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产业经济发展范文

产业经济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8: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产业经济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产业经济发展

篇1

关键词:新时期下;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措施

目前,在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农业产品跟农业产业,核心内容是实现经济效益。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在上述的基础上实现一体化经营体系,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部分:企业化管理的实施;区域化布局以及加工系列化灯。多种因素包括农科教、农工商、产供销等。这样一来,在一体化经营体系的前提下,就可以做使我国农业逐渐走向与良性发展轨道,实现一系列有效的自我调节、约束、积累以及发展。并且还可以促使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得到强化,服务与现代农业发展,促使农业经济效益实现最大程度的提升,最后满足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1.新时期农业产业经济发展趋势

在农业产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也将会朝着几个方面发展:

1.1现代化发展

农业产业经济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农业产业经济走向现代化,一直以来都是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其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而在我国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大环境下,农业经济走向现代化也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1.2信息化发展

农业产业经济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技术也不断地融入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农业产业经济来说也必将会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了农业产业经济当中,不但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农业产业经济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还能够提高农业技术的信息交换,保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高效性,提高农产品的生产量。

1.3生产化发展

农业产业经济朝着生产化的方向发展。在农业合作政策出台之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通过利益政策所连接起来的农业产业经济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一些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对于农业中的农产品生产也逐步走向了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在标准化的生产模式下,大大地增加了农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生产化的发展方向也将是我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2.新时期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问题

2.1缺乏足够的技术信息,传统观念影响较大

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大部分农民还使用传统形式进行生产,几乎没有引进新品种以及新技术。对于农业市场信息掌握力度不够,在实际过程中,整个农业生产还维持在较低水平。并且其劳动形式也是处于传统的状态:高投入,劳动密集型生产形势以及低效益。上述因素的存在直接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限制,也就是说,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农民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维持自己家庭的生活,只有少部分农产品才可以进入市场,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产品价格因素非常低,所以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明显缺乏足够的竞争力,所以很难形成特色产业发展。

2.2龙头企业规模有待扩大,带动性明显缺乏

大部分地区都没有设立龙头农业产业,就连现有的龙头农业企业数量也非常少,规模非常小。并且在经营过程中,发展慢,带动性差。经过多年的发展还是没有进步,导致企业自身效益就非常的低,没有在实际过程中引进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导致大企业家的魄力明显缺少,最后可能会被现代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所抛弃。

2.3没有紧密结合生产基地跟市场活动

在实际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一个稳定的生产基地,还需要有一个适销对路的市场,两者缺一不可。农业产业是否能得到健康的发展,生产基地跟市场两者是否有效连接是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想要实现农业生产基地跟市场的有效连接,就要设置相应的连接纽带,最为常用的是专业合作组织跟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更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市场中集中带入群众生产的产品。因为市场是不稳定的,如果采取传统的形式,也就是说,一家一户的农民进入市场,风险非常大且市场成本非常高,在交易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那么就会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且冲击着群众未来的农产品生产工作。

3.新时期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措施分析

3.1鼓励农头企业建设发展,发挥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在实际过程中需要增加农业招商引资的力度,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将那部分有实力的公司以及有新技术的公司大力引进农业发展领域。实现龙头企业的构建发展。并且还需要实现现有的龙头企业的巩固壮大,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对于那部分科技含量较高,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跟培育,从根本上提升这部分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后在市场中,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跟辐射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实现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构建,例如: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在实际过程中,还需要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_产业项目大发展。并且跟当地农业局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一部分农字号龙头企业积极引入建设,这部分龙头企业实力非常强,带动能力也非常强。例如:山东省微山县留庄镇,在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过程中就采取了上述措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相对于几家湖产品加工企业来说,这是发挥龙头企业作用的有效案例。在实际过程中,这几家湖产品加工企业实施了以下运行模式:公司/基地/农户。企业本身在收购湖产品的过程中,以一个高于同时间市场的价格完成基地农户农产品的统一收购。这样一来周边万余户农户。在2013年,北京睿特环有机农产品开发项目被有效引入,实现了有机水稻种植产业的积极推进。以示范园区为中心,实现农业高品位,高效益发展的有效带动,这一项支柱产业,将会促使农业增效跟农民增收。

3.2发展现代化农业以工业化理念为基础

在实际过程中,想要实现农业的发展,如果只是单纯地依靠农业自身发展,那么想要实现现代化农业就存在非常大的难度。农业生产想要进入大市场环境,并且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分工,就需要将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所以想要实现现代农业的有效发展,就需要想尽办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且推广使用农业新技术以及新技能,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农副产品深加工的有效现代化,同时还可以促使农副产品附加值得到有效提升,最后,提升农业效益,实现农业市场竞争力的最大程度提升。并且还需要支持农产品出口贸易,在走向国内市场的同时还需要扩大国际市场参与度,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

3.3做好基础工作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的有效优化

在实际过程中,如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缺乏,并且还存在特色优质农产品,在这种情况下,针对这部分主要生产基地跟生产区,实现相关水利工程的全面加强跟有效完善,例如:引水、蓄水、提水等。这样一来就可以完善排涝工程,并且促使防汛抗旱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推广大棚栽培技术,引进使用地膜覆盖设备,实施有效的设备栽培技术。如果条件允许,就是要将农业机械操作技术大力推广使用。实现各个农业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发展。

3.4优化农业产业经济中的产业结构

传统的农业产业经济管理更加侧重于对农产品生产水平进行管理,这也导致一味地侧重与农产品的生产水而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益,使农民在进行农业工作时丧失了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需要对农业产业经济中产业的机构进行一定的优化,努力发展出多元化的农业产业机构。政府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找寻当地农业发展的优势所在,利用其优势来扩大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与销售,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竞争优势。同时,农业生产还需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此来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模式,在农产品的销售中形成一个稳定的产业链,农业经营者与生产者需要积极探索农产品的加工产业,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产品仓储、保鲜、运输以及包装等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各项技术,并通过培养农产品深加工领头企业的方式来促进企业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只有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链,才能够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使农业得到稳步的发展。

3.5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

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产业经济建设的投资力度,一方面能够增加农业技术的效果,防止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能够推进农业建立信息化技术的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农业产业经济的管理质量,改善农业产业经济的管理模式,从而使得农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此外,政府还需要重视农业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培养出农业信息化所需要的真正技术人才,并普及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技术,使农业产业发展能够与信息化技术形成有机的融合,加快我国农业朝着现代化与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我国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过程中,也使得农业产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设出了许多新农业的新景象。而对于农业产业经济管理,一直是近年来社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必须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和科学的手段来对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以此来提高农业的产量以及质量,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如何在实际过程中强化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首先分析了新时期下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起点问题:首先,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明显缺乏足够的技术信息,传统观念影响较大,导致整个农业生产水平处于稳定的状态,迫切需要引进新品种跟使用新技术来促使整个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还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劳动密集生产形势以及低效益生产形式。其次,是农业生产龙头企业规模非常小,带动性不强,所以需要政府颁布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农业生产龙头企业实现大力发展,带动农业生产活动。最后,是农业生产基地跟市场两者之间的脱节。一个稳定的生产基地跟一个合适农产品销售的市场环境是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所以需要发挥市场媒介作用,降低风险跟市场成本,鼓励农民生产,从根本上强化农民生产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茂松.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制度创新与制度分析[J].湖湘论坛,2004(05):77-79.

[2]武艳茹.浅谈凉城县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J].基层农技推广,2017,5(02):54-56.

[3]周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J].山西农经,2017(01):23-24.

[4]张俊飚,程琳琳,何可.中国农业低碳经济效率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环境经济研究,2017,2(02):36-51.

[5]左鹏,刘强.重庆市垫江县农业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01):56-59.

篇2

一、东北区域服装发展面临的问题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东北区域经济发展迟缓、消费者收入较低、购买能力较差等诸多原因,导致东北区域服装产业逐渐丧失了在上世纪原本已形成的巨大优势。而南方一些省市依托先期开放的政策优势,服装产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中国现有服装产业大多聚集在南方地区,大多数服装企业忽视了东北区域潜在的服装产业市场,没有针对东北地区消费者特征,进行服装品牌研发、制作等。另一方面,由于东北服装产业经济发展还比较薄弱,服装生产不能自足,服装产业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品牌。由于特殊的消费理念和体型特征等诸多原因,服装产业发达的南方地区服装不能很好地满足东北区域服装产业市场,加之南北地区气候的差异,导致东北区域销售服装大多是南方过季产品,市场上少有时尚而个性化的服装,符合地域审美习惯和穿着习惯的服装就更少[2]。

二、振兴东北区域服装产业经济思路

国务院对《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正式批复,标志着国家开发和投资的重点将正式转向东北地区。对东北区域服装产业经济发展来说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建立东北区域特有服装品牌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曾经在某论坛中强调,服装产业要长足发展就必须把品牌做起来,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就是,要通过市场流通领域的销售终端的建设,把服装品牌的价值体现出来。可以说,有品牌者得市场,得市场者得天下。调查显示品牌知名度越高,受欢迎程度就越大(见图1),从而提高服装市场的占有率。因此东北区域服装产业市场要想迅猛的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创建自有品牌。

(二)充分了解东北地区消费者特征东北区域服装市场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文化环境会形成不同的服装样貌、服装心理、穿衣行为、消费习惯。东北区域特有的社会文化、气候特征等因素造就了东北人粗犷、纯朴的性格,也孕育了着装豪放、大气的审美趋势,不会特别追求对细节的要求,喜欢时尚、大气的风格,追求整体感觉,具有立体结构和亲体性的时装备受欢迎。

