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6: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雕塑艺术的分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雕塑;艺术;种类;语言;特征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47-01
雕塑艺术是美术中的一种,它是以“实体性的(耐磨的或可塑的)物质材料塑造占有三度空间的立体形象的艺术。作为造型艺术之一,它用料坚固,传承恒久,又兼直观性的特点,与观众处于同一空间,极易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并能直接感染群众。”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雕塑有了新的更大的发展,许多城市都用雕塑来装点、美化自身,在广场、行政中心、公园、车站、商场、科学艺术场馆、体育场馆、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经常有醒目的雕塑艺术作品出现,以彰显城市的文化品位与个性特征。
研究探讨雕塑艺术理论,对于雕塑艺术创作与欣赏,可以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一、雕塑艺术的种类
雕塑艺术是雕刻与塑造两种艺术的合称。
雕刻又细分为石雕、木雕、玉雕等。
塑也细分为泥塑、陶塑等。
同时,雕塑又细分为刻、镂、塑、凿、琢、铸等。在坚硬的材料上刻出浅凹线为刻;刻得深而且空为为镂;用锤击凿云料为凿;用原理轮等钻切为琢。这些均名雕刻;而粘土之类软材料造型叫塑,即堆积、揉捏、浇铸而成。
上述分法都属于按材料与制作方法的不同而划分的种类。
而若按作品题材的不同来划分,雕塑又分为纪念性雕塑、建筑性雕塑、城市园林雕塑、宗教雕塑、陵墓雕塑、陈列性雕塑、室内雕塑等等。
按作品样基的不同来划分,又分为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等。
按表现手法与艺术形式的不同来划分,又分为圆雕、浮雕、透雕等等。
由此可见,雕塑是一门种类繁多的艺术。
二、雕塑艺术的语言
雕塑艺术有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形体
形体是雕塑的基本语言,也是整个雕塑艺术的基础。
雕塑是通过对客观事物外部形体的塑造来再现客观事物形象,以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离开形体便没有雕塑,所以形体就成为雕塑艺术的核心语汇了。
当然,雕塑艺术的形体,并不是对客观事物形体的简单机械的模仿,而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创造的艺术真实,即一种理想化了的形体。例如著名雕塑家创作的雕塑《持矛者》,其中的漂亮无比的美男子形体,并不是古希腊男子的临摹,而是一个艺术化了的形象。又如罗丹创作的著名雕塑《散步的人》,也是人物原型的基础上,突出了那修长的双腿与下肢行走时肌肉的状态,比原型更为典雅、更为优美。
(二)构图
构图也是雕塑艺术的重要艺术语言之一。所谓“构图”,指的是雕塑作品的总体结构、倾向、动态、气势、情绪等因素的组织,要充分考虑到观赏者从正面、侧面、背面都能看到形象的体态、特征,获得审美愉悦。一般来说,雕塑的构图大多采用几何图形的构图方法,以获得雕塑作品的整体效果,避免散乱、重叠、扭曲等弊端。古希腊的雕塑,人物造型多用S形,中世纪的雕塑则多用梯形。后来大多用稳定的三角形。运用几乎图形进行构图,有利于雕塑作品的形式美。例如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哀悼基督》两个人物中的圣母玛丽亚坐着,膝上放着另一个人物——死云的基督。整个雕塑造型是稳定的三角形,而的基督又是S形。
(三)体积
体积也是雕塑艺术重要的艺术语言之一。所有的雕塑作品都是具有一定体积的形体,这也是雕塑作品区别于其他姊妹艺术之处。所谓“体积”,就是物质占有的不同空间,一件雕塑作品,就是由各种大小不一的体积构成的,雕塑家们用“麻袋装土豆”来比喻它们之间的有机统一的关系。
三、雕塑艺术的特征
雕塑艺术具有以下主要的审美特征:
(一)三维性
所有的雕塑艺术,都是三维空间的主体化艺术,这是它与绘画、书法、摄影、篆刻等美术最主要的不同。
(二)简约性
雕塑艺术以单纯取胜,追求精炼、含蓄、耐人寻味。
(三)统一性
“雕塑艺术特别强调艺术形象自身局部与整体之间、形象与形象之间以及艺术形象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有机统一。”②
注释:
关键词:雕塑形式;创新;渗透;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031-01
雕塑艺术从古到今渊源流长,他是人类历史中无法分割的一部分。人们通过雕塑将自己思维中对现实事物的崇拜与对幻想世界的憧憬以物化的方式记录下来,将自己思想的永恒附着在材料的永恒之中。翻开历史,雕塑都是以显赫的方式昭示着自身的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雕塑的语言和表现手段都被人们从各个方面发挥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出现了现代主义艺术之后,雕塑上人们司空见惯的各种生动活泼,惟妙惟肖的具象造型渐渐隐退,五彩缤纷的抽象、半抽象的形态以及各种各样的与现代工业、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材料与制作在雕塑上出现了,雕塑语言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可谓应有尽有,这种跨越还包含了在艺术观念上的巨大转变,人们对艺术的态度变得前所未有地宽容。雕塑艺术在语言样式上的极端发展很快将它送到极致,雕塑艺术在形式上的原创变的几乎没有了,丧失原创也就仿佛丧失了它作为形式语言的意义,雕塑艺术的创作坠入了到空前的危机之中。
雕塑要发展,必须紧跟时代,不断创新。雕塑艺术应是最富于独创性的。不可能也不应该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陈规和样板。为了雕塑艺术的发展和提高。雕塑家要积极吸收新的艺术手段,采取新的表现形式,坚持创新精神。当代雕塑应发扬“艺道合一”的传统,艺与道合,表示了艺术可符合天地自然宇宙的规律,可以揭示自然之理、社会人生之理。对境界的追求与人格的完善是分不开的。当代雕塑的发展也离不开高素质雕塑人才的培养,雕塑家不仅要领悟本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去研究构成学、符号学、材料学、工艺学、图像学等等理论,在实践上要增强对材料认识的敏感性,善于运用自然材料、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和化合物材料等等,使雕塑得到新的发展。同时,雕塑艺术介入不同信息量的积累和不同学科的交叉、结合,可形成创造性思想、理论、观点和创造出新的作品。
在当今社会,雕塑艺术的地位和概念,在以前与现代主义是有相当差别的。它如同其它传统画种,如油画等架上艺术,以往视觉艺术中绘画和雕塑一统天下的格局永不再有。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多种视觉媒体的急速出现强烈地冲击着绘画和雕塑在视觉范畴中的影响,严重地削弱了它们在视觉艺术中的地位。进入当代,视觉欣赏的方式和手段也在极大地丰富,人们的视觉习惯也不可避免地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雕塑艺术要正确的发展,就需要雕塑形态的概念扩展,雕塑可以吸收装置艺术的综合性和灵活性;雕塑也可以学地艺术的环境意识与借景造物的手法;雕塑也可以结合一些多媒体的内容,使光、声、电的效果得以冲击一下单一体系与材料;雕塑也可以综合一些绘画的手法使得在色彩上有所突破,使得物体表面与主体发生多层次的结合,雕塑甚至可以学习观念艺术,增强作品在文化上的隐喻性、指向性方面的技巧,提高一些观念意识。总之,这样雕塑的发展就会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它可能只是一个表达艺术观念的平台,平台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平台必须做宽,做稳,同时具有适当的灵活性。
这种雕塑发展中的多元展现,已经在雕塑界出现并发展着,目前,我国雕塑创作活动十分活跃、具象、抽象、观念、装置各种形式无所不有。我们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从高科技的信息手段到大众传媒,从商业文化到观念艺术,从相关艺术门类到现代工业产品,我们就能最终完成这个转型。
雕塑艺术的探索可以大踏步地跨出去,只要能穷尽其发挥,雕塑也希望有其它内容跨进来,学科的相互渗透是学术进步的表现,但作为独立学科的特征应当是清晰的,雕塑艺术需要学习。
但雕塑作为一种有效的艺术表现手段是无法或缺的。雕塑非雕塑化是雕塑艺术求变的自觉性进步,“变”是变革,是适应时代与社会。它不会变成其它,否则它将不会是人们所期望的结果。雕塑艺术立身之本的形态研究是不能放弃的,它是保证你能自如地在艺术殿堂里飞翔的翅膀。雕塑要以自身独特的方式面向社会,以自身的文化思考与文化姿态担负起应有的文化责任。
参考文献:
雕塑是什么?现代雕塑发展的出路在哪里?设计思维的注入对于雕塑艺术的本体语言的影响是好还是不好?《雕塑》杂志社提出“雕塑与设计”这个主题,我也常常思考,并使我再一次深切慎思雕塑创作的现实意义。
在人类的艺术史中,雕塑可能是最早出现的艺术,雕塑的出现源自人类对于空间的感知,进而用以表现现实生存状态。也就是说,视觉感知是第一位的,而后才去思考雕塑创作的精神领域。笔者以为,几千年来,中国的雕塑艺术发展一直处在“匠人”的状态,多表现当时的生活以及神话故事等内容,而西方则在其发展领域较早形成了相关精神领域的思维活动。直至1979年星星美展的出现,中国雕塑艺术才算是真正走向精神的表达。例如王克平的雕塑《沉默》作品,这件作品表现的是一个眼睛被遮盖、嘴巴被封住,视觉与语言都没有自由的形象,这件作品也是星星美展的代表性作品。中国现代雕塑很长一段是在向西方学习,直至有一批艺术家开始追求中国雕塑的本土语言才开始走向另一个结点,雕塑本体语言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其本体语言也在这个阶段趋于完善。时过境迁,中国本土雕塑艺术发展至今已更加成熟,雕塑艺术的表现也更加形式多样。在这方面,中央美术学院隋建国以《时间的形状》著称的观念雕塑便很有代表性;他的作品尤其注重观念与精神状态的表达,又不失对空间、造型等雕塑本体语言的一大拓展。1
