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38: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旅游景区管理的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内容摘要: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是旅游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我国旅游景区资源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委托理论的角度提出了我国公共资源型景区的行政管理模式,促进我国旅游景区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景区 行政管理 管理模式
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是旅游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公共行政管理和旅游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观点,旅游景区行政管理可以初步理解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其授权的相关旅游职能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方针、遵循旅游景区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对本国、本地区的旅游景区进行总体管理和综合调控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旅游行政部门对旅游景区的总体管理。
张听竹对风景名胜区的政府规制研究中指出,应取消地方政府对公共资源类景区的直接管理,使旅游景区变成一个小级别的行政单位,把资源保护的职能内生化,将旅游景区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收费权一体化,而刘秉升却认为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经营单位,从事企业化经营,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加强管理的力度,尤其是法制管理、规划管理及技术管理。张凌云认为当前我国旅游景区实行行政事业性管理必须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推行企业化管理。张吉林在研究我国西部旅游景区管理模式时认为采用特许经营权委托的方式可能更有利于政府和企业目标的实现。
旅游景区资源特征分析
(一)景区资源垄断性特征
旅游景区位置的独特性、资源特点的唯一性、景区资产的不可分割性、游客观光体验的差异性,决定了景区的不可替代性和自然垄断性。这种自然垄断性意味着对景区经营者收费必须实施经济管制,否则,景区经营者可能滥用其垄断地位,为获取垄断利润而制定较高价格,从而损害公众利益的实现。
(二)景区资源公共物品特征
经济学研究表明,公共物品在不具有排它性的同时,根据其有无竞争性又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拥挤性”,即公有资源消费者的数目从零增加到某一个可能大的正数,即拥挤点时,公有资源消费就显得十分拥挤。在没有超过拥挤点的范围内,可以增加额外的消费而不会产生竞争,即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当超过拥挤点之后,增加更多的消费者将减少所有消费者的效用,增加额外消费者的边际成本趋于无穷大。按照以上理论,风景名胜资源无疑属于准公共物品。
(三)景区资源外部性特征
景区资源外部性表现为旅游者的消费不仅可以给景区带来收益,而且景区所在地居民也都能从中获利。因为旅游产品不仅可以给游客带来休闲和娱乐,提高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而且带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增加了就业机会与隐性收入,从而提高了当地的整体社会福利,旅游地整体形象的推广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会使旅游目的地的企业从形象推广中获得收益。
(四)景区资源信息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性是指经济效益的双方对商品价格与质量的有关信息了解程度不一致。在选择出行旅游时,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对象,旅游者在获得关于产品的信息方面处于劣势,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与需求者显然在信息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竞争秩序的紊乱,甚至会出现“劣品驱逐良品”的现象。景区资源只有通过政府正确信息的才能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及社会公平。
基于委托理论的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模式
(一)委托理论概述
委托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通过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委托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委托关系也广泛地存在于旅游业中, 但是在旅游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却几乎空白。
委托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实际上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关系。为了使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效用函数,委托人一方面对其人进行激励;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经理人市场”的监督作用。
(二)委托管理模式
如果说公共型景区资源特征是旅游行政管理委托模式的必要性,那么旅游景区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则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实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依据委托理论,旅游景区资源行政管理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委托关系(如图1)。
旅游景区实施委托模式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国家所颁布的有关旅游区(点)经营管理上的主要法律文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以及《旅游景区(点)的质量等级规划与评定》等。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旅游景区(点)的经营,促进了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但是,也应看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作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其所面临的制约性因素也相继发生了变化,一些条例在立法的高度和操作性上都已无法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此外,有很多是以“暂行条例”、“暂行规定”、“暂行办法”等形式存在。这种法律的不成熟和不稳定大大削弱了旅游法律的权威性,使其对旅游活动的管理、规范、指导和保障作用等功能被大大削弱。因此,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对现有的旅游法规、规章进行完善的基础上,对不同归口管理单位的法律法规进行整合至关重要;同时,应加强旅游行政执法的力度,统一处理旅游违法行为;此外,还可借鉴国际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立法经验,促进旅游法制建设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二)合理规划旅游景区
