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专业环保治理范文

专业环保治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8: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专业环保治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专业环保治理

篇1

高职环保类专业职业能力内涵影响因素目前,环保类高职教育主要由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及少数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承担(这些学校按教育部的规定,现统称为“高职高专”院校)。专科层次的高职高专环境保护专业教育均属“大众化”职业教育,且多数的高职高专学校是由中专升格、或成人高校转制而成。据不完全统计,在2007年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1109所高职(专科)院校、352所成人高校中,共有132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环境类高职专业。

一、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解析

高职环保类专业是指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环保与气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年4月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修改稿)》中颁布的环保类专业:即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农业环境保护技术、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城市检测与工程技术、水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水净化技术、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环保设备以及2010年教育部核定招生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外专业名单中的环保类专业:环境工程技术、核辐射检测与防护技术。

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对于职业能力应包括的要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职业特质、职业素养等方面。

1.专业核心能力

专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胜任未来工作岗位的核心的技术方法、技术思维、操作能力、处理现场问题及故障等方面的能力。对于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而言,在熟悉环保专业理论的基础上,通晓专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并熟练操作,能够分析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一般问题,能够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专业生产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模式,是胜任本职工作的核心能力。在偏工科类的高职环保专业教育中,如何培养高职学生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以有效的调研表为基础,分析出高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及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详见下图。

2.专业拓展能力

专业拓展能力指的是学生适应专业发展方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笔者以高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和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为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对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对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专业拓展能力的理解如下: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环保设备制造,紧密联系环保工程设计施工,具有独立的实践动手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技能,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重实践,常学习,好摸索,勤总结。

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环境监测、运行管理,重实践,常学习,好摸索,勤总结。

3.职业特质

特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特有的性质或品质”。职业特质指的是从事这种工作所特有的思维方法、行为模式及综合素质等。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特质。每个具体的职业、工种、岗位,都会对应着一些特定能力,其总量最多,但适应范围最窄。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特质,包含三个方面的递进含义:不同于医生、律师等职业的特质;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质;不同于其他专业的高职环保专业的特质。

(1)高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特质

环境工程专业的绝大部分都是针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讨论实际工程问题的抽象概括方法、分析和处理方法。而实际工程问题一般都具有综合性,是系统问题,涉及多个学科。在解决工程问题过程中,经常要处理不同技术要求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整体和局部间的矛盾、经济和技术的矛盾、经济和艺术的矛盾、经济利益和社会效果的矛盾、人和环境的矛盾,经济和环境的矛盾等。这些矛盾问题,属于哲学或自然辩证法范畴。这表明,专业知识不仅是科学技术,还是自然哲学,专业技能的训练,不仅是纯粹的科学技术训练,还是自然辩证法的应用与训练。专业课的教学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就是教育和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处理综合技术问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技术问题与其他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非技术问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折中处理各种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在多元复杂问题中找寻并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的思考认知方法的过程。这样的教育内容,需要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与发展。这需要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及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因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职业特质:工程设计思维教育能力;创新教育能力,需要培育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2)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特质

①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气体、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客体,只有对这些客体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对监测数据进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需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

②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因此,监测网络、监测点位的选择一定要有科学性,而且一旦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得到确认,必须长期坚持监测。

因而,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职业特质:求真务实的能力,分析能力;缜密思维,严谨工作;熟悉分析操作和仪器的使用。

4.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指的是指应该遵守本门职业的基本准则、道德规范及职业规范等。优良的思想品德是从事任何社会职业所必备的素质,也是形成良好专业技能的基础。思想品德素质在职业实践中,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的优劣,对待劳动的态度和劳动能力的强弱,自强、自立,自尊、自律意识的有无,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意志品质类型等诸多方面。具备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单位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单位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高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要熟悉工艺要求和设计规范,要有科学创新、实事求是的态度。环境监测技术专业教师要熟悉监测方法、排放标准,要有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影响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因素

1.社会对环保工作的重视以及对高职环保类专业人才的要求日趋严格

党的十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得以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在大环境利好的前提下,高职保护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以满足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全方位、多层次推广适应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非常重要,全国县级以上城镇都将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处置设施,仅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及治理设施运营方面所需的环保人才就需要近20多万人。

随着经济类型的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环保类人才需求将呈多元化趋势,表现在科学、工程、技术、管理、服务诸多方面。不仅需要从事环境科学研究人才,而且更需要技术研发与推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以解决社会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存在的大量环境管理与技术问题。这些都为环保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立了明确的发展方向。这要求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要不断适应新岗位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标准,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能力,以成为社会需求的优秀环保人才。

2.学校对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视程度

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直接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做到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氛围,建立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熏陶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实习、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感受正确的职业态度。如果学校不能创造好的环境和氛围,就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

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很大,如性别、情商、智商、年龄以及其他各种心理因素。在各种内部条件中,心理因素是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包括人的感觉、知觉和情绪等,往往被称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直接导致其职业能力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因而,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需要不断锤炼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其他个体素质,促使自身职业能力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我们在实践培养过程中,应结合各种因素,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红云.环境保护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环境保护,2008,(10):43.

篇2

1.医学

很多父母都喜欢让自己的孩子学医,有些觉得救死扶伤是一件积德的事情,有的则认为家里有一位医生是件很好的事情,有个头疼脑热的都不用去医院。

不过医学的学制比较长,需要背的书也很多,想报考的小伙伴做好心理准备。

2.化学

生活中很多材料的合成都离不开化学专业,就业前景还不是不错的。这个专业的话搞科研比较有搞头,但是要注意的是很多化学物品都有腐蚀性,安全第一。

3.自动化

这个专业的话在前几年还是蛮火爆的,但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单纯的自动化已经有些过时了。但是只是相对而言,物联网现在发展的比较好,需要大批的自动化人才。

4.心理学

这个专业好像以前没有那么受到大家的关注,但是近几年学心理学的好像突然多了起来。可能是因为现代人的心理压力太大了,所以促进了这个专业的发展。

5.土木工程

记得以前一个段子,说土木工程专业就是搬砖的,那当然是胡说。不过身边很多学土木的同学工作环境比较苦,本科毕业的话很多都从事工程类的作业,户外工作。

不想在外边跑的话,也可以选择考研。

6.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属于医学下面的二级学科,相对于医学来说学习的科目少一些。所以对于那些想学医,又怕难的同学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7.物理学

物理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令人头疼的专业,需要很强的数学功底,但是学好的话成就比较高,值得一试。

8.信息工程

信息工程其实是结合了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通过信息实现各种器械的自动化。学习这个专业的话需要学习电力电子、通信等相关学科。

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在互联网的时代,计算机类学科都比较容易就业,身边有很多小伙伴都去当了程序员,工资还是很高的。

10.软件工程

篇3

【关键词】市场机制 污染治理市场化

一、我国污染治理现状分析

在传统的“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经济政策体制下,从1980年以来,我国在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保护上,实行的是工业企业自己治理污染并负担治理成本、在城市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上则全部由政府买单的投资体制和管理模式。由于传统的环保投资和污染治理运营模式不是建立在经济运作基础上的,市场发挥不了作用,也适应不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从20多年的实践和治理效果看,这种污染治理模式并不能真正达到有效削减污染负荷,防治污染,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目的,其碰到的问题为以下几点。

一是付费者与受益者不匹配性。“谁受益,谁付费”,这是商品经济中的最基本原则,而这条原则却难以应用到环保行业,因为环保受益者十分广泛,不可能让所有受益者付费,与其他产业不同,为环保付出代价的往往不是受益者本人,至少不是直接受益者。如为减少污染,企业花费大量的资金购买治污设备,企业本身并没受益,反而增加了负担,受益者是其他公众,排污企业缺乏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一些本该执行环保“三同时”污染治理项目久拖未治。

二是没有考虑到污染治理的边际成本,对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这一政策基本是适用的,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则存在这规模不经济问题,如污染较严重的乡镇、个体企业受自身规模、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每个企业都能建污染治理设施来处理自身排放的污染物,因为这样不仅企业负担过重,运行也不经济。

三是因为环境保护是经济学中所谓“外部性”的典型领域,受环境问题是“企业外部不经济性、企业污染成本外部化”的长期影响和经济利益驱动、基层环境执法难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无论是工业污染防治设施还是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着建成后不运行的情况,成为应付环保部门检查时的摆设,造成了环保投资的极大浪费。

四是由于生产企业众多,排污源头过大,尤其是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政府各级环保部门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因此在一些中小企业密集地区,迅速发展的中小企业日益成为重要的工业污染源,其污染治理也无疑会成为环保部门监管的重点。

五是受融资渠道不畅、治理技术因素和企业管理上的限制,排污企业迫于行政压力而建造的污染治理设施往往存在着治理技术上和达不到与实际排污量相匹配的处理规模上的缺陷和不足,导致污染治理设施建成后不能正常、高效运行和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污染治理投资效率低下。此外,大量中小企业分散地点源治理的不经济性也导致污染治理投资效率低下。

因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排污量将快速地成倍增加,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防治污染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在一些个私企业、中小企业密集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异常突出。如果我国的污染治理不改变现行的投资体制和运行管理模式,治污效果得不到提高,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环境问题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有效治理污染,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就要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大力推进污染治理实行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轨,走环保设施运营的市场化和工业污染集中治理产业化道路,除了大江大河污染治理及全球性的环境资源问题由政府解决外,一般性的问题由环保资源企业承担,把原来“谁污染,谁治理”的点源治理改为今后的“谁污染,谁付费”的集约化政策。从而进一步提高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质量,力争取得最大治污效果。

二、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的内涵和意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和完善的形势下,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为污染治理市场化运营提供有利依据。所谓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就是要彻底打破原有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遵循经济规律,实现环保设施的社会化投资、专业化建设、市场化运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发展的目标。具体是指经过国家认证的可具有从事环保设施运营或污染物处理资质的治污企业单位(服务方)接受排污单位或政府部门(委托方)对环保设施建设、运行和污染物处理进行专业化承包、经营。其根本宗旨是通过服务方提供给委托方有偿的和良好的环保技术及运营水平,达到有效控制污染,降低治理成本,使双方均获益的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有三层含义:第一,治污企业与排污企业之间是购买服务关系,第二,治污企业或运营公司自负盈亏;第三,在治污企业或运营公司的选择上存在着竞争。

通过实施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的治理模式,将污染产生者和治理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排污者通过向治理者购买治污服务而承担了治理义务,治理者则通过出售治污服务而从中受益,从而促使投资者、经营者自觉运用资源价值、环保成本、经济效益核算机制,把环境保治理效果与运行管理者的经济效益统筹兼顾起来,形成环境污染治理的良性循环。这种市场化的运作的好处是:不仅解决了个体企业、中小企业治理技术落后、达不到规模经济要求和治理投资、融资难、运行成本高的问题,又可克服单纯由排污企业进行分散的点源治理,不仅一次性投资大,而且产业化程度低,运行管理难,效率也低下的弊端,保证排污企业建成的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提高环保投资效益,提高和稳定达标排放率,保障企业环境守法,较好地解决了排污企业存在的偷排、漏排污问题,有利于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削减,有力地促进我国环保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国浙江省的杭州、嘉兴、台州、温州;江苏省的宜兴、无锡;广东省的深圳、湛江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在实施污染治理市场化运营方面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据浙江省环保局的不完全统计,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专业化运营后的达标排放率可达70%-80%,有的可达90%以上,同污染企业自己运营相比,达标率提高了30%-50%,运营成本约节约10%-20%。由此可见,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运营,不仅使环保设施运营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同时也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运营的发展方向

