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38: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专业环保治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职环保类专业职业能力内涵影响因素目前,环保类高职教育主要由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及少数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承担(这些学校按教育部的规定,现统称为“高职高专”院校)。专科层次的高职高专环境保护专业教育均属“大众化”职业教育,且多数的高职高专学校是由中专升格、或成人高校转制而成。据不完全统计,在2007年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1109所高职(专科)院校、352所成人高校中,共有132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环境类高职专业。
一、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解析
高职环保类专业是指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环保与气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年4月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修改稿)》中颁布的环保类专业:即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农业环境保护技术、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城市检测与工程技术、水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水净化技术、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环保设备以及2010年教育部核定招生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外专业名单中的环保类专业:环境工程技术、核辐射检测与防护技术。
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对于职业能力应包括的要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职业特质、职业素养等方面。
1.专业核心能力
专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胜任未来工作岗位的核心的技术方法、技术思维、操作能力、处理现场问题及故障等方面的能力。对于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而言,在熟悉环保专业理论的基础上,通晓专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并熟练操作,能够分析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一般问题,能够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专业生产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模式,是胜任本职工作的核心能力。在偏工科类的高职环保专业教育中,如何培养高职学生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以有效的调研表为基础,分析出高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及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详见下图。
2.专业拓展能力
专业拓展能力指的是学生适应专业发展方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笔者以高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和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为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对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对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专业拓展能力的理解如下: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环保设备制造,紧密联系环保工程设计施工,具有独立的实践动手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技能,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重实践,常学习,好摸索,勤总结。
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环境监测、运行管理,重实践,常学习,好摸索,勤总结。
3.职业特质
特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特有的性质或品质”。职业特质指的是从事这种工作所特有的思维方法、行为模式及综合素质等。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特质。每个具体的职业、工种、岗位,都会对应着一些特定能力,其总量最多,但适应范围最窄。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特质,包含三个方面的递进含义:不同于医生、律师等职业的特质;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质;不同于其他专业的高职环保专业的特质。
(1)高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特质
环境工程专业的绝大部分都是针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讨论实际工程问题的抽象概括方法、分析和处理方法。而实际工程问题一般都具有综合性,是系统问题,涉及多个学科。在解决工程问题过程中,经常要处理不同技术要求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整体和局部间的矛盾、经济和技术的矛盾、经济和艺术的矛盾、经济利益和社会效果的矛盾、人和环境的矛盾,经济和环境的矛盾等。这些矛盾问题,属于哲学或自然辩证法范畴。这表明,专业知识不仅是科学技术,还是自然哲学,专业技能的训练,不仅是纯粹的科学技术训练,还是自然辩证法的应用与训练。专业课的教学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就是教育和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处理综合技术问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技术问题与其他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非技术问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折中处理各种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在多元复杂问题中找寻并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的思考认知方法的过程。这样的教育内容,需要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与发展。这需要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及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因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职业特质:工程设计思维教育能力;创新教育能力,需要培育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2)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特质
①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气体、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客体,只有对这些客体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对监测数据进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需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
②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因此,监测网络、监测点位的选择一定要有科学性,而且一旦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得到确认,必须长期坚持监测。
因而,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职业特质:求真务实的能力,分析能力;缜密思维,严谨工作;熟悉分析操作和仪器的使用。
4.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指的是指应该遵守本门职业的基本准则、道德规范及职业规范等。优良的思想品德是从事任何社会职业所必备的素质,也是形成良好专业技能的基础。思想品德素质在职业实践中,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的优劣,对待劳动的态度和劳动能力的强弱,自强、自立,自尊、自律意识的有无,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意志品质类型等诸多方面。具备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单位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单位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高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要熟悉工艺要求和设计规范,要有科学创新、实事求是的态度。环境监测技术专业教师要熟悉监测方法、排放标准,要有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影响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因素
1.社会对环保工作的重视以及对高职环保类专业人才的要求日趋严格
党的十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得以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在大环境利好的前提下,高职保护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以满足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全方位、多层次推广适应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非常重要,全国县级以上城镇都将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处置设施,仅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及治理设施运营方面所需的环保人才就需要近20多万人。
随着经济类型的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环保类人才需求将呈多元化趋势,表现在科学、工程、技术、管理、服务诸多方面。不仅需要从事环境科学研究人才,而且更需要技术研发与推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以解决社会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存在的大量环境管理与技术问题。这些都为环保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立了明确的发展方向。这要求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要不断适应新岗位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标准,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能力,以成为社会需求的优秀环保人才。
2.学校对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视程度
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直接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做到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氛围,建立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熏陶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实习、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感受正确的职业态度。如果学校不能创造好的环境和氛围,就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
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很大,如性别、情商、智商、年龄以及其他各种心理因素。在各种内部条件中,心理因素是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包括人的感觉、知觉和情绪等,往往被称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直接导致其职业能力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因而,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需要不断锤炼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其他个体素质,促使自身职业能力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我们在实践培养过程中,应结合各种因素,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红云.环境保护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环境保护,2008,(10):43.