(三)均衡服装产业区域发展的差异对服装设计的影响服装产业区域发展的差异包括服装品牌数量、消费观念、体型、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这些差异对服装设计的影响是直接的。东北人体型和南方存在明显差异,穿着习惯也和南方不同,两地的服装结构、版型和设计也有明显的差异,东北区域冬天的服装款式主要由羽绒服、棉服、裘皮大衣、针织衫、毛衣等。东北冬天室外天气很冷,但是室内温度超过20℃,对室外服装注重保暖、轻便,同时对室内服装也非常讲究设计和品质感[3]。因此只有均衡各方面的差异,才能满足消费者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低碳;畜牧产业;经济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食物的需求量很大,畜牧产业就是其中一个主要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不管是质量方面还是效率方面,畜牧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呈现出规模化水平提高等特征。这使长期困扰我们的“口粮”问题得到缓解。我国人均肉蛋奶的消费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可见畜牧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但畜牧产业会产生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是形成大气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

1分析解决畜牧产业的低碳问题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就接踵而来。提到环境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全球变暖。而全球变暖主要就是由人类的生产活动导致过多的碳排放引起的。碳排放的来源有很多,其中就包含畜牧业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都非常青睐畜产品。但正是由于人们对畜产品需求量的增大,畜牧养殖业获得更大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从低碳角度来探究畜牧产业发展的路径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低碳经济是新产生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所以人们对它的研究还不透彻。但国家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问题是十分重视的,走发展低碳经济道路是我国达成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必经之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日益紧密,我国也是一个出口大国,为世界人民提供各种各样的消费品,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与破坏。近几年以来,我国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路途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畜牧产业是保障人民生活问题的重要方面,所谓“民以食为天”,不难看出吃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而我国对于畜产品的需求量也是逐年增加,畜产品已经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畜牧产业的环境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保障人民生活质量的问题,而是事关保障人类基本生活的根本问题。低碳畜牧业和以往的农业经济不同,它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对于低碳畜牧业的研究还不全面,正处于摸索状态。要想使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在畜牧业的生产中得到广泛推广,就需要调整农业结构。其中可以引进畜禽新品种,研发推广更有效的养殖技术,使用新型设备,对养殖方式不断进行创新。例如:优化种养结构,标准化养殖,对饲料进行科学配制,对生态养殖进行综合利用等等一系列方法途径。

2展望未来低碳畜牧业

低碳畜牧产业追求的效益是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通过新技术来降低对环境的危害,优化旧的养殖、加工方式,降低环境污染。可以先从养殖场基础设施上着手,发展太阳能圈舍建筑,使用节能高效的设施,利用机械化饲养工具等,这是畜牧业发展趋势。例如:可以从技术方面进行优化,减少能源消耗和饲料浪费,以达到绿色环保的要求;还可以将畜牧产业渗透到服务业,即由畜牧产业衍生出的金融服务产业。达成这些目标的前提是农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通过互联网将农户们联系到一起,形成一个虚拟组织。

3小结

篇4

>> 现代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概述 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比较、产业选择和路径分析 主题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分析 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发展策略之研究 自然资源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高职艺术专业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对接研究 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区域林业经济发展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经济发展资源研究分析 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的分析与阐述 当前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阻力因素与战略选择分析 厦门CBD区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产业经济发展规律研究 促进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休闲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探析 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之我见 湖南艺术创意产业经济发展研究 香河县产业经济发展与定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A]//国务院公报2009年第34号[S]. 2009:6~10.)

[5]宋增文.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旅游业产业关联度研究[J]. 旅游科学,2007,( 2 ).

[6]左冰. 中国旅游产出乘数及就业乘数的韧步测算[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6):30-34.

[7]王琳.天津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和贡献度研究[J].http://.cn/chinese/zhuanti/whbg04-05/797795.htm.

篇5

关键词:产业经济;升级;战略目标

小康经济发展目标下,将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改革和发展的主流,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使得市场经济基本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并持续推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升全体人众的生活水平,成为产经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跨国易及国际资本流动的频率和规模不断增大,促进国际资源的快速有效流通。同时,交易的增加强化国家与地区间的融合程度与关联度。因此,深入研究产业经济发展和规律,能够帮助我国市场经济更加快捷、深入地融入到国际经济的发展。

一、全球化产业发展与升级

国际经济市场的发展,促进各国家与地区的产业体系不断融合。传统产业间的竞争也由本土产业经济实力转化到上下游产业跨地区互动关系。一方面,本土上游产业的竞争优势,能够促进下游产业收获更多的竞争领域;另一方面,主流产业与辅助产业之间的频繁互动和搭配,帮助国家或地区在国际竞争市场占得一席之地。自此,各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发生流转,形成有序的国际产业体系。而原始产业分工也由不同产业的全球性分工,转变为产业内全球分工,直至企业内的全球分工。最终,当产业分工过程中的要素转移积累到一定数量,并发生产业结构的变革、引发国际化产业转移。这一过程中,技术经济往往由于主体对于利益的追逐,呈现出高成本国流向低成本国的产业转移变化趋势,致使国家的分工格局出现变动,进而影响国家的核心竞争优势。虽然,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的国家而言,科技、教育和研发水平偏低,但有目的有选择的进行发达国家转移产业的吸收和借鉴,能够促进其结合自身特征,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发展中国家,抓住产业转移全球化发展趋势,强化技术的渗透和吸收,并在此中间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地位。国际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促进产业资源的相互流动,使得国际贸易成为相互制约、联通并相互渗透的网络化产业体系。这一体系下,产业的各个环节会依据技术的进步而发生转变,实现全球化资源的最优配置,已达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高新技术的崛起,促进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其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特性,致使全球范围资源最佳配置的趋势越演越烈。部分即将或正值成熟、衰退期的产业技术,逐渐被发展中国家引入,通过主动的高新技术研发参与或谋求资源共享和合作形式,实现产业的升级。另外,产业结构全球化升级还表现在对高新技术改造能力的提升。传统产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借助高新技术的使用,以降低对社会资源的浪费或者生态环境的破坏。高新技术产品和管理理论的运用,能够提升产业素质,使其维持在相对的水平。

二、产业经济融合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高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发展逐渐向重信息资源和服务的全球性经济过渡,致使原始的国家性边界产业系统逐步瓦解。国与国、各地区之间经济与产业的互动越来与频繁,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相互交织、多层次、多元化的新型产业结构。新型全球化产业结构的形成,打破原始各国间相对孤立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发展的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互相竞争并渗透。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融合,促进全球性产业整合和重组,致使产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型经济融合趋势。全球化经济体系的建立,实现了产业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化配置,将历史、地理、风俗、文化等条件和优势全面融入到产业体系之中,形成互动互联的合作与竞争关系。这一经济体系的建立,发达国家能够通过雇佣国外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实现社会所需的生产;而发展中国家首先应摒弃搭建独立完整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应重视自身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分工和地位以及竞争优势,可以通过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业产业联系,积极进行高新技术和理念的学习,以促进本土的经济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发达中国家,本身的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市场潜力等都具备相当大的发展优势。在全球化产业调整期,应结合本土资源优势,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提升自身吸引力,在明确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投身入全球化产业经济融合的环境之中。

三、产业经济知识与生态化发展

综合各国产业发展来看,全球化经济基础变化的突出性特征是,产业结构不再着重刚性需求的发展,由传统重型化生产技术结构逐步转变到知识信息、智能服务、高效健康的软型化产业结构。因此,经济环境中金融、咨询、信息类服务企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并逐渐过渡到知识型产业经济。知识型产业结构的又一特征,是科研和教育行业的不断渗入。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人们对更加高效便捷、人性化服务的需求。传统的产品和服务只有不断地更新、创新并升级,才能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所以,产业技术和创新要求不断提升,产业劳动者不得不经受更加高质量的学习和培训,才能使用市场产业转型的需求。经济市场对高素质人才需求量的增加,促进全球科研与教育的发展。产业结构中科研、管理和咨询、金融类知识型人才的需求量加大,成为多数国家进行初步产业结构调整的迹象。伴随社会经济的增长、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服务性生产逐渐脱离传统的制造业,形成专门化的管理、服务机构,在细化市场分工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服务优势。产业发展中,经济绿色化成为新时期产业演变的另一显著特征。产业经济绿色化发展,倡导不同的产业部门搭建有效的经济资源利用和回收再利用的循环模式,通过自然资源的节约、重复使用,降低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社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经济的过分追求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产业经济绿色化则是弥补自然、平衡生态,将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源消耗量,有效控制在生态系统承受范围内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全球范围内生态与产业的互动关系逐渐加强。在此基础上,生态产品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形成有效的新型生态链,促进生态与产业经济的一体化互动。

四、军民结合战略发展

社会经济产业的转型期,军民结合成为全球化发展中军民产业的重要发展战略。和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与地区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增长,而非军事实力的较量。然而军工产业技术的发展代表了整个国家的最先进科学技术,是国家技术发展的显影。民用产业发挥国防工业物质基础的作用,所以强化军工技术向民用产业的过渡,能够在保证平稳发展的同时,提升军工技术的商品化能力。而社会性产业商品化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升级民用产业整体的技术水准;另一方面,从技术的角度提高国家产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军民结合战略的发展,战争的需求一定是首要的。因此,民用产业的发展时刻准备为国家战事而服务,并随时准备转向军事物资、设备或者重型机械的生产。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军民产业结合的发展战略,通过各项发展措施加快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以保证有限的资源能够在太平时期侧重民用,在战争年间满足军需。目前,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及平面显示器等成果,已经完全商业化被运用到军民共享之中。可见,重视军民产业的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国家的发展经济力。

作者:李华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敏飞.经济全球化下产业经济发展研究——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与中国产业发展新思路[J].海峡科学,2011,10:3-6.