目前,在旅游景区的经营过程中,由于旅游资源大多属于公共资源,大部分经营者、管理者都只追求其经济利益,规划缺乏长远性,过度开发、先开发后治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摒弃以往的资源导向的开发战略,转向创新规划开发。创新规划开发即景区必须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对内部资源进行筛选加工。因此,国家相关旅游行政部门特别是各地方政府旅游局首先应对旅游规划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在规划编制单位由旅游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开招标,规划编制完成后力求认真实施,使其在开发经营景区的过程中注重景区的长远发展,加强对景区资源的长远保护,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结合起来,以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景区的开发经营过程中要顾及到周围社区的发展,实现共赢局面。
(三)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景区景点多头管理是我国目前旅游景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顽疾,而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因此,政府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者应该继续推行产权制度改革,不仅要实现政企分开,把一部分职能转让给有能力、有责任的企业和承包商,从宏观上给予企业一定的指导;而且政府应根据景区资源隶属不同的行政管理主体的现状,基于委托理论,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作为国家旅游资源归口管理的唯一法人,集中行使景区的行政管理权,原有归口部门对其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和委托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部门就有了明确的权限和职能,企业有了明确的责任,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改善景区投资环境以扩宽资金来源
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相继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单靠政府单方面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致使许多景区景点的开发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和引导投资成为摆在地方旅游管理部门眼前的迫切问题。首先,要积极促成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由于中国旅游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因此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旅游业、完善旅游各个领域供给方面具有特殊意义。但是目前大多自有资本运作时,不能享受外资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此外,在费改税之后,部分收费项目模糊,因企业而定,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企业通常要承担比其他企业重的费用负担。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巧立名目,对景区内的企业乱摊派,这就需要旅游主管部门对乱收费现象予以制止,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增加企业投资的信心。其次,增大银行贷款力度。旅游管理机构应该本着发展旅游业的目的对旅游项目进行细化财务分析,做可行性研究和宣传,以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努力增大银行的贷款规模;再次,采用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各出一部分资金的办法成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由旅游管理部门负责基金的具体运作,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给予一定的监督以保证资金的实际用途。
(五)注重交叉地带景区的开发与管理
目前,处在交叉地带的许多景区景点,由于在行政划分上同时属于多个地区管理,导致出现了实际上的无人管理,或只从自己受益的角度规划与开发,注重局部利益,没有形成大旅游的观念。鉴于全国都存在许多处在交叉地带的旅游资源,建议在这些区域打破行政界限成立高于行政划分之上的专门的旅游发展组织,负责交叉地带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地方不再对其进行直接管理,而是托管形式。该组织直属上一级旅游局并对其负责,但在景区的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地方各级相关部门要给予一定的配合和支持,争取发挥特有资源的优势,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共赢局面。
(六)加强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虽然目前旅游从业人员日渐增多,但其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层次不齐。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首先制订旅游人才建设整体规划。其次,从委托理论出发,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指定地点的集中培训,提升区域整体服务质量。此外,加强对旅游教育的管理,包括控制和调整旅游教育整体结构;强化旅游人才素质教育;加强旅游学科和课程建设等。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关键词:旅游景区 行政管理 管理模式
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是旅游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公共行政管理和旅游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观点,旅游景区行政管理可以初步理解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其授权的相关旅游职能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方针、遵循旅游景区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对本国、本地区的旅游景区进行总体管理和综合调控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旅游行政部门对旅游景区的总体管理。
张听竹对风景名胜区的政府规制研究中指出,应取消地方政府对公共资源类景区的直接管理,使旅游景区变成一个小级别的行政单位,把资源保护的职能内生化,将旅游景区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收费权一体化,而刘秉升却认为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经营单位,从事企业化经营,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加强管理的力度,尤其是法制管理、规划管理及技术管理。张凌云认为当前我国旅游景区实行行政事业性管理必须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推行企业化管理。张吉林在研究我国西部旅游景区管理模式时认为采用特许经营权委托的方式可能更有利于政府和企业目标的实现。
