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5: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资产智能化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基于物联网技术,近年来国网厦门供电公司积极探索利用条形码、RFID、GPS、视频监控等开展电能计量器具仓储管理,建立智能密集柜库房,有效提升计量资产管理水平。
关键词:
1智能化库房管理的优势
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下,计量资产管理比较粗放且缺乏必要的信息化手段支撑,对电能计量器具出入库、拆回退库、资产盘点等细节琐碎、管理难度大,存在诸多问题。如,资产存在账实不符的情况,资产未按规定流程领用管理;备表工作未遵循先进先出原则;电能表实物出库未采用条码扫描方式;计量资产定期盘点记录不完整等。智能化库房管理采用信息化的资产管理手段,实现自动化存取表,自动盘点及计量资产的定量、定位、运行维护的全方位动态管理;实现设备自动化操作、计量器具智能化管理,达到计量器具的可控、在控;与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生产调度管理平台无缝对接,实现网上实时浏览计量管理信息,达到部门间数据共享,确保运行及库存信息实时在控;采用可自由组合的列式存储结构灵活布局,同时节省仓储面积及多余过道面积,充分利用有限空间。促使计量工作及计量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资源配置更加集约,资产规模效应明显。
2智能化库房的构成
厦门供电公司建立的智能密集柜库房,由硬件设备“智能密集柜系统”与软件系统“智能表库管理系统”组成。通过智能表库管理系统与营销业务系统、生产调度管理平台的互联,实现计量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智能密集柜系统由密集柜、双轨数控横梁式机械手、五层智能感应箱柜机、输送系统、RFID扫描器和红外条码扫描器等部分组成。智能表库系统对库内电动密集周转箱、传输装置等设备加装RFID识读设备,实现计量器具信息识别、自动录入功能;再结合设备管理监控平台,实现计量器具信息实时动态更新,能够实时监控计量器具的使用和流动情况;采用传感器技术解决了库房内环境、动力的监控问题,为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环境动力监控系统主要包括库房内温、湿度环境监控系统、门禁系统、柜门开关监测系统、设备运行情况监测系统、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等内容;利用多媒体智能引导,对库房的各种操作进行实时语音播报,实现异常自动告警、信息互动。如在非法出入库时,实现语音报警,当领用超时、库房温度或湿度超出阈值时,自动报警等,从而实现傻瓜式出入库操作与仓储管理;采用精确定位技术,通过集成压力、红外等多种传感设备和运动控制装置完成精确定位表计位置、自动识别表计信息实现表计存取的无人化自动操作。智能表库管理系统分成三层:信息管理层、实时监控及调度层、工控设备层。信息管理层配置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设备,对外提供营销系统、生产调度系统的接口,对内(本地的操作人员)提供WEB交互界面。实时监控及调度层配置前置服务器,一方面监控各设备是否工作正常,发现异常可对外报警,另一方面可接受信息管理层下发的指令,转发给各设备,并负责协调各设备的动作,共同完成特定的任务。实现计量生产调度平台、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实现出入库、数据采集、统计汇总等业务功能。
3智能化库房的应用
厦门供电公司建立的智能密集柜库房主要用于计量资产的仓储管理,包括计量资产的出库、入库、库存盘点、配送、库存预警等功能。负责和计量中心生产调度平台、营销系统进行交互,生成出入库任务。库房管理人员登录系统接收到作业指令,控制相应的硬件系统完成计量器具的出入库操作,作业完成后将结果反馈给营销系统。管理系统由控制模块、接口模块以及应用平台组成。目前这套系统与营销业务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共支持21种业务,包括:配送出库、配送入库、新装更换出库、领出未装入库、拆回设备入库、检定/检测出库、初始化入库、移表出/入柜、尾箱返柜、临时借调出库、临时借调返回入库等。下面具体举例电能表的入库与库存盘点应用:(1)电能表入库智能表库以周转箱为存储单元,入库流程如下:新表到货后或旧表拆回后人工将周转箱从货车上卸下,人工将确认合格的周转箱放在周转箱传送装置上面,周转箱传送装置将把周转箱传送至多层智能感应箱柜机,多层智能感应箱柜机感应到有周转箱放入,且多层智能感应箱柜机有空位,步进马达将带动上升链条,周转箱上升实现自动周转箱堆垛。