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发展战略范文

农村发展战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8: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村发展战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村发展战略

篇1

(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急需建立和完善

当前,我国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远未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农”经济的发展。一是农村地区政策性金融供给不足。“三农”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金融需求,而且有些农村金融需求具有较强的政策性金融性质,目前的政策性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还不能满足,由此产生的金融需求。二是涉农金融机构的改革仍需深化。如何实现有效服务“三农”和保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结合尚在不断探索之中。三是农村金融机构有“离农脱农”现象。其实,涉农金融机构经过努力并采取有效措施,是可以寻求经营利润与服务“三农”发展的平衡点的[1]。四是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建设有待加强。目前农村地区新设的金融服务机构种类较少,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都非常有限,还不能满足“三农”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

(二)农村信贷市场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加强

2006年以来,我国农村信贷市场准入政策逐步放宽,但市场开放程度仍需逐步提高。一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受到一定的约束。有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受到了相关政策的约束,其经营业务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二是大型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联通机制尚未建立。如大型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他们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联通机制没有完全建立,金融的发展和作用合力不足。三是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仍然受到限制。随着经济发展,民间资本投资能力逐步提高,但目前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仍然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的积极性受到制约。

(三)金融机构发展的非均衡与联动机制的不足

一是金融机构表现非均衡发展。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仍以银行类信贷为主,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发展相对滞后。二是间接融资机构发展存在缺陷。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信贷市场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足的问题不断显现,单纯依靠信贷市场融资成为农村生产经营主体面临的共同问题。三是直接融资市场发展仍然落后。证券市场发展较慢导致农村直接融资市场发展落后,影响了农村地区企业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和扩大再生产。四是金融机构之间联动性不够强。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市场的金融产品严重不足,信贷、证券、保险没有形成合力,金融市场的有序协调发展仍显不足[2]。

(四)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急需加强

当前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相对较差,金融教育滞后,金融意识薄弱。一是金融及金融中介机构不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使用现代金融产品定价机制在农村地区开展评估、担保、信用评级等的成本较高,开展金融中介业务难度较大,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二是金融知识和金融人才缺乏。农村地区整体金融生态环境较差使农村金融市场的吸引力不足,各金融机构难以主动到农村地区开展金融业务。

(五)农村金融政策法规需要不断建立健全

目前,我国涉及农村金融的法律规范不够健全,缺乏农村金融和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一是缺乏针对农村金融业务的法律、法规。农村金融机构在业务拓展中经常遇到法律规定不明确的问题。二是缺乏专门的农村合作金融立法。与合作金融相关的政策法规缺位不利于规范引导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健康发展。三是有关抵押担保的法规亟待完善。在农村金融快速发展和农村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的条件下,农村地区抵押担保物缺乏制约了信贷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二、关于我国农村金融的扶持政策

(一)支持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

一是支持中国农业银行股改。通过中央汇金公司向中国农业银行注资1300亿元人民币等值美元,提高农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支持中国农业银行剥离处置不良资产8157亿元,改善资产质量。二是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对1994—1997年因开办保值储蓄亏损的农村信用社给予补贴,累计拨付88.5亿元;明确省联社发生的服务性支出由基层社分担,不作为省联社收入计税。三是支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开展业务。强化了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支农功能。四是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自2008年起,财政部开始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给予费用补贴,减轻财务压力,目前已累计向符合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拨付了补贴资金2.61亿元。五是支持西部金融机构发展。2010年,财政部将西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纳入补贴范围。

(二)鼓励增加涉农信贷投放

2009年,财政部出台《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县域金融机构上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部分,按2%的比例给予奖励,激发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的内生动力。2010年,财政部进一步完善试点政策,并将试点范围扩大到18个省(区)。目前已累计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拨付了奖励资金28.83亿元。

(三)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

2007年,财政部启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对6省的5种农作物给予保费补贴,试点险种的保费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各负担25%后,其余50%由农户承担,或由农户与龙头企业和省、市、县级财政部门共同承担。之后,中央财政不断扩大补贴区域,提高补贴比例,增加补贴品种,补贴资金投入不断加大,从2007年的21.33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67.76亿元。目前,财政支持的涉及国计民生的险种已达到14个,覆盖了所有粮食主产区。

(四)实施扶贫贷款贴息

为引导金融资本投入农村贫困地区,中央财政自1998年起安排扶贫贷款贴息资金,并不断完善扶贫贷款贴息制度,扩大承贷主体,丰富资金来源。到2009年末,中央财政共拨付了贴息资金81.5亿元,累计发放扶贫贷款超过了2000亿元。

三、加快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思路和策略

(一)加快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基本思路

1.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和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推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继续设立各类新型金融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3]。

2.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发展信贷、证券、保险、期货、担保分工配合、相辅相成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加强金融的风险管理功能。既要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中金融产品的发展与创新,也要推进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服务的发展和改善,目前重点要推进计算机和移动通讯技术在农村金融中的应用,发展低成本的农村金融服务。

3.保证农村金融健康发展。一方面要加大政策促进金融支农力度,尤其要加大财税政策促进金融支农力度,发挥地方政府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继续探索差别农村金融监管制度,保证不同农村金融机构都能健康发展。

(二)加快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策略措施

1.加快建设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金融体系。一是增强涉农金融机构支农责任。强调增强涉农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发挥支农作用,履行社会职责。二是加大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力度。要增强其资本实力和资本质量,提高抵御风险和支农能力。三是发展农村社区银行。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贴近基层、贴近农户的“三农”服务主力军作用。四是深化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探索完善“‘三农’金融事业部”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五是发挥“惠农卡”的功能作用。尤其是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中的积极作用。六是重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在健全信贷风险防控体系,完善内控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七是发挥邮储银行网络优势服务“三农”。不断拓展小额零售业务范围,加强涉农信贷产品创新,完善风险管理。八是适当放宽农村金融组织准入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

2.进一步完善适应现代金融经济的农村金融市场。

篇2

关键词:农村教育;不平衡; 经济发展;优先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4-0155-03

农村问题是国家制订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点之一,探讨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对策,对于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农村与城市在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发展农村经济,有效地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造成城乡发展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育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劳动者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最有效途径,无疑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笔者认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通过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一、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现状

第一,国家对农村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农民教育负担过重。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经费投入虽然显著改善,但仍嫌不足。在教育财政制度上,我国政府义务教育经费分担的基本特征是地方负担为主 ,中央政府只提供少量的补助。国家把农村教育交给了县镇,而县镇财政支付能力有限,教育经费在农村实际上主要由农民直接负担。城市居民只负担子女的杂费和其他学校收费,不再直接负担义务教育经费。农村居民除了负担子女的杂费和其他学校收费 ,还要以农村教育费附加及教育集资的方式负担大部分义务教育基建费和部分事业费。

第二,农村教育质量不高,城乡受教育机会存在较大差异。教育所带来的个人福利的增进并没有均匀惠及每一个人,城乡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在城市已普及微机教育,实施网络教学的今天,一些贫困农村小学甚至买不起必须的课桌椅、粉笔,常因为基本教学仪器不足而使办学难以为继。而农村教育师资水平较低,教师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得不到保障,影响着农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这使农村教育的质量一直都在低水平徘徊。低质量的教育使农村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个人的教育收益都不明显,降低了农村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需求,使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减少,这突出表现在农村教育的辍学率明显高于城市上。

第三,教育改革的某些措施造成了城乡教育的不平衡,加大了城乡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一方面,招生评价存在以城市教育为中心的倾向。如,注重能力素质的考查,加大应用型和能力型题目的分量等。这些改革的动机是好的,对选拔优秀人才非常重要,但对那些缺乏优秀师资、教学设备的农村学校的学生显然不利。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使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减少。农民支付能力的不足不仅会影响农民对高等教育的投资的热情,也影响其对高等教育的选择。农村学生或者干脆放弃考大学的愿望,辍学在家;或者选择收费相对偏低的一般性院校。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一般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逐年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有所抬头。由此看来,现行的某些教育制度安排使农村学生获得社会提升的机会明显减少,客观上造成了城乡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二、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提出

教育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教育对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导致城乡人力资本存量的不平衡,这是制约我国城乡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同城镇存在着巨大的差距。2000年,每10万人中受教育程度人口数量,大学程度城镇是农村的18倍,高中程度城镇是农村的4倍,初中程度人口数量,城乡基本接近,只有小学程度人口数量,农村大于城镇①。如果考虑不同受教育程度质量上的差别,城乡人力资本存量差别更大。农村教育落后、劳动力素质低下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难以推广运用,传统农业占据主导地位,耕作粗放,农村经济始终处于低水平半自给状态。这就存在一种不良循环:“农村教育落后

―农村劳动者素质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教育落后”。类似地,也存在这样的不良循环:“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人力资本存量不平衡―城乡经济不平衡―城乡收入水平不平衡―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我们知道,循环总是带有一种强大的惯性,要改变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不良循环,就需要借助某种力量打破旧循环的惯性,从而实现新的良性循环。

教育的均衡发展对促进收入分配的平等化和经济的均衡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从各国教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其真理性都已得到证明。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状,笔者提出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认为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是影响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之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我国城乡经济均衡发展的有效突破口。

三、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增加农村受教育的机会,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制约了农民在未来获取社会升迁的机会;而低质量的农村教育使农村学生很少获得高收入工作的机会,这使农村的整体收入水平提高缓慢。据统计,我国目前城市居民收入是乡村居民的2.9倍。在资本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城乡收入水平与支付能力的差异使教育分配趋向不平等,而城乡的教育分配不平等则进一步加大了城乡收入的差距,并呈现出收敛的趋势。Galor和Zeira(1993)的研究认为,个体在进行教育投资决策时存在投资门槛h,通过比较效用的大小,初始财富大于h的人进行教育投资是最优的,而初始财富在某一值f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含着对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创造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是现代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平等的教育服务是每个人应当获得的基本人权。自亚当・斯密以来,教育就和社会公平和经济进步联系在一起。比如说舒尔茨认为教育是减少收入不平等的基本因素,“总地来看,我们的初等、中等以及高等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已经成为减少个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手段”②。教育对收入的形成和分配有着重要的影响,让穷人接受较多的教育会减少社会收入的不平等。与土地和物质资本相比,人力资本的平等分配对全面的经济增长和贫困的减少更加重要。Comer(1988)在他的论著中指出,教育在减少未来的分化和社会不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③。在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将教育公共投资向农村教育倾斜,通过分配教育服务保证农民能够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因此,社会应该通过制度安排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的办学质量,改善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和途径。

