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38: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公共管理的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绩效管理 绩效评估 方法 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参与到公共事业管理当中,而政府也需要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效果,因此公共管理的绩效评估方法也就应运而生。本文结合我国国情,阐述当前我国公共管理的绩效评估方法。
一、绩效的涵义
随着对绩效研究的深入,对绩效的研究基本上是从方式、过程和结果的角度开展研究。笔者认为绩效就是经过严格评估标准的工作方式、工作行为及其工作结果。
绩效评估是衡量一个组织或者个人是否通过种种措施完成既定目标的一种系统管理标准,是对这一个目标完成程度的综合性评价,从而为这个既定的目标提供参考,绩效评估过程中要遵循客观公正、多层次、多角度和全方位的原则。
二、公共管理的绩效评估方法
(一)价值分析法。
价值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当前公共管理的内容所包含的价值来评估绩效的一种方法。价值分析法的步骤:首先确定价值评估的标准;其次对确定的评估标准进行分析;最后是按照标准对公共管理的内容进行绩效评估。价值分析法具有的特点:直观性,主观性。因此,要想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评估公共管理的绩效过程中不能够单独使用价值分析法。
对公共管理的内容的绩效评估的共同点要体现出正义性和公平性,这种价值评估标准是经过人类社会发展形成的,能够获得全社会的认同。针对具体的公共管理的内容,价值分析法的着眼点存在差异,但是价值分析法评估绩效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前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价值来评估公共管理的绩效。
(二)专家评估法。
专家评估法是指组织专家对公共管理的内容进行审定,审核关公管理的效果,对公共管理开展前后的情况进行调研,同参与公共管理的人员交流意见或者看法,最后针对公共管理的效果撰写评估报告。当前运用的专家评估法有德尔菲法和专家会议法。专家评估法的实施步骤:首先确定参与评估的专家;设计价值分析对象调查表,寻求影响公共管理绩效的因素;向专家提供公共管理的绩效评估材料,通过匿名的方式征求专家的意见;汇总专家的意见并将结果反馈给专家;专家结合反馈信息修正自己的意见;最后通过多轮的意见反馈和征求意见,形成最终的分析结论。专家评估法具有以下优势:评估结果更具有科学性;评估客观而公正。但是也有不足:容易受到专家的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最终影响评估结果;容易受到专家知识局限性的制约。
笔者认为运用专家评估法评估公共管理绩效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专家的选择;其次为专家提供充分的信息;最后为评估专家营造一个良好的评估环境。
(三)对象评定法。
对象评定法是指公共管理服务的对象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受,对公共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由于是公共管理服务的对象,因而他们也最具有评估的发言权。对象评定法的特点是公共管理服务对象对公共管理的内容非常了解,他们清楚自身是否获益或者受损,因此对象评定法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但是也存在明显的不足,评估者都是从自身的感受作为评估的依据,评估的结果不具有整体代表性。
笔者认为对象评定法宜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评定主体和与其他评估方法结合使用,这样的评估结果更为有效和合理。
(四)自我评定法。
自我评定法是指公共管理的主体对公共管理的效果和预期目标的进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估的一种方法,这种评估方法的显著特点是关公管理主体参与整个公共管理的全过程,对公共管理的各个方面的情况都非常熟悉,可以随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公共管理的内容及目标,使得评估结果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应用到公共管理中,但是这种评估方法也具有随意性和片面性等缺点。
笔者认为,自我评定法的评估者很容易受到自身利益的影响,他们很可能将不利于自身的方面展示出来,因而也就缺乏科学的态度。自我评定法在评估过程中还可能夸大公共管理的效果,这样评估结果失去了客观公正性。笔者认为,需要加强公共管理的绩效评估的重要性的宣传,在评估者中树立正确的评估态度,将评估作为制度来实施,尽可能地降低人为因素对评估结果的影响。
三、公共管理的绩效评估的不足
公共管理的很多评估过程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我国以前的公共管理的绩效评估往往存在大量的主观性分析,缺乏足够的客观定量分析。
公共管理绩效评估途径呈现出多元化的状况,公共管理的内容包含人类社会的很多方面,其复杂程度非常高,从单一向度的绩效评估都不可能代表公共管理的效果。由于公共管理的效果和内容是很难进行量化的,甚至不可量化,这些都给公共管理的绩效评估带来了问题。
由于公共管理的绩效评估中存在主观性,他们基本上都是从外部形象和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对公共服务的绩效进行评估,正是由于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和这些主客观原因,使得绩效评估不能够真实地反应出公共管理的效果和管理内容,评估的结果不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全面性和有效性。
四、小结
公共管理的绩效评估方法有很多种,本文只是介绍几种最具代表性的评估方法。绩效评估方法的选择会直接影响评估结果,影响绩效评估的因素又很多,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以及多种评估方法相结合才能够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作者单位:福安市甘棠海堤管理处)
参考文献:
[1]子晓瀛.用平衡计分卡及KPI进行企业绩效评价[J].管理纵横.2007(4).
