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财务风险经营风险范文

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8: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财务风险经营风险

篇1

(四)风险意识淡薄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比较粗放,企业领导大多是靠自己的人生经验打拼起家的,在风险的控制方面缺乏重视,他们大多数认为只要大胆就什么风险也不怕,结果无论在财务管理方面还是经营方面,都被风险击倒。史玉柱在建设珠海第一高楼巨人大厦时,就是由于没有考虑公司的经济承受能力,贸然在原定楼层上又加建数层,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

三、管控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措施(一)完善企业的管理机构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一个家族的几个人在一起策划成立,或者几个朋友合伙成立经营的,没有建立起很好的股权结构,管理权限也分配不科学,导致企业的管理结构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中小企业一定要完善领导层的权利和利益的分配,依据组织架构与部门职能,进行业务流程管理。让所有的管理人员明白企业所有事务的分工,什么样的事由谁去做、怎样做、做好的标准一目了然。职责清楚、职务分明、步调一致,会大大提高公司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而且可以去除部门间壁垒和职务与管理的空白处,避免人浮于事、扯皮推诿、职责不清、执行不力的固疾,让管理流程有序运行,提高企业效益、加快效率。(二)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方案科学有效的投资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加长远的经济效益,帮助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然而在进行相应的投资之前,必须要全面考虑市场中各个因素对于企业投资的影响,例如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就要提前对于市场需求进行调研,了解市场的走向;对资金的投入要做全面的预算,合理使用资金,避免出现资金链断裂和超出预算的现象发生。科学合理的方案有助于企业提高投资项目的成功率。

(三)完善企业的资本结构一些企业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必须从外部获得相应的资金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但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只能通过其它途径获取资金,资金成本高,给企业的经营发展增加了很大的负担,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获得的资金,由于股市面临投机者较多,因而风险也很大,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从而占领更多的市场,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完善自身的资金结构合理性。

篇2

[关键词]出资者财务风险;经营者财务风险;财务监督机制

一、两种风险的涵义和特点比较

出资者财务包括及时筹集资金、合理安排资本投向、确定收益分配策略等,其目标是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与出资者财务目标相对应,出资者财务风险就是企业出资者面临的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和资本经营财务风险。其特征如下:

1.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企业最基本的财务风险。财产所有权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经济权利,企业设立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财产所有权的维护和扩张。所以,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企业最基本的财务风险,其风险程度是企业最高的风险程度,其他层次的财务风险管理都应以符合出资者财务风险限度为前提。

2.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一种静态风险。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生产经营活动交由经营者决策和执行,出资者对企业风险的管理主要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来实现。因此,出资者重视的是企业经营的结果而非过程,所以,出资者所面临的风险是一种静态风险。

3.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一种制度性财务风险。所谓制度性财务风险是指由制度引发、受制度影响的风险。由于出资者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参与程度低,其对企业的管理主要通过一些制度性手段来实现。因此,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一种制度性风险。经营者受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委托担负着出资者资本保值增值和债权人债权还本付息的责任。由于所处位置和所具有的权利、义务不同,与出资者财务风险相比,经营者财务风险具有以下特征:

(1)复杂性。企业经营者担负着出资者资本保值增值和债权人债权还本付息的责任,因而必须从出资者和债权人双方角度综合考虑企业财务风险。同时企业经营者管理企业日常经营,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考虑要涉及各个方面,既要考虑外部关系人,又要考虑企业内部各部门,既要考虑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又要考虑自身的利益。

(2)动态性。与出资者关注资本的最终保值增值不同,经营者关注现金流转的顺畅及现金性收益的增加。因而经营者财务涉及企业经营过程中现金流转的各个环节。由于风险也存在于现金流转的各环节中,所以经营者财务风险具有动态性,由此引出的经营者财务风险管理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复合性。经营者财务权既包括了企业所有者财务决策的执行权,又包括了企业日常财务活动的决策权和操作权。因而与所有者财务主要是制度性规定不同,经营者财务是制度性与操作性的结合体,与此相适应,经营者财务风险包括了与企业财务相关的制度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

二、两种风险的内容比较

出资者财务是由提供资本者对其出资及其应用状况进行的管理,其目的就是要约束经营者的财务行为,以保证资本的安全和增值。与之相对应,出资者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和资本经营财务风险。

1.资本投资风险。出资者对外投资形成了出资者与经营者的资本关系,这种资本关系也是财务关系———投资与接受投资的关系。出资者对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被投资企业经营、财务状况等方面变化引起对外投资收益出现不确定性变动的风险,即资本投资风险。

2.资本减值风险。当出资者投入资本后就要求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从广义上看,资本保全价值包括原始资本价值和无风险收益,资本增值价值包括资本有形增值和资本无形增值等。从狭义上看,如果一个会计期间,期末所有者权益比期初所有者权益减少了,则出资者遭受了资本减值。因此,资本减值风险是出资者所投入资本由于被投资企业经营上的原因而导致起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

3.资本经营财务风险。出资者为了寻求更大的资本回报,避免资本风险,需要调整资本结构,包括把资本从接受投资企业转移出去,或者吸收其他资本等,诸如兼并、收购、联合等。这些资本转移活动就是资本经营活动,在资本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相偏离,因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就是资本经营财务风险。

与出资者财务主要关注资本投资、经营与保值增值不同,经营者财务主要关注企业具体的经营,所以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是经营者财务的主要内容,经营者财务风险也主要存在于这三个环节中。

1.筹资活动风险。筹资的具体目标是在不影响现金流出及偿债能力基础上实现权益资本收益的最大化。筹资的实际结果与其目标之间的偏差的可能性,就是筹资风险,具体包括收益风险和偿债能力风险。收益风险表现为每股收益或每股现金流量降低的可能性,偿债能力风险表现为无力偿债乃至破产的可能性。

2.投资活动风险。企业的投资活动可以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两类。长期投资风险主要是现金净流量风险,而短期投资主要面临资产流动性风险。长期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用净现值法来判断,因为只有净现值才能代表股东财富的增加,因而长期投资的目标是实现增量净现金流量,所以长期投资风险是项目净现值小于零的可能性。对于短期投资,强调的是短期资金的流动性,一方面以减少流动资产存量占用为目的,另一方面则以加速企业流动资产的流动性,缩短整个营业周期和提高现金流动速度为目的,两者相互作用,以提高企业整体资产创造现金的能力。因而短期投资的预期目标是提高存量资产的流动性,与之相适应,其风险就是存量资产流动性降低的可能性,即资产流动性风险。

3.收益分配活动风险。企业的收益形成现金流入,分配形成现金流出,现金流入与流出不相适应时,就产生了收益分配风险。当企业收益形成的现金流入远远大于分配给股东的现金股利时,股东可能会因现金偏好得不到满足而抛售股票引致股价变动而对企业经营及整体形象产生不利影响。当现金流出大于现金流入时,企业的再投资将发生困难,影响日后生产经营。因此,收益分配活动风险是现金流量的不协调风险。

三、两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比较

针对出资者财务风险的特征,要防范和控制这种风险,必须制定一系列监督、激励措施以约束和激励经营者,使经营者自身的财务目标与出资者财务目标趋于一致。

1.建立财务监督机制。企业的财务监督机制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股东大会对董事会的授权和监督;二是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对经营者的监督;三是经营者的内部牵制与监督。建立健全这三个层次的财务监督体系具体包括充分行使股东大会的权利,派出独立董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等。只有做到自上而下的层层监督,才能抑制经营者追求个的欲望,从而确保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2.建立指标考核体系。企业只有建立以资本增值为核心,包括财务效益状况、资本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的企业绩效评价体制,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者的业绩,明确奖惩标准与经营业绩挂钩,以激励经营者维护出资者的利益,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

3.建立激励机制。在激励经营者尽力实现出资者财务目标方面,年薪制、经营者奖励制度、优秀企业家评选等都是较为有效的方法。此外,股票期权将经营者的个人利益同企业股价表现以及企业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经营者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追求,从而实现了股东的财务目标,因而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

针对经营者在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其防范措施如下:

1.筹资风险防范。对于防范收益风险,企业要在筹资数量上注重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而对于偿债能力风险,企业要从筹资期限上注重长期和短期相互搭配。但是,预防和控制筹资风险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因为只有资金使用效益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才得以加强,那么无论企业选择何种筹资结构,选择何种筹资期限,都可及时地支付借入资金的本息和投资者的投资报酬。

2.投资风险的防范。长期投资风险的控制主要通过投资组合来实现。只有进行组合投资,使各项导致现金流量不确定性的因素相互抵消,才能降低风险,实现增量现金流量。对于短期投资,可通过存货项目分析,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等来加强存货转化为现金的速度以及加强应收账款向现金的转化,从而提高存量资产的流动性。此外,选择适宜的长、短期资产的数量结构也是防范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3.收益分配风险的防范。收益分配风险的防范要从现金流入和流出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对现金流入实行控制,另一方面要考虑股利政策的现金流出。两方面相互结合,达到现金流入与流出相互配合、协调,从而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谢志华出资者财务论[J]会计研究,1997,(5)

[2]周吉关于出资人财务管理的几个问题[J]财会通讯,2001,(2)

[3]汤谷良经营者财务论———兼论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架构[J]会计研究,1999,(5)

[4]王斌现金流转说。财务经理的财务观点[J]会计研究,1997,(5)

[摘要]随着企业财务划分为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与之相对应,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划分为出资者财务风险和经营者财务风险。通过对两种风险的特点、内容以及防范与控制措施的比较分析,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风险应进行分层管理。

[关键词]出资者财务风险;经营者财务风险;财务监督机制

一、两种风险的涵义和特点比较

出资者财务包括及时筹集资金、合理安排资本投向、确定收益分配策略等,其目标是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与出资者财务目标相对应,出资者财务风险就是企业出资者面临的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和资本经营财务风险。其特征如下:

1.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企业最基本的财务风险。财产所有权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经济权利,企业设立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财产所有权的维护和扩张。所以,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企业最基本的财务风险,其风险程度是企业最高的风险程度,其他层次的财务风险管理都应以符合出资者财务风险限度为前提。

2.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一种静态风险。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生产经营活动交由经营者决策和执行,出资者对企业风险的管理主要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来实现。因此,出资者重视的是企业经营的结果而非过程,所以,出资者所面临的风险是一种静态风险。

3.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一种制度性财务风险。所谓制度性财务风险是指由制度引发、受制度影响的风险。由于出资者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参与程度低,其对企业的管理主要通过一些制度性手段来实现。因此,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一种制度性风险。经营者受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委托担负着出资者资本保值增值和债权人债权还本付息的责任。由于所处位置和所具有的权利、义务不同,与出资者财务风险相比,经营者财务风险具有以下特征:

(1)复杂性。企业经营者担负着出资者资本保值增值和债权人债权还本付息的责任,因而必须从出资者和债权人双方角度综合考虑企业财务风险。同时企业经营者管理企业日常经营,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考虑要涉及各个方面,既要考虑外部关系人,又要考虑企业内部各部门,既要考虑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又要考虑自身的利益。

(2)动态性。与出资者关注资本的最终保值增值不同,经营者关注现金流转的顺畅及现金性收益的增加。因而经营者财务涉及企业经营过程中现金流转的各个环节。由于风险也存在于现金流转的各环节中,所以经营者财务风险具有动态性,由此引出的经营者财务风险管理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复合性。经营者财务权既包括了企业所有者财务决策的执行权,又包括了企业日常财务活动的决策权和操作权。因而与所有者财务主要是制度性规定不同,经营者财务是制度性与操作性的结合体,与此相适应,经营者财务风险包括了与企业财务相关的制度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

二、两种风险的内容比较

出资者财务是由提供资本者对其出资及其应用状况进行的管理,其目的就是要约束经营者的财务行为,以保证资本的安全和增值。与之相对应,出资者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和资本经营财务风险。

1.资本投资风险。出资者对外投资形成了出资者与经营者的资本关系,这种资本关系也是财务关系———投资与接受投资的关系。出资者对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被投资企业经营、财务状况等方面变化引起对外投资收益出现不确定性变动的风险,即资本投资风险。

2.资本减值风险。当出资者投入资本后就要求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从广义上看,资本保全价值包括原始资本价值和无风险收益,资本增值价值包括资本有形增值和资本无形增值等。从狭义上看,如果一个会计期间,期末所有者权益比期初所有者权益减少了,则出资者遭受了资本减值。因此,资本减值风险是出资者所投入资本由于被投资企业经营上的原因而导致起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

3.资本经营财务风险。出资者为了寻求更大的资本回报,避免资本风险,需要调整资本结构,包括把资本从接受投资企业转移出去,或者吸收其他资本等,诸如兼并、收购、联合等。这些资本转移活动就是资本经营活动,在资本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相偏离,因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就是资本经营财务风险。

与出资者财务主要关注资本投资、经营与保值增值不同,经营者财务主要关注企业具体的经营,所以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是经营者财务的主要内容,经营者财务风险也主要存在于这三个环节中。

1.筹资活动风险。筹资的具体目标是在不影响现金流出及偿债能力基础上实现权益资本收益的最大化。筹资的实际结果与其目标之间的偏差的可能性,就是筹资风险,具体包括收益风险和偿债能力风险。收益风险表现为每股收益或每股现金流量降低的可能性,偿债能力风险表现为无力偿债乃至破产的可能性。

