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程管理职业认知范文

工程管理职业认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8: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工程管理职业认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工程管理职业认知

篇1

企业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归纳为两个部分: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生产活动,即企业内部以生产为中心的活动,包括基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生产服务工作等内容。这部分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生产过程平衡协调地进行,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经营活动, 即以企业经营为中心的活动,主要指围绕企业发展,参与市场竞争而进行的各项工作。例如预测决策、经营战略目标、产品销售、市场开拓、技术开发等,这部分活动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企业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是不能截然分离的,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企业管理是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的统一。

企业管理具有两重性。企业管理之所以具有两重性,这是由于企业生产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要保证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企业管理必须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职能,一是合理组织生产力,二是维护生产关系,前者决定企业管理的自然属性,后者决定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

企业管理的自然属性,各种社会形态都存在,在社会主义企业和资本主义企业中是一致的,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即没有阶级性。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存在着本质区别,即有阶级性。

正确完整地认识企业管理的两重性,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探索、鉴别和有选择地学习国外资本主义的管理经验有重大意义。我们既要重视管理对维护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作用,又要重视管理对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要求。我们的任务是在认真总结我们自己行之有效的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国外施工企业管理中全部科学的东西,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施工企业管理学。

法国著名管理学家法约尔认为管理有五个要素,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在法约尔之后,出现了许多管理职能的不同学派, 这些学派对管理的职能划分不一,但没有实质的差别,下面逐一作一介绍。

一、计划

计划是施工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行动纲领。计划就是通过调查研究和预测、编制计划、进行综合平衡、评选最优方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和重大问题作出正确决策,以期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组织

组织是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要素、各部门和各环节在空间和时间上有机地联系协调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组织职能包括:管理制度的确立、管理环节的规定、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人员的选配,以及各单位各岗位的职责、权利的划分;合理调整劳动组织、合理使用劳动力;提供和调配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协调企业内部纵向和横向各方面的关系,使其步调一致,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三、指挥

指挥就是对企业各类人员命令,分派工作,提出要求的管理活动。指挥是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种职能,只有在统一的指挥下,企业各类人员才能做到步调一致,生产经营活动才能协调进行。指挥职能包括:建立集中统一的指挥机构;建立指令的传递和反馈系统;及时掌握企业组织及生产经营的运转情况;正确下达指令行使指挥职权。

四、控制

控制也称监督,就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经常检查生产经营的进展情况和实际成果,同原定的计划、目标和标准进行比较,发现差异, 找出原因,采取措施。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同预期的目标一致,把企业的计划任务和目标转化为现实。

篇2

关键词:工程企业;技术人才培养;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建筑工程行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的一个必要手段,企业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结合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人才培养与开发的整个管理过程进行策划、控制、统计、分析和调整,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法提高到科学、高效的数据化管理控制模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曾明确指出,推广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是工程企业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大前提下,建筑工程行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提高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而建筑行业涉及的专业多,技术人才需求量大、要求高,单一、传统的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目前的需要。

一、工程企业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加强信息化管理程度

(一)快速变化的技术人才市场需要信息化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力量,即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更新的专业技术知识体系,要求企业应持续培养与开发职工的专业技术,不断吸收新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建设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而高效的人才培训与建设离不开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数据的计划、检查、统计与分析、控制。

(二)信息技术可促进建筑企业职业技术人才开发与培养的现代化管理机制建立

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企业跨越传统的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化管理机制迫在眉捷。建立现代化管理机制,就意味着企业要按照市场需求组织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和技术人才培训与教育工作中,通过知识联网和大数据化管理,使人才培养工作的时间周期减短,科学灵活,最大程度的提高人才培养效果,降低培训成本,同时将高效的管理方式渗透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经济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促进整个建筑工程企业的现化代机制的建成。

(三)技术人才开发与培养信息化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现代管理的保证

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与市场联系较少,而目前的建筑市场,已发展得比较成熟,市场需求与发展方向占主要的地位。为了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建筑企业利润和市场竞争力,就必须考虑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建设与管理,其中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在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中占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整体地考虑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的信息化管理程度,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水平,理智而有计划地选择企业需要的人才组织结构,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培养开发水平的进步。

二、努力实现建筑企业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的信息化管理

建筑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可以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开拓创新,以信息化推动企业生产和管理现代化、网络化建设,实现人才、经济、营销、策划的科学化管理。

(一)企业领导高度重视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的信息化建设

建筑企业的一些领导喜欢把重点关注到工程项目上,对企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储备方面的重视度不高,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开发信息化管理模式没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认为投资大、见效慢。而一些企业本身的规模和经济实力、企业文化在这一方面基本是空白,或者搞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开发信息化管理,但没有将其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发展规划很好的结合,不能高效的利用起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企业领导应该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和企业自身状况,通过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渗透,使企业的人才优势发挥到最大的效能。只有企业高层领导改变观念,加强引导,着力解决制约企业人才发展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围绕提高企业的技术力量和人才素质做好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的信息化建设。

(二)做好工作人员的培训,扩大职业技术人才的队伍

建筑行业因为其独特的生产特点,人员流动大,人才缺口和稳定的技术人才队伍一直是企业职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很多建筑企业目前拥有的人才队伍远不能满足企业生产和管理的需要。而做好企业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与开发的信息化管理,除了需要专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外,还需要具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人才培训经验、信息数据操作能力的综合性人员。从企业的长远利益考虑,要有高效的管理团队进行信息化管理,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技术人员队伍,鉴于信息管理对人员要求较高,而建筑企业的专业人员又比较缺乏,因而企业更要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养,来满足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为贯通企业人才管理的各个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信息化管理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

目前,由于国家经济产业正面临重大转型,建筑行业也面临了严竣挑战,很多建筑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使得企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受到了很大限制,很多企业无力在这一方面投入更多。但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在人才培养与开发、储备的信息化建设还是不能停滞。在此提出两种解决的方法:一是量力而行,争取少花钱多办事;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如争取国家、政府的人才培养经费,与地方高校资源共享,借助多渠道的资金、技术、资源支持,力争达到低投入、高效果。

(四)建筑企业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开发的信息化管理建设要统筹规划、秩序渐进、量力而行、务求实效

篇3

一、切实提高对做好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安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军队是保卫国家和的坚强柱石,是保卫国家安全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做好退伍安置工作直接关系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妥善安置好退役士兵的生活生产,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对促进征兵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现役士兵安心服役,激发他们保家卫国的热情,推动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乡镇(街道)、县政府各部门要从军队建设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积极承担国防义务,努力完成安置任务。

二、进一步深化安置工作改革

城镇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退役安置实行货币化安置,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今年我县继续以货币化安置为主渠道,积极鼓励重点安置对象自谋职业。

(一)重点安置对象

荣立二等功(或三等战功)以上的人员,大军区以上授予荣誉称号的人员;服现役满10年以上的士官。

(二)安置方式

允许重点安置对象在缺编的县属企事业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在安置期内如无接收单位则实行货币化安置。

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的,发给一次性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补助金和《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证》,并享受〔〕10号文件和浙政发〔〕3号文件及地方有关对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复工复职复学的退役士兵不再发给《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证》。

城镇退役士兵入伍前原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正式职工的,退役后根据《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的规定,原则上回原单位复工复职。也可以选择自谋职业,领取一次性安置费。

(三)货币化安置标准

城镇退役士兵满两年发18000元,每超服1年加发2000元,第七年起每超服1年加发1000元;农村籍入伍的进藏义务兵服役期满退伍后,根据浙政办发〔〕57号文件精神,按所在城镇退役士兵安置金标准的一半发给一次性安置金。重点安置转业士官自谋职业,满10年发42000元,每超服1年加发2000元;为鼓励转业士官自谋职业,重点安置人员在年9月30日前办理自谋职业手续的奖励5000元。城镇退役士兵、转业士官待安置期间生活补助费按当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标准每人每月360元计发。

复员或转业士官(包括农村入伍士官),服役期间荣立三等功的,每次发给奖金500元;荣立二等功以上的奖励或大军区以上授予荣誉称号的,每次发给奖金3000元(本人档案有记载、立功勋章)。

(四)安置截止时间

城镇退役士兵和重点安置对象安置截止时间分别为: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城镇退役士兵和重点安置对象必须在截止时间前办理货币安置手续,否则作自动放弃处理,不再享受一次性安置补偿金、生活费及其他优惠待遇,县安置办只予办理落户手续。

篇4

一、企业人工成本的基本含义和构成

所谓人工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因使用劳动力所发生的各项直接和间接人工费用的总和。根据劳动部(1997)261号文件规定,企业人工成本包括:职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用、职工住房费用和其他人工成本费用等七大项。

人工成本是企业成本、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效益的源泉,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强人工成本的管理与控制,是企业成本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问题。

二、国有企业人工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成本观念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由国家统负盈亏,无论成本多高、亏损多大,最终都有国家承担弥补,绝无破产倒闭之虞。长期以来,企业用工和工资都有国家下达命令,企业不突破计划就行,人工成本对企业来说只是单纯的一种开支,计划体制不可能为人工成本提供充分展现其投入产出机制的舞台,以至于人工成本指标多年来形同虚设。

2.“工效挂钩”,作为过渡性的宏观调控模式,对人工成本具有助涨效应

工资总额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确实把市场分配机制引进了国有企业。但“工效挂钩”的各种参数是政府确定,企业处于被动受控的地位。赢利的企业工资“挂赢”照涨没商量,而亏损企业却又不肯自觉“挂亏”,总是强调种种“客观”理由,向赢利企业攀比,工资跟涨不误。结果企业不分盈亏,工资你涨我涨大家都涨,推动了人工成本总体水平节节上升。

3.国有企业冗员多,人工成本虚耗

长期以来,统包统配的完全就业方针下,国有企业超量安置,大量人工成本被虚耗,降低了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效率。

4.国有企业经营粗放,劳动生产率低

长期来,企业技改投入少,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慢,科技成本在生产中的应用缺乏有效的机制。劳动力富余和人工成本低廉也制约了新技术的应用。

三、人工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1.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买卖市场已经形成,产品、资金、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人工成本压力很大;如果企业的人工成本较高,势必造成其生产经营成本过大,就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也很难生存下去。