如果无空位或者系统通知停止接收新周转箱,多层智能感应箱柜机将发出位满信号,不再接收堆垛周转箱,等待其他部件来获取周转箱直至腾空位置。当周转箱堆垛完成后,系统将通知双轨数控横梁式机械手控制系统将五货叉有轨箱柜机移动至多层智能感应箱柜机,当接受到获取周转箱的指令后,五货叉有轨箱柜机会自动伸出五对机械叉,刚好穿过周转箱的提把手,上提机械叉,提起周转箱,进而收缩机械叉,把周转箱收入五货叉有轨箱柜机的柜内,五货叉有轨箱柜机的扫描系统将对电能表进行扫描,把信息传至智能表库管理信息系统,双轨数控横梁式机械手控制系统会把五货叉有轨箱柜机移动至密集柜指定的储存位置前,五货叉有轨箱柜机伸出机械叉,下放机械叉,把周转箱放置在储存位置上,收缩机械叉完成周转箱的移动。(2)库存盘点智能表库以周转箱为存储单元,盘点流程如下:系统可以定时自动进行库存盘点,也可以手动触发进行盘点,系统收到盘点命令后,双轨数控横梁式机械手控制系统将移动到自动周转箱货柜外,自动周转箱货柜将前后移动,开启第一货柜,双轨数控横梁式机械手控制系统将移动五货叉有轨箱柜机至开启的货柜内,通过控制双轨数控横梁式机械手控制系统的上下左右移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获取周转箱到五货叉有轨箱柜机内,通过五货叉有轨箱柜机内的扫描系统将依次扫描表记编号,并与智能表库管理系统内的计量器具信息进行对比,如果出现内容不一致的情况,将记录错误信息,盘点完成后统一通知操作员进行人工确认。
4结束语
智能化库房的应用,为厦门供电公司的库存电能计量器具管理提供数据支撑等服务,使计量器具在库房内做到可控在控;机械化、智能化的存取功能,以及与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互联,优化了计量器具发放领用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偏差,达到计量器具的有效可控性。真正实现库存计量器具数据实时更新,做到账、卡、物一致,实现电能计量资产管理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作者:陈惠玉 刘应 单位: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厦门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郑智,张胜男,沈修远.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2016[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崔南方,张安.现代企业资产管理-EAM系统的原理与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2008.
[3]高伟.数据资产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能化;库房管理;资产管理水平
1 智能化库房管理的优势
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下,计量资产管理比较粗放且缺乏必要的信息化手段支撑,对电能计量器具出入库、拆回退库、资产盘点等细节琐碎、管理难度大,存在诸多问题。如,资产存在账实不符的情况,资产未按规定流程领用管理;备表工作未遵循先进先出原则;电能表实物出库未采用条码扫描方式;计量资产定期盘点记录不完整等。
智能化库房管理采用信息化的资产管理手段,实现自动化存取表,自动盘点及计量资产的定量、定位、运行维护的全方位动态管理;实现设备自动化操作、计量器具智能化管理,达到计量器具的可控、在控;与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生产调度管理平台无缝对接,实现网上实时浏览计量管理信息,达到部门间数据共享,确保运行及库存信息实时在控;采用可自由组合的列式存储结构灵活布局,同时节省仓储面积及多余过道面积,充分利用有限空间。促使计量工作及计量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资源配置更加集约,资产规模效应明显。
2 智能化库房的构成
厦门供电公司建立的智能密集柜库房,由硬件设备“智能密集柜系统”与软件系统“智能表库管理系统”组成。通过智能表库管理系统与营销业务系统、生产调度管理平台的互联,实现计量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智能密集柜系统由密集柜、双轨数控横梁式机械手、五层智能感应箱柜机、输送系统、RFID扫描器和红外条码扫描器等部分组成。智能表库系统对库内电动密集周转箱、传输装置等设备加装RFID识读设备,实现计量器具信息识别、自动录入功能;再结合设备管理监控平台,实现计量器具信息实时动态更新,能够实时监控计量器具的使用和流动情况;采用传感器技术解决了库房内环境、动力的监控问题,为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环境动力监控系统主要包括库房内温、湿度环境监控系统、门禁系统、柜门开关监测系统、设备运行情况监测系统、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等内容;利用多媒体智能引导,对库房的各种操作进行实时语音播报,实现异常自动告警、信息互动。如在非法出入库时,实现语音报警,当领用超时、库房温度或湿度超出阈值时,自动报警等,从而实现傻瓜式出入库操作与仓储管理;采用精确定位技术,通过集成压力、红外等多种传感设备和运动控制装置完成精确定位表计位置、自动识别表计信息实现表计存取的无人化自动操作。
