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问题范文

风险管理问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8: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风险管理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风险管理问题

篇1

通过对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中常见问题的分析,论述了管理者认知程度对风险管理工作造成的影响,指出管理者在进行风险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风险的定义特点。同时,认为风险的定义为“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对风险的结构化表述通常包括风险源、事件、原因和后果4个要素,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可预测性、主观性、客观性和可变性特点。对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错误行为提出了警示。

关键词:

风险;管理;常见问题

当前,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但由于不同管理者对“风险”的认知角度和认知水平各有不同,风险管理还存在着各种问题。笔者从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出发,通过对风险的定义及特点进行分析,将出现的问题与对风险概念的认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剖析,指出管理者必须准确全面地理解风险的定义和特点。

1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中的常见问题

1.1试图完全消除风险

一部分管理者试图完全消除风险,全面预测到未来存在的各种可能性。这些管理者对风险管理的重视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实践中却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超出其对未来的预测。而他们往往又会归咎于风险管理人员的经验、能力或态度问题,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包括招聘具有经验的人员、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组织大量的培训等措施,结果依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

1.2认为风险管理是浪费资源

在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中,由于成功的不利后果的规避往往是不可见的,而对消极不利后果的规避往往归因于风险管理人员的失职,久而久之使一部分管理者认为风险管理工作没有成效。

1.3以危险源辨识代替风险识别

一部分管理者认为风险识别就是危险源辨识。这种行为很少会明显显示为风险管理失败,但这样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并不能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

1.4认为风险管理是一次性工作

有的管理者试图以一次轰轰烈烈的风险分析活动一劳永逸地控制住风险,而结果往往以失败告终。

1.5风险管理工作形式化

有的管理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流程和所采用的工具上,认为只要工作流程标准化、工具先进就可以妥善控制项目风险。结果往往是使风险管理逐渐成为了一项机械性劳动,最终流于形式。

1.6过分追求风险源数量

有的管理者认为识别出的风险源越多,越能说明风险识别工作进行得深入细致。结果风险源识别的结果中充斥着大量重复的或者互为因果的条目,给后续的风险分析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大大增加大了风险管理的投入,却未能产生相应的成效。

2风险的定义及特点

在笔者看来,上述问题的产生或多或少与管理者对风险概念的认知有关,下面将对风险的定义以及特点进行分析。

2.1“风险”一词的起源

英语词汇“risk”来自近代早期的航海贸易和保险业,[1]表示在早期资本主义航海﹑探险和海外贸易等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危险,特别是用来表示冒险者进入他以前所未知的水域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形。后来,保险、投资、借贷等业务兴起,就用“风险”这一概念描述未来某一时段内可能出现的经济波动和可能所遭受的损失。中文词汇“风险”大约出现于近代。茅盾《子夜》中有这样的句子:“你看这件事有没有风险?”而在《辞海》[2]中并没有收录“风险”这一词条。就此而言,虽然在人类存在伊始,风险意识就客观存在,中国自古就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说法,但作为严格意义的“风险”概念是一个现代性范畴,它发端于15世纪资本主义航海与殖民探险活动时期。

2.2对“风险”的定义

由于对风险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不同,或对风险的研究角度不同,对风险概念的定义并不统一。目前在我国影响力较大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风险”词条的解释为:“可能存在的危险”。[3]作为一本通用的权威性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对风险的定义最大程度地与大家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习惯相符合。但“危险”是不确定性的影响结果,而我们分析风险的目的是为了控制风险,许多情况下控制措施需要作用于原因而不是结果,显然这种定义不适合在风险管理领域直接使用。在风险管理领域,我国沿用了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SO)相同的定义:“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4]这一定义是准确、全面的,因此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组织的认可,例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nstituteofInternalAuditors,IIA)在2004年提出风险管理概念的同时把风险定义为:“可能对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而在2012年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考试大纲中已经接受了风险是指“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这一概念。而这一概念的问题在于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利于对风险进行表示和区分,因此需要通过风险源、事件、原因和后果4要素对风险描述[4]进行再次定义。此外,正是因为其定义的全面性和抽象性加大了理解的难度,由于管理者的主观认知能力和认知条件的不同,在实践活动中引发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ManagementInstitute,PMI)将风险定义为:“一旦发生,会对一个或多个项目目标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不确定事件或条件”。[5]PMI的定义可以看作是对ISO定义的范围进行了限制,不但将“不确定性”限定为“事件或条件”,同时将“目标”限定为“项目目标”。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教材中认为:“风险指的是损失的不确定性,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而言,风险是指可能出现的影响项目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6]这里可以产生两种理解:①风险就是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有造成损失的可能;②当对损失的发生条件、损失的大小或损失是否会发生等情况不能确定时就构成了风险。至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部分可以看作是对PMI定义的不同描述。上述几种概念的共同点是都涉及到了不确定性,因此可以认为不确定性是风险概念的核心,而分歧在于不确定性与风险的关系。[7]风险管理的基础是风险的可预测性,虽然具体到特定的个别风险事件,其发生是偶然的,但通过大量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即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而对特定事件是否可预测或者可预测的程度不完全由事件本身的性质决定,很大程度上也要取决于决策者的认知能力和所拥有的信息量。因此一个不确定性是否会形成风险往往需要建立在决策者的主观认知能力和认知条件的基础上,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综上所述,风险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描述的是风险源、事件、原因和后果构成的统一体,不确定性是风险构成要素之间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特性,不具有不确定性就不构成风险。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具体体现为风险源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或改变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事件发生的后果会对目标造成影响。

2.3风险的特点

一般来说,风险具备以下特点:[7]

2.3.1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根本特点,不具备不确定性就不能构成风险。

2.3.2可预测性

个别风险的发生是偶然的、杂乱无序的。但通过大量风险事件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其存在的规律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因此风险具有可预测性。

2.3.3主观性

对特定事件是否可预测或者可预测的程度不完全由事件本身的性质决定,很大程度上也要取决于个体对风险的认知能力和所拥有的信息量。

2.3.4客观性

风险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程度,但总体来说,风险不可能彻底消除。

2.3.5可变性

风险的可变性是指风险性质、风险发生的频率、收益或损失大小会发生变化甚至出现新的风险。

3项目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中常见问题的再思考

3.1试图完全消除风险

风险的根本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完全消除风险需要完全消除不确定性。显然,在目前以及可预见的未来这都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对风险的不确定性的忽视。同时,风险的客观性也决定了风险不可能彻底消除。

3.2认为项目风险管理是浪费资源

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客观性决定了多数情况下风险控制措施可以降低发生消极后果的可能性或损失程度,不能因为未发生不利后果就否认风险管理的作用。笔者认为风险管理是一个以长期的必然性低成本投入换来降低偶然性高成本支出发生几率的过程,也是一个变个人经验为企业底蕴的过程。而问题在于如何评定风险管理带来的收益,这也一直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3.3以危险源辨识代替风险识别

这些管理者混淆了“危险源”与“风险源”这两个概念。“危险源”的概念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8]而“风险源”的概念是指“可能单独或共同引发风险的内在要素”。[4]这两个概念易被混淆,尤其是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指南》[9]中同时提到了“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情况下。事实上很明显,“危险源”概念涉及的范畴远小于“风险源”概念,这在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中需要特别注意。

3.4认为风险管理是一次性工作

风险具有可变性,每个项目都有其特殊性,不同项目的风险源以及事件发生概率都不尽相同。此外即使在一个特定的项目中,风险同样具有可变性,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不论企业层面还是项目层面均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风险问题。

3.5风险管理工作形式化

风险具有主观性,对特定事件是否可预测或者可预测的程度不完全由事件本身的性质决定,很大程度上也要取决于对风险的认知能力和所拥有的信息量。仅仅依靠机械的文案工作难以实现足够的预见性和适用性,往往会在风险识别与风险分析阶段以后知后觉或废话连篇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中需要重视风险的主观性,要在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充分利用管理者、项目组成员甚至是企业各级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3.6过分追求风险源数量

根据对“风险描述”[4]的定义可知,风险描述包括“风险源”、“事件”、“原因”和“后果”4个要素,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需要风险管理人员认真细致地进行分析、归纳。过多的风险源数量往往代表着对同一个风险分别从风险源、事件、原因、后果4要素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角度进行的重复描述,给后续的风险分析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4结语

综上所述,风险的定义是“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对风险的结构化表述通常包括风险源、事件、原因和后果4个要素。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可预测性、主观性、客观性以及可变性特点。对风险以及风险特点的认知水平会对风险管理工作的过程以及结果造成深远影响。因此管理者必须结合风险管理的实践活动准确把握风险的定义和特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利用风险管理手段降低风险造成消极后果的概率,提高导致积极后果的概率,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作者:高桢 李宏斌 孙宝国 范勇强 单位: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高峰.现代性话语体系下的风险与风险控制[J].河南社会科学,13(2):99-102.

[2]夏征农,陈至立.辞海[K].6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3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GB/T23694—2013/ISOGuide73:2009.风险管理术语[S].

[5]ProjectManagementInstitute.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M].5版,许江林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570.

[6]缪长江.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60.

篇2

[摘要]风险管理审计是对传统审计方式的突破和创新,是融风险管理、审计为一体的新兴审计模式,本文对银行风险的界定及类型、银行风险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银行风险管理审计的优势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问题优势

风险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20世纪80年代在金融、保险、制造业等行业的大企业有了发展,从风险管理内容的规范性来看当属银行和保险业。风险管理审计是在20世纪末2l世纪初,随着风险管理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风险管理成为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它不仅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更加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当前的风险分析确保其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风险管理成为组织中的关键流程,促使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不仅是测评控制,而且包括确认风险及测试管理风险的方法,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新阶段。

一、银行风险的界定及类型

1.银行风险的界定

关于银行风险现有两种说法。一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而招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二是指在货币经营和信用活动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有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双重机会和可能。本人同意第二个观点。

银行风险存在于银行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可以说,银行自成立之日起就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谋取收益的。对银行风险的正确理解须注意以下几点:(1)银行风险不等于银行损失。风险指的是发生不利或有利事件的可能性;而损失是消耗或丧失的东西,是原来不确定事件形成的一种事实。两者的着眼点不同,风险着眼于未来,损失着眼于现在和过去。(2)风险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遇,它具有双重性。(3)它包含多层次风险内容且有动态性的范畴。多层次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决策风险和操作风险等。(4)商业银行风险更多的是经济运行中风险的反映,与经济主体的行为目标、决策方式和经济环境相联系,并不单纯是银行自身的问题。

2.银行风险的类型

我国银监会制定并于2005年2月1日起实施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指出,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含利率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以及声誉风险等。