(二)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现阶段,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已成为农业产业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里走出来,进入第二三产业,这更加大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据估计,到2020年将有2.2~2.3亿的人口要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存在,首先,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其次,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会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造成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而且闲置劳动人口数量过大,会导致社会秩序恶化,社会治安混乱的严重后果。

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是解决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就业的根本出路。农民城市化战略关系到农民脱贫致富和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实现,是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确立和现代民主制度建立的根本保证,其创造的巨大市场需求将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持久的动力。目前,我国是一个城市化水平低的国家。随着城市化和劳动力市场化的进程,必然会逐步放开农民进城的限制,而农村大量人口进城创业、就业,必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在这个大的趋势中,最大障碍将不再是政策限制,而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问题。因此,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使之适应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规则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国家应通过各种途径,从全民族、全社会的利益出发,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实现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三)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的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被大多数经济学家所证实和认可。农村教育的发展可以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农村教育,可以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世界银行对低收入国家农民教育与农业收益的关系开展了18项研究(Lockheed 1980),研究报告的结论是,一个受过四年初等教育的农民比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多生产8.7%,研究还发现,如果进行如化肥、良种或农业机械等补充投入,教育的收益会更大(可增产13%)④。在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的研究(Jamison and Lau 1982),以及近来在巴基斯坦、尼泊尔、泰国、孟加拉和拉丁美洲国家的研究(Jamison and Moock 1984,Moock and addou 1992),进一步证明了教育对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作用。而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可以加快农业科技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研究表明,农业技术扩散与扩散主体的文化程度密切相关。杜雷塞米(1989)发现,印度农民使用高产稻的水平与他们的受教育水平正相关。林毅夫在对湖南五县500个农户采用新稻种的研究中,发现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民倾向于较早采用新稻种⑤。

另外,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可以通过教育收益的外部性来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它是实现农村社会进步最有效的手段和最持久的推动力。Foster和Rosenzweig发现学习的外溢效应的强有力证据:农场主自己的和其邻居的关于高质量品种的经验,显著提高了效益,拥有一个有经验的邻居的农场主比其他人赚取更高的收益⑥。从教育――生育决策分析,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村抚育子女的机会成本,减少其对子女数量的需求,从而降低农村的生育率。教育对农村社会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还在于它能够培养农民的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减少犯罪率,增加社会内聚力,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等。

四、结论与建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包括科教兴农,而科教兴农必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是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途径。对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应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发展的战略的重点上,不能只注重增加教育经费,而忽略了“教育”本身。农村的教育发展与经费投入有极大的关系,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教育观念、教育决策、教育法规等也是影响教育的重要因素。如何从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战略高度做出农村教育发展战略决策是教育现代化有序高效运行的关键。二是在发展的战略取向上,立足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农村经济发展,而应考虑到农村的全面进步与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教育与经济之间并非是简单的线性联系,它只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具有战略性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资金、区位、管理、自然资源、国家政策、周边环境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注 释:

①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②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105.

③Comer J P Educating poor minority children.Sci.Am.1988,259(5):42―48.

④Lockheed M,Jamison D,Lau L 1980 Farmer education and farmer efficiency:A survey.Econ.Dev.Cult.Change 29(1):37―76.

⑤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20―243.

⑥Foster,Andrew,and Mark R.Rosenzweig,1995,Learning by doing and learning from others: Capital and technical change in agricultur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3,P.1176―1209.

参考文献:

[1]Martin Carnoy.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M].闵维方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善迈,袁连生.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J].教育研究,2002,(06).

[3]Durlauf,S,1996.Neiberhood feedback’s, endogenous stratific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Proceeding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conomic Theory and Econometrics, W. Barnett,G.Gandolfo, and C.Hillinger(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Galor,O, and Zeira,J,1993.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60,No.4.

[5]Jamison D T and Lau L J 1982. Farmer education and farmer efficiency.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World Bank, Baltimore, Maryland.On Prior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Rural Education.

篇3

【关键词】农村信用联社 信贷管理 发展战略

一、农村信用联社发展现状

近年来,农村信用联社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机构的数量已经达到了500多家,贷款规模也突破了1000亿元,对活跃农村金融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与城市商业银行不同,由于农村经济中存在数量众多且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这些资金需求主体的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并不规范,金融机构很难低成本地获取充分的信息,这意味着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较城市金融远为突出。而且农民和农村金融需求一般期限短、频率高、数额小等特征,缺乏合格的抵押品,农村信用联社的经营成本会相对较高。因此,强化农村信用联社的管理是提升信用联社综合竞争力的关键。

二、强化农村信用联社管理的发展对策

(1)强化基础工作,规范信贷管理。农村信用联社应根据自身客户结构和业务量合理确定占比数,公司业务部考虑客户数量及业务量按行业配备客户经理;个人零售业务占比较高的联社,客户经理占比要高一些。基层网点至少配备3名客户经理才能开办信贷业务,新的信贷管理系统将对此规定强制实施。其次,建立客户经理准入、见习与退出机制。农村信用联社应对新进入客户经理队伍的员工必须从事柜员岗位满一年,并进行岗前考试和民主测评,省联社建立考试题库并不断更新,下发各办事处、市联社,各市负责统一上岗考试;实行客户经理见习期制度,上岗前见习至少半年,期间不参加考核,鉴定合格后成为正式客户经理;实行淘汰退出制度,对营销不力、新增不良贷款较多、严重违规等情况的客户经理实施强制退出。再次,建立信贷人员培训机制。农村信用联社应建立完善客户经理考前、准入后及常规培训机制。省联社负责对各市县业务骨干、县级联社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各市县每年针对县级联社信贷管理中层人员及客户经理制定培训计划,出台或推出新的信贷制度时,要及时组织培训。最后,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农村信用联社应建立准确分类的检查考核机制,加强对分类的监督检查,贷款分类的准确性将纳入对高管人员的年度履职考核内容,对弄虚作假、人为调整分类结果、分类偏离度较大的要从严处罚。其次,加强培训。省联社将对各县级联社理事长、主任和分管副主任、各市县的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的贷款分类培训,各市县也要尽快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或方案,上半年实现对各层级贷款分类人员培训的全面覆盖。最后,加强对借新还旧贷款的研究和管理。借新还旧贷款分类不准确是导致偏离度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对对借新还旧贷款详细调查研究,进一步细化分类标准,加强考核管理。

(2)立足支农,防范风险,优化信贷结构。农村信用联社应在支持种养户、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等基础上,加大对换代升级、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项目的重点支持,促进全省发展现代化农业。加强与水利、农业等部门的信息沟通,结合当地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积极支持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市场需求适度提高农户授信额度,发展“三农”产业的“大客户”。实现涉农贷款“增幅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幅,占比高于上年”的计划目标。

(3)积极探索,创新信贷产品和管理模式。农村信用联社应加强信贷产品和管理模式创新。尝试办理大联盟下的小联保体,不断丰富联保形式;抓住省政府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契机,积极探索林权抵押贷款,丰富担保方式;加大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发展农民住房贷款。逐步推广“影像系统”、“五大中心”等管理模式,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各级信用联社要积极探索实践新营销管理模式,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创新信贷产品,创新担保方式,增强服务意识和品牌意识,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要。

(4)提高风险意识,防控主要风险点。农村信用联社要按照银监会要求加强对平台贷款的管理,确保完成年内压缩计划,并做好风险防控。不得新增平台贷款,对已到期的要坚决收回,不能展期和借新还旧。也不应以县级联社为单位进行考核,年底前确保压缩20%以上的贷款。最后是积极协商,采取重新签订合同或签署补充协议等方式,约定分期还款计划,确定每年两次还本。农村信用联社应密切关注有关房地产贷款的政策变化,落实银监会要求,加强风险预警,审慎新增,防范贷款风险。在国家对二、三线城市连续出台提高首付比例、限购等措施的情况下,济南、青岛等地要特别对房地产贷款占比较高的城区联社贷款风险引起关注。严格控制房地产贷款比重,市区联社房地产贷款占比应控制在15%以内,其他联社不得超过10%,超出该比例的县级联社,年内要压缩到比例以内。通过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全面掌握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状况,及时做好风险防范,做到每年两次还本。不得承接大中型商业银行腾退的这类贷款。

三、结束语

本文研究对于农村信用联社以及其他办理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正确认识市场营销环境,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营销战略,提升营销竞争力和农村信用联社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大程度帮助我国农村信用联社提高市场定位的准确性,规范信贷管理管理能力,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傅作勇.成都市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战略探讨[J].西南财经大学,2007.

[2]湖北经济学院村镇银行调研课题组. 村镇银行金融服务营销模式探究――以湖北仙桃北农商村镇银行为例[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11) .

[3]迈大尔.希特,R.杜安.爱尔兰,罗伯物E.霍斯基森. [M]战略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刘宝材.农村信用社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J].老区建设,2007,(12):17-18.

[5]侯静.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为金融市场一支奇葩.中国金融网,2010-1-14.

篇4

一、以齐城农业高新手艺开发区培植为先导,为农业现代化供给科技支撑

培植淄博市齐城农业高新手艺开发区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年夜抉择妄想,是我区农业成长的新机缘。自去年8月份,齐城农业高新手艺开发区启动培植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正视,抽调精壮人员,组成了管委会。礼聘中国农业科学院搞好了开发区总体规划,规划面积1.5万亩,重点培植高新手艺试验示范园、高效种植园、现代化畜牧养殖园、农副产物加工园四个功能园区,各个园区协调配套,有机统一,顺应了农业现代化成长的要求。在工作上,一是注重抓了政策拟定和宣传。按照上级有关政策,区委、区政府拟定出台了《淄博市齐城农业高新手艺开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合适国家方针政策的前提下,从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为投资者供给最佳优惠前提,并经由过程加年夜宣传力度,在市内外引起了较年夜反映,今朝已有千余人次参不美观考查开发区,咨询投资政策,洽谈合作项目。二是增强了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及年夜专院校的连系与协作。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年夜学、莱阳农学院、山东理工年夜学等科研教学单元成立了科技协作关系,现已进入本色性研究项目两项,还有几个科研项目正在参议之中,为我区农业成长供给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加速了基本行动措施培植。区内主干道路、供电行动措施、办公及科技培训中心等已完陋习划设计,正在招标培植中,为进区项目缔造了较好的情形。今朝,15万头生猪屠宰及深加工、“兔巴哥”系列膨化食物、乳制品等5个项目已开工培植,总投资4400多万元;高科技低温脱水食物、授粉熊蜂周年繁育等8个项目正式签约并筹备动工,总投资1.7亿元。此外,波尔山羊养殖、生物肥加工、啤酒添加剂等项目正在进一步洽谈之中。

