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创新创业的基本原则范文

创新创业的基本原则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8: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创新创业的基本原则,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创新创业的基本原则

篇1

一是企业文化创新就是企业对其他文化进行消化性融合,其目的是建设自身新的企业文化模式。企业文化创新并不是对各种文化简单地进行拼贴,也不是否定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矛盾,而是以开放的姿态将外来的文化要素纳入本己的、正在建构的新的文化框架之中,并将这些文化要素进行变革,赋予其在新的框架中的新的意义和本己的功能。

二是我们不难看出,企业文化竞争使保持着自身传统文化的民族面临着西方现代性的挑战,要想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必须加强企业文化的创新,同时,这种创新必须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可以说,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兴衰,全系于文化创新能力的高低。文化创新能力日益成为文化竞争力的内核。对各企业文化而言,真正的成功传承也必然是以创新的形式对传统进行超越性发展。

三是企业文化创新的实现,有赖于创新机制的实施。首先要冷静地反思自身文化的优点和缺陷,其次,要深刻认识外来文化和新产生的本土文化要素的精神品格,第三,要开通文化融合的中介渠道,避免对不同文化要素进行任意嫁接。而这一切,都必须是在稳定而有序的社会环境中才能进行的,只有这样,新的文化要素的生命力才会以一种新的文化形式保留在新的文化模式中。

四是文化的差异、矛盾和冲突,并不是文化发展的负面现象,而正好表现进行文化创新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我们必须辨证地对待全球化时代多彩纷呈的文化现象,既不能因为文化多样性有积极的一面而对其不加限制和规范,也不能因其有消极作用而闭关自守、使民族文化处于封闭性的单一状态。正确的态度是在肯定合理的多样性的前提下,从文化多样性中寻求不同文化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一面,做到。求同,就是努力寻找和扩大各国文化共有的价值观,正视全球人民在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上的共同性,争取在一些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存异,就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包括它们的地方性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容许多民族自身文化的丰富个性和多样性,这就要求在承认自己民族文化价值的合理性的同时,对其他民族文化采取宽容、理解和学习其优点的态度,只有这样,全球各种文化才能呈现出多样并存、和而不同的生动局面。

五是企业文化创新与社会文化建设是一致的。因此,企业文化创新决不意味着某一种文化能够“同化”世界上的其他多种文化而取得“王者至尊”的地位,或者不同的文化都放弃自身的生存特性而最终任意地融合成一种偶然的单一文化,企业文化创新强调各种文化都要以开放的姿态,走出文化模式的对峙,更多地关注多种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所形成的仍然是多样性的系统。同时,企业文化创新也意味着各种文化平等交流,融合互补机会的增多。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该实行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革命,建立起一种流动主体性、多重自我与复合身份的多样性概念,使文化在本土与异域、现代与传统、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灵活地穿越与流变。

三、本土化与秩序性原则

一是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根基和发展动力,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民族的意义上说,真正统一的全球文化是不可能存在的。任何民族如果要保持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就都必须固守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在国际文化交往中保持和发展自身的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地区性文化,它从某些侧面也反映了人类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及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现代性特征;它提出、并回答了工业化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它积累了现代科学在一定历史阶段管理的丰富经验;它取得的大量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积极意义。因此,西方文化也是人类文化在一定历史阶段进步的环节,也是人类的成果。

二是企业文化创新不能以西方文化为轴心和摹本,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是近代西方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产物,它的地域特征就说明它并不具有无条件的普遍性,如果再以东亚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为参照系,更能看出,它并没有包容全球文化的普遍性框架和整合能力。西方文化在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并不能掩盖它自身的文化缺陷,因而它并不能成为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非得接受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三是在文化创新过程中的合理做法应该是:一方面要虚心学习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则要保持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要强化民族文化自身的主体意识,要努力维护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个性。在一定意义上说,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可以使传统文化获得一种现代的阐发,这必然推动传统与现代性的整合。

篇2

一、以人为本的企业政工工作的创新思路

(一)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效结合起来

现代化的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视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度,由于,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企业政工工作在其日常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起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结合与运用。一旦企业文化建设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那么企业日常的政工工作就得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努力保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力争逐步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养,营造和谐有序的工作环境,努力寻找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效结合的各种方式,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最为核心的思想基础。

(二)企业政工工作与员工切身利益有效结合起来

企业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企业全体成员的发展,只有企业的各个员工都得到了自身最大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因此,必须寻求企业的集体利益与原告的个人利益之间的联系与关系,尽量寻求这两者的平衡点,从而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但是,现代化社会企业发展的许多事实却不仅人意,很多企业过多的关注其自身的发展,而忽视其员工的自我发展,对员工的需求与想法视而不见,殊不知,企业员工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因为企业就是由管理者、投资者、员工等具体的人员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整体是密不可分的,忽视企业员工的自身发展就是忽视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在寻求自身发展之路时,必须关注企业员工的个人发展需求,最大化满足他们发展的诉求,从而实现企业员工的发展。同时,只要企业政工工作时刻不忘其下员工的自身发展需求,并尽可能满足其发展需求,那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将会走的非常的顺畅。

