这三个层次,在留学生教育管理中,慢慢融入传统文化,需要认清留学生文化交流中的两大特征和表现形式。

文化交流存在着异邦文化间的差异与冲突,缩小文化差距,克服文化冲突,才能达到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文化冲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行为文化的冲突,留学生教育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模式的不同,国内的教学方式与留学生本国的教学方式具有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并融合各国的较通行易行的教育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消除心理差距,逐渐地文化脱敏,过度到理解与包容的文化适应阶段。二是精神价值观的冲突,主要表现为显性的与生活习俗的冲突。就目前的留学生群体而言,多数留学生处于东亚文化圈内或东南亚文化圈内,各国的和生活方式与国内没有太大的差异,这为高职院校的管理带来了便利。但也需要教育管理者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在校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减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2强化传统文化影响力的具体举措

强化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中的渗透与影响力,必须更新观念,从教学、人才、管理三大方面加大投入,细化具体举措,支撑传统文化在文化交流中的主导地位。

3.2.1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育和管理留学生,最紧缺的资源就在于双语教师的匮乏,引进和培养一批外语能力好,业务水平强,责任心重的留学生教育与管理人才,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之一。交流沟通第一要素就是语言的表达畅通,只有提升教育管理人员的语言驾驭能力,才能保证双方交流的准确性。其次,留学生教育管理者需要拓宽知识面,通晓在校留学生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性和制度要素,也知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并能用通俗的语言加以诠释。还要能巧用跨文化知识,对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干预,准确地查找到留学生是否因异邦文化的陌生和不适感而产生的误会,消解其潜意识中对本国文化的乡愁,成功化解文化冲突与对立。

3.2.2制度建设

虽然在校的留学生人数较少,但其管理却是一项复合工程,涉及到外事、招生、教务、学工、后勤等方方面面。实现高效便捷的管理,需要加强留学生管理制度建设。高职院校在摸索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理顺留学生管理机制,要保障留学生管理的各个环节不脱节、部门间不推诿,做到科学协调相关部门,分工有序、权责明晰、监督到位。要求把握好留学生管理中的具有普遍性与规律性的管理要素,制订出标准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发挥教学、管理、服务与咨询的功能,并做好各种应急预案,根据实践及时更新修订各项管理制度,及时与留学生沟通,倾听来自留学生的建议,做到既有严格操作标准,又有预留空间的弹性管理制度。

3.2.3文化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设置需要精心设计,除所学的专业课程外,还应开设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课程,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外交流活动。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常州,江南吴文化核心区域之一,组织游览风景名胜,了解梳篦、乱针秀等传统手艺制作流程,提升软文化在留学生教育中的比重,通过课外交谊活动,让留学生了解当地生活圈,深化对中国文化的感知,从而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参考文献:

[1]费小平.高职院校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初探[J].职教通讯.2013(35):69-71.

[2]范莉莎.广西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5):30-3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