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范文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8: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科技创新行业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技创新行业现状

篇1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助

    1 概况及概念界定

    为了解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杭州市财政局、浙江理工大学《基于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助体系研究课题组》于2010年7月~2011年5月在杭州市开展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助状况的调查与访谈。

    此次调查行业涉及通信、环保、科技、生物、电子、农业等,地域涉及杭州下沙开发区、滨江区、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等不同类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17个。依据企业规模、产业特点、技术含量、受资助频次、企业成长性、享受资助类型等。经过筛选和比对,最终确定聚光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埃比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市农科院、杭州机科院有限公司等17家中科技型小企业。通过召开座谈会、企业实地走访、电话(网络调查)等形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助问题进行调研,希望进一步厘清资助体系、寻找不足、探索解决对策。

    行业不同,标准也不同,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学术界目前都尚无统一的表述。一般来说,科技型中小企业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发,具有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和技术性收入,企业中具一定科研人员从事创新工作并具有相应的研发经费投入,并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

    2 杭州市现有科技创新资助概况

    总体来说,杭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助体系在结构上主要可分为横向类别结构和纵向层次结构两大类。横向类别结构主要包括奖励类、环境类、融资类资助及各种补贴型资助;纵向层次结构主要涵盖国家、省、市、区四级的地方配套资助。

    2.1 横向资助种类

    2.1.1 环境类

    ①创新平台建设

    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鼓励大学生、留学归国人员以智力为依托从事科技创新,及时转化科研成果,进一步发挥科技的辐射功能,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研究开发、技术推广、软硬件共享、产品检测、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管理咨询、人员培训等多方面服务,杭州市颁发了《杭州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管理办法》,杭州市于2006年先后建立了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孵化器平台。目前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已达16个。平台建设对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农业科技企业等根据不同规模、技术含量提供硬件、技术支持,成功解决了一批小企业的技术发展瓶颈问题。杭州市科技局、财政局从2007年至2010年共资助孵化器资金金额达447.8万元,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6个,资助金额达3590万元,如下图所示(单位:万)。

    ②行业研发中心及产学研合作

    行业、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及相关奖励措施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提升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建设水平,发挥技术创新作用,杭州市科技局了关于《杭州市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行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关于鼓励企业建立和引进研发机构的实施办法》等对一批能起到榜样、示范效应的特色行业、企业研发中心进行资助、奖励。同时,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运用现有研发部门成立研发中心,杭州市在资金划拨、人员配备、场地等方面也给予了政策上的倾斜,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及进一步发挥好社会服务职能。自2007年以来,各种研发中心共资助经费8045万元,如下图所示。有效促进了同类行业间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创新和应用,为行业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咨询、等科技服务。

    另外,为进一步鼓励与支持杭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联合了《杭州市产学研合作项目奖励办法》、《关于鼓励企业建立和引进研发机构的实施办法》等通知,有效促进了杭州各新城区及县(市)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科研合作,从2007年杭州市共资助产学研项目金额达4116万元,见下图。

    ③大院名校、大院大所

    为进一步营造更好的科研环境,发挥外内外尖端科技对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杭州在引进技术方面了《关于引进“大院名校”联合共建科技创新载体的若干意见》,拟以杭州余杭区“海创园”依托,临安青山湖科技城为载体,通过市政府出资的模式打造一批“大院名校”,切实发挥高科技技术对杭州产业升级的引领作用。2010年起设立引进大院名校专项资金,出台了《杭州市引进大院名校研发机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用于杭州市区域范围内重点推进省级产业集聚区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研发机构的科研条件建设。

    2.1.2 融资类

    ①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为了更好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以便对具有潜力的初创性企业进行引导性资助。杭州市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它旨在通过扶持商业性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引导社会资金对初创期企业进行投资且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政策性基金。该项目伴随着2008年的《杭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试行)而全面实施,杭州市、各区、科技银行按比例出资,通过阶段参股和跟进投资方式,支持了大批新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2007年至2010年共资助资金金额达67010万元,见下图。

    ②信用担保

    为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压力,杭州市财政局于2002年了《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同时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企业法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事业法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协会(社团法人)等三种信用担保机构,各级政府、各区、县(市)也在设立专项资金,创业资助、风险补偿的资助以及奖励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大开绿灯,以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③科技银行

    运用金融载体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延长“助困”手臂是杭州市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帮扶的途径之一。受传统融资体制机制的制约,以高成长、高风险为特点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处于银行信贷的“盲区”。而在杭州市政府牵头下,当前依托杭州银行成立和运行的杭州科技银行,按照相应比例的基准利率对中小企业贷款,政府给与科技银行基准利率20%的补助,科技银行将这笔款项作为“风险池”滚动积累,以增强信贷抗风险能力,进一步降低放贷门槛,有助于解开杭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症结”,有利于实现科技金融合作模式的创新。通过建立“银行 担保 投资 政府支持”的独特运行机制,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④天使担保

    杭州市科技局通过深入调查后,大胆改革科技财政投入使用方式,从2008年起,从4000万元的种子资金中保留1500万元仍按照原来项目申报的资助方式,安排2500万元设立“天使担保风险池”,由无偿资助改为“风险池”,为处于种子期的初创企业提供“天使担保”。为大批初创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贷款机会,财政科技资金也得到了高效利用。天使担保基金通过与银行合作有效放大了资金,增加资金扶持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加强对项目的后续辅导和管理,从而持续有效的推动杭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2.1.3 奖励类

    ①种子资金

    根据企业发展潜力、具有一定成熟度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也是杭州市对中小企业进行科技扶持的有力举措。杭州市,《杭州市科技创业种子资金资助管理办法》,设立种子资金。通过对经市级以上科技行政部门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内的孵化项目根据项目大小进行种子资助,对一批成长性强、前景好的中小企业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2007年至2010年,资金金额达8779.5万元,见下图。

    ②创新资金

    为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杭州于2003年设立的技术创新资金对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给予奖励,同时对创新技术获得国家、省、市等创新的项目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例如凡获市创新基金及国家创新基金、省创新基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均可以按照比例得到市、区创新资金的资助。2007年至今,已划拨创新资金4277.5万元,每年划拨金额分布图如下。

    2.1.4 各种奖励及补贴

    ①孵化器奖励

    为鼓励企业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激活创新潜力。杭州市对被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等认定为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项目,在不同阶段给予一次性或不同等级的奖励。目前为国家级奖励100万元、省级50万元;对年度考核成绩优秀的市级孵化器给予各企业不超过10万元的奖励;孵化企业在孵化期间或孵化毕业后1年内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分别给予每家奖励15万元、10万元和5万元(以最高标准奖励一次)。另外还包括技术创新项目奖励、企业研发中心奖励及专利资助等。

    ②企业奖励

    为进一步优化创业机制,集合创新要素,改善创业环境,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科技型初创企业,造就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家。杭州市政府了《杭州市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工程(雏鹰计划)的实施意见》,该计划通过“雏鹰计划”专家组对入库“雏鹰企业”筛选的方式,选择一批优势项目在融资、政策等方面给予奖励资助。该项目旨在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形成技术水平领先、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企业群,该项目自2010年6月起全面启动。在“雏鹰计划”实施期间,杭州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5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采用项目资助、奖励和其他政策支持等形式,对列入“雏鹰计划”的企业进行扶持。

篇2

【关键词】查新行业 人员管理制度 建议

科技查新的主要主体就是信息服务机构,其发展应用基础是科技信息资源,研究的主要手段就是信息研究,在此基础上提供新颖的科技项目等公开文献为衔接方式,主要是一种查证服务型工作。能够在专家评价科技项目的同时为其提供更为系统客观的文献检索,能够真正的提高专家的评价准确性。

科技查新的主要主体就是信息服务机构,其发展应用基础是科技信息资源,研究的主要手段就是信息研究,在此基础上提供新颖的科技项目等公开文献为衔接方式,主要是一种查证服务型工作。能够在专家评价科技项目的同时为其提供更为系统客观的文献检索,能够真正的提高专家的评价准确性。

一、查新行业管理体制现状

科技查新咨询机构众所周知就是拥有科技查新业务方面规定资质的一种咨询机构,主要是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对此类机构进行资格审核。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科技发展迅猛,各类创新主体逐步深入研究和关注科技查新领域,各类大专院校和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开始重视科技查新咨询的功能。科技查新咨询越来越被更多人认可和推崇,逐步成为一个热门行业。在需求增大的同时也推动创新的发展进程,科技信息咨询一改传统的单一查新工作,开始向科技信息咨询体系完整化方向发展,以科技情报的市场调研、专利的咨询和分析、竞争情报以及科技政策为主要的指导,逐步扩大业务范围。与此同时在在地域分布上也是逐步在各级省市建立,科技查新咨询机构的总体数目正在逐年增加。伴随着机构数量的增多,如何实现各级查新咨询机构的规范有效管理成为了各级政府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面对如此众多庞杂,跨学科的不同查新机构,如何实现科学的规范化统一管理已经成为目前的首要问题。

专业素质的良莠不齐也是查新行业管理体制无法实现规范统一的重要原因,在专业知识方面,查新人员面临着种类繁多,涉及范围极广的各类不同查新项目,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学术水平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提高势必会影响查新工作的质量,随着科技和学术领域信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如何快速掌握陌生专业的不同课题实质和内容要点对于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困难,很可能出现信息偏差,理解失误,漏检误检等问题,这都会影响查新结论的准确性和查新资料的参考价值。这些对于查新行业实现管理科学规范都极为不利,亟待解决。

二、查新行业管理制度建议

(一)政府部门参与管理

以省内的科技查新机构管理为分析案例,科技建立起专业委员会,或者以行业协会的形式来对省内的各级别不同领域查新机构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制定统一的行业准则和行业要求,以此方法来达到整体提高科技查新咨询机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目的。在规范的管理基础上逐步实现服务扩大化,实现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科技查新咨询工作的主要作用就在于,科研主体申报科技以及科研主体课程鉴定的时候,由科技查新咨询机构出具专业的查新报告,提高科研管理部门的项目审核科学性和专业性,这份科研查新报告使政府实现科学决策的首要关键,查新工作人员要充分了解查新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如何,从而实现有价值的审核项目的顺利实施,实现国家科技资金的高效利用,也防止政府忽视有意义的科技研究课题,实现对其有效的国家资金支持,从而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科技查新工作无论是工作内容还是工作性质都离不开政府的科技管理部门,只有实现科学管理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配合才能实现科技查新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各级科技查新机构参与管理

为了给各个学科的科研工作人员提供高质量的准确科研信息,科技查新行业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深度知识储备和广泛的学科涉猎,对于新兴学科和技术具有敏感的洞察和理解能力。最近几年来,地方性特色领域科研查新咨询机构不断增加,由此对于传统的单一评价标准就完全不适用了,所以对科技查新员的素质和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管理应该实现参与的基础上提出管理的意见,只有各级科技查新机构积极参与到行业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审核中,才能保证制度的实际运行达到实效,建立起科学权威的评审标准。从而避免出现外行人员脱离实际的管理规定或者不切实际的政策要求和考评制度,从实践中挖掘真理,从而为科技查新工作人员构建良好的发展和学习空间。

(三)建立健全的查新人员考核制度

根据人员的资质差异和能力不同,只有建立起从业资质级别评定和专业的资质评定制度才能健全查新行业的人员管理制度。为查新行业人员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提供良好的人员基础。查新人员要严格执行挂牌上岗制度,实现人员素质透明,用户可自主选择查新人员。由此采取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可以实现人员质量的保障和人员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从传统的一般参考咨询类服务向深入特色化服务转变的同时,要求服务人员从查新的课题和内容入手,针对性的分析所需内容,通过学科和专业特色等不同角度全面评定。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的就是有重点领域硬实力的专业性科技人才,对于查新人员更是如此,查新机构无论是专业性较强的还是综合性较强的,都应该培养查新人员在单一学科的深入研究,和专业性的突出优势,从而保证查新结果的高质量和专业性,建立健全查新人员专业领域考核与资质评定,从而保证人员高素质的基础上,推动查新市场健康发展。

三、结语

我国的查新行业近几年发展迅速,管理制度的规范和统一是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在充分分析我国科技查新管理制度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只有规范查新从业资质的审核与评定,同时规范查新人员管理才能引领查新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高行业信誉,真正实现科技查新在国家科技管理中的重要决策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珑,袁飞,汪华方.关于建立查新行业人员管理制度的建议[J].现代情报,2007.

