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文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8: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篇1

【一】名词解释:

1、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及社会组织用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和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P50

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想接近的关系。P162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P294

4、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内容和信息,能为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P392

思想政治教育品德: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素质。P324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作用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体的运行方式和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有效调节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内在关系、机理运用、制度规范等四个基本要素。具有目标性、规律性、整合性、层次性、主观性、复杂性、弱结构性、适应性等特性。

【二】简答: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类型:P9

1、按范畴性质分:实体范畴、属性范畴、关系范畴

2、按范畴作用分:基本范畴(思想与行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内化与外化、个人与社会)、重点范畴、具体范畴

3、按范畴体系分:高层次范畴、中层范畴、低层次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的逻辑起点只能是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P17

1、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

2、思想与行为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相互规定。

3、思想与行为固有的内在矛盾,蕴藏着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

4、思想与行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才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特征和功能:P12

(一)特征:1、客观性

2、流动性

3、抽象性

4、阶级性

(二)功能:1、认识功能

2、方法功能

3、构建功能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P15

1、起点范畴:思想行为

2、中心范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3、中介范畴:疏通与引导、言传和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

4、结果范畴:内化与外化

5、终点范畴:个人与社会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构建的原则:P24

1、实践性原则

2、全面性原则

3、开放性原则

4、创新原则

五、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P35

思想政治教育以完整、准确的科学体系作为理论基础。

1、以整体性的科学体系为指导

2、以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

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征:P45

1、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2、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3、综合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七、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特点:P66

1、内涵与外延相结合

2、渐进与飞跃相结合

3、协调式与突破式相结合

4、继承性与超越性相统一

八、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践回应:P71

1、坚持以理论为指导思想

2、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3、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贴近”原则

4、坚持以弘扬主旋律为思想政治的着力点

九、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视发展:P83

1、领域发展:向宏观领域、未来领域、微观领域和“生活世界”发展

2、功能领域:向超越功能、多样功能和创新功能发展

3、形态领域:向主导型、交往式、网络式发展

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性质:P115

1、实践性

2、阶级性

十一、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社会发展的规律:P127

(一)服从:1、受社会政治制约

2、受社会经济制约

3、受社会文化影响

(二)服务:1、为社会政治发展服务

2、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为社会文化发展服务

十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P130

1、导向功能

2、保证功能

3、开发功能

4、育人功能

十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P136

1、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十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P149

1、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

2、爱国主义教育是重点

3、道德教育的基础

4、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十五、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本质:P166

1、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合目的性

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合规律性

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合必然性

十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结构:P169

1、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

2、正面价值与负面价值

3、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

4、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

5、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十七、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P173

1、引导政治方向

2、激发精神动力

3、塑造个体人格

4、规范调控行为

十八、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P177

1、政治价值

2、经济价值

3、文化价值

4、生态价值

5、时代价值

十九、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和规律:P189

(一)途径:1、灌输途径

2、接受途径

(二)规律:1、神行统一规律

2、真善美统一规律

3、虚实转化规律

二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本质表现:P202

1、对政治教育的主导

2、对思想教育的主导

3、对品德教育的主导

二十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客观基础:P205

1、社会经济基础

2、社会阶级基础

二十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社会功能:P207

1、规范功能

2、评价功能

3、控制功能

二十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的具体表现:P209

1、教育主体的多样性

2、教育目标的多样性

3、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4、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多样性

5、教育考评的多样性

二十四、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P213

1、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2、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两者辩证发展

二十五、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价值:P217

1、对个体价值选择的主导:对个体政治价值、信仰价值、道德价值选择的主导

2、对社会价值取向的主导:对社会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取向的主导

二十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P236(相互关系)

1、教育主体

2、教育客体

3、教育介体

4、教育环体

二十七、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分析:P241

(一)诸要素的相互关系:

1、教育主体起主导作用

2、教育客体起主动作用

3、教育介体起纽带作用

4、教育环体起条件作用

(二)主客体的关系:

1、民主平等关系

2、双向互动关系

3、主导与主动关系

4、相互转化关系

(三)结构方式:

1、主体中心模式

2、客体中心模式

3、多元主体模式

4、等级结构模式

5、双向互动模式

二十八、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本层次:P253

(一)个体目标:1、思想素质目标

2、政治素质目标

3、道德素质目标

4、心理素质目标

(二)社会目标:1、经济目标

2、政治目标

3、文化目标

二十九、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P261

1、思想教育:主要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着重解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

2、政治教育:主要进行政治思想、政治信念、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法、政治纪律等方面的教育,重点是解决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3、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观念,发展道德判断,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

4、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素质

三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结构类型:P263

1、政治主导型

2、思想主导型

3、道德主导型

4、心理主导型

三十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P264

1、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核心

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

三十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构成与层次:P271

(一)构成:1、教育者主体性

2、受教育者主体性

3、教育活动主体性

(二)层次:1、独立自主性

2、积极主动性

3、开拓创新性

三十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互动模式构建:P286

1、教育原则和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2、教育伦理观: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3、教育价值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4、教育实践观:理论教育实践化

三十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类型:P295

1、按影响范围分: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微观环境

2、按性质分:良性环境、恶性环境

3、按状态分:开放环境、封闭环境

4、按内容分:社会物质化境、社会精神环境

三十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和功能:P297

(一)特点:1、多维性

2、复杂性

3、开放性

(二)功能:1、强化功能

2、导向功能

3、感染功能

三十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方法、措施:P316

(一)原则:1、整体性原则

2、互动性原则

3、自主性原则

(二)方法:1、环境选择实验法

2、环境选择隔离法

(三)措施:1、优化传媒环境

2、优化单位环境

3、建设教育场馆和社会教育基地

4、加强党风廉政教育

三十七、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P321

1、集体学习情境创设

2、认知情境创设

3、人文感化情境创设

三十八、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征:P327

1、明确的计划性和鲜明的正面性

2、突出的复杂性和广泛的社会性

3、积极的引导性和明显的长期性

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发展的外在因素(内在机制?)

1、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经济生活条件、政治制度及其社会的政治状况、社会文化及其文化活动

2、社区环境,包括社区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特点等。

3、受教育出生者和成长的家庭

4、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学校

5、受教育者从事工作的社会组织

6、各种非正式的交往环境,包括另据、朋友、熟人等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群体

7、现代大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记、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制品、网络等。

三十九、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制定:P338

1、搜集信息,发现问题

2、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目标

3、拟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案

4、优选思想政治教育方案

四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P367

1、疏与导相结合

2、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结合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5、教育与自我教育

四十一、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新发展:P373

1、面向世界与立足民族发展相统一原则

首先,要坚持和发展主旋律教育,培养棉线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教育。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和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原则

3、自主性与社会化相统一原则

四十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探索的新方法:P381

1、探索满足主体多样性发展的咨询与辅导防范

2、发展与现代传媒相协调的隐性教育防范

3、推广符合民主法制要求的管理评估方法

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

四十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要求:P386

1、针对性

2、综合性

3、创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成立的基本条件:P393

1、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

2、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运用和控制

3、能够联系教育的注意和课题,并且能够促使两者之间发生互动

四十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和功能:P394

(一)特征:1、承载性

2、中介性

3、可控性

4、目的性

5、阶级性

(二)功能:

1、信息的承载和传导功能

2、促进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功能

3、渗透教育内容的蕴含功能

4、导向与养成功能

四十五、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态:P397

1、语言载体

2、行动载体

3、传统载体:谈话、开会、理论教育

4、现代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管理载体

四十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准则:P422

1、方向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2、理论性与渗透性的统一

3、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统一

4、长期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四十七、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特征、基本要求、原则和方法:P427

(一)特征:1、弱结构性

2、价值倾向性

3、前瞻性

4、动态性

(二)基本要求:1、决策科学化

2、健全决策组织体系

3、培养素质优良的决策队伍

(三)原则:1、目的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联系性原则

4、预见性原则

5、可调性原则

(四)方法:1、专家研讨法

2、集体磋商法

3、经验谈判法

4、系统分析法

5、试点法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职业化管理的主要内容:P444

1、职业形象:强健的体魄、兼任的意志品格、良好的精神状态、严谨的思想作风

2、职业理想

3、职业技能:调查研究能力、思想宣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P455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P458