[2]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谷建全.新趋势下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河南为例[J].中州学刊,2014,11:44-48.

[3]任兴洲.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5,01:5-7.

篇6

关键词:休闲产业;发展模式;休闲农业:休闲商业;休闲工业

休闲产业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各国相继兴起的。休闲产业并非新兴产业,在近代工业革命后就出现于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之后迅猛发展,已成为发达国家产业体系中的支柱。国外某分析机构曾进行了分析,当一个人参与了休闲经济活动,该活动所带来的效益是1:9;在台北和香港,休闲经济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占总就业岗位的60-70%。当中国步入全面小康社会之后。休闲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将日益显现,休闲产业将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休闲产业不是某个具体的产业,主要包括休闲主体产业和休闲延伸产业,休闲主体产业具体包括休闲旅游产业、文化休闲业和体育休闲业。休闲延伸产业具体包括休闲农业、休闲商业、休闲工业等。休闲旅游和休闲农业可彼此交叉,形成观光农业;休闲旅游与休闲商业交叉,形成城市观光、休闲购物;休闲旅游与休闲工业相结合形成以求知、购物、观光等为一体的工业旅游产品。

一、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推广是休闲经济的重要模式之一

2007年3月16日,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联合下发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提出各级农业和旅游部门要把乡村旅游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成立乡村旅游工作领导机构,实行分级、分工责任制。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业务指导,帮助策划乡村旅游项目,整合、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拓展乡村旅游市场,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消费者休闲度假的需求。这个通知对于厌倦了朝九晚五、水泥森林的城市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为工作之余的休闲度假找到了好去处。

休闲农业是个大系统,它包括观光农业――田园风光与民俗观光、农业新村观光、古村落开发、改造自然的绝景或胜景、高科技农业观光园等等。观采林业――林也可观,如原来是栽经济林,现在可以通过设计,做到春天是花,夏天是树,秋天是叶……或将花卉栽成大片的几何图案,真花像假花,假花像真花。如宁波奉化滕头村,建成了1公里长的“全国第一条柑橘观赏林”,从1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种嫁接,培育出130多个品种。林还可采,像各种采摘节,樱桃、枇杷、草莓等的采摘品尝。

体验牧业――借助人和动物,尤其是小孩子与动物的感情。让其领养家畜。马牛羊鸡犬均可,还可骑牛背、挤羊奶等等。消遣渔业――池塘垂钓、水库捕鱼比赛、沙滩寻宝、江上渔夫体验、食鱼夜烧烤等等。发展休闲农业必然带来农业产业形态的更新,随之带来服务形态的更新,当然也带来农业经济的新增长点。

二、休闲商业是一个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美丽城市风景

发展和建设一条有特色的休闲购物街,不仅可以繁荣一个地方的市场经济而且可以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更可以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商业特色街”作为城市商业的缩影和精华,作为一种多功能、多业种、多业态的商业集合体。正成为越来越多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和外地游客的青睐。也必然会带动地方相关产业经济的稳定增长。如位于杭州昊山脚下的河坊街,是目前最能够体现杭州历史文化风貌的街道之一,是集文化、休闲商业为一体的特色商业街。河坊街曾是古代都城杭州的“皇城根儿”,更是南宋的文化中心和经贸中心。洋溢着浓郁的汉文化气息,现在经过改造又开张了很多新的商铺。有汉方文化:胡庆余堂、方回春堂、保和堂、叶种德堂;有茶文化:太极茶楼、大和茶道馆、翁隆盛茶;有古董书画:荣宝斋、雅风堂、华宝斋;民族工艺:欧冶刀剑、喜得宝、王星记扇、龙泉青瓷、吴越人家、张小泉等。在这里,处处都体现出现代城市人工作之余的悠闲与对历史文化的难以割舍的情感。

另外,打造以休闲作为城市的名片或品牌形象,是休闲商业的又一种重要模式。如杭州有“休闲之都”、“服装之都”之称,成都有“中国休闲之都”、“最佳旅游城市”之称,天津有“北方休闲之都”。开封有“中原地区休闲之都”,包头有“草原休闲之都”,银川有“西部休闲之都”,乃至新会的“珠三角休闲之都”等称谓。想打造休闲之都,就要创造“城市休闲体系”,以市民日常休闲为基础,即首先满足本地人的休闲,其次是以外来人为主导,即满足外地人和外国人的休闲需求并形成文化的主导性。”

三、休闲工业是休闲产业经济发展的一种尝试

工业旅游是以现有的工厂、企业、公司及在建工程等工业场所作为旅游客体的一种专项旅游。它通过让游客了解工业生产过程。获取科学知识,提供集求知、购物、观光等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如海尔集团工业旅游、张裕葡萄酒工业旅游等。据专家预测,工业旅游将成为21世纪最流行的旅游项目之一。

海尔集团作为中国著名家电企业。以其严谨的现代化管理及深厚的企业文化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美誉,前来参观的国内外人士络绎不绝。海尔国际旅行社抓住青岛市大力推进工业旅游的有利时机,于1999年初推出“海尔工业游”项目,将海尔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整洁有序的现代化生产线、琳琅满目的产品展室及中国首家由企业出资兴建的海尔科技馆作为旅游产品开发出来,形成既有现代企业特色,又具有旅游特点的工业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据统计,自推出“海尔工业游”项目以来,到海尔集团参观的中外游客已达到24万人次。参观海尔科技馆游客已逾10万人次,“海尔工业游”已成岛城旅游新热点。

张裕公司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民族工业的起源。烟台张裕公司的工业旅游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逐步发展成为烟台工业旅游的拳头产品,被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定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项目,对外开放以来先后接待了数十万国内外游客,受到了旅游者的高度评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篇7

一、中国石油的发展现状

(一)简要回顾与发展现状

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探索成长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为标志;二是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主要是1965年结束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实现自给,还相继发现并建成了胜利、大港、长庆等一批油气田,全国原油产量迅猛增长,1978年突破1亿吨大关,我国从此进入世界主要产油大国行列;三是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石油工业的主要任务是稳定1亿吨原油产量。这十年间我国探明的石油储量和建成的原油生产能力相当于前30年的总和,油气总产量相当于前30年的1.6倍;四是战略转移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90年代初我国提出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开发海洋、开拓国际的战略方针,东部油田成功实现高产稳产,特别是大庆油田连续27年原油产量超过5000万吨,创造了世界奇迹;西部和海上油田、海外石油项目正在成为符合中国现实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

1.油气资源与开发

根据2000年底的油气资源汇总情况,我国石油总资源量约1021亿吨,其中,陆上775亿吨,海上246亿吨;预计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约为138~160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47.04万亿立方米,其中,陆上38.9万亿立方米,海上8.14万亿立方米;预计最终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10~15万亿立方米。截至2002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63。5亿吨,探明率为40%~46%;累计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2.22万亿立方米,探明率为15%~22%;剩余石油可采储量23.8亿吨,储采比14∶1,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近1.87万亿立方米,储采比60∶1.我国现已发现560个油田,193个气田,建成25个油气生产基地。2002年生产原油1.69亿吨,居世界第5位;生产天然气326亿立方米,居世界第18位。值得一提的是,西部新疆油田2002年原油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海上原油产量首次突破2000万吨,达到2147万吨,海外原油权益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

2.管道建设

截至2002年底,我国原油输送管道总长度已达1.21万千米,成品油管道总长2700千米,天然气管道总长约为1.48万千米。

原油、成品油管道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东地区。天然气管道已初步形成华北、西南、西北三大区域性管网,主要是:(1)华北地区,已建成中原-沧州、大港-沧州、大港-天津、沧州-淄博等输气管线和一些地下储气库,初步形成了能够统一调度的局部天然气管网。

(2)西南地区,已建成以南、北干线为主,与川渝两地五大气源连通的环状输气管网,并以南北干线和各气源为依托,直供云南省云天化、贵州省赤天化等。

(3)西北地区,先后建成了陕西-北京、靖边-西安、靖边-银川、鄯善-乌鲁木齐、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线及新疆和田电站供气管道等。西气东输管道、长庆-呼和浩特输气管道正在加紧建设中。

3.炼油化工及产品

经过近两年石油石化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我国炼油工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总体上进入了世界炼油大国行列。2002年,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2.7亿吨,居世界第4位;实际加工原油2.2亿吨,生产汽油、煤油、柴油、油1.32亿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7%和3.9%。国内两大集团生产的汽油和柴油基本都达到了《车用无铅汽油》最新国家标准(GB17930-1999)和柴油国家标准(GB252-2000)。主要化工产品稳步增长。2002年乙烯产量首次突破500万吨,达到541.4万吨,比上年增长13%;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3.5%、20.5%和11.6%。

4.油气田对外合作

在对外合作方面,我国不仅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加快了国内油气勘探步伐,提高了油田开发水平。截至2002年底,在陆上,中国与国外45家石油公司签定合同51个,合同区面积近25万平方千米,引进外资近13亿美元。目前正在执行的合同13个,与外资合作生产原油年均220万吨。在海上,中国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70家石油公司签订了154个石油合同和协议,目前正在执行的合同有32个,合同区面积近12万平方千米,直接利用外资超过90亿美元,建成海上合作油气田共13个。