二、依靠科技,不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环绕成长高效农业,我区始终坚持“市场为先、科技为要、效益为本”的原则,实施科技带动,不竭调整优化农业财富结构,加速全区农业支柱财富的优化进级,提高主导产物的品质及加工增值能力。在积极指导东部乡镇蔬菜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的同时,对西部乡镇安身高起点、年夜规模、快速度,鼎力实施“瓜菜西移”计谋,并不竭拟定和完美扶持政策,搞好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培植,收到了以点带面、敦促蔬菜持续成长的下场。2001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其中呵护栽培面积占80%以上,年蔬菜总产量达16亿公斤,实现收入15亿元。在结构调整中,我们坚持把成长畜牧业作为重点,凸起抓了畜牧小区培植,促进了畜牧业的规模化成长。全区已建成畜牧小区50多处,生猪存栏9.5万头,年出栏肥猪13万头,家禽存养490万只,尤其奶牛获得较快成长,存栏量打破4000头,比去年增添一倍,全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增添到30%以上。在科技的敦促和市场的拉动下,我区农业结构调整正执政着结构合理、产出高效、可持续成长的标的目的迈进。

三、用科技打造名牌,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跟着人们糊口水平的提高,出格是WTO的插手,名牌已是产物通顺的“通行证”,是“命牌”。对此,我区把创名牌、树名牌算作成长无公害农产物和创汇农业的一项关头性法子来抓。一是凸起抓了“良种工程”,在不竭刷新传统农业品种,培育传统特产的同时,积极开发、引进、推广粮食、蔬菜、果品、畜禽、花卉等名、优、稀、特、新品种,出格是以淄博维生种苗公司等农业企业为龙头,充实阐扬其科技优势,积极引进推广国内外新品种58个,改善了农产物品质,慢慢培育创出了“绿帝”、“绿彩王”、“紫姑娘”等蔬菜名牌,畅销国内外。二是狠抓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培植。按照市场成长的要求,注重把蔬菜尺度化出产作为主攻标的目的,并在皇城设立了无公害蔬菜出产试验示范基地,取得了较好下场。我区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西红柿之乡”、“国家级蔬菜尺度化示范区”、“中国优质蔬菜出产出口基地”。三是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我们操作信息收集,狠抓了国内国际蔬菜市场各类信息的汇集、清算和剖析,先后插手了“农业部信息网”和“中俄商贸网”,进入国际互联收集,并成立了临淄蔬菜信息网站,实时体味国内外蔬菜市场行情信息,在上海、呼和浩特、牡丹江等城市设立了蔬菜直销市场和发卖处事处,随时体味外埠蔬菜市场需求品种、数目、价钱和商检尺度,为产销两地牵线搭桥,传递信息,搞益处事。去年,全区90%的蔬菜实现外销,外销全国60多个年夜中城市,并经由过程满洲里等边贸口岸向俄罗斯、韩国、日本、喷香港等国家和地域出口蔬菜1200万公斤,创汇180万美元,分袂比上年增添45%和42%.

四、加年夜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不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篇5

论文关键词:小额信贷,SWOT―PEST,战略

 

一:引言

小额信贷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赵芝玲,邹帆(2003)通过对农户小额信贷的绩效的分析,指出中国小额信贷能实现农户增收与信用社盈利增加的双赢结果。李莉莉(2005) 通过对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的绩效评价金融论文,指出对于农户收入有正的显著影响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张立军,,湛泳(2006)通过分析小额信贷与当地农户贫困之间的关系,认为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对农户家庭经营收入产生了正面的影响。朱乾宇,董学军(2007)选取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构建当地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户小额信贷的扶贫绩效的研究,认为小额信贷对农户的增收有积极作用金融论文,且非农业贷款投向相对农业贷款投向而言具有更好的绩效。总体而言,国内对小额信贷的研究大多数还停留在小额信贷的绩效分析方面,采用SWOT―PEST分析整个小额信贷产业的战略选择的文献相对较少。在加快发展农村的同时,不能光靠增加小额信贷的投入,还应注重农村小额信贷的战略发展,为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金融论文,有必要对农村小额信贷的现状作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厘清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为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有益的借鉴。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运用SWOT―PEST模型对农村小额信贷进行评价和分析,为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二:研究的方法

SWOT―PEST矩阵方法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利用它可以把影响小额信贷发展的政治(P)、经济(E)、社会(S)、技术(T)等因素放到统一的框架内进行系统的SWOT分析金融论文,辨别出影响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有利于了解小额信贷发展的环境条件,为小额信贷的发展提供战略性的决策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表1 我国小额信贷产业的SWOT―PEST分析

 

Pest/

Swot

政策法律环境(politics)

经济环境(economics)

社会文化环境(society)

技术环境(technology)

内在因素

优势S

政府为小额贷款的可持续发展采用贴息的政策

激活农村金融市场

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非农生产,还贷周期短、投资回报率较高。

征信系统

无需抵押物与担保品

劣势W

未还款者法律追究问题、正规银行贷款贷款者的道德风险

农业的天生脆弱性使得小额信贷风险加大

农民的盲目投资

融资难、限制了规模、没规模效应、服务滞后

外在条件

机遇O

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视及对农村的发展建设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小额信贷违约率降低。

先让一部分区域先推广,利用“示范效应”逐步推广的理念得到认同。

 

  正规金融机构开办小额贷款业务金融论文,使得资金时间与安全性监管体系成熟。

挑战T

目前还没任何法律界定小额信贷的法律地位

农业受到自然灾害与市场变动影响较大,贷款农户日益产生贷款危机,形成不良贷款

篇6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市场定位 战略发展

一、农村商业银行的定位

随着业务的扩大、经营实力的加强和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越来越需要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市场的发展。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国现在金融机构格局中的趋同化现象

任何一家金融机构在发展中都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自身存在的体制背景。

2.要持续经营所必须的客户资源。

3.在竞争中的优势。

三点结合起来,就成为了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其中,体制背景决定了金融机构内在的构成和外在的政策;主体客户直接关系到利润的来源;竞争中的优势则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金融机构只有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的自我评价

农村商业银行脱使于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背负着向农民、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重任。在政策改制之后,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主体、经营领域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它的市场定位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要确立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前提,是要分析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竞争环境,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所呈现出来的差异性和优势。

(三)要确定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都建立在我国较为发达的地区,所面临的经济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经济也不是单一的均衡发展,随着乡镇企业的“变革”,私营企业和股份经济已经大幅度增加,以及国家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推进,城市中的农民已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并且向城镇集中,第二、第三产业已经逐渐成为当地农村的主体。从服务对象上看,除了小规模的经营农户外,还增加了一些有专业生产水平的农村中的中小企业、农村小城镇的业主,这些金融需求和传统的农户融资需求相比较,其要求更高,范围也要更广。

二、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中的问题

(一)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1.股东太多,使股权过于分散。跟改制前的农村信用社相比,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的股东个数已经大幅度减少了,可股东数量仍然过多,股东权也显得特别分散。大部分股东会因为自己所持有的股份少,产权小,自身利益和银行利益关系不大,所以不会花太多精力和成本去监督银行经营行为,参与重大决策。

2.法人治理的结构有问题。受到农村信用社旧体制的影响,改制后农村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根本无法有效运行。具体表现为: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职责分工相当模糊,这样就会导致经营失败时双方相互推卸责任,无法实施惩罚的机制。除此之外,外部监事的比例很小,而且太过于形式化。在实践中很难独立履行监督职能,难以发挥真正的制衡作用。

3.农村商业银行的知名度过低。农村商业银行是一个刚刚诞生的新事物,在市场上还不够成熟,对社会的知名度也不高,在农村当地由于其他商业银行的退出,农村商业银行还有发展空间,而在城镇一级,大部分大企业和居民觉得将钱存入农村商业银行没有安全感,这就直接造成了农村商业银行资金不足。这些都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吸存”道路举步维艰。这些都是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经营时需要面临的各种难题。

4.农村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现在的农村商业银行中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来自改制前的农村信用社,而大部分信用社里,这些工作人员学历普遍较低,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都严重缺乏,甚至有些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都很低,违法违纪的现象经常发生。

5.经营观念太陈旧,缺乏营销力。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是传承了以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观念。面临新的竞争环境,旧的思想和经营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新形势。所以,客户层次很低,优质的客户资源也很少,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三、推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调整产权制度和公司整理的结构

1.根据之前所说的各种问题,要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要改善或调整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和股权结构,如鼓励股权较小的股东进行资产转让,适当提高单个法人的持股比例,这样就减少了股东的数量,也对股权进行集中,避免了股权过于分散的问题;或者是向战略投资者定向增发,提高股东参与重大决策的意愿。

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农村商业银行要将股东和经营管理层的权利规范化。权责范围要清晰界定。在制度中要明确独立董事的知情权、监督权,除此之外,还要完善监事会结构,保证监事会独立实行审计监督和决策能力。

(二)建立存款保险

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建立存款保险来建立信任。假如银行出现经营危机或面临倒闭,存款机构就可以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全部存款,这样就降低了存款人的风险,也就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银行资金短缺的问题。

(三)不断优化人力资源

在人才方面,农村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理论研究和实务培训相结合,用更加优厚的待遇来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提高农村商业银行员工的综合素质,加强专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在了解客户各种需求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更加便利、优质的服务,加强服务管理,从而提升客户的忠实度。

(四)要解决好市场营销中的营销问题

农村商业银行一定要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分析市场,分类营销。要完善营销体制,实现整体营销。要以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为主,以小以精取胜。

四、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供需的不平衡,是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阻碍的根本原因,农民和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一直是个问题。以前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核心的信用社早已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其股份改革迫在眉睫。

2003年,国务院出台了《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在改革的不断深化中,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不断壮大,显示出越来越大的活力,这成为了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一直运营良好,在经营中也不断改善,总资产和负债不断上升,不良贷款也越来越低。

第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极力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例如2007年,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余额高达236亿元,中小企业贷款达976亿元,这促进了农村建设的持续发展。

五、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社会发展的水平,是决定银行规模的重要变量,在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银行规模经济相关。银行发展取决于经济发展所提供的“资源”,其经济的发展决定了银行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随着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战略也要不断调整。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是在以优秀商业银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广阔发展。通过不断引进国内外投资者,实现主体多元化和国际化;通过技术和网络的全面更新,把内容信息重新整合,实现操作系统的数字化;通过收购和兼并等各种市场手段,将经营领域扩建到最大化,最终成为现代化的精品银行。

参考文献

[1]吴建亚.现阶段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J].金融论坛,2004,9(8):57-61.

