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学生德育教育范文

中学生德育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8: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学生德育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学生德育教育

篇1

【关键词】中学生 德育教育

随着时展,中学生德育教育越来越迫切,已成为现代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那么,如何在中学时代的人生黄金时期强化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 完善的人格心理,笔者结合教育实际,从思想教育心理特征学生自身实践锻炼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抛砖引玉,对中学生德育教育有所借鉴和帮助,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掌握心理及思想特点

掌握中学生心理性格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寓德育教育于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中学生自身来讲,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争强好胜,这是优点 根据这些性格特征,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利用引导,讲课要考虑到生动 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 如: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扮演各种人物角色进行对话交流,既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在扮演角色中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行,而思想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德育教育的教育资源无处不在,从我们中学生的现行教材的编写中也体现了这一点。中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思想教育性极强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着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 爱国爱人爱劳动 所以教师要注重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于 解惑的全过程,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不失时宜地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培养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养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良好习惯,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二、德育教育重要性

中学生德教育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没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对社会没有爱心没有责任心,德育教育方法是提高学校德育教育实效的关键,德育教育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凸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弘扬人的主体性以人为本的实质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和合理需要,并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服务和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乐于接受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而内化为他们的人生准则,学生以主体的资格主动参与德育活动接受价值观道德情感和秩序,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强批判意识,形成一种主体性与独立自主的品格 教师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让学生被动服从,而要聆听学生的种种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善恶美丑是非等道德观念,产生好恶爱憎等道德情感,学生不再怕老师,师生关系融洽,既提升了教师,又改变了学生当下的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素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而德育教育是中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教育的实质是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培养人关注学生是教育的根本,德育教育是中学生成人成才的必要条件。要使学生学会做一个有高尚道德的,对社会对他人有所贡献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德育过程就是人的成长的过程,是人性丰富,圆满的过程。

三、在社会实践中去感受教育

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可以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均得到发展 凡是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而且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 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得了知识 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塑造健康人格。

四、建立中学德育教育评价系统

篇2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现状;教育措施

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他说:“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德治,就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治理我们的国家,法治与德治之所以相辅相成是因为二者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法律是主要的治理手段,但不是万能的;道德的涵盖面、辐射面以及它在社会生活中对人的言行举止的自律作用,无疑要比法律大得多。道德是照亮人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是赋予人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力量,没有高尚的道德,就没有高尚的人。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应抓好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目前,在校的中学生基本都是90后。他们生活和成长的的时代与以前大不相同。改革开发后的经济转轨以及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些不同价值观等,都会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道德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对我们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总体情况看,目前中学生道德状况的主流是进步的,是上进的,是爱国的,能够做到讲文明,讲道德,是一个良好的群体。但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现代中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 中学生特征现状分析 刚刚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身心发展正在从幼稚向成熟蜕变,随着网络媒体飞速发展,新知识、新事物接受渠道多元化变化,当前中学生已不再是一味听从教师、家长、大人的教育和指导状态,从一些现象分析呈现以下的特征。

1.1 以早恋为代表性的青春期叛逆。中学生刚刚接触社会,接触相对独立生活,尚未有自我规划、控制的能力,在咋脱父母管制的情况下,面对异往问题,是既追求向往又要固守本分,在这种两难抉择中稍有不慎就形成早恋。目前早恋问题已是影响学生学业的一大障碍,据观察外向、虚荣、文采型的学生,以及学习成绩差、缺少家庭温暖和身边环境不好的学生容易早恋。

1.2 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明确。主要体现为自尊心强、报复心理强,不听话、倔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模糊而又只以为是。中学生年龄阶段是人生中对周围世界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开端,这个年龄阶段学生会有忽然之间成熟了许多的感受,从此对人生观虽然有新的定义但又不太明朗,懵懂之间还是说不太清楚;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尝试理解周围的世界和事物,但往往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没有能力深入理解;当然对价值观的理解大多数也是从课本课堂上学习的,正真自我的深刻解析和定义还是模糊地。

1.3 道德、纪律观念不强。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强、自私冷漠、麻木等。从对人类自我约束的范畴上讲,有两条是必须得一是纪律,二是道德。纪律规范了人得行为准则和要求,纪律依规定以外的范围自然要依靠道德约束了,就拿公交车上让座来说,没有一条纪律要求必须让座,这就要靠自觉,利用道德去约束了,其实现实中公交车上遇到该然让座的时候很少有人让座,这就体现出一种就自私冷漠和麻木以致道德缺失。对于纪律规定,更是不以为然,比如迟到缺课等现象屡禁不止,更有些学生以违规多少次为荣。

1.4 消费观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盲目攀比不懂节约。由于我国国情决定现在的中学生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因此不管家庭条件如何,都对孩子全力付出,致使他们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之外,还形成了互相攀比的心里,从而一定量的零花钱,和各式各样的玩具等学习之外的东西成为同学之间炫耀的资本。这种局面的结果除了养成了他们大手大脚花销外,还有就是根本不理解大人工作养家的辛苦,更不用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道理。

2. 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措施 2.1 国家应建立完整的道德教育网络:(1)国家建立准确的道德教育理念,即政府明确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什么、怎么进行等。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国家加大投资,建设了许多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基地。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开办“青少年电视台”等。(3)国家应通过各种手段,把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做到政府牵头,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来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