其中,中海油与菲利普斯公司合作开发的蓬莱19-3油田,是继大庆油田之后的中国第二大整装油田。

5.国际化经营

中国石油国际化经营,经过90年代中后期的大发展,现在已经从低风险单项油田开发,转向油田生产与技术服务、炼厂建设与管道施工等综合项目开发,从生产经营转向资本经营,从投入转向回收阶段。形成了北非、中亚-俄罗斯、南美和南亚4个战略发展区。截至2002年底,中国石油企业与26个国家累计签订石油合同项目40个,其中:陆上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或商务项目31个,海上石油勘探开发项目5个,管道项目2个,炼油和化工项目各1个。2003年三大石油公司又新签定了十几个油气项目合同,其中仅中国石油集团就有10个。2002年油气作业产量2250万吨油当量,比上年增加600多万吨,油气权益产量1700万吨油当量,同比增长80%以上。

(二)存在问题

1.资源相对不足,石油储量增长的难度大

我国的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即使按160亿吨计,只占全球的3.9%;人均拥有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和产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5左右。而且,可采资源约有3/5有待探明。据推测,其中分布在中、新生界的白垩系和第三系的资源占总资源量的70%,粘度大的重油和低渗透石油资源占总资源量的43.6%,这些资源埋藏较深,工艺技术要求高,勘探技术难度很大。从近几年储量增长的构成看,约65%的增量来自于已开发油田的老区,增长潜力有限,储量接替难度较大。

2.主力油田进入稳产后期,新区上产任务重

我国的原油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全国产量的2/3.但其主力油田已进入高含水(88%)、高采出程度(75%)和高采油速度的"三高"阶段。特别是大庆油田原油产量连续27年超过5000多万吨,2002年在5013.1万吨的产量水平上划了句号,计划今后将逐年递减。西部和海上原油产量这几年呈快速增长态势,但原油产量只占全国的1/5;海上原油产量只占全国的1/8.从近期看,这两个区域的产量增长难以弥补东部的递减。

3.石油供需缺口加大,进口依存度进一步提高

我国石油消费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原油产量增长速度,供需缺口越来越大。2000~2002年,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4.91%,高出产量增长速度近3.1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104万吨;石油消费弹性系数达到0.7,比石油生产弹性系数高0.436.石油"一高一低"现象导致国内石油供不应求,缺口从2000年的5637.73万吨增加到2002年的7236.41万吨,石油净进口量从2000年的6962万吨增长到7184万吨,10年增加了7倍多。预计2003年石油净进口量将突破9000万吨,进口依存度达到35%以上。

4.石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来自社会各界的担忧有增无减。

一是出于石油进口来源方面的安全考虑。如表1所示,2002年我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占进口总量的一半(2001年为56.6%)。美伊战争结束后,美国加强了对中东的控制,实际上间接控制了我国进口石油的资源地。另一方面,我国运输石油的路线缺少选择性,85%以上要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航线,极易遭到封锁和控制。近年来,美国在东亚沿日本群岛、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精心构筑"太平洋锁链",拟形成对中国的东向包围;在新加坡设立军用港口,拟控制马六甲海峡;印度全面推行所谓的"有效控制",试图将南中国海纳入控制范围。此外,马六甲海峡经常遭到组织严密的海盗袭击。所有这些,直接地威胁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石油进口安全。

二是出于战略石油储备方面的考虑。虽然我国目前已确定分期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库,但离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建立尚为时过早。这样,在资源供应地,因各种不确定因素如、军事冲突等,导致国际油价上涨或出现供应中断时,我国便丧失了储存进口石油、平抑国内石油市场动荡的手段和能力。

三是出于油价大幅上扬的考虑。目前我国尚未大规模参与世界石油衍生品交易,没有市场保护屏障,不能对进口石油进行套期保值。无论油价涨幅多大,都只能被动接受。尽管我国在国外已开发了一些油田,但大多位于敏感地区,易受各种因素干扰,从油价上涨中获得利益的机会不大。

二、石油形势与供需预测

(一)当前的石油形势

近两年,世界石油环境总的是:国际油价起伏振荡,石油公司兼并重组进入理性阶段,石油技术快速发展,石油地缘政治纷争激烈。主要列举三个方面:

1.世界油气资源丰富

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球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为4138亿吨,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2471亿吨,剩余石油可采储量1427亿吨,储采比40∶1;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436万亿立方米,累计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211万亿立方米,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156万亿立方米,储采比61∶1.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世界石油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2.未来20年世界石油供需总体平衡,但地区性不平衡加剧

2002年,世界石油消费量为35.23亿吨,石油产量为35.57亿吨,供需总量基本平衡。预计到2020年,世界石油需求将以1.98%的速度增长,需求量达51.8亿吨。欧美等发达国家石油需求增长放缓,年均增长0.9%~1.0%左右,发展中国家石油需求增长加快,年均增长3.1%。在原油产量方面,预计2020年前基本上与需求同步增长,产量水平达到51.9亿吨。

但是,地区性不平衡加剧,北美、亚太和欧洲三个地区2002年的石油消费量达29。8亿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84.6%。亚太地区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区,预计2005年,亚太地区将超过北美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区。世界三大石油消费国中有两个在亚太,其中中国已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日本排第三。

3.一批超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左右世界石油工业的格局已经形成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石油领域的整合开始出现一些新特点。主要是:从多元化经营向产业集中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从油田业和服务业的分割向业务综合性、全过程服务,追求产业链价值最大化方向发展,并形成了埃克森莫比尔、BP-阿莫科、英荷壳牌等一批超大型石油及石油服务公司垄断世界石油的格局。据称,这些公司拥有世界80%以上的优质石油储量,控制着30%以上的石油工业产值、50%以上的石油技术服务市场份额、65%以上的国际石油贸易额和直接投资额以及80%以上的石油石化先进技术。近两年国际石油领域的兼并重组趋于理性成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和长远发展,各大公司开始进入内部消化阶段。今后,中国石油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都是这些跨国石油公司。

(二)中国油气资源供需预测

1.石油需求预测

在成品油方面,汽油、煤油、柴油,按0.6的弹性系数,折合年均增长率为4.2%,预计2020年全国汽油、煤油、柴油消费量为2.5亿吨;在化工轻油方面,2002年中国乙烯消费量为1400万吨,进口占61.3%。预计2020年以前,乙烯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5%,2020年乙烯需求总量将达到3370万吨。若按50%的自给率测算,中国需要生产乙烯1680万吨,按30%的收率测算,届时需要化工轻油5600万吨。仅这两项合计,主要成品油需求量将超过3亿吨,届时原油加工量大体为3.8亿吨(按78%的收率计),石油消费量约为4亿吨。因此,预计2005~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为2.7~4.0亿吨。

2.石油储量、产量趋势预测

国内专家利用年增储量法和翁旋回法,预测2020年以前,石油探明储量处在稳定增长期,平均年新增探明石油可采储量1.5亿吨;老油田通过调整措施,每年可增加可采储量2000~3000多万吨。预计2005~2020年中国原油产量为1.75~1.9亿吨。原油缺口将增加到2020年的2.2亿吨,进口依存度提高到55%。

3.天然气需求预测

2002年全国天然气终端消费量为280亿立方米。天然气消费市场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华北、东北和油田周边地区。其中西南地区市场销售量最大。天然气销售量增长最快的是西北地区涩宁兰管道沿线的青海、甘肃市场,其次是华北地区。天然气消费结构以化工原料和工业燃料为主,占消费量的比例约70%,增长最快的是城市用气。

未来20年内,随着轮南-靖边-上海、忠县-武汉、陕京二线和海气登陆等输气管道的建成,将极大地带动天然气需求的增长,预计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天然气需求量分别为600、1000、1500和2000亿立方米。

从用气结构看,发电用气和城市燃气需求量增长迅速,在总消费量中所占比例由2002年的13.6%和19.6%分别提高到2020年的32.5%和30.8%;工业燃料和化工用气虽然总量稳定增长,但所占比例均有较大幅度下降,由2002年的29.3%和37.5%分别下降到2020年的20.7%和16%。

从消费地区看,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及环渤海地区天然气需求增长较快。预计到2020年,上述三个地区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107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消费量的53.5%;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天然气需求量为60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消费量的16.5%。

4.天然气供需平衡预测

中国的天然气探明程度很低,可采资源探明程度只有15%~22%,增长潜力巨大。据专家预测,在2020年前后,中国天然气生产将达到高峰产量,中国的天然气供需缺口大约为500~700亿立方米。

三、中国石油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战略重点

(一)总体思路

根据油气资源和经营环境的分析,中国油气发展的战略定位应当是:围绕国家提出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继续贯彻"立足国内、开拓国际、油气并举、厉行节约、建立储备"的方针,要在立足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保持和增加国内石油产量的同时,大踏步走向世界,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立全球油气供应体系,以满足中国经济对油气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立足国内--以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为主,在保持合理储量接替和储采结构的条件下,努力增加石油生产,保障国内石油的基本需求。到2020年,力争国内石油保障程度达到50%左右。

开拓国际--将国家油气战略置于全球大背景下,积极参与分享国外油气资源,积极进入石油交易市场,多种手段发展国际油气贸易,以合理的经济代价,建立长期安全稳定的、全方位的、多渠道的海外油气生产基地和供应渠道,有效弥补国内油气供需缺口。

油气并举--将天然气放在与石油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快天然气的开发利用,逐步改善能源结构。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目前的2.8%上升到10%以上。

厉行节约--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抑制不合理的油气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争取用较少的油气消耗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立储备--逐步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调节国内供求关系,平抑油价起伏不定、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国家石油供应安全。

根据我国资源分布特点,应按照东部挖潜、延长稳产期,西部加大投入、实现增储上产的发展思路,在战略部署上做到"四个结合",即稳定东部与发展西部、开拓海上相结合;重视石油与加快发展天然气相结合;发展国内油气产业与拓展国外油气供应相结合;开发生产与节约利用石油资源相结合。