1、治污融资社会化、多元化

在当前经济发展任务繁重、政府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要打破传统的以政府为主要投资主体的环保投资体制,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化、多元化投资的治污融资体制,其运作的基本原则是:政府指导,企业为主,兼容各种资金,保证环保设施建设的需要。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种类型和多种规格广泛吸纳来自国际和国内所有可利用资金引入环保产业,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包括私营、个体、外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要促进多种融资方式的应用,如项目融资、租赁、用户集资、股票债券、BOT、TOT专项基金和绿色银行等,使政府投资和社会融资相互结合,互为补充,扩大环境保护资金来源,解决目前环境保护资金紧张,投入不足的问题。并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在企业化运作下,政府还可将环保投入的资产引入资本运营领域,成为营运资产,在运营中不断保值和升值。这样既能大大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又能实现投资的滚动发展。

2、治污集约化、产业化。

将“谁污染,谁治理”改变为“谁污染,谁付费”,走一条联合―集约―规模―经营的新路子,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和规模经济效应,实现集约化、产业化治污。既由环保专业公司以多种经济形式承建各种污染治理设施并实行市场化运作。这种模式不仅可运用在如城市的污水、垃圾处理厂、城市热电厂以及集中供热等,也可运用在原来分散的工业污染点源治理为集中治理。国家应鼓励在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把同类或相近行业、一些布局分散、污染严重且治污困难的同类中小企业,如造纸、食品、印染、制革和电镀行业,通过搬迁将企业相对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由相邻的同行业企业联合投资入股建设污染治理设施,组建污水处理公司并按股份公司市场化经营,一般采用由环保专业公司承包或BOT方式。也可在新建的工业园区、各类经济开发区和排污企业集中区内,采用集中治理模式,将污染治理设施同新区的其他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建设、同步施工。采用企业出资、政府投资或民间融资等多元化投融资形式建设污水处理厂和铺设污水输送管网,污水处理厂实行企业化管理,专业化运营,入网污染企业交纳污染治理费,利用集中治理的规模效应,使企业有偿使用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

3、运行、服务市场化

要通过推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大力推进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业的发展,尽快形成有一定数量及规模的环境保护设施运营专业化公司和运营服务市场,来承担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营的社会化服务,实现治污规模化经营。可鼓励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和工业污染源治理采用“污染企业以有偿技术服务合同方式聘请环保专业公司参与企业的环境管理,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监测和分析服务、协助企业规范日常环境管理、帮助企业培训设施操作人员等;污染企业将其设施以承包合同方式委托环保专业公司进行专业化运营和维护,环保专业公司保证达标排放。污染企业委托环保专业公司从治理方案设计、工程施工、调试到建成后的运营管理提供综合的有偿服务,并确保达到治理效果。大型污染企业将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营维护从企业剥离出去,进行企业化的运作和独立核算。一些排污水量不大和排放有毒有害危险固废物的企业将污染物收集后,委托有治理设施的企业代为处理,委托企业支付费用”等多种形式的市场化运作,由环保治理公司通过发挥专业技术和规模经济的优势,使边际治理成本低于企业自己治理的边际成本,从而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营效率。

四、结论

实现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是有效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必然的发展趋势。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要靠现行政策和制度的配套改革,因此在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的过程中,政府应积极制定相关的法规法律和优惠倾斜经济政策,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对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为实施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经营营造一个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充分发挥市场配制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调动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促进我国污染治理市场化运营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Abstract: Facing Wuxi development situation, research on the necessity of set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en taken. Respectively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se aspect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alent demand in Jiangs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pecialty setting status, the necessity of set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pecialty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cultivation measures; propos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Wuxi should develop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ical talent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 高职教育;环保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pecialty;talent training;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249-02

0 引言

环境污染问题是高速经济发展的产物,对于高速发展的无锡,环境污染的治理迫在眉睫,需要具有环保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环境监测分析能力、污染防治与工程设计能力、环保设备安装维护能力的人才,需要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环保类人才。2007年太湖爆发了“蓝藻”事件,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用水。目前,每年4月至10月,太湖水体表面仍存在大范围的蓝藻绿波带。

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较高的吻合度,形成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高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因此无锡市高职院校开设环保类专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1-2],开设环保类专业具有必要性紧和紧迫性。

1 江苏省环保类人才需求分析

为了解环保类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了解各用人单位对环境专业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及学生的就业愿望,以此为学校环境专业的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3-4],有针对性地编制了问卷调查,发放110份,回收100份,调查的100个环保类毕业生中,84人愿意从事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占调查总人数的84%;仅有6人不愿意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其余人根据机遇确定就业方向。毕业生中38人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44人已经有用人单位发出录取通知,签约录取率为82%,签订就业协议或录用学生中,有56人为男生,其余十余人仍处在求职阶段,均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环境专业在高校属于庞大的体系,一般包括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管理专业和环境保护监测专业等。据调查,企业对环保人才学历需求情况为20%中职,35%高职,32%本科,13%研究生。市、县环保局、乡镇环保部门等对环保人员学历需求量为本科学历52%、高职25%、研究生18%、中职5%。高职环保类毕业生更多进入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及民营公司,少数优秀同学可以进入国营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单位,此外还有少数同学选择自主创业。因此,企业技术岗位和基层事业单位对本专科毕业生有很高的需求度。此外调查发现,省监测设计院和行政机关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较高;重点高校、国家科研机构对博士的需求度较高。

2 目前我省环保类专业设置现状

据调查,目前江苏高职院校中开设环保类专业学校主要有三所,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具有较完善的环保类专业的设置,设有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两个环境类专业,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环境微生物、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等专业实验室以及大型仪器分析中心,在环保类专业建设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经验;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设有制药和环境工程学院,主要开设环境专业有环境监测与评价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有化学纺织工程系,开设有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城市及工业企业环境监测、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工作的应用性型人才。此外,江南大学设有一个本科培养层次的环境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企事业、区域及全球环境污染控制、低碳减排的规划、集设计研究开发于一体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此外,全国有200余所院校开设环境科学专业,近五年开设的环境科学类专业很多,可见,环境科学专业在培养环保类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农学院、河北科技大学等省重点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各具有特色,为全国和地方输送专业研究型人才,学生就业良好。

无锡市区高职院校主要有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无锡技师学院,无锡技师学院,无锡汽车工程学院,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高等学校,无锡太湖创意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文化艺术学校,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无锡广播电视大学,无锡广播电视大学,无锡旅游商贸学院等,市区高职院校中几乎未开设环保类专业,本市在环保类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比较欠缺,势必影响无锡市环保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有待于市领导重视,加大环保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为本土培养更多环境污染治理型人才,改善生态环境。

3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环保类专业的必要性

为推进无锡市环保产业的发展,笔者所在单位设有无锡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院系设有给水排水专业,建有水质分析实训室,仪器配置齐全,可以进行COD、BOD、TN、TP、VSS、重金属、色度、浊度、pH值、甲烷气体等多项指标分析监测。单位具有环境工程相关专业教师8人,具有环境类在站博士后三人,教师可以依托无锡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水质分析实训室等平台,进行环保类课题的研究,以及与无锡地区排污企事业单位合作,切实为企事业单位环境污染问题提供合理指导方案,有效解决企事业单位水体、填埋气、渗滤液等污染的治理。此外,教师在进行调查研究过程中,学生可积极参与到教师的实践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环保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由此通过教师的发展实现环保类学生的进步,使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环保类人才能够服务到无锡环保事业过程中,加快实现无锡水体、固废、大气、土壤等的无害化处理,推动实现无锡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因此,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开设环保类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奠定了基础。

4 环保类专业的人才素质培养措施

高职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技术型环保人才,即在生产岗位上承担环境治理工程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和环境检测、环保设备制造、维护、维修人员,其中企业环保技术岗位占五分之二, “三废治理”工艺员占五分之一,环境监测试验员、环保监察员占五分之一,其他人员可从事环保相关类其他工作,因此在制定人才素质培养措施过程中,依据环保技术应用型岗位特征[5],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4.1 就业岗位定位

随着毕业生人数增多,环保类专业就业市场的压力增大,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环保类专业的就业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机遇和挑战共存时期,如何让学生脱颖而出,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努力。

我国高职环保类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的定位重点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强调技术性和技能性,因而对人才培养的“工程性”重视不够,忽略了高职环保类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和岗位面向的“工程性”需求。高职类环保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部门主要是污染企业的污废水处理站、污染集中治理企业、环保公司、环保设备公司等,从事的岗位是污水处理工、污泥处理工、分析化验工、机泵操作工等,这些部门具有工程性,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应突出“工程性”,使学生学有所用。

4.2 突出实践教学

培养过程中,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通过调整实训课时的比例,将知识传授的内容限制在“够用”范围内,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实行多种形式教学,结合企业、岗位进行教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使课内外实验、实训相结合,使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

4.3 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企业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探索过程中,坚持工学结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依托环保企业,坚持学校、企业、行业三方结合,共同构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环保类专业人才培养平台,既服务于企业的环保运营,又满足学校的人才培养。同时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验实训安排中,应体现专业的定位与企业的发展相融合,技能的培养与企业行业的标准相融合,实训项目的设置与企业的生产相融合,课程的考核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融合,顶岗实习与学生的就业相融合,形成适应社会发展、企业发展、学校发展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5 结语

通过对江苏省环保类人才需求和环保类专业设置现状调查,及该院设置环保类专业的必要性和素质培养措施的分析,开展无锡市高职院环保类专业设置的必要性调查研究,以期实现无锡区域高素质环保类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减小环境污染对本市带来的危害,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苑宏英.新形势下环境科学专业设置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1):36-38.

[2]丁中元.风雨同舟四十年:追溯中国环境监测发展历程[J].环境保护,2013(14):43-46.

[3]陈浩文.环境专业就业形势初探[J].价值工程,2011(28):171-172.