2.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现在,多数企业资源匮乏、技术管理落后,而我们国家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WTO背景下,必须保持人工成本优势,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3、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需要

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已经不适应市场的要求,而人是企业真正的资源,必须向以人为中心,关注并开发人的潜能,最终达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转变。

四、强化企业人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途径

1.增强成本意识

企业之间的竞争无非是价格、质量、服务的竞争。企业必须适应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把成本作为配置资源、调整产品、开拓市场的优选标准, 因为只有人,才是最能动、最活跃的生产要素。

2.建立人工成本指标体系,加强人工成本核算分析

企业要把人工成本作为竞争的武器、赢利的杠杆和决策的依据,就必须过细地进行成本核算,包括人工成本核算。

3.把人工成本管理同预算管理结合起来,推行标准人工成本制度。

企业既是成本行为的主体,更是财务行为的主体。因此,人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要融与预算管理之中。要以车间或工序为单位,根据操作规程和科学合理的定员定额,在预算人工费支出的基础上,制订标准人工成本。着重于过程控制,动态地监测实际人工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距,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把实际人工成本控制在成本标准之下。

4.实行“工效挂钩”,控制工资总量,搞活内部分配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分配原则,只有充分地发挥工资的约束机制、调控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作用,才能得到投入产出的效益。要将有限的工资投入转化成较大的产出,就得有一套科学、合理、规范、先进的内部分配机制,一是引导职工合理流动;二是激励职工多作贡献。从分配制度上要合理设定基本工资份额,全额或大部分工资额与效益、贡献挂钩浮动。

5.科学定岗定编,优化劳动组织

加强定岗、定编(“双定”)的管理,达到双优化。要科学合理进行“双定”,要精简机构、合理定岗、实行专业化管理。培养一专多能、操检合一的复合优秀技术工人,以少而精的人才消耗来取得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

6.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挥人才效益

篇5

控制物业管理人工成本投入正是体现了“劳动密集型”和“管理密集型”的结合、协调、完善、一致。对物业管理行业来讲,一个企业管理水平如何,说到底就是看他的人工成本控制如何。因为对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讲,人工成本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盈利水平的高低。

首先,控制物业管理人工成本投入你需要搞清楚和掌握小区的资源,不同的小区资源,采取不同的配置。

小区资源主要包括:物业的类型,多层还是小高层或高层,小区的住户数、小区出入口的数量、小区是封闭式还是开放式;小区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商业面积(含学校、幼儿园、会所、商铺、酒店等),绿化面积(包括覆盖率、植物种类等)、收费面积(不同物业的收费面积)、小区的收费标准(这一点十分重要);小区的设施设备包括电梯、配电房、水泵房、消防、监控、对讲系统、配电箱的数量、监控探头的数量;生活(消防)水池个数、所处位置、容积率、会所基本情况;游泳池基本情况、活动中心等;地下停车面积、停车位数量、楼层、基本设施设备情况;地上车位面积、停车位数量、所处位置等;道路的面积、路灯的数量;沙井、雨水沟的位置、走向;化粪池数量、位置、容积率等。

第二步,根据小区的资源情况,确定小区的等级标准和服务标准。

资源决定了小区的服务标准:2元/㎡的管理费收费标准与3元/㎡的管理费收费标准,在服务品质上肯定有差距。所以说,不同的资源应改有不同的服务标准。收费标准与服务等级、服务标准对应。不同的服务等级对应不同的人力资源配置标准。因此,我们可以把小区分为若干等级。小区等级的确认主要依赖小区的资源。参考数据有:小区的占地面积、公共设施(配套)面积、收费面积、绿化面积等等。例如

1、A1类小区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中的两个

管理面积:30万㎡以上

收费面积:20万㎡以上

收费标准:3元/㎡以上

2、A2类小区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中的两个

管理面积:15~20万㎡

收费面积:13万㎡以上

收费标准:3元/㎡以下

3、B1类小区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中的两个

管理面积:10~15万㎡

收费面积:8万㎡以上

收费标准:2.5元/㎡以上

4、B2类小区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中的两个

管理面积:8~13万㎡

收费面积:6万㎡以上

收费标准:2.0元/㎡以上

5、C1类小区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中的两个

管理面积:3~8万㎡

收费面积:4万㎡以上

收费标准:2.0元/㎡以上

6、C2类小区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中的两个

管理面积:2~5万㎡

收费面积:2万㎡以上

收费标准:1.2元/㎡以上

与之配套的是A1类服务标准,A2类服务标准,B1类服务标准,B2类服务标准,C1类服务标准,C2类服务标准等等。第三步,掌握了小区的详细资源情况、资料、数据,以及小区的等级标准和服务等级,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资源的情况、标准,确定小区人力资源的配置。人力资源配置也是小区的定员定编。

小区的人力资源配置主要计算数据是人均管理面积㎡/人。如多层不带电梯的物业,人均管理面积是1300~1400㎡/人;多层带电梯的物业,人均管理面积是1200~1300㎡/人;高层住宅的物业,人均管理面积是1600~1700㎡/人;写字楼物业,人均管理面积是2000㎡/人左右。

同时我们还要(考虑不同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参考数据,乘以一定的系数。例如,在同等条件下,“开放式”小区的管理难度远远大于“封闭式”小区的管理。所以,对开放式的小区乘以一定的系数才能体现出公平合理。

参考的数据有:

1、物业的种类、物业的建筑面积、公共设施面积;

2、治安防范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

3、物业的管理收费标准;

4、物业的服务等级和服务标准。

例如,公司内部对比分析:

案例1某公司A管理处与B管理处比较:

(1)资源

A管理处:小区客观资源:小高层物业6栋、240户、建筑面积34802㎡,绿化面积4500㎡、收费面积24703.76㎡,收费标准:住宅2.8元/㎡.设备:地下停车场车位89个、游泳池、会所各一个;月管理费收入69170.53元;目前岗位人数34人。

B管理处:小区客观情况:小高层物业4栋、244户、建筑面积33038㎡、绿化面积3040㎡、商业面积1200㎡、收费面积26900㎡.收费标准3.0元/㎡、商业3.0元/㎡.设备:电梯8台、水泵房、消防系统、地下停车位86个。清洁外包。月管理费收入80700.40元,目前岗位人数29人。

(2)对比

A管理处与B管理处都有电梯、配电房、水泵房等设备和地下停车场、公共走廊、电梯厅、架空层等公共设施。

不同的是A管理处有游泳池、会所,B管理处没有。B管理处有商铺,A管理处没有。

(3)分析

a.A管理处与B管理处在整体资源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人力成本投入却出现了很大的差距。一个用了34人,一个用了29人。

b.B管理处的月管理费收入高出A管理处17%,人工成本却低出了17.24%.

c.A管理处人均创收2034.43元/人;B管理处人均创收2782.77元/人。

案例2行业内W公司C管理处与X公司D管理处比较

(1)资源:

a.X公司D管理处

小区客观情况:建筑面积29.0万㎡、绿化面积11.96万㎡、商业面积1万多㎡;

物业:高层14栋,其中27层10栋、25层4栋。

设备:电梯29部,有配电房、水泵、消防系统、监控系统、对讲系统。

设施:游泳池、学校、幼儿园、地下停车场。车位1180个,停车使用率80%左右。

b.W公司C管理处

小区客观情况:高层8栋、小高层8栋、1548户、建筑面积26万㎡、绿化面积4.9万㎡、收费面积25.49万㎡;

收费标准:一期别墅2.8元/㎡、小高层1.8元/㎡;二期高层住宅3.2元/㎡,别墅3.8元/㎡.

设施设备:电梯42部、配电房、水泵房、消防、监控、对讲系统。会所、游泳池各一个,地下停车位1400个。清洁外包。目前管理处岗位人数230人。

(2)支出:

a.X公司D管理处所有设施设备养护维修到位,该项花的钱花到位。该项包给专业公司维护的,交由专业公司维护。

b.X公司D管理处共有人员218人。除负责X公司D管理处的物业管理外,还负责附近“G”小区(2万多㎡)的物业管理;F中学、小学、幼儿园的保安服务;附近H宿舍的设施设备小修、抢修和应急维修等工作。

(3)收入

X公司D管理处收入:收费面积20多万㎡,管理费2.6元/㎡,商业6.0元/㎡;月收入(不含停车费、商业面积管理费收入)约80万元。

(4)对比差距

X公司D管理处的管理建筑面积比W公司C管理处高出23%,6.2万㎡;人力成本控制却比W公司C管理处低出5%,少用12人。一个是218人,一个是230人。

X公司D管理处的人均面积是1577.98㎡.W公司C管理处的人均管理面积是1130.43㎡,相差1.39倍。

不含商业管理费收入,X公司D管理处的人均创收3640.86元/人;W公司C管理处人均创收为3381.88元/人。X公司D管理处高出W公司C管理处1.07倍。

W公司C管理处每平方米管理费的收费标准高出X公司D管理处1.17倍,相差0.45元/㎡的情况下,人均创收却低出7%.这就是同行间的差距。第四,有了人力资源配置,我们还要根据小区的服务等级确定小区人员的收入。不同服务等级的小区对应不同的服务标准,不同的服务标准,员工的劳动付出也不同。为了体现同工同酬,多劳多得,不同服务等级的小区员工的收入也不同。

例如,

1、操作层员工

一类小区保安员月工资1400元/人(不含社保)。个人素质要求:身高1.75米,高中毕业,退伍军人等。二类小区保安员月工资1200元/人(不含社保)。个人素质要求:身高1.70米,初中毕业,不一定是退伍军人等。三类小区……其他各类操作员工也类似。

