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创新创业的基本原则范文

创新创业的基本原则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8: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创新创业的基本原则,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创新创业的基本原则

篇1

一是企业文化创新就是企业对其他文化进行消化性融合,其目的是建设自身新的企业文化模式。企业文化创新并不是对各种文化简单地进行拼贴,也不是否定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矛盾,而是以开放的姿态将外来的文化要素纳入本己的、正在建构的新的文化框架之中,并将这些文化要素进行变革,赋予其在新的框架中的新的意义和本己的功能。

二是我们不难看出,企业文化竞争使保持着自身传统文化的民族面临着西方现代性的挑战,要想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必须加强企业文化的创新,同时,这种创新必须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可以说,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兴衰,全系于文化创新能力的高低。文化创新能力日益成为文化竞争力的内核。对各企业文化而言,真正的成功传承也必然是以创新的形式对传统进行超越性发展。

三是企业文化创新的实现,有赖于创新机制的实施。首先要冷静地反思自身文化的优点和缺陷,其次,要深刻认识外来文化和新产生的本土文化要素的精神品格,第三,要开通文化融合的中介渠道,避免对不同文化要素进行任意嫁接。而这一切,都必须是在稳定而有序的社会环境中才能进行的,只有这样,新的文化要素的生命力才会以一种新的文化形式保留在新的文化模式中。

四是文化的差异、矛盾和冲突,并不是文化发展的负面现象,而正好表现进行文化创新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我们必须辨证地对待全球化时代多彩纷呈的文化现象,既不能因为文化多样性有积极的一面而对其不加限制和规范,也不能因其有消极作用而闭关自守、使民族文化处于封闭性的单一状态。正确的态度是在肯定合理的多样性的前提下,从文化多样性中寻求不同文化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一面,做到。求同,就是努力寻找和扩大各国文化共有的价值观,正视全球人民在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上的共同性,争取在一些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存异,就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包括它们的地方性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容许多民族自身文化的丰富个性和多样性,这就要求在承认自己民族文化价值的合理性的同时,对其他民族文化采取宽容、理解和学习其优点的态度,只有这样,全球各种文化才能呈现出多样并存、和而不同的生动局面。

五是企业文化创新与社会文化建设是一致的。因此,企业文化创新决不意味着某一种文化能够“同化”世界上的其他多种文化而取得“王者至尊”的地位,或者不同的文化都放弃自身的生存特性而最终任意地融合成一种偶然的单一文化,企业文化创新强调各种文化都要以开放的姿态,走出文化模式的对峙,更多地关注多种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所形成的仍然是多样性的系统。同时,企业文化创新也意味着各种文化平等交流,融合互补机会的增多。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该实行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革命,建立起一种流动主体性、多重自我与复合身份的多样性概念,使文化在本土与异域、现代与传统、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灵活地穿越与流变。

三、本土化与秩序性原则

一是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根基和发展动力,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民族的意义上说,真正统一的全球文化是不可能存在的。任何民族如果要保持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就都必须固守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在国际文化交往中保持和发展自身的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地区性文化,它从某些侧面也反映了人类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及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现代性特征;它提出、并回答了工业化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它积累了现代科学在一定历史阶段管理的丰富经验;它取得的大量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积极意义。因此,西方文化也是人类文化在一定历史阶段进步的环节,也是人类的成果。

二是企业文化创新不能以西方文化为轴心和摹本,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是近代西方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产物,它的地域特征就说明它并不具有无条件的普遍性,如果再以东亚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为参照系,更能看出,它并没有包容全球文化的普遍性框架和整合能力。西方文化在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并不能掩盖它自身的文化缺陷,因而它并不能成为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非得接受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三是在文化创新过程中的合理做法应该是:一方面要虚心学习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则要保持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要强化民族文化自身的主体意识,要努力维护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个性。在一定意义上说,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可以使传统文化获得一种现代的阐发,这必然推动传统与现代性的整合。

篇2

一、以人为本的企业政工工作的创新思路

(一)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效结合起来

现代化的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视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度,由于,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企业政工工作在其日常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起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结合与运用。一旦企业文化建设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那么企业日常的政工工作就得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努力保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力争逐步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养,营造和谐有序的工作环境,努力寻找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效结合的各种方式,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最为核心的思想基础。

(二)企业政工工作与员工切身利益有效结合起来

企业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企业全体成员的发展,只有企业的各个员工都得到了自身最大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因此,必须寻求企业的集体利益与原告的个人利益之间的联系与关系,尽量寻求这两者的平衡点,从而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但是,现代化社会企业发展的许多事实却不仅人意,很多企业过多的关注其自身的发展,而忽视其员工的自我发展,对员工的需求与想法视而不见,殊不知,企业员工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因为企业就是由管理者、投资者、员工等具体的人员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整体是密不可分的,忽视企业员工的自身发展就是忽视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在寻求自身发展之路时,必须关注企业员工的个人发展需求,最大化满足他们发展的诉求,从而实现企业员工的发展。同时,只要企业政工工作时刻不忘其下员工的自身发展需求,并尽可能满足其发展需求,那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将会走的非常的顺畅。

(三)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生产管理有效结合起来

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作为企业得以长远发展下去的内在组织机构,其对于企业的发展作用不言而喻。因此,企业政工工作必须将企业生产管理的对象即企业员工的发展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将企业员工的关系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让他们相互合作寻求共同发展之路,这样才能利于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高效运行。在企业的整体发展中,每个员工都是企业的重要一份子,又因为每个员工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得其每个的发展都有所区别,然而,以前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过于落后与迂腐,时间久了就容易导致企业员工与企业生产管理产生巨大隔阂与摩擦,也就会逐渐出现非常多的问题。因此,企业政工工作必须解决企业日常管理中与员工出现的相关问题,因而,在这一解决问题的途中,必须将以人为本原则作为发展的重要原则,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充分重视企业员工自身的发展需求,充分考虑他们的情感与意志,采用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将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生产管理充分有效的结合起来。

二、企业政工工作以人为本的有效方法

(一)加强宣传工作,让企业政工工作深入人心

在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如果有很多员工出现了埋怨或者不满等消极的情绪,就可以证明该企业在其管理过程中与其自身的员工沟通环节出现了问题。这时企业政工工作就得注意其管理决策者与其手下的员工的沟通问题。首先,深入一线调研摸清实情。作为企业政工,在日常的工作中,应该充分考虑企业员工的需求与呼声,注重畅通员工意愿表达渠道,充分利用网络、电子邮箱、微信、QQ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确保基层的心声能够及时准确快速地上传到企业管理决策层,这样决策层才能够及时的发现企业所存在的问题。要牢固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变坐等上访为主动下访问巡查,深入生产经营基层一线收集意见建议。其次,要充分发挥初步研判参谋的作用的作用。作为企业政工,对于收集上来的信息,应该按照国家政策法规、企业有关规章制度及行业发展动向,结合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及时分类筛选处置,通过甄别和整理后,报送给企业管理者,采取相关处理措施,为企业高层科学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作用。再次,及时准确地将企业决策层的重大决策部署安排,及时告知企业员工,使广大员工形成思想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企业决策传达落实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从而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在预期内获得更好的效益,这样可以使企业的相关决策既民主又能够深入人心,这样才能有效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做好思想教育,调动员工投身工作的热情