篇5

关键词:雾霾治理;公众参与;治理理论

近年来,我国多地遭遇雾霾天气,空气质量令人担心,雾霾治理成了摆在国人面前的一项重要难题。雾霾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以公共治理理论为视角,探索雾霾治理新机制,积极构建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媒体、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新的治理模式,成了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公众参与是治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提升雾霾治理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公众参与雾霾治理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受到我国政治、社会、法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本文拟以郑州市为例,对城市雾霾治理问题进行探讨,寻求对策,以期为我国雾霾治理提供参考。

一、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必然性

盖伊・彼得斯[1]认为,当组织更多地考虑受众的特征和需求而不是机械地按照官僚模式办事时,更容易取得成功。公众因其时代需求和自身特点,在雾霾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参与雾霾治理具有必然性。

1.公众是雾霾治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国家的社会治理,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社会力量尤其是公民的参与不能被忽视。[2]公众是雾霾治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推进雾霾的有效治理。首先,公众能身体力行,自觉维护环境。比如,在交通出行方面,他们可以选择绿色交通、低碳出行,尽量减少汽车尾气;在行为习惯方面,他们春节可以不燃放烟花爆竹,清明节倡导绿色祭祀等。其次,公众能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参与到治理雾霾的行动中。比如,利用网络的快捷性,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对环境污染情况进行监督和举报;通过做环境监察员等形式监督工厂、企业的排污情况;通过参与环境听证会等形式参与环保决策等。

2.公众参与是公共治理的内在要求

公共治理理论倡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主张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合作互动,改变了政府单一化的行政管理模式。雾霾治理作为公共事务管理,如果缺少了公众参与,很难取得成效,更谈不上实现善治。

3.公众参与雾霾治理具有自身独特优势

公众作为环境的消费者和环境形成的参与者,环境质量好坏与其息息相关。公众参与雾霾治理具有自身独特优势:作为一种民间力量,公众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占有的资源和条件有利于弥补政府在雾霾治理中的不足;公众能通过表达民意诉求,为政府提供大量的有用信息;公众可以通过成立专业性的民间环保组织,成为政府治理雾霾的重要依靠力量。

二、公众参与雾霾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以郑州市为例,伴随着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和机动车辆的日益增多,雾霾问题已空前严重,特别是进入秋冬季节,雾霾问题更加突出。为了有效解决雾霾问题,郑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郑州市环保部门不断拓宽环保信息公开渠道,充分利用 “绿色郑州”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平台,推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公众的环保意识也不断增强,对雾霾天气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为深入了解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状况,作者通过问卷和访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以二七区、中原区、高新区的常住市民为对象,共发放有效调查问卷200份,围绕公众对雾霾的关注度、对雾霾治理的参与意愿、参与能力、参与信息等主题进行了调查。后期通过SPSS软件,采用基本描述统计量分析、频率分析、表格分析等方法,发现郑州市公众参与雾霾治理存在以下问题。

1.参与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

空气质量与公众健康密切相关,在对雾霾天气的关注度的调查中,75%的公众对PM2.5和雾霾天气表示关注,如表1所示。可见,大部分公众对雾霾天气是有所了解和关注的。在关于参与环保组织意愿的调查中,65%的公众持愿意态度,如表2所示。可见,大多数公众是愿意参与环保组织的。

但是,调查发现还存在一小部分公众对雾霾天气的关注度比较低,对参与环保组织持无所谓甚至拒绝的消极态度。这表明公众的环保参与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环保教育普及宣传工作任重而道远。

2.参与形式有待进一步整合

公众个人的力量和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而雾霾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公众参与雾霾治理只有在专业性组织的引导下,才能更好地发挥效力。在对郑州市公众参与行为的调查中发现,公众往往以个人形式参与,缺乏组织,形式分散,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郑州市环保组织总体发展也比较弱,没能起到带领广大市民参与环保的作用。如表2所示,愿意参加环保组织的公众占65.0%,不愿意参与环保组织或持无所谓态度的公众达到35%。真正富有成效地公众参与不是个人层次的参与,而是通过非盈利机构、志愿团体、社区互动组织等社会团体的参与。[3]而在西方国家环境治理中,非政府组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环保组织将分散的公众进行有效整合,运用环保组织的专业性和组织性,通过一系列平台和形式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为环境保护出谋划策,发挥出了公众强大的监督和管理作用。

3.参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除了参与热情和参与意识之外,参与能力也是影响和制约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重要因素,会直接影响到雾霾治理的效果。雾霾及其治理的专业性较强,普通公众对其了解较少。缺乏专业知识影响和制约了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话语权和行动效果。因此,公众要想提高自己参与雾霾治理的能力,需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这一方面需要公众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另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通过各种形式普及环保专业知识,但是目前这两方面都有所欠缺。如表3所示,在对公众参加环保知识讲座情况的调查中,“没有听说过”和“听说过但没有参加过”的公众占到76%,这说明环保知识普及力度亟待加强。

4.获取相关信息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公众只有掌握大量的、及时的、动态的环保信息,才能更好地参与到环境治理中去。但我们的信息公开机制、共享机制和互动机制都不太完善。信息公开度、信息更新速度、信息的沟通和互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在郑州市环保局网站“政民互动”板块上,信息反馈和跟进较为低效,民意调查的参与环节也较薄弱。另外,公众获取相关信息的方式也较为单一,有待进一步多元化。

5.参与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

随着公民参与制度的不断发展,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渠道和途径虽日益增多,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已有的参与渠道没有被充分利用;二是新的参与渠道有待进一步开发。郑州市环保部门虽也在不断地开辟公众参与环保治理的渠道和途径,如开辟新型参与渠道12369热线、环保微博等,但从实际参与效果来看,部分公众仍只是停留在在网络上浏览空气质量报告,或者在微博上抱怨雾霾天气等阶段,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环保部门也只是围绕群众投诉和举报来开展工作。另外,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该贯穿从决策到监督整个过程,而不仅仅是问题举报和监督污染源这么简单。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就比较成熟,参与的形式多种多样,发放环境咨询调查表、召开专家论证会、公众听证会、研讨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等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三、影响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原因

影响公众参与雾霾有效治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观念的影响,也有信息不对称的制约。

1.“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公众受传统思想的禁锢和影响,过分强调政府主导,忽略个人的作用,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意愿。长期以来,公众习惯和适应于政府的指令,主要依赖政府部门进行雾霾治理,短期内还没有形成积极参与的观念。与此同时,在“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也形成了以政府为中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模式,社会治理主要采用行政手段和临时性的管制手段,雾霾治理效果并不明显。而雾霾治理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必须依靠全社会力量共同治理,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的作用,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上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实现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合作互动。

2.受理性“经济人”思想的影响

作为理性“经济人”,公众会权衡利弊进行取舍。而空气属于纯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任何人都会在环境污染中受到损害,也会在环境治理中受益。雾霾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需要公众自觉维护环境安全,主动监督环境污染源,积极宣传环保理念,这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甚至牺牲自身利益的。如果雾霾治理效果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一样的,那么部分公众就会不愿意参与环境治理,而是更倾向于以“搭便车”的心理去分享别人通过努力换取到的环境收益,甚至有部分公众不惜牺牲环境去获取自己的非法利益,把治污成本和环境危害转嫁给他人。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会挫伤其他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积极性,也会导致雾霾治理的低效和无效。

3.受信息不对称的制约

信息是重要的资源,完备的信息是参与雾霾治理的前提,公众对雾霾信息的占有和理解,直接关系到公众参与的效果。雾霾的构成、形成机理、来源、影响、防护与治理、排污企业的状况、监督的途径等,这些具有较强专业性和知识性信息的缺乏,成为制约公众有效参与雾霾治理的一道壁垒。

四、推进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路径

推进公众参与雾霾有效治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政府应做好公众参与的设计者、引领者和推动者

雾霾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需要建立政府、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公民等多元参与的治理模式,让每个主体扮演不同的角色,履行不同的责任。在这个多元参与的治理模式中,政府依然是雾霾治理的主体,是多元治理模式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只有在政府强有力的引领和推动下,公众才能更积极有序地参与到雾霾治理中去。

首先,应转变治理理念,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参与的新型治理模式。公共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型的理论和管理方式,强调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密切联系、良性互动,在公共事务的治理上,倡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改变政府单一化的行政管理模式。只有政府做好公民参与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做好多元合作模式的设计者,才能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

其次,应为公众和社会力量搭建雾霾治理参与平台。在雾霾治理中,政府应转变角色,尊重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积极为公众和社会力量搭建参与平台,建立政府与公众互动机制,建立信息公开透明制度,积极培育和扶持环保组织,加大环保组织参与雾霾治理的力度,加强雾霾治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参与能力。

2.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

环保信息是重要的资源,及时获得环保信息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它会直接影响和制约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为了提高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能力,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大环保信息公开力度。首先,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应将空气质量、雾霾形成、雾霾来源、企业排污、政府监管报告等情况公布于众,以便于公众做好自身防护,正确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利。其次,注重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应利用雾霾检测系统,及时、高效、精确地公布信息,以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再次,创新信息公开方式。环保信息具有专业性,作为普通公众,有时不能准确地理解和领会环保信息。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对信息进行加工,用更形象、更贴切的表达方式使环保信息更加通俗易懂,以便于公众理解和领会,破除信息传递和沟通中的障碍。例如,郑州市环保局不断创新信息公开形式,利用官方网站、媒体、办事窗口、新闻会等形式,做到信息主动公开,全年主动公开各类信息3 577条;利用《郑州日报》每月通报各县(市、区)空气质量排名;在郑州电视台和快速公交站点滚动播放环保公益广告,建立了“绿色郑州”微博、微信、微视“三微一体”政务平台,发表相关微博1.7万余条。[4]

3.大力发展环保非政府组织,提高其参与度

环保非政府组织能通过各种形式倡导环保理念,培养公众环保意识,能够推动公众有序、高效参与雾霾治理。我国环保组织尽管发展较快,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仍然面临着发育不成熟、在公共事务中作用有限的问题。推进公众参与雾霾治理,应当大力发展环保非政府组织。

首先,为环保非政府组织提供参与平台和空间。应处理好政府与环保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加强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为环保非政府组织提供参与平台和空间。环保非政府组织应承接部分雾霾治理职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真正成为雾霾治理主体的一员。

其次,培养和壮大环保非政府组织。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因外受体制影响,内受自身制约,其发展十分缓慢。政府应通过税收政策、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扶持非政府组织发展。非政府组织也应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强化自身管理体制,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提高自身的社会认同度。

4.强化环保意识教育,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首先,推动环保教育走进学校,做到环保教育从孩子抓起。学校教育是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是培养孩子环保意识的重要节点。如郑州市环保局开展的“环保课堂”走进伏牛路小学活动,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小学生们了解各种污染,以及如何保护环境,收效良好。[5]国外如加拿大、美国政府将环境教育强制性地加入各个阶段的学生教育当中,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将环保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小学教育体系中,创新教学方法,结合生活实例开展寓教于乐的环保教育活动,从小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其次,综合运用多样化环保教育方式,提高环保教育效果。应大力开展环保知识讲座进社区、环保专家进社区活动和环保公益宣传活动,普及环保知识,提升公众环保意识。探索公众接受环保知识的有效途径,把专业性强的环保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传达给公众,以唤起公众环保意识,提升公众自身环保素养。

5.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合法权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意愿逐渐提高,我国在保障公众参与雾霾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推进,如《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的实施,维护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环境信息的权益,推动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进程;《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对于推动公众有序、规范和理性参与环境保护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我国在通过相关法律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道路上,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自实施以来,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信息公开不够明确、界限模糊等诸多问题;《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虽是新《环境保护法》实施以来首个针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而专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对我国公众参与环保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该法有些细则仍需完善,如针对政府购买环保服务问题,需要进一步界定政府购买的形式、内容和范围。另外,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设方面,仍需加大力度。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和保障机制提高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操作性和实效性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盖伊・彼得斯.官僚政治[M].聂路,李姿姿,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2-43.

