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范文

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8: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

篇1

发展绿色经济,走低碳化的道路,最根本的一点是必须加强自主技术创新,发展低碳新型产业,这是我国当前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技术方面,必须大力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大幅度降低GDP的能源强度和碳强度,这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目标。

此外,我国要以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制定中长期能源战略,建立可持续能源体系。传统上能源战略的制定是以保障供给为前提的,但是由于我们既受国内资源环境的制约,又受气候变化的挑战,所以在制定能源战略的过程中,在保障供给需求的前提下,要把资源环境制约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限制作为一种约束性的因素考虑在内。

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和理念来指导技术,将改变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和标准。传统的技术评价只需考虑技术的成熟度和它的经济性能。但低碳经济要考虑这个技术对国家能源安全的改善和环境排放的减少。

当前新能源和能效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意味着大量投资的增加,新能源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能源和智能电网将成为两大战略性的新型产业。

因此,我们要抓住先进低碳技术、绿色经济发展的机遇,把国家政策的激励与企业的自身发展动力相结合,加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打造我国自主的低碳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方式,是当前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切八点。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出:我们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方式,这既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也是我们当前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内容;既包括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又实现了传统产业的低碳化的发展。

大力发展的低碳新型产业,既包括节能环保、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与能源直接相关的新型产业,又包括信息、材料、生命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这些产业的增加值率较高,但相对能耗较低,可以促进GDP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的下降。

同时,我们要改变公众的消费理念和方式。观念的创新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是对生产需求的一种导向,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有利于促进低碳社会的发展和建设。

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 财务 策略

低碳经济的含义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依靠科技的投入,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降低生产的成本,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推动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互统一,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局面。财务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企业以长期的全局的利益考虑,财务管理上要采用科学的战略方式,不断增加企业的利润。通过将低碳理念贯穿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以实现节能减排、进行低污染、低能耗等经营活动,从而使企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一、低碳经济环境的新特征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思想的早期探索是美国学者莱斯特・R・布朗1999年提出的建构零污染排放、无碳能源经济体系,以化石燃料为核心的经济转变为以太阳、氢能为核心的经济,来倡导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低碳经济概念开始被全球所关注是从英国2003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提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从而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机会,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和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开始的。我国对经济与环境的协调也一直处于探索中,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我国相关学者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通过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看出,低碳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模式,它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点,使经济增长与所耗费资源间的关系衡量成为了社会所关注的另一个焦点和考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的方面。

(二)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

低碳时代涵盖了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还包括经济活动低碳化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以及两方面有机结合。要保证经济社会的清洁、绿色、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城市和低碳管理成为了低碳经济主要构成要素,其中低碳城市是期望实现的目标,低碳技术、低碳能源是实现手段,而低碳管理是低碳经济模式得以维持的保障。低碳经济以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目标,避免过度使用自然资源和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考虑环境的承受限度,使全球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低碳经济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系统和低碳产业体系,以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为实现途径。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以减少高能耗产业,减少碳排放,鼓励企业利用新能源、减少能源使用、以及注重资源回收等,但对企业而言改革初期可能还会增加生产成本,在短期内彻底完成是不可以实现的,因此企业必须构建一个具有指导性的战略规划。

二、低碳经济理念下企业制定财务政策的思路

(一)企业的财务筹资策略

1、在国内大力提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改进融资方式,提高企业筹资能力,开创科学发展局面的时候,政府必然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加大对节能减排这方面的投入。在此,企业应利用国家针对低碳经济出台的如金融机构带来优惠贷款,国家财政直接投入的资金的各种优惠政策带来的便利,选择资本成本更低的、筹资效益更高的融资来源,把握住绝好的机会来发展自己。同时,企业可以考虑进行资源环境建设,利用专项筹资项目解决企业建设低能耗、低污染所需要的资金,另外还有助于企业树立起保护环境,进而提升企业价值。