篇3

〔关键词〕大数据;科技查新;科研创新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8.021

〔中图分类号〕G25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8-0109-04

A Study of Promo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by

〔Abstract〕The appearance of big data has provided the guarantee of abunda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meanwhile,has brought great challenge to the search,analyses,and ues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data.Through analys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and finding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this article especially proposed a series of measures of building big data by integrating resources of novelty search organizations,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ovelty-search talent team,standardizing the management of 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 and 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quality control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novelty retrieval work and to further propel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Key words〕big data;sci-tech novelty retrieval;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应运而生。就科研领域而言,大数据有望改变或重构传统的科学探索和科技创新模式,大数据一方面给人类的科研数据信息存储和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另一方面也给人类创造了数据挖掘和利用的巨大价值和机遇。本文将探索在大数据时代,科技查新机构通过资源整合、打造科研大数据等措施推动科技查新工作的科学发展,实现研究数据共享利用,从而实现科学技术研究的科学选题,避免重复研究,进一步推动科研工作的创新发展。

1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与科研创新的关系

11科技查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

科技查新是一项集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于一体的信息咨询工作,是运用手工检索及计算机检索等手段,对某一领域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对比分析,对待查的科研立项或科研成果或专题、专利发明的新颖性做出基于文献对比性结论的过程[1]。目前,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已经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领域。因此,在科研课题申报中,即便是某一领域专家学者也不一定对所有科研信息做到全面的深入了解,可能会对特殊领域中的某些特殊课题的现状把握不够而做出主观性的判断[2]。科技查新是科研创新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一份高质量的查新报告可以提供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尚未研究的空白点。科技查新既可以为科研立项提供客观依据,避免低水平、重复性研究,又可以为科技成果的鉴定、转化等提供科学参考。同时,科技查新还可为科技人员进行科研创新提供可靠而丰富的信息,使科研人员可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用于科学研究。如设立在河南中医学院的河南省科技查新站拥有如SCI、Pubmed、SpringLink,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综合及医学数据库上百种,通过开展科技查新服务,已经为学校乃至省内的中医药类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科技查新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取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查新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前提,在科研创新中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12科研创新对科技查新提出更高的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科研创新更是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查新在科研创新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在大数据、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研究的分类呈现精细化发展,数据存储量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从而导致信息资源的获取难度明显加大。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寻找有用的信息进行知识积累,并从中寻找空白点和创新点进行科研创新,是摆在科技查新人员面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与此同时,科技查新工作也暴露出的问题诸如服务服务意思和理念不强,缺乏竞争和市场化运作机制,查新数据资源不足、信息分析能力不高,服务内容分单一等都严重制约了科研创新的发展。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科研创新对科技查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科技查新工作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提高科技查新质量。

2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的现状

截至2015年初,由国家科技部、卫生部以及教育部批准认定的查新机构,加上各级行政部门认定的查新机构已接近400家[3]。科技查新工作得到了国家科研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受到了科技人员的广泛认可,科技查新用户群在不断地扩大。科技查新为科研课题的立项、科技成果的转化、专家评审等提供了客观依据,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信息保障,有力支撑了科研创新的发展。科技查新工作自身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科技查新数据库资源不断地完善,科技查新工作越来越规范,科技查新的质量也越来越高。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科技查新工作已经形成了一个多行业、多维度的行业格局,步入了良好的健康发展轨道。但与此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科研活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要求,面对类型多、动态化、价值密度低的海量大数据信息,科技查新工作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有待改进与开拓发展。

21查新数据资源建设与共享开发不足

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完善的科技查新文献资源数据库系统,国内各科技查新机构由于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订购的科技查新数据库也不尽相同,并且查新机构之间的数据不能共享利用,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在查新数据库资源配置中,期刊及专利数据库较为完善,而其他如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成果等较难获取。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具有“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特征的大数据信息,单就数据库的查新是远远不够的,不把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纳入到科技查新范围,查全率的不足肯定导致结论的片面性。

22科技查新人员的复合素质有待提升

21世纪科学技术研究的一个显著发展趋势就是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不同学科之间的大跨度、多方式的广泛交叉以及边缘学科兴起。科学研究的交叉发展一方面会给人类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重大的突破;另一方面也对科技查新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查新人员若要准确捕捉与把握项目的技术创新点,需要了解各个学科的前沿知识并融会贯通,掌握不同学科的专业术语,制定出科学的检索策略,这就要求科技查新人员除了具备敬业、务实、探索精神外,还要具有广博知识面和专业技术理解能力、文献判读能力、计算机检索能力、写作总结能力、外语翻译能力等[4]。因此,复合型查新人员的引进和素质提升迫在眉睫。

23缺少科技查新质量监控环节

虽然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制定有《科技查新规范》,对查新合同、查新策略、查新程序、查新报告的撰写等内容做出了规定,但也只限于流程上和格式上的规范,对于科技查新报告内容的质量是无法做出客观评判的。虽然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设立了审核员审核机制,但审核员不参与查新过程,也只能对查新报告形式上的东西进行审核。由于缺乏对查新报告内容的质量监督,查新员和审核员仅凭个人道德和职业责任感的内在约束,容易导致失职和不负责任行为[5],使科技查新流于形式,降低了科技查新的权威性。

24科技查新的服务模式还比较单一

一直以来,大多数科技查新机构都是被动的服务模式,坐等科研人员上门寻求查新检索服务。工作的内容也局限于对申报的科研课题的新颖性和创新性进行判断,出具科技查新报告供科研管理部门参考。由于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单一,如果科技管理部门没有科研课题立项申报、科技成果鉴定或评奖必须出具科技查新报告的硬性规定,则很少有人自愿、主动地来进行科技查新[6]。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环境下,科技查新机构单一的查新服务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科技查新机构除了常规的新颖性查新之外,还需要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进行有效信息的挖掘,主动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创新开展多种服务模式,推动科研创新的发展。

3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推动科研创新的对策

31推动查新机构资源整合,建立科研大数据

311成立权威管理机构,推进数据库资源共享

虽然近30年来,我国的科技查新行业发展迅速,但由于这些查新机构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也导致了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特别是国家取消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行政审批之后,科技查新行业实际上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7],严重影响了科技查新工作的健康发展,更谈不上数据资源的共享利用。因此,应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科技查新行业管理部门,对科技查新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和动态评估,拟定行业发展规划,积极统筹整合各查新机构信息资源。一方面可以大力推进查新数据库的统一采购或者联合采购。实现数据库源资的共享利用,不仅能节约大量的购买经费,而且也能丰富各查新机构的数据资源,扩大检索数据库范围。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个分布式的科技查新成果数据库,各个查新机构负责录入本单位的查新成果,通过统一的检索平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实现科研课题的快速,提高科技查新效率。

312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科研大数据

全球范围内,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正成为趋势,有关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大数据战略性,大力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我国也与2015年8月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就科研创新领域而言,国家有关科技管理部门要抓紧时间落实纲要精神,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统筹规划科研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科研数据资源和设施平台、整合分散的数据中心资源,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建立国家科研大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分析和挖掘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和长期保存工作,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能力,构建互联网信息保存和信息服务体系,打造科技查新大数据,为科技查新工作的质量提供基础保障。

32加强科技查新人才队伍的建设

321查新机构要提升服务质量,必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查新机构要合理配置查新人员结构,除了引进高层次的图书情报人员之外,还要根据服务学科的不同,引进相应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服务人才。毕竟术业有专攻,专业技术人员会更熟悉国内外该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在科研查新过程中能更好地与科研人员进行沟通。

322开展专业素养+信息分析技能的培训,提升查新人员素养

科研查新人员不仅要具备计算机知识、数据库知识、信息检索技能和必要的外语能力,还包括掌握必要专业领域知识和分析判断能力,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研究。目前,国内查新员的培训内容往往只注重检索技能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科技查新机构应该根据科技查新人员的知识结构,采取开展专业素养+信息分析技能的培养方式并形成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具备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23推行按专业分工的查新工作模式

目前科研领域的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科技查新机构要逐步建立按专业分工的查新模式,即在查新任务的分配上,尽量做到将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的课题分配给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查新人员完成[8]。具备专业知识的查新人员熟悉本领域的科研动态和发展趋势,能够准确捕捉与把握课题创新点,也能更好地和委托人进行沟通联系,制定出科学的检索策略,工作起来也会游刃有余。与此同时,通过长期接触某一专业的查新项目,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查新人员专业知识的增长,提高查新工作的效率和查新报告的质量。

324注重科技查新考核管理,建立激励机制

查新人员和业务素养和工作态度也是决定科技查新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科技查新机构要加强对科技查新人员考核管理,制定合理的工作任务和考核办法,本着公平公正、适时适度的原则,建立精神嘉奖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人才激励制度。从而激发科技查新人员的工作热情,避免职业倦怠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科技查新质量。

33规范科技查新管理,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331建立、完善专家咨询制度

查新机构应当根据查新专业的不同建立学科专家库,聘请不同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定期到查新机构作咨询指导和查新监督。学科专家专业性强,对其所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将科技查新中遇到的专业上的疑难问题及时向各学科的专家请教,弄清、弄懂课题性质,少走弯路,防止检索出现偏差[9]。因此,建立完善的专家咨询制度也是提高科技查新质量的一个必要措施。

332建立定期抽检制度

科技查新的整个工作流程都依赖于查新人员的智力劳动。虽然国内查新报告实行的是审核员签字的审核机制,但由于审核员不参与查新过程,并且也不可能对每个科研领域都很熟悉,缺乏对查新内容的实质性的监督审核。因此,查新机构要定期对查新报告进行抽检,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抽检到的查新报告进行监督检查,从而促使查新人员树立职业责任感,认真做查新,细心写报告,杜绝失职和不负责任行为。