[2]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5.

[3] 伦纳德・奥托兰诺.环境管理与影响评价[M].郭怀成,梅凤乔,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368.

篇6

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课程

1.核心课程

水体监测、大气监测、生物监测、土壤及固体废物监测、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大气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环保设备调试与维护、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水、气、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常规、典型指标项目的监测技术,水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大气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等实训。

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水、气、土壤、固废等环境介质的监测和环境污染治理、环保设施运营管理基本知识,具备各环境介质的样品采集、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测试、监测报告撰写、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物理污染治理设计及维护能力,从事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控制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篇7

【关键词】区域特色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 “四个对接”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90-02

环境保护是21世纪的发展主题之一。当前,随着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加上国家政策的驱动,环保治理投入不断加大,环保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涉及的范围逐步延伸到各个领域,对环保技术类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

一、国家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人才市场需求现状

我国“十二五”环境规划规定:在“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SO2排放量削减8%;NOx排放量削减10%;COD排放量削减8%;氨氮排放量削减10%;地表水国控断面劣Ⅴ类水质的比例削减2.7%;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比例达到8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要达到85%,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的比例达到5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80%。随着国家环境管理力度的加大,环保投入的加大,环保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对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尚处于市场化早期发展阶段,行业总产值不到GDP的1%,而发达国家环保行业总产值一般占GDP的2.5%以上。显而易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全国环保类人才仍将存在比较大的缺口,培养环保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十分紧迫。

二、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对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广西优先重点发展的十四个千亿元产业中的制糖、石化、火电、造纸、水泥、冶金、纺织等是广西的优势产业,也是污染大户。广西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实施方案》指出,“我区产业结构以资源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大,排污强度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面对这些结构性的污染问题,自治区政府大力推进工业循环经济,把优势产业推向减排第一线,把节能环保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广西优先重点发展的 “14+10”千亿元产业体系中,到2020年,节能产业与环保产业年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率18%左右。环保意识的加强以及环保产业的发展,促使广西对于生产一线实操性技能型环保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尤其是面向有色冶金、造纸、制糖、建材、化工、火电等污染行业的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管理等岗位。鉴于此,在广西当前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高职教育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对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将继续保持着旺盛的需求趋势。

三、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四个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

在广西,由于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专业定位有待改善,课程体系改革不很到位,缺乏适合广西区域特色的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相关教材,课程资源开发不到位,实践环节设置不合理,实践内容及手段与生产实践相去甚远,使得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感到不尽如人意。面对用人单位对学生越来越高的要求,实现教学与就业“无缝对接”的专业改革迫在眉睫。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出现新情况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广西区外其他高职院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只能结合广西的区域经济实情,探索出适合广西区域特色的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技术人才关键在于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因此,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开展基于广西区域特色的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四个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个对接”是指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第一,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是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将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第二,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指强化工学结合,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培养符合产业标准的人才。第三,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是指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第四,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是根据产业发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长需要,拓宽继续学习渠道,为人才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四、实现“四个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一)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课证融合”课程体系。针对本专业在广西区域内面向的职业岗位,通过对岗位所需能力、知识和素养进行对比、合并、分解,确定合理的项目课程,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二)制定“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标准。调查了解本专业毕业生在区内环保公司、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典型企业的环保部门所对应的岗位对能力、知识和素质的需求,由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制定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应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进行设计,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将职业标准、行业企业规范融入其中,包括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考核方式、实训条件、师资和教学资源要求等,制定专业核心课程(例如水污染控制技术、环境监测等)的课程标准。

(三)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完善课程资源库。深化校企合作,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实践、理论一体化的优质核心课程,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素养融入课程建设中,构建以广西区内真实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或项目案例为载体,情境教学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使其更加符合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完善相关课程的资源库建设,实现专业教师辅助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等功能。

(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材。以广西区内主要岗位群的典型环保工作案例和实际项目为载体,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引进行业标准,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写,把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反映到教材中去。通过特色教材开发建设,达到提高教材的实用性、针对性、可实施性,让学习者易于掌握,教师易于传授,符合环境监测与治理工作生产实际的要求。

(五)以企业真实项目为任务开展实践教学。充分利用高职高专校内实训设备,开发以广西区内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的实训项目,开展以“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的项目引导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获得对企业技术标准、“工作压力”等体验的实训环境,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教师协同环保企业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技术人员,着重开发专业课程的实训项目,同时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指导书、实习实训任务单、项目引导书等教学资料。

(六)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群,推进校企共育。巩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群。在建设中,以环保公司、污水处理厂和典型污染企业为主,以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岗位为主,兼顾监测、管理、评价等岗位;以确定学生顶岗实习单位为主,兼顾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等;以聘请企业人员指导为主,兼顾专业教师的轮流指导;通过技术支持、培训、实训教材编写、校内授课等合作,建立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推进校企共育。

(七)转变培养方式,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定期参与全国高职高专学生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库,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以实现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实验实训条件,开展现场教学,反复训练,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充分利用课程网站、移动终端等学习平台,搭建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多方位促进教学质量。

(八)建立“开放、标准、多元”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细化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和等级标准进行评价、监测;建立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质量评价平台,跟踪毕业生就业后的发展轨迹,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调整、教学模式的设计提供信息反馈。

(九)建立“以证代考”、校企联合管理、评价与考核的机制。推行考核方式的多元化,采用职业技能证书、技能竞赛、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不同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之尽早适应生产实践岗位的要求。

综上,围绕广西区域特色,构建在高职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四个对接”教学模式和教学进程,促进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教学技术与手段,开发适应于高职高专本专业教学的特色教材,建立为区域经济服务、“产学研”及就业为一体的企业实习基地群,推动行业标准、岗位要求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进行多学科知识、技能的综合,形成既能遵循高职教育规律、与行业职业标准对接,又能充分体现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特色的教育课程体系,其目的是为了找准专业教学定位,确保学生毕业后无须再经过专业培训即可适应工作岗位,为企业输送环保人才。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桂教职成【2015】22号)

篇8

一、浙江省环保设施企业化运作的主要做法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个体、私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浙江经济的主力军。同时,相当一部分的中小企业集中在重污染行业,如化工、电镀、印染、制革、造纸、医药等,污染治理的任务十分艰巨。而且,浙江是一个人口密度和收入水平都很高的省份,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比较敏感,省政府也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目标,全省上下对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状况具有强烈的意愿。另一方面,浙江市场取向改革起步早,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有相当比重,在利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方面有着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中小企业污染治理问题上,浙江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做法。从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资金来源看,可以大体上分为下列四种形式(浙江省环保局:“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产业化”,2002年12月(内部材料))。

(一)政府融资,企业化运营

这类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资金,大多来源于财政拨款、外国政府赠款、政府国债、政府担保银行贷款、国有公司参股等,由政府统一筹措。环保设施建成后按企业模式进行运营管理。政府按照核定的全额成本,包括日常运行费用和设备折旧费用,制定污水、垃圾等的收费价格,运营企业据此向排污企业收费,或者政府收取费用后转交给运营企业。排污量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保证了建成设施的正常运营,同时减轻了财政负担。绍兴污水处理工程是这一类型的代表。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绍兴市政府抓住“明确投资主体、完善治污体系、建立回报机制和加强政府监管”四个环节,一期污水处理工程政府投入2500万,带动了5.2亿的资金;总投资6.5亿的二期工程也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绍兴市人民政府:“市场化治污之路”,“全国城市污水和垃圾治理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交流材料,2002,8)。建设资金由财政拨款、政府国债、项目公司股本金(绍兴县给排水工程处、绍兴水务集团等国有企事业单位投资入股组建)、排污企业预购排污权缴纳的建设资金和银行贷款等构成,其组建的治污股份有限公司,根据物价部门测算的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1.67元/吨),按照“谁污染谁付费”和治污企业“补偿成本、保本微利”的原则,分别向企业和居民收取0.5~2.2元/吨的处理费,其中,印染等重污染企业为2.2元/吨,居民生活污水为0.5元/吨,用于日常运营、维护以及设备折旧;污水处理厂和污水输送工程也实行独立核算、企业化运营。

(二)政府引导,民间投资

地方政府根据环保需要进行污染治理设施的项目招商,明确工程规模、排放标准、收费价格等项内容,同时给予投资者局部经营垄断、排污量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等项承诺,以及土地价格等其他方面的优惠。设施的建设和日常运营由投资方自行安排。投资方一般与政府签订特许经营承包合同,或者采取BOT方式,运营交给专业运营商。这种做法的关键是在政府承诺的条件下,能够保证投资者收回投资,并有利可图。我们访问的浙江省环科污水处理厂和嘉兴洪合镇污水处理厂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位于余杭开发区的环科污水处理厂是由浙江省环科院、开发区管委会等三家单位发起组建的项目公司,以BOT的投资方式建设,设计日处理污水1万吨,总投资850万元,为开发区内的六家印染企业处理污水。投资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即:项目公司股本金、以污水处理厂一定时期的经营权为抵押向银行贷款、以及向排污企业预售污水处理服务费用。项目经营期20年。政府特许项目公司按照处理成本(经测算为1.7元/吨),加上合理的利润向排污企业收取1.8元/吨的处理费;同时承诺在每天进厂污水少于收支效益平衡点7000吨时给予补贴;经营期满后整个工程无偿移交给地方政府。洪合镇污水处理厂由嘉兴秀洲区环保局组织招商,设计日处理污水8000吨,工程总投资800万元。其中项目公司股本金和股东按比例提供的项目建设资金500万元,银行贷款300万元,为8家羊毛染色企业治理污水。公司是独立法人。政府特许项目公司按每吨2.50元的价格收取污水处理费,投资回收期10年,预计5年就可以全部收回投资本金。投资900万元的二期工程也于2002年10月投入运行。

(三)政府资助,民间投资

与前者的差别是政府以某种方式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大致上属于准商业化的模式。由于政府提供了部分资金,降低了污染治理项目的投资风险。其优点是有利于吸引民间投资,同时又便于平抑对中小企业的排污收费价格。在具体做法上,依然是采用签订特许承包合同或者BOT方式。政府投资一般作为优先股,只参与分红,不参与管理。政府分红部分一般继续用作环保开支。温州市东庄垃圾发电公司和杭州大地危险废物处理公司均采用了这种模式。

温州市东庄垃圾发电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320吨,年发电2500万千瓦。一期工程投资6500万元,日处理生活垃圾160吨;瓯海区政府出资3000万元,其余由温州市民营企业——伟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运营期25年(不包括两年建设期),然后无偿归还政府。项目公司按每吨32.14元的价格向环境卫生部门收取垃圾处理费。一期工程于2000年11月28日竣工。实际处理垃圾200吨,年发电900万度,并通过ISO9001认证。除自身耗电200万度外,其余部分由电力部门按0.50元/度的价格收购入网。扣除运行费用和设备折旧,预计投资回收期为12年(按此推算有13年的净赢利期)。

杭州大地危险废物处理公司项目规划年处理危险废物20万吨,计划投资10亿元。项目采取分期投资、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的方式进行。服务对象为杭州的企事业单位。建设资金由股本金、银行贷款和政府建设资金等构成。目前,日处理15吨的医疗固体废弃物焚烧处