旅游景区资源特征分析
(一)景区资源垄断性特征
旅游景区位置的独特性、资源特点的唯一性、景区资产的不可分割性、游客观光体验的差异性,决定了景区的不可替代性和自然垄断性。这种自然垄断性意味着对景区经营者收费必须实施经济管制,否则,景区经营者可能滥用其垄断地位,为获取垄断利润而制定较高价格,从而损害公众利益的实现。
(二)景区资源公共物品特征
经济学研究表明,公共物品在不具有排它性的同时,根据其有无竞争性又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拥挤性”,即公有资源消费者的数目从零增加到某一个可能大的正数,即拥挤点时,公有资源消费就显得十分拥挤。在没有超过拥挤点的范围内,可以增加额外的消费而不会产生竞争,即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当超过拥挤点之后,增加更多的消费者将减少所有消费者的效用,增加额外消费者的边际成本趋于无穷大。按照以上理论,风景名胜资源无疑属于准公共物品。
(三)景区资源外部性特征
景区资源外部性表现为旅游者的消费不仅可以给景区带来收益,而且景区所在地居民也都能从中获利。因为旅游产品不仅可以给游客带来休闲和娱乐,提高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而且带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增加了就业机会与隐性收入,从而提高了当地的整体社会福利,旅游地整体形象的推广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会使旅游目的地的企业从形象推广中获得收益。
(四)景区资源信息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性是指经济效益的双方对商品价格与质量的有关信息了解程度不一致。在选择出行旅游时,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对象,旅游者在获得关于产品的信息方面处于劣势,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与需求者显然在信息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竞争秩序的紊乱,甚至会出现“劣品驱逐良品”的现象。景区资源只有通过政府正确信息的才能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及社会公平。
基于委托理论的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模式
(一)委托理论概述
委托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通过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委托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委托关系也广泛地存在于旅游业中, 但是在旅游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却几乎空白。
委托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实际上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关系。为了使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效用函数,委托人一方面对其人进行激励;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经理人市场”的监督作用。
(二)委托管理模式
如果说公共型景区资源特征是旅游行政管理委托模式的必要性,那么旅游景区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则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实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依据委托理论,旅游景区资源行政管理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委托关系(如图1)。
旅游景区实施委托模式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国家所颁布的有关旅游区(点)经营管理上的主要法律文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以及《旅游景区(点)的质量等级规划与评定》等。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旅游景区(点)的经营,促进了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但是,也应看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作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其所面临的制约性因素也相继发生了变化,一些条例在立法的高度和操作性上都已无法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此外,有很多是以“暂行条例”、“暂行规定”、“暂行办法”等形式存在。这种法律的不成熟和不稳定大大削弱了旅游法律的权威性,使其对旅游活动的管理、规范、指导和保障作用等功能被大大削弱。因此,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对现有的旅游法规、规章进行完善的基础上,对不同归口管理单位的法律法规进行整合至关重要;同时,应加强旅游行政执法的力度,统一处理旅游违法行为;此外,还可借鉴国际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立法经验,促进旅游法制建设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二)合理规划旅游景区
目前,在旅游景区的经营过程中,由于旅游资源大多属于公共资源,大部分经营者、管理者都只追求其经济利益,规划缺乏长远性,过度开发、先开发后治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摒弃以往的资源导向的开发战略,转向创新规划开发。创新规划开发即景区必须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对内部资源进行筛选加工。因此,国家相关旅
游行政部门特别是各地方政府旅游局首先应对旅游规划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在规划编制单位由旅游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开招标,规划编制完成后力求认真实施,使其在开发经营景区的过程中注重景区的长远发展,加强对景区资源的长远保护,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结合起来,以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景区的开发经营过程中要顾及到周围社区的发展,实现共赢局面。
(三)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景区景点多头管理是我国目前旅游景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顽疾,而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因此,政府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者应该继续推行产权制度改革,不仅要实现政企分开,把一部分职能转让给有能力、有责任的企业和承包商,从宏观上给予企业一定的指导;而且政府应根据景区资源隶属不同的行政管理主体的现状,基于委托理论,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作为国家旅游资源归口管理的唯一法人,集中行使景区的行政管理权,原有归口部门对其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和委托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部门就有了明确的权限和职能,企业有了明确的责任,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改善景区投资环境以扩宽资金来源
