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水资源生态效益范文

水资源生态效益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8: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水资源生态效益,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区域生态水资源保护;景观效益;邢台;开发利用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更好的实现区域生态水资源保护与景观效益的最大化。在人口集中、工业发达的邢台市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解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远大目标。针对此次问题,本文就如何实现区域生态水资源的保护,进一步促进邢台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景观效益的扩大化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1 水资源现状

自古以来邢台的地下水水质优良、储藏条件极好,历史上城区周围水量丰沛、泉湖湿地分布十分广泛,是一座典型的“近水”城市和泉城,因此享有“泉城”的美誉。但是随着近几十年城市经济的快速的发展,导致了邢台市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大大的下降,究其原因是随着各行业建设项目的增多,各项事业的用水量在不断地增加,有的甚至是超采地下水,最终导致了地下水补给条件越来越差,地下水位越来越低,泉湖、河水、湿地呈现消失的状态。但是,遇到一些丰水年、丰水季节,如狗头泉等部分泉湖曾也恢复成规模的涌水。

近年来随着邢台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政府和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质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合理、科学的运用了规划和管理手段,大大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例如,滨水区的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七里河通过治理充实并更新了城市风貌的特色;南水北调工程为邢台提供部分景观用水。与此同时,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人们对生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亲水、近水、达水的观念日益升入人心,这也大大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2 水资源开发利用导致的问题

2.1 河道断流

目前,邢台市水资源的现状十分堪忧,绝大多数的湖泊和河流长年处于少水或无水的境地,只有当遇到较大水量的汛期时,才能在这些地方见到水的模样。究其原因是流域内的地面形态、水中的植被以及地下水埋深度的现状被过度的利用和开发水资源的行为彻底地改变了。这样的结果就加大了流域的调蓄能力,进而延缓了产流和汇流的时间,减少了地表的径流量,加强了雨水的渗透力,增加了土壤的蒸发频率。

2.2 地表的下陷

导致地表下陷的关键的原因就是人们长期的、无节制的对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这样的行为长此以往就大大降低了含水层的承压水位,最终使得黏性土拥玫搅瞬煌程度的密结并进行了大量的压缩。而且导致水对上层的托付力大大减小,最终导致地面的下陷。

2.3 泉水的断流

人类长期过度的开采和利用地下水,就会付出惨痛的代价。邢台市在历史上有两大有名的泉水群:一个是位于邢台市东南4km处的百泉泉群,另一个是位于邢台市西北达活泉公园内的达活泉泉群。期初这两个泉群的年平均流量较大,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对地下水过量的开采和利用,致使这两大泉水群的水流量不断地减少,以至于出现了严重的断流现象,只有当水库放水或遇到暴雨和洪水时,才得以复流,但是仍然难以恢复自流。

2.4 咸水界面的下移

邢台市东部有两大咸水区域:黑龙港平原和滹滏平原。但是现在这两大咸水区的咸水界面下移现象十分严重,深层地下水埋深度严重下降,究其原因是近20多年来对深层地下淡水的过度开采和利用而形成的。据调查,咸水界面平均每10年下移5m左右。一般来说,浅层咸水的埋深在4.0m~21.0m之间,由于埋深较大开采起来是十分困难的。但如果是过度的开采,就会不断加大深层和浅层水位之间的距离,这样就会导致下伏的深层淡水受到上层咸水的严重入侵,最终使得深层淡水资源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而这种资源是极其珍贵的,因为它需要历经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

2.5 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目前,邢台平原区由于局部地区遭到过度的开采致使深层地下水的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同时浅层地下水大面积含水层疏干,湿地明显减少,导致整个邢台市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恶化。

3 区域生态水资源保护措施

邢台市由于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水资源的严重匮乏。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河道的断流;地表的下陷;泉水的断流;咸水界面的下移。为了进一步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解决水资源的匮乏,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和更好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例如,合理利用、全面节水;科学开采、全面开源;改良生态、维护环境;加大管理、优化配置。

3.1 合理利用,全面节水

要不断使得高耗水行业实现合理的布局和开发,不断地减少高耗水行业的项目,不断的缩小高耗水行业的规模。就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投产过程中必须采用先进的节水设施和节水工艺。针对人们的生活节水,要不断开发、推广使用节水设施和器具。在农业节水方面,必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使得农业部门节水工程的规模得到不断的扩充,提高防渗技术,全面开展节水灌溉;第二,使得农业的种植结构趋于合理;第三,使得雨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在工业节水方面,也必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要认真做好用水大户的节水宣传和落实工作;第二要提高节水工程的技术。

3.2 科学开采,全面开源

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利用微咸水、污水等非常规水源,充分利用咸淡水混浇技术;严格治理大污、废水,严控排放量,实现污水的资源化。另一方面要定期的维护和维修蓄水节制闸,对全部的渠道和坑塘要进行彻底的清理工作。另外,还有经常存蓄一些雨水或洪水,在必要的时候完成灌溉任务并可用于地下水的补给工作。同时还要充分的利用黄河水和长江水等一系列外调水源。

3.3 改良生态,维护环境

要不断加强污染防治工作的力度以便实现水资源的合理保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不断地提高防污和治污的技术,实现清洁生产,使得工业企业、生活污水要达标排放,也就是说要把防污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要狠抓治污的力度;第二,加大建设和管理污水处理厂的步伐;第三,拓宽污水利用的途径,进一步提高污水的利用率。

