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

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8: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 当今教育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所谓传统文化,是“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文化学辞典》)。这里所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融合了中华民族各种思想的文化,是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她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并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了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感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在文化的传承,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把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的境地。”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创造形成的物质文明成果与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重义轻利、诚实守信、兼容并包、强调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等精神内核,对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随着全球化浪潮带来的文化趋同化趋势日益加剧,信息化技术对文化认同感消解的日益严重和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化精神消解和侵蚀的日益突出,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根本文化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因此,作为文化传承主阵地的高等教育,在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显得十分必要与迫切。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们要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要在人生的几十年中创造一点有意义的业绩,专业知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更有决定意义的是要有正确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是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会影响到他们自身能否成材,也直接关系到我们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我们的国家向哪个方向发展的大问题。中国具有悠久文化历史,正如前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她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并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了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老子》指出“明生者强”的观念,《大学》中提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另外更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吾善养吾浩然正气”等无数传世佳句无疑都是关于人生及其价值的正确思考。只要我们在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正确引导,就可以达到对其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从而发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三观”教育中的作用。

2、有利于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

道德是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道德是以善恶和荣辱观念来评价人们的社会行为、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自古就把“德”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首要标准。“以德负天”、“春秋决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观念和事实,都表明了道德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尊老爱幼、兄弟和睦、孝敬父母等传统道德观念,至今仍然是人们信奉的美德。

然而,正是在这样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有着悠久文化沉淀的中国,有着璀璨文明和瑰丽思想的中国,却反复出现各种无道德底线的现象。扪心自问,我们的文化真的传承了吗?传承的是糟粕还是精华?这难道不是我们背离教育本意,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的恶果吗?

3、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创新充分体现和吸纳了时代的要求。我国只有通过全面的改革创新,走创新型国家发展之路,全面提高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篇2

在文化发展多元化日趋明显的当代社会,民族文化受到空前重视。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空前的冲击,正面临消逝的危机。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飞速消逝的情况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历史、文化、心理,各民族的现代化发展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显得异常的复杂和艰难。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尊重差异,解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形成文化多样性已成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一、现代化进程中,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界定

(一)对少数民族现代化的界定

1.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前进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对现代化这个概念的界定还存在一定分歧。大多数人对现代化的理解与描绘较模糊,尚未呈现一个清晰的认识。每位学者对现代化的含义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不同的解说。

我国现代化理论家罗荣渠教授认为现代化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严英龙研究员认为现代化就是以市场原则为取向,以工业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现代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代替,并引起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适应性变革的过程。厉以宁教授认为,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经济、社会、文化、习惯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生重要变化的过程。随着这一进程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不断的改善,社会运行效率得以不断提高。马崇明认为所谓的现代化就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而导致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社会机构的根本变化。①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界定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是指: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与社会发生同质、同向的变迁。 “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的现代化。简单的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可以理解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不是用别的文化去代替传统文化,不是让少数民族舍弃传统而另就,而是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力量推动现代化,通过现代化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现代化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 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能够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与发展,创造出新的少数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和其他文化发生交流和碰撞。

(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界定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进入现代社会后,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仍在各民族中不同程度的传承了下来。传统文化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拢聚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②这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经过了长时间形成,积淀并传承下来。并且在现实生活中继承,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从古至今,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都积极的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出谋划策,各抒己见。当前学术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较大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原封不动的保留,侧重于原生态的保护,原汁原味的保留。这些学者认为如果保护措施和手段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原貌,实际上是对文化的变革甚至是异化,就背离了保护的原意。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意义

(一)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对文化多样性观念的本质把握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始终面对着文化差异和社会生活多样的客观现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之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的产物。只有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性,才能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汉族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融合,促进文化共同繁荣,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二)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和谐社会当然包括各民族和谐相处。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和谐相处,是减少社会矛盾,建构和谐社会的前提。而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是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之间的和谐,最终将建设“精神家园”落到实处,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三)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承,文化的繁荣在于发展,传承的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发展,而发展的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传承。因此,文化的活力只能在发展中得以展现和延续。相对于变化发展的世界,停滞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活力”③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结合当代实际的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最终将因为落后于社会发展进程而被遗弃。

(四)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能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的步伐

“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民族这种社会共同体特有的实质“内核”不仅在历史上为维系民族的认同与团结,生存与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活动,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成为决定许多重大经济活动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5]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有着浑厚的社会基础,构成了一个社会发展的起点,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并且与社会现实生活相交融。因此,文化之于社会现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存亡危机的时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地大物博、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历史,文化、心理,各民族的现代化发展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使得现代化发展呈现出很多特殊的、复杂的问题。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显得异常的复杂和艰难。现代化的推进必然引起民族文化的变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它的传承面临着更大的难题。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国家行政的干预,机遇与难题并存,形成诸多急剧复杂的变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驱动着各民族为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一些民族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丧失信心,导致很多文化都出现了流失加剧的危机。这个危机有可能使少数民族历经数千年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在一段时间后大部分丢失。因此,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危机的时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联结着民族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大业,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注释:

① 马崇明.中国现代化进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9-10页。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紫砂壶;工艺美术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037-01

随着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近些年来,艺术行业的发展极为迅猛。紫砂壶作为重要的工艺作品,是我国陶艺作品的重要代表。紫砂壶的制作者将自己主观的思想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整合入紫砂壶作品当中,会当代社会大众提供一场视觉与精神盛宴。加强传统文化与紫砂壶工艺美术的联系已经成为当代紫砂壶研究者与制作者的共识,它的重要作用已经被人们接受与认可。因此,本文选择传统文化与紫砂壶工艺美术结合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一、五行论与紫砂壶工艺的融合

五行论也称为五行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文化之一,发源于中国道家文化,强调阴阳结合。紫砂壶与五行说之间有着许多联系,使阴阳观念在紫砂壶的制作过程中得到很好地体现。最初,在社会当中,人们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世界万物的构成要素。而进行紫砂壶的制作之时,制作者会十分注视紫砂壶的原料混合,紫砂是也称为五色土,其中的五色正好与我国的五行论中的五行形成很好的对应。在进行紫砂的制作之时,会用到水与土,还有最重要的金砂。在进行紫砂的加工之时,要利用火进行烧煅,而火的产生则来源于森林。所以说,紫砂壶的制作离不开金、木、水、火、土,紫砂壶也被许多人认为是五行的产物。因此,大部分紫砂壶的爱好者都会将紫砂壶视为万物的精华与根本,将一个小小的紫砂壶当作一个宏观的世界进行欣赏。所以,紫砂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结合体,起到了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也使许多人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传统文化与紫砂壶的融合