2.投资活动风险。企业的投资活动可以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两类。长期投资风险主要是现金净流量风险,而短期投资主要面临资产流动性风险。长期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用净现值法来判断,因为只有净现值才能代表股东财富的增加,因而长期投资的目标是实现增量净现金流量,所以长期投资风险是项目净现值小于零的可能性。对于短期投资,强调的是短期资金的流动性,一方面以减少流动资产存量占用为目的,另一方面则以加速企业流动资产的流动性,缩短整个营业周期和提高现金流动速度为目的,两者相互作用,以提高企业整体资产创造现金的能力。因而短期投资的预期目标是提高存量资产的流动性,与之相适应,其风险就是存量资产流动性降低的可能性,即资产流动性风险。

3.收益分配活动风险。企业的收益形成现金流入,分配形成现金流出,现金流入与流出不相适应时,就产生了收益分配风险。当企业收益形成的现金流入远远大于分配给股东的现金股利时,股东可能会因现金偏好得不到满足而抛售股票引致股价变动而对企业经营及整体形象产生不利影响。当现金流出大于现金流入时,企业的再投资将发生困难,影响日后生产经营。因此,收益分配活动风险是现金流量的不协调风险。

三、两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比较

针对出资者财务风险的特征,要防范和控制这种风险,必须制定一系列监督、激励措施以约束和激励经营者,使经营者自身的财务目标与出资者财务目标趋于一致。

1.建立财务监督机制。企业的财务监督机制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股东大会对董事会的授权和监督;二是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对经营者的监督;三是经营者的内部牵制与监督。建立健全这三个层次的财务监督体系具体包括充分行使股东大会的权利,派出独立董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等。只有做到自上而下的层层监督,才能抑制经营者追求个的欲望,从而确保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2.建立指标考核体系。企业只有建立以资本增值为核心,包括财务效益状况、资本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的企业绩效评价体制,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者的业绩,明确奖惩标准与经营业绩挂钩,以激励经营者维护出资者的利益,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

3.建立激励机制。在激励经营者尽力实现出资者财务目标方面,年薪制、经营者奖励制度、优秀企业家评选等都是较为有效的方法。此外,股票期权将经营者的个人利益同企业股价表现以及企业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经营者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追求,从而实现了股东的财务目标,因而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

针对经营者在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其防范措施如下:

1.筹资风险防范。对于防范收益风险,企业要在筹资数量上注重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而对于偿债能力风险,企业要从筹资期限上注重长期和短期相互搭配。但是,预防和控制筹资风险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因为只有资金使用效益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才得以加强,那么无论企业选择何种筹资结构,选择何种筹资期限,都可及时地支付借入资金的本息和投资者的投资报酬。

2.投资风险的防范。长期投资风险的控制主要通过投资组合来实现。只有进行组合投资,使各项导致现金流量不确定性的因素相互抵消,才能降低风险,实现增量现金流量。对于短期投资,可通过存货项目分析,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等来加强存货转化为现金的速度以及加强应收账款向现金的转化,从而提高存量资产的流动性。此外,选择适宜的长、短期资产的数量结构也是防范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3.收益分配风险的防范。收益分配风险的防范要从现金流入和流出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对现金流入实行控制,另一方面要考虑股利政策的现金流出。两方面相互结合,达到现金流入与流出相互配合、协调,从而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谢志华出资者财务论[J]会计研究,1997,(5)

[2]周吉关于出资人财务管理的几个问题[J]财会通讯,2001,(2)

篇3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国内市场的开拓与发展壮大,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也就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也就成为当前必须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产生于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经营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和收益风险;财务风险主要包括支付风险和资产风险。在筹办初期,企业存在创业的风险,如何规划企业的未来与发展方向将决定企业的命运;在企业投产后的经营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风险更是隐藏其中,资金风险、市场营销风险、新产品开发风险等,任何一环的疏忽和纰漏都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危害;在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授权风险、决策风险、内部牵制风险等,都对企业管理与控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规避风险,防患于未然成为当今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个企业的赢利能力与其防范风险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规避风险、控制风险的能力,就不可能有赢利能力。这主要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追逐利润,利润伴随风险;利润越高,风险越大。要想赢利就必须学会控制风险。

国际国内的诸多实例表明,企业风险的产生与集聚,最终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灾难。美国能源巨擘安然公司在一系列的会计造假事件中轰然倒下了;创建于1763年有着辉煌历史的巴林银行,毁在了一个失控的盲目进行期货炒作的里森手里;2004年12月,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在石油衍生产品的交易中以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而宣告破产。

这些血的教训令人震惊,而其中暴露出来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更是发人深省。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然会出现风险。问题是面对风险我们应该怎么办?是在制度上下工夫,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把漏洞补牢,还是只顾查处事件,追究责任,忽视从制度上堵塞漏洞,致使问题重复出现?一个肯定的回答是,面对风险,必须全面加以分析,进行风险的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将风险掌控在可控范围之内。

那么,究竟如何防范和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呢?

首先,企业必须全面分析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对风险进行评估容忍度的确认,建立规范的风险监控体系。

在风险管理框架中,由于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分析其相应的风险,因此目标的制定自然就成为风险管理流程的首要步骤,并将其确认为风险管理框架的一部分。按照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的理论,企业应当在以下8个领域确定目标:即市场营销、创新、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实物资源、生产力、社会责任、利润需求等。

企业的目标是由相应的机构和部门去实现的,这些部门也就成为风险监控体系的组成部分。在企业目标与相应目标的风险确认后,定期地进行风险测评成为风险监控的重要过程。风险的测评,不仅要有测评结论,还必须对今后的控制提出前瞻性提示和防范措施。

其实,建立风险管理制度,从制度上控制和规范风险的发生。

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就是建立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的内控,就是要通过制订流程、执行流程、监控流程,来控制“不同人的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保证风险可知、可控、可承受。目前,国内有众多的公司在美国上市,根据2002年7月30日美国国会通过的萨班斯法案,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成为在美上市的必备条件。

如何建立一套适应公司风险防范的内控制度呢?以下五点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1.相互牵制原则。企业每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活动,必须经过具有互相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方能完成。在横向关系上,至少由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办理以使该部门或人员的工作受另一个部门或人员的监督;在纵向关系上,至少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或环节,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对授权、执行、记录、保管、核对等不兼容职务要相互分离控制。

2.协调配合原则。各部门或人员必须相互配合,各岗位和环节都应协调同步,各项业务程序和办理手续需要紧密衔接,以保证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和连续性。协调配合原则是相互牵制原则的深化和补充。贯彻这一原则,尤其要避免只管牵制错弊而不顾办事效率的机械做法,必须做到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从而在保证质量、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完成经营任务。

3.程序定位原则。企业应该按照经济业务的性质和功能将其经营管理活动划分为若干个具体工作岗位,并根据岗位性质相应地赋予职责权限,规定操作规程,明确检查标准,责、权、利统一。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以此定出奖罚制度,增加每个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工作效率。

4.成本效益原则。实行内部控制的成本要低于由此产生的收益,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5.层次效益原则。正确处理企业内部控制层次与工作效率的关系,防止以增加层次的“人海战术”来获得较好内控效果的现象。以高效、有用为出发点,合理设置内控层次(或人员),明确各个层次的职责权限,强化各相应层次的责任心,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用性和效率性。

如今,国内各公司正竞相推广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构成公司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风险管理的框架中包含内部控制,对管理层来说是一个丰富的概念集合和管理工具。以往我们许多企业经营风险的发生并非是没有制度,而是企业经营者违规操作。所以内控制度还必须规范这种违规操作的行为,从根本上实现内部控制的管理作用。

再次,建立风险应急机制,一旦风险发生,应采取最有力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内,减少损失,保证企业的根本利益。

这种现象的发生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但又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在前两个方面的努力是为了控制风险的发生,但如果出现控制的失败,风险就必然会发生,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有相应的应急措施,将风险重新加以控制,其结果是要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的范围,保证企业的根本利益不受损害。

以上三方面的工作是我们控制企业经营风险必须加以努力和完善的重要部分。

在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中,企业的领导者处于风险控制的核心,企业领导的风险意识、自觉遵守内控制度的决心和行为影响着企业风险控制的成败。

篇4

关键词: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21-0080-02

一、企业风险的产生与分类

1.企业风险产生的因素分析

企业风险是指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某些难以预知或无法控制的因素的影响,使企业实际利润与预计利润发生离差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由于长期贷款利息、折旧、人员费用、税费等企业固定费用的存在,导致企业经营有杠杆效应,这是产生企业风险的主要原因。

2.企业运营管理中风险的分类

企业运营中风险是由于企业存在固定财务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即存在固定成本费用杠杆由此产生,原因上看,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是由企业的生产管理决策和外部市场变化引起的;财务风险来自于企业盈利能力和企业融资决策的变化。

二、经营风险的分析

经营风险指企业在运营中因经营管理上的各种失误、缺陷而导致利润变动的风险。具体可以理解为公司的管理决策人员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而导致企业盈利能力降低从而产生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

1.企业经营风险强弱程度

在企业产品结构和资金结构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不论企业的市场销量如何,企业的固定费用都是相对稳定的。企业市场销售量越多,分摊到每个单位产品上的固定费用就越小,企业所获得的经营利润就越大,反之,销售量越少会使企业的获利水平降低甚至出现亏损。企业的销售额变动引起企业利润的变化,则表明经营杠杆风险影响的强弱程度。根据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分类,可划分为经营风险明显型企业和经营风险不明显型企业。

2.影响经营风险的因素

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内部和外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产品销售量、产品价格、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3.企业的经营风险对利润的影响

企业由于产品价格、战略选择、销售手段等经营管理决策引起的未来收益不确定,特别是企业使用经营杠杆而导致息税前利润变动形成的风险叫作经营风险。因为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内外部因素经常发生变化,结合杠杆效应的存在,使影响被放大,使息税前利润降低,从而导致企业未来的净利润大幅度下降。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整个财务管理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外部不确定性因素所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的财务风险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可将其划分为投资风险、筹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种。

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点:

1.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企业管理系统不能良好适应外部环境

企业宏观经济环境的复杂性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这些因素在企业外部,但对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机构设置不完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完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无法快速适应和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具体表现在不能科学预见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应对措施不力、反应滞后,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必然伴随在财务活动中。然而很多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风险意识的淡薄是导致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3.财务决策不够科学

导致财务风险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财务决策不够科学恰当。为了避免财务决策失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是必须的。许多企业财务决策都有主观经验拍板的现象,“一言堂”、家长制、情感用事的决策风格在企业的决策、管理仍然大量存在。决策失误经常发生,造成财务风险。

4.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够明确

企业财务风险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够明确,企业内部各单位间、企业与上级企业间,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收益分配中存在的管理不善,权责不明确现象,导致资金使用效率非常低,资金发生流失现象,资金完整和安全的需要得不到保障。

四、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异同及协同性分析

企业经营风险关系到市场的不断变化,也关系到企业战略方向、内部管理、技术水平等,经营风险是相对长期的一种风险,而且企业在防控经营风险上,要投入很多资源和精力。

而财务风险更多地与企业内部财务状况相关联,财务风险相对经营风险来讲,比较短期,存在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应对财务风险虽然没有应对经营风险那么复杂,但是却需要时时刻刻小心谨慎。

公司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在产生机制上的相互依存性深刻地影响着公司的财务管理决策,对公司的风险管理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两种风险的管理必须具有一定的协同性,才能达到最优的管理效用。

五、加强对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防控管理措施

1.经营风险的防控管理

(1)明确受托责任、完善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实质的实质就是基于一种受托责任的法律合同关系,并以此来规范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义务,并让它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有效的公司治理是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增强公司价值的组织架构上的保障。从表面上看,世通和安然公司的倒闭是因财务舞弊引起的。但实质上都是由于公司治理上存在严重缺陷,才导致公司在财务管理上造假行为成为可能,公司倒闭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司治理。因此,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不但要有完善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更主要的是要有基于受托责任下的企业治理各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的有效履行。

(2)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应当借鉴先进企业的经验并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根据各职能部门的特点,建立防堵查为主递进式的监控措施,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体系。在生产经营的第一线,改变以往注重事后监督的现象,建立预防为主的监督机制,还要明确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全方位、全过程的原则。但全方面、全过程的监督控制还要分清重点,有选择、有重点地对高风险点进行重点控制,以保证内控高效性和有效性。

(3)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

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企业经营风险防范制度。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遇见的各种具体风险,必须建立相应具体风险防范制度进行防控。

2.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措施

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完全消除财务风险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只能采取尽可能的措施,将其影响降低到最低的程度。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1)分析宏观环境及其变化,制定财务管理战略

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部门,配备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经理,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能够做到有效运行,以防止由于财务管理体制对环境变化不适应而产生企业财务风险。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体系,以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2)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防控水平

通过会计政策和策略防控当前和未来的企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步骤和环节,任何步骤和环节发生错误都会给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经理必须始终贯彻财务管理工作的风险防范。要注重建立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系统,有关部门应定期对资产管理比率进行考核。

(3)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

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决策,采用定量计算与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做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的决策,应避免主观臆断。在融资决策过程中,企业应首先根据生产经营的情况合理准确地预测资金需要量,再通过资本成本的计算和分析各种融资方式及风险分析,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融资决策。资本流动是周而复始的,可以说流动资金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必须加快库存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做到良好的资产流动性和资金链的高速周转。根据上述方法进行决策,会大大减少发生失误的可能性,可避免财务决策失误带来的财务风险。

(4)大力贯彻执行全面预算管理系统

全面预算管理形式上是一种财务计划,反映企业未来的特定时间的所有生产和经营活动。全面预算管理以实现目标利润为宗旨,把销售预测作为起点,进而预测生产运营,经营成本和现金收入和支出,并编制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损益表等预算表,来反映在未来期间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推行全面预算并不是为了最终实现全面预算本身,是为了将公司战略与经营绩效通过全面预算紧密联系。全面预算立足于企业整体战略需要,经过科学预测、分析和决策,以实物和货币、证券等多种形态来反馈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财务成果和运营成果等综合性的管理体系。良好的全面预算执行能使企业将资源更合理有效地分配和运用,对企业各部门的业绩也能更好更准确地衡量、监控,使公司战略目标得到有效的贯彻。

参考文献:

[1] 于新花.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J].会计之友,2009,(2).

