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38: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态旅游的本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生态设计;旅游景区;环境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1)06013704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0YBA237);中南大学米塔尔学生创业创新资助项目(10MX25)
作者简介:朱 鹏(1988-),男,中南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人类文明的空前繁荣创造了数以亿万计的产品。然而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来自环境资源,因此,可以说许多环境问题都与产品密切相关。企业产品其实在其最初设计的时候,就决定了在其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和损害程度。据研究产品成本的75%左右在设计阶段就已确定,无法更改。传统的产品设计只是考虑产品销售收入和制造成本,而现代产品生态设计将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出发考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产品开发、使用、报废以及回收的整个过程都有不同程度作用于自然环境。企业作为产品的载体,不仅仅要实现企业内部效益的最大化,而且要加强企业外部环境效益的提高,使之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徐瑜清、王燕祥、于增彪等采取环境成本计划与控制的手段分析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认为全成本法是环境成本计划和控制的有效方法;肖序提出把产品生态设计与成本企画相结合,通过作业成本法核算环境成本;谢家平、孔令丞、陈荣秋等在分析了产品设计各个环节成本函数的基础上,建立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模型;李虹等提出基于循环经济的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控制。全生命周期思想应用于环境成本控制方面的研究已相对成熟。
现阶段,环境成本控制的研究主要存在于工矿、机械制造等生产型企业,而且大多数企业认为环境成本控制仅仅限于生产过程,却忽视了产品的使用和报废过程中对环境产生影响所形成的成本。随着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两型社会等建设体系的不断深入贯彻执行,更加突显“减量、再利用、回收”的模式对于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由于旅游企业对环境具有很大的依赖性,本文将基于生态设计,创造性地把旅游景区开发产品化,在景区设计阶段就寻求景区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最小化,最终实现环境成本的有效控制。
一、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因传统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低价或无价”的价格扭曲,旅游企业在开发景区时普遍存在着过度开发及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补偿不足的现象,旅游业发展同样遭到了“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的瓶颈。
随着政府相关部门环境考核逐年完善,消费者环保意识不断提高,企业要想维持已有的品牌效应,保护、补偿和改善景区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旅游企业行为已经受到来自环境、政府、企业本身以及消费者等诸多方面的约束,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紧迫性将越来越强。
首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管理制度的建立,会对企业的约束越来越严格。特别是相关环境污染测定方法提高,使得政府能够从数量和金额两方面掌握企业经营各个环节的资源投入、消耗、废弃等流量和存量信息。约束企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其次,自“十一五”规划以来,国家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湖南省也大力提倡构筑“两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各种税收等优惠政策的实施将激励企业放弃传统经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粗放模式,转而寻找以“减量化、再利用、回收”为原则的资源高效利用模式。
再次,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企业承担环境问题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1)日益规范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增加防治成本;(2)对材料的绿色安全要求提高,要求企业加大投入成本;(3)国家对于环境保护问题问责范围进一步扩大,对企业不再仅仅只是处罚废弃物排放,而是扩大到产品使用过程的环境污染和使用后回收利用等方面。