3.4 加大管理、优化配置

为了有效地实现邢台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就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采取蓄、泄、滞、引、补等综合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水源,实现每处水源和每种水质的最优配置;二是要严格参照水功能、水质、用水的要求进行不同的供水,实现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地水质的优化配置。

4 水资源保护背景下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景观整体性规划

众所周知,水资源保护背景下景观建设,是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的形象,展示城市的特色。而现状是,水景观和水文化的建设缺乏统一整体性的规划和框架指导,受传统水系规划的影响,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内在联系较为松散,难以满足日趋发展的城市文化建设的需求。

4.2 水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随着城镇化经济的发展,邢台市政府越来越多的追求其经济利益,同时缺乏对邢台水系生态化、景观化的科学认识,往往较多的对城市的水系进行不同程度的破坏,长此以往,导致了自然河流的不断萎缩乃至消亡。

4.3 水景观雷同、城市特色丧失

在城市中水系是较为有特色的重要的空间结构,它的发展验证了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特征的变化,在城市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自然地貌的差异和文化底蕴及功能的变化,城市水域景观空间和水域的形态及面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在进行邢台市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时,一定要时刻参照城市景观的视线的变化和发展条件的变化,以及城市地域的特点、个性化特征和文化底蕴,这样才能避免水域景观的同化现象,创建出有特色的城市景观。

5 区域生态水资源保护背景下景观效益的开发利用

为了很好地顺应政府的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的政策,为了充分挖掘得天独厚资源的优势,为了适应现代人们返璞归真的潮流,为了更好地建设人们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为了实现最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管理,合理开发。充分的发挥水源、开发湿地公园,丰富和提升城市人民的生活层次,推动邢台市走生态发展之路,是目前邢台市发展的重要的目标。因此,在发展工程中,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管理,合理开发。一是,要成立专门机构,加强水资源景观保护管理协调机制。为了更好地S护原有生态资源,保证城市湿地生态环境和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必须要结合湿地区域特点科学预测、合理规划、综合分析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和配套项目的经济运作。二是,要适当建设具有区域特点的旅游设施。这项工作必须以合理规划设计为基础,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第二,加强与高校、有关科研院所合作。为了给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必须要不断加强与高校和有关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研制一些相关的技术,利用这些科研成果最大限度的维护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相应的景观。

第三,拓展资金渠道。城市水资源景观是重要的资源,而且在许多地方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改善生态状况;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化城市景观格局和居民居住环境;美化城市;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因而,为了发挥水资源景观资源的最大的价值,就要不断地增加水资源景观保护和开发资金的投入。这就需要得到政府物力和财力的大力支持,还需要得到国内外爱心人士的大力的资金援助。

第四,实现达活名泉园区和百泉生态园区等重要城市景点的建设工作,展示邢台的泉水文化和名人文化。必须做到:一是加大舆论宣传,增强全民意识。二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大力宣传和监督。三是加大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力度。

参考文献:

[1] 唐文超.基于生态水文过程的城市水空间体系构建方法[D].重庆大学,2015.

篇2

关键词 省际用水差异;公平性;匹配指数;评价矩阵

中图分类号 F0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5)12-0070-08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源开发利用过度、初次分配不公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地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和必须解决的时代命题。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 300 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面临的节水压力较大;同时地区用水差异突出,如西部地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为158 m3,与东部地区对比,用水量高出近1.5倍。用水量与经济发展等种种不协调现象表明,用水的公平性问题日益凸显。十报告把环境保护、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等一系列事项统一为“生态文明”的概念,提出要大幅降低水资源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要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必须合理解决用水分配的公平性问题。因此,必须客观科学地评价各省用水的差异性,统筹全国水资源总量分配,优化各省用水的相对公平性,这对于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目前,关于我国用水公平性的研究较少,现有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考虑水资源污染物排放量的分配公平性问题,如李如忠[1]探讨了水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的分配方法;吴悦颖等[2]从七大流域出发,采用基尼系数法评估水污染物总量分配的公平性;秦迪岚等[3]以洞庭湖为研究对象,基于基尼系数构建评价水污染负荷公平性的指标体系;尹真真和刘玉洁[4]利用基尼系数法对三峡库区污染物总量分配的公平性进行评估。另一类是考虑区域用水的公平性评估,如董璐,孙才志[5]认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中高度用水不公平区域,用水总量和污染水量配置低度不公平区域多位于我国西部及部分沿海省份。刘德地和陈晓宏[6]以广东省为例,运用基尼系数法分析用水公平性问题;王小军等[7]构建二元结构模型计算用水基尼系数,对我国生活用水分配的公平性进行探究。上述学者多从区域或流域角度出发,采用基尼系数法,对用水差异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但缺乏把水资源总量和水资源环境综合起来协调考虑用水的公平性问题。

本文选取水资源禀赋量、人口数量、GDP总量和用水总量等指标,从全国角度出发,通过绘制水资源量和用水总量的对比柱形图、结合加权变异系数法和基尼系数法、计算和分解泰尔指数等方法,分别从资源禀赋、生活用水、经济用水三个角度评估用水的公平性。根据水资源消耗的主要用途及目前水资源污染严重的态势,遵从经济和生态效益原则,进一步选取体现经济性和生态性的指标构建经济-用水匹配指数和污染-用水匹配指数,建立用水公平性评价矩阵,从总体上对全国各省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分类,从而为统筹制定全国各省份用水分配的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如无特别说明,本文采用的水资源量、人口、GDP、用水总量、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等相关数据均来自于《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1 理论模型与方法