智能表库管理系统分成三层:信息管理层、实时监控及调度层、工控设备层。信息管理层配置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设备,对外提供营销系统、生产调度系统的接口,对内(本地的操作人员)提供WEB交互界面。实时监控及调度层配置前置服务器,一方面监控各设备是否工作正常,发现异常可对外报警,另一方面可接受信息管理层下发的指令,转发给各设备,并负责协调各设备的动作,共同完成特定的任务。实现计量生产调度平台、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实现出入库、数据采集、统计汇总等业务功能。
3 智能化库房的应用
厦门供电公司建立的智能密集柜库房主要用于计量资产的仓储管理,包括计量资产的出库、入库、库存盘点、配送、库存预警等功能。负责和计量中心生产调度平台、营销系统进行交互,生成出入库任务。库房管理人员登录系统接收到作业指令,控制相应的硬件系统完成计量器具的出入库操作,作业完成后将结果反馈给营销系统。
管理系统由控制模块、接口模块以及应用平台组成。目前这套系统与营销业务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共支持21种业务,包括:配送出库、配送入库、新装更换出库、领出未装入库、拆回设备入库、检定/检测出库、初始化入库、移表出/入柜、尾箱返柜、临时借调出库、临时借调返回入库等。下面具体举例电能表的入库与库存盘点应用:
(1)电能表入库
智能表库以周转箱为存储单元,入库流程如下:
新表到货后或旧表拆回后人工将周转箱从货车上卸下,人工将确认合格的周转箱放在周转箱传送装置上面,周转箱传送装置将把周转箱传送至多层智能感应箱柜机,多层智能感应箱柜机感应到有周转箱放入,且多层智能感应箱柜机有空位,步进马达将带动上升链条,周转箱上升实现自动周转箱堆垛。如果无空位或者系统通知停止接收新周转箱,多层智能感应箱柜机将发出位满信号,不再接收堆垛周转箱,等待其他部件来获取周转箱直至腾空位置。当周转箱堆垛完成后,系统将通知双轨数控横梁式机械手控制系统将五货叉有轨箱柜机移动至多层智能感应箱柜机,当接受到获取周转箱的指令后,五货叉有轨箱柜机会自动伸出五对机械叉,刚好穿过周转箱的提把手,上提机械叉,提起周转箱,进而收缩机械叉,把周转箱收入五货叉有轨箱柜机的柜内,五货叉有轨箱柜机的扫描系统将对电能表进行扫描,把信息传至智能表库管理信息系统,双轨数控横梁式机械手控制系统会把五货叉有轨箱柜机移动至密集柜指定的储存位置前,五货叉有轨箱柜机伸出机械叉,下放机械叉,把周转箱放置在储存位置上,收缩机械叉完成周转箱的移动。
(2)库存盘点
智能表库以周转箱为存储单元,盘点流程如下:
系统可以定时自动进行库存盘点,也可以手动触发进行盘点,系统收到盘点命令后,双轨数控横梁式机械手控制系统将移动到自动周转箱货柜外,自动周转箱货柜将前后移动,开启第一货柜,双轨数控横梁式机械手控制系统将移动五货叉有轨箱柜机至开启的货柜内,通过控制双轨数控横梁式机械手控制系统的上下左右移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获取周转箱到五货叉有轨箱柜机内,通过五货叉有轨箱柜机内的扫描系统将依次扫描表记编号,并与智能表库管理系统内的计量器具信息进行对比,如果出现内容不一致的情况,将记录错误信息,盘点完成后统一通知操作员进行人工确认。
4 结束语
智能化库房的应用,为厦门供电公司的库存电能计量器具管理提供数据支撑等服务,使计量器具在库房内做到可控在控;机械化、智能化的存取功能,以及与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互联,优化了计量器具发放领用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偏差,达到计量器具的有效可控性。真正实现库存计量器具数据实时更新,做到账、卡、物一致,实现电能计量资产管理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智,张胜男,沈修远.中国Y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2016[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崔南方,张安.现代企业资产管理-EAM系统的原理与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2008.