从实践来看,对于银行影响比较大的风险主要有四种: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定位、职责与作用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拥有一定的优势。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熟悉本单位情况,对单位面临的风险更了解;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是组织内部成员,其利益同组织发展、兴衰密切相关,对防范各种风险、实现经营目标有着更强烈的责任感;内部审计部门不同于其他部门,不从事具体业务,其职能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可以跳出业务各环节的圈子,从全局出发、综合、客观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1.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定位

现在我们所说的风险管理越来越趋向于广义的概念,公司治理也好、内部控制也好,实际上都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只是风险管理所涉及的层次有所不同,而内部审计一直都担任着重要的角色。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萨班斯一奥克斯法案》指出,董事会、高层管理者、外部审计师与内部审计师作为有效公司治理的基石,成为开展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必须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对组织机构整体风险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定位应该是参与者、协作者和监管者。

2.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责任

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一条主线。因此,内部审计应当也必须参与风险管理。随着风险管理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发生了变化,现代内部审计除了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更加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但内部审计不等同于风险管理。IIA指出,内部审计师在建立和管理风险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有别于“风险所有者”的作用。为了避免起到“风险所有者”的作用,内部审计师应该要求管理层证实其在确定、防范、监测风险以及风险“所有者”的责任。2004年9月,IIA针对COSO委员会新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以《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角色》为题发表了一份职位说明书,指出,内部审计的核心职能有五项:为风险管理流程提供保证、确保风险得到正确评价、评估风险管理流程、评估关键风险的报告体系以及审核关键风险的管理活动。其次,职位说明书对内部审计在风险防范方面的职责也进行详细的描述:协助识别和评价风险、培训管群层如何应对风险、协调全面风险管理活动、完善风险报告体系、维护开发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支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为决策层拟定风险管理战略。最后,也明确内部审计不应承担以下责任:(1)设定风险额度;(2)强加风险管理流程;(3)向管理层提供风险保证;(4)做出风险应对决策;(5)以管理者名义执行风险应对方案;(6)风险管理的受托责任。3.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国内外企业,特别是世界知名企业,如杜邦公司和微软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都比较完善,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风险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管理责任。要实现其业务目标,管理层应该保证拥有健全的风险管理过程,并能发挥作用。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应该在确定组织是否建立恰当的风险管理过程以及这些程序适当有效地运作等方面起监督作用。内部审计师应该通过检查、评价、报告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来协助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的工作。还需要指出的是,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可以随着时问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并可能有不同的作用:即从无任何作用,到作为内部审计工作计划的一部分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审计,到积极持续地支持并参与风险管理过程,到管理和协调对风险的管理过程。

总的来说,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检查与评价,内部审计部门运用审计手段对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二是管理与协调,内部审计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对各种风险要素进行识别、分析、协调、管理,并提出控制风险的有效建议;三是顾问与咨询,内部审计师以咨询顾问身份协助企业确定针对风险进行管理的方法和控制措施,并评价其合理性与有效性;四是报告与防范,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及时传递并督促落实风险审计的成果,使各类风险因素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防范。本文出自:

三、银行风险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都有针对性地组织了风险管理与审计等课题的研究。但是银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还存着以下问题:

1.内部审计理念落后

相对于一般的工商业企业来说,银行风险管理在其价值链中占有重要位置,是银行成立以来一直倍受关注的问题。因此,其风险管理相对比较好,这就使得业内外的一些认为银行风险管理是完善的,这也造成了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认识的不充分,内审人员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关注风险,制约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篇3

[关键词]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

1信贷风险的五大分类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企业或个人在符合银行放贷的一切要求后,给对方放出贷款,而对方因为种种原因在规定的时间没有按时履行或无力履行合同规定,由此而产生的损失。如在规定时间对方没有足够的现金偿还贷款,虽然不是主观因素,不能定性为违约,但确实增加了违约的概率。(2)流动风险。流动风险对于银行信贷风险来说是不可忽视的,如果客户因为向银行借贷一笔巨款后,没有如约偿还贷款,那么势必会造成银行资金流动性不足,影响银行的信用额度,这种现象在我国时有发生,所以我们要规避流动风险造成的损害。(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不可预测的风险,它是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目前我国的经济相对稳定,但不排除经济的不断发展会造成人民币汇率变化等影响,所以市场风险也会不可控制。(4)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针对银行信贷资产,所以对银行信贷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是较大的。(5)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如银行办理业务时或内部管理出现差错,需做出补偿和赔偿,法律文书被人钻了空子,内部人员与借贷人员搞猫腻,电子系统发生故障等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这类风险通常被称之为操作风险。

2银行实施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信贷风险管理有助于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近年来,由于各大银行之间相互竞争,为了完成制定的放贷目标,给各信贷员下放任务,在竞争激烈和任务繁重的客观情况下,导致了银行不良的信贷资产,加之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执行不力等因素造成了信用风险、流动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带来的不可预测的经济损失。所以做好信贷风险管理有助于银行应对各种风险,从而促进银行信贷的稳定发展。(2)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是应对外部竞争的需要。如今,在全世界面前,我国的金融服务业依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些外资银行利用自身的优势与中资银行争夺客户,导致中资银行的很多客户流失,对中资银行的生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问题上应该重视起来,将风险管理问题作为一个长远的目标发展,这对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来说非常重要。

3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信贷投放的领域比较集中。目前,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相关产业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现象。这会影响银行信贷业务的长期发展。在一些银行信贷投放比较集中的房地产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上,会产生大量的信贷金额,一旦市场调控有所变化,房地产等行业就会不景气,那么也会加大银行信贷的风险,从而导致银行的经济受损。(2)对于信贷违约风险的把握不够准确。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位于世界前茅,但受信誉体系的影响,制约了其他领域的发展,中国银行对信贷客户较松的评级方法导致了国民信誉在国内建设的困难性。银行的信贷资产必然会有所损失。(3)抵质押物的估值相对较高或对抵质押物状态持续跟进不到位。众所周知,银行贷款必须要有相应的抵押物,而抵押物是与当前经济的发展相对应的,经济发展良好,那么自然抵押物的估值也会提高,而经济一旦缓慢发展就会导致抵押物的价值降低。如在某个地区房价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整个房地产行业发展也相对稳定,那么很多企业想要贷款就会以房产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这样贷款金额会相对高一些,而房地产行业一旦有所波动,房产抵押物就会贬值,那么银行就是受损最大的一方。(4)银行信贷业务流程存在欠缺。目前,我国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不能较好完成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对接,对银行信贷风险不能进行充分的预测。很多银行的工作人员为了自己方便,对操作规范不严格遵守,做一些违反信贷业务流程的操作,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如一些信贷人员对已放贷的资产或借款人没有进行信息的及时跟踪与记录,这样就增加了信贷风险。或一些银行信贷人员对与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没有按银行规定使用正式文本,为一些借款人钻空子,以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法律纠纷。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如果能够借助一些科技手段,分析数据仓库,也可以较好地规避银行信贷风险。(5)银行信贷风险的内控机制不够完善。我们常常会听说一些骗贷、套贷的现象发生,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直观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措施。许多银行对于内部控制手段相对单一,导致责任划分不明确。如一些审批制度的部门也要承担放贷的任务,使风险控制工作不能做到独立。而银行放款必须要提前做好准备,不断完善银行内部的信贷风险控制体系。

4防范和化解银行信贷风险的相关对策

(1)调整信贷结构,分散信贷风险。目前,我国的银行信贷投放领域还比较集中,这就加大了信贷风险,所以调整信贷结构,分散信贷风险是降低经济损失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分散的贷款可以提高银行抗风险的能力。银行要多与一些有发展前景的公司合作,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对一些有益国家和人民的行业进行分析与扶持,如一些正在建设的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等一些中小型企业,这样不但支持了企业的发展,支持了经济的转型升级,同时也降低了银行信贷的风险。(2)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监督。对于借贷人,银行要加大监督,确认借贷人贷款的目的以及借款的用途。并且,根据借贷人的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判断企业未来是否有能力偿还贷款,然后再确定是否放款。此外,对借贷人还要建立登记制度,对借贷人的贷款使用情况做好记录,并根据记录及时防范风险的出现。(3)创建优秀信贷风险管理团队。银行员工的素质关系着一个银行的未来发展。对于员工,银行要定期地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与考核,以此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另外,员工的创新意识也很重要,银行要培养员工创新工作方法,勇于实践,为银行信贷工作增添光彩。

5结论

严谨的风险管理制度是商业银行规范经营的前提,也是商业银行稳定发展的保证。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合理的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都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我国经济能否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非常重要。我们要加大对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监督,培养信贷人员对风险管理的责任,建立好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郭晓蕾.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投资风险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09(11).

[2]侯梦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探讨[J].当代经济,2009(13).

篇4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面临许多难以预料的风险。由于受到众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风险也贯穿于企业财务活的各个环节,并且这些风险通常不可避免。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防患于未然,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减少损失也成为每个企业不得不重视的问题。有效的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有利于企业安全稳定生产,保障盈利。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职能

一般来说,提到财务风险管理,人们往往最先想到它的识别和预测功能,然而事实上,风险管理涉及到各个层面。除财务风险预测外,其职能还包括财务风险决策职能、财务风险控制职能、财务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以及财务风险损益处理职能等。风险预测职能主要针对于客观存在但尚未暴露的风险问题,主要从企业财务角度科学、系统、全面地预测风险可能发生在哪些方面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而风险决策职能主要针对风险所需要承担的后果和其所产生的效益进行对比,制定出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方案。财务风险控制职能主要是发挥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对于各个管理层面做出相应举措,发现并减少由于内部环境问题造成的风险。财务风险损益处理职能则主要针对企业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或获得的收益,对其风险结果进行财务处理,主要对于企业风险造成的损失采取相应的举措,及时弥补因风险造成的损失。

三、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现状及成因分析

财务风险主要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存货管理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五种基本类型,其中对我国经济影响最大的为投资风险。根据评级机构标准普尔警告,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呈现过度依赖投资活动的趋势,2016年上半年,我国直接投资(ODI)项下资产净流出同比增71%,近年来我国ODI存量、流量增速也远高于其他国家。这与我国综合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着必然联系,但是,ODI快速增长和对于投资的依赖过高,使得中国信贷增持数额超过收入增长,也使我国企业面临更多对外投资的风险。此为我国整体财务风险的主要方面。而具体而言,我国的财务风险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外部原因

国家经济或金融政策变化,会对某些根基不稳的中小型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改变其市场环境和融资形式可能会使其资金流转受阻。利率的上升会加大企业的付息压力,并且增加其财务风险。汇率的变动会给进出口贸易带来未知的风险。

(二)内部原因

1、企业管理层缺乏风险意识

部分企业管理层人员习惯于传统的经营模式,认为只要妥善经营,保障收支平衡就不会产生较大的问题,认识不到其内部可能存在的风险,缺乏有效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无法预测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