中国的传统文化多种多样,也因信仰的不同而具有许多的派别,比如说佛家、道家与儒家等等。而紫砂壶的工艺美术与这些派别的传统文化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每一种文化都具有个自的特点,比如说浪漫主义精神大多与中国的酒文化有关,李白的诗作就是一个明显的攻其不备。而现实性的色彩大多与中国的茶文化有关。而与紫砂壶工艺美术相关的色彩则是智慧。紫砂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使得许多紫砂壶爱好者不断追求自我文化素养的提高,体会紫砂壶本身所具有的包容精神。紫砂文化的特点在于开阔的胸怀与客观的思想。紫砂文化提倡海纳百川。所以,在紫砂壶的发展过程当中,紫砂壶的喜爱者来自于不同的文化派别与信仰领域,几乎每一个对于思想与文化具有追求的人,都可以被紫砂壶所吸引。比如说,对于儒家来讲,中庸之道为核心。而对于紫砂爱好者来讲,特别是对于紫砂壶的制作者来讲,要提高紫砂壶的质量,就要做到不偏不易,使无过之而无不及成为紫砂文化的代表。其次,在紫砂壶的工艺美术当中,紫砂壶的颜色是十分讲究的。对于外行人来讲,紫砂壶的颜色较为单调,其实不然。紫砂壶的颜色讲究在其紫而不姹、红而不破、灰而不暗等等,这都是体现儒家中庸思想的地方。从道家的传统文化来讲,无为而治是其核心思想,道家强调顺其自然。在紫砂壶工艺制作中也是一样,很多紫砂壶的制作者从自然当中获得进行制作的灵感,效仿自然中的一些元素,使紫砂壶透露出自然的气息与精神上的自由。根据相关调查表明,一部分紫砂壶的制作者愿意住在乡下,他们认为乡下的宁静可以为紫砂壶的创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佛教来讲,紫砂壶与佛教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就在于随缘。说起来,中国的第一把紫砂壶的出现就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把紫砂壶诞生于一个寺庙当中,佛教中信仰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紫砂壶的佛性也因其与佛教的多种联系而产生。后来,与紫砂壶相关的语言当中也有很大的佛教意义,比如说吃茶就是一个典型的禅语,其意义为明清事理,了解来龙去脉等等。

紫砂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体现在方方面面,加强紫砂壶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对于我国文化的传承与文化事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利用紫砂壶的宣传,可以加强紫砂壶爱好者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也可以引导更多的人正确也欣赏当代艺术作品,体会作品背后的意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紫砂壶是中国传统的艺术作品,而紫砂壶的工艺美术方法与技巧更是中国的精神与艺术瑰宝。笔者以传统文化融入紫砂壶工艺美术的重要性为主题进行研究,希望以此提高紫砂文化爱好者与紫砂壶研究者对于文化元素的重视,利用紫砂壶艺术价值的提高,提高紫砂壶的科学文化价值,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亚亦.雕塑技艺在紫砂壶中的运用和把握[J].江苏陶瓷.2008(05).

[2]韩其楼.壶中日月长 可清天地心──阳羡名陶云龙壶与壶艺大家朱可心[J].江苏陶瓷.1995(03).

[3]朱建伟.感悟紫砂之美[J].江苏陶瓷.2008(05).

篇4

中医是我国古代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与疾病和自然做斗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对于中医药文化的定义我们可以引用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上首次对中医药文化进行的阐释,即“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文化中包含的追求道法自然的思想境界,以及救死扶伤、扶危济困的道德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价值观方面的追求,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蕴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

二、中医药文化对促进立德树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立德树人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对立德这样描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国•魏•李康《运命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由此可以看出立德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医院校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将中医药传统文化自觉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工作实践当中,是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践成效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利用中医药文化促进立德树人工作在中医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医药院校承担着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重任,文化育人重在内化于心,贵在外化于形,传统中医药文化包罗万象,蕴含了丰富的思想精华和育人理念,将中医药文化运用在日常的育人工作中,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古代对医德的论述在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充分发挥丰富的中医经典医籍对于培养中医学生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坚定学习中医信念、巩固其专业思想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甘肃中医学院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中医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

甘肃中医学院在长期教学工作中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将中医药文化纳入立德树人工作体系之中,发挥文化陶冶人、感染人、培育人的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

1.以系列中医药文化课程为核心,构建立德树人的人文基础。

通过梳理学校开设课程,笔者发现,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构建中医药文化课程群为核心,构筑了立德树人的人文基础,主要从学习中医必备的3个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中医专业背景,以中医文化课程群为核心,培养深厚的中医药人才文化素养。通过不断建设,形成了以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药文化3门课程为核心,由20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群。它们分设中国医学史系列课程、专业能力拓展系列课程、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等,见表1~表3。中医药文化系列课程突出了中医特色,加强了对于经典医籍的学习,不断加深学生的中医文化积淀,丰富学养和人文精神,筑牢文化基础,课程群的建设,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夯基础、着长远的作用,成为中医药院校立德树人工作的人文基础。

2.以中医药文化研究为重点,打造立德树人的新领地。

学校建有敦煌医学馆,馆中陈列有敦煌遗书中的医药文献、敦煌壁画中的医学内容以及敦煌医学的近现代研究成果,突出了古丝绸之路地域特色,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敦煌医学与转化实验室,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敦煌医学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等一系列研究机构,学校将敦煌医学研究的学术优势和特色转化为教学优势和“以文化人的”独特优势,对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提升专业素养,树立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坚定信念起到了积极作用。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三板块”分方案项目成立甘肃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已经开展了传统文化与中医相关性研究、中医文化传播研究、中医药行业文化建设研究、中医药文化保护与相关法律研究等。学校坚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让科研成果进课堂,把高水平的中医药文化研究融入到立德树人工作中来,这极大地拓展了学校立德树人的视野,有效提升了立德树人的层次,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新的文化高地。