篇7

(一)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科教兴农战略主要是增强农业科技实力以及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将农村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以及依靠农民综合素质层面上来,坚持教育为本,将教育以及科技放在首要的位置,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是发展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重大战略。近年来,农村成人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地制宜,注重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一方面,农村成人教育注重教育资源的整合,切实发挥技术的功能,对农业生产者以及经营者进行技术教育培训,打破“农盲”的格局。另一方面,农村成人教育注重研究农业经济市场的发展趋势,通过教育提高农业经营者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农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对于农村成人教育以及科教兴农战略来说,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是科教兴农战略的基础与保障,而科教兴农战略是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延伸与发展,两者密不可分并相互促进。对于科教兴农战略而言,从最初的科技兴农到如今的科教兴农,虽然中间只有一个字的区别,由最初的“技”转变为了“教”,但实质上这是一个质的改变,一定程度上表明教育被放在了首要发展的位置,依靠教育振兴农业的思想开始形成,这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成人教育的社会地位。为此,从两者发展的关系角度而言,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对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走向国际市场的客观需求。

(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有利于现代新农村的建设

建设现代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近几年我国对农村建设的投入来看,现代新农村建设正取得一些明显的效果,而这与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有着紧密的关系。一是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了教育的公平性。在上个世纪,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接受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家庭经济条件以及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农民都没有机会接受知识的熏陶。然而,随着我国政府对农村关注的逐渐提高,以及对农村成人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更多的农民有了一个接受教育的平台,能够享受到教育带来的益处。农村成人教育的受众对象群体是广泛的,这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接受教育的门槛,使成人教育在农村得到普及。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典型特点就是农民知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使他们从传统的文盲中摆脱了出来,从这个层面上而言,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无疑会促进现代新农村的建设。二是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让农村的建设有了技术的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知识与技术的支撑,没有技术的支撑,新农村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对于农村成人教育而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为农民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农民能够切实的体验到技术所带来的收益,从而更好地发展农业。农村成人教育一方面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理论知识,让农民能够对新知识有所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定时的实训让农民实践到工作之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提高农业发展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三)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有利于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教育是一个了解与学习的过程,通过教育让知识得到升华,产生经济或者社会效益,而对于农村成人教育来说更是如此。从农民自身角度而言,发展农村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农民有了文化,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一是农民知识水平总体提高。受地理环境以及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民并不能真正的接受到知识的熏陶,但自从农村成人教育被普及以后,这种现状就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对于农民而言,农村成人教育就犹如搬进了农村,在农村的土地上学习与实践,一方面农村成人教育利用先进的资源优势,利用技术等手段将知识普及到每一个角落,另一方面,农村成人教育通过大众化的教育方式,以由少到多的发展模式来影响更多的农民群体,从而改变整个农村的知识水平。二是农民综合素养普遍提高。通过近几年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农民的综合素养普遍得到了提高。对于农村成人教育而言,不单单只是教授书本式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向这些农民群体传播一种教育理念,让更多的农民自愿接受教育,从而提高农民群体的整体素养。通过实践证明,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模式无疑是成功的,从当农村教育发展的态势来看,农村成人教育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投入不足成为发展的瓶颈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成人教育中教学资源不足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尤其是一些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西部地区。对于这些地区而言,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直接影响着农村成人教育的长远发展。一方面,农村成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很多偏远地区的教育经费长时间以来都处于“失踪”状态,直接影响着成人教育后续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农村成人教育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学生多教师少的现象非常普遍,与此同时,现有的师资力量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教学质量缺少严格的把关。因此,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教学资源投入不足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产生着消极的影响。

(二)东西部教育失衡已然成为发展的阻力

在我国东部地区,我国农村成人教育模式独具创新性,对当地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对于我国部分中西部地区而言,尤其是一些偏远的西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模式还比较传统,教育发展并不成熟,主要表现为教育模式呆板、不具创新性,缺乏改革教育的精神,而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跟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西部地区而言,由于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大多数农民对接受教育的思想较为传统,在思想上对教育的意识比较淡薄,与此同时,再加上部分政策落实的“偏差性”,这就直接影响着农村成人教育的长远发展。而对于东部地区而言,依靠当地有利的地理环境以及发达的经济优势,农村成人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为此,从东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差距来看,这种现状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综合发展,不利于解决我国所面临的“三农”问题。

(三)教育思想的落后性成为发展的困境

教育关乎国家的长久发展,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尤是如此。从部分农村地区不难发现,思想意识的落后是阻碍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最大难处。对于农村地区而言,长时间的闭塞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人们认识外面世界的能力,同时,由于长久式的生活模式,一定程度上也阻碍着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对于农村地区的人们而言,首先思想意识不够开放,片面的认为教育可有可无,其次是认为教育的利益是短暂的,并不愿投入。应该说,农村地区教育思想的落后一方面会阻碍着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该地区思想越来越封闭,从而也就影响着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三、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加大投入,保障教学资源的稳定

教育资源关乎教育的长远发展,失去了教育资源就犹如没有了物质基础,从而也就没有办法服务上层建筑。要想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就要加大对农村教学资源的投入,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成人教育的资金投入,为农村成人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确保农村成人教育的各项物质条件能够达标,从而为农村成人教育营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师资队伍的投入比例,提高教师队伍的师资水平,并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同时,加大对教师队伍的管理,确保教师队伍的规范化。所以,从教学投入层面上而言,要想保障教学资源的稳定性,就需要从资金投入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把关,唯有如此,才能保障农村成人教育的有序开展。

(二)改革新模式,健全农村成人教育体系

长久以来,由于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一直处于“强制被关注状态”,所以,农村成人教育体系一直处于散乱状态,教育发展模式有待改革。一方面,在探索农村成人教育新模式上,农村成人教育的体系应该是开放性的,不仅能够与高等成人教育相联系,而且与基层农村职业培训相促进,实现一体化式的合作模式,从而可以借助其他教育资源来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成人教育要始终坚持以技术为培养目标,根据经济的发展现状来进行实用性的技术培养,让农民走出校门以后能够真正地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从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来看,要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需要一个长久的发展过程,需要多种教育资源的融合,但不管怎样,农村成人教育要始终树立起发展的教育理念,紧跟时代潮流,唯有如此,才能够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三)普及教育知识,拓宽教育服务功能

篇8

[关键词] 新农村电子商务农业

一、前言

电子商务系指交易当事人或参与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主要是因特网)所进行的各类商业活动,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它是一种新兴的处于发展过程中的现代商务方式,原来面对面的交易方式,逐步变成了由计算机网络远距离操作完成的交易方式。

农业电子商务系以农业生产为中心而发生的一系列电子化的交易活动,包括农业生产的管理、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电子支付、物流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农业电子商务是以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网络系统为支撑,对农产品的产供销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过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而改革目前传统的经营管理形式,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二、农业电子商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1.农业电子商务有利于农村中小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入世后,农产品市场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全球化的市场正逐渐形成。农产品市场正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国内、外同行竞争的压力。因此,农民对农产品信息的了解、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农产品市场的买卖双方是在完全信息条件下进行交易的,即价格是由供求双方的总体水平共同决定的。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对现实中的农产品信息难以完全了解,使得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信息不对称成为主导,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农民极度缺乏市场信息,增加了农民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违背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的事时有发生,以及交通、通讯等其它因素的原因,农民难以及时、准确、可靠的得到市场信息,导致大量农产品流通不畅,影响了农业发展。而农业电子商务给农民多了一个获取信息的平台和渠道,借助它能实现农业信息的沟通与知识的共享,完成市场信息的收集与交换,减少不对称信息的比重,它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民科学的决策、指导生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农业电子商务改变着传统的农业贸易方式。农业电子商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拓市场和参与全球竞争的必要手段。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贸易模式将被打破。农民通过农业电子商务能够十分便捷、快速的完成信贷、担保、交易、支付、结汇等环节。使农民可以更贴近市场,提高生产的敏捷性和适应性,使农民可以迅速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购买习惯及要求,同时可以将消费者的需求及时反映出来,从而促进了供需双方的研究与开发活动。

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目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而电子商务跨越了地域、时空界线的特性,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调节生产与市场的矛盾。

3.农业电子商务能有力的拓展产品的市场份额。互联网的发展为农产品及生产资料开辟了更广泛的市场空间。农民有更多的机会将产品销售到更远的地方,同时农业电子商务可以将地理范围分散的,少量的、单独的农产品交易规模化、组织化。

由于电子商务可以提供24小时的全天候营业时间,因而能让农民找到更多的新市场,吸引更多客户。另外,交互式的销售方式,使农民能够及时得到市场反馈,改进本身的工作,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稳定的顾客群。

4.农业电子商务能有效降低各种成本,提高效益。首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农民在购买生产资料或出售农产品之前,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价格比对,选择最合适的交易者。同时农业电子商务可以帮助生产者及时获得管理信息、生产技术。生产者和经营者可以在网上签订种子、化肥及产品的供销合同。农民还可以在网上通过集体采购、招标等手段来降低生产成本。另外,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市场技术、气象预报、法律法规、虫害预警等信息,这些信息都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生产风险。其次,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农业电子商务可以减少第三方或中介组织的参与,农民与消费者通过因特网可以直接进行交易,提高了市场效率,减少了中间交易成本。据统计,在传统商务模式下,商品从订货到售出过程中费用约占企业成本的18%~20%,部分企业利用电子商务优化供应链后,将该费用比例降低到10%~12%。同时,交易双方信息可以共享,减少中间环节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损失。再次,可以节省营销成本。使用因特网作广告,其成本要比传统广告媒体节省90%。利用网络向全球本地农产品资源信息,宣传、推介本地丰富的优质农产品。同时将本地区农产品推行标准化生产,创建网上农产品超市,不断扩大网上交易规模,逐步引入期货交易,发展“订单式农业”。

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如何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农业电子商务要发展,观念要先行。其发展的难点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在我国与农业相关的企业和主管领导普遍缺乏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知识,导致企业和政府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只有使农民以及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者的观念转变了,才能推动农业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商务意识是根本,创新意识是关键,信息技术是手段。只有对农业电子商务有了正确的、积极的认识,才能务实的、实事求是的接受它。不能准确理解信息化,就不能正确地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2.扶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报告,到2006年,全国已经超过1亿网民,然而农民只占1.4%。网络是农业电子商务前提和基础。只有当农民可以方便、价廉的用上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不能转嫁给农民,政府要给予广泛而有力的扶持。只有政府直接参与农业信息网络,才能建立起覆盖市、县、镇、村的农业信息网络。政府可以通过工业反哺的方式来加大投入,搞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这样既提高了农行品的竞争力,又给农产品间接提供了补贴,同时又不违反WTO关于农业补贴的规则。