333加强科技查新的过程控制

我们知道,在产品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事前的产品质量控制阶段,事中的产品质量过程控制,事后的质量把关与处理阶段。而对于科技查新也按照质量控制三阶段理论进行管理,首先是加强事前控制――与科研人员的建立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有助于科技查新人员能迅速且了解课题内容,把握科研课题的查新点和创新点,确定检索策略和检索范围,为查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是加强事中控制――查新报告撰写工作。严格按照科技查新的步骤和顺序开展工作,并对每个环节制定相应的量化标准,科学、认真撰写查新报告书。最后是加强事后控制――查新结果的监督与反馈。定期对科技查新报告的质量进行动态评估,建立查新用户的反馈机制,对查新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查找原因并加以改进,从而帮助查新人员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科技查新质量。

34将查新工作贯穿科研活动全过程,不断寻求创新服务模式科技查新机构要改变以往单一的科技查新的服务模式,变被动的检索查新服务为主动的信息服务。查新人员要多与委托人的沟通交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检索技能,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前期调研、开题立项、成果验收、成果转化等科研活动全过程。通过科技查新把诸多分散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归纳、整理,通过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帮助科研工作者科学立项。针对特定的用户开展定题服务,定期主动推送与科研项目研究有关的最新信息、收集到的相关文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可使后续科研过程保持科学高效,也为科技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鉴定等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4结束语

大数据的出现既为科学研究奠定了雄厚的信息资源保障,同时又为科研数据查找、分析和利用带来了巨大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科技查新工作惟有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才能继续高效发挥科技查新的咨询服务功能,为科研活动提供科学依据和信息资源,从而推动科研创新的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何明举.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现状与问题[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10):89-90.

[2]王镭.用科技查新服务正确引导科研创新[J].现代情报,2010,(7):80-82.

[3]武茹.我国科技查新工作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图书馆,2015,(12):57-62.

[4]罗凌云.高校图书馆查新员的职业倦怠行为及其对策研究[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3):95-98.

[5]崔林.问题与对策:关于我国科技查新工作的若干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0,(7):30-31.

[6]孟婷婷.科技查新服务新模式探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12):8-9.

[7]谢新洲,夏晨曦,柯贤能.科技查新行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9,(12):9-12,36.

篇4

1.1政府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近些年来,政府应对科技金融提起了高度的重视,将科学技术与金融的融合发展视作社会经济进步的一项重要策略,并且不断地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一方面,政府直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不断推动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激励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强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合作力度。另一方面,政府还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以财政补贴的方式,间接性地促进创新科技金融的发展。

1.2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依旧是银行,而资本市场通过社会融资的能力还比较低。为了响应国家鼓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方针,我国的大银行也开始着眼于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贷款服务。另外,银行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门设计了更为多样化的金融信贷产品组合。除了信贷之外,还推出了相应的保险业务,为此类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一股良好的金融环境。

1.3科技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时期,充分挖掘资本市场的潜力,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当前较为重要的工作。针对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的现状,我国政府出台了相应的规定,从而加速资本市场的体制改革,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让更多的社会资本能够应用于企业发展中。尤其是在税收方面,我国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融资方面的税收,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有着战略性的意义。

1.4风险投资机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科技创新相关行业,是我国风险投资机构主要投资的领域。在我国一些高校人口密集区,汇集了大量的科技创新资源,但是却还未能形成高科技产业聚集区,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资金的投入,而风险投资机构在这一领域上的投资,大大地改善了这种局面。虽然目前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时间还不够长,但是其发展速度却非常迅猛,对于我国将科技创新技术,转变为生产力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2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当前政府重视科技金融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政投入力度,然而,随着这一行业的发展,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出来,政府的财政投入对于众多的企业来说,总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国家为了能够迅速推动该行业的发展,其财政投入对象集中在了较为大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很大一部分的中小型企业能够获得的财政支持力度比较小。另外,由于科技金融的风险性较高,政府的财政支持在投放时的检验要求较高,并且有些企业即便获得了合格证明,也很难得到财政支持。

2.2金融机构支持体系不够完善

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造成信贷困难的最大原因。首先,商业银行目前还未能针对此类企业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差异化的企业信贷标准,并且信用担保体系依然不够健全。其次,虽然金融机构针对科技金融方面的贷款额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是此类业务在金融机构所有的贷款业务总额中所占据的比例增长却不明显。最后,科技保险还比较欠缺,对于高技术产业的推动作用还不够明显。

2.3科技资本市场的发展还不够稳定

我国的证券市场具有波动性较大、稳定性较低的特征,并且由于证券市场中的投机者众多,使得资本市场并不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后提供较为稳定的市场环境。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导致了其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力度较低。同时,由于政府的调控作用,资本市场自身的资本配置功能并未能完全发挥出来,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市场失效,不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2.4风险投资机构的相关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我国针对于风险投资的相关税收政策还不够完善,当前的风险投资机构大多数都是以公司制的形式成立的,税收方面与其他行业的公司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存在双重征税的情况。二是我国的风险投资服务机构还比较少,导致了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效率比较低。三是风险转移和分散机制还不够健全,一旦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发生风险问题,就会导致较大的经济损失。

3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对策

3.1科技性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路径

一是要提升企业自身信用水平。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信用是立足于市场的基本前提条件,只有具备良好的信用,才能够通过融资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动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当通过提高自身财务透明度、增强抵御经济风险能力、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增设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等途径,来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二是要建立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科技金融的发展本质就是要依靠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要依靠强大的创新能力,不断地为自身注入发展活力。因此,此类企业应当通过提升技术创新实力、招纳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将更多的创新型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三是企业管理者要提升法律素养。作为管理者,应当通过阅读国家相关的法律规章,明确国家对于科技金融发展方面的政策和制度,从而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在合理运用国家有利政策的同时,规避法律风险。时刻关注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的变化,引导公司投入到国家的科技金融发展战略中,成为高新行业中的积极分子。

3.2政府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策略

首先,不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方面,国家要不断完善创新基金相关法律政策,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税收方面的法律法规,为该类企业提供更好的税收优惠,刺激科技金融的发展。另外,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信贷监管。其次,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政府应当运用更为科学的手段,加速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构建,从而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促进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最后,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制度。一方面,政府应当重视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鼓励高校革新人才培养手段,提高大学生人才的素质。另一方面,政府要以更好的政策来吸引优秀的人才,使其自愿投入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工作岗位上。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借助社会资源来搭建人才培养网络,让人才培养更为灵活。

3.3金融结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

第一,制定差异化的信贷标准。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特殊性,金融机构不能以固定的标准来进行评断。而是要制定差异化的信贷标准,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调研,明确该类企业的发展实际情况,从而为其提供更为合适的信贷服务。第二,创新银行组织形式。商业银行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可以成立专门的科技金融业务部门,或者单独设立针对该类企业服务的科技支行,从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为人性化的信贷服务,使银行的资源的资金资源得以更好的配置,降低信贷的风险,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三,与担保机构建立稳定长效合作关系。金融机构应当意识到,与担保机构的稳定长效合作,有利于分散业务风险,对于规避信贷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金融机构应当努力寻求担保机构的友好合作,共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

3.4科技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的路径

一是要革新发行上市制度。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为了给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一个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应当不断地优化上市企业的财务披露以及治理等方面的标准,提升上市制度方面的适用性和包容性,为科技领域提供更大的支持力度。二是要完善退市机制。落后企业退市失败将会长期占用资本市场的资源,我国应当不断地完善退市机制,及时地清除那些不符合市场标准的企业,提升退市制度的实效性,让资本市场资源得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三是要重塑资本文化。我国资本市场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秉承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塑造具备长远发展价值的资本文化,着眼于未来的发展道路,注重国家利益,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动力。

3.5风险投资机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策略

首先,要扩宽资本来源渠道。当前,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的组织形式普遍都比较单一,资金来源渠道较窄,未能将金融机构、市场企业以及社会资本的潜力发挥出来。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风险投资机构应当加大与金融机构、各类企业以及社会投资者的合作力度,并且以政府的相关政策作为引导,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推动科技金融行业的发展。其次,完善机构运营机制。风险投资机构应当重新认识高技术产业,转变投资意识,改变以往将短期获得高回报作为投资标准的做法,要站在长远的角度,合理地进行投资规划,从而真正降低投资风险,在为自身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最后,优化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当前,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会在公司上市后退出投资,这样的投资模式容易造成企业的恐慌,增大投资风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当不断地优化退出机制,以更为多样化的形式退出投资,实现风险资本的良性循环,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

篇5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评价分析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145-02

一、 农业机械化当前状况及评价分析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决定性因素。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建设中带有方向性的战略任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加深,农村务农人员逐步由农转为非农,进入城市进行第二三产业。这一转变使得务农人口老龄化,专门务农人口减少,农业机械化提高单产量在这个当口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人民的积极实践,农机的下乡与农机化作业得到了稳健而长足的发展。

二、 当今农机化存在的问题

1.创新能力跟不上农机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条件体系不健全,在农业工程技术方面,不论是包括各种高精度三维测量仪的设计手段还是如田间作业参数无线遥测系统的实验手段,就连新品试制和天健中试基地都由于多年投入人力物力的不足而在与国外同领域的较量中只能望其项背。

农机研究队伍中,科技人才缺乏,严重影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在当今利益先行的约定俗成就业选择中,农机装备科研方面与其他科技研究类行业间具有明显的收入差距,这使得一大批骨干人员,特别是青年人才脱离农机科研创新行业。这是对农机装备创新的一大打击。

农机化一般来说都是以粮食作物为对象进行机械装备创新,据资料统计,目前小麦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而经济作物等非口粮作物的科技创新探究工作则相当于刚刚起步,难以与需求相迎合,也给实现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工作加大了难度。

2.经济投入与实际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相对于农业其他领域,国家在对农业技术装备领域投入偏低,现有的项目经费投入都是片面而短暂的,只能满足短期应急性研究目标,对于需要不断投入探究积累的科研项目,在很多情况下显得尤为无力。这使得农机设备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取得质的进步和重大突破。科研机构经费严重短缺,造成了整体科研功能下降,特别是基础性、长远性、超前性项目难以开展,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机科技创新发展。

除了国家对创新研究环节的投入不够之外,由于农机的面向群众是创造价值小、经济收入少的农民,所以在农机的购买上缺乏大型装备购买力。因此我国农机企业基本处于依靠微薄利润和补贴支持的状态,实难做出有效且较大的投入。

3.社会理论与实际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

由于我国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所以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在全国不同区域、不同生产条件、不同农业基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条件下,也体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点。在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民收入较多,购买农机的数量较多且质量均趋上乘,农业机械化水平自然就高。相比而言,我国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由于地形地势等劣势方面,农机拥有量少,生产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据分析,我国中、部虽占地面积比重较小,但农业机械占有率缺高出西部和西北部经济发展迟缓地区。