2.2 重视入学教育 。对于新人学的学生来说 。因为学 校环境 、教师 、同学 、课程以及管理方式的变化 ,会 有一 个适 应过程 ,抓住这个适应过程搞好学生的入学教育 ,就会有一 个良好的开端 .产生事半功倍 的效果 。一方面 ,可 以让 学生 明确学校的制度和要求 。另一方面 。可 以帮助学生完成角色的转换 。同时 ,教师要利用这种角色转换 ,施以合理 的引导 ,帮助学生完成角色定位 。帮助学生确立学习 目标和人生 目标 。

2.3 紧抓心理健康。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 的中学生往往情绪不稳 .意志薄弱 。极易受外界因素影 响。所 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 到: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 ,培养 丰富 的情感和健全 的人格 ,使其有较强的 自制力和 良好的社会适应 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 ,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重要 的是结合社会实践 ,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 ,正反两方 面施加影 响 ,提 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学 会 自觉调节情 绪、培养坚强 意志、锻造 良好性格等 ,培养健康 的审美 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讲究科 学的育人方法 ,创造 性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

2.4 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道德教育的摇篮,是最基础的道德教育的发生地。个人无论从生理形成、心里发展以及技能的学习和积累上,都要紧密的依靠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对青少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关心孩子们的成长,培养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提高,这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篇3

关键词:中学生教育德育: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不光是让学生掌握全面深层的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生就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仍然不成熟、可塑性强比较强,也就是说,如果有正能量指引、引导着他们,他们就会走在成才的道路的上,而一旦被社会负能量感染、或者是放任他们在社会中不闻不问,那么当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就很容易被社会的不良风气所感染,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上。中学生德育教育问题势在必行,而且十分紧迫,我们首先来分析中学生目前在德育方面的一些表现:

一、中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1.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屡见不鲜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例如某女生由于是留守儿童,从小没有得到很好的监管,那么到了初中,感觉自己“翅膀硬了、能够自立了”,经常出入网吧,随后被社会不法分子盯上,自认为是遇上了社会上的“大好人”,殊不知已经做了社会不法分子钓鱼的鱼饵。与社会不法分子合谋拐骗了不少未成年少女去偏远地区,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被捕之后,该女生仍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见,德育教育的疏忽,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2.日常行为极不规范

在中学校园里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胡侃,三五人成群结队“结帮拉派”、社会上的“行话”、网络上的俗语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其中也不乏女生。更有少部分学生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如在人多或经营店主不注意的情况下会偷拿正在出售的商品,他们本身并不是买不起这些商品才导致偷窃行为的发生,究其原因,在他们看来:反正没人看见,不拿白不拿,别人也拿了,我不拿的话,岂不是吃亏了?这种歪曲思想的形成,正是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

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此问题在农村表现的更为明显),学校对德育教育的不重视等。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呢?下面来阐述我的几点建议:

二、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我之见

1以班会为基础,增进德育意识

班会课,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我们认为好的班会课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智慧的结晶、师生或学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学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黄金时段。但我们发现有的人缺乏这种意识,班会课成了“自习课”,成了传达布置工作课。我们可以把班会课变成学生们思想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形式可以是多样式的,例如,学生们平时上课已经厌烦了说教式的课堂,那么在班会课上就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形式,用真人真事现实说法,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影像,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这样在无形中给学生灌输德育意识。

2努力抓好后进生的转变工作

后进生通常是指学习不好或无心学习的学生,而这二者之间,如果少了德育教育指引的环节,二者变成了恶性循环,及越是学习不好便越是无心学习,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家庭原因:如农村家庭中的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爱,学习的主观条件不足,又如家庭父母离异等造成的学生感到无人亲近,无心上学;二是学校的原因,学生可能在不同的课堂多次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们的嘲笑;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产生了失落心理;三是学生个人原因,学生自身就没有大的志向,感到读书没什么前途,不想学习,结果就破罐破摔。为此,我们要注重对后进生的德育教育问题,要经常鼓励后进生积极上进,努力抓好后进生的转变工作。例如,他们做了好事,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要多亲近和关心他们,与他们促膝谈心,对他进行理想、前途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和促成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充满信心,迎头赶上;要坚持建立学校和家长联系制度,共同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及商讨解决的办法,抓住后进生的心理和特点,共同做好转变工作。

篇4

关键词:中学生; 德育教育;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51-02

众所周知,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素质教育实施和推进的今天,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 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使其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思想观念等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校的德育工作大多流于形式,也有少数教师思想上并没有真正的重视起来,即使想重视,但在繁重的升学压力下,也只能是力不从心,疲于应付,学生的思想品德也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问题。因此,本文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浅谈对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

1.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的思想品德大部分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学校通过德育途径沟通了校内和社会的联系。但是长期以来,学校迫于师生安全的压力和为了保证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学校德育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大量的思想教育只能靠学校集会、主题班会、政治课堂等校园形式来进行,只重道理和制度、条例的单一讲授,学生只能理性理解甚至片面了解。因此,学校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从社会创造活动中感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生产劳动等。让学生到社会上去得到一定的锻炼。这要求教育者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严密设计方案,明确活动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让社会实践扎实、有效的发挥其德育功能。例如:让学生到食堂去当服务员,体会一下劳动的艰辛;让学生接待外地的同学,锻炼一下他们的交往能力......。