关于设计,王受之认为:“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2从这个概念上讲,雕塑属于人类内在情感与思想的视觉呈现范畴。设计史研究在中国相对较晚,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艺术中存在设计理念的缺失。因此,将设计与雕塑在某种参照系予以关注无疑具有不容忽视的学理高度和现实意义。通常,根据设计的艺术、科技、经济等重要特征,3雕塑显然可以在此语境内展开深入阐述。
因此,作为雕塑工作者,思考雕塑与设计的关系问题,或是从设计的角度去拓展雕塑创作和雕塑研究的新路径,便显得很有必要。对此,笔者首要关注的是雕塑与设计如何实现和谐与统一,雕塑对设计的借鉴应该侧重点在哪儿,如何使雕塑艺术在其本体语言上达到更好地发展?基于这样的考量,笔者认为:
首先,雕塑艺术不能为了设计而雕塑。就城市环境雕塑为例,许多城市建设者、环境设计、空间等设计的参与者,经常说的是如何设计一件雕塑。这种现象表明,在许多人的观念中,雕塑艺术仅仅是属于设计的一部分。其实,作为一个雕塑艺术家,更多的应该去跟雕塑需求方说:“我们在创作一件环境雕塑作品,而不是设计一件雕塑”。虽然,环境雕塑作为环境设计的一部分,或如有的研究者所认为,是对环境的一种装饰,但是雕塑创作不能只是为了适合环境需求或是作为一种纯装饰作用而存在于空间中。雕塑艺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设计材料、价值观的介入,使雕塑艺术不断地“廉价化”,这里的“廉价化”,不仅仅是材料上的廉价,更是人们对于雕塑艺术的认识和价值观上的廉价。这种认识误区的根源正在于设计的介入。
在常规的视域中,设计多为一种产品生产,这些产品具有物理的属性,它反映着商品的价值规律以及科技水平、设计的市场趋势,为时代选择的必然结果,具有其他艺术没有的特质。4显然,雕塑艺术不能被划分入批量生产的产品。雕塑艺术在环境空间中更多的需要成为一个与环境设计、空间设计并列存在的独立体,它应该能承载起社会、环境以及历史进程发展的需求。
其次,守望雕塑本体语言的纯粹性。在谈到雕塑艺术创作时,不得不提到雕塑的本体语言。现在许多环境雕塑借鉴了设计语言,表现在材料、空间表现、装饰手法等诸多方面,这也促使在雕塑艺术出现了各种分类――架上雕塑、城市雕塑,有的学者还提出了纯艺术雕塑及装置雕塑的概念。那么,谈到雕塑艺术的本体语言,笔者强调雕塑语言的纯粹性。纯艺术论强调通过以“真、善、美”为表现核心的艺术本体语言的彰显,而进入相对独立的艺术状态为宗旨。纯艺术雕塑便为抛开雕塑的商品价值和利益而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雕塑艺术的本体语言首先应该是其造型、空间以及其所表现的精神性。而今,环境雕塑中产生的经济价值已经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雕塑艺术本体语言的表现,至少在精神性方面是这样的。现当代许多雕塑艺术的发展,促使了许多实验艺术的出现,许多雕塑艺术家开始运用设计的思维进行创作。这些雕塑的材料以及造型更加趋于美观,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内容更加倾向于所谓的“观念”,而多多少少摈弃了许多传统雕塑造型。这种发展趋势,确实给雕塑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不可否定的是,这同样也相对造成了雕塑本体语言的流失――它可能是雕塑艺术的发展,但也可能是雕塑走向消逝的转折点。怎样寻求一个支点,在雕塑本体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寻求雕塑艺术的发展,是作为一位雕塑家应关注的首要问题。
雕塑作为一门艺术,它应该是根据空间或者相关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的创作,旨在表现人类社会的精神,并关注现实中的人生百态。雕塑不应仅仅以物质化的表象存在于现实空间,而应成为一种独有的精神性存在,并影响到现实社会,进而以其特有的开创性影响未来;不应为了去做一件“雕塑”而去忙于设计,过多地追求视觉上的刺激和经济价值,却枉顾其中的现实、历史与人文精神。
另外,笔者认为雕塑艺术应为时间的艺术。雕塑虽然具有三维立体性特征,属于空间的艺术,但是笔者认为雕塑艺术更应属于时间的艺术,它的价值将经由时间的磨砺而愈发耀眼。在时间平台上,设计更多的存在于单一的时态中,具有时效性、服务性。而雕塑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不论在现在,还是在过去,乃至在未来的时态中,均是成立的,均可以产生其价值需求。因此,雕塑艺术应去承载更多的人文思想,贴近社会生活,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例如,在环境雕塑中,我们既可以创作关于古人以及古人生活场景的雕塑作品,也可以旨在表现当下人的生活状态,还可以通过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去创作一些不曾存在、未曾发生的或是想象中的事物。这些作品放在某个环境中都是可以成立的,并且同样发挥着其应有的审美价值。而设计则不同,虽然设计师可以设计出“概念”的作品,例如概念车、概念手机、概念空间等,但是这些设计作品无一例外均应服务于当下人某种功能需求,这一点与雕塑非常不同。
所以说,虽然两者存在诸多不同,但是作为一个雕塑艺术家应以发展的眼光去应对雕塑与设计的关系,即雕塑在很多地方可以向设计学习,在作品中渗入设计的元素,最终更好地去完善作品。正如王受之教授将设计定义为将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过程。雕塑与设计属于平行的两个艺术门类,不存在孰轻孰重的比较。所有的艺术都是美的艺术,任何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都不能凌驾于另外一方之上。作为一个空间独立体,雕塑有着自己的“气场”,一件好的雕塑艺术作品,应该能够提升某个环境的品位和层次。例如,米开朗基罗为圣彼得教堂建造的雕塑作品――《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在艺术史上这些雕塑作品甚至比圣彼得教堂被予以更多注目。同样,文化、社会大环境更是雕塑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在教堂中创作一件弥勒佛肯定不合时宜。
纵观中国古代艺术,“雕塑”与“设计”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现了中国古代人生活的拴马桩,便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案例。从考察发现的拴马桩地理分布结构看,拴马桩所处方位均是马匹拥有量最多的区域。拴马桩柱头狮子、猴子等各种雕塑造型,在赋予拴马桩趣味与审美的同时,也使我们对于古代雕塑艺术和当时风俗民情的研究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同时,在某些方面,它也可以归入设计的范畴,因为它被创造出来的另一个重要目的便是拴马。这些拴马桩虽然已经失去了当年用来拴马的实用性,但作为雕塑艺术来讲,它依然大放光彩,成为雕塑与设计完美结合的一个绝佳诠释。
前文曾提到,雕塑艺术越来越“廉价化”,这种“廉价化”可能基于运用廉价材料不易保存的缘由,但更多的应来自其在未来时态中,是否依然能够体现其价值的思考――许多作品在出现后的二三十年甚至更短时间便已遗忘在人们的脑海中。雕塑艺术的时间性应该充分地体现在摒弃现实的眼前的经济价值体系,而追求更加广阔的、宏观的时间状态,应该能充分体现一个时代或是一个社会的某种状态,乃至缩小到艺术家个人的审美感受中,从而能够让更多的观众接受并去思考艺术的本质意义。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设计艺术在其本体语言的发展上,也更多地向绘画艺术、雕塑艺术不断地借鉴,在其实用性的基础上向更加的具有艺术性、精神性的表达上转变。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毕业作品展中的不少作品,便十分强调实验性与学院性的表达。这些作品摒弃了传统设计艺术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精神性,赢得了众人的好评。
事实上,中国的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十分短暂,可以说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门类。这决定雕塑艺术应在多个方面向其他艺术借鉴,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不过,笔者仍要坚持的一点就是,在借鉴其他艺术的同时,雕塑的本体语言仍为守望的要点,不能以发展的名义抛却自身的核心价值。这也是一门传统艺术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沉淀并保存下来的关键。时间终将使无数设计,在名利场逻辑中黯然隐退,却能给经典的雕塑作品冠以永恒的光辉。
注释:
1吕澎《塑造“时间的形状”――隋建国的艺术》[J].《荣宝斋》,2010(08)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40―67页
关键词:古代雕塑;浮雕;工艺美术;根雕艺术;
中图分类号:J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一、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
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
二、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