1.1 加权变异系数

加权变异系数是由美国学者威廉逊最早提出,它是以各区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权重,对各区域的重要性大小进行加权处理的一种方法。本文将以各省份的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数量的比重作为加权权重,衡量用水的公平性。加权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v代表指标的加权变异系数,xi代表第i省份指标的人均值,x代表指标的全国的平均值,Pi代表第i个省份的人口数量,p代表全国的人口数量。

1.2 基尼系数法

基尼系数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用于描述国民收入分配的差异性。该数值越小,分配就趋于平均;反之则表明分配越不平等[8]。目前,基尼系数的内涵不断扩展和延伸,应用领域广泛。本文将以31个省份(或直辖市)为研究的基本单元,根据用水量和人口因素的比值大小升序排列,并作出洛伦兹曲线,计算出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的计算有多种求解方法,如不依赖洛伦兹曲线的直接计算法、回归曲线法、人口等分法、城乡分解法[9]、基尼平均差法[10]等,笔者将采用梯形面积法[11-12],即把洛伦兹曲线下方的面积近似当作若干梯形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

其中,Xi为人口的累计百分比;Yi为用水量的累计百分比;i为分配对象。当i=1时,Xi-1=0,Yi-1=0。关于基尼系数“警戒线”的选取,经济学上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根据刘德地和陈晓宏[6]运用基尼系数法对区域用水的公平性进行评估的研究经验,本文把基尼系数合理范围界定为0-0.4。

马海良等:中国省际水资源利用的公平性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年 第12期1.3 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是由泰尔根据信息理论提出,最初被用于考察人口及其相应收入是否匹配以评估资源分布的公平性,逐渐被广泛运用于衡量区域经济差异,测度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与其他几种公平性的测度指数,如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等相比,其优点是可对区域差异进行分解,把整体差异划分成区域内与区域间差异,同时测度区域内和区域间差距的贡献度。其值越接近于零,分配越公平。其中,包括以GDP比重加权的泰尔T和以人口比重加权的泰尔L两种算法。本文采取泰尔T算法,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gi为第i省GDP占全国GDP的比重,wi为第i省用水量占全国用水量的比重。可以看出,当各省用水量比重与GDP比重相同时,TI值为0,表明其经济用水呈现出相对公平的态势。当各省用水量所占的比重小于其GDP的比重时,g/w的值大于1,取对数后变为正数,表明该省的GDP对TI的贡献表现为正向作用;反之,当g/w的值小于1时,表明该省的GDP对TI的贡献表现为负向作用。

根据李锐和谢长青[13]关于小城镇公共产品配置公平性的研究经验,本文以中国31个省份为基本单元,计算全国用水量的泰尔指数值,再将全国分为四大区域,即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对泰尔指数进行分解,将全国的总体差异分解为四大地区间的差异和四大地区内部各省份之间的差异。泰尔指数的分解公式如下:

其中,TWR代表地区内的差异,TBR代表地区间差异。

1.4 用水匹配指数

匹配指数是指地区的评价指标贡献率和用水量贡献率的比值,计算公式:

其中,MIj代表用水匹配指数;Vij代表第i个省份指标j的取值,Vj代表全国指标j的取值;Wi代表第i个省份的用水量,W代表全国的用水量。当指标j取GDP时,可以得到经济-用水匹配指数,即MIe=Gi/GWi/W;当指标j取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时,可以得到污染-用水匹配指数,即MIP=WRi/WRWi/W。

当MIe>1时,表明指标GDP的贡献率大于其对用水量的贡献率,相对较为公平,从经济角度评估,用水匹配程度较高;反之,公平性差,用水匹配程度较差。当MIp

本文从资源禀赋、生活用水、经济用水三个角度评估用水的公平性状况,着重考虑经济和生态效益原则,分析并评估各省份用水公平情况。具体来说,从人口角度出发,借助加权变异系数从整体上评估全国生活用水公平性,并进一步采取基尼系数比较不同省份间在生活用水方面的差异,评估生活用水的公平性;同时运用以GDP比重加权的泰尔指数分析各省份经济用水的公平性,通过分解泰尔指数,将总体差异分解为四大地区间的差异和四大地区内部各省份间的差异,详细评估经济用水的公平性状况;定义经济-用水匹配指数和污染-用水匹配指数,重点从经济和生态两个维度分析并评估各省份用水的公平性。

2 用水公平性实证分析

2.1 全国水资源禀赋的用水公平性分析

地区拥有的水资源量是影响其用水量的内生性因素,水资源的自然禀赋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地区的用水量。为了更加直观地比较各省份水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和用水的公平性,本文选取水资源量指标描述水资源禀赋,绘制出各省份水资源量和用水总量的的柱形图(见图1)。分析图1可以发现,从水资源禀赋出发,全国大部分省份水资源量的拥有量和用水量不协调,部分省份严重失调,如:江苏、上海和宁夏的用水量分别达到自身拥有的水资源量的2倍、4倍和6倍以上,损害了其他地区用水的公平性;张力小和梁竞在研究资源禀赋对其利用效率的影响时发现:资源禀赋对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逆向影响,即资源越丰富的地区,资源利用效率反而越低[14]。、四川、广东等省份水资源量远远大于其他省份,且用水总量相对较小,资源禀赋和用水总量不协调,并且由于存在明显的水资源禀赋优势,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全国大部分省份水资源量和用水量不匹配,一方面影响着企业的用水成本,通过增加企业的生产费用,进而影响其经营绩效;另一方面也制约着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需要国家宏观政策引导水资源总量的合理公平分配,促进地区发挥自然资源禀赋优势,降低资源禀赋对利用效率的逆向影响,高效利用水资源。