篇5

关键词:资本结构;财务困境;财务困境成本;权衡理论;二叉树模型;经营风险

abstract

it is always controversial what the best capital structure is. however, each industry has its unique debt ratio, which proves capital structure is divided by industr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ndirect cost of financial distress, which is brought by the possibility of default caused by probable operating failure. this article deduces corporation value expressions based on both the trade-off theory between tax shields and financial distress costs and the binary tree model, and separates financial distress cost expression. from this, we can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distress cost and the debt, the liquidation value, the average growth rate and the operating risk. furthermore, we can discuss what kind of capital structure a certain industry should choose.

keywords: capital structure, financial distress, financial distress cost, trade-off theory, binary tree model, operating risk

目录

一、引言 1

(一)财务困境的界定 1

(二)财务困境成本的定义 2

(三)财务困境成本的构成 3

(四)本文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4

二、文献综述 5

(一)税盾和财务困境成本的权衡理论 5

(二)二叉树模型 7

三、公式推导 9

(一)从权衡理论出发 9

(二)从二叉树模型出发 10

(三)求解财务困境成本表达式 11

四、分析 12

(一)负债b 13

(二)公司的清算价值c 13

(三)公司的平均增长率k 13

(四)实际增长率u和d 14

五、结论及局限性 15

(一)结论 15

(二)局限性 16

参考文献

一、引言

(一)财务困境的界定

财务困境又称财务危机或财务问题,严重的财务困境是财务失败或破产。关于财务困境的定义,许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gordon认为当企业赢利能力下降到某一水平,使企业无法支付利息和本金(即违约)的可能性并非微不足道时,企业即处于财务困境。

brealey和myers将财务困境定义为:当企业对债权人的承诺无法实现或难以遵守时,就意味着财务困境的发生,有时候财务困境会导致破产,有时候则只是有惊无险。这个定义明确了财务困境和破产的区别,换句话说,即使没有违约,但违约的概率很高的话,也同样应视为财务困境 。

carmichael则认为财务困境就是企业履行义务时受阻,具体有如下四种表现形式:(1)流动性不足:流动负债大于流动资产,履行短期义务时遭遇困难;(2)权益不足: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不足,由于留存收益呈现赤字,或者,总负债大于总资产(即负权益);(3)债务拖欠:公司不能偿付应付负债,或者违背了贷款协议条款;(4)资金不足:公司受限于或者无能获得各种额外资金。

而 ross 等人则认为“财务困境是指一个企业处于经营性现金流量不足以抵偿现有到期债务(例如商业信用或利息)而被迫采取改正行动的境况”,他们认为一旦企业发生如下的一些事情时,可以表明企业陷入了财务困境:股利的减少、工厂的关闭、亏损、解雇员工、高级主管的辞职以及股票价格的暴跌等。

beaver认为当企业出现破产、无力偿还债务和支付优先股股利、银行存款透支等情况就属于发生财务危机。beaver为此提出了一个关于“现金流”或“流动资产”模型的理论框架,即企业犹如一个由现金流组成的水库,由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组成,一个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可被定义为水库的水被抽干,即企业不能按期偿还债务。

doumpos和 zopounidis根据以往关于财务危机的研究结果,给出了关于财务危机的定义:从财务角度看,财务危机包括资产净值为负、无力偿还债权人债务、银行存款透支、无力支付优先股股利、延期支付货款、延期支付到期利息和本金等情况。

altman认为财务危机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企业发生财务困难时的多种情况,主要为:破产、失败、无力偿还债务和违约等。同时,altman对上述存在细微差别的概念给出了一个完整的描述:破产主要是财务危机在法律上的定义;失败是考虑风险条件下,投入资本的回报率低于行业同样投入资本的平均回报率。其实这一定义很具有经济学的色彩,并未说明企业无持续经营的能力。无力偿还债务可从破产角度可认为资产净值为负。违约则企业违背了与债权人签定的和约并可能导致法律诉讼。

总结前述可以看出,财务困境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显著下降或丧失,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可持续经营”可能难以持续,导致企业发生“违约”的可能性显著升高的状况。

(二)财务困境成本的定义

无论采取何种模式来处理财务困境,都会产生相应的成本,对财务困境成本的估计是资本结构理论的重要研究领域,财务学界许多研究努力实际上都消耗在解决负债成本到底是什么方面了, 并且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财务困境成本是破产成本、清偿成本等概念的延伸,从破产到财务困境、从破产成本到财务困境成本,反映了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和演变。 对财务困境成本的定义有两个不同的角度,一是按事后成本来定义,例如“资产重组或债务重组成本即为财务困境成本” ;一是按事前成本来定义,kose认为:财务困境成本是“使资产流动化的成本,包括营业收入和永续经营价值的减少,以及其他非直接成本如研发费用等” 。

实际上,这是同一事物的两面,根据warner等人的观点,财务困境的影响大部分都在违约之前发生。 因此,由于财务困境的发生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影响或制约了企业的日常经营、投资和融资等活动,从而产生了成本;但这种成本只有在真正进入财务困境以后,企业为了解决财务困境采取重组或清算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财务困境成本与破产成本联系紧密,传统定义的破产成本是财务困境成本的一部分,因为如果财务困境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话,企业将不得不进入破产清算,并表现为破产成本。所以,ross根据破产成本的划分方法,将财务困境成本分为直接财务困境成本和间接财务困境成本,前者包括与清偿或重组相关的法律、会计和管理费用,间接成本则指财务困境对企业经营能力的伤害,包括对企业产品需求的减少,债权人介入导致的管理决策权部分丧失,管理层为解决财务困境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等。

综合warner、ross等人的观点,我认为:首先,当财务困境甚至破产发生时,企业会支出相应的成本;其次,将时间向回看,在没有发生财务困境时,这个成本仍然是存在的,只不过以一定概率的方式存在。作为资本结构管理的需要,在企业健康运营的时候这个成本也应当恰当的估计,即以实际支出和发生财务困境的概率相乘的结果作为估计量,从而帮助决策人进行融资决策。我将这个估计量定义为财务困境成本。这类似于会计核算中的“或有负债”,将一个具有现实义务而在未来发生的负债的恰当估计量作为或有负债列入会计报表,从而帮助投资人对企业的分析。

(三)财务困境成本的构成

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承担的成本体现为企业股权价值的损失,主要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个大的方面:

1、直接成本

(1)清算或重组的法律成本

企业在陷入财务困境后,无论是进行资产重组、破产清算或债务重组时,都需要从外面聘用大量的专家,例如律师、会计师、投资银行家、评估师等等,对企业来说,雇佣这些专家的高昂费用就是直接成本。

最早进行这方面定量研究的是warner,他以1933~1955年间破产清算的11家铁路企业为例,计算出直接成本约为破产前的债务账面价值和股权市场价值之和的1% ;altman对11家零售企业和7家工业企业的估计结果是4.3%(1984) ;weiss对1979~1986年间的37家申请破产的在美国和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数据,估计结果是3.1% 。

如果进行债务重组的话,直接成本相对要小一些。betker在1997年对75家正式重组和48家预包装重组企业的直接成本估算结果为,正式重组3.93%,预包装2.85%,加权结果为3.51% 。tashjian在2000的研究成果分别为1.659%和2.31% ,并认为“通过预包装解决财务困境的平均直接成本要比正式重组小”。

综合以上结论,与正式重组相比,私下重组成本较低(包括直接法律成本、税赋、信息披露成本等),尤其是对无形资产较多和债权人较少的企业更为有利 。根据处理模式的不同,企业解决财务困境所付出的直接成本在1.65%~3.93%之间。

(2)公司管理成本

为了保证重组的进行,公司相关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及财务等职能部门的配合,这是一种额外的管理成本。这些工作包括为专家整理提供资料和信息、相应的法律事务、对资产的评估、对商业活动的调整等等。这些工作是公司重组计划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公司的一切经营或商业活动都处于破产的威胁之中,这可能对所有员工的心态和工作效率有不小的消极影响。

但这方面成本的估计很困难,相关的案例有:1991年,new england corporation银行进行破产清算所支付的专家总费用为1770万美元,而内部管理费用为300万美元,是前者的17%;1990~1991年;the first repubilic银行申请破产保护在法院主持下进行重组,到全部分公司被变卖结束时,支付的内部管理费用为350万美元,是专家费用的35% 。因此,与破产清算相比,企业在重组时的法律费用会低一些,但内部管理成本则要高很多。

2、间接成本

(1)经营受影响

企业更大的损失可能还是来自于财务困境对公司价值的侵蚀,包括股价下降、投资机会丧失、市场竞争力降低、人才流失、廉价处理资产等。

whitaker发现公司在进入财务困境的第一年,公司价值平均下降了20.29%。不同的重组方式会向市场传递不同的信息,并引起不同的反应,宣布正式重组即破产保护的企业,在宣布后股价明显下降,平均下降12.19%;而其他重组方式股价变化幅度较小,预包装破产为-2.05%,秘密的私下重组为-2.76%,公开的私下重组为-1.83%,债券价值亦有类似趋势的变化,这说明市场认可私下重组企业潜力优于正式重组的企业。

gordon认为 ,如果破产可能性的增加会削弱公司价值的话,当企业处于财务困境时,部分负担将转嫁到债权人身上;在债务再融资时,新债不可能以优于旧债的方式发行,从而提高了公司的融资成本。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财务困境企业的信用等级必然下降,债权人面临更大的风险。

(2)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损失

债权人在接管企业或参与企业的决策后,往往倾向于资产出售、裁员特别是大量管理人员的调整,所以对于困境公司部分员工来说,债务重组和资产重组往往意味着随之而来的失业。另一方面,现有的雇员特别是高级经理人员会利用自身影响力和工会组织对重组计划施加压力,以尽可能保住自己的工作。但不管博弈的结果如何,正常情况下总会有部分员工被解雇,对他们来说,这是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损失,也是一种成本。

对于商业债权人和商业客户(业务合作伙伴、供货商、经销商等等)来说,相对于使自己与困境公司之间的商业利益得到保护(如应收账款的回收)的短期利益,可能更倾向于继续拥有一个良好客户的长期利益。因为根据市场营销理论,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维护一个老客户的四倍,所以,即使商业债权人的利益能得以完全收回,为了开发替代的客户,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转换成本。另一方面,原来给予困境公司的商业信用被迫延长,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对商业债权人或供货商来说,这也是一种成本额外的成本。

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方面的定量研究结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债权人以外的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当事人也可能被迫承担部分成本,包括商业债权人、政府税务部门、退休人员、雇员等等。

(四)本文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文着眼于财务困境成本中的间接成本中由于经营风险引起的部分,即由于未来经营结果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债券违约的可能,从而带来的财务困境成本。

本文从两个方向出发,通过税盾和财务困境成本的权衡理论以及二叉树模型分别推导公司价值的表达式,再从中解出财务困境成本。从财务困境成本的表达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与负债、公司的清算价值、平均增长率、经营风险的关系。进而,我们可以通过它解释哪些类型的行业具有较低的财务困境成本,因而适合采用高负债率。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章文献综述介绍本文两个理论基石——税盾和财务困境成本的权衡理论和二叉树模型;第三章进行公式推演;第四章对影响财务困境成本的负债、公司清算价值、平均增长率、经营风险逐个分析;最后在第五章给出结论。

二、文献综述

本章介绍本文的两个理论基石——税盾和财务困境成本的权衡理论和二叉树模型。

(一)税盾和财务困境成本的权衡理论

税盾和财务困境成本的权衡理论(以下简称权衡理论)由mm理论发展而来,实际上是修正的mm理论。这里依次阐述mm理论和权衡理论。

mm理论有五个假设条件:(1)企业的经营风险是可以衡量的,有相同的经营风险的企业处于同类风险级;(2)现在和将来的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的ebit估计完全相同,即投资者对企业未来收益和这些收益风险的预期是相同的;(3)股票和债券在完善市场上进行交易,没有交易成本,投资者可同企业一样以同等利率借款;(4)不论举债多少,企业和个人的负债均无风险;(5)所有现金流量都是年金,即企业的增长率为零,预期ebit固定不变。

最初的mm理论讨论的是无公司税的情况:

命题一:企业价值模型。其公式为:vl=vu=ebit*k=ebit*ku。

vl为有负债企业的价值,vu为无负债企业的价值。k=ku为适合于该企业风险等级的资本化比率,即贴现率。根据无税的mm理论,企业的价值独立于其负债比率,即不论企业是否有负债,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不变的。

命题二:企业的股本成本模型。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即自有资金成本)等于同一风险等级中某一无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加上根据无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和负债成本之差以及负债比率确定的风险报酬。其公式为:ks=ku+rp=ku+(ku-kb)(b/s)。

ks为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kb为负债企业的债务成本,ku为无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rp为风险报酬。从命题二可以看出,随着企业负债的增加,其股本成本也增加。低成本的举债利益正好会被股本成本的上升所抵消,所以,更多的负债将不增加企业的价值。因而,在无税的情况下,企业的资本结构不会影响企业的价值和资金成本。

接着,mm理论发展了有公司税的情况:

命题一:企业价值模型。负债企业的价值等于同一风险等级中某一无负债企业的价值加上赋税节余的价值。其公式为:vl=vu+tb。

从这里看出,当引入公司所得税后,负债企业的价值会超过无负债企业的价值,负债越多,差异越大,所以当负债最后达100%时企业价值最大。

命题二:企业股本成本模型。在考虑所得税情况下,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等于相同风险等级的无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加上根据无负债企业的股本成本和负债成本之差以及公司税率所决定的风险报酬。其公式为:ks=ku+(ku-kb)*(1-t)*(b/s)。