1、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

2、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现代化

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化

4、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现代化

篇2

关键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分析与理解

研究对象是任何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内容和本质所在,也是一门学科之所以建立的内在根据。党的领导集体不断丰富我国以德治国的内容,最终确定以德治国必须把政治和道德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以德治国的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更加明确,其地位和作用也更加凸显了。新形势下,科学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其基础条件是必须弄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时,已经有一些学科涉及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内容,比如教育学、政治学以及伦理学,但是这些学科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与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差距,不是完全的重合。当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学术界对其研究对象的说法也是众说纷纭。笔者个人认为特定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可能不一样,因此,研究对象的说法也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是,正是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我们才看到学科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

恽重老师在《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对象应该是什么?》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应该以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笔者个人并不是很赞同这种观点,人们生活在社会中会有很多行为,但这些行为不完全都是政治行为。举个简单例子来讲,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内容,但是尊老爱幼的行为属于社会公德的行为,而不是政治行为。政治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不是全部,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思想、认识等都政治化,这样是不科学的。

吕才明老师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商榷》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他主张把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分开来研究,建立两门单独的学科。这种观点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可取之处,确实,任何学科都要形成有一定规律性的东西才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才能将知识传于后人。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与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究竟是区别多一些还是联系多一些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问题。如果两者确实区别多于联系,那确实应该如吕老师所说,应将其作为两门单独的学科进行研究。但是,如果两者的联系更多,那就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对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个人,这些个体之间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如何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应把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区分之后,再有机结合起来。尽管个体之间由于生理、心理、成长环境、经历、学习能力、思想、知识储备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可以遵循的规律,只是由于个体差异可能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是大的方向是不会有差异的。因此,我们主张笼统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再根据个体的差异性做适当地调整以适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受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及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对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以及个体差异性等因素把握得越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会愈好,反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会很差。所以,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必须要研究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如果撇开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曾经说过,对某一现象所在领域中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构成了一门科学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是一样,在这个领域中也有自己特定的矛盾,即对某一个特定社会、特定阶级的人们思想品德应成为什么样子和人们实际思想水准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中其实就包含了思想品德形成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两方面的内容。一定阶级和社会的人们目前所拥有的思想水准如果达不到社会预期的标准,那么,就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达到社会预期的标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只是他们所站的角度不同而已: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思想政治教育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两者尽管角度不同,但是目标却是一样的,就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矛盾。所以,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确实应该如张耀灿等几位教师所说,把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当成一个整体作为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245-02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也是中国梦的实现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学生全面发展乃至社会全面进步的前提和保障。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代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总体是发展进步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品质缺失

良好道德品质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使大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一直提倡“教书育人,读书做人”先教会学生做人,再提高他们的知识与能力。但近些年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以及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下滑,包括家长、教师在内都为学生灌输“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忽视,因此在多方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社会责任等方面都存在问题。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有些大学生沉迷于虚网络世界无法自拔。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独立人,学会做人远远比获得更多经济收益要重要。在任何时候道德是不能丢失的,否则就会失去方向,误入歧途。

(二)价值取向茫然

随着改革开放,一些外国先进的思想得以传入中国。但与此同时一些西方的腐朽思想也乘虚而入,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青少年相对于以前有了更优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新环境的影响下他们逐渐产生了“金钱至上”的观念,逐渐忽视道德教育。攀比心理、自私自利、依赖父母的现象屡见不鲜。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严重下滑。不得不令当代的教育者和父母担忧。

(三)心理问题突出

健康的心理是使人们从事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是又有幸福美满生活的必要保障。然而,在社会经济风云多变,各种思潮碰撞,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在家长的溺爱下一些学生缺乏自立意识,大学生陪读现象仍屡见不鲜,大学生自理能力差,对父母过分依赖,与此同时,父母的溺爱也使广大青少年缺乏挫折教育,结果导致许多大学生面对挫折手足无措,心理脆弱,无法接受打击,而选择一些极端的做法。当代大学生很难独立的适应社会,他们在职业选择中的焦虑情绪,人际关系危机,以及各种精神上的缺失,使他们有严重的挫败感,无法继续人生之路。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着各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

就当前来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尚未形成一个里应外合、通力合作的局面。首先,由于社会缺乏合理引导,而一些大学生又严重缺乏自制力经常逃课,有时甚至会沾染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使以前培养起来的优良道德品质也丧失殆尽。其次,由于一些父母疏于管理,又不及时与学校领导和班主任了解大学生的在校状况,导致一些大学生不但知识水平下滑甚至道德水平缺失。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各科任课教师之间没有形成共同负责、共同发挥德育功能的意识,进而在了解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方面也缺乏详细的认识。

(二)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

1.高校管理者认识不足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功能,是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显得尤为重要。学校重视程度的降低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鸡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重视程度降低而产生的。部分高等院校领导片面追求学校的办学规模,学科建设以及SCI论文数、硕士、博士招生点、新科研项目的研发、师资队伍的规模、就业数量等硬指标,而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次要任务,不能自觉主动地予与相应的关注和物质投入。因此,在处理德育和智育的关系问题上不免会出现“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一些高校对中央提出的先进德育理念没有积极贯彻“走形式”的现象比较严重。

2.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关注不够

一是课堂教育存在问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没有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解决大学生的现实思想和心理问题。并且对一些大学生喜爱和关注的热点现象不能给予全面讲解和细致剖析,使很多大学生由于对社会认识不清而上当受骗甚至误入歧途。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仅以课堂教学为主,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并不能明确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把书本的知识点讲授完毕,而不做深入挖掘,没有与当前社会和大学生心理结合,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对于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有清晰的认识。多数教师以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根本目的,没有真正做到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无法提高学生的政治意识和道德水平。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各高校也开始一定程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并没有充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例如,在主体需求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轻视个体需要,而只完成社会任务。没有把出发点放在学生主体上,片面强调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这对于培养大学生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是极其不利的。各高校虽然安排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课程,但都是机械地把思想政治理论灌输给学生,而对广大学生的情感需要却视而不见。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丰富受教育者的情感和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养,要学以致用,而不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简单地灌输给受教育者。

三、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

1.对课程结构进行改革

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成长状态,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设立哲学课、社会课、心理课等。例如,针对大一的学生心理状态课给他们安排一些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提高他们的情感认知能力,使他们融入大学和社会生活中。针对大二学生可以加强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对加强专业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和挫折承受力。针对大三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帮他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初步订立职业方向。针对大四的学生实际需要,给他们安排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

2.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要革新教育方法,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例如,第一,实践锻炼法。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第二,自我教育法。让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思等方法,主动接受科学理论、先进思想观念、社会生活规范,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具体的通过评比竞赛、讨论会、辩论会、民主生活会等活动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第三,榜样示范法。通过具有典型、榜样意义的人或事的示范引警戒作用教育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规范自身行为。

(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首先,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与道德教育。倡导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为落脚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南,以为指导,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何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防止大学生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

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者要充分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在自身素质、学习目标、职业规划、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专题指导,帮助大学生克服消极心理,消除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诸如:自私、郁闷、抑郁、冷漠等心理,引导他们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第一,坚持与时俱进,激发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紧跟时展潮流。高校教育者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政治性与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实际利益性相结合,提高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和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在集体主义原则的基础范围内充分实现个人价值。

第二,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大学生的情感需求。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灵与思想的交流,而其中情感是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桥梁。教育者在灌输思想理论的同时应该怀着以情感去感化大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情味,使大学生既能学习到实用的知识,又能受到情感的熏陶。比如: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把理论知识融入辩论与案例分析中,增强教学的实际应用性和互动性,使大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实现道德情感上的共鸣。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情感越融洽,沟通越顺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越好。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大学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使他们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又能进行自我教育。只有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成为可能,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这就要求广大教育者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大学生,并实现其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泉.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J].党史博采:理论,2005(4).

[2]刘东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我见[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3]陶卫平.关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J].黄山学院学报,2005(4).