2.2 全国生活用水的公平性分析

在从水资源自然禀赋角度考察用水的公平性后,选取人口数量指标和用水总量指标描述生活用水,即仅从人口单一维度出发,通过考察各省份的人口数量占比和用水总量占比两者之间的相对关系,分析不同地区基于人口角度的用水总量的状况,以比较不同地区水资源消耗与人口数量的协调公平情况。具体通过计算加权变异系数值和基尼系数值,评估生活用水的公平性状况。以地区人口规模作为权重,计算全国生活用水的加权变异系数,对我国各省生活用水的公平性进行探究。根据公式(1)计算得知,基于人口加权的全国生活用水量的变异系数值为0.738,这说明根据从人口视角出发,全国各地区的人均生活用水相对比较均衡,大多数省份的人均生活用水量与全国均值相比差异较小。为准确把握各省生活用水的具体差异程度,可以运用基尼系数法进行计算比较。对全国31个省份的数据进行整理,绘制指标值与用水量之间的洛伦兹曲线(见图2),再将整理后的数据按用水量与各指标值的比值从小到大排序,根据公式(2)计算基尼系数,从人口维度对用生活用水的公平性进行具体测度。计算得到人口-用水量的基尼系数为0.311,在基尼系数合理范围0-0.4内。基尼系数越接近0,表明分配越公平。

测度结果表明,全国人口-生活用水量的基尼系数为0.311,尚未超过警戒线0.4,同时可以看出人口-生活用水量的洛伦兹曲线上各省份累计用水量百分比偏离绝对平均分配曲线的幅度相对较小,说明各省份生活用水存在较小差异,用水量和人口数量基本协调,用水相对公平。对各省份的基尼系数降序排序,发现和广东分别以基尼系数值0.999位居第一和0.994排在最后一名。数据表明,2013年广东省用水量达到443.2 ×108 m3,但其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才向心力作用明显,外省劳动力源源不断流入,其年末常住人口达到10 644万人,位居全国第一。故其人均用水量达到417.3 m3,非常接近全国人均用水量455.5 m3这一均值水平。因此,相对于其他省份,广东省基于人口维度的基尼系数值最小,生活用水相对公平。反之,用水量虽然仅为30.3×108 m3,但由于气候、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的人口流动较小,其年末常住人口仅为312.04万人,导致其人均用水量达到978.2 m3,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这可以很好地解释基于人口维度的基尼系数值达到最大,生活用水的公平性相对较差。

2.3 全国经济用水的公平性分析

我国水资源消耗量约70%以上都用于经济生产活动,因此经济用水的公平性问题是我们最为关注和重视的。本文采用GDP指标和用水总量指标描述经济用水,即仅从经济单一维度出发,通过考察地区创造的GDP占比与其用水总量占比之间的相对关系,分析不同地区基于经济角度的用水总量状况,以比较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消耗与经济产出的协调公平状况。具体以各省份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和用水量占全国用水量的比重两者的比值作为经济用水效率的判断指标,对全国31个省份进行分类。根据公式(3)计算各省经济用水的泰尔指数,以此衡量各省份和区域的经济用水公平性,具体结果如图3。

这里将各省经济用水的情况分为4种类型:①经济用水完全低效型(0-0.5)。省份共有4个,分别为宁夏、、新疆和黑龙江,其中新疆的经济用水效率最低;②经济用水低效型(0.5-1.0)。省份共有11个,包括内蒙古、贵州、云南、青海等;③经济用水高效型(1.0-2.0)。省份也有11个,包括上海、陕西、广东、江苏等;④经济用水完全高效型(2.0-7.0)。省份共5个,分别为天津、北京、山东、辽宁和浙江。其中天津的经济用水效率最高,达到6.58,北京次之,达到5.82。分析图3,可以发现,天津、北京、辽宁、山东、浙江等省份的经济用水效率位居前列,这个结论与马海良等[15]的研究类似。虽然天津、辽宁、山东等省份邻近东部沿海,水资源相对匮乏,但由于这些地区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技术水平较高等因素,这些地区仍然保持很高的经济用水效率。相反的是宁夏、、新疆和甘肃等省份的经济用水效率很低,一方面,这些地区本身的自然气候导致水资源自然消耗较多;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的产业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结构发展相对落后。且这些地区的农业灌溉技术水平低下,随之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差。

为了精确考察区域间经济的用水差异程度,对全国GDP-用水量的泰尔指数进行分解,具体公式为全国GDP-用水量的泰尔指数=地区间泰尔指数+地区内泰尔指数,分解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全国GDP-用水量的泰尔指数为0.349,地区内泰尔指数为0.198,地区间泰尔指数为0.150,地区内GDP-用水量的差异贡献率为5692%。但值得推敲的是,东部GDP-用水量的地区间差异要明显高于地区内差异,但中部、西部和东北部都是地区内差异要高于地区间差异,这也表明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其经济用水生产的产出更加明显。另外,从区域差异的贡献率看,东部地区的贡献率占主要地位,达到6292%,大约为西部地区的10倍,东北部地区的15倍。这也表明,我国经济用水效率的差异程度主要是由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造成的,经济越发达,越重视水资源要素的利用价值,其水资源利用效率就越高。

