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生心理健康自述范文

高中生心理健康自述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8: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生心理健康自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生心理健康自述

篇1

关键词:心理社团;心理预警

由于学生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伤人或自残事件在近几年在中小学校园内频频发生,给学生本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从事件本身分析,似乎是事情应急措施没有及时到位。但从深层意义分析,是事件发生前的预警措施系统没有建立,即缺乏对危机的预防、预警和预控,以致造成一些无谓的损失。心理预警是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预防和减少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出现的有效方法,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关键点。

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招募一批对心理健康有浓厚兴趣学生成立心理社团,以他们为核心开展一系列活动,以点带面建立学生层面的心理预警机制,在专业心理辅导教师指导下,开展广泛的各种心理健康活动,不仅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更能确保高中校园心理预警机制的有效运作。

一、校园心理预警的概念解读

预警一词最早出现于军事领域,是指为了应对突然袭击的防范措施。当预警目标的构成模式和目标量接近或者超出设定的目标量值时,预示着即将发生突然袭击,因而预先发出警告,提醒主体作出相应的对策。因此,预警是组织的一种信息反馈机制。

心理预警是根据心理预警指标,搜集预警对象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评估,筛选出可能处于严重心理危机的个体(或群体),并给予及时的保护和干预。而校园心理预警通过学校、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及时发现和识别学生潜在的和现实的问题并告知学生本人和家长,警示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形成合力来预防学生偏离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

二、心理社团在校园心理预警中的优势

从预警机制的本质来看,它是组织的一种信息反馈机制。在高中生社团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反馈心理危机信息是完全可能,并具有自身优势的。

(一)高中生心理现状

随着高中生年龄的增长,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观察、理解、安慰、开导、交流、影响等能力,这为其扮演“准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和开展各种心理活动提供了基础和可能;而高中生的自我价值感、自我表现欲、自尊感日益增强,希望通过帮助别人来提高自尊感,体现自我价值,获得他人的认可,这一特点为其发挥心理预警作用提供了动力。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心理断乳”阶段,他们需要摆脱对家人、对权威的依赖,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新的支持与安慰,同龄人之间的情感支持与安慰就成了他们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品,因而他们往往喜欢向同龄人打开心扉,相互交流,倾诉烦恼。他们之间更容易沟通,容易互相接纳,容易引起共鸣,这是成人无法代替的。

(二)心理社团的组织

高中生心理社团成员的构成为其校园心理预警中作用的发挥提供保证。心理社团的成员均是由对心理学感兴趣,且有意愿帮助他人的学生组成。例如某校心理社团“心灵观察站”在招募心灵观察员时,根据“个人自愿、班级推荐、心理教师考察”的原则产生。社团成员要求性格开朗,乐于助人,能主动关注他人,善于与人交往,喜欢做学生工作,并有学习了解心理知识的愿望。这使得我校的校园心理预警化被动为主动。而各心灵观察员来自各个年级,涵盖了所有班级,又使得校园心理预警的涵盖面得到保证。

(三)心理社团的活动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恰当引导可以使高中生心理社团在校园心理预警中功能的发挥由可能转化为现实。尽管让学业负担较重的高中学生真正担任“心理咨询师”存在很大难度,但心理社团指导教师可以通过集中培训和体验,教授心理危机的基础知识;再通过恰当的引导、组织、指导和激励,激发学生对心理危机的敏感性,使学生具备心理咨询与预警的内在动机、实际能力,并转化为现实的行动。

三、心理预警在校园心理社团中的实现路径

(一)心理社团团队的组织

由于心理工作触及人的心灵,对工作者有特殊的素质要求,因而心理健康教师要从心理服务的特殊需要出发,慎重选择社团成员。要将那些真正乐于助人、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且有耐心、有热情、有责任感及人缘好、美誉度高、善解人意且能保守受助者隐私秘密的学生选,同时防止具有窥探他人隐私、力图控制他人等不良动机者以及自身心理不健康者混入队伍。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在我校的心理社团“心灵观察站”在社团成员招募中,要求成员填写《心灵观察站成员申报表》,而社团指导教师通过学生自述和向班主任了解情况,慎重挑选会员,为以后心理预警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人员保证。

(二)心理社团团队的辅导

高中生对心理工作往往热情有余而存在知识欠缺、能力不足的缺陷,尤其对于心理危机知识,更是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加以培训和指导。介绍心理危机干预和应对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危机应对技巧、危机耐受力和危机免疫力等,预防危机的发生。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的信息网络和快速反应通道。

除了统一学习外,心理危机知识培训可通过分层传授实现:心理健康教师心灵观察站部长干事心灵观察站成员,在分层传授中成员可直接向心理教师提出疑问及反馈学习心得,此举还加强社团学生干部的学习深度,同时增加他们在社团中的威信,提高社团的凝聚力。

此外,根据学生心理工作的需要,传授一些心理辅导基本的常识。例如,让学生明确心理服务过程中的热情、真诚、尊重、平等、守信,以及不随意张扬、不乱贴标签、不武断下结论等基本要求。通过分层的短期培训、个别指导、定期督导、相互学习和交流等途径,逐步提高社团成员的心理辅导能力。

如在笔者所在学校的最近一次校园心理危机的培训中,在了解了心理危机的极端形式――自杀的征兆,判断自杀倾向的人群及如何及时处理后,社员们分成三人小组,一人扮演有自杀意念者,一人扮演发觉同学异常的心理社团成员,两人模拟危机场景进行实战训练,而第三位同学当旁观者,在模拟结束后给予点评,客观分析社团成员在模拟训练的成功与失败之处。通过此种三人小组模拟训练来实际体验危机场景,迅速提高成员的心理辅导能力。社员们在模拟训练中认真投入,在提高成员的心理辅导能力的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三)心理社团心理预警的机制

建立心理预警系统三级监护机制,一级是各班班主任、任课教师、心灵观察站学生的监护,是距离学生最近和最容易了解学生情况;二级是心理教师的监护,能给予科学与专业的心理干预,并决定是否向有关医疗机构和人员转介;三级是各年级组、教研组、学校科室领导的监护,对所管理范围内学生的整体状况进行把握,容易调动各种力量给学生以及时的监护。

笔者所在学校的心灵观察员们分别从学习、生活、交往、情感、危机事件、综合评价等多个维度对本班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汇报。每周以口头形式向班主任汇报一次,每个月以书面形式向心理健康教师汇报一次。而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师每学期向家长和学校领导汇报学生心理状态。使家长老师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向。通过此种方式有效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的信息网络和快速反应通道,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例如,上学期快期末时,某班心灵观察员向心理老师汇报,该班一女生在上一周中不断地向周围的好友要求填写她的同学录,并不时地说一些祝福的话。且一改往日忧郁的神情,显示异常兴奋。上课时经常偷偷发短信,不听课,对于学习成绩的下降漠不关心。细心的社团成员注意此状况属非正常状态,在该周的“班级心理状况表”中填写此情况上交给班主任,同时向心理老师汇报此情况。引起了心理老师和班主任的共同关注,我在遵循保密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对该女生近阶段表现信息收集及对本人的耐心谈话了解到该生上高中以来由于学习压力大无法取得令自己和家长满意的成绩一直郁郁寡欢,有放弃学习的念头;而在不久之前经其表姐介绍某建筑工地的工作人员徐某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令她感受到“爱情”,在听信了徐某去大城市发展赚钱的蛊惑后,决定于下个月与其“私奔”。了解此情况后,班主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她分析目前状态与放弃学业后的利弊;心理老师与她一起探讨“爱情”与人生……在大家一致的努力下,该女生终于彻底放弃弃学的念头,重新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心灵观察员的敏锐觉察让校园少了一起恶性事件的发生。

(四)校园心理社团团队的激励

由于心理工作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心理社团成员虽然投入大量的热情、时间和精力,但未必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有时甚至事与愿违,这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挫折感,丧失工作的兴趣和热情。要使学生的自主预警工作能够持之以恒,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努力,要让学生确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就问心无愧的观念,避免独揽责任,以产生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心灵观察员每月一次的“观察督导”时间中,各班心灵观察员们将各自在班中发现的问题现象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并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这一活动不仅使小观察员们的心理辅导技能在交流探讨中迅速增强,同时,也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中得到同伴老师的肯定支持,加强助人的信心。适时激励,维持心理社团成员的积极性。

除常规的校园“督导”外,心理观察员们会利用寒暑假时间在心理老师的带领下走出校园。走进社区,与社区的小朋友们分享心理知识与游戏的乐趣,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享受自然,社员们来到风景秀丽的郊外在心理老师的组织下开展团体心理活动,在一个个心理游戏的体验与感受的分享中,净化心灵,感受成长。

心理社团是校园心理预警的新平台,以心理社团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实践其在校园心理预警中的作用,不仅改变以往学校教师在心理危机干预中“救火队员”的角色,也扭转了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被动局面,使全体学生得到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心理监护。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心理危机及可能引发的后果[J].北京社科规划,2003(8)

[2]刘效仁.心理危机干预应成为公共福利[J].新闻周刊,2004(10)

篇2

【关键词】 卫校学生;生活质量;WHOQOL-BREF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58-02