[3]高伟.数据资产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外延比较丰富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非物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表现为无形的制作工艺、民俗活动、传统知识、节日文化、传统技能等。这种非物质性增加了界定创作主体的难度。第二,创作的集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存在于特定群体中,由于年代久远,常常难以确定最初创作者,并且由于传承者不断加入创新元素,因此难以将智力成果界定为某个特定个体。第三,创作的延续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口口相传中,传播者不断加入一些新的创意或元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处于“被创作”的过程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数字化技术能够通过计算机、照相机、扫描仪等设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储存、加工、传输和以数字形式再现,所以通过数字化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图象、文字、声音等形式被固定下来。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分散性和非物质性等特性,因此,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过程中,有时需要数字化作者对于内容取舍、结构安排等作出选择,凝结着较高的智力成果。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权利界定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者的权利
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是作品,其保护范围限于表达方式,不延及作品的思想、程序、操作方法、原理等因素。P根据著作权法的原理,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主要针对它的代表作而言。Q但从前文分析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通过世代相传流传至今,大部分没有形成有形作品,或者即使形成了代表作,对于其他参与创作的主体如何保护,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本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受著作权法保护,但由于其特殊性,应当通过制定著作权法的特别法,以单行法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因为《著作权法》第6条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者应当享有的权利包括:
第一,人身权。(1)署名权,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确定由某一个民族、村庄、部落创作时,应当保护其署名权;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确定创作群体时,也应当清楚地表明其渊源及流传的范围等基本信息。(2)修改权,这一权利由创作群体行使,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具有延续性,一直都将处于被创作的状态之中。(3)保护作品完整权,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者通常是一个松散的群体,当发生侵权行为时,容易产生搭便车心理,因此,应当授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行使。(4)发表权,非物质文化遗产随时处于创作中,并且由于口口相传等原因,其创作和发表在时间上往往具有同步性,再创作完成之时即为发表之时,因此,这一权利也应由创作者享有和行使。
第二,财产权。财产权的主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群体,但应授权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和基金会行使。行使财产权所得的资金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按照其设立时所制定的章程代为保管和运用,主要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保护、传播等工作。财产权的行使方面的内容,详见下文阐述。
(二)数字化作者的权利
数字化技术能够以特定形式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但随之产生的问题是如何界定相关主体的权利并对其进行保护。本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作者受到什么程度的保护,与其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相关。
1.数字化作品具有独创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与普通作品的数字化不同,后者通常只对原有作品进行数字化转换,这一过程由机器完成,基本没有独创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没有固定的形式,数字化作者在选材、摄影、录音录像过程中,凝结了较多的智力成果。不同的数字化作者对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其结果可能完全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如果数字化作者经数字化所形成的作品达到“独创性”这一标准,就应当享有著作权法规定的权利。
2.数字化作品不具有独创性
如果数字化作品仅对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简单复制和再现,不具有独创性,则可以通过邻接权进行保护。邻接权保护的是一种再现、复制和传播他人作品的劳动,数字化作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特定的形式固定下来,并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传播,属于作品的传播行为。虽然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邻接权只包括出版者权、表演者权、录音录像制作者权和广播电视组织权,但邻接权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时代和新技术的发展,其外延可以随之扩大,19世纪末20世纪初,录音录像和无线电传播技术的发展导致了邻接权的产生,当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作品传播方式,那么这些传播者的权利也应得到保护。笔者认为,应当在邻接权中增加一类――“数字化作者权”,以保护没有产生独创性作品的数字化作者的权利。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体管理制度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集体管理制度的理由及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者是无名的或者是归属于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居民,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属于这一群体所有,群体中的任何人都可主张权利,但任何人又无权单独享有权利。权利主体的群体性、不确定性使得权利的行使难以获得有力的保障。R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作品的创作群体不宜作为法律上的权利主体主张权利,况且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不明确,因此,有必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代表特定群体行使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可以在保证权利主体利益的前提下,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时,由于群体的具体成员众多且难以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取得的许可使用费不可能像其他著作权协会一样扣除必要的管理费后返还给权利人。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可以保证许可使用费用于实现保护目的。特定群体为保护、丰富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可向基金会提出申请,基金会对于符合章程规定条件的申请应予准许,拨付必要的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另外,基金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者和保护者支付一定数额的报偿或者给予奖励,尊重他们在收集保护过程中付出的劳动,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有利于提高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同时,收集整理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使用人向确定的权利行使主体支付使用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使用,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增进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增进社会财富增长。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和基金会职能划分
