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石油化工职业分析范文

石油化工职业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8: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石油化工职业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石油化工职业分析

篇1

应具备的能力及职业需求分析,提出高职高专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准职业能力,为使学生将来成为合格的石化企业接班人奠定基础。

关键词:石化专业 能力 阶段

当前,我国的石化企业与相对应的高职教育有很严重的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职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满足不了石化企业的期望,国内约200家高职高专院校也纷纷进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研讨、改革和建设,争取为企业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一、石化从业人员结构现状

目前最为突出的矛盾是从业人员总体素质难以满足整个石化行业发展的需要。石化企业生产员工占总体员工比例约80%,而真正参与一线生产小班的员工又占生产员工的80%,说明决定石化企业生产水平的人群正是这占总体石化员工约60%以上的一线生产操作者。西南区和西北区的石化企业矛盾更为凸显。

二、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与石化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在德国,职业教育是企业按其要求去制定职业学校的教育计划。 在我国仍有部分职业教育混同于普教,办成了“二等”大学,培养出的学生“高不成,低不就”。职教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技能、态度为导向。

三、石化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一)复合型技能

石化企业一线员工以具备高职教育经历为主,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一专多能、一岗多能,而且还要有自主获取知识、可持续发展、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并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二)注重品行

企业很看重员工的技能,应当具备勇于承担、恪尽职守、吃苦耐劳等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和产品质量意识。有能力但心态不好、适应不了环境的聪明人,不如愿意学习,踏踏实实做事的平常人。

(三)潜能开发与创新

现代石化企业较重视员工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单纯以资历和经验作为评定人才的标准。企业在劳动安全、敬业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职工有较高的要求。另外企业还需要班、组长等基层管理人员,特别在一些中小企业,职教毕业生就有可能承担重要技术岗位工作。

四、石化员工职业生涯阶段

(一)入厂安全培训阶段

企业通过厂级、车间级和班组级安全培训,使新入厂毕业生了解企业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意义、任务和重要性,懂得劳动保护、应急救援等安全生产知识,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思想。

(二)学岗、顶岗、转岗阶段

此阶段主要培养员工自主学习能力和勇于承担、恪尽职守、吃苦耐劳精神。主副操提高其预判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团队配合意识。同时转岗需要员工有归零心态,谦虚、好学。

(三)班组长阶段

基层领导和管理者更需要有沟通、组织、领导才能,要诚信做人树立威信,能受到班组成员的信任,在熟悉生产过程的前提下有较强的冷静思考和决断能力。

五、职业院校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模式

(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以将来就业岗位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进行解构和重构,构建较为实用性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其目的是为将来胜任职业工作岗位作专业知识的储备。

(二)专业课程开发

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应以企业工作调研为起点,以电话网络咨询、企业研讨、教师下场锻炼等多种形式确定岗位工作内容,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化处理,生成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做到覆盖将来工作岗位涉及的知识点,宽度深度适中,课程之间要有良好的衔接,且不可重叠。

(三)教学方式

专业教师应有企业工作经历,能熟练地将理论教授、实体操作和仿真实训融为一体。教学采用角色扮演、仿真操作、工作任务驱动、引导思维等多种方式;授课地点可以是专业专用教室,或是实训现场,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石化企业的准员工。

总之,以石化员工的职业能力分析为起点,对高职高专院校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与重构,对课程实施的模式探讨和教学方式的研究,将会使石化专业学生具有企业所期望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使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得以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敏,于葵.关于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127-128.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于祖文,谭维奇,张鹏顺.关于职业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

作者简介:

杨金尧(1985- ),男,河北承德人,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化学工程系讲师,主要从事石油加工生产工艺的教学和研

篇2

1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概述

石油化工行业是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化工与其他化学工业最大的区别就是其原材料采用的是石油及其产物和衍生物,我们通过对石油的一系列化学和物力加工,最终得到一系列能够应用于农业、机械、电子、纺织、轻工、建筑等领域的化工产品,目前,石油化工行业影响着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也占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石化行业的自动化仪表能够代替劳动人员对化工生产过程的控制和操作,自动化仪表是由若干自动化元件构成的,能够实现对石化生产流程定环节的测量、显示、记录、控制和报警功能,从种类上分自动化仪表有温度仪表、压力仪表、流量仪表等;按照使用能源分类自动化仪表有电动仪表、气动仪表和液动仪表;按照自动化程度自动化仪表可以分为自动化仪表和非自动化仪表。自动化仪表由于其广泛的技术特点被大量应用在石油化工领域中,并为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2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的特点

2.1编程功能

当今的自动化仪表,利用可编程调节器能够实现用户对仪表控制的编程。可编程控制器是以微处理机为运算和控制核心的,通过用户在可编程控制器中的程序编写,能够通过控制其对仪表进行操控,满足石油化工行业对仪表的各种需求。

2.2记忆功能

传统的自动化仪表职能记忆仪表工作的一些简单状态,并且这种记忆并不能长时间保存。现代的自动化控制仪表将微机引入了仪表中,自动化仪表的随机存储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因此,现在应用于石油化工行业的自动化仪表能够长时间的储存不同时期仪表的工作信息,并根据用户的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重现和处理。

2.3计算功能

随着工业生产对自动化仪表的需要,现如今的自动化仪表能够实现计算功能,利用仪表的计算功能我们能够有效的实现对工业生产的控制,并能够确定测量的极限值,并使仪表根据设定的程序进行判断,对生产过程中的某一步骤实现自动控制。

2.4数据处理功能

在测量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自检自校、线性化处理、抗干扰和测量值和工程值的转换等待。但是因为有了微处理器和软件,我们都可以很方便地用软件来处理这些问题。第一,可以极大地减轻软件的负担,第二,丰富了处理功能。除此之外,自动化仪表在检索和优化等方面也是存在极大的功能的。

3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的控制技术

这种控制系统能够使石油化工企业的自动化控制技术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并将石油化工企业中的众多仪表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散控制,通过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能够提升石化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升石化企业的生产效率,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新型分散控制系统是石化行业在分散控制系统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分散控制系统能够兼容更先进的仪表和各种不同的设备,技术水平较高,能够实现对仪表的高效控制和管理。总线控制系统是最新开发应用于石油化工企业中的一种自动仪表控制系统,总线控制系统相比于新旧两种分散控制系统,更加智能化、数字化,并且能够和计算机实现完美的兼容。因此,利用总线控制系统我们能够使仪表在工业生产中更好的发挥其控制作用,提高化工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4石油化工仪表自动化控制的技术分析

篇3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 财务分析 建议

石油化工企业的健康发展对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完善财务分析指标和扩大财务分析范围,将更加有利于对石油化工企业财务状况的了解,避免石油化工企业出现财务危机问题。同时对衡量石油化工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具有指导意义。因此,经营管理者要不断提高石油化工企业财务分析质量,确保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运用效率以及资金周转等问题,保证石油化工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一、石油化工企业财务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石油化工企业财务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评价石油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衡量当前的财务状况,并且以此为依据,预测石油化工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石油化工企业进行财务分析,可以确保企业财务状况经营良好,避免因为资金链问题引发生产问题,从而保证石油化工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石油化工企业财务分析的目的取决于三个方面,首先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通过财务分析,能够正确评估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状况,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快速的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资金利用效率。其次,对于企业风险的承担者来说,通过企业财务分析能够确保企业的获利能力,并根据财务分析结果进行资产保值和利润分配。这些都需要进行财务分析后,根据财务报表获取相关信息,以便保证收益最大化。最后,财务分析对于债权人来说意义重大。财务分析报表能够了解到企业的偿债能力,债权人依据偿债能力增强自身的信贷风险,并且依据财务分析报表,确定对企业的投资管理问题。

二、目前国内石油化工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看,我国石油化工企业财务分析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分析技术手段落后

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当中,缺乏先进的核心技术分析软件,这对于我国石油化工企业进行财务分析十分不利。尤其在我国石化贸易进入WTO后,跨国公司已经进入石化贸易领域,业务处理量加大,更需要专业性的核心软件进行分析技术处理。