2、资本结构缺乏合理性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价值构成及比例,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利于企业内部治理、规范公司经营行为和合理配置资源。判断一个企业内部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即要根据其资本成本和企业价值两方面分析。一般来说,在保障企业价值最大的同时将成本降到最低反映一个企业资本结构较为合理。在我国大部分企业,其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率水平高、融资来源不合理和企业本身缺乏对于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考虑。企业为扩大其经营规模,拓宽经营渠道,往往不得不依靠银行各类金融产品的支持,这使得企业负债率处于居高不下的态势,成为资本结构合理化中一大重要问题。

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部分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过程中缺乏财务预测的环节或是确定的决策目标过于宏大缺乏现实性,不适合企业本身科学发展。另外企业缺乏科学的决策方法与程序也使财务风险加大。

四、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建设优质财务管理队伍

只有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才能在面对财务风险问题时处于主动的地位。对此企业管理阶层应发挥带头作用,加强对于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度。企业要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对于降低企业内部风险的积极作用,切实完善内控制度。主要加强对管理层的内部控制,从管理层内部切实施相关策略,加强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企业内部主要是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学习先进科学的企业管理知识技能,提高对于风险的判断力,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专门针对风险管理的研究组,专门针对企业风险问题。

(二)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案

企业应制定适合自身内部实际情况的风险管理机制,以长效应对可能发生的企业风险。此风险预警系统应贯穿企业财务活动的各个层面,监督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比起风险的转移更加重视风险的防范问题。如针对投资方面的风险,企业可以采用逐步分阶段进行资金投入的方式降低可能存在的风险。风险的防范不等于回避机制。

风险回避机制是企业在面对风险时采取的最为消极的一种办法,此种办法虽然能有效规避风险,却也放弃了与高风险相对应的高收益,只有对投资把握过小时才考虑采取此种方案,与之相比建立健全风险预测和控制机制以及采取风险转移和承担方案显得更为切实可行。以航天工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为规范各级公司财务行为、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和合理配置财务资源并保障公司科学发展,在2016年8月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财务管理规定。该规定较为完善,从多方面规定了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办法。如第一章第三条第五点中提到,财务管理要注重内控体系建设,强化财务预警措施,严格防范财务风险。

(三)加强对于投资决策的优化

投资决策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除影响其工作成效外,更对其经济效益的有着很大的影响。加强投资决策的优化,要求企业时刻关注市场的供求变化,国家对于投资方面的政策变化以及汇率变化趋势等问题。需要企业引进或请教相关部门的人才,科学准确分析投资形势,以减少因决策失误引起的财务风险。对于投资回收期、投资所能获得的报酬率等相关指标,选择最为优化的方案。还可采取投资多样化的措施,分散投资以分散所产生的投资风险。

五、结束语

篇5

关键词:供应链 风险 风险控制

一、供应链风险分类

供应链风险可以分为战略层面风险、战术层面风险和操作层面风险。

(一)战略层面

战略层面风险可以看做是长期风险,供应链管理的最高层次是战略层,所以战略层面的风险是最高层风险,同时造成的损失也是最严重的,会对供应链整体产生危害,主要因为战略层面风险和企业的战略决策相息息相关。为了提高供应链绩效,在供应链管理中经常会制定外包、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决策,这些决策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不能忽略带来的风险。例如外包能让企业集中核心竞争力,精简企业结构,但是对合作伙伴的依赖程度会增加,进而增加合作伙伴机会主义行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甚至会使企业丧失核心竞争力;战略联盟伙伴关系的建立基于信息共享与集成,有可能增加信息外泄的可能性。

(二)战术层面

战术层面风险可以看成短期风险,战术层面的风险位于系统中间,一般情况下,战术层风险造成的损失没有战略层风险严重,战术层风险一般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段内出现,甚至会是在一个具体合同的实施期内,如企业间文化差异引起的风险。

(三)操作层面

操作层面风险是指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具体环节造成的风险,如运输、装卸、配送、搬运等。一般只与相关环节有关,属于局部风险,造成的损失也较小,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对于供应链的整体运作一般不会产生影响。

二、供应链风险应对策略

对于供应链的整体性来说,应该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深入探讨,避免风险发生,降低风险带来的危害,这也是从战略层面对企业供应链风险进行管理的主要责任。为了降低风险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打造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

供应链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因素,所以是复杂的个体组成的整体,风险发生的因素更多,企业就必须从意识上提高企业员工的认识,风险管理也应该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来提高员工的认识,对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预估管理。

(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企业供应链关系到许多的战略伙伴,所以要想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就必须保证合作伙伴的管理水平。一般情况下企业之间要有透明公开的信息分享制度,大家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开展业务交流,发现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进行及时解决,这样可以将大家的利益结合在一起,提高供应链的管理效率,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

(三)保持供应链的适当“弹性”

企业的供应链在面临一些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控因素的时候,灵活调整自己的供应手段,保持运营过程中较大的弹性非常重要。企业在面对各种危机时,要有效的权衡各种危机关系,有效的调和供应链的各个缓解,保持供应链稳定有序的进行。

(四)建立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

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使得供应链风险管理形成了一个从风险识别到风险应对的动态性体系。

企业的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大的环节,那就是供应链风险信息警源、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风险预警专家小组、风险预警制度体系和风险预警信息辅助决策系统。

(1)供应链风险信息警源,对于风险可能发生的区域进行深入的分析,对于可能导致风险的因素进行研究,通过专门的探讨研究风险可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

(2)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通过专业化、科学化的标准对于体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规范化处理,为企业形成良好的预警机制。

(3)供应链风险预警专家小组,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对前期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为企业制定良好的风险防范机制和方针政策提供良好的依据。

(4)供应链风险预警制度体系,通过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在企业的技术层面、思想层面、预警机制层面、管理模式层面进行全面完善的分析,保证企业的风险预警系统的良好运转。

(5)供应链风险预警信息辅助决策系统,当前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来进行,在技术不断创新的基础上使用数学、智能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对企业供应链的风险预警机制进行一定的辅助,从而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水平,为企业领导层的决策提供完善科学的依据。上述的5种共同构成了风险预警机制,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五)完善供应链风险应急处理机制

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首先应在风险发生之前减少风险发生,但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风险事件总是难以避免,因而对风险的发生应有充分的准备。提早预测各种风险,制订应急措施和工作流程,在风险事件出现后,对损失的后果及时进行补偿,促使其尽快恢复,将损失有效地控制在供应链自身可接受的范围内,使供应链免遭灭顶之灾。所以,在设计供应链战略时,充分估计供应链上可能遇到的风险,由此制定应急管理机制。

三、结束语

一直以来,供应链和其节点的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供应链的精益化和全球化像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两台引擎,他们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深,企业物流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风险。企业必须提高风险认知水平,增强供应链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保证药品的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达到药品生产管理的最终目的。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多种风险因素都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而风险管理的内涵正是通过收集、识别风险因素、评估影响因素的风险级别、制定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预防和规避、减少风险因子对药品生产质量的影响和可能造成的损失。另外,风险管理对生产过程也具有监控、监督作用,从而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可控性。

2实施药品生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风险管理是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控系统自我完善机制的一个重要措施。通过对药品生产过程进行风险管理,可明确风险因素及其风险级别,增强药品生产的规范性和应对风险能力,降低药品生产中人员、设备、物料、环境等风险因子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同时规避和减少可能由相关风险为企业造成的经济、名誉等损失,而系统性、针对性的管理也能监督生产过程、及时排除质量隐患,因此药品生产中实施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药品生产风险管理现存问题

3.1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不足:

部分药企的生产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内涵、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存在风险意识不足、管理片面的情况。举例来说,多数药企的风险管理往往更注重风险监控、风险应对,往往不能有效识别风险因子和安全隐患、不能对风险级别进行正确评估,同时缺乏对员工开展针对性的风险管理知识培训,削弱了风险管理的系统性、前瞻性、可控性。另外,由于缺乏应对级别,应对手段相对单一,影响了风险管理的效果。

3.2对物料供应商的风险管理缺乏重视:

制药企业的风险管理更多地关注内部管理,如人员操作规范性、设备设施完好性、质量体系保障能力、环境符合性等等,而对物料供应商提供的物料、内包材等关键原辅材料的风险管控不足,体现在缺少对物料、内包材供应商资质进行严格的评估、认定,部分原材料缺少针对性的检测验收方法等,这些都是可能造成药品质量隐患的风险。

3.3风险管理缺乏灵活性:

部分药企虽然制定了风险管理制度,但风险应对措施的制定多依据现有的规章制度、缺乏深入调研,同时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中的评级方法相对单一、风险指标一成不变,这也导致生产风险管理缺乏变通性、灵活性,不利于发现、识别新的隐患、风险因素,也不利于在工艺流程改变的情况下对相同的风险指标进行评级。

4药品生产风险管理创新举措

4.1强化生产管理者、一线工人的生产风险意识:

风险管理,需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支持与参与,而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要以讲座、例会等形式对生产管理者、一线工人进行生产风险管理培训,包括风险管理概念、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管理中的重要性、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实践和应用等知识,对管理者还应组织进行出国考察、参与企业管理层交流,从而强化全体生产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

4.2建立完整的生产风险管理体系:

将风险管理范围扩展至物料采购、检验、生产全过程,成品贮存、发运等各个环节(尤其是产品制作的关键工序、成品包装的风险管理),同时制定管理制度,完善风险管理链条,保证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四个环节均能正常运行,并采用信息化管理,及早发现风险因子、安全隐患并进行及时处理。

4.3实时更新风险管理制度:

当工艺流程、生产条件等发生改变时,应及时更新风险管理制度中的要求和标准,并由责任人员完成风险管理的再评估,并向生产管理者报告、组织审核,探讨应对、防范措施,通过上述手段可增强风险管理的灵活性和适用性。

5结语

篇7

关键词:农商行;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一、引言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督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在经济下行期,经济结构、金融结构调整期,银行的信用风险正在加速暴露,特别是以农户信用贷款为主要信贷资产的农商行违约逾期现象严重,这也暴露出农商行风险管理过程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强农商行风险管理,有效降低不良贷款比重,着力改善信贷资产质量,逐步提高风险防控工作水平已刻不容缓。