1.医学
很多父母都喜欢让自己的孩子学医,有些觉得救死扶伤是一件积德的事情,有的则认为家里有一位医生是件很好的事情,有个头疼脑热的都不用去医院。
不过医学的学制比较长,需要背的书也很多,想报考的小伙伴做好心理准备。
2.化学
生活中很多材料的合成都离不开化学专业,就业前景还不是不错的。这个专业的话搞科研比较有搞头,但是要注意的是很多化学物品都有腐蚀性,安全第一。
3.自动化
这个专业的话在前几年还是蛮火爆的,但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单纯的自动化已经有些过时了。但是只是相对而言,物联网现在发展的比较好,需要大批的自动化人才。
4.心理学
这个专业好像以前没有那么受到大家的关注,但是近几年学心理学的好像突然多了起来。可能是因为现代人的心理压力太大了,所以促进了这个专业的发展。
5.土木工程
记得以前一个段子,说土木工程专业就是搬砖的,那当然是胡说。不过身边很多学土木的同学工作环境比较苦,本科毕业的话很多都从事工程类的作业,户外工作。
不想在外边跑的话,也可以选择考研。
6.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属于医学下面的二级学科,相对于医学来说学习的科目少一些。所以对于那些想学医,又怕难的同学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7.物理学
物理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令人头疼的专业,需要很强的数学功底,但是学好的话成就比较高,值得一试。
8.信息工程
信息工程其实是结合了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通过信息实现各种器械的自动化。学习这个专业的话需要学习电力电子、通信等相关学科。
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在互联网的时代,计算机类学科都比较容易就业,身边有很多小伙伴都去当了程序员,工资还是很高的。
10.软件工程
【关键词】市场机制 污染治理市场化
一、我国污染治理现状分析
在传统的“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经济政策体制下,从1980年以来,我国在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保护上,实行的是工业企业自己治理污染并负担治理成本、在城市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上则全部由政府买单的投资体制和管理模式。由于传统的环保投资和污染治理运营模式不是建立在经济运作基础上的,市场发挥不了作用,也适应不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从20多年的实践和治理效果看,这种污染治理模式并不能真正达到有效削减污染负荷,防治污染,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目的,其碰到的问题为以下几点。
一是付费者与受益者不匹配性。“谁受益,谁付费”,这是商品经济中的最基本原则,而这条原则却难以应用到环保行业,因为环保受益者十分广泛,不可能让所有受益者付费,与其他产业不同,为环保付出代价的往往不是受益者本人,至少不是直接受益者。如为减少污染,企业花费大量的资金购买治污设备,企业本身并没受益,反而增加了负担,受益者是其他公众,排污企业缺乏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一些本该执行环保“三同时”污染治理项目久拖未治。
二是没有考虑到污染治理的边际成本,对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这一政策基本是适用的,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则存在这规模不经济问题,如污染较严重的乡镇、个体企业受自身规模、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每个企业都能建污染治理设施来处理自身排放的污染物,因为这样不仅企业负担过重,运行也不经济。
三是因为环境保护是经济学中所谓“外部性”的典型领域,受环境问题是“企业外部不经济性、企业污染成本外部化”的长期影响和经济利益驱动、基层环境执法难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无论是工业污染防治设施还是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着建成后不运行的情况,成为应付环保部门检查时的摆设,造成了环保投资的极大浪费。
四是由于生产企业众多,排污源头过大,尤其是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政府各级环保部门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因此在一些中小企业密集地区,迅速发展的中小企业日益成为重要的工业污染源,其污染治理也无疑会成为环保部门监管的重点。
五是受融资渠道不畅、治理技术因素和企业管理上的限制,排污企业迫于行政压力而建造的污染治理设施往往存在着治理技术上和达不到与实际排污量相匹配的处理规模上的缺陷和不足,导致污染治理设施建成后不能正常、高效运行和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污染治理投资效率低下。此外,大量中小企业分散地点源治理的不经济性也导致污染治理投资效率低下。
因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排污量将快速地成倍增加,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防治污染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在一些个私企业、中小企业密集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异常突出。如果我国的污染治理不改变现行的投资体制和运行管理模式,治污效果得不到提高,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环境问题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有效治理污染,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就要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大力推进污染治理实行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轨,走环保设施运营的市场化和工业污染集中治理产业化道路,除了大江大河污染治理及全球性的环境资源问题由政府解决外,一般性的问题由环保资源企业承担,把原来“谁污染,谁治理”的点源治理改为今后的“谁污染,谁付费”的集约化政策。从而进一步提高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质量,力争取得最大治污效果。
二、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的内涵和意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和完善的形势下,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为污染治理市场化运营提供有利依据。所谓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就是要彻底打破原有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遵循经济规律,实现环保设施的社会化投资、专业化建设、市场化运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发展的目标。具体是指经过国家认证的可具有从事环保设施运营或污染物处理资质的治污企业单位(服务方)接受排污单位或政府部门(委托方)对环保设施建设、运行和污染物处理进行专业化承包、经营。其根本宗旨是通过服务方提供给委托方有偿的和良好的环保技术及运营水平,达到有效控制污染,降低治理成本,使双方均获益的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有三层含义:第一,治污企业与排污企业之间是购买服务关系,第二,治污企业或运营公司自负盈亏;第三,在治污企业或运营公司的选择上存在着竞争。