篇4

关键词:大学;师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2

笔者作为一名从事两年时间辅导员岗位的教师,深深地感触到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通过查阅一些有关当前大学师生关系的文章和开展学院内部关于师生关系现状与是否听从辅导员教导的调查问卷,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体验,重点从一名辅导员的角度浅谈师生关系现状对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如下:

一、现代大学师生关系现状与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一)与思政授课教师的师生关系现状及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从已读的文章和调查问卷中关于“你认为和任课教师是怎样的关系?“这一项时,有大于70%的学生回答与任课教师的关系只是单纯的“教授者与被教授者关系”,他们与任课教师的交流很少,只有不到约20%的学生在课后与任课教师交流,这其中很多同学还是为了本门课程的学习而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这种现状在各个大学中普遍存在,在情感上可以看出他们与任课教师存在某种程度的隔膜,师生之间的关系显得“冷漠”很多。虽然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存在一些差异,但是他们普遍的认为大学师生关系情况为“一般”。因此,思政授课教师仅仅是按照学校教学安排教授了思政这门课程,学生学习仅仅为了获得本门课程的学分,思想教育成效不佳。

(二)与辅导员的师生关系现状及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上面提到过辅导员是教师队伍中最先接触和接触实践做多的群体,于情于理来讲应该和学生的关系比较密切才对,但是实际中除了学院的学生干部和班级学生干部外,其他学生和辅导员的关系是比较疏远的,他们沟通很少。学生除了在“闯祸”被辅导员叫到办公室进行谈话外,很少有人愿意将自己的心声倾诉给辅导员,他们心中依旧把辅导员作为一名管理者来看待,既然是管理者,那自己就处于被管理的位置,加之辅导员在忙于“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繁杂事务性工作时,也忽略了学生的感受,缺少了一分耐心。这就造成除了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外,其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有待提升。

(三)我院师生关系现状及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笔者作为本校艺术类学生的一名辅导员,在这两年内与学院学生相处的时间里,深深体会到师生关系现状对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及成效的影响。我院作为艺术性特点的学院,在培养学生时要兼具艺术性和创造性,学生普遍个性张扬,加之学生课堂与课后时间常来往于画室和宿舍之间。因此,他们与任课教师相处的时间较多,课后参与任课教师的工作室和课题,能够较好地任课教师沟通,接受任课教师对其学习及创业指导。在与辅导员的关系方面,相较于任课教师,交往就少一些,基本上是学院学生干部和班级学生干部与辅导员联系,也有一些学生因参与辅导员负责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学助贷、暑期社会实践等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才与辅导员联系,其他学生很少出现在辅导员办公室,也不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在辅导员走课堂、走宿舍的时候,学生也认为是来检查违规电器及查看宿舍卫生情况,不愿与我们敞开心扉畅谈,能明显感受到他们对我们辅导员的戒备心理。疏离感明显加强。因此,艺术类学生较之其他学生,尽管开展了诸如“四进四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月等思想政治教育,但学生追求艺术性的心理较强,思政政治教育的心理较弱,成效更有待提升。

二、当代大学师生关系现状对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影响的原因

当代大学师生关系现状对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影响,除了高校大众化、一些教育体制不完善及经济高速发展造成的客观因素外,我想从以下主观因素谈一谈,因为只有主观因素才是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

(一)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交流

高校大众化以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接受大学教育,面对众多的学生,思政课教师的精力有限,除了日常的科研和授课工作外,很少会有大量时间与每一个被授课学生进行全面的沟通与交流,他们往往容易被好学生和“问题”学生所吸引,对于平时学习和各方面处于中等的学生往往无意识性的进行了“忽略”。思政课教师认为很多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学校安排的思政课程学习等内容,因此缺乏课后和非上班时间内的沟通与交流。这就造成了思政课教师课上授课内容未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入学生脑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二)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师生关系的好与坏也取决于学生本身。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因为不求学习优异但求能够达到毕业标准要求,因此在师生互动方面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当前的学生大部分处于个性张扬的时期,他们沉醉于自我世界内,不希望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打扰他们的心境。因此,他们从内心深入存在抵触思政政治教育的意识。

(三)教师(尤其包括辅导员)在一些问题上的处理不当

教师(尤其包括辅导员)作为一名长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在与学生接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以一种过来人的心态对待学生,很多时候想当然的以自己过去在大学时候的思想来理解学生现状的思想状况。这样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有效站在学生真实想法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决定,势必影响其在学生心中的位置。或者教师(包括辅导员)站在自己教师身份的立场,将与学生的关系纯粹的理解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教授者与被教授者的关系,忽视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是处于平等的关系,导致学生不愿与其交往和很少与其交往,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起来就有很大的难度。

三、改善师生关系现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对策和建议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尤其是辅导员)要发挥主动作用,在辅导员层面当前可以做也是能做的方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点做起:

(一)要敢于“身入”,“身入”是行动

“身入”是行动,是指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改变呼唤学生来办公室的习惯,要经常性的走访学生宿舍和教室。让学生可以经常看到自己的身影出入于各间宿舍与教室之间,出入与每一名同学的身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感触到自己的存在,他们才会潜意识中把辅导员当成宿舍中的特殊一员,教室中的一个特殊“学生”,与他们共同生活与学习,沟通与交流就会越来越多,就能够以“舍友”、“同学”的身份影响他们的思想政治观念。

(二)要适于“心入”,“心入”是感受

“心入”是感受,是指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能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当然是学生不违纪国法和校纪校规的情况下)。做出的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决定能够真正“入”学生的心坎,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是和他们同一条心的,是真心为他们办实事的,他们才会理解与支持辅导员的工作,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符合他们的心理感受,才能悉心接受。

(三)要乐于“融入”,“融入”是感情

“融入”是感情,是指辅导员在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真心放下架子,不走马观花,不把自己当成管理者,敞开心扉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真心感触到辅导员是真诚的与他们交朋友,“融入”到他们的圈子中,有什么话都可以和你说,有什么事情都可以和你谈,了解学生群体的最新动态,这样才能更好的根据学生最新动态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步伐。

总之,大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以学生为主,师生关系应处于一种平等互动的状态,面对学生众多,学生个性张扬及学生缺乏沟通主动性及积极性的情况下,思政课教师尤其是辅导员要从自身主动加强与学生的关系互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要敢于“身入”,而且要适于“心入”,更要乐于“融入”大学生群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拉近与学生的亲近感,成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剂。

参考文献:

[1]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

[2]程爱军,蒋梅苏,袁世雄.和谐视角下的师生关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03.

[3]鲍聪.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06.

[4]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04.

[5]周业安,彭国存,利俊荣.浅议高校师生关系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02.

[6]李文靖.我国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营造[D].曲阜师范大学,2009.

篇5

新颁布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提高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时代感,并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富有长久生命的必要保障。

1 信息技术与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整合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与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历史与现实的限制,大大提高了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和效率,对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思想政治课系统地讲解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理论常识,是一门科学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容易上成抽象的理论课或是大道理堆砌的说教课,显得枯燥空洞,学生兴趣不大,积极性难以调动。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利用它设计出仿真直观情境,能把中职思想政治课本中抽象的理论和原理用直观的视、音频的形式表现出来,为学生创造学习知识的实际情境,通过声、形、色、画刺激学生的感官,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热情。

1.2 有利于化解教学难点

从中职思想政治课的特点来看,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较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囿于理论的演绎,将会出现“教师头头是道,学生头头雾水”的现象。而利用多媒体处理信息方便快捷,教师精心选择好、设计好流程,合理解释和演示,通过其声、画、形把中职思想政治课中的概念、原理等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形象的东西,使学生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同时能牢牢掌握,在教学中也就容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教师从繁重的备课、讲课中解放出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介绍“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时,笔者制作了这样一个课件:画面一是高速行驶的列车,车上有乘客,车外有树木;画面二是列车在一个运动着的透明球体中运动。通过这两个动画,学生就很容易弄清楚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1.3 有利于活化教学内容

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与中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特点存在较大的距离。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辅之以鲜活、生动、真实、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等融为一体,利用其直观、形象的作用,将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远为近,超越时空界限,模拟再现需要的情境,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原理形象化。

1.4 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网络技术还可以实现远距离师生互动,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跨时空的交流与合作,使45分钟的课堂教学从时间与空间上得以延伸。信息技术使师生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这种转变使中职思想政治课实现了对人的素质的培养,而不再是围绕知识传授转圈子。

2 信息技术运用于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运用目的不明确

运用多媒体目的在于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然而,一些政治教师对此并不十分明确,很多时候只是为运用而运用。如果是运用多媒体投影课本上已有的文字、图表,就仅仅局限于对教材材料的机械翻版和简单重复,或是用多媒体代替板书。这些都是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错误理解和运用。