卫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学习、工作的需要。世界卫生组织 ( WHO) 的定义,生活质量是指不同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人对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与其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它涵盖了个体的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独立能力、社会关系、个人信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1],适应了现代生物-心理-社会( 环境) 医学模式。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传统的健康评价方法受到挑战,与健康有关的生活质量的探讨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为了了解镇江卫校学生的生活质量,我们尝试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量表),以期从不同角度评价卫校学生生活质量状况。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镇江卫生学校护理专业2010级6个班,共计324名卫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剔除无效问卷后,共有有效问卷296份,有效回收率为 91.35%。其中男生31人,女生265人。

1.2 方法与内容 采用WHOQOL-BREF量表中文版[1], 该量表由26个条目组成, 包括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领域 4 个维度的总的生存质量及总的健康状况,每个条目分别按 1~5 级计分,得分越高,说明生存质量越好。其中第21条“您对自己的性生活满意吗?”不适合卫校学生, 依据高中生生活质量评价办法[2]改为“您对自己青春期的变化适应吗?”。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预防医学老师担任, 在调查员的指导下, 由被测学生自行填写, 调查人员复核, 检查, 及时补漏, 确保问卷合格。

1.3 统计分析 经调查人员核实评分后, 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 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对卫校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 从表1可见,男生社会关系领域得分高于女生,在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得分均低于女生,但差别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

2.2 不同来源卫校学生生活质量的比较 结果见表2。来自城市的卫校学生在社会关系领域得分高于农村卫校学生(P

2.3 自述健康状况对卫校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 结果见表3。自述健康卫校学生生活质量各领域及总的生存质量和总的健康状况高于自述非健康状态的卫校学生(P

3 讨论

自南丁格尔开创现代护理专业以来,以女性为主角的护理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研究和活动领域,具备了相应的护理理论体系。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护理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护理专业的观念也在更新。护理不再被看作是女性的专属,全球每年男性护士的数量在逐渐增加[3]。近几年,我国的护理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据我校近4年护理专业招生情况看,选择护理专业的男生越来越多。为了了解他们的生活质量,笔者对其中31名男护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265名女护生进行了对比。

不同性别卫校护理专业学生生活质量研究表明,男生在社会关系领域得分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男生生性活泼、好动、喜交际有关。女生在环境领域得分高于男生说明女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于男生。

男生在心理领域得分低于女生,分析原因,男护生最大的压力是来自社会各界的偏见,病人不接纳他们,还担心女性护士的歧视。应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使他们认识到从事护理工作男性比女性有着更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在能体现男性优势的手术室、急诊科、外科等科室工作。以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使他们看到护理工作的价值和发展前景。

来自城市的卫校学生在社会关系领域得分高于来自农村的卫校学生,说明城市卫校学生在社交能力方面强于农村卫校学生,这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触不同人群有关。来自农村的卫校学生在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得分高于城镇学生,这与来自农村的学生从小参与了更多的劳动有关,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好。

自述健康的卫校学生在总的生活质量、总的健康状况及其它各领域得分均高于自述非健康的卫校学生,说明卫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提醒我们需要对卫校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应重视卫校学生的生活质量状况,有区别地针对不同性别、不同来源、健康状况的卫校学生加强教育,提出一些针对性措施改善卫校学生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案例 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新课程的实施标志着教学改革已经进人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它为我们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向教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这可以反思某一课的教学,也可以反思某一段的教学。本人从一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分析和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人和动物体主要的激素。

辨析因激素异常引起的病变。

2能力目标

描述反馈调节机理。

探讨动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感恩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反馈调节机理和血糖平衡的调节。

2教学难点: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

三.教学策略

1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已经学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新的知识。例如让学生说出人和动物体的主要激素及作用,辨析幻灯片上因激素异常引起的病变。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时,学生分成二小组交流,进行知识的比较与归纳,然后再派代表全班汇报。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本节内容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和个人生活相结合。这种结合一方面可体现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背景,分析挖掘这些问题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体现在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如怀特博士的病例分析,寒冷刺激时机体作出的反应分析,与新教材理念相符合。

四.教学理念

追求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案例导课

1展示课件PPT:快乐加减法一

忧愁、

顾虑和悲观,

可以使人得病;

积极、

愉快、

坚强的意志

和乐观的精神,

可以战胜疾病,

也可以使人强壮和长寿。

巴甫洛夫

2案例分析

保罗.怀特博士是波士顿的心脏病专家,是五十年代最杰出的代表。保罗.怀特博士是波士顿的心脏病专家,是五十年代最杰出的代表。她是个年轻的母亲,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和一个爱酗酒、整天什么也不干的丈夫。这个女人得了可怕的风湿热,整日卧病在床,就这样维持了3年,医生说最多还能维持一年,她的情绪极度低落。有一 天,她的丈夫不知什么原因离家出走,留下这个可怜的母亲和两个孩子,甚至一点生活费也没有。但当怀特博士再去看她时,她很坚强地说:“怀特医生,我一定要起床,我还要照顾、护养我的两个孩子。”怀特博士安慰说:“亲爱的女士,我也希望你能尽快康复,可是你的心脏会受不了的。”不顾医生的反对,年轻的母亲鼓起勇气,下定决心,充满着激情和兴奋,下床开始工作了。

此时让学生猜测年轻母亲以后的生活情形及生命的期限。

(学生各抒己见)

师:奇迹出现了,这个坚强的母亲却意外地护养了两个孩子八年,才离开这个世界。

这是什么力量使这个母亲意外地活了八年呢?另人深思 !

展示PPT:快乐加减法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师: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生活充满信心,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是必然存在的,但只要有坚强的意志,战胜一切的勇气,义不容辞的责任,你就是——胜利者;你就是——快乐者。

再引出问题:刚才我们从意志力的角度分析了该案例,从生理学角度该怎么解释呢?

怀特博士解释:他低估了ACTH这种荷尔蒙产生的生理作用,人类的情绪能刺激垂体,产生ACTH和正常荷尔蒙的可能性。因为在当时还不知道ACTH是什么东西。

引出:ACTH是肾上腺皮质激素,进入激素知识点。

环节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师问:1在初中我们学过的激素有哪些?说出人和动物体的主要激素及作用。

2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3激素分泌异常时会引起什么病变?

4辨析幻灯片上因激素异常引起的病变。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各激素之间的关系引出内分泌腺的三个层次:下丘脑——垂体——被管理的某些内分泌腺

环节三:激素的反馈调节及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1结合实例分析:通过学生自述寒冷刺激时机体所作出的反应;说明激素对机体的调节机制;加深学生对反馈调节的理解。

2结合比较分析;1、比较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及不足时的影响。归纳出:协同作用

结合马拉松赛跑时血糖浓度的变化,分析血糖浓度的调节。归纳出:拮抗作用

学生分成二小组比较与归纳。然后再派代表全班汇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环节四:小结

师:再回到怀特博士的病例,请同学们做合情合理地分析。然后,我运用心理学理论和反馈调节知识对材料做进一步分析总结。并说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永远存在,关键是我们要以积极的情绪,快乐的心情看待“她”。其实这一事件让我收获很多,所以我们要感恩生活。

展示PPT快乐加减法三:

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思考,就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感觉,并且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张国清

最后祝大家:(展示PPT)

Happy everyday!

六.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反思

由于本节内容难度不大,并建立在初中生物学的基础上,所以会有两种可能,设计不好学生不感兴趣,设计好可能会上出新意,上出精彩。然而人的情绪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激素的分泌,激素反过来也会调节人的生理,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所以我尝试做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教学。我参看了两种生物版本,人教版旧教材和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三;参照了浙江大学张国清博士著的《快乐加减法》一书的设计风格,嵌人了名言警句,它是引导、激活、推动教学的手段,可发挥其点拨诱导、强化联系、深化认识的功能,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引用了[美]约翰.辛德勒编著的《情绪是健康的良药》一书中怀特博士的病例创设情景教学,而这又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如果不注意调节人的情绪,就会引起内分泌失调,影响身体健康。这种设计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增强学生的兴趣,加深知识映象,学生会轻松愉快地突破本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快乐教学”和“快乐学习”。

2教学过程反思

情景导课环节巧用了两条名言和引用了生活中引入注目的病例,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使导课——新旧知识联系——新知识——结课环环相扣。从学生课堂的反应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感觉新颖,有些学生把那些名言警句都已记下。课堂让学生猜测年轻母亲以后的生活情形及生命的期限时,他们都竞相各抒己见;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时学生积极主动地交流和汇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讲到最后一个环节,学生热情高涨,以热情的掌声结束了该课。这说明时下的高中生很渴望这样的课型;但由于备课和上课时间有限,这堂课还是未能尽情发挥,它的设计和安排还能更精妙。

3教学效果反思

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大多以课堂渗透的形式体现,由于生物学科的特性性,我做了心理健康教育拓展教学的大胆尝试,所以上完课后,我对两个班的学生做了书面评估。

如“你对本节课内容的满意程度怎样”

A.不满意 B.一般 C.较满意 D.很满意

在四个选项中,选择“较满意人数”,甲班占38.3%,乙班占43.1%;选择“很满意”项的甲班占46.8%,乙班占26.2%,都高出了四个问题的平均分25%。

又如“你觉得结合生物知识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怎样”