[2]杨泉.企业绩效评估方法的比较和选择[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10).
[3]孙序政.世界500强企业绩效评估特征研究及启示[J].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0,8-9.
公共管理即公共服务管理,显而易见,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社会公众,并以社会公众为中心展开管理工作,同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为公众服务。而公共管理下的档案管理,则是将档案管理工作向更为公开、更为专业的方向发展。同时,为了能符合公共管理对档案管理的要求,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更加注重档案利用者的需求,将档案利用者放在管理服务的中心位置,以突出档案管理中的公共观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在服务理念上。档案管理与公共管理在服务对象上有相同之处,公共管理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而档案管理的服务对象则是广大档案用户。因此。在公共管理视角下,档案管理应将用户放在管理工作的中心位置,重视用户对档案管理服务的感受,从而不断改进医院档案管理的模式和方法。在公共管理下,档案管理工作者应该从医护人员的角度来看待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从档案管理的服务手段、服务方式及服务内容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以促进医院档案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医院发展的要求。二是在工作理念上。在公共管理视角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是以医院医护人员为中心的。因而,在档案管理工作理念上,既要兼顾效率又要兼顾公平。所谓效率,是指在提高档案管理速度的同时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以使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获得最大的效益。而公平则是指对待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对象要坚持平等、自由的原则,让医院中的每位医护人员都享有平等的使用档案的权利。
2在公共管理下的档案管理范式
档案管理范式是指进行档案管理的一种模式,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在公共管理的视角下,医院档案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范式可供参考:
2.1文档集成式
文档集成式档案管理是将文档管理通过集成化的技术形成系统的管理范式,并运用系统的管理模式对医院档案进行管理。文档集成式档案管理的核心是各文档管理过程之间的协调性。目前,医院文档管理多是由文书部门和档案部门分开负责的,其中文书部门主要负责文件管理部分,而档案部门则主要负责档案管理部分,两个部门独立工作,使文档的完整性得不到充分的保证,影响了档案管理的质量。而文档集成式管理则能够将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统一到一个系统当中,从而保证了文件档案的完整性和开放性。
2.2资源管理式
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电子档案,档案管理也逐渐倾向于信息档案管理。因此,大力开发信息资源,对于未来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也应转向信息资源的方向,将信息资源体系作为医院档案管理的基础。
2.3公众参与式
在公共管理的视角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应逐渐向公平、公开的方向发展,作为档案管理服务对象的社会公众也应参与到档案管理当中。公众的参与不仅是社会发展对档案工作的要求,也是档案管理开放性的具体体现。公众参与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评价;二是帮助解决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以帮助档案管理人员及时发现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以不断提高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
3结语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教学效果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虽然不长,却是一门生命力极强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需要理论结合实际、指导实践的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但就当下情况,公共管理学的课堂教学却不尽如人意,教师需提高教学质量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除了课堂动员外,还有一种必要方法就是为《公共管理学》的课堂注入新的教学方法。
一、参与式教学在《公共管理学》教学中的适用性
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起源于英国。最初,参与式教学并非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英国社会学家远赴国外进行国际援研究时,总结的社会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援助项目推进中,只有让当地人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才是获得项目成功的最有力的保障。后来教育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自己领域,才逐步形成参与式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合作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它强调学生与老师的主体性并重,主张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对问题的解决筹划中,并其中体会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获取知识的乐趣与成就,全面激发学生对该专业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参与式教学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本源,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能力和课程教学参与意识。诚然,对《公共管理学》而言,主旨就是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公共管理学》把传播“公共”理念作为课程目标定位,这为参与式教学提供了无限共融空间的可能。“参与性”是个体意识和公共精神的联接点,参与式教学是个体对社会责任公共性的倚重。因此,参与式教学与《公共管理学》在“公共精神”领域达成的目标是一致的。公共管理教学的重要责任就是为学生“公共服务”能力的培养提供发育的土壤。