2.2 课件设计喧宾夺主

在课堂教学中,每次使用多媒体课件要解决什么问题,必须十分明确。可是许多政治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既有精彩纷呈的画面,又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解说,结果片面追求视听效果,没有注重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效果,甚至忽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目的——强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喧宾夺主的课件,不仅达不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教学主题。

2.3 课堂容量过大

多媒体具有强大的直观显示功能,可以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大量的教学内容。但当这些内容超过了一定的“度”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内容过于饱满!往往是教师连续不断地向学生展示搜集到的事例和材料,却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活动时间,并且忽视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2.4 课件内容的选择不够恰当

有些政治教师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喜欢选择一些动画、漫画图片,或随意性地选择一些比较陈旧的材料进行教学,忽视了新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忽视了中职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真实性、时效性较强的特点,结果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信息技术运用于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和“三维”目标的实现。

3 推进信息技术与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整合策略

3.1 要转变教学观念

信息技术只有真正同学校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它才会发挥出巨大的教育价值。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并不意味着他就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成功整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过程重新设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教师学生”单向模式转变为教学、媒体、学生三维互动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使得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小组媒体教学法、微型教学法)、网络教学(交互式网络教学法、远程教育)并举的局面。这些变化都要求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学观念,研究新型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尤其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

3.2 要明确整合的原则

先进的教学技术不等于先进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技术也并不一定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当前思想政治学科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有许多理论问题有待研究,如:信息技术如何与课堂教学整合;多媒体技术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适合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多媒体软件的类型;多媒体软件的评价标准;多媒体教学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等等。弄清这些理论问题可以使教学行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有实效,信息技术的发展才不会盲目。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应当遵循:1)目的性原则;2)最优化原则;3)服务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通过情境设置,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洞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5)适度性原则。

3.3 要切合学生实际

在网络课件使用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明确教学要求,布置学习任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加强指导,不能把网络课上成“牧羊课”“网络浏览课”,对学生放任自流,浪费时间。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有机整合的互补关系,要注意避免将多媒体设备当做“现代化的黑板”“知识的灌输者”来使用。因此,新形势下教师在努力提高自身使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水平和课件制作水平的同时,还应积极学习和研究教学理论、教材、教学方法。唯有此,才能真正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构筑思想政治新课堂,完成培养适应时代要求新型人才的育人任务。

参考文献

[1]高科名.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对中职音乐教学的优化[J].华章,2010(35).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媒体;影响

一、现代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现代媒体一般统指互联网发展下的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它的传播范围更广、传播内容更多、传播速度更快,这也使得大学生更迅速、实时、大量的接受到外在信息资源。对于大学生的学习、认识来说,他们需要大量的实时信息来拓展他们的视野、满足他们学习的好奇心和愿望。但是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现代媒体,都不能完全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尤其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当下,新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更是不断挑战社会和个人的底线。高校作为学生与现代媒体之间的联结纽带,应当承担起引导现代媒体的积极作用推动大学生发展的责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载体功能和内容价值,去进一步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和实践方法。现代媒体作为媒体新形态能够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场所,高校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首先应当强调对于大学生思想舆论的引导和思想教育内容的掌控,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校内现代媒体机制,实现对于学生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这一方面能够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路线和教育内容上的方向,另一方面,高校开展现代媒体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形成高校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能够充分发挥现代媒体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硬件支撑,同时现代媒体作为媒介手段能够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内容。高校应当正确看待现代媒体手段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发展的作用,现代媒体不只是影响了信息和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现代媒体方式改变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它让大学生在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互动方式变得多样化,新媒体手段可以成为大学生更好的发声平台,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应当予以尊重,并且虚心听取大学生的一些需求和意见。现代媒体手段实现了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推动了学生对于外界信息的关注。无论是作为高校教育,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有的资源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发展的需要,现代媒体手段的应用成为高校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新一轮创新发展的契机,大学生对于信息的需求和好奇,反映了大学生对于认识和学习的愿望,高校应当积极引导新媒体资源内容的创建和传播,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对于外界发展的关注和思考。现代媒体实现了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新媒体手段实现了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突破课堂的限制,现代媒体体系下的教学能够做到跨时间、跨地点,实现了大学生对于学习资源的无限制获取,从而帮助大学生的多样学习。现代媒体手段能够成为高校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现代媒体具有信息量大、覆盖广、互动性强等特点,这不只实现了对于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上的补充,也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实践上的创新。高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形式,能够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范围,通过对于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互动和反馈,高校能够及时的针对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现代媒体手段和方法的运用,是时展的必然,也是迎合学生发展的必然,高校应当抓住学生热衷现代媒体这一特点,去开展多元化的、科技化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的多重教育。现代媒体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颠覆,在于现代媒体改变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机制和联系机制。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课堂教学、强调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认识和学习,这种被动式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高校应当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去改变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学习。现代媒体手段能够成为连接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师生之间的“讲与听”,根本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发展要求,师生应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中获得同步的学习与发展,老师应当将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体验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性和有用性。师生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互动与沟通,实际上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真正价值,高校对于学生的发展引导,不只是教会他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还应当重视他们对于感情和人际交往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现代媒体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阻碍

现代媒体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但是现代媒体对于学生发展方式的改变不全是积极的,这是由现代媒体的特点而决定的。高校如果想要利用好现代媒体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就要正视现代媒体对于大学生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且以合理的方式去规避这种消极影响。现代媒体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影响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由于自身的认识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大学生很容易沉浸到现代媒体所编织的杂乱的信息世界当中。现代媒体的价值能够实现信息传递的透明和快速,但是这也降低了虚假信息的生产和传递成本,当大学生无法辨识信息的真伪、无法正确判断这些媒体资源对于自身的影响时,他的价值观就会变得混乱,逐渐以虚拟来替代自己的现实世界。当现代媒体进一步拓展了大学生的认知渠道,它同时也给大学生的认知带来了迷惑性,现实世界中本就充满了无数的真与假,而现代媒体的自由性又无限的扩大了这种真与假,大学生对于繁多复杂的信息是好奇的,但这同时也是危险的。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搜寻自己关注的讯息,长此以往,自己的认知就会形成隧道效应,只认可自己所认可的,但是这种认可是短视的、狭隘的,也是绝对个人主义的。大学生无法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无法真正辨析外在信息的,自己也容易被外在所影响。现代媒体扩大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受教育方式,但是在简单的人机互动机制下的学习很难做到过程上的监督,所以以现代媒体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取代传统教学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在课堂集体学习的群体压力下、在老师的实时引导中,能够尽量的规避学生在学习中的开小差,这起码能确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学生对于新媒体下的学习方式能够产生一定的学习好奇心和学习动力,但是学生对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关注可能放在媒体手段上,而并不是放在媒体手段下的教育内容上,当学生对于现代媒体教育手段的兴趣下降,他的学习效果也会同步降低。现代媒体给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挑战,主要体现在在当下总体的高校教育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条件下,很难彻底的有效的应用现代媒体技术,一是由于要实现完备的现代媒体机制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现代媒体下的教育成效却难以评估,这给高校的投入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二是现代媒体的发展理念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些方法论上有一些冲突,高校很难把握好自由与引导的“度”,也就很难真正有效的落实新媒体的应用价值。高校在配置相关现代媒体手段和媒体资源的同时,应当配备专业的人才进行指导,但是高校教师一般都是兼任实践新媒体教学的任务,对于新媒体的功能实现和价值导向无法真正的做到全面的管控,这主要是因为高校教师毕竟不是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无法在技术层面做到媒体资源和媒体运用的监督和管理。现代媒体手段不只挑战大学生的教育方式和发展方式,还挑战大学生原有的人生哲学和价值理念,在对媒体资源的获取中,很多信息都是与大学生所接受教育的理念、价值观是相悖的,当不同的观点、思想、价值观相碰撞时,大学生会感到疑惑,甚至产生怀疑。尤其大学生自控能力以及认识能力不足,容易将自己带入到享乐主义等消极的价值观当中。大学生是未来的国之栋梁,当他们沉迷于虚拟空间时,他的现实发展就会变得堕落,这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现实世界的道德准则以及高校的课堂教育、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成为大学生实现成长的硬性机制,但是当大学生进入到现代媒体体系下的虚拟世界时,他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标准都会发生动摇,对于媒体信息的盲从说明了大学生并不具备完善的认知和道德观。现代媒体手段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由于现代媒体强调的是自由、开放、互动,高校很难重新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很多跟不上时代的潮流、适应不了现代媒体机制下的教育,这对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都产生了一些难度。在现代媒体下的舆论的掌控是困难的,大学生在新媒体下自由的发表观点、自由的互动交流,这体现了他们的权利,但同时也隐藏着被舆论操控的危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重视对于大学生舆论的监管和引导,重视大学生思想交流和表达的有序。

