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重要的知识点范文

初中历史重要的知识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8: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历史重要的知识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历史重要的知识点

篇1

关键词:冲击钻孔 施工流程 施工要点事故处理

Abstract: the impact of bored piles with high safety, the equipment is simple, the operation is convenient, applicability and high bearing capacity of pile, the craft is mature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so in highway bridg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ailway Bridges won the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At the same time, bored piles belong to take cover engineering,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quality control difficult, so in construction should be accomplished the flow gradually control, reasonable solve unforeseen accident, so that we can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impact drilling construction flow key points of construction accident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冲击钻孔桩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1、冲击钻孔桩的施工工艺流程

按照施工技术要求,冲击钻孔桩的施工工艺流程成为:施工准备平整场地测量放样、桩孔定位埋设护筒钻机就位对中钻进成孔一次清孔及验孔下放钢筋笼安装导管二次清孔及灌注砼拆除刚护筒进行桩身无损探伤检测。

2、冲击钻孔桩的施工质量控制

属于隐蔽工程的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是一项复杂的质量控制工程,从开工到灌注完砼的每道工序都必须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冲击钻孔桩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场地处理:钻孔桩施工前必须对钻机施工平台进行平整以保证钻机就位后施工时不产生滑移。在平整场地的时候应减少对桩孔位置的深度开挖,利用回填对打孔位置进行处理,主要是降低对稳定土体的扰动,必须换土或填土平整场地时应对换填土进行碾压夯实处理,以避免钻机施工过程中不均匀下沉造成偏孔。特别是在固定设备的位置应对松软土进行认真碾压夯实,必要时应在钻机底座下方支垫钢板或者枕木加固。

2)埋设钢护筒:钻进成孔成败的关键是防止孔壁坍塌,当孔内水位低于周围地下水水位的时候,地下水位以下的孔壁在周围地下水侧向压力作用下容易出现向内坍塌的情况,孔口孔壁在钻机施工时震动下造成孔口坍塌。因此冲击钻孔桩施工时在孔口处必须埋设护筒。护筒具有防止坍孔、隔离地表水、保护孔口地面、固定桩孔位置及钻头导向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冲击钻孔桩施工采用钢护筒,制作护筒钢板厚度不小于1cm,护筒埋深不小于150cm,护筒露出地面不小于30cm,护筒内径大于设计桩径20~30cm。埋设护筒中心与设计桩位偏差不大于5cm,偏斜不大于1%,护筒固定好后周围用粘土回填封闭防止漏浆。

3)泥浆控制:钻孔用的泥浆也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其主要是水、黏土、添加剂的混合物。主要有悬浮钻渣、冷却设备、增压的作用,同时可以在钻孔内形成一个泥皮,阻隔孔内泥浆外渗和防止坍孔等作用。施工中应根据地层实际情况控制泥浆稠度,过稠或者过稀的泥浆都不利于施工的开展,过稀排渣护壁效果差,过稠则容易降低钻进速度减弱钻具性能。

4)钻孔监控:冲击钻孔是一道持续时间较长的工序,因此是质量控制的关键,施工中应先对开孔的质量进行控制,为了保证桩孔垂直并不扰动固定好的护筒,刚开钻时钻头不应提过高,应慢提轻钻,等钻孔深度超过护筒埋深1m后逐渐提升钻头高度。钻孔过程中应不断的添加泥浆和抽渣,并随时检查钻孔的垂直度及钻头直径以保证桩孔垂直及桩径满足设计要求。因冲击式钻机施工时候还会影响周围钻孔的稳定性,所以在施工中应掌握整个场地的布桩情况,合理的组织钻孔的顺序,保证孔与孔之间的不会产生负面影响。最终成孔后还应对桩孔进行检测孔深、位置、孔径等,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5)一次清孔:在孔深、位置、孔径检验合格后应立即进行排渣清孔,主要是避免间隔时间过长而导致泥浆沉淀而引起坍孔,孔底沉渣清干净后进行下道工序。

6)下放钢筋笼及安装导管:钢筋笼是混凝土桩体的骨架,为了保证外侧钢筋保护层厚度,应每2~3m设置一块与桩身同标号的混凝土垫块或设置保护层定位筋。在吊放钢筋笼的时候应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进行,在运输和吊装过程中保证钢筋笼的完好,避免出现变形情况。安装入孔的时候应保证竖直轻放、慢放,遇到障碍的时候应反复转动使之下落,如果不能继续放入严禁强行下放以免造成钢筋笼变形或损坏钢筋笼上的声测管,这时应吊出钢筋笼重新检测孔径或孔内是否有坍塌,等查明原因并处理好后再下放钢筋笼。钢筋笼下放到位后应先对中孔位再进行固定,钢筋笼与孔位对中偏差不应大于5cm。为了保证钢筋笼顶的设计标高,在钢筋笼的顶端焊接吊筋前应根据桩顶设计标高与护筒顶实际标高准确算好吊筋长度,钢筋笼就位后应利用吊筋将其固定在护筒上的平放枕木或钢管上,枕木或钢管两端超出护筒长度不应小于50cm,严禁直接把钢筋笼悬挂在护筒上。钢筋笼固定好后及时安装导管以缩短停止清孔的时间,导管连接处必须保证封闭密实不漏浆,首次使用的导管在下钢筋笼前就必须试拼检查气密性,检查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7)二次清孔:由于吊放钢筋笼和安装导管过程中已停止换浆清渣,经过一段时间后孔底重新产生一定的沉渣厚度,所以导管安装完后必须及时进行二次清孔,孔底沉渣清干净后注入清水调整泥浆比重,泥浆比重、稠度、含砂率三项指标均达到施工规范要求后方可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

8)水下混凝土灌注:水下混凝土灌注要求混凝土有良好的和易性,灌注前混凝土的塌落度控制在18~22cm。灌注混凝土的时候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应控制导管的买入深度,灌注前应根据桩径大小算出首批混凝土的量,首批混凝土的量应能满足导管埋深不小于80cm,进入正常灌注后导管埋入混凝土深度控制在2-6m内如图1。

图1:混凝土浇筑示意

当混凝土上升至接近钢筋笼的结合部时应放慢速度,防止出现浮笼的情况,导致成桩失败。灌注的时候拌合站应保证物料的充足及混凝土生产能力,水下混凝土必须一次性连续灌注完成,严禁中断,中途拆管间隔时间应保证在半个小时以内。灌注结束的时候考虑到桩顶存在浮渣的情况,所以实际灌注的高度要保证高出设计高程1m左右进行控制,以保证桩顶混凝土的质量符合承载要求。

二、冲击钻孔桩在施工中的事故处理措施分析

1、坍孔的处理

1)可以利用另接一个直径相同的护筒来解决坍孔问题,当成孔出现局部坍孔的时候,通常会导致护筒下沉,此时可以利用装有黏土的编制草袋进行回填夯实,然后另接一个直径相同的护筒保证与前面的护筒连接紧密且同心,其缺点是灌注后下面的护筒可能会永久性的保留在桩体上。

2)如果孔壁坍塌的面积过大,且影响了钻孔的位置与钻机稳定时,就应考虑采用回填夯实的措施,即对开钻的孔进行回填,并进行夯实后再进行钻孔施工。

2、预防坍孔的措施

在施工中可以采用小冲程的进行开孔,通常采用的是0.6m的冲程,使得初步成孔的紧密程度与垂直度、圆顺度都有所保证,然后随着钻进的深度增加,成孔稳定后在利用正常冲击钻进行施工;增加泥浆的比重,在开孔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增加泥浆稠度,如使用管型钻头的时候,一般的地层质量其粘稠度为16-25s,松散地质为1.4-1.6时,稠度可以为19-28s。当利用实心钻头时应适当降低。同时对新配置的泥浆其含砂率应小于4%,胶体率应大于95%。最后,应在施工中及时监控钻孔内的水头高度,不足时应注水保证其压力与外部平衡。

