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增长的要素范文

经济增长的要素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8: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增长的要素,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增长的要素

篇1

关键词:国民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劳动力就业;国家信息化综合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为6.4%,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3位。根据世界银行资料,折合成美元,我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86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7.2%,日本的78.6%。社会的经济发展是各种经济要素的共同协调促进作用导致的结果,那么,究竟各种经济要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的大国来说,是一个十分值得要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

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生产力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国家的经济才会有显著增长。而生产要素是生产力的最主要方面的体现,一般认为生产要素是由资本、劳动力及技术构成的。因此,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资本和劳动力投入量就表示着经济的产出能力。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水平也随之逐步改进,可见,技术水平也逐渐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要素稀缺及不能完全替代现实情况下, 经济增长是受要素投入量及其均衡、协调关系制约的,显然各经济要素的投入与经济增长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许多学者在研究经济增长时,都不可避免地研究经济要素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基于此种背景,许多学者分别从各类经济要素的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探索,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文献。

张军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 发现:在过去的10 年, 增长率似乎表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 而且要继续维持第一个转轨10 年的增长速度变得越来越困难[1]。周海春在研究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时, 提出了劳动力无限供给问题[2]。认为经济潜在增长率归根结蒂决定于三类因素:一是资本投入的增长; 二是劳动投入的增长;三是由技术进步决定的资本与劳动力利用效率的提高。梁昭在研究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时认为: 对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三个, 即制度、结构和供给因素[3] 。总而言之,这些学者,都是将研究集中在经济要素的投入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上,并且一致认为,经济要素的投入量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许多学者试图通过计量方法给中国经济增长以解释, 并对各要素的贡献率的大小进行分析。但我们注意到, 在分析结果中有一点是共同的, 即中国的技术进步贡献率不明显。因此,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军. 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 中国的转轨特征[ J] . 经济研究, 2002, ( 6) : 3- 13

[2] 周海春. 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 J] . 管理世界, 1999, ( 3) : 24- 28.

[3] 梁昭. 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J] . 世界经济, 2000, ( 1) : 50- 56.

[4] 邢志强, 赵秀恒. 信息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量化分析[ J]. 运筹与管理, 2002, ( 10): 95- 99.

篇2

关键词:要素流动;世界经济增长;影响机理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史进行分析能够了解到,在地理大发现之前,世界经济呈现着各国独立发展的状态。在世界市场形成之前,区域贸易出现在了世界经济之中。但是各个贸易区之间并没有联系,一直到航海技术以及科技革命后,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逐渐体现。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跨国公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更加紧密,推动了国际贸易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数量增加和规模增大使得直接投资(FDI)的流入量也不断增加。笔者经过分析发现,随着跨国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直接投资波动幅度明显加快。受到投资本身特性的影响,以及其波动与跨国公司数量的关系密切,所以直接投资在世界经济中的活跃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对整体的趋势进行分析能够发现,直接投资的增长率比国际贸易要快,目前,国际直接投资已经超过了国际贸易。现阶段,转型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流入量显著提升,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可以说,转型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成为了吸引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就目前的发展形式来说,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国际直接投资,已经完成了国际贸易为主要特征的转变。这使得对世界经济增长受到要素流动影响进行重新的分析更加重要。

二、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中要素观的应用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本质问题为经济体的想差异性和真实收入随时间增加而增加的原因。经济增长理论一直是广大经济研究学者探讨的重点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增长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由于世界经济的增长机理会随着世界经济运行特征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所以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以及内生增长理论都成为了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斯密在其经济增长理论中提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是国际分工,而国际分工的动力则来自于不同国家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工人由于分工的不同,进行专业化的操作也有所不同。通过工人的反复操作,提升了物品的产量。在不同的工艺制造中,进行有效的劳动分工,能够使得劳动生产力得到成倍的增长。同理,在不同的国家,劳动生产率不尽相同,使得国际分工产生。不同的国家专门进行某一种专长的业务操作,在世界范围内提升了生产率,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新古典增长理论是在索洛和斯旺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的。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假设了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其中发挥调节作用的是价格机制。新古典增长理论还指出,资本与劳动可以互相替代、规模报酬不变以及技术的进步是外生的。结合道格拉斯函数能够得出:第一,经济最终总会趋向均衡增长。第二,短期的经济增长受到储蓄率变动的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由技术的发展情况所决定。第三,不同的经济体之间可能会存在趋同。在内生增长理论中,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都是基本的生产要素。该理论中假设了人力的投资、资本积累知识外溢会影响技术的进步,对其产生推动的作用。所以,能够实现长期的、持续的经济增长。相比于新古典增长理论,对于要素有了更多的要求。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的增长不仅需要要素的量变,还要求着要素的质变。