篇7

一、人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它有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个性心理特征,由气质、性格、能力三方面组成。另一方面是个性意识倾向性,由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动机、需要等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个体思想品德、政治认识、政治立场。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人们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头脑,实现主客观统一的过程。通过改变人的思维,来改变个人观点、认识、个性倾向性中的信念、态度、世界观、价值观等内容,提高主体认识水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顺利完成各项任务活动。

二、人格定义及健全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固有特质,包括气质、性格、需要、动机、能力、理想、价值观等。人格是一种动力组织,决定了人的独特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

(一)从心理学角度看,健全人格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心理。它表现为两个方面:1、各个内部心理的构成因素,都积极主动的健康发展,例如智慧和才能、需要和动机、理想和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性格和气质。相互促进、完整平衡,既情感丰富、感觉敏锐,又理性智慧、头脑睿智;2、表现为知、情、意、行在构成个体心理活动的过程中,相互协调、知行统一、表里如一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最显着的特征是: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安排自己的生活,正确看待过去,智慧面对现实,理性畅想未来。健全人格体现了个体内部心理各因素的完美的协调、统一,使得人们可以睿智自信的面对困难和挑战,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二)健全人格的特点体现为:1、人际和谐。人格健全者心态稳重、成熟自信,有自己正确的思维与实践方式,善于和谐的沟通与交际,懂得尊重与被尊重,包容力强、心胸开阔,具有人际吸引力。2、心境平和。健全人格者拥有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他们自信并内心强大,善于运用自信心和成熟稳重的思维,合理调适内心世界,并指导实践活动。实现真正意义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3、积极运用个人能力。人格健全者对未来成就充满美好的憧憬。通过满足实现美好未来这一成就动机的需要,与自身经验能力相结合,不断的激发兴趣、维持动机,形成良性循环,激发出巨大的创造力,从而进一步激发探索兴趣,最终逐步接近目标走向成功。

(三)现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1、表现:(1)自我观念泛化。现代大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认知、判断指导思想和行为实践。这种强烈的自我观念与过度的自我接受结合时,自我中心的思考方式就转变为扭曲的、过分的自我中心状态,使其在实践中认不清现实、盲目狂妄自大、难以倾听他人意见等,使其遭受挫折与失败。(2)理性经济人导致个人主义倾向。理性经纪人假设认为人的动机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这样的假设使复杂的人性简单化,忽视了人在群体中会受到文化习俗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忽视了伦理和自律在规范人的行为方面的作用。随着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社会化过程加速,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会助长其个人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忽视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自我中心,我行我素。(3)人格自卑学生由于生活、学习等方面因素,缺乏自信,表现出思想消沉、谨小慎微、意志力薄弱、敏感多疑、回避交往、行为被动等现象,不能客观全面地对待自己。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只看到自己的短处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甚至用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较,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持有消极的评价。

2、原因分析。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就目前来看,中国社会大背景依旧是在拿分数高低来判断学生优劣。它决定学生的人生未来和发展方向。在这样的背景驱使下,教育狭义的将智慧定义为智力,而忽视了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道德境界的提升,即通过认知―实践―体悟―移情,使学生真切地把握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灵魂净化,思想升华,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道德教育对于自身价值观体系的内化作用。当学生遇到问题依然不能从以往的教育经验中获取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

三、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途径

(一)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人格的自我教育分为三个环节:1、是自我反省。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看到他人的不足,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同样的缺点和不足。2、是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客观、正确评价自己不褒不贬。3、自我调节。认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之后,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人格完善的前提。

(二)改革和完善大学教育体系。现在的大学教育只注重政治信仰,以及道德原则的教育,没有建设健全的人格培养机制,使学生学会如何使自身适应社会,因此,应当适应现实需求设立学生初涉社会的引导机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进一步培养健全人格。

篇8

一、公共性:现代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表现

在当今社会中,各种教育的研究领域里,包括政治、社会学、伦理学等领域,都具有“公共性”,所以公共性也成为教育研究的主要对象。当然,在不同的研究视域里,又对公共性有不同的解决与研究方法。比如说,公共性在政治学上的解释是指政府及其公务人员是以“公共人”的身份出现在大家面前,为大家服务的,从而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善治。公共性在社会学上的解释是指研究公共领域的建构、公共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参与的路径等这些要素与社会有关的部分内容。而在公共性在伦理学上的解释则是通过对伦理发展脉络的梳理,既对当前的伦理进行思考,又有批判,从而培养出责任感的公民与具有公共伦理的公民。总的来说,打破各学科视域的束缚之后再来看公共性,则可以解释为“对公共理性、公共精神、公共责任、公共伦理等公共上的追求与实践。”虽然各个领域的学科对公共性有不同的解释与理解,但是,公共性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受到我们的重视,人们关注研究它,提倡和谐的社会环境,而批判那些有损公共性的现象,并与之作斗争,所以公共性在各个领域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公共性的“缺失”也需要我们去研究、解决。

1.公共性在现代化中的重要性。在当代的社会生活世界中,公共性的生活对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起到一定的作用。现代化的社会并不是有什么高楼大厦、什么高级的通讯式具与交通工具等,这些仅是表面的,也是低层次的、技术方面的“现代化”,并不能函盖真正的现代化的标准。现代化还要体现在人们的思想、理念、制度等具有现代性,这三者之间,思想、理念是制度现代性的先导,有了制定的现代需要理念现代化先行。现代化进程给人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全球化、网络等给人们的生活方式Ю戳撕艽蟮挠跋欤生活的公共性与交际等越来越明显。人们的生存与生活都需要不断的交往,而公共性成为们交往的必要条件,公共性原则就是现代化的生活不可缺少的基础。

2.公共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目的就是创造一个合格的人才,形成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人,以发挥他在社会中的作用。人的良好形象需要教育来塑造,所以形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人们想到是通过教育来实现,所以说理想的人的形象就是按照其对教育的理想作用的理解来设计的。我国非常重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注重教育开始,在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教育方针与指导思想的变更,无论标准如何,但公共性是不变的。建国初的教育方针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的教育,这三个方面达到了就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到了八十年代,教育目标更加丰富,除了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外,又重视专业发展,恼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要有效结合。到了九十年代,则要求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直到本世纪,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要求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的需要也在不断提高。无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如何变化,都离不开培养“公共人”的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主要任务,从在方面说也是一项公共事务,对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公共善的追求与实践,最终培养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实践公共善的社会公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也是一种回归,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达到了高度的一致,良好的思想政治水平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与社会效应。所以,公共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永远不变的主题。

二、公共性的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形成过程

既然公共性是社会现代化的品质与维度,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须,那么,让大学生向公共性思想政治水平进步,就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经之路。历史总是不停地向前发展,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人的发展促成了社会的发展,人类从蒙昧状态经历了野蛮状态,再到了文明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优性劣汰的自然进化理论解释着历史与社会的发展。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自然发展的一个过程,现代性是人类文明的一种状态。经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决定着上层建筑,如今的社会是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全球的联系在一起,加快了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往范围也随之扩大,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公共领域和公共生活的彰显。这诸多的领域与维度使得公共性更加明显,所以公共性更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经验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体现出明显的公共性,所以教育的方式、理念也是以人为本,主张民主、和谐,公共性作为一种时代的精神,已经慢慢进入到现代化的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当中了。

篇9

【关键词】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一、大数据的定义及特点

研究机构Gartner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然而,在各国提倡下、各行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目前所说的“大数据”不仅指巨量数据本身,也包括采集数据的工具、平台和数据分析系统。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大量)、Variety(多样)、Value(价值)、Velocity(高速),具体表述即为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总价值巨大但有效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由此可见,想要在创新中发展,必然要优化利用大数据。

二、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核心是政治,最为显著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授课式灌输思想,教育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教育工作者的道德素质和理论水平。而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性教育理念,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保证教育工作的主客体同步现代化及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现代化。