所以,企业的股本成本会随财务杠杆扩大而增加。这是因为股东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但由于(1-t)总是小于1,税赋使股本成本上升的幅度低于无税时上升的幅度所以负债的增加提高了企业价值。

mm理论中,税盾被看作是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研究者也只看到负债带来的税盾利益,忽视了其相应的风险和成本。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权衡理论指出,负债的增加给公司带来的财务困境成本和财务风险是制约公司无限提高负债比例的关键因素。

随着债务增加,公司面临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增大,财务困境成本上升。财务困境成本包括公司因财务困境导致破产产生的破产成本和债权成本。债权成本是指负债上升计划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矛盾而导致的公司价值的损失。在破产可能性增大的压力下,代表股东利益的公司经理人员会选择次优决策,扩大股东利益,牺牲债权人利益;为保护自己的权益,债权人将会再贷款契约中增加监督方式。这些都会导致债权成本上升,公司价值下降。权衡理论认为,债权成本比破产成本能够更加有力的抑制公司无限制的提高负债率。税盾价值和财务困境成本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将存在一个最佳的负债率使综合资本成本最低。

vu——无负债时的企业价值

vl’——同时存在负债税盾、财务困境成本的企业价值

tb——负债的税盾价值

fa——财务困境成本

d1——财务困境成本变得重要时的负债水平

d2——最佳资本结构

图3中,当负债未超过d1点时,财务困境成本不明显;当负债达到d1点时,财务困境成本开始变得重要,税盾价值开始被财务困境成本所抵消;当负债达到d2点时,边际税盾价值恰好与边际财务困境成本相等,企业价值最大,达到最佳资本结构;负债比率超过d2点后,财务困境成本大于税盾价值,导致企业价值下降。

(二)二叉树模型

提到二叉树,我们首先说树这种结构。

树形结构是一类重要的非线性结构。树形结构是结点之间有分支,并具有层次关系的结构。它非常类似于自然界中的树。树形结构在客观世界中是大量存在的,例如家谱、行政组织机构都可用树形象地表示。以下是一个家族树的例子:

张源有三个孩子张明、张亮和张丽;

张明有两个孩子张林和张维;

张亮有三个孩子张平、张华和张群;

张平有两个孩子张晶和张磊。

以上表示很像一棵倒画的树。其中“树根”是张源,树的“分支点”是张明、张亮和张平,该家族的其余成员均是“树叶”,而树枝(即图中的线段)则描述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显然,以张源为根的树是一个大家庭。它可以分成张明、张亮和张丽为根的三个小家庭;每个小家庭又都是一个树形结构。

二叉树是树形结构中的一种,它在每个分支点都只有两个分支,从而大大减少了树形结构的多样性,规范了每个分支点的后续结构,使它的计算特别是通过计算机进行运算非常简便。

许多实际问题抽象出来往往是二叉树的形式,即使是一般的树也能简单地转换为二叉树,而且二叉树的理解计算较为简单。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虽然简便,但是晦涩难懂。它的一种近似即是通过二叉树模型进行演算。如果二叉树的层次不断增加,“数学上可以证明其结果将和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一样” 。

由于采用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分析超出了本人的数学能力,为简化数学分析上的复杂度,本文采用只有一个分支点的二叉树模型进行分析。

运用二叉树模型分析公司未来的经营状况,我们假设其两条分支存在不同的经营结果,赋予不同的概率,则利用二叉树模型进行计算的结果实际上反映了公司在考虑经营风险下的价值。联合由权衡理论推演而来的包含财务困境成本的公司价值表达式,即可解出财务困境成本的表达式。

三、公式推导

本章详细介绍我们用以分析财务困境成本的公式从何而来。

(一)从权衡理论出发

篇6

【关键词】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模式改进;综述

一、引言

多元化经营理论一直是各学者研究与探讨的热点话题,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是美国学者安索夫(Ansoff,1957)在《多元化战略》文章中所描述的概念,即“在新的市场用新的产品去开辟”。但如今人们对多元化经营的概念的理解已不只局限于一种产品,也可为跨行业进行经营扩张。多元化的经营,一方面可以适当减少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转移、分配资源,实现经济协同效应(徐旭中,2014)。

二、多元化战略对财务风险影响汇总研究

为更全面研究多元化经营对财务风险的影响,本文共收集了14篇相关文献,分别从纺织业、房地产行业、金融行业、旅游业、农业、影视业等行业进行全面覆盖分析。当前文献对“多元化经营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这一议题的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讨论尤为激烈: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原因与方式、多元化经营所带来的问题以及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如何基于多元化经营战略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管控。现阶段,由于我国企业发展阶段以及经营环境的因素影响,多元化经营的方式对我国企业来说还不足以减少财务风险。同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尚不成熟,企业经营者缺少进行多元化经营的经验及能力,因此企业还不能制定合理的多元化策略以及科学进行多元化经营(吴国鼎、张会丽,2015)。

(一)多元化经营对企业的益处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其带来了市场的成熟、竞争的激烈、价格的下降,很多行业被迫进入微利时代,一些企业不得不进行多元化经营以求获得更多的收益,这能在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同时快速拓展企业规模(李冬妍等,2009)。不同研究者对不同的行业(见表1)所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原因总结研究大相径庭,但也有各个行业独特的因素(见表2)。多元化的扩张有两种方式:企业自主进行生产线和市场扩张和企业进行同行业和跨行业并购策略。自主扩张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扩张方法,需要企业投入时间线跨度很长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并购式的扩张策略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扩张同时还能获得原行业外的资源和渠道。多元化经营的影响是因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差异而分论的,管理层愿意进行多元化经营是由于该策略可以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同时能创造更广的利润空间(魏锋、孙晓铎,2008)。多元化溢价的观点认为,企业多元化战略能分散企业经营风险、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产生协同经济效应,有利于企业提升经营绩效(杨军等,2020)。

(二)多元化经营策略带来的影响

多元化经营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在实行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遇到管理、资金等方面的问题(魏然,2013)。通过文献整理,归纳为以下几种问题与影响(见表3)。多元化的扩张对资金需求非常庞大,按照正常经营企业无法满足扩张所需的资金,故企业只有通过外部的融资以达到扩张的目的。而外部融资分为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两种。债务融资会使企业流动负债急剧增加,权益融资相较是一种更保险的办法。大部分企业因多元化扩张而破产的主要原因是扩张的费用使企业进入一种高负债经营的状态,若无法利用后续经营来弥补债务便很容易走向破产。由表3可知,进行多元化经营企业将面临下列问题:1.委托问题更加复杂。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了分离,经营者所做出的决策大多是对自身的收入有利的,而不一定使企业的所有者充分受益(徐旭中,2014)。2.资金短缺问题。由于跨行业进行多元化经营,资金同时在两个领域进行分配,在原有运作模式下会出现资金短缺问题。3.新业务拖累旧业务问题。盲目进行多元化经营会导致新迈入的业务不但不会为企业带来利润,还存在拖垮原业务的可能性(管朝龙,2010)。4.财务资源整合困难。原业务与新业务的管理层之间的相互推诿,会激化企业内部矛盾增加企业财务管理成本,不利于资源的共享与配置的优化(付彬,2014)。因此,企业在采取多元化经营扩张策略前需要认真剖析审核新业务的盈利状况和将要面临的风险,同时,在筹集资金扩张前也应该分析企业本身的资金结构和成本预赛,为扩张做好充分的准备(魏然,2013)。

(三)改良多元化经营策略及对风险的管控

针对以上问题,各位学者也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风险控制意见,对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汇总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各位学者针对多元化经营带来的财务风险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适度进行多元化。选择更加合理的多元化模式。大多数企业在选择多元化战略时采用了相对激进的策略,其在资源配置上和前期投入中超出能力范围,导致在后续经营时无法进行全面把控最终造成企业破产。2.强化财务风险监管体制和风险控制系统。监管机制相对来说尤为重要,企业需要把握住每一次决策的利弊权衡,对财务风险有警觉性,及时悬崖勒马。3.对新业务进行风险评估,并加强主营业务的核心地位。核心业务是带动新业务投入与发展的主要动力,企业因在新业务中过分投入而导致主业务在市场上失去市场份额的情况不在少数。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 医院负债经营财务风险报表分析防范

医院适度负债经营,可使医院获得财务杠杆效应,提高收益,有利于盘活资金,激活医院的经营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医院快速发展。但医院实施负债经营,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分析及监测预警机制,这对于医院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负债经营是山区医院的普遍现象,以我院为例,我院是一所县级山区综合医院。自1997年起,我院投资1.7亿重建住院楼及门诊楼,由于遭受了“非典”的影响及资金紧缺等问题,历经10年,于2006年完工并投入使用。在资金筹集中,财政补助200万;通过盈余收入自筹资金4000万;通过银行贷款5200万;职工集资600万;工程欠款2500万;所欠设备款、药款、材料款等共4500万,医院资产负债率最高时曾达到55%,但这已经是我院的极限负债。在此期间,资金极度紧张,甚至影响日常运作,出现筹资困难,后经医院的多方努力控制,资金紧张局面才稍为缓解。现我院负债率维持在50%左右,但此时仍时刻感受到资金的高度紧张,如果负债率可以下降10%-15%,维持在35%-40%之间,这样会大大减轻资金的负债压力,对公立医院发展会更好一些。

目前我院规模已大幅提高,加上社保,居保及新农合的开展,使我院的业务收入由2006年的6205万增加到2009年的13144万,业务收入翻了一翻;门诊量从395895 人次增加到 530728 人次,增幅 34%;住院量由9332 人次增加到 14933 人次,增幅 60 %。由此可见,负债是医院快速发展的助推器。我院通过负债经营运作,努力控制风险,客观上推动了医院的专业建设和硬环境的改造,引进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医院的发展。

一、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1.医院负债规模过大,资本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或无法获得新的融资。

2.医院业务迅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但近年来医院业务的利润增长较为缓慢,医院只能举借债务以满足经营需要。

3. 医院筹资前,未能充分做资金使用评价分析,盲目融资而造成资金使用率下降,造成资金的闲置和浪费。

4. 医院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形成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无法切实有效的控制经营成本,医院内部监督机制缺失。

5.行业之间争竞激烈,公立医院为谋求更大的发展,不得不加强基础建设和购置大型医疗设备,以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而政府补贴的减少使其没有其他办法,只能举债经营。

6.国家卫生政策调整,在医疗市场剧烈竞争的情况下,医院依靠政府补助进行发展的困难逐年加大,负债成为必然选择。

二、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财务分析系统并加强风险管理

通过对财务报表及指标的分析,了解医院的资金结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并衡量医院的财务风险;了解医院的变化趋势与规律,进行负债预警分析,制定多种应对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改变财务管理方法,以此降低和规避财务风险。

1.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应收医疗款、库存物资等。医院对负债的清偿主要依赖于货币资金、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和可收回的应收医疗款等速动资产。因此能否及时收回医疗款是短期能否偿债的关健。对医院流动资产进行有效和合理的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有效的流动资产管理是医院持续经营能力的重要保证;其次,流动资产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院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率;再次,流动资产的优化结构,有利于提高医院偿债能力,有利于医院未来融资渠道的稳固和拓展。医院进行流动资产管理时一定要以“三原则”作为指导,所谓“三原则”是指“资产的流动性与收益性想结合原则、资产管理与资金管理相结合原则、资金使用与物资运行相结合原则”。近年来,由于医疗保险政策的实施和推广,医院垫付给医保病人的医药费逐年增多,财政部门应赔付给病人的医保费用不能及时拨付给医院,造成应收医疗款大幅增加,流动资金也大幅减少,直接降低了医院的偿债能力。因此医院应加速对应收医疗款的追缴,还应加速存货的周转,降低库存量,以保持良好的资产流动性。

2.流动负债:主要是指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和预收医疗款。一般情况下,公立医院短期借款金额不大,但如果金额较大,到期债务不能偿还,将造成较大的财务风险;应付账款主要包括应付药款和材料款,这种赊购是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之上,医院一般会延期付款,当欠款达到一定限度仍不能支付时,供货商会采取停止供货,影响日常运作;因此当发生财务危机或经营危机时,应付账款在短期内将成为医院沉重的债务负担;预收医疗款反映的是医院收取在院病人的押金,这部分负债为医院滚动负债,可忽略。

3.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限超过一年的债务,包括长期应付款和长期借款。长期负债一般数额较大,正是基于这一特点,长期负债一般需要附带担保和一些其他的相关附带条件。医院负债借款一般是用于购买设备或购建房屋,因此其借款是以长期借款为主。长期借款虽然不用短期内还款,但由于其利息高,对医院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

4.基金变动分析:医院基金包括事业基金、专用基金和固定基金。事业基金是医院的滚存结余资金和对外投资形成的基金,当事业基金出现期末借方余额时,反映事业基金出现赤字,医院收不抵支将出现财务危机。

(二)强化医院资产管理

医院应对于贵重物资设备、药品实行专人管理,建立物资技术档案和使用情况报告制度。加强对应收帐款、住院病人预交金和催交欠费工作的管理,做好各病区、医技科室与收费处对住院病人的收费协调工作,建立完善的制约机制,使病人的欠费与科室的经济效益挂钩。加强对医疗保险费的管理,把医疗保险费的超支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三)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

政府应加强对医院借债融资活动的宏观管理力度,完善政府的调控指导与监管职能。政府主管部门应认真掌握医院重大项目贷款的额度和标准,严格控制医院的盲目举债建设行为。对效益、声望好的医院,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以激励医疗卫生单位不断完善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下、长期亏损且偿还风险过大的医院应及时采取强制措施,实行财务监管,严密防范风险,确保医院的良性发展。

(四)实行稳健的融资策略

医院在实施负债经营策略时应制定一个负债警戒线,由于公立医院是卫生事业单位,对资产负债率更应严格控制,相对于企业单位来说要低一些。在进行负债决策时,公立医院应当采取稳健的融资策略,充分估计未来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医院发展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做好项目的预测和决策分析,对其可持续性和效益性进行分析,努力在控制融资风险与谋求最大收益之间寻求一种均衡。

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环境以及医疗卫生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任何一家医院都亟需加强管理力度往负债经营与风险防范方面的倾斜。政府补贴的减少迫使医院不得不通过举债的渠道筹措经营和管理活动所必须的资金,这就不可避免的增加了医院的风险。面临新的问题,只有在政府、财政和医疗卫生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科学、合理的解决负债经营与风险防范之间的矛盾,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增强医疗卫生单位的整合实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小娴;医院负债经营的风险控制策略;中国卫生经济;2007,26(7).