置工程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杭州市已经对门诊和住院病人开征医疗废弃物处理费,作为废物处理的费用。

宁波现代化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综合利用项目,日处理垃圾1000吨,一期工程投资4亿元,政府投资1.2亿元,其余部分利用社会资金,各投资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宁波枫林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公司,负责运营管理,并依靠发电入网和垃圾处置收费,现已有一定的投资回报。

(四)民间集资,企业化管理

这种方式在乡镇规划的特色工业园区中运用较多。政府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由已经或准备入园的排污企业集资入股,组建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负责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一般委托专业公司承包,或者采取BOT方式。污水处理费用由股东企业按照排污量分摊。

这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浙江有多种形式的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的民间集资形式。如由相邻的同行企业联合投资,建设污染处理设施,共同使用、共同管理,杭州七厂联片污水处理厂采取了这种形式;萧山区航民集团公司建设的航民废水有限公司,采取了以一家企业为主集资、自行管理、多家企业共同使用的形式。

温州市中小企业大多采用污染集中治理的方式。例如,在龙湾电镀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将污水治理设施纳入规划,投资约160万元。对电镀废水处理实行政府垂直领导,环保部门监督,并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实行排污和治污的分离,排污者(电镀小企业)付费,治污者收费,对入园97家电镀小企业排放污水实行集中治理,既有利于基地的整体管理,又能保证治污设施的正常运转,较好地解决了排污企业可能存在的偷排、漏排问题。

温州鹿城区的制革污水处理采取了业主委员会负责制的办法,由业主委员会或业主委员会下设的环保服务公司负责污染治理。在资金运作上,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以企业自筹资金为主,银行贷款、申请污染源治理补助为辅的方式进行融资。为了保证投资者的利益,治污设施的运营实行保本微利的原则。污水处理厂按股份公司市场化经营,收取污水处理费,实行独立核算。企业自筹资金按基地内制革企业拥有的转鼓数量、容积大小计算。

针对中小企业多,环保监督难的实际,2001年4月,浙江省环保局会同财政厅联合颁发了《浙江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不仅有效地保证了工业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同时也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

二、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经验与存在问题

从我们掌握的资料看,国内最早开始城镇污水处理厂专业化运行、企业化管理实践的,是江苏吴县甪直污水处理厂。该厂建于1991年,承担全镇工业区24家企业工业废水和部分生活污水的专业化治理,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通过专业化运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取得明显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全国第一个“乡镇污染集中控制处理示范区”(许秧南:“市场经济与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146~149页)。

从融资和运营方式的多样性上看,浙江省在中小企业污染治理上,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使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最为经济。这些做法的基础是变“谁污染谁治理”为“谁污染谁付费”,由具有环保设施运营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污染的集中治理,解决了中小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技术落后、达不到经济规模要求的难题。此类专业公司,目前浙江有29家。有的是原环保系统的专业人员“下海”创办的,也有私营专业公司取得政府环保机构认证的。这些专业公司或者对园区内企业的污染物实行总承包(包括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或者只承包园区已建成环保设施的运营。具体的付费价格或与企业协商,或由政府核定;每个企业付费多少与企业的排污量挂钩。

(一)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的成功经验

通过与环保系统及治污公司管理人员的座谈,以及对有关材料的分析,我们认为浙江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之所以获得成功,主要有以下原因。

1.严格执法是前提。浙江省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化,与沿海大多数地区一样,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做的,也是从依靠政府保护环境逐步转向市场化的。在经过1996年关停小企业、1998年“太湖零点行动”和2000年开始的“一控双达标”三次环保“风暴”后,特别是在一些污染型的小企业被关掉后,大多数的企业家认识到,环境保护已经不是与己无关、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事情了,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治理污染;否则只有“关门”一条路。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地方政府,特别是环保部门的积极引导,小企业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走出了一条市场化治理污染的道路。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严格的环保执法,就不可能有浙江的环保设施市场化运作的今天。江苏、深圳、广州等地的情况也是如此。

2.合理收费是关键。如果没有合理的投资回报,治污企业就会失去自我运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基础,最终难免走上“环保靠政府”的老路。但是收费标准也不能过高,否则会加大生产企业的负担,降低企业的竞争力。合理的收费标准应当是,在享有一定的政府扶持政策的前提下,收费能够使治污企业获得相当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盈利水平。浙江等地的实践表明,一些生产企业原来自己上过污染治理项目,花多少钱心里有数,只要收费不超过他们原来的支出就可以接受。因此,收费标准不超过生产企业自己治理成本就成为一条重要的原则,也应成为物价部门对收费标准进行核准的参照依据。

3.企业诚信是根本。在过去的污染治理中,污染的产生者与治理者之间缺乏直接的利益联系。如一个企业污染一条河,政府来治理河流,实际上是公众承担了污染者的责任;又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全部由财政负担,公众没有直接为污水处理支付费用。通过污染集中治理,将污染产生者和治理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排污者通过向治理者购买治污服务而承担了治理义务,治理者则通过出售治污服务而从中获益,这是市场竞争的核心。但是,如果任何一方缺乏诚信,“游戏”就难以进行下去。例如,治污企业不处理废物而是偷排,或处理不达标,影响环境质量将使大家的利益受损。同样,如果排污企业不按照约定付费,治污企业就要背上债务,导致设施不能正常运转,直至“关门大吉”,最终受害的还是社会公众。因此,诚信是“游戏”进行下去的必要条件。在这里,一是排污与治污企业之间的诚信靠契约关系维系,二是政府的监督事实上成为双方履约的重要保障。

4.政府作用为引导。对于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政府并非“甩手掌柜”,而必须对企业的建设和运营活动进行引导和监督。也就是说,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引导。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行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起步阶段回报不高,离开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企业是难以承受的。例如,在处理废水规模达不到保本水平时,有关政府要给予补贴。同时,环境保护是一项具有广泛和长久意义的大事,必须由政府这样的权威机构加以倡导,并从整个社会利益出发,建立公平公正的政策体系,才能促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发展。二是依法监督。由于市场的逐利性,政府必须加强对治污企业和排污企业的监管,以确保发挥环保设施的社会效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浙江在城市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中取得了不少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具体的政策性问题,有些问题在全国带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现有政策不能满足市场化的要求。近年来,国家在污水和垃圾收费、水价改革和外商投资目录等方面,为环保设施建设和运作的市场化创造了政策环境。如明确提出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制定了污水和垃圾收费政策;改革现有运营管理体制,实行特许经营;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扶持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发展;对地方政府提出了监管和规范市场、保障市场化健康有序发展等要求。但是,许多政策是部门制定的,跨部门时根本不起作用甚至被“对我有利就用”所替代;一些是中央政府只给优惠政策而没有资金投入,实际执行需要地方出“银子”,因而由于各种原因而执行走样;废物处理的收费标准差别很大,一些地区由于收费太低根本不能支撑环保设施的运营。所有这些,都制约了环保设施市场化的进程,需要我们在政策制定时更注重实际和可操作性。

2.环保设施运营资格的认可有碍社会资金的流入。专业治污公司的出现,改变了政府包办一切的局面,明确了排污企业、治污企业和政府环保部门之间的职责。同时,有利于引入市场机制,将政府的优惠政策摆在明处,依靠竞争来增强治污企业的自身动力,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质量,降低运行成本。然而,资格认可也有一定的缺陷,如要求有2~3年的运营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有能力但没经历、或有钱但没有环保知识的人才和社会资金的进入。虽然设立这一“门槛”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其中含这样一个“潜台词”:专业人员也是资本运营的“能人”,社会资金只有由“他”来使用,否则就不能进入环保产业市场。假如企业家不愿意将自己的钱交给别人去支配,无形中将减少社会资金进入环保领域,这与国家环保总局推进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初衷是不一致的。

3.享受的政策优惠存在差距。例如,绍兴污水处理厂由于是以政府为主融资建设的,因而可以享受到土地使用权、减免税、以及排污收费等方面的优惠。而私人投资建设的污水处理厂,用地比照企业的政策执行,享受不到减免税;特别是在排污收费方面,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具有公益性,因而处理后的水向公共水体排放是不收费的,而中小企业污水处理后向公共水体排放要收费,这也事实上增加了中小企业废水处理的成本,而这种成本最终还要转嫁到企业的身上。

4.环保设施运营企业的利润不合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个地方的治污企业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这种现象其实是不合理的。这是因为,治污企业的盈利主要来自于对排污企业较高的收费。排污企业之所以愿意接受这种价格,是因为集中治理以前的交费标准较高;或原来自己处理“规模不经济”的成本较高。长期下去,存在一个排污企业和治污企业双方利益的平衡问题,需要政府的协调。

三、对环保设施市场化的讨论与建议

为了加快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进程,结合调研中总结的经验和发现的不足,以下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加以讨论,并提出有关建议。

(一)对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需要加以引导和扶持

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有三层含义。首先,治污企业与排污企业之间是购买服务关系。第二,治污企业或运营公司自负盈亏;第三,在治污企业或运营公司的选择上存在竞争。推进环保设施市场化的好处在于:一是将污染治理的成本明晰了。原来由政府建设、事业单位运营时,治理成本是模糊的,政府收费后也可能会用于其它方面;由专业化公司运作后,则要独立核算,花多少钱在污染治理上有案可稽。二是形成了制衡机制,降低了监管成本。原来政府要对众多的排污企业监管,难度较大;实现市场化后,排污企业与治污企业之间形成服务的提供者与购买者的契约关系,不仅降低了管理成本,还可以提高监管效率。三是专业化治理,解决了治理规模的不经济问题。据美国环保局1992年的研究,环保设施市场化运作成本要比公营(政府或事业单位)低10~20%。江苏甪直污水处理厂的集中治理,比分散治理仅基建投资一项就节约208万元,每年还节省废水处理费84万元。

考虑到环境保护的公益性,必须对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加以扶持。一方面,环境保护是经济学中所谓“外部性”的典型领域,存在市场失效,仅靠市场不能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企业化运作,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效率。换句话说,环境保护光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还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由于治污企业的相对垄断地位,在批准、核定排污收费价格时,既要保证民间投资者能够还本付息并有所盈利,又不能加重排污企业的负担,排污收费价格不宜定得太高。因此,民间投资者的盈利就必须有政府的政策优惠,包括土地价格、税收和其他方面的优惠。在政府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引入民间资本,把政策优惠转变为治污企业的盈利,并按实际需要提取折旧和大修理费用,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营效率,为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二)为中小企业的污染集中治理创造条件,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集中治理是解决中小企业污染的正确途径。实践证明,市场化运作不仅降低了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也可以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关心市场,发展主业。鉴于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其对市场的依赖,只要政府加以正确引导,完全有可能相对集中于一定的专业区域或工业园区,从而使中小企业污染的集中治理成为可能。这就解决了因企业规模过小,导致污染治理设施达不到经济运行规模要求的难题。这一做法可以在我国的其他地区逐步推广。

