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水资源生态效益范文

水资源生态效益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8: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水资源生态效益,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水资源生态效益

篇1

关键词:区域生态水资源保护;景观效益;邢台;开发利用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更好的实现区域生态水资源保护与景观效益的最大化。在人口集中、工业发达的邢台市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解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远大目标。针对此次问题,本文就如何实现区域生态水资源的保护,进一步促进邢台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景观效益的扩大化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1 水资源现状

自古以来邢台的地下水水质优良、储藏条件极好,历史上城区周围水量丰沛、泉湖湿地分布十分广泛,是一座典型的“近水”城市和泉城,因此享有“泉城”的美誉。但是随着近几十年城市经济的快速的发展,导致了邢台市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大大的下降,究其原因是随着各行业建设项目的增多,各项事业的用水量在不断地增加,有的甚至是超采地下水,最终导致了地下水补给条件越来越差,地下水位越来越低,泉湖、河水、湿地呈现消失的状态。但是,遇到一些丰水年、丰水季节,如狗头泉等部分泉湖曾也恢复成规模的涌水。

近年来随着邢台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政府和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质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合理、科学的运用了规划和管理手段,大大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例如,滨水区的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七里河通过治理充实并更新了城市风貌的特色;南水北调工程为邢台提供部分景观用水。与此同时,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人们对生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亲水、近水、达水的观念日益升入人心,这也大大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2 水资源开发利用导致的问题

2.1 河道断流

目前,邢台市水资源的现状十分堪忧,绝大多数的湖泊和河流长年处于少水或无水的境地,只有当遇到较大水量的汛期时,才能在这些地方见到水的模样。究其原因是流域内的地面形态、水中的植被以及地下水埋深度的现状被过度的利用和开发水资源的行为彻底地改变了。这样的结果就加大了流域的调蓄能力,进而延缓了产流和汇流的时间,减少了地表的径流量,加强了雨水的渗透力,增加了土壤的蒸发频率。

2.2 地表的下陷

导致地表下陷的关键的原因就是人们长期的、无节制的对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这样的行为长此以往就大大降低了含水层的承压水位,最终使得黏性土拥玫搅瞬煌程度的密结并进行了大量的压缩。而且导致水对上层的托付力大大减小,最终导致地面的下陷。

2.3 泉水的断流

人类长期过度的开采和利用地下水,就会付出惨痛的代价。邢台市在历史上有两大有名的泉水群:一个是位于邢台市东南4km处的百泉泉群,另一个是位于邢台市西北达活泉公园内的达活泉泉群。期初这两个泉群的年平均流量较大,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对地下水过量的开采和利用,致使这两大泉水群的水流量不断地减少,以至于出现了严重的断流现象,只有当水库放水或遇到暴雨和洪水时,才得以复流,但是仍然难以恢复自流。

2.4 咸水界面的下移

邢台市东部有两大咸水区域:黑龙港平原和滹滏平原。但是现在这两大咸水区的咸水界面下移现象十分严重,深层地下水埋深度严重下降,究其原因是近20多年来对深层地下淡水的过度开采和利用而形成的。据调查,咸水界面平均每10年下移5m左右。一般来说,浅层咸水的埋深在4.0m~21.0m之间,由于埋深较大开采起来是十分困难的。但如果是过度的开采,就会不断加大深层和浅层水位之间的距离,这样就会导致下伏的深层淡水受到上层咸水的严重入侵,最终使得深层淡水资源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而这种资源是极其珍贵的,因为它需要历经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

2.5 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目前,邢台平原区由于局部地区遭到过度的开采致使深层地下水的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同时浅层地下水大面积含水层疏干,湿地明显减少,导致整个邢台市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恶化。

3 区域生态水资源保护措施

邢台市由于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水资源的严重匮乏。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河道的断流;地表的下陷;泉水的断流;咸水界面的下移。为了进一步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解决水资源的匮乏,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和更好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例如,合理利用、全面节水;科学开采、全面开源;改良生态、维护环境;加大管理、优化配置。

3.1 合理利用,全面节水

要不断使得高耗水行业实现合理的布局和开发,不断地减少高耗水行业的项目,不断的缩小高耗水行业的规模。就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投产过程中必须采用先进的节水设施和节水工艺。针对人们的生活节水,要不断开发、推广使用节水设施和器具。在农业节水方面,必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使得农业部门节水工程的规模得到不断的扩充,提高防渗技术,全面开展节水灌溉;第二,使得农业的种植结构趋于合理;第三,使得雨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在工业节水方面,也必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要认真做好用水大户的节水宣传和落实工作;第二要提高节水工程的技术。

3.2 科学开采,全面开源

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利用微咸水、污水等非常规水源,充分利用咸淡水混浇技术;严格治理大污、废水,严控排放量,实现污水的资源化。另一方面要定期的维护和维修蓄水节制闸,对全部的渠道和坑塘要进行彻底的清理工作。另外,还有经常存蓄一些雨水或洪水,在必要的时候完成灌溉任务并可用于地下水的补给工作。同时还要充分的利用黄河水和长江水等一系列外调水源。

3.3 改良生态,维护环境

要不断加强污染防治工作的力度以便实现水资源的合理保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不断地提高防污和治污的技术,实现清洁生产,使得工业企业、生活污水要达标排放,也就是说要把防污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要狠抓治污的力度;第二,加大建设和管理污水处理厂的步伐;第三,拓宽污水利用的途径,进一步提高污水的利用率。

3.4 加大管理、优化配置

为了有效地实现邢台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就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采取蓄、泄、滞、引、补等综合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水源,实现每处水源和每种水质的最优配置;二是要严格参照水功能、水质、用水的要求进行不同的供水,实现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地水质的优化配置。

4 水资源保护背景下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景观整体性规划

众所周知,水资源保护背景下景观建设,是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的形象,展示城市的特色。而现状是,水景观和水文化的建设缺乏统一整体性的规划和框架指导,受传统水系规划的影响,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内在联系较为松散,难以满足日趋发展的城市文化建设的需求。

4.2 水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随着城镇化经济的发展,邢台市政府越来越多的追求其经济利益,同时缺乏对邢台水系生态化、景观化的科学认识,往往较多的对城市的水系进行不同程度的破坏,长此以往,导致了自然河流的不断萎缩乃至消亡。

4.3 水景观雷同、城市特色丧失

在城市中水系是较为有特色的重要的空间结构,它的发展验证了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特征的变化,在城市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自然地貌的差异和文化底蕴及功能的变化,城市水域景观空间和水域的形态及面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在进行邢台市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时,一定要时刻参照城市景观的视线的变化和发展条件的变化,以及城市地域的特点、个性化特征和文化底蕴,这样才能避免水域景观的同化现象,创建出有特色的城市景观。

5 区域生态水资源保护背景下景观效益的开发利用

为了很好地顺应政府的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的政策,为了充分挖掘得天独厚资源的优势,为了适应现代人们返璞归真的潮流,为了更好地建设人们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为了实现最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管理,合理开发。充分的发挥水源、开发湿地公园,丰富和提升城市人民的生活层次,推动邢台市走生态发展之路,是目前邢台市发展的重要的目标。因此,在发展工程中,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管理,合理开发。一是,要成立专门机构,加强水资源景观保护管理协调机制。为了更好地S护原有生态资源,保证城市湿地生态环境和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必须要结合湿地区域特点科学预测、合理规划、综合分析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和配套项目的经济运作。二是,要适当建设具有区域特点的旅游设施。这项工作必须以合理规划设计为基础,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第二,加强与高校、有关科研院所合作。为了给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必须要不断加强与高校和有关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研制一些相关的技术,利用这些科研成果最大限度的维护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相应的景观。

第三,拓展资金渠道。城市水资源景观是重要的资源,而且在许多地方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改善生态状况;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化城市景观格局和居民居住环境;美化城市;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因而,为了发挥水资源景观资源的最大的价值,就要不断地增加水资源景观保护和开发资金的投入。这就需要得到政府物力和财力的大力支持,还需要得到国内外爱心人士的大力的资金援助。

第四,实现达活名泉园区和百泉生态园区等重要城市景点的建设工作,展示邢台的泉水文化和名人文化。必须做到:一是加大舆论宣传,增强全民意识。二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大力宣传和监督。三是加大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力度。

参考文献:

[1] 唐文超.基于生态水文过程的城市水空间体系构建方法[D].重庆大学,2015.

篇2

关键词 省际用水差异;公平性;匹配指数;评价矩阵

中图分类号 F0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5)12-0070-08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源开发利用过度、初次分配不公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地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和必须解决的时代命题。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2 300 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面临的节水压力较大;同时地区用水差异突出,如西部地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为158 m3,与东部地区对比,用水量高出近1.5倍。用水量与经济发展等种种不协调现象表明,用水的公平性问题日益凸显。十报告把环境保护、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等一系列事项统一为“生态文明”的概念,提出要大幅降低水资源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要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必须合理解决用水分配的公平性问题。因此,必须客观科学地评价各省用水的差异性,统筹全国水资源总量分配,优化各省用水的相对公平性,这对于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目前,关于我国用水公平性的研究较少,现有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考虑水资源污染物排放量的分配公平性问题,如李如忠[1]探讨了水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的分配方法;吴悦颖等[2]从七大流域出发,采用基尼系数法评估水污染物总量分配的公平性;秦迪岚等[3]以洞庭湖为研究对象,基于基尼系数构建评价水污染负荷公平性的指标体系;尹真真和刘玉洁[4]利用基尼系数法对三峡库区污染物总量分配的公平性进行评估。另一类是考虑区域用水的公平性评估,如董璐,孙才志[5]认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中高度用水不公平区域,用水总量和污染水量配置低度不公平区域多位于我国西部及部分沿海省份。刘德地和陈晓宏[6]以广东省为例,运用基尼系数法分析用水公平性问题;王小军等[7]构建二元结构模型计算用水基尼系数,对我国生活用水分配的公平性进行探究。上述学者多从区域或流域角度出发,采用基尼系数法,对用水差异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但缺乏把水资源总量和水资源环境综合起来协调考虑用水的公平性问题。

本文选取水资源禀赋量、人口数量、GDP总量和用水总量等指标,从全国角度出发,通过绘制水资源量和用水总量的对比柱形图、结合加权变异系数法和基尼系数法、计算和分解泰尔指数等方法,分别从资源禀赋、生活用水、经济用水三个角度评估用水的公平性。根据水资源消耗的主要用途及目前水资源污染严重的态势,遵从经济和生态效益原则,进一步选取体现经济性和生态性的指标构建经济-用水匹配指数和污染-用水匹配指数,建立用水公平性评价矩阵,从总体上对全国各省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分类,从而为统筹制定全国各省份用水分配的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如无特别说明,本文采用的水资源量、人口、GDP、用水总量、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等相关数据均来自于《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1 理论模型与方法

1.1 加权变异系数

加权变异系数是由美国学者威廉逊最早提出,它是以各区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权重,对各区域的重要性大小进行加权处理的一种方法。本文将以各省份的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数量的比重作为加权权重,衡量用水的公平性。加权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v代表指标的加权变异系数,xi代表第i省份指标的人均值,x代表指标的全国的平均值,Pi代表第i个省份的人口数量,p代表全国的人口数量。

1.2 基尼系数法

基尼系数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用于描述国民收入分配的差异性。该数值越小,分配就趋于平均;反之则表明分配越不平等[8]。目前,基尼系数的内涵不断扩展和延伸,应用领域广泛。本文将以31个省份(或直辖市)为研究的基本单元,根据用水量和人口因素的比值大小升序排列,并作出洛伦兹曲线,计算出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的计算有多种求解方法,如不依赖洛伦兹曲线的直接计算法、回归曲线法、人口等分法、城乡分解法[9]、基尼平均差法[10]等,笔者将采用梯形面积法[11-12],即把洛伦兹曲线下方的面积近似当作若干梯形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