A.不好 B.一般 C.好 D.很好

在四个选项中,选择“好”的甲班占53.2%,乙班占47.7%;选择“很好”的甲班占29.8%,乙班占44.6%。都远远高出了四个问题的平均分25%。

一个学生甚至直接跟我说,“这是一期中上得最好的一节课”。因为这一堂课的教学,学生否定了我全期的课,似乎有点苛刻,但是从另一层面看,现在大多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各种不同名义的心理咨询室,但都形同虚设,真正落到实处的少,进入心理咨询室的学生也寥寥无几。同时学生中不泛也存在偏见,谈及“心理”就误认为有问题,所以望而止步。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出学生其实很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很渴望这样的课型,置于生物课中更能有理有据地令学生信服,从而实现自动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维持身心健康。

如果该课有比较好的语言驾驭能力,课堂更加精彩。是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的前进,老师也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与交流,不仅专业基本功扎实,而且要有心理学理论做支撑和不断提高文科素养。老师的收获将是教学的快乐和快乐地教学,生活的快乐和快乐地生活。这堂课我的确做了精心的设计,投入了时间,同时我也收获了快乐,传递着快乐。这只是一个起点,前方路漫漫而修远,吾将上下求索,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勒玉乐.反思教学.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张国清.快乐加减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篇4

关键词: 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攻击 耐挫力问题 青春期性心理问题

一、工作中发现问题及问题的发展

学生李涛(以下简称小涛),男,17岁,高中三年级,活泼好动,乐于助人,与同学关系非常好,颇受女生喜爱,成绩浮动非常大,社会交往广。该生为我所带班级学生。在高一由于实验班的调整,小涛来到了我的班级,留给我的最初印象不过是一个瘦弱的小男孩而已,根据了解,把该生安排为生活班长。高二文理分班、高三的大打乱再次分班,小涛一直在我的班级里面,高一7班――高二7班――高三9班,年复一年,小涛那辛勤的身影、运动会上为班级拼搏的精神时时在我的字典中增添着一笔又一笔,可是回忆起来,小涛的成长却是一个坎坷的过程。

在高二时候我就开始关注到他有很多的问题,在高二这个特殊的时期,小涛经常参与一些打架事件,甚至一些群架事件,这多少与他的众多社会朋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学生对其称呼“涛哥”,明显带有一丝社会气息。成绩在高二至高三阶段直线下降,有明显的男女交往过密现象。经过一些辅导,小涛明显能够把精力转向学习,可学习成绩仍呈下降趋势,且无法树立信心,竟想到放弃。小涛的家长说:“我们孩子明显心思不在学习上啊,现在晚上到家也不学习,每天就知道美!”

小涛自述(多次谈话的关键之处):我每天很憋屈,到家里,爸爸妈妈经常因为爸爸应酬多而吵架,我很难学习进去……至于女友,我并没有认真,只是觉得好玩罢了……如果我有朋友挨打的话,我躲开那我不是太不讲义气了?我觉得我这么做对……现在成绩一直上不去,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了,也许我就这样了,老师您就别费心了。

二、个案分析及诊断

根据小涛的自述,家人的评价,经过大量查阅资料,我发现他的问题较杂,基本可以确定为三个问题:1.攻击①。攻击也叫侵犯行为,指有意用语言或暴力的形式对他人的身体或心理进行伤害,且不为社会规范许可的行为。2.耐挫力问题②。耐挫力指人们能够摆脱挫折困扰,使自身免于心理和行为失常的能力。3.青春期性心理问题③。青春期性心理问题既包括个体在青春期所遇到的与性心理和有关的心理问题或困扰,又包括与异往有关的心理问题。很明显,小涛属于其中的异性情感问题。

攻击的形成:通过了解,我知道小涛的父亲是退伍军人,管理方式非常粗暴,曾因打孩子把自己的皮靴踢坏。小涛由于在童年时期经历了管理方式粗暴的父亲的影响,认为暴力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由个体打架发展到群架,经常出现情绪不稳、脾气暴躁的现象。

耐挫力问题的形成:由于高考,以及家长、老师的压力,小涛面对每次考试结果与预期的巨大差距,加上落下的很多的功课,不能正确面对考试成绩,产生放弃思想,不能够坚持拼搏。

青春期性心理问题之异性情感问题的形成:由于小涛处于异性接近期和两性恋爱期之间,当有女生主动关心他的时候他就开始了自己的友情和恋情的模糊,开始了所谓的早恋行为。

三、辅导措施及过程

由于小涛情况的复杂性,我决定交叉共同处理他的心理特殊情况,制定了心理健康辅导的目标:到高三能够让小涛顺利克服攻击,在高三期间能够通过考试克服耐挫力问题及异性情感问题。最终使小涛能够顺利高考,取得理想的成绩,使其毕业时成为健康快乐的阳光男孩。

1.尊重学生,耐心交谈。

由于小涛的不同问题的出现,进行不同话题的突破。对于其父母的吵架,先给予孩子承诺,在其父母吵架过分的时候可以让孩子直接到自己的家里来学习和休息。让小涛感受到我的关心,不再排斥,这样就能够顺利地进行下面的谈话。在谈话中,首先接受他的行为,包括他的三种心理现象的出现,让他要坦然面对它,心平气和地来解决这些问题。让小涛认识到我的善意,能够主动和我沟通共同解决问题。“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断地在辅导中挖掘小涛身上的闪光点,发挥其优势,使孩子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针对攻击:对事不对人,让其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些问题:你是不是在生气之后,就想找人来出气?你的朋友如果受了委屈,你是不是很想替他出气?事情过后,你想没有想过别人的感受?你有没有觉得那个同学因为被你欺负而感觉很委屈等问题。让小涛明白攻击别人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这会害人害己,不但不能使愤怒、挫折等情绪得不到排解,甚至会激化。根据自己的实例让其正确认识健康的友谊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并对小涛出现的一些已出现的问题剖析,给予一定的处罚,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异性情感问题:理解但不姑息该生的青春期早恋问题。跟小涛心贴心的交流,让其认识到早恋就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没有任何现实的结果。也让他知道男女正常交往,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增进友谊,应该受到保护和鼓励,这是自然的现象。但爱情是以婚姻为前提的,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未来的路很长,作为高中生,这种感情很难有好的结果,会成为“无花之果”。也要认识到现阶段我们的最大任务是学习,如果因为恋爱影响学习,就是非常荒唐、不可取的。我试举身边朋友的例子,让其明白这个道理,并给小涛布置相应的作业:请找出她身上的10个缺点,以便打破对方在他心中的完美形象。

2.进行家访。

为了让家长共同配合我的心理治疗,我进行了多次家访,针对不同的情况与其家长交流,在家长和小涛的共同配合下,我们每次交谈都能够让孩子学到更多的道理。并且在与其家长交流过程中让家长也能够得到一些辅导,使他们的教育方式更加科学,更加适合孩子,能够让孩子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成长,并对其父母吵架,和其父亲喝酒的情况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也得到了小涛父母的支持,使得家访行动收获颇丰。

3.同甘共苦,共同进步。

小涛耐挫力是一个大问题,没有任何的动力,所以为了让他也能够有一定的动力,学会熬夜,抓效率,进行最后的高三冲刺,我也给了小涛一个承诺,每天我也进行高考前的百天冲刺熬夜行动,每天凌晨12:30―1:30之间小涛必然会收到我的一条问候、鼓励的短信,即使工作再累、身体在疲惫,也不曾忘记。这使孩子得到了鼓励和感动。

为了给其更大的耐挫力,使其不放弃,每周日下午我都会给包括小涛在内的一些学生补英语课,其实主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减压辅导或者是其他的心理疏导,小涛也越来越开朗,也让我们的补课充满了欢乐。慢慢的小涛成绩不断上升,攀升至班级的前10名,使其有了信心和决心,这样该生的耐挫力就不成什么问题了。

4.制定行为契约书⑤。

我通过制定行为契约书来约束小涛的行为,随时提醒他的行为,大大约束了他的行为。

行为契约内容如下:

我,李涛,同意在高中剩余期间承诺绝不做出下列行为。

①不参与任何形式的打架事件。

②正确处理与××的关系,使关系正常化,让同学们进行监督。

③每次考试后不再说出丧气话,跟老师共同分析考试成绩。

④帮助自己的好朋友克服打架行为。

⑤如果心理需要发泄,主动找到宫老师交谈、控制自己。

如果我违反以上行为中的任何一种,我愿意接受处罚。处罚措施:主动接受老师和家长的处理,主动为班级做卫生反省。

我愿意接受老师、父母的共同监督,当违背契约中的任何措施,我将和老师共同记录在备忘录中。

五、辅导效果

经过一年多的辅导,该生效果明显,摆脱了耐挫力问题,并在高考中取得了好的成绩。至于早恋问题、攻击在高三期间一次没有出现过。现在小涛已经上了大学,并且我们后来一直是哥弟相称,我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样,我也初步达成了把该生培养为阳光快乐健康的男孩的目标。

在此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心理工作在高中教学中的重要性。高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变化激烈、动荡的时期,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可是由于经验的缺乏经常认识肤浅;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心理矛盾、心理冲突时常发生。如有的学生不合群,有的自卑,有的极易冲动,有的叛逆报复,有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出现出走、自杀等现象。这些所有的现象可以说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如何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健康成长,已迫在眉睫。而作为班主任,我们每天与学生朝夕相处,最易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活动,也有各种机会和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固此我们应该把握一切能够利用的机会为这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必须的条件和环境。

注释:

①明宏.心理健康辅导――个体辅导.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144.

②明宏.心理健康辅导――个体辅导.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182.

③明宏.心理健康辅导――个体辅导.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207.

④明宏.心理健康辅导――个体辅导.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146.