三、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影响机理的分析

(一)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微观效应分析

人均实际产出持续的、稳定的增长就是经济增长。在目前跨国公司的数量以及直接投资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要素流动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微观作用为:要素流动有效提升了要素的边际生产效率。在实际的生产中,有多种的要素相互配合、共同组成了生产过程。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中,包含着技术、资金、管理等等要素,可以统称为资本K。所以,要素流动的过程可以由资本流动的过程进行直接的体现。为了分析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微观效应,可以进行如下假设:在生产过程中,只包含着资本K以及劳动力(可以用字母L进行代替)。这就意味着,资本K从一个国家流向另一个国家,就是要素的流动。对于资本K的流入国来说,新流入的资本结合学习效应,能够完成对L的边际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资本K与新的L相结合,在保证了原有生产效率的基础上,由于科技含量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原有的边际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提升。对于资本K的流出国来说,剩余K的边际生产效率得到提升,使得L逐渐转移到资本部门,有利于新的资本K的生成。由此能够得出,要素流动对于两个国家的要素边际生产效率都有所提升。可以说,要素流动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微观效应就是要素的边际生产效率的提升。

(二)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中观效应分析

1.对国家要素结构的影响。在国家的要素构成中,各种要素之间的比例就是国家要素结构,这种结构主要是由该国家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在国家要素结构中,各个要素的比例以及要素的总量都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影响。在国际直接投资的不断增长下,要素的流动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尽心更直接投资。由于经济增长会使得要素以及要素结构得到更新,所以要素的差异是无法消除的。这就会使国家的要素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结合直接投资的调整形成新的国家要素结构。例如,在发达国家相互投资时,由于国家之间的需求结构有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更好的刺激了相互投资。2.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构主义认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时,产业结构也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的调整。不同的要素结构会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改变也影响着经济的增长,所以,要素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进行的。可以说,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相互推进的。产业结构与要素结构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这就意味着一个国家在进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规划时,除了要对该国家的产业结构进行考量,还要将要素结构纳进考虑的范畴。在要素流动后,两个国家的产业结构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升级。对于要素的流入国来说,因为流入了高端要素,所以产业结构与要素结构都得到了优化;对于要素的流出国来说,资源不断的流向高端的产业,实现了产业的升级。

篇3

一、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文献综述

影响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分析就是将经济增长分解为劳动、资本、技术进步等不同因素贡献的测算过程。关于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文献主要从要素投入、要素升级、制度变迁和全要素生产率等4个方面展开研究。

要素投入主要是指劳动力、资本、基础设施等经济增长模型中最早使用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几乎所有关于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文献中都会涉及到相关的要素投入指标。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由大量资本、能源和原材料以及劳动力投入推动。中国的经济增长从投入产出关系看,都属于数量扩张型的(石磊,1994),世界银行(1998)估计,物质资本的增长可以解释37%,劳动力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可以解释17%,劳动力部门转移可以解释约16%。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们就已经发现资本与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并不能完全的解释经济增长。

要素升级主要是指在要素投入中所对应的将同质的要素区分为不同质量水平要素的投入,包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信息化水平等从质量上衡量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在技术进步方面,主要是通过研究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两个角度来研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王小鲁等(2009)通过考察自主创新对全素生产率的影响来判断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在人力资本方面,人力资本的衡量一般是通过受教育年限来替代,王小鲁等(2004)、赖明勇等(2005)的研究都认为教育在促进经济增长、缩小地区差距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制度变迁主要是指非投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包括城市化、市场化、对外开放度等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不是从直接投入来影响经济增长,而是通过制度上的变革而引起的变化。樊纲等(2011)认为1997年~2007年,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年均1.45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全要素生产率的39.2%是由市场化贡献的。城市化伴随着各类要素由乡村向城市集中,促进了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形成了经济增长的动力。出口导向是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特征,对外开放使我国能够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技术转移,从而提高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通过计算增长余值得到而不能观察到的所有因素所带来的增长。一般来说,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技术进步都能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生产要素的量的投入一般不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比如,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市场化改革能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Chow和Li(2002)发现1978年以后TFP大约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2%,Bosworth和Collins(2008)则发现20世纪90年代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高达54.7%。