2.德育内容要符合学生发展需要

实践表明:德育的原则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的。近几年来,中学生德育内容基本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等方面,对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却是比较薄弱的。现在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有的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拔苗助长,甚至把孩子逼上了"绝路",教育工作方法简单,这些都在不同的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出现了"学优品劣"的学生。因此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除了上述的常规内容外,还需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是他们各自生存发展中急需指导的相关内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又各有侧重。要依据学生品德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可能,尽量使内容与学生的品德发展区域相吻合,增加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容,诸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消费观念、权利保护等,促进其适应社会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3.进行有效沟通

德育工作是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来组织的同时,必需加以有效沟通。这就要求教师既要考虑学生品德发展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又要考虑采取合理的沟通措施,促其思想发生质变或飞跃,引导他们健康发展。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沟通,中学德育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师生双向沟通的过程,如果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真正了解,沟通环节又出现问题,必将使教育缺乏针对性。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方法和沟通渠道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及需要相对应,这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加强网络教育

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历史机遇的同时,抵御的消极作用。就得引导入网者对于大量的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在德育课中应增加网络操作、"网风"与"网德"教育、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最终促其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要教育学生增强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警觉能力、自律抗诱能力。要教育入网学生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自我教育的能力。今天的信息时代,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的权威地位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信息资源个个共享。老师可以凭借自己的传统的经验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朝气影响老师。教育过程将要形成师生共同探讨,共同提高的过程。因此,德育教育要取得实效,应解决的不仅是方法、内容问题,更重要的是教育者的观念问题,现代德育观念强调发展人的潜能,焕发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性,这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只有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学校德育才能有实效。

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学生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中学生违法犯罪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思想品德已成为当前中学生最严峻的问题。加强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因此,我们要努力开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局面,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中学生德育教育范畴,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良好的发展。

1 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文化。其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宗法、古文、诗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射覆、传统节日等等;这些在历史特殊的环境下所形成的各种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都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的思想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不断地得到刷新,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气概,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得到传承,那些合理的、优秀的成分也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被历代人们所延用。因此,传统文化被视为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它对培养年轻一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注重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由许多民族经过互相融合后形成的统一整体。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抵抗外来侵略,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以及“投笔从戎”,“精忠报国”的爱国行为,都在激励着无数英烈和勇士们,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2)提倡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就像长江、黄河一样具有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气度。他高瞻远瞩,襟怀坦荡,有宽容和博采众长的气慨,既能坚持原则,又能兼容并包,正直无邪,公正无私,具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谦虚谨慎、温良恭俭的传统美德;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这些对于造就中学生的优秀品质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3)注重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将世间万物看成一个统一整体,追求的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在人与自然方面,传统文化讲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观;在人与社会方面,传统文化讲究“和睦共处”的基本原则;在人与人方面,传统文化讲究“以和为贵”的为人处世法则。可以看出,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2 加强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2.1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爱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中国古人提出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等都是在倡导一种为国家、为集体献身的精神。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中华民族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外敌入侵事件,这种抵御外侮的行为无意识地将集体主义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更加坚定地维护了中国民族的团结统一,这充分地显示了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两个不同层次含义,爱国主义是在集体主义的土壤中滋生出来的,是集体主义的升华;而集体主义又是实现爱国主义的基础,是爱国主义生长的母体,不断地促进着爱国思想的提升。在中国历史上,有关体现爱国主义的名言比比皆是:清代的顾炎武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主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这些都显示了强烈的为民族和国家社会而献身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中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地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情操。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懂得将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个人的利益放在次要的位子,不能以损害集体的利益来谋取个人的利益。当两者发生矛盾时,自觉运用集体主义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使个人的追求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更为适应。同样,集体主义观念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的基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促使中学生将爱国情感转化成切实的爱国之举,通过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将有限的生命奉献于无限的爱国主义实践行动中。

2.2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思维方式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在这次变革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撞显得更为剧烈。这就使得我们在考虑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也考虑到体现社会主义原则问题。也就是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可忽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中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不仅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而且是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动力,对于构建现代化的思想体系是不可缺少的。

2.3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对中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为国奉献的精神。一个具有爱国热情的中学生同样也具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些都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民族精神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塑造民族的品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作为民族精神的主体(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越悠久,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则越深邃,民族精神就越高昂,所产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就越强烈。这就决定了要培养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传统文化教育是关键,培养他们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等等,使中国年青一代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情飞扬。

3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促进中学生的德育发展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和事业的接班人。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培养他们爱国、爱党、爱人民的伟大情怀。同时,也是培养他们发扬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在教育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教育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民族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修养。

3.1加强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大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重要作用就是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人才,为振兴民族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发挥自身的优势。学校是教育的母体,教育是学校的灵魂,可以想象,教育对于学校来说其地位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教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对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处在一个战略性的高度看待传统文化教育问题。

3.2培养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一幅厚重而宏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画卷,令人震撼而又倍感亲切,也勾起了世界人民包括广大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这为我们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在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被科学技术带来的利益所迷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少之又少,从而形成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年青一代最为明显。因此,对于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应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向学生讲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讲清学生自身肩上所负有的责任,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让学生知道没有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中国的独立品格。如果离开了传统,割断传统文化的血脉和根,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

3.3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是整体主义精神:“修身、齐家、 治国、 平天下”是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孝敬父母、悌爱兄弟是维护家庭整体;“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是人类大同世界的最朴素想象。这无不体现出以集体主义为主的爱国思想,告诫了每一个中学生应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整体精神,在处理一些事物上应始终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中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能有效地促进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同样具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能有效地深化其爱国主义情怀。因此,光有爱国情怀而没有去实践的奋斗精神是万万不行的,理论加实践才是最有效的方法。这就说明在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也应该培养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通过发扬刻苦学习、奋力拼搏、 自强不息的精神将爱国主义情怀推向至高点。

参考文献

[1] 朱术.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思想品德教育,2005(5).