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对实际的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企业员工的思想状态对于其在企业的日常工作表现具有重要的作用,精神状态一旦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工作的成果。首先,勤于沟通“把准脉”。作为企业政工人员,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雪亮的眼睛,善于捕捉和发现问题,及时有效地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置,避免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对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应多提醒,多沟通,使员工始终保持警惕。其次,望闻问切“找病因”。通过个别谈话、实地走访、慰问座谈、谈心交心等方式,加强思想教育,一旦发现精神状态不佳的员工,就需政工可以像长辈、朋友、亲人一样,及时的沟通与心理疏导,走进员工的内心世界,找到症结所在。再次,诊断问题“开处方”。政工人员应该像医生一样,在找到病因之后,就需要开出具体的可行的处方,如果是能够及时的解决的小问题,就应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处理。如果是疑难杂症,则需要及时汇报给企业决策管理高层,使问题尽可能地得到圆满的解决,从而帮助员工一起想重新焕发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使其为自身与企业更好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三)重视政工工作,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机制

高效运转的企业管理机制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意义重大,但是,人有着自己的思想意识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并且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因此,企业管理工作就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机制,让企业政工工作去逐步解决人的需求。首先,以情感其心。人都是感情动物。作为政工人员,必须善于打好感情牌,以真心实意换得员工的理解与支持,与实际行动感化员工的心灵。其次,以智导其行。政工人员应该运用过人的智慧与谋略,引导、激励员工,增强企业的团队凝聚力,引领员工朝着企业发展的目标、方向不断前进,为企业生产经营与长远发展作出有效的贡献。再次,以理服其人。要坚持按制度办事,按规矩管事,秉公处理,讲公道正派,在日常的工作环境中,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员工工作氛围,尽量让他们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工作,真正关注到他们的发展需求。只有企业的人才得到发展,企业才有可能得到长远发展。

篇3

关键词: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工科院校为例

收录日期:2017年2月28日

近年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问题,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工科院校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遵循相关基本原则,以实现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校企协同教学等模式的有机结合。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原则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应该依赖于专业教育。人的创造性是在专业知识、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生成的。学校应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教师自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去,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让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中是不可分割的,共同服务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理论教学重在传授理论知识,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既要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又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三)校企产学研相协同。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复杂工程,需要多方协作。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模式,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科技和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产物,也是世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优选择。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机制,在企业建立学生实践基地,为其提供丰富多彩的实习实训,成为与学校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合作单位。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引入“项目教学”,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运作等各个环节,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得到激发,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坚持开放办学。发达国家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经验表明:要想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开放办学是必由之路。开放办学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培养过程及“时空”上的开放。工科院校应坚持“走出去”的原则,在注重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操作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教学过程中,不再墨守照搬课本,教室也不再是教学唯一场所。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局面,通过师生间相互交流、实现教学相长。只有真正坚持开放办学,才能彻底拆除钱伟长教授所谓的高等教育的“四堵墙”,即学校和社会之墙,校内各系科、各专业、各部门之墙,教育与科研之墙,教与学之墙。

二、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模式

1、探究式教学。教学应是师生间探究知识、共同学习的过程。在教师发挥教学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通过探究式教学,学生成为探究知识的主体。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增加专业知识课堂讨论次数,教师与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整个过程进行探究学习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创业意识。

2、项目式教学。科研与教学是辩证统一体,科研式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科研式方法是一种“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它以科研项目为载体,让大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科研项目的研究任务,培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根据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4、问题式教学。其核心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运用问题式教学方法,可以促使学生从单纯听讲转变为自主学习。教师把问题交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予以解答。教师由主角变为配角,为学生提供引导与支持,而学生则变为主角,通过查询相关文献等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相关知识,并向教师和同学详细讲解所学知识及学习心得。学生围绕某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组成小组或团队,通过团队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1、巩固基础理论的课程实践。在专业实验室方面,应该配合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来建设实验室。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并配合教学内容来设计专业实验。本着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原则,通过课堂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真实生产环境的创新实践。如果说巩固基础理论的课程实践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真实生产环境的创新实践则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学校应积极主动通过校友等渠道与平台,与工业企业界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借助校企共建、产学研合作等途径为学生搭建社会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进入工厂或企业锻炼,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只有通过在生产一线学习的体验,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到企业和实践是什么,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3、职场h境的创业实践。企业与工科院校联合成立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整体设计和组织实施,包括对大学生科技园或创业孵化器的管理工作。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在经过真实生产环境的实践以及市场调研等环节后,制定出创新创业计划,申请大学生科技园或创业孵化器的场地,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对提交的申请进行筛选和审查,对符合标准的申请予以批准。获得批准的创新创业计划可以得到大学生科技园或创业孵化器的固定场地、固定期限的免费使用权等优惠,同时,还可以获得企业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的申请资格。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定期组织创新创业论坛和讲座等活动,在大学生科技园或创业孵化器的创新创业实践获得成功的学生要接受中心的邀请,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一起交流经验心得。通过职场环境下的创业实践,学生可以获得最真实、最直接的创新创业体验。

(三)校企协同教育模式

1、工学交替与工读结合。其避免了传统教学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弊端,有利于校企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高校根据理论学期和实践学期,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安排学生课堂学习和上岗实习。通过学生上岗实习,用实际工作来检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改进课堂教学。

2、校企共建创新创业教学实习基地。学校通过开发利用校友资源、挖掘校友潜力,运用家长和现有合作单位,借助高校的社会影响力等途径,创造各种条件与工业企业界开展合作,将与学生相关的企业产品引入校园。校企双方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签订共建创新创业教学实习基地协议,由企业出资完善基地内实验室设备,为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操作锻炼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建立创业成果转换制度,学生与学校、企业三方共享创新创业教学实习基地创造的研究成果。

3、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学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建立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学校工程专业教师必须有固定学期到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企业选拔高素质、高水平的研发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的项目。以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挑选学生全程参与孵化中心的项目建设,通过真实的创新创业经历,学生可以获得最真实的创新创业体验。

4、企业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企业通过一次性赞助或定期出资的方式设立创新创业基金,用于资助在校期间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学生通过市场调研,制定科学可行的创新创业计划,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可以获得创新创业专项基金申请资格。学校和企业鼓励优秀学生凭借其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计划大赛。

5、校企共同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设计某一特定情境和某些特定条件,围绕设计选题,面向所有教师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大赛。企业对在比赛中表现突出的教师或学生给予奖励。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在学校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平,孙丹丹.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山西科技,2014.1.

[2]伍.基于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34.

[3]董妍玲.地方高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

[4]张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实践[J].创新人才教育,2013.2.

[5]程顺有.实施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讨论”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04.3.