2、企业适时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低碳项目的投资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在低碳产业在目前初级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投入,且稳定性不强,因此企业在选择资金来源的时候应该谨慎。特别是在选择债务筹资时,会增加企业的债务比重,同时加大公司的财务风险。在低碳产业的这些特征下,企业一旦出现亏损,财务杠杆的作用就表现的特别明显,企业就很容易产生债务负担,从而带来严重损失。因此,企业不能盲目选择债务筹资的形式,在制定融资战略时,应合理选择资本成本和综合考虑风险与资本,从而提高企业筹资灵活性。

3、拓宽企业的融资范围。自主创新是实现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的一条出路,而人才和技术是实现创新的基础。知识资本,人力资本是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生产效率的决定力量,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制度的变革。因此,在新时代下融资活动企业必须转化思路,多考虑对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等无形资本的需要,不光是为了满足金融资本上的需求。在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的现代,人力、知识资源的投入往往带来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高效率低成本低碳型生产方式也最终还是要依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优秀的人才。因此,企业的筹资重点应该转变到对知识、人才的筹集上。

4、合理规划筹资活动的方案,减少资源浪费。知识资源与人力资源这些无形资产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在低碳经济下显得格外重要。随着时间的变化,科学技术迅速更新换代,人才资源具有比有形资产更宽阔的价格浮动空间,而且更是容易流失。另外,支付人力薪酬,摊销无形资产,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负担。因此,筹集到的资本的时间价值是企业在筹资时一定要注意到。

篇3

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的实施上并不理想,作为低碳经济创始者的英国,2008年其低碳经济的标志性手段――可再生能源绿色证书交易只完成法律规定的20%,作为低碳经济理论奠基人的斯特恩先生于2009年9月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学术报告对市场经济下低碳经济的遭遇表示担忧。截至2010年,中国仅通过传统能源转化为新能源一个措施,5年内节省能源6. 2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15亿吨二氧化碳。相比之下,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发达国家在2012年前减排CO2的总量只有50亿吨,这至少表明发达国家对建立在低碳经济之上的减排从一开始就是很保守的。

我国实施低碳经济既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积极履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的贡献。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还较为薄弱。在技术方面,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产业结构,造成了我国资源消耗强度大,低碳产业比重低的现实;作为后发工业化国家,我国在碳减排技术领域落后于发达国家,并因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而容易受制于人;在经济和市场方面,我国市场发育程度和交易能力较低,因而在国际碳交易市场所占的份额很小,没有碳交易定价权,相关的碳交易金融衍生品极度缺乏。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08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额已达1264亿美元,而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的交易额只有约54亿美元(按交易量占比估算),只占全球市场的4.27%。

在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总书记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建设正在成为中国特色低碳经济的基本理念。与原生低碳经济相比,我国生态文明理念下的低碳经济关注的不仅是经济和技术领域,更强调的是自然与社会系统,特别是人的环境意识,追求文明水平提高前提下全体成员的自觉行动。生态文明的生态性以多元机制的平衡稳定为特征,与原生低碳经济单一的碳减排机制不同,生态文明低碳经济应当是以碳减排为基本识别,包括增加碳汇、国土整治、污染防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内容的更宏观的系统工程。在实施机制方面既要重视经济、市场、技术的作用,也要重视行政和法治的机制,特别是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在生态补偿机制、环境责任制、环境宣传教育等方面有所作为。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结合我国的实际,我国的低碳经济要有针对性地定位和实施。从前些年我国开展的绿色GDP考核显示,我国的低碳经济更应该关注以下问题:

一是单位GDP的低碳性,包括能耗、水资源消耗、原材料消耗、释放的污染物、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土地面积财富贡献率。

二是以节能减排而不是碳减排为核心。

三是确定优先行动领域。英国《可再生能源法》最早确定的低碳经济三领域依次是电力、交通和建筑,其实施比例和发展阶段有严格的安排。我国亦把这三个领域列为加快建设的范畴,但要注意总结借鉴英国的经验教训。此外,我国与节能减排相关的其他重要产业和行业特别是制造业,以及与增加碳汇、国土整治、资源节约有关的领域等方面也应考虑低碳经济的要求。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4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133-05