通过实施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的治理模式,将污染产生者和治理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排污者通过向治理者购买治污服务而承担了治理义务,治理者则通过出售治污服务而从中受益,从而促使投资者、经营者自觉运用资源价值、环保成本、经济效益核算机制,把环境保治理效果与运行管理者的经济效益统筹兼顾起来,形成环境污染治理的良性循环。这种市场化的运作的好处是:不仅解决了个体企业、中小企业治理技术落后、达不到规模经济要求和治理投资、融资难、运行成本高的问题,又可克服单纯由排污企业进行分散的点源治理,不仅一次性投资大,而且产业化程度低,运行管理难,效率也低下的弊端,保证排污企业建成的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提高环保投资效益,提高和稳定达标排放率,保障企业环境守法,较好地解决了排污企业存在的偷排、漏排污问题,有利于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削减,有力地促进我国环保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国浙江省的杭州、嘉兴、台州、温州;江苏省的宜兴、无锡;广东省的深圳、湛江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在实施污染治理市场化运营方面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据浙江省环保局的不完全统计,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专业化运营后的达标排放率可达70%-80%,有的可达90%以上,同污染企业自己运营相比,达标率提高了30%-50%,运营成本约节约10%-20%。由此可见,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运营,不仅使环保设施运营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同时也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运营的发展方向
1、治污融资社会化、多元化
在当前经济发展任务繁重、政府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要打破传统的以政府为主要投资主体的环保投资体制,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化、多元化投资的治污融资体制,其运作的基本原则是:政府指导,企业为主,兼容各种资金,保证环保设施建设的需要。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种类型和多种规格广泛吸纳来自国际和国内所有可利用资金引入环保产业,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包括私营、个体、外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要促进多种融资方式的应用,如项目融资、租赁、用户集资、股票债券、BOT、TOT专项基金和绿色银行等,使政府投资和社会融资相互结合,互为补充,扩大环境保护资金来源,解决目前环境保护资金紧张,投入不足的问题。并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在企业化运作下,政府还可将环保投入的资产引入资本运营领域,成为营运资产,在运营中不断保值和升值。这样既能大大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又能实现投资的滚动发展。
2、治污集约化、产业化。
将“谁污染,谁治理”改变为“谁污染,谁付费”,走一条联合―集约―规模―经营的新路子,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和规模经济效应,实现集约化、产业化治污。既由环保专业公司以多种经济形式承建各种污染治理设施并实行市场化运作。这种模式不仅可运用在如城市的污水、垃圾处理厂、城市热电厂以及集中供热等,也可运用在原来分散的工业污染点源治理为集中治理。国家应鼓励在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把同类或相近行业、一些布局分散、污染严重且治污困难的同类中小企业,如造纸、食品、印染、制革和电镀行业,通过搬迁将企业相对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由相邻的同行业企业联合投资入股建设污染治理设施,组建污水处理公司并按股份公司市场化经营,一般采用由环保专业公司承包或BOT方式。也可在新建的工业园区、各类经济开发区和排污企业集中区内,采用集中治理模式,将污染治理设施同新区的其他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建设、同步施工。采用企业出资、政府投资或民间融资等多元化投融资形式建设污水处理厂和铺设污水输送管网,污水处理厂实行企业化管理,专业化运营,入网污染企业交纳污染治理费,利用集中治理的规模效应,使企业有偿使用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
3、运行、服务市场化
要通过推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大力推进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业的发展,尽快形成有一定数量及规模的环境保护设施运营专业化公司和运营服务市场,来承担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营的社会化服务,实现治污规模化经营。可鼓励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和工业污染源治理采用“污染企业以有偿技术服务合同方式聘请环保专业公司参与企业的环境管理,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监测和分析服务、协助企业规范日常环境管理、帮助企业培训设施操作人员等;污染企业将其设施以承包合同方式委托环保专业公司进行专业化运营和维护,环保专业公司保证达标排放。污染企业委托环保专业公司从治理方案设计、工程施工、调试到建成后的运营管理提供综合的有偿服务,并确保达到治理效果。大型污染企业将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营维护从企业剥离出去,进行企业化的运作和独立核算。一些排污水量不大和排放有毒有害危险固废物的企业将污染物收集后,委托有治理设施的企业代为处理,委托企业支付费用”等多种形式的市场化运作,由环保治理公司通过发挥专业技术和规模经济的优势,使边际治理成本低于企业自己治理的边际成本,从而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营效率。
四、结论