二、目前农商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银监会积极倡导和推动下,包括农商行在内的广大银行机构启动了合规建设,注重加强对合规风险的管理。但是,由于农商行合规风险管理同其他国有银行相比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再加上信用贷款比重较大,合规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贷前调查流于形式。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逐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镇痛效应逐渐显现,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农村地区有效贷款需求收窄。为了完成信贷投放任务,往往存在重“量”而轻“质”的情况,对贷款质量起到关键作用的贷前调查受到轻视,“贷款项目虚,贷款用途虚,用款主体虚”现象时有发生,为贷款本息的收回埋下风险隐患。贷中审查把关不严。农商行借贷资料为制式借款合同文本,所填写条款能够有效保障借贷双方权利及约束相关义务。由于放款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对客户填写借款合同及借据相关资料没有认真检查、仔细核查,造成借款日期、借款大小写、借款利率及浮动系数等相关重要要素不符等情况时有发生。一旦这些贷款需要动用法律武器收回,将对农商行债权造成极大挑战。贷后管理履职不到位。一是履职贷后检查职责不到位。例如,贷后检查报告内容不具体;采用电话方式催收没有电话催收记录。二是由于农商行工作调动,部分放款人和管护人分离,由于信贷人员缺乏沟通导致催收不到位,逐渐增大贷款风险。三是注重对信贷资金的“堵”、“清”工作,而放松了对贷款到期前的“防范”工作。四是没有及时下发贷款催收通知单或者向法院提讼主张债权,造成部分贷款丧失了法律时效,特别是核销和置换贷款等不良资产。五是贷后管理其他问题。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信机构的贷款规模逐渐扩大,农商行管理贷款有“四难”:贷款外出务工人员外出难见面;大额贷款客户资金状况难掌握;异地抵质押物难管理;信用贷款无资产保障,到期难收回。

三、加强农商行风险管理的六项对策

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法律知识、合规理念培训提高法律观念。一是严把贷款放出环节相关资料的合法性关口,从源头上切实保障债务关系的有效性;及时下发贷款催收通知单,向法院提讼等法律手段,保障债权法律时效,直至收回贷款。二是农商行需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合规风险管理知识教育和培训,加大合规宣传力度,倡导全员合规风险意识,让每位员工都自觉养成按章办事、遵纪守规的良好习惯,杜绝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逐步确立良好的合规文化氛围。三是选派学习小组到国有大型银行或者风险管理水平较高的同行进行学习交流,借鉴先进管理理念,加强合规风险管理。科学考核,增强工作积极性。人防、物防、技防是风险管理工作的三个方面,而其中人防是关键,员工的积极性是则是人防工作的关键。风险管理必须牢牢握紧考核这个“牛鼻子”,实现效益和薪酬同步增长,坚决杜绝目标分配“一把尺”、业绩考核“一刀切”、业务经营“一把抓”,实现收入“靠业绩、靠作为”目标。在薪酬分配上,坚持向基层一线、偏远山区倾斜,向忠诚奉献、业绩突出的员工倾斜,向风险管理优秀的机构倾斜。按照季度对风险管理工作在全县(区)范围内进行排名并形成末位淘汰机制,增强员工危机意识。前移风险监测,有效防范风险。改变以往重视迁徙贷款管理,而忽视到期贷款管理的现象。没有逾期贷款就不会出现迁徙贷款,从贷款逾期前着手开始防范出现贷款迁徙,加强各网点及客户经理逾期贷款金额评比,达到“早着手、早想办法、早解决”的目的。严格贷后检查,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农商行稽核检查部门要以序时稽核为基础,结合专项稽核,围绕“监督管理、识别风险、发现风险、风险预警、到期收回”的基本要求开展稽核审计工作;对稽核过程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区别对待,对、不作为、乱作为并造成较大风险或者损失的责任人加大惩处力度,对无恶意的违规违纪并没有造成较大风险或者损失的责任人采取批评“教育为主、惩处为辅”的管理机制。加强协作,形成合力。一是网点要加强同农商行总部间的协作,做到“依靠”但不“依赖”。及时同农商行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加强大额贷款风险管理,有效利用资产抵押整合借名贷款,降低信用贷款风险负担。二是加强贷款管户人与贷款发放人之间的交流协作,共同催收贷款本息,降低贷款风险。三是加强同村组社区的协作,充分激发“双基联动”工作站效能,保障与贷户信息渠道的畅通;四是加强同有管理权限的人民法院间的相互协作,针对部分难缠户、赖债户,充分利用法律手段进行追偿,达到“一户,威震一片,震慑一方”的作用,并最终形成诚实守信良好氛围。五是积极寻求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综合利用政府资产置换不良贷款、精准扶贫基金偿还不良贷款等方式降低不良贷款比重,牢牢将不良贷款控制在可控区间。加强宣传,舆论引导。为了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农商行需加强宣传,营造诚信经营的良好社会形态。一方面,通过LED、横幅、微信等渠道进行如“穷可贷、富可贷、不讲信用不可贷”“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等标语宣传;二是在办理“精准扶贫贷款”办理过程中,要积极宣传“扶贫贷款是农商行的信贷资产,不是国家扶贫款,也不是财政救济款”避免为日后“精准扶贫贷款”风险管理埋下隐患;三是充分利用诚实守信先进典型和赖债不还负面典型事例进行广泛宣传,引导社会去恶杨善;四是将恶意拖欠者利用报纸、电视、公共场所LED等公之于众,对“老赖”形成强大社会压力。

作者:党显书 颜学民 单位:陕西柞水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思考

在现代医疗系统中,医疗器械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疾病预防、诊治、保健及康复等各个环节都被广泛应用。同时,医疗器械表现出的作用与价值也使得临床医师对此依赖性愈发变强,但需要注意的是医疗器械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风险,也就是说任何的医疗器械都可能在生命周期发生相关不良事件。我国自2003年以来,医疗器械风险事件上报率逐年增加,隐有逐年倍增的趋势。足以说明,重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将医疗器械管理中存在、潜在的风险因素尽量予以控制,是提升医疗质量的关键[1]。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是保障医疗器械在使用期间安全、有效的重要的管理活动,属标准、规范化管理程序,需贯穿至医疗器械全寿命过程。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医疗器械实施风险管理现状、各部门职责及实施重点。

1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起源

20世纪60年代,风险定量化理念首先被飞机制造业与航空事业提出和应用,并逐渐发展至国防、宇航工业;70年代开始,核电工业也开始运用安全评价与风险分析,后逐渐应用广泛,如石油、化工、铁路等大型的工业部门,并因此获得丰厚回报,进而促进先进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医疗器械领域对风险管理的重视;20世纪末,西方国家首先对部分存在风险较大的医疗器械部门尝试实施风险管理,至此,风险管理理念被正式引入医疗器械领域[2]。

2医疗器械实施风险管理现状

2.1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诱发因素复杂,可能为器械本身设计问题和材料问题,也可能是使用问题或患者自身问题。而医疗器械应用安全与质量问题并非近些年才出现频繁,只是原来人们对此的关注力度不够。目前对于医疗机构购入医疗器械后的保养、维护、报废等方面尚缺乏明确法规对其规范。也就是说,医疗器械在购置并运行一段时间之后,什么时间需要对质量参数进行检查,该检测那些参数,如何定义安全与风险评估标准,是医疗器械的管理重点。但目前医疗机构技术监督部门仍存在检测设备与技术水平相对受限的问题,对部分升级、换代较快的器械缺乏了解,导致此环节在医疗器械管理中存在空白较大,属潜在风险。

2.2医疗器械的维护、维修方面管理落后

医疗器械的更新换代脚步逐渐加快,医疗机构采购医疗器械的需求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样突出,主要体现在医疗器械种类、数量剧增及临床技术、工程人员的欠缺,而且两者互相矛盾。因此,目前医疗机构还处于事后维修阶段,缺乏医疗器械预防性的维护与预知性的保养,进而导致医疗器械故障率增加,不良事件频发。

2.3医疗器械规范操作的程度不高

医疗器械相关产品具有种类多、数量大的特点,且涉及的学科、门类广泛,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操作难度。而临床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受限,医疗器械说明书上的用语太过专业,加上部分外文的说明书误译、误解对临床人员造成误解,容易导致操作不当或操作失误;此外,对临床操作人员培训工作不全面,导致对风险事件预防措施所知甚少或面对不良事件处理不到位,同样会影响医疗器械效果。

2.4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在目前医疗机构中,其内部器械科主要负责购置与管理,财务部门负责核算,各临床科室负责器械使用。医疗器械在整个购置、使用、报废过程存在一定的使用与管理脱节和使用与核算工作脱节的现象,说明重视购置疏于管理,关注使用但轻视维护。目前对于医疗器械的管理还仅局限于资产管理,缺乏技术系统方面的重视及管理,导致某些器械报废无规范标准,高频率使用却没有完善的维护与保养,以致一些医疗器械长时间处于“带病作业”状态,埋下了使用安全隐患[3]。

3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控制措施

3.1增强关于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意识

医疗机构作为医疗器械实施风险管理主体,需要加强医疗器械规范使用方面的管理工作,设立管理重点,对于部分应用风险高且与患者生命相关性高的器械(麻醉机、呼吸机、手术器械、除颤器等),应强化相关治疗检测、控制工作,最大程度保障使用安全。同时需加强安全监测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令生产厂家掌握不足,及时改进,及早控制风险,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3.2强化医疗器械维修水平

目前较大型的医疗器械多是由厂家和采购机构签订维修保障合同,无须院方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加上当今技术资料、配件来源等方面限制,维修工作开展受到制约,导致临床工程技术相关人员业务能力出现危机,而医疗机构对于技术人员是否需要存在或发展产生怀疑。实际上院内工程技术人员能够起到的保障与支撑作用是无须质疑的,其主要工作内容应为:评估并选择准备采购的医疗器械;安装、检验、调试医疗器械;对使用中的医疗器械定期进行维护;维修故障器械;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参与临床研究与科技开发等。

3.3提高操作人员素质

医疗器械使用人员的知识结构、素质水平无法跟上医疗器械的快速发展,是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重要隐患。要求操作人员必须重视自身知识、技术水平的提高,熟练掌握所用器械的正确方法,掌握并规范使用环境与操作流程。

3.4科化管理医疗器械

论证购置、签订合同、到货验收、入库建档、保管保养、报废等方面均制定科学化管理流程并实施管理。做到产品易追溯,职责能分清,奠定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基础。对相关管理结构、部门职能、岗位职责及各项操作规程进行优化与完善,做到管理人员、设备时有章可循,严格执行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重视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严禁使用计量检验不合格的医疗器械,对超出使用年限、老化严重的器械实施报废处理,杜绝“带病作业”现象。4结论现代医疗机构需要重视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作为医疗器械的使用者,也有必要担负起这个责任,降低风险因素,减少医疗器械相关不良事件,让广大患者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医疗机构总体管理、服务质量的体现。

作者:刘红光 王银虎 高群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郭艳,杨保新,杨永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1,17(7):36-38.