其中,Xi为人口的累计百分比;Yi为用水量的累计百分比;i为分配对象。当i=1时,Xi-1=0,Yi-1=0。关于基尼系数“警戒线”的选取,经济学上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根据刘德地和陈晓宏[6]运用基尼系数法对区域用水的公平性进行评估的研究经验,本文把基尼系数合理范围界定为0-0.4。

马海良等:中国省际水资源利用的公平性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年 第12期1.3 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是由泰尔根据信息理论提出,最初被用于考察人口及其相应收入是否匹配以评估资源分布的公平性,逐渐被广泛运用于衡量区域经济差异,测度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与其他几种公平性的测度指数,如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等相比,其优点是可对区域差异进行分解,把整体差异划分成区域内与区域间差异,同时测度区域内和区域间差距的贡献度。其值越接近于零,分配越公平。其中,包括以GDP比重加权的泰尔T和以人口比重加权的泰尔L两种算法。本文采取泰尔T算法,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gi为第i省GDP占全国GDP的比重,wi为第i省用水量占全国用水量的比重。可以看出,当各省用水量比重与GDP比重相同时,TI值为0,表明其经济用水呈现出相对公平的态势。当各省用水量所占的比重小于其GDP的比重时,g/w的值大于1,取对数后变为正数,表明该省的GDP对TI的贡献表现为正向作用;反之,当g/w的值小于1时,表明该省的GDP对TI的贡献表现为负向作用。

根据李锐和谢长青[13]关于小城镇公共产品配置公平性的研究经验,本文以中国31个省份为基本单元,计算全国用水量的泰尔指数值,再将全国分为四大区域,即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对泰尔指数进行分解,将全国的总体差异分解为四大地区间的差异和四大地区内部各省份之间的差异。泰尔指数的分解公式如下:

其中,TWR代表地区内的差异,TBR代表地区间差异。

1.4 用水匹配指数

匹配指数是指地区的评价指标贡献率和用水量贡献率的比值,计算公式:

其中,MIj代表用水匹配指数;Vij代表第i个省份指标j的取值,Vj代表全国指标j的取值;Wi代表第i个省份的用水量,W代表全国的用水量。当指标j取GDP时,可以得到经济-用水匹配指数,即MIe=Gi/GWi/W;当指标j取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时,可以得到污染-用水匹配指数,即MIP=WRi/WRWi/W。

当MIe>1时,表明指标GDP的贡献率大于其对用水量的贡献率,相对较为公平,从经济角度评估,用水匹配程度较高;反之,公平性差,用水匹配程度较差。当MIp

本文从资源禀赋、生活用水、经济用水三个角度评估用水的公平性状况,着重考虑经济和生态效益原则,分析并评估各省份用水公平情况。具体来说,从人口角度出发,借助加权变异系数从整体上评估全国生活用水公平性,并进一步采取基尼系数比较不同省份间在生活用水方面的差异,评估生活用水的公平性;同时运用以GDP比重加权的泰尔指数分析各省份经济用水的公平性,通过分解泰尔指数,将总体差异分解为四大地区间的差异和四大地区内部各省份间的差异,详细评估经济用水的公平性状况;定义经济-用水匹配指数和污染-用水匹配指数,重点从经济和生态两个维度分析并评估各省份用水的公平性。

2 用水公平性实证分析

2.1 全国水资源禀赋的用水公平性分析

地区拥有的水资源量是影响其用水量的内生性因素,水资源的自然禀赋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地区的用水量。为了更加直观地比较各省份水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和用水的公平性,本文选取水资源量指标描述水资源禀赋,绘制出各省份水资源量和用水总量的的柱形图(见图1)。分析图1可以发现,从水资源禀赋出发,全国大部分省份水资源量的拥有量和用水量不协调,部分省份严重失调,如:江苏、上海和宁夏的用水量分别达到自身拥有的水资源量的2倍、4倍和6倍以上,损害了其他地区用水的公平性;张力小和梁竞在研究资源禀赋对其利用效率的影响时发现:资源禀赋对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逆向影响,即资源越丰富的地区,资源利用效率反而越低[14]。、四川、广东等省份水资源量远远大于其他省份,且用水总量相对较小,资源禀赋和用水总量不协调,并且由于存在明显的水资源禀赋优势,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全国大部分省份水资源量和用水量不匹配,一方面影响着企业的用水成本,通过增加企业的生产费用,进而影响其经营绩效;另一方面也制约着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需要国家宏观政策引导水资源总量的合理公平分配,促进地区发挥自然资源禀赋优势,降低资源禀赋对利用效率的逆向影响,高效利用水资源。

2.2 全国生活用水的公平性分析

在从水资源自然禀赋角度考察用水的公平性后,选取人口数量指标和用水总量指标描述生活用水,即仅从人口单一维度出发,通过考察各省份的人口数量占比和用水总量占比两者之间的相对关系,分析不同地区基于人口角度的用水总量的状况,以比较不同地区水资源消耗与人口数量的协调公平情况。具体通过计算加权变异系数值和基尼系数值,评估生活用水的公平性状况。以地区人口规模作为权重,计算全国生活用水的加权变异系数,对我国各省生活用水的公平性进行探究。根据公式(1)计算得知,基于人口加权的全国生活用水量的变异系数值为0.738,这说明根据从人口视角出发,全国各地区的人均生活用水相对比较均衡,大多数省份的人均生活用水量与全国均值相比差异较小。为准确把握各省生活用水的具体差异程度,可以运用基尼系数法进行计算比较。对全国31个省份的数据进行整理,绘制指标值与用水量之间的洛伦兹曲线(见图2),再将整理后的数据按用水量与各指标值的比值从小到大排序,根据公式(2)计算基尼系数,从人口维度对用生活用水的公平性进行具体测度。计算得到人口-用水量的基尼系数为0.311,在基尼系数合理范围0-0.4内。基尼系数越接近0,表明分配越公平。

测度结果表明,全国人口-生活用水量的基尼系数为0.311,尚未超过警戒线0.4,同时可以看出人口-生活用水量的洛伦兹曲线上各省份累计用水量百分比偏离绝对平均分配曲线的幅度相对较小,说明各省份生活用水存在较小差异,用水量和人口数量基本协调,用水相对公平。对各省份的基尼系数降序排序,发现和广东分别以基尼系数值0.999位居第一和0.994排在最后一名。数据表明,2013年广东省用水量达到443.2 ×108 m3,但其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才向心力作用明显,外省劳动力源源不断流入,其年末常住人口达到10 644万人,位居全国第一。故其人均用水量达到417.3 m3,非常接近全国人均用水量455.5 m3这一均值水平。因此,相对于其他省份,广东省基于人口维度的基尼系数值最小,生活用水相对公平。反之,用水量虽然仅为30.3×108 m3,但由于气候、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的人口流动较小,其年末常住人口仅为312.04万人,导致其人均用水量达到978.2 m3,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这可以很好地解释基于人口维度的基尼系数值达到最大,生活用水的公平性相对较差。

2.3 全国经济用水的公平性分析

我国水资源消耗量约70%以上都用于经济生产活动,因此经济用水的公平性问题是我们最为关注和重视的。本文采用GDP指标和用水总量指标描述经济用水,即仅从经济单一维度出发,通过考察地区创造的GDP占比与其用水总量占比之间的相对关系,分析不同地区基于经济角度的用水总量状况,以比较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消耗与经济产出的协调公平状况。具体以各省份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和用水量占全国用水量的比重两者的比值作为经济用水效率的判断指标,对全国31个省份进行分类。根据公式(3)计算各省经济用水的泰尔指数,以此衡量各省份和区域的经济用水公平性,具体结果如图3。

这里将各省经济用水的情况分为4种类型:①经济用水完全低效型(0-0.5)。省份共有4个,分别为宁夏、、新疆和黑龙江,其中新疆的经济用水效率最低;②经济用水低效型(0.5-1.0)。省份共有11个,包括内蒙古、贵州、云南、青海等;③经济用水高效型(1.0-2.0)。省份也有11个,包括上海、陕西、广东、江苏等;④经济用水完全高效型(2.0-7.0)。省份共5个,分别为天津、北京、山东、辽宁和浙江。其中天津的经济用水效率最高,达到6.58,北京次之,达到5.82。分析图3,可以发现,天津、北京、辽宁、山东、浙江等省份的经济用水效率位居前列,这个结论与马海良等[15]的研究类似。虽然天津、辽宁、山东等省份邻近东部沿海,水资源相对匮乏,但由于这些地区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技术水平较高等因素,这些地区仍然保持很高的经济用水效率。相反的是宁夏、、新疆和甘肃等省份的经济用水效率很低,一方面,这些地区本身的自然气候导致水资源自然消耗较多;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的产业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结构发展相对落后。且这些地区的农业灌溉技术水平低下,随之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差。

为了精确考察区域间经济的用水差异程度,对全国GDP-用水量的泰尔指数进行分解,具体公式为全国GDP-用水量的泰尔指数=地区间泰尔指数+地区内泰尔指数,分解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全国GDP-用水量的泰尔指数为0.349,地区内泰尔指数为0.198,地区间泰尔指数为0.150,地区内GDP-用水量的差异贡献率为5692%。但值得推敲的是,东部GDP-用水量的地区间差异要明显高于地区内差异,但中部、西部和东北部都是地区内差异要高于地区间差异,这也表明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其经济用水生产的产出更加明显。另外,从区域差异的贡献率看,东部地区的贡献率占主要地位,达到6292%,大约为西部地区的10倍,东北部地区的15倍。这也表明,我国经济用水效率的差异程度主要是由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造成的,经济越发达,越重视水资源要素的利用价值,其水资源利用效率就越高。

3 全国用水量与经济、生态的匹配情况

通过资源禀赋、生活用水和经济用水等多个视角分别对我国各省份用水公平性进行了具体分析,但仍需要从总体上对省际用水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考虑到我国水污染的严重态势及水资源消耗主要用于经济生产活动的现状,因此,根据资源利用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原则,选取经济和生态两个角度,对各省份用水匹配状况存在的差异进一步探究。选取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并选取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累加之和作为衡量生态状况的指标。其中,用水量即年用水总量,单位为亿m3,四种主要污染物分别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单位均 为万t。借鉴王丽琼[16]和何慧爽[17]对绿色贡献系数的测算方法,本文将计算经济-用水量匹配指数和污染-用水量匹配指数,并据此分析中国31个省份的用水与经济、生态的匹配情况,考察用水分配的公平性。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可以得出:

(1)经济发展与各省份用水的匹配情况:31个省份中有16个省的匹配指数大于1,如:天津、北京、山东、辽宁、浙江等。表明这16个省份水资源的经济效益比较好,或者说水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共同投入,能够产生相对较多的社会合意产品。另外,少数的省份匹配指数较低,接近于0,经济发展与用水的匹配性较差,如:新疆、宁夏、、黑龙江。这些地区或为主要产棉区,或为主要的农牧大省,其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差。需说明的是,并不能绝对地强调水资源的经济效益,农业用水虽然经济效益低下,但在保障我国“国泰民安”过程中起着基础的重要地位。

(2)生态状况与各省份用水的匹配情况:31个省份中有14个省的匹配指数大于1,如:山东、河北、陕西、山西、辽宁、内蒙古等。全国近一半的省份水污染比例大于自身的用水比例,这些省份的用水生态效益较差,生态状况与用水的匹配性较差。另外,17个省份污染比例小于本身用水的比例,生态状况与用水的匹配性较好。

为了进一步明确各省份用水分配的公平性,根据计算得出的经济-用水量匹配指数和污染-用水量匹配指数作为划分依据,对中国31个省份进行分类,结果如表3。

从评价矩阵的结果分析中国各省份用水的差异性和公平性,将31个省份分为4类,具体如下:

(1)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强型: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和上海较为发达的省份经济-用水量匹配指数大于1,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于用水量的贡献率,经济发展迅速,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高;污染-用水量匹配指数小于1,污染物的比例小于用水量的比例,这些省份重视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绿色生态效益,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了“两型社会”的建设。从经济发展角度,对全国经济发展有贡献,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较为协调。从生态环境角度,废水中污染物的比例小于用水量的比例,对其他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示范作用。

(2)经济效益优于生态效益型:山东、天津、辽宁、河北、山西、四川、北京、重庆等省份的经济-用水量匹配指数大于1,这些省份的经济发展的成果超过用水的消耗量,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于用水量的贡献率;但这些地区的污染-用水匹配指数大于1,说明这些省份的水污染物排放量的比例远远超过本身用水量的比例,损害其他地区用水的生态效益,公平性较差。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和水资源消耗结构,提高绿色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努力使水资源与地区消耗协调,提高用水的相对公平性。

(3)生态效益优于经济效益型:湖南、云南、贵州、安徽、宁夏、新疆和等省份经济-用水量的匹配指数小于1,经济发展的贡献小于对用水量的贡献,经济发展是以水资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损害其他地区用水的相对收益;当然这些省份的污染-用水量的匹配指数小于1,这些省份污染物排放量的比例小于用水量的比例,在水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益方面值得借鉴。从经济发展角度看,这些地区用水的公平性相对较差。从水污染治理角度看,这些地区对全国其他地区有一定贡献。据此,这些地区需要提高用水效率,兼顾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努力使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的消耗协调。

(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弱型:内蒙古、海南和黑龙江省份经济-用水量匹配指数小于1,污染-用水量的匹配指数大于1。这些省份值得重点关注,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生态状况角度,这些地区用水的公平性均较差,严重损害其他地区的相对收益。如,内蒙古处于干旱、半干旱内陆地区,荒漠化土地集中,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且第二产业以能源、冶金建材、化学工业和农畜产品加工等为主,高耗能、高耗水产业居多,产业结构有待升级。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和产业结构等影响,该地区在经济和生态领域方面的用水量较大,用水的经济和生态效率相对较低,进而处于“双弱”类型。因此,未来有必要对这些地区水资源经济和生态效益双弱的原因进一步调研,针对不同成因,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引导这些地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同时关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要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贯彻落实。

4 结论和政策建议

水资源的省际公平性是我国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必须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消耗的关系,优化用水分配的公平性。借助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中国各省份用水的差异性,并从经济和生态视角分别构建用水匹配指数,通过指数矩阵对各省水资源消耗的公平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上海、江苏、宁夏等省份水资源禀赋与用水量严重不协调;各省经济用水差异性较明显,东部地区用水泰尔指数的地区间差异贡献率占主要地位,达到62.92%,大约为西部地区的10倍;经济与生态效益双强型省份仅只有5个,而23个省份都是经济效益或生态效益单强型。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1)针对不同类别的省份,国家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改变目前各省份用水的差异性,不断促进用水分配趋于公平。一方面,国家加大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强型省份的政策和财政支持,鼓励对用水公平性贡献突出的省份,使其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要重点关注用水公平性较差的省份,督促其他三种类型的省份加快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做到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用水量三者协调一致。另外,要着重关注经济效益优于生态效益型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弱型地区,对这些地区的水资源做到保护性开发利用,使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消耗量协调,努力降低水资源消耗强度。

(2)各省份应积极响应国家宏观政策,根据自身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大力发展本地区的优势产业,优化地区间用水的公平性。各省份应根据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状况,充分发展地区优势产业,削减劣势产业。如:、青海等省份应当抑制高耗水、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减少碳化硅、水泥、煤化工等高耗能产业的规模。新疆、宁夏等省份应加快引进并发展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各省份应着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如忠. 水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分配方法研究[J]. 水利学报,2003,(5):112-115,121. [Li Ruzhong. Study on Distribution of Total Amount of Drainage Water Pollutant in a Region [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3, (5):112-115,121.]

[2]吴悦颖,李云生,刘伟江. 基于公平性的水污染物总量分配评估方法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2006,19(2):66-70. [Wu Yueying, Li Yunsheng, Liu Weijiang. Study on Gini Coefficient Method of Total Pollutant Load Allocation for Water Bodies[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6, 19(2):66-70.]

[3]秦迪岚,韦安磊,卢少勇,等. 基于环境基尼系数的洞庭湖区水污染总量分配[J].环境科学研究,2013,26(1):8-15. [Qin Dilan, Wei Anlei, Lu Shaoyong,et al. Total Water Pollutant Load Allocation in Dongting Lake Area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Gini Coefficient Method [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3, 26(1):8-15.]

[4]尹真真,刘玉洁. 三峡库区污染物总量分配的公平性评估[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37(6):191-195. [Yin Zhenzhen, Liu Yujie. Assessment of Equity in Total Pollutant Load Allocation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 37(6):191-195.]

[5]董璐,孙才志,邹玮,等. 水足迹视角下中国用水公平性评价及时空演变分析[J]. 资源科学,2014,36(9):1799-1809. [Dong Lu, Sun Caizhi, Zou Wei,et al. Assessment and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Water Consumption Fairness from a Water Footprint Perspective in China[J]. Resources Science, 2014,36(9):1799-1809.]

[6]刘德地,陈晓宏. 一种区域用水量公平性的评估方法[J]. 水科学进展,2008,19(2):268-272. [Liu Dedi, Chen Xiaohong.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Fairness of Water Use in Guangdong Province [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8, 19(2):268-272.]

[7]王小军,张建云,刘九夫,等. 我国生活用水公平问题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2):328-334. [Wang Xiaojun, Zhang Jianyun, Liu Jiufu,et al. Discussion on Evaluating the Fairness of Domestic Water Use in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1, 26(2):329-334.]

[8]罗曰镁. 从基尼系数看居民收入差距[J]. 统计与决策,2005,(11):89-90. [Luo Yuemei. Survey Resident Income Gap by Gini Coefficient[J]. Statistics & Decision, 2005, (11):89-90.]

[9]熊俊. 基尼系数四种估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J]. 商业研究,2003,(23):123-125. [Xiong Jun. Comparison and Selection of Four Estimations of Gini Coefficient [J]. Commercial Research, 2003,(23):123-125.]

[10]范新英,冯江茹. 基于离散分布状态下基尼系数算法的总结[J]. 统计与决策,2009,(22):154-155. [Fan Xinying, Feng Jiangru. The Summary of Gini Coefficient Algorithm Based on Discrete Distribution Condition[J]. Statistics & Decision, 2009,(22):154-155.]

[11]叶兆木,王飞,叶堤. 基于基尼系数的化学需氧量排放公平性评估[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10):200-204. [Ye Zhaomu, Wang Fei, Ye Di. Fair Evaluation of COD Based on Gini Coefficient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 34(10):200-204.]

[12]Jacobson A, Milman A D, Kammen D M. Letting Energy Gini out of the Bottle:Lorenz Curves of Cumulative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and Gini Coefficients as Metrics of Energy Distribution and Equity[J]. Energy Policy, 2005, 33(14):1825-1832.

[13]李锐,谢长青. 小城镇公共产品配置公平性研究:基于地理视角[J]. 农业技术经济,2012,(6):22-29. [Li Rui, Xie Changqin. The Fairness Research of Small Towns Public Product Configuration: Based on Geographic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12,(6):22-29.]

[14]张力小,梁竞. 区域资源禀赋对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10, 25(8):1237-1247. [Zhang Lixiao, Liang Jing. Effect of the Regional Resource Endowment on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eciency[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0, 25(8):1237-1247.]

[15]马海良,黄德春,张继国,等. 中国近年来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省际差异:技术进步还是技术效率[J]. 资源科学,2012,34(5):794-801. [Ma Hailiang, Huang Dechun, Zhang Jiguo, et al. The Provincial Differences of Chinas Water Use Efficiency in Recent Year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r Technical Efficiency [J]. Resources Science, 2012, 34(5):794-801.]

[16]王丽琼.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基尼系数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2009,18(3):974-978. [Wang Liqiong. Analysis on Regional Disparity of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Gini Coefficient in China[J].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18(3):974-978.]

[17]何慧爽. 我国水污染物总量分配公平性与贡献因子研究:以绿色贡献和环境容量负荷为视角[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2):188-190. [He Huishuang. Total Water Pollutants Allocation Fairness and Its Contribution Factors in China:Under the Perspect of Green Contribution and Environment Capacity Load[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5, 31(2):188-190.]

篇3

利用义乌统计年鉴、环境统计年鉴等统计调研数据,考虑区域在研究期限内所消耗的区域内外损耗的生态成本,根据以上计算方法对义乌市2004年-2007年的经济发展的生态成本、生态效益及ECC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见表1。

ECC计算结果分析

由表1可看出,义乌市2005年-2007年的生态效益均大于生态成本,历年的ECC值均大于1。说明生态经济规模增长是经济的,生态承载力状况良好。基本符合义乌的实际状况。义乌近年来一直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并凭借商贸业的发展迅速崛起。同时近年来义乌积极推广“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积极发展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小商品制造业基地。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义乌经济实力也迅速增加,2007年义乌人均GDP比浙江省高1.9倍,比全国高约3.5倍,仅次于上海,居全国前列。义乌相对低耗、低污染的产业特点以及高效的经济发展决定了经济增长规模相对较经济。由于义乌仍处于发展的初中期,故较长一段时间内ECC值可能都会大于1。为了更准确地评价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状况,需要选取合适的参比值。由于广东省各城市的城镇化率较高、产业结构均以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增长速率较高等特点均与义乌相似,故选取广东省的两个典型城镇即以经济高速增长闻名于世,但是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的东莞市和2002年即被评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惠州市作为参照城镇,分别计算两城镇的ECC值,并将ECC值作为评价参比值。根据广东省各城市的资源环境损耗价值核算数据[13],分别计算得出广东省各市2003年、2005年ECC值。由于缺乏连续年的生态成本数据,计算结果均以相隔两年的生态效益、生态成本数值计算ECC,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东莞ECC值均在2左右,而惠州ECC值均在8左右。由此可初略得出,当ECC值大于8时,表明生态承载力状况良好,ECC小于2则表明生态承载力状况一般。而义乌市2005年-2007年生态承载力值均大于8,说明近三年生态承载力状况良好。(见表2)但由表1也可看出,义乌历年的生态成本在逐年增加,经济增长规模逐渐趋向不经济增长,逐渐以过高的生态成本来换取经济增长,历年的承载力值在逐年降低也说明生态承载状况逐渐变差。这与义乌市近年的生态环境资源状况相符。义乌区域资源匮乏,尤其是对于限制区域瓶颈发展的水资源。按2007年统计人口数,人均水资源量672m3,如考虑约107万的常住外来人口,人均水资源量270m3,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00m3的13%,随着义乌城镇化发展和人口数量增加,义乌的水资源将更加紧张。2005年义乌市购买了东阳市横锦水库每年5000万m3水资源的永久使用权,使得城区的饮用水得以保证,但也增大了经济增长的生态成本。过快的人口和经济增长也给义乌市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义乌地表水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根据义乌市环境统计公报,地表水水质以劣Ⅴ类水为主,在2003年-2007年的水环境质量常规监测的共96站次监测中,劣Ⅴ类水检出率均在80%以上,且Ⅲ类以上水质几乎为0。污染物的治理以及由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害成本的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承载力值的大小。

评价方法可行性分析

篇4

论文摘要:从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科学制定园林绿化设计、降低园林绿化成本等方面着手,阐述了生态节约型园林绿化体系的构建。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一些率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园林绿化建设攀比斗富之风愈演愈烈,在追新求异、急功近利的建设思想指导下,各种奇花异草飘洋过海,大树移栽、反季节栽种和逆境栽植及追求视觉形象的挖湖堆山,甚至填湖造园等屡见不鲜。不科学的园林绿地建设,不仅造成宝贵的水土、植物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造成当地景观特色的严重丧失。因此,建设节约型园林是十分必要的。