(二)分析方法不全面

就目前来看,我国石油化工企业财务分析的方法主要为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三种,这三种分析方法当中,比率分析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石油化工企业财务分析的发展,具有滞后性;趋势分析法需要进行同时期财务报表分析;比较分析法需要以相同地区价格水平进行比较,由此可见,石油化工企业财务分析方法不全面,十分不利于企业进行合理的财务分析。

(三)财务分析指标设置不合理

石油化工企业进行财务分析过程中,其设定的财务分析指标不合理,无法真正表现企业内部真实的财务状况。例如反映偿债能力的流动比率指标,它无法作为衡量企业短期变现能力的绝对标准;应收账款周转率也不能准确地反映存货资产的运营效率;反映销售利润指标难以反映获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如此一来,财务分析指标设置的不合理,将直接影响到石油化工企业的财务状况,甚至引发资金链等相关财务风险。

(四)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财务分析报表的设计,是根据财务分析所得的结果进行编制,这与财务分析指标有着直接关系。不同的数据以及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直接影响到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甚至财务报表上的有些数据,并不是真正得到,而是以假设作为基础的,这样一来就直接导致了财务报表缺乏准确性。

三、提高石油化工企业财务分析质量的几点建议

为了确保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保证石油化工企业财务分析质量,就要对当下的财务分析办法进行完善和创新,提高企业财务分析质量。针对石油化工企业财务分析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石油库存统计体系

石油库存是导致石油价格起伏的一个重要原因,石油库存的统计也是进行财务分析的一个基础。建立健全石油库存统计体系,将为石油化工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

(二)完善财务分析指标

财务分析指标的完善,将有利于石油化工企业以正确的指标衡量财务状况,评价企业的财务经营情况,以确保财务分析的准确性和完善性。

(三)财务分析数据范围扩大

扩大财务分析数据范围,可以更加全面的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避免出现纰漏。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完善财务报表体系,将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指标结合起来,进行详细分析,确保分析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四)加强企业筹资、投资与现金流量的质量分析

企业进行资金流管理,是企业财务分析的一个重要部分,关系到企业资金运作问题。合理有效的筹资、投资以及现金流量运作,对企业偿债能力以及日后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诤,王鸿祥.财务报告分析[M].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篇4

一、当前我国在公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及控制意识差

当前,由于施工企业的管理程序不完善,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由于各企业部门分工与责任不够明确,在实际的公路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诸如“边干边算,甚至是先干后算”的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应及时纠正各种偏差,防止简单地将控制成本的责任归于财务人员或者是项目成本主管人员这类问题的出现,否则其后果就只是表面看起来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却仅仅没有了成本责任控制这一类。只有走出财务人员不是成本控制的主体,而仅仅是财务控制的组织者这个认识上的误区,才能搞好工程成本控制这件事。

(二)成本控制中运作方式复杂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很多企业都避重就轻,忽略了成本控制的风险、质量及工期的成本,而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控制支出成本这一项上。长此以往,片面的低成本投入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严重阻碍企业的各方面发展。除此之外,对材料费和机械费用的控制也在施工项目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材料费和机械费用都具有比较大的节约潜力,因此,控制材料费和机械费是控制成本的关键。

(三)成本、质量与工期关系不明确

企业的发展在其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重点。众所周知的是,前些年由于企业成本失控,亏损严重,被形势所逼,不得不以成本控制为重;然而近年来企业管理的重点是质量管理,为了赶上大形势的发展,国家与企业都在纠偏。当然,控制成本并不是简单地强调减少支出,而是企业要在保障施工质量的同时来合理的控制支出。如果企业只注重工期,而忽视施工质量,就会出现返工,这样成本反而会更高。还有需要提高企业施工队伍的人员整体素质,提高他们的纪律性和技术水平,加快工程的施工速度,这样才能在工期内按质按量完成。

(四)非生产性支出超额

近年来,由于各种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在各企业中普遍存在着非生产性费用开支增长过快的情况。客观原因:一个原因是随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区域的扩大,各项自然费用开支也在增加。二是近几年来,随着施工规模的扩大,企业内各种机构设置的增加,各项目人员配置的增加,各种费用膨胀增长。三是随着近几年职工工资的快速增长,还有其附加费用,例如住房、计提养老等的增加。主观原因:一是企业的成本控制意识薄弱,没有实行严格的财务预算管理。二是没有对非生产性支出施行责任成本管理,没有严格的控制开支。三是企业中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大,例如修理费、材料消耗费、使用折旧费的增加。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费用开支的随意性太大,企业内存在个别超计划标准,花钱大手大脚,攀比,讲排场等各种浪费现象,更严重的是出现腐败现象。

二、施工企业降低工程成本的方法与措施

结合施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找出各个影响成本费用的关键点,认真地落实好各个部门的职责,实行责任到人的制度。

(一)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全面的成本经营控制管理

一是做好投标工作,投标是一种激烈的竞争。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施工企业就经常处于找饭吃的状态中。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更要科学合理的计算投标价格,切不可为了有饭吃,有钱挣,就乱找关系,乱投标,就毫无底线的把标价越压越低。投标时一定要以成本价为底线来降低幅度。二是做好中标后的责任分解。首先,企业要对中标的价格进行复核与分解,找出工程价格较高,有利可图的分项,同样也找出相对来说工程价格较低的,或者亏损的分项,再进行内部预算的标准编制。

(二)在企业中形成完善的责任管理体系,化整为零,将整个项目责任进行合理的划分,让每个小型责任分配落实到具体的小型组织及个人

施工企业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考核制度,制定量化的考核机制来更好地落实企业成本控制的各项措施。公司需建立职责,权利与利益相结合的责任成本管理体制,通过对公司的项目经理、对所属部门、对施工队伍各个层次之间的管理控制来实现对公司成本目标的控制体系。公司也要对员工实行分阶段考核制度,一是按月、季进行考核;二是对各分项工程的结束及总体竣工的考核。实行如此考核制度,可以及时实现对员工的奖罚制度,来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相应的成本费用也就能够得到明显的降低。

(三)做好竣工后的考核与结算

企业要重视竣工结算这一过程,实物工作量完成时,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后,要及时进行考核。防止出现前一个项目尚未完工,而一部分人员、机构就转入下一个项目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考核,几个项目下来,遗留问题就会出现一大堆,或者出现更大数额的亏损问题。因此必须落实好各个项目责任,及时考核,对工作人员实行奖惩制度。

篇5

关键词 思想上的安全隐患分析 隐患预防 隐患对策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3-000-01

安全是企业立身之本、发展之基,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实现安全平稳生产目标,必须把无形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有形的安全生产工作结合起来,让思想政治工作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一、员工思想上的安全隐患分析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在安全工作中,任何细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思想隐患是无形的,具有极强的隐匿性且不易于被发现和消除。其主要表现为:

1.习惯性违章。员工在特定的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中养成的不良习惯是产生习惯性违章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人没有真正意识到它的危害性,认为这次违章不会造成事故发生,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使违章成为工作中的习惯。

2.麻痹大意。对炼化企业生产的高危风险性不知、不惧,凭经验办事,并拥有过于自信的安全心理。对易发生低级安全事故的操作满不在乎,漠视制度的存在,不履行操作、不履行职责,侥幸心理、麻痹意识,从而导致身边悲剧的发生。

3.逆反心态。在企业安全生产中,逆反心态是指部分员工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现象或正常条件下应有的态度认识持完全相反态度的心理现象。安全逆反心态是针对现行的管理领导或主流企业文化所提倡内容的否定,是一种并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和心理情绪。

4.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偏差。当前,由于员工思想多元化和利益需求多元化的影响,部分员工核心价值取向存在偏差,职业认同感降低。受社会不正之风、不平衡心理、自私心理等影响,在安全理念上没有形成共识,在生产过程中漠视安全规章制度,对身边的违章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而成为事故的制造者和受害者。

二、员工思想上的安全隐患预防及对策

建设良好的安全管理氛围是解决员工思想上安全隐患的主要对策。安全氛围好,能够感染人、鼓舞人、约束人,并直接影响企业的日常安全管理和员工的行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中宣传、教育、鼓动等优势手段应用于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努力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