浮雕的空间构造可以是三维的立体形态,也可以兼备某种平面形态;既可以依附于某种载体,又可相对独立地存在。一般地说来,为适合特定视点的观赏需要或装饰需要,浮雕相对圆雕的突出特征是经形体压缩处理后的二维或平面特性。浮雕与圆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相对的平面性与立体性。它的空间形态是介于绘画所具有的二维虚拟空间与圆雕所具有的三维实体空间之间的所谓压缩空间。压缩空间限定了浮雕空间的自由发展,在平面背景的依托下,圆雕的实体感减弱了,而更多地采纳和利用绘画及透视学中的虚拟与错觉来达到表现目的。与圆雕相比,浮雕多按照绘画原则来处理空间和形体关系。但是,在反映审美意象这一中心追求上,浮雕和圆雕是完全一致,不同的手法形式所显示的只是某种外表特征。作为雕塑艺术的种类之一,浮雕首先表现出雕塑艺术的一般特征,即它的审美效果不但诉诸视觉而且涉及触觉。与此同时,它又能很好地发挥绘画艺术在构图、题材和空间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表现圆雕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和对象,譬如事件和人物的背景与环境、叙事情节的连续与转折、不同时空视角的自由切换、复杂多样事物的穿插和重叠等。平面上的雕凿与塑造,使浮雕可以综合雕塑与绘画的技术优势,保持手法上的多样性和多样化。二维空间中的透视缩减,陪衬主体形象的背景刻画或虚拟,使浮雕的塑造语言比之其它雕塑尤其是圆雕,具有更强的叙事性同时也不失一般雕塑的表现性。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随时展而发展,随社会进步而不断变化的,实用审美性浮雕也是如此,它肯定会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而得到更大的发展。现代艺术的发展,促使艺术形式日趋繁荣和丰富。相对独立的浮雕语言和形态的形成,为根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根雕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古代雕塑
在中国古代,绘画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视。雕塑始终由工匠从事,文人士大夫极少参与。早期绘画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从东汉晚期开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参与了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国家、社会及文化的统治者,自然也统治了绘画,使绘画地位高高凌驾在雕塑之上,并以其艺术观念影响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其绘画性表现为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都象绘画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异趣。后者体积感强,前者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强。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仍然没有立体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没有西方雕塑那么多明暗起伏的细微变化。中国雕塑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象人物画白描一般,再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勾线描稿,再雕而刻之。这样创作雕塑,带有绘画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今天我们欣赏根雕艺术也需要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点 。
四、观念综合型
关键词:城市环境;城市雕塑;抽象艺术
中图分类号:J3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214-01
现代城市雕塑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现代化文明城市的重要因素,美化环境的同时,提升了大家的审美品位与艺术修养,是提升市民精神文化修养的重要元素。现代城市雕塑设计风格以城市环境为背景,从文化内涵、人文地理、丰富的色彩、艺术语言的多样化,反映了城市环境的变化。本文就现代城市雕塑设计风格与形式进行分析,阐述现代城市雕塑艺术的魅力。
一、现代城市雕塑设计风格的多样化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环境艺术、城市环境中最具文化品质的构成要素之一,得到众多的建筑师、规划师、公共艺术家和政府决策者的高度重视。21 世纪,人们必将对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城市雕塑艺术风格开始多样化,这一过程伴随着文化的发展产生。西方艺术经历了现代与后现代,并影响到雕塑艺术的发展,雕塑从传统的写实转移到了抽象、意向、超现实、观念性雕塑等等多样化的艺术风格。现代科技的应用与雕塑材料的多样性,使现代城市雕塑丰富多彩,雕塑色彩的变化也更加时尚与现代,因此现代城市雕塑风格变得多样化并与现代化人文城市融为一体。
二、现代城市雕塑具象写实风格
中西方雕塑艺术传统以写实为主,现代城市雕塑写实风格依然重要,广泛应用于小型城市雕塑和园林景观灯设计中,如广场、绿地公园、步行街及各种公共场所。写实造型的现代城市雕塑圆满地再现了人类的美好生活和对理想的追求、对艺术的向往,是雕塑艺术对生活的再现,进一步增强了城市雕塑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一件好的标志性雕塑在设计时首先应该了解当地的人文精神, 结合地域文化,在艺术美观与精神含义上达到相同的高度。
三、现代抽象城市雕塑
抽象艺术的产生是现代艺术发展的结果,西方现代艺术从具象走到了抽象,并影响到了其它的艺术门类。抽象艺术是现代化的标志艺术,现代城市雕塑设计吸收了抽象艺术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为现代城市雕塑带来了新的情趣和新的艺术语言形式。位于青岛五四广场的著名雕塑《五月的风》就是抽象雕塑的代表,鲜艳的红色,抽象的螺旋上升,代表了城市的品味,提升了城市的档次。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艺术流派,如:把雕塑的造型简化到最基本的抽象状态,追求一种绝对统一的秩序美感和整体感,以使之与周围的环境空间融为一体。芝加哥联邦政府中心广场上坐落着一个由美国雕塑家亚历山大·考尔德创作的纯红色巨型雕塑《火烈鸟》,它形似一架弯下了吊臂的起重机模样,高达15.9 m,整个作品用钢板铆接而成,人们可以在它的身体下穿行。《火烈鸟》是以斜线和弧线来展现形体的,在整个造型中几乎没有一条垂直线和水平线,其庞大而又空灵的形体与周围的立柱形现代建筑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但是作品的线性造型又与建筑的直线感构成一种内在的联系,故又显得协调合拍,创造了一种富有生气的环境氛围。如《拱门》、《躺着的人》等,已成为美国城市景观的标志。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大胆的设想、野性的力量、牛仔的开拓精神。而野口勇的彩色抽象雕塑《红色立方体》,仿佛一颗在转动中被“定格”的大骰子,保留着它那“金鸡独立”的奇妙姿态,在四周的几十层高楼大厦的包围中。在由现代建筑群的直线织成的巨网笼罩之下,它的斜线和圆形孔洞显得那么的生动活泼,冲破了它所在的环境空间的压抑气氛。
四、现代城市雕塑的超现实风格与观念性风格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现代化城市雕塑风格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新的技术与材料的产生也促使城市雕塑风格的多样化,超现实表达形式展示了更加现代化的思维与观念,展示了人类现代的生活方式。极少主义、观念雕塑的城市雕塑作品以简洁凝练的艺术语言为雕塑的主体观念阐释和艺术表现形式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无论是小区建筑群或广场街区仍然存在着样式单调、风格雷同或与环境不协调等不足之处。城市现代雕塑的设计风格趋势是多样性的,不同的设计风格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要。现代城市雕塑设计应有包容性,应具有浓厚的人文背景和民族、地域特征,现代城市雕塑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赫伯特·里德.现代雕塑简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关键词:石雕艺术 陵墓石雕 艺术
一、雕塑艺术的特点
雕塑艺术是三维空间的艺术,是立体的艺术,有宽、有长、有深度,这是雕塑艺术最根本的特点。
(1)雕塑的根本特点是立体造型。即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某种形象和节律,达到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
(2)雕塑是“诗”,不适于叙事,只适于抒情,宜于象征,象诗一样要求概括集中,一以当十,以少胜多,集中、凝练,雕塑更接近于音乐和建筑。可以说雕塑是造型艺术中的诗。
(3)雕塑因其高度概括,往往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时代的标志。如美国“自由女神塑像”、前苏联“工农联盟雕像”。雕塑立于通衢大道,带有“强迫性”,使人非看不可。
(4)雕塑既是提高的艺术,又是普及的艺术;既是古老的艺术,又是现代化的艺术。
二、雕塑艺术的语言
(1)物质实体性的形体,以及因形体变化而造成的光影。
(2)具象与抽象。这主要是指表现手法,也就是雕塑作品表现的是否具体,以具体的形象雕塑来表达情感的具有具象性,反之,以注重形体动作来表达微妙的情感的,具有某种象征意味的,实际是比较概括的、抽象的表现,它只是给人一种韵律、一种调子、一种隐约的感情,这种更接近建筑和音乐的则是具有抽象的内涵。
(3)雕塑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圆雕和浮雕两种类型。它们是按所占空间和形象的突显程度而划分的。圆雕是形象凌空而且可从四面观赏的雕塑,它的形式特征表现为三维的以艺术为中心点的立体形象。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深浅不一、凹凸不平的不同形象的雕塑。它的形式特征是凹凸对比的半立体式半平面形象。除此之外,按照材料的不同,题材的不同、表现手法、风格等等的不同,雕塑还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式,但圆雕与浮雕是最常见的划分方式。
三、欣赏石雕艺术
欣赏雕塑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问题中展开:
1、雕塑艺术的体积
雕塑艺术是体积的艺术、体积的美、体积的感受,纸也有三维即长、宽、高,但没有体积的感觉。体积对于雕塑的重要性是从外表就能展现出来的,人们最直观的就能够看到一座雕塑的体积,这种美是任何人都能感受得到的,来自于雕塑本身的体积的语言,三维的感觉也是一种体积美得体现,雕塑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就来自于给人的这种空间美。