(二)重点战略

1.石油发展战略

(1)加强东部精细勘探开发,努力保持原油稳定生产。东部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石油生产供应基地,集中了一批主力油田,原油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但是,大多数油田已进入开发后期,必须加强精细勘探开发,稳住原油生产。根据油气资源评价资料,东部资源勘探潜力仍然很大,今后仍是中国的主要产油区。

该地区下一阶段石油发展的重点,一是深化老区精细勘探,以富油气凹陷为主要勘探对象,以寻找可动用优质储量为目标,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寻找新的含油区块、含油层系,重点搞好松辽、渤海湾盆地的滚动勘探和二次勘探工作,扩大含油面积和勘探成果,增加油气储量;二是提高原油采收率,以已开发油田的综合调整和改善二次采油为手段,积极探索和采用三次采油技术,增加经济可采储量,提高难采储量的动用率,延长油田稳产期。

(2)加强西部石油勘探开发,努力建成重要战略接替区。目前,西部地区石油资源探明率比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低15~30个百分点,处在勘探初期,潜力非常大。加快西部石油勘探开发,力争获得新突破,早日实现资源接替,对保障中国石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西部的油气资源分布较为集中,主要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复杂,决定了储量增长具有阶段性。因此,勘探工作要注重不断发现,用新思路去认识复杂地质条件。继续按照突出石油勘探、推进风险勘探的原则和战略展开、战略突破、战略准备三个层次落实勘探部署。以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四川、柴达木等盆地为勘探主攻目标,立争有大突破、大发现。在开发方面,应用深层和特色技术,适时扩大原油生产能力,尽快在鄂尔多斯油区、新疆油区再找到几个3~5亿吨的大油田或油田群。

(3)加强海域勘探开发,早日实现海上石油快速发展。我国东海、渤海湾、珠江口、北部湾等11个大中型盆地的石油资源量占全国总资源量的24%以上。到2002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3.9亿吨。从整体上看,海上石油资源探明程度只有7%,储量替代率达到157%,特别是蓬莱19-3等大型油田的发现,使渤海海域展现出广阔的勘探开发图景。近期的战略重点,一是加强渤海、南海和东海海域的石油勘探开发,努力增加储量;二是要合理有效地动用已探明储量,特别是加速已发现大型油田的开发,迅速提高原油产量。

2.天然气发展战略

根据中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情况,今后10~15年,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任务是:(1)陆上要立足中部、发展西部,着力形成几个万亿立方米级储量的大型天然气生产基地;(2)海上要立足南海西部和东海、渤海,着力形成近海海域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增长基地;(3)按照天然气上游勘探开发、中游集输、下游市场利用一体化的发展原则,统筹规划,合理调配,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相互推动的天然气工业体系;(4)同时要坚持"气代油、气发电"的结构优化战略,促进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从2002年的2.7%上升到2020年的12%左右。

力争到2010年,天然气产量达到800亿立方米,2020年达到1300亿立方米;实现天然气供应稳定化、气源多元化、输配网络化、市场规范化。

天然气发展战略重点是:(1)立足中部。中部的四川、鄂尔多斯两大盆地,成气地质条件优越,油少气多,油气产量当量比为0.57∶1,是近期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地区。中部地区天然气消费规模已达到80亿立方米/年,而且东邻工业发达地区。因此,加强中部地区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

川渝气区已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4456亿立方米,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

在勘探上,继续保持储量增长;在开发与利用上,通过"川气东输(忠-武线)"工程,有选择地建立天然气化工基地,促进川气从生产、集输到应用的良性循环。

鄂尔多斯气区现已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5834亿立方米。在中国探明储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5大气田中,除克拉2号气田外,其余均集中在鄂尔多斯盆地。该地区横跨陕、甘、宁、蒙、晋五个省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今后的重点是保证北京、环渤海地区和西安、银川等地区及西气东输管道的天然气供给。

(2)发展西部。包括柴达木、塔里木、准噶尔、吐哈等盆地,现已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6360亿立方米,其中有克拉2、迪拉2、涩北三个大型整装气田。该地区虽然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埋深达3000~5000米,但目前还处于勘探初期,发现大型油气田的概率大,是我国油气工业的主要战略接替区。今后的战略重点是保证西气东输和涩-宁-兰输气管道有足够的天然气源。

(3)强化海上。我国海域天然气资源前景广阔,又有靠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独到优势。应该充分利用南海西部和东海盆地的西湖凹陷及渤海湾盆地等近海天然气资源,加强勘探开发,积极配合天然气管网建设,开拓下游利用市场,将资源优势尽快转化成为经济优势。特别是要尽快将莺歌海-琼东南海域发展成为中国近海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增长的主要基地之一,同时积极开发东海和渤海海域天然气。力争到2010年,中国近海海域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1万亿立方米以上,产气200亿立方米。

(4)加快输气管网建设。围绕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柴达木和莺歌海-琼东南海、东海6大含气盆地,按照"合理布局、全面规划、远近结合、统筹兼顾"的原则,建设全国性天然气骨干管网,改变中国目前基本上是单一气源对单一用户、缺乏足够配套调峰能力的输气格局。天然气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中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因此,我国天然气供给体系,应形成由东海、南海海域向东南沿岸,西部地区向中部、东部发达区输送的总体格局,同时,积极建设从俄罗斯到东北、从哈萨克斯坦中亚到西北的输气干线,逐渐形成纵贯南北、横穿东西、连接海外的天然气管网。

3.国际化经营战略

目前,世界石油资源和生产仍处在上升阶段,供大于求,且供应呈现多元化趋势。我国周边国家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北有俄罗斯,西有中亚和中东,南有东南亚和澳洲,东有南美。利用周边地缘政治,有利于我国加快发展海外石油业务。

我国石油国际化经营的目标是:逐步建立长期稳定、多元化的全球油气生产与供应基地,力争使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在油气进口量中的比例达到1/3~1/2.一是积极开展国外石油直接投资。采用购并、控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外石油勘探开发,重点放在北非-西非、中东、南美、中亚-俄罗斯、亚太等地区,形成一定规模的海外石油生产、供应基地。

二是扩大国际石油贸易。在来源方面,适当减少从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增加从中亚、俄罗斯等国家的进口;在贸易方式方面,应改变短期合约、现货交易方式,尽量多采用中长期合约、期货贸易、招投标等方式;在品种方面,不仅要进口原油,还要引进管道天然气、LNG,出口成品油;在进口渠道方面,积极开辟陆上通道,积极促成俄罗斯安加尔斯克-大庆输油管道;积极建设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中国东北、环渤海地区的输气管道;积极建设哈萨克斯坦-新疆的输油管道。

三是建立亚太能源安全多边合作体系。从油气地缘政治角度出发,加强资源国与消费国的合作,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加强与俄罗斯、中亚五国的油气资源合作,重视与东北亚的日本、韩国合作,在合作中增进了解、减少矛盾,在信任中解决双边问题。目前在这方面的考虑较多,主要有:建设中亚-中国-日本、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中国-韩国-日本、俄罗斯西西伯利亚-中国的油气管道,以油气运输管网和油气利益为纽带,把不同制度的国家紧密联系起来,并吸引跨国公司参与管道的建设与经营,从而保证东北亚石油消费国的共同利益。

四是大力发展海权。国家要通过发展海权,来维护长期、稳定的海上贸易利益,增强对开发范围内海洋油气资源的实际影响力或控制力。

4.国家石油储备战略

世界上主要消费国家不仅多方开辟石油生产、供应基地,而且建立大量的储备,以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美国的石油储备是4个月,日本是3个月。IEA规定90天净进口量为石油储备量标准。目前,我国还没有战略石油储备,现有的原油、成品油储罐属企业储备,不能用作战略储备功能。

我国在"十五"发展计划中明确提出:"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国家石油储备已于今年正式启动,初选一期建设地址在大连和青岛黄岛,预计到2005年底,将建成1600万立方米储备规模。

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应实行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以国家储备为主的方针,争取建成相当于90天石油进口量的国家战略储备能力。国家储备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和管理,保证稳定供应;企业储备是生产经营使用的周转性石油储备。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应严格分开,以保证国家储备库的石油在数量和质量上准确无误。

篇8

(一)成立临淄区食用菌协会其工作重点是抓好宣传发动工作,整顿、规范食用菌市场,保护企业、菇农合法权益,创造一个良好的食用菌发展环境,提高农民发展食用菌生产的积极性。并协调好企业和菇农的关系,使其共同发展。

(二)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挥特色经济临淄区在“九五”期间就提出了“瓜菜西移”和“南菌北菜”的战略格局。充分利用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和山地沟崖多的优势,各乡镇根据自己的实际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如:召口、边河等乡镇,认真分析了自己的实际,利用自己当地的自然优势发展双泡菇的土洞栽培。齐都镇利用自己的传统优势,重点发展香菇生产到2001年底全镇年产鲜菇1300万公斤,产值达到3900万元,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临淄区已形成齐都香菇、召口土洞双袍菇、齐陵花菇、边河珍稀菇的食用菌生产新格局。

(三)加快科技兴菌步伐,提高食用菌的种植水平积极组织实施以建设科技示范园为龙头的带头工程,规划和建设了一批规模大、技术先进、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食用菌科技示范园。临淄区召口乡投资181.2万元,在东召南宅子沟挖掘土洞170多条,合理安排茬口,科学管理,一年可养三茬2001年生产以双袍菇为主的食用菌产品41.5万公斤,每公斤按5.00元计,经济收人可达207.5万元,全村村民每人增收近800元。同时,聘请山东省食用菌顾问团团长蔡德华教授、副团长宫志远研究员等有关专家,采用办培训班、现场指导、技术讲座、编印技术材料、经验交流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狠抓技术培训,培训人数达2000多人,印刷发放技术材料2000多份,培育起一批科技示范户、带头户,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的辐射作用。