[2]唐利荣,庞坚.为学生开启中华文化“精神家园”之门――中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论坛.基础教育研究,2009.5.

[3] 石丽红,王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2(4) .

[4] 崔金贵.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青少年德育教育.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10(4).

篇6

关键词:新时期 中学生德育教育 时效性研究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最为重要的阶段,因此学校的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和开展方向直接决定了中学生的性格、人生目标、人生观、社会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开展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全面提升中学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可以有效的促使中学生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得以有效的提升。提升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完善中学德育教育教学的开展方式,将使得学生在良好的、全面的、高效的中学教育下,获得更加理想的成长空间以及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一、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重要性研究

开展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重要性研究,主要将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重要性分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很多中学生的生活态度的积极性需要及时的提升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稳步的提升,同时由于很多中学生为独生子女,因此其生活条件十分优渥。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中学生受到社会上所流传的不良风气――“享乐主义”的风气的影响,生活态度的积极性较为低下,自私自利、盲目攀比以及性格懒惰,是很多当下中学生所具有的通病,这一不良现象的产生,极不利于中学生的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性格合格品德的养成。中学生是中国未来进行良好的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开展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引导中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二)中学生的暴力犯罪的现象的发生次数和比例呈现上升趋势

由于网络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信息的宣传,加之中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思考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很多中学生的人身观和社会观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致使中学生的暴力犯罪的现象的发生次数和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很多校园打架斗殴现象令人触目惊心,甚至很多女生也参与到了暴力之中,新闻报道的校园欺凌以及中学生自杀的事件屡见不鲜,这无疑是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时效性缺失的结果,由此可知,展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加强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对于中学生的暴力犯罪的现象的发生次数和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这一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小到决定了每个中学生的人生发展轨迹,大到直接决定我国的社会的未来的发展。

二、提升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方式研究

在传统的中学生德育教育课堂上,课堂内容过于枯燥,完全采用的是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内容无法真正的引起学生的共鸣,这使得传统的中学生的课堂德育教育的开展成果十分的不乐观,开展提升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方式研究,完善新时期下的中学德育教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的提升中学德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时效性。开展提升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方式研究,主要可以将提升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方式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将创新精神融入到中学德育教学课堂的开展进程中

开展中学德育教学课堂,将创新精神融入到中学德育教学课堂的开展进程中,将新时期的思想理念与传统的德育教育理念相结合,可以有效的促使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良好的符合时展需求。同时将创新精神融入到中学德育教学课堂的开展进程中,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抛弃传统德育教育内容的弊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重视自我良好的品格的形成以及自我价值的良好体现,可以有效的促使中学生在德育教育课堂上,真正实现自我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及良好的品格的养成。

(二)明确德育教育的价值以及教育工作的开展目标

中学德育教育教学课堂无法获得理想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德育教育的价值以及教育工作的开展目标的不明确也是主要的原因。由于很多学校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将德育教育的开展等同于思想政治这一科目的学习,认为德育的教学的开展就是为了使得学生获得更好的政治科目考试成绩,这种德育教育的价值以及教育工作的开展目标的定位上的缺失,致使学生在德育教学课堂上往往不会积极主动的思考,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点”,中学德育教育教学课堂无法获得理想的时效性和实效性的结果也成必然。提升对于德育教育的地位和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上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有效的提升中学德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时效性。

三、结语

开展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首先应当明确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重要性:很多中学生的生活态度的积极性需要及时的提升和中学生的暴力犯罪的现象的发生次数和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进而思考提升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方式:将创新精神融入到中学德育教学课堂的开展进程中和明确德育教育的价值以及教育工作的开展目标。开展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是全面提升我国的人才综合素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刘慧磊.中学德育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甘志像.中学德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5.

篇7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原因途径;新课改

当前农村中学生德育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学生、老师、家长以及学校社会各方各面的原因。中学生,这个我们所说的“八九点的太阳”的群体,本应在家长的精心呵护、社会的密切关注、学校的良好教育这样良好的氛围中茁壮成长,但是现实的种种问题,让他们纯洁的心灵受到玷污。虽然存在问题的学生占小部分,但是这个问题却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进而有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一、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德育问题

中学是一个懵懂的时代,很多学生自制力不是很强,在学习时间打扑克、上网、打游戏、唱歌、打台球等。特别是面对当今网络的诱惑,很多学生不仅浪费了父母的血汗钱,最重要的是荒废了自己的学业,断送了大好前程。打架、盗窃、勒索、赌博、喝酒,甚至吸毒,这些现象在中学生身上发生的例子不是少数。因此,一个好的教育对于初中时代的学生是很必要的。