二、 要素投入与要素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机理

经济增长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二是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提高,包括除要素投入之外其他引起生产函数发生变化而使经济增长率提高的因素。前者可以概括为要素投入,后者则指要素升级。要素投入是指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劳动、资金、土地等资源的投入属于此类;要素升级是指生产要素“质的提升”,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信息化、知识增长属于此类。在生产函数和经济增长理论中,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直接增加产量或促进经济增长;要素升级通过提高要素生产率增加产量或促进经济增长(李佐军,2016)。

但是,要素投入并不能完全的决定经济增长,索洛模型中的余值就是劳动力和资本所不能解释的经济增长部分。劳动力增长和资本增长要远远低于经济增长的幅度,而且在同样水平劳动力和资本禀赋下,不同国家或地区表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经济增长水平。这样,对劳动力和资本的品质就逐渐进入到解释经济增长的范围当中,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和资本,改善品质能够大幅度的提高经济增长,既可以包括人力资本的提升,也可以是物质资本累积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和信息化水平改善。人力资本也可以看作是劳动力,技术进步和信息化水平也属于物质化的资本。

?木?济增长理论来看,现代经济增长文献大致可以分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AK类型增长理论和R&D类型增长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外生参数的变化具有水平效应,没有增长效应,而新增长理论,无论是AK类型的还是R&D类型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外生参数的变化具有增长效应(舒元,徐现祥,2002)。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新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视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突破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中以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禀赋和要素投入增长为基础的研究框架。要素投入会面临要素报酬递减和要素增速减缓的过程,那么就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要长时期的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依靠要素投入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依靠要素升级,改变生产可能性曲线,同样数量的要素能够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当今世界经济增长中各国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水平差距越来越大主要是由于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积累存在巨大差异。同时,要素升级还能够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变。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而且能够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拉动经济增长。但是,技术进步也不一定能够影响经济增长,从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到生产技术的进步,中间还有许多环节面临不确定性,比如机会成本、路径以来、逆向溢出、要素禀赋、吸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唐未兵等,2014)。

人力资本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因素。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存量通过知识积累来影响技术创新,最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初级教育和高级教育都能促进经济增长,初级教育作为生产要素直接促进最终产出,高级教育则通过加快技术创新与模仿的速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随着信息产业的崛起,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革命改变着传统结构和增长方式,能够调整产业结构使其升级换代,能够实现传统产业的信息化,优化劳动力和资金的使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要素投入和要素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根据数据可获得性,本文选择1985年~2014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西藏自治区数据完整性较低,本文不予考虑)的经济增长源泉进行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劳动力和资本,属于要素投入因素,第二类是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信息化水平,属于要素升级因素,第三类是城镇化率、市场化水平和对外开放度,属于制度变量。因此,在回归模型中,因变量为GDP,自变量包括劳动力(Lab)、资本(Inv)、技术进步(Tec)、人力资本(Hc)、信息化水平(Inf)、城镇化率(Urban)、市场化水平(Market)、对外开放度(Openness)、电力消费(Ele)、贷款余额(Loan)、货运量(Freight)等指标。劳动力和资本是C-D增长模型中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属于要素投入性质的影响因素。为了衡量要素投入和要素升级之间的差异,本文引入了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信息化水平。为了解决劳动力和资本等指标对GDP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引入“克强指数”中的用电量、贷款余额和货运量这3个指标。同时,引入城镇化率、市场化指数、对外开放度这3个控制变量。

从表1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劳动力供给和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分别要提高0.451和0.159个百分点,而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信息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分别提高-0.007 67个百分点、0.120个百分点、0.072 9个百分点。因此,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以劳动力和投资为主,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明显,人力资本和信息化水平虽然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但是并不如劳动力和投资的影响明显。