收集并整理符合时展要求的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型任务。在互联网和电子科技迅捷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文字信息或是图片视频资料几乎全部以电子数据方式进行传播、留存。根据大数据的4V特点,巨量的不同存储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轻而易举地被数据处理系统统一收集并使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处理。大数据技术意味着从单一领域所包含的各种各样类型的巨量数据集合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即符合现代化教育要求的内容。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运筹帷幄的关键核心在于合理应用大数据技术,做到节约大量人力物力的资金成本,同时短时高效地完成数据处理过程并获取最终成果。

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能够从大数据中快速获取大量现代化教学内容是令人振奋的。然而,如何从大数据中发掘出适用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方式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脚踏实地地进行设计一套全新的、现代化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思维辩证能力具有深远影响的解决方案。

三、现代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树立大数据意识,建立教学资源库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群体作为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主客体,被时代赋予了不可推卸的重任。90后的高校大学生从小便熟知计算机应用及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因而对于科技新生产物接受程度极高,与此同时,作为网络和新媒体的主要应用者,大学生群体习惯于在生活及学习中借用电子科技处理问题或获取知识。在先进的思想氛围烘托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树立大数据意识有基本立足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作为必不可少的教育创新之举,能够弥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中的缺陷,为学生自主学习思想政治内容提供了科技便利,实现资源共享。

(二)提高数据分析能力,补充数据核心内涵

大数据分析的五个基本方面,在不同领域的数据分析应用中会有不同的参考方向。教学资源的数据分析中需要采用的是语义引擎(即在大数据分析广泛应用于网络数据挖掘的过程中,可从用户的搜索关键词、标签关键词、或其他输入语义,分析,判断用户需求,从而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和内容匹配),及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即大数据分析离不开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高质量的数据和有效的数据管理,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商业应用领域,都能够保证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和价值性)。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根本是语义引擎的设置,需要将文本、图片或视频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标签关键词信息一一对应。在保证数据信息内容一致性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不能忽略教育资源中文本、图片或视频资源中的隐含信息,在信息处理过程中要补充数据核心内涵。

(三)补充教育实践活动,实现思教创新改革

现代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全球化进程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新时代的变化进行改革,要以理论观点结合创新实践活动实现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到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转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引导,同时借助新媒体后台的数据统计分析学生们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期待的教学内容及实践活动,或是开放网络教学资源库,让学生们自主参与“DIY红色经典路线”、“学生自主课堂展示教学”等专题活动,使网络资源与实践活动取长补短,完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作者简介:高志远(1986-),男,籍贯:辽宁省营口人,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海滨,郭霞n.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论坛.2014(12).48-49

[2]孙长虹.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9).143-145.

篇10

关键词:现代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大学生 择业

在当代社会,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当代大学生们的择业观正在不断地改变。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大学生的择业问题,面对社会上各型各色的压力及评论,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至关重要的。此时,学校、家长等的工作就显得尤为艰巨,本文就来研究并探讨运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知道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从而帮助各方人员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让其更好地走向社会,展示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人类提供服务。

1、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体系建设之中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于人口的增多和工作岗位的不足,导致了当前就业难的社会就业形势,针对出现的这一情况,当代大学生应当根据自身的状况和社会的大体形势来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而高校也根据目前的社会形势越来越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来指导学生们就业,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质等同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多数由学校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来给学生们讲解,不需要统一的教材,也没有规定的内容,主讲老师主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和学校的专业前景,当然主要是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来指导学生们的就业。老师会结合多种案例以及同学们身边的经典事迹来指导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经验教训和鼓励。但是,这些指导教育虽然很具有实践性和针对性,但是没有一个确定的理论机构。在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只是在他们临近毕业才摆上日程。实践证明,这对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大学生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正确的求职择业观念和灵活的就业技巧方法。

所谓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长处,对自己的人生职业道路进行规划,尽可能最大地发挥出自己的长处,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给自己一个全新的定位,找出自己的人生职业走向,让自己未来可以有一个更好的让自己满意的就业方向。可现在大多数的毕业大学生对自身认知不足,对待择业就业方面没有一个整体系统的规划,甚至根本不了解什么叫职业规划和为什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就会导致初入社会的大学生眼高手低、平凡跳槽。所以,懂的如何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往后顺利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具有系统性的课程,包含了许多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学科,这就对讲师的个人综合能力有一定的要求【1】。例如,讲师必须站在现代社会普遍价值观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如何认清自己、如何定位自己,如何让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去发挥自己最大的光和热,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栋梁。讲师还要结合自身的经历和阅历,起到灯塔的作用,给在迷雾中的大学生一个正确和明确的职业方向,以免学生们误入歧途。同时,学校就要肩负起重任,帮助学生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加的顺利,向着更好的方向进步,闯出各自的一片天。

学校应该从思想教育上重视这门课程,积极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体系建设之中,使这门学科有一个好的理论系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更科学的就业指导,让学生们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真正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和综合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再经过缜密的思考来进行,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设计出适合自己今后人生发展的职业规划,解决现在就业难的困难。

2、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毕业生就业指导

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很多都忽视了毕业生正确择业观的指导,大多都把重心放在了各型各类的招聘会上,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机会,却忽视了毕业生自己才是求职中的主体,再多的机会、再好的机遇,如果毕业生自己没有学会把握,那只会成为徒劳。高校的重点应该放在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来给予毕业生就业指导,从思想上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且,高校应该构建一个完善的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了解每一个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和他们的真正的理想,再针对社会、市场进行调查、分析,给予他们一些实用性的建议。针对高校内每个年级的学生的特点,明确他们每个年级所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2】。即一年级为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在一年级时写下每个人的目标以及他们对职业的认识,有一个大致的职业生涯规划;二年级为重点放在对每个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各方面锻炼学生们的素质,做到全方面发展;三年级就要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定位,有一个明确的就业方向;四年级则是就业上的指导,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每个学生合理的建议。学校应该把这四个阶段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明确落实,形成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工作。

在社会压力如此之大的今天,加上毕业生人口日趋增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很重要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已经破不容缓。要很好地解决这样的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政府和学校应当首当其冲,同时我们的高校在这样的社会问题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是十分关键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转变毕业生的择业观,树立正确的观念,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

3、结束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帮助他们正确地择业是一个神圣的使命,运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高校的工作显得更加艰巨,只有落实到每项工作上,形成一个完整的就业系统指导,才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择业。而在当今就业形势不是非常乐观的今天,我们的大学生更应该努力进行自我提升,树立良好的择业观,这样,才能更从容地立足于求职道路上。

参考文献:

篇11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促进教学和学习效益的提高

1、巧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一种带有感彩的认识倾向,它与思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兴趣吸引着学生去思考、去从事活动,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把握学生的兴趣特点并作为正在形成某种思维能力的契机来培养是开发学生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他们的求知欲。利用电脑从网上搜集一些与课本内容有关的图片或动画,以直观的、生动的形象通过多媒体呈现于学生面前,即可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学习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跨越历史时空,浓缩教材精华,扩大教学容量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从涉及的学科看,文理兼有;从游历的空间看,遍及全球;从延展的时间看,更是历时上下几千年。尤其是历史知识,几乎在政治课教学内容的各个部分中均有渗透,这部分内容前溯远古,后至现今,信息容量很大。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详讲,教时不够,如果不讲或者过于略讲,又会影响教材的系统性、完整性,甚至会妨碍学生对后续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则可以浓缩教材精华,再现典型历史场景,使学生在几分钟内能跨越几千年的历史时空,纵横跋涉于广袤的多种学科领域,从而有效扩大了教学容量。

3、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有趣,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可信性

思想政治课教材有大量的概念和原理,这些概念和原理大多很抽象,用传统的教学法去讲解显得很枯燥。同时有许多概念、原理,由于学生对其缺乏感性知识,也使得教师的讲解在学生心目中缺乏可信度,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中对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进行综合处理手段,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把枯燥的文字叙述变得生动有趣。同时,通过动画模拟可以将事物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联系动态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增强了教师讲解的可信度。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配上教师简练语言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二、职高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既要体现时代性,又要有教育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本身就体现着时代性。它使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教育教学的方式与时代的特征紧密相联,这对于培养师生的现代意识,造就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意义。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取得现代的意识,学会现代的技巧,感受现代的问题……拿起现代文明的钥匙继续不断地去开发现代化文件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职高思想政治课堂,它的时代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政治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捕捉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鼠标轻点,天下知识皆汇于咫尺荧屏,内容丰富而详实,教师“如虎添翼”,学生“如鱼得水”。不仅能够强调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同时也为教学的综合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实践证明,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增强教学感染力,吸引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在具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现代教育技术并不是一把万能钥匙,如果认为可以不管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只要制作一个多媒体教学课件或上网就可以完成一堂示范课或优质课,那就陷入到“唯技术论”的误区之中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时,还要遵循一些原则,注意处理好几个问题。