一、引言

主席在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中国已经制定和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提出2005--2010年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可再生能源比重等有约束力的国家指标。仅通过降低能耗一项,中国5年内可节省能源6.2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15亿吨CO2”。这表明了中国将降低碳排放强度,从而进入低碳社会的决心以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制造工业的总称,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就是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目前工业化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而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孙柏林指出,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谁的经济更低碳,谁就有占有新市场的优势。因此,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低碳经济就成为了必然趋势。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低碳经济

2003年英国在其《我们能源的未来一创造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并力争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0%。日本也于2007年2月公布预算研究结果,到2050年可能减少70%的二氧化碳排放,从而进入低碳社会。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着手开展了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规划及相应推动政策的研究。

低碳经济来源于可持续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它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目的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同时兼顾了“低碳”和“经济”,即在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碳基燃料的使用,尽可能地实现能源利用转换。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

(二)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

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所以,产业集群与持续竞争优势(Sustainable Competi-tire Advantages,简称SCA)是互相关联的。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产业集群迅猛的发展及其在市场中所表现出的强劲的、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引起了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广泛关注。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种。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总量规模居世界第二位,数控机床、发电设备产量均居世界第一。2009年汽车产销已连续7个月超过了100万辆,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大国。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由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能够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挥了资源共享效应、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所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培育和增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我国目前关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文献已有不少,学者们尝试从多个角度来研究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机理,但对于低碳经济背景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分析却鲜见。

(三)低碳经济与产业发展趋势

国际产业经济发展的三大态势是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产业生态化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与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符合了产业发展的需要,以低碳型的新经济发展模式逐步替代传统经济模式。具体而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碳特征为发展方向,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实施CDM、节能减排为主要手段,以进行技术创新、碳中和技术为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图1。

因此,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将顺应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寻求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发展,并要以此为经济发展的契机,不断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三、装备制造业集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现状与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正在使世界经济经历深刻转型,并出现了一些结构性变化的新特征。其中,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受到各国的空前重视。同时,低碳产业发展将产生新的技术标准。发达国家正在凭借其技术领先优势,推动形成碳交易、碳关税等规则和准则。2007年秋,我国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围绕低能耗和低污染,圈定了“太阳能经济”、“风能经济”、“核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等方面。政府方面也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早已纳入国家发改委的工作主题。2007年我国了《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方案领导小组,总理亲自担任组长,具体工作由国家发改委承担。

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工业增长8-7%。工业39个大类行业全部实现同比增长;494种工业产品中,有364种产品保持同比增长。汽车工业产销两旺,前两季度的产销量分别为961万辆和966万辆,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量,突破历史纪录。同时,我国在低能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十一五”之初,我国确立了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这一目标在前三年已经完成一半,GDP能耗下降10.8%左右,2009年上半年又有4.9%的降幅。而如果在“十一五”末实现20%寿右降幅的目标,相当于节约6亿吨的标准煤,相当于少排15亿吨的二氧化碳。可见,装备制造业集群借力“低碳经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大力发展了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2008年中国水电装机达1.7亿千瓦,风电装机1200万千瓦,核电装机910万千瓦。考虑生物发电、风能等可再生能源,2008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超过8%。预计2020年风电、

核电建成装机容量从此前中长期规划的3 000万千瓦、4000万千瓦分别上调至1亿~1.5亿千瓦、7000万千瓦。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部分可再生能源2005年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规划,如图2所示(单位:万千瓦),可以看出,只要进行技术创新,目前在总的能源消耗占比不高的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将会在未来的十几年里得到飞速的发展。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到,中国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通过相关测算,如果达到当前市场预期的2020年的风电与核电的装机容量,那么,届时非化石能源消耗占比预计很有可能达到16%~18%。这将超过15%。在这种情况下,按照风电、核电分别5500元/kW、8000元/kW的设备投资成本汁算,2020年之前,风电、核电设备市场约8250亿、8000亿元。可以说,国内再生能源规划为风电与核电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新兴产业发展带动了传统产业集群优化升级