节约型园林绿化不是减少园林绿化投入,也不是简单的降低绿化档次和水平,而是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从资源集约利用、技术进步、规划设计和改善管理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综合生态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倡导生态节约型绿化体系

按照生态优先的理念,以乔木为主,科学配置植物群落,提高城市人工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营造节约型园林。

(1)以乔木为主,科学搭配植物群落。遵照城市绿化以乔木为主的原则,按乔、灌、藤、草多层结构和科学搭配的方法开展城市绿地建设,不仅提高了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2)控制修剪植物应用,减少绿地养护费用。在园林绿化建设和维护过程中,要进一步转变机制,通过引入作业社会化和市场竞争,采取招标投标、工程质量监督、信用体系监督等方式保障工程和养护质量,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

2科学制定园林绿化设计,构建节约型绿化体系

(1)在绿化设计中,树立节约型绿化设计理念,大力倡导“以植物为主体,水土为要素”的园林设计思想。倡导绿地建设向自然生态转型,坚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物种多样性”原则。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利用自然植物群落和野生植被,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

(2)在种植设计上,注重按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合理配置,增加乔灌、藤、宿根花卉的使用,力求扩大绿地复层结构比例,充分发挥绿地的最大生态效益。试验表明,乔灌木的耗水量远低于草坪,而生态效益却比草坪高得多,10m2树木产生的生态效益与50m2生长良好的草坪相当。大量应用耐旱植物,不仅能节约大量水分,还能营造独特的景观。

(3)采用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减少水资源浪费。

3努力降低成本,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绿化体系

当今社会,水资源紧缺,能源供应紧张,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水资源和能源,是推进节约型绿化的必然选择。通过在园林绿化中开发、应用和推广节水、节地、节能和节材技术,以技术进步促进园林绿化的节约。

(1)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在达到浇灌效果的前提下,不同的浇灌方式也是决定绿化工程能否节水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降低园林事业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就必须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可采用喷灌、滴灌、地下滴灌等方式进行植物灌溉,这样既可节约用水,还能节省劳力,工效较高。据统计喷灌比地面灌溉可节省水约30%~50%,滴灌比喷灌可省水约40%,可节能50%~70%。地下滴灌是目前最新、最复杂、效率最高的灌溉方法,它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水分蒸发损失小,不影响地面景观,同时,还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是园林绿化中极具发展潜力的灌溉技术。

(2)合理利用城市生活污水、中水灌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废水利用率。利用处理过的生活污水进行灌溉,既可提高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还可根据生活污水中有机质含量高,在冬、春2季选定取水时间段,大量抽取城市生活污水,对土壤瘠薄的绿地实施污水灌溉,是增加土壤肥效、提高植物生长量、降低管理成本的有效方式。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

(3)大力推广环保项目的建设,对植物的死干、枯枝、落叶、树皮等再回收处理,可作为园林绿化的生物性肥料。

(4)充分挖掘每一寸土地的潜力,实现单位土地面积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大力推行立体绿化的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攀援和爬墙植物,将能够绿化的各类墙体、天桥、屋顶和桥墩绿化起来,能有效地增加城市的绿量和绿视率。

(5)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加大地方树种的运用,绿化植物主要来自苗圃的生产苗木,推广耐干旱植物种类。

(6)提倡在城市绿化用地中推广使用节能照明设施。

4参考文献

[1]聂磊.关于建设节约型园林技术体系的研究[J].广东园林,2007(4):64-68.

篇5

论文摘要:从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科学制定园林绿化设计、降低园林绿化成本等方面着手,阐述了生态节约型园林绿化体系的构建。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一些率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园林绿化建设攀比斗富之风愈演愈烈,在追新求异、急功近利的建设思想指导下,各种奇花异草飘洋过海,大树移栽、反季节栽种和逆境栽植及追求视觉形象的挖湖堆山,甚至填湖造园等屡见不鲜。不科学的园林绿地建设,不仅造成宝贵的水土、植物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造成当地景观特色的严重丧失。因此,建设节约型园林是十分必要的。

节约型园林绿化不是减少园林绿化投入,也不是简单的降低绿化档次和水平,而是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从资源集约利用、技术进步、规划设计和改善管理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综合生态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倡导生态节约型绿化体系

按照生态优先的理念,以乔木为主,科学配置植物群落,提高城市人工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营造节约型园林。

(1)以乔木为主,科学搭配植物群落。遵照城市绿化以乔木为主的原则,按乔、灌、藤、草多层结构和科学搭配的方法开展城市绿地建设,不仅提高了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2)控制修剪植物应用,减少绿地养护费用。在园林绿化建设和维护过程中,要进一步转变机制,通过引入作业社会化和市场竞争,采取招标投标、工程质量监督、信用体系监督等方式保障工程和养护质量,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

2科学制定园林绿化设计,构建节约型绿化体系

(1)在绿化设计中,树立节约型绿化设计理念,大力倡导“以植物为主体,水土为要素”的园林设计思想。倡导绿地建设向自然生态转型,坚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物种多样性”原则。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利用自然植物群落和野生植被,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

(2)在种植设计上,注重按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合理配置,增加乔灌、藤、宿根花卉的使用,力求扩大绿地复层结构比例,充分发挥绿地的最大生态效益。试验表明,乔灌木的耗水量远低于草坪,而生态效益却比草坪高得多,10m2树木产生的生态效益与50m2生长良好的草坪相当。大量应用耐旱植物,不仅能节约大量水分,还能营造独特的景观。

(3)采用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减少水资源浪费。

3努力降低成本,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绿化体系

当今社会,水资源紧缺,能源供应紧张,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水资源和能源,是推进节约型绿化的必然选择。通过在园林绿化中开发、应用和推广节水、节地、节能和节材技术,以技术进步促进园林绿化的节约。

(1)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在达到浇灌效果的前提下,不同的浇灌方式也是决定绿化工程能否节水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降低园林事业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就必须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可采用喷灌、滴灌、地下滴灌等方式进行植物灌溉,这样既可节约用水,还能节省劳力,工效较高。据统计喷灌比地面灌溉可节省水约30%~50%,滴灌比喷灌可省水约40%,可节能50%~70%。地下滴灌是目前最新、最复杂、效率最高的灌溉方法,它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水分蒸发损失小,不影响地面景观,同时,还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是园林绿化中极具发展潜力的灌溉技术。

(2)合理利用城市生活污水、中水灌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废水利用率。利用处理过的生活污水进行灌溉,既可提高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还可根据生活污水中有机质含量高,在冬、春2季选定取水时间段,大量抽取城市生活污水,对土壤瘠薄的绿地实施污水灌溉,是增加土壤肥效、提高植物生长量、降低管理成本的有效方式。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

(3)大力推广环保项目的建设,对植物的死干、枯枝、落叶、树皮等再回收处理,可作为园林绿化的生物性肥料。

(4)充分挖掘每一寸土地的潜力,实现单位土地面积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大力推行立体绿化的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攀援和爬墙植物,将能够绿化的各类墙体、天桥、屋顶和桥墩绿化起来,能有效地增加城市的绿量和绿视率。

(5)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加大地方树种的运用,绿化植物主要来自苗圃的生产苗木,推广耐干旱植物种类。

(6)提倡在城市绿化用地中推广使用节能照明设施。

4参考文献

[1]聂磊.关于建设节约型园林技术体系的研究[J].广东园林,2007(4):64-68.

篇6

关键词:耐旱植物;园林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S62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用水问题已是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的问题。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水的供应。然而地球人口压力大、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的不协调、自然资源不断被开采等因素造成水资源的匮乏,水资源的缺乏已严重制约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甚至生存。城市园林建设对减轻污染、调节城市气温、净化城市空气、美化城市等方面起着促进作用。但是,在园林建设过程和后期养护过程都必须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而水资源的缺乏限制了园林的发展建设。因此,耐旱植物的配置应用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一 耐旱植物特征

耐旱植物多分布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均降雨量在400毫米以内都能够正常的生长发育,并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耐旱植物通过调节生理活动的强度和改变自己的形态以适应在干旱环境中的生长、保持水分平衡与维持自身正常的生长发育。耐旱植物基本都具有发达的根系、密布叶绿素的幼枝幼茎、强韧的地上茎干、内陷的气孔窝、细小肥厚肉质化的叶片、发达的栅栏组织、内卷的叶片、叶面厚厚的角质层或蜡质层、密生的表皮毛、发达的储水组织等。耐旱植物的这些特征有助于它们在相对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保持体内水分平衡,促进水分的吸收、水分储存、减少蒸腾,进而实现耐旱的目的。

二 目前耐旱植物的应用情况

耐旱植物在园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部分耐旱能力强的灌木、乔木等植物传统园林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例如夹竹桃、胡枝子等灌木植物,黄连木、白皮松、栾树等乔木植物。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园林设计者过多重视植物的观赏效果,对耐旱植物的搭配方式不够合理,以致于达不到节水的功效。众多省市认识到园林节水的重要性,大力调整原有的绿化形式,采用大量的耐瘠、耐旱植物来降低园林建设成本和调整城市水资源的运用。乔木和灌木是园林建设中常用的植物,通常采取复层植物群落组织方式,以达到更好的生态效益和绿化效果。据研究表明,灌木和乔木的需水量要比草坪低的多,而其生态效益却大大高于草坪,年需水量都为1吨的前提下,5平方米的草坪才能与1平方米的乔、灌木面积的生态效益相持平。此外,单位面积草坪养护年费用约为乔、灌木的 7 倍,由此可见,耐旱植物的应用价值要大大高于草坪。所以在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应以灌木和乔木为主,从生态效益的角度来讲,可减少为增加绿化面积而营造大面积草坪的现象,促进多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 园林建设中改善耐旱植物的应用措施

(1)加大乡土耐旱植物的培育种植。乡土植物往往是经历过长久的自然考验而生存下来的优良品种,有特别强的生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恶劣的环境的能力相对较强。所以在实际园林绿化过程中,把握栽培多种乡土植物,不仅可以扩大园林的绿化量,还能使园林景观的欣赏效果有所加强。(2)优化植物的配置方式。在对耐旱植物的配置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植物本身所需要的生长条件,栽培要因地制宜。总而言之,要保证灌木、乔木和草坪三者之间的合理配置,最大程度上发挥其所具有的生态效益。(3) 加强新品种的培育。在园林建设工作中要广泛的运用相关的节水技术方案,虽然当前已有很大一部分的耐旱植物品种被运用到实际园林建设中,但是我国还有诸多待开发的丰富野生资源。新品种的培育将会给现代园林建设带来新的元素,进一步为园林景观观赏价值带来更好的效果。

四 耐旱植物在园林建设中的作用

1.  节省淡水资源,降低建设成本

据调查表明,北京市采用集雨水工程来解决园林建设中的用水问题;延安市的城市所拥有淡水资源只能满足 100 多万人的生活用水需求,远远无法满足园林建设用水的需求量,因此园林绿化中多栽培耐旱植物是节约城市用水、满足城市规划用水的重要途径。全国还有很多城市也有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问题,耐旱植物在园林建设工程中的应用是社会各界、政府部门以及市场迫切需要的方案。国家建设部门对加强构建节约型城市园林而提出大力培育、种植耐旱型植物的口号。这是基于政府很重视对对保护大自然的需要以及构建园林城市的需求,因为水资源的严重短缺,而使在园林建设中大大增加了政府财政开支,使园林管理部门和城市建设部门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况。因此,促进耐旱植物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应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2.  高综合价值,市场竞争力强