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相继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单靠政府单方面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致使许多景区景点的开发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和引导投资成为摆在地方旅游管理部门眼前的迫切问题。首先,要积极促成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由于中国旅游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因此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旅游业、完善旅游各个领域供给方面具有特殊意义。但是目前大多自有资本运作时,不能享受外资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此外,在费改税之后,部分收费项目模糊,因企业而定,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企业通常要承担比其他企业重的费用负担。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巧立名目,对景区内的企业乱摊派,这就需要旅游主管部门对乱收费现象予以制止,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增加企业投资的信心。其次,增大银行贷款力度。旅游管理机构应该本着发展旅游业的目的对旅游项目进行细化财务分析,做可行性研究和宣传,以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努力增大银行的贷款规模;再次,采用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各出一部分资金的办法成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由旅游管理部门负责基金的具体运作,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给予一定的监督以保证资金的实际用途。
(五)注重交叉地带景区的开发与管理
目前,处在交叉地带的许多景区景点,由于在行政划分上同时属于多个地区管理,导致出现了实际上的无人管理,或只从自己受益的角度规划与开发,注重局部利益,没有形成大旅游的观念。鉴于全国都存在许多处在交叉地带的旅游资源,建议在这些区域打破行政界限成立高于行政划分之上的专门的旅游发展组织,负责交叉地带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地方不再对其进行直接管理,而是托管形式。该组织直属上一级旅游局并对其负责,但在景区的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地方各级相关部门要给予一定的配合和支持,争取发挥特有资源的优势,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共赢局面。
(六)加强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虽然目前旅游从业人员日渐增多,但其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层次不齐。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首先制订旅游人才建设整体规划。其次,从委托理论出发,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指定地点的集中培训,提升区域整体服务质量。此外,加强对旅游教育的管理,包括控制和调整旅游教育整体结构;强化旅游人才素质教育;加强旅游学科和课程建设等。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关键词】旅游景区;弹性管理;良好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3-0110-02
一、旅游景区面临的问题
旅游景区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这对于旅游的资源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因为季节性的影响,就致使了旅游客源随着季节的变动而产生较大的浮动,造成了明显的旅游旺季与旅游淡季的反差,这也是制约着旅游景区快速发展的一个非常艰难的问题,从而也影响了整个旅游行业的收益。旅游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季节性,如今还未有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可以应对旅游淡季与旺季景区给游人所提供的不同需求。如果把旅游资源平均分配在每个季度当中,难免会发生旅游资源的闲置与旅游资源的不足,要想让旅游景区快速良好的发展下去,就应该将旅游景区进行弹性管理,来对旅游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配置。
二、旅游景区弹性化管理的详细研究和具体分析
(一)旅游景区弹性管理的基本意义
旅游景区弹性化管理,就是用来解决景区弹性管理的重要指标。对于景区的弹性管理包含的主要内容要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具体的分析,从而来开展针对于旅游景区淡季、旺季的合理配置。
1.弹性管理
弹性管理是与刚性管理正好相反的一种管理模式,其也被称之为柔性管理。弹性是指事情具有很强的收缩性质。在早期的组织系统的研究中,认为弹性是一个能够将伤害减少到最低、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找寻对自身的最有利位置、而且还能够在外界的环境变换时能够保全自身,这就是弹性,对此,弹性管理也可以这样来进行实施。弹性管理可以在外界条件不确定的情况下能够使旅游景区更加好的长期发展下去。但是,就弹性管理而言,在国外的起步比较早,我国国内的弹性管理发展就比较晚,而且发展也相对于国外比较的缓慢。有专家认为:弹性大多数是说事务在遵循其自身的基本准则,保持基本本质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而言,变化的幅度越大,说明这个事物的弹性相对来说是比较强的,但是如果事物的变化幅度较小,则说明其弹性相对来说较小。
将旅游景区当作一个自成式、开放式、系统性的弹性管理系统,在这个弹性系统当中,旅游的顾客、当地的居住人员、旅游行业的经营者以及利益相关人员和相互合作关系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对于旅游景区弹性管理系统的一个简要的概述,由此,可以看出要想对于旅游景区实行弹性化管理,就要对这个弹性系统当中的所有有利、有害的因素全部考虑到整个弹性系统当中去。弹性管理系统是一个相对于完整的体系,也要综合考虑其实施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
旅游景区系统自身所含有的最重要的就是协调处理事情,处理事情的过程当中应该有较强的弹性,这样一来,怎样对旅游景区进行弹性管理就成为了旅游景区管理的重中之重。研究的弹性管理包括系统内部的弹性管理以及系统整体的弹性管理两个部分。旅游景区要实行弹性化管理,主要是由于自身还有其外部旅游顾客的弹性需求。
弹性管理是一个企业主动去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制造变化,运用这些变化来将自身的利于提高,利用这些的变化使其在外部环境竞争中也能够使自身良好的发展下去。提倡改革旅游企业内部的机构,逐渐的坚守管理的层次,也要缩减内部的中间环节,逐渐地降低企业的管理重心,使旅游企业在管理方面更加的具体和灵活。
2.对于弹性需求的详细分析
旅游景区的弹性需求最主要的是指游客的需求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上具有很强的弹性,在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所发生的需求量增多或者减少就是其伸缩性的变化。然而,游客的需求也是外界环境因素变动的影响下发生的相对于平常有扩大或者是收缩。对于旅游来讲,其自身就是一个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见识的户外运动,不是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但是当大众的生活质量到达一个层次的时候,旅游就会更加的受到大众的重视,旅游的产品才可能被消费者所购买。现如今,旅游景点的门票、交通费用、住宿费用等价格的不断攀升,尤其是最近这几年,随着通货膨胀,所有物品的价格都在迅速的增长,游客可以依据自己家庭的经济水平来确定是否参与旅游或者购买旅游的相关产品。在价格上虽然是个问题,但是最不容易解决而且非常容易影响旅游行业发展的就是季节性问题。在当今大众旅游的年代,严重影响旅游行业的弹性需求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季节等外在因素的作用,对于外在的这种环境的变化,旅游景区也应该伴随着这些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来调整自身旅游景区弹性管理的各项活动。