[2]雒敏;试论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与对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04

[3]夏进祥;略探医院财务风险及其防范之策;法治与社会;2008.06

篇8

关键词:多元化 财务风险 雅戈尔 杉杉

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多元化经营已然成为企业集团最重要的经营方式之一。纺织服装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中也有相当比例的上市公司走上了多元化经营的道路。以上交所上市的纺织服装业33家企业为例,其中有5家企业选择相关多元化的经营方针,如福建南纺、浪莎股份,其经营领域包含了纺织原料制造、加工,到服装、产业用品的生产、销售,几乎贯穿了整条产业链;此外,实施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比例高达70%,在产业选择、投资比例等方面,上市公司也各不相同。基于房地产业、酒店业、电力行业较高的利润率,不少纺织服装业上公司都将其作为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方向。尽管各个上市公司都有不同的产业选择,但是纺织服装作为主营业务其收入所占比例仍然较高,仅有小部分公司跨界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所占的比例超过纺织服装业。

一、雅戈尔与杉杉多元化竞争力分析

(一)雅戈尔多元化探索之路

1.服装业。主业核心竞争力偏弱。雅戈尔自2000年超越杉杉之后一直保持了市场占有率第一,然而这是建立在服装行业整体缺乏品牌效应的比较优势基础之上。随着九牧王、七匹狼等品牌的崛起,雅戈尔如何避免品牌老化,保持持久竞争力成为其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

2.房地产业。定位模糊,融资能力欠缺。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需要依托强劲的融资能力。而纺织服装业恰恰是低利润率行业,并不能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本支持。雅戈尔在进军房地产业后选择的是不断投入资金囤地,并没有摆脱传统模式。初期取得的成功是借助于行业高增长的东风,在国家严厉的调控政策下雅戈尔显得力不从心。

3.证券投资。风险管控能力缺乏。证券投资面临较大的系统性风险,投资者必须具备良好的风险管控能力。雅戈尔的证券投资策略过于单一,一旦投资失败容易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财务风险。2008年开始的股市持续低迷,使得雅戈尔很难再现投资辉煌,其股票缩水可能还将继续。

(二)杉杉多元化转型之路

1.服装业。服装业务主打品牌营销。杉杉西服90年代红极一时,然而随着服装业暴利时代的结束,杉杉毅然选择了特许经营的形式,开始专注于品牌经营。如今,杉杉已经拥有21个品牌,但是杉杉品牌经营之路走得并不顺利。根据2012年年报显示,杉杉服装业务的净利润仅为850万元,同比下降85.60 %,远低于同行业其他企业。

2.高科技。高科技领域稳步前进。杉杉股份从1997年开始涉足锂离子二次电池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是我国唯一具备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供应商,并且正极、负极与电解液的市场占有率与销量都位列国内前三。杉杉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功正是源于其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关键电池材料生产技术、完整的产业链条、稳定的客户团队。

3.资本运作。资本运作收益颇丰。杉杉股份以1.79亿元投资宁波银行捞得第一桶金后,更多地选择投资金融机构包括徽商银行、浦发银行和一些基金公司。2012年半年报显示,杉杉股份投资收益为10 31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3 603万元。杉杉股份深谙“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是最强大的”的道理。但是,如何将二者完美结合,还是个有待探索的命题。

二、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

作为纺织服装业佼佼者的“雅戈尔”和“杉杉”在多元化的道路上选择了不同的方向。雅戈尔选择了以纵向一体化与横向多元化发展相结合的模式,服装纺织、房地产、证券投资共同驱动企业发展;而杉杉选择了横向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即采取服装、高科技、资本运作等三个板块独立经营的模式。

根据图1,2008年至2010年作为主业的服装在雅戈尔的营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房地产旅游业给公司带来的收入却逐年上升,而2011年房地产旅游业的收入明显下降,雅戈尔重新回归主业后,服装业收入在2012年呈现新低。2008年至2012年杉杉股份服装产业与新能源材料平分秋色,虽有小幅波动但收入总体呈现上涨趋势,2012年新能源材料收入占比接近50%。多元化产业布局一方面多角度保障了收入的稳定性,使企业能够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发展,另一方面投资新的领域,由于所从事的业务与主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关联性,因此,可能加大财务风险。

(一)偿债能力角度分析多元化对财务风险影响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是测试短期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一般来说,流动比率维持在2左右,速动比率维持在1左右是较好的财务表现。从图表中可以看到,雅戈尔与杉杉的流动比率都只有1左右,短期偿债能力明显偏弱。而雅戈尔在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下库存大量增加,导致速动比率长期低于0.4,且逐年呈现降低趋势,增大了财务风险。近年来,雅戈尔的现金比率只维持在10左右,流动资产中存在大量的存货及应收账款使得即时付现能力较差;而杉杉现金比率保持在30以上,流动资产未能充分利用,现金类资产获利能力不高。在长期偿债能力方面,雅戈尔的资产负债率高达70%左右,呈房地产企业的高资产负债率化,这与其将房地产作为其主营业务相关。杉杉股份的资产负债率能够维持在40%至60%的传统安全区间,但在2011年后达到了50%以上,仍应警惕负债率的攀升。

(二)现金流量角度分析多元化对财务风险影响

如果企业不能通过多元化来获取更多的现金净流量,则多元化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使现金流枯竭导致失败。根据表3,2008 年开始,雅戈尔公司的经营现金流量问题凸显,2011年更是出现了负值。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使雅戈尔曾一度因支付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工程款而陷入现金流量困境。从近年来雅戈尔经营性现金净流量状况和几次发行短期融资券的情况来看其财务风险可见一斑。而杉杉股份的经营现金净流量虽没有出现负值但是呈逐年下降趋势,现金流问题正在逐步显现。

(三)存货角度分析多元化对财务风险影响

下页图表4数据显示雅戈尔存货数量居高不下,存货周转天数逐年增加,2012年更是达到了1 546天,而行业平均值仅是382天。由于近两年房产调控政策持续紧绷,房地产销售受到重重阻力,雅戈尔不得不为前几年激进的扩张策略买单。2010 年、2011 年、2012年,雅戈尔的库存总量分别为 187.27 亿元、233.07 亿元以及234.73亿元。而这其中绝大部分是由房地产业业务带来的。相对而言,杉杉股份的库存积压状况并不明显,但锂电池材料库存量较上年底大幅上涨了46.5%。

(四)Z计分模型分析多元化对财务风险影响

Z计分模型被视为财务风险预警的重要工具,它通过利用财务指标建立多元函数模型计算获取Z分值,并将其与临界值相比较,从而判断企业财务风险大小。Z=1.2×Xl+1.4×X2+3.3×X3+0.6×X4+1.0×X5,其中,X1=营运资产/总资产=(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X2=留存收益/总资产=(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总资产;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税前利润+财务费用)/总资产;X4=资本市值/总负债=[每股净资产×非流通股数(或有限售条件的股票股数)+ 每股市价×流通股数]/ 总负债;X5=销售收入/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

根据Z计分模型要求,对雅戈尔、杉杉2008-2012年财务报表数据整理计算后得出各参数值如表5、表6(数据主要取自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的公司定期报告,每股市价取自于公司各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格,以财务费用替代利息费用)。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雅戈尔自2008年以来Z值长期低于1.81,2012年更是小于1,存在潜在的破产风险,财务状况堪忧。而杉杉2008年至2011年Z值保持在1.81至2.675区间,财务状况并不稳定,而在2012年下降至1.5,财务状况较上年明显恶化。然而,Z计分模型经验证在短期内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预测准确度很高,但模型建立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现金流量能力,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反思与启示

就市场发展而言,上市公司多元化已是必行之事,关键在于如何走好多元化之路。通用电气作为多元化战略的典范,其成功之处在于立足于主业经营的同时对拓展的每一个领域都能有效控制。雅戈尔的多元化发展虽然在短期内成效显著,但它在不断追求做大做强的同时并没有做精。杉杉不论是资产规模还是营业收入都与雅戈尔相差甚远,所涉及的高科技领域更是回报周期长、风险大。但是应该看到杉杉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综合供应商,同时拥有成熟完整的产品体系,正在逐步践行“投资多元化、经营专业化”的发展理念。而其在主业服装业务上的滑坡,也是其多元化道路上不可回避的硬伤。

雅戈尔与杉杉的案例也折射出国内一些上市公司多元化的现状,为了提高企业在多元化过程中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能力,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慎重选择新的业务,切忌跟风。关注企业是否具备进入该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第二,无论是核心产业多元化还是非核心产业多元化都需要对各业务进行整合,以实现财务协同效应。第三,现金是企业经营的重要源泉。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现金流的动态化管理。第四,追求新业务同时不能丧失主业优势。一个发展成熟的主业是对新业务良好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林波.纺织企业财务风险探析――基于雅戈尔集团案例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2:(1).

篇9

关键词:财务风险种类;风险应对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从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本文就经济危机下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情况,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一、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种类

1.不合理的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资本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的不合理会使企业财务负担加重,后果是偿付能力不足。在企业高速发展时期,未能把握量入为出的原则,高负债经营,贷款过多,资本结构中负债资金比例过高,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情形下,很多企业市场销售收入锐减,现金流不足,此时很难再靠借新还旧方式来筹集资金,从而导致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企业资本结构的不合理也表现在贷款时间上未能错开,支付还贷日压力过大,导致企业偿付能力风险增加。

2.不科学的投资决策

投资风险指企业资金投入后,因市场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企业投资有对外和对内投资。对外投资,很多企业未能结合自身的能力和战略目标,投资的盲目导致损失。对内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由于缺乏可行性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这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3.经营风险最终导致企业财务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环节的不确定性,导致资金运动迟滞,产生企业价值变动的风险。表现为存货比重较大,挤占资金和仓储费用上升,企业利润下降。在经济危机下,物价的下跌和低迷,大量资金被占用,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带来的跌价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而一些企业为了所谓的市场占有率,采用赊销方式进行产品外延式扩张销售,必然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也必然减少企业资金流,更具有风险的是,由于对客户的信用等级管控不够,产生相当的坏账损失,使企业面临财务风险。

4.收益分配选择不当导致企业财务风险

收益分配的风险是指收益分配的选择可能给企业的后续经营和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收益分配是企业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如何分配税后利润,可能有不同的方案,而不同的分配方案将对企业未来的收益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缺乏控制制度,不结合企业的实现情况,不进行科学的分配,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从而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经营成果最终都要反映到财务成果上来,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最终也会转变为财务风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企业可考虑以下措施,来加强财务风险的应对:

1.树立风险意识,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加强风险教育,使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的领导者须树立起风险意识,减少赊销行为,避免盲目决策,从根本上杜绝财务风险的发生。越是在特殊困难的时候,越要重视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始终把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作用,让财务人员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共同建起风险防范机制,抵御风险,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财务状况的稳定,保持企业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注重核心业务,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应对市场经营风险

企业的核心业务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如果企业的经营者忽视企业的核心业务开拓,那么,必然增加企业财务风险。一般情况下,企业核心业务的正常运行是企业资金链连续的重要保证,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和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密切关注宏观、微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预测其可能对企业市场的影响,同时应调整优化原有市场,加快产品创新与产业的提升,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3.优化资产结构,应对投资风险

目前金融危机下,对于已投资的业务,可能各个业务板块的矛盾已暴露出来,但这正是企业优化调整资产结构的有利时机,对不创造价值的资产通过处置和瘦身,化解经营风险。对有效的增值业务应加大整合力度,把资源集中于最有竞争力的产业,实现产业化经营,提升企业资产的价值,以应对风险。

4.加大资本整合力度,应对财务风险

国际金融危机,并非都是危,其危中也存在机会,企业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大资本整合力度,采取兼并、重组、联合等形式,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也能扩大企业知名度,提高融资能力,进而有效规避财务风险。

5.加强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应对坏账和跌价损失风险

金融危机下,低迷的市场行情,企业资金压力不堪重压,放大了企业存货和资金管理的风险。企业应重审客户信用管理体系和调整销售手段,加大货款回笼力度。加强材料的采购管理,科学制定内部存货数量,实行“高价位低库存,低价位高库存”的存货管理战略,以抵御价格大幅波动不利影响因素,以有效平衡与控制应收账款及内部存货的风险。

6.加强资金预算控制,重视现金流管理,拓宽融资渠道,应对资金链风险

稳定充足的现金流是企业应对危机、稳健经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强化资金预算管理,重视现金流,增强资金保障能力,树立起以资金管理为主导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防止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是很重要的,应根据项目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盈利能力,将投资资金区分轻、重、缓、急、给予分期投入,并进行短、中、长期融资的科学配置,降低融资风险;将闲置资金转通知存款、推进集团资金集中管控等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将融资渠道多元化,避免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给资金链带来冲击,应对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7.从严控制企业对外提供担保、抵押、质押等业务,化解或有负债风险

健全企业担保业务审批管理制度,严格履行审批程序,从严控制企业对外提供担保、抵押、质押等业务。慎重评估被担保方的资产状况及偿债能力,制定完备的风险控制预案,把担保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

8.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成果,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和应用,为实现企业内部各种资源的高度集中管理、控制和优化资源配置,迅速地对各种财务、管理方案做出科学的、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决策提供了技术操作平台。面对如此的金融动荡,经营管理水平的差距足以导致企业的“生与死”,企业必须苦练内功,通过管理要成本,提升效益。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运用erp(企业资源管理计划)系统等计算机软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企业财务效率,优化企业决策,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

9.加强政策研究跟踪,应对可能的政策风险

国家财政、税收、会计核算、价格等政策调整的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最直接,财务管理必须积极跟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变化动态,结合企业实际加强研究,及时制定应对策略,化解可能的风险。

10.综合考虑利润分配率,应对收益分配引起的财务风险

收益分配核心体现为利润分配率的确定。企业在考虑分配政策时须考虑,一是通货膨胀的影响。企业须保证收益分配不影响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坚决制止短期行为。二是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争取使投资者每年的收益率呈递增趋势。三是考虑企业下一年生产情况和资金使用来源,满足企业扩大再生产需要,尽力降低资金成本。四是结合企业偿债能力强弱,确定收益分配率的大小。从而在投资者所需的分配和企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加以对收益分配引起的财务风险控制。

三、结论

财务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企业的领导者、经营者及财务人员更应提高风险的意识,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提高警惕,密切注意,并加强管理,才能减少各种不利因素造成的财务风险,使企业财务管理有序有效。

参考文献:

[1]张继德:《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2008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2]王小惠: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经济师,2006年第3期.