3.以学校老一辈中医专家、中医名家治学思想和成长经验为基础,丰富立德树人的内涵。

甘肃中医学院历来重视中医文化传承,将老一辈专家、中医名家的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作为学校极为重要的特色文化发扬光大。在学校发展历史中,涌现出了一批名老中医,如西北针王郑魁山、真气运行学创始人李少波,以及于己百、黄正良、席与民、王文春、杨廉德、王德林、周信有、张士卿、王道坤等医学名家,他们有高尚的医德、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医术,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20世纪80年代学校制作了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教学录像片,2013年对这批教学录像片进行了重新数字化和抢救性保护工作,为学生学习老一辈中医专家、中医名家提供了宝贵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了更好地传承老一辈中医专家、中医名家的治学思想和诊疗经验,学校设立了14个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和1个甘肃省名中医工作站,通过收集整理、挖掘研究、总结继承、发扬创新、推广应用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一步加强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与创新,这些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为中医学子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启迪和精神指引,进一步丰富了立德树人的内涵,在学校立德树人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4.以各类文化展馆为立德树人营造浓厚中医文化氛围。

学校建有中国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国医学史馆、中药标本馆等一系列文化展馆和古籍文献室,这些展馆在塑造大学精神、繁荣校园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营造了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给学生提供了感知中医药文化的平台。

四、总结

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在一次针对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按重视程度给传统节日排序的题,大部分学生按照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的顺序排序。端午竟成了学生眼中相对不受重视的传统节日,而将圣诞节和端午节相比,一些学生更喜欢圣诞节。今天,部分年轻人不重视传统节日而喜欢过洋节,不重视传统手工艺而崇尚西方的科技产品。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每每看到这样的现象或听到这样的报道便很揪心。笔者不愿看到漠视乃至忽视传统文化艺术的现象愈演愈烈,不希望传统文化艺术只能成为人们脑海里的模糊记忆,而人们徒留悲叹和深深的惋惜。笔者希望尽最大的努力通过美术课的教学传递重视传统文化的信息,感染、影响学生,让他们在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道路上有所作为。笔者认为,重视传统文化艺术应该从学校、从课堂抓起,让学生形成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识,尊重、呵护传统文化艺术。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不应仅仅照本宣科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应该有所作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有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华被尘封在角落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人更看重的是效率、品牌、时尚。而传统文化艺术很古朴、很稚拙、很耐人寻味,它才是真正的中国味道,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笔者认为,教育者有必要在课堂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结合课本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在长期耳濡目染的学习环境中提升品德修养,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在学校美术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笔者的看法如下:

一、在教师队伍中提倡再学习的必要性

现在一些教师从教后在具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已无心继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学识,更谈不上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再加上本身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难以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代表了强有力的文化力量,所以必须加强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再学习。现在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痴迷于中国的京剧、武术、书画、皮影、剪纸等文化艺术。一个伟大的民族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人云“技进乎道”,对于教师来说,技就是教学技能,而道就是文化,教师的教学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教师学习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只有这样,其才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

二、在教学过程中让传统文化艺术与教材相结合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在建筑中我们看到故宫的布局严谨、左右对称、色彩绚丽、庄严神圣、前朝后寝等,处处体现了天子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还有民居,如北京四合院,通过体量、布局、空间、色彩等体现了自然、等级、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等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比。而西方人在建筑中更多体现的是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具体表现有修剪得非常整齐、壮观的树木苗圃以及高耸入云的尖顶等,严谨的计算和度量也体现出他们严谨的思维与科学观念。这就是东西方人的思维差异。教师在关于建筑的课堂上向学生讲解这些内容,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及其对建筑的影响,又能深刻剖析教材、拓宽教材的知识面。

三、教材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篇6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文化教育

课题背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与深入,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与复杂化日益加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泛滥,使传统文化之国粹正面临被销蚀和摒弃之危机。利用贵州省“和谐德育”课题开展实施平台,我校开展实施了《突出德育实践,提高德育实效性的行动研究》、“家庭健康文化活动与子女健康人格培养研究”等活动,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倡导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是教育之根,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总是受制于整个文化传统。家庭教育观念是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看法,这种看法虽受个体认识水平、经验差异的影响,但它总是个体构建于一定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下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中国人的家庭教育观很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自古以来,人们对那些“满腹经纶、饱读经书”之士都是推崇备至,“家和唯孝友,养性在读书”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

家长具备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对人格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在中国,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内涵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即教孩子如何做人,教育内容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为核心。

在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家都知道一个概念,那就是读私塾。但是私塾过去是一对一的,或者是一位老师教几个小孩子的。其集交流、沟通、开放于一体的课程特点,因人而异的灵活调整,有时候比现代的教育要强一点。因为首先,家庭教育是在教人的修养和价值理念。中国人的修养是什么呢?从传统的观念上讲,家庭首先是建立伦理关系的地方。关于伦理、价值,在《论语》上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一个君子啊,要修身养性,完成他这一生的成长,基本上要分这么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入则孝,出则悌,也就是说传统的孝悌之义。一个人进了家里能够孝敬父母,出了家门能够友善兄弟。这就够学一阵了,就先得把这个伦理关系协调好,什么是礼貌、什么是和谐、什么是人在家里的责任、什么是人的义务,先把这些磨合好才能到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人在社会上,叫做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谨而信——一个人态度要谨慎,言语上不能太冒犯,不能太狂妄,而要笃诚守信。泛爱众——广泛地博爱大众,对大家有这么一种善意。而亲仁——再去亲近那些仁义的道理。这一段就是我们说的社会学习。一个人人格的铸就起于家庭教育的重视,这一切责任都在于他们的父母。因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只能以学科出发,以知识出发去进行一种对象化的教授。而只有在家里,每个家长才真正知道自己的孩子究竟喜欢什么,知道自己孩子的长项、短项是什么。

二、家庭传统文化教育,正是一种游戏化教会孩子认知的最佳途径

纵观古今,我国多少仁人志士之家庭,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家人就开始有意无意地教他们念叨一些中华经典诗词,正因为伴着经典边玩儿边学,才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各种传统文化兴趣。所以说,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激发一个孩子的兴趣,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完全是一种游戏化的教会孩子认知的最佳途径。

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母亲姚太夫人,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她利用熟读成诵的“贤文”,从小就对岳飞施以严格的家教,教育儿子不但要学会承担各种苦难,而且要能成为一个刚正不阿的男子,聪颖的岳飞渐渐领会了其中的真谛。

在母亲的熏陶下,他格外严格要求自己并学得一身好技艺。

他先是随汤阳陈广学“主技”,后随同乡人周侗学骑射,继而又攻读《孙子兵法》,很快成为一位文武双全的少年,深受乡人赞赏。十五、六岁时,岳飞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三、家庭传统文化教育是社会文化教育的一个生发器