最后,游客绿色消费意识不断提高,游客无形中的口头评价将影响到景区的口碑。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部分网站的绿色景区网络评级和网友的自发投票都将作用景区的声誉。因此,环境成本控制是企业跨越“绿色堡垒”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采用环境成本控制的企业大多采取末端治理法,也就是说这部分企业持有“发现问题,事后防治”的思想。在此过程中,企业并没有对原有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只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预防性支出进行控制。这种末端治理法忽视了产品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不同程度影响,使得企业从资源、能源的选择到生产工艺都未对环境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可能无法预料造成污染问题的污染物类型和污染程度,无法合理控制污染问题风险,增加企业的环境预防和环境保护的成本,对经济效益造成直接影响。
与此同时,由于环境会计的引入,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庞大的污染防治,环境修复与补偿费用势必打破原有旅游企业的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如图1)。
企业作为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经济主体,必须衡量环境成本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当前,存在以下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经济效益与环境成本正相关。“迈克尔·波特假设”提出环境法规限制迫使企业探索和发现更加清洁的工艺来实现环境保护技术的提高,追求创新会作用于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效率,企业的效率效益也得到提升,与之相反,不受法规规制的企业将无法形成这样的提升,竞争优势就损失殆尽。第二,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成本负相关。Stanwick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排污量与收益率之间正相关,反过来说明环境成本与经济效益负相关。企业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控制,这会将过去存在于用户使用产品和社会回收处理产品等阶段的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大量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会使环境成本确认的广度和深度增加,这必将削弱企业的竞争力。譬如,日本早在2003年3月就制定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计划》,该法主要是为综合和有计划推进废弃物和再生利用对策的基本法。这使得日本企业在容器包装再利用等方面取得先动优势,降低了自然环境的负荷,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暂且不论环境成本与经济效益是否存在静态的正或负的相关关系,但企业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对政府制定的环境规章和准则作出系统性反应,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减少对环境的负面作用,选择环境友好的决策,及时规避环境风险,通过创新补偿获得先动优势,实现企业环境绩效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产品生态设计是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
生态设计是将环境因素纳入产品的设计之中,并在设计之初就把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环境影响考虑在内,尽量将产品对环境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而实现设计出的产品既能满足对环境的友好,又能满足人的需求。本文在日本环境厅《环境白皮书平成12年度版总论》的生态设计的流程的基础上设计出景区开发的生态设计流程图(如图2所示)。
由于末端治理存在着种种弊端,而生态设计在设计阶段就考虑了产品在材料采购、生产、使用以及回收再利用等阶段对环境的影响,这正好弥补了我国企业末端治理的不足,也使得现有环境成本控制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系统性。其具体措施包括:
(一) 尽量选择具有环保特性的原材料
各种各样的材料形成各式各样的产品。材料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好坏,同时也决定了产品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在保证产品原有功能的情况下,通过生态设计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过程中,并使用天然材料以及循环材料替代有害物质,从而提高材料的环境效益,减少材料对环境的破坏。
(二) 优化加工制造技术
大力推行无污染的清洁生产工艺,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实现生产过程中废物的循环利用,持续提高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率,进一步降低环境损害。
(三) 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
即在推进加工制造技术优化的同时,尽可能地生产制造出寿命较长的产品,这样既可以保证产品对环境影响的稳定性,又可以避免产品重复开发对资源的损耗。
(四) 优化产品报废系统
产品最终将成为物质回归自然,企业应尽量对产品资源流转过程中产生的负物质实现有用再用,无用妥善处理。当前比较成熟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变废为宝,主要应用于上、下游企业循环合作;另一种是以废治废,即把某些企业所产生的废物质联系到需要此物质反应的企业,从而降低各个企业的环境处理成本。
三、张家界宝峰湖景区开发中的环境成本控制