(三)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生产管理有效结合起来

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作为企业得以长远发展下去的内在组织机构,其对于企业的发展作用不言而喻。因此,企业政工工作必须将企业生产管理的对象即企业员工的发展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将企业员工的关系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让他们相互合作寻求共同发展之路,这样才能利于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高效运行。在企业的整体发展中,每个员工都是企业的重要一份子,又因为每个员工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得其每个的发展都有所区别,然而,以前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过于落后与迂腐,时间久了就容易导致企业员工与企业生产管理产生巨大隔阂与摩擦,也就会逐渐出现非常多的问题。因此,企业政工工作必须解决企业日常管理中与员工出现的相关问题,因而,在这一解决问题的途中,必须将以人为本原则作为发展的重要原则,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充分重视企业员工自身的发展需求,充分考虑他们的情感与意志,采用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将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生产管理充分有效的结合起来。

二、企业政工工作以人为本的有效方法

(一)加强宣传工作,让企业政工工作深入人心

在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如果有很多员工出现了埋怨或者不满等消极的情绪,就可以证明该企业在其管理过程中与其自身的员工沟通环节出现了问题。这时企业政工工作就得注意其管理决策者与其手下的员工的沟通问题。首先,深入一线调研摸清实情。作为企业政工,在日常的工作中,应该充分考虑企业员工的需求与呼声,注重畅通员工意愿表达渠道,充分利用网络、电子邮箱、微信、QQ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确保基层的心声能够及时准确快速地上传到企业管理决策层,这样决策层才能够及时的发现企业所存在的问题。要牢固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变坐等上访为主动下访问巡查,深入生产经营基层一线收集意见建议。其次,要充分发挥初步研判参谋的作用的作用。作为企业政工,对于收集上来的信息,应该按照国家政策法规、企业有关规章制度及行业发展动向,结合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及时分类筛选处置,通过甄别和整理后,报送给企业管理者,采取相关处理措施,为企业高层科学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作用。再次,及时准确地将企业决策层的重大决策部署安排,及时告知企业员工,使广大员工形成思想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企业决策传达落实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从而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在预期内获得更好的效益,这样可以使企业的相关决策既民主又能够深入人心,这样才能有效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做好思想教育,调动员工投身工作的热情

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对实际的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企业员工的思想状态对于其在企业的日常工作表现具有重要的作用,精神状态一旦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工作的成果。首先,勤于沟通“把准脉”。作为企业政工人员,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雪亮的眼睛,善于捕捉和发现问题,及时有效地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置,避免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对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应多提醒,多沟通,使员工始终保持警惕。其次,望闻问切“找病因”。通过个别谈话、实地走访、慰问座谈、谈心交心等方式,加强思想教育,一旦发现精神状态不佳的员工,就需政工可以像长辈、朋友、亲人一样,及时的沟通与心理疏导,走进员工的内心世界,找到症结所在。再次,诊断问题“开处方”。政工人员应该像医生一样,在找到病因之后,就需要开出具体的可行的处方,如果是能够及时的解决的小问题,就应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处理。如果是疑难杂症,则需要及时汇报给企业决策管理高层,使问题尽可能地得到圆满的解决,从而帮助员工一起想重新焕发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使其为自身与企业更好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三)重视政工工作,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机制

高效运转的企业管理机制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意义重大,但是,人有着自己的思想意识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并且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因此,企业管理工作就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机制,让企业政工工作去逐步解决人的需求。首先,以情感其心。人都是感情动物。作为政工人员,必须善于打好感情牌,以真心实意换得员工的理解与支持,与实际行动感化员工的心灵。其次,以智导其行。政工人员应该运用过人的智慧与谋略,引导、激励员工,增强企业的团队凝聚力,引领员工朝着企业发展的目标、方向不断前进,为企业生产经营与长远发展作出有效的贡献。再次,以理服其人。要坚持按制度办事,按规矩管事,秉公处理,讲公道正派,在日常的工作环境中,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员工工作氛围,尽量让他们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工作,真正关注到他们的发展需求。只有企业的人才得到发展,企业才有可能得到长远发展。