3、卡钻事故处理

如果出现卡钻而钢丝绳没有断裂,应利用卷扬机使得钢丝绳绷紧并产生张力,然后利用一重物在一定高度下自由落下对钻头产生一个冲击,从而使得钻头受到振动而松脱卡钻障碍的束缚,而在钢丝绳的拉力下向上活动,然后利用卷扬机提出钻头。

如果钢丝绳已经断裂,应采用特殊的打捞工具,如打捞钩钩在钻头上的打捞环上,然后利用上面的方法对对其进行振动并打捞。或者将钢丝绳系在钢轨上,在钢轨前端利用千斤顶将钻头顶起。这个方法在应用时应测量钻头的位置以便顺利打捞。

4、偏孔事故处理

遇到偏孔时先检查是否钻机倾斜或滑移,如果是钻机的原因及时调整钻机底座水平和重新对中继续冲钻;如果是孔内地质软硬不均或遇到斜岩引起偏孔,应及时回填坚硬的片石至偏孔位置以上1m左右后用小冲程冲钻,钻过偏孔范围后再用正常冲程继续冲钻。总之,无论什么原因引起偏孔都应该及时纠偏,否则偏孔钻进越深越难处理。

三、结束语:

冲击钻孔桩施工是一项复杂的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在施工中疏忽任何一道工序质量控制要点都有可能影响桩基质量,甚至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只有了解施工工艺,施工前做好准备工作,掌握质量控制要点,施工过程做到全程质量控制,遇到事故及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措施进行处理,才能安全、顺利地完成质量合格的钻孔桩施工。

参考文献:

[1]万斌.冲击钻孔桩施工工艺分析及常见问题的处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07) .

[2]范新岗,张国生,王耀邦.钻孔桩施工工艺及常见问题处理[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05) .

[3]赵瑞亮.钻孔桩施工工艺[J].科技信息, 2009,(07) .

篇2

【关键词】 辨证论治; 方药特点; 骨伤; 中成药

doi:10.14033/ki.cfmr.2017.17.0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7-0047-02

多年临床证明,在骨科疾病治疗过程中应用中医药治疗具有十分明确的良好效果,但需要注意是,在医疗机构内中成药多有西医师开具出来。而西医师对中成药的药性、组方之法了解不深,导致中成药的不合理应用[1-2]。因此,如何探究方药特点,在中医辨证论治理支持下选择合适的中成药用于治疗骨科伤病,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应用过程中,如何评估骨科病情、根据辨证论治分期结果,选择合适中成药,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疼痛缓解时间,加速骨科患者愈合速度,这对于临床医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3]。本次研究以四肢骨折为例,选择2012年7月-2016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75例,经中医辨证判断骨折病情分期后,给予相应的中成药+鹿瓜多肽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2年7月-2016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15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患者75例,年龄20~75岁,平均(41.55±8.67)岁,病程3 d~6个月,平均(2.16±0.52)个月;按照骨折类型,肱骨骨折20例,尺骨骨折7例,桡骨骨折10例,股骨干骨折19例,股骨下端骨折12例,胫腓骨双骨折5例,腓骨骨折2例;按照致伤原因,交通事故致伤39例,跌倒摔伤20例,坠落伤10例,其他6例。观察组患者75例,年龄18~74岁,平均(40.87±10.06)岁,病程4 d~7个月,平均(2.54±0.53)个月;按照骨折类型,肱骨骨折18例,尺骨骨折10例,桡骨骨折12例,股骨干骨折21例,股骨颈5例,股骨下端骨折7例,胫腓骨双骨折2例;按照致伤原因,交通事故致伤35例,跌倒摔伤22例,坠落伤13例,其他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因、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主要包括:(1)明显外力或暴力导致直接或间接外伤;(2)局部疼痛,血肿,肢体功能障碍;(3)四肢局部畸形,出现异常活动,以及骨擦音;(4)经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四肢骨连续被破坏,或骨完整性被破坏;(5)全身无明显并发症,单纯闭合性四肢骨折;(6)本次研究前,及研究中均未除本次研究所用药物以外的接受任何内服或外贴药物,及其他治疗措施[4]。

1.3 排除标准

本次研究对象排除标准主要包括:(1)由骨肿瘤、恶性肿瘤骨转移等骨病导致的病理性骨折;(2)开放性骨折,局部出现感染或软组织缺损;(3)对本次研究中药物过敏;(4)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内分泌系统重度疾病;(5)入院后接受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存在慢性炎症;(6)精神系统疾病,无法耐受本次治疗,或不配合本次研究[5];(7)治疗后出现任何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等重度并发症。

1.4 治疗方案

本次研究中所有受试者均给予鹿瓜多肽注射液进行治疗:鹿瓜多肽注射液10 ml+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经静脉途径给药,1次/d,直至骨折完全愈合方可停药。其中鹿瓜多肽注射液生产企业为哈尔滨玉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0001,药物规格2 ml∶4 mg×10支/盒。观察组基础治疗方案同上,在传统医学理论支持下,通过中医辨证方式评估患者病情,并进行分期,不同分期治疗原则及中成药均不同,具体如下:(1)早期,治疗原则以补气血为主,兼以活血、补阳、理气;中药可选择补阳还五汤,但桃红四物汤亦可,二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自制中成药,将原汤剂方更换成散剂,便于临床服用,8 g/次,3次/d;其中,补阳还五汤组方主要包括黄芪、赤芍、当归尾、川芎、桃仁及红花,桃红四物汤组方主要包括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红花及桃仁。(2)中期,治疗原则以补益中气为主,选择参苓白术丸,6 g/丸,1丸/次,3次/d,生产厂家为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国药准字Z11020947;参苓白术丸组方主要包括人参、麸炒白术、茯苓、山药、炒薏苡仁、炒白扁豆、山药、砂仁等。(3)后期,治疗原则以补益肝肾为主,选择六味地黄丸,或左归饮;六味地黄丸组方主要包括熟地黄、酒萸肉、山药、茯苓、泽泻及牡丹皮,生产厂家为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国药准字Z11021283,每6克30粒药丸,6 g/次,2次/d;左归丸,生产厂家为河南省宛西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1020696,每1克10粒药丸,9 g/次,2次/d[6]。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疼痛减轻时间、血肿缓解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选择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75例骨折处疼痛减轻时间、血肿缓解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3.22±1.80)d、(5.48±2.52)d及(4.16±1.55)周;对照组患者75例,骨折处疼痛减轻时间、血肿缓解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31±2.68)d、(8.37±3.74)d

及(5.16±1.89)周;观察组患者骨折处疼痛减轻时间、血肿缓解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546,t2=4.2935,t3=4.0410,P均

3 讨论

目前,四肢骨折患者多经手术及保守治疗措施进行治疗,根据病情结合患者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无法耐受开放式手术者可选择经微创手术,或保守治疗,但无法承受过多花费者可选择除微创手术之外的方法进行治疗。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治疗四肢骨折,都存在优缺点,如石膏外固定能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患者肢体或关节的活动度,但操作便捷、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微创手术虽然花费较大,但创伤小,恢复速度较快,开放式手术复位需在治疗中剥离骨膜,很容易造成患者大出血,延缓愈合时间,但部分无法使用微创手术或内固定术治疗的开放式骨折,或重度粉碎性骨折可择其治疗[7]。鹿瓜肽注射液由梅花鹿体内提取,或中草药中提取的能够促使血肿尽快消退、加速骨生长、促进骨愈合的活性物质,经由现代制药工艺制成。在传统医学理论中,骨折能够损伤人体气血,根据中医辨证后分期,根据不同分期的治疗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本次研究中,骨折早期补气血,选择补阳还五汤(亦或者选择桃红四物汤),骨折中期选择参苓白术丸以达到补益脾胃的目的,而骨折后期则选择六味地黄丸(亦或者左归饮),观察组患者骨折恢复情况良好,同对照组相比较,疼痛减轻时间、血肿缓解时间及骨折处愈合时间均明显短(P