[6]张奇.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相结合[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4.

篇4

(一)培养目标

创业教育模式是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是创业教育模式实施的重点。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目标是:基于专业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战略眼光与创新意识,掌握扎实的管理类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同时具备较强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能够胜任企业各层次经营管理工作,具备自主创业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创业型管理专门人才。

(二)基本原则

本文将运用系统的设计思想,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遵循创业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有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如下:

1.融合性原则

即普及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教育过程中逐步强化与渗透创业教育,融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于一体,最终实现所有大学生接受普及性创业教育,部分大学生接受专业性创业教育,少数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的目标。

2.主体性原则

为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教学核心应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相关教学组织要基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与专业需要,即“学生需要什么”,而不是“教师现在有什么”,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收集学生反应,并积极做出改进回应。因此,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同时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为目的。

3.实践性原则

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创业实训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始终,使学生能够接受全过程创业实践的训练,注重理论与实训、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实行全过程质量监控。

(三)总体框架

基于上述总体目标,遵循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从实际需求出发,本文构建了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总体框架。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培养思想-培养目标-培养结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逻辑思路,以造就创业型管理者为培养理念,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在能力结构上要求学生具有战略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创新综合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学生掌握人文素质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工具方法知识、拓展性知识、创业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与实训两大教学系统,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在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设计中详述。

二、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设计

(一)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1.课内教学体系设计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在各专业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创业教育的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教育教学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创业思维、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实践五大模块,各模块的具体内容、要求以及实现方式如下:

(1)在原有专业课的基础上增设创业思维和创业意识模块课程,即开设“创业学”和“企业家研究”、“名师论道”等课程,并通过网络开展系统的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使学生接受创业普及教育。这些课程要求学生必修,大一修完,这是学生进入创业实验班的必要条件。

(2)对进入实验班的学生增设创业知识类模块课程,即组织设计、创业战略、风险投资、公司治理、新创企业管理等课程,并通过网络开展系统的创业模拟训练课程。这些课程要求学生必修,大二修完。

(3)大三以后,进入实验班的学生可根据兴趣,有针对性地选修创业能力模块(如团队管理、领导力、企业伦理与文化、创业领域专题研究等)和创业实践模块(如创业设计、管理决策模拟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创业能力与技巧,最终实现少数学生自主创业的目标。这些课程一部分列入教学计划,一部分要求学生自修,要求学生在大三、大四修完。

2.课外实训教学体系设计

(1)建立创业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相互联系的主要环节,是高校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桥梁。因此,各高校应加大力度建立适合本专业的创业实训基地,将理论教学过程根植于企业创业实践的土壤之中,为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2)强化校企合作。一是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提高教师的创业实践能力;二是请企业家走进课堂,介绍创业的成功经验;三是探讨逐步建立教学与企业发展之间利益相关的机制,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校企合作共同成长等有效方式,如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财务、税务服务等,实现企业与学校共同成长。

(3)开展创业大赛。创业竞赛包括创业计划书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新创意大赛、GMC国际企业挑战赛等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大赛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4)搭建创业融资平台。把各种创业投资人集聚起来,建立起创业投资基金,并开展线上和线下的各种互动,使投资者和创业者能够相互了解,以此来解决创业者的资金筹集问题,为资金困难的大学生创业者筹集创业资金。

(二)创业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设计

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应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各种教学方法对不同能力培养的作用程度,优化教学方法,改变“在黑板上生产,在书本里经营,在课程中交流”这种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实施网络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及互动教学法等多种方法于一体的新的教学方法。系统整合各种教学方法,使之能有效相互渗透与补充。如应用动态案例教学法,通过创业案例讨论、书面分析报告、角色模拟、课堂辩论等,让学生通过创业案例教学的体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感受和把握创业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高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创业欲望。

(三)创业教育教学网络支撑平台设计

建立创业教育教学网络支撑平台,实现对整个教学体系的支撑。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创新创业模拟实训平台,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供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借鉴。平台设有教学模块、创业实践模块、模拟实训软件模块及导师模块、交流互动模块等,通过这些模块的有效组合,实现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另外,通过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网络支撑平台,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置于云平台,实现开放式的网络教育。待条件成熟,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制作成慕课MOOC,实现国际上最流行的大型开放式的网络课堂教学。

三、结论

篇5

认真学习、严格遵守党规,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也是党员干部的应尽义务和庄严责任。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的。“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一、强化理论学习,坚定政治立场。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政治上的坚定,真正做到信仰上不动摇、方向上不迷失,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真正做到坚定不移、矢志不渝,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使自己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

二、结合工作实际,做好本职工作。系统地学习经济理论、管理科学等基础知识,努力提高工作中的“新知识含量”,深刻领会和把握科学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待工作严格要求、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对待他人胸怀坦荡、宽宏大量、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养成认真、严谨、细致、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三、坚持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改革创新意识,是做好改革开放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前提,也是搞好新形势下自身改革的重要保证。积极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误的环境和氛围,在遵循工作规律的前提下,带头解放思想,带头去干、去闯,对勇于改革创新的干部,做得对的热情支持,做得不够的积极引导,做得不对的及时帮助纠正,以保护和调动广大干部改革创新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篇6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and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our cultivation plan under new situation, referring to th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f industry and enterprise experts, we 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major. The aim is to cultivate the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engineering personnel who have healthy personality, good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professionalism and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moreover have solid foundation, strong practice, high innovation abilities.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课程体系;大类招生;通信工程

Key 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curriculum system;large category enrollment;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TQ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198-03

0 引言

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使工程技术人才的跨国流动越来越多, 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以及工程师培养和从业资质得到国际间互认已成为必然趋势。各国相关认证机构签订工程教育学历、学位、工程师证照等资质的互认协议,将对加强工程师跨国职业和推动全球经济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目前,国际上关于工程教育学历或从业资格互认的国际性协议主要有《华盛顿协议》、《都柏林协议》和《悉尼协议》,其中,《华盛顿协议》是目前签署时间最早、缔约方最多、权威性和影响力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国际本科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也是加入其他相关协议的门槛和基础。教育部一直强调工程教育的重要性,并于2006年3月正式启动了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工程教育认C体系取得了积极、显著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可和实践“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等理念。2016年6月2日,我国顺利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2],逐步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

工程教育认证对人才培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及精神引入到通信工程专业建设中,使学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是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为此,需要根据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等内容进行改革,并顺应新形势下本科招生制度的变革,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本科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建设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通过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等提高工程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

1 课程体系建设依据

1.1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课程体系的要求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于2015年对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工程教育认证指标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毕业要求是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依据,课程体系是毕业要求得以实现的基石,因此在建设本专业课程体系时要考虑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工程教育认证要求课程体系设计要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企业和行业专家对工程人才的需求较为清楚,他们可以针对毕业要求和课程设置提出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3]。此外,工程教育认证还要求设置的课程中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①。