3 全国用水量与经济、生态的匹配情况

通过资源禀赋、生活用水和经济用水等多个视角分别对我国各省份用水公平性进行了具体分析,但仍需要从总体上对省际用水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考虑到我国水污染的严重态势及水资源消耗主要用于经济生产活动的现状,因此,根据资源利用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原则,选取经济和生态两个角度,对各省份用水匹配状况存在的差异进一步探究。选取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并选取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累加之和作为衡量生态状况的指标。其中,用水量即年用水总量,单位为亿m3,四种主要污染物分别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单位均 为万t。借鉴王丽琼[16]和何慧爽[17]对绿色贡献系数的测算方法,本文将计算经济-用水量匹配指数和污染-用水量匹配指数,并据此分析中国31个省份的用水与经济、生态的匹配情况,考察用水分配的公平性。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可以得出:

(1)经济发展与各省份用水的匹配情况:31个省份中有16个省的匹配指数大于1,如:天津、北京、山东、辽宁、浙江等。表明这16个省份水资源的经济效益比较好,或者说水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共同投入,能够产生相对较多的社会合意产品。另外,少数的省份匹配指数较低,接近于0,经济发展与用水的匹配性较差,如:新疆、宁夏、、黑龙江。这些地区或为主要产棉区,或为主要的农牧大省,其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差。需说明的是,并不能绝对地强调水资源的经济效益,农业用水虽然经济效益低下,但在保障我国“国泰民安”过程中起着基础的重要地位。

(2)生态状况与各省份用水的匹配情况:31个省份中有14个省的匹配指数大于1,如:山东、河北、陕西、山西、辽宁、内蒙古等。全国近一半的省份水污染比例大于自身的用水比例,这些省份的用水生态效益较差,生态状况与用水的匹配性较差。另外,17个省份污染比例小于本身用水的比例,生态状况与用水的匹配性较好。

为了进一步明确各省份用水分配的公平性,根据计算得出的经济-用水量匹配指数和污染-用水量匹配指数作为划分依据,对中国31个省份进行分类,结果如表3。

从评价矩阵的结果分析中国各省份用水的差异性和公平性,将31个省份分为4类,具体如下:

(1)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强型: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和上海较为发达的省份经济-用水量匹配指数大于1,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于用水量的贡献率,经济发展迅速,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高;污染-用水量匹配指数小于1,污染物的比例小于用水量的比例,这些省份重视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绿色生态效益,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了“两型社会”的建设。从经济发展角度,对全国经济发展有贡献,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较为协调。从生态环境角度,废水中污染物的比例小于用水量的比例,对其他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示范作用。

(2)经济效益优于生态效益型:山东、天津、辽宁、河北、山西、四川、北京、重庆等省份的经济-用水量匹配指数大于1,这些省份的经济发展的成果超过用水的消耗量,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于用水量的贡献率;但这些地区的污染-用水匹配指数大于1,说明这些省份的水污染物排放量的比例远远超过本身用水量的比例,损害其他地区用水的生态效益,公平性较差。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和水资源消耗结构,提高绿色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努力使水资源与地区消耗协调,提高用水的相对公平性。

(3)生态效益优于经济效益型:湖南、云南、贵州、安徽、宁夏、新疆和等省份经济-用水量的匹配指数小于1,经济发展的贡献小于对用水量的贡献,经济发展是以水资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损害其他地区用水的相对收益;当然这些省份的污染-用水量的匹配指数小于1,这些省份污染物排放量的比例小于用水量的比例,在水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益方面值得借鉴。从经济发展角度看,这些地区用水的公平性相对较差。从水污染治理角度看,这些地区对全国其他地区有一定贡献。据此,这些地区需要提高用水效率,兼顾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努力使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的消耗协调。

(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弱型:内蒙古、海南和黑龙江省份经济-用水量匹配指数小于1,污染-用水量的匹配指数大于1。这些省份值得重点关注,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生态状况角度,这些地区用水的公平性均较差,严重损害其他地区的相对收益。如,内蒙古处于干旱、半干旱内陆地区,荒漠化土地集中,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且第二产业以能源、冶金建材、化学工业和农畜产品加工等为主,高耗能、高耗水产业居多,产业结构有待升级。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和产业结构等影响,该地区在经济和生态领域方面的用水量较大,用水的经济和生态效率相对较低,进而处于“双弱”类型。因此,未来有必要对这些地区水资源经济和生态效益双弱的原因进一步调研,针对不同成因,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引导这些地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同时关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要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贯彻落实。

4 结论和政策建议

水资源的省际公平性是我国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必须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消耗的关系,优化用水分配的公平性。借助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中国各省份用水的差异性,并从经济和生态视角分别构建用水匹配指数,通过指数矩阵对各省水资源消耗的公平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上海、江苏、宁夏等省份水资源禀赋与用水量严重不协调;各省经济用水差异性较明显,东部地区用水泰尔指数的地区间差异贡献率占主要地位,达到62.92%,大约为西部地区的10倍;经济与生态效益双强型省份仅只有5个,而23个省份都是经济效益或生态效益单强型。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1)针对不同类别的省份,国家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改变目前各省份用水的差异性,不断促进用水分配趋于公平。一方面,国家加大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强型省份的政策和财政支持,鼓励对用水公平性贡献突出的省份,使其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要重点关注用水公平性较差的省份,督促其他三种类型的省份加快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做到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用水量三者协调一致。另外,要着重关注经济效益优于生态效益型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弱型地区,对这些地区的水资源做到保护性开发利用,使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消耗量协调,努力降低水资源消耗强度。

(2)各省份应积极响应国家宏观政策,根据自身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大力发展本地区的优势产业,优化地区间用水的公平性。各省份应根据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状况,充分发展地区优势产业,削减劣势产业。如:、青海等省份应当抑制高耗水、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减少碳化硅、水泥、煤化工等高耗能产业的规模。新疆、宁夏等省份应加快引进并发展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各省份应着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如忠. 水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分配方法研究[J]. 水利学报,2003,(5):112-115,121. [Li Ruzhong. Study on Distribution of Total Amount of Drainage Water Pollutant in a Region [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3, (5):112-115,121.]