但骨折经中医辨证后用药治疗不仅限于本次研究内容。某项关于膝关节炎中医辨C分型治疗的报道中,气滞血瘀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损伤软骨情况最重,可作为中医辨证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参考依据[8]。而且,由于大部分中成药开药者是西医师,而西医师对中医骨科方面内容以及中药的深入了解,很多仅通过药物名称选择中成药进行治疗,这从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骨科中医药治疗的风险,不仅容易造成最佳治疗实际延误,还能导致毒副作用出现,甚至引发不可逆转损伤,严重威胁骨科患者生命安全。基于上述原因,需根据患者实际需求,在了解方药特点、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中成药放入治疗方案中,这需要医生积极提高自我专业素养,加强理论及技术操作专业知识,明确辨证用药理论,以及诸多中成药的药物组成,主要有效成分,临床功效,毒副作用,药物应用禁忌证,是否对肝肾有刺激作用等,降低中成药在骨科应用的不良风险,提高用药准确率及安全性,比如筋骨痛消丸为代表的疗伤止痛药物,内含竣猛中药,如大黄、煅自然铜等,可造成患者动血、损伤脾胃等,孕妇及体弱者也禁止服用此药。此外,部分患者脾胃损伤较大,可加用部分补益脾胃的中成药,如补中益气丸等。还有少部分患者患有骨质疏松,需在实施中医治疗的同时,加用仙灵骨葆胶囊等具有强筋骨效用的中成药,能够有效缓解骨质疏松症状[9]。

总之,临床医师需在详细了解中药现代药理、传统组方、注意事项的前提下,熟悉中医辨证论治理论,选择合适的中成药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骨伤科疾病,能够提高药物应用安全性,避免中成药滥用,减少并发症发生,加速骨折恢复进程,值得进一步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郑斌,梅伟,魏成建.中医治疗膝骨关节炎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2):114-117.

[2]高云.中医药在治疗骨科损伤中应用分析[J].光明中医,2011,26(8):1610-1611.

[3]韦振.中医药用于创伤骨科治疗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9):132-133.

[4]韩特.中医骨科与西医骨科学发展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2):130-132.

[5]孟向超.中医骨伤科发展现状研究[J].大家健康,2016,10(18):26.

[6]杨建春.中医骨科治疗老年骨性关节炎204例临床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2016,10(6):108.

[7]赖铁峰,周振峰,李小权,等.中药外敷、内服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创伤骨科的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10):55-56.

篇3

随着我省高速公路路网建设的完善,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比例不断加大,改扩建过程中高速公路两侧软基处理较多,这些土的强度极低,压缩性较大,抗震性极差。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软弱土地基,如何对这一类地基进行加固利用,使其既能满足建筑强度和稳定性要求,又能够缩短工期,减少投资,这是地基处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确保工程质量和结构安全的关键所在。

振动沉管碎石桩早期主要用于挤密砂土地基,随着现代研究和实践的深化,特别是高效能的专用施工机具出现后,其使用范围不断得到扩大、推广。近些年来,我省高等级公路应用振动沉管碎石桩处治软弱地质构造等不良地基已越来越广泛,实践证明,其效果显著,方法可靠,不失为一种经济、快捷的软弱地基处治办法。

一、地质条件及工程概况

沈阳绕城改扩建高速公路路面综合第二合同段桩号K21+500~K28+500,路基全长7km,其中振动沉管碎石桩段落为:K25+120~K25+310(朱尔屯互通区)、K25+310~K26+340、K26+340~K26+520(沈北服务区),该施工段落内存在厚度不均的软土,厚度2~10米,地表为3~4米的粉质土硬壳层。软土层主要为粉质粘土层。振动沉管粒料桩设计为:桩长8~14米,桩径0.5米,间距1.5米,工程量共计17889根,总长度177757米。

二、振动沉管碎石桩加固作用原理

由于淤泥质粘土属饱和软土,碎石桩起着置换软土的作用。对于软弱层不太厚的情况,桩端可以直接作用于下部坚硬岩层,此时复合土层中的桩体在荷载作用下会产生应力集中,由于桩体的压缩模量远比软弱土大,故而通过基础传给复合地基的外加压力随着桩、土的等量变形会遂渐集中到桩上去,从而使软土承担的压力相应减少。结果,与原地基相比,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明显提高,压缩性显著降低。如果软弱层厚度较大,桩体也可不贯穿整个软弱土层,软弱土层只有部分厚度转变为复合土层并起着垫层的作用,将荷载引起的应力向四周横向扩散,使应力分布趋于均匀,从而提高地基整体的承载力,减少沉降量。

在振动沉管过程中,由于振动、挤密、扰动等作用,尽管地基土中会出现较大的附加孔隙水压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地基土的结构强度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孔隙水压力遂渐向桩体转移消散,其结果是有效应力增大,颗粒结构重新排列,形成比较稳定的颗粒接触关系,孔隙数量显著减少,土的结构趋于致密,稳定性增强,强度不断增大。

碎石桩在地基中还起到竖向排水通道和提高土基抗滑能力的作用,大大缩短了孔隙水的水平渗透途径,促进了土中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提高了饱和粘性土排水固结的能力,使沉降稳定加快。

三、设计方案

1、填料

根据沈阳绕城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所处的地理、经济环境,碎石桩使用填料采用2~5cm的碎石,碎石由岩石或砾石轧制而成,应洁净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其颗粒形状具有棱角,不得掺有软质石和其它杂质,含泥量不得超过3%。计算碎石挤密系数为1.2-1.3,碎石灌入量按0.271m3/m计算。

2、桩的设置(布置)情况

碎石桩采用振动沉管成孔,直径为φ477mm,成桩直径d为φ500mm,布桩形式采用梅花形布置,且在坡脚外缘外打2―3排碎石桩。桩长H为8-14m,桩间距B为1.5m。

3、表层处治

碎石桩施工完毕,桩头50cm左右为松散状,密实程度较小,应进行碾压使其密实。碎石桩顶铺设50cm厚的碎石垫层,在碎石垫层上铺设两层土工格栅。

四、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要求

振动沉管碎石桩采用振动沉桩法进行施工。

1、振动沉桩法施工碎石桩工艺流程

2、操作方法

(1)场地准备:清理平整施工场地,清除高空及地面障碍物。

(2)桩位放样:根据设计要求,用白灰定出成桩的孔位。

(3)施工顺序:碎石桩的施工一般采用“由外向里”顺序,或两侧向中间进行。碎石桩间距较大可以逐排、间隔施打。

(4)振动打桩机就位:桩管中心对准桩位中心,校正桩管垂直度≤1.5%;校正桩管长度并符合设计桩长。并在桩管上定出碎石桩的设计桩长及预留长度。提升桩管离地面50,桩靴闭合。

(5)沉桩:开动振动机把沉管沉入土中,边振动边下沉至设计深度。

(6)上料:沉管上留有一注料口,把加好碎石的料斗吊起插入桩管上的注料口位置,向管内注入一定量的碎石,开始第一次投料,要求投满桩管。

(7)注料提管:将注满碎石的桩管,边振动边缓慢提起,桩管底要低于沉入的碎石顶面。启动管前留振1min后,边开桩机振动锤,边均匀缓慢提升桩管,当起拔3~5 m时再加投剩余的投料,边振动边提升。提升速度控制在1.0m/min,每次拔起桩管0.5m,停拔继振20s并反插,直至将桩管提升到孔口。振密拔管过程中应补充投料。