张家界宝峰湖景区位于湘西北边陲,澧水中上游,武陵山脉横亘其中,具有“奇峰三千,秀水八百”的自然风景。正是因为地形地貌的稀缺性质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旅游业也逐渐成为张家界市的支柱产业推动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质的提高。由于思想的局限性,粗放发展带来的短期的经济繁荣背后埋下了未来环境恶化的危机。景区游客接待量超过景区环境承载量;水体污染程度严重;土壤硬度加大,微生物含量降低;空气质量持续恶化;景观人为破坏严重;动植物习性改变。1998年,森林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处以“黄牌”警告,更是给张家界粗放式旅游发展敲响警钟。
从旅游企业的角度来看,旅游景区的开发好比是企业产品的生产。旅游景区品质根源于环境资源,一旦开发势必造成原始环境破坏,原有的自然条件和环境功能将很难恢复。因此必须把旅游环境成本控制与企业生态设计相结合,并依据景区生命周期的发展过程价值链来进行生态设计(如图3)。旅游企业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环境成本控制措施,从景区开发伊始,就从源头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加强环境成本的控制,在环境能够负荷的范围内,做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一)环保车、船的使用将会减少传统汽油燃烧而产生CO2和SO2等物质的排放,进一步提升景区的空气、土壤和水质量。
(二)建立景区建设原材料的环境影响数据库,使得景区在开发时选择环境污染影响最小的原材料。
(三)设计专门的景区管理信息系统。确保最适合的车、船数量在运行之中,做到无浪费使用;实时监控景区内的人流量,科学合理地分配游客,避免过量游客对于景区生态系统无法预测的损害。
(四)加强生活垃圾的回收和水污染的监测,实现垃圾污染以及水污染等的可控。
(五)大量使用可拆卸材料,以便在景区重新开发时,直接简单的回收,保持自然环境的原始性。
总之,旅游景区开发对于环境资源的依赖,决定了生态设计的重要性。生态设计重视环境因素,并将环境因素贯穿于整个景区生命周期当中,从而实现对环境成本进行合理有效地控制。环境成本控制、环境与经济平衡点探索,这都是今后企业发展的重点问题。我们既不能牺牲环境活跃经济,也不能单单保护环境而放弃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梅怡,章道云,熊青.环境成本界定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1(2).
[2] 金友良,肖序,王伟达.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探讨[J].环境科学动态,2001(3).
[3] Royce D.Burnett,Don R.Hansen,and Olga Quintana.Eco-Efficiency:Achieving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s through Environmental Cost Management[J].Accounting and the Public Interest,2007(7).
【摘 要】通过阐述生态旅游的起源,及中外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归纳出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原因。通过研究旅游及生态的概念,及阐述反映生态旅游概念共性的8个指标,指出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不能偏离其经济本质。国内对其概念的研究在紧随国际潮流的前提下,要把研究重点从如何吸引旅游者专向如何教育旅游者。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经济本质
一、生态旅游的起源
地球诞生至今已有40亿年,有一位学者提出将漫长的数亿年地质年代压缩成百年的设想。在虚拟的地球百年中,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不到1天,大约开始于5分钟前的工业革命,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在个人和社会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人们的旅游意识开始觉醒,旅游类型呈现多样化,由单一的观光旅游逐渐发展为度假、公务、专项旅游等。工业革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地球产生了前所未有、不可恢复的破坏。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深入,世界各地接连发生种种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1930年的马斯河谷事件,1948年的多诺拉事件,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1961年四日市哮喘事件,近年来北京雾霾事件等。噪音、水、大气、土壤等污染让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不是最佳活动区域。越来越多的人们逃离城市,选择去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方去放松心情。这样大型的社会活动严重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甚至对其造成不可逆的有害影响。旅游资源受到破坏,旅游质量下降。在传统旅游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背道相驰的时候,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K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1983年首次提出生态旅游(Ecotourism)。生态旅游的提出立即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响应。但是,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很模糊,旅游供应商在市场营销中不断推出各种生态旅游活动,但多数结果都是“非生态化”。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态旅游呢?