考虑到1985年~2014年长达30年的期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逐步接轨,国际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冲击较大。因此,本文将1985年以来的发展阶段分为2001年及之前、2001年以来和2008年以来三个时间段,分别回归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表2可以看出,三个阶段中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变化较大,从2001年前后比较来看,劳动力的影响因素在下降,投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信息化水平的影响因素都明显增大,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逐渐从要素投入向要素升级转变。2008年以来,要素投入影响经济增长的程度仍在不断下降,要素升级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特别是人力资本的影响能力不断增强。但是,2001年以来信息化水平的影响能力有所下降。制度变量中,城市化的和市场化的作用仍然较大,对外开放度的作用相对较为稳定。总体来看,要素投入在经济增长中仍然占有较为重要的影响,要素升级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加大,制度变量则一直处在相对重要的位置。但是2008年的经济危机以来,要素投入的重要性有所增加,而要素升级的影响力在下降。

同时,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影响各地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存在一定差异。按照通常的做法,将我国划分为4大区域。

从表3可以看出,影响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各不相同,但是劳动力和信息化水平仍然在各地区之间都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东部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劳动力、投资、信息化水平,中部地区则为劳动力、技术水平、信息化水平,西部地区则包含了所有5个影响因素,东北地区则包括除技术进步外的其他4个影响因素。要素投入仍然是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制度变量中,城市化对中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而对东北地区则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东部地区影响并不明确,市场化水平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影响较大,对外开放度则仅在东部地区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总体来看,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以要素投入为主,但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东部地区要素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其他地区,而制度变量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仍然有较大的影响。

四、 推进要素升级,促进供给侧改革

篇4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Cobb―Douglas生产函数

中图分类号:F2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4.0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4-14-02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追求的根本目标,而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全要素生产率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进行经济增长源泉分析,即分析各种因素(投入要素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另外,估算全要素生产率也是制定和评价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基础,具体来说,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与要素投入贡献的比较,就可以确定经济政策是应以增加总需求为主还是应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为主。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TFP逐渐成为众多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采用索罗残差法,对江苏省1985―2009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了估算,并依据估算结果对此间江苏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源泉做简要分析,试图对上述疑问作出解答,并对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自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以来,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了世界各国及地区间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生产率变动状况。在研究方法上,过去十多年的实证分析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方程,估计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此探讨经济增长的源泉问题;二是进一步分析和发展估计全要素生产率(即广义技术进步)增长的理论和方法;三是解释单位资本产出和人均产出的动态分布规律。

王小鲁(2000)选择1953-1999年数据,利用生产函数法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进行估计,认为我国在1953-1978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0.17%,1979-1999年为1.46%。张军(2003)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前TFP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甚微,改革开放后有了显著提高。王传久(2007)基于1999-2005年中国采矿业统计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了我国采矿业生产函数,计算了中国采矿业全要素生产(TFP)率指数、增长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李小平(2005)认为对大部分行业而言,TFP并不是产出增长的主要来源。杨向阳、徐翔(2004)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服务业增长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状况,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结果表明,1990-2003年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0.12%,原因是技术进步水平提高,但技术效率下降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且在不同时期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存在差异。辛永容等(2009)对中国1986-2006年制造业分时期的TFP进行了测算,认为中国制造业TFP小于50%,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增加要素投入驱动,属于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有学者研究了特定地区TFP与其经济增长的关系。张小蒂(2005)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王文博(2007)对陕西省TFP进行了测算,认为TFP对陕西省经济增长作用重要,陕西省经济增长属于资本和技术双推动型模式。为此,本文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对江苏省1985-2009年TFP进行测算和分析,并对江苏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源泉做一简要分析,据此对江苏省经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二、实证分析

1、方法与模型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运行状况、反映该地区技术进步或技术效率等方面水平的综合指标,反映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表现为不能由要素投入增长来解释的产出增长部分。索洛将技术进步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三项: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固定资本存量的增长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其中广义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既包括生产中使用的硬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包括生产中使用的软技术如要素配置效率、规模经济、组织管理及经济机制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人均产出增长扣除资本集约增长后的未被解释部分归为技术进步的结果即“索洛余值”,后来称之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本文即采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来测算江苏省的全要素生产率。

本文选用广义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投入要素只考虑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另外将时间T引入到其中,建立如下形式的生产函数:Y=A0erTKαLβeu。其中:Y表示地区总产值,A0为基期技术水平,T为时间序列;K、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投入;α、β分别为资本和劳动投入弹性系数;由于中性技术进步要求规模报酬不变,即α+β=1,所以将模型变型为人均的形式,取对数后得:

ln(Y/L)=ln(A0)+rT+αln(K/L)+u (1)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为:

y=αk+βl+r(2)