⑤明宏.心理健康辅导――基础理论.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262.

参考文献:

[1]明宏.心理健康辅导――个体辅导.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

篇5

关键词:心理咨询 案例 分析

本文是一例关于高中生因生活经历及自我不合理认知带来的自卑心理而引起的严重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来访学生识别不合理信念,建立恰当的认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主人公小C,是高一年级的男生。出生在一个石油工人家庭,自幼性格乖巧温顺,父母疼爱有佳。从小懂事听话,遵守纪律,自尊心强,凡事要求自己做到完美。上小学后学习成绩优异,乐于帮助同学,担任班干部,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初三父母离异,由母亲抚养,心里难以接受,不愿与他人交流,学习成绩滑落较大。觉得对不起母亲和老师,感到非常的自责和内疚。考进高中进入普通班级,平时作业表现良好,但是一到考试就发挥失常。上课担心老师提问,非常的紧张,起来回答问题,感到呼吸急促,声音很小,只有自己能够听到。喜欢一个人做事,独来独往。

在班主任眼里,小C很少与同学交流,不爱说话,经常躲着同学们走路,但是对老师和同学都很有礼貌。近半年,他要求上课不要提问他,老师们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不去干扰他。平时学习表现不错,课下作业完成的很好,但考试成绩却很糟。

小C能自愿前来咨询,咨询师观察到小C身体消瘦,发育正常,微微驼背,走路很轻。进入咨询室时显得很紧张,坐下后能主动说话,语速慢,声音低,言语条理清楚。整个叙述过程注意力集中,情绪平稳,无过度激动的状态,对咨询结果有良好期望。

通过来访小C个人陈述、周围人反映及咨询师的观察,分析产生心理行为特征的原因为:来访小C正处于青春期,情绪容易波动。在这期间父母的离异和母亲的期望使其产生强烈心理反应和心理压力。小时一直受到师长的肯定和赞赏,抗挫折和抗压力能力较差。另外个人的敏感、内向、被动、苛求完美、易受外界影响的性格,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将成功归因于外部不可控因素,让来访小C的心理问题更加凸显。

综上所述,咨询师和来访小C共同商定,确立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为缓解抑郁、焦虑的情绪,减轻自卑感,改变非理性观念,改善错误的认知模式和不恰当的归因方式,增强自信心。最终目标为完善其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挫折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来访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咨询师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对来访学生小C进行六次咨询,具体过程如下。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1、2次咨询)

采用摄入性会谈收集来访者的有关资料,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精神状态、行为特点以及求助动机,咨询师通过共情、理解、关注等技术与来访者初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使其感到被尊重、被接纳。

2.领悟阶段(第3次咨询)

咨询师采用合理情绪疗法,通过提问引导来访者回忆小学时代得到的周围亲人、邻里的夸赞和自己参加学校活动时的情绪体验和自我感受,引导来访者进行自我审查,使来访者自己领悟到自己自小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认为自己做事要得到最佳的结果,并得到亲友、长辈的普遍赞同。通过面质提问等技术进一步使来访者认识领悟到这种思维模式是错误的,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所产生的一些信念是不合理的,如 “考不好就没有光明的前途,同学和老师会看不起我,母亲也会对我感到失望”。列举出来访者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使来访者领悟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自己应该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责;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自身存在的各种症状。

3.修通阶段(第4、5次咨询)

咨询师主要帮助来访者了解什么是合理的信念,什么是不合理的信念,指导来访者寻找和确认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学会区分合理信念和不合理信念。同时鼓励来访者主动体会自己不同的信念对自己情绪和行为产生的不同影响,自己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在家庭作业中完成RET自助表。咨询师综合运用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语义精确法、布置家庭作业等技术,修正来访者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

4.再教育阶段(第6次咨询)

巩固前几个阶段所取得的结果,帮助来访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和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并对来访者的沟通技巧予以指导,从而使来访者在咨询结束后能利用学到的心理知识、方法技术应对今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篇6

关键词: 焦虑心理 认知疗法 社交障碍

一、一般资料

欧某,女,汉族,18岁,我校大一在读学生,身高1.57米左右,体态端庄,眉心略显惆怅。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二、个人陈述

据欧某的诉说,在这之前,也有过一次类似的情况。当时是自己正在读初三,在快要临近初三毕业考试的时候,一天在无意中听到母亲和邻居在谈论有人因为读书而变为“神经病”,当时的具体谈话已经不记得了,但是“神经病”这三个字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记,并且感到莫名的恐惧害怕,心跳明显加速,紧张不安,大脑一片模糊,胸口感觉有什么东西在压着,完全喘不过气来。随后,在学校学习中不断觉得恐惧不安,但是又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怕什么,情绪波动很大,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不愿意去学校上课,只想待在家里,只想和母亲在一起,只有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才觉得很有安全感。

奇怪的是,只要在家里,这种恐惧害怕的感觉就会消失,但是一到学校,这种强烈的害怕不安的感觉就会再次出现。因此只能一直在家休息。在这期间,一直是母亲在身边照顾自己、安慰自己,就这样过完了初中生活。

高中的时候,因为母亲要南下打工,自己没有办法一同前往,只能回到学校寄宿,不能住在家里,为此苦恼了很久。可是,后来高中生活过得很愉快很开心,这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而且,在高中的三年生活中,自己没有再出现这种情况。直到来到大学,这次不知道是怎么了,自己感觉是“病”发了,又出现这样的感觉了。现在,就想回家。

平时自己的性格是比较内向的,只和那些看得顺眼的同学聊天,对于其他人,自己从来不主动说话。并且认为,在自己家里最舒服,因为自己的母亲会无条件地关注自己,倾听自己的心声,有什么困难都会帮助自己。高中同学和老师很关心自己,照顾自己,希望大学的同学和老师也能够和高中的一样。只要能够有人和她做朋友,她的这种感觉就会缓解很多,甚至不会出现。

欧某在叙述中身体一直保持着较僵硬状态,情绪激动、紧张、不安,手不断在沙发上滑动,语速过快,想法表达模糊、思绪较混乱,有求助意识。

三、分析处理

1.问题提出。

(1)为什么会在初中时(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高中就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为什么在大学又会引起这种感觉的发生?

据了解,该生在初中读书期间和同学的关系不亲密,基本上没有任何同性或者异性的朋友,自述平时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人相处,甚至在初中毕业的时候还有很多同学的姓名都不知道。感觉同学和老师对待自己比较冷漠,在学校根本就没有人会真正关心她,没有人懂她,常常会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了。

在高中期间,她交到了生平的第一个朋友,因为她的父母都不在家里,同学和老师也知道这个情况,所以对她特别照顾,在班级里感觉到温暖,觉得老师和同学都很关心自己,高中三年过得很开心,也是第一次觉得原来学校可以是很美好的一个地方,觉得上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来读大学的时候是一个人来的,没有亲人陪伴。同时,她是寝室里面第一个到的人,当天晚上,她一个人在陌生的寝室哭了整整一晚。后来,慢慢地同学们都来了,孤独的感觉就消除很多。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从开学到现在,没有同学和自己特别亲密,没有真正关心她的人,老师和班上同学的交流也很少,觉得这个学校到处都冷冰冰的。她举了一个例子:有几次她去在其他寝室的同班同学那里玩,明明寝室有人,她也敲门了,她们就是当作没有听见,好像挺不欢迎她的,让她觉得很委屈,感觉自己就是没有人喜欢,没有人愿意和自己做朋友。本来觉得大学生活应该和高中一样,甚至要比高中还要好,可是现实完全相反。现在很讨厌这个学校,只想离开这个校园环境,只想回家,只有在母亲身边才觉得有安全感,才不会觉得恐惧、害怕。

(2)为什么会和“神经病”、精神分裂症联系在一起?

该生初三时觉得学校很冷漠,同学和老师对自己不关心的时候,刚好听到了“神经病”的一个事件,并且由这个情况掩饰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用恐惧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空虚。她自己只知道怕,但怕什么却不知道,只觉得莫名的害怕恐惧。“神经病”为她找了一个突破口,让她把自己内心的空虚全部转移到这方面来。该生平时比较要强,最怕被人看不起,一直觉得自己的能力还不错,若承认自己在社会交往方面失败的话,无疑是对自己的否定和打击。大一时,该生再次感到学校很冷漠,并看了一部关于精神分裂症的影片,觉得紧张不安,在影片放映的过程中出现了心悸、头晕、口干的躯体症状,觉得胸口好像压了一块石头,不能呼吸,以至于要把头趴在桌子上,精神高度紧张,感到莫名的害怕和焦虑,甚至觉得自己的灵魂已经脱离自己的身体,无法进行任何思考,也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行动。因此,她选择用“神经病”、精神分裂症的方式内隐地把自己的社会交往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表现出来。

2.鉴别诊断。

(1)排除躯体疾病。

未发现有器质性躯体疾病和家族疾病史。

(2)与精神病鉴别。

根据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不主动就医,伴有幻觉、妄想、行为异常等。根据判断心理异常与正常的三原则,欧某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人格稳定。欧某有自知力,希望解决心理问题,有主动求医行为,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

神经症的特点是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问题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大于三个月或半年。对照症状学标准,欧某表现出焦虑、烦躁、不安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欧某的反应不太强烈,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不严重,未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和回避;从病程标准看,也只有半个多月,病程不足3个月,问题也没有泛化,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4)从心理测验结果看。