耐旱植物在我国北方众多地区都具有丰富的资源。在原有的传统园林建设中,耐旱植物良好的耐旱节水能力没有被很好的运用,在以前设计者多重视其特殊的观赏价值,而忽视了其良好的节水特性,使其没有与其他植物形成良好的配置,以致于没有发掘利用好耐旱植物的优势。耐旱植物划分为灌木、乔木和草本植物 3 种类型,从观赏角度可以划分成观花、观叶、观果和常绿植物几种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对植物不同层次的需求。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耐旱型植物的品种将会更加丰富。因此耐旱植物可凭借其品种类型的丰富、高观赏价值、而低栽培成本、并具有良好生存能力等市场优势,而在市场竞争中有较好的竞争优势。

3.  实现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园林建设进程发展一定要和城市经济水平相协调,倘若没有坚固的物质经济基础,园林绿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以前我国从国外大量引进高质量的草花种子和草坪种子,其中一部分观赏植物,不管是其种子还是种苗,买进成本都较高,而且养护费用也较高。如果根据我国国情采用的正确措施,充分利用我国所拥有的丰富野生资源,采用耐旱植物,大力发展植物培育技术,可使买苗、种苗以及后期养护费用大大压缩,逐步实现城市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五 结语

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园林建设,实现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城市园林建设工作者的深入研究,大力栽培、驯化、培育耐旱植物,采取优良的栽培方案,使耐旱植物得优势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得到良好的体现,缩减园林培育、养护成本,解决城市园林建设中的用水问题。进而优化耐旱植物的配置模式,尽早实现城市园林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园林;设计

低碳经济是采取超低能耗,很低的污染量,很低的CO2排放量等指标来衡量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绿色发展理念。低碳经济下园林设计的核心是采用先进的能源技术和技能减排技术,从城市园林的设计、材质、结构等方面实现重要转变,通过对园林设计材料,园林施工工艺,减少使用石化能源,材料的消耗,从根本上降低能耗,降低CO2的排放量。低碳园林设计将会从园林整体的规划,园林施工材料,材质选择等程序上,围绕以最少能耗,最低CO2的低碳核心,最大程度实现园林设计的生态环保功能和经济社会效益。主要研究低碳城市园林设计基本原则,创新低碳城市园林设计策略,为我国城市在低碳城市园林设计方面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借鉴。

1 低碳城市园林设计原则分析

低碳城市园林理念的提出是为了适应当前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需要,建设低碳城市园林对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美化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低碳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进而提高低碳城市园林设计水平。总体来讲,低碳城市园林设计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遵循自然,因地制宜

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要在遵守大自然规律和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使得整个园林工程工期缩短,建筑物更加稳固、长久。实施符合自然规律的巧妙设计,充分利用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比如,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建造园林水闸时,可以利用水流的方向和冲击力将闸孔正对水流,既可以保证水流能够正常从闸口流出,又可以大大减少水流对水闸地基的冲击力,有助于减少园林安全隐患。

1.2 尊重场地原则

尊重场地是低碳城市园林设计的第一原则,尊重场地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区域特色,这是做好低碳城市园林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在实际低碳城市园林设计时,设计人员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到当地历史、文化、经济、习俗以及区域特征等因素,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彰显出地域特色。例如,在进行当地低碳城市园林设计时,设计人员完全可以将具有特色的花木以及建筑保存,甚至可以增强对一些乡土植被的采用,使得园林更具有区域特色。

l.3 彰显自然,生态和谐

低碳园林的建设,其主要目的之一便是要与整个城市的生态相平衡。在实际低碳园林设计时,设计人员不仅要遵循自然风貌,还需要规划各种景观,正确处理人、建筑以及绿化植被之间的关系,施工中不得出现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问题。另外,在设计时,应该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讲究乔、灌、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景观效果。

2 低碳城市园林设计方法探索

2.1 加强对于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做好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也是低碳城市园林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实际低碳城市园林设计时,应该做好水资源回收循环利用以及水源景观建设。加强对于水资源的综合利用:①城市建设改造过程中,做好水资源利用。城市建设以及改造过程中,应该对绿地做好相应的规划,尤其是对于河流道路以及绿化规划工作,这样可以保证水的合理流动,进而提高水的利用效率。②做好对于雨水的收集以及利用设计。雨水是最为方便回收的水资源,园林通过对于雨水的收集,可以进行植物净化以及植物灌溉。甚至还可以将已经利用过的水资源进行渗透,将利用过的水资源渗透到地下,缓解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进而缓解城市水资源利用压力过大的问题。③做好污水的回收处理以及循环利用工作。污水进行回收处理之后,虽然无法达到饮用水的标准,但是却可以用来灌溉园林,这样可以做到对于污水的最大化利用。

2.2 选择使用绿色材料

现在城市园林中大都采用大理石等材料铺设道路,由于其产地大都集中在少数地区,而且品种单一,开采过程复杂。在当前低碳城市园林设计中,为了不使铺设地面的材料以及颜色过于单一,通常会使用不同种类和多种颜色的石材,这样势必会造成园林施工过程中施工成本的增加。同时由于石材需求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石材生产地的过度开采,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①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在选择建材时尽量选择当地生产和制造材料,这样不仅可以缩减材料运输的时间,降低成本,同时还可以更好地保证材料的质量。②尽量使用二次加工的产品。比如,混凝压土砖、瓷砖、人造大理石等,这些经人工合成的材料不但具备了原材料的功能特性,而且外观和使用性能上也要优于原材料。比如,人造大理石,以天然花岗岩和大理石的残渣作为填充料,再加入一些用水泥、树脂和石膏制成的粘合剂,搅拌均匀以后,再用模板塑造成形,再对其进行打磨、抛光等工序制作而成。它不但秉承了天然大理石的固有特性外,还具备体重量轻、抗侵蚀、硬度强、制作方便、可操控性强等优点。

2.3 丰富园林绿化层次,加强园林生态效益

在对低碳城市园林进行设计时,要丰富园林绿化层次,比如,可在地带多种植些乔木林,并配上草坪:中心地带可种植一些灌木,配上一些花草;道路两边可选择种植一些竹子等。这样不仅实现城市园林景观内部空间的稳定性,同时也从外观上给人以美的感受,另一方面加强园林管理生态效益。城市经济较发达、人口集中,污染也比较集中,因此,必须通过建设低碳园林的形式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在低碳园林的建设中,首先要重视低碳园林的生态效应,用生态学的原理规划设计低碳园林,尽量多设置植物群落,多进行生态绿化,种植花草树木,扩大绿化的面积,使城市低碳园林能够更好地调节城市局部地区的湿度,调节局部地区的温度,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环境和降低噪音污染,更好地发挥低碳园林在城市中的生态功能作用。因此,在低碳园林管理中,生态效益是城市低碳园林管理最重要、最需要考虑的因素。

3 总结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对城市园林进行科学规划设计,是促进我国城市化建设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提高居住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活品位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尽管我国城市园林设计部门在低碳城市园林设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城市园林建设效果。为此,深入研究低碳城市园林设计存在问题,创新低碳城市园林设计技术与水平,是今后我国城市园林设计部门低碳城市园林设计的重要方向与课题。

参考文献

[1]方芳.浅析节约理念下园林景观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4).

篇8

【关键词】土地整理;效益分析;项目

1.前言

土地整理有广义及狭义之说,广义指土地整理分为农村地整理及省市地整理,狭义指的是农地整理[1]。而目前对农地进行土地整理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土地整理的重中之重。科学进行土地整理效益分析,分析影响土地整理效益的原因和受影响程度,可以完善土地整理分析体系,增大对土地整理资金的利用空间,以及加大力度制定实施土地整理规划方案,防止土地整理项目管理风险,进而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国家规定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对土地整理落实及制定决策具有重大意义与实践价值[2]。

2.土地整理经济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项目过程,属于经济行为活动。而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则指投资的主体以及各种经济活动的主体在经过进行土地整理时所投入的人力物力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按照各国进行实际土地整理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可以把开展土地整理实践活动的资金资源主要来自三个领域:首先就是由国家,包括国家中央政府与各地方所有政府;其次,当属于社会企业,主要指在土地整理实践中参与其中的企业;最后,就是个人资金的投入,在进行土地整理时,其土地所有者对整理区域的投资。在这三个投资来源中国家投资占主要地位。其他的经济投资者主要是整理区内的土地所有者,通常是采用投资的方式参与土地整理实践活动,以获得土地整理带来的经济效益。再进行对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的分析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在开展土地整理经济效益分析时,要注意由于指标的不同,会影响到土地整理项目过程中经济效益的不同。因此,在实际分析中要充分重视各种指标对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的影响。②土地整理资金投入和土地整理的内容、方向、规划、对策都有直接有关系,不一样土地资源有不同的利用价值,因此对其投放的资金也会又所不同,故在策划土地整理活动时要加以充分考虑,使得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③土地整理规模指的是在开展土地整理区中所有土地的总面积。土地整理工程量则指开展土地整理实践活动过程中,投放得工作量与土石材料量等;土地整理投资资金的预算为在明确开展土地整理的规模、工程量之后,按照市场平均价格及定额标准对直接投资和投资折资进行的预算[3]。只有在土地整理过程中主要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才能更准确的进行资金投放,进而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3.土地整理社会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社会效益指的是在在开展土地整理后对社会环境体系产生的影响以及宏观社会效应的出现,换句话说就是,土地整理就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农村与城镇之间的经济差距为主要目标的活动。在进行土地整理时把其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分为三部分:其一,土地整理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一定作用;其二,土地整理对农村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第三,土地整理影响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土地整理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具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有效进行土地的合理利用,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土地土壤的肥沃程度,提高土地利用价值。②光温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开展土地整理过程中,根据地形尽量把农田按照南北方向进行设计,使得农作物在当天中充分吸收到光能,有效进行光合作用,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获得等大的社会效益。③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水是生命的源泉,故在开展土地整理项目时要考虑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可在干旱地区修建蓄水池、凿建地下水井等;在水量充足的地区,可以修建各种提水设备,蓄水设施的,使地表水得以充分利用。

土地整理对农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缓解人地问题,提高粮食产量,我国现在土地整理主要是为了缓解非农建设占用农田问题,增加耕地的面积,解决人地的问题,进而提高粮食的产量。②改善农用设施体系,开展农地整理项目时,同时也对农村、田、地之间的道路以及其他农用设施进行改善,使其得以健全,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③增加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土地整理后粮食产量得以提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④现代化技术的推广,在土地整理完成后,农村水利设施的充分利用,交通工具的普遍应用以及机械化设备的完善为农民发展经营提供宽阔的平台,实现现代化技术的推广。⑤增加就业几率,整体上提高了农村的社会效益。

4.土地整理生态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生态效益指的是开展土地整理项目时对土地整理区内植被、生物、土壤等造成多种有好的或坏的影响,因此,进行土地整理时必须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免产生新的生态破坏。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分析主要内容为:土地整理项目落实后,进行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疏通河道、兴修水利等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提高防洪抗洪能力,优化自然环境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而获取的效益。进行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效益分析应注意的问题①根据我国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以及按照环境规划进行土地整理是最基本的条件,不可以违反其规定。②开展土地整理项目时应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角度进行实施,使得土地整理项目方案有效可行,获取更大的综合效益。③进行生态效益分析时应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这是现在我国各地开展土地整理生态效益分析首选的分析法。

5.结束语

开展土地整理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同时对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农地整理,在农地整理项目完成后,该整理区土地就会得到合理利用及良性循环发展,从而贯彻落实国家协调可持续发展策略,同时也完全按照土地整理的要求。开展土地整理,实行对农田、水资源、道路、树林植被等的综合治理,可以减少农田、土壤污染受污染的程度,增加了耕地土壤的肥沃性,改善农村田地之间的气候,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健全农田排水设备系统,完善了农村小生态系统,使农作物产量不断增多,农业增产增收,农民经济收入有所提高,国家政府对农地整理的重视并给予大力的支持,有助于坚定我国农村发展农业经济再以农业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信心,促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娟,孙鹏举.土地整理研究概述[J].山两农业科学,2010(03).