3.创建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起宏观指导作用的政府农业网站。此类网站的特点是农业信息服务和管理。另一类是起农业信息中介作用的非政府组织网站,此类网站的特点是提供综合性农业信息或专业化信息。第三类则是直接用于农产品交易的网络,这是农业电子商务的最终表现形式,此类网站的特点是能够提供农产品网上订购和网上支付的网络。除此以外,还可以根据各地的特点搭建特色农产品交易平台。

4.建立安全的网上支付体系。农业电子商务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商务活动,其核心内容是信息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支付和交货是最终目的。而网上支付是农业电子商务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此时,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国金融机构建立一个国际化、信息化、高水平的,被国际认可的支付网关十分重要。

5.优化、重组传统的物流体系。农产品物流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专业从事物流配送的企业,往往不注重电子商务活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产品物流的畅通,应对入世后国外农产品对我国农产品的冲击,就必须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优化、重组传统的农产品物流体系。

农业电子商务能够打造新型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对农产品的产供销各环节提供数字化的交易、拍卖、支付、配送等服务。在适当的时候建立若干农产品物流中心,增加对农产品储藏、加工和信息开发利用的能力。

6.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信息技术、网络知识就更不用说了,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现有教育不平衡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大力实施远程教育。充分发挥中央和各级党校现有远程卫星教学网络平台,以及各种农村远程教育渠道,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强化农民的信息意识。

7.解决农产品的标准化问题。农产品作为特殊的产品,其生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特殊性,加大了其在特征和质量方面的度量标准的制定的难度,而标准是农业电子商务得以广泛开展的一个先决条件,没有标准,就不能对产品进行比对,就没有衡量产品质量的准绳。因此首先要对农产品进行标准化管理和相关内容的研究,只有解决了农产品的标准化问题,农业电子商务才能做到质的飞跃。

8.建立高效的规范的信息数据库系统。信息时代,谁最先获得信息、谁最先运用信息,谁就能获得市场、获得利润。要发挥农业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一定要建立一个高效的规范的信息数据库系统,即建立一个良好、高效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数据库系统。从而优化自身的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市场占有率。

四、结束语

篇9

对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来讲,到今天已经有超过6亿的互联网人口,同时有超过3个亿的互联网的网民有网上购物的习惯,我们称为电子商务的消费者。那么在这样一个比例下,跟我们国家的总人口相比,无论是从我们的电子商务的人口,还是说是从整个互联网的人口来讲,其实比我们十几亿总人口来讲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今天,当智能手机快速的普及以后,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那些没有任何渠道,或者没有任何电脑设备可以接触到互联网的人群,今天都有具备上网的可能。同时也具备了在网上进行电子商务消费的可能性。那么在这个中间,毫无疑问非常重要的是我们怎么样看农村人口发展的机会。

刚才是一个总的人口的情况,另外一个我们可以看一下,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在这个经济当中的占比是怎么样一个情况,从电子商务过去十年高速的发展可以看到,2013年网络购物人群已经贡献了整个社会的零售商品总额的7.9%份额,换句话说差不多8%的消费额是在网上发生的,而这个额度仍然在迅速的发展。未来我们怎么样能够让更多的产品能够到网上去跟消费者见面?这是从供给的角度我们看到也带来了非常大的机会。

阿里巴巴发展到今天,我们怎么样走第二个15年,第三个15年,一直到未来的102年,从阿里巴巴来讲我们围绕着三个方面进行布局,应该说我们的数据是我们的基础,围绕着大数据、云计算,利用我们积累的海量的消费者的数据,商品的数据,商家的数据,怎么样利用这个数据能够推动整个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这个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是说,我们必须从中国走向全球,而走向全球的开始点,是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一只脚踩在中国,所以我们把全球化最近阶段的第一步称为跨境电子商务,这个话题在市场上也非常热,其实各种各样的专家学者,包括行业的伙伴都在进行跨境电子商务的探索,而阿里巴巴必须第一个通过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让中国的老百姓更多的去消费到来自全球各地好的产品跟服务。第二个能够帮中国的制造业把他们的产品和服务通过电子商务的平台,不仅销售给中国的老百姓,同时能够销售给全球的老百姓。第三,为什么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前面我们从整个中国电子商务的大蓝图上都能够看到,今天中国十几亿的人口当中八九亿在农村,过去十年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像杭州、上海这样的城市居民对网上购物并不奇怪了,同时也催生了一批在网络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的品牌和新兴的服务行业。但是在农村,这个市场无论从消费者基数来讲还是从整个市场供给来讲,中国大量的产品供给来自于农村,大量的消费人口来自于农村,我们怎么能够帮助农村的电子商务的发展,能够让他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这是我们看到的巨大的机会,也是阿里巴巴作为全球领先的电子商务企业应尽的责任。

说到农村巨大的机会,同时也要看到,今天城乡差距非常巨大,因为非常巨大,所以我们才看到这个机会是这么的真实和这么的触手可及。所以这里简单列了两个数据,在整个互联网普及率来讲,城市60%多,农村只有27%的比例。这个差距就带来了巨大的机会,特别当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一个四核的手机已经到几百元人民币就能够消费的程度,在这样大的消费浪费和技术进步带来产品的性价比越来越好以后,所有的消费者上网已经不再是一个困难的事情。

另外一个可以看到,无论是从网上的购物还是电子支付来讲,在农村和城市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网络购物差距是24%,支付是22%,那么大家都知道,在网上无论你是要买东西还是卖东西,支付或者收款这是必不可少的,不仅是一个习惯的养成,同时也是怎么样能够让愿意做这件事情的来自农村的消费者、来自农村的商家能够运用电子商务这个平台和这个工具进行消费和进行贸易,这是存在的一个巨大的机会。

篇10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5-0116-02

经济的发展是实现一个地区或国家整体经济情况的重要前提,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又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农村经济发展直接决定了整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水平。科学合理地引导农村经济成为各地方面临的严峻课题。河北省作为北方的一个农业大省,其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具有代表性。

一、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落后于城市。河北省的特色产业如特色农产品、独特的资源条件在我国具有显著优势。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导下,河北省农村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就,农业产业经营结构和方式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和改善,但河北省农村经济还处在一个缓慢发展的进程中。长期以来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产业机构束缚、人力资源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河北省城乡经济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到河北省整体经济水平的持续稳定发展。

众所周知,河北省是我国北方农业大省之一,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占主导优势地位。同时,乡镇私营企业的不断兴起使得河北省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发生着变化,农村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实力也在逐渐增强。但是,由于河北省农村内部潜在问题的长期存在使得这些有利资源优势不能够充分发挥实力和效率,很多农村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单一,不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成为河北省农村市场范围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出现的问题

首先,农村的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阻碍了其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物质基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障。对于河北省很多农村来说,道路交通的不方便和网络通讯设施的不完善成为影响经济的主要因素。河北省虽然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平原较多,但是不免还有一些农村出现道路不健全和通讯设备落后的现象,甚至有些地方还没有实现乡村交通网。这些基础设备的不便使得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影响到人们对外来经济和外界信息的了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河北省很多农村经济发展策略没有健全的制度保证,也是使得其经济发展不稳定的因素之一。河北省农村整体的结构比较单一化,没有形成特色多样化体系构成,使得生产力和农村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发挥。同时,河北省农村有些地方的保障制度不完善,比如社保、养老保险等,这样就无法调动农民自主加入到经济投资中去,严重阻碍了河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河北省农村产业结构和社会保障问题上进行系统改革,对于增加农业产量、乡镇农民的收入以及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农村都具有十分关键的现实意义。

再次,随着河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成为推进农村经济战略向前迈进的重要保证。为了顺应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尽快培养出一批具有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思维的科技型知识农业人才。但是,当前河北省农村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还不够足以重视和改善,农民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得河北省有些农村的劳动者整体意识比较薄弱,自身素质较低,这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制约和停滞作用。此外,河北省农村有些地方的基层管理者思维过于封闭,农村落后观念仍在,使得基层管理者职权受限,不能发挥自身能动性领导和引导村镇居民的积极意识。

最后,制约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有不健全的农村激励措施。激励措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调动农村居民积极性和竞争力的作用。目前来说,河北省农村经济仍然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还不能达到市场经济大范围体制下的要求,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合理正确地运用激励政策改善农村经济。不健全的农村激励机制使得基层管理者没有较高的执行力度,从而上行下效,村镇居民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被降低,这样,无法调动农村经济的活跃发展趋势,导致河北省农村经济一直没有较快、较好的变化。

三、改善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1.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决因素和基础保证,应大力加强河北省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备工作,完善农村交通和网络设施服务。国家有关部门应大力支持,以保证此项问题的顺利解决。此外,要提高河北省农村居民用水质量,完善通讯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物价,比如村民用电价格等,使得农村企业和工程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还要注意对村镇居民的农村信息化教育和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化与城市之间的平衡,从而提高河北省整体农村经济的发展。

2.在经济结构改革问题上,应对原有的河北省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安排和调整,扩大对外开放,规范市场要求和管理,使其形成一个统一有序的制度产业结构。一方面,可以根据河北省自身特点建立因地制宜的各种产业链接,比如农、林、牧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模式,建立立体化的农业结构新布局;另一方面,要增强技术含量,使河北省支柱产业具有更高技术能力,促进各产业的集聚性。此外,还要重视对农村保障的落实和推广,特别是对河北省一些边远地区来说,应注意改善农村居民的保障制度,使得其独立自主地参与到农村经济的改革中去。

3.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农村农业生产中农民的整体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河北省合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河北省由于农村资源相对丰富充盈,应利用这一特点大力开发农村资源的优势潜力,促进市场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定期组织特定人员开展农村经济教育培训,建立农村学习型机构或组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体现河北省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打破固有的传统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改善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水平,提高人力资源价值。

4.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更新和变化,农村激励手段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对此,河北省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适应本地农村性质的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对成功企业或组织单位予以奖励,实施争创品牌战略等手段来带动和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调动村镇居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生产多样化和扩大农村市场的经营范围。除此之外,河北省在扩展乡镇企业的基础上,一些农村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引进外界的知识型人才和先进技术,吸引外部资源企业和新的管理手段为农村经济作出贡献,同时使得河北省农村新型行业得到宣传和扩大,提高资源的开发范围,使河北省农村资源逐步进入到外部市场中,从而大大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