一个家庭传统文化教育最好的状态不仅仅是长辈对晚辈以言语或行动的施教,而是一个家庭中的循环互补教育。从长远的意义上讲,我认为家庭传统文化教育比之学校知识教育与社会文化教育更重要,因为它是随时随地发生的。好的家庭传统文化教育,是父母甚至是祖父母都在随着孩子与时俱进,一起成长。它既有长辈对晚辈的正教育,也有晚辈对长辈的反教育。使家庭文化教育成为一个生生不息的载体,使家里的每个人都拥有自信,拥有从容,拥有成长,拥有面对未来的态度。

所以,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与深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与复杂化日益加剧,因家庭教育的普遍薄弱或偏颇,从

而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不堪重负,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教育之顽疾。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中,倡导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7

关键词:留学生 中医药学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19-02

目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中医药专业仅次于汉语言专业位居第二。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它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结晶,更是其中一颗璀璨明珠。因此,高等中医院校应加强对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1 加强留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1 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整个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整个的中医药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因此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的中医药教育理论体系。因此,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加快中医药国际人才的培养,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教育俨然是中医药国际教育一个重要的特征和主要形式,通过留学生教育让世界了解中医药、认可中医药。

1.2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医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随着留学生人数的增多,国别也出现了扩大化,最初来华学习中医药专业的留学生以中国的近邻日、韩国家的学生为主。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欧洲、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的许多留学生也把中医药学作为来华留学的首选专业。但是留学生很难理解中医学的内涵和精髓以及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来自汉文化圈的日、韩、东南亚的留学生,虽然能理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但是毕竟还是与本国文化存在着极大差异,因此他们对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盲点和障碍。

因此在中医药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国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是会说流利的汉语,会日常的交际,还要懂得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中国文化课程是汉语言的有力支撑。正因如此,高等中医院校不但要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体,更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不能让文化成为专业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而要使文化学习成为专业学习的良好基础。

1.3 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留学生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留学生学习中医,汉语言是基础,没有过硬的汉语言水平是肯定不会在专业学习中取得成绩的,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汉语课程的学习,打好汉语言基础。但是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日常交际口语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系统学习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中国的民风民俗、历史文化背景、人文地理知识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中医药文化的深刻内涵,否则只是表面肤浅的认知记忆。但目前各高等中医院校此类课程开设不足,学生缺乏系统的学习,造成在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的时候显得尤为吃力,只是死记硬背,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涵。人文学科、文化课程开设不足,学生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文化素养,很难形成中医思维和逻辑。

因此,中医药国际教育不但要加大汉语言课程的教学力度,还必须加大人文课程的教学,优化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逐步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其教学地位。开设如中国古代文化史、古代经典著作鉴赏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显得尤为必要。这种新问题的提出就要求中医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外事管理干部不仅要拥有渊博的中医药知识,更应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提升思辨和领悟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把握中医灵魂和命脉的大医精诚的高级人才。

2 重视留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保持中医优势特色的途径

2.1 拓宽文化教育空间,创建文化教育新模式

为增进留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应力求为学生营造氛围,无论从教室的布置还是体验活动的安排,都要充分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打破以往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应努力创造具有烘托中医文化氛围的活动,使学生积极营造有中医药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更多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定期举办人文、社科类讲座,举办艺术节等以提高留学生人文素质为宗旨的大型活动。定期开展中外学生联谊会,不但能增进中外学生感情,同时也可以在相互交流中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例如:我校近年来连续举办了中外学生中医基础知识竞赛,竞赛内容既有中医学知识又包含内容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这种竞赛不但能激发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更能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记忆。此外,我校部分留学生代表参加了“中医中药中国行走进天津”、“中医中药中国行走进北京―― 大型科普晚会”的活动,通过文化娱乐活动留学生们对中医药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热爱,并能切身体会到中医药对人类发展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2.2 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引进高水平人才

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质量,就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技术精湛的教师队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大多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都只对其中某个领域有比较深的研究和造诣,若要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恐怕是有一定难度的,就此问题,高等中医院就要从引进师资方面考虑如何解决。如果只引进医学方面的人才,不能满足人文学科的教学任务,那么就要考虑从文科院校直接引进具有人文科学研究的专业人才。迄今为止,能独立承担本学科教学任务的老师还占少数。

此外,也可重点培养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一些即将毕业的本校本专业的学生,使其成为适应课堂教学的一专多能的人才,学以致用,在留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国文化,做文化传播的使者,而不是照本宣科,更不可以视留学生教学为儿童教学,只讲一些肤浅的,皮毛知识,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深入贯彻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2.3 创新文化课程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创新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的教师上课要么照本宣科,要么按照PPT宣读,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只会让学生认为中医教学就是陈旧的,呆板的。而PBL启发式教学法已成为当今教育界发展的一种教学大趋势,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效率,引导学生自主式学习,在传统文化这门课程中尤其适用。PBL即“问题导向学习”,它与传统教育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别。问题式教学方法促使留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国文化的深邃以及留学生自身的文化背景、文化差异,都会增加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难度。因此,当前教育存在的一大主要问题是留学生无法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之中。而PBL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提出问题后,由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以问题激发兴趣,促使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无疑可以减弱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困难,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尝试提出新颖有趣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形式查找信息,探究答案,总结规律,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以讨论的形式汇总大家的观点,在沟通交流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体会。

3 加强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3.1 是留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需要

留学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求学,说明了他们对中国,对中国文化、对自己所选院校和专业的热爱。但是由于受本国本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等的影响,会让留学生在新的环境中产生陌生感、恐惧感和思乡感,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就会严重影响到他们在华期间的学习生活。

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使留学生尽快的熟悉中国国情和民俗习惯,还可以大大提高留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是向世界宣传中国、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有效途径

留学生这个群体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让留学生从初来中国的陌生感、恐惧感,到逐渐了解中国文化、认识中国文化并且接受中国文化,成为中外交流的使者,是我们外事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是对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红梅.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研究中医思维培养途径[J].四川中医,2008,26(8):41-43.

[2] 周仲瑛.加强中医传统文化研究,保持中医的优势和特色[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63.

[3] 胡森.高等中医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的必要性及思考[J].中医教育ETCM,2004,23(3):81-83.

[4] 薄彤,张杰.中医文化在中医药对外教育中的作用[J].西部中医药,2011,24(8):57-59.