1.2 北京科技大学关于新形势下本科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为顺应新形势下本科大类招生制度的改革,该校组织开展了本科培养计划制订工作,以“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实施完全学分制,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指导思想,以“探索实施完全学分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注重先进性与国际化原则,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基本原则,制订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建设课程体系。

2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该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多年的人才培养经验,结合时代特色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本专业“通信与计算机相融合”的特色,明确了本专业的毕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等基础理论知识,接受通信工程领域的实践训练,具有设计、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能力。与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的12条毕业要求相对应,本专业也将毕业要求细化为12条,保证“通用标准”被完全覆盖。为了确保毕业生最终达到毕业要求的能力,将毕业要求能力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中,明确课程对毕业要求能力培养的贡献。图2给出了本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支撑的映射关系。由图可见,构建的课程体系能够使本科生的通信相关能力得到逐步培养,使毕业生最终具备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实现、研究等专业能力以及个人与团队、沟通与交流、工程与社会等非技术性能力。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课程体系的要求以及该校对制订新版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我们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和建设,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类,如表1所示。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理顺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前后修关系以及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对教学内容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在新版教学计划中,增开了“工程导论”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工程世界观和宏观思维能力,使其对学科领域研究发展战略形势及正确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有一个基本的把握;还增开了“计算机网络”、“数据科学”等必修课程,充分体现了本专业“通信与计算机相融合”的特色。“素质拓展”类课程又可分为外语类、创新创业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类、自主选修类,设置此类课程的目的是为顺应本科大类招生制度的改革,打破跨学院、跨专业选课壁垒,丰富选修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健康成才与全面发展积极创造条件。此外,在课程设置中加大了实践教学比重,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着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良好的创新创业基础和能力。通过对课程学分、学时的合理设置,使教学计划中设置的各类课程占比符合工程认证标准要求,各类课程占比情况如图3所示。

3 结束语

工程教育认证强调以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导向,又恰逢本科招生制度改革,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制订既要顺应新形势下的教育规划,又要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同时,课程体系的建设也离不开企业和行业专家的参与,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理顺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优化课程内容,通过教学改革来不断提高本专业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注释:

①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

参考文献:

[1]李永华,刘红,杜晓明,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下的专业建设[J].高教学刊,2016(11):82-83.

篇7

【关键词】互联网 创新创业 教育机制

一、引言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研究工作已开展了很多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增速放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解决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变得尤其重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强调要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政策导向。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如何发挥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中的作用,提升社会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探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对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一)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教育部早在2010年就提出了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在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拥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很多毕业生在高校受到了创新创业教育。但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创新创业的比率非常低,而选择创新创业的毕业生中,创新创业的成功率更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缺失。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高校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系统培养,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不完善,存在很多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二)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近些年,世界各国对创新创业教育都非常重视,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从小学阶段就已经开始实施了,且这些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结合本国的经济发展行情,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一些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更新速度快,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注重实践、针对性强,因此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都领先于我国。

三、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单一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单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很多高校一方面强调自己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却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只是简单的开设几门课程,更多的像是在走个过场。且目前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时间滞后,没有连贯性,很多高校并没有将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导致出现脱节现象,不能很好的适应毕业生创新创业的需要。由于课程的开设不能和实践很好的结合,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论理解浅薄,停留在知识的表面,缺乏一个实用的效果。很难达到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

(二)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落后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很多高校也实行了理论+实践的方式,但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局限于理论教学+大学生创业园的形式,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局限于校内,且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园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创新的思想,存在着比较混乱的现象。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落后,不能适应时展步伐。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日趋成熟,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各行各业的问题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

四、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一)转变传统思想,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率

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意识到了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政府、学校、企业需要密切配合的教育,需要三者有机融合,但受限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并未能将三者融合的体系构建完善,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必须借助于互联网思维来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政府、高校、企业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互联网在线联动平台,以政府为主要引导,以学校作为主要落实单位,以企业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导向,通过互联网,将三者融合起来,实现信息共享、信息互通,在政府的引导下,学校能够及时掌握更加准确的企业现状,企业能够更加了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通过三者的共同努力,更加清楚的发现问题,更快的解决问题。

(二)以互联网的思维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性

创新性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本身还局限在领域内部,理念较为落后,对创新性的束缚很大,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性的培养需转变传统思维,着眼于跨界融合,将传统的思考问题方式转变为以互联网的思维进行思考,并通过互联网强化“连接人和服务”,将人和服务两个不同的对象通过互联网思维紧密结合,实现人和服务的双在线化。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以新技术、新思维推动创新,最终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五、总结

随着互利网时代的到来,“互利网+”背景下人们接收和反馈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将互利网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效率,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可以预见,在“互利网+”背景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必将得到显著改善。

参考文献:

[1]马成成.论高校创业教育中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耦合[J].教育与职业,2014,(12).

[2]姚王信,郭蓉.闫哓燕.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融合机制与路径――基于“创新创业创智创富”情境的理论分析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

[3]赵志军.“三创”教育体系化构建:意义、逻辑基点及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4]艾军,邹金成,罗二平,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2).

篇8

关键词 职业教育;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086-03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在服务、生产、管理等方面具备综合素质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钢结构已在能源工程、海洋工程、基础设施、建筑工程等领域被广泛运用。随着钢结构行业的快速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开设了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而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开发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培养过程、内容和方式的总体规划,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因此,开发制订一个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为例,探讨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和开发步骤,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和实施提出合理的意见。

1 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需要,推进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将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道德和责任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身心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服务学生长远发展需要。

坚持就业导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 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人才培养方案在制订过程中必须广泛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本专业就业需求情况,关注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企业发展和学生就业需要。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原则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是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要不断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主动争取行业、企业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聘请区域内知名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共同研究,科学创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的课程体系。

坚持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融合,兼顾基础知识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教、学、做一体”。突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和特点,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加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协调配合,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情境体验教学、岗位角色模拟、现场实训教学、主题教学等活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牢固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要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2 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技术路线

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设计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充分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三大原则。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组建专业开发团队 建立一个有丰富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和企业丰富经历的校企联合专业开发团队是科学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前提。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需要,组建由分管领导、专业负责人、企业外聘专家、骨干教师、学校教学与学生管理部门人员等构成的专业开发团队。专业团队建立之后应该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专业开发团队成员应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协作,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

开展专业市场调研 专业市场调研是科学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性、全局性工作,主要包括行业组织协会调研、知名骨干企业调研、同类专业高职院校调研等。搞好专业市场调研对于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学生素质能力要求、专业办学条件等具有重要意义。专业市场调研的对象、目的及成果如表1所示。

根据专业调研情况,将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主要面向湖北省及沿海发达地区,服务于建筑、交通、能源与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培养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胜任钢结构设计、钢结构制造安装及现场施工组织与管理等工作任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对钢结构行业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钢结构设计、钢结构构件制造与安装、施工组织与管理岗位,各主要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1]。根据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结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初步确定了与建筑、交通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高度融合,以生产岗位技能要求为重点,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项目引领,学训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草案)制订 通过前期的专业市场调研,在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后,即可开始着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草案)。

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与修改 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与修改主要按照以下三个步骤实施。

第一步是组建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委员会,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主要包括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学者)、同类专业院校专业负责人、学校相关部门领导。

第二步是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重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课程结构等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步是专业开发团队根据专家论证委员会的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形成正式版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评估与修订 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后,必须注重方案实施过程的跟踪和效果评价,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纠偏措施,并对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

3 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建议

为了充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注意:

一是注重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一批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打造一支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三是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推进工学结合提供良好条件;

四是推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学习平台;

五是完善体制机制,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六是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后的跟踪评估,推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张建超.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方法研究与实践[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2(4):39-42.