四、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经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项重要问题,在维护农村经济稳定和国家经济水平上起到重要的作用。积极发展农村经济,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保障。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背景和意义具有现实作用。目前,虽然河北省在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河北省的农村经济水平一直呈前进状态发展。应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采取有效措施拉动农村消费供给,从而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转变产业结构,使农牧业等得到良好发展。因此,河北省有关部门在接下来的战略部署过程中,应努力解决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以使河北省农村经济向着更为成功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陈锡文.当前农村经济的若干新情况【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3,(2):23-25

【2】范金宝.发展现代农业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465-469

【3】高鸿宾.试论农村经济中联合的存在与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85,(5):33-37

篇11

1.1优势分析

丰富的土地、林地、草原等天热资源,显著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等为大庆发展农村休闲产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1.1自然资源优势

农村休闲产业发展的类型、方向和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地区的资源条件。农村休闲产业发展所依托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环境与旅游资源等。农村休闲产业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结合旅游资源的产业,是一种十分依赖资源的产业,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农业资源是其发展的必备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大庆地处黑龙江省西部,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北段。东与省城哈尔滨市相连,南与吉林省隔江相望西部和齐齐哈尔市接壤。滨洲铁路穿越城市中心,公路交通在省内首屈一指。大庆地处松嫩平原,总面积21219km2的土地“一马平川”,视野宽阔,其中有耕地45万hm2,粮豆总产量达到223.7亿kg,果蔬50多个品种年产约10亿kg;近年来特色种植和养殖发展迅速,如大同区八井子乡瓜果规模种植和林源镇的观光养殖、种植和葡萄酒加工,肇源县和让胡路区的花卉种养业,肇州县的红高粱种植和杏山农产品加工园区,杜尔伯特县的蒙古马和猎犬养殖、比赛,林甸县的北国温泉、鹤鸣湖、当奈湿地,龙凤区的湿地、“坑烤”风味等,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市的休闲农业产业资源。

(2)淡水资源充足,温泉丰富。

大庆市淡水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别具特色,表现在两方面:①江流湖泊多,地表水资源充足。市区内遍布天然湖泊、沼泽、池塘,有“百湖之城”美誉。境内有松花江(肇源段)和嫩江(杜尔伯特段)两条主要河流,流经长度390km,年径流量为5700多亿m3,面积达到10hm2以上的湖泊有284个,总面积近3000万km2,为发展农村休闲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②温泉储量充足。大庆温泉广泛地分布在大庆市区和杜尔伯特、林甸等地,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北国温泉之乡”美誉,鹤鸣湖、当奈湿地闻名遐迩,数据分析,井深1500~2000m达到泉水穿孔间隔,水温60~80℃,流量25m3•h-1,热水溢流可用于“43类型”温室或棚室的地面或空间温室浇灌效应。温泉开发为大庆发展“棚室经济”提供了生命保障,也是发展农村休闲产业的最宝贵资源。

(3)湿地久负盛名。

大庆地处松嫩平原地势低洼,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盆地”,降水年久积存而形成了大量自然湿地。目前大庆土地总面积的六成是湿地、沼泽、池塘,总面积达到120多万hm2,接近全国湿地总量的1/20和世界总量的1/30;湿地芦苇自然生长面积6000hm2以上,是上等的造纸材料,而且过去在战争大片中反映鬼子在芦苇塘中扫荡的场景,如今可在大庆亲身体现那种雄伟壮观景象。

1.1.2地理区位优越

区位条件是大多数旅游者所需要考虑的首要条件,旅游者选择区位与其喜好、假期的长短、交通运输等直接相关。对农村休闲产业的区位选择要考虑客源、客流量及便利的交通。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北部,周围分别与省城哈尔滨、省内第二大工业城市齐齐哈尔市贯通,南与吉林省一江(松花江)之隔,地理区位十分优越;大庆的民航、高速公路、高铁迅速发展与扩张,交织成立体的交通网络,哈齐、哈大齐、大广等高速公路以及即将通车的哈大特等战级高铁,使大庆的区位优势越来越突出,五湖四海的朋友均可以在最短时间和最快捷的交通渠道来大庆观光旅游和度假。

1.1.3经济基础雄厚

自从“十一五”以来,大庆市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整体跨越。原油持续稳产40000kt,以1200kt乙烯改扩建的石化产业战略升级和“沃尔沃”汽车行业进驻投产为标志的接续产业日益攀升,以“新华08”和国际石油信息中心投入建设运营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加速升级,一浪高过一浪;现代农业初见端倪,现代化大农业、观光旅游农业逐步兴起,商品流通业日益繁荣,全市消费市场异常活跃。“十一五”期间,大庆市GDP、经济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粮食总产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都成倍甚至两倍以上增长;进入“十二五”以来,大庆经济稳步改善,内调结构,外展范围,创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的农业科技示范区和绿色有机农业种植区,“庆南新城”和让胡路经开区建设如火如荼,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方兴未艾,农村休闲产业建设的经济基础越来越雄厚。

1.1.4人们闲暇时间增多,消费观念转变

由于农村休闲产业以本地就近客源为主体,所以其发展立足需要具备当地消费人口数目、消费时间、消费追求三大要素。

(1)消费人口。

人口是乡村旅游产业客源的保障。目前,大庆人口总数为293.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数为154.5万人,农业人口数为139.1万人。从人口数目来看,大庆发展农村休闲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

(2)消费时间。

统计显示,大庆的“白领”和“蓝领”周平均工作时间为35.8h,相当于每天工作429min,相对于十年前的周47h明显节约了672min工作时间;从家务消耗时间看,每个家庭平均每日家务劳动时间为111min,同十年前的日148min相比明显减少了37min,换算成一周的家务劳动时间就减少了258min。将节约的工作或劳动时间与家务时间合计,每周较十年前省出930min;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和庞大的油田企业体系都实行员工带薪休假制度,员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充裕,为发展农村休闲产业提供了时间保障。

(3)消费追求。

大庆是国际国内著名的高消费城市,市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由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和心理调节消费的根本转变;加之近些年来城市旅游强制购物欺诈等恶性案件频频发生的不良影响,以购物为目的的旅游积极性受挫。相反,不需要疯狂购物只需饱尝当地特色风味即可享尽个性化、风尚化旅游兴致的山野度假、下乡探亲、河溪漂流等田园生活和原野风情越来越受欢迎,成为大庆人旅游追逐的新热点。

1.1.5外部环境充分,发展时机成熟

国家旅游局为促进观光农业进一步“产业化”,于1998、1999和2006年这三年,先后推出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为指导思想的“华夏城乡游”主题、“生态旅游环境年”和“中国农业旅游年”,掀起了全国农村休闲产业发展的热潮。2010年7月,财政部、农业部和中国旅游局等三部门共同携手,将原“华夏城乡游”主题升级拓展,联合制定推出了“全国欢乐乡村游”主题,在三部委直属系统进行动员,并向全社会扩展宣传和交流,从而为大庆发展农村休闲旅游创造了政策机遇。

1.2劣势分析

1.2.1基础设施尚不健全

近年来,大庆市对农村旅游景点的建设、农业旅游的开发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农村休闲产业中的农村道路交通和通讯、网络、供水供热、给排水等公共建设都与发展休闲旅游产业需求不相适应。从交通结构来看,虽然大庆市机场、铁路、高速公路设施齐备,但公交车、出租车仍是城市与农村之间主要的枢纽,而且大庆公交车“早六晚七”的时间限制较重,出租车又会增加旅游成本,会影响农村休闲产业的客流量。

1.2.2农村休闲产品特色不突出及细分市场供给不足

大庆虽然有着独特的湿地、雪地温泉、棚室采摘等休闲资源,但由于对农村休闲产业的开发比较晚,开发初期比较盲目,未对农村休闲产业从全局进行战略思考和长远的发展规划,并缺乏与文化产业完美融合,导致大庆缺乏具有特色的农业旅游链,农业、农村的乡土气息淡化,体现农村乡风民俗和特色文化内涵和把农民、农村、农业等三元素融合度不足,农村休闲产业中“城市影子”过重,农村休闲产品中乡村味道不纯、不浓烈,各个农村旅游景点出现相互模仿、对其本区域的特色忽视等现象。同时对市场需求分析不透彻,对人群划分不明显,休闲产品单一,对于老年人休闲、会展休闲、针对节假日的主题休闲供给不足。

1.2.3文化定位不清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也是农村旅游发展根基。从某种程度讲,旅游工作者要比文化工作者更重视对文化的挖掘。对乡村文化的深度挖掘,不仅可以带动农村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城市居民受到另一种文化的熏陶,从精神层面影响其生活方式,例如懂得了种植业的种植过程,可以体会到农民的艰辛,从而会更加珍惜粮食,看到生态业的美好与稀缺,懂得了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减少污染、破坏。大庆市农村休闲产业的发展对文化定位不清,领导思想观念中锈住了厚重的“石油色”,盲目模仿城市或名胜古迹的人文景观,人为对自然环境进行深度改造而导致天然的原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1.2.4农村休闲产业社会支持配套系统发展滞后

农村休闲产业是一个由上下游产业彼此链接、多部门多行业相互配套的系统工程。大庆的城市基本建设和基础建设位居全国先列,但农村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仍比较滞后,比如农村道路,除了近年国家“新农村”建设中兴建的“通村路”(很多权宜之计的红砖路完全属于“面子工程”,质量堪忧),还有部分油田临时公路外,纵横交织的都是泥土路;农村自来水工程很多都是深井水没有经过任何消毒甚至未经过过滤,农户干脆放弃花钱买水而依然选择使用自家水井供水,沼气仅有部分乡村实现了棚室生产和居民生活使用,其余绝大部分农村依然靠烧柴草度日。此外,农村金融市场萧条,农村休闲活动刷卡消费未全面普及,银行业休闲项目建设缺乏专项贷款;对休闲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力度不够;精通休闲项目规划、业务拓展、市场营销等高端人才供给不足等。