面对全新的产业和市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充分利用企业间的合作与创新,共享资源,带动力了集群的优化效应。集群内企业纷纷以战略眼光,积极投身于新产业,成为低碳经济时代的新型企业。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为例,在2009年,华冶集团与太阳能领域巨头――央企天威保洽谈强强联合,全力进军低碳经济领域;辽宁九夷三普有限公司在新能源充电电池行业实现了跨越,企业已经为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知名企业生产太阳能电池产值达到1000余万元;辽宁重机轴承有限公司研发成功风力发电用的新型轴承,已经在内蒙古等风力发电企业广泛使用;荣信股份生产的SVC可以节能30%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SVC制造商,包兰线铁路改造、包惠线铁路改造、神华煤矿变电站建设、华菱钢厂改造、大唐辽宁风电场控制系统等都用了荣信的SVCt。

(三)大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向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及相关业务转型扩张

国际上的美国通用电气集团从2000年开始打造水处理部门,先后进行五次并购,成为世界上工业用水处理装备主要提供商之一;2003年并购奥地利颜巴赫公司,成为分布式能源技术装备的领跑者。德国西门子依托技术优势,在华执行"2010加速度战略”,销售节能环保装备,力争获取1000亿元人民币收人。

低碳经济一般包括新能源和节能减排两个方面,风电、太阳能发电、地热、核电、生物质能等属于新能源,电路传输节能产品、减排技术等具体环节,智能电网带动的产业链等属于节能减排。在低碳经济引领下,我国大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积极进行集群内技术创新,并以此为契机,进行相关业务扩张。以LED(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为例。南昌市LED产业发挥集群效应,正在兴起电动汽车动力模组、环保电动车、LED绿色照明、节能环保建材新能源设备等一大批低碳产业。以硅材料为基础的光电产业,将光电子产业与微电子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加快研发太阳能成套技术、生产太阳能成套设备。目前江西赛维LDK、上海卡姆丹克、通用太阳能电力等企业积极抢滩南昌光伏产业,初步开发了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及应用系统等上中下游产品,预计到2011年,全市光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产业集群不仅实现了技术上的重点突破和产业上的重点跨越,还推动了节能减排,拓展了产业发展领域。

虽然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和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需求市场,但面对国际化的“低碳”竞争,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产能过剩,核心部件过度依赖进口。中国电监会在风电发展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与国外比明显落后,仍局限于材料选用及局部工艺改造,轴承、变桨距系统等关键设备和技术主要依赖进口。2008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614万千瓦,华锐、金风、东汽稳居前三,市场份额分别为22%、18%、17%。由于风电整机制造的进入门槛较低,国内已经有许多企业通过引进国外技术进入了风电制造产业,按照各个企业的产能规划,后期将供大于求。这种主要以低附加值制造而带来的产能过剩,很可能引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国内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源投入研发,维持当前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不高,设计能力缺乏的局面,那么整个产业将始终受制于国外专利技术。

目前我国核电规划在建项目达2 500万千瓦,设备制造企业的核电业务的收入规模在未来三年将会呈现50%以上的增长。即便是核电技术门槛较高,行业竞争较有序。但是由于核电的核心部件也主要依赖进口,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核电制造企业的核心业务至今仍未盈利。

第二,不够重视研发环节。一直以来,各地方政府在发展新能源过程中,只看重GDP增长,只关注产业链中的制造业环节,不重视研发环节。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全民使用清洁能源”,而不是“全民制造清洁能源”。有些地方政府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有思想误区,使得某些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过程看起来并不低碳。我们在建设低碳城市的同时,往往将新能源设备制造简单等同于低碳经济,导致了仍然在大规模的发展制造业。