其中:y为地区总产值平均增长率,k、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年均增长率,r为索洛余值,即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进一步可以测算各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用Ek、El、EA分别表示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及TFP对总产出增长贡献率,则:

Ek=αk/yEl=βl/y EA=r/y(3)

2、模型的估计

本文选取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作为总产出量指标Y,各年度资本存量作为资本投入量指标K,劳动力年末从业人数作为劳动投入量指标L。因为GDP和固定资本投资额都是按照当年价格核算的,做模型前先除以各年份以1985年为基期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得到这两个指标的实际值。原始数据来自历年江苏省统计年鉴。对方程(1)回归分析得到生产函数的最终估计模型为:

ln(Y/L)=-0.2768+0.0672*T+0.4587*ln(K/L)+1.0866AR(1)-0.5075AR(2)+u

(-0.6440)(2.7349) (3.435103) (5.379232)(-2.550130)

R2=99.767%F=1927.092

此时生产函数也可以表示为:

Y=0.758e0.0672TK0.4587L0.5413

可见,Y变化的99.767%可以由K和L及T的变化解释,该模型拟合情况很好。江苏省在1985-2009年资本投入产出弹性为α=0.4587,表示江苏省固定资本投入增长1%可以带来地区生产总值0.4587%的增长,劳动力产出弹性分为β=0.5413,说明劳动投入增长1%可以带来地区生产总值0.5413的增长。

三、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与分析

基于模型Y=0.758e0.0672TK0.4587L0.5413,进一步对江苏省经济增长因素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和测算。根据方程(3)计算出“七五”至“十五”期间各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可以看出,在1985-2009年资本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为55.87%;其次为全要素生产率,为39.58%;劳动投入的贡献最小,只有4.55%。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八五”时期以后一度保持了50%以上的贡献率,在“十五”期间甚至高达68.58%。另一方面,资本的增长速度除“八五”期间增长较快外,其余年份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九五”期间平均增长率仅为11.34%,说明资本在江苏省是比较稀缺的,特别是苏北由于缺乏有力的投资环境,不能吸引较多的外资投入,导致苏北对资本需求具有较大缺口,成为苏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增长对资本的依赖程度仍在提高。劳动投入在“八五”时期以后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况,对江苏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较低,总体贡献率只有4.55%,1990年以后年增长率不足1%,“九五”期间甚至低至0.18%。这是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进步,对低素质人才需求逐渐降低。从全要素生产率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1985-2009年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下降趋势,但基本上超过了30%,广义技术进步在江苏省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还未成为主要动力。

四、结论与建议

劳动力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主要是依靠资本的大量投入,其依赖程度呈现上升趋势,资本存量的增长是推动江苏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要素生产率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位于第2位,也有着较大贡献,其中技术进步的力量不可忽视。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实现方式基本上是以资本投资为主的粗放型增长,结论与克鲁格曼的研究结论一致。

为了加快实现江苏省经济增长方式,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加大资本存量的增加,注意提高资本利用率;

2、加大技术开发尤其是对产业技术进步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性技术开发的投入力度。

3、注重人力资本的提升。加大教育投入,从整体上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引进高科技人才,贯彻“科教兴省”战略,从根本上解决江苏科技进步动力问题。大力促使产学研相结合,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参考文献:

[1] 王传久.中国采矿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矿业快报,2007,(10).

[2] 辛永容、陈圻、肖俊哲.要素产出弹性与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J].管理科学,2009,(11):113-120.

[3] 张小蒂.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分析[J].管理世界,2005,(11).

[4] 保罗・克鲁格曼著.萧条经济学的回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 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2000,(07):3-14.

[6] 徐瑛、陈秀山、刘凤良.中国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度量与分解[J].经济研究,2006,(08):93-103.

[7] 王文博、刘惠民.技术进步对陕西省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22):60-64.

[8] 李小平、朱钟棣.中国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J].管理世界,2005,(04).