[3]顾京.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5):8-9.

[4]马树超.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8-149.

篇9

作为智能终端及移动互联领域产业链与创业者的年度最大创新“运动会”, 2016中国手机创新周暨手机设计与应用大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广东省经信委和惠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活动组委会及《通信产业报》(网)承办。活动得到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三大运营商和主要信息通信及设计领域行业协会的支持,得到数十家ICT领域投资机构的参与。活动以“手机中国梦、智联创未来”为主题,旨在鼓励中国手机的优秀原创设计与移动互联应用的创新创意开发,促进产业链协作交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导和培育良性的产业生态建设,推动中国终端产业与移动互联的创新驱动发展。

今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主题是“提倡ICT创业精神,扩大社会影响”,就是寄望充分利用ICT潜力,促进企业、企业家、创业者、创客及开发者创新活力,扩大社会影响力。这与2016中国手机创新周暨手机设计与应用大赛初衷高度契合。而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产业,正是ICT创新创业最活跃领域。值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之际启动2016中国手机创新周暨第四届中国手机设计与应用创新大赛,就是要传递面向产业链、面向开发者、面向年轻人鼓励创新、鼓励创业、鼓励协作的活动精神。

2016中国手机创新周暨手机设计与应用大赛整体活动内容丰富,主要活动包括第四届中国手机设计与应用创新大赛、2016中国智能终端技术大会(第二届)、中国手机产业创新之夜暨创客与资本面对面、创业英雄讲堂、2016中国手机产业创新峰会、第四届中国手机设计与应用创新大赛优秀作品暨世界手机之都主题展等系列活动。活动将历时6个月,重点活动将地跨北京、广州、惠州。11月1日,中国手机设计与应用创新最高奖天鹅奖及相关单项奖,将在广东惠州隆重揭晓。

据活动组委会介绍,在成功举办三届基础上,2016中国手机创新周暨手机设计与应用大赛在内容设计与活动安排上有重大创新,呈现新的特点。首先,活动内容设计充分契合当前智能终端与移动互联创新发展所需。目前全球智能终端增长放缓,厂商遭遇出货瓶颈,专利问题进一步凸显,移动应用仿、冒、漏、病问题突出,本次创新周在活动安排和议题讨论上更多增加产业研究与分析、专利及技术协作讨论,以及产业链合作对接、成果落地。其次,活动进一步突出创新主题,加大对智能硬件和移动应用创新创意的安排。面对当前创新最活跃的智能硬件,本次大赛特别增加智能硬件创新门类。本次大赛首次把“应用创新”列入大赛名称,凸显了对手机应用开发的重视。最后,全面加强互动性与参与感,真正把创新周暨大赛办成全产业链自己的创新嘉年华。活动将从启动伊始,通过产业链走访,与企业家对话,与设计师面对面,与创客和开发者交流,加强产业互动。活动也将依托大赛流程,通过参赛作品媒体巡礼、专家点评、公众投票、现场体验等,进一步扩大社会公众与爱好者参与。

第四届中国手机设计与应用创新大赛是2016中国手机创新周重点载体活动,按照“免费报名、鼓励创新、公平公正、专业权威”的基本原则,面向与手机及应用相关的机构和个人,包括手机产业链企业、设计师、创客、开发者和创业者,公开征集参赛产品方案作品。

篇10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构建;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168-02

一、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教育培养模式。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都离不开高等教育。所以,高校是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不仅传承、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新技术、新文化、新知识方面都起到了引领带头和示范作用。

(二)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

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指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时期衡量人才重要标准,创业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是创新教育,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重要途径。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是突出“以学生为本”,提高创业就业成功率的要求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然而近几年,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了社会的焦点和难点,从国家到学校都在努力寻找促进就业的良方,而创业无疑是一条重要出路,我国大学生创业率不足1%,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20%左右相比还有很大的空间。可见创新创业教育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思路

(一)全程教育与模块化相结合

2010年5月1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1]。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教材建设、实习实践教学等诸多方面,根据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参考相关院校的教学经验,考虑到各个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方面存在的差异,要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达到实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因材施教,不同年级各有侧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重点等方面有所区别。具体来说,可以分为的四个模块:

1.创新创业理论模块:主要是针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是创新创业教育启蒙阶段,应结合入学教育,利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快速完成中学到大学的转变,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法,把创新创业教与专业教育融起来,让学生把握专业特点和前景,从专业的角度让学生了解未来创新创业的大体方向,本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就业创业形势,掌握创新创业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可以通过第一课堂教学讲授、第二课堂活动、参观考察创业基地、请创业成功的校友作报告等形式开展。

2.创新创业素质模块:主要是针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是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的培养期。素质教育的定位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广泛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辨别机遇、风险预见、耐挫的能力,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本模块主要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讲座为载体,主要对学生进行创业心理品质塑造、创业知识的理论教育和实习、实训为阵地的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了解从事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应具备的创业心理品质、职业道德、职业伦理知识,培养其以后从事职业必需的敬业进取精神与基本专业技能,牢固树立创业意识,按职业目标去塑造自己。同时,通过生产实习、社会调查、校友报告会、走访、参观企业等社会实践,让学生清楚就业凭竞争、上岗靠技能、创业靠能力、发展凭素质是市场经济下实现就业创业的客观要求。

3.创新创业技能模块:主要是针对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是创新创业教育巩固期。创新创业教育是受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活动,创业者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创业成功,不仅需要拥有专业的知识结构和驾驭复杂情况的能力,更要掌握创新创业的实用技能,这正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一是通过第一课堂传授学生相应的创新创业技能技巧,如,创业市场分析,创业信息收集,政策把握,团队组建与管理,人脉拓展,创业融资与成本控制,公关与市场营销等必备知识,二是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强化这些技能,全面掌握这些技能,无论将来学生是否创业,都能受益终身。