篇9

【关键词】邯郸;生态水网;现状;对策;效益;重要意义

【 abstract 】 nowadays,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s the main reason the lack of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resource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aused by uneven. So, want to solve the agricultural water crisis, you must make full and reasonable use of limited water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we are strengthening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water channel handan discussed deeply and curr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water channel specific planning, and its benefi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water channel in detail.

【 keywords 】 handan; Ecological water channel; The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Benefit; Important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邯郸坐落在河北省南部、太行山的东部,和山西、山东、河南三省相接。结合邯郸市政府建设生态水网建设的规划安排,将建设和谐社会、加快生态园林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的战略目标,并计划在最近几年内,建设起生态水网。本文主要对邯郸生态水网建设的必要性与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重点阐述了建设生态水网的具体规划,并对其效益与建设的生态水网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2生态水网建设的必要性

邯郸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季候,长年四季非常分明,其年平均降水量为548毫米,通常会集中在6至9月。在雨季,多出现暴雨,很容易出现水灾;在春季则长年为干旱。在过去几年,为了治理水患,并先后建立了两个大型水库,虽然治理了水患,但是,又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在雨季来临时,为迎战洪峰,水库需要一定的库容,因此,大量的水资源就变成了废水;然而,到了春季用水的季节,水库的水又供不应求。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2000年——2005年整个邯郸市河流的年平均总用水量超过了15亿立方米,但是,实际的利用总量还不到3亿立方米。由此看来,邯郸市出现了缺水的现象,从而使大量的河流水都白白流走,浪费水现象非常严重。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邯郸水资源供需矛盾,就必须要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邯郸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生态水网工程。重点是对原有渠道加以改造,合理分配水资源,解决农田灌溉问题,从而大大改善生态环境。

3邯郸水资源的基本现状

近几年,邯郸水资源非常紧缺,年降水总量为500mm,水资源总量为16亿立方米,低于国际缺水线标准,可以说是极度缺水的地区。为确保居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开始对地下水进行开采。近年来,整个邯郸市对地下水的开采量超过了16亿立方米,超出了地下水的可开采量范围,从而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从目前的情况来分析,对水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效率与效益都偏低,其主要原因是灌、排渠过于老化,缺少完善的用水机制。现如今,怎样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成为影响整个邯郸市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4建设生态水网的具体规划

生态水网的建设必须由邯郸市政府统一规划实施,主要有主城区生态水系工程、水环境治理工程、生态涵养工程、平原生态水系工程等。其中平原生态水系工程、生态水系工程都是一期工程,工程从2009年开始,预计在2012年完工,从而使生态水网正常运行下去,保证水资源充分利用。

5建设邯郸生态水网的有效对策

主城区生态水系工程把岳城和动武仕水库的水引入主城区,从而为城区生态景观建设提供足够的水资源,对邯郸市的五大河流进行综合治理。

防治水污染必须要从根本上加强污染源的治理,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建设多个大型污水处理厂,有效控制污染。在防治水污染的同时还要对生态水网污染源进行排查,对于那些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来说,必须要强制要求先期治理;倡导企业循环用水,尽量少使用新鲜水量,建立节水企业。特别是对那些化工、造纸等有严重污染隐患的企业必须进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改任务。在农作物生产上,鼓励和倡导人们使用无毒、低毒的农药,合理施肥,从而使生态水网的水资源保持在良好状态。

平原生态水系工程指的是对原有的滏阳河、高级渠等主要干渠加以疏通和修整,可以在河渠上建立拦蓄工程,最终实现灌渠和排渠的共同调度。利用这些河渠向周围县输送水资源,最终实现水、林、路的一体化建设,从而方便的提供给各个县农业与生产用水。

生态涵养工程指的是在邯郸市的西部地区实施生态水保,建立多个中小型水库,涵养水源。特别是在骨干水渠沿岸,根据渠道的大小修筑渠道。

建立生态水网监控系统。待生态水网建成后,还必须要建立一套非常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共同抓建设与管理,避免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促使工程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政府要加大水网水资源、管理与维修费用的支出,从而大大减少农业灌溉费用,凸显出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政策,既能为农民增加产量又增加收入。

6效益分析

6.1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

生态水网的建设可以为邯郸市带来较好的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一方面,不仅能够向主城区提供充足的水资源;另一方面,改善水质、净化空气。与此同时,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可以建成集供水、观光等议题的景观,创造出优美的水环境,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地位。另外,也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利用生态水网约可以减少地下水开采量为1亿立方米,减慢地下水下降速度。尤其是平原生态水网工程,有利于改变河渠干涸的不良局面,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周围县城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借助生态水网建设优美生态景观,改善城镇面貌。

6.2社会效益

因生态水网的建设,大大改善了邯郸市的环境,充分体现出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除此之外,生态水网的建设对建设和谐邯郸、促进邯郸市场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7建设邯郸生态水网的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水网会为整个邯郸市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生态效益。建设生态水网,能够扩大灌溉面积,增加农作物产量,为农民增加收入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生态水网的建设可以补充地下水资源,改善城市面貌,使人和社会保持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知名度,对于建设生态、和谐邯郸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可以说,建设生态水网能够改变水资源的布局,修复邯郸的整个生态系统,同时为邯郸的经济发展打下坚持的基础。

8结束语

总体来说,现如今,影响水利工程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水资源的缺少以及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所造成的。因此,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用水危机,那么就必须要充分、合理的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邯郸坐落在河北省南部、太行山的东部,和山西、山东、河南三省相接。结合邯郸市政府建设生态水网建设的规划安排,将建设和谐社会、加快生态园林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的战略目标,并计划在最近几年内,完成生态水网工程建设。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邯郸水资源供需矛盾,就必须要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邯郸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生态水网工程。重点是对原有渠道加以改造,合理分配水资源,解决农田灌溉问题,引导农民合理利用水资源,给农民灌输节水的思想意识,从而使农民积极、主动的节约水资源,实现灌渠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创造出优美的水环境,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地位。在今后几年,周围县城构成平原水网与水库。这不仅成为邯郸市质量环境的一个进步,同时为其它地区的生态发展作出了榜样。

【参考文献】

[1]谷玉姣,彭莘,龚京燕.邯郸生态水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河北水利,2008(4).

[2]郭燕杰,谢三湘,李燕.梯级电站在邯郸生态水网中的开发建设[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0(3).

[3]王东青.浅谈邯郸生态水网建设[J].科技信息,2008(31).

篇10

水资源是万物得以延续的必备物质之一,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水资源短缺问题逐渐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水资源南北东西差距大,水资源短缺情况严重。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各种城市河流干涸、地下水被透支等现象逐渐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发展城市绿化提升百姓生活质量与水资源的日益紧缺之间的矛盾,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前提下日显突出,因而,加强节约意识教育,加强园林工程节水型排水施工技术,推广节水园林灌溉技术等,环节绿化用水缺口问题是当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园林工程中的排水施工技术

1. 地形排水技术措施

针对园林工程中的谷、涧、沟、地坡、小道等地形原貌在不改变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竖向设计划分排水区域,根据就近原则进行排水设计,不仅可以接受投资亦达到了科学设计的目标;其二,在坡度最小值为5‰的情况下,通过地表迳流的方式进行排水。同时注重竖向规划设计结合理水综合考虑地形设计。控制地面坡度,使迳流速度不致过大而引起地表被冲刷。在沟坡较大的会水线上,可结合造景设计跌度式消能叠石,以使迳流在此减速,或结合地形形成多姿瀑布水景;在园路、沟边等纵坡较大处或同一纵坡延续较长时,可结合绿化种植设置护坡消力槛,具体可用砖石镶砌铺筑而成,高出地面30—50mm,与路中线成75。角布置,并以一定间隔排列路侧两边。

2. 明沟排水技术措施

明沟排水主要指土明沟,也可在一些地段视需要砌砖、石或混凝土明沟。土明沟边坡坡度主要视土质情况而定,通常采用梯形断面,三角形断面仅在苗圃、花丛树坛旁或临时性的明沟处才采用,并且要求其边坡交角成90度。一般情况下,水沟下游纵坡以不小于上游纵坡2%为宜,以免产生淤积和水流顶托积水。

3. 管道排水技术措施

将管道埋于地下,有一定坡度,通过排水构筑物等排出。在公园里一般采用明沟与管道组成混合的排水方式。布置形式采用树枝式或鱼骨式,由支渠积水于干渠排除,对排水要求高的,可多设支渠。

4. 喷泉用水的设置

喷泉在城市公园等园林中使用较广,在装点人们生活的同时,增加了城市供水的压力,在喷泉用水设计上必须考虑到节水的前提。在喷泉用水的给排水方式:其一,对于流量在2~3L/s以内的小型喷泉,可直接由城市自来水供水,使用过后的水排入城市雨水管网;其二,为保证喷水具有稳定的高度和射程,给水需经特设的水泵房加压。喷出后的水仍排入城市雨水管网;其三,为了保证喷水具有必要的、稳定的压力和节约用水,对于大型喷泉,一般从用循环供水。循环供水的方式可以设水泵房,也可以将潜水泵直接放在喷水池或水体内低处,循环供水;其四,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高位水池的天然水源供水,用毕排除。

园林工程中的排水设计注意事项

1. 推广节水灌溉 :我国城市化发展虽然迅速但是起步较晚,园林规划与建设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善。如在园林绿化灌溉环节中缺乏明确的制度规定,更没有行业协会组织进行认证与考核其工作状况,存在监管的漏洞。当前我国水利管理部门紧紧负责农业用水的灌溉管理,不负责管理景观灌溉用水,而城市园林建设和主管部门也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发展节水灌溉不仅仅要在农业用水上进行大力推广,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上也同样极其重要。在园林设计与建设中应转变传统的仅求美观不顾生态效益以及节约资源的理念。在设计环节中可增加使用集成,智能化的灌溉系统,按时定量供给水分;根据不同的植被需求制定相应的培养方式,选择经济合理,费用适当的供水方法,尽快替换原始的水车水枪供水,减少水源浪费,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如采用喷灌,微灌,滴灌,灌水等先进的灌溉方式以达到节能、节水、节约人力与物里的目的,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根据植被在不同季节,不同气温条件所需水分量进行灌溉。

同时在园林绿工程当中应合理选择使用节水设备,在现已铺设灌溉设施的园林绿地中,组成灌溉设备的管道、管件、控制组件等多数不是园林灌溉专用器材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更换,从当前来看会带来资金的压力,但从长远利益而言利大于弊。

2. 加强非常规水的利用:水资源不仅包括可饮水的水还包括各种生活污水,当前城市非常规水量巨大,未进行二次使用或多次循环使用在当今时代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如生活污水经过特定的技术处理完成可以进行二次使用,如洗车,浇花等,更可以用以灌溉城市绿化工程,雨水经过收集其贮存量也是惊人,海水、苦咸水等经过处理也同样可以达到灌溉的标准甚至是引用的标准。建设节水型园林不仅在于发展节水设备,还应在用水上进行深度开发,大力发展集水,建设贮存池以收集雨水;增加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提高渗水率,以达到开源节流的双重目标。其一,通过可增加的非常规用水量,提升水的循环利用率;其二,降低园林绿化工程水资源的消耗量,降低灌溉水在运输,灌溉环节中浪费量;其三,因地制宜,选种适合气候与环境的耐旱植物,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水资源,而且还为植物的生长创造更舒适的环境。

篇11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综合指标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027-04