(8)反插桩管:在注入一定碎石后,将沉管沉入到规定的深度,并加以振动使排出的碎石振密,并使碎石再一次挤压周围的土体,达到地基加固的目的。

(9)投完剩余的投料,在孔口进行反插。

(10)移位,进行下一孔施工。

(11)单位投料量应不小于理论投料量,扩散系数一般按1.15计。启动反插,并及时进行孔口补料至该桩设计碎石用量全部投完为止,孔口加压至前机架抬起,完成一根桩施工。

(12)提升和反插桩管时,速度必须均匀。

(13)将上述工序(7)~(8)重复多次,一直将碎石灌注到规定的高程成为碎石桩。

五、施工注意事项

1、施工过程中应及时挖除桩管带出泥土,孔口泥土不得掉入孔中再次灌入碎石于套管内。振动法施工时,应根据沉管和挤密情况,控制填石量,提升高度和速度,挤压次数和时间,电机的工作电流等,以保证挤密均匀和桩身的连续性,参考密实电流暂定为45~50A,留振时间10~15秒。在施工中应选择适宜的桩尖结构,保证顺利的出料和有效的挤密。

2、碎石桩的施工顺序应从或两侧向中间进行,碎石桩间距较大可以逐排、间隔施打,当临近有结构物时宜先从毗邻构造物的一侧开始施打。灌入碎石的含水率应加以控制,对饱和的土层,碎石可采用饱和状态,对于非饱和土或杂填土或能形成直立孔的土层,含水率应加以控制。桩管应徐徐拔出,拔管速度应控制在1.0~1.5mmin,使碎石借助振动留在桩孔中形成密实的碎石桩。

3、碎石桩桩管反插过程中派专人指挥。

4、施工中应有专人记录各项施工参数。施工完毕,整理测量、施工记录。验证设计参数和施工控制的有关参数作为碎石桩施工的控制指标。在碎石桩试桩并通过检验符合设计要求的基础上方可进行大面积施工。

5、成品保护

(1)施工时碎石不得与泥土等杂物混合造成污染等。

(2)碎石桩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完后不得有重型车辆通过以免破坏桩头。

六、碎石桩成桩质量检验

1、试验检测

在碎石桩施工完成两周后,采用重Ⅱ型动力触探仪测试碎石桩的密实度和均匀性,抽检频率5%,N≥7次/10cm,连续灌入;桩间土(等边三角形中心土)采用轻型触探仪或土工试验方法测定,单桩承载力、复合地基承载力采用静载试验。具体检测的位置、桩数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进行。

2、工程量验收、计量

施工完成后,认真核实现场及“碎石桩放样图”,对漏打桩位及对进行补打。根据各工作日“记录”结果进行工程量汇总,并报监理工程师进行签认。

七、碎石桩桩顶处治

1、因碎石桩施工中,振动沉管及机械扰动,桩顶表面50cm左右为松散状,密实程度较低,再加上局部存在因拔管过程中泥土带入表层,污染碎石桩顶面,堵塞排水固积通道等问题。在碎石桩验收完毕应清除桩顶已污染部分,补足干净碎石,并对桩顶原地面进行碾压使其密实。

2、碎石桩检验合格,原地表清除干净,并经填前碾压后即可进行碎石垫层、碎石土、土工格栅等工序的施工。

八、质量控制要点

为有效确保碎石桩施工质量,即桩的连续性,密实度,桩长、桩距等要求,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原材料方面

粗骨料应采用粒径为2―5cm级配良好的干净(含泥量不大于5%)碎石。

2、施工方面

(1)、严格按试桩提供的参数及成桩步骤控制拔管高度及拔管速度,否则,易出现断桩或缩颈,不能保证桩身连续性;

(2)、严格控制碎石用量、桩长、桩距,确保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3)、加强现场施工管理,派驻有责任心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跟班作业。

3、质量检验

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成桩检测及验收,抽检必须具有代表性。

九、监理控制要点及质量通病防控

1、监理控制要点

(3)、审核工程中的碎石桩设计变更和图纸修改情况,及时向碎石桩施工单位传达碎石桩设计变更要求和图纸修改意见,并随时记录在案。

(4)、在下述情况下,监理工程师有权下达停工令:

① 碎石桩施工中出现质量异常情况,如坍孔、灌碎石量不足、留振时间短,斜桩等经提出仍不采取措施者;

② 对已发生质量事故未处理,和未提出有效处理措施而继续作业。

③ 擅自变更碎石桩设计图纸、工艺方法进行施工;

④ 使用不合格的碎石料施工;

⑤ 未经资质审查进入施工现场施工;

(5) 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现场会议,及时分析通报碎石桩施工中的质量状况, 并协调有关单位间的业务活动。

2、常见质量通病防控

根据场地工程勘察、设计和工程质量的要求,事先分析施工中可能产生的质量隐患,并与设计、施工、业主等有关方面共商对策,分析原因并采取防治措施。

1、 质量通病之一:缩径,桩孔小于设计口径。

原因分析:提管过快,振动电流小。

防治措施:严格按操作规程施工,上拔速率

2、 质量通病二:坍孔。

原因分析:振动电流大,地层太软;

防治措施:根据地层规律,找出合适的施工用电流。在坍孔部位及时填碎石料,并进行反摇作业,以促进碎石的密实,严重的可采取补桩措施。

3、 质量通病之三:个别点位试验未达到设计承载力。

原因分析:碎石桩不密实,局部地区地层较软,近孔隙水压力未消散。

防治措施:严格施工工序的监理,控制桩的上拔速率;施工前详尽分析岩土工程勘察资料;进行补勘。间隔一段时间进行复试,补桩。

十、加固效果评价及结论

1、通过实践证明,用振动沉管碎石桩处理高速公路软弱地基,具有较好的技术效益:经加固处理的地基土的压缩模量、承载力基本值均显著增长,达到了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土沉降量和差异沉降量、加速沉降稳定时间的目的,加固效果甚佳。

篇4

[关键词]:历史故事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初中历史是初中阶段重要的学科,学生通过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促进其更好地掌握相关历史知识,还能为其更好地深入研究历史问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都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积淀,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而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引入成为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历史故事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1.给历史课堂带来更多的课外素材,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引入能够为整个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新鲜素材。对于初中历史来讲,历史课本中的许多内容都是由历史故事编制而成的。教师将一些历史内容直接对于学生传授,可能会使学生刚到学习厌倦,但是如果将这些内容转变成历史故事进行讲解,那么会给整个课堂带来更多的新鲜素材。比如教师在讲解甲午中日海战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将邓世昌的故事引入课堂教学,从邓世昌的故事中来将甲午中日海战整个知识点串联,学生听过后感到有趣新鲜,促进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又如教师在讲解朝鲜战争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将舍身堵枪眼,上甘岭战役,板门店会谈等故事引入课堂,学生通过上述相关内容的学习,可以有利的提升他们对于朝鲜战争的认识,从点到面对整个朝鲜战争进行理解,使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升。课堂效率的提升是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符合新课程改革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

2.帮助学生细化知识点的学习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时,教师将历史故事引入课堂教学,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细化知识点的学习。因为历史故事相关于课本而言,它的内容更加的细化,更加的生动,而课堂教学中的内容相比较而言所涉及的面比较大,初中生尽管相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的深刻,但是他们可能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特别是世界历史知识相关内容相对于中国历史而言比较难于理解和记忆,学生往往在学习中午饭完全理解相关内容,从而打消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使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比如教师在讲解俄国十月革命时,学生会感到这个历史知识点比较大,而且对于一些内容的记忆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将列宁在十月革命这个故事引入课堂教学中,从列宁这个点来不断的引申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十月革命这个知识点,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掌握相关学习内容。