2、雕塑艺术的韵律
雕塑作品的艺术性并不仅仅在于具体的人或者事物的模仿,主要是通过雕塑作品所特有的体积的感觉给人们带来一种鼓舞,另外这种艺术感还给人们带来极强的韵律感和分量。欣赏一个雕塑作品最需要的就是通过体积的相互转变,形成这种韵律感,这是欣赏雕塑作品的最基本的语言。
3、雕塑艺术的影像
通常人们会感觉到,在黑夜看到雕塑的影子,给人很飘渺的感觉,令人印象深刻。这些特点在大庭广众下是很难被人发现到得,在静静的夜里,光线不会多变,可以看到雕塑立体的轮廓,这种影像会给我们更多的感受,因此雕塑在创作的时候也很注重这种影像。
4、雕塑艺术的主题
任何艺术都要有中心,有主次安排,关键的地方要明显地表现。绘画当中为了突出强调的部分,多用红色、白色等,就是素描也要用强烈的线条,明暗对比,来强调主要部分。雕塑不以颜色强调,而用体积组织雕塑的突出点。如米开朗琪罗《挣扎的奴隶》其冲击力的三角形体;埃及法老的头部;中国佛像手势的位置等均是如此。
雕塑艺术语言与绘画、摄影、建筑艺术语言有很多相同之处,概括如下。
教师:雕塑与绘画、摄影的区别在于,雕塑是在三度空间里用物质材料创造出实体形象,而绘画、摄影都是在二度空间里创造出平面形象。欣赏绘画和摄影只能用视觉感官去观察,而且观察的角度也受到局限。雕塑作品则不然,因为是立体形象,可以触摸,加上视觉感应,能够唤起欣赏者更多的艺术想象,产生独特的艺术审美效果。另外,由于雕塑作品的立体性,欣赏者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甚至可以结合周围的环境来一并欣赏,使雕塑作品更富有生动、逼真的艺术魅力。雕塑作品的凝练与集中和它的概括性,是其与建筑艺术区别的最显著特征之一。
雕塑艺术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联系非常密切,这方面应引起重视。
雕塑作品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是我们对雕塑艺术欣赏要特殊注意的重要问题。这里以中国雕塑加以阐释。
四、陵墓石雕
陵墓雕刻:是指陵墓建筑中的雕塑部分。陵墓建筑分为地面和地下两部分。分布于地面的为了配合地面建筑而制作的石雕和石刻比较常见,这种位于地面的石雕往往规模也比较大,气势恢宏。而地下的石雕,是位于墓室内部的石刻和石雕,主要是以浮雕的形式出现,像有一些石画像,画像砖等等。
陵园石雕有两个主要的特点:首先,陵园的石雕一般都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带有其特殊的寓意,服从于陵墓整体的思想氛围;其次,陵园的石雕多是神化的形象,或者是理想化的。
陵园石雕按照题材分的话可以分成仪卫性和纪念性两类。仪卫性题材的石雕都是按照一定的礼仪来设计的,通常是有些神兽,华表等等。而纪念性的石雕一般是为了纪念已经过世的人而修建的。例如,唐太宗昭陵墓前,雕刻其生前有战功的六匹爱马浮雕,即著名的“昭陵六骏”。为它们雕刻的高浮雕高1.7米,宽2米以上,其形体略小于真马,有的昂首立姿,有的慢步行走,有的快速奔驰,着重体现马的勇敢、驯良的特性和充满生命力的蓬勃精神。在雕刻手法上严谨写实,刀法简练,结构准确,比例合适,形体浑厚,富有立体感,整体效果概括简明,极为生动传神,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使其享有盛名。国外也有类似的陵园雕塑。例如梅迪奇陵墓雕像《夜》,大理石雕像,米开朗基罗为梅迪奇家族的陵墓所作。佛罗伦萨巨头梅迪奇家族的陵墓位于圣洛伦佐教堂的一座小礼拜堂内,断断续续地前后施工长达15年之久。米开朗基罗为这座陵墓制作了几尊著名的雕像,成为他创作盛期最后阶段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尼摩尔公爵朱利亚诺·美第奇陵墓前的一对男女人体雕像《昼》与《夜》和乌尔比诺公爵洛伦佐·梅迪奇陵墓前的一对男女人体雕像《暮》与《晨》,这是脱胎于古代河神的四件象征性雕刻。《夜》是一个身材优美的女性,但身体的肌肉松弛而无力,她右手抱着头,正在深深地沉睡着,脚下的猫头鹰象征着黑夜的降临,枕后的面具则象征着恶梦缠身,她似乎已经精疲力尽,只有在梦境中才能得到安宁。
参考文献:
[1] 杨先谟. 水族石雕艺术初探(续)[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2] 蒋定文. 现代艺术墓碑设计漫谈[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3)
[3] 吕墩墩. 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特别研究艺术家个体的当代艺术文献展[J]. 美术文献. 2012(03)
[4] 程一峰. 雕塑制作经验与雕塑创作[J]. 美术向导. 2012(02)
[5] 刘园. 第二次绽放[J]. 中华手工. 2012(07)
[6] 肖宇窗. 大足石窟的文化取向[J]. 美术观察. 2012(06)
关键词:雕塑;差异;中西方艺术
中图分类号:J301 文献标识码:A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东方与西方文明各自绽放出不同的灿烂火花,虽然两方在社会制度上起源相同,都经过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受到相似的经济基础的制约,但是在另一些方面由于地域人文等造成的长期来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地方特色的差异,故风格各异。这在雕刻艺术上显现的更为明显。
1 题材差异
中国是农耕民族的代表,它的艺术讲究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对自然景物,植物,动物,器物的刻画描述讲究飘逸,灵动而神在。早期的作品如《四羊方尊》、《莲鹤方壶》便是代表作。而后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菩萨,佛,众神灵成为人类膜拜雕刻的对象,这些雕塑为了追求神秘庄严之感常常体积庞大,耗工量巨大,如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此外也有大量庙宇雕塑,此外在墓地文化下形成了达官贵人大兴建造陵园和奢侈品陪葬,由此兴起了墓地雕塑文化系统,如秦始皇兵马俑。还有建筑雕塑,卢沟桥等。
与此相对希望是以基督教教义等宗教为核心的商业性文化,他们的相对善于冒险和果敢,想象力充沛富于浪漫气息,对外界充满挑战和接触的欲望,这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艺术主题和艺术手段,比如,西方雕塑之对象往往是神话和故事中的人物,他们有着人的外表和神的能力,身材健美,气质勇敢,神态各异,对其崇拜其实是反映了对人类本身感官的关注,如神貌美的外表,弱点,欲望,局限,性情中的嫉妒,宽容,贪婪,懒惰,人物关系中的父子,夫妻,姐妹,母女等,即更加放大了的人的描述。
2 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作为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西方雕塑强调空间性,主要体现在对光影等物理技术和效果的运用。关照雕塑本体的线条突出,对背景物品的辅助作用不甚突出,这样做的优点是作品独立状况较好,对雕塑感官状况的强调较全方位,所以也有人说将人体雕塑称为空间艺术是十分恰当的。20世纪以前西方雕塑更加强调将立体空间感作为雕塑的必要审美原则。对此艺术家的审美标准还是比较统一的。
中国美学突出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艺术家们共同追求着那种“天地浑溶一气,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以似之”的境界,营造着“往不复,天地际也”的独特空间。北京天坛的圜丘面对着一片虚空的天穹,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反映出中国人与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时空互渗的空间意识。因而中国的雕塑往往不是以孤立的实体出现的,而是尽可能采用“借景”、“虚实”等种种方式,以求与自然景象合为一体。
中国文化中对写意的重视造成中国的艺术作品对于真实性,逼真性问题的忽视,而更加注重传神灵动。这种情况的发生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国的雕塑常常为了实用性建筑做陪衬,不需要自成个体,另外中国人对艺术的理解常常有着温和自然的情感,不需要展现一种人类肉体感官性的特点。为此,雕塑作品的艺术价值常常体现在活灵活现,灵韵飘动之感,大部分材料来源并不追求数据上的准确。如对龙的刻画,生肖,历代帝王常常有着宽阔,翘眼角,留须等相似的表达手法,而与之相近的剪纸艺术代代相传,到后来这些艺术者虽然能够剪出生动的老虎,却从未见过老虎。
西方不同,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有一段时间强调艺术家作为模仿者对于艺术作品的处理,属于注重还原真实性的一类。众多学者呼应亚里士多德对于艺术的理解,反对将艺术看做是一个创造思想和形象的过程,更偏重于描述还原真实事物和现象,因此在视觉,听觉上注重真实,即倾向于“像真的一样”而非创造了从未出现的“幻象”。
3 造型手法的差异
线条作为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方和西方都得到了重视,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西方注意为实际雕塑服务,讲求刻画性,黑格尔认为通过一个人对线条的把握能力就能反映出他的实际绘画水平,安格尔崇尚简洁大方的线条艺术,这些都说明了艺术家对于线条的重视程度。而在圆雕艺术中线条的能量融合在了整体效果当中,雕塑家对线条的期待转化为了对体积,表现效果的期待,所以线条为整体服务。米开朗基罗曾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即使从山上滚下去也不应有一处磨损。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都来自于原始实用美术,从彩陶时代起,绘塑便相互补充,紧密结合。中国雕塑不仅吸收了绘画的线条色彩的特点,而且还习惯在雕塑上绘色描线。中国古代长期绘塑不分家,而且对绘画更为重视,因而雕塑具有了明显的绘画性。这种绘画性导致中国雕塑区别于西方雕塑追求团块和体积,因而是线条在雕塑中发挥重要的造型辅助作用。