农村土地整治的目的之一是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农村土地整治的活动是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工程措施,改变土地资源的原位状态,对其涉及区域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植被和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该影响可能使自然生态系统正向演替,即产生正的生态效益;也可能使自然生态系统逆向演替,产生负的生态效益。国内外土地资源开发实践表明:如果不遵循自然规律,对土地进行盲目的开发和整理,在若干年以后,可能为了今天的这种忽视土地生态保护的农村土地整治行为付出更大的代价。如果通过农村土地整治,不但增加了耕地面积并且改善了区域的生态环境,那么将可以全面地提高农地的质量、增加产出率并保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在农村土地整治的过程中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对于生态环境方面影响的分析这一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般地,在农村土地整治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对零星未利用地、废弃地归并集中,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达到改善经营生产条件,促进大规模的农业发展的效果,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但对农业生态环境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最终使土地利用不可持续,导致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失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农村土地整治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农村土地整治发展到高级阶段,赋予了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1~7],然而其侧重点仍在定性化分析。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对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进行定量评价,以期促进传统的农村土地整治向现代意义的农村土地整治转变,即在农村土地整治的过程中要注重生态保护,这样才能通过农村土地整治追求经济、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和统一,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一、综合指标评价法评价概述

农村土地整治中的生态效益评价作为生态评价的一种类型,它与其他生态评价有相似性;但是这种评价与政策相关,所以它又具有特殊性。如何实现农村土地整治中生态评价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这就涉及农村土地整治中的生态效益评价的核心问题:(1)评价内容应包括哪些;(2)如何进行生态评价;(3)如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农村土地整治评价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与农村土地整治的对象无关,如水资源供需平衡等;一部分与农村土地整治的对象有关,如荒山荒坡开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防止水土流失,滩涂、圩区开发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系统的蓄水能力是否减弱,野生动植物生境是否破坏等。

农村土地整治的生态系统评估与其他生态评价的方法一样,要与实际的工程项目结合,选择合理的评估方式、选择适当的指标与标准等。对于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而言,主要是围绕水土利用及其影响展开的,所以一般选用土地退化程度、水资源影响程度、气候调节作用等指标。作为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它有收集资料、编写纲要等各项步骤。但是,农村土地整治又具有特殊性,在评价过程中要考虑国家政策因素。结合农村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评价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可以确定其评价的技术路线(见下页图1)。

综合指标评价法能够表征农村土地整治生态环境的状态和趋势,但指标选择易受评价者的主观影响。

二、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综合指标评价模型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遵循下述四项原则:(1)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是指确立的指标含义明确,计算口径一致,核算方法统一,从而达到静态和动态具有可比性,不同地区之间具有可比性,不同时期具有可比性,以保证比较结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指标进行选取时,定性与定量要相互结合,并且尽可能采用定量指标。社会效益分析方面多采用定性指标,经济和生态效益分析多采用定量指标,从而保证指标的量化。(3)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要尽可能选用现有的统计数据和易于收集的资料,对难以统计和收集的数据暂时不列入指标体系,从而减少数据收集的困难性。(4)可参考性原则。通过效益分析,对拟建项目的经济效果做出预测,综合评价项目在生产上是否可行,技术上是否先进,经济上是否有利,社会和生态上是否有益及市场风险大小等,为项目的开发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所以,效益分析必须遵循可参考性原则,为农地整理项目投资决策提供服务。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及其分析

由于农村土地整治项目需要借助一系列生物、工程措施对水、田、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项目区及其背景区域的水资源、水环境、土壤、植被、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累积效应)、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因此,科学的农村土地整治应该有一个全局的观念,既要考虑到如何更多地增加土地数量和提高质量,又要考虑到土地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搞清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一些生态要素的改变对土地系统本身及周边生态景观的影响是好是坏。充分认识这些可能产生的影响将有助于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整治生态评价指标与标准体系。本研究结合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实际,确定农村土地整治生态评价指标如下四类。(1)生态用地变化程度。生态用地主要是指地表绿色覆被,附着于多种用地类型,包括林地、牧草地、园地及耕地(水田和旱地)等。生态用地变化率具体包括绿色植被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增加(减少)率、林地覆盖率、草地覆盖率、防护林密度、水域面积增加(减少)率等。具体项目评价时可根据项目实际选择全部或者部分指标作为评价指标。(2)景观结构功能变化程度。具体可包括景观多样性、土地垦殖率、水田面积增加率等指标。对于土地复垦项目还可以包括建设用地(废弃砖窑、废矿等)转为农用地面积等。(3)生产能力提高程度。包括中低产田改造率、田块规整率。(4)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高程度。包括水土保持改良率、灌排保证率等。对于丘陵地区还包括坡地改梯田改造率;而对于圩区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而言,水土流失不是主要限制因子,水土保持改良率可不选择。

根据农村土地整治生态环境评价的目的、内容以及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其指标体系主要从生态结构指标、生态功能指标与环境质量指标三个方面反映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前后对项目区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见下页表1)。

农村土地整治的生态环境评价应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村土地整治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于不同的区域、不同的项目,可以采取调整指标权重(不需要的指标赋予0值),或进行指标的增减调整,以突出不同项目的特性。按照选定的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评价指标,调查或估算项目实施前后的实际指标值,指标值可以是数字化的定量值,也可以是描述性的定性值。

(三)权重确定(AHP法)

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能对复杂系统的评价思维过程数字化,且具较强的逻辑性、实用性和系统性的层次分析(AHP)法,通过土地管理部门、研究领域的15位相关专家来具体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具体过程如下:

1.建立多级递阶结构。将问题分为若干组成部分或要素,按照属性的不同把这些要素分成若干组,每一组构成一类,不同类别之间互不相交,即建立完全独立性结构,其特点是上一级要素都有各自独立的、完全不同的下级要素。同一级的要素作为准则,对下一级的全部或部分要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它又受上一级要素的支配,因而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逐级支配关系的多级递阶结构(见下页表1)。

2.构成判断矩阵。在建立多级递阶结构之后,假定以上一级的要素作为准则,且对下一级的要素有支配关系,聘请土地管理部门、研究领域的15位相关专家,针对该级中两个要素,i元素与j元素哪一个重要和重要程度以数量形式表示出来。即aij设表示i元素与j元素相对重要度之比,且有下列关系(即为反对称阵)aij=,aij>0,aii=1 i,j=1,2,…,n 。显然比值越大,则i的重要度越高。为了方便,一般取1、3、5、7、9分别表示i元素与j元素同样重要、比较重要、重要、很重要、极重要。本文根据研究实际需要,取1,1.5,2,3分别表示同样重要、略微重要、稍重要、比较重要。由这些数值aij作为矩阵中的元素,构成两两要素比较的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基本信息,也是进行相对重要度计算的重要依据。

3.层次单排序。层次单排序是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一级别某因素而言,本级别与其有关的元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权数。层次单排序的权重值可通过解特征值问题即AE=λmaxW,求出正规化特征向量而得到。式中A为判断矩阵,λmax为A的最大特征根,W为相对于λmax的正规化特征向量,W的分量Wi,i=1,2,…n为相应元素层次单排序的权重值。

对于n阶判断矩阵,其最大特征根为单根,且λmax≥n。当λmax=n,其余特征根均为0时,则A具有完全一致性。如果λmax稍大于n,而其余特征根接近于0时,则A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需计算一致性指标:C.I.=。

当C.I.=0时,判断矩阵A具有完全一致性,反之亦然。

R.I.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值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R.I.标值之比称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即C.R.=。

当C.R.

4.层次总排序。即计算每一级别所有要素对于总目标的相对权值。由上层到下层逐层顺序进行:计算结果得出最低层次要素-决策方案优先顺序的相对权重。如果上一层次所有要素A1,A2,…,Am的层次总排序已定,其对应的权值为a1,a2,…,am,与Ai对应的本层次要素B1,B2,…,Bn单排序结果为bi1,bi2,…,bi.3,且Bj与Ai (i=1,2,…,m;j=1,2,…,n)无关系,则bij=0,层次总排序即指标权重。

5.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后,需要检查整个递阶层次模型的判断一致性。方法是计算C.R.,其值小于或等于0.10,则认为层次总排序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调整判断矩阵,直到满意。这里,C.I.=aiC.I.i,R.I.=aiR.I.i,其中,C.I.i,R.I.i,分别为与ai对应的B层次中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和随机一致性指标。

可见,层次分析法能统一处理评价中的定性定量因素,具有系统性、适用性、实用性和简洁性的特征。

(四)确定阈值,计算综合指数

根据评价的原则和要求,结合??市的实际情况,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

所有指标上限值的分值之和为100,表示在正常情况下农村土地整治实施到极限时该项指标应该达到的最佳程度。

设立下限值就是为了排除或剔除其他影响对测算农村土地整治实施效果的干扰。所有指标下限值均为0,表示农村土地整治实施对此时的指标值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是其他影响因素的结果。

根据??市的实际情况,按以下公式计算各项评价指标实际得分值Pij:(下转103页)

(上接29页)

(1)若指标实际值小于(或等于)上限值即qij≤mij,则指标实际分值:

pij=100× (i=1,2,3,4,5;j=1,2,…)

(2)若指标实际值大于上限值即qij>mij,则pij=fij×100。

(3)若指标实际值小于限值即qij

其中,pjj表示??市各项指标得分值,qij表示各项指标实际值,mij、nij分别表示各项指标上限和下限值。

根据各指标分值采用逐层加权求和计算得到。把各项指标实际得分值pij相加得到评价的总分值p,即p=∑fijpij。

三、结语

本文在综合前人对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进行的定量评价的基础上,总结了综合指标法的应用原则、指标体系和具体测算过程,以期为定量化刻画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效益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晓锁,王语.对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的思考[J].天津农业科学,2009,(2):30-32.

[2] 梁磊磊,邹子建.陕西省农村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以延安市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5):1-3.

[3] 黄燕,翟有龙.阆中市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初探[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4] 孙奇奇,宋戈,李轩修,王伟娜.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以河南省临颍县大郭等4个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国土资源情报,2012,(6):51-56.

[5] 刘闯.对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7):16.

篇12

摘要:1999年10月小浪底水利枢纽下闸蓄水,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尤其生态环境效益更为突出。首先保障了黄河下游不断流,调水调沙把泥沙送进大海,工业城市供水与农业灌溉,绿色水电,防凌,防洪标准由不到百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每年几十到100亿立方米,水质达到二级虽然不及黄河源头成为黄河中下游多泥沙一湖“黄河清水”,提高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和水能资源的利用,为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水资源和优质的绿色能源。水库直接改善了库区环境,应该说,小浪底水利工程是治黄事业新的里程碑,是绿色、环保、生态、民生工程。

关键词 绿色生态 环境效益 黄河清 小浪底水库

1. “害河”变成了“利河” 《黄河小浪底水库工程初步设计要点报告》,确定枢纽开发任务为防洪、减淤、发电、供水、防凌;工程等级为一等,水库正常高水位275米,设计水位270.5米,校核洪水位275米;拦河坝为重粉质壤土心墙堆石坝,坝顶高程280米;总库容127亿立方米,坝址为III坝址。水库初期采取“蓄水拦沙”运用,后期采取“蓄清排浑”运用;电站装机6台,单机容量26万千瓦。

防洪、防凌、减淤、供水和发电效益。通过小浪底水库的科学调度,实现了黄河下游连续10余年不断流,向下游供水以及实现跨流域向青岛、天津、白洋淀供水,有效改善了下游供水条件和生态环境;巨大的发电量实现了小浪底水库的经济价值。

小浪底工程“防洪、防凌、减淤,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的综合效益,确保了“害河”变成了“利河”

防洪——下游防洪标准由不到百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

防凌——解除下游凌汛威胁,让下游人民高枕无忧。

抗旱、供水——让黄河告别断流。

减淤——拦截泥沙。

2. 水力发电是绿色能源

电的突出特点就是再生与清洁,水电的绿色能源地位再次成为共识。

水电实际上是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中最现实、最成熟的能源,而且也是最丰富的能源。

水电不仅是绿色能源,而且是开发和利用其它绿色能源的保障。开发无污染可再生的绿色能源,不仅可以节省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减少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硫化物排放引起的酸雨,而且还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有机化工原料。水电不仅是绿色能源,而且是开发其他绿色能源的有效支撑和前提条件。开发绿色能源促进环境保护必须从大力发展水电开始。早兴建一年就早得利一年,并少损失一年的再生自然资源。