3.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除了课堂教学这个形式外,课外的学习也十分的重要。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外提前的对相关知识更加深刻的理解,那么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很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起来更加的容易,教师讲课的效率也会有整个的提升。比如在学习明朝这个章节时,教师可以将朱元璋成长的历史故事布置给学生学习。学生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可以直观的了解到大明王朝的兴起,教师在课堂对这方面故事讲解时,学生理解和记忆更加的深刻。无论从学习效率来看,还是从课堂效果来看,都值得推广。

二、教师如何将历史故事引入历史课堂教学

1.采取直接引入的方式将历史故事引入课堂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直接将历史故事引入课堂,这是历史故事走进课堂的一种重要的形式。这个教师方式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优点在于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通过历史故事串联整个课堂,使课堂教师的形式更加的多样化,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师学习的热情提高。而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学生可能会存在接受度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的特点。学生可能会感到有些知识的引入相对突兀,无法给课堂教师带来更多的效果。

2.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教学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教学方式。将历史故事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引入课堂是现在教师常用的手段和方法。教师可以通过电影、评书、纪录片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插入历史故事,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的高涨,更加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比如教师在对隋炀帝乘龙舟到扬州赏花、大运河修建这些知识点的讲解时,教师将《隋唐演义》中的相关内容剧情引入课堂,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当时历史的场景。除此之外,单田芳播讲的历史评书《隋唐演义》中的相关片段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学生通过这些多媒体方式教学可以更加直观地学习到所学的内容,带动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历史故事的引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活力。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地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深入研究历史课堂教学的规律,将历史故事这种教学方式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教师的讲课方面,都能有一个很大的帮助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孙洪艳.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32).

篇5

关键词: 开卷考试 初中历史 教学误区 有效对策

近年来,针对初中历史考查事项,全国各地都相继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中初中历史考查方式以开卷考试为主。在新形势下,学生的知识记忆负担相对减轻,但实际上,对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有效避免误区,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不仅在开卷考试中游刃有余,还切实提高历史人文素养。

一、开卷考试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初中历史课程在教学方式和考查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其中初中历史中考实行开卷考试形式,淡化知识的记忆性,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在当前新形势下,对于初中历史的实践教学提出挑战。在此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以此为基础探讨相应的优化对策。

1.忽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属于非主科课程科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受重视程度较低。再加上当前开卷考试的考察形式,直接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未能很好地重视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价值,常采用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将课本知识的学习后延至考场上,不利于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影响学生人文历史素养的提高。

2.忽视历史知识的实际掌握

自当前初中历史课程考查形式改为开卷考试以来,学生过于依赖教材课本的书面资料,认为所有知识均可以在书本上查找到,忽视历史知识的实际理解和掌握,也缺乏自身思辨性的思考。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只关注开卷查找答案,忽略重要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性质的学科,对于知识点的记忆是基础,思辨性的理解是延伸。过于依赖开卷查找,会直接导致学生在考场上连基本的常识性历史知识也需要查阅书面材料,耗费大量考试时间。这与开卷考试实行的初衷相违背,也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3.忽视对时事新闻的关注

对于开卷考试常有一种认识误区,认为考试知识点均能在书本上查找到,无需进行延伸创新。其实不然,开卷考试的初衷在于减轻学生记忆知识的负担,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因此开卷考试的题目设置的难易比例一般约是5:3:2,中等和较难题目比例约一半比例,同时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时事新闻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往往容易低估开卷考试的难度,忽视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这便是当前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误区。

二、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对策

1.从意识层面重视初中历史教学的课程价值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只有了解掌握历史发展的轨迹脉络及深层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的发展,迎接时代未来的挑战。初中历史课程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能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对于历史知识及发展规律的学习增强思辨能力,提高历史人文素养。因此,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对策,首先需要从意识层面上重视历史学科的课程价值,在课时安排、课程设置及考查周期上严格按照新课改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执行,不删减历史课程教学的数量,不任意挪用。另外,历史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强化历史教学中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加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

2.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不再将历史学习作为枯燥的知识点背诵记忆过程。首先,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让学生在四十五分钟的课程时间里高效掌握历史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在日常点滴积累中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在开卷考试的形势下也能游刃有余,尽在掌握。其次,教师要应用科学的历史教学方法,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理解和思考。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历史发展的脉络线索及基本规律为记忆连接点,由点及面,为学生建立起历史学习的知识体系框架。在理解记忆过程中,可以采用富有趣味性的记忆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教学中的丰富内涵,而非枯燥的死记硬背。在此基础上优化历史教学模式,让学生不仅能适应开卷考试的考查形式,而且能提升自身的历史知识能力水平。

3.重视历史知识与当前形势的有效融合

近年来,各省中考历史命题更注重时代性的题目设置原则,强调历史知识与当前形势及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书面的历史文化知识,更需要学生将习得的历史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以史为鉴辨古今。在开卷考试的形势下,教师应避免学生过于依赖课本书面知识,忽略知识本身的应用性。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历史规律的运用能力,关注家事、国事和天下事,将理论化的历史知识规律运用至当今时事的分析思考之中,从历史思辨角度出发,了解当前重要时事发展的起因脉络,把握时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强化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开卷考试的考查形式之下,初中历史学科的考查难度相对降低,但同时题目设置愈加灵活。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规避教学误区,立足教学目标和课程考纲,以课本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针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切实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沈云亮.开卷考试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2,38:108-109.

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复习策略;中考

中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学生日后的生活有重大影响,初中历史作为一个重要科目,对它的复习也愈加重视。而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应有的效果,提高复习效率,这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策略。

一、基础知识强化

1.初中历史考查范围广,知识面全,如果知识只是敷于表面,答起题来是无法做到得心应手的,这就需要对基础知识进行强化训练,进行强化记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对整体知识有一个知识架构,这样答题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例如,《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这一节当中,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原始的几种人类的名称、生活处所等,还相应地会了解原始文明的几个发祥地。这些知识相互关联,考试极易一起考查,因此,要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

2.要加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注意中外历史事件的异同,进行比较和归纳,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比较,归纳知识点,进行强化记忆,从而达到强化知识点的目的,这对于日后答题有很重要的作用。

3.要注意知识点记忆的主次性,加强重点知识的记忆,对次要知识点不必浪费太多时间,改革是热点和重点,需要对各大改革进行强化记忆,并加以区分,注重它们之间的联系,提高复习效率。初中历史的学习关键在于抓住历史事件的整个体系,将之变成自己的知识网络,这样不但利于记忆,也利于分清主次知识点,形成自己的答题网络和方式。

二、答题技巧强化

1.答题要注重各个知识点的联系,答题要全面,切忌片面。多进行实战训练,提高思维敏捷度、答题速度和答题准确性。一个好的题目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点,而是多个知识点的联合,在审题的过程中,如果仅仅片面地切入,着重一个方面,不能全方面解答问题,导致考生失分。

2.提高表达能力,答题紧扣题义,条理清晰,突出要点,言简意赅,要点齐全,切忌思维混乱,离题万里,不扣题义。笔试考查的不光是知识,也考验的是答题人的表达能力,例如,同样是知道题目的解题方式,但是在组织答案时,出现颠三倒四、词不达意的现象,阅卷人就会减少给分。

3.注重答题规范性和条理性,思路清晰,要点明确,语言准确,逻辑严谨。还要注重卷面整洁度,做到序号化,使要点一目了然,从而提高卷面书写分。在中考中,答题的规范和书写的整洁和条理是获得分数的关键。例如,在考试当中,往往会出现考试的成绩和自己预想的成绩不同,甚至相差很多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通常不是题目本身学生不会,而有可能是因为不规范的答题或者是卷面的不整洁,阅卷人不能准确地找到答案导致的考试分数低。这是考试中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