另外,我国古代的雕塑强调色彩,属于彩绘与雕刻技艺的结合品。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战国的随葬木俑、汉代的画像砖石,唐宋的“影壁”形式,无不是塑绘与雕绘相结合的产物。晋唐以来的佛教塑像更具有绘画的风貌,莫高窟盛唐时期的彩绘菩萨,设色浓艳华美,体态雍容华贵,生动的表现出盛唐时期的贵族妇女的风度神韵,这种艺术效果充分显示了中国雕塑家的创造才能和民族特色。这与西方雕塑很少设色区别也很大。在这方面,西方雕塑与其它门类艺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以及各自独立的表现方法。从古希腊时代直到20世纪之前,西方雕塑作品很少有设色者,中间仅18世纪法国“洛可可”风格产生时,出现一丛敷彩的建筑装饰雕像,以适应王室贵族的审美趣味和感观享受。
4 材料的差异
雕塑是使用真材实料来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材料不仅有坚硬的质地,而且也能像色彩一样借物传情,发挥和延伸设计者的思想。如花岗石的坚硬能使人产生出坚如磐石之感;大理石的洁白能使人产生出纯洁无暇之感等等。罗丹的作品大家都熟知,在他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彭湃的激情。他那双天才的手用泥土塑造的肌肤下似乎流动着生命的血液,假使没有以能保留住作者手印的青铜来铸造,那么可想而知我们将无法欣赏到这动人的一幕。
在雕塑材料的使用上,中国雕塑较之西方尤为丰富,如土、木、石、玉、铜等等,其中以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土木居多。从仰韶文化的人像陶塑到长沙汉墓中的彩绘木俑;从秦陵兵马俑到唐代木雕迦叶像,从敦煌莫高窟的彩塑菩萨到明清时代的小品雕刻,皆体现出中国人对土木的依赖性和亲切感。西方由于工商文明的发展而较早地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在雕刻材料的选择上也较早地扬弃了土和木的利用,在雕刻材料的选择上创造了以石雕为主流的雕塑艺术史。
结语
中西方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特征,决定了西方艺术的注重写实性与而中国艺术崇尚写意性的两种不同审美取向;同时在造型手法和材料等运用上也造就不同层度的差别与异同。中西雕塑艺术虽有风格特征之别,但无优劣高低之分,以上只是对各自风格与观点的评述,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雕塑这一艺术领域的奇葩。
参考文献
1 现代主义时期形式与观念的改变
装置艺术使材料与传统雕塑对接,而它的发展却是从平面绘画而来——现代之前的画家们普遍更注重对绘画本身的探索——也就是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绘画理论——自我批判,形式简化,回归艺术本体。但是1961年斯特拉一幅空白的画布作品的出现使得格林伯格的理论以悖论收场。而极少主义艺术家的出现,则引发了格林伯格理论体系的崩溃。反对艺术的自律和不需要观众的局面。从平面到空间,打破了格林伯格的艺术与非艺术的临界点,将“物”从二维空间转移到三维空间,创造剧场感,便需要观众亲临的体验。
被飞苹果在《新艺术经典》中分类为装置艺术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Serra)的一系列金属作品非常成功地改变了作品体验者对空间的理解。塞勒说:“我所感兴趣的是,通过构建空间,有助于得到我们究竟是谁的体验,以此为我们大家提供机会成为有别于自身的人。”这句话中透露了一些讯息:艺术家做艺术作品的目的,是在提出问题,而受众不仅是自己,而还至少包括和自己同时代的,共同感知世界的人们。在他艺术创作生涯的前期,他的雕塑作品还停留在对材料质地的关注上。在“艺术的终结”发生后,查德·塞勒的作品有了变化——“我发现物体在空间移动的概念非常重要。”这里说的物体就是体验者,这种体验者参与的必要性被艺术家所重视。“我决定拓展空间的延续性。你必须围绕作品行走才能看清它。”通过查德·塞勒的这句描述,我们就不难理解他那件著名的雕塑作品《扭矩的螺旋造型》如何被创作出来了。“他们不断走进去观看。我想这些椭圆雕塑给他们提供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在自然界和建筑艺术里都没有。这是全新的体验,而他们就是想弄明白这究竟是怎样的体验。”这件让所有体验者大吃一惊的雕塑作品,也完成了塞勒对“体验”的要求。
现成品的使用,材料角度也是对现代艺术的一个拓展,杜尚告诉我们小便池也可以放在美术馆,用现成品直接表达对传统艺术的反叛。他提出“真正的艺术是大脑的艺术”、不必“局限在画布上”。在他引起争议的同时也让当时的艺术家们开始反思。装置艺术的出现、博伊斯的“社会雕塑”理论,都让雕塑家对创作产生了自省——艺术不可遏制地打破传统,模糊了类别和界限——如果除开三维体量概念的、可触摸的的架上雕塑、景观雕塑,当不可触摸的行为、影像、气味……都被囊括为雕塑的时候,如此剧烈的艺术形式的突破,对于雕塑家来说是机遇,亦是挑战。另外,雕塑家们开始重点关注作品的现场,这也是新形势下对艺术表达方式的探索。
2 当下再也没有界限的形式
在艺术的形式并无明确界限的当下,创作所使用的材料早已不再是问题。而如何使用材料、如何呈现给作品的体验者、如何表达艺术家的艺术观念,才是重要的问题。
当今创作的手法和材料已经丰富得让作品体验者们大为惊叹。这依赖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让当今的人们实现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比如2009年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中展出的《会说话的蒙娜丽莎》,这件视觉作品采用了全息影像技术、3D与语音互动技术,这些技术让体验者们不仅看到了这幅“活着”的世界名画,与蒙娜丽莎进行互动,甚至听到了蒙娜丽莎本人的声音(由科学家们根据面部骨骼的分析而得到),与她进行对话。新的技术为人类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当下,科技非常有力地支持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然而艺术的方式不同于科学的方式。科学让人最大限度地打开思维,体验世界。而艺术则是在精神上唤醒体验者。比如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艺术家博丹诺特·斯迈尔德斯(Berndnaut Smildeas)的作品“云”。这位艺术家利用自己发明的烟雾机,将室内空气中的水汽凝聚起来,再辅以特殊的照明效果,制造出室内的“雨云”。他称:“我想象自己进入一个空旷的古典博物馆中,里面什么也没有,除了漂浮在室内的雨云。我想让这个场面变得更清晰,并由此获得灵感。”
雕塑逐渐失去了传统概念中空间与体量的衡量标准,也不能以架上或架下来界定作品的形式,甚至在艺术创作的当代,我们直接模糊了雕塑和绘画、装置、建筑、环境、气味、声音……之间的明确分界。雕塑这一明确概念在当下已不复存在,采用跨界、开放的态度迎引进其它学科的进入。而这种现状带给艺术家们当下及未来更多更广阔的创作自由。
参考文献
[1]《现场:殷双喜艺术批评文集》[第1版] 殷双喜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6年
关键词:雕塑教学;理念;培养
中图分类号:J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227-01
一、中国雕塑教育的现状
1.中国式雕塑教育。雕塑是为我们日常所熟知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雕塑教育我们更是从小就对其有所接触,泥塑,木工等基础的雕塑技艺在我们美术课上成为老师与学生共同交流的平台,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而我们应该承认的是,在中国过去几千年雕塑艺术在师承传授方面未曾有过规模化、系统化即学院式教学体制,有很多东西停留在“经验”水平上,没有较完整系统理论,本世纪初才有一批批有志者远涉重洋去学习西方雕塑艺术及引进西方教学模式,过于“西式”的教学模式既带来了新血液,但随之而来的也是本民族的雕塑教学迷失了自己的特色。在当今世界文化竞争、艺术发展异彩纷呈的形式下,我们反倒对本民族优秀的艺术形式了解和研究得不够,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重视与发展。作为教学,如果这样一代一代下去,我们民族教学体系的建设就难以被重视,我们民族自己的雕塑艺术传统就得不到继承、发扬、发展和光大,最终将会过度的同西方化而取消了自己的意识。
2.中国式学院教育。我国目前有几十所专门的艺术院校设有雕塑系或者雕塑专业,但是我们纵览一下,就会发现这几十所的艺术院校的雕塑教学总体来看都是一个模式,更为突出、甚至严重的问题就是都仍然采取着单一的西方造型手法和西方的教学体系。现中国大多学院采取了以学习西方古典雕塑的技巧、语言和表现方式的教学方法,更加倾向于视觉审美。亦或是通过各种方式,接受西方现代雕塑的资讯,从事形式语言的探讨,强调雕塑的自身造型规律和语言,进行抽象、半抽象的实验,进行新材料的尝试。当然,在这之中也有部分学院注重了民族艺术的理念,比如西安美院雕塑系就把研究学习民族优秀雕塑遗产并逐渐建立民族特色的雕塑教学体系列为长远目标,这是一种自觉的文化选择,在中国引进了西方现代主义雕塑体系之后,一部分雕塑家在接受西方现代主义雕塑影响的同时,自觉将它们与中国传统的、民间的雕塑进行嫁接和融合,希望完成民族雕塑的现代转化。只有民族才是世界的,中国的雕塑教育要学会从民族艺术的基础上衍生,与世界的多元化艺术相融合,共求发展。
二、中西雕塑艺术风格
1.中国雕塑。在中国古代其实是很少纯粹的艺术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中国古代的雕塑作品受到当时的社会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的影响甚大。中国远古时期重视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才能,并且以此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一类是建筑装饰,如大型陵墓或者皇宫的修建里的装饰雕刻及各种雕塑成品。
2.西方雕塑。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在西方,“摹仿说”的艺术思想指引了古典写实主义的艺术发展道路,也带领其写实主义造型手法的古典雕塑艺术达到高峰,创造像古希腊的、古罗马、文艺复兴以致19、20世纪写实雕塑的灿烂辉煌,出现了无数雕塑大师,留下了大量优秀的写实性雕刻艺术遗产。
三、在雕塑教学中艺术理念融合