1.牢固树立正确的安全思想和理念。要强化员工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树立“做不好安全环保工作就是是失职”的思想,真正做到责任不松手、管理不甩手、监管敢出手。要进一步提高安全意识,以对自己、对家庭、对企业负责的态度,自觉遵守制度法规,严守安全规程,立足岗位做好安全工作。要充分发挥组织、宣传优势,加大安全理念宣贯力度,加强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强化员工大局意识、奉献意识和学习意识。要经常性的开展员工思想状况调研分析,切实提高政治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为企业实现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结合岗位实际,强化安全思想教育。安全生产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符合企业实际,更要突出“主旋律”。要结合实际、针对特点、突出重点。对企业领导,要强化决策层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对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要重点强化安全责任落实,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对特种作业人员,要抓住工作特点,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对一线岗位员工,要落实好岗位职责,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素质。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创建安全工作环境、鼓舞干群士气、激发工作热情中营造人人要安全、人人保安全的良好氛围,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共保安全的“自律”意识。

3.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在安全生产思想教育中,要从实际出发,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要根据员工需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安全经验分享、专栏宣传、电教片教育、安全知识竞赛、安全座谈讨论、典型案例专题分析等形式,积极开展安全知识宣传,强化安全生产教育活动。

4.切实解决员工实际问题。当前,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差异性日益突出,利益机制越来越重要,因此,要真正了解员工在想什么,想干什么,切实帮助员工解决实际问题,使员工放下思想包袱安心工作。例如,加大表彰奖励经费投入,使员工在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相应的报酬;让优秀的员工走上管理岗位,担当班组明白人等等。

5.强化效能管理,创新方式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发挥最大效能,必须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以适应企业发展变化的安全生产形势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深入到生产一线和工作的全过程中去做,根据员工的思想动态、工作表现选择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安全管理工作安全系数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也就有了着力点。

总之,安全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安全工作永远在路上。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安全管理工作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也给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500kv;输电线路;施工作业整体质量;优化措施

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在输电线路施工中也有不同。城乡不同类型的电网系统所呈现的500kv负荷密度、输配电模式以及电网线路组件接线方式也不相同,并且输电线路的施工技术也是不同的。本文就优化500kv输电线路施工作业整体质量为施工目的,对输电线路施工的整体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对输电线路接线技术、线路布局架设以及接线工程的工作细节进行优化,以此提高500kv输电线路的质量。

1 优化输电线路接线技术

(1)优化架空线路的接线方式。在目前我国电网的架空线路主要是采用单一的电源辐射接线模式。电源辐射接线模式有着简单的操作,构建集约,价格低等优点。并且在这种模式有着较低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在维护和检修时难度比较小。但是当电网线路出现突发事故时,电源辐射接线模式的配电来源是固定且单一。因此必须要将控制中心配电阀门进行关停,这样会导致所有覆盖地区的电网系统停止运行,并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电路系统关闭。单电源辐射网络有着固定的主干线,一般是在3-4条。每条主干线的装接容量要保持在2-3.5MVA范围中。单电源辐射网络无法进行负荷转移,每段主干线都有着各自的负载,并适量运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配电系统所所需要的电力。单电源辐射网络接线方式有着一定缺陷,但可在城乡地区进行推广和使用,特别是在一些城区有着巨大的耗电量第二产业中铺设使用。

(2)优化电缆网络的环网式接线方式。电缆系统有着较为简单的接线方式,通常是采用电荷直连的剪接方法。将相同电容量的电荷线头进行有效串联,将环网式进行接线。采用电荷直连的剪接方法,当输电线路环网中的任何一段线路单元出现非人为性故障时,电网系统中的其它单元就可以为出现故障的线路单元提供有效的供电补偿。以此将以往线路采用的单线放射式配电系统出现的故障进行有效降低,避免电网系统出现瘫痪,保障电网系统的稳定性。但是,环网线路中的每个分段单元都需要将系统电荷负载容量进行平均承担,当某个线路出现故障后,其它线路就需要承担这个线路的巨大荷载。因此,为了保障环网线路运行的安全性,每条线路都需要预留一定的备用电容量,保证备用电容量保持在60%左右,在最大限度上减少每条线路的负载压力。

(3)优化负荷双环系统的接线方式。负荷双环系统接线方式是采用二回式电缆线路,在电缆环网的基础上对接线方式进行有效的优化和增强。每个环网中的变压器都存在着负荷电容量,通常保持在50%左右,并采用并联方式,将变压器接入配电器中。负荷双环系统接线方式可以保障线路系统稳定运行,有着较大的辐射覆盖范围,并可以向用户进行持续的配电作业,保证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负荷运转。但是负荷双环系统接线方式需要投入较高的建设成本,并不需要较高的操作技术。为了保障输配电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要对负荷双环系统接线方式中所需要注意问题进行分析,比如双环网使用双电源,有着巨大的发热量和功耗。因此必须要配备相应合适的散热装置,对线路进行鼓风散热,有效减少线路表面的热气。

2 优化输电线路布局架设的流程

(1)相应增加地区变电站的数量,增强配电基数。在架设500kv输电线路时,要根据地区的负荷密度和500kv线路供电半径,将变电站的最终选址进行确定。通常情况,500kv线路供电半径是要控制在15千米范围中。同时要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进行分析。为了防止出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必须要控制合理的经济效益。

(2)有效改造500kV线路系统的无功补偿,在建设500kV线路系统的无功补偿时,要尽量选择一处,一定要小于2处。同时需要按照500kV线路负荷分布,对分布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浪费,通常是在相对集中架设线路负荷地区建设500kV线路系统的无功补偿。为了保证施工作业的安全性,并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必须要保证所购买的机械器材有着较高的质量和简单的操作技术,增强建设作业效率。

(3)有效架设低压自动化配电线路。架设低压自动化配电线路主要是为了改善一些城市有着大量的低压小型电机群组,这些小型电机群组有着较长的供电半径,较低的末端电压,当地区处于用电高峰时期,小型电机群组无法充分发挥辅助作用。因此,可以按照分段补偿原理,进行有针对性的线路架设。并且技术人员要进行有效的检测实验,并为线路假设的基本组件和具体措施进行有效确定,保证低压自动化配电线路的架设符合要求。

3 优化输电接线工程操作细节

(1)规范合理架设分段线路。在分选线路架设过程中,通常会受到自然环境、技术水平以及机械设备的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分段配电接线的质量。因此,在架设分段线路时,操作人员要制定合理的架设方案,将每个分段容量进行平衡。特别是在城乡过渡地区架设分段线路时,要对当地自然环境和配电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并对接线网络进行合理有效的铺设,保证接线网络的实用性和高效性。

(2)增强线路联络量,提高自动化水平。操作人员在接线过程中,要对配电网络的负荷密度比值进行全面观察。一些地区有着较高的密度比值时,需要建设的配电器机组有着较大的电容量,能够对地区的高压进行有效承载。在密度较小的地区建设电容量较小的配电器机组,减少承载的压强。

(3)优化双电源双变压器的接线。双电源双变压器的接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电缆消耗,有着简单的操作和维护。双电源双变压器的接线采取分散式、交互式的工作方法,会使电源箱体和变压器线体中的高压熔丝处于高温负荷的环境下进行工作。因此必须要密切观察检测和维护高压熔丝,选择合适的散热降温装置与高压熔丝相连,保证在规定范围内电源箱体和变压器线体中的高压熔丝处于稳定的状态中。

4 总结

在500kv输电线路施工作业中,为了保证施工作业整体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必须要从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优化500kv输电线路施工作业整体质量,以此提高500kv输电线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巍.500kV输电线路的施工技术[J].科技传播,2010(22).

[2]雷德坤.浅析500kV架空输电线路张力架线的施工质量控制[J].现代物业·新建设,2013(07).

[3]黄锦辉.输电线路施工质量控制问题探讨[J].科学之友,2011(17).