2、管理层员工

篇6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素质锻造培训开发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221-02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深入推进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势不可挡,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连为一体,致使我国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严酷,再加上政府逐渐放手让企业自己闯荡市场,优胜劣汰就成了常态,甚至很多曾经声名显赫的企业也惨遭“滑铁卢”。可见,若不紧跟时代、紧跟市场、开拓创新,企业就难以“基业常青”,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给各家企业带来的起落沉浮也更证实了这一点。企业的生命力来自于优质的技术、管理和服务。而这又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总体素质和技能,也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水平和质量。现代社会人力资源已然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是超越物质资源的稀缺资源,因为企业的所有资源中能够被不断开发、有无限增值潜力和回报空间的资源只有一个:人力资源。所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力资源潜能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已成为拉动现代经济高速增长的强有力杠杆,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然而,人是非常复杂的,要把人管理好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欠佳往往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通过参考相关调研报告和本人实地调查,发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欠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高层领导重视不够,缺少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全盘规划和统筹,对人力资源部的职能定位缺少与其他部门的横向协调及沟通。二是未能发掘人力资源管理助益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功能,过多缠绕于事务性工作的繁杂琐碎中。三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各模块之间缺少整合,加上计算机软件应用水平不高,难以发挥整体效应。四是对员工的激励不足,无论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都缺少合理的制度设计。针对这些问题,发现观念和制度上的欠缺固然是重要的原因,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其实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不仅直接决定了人力资源工作能否系统高效开展,在推动企业上下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上的观念革新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在制度上的重新定位方面也起着关键作用。具体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体现在对人性的了解不够深入,缺少系统的专业训练,职业技能不够水准,对如何选人、用人、养人、留人缺少灵感和技巧。此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做好并不是单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就能胜任的,还需要有管理综合素质以及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素质,这方面的欠缺也不可忽视。

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功能,就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行全面提升,这算得上是一项艰巨的素质锻造工程。众所周知,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是组织效率最重要的来源,而这其中管理者的素质是关键。国外统计数据表明,企业固定资产每增加1%,生产率增加0.2%面优秀的经营管理者每增加1%,生产率则增加1.8%。对技术人员的培训与开发比较容易操作,只需要安排系统的课程学习和实践练习,往往就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而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开发则困难得多,效果也常常不令人满意,因为管理技能是一项综合性技能,需要广阔的知识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做支撑,更涉及不可言传、难以量化的具有艺术性的技巧和感觉,所以对管理人员的素质锻造颇具挑战性,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又是管理人员中素质要求最高的,因而对其进行的素质锻造无疑也是最难的和最有价值的。故而本文的着力点就在于探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锻造的具体实施方案。

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通用素质模型

素质叉叫胜任特征,是指能将从事某一工作的成绩出色与成绩一般的人区别开来的深层特征。那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到底需要何种胜任特征,这就要从人力资源管理本身的职能内涵着手,只有在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深入了解、对人力资源管理职位进行细致的工作分析之后,才可以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胜任特征模型。

从传统人事管理中挣脱出来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其主要职能有:吸纳、维持、使用、开发人力资源;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通过制定规则与标准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益;搞好员工激励、沟通和关怀,让员工、组织成为利益共同体;为企业转型与变革提供支持与服务。可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该是集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员工利益代言人与变革推动者四种角色于一身的高素质人员。

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这些职能相匹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要哪些素质就可以在实际工作中逐渐总结出来。笔者通过对几个企业的实地调研以及结合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建立了一个粗略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通用素质模型,如表1所示,其中,每项索质的权重根据对若干企业相关调研资料的分析得出。

表中的9类素质不能代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所需素质类型的全部,但却是主要部分。这9类素质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四种角色中有着不同的分布,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角色更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导与培训,企业战略合作伙伴角色更偏重关系建立能力、影响力,员工利益代言人角色更偏重人际理解力,变革推动者角色更偏重影响力、控制力。由表可知,教导与培训、影响力、人际理解力是较为重要的几项素质。另外,此素质模型虽较通用但并不绝对,企业在实际运用中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个模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必要的增减。有了这样的模型,无论对于招聘还是培训,都是个不错的参照。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锻造工程的实施

素质锻造指的就是对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上文介绍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通用素质模型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培训开发的参照模板。

培训是针对员工当前职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的教育。使员工具备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须的素质,并能尽快把它运用于工作之中。从而给组织带来较为明显的收益。而开发是针对员工在未来的职务上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教育,它更多着眼于组织未来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会给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力。

培训与开发对组织来说意义重大。培训与开发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宗旨,能保证员工与企业的发展保持同步;可以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潜能,使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佳状态;可以使员工感受到组织的重视,增强归属感和忠诚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和故障;可以通过提高员工的竞争力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除此之外,若企业裁员甚或倒闭,之前的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再就业的能力,从而尽一份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

很多有远见的企业都不再把培训与开发看作是开支,是一种成本负担,而更多地看成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并把培训与开发看作是企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尽管培训与开发在行为目的上有差别,但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首先,两者都是教育活动、学习活动,在方法手段的使用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从效果来看,培训既可以拓展知识、提高技能、更新观念,也可以增强素质、激发潜能,实际上已经承担了一部分开发的功能,并对以后进一步的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由于培训与开发方法相似、功能相通,本文基本把二者并用。

人力资源管理的素质锻造工程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既能解决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又能确保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功能的实现,因此这个系统应当包括实施主体、实施流程、实施方式、实施原则这几个部分。

1.实施主体。实施主体就是培训开发的主体,这个主体是企业自身,是企业的自主培训。自主培训强调企业是整个培训活动的主导,但并不等于全由企业自己来培训。有的培训动用企业自身力量就可以,但更多的培训内容尤其是关于最新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企业的培训资源往往不如企业外部的咨询机构、培训机构、职业教育机构来的专业化和丰富化,这时候自主培训则更多地体现在自主选择外部资源。

2.实施流程。首先,要进行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即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位和占据职位者分别进行工作分析和个人胜任力分析。如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整体绩效有问题或者有了新的部门目标,还要进行本部门的组织分析。培训需求分析到位就可以授学员与部门所需、补学员与部门所短。其次,要恰如其分地确定培训目标和制定培训计划,培训目标中能定量的部分尽量定量,不能的话也要能定性。然后,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与培训方法,具体实施培训计划,并辅以培训管理。最后,要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估。评估既要看培训结束时学员考试考核的结果以及学员对培洲师的评价,更要跟踪评估学员日后的工作表现。培训最终的评估结论还要与学员的奖惩和任用挂钩,实现培训的激励效应,从而避免使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3.实施方式。实施方式包括培训开发的类型和方法。培训开发的类型大致可分为在职培训和脱产培训。在职培训是指不脱离工作岗位、在工作现场对员工进行的培训,要求员工通过培训具备一定的技能,达到完成工作的基本要求。常见的在职培训方式有工作轮换、接班替补训练、员工发展会议、配指导教师懈决问题会议、特别任务、师徒制。脱产培训是指离开工作现场,由专家对员工进行工作外的集中教育培训。脱产培训的主要方式有夜大或在职进修、短期交流研讨会、高级管理培训、企业外工作会议。总体来看,脱产培训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不如在职培训,但脱产培圳中得到的知识、信息往往更系统和全面。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技能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培训开发过程中更多强调学员的体验、掌握和领悟,这就需要培训开发方法上的革新。现在,个性化培训、实战性培训、学习一思考一实践三结合的LTP模式以及e-learning、课题实践、专案实践等新培训开发方法层出不穷,但精髓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启发式讲授。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技能主要用于解决具体的管理问题,单纯的讲授不利于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需要问题式、互动式且培训范围不可太大的启发式讲授。二是案例分析法。这是一种归纳总结式的学习方法,在这里,培训者只是引导者,尽量不要对受训者的观点过多评判,因为这样会影响受训者的独立思考。削弱培训效果。三是情境模拟法。在培训过程中模拟工作情境,使学员实况演习对实际管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具体形式有角色扮演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管理游戏法、公文处理法等。

4.实施原则。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锻造工程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要围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职业技能和管理综合素质不足的问题,同时结合企业的现有实力、行业特点、发展阶段以及战略目标,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掌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不系统或者知识不能转化为职业技能,还有就是管理方面的通用知识和综合素质不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强化培训的实践性以促使知识迅速转化为能力和绩效。如何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的不同模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不同模块,选择实践性强的培训开发方式,笔者基于自己的调研作出一些归纳,大体如表2、表3所示。

其次要坚持针对性和实用性相统一的原则,也就是做到“学以致用”,使员工所学的知识技能与工作的要求相一致,并且受训后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针对企业发展的需要,针对不同对象和不同情况,对员工进行分层、分类,分别给予不同方法和内容的培训和开发,实现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在人力资源部门,对所有员工进行的培训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及最前沿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技术的培训;对新进人力资源部的员工进行的专门培训,叫员工导向培训,是给新员工指引方向的适应性培训;对人力资源部的基层员工进行的培圳有候选人教育培训、调职或晋升教育培训等,目的是拓展工作领域、提高专业技能;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管进行的培训,则是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身为企业核心部门的主管,自己的工作成绩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企业所有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让他们掌握高级企业管理的知识与技能,学习先进模式或先进经验,探索提高部门绩效的新思路。

篇7

关键词:工程承包;责任制;核算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6-0117-02

1 工程承包企业项目管理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1 行业推广面增加,市场扩容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工程总承包试点以来,全国已有200多家建筑业企业开展了工程总承包业务。建筑业企业从开始单一的施工分包、施工总承包逐步发展到采购-施工总承包、设计-施工总承包和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总承包。在开展工程总承包初期,一些企业的承包额只有上千万元,目前不少企业已有能力承担几亿乃至几十亿项目的总承包。

1.2 境外项目大幅增长,项目管理飞速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对外建筑业企业工程总承包业务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业务由劳务分包发展到工程承包,年完成业务额跃居世界建筑出口服务前五。目前在我国建筑业对外投资的工程中,实行BOT项目的也已有300多个,普及面在建筑业企业工程承包施工组织中达到90%以上。形成了“总部宏观调控,项目授权管理,专业施工保障,社会力量协调”的工程项目管理基本框架。

同时我国工程项目承包管理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1)管理体制未理顺。

承包管理的概念模糊不清,以致有人认为,承包管理就是施工费再加管理费,就是管理费的“扒皮”承包方式。“小业主、大监理、总承包”的管理理念未得到根本理解和贯彻。对诸如FIDIC合同模式、CM模式、NC模式、BOT/PFI模式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无法面对国际竞争。

(2)业主行为不规范。

由于业主建设目的、筹资方式的不同,以及业主行为的不规范,规避法律法规的约束,导致压价承包、垫资承包、随意分包、拖欠工程款乃至索要回扣等不利于项目承包管理的有效开展的现象。