篇10

(一)企业筹资环节的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

筹资风险是狭义的财务风险,大多数企业的经营都离不开筹资,例如银行借款、民间借贷、股权资本投入等。一般而言,企业的筹资风险主要包括了期限、成本、数量、偿付等问题。期限主要是指企业在筹资的时候是否能够获得符合其对时间要求的资金,如是否可以获得长期资金以支持其长期的投资、是否获得短期资金以支持季节性的资金需求等;成本则是指企业获得的资金是否超过其收益,一旦无法获取低成本的资金,企业可能面临亏损的情形;数量简单而言就是企业所获得的资金量是否足够,是否能够补充其对资金的要求,这是筹资的最基本要求;偿付问题则是涉及到企业是否能够到期足额按期偿付筹资的利息和本金。由于很多的企业难以谋求上市,多数只能通过债务性融资进行发展,而银行借贷、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对企业的信誉要求较高,企业必须有足够的资产进行抵押,否则难以通过这些方式进行融资。如果企业选择民间借贷则风险更高,其成本较高且一般而言期限都很短,容易对企业的现金流造成巨大的压力,一旦企业没有做好相应的资金配对,到期没有足额的资金偿还,流动性风险就将对企业造成巨大的压力,甚至导致企业破产。目前,很多企业的融资都选择短期、小额、高频的短期贷款,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

(二)企业投资环节的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

投资意味着投入,一旦无法获得足额的预期效益或者无法保证投资的安全,企业就面临着投资环节中的财务风险。由于投资至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有较长的时间,期间可能有多种无法预估的事件发生,从而导致企业投资无法获取预期的经济效益,部分项目无法回收本金,甚至因亏损扩大导致投资增大。目前,中国很多企业的投资效率不高,因融资呈现出短期化的特点,企业难以真正进行长期投资,战略性投资较少,容易导致企业的投资无法全盘考虑,难以获得真正的效益。另外,很多的企业一言堂现象明显,在决策的前期没有足够的尽职调查和市场预判,由于人才的缺失,精细化投资预算没有完成,容易导致企业的决策失误,造成投资环节的财务风险。

(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环节的财务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

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环节主要是存货管理、现金管理及资金回收环节等,主要是针对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货币现金和应收账款,这些是企业的重要内容。企业需要保持一定的存货量,足够的存货将保证企业的生产正常运转,供货及时,但是如果超额的存货又将占用资金,形成一定的浪费且需要增加相应的仓储管理费用;现金管理则是企业中资金安全和收益性管理的平衡,企业需要保证一定的流动现金,但是过量的流动现金将不利于收益的提升,因为现金本身可以作为货币基金类的投资等,因此企业需要做好现金的管理;资金的回收主要是指企业是否能够及时、足额的收回销售产品形成的应收账款等,一旦无法及时足额收回这些资金,企业将面临利润无法真正实现的问题,影响企业的运营。很多企业在资金使用上没有预算,缺乏计划,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较多,日常流动资产的管理,如存货、货币现金等闲置现象明显且周转率不高,生产中物料、人力、产能等不匹配,管理较为低下,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另外,很多的企业并不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没有成立专门的人员追讨应收账款,部分企业的市场地位不高,难以和客户进行议价,很多的企业真正主动追讨应收账款,对营运资金的管理造成很大的压力。

二、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应对措施

(一)筹资环节主要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逐步积累信誉,随着信誉的提升,企业融资的可选择范围和金额也更多,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企业在经营中要尽量规范,同时保持良好的市场形象。在具体的操作中,企业需要做好匹配度的管理。在期限上,企业一定要根据自身的资金用途、企业未来的资金回收等进行测算,避免以短期资金进行长期投资的现象,不要出现偿付时间到而内部资金不足的现象,借款期限可以相对长一些或者选择比较有弹性一点的期限设计。企业在融资的时候要先进行内部的测试,对借款的时机、金额、方式等都要有一定的判断,避免盲目借贷。同时,企业借贷尽量使用稳定性强的贷款方式,通过长期的合作降低融资的成本。目前,由于较多的企业面临融资困局,相互之间拆借、担保现象明显,很多企业陷入了三角债的问题中,企业在经营中可能难免需要互相担保,但是仍然需要做好相关的调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减少企业的负担。另外,企业要积极扩展可能的融资方式,尽量采用规范性的融资方式。企业不能仅仅依靠初始股东的投资和借款,这样容易导致企业的发展受限,企业可以积极探讨在可能的优惠政策下选择与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合作,探讨融资租赁、企业债、中小企业集合债等方式进行融资。同时,企业要做好内部的规范运作,在未来市场空间较大的业务品种上做大做强,寻求相应的上市辅助,利用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

(二)投资环节主要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企业的投资项目主要有固定资产投资、证券品种投资、无形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债券投资等。企业投资的目的在于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获取预期收益,因此企业投资环节中的财务风险控制目的在于保证投资项目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企业要保证投资环节中的投资资金没有浪费或者被挪用侵吞等。企业在投资中需要注意风险控制和决策的科学性。企业要在投资前做好相关的决策分析,很多的小企业就是因为一项投资导致自身破产。企业在决策的时候要能够有专门的队伍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认真分析学习中央和各个地方的政策,避免与政策相违背从而变成落后产能,最终被淘汰,对各个地方的政策学习也要结合可能的案例,分析地方政府的信用及相关的配套设施完备性,避免投资成为负担。企业要合理预期项目的未来收益,并分析其可行性,做好事前的尽职调查和风险测试,避免企业在不熟悉的领域中进行投资,在投资后也需要有懂业务、懂运作的人才进行把关,避免投资后没有相应管理的现象。另外,企业要关注投资可能的风险,在投资中要始终贯彻风险控制的思想,充分考虑投资项目之间的关联性,避免企业陷入系统性风险中,对投资项目的收益评估不宜过分乐观,要保证资金与投资项目的匹配,减少可能的投融资风险。

(三)营运资金管理环节主要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现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营业资金对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如果没有做好营业资金的管理,流动性和效益都会下降,企业无法真正提升其盈利能力,最终将影响企业的生存,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而言,营运资金管理至关重要。企业要做好内部控制,利用现代结算工具和手段,尽量减少现金交易,对现金的管理要做到定期不定期的检查,保障现金的安全,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水平,做好内部费用的控制,加强票据的管理,做好现金管理。要做好营运资金的管理,企业一定要提升其管理的水平,目前很多的企业内部管理效率低下,流程控制和管理没有到位,很多的资产浪费都无法控制,这样自然无法做好营运资金的管理。企业要建立起规范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对相关的资产进行入账编码,对存货进行跟踪管理,做好存货与运输、采购、供货环节的匹配,减少资产的浪费,设计好最优存货管理模型并进行实务调试,减少存货对营运资金的占用。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企业要树立只有真正获得现金的利润才是货真价实的利润这一理念,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在回收中,企业也要根据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一些长期合作客户且回款较稳定的客户主要是跟踪管理,避免客户出现财务问题而影响应收账款回收;对于长期欠款无法回收的客户,企业应当中断与其的合作,以法律手段的方式申请财产保全以回收应收账款;对于其他一般的客户,企业应当将回款率也作为销售人员的一个考核方式或者建立专门的人员队伍进行回收应收账款。同时,对于新增的信用客户,企业要谨慎判断对方的信用等级,避免坏账过多的风险,企业内部也需要建立专门的台账,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

篇11

关键词:财务稽核;防范;经营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153-01

1 对财务稽核的认识

内部稽核是由稽核人员依照有关的法规、制度、规定对企业的内部经济业务、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所进行的专业审核、复查和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方面。而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内部决策的主要参考依据,其质量好坏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要给领导决策提供正确的参考依据,就必须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合法、合规、真实、准确。而会计稽核是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会计稽核指会计机构本身对于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的一种自我检查或审核,其目的在于防止会计核算工作中出现差错和人员舞弊。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规章制度就是围栏,稽核就如同门锁,围栏虽高但不关门,制度就形同虚设,有了制度就必须要执行,制度执行怎样、真实与否就需要稽核。通过内部稽核的实施,可以降低企业核算工作的纰漏,提升企业制度的执行力度,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目前,我们的企业虽然已经制订了各项管理制度,但对于制度的执行以及风险的防范,还需要我们进行评估,所以也需要通过稽核手段,维护各项制度、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2 财务稽核的基本思路

提高企业资产稽核质量,防范经营风险至关重要。我们首先分析了财务稽核的主要内容,制订稽核流程规范,并据此开展企业资产质量稽核工作。从当前财务管理工作来看,财务稽核的主要内容有三点:一是看核算各环节有无规章制度,二是看制度是否得到执行,三是看有无需要完善之处。

从规范稽核流程上看,我们把财务稽核分为四个过程:(1)组织实施。组织专项稽核人员,制定实施方案。(2)现场稽核。通过符合性测试,找出管理薄弱环节,明确稽核重点,通过实质性稽核,形成稽核工作底稿。(3)形成稽核通报。汇总稽核底稿,征求意见,形成稽核通报。(4)运用稽核成果。稽核成果一方面用于被稽核单位整改,另一方面提供给企业相关部门参考,以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对个性问题纳入考核评价的范围。

通过规范财务稽核流程,我们把日常和专项稽核有机结合,做到对企业的全面覆盖和重点稽核。在开展日常财务稽核工作中,将日常财务稽核模块细分以提高效率,针对企业重点关注问题实施专项、重点稽核,创新稽核方式。

3 实施财务稽核的基本步骤

(1)确定财务稽核管理模块,切实开展日常财务稽核工作。

我们将日常财务稽核细分成以下具体模块:财务基础工作、内控制度建设和执行、预算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单位成本核算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招投标管理、物资管理。根据财务稽核的基本思路,在今年9个月进行涉及12个企业共计16次内部常规财务稽核及会同其它部门针对物资管理的专项检查4次,并出具财务稽核整改通报12个,提出要求整改事项40条,提出相关建议19条。

(2)实施专项、重点稽核,创新稽核方式。

紧扣企业发展脉搏,对重点关注问题进行稽核,及时反馈。如专项物资检查4次并出具检查《反馈意见》3项,在情况反馈意见中提出要求整改事项23条,提出相关建议19条;对公司采用承包等方式的决策,通过稽核及分析、测算,给领导提供参考的依据。同企业领导下基层进行稽核存在问题沟通回访6次,参与上级监审审计2个单位。

(3)实行非现场稽核。

通过查看日常电脑财务系统账目及月度会计报表,分析重大差异,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及纠正,如在大额纳税实施监控,通过日常电脑财务系统账目对当期大额纳税金额进行复核,同时采取最后纳税限期进行申报,使资金能得到充分利用。

4 实施财务稽核的成效

经过前期的努力,财务稽核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各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针对制度不够完善的地方,我们也提出了改进意见。此外,通过财务稽核工作,我们还提供了内部学习机会,培养、锻炼了财务人员稽核知识和技能。具体体现:

(1)加强了会计基础及会计核算工作,特别是财务审批及会计票据管理,防范了会计基础的风险。一是会计基础规范得到改善:报销发票填写不全现象;较大金额发票上注明附清单,但发票后未附清单;发票内容是会务费,但凭证后未附会议通知等相关资料。有捐款、定期存款,无上级审批,对于上述不规范行为,稽核中我们都提出了整改意见。二是会计核算准确性得以提高。当前单项成本及收入总体配比金额较为合理,但存在时间配比不匹配现象,尤其在季度末时,对此,我们也提出准确匹配核算的要求。

(2)强化了财务有关制度的执行。对于未严格执行财务制度的提出整改:有实际使用费用与报销凭据不符现象,会带来税务风险。一方面如需必要的变通,财务应提出适当的建议,以保证得财务账面上合理反映,另一方面,如不能变通的,财务应拒绝受理。工程项目管理考核有超标现象。仓库未按制度按时报送收、发、存报表。