旅游景区如果想要更好的进行弹性管理就要在宏观的角度上进行研究和思考:
(1)在旅游景区的弹性管理当中,应全面考虑问题
在旅游景区的弹性管理当中,有跟多的因素都会在管理当中涉及到,对此也要进行客观的研究。但是因为每个人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上面都有不同的见解,这就要求管理人员更好的收集好的办法,积极的听取每位员工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还应该运用科学来对弹性管理进行比较准确的提前预测,保证其在关键的环节具有可调配的余地。
(2)旅游景区进行弹性管理应该具备独特的性质
每个旅游企业的自身发展情况和自身条件的各不相同,就要求每个企业都应该有一套适合自己企业的弹性管理。因为管理的企业实际的情况有所差异,管理人员掌握的外界环境因素和专业知识也是有所不同,则对于旅游景区的弹性管理的力度以及侧重点也是各有不同的。
(3)在弹性管理当中能够较好的随机应变
在管理者的管理下,旅游企业应该制定一个适合资深企业的弹性管理方案,与此同时,管理者也要在管理的跟进当中不断的变换着管理方案,这都是源于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根据每个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一个适合自身企业和当时时展的弹性管理方案。
(4)在旅游企业的管理中因该弹性管理和刚性管理同时进行
对于一个旅游企业来说,弹性管理是非常的重要,但是刚性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管理人员应该综合考虑自身企业的各项指标与经济情况来制定一个适合企业的刚性管理和弹性管理,两种管理体制同时施行,不仅有利于该旅游企业在行业中能够取得较大的利润,还能够使本企业在同类企业当中占有较稳固的地位。
(二)对于弹性管理的研究
在人员方面上进行弹性管理。在国外,人力资源方面上的弹性管理体系相对于我国来说是比较的成熟,对于人力资源方面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员管理方面上弹性管理的主要类型。伴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逐渐成熟,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越来越快、越来越迅速,旅游企业内部员工的知识也在不断的增长,这也需要一个有弹性的机制来管理企业内部员工,并且使员工能够正确的感受到自己在企业发展当中所处的重要位置。随着弹性管理的不断完善,先后相继推出了薪水弹性、员工职能弹性、工作时间弹性等这几种弹性管理政策。从员工的智能弹性的观点出发,又提出了工作特性模型,其主要是为了使员工的工作相对于以前来讲更加的广泛了,工作的内容也更加的丰富,逐渐的实行了岗位轮换班的机制。
在我国,很多的专家把柔性管理当作弹性管理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原则,把弹性理论与柔性理论相互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能开发出更多的弹性内容以及方法,也有一部分的专家想凭借旅游企业内部建立弹性管理的一个主干,对于旅游企业的人员进行综合的管理,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旅游景区进行弹性管理
(一)旅游景区系统
与其他的系统相比较,旅游景区系统可以看成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系统,它具有开放性以及较强的弹性。景区的季节性特点引起的旅游景区的供给和需求的弹性,这就使景区的管理要有非常大的系统弹性。旅游景区弹性管理系统是动态的,而且是在长期的不断变化的,这种动态是由构成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旅游景区的管理系统应该详细的旅游景区系统当中所包括游客、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旅游景点当地居住者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与此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旅游景区的环境以及对于生态的不良影响。
每个不同的景区都有其不同的地域特点,这是因为地区、文化和历史背景有所不同。因为每个地区的大众对于旅游行业的依赖程度有所不同,旅游产业的季节性也是根据地域性质而决定的,旅游结构的特征也是各不相同的,这些原因不但能影响了当地旅游景点处的居住居民,还对前来体验旅游经历的游客有不好的影响。弹性管理系统应该根据每个旅游景点的不同来量身定制一套适合的管理体制,并且对产品和服务也跟着进行调整。
(二)旅游景点弹性管理
旅游景区也被当作是一个自成一体的系统,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弹性,所以需要在特定的时间段进行管理体制的调整。旅游景区的弹性管理,不但是旅游景区自身内部的系统所引发的,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因此,对于旅游景区进行弹性管理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季节因素的影响。因为旅游的季节性不但会对人力资源方面上产生重大的影响,还有可能会影响旅游景区的资源管理,旅游景区的环境管理就是由于这些原因引起的,这样一来,旅游景区弹性管理与旅游这个主题之间也存在着一个非常必然的关联。例如,旅游旺季的时候,前来旅游的游客量逐渐增加,所以,旅游景区配置的导游人员也应该有所增多,与此同时,景区所提供的旅游产品也应该随着游客的增多而增多,这些都是由于季节性的旅游旺季给旅游管理上带来的影响。随着旅游旺季消失,旅游行业慢慢走入淡季,在这时,游客数量减少的非常快,旅游景区应该怎么样安排导游以及服务人员来避免人员过多导致的闲置或者人员过少导致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旅游景区进行弹性管理的时候也应该注意人员的分配。
(三)旅游景区进行弹性管理的主要内容
要从旅游景区的主要组成与旅游景区的管理系统入手,旅游景区应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来吸引游客。旅游景区的吸引、游客的参观、政府的扶持、旅游景区经营的企业、旅游景区的工作人员、景点附近当地居民等主体组成。旅游景区可以通过景区的景色来充分的吸引大量游客,游客的数量多了,当地的旅游景区的发展就会有更大、更快速的进步,这样也会对景点附近的当地居民产生一定的影响。旅游景区进行弹性管理所包含了三个方面:
1.主体(也就是指前来旅游的游客)
2.管理客体(旅游行业内部的管理人员)
3.实施管理的主要内容
首先,旅游景区要对于刚性管理有一个非常强制的要求,更加注重景区的条例的管理和制度的建设,建立以一套完整的旅游景区管理规范模式,加强旅游景区的刚性管理,采取一定的制度来规范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以及行为,这是为旅客提供一个优秀旅游环境的必要条件。其次,旅游景区的管理人员也要十分重视弹性管理,旅游景区的弹性管理是一个比较接近于经济的活动,管理者因该在经济学的方面上来透过现象来观察到事情的本质。但是,旅游景区的弹性管理是凭借对旅游企业的动态管理的思想所提出来的。要想避免因此带来的不利影响,做事就应该留有一部分的余地来应对接下来将要面对的问题。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旅游行业也在迅速的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更加的突出,旅游行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季节性太强,实行旅游景区进行弹性管理有利于将资源更加合理的分配。在管理的过程中应弹性管理与刚性管理同时进行,并且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应虽情况来进行调整,使旅游景区的管理更加的完善。
参考文献:
[1]蓝海霞.旅游景区弹性管理研究[D].扬州大学,2012.