2 工程承包企业责任制形式

2.1 工程承包企业中项目的组织关系

在施工总承包中,工程承包企业需要为业主开展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即从立项、征地、地质勘察、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土建施工、设备采购安装、单机试车到联动调试,最终交钥匙移交运行。同时,还要向多元化发展,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在提高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同时,注意向主业的两头延伸,积极发展设计、监理、地基处理、智能化、钢结构、机械租赁等专业化配套能力。作为协作体,在项目责任体系中承担着以下责任内容:

(1)为项目输送合格的管理人员并组成高效工作的项目经理部,如项目部需求的合同管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健康安全管理、施工管理等各方面能够负责的工作人员;

(2)为项目供应材料、设备、建筑构配件加工;

(3)提供劳务及技术工人等;

(4)提供场内外的运输;

(5)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如协助项目处理工程出现的生要技术问题,进行技术鉴定、质量评定等;

(6)在总包项目中还要由企业的设计部门完成工程设计工作;

(7)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项目融资机构及相关人员对项目的支持。

总之,项目管理的任务的非单一性决定了协作部门与协作人员的组织复杂性,这也体现了大型项目科学管理的重要性。

2.2 企业责任制度的种类

建筑业适宜采用责任中心制进行管理,作为比较传统的产业采用责任形式进行管理是行之有效的。作为公司下属单位的企业管辖下的各部门,都是企业的一个责任体。通常在企业的组织中不同责任体有不同的责任指标,在企业有机体中扮演着相对独立的角色并完成相应的工作:

(1)成本型责任形式,指对成本的发生加以控制的责任单位。它对产品生产或服务的成本、产量、质量、效率负责,而无需对利润或投资负责。作为成本型责任形式的负责人,他必须具有直接消耗成本的决定权,并通过对本部门的协调使成本降到最低。把控企业对某一工作的合理成本。

(2)利润型责任形式,指既要发生成本又能取得收,还能根据收与成本计算利润的这样一种责任中心。利润中心对实现的利润额或利润负责,应有相应的经营权力和较专业的经营能力及对项目协作的参与能力。

(3)投资型责任形式,指有能力运作资金筹措,既要发生成本,能取得收入,获得利润,还要有权决定投资的方向的责任体,负责控制资金的投放和投资的考虑报酬的回收。

2.3 工程项目的责任形式

工程项目的责任制形式就是工程承包企业的项目管理模式。由于工程承包项目是多样化的和特殊的,它的责任制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最典型的有:

(1)工程承包企业参与项目融资,如BOT项目。对个业来说,BOT项目的全过程就是投资责任中心。因为企业参与项目融资,最主要考虑在BOT项目期间的投资回报。

(2)工程施工项目通常作为成本责任体,主要考核工程项目部的责任成本,以成本控制作为对项目部的考核标准,项目部在其责任范围内展开工作,完成预定的成本目标。

(3)有些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项目经理用企业的名义投标,中标后按照合同核定比例上缴利润和管理费,而具体的项目资源的获取,组织的建立和施工过程的管理都由项目经理及其管辖下的组织全权负责,企业只在一定范围内给与相应资金和人员支持。它实际上是采用利润为中心的责任形式。

2.4 承包企业的责任制形式

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的和部门围绕项目目标为项目提供支持各种有益的支持,包括管理服务、资金支持、资源共享、专项施工、提供技术支持等。在企业中,这些部门的责任制形式也各不相同。

(1)成本责任型的,它们有一定的经营权和管理审批权,对企业在项目上的成本负责,按企业的要求达到一定的成本目标。

(2)利润责任型的,即部门有独立的经营自,在生产和销售方面是相对独立的,它向项目提品或服务,企业通常按照年度考核它们的利润。

3 工程承包企业责任制的目标

工程承包企业的项目责任制应围绕着以下目标设置:

(1)使项目的运作符合企业的总目标和经营战略,对企业的发展提供积极的贡献和有力的支持。

(2)要使项目管理和部门管理具有合理的驱动力和参与积极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项目利润最优化的前提下使同一企业的项目间利益合理化,部门和项目间利益均衡化。

(3)保持企业对项目的有效控制和调配,保证项目在企业的控制下健康实施,在财务上不失控,在产品上不失控。

(4)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并充分调动各个合作企业的专业优势,集中力量,高效完成工程项目。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优化整合和企业间资源的优化组合,防止在项目上的个体行为。

4 工程承包企业的责任责任制实施方式

4.1 工程承包企业的项目经理责任制形式的分类

对工程承包企业,从总体上工程承包项目为利润的载体。但对施工项目经理部,情况比较复杂的,有各种不同的责任制形式,项目经理可能在不同的阶段承担项目任务,与企业有不同的内部承包合同。目前中小企业最通行的做法是:①承包企业经营部门组织投标,通过参与招投标竞争取得与业主签订的合同协议,再由企业选择项目经理,并以内部契约的形式委托项目经理对项目工作负责。②直接由项目经理以企业的名义组织投标,承接工程承包项目,并按照内部协议以合同总额的一定比例向企业交纳利润,项目的施工直接由项目经理领导的项目部组织实施,最极端的做法是连同工程物资都由项目经理组织企业外采购资源。其它区别于上述情形的中间形式在此不一一提及。

4.2 承包项目实施过程的责任分析

在考虑工程项目的要求和业主方的要求的条件下,工程承包项目一般分为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生产)阶段、项目结束工作四个阶段。

(1)投标阶段。发挥企业经营的优势,估价、合同谈判、作实施方案必须集中企业的优势,而且投标报价要服从和贯彻企业战略和经营策略。按照招标工作流程的规定,要求投标人在投标文件中指定项目经理,在评标过程中对拟定的项目经理进行考核和审查,赋予一定的评标分数。

(2)施工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现场的准备和项目经理部的筹建。这个阶段需要各部门支持施工项目,仍需要集中企业的优势。在这个阶段项目组已经投入,并开始项目的工作,承担项目责任。

(3)在施工阶段,施工项目经理部承担主要责任和任务,按照计划和设计实施。按“总部宏观调控,项目授权管理,专业施工保障,社会力量协调”的机制运行;组织结构按管理层与作业层分离,理顺项目层次与企业层次的关系、项目经理与企业法人代表的关系、项目经理部与劳务作业层的关系有助于项目的实施。

(4)项目结束工作,项目结束工作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调试、试运行、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等。在项目结束工作阶段,涉及企业的利益,需要企业较多介入。通过验收项目成果、进行决算、考核项目组工作等对项目直接和间接地进行监控,项目经理部组织生产的功能逐渐减弱。

5 工程承包企业项目核算机制的建立

5.1 确定核算方法的基本原则

(1)符合企业的利益,合理地保证了企业的总利润的增涨。

(2)使部门(以及企业的其他独立核算单位)在项目上都有积极性,使利益均衡。

(3)尽可能保证企业各个项目上的均衡性,使各方面感到公平。

(4)有利于项目的责任制和部门的核算。

(5)有利于今后在新的项目上的报价,有利于与业主的工程结算和索赔的计算。

5.2 必须解决的问题

(1)确定考核项目管理成果的指标体系。由于各方利益主体的参与,为平衡各方的利得与利失必须建立可衡量的多指标的考核体系。

(2)部门向项目提供的资源和服务的数量和价格确定方法。必须合理确定企业内供应和服务的价格,使企业项目责任的评价和考核有统一的尺度,对考核项目组织和部门的业绩是十分重要的。

(3)企业应该有一套核算考核办法和内部指标(定额)体系。企业通过长期的实践,逐渐要有意识地形成适宜的企业定额体系,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5.3 部门的供应和服务的内部核算价格的确定

篇8

城建档案业务指导工作是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依据城建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对城市建设活动中的档案业务活动进行的示范、引导、检查、督促和监督的过程。

作为一名城建档案工作的管理人员去进行建设工程档案业务指导时,正确处理好指导的对象、指导的方法、指导的时间,是形成准确的高质量的城建档案的必备条件。

业务指导人员要适应,学用结合,并注意以下几点:——城建档案业务指导的时效性,即掌握档案形成的

最佳指导时间;

——城建档案业务指导的针对性,即去指导什么,要精于什么;

——城建档案业务指导的连续性,即不人为中断对某一档案形成的系统指导;

——城建档案业务指导与法规相并使用的必要性,即指导效果是柔性的,执行法律法规是强制性的。

一、城建档案业务指导的最佳时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凡事从源头抓起,就能事半功倍,抓工程档案的质量也是这样,档案工作的环节,

收集摆在首位,没有收集,就没有档案,收集的多少、好坏就直接影响档案的馆藏与质量,要规范、高效的展

开收集工作,必须认真地对待收集的前端工作,即指导

要准确、及时、到位。

建设单位与城建档案部门签订承诺书后,即指导工作就开始了,首先告之建设单位下面实施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程序及步骤,提示工程开工时及时与城建档案馆业务指导人员联系。开工时进行业务交底时应向建设单位了解,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相关管理人员的姓名、电话,然后再与他们保持联系,这样可知道工程的进度,指导抽查产生与工程同步形成准确的资料。指导人员只有精通业务,工作踏实,才能主动去做,做到指导在先、管理在先、服务在先。事实证明,把好指导关的各个环节,提交的三方资料的质量就要好得多,只参加工程竣工验收,未能及时指导的资料就易残缺不全,指导环节把关十分重要。

二、城建档案业务指导的内容

精确的指导方法,是建设工程档案正确形成的关键。建设工程档案涉及单位很多,一个工程会产生多家的建设工程档案,只有准确地指导,才会形成正确的档案。

以一个工程的全套档案为例,至少要有三个部门形成,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向这三个部门提

供归档资料的内容与要求,指导他们正确地形成档案。

(一)工程开工时业务交底内容

1、宣传《建设工程质量条例》、《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规章,落实各单位应承担的责任和要求。要明确三方职责,提示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应将工程文件的形成和积累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

2、建设单位应交的资料是由多个部门形成的,稍不注意,便可能无法完整移交。交给建设单位应交资料目录,讲解具体内容与要求,了解已经办了哪些手续,产生了哪些资料,告之保存方法等等。