1.艺术理念融合。世界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站在高山上和坐在草原上看到的事物千差万别,每个人对于艺术的理解也是大相径庭,梵高的星空绚丽又神秘,达芬奇对刻画人物细腻入微,毕加索的自画像疯狂又激烈。它们都是公认的世界艺术,不管作者感受也好,怎样理解也罢,但对美的诠释无疑是他们创造艺术最核心的部分。中西方的艺术理念纵然有许多不同之处,但美的表达和欣赏却是它们都完成了的。何为“雕塑”?就是将无形的东西加上自己的主观意愿最终以实体的方式呈现出来,那里包含了你的思想,你的语言,没有情感的雕塑作品与坚实的铁块,山上的石头没有任何区别。
2.培养艺术理念。在学习培养艺术理念时,我们首先要打破原有观念的认同,在学习中要不只从民族的角度也更要从世界的角度去看待艺术的发展,在雕塑教学中采用中西观念结合的方式,不过分的夸大西式教育的有益条件,善于引导学生发现不同风格的艺术之美,同时重视民族艺术的学习和吸收,强化造型和材料技能训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材料,深化艺术思想和观念表达,展开并实施实验性探索,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力。
四、结语
从本文中我们了解到中西方不同的艺术理念,也明白了中国现有的雕塑教育中所存在的狭隘之处及如何来看待并解决这一问题。历史的发展就是不断的综合,唯有坚持自我的发展并积极的吸收外来的理念,艺术才会越来越丰富多彩。眼界的开阔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世界更多的美。
关键词:雕塑;单纯;伟大
中图分类号:J305文献标识码:A
古希腊是欧洲古代文化艺术的发源地,希腊文化在哲学、文学、特别是在艺术方面的成就对后来欧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深远的影响,其中希腊雕塑更可谓是希腊文化的光辉代表和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典范。德国18世纪著名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在他的《关于在绘画和雕塑中模仿希腊作品的意见》中对希腊雕塑作出了总结性评价:“希腊杰作具有一种普遍和主要的特点,这便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正如海水表面波涛汹涌,但深处总是静止一样,希腊艺术家所塑造的形象,在一切剧烈的情感中都表现出一种伟大和平衡的心灵。”几乎没有一个艺术家不惊叹古希腊雕塑的伟大深邃与精妙。它离我们的现代文明越久远越散发出夺目的光芒, 他至今“仍然能够给我们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古希腊雕塑的萌芽期
希腊地处地中海沿岸,海湾曲折,土地贫瘠,居民大都从事商业和外出殖民。那里风和日丽,气候温和,使希腊人自小养成了活泼快乐的本性。随着希腊人民居住地域的扩大与东方贸易、文化交往的发达古希腊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文化建设初具规模。文化的普及和发达,给希腊雕塑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荷马的史诗、阿里斯托芬的戏剧、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等人对美的哲学探讨等。
一般认为希腊雕塑其题材大多源于神话传说及体育竞技等。
神话传说使雕塑艺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希腊人信仰多神论,认为神与人有着同样的属性, 同样的身体。神就是人最完美的体现,这是希腊宗教神话的最大特色。并以现实的物质条件来想象虚幻的世界, 而建筑和雕刻则是最好的手段。因而在艺术的具体表现中, 则以社会上起初的人为榜样,典范式的真人就是神灵的标准,如《雅典娜》、《命运三女神》等大量的神话故事依然如此。“美神”维纳斯就是一个神化了的美少女,还有“酒神”、“战神”等,无不是完美的男女人体,他们健壮优美,这也与当时希腊民族崇尚体育、运动的风俗分不开的。这种自然性和现实性的艺术风格延续到文化历史上和各个时期。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希腊神话不是希腊文化的武库,而是希腊的土壤。”这样对客观“真”的追求,也是美学思想在希腊雕刻艺术中得到完美健康的发展之根本。
希腊的体育竞赛最初也是与祭神、敬神有关,国家城邦的形成使参加比赛的人很多,体育开展十分普及。著名于世的奥运会皆以强壮的男性参赛闻名, 以展现身体的矫健和肌肉的刚强为自豪,并演进为当时的优秀运动员塑像的习俗。这些雕像安置在希腊最神圣的地方,供全体人民欣赏和瞻仰,是同神一样的圣物。 战争需要强壮的身体, 希腊人为胜利者建立纪念性的雕像, 导致了希腊雕塑对人体自然美的讴歌与塑造技巧的逐步提高。
这一切有机的因素铸成了古希腊雕刻美学思想的柱石, 使雕塑艺术达到人类文明的顶峰。其题材和表现手法也开始多样化,不仅有神明和运动员,还有骑士、战斗者、侍者、青年男女雕像及人像等。总之,其内容越来越丰富。
二、古希腊雕塑的发展、繁荣、衰落期
古希腊雕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古风时代、古典时代、希腊化时代。
古希腊雕塑一直沿续着现实主义道路向着艺术的殿堂循序渐进。从古风时代初期《萨维斯女雕像》、《贵妇》、《科尔》等作品中不难看出, 这时期的人体雕塑动态显得板正、严肃、几何化简朴, 曲线的微妙, 空间分布匀称, 表面光滑, 方肩和一脚向前的特点。随着艺术的发展, 又有了新的变化, 脚向前迈了出来,手也离开了身体, 腰间有了空隙, 眼睛张开, 姿态显得生动, 如《保狄奥斯》、《阿波罗》等雕塑, 它反映了早期希腊艺术家颇有特色的现实美学观念。古风中期雕塑艺术快步进入了写实阶段, 如《力神海克力斯》、《克狄奥斯》等。此时希腊艺术家追求对象骨骼和肌肉结构的刻化, 不仅结构严谨, 而且作品有一种相当的厚度, 衣纹处理较自然写实, 模仿自然的写实与理想化相结合的造型艺术的美学思想初露锋芒。 到了古风后期,雕塑中的人像、神像的嘴向上都具有微笑表情,被称作古风的微笑, 就连倒下的战士也不例外。雕塑人体姿势的表现更趋向丰富和自然, 优美的人体曲线冲破古朴观念, 从定型化的传统束缚中逐渐解脱出来预示着古典时代的到来。
古典时代早期的雕塑比较有特色,有静止站立和运动的雕像。站立的雕像中,较有特色的是奥林匹亚宙斯神庙上的阿波罗像。雕像采用一条腿支撑全身重量,又通过尺寸、比例的巧妙处理,使它具有了完美的平衡,显出肃穆的雄伟。运动的雕像当属米隆的《掷铁饼者》,雕塑大师米隆把握瞬间动势,理解人体肌肉的变化,把运动中一连串的动作准确地浓缩到一个简单的典型的姿态中,使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形式和内容得到了最佳的结合,达到高度的统一,把瞬间凝为永恒。米隆的学生菲迪亚斯是古希腊最伟大的雕塑家,他的名字几乎就是希腊艺术的象征。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达到了顶点,其技艺也炉火纯青。他最大的成就就是主持了雅典卫城的修建,领导了卫城主体建筑著名的帕特农神庙的全部雕刻。 他潜心设计的长525 英尺的模浮雕饰带, 描写的是天国一行列向雅典女神朝贡的情景, 360 多个人物和200 多头马牛羊, 声势浩大, 构图别具匠心, 无论人物中男女老幼, 着衣和, 成群或单一人, 皆互相照应, 曲折变幻, 丝毫没有零乱和重复的感觉, 构成一幅线条优美、节奏明快、统一协调的绚丽图卷, 它是雕塑艺术中的史诗之作, 是现实主义与理想美相结合的艺术典范, 体现了古希腊雕刻美学思想的精髓: 即忠于自然, 又净化自然, 来自自然, 又高于自然, 充分发挥了想象力, 表现出崇高的艺术理想和美学风尚。神庙内部高达11米的雅典娜女神也是菲迪亚斯的作品,整个雕像让人体会到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这一时期的雕塑,开始体现人体各部分比例的协调。著名雕塑家波利克莱特斯的《法则》一书专论人体比例关系,指出头长是身长的七分之一,并以自己的作品《持矛者》加以论证。公元前4世纪,希腊社会内忧外患,城邦之间战争不断,人们开始关注人性,雕塑家也开始表现人的内心活动和人的感情。在雕刻上菲迪亚斯的“崇高样式”转变为雅典人雕塑大师普拉克西列特斯所造“优美的样式”,他提倡平缓的“S”造型,取代了波利克莱特斯的人体比例的法则,成为这一时代作品的特征。他的作品《尼多斯的维纳斯》,被后人当神的典范。
之后,进入希腊化时代,重神和英雄史诗的空想观念被扬弃了, 产生与前代不同的现实主义艺术岁月和格调.,表现强烈的人的个性,优美典雅或愤懑绝望的作品都大量出现。优美柔和的作品,如萨摩屈拉克的《胜利女神》,是一座纪念公元前306年击败埃及统治者的纪念性雕塑,石基被雕成船首状,女神挺立船头,吹响胜利的号角,两翼张开,被风吹起的每一个皱摺都表达了一种欢乐的情绪。崇高和优美的样式在这一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又如享有盛名的雕像《米罗岛的维纳斯》,女神从脚到膝,从腰到头顶的的运动形成和谐统一,腿上的服装绉结沉重厚实,与上半身形成鲜明的对比, 形象高度完美,带来了无限的美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垂死的高卢人》,《杀妻后自刎的高卢人》和《拉奥孔》,表现强烈对比中骚动不安的情绪或痛苦的表情。悲壮的雕塑《拉奥孔》, 是一座具有金字塔式构图, 既稳重又有变化的群雕, 作者以娴熟的技法表现拉奥孔祭司, 因他警告人民不要把希腊人留下的木马拉进城里而得罪众神, 神派巨蟒把拉奥孔父子3 人缠死的情景. 这是人与神的激烈冲突, 拉奥孔父子在绝望中挣扎, 呼喊及其痛苦的表情, 扭曲的肌肉,紧张不安的姿态,两个男孩子浓烈的希腊风格的塑像, 具有不可言传的悲壮的美感, 体现崇高美的风尚, 是前所未有的,它为世界雕塑史揭开了表现悲剧性群雕的序幕。
古希腊雕塑艺术到希腊化时代已走向了终点,被罗马艺术取代,艺术有了新的发展。
三、古希腊雕塑的特征及艺术魅力
从古风时期到希腊化时代,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希腊雕塑的每件作品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文明建设增添了夺目的光彩。它遵循着模仿自然与理想化结合的现实主义的艺术法则,贯穿着一条现实主义的美学思想。古风初期雕塑的理想化、程式化、正面律;到古风中期逐步摆脱程式化、正面律,进一步写实和理想化结合;继而发展到古风后期现实主义理想美,雕塑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形成古拙的微笑;到了古典时代雕塑人体更加庄重、含蓄和内在,富有诗意和艺术感彩,表现出古希腊民族的自信、尊严和力量;进入希腊化时期,社会的骚动造成雕塑崇高的悲壮的理想美,高超的技巧,对人类对自身自然美的崇高揭示,给后代留下万极为丰富的塑造艺术语言。
[关键词]雕塑材料 现代 观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82-01