篇9

一、农发行合规风险管理的现状

“合规”主要是指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银监会将法律、规则和准则界定为“适用于银行业经营活动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经营规则,自律性组织的行业准则,行为守则和职业操守。”银监会在2006年颁布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指引》中所称的合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合规风险管理一直是农发行的薄弱环节,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农发行的合规风险管理起步较晚,近几年来,农发行的业务发展主要靠信贷扩张为主,其风险管理、内控机制建设也主要围绕信用风险展开,如强调贷审分离、实行贷款十二级分类等,相对而言,合规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声誉风险等一直未能真正引起农发行的足够重视。

(一)合规基础薄弱。多年来,农发行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应该说,各项制度比较健全,但合规管理缺乏系统性,员工没有能够全面系统的进行合规学习,制度执行情况也都是由各条线自行把关。同时,农发行还存在着政出多门的现象,形成的规章制度之间相互制约,操作人员有章难循,对业务发展与客户需求的变化、银监部门的新监管要求,农发行新业务制度的制定还相对滞后,形成制度的“盲点”,使操作人员无章可循。

(二)经营理念仍有偏差。一是长期以来,农发行存在人员文化水平低、素质差、人员老化的状况,无论从年龄结构,还是学历结构都存在不能适应业务发展需要的现象。工作中往往凭经验办事,新的法律、法规制度把握不准。对新同志来说,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上岗培训,他们掌握的业务知识,大多是靠言传身教,这就造成了有些同志对法律、法规、制度、操作流程不了解、不熟悉、业务不精,一知半解的状况,造成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二是近几年,农发行考核力度不断加大,有的经营行为了业务发展,搞政策变通,玩政策游戏,为了“业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特别是在客户营销过程中,往往把合规抛在了脑后,有的甚至帮助企业美化数字,弄虚作假,欺骗上级行,有章不循、违章操作,造成了很大的风险隐患,甚至更大的损失。

(三)责任追究不力。几年来,农发行在管理上做了很多工作,开展了管理年、深化管理年、合规管理年等专项活动,通过专项治理,使各项制度逐渐得到了落实,但各项检查不断,各种违规也不断。究其原因,主要是:(1)责任追究不力。对各类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往往是避重就轻、层层消化。在对责任人认定和处理上,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失之与宽、失之于软,使违规违纪问题得不到纠正,得不到及时处理,导致违规违纪问题长期存在,严重影响了法律、法规、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也留下了风险隐患。(2)对实现经营目标的行为缺乏过硬的责任约束。在考核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经营行为了更好的实现目标,重前台、轻后台,重短期效益、轻长效机制,重业务拓展、轻风险防范。在考核激励机制约束不力的情况下,往往会诱发违规行为,削弱法律、法规、制度的约束作用。

二、农发行合规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违法违纪案件情况看,所有案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违规操作在前,案件发生在后,特别是在信贷领域,少数员工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法纪观念淡薄,自律意识不强,违规操作甚至帮助企业造假,导致骗贷轻易得逞,给我行信贷资金造成严重风险。这些案件充分说明,农发行还存在合规意识不强,制度执行不力,职业道德缺失,法纪观念淡薄,内部管理松懈,权利监督失控等问题,而导致案件多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和合规文化的缺失。

(一)没有形成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是实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但农发行在体系建设上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健全的合规风险管理体制还没有真正形成。没有成立专门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来进行全面管理,没有形成全方位、全覆盖的合规风险管理架构。其次,管理职责分散,由职能部门实行自律监管,职能部门即有经营职责、管理职责,又有自律监管职责。造成职责不清,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统筹安排。

(二)制度建设滞后,约束力不强。近几年,农发行在整合制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清理完善修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制定了十六项信贷管理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目前我行业务发展迅速,各种新的业务品种不断推出,但相关制度却没能及时配套推出,造成风险管控出现“断层”,特别是监管部门提出的新监管要求,农发行不能及时制定相应的制度办法,如银监局“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出台,贷款合同文本的新要求等,农发行没有及时跟进、制定相关的配套制度和及时修订合同文本条款等,使经营行操作达不到监管部门的要求,形成操作风险。其次,各项规章制度“政出多门”。各类制度及操作规程主要由各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由于相互之间标准不统一,造成操作人员难以把握,容易造成混乱,有的制度之间甚至相互矛盾,使操作人员无法操作。

(三)合规意识淡薄,合规文化缺失。多年来,农发行一直承担粮棉油收购等政策性业务,实行的是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多年单一的政策性业务,封闭了政策性资金,也封闭了农发行人,封闭了农发行人的思维,使农发行人的知识面越来越窄。商业性业务开办后,农发行开始重视业务发展,讲求效益,但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农发行的法律知识以及现代银行知识培训没有跟上业务发展的步伐,造成农发行人的合规意识淡薄,合规文化没有建立起来。在陕西奥陶春公司挤占挪用我行贷款案发生后,总行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该案之所以发生,主要是隐瞒企业真实情况,贷款调查严重失实;以贷收贷,以贷收息;违规操作,内控管理混乱;贷后管理流于形式,工作人员严重失职”。归根结底,该行领导和操作人员缺乏合规意识,合规管理没有落实,以致发生重大案件,损失惨重。目前,在合规风险管理中,还存在一种错误倾向,即合规风险主要来源于基层操作人员,即重视对基层操作人员的管理,而忽视了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约束,事实上,由于高层管理人员掌握人财物等大权,因此引发的风险,危害性远远高于基层操作人员,从总行通报的十起案件看,领导干部占83%,全部属于或失职渎职。发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权利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制度得不到认真执行。

三、加强合规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合规管理是银行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有效地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是实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构建有效内控机制的基础和核心,也是银行安全运营的重要基础。农发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应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要求,设立具有“独立性”的合规管理部门,而不能挂靠在某一部门。合规部门应为各业务部门和本行员工提供有关合规风险管理的咨询、指导和培训,通过提供合规性提示、评价和报告等方式,警示督促业务部门管理合规风险,通过对本行经营的全面评价,支持和协助高级管理层有效管理合规风险,实现稳健经营。农发行将合规管理放在监察保卫部门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银行合规部门的职责应该是协助高级管理层有效管理银行面临的风险,负责监测合规政策和程序的遵守情况,就合规法律、法规和准则向高层提出建议,应具有其独立性,而监察保卫部门与其职责显然差别很大。两个不相干的职能部门合在一起,会削弱合规管理的作用,因此,各级农发行都应设置独立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

(二)加强合规文化建设。一是抓好培训工作。农发行应建立系统的培训规划。对新入行员工要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包括法律、法规、准则、业务制度、操作流程等,使新员工具备上岗资格后再上岗,不能先上岗后学习。对新业务、外部监管新要求、法律法规等知识,要有系统的培训计划,使全体员工及时掌握相关知识,具备应有的专业素养,能够胜任岗位工作。对高级管理人员应进行先进管理经验、行业发展趋势、经营战略和内控管理、外部监管要求等教育培训。通过培训、教育和宣传,使合规理念深入人心,遵章守纪成为员工的行为规范,使全行员工形成合规思维、合规习惯和合规行为模式。二是合规要从高层抓起。合规经营必须由高层作出表率,合规活动开展才最有效。事实证明,领导干部不遵章守纪,危害性比普通员工高很多倍。总行通报的十起案件中,领导干部占涉案人数的83%,就充分说明合规从高层抓起的重要性。三是合规要全员参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关于《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中明确指出,合规应成为银行文化的一部分,合规并不是专业合规人员的责任,合规管理是银行内部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与银行每一位员工都相关。因此,农发行的合规经营管理需要全行人员参与,合规应渗透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合规部门定期进行监测评价,提出合规建议。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防范路径

0引言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银行业则是金融业的中流砥柱,它的安全问题事关一国的经济盛衰,事关一国的生死存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业务的内容也不断扩充和丰富,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管理风险问题也随之而来,且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因此,如何及时发现商业银行运作过程中的风险问题,构建一个健康、稳固的银行业体系对其长远发展来说尤为重要。同时,在这样一个发展背景下,如何有效规避风险,提出解决方法,做好内部的管理工作也是每一个商业银行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

1商业银行实行风险管理的重大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金融业界的风险管理日益显得复杂和困难。在现代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业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银行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如果银行业出现危机,不仅会直接影响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而且会严重损害国民经济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加强银行业风险的管理便成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点。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银行竞争、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管制的放松,银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风险管理于是逐步成为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银行界人士日益关注的话题。良好的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业的经营来说既是必要条件,也是必备条件。2007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已再次充分说明,对商业银行实行良好风险监管的必要性和对经济的重要性。所有的银行业机构都应当努力改善其风险管理机制体制,加强管理过程运作研究,而作为主要借贷机构的商业银行,其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显得更加突出。因此,深入研究并有效规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于增强金融系统安全性,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深化银行内部改革,建立和健全风险管理文化,加强自身应对决策等方面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还有很多薄弱环节,银行的风险管理所面临的环境是极其复杂而充满变化的,银行系统性的风险暴露隐患不容忽视,很多存在于银行管理之外的如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等因素都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外,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制度上的建设依然没有依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其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管控缺乏灵活性、系统性、程序性。总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有效的社会信用体制机制。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也是其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所以,社会信用水准是衡量银行业整体风险的决定性因素。当前,我国针对企业和个人的诚信中介服务还没有全面普及,缺乏独立的风险和信用评级机构,银行有效社会信用体系的匮乏进一步加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

2.2存在风险管理制度性的障碍。我国虽已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但商业银行还未真正确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产权不清晰,责权不明确,尤其在风险量化方面还处于较低水平,缺少一套相对完善、合理、健全的针对银行业监管的制度规范,体制建设滞后于银行实际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基础作用的市场对银行的外部约束作用薄弱。

2.3资本金配置明显不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在资本金配置方面涉及很少,至2008年年初,我国的金融机构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百分之七点一。此外,银行对于资产负债管理的考核偏向于存款增量、贷款规模和银行效益等方面,而忽视了对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的考核,这就容易导致银行轻内部资产的集约化配置,忽视内控机制的健全,弱化对资产负债比例的管理。

2.4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人才的缺失。目前,现有的银行管理人才数量尚不能较好满足当前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需求,很多银行管理高层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对银行潜在风险的预见性和前瞻性,特别是风险管理自身特有的复杂性、技术性和专业性,体现在对风险管理人才的整体要求较高,从事风险管理的人才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同时还需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眼光和敏锐的洞察能力,因此,这类人才往往在短期内难于培养,引发了银行风险管理人才数量的短缺。

2.5缺乏科学先进的银行风险评价体系。由于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性和全局性认识不够,没有建立和健全一套科学先进的银行风险评价体系,突发性金融风险一旦发生,不仅严重危害银行自身体系安全,而且将严重危害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甚至加剧国家政权动荡不安。

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防范路径

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商业银行必须拓宽信贷风险管理的关注范围,通过分析引起商业银行不确定性的内、外部变量,持续地关注其变化趋势,力求在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间找平衡,促进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地发展。

3.1打破信息垄断,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制机制。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特别作为金融机构的商业银行,尤其注重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制机制,必须有立法基础。目前社会信用体系无法可依的状况必须改变。必须用行政手段以及商业手段,把现在分散在税务机关、银行、工商机构的企业、个人等各种信息收集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性数据库。