关键词:旅游景区;客户关系管理;双核心模型
中图分类号:F592; TP311.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0-0105-03
在我国,大多数旅游景区已经意识到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但多数旅游景区对客户关系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刻,仅仅重视以旅行社为主的分销商客户,做好对其的服务与管理,而忽略了对消费客户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意义,使得旅游景区的客户关系管理未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于对景区经营管理起到反效果。因此,只有理解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并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设计出合理、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一、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
客户关系管理简称为CRM。最早提出CRM这一概念的是全球知名研究和咨询机构Gartner Group,强调 CRM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策略,在客户细分的基础上进行资源重组,通过提升客户满意度最终实现企业利润。IBM认为,CRM是一套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方案,旨在通过高水平的客户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实现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关系的目的。卡尔松集团则将客户的内涵从狭义的客户扩展到包括供应商、企业员工在内的广义客户,提出应当深挖客户需求和偏好,培养对企业的忠诚,最终实现多赢。
另一方面,学术界也纷纷提出各自对CRM的理解。美国市场营销学会(AMA)认为,CRM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可在建立企业和客户之间的良性关系基础上实现双赢。Tiwana认为,CRM的核心是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企业的业务流程,实现为客户提高差异化产品和服务这一目的,最终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Graham则将CRM定义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客户关系的态度和价值观,实则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Graudia从技术的角度将CRM定义为“管理客户信息及企业信息的一项技术,通过客户接触,以期实现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
综上所述,企业界和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CRM的概念进行了阐述。总体来看客户关系管理分为3个层次。
首先,CRM是一种以广义客户为中心的先进的管理思想,以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为手段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建立客户与企业长期、稳性的良性关系。
其次,CRM是以信息系统和IT技术为内核,具有综合性、集成性、智能化等特征的企业管理系统。
最后,CRM是管理理念与管理系统地实施。只有在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指导下,合理运用与企业实际情况相匹配的CRM系统, 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客户关系管理的作用。
二、旅游景区双核心客户关系管理模型的提出
(一)客户感知成本变化对客户购票倾向的影响
价值工程法是利用价值工程中价值的构造方法来评价客户价值,即用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给客户带来的效用与客户为此所付出的成本的比值来界定客户价值。
式中, CPV为客户感知价值;Ui(ei)为要素ei带来的客户感知效用;Ci(ei)为要素ei产生的客户感知成本;0≤ai≤1,0≤bi≤1,它们是相应要素带来的客户感知效用或感知成本的权数。
Harmer(1989)按照消费者对认知价格与认知价值差异的感受将消费者划分为4种类型:价格型购买者、价值型买者、便利型购买者、关系型购买者。通过对某4A级景区相关人员的访谈,了解到景区网络购票顾客偏向于价格型购买者,对差异化服务的感知不敏感,对价格非常敏感,即价格因素对顾客影响最大。
假设不同网络渠道的客户感知成本仅在价格方面有区别,且所购门票在使用时,景区客户感知效用相同情况下,客户感知成本变化对客户倾向的影响如表1所示。当景区网络渠道售票价格高于分销商网络渠道时, CPV
(二)旅游景区客户关系管理发展
一直以来,旅游景区的主要客户为分销商客户。分销商客户分为增值客户和转售客户,其购票目的在于转售而不是作为个人或集体消费。增值客户主要指旅行社,旅行社通过整合餐饮、交通、住宿的旅游景区资源等进行组合销售;转售客户指商客户或经销商客户,如导游、校园代售网点、酒店代售网点等客户。而旅游景区真正的消费者,即通过各种零售渠道购买客票并在景区内游览的散客(消费客户)却被旅游景区长期忽视。
通过对某4A级旅游景区管理者的访谈,了解到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日益普及,通过网络渠道购买景区门票的散客数量急剧增加,旅游景区的客户关系管理也出现了新的课题。
随着旅游景区客户间关系的变化,旅游景区与分销商客户由原先的依存关系逐渐演变为在传统的团体市场相依存、在网络散客市场相竞争的局面。而单纯以分销商客户为核心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已无法精准识别客户贡献度。多数景区仅以旅行社出票量为主要指标衡量贡献度,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下年度门票协议价格。导致旅行社可以以低于景区网络票价的价格进行在线销售,占领景区网络散客市场的同时因出票量的增加,进一步获得更低的协议票价,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了旅行社网络售票价格体系,降低了旅游景区的利润率。