除此之外,我国农机化水平在不同生产方式以及不同作物上都显现出了水平的较大差异。当今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水田机械运作困难。我国水稻占全国粮食总量的较大比重,但由于缺乏水田机械,水稻生产仍然主要依靠人工耕作,局限性较大的单人或家庭作业方式严重限制了水稻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使机械化前景良好的水稻产业陷入尴尬的境地。

在与各个发达国家的农机对比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我国的农机装备大多属于单一作业类型。机械利用率低且作业效率也不容乐观。发达国家多采用复合式作业,一台机器能够同时完成多台型机器要完成的作业量。既节省资源又可以减短操作时间。提高了社会劳动率。

三、机化发展对策

1.发展专业化的农机化生产

美国的专业化市场经营,全程机械作业服务是现今世界农机化比较成功的一个例子。生产企业按照内部服务网络建立起一体化的流水型作业,即专业化了全程的农业生产。这样既使工作细致不易出错,又能达到少花时间但高效的成果。

2.农机工业市场的调整

首先应当加大对农机科研创新的投入,使农机的复合型功能增加,并不单一地制造某项功能的农机。增大机械利用率,不能单方面地减少制作成本以求销售数量。要从结构上将农业机械从制造变为创造,大胆创新各式适应当地地形地势的新型农机。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机工业市场的监管,主打质量牌,农业机械检测和鉴定分内容为测量和评价农业机械的性能特性。追求了质量就可以打出品牌战略,将销售的目光投入海内外,利用本国优势创造一定经济利益。

3.建设农业生产专业片区

我国早先就存在国有农场以及商品粮基地,若在国有农场中实行机械化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将取得更加高效的产量。我国现在的土地经营模式基本上是小面积耕作,田地分散,各家独立安排生产作业。这样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也加大了农业机械作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农民可以考虑集体协商,集中种植相同农作物,统一安排等。这样一来,在农业生产专业片区,农机化水平肯定能够得到提升,并且节约劳动力的投入。

三 、研究展望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率等等都在提高,农业机械化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的到长足的发展。相对的,现在我们谈到的问题将在一步步的发展中更加形象具体地展现出来,所以要想得完善和深化,不光局限于现今得到的数据和客观资料,仍有诸多问题需要深刻地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李佳. 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

篇6

国家层面一直非常关注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从2006年起,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办就联合启动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和百万中小企业上网培训计划,助力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建设,该工程补列为“十一五”期间推动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内容。近几年工信部持续推出政策组合拳,不断推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在解决中小企业获得科技创新、市场、融资等情报信息及帮助中小企业低成本、低风险地运用信息技术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中小企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现状与需求

一方面由于部分中小企业对科技情报信息的重视度还不够,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经济条件及人员能力的限制,大部分中小企业内部没有设立专门的科技信息部门及单独的经费,中小企业获得的科技信息常常落后于市场,从而增加了自主研发、科技创新的难度,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充分利用科技情报信息,同时企业科技信息服务工作也是整个国家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技术创新周期缩短。市场瞬息万变。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中小企业对信息的需求将会愈来愈强烈。

目前。中小企业对科技情报信息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竞争环境情报需求

竞争环境情报需求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一是国际环境情报,即国际政局变化,以及贸易对象国的经济增长、收入分配、消费偏好、市场前景、金融汇率走势、关税及贸易体制变更等;二是国内环境情报,即政策法规、市场需求、国民收入及分配、物价指数、利息变动以及产品客户、供应商、中介商等;三是科技动态情报,即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专利、标准和人才等各方面信息,企业有效地了解和掌握竞争环境情报,就能大大减少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准确地判断未来竞争环境的变化,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二)竞争对手情报需求

中小企业需要知道竞争对手在产品设计、技术标准、生产工艺、研究开发、扩展计划、产品价格、促销策略、知识产权、网络建设和使用等各方面的情报需求,这些信息对于企业的发展战略来说至关重要。

(三)战略实施情报需求

战略实施情报是指在把握竞争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做出长期的、主动的、全局性的战略行动后所反映出来的情报信息。这类信息关系到企业在竞争中的策略和行动,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动态性和博弈性,通常包括竞争对手的战略意图、行动计划、实施步骤、反馈机制等,以及实施竞争行为后竞争环境变化、其他竞争者反应和竞争态势的格局重组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企业内不同层次人员对信息需求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决策者需要的是综合性信息,比如政策法规信息、专利文献、新产品信息和市场需求趋势等。以便制订企业生产规划,使决策和管理更加科学合理;科研人员、生产人员则最需要研发、新产品、技术成果专利、标准等各方面的信息,以保证企业的生产科研活动处于最佳状态:市场营销售人员需要的是产品或技术的市场信息、项目和产品进出口信息等,以确保产品畅销,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中小企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国内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服务功能链不完整,产业化程度不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信息服务行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由于基础建设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目前仍以文献的收集、分析为主,虽然在方向上有所延伸,但缺乏有深度的产品。另外,由于没有成熟的产业体系和模式,机构之间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不能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尚未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整体科技中介服务链。

(二)服务机构竞争地位被动,公共信息零散

当前各地的科技信息服务市场单一,大部分服务机构仍是坐等企业上门,现有的科技信息产品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需要,在与国外机构的竞争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此外,缺少具有实用价值、能反映地方产业特色的科技信息资源,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公共信息资源往往处于分散状态,不能有效共享。

(三)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科技信息服务要求对情报进行持续监测、跟踪、并深度分析,但目前科技信息服务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许多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单一,没有经历长期、循环的培训,还有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不足,难以开展深层次的定向咨询服务,因而导致了科技信息服务与企业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之间脱节的局面。

三、解决中小企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存在问题的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科技信息服务业的重要性会进一步提升,内涵也将更加丰富,伴随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科技信息服务产业孕育了大量的机会,该行业即将迎来持续发展的繁荣期。为此,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思路对策。

(一)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对科技情报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应该更加重视,只有充分了解市场,了解竞争对手,才能不断自主创新,生产出拳头产品,使自己充满生机。因此,不但要加强企业内部科技信息建设,培养专业人员,还要更多地借力社会科技信息服务机构,购买相关产品及服务,及时把握行业最新动态和市场趋势。

(二)地方政府

政府应加大科技资源基础投入。建设由地方政府引导、中小企业和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参与的公共信息平台、科技成果信息库、区域内专利信息库、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库等。实现本地区内信息资源共享:协调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信息交流沟通,帮助企业了解最新行业动态,避免与市场脱节的供求。同时,大力培养本地科技信息服务龙头企业,鼓励其作大作强,与国际知名咨询机构接轨。提供有深度和广度的战略咨询等。

(三)科技信息服务机构

作为提供服务的主体,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是整个链条上最为关键的一环,应该在服务机制、对策、网络和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为企业提供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科技情报信息,所以不仅要从意识上改变,力求使自己适应市场,还要不断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

1.强化主动服务意识、适应开放竞争的环境

由于用户需求有多样性、时效性、个性化等特点,服务机构应积极走访基层,开展广泛调研,随时跟进中小企业的要求变化。实时调整服务内容,开展个性化服务。例如。可以进行科技查新、知识产权查询、重点科技动态跟踪、信息分析与预测、行业决策情报等,并提供项目申报指导、项目查新、项目评估论证、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编撰申报材料等多种形式的产品,全方位地服务于中小企业,使科技信息工作在区域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中得到有效配置和共享,改变原来科技信息机构被动服务的局面。

2.强化与相关单位的协同工作机制

第一,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协同交流。行业协会在整合行业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诞生之日起,行业协会就与本行业内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备了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应联合行业协会的组织优势,将分散在不同单位的本行业科技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形成系统、完整的行业科技信息资源体系,并建立行业内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第二。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互通合作。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产、学、研结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现阶段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渠道还不够畅通,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寻找切入点,帮助两者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第三,与其他地区建立情报网。与外地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加强联系,建立跨地区信息共享服务网络,互通工作信息和动态,提供层次更多。范围更广的科技情报信息。

3.丰富服务内容,为中小企业提供特色资源和特色服务

要强化科技信息特色产品和服务,形成新的生长点。如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项目和科技计划的辅助管理、科技出版、信息资源整合和网络开发与服务等;开展教育和培训业务,争取成为当地的科技教育和培训的中坚力量:加快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与国际上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接轨,开发建设智能化情报收集、加工与分析研究平台:持续动态监测世界科学及技术前沿、世界一流研发企业、世界著名科学家监测及国际科技合作的最新情况,推出具有前瞻性的行业战略报告。

篇7

[关键词]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 差异化

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是一个宏观评价,同时可持续发展评价又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且这一系统是由若干多元参量组成的,因而它的评价也是一个多目标的综合评价。本文在深入分析和筛选后,选取包括经济发展能力指标、科技进步能力指标、人力资源效益能力指标、资源利用能力指标、环境容量能力指标等五大体系。这些指标在时间上反映了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趋向,在空间上反映了工业经济的整体布局和产业结构,在数量上反映了工业经济的规模,在层次上反映了工业经济的功能和水平。

指标体系具体分解为目标层: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最高层,表征了我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总体评价。判断层:包括经济发展能力、科技进步能力、人力资源效益能力、资源利用能力、环境容量能力等五个方面。因素层:因素层共包括总体经济规模、经济效益、产品竞争力、产品科技含量、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管理水平、员工素质、资源消耗状况、资源生产状况、自然环境质量、基础设施条件、社会环境状况等12个因素,分属于不同的判断层,是对判断层的进一步细分。指标层:指标层既是指标体系的最下层,也是最重要的一层,它涵括了反映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的全部内容,是目标层的最终载体。

由于影响我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各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即指标之间的信息既不完全独立,也不完全重复,不宜对其进行直接评价。因此,采用了因子分析法。根据选取的原始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对其进行降维处理,从而得到能充分反映原始评价指标信息的少数几个彼此独立的综合变量,即因子(Zj)。再以因子和其贡献率(Vj)构建综合评价向量(p为主因子个数),进而达到对我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的目的。

根据因子得分可以将我国各省份的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划分为四个等级,即高、较高、较低、低。其中程度高的省区是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浙江;程度较高的省份是辽宁、福建、江苏、、海南、吉林、湖北、山东、新疆、重庆;程度较低的省区有湖南、黑龙江、陕西、内蒙古、江西、广西、河北、河南、山西、四川;程度低的省区有宁夏、安徽、云南、青海、甘肃、贵州。

通过我国各省份工业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比较,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仅有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几个省份,这说明我国工业发展水平高的省份与工业发展水平低的省份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显然,这种“两极分化”的现状不利于我国区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从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来看,东部地区整体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在工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其中经济影响指标、工业流通及环保指标、科技创新指标和发展潜力与管理运营指标等四项指标都显著强于中西部地区,只有资源配置指标低于其他两个地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资源在地域分布上极不均衡,以及东部地区对资源的需求远远大于其供给所造成的。而中西部地区除资源配置指标外,其他各项指标和综合评价得分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工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其中中部地区略强于西部地区。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在东中西三大地带上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布,即“东强、中中、西弱”。

篇8

参考文献:

[1]林小珠.自学考试、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终身教育[J].中国农业教育,2005,(5).