3.2建立敏锐的风险预警机制。一是要借鉴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加快建立和完善预警通报、确定高风险范围的风险预警机制;二是加快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和历史数据,构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为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真正发挥风险监测的预警功能,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三是针对目前市场信用环境差、企业存在贷款欺诈等不良行为问题,针对性地开发具有反欺诈功能的风险监测系统。

3.3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众所周知,一个没有免疫系统、或免疫力偏低的生命体是不可能健康成长的,而内部控制就是企业“生命体”的免疫系统。因此,欲使商业银行这一特殊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就必须在大力拓展各项业务的同时,更加有效地推进其自身免疫系统──内部控制建设,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以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此外,应不断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和有效性,确保各项经营活动的有序发展,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与监督防范体系,提升监督效能。

3.4构建动态的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模型。鉴于商业银行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危害性,加之中国加入WTO后与世界联系的紧密性,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深入研究其管理风险的诱发和传导因素,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金融风险评价标准和科学的内部评级体系,对金融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以实时反映和控制银行的金融风险,真正实现评级的制度化、规范化,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确保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3.5重视能力养成,提升银行内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银行管理高层应加深认识,不断提高风险意识,加快建立并完善高效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扩充招收风险管理人才的数量,多渠道、全方位、广层次地吸纳来自国内外的各类高级风险管理人才。同时,应重视和加强对银行内部高级风险管理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强化专业性培训,确保充足精锐的后备风险管理人才储备。

篇11

关键词 企业管理 金融风险 企业运营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如何正确看待金融风险和挑战,妥善处理有关金融风险的各类问题,对企业的长久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金融风险的含义及类型

企业金融风险是企业在长期运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之一,具体指利率、企业证券价格、汇率等金融变量发生非预期变动之后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金融风险涉及三个方面,即政治方面、社会方面和经济方面。一般来说,只有经济类风险才是我们常说的一般意义上的金融风险。

企业金融风险有很多类型,一般概括为七类:第一,市场风险,该类风险产生的原因是交易对象的违约行为,不履行法律义务而给企业带来的金融风险;第二,流动性风险,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资金流动困难、正常支付活动受阻碍等情况;第三,结算风险,该种风险主要表现在所交易的商品或资金没有在预期时间到账的风险。除此之外,企业金融风险还有声誉风险、法律风险、违规风险和运营风险等几种类型。

二、企业金融风险的特征

目前,在风险交易市场上较为常见的是有关合同的风险交易和风险管理等,因此,在分析企业金融风险的特征时需要将其与可保风险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企业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

(一)损失原因

一般来说,可保风险的产生原因是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而企业金融风险一般是由经济性因素导致的,如利率、汇率和证券价格等可变量的变动。这里的原因也可以有正负之分,正向原因指的是变量的变动对企业经营产生有利影响,而负向原因则指变化给企业带来亏损或其他不利影响。

(二)规避途径

可保风险的规避途径一般是保险市场,企业可以通过投保和保险公司承保等方式规避风险;而企业金融风险主要是通过套期保值的方式进行市场交易,从而规避风险,在这里用到的衍生金融工具往往较为复杂多样,充满可变性和投机性。目前,个别金融风险正在不断发展,可以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市场中同时出现,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管理金融风险,实现了跨市场金融风险管理。

(三)货币偿付

可保风险又被称为纯粹风险,原因是该种风险在实际发生以后不管是否给投保人造成了货币化损失,投保人都不能再从中获得额外的收益,也就是说,这种风险一旦发生,投保人所能获得的补偿最多也不会超过其实际货币化损失;企业金融风险属于投机性风险,对该类风险进行风险管理的货币偿付既有可能是正的也有可能是负的,如果企业的基础资产与衍生金融工具的时间匹配,或非完全价值得以实现,行情的有利变动也可能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

(四)降低机制

可保风险是通过保险人支付投保费用的方式转移到保险公司的,如果整个投保过程没有任何漏保问题,那么当风险发生且给投保人带来经济损失的时候,保险公司将会对投保人进行全额赔偿。当企业对金融风险进行套期保值的时候,投保人是通过衍生金融工具,或建立交易合同的方式来弥补企业损失的,这时赔偿的程度将取决于衍生金融工具与被保值风险之间的相关程度,如果两只之间关联较差,即不完全匹配,则风险赔偿的完全程度较低,但是也可能会有额外收益。企业在面临不同金融风险的时候也可以将其分解,例如固定利率的债券风险可以被分解为利率风险、信誉风险、商业风险等,企业在将这些风险分解后再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再分配,由企业支付一定的费用,将各类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从而降低本企业的金融风险。

三、企业金融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原因

形成金融风险的外部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与金融风险自身相关的因素,金融风险归根到底是由各种不稳定的经济因素引起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金融市场因素,包括汇率、利率、证券价格等。然而,当前我国的金融风险预测工作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反而很多调查结果与预测结果相差很多,这导致人们在金融风险面前更加无力,如果企业根据这些不确定结论进行风险预测,很容易进入错误的交易方向,使得企业面对更严重的金融风险。由此可见,企业本身的金融风险和当前我国金融风险预测系统的不完善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和风险规避。第二,当前社会的经济环境与政策因素。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发展,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经济因素开始相互关联并相互作用,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给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造成更大的威胁。同时,不完善的金融风险预测体系和管理体制也给某些企业利用不正当手段制造金融风险创造了条件。除此之外,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各种金融政策也会给金融风险的形成造成一定影响。

(二)内部原因

企业金融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如果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不到位、理财能力低下,则很多金融管理条例都不能发挥实际作用,导致企业不能对资金进行合理利用,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另外,虚假的企业财务信息也导致人们不能正确估计或预测企业将面临的金融风险,没有完善的预警系统和应对措施,当企业真的面临金融风险时,整个企业将呈现链条式的瘫痪状态,这是十分致命的,有可能使企业完全陷入经济危机。除此之外,还有企业财务人员直接带来的金融风险,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过低或责任感低下都可能给企业带来严重的金融风险。由此可见,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自身财务状况都会给金融风险的形成带来直接

影响。

四、企业金融风险的预防及管理对策

(一)树立风险意识,加强自我评估

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在企业内部形成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对企业的稳定发展是很重要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切实加强自我评估,时刻观察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和周边风险,不仅是在为金融风险进行时刻的准备,也是在为企业将迎来的机遇做准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金融市场的多面性,及时发现市场中潜在的金融风险并对其做出敏锐果断的反应。企业的自身评估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准确看待自身的发展现状,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企业在面对经济方面的问题时,要充分结合政府及国家的经济政策制定解决措施,保证企业进行正确的投资,顺应时展潮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将金融风险遏制在萌芽阶段,或者将风险降至最小损害范围,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金融风险管理目标

企业在明确金融风险管理目标的时候要确定自身能够承担的风险种类和风险严重程度。首先,应该尽量控制风险管理的成本,选择最为经济节约的方法为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准备。尽量降低风险管理成本,对管理项目的成本和各项费用支出进行精确核算,最大限度地促进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其次,要提高企业的安全保障,企业如果长期面临金融风险带来的压力,就很容易导致员工劳动效率的降低,出现工作效率大幅度降低甚至无效率的情况。因此,企业在面对损失时,必须先缓解企业员工的焦虑情绪,给员工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最后,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同样要承担责任并履行义务,这表现在企业应遵守国家的法律规定上。

(三)建立金融风险预测预警机制

企业在建立风险预测和预警机制的时候不仅要从政府和国家的政策角度入手,还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改组风险预测预警机制,保证企业在进行金融交易的时候能把握正确的方向,避免最终制定的机制因不符合自身实际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企业在评估一个投资项目的时候,应该首先对该投资项目所隐藏的风险进行准确评估,结合市场情况和国家政策估计该投资项目的收益范围,在充分了解风险和获益范围之后制定合适的风险预防措施,尽量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建立快速且准确的信息分析和结果反馈机制,使企业的经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企业相关管理者在评估市场环境的时候要对市场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和客观的分析,结合公司的实际特点处理各类事项,在每个经济项目中安排负责人,对经济交易的每一步进行实时关注和信息反馈,及时与企业管理层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

(四)强化金融风险监管

强化金融风险监管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措施:第一,确定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企业进行风险管理首先应控制管理成本,要求风险管理人员采用最有效的技术进行风险管理,严格核算管理成本和费用支出,及时分析成本和收益的关系,保证经济目标的实现。风险管理还应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的后期顾虑,这要求企业在规避风险时必须严格遵守政府和国家的相关条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承担社会义务,尽可能消除风险隐患。第二,将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与实际风险状况进行对比,将这两者进行对比的主要方式是调查,在分析宏观因素的时候加强理论研究,论证各项机制和风险管理行为对风险形成与控制的影响,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评价。为此,企业可以适当借鉴发达国家的风险管理经验,同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制定一套完整有效的企业风险量化和评价体制,对我国金融风险进行准确的预测和有效规避,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第三,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机构,及时对风险管理目标进行调整和改正,对风险进行全面的监控。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是独立于企业经营之外的,应由企业高层授权对各项交易行为进行监控,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及时报告企业的交易情况,对风险隐患进行客观分析,针对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不同风险采取有效的衡量方法和控制方案,对不同风险的控制额度、相关人员要求等进行明确规定。

(五)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最重要手段是健全企业内部金融风险管理机制,及时调整金融风险管理目标,并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对各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另外,金融风险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责任感也很重要,企业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结语

企业的金融风险不仅来源于外部环境和政策,还来源于企业自身的管理体制。因此,企业应对金融风险的具体概念进行客观了解和认识,遵守企业应对金融风险的一般规律和程序,有效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与金融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在把握金融风险特征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为韩国LG商事)

参考文献

[1] 张兰,王文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手段改进[J].中国商贸,2015(02).

[2] 李立新.企业管理创新与金融风险应对策略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5(06).