二、参与式教学在《公共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参与式教学法在《公共管理学》教学中的适用性,那么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主动把参与式教学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中,并借此充分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转变教学观念,把参与式教学真正融入课堂。理论指导实践,观念决定行动。因此,要想真正把参与式教学法融入《公共管理学》教学中,教师本身须转变教学观念,看清目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中的不足,充分认识参与式教学方法对于教育教学改革及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自觉树立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观念。课余可通过参加教学培训或讲座,提高运该种教法开展教学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把参与式教学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采取策略,引发学生对《公共管理学》的学习兴趣。只有有效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才能获取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公共管理学》的课堂来说,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推动学生参与其中:首先教师要善于设立疑问,这些疑问的出发点是教材中的知识点,但问题可从学生感兴趣的关注的话题中引出。通过提问让学生参与其中,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其次,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教师的设定进行表演,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更多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最后,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鼓励学生针对某问题某案例展开独立思考和讨论,并且推选代表发言,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认识并分析问题的能力。
3.善用新教法,把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入《公共管理学》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比传统教学方法要求要高,除了课下备课外还需具备组织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组织协调能力,需具备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的随机应变和处理问题能力。因此,教师应主动提高教学能力适应参与式教学。首先,提高运用案例教学的能力。可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和热点通过案例的形式有机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案例分析和研讨。其次,提高运用实践教学的能力。《公共管理学》虽然不能组织学生到公共部门去真正感受,但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可根据本章节的管理内容,设定情景引导学生实现公共管理的现实应用。最后,教师还需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参与式教学方法对教师、学生提出的要求,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
4.改变评价模式,注重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情况的评价。教学评价可增强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励学生态度和情感的升华;可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激其情、达其理的功能。因此,教师需认真对待教学评价。在参与式教学中,需改变以往通过期末考试对学生评价的单一模式,应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一方面通过考试了解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时,应注意试卷的改革,不应以死记硬背为主,而应注重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另一方面应注重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情况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平时学生的课堂表现来总结,鼓励学生对改进教学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更充分地推动参与式教学。
三、结语
每门课教学都可以创新,教师必须用热情且严谨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培养真正的人才。参与式教学在《公共管理学》课堂上的运用,除了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外,也能从中让学生养成主体参与意识、参与精神、参与能力,并迁移到对学校以外的事务的解决上,使得《公共管理学》中的公共精神真正被学生体会并发扬。
参考文献:
[1]钟有为,黄伟.“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7)
[2]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定位与知识增长[J].行政论坛,2010(4)
关键词:公共管理研究;技术设计;范式;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5)01-0016-09
一、导 论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自觉地对公共管理研究的方法论进行反思,先后经历了三波反思和争论。第一波以西蒙(Herbert Simon)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和以德怀特・沃尔多(Dwight Waldo)为代表的规范主义之间的争论为焦点。两者就公共管理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这场争论,加之学者们对公共行政的学术地位、研究范围、主题等方面认识的分歧,引发了公共行政学的“身份危机”<sup>[1]</sup>和“思想危机”<sup>[2]</sup>。第二波以批判主义和实证主义之间的争论为焦点。1979年罗伯特・丹哈特(Robert Denhardt)针对西蒙的理性实证方法,将批判方法论引入公共组织的研究中,引发了实证方法论和后实证方法论之间的争论<sup>[3]</sup>。第三波以倡导方法论的整合为主要特征。1986年杰・怀特(Jay White)提出后经验论哲学用以整合公共管理研究的实证、诠释与批判三种取向<sup>[4]</sup>。斯托林斯(R.A.Stallings)则认为成功的研究应该整合经验主义传统的量化研究与现象学传统的质性研究<sup>[5]</sup>。中国台湾学者江明修<sup>[6]</sup>、颜良恭<sup>[7]</sup>等人则使用科学哲学的“范式”理论探讨了公共管理的多元方法论及其整合问题。