[2]杨学为.中国考试改革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熊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5,(9).

[4]鞠家玉.关于保证自学考试质量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1,(5).

篇9

以福州大学查新工作站保存的科技查新档案材料为统计分析信息源,从查新项目学科分布、查新项目数量、查新项目范围及级别、查新项目委托单位、查新项目地区分布、查新项目类型、加急查新项目等7个方面进行分类、分项统计。调查资料包括:1)科技项目查新咨询登记表;查新项目申请书;查新咨询委托单;查新报告。2)《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2统计结果与分析

2.1查新项目数量

2007—2008年福州大学查新站共完成了356项科技项目的查新。其中,2007年完成93项,2008年完成263项。通过对查新项目数量的分析,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科研技术的发展速度。

从查新数量上看,2008年的查新项目数量较2007年有大幅度的增加,主要原因:1)福州大学查新站成立于2007年初,在建站之初,对查新站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人不知道福州大学有这项业务范围。随着查新站不断为查新客户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优质服务,查新工作为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所认可,查新项目数量有了大的提高。2)近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当前国家积极倡导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下,科技查新业务的需求也逐年增多。

2.2查新项目学科分布

参考《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所完成的查新项目进行学科分类统计,根据学科分布比重可分为机械、仪表工业,化学、化学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电工技术,轻工业、手工业,医药、卫生,生物科学,交通运输,管理学,环境科学、安全科学,建筑学和物理学等。详情见表1。

统计结果表明,查新项目大部分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化学、化学工业以及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学科领域,比重分别为23.0%,18.3%和15.7%。由此,可判断福建已形成以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

2.3查新项目范围及级别

根据完成的年度分析,2007年完成的93项查新项目中,国内查新75项(80.6%),国外查新目18项(19.4%);国家级项目15项,省级项目61项,地市级项目4项,其他项目13项。2008年完成的263项查新项目中,国内查新225项(85.5%),国外查新目1项(0.4%),国内外查新目37项(14.1%);国家级项目45项,省级项目171项,地市级项目36项,其他项目11项(如图1、2所示)。

从查新项目的范围和申请级别上看,大部分查新项目主要是进行国内查新,委托单位大多数为企业,申报的课题主要是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项目等省、市级项目。国内外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主要是各高校,申报的课题主要是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科技部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由此,也说明了高校承担了国家大部分的前沿科研项目,而企业的角色一般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实施者。

2.4查新项目委托单位

将356项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按照大中专院校、研究机构、企业、中小学、其他单位等5个类别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2007—2008年福州大学查新站承接的查新项目委托单位中,企业198项,占55.6%;大中专院校130项,占36.5%;研究机构13项,占3.7%;中小学13项,占3.7%;其他单位2项,占0.5%。通过查新项目委托单位的分析,可以了解科研单位的分布现状,发现不同单位的科研实力。

统计结果表明,福建省企业、大中专院校的查新项目数量较多,研究机构等其他单位查新项目数量较少。这说明高校在福建省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值得关注的是,福建省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也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实力,正成为科研创新的主力军。

2.5查新项目地区分布

通过分析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以行政区域为单位)分布,可以了解我省各个地区科研开发的基本情况,揭示各地区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小,为国家统一协调项目研究的力量分布和项目分布提供参考。按福建省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分为福州地区、厦门市、莆田地区、三明地区、泉州地区、漳州地区、南平地区、龙岩地区和宁德地区。如图3所示,2007—2008年福州大学查新站共完成的356项查新项目中,福州地区244项,占68.5%;泉州地区102项,占28.7%;三明地区3项,占0.8%;南平地区3项,占0.8%;莆田地区1项,占0.3%;龙岩地区1项,占0.3%。

统计结果表明,查新项目主要分布在福州地区和泉州地区,地区分布的差异与各地区的学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福建省大部分大中专院校都集中在省会福州,其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科研力量都比较高。同时,福州、泉州和厦门三个地区在福建省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这些地区的查新项目比较多,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其中,由于厦门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和厦门大学查新站都有资质开展科技查新,可承接厦门市的查新项目,因此,福州大学查新站有关厦门市的查新项目比较少。

2.6查新项目类型

将查新项目按其类型分为立项、成果、报奖、新产品和其他查新5种类型进行统计,见表3。统计结果表明,科研立项类的查新项目占据了重要的份额,这与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科技创新,促进企业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科技立项的政策是分不开的。立项查新一方面可以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帮助科研人员确立研究项目时选择正确的研究方向,争取项目申报成功。

2.7加急查新项目

从2007年和2008年查新项目的加急情况来看,2007年加急项目45项,占当年查新项目的48.4%,2008年加急项目120项,占当年查新项目的45.6%,2008年的加急查新项目所占比例比2007年略有下降。由于查新项目申报时间的限制,查新委托人一般都有加急心态,希望查新时间越短越好,甚至某些查新委托人认为上午委托查新,下午就能拿到查新报告。主要原因是查新委托人对科技查新不熟悉,误把查新工作等同于简单的检索。事实上,科技查新是一项严密的科技情报工作,对查新项目要进行理解、检索、分析、比对、判断等过程,需要适当的时间。为了保证质量,查新项目的完成一般要保证至少5个工作日以上的时间。新晨

3建议

科技查新作为科技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基础,在科研立项,科技项目评估、验收、奖励,专利申请,技术交易与入股,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国家积极倡导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下,科技查新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大,因此,我们应该从加强科研主管部门对科技查新工作的管理,建立完整的查新制度,尽可能按学科分配查新项目,加大查新机构宣传力度等方面加强科技查新工作的完成,以保证科技创新更上一个新台阶。

3.1加强科研主管部门对科技查新工作的管理

科研项目管理和科技查新密切协作,将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2]。一方面科技查新部门结合专业特点,长期关注和跟踪一些技术和项目,并且定期反馈给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作为立项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科研项目管理和科技查新协作,共同资助一些好的项目去申报和立项,这样可以提高申报成功率。

3.2建立完整的查新制度

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管理体制是确保查新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3]。为了促进科技查新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查新机构应建立完整的查新制度,包括查新业务咨询受理、查新工作流程制度、查新审核制度、查新人员培训、考核制度、查新档案管理制度、查新人员激励机制等。

3.3尽可能按学科分配查新项目

查新机构管理人员应根据课题专业和学科类型,统一协调分配查新任务,确定将查新课题分配给相应学科专业的查新人员[4]。这样,有利于查新人员与查新委托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也保证了查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韩力.从医学查新课题统计分析研究查新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D].吉林大学,2006:10—30.

[2]毕克新,郭东亮,姚秀荣.科技信息与现代科研管理[J].科研管理,1995,16(3):16—19.

篇10

关键词:科技管理;科技查新;服务

现代政府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政府作为行使公共权力的公共机构,其基本职能就是“为了规定和保护财产而制定法律的权利,判处死刑和一切较轻处分的权利,以及使用共同体的力量来执行这些法律和保卫国家不受外来分割的权利:而一切都只是为了公众的福利”[1]。政府的职责和功能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社会公共需要,是人类社会共同体解决所面临的社会公共问题的共同需要。近代的民主政府皆秉持这一信念,通过宣告为大多数人谋福利这一目标而获得政权的合法性。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政府的管理触角伸到了越来越多的领域。但它的职能仍大致规范于“纠正市场缺陷,提供公共物品,维护公共秩序”三个方面[2]。政府职能的履行它必须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也就是运用公共权力,实现公共利益的过程。

公共政策是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依据。在公共政策研究中有许多基本理论,其中之一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即政府为什么要制定政策与执行政策。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都赞同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的观点:“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3]。从公共政策的本质看,它是政策依据特定时期的公共政策目标,在增进与分配社会公共利益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对政府目标和手段的选择及其相互转换的过程,即利益调整的政治过程和技术过程。政府治理效率的好坏高低,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更要看政府实行的公共政策以及对产权的保护。

我国的科技管理部门主要承担以下职能:一是加强科技立法,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和科技产业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根据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制定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高新技术发展规划和计划,引导和带动全社会研发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立和规范科技资源市场,通过对市场的调控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在新的形势下,科技查新作为科技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被赋予新的特色,应当继续发挥科技查新的重要作用,注重查新工作在科技管理中的创新性应用和增值延伸,更好的服务于科技管理工作。

1 科技查新与科技管理工作的内涵

科技查新是在科技文献检索和科技咨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科技信息服务业务。国家科技部颁布的《科技查新规范》(2004年第1版)中定义[4]:查新是科技查新的简称。是指查新机构根据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查证其新颖性的科学技术内容,按照本规范操作,并做出结论。具体而言,科技查新咨询工作是由具备一定信息资源基础与相应查新咨询资质人员的科技信息咨询机构,通过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等途径,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的方法。为评价科研成果、科研立项等的新颖性提供文献查证结果的一种信息咨询服务工作,是建设公共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内容。科技管理[5]就是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管辖、控制与治理,是科技活动过程中,所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功能的统称。科学技术管理是管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包括科研开发管理、科技人才管理、科技信息管理、科技成果管理、科技立法与管理(知识产权、专利制度、技术合同等)等诸多方面。科技查新作为科技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为科研立项,科技项目评估、验收、奖励,专利申请,技术交易与入股等提供客观评价依据,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服务,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 科技查新服务于科技管理工作的现状

科技查新工作的实质是为政府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提供决策依据的情报服务。科技查新工作将科技信息部门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既推动了科技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又在科研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提高科研立项和成果奖励的严肃性、公正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国家科学技术部对成果鉴定评奖工作做了许多规定,把科技查新工作纳入了科技管理的范围,成为科技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2.1 为科研立题、立项提供依据

科技查新工作既可避免重复立题或立项,及低水平的立题、立项研究。又可以避免重复和无效劳动,节约资金。缩短科研周期。也就是说,科技管理部门根据查新报告可了解所申请课题在国内外是否有相同或相关研究、是否具有先进性;而对科研人员来说,通过科技查新可了解其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动态、研究热点和空白点,即科技查新对科研人员选题、确定研究方向起了指导作用[6]。

2.2 为科研成果鉴定、评估、报奖等提供依据

科技查新能保证科技成果、报奖等的新颖性、先进性、科学性和可靠性。传统的成果鉴定中就是由各行业的专家来完成的,专家评审主要是依据专家本人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对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所了解的专业信息,对被评对象的创造性、先进性、新颖性、实用性等做出评价,但具有一定程度的个人因素。尤其当今科技迅猛发展,即使专家也难以完全获得国内外的科技信息,因此必然会影响到鉴定结果的客观性。科技查新是文献检索和情报分析相结合的情报研究工作,它以文献为基础,以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为手段,以检出结果为依据,通过综合分析,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进行情报学审查,写出有依据、有分析、有对比、有结论的查新报告,也就是说查新是以通过检出文献的客观事实来对项目的新颖性做出评价。因此在科研成果鉴定中,高质量的科技查新报告结合专家丰富的专业知识,便可保证鉴定、评估报奖等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2.3 基于科技查新项目提供专题情报服务