4.创新创业实践模块[2]:主要是针对大学四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是创新创业教育成熟期。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这一阶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时期。教学的中心地位决定了建立和推行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基础作用,而实践活动是学生走出校门实现真正创业的准备。通过以上三个模块知识的传授,学生掌握了创新创业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能力,这一阶段就应积极为学生营造条件,引导大学生参加更多的创新创业的实习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检验自我所学和提升自我所得,为走出校门做要准备。本阶段可以通过创业软件模拟、开展创业设计大赛、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等,使学生树立信心、掌握创业知识、懂得创业程序,实现成功创业。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在我国起步还比较晚,理论还不完善,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但从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来看,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上以指导和服务为主,加强创业观念、创业模式、创业理财、赢利模式、创业融资与风险投资教育,强化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心理素质、创业实践、创业技巧等方面指导,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重点放在实践教学环节,多举办成功企业家讲座、开展模拟招聘会、创新创业设计比赛、参观成功企业等活动,也可以利用创业模拟软件,建立校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等,以新颖的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实践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教育我们的学生都去下海,去开办公司,而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等各种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而就业教育的目的主要使学生正确处理自己的专业、学业、职业、事业等关系,促进他们顺利完成从学习者到职业人的转变。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就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本质上来看是就业教育的延伸。在我国的就业刚刚兴起,而创新创业教育才起步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用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去指导就业教育,用就业教育的基础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如,可以把创新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融合起来,取长补短,最终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务实与务虚相结合

务虚是前提,务实是宗旨和目的,务虚主要指包括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和创业形势、方针政策宣传等一些理论性、政策性的东西,这些是必须做的,且还要宣传到位,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把社会实际需求和创业者自我发展相互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政策和理论讲解上,最终目标还要落在务实上来,解决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关心的就业上,务实主要是创业教育的落实情况,如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创业成功率等,即产品的质量与实际的社会需求是否相一致,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要转变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学校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来培养合格人才,达到按需生产。

(五)集体备课与单独备课相结合[3]

一门课程建设需要用时间、实践来检验,更需要集体智慧来完成,所以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前提和保障。队伍的稳定性、长期性、连续性非常重要,可采取专兼职相结合、外出学习和校本研讨相结合、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办法,鼓励老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为一个研究的课题项目,组成课题组,根据学校实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角度,分阶段进行研究,用较深的理论指导实践教学。依据学校和学生特点,制定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教学和实践任务,力争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不同内容的备课和授课,遇到问题集体研究,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增强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2010,(5).

篇11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以来,特别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入本届政府工作报告以来,高等职业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倾注了巨大热情,做出了很多有益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思路还不够清晰,热衷于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个别优秀团队的培养,对制度创新研究还不够,对课程体系建设思考不多,导师队伍建设力量不强,因而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环境尚未形成。因此,有必要对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进行深入思考。

一、明确目标定位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召开的东京会议对创业教育概念进行了“狭义”与“广义”的区分,指出:广义的创业教育“在于为学生灵活、持续和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狭义的创业教育则“与增收培训的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后,二者分别发展为“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素质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我国基本确立。201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强调了“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基本原则,确立了“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立足于普通教育,对受教育者进行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使之成为具有通识眼光的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二、建立组织架构

科学完善的组织结构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顺畅运行的坚强保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精神,在学校层面,应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总体设计学校创新创业课程,加强内外联络沟通、统筹教学、就业、学工、系部等部门相关工作。成立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发展中心,负责“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和企业兼职教师等社会师资的日常管理。在院(系)层面,可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由综合科室主导,协调教学、学工开展课程制定、平台建设、讲座组织、竞赛协调、社会实践等相关工作。在学生层面,可由团组织牵头成立创新创业实践协会,搭建活动平台,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形式,营造浓郁“双创”氛围。

三、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设计是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素质教育的通识性需要,又要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特点,还要考虑特定对象的个性化需求。

(一)开设通识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是具有全员性、基础性的教育形式,是素质教育的拓展与延伸。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对大一学生开设通识性必修课程模块,让学生入校就获取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方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方法,激发他们创业的意识及热情,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开设专业发展匹配课程

注重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广度,增强新创业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根据专业特点的不同,可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如在艺术设计专业可强化创新创意教育,着眼文化创意产业;在企业管理专业帮助学生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思维新方法设计创业模式;在电子商务专业增加国际贸易知识,拓宽学生就业创业领域,等等。

(三)开设服务创新创业群体课程

对已经开始创新创业的学生群体,应加强现代企业管理、公司法、市场营销、财务税务、人力资源、生产安全等方面知识的集中辅导和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指导。开展模拟创业问题培训,把由“教为主”向“学为主”转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班级的模式,以专业化的方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发挥集聚效应,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目的,不断促成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落地生效。

四、搭建实践平台

强化实践教学,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保证。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以专业技能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建立开放式、系统化、强应用的实践教学平台。

(一)创建训练类实践基地

以院(系)为主体,以专业发展为目标,创建实训室、实验室等实践基地,为学生营造良好创新实践训练环境,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通过模拟“实战”环境训练、开放实训场地等形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升职业素养。

(二)创建竞赛类实践基地

由学校主导,为大学生创建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的实践训练环境和必要条件。鼓励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成立各类工作室、竞赛团队,建立指导老师跟团制度,为其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资助必要的项目启动资金,助力竞赛成果向实践成果转化。

(三)创建创业体验类实践基地

主要形式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引企入校构建校企合作平台等,让学生未出校门就能感知社会、了解市场,积累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

(四)创建创业孵化类实践基地

学校可与校外机构共建的创新创业园区,应当逐步建立起“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平台。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资金、法律、税务、融资、财务等方面的支持,达到既在市场风雨中长见识、增本领,又在平台扶持下长知识、增经验的目的。

五、完善机制保障

要使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必须完善机制建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良好制度环境。

(一)建立激励机制

应在学分转换、评先评优、奖助学金评定、学干遴选、就业推荐等事项上,对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中具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予以政策倾斜,既要达到激励先进的目的,又要达到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全员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潮。

(二)建立考核机制

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对学生全面考核指标当中,把“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融入到考核方式内容中,建立互动式、沟通式的考核反馈机制,充分发挥考核的刚性作用,倒逼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形成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三)建立服务机制

通过召开创业项目推介会、创意分享平台、设立创新创业基金、组建创业导师团队、形成创业团队互助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具有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服务支持,促进创新创业团队成功孵化,立足市场,产生效益,反哺其他创新创业团队。

参考文献

[1]张鹏.高校创新创业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

篇12

(丽水学院 浙江 丽水 323000)

摘 要: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完善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地方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明确目标,从理论知识提升和实践训能力提升两方面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目标途径

中图分类号:D423.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8.011

*基金项目:丽水学院2014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项目编号:丽水学院[2014]80号)

收稿日期:2015-01-04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内容设计、师资力量、结构布局上都落后于重点高校,地方高校必须更进一步重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本身是一个开放、多元、动态的体系,地方高校应当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和实践,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品质的优秀人才。

1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发展现状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尚处在探索阶段,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课程目标设定、内容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

1.1 课程目标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忽视了思想引导

就当前的形势来看,“就业难”已经成为全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巨大问题,而地方高校的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较之于全国重点高校要更大。人们常常将一所高校的就业率与这所高校的办学质量划上等号,就业率直接关系着高校的招生规模。高校在尝试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缓解就业压力时,免不了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带上了“功利主义”的色彩。