实现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是有效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必然的发展趋势。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要靠现行政策和制度的配套改革,因此在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的过程中,政府应积极制定相关的法规法律和优惠倾斜经济政策,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对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为实施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经营营造一个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充分发挥市场配制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调动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促进我国污染治理市场化运营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Abstract: Facing Wuxi development situation, research on the necessity of set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en taken. Respectively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se aspect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alent demand in Jiangs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pecialty setting status, the necessity of sett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pecialty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cultivation measures; propos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Wuxi should develop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ical talent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 高职教育;环保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pecialty;talent training;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249-02
0 引言
环境污染问题是高速经济发展的产物,对于高速发展的无锡,环境污染的治理迫在眉睫,需要具有环保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环境监测分析能力、污染防治与工程设计能力、环保设备安装维护能力的人才,需要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环保类人才。2007年太湖爆发了“蓝藻”事件,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用水。目前,每年4月至10月,太湖水体表面仍存在大范围的蓝藻绿波带。
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较高的吻合度,形成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高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因此无锡市高职院校开设环保类专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1-2],开设环保类专业具有必要性紧和紧迫性。
1 江苏省环保类人才需求分析
为了解环保类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了解各用人单位对环境专业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及学生的就业愿望,以此为学校环境专业的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3-4],有针对性地编制了问卷调查,发放110份,回收100份,调查的100个环保类毕业生中,84人愿意从事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占调查总人数的84%;仅有6人不愿意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其余人根据机遇确定就业方向。毕业生中38人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44人已经有用人单位发出录取通知,签约录取率为82%,签订就业协议或录用学生中,有56人为男生,其余十余人仍处在求职阶段,均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环境专业在高校属于庞大的体系,一般包括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管理专业和环境保护监测专业等。据调查,企业对环保人才学历需求情况为20%中职,35%高职,32%本科,13%研究生。市、县环保局、乡镇环保部门等对环保人员学历需求量为本科学历52%、高职25%、研究生18%、中职5%。高职环保类毕业生更多进入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及民营公司,少数优秀同学可以进入国营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单位,此外还有少数同学选择自主创业。因此,企业技术岗位和基层事业单位对本专科毕业生有很高的需求度。此外调查发现,省监测设计院和行政机关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较高;重点高校、国家科研机构对博士的需求度较高。
2 目前我省环保类专业设置现状
据调查,目前江苏高职院校中开设环保类专业学校主要有三所,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具有较完善的环保类专业的设置,设有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两个环境类专业,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环境微生物、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等专业实验室以及大型仪器分析中心,在环保类专业建设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经验;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设有制药和环境工程学院,主要开设环境专业有环境监测与评价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有化学纺织工程系,开设有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城市及工业企业环境监测、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工作的应用性型人才。此外,江南大学设有一个本科培养层次的环境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企事业、区域及全球环境污染控制、低碳减排的规划、集设计研究开发于一体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此外,全国有200余所院校开设环境科学专业,近五年开设的环境科学类专业很多,可见,环境科学专业在培养环保类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农学院、河北科技大学等省重点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各具有特色,为全国和地方输送专业研究型人才,学生就业良好。