以电力行业为例。自1990年到2006年,我国因能源生产排放的CO2是全球变化最快的。目前我国因电力生产排放的C02占全球的18%,仅次于北美,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而困难。我们根据世界能源理事会提供的数据图,图3,可以看出,中国排放的C2比较高,高于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时也说明我国不够重视需要长期投入的低碳技术的研发,致使该技术比较落后。

第三,度偏低、企业规模偏小,不具备创新能力。目前在我国,不论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群,都还没有达到创新性产业集群的阶段,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还偏低。其一,集群自身不掌握核心技术。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集群外的机构或企业手中,特别是在国外的机构或企业手中。其二,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不够。我国产业集群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规模相对来说较小、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所以,除少数龙头企业外,基本上所有的各项资源和能力,主要用来模仿或追随其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有的企业甚至连模仿都很难完成。其三,鉴于上述因素,企业也难以从集群中获取较强的创新支持。

四、基于低碳经济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要帮助各级政府建立和完善低碳政策并坚决实施

我国的低碳政策在近年得到了一些发展,但在具体实施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从中央到各级政府要建立并坚决实施相应的低碳政策:可以提高新建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进行建筑节能评级,以减税方式对开发节能建筑的地产开发商进行鼓励,并对购买节能住宅的人提供的抵押贷款、减税或补贴等相应的优惠政策;可以通过购车税、开征燃油税等方面的合理减免来鼓励

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环保汽车,并对研发节能汽车和使用节能汽车的用户实行相关优惠及减免等政策;可以通过完善清洁发展机制(cDM),进一步培育碳交易市场,并逐渐建立碳交易制度等。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一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企业应迅速调整发展战略,把提高能效和碳生产率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技术工艺和设备等,突出抓好重点耗能产业的设备更新、节能技术创新和改造,促进我国经济低碳化发展的渐进式转型。

(二)推动节能低碳技术,实现高低碳行业协同发展

发展高效节能环保的IGCC(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技术是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图4。也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低碳经济的前提。现在我国核心技术还不成熟,许多设备和关键核心技术还要从发达国家引进,所以我国应加快研究开发新型保温墙体材料、可再生能源等应用技术,推进太阳能、风电、水电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技术进步和开发应用;要加快开展IGCC技术的研发工作,筹建示范项目区,将IGCC和煤化工产业相结合,在清洁高效发电的同时,生产系列石化产品,真正实现煤的清洁使用;还要不断推进ccs0工程建设,以提高我国CCS的技术水平。

与制造业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总体上表现为低碳排放、高附加值的特点。可以推动低碳行业与高碳行业的协同发展。低碳部门往往离不开某些高碳行业的发展。以风电为例,其研发、运输、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包括技术研发、发电、制造、钢铁、冶炼、维护服务等,风电企业自身带动的直接就业远远小于其相关行业带动的间接就业。因此,向低碳就业转型也要考虑产业的协同发展。同时,还可以通过绿色投资促进低碳就业。碳汇@林业的发展对就业具有较强的吸纳作用,火电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后对就业的净效应为负,但是绿色投资拉动就业的间接效应远大于直接效应。这样,中国节能减排政策及太阳能、风电、生物燃料、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将会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1221。

(三)抓住低碳商机,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

据专家估计,到2012年,世界低碳市场将达1500亿美元。英国《斯特恩报告》预测2050年全球低碳产品市值将达每年5000亿美元。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在低碳经济问题上有很大优势:减排空间大;减排成本低;技术合作潜能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实际进程中的技术合作存在一定困难,由于涉及知识产权、商业利益等诸方面原因,中国目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

因此,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要抓住低碳商机,运用集群优势,进行技术创新。以辽宁装备制造业为例。前三季度,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62.69亿元,增长17.5%,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1.3%,比去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44.48亿元,增长16.2%,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比重超过40%。从全国看,前三季度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6568.6亿元,增长20.11%,占全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17%,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7个百分_点。作为辽宁工业第一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加快了产品结构调整,组织实施了一批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技术改造项目,为辽宁装备制造业保持持续竞争力不断输入新鲜“血液”。沈阳机床集团成功研制出代表国际一流水平的飞阳数控系统并实现产业化,由此,中国数控机床的“大脑”不再受制于人。我国首台+800kV高端换流变压器在特变电工沈变公司问世,标志着沈变已全面掌握世界交、直流输变电设备研制领域的前沿技术。