篇5

关键词:劳动力;资本要素;河南经济;贡献

一、引言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河南市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河南经济不仅基本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且正在实习由以传统农业为经济主体向以新兴工业为经济主体的重大转变。河南已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五大经济体。

近年来,河南经济处于快速增长、总量快速扩张的阶段和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主要由二三产业拉动。受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劳动力素质较低的制约和制度约束相对缺失的影响,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低,资源消耗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严重等粗放型特征比较明显,所以对生产要素的高投入和资源高消耗的依赖性还比较大。本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各要素对河南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分析,目的是分析河南在投资政策上应对措施,为正确处理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高效运用投资资金提供理论支持。

(二)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领域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索洛(1956)提出新古典增长模型。该模型认为在人均资本存量与技术外生条件下,经济将以固定速度均衡增长。根据索洛模型,储蓄率的提高在短期内能提高经济增长率,而无法提高长期的均衡增长率。查理―柯布和保罗―道格拉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该函数说明了资本、劳动、技术以及管理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袁靖在《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中运用柯布―道格拉斯模型对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着重研究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而可知节能减排并不会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基于能源视角对经济发展提出建议。石贤光在《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河南省经济增长影响要素分析》中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影响河南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因素――劳动力、资本和能源进行了回归分析,从而表面河南省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劳动、资本和能源的投入。

二、生产函数模型的构建

(一)经济理论基础

经济增长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考虑促成经济增长的原因,我们不可能穷尽其全部要素。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从宏观总量出发,做定量分析。因此只考虑最具影响力的三个因素: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和科技进步。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为:Y=A(t)LαKβμ.式中Y是工业总值,At是综合技术水平,L是投入的劳动力数(单位是万人或人),K是投入的资本,一般指固定资产投入净值(单位是亿元或万元,但必须与劳动力数的单位相对应,如劳动力用万人做单位,固定资产净值就用亿元做单位),α是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β是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μ表示随机干扰的影响,μ≤1。

从这个模型看出,决定工业系统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投入的劳动力数、固定资产和综合技术水平(包括经济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引进先进技术等)。根据α和β的组合情况,它有三种类型:

①αβ>1,称为递增报酬型,表明按技术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有力的。②αβ

(三)模型的构建

本文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测算。为了数据出了力的方便,首先将原模型线性化,两边取对数:

lnY=lnA0+λt+αlnK+βlnL+μ

其次两边关于t求导数得:

1YdYdt=λ+α1KdKdt+β1LdLdt+dμdt

其中,1YdYdt=ΔYY=y 1KdKdt=ΔKK=k

1LdLdt=ΔLL=l dμdt=μ*

其中,y、k、l分别表示各变量的年增长率,μ*表示随机干扰项,从而将最终的理论模型确定为:y=λ+αk+βl+μ*

这样就能通过资本产出弹性、劳动力产出弹性,将产出增长率与资金投入增长率、劳动力投入增长率联系起来,并且产出增长率是资金投入增长率和劳动力投入增长率的线性函数。本文通过参数估计确定α和β的值,进而求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而求出各要素的贡献率。具体的测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Ek=aky×100%

劳动投入贡献率:El=βly×100%

三、河南省历年来固定资产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数据的收集

在建立回归模型之前,要取得各要素数据。用GDP来测度经济发展情况。其中产出增长率按照可比价格计算的GDP指数计算、劳动投入增长率按照现成的从业人数统计资料计算、固定资本投资增长率,采用价格指数将其调整为1990年不变价格的固定资本的投资额,然后计算增长率。具体数据如下表:

(二)参数估计与模型检验

根据表1的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1)F检验:F=11.41,相伴概率为0.000495,所以认为F检验是通过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投入和固定资本投入有着显著的线性关系,所有通过F检验。

(2)t检验:对于常数项、α和β的t统计量的相伴概率分别为0.0000、0.0005、0.6759,在显著性水平为0.05下,说明技术进步和投资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劳动增长率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不太显著。

根据以上检验可知模型估计合理,得出的回归方程为:

y=8.198+0.138k+0.286l

在资本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劳动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平均产出将增长0.286%;在劳动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资本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产出将平均增加0.138%。河南省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劳动和资本的投入,劳动和资本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是显著的。因此,为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福利,要注重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三)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

根据上文介绍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公式,可以估算历年来河南省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见下表:

从表2可以看出,资本投入要素贡献率长期以来处于较高值,而劳动力要素的贡献率有逐步递减的趋势。劳动力要素弹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从而生产同样产品需要的劳动力减少的结果。

四、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并结合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并保证正常的投资秩序,同时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努力推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长是促进河南省GDP增长的主要方式。(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晓婧,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要素分析[J],中国市场,2013(41).

[2] 袁靖,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56-60.

[3] 石贤光,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河南省经济增长影响要素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1(4):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