上述争论使得公共管理研究似乎走向了繁荣,但在公共管理方法论的争论中,学者们辩论的主线是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规范、诠释和批判)的对立和融合:实证主义者将公共管理现象看做是“自然的”,非实证主义者将公共管理现象看做是“人文的”。事实上,公共管理并非单纯的“自然”存在,亦非单纯的“人文”存在,而是介于自然和人文之间的“人工物”。虽然将公共管理作为“人工物”的思想从公共管理学诞生之初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一思想亦在西蒙那里得到了较为系统的论证,西蒙认为:“人工物具有以下特征:人工物是经由人综合而成的(虽然并不总是、或通常不是周密计划的产物)。人工物可以模仿自然物的外表而不具备被模仿自然物的某一方面或许多方面的本质特征。人工物可以通过功能、目标、适应性三方面来表征。在讨论人工物,尤其是设计人工物时,人们经常不仅着眼于描述性,也着眼于规范性。”[8](p.103)但是在公共管理学的方法论的论争史上,人们一直陷于“自然”和“人文”的对立,没有在公共管理作为“人工物”的基础上,形成清晰而完整的公共管理技术设计研究范式。基于这一考虑,本文旨在解释公共管理研究的技术设计范式“缺位”的原因,阐明该范式的方法论基础,说明该范式的基本议题,厘清其基本逻辑。
大部分的公共管理研究(包括学术、咨询和实务问题的解决三种形态)本质是在进行技术设计活动,即为了实现既定目标,以科学原理为基础,通过政策、制度、体制、机制和治理工具的设计,实现特定的目标,解决公共管理的实践问题。凡是寻求合理手段实现特定目标的思想、程序、知识和技艺都属于技术的范畴。“设计”则是产生技术知识的核心环节。正如西蒙所言:“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的教授是科学学科的任务:自然事物的存在状态怎样,它们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关于人工物的知识的教授是工程学院的任务:如何制造具备人们想望性质的人工物,如何设计。工程师并不是唯一的专业设计师。凡是以将现存情形改变成想望情形为目标而构想行动方案的人都在搞设计。生产物质性人工物的智力活动与为病人开药方或为公司制订新销售计划或为国家制订社会福利政策等这些智力活动并无根本不同。如此解释的设计是所有专业训练的核心,是将专业(Profession)与科学区分开的主要标志。工程学院像建筑学院、商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医学院一样,主要关心设计过程。”[8](p.103)
1968年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范式”的概念。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Margaret Masterman)对库恩的范式作了系统的考察,他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范式进行了概括,总结了范式的三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像,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在库恩看来,范式不是客观世界的知识,是科学共同体用来解决科学研究中的各种难题的工具。“范式”是一个比“理论”和“理论框架”含义更复杂、广泛和多样的概念,范式除了理论框架的含义外,还包括科学共同体的信仰、解题规则、实验手段、成功的示例等含义<sup>[9]</sup>。
本文所说的公共管理研究的技术设计范式意指:将公共管理活动看做“人工物”的构造活动,并据此形成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论、学术传统和解题(研究)逻辑。换言之,公共管理研究的技术设计范式是哲学和方法论基础(哲学范式)、学术传统和主要议题(社会学范式)、开展研究的基本逻辑(构造范式)三个层面的统一。
[12]Perry,J.L.,Kraemer,K.L..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75~1984[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86,(46-2).
[13]Houston, D. J.,Delevan,S.M..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 Assessment of Journal Publication[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0, (50-6).
[14]Cleary,Robert E..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Reexamined:An Evalu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s of 1998[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0,(60-5).
[15]孙同文.台湾公共行政研究成果的回顾与评估[J].暨南大学学报,1986,(2-1).
[16]江明修,等.公共行政研究之本质、标准、议题与知识成长:方法论的观点[J].中国行政评论,1996,(5-2).
[17]詹中原.新公共政策:史、哲学、全球化 [M].台北:华泰出版社,2003.
[18]吴颖年.台湾公共行政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之分析――以1997至2006年硕士论文为例[D].台北:世新大学,2006.
[19][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 [M].李黎,郭官义.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0]Cross,N..Science and Design Methodology: a Review[J].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1993,(5).
[21]Simon,Herbert A..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M].Cambridge,MA:MIT Press,1969.
[22]张福昌,[日]宫崎清.设计概论 [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23][加]亨利・明茨伯格.管理者而非MBA [M].杨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4]武夷山.管理学是设计科学[N].学习时报,2007-06-04.
[25]仇向洋.管理设计导论[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6]陈良华,张P.会计学是一门设计型科学――会计理论“人工科学”本质的回归[J].会计研究,2011,(2).
[27]凌峰,刘建一.从设计科学视角探寻管理理论与实践隔阂的解决途径[J].科技管理研究,2011,(6).