无锡市区高职院校主要有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无锡技师学院,无锡技师学院,无锡汽车工程学院,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高等学校,无锡太湖创意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文化艺术学校,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无锡广播电视大学,无锡广播电视大学,无锡旅游商贸学院等,市区高职院校中几乎未开设环保类专业,本市在环保类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比较欠缺,势必影响无锡市环保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有待于市领导重视,加大环保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为本土培养更多环境污染治理型人才,改善生态环境。
3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环保类专业的必要性
为推进无锡市环保产业的发展,笔者所在单位设有无锡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院系设有给水排水专业,建有水质分析实训室,仪器配置齐全,可以进行COD、BOD、TN、TP、VSS、重金属、色度、浊度、pH值、甲烷气体等多项指标分析监测。单位具有环境工程相关专业教师8人,具有环境类在站博士后三人,教师可以依托无锡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水质分析实训室等平台,进行环保类课题的研究,以及与无锡地区排污企事业单位合作,切实为企事业单位环境污染问题提供合理指导方案,有效解决企事业单位水体、填埋气、渗滤液等污染的治理。此外,教师在进行调查研究过程中,学生可积极参与到教师的实践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环保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由此通过教师的发展实现环保类学生的进步,使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环保类人才能够服务到无锡环保事业过程中,加快实现无锡水体、固废、大气、土壤等的无害化处理,推动实现无锡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因此,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开设环保类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奠定了基础。
4 环保类专业的人才素质培养措施
高职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技术型环保人才,即在生产岗位上承担环境治理工程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和环境检测、环保设备制造、维护、维修人员,其中企业环保技术岗位占五分之二, “三废治理”工艺员占五分之一,环境监测试验员、环保监察员占五分之一,其他人员可从事环保相关类其他工作,因此在制定人才素质培养措施过程中,依据环保技术应用型岗位特征[5],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4.1 就业岗位定位
随着毕业生人数增多,环保类专业就业市场的压力增大,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环保类专业的就业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机遇和挑战共存时期,如何让学生脱颖而出,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努力。
我国高职环保类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的定位重点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强调技术性和技能性,因而对人才培养的“工程性”重视不够,忽略了高职环保类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和岗位面向的“工程性”需求。高职类环保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部门主要是污染企业的污废水处理站、污染集中治理企业、环保公司、环保设备公司等,从事的岗位是污水处理工、污泥处理工、分析化验工、机泵操作工等,这些部门具有工程性,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应突出“工程性”,使学生学有所用。
4.2 突出实践教学
培养过程中,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通过调整实训课时的比例,将知识传授的内容限制在“够用”范围内,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实行多种形式教学,结合企业、岗位进行教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使课内外实验、实训相结合,使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
4.3 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企业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探索过程中,坚持工学结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依托环保企业,坚持学校、企业、行业三方结合,共同构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环保类专业人才培养平台,既服务于企业的环保运营,又满足学校的人才培养。同时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验实训安排中,应体现专业的定位与企业的发展相融合,技能的培养与企业行业的标准相融合,实训项目的设置与企业的生产相融合,课程的考核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融合,顶岗实习与学生的就业相融合,形成适应社会发展、企业发展、学校发展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5 结语
通过对江苏省环保类人才需求和环保类专业设置现状调查,及该院设置环保类专业的必要性和素质培养措施的分析,开展无锡市高职院环保类专业设置的必要性调查研究,以期实现无锡区域高素质环保类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减小环境污染对本市带来的危害,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苑宏英.新形势下环境科学专业设置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1):36-38.