3、告之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收集资料中应注意的事

项,首先要符合“三性”要求,其次要注意收集的连惯性。施工资料、监理资料在不断地完善与更新,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应用,会产生新的资料。告诉他们除完善质监要求外,城建档案部门也有特定的要求,只有把质监要求与城建档案要求融为一体,才是合格的城建档案。

(二)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业务指导

由于业务指导人员人手和业务量的问题,我们一般根据工程量的大小来决定是否有必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业务指导,是否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资料员保持联系,一般市重点工程、住宅小区或单体工程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业务指导主要是督促检查为主,内容如下:①检查质评资料中施工管理人员名单是否与施工资料中签章一致。②原材料合格证及复试报告是否齐全。③施工验评资料监理签章手续是否完备。④设计变更要注意收集及时标注。⑤监理月报的内容填写要真实齐全,是否与形成资料一致,监理指令通知单有无及时回复到位。⑥工程资料是否与工程实体同步进行等等。

(三)工程完工后的专项验收时的业务指导

我市实行建设工程档案专项验收制度,由业务人员进行竣工验收前的业务指导,档案验收申请通过后方可组织竣工验收,这其实是为了避免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工程档案验收走过场的现象。

对工程档案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最明确的要求是,它既要满足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要求,又要符合城建档案部门的要求。本着为建设方、施工、监理方着想,提高效率,允许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向城建档案馆提交审核他们自己形成的工程资料,出于不同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不同资料员之手的资料,由于认识与操作的差异,所产生的资料或多或少存在不足,难免有需要补办的,需要更改的,这就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建设方的资料涉及很多部门,有些资料往往不能及时移交,不完整的现象也时时发生,这就需要督促其去补齐。

在档案专项验收工作中,建设单位形成 的资料主要是看各项手续的办理是否齐备,具备竣工验收条件;施工文件我们采取“三性”的要求,对其进行验收。主要针对施工文件内容的“三性”要求即“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来审核。如:进行签字人员的笔迹核对,抽检竣工图上的设计变更标注是否到位、抽检施工资料土建资料核查表的资料份数填写是否与安装分部资料核查表一致、原材料检测复试报告是否齐全等等;监理文件我们着重抽查监理文件形成是否与工程量一致,监理通知单是否回复到位,监理月报内容填写是否齐全完整与形成资料是否对应等等。

(四)建设工程档案接收时的审核

由指导产生,收集形成了好的工程资料,不一定是好的工程档案,就象有好的钢筋、水泥,没有好的施工水平一样造不出好房子。从工程资料转化为工程档案的过程中,一是要求建设、施工、监理单位负责人员规范操作,二是要及时指导、检查与监督。只有严格地按国标《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执行,对其整理上审核是否达到“两化”即规范化、标准化。如:案卷封面内容填写是否规范,卷内目录的各项内容填写是否与后面的文件页次一致,卷内备考表的内容是否完整、齐全等。

三、城建档案业务指导的性质

执法主体合法、适用法律内容合法、处理程序合法是构成合法执法的三大要件。具体行使城建档案管理执法的单位是事业性质,必须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由政府法制管理部门办理执法证。这样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才具备了合格的管理执法资格。

城建档案管理部门业务指导具有这样的性质:城建档案的业务指导既是一种档案行政管理、执法监督的职能活动,也是一项专业技术性活动,属档案工作的专业业务指导的范畴。

四、城建档案业务指导的必要性

工程档案是城建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建档案馆进馆最多的档案,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反映了

我们城建档案工作的好坏,从永久保存和利用这个角度出发,其意义重大且深远。为此,城建档案管理人员在

业务指导中一定要按法规办事,才具备了条件,把好建设工程档案的质量关。在工程竣工验收时,在竣工验收

时,凡竣工档案不符合要求或缺失档案的,城建档案管理人员应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规规定,

篇9

[关键词]公立医院;职称管理;岗位聘用;探讨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临床医学是典型的应用学科,需要医疗技术人员通过不断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积累临床实践经验,才能解决医学上层出不穷的技术难题,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但医疗技术人才培养周期长,基层医疗工作强度大、风险高、薪酬偏低等原因,导致基层公立医院的医疗技术人才紧缺日益严重。随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社会医疗机构的不断增加,医疗人才流动性加大,整个医疗人才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现象。医疗技术人才的管理,尤其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等内容成为基层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职称管理与岗位设置、薪酬管理、干部任免等医院管理工作紧密联系。目前,公立医院的各项工资、奖金等收入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参考指标即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级别。想提高收入,提高职称水平是最快捷的途径。因此,职称晋升与聘用是专业技术人员最为关注的内容[1]。加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科学实施岗位聘用工作是基层公立医院留住人才、调动人才积极性的重要举措。

1基层公立医院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的基本情况

1.1职称分类

医院的职称主要有卫生、会计、经济、工程、统计及档案等系列,其中卫生系列专业技术职称是公立医院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医、药、技及护理四大类。

1.2职称级别

职称一般分为初中高级,其中初级分为员级(士级)和助理级(师级),高级分为副高级和正高级。

1.3职称的取得方式

职称的取得形式主要包括职称考核认定、职称考试和职称评审。目前除了个别职称可以通过初次认定的形式取得外,基本上都是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形式取得。1.3.1职称认定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含研究生)参加工作后通过见习期的考核而取得的首个职称资格。用人单位根据拟聘岗位的职责要求,对其政治表现和从事该岗位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水平、工作成绩等,进行全面的考核。见习期满并考核合格,可按规定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不需再进行考试或评审,目前只针对国家未开始组织统一考试的系列。1.3.2职称考试职称考试按照不同专业要求在时间和形式上有不同的统一安排。医疗技术人员的职称是从事医疗技术工作基本要求,是依法执业的凭证。医疗技术人员从医学院校毕业后到医疗单位从事专业工作,根据不同学历和工作年限要求可报考相关专业技术职称。医疗技术是社会实践学科,医疗技术人员的职称报考条件中十分重视实际临床经验(即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经验和年限)。卫生系列专业技术职称已于2003年起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护士单独开考,其他专业统一考,原则上进行1次/年,一般安排在每年1月份左右报考,5月中旬考试。由于基层公立医院年轻医疗技术人员较多,所以每年的4、5月份为迎接初中级考试而出现人手相对紧张现象。1.3.3高级职称一般通过考评结合形式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一般由各省市根据实际制定评审办法,有些省市考评结合,一般在年初进行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实践能力考试,每年的8至10月开展申报评审工作。卫生高级职称评审主要以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资历、业绩成果和科研、论文著作等条件作为依据。基层公立医院由于高级人才较缺乏,而上级主管部门往往以高级人才的比例作为对医院的管理考核重要指标。所以基层公立医院都积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申报高级职称,以提高医院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1.4公立医院职称管理的重要性

医疗技术人员的职称管理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医疗技术人员从医学院校毕业后到医疗单位从事专业工作开始就要考取职称作为从业资格,随着专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晋升职称并聘用而提高个人薪酬待遇,直至退休也要根据聘用的职称级别享受相关退休待遇。职称可以反映专业技术人员在技术水平和学术地位,同时也是公开招聘、岗位聘用及干部提拔等的重要依据。因此,专业技术人员十分重视自身职称的管理,职称管理的合理性与公平性,直接影响着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2基层公立医疗单位的职称与岗位聘用现状与分析

职称聘用是职称管理工作的核心,关系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但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产生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评价与聘任岗位相分离的需要,即“评聘分离”[2]。尤其实施岗位设置后,岗位总量控制,岗位数量和结构比例按单位功能、职责任务和专业技术工作特点等设置,使职称聘用与岗位聘用存在不统一。基层公立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紧缺,为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在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管理上采取鼓励提高、适合聘用为主的原则。下面以某基层公立医疗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情况分析为例展开探讨。

2.1岗位设置与职称管理

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其实施办法规定,公立医疗单位的岗位分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岗位三类,其岗位总量的结构比例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确定,其中公立医院是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为主体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应占单位岗位总量的70%以上。根据医疗卫生单位的功能、职责任务和专业技术工作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卫生专业技术岗位是医疗卫生单位专业技术的主系列岗位,其数量一般不低于专业技术岗位总量的80%。该单位严格按照岗位设置原则,核定总岗位数为共119个,其中管理岗位16个、工勤岗位3个、专业技术岗位100个,专业技术岗占总岗位总量的84%。表1显示卫生技术岗位占全院技术岗位的90.3%,是该基层医疗单位的专业技术主体岗位。但编内技术人员仅占全院技术人员的41.7%,这为职称管理带来了政策上的不均衡性。表2显示岗位设置后岗位总量与结构比例和实际取得职称人数差距较大,高中级岗位“岗少人多”,编内人员近1/3人存在不能聘到与职称相应岗位的情况。这使专业技术人员存在心理落差,影响工作积极性。岗位设置要根据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和工作任务进行,设岗的原则是“以事定岗、因事设职”,结合单位的工作性质、工作职责及要求等确定不同岗位。由于公立医院岗位设置只将编内人员纳入管理,但“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是不分编内外的,编外技术人员是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职称管理上应尽量除去身份管理,严格按照岗位管理程序执行,充分考虑专业技术岗位的公平性,以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用制度留住人才。