[28]Van Aken,Joan E..Management Research Based on the Paradigm of the Design Sciences:The Quest for Field-Tested and Grounded Technological Rul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4, (41-2).
[29]De Vries,Marc J..Teaching about Techn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for Non-Philosophers[M].New York:Springer-Verlag,2006.
[30]Mitcham,Carl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M].New York:Free Press,1983.
[31]Shangraw,Jr.,R.F.,M.Crow,Michael,Overman,E.Sam..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a Design [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Special Issue: Minnowbrook II. ChangingEpoch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989,(49-2).
[32]Waldo,D..Perspective on Administration[M].Ala.: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56.
[33][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 [M].平新乔,莫扶民.上海:三联书店,1989.
[34]Bozeman, Barry.Strategic Public Management and Productivity: A “Firehouse Theory”[J].State Government,1983,(56-1).
[35]Ring,Peter Smith,L.Perry,James.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Public and Private Organizations:Implications of Distinctive Contexts and Constraint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10-2).
[36][美]全钟燮.公共行政学:设计与问题解决 [M].黄曙曜.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4.
[37][美]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 [M].孙柏瑛,张钢,黎洁,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8]Ulrich, Werner.The Metaphysics of Design:A Simon-Churchman“Debate”[J].Interfaces,1980,(10-2).
[38]申仲英.人工自然建造的前提[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9).
关键词:园林工程管理;现状;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和快速发展,园林工程的施工管理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园林工程的不断发展将会更好的促进我国绿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
一、园林工程管理创新的意义
我国的建设市场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然而当前我国的园林工程管理依旧存在很多函待完善的地方对园林项目的管理与实施尚未明确规范,必要的法律法规还没建立起来而且为了争取到项目部分企业往往会做出不符合市场规则的举动包括相互压价、操纵市场等等这种违背了竞争规则的举动往往是园林工程质量隐患的导火索,使市场失序园林行业得不到健康发展。
二、园林管理的现状
(一)园林统筹规划管理不妥
在进行园林建设规划之前,必须先开展大量的科研分析,并利用一些先进的科技进行园林建设的准备工作,从而使园林的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建设需要,并且使分布和比例都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园林的绿地系统能够真正地发挥其效用。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因此用地相当紧张,再加上受资金等各方面的限制,因此绿地规划在实际中并没有被充分运用。
(二)园林管理体制不健全
虽然改革开放的推动使得园林的管理体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从根本上来讲很多管理内容依旧延续着计划经济的规则,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对园林管理的要求。政府管理机构的很多职能无法实现对公共管理职能的强化,这就导致园林管理没有一个协调统一的体制,各个职能部门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协调功能,使得园林管理陷入了僵局。
(三)园林格调单一
当前我国园林建设中存在着向传统园林靠拢的趋势,在园林建制和景观构造等方面照搬照抄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对设计原创艺术性的剥离,同时也是对特征、气候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忽视,这样的园林缺乏生机活力,难以获得心理认同,很难给市民带来有血有肉的感受。
(四)绿化环保意识较低
很多存在投资项目、房产开发与民争地的情况,这使得绿化面积逐渐变小,同时出现了绿化分配不合理的情况,导致园林建设与总体发展向左的一系列问题。同时,部分市民的绿化环保意识较差,在享受园林绿化美好的同时,却做出了一些破坏绿化的行为。
(五)忽视以人为本的理念
现代园林建设的出发点就是通过绿化设施的构建,提高市民生活环境现状,体现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但在实际的建设管理中,一些盲目追求高投入、高标准,一味建设大面积的广场,布设大量的照明设施。殊不知,稀少的树木、遍布的大理石、露天设置的休憩场所,很容易使人们产生审美疲劳,同时也在需要放松的时候很难找到合适的选择。
三、现代园林建设与管理措施
(一)科学的对园林进行规划和布局