二、 生态旅游概念的发展
生态旅游发展至今,已然成为一个人们口中的时尚名词、市场营销的法宝、投资商的生财利器。而作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多数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家园建设与文化生态保护失去话语权。生态旅游概念的泛化使得它从理想的云端跌落下来。生态旅游是一门交叉学科,要了解它的概念,首先要理解清楚什么是生态,什么是旅游。
(一)生态的概念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指住所或栖息地。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越来越广。人们常用其修饰美好、健康的事物。生态即指自然生态,也指文化生态。
(二)旅游的概念
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商务目的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出现,旅游发展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目前,旅游已融入到全球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之中,融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之中,成为人人享有的权利。旅游可以拉动目的地的经济增长,促进社会消费,推动就业,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的本质归根到底是一种经济行为。所以对任何一种类型的旅游研究都不能偏离经济本质。
(三)中外生态旅游的概念的发展
生态旅游思路的提出距今有40余年,一些国际性组织和机构的积极参与使得生态旅游广为推崇。经过多年研究,国际上初步形成了生态旅游的3大核心理念:保护、负责任和维护社区利益。1995年1月,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召开了第一届“中国生态旅游研讨会”,首次倡导在中国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确定为“99生态环境游”,将生态旅游在中国推向。
国际、国内从事生态旅游的研究机构较多,各机构的学术背景差异较大,因而在阐述生态旅游概念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类概念认为生态旅游的核心就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资源的保护,这类观点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背道而驰;有类概念认为生态旅游概念核心是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旅游是一个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旅游者从客源地到目的地,均可以直接或间接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益。这类概念使得生态旅游无异于大众化旅游,不利于专项研究。有概念认为生态旅游就是回归大自然,这类观点将生态旅游的概念范围扩大到所有的户外旅游,给旅游者及市场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
生态旅游概念繁杂主要原因就是生态旅游概念标准的多样性。有国内学者通过对中外当代近10-15年内40个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概念分析,提取了8个指标规则反映生态旅游概念的共性。这8个指标分别为:遵循以自然为基础、对保护做贡献、当地社区受益、环境教育、道德规范与责任、可持续性、旅游享受与体验、文化。
三、生态旅游概念研究的方向
“体验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孕育而生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其1999年共同编著的《体验经济》一书中,他们将“体验经济”定义为“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以提供体验作为主要经济提供品的经济形态。”而旅游的本质则是“向游客提供一种离开惯常居住地的新鲜经历,一种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依托的服务。旅游者得到的是游历过程中的印象、感受和体验,而不是具体的旅游资源”。
一、滨海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
滨海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以海洋为依托的绿色环保型旅游活动,如要从本质上改变其低水平、同质化的开发方式,则须以“体验”为触点,并依照以下原则来开发滨海生态旅游产品。
(一)社区参与性原则
滨海生态旅游者越来越崇尚亲身体验所获得的非凡经历。他们试图通过旅游产品直接地参与“表演”,或是与旅游目的地居民、服务提供者进行互动,甚至是情感交流,从而满足自己的特殊需求。滨海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需遵循社区参与性原则,这种参与不只是旅游者的参与,还包括了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参与。因此,我们要多开发一些娱乐休闲、参与性强的旅游产品,让旅游者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旅游活动中,与当地居民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和情感共鸣,体验旅游带来的美好感受。
(二)文化真实性原则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涉足其中,这虽能为旅游业增收,扩大其规模,但同时也会产生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旅游商业化。这便从本质上改变了旅游原本的文化真实性。滨海生态旅游就是一种以高雅科学文化为内涵的旅游体系,它增强了旅游者保护自然、珍惜民族文化的意识。滨海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应真实地反映旅游产品原有的生态性,并保留其原有的文化意义,而非经后期人工雕琢才得以展现。
(三)整体性原则