篇7

关键词:财务管理;对策;问题分析

近几年,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处于上升阶段,从而让城建土木工程频繁运作。为了满足需求,作为建筑材料的混凝土制品就成为了关键商品。建材类企业成为热门,本文以混凝土制品企业的财政状况来分析盈亏,分析其中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建材类企业财政管理的现状

许多建材类的企业都是迎合了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而生的,他们更多的关注利益得失和销售。却没有重视财政管理的重要地位,认为财务部门是属于事后结算的辅助部门,并不重要。其对待态度为――经济利益是做出来的,不是计算出来的。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对财务管的理观念淡薄,对财务管理的综合性知识等方面认识不足。

二、以混凝土制造企业为案例的建材企业财政管理的问题

(一)企业在财政管理方面的缺陷和企业对财政管理的作用认识不足

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缺陷,造成该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对财政信息的依靠性小,使用者对财政最基本的信息不够了解。更谈不上为相关业务部门提供有效的财务需要。

(二)财政部门的设置存在缺陷

建材企业的相关财政机构的设置存在缺陷,主要是暴露出三个严重问题:1.财政机构的岗位设置不符合要求,岗位分工单一,相关专业人员缺乏。2.财政部门的作用被忽视,财政部门一直被许多人视为不重要的辅助部门,其重要地位没有得到认可,导致相关人员工作积极性下降,财政工作无法顺利的开展。

(三)企业财政管理水平低下,财政人员业务水平不足

该企业财政管理人员的水平与素质有密切的关系,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人才变得非常重要。而我国企业财物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却普遍低下,管理人员的观念一种停留在旧的思维模式,在管理基本知识上也十分匮乏。许多财政人员不思进取,责任心低下,创新意识不强,个人能力和道德素养也不高,这些问题成为对企业财政相关问题造成不良后果,存在腐败的隐患。

(四)没有养成资金成本预计的习惯,缺乏防范风险的意识

该企业没有形成预计风险意识,决策阶层根本就没有做风险估算,对风险欠缺考虑。另外缺乏预计资金成本的习惯,还会发生生产不计成本的现象,导致企业效益入不敷出,从而拖垮企业的财政。

三、改善建材企业财政管理的优化措施

(一)强调企业财政管理知识的重要性,培养财政管理的相关人才

财务管理是企业的重要部分,可以有效掌控资金的流动。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一切过程。要求企业积极的树立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和资本运作中的关键性。同时,还有积极培训相关的人才,让该岗位拥有更多的高水平的人员,提高财政管理效率,降低失误率。

(二)建立有效的财政管理体制 提升财政管理能力

财政管理,作为企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是我国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点。既要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又要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以改造企业的业务流程和运作模式,以成本、效率为核心,全面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奠定良好的管理基础。

(三)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提高抗风险能力

通过建立企业内部审核制度,完善核算方式。审查来做到财政的内部控制机制,并找出问题根源所在。从而做到风险预警,通过内部的管理模式,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阶段都要进行严格的审计。同时,建立有效的动态报表体系,这样,记账与财务分析既分工又联系地协调进行,实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还要加强审计机构的会计监督职能,必须完善会计监督与分析。建立完整的内部审计方面的制度,从而加强风险防范能力。

(四)建立对成本的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通过合理分析,正确计算企业的目标成本,以达到提高企业和职工讲求经济效益的积极性。成立预算、材料、质量等基础部门,专门做材料引进成本问题的计算,尽可的节约成本,提高销售收益。只有完善了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投入计算,才能够最大化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建立业务能力评测制度

要建立对相关人员经营业绩的评价机构,实行打分方式。通过业绩测评、经营成果等好坏标准来决定分数,分数越高,奖励越丰厚。以精神和物资奖励的形式,来鼓励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总结

随着城市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城市建设,土木工程所需的原料市场化能够很灵活的各取所需。经济的进步,也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必须要求相关的企业必须很好的适应节奏。然而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许多企业容易在财政方面出现影响对外销售和亏损预算的准确性。所以企业内部,合理的规范好财预算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事,只有逐步加强财务分析的能力,才能不断完善财政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孙昕.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4(27): 96-96.

[2]王红.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经济视野,2014(18): 237-237.

篇8

关键词:石油化工专业;“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157-03

“岗位技能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正确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人才培养方式。“岗位技能递进”是指专业教育与生产岗位相结合。一方面,它是教育与生产岗位相结合,即知识和技术相结合,强调过程的结合;另一方面,它是教育与生产岗位相结合的形式,即生产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强调对象的结合。

“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前提是学院与企业有多层次、全方位合作的基础,共同就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实训条件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依托企业实训资源优势,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是辽宁省第一所校企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学院的举办方之一――锦州石化公司投入5000万元建设具有高职教学和企业职工培训双重职能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开展“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教学条件。通过广泛的岗位调研和工程技术人员论证,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依托锦州石化公司,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就业岗位,综合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实际需要,将培养目标分解成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等子目标,“岗位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如下。

第一学年:认识岗位与基础理论教学,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基本能力。通过入学教育、企业参观、岗位认识实习,使学生了解专业概况,对日后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逐步培养学生对工作岗位的热爱,强化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安排思想道德修养、基础化学理论、化工识图、职业道德、计算机操作、英语等基础课程;实施项目案例教学,使学生获得燃料油生产工(高级)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基本知识,为学生掌握石油化工生产专业技能及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学年:以岗位仿真和“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专业能力。由企业的技术人员与校内的专任教师共同授课,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石化企业生产手册及燃料油生产工(高级)国家职业标准为技术要求,工学交替,在体现石化企业工作情境、真实生产流程的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苯乙烯仿真工厂和油品质量分析实训室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典型单元设备操作、DCS仿真开停车等技能;并强化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反应与分离技术、石油产品分析技术等专业理论,获得燃料油生产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以企业学徒工的身份进行跟班训练,体验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企业岗位要求,强化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

第三学年:通过顶岗实习,体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开设《燃料油生产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典型化工操作技能训练》、《顶岗实习》等课程,教学环境为石化生产真实装置,使学生在生产性工作岗位上熟悉石化企业生产管理制度,掌握常减压、催化、重整、加氢等典型生产流程、工艺设备,体验企业文化,技能得到进一步锻炼,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

通过以上岗位认识与基础理论教学岗位仿真与“教学做”一体化课程顶岗实习的“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始终与行业企业合作,通过课堂教学、DCS仿真和校内产学研基地单元设备训练、校外顶岗实习有机结合,实行“教学做”一体化,培训与考证融合;完成学生从“岗位基本能力形成岗位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能力提升”的递进。

“岗位技能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结合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具备职业道德、较强实践能力,掌握石油化工生产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能在石化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生产操作、技术应用和班组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这种能力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反复训练,尽可能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与训练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唯一途径;结合石化企业生产的特点,考虑与教学内容有效对接,改变传统的按固定地点、固定模式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开展分组教学、灵活授课、弹性教学,对专业课程选择典型工程项目进行现场教学,对于不具备现场教学条件的,在“教学做”一体化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由教师进行操作性示范,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明确知识点,掌握专业技能;在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组织安排上,适应石化企业工作的特殊性,采用倒班顶岗分阶段实习,由企业学校共同考核评价。