科技查新为科研立项和成果鉴定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快速、准确的信息服务,极大地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发展。然而,科技查新工作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查新报告不是某一项目的信息服务的终结,而是其专题信息服务的开始[7]。专题情报服务是一种互动式的服务,课题研究人员能否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占有信息资料的质量。在实际检索过程中,信息服务人员同课题研究人员要不断进行信息交流,以其需求作为信息开发的价值尺度,尽量保证资料的查全和查准率,并自始至终地深入到研究人员之中,及时

了解反馈信息,跟踪本课题的现状,明确现存问题、课题研究的具体成果和预期结果、课题服务安排进度等,随时提供国内外的最新信息、动态,制作专题索引和文摘,分阶段提供专题综述、图书评述等,在必要的时候要调整专题服务计划,直到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完成。专题情报服务完成之后,将本次的所有检索结果及信息服务成果存档,并录入专题服务资源数据库。由于情报人员通过整个专题情报服务过程能够详细了解课题的核心内容,而且与用户建立了沟通渠道,因此再做有相关领域的查新服务和专题服务工作时,就会针对性更强、检索速度更快,检出的文献会更符合实际需要。这样既加强了本部门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也为以后同学科的查新工作和专题服务工作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专题情报服务能带动科技查新工作,使查新工作得到延续和增值。

3 我国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及趋势

3.1 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规范化历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0年10月8日原国家科委(90)国科字800号《关于推荐第一批查新咨询科技立题及成果管理的情报检索单位的通知》开始,科技查新机构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扩大[8]。1994年lO月26日,原国家科委颁布《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第18条第4款把“经国家科委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科技信息机构出具的查新结论报告”作为申请鉴定的必备材料之一。1997年7月30日,原国家科委《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和评审工作的补充规定》,第8条指出:“未授予发明专利的,须按照有关规定提供对项目创新内容的查新报告”。1997年10月29日,原国家科委会同七个部委共同《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的管理办法》,第12条第3款把“国家一级查新单位或相应查新单位出具的查新检测报告”作为申报所需材料之一。2001年1月1日起,为了加强对科技查新的管理,规范查新工作,国家科学技术部并实施了《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国科发计字[2000]544号)。科技查新法规的颁布执行。结束了10年来科技查新工作无章可循的局面,为今后的科技查新机构依法开展科技查新业务提供了法规保障。

从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是有关部门为了提高科研立项和成果鉴定与奖励的严肃性、公正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弥补专家评议的不足,通过相关政策的强制性规定,在原文献检索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初期和中期,带有一些我国的特色。但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在本质上与国外的一些情报咨询与决策工作是相同的,只是在称谓、表现形式等方面有所不同,结合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看,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以目前的形式存在和发展。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将得到较大改善,情报意识将不断增强。到条件成熟时,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将发展为科研机构或科技人员自觉要求进行的文献信息咨询与决策,与国际信息咨询业接轨。

4 利用科技查新服务于科技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过去的近20年中,科技查新工作作为一项深层次的情报咨询工作,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科技查新行业在获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有碍自身发展的问题,特别是2002年国务院取消了《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以后,出现了管理空白、混乱和无序状态。影响了查新工作开展、队伍成长和质量监控。面对这些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开展科技查新工作,如何让科技查新更好地为科技管理工作服务,我们认为应当作好以下几点: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成立科技查新行业协会。科技查新机构的建立需要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较高的业务素质人才、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和国际联机检索系统、现代化信息网络和设备条件,为此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机构进行查新机构的审批和管理、人员培训和资质审定、业务工作规范。国家科技部在转变职能的过程中应对查新的管理工作进行妥善安置和处理,科技查新人员除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查新管理外,也企盼建立自己的学术团体来开展学术、业务交流。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各级科技行政部门应积极支持查新机构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组建科技查新行业协会。行业协会以会员制为组织形式,以促进科技查新的规范和健康发展为宗旨,建立行业自律制度。协助科技行政部门开展一些管理、组织、培训、宣传工作。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查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查新机构的意见和建议,成为联系科技行政部门与查新机构的桥梁和纽带。政府应对行业协会的自身建设和相关业务的开展予以指导和监督,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导向性作用,推动查新工作向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二是重视立项查新。立项查新指对准备列入国家、省、市等组织实施的科技计划的科研选题进行查新咨询,以了解本课题的原有历史基础、现状、发展趋势及国内外研究的水平[9]。立项查新可以有效地避免科研中的重复浪费、节约科研经费、缩短科研周期,其地位和作用正日益显现。我们认为立项查新正是科技查新的生命力所在,是科技查新今后发展的方向,今后的科技查新工作应该着重围绕科研立项而展开。虽然我国科技成果管理部门硬性规定:凡是参加申请国家科技立项和成果鉴定、评奖等的科技项目都需有科技查新证明,对其项目的新颖性进行客观评述。但在实际别是省市级的立项查新中,很多行业专家和科技工作者仍不重视科技查新,把查新工作当作走过场者大有人在。一些用户把查新工作想得很简单,只通过电话或传真提供简单的委托内容,要求随便找几篇文章比较并马上出具查新报告,甚至有的用户根本没有立项查新的意识。就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2006年的182项科技查新课题而言,立项查新25项,仅占14%。这是因为立项查新只对选题提供文献方面的依据,不象成果申报查新直接影响到成果是否通过评审,因而没有引起科研人员的重视,加之科技管理部门对立项查新要求不严,未经查新的课题同样可以申报立项,导致一些研究项目在课题鉴定验收时,才知道所研究的课题已是重复劳动,造成了大量人、财、物力的浪费。这显得很不正常,因为科技查新工作的效益和意义更应当体现在立项查新方面,通过立项查新,将一些重复性的课题筛选下来,增加了申报课题的中标机会,同时查新人员为科研人员提供经过查新的文献信息,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可行性建议,能确保重点课题的主攻方向的正确。

三是增强情报分析能力,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科技查新工作的实质是为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提供决策依据的情报服务。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查新已成为继资金、技术、人才之后的第四大生产

要素。在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下,作为科技管理基础工作的科技查新的作用日趋重要。在科技查新工作中进行竞争情报服务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服务方式。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的研究,竞争情报是在情报研究的基础上注入竞争意识,通过把信息数据存取、报告、分析和预测等历来被认为是彼此不相干的功能综合起来,为决策者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情报产品。一般说来,一个竞争情报的生成过程总是包括规划与定向、信息收集、信息加工、情报分析、情报传播五个主要步骤,而科技查新机构在信息收集与加工、情报分析与传播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科技查新工作中进行竞争性情报服务,依靠期刊、报纸、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公开文献信息资源,运用先进的情报分析理论和方法进行信息深加工,这是科技查新工作增值延伸的有效途径。科技查新机构自身的信息源优势、设备优势、人才优势和用户优势等多方面的资源优势,可以为开展深层次的竞争情报增值延伸服务提供坚实的物质和智力基础。通过对区域行业的技术发展动态,技术起源和未来发展预测进行调查分析,可以为确定重点技术领域、优先发展行业提供技术资源,为预测技术发展趋势,制定技术政策提供详细的技术依据,为决策者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情报产品,为本地区的科技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服务。

四是以新为本,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之魂,高新技术产业[10]是以高新技术为主体发展起来的产业。2004年南京市政府认真贯彻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大会精神,提出了南京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思路,一是围绕工业第一方略这个全市经济发展中心,实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产业发展战略:二是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手抓应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三是突出三个新的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软件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形成市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四是着力建设南京软件园、电力自动化、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四个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五是培育壮大五类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百工程”。加快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促进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各级政府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和管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科技查新工作的立足点就在于一个“新”字,因此科技查新工作在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中可以发挥重要的把关作用。在具体工作中。一个产品是否为高新技术产品,一个企业能否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首先要进行科技查新,有了权威性的查新报告作为依据,才体现了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认定的客观、公平、公正。南京市科技信息研究所2006年进行了182项科技查新,其中,高新技术产品认证查新113项,占总量的62%。对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增强科技创新意识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毛寿龙,李梅等.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陈庆云.公共政策十大理论问题再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1999(12):34―36.

[4]谢新洲,腾跃.科技查新规范(2004年第1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5]孙岗.科技管理学(1997年第1版)[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7.

[6]隆新文,朱晓慧.科技查新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及思考[J].现代情报,2006,26(3):162―163,166.

[7] 沈洪杰,沈洪伟.基于科技查新项目的专题情报服务[J].图书馆学研究,2006(6):66―69.

[8] 张星明.关于我国科技查新及其发展的探讨[J].科技与法律,2003(1):26―27,35.

[9] 房江琪.浅议科技查新在科研立项工作中的作用[J].科技.2006(3):59―60.

篇11

1.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发展面临的问题

1.1业务模式单一难以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研项目研究难度加大,科技项目查新评价的复杂性增加,以往单一化的科技查新报告模式已不能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目前,多数医药卫生科技查新机构服务内容和范围仍局限于传统的科技查新,缺少由新颖性评价逐步转变为科技评价、信息分析、信息咨询等面向用户需求的增值服务。查新机构亟须通过系统信息分析重塑自身的竞争优势,即对信息价值的深度挖掘增加科技查新报告的价值。

1.2项目评价狭隘简单难以适应科技评价全面性需求科技查新的起源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科技信息资源的稀缺,使得专业信息检索只能由专业情报机构进行,随着信息化和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科技查新报告评价已难以满足科技管理的需求。目前科技查新内容仅限于科学技术领域的新颖性判定,对于科学研究结果在学科领域的地位评估、技术先进性程度等内容很少涉及,这严重限制了科技查新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在科技项目立项筛选、成果评估、技术交易和知识产权评价等方面,科技查新报告由于评价面较为狭窄,部分相关领域专家对科技查新价值提出了质疑。

1.3认定标准不一导致行业管理缺乏规范化国家科技部于2000年12月了《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标志着我国科技查新工作逐步步入法制化轨道[1]。但是,我国的科技查新机构认定部门多达10多个,不同部门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认定标准、管理细则、人员水平等要求的不一致,导致了该行业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国内尚无统一的科技查新管理流程、工作流程和查新报告质量规范标准,并且缺乏行业层面的政府管理和引导,以及对科技查新质量的监督与控制标准,严重影响科技查新业务的发展。

2.医药科技情报发展趋势和特点

医药卫生科技查新的发展与医药科技情报紧密相连,其业务体系、理论方法和服务对象都源于医药科技情报。科技情报在经历20世纪90年代的低谷之后,在科技情报机构改革和学科发展中形成清晰的业务方向,涌现出许多新理论和方法[]。对我国和军队医药科技情报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梳理,有利于更加明晰科技查新的未来发展方向。

2.1医药科技情报紧密结合战略需求目前,科技情报的主要服务对象已由主要面向政府决策者和科研机构,转变为面向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其他机构的多维服务[]。在研究内容方面,科技发展动态相关的研究最为广泛,主体研究还包括产业领域发展策略、科技政策研究、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发展预测等。军队医药科技情报的工作主要面向战略决策,围绕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规划需求,开展专项情报调研与前沿技术发展预测。