三、“三限”的复习策略

1.限时,提高答题效率。中学的历史具有复习的知识点多、线多、面宽的特点。中考中历史考试的难度也在逐年的攀升,因此,这就要求学生提高注意力,按照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试卷的试题,也就是实际作战能力的高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不仅是在考试时提高做题的效率,也要求我们能够在平时严格要求,进行“实战演练”,把平时的练习当做是重要的考试,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做题效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敏捷性。

2.限地,提高心理素质。在往年的中学历史考试当中,因为怯场导致考试失利的现象层出不穷。因此,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也是取得良好成绩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这个方式:考前要进行限时训练,做到不同桌,单人单座的方式,这样无形当中普通的教室就会出现一种考场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当中,学生逐渐克服了紧张心理,为考试打下了基础。

3.限字数,提高表达能力。现代化的考试出现了很多的要求,对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学生要注意条理清晰、言简意赅、要点突出。但是往往学生的答题一味地罗列史实,不得要领。这样在日常的教学或者是考试的过程中,可以限定答题字数,做到史论结合,要点清晰。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初中的历史教学要注重改革。在初中的历史考查当中,学生要想取得一个良好的考试成绩,在考前的知识积累过程中,要由点到面地全面学习,加强学习体系的建立。考试的过程中,克服紧张的情绪,提高答题的效率和准确性,为中考的历史考试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许扣锁.初中历史结课形式简谈[J].中学教学参考,2014(04).

[2]樊雪飞.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01).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对初中历史教师能力评定的标准主要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高效。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还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新课改对初中教师的要求。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初中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想适应时展的需要,必须打造高效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概述

高效的教学课堂就是具有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课堂,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是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实现历史课堂的高效教学。对于高效课堂的阐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大多数人认为,高效优质课堂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完成更多更优的教育教学任务,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追求全方位、多层次、社会化、人性化教育,在教学结果上强调教育教学的高效果、高效率和高效益。

新课程背景下,要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初中历史教师在打造高效课堂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历史学科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要因材施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优质的初中历史课堂。

二、实现初中高效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

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牢固的历史基础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教育的宗旨。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提供一些教学建议: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师生关系融洽,那么课堂气氛就活跃,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关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需求,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就会使班级更加团结与和谐,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以及探究式教学等,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的沟通和引导。不能以有色眼镜看人,要平等看待每一位学生,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加拥戴教师,在这样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另一方面,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积极进行备课

课前的准备工作是高效教学的基础,教师必须做好备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以历史教学的大纲为指导,突出知识的重要性,认真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理清知识点的思路,并做好知识点的扩展,使学生能够更容易接受各种新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初中教师在备课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知识储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

3.优化历史教学方法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要合理导入所学的历史内容,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或教学游戏的方式进行,根据学生喜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高涨的学习状态中,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再者,教师在历史课堂中,要经常变换讲课思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用学生身边熟悉和了解的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知识。

4.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学生;历史素养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理念的产生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指导方向,也提出了一些挑战。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同时,学生之间的竞争力也逐渐加强,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提了更高的程度。从历史学科来看,传统的初中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是围绕初中生的现状、知识程度、心理特点、中考要求等开展的。在当前的中考制度中,历史并不是升学考试的主要内容,所以,在初中教学阶段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就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历史知识,但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要了解历史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这样在学习中才能更加科学更加客观的去看待问题。此处提到的“历史素养”,主要说的是初中生在历史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修养和素质,这是在长期的历史学习中,获得历史知识后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同时也凸显出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心理素质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对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初中生参与历史教学的程度,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历史素养,从表面看,主要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的主干知识,正确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能够科学的看待历史事件,清楚的明白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解释在历史事件中出现的重要现象,并根据这段史实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来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能够详细掌握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高低,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历史教学,在亲体体验和学习中培养自身思维能力。

二、加强历史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与组织者,其自身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状况。培养初中生的历史素养,需要历史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详细情况、历史教材和教学大纲,只有准备把握教学方向,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才能加科学有效。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仅在于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还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问题,能够分析历史事件中的突发状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激发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兴趣是推动教学的内在动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一旦激发了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那对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俗话说:好的习惯成就人的一生,好的品质影响周围的人,所以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也要做好学生的榜样,不论是做人做事,都要认真对待,要合理规划好自己的时间。

四、学会记忆是根本,史论结合出结果

理论是从史实中总结出来的,史实与理论知识要充分结合一起,才是有效学习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看待史实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历史现象,透过现象去分析它的内在根源,得到具有规律性的历史结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史论结合的方式来分析知识点,从一个或者多个角度将零散的历史资料串联起来,这样既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历史动态,还能帮助学生灵活的记忆,机械的记忆方式只会让学生学得更累,有时候还会混淆时间,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五、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不能脱离历史教材

初中历史教材作为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也是W生获取知识的直接来源,信息量比较大。虽然历史联系实际也非常重要,但是也不能脱离了课本,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首先就是要以教材为主,扎实基础,引导学生能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有效的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才能熟练掌握与运用历史知识。

六、强化练习也是提高初中生历史素养的有效方法

历史学科不同于语数外要搞一些题海战术来加深记忆,但是强化练习也是初中历史知识积累、提升能力的一个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难点重点,选择出有针对性的练习题,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辩论比赛等形式开展研究。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问题,师生共同搜集资源,并进行讨论与整合,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程度,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学习,学生的自主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思想意志都得到了锻炼。

七、带动家庭与社会的共同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素质

初中生的历史素养的培养,不仅仅依靠学校,还要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初中生与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历史电影和小说等,通过分析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还要鼓励初中生关心时事政治,以历史为鉴,能够活学活用。

总之,在新时期下,初中生担任着振兴祖国的重要使命,他们的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此,初中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创新教学,更新教学观念,使学生增加对民族文化和悠久历史的了解,具备初中生应该具备的情操与素养,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与创新能力,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收获更多、成长更多。

参考文献:

[1] 林彩英.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5 (01).

[2] 苏建.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 2015 (02).

[3] 黄云龙.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7(02).

[4] 李敏.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J]. 教育现代化.2017(04).

[5] 林丽.浅析世界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以《明治维新与日本崛起》一课为例[J].学理论.2014 (21).

篇9

关键词:信息化;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83-01

历史学科有着其独特的学科特点,知识点繁杂并且具有过去性,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将还原过去,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在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因此分析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显得越发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现状并提出高效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目的在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寓学于乐。

1.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1.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在初中的教学当中,相较于其他学科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并且历史学科的知识点十分繁杂,很多同学都觉得其枯燥无味。为使得同学们更好地投入历史的学习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点通过视频、图片、音效等多渠道进行信息传递,刺激同学的感官,把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同学们更为接受的方式进而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同学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1.2增强师生的互动性。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学习课件,创设更为生动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对历史信息进行提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的反复思考,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且寻找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的不断反馈,增强师生的互动性,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1.3拓宽学生的视野。历史学科跨度较大,涉及的内容较多。由于课时及信息容量所限,教材编写较为简单而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也无法涉及各个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一方面,教师在备课以及讲解过程中通过关键词的搜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课后利用信息技术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历史知识,巩固相关知识。

1.4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历史知识,还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教学很难具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这一情况。如将不同时期国家的地图进行拼接比较,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等。

2.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2.1不能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虽然信息技术不断走进初中历史的课堂,并且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和产品不断更新创造,但很多老师对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较弱,不能熟练操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运用信息技术,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而且很难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授的内容相结合。因此若想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达到运用信息技术的最初目的,只能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

2.2盲目追求信息技术的应用。部分初中历史老师过度追求信息技术的应用,形成授课依赖。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过程中,未经过自己的加工盲目应用。在讲授的过程中,忽略了课堂氛围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主要进行多媒体的展示,将人为灌输转化为技术灌输,这样做很显然违背了信息技术进入初中历史课堂的初衷,学生在课堂上只对信息技术保留有新鲜感,对课堂教授的具体知识点并不印象更没有自己的思考。