2.2职称聘用与岗位聘用

基层公立医院医疗人才紧缺,尤其是中高级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单位好不容易培养成业务骨干甚至学科带头人,如果其职称不能聘用、待遇不能兑现,就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考虑离职。因此,基层公立医院在职称聘用上制定条件相对宽松,以激励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但编内人员的岗位聘用由于受岗位设置原则及结构比例所限,存在岗位“僧多粥少”现象,所以对于编内人员只能通过择优聘用方式进行聘用岗位。2.2.1职称聘用该医院制定了《专业技术职务聘用管理实施办法》,成立院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工作领导小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相关要求和应聘条件进行应聘。应聘条件按照高、中、初级的不同要求,主要以任职年限、实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时间、专业技术水平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科研教学能力等为依据,另外按要求完成主管部门规定的培训任务、继续教育学分和学时达标、现聘职务考核合格、无违反院内相关规章制度等作为基本条件。聘用程序主要通过个人申请,经科室及业务主管部门、人力资源科审核后递交职称评聘工作领导小组评审并确认聘用。其中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聘用由院职称评聘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专题讨论评审,对通过评审的拟聘人员进行聘前公示,公示结束无异议的由院统一下发任职通知并兑现相关待遇。这种职称聘用模式以激励为主,不分编制内外身份问题,专业技术人员只要按要求完成单位各项工作任务,符合基本聘用条件且无违反原则性问题的,基本能聘用并兑现职称待遇。2.2.2岗位聘用职称聘用是对符合相应等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达到相应水平的认可,而岗位聘用对同级职称的人的专业水平高低和等次的界定。岗位聘用较职称聘用来说,存在竞争性和淘汰性的特点。岗位设置严格限定岗位数量和结构比例,为解决编内人员的岗位聘用问题,该院制定了《专业技术岗位择优聘用办法》,当同一等级的专业技术岗位出现竞聘人数多于竞聘岗位数时,通过综合计分排序,择优聘用。通过综合计分择优聘用办法确定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综合计分根据竞聘者资历、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等多项考评指标,结合院职称评聘工作领导小组集体评议得出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工作能力是要从任职岗位、职务及学术职务等评价,工作业绩主要以考核结果、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等为依据。专业技术岗位择优聘用实行院、科两级考评,尽量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3探讨

3.1抓住医改时机,倡导创新管理机制,是基层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改革方向

随着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全面实施和事业单位编制备案制的试行,医疗人才的流动性将越来越大,这给基层公立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转变理念,创新机制,以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是基层公立医院当前的重要工作。2006年全国推行的岗位管理,范围仅局限于编内人员,十年来对基层公立医疗单位的规模、实际工作及服务要求已不相适应。从医疗服务供需角度来说,公立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人民群众所提供的医疗技术服务是无差异性,群众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和技术要求也是无差异性的。群众到公立医院就医并不清楚哪个医生是编制内或编制外的,他们只知道医生的专业与岗位,能“看好病”是最终目的。那么医院的岗位设置应该涵盖全院各个岗位,打破现行机制,即真正按需设岗,按岗管理。基层公立医院吸引专业技术人才的资源和让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平台有限,所以首先从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开始,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岗位聘用不拘一格,一视同仁。

3.2岗位聘用条件的科学化、合理化

基层公立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主要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工作强度大、效率高,以解决危急病和常见病为主,科研、学术论文的能力相对大医院的技术人员来说较薄弱。因些建立符合基层医院实际的量化考核制度,是体现岗位聘用公平合理的重要方法。随着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医疗服务的量化考核指标可以更细化、更科学、更合理。科学、合理的聘用条件,能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避免了单纯以科研能力的强弱和论文数量的多少来评价技术水平和工作业绩[3]。

3.3完善聘期考核制度

大部分基层公立医院由于医疗技术人才相对较少,对职称管理和岗位聘用都缺少聘期考核,或者虽然有考核,但只是常规式考评,只要未明显违规或犯错就能续聘。这样造成个别专业技术人员想方设法取得高职称,而聘用后就一劳永逸地等退休了。这种能上不能下的体制,令一些年轻的优秀技术骨干始终不能聘到高一级岗位上,严重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完善聘期考核制度,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和考核程序,通过择优竞聘上岗,使岗位能上能下,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内动力,全面提升工作效能。

4结语

职称管理工作贯穿于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个职业生涯,职称是岗位聘用的基本条件。加强职称管理工作,不断优化职称评聘机制,让职称真正能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实现能、职匹配,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深化岗位设置与管理工作,按需设岗,全面推行定员定岗,真正实现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根本转变。进一步完善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基层公立医院加强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李安琪.浅谈公立医院专业技术职称与人才管理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5(11):174.

[2]杨晓华.陈志强.卫生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政策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0(12):53-55.

篇10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自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工程造价的本科毕业生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工程造价岗位越来越接近饱和;随着工程造价人才供求状况的明显改变,用人单位对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个人才济济的时代,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无论是学历层次、综合素质还是知识结构都处于劣势。面对我校高职工程造价管理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年比一年低这样一种趋势,作为一名工程造价专业教师,我们应该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提出一种更符合市场用人机制的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1 问题的提出

我们现有的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属于传统教学模式,培养模式仍然很单一,无论在课程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都较落后,脱离了工程造价发展方向,与市场用人机制不相适应,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较低、知识结构单一、见识面狭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差,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处于劣势。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用人单位对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加强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1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

首先,必须明确培养人才目标,对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社会需要,目前和未来几年的人才供求关系如何,该岗位对毕业生有何要求、在某范围内有多少院校设有相同专业及其特色如何等等,都是培养人才时必须了解的。我们通过对本校毕业生的工作状况跟踪调查,向用人单位征求在专业设置、毕业生素质、培养目标和方向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从而了解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为工程建设一线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具体地说,就是应培养适应我国工程造价行业发展要求的,掌握工程造价相关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通过三年学习,学生要掌握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具有编制和审核建筑、安装等工程预(结)算以及投标报价的能力,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

2.2结合办学层次,设置较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

高职高专层次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基础理论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程则应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内容,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3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材是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载体,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入才,首先要有好的教材。因此,每次征订教材时,都由各相关课程负责人牵头组织全体任课教师参加集体讨论,力求在教材选择上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好地体现本学科发展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前瞻性。

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购置专业软件,利用软件绘制工程图、计算工程量、编制工程预算。在专业课的教学中,采用“教、学、做”合一教学法。“做”是中心,在“做”字上教,在“做”字上学作为教学全过程。在部分课中提倡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师生共同讨论、共同分析。然后由学生归纳、教师总结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2.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是工科应用型专业。应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造价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和研究分析,达到解决问题以及应用计算机进行工程造价确定和管理的能力。我校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由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在这个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中,认识实习主要通过系列参观活动,使学生对工程管理产生感性认识;课程设计则是对学生施工组织设计、招标投标、工程概预算等各个模块能力的训练;生产实习是学生在工程现场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预演;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大学三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检验。

2.5完善和优化教师队伍

高职大专培养的学生是专科层次,以基础应用型为主,是造价专业人才的金字塔基,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不但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还应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应用能力,要成为“双师型”教师。要实现这一目标可采取以下措施,让现有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通过科研、技术服务、技术开发、产学研结合等方式组织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积极引进人才,不断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人才库。聘用能独立承担某一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任务的一线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聘请校外有实践经验的一线工程师讲课,效果较好,因为他们有实践经验,讲课更贴近实际。

3 结论

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工程造价专业人才主要培养方式的高等院校,由于该专业设置和建设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大部分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尽合理,使得毕业生毕业后一时很难适应工作岗位。因此,高等院校理应积极探讨和改进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承担起社会所赋予的历史重任,为社会培养出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优秀、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主动服务于国家及地方的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利,张建勋.建设类高等工程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1-31.

[2]匙静,房荣敏,尉胜伟.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18).

篇11

关键词:财务管理角度;企业;人工成本;控制措施

企业人工成本是财务管理中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人工成本投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降低人工成本,建立完善的企业人工成本管理体系,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做好人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工作,对企业而言,十分重要。

一:简述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换一种说法就是劳动成本。企业的人工成本,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或者需要提供劳务的活动中,投入的劳动力使用过程中需要的全部的经济费用。企业在进行人工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保持人工成本和企业利益的平衡,才能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财务管理角度,加强企业人工成本的控制,保证企业人工成本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水平。

我国企业的相关法律,规定人工成本的范围应该包括社会保险费用、员工教育经费、员工工资总额、员工住房费、社会保险费用、劳动保护费用、员工福利费用和其它的人工成本支出费用等。企业人工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员工工资总额。通常情况下,人工成本有专门的分析指标,作为企业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数据。主要的人工成本分析指标,包括人工成本总量指标、人工成本效益指标和人工成本结构指标。人工成本总量指标主要的作用是对企业人工成本的总量水平进行反映;人工成本结构指标,可以实现全面的人工成本水平分析和控制;人工成本效益指标,可以对劳动分配率、人工成本利润率和人工成本费用率等进行分析和控制。

二:企业的人工成本与控制

企业进行人工成本控制,主要的依据就是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的控制。根据需要人均支付的人工成本费用作为对比分析的是绝对指标,通常情况下,比较前期的和现在的绝对指标是纵向对比,相同企业在相同时间下进行的绝对指标的对比,被称为横向对比;对企业人工成本总额在不同的相关指标中占的比重进行的对比分析是相对指标,跟绝对指标一样分为纵横对比。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根据这两种指标的对比和分析,提供有效的管理理论和参考依据,以实现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的科学化。

基于财务管理角度的企业人工成本与控制,应该在企业经济效益和投入的范围中,提高企业的人工成本管理水平,对企业人工成本的增长进行考察,保证企业人工成本管理课控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企业的人工成本投入,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造成不同的影响。一方面,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实现对人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人均增加值和销售值的增长;另一方面,人工成本的增长,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费用,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总的成本管理和人工成本管理目标一致,两者之间成正比关系。人工成本的增加会造成总成本的增加,人工成本的减少,企业的总成本也会相应的减少,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人工成本的控制,可以最大化的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财务管理人员应该考察人工成本的比率指标,和行业平均的劳动分配率、人工成本在总的成本中占的比重和人工成本的费用率进行对比和分析,确定指标的差异程度。根据对比分析出的综合偏差率,确定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的状态,结合企业成本管理中实际的人工成本管理情况,对企业现行的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提高企业人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水平,实现财务管理角度下,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水平的发展,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基于财务管理角度的企业人工成本与控制措施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角度下,实现对企业人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明确人工成本的核算范围,主要是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 对人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规定详细的核算标准,有利于提高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的科学化和准确性。企业的人工成本项目,包括员工的培训费用、薪酬、社保、招聘费用、税金和其它的费用等。财务管理角度下的人工成本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员工的薪酬管理,主要包括员工的固定工资、激励奖金、绩效工资、加班工资和年终奖金。员工的薪酬是自己劳动所得,属于自己的合法财产。从另一种角度说,是企业对员工工作表现的肯定和奖励。