课堂教学与车间生产结合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实践课时占总学时的50%。由企业兼职教师提供车间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等资料,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学习过程融入实际项目工作过程中,在校内“教学做”一体化教室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现场教学、小组讨论、仿真操作等使学生掌握燃料油生产工的相关理论,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企业生产车间中实施。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规范地指导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学会装置开停车、巡回检查、资料录取、填写生产报表、维护管理以及动态分析等技能,并考取高级燃料油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素质教育环境中进行铁人精神教育,学习做人、做事的本领,进而获得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结合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石化生产操作、调试、运行与维护生产一线,以泵及压缩机岗位现场操作岗位(外操)、中控室操作岗位(内操)、油品分析岗位、班长岗位为主。为充分满足“岗位训练”的需要,依据“贴近职业、贴近真实、贴近技术”的原则,体现“职业性、系统性、开放性”的特征,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职业的工作流程来设计真实的专业训练和职业环境,实训过程与实际岗位操作完全一致。在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在汽提塔生产装置上,按照企业设备检修的场景和要求,设立班长、安全员等岗位。班长进行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布置任务,规定作业时间(操作时间),到现场实地勘察,清楚作业面周围环境和作业空间;安全员检查安全手续是否齐全,安全措施是否到位,劳动保护用品是否整齐,是否选择合适工具。通过对塔盘拆装弄清楚塔的内部构造、各部件及所在具置,汽液两相如何流动,塔盘究竟是怎么安装的,并掌握其过程。通过在此装置上的“教学做”,学生能掌握换热器的种类及换热方法,了解板式精馏塔的基本结构与流程,掌握流体输送设备的性能及操作,流体输送设备的常见故障及处理以及温度、压力、液位的调节、控制方法,管路拆装及连接方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综合性的身份,要遵守许多与安全生产有关的其他规定,如产品工艺规程、安全技术规程、检修安全规程、岗位操作法、安全动火规定等等,在着装、环境、卫生、安全、考勤等方面应完全按照企业要求管理,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形成石化企业“三老四严”的工作作风和职业素质,培养学生敬业奉献、吃苦耐劳、诚信笃实、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岗位技能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建设 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邀请企业人士和行业专家参与,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工作岗位进行调研,与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本专业的主要岗位(群)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解表;按照工作任务的典型性,对工作任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筛选,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成长规律性、工作任务性质一致性和工作内容相关性等原则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合并,形成相应岗位的行动领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打破原有课程体系,根据教学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综合考虑教学场地、工具、设备、问题、对象、技术等要素的关联程度,把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结合锦州石化公司生产特点,按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学习领域之间工作过程的内在联系,形成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课程,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为《燃料油生产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典型化工操作技能训练》。根据石油化工职业能力的通用能力要求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完善公共基础课程和相应拓展课程;构建与“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对应的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 依托校企合作的办学优势,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按照国家级教学团队标准建设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通过挂职锻炼以及科研开发、技术服务等形式,面向专业课程体系内所有教师开展培训,落实《企业项目工作室管理办法》、《教师访问工作站管理办法》、《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方案》;通过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培训等途径,培养3名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到2012年,“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专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达1∶1。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依据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要求,按照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层次,校企合作以专业计划和教学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优先建设受益面大、与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实训室,建设与目前现场生产实际相匹配的实训基地,同时兼顾科技、生产及对外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新建苯乙烯仿真工厂、煤化工实训室、化工仿真实训室,扩建燃气质量评价中心(校中厂)、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油品质量分析室、高分子材料实训室、精细化工实训室;借鉴企业车间布局和现场生产管理,每个实训室设有教学区、实训区、配件展示区、资料区和材料室五个区域;在满足培训教学的同时,具备符合燃料油生产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能力,用于职业技能鉴定的设备器材品种、数量和管理上符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应规范。

校企合作建设共享性专业资源库 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兼顾专业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包括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化工安全技术》、《化工企业管理实务》、《石化产品营销》、《计算机基础》、《英语》等5门课程;投入252.1万元建设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以满足企业培训和教学需要;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实现教学形态的变革,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手段,开发具有交互性的虚拟实训软件、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等课程资源;通过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把石油化工生产和安全环保技能形象化、可视化、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文件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网络教学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职业能力训练区。

“岗位技能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岗位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不断的实践,成效初步显现。截止到2012年3月,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对接产业集群建设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拥有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专业带头人1人,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教师拥有发明专利2项,出版《燃料油生产技术》、《典型化工操作技能训练》等11部专著。2011年,面向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师开办了企业实践培训及《燃料油生产工》技师培训班。

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率2010年为96.1%,2011年为98%,就业对口率平均达到85%。2011年,学生参加辽宁省大学生第十一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获一等奖一项,参加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化工总控工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团体和个人一等奖,参加辽宁省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总决赛获得个人三等奖一项;毕业生刘明获锦州石化公司十佳新员工称号,张勇在抚顺石化公司第五届练兵比武和技能竞赛中荣获乙烯装置操作工第一名。

参考文献:

[1]马秉骞.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8).

[2]熊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5).

[3]朱方来.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培养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7).

篇9

关键词 石油化工机械设备;故障;原因;规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TE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5-0135-01

1 石油化工机械的故障分类

1.1 突发性故障

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经常会出现突发性的故障导致设备无法正常的工作。引发突发性故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者是人为因素产生的压力超出了机械设备的承受范围,使得机械设备停止工作。突发性故障具有无预兆性,所以往往突发性故障造成的损失是无法确定的,损失要根据实际的故障程度来决定,不过突发性故障往往会给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带来致命的伤害。

1.2 积累性故障

积累性故障与突发性故障完全相反,积累性故障是因为长期问题的积累使得整个机械设备出现故障,影响正常的机械运转。这种故障主要原因是设备老化,设备使用时间长等。它具有可预测性,这种故障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

2 造成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

2.1 员工操作的不规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化工业也迅速的发展,石油化工业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但是从事石油化工行业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却没能得到发展。相关的管理部门没有制定明确的操作标准来限制工作人员的行为,很多的石油化工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石油化工知识,没有熟练地掌握操作机械设备的技巧,在实际的机械设备操作中存在不规范的行为,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还损害了机械设备。

2.2 石油化工机械设备本身设计的不合理

石油化工机械设备设计的不合理也会影响到机械的正常工作,设计不合理的部分会在实际的机械设备应用中体现出来,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设计不合理的部分主要是材料的使用不当、机械设备与实际工作不符、安全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造成机械设备故障的原因。石油化工对于工作的安全系数要求很高,安全的保障是顺利进行石油化工工作的关键,因此机械设备的设计十分重要。石油化工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实际机械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

2.3 制造和安装过程的疏忽

设计好机械设备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制造和安装,但是在实际的制造和安装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后期的实际工作。制造中存在制造不科学合理、加工不彻底、机械设备的性能不符合实际的工作等问题;安装过程中没有按照具体的要求工作,制造和安装的不合格不仅浪费了好的设计方案,还直接损害了整个石油化工的利益。

2.4 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

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对石油化工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石油化工工作的健康发展。忽视安全管理,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都缺乏安全意识,机械设备没有定期的养护和维修;没有定期培训工作人员,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石油化工工作中最重要的应急措施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也没有明确的指导。应急措施在机械设备发生意外故障时发挥很大的作用,防患于未然才能有效地避免机械设备出现故障,影响工作进度,造成经济损失。

3 控制机械设备故障的有效措施

3.1 设备方面

首先是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设计,合理科学的设计是控制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的前提。在设计机械设备时,要对石油化工工作有详细的了解,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来设计机械设备。重视机械设备每个部件的设计,设计要符合相关的技术要求,保证机械设备的质量和安全性。设计质量得到保证后就是具体的制造和安装,制造机械设备要严格地按照设计方案,不能忽视每个细节,制造机械设备的过程中要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机械设备的性能要与实际需要一致。安装时更加要注重细节部分,安装人员要对机械设备有清晰的了解,按照标准的安装步骤来安装整个机械设备,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性。

3.2 管理方面

建立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让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管理人员要重视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定明确的安全管理方案。定期检查机械设备的情况,这样的方式可以及时地发现机械设备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保证后期的工作。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员工的管理,重视员工职业技能的培养,定期对员工展开培训和学习,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同时促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提高工作效率。制定应急方案措施也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尽可能的预测在实际的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制定应急措施,减少因为突发状况造成的损失。规范化机械设备操作流程,机械设备操作的每个流程都有详细的说明,让员工对整个工作流程有清晰的认识,方便下一步的工作。对员工在操作机械设备时有严格地要求,员工必须要按照相关的规定开展工作,不能随心所欲地操作机械设备,提高设备操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3.3 人员方面

工作人员必须要通过培训熟练地掌握设备操作,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职业技能才能上岗工作。员工还要定期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员工在平时的工作中不仅要规范地操作设备,还要定期检查设备情况,对那些经常会出现故障的部件要特别地注意。如果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机械设备存在问题要及时记录,并反映给技术部门,避免后期工作中出现事故。工作人员在操作设备时要严格按照规章工作,发现设备出现异常时,要及时停止工作,找出原因,问题解决后才能重新开始工作。员工要对自身的工作有正确的认识,意识到石油化工工作的重要性和危险性,提高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4 总结