篇8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式抽象;非实体性

论文摘要:(1)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2)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3)由西画表现形式出发,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载,魅力依然,在世界艺术之林永放灿烂夺目的光辉。其中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为我们现代绘画艺术与设计教学及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现代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是现代设计与绘画的训练基础,是培养设计师美术家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认识形态和创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础学科。民族传统文化是这门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作为一门艺术,把民族传统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实践基础,同时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也可以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断得到滋养与有益的补充。在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内核与灵魂的最终展现,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的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主流。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外教学体系在中国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然而纵观中国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20世纪60至80年代出现的当代绘画艺术及设计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确的发展方向。

现今传统中国画已渐行渐远,不知怎的,这些画让人想起赵无极。我们天天对“现代”的努力已倾向于将传统连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现代”也不是中国的“现代化”,而是“同化’。在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否则,无根无源,便是毁灭,是用“现代”在消蚀我们的传统。中国画即“近”而“远”。很“近”的物体塑造却获得一种悠远沧桑的感受;“实”而没有放弃空灵、自由,同时又在超逸的味道中获得一种隽永的境界。我们不应为观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向纵深走去;这个“纵深’就是中国的“像”与“境界”。境:境界是中国文人曾在山水中遥望的“彼岸”,是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对于中国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灵的“境”。如果说确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现”(或日“中国式抽象”)存在的话,那它的目的不是导向“绝对理念”,而是指向生气氰显的“境”。我们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宋元山水画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艺繁荣”时代的“高峰体验”,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变的空灵之境。象:为我们展现中国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国画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义”。作为传统的灵魂之所在,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结点。“象”是一个世界,它代表宇宙与人的禅机,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实体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写实”,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经验让我们相信,只有实证化的探索才能确证,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从内里真正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与“当代”的沟通与跨越;这不仅指理论学术,也是指创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基础如何发展的走向。

我们传统的绘画根源实际上是从宋元山水人手打开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间。借助西画表现的结构化的形式创新之所长,在个人绘画与设计的语言中找到了发展的空间维度。由此出发,或者我们可以重建某种主体意识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的境界: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方式、概念内涵不尽相同”,以心象静观字宙之气韵流变,以山水遥望体悟人格与自然一体的彼岸之境;这无疑在重视中国山水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脉搏。而在深层意义上,它对我们当代艺术教学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与觉醒,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如前所述,作为“象”与“境”的世界,其意义不仅仅是激活我们民族原有的流变、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激活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动力;更是在这种“宇宙之境”上与现代思维的同步与超越。如果说我们现代绘画与设计在基础教学中再不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更好的发展起来,我们的现在艺术教学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今国际上站在最前沿的现代物理学家们已识到了这种宇宙本质的“非实体性”,他们的论证已证明中国传统“象”的范畴所具的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国的文化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最后无论是从画家和设计师,还是从民族文化考量:这是一条摆脱世俗浮躁氛围,秉持超越信念,又发扬中国精神文脉的“当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按照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我们传统文化切切实实的融入到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中。

篇9

关键词:平面设计;传统文化元素;渗透;重要意义;应用近几年来,平面设计工作在商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提升的重要作用,我国若想切实地利用有效的平面设计来推动商业的健康运行,就必须借助于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元素来设计出独具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将传统的文化元素和谐地渗透进平面设计工作中,是平面设计人员一直以来都极为关注的事情,本文也主要地谈论了这方面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平面设计工作者将传统文化元素完美地渗透进设计作品的必要性,然后又具体地谈论了这种将传统元素纳入到现代设计的问题可以采取的途径,希望能够推动平面设计与传统元素的进一步融合。

1平面设计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意义

任何事物都符合歌德所说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一句话,强势的民族性是走向世界的必要保证,对于平面设计工作来讲也是如此,中国要想推动平面设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效地借助传统的民族文化元素。本文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一下,设计人员将传统的文化元素有效地渗透进平面设计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首先,设计人员将传统的文化元素渗透进平面设计工作,是保证设计的作品符合我国人民的审美,以及促进其他民族人民认知的必然要求。具有民族个性的设计作品是从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出发,全面地融合了数千年来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性和风俗习惯等,更容易被具有相同的文化基础的中国人民及其他东方人所欣赏和接受。而且,设计作品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才更能够吸引其他民族人民的目光,并潜在地引导他们去认识这些作品,最终达成浏览者与作品的深层次的交流,继而完成平面设计工作人员的设计目标。其次,中华传统的文化元素是我国最为丰厚的一笔文化艺术财富,设计人员在平面设计工作中对这些元素进行有机的融合渗透,是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必要的尊重以及借鉴。传统的文化元素是每一个时代的人们将自身对于世界的情感、认知、理解以及对于先人艺术精华的不断借鉴才逐步积累起来的,发展到现代已经成为散发着醇香浓厚的民族气息的一种事物,成为了整个中华文化艺术再度深入发展所必须依据的艺术母体。而且,设计人员在挖掘这些元素的过程中,也是对于自身灵感的一种探索,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出设计人员的潜能,从而使设计出来的作品独具特色。

2平面设计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的相关问题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道两种思想为主要的依归,全面地体现了和谐以及自然的深厚意蕴,设计人员将这些元素纳入到平面设计工作中是极其必要的。本文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论一下设计人员在现代设计中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借鉴:

2.1平面设计对于传统书法元素的利用

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最美的文化结晶,它经历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以及行书和草书的风格演变,代表着中华文化最为核心的灵魂特点,在神韵、意境、形态、含义方面都具有极其鲜明的独特性,书法应用在平面设计中便可以用这些独有的特性为设计工作提供鲜明的空间感、时间性以、及运动感。所以,设计人员要在设计工作中努力地加强对于书法元素的运用。如下图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于中国传统书法的运用,便是极其成功的一个范例。这个图案将文字、篆刻以及书法等集中元素融会贯通,借助印章全面地呈现出了一种欢快、奔腾、自由的人形意向,博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同。

图1图22.2平面设计对于传统色彩及图案的利用

中国传统文化极其注重五行阴阳学说,而黑、白、黄、青、赤这五行色便是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着独有的意蕴,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于这些色彩的准确应用,以迎合中国人民独有的视觉感受习惯。同时,在长久的文化发展中,中国民间还积累了众多的吉祥图案,尤其是龙、凤、麒麟、貔貅等,已经被人们所熟知,设计人员利用这些图案再借助于准确的色彩进行设计,必将赢得民众的好感。比如下图凤凰卫视为中文台设计了一种“喜相逢”的双凤鸟的台标,借助于两只凤鸟的翅膀舞动,恰如其分地将动态感以及中文的文化底蕴展现了出来,实现了现代媒体图标设计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