(1)忽视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引导的作用。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步是将创新意识传达给学生,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勇于批判,改变以往僵化的思维模式。而目前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多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以创业知识理论和创业技巧的学习为唯一目标,缺乏对学生树立创新观念上的引导。

(2)缺乏树立正确就业观、择业观的引导。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人,而学会正确的选择自己的职业和事业是基础。创新创业的第一步应当是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这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一步。地方高校不应将创新创业课程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割裂开来,创业不单单指狭义的创办某一个经济机构,还包括广义上的创造自己的事业和职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也应当是创新创业课程的目标之一。

(3)没有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创业课程不是某一个时间段短期开设的课程,而应当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长期规划中。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开发的探索阶段,难免过于重视该课程的短期效应,以学生参与创业的人数、参加创业竞赛获奖情况等作为该课程成效的标准,这就歪曲了创新创业课程的初衷,地方高校应当将长期、短期目标结合起来,制定规范、科学、完整的课程目标和评价体系。

1.2 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缺乏规范性和整体性

目前,地方高校虽然将创新创业课程列入了课程规划,但仍然缺乏体系性、规范性和整体性。主要表现在:

(1)课程设置具有随意性和零散性。目前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由各二级学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临时安排,大多集中在全国性的创业竞赛指导和临近毕业的就业指导中,缺乏全校性的统一规划和评价体系,这就极大减弱了该课程的规范性、整体性、长期性和可操作性。

(2)全面有余,重点不足。在课程内容上,地方高校多借鉴已有成功经验的重点高校的教学模式,内容设置全面,理论知识充足,实例具有代表性和可分析性,但这并不符合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地方高校的学生大部分还处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初期,对该课程的了解和熟悉程度还较低,全面的教学内容会给学生带来“不知所云”的感觉。地方高校应当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地方特色等设置课程内容,有重点、有层次的开展教学。在对象上,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已努力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都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在普及创新创业基础性课程的同时,还需要针对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学生开展进一步的教育,例如开设创业实验班等,许多高校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

1.3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稳定性和专业性有待提高

(1)临时组建教学团队,缺乏稳定性。创新创业课程本身是较为新兴的课程,地方高校尚未形成固定的教师团队。目前大部分进行该课程教学的教师为辅导员和有经济学背景的教师,这些教师在本职工作之外,另外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流动性大,稳定性较弱,影响教学质量。

(2)教师专业功底较弱,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培训。目前从事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教师需要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完成本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于工作任务繁重,教师很难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教师本身对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在教学中难免“捉襟见肘”。加之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培训的机会有限、缺乏创业的实战经验等,都使得目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团队的专业性有待提高。

2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

2.1 意识培养是出发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创业课程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发展,学会从社会中汲取知识和能量,鼓励学生热爱自己的职业,锻炼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形成灵活的思维方式,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2.2

传授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是主要内容

创新创业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传授基础创新创业知识,通过课程学习,学生需要了解到创业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常见问题等,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分析创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预见创业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以及如何应对,在此过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尤为重要的是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财务政策等,以免走入歧途。还需要在课程中,掌握必要的创新创业技巧,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方法等等内容。

2.3

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是根本目标

无论哪一种知识,只有能够运用到实践中才是有用的,才能够被检验和证实。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培养的人才,也必须投入到地方建设中进行实践才能得到检验,这归根结底检验的是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以提高这项能力为根本目的,加强实践课程建设,通过竞赛、实训等形式强化理论知识,最终将创业意识转化为创业行为。

课程目标设置的完整、规范、科学,才能促使课程的有效开展,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目标的设定,将直接决定创新创业课程开展的方向。当然,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选择性、有阶段性的实现上述目标。

3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创新创业课程所研究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需要紧跟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因此,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要注重个性化原则,根据地域特征、高校实际、学生类别进行实时调整。当然,地方高校在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时也有普遍适用的途径,从整体上来看,主要从理论知识提升和实践能力提升两方面着手。

3.1 完善创新创业理论课堂,打造理论知识学习平台

(1)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中。家建设和发展需要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通识教育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和路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基本上还没有纳入到通识教育课程中,只是针对少部分有需要的学生开展,这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小众化和边缘化的状态。创新创业课程与其他通识课程存在互相依赖的关系:一方面,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需要大量的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作为基础,而这些内容是在其他通识教育课程中得到补充的;另一方面,其他通识课程所学到的文化、历史、自然科学等等理论知识,大部分是局限在课本和试验室里的,而创新创业课程正提供了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的机会,通过创新创业实践,知识能够鲜活的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因此,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一部分,在全校进行普及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接受创新创业类课程教育,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程度的创新创业课程,例如在在大一学生中开设创新创业意识启蒙课程,在大二学生中开设创新创业知识学习课程,将创新创业精神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业品质,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2)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机构成,“是专业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性、前瞻性的集中体现,是高等学校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不难发现,大学生创业之初,大多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进行尝试,一方面,专业知识学习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创新创业理念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相关的理论支撑,否则是能是“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创新创业课程所学习的开拓创新、勇于批判的精神也为专业课程学习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当然,这一途径是存在困难的,就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是很难实现,但是,有意识的去尝试未尝不能取的成功。可以尝试根据专业特色,在专业学习中,增加本专业创业成功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多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提高行业领域研究和职业发展研究等,使学生对未来创业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

(3)开设创新创业实验班。通过通识课程中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熏陶和专业课程中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必然有部分学生对创业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了使这一部分学生得到更为专业的训练和培养,需要开设创新创业实验班。地方高校应当积极与地方企业合作,建立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等,在校内选拔创业热情高涨、目标明确、条件成熟的学生进入创新创业实验班。实验班要从专业知识、案例学习、竞赛模拟、实战训练等方面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经验。

3.2 丰富创新创业实践课堂,打造实践能力提升平台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中必须强调实践课堂的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它必须将课堂所学充分运用到实践中,与社会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1)构建创新创业实践虚拟平台。创新创业实践虚拟平台主要指在校园内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积极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课程。一是以竞赛形式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充分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发掘学生创业潜能,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同时给予他们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形成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二是丰富校园创业类文化活动,扶持创业类社团开展各项创新创业活动,发挥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举办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专题讲座、创业沙龙、论坛等活动,在校园内形成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氛围,为大学身提供创业实践的虚拟的平台,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切实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2)构建创新创业实战平台。地方高校必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尽可能创造真实的战训一体平台,让大学生真正参与创新创业,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作用。一是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人力资源、政策优势等条件,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分批分次的挑选条件成熟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进入创业园。针对有条件的创业项目,从项目计划、注册审批、资金筹集、场地选择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尽可能的使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成功。二是建立校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地方高校利用地域优势、政策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积极与地方科技创新园区、技术开发园区、工业园区、科研院所等建立联系,将高校的科研资源与社会的资金、场地、管理、销售的资源结合起来,为大学生提供能够真正了解行业发展状况、企业运行模式、组织管理方式的场所,帮助大学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最终实现创业意识向创业行动的转变。