总而言之,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安全工作是整个石油化工实业发展的关键。要想从根本上减少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故障,应该找出造成故障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管理人员和设备操作人员都要树立安全意识,重视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养护和维修,促进石油化工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省级特色专业 石化行业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一直准确定位于培养石油化工行业高素质的化验分析高技能型人才,具有鲜明的石化行业特色。石油化工产业是湖南省最大的千亿产业群之一,是湖南省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拉长在湘石化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石化产业集群。本专业的定位适应湖南石化产业“十二五”战略发展要求,满足了全省石化产业和岳阳区域经济发展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院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被确立为“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关于如何建设“省级特色专业”,我认为应突出“特色”二字。本专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本专业由长炼职工大学、长炼职工培训中心、湖南长岭石油学校和长炼技工学校的分析专业合并而成,本专业出身于石化企业,石化行业背景深厚,校企融合度高;二是石化产业为湖南省支柱型产业,本专业服务于地方经济,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三是湖南石化职院坐落在岳阳市云溪区这一湖南省石化产业基地腹地,毗邻中石化长岭分公司和巴陵分公司、岳阳云溪化工园区,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深入企业,感受石化企业文化,学习操作技能,形成职业化素养。本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应充分利用自身“特色”,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建设湖南石化分析检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打造省内一流、国内知名专业。具体而言,“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省级特色专业”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 建设“校企一体、共生共荣”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应以CEA(长岭地区经济合作协会)为基础建立校企合作平台,进一步加强与湖南石化职院的办学母体——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简称“长炼“)的联系,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共管毕业生就业,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培互聘,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做到“资产运用一体化、教学培训一体化、育人用人一体化、专兼职教师一体化”,形成“校企一体、共生共荣”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为加强学院与企业、地方服务机构的信息沟通,促进校企合作机制有效运行,本专业应建立并不断完善信息化市场运作平台。该平台使本专业学生方便在长岭地区企业实习和就业、共享政府职能部门搭建的高技能人才用工、培训信息平台,同时,学院还将与地方和国内规模较大的化学工业园区、信息咨询公司等合作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切实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保证专业人才“订单式”培养比例达到50%,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以上。

2 创建“工学结合两主体、校企合作三对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应以“能力本位”为主体,兼融“知识本位”,充分结合企业分析检验岗位的核心竞争力,把学生分析检验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同时,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职业态度、职业品格的形成,培养高素质的、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分析检验人才。依托办学母体企业——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及相关企业,实现学校与企业“两主体”育人,继续深化已有的“2+1”、“双证书”、“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形成“学校培养过程对接企业工作过程,学校教学内容对接行业先进技术,学校教学活动对接岗位生产实践”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应每年对岳阳、湖南省和国内石化产业发达地区各进行一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需求市场调研,撰写年度市场调研报告,结合工业分析与检验岗位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紧贴市场需求。面向地方区域企业,依托行业企业,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制订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培养过程对接企业工作过程,学校教学内容对接行业先进技术,学校教学活动对接岗位生产实践”,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校企深度合作、企业全程参与”的订单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订单培养,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课程质量监控等,主要由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把关,加强对企业分析检验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

3 基于“素质核心、能力本位”课程理念,建设“四个职业化”课程体系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是:基于石化分析检验过程,以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建四个“职业化”课程体系。

篇11

【关键词】安全管理模式;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应用

随着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蓬勃发展,且石油化工行业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质,在安全生产防护与管理方面更应采取积极有效地应对措施及管理办法,而安全生产始终应作为石油化工企业内部管理重要的基础性内容而贯穿于始终。由于企业的生产安全不但能够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的效益,而且还跟企业的形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现代管理的重要内容,在2002年我国加入WTO之后,石油化工企业也将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作为一项指标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成为研究课题。安全管理模式的应用逐步拓宽了石油化工企业在效益和形象双方面的思路,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保证,一方面能够直接减少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避免造成企业减、停产、运营中断和人员伤亡等生命财产损失,另一方面加强满足从业人员及社会对物质和经济两方面的需求,企业形象大大提高。

1.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管理的问题及重要性

虽然在近几年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管理方面先进性有所提高,但部分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仍然停滞在传统模式的阶段,由于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外部环境是对生产过程的管理,传统的管理落后陈旧必然存在局限性,其在安全生产标准及法规的教育和安全检查与考核等制度方面的缺陷非常明显,起到的作用已然发挥到了极致,但重要性依然不可忽略。

安全生产对石油化工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安全生产具有保障企业运营物资与设备基础的作用,同时也是石化企业正常生产运营的前提。如发生安全事故,造成的生命及财产损失将对石化企业赖以生存及发展的物资与设备基础给予极大的挫伤。由此可见,安全生产隐患是石油化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相对重要的不稳定因素,不能将这一因素完全消除,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不能说具有良好的基础。

(2)保证安全生产是保证石化企业生产运营顺利和创造经济效益的前提。安全事故发生率控制的好,生产过程顺畅,从业人员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能得到满足,企业形象树立良好,市场竞争力加强,经济效益的提高不在话下。

(3)安全生产的保证能够创造一个较为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吸引大批专业人才和激发技术员工工作能力,工作效益广泛提高。而企业良好的形象代表着市场信誉,关系到被消费单位认可的程度和速度,保证企业安全生产换来的还有在社会市场中的良好形象和经济效益,间而之在市场竞争中就具备了更多的有效竞争筹码。

2.安全管理模式在石化企业生产中的应用

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安全预警体系

科学建立一种具有针对性的安全事故隐患预防与控制的制度体系是对企业安全生产和降低事故发生率的必需保障措施。从安全预警体系建设中,我们发现其主要的预警控制范围包括: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可能导致安全事故或扩大事故的隐患和引致员工职业病或中毒等危及健康的作业环境等。

应用安全预警体系使石化生产的危险性得以控制或解决必需要做到正确认识石油化工生产作业过程中留置的危险源,通过对生产工艺及流程中的危险要素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规范进行通彻分析和研究并评价,尤其是要针对其中潜在的一些工艺缺陷问题作重点预控,有必要的可建立起一种近期或长期的预防与控制计划,有效实施现场动态监控,如发现有事故前的征兆,应立即停止生产,并及时报警和整改。同时,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需要按照规范要求制定针对重要环节的风险评估和预警应急处理方案,在制度上有实施性地抑制突发事件的发生或扩大,从而避免或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另外,石油化工企业相关的安全主管部门应以常备状态做好安全隐患治理的预备工作,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检察与管控力度,并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基本原则贯彻实施石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积极应用新兴的工艺技术和新型的设施设备,最大化的提高检察与管控水平。

2.2安全生产与防范治理

石化生产存在事故隐患就需要及时查找和整改,并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与防范治理的措施。一方面要制定一种计划长期性的检查规定,主要对隐患部位的名称和治理期限做详细记录,二方面是可以落实单位项目的责任承包制度,对控制关键工序部位和设施设备的运行情况应有所掌控,从而真正意义上起到保证安全生产与防范治理的作用。

2.3突发事件的应变处理

石化生产作业中会有突发事件的情况发生,而应变处理的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通常我们认为,在石化生产中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变处理能力需要包括对易燃易爆物料和有毒物料的泄漏问题的处理、爆炸事故的紧急处理以及突发火灾的现场急救等。

2.4安全意识

石油化工企业在保证安全生产管理方面还需做好建立并完善各项安全生产作业规章制度的工作,积极响应社会发展大势,极力应用并推广如杜邦安全管理模式和以“健康、安全、环境”为核心的管理体系等。同时,实施必要的安全生产责任承包制度,围绕生产工艺为核心内容,严抓岗位责任制度的落实工作,以形成全方位的管理结构形式。另外,加强安全意识的宣传与学习活动,提高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作业技能和安全意识。

3.结束语

安全生产管理是石油化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先进地安全管理模式在石油化工企业生产中的应用将是更进一步加强保障工作的拓展。其极力地被推广与应用并保持持续改进将是我国石油化工安全生产促进企业发展走向更光明的又一大步。

【参考文献】

[1]刘伟谦.浅谈石化企业的HSE方针目标管理;安全、健康和环境;2004,04(03):27-28.

[2]张春阳.浅析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能源与节能;2011,(11).