心理测验结果支持了本诊断。

SAS:60,说明焦虑症状为中度。

SDS:35,说明抑郁症状不明显。

SCL-90症状自评量表(应用最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反馈的结果表明:该生在焦虑症状上的得分偏高,包括一些通常与临床上明显与焦虑症状相联系的症状和体验。一般指那些无法静息、神经过敏、紧张及由此产生的躯体征象(如震颤)。可能有一些类似严重心理障碍的感受或行为。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测评显示:该生常常失眠,感到自身健康有问题。其心理问题属于第一类学生,可能有较明显心理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诊断。

诊断:一般性的焦虑心理问题。

3.咨询目标的确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经与欧某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改善现存的焦虑恐惧情绪,改变“没有人会关心自己”的看法,看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增强心理承受力。

(2)长期目标与最终目标。

完善自身的个性,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

4.咨询时间。

根据症状并考虑到她个性的特点,为她安排每次咨询时间为一小时,时间为每周四的下午五点至六点。

5.咨询过程。

整个咨询过程共十次,历时三个半月。

(1)心理诊断阶段。

共做两次咨询,与欧某交谈,包括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SDS、SAS心理诊断测验,调整求助动机,探求其心理状态及改变意愿,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步骤。

(2)心理治疗阶段。

根据心理测验结果的反馈,作出初步分析,让了解原因。同时加深咨询关系,寻找调整认知的策略。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适应认知、情绪和行为。

(3)结束巩固阶段。

这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巩固咨询效果,探讨人际交往深层策略及个人发展目标,从而提高欧某的人际交流的自信心。

6.咨询方案――认知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它的主要着眼点是企图通过改变求治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善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矫正欧某错误的自我认知,才能真正改善其行为上的社交障碍。在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接受和领悟能力,只要给予相应的引导就会使其茅塞顿开。所以在咨询过程中引导欧某认识到:人与人的交往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你要想得到他人的友谊、关心、温暖,首先就要给他人关心、温暖,使其主动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非理性信念等错误认知。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和你做朋友,要从别人身上找原因,但更多的是要从自身方面找原因。欧某认为社交障碍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使自身的原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系统被激活,使其作出极端的、绝对的判断,认为没有朋友,那就会使自己没脸见人,被人瞧不起,使整个思维失于意志的控制,从而出现病态推理判断,引起心理和行为问题。

认知合理了,行为的改善也就有了可能,只有这样才能让咨询继续朝着卓有成效的方向发展。最后督促她改变这些看法或态度,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与态度,以便借新的看法或态度产生健康的心理与适应性的行为。

本案例中的心理问题表面上似乎是由于看了电影导致高强度的痛苦、紧张、焦虑情绪,实际上,真正原因是来自本人对人际关系的一些绝对化、过分概括、糟糕至极的信念而导致的焦虑、恐惧、不安情绪,可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帮助欧某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7.治疗效果评估。

三个月后,欧某明显感到轻松了很多。老师和同学也反应,欧某没有那么内向了,能够比较主动地和人进行交流,话也明显地多了,感觉整个人开朗了不少。欧某自己评价认为,那种恐惧、不安、焦虑的情绪现在已经感觉不到了,而且觉察到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并不是对自己漠不关心的,原来朋友是需要自己去找的。其实以前身边也有朋友的,只是自己全部都忽视了,一味地觉得自己没有朋友,没有人关心。先付出,才会有收获,有时候一个微笑就可以认识一个朋友。

通过咨询治疗,欧某的各种心理和躯体症状基本消失,心情愉快,和同学的关系有所改善,情绪也基本稳定,促使了她的人际关系得以良性发展,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咨询效果较为明显。

参考文献:

[1]林秉贤.罪犯改造与心理矫治[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

[2]岳晓东.登天的感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篇7

我们认为,学校心理键康教育的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

1、治疗性的,或叫补救性的。即如果学生真正有了某种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

必须进行及时的治疗与补救。

2、预防性的。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根据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困惑及时向他们介绍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并提供有效的帮助,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以维护和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

3、发展性的。即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发展他们的心理机能,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促进心理全面的发展。一些学校和心理辅导教师将主要的目标集中在第一个层次上,即治疗性的或补救性的目标上。一些新闻媒体为了追求报道的新奇性也常常将极少数真正有心理疾病的同学及心理辅导教师对其辅导的过程与成效作重点的报道与宣传。在几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校心理锥康教育的目标应以预防性和发展性的目标为主。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积极向上的、活泼可爱的、心理正常、健康的学生。因此,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服务对象与神经科医生的服务对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面对的是病人,心理辅导老师面对的是学生,是正常人。当然,治疗性的目标毕竟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心理辅导教师懂得一些精神医学知识,能鉴别出极少数学生是否真正产生了某种心理疾病。如真正出现了心理疾病与障碍需要与医学模式配合或依靠医学模式进行及时的治疗与补救。但这一目标不能做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二、在确定心理教育内容时,要寻找科学的依据。

(一)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心育目标的具体化。因此,内容的确定,应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直接依据。如果将治疗性或补救性的目标做为心理键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势必将学生视为不正常的“病人"进行教育与治疗,这显然是不科学的。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强调教育发展的模式。应具有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1)以积极向上的中学生为其主要对象;(2)强调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强调个人的力量和价值;份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时对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4)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心理机能,促进内在潜力的开发,加速实现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即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主编的《心育论》中,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1、学习心理的指导。学习是儿童、青少年的主要任务,也是学生、教师、家长最为关心的事。学习任务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其基本内容为: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并掌握有关的学习心理知识,依据学习烧律组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开发思维潜力,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等。

2、情感教育。一个人的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通过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其基本内容为:培养良好的情绪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德和培养起高级的社会性情操。

3、性心理教育。个体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学生伴随着生理发展,性逐渐成熟,为性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儿童期的教育内容主要有性别的不同教育,帮助儿童正确认识性器官及其功能,防止形成性神秘心理,以适当的方式科学地回答孩子对性方面提出的问题,把孩子的好奇心转化为科学的认识。在中学阶段的主要内容为:性生理教育、性心理卫生教育与指导及性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克制力,帮助他们培养广泛的兴趣,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用理智支配、指导情感。

4、人际关系的指导。儿童、青少年非常重视同学间的友谊,也渴望得到师爱、父母之爱,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其基本内容为: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态度,有较强的人际关系知觉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5、健全性格的培养。性格是一个人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良好的性格对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内容包括: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良好态度,培养良好的性格、情绪、意志和理智品质,矫正性格上某些不良品质。

6、耐挫能力的培养。其内容包括:怎样辩证地对待挫折、怎样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并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

7、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心理教育过程不仅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而且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些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自我心理修养的内容包括:认知方面的自我心理修养〈如提高学生对自身感翔和认识的能力〉、情感方面的自我心理修养〈如培养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克服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等〉、意志方面的自我心理修养〈知培养自身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等〉、性格方面的自我心理修养〈如自觉塑造自身的良好性格,克服并矫正不良性格〉等等。

以上心理教育内容的体系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的。在几年的心理教育实践中我们认为,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还必须结合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特点。

(三)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每个地区或每所学校的学生除了具有该年龄段共有的心理特征外,还有一些较独特的心理特点。例如,我校(南京市金陵中学)是一所省重点中学,在确定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我们先后通过问卷调查、与班主任交谈、与学生座谈、坚持读学生的周记、让学生提建议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困惑。现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为:

1、学会适应新环境。我校是一所省重点中学,考入我校的高中生,大多是原初中的佼佼者,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褒扬、同学们的赞誉。现在他们的环镜变了,地位变了:原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现在落后到几十名;原来在班上是班干部,现在成了“普通百姓"。多数同学处在压抑、苦闷之中。结合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设置了这顶内容,帮助他们懂得怎样看待这种环境、地位的变化,怎样适应新的环境。

2、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学生正处于“第二自我发现期",他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是:我是怎样一个人呢?我在老师的心目中怎么样呢?同学、老师会怎样评价我呢?等等。他们渴望了解自我,发现自我。结合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我们向他们介绍了解自己的方法,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与性格特征,并学会做气质的主人及塑造良好的性格,还提供有关的量表与测试。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存在着特点和差异的。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而积,极地塑造自我。

3、挖掘潜力,学会学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学习的压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尤其重要。在这一部分内容中,主要介绍科学学习方法的几个环节、记忆技巧、注意规律与思维方法和个体的生理节律等等。使学生知道怎样科学的安排时间,怎样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4、学会调节、控制情绪。主要介绍保持愉悦情绪的重要性、健康情绪的标准、情绪表达的正确方式和调节情绪的方法,如何对待挫折,尤其是在学习中如何消除紧张情绪,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态,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5、学会交往。着重介绍交往的准则,人际沟通的模式与技巧,使他们学会扮演生活中不同的角色,促进学生乐于交往,善于交往。

6、应试心理与技巧。主要介绍应考前、应考中及应考后应具有的心理素质及调节方法和考场上的答题技巧。

7、文理分科指导。高一即将结束时,学生将面临文理分科的问题,究竟学文还是学理,许多同学拿不定主意。在这一单元,着重介绍学科、职业与兴趣、职业与能力、职业与气质、性格,并通过专业兴趣自评量表与职业兴趣自评量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使他们能平静地对待一切,在人生的重要关口做出较科学的选择。