二、中学生存在问题所产生的原因

究其本质,这些问题不仅是学生的自身问题,更是学校、家长、社会各方各面综合产生的结果。首先,学校教育的缺陷和疲软,学生自身素质不高,道德观念不是很成熟,法制观念更是淡薄。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学校的唯一宗旨是升学率或分数。对于学生的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一些德育方面的任务,学校采取置之不顾的态度,所以学生的素质教育几乎没有成果。其次,社会这个大熔炉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中国目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转型中的社会,重工业以前一直是我们的重点,随着现在与世界的接轨,网络在生活中的频繁使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国际化。中学生由于在学校中学到的道德教育、法制意识淡薄,对于这些不健康东西的辨别力不是很强,且自制力较差,对其身心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尤其对于学生的学业道路,很多农村学生就是由于外界社会的不良诱惑而放弃自己的学业。最后家庭的因素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家境好的一些农村家庭,对于学生过于溺爱,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独立能力都变成问题。要求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情况又盛行于其中,而对于家庭不是很好的一些学生,从小父母外出打工,每年见面的机会少之甚少,父母对其的教育更是少得可怜,这些“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只能靠着自己、靠着身边的同学、接触的人群来决定,一方面他们接触的人群比较少,另一方面,这些群体对他们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也不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还有一些有家庭暴力的父母,从小对于孩子的身心就造成了很大的创伤,使学生对于家庭、社会,从小就带有一种阴影。这些因素,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都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三、新课改下的中学生德育教育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殊学生特殊对待。

1.加强学生的实际思想教育

纯理论的时代已经过去,况且思想教育的理论知识本来就是很枯燥的,因此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要结合一些实例,最好是贴近生活的那些例子,学生都耳熟能详的例子,这样对于学生整体把握这些抽象的理论是非常有帮助的。中学时代,学生的价值观是最容易变化的一个阶段,他们自己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是很多只是限于表面现象。很多都是简单地把事情分为对与错两种,很容易对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扭曲。

2.开展民族精神教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加强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是对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我们可以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像参观博物馆、历史名迹,开展一些班会、团日活动,以及观看一些影视作品。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可以将自己熟知的一些英雄事迹相互交流。

3.学生综合素质自评互评研究

学生之间的德育互评、自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在学生之间组织一个德育自评和互评的活动,在一段时间内让学生对自己的德育表现进行评价,客观地反省这一段时间内自己不足之处和取得的进步,并且为自己定制下一阶段的德育目标,以书面的形式写成目标书,由班主任教师进行保存,待下次自评时拿出,检验自己是否达到目标;同学互评则是让同学们自由地评价同伴在这一段时间内的德育表现,因为同伴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彼此之间的了解也更加深刻,相信互评的效果也会非常好。

4.拓宽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

青少年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群体,我们不能用传统的教育形式继续为他们规划。新颖的教育形式必须及时提出,这对学生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渠道的教育活动是有益的。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者通过一定的正确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对于学生的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初中德育教育的工作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相对来讲,新课改背景下的德育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中还是不免有一些问题存在。时代不断变化,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在变化,教师要将自己的教育课程与时俱进,这样才有利于“四有”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邓红艳.论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J].教育理论,2012.

[2]范晓.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教学论坛,2008:82.

[3]夏立坤.论当代农村中学生德育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

篇8

关键词:网络信息;中学生;道德;教育

前不久,北京市政协委员对北京市3000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46%的学生曾光顾;76%的学生经常沉迷于聊天室;35%的学生以玩游戏为主。而在网上真正查询有用信息、学习知识的寥寥无几。由此引发的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忧虑。

学生是单纯的、童言无忌,调查问卷的结果是发自内心的。我无权指责学生们的对与错,但问卷的结果表明,学生已经被网络五光十色的信息深深地吸引。学生身体和心理还很不成熟,生活阅历也十分肤浅,对各类诱惑缺乏抵制力、也缺乏美丑善恶的判断力,因此,引导学生遵守网络文明公约,共创和谐网络环境,是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一、网络语言对学生文明用语的影响

现在网络游戏中的语言很多都以寻求刺激、令人发笑为目的,因而在语言的使用上非常不规范。人不叫人,叫——银;我不叫我,叫——偶;蟑螂不叫蟑螂,叫——小强.尤其是在像《梦幻西游》、《传奇》等游戏中,很多的语言粗俗不堪。而对于接触这类游戏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根本还无法理解这类语言的真正含义,之所以会去运用往往是出于好奇与好玩的心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和促进社会进步,网络教育也该如此。但网络并非仅是纯净、健康的推进器,带给人类福音,其虚拟世界里,某些信息及其主体的不纯动机和行为,会对青少年学生特别是涉世尚浅、可塑性特强的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并逐步诱使这些学生陷人不可自拔的罪恶泥潭,从而显出教育的无力,失去其原本的目的意义。网络对传统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主要是指网络给德育带来了负面影响,使学生出现一些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二、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意义

专注游戏、暴力、灰色信息,通宵与网友聊天,给学生的生理、心理带来极大危害,甚至荒废学业。面对着网络冲击波,许多家长和教师采取了堵的办法。比如,家里不买电脑,买电脑也不上网,规定不许学生进入网吧……

一些青少年学生利用网络蓄意制造、传播恶意程序,散播虚假消息,窃取别人隐私,建立黄色网站等,这些网络犯罪行为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学习。

现在的网络游戏往往带有一定的赢利性,往往在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学生去买卡或者是采取电话充费的形式。有的学生为了能在网上有更深入的玩法,寻求更大的刺激背着家长将自己多年的零花钱挥霍一空。在网络充值这一方面,很多学生往往很省得花钱,更有甚者产生了偷盗等现象。网络游戏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消费观。