篇12

关键词:教育管理 学生管理 辅导员

一、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中学生的现状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省教育厅和中国石化长岭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主管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目前对于我院来说,学生作为高职院校研究的主体,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不仅受到教育工作者的直接影响,还受到社会因素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管理牵制的精力多,难度在增大。[1]根据对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120名学生随机调查结果对其现状分析,当前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二个方面。

1.自我管理、服务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比较突出

目前的在校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长辈们的长期的溺爱,使得相当部分学生的依赖性强,独立自理能力差。

学生在家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的迁就和宠爱,在学校容易特立独行,妒忌心理较强,容易产生矛盾纠纷。

2.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有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有的缺乏动力和学习兴趣,甚至有的同学基本技能难以达标。

二、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管理中辅导员队伍存在问题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作为具有双重角色的辅导员,既承担着培养与教育的重任,也担负着管理与服务的责任。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规范学校的管理,是依法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也维护学校安全稳定,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2]

1 辅导员“入口”问题

我院招收的学生和本科类院校的学生有很大的区别,高职高专中的学生,在学习上,只有20%的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而对于本科类院校学生,却有80%的学生自己要学习,知道怎样学习。在面对这样两个截然不同集体的学生,辅导员的招聘和引进是应该根据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

2.辅导员的人员结构问题

2.1 年龄结构。我院的辅导员“两头”现象非常严重,年老的辅导员,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与学生有代沟,沟通不畅,难有激情;年轻的辅导员,富有激情,敢于创新,与学生沟通好,但是工作经验缺乏,有时候很难把握好相互之间的关系。

2.2专业结构。我院也没有根据学生管理工作这一特性及学校专业设置和学生特点进行辅导员配备。

2.3女性辅导员偏多。女性辅导员在工作上有耐心、细致,在接触女生和做女生思想工作方面,工作更容易开展。但是,她们工作一至两年,就要考虑结婚生子相关事宜,这样通常会影响半年或更长的工作时间。会给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安排和班级管理工作的延续性带来一定的困难。

3.工作职责和任务不是很清楚

辅导员工作由于其性质决定了在内容的综合性,似乎任何一项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可以交给辅导员去完成,辅导员工作职责上不明确。

4.辅导员的职称待遇问题

职称待遇问题是困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目前,我院由于辅导员人员“两头”较突出,再加上偏向年轻人较多,无职称比例很大。

三、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管理中给予的对策

1.正确把握辅导员入口

1.1正确看待我院辅导员学历问题

我认为辅导员的学历未必是越高越好,因为高职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也随之较低,他们需要的是将复杂的事情与问题简单化,而作为高学历人才往往会把简单的事情与问题复杂化来理解,这恰恰给我们高职学生接受事物的特点是相背离的。因此,我院在招聘和配备辅导员时,应当客观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合适的、真正发自内心的愿意从事辅导员这一职业的人才。

1.2 正视我院辅导员的专业问题

辅导员队伍建设,应根据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及相关性,在引进辅导员时就进行选择性的专业搭配。

1.3 合理搭配辅导员的年龄结构

建设好一支优秀的辅导员队伍,应该合理的建设和安排好队伍中人员的年龄结构,做好延续和承接工作。最好的年龄结构安排,是“两头小、中间大”,只有多引进中间部分人才,着重灌输学校教育理念,培养出对学校和学生都知根知底的辅导员队伍,夯实中坚力量,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才能更好的开展,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

2.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

明确辅导员工作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寓教育于学生党建和团建、日常教育管理与服务以及第二课堂建设的指导,而非一般教学行为的服务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才能达到科学管理的效果,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

3搭建培养平台,鼓励辅导员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

3.1 鼓励支持辅导员外出参加学习和培训

辅导员的理应通过各种学习形式,进行学习和提高自己,如团体培训、个体自主学习与提高学历学习、集体交流、开展调查研究与科学研究等。同时,在所遇到的每一件事情中获得经验,从大量的感性工作中探索学生工作的规律,从实践中学习,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

4做好辅导员的职称待遇安排工作

做好辅导员的职称待遇安排工作,也就是解决辅导员的前途问题,是安定辅导员工作情绪的基本保证,也是辅导员队伍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学校要在组织上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辅导员的职称待遇问题,学校党政领导要更加高度重视,建立一套符合辅导员岗位要求和队伍实际的职务评聘标准和程序,有章可循的提升辅导员的职称和待遇。

辅导员队伍稳定了,工作热情提高了,才能将学院的学生教育管理做的更好。为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施展,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正确引导是关键,重视影响学生行为的因素是基础,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核心。笔者认为应“坚持一个中心,培养二种行为,明确二个基本目标”。

1.坚持“教育人性化”为中心

作为班主任应对学生赋予爱心,从关心他们的生活入手,教会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2.培养集体意识行为和良好个

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引导他们参与集体活动,使学生从中得到乐趣,从而使班集体的关系融洽,同学间和睦相处,以带动学生个体积极进取的意志。

总之,在我院学生管理工作中,促进辅导员建设,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学生多彩的课外生活四个方面,才可以营造和谐的校园气氛,创建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大学生活中视野能得到开拓,知识得到延伸,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 方江华,李勇.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2002,(2)。

[2]孟繁中、许海光,葛占胜.浅谈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8,(6):27~28。

篇13

关键词:技能竞赛 文化 和谐校园

校园技能竞赛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职业技能的比拼,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反应、协调和意志等能力的一种文化。旨在突出学生敢于“亮剑”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提高其职业技能、职业人文素质。校园技能竞赛文化是我院精神、形象、秩序和环境的集中体现,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

一、 树立高职教育理念,营造校园技能竞赛文化氛围

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院认真探讨技能竞赛文化建设的思路与目标,通过大力营造校园技能竞赛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和敢于“亮剑”的拼搏精神,着力培育昂扬进取的技能竞赛文化,弘扬顽强拼搏的竞技精神,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促使全院师生养成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形成善于团队合作、乐于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1、开展宣传攻势,形成人人参与、奋勇争先的校园氛围

营造昂扬向上的技能竞赛文化氛围,对建设校园技能竞赛文化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充分利用院报、校园新闻网、宣传栏、广播站等媒体,对技能竞赛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个人进行广泛宣传,激励师生爱祖国、爱学院、爱专业的精神。每当师生凯旋归来,学院组织学生在校门口举行隆重欢迎仪式。对获得省级以上团体一等奖的团队,学院订制拱门、悬挂横幅迎接。学院还组织召开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经验交流会,由获奖选手以及指导老师向低年级学生代表、领导、教师等介绍竞赛过程、获奖感悟。通过座谈,不仅为今后的竞赛积累了经验,也激发了全体师生团体意识、竞争意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院每年年底召开技能竞赛表彰大会。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和典型的推介,逐渐在校园里培植出一种人人参与、争当先进的技能竞赛文化氛围。

2、对接企业需求,营造笃学精艺、敢闯敢拼的职场氛围

在打造技能竞赛文化的过程中,我院立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意识,紧密结合企业文化的要求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根据化学工业“两高、两有、两易”的特点,我院在开展技能竞赛培训、技能比武和实习实训时,注重把“6S”管理等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把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贯穿于建设的整个过程,努力营造高职校园的职场氛围。

二、构建技能竞赛机制,夯实技能竞赛文化基石

在推进校园技能竞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以下举措:

1、加强领导,健全技能竞赛机制

学院建立了党委、行政统一领导,教务处牵头,宣传部、实训处、团委、后勤处等多个部门紧密配合的技能竞赛的机制。学院成立了技能竞赛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教务处对全院开展的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及参赛培训过程进行统筹管理,规范各类组赛行为,把竞赛工作的组织管理纳入常规工作。同时,积极推行竞赛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人提交立项申请书,审核通过后即立项,并明确其责任和获奖目标。

为确保技能竞赛文化建设有序、规范地进行,学院制定了《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技能竞赛文化建设规划》、《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

2、强化意识,搭建技能竞赛平台

为强化师生参赛、组赛意识,拓宽师生视野,学院每年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技能节和科技文化节,并连续承办了三届湖南省劳动厅组织的计算机应用大赛,承接株洲市分析检测工种和化工仪表工种的技师比武以及湖南海利公司等企业的职工技能比武。2010年,学院承办了全国化工行业职业技术学院英语课说课比赛。近年来,各系部在校内组织了丰富多样的知识、技能比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竞赛,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技能竞赛文化氛围。