以上内容体系的第一单元“学会适应新环境”、第三单元“挖掘潜力,学会学习”、第六单元“应试心理与技巧”主要是根据我校学生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来确定的。第七单元“文理分科指导”是根据高一年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确定的。在这一体系中我们未涉及“异往”与“早恋”的内容,因为我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将主要的或全部的精力放在了学习上,早恋问题只是极个别的现象。因此,在绝大多数学生未考虑该问题时提出这一问题反而会引起有些同学的关注。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要突出实效性必须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

三、关于心理教育课教学形式上的探讨。

心理健康指导课不同于心理学理论课,因为它不仅仅是定义、概念和心理学理论的讲授,心理健康指导课也不同于游戏与活动,因为它不仅仅是只让学生在游戏或活动中进行情绪体验,而没有“知”的指导。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需要“晚之以理、功之以情、导之以行”,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也同样需要“晓之以理、功之以情、导之以行”。所以在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只注重“理”的讲授、只注重“情”的体验或只注重“行”的训练都是片面的。因此在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将“知、情、行”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方法介绍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外,还创设了各种情境性的活动,提供给学生许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情绪体验与具体行动中受到感染和锻炼。其具体方法是:

1、情景体验法。即给学生提供一种情景或氛围,让他们从中有所感受和体验。如在讲完赞扬别人的技巧后,每位同学发一张用彩笔写好的“请你珍存”的纸卡,让学生离开座位去寻找对象,互相写赞扬对方的话。然后请部分同学到前面宣读。同学们在宣读的过程中,无形中就受到了情境的感染和鼓舞,从情感上得到升华。

2、角色扮演法。结合,教学内容,我们经常让学生准备小品表演与即兴表演,使学生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情绪,并学会扮演角色的行为技巧。

3、讨论分析法。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个人看法,集思广益,相互学习。

篇8

一、什么是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一般由8~10名具有相似困惑问题、有共同解决目标的成员组成。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观察、体验、分享来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通过参与各种发展身心的练习活动,学习社会技巧和尝试各种行为方式,从而扫除个人成长和发展中遇到的障碍,促进个体成长、适应和发展的助人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最大的区别在于求询者对自己的问题的认识及解决是在团体中通过成员之间的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实现的,这就使团体心理辅导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一个辅导老师可以同时指导多个求询者,团体辅导比个别辅导更经济。其次,团体中的同伴感、归属感的形成对成员认识自己、改变和完善自己、学习适应社会的态度和技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青少年属于人际关系的敏感期和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团体心理辅导被誉为最适合青少年的辅导方式。最后,团体是一个温暖的环境同时又是一个现实的缩影,成员能自然、坦诚地开放自己,许多人真正的问题才会暴露出来。当成员有机会发现和识别自己不适应的行为,才会善用小团体进行各种有意义的学习和活动,在小团体中能够有所改变,这种改变会延伸到团体之外的现实生活中。

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他们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有共同要面对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反馈和建议,而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的同伴交流的氛围,提供探索自己、相互模仿、彼此支持的学习环境,在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中去体验去实践。因此。团体心理辅导对促进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而言是一种非常必要的手段。

二、确定团体心理辅导主题为“高一新生学校生活适应”的团体辅导研究与实践

我校是省级重点中学,每年都有许多来自全省各地的优秀初中毕业生进入我校开始高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对新生活充满着激情和自信,但高中生活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论在学习能力还是在人际交往方面,不论独立能力还是协调能力方面都要求他们有更多的自主性。对于备受关怀,有着较强依赖性的高一新生来说,无疑是一道难关。其中初中的佼佼者,在令人羡慕的赞扬声中,开始了重点高中的生活。两个月过去了,期中考试是对他们学习效果的一次检验,有些学生的考试成绩第一次出现了红灯,尝到了一个“困难”学生的滋味,他们无法接受,不知如何面对老师、父母和同学,自怜、自卑、甚至恐惧。经过努力考上了重点中学,一方面他们都有较高的自我期望。另一方面父母、亲朋好友及教师对他们也充满希望。当他们学习成绩没有达到预定目标时,会产生自责并承受外部压力。住校生则由于寄宿在学校,他们基本的生活规律是寝室――教室――食堂三点一线。比起普通学校的学生他们接触社会、接触父母的时间要少,生活比较单调。每天接触最多的是同学,如何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成为他们人际交往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长期的工作经验中,我们发现高一阶段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心理转折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许多学生不能有效应对环境中的变化,个别咨询中还发现,高二、高三阶段的问题很多都因高一阶段的问题积累而造成的。

总体上来讲,高一新生自己有较明确的生活目标,所以学习比较自觉、努力,自我意识较强,但主动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欠缺一些,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够成熟,所以有时可能会发展到徒慕虚名和自我封闭的程度:他们最关注的是学习成绩,一旦学习不适或学习成绩不理想,会引起极大的烦恼和失落,产生自卑感。如何早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如何在新环境中继续保持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如何实现自己理想目标,许多学生出现困惑,有的学生自信心动摇,有的学生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怎样尽快适应高中生活、顺利完成初高中的角色转变,怎样对高一新生中有不适应问题的这个群体实施特别帮助?高一新生团体心理辅导便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本次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过程

第一阶段:团体形成

宣传动员。通过讲座介绍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形式:发放宣传页,让全体高一师生了解心理咨询中心将要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时间安排以及活动进程。②招募团体成员。通过宣传了解到信息而自愿报名者。班主任老师通过入学两个月的观察、交谈等发现适应困难的学生,转介到咨询中心来的。③筛选成员。依据报名表中自述的不适应情况确定面谈对象。进行心理测试。筛选确定成员并与成员父母签订参加团体的意见书。④签订团体“誓约”:保守秘密,真诚坦率。

第二阶段:内容设计

学生适应不良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如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但是学校生活的适应是学生作为主体与外在客体之间的适应过程,学生自身因素在适应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找出适应不良的个体因素如个性、心理发展水平等并有针对性地去改变,是解决当前、乃至将来适应问题的根本,也是提高学生心理适应的关键。心理学理论认为,认知疗法理论是基于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它强调人的非适应性常常是受不正确的扭曲的认知影响而产生的。协助学生合理的认知、评价自我以及他人和周围的环境,使学生在情绪的自我管理、人际沟通等方面得到全新的体验和感受,从而能有效处理学校生活中的困扰和问题。本次团体心理辅导把重点放在解决学生不适应的内在因素方面。

第三阶段:过程实施

本次团体辅导活动设计为为十次连续的辅导活动,每周两次。每次1.5~200小时(要确定时间。时间的把握也是心理辅导的一个标尺)。第1~3次为相识、接纳阶段:通过自我介绍、互动游戏、讨论分享建立真诚、安全的人际氛围,同时训练学生倾听、同理心等基本技能。第4~6次为了解、解释阶段:对学校生活的态度、行为及感受的个人自我了解和表达、学习情绪的ABC理论、找出自己认识的偏差与非理性的地方,使学生能认识到其过去面对环境变化时适应不良的情感和行为与他们的非理性认知有关。主要活动形式是讨论、心理剧角色扮演和辩论。第7-8次实际应用阶段:加强情绪ABC理论、非理性与理性的辨别的实际应用与练习,使学生能分享他人的经验主动改变自己的认知更接近于现实和实际。并进行人际沟通、情绪调适的训练。采用脑力激荡、心理剧角色扮演、互动游戏、讨论形式进行。第9~10次树立信心、激励自我阶段:通过自我评估、自我肯定的训练,鼓励学生以不同以往的态度、行为、反应面对的学校生活,体验变化带来成功的快乐,将在团体辅导中的学习经验迁移至现实生活情境中,增加学生的面对未来挑战的自信心。

篇9

一、背景资料

中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年龄段,是最幸福的时期,难道也有睡眠障碍吗?临床医学统计资料告诉我们:各个年龄组的学生都有相当一部分的失眠患者。全国少工委的一项调查也显示:46.9%的中小学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睡眠标准。睡眠不足的人易表现出烦躁、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长期的睡眠不足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失眠引起的情绪波动还会成为各种心理障碍的诱因。然而,有关调查显示,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睡眠障碍往往因为“睡不好是小问题”而被忽视。目前,我国约有85%的青少年患者未得到有效治疗。为了不让失眠成为伴随孩子们一生的痛苦,学生失眠的治疗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尹明(化名),男,17岁,独生子,某重点高中高一年级在读住校学生。身体正常,亲属中没有失眠史。父母亲做生意,对孩子非常关爱,家庭和睦。

尹明从小生活顺利,受的挫折较少,上高中后开始住校。上高中后,要自己料理生活,同时还要应对繁重的课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成绩略有起色,但是仍然觉得很累,压力很大。同学关系一直不错。但突然有一天,一个原来很要好的男同学突然不和他说话了,见面也不打招呼,这让他感到很疑惑,每天左思右想:“他为什么不理我了呢?”“我也没犯什么错误啊!”“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哼!”睡觉之前尤其厉害。在来访前两周,睡眠情况极其糟糕。

二、来访者自述

来访前的十几天都是晚上10点多躺下,下半夜2―3点钟才能睡着。睡觉之前总是想事情,总是想起与自己关系不好的男同学,也经常会想学习上的问题,想如果自己考不上好大学父母会失望,为什么别人都呼呼大睡而自己睡不着……睡眠过程中会醒来。醒来之后要回想,要是回想到自己刚才在做梦,那么就能再睡着;要是觉得刚才没做梦,那么就得半小时以后才能睡着。在睡眠时,听到声音后会马上醒来且难以再入睡。在要入睡和睡眠快要结束的时候听见声音就不行。午睡时临近居民楼的音乐声让他很烦躁。早上只要是别人醒了他就一定会醒。早上起来还会自动评价昨晚睡得好不好,如果睡得不好,这一天的心情都不好。有自杀的念头。