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是市场化的又一个条件。目前,我国一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运转不正常,除了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外,收集污水的管网不足、处理厂达不到设计规模也是原因之一。如果不提高运营效率,建再多的环保设施也难以扭转我国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因此,应该将城市环保设施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同时”建设。更主要的是,环保设施的建设不能作为“形象工程”来做,而要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在推进中小企业污染集中治理的政策实施上,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按照市场规律鼓励竞争,给治污企业设置的“门槛”,不应妨碍社会资金的流入;对排入公共环境的污染物,应按总量或浓度的统一标准收取费用,同时要权衡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企业的负担逐步趋于合理。

(三)建立服务和监督体系,提高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化的能力

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要解决当前污水处理厂政出多门、责任不清、管理混乱的局面,尽快实现统一管理。同时,环保局内设或代管的污染治理公司也应尽快脱钩,实现政企分离,让设施的运营交由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去管理;要加强各级政府的法人股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提供服务,加强监督。应建立一支精通项目管理、法律和管理知识的专门队伍,为市场化提供相关技术和信息的咨询服务。同时,为了规避市场化给政府带来的经济风险和给社会带来的环境风险,各级环保部门理应承担起污染物排放的监督任务。垃圾处理造成的二次污染风险很大,在推进垃圾处理市场化时,政府应加强监管,地方环保部门必须监测其排放情况,防范环境风险。

篇9

(一)水污染问题是影响湖南发展的关键因素

纵贯湖南省境内的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和“八百里洞庭”的水资源,造就了历史上的“湖广熟、天下足”,是湖南省的生命之源。然而,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以及一些人为的破坏,特别是随着湖南省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城镇化加快以及在此过程中相应的预防、保护、治理措施不到位,使得湖南省的水污染问题日渐突出。

2007年环境监测中心在全省主要江河上设置了水质监测站点132个,监测河长5540公里,比2006年增加监测河长1154公里。根据监测及分析,全年Ⅱ类水质河长1481公里,占监测河长27%;Ⅲ类水质河长2479公里,占监测河长45%;Ⅳ类水质河长410公里,占监测河长7%;Ⅴ类及劣Ⅴ类水质河长1170公里,占监测河长21%。污染河段主要超标项目包括粪大肠菌群、总磷、氨氮、挥发酚、石油类、溶解氧等因子。这说明湖南省局部地区水环境严重污染的局面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遏制和治理,水资源保护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二)投融资问题是湖南省水污染治理的关键

水环境是湖南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花大力气彻底解决湖南水污染防治工作。目前湖南省水污染治理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加强环保部门对工业污染企业排污的执法监察;从行政角度加大力度进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保证运营;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和生态农业建设。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的保护本身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湖南省的水污染防治,属于典型的跨地区水域污染治理,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资金投入的需求量也非常大。水污染防治的投资渠道及治污工程运行机制的不完善,是湖南水污染治理发展的制约因素,是“水瓶颈”。

二、湖南省水污染治理投融资现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水污染治理投融资机制正发生结构性变革:单一的筹资渠道逐步转变成多种渠道,单一的投资主体逐渐为多元化投资主体所取代,我国水污染治理的投融资机制呈现出多渠道、多元化的格局。

(一)湖南省水污染治理投资现状

湖南省水环境污染治理投入2003年为516013.88万元,占省GDP5010.95亿元的1.03%,2004年为722419.4万元,占省GDP5612.26亿元的1.29%,2005年为899138.8万元,占省GDP6468.64亿元的1.39%。经省人大提议,湖南省2005年到2007年实施的“环保3年行动计划”,省政府在3年内对省内水环境实施92个重大环保整治项目,三年里投资287多亿元。

(二)湖南省水污染治理融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湖南省的城市污水排放量和生活垃圾产生量也日渐增加,预计到2010年,全省县城以上城市年污水排放总量将达到20亿立方米,生活垃圾年产生量将达到1000多万吨。而目前湖南省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难以满足污水和垃圾处理的基本需求,为解决这一矛盾,湖南预计投资186亿元,力求到2010年,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全省规划出“十一五”环境治理重点项目共154个,总投资达325亿元。为解决湘江流域7市污染问题,“十一五”期间,湖南省拟安排在湘江流域的环境治理重点项目有108个,总投资244亿元。此外,为加大对工业污染最集中、最严重的长株潭地区污染防治力度,“十一五”期间,拟在长株潭地区实施环境治理重点项目36个,占全省项目总数的23.4%,总投资149亿元。十一五期间是湖南省环境建设的重要期间,投资需求大。目前,湖南省水污染治理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以下方面:中央财政投入;湖南各级地方财政投入;污染企业环保投入,我国环保相关法律法规及水资源管理相关法规对企业污染治理的强制性规定,便利污染企业的治污资金形成了水污染治理资金来源之一;排污费收入;国际贷款。

三、湖南省水污染治理投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总量不足,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由于水环境保护历史欠债多,各水域环境质量要达标,需加大投资力度。水污染治理资金缺口量大,其主要原因有:

1、融资渠道狭窄。受“环保靠政府”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水污染治理融资渠道单一,还是政府唱主角,市场难以发挥作用,社会资本游离于市场之外,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地方财政和排污收费。地方财政受各种因素制约,投入不足,远不能满足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排污收费项目单一,标准偏低,收费资源流失严重,收费金额很有限。

2、融资机制落后。水污染治理的投融资机制应该与经济体制相协调,这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主要依靠市场化手段解决水污染治理的投融资问题,已是公认的大势所趋。但目前水污染治理项目的投入机制基本是延续计划经济体制,政府预算资金和预算外资金仍然是其融资的主渠道,环境保护市场化程度明显落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3、融资权责不分。现行的治污投资体制没有明晰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环境责权和环境事权,没有建立投入产出与成本效益核算机制,没有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和“使用者付费”原则,污染治理责任过多地由政府承担,企业和个人免费使用环境资源、环境公共物品和环境设施,没有或过少地承担相应的责任、成本和风险。

(二)治污投资效率低,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水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及运营效率总的来看还是不尽人意的,其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没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民营企业参与水污染治理投资的良好市场竞争机制。在水环保基础设施领域,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的是政府投资建设、事业单位管理运营设施的模式,这种政府垄断模式从制度上排挤竞争,缺乏效率。

污染治理的社会化程度低。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大部分污染企业都是自己建设处理设施,自己运行管理,较少考虑通过委托合同方式充分利用社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效应,让专业化企业治理污染。由于规模不经济原因,中小企业采取“自己建设和运营设施”的分散治理模式也导致了投资效率的低下。而与此同时,我国环境保护服务业的发展又没有及时跟上,没能为工业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转提供良好的外部营运环境。

四、解决湖南省水污染治理投融资问题的对策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关键取决于水污染治理投入能否及时到位,为此必须疏通已有投资渠道,开辟新的资金来源。

(一)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水污染治理资金总量

“十一五”期间是湖南省环境保护的重要时期,投资需求量大,环境保护投资约占同期GDP的2.42%。只有建立基于市场的多种投融资渠道,形成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负担环境保护费用的格局,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

1、建立多元化的融资形式。发挥环境财政的主渠道作用,继续加大国债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环保的投入力度,并重点解决跨行政区的水域污染治理问题,从水域尺度统筹资金使用在加大政府对环保财政投资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区域水环境保护专项基金、从事环境保护的企业优先上市发行股票,以及企业的股份合作等形式,实现多元化的环保融资机制,使政府投资和社会融资相互结合、互为补充、扩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解决目前环保资金紧张,投入不足的问题。

2、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各级政府要把环保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除环保专项资金外,各级财政安排的环保治理等经费要逐年增加,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同时,各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债和其他资金用于环境保护。企业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大环保资金投入。落实工业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以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产业市场化为突破口,加快环保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吸引国内外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社会资本投入环境保护事业,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多元投入的格局。多元化、社会化环保投融资体制的建立,将改变目前政府作为环保主要投资主体的局面,为国内外的企业及个人、金融机构、投资公司、政府等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投资市场。

3、形成多样化的投资方式。在多元化、社会化的环保投融资体制下,为各类环保投资主体创造了多样化的投资方式和服务方式,不同的投资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技术能力,选择直接的投资方式或间接的投资方式,也可选择两者相结合的投资方式参与环保投资。这样有利于环保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二)建立、健全水污染治理投资的市场机制,提高资金运作效率

1、明确污染治理市场化的法律地位。尽快修订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谁污染、谁负责、谁付费”;“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受益”,明确工业企业可自己治理污染,也可委托专业化的治污企业来治理污染,明确排污企业和治污企业在污染治理中的相关法律责任。污染治理市场化后,针对不同的委托方式,都能找到法律的责任主体。

篇10

环境污染不仅能上天,也能入地,很多时候更是让人防不胜防,治理的难度极大。但我们人类恰恰是这个星球上最富挑战精神的物种,不论污染的道行有多高,人类总会研究出可降伏它的方法。

VOCs就是能上天的人类环境的敌手之一,无论是印刷行业层面,亦或是国家层面,其都是近年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领域。针对VOCs的治理,印刷行业“武林大会”更是频频召开,印刷同仁们群策群力,商讨VOCs的应对之策,各企业为对VOCs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治理,更是使出十八般武艺。

印刷行业中产生VOCs最多的是印刷生产、烘干、腹膜和清洗等环节,且主要存在于油墨、黏合剂、涂布液、润版液、洗车水等原辅材料之中。雅昌结合自身的产品、工艺以及原辅材等各方面的特点,从4个维度组合出击,以期实现对VOCs的有效预防与治理。

源头预防

雅昌尽可能采用通过“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的原辅材料,对供应商环保资质的审核也成为雅昌每年进行供应评审的核心考核指标。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供应商将被从《雅昌供应商目录》中移除,未来一年内不再合作,直至其再次通过相应的环保资质认证。目的是确保企业能尽量采用经环保认证的材料,以从源头上减少不合格材料的使用,掐住VOCs的来源,不仅极大降低企业后期的VOCs处理成本,也可将上游供应商的材料研发向绿色化、环保化引导,实现对VOCs的根本治理。

过程管控

2014年,雅昌自主投资建立环保实验室,重点对企业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VOCs含量进行抽样检测。一方面雅昌能够对材料和产品的VOCs排放情况进行二次核实,确保最终产品符合环保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预防部分小型的上游材料供应商无力对其产品进行定期VOCs检测。雅昌通过自主建设环保实验室并配以科学、严谨的检测管理制度,实现对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VOCs含量的科学、有效管控。

末端治理

雅昌作为以高档艺术书籍印刷为主业的诸侯之一,VOCs有害气体主要在印刷生产、印后覆膜与胶装等产品生产环节出现,生产流程环节成为雅昌进行VOCs的主战场,是VOCs治理的重中之重,为此企业建成约为12.5万立方米/时处理量的(北京、深圳各5万立方米/时,上海2.5万立方米/时)“高效微生物废弃系统”或“等离子UV光分解废气处理系统”,车间所有排放的废气被进行了全面的无害化处理,废气中的VOCs被削除殆尽,并确保废气符合国家和当地环保部规定的工作废气排放标准后才进行排放,在末端完成对生产废气的无害化处理。

第三方监督

雅昌每年执行绿色印刷、ISO14000等环保认证,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雅昌的生产过程、产品等进行持续的、公证的环保监督,对企业的VOCs治理、管理成果进行固化,并不断进行有计划的提升。另认证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培训,对于提升员工环保意识,帮助员工了解VOCs的危害,让员工掌握科学的VOCs治理技能等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公证性、专业性,也可帮助企业持续提升VOCs的治理水平,巩固企业对VOCs的治理成果,形成良性的PDCA循环。

通过上述措施实施,雅昌基本实现对VOCs的有效预防与治理。但目前印刷行业的原辅材料供应商数量众多,产品质量鱼龙混杂,上游供应商对于自身产品环保性的管控能力参差不齐,原辅料的产品质量时有波动,VOCs难以从源头上进行全面的杜绝。若对材料进行全面的VOCs检测,则工作量巨大、成本高昂。除非企业具备较大的规模,并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否则企业难以实现对所使用的原辅材料进行全面检测的目标;若企业仅以抽样方式对产品进行VOCs含量检验,又难以斩断VOCs的源头,VOCs治理也将成为企业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企业的人力、物力被持续消耗。长此以往,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呢?