通过对某4A级旅游景区的调查,了解到该旅游景区为保证价格体系的稳定,起到价格标杆作用,其网络客票售价仅略低于线下景区销售价格,高于分销商网络售票价格。最终导致消费者更倾向于在价格低廉的分销商渠道购买门票。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对分销商客户贡献度的精准识别,对景区希望增加的团体客户部分予以协议价格奖励,在不招致分销商客户反弹的前提下对与景区存在竞争关系的网络散客部分进行价格控制。
旅游景区在为消费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可以第一时间获得大量的客户信息,理论上可以实现对客票来源的记录和识别,实现对分销商客户贡献度的精准识别。同时,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提高消费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构建良性的长期关系,增强旅游景区对消费客户的影响,提高景区网络售票渠道的知名度,减少对分销商客户的依赖。
三、旅游景区客户关系管理模型构建
基于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模型已不适于旅游电子商务时代的旅游景区经营管理需求,在以分销商客户为核心的原模型基础之上,提出分销商客户、消费客户双核心旅游景区客户关系管理模型,如图1所示。
旅游景区CRM涵盖接触层、功能层和数据库层3个部分。
(一)接触层
接触层是旅游景区CRM基本信息和数据的来源。在传统CRM接触层功能之外,强调旅游景区工作人员在与消费客户直接接触时应当注意采集、记录消费者的各类信息。如将景区渠道门票与其他渠道门票进行区分后,记录消费者的购票渠道信息等。
(二)功能层
双核心客户关系管理模型在功能层方面针对分销商客户和消费客户分别设计了对应的功能。
1.客户服务管理单元。为分销商客户不同销售渠道设计积分系数,通过积分管理识别客户贡献度,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在不影响团体市场拓展积极性的基础上,加强对分销商客户网络渠道的影响。而消费者客户方面则重视个性化服务的提供,如通过为景区分销商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等手段,提高消费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正向引导消费者在景区网络渠道购票的倾向。
2.营销管理单元。针对分销商客户的主要功能为接触客户、获取客户信息,以及通过甄别分销商客户在不同渠道的贡献度进行客户细分,最后确定合理的协议价格。而消费客户方面则围绕接触市场、确定目标市场、营销策划和营销活动开展等功能进行设计。
3.销售管理单元。针对分销商客户的主要功能是客户沟通、客户识别,针对不同渠道进行自动售票以及自动积分。而消费者客户方面则要具备客户沟通、客户信息收集功能;此外,要设计自动售票和客户反馈功能。
(三)数据库层
数据库层是旅游景区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依据采集的各类客户数据、交易信息、市场及活动数据等实现数据分析(如客户贡献度识别)、数据报表查询(如客户积分查询)、数据挖掘(如客源结构分析)等功能,为企业的渠道管理、营销活动等提供决策支持。
从渠道管理的角度而言,双核心客户关系管理模型可以起到精准识别分销商客户贡献度的作用。对于景区而言,不同渠道的客户价值是有所区别的。以旅行社为例,旅行社将以整合旅游资源的形式将景区门票销售给团队客户(一般以对景区认知度较低的外地游客为主),对景区而言是拓展景区市场,给景区带来的价值较大,而旅行社在未经景区同意的前提下将低价门票销售给网络散客或网络转售渠道,则与景区在散客市场形成竞争关系,给景区带来的价值较小。因此,旅游景区可以通过对消费客户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精准识别分销商客户的贡献度,差异化设置积分标准,实现景区盈利的最大化。同时,旅游景区可以通过加强对分销商客户的知识管理,如依据各地区团体市场规模等信息,进行景区品牌知名度评估,指导景区在各地消费客户市场的营销决策。
结语
国内学者在翻译国外的“tourismattraction”一词时,有的翻译成旅游景点,有的翻译为旅游景区,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是有的学者将旅游景区与旅游景点视为同一事物;另一种则是没有把握全文的观点而误译。部分学者在翻译标题、摘要时,又将“旅游景区”翻译成其他的词汇,例如,有学者将“旅游景区”翻译为“tourismscenicarea”(将其译为旅游风景名胜区更合适),例如旅游景区开发中的文化营销管理探讨:以巴马长寿产业为例(岑长庆,2010)翻译为CulturalMarketingManagementinTourismScenicAreaDevelopment:ACaseStudyofLongevityIndustryinBama。实际上,不论是英语论文译为中文为学习交流参考之用,还是中文翻译为英语为对外交流之需,科学严谨的翻译对于学科的发展、学术交流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者们在对旅游景区进行定义时,概念范围略显宽泛,不只是强调旅游景区的某一特征,但从定义的主要倾向上,仍然能够总结出概念界定的主要视角,概括起来,主要有:
1、从旅游者需求或旅游产品的供给角度
在《风景名胜区规划条例》(1985)中,完全以需求的角度对景区进行了定义,景区是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从旅游供给的角度,旅游景区以吸引游客为目的,为游客提供一种消磨时间或度假的方式,开发游客需求,为满足游客需求进行管理,并提供相应的设施和服务(张凌云,2010)。吴忠军(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2003)将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结合,认为旅游景区是指具有吸引游客前往游览的吸引物和明确划定的区域范围,能满足游客参观、游览、度假、娱乐、求知等旅游需求,并能提供必要的各种附属设施和服务的旅游经营场所。
2、从旅游景区的区域性角度
此种视角主要强调旅游景区在地域上构成、活动和管理等方面的特性。例如,邹统钎(《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2006)将旅游景区定义为具有吸引物、具有管理机构、经营旅游休闲活动、具有明确范围的区域。刘正芳认为旅游景区是(《旅游概论》,2006)由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资源与旅游设施及其他相关条件有机组成的地域综合体。
3、从旅游景区的空间性角度
此种视角主要强调旅游景区在空间上特点。例如王衍用等(2007)认为旅游景区就是一个空间环境,这个空间环境具有自然或人文景观,且人们在其中进行旅游活动。
4、从旅游景区的功能性角度
此种角度强调景观的价值能够给游客带来的体验,例如赵黎明(2002)强调的休闲、娱乐、观光、度假等功能,王德刚强调的参观游览、娱乐休闲、康体健身、科学考察、文化教育等活动。
5、多种角度的糅合