一、传统雕塑材料
雕塑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的表现手法区别于其他艺术,主要凭借三维空间表达其观念,在此前提之下,使雕塑的材料更为丰富化,并更具有可研究性。纵观雕塑的历史长河,我们可以看出,雕塑材料的发展和人类材料的革新是息息相关的。从历史中的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时期到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从原始社会——玉器时期到奴隶社会时期——青铜器,从封建社会时期——铁器,直到当代,技术革命的创造和社会科学的进步,使其产生了大量化工材料,在现今社会,新科学、新技术、新观念、新材料的不断丰富,同时也赋予雕塑创作者形式多样的表现方法。
二、现代雕塑对材料的创新
以20世纪的法国艺术家毕加索为先河,雕塑家们开始运用多种材料来探索雕塑的各种表现形式,其中初期的现代主义对当代的雕塑最为卓越的贡献就是“拼贴”和“现成品”的理念。“现成品”同样也可以成为雕塑家手中的材料。因此又产生了一种新的雕塑形式,并成为了雕塑史上一个重大的拐点。随后,在一次伦敦艺术展览会中,《裹着裘皮的咖啡具》极其引人瞩目,这件作品在当时成为超现实主义艺术的代名词。
在此之后,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中又出现如复制、挪用及借用等手法,而正是这种新观念、新手法的出现,导致了人们对以往的审美观念产生质疑,也使当代艺术家对材料及其不同的表现形式愈来愈重视。
那么,是哪些因素促成了雕塑材料的转变呢?
(一)社会背景及新材料的出现
影响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无论亚洲还是欧洲,古代艺术中会更倾向于抒情、纪实,这也可能是农业文明与自然环境的亲近,使人在其中较为悠闲的缘故。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迅猛发展,使得像合成材料、钢筋混凝土等材料被大量运用到生活中。
(二)艺术自身发展的要求
艺术的自身发展包括观念的变化以及形式的创造。对雕塑而言,突破和创新是从来没有停止过的。一直以来,我们在艺术创作中所使用的雕塑材料媒介,可分为不同的形式,如:陶瓷、蜡像、石雕、木雕等。在同一种材料下,使用不同的技巧与制作手法,又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例如陶瓷,既能制作出瓶罐器皿,又能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动物与人物形象。这种与众不同的效果,极大程度上揭示了材料潜在的性格和丰富的表现力,这便使物质和技术上的积极准备对雕塑材料的转变做了充分的铺垫。
纵观雕塑材料的发展史,不难看出,不论哪种艺术材料的发明、应用和发展,都预示着新的艺术语言的诞生,也都表明着人类对艺术材料旧观念的改变。
(三)生活节奏的加快改变审美接受能力
随着计算机的诞生与普及,使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步入大信息时代,从而使生活的节奏飞速加快。互联网使全球变为一个地球村,人们无时不刻地都能接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人类的思维方式以及心态变得与从前大相径庭,随之而来的是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发生了改变,已经不是细水长流式的慢慢品味,而是追求即时的愉悦和感官上的刺激,从而纾解了人们的生活压力。
(四)现代及后现代艺术观念思潮的影响
现代艺术是20世纪以来主要的艺术形态。随着西方社会步入到现代文明时期,出现了近代艺术与古典艺术两个完全不同形式的现代艺术。
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以美国为中心的后现代艺术已经风靡世界,成为全球性的艺术潮流。纵观这些艺术现象,我们明显感受到后现代艺术的价值观。所以,现代艺术与具有反叛的后现代艺术相融合,便出现了传递信息与表达思想的新方法。
三、雕塑造型中材料功能转变的现实意义和影响
(一)拓宽了材料媒介的范围
雕塑作品表现力度的提升归功于材料功能的转变与更宽广范畴的材料媒介的应用。雕塑创作中材料媒介的选择变得空前的综合和宽泛。雕塑者们为了要求造型的内在必要性,同时也可以使用多种完全不同的材料。所使用的材料既有传统雕塑材料,还包括如反光金属、蜡、玻璃、塑胶、电、绘画颜料等。
(二)对人类审美观念的影响
当今,人类进行艺术创作无时不刻地使用着材料,而现代在材料的使用方式上产生了重大的观念性改变。它与之前的艺术创作最大的区别在于创作手法愈发自由,材料的选择愈发广泛,所表现的主旨也囊括了各个领域,表现了观念性的特点。
从审美接受方面来看,体现为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当中的传播与其被社会所接受的这样一个动态循环的运动过程,在艺术活动中,审美接受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雕塑材料的转变,导致了雕塑家对艺术审美和艺术创作的观念产生改变,而艺术创作本身的改变会对社会接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所关注的社会主题与审美观念的变化,可以为艺术的不断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关键词:公共艺术;现代陶艺雕塑;审美内涵;文化品位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042-01
公共艺术的概念是来自英语单词中的“Public Act”一词,这是一个由“公共”与“艺术”连接起来的复合词。广义的公共艺术,指设置在公共空间中一切艺术品和艺术美化活动,可包括影视、网络、表演、音乐、节庆活动等;狭义的公共艺术,指设置在公共空间中的视觉艺术。在现实中,一切位于公共环境中的永久性或临时性的艺术陈列、经过美化的公共环境和艺术活动,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它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态及丰富的意象,为现代陶艺雕塑的融入敞开了大门。
现代陶艺雕塑是一门古老而现代、独特的造型艺术。置于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艺雕塑作品,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展现当代城市的风貌与特色,成为一个城市居民的骄傲,是城市文化品位与外来人们视觉的导入点。现代陶艺雕塑的特殊性表现在以陶土为材料的材质审美效应上,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经过艺术家的系列加工而创造出的现代陶艺雕塑形象,是它形成自己特殊的面貌和人性的天然亲切感。在进行艺术塑造的同时,还须介入相应的成型、施釉、烧成等因素,并使这些因素同陶艺雕塑造型的审美表现结合起来,成为完美形象的必要成分,促成现代陶艺雕塑与人的创造灵性的完美结合,从而拥有与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融合的交点。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得有其自己独特的品位且不断创新,才可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永久不衰。现代陶艺雕塑家更应如此,既要注意材质美的展示,又要结合时代的气息与心灵的感受相一致,形成陶艺雕塑的个性化和时代化。融入到公共艺术的现代陶艺具有审美性、文化性、社会性和持久性。劳申伯格曾经说过一句话“共享不同――世界如此亲切”,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文化上某些方面的趋同倾向难以避免。现代陶艺雕塑的精神核心凝聚了古老的民族文化和特有的地域文化,同时又接受着现代艺术的熏陶,表达着鲜明的地域文化性,抑制着统一。现代陶艺雕塑的思想观念和创作方法都体现了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精神与态度,它的艺术形式体现了对社会人文的关怀。现代陶艺雕塑融入城市公共艺术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借助陶瓷材料来完善总体设计和创作的。固然是陶瓷材料运用在公共艺术作品上的优越条件,但是相对地陶瓷材质也有其明显的缺点,与传统陶瓷一样,受材料、工艺和场所的限制,所以,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少不了关注这些因素。陶瓷的易碎性是陶瓷特性之一,陶艺雕塑作品受到坚硬物体的碰撞易碎,而现代陶艺融入公共艺术领域,在公共场所这种易碎性成为一种安全的隐患。如:在城市的街道上,陶瓷制作的路灯杆,也可以赋予其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内涵,让城市充满朝气和活力。但是,当瓷灯杆受外界因素破碎后,碎片散落一地,给行走在街道上的路人带来不安全的因素。其二,室外的大型和复杂陶艺的缺陷,很难一次性整体成型,一般采用分割组合的方式,先将这些不等的小块按照图形规律分别施上不同的釉色再入窑经1250℃烧制。但同时会有明显的缺陷。例如:陶瓷材料会因高温烧成而收缩变形,造成作品表面的不平整,作品棱线、转角的表现亦有所不足。而以分割拼贴组合而成的作品上,板块缝隙累累,影响造形的整体性。近观显得非常粗糙,使人只可远望,不可近观之感。大型的陶艺雕塑由于是在现场施工拼接组合而成,若要迁移则搬运困难。笔者提出这些局限性是为了使人们更加的了解它,望通过艺术家智慧和技巧不断的实践,可以克服和改善,努力促使城市公共艺术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纵观现代陶艺雕塑融入城市公共艺术的优势和局限性,其利大于弊,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亲近自然和返璞归真的要求是现代陶艺雕塑融入城市公共艺术得到发展的大好时机,是体现城市文化和民众需求的载体之一,既自然古朴又不失恢弘大气,它传承历史文脉,彰显时代特征。特别是具有纯粹艺术特征的现代陶艺雕塑融入公共艺术领域后,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多样化,其创作形态和创作理念以及创作思维,都将伴随并迎合公共艺术。如何使现代陶艺雕塑在公共艺术这一新拓展的领域中寻找到更加贴近公众和时代要求的途径,如何更充分地延伸作品的内涵和外延,将是一个艰辛而又有趣的探索过程。
参考文献:
[1]白明.当代中国陶艺漫谈[J].艺术与设计,1999.02.