(3)完善相关制度。通过会计稽核,发现了企业在财务管理、物资管理有些环节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或者原先的制度规范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生产实际,对此,我们提出了相关制度制订和修改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企业各项制度。

(4)提供财务人员交流学习机会。稽核人员的素质是稽核工作质量的必要保证,稽核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仅靠有限的稽核人员各自为阵,难以完成稽核任务,更谈不上工作质量,为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将稽核工作和财务人员培训有机结合,财务人员是财务稽核工作的坚强后盾和来源,有效保证了稽核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培养专家型财务稽核人员,如成本控制,工程管理,合同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等专业。三是对所有财务稽核人员统一调配,平时分散于各自工作岗位,战时集中优势,以老带新,实战培训,加速提高专业技能。

5 对实施财务稽核的建议

稽核的过程,也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企业各项业务的情况,针对每次稽核中存在的问题,对应规范企业核算处理及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要求,我们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5.1 要定期、不定期进行经营资产的稽核

(1)制定年度稽核计划,全覆盖地均匀安排稽核单位及次数。

(2)根据实际情况,对重点关注问题进行专项稽核,以达到及时监控、防范风险的目的。

5.2 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各企业内部应定期、不定期进行账目核对,对于外部往来帐务应至少一季度进行账目核对,年末以询证函的方式进行对账,以便及时发现有无发票过期或遗失情况。

(2)财务要充分发挥监督的职能作用。对无明确制度遵循的业务,及时报请领导并给予建议,尽快建立相关制度,对不符合财务制度应拒绝受理。有关财务制度方面细节问题,由于目前还有延用以前较早的制度,新修订制度又未涉及到重申的情况,要及时提出意见及建议。

(3)稽核工作的闭环管理。收到稽核通报后,要根据通报编制整改计划并限期整改,下轮稽核时进行复核整改情况并对此进行考核。

篇12

关键词:石油企业;跨国经营;财务风险

一、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一大批有实力的集团企业开始出现。很多企业将目光转向国外,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对于海外投资的规模和数量一直在不断攀升。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1年,中国在全球直接投资排名第五,累计海外总投资达到210亿美元,可见,跨国经营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主要方式之一。石油行业作为我国的基础工业和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国石油消费数量日益增长,201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超过2.5亿吨,石油企业只有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市场上以多种形式的参与石油经营,才能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的战略需要。当前,中国石油三大巨头—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已经全面展开了跨国业务,尤其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狂飙突进式的海外并购热潮至今依然波涛汹涌,涉及到非洲、中东、南美、中亚等各个多个国家和地区。具体来看,中石油跨国经营主要侧重于亚非洲、南北美洲等地区,分别形成以伊拉克、伊朗、苏丹、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为中心的经营区域;而中石化跨国经营主要侧重在中东地区,包括伊朗、刚果、俄罗斯、利比亚等地区;中海油主要侧重在东南亚地区,特别是印尼地区。尽管经营区域所有不同,但三大石油巨头都实现了集团化、整体化的跨国经营链条,从勘探、并购、管道铺设、炼制石油、石油销售等环节都参与运作。2011年,全球油气并购市场大幅降温,交易金额同比降低了30%以上,但中国海外油气并购逆势而上,交易金额高达近200亿美元,为历年来的次高水平。2009年到2011年三年间,“三桶油”的并购金额悉数进入全球石油公司前七名行列,其中中石化以365亿美元的并购金额排名第二,仅次于埃克森石油公司(并购金额441亿美元),中海油以108亿美元排名第六位,中石油以106亿美元排名第七位。2011年,中国企业总计11宗海外油气并购案中,中石化自己占了5宗,其中收购葡萄牙GALP能源公司巴西深水资产的交易额高达51亿美元,为去年中国企业最大一起海外油气并购案。然而,对国内的石油公司来说,走出去仅仅是开始, 随着中国石油企业在国外经营业务的拓展,更为重要的挑战是跨国经营带来的资源整合和风险防范。

二、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财务风险探析

由于石油企业集团经营的是特殊的产品—石油,为此,其在跨国经营中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其经营活动受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影响较大,其财务活动更加复杂,面临风险也较大,主要由以下几点:

1.石油价格风险

油价是影响中国石油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海外石油投资面临的最大的风险之一就是国际石油价格的跌宕起伏,。例如国际原油期货价格2008年7月一度飙涨至147.27美元的天价,随着危机爆发油价迅速回落, 2009年2月12日跌至33. 55美元的低谷,短短7个多月跌幅就达77%。尽管全球石油需求在2011年第四季度实际上萎缩了30万桶/日,为2009年危机以来的首次下降。自2011年10月初以来,布伦特原油价格已经上涨了大约27%,4月纽约原油期货合约的涨幅超过了33%。当前,西方国家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已经开始影响伊朗石油出口,伊朗石油出口每天将减少30万桶,减幅达到14%,由于伊朗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其出口减少直接影响国际市场石油供应,抬高油价,加之中东地区叙利亚、也门等国局势动荡,地缘政治因素持续为油价提供上涨动力。受伊朗石油出口锐减的消息影响,国际油价更是大幅反弹,纽约油价上涨近3美元,伦敦油价上涨近4美元。一年前的利比亚战乱时期,原油价格因为利比亚产量缺口而上升20美元/桶。伊朗出口规模大约为利比亚的两倍,假若伊朗石油生产因为地缘政治因素中断,预计油价会大涨40美元/桶。石油价格的剧烈变化对石油企业而言,可能会造成巨额的石油投资无法收回,造成巨大损失。

2.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就是我们常说的外汇风险,主要含义是指市场主体在经营活动中,由于外汇结算等活动造成的外汇损失。外汇风险是普遍存在的,石油企业投资巨大,而且很多都为海外上市公司,更是面临严峻的汇率风险。石油上市公司在将功能货币转换成记账货币时,会因汇率变动而导致账面的损失。近期,受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逐步加大,早在2008年,中石油半年报中就披露出,其外汇损失在6个月内达到10.28亿元。而且由于我国石油企业大多投资在经济政治格局不甚稳定地区,如委内瑞拉、尼日利亚、苏丹、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等,这些国家政治格局不太稳定,政策变动性比较大,一般出现汇率大幅度调整将会给我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活动带来巨大损失,另外,这些国家又大多属于严格外汇管制的国家,企业难以将利润与闲置资金及时汇回国内。

3.石油合同产生的财务风险

目前基本石油合同模式主要有:租让合同、联合经营合同、产品分成合同、服务合同。不同的合同模式决定了股东与股东、股东与政府之间的出资模式、成本回收和利润分配,直接影响了股东现金回收。另外,资源国政局动荡所引起的合同变更、终止、作废,直接造成巨大的财务风险。

4.石油勘探开发的投资风险

石油企业投资巨大,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其 中风险性最大的还是勘探和开采环节。,石油勘探往往在地质情况及其复杂的地区,有时要向地下延伸几千米,要应对各种地质条件和环境。勘探用的设备和技术往往是进口而来,花费不菲。这些必要支出都加大了勘探的成本。从近年来,我国石油企业勘探活动看,大多集中在一些储量少的地区,或者一些地形复杂、回报率低或者开采风险大的地区,这就对石油企业投资活动带来更加严峻的风险。根据以往的资料,我国石油工业总投资中,有32%的投资因在勘探中没有发现油气而被核销,在勘探总费用中,有80%因没有油气而被核销。即便勘探成功,石油从几千米的地下取出来,还需要钻凿油(气)井,安装采油设备,敷设油气集输管线,建设泵站等环节,有的油气管线长达几千公里,花费上百亿元的巨额资金。

5.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经验不足的风险

我国石油企业集团跨国经营时间不长,对国外不熟悉,缺乏海外运作的经验,尤其是财务人员很多都是大学刚刚毕业,没有经过严格的石油专业培训,难以胜任复杂的国际环境。另外包括语言障碍以及对当地生活习性、工作习惯不了解导致的沟通问题也一直存在。这些因素都对石油企业集团跨国经营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

三、我国石油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正如前文所述,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面对着诸多财务风险,必须防患于未然,提早采取应对措施和手段。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旨在针对企业运营中的财务活动认真分析,研究财务现象,从而对其中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得出关于财务风险产生与运动的规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有效运作可以有利于石油企业对企业财务风险隐患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有效监测,从而使其能敏锐、及时、准确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防止和消除企业财务风险隐患,保证企业的财务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对于石油企业而言,其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中最重要的三个指标分别是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增长率,特别是针对中石油、中石化等海外上市企业集团,在所有的反应上市企业财务指标中,上述三个指标最能反应企业财务管理状况,也最能准确地从不同侧面反映石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对这几个指标的准确定量,能使石油企业及时财务危机进行较为准确的预警、预测。

2.外汇风险的防范

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外汇风险主要与企业结算业务有关,与企业交易中币种的选择密切联系。作为石油企业要时刻关注国家外汇管理部门的各种政策信息,也包括国内外很多媒体关于汇率问题的报道,并据此准确预测外汇变动的趋势,做出应对之策。例如在进出口贸易中优先使用本国货币计价,将汇率风险转嫁给对方。但是由于目前人民币尚不能自由兑换,这种方法有很多局限性,因为很多国家或地区并不一定接受这种结算方式。再就是有的国家允许我国石油企业自行选择结算货币,这时我们要尽量选用较为稳定的硬通货进行报价和结算,避免选择对当地货币波动较大的币种,从而带来以规避风险。有的合同中允许采取两种以上的货币种类,例如美元和当代当地货币,这时石油企业就要根据准确的预估和预测,对美元的变化趋势有详细了解,适当调整美元的比例。另外,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多端,石油企业往往业务频繁、涉及款项巨大,有时相差几天,就会造成巨大的外汇损失,为此石油企业在收付款的时候要灵活掌握时间,将汇率损失降到最少。例如当合同中规定的计价货币汇率上升时,这时就要尽量在合同的最后时间收款,可以尽量推迟合同履约时间,或向外方提供信用,以延长出口汇票期限。同样,如果计价货币汇率下降时,要想方设法提前收款,督促对方提前履约,或者收取一定数量的预付款,从而降低汇率风险。

3.实行资金集中核算

石油企业集体跨国经营关联众多,单个分公司或者分支机构独立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往往会出现资金投入、使用不当带来的风险发生。而从国际上趋势来看,很多大型企业集团都将资金管理从传统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剥离出来,实行更加专业化、信息化的管理。将公司的财务集中化,使传统的资金管理模式有了质的飞跃和变化,这对于提高集团管理水平、降低财务风险和财务费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也就是我们倡导的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石油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目的就是降低资金无序使用带来的风险。首先就是制度保证。石油企业集团要建立完备的资金管理内部控制流程,将风险防范与控制渗入到每一个细节和环节。资金拨付之前就慎重分析和预测,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与效果认真研究。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基层单位的监督和控制,加强审计,督促基层单位加强资金使用效率。事后要对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合理评价,为今后的资金拨付活动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健全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资金使用制度,层层落实,加强监督和责任认定,使财务会计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同时,加强计算机在资金集中管理中的使用,减少人为的操作带来的风险发生。

4.加强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

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最终还要依靠人来完成, 加强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 关键是要有这方面的人才。据了解,国外大型石油企业都有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很欠缺。为此,石油企业集团要加强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海外工作的财务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在会计核算、风险预警、内部控制、资金管理方面都具备一定水准后再派往国外。除了财会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对其进行相关专业的培训,石油知识、金融知识、外汇管理、税务筹划、金融产品相关知识等。另外,还要安排专职人员从事财务风险的预警和防范工作,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让财务人员了解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有效提高个人涉外业务处理水平增强职业谨慎和识别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少慧,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思考[N],《天然气经济》2006.5.

[2]王 菲 邵康英:海外资金管理模式探讨[N],《交通财会》2009.6.

[3]肖 游:试论财务风险的控制[J].《商业研究》,2006(13).13.

[4]许开录:基于价值最大化目标下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财会研究》,2006(l).1.