三优化网络时代的德育环境

在校园内开展一些网络知识图片展览,充分利用板报、墙报、标语、广播等进行宣传教育,形成健康的网络知识文化氛围。教师是德育的主力,要注意发现并分析学生在网络中的问题,积极疏导,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明确上网原则,科学利用网络,吸取人类“精华”,促进自我发展。同时要指导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网络具有的危害性,运用自我控制能力去抵制侵害,培养起健全的人格。另外,要积极向学生及家长推荐健康、优秀的网站,引导家长恰当指导孩子的上网。由国内著名德育专家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网络安全与道德读本》,是一套寓教于乐,着重于正面引导的课堂教学辅助读本。以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了发展网络事业的重要意义,网络失范的危害,以及加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道德和法规的重要性,为培养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和养成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本。

四、以“导”为主,遵守网络文明公约,

大禹治水运用了“导”的方法,这值得我们借鉴。引导学生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休闲娱乐与学习的关系。指导学生将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和创造当中去,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各种信息转为主动的将精力用到学习网络知识技能,或利用各种网络学校学习各学科知识。网络是一个大课堂,它以它强大诱惑性倍受学生的喜爱,在某些方面,它的影响超过了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所受到的正面引导,因而如何利用好网络这一个大课堂展开德育教育的新途径还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

教师既要学习网络知识还要提高网络道德素养。教师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才能与学生共同使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的开展网上指导工作。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教育。

五、向家长和学生推荐好的优秀的网站。

篇9

1.教师要以生为本,建立学生自主建设组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材先成人,育人先育德,人才培养,以德为先。”作为教师,要与学校的德育教育相结合,进行班级的德育教育活动。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班级是学校的缩影,根据新时代的德育教育工作理念,教师要提出“德育工作,学生自主,教师主导,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原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在这个原则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建设的作用,让学生在德育工作中自己教育自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主渠道——课堂中获得自我提升,并在日常生活中与时代同步,顺应社会发展潮流,遇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让班内的德育工作扎实有效开展。教师要准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德育水平,将班内学生分成若干个自治小组,选择思想品德优秀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生同步,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品格。

2.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要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的培养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小组自治以及班级自主管理。在班内实行班干部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学生在复杂环境中的辨别是非能力、行为约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总结反思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教师要充分相信班干部,引导学生对自己准确定位,让每一位班干部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做好调控,引导班干部将班内问题处理在萌芽阶段。教师在开展班内集体教育活动的同时,也要准确结合班内的具体情况组织班干部进行教育活动的组织,帮助班干部准确梳理班内问题,将学生之间的互评、自评工作开展起来,让每一个学生做到心里有数。

二、搭建平台,让学生在自主自治中走向成功。

1.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平台,成立班级自治委员会。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独立自主的平台,将学生的做人提上班级自治管理日常。教师要让班内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健康发展,就要为所有的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教师要让每一个孩子平等地参加到班级事务的管理当中,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技能。因此,教师要懂得放手,要适时发动学生进行班级管理,让班内每一个孩子都能参加到自治委员会中来,能够拥有自我锻炼的机会。如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在合作小组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小组长轮流负责制,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小组自治中来。同时,教师可以选择小组表现好的成员,让他们轮流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让学生从自信走到自主,从自主走到自立、自强。

2.对班内学生自治管理,教师要在班干部的辅助下收放自如。班级自治管理,不是让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班级自治管理,不仅是班内的德育教育问题,还包括班内的纪律与卫生、学习问题。首先,教师要在班干部的辅助下掌握班内每一天自治管理的现状,对班级自治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解决,进行疏导。对班级自治中出现的好的经验,教师要能够进行表扬。对学生能够独立处理的管理问题,教师要做到“放”,对学生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收”,让学生在教师的收放中逐步掌握班级管理办法。需要教师注意的是,班级自治管理是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的管理,即便是能力有些欠缺的孩子,教师也要给这些学生机会,让每一个孩子在班级自治管理中都有自己的岗位。

三、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1.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确定每月的德育教育重点,让学生自主设计德育教育内容。教师要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总体部署的基础上,围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以及集体主义的教育核心,结合本班的德育教育实际,进行不同层次的德育教育。教师要发挥学生自治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德育教育主题,或在教师的帮助下选择感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德育教育内容进行班级德育主题教育,以班会、小品等形式向同学们宣传德育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德育工作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真正受益。如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或者学生发现班内有些学生不懂得感恩,学生就可以自主组织关于感恩教育的班会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感染,提升自身的德育素质。

篇10

一、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必然性

(一)自我教育的含义

所谓自我教育是作为教育主体的个人自己对自己的教育。受教育者按一定的教育目标和要求,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的途径,主动获得知识,提高自身思想,纠正自身言行的教育。所谓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能力,它包含学生对自己性格、气质、能力、思想和道德的自我认识能力。它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本能。

(二)培养德育教育自我能力的现实依据

1.开放的社会环境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1世纪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崛起和迅速发展,这一以市场经济为先导的经济给我国带来一个新的解放时代,一个促进自我健康发展的时代,它引起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变化,为人们提供了许多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主体利益、自我意识、自我修养、自我参与和自我判断、选择成为时代突出的特点。

2.现代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以信息、材料、能源、生物等为标志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途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仅开辟了新的教育内容,而且拓展了新的教育形式,电化教育和远程教育也广泛运用,多媒体科技、人性化界面丰富了现代教育手段,这使学生不再更多地直接面对教师,听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而能通过网络等多种形式获得各类信息和教育资源。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适合于个人发展的内容;通过网络交流心得,对不同观点平等交流,获得多种认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怎样接受教育已成为学生主体的自由选择。