[2]吴悦颖,李云生,刘伟江. 基于公平性的水污染物总量分配评估方法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2006,19(2):66-70. [Wu Yueying, Li Yunsheng, Liu Weijiang. Study on Gini Coefficient Method of Total Pollutant Load Allocation for Water Bodies[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6, 19(2):66-70.]

[3]秦迪岚,韦安磊,卢少勇,等. 基于环境基尼系数的洞庭湖区水污染总量分配[J].环境科学研究,2013,26(1):8-15. [Qin Dilan, Wei Anlei, Lu Shaoyong,et al. Total Water Pollutant Load Allocation in Dongting Lake Area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Gini Coefficient Method [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3, 26(1):8-15.]

[4]尹真真,刘玉洁. 三峡库区污染物总量分配的公平性评估[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37(6):191-195. [Yin Zhenzhen, Liu Yujie. Assessment of Equity in Total Pollutant Load Allocation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 37(6):191-195.]

[5]董璐,孙才志,邹玮,等. 水足迹视角下中国用水公平性评价及时空演变分析[J]. 资源科学,2014,36(9):1799-1809. [Dong Lu, Sun Caizhi, Zou Wei,et al. Assessment and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Water Consumption Fairness from a Water Footprint Perspective in China[J]. Resources Science, 2014,36(9):1799-1809.]

[6]刘德地,陈晓宏. 一种区域用水量公平性的评估方法[J]. 水科学进展,2008,19(2):268-272. [Liu Dedi, Chen Xiaohong.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Fairness of Water Use in Guangdong Province [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8, 19(2):268-272.]

[7]王小军,张建云,刘九夫,等. 我国生活用水公平问题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2):328-334. [Wang Xiaojun, Zhang Jianyun, Liu Jiufu,et al. Discussion on Evaluating the Fairness of Domestic Water Use in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1, 26(2):329-334.]

[8]罗曰镁. 从基尼系数看居民收入差距[J]. 统计与决策,2005,(11):89-90. [Luo Yuemei. Survey Resident Income Gap by Gini Coefficient[J]. Statistics & Decision, 2005, (11):89-90.]

[9]熊俊. 基尼系数四种估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J]. 商业研究,2003,(23):123-125. [Xiong Jun. Comparison and Selection of Four Estimations of Gini Coefficient [J]. Commercial Research, 2003,(23):123-125.]

[10]范新英,冯江茹. 基于离散分布状态下基尼系数算法的总结[J]. 统计与决策,2009,(22):154-155. [Fan Xinying, Feng Jiangru. The Summary of Gini Coefficient Algorithm Based on Discrete Distribution Condition[J]. Statistics & Decision, 2009,(22):154-155.]

[11]叶兆木,王飞,叶堤. 基于基尼系数的化学需氧量排放公平性评估[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10):200-204. [Ye Zhaomu, Wang Fei, Ye Di. Fair Evaluation of COD Based on Gini Coefficient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 34(10):200-204.]

[12]Jacobson A, Milman A D, Kammen D M. Letting Energy Gini out of the Bottle:Lorenz Curves of Cumulative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and Gini Coefficients as Metrics of Energy Distribution and Equity[J]. Energy Policy, 2005, 33(14):1825-1832.

[13]李锐,谢长青. 小城镇公共产品配置公平性研究:基于地理视角[J]. 农业技术经济,2012,(6):22-29. [Li Rui, Xie Changqin. The Fairness Research of Small Towns Public Product Configuration: Based on Geographic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12,(6):22-29.]

[14]张力小,梁竞. 区域资源禀赋对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10, 25(8):1237-1247. [Zhang Lixiao, Liang Jing. Effect of the Regional Resource Endowment on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eciency[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0, 25(8):1237-1247.]

[15]马海良,黄德春,张继国,等. 中国近年来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省际差异:技术进步还是技术效率[J]. 资源科学,2012,34(5):794-801. [Ma Hailiang, Huang Dechun, Zhang Jiguo, et al. The Provincial Differences of Chinas Water Use Efficiency in Recent Year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r Technical Efficiency [J]. Resources Science, 2012, 34(5):794-801.]

[16]王丽琼.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基尼系数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2009,18(3):974-978. [Wang Liqiong. Analysis on Regional Disparity of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Gini Coefficient in China[J].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18(3):974-978.]

[17]何慧爽. 我国水污染物总量分配公平性与贡献因子研究:以绿色贡献和环境容量负荷为视角[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2):188-190. [He Huishuang. Total Water Pollutants Allocation Fairness and Its Contribution Factors in China:Under the Perspect of Green Contribution and Environment Capacity Load[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5, 31(2):188-190.]