印刷行业的VOCs治理之路还很长,要实现对VOCs的根本治理,国家、行业以及企业需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从源头上进行预防才是VOCs治理的长久之计。

国家层面:实施“绿色印刷推广工程”,推动企业降成本、节能耗、减排放。制定绿色原辅材料产品目录,鼓励使用绿色材料和工艺,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印刷与出版等上游环节对接,扩大绿色印刷产品范围和市场,形成市场倒逼机制,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绿色印刷宣传,广泛宣传绿色环保理念,支持绿色印刷对接交流活动。

行业层面:加强对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的环保标准规范,强化监管力度,完善制度、标准、监管措施等基础工作,推动原材料生产企业的环保化进程,力争从源头上斩断VOCs的来源;完善行业原辅料环保信息披露及交流机制,帮助上游企业提升产品的环保性管理水平,使中游企业能快速、精准地获得需要的环保材料;推进新型环保技术的开发,降低VOCs预防与治理成本;探索新的VOCs预防、治理、回收模式,解决中小企业在技术、资金上的难题。

企业层面:对原辅材料供应商进行定期的环保评测,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坚决抵制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原辅材料;企业经营中过程中获得的原辅料环保信息进行记录,并适时通过行业平台进行公布,以督促各原材料生产企业进行持续的环保化升级。

篇11

何谓第三方治污?

在国务院要求大力推进政府采购公共服务以来,各部委都从各自角度发声响应:财政部称之为PPP,发改委叫第三方服务,环保部叫环境综合服务和合同环境服务,也叫第三方的专业治理专业服务。不管冠之以何种名称或模式,治污模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何谓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以国际化工巨头巴斯夫为例,它的全球项目拓展到哪里,就要求苏伊士环境治理公司跟到哪里。在上海化工区,苏伊士为巴斯夫在当地的项目全权打理污染治理事宜;在重庆长寿化工区,正是由于全球知名环境企业的参与,使得巴斯夫项目顺利落户。

简单来说,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指污染排放者以直接或间接付费的方式将产生的污染有偿委托给专业化环保企业按照环境标准进行治理,并与环保监管部门共同监督治理结果的环境污染治理模式。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主要有两种运作模式:一种是适用于新建、扩建项目的“委托治理服务型”。排污企业以签订治理合同的方式,委托环境服务公司对新建、扩建的污染治理设施进行融资建设、运营管理、维护及升级改造,并按照合同约定支付污染治理费用。另一种是适用于已建成项目的“托管运营服务型”。排污企业以签订托管运营合同的方式,委托环境服务公司对已建的污染治理设施进行运营管理、维护升级改造等,并按照合同约定支付托管运营费用。

当前,我国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十分巨大。现在的环保产业最急需的,是建立一种体制机制,把市场、技术和资本融合在一起,让民间资本真正能够进入这个领域,变成现实的市场,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鼓励第三方治污除了环保的需求之外,还有环境治理巨大的资金缺口压力。即将实施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初步估算总投资需要6万亿元,而中央财政实际出资十分有限。

“十三五”期间,国家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就是要运用市场机制,释放环保市场活力,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发挥政策和市场的作用,大力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政府购买公共环境服务,实现环境保护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

如何一举多得

首先,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可以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的专业化。过去是“谁污染谁治理”,但是制造污染的企业在污染治理方面并非是专业的。而交给专业的第三方处理,企业环保成本不仅没有明显提升,还提高了效率,效果也会更好,这也符合大资产管理高度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其次,推行第三方治理之后,可以通过企业与第三方的服务合同来确立更加明确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再次,第三方治理的绩效和第三方治污者的经济效益挂钩,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第三方的治理效果往往会更好。

从环境监管的角度看,实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之后,过去那种生产企业各自进行环境治理,分散排放、点多面广、不宜监管等问题将得到极大改善。在第三方治理的模式下,排污企业治污责任通过合同方式向环境服务公司转移和集中,环保部门的监管对象大为减少,相应的执法成本也将大幅降低,将更有利于环境监管。

由于第三方治污改变了排污企业在治污中的被动地位,受到了排污企业的欢迎。第三方治理给排污企业带来的好处,一是由于有第三方专业公司的投资、运行管理和保障,如果操作得法,企业的资金压力有望得到缓解。二是在第三方治理模式下,排污企业受政府监管的被动局面将得到改变,转而与政府部门“同坐一条板凳”,共同监督第三方专业管理公司的运行和运营效果。

第三方治理实际上还是一种污染治理责任的转移,排污的责任从企业转移到第三方。按照环保法的规定,违法排污涉及生产企业,但是按照合同法的规定,违法排污的责任也要转移到第三方。因为,在第三方污染治理的模式下,生产企业仅仅是一个污染源的生产者,他并没有向环境排放,而是交给了第三方,第三方才是法律意义上的排污者,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当然,这种责任的转移并不会鼓励排污企业毫无节制的排污,因为第三方治污是一种市场机制,排污企业排的越多,第三方治污公司的成本就越高,排污企业要支付给治污公司的费用相应水涨船高。这种模式下,第三方在法律和合同的意义上必须尽责治污,同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排污企业也会节制排污。

第三方亦须监管

环境第三方治理虽在逐步推进,但其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亟须重视和解决。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4年12月印发《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部署全面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办公室主任孙振世解读称,现实中一些环境服务第三方机构往往成为排污企业违法排污的帮凶,与排污单位恶意串通提供虚假环评材料、伪造或者篡改监测数据等违法行为屡见不鲜。

环境服务第三方机构协助相关单位逃避环境监管更趋隐蔽性,造假、逃避监管更加具有专业性,社会影响也更恶劣。比如,有些企业污染治理不达标,但环保局每次抽查结果都合格,后来发现是第三方帮企业造假。有些第三方帮企业挪一下烟囱上的监测点位置,或改变在线监测的程序设置,废气就能达标。

当前亟需也可行的措施是提高第三方企业准入标准,完善监督审核机制。第三方治理主体良莠不齐,有的企业为了节省成本,超标排放污染物;有的治污设备长期不更新;有的无端向园区施压,收取高额治理费用。应抓紧建立对第三方治污企业的约束机制,建立一个专门针对第三方企业的数据库,形成黑名单制度,设立信用等级,并根据信用等级实施政策优惠,实现有门槛、有规范、有奖惩。使得排污方和第三方互相监督制约,同时接受行业主管部门监管,形成“三位一体”共抓环保的局面。

排污方和治污第三方相互推诿责任也很常见。排污企业认为污染已交由治污第三方处理,排污不达标应由第三方担责,治污方认为排放不达标是因排污方不按照合同排污,导致污染难处理。第三方治理失效多源于两方的责任不明确。

篇12

关键词:铜冶炼;环保管理;环境风险;污染防治

0.前言

铜冶炼行业冶炼工艺长,冶炼相关设备多,且冶炼过程中涉及到众多重金属、有毒气体和其他危害化学品,是潜在风险较大的行业,被我国政府和省市列为国控或省控重点监控行业。为了确保铜冶炼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和谐统一,铜冶炼行业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实现有毒有害物体达标排放,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通过从完善环保管理体系,强化环保监督管理;做好建设项目的环保管理;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强化固体废物治理及危险废物管理;全而提升保障能力,防范环境风险及学习新的政策法规来提升环保意识等措施手段,使得企业能够达到企业经营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者彼此共存。

1铜冶炼企业环保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某铜冶炼企业所属的3个下属单位环保流程的梳理和现状分析,在做了大量工作的基础上,尽管强化了环保基础管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制约企业环保管理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专业管理人员或管理人员专业素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小足,对相关要求的学习小够,对法律法规及上级公司管理要求的理解、掌握小够,风险防范意识小足,环保管理制度、台帐等小完善,环保基础管理薄弱。

(2)是对推进污染防治相关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污染防治工作的研究思考和探索小多,资金投入小足,工作开展缺乏支持和动力,长期易造成相关工作滞后和较为被动。

(3)是监管要求趋严,企业内协同配介的要求较高,人员配备小足,岗位人员变动大,工作连续性小够,具体工作繁杂,易出现问题。

2强化铜冶炼企业环保管理的实践和探索

2.1完善环保管理体系,强化环保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环保规章制度和标准,细化环境保护工作要求,完善公司及企业环保管理体系,并组织企业落实;强化环保监督管理,充实专业力量,明确岗位责任,小断提高企业环保管理水平;严格实施企业法人环保责任制,将环保绩效纳入各级领导任期内的考核指标体系中,做好目标、指标的分解,加大考核力度,落实环保“一票否决”制,确保责任、措施、投入到位;进一步加大环保监督检查力度,规范采选冶炼过程、建筑施工等的环境行为,对环保管理工作小到位、污染环境问题突出、破坏生态的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查处,确保有关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

2.2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一方面推进清洁生产,源头防治环境污染。严格执行冶金、有色、危化等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清洁生产相关标准,加快现有污染源的治理,通过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加强管理等措施,在实现达标排放的同时,减少企业废水排放量。以先进实用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好冶金废渣、废水、尾矿等综介利用,促进再生资源的高效、集约化使用。另一方面,加大工业废气治理,提高脱硫效率。实施烟气脱硫工程,确保实现达标排放的同时,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时加大对环保设施运行的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再就是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推进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研究、围绕提高“废水”综介回收利用水平开展工作,从源头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2.3强化固体废物治理及危险废物管理

加强工业固体废物防治。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推广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和危害性的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促进企业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加强固体废物源头控制和全过程监控管理,逐步建立综介利用与女全处置相结介的固体废物利用处置体系,提高固体废物的综介利用率。严格落实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措施。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转移联单制度和经营许可证制度,加快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办理,强化危险废物的管理,确保处置过程依法依规,确保危险废物得到女全处置。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加强各环节的登记运转工作,对处置小介规的要限期进行整改,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

2.4全而提升保障能力,防范环境风险

一方面加强污染源管理,提高污染防治及减排工作科技支撑能力。重视排污申报登记、监测及排污许可等工作,及时依法申报登记,及时委托监测,掌握排污规律,加强各企业环保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另一方面就是强化环保管理人员建设,尤其是各企业基层专职环保队伍建设,做到环保工作有专职负责。适应环保管理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建立环保人才梯队,积极开展专业培训,提高履职能力,为企业环保工作提供保障。最后,立足于环境风险防范要求,全而加强环境女全应急体系建设。公司及所属企业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应急机构,加强环境女全应急人员培训、物资储备,加快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备案,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环境应急演练,有效防范环境风险。

2.5强化环境风险意识

近年来,有色重金属冶炼行业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屡屡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对于企业,教训深刻、成本高昂、负面影响巨大。金昌冶炼厂地理位置敏感,周边工矿企业众多,历史上环境投诉与环境纠纷时常发生,环保管理要牢固树立“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的观念,警钟常鸣。

日常环境管理要健全体制、明确责任,特别要对可能引发的事故原因进行深刻剖析与防范,铜冶炼行业的事故原因主要有人为因素、设备设施因素、工艺过程因素、废物处置过程、危险(化)品运输贮存过程中的引发的次性突发环境事故。同时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演练,协同应对、快速反应,确保应对环境事故的充分性、适宜性与有效性。

3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对“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即将实行,作为高污染、高风险的铜冶炼企业也必须深刻认识到生产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企业只有做好环保工作,才能小落后于时代,才能小被市场淘汰,才能让铜冶炼企业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得企业获得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来志,唐运雪. 铅锌冶炼环保实践及体会[J]. 有色金属工业,2014,06:22-23.