2.3平面设计人员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应注意的问题

传统的文化元素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演变而来,成为极具特色的文化元素,展现着中国人民对于祥和、朴素、节制、含蓄等美好品德的追求,全面地诠释了中国人民独有的中国式的思维、智慧、精神以及意境,将各个民族所具有的美好品德及操守、修养借用视觉的语言淋漓尽致地做出了传递。但是,设计者在将这些文化元素渗透到平面设计工作中时,还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避免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效果。

一方面,设计人员要切实地加强对于自身设计选题的要求的研究,分析其选题所要面向的观众、所要迎合的心理、所要传达的思想等各个方面的因素,然后再发动各种手段,全方位地查找可以利用的传统文化资料,为自己的设计提供资料储备。另一方面,设计人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粗加工的初步选择以及精细加工的组合利用,挖掘出各种材料所带有的全部韵意,避免作品中存在歧义的问题。而且,设计人员还必须将传统元素与现代优秀的设计作品结合,推动对于传统文化元素借用的有力创新。

3结语

传统文化元素是当前平面文化设计工作必须立足的基础,也是推动平面设计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设计人员一定要充分地挖掘可以应用的传统文化元素,从适当的途径出发来推动传统文化元素作用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 陈岚.浅谈现代平面设计中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重要性[J].科技创业月刊,2010(04) .

[2] 马宁.中国传统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2(03).

篇10

关键词:中国画;群众美术教学;重要意义

社会不断发展,我国艺术也呈现出一种蓬勃的发展态势。我国国画拥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并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形成了一种独属于自己的艺术造诣,并且有着十分成熟的发展模式。正是这种独特的成熟以及艺术造诣,吸引着国内外绘画艺术者。以此为基础开展群众美术教育教学,对于促进国画进一步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力,并且能够满足人们对国画的各种好奇和兴趣。现阶段我国开办了大量国画艺术培训班,例如花鸟画班,水墨画班,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追捧。这对于我国艺术社会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说明我国需要大力的加强人民群众学习国画的力度。

1 现阶段人民群众的美术工作的简要概况

在人民群众中开展美术教学形式主要是在区域内的集体性文化馆内提供专门的艺术辅导。这种专门的艺术辅导是由接受过美术专业教学的工作人员给人民大众提供专门的美术教学的辅导形式,使得人民大众接受美术教学辅导。现阶段这项活动主要是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一般集中在农村和乡镇之中的人民进行,这样方便了我国开展基础性的文化的工作。这是一项公益性的社会文化工作,同专门的美术辅导机构有着明显的区别,政府性的公益社会文化事业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不受年龄、性别的约束和限制,学生随到随学。如果有空闲时间,任何人都可以到指定的位置开始国画学习。

之所以选择国画作为主要的绘画教学内容,因为国画有着各种各样的种类,这为老师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同时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趣味。并且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来说,国画是一种极好的传承文化。

2 国画教学在文化社会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1 帮助人们群众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历史

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美术绘画形式,包括着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多种丰富多彩的绘画类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领域内美术类型的一个重要部分。国画不仅体现着我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的具体情形。对于国画的欣赏,不仅需要赏析者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知识,还要具备文化知识、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等,同时也能帮助赏析者学习到大量绘画中所蕴含的具体知识内容。例如,我国著名的画家张择端,他的画将我国历史上的文化情况反映得可谓是淋漓尽致。《清明上河图》就用一副画,深入的描绘了当时宋朝整个社会的街道、繁华、风光以及百姓表现出来,让我们站在画前,仿佛置身于宋时繁华的街道之中。人民群众通过《清明上河图》看到的不仅仅是张择端详实的绘画技巧,更能看到潜藏在绘画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

2.2 品味到古代人的具体思维和文艺生活

我国古代一直受到的是佛教和道教两个宗教的影响,并且在文化方面儒学和道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画家的身份具有多重,不像现代社会中,画家就仅仅为画家。古时候,画家极有可能是诗人、大文豪,例如唐朝的王维,苏轼曾评价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还有可能是思想家,例如朱熹等大思想家。不同时代的画家在绘画的创作过程中,都会将自己生活的时代中流行的文化从自己独特的角度加以表现。我们可以从不同时代的人感受到不同时代人的思想方式和文化主流,例如明末清初的山人在绘画创作中就充满了讽刺性的意味,而在盛唐时期的画家吴道子,则主要表现的是唐朝的繁荣昌盛,以及唐朝对外来文化一味接纳的博怀。这些都是我国国画所独具有的艺术性特征。通过美术辅导,在学习、临摹中国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体会古代画家的文人情怀,让群众们陶冶情操,缓解日常生活的压力,养成健康积极地心态,还可以了解到各朝代画家所处时代的文化、思想、艺术特点,也会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作品中的诗情画意。

2.3 通过中国画,能够引导人们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群众美术艺术不同于普通的文学艺术,它是在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基础上,来欣赏学习作品的,这也就要求群众美术在艺术表达形式上有着广泛的形式,从而成为适应人们生活的艺术形式。在群众美术教学中,中国画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向人们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美学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审美形式和精神意识上传达着历代中国文人画家的品质和思想,人们能够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好品质。在中国画中,那些低俗、丑恶的事物几乎看不到,人们能够在学习中国画中获得心灵的洗涤,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4 通过中国画的学习,能够形成地方特色在群众中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目的便是在当地建立地方文化品牌,进而让文化影响到群众们的生活,陶冶群众们的情操。通过在美术艺术馆中开展中国画的学习,能够深刻地影响到当地的文化民风,能够改变人们群众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群众们通过中国画的学习,能够在此基础上融合当地的特色,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进而影响到当地的方方面面,为群众文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2.5 通过临习中国画的“笔墨”能更深刻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

所谓“笔”,是指勾、皱、点等运用毛笔时不同线道技巧和方法,使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笔与墨在理论上可以分,在实际应用上是“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随墨行、笔因墨显”,“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英”。所谓“墨”,则是指中国画以墨代色,运用烘、染、泼、积等墨法,使墨色产生丰富而细微的色度变化,也就是常讲的“墨分五色”,指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以墨代色的中国画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中国画的线有特殊的审美价值,是画家表达物象,抒感的重要手段。中国画的传统笔墨等技法,也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的指导之下形成的艺术形式,从而才产生了不同的表现技法。所以通过笔墨的练习会更深刻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结束语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是著名的文化古国,其在艺术领域中的贡献十分巨大。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艺术领域的辉煌发展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在新形势下,通过在艺术馆中开展中国画的辅导,能够使得群众们更加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深刻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提升群众们的艺术品位,激励着群众去热爱祖国,对于中国画的教学,在群众美术教学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春海.中国画在群众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11):238.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重要意义;实施策略