水电的突出特点就是再生与清洁:只要地球运转太阳不熄灭,水能就能年年重生。水电不排放废气、废渣、废水,不排放二氧化碳。水能资源既是一项洁净的、可再生的能源,它还兼有相当于开采煤炭、石油的一次能源建设和相当于修建火电站的二次能源建设的双重功能。这些都决定了水能开发在我国能源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3. 洪水资源化利用

“洪水资源化”需要拦截洪水,使其留下来而被利用,水库建立为大江大河洪水资源化利用带来了可能。

洪水资源化就是把入海汛期洪水拦截下来留在陆地以备利用,增加水力发电水量、作为社会供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等。

4. 河流生态健康

“圣人出黄河清”,黄河水的清浊,是自然现象,在黄河中下游,河水也有短时间变清的时候,古代将“黄河清”作为圣人出大力宣扬,“黄河清”被视为会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祥瑞,期盼“河清”,不过是一种希望摆脱现实烦恼的精神寄托;水库的建立使部分河段变清成了可能。

小浪底水文站是小浪底水库的出库站,自小浪底蓄水后库区泥沙沉积形成了一库清水,发电下泄水量也是清水,含沙量很小,于是小浪底水文站自建站以来改变了测验方式,一年中10多月不再实测含沙量输沙量。 从“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可以查得自2006年以来小浪底水库水质达到Ⅱ类标准2。

5. 社会公益性3

由于我国水库的综合利用所承担的任务都有公益性的任务,特别是汛期更不用说了。水利公益性项目大多数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即主要提供非盈利的为社会大众所需的项目,如防洪、排涝、水土保持等工程:也可能会包括一些盈利部分。我国水库工程都是国家为主建设的,水力发电站的收益相当部分负担维护工程保障其公益性功能的良性运转。

绿色GDP是指绿色生产总值,它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不仅应该包括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的影响,也应该包括提供清洁能源和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以后增加的绿色效益。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管理的影响,并实现各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共同任务。气候变化直接影响水资源总量、极端水文事件、水生态环境、水资源供需矛盾等。

篇13

【关键词】资源;规划;科学发展;长远规划

综合开发利用与水利风景区的资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促进水利风景区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是实现水利风景区的实际性意义。在生态意义上来说水利风景区资源的充分正确利用能够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从经济意义上来说能够实现区域经济的稳定、跨越性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的水利风景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还不成熟,不尽人意。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水利风景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现状和缺陷,指出其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键点,总结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此项目的相关组织者和执行者提供参考意见。

一、水利风景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发展状况

1、发展进程

建国以来我国就建设了数量相当的水利工程用于服务社会经济的各个发展领域,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和缺少相应的科学管理举措,导致对这些水利风景区资源的开发相对滞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水利风景区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就开始逐渐起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水利部颁布的多部有利于水利风景区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的文件大大促进了其规范化进程并实现了稳步发展。

2、发展现状

我国国家级的水利风景区主要分布于新疆区、河南省、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和江西省,其他地区也有分布,总体上来说全国各地都有,因此积极开发水利风景区资源占据了主要地位。

二、在进行水利风景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时出现的问题

1、很多地方的风景区相似十分严重,没有符合当地的环境

水利风景区的资源是风景区旅游活动能够进行依托。我国的水利风景区在水资源的旅游项目开发上,存在着致命性的缺陷,就是水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具体表现为水资源的娱乐项目种类较少,雷同性较高且缺乏代表性项目,这还是浅显表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水利文化上,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这将减弱水利风景区的对内对外吸引力。

2、各风景区没有统筹规划,分布不符合规范

从水利风景区的定义上我们不难看出其主要的资源依托就是水资源,其他资源都是副业。但是当前我国水利风景区的发展,水资源自身就出现了很大的漏洞。错误的规划和水资源功能的错误把握影响了水利工程的防洪功的发挥,而且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3、开发不合规定,对环境破坏极大

在“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影响下,一方面,在水资源领域,不计后果的盲目进行经济活动,加之管理上存在欠缺,使得水利风景区的水库水体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日积月累,最终导致了水资源质量和数量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另一方面,过度的开发水利风景区的河流湿地资源,造成了水量持续下降,湿地面积持续递减的结果。这种忽视了社会效益的开发、规划等经济行为导致了水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

三、水利风景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键

1、政府在水利风景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中是核心

要想取得项目的胜利,其相关领导是关键。在水利风景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上,首先要将政府的思想提升到一个高度,使它重视这个项目的发展。只有政府重视了,才能使其后续的举措有保障,才能开创水利工作新局面。以宝鸡市为例,它将水利风景区的资源开发等问题列入了政府工作,使其成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宝鸡市水利风景区告别了单一发展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2、科学合理的规划水利风景区的资源

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和规划是实现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对水利风景区资源的利用规划,要将眼光放长远,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恢复性表明了进行长期规划是必要的。对水利风景区资源的利用规划要整体贯穿科学发展观,在保证生态环境没有遭到破坏的前提下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科学的利用,且不会破坏原有的功能并凸显新资源开发使用的特色。

3、以社会关注度为手段,形成水利风景区资源品牌

就水利资源风景区的资源本身来看,首先要做到资源开发就地取材并突出资源本身的特色,在准确的景区定位下,综合所有的水利风景区资源,打造属于自己特色的品牌。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等手段来大力宣传水利风景区,在实现其经济效益的同时得到社会保持生态环境与系统平衡的监督。

四、水利风景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未来发展趋势

1、加强对风景区的管理并增强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水利风景区现阶段还存着很多的问题,除了相关组织者的科学管理之外,还要增强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全面的对水利风景区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

2、采取统一规划的方式,合理的开发

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水利风景区资源的开发上要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资源开发的对立面必然是资源的保护。任何资源都具有稀缺性的特点,对水利风景区的资源进行开发就意味着对资源、与资源相关的各方面原有自然状态的改变甚至是破坏,风景区资源的不可重复性要求我们再对其进行开发之前必须做好科学的规划,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适度性,将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在开发的同时必要的做些有利于生态环境恢复的内容,看到资源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价值,这样才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

3、要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

所谓的生态效益就是以资源开发为手段,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实现水利风景区的绿化面积更多,提高植被覆盖率降低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程度,当然也包括水资源的净化等,也就是说从整体上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社会效益,说的浅显就是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息息相关的,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的各种消费需要,层次更深一点就是开发水利风景区资源要对社会进步有积极的意义,在普及水利知识、进行思想教育的后有明显的社会素质的提高。经济效益几乎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追求,水利风景区的资源开发在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基础的前提下也会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此经济效益的的收益者事关多方,开发者和居民都是其中之一,资源的开发也是居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手段之一。

五、总结

水利风景区的资源不仅仅是水利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其发展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开发水利风景区资源时一定要注重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摒弃单一发展模式,向多元化发展看齐,兼容资源的横向和纵向利用,实现资源的充分使用,避免资源的闲置浪费。具体要做到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和设计风景区的人员容纳量,保护生态环境,做好景区的各方面环境保护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水利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国明;杨效忠;张琳伟;中国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军华;水利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及控制对策[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年02期

[3] 肖志凡;基于地域文化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篇14

关键词:塞罕坝;森林;防火水灭火系统;措施

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是森林重点火险区之一,为了有效避免火灾,需要建立起有效的防火灭火系统。当前,塞罕坝林场在防火工作中坚持预防为主和积极消灭的原则,制定了严密的防火规章制度,并且组件了专业化的灭火队伍,取得了建场多年未发生火灾的成绩。下面本文在分析森林防火水灭火系统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塞罕坝森林防火水灭火系统建设的有效措施进行分析。

1 塞罕坝森林防火水灭火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森林防火系统的建设是加强防扑火设施建设的需要。塞罕坝林场位于三北防护林环京津区的重要位置,是保卫京津及华北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战略位置至关重要,因此森林防火工作至关重要。

其次,森林防火系统是捍卫京津生态安全的屏障。塞罕坝是华北地区主要河流源头的集水区,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是生态位置尤为突出。建设森林防火水灭火系统,能够更好的保证森林系统的自然安全,对于维护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森林防火系统也是优化林区产业结构的需要。塞罕坝林区的发展逐渐由林木业向生态建设的方向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并挖掘林区的发展潜力,打造自然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兼顾的发展模式是塞罕坝林场发展的成功经验。而兴建水灭火系统对于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是优化林区产业结构不可缺少的环节。

2 塞罕坝森林防火水灭火系统建设的措施分析

首先,坚持预防为主的理念开展建设工作。在塞罕坝森林防火水灭火系统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秉承积极消灭的原则,加强防火设施的建设,以此提升对森林火灾的防控能力。在具体的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转变观念,创新理念,从塞罕坝林区发展的具体实际出发,初步实现由简单的人工扑救向风水结合的机械化扑救方式转变。

其次,根据塞罕坝的水系分布特点加强防火系统的建设。在森林防火水灭火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地区水源的分布情况和水资源的特点布局防火网络,并合理的利用地表以及地下水资源,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将塞罕坝建设成为森林防火水系基础设备完备,森林火灾扑救快速有效的区域,确保地区森林资源的完备。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工程建设水灭火系统。

第一,可以建设拦河坝工程,这样能够有效的拦蓄地区的径流以及河流的水源,积蓄充足的防火水量,既能够保证地区下游沿线蓄水坑塘的水源供给充足,又能够达到防火灭火的良好效果,成为阻挡火灾的有力屏障。

第二,开展蓄水坑塘工程的建设。蓄水坑塘工程建设过程中,设计者需要围绕塞罕坝防火体系建设的布局,充分的利用地区的自然水资源,在山泉下游、河流地区或者是常年积水洼地选择最佳的位置进行建设,为了更有效的利用水资源,提升防火灭火的效率,还需要靠近道路进行建设。在蓄水坑塘开挖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质量,一般采用的是半挖半填的方式,并将挖出的土方填筑在坑塘的下游周围,并用推土机平整压实,保证蓄水坑塘的坚固性。一般来讲,蓄水坑塘具有投资小、汲水便捷、成本低、效果好的功效,能够有效的提升消防水车取水的频次,因此说在森林防火水灭火系统的建设中应用广泛。

第三,可以建设停机坪和直升机取水基地。一旦森林内发生大火,为了更快的控制火势,需要调用飞机开展灭火行动,这是灭火的重要手段。要想更好的利用直升机进行灭火,就需要最大限度的满足飞机取水灭火的条件,即必须要有临时停机坪,以便机的起降和加油,同时还需要建立去取水地,并且保证取水地至少有10m×10m的水面,水深要在3米以上,并且保证周围开旷,不存在障碍物等。

最后,防火系统的建立需要满足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塞罕坝森林防火水灭火系统的建设,需要满足对林场和周围地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方面的需要,并形成合力,有效的推动塞罕坝林区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在防火系统建立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地区实际,以生态效益为基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辅开展防火水灭火系统的建设,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塞罕坝林区的气候、水文条件进行细致分析,并结合林场防灭火设备和设施条件建立起塞罕坝森林的防火水灭火系统,全面改善森林防火的基础设备,提升森林防火的综合能力。

结束语

火灾是森林发展过程中的威胁因素之一,要想实现塞罕坝林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一定要建立起完善的防火预警机制和灭火系统,为林区森林的发展提供和谐的环境。本文从自身工作实际和经验出发,对塞罕坝地区森林防火水灭火系统的建设提出三点措施,希望能够进一步推进塞罕坝森林防火系统的建设,提升防火系统的安全性能,保障林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维林 关于推进塞罕坝森林防火水灭火系统建设的思考 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02期

[2] 赵辉 浅谈塞罕坝机械林场关于构件生态森林防火水系统的初步设想 河北林业,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