参考文献

篇13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为了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把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总体目标。

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着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着增加。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制订实施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实施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标准和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明确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要制修订专业人才评价标准,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不同层次、类型、区域高校要结合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完善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深入实施系列“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校要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三)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各地区、各高校要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组织学科带头人、

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五)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各高校要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各地区、各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原则上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开放情况纳入各类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科技园评估标准。鼓励各地区、各高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覆盖面,促进项目落地转化。举办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支持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六)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各高校要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相关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

  (七)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各地区、各高校要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并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并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形成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将提高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加快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八)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

各地区、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健全持续化信息服务制度,完善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功能,建立地方、高校两级信息服务平台,为学生实时提供国家政策、市场动向等信息,并做好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等服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落实高校学生创业培训政策,研发适合学生特点的创业培训课程,建设网络培训平台。鼓励高校自主编制专项培训计划,或与有条件的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群团组织、企业联合开发创业培训项目。各地区和具备条件的行业协会要针对区域需求、行业发展,创业项目指南,引导高校学生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

(九)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整合发展财政和社会资金,支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各高校要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部委属高校应按规定使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积极支持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工作。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对创新创业教育作出贡献的单位。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益。深入实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和服务措施,重点支持大学生到新兴产业创业。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创业的扶持政策。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健全体制机制。

各地区、各高校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指导管理与监督评价,统筹推进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各地区要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各高校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改革发展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务部门牵头,学生工作、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

(二)细化实施方案。

各地区、各高校要结合实际制定深化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教育部属高校需将实施方案报教育部备案,其他高校需报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部门和主管部门备案,备案后向社会公布。

(三)强化督导落实。

教育部门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把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列入本科、高职

篇14

关键词: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创新创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3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造就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这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的要求之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如何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从上至下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哪些主要内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由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等组成。基础性素质主要指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也就是我们国家教育方针一直倡导的“德、智、体、美、劳”。道德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文明程度、法律法规的遵守。智力素质主要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身体素质包括心理和身体健康两方面,他是保证其他素质完成的能力,是人类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条件。审美素质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又进了一步,包括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能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劳动素质是指个人的实践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是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得已体现的必要条件。专业性素质是指能较好地胜任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创新性素质对人才的要求较高,是指必须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和能力,且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脚踏实地、勇于向前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只有不同程度地具备以上各点才能叫做具有创新性素质的人才。每个大学生只有当这三部分素质协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说具备了一定的综合素质。 

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作者在高校工作近30年,亲眼目睹了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大学生的原则更加科学合理。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思想道德素质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好;学习意愿高,有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强;团结沟通协作能力较强。实际上这几点与上面所说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是一致的。共同点就是大家首先要考虑的还是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层面如果没过关,也就是说没有思想道德这个“1”,其他也就全是“0”了,如果没有这个“1”,有时对社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不只是“0”的问题了。这也是我们一直所说的,要想学会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德才兼备”是用人之道。思想道德的培养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具备了基本的思想道德水准,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大学教育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教学等各个方面来完成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目前,全国各高校实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较好平台。 

三、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包括:创新意识与创造力;机会识别与利用;风险认识与决策;组织领导与管理,这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每一个项目都在不同侧重面体现了对学生以上内容的训练。本文对我校此项活动的开展情况调研发现,学校参与和举办的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很多,参与的学生以二、三年级为主。因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学了一些专业知识,又没有马上面临就业找工作或准备考研究生的压力,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占总参与人数的80%以上。而参与大创活动的学生,我院统计的结果,占学生总数的20%,相对受众面较小,这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在此先不陈述。从参与的学生的表现及这些学生后期做毕业设计情况看,他们的能力都比不参与的有很大提高。举一个项目实例,前年我指导多功能健身娱乐摇篮项目,这个项目由两名学生提出,找我作为指导教师。他们的主要创意是想利用人脚蹬自行车的运动带动一个小摇篮摆动。主要设计意图是为了减轻老年人照顾第三代的辛苦,同时又可以锻炼身体。想法很好,但我没有让他们马上动手设计,而是给他们二个星期时间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市场需求,写出调研报告,此项任务目的是让其了解一个项目的实施的程序上首先应做适当的社会调研,同时也训练其与人交流的能力及把自己的理念或想法灌输给别人且让别人能够接受的能力,以及收集到改进意见,从中训练其能否合理接受客户建议的能力。通过调研他们在我的指导下结合调研时客户的建议进行改进,摇篮换成了摇椅,但这样增加了机械设计的复杂度。接下来的任务是他们要确定项目组成分块,每一块需要什么样的人及人数。选拔参与学生时,他们先到所需专业的班级发广告,面试时由他们主持,我旁听,最后讨论定人选,这一项任务主要训练他们选人要把握基本原则。确定好人选及各自分工后,他们又进行市场调研,确定开发成本,然后根据学院的经费支持情况调整设计方案。经过几轮的反复最后确定设计研发方案。在几次调整的过程中学生们训练了良好沟通能力及财务预算能力。通过这一项目的完成,我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这么多年指导下来,学生们在每一个项目中都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经验和教训是成长的最好老师,再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四、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对毕业生及在校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提供了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学生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如何培养其创业能力,这方面各高校没有系统的训练,如何克服师资不足及教师在这方面训练不足,且各高校条件不一样,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学校要有意识地将创新创业活动结合到一起,在较多的科技创新项目中主动加强学生创业理念的培养。

首先,要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各校、学生及教师对这方面的训练还不够重视且也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如果在高校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主动对其加以训练,将来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既缺乏工作经验,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就更别谈创业的可能了,因此学生步入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创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这就需要在高校学习期间由经验丰富、引导有方的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训练。但是很多高校这方面都是由专业教师兼任,学校对教师的考评机制也使得教师没有过多精力投放到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上。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必须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其次,各高校应从培养计划上、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内容及训练。同时,引进或培训在编教师,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调整我们的培养模式,结合各高校的办学条件多种培养模式,多渠道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院的经验是增加一门相关理论课程及综合实训环节。把毕业设计内容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各种专业比赛项目相结合,把毕业设计分块制,团队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受众面广,有目标、早准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学院鼓励并支持教师分阶段带学生到企业实习,为此,学院支持并帮助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这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经验丰富了,课堂中的实例教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身教大于言教,学生参与教师的产学研活动对他们了解专业知识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只有教师的知识面和实践经验不断更新,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更多的是检验他们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更多的需要教师言传和身教。所以,高校要重视对教师进行与时俱进的培养和训练,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不断充实课堂内容,让学生真正掌握能够在踏入社会后用的到、效果好的创新创业技能。 

社会实践也是锻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学校每个寒暑假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走访社区帮助孤寡老人、义务为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献爱心、筹集善款善物寄送偏远山区和受灾群众等活动。这些活动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培养了义务奉献精神。 

总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我们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就是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进步之魂。要实现我国的科技强国、科技大国、自主创新、中国制造等伟大梦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创新创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大学生群体的重要使命,已成为时代进步的希望和灵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