篇3

利用义乌统计年鉴、环境统计年鉴等统计调研数据,考虑区域在研究期限内所消耗的区域内外损耗的生态成本,根据以上计算方法对义乌市2004年-2007年的经济发展的生态成本、生态效益及ECC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见表1。

ECC计算结果分析

由表1可看出,义乌市2005年-2007年的生态效益均大于生态成本,历年的ECC值均大于1。说明生态经济规模增长是经济的,生态承载力状况良好。基本符合义乌的实际状况。义乌近年来一直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并凭借商贸业的发展迅速崛起。同时近年来义乌积极推广“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积极发展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小商品制造业基地。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义乌经济实力也迅速增加,2007年义乌人均GDP比浙江省高1.9倍,比全国高约3.5倍,仅次于上海,居全国前列。义乌相对低耗、低污染的产业特点以及高效的经济发展决定了经济增长规模相对较经济。由于义乌仍处于发展的初中期,故较长一段时间内ECC值可能都会大于1。为了更准确地评价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状况,需要选取合适的参比值。由于广东省各城市的城镇化率较高、产业结构均以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增长速率较高等特点均与义乌相似,故选取广东省的两个典型城镇即以经济高速增长闻名于世,但是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的东莞市和2002年即被评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惠州市作为参照城镇,分别计算两城镇的ECC值,并将ECC值作为评价参比值。根据广东省各城市的资源环境损耗价值核算数据[13],分别计算得出广东省各市2003年、2005年ECC值。由于缺乏连续年的生态成本数据,计算结果均以相隔两年的生态效益、生态成本数值计算ECC,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东莞ECC值均在2左右,而惠州ECC值均在8左右。由此可初略得出,当ECC值大于8时,表明生态承载力状况良好,ECC小于2则表明生态承载力状况一般。而义乌市2005年-2007年生态承载力值均大于8,说明近三年生态承载力状况良好。(见表2)但由表1也可看出,义乌历年的生态成本在逐年增加,经济增长规模逐渐趋向不经济增长,逐渐以过高的生态成本来换取经济增长,历年的承载力值在逐年降低也说明生态承载状况逐渐变差。这与义乌市近年的生态环境资源状况相符。义乌区域资源匮乏,尤其是对于限制区域瓶颈发展的水资源。按2007年统计人口数,人均水资源量672m3,如考虑约107万的常住外来人口,人均水资源量270m3,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00m3的13%,随着义乌城镇化发展和人口数量增加,义乌的水资源将更加紧张。2005年义乌市购买了东阳市横锦水库每年5000万m3水资源的永久使用权,使得城区的饮用水得以保证,但也增大了经济增长的生态成本。过快的人口和经济增长也给义乌市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义乌地表水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根据义乌市环境统计公报,地表水水质以劣Ⅴ类水为主,在2003年-2007年的水环境质量常规监测的共96站次监测中,劣Ⅴ类水检出率均在80%以上,且Ⅲ类以上水质几乎为0。污染物的治理以及由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害成本的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承载力值的大小。

评价方法可行性分析

篇4

论文摘要:从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科学制定园林绿化设计、降低园林绿化成本等方面着手,阐述了生态节约型园林绿化体系的构建。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一些率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园林绿化建设攀比斗富之风愈演愈烈,在追新求异、急功近利的建设思想指导下,各种奇花异草飘洋过海,大树移栽、反季节栽种和逆境栽植及追求视觉形象的挖湖堆山,甚至填湖造园等屡见不鲜。不科学的园林绿地建设,不仅造成宝贵的水土、植物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造成当地景观特色的严重丧失。因此,建设节约型园林是十分必要的。

节约型园林绿化不是减少园林绿化投入,也不是简单的降低绿化档次和水平,而是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从资源集约利用、技术进步、规划设计和改善管理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综合生态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倡导生态节约型绿化体系

按照生态优先的理念,以乔木为主,科学配置植物群落,提高城市人工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营造节约型园林。

(1)以乔木为主,科学搭配植物群落。遵照城市绿化以乔木为主的原则,按乔、灌、藤、草多层结构和科学搭配的方法开展城市绿地建设,不仅提高了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2)控制修剪植物应用,减少绿地养护费用。在园林绿化建设和维护过程中,要进一步转变机制,通过引入作业社会化和市场竞争,采取招标投标、工程质量监督、信用体系监督等方式保障工程和养护质量,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

2科学制定园林绿化设计,构建节约型绿化体系

(1)在绿化设计中,树立节约型绿化设计理念,大力倡导“以植物为主体,水土为要素”的园林设计思想。倡导绿地建设向自然生态转型,坚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物种多样性”原则。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利用自然植物群落和野生植被,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

(2)在种植设计上,注重按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合理配置,增加乔灌、藤、宿根花卉的使用,力求扩大绿地复层结构比例,充分发挥绿地的最大生态效益。试验表明,乔灌木的耗水量远低于草坪,而生态效益却比草坪高得多,10m2树木产生的生态效益与50m2生长良好的草坪相当。大量应用耐旱植物,不仅能节约大量水分,还能营造独特的景观。

(3)采用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减少水资源浪费。

3努力降低成本,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绿化体系

当今社会,水资源紧缺,能源供应紧张,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水资源和能源,是推进节约型绿化的必然选择。通过在园林绿化中开发、应用和推广节水、节地、节能和节材技术,以技术进步促进园林绿化的节约。