[2]丁中元.风雨同舟四十年:追溯中国环境监测发展历程[J].环境保护,2013(14):43-46.
[3]陈浩文.环境专业就业形势初探[J].价值工程,2011(28):171-172.
关键词:雾霾治理;公众参与;治理理论
近年来,我国多地遭遇雾霾天气,空气质量令人担心,雾霾治理成了摆在国人面前的一项重要难题。雾霾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以公共治理理论为视角,探索雾霾治理新机制,积极构建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媒体、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新的治理模式,成了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公众参与是治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提升雾霾治理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公众参与雾霾治理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受到我国政治、社会、法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本文拟以郑州市为例,对城市雾霾治理问题进行探讨,寻求对策,以期为我国雾霾治理提供参考。
一、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必然性
盖伊・彼得斯[1]认为,当组织更多地考虑受众的特征和需求而不是机械地按照官僚模式办事时,更容易取得成功。公众因其时代需求和自身特点,在雾霾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参与雾霾治理具有必然性。
1.公众是雾霾治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国家的社会治理,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社会力量尤其是公民的参与不能被忽视。[2]公众是雾霾治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推进雾霾的有效治理。首先,公众能身体力行,自觉维护环境。比如,在交通出行方面,他们可以选择绿色交通、低碳出行,尽量减少汽车尾气;在行为习惯方面,他们春节可以不燃放烟花爆竹,清明节倡导绿色祭祀等。其次,公众能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参与到治理雾霾的行动中。比如,利用网络的快捷性,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对环境污染情况进行监督和举报;通过做环境监察员等形式监督工厂、企业的排污情况;通过参与环境听证会等形式参与环保决策等。
2.公众参与是公共治理的内在要求
公共治理理论倡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主张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合作互动,改变了政府单一化的行政管理模式。雾霾治理作为公共事务管理,如果缺少了公众参与,很难取得成效,更谈不上实现善治。
3.公众参与雾霾治理具有自身独特优势
公众作为环境的消费者和环境形成的参与者,环境质量好坏与其息息相关。公众参与雾霾治理具有自身独特优势:作为一种民间力量,公众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占有的资源和条件有利于弥补政府在雾霾治理中的不足;公众能通过表达民意诉求,为政府提供大量的有用信息;公众可以通过成立专业性的民间环保组织,成为政府治理雾霾的重要依靠力量。
二、公众参与雾霾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以郑州市为例,伴随着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和机动车辆的日益增多,雾霾问题已空前严重,特别是进入秋冬季节,雾霾问题更加突出。为了有效解决雾霾问题,郑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郑州市环保部门不断拓宽环保信息公开渠道,充分利用 “绿色郑州”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平台,推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公众的环保意识也不断增强,对雾霾天气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为深入了解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状况,作者通过问卷和访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以二七区、中原区、高新区的常住市民为对象,共发放有效调查问卷200份,围绕公众对雾霾的关注度、对雾霾治理的参与意愿、参与能力、参与信息等主题进行了调查。后期通过SPSS软件,采用基本描述统计量分析、频率分析、表格分析等方法,发现郑州市公众参与雾霾治理存在以下问题。
1.参与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
空气质量与公众健康密切相关,在对雾霾天气的关注度的调查中,75%的公众对PM2.5和雾霾天气表示关注,如表1所示。可见,大部分公众对雾霾天气是有所了解和关注的。在关于参与环保组织意愿的调查中,65%的公众持愿意态度,如表2所示。可见,大多数公众是愿意参与环保组织的。
但是,调查发现还存在一小部分公众对雾霾天气的关注度比较低,对参与环保组织持无所谓甚至拒绝的消极态度。这表明公众的环保参与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环保教育普及宣传工作任重而道远。
2.参与形式有待进一步整合
公众个人的力量和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而雾霾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公众参与雾霾治理只有在专业性组织的引导下,才能更好地发挥效力。在对郑州市公众参与行为的调查中发现,公众往往以个人形式参与,缺乏组织,形式分散,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郑州市环保组织总体发展也比较弱,没能起到带领广大市民参与环保的作用。如表2所示,愿意参加环保组织的公众占65.0%,不愿意参与环保组织或持无所谓态度的公众达到35%。真正富有成效地公众参与不是个人层次的参与,而是通过非盈利机构、志愿团体、社区互动组织等社会团体的参与。[3]而在西方国家环境治理中,非政府组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环保组织将分散的公众进行有效整合,运用环保组织的专业性和组织性,通过一系列平台和形式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为环境保护出谋划策,发挥出了公众强大的监督和管理作用。
3.参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除了参与热情和参与意识之外,参与能力也是影响和制约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重要因素,会直接影响到雾霾治理的效果。雾霾及其治理的专业性较强,普通公众对其了解较少。缺乏专业知识影响和制约了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话语权和行动效果。因此,公众要想提高自己参与雾霾治理的能力,需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这一方面需要公众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另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通过各种形式普及环保专业知识,但是目前这两方面都有所欠缺。如表3所示,在对公众参加环保知识讲座情况的调查中,“没有听说过”和“听说过但没有参加过”的公众占到76%,这说明环保知识普及力度亟待加强。