 

一、引言

不论对学生的学习阶段还是日后走入社会,语文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上融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符合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历史潮流,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成就,使他们深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其人生观和社会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是符合全球文化多样化的背景的,因此,现阶段要高度重视语文教学的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渗透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教学体制正在进行全面的改革,要求全国各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学习, 高中阶段是学生一生中重要的额阶段,这是他们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阶段,高中教育阶段在重视学生成绩的同时,更要重点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一项关键举措,教育者在进行教学时,不要只教授课本里的内容,要将眼光放在课堂之外,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作为学生的课外拓展,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更重要的是,可以熏陶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综合素质水平,这对他们进入大学和走入社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而且还能促使他们深入学习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平常我们所知的只是一点皮毛,学生通过在课堂中的学习可以全面了解古人的智慧和领先世界的文化成就,能深入到传统文化的灵魂去感知,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为什么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洗礼而依旧存在,让他们更加热爱中华文化,更加热爱祖国,为自己身为炎黄子孙而无比自豪。

 

(三)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近年来,随着全球各国交流的加深,现代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非常严重,尤其是现在“韩流”、 “日流”和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我国,造成青少年往往只知外国,而不知我国的文化,人们对圣诞节的推崇甚至多于对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 正值此种不利的形势下,加强高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能使青少年全方位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时候可以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载体,抑制外国文化对我国社会造成的冲击。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具体实施

 

(一)深入挖掘语文教材

高中语文课本上的古诗、文言文和名著的选段,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成果和体现, 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古代的伦理道德和中华文化的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这样的内容时不要将眼光只局限于课本上,认为弄懂课文意思就可以,要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内涵,探寻古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者体现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背景或者社会文化。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大都是说教式的, 老师高高在上的讲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来说无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该进行改革,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为他们提供一个感悟传统文化的平台,让他们自己去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不仅仅是老师向学生灌输。

 

(三)拓展课外传统经典作品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语文教学课时有限、课本篇幅有限,无法将全部的传统经典作品囊括其中,学生学习到的只是沧海一粟。 所以,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课本,学习课堂之外的经典作品,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书目,让他们在学习课本之余更广泛的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四、促进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措施

(一)高中学校应该重视语文教学

语文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书识字那么简单,它身负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国民文化素养的社会重任。但是从我国教育的现状来看,语文教学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高中学校必须将语文摆在合适的位置上,在日常教学中关注语文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动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语文教育。

 

(二)语文师资队伍改变传统理念,提升文化修养

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自身的观念,要认识到到他们不仅是课本知识的讲授者,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现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已经成为高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语文教师应该改变那种只学习课本知识的理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课堂上;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要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在学生面前游刃有余。

 

五、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关键,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更在现阶段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符合现实需要的,应该大力推行。

 

参考文献:

[1]陈佳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文学教育(中),2011.

[2]廖海兰.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刍议[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

[3]胡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 D 刊(学术刊),2015.

[4]王敏.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

篇12

关键词:国学;人文素质;古代文学;课程改革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蕴藏着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我省“文化兴省”的大背景下,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中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不容乐观,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对省内几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许多高校大学生对国学知识的涉猎面不宽、学习程度不深、国学知识不全面;对国学知识把握不准、学习国学知识的主动性不高、对国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弱等,而目前大学生的人文修养也令人担忧。

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由中华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以儒家文化为内核,兼容佛、道,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而中国古代诗、词、戏曲、古文、小说等文化形态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具有较强的素质教育作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最能彰显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特征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作为提升大学生国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根据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国学教育是基本认同的,认可古代文学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承传功能,而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是大学生接受国学知识最多的渠道。但目前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设置和授课情况并不理想。比如,部分高校或专业并没有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或相关课程,而受学科分野、学时压缩等因素影响,古代文学课程在高校教育中呈弱化趋势。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学习国学的主动性不高,古代文学作品不好理解,老师的授课积极性受影响,学生审美取向及价值观偏移等因素,都影响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顺利开展。为了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必要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做出科学的规划。

大学生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传统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两个部分。传统人文知识主要对中国古典文学知识的修习积累,而人文素养则是经过传统文化知识等的浸润、内化后形成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修养、行为方式等等。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同时也是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窗口。”[1]通过中国古代文学这个优良载体,基本可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里那些优良传统和可贵品质。目前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比如许多高校存在重视应用技术、应用知识教育而轻视人文教育的现象,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古代文学课程,并没有真正得到高校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育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压缩等现象。主要表现在:

1.古代文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许多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有古代文学课程,而其他许多专业并没有将古代文学课程列入必修或选修教学计划。与古代文学课程设置相关的一些选修课程如大学语文、国学概论等也没有受到学校的足够重视。

2.课时压缩。

目前许多高校古代文学课程存在着课时压缩现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跨度较大,内容较多,学习难度较大,而在课时普遍压缩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3.学内容泛化,教学模式陈旧。

当前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育存在着注重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传授,注重朝代概况、作家作品的介绍,但由于课时有限,教学内容不能深入、全面,存在泛化、概括化的现象。另外,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也比较简单,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单一,这都影响了教学效果。

另外,学生们在古代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大部分学生不是积极主动的来学习和阅读国学知识,除了课堂上所学习的古代文学知识外,有些学生很少阅读古代文学的作品和书籍,学习途径显得比较单一。

鉴于目前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古代文学课程进行改革显得势在必行。

首先,要加强高校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古代文学课程的重视,强化大学生国学教育,从根本上扭转高校国学教育的不利局面。高校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国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课程设置、评介体系等很多方面要对大学古代文学等课程教育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

其次,要培养大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古代文学知识,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古代文学知识的重要性,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古代文学教育对其自身成长与人格培养的重大意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就好转了。

篇13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幼儿教育;应用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对教育予以了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对国家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幼儿教育期间,幼儿应当接受早起的启蒙教育,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中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使得幼儿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实践时促进幼儿获取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幼儿教育的效果。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文化不仅是人类在发展中积累和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总和,而且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对增强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等发挥了关键作用,也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1、诵读传统蒙学经典