三、心理测验结果

对尹明进行scl-90测验,其焦虑因子和睡眠因子的得分分别为4分和5分。说明尹明此时的焦虑情绪很高,睡眠情况也非常不好。scl-90的其他因子得分均在正常范围之内。

四、原因分析

(一)压力情绪的影响

上高中之后,学习压力很大,这促使他逃离现实想很多关于将来的事情,比如考不上好大学,怕父母失望等,想到这些他的情绪是担心,甚至是害怕。此外,同学问关系的微妙变化,也让他感觉心情很压抑。带着这种情绪上床,他的大脑神经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休息。思考关于同学间关系的问题却没有结论,压抑、不解的情绪也没能降下来。思考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长时间没睡着,这种情况的出现让他的情绪更加恶化,大脑神经更加兴奋,因此更加难入睡。晚上睡觉偶尔醒过来,发现自己没有做梦,就又着急起来,导致他不能很快再入睡。早上起床前听见别人起床的声音,同样会使他的心情烦躁,进而不能接着睡。

(二)睡眠知识的缺乏

尹明对睡眠的功能并不完全清楚。这就使他对睡眠有过高的要求;他对睡眠的现象、阶段以及各阶段的功能并不了解。这就导致了他明明已经进入睡眠状态却认为自己还醒着。被声音吵醒了之后就会错误估计自己的睡眠质量,夸大痛苦感受,加重入睡困难。尹明并不了解失眠本身会对第二天的生活有多大的影响,这就使他对自己的暗示成为支配第二天思维和情绪的主要因素,导致他对失眠过度担心,甚至想要自杀。此外,尹明对长时间无法入睡应该怎么办,睡觉过程中醒过来应该怎么办,真的失眠了如何提高次日的学习效率等策略性知识都不懂。

(三)错误程序的自动运行

由于学习方面的压力和同学关系的突然变化,尹明经常在睡觉之前考虑考大学、同学关系方面的事情,长此以往,他就“学会”了一种程序,即入睡前自动想事,并且这一程序是自动运行的。这就像我们打篮球一样,不需要考虑就可以自动地做出三步上篮的动作。现在,受这个程序的影响,尹明只要一躺在床上(conditionl),就会想事情(Actionl),这种想法同时还伴有焦虑的情绪(Emotionl),这种情绪进一步推动思维,这样使他的神经越来越兴奋。当他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自己仍然没有睡着时(condition2),就会想(Action2):今晚又失眠了,我又得2~3点钟才能睡着,这种想法又伴随着担心、害怕的情绪(Emotionl)。睡觉中途醒来(condition3),回想自己是否做梦了(Aetion3),如果没有做梦情绪又会不好(Emotionl)。早上起来(condition4),他给自己的睡眠进行评价(Action4),如果睡得不好(condition5),马上会情绪低落(Emotionl),白天情绪的低落使他对晚上的睡眠更加重视,担心晚上再次睡不着。带着担心去睡,又给入睡带来更大的困难。对声音敏感也是大致同样的过程。

综上所述,尹明的睡眠障碍是几个带有焦虑情绪的程序性知识自动运行造成的。由于不适宜的程序自动运行,尹明的焦虑情绪不断升高影响入睡和再次入睡。连续十几天的运行使得他的睡眠情况不断恶化。

五、辅导过程

(一)认知调整

首先,咨询师要尹明认识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高中生的焦虑要显著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所以自己感觉压力大是很正常的现象。将压力转变为动力,可以更好地应对繁重的学习。关于同学态度转变的原因,其实是有很多可能的,也许老师批评他了,也许是他家里出事了,也许你们之间有什么误会了……作为男子汉可以大度一点,首先和那位同学说话,了解他内心的苦衷,解释清楚你们之间的误会,你们一定可以再次成为好朋友。

其次,对于睡眠知识的缺乏,咨询师让尹明了解到,睡眠其实有四个阶段:生理睡眠、梦睡眠、深睡眠和台尔塔睡眠阶段。我们通常觉得自己睡着了其实是深睡眠阶段。前两个阶段,尤其是生理睡眠阶段,虽然人们还能听见外界的声音,还能够思考,但是我们的皮肤电、血压、心跳都开始下降了。睡眠的功能主要是让大脑和肌肉得到放松。生理睡眠阶段足以满足这个要求,所以不需要在这时担心。一个人到底需要多长时间的睡眠,目前科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论断,因此不必要因为睡得少觉得自己亏

了。对于睡不够起来的难受感觉,只要我们能调整好情绪,它就不会对我们第二天的学习造成很大影响。

再次,引导尹明认识到,对于总是在睡梦中醒来等症状,只是一些不适宜的程序在自动运行,我们只需要通过放松训练,运用情感组织者技术进行暗示学习,并将新学的适应性的程序运用到睡眠中就可以了。

(二)临床心理训练

1,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平静时学习的效率很高,放松状态下进行的暗示学习更是平时学习效率的5~50倍。于是我们运用行为疗法中的肌肉放松训练让尹明获得轻松、平静的情绪,在此情绪状态下给其植入一系列适应性的睡眠程序,让其体验到睡眠的整个过程都可以是轻松、平静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肌肉放松状态下,为其描述一个情感组织者,想象他通过努力成绩有了大幅提高,还拿到了当年的三好学生,想象自己接到证书时那种愉悦和兴奋。成为三好学生之后,对自己更加有信心,对周围的同学也变得宽容、大度了。此时再看到不理自己的同学也主动打招呼。你们促膝交谈,又成为了昔日的好朋友。带着这样的心情躺到床上,尽情体会这种愉快与满足,被子越来越暖和,枕头越来越舒服,眼皮越来越沉……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此暗示进行四次。

2,关于睡眠中途醒来和睡觉过程中讨厌听到声音,同样在放松状态下进行暗示:这一夜,你睡得都很香甜,偶尔听到声音,也不愿去理会了,只愿体会床是那样柔软,被子是那样暖和,翻过身便睡着了……这两个症状的暗示共进行四次。

3,针对早上醒来自动评价进行暗示:经过一夜的睡眠,我的身体和大脑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休息。现在我的头脑清醒,体力充沛,完全可以应付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当我觉得有点头痛或是困倦时,只要到外面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一切就又恢复正常了!这一症状的暗示进行了两次。

(三)辅助技巧的传授

1,建议尹明晚上不要服用咖啡、茶等容易使人兴奋的饮料,可以在放学之后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加身体的劳累程度,容易入睡。平时可以积累一些不会的单词,以备睡不着时拿来背。

2,如果再次出现入睡困难或受声音影响等症状时,首先要泰然处之,拿出准备好的单词背,不是想在这个时候背多少,目的是等到情绪慢慢平静,困意再来时慢慢入睡。其次,如果睡不着,可以选用“髋关节放松”的方法,在床上双手臂抱膝,头离开枕头抬起,在这种状态中一直保持下去,心理上作“今晚就这样了”的准备,当十分渴望把这个姿势停下来好好躺一会时,再停下来躺在床上,再也不愿动不愿想什么了,懒在那里……或者离开床,做身体伸展动作,把双臂、双腿、胸、背部肌肉都绷紧,心里也想:“今晚就这样度过了,如果能够停下来休息一会多好啊,可惜不能!”当非常渴望停下来时,再停下来,无力而疲倦地躺在床上,再不想动一下,停留在这种状态真好……如果再睡不着,可以作最坏的打算:我不睡了,今晚就闭上眼睛休息一晚,也可以应付明天的学习。

六、效果与反思

辅导后尹明scl-90焦虑分量表和睡眠分量表得分均为1分。表明他的焦虑和睡眠情况都恢复到正常水平。咨询结束后九天回访,尹明表示,这段时间睡得都很好,中途不醒了,对声音也没有那么敏感了。半年之后,尹明说他的睡眠已经完全正常了,连别人打呼噜、磨牙他都能睡着。有时偶尔因为学得太晚第二天早上有点困倦,早上到操场上跑两圈就好。尹明的班主任也说他的学习状态比以前更加积极了,学习成绩一直在稳步上升。

篇10

【关键词】技师学生 情绪困扰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176-02

一 案例资料

李×,男,17岁,徐州技师学院高职班学生。身高1.75米,体态正常,无重大疾病历史。家庭和睦,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家庭成员:父母、姐姐哥哥,父母是农民,勤劳、善良;姐姐是在校大学生,学习认真刻苦;哥哥是高中生,学习成绩优异。李×一直随父母生活,学习勤奋,性格温顺,倾于内向,自尊心强,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

二 求助者自述

一个月前的一天,我在208宿舍门前拾到一把钥匙,心想是不是208宿舍同学丢的,就顺手把钥匙了208房锁,果然房门被打开,我很高兴以为找到失主了。身后却传来:“你怎么把我们房间打开了?”原来208宿舍的同学回来了,没等我解释,他们就质问:“你哪来的钥匙?”“你怎么能随便打开别人的房门呢?”当我告诉他们钥匙是我在门口捡到的,试开果然打开房门时,不仅没有得到感谢,反而受到更多的攻击:“随便开人家的门是不对的。”“要不是我们及时赶到,谁知道你会不会拿我们的东西?”我无地自容地跑回宿舍,自以为宿舍的同学能理解我,没想到他们却说我多管闲事。我感到很委屈,我怎样才能让他们相信我真的没有想拿他们东西的意思呢?从那以后我上课经常开小差,吃饭不香,睡觉不实,和同学们在一起也快乐不起来,老想着他们会怎么看待我,我真不知道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困境……