有的学者将旅游景区定义为特定功能的空间或区域。例如,李肇荣曹华盛等《旅游学概论》,2006)认为旅游景区是一种空间或地域,在这一空间或地域中,旅游及其相关活动是其主要功能。有的学者将景物构成和功能、地域特性相结合。例如马勇(2006)将旅游景区定义为是由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景点组成,从事商业性经营,满足旅游者多层次精神需求,具有明确的地域边界的小尺度空间旅游地。但这个小尺度究竟有多小,该如何衡量呢,笔者不禁有些困惑。
综上所述,中外学者的定义既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从中外学者对其概念界定的横向比较看,旅游景区的功能、旅游景区的界限、旅游景区的地域性是部分学者概念间的共同点。从整体上看,国内学者对景区的定义呈现出交叉且相异的规律,每个学者侧重点不一,都强调了旅游景区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征。同时,学者们在旅游景区的概念界定时,或多或少的牵扯到旅游目的地、旅游地、旅游景点、风景名胜区等术语,究竟这些相关概念之间是怎样的异同关系,在进行旅游景区基础性研究时,有必要加以区分。
旅游景区相关概念辨析
旅游景区是有效开展旅游活动的依托,在旅游业普遍发展的今天,旅游景区的身影不再神秘,理论概念是现实状况的描述与说明。因此,有必要结合各地区的景区现状,及现有的代表性的定义,对旅游景区的相关概念进行解读。
(一)旅游景区的建设与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旅游景区是以吸引游客为目的建设的场所,还是因为景物吸引了游客而被设立了景区?旅游景区的管理是否只是为了游客?以昆明翠湖为例,南眺碧鸡、北瞰蛇山,水光潋滟,垂柳摇曳,“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佛楼台”,是对昆明翠湖景区的真实写照,但是这个吸引众多游客的景区最初并不是为了吸引游客建设的,元朝以前,这里还属于城外的小湖湾,至民国初年,改辟为园,园内种植柳树,湖内种植茶花,才有了翠湖这个美名。之后建湖心亭、修长堤、建石桥、设八角亭,每天吸引无数的中外游客。翠湖公园于1958年起收取门票,2002年9月25日向市民免费开放。目前,公园的经济来源主要有游船租赁收入和商铺租赁收入及政府财政每年补助拨款,以此维持公园发展。自取消门票后,这里仍然是外来游客的必游之地,同时也成为当地市民户外消遣的重要场所。由此可见,不论是供给角度的为吸引游客还是从需求角度满足游客都是不全面不科学的,笔者认为把旅游景区定义为具有旅游吸引力或是旅游价值显得更客观。
(二)旅游景区与旅游景点之间的关系
国内学者对国外visitorsattraction这一词的翻译理解为旅游景区或旅游景点,多数学者将旅游景区和旅游景点视为一个概念的不同说法(张超广,2008),在著述中并未作详细区分。有的学者将其做了详细的说明,认为空间范围大的旅游景点是旅游景区(李冠瑶、刘海鸿,2005)。从字面上看,景区和景点完全是一个面和点的关系,不能随便将其混为一谈,旅游景点应该是构成旅游景区的单位,旅游景区是由单个旅游景点或多个旅游景点构成的地域,例如,杭州西湖旅游景区,就包含了三潭印月、苏堤春晓、花港观鱼等名胜景点。
(三)旅游景区与旅游地之间的联系
在旅游地理学、土地规划的相关书籍中,旅游地的提法最常见,关于旅游地(tourismarea或sightseeingplace)的概念,多数学者都有以下共同认识:一是它的空间性或地域性,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高峻,2007),与旅游景区存在必然的联系(陶犁,2007)。二是它有两层基本含义(王万茂,2008;高峻,2007),第一层,旅游者浏览、观光、访问的目的地即旅游活动与旅游资源的所在地,这里的意思也就是旅游目的地或旅游目的地上的旅游景区;第二层,指土地利用方式,如同农业用地、林业用地、牧业用地一样,旅游地是一种游憩用地,它是政府部门规划的供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地域或环境空间。如果将旅游地的景观结构进行划分,则可以分为:旅游地(区)一景区一景点(陶犁,2007)。由此可见,旅游地是一个地域范围更为宽广的概念,在其空间范围内,有各种供游客旅游的景区类型。
(四)旅游景区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联系
旅游目的地是一个从旅游者角度而言的地方,是一个与旅游客源地相对应的名词,涵义很宽泛,它可以是指2某个特定功能的旅游胜地,例如西湖,也可以是某个可以进行旅游活动的县市,例如西湖所在的杭州市,甚至可以泛指整个国家。由此可见,旅游景区的地理区位在旅游目的地的范围内。(五)旅游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之间的区别风景名胜区的概念多见于环境资源、城市规划、园林建设、旅游地理等书籍中。根据纵观众家观点,风景名胜区就是那些资源价值重大,环境优美,能够供人游览、观赏、休息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由此可见,那些资源价值重大的旅游景区就堪称风景名胜区,例如杭州西湖是一个5A级的旅游景区,也是一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1982年评定)。同时,基于风景名胜区招揽游客与接待游客的现状,风景名胜区是旅游景区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理解旅游景区的概念及其外延,上文已将易混淆概念加以分析,并各概念的外延加以图示(如图1),由于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很宽泛,所指区域范围有大有小,笔者将其从大范围上将其他的几个概念加以涵盖,从小范围上,与旅游胜地、旅游景点相吻合。
旅游景区概念的再认识
(一)旅游景区的定义
笔者以为旅游景区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能够满足旅游者旅游体验的、有明确地域范围的空间综合体,是一个包含了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及各种有形或无形服务的地域综合体。
(二)旅游景区的内涵特征
1、具有旅游吸引力
任何一项旅游活动的进行都是建立在某种项目吸引力基础上的,景区中核心景物的吸引力是引发游客需求、激发旅游动机与促成游客进入景区的核心动力。这里的核心景物可以是一项人造设施、也可以是一个自然风光、一个人文建筑,也可以是一个人或是一个故事,或是一组这样的核心景物的组合。
2、具有旅游服务功能
旅游者在景区内的旅游大致有徒步、划船、乘坐景区内观光车进行观光游览,品尝风味小吃、体验节事文化、感受异样风情,景区内必然建立起各种辅助游客完成旅游活动的各种硬性的设施设备和软环境,例如交通工具、休息设施、解说系统、优良的卫生和安全环境。设施设备的齐全、环境的优劣和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旅游者旅游体验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