4.获取相关信息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公众只有掌握大量的、及时的、动态的环保信息,才能更好地参与到环境治理中去。但我们的信息公开机制、共享机制和互动机制都不太完善。信息公开度、信息更新速度、信息的沟通和互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在郑州市环保局网站“政民互动”板块上,信息反馈和跟进较为低效,民意调查的参与环节也较薄弱。另外,公众获取相关信息的方式也较为单一,有待进一步多元化。
5.参与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
随着公民参与制度的不断发展,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渠道和途径虽日益增多,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已有的参与渠道没有被充分利用;二是新的参与渠道有待进一步开发。郑州市环保部门虽也在不断地开辟公众参与环保治理的渠道和途径,如开辟新型参与渠道12369热线、环保微博等,但从实际参与效果来看,部分公众仍只是停留在在网络上浏览空气质量报告,或者在微博上抱怨雾霾天气等阶段,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环保部门也只是围绕群众投诉和举报来开展工作。另外,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该贯穿从决策到监督整个过程,而不仅仅是问题举报和监督污染源这么简单。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就比较成熟,参与的形式多种多样,发放环境咨询调查表、召开专家论证会、公众听证会、研讨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等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三、影响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原因
影响公众参与雾霾有效治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观念的影响,也有信息不对称的制约。
1.“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公众受传统思想的禁锢和影响,过分强调政府主导,忽略个人的作用,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意愿。长期以来,公众习惯和适应于政府的指令,主要依赖政府部门进行雾霾治理,短期内还没有形成积极参与的观念。与此同时,在“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也形成了以政府为中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模式,社会治理主要采用行政手段和临时性的管制手段,雾霾治理效果并不明显。而雾霾治理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必须依靠全社会力量共同治理,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的作用,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上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实现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合作互动。
2.受理性“经济人”思想的影响
作为理性“经济人”,公众会权衡利弊进行取舍。而空气属于纯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任何人都会在环境污染中受到损害,也会在环境治理中受益。雾霾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需要公众自觉维护环境安全,主动监督环境污染源,积极宣传环保理念,这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甚至牺牲自身利益的。如果雾霾治理效果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一样的,那么部分公众就会不愿意参与环境治理,而是更倾向于以“搭便车”的心理去分享别人通过努力换取到的环境收益,甚至有部分公众不惜牺牲环境去获取自己的非法利益,把治污成本和环境危害转嫁给他人。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会挫伤其他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积极性,也会导致雾霾治理的低效和无效。
3.受信息不对称的制约
信息是重要的资源,完备的信息是参与雾霾治理的前提,公众对雾霾信息的占有和理解,直接关系到公众参与的效果。雾霾的构成、形成机理、来源、影响、防护与治理、排污企业的状况、监督的途径等,这些具有较强专业性和知识性信息的缺乏,成为制约公众有效参与雾霾治理的一道壁垒。
四、推进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路径
推进公众参与雾霾有效治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政府应做好公众参与的设计者、引领者和推动者
雾霾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需要建立政府、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公民等多元参与的治理模式,让每个主体扮演不同的角色,履行不同的责任。在这个多元参与的治理模式中,政府依然是雾霾治理的主体,是多元治理模式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只有在政府强有力的引领和推动下,公众才能更积极有序地参与到雾霾治理中去。
首先,应转变治理理念,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参与的新型治理模式。公共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型的理论和管理方式,强调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密切联系、良性互动,在公共事务的治理上,倡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改变政府单一化的行政管理模式。只有政府做好公民参与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做好多元合作模式的设计者,才能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
其次,应为公众和社会力量搭建雾霾治理参与平台。在雾霾治理中,政府应转变角色,尊重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积极为公众和社会力量搭建参与平台,建立政府与公众互动机制,建立信息公开透明制度,积极培育和扶持环保组织,加大环保组织参与雾霾治理的力度,加强雾霾治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参与能力。
2.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