篇12

对从事跨国工程施工的承包商们来说,由于工程本身的复杂特点和环境条件的制约,对风险的防范尤为困难,所产生的后果尤为严重。由于风险的影响因素变化多样,必然导致风险的性质、破坏程度等呈现动态变化的特征,即风险的多变性。风险的这个特征要求企业根据具体的经营环境对风险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此外,风险的产生又常常以突发事件的形式出现,给人们以措手不及的感觉,从而加重了风险的破坏程度。风险的这一突发性特点要求承包商要具有常备不懈的风险防范意识、严格的管理制度、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和合理的组织机构。没有好的风险管理体制,风险防范措施就难于得到有效实施。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事业经历了以对外援助为主的起步阶段后,在80年代获得了稳步发展,近十几年来发展尤为迅速,以“重合同、守信誉”赢得了客户的赞誉。但是,我国对外工程承包行业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对项目风险缺乏科学的管理,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连续、稳定的发展。

一、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总部缺位,项目管理各自为战

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对项目普遍缺乏有效的系统管理。项目在外,各自为战,没有形成风险管理人才、知识、经验等资源的充分共享。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管理流程,反馈机制、网络信息管理落后,造成企业风险管理的整体效益低下。总部了解项目情况主要靠出差、听汇报以及人为的思维判断,缺乏必要的风险评估体系。境外项目控制不足,内部控制也不到位。因此造成不可预见的风险增大,预计的效益和实际效益产生很大差距。出现问题时,企业管理者往往以“救火员”姿态亲临指挥,殊不知,“人生地不熟”,在不了解风险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的情况下,往往只能靠“拍脑袋”指挥而已。这样的总部缺位,实际上是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缺位,是管理者基本素质的缺位。从本质来看,就是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的缺位。

(二)组织和流程问题

在组织结构上,我国对外工程承包采用的是项目单列式结构,按项目划分成员和资源,组织项目班子,投入项目工作,项目经理有很大的独立性和权限。

但中国企业特有的人际关系使这种项目组织结构只能是内部留于形式,外部相互独立。出现问题后,互相推诿,逃避责任。如造成我国某公司非洲水电项目失败的直接原因,与其说是由于报价、资金周转等方面的技术因素,不如说是源于承包商内部各合作方之间的推诿扯皮。

国际工程承包风险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整个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我国的承包企业大多在业务流程的规划和处理上不够仔细,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来规划和处理风险。风险的环节分析、防范方案等远不如西方国家承包商合理、细致、科学。以作者2001年在香港见到的日本一建筑公司地铁项目的《吊车操作手册》为例,该手册除了列明详细的操作规程外,还附有具体的作业流程图和意外事件的处理程序。出现何种情况,向何人报告,应迅速填写何种表格等,一应俱全,简单明了。这种细致合理的流程分工正是我国很多承包企业在风险管理中缺乏的内容。

组织和流程的问题已经威胁到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价格竞争优势。组织效率的低下、人员的臃肿、不合理的业务流程所带来的浪费等,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质量和风险控制成本,降低了整个企业的项目管理效益。

(三)资金短缺,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很强的融资能力已成为能否赢得工程项目的重要因素。一些发达国家的大承包商凭借其融资能力强以及政府出口信贷等支持,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融资能力普遍较弱,这已成为我国工程承包企业承揽大型国际工程项目的最大“瓶颈”,主要表现为:

1.融资渠道窄。国际上通行的项目融资在我国尚未展开。国内工程承包企业缺乏资信记录,需要一个逐步被国际金融市场了解和接纳的过程,企业境外融资还面临很大障碍。由于我国工程承包企业大多存在资本金不足、资产负债率较高的情况,国有商业银行一般不愿向无抵押和担保的工程承包企业提供巨额贷款,我国政策性银行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支持力度也较小。

2.融资担保难、成本高。国家设立的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基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投标、履约、预付款保函的担保问题。但有限的保函风险专项基金规模即便放大20倍使用,也只能满足部分项目保函担保需要。而且,使用基金的程序复杂,审批时间过长,支持范围有限。较高的融资成本极大地削弱了我国工程承包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2003年,我国一家公司在东南亚某国获得了合作开发煤炭资源的机会,该项目融资采用卖方信贷,并且是一个附加值较高的工程项目。项目从设计施工到技术工艺、设备材料等,我方都具备很强的竞争优势。但银行对还款的担保质量要求太高,又是可行性审查,又是国别风险考察等。当手续完成后,项目早已“花落他人”,最终前功尽弃。

(四)合同管理的问题

合同管理的滞后是我国对外工程承包风险加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表现包括:

1.合同法律意识淡薄。合同签订前不认真研究合同条款,为了省事,将合同的草拟权拱手让给业主,让对方牵着鼻子走。

2.对合同文件缺乏统筹策划,不认真审查文件内容,条款不全,内容不详细,文字表述不准确,从而容易产生合同纠纷。

3.合同文件管理混乱,各项目自行对外签约,企业没有形成对各项目大合同、各种小合同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的机制。常常发生项目经理或其他管理人员另开炉灶,中饱私囊的情况。

4.缺乏懂法律、懂技术、懂商务、懂外语的高素质专业谈判人才。

二、我国对外工程承包风险管理体制的改进措施

完善承包商风险控制体制对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管理极为重要。企业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灵活务实的组织结构是有效实施风险控制的基本保障,对此,本文建议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制度创新,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秩序

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合理的组织形式是风险管理的基础。跨国经营的承包商必须建立灵活务实的企业制度才能有效应对变化多样的风险。在我国的对外工程承包中,除了“不可抗力”等自然因素造成的风险外,风险主要源于承包商企业的内部制度不健全和管理混乱,常常出现管理盲区,决策得不到执行,或者权力交叉,责任不明,秩序混乱。因此,有必要对企业的风险制度进行创新,以提高公司的活力。

风险制度创新应包括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应对和控制的各个方面。风险识别要将主观经验和科学判断有机地结合起来。分析与评估要通过收集大量的信息,努力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以减少决策的随意性。应对的措施和方案要通过充分的比较,好中选优,专家与项目具体管理人员必须参与决策,力戒领导一言堂,以保证应对措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风险控制是针对全部风险的全方位控制,责任应该延伸到每个岗位的每个环节。

要努力建立明晰的工作秩序和合理的组织形式,使风险应对策略得到顺利有效落实。考虑到不同工程项目专业技术、环境背景的差异,以及工程承包业务阶段性的特点,企业合理适宜的组织形式应以矩阵式项目经理制为主体,充分利用企业的整体资源。应在企业设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但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要与公司的发展规模相适应,不宜太大太多,否则将影响风险管理的效率。

在国际工程承包中,有些风险需要承包商自留,因此,承包商企业内部要建立风险基金,以降低运营风险,提高整体效益。

(二)建立以风险部门和风险经理为主体的组织监督体系

国外成熟的风险管理经验表明,在工程建造过程中需要建立专门的风险部门,设立风险经理。其作用包括:一是对项目的各种潜在风险进行分析、控制和监督,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方案,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二是帮助项目经理组织和协调整个项目管理班子的风险管理活动,并对总部直接负责。总部利用其风险管理、技术、经济专家资源提供专业咨询,指导项目部工作。

FIDIC合同条件下的国际招标工程,从项目的前期规划到最后的交付使用,是一个连续完整的整体过程,而每一阶段的风险相互影响。这就要求承包商要对项目的风险有重点地进行阶段性控制。各个阶段风险的交叉联系、相互影响要求承包商的风险控制具有动态性、连续性和前瞻性。可以说,项目的每个阶段、每项活动都与风险部门有关。而采用项目经理总负责下的风险经理监督机制,无疑可以使工程风险得到全面具体的控制。

(三)建立风险岗位责任制,加强目标管理

国际工程承包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确立风险责任的主体以及相关权利和义务。在明确的权利和义务下,工作和责任的范围和深度一目了然,监督和管理就容易得多。西方国家的一些工程承包企业的风险管理责任十分明确,定责、定岗十分具体,体制比较健全,每个岗位工作任务具体但整个岗位的调整又不乏灵活性,可以根据具体工程的需要进行变化。

在实施FIDIC合同条件设定的三大目标――质量目标、工期目标和成本目标时,可以根据不同的阶段需要,将目标进行有机地分解,划整为零,责任到人。明确工作的内容、目标、责任人、实施人、检查人、时间及考核标准和岗位要求。应该记住,三大目标的实现标准是满足FIDIC合同条件的具体要求,即一切按合同办事,而不是广义的最佳结果,只要符合FIDIC合同条件的规定就是恰到好处,“过”与“不及”,承包商都会面临风险。FIDIC合同条件下的工程质量最高要求就是按照“技术规范”施工。如果规范要求使用三个“木质”支撑,承包商出于好意而改用四个“不锈钢”支撑,承包商不但拿不着增加的工料钱,还要承担返工费用和工期拖延的风险。工期与成本目标包含两个部分:合同约定的期限和价格,以及工期与费用的索赔。可见三大目标中有两大目标与索赔直接关联,而索赔的结果又影响着质量。难怪人们说,工程承包就是索赔、索赔、再索赔。但索赔是需要条件的,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索赔成立,业主不可能轻易赔偿。而证据、理由均来源于平时明确的责任管理。

(四)优化资本结构

正如前文所言,当前承包商参与融资(带资承包)的国际工程项目约占整个市场的65%。虽然有的项目可以有10%的工程预付款,但一旦工程开工,预付款便被毫不留情的迅速扣回。因此,承包商的融资能力既关系到市场占有率,又关系到现有项目的经济效益水平。从项目的启动资金,到垫付工程款,再到不同程度的参与融资,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对承包商的资本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优化资本结构就是要优化负债与权益的比例关系。通过对项目相应的人员、资金、材料、机械设备以及施工工艺技术的全面货币化,来确定最优的资本结构形式。利用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将资本运作和项目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承包商获得满意的利润。通过降低占合同总价比重较大的人工、材料费用,适当调整自有资金和借贷资金的比例,在不同的资本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以实现企业整个承包业务的整体规模、效益、技术、管理水平的共同提高。

此外,承包企业还要注意流动资金的管理。FIDIC合同条件下的国际招标工程要求承包商根据所编制的施工计划来填报一份资金需求表(第14.3款“提交资金周转估算”),业主利用这份现金流量估算表做出资金安排。一个项目的计划利润很可观,但如果承包商在合同的实施过程中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支持,就很难维持项目的正常运转。毕竟,履约期间的利润是不可能满足项目的流动资金需求的。一旦资金流中断,承包商又无力追加资金,整个项目的计划利润就有可能化为泡影。因此,承包商在提交上述资金需求表时,必须统筹考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回收问题,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和工程进度付款,以免陷入困境。

有经验的承包商往往设法减少材料的库存积压,通过租赁和转让机械设备来创造效益。虽然FIDIC合同第54条(“承包商的设备、临时工程和材料”)规定了有些设备材料在运抵现场后归业主所有,没有咨询工程师的同意不得运出场地,但承包商往往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得到咨询工程师的认可,利用设备材料创收,以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

(五)加强合同管理中的风险防范

国际工程承包风险管理最终体现在合同管理上。FIDIC合同条件下的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由一系列的文件组成,从项目招标开始到工程的最终竣工,全部施工过程约束着合同各方。因此,承包商对包括标书在内的所有文件都要认真分析和对待,弄清文件之间的先后制约关系。通过分析和研究FIDIC合同条件,结合实际工程的具体条件,发现风险因素,制定防范风险或利用风险的措施,这一切无疑对国际工程承包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认真做好前期考察,充分注意专用条款