(四)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促进食用菌生产的发展为鼓励和支持全区食用菌生产的持续快速发展,区政府按照“重点扶持,重点突破,集中发展”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食用菌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一是区里分别在召口、边河、齐陵等重点乡镇规定每挖一条土洞区里补助500元,共i一卜扶持资金120万元,同时列入年终目标责任制考。二是凡在区“2万亩项目”中,按区里统一规划,成方成片,统一建设标准,建高档食用菌棚房补助2万元.共计扶持资金130万元‘三是积极吸引外地企业在“2万亩项目”中投资,一次无偿扶持资金30万元。先后成立了临淄双华食用菌发展中心、临淄维克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从优惠政策的制定和措施的实施,有效促进临淄区食用菌生产的发展。

(五)加大新品种引进试验力度“九五”以来,临淄区食用菌品种结构向多样性、珍稀品种发展。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先后引进了鸡腿菇、花香菇、鲍鱼菇、姬菇等珍稀品种,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试种的杏鲍菇、白珍菇、偷黄菇等市场紧俏产品,获得了成功,为今后的推广积累了经验。并承担了山东省农业事业单位重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秸秆种菇技术”和山东省农业厅“食用菌综合技术推广”等项目,这对今后临淄生态农业再上新台阶,实现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和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积极开展横向联合,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为发展食用菌产业化生产,临淄区首先与山东省食用菌专家顾问团、省食用菌工作站和省食用菌协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把临淄作为其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借助其人才、科研优势定期进行技术指导,策划和定位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规模、重点和方向,指导和改进生产技术、市场运销、产品加工等工作,与临淄食用菌产业的全面发展与振兴提供了可靠的人才、科技保证。

(七)深化各项改革,注入发展活力,优化发展环境条件积极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按照“明晰所有权,放活使用权、强化管理权”的原则,加快土地流转,落实和处理好食用菌产业发展用地的转包、联营、人股等项工作,以利集中生产和规模经营。截止目前,在齐城高科技农业开发区共调出土地500余亩用于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吸引多项技术项目,靠宽松的政策引进高科技成果,并改革资金投入机制,制定引进外资优惠政策,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行合作制、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全面实施食用菌各项建设项目的开发。

(八)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创造良好的销售环境一是注册商标,以名优品牌为载体,通过展示会、洽谈会,网上信息、等,加大舆论宣传,进行自我推销,形成强大的促销氛围。二是在临淄的主销地区设立办事处,实行政府运作、企业经营,为产销两地牵线搭桥、传递信息、搞好服务,建立了上海、牡丹江、太原等办事处。三是加强地区间、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定期召开销售洽谈会、新闻会、订货会,积极发展预约销售和订单生产,拓展市场销售空间,建立直销绿色通道。

二、今后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措施

(一)指导思想按照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的总体要求,面对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人琪刀】,(〕的新形势、新机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效益为目标的原则,积极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经营,专业化发展,立足国内外市场和产销并举的方针,大力发展秸秆栽培食用菌,促进临淄生态农业实现良性循环,实现一流的生产技术,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产品质量、一流的经济效血。

(二)主要措施

1、继续发挥临淄区食用菌协会的作用完善临淄区食用菌规模生产、加工与营销网络建设。协调好菇农和企业的产销衔接与利益分配。全方位多层次的搞活流通,加强与外地、外商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全区食用菌产业不断上水平、上档次,推进临淄区食用菌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抓好生产基地建设,提高产品质量积极与省农业厅、省食用菌工作站及省食用菌专家顾问团的合作,以其主要技术为依托,落实组织措施和实施企业经营。按照国际标准和惯例,提高食用菌生产、加工、包装、储存等各个环节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搞好仓储、保鲜设施建设。选择重点乡镇和企业作为品种试验示范单位,搞好品种的选育,取得经验后在全区推广。

3、改革生产经营体制,积极推进企业化经营教育引导农民转变小农生产观念,鼓励相关企业或有经济实力的私营企业积极参与食用菌企业化经营,围绕产供销、贮加运创办各种类型的企业经营组织。创建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创汇、创税企业。

篇9

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将会出现快速增长。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文化产业的发展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近年来,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份,吉林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大举措,通过抢抓先机,深化改革,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培育形成了一大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文化市场的不断发展,吉林省金融业加快了介入文化产业的步伐。

创新金融产品

着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升金融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一是量身定做适应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政策,将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列入支持类,在担保条件、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对文化企业设置有别于工商企业的信用评级模块,制定版权质押贷款指引和并购贷款指引等等,为文化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二是通过创新信贷模式实现担保形式多样化。商业银行应结合文化企业运营方式和特点,弱化财务指标考核,转变以机器设备、厂房有形资产为抵押品的传统担保思路,积极试办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电影制作权、著作权、版权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企业联保互保贷款等,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为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文化企业融资扩大抵(质)押范围,丰富融资品种,解决文化产业普遍缺失抵(质)押物的问题。三是制定针对文化企业的授信制度,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四是加强与产权交易、信托、证券等相关机构合作,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资金结算、机构理财、供应链融资、并购贷款、国际业务等综合性金融服务。特别是针对目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部分文化企业正在进行市场化运作的现实,建立相应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措施,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来源于/

完善文化产业直接融资支持机制

以完善文化产业直接融资支持机制为切入点,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文化企业,应做好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的培训、辅导和推介工作,推动更多优质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支持文化企业通过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债等方式融资,支持文化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迅速成长。推动文化企业引进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境内外资本以BOT等形式参与文化项目建设;积极探索信托计划、融资租赁以及文化产业项目未来收益证券化等融资方式。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拓宽利用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的方式和空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大力发展中介组织

篇10

关键词:山东省;产业经济;蔬菜

山东省不仅是我国最早发展蔬菜产业的省份,也是我国蔬菜实现产业化以来,最早达到较高水平的省份之一[1]。同时作为我国第一蔬菜出口大省和我国最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尤其是20世纪80-90年代,山东省寿光市蔬菜产业从对“土温室”科学改造成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开始,一场反季节种植蔬菜的技术革命迅速展开。从此,山东寿光蔬菜也开始了从季节性露天栽培向“四季常青,四季有菜”的大跨度发展。

一、山东省蔬菜产业的发展规模

我省1991年至2006年蔬菜面积、产量及产值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山东省蔬菜的栽培面积持续稳定在3000万亩上下。2003年,山东的蔬菜栽培面积达到历史最高位,比1991年高出3175.5万亩,为1991年的6.387倍;总产量为1991年总产量的7.101倍;总产值则为1991年总产值的16.087倍。到2006年,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有减少,减少量分别为764.0万亩和1160.0万吨,但是总产值却比2003年多出了239.2亿元,为其1.323倍。

二、山东省蔬菜种植面积与产量

近些年,我省蔬菜产业的播种面积一直处于全国第一位,播种面积表现为良好的增长态势。1995年至2002年的八年间,山东省蔬菜种植面积增加了1115.4千公顷,其中我省2002年种植面积为1995年的2.30倍,远高于全国2002年对1995年的1.82倍,我省与全国八年间蔬菜种植面积具体数据见表2。

2002年之后,我省蔬菜产业的播种面积、总产量和总产值依然常年位列全国第一位,其中蔬菜总产量与总产值总体上都呈现为增长态势,但是总产值增长更为突出,播种面积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有资料显示,我省2004年的蔬菜产业总产值为716.05亿元,而2013年的蔬菜产业总产值达到了1582.00亿元,是2004年总产值的2.21倍,增长速度很是惊人,其中2013年为最大增长幅度。2004年至2013年,山东省蔬菜产业的播种面积的增长率为7%,生产产量的增长率为9%[2],见图1。

三、农民经济收入

根据山东三农网2016年5月28日报道,一季度寿光市预测蔬菜瓜果总产量114.8万吨,同比下降1.1%。但蔬菜价格较往年同期涨幅明显,所以,菜农总体收入不降反升。4月1日,圣城街道南徐村菜农刘志堂80米的茄子大棚预计摘1000斤。现在茄子价格每斤在3元左右,一次就能收入3000多元,每隔3天就得摘一次。

四、山东省蔬菜产业出口竞争力

出口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技术水平、等综合国力的体现,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可推断出口竞争力的概念为:出口竞争力是指在现有的宏观环境和产业发展水平上,在国外市场上以较低的产业(服务)成本和与众不同的产品(服务)特性来取得最佳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但一个产业的出口竞争力可以用表3所给的一些指标进行衡量,山东省历年竞争力指标数值见表3所示[3]。

有资料显示,2003和2004年山东省出口蔬菜177.5万吨和187.4万吨,创汇额分别为9.84亿美元和12.49亿美元;2005和2006年则出口蔬菜245.05万吨和275.5万吨,创汇额增加明显,分别为15.37亿美元和20.08亿美元[4]。

参考文献:

[1] 曲文超,宫钦涛,于善增.山东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2(32):437-438.

[2] 赵婷,张吉国.山东蔬菜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6,16(01):17-21.