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幼儿教育的实施对幼儿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应该对幼儿教育予以高度重视。一般来讲,幼儿有着多记性而少悟性的特点,所以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因为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的精髓,那么,将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在幼儿教育中,对幼儿教育的有效实施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选择传统启蒙读物让幼儿诵读,选取的读物有《弟子规》、《三字经》和《千字文》等,因为这些读物都是具有德育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的双重功能,幼儿在诵读传统蒙学经典过程中,不但体会到中国古汉语的文化魅力,也逐渐的提升其素质[1]。由于蒙学读物具有一定的共性,大致上采用对偶与韵语等形式编成,因而与幼儿的语言思维特点相互符合,因而读起来朗朗上口,进而便于幼儿学习和诵读。在内容上,有利于幼儿的记忆和联想,对幼儿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2、加大隐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

幼儿园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了增强整体的教育效果,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认知,所以在实际教学期间,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在幼儿教育中,通过加大隐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尤其是充分的运用传统节日实施教育,继而为幼儿各个方面的素养得到提升发挥关键作用。根据有关研究表明,传统文化对促进幼儿的行为、情感和认知等的协调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为了确保幼儿对社会民俗习惯和礼仪规范等有所认知,培养幼儿健康的情感以及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等,教师要在实施隐性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对悠久的历史有充分的了解。因此,在幼儿教育期间,教师应当合理的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将教育资源进行汲取,科学的进行隐性传统文化教育,再设计教学方案,定期开展具有专题性的节庆活动,促使幼儿在节庆活动的熏陶下培养其情感[2]。首先,设计恰当的园所标识。为了保证幼儿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对传统文化更加喜爱,需结合园所名称,合理的设计具有趣味性的传统文化故事,继而在循序渐进中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其次,设计主题空间。当每年的二月份幼儿回幼儿园时,可以举办元宵节灯会,或者是采取亲子创意制作的方式,使得幼儿园的环境富有年味,在亲子游园会中,充分发挥教育的最大作用,也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3]。最后,大力开展传统节日专题教育活动。为了促进幼儿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认知,教师要定期举办传统节日专题教育活动,例如,每逢端午节和中秋节,教师要组织幼儿做粽子与月饼,让幼儿通过亲自操作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苦,也在实际操作中收获快乐和喜悦。同时,幼儿对传统,民俗节日也有一定的了解,也学会分享和劳动,从而养成良好的品质。此外,在新年,教师要设置中国结编结赏和传统剪纸等活动,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幼儿教育,使得幼儿对传统艺术有深刻认知,继而促进幼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合理的利用传统民间游戏

对于幼儿而言,游戏是其认知世界的主要途径,游戏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幼儿通过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其体验更加丰富,对幼儿的良好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对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通常情况下,传统民间游戏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对推动社会的发展以及幼儿群体的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为了增强教育效果,培养幼儿的能力,可以合理的利用传统民间游戏,间接的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幼儿教育中,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参与到游戏中,为幼儿的表演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等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具有针对性与合理性的传统民间游戏,通过开展传统民间游戏,实现对幼儿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幼儿的协调能力、跳跃能力和投掷能力等,使得幼儿在娱乐中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由于有些游戏有竞争性和规则性,对增强幼儿的进取心发挥了主要作用,也有利于幼儿通过参与传统民间游戏学会遵章守纪,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有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也提升了幼儿教育的高效性。总之,在幼儿教育中,为了促进幼儿接受良好的教育,为幼儿日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对幼儿实施早期启蒙教育,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有机的整合起来,从而促进幼儿教育的质量有显著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实施中,需要结合幼儿的特点,将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在其中。幼儿教育是教育的起点,通过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对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宏.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进幼儿教育的分析[J].才智,2015(23):180.

[2]张文君.浅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幼儿教育的结合[J].黑龙江科学,2015(13):146-146,145.

篇14

一、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色彩非常鲜明,国内外的广大学者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就美术设计而言,应该充分地利用传统文化,将其有效地融入到美术设计工作中,设计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美术作品,并体现出我国的传统文化,使人们对于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既达到美术设计创新的目的,也宣传了我国的传统文化[1]。

二、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借鉴

(一)利用传统文化进行美术设计理念的创新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也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而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信息浪潮中,没有被淹没,而是得到了更多认同。在进行美术设计时,设计者更应肩负起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任,不断研究我国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并引入到美术设计当中,进而利用传统文化进行美术设计理念的创新,吸取其文化精华,设计出更有意义的美术作品,真正做到现代作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进一步提高美术设计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美术设计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二)利用传统文化进行美术画面意境的营造

美术设计作品实际上是美术设计者表达自身情感的媒介,优秀的美术设计作品会让观赏者拥有更多的遐想空间,这就是美术画面意境。对于现代美术设计作品而言,设计工作者必须对作品的画面意境更加注重,当人们在观赏设计作品时,不仅会对作者的设计水平进行评定,也会对作品中的意境进行品鉴,从大量的美术设计作品来看,设计者更加注重设计作品的画面意境,让观赏者看到作品时有更大的遐想空间。因此,现代美术设计工作者应该对美术设计作品的画面意境给予足够重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与启发达到创新性的突破,取得更好的创新效果。例如,在意境营造上,可以从我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得到启发,将山水画的清澈、自然、超凡脱俗的意境有效地融入到美术设计中,能够提高美术设计的水平,也会提高美术设计作品的层次。

(三)利用传统文化寻找美术设计灵感

在进行美术设计时,想要设计出优秀的作品,不仅需要作者拥有足够的设计功底,也需要作者拥有创作灵感。在寻找创作灵感时,可以对古代的历史画作进行观摩,不断地揣摩不同历史画作,在足够安静的环境下进行自我分析,然后从中寻找灵感[2]。创作灵感的获得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需要作者自己去获得,在对历史名画观摩时,作者需要保证自己拥有一颗平常心,切忌浮躁,以免影响到美术设计灵感的获得。此外,除了历史名画之外,美术设计者还应该从我国的传统音乐、古代诗词歌赋中寻找设计灵感,并且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美术设计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而创作出高水平的美术设计作品[3]。

(四)利用传统文化创作具有中国风的美术作品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风已经成为了我国的国有特色,并已经成为我国的独特风貌,受到了国外友人的热烈追捧。中国风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国际地位,在此基础上,美术设计者应该结合美术设计的实际工作,设计出更多的具有中国风特色的美术作品。如,当人们提起青花瓷时就会想到中国,这已经成为中国的特色,当外国友人看到旗袍时就会想到中国,因此,在美术设计中,可以将青花瓷、旗袍等传统元素有效地融入到设计中[4]。此外,在创作具有中国风的美术设计作品时,美术设计者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设计水平,还不能满足现状,应该寻求设计的创新与突破,促进美术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的完成。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