[2]诠释. 中国粗铅冶炼环保新标准[J]. 有色冶金节能,2009,06:62.

[3]刘世和,吴忠华. 金川低浓度冶炼烟气治理实践及创新[A].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七届全国重有色金属冶炼烟气处理及低位热能回收、酸性废水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有色金属学会:,2012:8.

[4]蒋继穆. “八五”期间重有色金属冶炼技术进展概述[J]. 世界有色金属,2007,12:1-6.

篇13

[关键词]环境工程 应用型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码]B [文章编号]1000-405X(2013)-6-175-1

经济在发展,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但是我们身边的环境却在向不好的方向发展,雾霾严重,扬沙天气增加,气候不正常都是环境在向人类抗议。我国政府对环境问题十分重视,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专业型的人才。但是现在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并不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这些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具有理论知识,缺乏实际的操作能力。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工作现状是什么?怎样将他们培养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呢?笔者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一一陈述。

1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为了应对社会上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都设立了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以学习环境治理的理论为重点。因此这些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他们只懂得环保知识与理论,无法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这些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遇到很多问题,他们实际的工作能力特别不足。为了解决实际工作的问题,在环境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特别重要。通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解决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差距,让环境工程毕业的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从两方面人手。一个是高校。高校在设计专业课程的时候,要注意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不要只教给学生理论知识。二是在单位进行培养。这些毕业生毕业之后,单位进行培训,因为工作单位最了解这些毕业生应该具备什么技能才能工作。

2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现状

2.1 空有理论,不会实际操作

高校设置了环境工程专业,这些毕业生对环保知识有一些了解,他们通过理论课的学习也掌握了一些环保的专业知识,要是让他们去考察生活中存在的环保问题,他们可以说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但是环保问题不能只停留在语言层面,需要将其落实,才能营造好的环境。但是这些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却不能将自己的理论化成实际的成果,缺乏实际的经验,也缺乏技能。这些专业的学生不懂得如何将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环保操作,缺乏这方面的学习和实践。只有这些环保工程专业的人才将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环保成果,才能体现工作价值。

2.2 知识不全面,工作范围窄

除了以上问题外,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知识面不全面,工作范围窄。环境工程需要的是既有全面的、科学的环境保护知识的人才,也需要有对环保设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因为环保不只是口号,重要的还是要落到实际中。将环保理论落实到实际中。就需要一些环保设备。但是现在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只学习理论知识。并不学习环保设备的维修与管用。这就导致了这个专业人才的工作范围窄,不利于在工作岗位上大展才华州。现实工作中。这些环保设备的操作和管理是一些机械设计的人员在操作,但是这些人员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因此并不能将工作做好。这就是环保工作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懂的环保知识的人不会操作环保设备,懂环保设备的人不会环保知识。如果能将这两方面的人才进行整合,将大大提高环保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

3.1 用人单位着重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作为用人单位的重要工作内容,迫于现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一些毕业生不能够适应单位的工作要求。这就需要用人单位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用人单位可以将自己所需人才需要的技能整理成书面材料,对单位内的员工进行培训,将这些员工都培养应用型人才,拓宽知识面,增加技能,让这些员工不仅具有专业的环保知识。也能将自己的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转化为环保成果。用人单位可以采取入职培训或者阶段培训的方式。入职培训就是在员工刚入职的时候就讲各种技能学会:阶段培训就是在不同的工作阶段,需要用到技能的时候再进行培训。这两种方式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

3.2 外出学习或者聘请专家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除了用人单位自己培训以外,还可以借助社会的力量。比如去别的单位考察,看看别的单位的员工都是怎么工作的,学习一些经验。另外,还可以专门聘请专家对员工进行培训。缺乏理论知识的员工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缺乏环保设备操作技能的员工进行技能的培训。这些专家的知识比较渊博,能够让员工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最先进的理论和知识。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员工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员工有足够的时间掌握这些环保设备,对这些设备能够了如指掌。可以通过举行一些比赛来增强这些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学习环保设备操作的积极性。

4 结语

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是个日益严重的问题,人类需要的不仅仅是富裕的生活,更需要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一个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环境。因此,环境治理和维护需要更多、更专业的人才。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和用人单位一起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生活环境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俞志敏,吴克,蔡敬民,金杰,刘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18.

[2]花.新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浅析,科教文汇.2008(19):33-36.

[3]朱雪芳.浅析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华章,2008(16):33.

篇14

关键词:城市环境工程;污水处理;融资模式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market mechanism i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at the present stage city, take the road of the market, has opened up an important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asons ofsewage treatment in Taiyuan City,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ed citysewage treatment operation management experience, and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sewage treatment project financing mode.

Keywords: City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ewage treatment;financing mode

中图分类号:U664.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然而由于城市污水处理事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污水处理设施在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还远远滞后于社会需求,成为制约我国在城市化发展做出了别样的重要因素。要加快城市污水治理设施的建设,完善城市污水治理运营管理制度,促进城市污水治理产业的快速发展,应该突破由政府运营管理的单一模式,引入市场机制,将城市污水治理产业推向市场,实行污水治理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市场化,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1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1.1不同类型的污水环境状况分析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社会、经济、人口、文化等方面差异较大,城市的规模不一,类型多样,没有较为完善的统一分类,现针对几种典型的城市污水环境状况进行分析。

1.2制约我国城市污水治理建设原因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规模增大,居住人口越来越多,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更是企业众多,种类复杂。但是我国城市的污水治理普遍存在以下现象:①基础设施缺乏,污水处理率低,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②人口增多,污水排放量迅速增大,水质趋

于复杂,已成为流域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③水污染管理体系混乱,治理目标不明确,标准依据缺失,并由此造成在规划、监管、资金筹集与运行保障方面的困境;④适用技术缺乏,小城镇水污染治理难以实施。

分析表明,制约我国城市污水治理建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主观意识欠缺。在城市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同时,城市环境建设却远远滞后,造成人居生活环境与配套市政设施的建设严重不足。尤其是对水资源的保护缺乏规划,造成污染源排污失控,污水治理严重滞后,环境污染形势日益严峻。据调查,大部分的城市都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有的甚至污水横流,严重影响了城市的人居环境及生态环境。

②建设运营资金极度缺乏。目前我国污水处理大部分依靠国家投入,但小城镇规模较小,基础薄弱,能争取到的污水治理资金很少,加上大多数城镇排污收费体制不健全,导致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所需资金筹措困难。根据初步估计,要完善我国城市排水及污水处理设施,至少需要巨额资金投资。建设和运营资金的极度欠缺成为制约我国城市污水治理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技术及人才的缺乏。很多城市在上马污水处理项目时,决策者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盲目选择不适宜的污水处理工艺、技术,造成运行与维护困难。另外,污水处理本身工艺复杂、设备繁多,城市一般缺乏专业技术能力强的管理维护人才,从而难以保证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稳定有效运行。

④管理运营模式弊端突出。在旧的管理体制下,污水处理设施由政府部门建设、运营、管理,效率低下;而且运营费用由政府财政拨款,与大多数的事业单位一样,特别容易造成机构的人员臃肿,工作缺乏积极性,难以吸引专业技术人才。

⑤政策法规不完善。城市社会经济水平较大中城市落后,虽然国家已经逐渐重视城市的污水治理,但是具体行之有效的扶持鼓励政策较少。另外,城市的污水治理具有其本身的独特性,现行针对城市污水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太适宜小城镇,保障小城镇污水治理建设的正常开展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

2 拓宽城市污水治理融资渠道的建议

城市污水治理建设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投资显然存在困境,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运营与管理应该坚持走市场化道路,在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方面提倡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引入民间资本为污水治理事业增添动力。

①组建水务投资公司,充分发挥其融资功能

城市政府可以组建专业化的水务投资公司,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城镇供排水设施建设的融资、投资、建设和经营,多渠道筹集资金,管好、用好资金,促使资产的合理配置。组建水务公司后,政府可以通过这个载体,充分发挥其投融资职能,大力开展资本运营,实现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模式,为城市污水治理建设提供资金和技术保障。

②支持环保企业上市,在资本市场发行股票融资

环保企业属于新兴产业,现有企业规模和实力有限,但环保是一个很好的概念,且环保企业不少属于高科技企业,上市后易于筹资。政府通过优惠政策支持环保企业上市,通过获得来自证券市场的资金,推动环保企业的发展,使环保企业加大在城市污水治理设施项目上的投资力度,加速城市污水治理建设。加强环保资金在金融市场中的运作,扶持一批先进环保企业上市融资。环保企业上市融资能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逐渐形成股票市场中的绿色环保板块,有利于整个环境保护产业和污水治理资金的筹措。

③建立水污染治理投资基金

城市水污染治理投资基金,是指一种专门用于支持小城市水污染治理的产业投资基金。组建水污染治理投资基金有几方面的好处:a.有利于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污水治理设施领域,弥补污水治理投资的巨额资金缺口;b.基金不同于债券等债务融资方式,在项目进行中不必集中偿付大量本息,同时降低项目的债务率,减轻债务负担,起到降低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成本的目的;C.有利于分散和降低投资风险,明确产权关系,具有集中和合理利用社会资金的直接融资功能。

城市社会资本参与传统上由政府投资的污水治理建设领域,其核心内容均是打破了由政府对污水治理设施“一包到底”的管理模式,在提高污水治理投资效率和降低建设成本的同时,也解决了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有限的困境。因此,应用融资模式应该广泛推广并应用于城市的污水治理项目建设中,以促进我国小城市污水治理建设快速发展。

结束语

总之,污水处理系统是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在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下,污水治理显得尤为重要。要解决小城市的水污染问题,必须打破政府建设、政府运营的传统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建立多元投资主体模式,实行建设与运营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走污水治理产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