3.在初中教学中的高效利用信息技术方法分析

3.1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目前存在传统与现代两种教学模式,只有将两者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模式是多年的教学实践的结果,教师将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通过面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整个历史事件的过程,这是现代技术难以代替的;而现代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将更多的图片、视频、音频资料带入课堂,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以此增强同学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结合,不可盲目倾向其中一种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地课堂效果,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3.2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遍。但是师生应当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利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该技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授课内容,而不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因此,初中历史老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从教学目的角度出发,不可过分追求技术的使用,需要从教材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授课方式。

3.3教师之间的信息共享。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都蕴含着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授课技巧。初中历史组的老师应定期组织有关信息技术授课的研讨会,分享各自经验形成信息共享。将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以及精品课程分享到网络上,实现网络共享,便与老师之间相互学习并且借此帮助信息技术使用不熟练的老师尽快熟悉使用方法,共同进步。

4.总结

信息技术的应用确实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但目前技术应用仍存在很多问题,初中历史教师需要从教学任务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完成知识点学习,避免盲目跟从。

参考文献:

[1]安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初中历史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02:123.

[2]符广梅.刘海涛.信息技术背景下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5:135-136.

[3]徐建香.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学周刊,2015,23:116.

[4]杨春梅.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29:170.

[5]王金莹.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4:46-48.

[6]丁方.试论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2:47.

[7]葛瑞玲.信息技术让初中历史教学锦上添花[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1:24-25.

[8]王彦艳.谈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238-239.

[9]王会英.谈初中历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学周刊,2011,35:115.

[10]闫淑乔.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J].中国校外教育,2011,S1:56.

篇10

1全面贯彻和推进新课标的实施,推进教学改革的开展

新课程标准为各学科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可为课堂教学的全面实施奠定基础。新课程标准包含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这是教师最有用的信息。它可以为学生打开学习的大门,增加学生的思想和意识的开放性,使他们自我发现。学科知识促进学生表现和学习质量的全面提高,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建设。因为“初中必修史课程标准”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任务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开辟了教学史的新天地。只有深入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理念,了解历史教学任务的重要性,才能达到理想的历史教学效果。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是传达书本知识,要求作为文化导师的历史教育者对教材进行充分的研究,并能够根据教科书的特点制定教学方法。此外,历史教育者还应具备深入的历史知识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这要求历史教师自己进行更高水平的培训,获得更多的教学知识和历史理论,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优秀的教师将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2创新教学的内容,强化横向联系

为了使教学更具逻辑性和组织性,许多教师按照他们的写作顺序进行设计。历史不是关注某个历史事实的解释,而是关注历史事实的回应,确认研究的概念。这对初中生的一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是许多初中学生今天所缺乏的。观察学生的历史情况不难发现。许多学生没有学会从知识的横向关系中渗透认知,孤立地分析知识点,导致对主观问题的误解,不知道如何回答。这方面是由学生的学习不良习惯造成的,另一方面与教师不注意压力有关。初中历史教学不仅旨在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创新,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比较和分析不同的知识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可以养成总结和概括的习惯,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自然更容易。

篇11

【关键词】初中历史;结束语;基本要求;案例

作为中考科目,初中历史学科的地位在长期的习惯思维之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且被误解为一门枯燥的学科,一方面,是学生心理上的轻视,另一方面,历史课经常被安排在学生精力相对涣散的时间段,如上午的最后一节或是下午的第一节,此时学生状态疲惫,也影响了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有限条件下,把初中历史教学变得更为丰富动人就是我们一线历史教师的责任。

优秀的课堂教学当然就是完成初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目前,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也比较丰富,但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导入和课堂教学的手段与方法上,对于结束语的分析并不充分,还有许多可资挖掘的部分。因为,课堂结束语操作是否巧妙也关乎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让学生在课堂结束时能对教学内容课有一定高度的认识和理解,就要依靠课堂的这最后五分钟。好的课堂结束语,就像朋友分开时的那声“再见”,让人忍不住赶紧“再见”。那么,如何设计初中历史课堂的结束语呢?

一、设计初中历史课堂结束语的基本要求

明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有言:“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即开头要响亮醒目如同爆竹,使人为之一震;结尾则要有韵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可是怎么才能做到如此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当满足如下基本要求:

1.把握节奏,有条不紊。教师在授课时,就要时刻注意把握课堂节奏,为结束语留下恰当的时间,使得整个课堂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妥帖,进入结束语顺其自然,有条不紊。这就要求教师对整堂课的节奏把控,既不能松散清闲,又不能仓促敷衍,要让学生既能顺应课堂所学,又能消化理解。

2.简洁明了,直扣中心。初中历史课堂的时间有限,结束语更是如此,一般以三五分钟为宜,因此,语言必须做到简洁明了,没有“废话”,紧密联系教学中心,或梳理知识,或总结要点,或架构网络,总之要干净利落地结束全课,就像电影最后,如果把无关紧要的资料放上十多分钟,相信人们大都会觉得画蛇添足,没有意趣。

3.融会贯通,可进可退。历史课是一门人文学科。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不是孤立的,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也不是孤立的,常有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之说,因此,我们初中历史课堂在做结束语的时候也要联系纵横向的知识点和不同学科,形成知识网络。

4.关注学情,紧跟潮流。就像《资治通鉴》告诉我们的一样,历史课有着以古鉴今的价值。怎样把过去的历史和今天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呢?我们教师要做到关注学情,了解学生现阶段的日常,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激发其兴趣,把眼光扩展到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

二、设计初中历史课堂结束语的案例

案例1:《贞观之治》一课的小结: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基本情况。政治方面,完善三省六部制,精简机构,重视人才,善于纳谏,简法轻刑;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教育方面,完善科举制度,兴办学校;民族关系方面,实施恩威并施的政策。

点评:这种小结的方式是按照课堂板书对一课的内容以提纲形式进行回顾,强调重要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零散的知识点有系统化的认识。

案例2:讲《》一课,可以这样进行小结: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也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那么中国应该怎么办?谁能站在时代的前沿,为中国寻找新的出路?假如我们把自己置身于历史当中,我们会思考些什么、做些什么呢?从下节课开始我们就探索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预习下节课内容。

点评:这种悬念质疑式的小结,可以很快抓住学生的心。下课了,若有所思的学生很多,有的学生已经开始相互讨论了,有的已经在翻看下一节课的内容。主要因为他们脑海中悬起了好多疑问,急于寻找答案。

案例3:青铜器是人类学家公认的三大文明起源之一,它与古代文字、城市比肩齐名。它们是历史进程的指向标,代表的是一个时代。它们是社会发展的里程碑,代表的是一个进步。它们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好好保存的精神文化景观。

案例4:《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用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来概括,即:一个原因:帝国主义为重新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二个侵略集团:即当时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三条战线:西线、东线和南线;四大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日德兰海战;五年跨度:即1914――1918年共五个年头。

篇12

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能力水平相较于小学生有了很大进步,但又有很多不稳定因素制约着其能力的发挥。初中历史教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应该有充分认识,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一是整体观。初中生的整体观普遍还不高,而历史学科本身就是需要从宏观上看待的一门特殊学科。

二是历史理解能力。有些历史事件和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点难的,需要知道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就要向学生解释事件的来龙去脉,这就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三是初中生的记忆力。初中生处在人生的发展阶段,是记忆力的黄金时代。初中生的记忆力有着自身的特点:无意识记忆较明显,随着心理活动有意性发展,有意识记忆日益占主导地位。这些记忆特点是教师必须知道的,可以根据具体问题设置记忆内容,使用记忆方法。此外,初中生的抽象记忆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历史课堂对于这种能力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初中历史的学科特点