1.3机会分析

1.3.1大庆市经济转型的契机

作为全国著名油城的大庆,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产业比例失调等突出问题。第三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随着石油的开发能力逐步下降,大庆逐步重视“资源型”经济转型,着眼改变多年来“以厂建区,围矿而居”的城市格局,努力转向“生态自然,现代宜居”的城建规划,本着“滨水城建”思想,依傍红旗湖、东湖、万宝湖、三永湖、黎明湖等五湖创建新区,统称为“五湖新区”,备受百姓推崇;从“十一五”末期着手规划创建两个以工业生产为龙头的“庆南新城”和“庆北新城”,不仅使大庆建设“国际大都市”的产业框架撑起,还提升了整个大庆制造业层级;进入“十二五”后,大庆市围绕“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战略,实施城区和产业发展的“东移北扩、南进西拓”。从而,为农村休闲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3.2休闲时代的来临

随着城市空气和噪音污染日益加剧,特别是雾霾不断笼罩城市天空,城镇居民逐步退化了城市观光猎奇的激情,追求乡村休闲,呼吸自然清新的农村空气,欣赏淳朴简单的农村文化和民族风情,成为新时期大庆人的旅游审美追求;随着国家近年来对法定节假日调整,使全年节假日相对比较集中,并且多数节假日都分布在适合户外郊游的暖季,城镇职工“带薪休假”也大都选择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可以说,国家“假日政策”创造了国民的“休闲时代”。周末休息解疲劳顾家务,法定假日出去游玩散心解压力,已经成为新的生活新时尚。

1.3.3政策的大力扶持、投资商的热情加盟

大庆市发展农村休闲产业的政策支持条件是充分的。在投资环境打造方面,从大庆市产业经济发展位居全省前列并跻身全国纳税500强的经济地位,充分证明大庆有着土地资源优势助推的招商引资优惠和优越的地方产业扶持引导政策,足以吸引各地有志于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大投资商进驻,也有利于寻求国际投资支援。从已经落成并投入运营的休闲产业投资项目看,林甸“北国温泉”和“鹤鸣湖旅游风景区”,就是非常典型的成功案例。同时,大庆正着手大力打造上景花园湿地温泉项目、阿木塔蒙古风情城项目、温泉新城项目、长龙湖生态游项目、大东北部落文明旅游区项目、白金宝国家遗址公园项目等重大项目,已经吸引大量的投资商热情加盟。

1.4威胁分析

1.4.1现实威胁

现实威胁是周围城际竞争。各大城市对农村休闲产业的发展日趋重视,休闲农业景点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品质也逐步提高。哈尔滨北方现代都市农业旅游示范园、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齐齐哈尔甘南县兴十四村、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哈拉新村、齐齐哈尔铁农园艺园、宁安渤海农业旅游示范园、牡丹江黑宝熊乐园、牡丹江春城园艺科技旅游示范园、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渔猎文化旅游示范区等已成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使得消费者选择余地越来越多,给大庆农村休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竞争的压力。

1.4.2潜在威胁

潜在威胁就是同业竞争。当政策环境放开,四面八方的投资商会接踵而至纷纭踏进这片热土大显身手。从理论角度看虽说对于同一休闲园区范围内的不同经营者来说,能促进产业园区整体管理水平和制度建设水平提升,但重复投资和盲目效仿必然对该产业整体运营和发展带来隐忧,对有限的乡村资源也会造成破坏隐患。同时,周边毗邻县市如肇东、安达等投资商在利益驱动下,也会复制大庆模式而在接壤边界地带“大兴土木”来发展,这种源自外部“后来居上”的冲击力将对本土农村休闲产业构成巨大威胁。

2大庆市发展休闲产业的SWTO分析矩阵

依据对大庆市农村休闲产业的SWOT分析,说明大庆市已具备发展农村休闲产业的基本条件。并通过对影响大庆市发展农村休闲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相关要素逐一进行分析,形成了多组“战略组合”。

3大庆市发展农村休闲产业战略模式构建

通过SWOT分析得出的矩阵模型,说明大庆发展农村休闲产业优劣势同在,威胁与机会并存,只要恰当地选择发展战略模式,即可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抓准机遇,消除威胁,努力将该产业发展成振兴大庆地方经济的优秀产业。根据大庆市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并结合其发展趋势,总结出适合大庆发展的各大战略模式包括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四种。

3.1SO战略—品牌发展战略

大庆,依靠石油培育了发展品牌,依托温泉沐浴了城市魅力,“绿色油化之城,天然百湖之城”已成为这个城市耀眼的名片。要抓住机遇将农村休闲产业品牌嵌入到大庆“城市名片”建设中,大打“读湿地文化,品农村风情”招牌,做好“感受油城震撼魅力,体验农村休闲风光”宣传,并结合SO战略特征的客观需求和大庆品牌资源环境,将“品牌发展战略”运用于大庆市“五区”周边和各油田矿区周围,让大庆特有的野外“坑烤”、湖边“铁锅炖”风味,少数民族激情歌舞、献哈达民俗、赛狗赛马等别具匠心的活动,遍布休闲产业区内,依靠特色创品牌,依靠品牌创效益。3.2WO战略—市场渗透战略任何类型的市场经济体制,都将孕育竞争甚至垄断。大庆应透彻分析投资和消费局势需求,在做好整体规划、开发战略基础上,科学细分农村休闲产业市场,并紧密结合“WO战略”内涵,选择在“城乡接合部”和城矿郊区如红岗区与采油五厂之间的“杏树岗”等地带发展农村休闲产业,较适合实施“市场渗透战略”。

3.3ST战略—差异化发展战略

面对着来自同城或异城相关行业竞争的压力,大庆应深入挖掘特色农业资源,依据农村发展特色、优势,从观光农业、民族风情、文化亮点、建筑风格、休闲产品、形象服务等方面来发展农村休闲产业,力求百花齐放,特色鲜明,全面满足游客求新、求奇、求异等心理,选择在其所辖“四县”特别是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和古老文化特征的肇源县,以及享有“金代古城”、“辽代出河店”美誉的肇州县和具有“中国温泉之乡”的林甸县等,用好、用足、用实大庆的“磕头机”、温泉、湿地等独有资源和少数民族地区奇特的风俗活动吸引游客,便能取得“差异化发展战略”效果。

3.4WT战略—人才发展战略

人才发展战略是每一个休闲会所经营管理战略的“必选项”。不论任何区域、任何形式、任何规模和任何特征的农村休闲服务企业,都务须将“WT战略”作为其运营和管理的核心战略,各类企业要打破固有观念和陈旧思想,立足广大农村和城镇并着眼国外,“不拘一格降人才”,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能,依靠人才智慧和先进管理制胜。

4结论

篇12

农村经营管理,为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项工作落实到位,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户综合素质、增加居民的经济收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自2014年以来,海伦市在农业生产上不断调优种植结构、优化种植模式,大力发展效益型农业和科技型农业,积极引导农民通过结构调整和科技种植增收致富,各县镇在加强农村经营管理方面取得不错的成果。但是,同样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文章分析问题,指出改革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2海伦农村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重视度不够

现阶段,农村税费改革了,农经管理任务轻了,领导重视度骤然降低,导致对农经管理的内容、作用、任务等,都有了很大的懈怠。同样正是因此,土地承包纠纷、农村财务管理等案件,较前几年不减反增。

2.2管理关系未理顺

管理体制不顺,工作难以落实,乡镇农经站合并建中心,“上分下合,貌合神离”。在一定时期内,统一建立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承担起统筹协调的职能,存在多方面的“磨合”和较多的困难。主要原因是工作职能不同和原有各站的资产、债权债务等内部利益矛盾较多。有的地方在村级取消了副主任、使管理土地承包和农村财务等工作岗位的业务人员缺位。由于体制不健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很难落实。

2.3软硬件设施未落实

农业经营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软硬件建设配置不到位。一方面,办公设备条件差,不少乡镇办公场所紧缺、办公用具简陋。现代化电算、信息设备等购置不足,综合服务手段落后。另一方面,现任经营管理岗位,不少由非专业人员占岗。加上后期,教育培训未跟上,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差。急需“充电”更新知识,加强能力建设。

2.4经费投入无保障

在地方农经体系建设中,普遍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经调查证实:乡镇农经管理人员,无论在工资、待遇等各方面,离县城干部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同样,因为工资、待遇的不到位,直接影响到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直接影响农村经营管理的顺利进行。

3海伦农村经营管理发展对策

3.1领导重视,强化管理

农村经营管理的目的,旨在协调社会组织及成员间的利益关系。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迅猛,农村各组织及成员间的矛盾突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经营管理的工作都不能掉以轻心。这方面工作做好了,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户综合素质、增加居民的经济收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总之,经济越发达,管理越重要。由此,各级领导应提高认识,重视农村经营管理,树立科学发展观,及时调整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农村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3.2增加投入,保障运营

乡镇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所在,在维护现有建设成果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就农村经营管理现状,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难以保障新农村建设的正常运行。由此,农村经营管理作为惠民政策,应逐渐增加资金投入。保障基层农经工作的正常进行,尤其在工资、福利、待遇等各方面,都应确保与县城干部的同等待遇。同时,将经费投入纳入到预算中,解决购置电算、信息设备等经费投入。

3.3稳定机构,理顺关系

农村人口基数大,经营种类繁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产质降低能耗,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同样还任重而道远。由此,当前应审时度势,注意稳定机构结构,理顺上下级关系。明确工作职责,责任落实具体。乡镇人民政府的职责,综合管理农村经营管理涉及的人、材、物,负责相关资源的调度和编排,督促农经管理站履行好现有职责,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农业部门的职责,安排农经干部的工作任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定期组织考核,负责人员的调整和审核,负责监督农业部门的行政执法。

3.4重视培训,提高素质

在清理、整顿农经干部队伍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业务骨干较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普遍有“不适应”的问题。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在有关方面的配合和支持下,分层次、多途径、多形式对现有农经管理干部进行专业技能、思想道德、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的理念、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管理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综合业务素质,提高农村工作水平,建立一支“扎根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的农经队伍。

3.5定岗定责,强化服务

篇13

关键词:新农村 商业保险 重要作用 措施

改革开放后,我国商业保险发展迅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发展速度却相对较慢。目前,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商业保险也就成为我国保险的发展重点。

商业保险在农村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展农业保险,可以有效抵御农业风险,保证农民收入和正常的生产经营。2005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80%以上,农业保险赔款超过2亿元,同比增长90%。农业保险为广大农民群众抗御农业自然风险设立一条“保障线”,在保证农民收入和生产经营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通过保单质押贷款,解决农民小额信贷需求。人寿保险大都具有储蓄性质,通过保单抵押提供小额贷款,能够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急需。

发展农村商业保险,可以帮助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我国农村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解决好逐步发展的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等问题,使他们安度晚年,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大力发展农村人寿保险,就可以减轻人口老龄化对国家财政的压力,消除个人和家庭的后顾之忧。

