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38: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三语文思维训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医院门诊处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转学带来的学习内容难以衔接所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1.句子的练习
“字词句段篇”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流程。在这个流程中,句子训练处于字词和段篇训练之间。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句子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训练,准确把握内容,明确训练思路,合理选择形式,切实提高句子教学效率。
(1)积累用词准确、贴切,表达细致生动的句子。
如《葡萄沟》一文中有一句“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可让学生用“什么怎么样”的句式概括地说出“葡萄挂在绿叶底下。”然后与原句进行比较,从而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2)朗读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的句子。
如《桂林山水》中描绘“山”的句子:“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些句子描写生动形象,感情强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作者描述的意境。对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如比喻句、反问句等,可以让学生改成普通说法,从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
(3)确定适宜训练的句子进行模仿
要求学生掌握某种句式,首先要给学生一个范例,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语文水平,在课文中确定适宜训练的句子,从句式入手去理解句意,把对句式的认识和对句意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例如:“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会忘记?”学习时先要求学生读句子,想一想,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与对比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不会忘记。”进行比较,想想,意思相同吗?语气相同吗?表达形式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既明白了句子的含义,也认识了反问句的形式和作用。
(4)归纳句式规律迁移运用
发现句式规律,并不表示学生已掌握了该种句子表达形式。要掌握句子表达形式还必须经过及时的迁移,在实际运用中,将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以切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迁移运用的教学步骤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句子类化。引导学生发现具有共同要素的句子内容,并纳入同类系统中;第二步是具体化,应用句式的组成规律来组织句子内容,学习实际表达;第三步是原理深化,在应用已有知识进行新的句子表达的基础上,对句式形成更高层次的概括化认识。 例如:关于“概括──具体──概括”句式的迁移运用,(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先让学生观察珊瑚图片,感知各种不同形状的珊瑚;再让学生补充句子“珊瑚的形状很多,_______千奇百怪,十分美丽。”最后让学生再用以上句式说说其他事物。
2、想象的训练
不光是王维的诗“诗中有画”,中国古代文学意蕴丰富,特别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诗文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图画。《宿新市徐公店》、《横溪堂春晓》、《学弈》、《守株待兔》等等,在这些诗文的教学中,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感受其中所描绘的画面,感知形象,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那么对诗句的理解就会化难为易。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让学生把隐形的思维活动通过图画的形式得以外现,创造出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以《守株待兔》的教学为例,谈在教学中通过“化文为画”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几点做法:
(1)结合课文,画“连环画”
上课伊始,我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纸,饶有兴趣地对孩子们说:“平时,同学们特别爱看连环画,在连环画中获得了乐趣,学到了知识。这节课我们结合《守株待兔》的故事也来创作一幅连环画!”话音未落,学生们已经跃跃欲试,个个兴致盎然。我先引导学生诵读诗文,使学生对这则寓言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结合书下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使学生了解“株”指树桩子。“耒”指种田用的农具,学生想这农具可以是铁锹、镰刀、锄头等。理解“走”在古文里指跑。“触”是碰、撞。“冀”是指希望的意思,抓住这一难点,我引导学生想象种田人希望再得兔子时的表情。之后,我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中宋人的服饰,要求结合课文内容,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绘制连环画。
经过一番准备后,大多数学生都画了四幅图,大致内容归纳为:
第一幅:画了一个在田地里耕种的农夫,旁边一个矮树桩子。
第二幅:兔子狂奔,头撞在树桩子上,被弹起。
第三幅:宋人捡起兔子,高兴至极(农具扔在地上)。
第四幅:宋人坐在树桩子旁,路人捂嘴嘲笑。
这几幅图,是学生对课文深入理解后,绘制出来的,有的内容已经加入了自己的想像,是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具体体现,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如:①兔子因为跑得太快,所以撞在树桩子上折断脖子,学生用“被弹起”的景象表现出这一意思,深入领会到“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的内涵,用带有儿童气息的想象力,更加生动地再现了这一情景。②文中并未涉及到宋人拾兔子的情景,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生动而真实得想像到宋人获得意外惊喜时的高兴心情,通过对人物表情的刻画,绘制了第三幅图的内容,拓展了 课文的内容,体现了浓厚的创新意味。
(2)加入想象,绘“画外画”
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引导学生继续绘制连环画,要求:加入自己的想像,续编或改编故事,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提示了几点参考意见:①宋人把兔子带回家后;②宋人在树桩子旁继续等待下一个惊喜;③旁人的议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动脑筋,满脸洋溢着欢快的表情,乐此不疲地画着。教室内思如泉涌,学生的想像力极其丰富。教师还是运用实物投影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学生争先恐后地要讲述自己的内容。下面归纳列举几种并加以说明:
①学生想到宋人把兔子带回家后,请妻子烹制成了美味佳肴,他一边大吃,一边感叹运气好,继而做起了兔子一只只相继撞死,他坐享其成的美梦。
②宋人整天坐在树下等兔子,不再耕作,田里的禾苗干枯,到了秋天,他颗粒无收,悔之晚矣。
③旁人奉劝宋人不要心怀侥幸,可他却不予理睬,别有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