承包商在投标之前应就该工程项目所在地的风险因素展开调研并分类。业主的标前会议和现场考察十分重要,对于图纸、技术规范、工程量清单中的任何问题,都应该以书面形式提交业主。业主会对你的问题和其他投标人的问题一道予以书面澄清,并将内容向所有投标人公布。参加标前会议和现场考察的人员,不但要熟悉图纸、规范,还要掌握国际工程承包的国际惯例,将业主的澄清内容迅速与原报价对照,发现问题,及时更改。凡国际公开招标的工程,在标书文件中无一例外地写明:“因投标人对标书文件、技术规范、图纸资料的理解失误所造成的误报、漏报,概由承包商自行负责。”因此,专业、敬业的投标班子对承包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现场的认真调研和前期的积极准备,可以使承包商在合同谈判时有备而来。要明白工程合同文件间的制约关系,利用专用条款进一步明确风险范围。范围越明确、越详尽,承包商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所承担的意外风险就越小。例如,在非洲承包工程项目,由于干旱是该地区的主要灾害,就应该明确说明,因水源不足造成的损失由业主负责。不能用模糊的字眼,如因自然原因等,以免索赔时发生不必要的推委。

2.避免合同条款间的自相矛盾或多义性解释

FIDIC合同条件,连同标书、图纸、协议、技术规范等,是几本厚厚的书。单FIDIC合同条件本身的众多条款,不经过耐心仔细地研读,就很难准确理解、理清关系。再加上语言问题也常常造成理解出入。按照国际惯例,承包商对合同的理解负责,即由于自己理解错误造成报价、施工方案错误,由承包商承担后果。因此,承包商应对合同中意义不清、标准不明确或前后矛盾之处向业主提出征询意见。如业主未积极答复,承包商可按对其有利的解释理解合同。笔者建议,阅读和使用FIDIC合同条件及其他标书文件应尽量使用英文原版,翻译很难表达出原词汇的确切含义。

3.利用合同及时回收资金

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国际建筑市场,许多业主要求承包商垫资建设或不支付预付款或采取其他变相垫资的形式。这加大了承包商的风险。为确保所垫付资金能够收回,承包商应采取积极措施要求业主提供担保。担保应采用局部开工、阶段完成。在专用条款中设立保证条款或抵押条款,明确担保期限、范围等,并要求业主通过保证人为其提供担保。因此,承包商在签订合同之前应就担保人的资格和信誉进行认真调查。实行合同担保可有效防止欠款现象的发生。对于世界银行或其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的项目,付款较有保障。对于国家信誉不好或私营业主的项目,承包商应力争在合同中设立担保条款。

4.索赔管理

索赔是承包商保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方式。索赔不仅仅是要求赔偿,它是一种正当的权利要求,它是业主方、咨询工程师和承包商之间一项正常的、大量发生而且普遍存在的合同管理业务,是一种以法律和合同为依据的、合情合理的行为。索赔的依据是合同文件。没有先前的合同基础,索赔无从谈起。我国承包商要想在国际建筑市场中分一杯羹,就必须改变“不懂索赔、不敢索赔、不会索赔”的现状。

5.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合同管理

实行规范化的项目风险管理必须以合同为主线、以合同为核心。承包商应制定一整套有关合同管理的工作制度和规定,对合同管理的组织、合同管理的程序以及合同的起草、谈判、审查、签订、修改、检查等每一个工作环节做出明确规定。做到文件齐全,内容完整,定义清楚、准确,努力使合同内容公平,风险合理分担。要使用标准的合同文本和结构对照该合同文本,以发现遗漏或不足。要认真分析评价每一项合同条款执行的法律后果和其中隐含的风险,为投标报价的判定提供资料,为谈判和签订合同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审查,对内容含糊、概念不清或自己未能完全理解的条款予以及时修正。对于合同条款之间的矛盾或不一致,或隐含较大风险的条款,以及过于苛刻、单方面约束性的条款等要通过谈判加以修改或删除。

篇13

正文:

一、内部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的关系

(一)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内容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部分,也属于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单纯的从审计的目的上看,审计主要是针对内部控制中某一部分实行的再控制。内部审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财务审计、管理审计和经营审计。财务审计工作内容主要是对企业内部单位进行会计控制,并通过审查企业会计资料和制定相关的财务报告,从而保证企业财务记录的安全。经营审计主要是对于企业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和评价,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管理审计则主要是以改善企业管理水平和质量为目的。针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出现。

(二)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风险管理本身就是一个过程,风险管理工作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等情况的预测,还包括企业内部的一些制度设计和风险决策。也正是由于风险管理范围的广泛性,就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对于风险管理具全面了解,将对于风险管理的评价和审查等工作都作为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内容。还需要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做好风险管理的了解工作,对风险管理提出一定的评价和改进建设。

(三)企业风险管理需要内部审计制度进行规范

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关的制度进行规范,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监督层中重要的部分对于企业治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会计信息系统作为协调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结构中其他制度的安排,而审计制度作为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措施,企业风险管理需要内部审计制度的规范。如,社会审计能够针对企业会计报表审计中发表公正的审计意见,这样的方式能够全面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制定规范的内部审计制度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规范,对于企业管理中的信息进行规范,进而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充分发挥企业会计信息的作用。

因此,在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能够对于企业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防范和降低,并将其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密不可分。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一)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流程,降低风险损失

内部审计能够通过有效咨询服务方式,进一步帮助企业建立有效风险管理流程,而企业风险管理本身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一个完善有效的管理构架。内部审计作为管理流程建立和完善的动力,并能够利用保证的方式充分发挥企业风险管理的作用。由于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就需要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业务和管理流程的优势,对于企业风险管理进行评价,全面提升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首先就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流程,只有具备一套具有实际操作的报告监控制度,企业才能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战略目标,建立企业风险分级体系。其次就是要内部审计能够持续和动态的对企业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各部门工作能够保持正确的方向,完成企业的目标。最后就是需要企业风险管理能够明确风险程度,而内部审计则能够保证企业风险处于一个可控的范围,并能够和企业的管理层进行交流,全面提升审计报告。

(二)进行风险识别,预警企业风险

内部审计在企业信息管理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确保企业信息化来源和做好信息数据的收集工作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管理工作的决策都依赖于信息网络,而内部审计对于企业从信息网络中获取的信息能够进行有效的识别,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所而临的操作风险和决策失误。此外,企业内部审计还能够帮助企业进行风险的分析,能够针对相关的信息,对于企业可能面临的威胁进行识别。

使得企业对其可能面临的风险做到心中有数。内部审计关注的更多的是企业风险,这样就是能够让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与企业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上。最终提升企业风险管理决策的有效性。

(三)对于企业风险进行管理,提升企业价值

在我国整个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也在进行着不断的联系。这种联系就使得企业面临的风险能够进行相互的感染,从而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性,甚至会出现企业灾难性的损失。这种情况下就是需要对于企业风险进行管理。而企业内部审计能够针对企业内部有效的业务活动进行指导,对于企业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样的优势也能够保证企业以全新的视角进行企业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进而对企业整

体的风险进行一个规划。也同时充分发挥了企业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有效作用。凭借企业内部审计在整个企业风险管理中的独立性和全局性,进一步帮助企业高层管理作出正确的风险管理和全面提升企业管理的效益和价值。

篇14

【关键词】金融危机 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

一、前言

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至今仍未彻底消除,也加深了人们对金融风险的认识。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要长期生存发展必须要提高经营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作为货币储蓄和放贷部门,具有高负债性和高外部性经营的特点,这就要求其不仅要注重经营利润的提升,更为紧要的是要防范信贷风险。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商业银行肩负着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使命和责任,经营风险也很大。因此,本文将深入分析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找出其主要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以为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建议。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放贷行业分布不均匀

最近几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房地产业、贸易业、交通通讯基础设施投资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也不断集中投入在这几个行业,行业过于集中化。根据发达国家发展经验,个人房贷信贷风险爆发周期为三至五年,我国个人房贷业务是最近4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当前我国个人房贷业务进入了风险多发期。同时,更早时期商业银行发放给房地产企业的贷款,也可能因为房地产市场波动增大而无法按期收回的风险。

(二)对放贷的风险估计不足或缺乏估计

从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案例看,大多数银行都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信贷违约概率估计和违约损失估计体系。国内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评估方面,例如在总体结构、等级结构、评级程序及信息收集等方面管理漏洞较多,信用等级评价方法过于粗放,有些商业银行将客户信用等级分为四个级别,而根据巴塞尔协议规定至少划分到八级才比较合理,而且每个信用级别都应该细分为略升和略降,例如AAA+、AAA-。在当前商业银行粗放式信用管理体制下,在宏观经济发展平稳的时候并不会出现太多问题,但是一旦遇到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就会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的坏账风险。

(三)抵押物的价值缺乏准确的评估

抵(质)押物价值评估属于高度专业的工作。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中,有相当大比例是资产抵押贷款,然而抵押物的评估并不是很规范,其中很多抵押物价值评估是沿用传统评估方法的,凭借已有的经验,当时的经济发展相对平稳,但是随着宏观经济发展形势日益复杂化,抵押物的价值面临严重的缩水风险。例如前段时间,我国股票市场进入百年一遇的大牛市,不少商业银行都接受股票资产抵押信贷业务,但是一段时间以后,股市进入大萧条期,股票价格总体呈现快速下滑的趋势,导致抵押物价值严重贬值,这样一来,给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在房地产抵押方面,商业银行对于在建项目、为完善房产手续方面的审核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建立一套长效动态跟踪机制,导致一些已竣工项目长期没有完善产权手续,实质上架空了商业银行抵押权,增大了信贷风险。

三、规避银行信贷风险的策略

(一)规范银行放贷标准

首先,商业银行要全面客观认识当前信贷行业风险和复杂形势,要围绕保证信贷资产安全开展信贷风险管理创新,要在全面分析和总结风险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识别和管理机制,要摒弃传统单一的“依靠经验、简单比较、同业跟随”风险管理方法。

(二)发挥审计的作用

信贷风险管理是专业化高、系统复杂的管理工作,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是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径。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具有很强的监督功能,它抑制风险的作用是任何部门都不可替代的。因此,商业银行要强化内部审计工作职能,通过审计来减少风险的存在。

(三)严格对贷款企业的审查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要围绕信贷申请人的基本经营管理能力和财务稳健性及其流动性风险进行全方位的正确的评估,全面审查企业资金链周转和运作情况。要全面掌握企业关联方情况,全面评估其关联交易方风险情况。从经济周期层面来考察企业关联方风险变化能力,及时更新和评估风险评级信息。

四、结束语

在全球信贷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商业银行要拓展信贷风险预防范围,将所有信贷风险源纳入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体系当中,并通过选取科学合理的内、外部风险指标和变量,全面及时跟踪信贷风险变化规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贷风险监督管理体系,切实提高商业银行应对各类信贷风险的能力,保证银行信贷业务的正常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