(1)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在达到浇灌效果的前提下,不同的浇灌方式也是决定绿化工程能否节水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降低园林事业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就必须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可采用喷灌、滴灌、地下滴灌等方式进行植物灌溉,这样既可节约用水,还能节省劳力,工效较高。据统计喷灌比地面灌溉可节省水约30%~50%,滴灌比喷灌可省水约40%,可节能50%~70%。地下滴灌是目前最新、最复杂、效率最高的灌溉方法,它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水分蒸发损失小,不影响地面景观,同时,还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是园林绿化中极具发展潜力的灌溉技术。

(2)合理利用城市生活污水、中水灌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废水利用率。利用处理过的生活污水进行灌溉,既可提高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还可根据生活污水中有机质含量高,在冬、春2季选定取水时间段,大量抽取城市生活污水,对土壤瘠薄的绿地实施污水灌溉,是增加土壤肥效、提高植物生长量、降低管理成本的有效方式。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

(3)大力推广环保项目的建设,对植物的死干、枯枝、落叶、树皮等再回收处理,可作为园林绿化的生物性肥料。

(4)充分挖掘每一寸土地的潜力,实现单位土地面积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大力推行立体绿化的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攀援和爬墙植物,将能够绿化的各类墙体、天桥、屋顶和桥墩绿化起来,能有效地增加城市的绿量和绿视率。

(5)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加大地方树种的运用,绿化植物主要来自苗圃的生产苗木,推广耐干旱植物种类。

(6)提倡在城市绿化用地中推广使用节能照明设施。

4参考文献

[1]聂磊.关于建设节约型园林技术体系的研究[J].广东园林,2007(4):64-68.

篇5

论文摘要:从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科学制定园林绿化设计、降低园林绿化成本等方面着手,阐述了生态节约型园林绿化体系的构建。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一些率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园林绿化建设攀比斗富之风愈演愈烈,在追新求异、急功近利的建设思想指导下,各种奇花异草飘洋过海,大树移栽、反季节栽种和逆境栽植及追求视觉形象的挖湖堆山,甚至填湖造园等屡见不鲜。不科学的园林绿地建设,不仅造成宝贵的水土、植物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造成当地景观特色的严重丧失。因此,建设节约型园林是十分必要的。

节约型园林绿化不是减少园林绿化投入,也不是简单的降低绿化档次和水平,而是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从资源集约利用、技术进步、规划设计和改善管理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综合生态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倡导生态节约型绿化体系

按照生态优先的理念,以乔木为主,科学配置植物群落,提高城市人工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营造节约型园林。

(1)以乔木为主,科学搭配植物群落。遵照城市绿化以乔木为主的原则,按乔、灌、藤、草多层结构和科学搭配的方法开展城市绿地建设,不仅提高了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2)控制修剪植物应用,减少绿地养护费用。在园林绿化建设和维护过程中,要进一步转变机制,通过引入作业社会化和市场竞争,采取招标投标、工程质量监督、信用体系监督等方式保障工程和养护质量,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

2科学制定园林绿化设计,构建节约型绿化体系

(1)在绿化设计中,树立节约型绿化设计理念,大力倡导“以植物为主体,水土为要素”的园林设计思想。倡导绿地建设向自然生态转型,坚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物种多样性”原则。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利用自然植物群落和野生植被,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

(2)在种植设计上,注重按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合理配置,增加乔灌、藤、宿根花卉的使用,力求扩大绿地复层结构比例,充分发挥绿地的最大生态效益。试验表明,乔灌木的耗水量远低于草坪,而生态效益却比草坪高得多,10m2树木产生的生态效益与50m2生长良好的草坪相当。大量应用耐旱植物,不仅能节约大量水分,还能营造独特的景观。

(3)采用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减少水资源浪费。

3努力降低成本,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绿化体系

当今社会,水资源紧缺,能源供应紧张,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水资源和能源,是推进节约型绿化的必然选择。通过在园林绿化中开发、应用和推广节水、节地、节能和节材技术,以技术进步促进园林绿化的节约。

(1)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在达到浇灌效果的前提下,不同的浇灌方式也是决定绿化工程能否节水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降低园林事业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就必须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可采用喷灌、滴灌、地下滴灌等方式进行植物灌溉,这样既可节约用水,还能节省劳力,工效较高。据统计喷灌比地面灌溉可节省水约30%~50%,滴灌比喷灌可省水约40%,可节能50%~70%。地下滴灌是目前最新、最复杂、效率最高的灌溉方法,它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水分蒸发损失小,不影响地面景观,同时,还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是园林绿化中极具发展潜力的灌溉技术。

(2)合理利用城市生活污水、中水灌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废水利用率。利用处理过的生活污水进行灌溉,既可提高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还可根据生活污水中有机质含量高,在冬、春2季选定取水时间段,大量抽取城市生活污水,对土壤瘠薄的绿地实施污水灌溉,是增加土壤肥效、提高植物生长量、降低管理成本的有效方式。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

(3)大力推广环保项目的建设,对植物的死干、枯枝、落叶、树皮等再回收处理,可作为园林绿化的生物性肥料。

(4)充分挖掘每一寸土地的潜力,实现单位土地面积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大力推行立体绿化的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攀援和爬墙植物,将能够绿化的各类墙体、天桥、屋顶和桥墩绿化起来,能有效地增加城市的绿量和绿视率。

(5)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加大地方树种的运用,绿化植物主要来自苗圃的生产苗木,推广耐干旱植物种类。

(6)提倡在城市绿化用地中推广使用节能照明设施。

4参考文献

[1]聂磊.关于建设节约型园林技术体系的研究[J].广东园林,2007(4):64-68.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投稿咨询 杂志订阅 发表辅导 文秘咨询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