很多在对园林进行建设时都是杂乱无章的,没有经过合理的布局和规划,往往使得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绿地的分布不均匀,出现太多的人工合成的设施等等。因此我们在建设之前就应该仔细的规划,根据当地的人群居住环境,合理分配动植物,避免重复栽植造成单一性,合理规划土地,提高使用率,合理分配设备,优化空间等等。
(二)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及底蕴,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栽植
在园林的建设中,植物的搭配很重要。我们在选择植物进行栽植时,既要满足其美观性,也要符合科学性。每个地区由于气候、温度、湿度等自然条件适合的植物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当地的各项自然条件和生长环境来选择植物进行搭配。只有合理的搭配才能建造出符合人们要求的集美观、艺术、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化园林。
(三)加强园林的现代化管理
如果我们把建设好的园林比作一个刚出生的孩子,那么园林管理工作就相当于孩子的妈妈。它在园林的建设和维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园林管理的加强的作用主要是可以使植物的存活率提高,这主要通过管理人员对植物的浇水、施肥、修剪枝叶等等进行合理的调控。
(四)实施工程监督管理体制
我们应该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园林建设招标的时候选择具有高信誉和高业绩的施工单位,并通过一些技术或者管理方面的培训使这些施工单位更优秀,这就好比为园林建设打了一个良好的地基,只有对建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以及每个细节严格把关,园林建设这座大厦才能保质保量的建设起来。
四、园林管理新思路研究
(一)园林构建的创新。在园林建设管理的过程中,要从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摆脱传统园林建设经验的桎梏,通过设计建设人员的努力,创造出贴合市民生活,提升品位的园林。在园林建制方面,要赋予园林绿地更大的发展创造空间,不盲目抄袭以往成功范例,应该从文化和市民生活底层积淀为切入点,种植市民乐于见到的树种和草坪,营造出生机勃勃的绿化氛围。
(二)自然化的生态多样性原则。在园林植物选择和搭配方面,要注重生态多样性原则,构建协调稳定的生态系统。避免一味追求植物的珍稀、罕见,而造成的树种水土不服情况。实现乔木、灌木、草坪的有机搭配,控制冷季型草坪种植量,提高耐旱、耐病虫害类植被的种植量。例如,三季开花的红花酢浆草与其它灌木乔木的搭配,能够形成美观并且生态稳定的园林绿化,实现了自然化的生态多样性。
(三)园林人性化体现。人性化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园林管理中的直接体现,将市民的活动需求作为建设与管理的核心,保证市民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便捷地享受自然生态带来的好处。在草坪中铺设脚踏小径,便于市民进入草坪中间释放心情。现在大部分园林都向市民免费开放,周边居民在此锻炼、交流、抒怀,而在部分人流量较大的时间段,要合理安排管理工作,进行除虫药物喷施时,尽量避开这些时段。
(四)绿化生长管理生态化。传统的园林绿化管养注重化肥的使用以及杀虫药物的使用,不断改善不合理布局,而在生态化建设的背景下,现代园林的植物管养崇尚通过自然的方法提高植物的生长和抗病虫害能力。通过有机肥的使用,能够增加土壤腐殖质,改变土壤结构,增强植物生长能力。利用黑光灯、性诱剂等方法,抑制病虫害发生,实现生态保健预防,保护生物多样性。
五、园林工程管理创新模式
(一)引入市场管理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园林建设不可能脱离市场单独发展,因此,将园林事业推入市场中才有可能促进其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管理、招投标管理、质量管理、工程监理等中介机构,来促进园林管理的市场化发展。虽然,在实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市场化机制的不断完善,就可以促进园林管理逐步走上市场化、产业化的运行道路。
(二)引入严格的问责制
一般而言,一项园林工程往往涉及到很长的时间周期园林工程规模庞大渗与机构众多所以其施工管理的复杂度也相对较高。不同的园林项目其管理核心均涉及到项目的责任制管理方式,对于目前处于激烈竞争中的园林企业而言河以引入严格的问责制来加强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三)加强对员工的监督管理
园林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其员工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全体员工都意识到竞争环境下企业生存与发展对于科学管理的需求才能进一步发掘出企业的潜力。因此企业不应放松对员工的要求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使其能够牢牢树立竞争观念,同时辅以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完善的监督机制最终形成具备专业素养和发展眼光的施工队伍。
(四)运用现代管理的手段开拓创新
园林管理的创新,还体现在管理手段的创新上。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促进园林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并建立相关的政府网站,加强信息交流,以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这一方式也可以有效地降低管理的成本,并且使管理公开化、透明化,从而增加民众的信心。
(五)增强群众园林绿化意识
园林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观赏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因此,公众的参与也显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园林绿化意识,让园林保护和建设形成一种社会风气。同时,加强园林管理的法制建设,促进园林事业的有效开展。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今开展园林建设的规划,对园林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监督,并对现有的园林产业进行保护扶持,加快园林科研的脚步,并大力宣传建设园林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促进园林管理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森.浅谈园林工程施工中的管理[J].门窗,2014,03: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