3.少年儿童成长特点创造了有力的主观条件

少年成长期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快速发展和各项能力逐渐成熟的时期,是半幼稚与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这一时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其成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最佳期。

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教育说服法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 ”因此,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因此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法很多,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等。

(二)情感陶冶法

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中学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一个中学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

(三)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中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四)榜样模仿法

榜样模仿法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班主任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我作为班主任,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篇11

关键词:中学生;德育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学生德育教育实效性弱化的原因

(一)社会不良道德风尚的浸染

当代中学生是社会中非常的敏感的一个群体,他们的道德状况必然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教育处于“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的困境,具体表现为:在中学生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抢劫、偷盗,甚至用残忍的手段杀害同学、老师、家长等现象,德育教育“当面说一套,背后做一套”的尴尬境地,学生们往往把德育教育相关课程列为最不喜爱上的课程等。

(二)学校有意无意地忽视德育教育目标

现阶段学校一方面只把德育教育的目标当作口头禅,只是喊喊而已,落实的问题却抛到脑后;另一方面即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只停留在宏观方面,较抽象,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德育教育的目标没有落实,何谈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三)德育教育者素质修养不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拓展者。所以德育教育及其实效性的发挥与德育教育者息息相关。但现阶段中学德育教育者的道德素质、理论素养、知识结构、人格力量等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良好素质的缺乏,降低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四)中学生自身的身心发育差

现阶段的中学生作为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文化传媒的发展,促进了他们部分生理和部分心理(青春躁动)的超前发育;另一方面,家庭的娇宠又使许多孩子的部分心理(社会责任感等)滞后发育。另外心理素质脆弱,自控能力差,自我意思过强,人际关系紧张,性格孤僻怪异,个性张扬,缺乏对文明礼貌重要性充分认识等中学生自身身心发育的因素也不可忽视。

二、提高中学生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一)净化社会环境

净化社会环境要大力宣传符合社会要求的主流道德。国家要通过新闻、文艺p出版等阵地,弘扬主旋律,引导中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通过制度和法律净化社会环境。各级政府和社会各部门都有履行关心、促进和保护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义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更要主动协助政府并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发利用社会的德育资源。

(二)完善学校德育教育

1.转变中学德育教育理念

第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第二,建立尊重规律的德育理念,充分认识教育规律。第三,形成整体德育理念,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而且也是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关心支持和参与的工程。第四,转变德育评价理念,创造适合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评价模式,真正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

2.明确德育教育的目标

首先,通过教育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现代法律观念和法制意识,他们要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其次,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要能够遵守社会公德。它除了要求学生不犯法以外,还要做到遵守法律以外的社会道德规则。再次,有利他人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为有理想、有信仰、有高尚的人生目标和追求的新青年。

(三)培养一批优秀的德育工作者

1.教师要热爱、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爱是教育的灵魂,德育教育更不能没有爱。教师热爱和尊重学生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课堂上,教师一个微笑的眼神,就是向学生传递了一种期待,一种鼓励,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爱中严而有度,不应该是简单粗暴的、也不是对学生一味迁就。

2.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

教师的榜样作用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师要做学生的表率,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关键。作为教师,应该用良好的师德和高尚的情操去感化学生,用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去征服学生。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去完善自己,通过自己的优点去吸引学生,征服学生,使学生喜欢自己,喜欢上自己的课。

3.教师要提高其职业技能

俗语道“给人一杯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中学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德育的效果。可以借鉴的方法有:案例教学法、反思性教学法、心理教学法、创设情境教学等。

(四)中学生自身的努力

学生既是德育教育的主体,又是客体,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客体作用主要表现在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在德育教育中,注重与实际联系,发挥学生的作用。在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中学生自己要积极配合社会、学校、德育工作者,引导自己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三、结语

中学生是人才的摇篮,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现阶段的社会环境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时期,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它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使德育教育处于困境,德育的实效性弱化。因此,增强德育实效性是一项紧迫的工作,需要我们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应不断地、积极地去探索更多更好的途径。相信只要我们有信心、耐心、爱心和恒心,一定能开拓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学校教育

中学生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面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和开放的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困惑茫然,不知所措。这一成长阶段的特殊性,使得个体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显得格外重要。尤其在此时,他们对于自我、对于他人、对于人际关系、对于社会生活表现出极其强烈的认知需求,这种自觉、主动的求知状态,也构成了教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最佳教育契机。因此学校,教师应适时适宜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宣传与教育,化被动防范为积极预防,达到促进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的目标,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一、认清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正是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一个阶段,他们正处在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时期,因此他们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这个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大变化的转折期,在整个心理发展上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作为这特殊阶段的反应,他们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既丰富又矛盾的特征,主要有如下三点:

1.1心理品质发展不平衡

中学生自尊心很强,但自制力等意志和毅力相对较弱,在生活中一帆风顺和得意时,常有明显的优越感和盲目自信,若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易转向反面,产生自卑感甚至悲观失望等消极心理反应。

1.2情绪和情感不平衡

中学生情感丰富而复杂,情绪变化急剧而强烈,常常动荡不定,为一点小事可显得非常激动,热情,却有时又会转向反面陷入极端的苦恼悲观的情感状态而泄气、绝望。故有人把青少年这个阶段说成是“疾风怒涛”时期。