2.2医药科技情报呈现综合发展趋势情报工作模式已从单一方向的跟踪研究转向综合发展的模式。医药科技情报的工作形式从情报追踪,转变为专项情报调研、动态情报监测、应急情报、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战术情报与战略情报并举,情报产品根据需求对象不同也呈现出多种形式。例如,通过动态性情报产品快速提供技术与战略管理情报信息,通过年度报告对科技进展进行总结,对重大突发事件如日本地震、核泄漏事件等呈交快报、专报与专题深度报告等,立体展现了情报研究的价值,更好地发挥了科技情报的作用。

2.3医药科技情报专业性趋势随着网络化普及与信息化的推进,医药科技情报工作也越来越专业化。在信息收集阶段,情报资源的全面分布与搜索手段更为先进;在情报分析阶段,情报学研究已经突破了原有的总结归纳等方法,引入了文献调查、比较研究、内容分析、技术预测、德尔菲法、层次分析、专利分析、技术预见、头脑风暴、趋势外推和文献计量学等方法。科技情报研究与管理学的日渐融合,也推动了情报研究的专业化发展。

2.4研究手段精确化趋势随着情报学方法的发展,情报学模型与工具得到广泛应用,研究手段定性与定量研究并举,情报决策支持日益精确化。以往定性情报研究方法如文献调查、比较研究和内容分析等方法使用较为普遍,目前,定量研究方法如文献计量学和专利分析法等,基于信息分析的研究方法正越来越多地使用,成为支撑科技决策的客观依据。

3.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发展方向探讨

随着信息环境和服务需求的变化,医药科技情报在研究方法和产品等多方面都在进化,并结合最新的情报学方法,根据用户需求定制情报产品。医药科技情报理论、方法、产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将深刻影响未来科技查新的发展。科技查新需要根据外部需求的变化,引入新的情报学方法,深化科技评估内涵,面向科技评价和科研管理,延伸科技查新报告产品和相关服务,突破目前科技查新的发展瓶颈。

3.1科技查新报告规范化与分析功能拓展

3.1.1进一步规范科技查新报告目前,科技查新报告虽然已经形成规范化的制式格式,但对于不同科技查新机构而言,在数据库选取、检索策略、文献列举、结论分析和文献附件等方面各不相同,同一专业领域的查新报告也由于机构和查新人员差距较大。因此,规范和细化科技查新报告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对提高行业整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1.2深化科技查新报告分析功能科技情报研究定性和定量方法已经融合,而目前国内查新机构其科技查新报告的相关性文献列举与结论多以定性化描述为主。查新报告应借鉴科技情报领域基于文献的新型定量方法,利用文献计量、专利计量等新型科学计量工具,有助于深化科技评价功能并实现精确分析[4]。目前已开发了多种数据库科学计量工具及软件,通过定量工具,结合定性判读与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查新课题主题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密集度与热点、国内外领先机构的研究特点等信息,使科研人员与审评专家可以通过查新报告获得查新课题领域发展、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格局、查新课题研究在该领域中所处的位置与先进性等立体的评价信息。

3.2业务模式与医药情报和信息咨询相结合科技查新报告现有的单一服务形式已难以满足用户需求,应在文献信息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为用户定制个性化的附加产品,提高自身的价值。目前多家科技查新机构已开始这方面的实践,探索项目专题信息咨询、竞争情报、知识产权分析等服务方式,如针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搜集国内外技术竞争情报,对技术创新动态进行分析,以信息快报或定期报告的形式为科研机构服务;结合企业项目立项,进行技术项目的技术和市场可行性调研,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报告。通过专利侵权检索和分析,为原始创新和仿制创新提供依据。

4.军队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发展策略

1992年以来,全军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工作越来越规范。2002年以来,并未因国家科技部取消查新资质认定而放松对科技查新的管理,连续组织查新咨询单位资质认定、年检与业务考核、查新人员资质认定,并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有效提升了军队科技查新管理的质量和规范化水平,但军队科技查新也面临同样的发展困境。军队医药卫生科技查新的重点在于服务总部科技决策与军队重大科研项目,在此基础上,以科技查新为中心拓宽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才能获得更蓬勃的生命力。

4.1深化科技评价职能,服务科技决策围绕军队医学科研决策,科技查新机构应主动参与科研规划制定、科研立项论证、重大科技成果评审及科技人才评价等相关科技评价工作,突破科技查新报告与引文报告的限制,结合软科学研究方法,建立管理部门认可的系统科技评价实现方法与实施途径。

4.2拓宽信息咨询服务,服务军队重大科研项目科技查新机构应将被动等待用户委托转变为主动服务,发挥专业技能与信息资源的优势,为军队重大科研项目提供多种信息咨询保障和情报服务。以信息快报、专题报告、专利分析、立项评估等多种情报产品,保障军队重大项目的成功完成。

篇12

关键词:品牌

1 塘沽自主品牌发展现状

目前,塘沽拥有天津碱厂“红三角”和天津大沽化工厂“红三晶”共2个中国驰名商标,以及25个天津市著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4个,天津市名牌产品12个。塘沽辖区内虽然拥有诸如天津港集团、渤海石油、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新港船舶重工等多家知名国有大中型企业,其经济贡献率在全市乃至全国的比重大,利税高,在国内外已取得了一些声望,但其品牌发展意识还很淡薄,品牌发展动力不足。而占据塘沽企业大多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产业规模、产品档次、核心技术、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品牌战略方面还处于较低发展阶段。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中国驰名商标认定的相对较晚

始建于1917年的天津碱厂,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将拳头产品“红三角”牌纯碱销往全世界。而其天津碱厂“红三角”商标2007年才完成认定,同样享誉国内外的天津大沽化工厂“红三晶”商标也是2009年完成认定。

1.2 驰名、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数量少、领域窄

塘沽的中国驰名商标、天津市著名商标和国家、天津市名牌产品不但总量上在全市属于中下游水平,而且所属行业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海洋化工、装备制造业、建材等传统产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微乎其微。

1.3 企业品牌扩张意识不足

拥有中国驰名商标老牌化工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已经取得良好的声誉,但由于缺乏品牌扩张意识,没有很好利用品牌进一步提升国际知名度,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

1.4 塘沽科技型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塘沽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与日俱增,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塘沽特色产业为代表,如电子信息、港口物流、生态农业、现代渔业和科技服务业等企业发展态势迅猛,科技含量高,国内声誉良好,发展后劲强大,但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提高其国际品牌竞争力还面临许多困难。

2 塘沽在增强科技企业品牌竞争力中的制约因素

2.1 企业创牌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塘沽大多数企业受传统观念影响而缺乏品牌竞争意识,没有积极、主动的实施品牌战略,更没有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科学、可行的整体规划。有些企业的产品质量一般,品牌个性不明显,创新能力不足,品牌难以持续的生存和发展下去。个别企业将品牌战略作为一种短期行为。因此,绝大多数企业缺乏品牌内在激励机制,缺乏将企业品牌做大做强的内生动力和欲望。

2.2 扶持品牌发展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目前,塘沽对品牌认识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配套措施和奖励机制来助推企业增强品牌竞争力。对一些重点、已取得较好品牌效益的企业缺乏培育和扶持力度,往往顺其自然生长。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对其品牌发展缺乏中长期的整体规划和部署,缺乏政策整合和支持。

2.3 促进品牌竞争力发展的社会氛围有待进一步提升

新闻媒体对品牌增强企业竞争力重要性的宣传还不够,公众对品牌认识不足,还不能形成“重视品牌、尊重品牌、维护品牌、保护品牌”良好社会氛围。

3 对增强塘沽科技型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思考

3.1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扶持机制,夯实品牌培育发展基础

3.1.1 切实加强领导,发挥政府引导推动作用。塘沽各部门应充分认识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施品牌战略,把培育和发展工作列入塘沽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工委、管委会领导下的塘沽实施品牌战略的组织领导机制、组织协调机制、科技投入机制、工作考核机制、创新奖励机制以及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培育和发展名牌的整体合力。

3.1.2 完善政策措施,提升服务水平。健全建立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的配套政策,分层级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对纳入培育发展对象的企业及产品,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以必要的支持和政策倾斜。进一步加强协作,优化服务,建立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

3.1.3 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奖励政策。设立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的专项资金,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品牌设置相应的资助办法,不断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建品牌、创名牌”的积极性。对已取得一定竞争优势品牌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扩大品牌影响力的资金支持;对能够凸显塘沽特色品牌且具有发展潜力的品牌给予培育资金支持。制定扶持奖励政策,对已取得市场知名度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3.2 发挥区域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加快形成品牌集群效应

3.2.1 突出区域特色,加强分类指导。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按照“扶强、育优、挖特色”的原则,加强分类指导。帮助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的良好形象,不断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2.2 扩大优势产业品牌影响力。在已取得较好声誉的船舶修造、装备制造、海洋化工、海洋石油等优势产业方面,进一步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不断争创自主品牌,进一步加强商标品牌的国际注册与保护,大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争创国际知名品牌。

3.2.3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品牌知名度。加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力度,用高新技术引领、培育发展现代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快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品牌。

3.2.4 培育现代服务业品牌。着力培育科技与信息服务业、商贸旅游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不断创建服务品牌。鼓励规模科技型中小企业、特色科技型中小企业以服务商标为纽带,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加盟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集团化、网络化和品牌化运作,促进服务业的升级转型。

3.2.5 扶持塘沽特色名牌产品。充分挖掘和发挥塘沽独特的生态环境资源优势,推广应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推广应用现代渔业技术和生态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促进现代渔业、高效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发挥龙头企业集聚作用,形成一批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带动作用的生态特色产业,从“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区域品牌”的梯次式发展,培育并扶持塘沽特色产业迈向国际市场。

3.3 以企业为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推进品牌建设顺利开展

3.3.1 积极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强创牌意识。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树立牢固的争创品牌求发展的观念,通过宣传、培训、扶持、资励等多种途径,使企业领导者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创名牌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意义。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制定长期发展战略,使其从战略高度上来培育和管理品牌资产。

3.3.2 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依托技术进步培育发展名牌产品,通过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及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掌握核心技术、创立自主品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采取“发展拳头产品,巩固品牌;扶植新兴产品,创造品牌;开发尖端产品,培养品牌”的战略方针来壮大品牌实力,拓展市场份额,树立品牌形象。

3.3.3 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科学管理。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品牌经营能力。建立创新机制,鼓励员工树立创新意识,发挥创新能力,使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但能“创牌”,而且能使品牌不断“保鲜”。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运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4 加大宣传力度,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品牌发展良好环境

3.4.1 加强宣传力度,营造品牌建设的浓厚氛围。利用新闻媒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视角地宣传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深远意义。发挥示范效用,大力宣传成功范例,教育和激励广大企业提高创牌意识。加大对名牌产品和企业的推介力度,形成一个全社会“创品牌、强企业、兴塘沽”的良好社会氛围。