[2]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杭州:中国美术出版社,2007.1.
关键词:抽象艺术;雕塑;审美;想象空间;整体;期待视野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055-01
抽象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积极的能动反映,抽象艺术为作品留下许多空白而构成了期待视野,为欣赏者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因抽象艺术而得到更好的诠释,所以抽象艺术得到广泛的运用。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理解并自主抽离一般现实的概念,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具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这样的雕塑作品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和美的期待视野。
抽象艺术通过具体生活中形象,加上某些触动他人的灵感,产生表现的欲望,不断想象和概括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审美形式。抽象艺术让雕塑艺术越来越有活力,朱光潜先生说过,艺术要有高度的综合性,协调各种感觉能力,丰富和深化人们的审美体验,展现艺术的光彩和魅力。在雕塑创作中强调形式感,将自然形态中吸取形式变化的灵感,保持原状态的结构魅力,删减细节,以简约的形式表现出来,体现了独特的精神空间和抽象雕塑的外延空间。经过抽象艺术美化后使内容美和形式美和谐统一,使艺术具有审美特性,具有震撼人心的感动力量。
抽象艺术具有不同的时代风格在表现现实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性。艺术形式中抽象的运用与现代生活内容相适应,在理解传统形式的规律特征之后,保持其生命力,递减或不断融入新的形式,抽象艺术一定要学会吸收和提取,通过具体的生动形象和细节体现出来,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强烈的风格,最后通过雕塑这一媒介表现出来。
抽象艺术首先要学会讲究整体,对空间的序列组合持续转换,将各部分构成一个综合且统一的整体,最后进行归纳调节。能够使艺术吸纳并结合多种印象,灵活转化,相互渗透统一。通过抽象艺术实行互补,不断超越载体的局限,打破经验的羁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模式。
就雕塑作为一种符号而言,抽象艺术的运用会使空间变得更有视觉感,雕塑的象征主义,丰富的符号意义,才能表达雕塑艺术的涵义。
雕塑艺术家对客观事物既要“入乎其内”,把握它的基本特征和联系,又要“出乎其外”,不拘于实物,充分发挥想象和情感的能动作用,通过抽象艺术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
景德镇雕塑所运用的法则是仿佛很随意,自我为大,细腻又猖狂,使泥与釉和火的结合产生的艺术达到了一种极致,浑朴自然,豪放大气,为它的魅力而倾倒。雕塑要求简练概括,线条流畅,具有明显特征,艺术是根据现实加以创造,创造出具有典型环境的产物,这样的创作过程是文艺的概括抽象。运用抽象的方法提炼形象,采用艺术夸张的方法,服从真实对象,主题需要和视觉要求保持一致。通过表现方法达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艺术表现能力,使作者与观众审美情趣与情感交流的碰撞结合,也因为独特的艺术形式无法模仿,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通过探求艺术创造的规律,解决美学的基本问题,力求获得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双重价值,通过抽象艺术对多种知识的相铺相成的描述和印证,从生活感悟出发,从实践的体验出发,做出深度的理论分析,开拓思路,将原理和方法论相结合。从欣赏的角度看,在抽象形式中更容易获得共鸣,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艺术鉴赏,从而有开阔的空间,使心灵得到升华,营造一个不同的视觉世界。
当代雕塑从艺术本体的内部来认识不同的形态,从感觉与知觉的角度来把握它的视觉形态,从整体的方面把握它的意义,揭示美的外延,为视觉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创造一种具有文化深度和多重艺术价值的艺术之美。抽象作为公共空间对话中展现的一种独特语言形式,让人从本质上感知美并超越一般意义上美的含义,当然体现更多的是精神空间的魅力。
当然抽象艺术也要注意整体观念,注重多样的形式因素组合关系所具有的表现力,即使抽象艺术具有外延性,形式的组织结构在实际运用中也有许多条条框框。抽象同具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出乎意料的效果。以形写意是强调一种抽象的意蕴。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1
一、何为雕塑
雕塑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种类繁多,是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统称,采用特定的物质材料加工出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作品,它是一种独立的立体造型艺术。因制作方法主要是雕刻和塑造两大类,我们常说雕是减法塑是加法,因而按制作工艺区分,雕塑可以分为雕和塑两大类。细分则分为刻、镂、塑、凿、琢、铸等各种技艺和手法。如果按照体裁来区分,雕塑又可以分为纪念性雕塑、城市雕塑、宗教雕塑、景观雕塑和架上雕塑等。按样式区分,雕塑还可以分为头像类、胸像类、半身像类、全身像类、群像类等。
二、雕塑的艺术语言
认识和研究雕塑可以从各角度切入,如雕塑流派、雕塑家、雕塑史等。但是认识和研究雕塑的最基本特质,还得从雕塑艺术语言着手。“艺术语言是艺术家创造实物与表现客观对象的精神导师。一方面,它是构成感官视觉的独特内涵,另一方面,它又是表现艺术作品内在价值体现的桥梁。”了解并研究雕塑的艺术语言形式,有助于从本质上了解雕塑艺术的发展。那么雕塑的艺术语言有哪些方面呢?具体地说有以下四点:形体、空间、材质、加工改造方式。
(一)形体语言
形状(形态)与体积,是雕塑艺术最重要、最基本的语言。雕塑家作出具备一定的空间关系、体块关系、解剖关系、动势变化等,利用材料特性制作出或具象或抽象的各种形象,客观反映现实对象,传达作业内心独白。雕塑的形体语言有表情性、空间性、可触性特点。同时雕塑的形体语言也经历了写实――变形――抽象的发展历程。
1.表情性:雕塑的变现性具备其独有的艺术表情,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会带个观赏者不尽相同的观展感受。不相同的雕塑作品,可以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加强作品表现力。例如意向的表现方式可以让人感到生动、趣味性,进而唤起其对事物的深思与联想。抽象的表现方式使人感到变化与无秩序,进而引发对艺术符号的深层思考。雕塑家利用人们对形体的共同感受来进行创作,以表达自己特有的思想感情。
2.空间性:形体占有的空间为“实空间”,包围形体的空间叫“虚空间”;因为有了虚实空间,形体才有意义。
3.可触性:雕塑能够让人感知存在,这是雕塑艺术独有的特性,故雕塑也被称为“触觉艺术”。雕塑不同于绘画,具备可触碰、多角度、三维纵深等特性,可以更好地与观众互动,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多样性。
(二)空间语言
雕塑的空间语言是指雕塑自身的空间塑造关系,即雕塑作品所占的实空间和虚空间的密切关联。空间是雕塑极最为重要的表现方式,空间感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其中用相当于绘画当中的进深感。雕塑家在制作泥塑过程中,首先需要想到的是先有空间,再有其他。如果只注意事物的表象而忽略了空间感,或者减弱空间感的表现力,将很难领会雕塑尤其是景观雕塑的魅力。观赏者变换方位从不同角度观察雕塑,实空间与虚空间的相互交替,用具象思维或抽象符号观察其无限的空间变现,也定会乐在其中。
(三)材质语言
雕塑的材料语言极大丰富,是雕塑艺术的重要载体与表现手段。雕塑所用材料不分高贵低贱,因为雕塑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艺术与材料的合一,双方完美、高度的融合是制作优秀雕塑作品的前提条件。所谓没有材料就没有雕塑,材料对雕塑创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雕塑材料大体上可分为石材、木料、雕塑泥、玻璃钢等等。如木之松软、细密和温暖,使人联想到自然、生命;白大理石的坚硬、细腻、高贵,使人联想到品德的高洁,恰当地选择材料,认识和熟悉材料的性质,在加工过程中锻炼技巧和驾驭材料的本领,在作品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材料的材质美,是每个雕塑家应具备的能力。
(四)加工改造方式语言
雕塑后期加工所呈现出的技术美,亦是雕塑具有独特魅力的重要因素。雕塑家对材料的特性需要做到心知肚明、了然于心,最后作品的诞生离不开艺术家对材料的极致追求,在加工过程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种材料都有其特有的加工制作方法,同样的一种制作材料,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深入了解材料特性,运用合适便捷的加工工具,顺应材料特性进行加工处理,方能使雕塑作品达到思想、表现力与材料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