环保信息是重要的资源,及时获得环保信息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它会直接影响和制约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为了提高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能力,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大环保信息公开力度。首先,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应将空气质量、雾霾形成、雾霾来源、企业排污、政府监管报告等情况公布于众,以便于公众做好自身防护,正确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利。其次,注重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应利用雾霾检测系统,及时、高效、精确地公布信息,以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再次,创新信息公开方式。环保信息具有专业性,作为普通公众,有时不能准确地理解和领会环保信息。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对信息进行加工,用更形象、更贴切的表达方式使环保信息更加通俗易懂,以便于公众理解和领会,破除信息传递和沟通中的障碍。例如,郑州市环保局不断创新信息公开形式,利用官方网站、媒体、办事窗口、新闻会等形式,做到信息主动公开,全年主动公开各类信息3 577条;利用《郑州日报》每月通报各县(市、区)空气质量排名;在郑州电视台和快速公交站点滚动播放环保公益广告,建立了“绿色郑州”微博、微信、微视“三微一体”政务平台,发表相关微博1.7万余条。[4]
3.大力发展环保非政府组织,提高其参与度
环保非政府组织能通过各种形式倡导环保理念,培养公众环保意识,能够推动公众有序、高效参与雾霾治理。我国环保组织尽管发展较快,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仍然面临着发育不成熟、在公共事务中作用有限的问题。推进公众参与雾霾治理,应当大力发展环保非政府组织。
首先,为环保非政府组织提供参与平台和空间。应处理好政府与环保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加强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为环保非政府组织提供参与平台和空间。环保非政府组织应承接部分雾霾治理职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真正成为雾霾治理主体的一员。
其次,培养和壮大环保非政府组织。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因外受体制影响,内受自身制约,其发展十分缓慢。政府应通过税收政策、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扶持非政府组织发展。非政府组织也应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强化自身管理体制,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提高自身的社会认同度。
4.强化环保意识教育,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首先,推动环保教育走进学校,做到环保教育从孩子抓起。学校教育是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是培养孩子环保意识的重要节点。如郑州市环保局开展的“环保课堂”走进伏牛路小学活动,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小学生们了解各种污染,以及如何保护环境,收效良好。[5]国外如加拿大、美国政府将环境教育强制性地加入各个阶段的学生教育当中,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将环保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小学教育体系中,创新教学方法,结合生活实例开展寓教于乐的环保教育活动,从小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其次,综合运用多样化环保教育方式,提高环保教育效果。应大力开展环保知识讲座进社区、环保专家进社区活动和环保公益宣传活动,普及环保知识,提升公众环保意识。探索公众接受环保知识的有效途径,把专业性强的环保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传达给公众,以唤起公众环保意识,提升公众自身环保素养。
5.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合法权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的意愿逐渐提高,我国在保障公众参与雾霾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推进,如《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的实施,维护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环境信息的权益,推动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进程;《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对于推动公众有序、规范和理性参与环境保护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我国在通过相关法律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道路上,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自实施以来,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信息公开不够明确、界限模糊等诸多问题;《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虽是新《环境保护法》实施以来首个针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而专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对我国公众参与环保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该法有些细则仍需完善,如针对政府购买环保服务问题,需要进一步界定政府购买的形式、内容和范围。另外,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设方面,仍需加大力度。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和保障机制提高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操作性和实效性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盖伊・彼得斯.官僚政治[M].聂路,李姿姿,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2-43.
[2]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5.
[3] 伦纳德・奥托兰诺.环境管理与影响评价[M].郭怀成,梅凤乔,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