篇11

(一)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非农产业对于农村经济的拉动式比较大的,提高了农民收入,到了2005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就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六左右,近年来比重进一步增大,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农民从二、三产业得到的收入的增长。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重要的物质条件和实现途径。农民在非农产业中得到了工业化的锻炼和洗礼,素质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对农村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助推。

(二)吸纳了农村大量的劳动力

非农产业已经成为农村增收的重要阵地,吸取了大量的劳动力,对于农村的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非农产业由于身处农村,对农民创业也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很多农民受到启发,创办了大量的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又进一步吸纳了劳动力,农村就业实现了良性循环,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乡协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延长了农业产业链

非农产业当中很多企业是农产品加工方面的,面向广阔的原料市场,缩短了运输时间和生产周期,一方面对于农产品的价格和销售起到了积极地推动,另一方面不断延伸了农村产业的生产链条,和农业生产形成了良性的协调发展,提高了农业效益,促进了农村和农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壮大,反过来会促进农业非农行业的发展。

二、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的措施

(一)加强政府引导功能,重视思想观念渗透

政府在非农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一方面政府通过资源调配、产业规划、政策引导,建立宽松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二三产业的发展;改革简化企业的审批制度,提高政事的公开和透明,从而实现非农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管理,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非农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政府的引导,而且需要在思想上进行渗透。在农村由于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对于非农产业认识不到位,我们要在宣传教育上突破陈旧的思想观念,形成共识,加强目标引导,引导领导干部提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理论水平,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向企业要岗位,向市场要效益。

(二)扶植乡镇企业,加快非农产业步伐

乡镇企业是农村非农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针对乡镇企业在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加大扶持力度,我们要在资金和技术上予以扶持,引导它们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利用新技术促成企业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引导它们立足当地资源进行结构调整,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考虑到农业的综合发展,我们要优先支持与农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它们向城镇集中,形成规模效应。当然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旅游业是无污染产业,对于农村经济的带动也是很大的,它所创造的价值不仅仅是旅游本身,还牵扯到吃、住、行以及地方特色产品,带动的是系列经济效益,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导游、景点经营、农家乐饭馆等等。可以说具备旅游特点的地方发展旅游业,对非农产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它能够成为农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三)推进小城镇建设,壮大非农产业力量

小城镇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我们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小康社会的有效手段。它对于聚集非农产业,提高农村非农就业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渐成熟。当然小城镇的建设不是随意的,应当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布局。我们要选准经济条件好的乡镇,搞好交通、金融、文教服务,打造中心城镇,吸引企业的聚集,培育城镇建设,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非农产业力量。引导小城镇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在加工、贸易和旅游等方面形成有特色的主导产业,特别要与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集聚的局面。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做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吸纳农村人口,建立健全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法律制度。比如制定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的政策,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等。

(四)完善农村新型体制,完善劳动力流动机制

篇12

关键词:区域产业;风险规避;虚拟产业

区域的产业经济是有着很强劲的发展力的,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财富都是通过具有强大产业集群的区域创造出来的。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中,一些发达国家的区域产业经济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状态。包括美国的硅谷、意大利东北部等地区。然而现在不只在发达国家,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后,也逐渐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产业集群,现如今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正所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产业集群能够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也正在通过不断强大的产业集群去参加国际上的竞争与合作,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实力的关键。

一、区域的产业集群品牌内涵

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研究涉猎范围很广,包括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的形成模式、产品属性、产权特征、风险规避、监管方法等,同时也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诸多学科。作为区域的产业集群发展实践领域焦点内容的“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是扩大集群产品市场从而提升集群竞争力的无形资产和重要支持力量。总的来说,区域的产业集群品牌主要有三大元素:分别是集群产业的地理位置、集群产业的产品和集群产业的综合市场影响力,一般情况下的集群品牌名称由地理位置与产品名组合而成。如“苏州刺绣”、“景德镇瓷器”等。然而近年来,有关区域的产业集群品牌负面消息不断爆出,如“毒龙口粉丝””和“毒金华火腿”事件等。这些负面的事件会使消费者对有关区域的产业集群产品失去消费兴趣,并最终影响到其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所以对于区域的产业集群会出现哪些风险以及如何规避它都成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

二、虚拟产业集群特性分析

第三次工业革命后,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时至今日,“互联网+”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切都显示出虚拟产业将会是未来发来的主流。所以本文从对虚拟产业分析入手,探讨其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1.虚拟产业集群的主要内容。在我国,给虚拟企业下的定义是:虚拟企业是一些独立的厂商、顾客以及其竞争对手,通过利用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将互联网应用起来,以商业发展中的产品、服务或项目为中心,以战略联盟、合作协议、外包等方式构建的将赢利作为目的的非静态的、网络型的经济组织。其实虚拟的产业集群本质是供应者、分销者、服务提供者直至顾客之间的一种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来进行竞争与合作的共同体。所以本文对虚拟的产业集群定位是:以信息技术网络为基础,将企业作为中心,以具有互补性和共性的组织为节点,在地理区域集中的地方,形成长期发展的稳定关系,从而实现以跨区域的资源共享为目的的网络共同体。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虚拟产业集群为虚拟的集群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区域内经济的快速、长远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2.虚拟的产业集群特征。2.1开放性特征。虚拟产业集群具有开放性的特征。首先,它打破了传统产业地理区域上的限制;其次,表现在对资源创新的开放。这种特征能够使创新资源不局限于一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平台将知识、信息等进行跨区域的整合。这也是虚拟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最大的区别,不仅能够打破资源在空间上受到的局限,也保持了分散资源和知识的优势和灵活性,实现了优势资源的高质量整合。2.2择优性特征。虚拟的产业集群在对网络节点进行连接时会显现出择优性的特征。即在虚拟产业集群中,择优连接机制是构建网络核心节点的前提条件。一般情况下,会选择在集群中占优势和主导地位的节点来作为整个集群的网络主体,并由其直接决定着整个集群的兴衰。2.3稳健性特征。虚拟的产业集群往往是通过复杂的网络将彼此连接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多核心的网络结构,这就使得其在面临意外攻击时能够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和较高的应对风险的能力。

三、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风险的规避路径

虽然集群经济还属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模式,但其对区域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然而,集群经济也会遭受到内外部环境、产业构造、资源分配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从而发生风险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只有研究探索出能够规避企业集群风险的路径,才能完成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1.增强虚拟产业集群开放性。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其内部会进入到成熟期,并以“地理区域”的形式开始集聚在一起,此时的企业已经有了很强的的资源依赖路径。首先,由于地理位置过近,企业所掌握的技术、资源等知识都会愈渐相近,这样会造成集群企业组织间的学习重复、资源浪费,从而影响到其的创新能力。其次,集群企业之间往往会有专业化的分工工作,虽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区域内企业的纵向价值链节点资产专用性,但同时也会带来集群企业对外部环境应变能力的下降。现在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面临着国内市场的竞争,国外市场带来的冲击也同样激烈。所以虚拟产业集群需要做到化危机为转机,以网络为平台,合理利用国际生产关系,打破地理区域带来的阻碍,构造出虚拟的全球创新技术网络。这就要求虚拟集群经济一方面结合自身的客观因素,建立起企业间内部网络的小模型加强联系,使企业动态联盟发展得到优化;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资源的跨区域交流,使更多的企业有了参加市场竞争和进行技术创新的条件。所以,增强虚拟产业集群的开放性,能够多方位的提高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2.坚持择优选择。上文中有提到,虚拟的产业集群具有明显择优性特征。即大部分的网络节点企业(组织)连接只在少数的几个核心节点上面,这就使得在虚拟产业集群网络中,核心企业会成为此种组织结构的主体并同时拥有十分丰富的资源。在实现集群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为了增强区域的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品牌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对区域内具有发展优势的主导产业的选择和有发展潜力的核心企业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择优选择,才能整合出优势资源,加快创新速度从而使其发展成为行业龙头,打造出闻名世界的产业集群品牌。3.提升网络群落稳健性。虚拟产业集群的择优性特征,虽然会使网络中的优势资源集中在主要的核心节点上面,但是在面对外部入侵的时候,会因为部分网络集散节点的存在,而使网络表现出对节点故障的脆弱性。在这时我们若想提高集群产业防范风险的能力,就需要对多中心网络群落进行构建,使多核心的网络结构得以形成,从而降低网络结构的脆弱性,使网络的稳健性能得到强化。由于产业集群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使人们对其的风险研究也备受关注。具体表现在对集群发展风险的认识逐渐增强,对集群治理问题的关注也日渐突出。但是,虽然现如今有不少学者对产业集群风险形成的原因和规避路径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但仍然缺乏对产业集群风险形成机理及识别进行细致、深化的研究,这样也就很难对产业集群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因此建立起适当的指标体系用来识别和防范集群产业的风险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本文站在虚拟产业集群的发展视角上,为区域产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只有将虚拟产业集群自身的网络特征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可能会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最终为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刘洋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周建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动力机制及其路径的比较研究[J].暨南大学.2016,8(25):178-179.