第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时应遵循的原则:①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的根本原则,也是政治课的生命和灵魂,这一思想也应贯彻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整个过程之中。②目标一致原则。教师要能够确定教学目标,规划所制作课件的结构,选择刺激种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把教学目标既当作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当作是突出学生主体作用过程的归缩。③直观性原则。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课件,设计者如果想要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就必须注重选例直观、情境逼真。④选例适度原则。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过程中不管是文体声音还是图像,均需经过数字化处理后才能使用。数字化方式的精度大小直接影响存贮空间和课件运行的速度。

篇12

关键词:现代传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045-02

一、现代传媒的内涵与发展概述

传媒,就是向外部散播消息的一个媒体。媒体在教育教学和教学信息中架起了重要的桥梁,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利用现代传媒的特点,可以有效传递教学信息,不仅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提高,也可以从现代媒体丰富的资源中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众所周知,媒体发展和人类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分割。人们对现代传媒的使用,才使科技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人类文明最早的传播方式是通过肢体某个部位进行交流,后来逐渐发展为通过图形符号进行交流。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变革,现在的传播媒体逐渐形成,并以独特的传播方式对教育教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媒体从个人领域走入企业、学校等应用领域,不仅带来了技术上的领先,同时也标志着现代传媒步入了新的发展历程。

二、现代传媒的主要特点

(一)现代传媒具有广泛性和开放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变革,现代传媒的传播方式更具有广泛性和开放性。一方面,现代传媒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传播信息,让人们获取更丰富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现代传媒让原本受限的信息得以传播,向大众开放,成为人们的共享资源。这是传统媒体所比不了的。

(二)现代传媒蕴含的内容具有丰富性

现代传媒的开放性和广泛性让传播内容有了一定的上升空间,使现代传媒蕴含的内容更为丰富。现代传媒依托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等工具,实现资源共享,满足人们所需要的信息种类,然而现代传媒传播的信息性质不同,甚至有暴力、消极内容的存在,因此现代传媒在控制信息上要做出一定的表率。

(三)现代传媒的传播速度具有及时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依托多媒体技术,现代传媒传播的速度相对较快,可以让人们及时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在这个方面,传统媒体无法企及。其次,现代传媒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各种信息得以散播,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重复播放,让传播内容变得更具有实效性和真实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社会在不断变化,人们的认知要求越来越高,对此,思想教育工作者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多加注意,既要调整人们的思想与心理,又要考虑到他们自身的感受。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就是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对那些不满足社会现状以及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区分,从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根本问题。每个人都有物质或者是精神追求,然而人们总是习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面前,我们必须明确界限。简单来说,思想教育无非就是解决思想问题,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然而强调人的价值是建立在社会价值基础之上的。总的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体现出个人魅力,也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只有这样,个人的才能才会有所展现,社会才会飞速发展。

四、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特点及变化

当前大学生是社会的骨干和文化传承的传递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角色,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社会实践与其他社会群体大不相同。在他们的世界里,思想是纯粹的,不掺一丝杂念,然而在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受到社会和外界环境熏染,大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针对政治观念而言,大多数学生都持以拥护的观念,支持党、政府的工作,拥有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是,大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政治这一概念,他们只是沉浸在校园的环境里,没有社会经历,在新环境下,他们都会有一份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他们希望自己成为重要的一员。从心理上来讲,他们更是幼稚不成熟的。所以,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政治素质,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现代传媒与思想政治相结合,正确引导大学生

(一)更新传统的思想理念

准确地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让思想有所转变,满足于社会需求,这与教育工作者是紧密联系的。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让人们的思想以及思维有所转变。与此同时,必须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政治素养的教育工作者,让现代传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掌握现代传媒的传播技巧

现代传媒的传播就是指将有效的策略方法传播出去,为人们提供便捷的服务。通过特殊的传播方式将有效资源信息传给大学生,运用传播技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时代,要灵活运用多媒体的优势,不断深入研究教育的实际效果,学习更多思想政治所渗透的知识,结合自身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

六、现代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有着深远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现代传媒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传播优势,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现代传媒不仅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思想道德等丰富的资源信息,同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有着深远意义。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群体的一种,就现在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与挑战,这恰好符合现代传媒自由性与开放性的特点。让现代传媒为当代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现代传媒的忠实粉丝。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大学生提供平台,让大学生可以自由地交流学习,借鉴其他信息,分享自己的心得与感受。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同时也帮助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七、现代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以及途径

(一)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不断进步,信息时代不断发展,现代传媒的多媒体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并逐渐走进大学生生活领域,让现代传媒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手段。现代传媒不仅以它独特的传播方式传播了丰富的资源信息,新媒体的出现也让传统教育发生了改变,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现代传媒以它资源丰富性的特点,让传统媒体一些受限的信息可以向大众开放,实现了资源共享。通过文字和视频的方式让大学生有效地获取资源,满足自觉需求,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了进一步理解,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有所改变

随着信息时代的变革,信息资源也越来越丰富,积极信息不断出现的同时,负面信息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破坏了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首先,现代传媒传播的信息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传播理念,自觉抵制那些不良信息,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由于新媒体的出现,大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扩大,可以表达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学生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这个平台,针对一些社会关注的难点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教育工作者能够了解大学生最真实的想法,针对大学生暴露的一些消极情绪、不良问题,可以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因此,现代传媒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八、结语

现代传媒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影响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现代传媒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料,它以独特的传播方式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便利。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大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新媒体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其凭借资源丰富的特点,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为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做好了铺垫,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历史观,同时也提高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极大地吸引了当代大学生,提高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健全的人格魅力,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文静,刘鹏.试析现代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3,(33).

[2]于小婷.现代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学理论,2014,(18).

[3]叶海.利用现代传媒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1,(6).

[4]丁荣伟.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探究[J].科技信息,2011,(5).

篇13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38-02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等职业人才的重任,学校所要培养的不仅仅是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水平合格的普通公民,更是政治立场坚定,并具备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高等职业人才。由于诸多因素,现有的思政教育不是很理想,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挑战越来越大,越做越复杂。面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纷纷转变思路,对基于现代学徒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索,以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的一种继承与发展,它是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培训形式与现代化教育相融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这一平台,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和提高综合素养的目的。一般来说,现代学徒制模式有以下特征:①这是一种融合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协助的双主体职业教育体制,培养人才这一任务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共同完成;②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不仅是企业学徒工,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学生和学校都需要和企业签订合同,形成一个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一体化教育体制;③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主导教学,学校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毕业时能够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而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现代学徒制模式为其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改革。

二、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新问题

1.教学目标“传统化”。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经验以及教学理念的影响,高职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也相对简单,基本定位于“四有新人”的培养方向。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尤其是现代学徒制模式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深入应用的情况下,高职院校不仅仅要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和良好人格品行的技能型职业人才,更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现代化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显而易见,现有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已与时代逐步脱轨,如不及时对教学目标进行完善和调整,将严重影响到思政理论课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和地位。

2.教学内容“一本化”。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需要使用同一版本的教材,以确保思政教育的内容统一、体系完整。这种“一本化”的模式虽然可以有效保证思政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但是对于奉行“实用主义”的高职院校来说却无法满足其实际需求。这导致了如下问题的发生: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形式课程,自己只需要学习好就可以了;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抽象、空洞,理论上的说教多,与社会实际存在^大差异,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前途没有多大关系,离自己很远;更有甚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只要管好自己、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行。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思政理论课被学生忽视,教学水平停滞不前,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3.教学方法“单一化”。相比于普通高校、综合性大学,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理性思维方面相对欠缺,他们的思辨性较差,更偏重于感官认知和直观感受。教师在进行思政理论课教学时,过于强调教学任务的完成度,而没有把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有机整合,使得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时,墨守成规,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学生主体地位无法得到呈现。这种单一化的授课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教学效果不明显,处于为难的境地。