篇3

关键词: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工科院校为例

收录日期:2017年2月28日

近年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问题,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工科院校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遵循相关基本原则,以实现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校企协同教学等模式的有机结合。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原则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应该依赖于专业教育。人的创造性是在专业知识、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生成的。学校应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教师自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去,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让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中是不可分割的,共同服务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理论教学重在传授理论知识,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既要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又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三)校企产学研相协同。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复杂工程,需要多方协作。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模式,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科技和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产物,也是世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优选择。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机制,在企业建立学生实践基地,为其提供丰富多彩的实习实训,成为与学校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合作单位。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引入“项目教学”,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运作等各个环节,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得到激发,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坚持开放办学。发达国家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经验表明:要想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开放办学是必由之路。开放办学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培养过程及“时空”上的开放。工科院校应坚持“走出去”的原则,在注重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操作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教学过程中,不再墨守照搬课本,教室也不再是教学唯一场所。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局面,通过师生间相互交流、实现教学相长。只有真正坚持开放办学,才能彻底拆除钱伟长教授所谓的高等教育的“四堵墙”,即学校和社会之墙,校内各系科、各专业、各部门之墙,教育与科研之墙,教与学之墙。

二、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模式

1、探究式教学。教学应是师生间探究知识、共同学习的过程。在教师发挥教学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通过探究式教学,学生成为探究知识的主体。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增加专业知识课堂讨论次数,教师与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整个过程进行探究学习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创业意识。

2、项目式教学。科研与教学是辩证统一体,科研式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科研式方法是一种“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它以科研项目为载体,让大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科研项目的研究任务,培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根据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4、问题式教学。其核心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运用问题式教学方法,可以促使学生从单纯听讲转变为自主学习。教师把问题交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予以解答。教师由主角变为配角,为学生提供引导与支持,而学生则变为主角,通过查询相关文献等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相关知识,并向教师和同学详细讲解所学知识及学习心得。学生围绕某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组成小组或团队,通过团队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1、巩固基础理论的课程实践。在专业实验室方面,应该配合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来建设实验室。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并配合教学内容来设计专业实验。本着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原则,通过课堂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真实生产环境的创新实践。如果说巩固基础理论的课程实践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真实生产环境的创新实践则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学校应积极主动通过校友等渠道与平台,与工业企业界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借助校企共建、产学研合作等途径为学生搭建社会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进入工厂或企业锻炼,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只有通过在生产一线学习的体验,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到企业和实践是什么,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3、职场h境的创业实践。企业与工科院校联合成立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整体设计和组织实施,包括对大学生科技园或创业孵化器的管理工作。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在经过真实生产环境的实践以及市场调研等环节后,制定出创新创业计划,申请大学生科技园或创业孵化器的场地,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对提交的申请进行筛选和审查,对符合标准的申请予以批准。获得批准的创新创业计划可以得到大学生科技园或创业孵化器的固定场地、固定期限的免费使用权等优惠,同时,还可以获得企业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的申请资格。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定期组织创新创业论坛和讲座等活动,在大学生科技园或创业孵化器的创新创业实践获得成功的学生要接受中心的邀请,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一起交流经验心得。通过职场环境下的创业实践,学生可以获得最真实、最直接的创新创业体验。

(三)校企协同教育模式

1、工学交替与工读结合。其避免了传统教学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弊端,有利于校企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高校根据理论学期和实践学期,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安排学生课堂学习和上岗实习。通过学生上岗实习,用实际工作来检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改进课堂教学。

2、校企共建创新创业教学实习基地。学校通过开发利用校友资源、挖掘校友潜力,运用家长和现有合作单位,借助高校的社会影响力等途径,创造各种条件与工业企业界开展合作,将与学生相关的企业产品引入校园。校企双方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签订共建创新创业教学实习基地协议,由企业出资完善基地内实验室设备,为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操作锻炼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建立创业成果转换制度,学生与学校、企业三方共享创新创业教学实习基地创造的研究成果。

3、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学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建立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学校工程专业教师必须有固定学期到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企业选拔高素质、高水平的研发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的项目。以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挑选学生全程参与孵化中心的项目建设,通过真实的创新创业经历,学生可以获得最真实的创新创业体验。

4、企业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企业通过一次性赞助或定期出资的方式设立创新创业基金,用于资助在校期间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学生通过市场调研,制定科学可行的创新创业计划,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可以获得创新创业专项基金申请资格。学校和企业鼓励优秀学生凭借其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计划大赛。

5、校企共同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设计某一特定情境和某些特定条件,围绕设计选题,面向所有教师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大赛。企业对在比赛中表现突出的教师或学生给予奖励。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在学校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平,孙丹丹.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山西科技,2014.1.

[2]伍.基于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34.

[3]董妍玲.地方高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

[4]张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实践[J].创新人才教育,2013.2.

[5]程顺有.实施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讨论”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04.3.

[6]张奇.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拓展体验式教学相结合[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4.