(四)区域创新、文化创新是“低碳”的有力保证

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创造、扩散和运用知识的体系,实际上就是一个区域性创新系统,也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模式。它通过创新系统的主体构成有效的网络,从而实现互动创新。所以,自主创新应该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科技创新。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经济实体,它更关心的是生存和发展问题。而一些企业没有研发能力,就需要借助大学雄厚的科研能力,企业与大学合作就能够保障大学中的科研成果能够很快地转换成生产力。

创新并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文化的创新也很重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树立一个凝聚人才的企业理念,企业的发展才更有力。装备制造业集群只有取得原创性科技突破,才能具有持续竞争力,也才能成为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高新技术产业群。

篇5

【关键词】全球变暖 低碳经济 制约因素

一、低碳经济的产生

全球变暖使人类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在意识到威胁的同时我们也开始反思目前的发展模式,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尽管能换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环顾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已经证明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人类终将有一天受到自然的报复。寻找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减少经济发展对生存环境的影响,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于是低碳经济孕育而生。所谓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类实现工业化以来的发展模式而言的,它要求在发展经济时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从而减轻发展经济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发展低碳经济,核心是要尽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消耗,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在维护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同时,用尽可能低的生态环境代价和社会经济成本,换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环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水资源匮乏现象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粮食安全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些现象的发生,无不与气候变暖相关,而气候变暖在很大程度上,是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由此可见,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缓解这些压力的必然选择。

同时,发展低碳经济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人类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开始迈向低碳化。自2003年英国发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以来,英、日、美、加、法、意等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各国相继出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如碳排放贸易基金、碳信托交易基金、气候变化税、可再生能源配额等,反映了各国政府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视与决心。与此同时巴西、墨西哥、韩国、印度等国家也主动减排、限排,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我国能源分布呈现出“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使得我国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的生产量一直十分巨大,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在煤、石油、天然气三种化石燃料中,产生单位热量所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煤炭最高,分别比石油、天然气高出约36%和61%。也就是说,在一个国家的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越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就越高,致使其经济发展为高碳模式。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比重仍将维持在60%以上,这种由资源禀赋条件所决定的能源结构,使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付出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更大的代价,制约着我国低碳之路的实现。

(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尽管近年来提出要发展集约型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也相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看,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表现出粗放型的特征。数据显示,我国2006年GDP总量占世界的5.5%左右,但与此相对应的能源消耗却占了世界的15%左右;2008年我国人均能源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天然气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但是单位耗能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耗能是美国的4.3倍,是德国、法国的8倍,是日本、瑞士的11倍。不重视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依旧把经济增长建立在高能耗、高排放的基础之上,是制约我国低碳之路的又一因素。

(三)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我国仍以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二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处于价值链低端。

我国目前仍处在以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工业社会阶段,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依然是经济的主体,但是产业结构调整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符合一国发展的国情,现阶段我国以第二产业为支柱的局面在短期内无法改变。首先,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重工业的支持,没有重工业,工业化进程将变得寸步难行;其次,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求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在工业社会中积累足够的资金,我国就没有走低碳经济道路的实力;再次,现阶段我国第三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缺乏竞争力,尚不适宜过分重视第三产业,而放弃工业已有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的发展仍需依赖第二产业,从而对发展低碳经济形成了不可回避的制约。

我国贸易结构对低碳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小视。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和能源成本相对低廉,出口商品具有较大的市场竞争力。虽然我国出口贸易一直高速增长,但出口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这样的贸易结构特征,使得出口的产品在国内的生产都是以高能耗高排放为特征。

参考文献

[1] 全球变暖相关知识[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0(1).

[2] 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J].环境工程,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