一是宏观性。初中历史课从宏观来看,需要培养学生的宏观历史观念,不能割裂历史,历史是联系着的,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古代到现代,这些大方向是需要学生把握的,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宏观、客观、联系地看问题。教师应该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联系世界历史,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是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和记忆能力等特点,以普及学生的历史常识为主要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三是人文性。初中历史教学应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对学生进行陶冶,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认识历史,正确地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是综合性。初中历史关注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五是记忆性。初中历史无疑是需要记忆的,没有记忆就无所谓学习,历史知识的记忆包括对概念、具体事件,以及时间的记忆等。各种知识点都有不同的特点,当然记忆方法也应该不同,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不同的引导。

三、有效教育下的历史教学方法

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初中历史,是一门整体性和具体性相结合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纵横两条线索,运用整体感观理解历史,知道历史的发展特点和世界的整体性,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

二是重视理解记忆。历史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理解的,如果没有理解那就谈不上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理解课文,从课文中选取关键知识进行解释。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难点和疑点在哪里,以便更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和知识点。

三是讲究记忆方法。记忆历史知识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取不同的记忆方法进行记忆才能真正事半功倍。作为历史教师,本身就应该牢记重要的历史知识,进而要学习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再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对学生进行记忆方法的训练和传授。比如,在记忆没有相互联系的几个词的时候,可以采用故事记忆法,将这几个词联系起来编成一个故事。这样的方法使学生既记住了知识点也能从中感受到学习的故事性,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获得成就感。

四是重视知识拓展。历史不单单是学习课本知识,单调而简单的知识固然方便记忆,但历史教学的课堂不应该只有记忆,教师应该适当补充一些知识,联系我们的生活,让学生产生兴趣。在历史教学中,一些细节的引入往往会对学生学习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本知识。

篇13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设置了综合探究活动课的内容。初中历史综合探究活动课普遍低效。如何才能更好开展历史综合探究课程教学活动是历史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文章基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提出关于促使初中历史综合探究课有效开展的建议。

[关键词]

初中历史;综合探究活动课;有效方式;探索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初中课程,教材每一单元都设有探究活动课(以下简称探究活动课),这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如何开展好这些探究活动课是个值得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初中历史探究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1.探究活动内容形式化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比较多的探究活动设计,这样有为“探究”而设“探究”的嫌疑。探究活动重复大部分课堂内容,其中有一部分内容与课堂内容相互矛盾,有的将一些不具备探究特质的教学内容罗列到探究活动之中,让人感觉探究活动内容没有太大的意义。

2.探究活动答题化

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着力点。目前有不少教师将探究活动演变成问题解答活动,“师问生答”成为探究活动开展的主要模式,提出的知识训练型的问题比较多,启发思维类的问题太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教学。

3.探究活动浅层化

探究活动在内容上的形式化以及形式上的答题化导致探究活动的浅层化。如果学生不主动探究问题,只是顺着教师预设的问题来学习,那就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

二、解决初中历史探究活动课存在问题的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探究活动课应向何处去?这已成了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笔者作为一线的教师,基于自己与同行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策略,试图提高探究活动课的实效。

1.恰当运用探究活动课强化知识重难点

新课程《历史》教材的知识点多但往往是概括性过强,跳跃性过大,甚至是一笔带过,使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感觉有难度。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探究活动课来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重难点。

2.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兴趣,设计开放多维的问题并加以正确引导

探究活动课不单单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毕竟学生参与的兴趣直接影响其参与的程度与效果。加强启发诱导,设计开放的、多维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应该是教师在上探究活动课时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3.充分利用家乡历史文化资源,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课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将综合探究内容与家乡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比如可以辅导学生阅读和整理出家乡历史变迁过程,收集整理家乡历史文化名人资料,了解前辈的光荣事迹和生活情况,参观山西地区的古运河、桥梁、寺庙、书院等历史文化古迹,并了解其破坏程度和保护情况。

4.增强学生探究的信心和勇气,运用有效的激励评价方式打造民主的课堂

在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对知识探究的信心和勇气,让学生感觉到是和老师平等交流,开展思想的碰撞、经验的共享,让学生收获探索历史的成就感。

5.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开展探究活动课,积极拓展学生视野,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篇14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一、引言

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已经能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多媒体课件的实用性已经在教学实践中被验证。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完善多媒体,通过发展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但是这一教学改革工作还缺少相应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制约了教学的发展与进步。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有效性,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提高课件的有效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趣味性

在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对教材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讲述。同样,学生面对的是教师、黑板和教材。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大量的文字性描述并不具有吸引力,而历史教材中的插图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学资源的限制,不但制约了教师的发挥,而且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将初中历史教材中文字性的描述转变为图片、视频,也可以搭配合适的音乐对教学氛围和学生的情绪进行渲染。教师利用课件将“单媒体”的教学转变为视觉、听觉等共有的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二维、三维的强烈冲击中感受历史的魅力、感受历史学科的生动趣味性。

以《春秋战国的纷争》为例,这是我国古代历史中一段重要的历史,记载了战国时代纷飞的战争和璀璨的文明。但是学生无法从教材的描述和教师的讲述中感受历史厚重的气息,无法感受春秋战国的璀璨。此时,教师可以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在其中穿插相应的图片及短小的影视资料,让学生在直观的观察中进行感悟,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厚重与灿烂,让学生对我国古代的历史产生足够的兴趣和好奇。

基于此,学生才会带着足够的兴趣和动力参与初中历史教学,才会主动地配合教学工作,甚至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极大地增强初中历史教学效果。

(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初中历史被划分为文科,其拥有自身的特点,文字繁多、知识点繁杂是主要特点之一。这就决定了学生要在初中历史学习中背记大量的知识点,而这是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及提高学生学习难度的主要原因。

通过多媒体,教师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将繁杂的历史知识点通过对比、参照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以发挥课件的功能,将原本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更生动和形象。

例如在研究我国近代史的开端时,学生首先面对的就是第一次、第二次、、。经过实践调查显示,部分学生甚至分不清楚四个历史事件发生的事件,更无法区别对待不同战争对我国造成的巨大影响。学生表示大量的时间节点需要记忆,大量的知识点需要掌握,而自己却只能面对大量的文字,不但难以记忆,而且懒于记忆。

此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将四项战争进行归类,将其时间、背景、发生的原因及影响罗列出来。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其进行对比和参照,利用比较法进行更有效率的学习和记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不同战争中的珍贵史料,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印象,以此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具体的记忆。

(三)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制作课件,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与交流。在课件的支撑下,教师将相应的历史知识点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认知,让学生进行更有价值的交流与讨论。

例如在《》的教学中,教师在课件中安排了相应的图片,给学生展示了中中国人民的疾苦,向学生展示了战争的苦难。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才能对对于我国的重要影响有更多的认识,才能结合自身的理解提出更多的观点和看法。

基于此,教师就能引导学生探究与讨论,进而对的起因、经过、背景和影响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学生获得的触动更大,能让学生明白战争的残酷,让学生知晓和平的可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长远的人生价值观。

三、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课件的质量

(一)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从本质上说,教学课件是教师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计划所制作的教学工具。因此,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了初中历史教学课件的质量。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随着教师能力的提升,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更好的教学计划,并熟练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课件的制作。

(二)善于利用网络寻找资源

教师应学会善于利用网络寻找资源进行多媒体。这就需要教师去粗取精,选择具有价值的资源将其应用于教学课件中。同时,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计划有针对有选择地挑选网络资源,以此丰富自己的教学课件,使课件的质量得到提升。

四、结语

教师通过制作课件能够极大地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教师需要提高重视改变认识,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会使用教学课件增强教学的生动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此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制作更有质量的教学课件,为历史教学提供强有力支撑。教师应该在实践中相互交流与学习,使教学课件的质量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