滨海生态旅游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它包含了旅游活动中涉及到的吃、住、行、娱、游、购等六方面。其实质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结合无形产品与有形产品为一体的整体性旅游产品。滨海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从总体上考虑旅游产品各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从各个环节中带给旅游者畅快的体验,让旅游者得到最大程度地享受。
二、体验经济下浙江滨海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一)滨海生态自然游
滨海生态自然游提倡的是“体验”旅游的真实性。它将旅游产品的最初状态原封不动地展现给游客,让游客远离纷扰的社会,亲近未经任何雕琢的滨海大自然。浙江拥有丰厚的海岸资源和海岛资源,可以开发如欣赏海滨美景、观赏海岸地质地貌,体验海滩、海浪、海水、海风、海鲜等自然旅游产品。同时还可以结合浙江的海洋历史,如“海上丝绸之路”、徐福东渡、、烽火台抗倭等,将这些贯穿于旅游产品中,让游客在体验自然的同时关注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氛围,产生心灵的共鸣。
(二)滨海生态文化游
浙江滨海地区具有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开发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产品。浙江是一个戏剧大省,拥有较多地方剧种,如嵊州越剧、温州瓯剧、宁波甬剧等。越剧则是浙江最具特色的地方戏剧,被誉为“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具有较多耳熟能详的优秀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祥林嫂》等。浙江的书画艺术也是流派纷呈,历史上曾出现了如王羲之、褚遂良、吴镇等书画大家。因此可开发“戏曲、书画体验游”,游客通过导游讲解、参观博物馆等方式了解浙江戏曲、书画的发展历史与特色,还可以多添加些游客与戏曲、书画名家互动的环节。
(三)滨海生态教育游
滨海生态教育游主要满足人们寻求自我发展、提升自我价值的需求,也有助于让人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随着海洋经济的大力发展,浙江也越来越重视海洋类人才的培养,在这个大趋势下,我们可以开发一些海洋名校游产品。让游客到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航海学校等海洋名校中去,可以让游客“做一天的学生”,在悠闲的环境中与学校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重温学生时代的乐趣。
三、结束语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 症结 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180-02
1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定义的分析
旅游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是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其本质是以开发旅游为目的的可持续性发展示,伴随着民众对可持续性发展更加地了解,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从概念上与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之间的区别混淆,造成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定义的错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是以不破坏原有的优质生态人文环境以主旨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旅游人员对优质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旅游者得到更深层次方面的生态人文体验,从心出发回归自然,全身心得到净化,提升旅游者的心理水平以及调整更加平衡健康的心态。
2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2.1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概念理解的泛化
当今生态文明旅游产业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是现在旅游业的重点开发内容,各个传统与新开发的旅游景点的建设、开发、规划、设计中都添加了自认为的“原生态自然开发”的旅游概念,打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幌子,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略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意义是贴近人与大自然,保持自然保护区原有的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旅游者与政府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环境保护与教育的宗旨,旅游业的开发只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有重要意义,失去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内在强调的保护、可持续性的内涵。
2.2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人才的断层和规划的落后
我国旅游业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传统旅游开发之间的区别从本质上划分不清,其特征与性质理解不全面细致,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工作不深入,没有建立起相关的科学理论体系,使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进度缓慢,因此,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人才培养是必要的,如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专业知识的培训,对自然保护区人文生态保护的培训等一系列的旅游开发流程,以及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项目以科学为依据,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的规划与建设的深入调查、研究等各项工作,避免开发商以经济效益为目的随意粗暴的开发,使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资源上遭到不可修复的、严重的破坏,开发相关产品不全面深入,宣传力度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2.3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者社区有效参与度低