1.3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观念与认识能力的差异

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思维活跃,尤其处在信息,大量的信息以多种途径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中学生,有真善美的,也有假恶丑的,但由于中学生认识能力跟不上,对各种信息不能过滤,就可能成为一种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有害的。如果注意加以引导培养,就能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是非观念。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2.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正如教师是学生的第二父母,学校就成了中学生的第二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因此,优雅、洁净、舒适、文明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的活动。例如: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经典名著,写读书笔记,制作精美书签,办读书海报等一系列活动。校园里书画长廊、名人警句、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再加上校园里鲜花绿叶的点缀,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不会给学生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使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2创设育人情景,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中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口头上的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情境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例如,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环保型的果皮箱,花坛内竖起木板并且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这样学生看了,就不再忍心乱扔果皮纸屑、随意践踏草坪了。

2.3将心理健康教育课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将心理健康的内容融如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中受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面对的是儿童的及易受到伤害的、及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可见,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教师应和谐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另外,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程的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

三、总结语

总之,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让我们教师共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这把科学的钥匙去开启青少年的天赋之门,教给他们修身养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最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篇13

不过我认为初一新学生进入中学表现出德育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小学的德育教育不到位。之前,我曾经多次去过多所小学参加班主任研讨课或德育研讨课,也与很多小学班主任或教师深入探讨过小学德育教育的问题。根据探讨所得到的结论来看,近年来出现初一新学生进入初中以后,短时间内很难把他们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纪律性等调教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以下几个不良因素影响越来越严重:

1. 小学方面:

(1).小学德育教育与社会教育脱离。

(2).小学德育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脱离。

(3).小学德育教育与实际思想行动、品德表现、行为展示、习惯养成、纪律性一是等实践脱离。

2.初一新生初始阶段:

(1).初一新生初始阶段德育教育不能及时跟上。

(2). 初一新生初始阶段德育教育教学目标、目的、要求、方法、或者技巧等设计不恰当。

(3).班主任的引导不够到位或者方法存在不足。

(4).德育课堂教学设计不科学、主题不突出、中心不明确。

具体表现在:

1.德育教育目标不够明确,要求不切合实际,计划模糊不清,目的不明理。

2. 教书与育人脱离,教育教学与素质教育脱钩。

3.实际教学目标抽象化,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4.对德育教育的认识不够到位。尤其是小学班主任,由于他们认识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还比较低,不懂或不很懂什么是德育,讲得再多也没有什么作用,久而久之,到了高年级就疏忽了德育教育等。

看到这些“探讨成果”,我相信担任过初一新生班主任一定有共鸣。不过,对后来者探索和解决初一新生德育教育遇到的新问题一定也有很大的启迪和帮助。

初一新学生班主任是小学生过渡并开始中学新生活的总设计师与引路人。

他们能否迅速适应新环境、心学习、新生活,全靠新班主任的科学引路与正确设计。要想做好,必须得有一定的科学方法与技巧。我认为,必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把好初一新生第一节德育教育课关

把好初一新生第一节德育教育课关,就要充分设计好初中第一节德育课,只有第一节德育课成功,才能有效地给初一新生补小学德育的漏洞,从而引导他们快速、有效地转变并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与学习认识,引导他们到新的境界去思考人生与学习。

砍柴最好先磨刀,在亡羊补牢的同时还应该备箭射狼才有希望救羊与非命或自命。因此我认为,现在对初一新生应该先补补小学德育课,如与他们谈以前小学的学习或成绩小目标、小要求、小理想、小计划等,然后再讲中学的学习与人生的科学目标、实际要求、远大理想、有效计划等等。只有让他们懂得具体的小道理,才能帮助他们去掉小毛病、改正小缺点、纠正小错误。然后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快速、有效地转变并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与学习认识,引导他们到新的境界去思考与学习。

二、做好初一新生初始阶段的德育教育

做好初一新生初始阶段的德育教育,并培养他们形成思想行动、品德表现、行为展示、习惯养成、纪律性强等方面统一的自觉性与自主性。是使他们快、稳、正转型升级为初一新学生的关键。

1.初中第一节课补完小学德育课后,整个初一新生初始阶段德育教育一定要及时、全面、科学、灵活跟上。

2. 德育课堂教学设计既要科学性,又要灵活性;既要主题突出,又要切合生活实际;既要中心明确,又要具体化。切忌好高骛远。

3.教书与育人要一致化,教育、教学与素质教育要辩证同化,做到先育人后教书。

4. 德育教育要常规化、目标化,目的、要求与计划要规范化、明确化与科学化,德语课堂设计要严格化、灵活化、多样化、生动化。

5. 严肃、充分认识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对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先导地位。

6.教学要严格贯彻实行四个现代化,务必避免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学内容僵硬化。

三、百年树人,德育为先

教书育人如同冰山雪融,非一日之寒。中华民族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接班人才辈出等,都决定着学生必须先天具备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有德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常言道,“教学好,教育不一定好;但是教育不好,教学一定不会好。更谈不上培养人才”。 正如教育家指出:百年树人,德育为先。

篇14

中学生的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

摘要:中学生的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界专家学者的重视,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中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人世界观尚未形成但是却在变革的重要阶段,另外一方面因为这个阶段是中学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习气影响的阶段,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利用体育教学课堂这个与学生交流的重要环节,时刻注意学生的品德变化,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及同行的心得体会,就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关键词:德育教育;中学生,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