3、增加投入,确保竞赛经费到位

学院在每年的财务预算中都专门设立了竞赛经费,用于各类参赛、训练及校内组赛的支出。对学院承接的各类技能竞赛则另拔专项资助经费。经审核通过的竞赛项目,由教务处牵头,所在系部提出申请,实验实训处第一时间进行参赛所用仪器设备、耗材的采购。从而多方位确保了组赛、参赛经费足额到位。

4、创新机制,激发师生的参赛热情

学院建立了以奖代酬的竞赛奖励办法。各系部则推荐品学兼优的获奖选手评选国家级励志奖学金。竞赛获奖选手在毕业推荐工作时优先推荐。在竞赛培训指导工作获得优秀的,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的重项指标。学院大力宣传在技能竞赛文化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通过典型引路,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参赛的积极性,为学院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和在各类比赛中取得不俗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亮剑技能竞赛赛场,凸显校园技能竞赛文化建设成果

2005年至今,在国家级、省级各类技能竞赛中,湖南化院学子先后荣获国家级、省级各种奖项230项,其中团体和个人一、二等奖达100余项。

化工技术类专业学生在全国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化工操作技能大赛中屡获殊荣。如2005年,学院囊括了全国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个人与团队14项冠军;2006年分别获得“华昌杯”全国首届职业院校学生化学检验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和全国第二届“南化杯”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2007年获“中控杯”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和“南化杯”全国首届化工检修钳工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2008年获“天成杯” 全国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中控杯”全国石油化工职业院校学生化工仪表维修工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和“南化杯”全国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第二届化工检修钳工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 2009年分别获得“扬农杯”全国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和“中控杯”全国化工仪表维修工技能大赛高职组团体一等奖,“中控杯”全国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竞赛和“环凯杯”全国高职高专生物技术职业技能竞赛高职组团体二等奖;2010年获全国有机合成工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化工总控工团体二等奖、生物技术职业技能操作大赛团体二等奖和化学检验工团体二等奖。

在化工类竞赛的带动下,非化工类专业在各项技能比赛中也是全面开花、捷报频传。2006―2010年,我院学子在省级、国家级的计算机应用、数控、会计实务与电算化、市场营销等技能大赛中分别4次获团体第一名,团体二等奖15个。

最引以为傲的是在2006年全国数控技能竞赛中,我院作为非机械类院校第一次参赛,面对如云强手,学院参赛选手和指导老师在时间紧、经验少、项目新、难度大的情况下,加班加点攻克技术性难题,最终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令组委会和兄弟院校刮目相看。这是平时扎实的教学质量的厚积薄发,更是我院浓厚的校园技能竞赛文化氛围中培养出的不畏困难,锐意进取的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

四、拓展技能竞赛文化建设成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1、“以赛四促”的理念,推进了学院的专业建设与改革

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设立的都是紧跟现代新技术,紧贴现代实际生产与生活的项目和赛题,而且赛场上比拼的不仅仅是参赛者的专业技能,还包括了参赛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心理综合素养。由此,引导专业教师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课程教学实施进行思考,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甚至重构课程教学体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从而推进了教学改革与研究,推动了专业建设与发展,使之惠及全体学生。同时,教师在各类竞赛的组赛和备赛过程中,倍受锻炼,无论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是教育教学方法和管理理念都有一定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2、奋发进取的技能竞赛氛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奋发进取的技能竞赛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开阔视野,促使其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公平、和谐的竞争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和融合,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感受到了职业情境,领悟到企业管理文化,为优秀人才的培育创造了条件。各种技能竞赛把智育与德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促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

3、努力拼搏的技能竞赛意识,促进了学院和谐校园的建设

篇14

石油化工产业是国家、广东省的支柱产业,根据《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继续维持较快增长态势,产值年均增长9%,2015年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8万亿元。计划“十三五”期间石化和化学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决定行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将是人才的质量和行业的人力资源队伍素质”。截至2013年底,我国石化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72万家,从业人员707.5万人。近年来,来自各类院校的毕业生约占行业新增从业人员总量的77%。“十二五”期间,石化行业仍然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全行业技能劳动者每年需要增加27.4万人,高技能人才每年需要增加10.4万人。广东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技能人才需求紧缺更加突出。为服务地区经济、培养符合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我院联合企业对化工装备技术专业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绩,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以“教学做”一体化理念的化工装备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我院通过校企合作、专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式,以石化行业职业标准为参考,分析化工装备技术专业人员核心岗位专业能力和素质要求,根据石化人才的要求以及高职教育的特点,依据“技能达到化工检修钳工高级工水平、理论达到技师水平”的标准,确定了“重安全、守规程、会操作、善沟通、能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育人目标。

本专业就业主要在石油化工生产企业、化工装置建设企业、化工设备制造企业和其它机械类制造企业工作,可从事设备维护、检修、制造、安装及设备管理、销售岗位,考取化工检修钳工中(高)级证(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必考);电工上岗资格证(安监局,选考)。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课程设置

依据本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聘请行业专家、有关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改革方案的设计。根据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的培养需求,以典型化工机械设备为载体,构建、实施基于“化工机械设备安装检修过程”的课程体系。实现了理论与技能、专业课与基础课、课程与技能鉴定、专业素质与职业素养的高度融合,遵循“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的理念,全面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如图1所示。

本专业根据工作岗位流程,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构,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将国家、石化行业主要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设备维护检修规程、化工检修钳工职业资格标准等融入课程体系中,并开发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工学结合院本教材。单门课程结构图如下图2,其中《离心泵维护检修技术》课程内容编排和教学设计如图3。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改革

1.实践教学体系要满足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化工装备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内单元实训、综合实训、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课内单元实训主要是强化基本操作,综合实训是安排学生在实训室和仿真工厂中进行某一完整项目实训,以实际生产的过程作为驱动,学生分组协作完成,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是学生在企业进行的实践学习,社会实践是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锻炼。本着“精讲多练,边学边练,学练结合”的原则,本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占教学活动总学时的 60%,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校内实践以生产性实训为主,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

建成钳工实训室、焊工实训室、化工设备检修实训室、机泵拆装实训室、管道拆装运行实训室、常减压蒸馏实训室、化工装备安装与检修仿真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项目教学内容全部采用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学生通过项目课程的学习,真正学到了职业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真正感受到生产岗位的工作状态,为社会实践以及顶岗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机泵拆装与运行实训项目中,校内实训项目完成按照化工企业工作要求为模拟,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完成工作任务,老师在课堂中起主导的作用。在实操训练中必须做到企业生产工作过程中对系统使用、维护、拆卸、安装和故障处理的要求,做到按规范施工、按技术要求完成任务。

3.校外顶岗实习,学生参与生产工作,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发挥背靠石油化工行业优势,我校与中国石化集团、南方石化集团、珠海宝塔石化集团、中冠安泰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广东金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第三学年根据企业人才质量需求,制订适合的顶岗实习方案,集中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形成“依托行业,校企共育的‘2+1’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必须严格执行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考勤制度,学生与企业员工同工作、同考核。在实习过程中,企业为每位同学配备1名指导教师,并签订了师徒协议,约束双方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配备1名校内指导教师,双师实施对学生顶岗过程的指导,学生在企业工作岗位“做中学”、企业师傅和老师在“做中教”,践行“教学做“”一体,弥补了学校如汽轮机等大型设备不足和化工装置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特点真实任务场景的不足,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真正实现“零距离”的上岗。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和所学理论知识,在企业导师和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保证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落实到位,使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对师资队伍的要求更高,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高超的技能水平,使学生信服,实现“做中教”,教?W团队需要提高“ 双师型” 教师的综合能力。具体措施有:

1.请进来:加大外聘教师的引进力度,请企业第一线的能工巧匠担任校内实训指导教师,使学生能够第一时间掌握企业所需的技能和前沿技术,为今后走上岗位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

2.走出去:通过选送教师到国内外职教先进学校进行培训进修、赴企业顶岗工作、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参与企业技术人员培训等措施,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水平。

五、创新评价模式,加强行程性综合考核

融合了行业标准和技能鉴定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教学效果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以教学过程、环节的考核与控制为核心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的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如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知识涵养、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表述等方面的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客观的评价。我们主要从理论知识环节、专业技能环节、综合素质环节的考核三方面入手。通过每一个环节的考核,可以较全面地掌握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