三、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

1.优化教学目标,满足学生“双重身份”要求。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不仅是企业学徒工,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想全面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增强学生思想觉悟和意识,就必须要脱离传统教学理念的禁锢,针对思政理论课教学现状,优化教学目标。(1)高职院校以坚持以德立人的根本目标,在实施教学活动时,确保学生可以学习党的先进性,并在学习人类发展历史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在企业中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2)要坚持以技能立世、能力立信的目标。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在确保学生掌握专业技术、了解岗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课本中的政治、道德等理论知识加以实践。此外,还要强化以能力立信的目标。在教学时,确保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和合格的职业道德水平。

2.改变教学观念,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思政理论课是一门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作用的学科课程。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要遵从科学性、灵活性和特色性的原则,不仅要考虑到教师教学的差异性,更要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可以采用六分“理论”四分“实践”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想政治渗透教育,以实现对传统思想的延伸。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结合我校思政理论课程设置来看,要想增强教学实效性,就必须建立起面向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体现出高职学生职业性、实践性。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入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操守、职业前景、法规制度等培训内容,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3.科学设置学时,适应“工学交替”模式需求。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不再是固定的。针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安排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工作安排、教学管理三个角度进行调整和改革。首先,要重新制定教学目的。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学不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还要更好确保学生的职业人才素养水平得以提升。其次,重新安排教学课时。结合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实习安排,教师需要结合各专业学生的在校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最后,高职院校还要把学生的“学徒”身份纳入课程考核内容之中,以此保证教学工作获得理想的成效。

4.与时代俱进,教学工作者育人不落窠臼。随着现代学徒制模式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深入推进和应用,给思政理论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思路,教育工作者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必须要正视自身能力的不足,接受被权威挑战的现实,并积极主动学习前沿的新知识、新理念,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知己知彼,才能适应思政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新需要,使教学不落窠臼。当然,思政教师作为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根据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德育工作的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拓展教育视野,对自身的教学模式、教育方法进行完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到企业指导学生实习的工作中去,深入学生群体,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洞悉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和解决,以切切实实提高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成效。此外,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的一些中层领导主管或者爱岗敬业的师傅,到学校兼职上思政课。这样的双向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企业的岗位实践中,还能把思政理论课与实习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教学要求。

篇14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实现路径 生活化 实践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47-03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传统单一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许多方面鞭长莫及、局限性凸显,教育方式的滞后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际在一定程度上脱节和令人担忧的教学效果。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正好可以弥补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并将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意指教育者通过开设正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政策形势学习会、思想报告会、理论讲座等有形教法,明确、公开、正面、直接地向受教育者灌输一些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国家倡导的道德规则和价值观念,并通过训练、考试等方式加以巩固和强化的教育方式。该方法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曾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利益格局的变化以及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独立意识、自主意识的增强,这种没有考虑大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因素的教育方法,加上说教式的内容和单调的形式,极易引起受教者的逆反情绪,很难取得满意的成效。

当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是:首先,家庭、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缺失,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枝独秀”。思想政治教育三方各自为战,学校教育难以与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效衔接,家庭、学校、社会之间未形成协调运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其次,忽视了对象的主体性,把教育对象仅仅视作是被动接受的“道德容器”。在实施中剥离人性的丰富内涵、背离了人性发展规律的枯燥无味的灌输式是一种“人学空场”式的教育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沦为毫无主体能动性的、令人厌烦的、空洞的道德说教。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大学生的“生活世界”,被知识化和泛政治化。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重抽象轻具体、重理念灌输轻生活引导,重知识轻内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过度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教育活动脱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育对象的经济及社会生活渐去渐远,成了没有生活根基的“空中楼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大大降低。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施行的必然性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随着时代和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多样化的政治文化思潮带来了多元化的思想;市场经济的推进使得利益主体和利益观念也呈现多元化;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海量信息的便捷获得,使受教者的主体性不断增强,而教育者的权威身份却不断坠落;加之大学生这个群体思维活跃、独立性强、价值趋向多向、思想道德复杂更使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呈现出主导性与多样性、先进性与广泛性并呈的局面。面对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显性教育内容的片面性、教育信息的表面性、教育目的的急功近利性等缺陷,使教育要求无法真正转化为大学生的信念和行为品质。于是,完善显性教育方式、构建隐性教育体系以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就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所谓隐性教育,就是教育者基于一定的教育目的,把教育内容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如环境熏陶、文化侵染、生活实践)中,侧面、间接、迂回、潜移默化地传递教育主张,影响教育对象,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施教者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张和经验等无形的教育模式。隐性教育以一种含而不露、非标签型的、潜在的、渗透型的、开放性的教育方式在泛时空下使受教育者接受既定思想政治内容的熏陶和感染。

隐性教育对受教育者来说是无意识的,但是对教育者来说必须是自觉的、有意识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隐性教育方式时,把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运用二者的合力作用,共同破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难题。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应对新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遇到的问题,下面提供几种比较具有实效性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现路径,以期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并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有所裨益。

(一)构建以政治理论课为基础,各专业课相互配合的全方位思想政治教学体系

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发挥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许多发达国家都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之名,但有着思想教育之实,他们在公民教育的名目下,做了大量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我国高校必须加强利用非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充分发掘隐藏在这些课程中的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这种“隐性教育”成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良好手段。充分发挥公共课的“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重视学科间的隐性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一些具体的、实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规则和国家倡导的价值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与该专业有关的伦理道德知识,形成以政治理论课为基础,各专业课程相互配合的全方位思想政治教学体系。

(二)建构大学生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也理应回归生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灌输,而应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在发挥教育者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建构大学生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体系。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交往、娱乐、购物、求职、上网等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体。在人际交往中,以大学生关心的话题为内容,以大学生喜爱的语言为载体展开教育;在娱乐中,以影视、游戏、音乐等形式,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教育;在求职中,以招聘要求、创业模式、励志楷模等形式,让大学生感受到德才并重、奋斗向上的重要性;在购物中,把价值观、利益观教育渗透到学生购买的商品和服务中;在上网过程中,积极抢滩和占领网络文化主阵地,缔造既符合网络文化发展趋势,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大学生生活化的实践中丰富思想政治的人性魅力。

(三)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

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发展具有促进、感召和约束作用,而无论是校园的、社会的抑或是家庭的、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以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制约和塑造着学生的品格,因此,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校园、社会、家庭环境的优化,充分发挥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潜移默化影响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创新、上进的生态环境。

校园物质和精神环境是经过教育者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在无形的熏陶中培养学生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校园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隐性教育效果。我们必须有效运用教学楼、花草树木、公寓、图书馆、食堂、雕塑、体育馆、纪念碑等校园物质文化载体以及校风、教风和学风等精神文化载体这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以积极向上的校园生态环境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团队合作的集体精神、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

营造良好的社会和家庭生态环境来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环境建设,利用自然环境中山川平原、江河湖海、树木草地等所蕴涵的教育内容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环境建设,维护和建设好各种教育场馆以及烈士陵园、英雄纪念碑等社会教育基地,使社会处处都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发挥健康良好的社会风气、人际氛围、道德取向、舆论氛围、家风、厂风等社会精神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发展的软实力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良好生态的一体化、互动化、合力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的提升和飞跃。

(四)构建实践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发挥了社会实践的隐性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优良的行为习惯的道德品质。加强实践教育,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服务、文体活动等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的实践活动中,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受到感染和熏陶。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英雄纪念馆、革命老区和革命根据地,用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精神教育激励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开展社区劳动、公益活动等有教育意义的社会调查活动和公益劳动,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又能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情怀。丰富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渠道,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体育比赛活动以及支教、支边、志愿者服务等各种类型的社会服务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这些活动都渗透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身体素质,又能丰富课堂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效地发挥了社会实践的隐性教育功能。

总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对互相对应、相互补充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和方法体系。隐性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者的自觉性与受教育者的不自觉性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隐性教育方式时,把隐性教育方式与显性教育相结合,既注重坚持不懈地搞好显性教育,又注意发挥隐性教育的独特作用,要做到有意识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方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积极组织,精心策划,构筑环境,创造条件,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构建以政治理论课为基础,各专业课相互配合的全方位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建构大学生生活化和实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协调机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下增强主流价值观和道德体系的说服力,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赵仲英.我国现阶段利益多元化格局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J].云南社会科学,1995,(02).

[3]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贾海丽.经济利益多元化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5]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6] 赵丹.试论主体间性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浙江师范大学,2010.

[7] 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十年历程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