做好财务管理中的企业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需要企业对员工进行精简,降低企业的成本费用,才能有效的实施企业的成本控制,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企业的员工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企业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实施。例如,企业中存在人员冗杂,工作内容和方法比较单一的问题,容易造成工作效率下降和工作能力下降。这对这种问题,企业应该在人工成本控制管理的过程中,对员工进行管理,削减劳动力素质和工作效率较低的员工,或者定期的对员工进行专业技术和知识的培训,培养优秀的人才,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才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

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人工成本控制和管理,可以建立完善的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体系,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充分发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才能实现企业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的现代化发展,促进企业的发展。例如,企业可以建立高效的工资分配制度,实现对人工成本的控制。高效的工资分配制度,可以按照员工的职称和级别,建立完善的工资分配制度。员工的工资,应该符合企业对学历、工龄、职务和职称等的要求,根据员工工作能力的不同,划分不同的工资标准。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实施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实现对工资总量的控制,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四:总结

企业的人工成本控制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高对人工成本的认识,结合企业实际的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现状,按照相关的管理法规,通过有效的方式,提高企业的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水平,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楠、储剑锋.企业人工成本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09,28(04):27-28

[2]刘军亚.浅谈基于财务角度的企业人工成本控制[J].商业经济,2013,32(04):51-52

篇12

关键词:酒店业;人工成本控制;绩效管理

对酒店企业而言,人工成本控制的关键就是体现在酒店企业日常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其中绩效管理是一项重头工作内容。绩效管理的好坏实际上与企业的经营工作紧密相联,特别对于酒店业,服务的比重较高,对人工控制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员工绩效管理工作中。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管理包含了三方面的具体内容,首先就是设置KPI(key success factors)也就是关键绩效指标,就是根据各部门各岗位实际设置相应的关键绩效指标,这个关键就是指的能准确反映企业各部门各岗位工作成绩的指标。比如市场类的职种岗位—市场营销,它的KPI绩效指标就是指销售目标达成率、销售增长率、销售费用投入产出比等。也就是市场营销人员的绩效管理就是要考核上面这些指标的完成情况。而KPI的设置就是从各部各岗位的目标责任而来的,跟企业的整体目标是一致的,本身也是由企业的发展目标分解而来的。其次,绩效评估,也就是对各部的业绩考核以及按照不同的职别分别对其KPI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员工,它的KPI指标都各有各的范畴,对指标完成情况的评估实际就是对各级岗位的考核。第三、绩效沟通,实际上就是相关管理人员对KPI的指标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并将分析情况及时在企业内部部门间进行沟通,以便指导各部工作开展。同时,各部主管更要对各岗位的评估情况进行分析,并及时与各岗位员工沟通,使员工不断完善改进自己的工作。实际上绩效沟通的过程也是企业人工成本控制工作的不断改进的过程。通过沟通有助于短时间内反馈企业经营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并可以及时得到解决。应该说在企业的整个人工成本控制工作中,绩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影响着控制人工成本工作成功与否。

涉及人的工作是最复杂的,但所谓的管理工作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工作。在日常管理中,我们的一些管理人员通常都会强调“对事不对人”,其实客观上讲这是不可能做到的,管理就是对人的工作,只有做好对人的工作,才能顺利实现人工成本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经营指标。所以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对你最重要的衡量尺度不是你自己能干多少具体的工作,劳动强度有多大,而更多地是“劳心”,就是需要你能不断地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督导你属下的员工、部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缩短与目标的差距。而这个“劳心”的心理基础就是我们的管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要始终掌握这样一条黄金定律“我希望从工作中得到的也是员工想从工作中得到的,我希望在工作中如何被对待,员工也希望在工作中别人那样对待他们。”应该说这是我们每一个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最实用的一条定律。只有具备了这样一个心理基础,才能懂得如何去了解你管理的员工,如何在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能力的情况下去选择合适于他们的激励方法,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工作目标。从行为学的角度,认为激励可以激发人的动机,使其内心渴求成功,产生推动人朝着期望目标不断努力的内在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的期望理论(1964)是迄今为止在员工激励方面最全面的解释。期望理论提示当人们预期某种行为能带来个体某种特定的结果,而且这种结果对个体具有吸引力时,个体就倾向于采取这种行为。在组织管理情境中,也就是指人的工作行为是建立在一定的期望基础上的。我们需要关注在组织管理情境中的员工的期望,通常这种期望涵盖在这样三个朴素的问题中:

第一、如果我努力,能不能实现这一绩效水平,达到组织的要求?

第二、如果我尽力达到了这一绩效水平,组织是否给予我奖赏?会给我什麽样的报酬和奖赏?

第三、我对这种报酬和奖赏有何感想,是不是我所迫切希望得到的?

上述三个员工关心的问题,其实明确指向了期望或努力与绩效的联系、绩效与奖赏的联系、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联系(奖赏的吸引力)等三个方面的联系,而它们反映的就是组织情境中员工的期望。员工通过个人努力实现了组织要求的绩效,从而获得组织的奖赏,而这种奖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员工的期望,这正是期望理论所关注的。期望理论在酒店企业实践应用中,首先,强调组织设计的业绩水平的可实现性,这种业绩水平应该是员工通过一定程度努力能够达到的;其次强调组织对奖励的及时兑现;第三,关注组织奖励与回报的激励价值,它应该是员工渴望的、有吸引力的,而不是微不足道的。当然这麽做的目标仍然是力求有效地对员工、工作和相关成本进行管理。用好了激励方法,的确能够减少来自员工这方面的许多问题,也就是减少影响员工工作实现力的因素,从而降低人工成本,实现人工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 屠庆忠,杜晓力,《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应用》,载《经营管理》2006第5期.

[2] 王秋阳,《绩效与绩效管理》,载《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报》2006年第1期.

[3] 张德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4] 白娟,段万春著:《绩效管理体系综述》,载《商业研究》2006年第6期.

[5] 杨东龙主编,《如何评估和考核员工绩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篇13

【摘要】加强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与控制,提升项目经济效益已成为建筑施工企业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但一些施工企业在责任成本管理上仍处于粗放型状态,过程控制不严、不细、不实,造成工程成本浪费过大,经济效益流失严重。本文试图就当前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强调要把责任成本管理理念上升到企业文化的高度,让责任成本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和行为规范;要健全项目责任成本管理体系、提高责任成本预算编制水平、做好项目成本过程控制、严格成本分析、建立并落实绩效考核制度,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责任成本管理与控制,快速有序地推进企业发展。

【关键词】工程项目 责任成本 管理控制

受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建筑市场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加强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与控制,是提升项目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筑施工企业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推进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举措。尽管责任成本管理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有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但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在责任成本管理上仍处于粗放型状态,过程控制不严、不细、不实,造成工程成本浪费过大,经济效益流失严重。本文试图就当前施工企业在责任成本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改进提出粗浅建议。

一、充分把握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的内涵与特点

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为了提高工程项目的收益率,增强项目管理者的责任,依据有关规定编制责任预算,并采取合同的形式对管理者进行承包的管理方法。这是施工企业加强项目监控力度、提升项目管理层次的需要,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增强企业综合实力的需要,也是施工企业将项目经济效益情况与管理者收入直接挂钩、改革施工管理体制的重要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责、权、利紧密结合,重视责任成本的目标确定、过程监控与绩效考核,不同于传统的简单的以项目最终盈亏进行考核。这是施工企业制度框架下以成本控制的硬约束,由企业依照严明的组织结构、严密的规章制度和奖罚分明的激励来推进实施,维护责任成本管理的权威性。项目部也是以责任成本作为控制标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掘内在潜力。

2. 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监控实施。责任成本管理必须由项目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各岗位员工等全员参与管控,遍及项目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及作业单元,贯穿于项目经营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不同于传统的工程完工后的业务部门盘算,发现项目亏损时已无法弥补。

3.干算结合,边算边干,边干边算。责任成本管理不同于传统的成本管理,算、干分离,职责不清,而是将责任层层分解落实,是包括工、料、机、质量、安全、进度等在内的全面管理,可以促进项目管理层和全体员工转变思想观念,克服那种只干不算、重产量不重投入、重产值不重视效益的现象,有效提高经济效益。

二、正视当前责任成本管理与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建筑行业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历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较短,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尚未深入人心,操作性比较强的责任成本管理文件比较少,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尚未从经验管理上升到科学管理、文化管理的层次,致使责任成本管理和控制情况与预期效果偏差较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责任成本意识淡薄。一是重规模轻效益的观念依然存在。施工企业忽视成本盲目发展,片面追求发展规模,低价中标或举债垫资施工,重“揽”轻“管”、重“核算”轻“分析”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精细化管理理念还没有扎根。一些企业“空架子”,没有基本的施工队伍和足够的大型机械设备,依附于外包队伍,甚至层层转包。在材料、机械设备、资金管理上,也没有集中统一的调度使用平台;一些技术骨干责任心不强,日常监管不到位,安全、质量等风险防控不到位,经济赔偿、停工损失、返工浪费现象日益增多。三是“成本控制人人有责”的理念不深入。一些人片面认为项目成本管理是某个分管领导、某个部门或某些员工的责任,对责任成本管理办法、责任成本实施流程、成本控制的权责利不清楚,对责任成本认识有误区。

2、责任成本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成本管理组织不健全。一些单位没有独立的成本管理部门,对各项目、各岗位的责任成本计划、实施、分析、监控、奖惩等停留在一般的安排和布置上;对成本管理的日常制度和各项目的成本计划不制定、不维护、不调整;对项目实施中的成本控制没有抓落实。二是成本控制的责任不明晰。一些项目简单地把责任成本管理归集于财务部门一家,没有认识到财务部门是成本管理的组织者、参与者,施工组织和直接生产人员都是责任成本管理的主体。三是制度设计有缺陷。有些工程项目长期以来将施工成本管理片面固定为事后核算的会计过程,致使成本的事前、事中控制无从谈起。

3、责任成本预算编制有问题。责任成本预算编制是实施责任成本管理的一项关键工作,主要目的在于核定项目的成本控制额度。有的项目预算太过笼统,注重领导的意见,忽视了项目的实际情况,预算目标值过高或过低。还有些项目只有总体目标,没有编制比较重要的分部、分项工程预算成本,造成责任成本目标缺失。有些项目没有认识到成本预算是一种超前预算,受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变化等的影响会有变化,没有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不利日后分析、考核。