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保持人文生态环境造福于当地社区,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建立在保持增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对未来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及各相关机构参于的积极性与相关的利益,尤其是偏远落后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当地政府对生态旅游开发资金的不足,一心想思变求富的及个人政绩利益下对开发商不正当开发不断地做出让步,而疏忽带动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开发及建设。
3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3.1 科学规划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线路
自然保护区旅游线路制定应利用实际考察与相关部门对保护区的航拍影像相结合,利用立体镜观察自然景点与实际考察结果相结合的方法来科学合理的确定具体的自然保护区旅游线路。
3.2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落实
对于不同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地区的环境各自拥有不同的特殊状况,当地政府应当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相关法律,来完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规章制度。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相关保护自然的相关立法现在有虽然有许多,但一旦出现问题各相关部分没发明确的分工责任之间的相互推卸,未能及时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针对以上政府应对相关单位建立起分工明确细致划分,相互监督举报等良性的管理制度,才能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全方面的有效管理。
3.3 对游客开展宣传教育
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宣传教育工作,应首先在旅游者住宿餐饮区建立起一个专门针对该旅游区内国家保护动植物及有害植物及害虫标本照片资料的展览馆,并标注其名称及所属科目、特征等信息,并重点标注有害植物与害虫有生活习性及危害并说明防治方法,并针对防治害虫采用以物治物的思想,利用害虫的天敌鸟类,来控制其数量与危害程度。通过专门宣传展览,提高旅游者对自然保护的意识,及自身安全的保护意识的加强,了解到自然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3.4 进行杂灌改造
对自然保护意识的缺乏,林区采伐基本上都是皆伐的方式,容易造成水土的流失,应在采伐地植树造林,防止下层的小乔木和灌木及杂草疯狂生长,使高乔木生长缓慢稀少,逐渐演变成了典型的灌木林在冬季增加易燃危害,在雨季增加因水土流失行成山洪泥石流的安全隐患,对此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植树造林,栽种生长速度快树冠较大的高于灌木的乔木苗,栽植密度以3~5年能将整个灌木林地覆盖为宜,还有就是旅游线路远离灌木林,防止对消防工作带来的潜在危险。
3.5 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发展筹资,加强科技投入力度
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相应的管理规划人员及最先进的科学研究,但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而言单方面依靠国家及地方政府或单纯依靠市场是不现实的,应动员当地居民、开发商、政府及各方面组织共同开发管理,资金的投入和相关人员技术的开发建设,所以,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离不开科技的支持,而科技的发展则需要所有人员提供的大量研发资金的推动。
4 结语
此文中针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定义,症结及对策等各方面做了深入阐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是一项利国利民,能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利于旅游产业的长期持续性的发展,并可以同步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政府旅游经济及旅游经济的有效管理手段。
参考文献
[1] 赵希勇,闫金娟,马建章,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尺度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野生动物学报,2016(12):67-71.
关键词:汉中;生态旅游;SWOT分析;策略
旅游是人们利用余暇在异地获得的一次休闲体验。[1]生态旅游不是普通旅游,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汉中的生态旅游资源,从全国来看,优势并不突出,影响力不大,但与周边的干旱少雨或者天气寒冷的地区相比较,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汉中生态旅游市场的现状