三 咨询师观察、了解的情况

求助者一筹莫展,谈话刚开始就流泪了,满腹委屈。据其老师和同学反映,求助者是班干部,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前十名,和同学们相处融洽。但是,近期精神疲惫,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与同学交流减少,最近一次考试成绩居班级第二十八名。

四 心理测验结果

心理测验的相关数据为SAS∶59,EPQ∶E40、N60、P40、L30。据此结果,可以判断求助者具有内向不稳定型人格特征,存在焦虑情绪。

五 评估与诊断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进行分析,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能够主动就诊,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的可能性。

对照症状学标准,求助者表现出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踏实、食欲下降。从严重程度看,求助者的反应仅局限于捡到钥匙寻找失主的事件上,并未影响逻辑思维,无回避、泛化现象,未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而言,病程仅为一个多月。综合分析所获资料,可以得出诊断结果:一般心理问题。

导致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因素:(1)生物因素:该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较为敏感的阶段;(2)社会因素:客观上存在负性生活事件,即寻找钥匙失主的行为没有得到认可。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教师、同学的充分理解与关注。(3)心理原因:存在错误认知,“我试开门锁是好意,同学应该认可我的想法和做法”;欠缺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未被理解时不知如何自处;被情绪困扰所纠缠,不能独立解决;与老师、同学沟通不足;性格倾于内向。

六 咨询目标的制定

近期目标:扭转求助者的错误认知,调节其情绪,使其集中注意力,正常学习、饮食与睡眠。

最终目标:完善求助者个性,使其掌握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

七 咨询方案的制订

1.咨询的主要方法与原理

第一,主要咨询方法。本案例采取的主要咨询方法是合理情绪疗法。依据是:求助者为青春期的学生,这一时期心理发展速度相对于生理成长明显缓慢,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都处于半成熟状态。这一阶段青少年的情绪困扰往往由错误的认知和非理性观念造成,他们尤为关注自身的人格和情绪特征,非常注重自己在朋友、同龄人群中的地位,渴望得到接纳与尊重。否则,就会出现心理挫伤,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消极情绪。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思维与行为调整而改变错误认知、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其中的合理情绪疗法即是对存在情绪障碍的人实施再教育的过程,这是一种注重认知取向的方法,对年轻的治疗更为有效。本案例中求助者为青年学生,情绪困扰属一般心理问题,故适合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第二,运用的主要原理。合理情绪疗法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通过逻辑思辨的途径,借由理性分析改变导致情绪困扰的非理性观念,建立起合理、正确的理性观念,帮助求助者解决情绪、行为上的问题,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全面发展。

在本案例中,求助者捡到一把钥匙,为了寻找到房主而试开别人的房门,结果受到责备与质问,为此困惑不解,产生情绪困扰。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根据ABC理论指导求助者认识A、B、C之间的关系,使其结合自身问题进行分析,最终领会到情绪问题(C)并不是起源于试开房门没被认可(A)这一事件,而是根源于求助者自身的错误认知,非理性的观念(B)――“我是好意做好事,别人就应该认可、赞同我”。引导求助者与不合理观念(B)辩论(D)――“难道仅仅因为我是好意做好事,就有理由要求同学们必须认可、赞同我的做法吗?”“他们那样对待我一定有他们的理由,我有什么权利要求他们必须按我的意愿行事?”等。使不合理观念(B)转变为合理的观念(E)――“每一个人都有自由选择对别人行事看法的权利,我也有自己的看法”等。最后通过自我分析报告(RSA)、合理情绪想象等技术帮助求助者建立正向目标、强化积极情绪。

2.心理咨询规定的双方责任、权利与义务(略)

3.咨询时间与地点

每周一次,每次1~1.5小时,在学校心理咨询室进行。

八 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诊断评估、关系建立;心理帮助;结束与巩固。

第一次:2010年11月22日。

目的: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确定主要问题;探寻改变意愿;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合理情绪疗法(心理诊断阶段)。

过程:第一,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第二,做SAS、EPQ心理测验,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第三,与求助者交谈,记录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找出与之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初步分析不合理观念(B)。第四,确定求助者最急于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和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咨询目标。第五,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解说关于情绪的ABC理论,使求助者接受这种理论对自己情绪问题的解释。

过程片段摘录:

咨询师: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目前这种情绪状态呢?

求助者:好心做好事,捡到钥匙找到了失主房间,可房主不仅不感激我,反而埋怨、怀疑、质问我……还有比这更让人恼火的吗?

咨询师:这事我们称之为诱发事件,但这可能不是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咨询师:是你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人们对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举个例子,假如有一天你走进宿舍发现你的水瓶被打碎了,你会怎么样?

求助者:我一定非常气愤,是谁干了坏事?

咨询师:我告诉你,是你的室友在帮你打水时打碎的,现在他到超市给你买新的水瓶去了,你又会怎样想?

求助者:噢……原来是这样,他是帮我打水时不小心打碎的。

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感到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倒觉得冤枉他了,心里很愧疚。

咨询师:你看,同样一件事情你的情绪反应却截然不同,不就是因为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吗?

求助者:的确是这样,看来我的问题的确是与我的想法有关,可我的想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呢?

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所要分析的。

第六,布置作业:认识A、B、C之间的关系,结合自己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描述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找出与之相对应的诱发事件,寻找不合理观念。

第二次:2010年11月29日。

目的:通过咨询确立、加深互信关系;深入寻找、确认求助者的不合理观念,使其在更深层面领会情绪问题的产生根源――所持的不合理观念;运用与不合理观念辩论的方法,使求助者初步修正非理性观念。

方法: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领悟阶段、修通阶段)。

过程:第一,检查求助者作业情况,通过会谈进一步寻找和确认求助者不合理的观念。第二,进一步解说ABC理论,使求助者在更深层面领会情绪问题与自身不合理观念的关系。第三,围绕求助者观念的非理性特征,提出具有明显挑战性与质疑性的问题,进行辩论。

过程片段摘录:

咨询师:你拾到钥匙试开房门却被同学指责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你不希望它发生,这种想法是合理的,由此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你同时产生另外一些观念,你能说说是什么吗?

求助者:(沉默了一会)我认为208宿舍的同学和我的室友应该认可、赞同我的做法。

咨询师:那你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必须这样做呢?

求助者:因为我做了好事,帮他们捡回了钥匙,他们应该感谢我。

咨询师:为什么因为你做了好事,他们就必须感谢你呢?

求助者:这……难道他们那样对我就有理吗?

咨询师:这不是有理没理的问题,你可以希望他们认可你的做法,但你无法要求他们必须做到,事实也已经证明了。问题就出在你产生了这种必须的要求,而它又难以实现,所以你才像现在这样。

求助者:如果我没有这种要求,也许不会像现在这样,但是我仍感到委屈。

咨询师:我们来假设一种情况。假如你是208宿舍的同学,另一个同学捡到钥匙试开你的房门,你会怎样对待?你能做到认可、赞同,没有其他想法吗?

求助者:(沉默一会)可能我也会产生其他一些看法:“他怎么能随便开别人的门呢?”

咨询师:你看,我们都无法做到别人要求的事情,那么我们也就无权要求别人必须为我们做什么。

求助者:(沉默、点头)我明白了,我之所以伤心、困扰,问题全在于我自己,在于我不合理的想法。

咨询师:你能再说说你的哪些想法不合理吗?

求助者:很显然是我要求208宿舍的同学和我室友都赞同我的做法,这想法太绝对了,不合理。

咨询师:很好!现在你已经明白,情绪困扰是因为你之前的想法中有不合理的地方,你能用合理的观念代替那些不合理的观念吗?

第四,布置作业:介绍合理的自我分析报告(RSA)结构,要求求助者按报告要求写出ABCDE,找出可以代替不合理观念B的合理观念E。

第三次:2010年12月6日。

目的:使求助者进一步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代之以合理的观念;巩固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强化新的观念,形成积极的情绪,树立正向目标。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修正阶段、再教育阶段),包括自我分析报告、合理情绪想象技术的使用。

过程:第一,通过求助者的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SA),了解求助者与不合理思想斗争的情况。针对报告中的ABCDE(尤其是D与E)进行修正、引导,为求助者提供正确观念。第二,让求助者想象一个情境,在此情境之中,求助者按自己的意愿感觉和行动,从而形成积极的情绪。

过程片段摘录(略)

九 咨询效果评估

第一,求助者的自我评价。不再顾虑208宿舍的同学和室友的埋怨与指责,心情好,上课专心,与同学们交流开心,晚上睡觉踏实。

第二,老师的评价。李×已恢复到原来状态,上课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认真作业。

第三,同学的评价。李×现在和以前一样快乐开心,和我们一起聊天、打球,很少有烦恼。

第四,咨询师的评价。达到预期目标:李×已改正错误认知,学习专心、睡眠踏实,情绪困扰消失。期终考试,学科成绩皆在80分以上,班级排名第十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