篇4

(一)培养目标

创业教育模式是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是创业教育模式实施的重点。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目标是:基于专业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战略眼光与创新意识,掌握扎实的管理类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同时具备较强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能够胜任企业各层次经营管理工作,具备自主创业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创业型管理专门人才。

(二)基本原则

本文将运用系统的设计思想,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遵循创业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有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如下:

1.融合性原则

即普及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教育过程中逐步强化与渗透创业教育,融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于一体,最终实现所有大学生接受普及性创业教育,部分大学生接受专业性创业教育,少数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的目标。

2.主体性原则

为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教学核心应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相关教学组织要基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与专业需要,即“学生需要什么”,而不是“教师现在有什么”,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收集学生反应,并积极做出改进回应。因此,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同时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为目的。

3.实践性原则

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创业实训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始终,使学生能够接受全过程创业实践的训练,注重理论与实训、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实行全过程质量监控。

(三)总体框架

基于上述总体目标,遵循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从实际需求出发,本文构建了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总体框架。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培养思想-培养目标-培养结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逻辑思路,以造就创业型管理者为培养理念,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在能力结构上要求学生具有战略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创新综合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学生掌握人文素质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工具方法知识、拓展性知识、创业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与实训两大教学系统,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在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设计中详述。

二、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设计

(一)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1.课内教学体系设计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在各专业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创业教育的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教育教学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创业思维、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实践五大模块,各模块的具体内容、要求以及实现方式如下:

(1)在原有专业课的基础上增设创业思维和创业意识模块课程,即开设“创业学”和“企业家研究”、“名师论道”等课程,并通过网络开展系统的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使学生接受创业普及教育。这些课程要求学生必修,大一修完,这是学生进入创业实验班的必要条件。

(2)对进入实验班的学生增设创业知识类模块课程,即组织设计、创业战略、风险投资、公司治理、新创企业管理等课程,并通过网络开展系统的创业模拟训练课程。这些课程要求学生必修,大二修完。

(3)大三以后,进入实验班的学生可根据兴趣,有针对性地选修创业能力模块(如团队管理、领导力、企业伦理与文化、创业领域专题研究等)和创业实践模块(如创业设计、管理决策模拟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创业能力与技巧,最终实现少数学生自主创业的目标。这些课程一部分列入教学计划,一部分要求学生自修,要求学生在大三、大四修完。

2.课外实训教学体系设计

(1)建立创业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相互联系的主要环节,是高校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桥梁。因此,各高校应加大力度建立适合本专业的创业实训基地,将理论教学过程根植于企业创业实践的土壤之中,为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2)强化校企合作。一是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提高教师的创业实践能力;二是请企业家走进课堂,介绍创业的成功经验;三是探讨逐步建立教学与企业发展之间利益相关的机制,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校企合作共同成长等有效方式,如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财务、税务服务等,实现企业与学校共同成长。

(3)开展创业大赛。创业竞赛包括创业计划书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新创意大赛、GMC国际企业挑战赛等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大赛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4)搭建创业融资平台。把各种创业投资人集聚起来,建立起创业投资基金,并开展线上和线下的各种互动,使投资者和创业者能够相互了解,以此来解决创业者的资金筹集问题,为资金困难的大学生创业者筹集创业资金。

(二)创业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设计

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应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各种教学方法对不同能力培养的作用程度,优化教学方法,改变“在黑板上生产,在书本里经营,在课程中交流”这种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实施网络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及互动教学法等多种方法于一体的新的教学方法。系统整合各种教学方法,使之能有效相互渗透与补充。如应用动态案例教学法,通过创业案例讨论、书面分析报告、角色模拟、课堂辩论等,让学生通过创业案例教学的体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感受和把握创业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高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创业欲望。

(三)创业教育教学网络支撑平台设计

建立创业教育教学网络支撑平台,实现对整个教学体系的支撑。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创新创业模拟实训平台,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供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借鉴。平台设有教学模块、创业实践模块、模拟实训软件模块及导师模块、交流互动模块等,通过这些模块的有效组合,实现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另外,通过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网络支撑平台,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置于云平台,实现开放式的网络教育。待条件成熟,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制作成慕课MOOC,实现国际上最流行的大型开放式的网络课堂教学。

三、结论

篇5

认真学习、严格遵守党规,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也是党员干部的应尽义务和庄严责任。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的。“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一、强化理论学习,坚定政治立场。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政治上的坚定,真正做到信仰上不动摇、方向上不迷失,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真正做到坚定不移、矢志不渝,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使自己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

二、结合工作实际,做好本职工作。系统地学习经济理论、管理科学等基础知识,努力提高工作中的“新知识含量”,深刻领会和把握科学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待工作严格要求、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对待他人胸怀坦荡、宽宏大量、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养成认真、严谨、细致、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三、坚持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改革创新意识,是做好改革开放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前提,也是搞好新形势下自身改革的重要保证。积极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误的环境和氛围,在遵循工作规律的前提下,带头解放思想,带头去干、去闯,对勇于改革创新的干部,做得对的热情支持,做得不够的积极引导,做得不对的及时帮助纠正,以保护和调动广大干部改革创新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