篇13

随着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以及完善程度的不断提升,金融控股公司应运而生,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相对滞后和自身管理体系有待完善,导致金融控股公司在运营过程中面对很高的财务风险。本文首先分析当前金融控股公司多元化经营活动中存在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并以此为基础给出了改进建议,希望能够为提升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

金融控股公司;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是一种创新的金融管理组织,其进行的多元化跨行业经营是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主流管理方式,同时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由分业经营转型为混合联营的最佳推手。尽管金融控股公司的确拥有很多优点,但是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经营弊端,由于公司内部复杂的产权关系使得子公司之间的交易变得更加复杂,不同子公司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从而产生的财务风险也就更高、更复杂。所以,研究金融控股公司如何有效防控多元化经营活动中的财务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帮助金融控股公司提升运营财务安全性的有效手段。

一、金融控股公司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一)融资结构失衡如果母公司为了筹集运营资金而发行了资本工具,同时把这些资本以更高价值分配给各子公司,那么就很有可能因为融资结构失衡而导致财务杠杆太高,从而产生财务风险。其实,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的多元化经营往往是建立在复杂的股权以及财务关系之上的。母公司通过多种筹资方式筹资,之后把这些资金投入不同的子公司为其运营提供保障;同样的,子公司也会通过这种方式为下设公司筹集资金,导致借款人根本无法了解金融控股公司究竟如何使用所借资金。这无疑会严重降低金融控股公司的筹资效率,进而使公司的财务杠杆过高,形成很高的财务风险;再加上之前已经分析了其资本之间的传导机制,也就是说母公司的财务风险会通过资本传导至子公司,导致整个集团的财务健康性都受到巨大影响,严重时甚至使整个集团都陷入财务危机之中。对比表1、表2可知,金融控股公司进行了多元化经营之后,集团的负债水平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从常理分析的话,集团内的资产负债率应该也逐渐降低才对,但通过表2发现该指标仍然一直保持在高位,反映出多元化经营暂时还未能有效发挥出协同效应。

(二)子公司偿债能力低下出于保障金融体系稳定性的考虑,政府要求金融企业必须留有一定额度的风险缓冲资本,不过,当前我国尖端体系主要进行的是分业监管,导致了对多元化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几乎没有任何约束力,同时不同子公司因为进行不同行业的经营,因此接受的监管方式与监督力度也都不同,集团为了让所有子公司都能达到监管要求,自然就会为其提供一定的资本金支持。不过,母公司也是通过筹资才能获得足够资本,这样无疑加重了子公司对母公司的依赖,同时也增大了母公司承受的资金压力。具体以中信银行为例通过表3进行简单的说明。因为中信集团并没有将具体的财务合并数据公布出来,所以无法了解其真实的资产负债具体金额,可数据的变动趋势应该是相同的,也就使合并之后整个集团面对的财务风险变得更高。

(三)财务协同效应有限平安集团是由最初的平安保险逐渐发展壮大的金融控股公司,2009年之后集团进行了交叉销售经营平安集团下设的分支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内部信息共享客户信息,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销售系统。这种经营模式之下,平安集团的相关业务收入统计见表4。

(四)子公司之间资金业务复杂由于处于风险很高的金融业,所以,为了提升运营的安全性,金融控股公司会尽量安排子公司主营不同的业务,这样就算其中部分业务出现了问题,其它业务还是可以正常运作。这种想法本身非常好,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未必能够起到太大作用,主要原因在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之间资金业务非常复杂,一旦一间子公司出现了问题,会将风险瞬时传导给与其有资金业务的其它子公司,其它子公司再传导给另外的子公司,从而导致整个集团都要面对很高的财务风险。

二、金融控股公司多元化经营财务风险控制完善建议

(一)强化财务风险管理意识为了实现多元化经营,金融控股公司进行了复杂的业务融合以及调整,有时甚至还要将原本没有联系的行业衔接起来,所以,就算是不一样的风险也无法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只能进行整体的处理,这样会导致集团不能准确识别真正的风险,导致风险应对措施失效。基于这种情况,金融控股公司需要强化财务风险管理意识,从而在管理过程中将财务风险摆在重要的位置,并积极要求子公司根据自身的运营实际做好财务风险是识别与防控工作。虽然应该多参考发达国家金融控股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但由于国情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也不能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管理模式,必须结合我国国情与集团实际,建立适合自己的财务风险管理模式。

(二)优化财务治理结构前面已经提过,金融控股公司对子公司的支持与控制实际上是建立在股权关系上的,也就是说进行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应该是基于投资与被投资关系的,借助科学设置不同管理层的财务管理权限,能够明确集团各级治理组织肩负的财务风险管理责任,从而提升其风险管理工作的目的性。比如,为了维持足够的资金头寸,母公司可以要求下设子公司交出部分财务决策权,重大决策一定要通过母公司才可以实行,这样能够有效限制子公司的资金使用额度,从而保证集团能够拥有足够的资金头寸。

(三)优化财务风险控制体系(1)设置科学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作为一个集团公司,下设众多金融分支机构,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的财务风险管理自然与普通企业存在很大不同;换句话说,母公司进行的风险评估存在很高的特异性,下文探讨了母公司应该如何进行财务风险评估。需要注意的是,受限于研究手段与方法,不可能对所有风险源都进行衡量,只能选择一些既具有代表性又可以量化的指标进行评估,当然这些指标必须在母公司能够控制的范围之内,具体见图2。评估主要分两步进行:选定指标;为指标设置权重。选定指标的过程可以分为两层:首层就是图2中的A1~A2;次层实际上就是对首层的分解。选定指标之后还需要为指标设置权重,学术界提出了很多方法,本文采用的是法AHP。AHP的具体过程是:首先,构建合理的风险评估层次,由上至下梳理金融控股公司的财务风险,就是将图2中的首层指标的重要性设置为ui;其次,通过首层指标,对次层指标进行比较,以此为基础设置相应的权重rij,rij=ui/uj表示该指标在风险评估过程中的重要性;最后,将指标体系首层定义为A层,里面包括个m指标A(i=1,2,3,...,m),如果将其中的指标i与指标j对比,就能得出Xij代表i与j当前对风险影响的重要性。(2)优化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一是科学设定预警临界值。金融控股公司想要为多元化经营可能导致的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就必须选择那些既具有代表性,又能够量化的指标作为预警指标。不过,毕竟每间金融控股公司的实际情况都不同,所以也没有必要完全照搬理论或者他人的预警体系,可以设定符合自身发展要求以及经营状况的预警临界值。通过表5对各种指标的临界值进行了归纳。

(四)优化财务风险监管机制(1)优化内部监管。金融控股公司在多元化活动中同样需要重视对财务风险的监管机制,虽然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资金关系非常复杂,但是集团也需要制定相应的监督机制,从而实现对不同子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审计,进而了解各间子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情况。内审过程必须保持高度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并且要全面,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反映出金融控股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真实情况。在分析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运营实际之后,其可以采取如图3所示的财务风险管理内部监管模式。在内部监管时,可以通过图3的方式将授权与内审反馈分离开来,从而提升内审的有效性,这样还能保障内审结果的公正性与客观性,从而真实反映金融控股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情况。不过,子公司在接受母公司审计的时候,应理顺业务流程从而保证内审过程中核查的信息具有可比性。(2)优化外部监管。不同国家进行的金融多元化经营存在很大不同,主要是因为各国都有自己的国情以及经济发展环境,因此,采取的外部监管方式也就各有千秋,并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下面整理了部分国家的外部监管体系变动趋势,具体见表7。当前,我国的金融业外部监督基本上还是采取的分业形式,不过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完善以及国家监管力度的不断提升,我国进行的分业监管模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当前,金融控股公司会同时受到多个监管机构的监管,这些机构都有自己的监管重点,各机构之间互相配合与协调,共同实现对金融控股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监管。为了提升外部监管效率,我国监管机构还需要提升彼此间的合作密切性与协调程度,参考发达国家的外部监管模式,同时综合考虑我国的实际国情,可以建立如图4所示的金融控股公司外部监管体系。

(五)完善财务激励体系首先,金融控股公司需要完善对各子公司的财务激励体系。其实,公司运营无非是要实现预期的经济收益,基于此,集团会将收益目标在不同子公司之间进行分配,如果每个子公司都实现了预期目标,那么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目标也就实现了。为了提升子公司的运营积极性,集团需要完善财务激励体系,对那些实现了理想收益的子公司进行奖励;对那些未能实现收益目标的子公司进行处罚。其次,金融控股公司需要完善对员工的财务激励体系。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样能够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金融控股公司可以为员工提供一定比例的奖金作为完成财务管理目标的奖励;如果没有完成则必须扣除一部分工资。不过激励对象的重要性存在很大区别,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对各个子公司都是通过股权来控制的,因此,各子公司的高管人员应该作为激励的重点对象,原因在于高管人员负责直接管理子公司的实际运营,如果可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那么子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也就有了保证。

参考文献:

[1]赵昕、董金荣:《金融控股公司协同效应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论坛》2010年第15期。

篇14

【关键词】医院 负债经营 财务风险 控制

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使医院已从以前单纯依靠财政拨款转向要在市场中生存,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医院选择了负债经营这种方式来加速医院发展。所谓负债经营,就是指企业通过从金融机构贷款、发行企业债券、企业股票或商业信用等方式来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资金的经营方式。据有关数据统计,近五年来,我国医院建设发展中的长期负债增长率达到年均24.5%左右,平均资产负债率则超过了36%。客观地看,负债经营可以给医院带来发展所急需的资金,短时间提高医院的竞争力,为医院发展赢得时间。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负债经营对外来资金的依赖以及还贷的巨大压力,可能会使医院不得不在还贷的压力下牺牲公共利益,甚至是因为资金链出问题而危及医院的生存与发展。

一 医院负债经营的作用分析

1.负债经营可以改善医院经营条件

通过负债经营,医院可以适度的筹集资金,用来改善经营条件。一方面,通过负债经营获得的资金,医院可以扩大经营规模,通过不断增加专业科室满足患者的服务需求,从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医院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拥有了更强大的财力,可以加速专业设备的更新,不断提高医院对患者的服务水平。现代医院对大型专业设备的依赖是显而易见的,而一些大型医疗专业设备大多价格昂贵,仅仅靠医院的资金积累很难在短时期内采购,使医院错过发展时机。通过负债经营,获得采购大型医疗专业设备的资金,可以迅速解决问题。

2.负债经营可以提高医院经济效益

负债经营使医院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设备和设施的升级换代,不断强化医院传统强项,弥补弱项,提高医院经济效益。一方面,通过负债经营,医院在获得资金后,可以在能够提高医院竞争力的方面,引进相应的先进技术与设备,从而进一步提高医院的竞争力。每一个医院都会有本医院最强的专业科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也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通过负债经营获得强化这些科室的资金,有利于强化强项,提高医院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负债经营,医院可以迅速通过人才引进、设备采购等开设新科室,从而弥补医院固有弱项的不足。

3.负债经营可以提高医院经济核算工作

负债经营模式下,医院在面临外部竞争压力的同时,更要时时应对负债所带来的还贷压力,这使得医院不考核加强经济核算工作,以提高经济效益。一直以来,医院在财政拨款模式下,缺少经济理念,成本压力非常小,这直接导致医院不重视经济核算工作。而通过负债经营,不做好经济核算工作,不进行更为有效的内部控制,从而降低医院经营管理成本,医院很有可能难以应对负债带来的还贷压力。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负债经营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经济核算工作水平。

二 负债经营带来的财务风险分析

医院负债经营,是近年来医疗体制改革的产物,随着财政拨款的减少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医院发展所需资金不再仅仅依靠财政拨款,从市场中找钱成为医院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目前,我们政府对医院的财政投入主要是在卫生监督、疾病控制以及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而且财政资金也较少,为了解决医院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医院以负债经营的方式从市场中寻找资金支持也就再所难免,这对于医院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同样也会给医院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院盈利能力与债务资金成本的不确定性。医院的盈利水平主要依赖于医院的专业技术水平与医疗服务水平,受市场的影响比较大,如果负债过多,负债成本过高,很可能因为还款本息超过医院盈利水平而使医院出现资金链断裂。二是负债资金不合理。这主要是指在负债时,合同规定的还款期限等内容对医院不利而引起的医院对债务的疲于应付,财务风险也就再所难免。三是负债经营与现行政策还是存在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以来,虽然在竞争推动下,医院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从总体来看,国家不允许医院有过高的收支节余,对药价、医疗服务价格等都进行着严格的控制,正所谓收入是计划的,成本是市场的,这也决定了医院的收入与利润十分有限。一旦医院的负债规模过大,这种政策冲突性将给医院发展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

三 医院负债经营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医院负债经营是一柄双刃剑,既可能因为庞大资金的注入而使医院获得快速发展,也可能因为巨大的财务风险而使医院的发展陷入困境,甚至危及医院的生存。医院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既要利用好负债经营的益处,也要控制好财务风险。

1.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

负责经营不是坏事,前提就是要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一方面,风险意识是一种习惯,是有利于强化医院管理人员与全体员工主人翁意识的习惯。要加强医院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通过风险意识的教育,提高医院的成本控制水平。另一方面,要坚持负债经营的适度性。医院的发展,特别是医院的口碑,并不是单纯依靠医院的规模与技术设备来决定的,医疗服务水平等软件也是重要因素。同样的,负债经营要坚持适度原则,过度负债会背上沉重的利息,影响医院生存。坚持科学决策与适度原则,可以有效地避免医院负债经营的财务风险。

2.坚持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

在医院负债经营的实践中,不乏医院盲目上项目和引进设备,最终拖垮医院的教训。运用好负债经营,有效避免财务风险,要将负债经营建立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负债经营的初衷是给医院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通过负债获得引进医疗服务技术设备和扩大规模,提高医院的盈利水平。要真正做好医院负债经营的科学决策,在建立院长负责的科学决策机制的同时,坚持将有助于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角度,科学分析所要投资的项目可能带来的盈利水平,以及医院是否会因此而冲击正常运转,从而决定是否引进负债。不仅是盈利水平,而且要根据投资水平,对投资回报率进行科学的测算。同时,结合整体大环境的分析,判断所投资项目的发展前景的可持续性,从而确保医院发展的可持续性。

3.选择正确的负债内容

从当前情况来看,医院的负债方式主要有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两种,他们的负债成本是不一样的。对负债成本的考量,是进行负债经营的前提条件,从医院当前的盈利水平来看,要避免财务风险,应该首选负债成本相对较低的商业信用。相对于银行贷款,这种方式还具有先天的优势,即医院经营特殊性所决定的商业信用融资方式的便捷。同时,要注意负债还款期限、还款条件等内容,要给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留出余地,减少财务风险。

4.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为医院发展筹集资金的负债经营作用十分突出,但借款总归是要还的,在开源的同时,节流一样的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医院盈利能力不断提升,使财务风险控制具有坚实的基础。要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必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内部成本控制,从制度入手,严格财务资金的使用,严格控制医疗器材、药品领用,严格固定资产使用制度,努力降低医院经营成本;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资金,考虑负债到期日与利息支付日,根据医院用款的周期,避免资金使用不当而引起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谢明均、谢钢.雷鸣医院负债经营的风险控制[J].现代医院,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