篇13

【关键词】楚雄;彝药产业;发展经济

一、问题背景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是我国仅有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地处滇中高原,位于云南中部,地形复杂、地势雄奇、江河纵横,境内因乌蒙山余脉逶迤于东北、百草岭雄歭于西北、哀牢山绵亘于西南、金沙江自北入境浩荡东流、礼舍江顺哀牢山蜿蜒南流,而有“三山鼎立、二水环流”之称。全州地处北纬24°13′到26°30之间,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变化不明显,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霜期短、日照充足,年降雨量偏少,因地形复杂,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年均辐射量125~135千卡/平方厘米,年均相对湿度69%,年均降雨量800~1000毫米。楚雄彝族自治州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堪称天然人类历史博物馆和古生物宝库。境内有以一亿八千万年以前的禄丰恐龙化石为代表的古生物和距今170万年以前的‘元谋人’为代表的古人类和以彝族十月太阳历为代表的古文化等丰富的“三古”旅游资源。楚雄州的彝族医药具有三早一多的特点(民族药普查最早、发掘彝药文献最早、出版彝族医药专著最早、研究彝族医药成果最多)。“现存于北京图书馆、台湾、日本、美国、德国等海内外的彝医药文献大都出自楚雄州。”“楚雄全州辖9县1市,2015年总口27255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5.7%,主要有彝、苗、傈僳、回、哈尼、傣族等25种少数民族。境内东西最大横距1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47.5公里,全州总面积2925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2%,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半山区。文化程度不高,市场经济发展缓慢,贫穷、落后、科技含量低,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工业基础单一和脆弱,思维观念落后,是楚雄经济的主要特征。经过38年的改革开放,楚雄州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加之中国政府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中国政府把云南省政府列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云南省政府又将楚雄列为云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楚雄)基地”,为楚雄州生物彝药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外部环境。2016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多重困难叠加的特殊挑战,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面对楚雄彝州经济当下的困局,仅从需求侧着手已经很难有所突破,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才是结构性改革。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奋斗目标,全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州呈现经济平稳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42.98亿元,增长7.7%,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9.7%。符合“一带一路创新”发展现代彝药经济的突破口,有利于促进彝药经济繁荣与区或经济合作,共同发展。

二、研究的问题

《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研究》这一课题系特指楚雄彝族自治州辖区内就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研究中涉及到的发展规模化种植业、制药业、加工业、市场营销、彝药品牌等为核心所进行的经济发展研究,在对产业发展趋势构成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思考和彝药市场经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楚雄州天然生物彝族医药重要骨干支柱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发展思路。

三、研究的目的

笔者父辈出身于云南省双柏县哀牢山一个民间中医世家的环境影响下,深知农村文化教育、科学枝术、市场经济发展落后,农民缺医少药、增收致富非常困难,所以奋发读书《医药、教育、哲学、MBA工商管理硕士、法学博士专业》。笔者全心全意为人类造福、建设国家、发展企业经济报效祖国的心愿始终坚定不移,全身心致力于教育、中西医药、农业、企业经济、法学、科枝创新的发展而积极努力奋斗,时时想着,应积极投入楚雄彝药产业经济发展研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但又时感知识智慧不足,因此,笔者考入澳门大学在职MBA工商管理硕士三年的学习毕业后,又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在职民商法博士专业三年的学习毕业。哈佛有句名言称之为:“为增强智慧走进来,为报效祖国走出去!”笔者特别是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创新彝药市场新经济等领域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其目的是为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研发更好的适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共建彝药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云南省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实施楚雄州政府发展彝药产业提供理论依据,指导该产品健康有序地开发,努力把该产品培植成集天然药物种值、制药、加工和营销、彝药市场经济为一体的新的现代生物医药经济支柱优势产业和做出彝药品牌。研究本课题的同时,笔者在认真寻找资料分析研究和国内、外医药市场营销和市场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密切联系楚雄彝药开发现状及其发展潜力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研究。力图为全州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全州的市场经济繁荣做出笔者应有的贡献。

四、研究的范围和限度

寻找资料分析研究和国内、外医药市场营销和市场经济现状及复合增长率为26%。相较之下中国仍有较大整合空间。今后的一个时期世界药品将以8%的速度增长,显示出良好的成长性。2013年整个中国药品消费市场总规模达到11463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万亿规模。2016年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回顾2017年中国化药总体市场预测已向1万亿元以上迈进。2015年,楚雄州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63.02亿元;力争到2020年,楚雄州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1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民族医药产业集群基地和民族医药融资上市孵化基地。中国已全面运行在与世界医药市场经济轨迹中。我国作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药市场,无疑具有强颈的市场潜力。随着楚雄天然生物彝药管理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展望2017年,楚雄天然生物彝药品种在贯性作用下继续升温,刚性需求将推动着滚滚车轮前行。

五、结论及建议

笔者从理论到实践再到认识以后,经过市场经济调研的基础上收集资料,用科学方法,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的基本情况及成长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彝药产业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发展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是事关楚雄州国民经济增长及彝州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发展潜力巨大的重要骨干支柱产业。第二,已把涉及天然生物彝药产业建设发展相关的科学数据,理论依据、实践成果,经验总结。产业发展情况等从理论的高度首次进行了系统论述,为产业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第三,产业研发符合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符合“一带一路”发展现代彝药产业经济的突破口,符合云南省楚雄州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顺应了中国加入WTO和“国药”走出国门的时代潮流,符合楚雄州政府“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工业强州,农业富民”的经济发展战略,已具备产业研发的基础条件。第四,楚雄天然生物彝药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38家中药企业全力以赴进行GMP技改,已具备产业的基本条件,研制开发的彝族新药数十种,彝州有关部门将更近一步全力扶持制药工业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已形成以市场经济为目标,多种经济成分共存,贸工农一体化,集科研攻关与彝药开发,已形成多门类综合协调发展的生态型经济产业。第五,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种植基地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种植农户GAP种植意识淡薄;二是投融渠道不畅,技改资金严重匮乏,三是制药企业缺乏名牌产品和创新力不足,竞争能力脆弱,四是产业发展高端人才数量严重不足,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奇缺;五是市场开拓滞后,营销队伍力量薄弱,支撑体系尚未形成;六是种植、药制加工、市场开拓、营销等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发展链;2016年楚雄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以及国家总局、省局的相关要求,及时对未能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的三家药品生产企业进行了停产核查,防止药品生产企业的违规生产。笔者建议:一是建立“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产业种植链,使种植业形成大规模;二是改制认证完成GMP的制药企业与国际制药标准接轨,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三是尽快加强产业发展以产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的创新体制为建立“彝药重点名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建立大型彝药中药材交易批发市场,发展提供大的市场环境;五是加强信息化网络系统;六是要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以产业持续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战略,打入国内、外市场有利于促进彝药经济繁荣昌盛。

作者:彭万泽 单位:昆明万泽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H(huang)黄津孚编著.《学位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Y(yan)严诚忠主编.《MBA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学期论文精选》,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3]Y(yuan)袁鸿鸣著《MBA毕业论文精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4]X(xie)叶振东主编.《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1995年12月第一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5]L(liu)刘巨钦编著.《经济管理类学生专业论文指导》.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6]S(shu)舒畅编著《加入WTO就这样办好公司》.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7]C(cha)查尔斯•希尔(chqrlesW.L.Hill)著.《今日全球商务》,机械工业出版社.

[8]J(jiang)姜恒雄主编.《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中心(实用案例教材),西苑出版社.2003年8月.

[9]W(wang)王洲编著.《哈弗商典-经济管理学》延边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10]Z(zhang)张卫峰撰写.《求实杂志》中国社科院出版社.2003年第4期.[11]M(man)《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2]F(fei)[美]•菲利普•科特勒著.《市场营销管理》,1997年第二版中国人民出版社.

[13]W(wang)王福晋著.《人力资源管理》,2001年石油工业出版社.[14]M(man)[美]•曼昆著《经济学原理》下册,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15]G(gao)[澳门],高德敏著《投资项目策划与基本动作》,云南人民出版社.

篇14

(一)指导思想

围绕“一业特强,多业跟进,特色赶超,产业兴镇”的要求,以特色镇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启动一园一区建设,着力招大引强,培植龙头企业,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全面促进产业经济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二)发展指标

(1)增加值10.6亿元,增长30.9%;(2)工商税收5500万元,增长25%;(3)增量投进5亿元以上;(4)引进外资150万美元,自营进出口500万美元;(5)新增纳税超百万企业4个,超50万元企业8个;(6)新增定报企业不少于10家;(7)新产品开发20只以上,通过省市级鉴定10只;创国家、省高新技术企业2~3家;申报省以上科技专项10项;申报国家专利50项;(8)创省名牌产品1个,市名牌2个。

(三)工作重点

1、继续加大特色镇建设力度,壮大产业经济规模。一重抓鞋机企业发展,形成市级产业集群,培大育强龙头企业。二注重石油机械提质增效,做大石油机械市场。三引导纺织企业发展,扩大纺织能力。四做大磨料磨具企业,提升磨料磨具品牌。五发展冶金铸造行业,扩充冶金铸造企业队伍。六促进其他行业发展,达到产业兴镇的要求。明年争取税收百万元以上企业8家,50万元以上企业20家。

2、着力构建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服务质量。镇三套班子领导、机关干部全部联系到企业,每人结合一个重点企业,实行挂钩帮扶,落实包保责任,为企业提供信息,解决突出题目,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落实服务措施,为企业用地、供电、信贷提供优质服务。明年目标:一园一区配套设施到位,启动质检中心,加强鞋机商会的气力,建立一个集群金融服务平台,鞋机集群成立一个金融担保机构,为中小会员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环境优美乡镇争取通过省级验收。

3、重抓招商引资,注重外向开发。首先大力推介我镇产业产业基础上风和政策上风,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团体和民间资本投资,加速产业集聚和发展壮大,尤其以新规划的一区、二区为平台,力争完成引资10亿元,亿元项目4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15个。主要做法:一是围绕产业链招商。针对我镇产业企业的特点,产品结构情况,既注重上游产品的招商,也注重下游产品的招商。二是强化专业队伍招商。明确专人长年招商,落实招商指标,严格考核制度。三是强化重点区域招商。围绕接轨大上海,融进长三角,就地招商。四是借助客商引商。加大招商引资激励政策力度,利用产品特点招商。五是激励全员招商,大打招商人民战争。实现高出发点投进,高技术合作的路子。其次注重外向开发,力争外向型经济新突破。以鞋机展览会为契机,实施外向新突破。20**年力争协议注册资金300万美元,完成外资到帐150万美元,自营进出口500万美元,劳务输出150人。

4、发动全民创业,大力发展全镇民营经济。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推动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鼓励双强村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等创业能人投资创办产业企业。20**年争取发展民营企业150家,个体工商户1000户,注册资金2.8亿元。意大利园区达到新进项目10个,外资5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