首先,从汉中市政府和开发商操作看,宽泛的生态旅游和普通旅游难以区分。其次,汉中生态旅游市场只是旅游市场的一部分,理论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最后,从市场份额看,传统的休闲观光旅游仍是主流,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仅限于科考,摄影,户外探险等。
二.汉中生态旅游市场的SWOT分析
(一)汉中生态旅游市场优势(strength)
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上,气候温润;有特品级旅游资源,且体量大,景色优美;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强制保护了林区的生态;西汉和十天高速公路将川陕鄂之间的旅游交通条件大大改观。
(二)汉中生态旅游市场劣势(weakness)
对客源有较高要求,可以说是生态旅游者造就了生态旅游市场;生态资源比较脆弱,接待游客能力有限,由于缺乏科学指导,部分生态资源已经遭到破坏;生态景区的道路标识、宣传册子等都没有注重环保教育,生态旅游如果完全是公益性的,利益相关者不能自觉保护环境。
(三)汉中生态旅游市场机遇(opportunity)
当下政府把生态保护纳入政绩考核,为生态旅游铺平了道路;陕西大秦岭旅游的整体开发思路,把汉中也纳入进去了;借力国家的南水北调工程,治理污染的水利资源,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提升旅游吸引力。
(四)汉中生态旅游市场威胁(threat)
生态旅游开发较早且较为成熟的香格里拉、西双版纳等景区,对其他景区形成遮蔽效应;汉中生态旅游市场的培育开发要保留原滋原味,远离人工雕琢,需要专业人才加入;景点必须配套完善的旅游信息系统,环境监测系统,旅游救援系统等基础设施。
三.汉中的生态旅游市场吸引力分析
旅游吸引力的本质是旅游资源子系统与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之间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2]差异越大,吸引力越大。生态旅游供应市场早期是“三S”地区,但是随着游客环境意识的高涨,旅游热点从“三S”转变成“三N”,即上山下河。
(一)汉中生态旅游资源自身的品质
汉中的生态旅游资源按其本体属性分和自然两大块,在627个旅游单体中,拥有全部8个主类,26个亚类,占国标的83.87%。未获级的旅游资源有237个,普通级旅游资源有281个,优良级旅游资源有109个,其中:特品级有3个。[3]到目前为止,汉中有: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水利风景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生态旅游最具核心吸引力的就是自然资源,汉中的自然资源不仅品位高,而且品种多,兼具南北之美。这些资源要么远离市中心空气中饱含负离子,要么碧波荡漾,要么潺潺的溪流、鸟儿婉转歌唱,一年四季景色不同。三月佛坪满山遍野山茱萸花、西乡樱桃沟满眼粉白的樱桃花、四月汉中有壮观的油菜花海,五月鲜红欲滴的樱桃采摘季,八九月桔园黄橙橙的橘子等你来摘,十月、十一月到米仓山看红叶,十二月到二月大雪封山,别有一番肃静之美。
(二)生态旅游者对汉中旅游的心理需求
普洛格(1972)把旅游者分为两类,安乐小康型旅游者和追新猎奇型旅游者。不同人格的旅游者对旅游产品有不同的心理需求。生态旅游者追求的是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Nostolgia)”情结,使自己在溶入自然的同时进入精神领域的“天堂(Nirvana)”[4],追求的是较深入的了解自然,不是普通的走马观花式旅游。汉中的自然风光完全可以满足长期生活在各种嘈杂、浮躁中的白领。下面是2001年到2011年的11年间,到汉中旅游的中外旅游者人次和收入数据,除了2003年旅游业受“非典”冲击,发展减缓外,每年到汉中旅游的人次和收入逐年递增。
四.汉中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一)产品策略
首先做好理念营销,[5]由汉中市政府出面,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汉中印象”系列全方位点对点广告。其次就是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产品差异营销。对第一客源市场省内的陕北、关中地区,以及甘肃和内蒙古地区的产品策略是:对身体健康的中青年白领可以推出徒步,穿越的探险生态游。对这些地区的身体不太好的中老年人,推出普通的休闲观光游。对第二客源市场山西、河北、北京、东北、重庆等地,主要是打“绿色大氧吧”的牌子,对空气污染严重的大城市,推出空气清新愉悦的体验生态游。对第三客源市场海外的游客,我们主打“魅力历史名城”的牌子,宣传上,主要跟着陕西历史文化名城走。具体由合作旅行社对现有旅游线路针对目标客源市场进行整合,按客源市场的真实需求量身打造,获得他们的好口碑,树立起汉中旅游的品牌。产品包装设计理念就是“天然去雕饰”,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最好的包装。生态旅游产品不同一般意义上的产品,普通旅游产品在其不同生命周期,产品策略不同,生态旅游产品比较独特,重在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价格策略
普通品级的适合采用随行就市定价策略。特品级的,政府指导定价,等有了品牌后,可以按品牌地位心理定价。
(三)渠道策略
生态旅游渠道可以选择直销,也可以选择包销或者代销。具体做法是:一方面,在客源所在地设客户咨询联系点。另一方面就是设网络咨询报名平台。最后,与国内外各个旅行社合作,设咨询点。后期,可以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和保护环境的宗旨灵活调整商。
(四)促销策略
主要是提供免费体验之旅。其次,是利用名人效应。利用汉中走出去的名人宣传汉中。最后,在冬季和节假日,可以对特品级生态旅游产品之外的旅游产品及衍生产品打折,比如普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游,土特产、住宿、餐饮、歌舞表演门票等,用普通旅游来养生态旅游。
总之,汉中的生态旅游之路,重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此基础上惠及当地民众,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青山绿水,动物,植物,把生态旅游作为教育民众、提升汉中城市文化品位、调整产业格局的助推剂,把汉中建设成一个物资精神文明同步提升的城市。
参考文献:
[1]谢彦君.旅游的本质及其认识方法——从学科自觉的角度看[J].旅游学刊,2010,(1).
[2]谌贻庆,毛小明,甘筱青 旅游吸引力分析及模型[J].企业经济,2005,(6).
[3]徐映雪,任志远,薛亮 汉中市旅游资源特征分析与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