4、实际成本控制不到位。成本有效控制是责任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必须要有一套系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及时对项目成本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处理和储存。但有些项目往往注重完成工程施工任务、忽视经济效益指标,造成成本控制措施不新、手段不强,成本浪费严重。还有一些项目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薄弱,成本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缺乏项目成本科学的事前预测和过程控制,一旦反映到会计账目上,既成事实。有的项目在会计核算时,根据领导意图编造虚假成本,主观臆断造成本的情况比较严重,对实际成本控制产生较大危害。

5、过程成本分析不充分。进行成本分析是完善责任成本管理的必要措施。有效的成本分析,是总结成本管控中的亮点,准确真实地查找成本管理漏洞,明确成本管理的控制和调整方向。但有些单位和工程项目部对成本分析不重视,没有将成本分析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没有分阶段、分部分项进行成本分析,或者分析比较不真实不全面,致辞使成本分析流于形式,造成成本控制和成本决策工作脱离实际,有的项目直到结算时才发现项目亏损。

6、绩效考核不落实。一是激励机制缺失。成本管理部门在编制工程项目责任预算时,就应明确规定各工作环节的预算指标,为绩效考核创造条件。但一些单位成本管理没有配套的奖罚措施,成本超支与大多数人的个人收入不直接挂钩,造成管理人员对成本控制不十分关心;有的单位虽有考核奖罚措施,但往往由于受资金紧张的影响,或是平均主义的思想作怪,对项目责任成本监控考评不及时,奖罚不兑现或延期兑现,造成“管与不管一个样、项目盈亏一个样”,严重挫伤员工成本控制的积极性。二是考核工作不全面、不深入、不公平。有的单位对工程分部预算不明确,难以进行较深入、较全面的绩效考核;有的单位往往只注重考核结果,忽视分析过程,注重完成的指标,忽视未实现指标,造成赏罚不明、管理无序、效益流失。

三、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责任成本管理与控制

1.牢固树立责任成本管理与控制理念。成本管理理念是指节约成本与控制成本的观念。我国建筑业历经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进入竞争更加激烈和更加规范的成熟期,加大成本管理、推进低成本竞争已成为现代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标志,也是企业得以持续快速发展的“利器”。但是成本管理理念并没有成为每一位职工的行动指南。因而,要大力培育员工成本意识,要让成本控制理念由制度层面上升到企业文化的高度,推进职工切实由“要我控制成本”到“我要控制成本”的转变,让责任成本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和行为规范。项目全体人员应牢固树立效益观念、成本观念,狠抓项目安全、质量、工期、社会信誉、人才培养等工作时,把项目盈亏摆到突出位置。要改把成本控制放到投资的范畴来看待,改变传统的“成本控制就是强化节约”的理念,在确保工程安全、质量、工期的前提下,努力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回报。

2. 健全项目责任成本管理与控制体系。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责任成本管理与控制机制和环境,推动员工由被动被管状态转变为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激励员工在贡献劳动奉献智慧的同时分享企业的成果。一要建立责任成本管理机构。项目成本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系。二要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经济责任制。责任成本总目标确定后,按照工程结构和管理结构详细分解到分部、分项工程及作业单元。各责任单位应建立完整配套的日常记录、验工计价、成本核算、分析评价、考核兑现、系统报表等责任成本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各项成本的经济责任,保证整个项目各项施工活动达到预定目标。三是建立日常检查、监控、绩效考核机制。成立绩效挂钩考核小组,定期进行检查、考核,促使员工将降低成本化为自觉行动。

3. 提高责任成本预算编制水平。编制责任预算必须科学合理,应依据施工现场的地理条件、周边市场、气象水文、交通运输等自然情况,对项目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施工图纸、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等进行研究,确定切实可行的项目成本目标,一般包括总成本费用目标、计划实现毛利率目标,还可以增加主要材料损耗率、主要工程项目分包控制价格等辅助目标。其次,要对成本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将总体目标进行纵向逐层分解,直至分解到每个作业班组的每道工序,同时对每层成本目标横向分解为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其它直接费、现场管理费等。三要及时动态调整。在实际成本与责任成本的偏差超出正常偏离的范围时,及时进行动态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确保分析与考核程序更加准确,更好地发挥责任成本管理应有的作用。

4.做好项目成本过程控制。成本控制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包括施工前期、施工过程与收尾阶段。首在施工技术控制。优化选择施工方案的是施工企业降低工程成本的主要途径,要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以技术优势降低工程成本。进度滞后或发生安全质量事故会额外增加项目成本;工程技术人员对现场的技术交底、数量控制以及对施工队伍结算数量的控制都直接影响着项目成本;先进技术、先进材料的使用和施工方案的优化可以直接降低工程成本,增加项目效益;测量、试验、技术方案等工作的失误也可导致工程的返工和浪费。其次是成本要素控制。人工费:当前施工企业的最大特点是劳动力使用及分配的不稳定性。要按劳动定额结合市场行情,合理调剂使用劳动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动力占用,减少窝工浪费现象。材料费:要严格控制各种材料的采购、验收、入库、库存、发放等环节。关注市场情况,预判材料价格波动趋势,以国家或工程所在地的造价管理部门的材料信息价格作为参考控制价,大宗材料严格实行招标采购。用料环节不可偷工减料,但要积极推广使用降低消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用技术优势降低物耗。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批次,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尽量减少资金占用。机械费:合理安排机械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加强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减少配件和油料的消耗,提高机械设备工作效率;要认真研究市场,控制好设备租赁价格。现场管理费:建立精干高效的项目管理层,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和非生产性支出。落实“进度也是效益”的理念,通过加快施工进度,减少管理费用。劳务分包工程成本控制:目前劳务分包通常在项目施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要选择有实力的合格劳务分包方,科学合理地确定分包价格,控制好劳务分包工程的结算和价款支付,防止多付或超付现象。三是加强竣工决算阶段成本控制。许多项目往往“重开工轻收尾、重施工轻结算”,造成项目效益流失严重。应尽快催促建设单位进行决算,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合理利用相关规则增加项目索赔力度,对一些不该承担的费用坚决予以拒绝。

5.严格成本分析考核。工程项目成本分析是将工程实际成本同目标成本、内控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检查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分析总费用及各项费用发生偏差的原因,积极采取措施,及时纠正。这是加强项目管理、改进施工方法的必要管理手段,也为企业今后参加招投标工作提供准确数据奠定了基础。成本分析应以分部分项目工程为分析基本单位,按月或按进度对于工程项目影响成本的可变程度,分析影响程度大小,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责任成本分析必须同时分析主观、客观原因,不能出现亏损只强调客观原因,也不能实现盈利就掩盖或忽视真实问题。

6、建立并落实绩效考核制度。企业要制订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办法,项目部也要制定详细的考核措施,定期组织考核,落实各责任成本管理的权责利,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进行绩效考核时,不仅要对最终结果进行考核,而且还应加强对成本控制过程的考核,不仅就项目总的责任成本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还应对各责任体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绩效考核要奖优罚劣,对成本控制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激励,还要对责任成本管理效果不理想、未能完成责任预算指标的给予必要的处罚,确保责任成本管理的时效性和严肃性。

全面并深入持久地推行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已是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的突出问题,提升对项目责任成本管理的认识,研究和探索责任成本管理的科学方法,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地加强责任成本管理,为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篇14

近年来,我省城市新建住宅小区逐步推行物业管理新体制,旧住宅区物业管理也取得了一些进展,物业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省城市住宅区物业管理工作发展不平衡,存在政策不配套、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为了加强城市住宅区物业管理工作,推进住房制度改革,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城市住宅区物业管理工作的领导。城市住宅区物业管理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住房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加强物业管理工作,有利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启动住房消费,拉动内需,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对于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高城市整体管理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也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城市住宅区物业管理工作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抓紧抓好。各级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要设立相应的职能机构,配备得力的人员,努力加强城市住宅区物业管理工作。财政、税务、物价、工商、规划、城建、电力、邮电、公安等部门要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支持房地产管理部门搞好物业管理工作。各新闻单位要积极做好宣传工作。

二、加快建立完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城市住宅区物业管理体制。城市住宅区物业管理要贯彻业主自治的原则,遵循价值规律,建立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双向选择,平等协商,根据服务内容和质量确定费用,通过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动作机制。

各地各单位在公有住房出售后,原则上不再负责物业管理。对现有单位生活区、街道院落、居住小区,要抓紧进行配套设施、物业管理设施的整治完善,进行规范化管理。新建居住小区和旧城改造项目,必须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和物业管理设施,物业推向市场,实行社会化管理。

要通过政策引导和经济杠杆的作用,鼓励物业管理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改造、改组等方式进行企业重组,扶持一批规模大、机制新、效益好、信誉高、实力强的物业管理企业,并将企业资质等级与管理规模、服务水准和收费挂钩,鼓励企业开拓市场,形成规模优势。

各地要推行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尽快改变“谁开发,谁管理”的垄断经营局面。开发企业下设的物业管理机构应与开发企业脱钩,面向社会,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三、建立城市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

(一)建立城市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维修基金主要从以下渠道筹集:

1、商品住房(包括安居房、经济适用住房)销售时,购房者按购房款2-3%的比例缴交;

2、公有住房出售时,售房单位按多层住宅不低于售价的20%、高层住宅不低于售价的30%的比例从售房款中提取;

3、当地人民政府规定从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

维修基金归业主所有,由市、县房地局在银行专户存储(省直在长单位维持原办法不变),定向使用,不足时,由业主委员会续筹。当前,要特别做好房改售房时提留的维修基金归集到位工作,对历年来房改售房款提留的维修基金要进行清理。已经挪作他用的要限期清还。对投资已分摊进住房销售成本的小区配套设施,属业主的合法权益不得无偿占用,其收益可用来补充物业管理费用的不足。

维修基金的筹集、使用、管理按国家和本通知有关规定执行。具体办法由省建委会同省财政厅另行制定下发。

(二)业主可以用住房公积金中住房大修费用作为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的支出。

(三)有条件的单位,可对房屋的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给予资助。

(四)新办物业管理企业,可享受第三产业相关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