发展农村商业保险,可以有效防范化解被保险人因疾病、意外等因素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人体伤害,有利于保护农业生产力,较好地解决农民因病返贫、致贫问题,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农村由自然灾害引发的疾病,经常大面积发生。由于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差,各种疾病特别是一些地方病发病率较高,使本来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家庭重新回到贫困中去,对本来就很贫困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不仅在经济上使这些家庭致贫,而且会造成家庭邻里、亲友不睦,严重影响邻里关系和子女的教育、就业,形成社会问题。而商业保险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农民在政府的补贴基础上,只需很少一部分资金投入就能解决后顾之忧。

2005年,全国健康保险业务的赔款与给付支出108亿元。中国人寿的“两康”产品自开办以来累计赔付约42亿元,深受农村群众的欢迎。2006年上半年,5家商业保险公司在8个省(区)的62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涉及的参加农合农民1874万人,试点地区平均参保率为86%。发展农民工工伤保险、养老保险,有利于推进和完善农村保障制度。在商业保险公司的参与下,分类逐步建立广大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维护广大农民工的切身利益,有利于推进和完善农村保障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村商业保险,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转移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也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农村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农村保险业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大量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农村寿险工作。以中国人寿河南省分公司为例,截止2005年底,农村寿险业务员已发展到3万多人,一方面为农民提供保障服务做了大量工作,为稳定农村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在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可以利用其自身独特的行业优势,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包括农业保险、失地保险、养老、医疗、意外风险、子女教育等在内的多种保险保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保险市场的现状分析

农民的保险意识差距明显,对保险认同度低,风险防范仍处在原始状态。家庭养老、储蓄看病,遇到大难靠亲戚朋友帮助解困,这是广大农村目前保障状况的真实写照。农村由于受经济基础、文化素质、媒体辐射不到位以及保险企业宣传缺乏的影响,对保险知识知之甚少。

发展速度较快,规模小,区域差距较大,发展极不平衡。从区域来讲,南方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的保险密度和深度都远远大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同一地区、同等条件,农民的购买力不尽相同,差距也很大。

农户居住分散,网点不健全,展业困难,服务不到位,商业保险在农村的覆盖面小。由于多数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户居住较为分散。现在常年在外打工的人数多,流动大。这些因素都给商业保险的展业带来极大不便,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以河南省为例,城市每百人拥有4张寿险保单,而农村每百人还不到1张保单。其覆盖面很低。各家保险公司在发展战略上,重城轻乡、重效益轻责任、重眼前轻长远是造成农村保险市场竞争乏力的根本原因。

商业保险产品缺少个性,基本没有针对农民研发的险种,买难卖难,成为农村保险发展的瓶颈。在人身保险险种方面,近几年各家公司主要打城市牌、打富人战,忽略了农村广大农民的保障需求,没有开发针对农民的保费低廉、保障全面的产品。

重视程度偏低,政策扶持缺失,农村保险市场开发举步维艰。商业保险公司尽管在农业保险、农村人身保险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但由于政策扶持不到位,赔钱经营,企业积极性不高。

发展农村商业保险的措施

政府应加强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要进一步推行富民政策,使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增长,为农民购买保险奠定物质基础。要高度关注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积极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新农合医疗、农民工保险等等。对保险公司开办农村保险给予政策支持。比如在开办农民养老保险中采取国家补一点,家庭出一点,保险公司让一点,使其尽快开办起来。在农民医疗方面,政府既要鼓励保险公司的参与,又要在费用上给予补贴,使其在微利情况下健康经营。对农村业务员可以采取减免营业税的办法,维护其在农村销售人身保险的积极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兼顾保险公司经营效益和农民保障二者的利益,出台有关优惠政策,支持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参与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

保险监管部门要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优化农村保险的发展环境。要利用各种会议宣导和主动上门沟通的方法,避免地方有关部门干预保险经营。积极与工商物价部门联系,避免多头监管,重复检查现象的发生。制定发展农村保险的优惠政策和补偿体制。确保农村保险发展有一个宽松的环境。研究政策支持措施,为保险公司发展农村保险提供支撑。创新监管思路,促进对农村保险机构的审慎性监管和预警监管,及时扼制恶性竞争和有损农民利益的行为。做到关注而不干预,既有灵活性,又有市场监管的政策性。提高办事效率,为农村保险的发展开设绿色通道。监管部门要遵循农村社会发展规律,加大对保险公司开办农村保险的支持。要完善农村机构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时效,对农村网点机构要做到成熟一个,审批一个,开业一个,规范一个。建议对农村业务员实行资格授予制,使那些热爱农业保险,诚实守信,业绩良好的业务员得到展业资格,保证农村有一支稳定的、素质较高的销售队伍。  保险公司要处理好三种关系,确保农村保险市场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保险公司把经营效益放在首位,还应服务、服从于国家,肩负起振兴经济的使命。因此要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要在对农民的服务中求生存,求发展,力争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就目前来讲,农村保险成本高,费用大,见效慢。从长远看,农村保险是有待开发的“处女地”,市场潜力巨大。农村保险既是保险公司业务新的增长点,也是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处理好企业本身和国家大局的关系。当前国家正在研究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民急需养老、医疗和意外伤害的保险保障,这给保险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保险公司一定要站在大局谋划自身的发展规划,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参与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一方面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为加快农民奔小康、建设和谐社会步伐积极开展工作;一方面抢抓机遇,建站设点、扩大队伍,为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和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保险公司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保险知识和理念,增强认同度,为农业保险业务的拓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商业保险的认知度仅为20%。因此,加大宣传力度势在必行。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民文化程度偏低,接受能力较差,在宣传中要针对农村农民的特点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宣传形式要多样化。农村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必须采取多种形式长期不断地宣导。利用媒体,通过广播电视、村委喇叭等向群众灌输保险知识和理念。充分利用墙体广告,流动宣传车、诗歌比赛、运动会、保险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农民接受保险知识。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寓保险教育于娱乐之中,使农民认识保险,了解保险,主动购买保险。

宣传内容要通俗化。要把保险知识和保险理念编成故事、写成歌、绘成画,讲给农民听,教给农民唱,展览给农民看。突出重点,要彰显人身保险的保障功能,宣导理念,使其潜移默化于农民大脑里;理论和实例相结合,利用一些赔案,深入浅出地进行宣传。

宣传范围要广泛化。在农村进行保险宣传,范围一定要大,要有一定的覆盖面。重点人群要包括,农村干部和教师、中小学生、乡镇企业的老板和外出打工者。

保险公司要加快调研步伐,研发适销对路产品。调查研究要分别不同类型进行,量体设计地为不同经济地区、不同保障水平地区开发适合的产品。加快产品创新、产品改造。要加大险种开发力度,尽快开发出一批低保费,高保障,突出保障功能的人身保险产品;乡镇企业年金及农民养老保险产品;适合农民购买的一张保单保全家,一笔保费多保障等方面的产品;适合农民外出打工的高危人群人身意外险等等。条款要通俗化。要让农民一看就明白,做到投保简单,手续简便,理赔快捷方便,有利于农村业务员宣讲和推销。

加强农村保险的渠道构建,进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分布和传递不平衡、不充分,来源渠道有限。保险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更可谓是新生事物,这给保险销售和服务带来很多困难。因此推进农村营销服务网点建设,加强营销人员培训和管理,不断探索适合农业保险发展的组织形式创新,也成为推动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可以充分运用银行、信用社、邮局、农机站、计生办等代办机构网点,不断丰富农村保险营销渠道。

“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和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要实现的目标,农村商业保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认真研究农村保险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转变观念,积极创新,敢于实践,不断提高,不断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农村保险发展的产业政策、财政、金融措施、组织体系、调控手段,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农村保险新体系。

参考文献:

篇14

一、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足

运输条件、电力以及用水条件,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些年来,国家已经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但是,受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的影响,基础设施条件水平没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设施分布不足,利用价值不大。部分农村的农民出行困难,交通运输条件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有少数农民住在高危房屋中。在长期的农业发展中,农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不断恶化,水资源污染以及水土流失问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农村,直接限制了农村经济的进步。

(二)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区为了加大农产品的产出量,大量砍伐周边树木,围湖造田,使得土地荒漠化问题产生并逐渐严重起来。农村土地资源的减少与不断增多的人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市用地也开始向农村转移。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问题的产生,让土地资源的浪费问题较为严重。农产品的价值不高,产量过高,农业发展的科学技术含量不足,加大了城乡收入的差距,影响了农民收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农村的文化素质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工业相比,农业的经济效益较低,这就使得许多农民从农村转向城市。那些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年轻农民不愿意留在农村,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缺少人才的支持。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力度不足,使得农村整体受教育水平不足,影响了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大多数农民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缺少市场意识,不擅长应用科学技术发展农业,影响了农业的机械化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转变方法

(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的整体进步都有着较大影响。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步。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关注,加大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只有资金的投入充足,才能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完好建设。政府要对农村的信贷管理机制完善给予关注,做好农村信贷工作,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及时到位,帮助农村解决发展资金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进步。其次,农村要加强多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像节水灌溉设施、农村道路的修建、通讯通电设施的完备以及教育设备的引进等。加大农业的投入力度,调整好农村投资的结构,才能让农村经济发展有所保障。

(二)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科学化,加强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需要结合农村土地的使用情况,适当调节农村的产业结构,将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作为工作的总目标。重视新型农业的发展,深入开发农村的经济发展潜力。关注农业品种的创新,选择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进行大规模生产,让农村的经济活动与市场需求相一致。要使农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需要广大农民重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加大优质瓜果与粮油等产品的生产,形成地方特色,加强农村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加强人才在农村的引进

人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首先,农村管理者要重视农村各级干部经济管理能力的提高,组织各级干部进行学习,从农村经济管理的实际任务出发,提高自己的个人管理水平,带领农村发家致富。其次,农村要关注农业人才的引入。政府做好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工作,使农民了解专业农业知识,具有一技之长。更要鼓励农业专业的大学生走进农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充实农村的人才力量,有利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四)发展现代科技化农业

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过程中,提高农业发展的技术水平,需要得到各方面力量的支持。政府部门要做好农业科学技术引入专项资金的建立,支持新技术走进农村。农村更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农业科技化改革的体系。给农民展示农业科技成果,加大基础农业科技设施的传播与操作方法的普及,促进当代农民成为新型农民。联合农业企业,做好农业机械设备的普及与操作指导,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