篇13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发展方向;现状

前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降低了人们的工作强度,机械自动化在机械领域的高效应用使得它成为机械领域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相对于其它科学技术而言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更为快速稳定,尽管它在我国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但在发达国家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尚处于起步阶段。机械自动化是指机器设备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照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进行操控,从而实现机械自动化的控制过程,由于自动化技术可以连续自动的对加工对象进行加工和生产,因而其生产过程得到了有效的优化。机械自动化作为机械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对其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就具备了非常现实的意义。

1 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使得我国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机械制造业作为工业中的一个领域,它在我国的发展快速而稳定,到目前为止被规划到机械制造行业的企业就达到了11.4 万个,尽管如此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企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低于现展水平、手工作业现象严重,这些都是影响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我国还不具备企业独立开发现代机械自动化的能力。我国机械制造企业除了在生产设备、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等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外,在产品质量、产品种类和产品性能上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单凭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力量是很难推动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创新和改进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只有不断努力不断创造才能全面发掘机械自动化在我国潜在的市场。

2 实用性:未来机械自动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机械工业发展有其独特的规律,和以往的机械制造业发展模式相似,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本身也要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机械自动化逐渐普及的过程中,传统手工操作的工业模式开始为自动化、智能化模式所取代,突出表现为科学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的重大影响。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一方面先进的科学技术极为缺乏,另一方面正常的工业生产活动时常遭受破坏,虽然国家十分重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但20 世纪80 年代之前,我国的机械制造业整体水平仍然处在相对较低的发展阶段。80 年代之后,国家各方面政策的拨乱反正为我国机械化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在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广泛引入和学习了外国机械制造方面的先进技术,加上恢复高考,高等教育的日渐正规化使得科学研究能力的逐渐增强,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在科技突飞猛进的带动下,也逐步迈向正轨。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我国机械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西方相比,机械制造业的科技含量仍然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推进机械制造业的自动化就不能毫无目标的盲目投入,必须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不断的在科技创新领域下工夫,加大科技研究方面的资金投入,将产业链结构优化作为机械自动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推进机械自动化的一个误区就是没有目标、忽视市场需求盲目引入自动化、盲目扩大生产线,造成了生产资源的浪费,经济效益低下。

所以在推进我国机械自动化的过程中必须十分注意自动化的努力方向,在综合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保证机械制造生产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才是机械自动化建设的首要目标。

树立正确的机械自动化发展方向对推进自动化的目标实现至关重要。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化是目前我国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其中,数字化是现代智能科技的核心要素,机械自动化只有通过数字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双重目标。智能化是现代智能化科技发展对机械制造业提出的新的要求,当前的机械制造工业不再像传统工业从事简单的组装加工,而是需要不断的处理大量复杂的信息,同时在面对错综复杂的信息网络时能够从容的进行甄别,有效的筛选出实用价值高的信息。机械制造业的智能化趋势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绿色化是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引发的,绿色化强调在机械生产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工业污染,保护周边生态环境。

3 将优势产业的发展扶持作为我国推进机械自动化的重要着力点

我国的工业化发展的基础是机械制造业,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发展程度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目前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战略能够发挥的优势就是计算机管理过程中的自动化技术。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机械自动化的时候,坚实机械加工设备建设这一基础,将适量的数字化机械设备引入工业化的日常生产之中,发挥较强的计算机管理优势,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才能,以人为本,建设一个基础夯实、优势明显、单元自动化管理的机械生产系统。

目前我国资源能源短缺的现实要求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必须充分重视“低碳节能”的国家政策,那么推进节能型产业的大生产和大发展和推动经济型产业的大繁荣就显得十分迫切,必须将“节能”树立为我国机械自动化设计的重要指导思想,使用较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收益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机械自动化的一个重点努力方向。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可以以自我研发为主导,适度的引入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并对其机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使之完全适应我国的经济社会现实,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结合我国自动化优势,展开高水平的技术研发,形成具有突出优势的机械自动化技术。

4 绿色化制造方向

人口增多使得地球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生活和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保作为当代一个重要的话题已深入民心。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交通压力、工作压力使得人们生活透不过气,电视新闻中天天播放着物价上涨的消息。从某个角度分析物价上涨和资源短缺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资源短缺也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机械制造作为创造财富的产业,同时也是消耗资源的产业,并且在环境污染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它,因而绿色化制造是今后机械制造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可以促进机械制造行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5 走低成本、见效快的自动化发展道路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现实既需要培养机械自动化方面的优势技术,又需要一批投入成本低、见效速度快的自动化技术。当前关于机械自动化的低成本发展模式,国外有许多经验可供借鉴。例如,通过和国外的交流切磋,在强化原始设备生产的基础上,引入国外先进的以“直线电机”为动力的驱动技术,强化生产过程中对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充分调动,就能够形成一个鼓励创新、以人为本、效率优化的新型先进生产系统。

篇14

关键词: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联盟;动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027-02

资源型企业是指通过对资源的垄断性占有或独占,以生产的资源型产品为最终主导产品形态的,在产品价值构成中,自然资源对产品的价值贡献占据主体地位的,依靠资源的消耗形成以资源占有优势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1]。资源型企业对自然资源(在本文指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非常强,而目前其发展过程中却呈现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平低、资源消耗高、浪费现象严重、产品竞争力低等问题。基于此,笔者提出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帮助资源型企业走出困境,多角度分析资源型企业实施战略联盟的动因,探索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一、资源型企业面对日益严峻的发展困境

(一)自然资源正逐步枯竭

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对资源的消耗速度,而在大多数资源型企业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综合利用率低,资源消耗速度进一步增加,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资源正在逐步枯竭,资源型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二)资源分割现象严重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资源型企业发展地区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普遍,政策的制约使得资源型企业的组建严重依靠其资源地理位置的分布,行政性的准入管制不允许资源型企业跨地区开发资源,行政拨划在阻碍企业进行生产要素配置的同时也阻碍了企业在不同区域间进行专业化分工,加剧了企业间的无序竞争,阻碍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严重限制了资源型企业的发展[2]。

(三)技术水平低

资源型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不仅取决于对自然资源的占有优势,还集中体现在资源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方面。目前,国外的资源型企业已广泛采用了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先进的机械设备,而国内大多数资源型企业虽已越来越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是步伐仍显缓慢,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由于缺乏完善的技术开发与创新机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研发与技术成果转化衔接不紧密,资源开采、加工利用的技术水平不高,企业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

二、资源型企业实施战略联盟的动因分析

日益严峻的发展困境对资源型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资源型企业必须走出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战略联盟的实施势必会为资源型企业指明方向,更好地帮助资源型企业走出发展困境。

(一)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对资源型企业来讲,拥有和控制了资源就相当于控制了市场,然而,企业所依赖的自然资源是稀缺的、不可再生的,同时也是不均衡的。资源型企业通过建立战略联盟,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所依赖自然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另一方面,面对这些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终将枯竭的威胁,企业为谋求长远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寻找可替代资源。建立战略联盟可以使企业更广泛地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目标资源,拓宽原料供应渠道,从而延长企业的寿命。除此之外,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不仅指其所依赖的自然资源,还包括资本、知识、技术等其他可控要素。由于受到企业自身技术实力、资金、信息等因素的制约,企业对这些资源的拥有往往是有限的,通过战略联盟的形式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使资源型企业获得其他企业拥有的对本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有价值的资源[3]。

(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培养和提高资源型企业核心能力、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的主要途径。针对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利用的技术含量低的现状,战略联盟成为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把资源型企业的技术推向高度技术化和复杂化,技术创新速度不断加快,产品创新的时间不断缩短。企业在充分利用和改进原有核心技术的同时,必须不断创新拓展新的技术领域。然而,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设计有众多环节,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单个企业往往很难拥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去开发每一项相关技术,高昂的技术创新开发费用也给企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单个企业难以独立支付[4]。战略联盟可以整合联盟企业的各种资源,通过发挥学习效应,促进联盟内成员技术、知识的融合和共享,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提高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分散科技创新的风险。

(三)避免无序、过度竞争

国内资源型企业数量众多,而资源型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众多中小企业靠少投入、低成本,通过价格战、资源战等方式参与市场竞争,而相应的企业退出壁垒较高,使得不符合经济规模、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难以退出,造成市场上出现了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不仅大大浪费了有限的稀缺自然资源,给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也降低了企业各自的盈利水平,损害了企业的整体利益,限制了企业采取大规模、高效率的集约化生产方式。而通过结成战略联盟,企业间加强合作和交流,在产量制定、营销策略、市场拓展等方面统一步调,有效地影响市场供求及价格,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联盟企业共同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减少由于过度竞争所带来的巨大浪费,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率,从而促进整个行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实现多元化发展

资源型企业是依赖自然资源生存和发展的,而这些资源终将面临枯竭和耗尽,因此,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将会是资源型企业长远发展所面临的必然选择。通过战略联盟的形式实现资源型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可以很好地降低多元化带来的风险。对实施相关多元化的企业,战略联盟可以帮助其通过联盟成员的相关技术、设备、知识等资源整合,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企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而减少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对进行非相关多元化的企业,战略联盟是其迅速进入新市场或其他领域的有效途径。通过与其他行业的优势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可以充分利用其人才和技术,消除进入新行业的障碍,摆脱自身资源、能力、技术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大大降低市场进入成本和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五)共担成本和风险

资源型企业由于受自身能力、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在研发资源开采技术以及进入新市场时往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通过战略联盟,企业间可以建立较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扩大信息渠道的密度和速度,减少签约及信息搜寻等成本;战略联盟建立在企业间彼此信任的基础上,这种相互信任和承诺也可以减少各种履约风险,即便在交易过程中产生冲突,联盟伙伴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也可通过协商加以解决,从而避免无休止的“讨价还价”[5] 。在全球化市场的经营条件下,企业面临着来自全球范围内的各种风险,如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等等,而战略联盟则可以为企业降低这些风险。

(六)突破进入壁垒

对专有技术、重要资源、销售渠道和市场、最佳地理位置、主要原料来源的占有,使资源型行业中的原有企业获得了成本优势,对那些产量低、成本高的新进入者造成很大的进入障碍,另外,资源型企业的经营运作需要大量资金,风险较大,限制了新企业的进入。此外,因体制、机制问题和地方政府利益关系等原因,针对资源型企业的地方行政垄断现象和地方保护主义行为较为普遍。如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限制本地商品、原材料及技术流向外地市场[6],审批程序复杂繁琐,额外收费或实行不同的税费标准,实行不同于本地企业的价格限制等。而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可以很好地规避、突破进入壁垒的限制,成功进入当地市场。

参考文献:

[1] 陈明政,方思敏.我国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分析[J].理论月刊,2008,(4):170-172.

[2] 刘传庚,崔焕金.矿产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与产业政策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06,(6):67-70.

[3] Das,T K &Teng,B S. A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Strategic Alliances [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0,(26):31-61.

[4] 史占中.企业战略联盟[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