“我国早在1992年即成立了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1998年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成立后,国家版权局又多次指示并帮助组建文字、摄影、美术作品等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从目前的趋势看,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是采用多种协会体制的。”S“我国已成立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有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和中华版权总公司。在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法律上是一个社会团体法人,其以法人的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T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笔者认为集体管理制度可以达到对非物质维护遗产的保护和合理使用双重目的:即在我国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行使集体管理权,其下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这一财团法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等工作统筹安排资金。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职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职能主要包括:(1)组织开展调查、收集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分类、登记建档,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2)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定群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用人签订许可使用合同,并收取许可使用费。根据国家版权局《关于制作数字化制品的著作权规定》第3条和第4条的规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也应当事先取得创作者许可――这一许可权应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代为行使。当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适用著作权法关于合理使用、法定许可使用的规定。(3)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章程,规定该基金会的宗旨、业务范围、组织机构、财产的管理和使用、终止和剩余财产处理以及章程修改等内容。(4)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许可使用收入,在扣除必要的管理费用后,以捐赠的方式注入基金会。这样做可以避免目前以财政资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所带来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保障财政资金投向更为亟需的民生领域。(5)保护特定群体的署名权,禁止伤害群体感情和尊严的、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等人格权的行为。当上述权利受到侵害时,有权以自己的名义提讼。(6)开展其他社会活动。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的职能
基金会属于财团法人的一种,按照章程所规定的宗旨开展活动,即“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保护非物质文化基础基金会”的章程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根据履行职能的需要而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的职责主要包括:(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提供资金支持;(2)基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3)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提供资金支持;(4)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提供资金支持;(5)对其他符合基金会章程的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制度与传统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区别
第一,性质不同。传统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性质为非营利性的民间自治组织,非官方性意味着不得强迫著作权人加入集体管理组织。同时,及时著作权人已经自愿加入,仍然有退出的自由。U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特定民族或区域群体的财富,更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权利的取得不需要经过事实上的创作群体授权,国家以保护和发展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通过立法授权协会和基金会行使权利。与其负担的职能相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体管理组织具有官方色彩。
第二,维护利益的侧重点不同。传统的著作权管理组织重在维护某一类著作权权利人的利益,其在扣除必要的管理费用后将所获得的收益返还给著作权人,这种利益一般为私人利益。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制度不仅维护特定权利群体的人身性权利,更在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丰富,其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属性较为明显。
第三,机构设置不同。传统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一般设置协会,以自己的名义依据权利人的授权行使相应的财产权,并在协会内部设置相应的办公机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制度则不仅设置管理协会,而且由协会这一社会团体法人捐赠财产设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这一财团法人,以实现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摘 要 固定资产在企业中居于重要位置,然而目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却不甚乐观,其主要原因是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相分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关键成功因素法对固定资产核算进行分析,使其处理智能化。
关键词 固定资产核算 人工智能 关键成功因素 智能化
一、固定资产核算智能化的提出
人工智能在专家系统领域研究的成功激发了科学家将人工智能应用于会计核算系统的兴趣。美国等西方国家早在1965 年就陆续建成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1987年美国AICPA 协会发表了一份管理指导特别报告,“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简介”将人工智能引入了会计和财务管理领域,使得会计核算向智能型发展,从而为解决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中的问题提供了支撑,是实现固定资产核算向智能化转变的基础。
二、固定资产核算智能化优势
1.减少重复劳动,提高管理效率
通过实现固定资产核算的智能化,可以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特点,对固定资产数据进行统一组织、集中保存和规范化处理,一方面及时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和使用情况,减少了固定资产实物盘点工作中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从而保证了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促使其得到合理的补偿。另一方面可以细化核算,确保成本费用的准确计算,正确反映固定资产计划的执行情况和修理费用的支出,促使固定资产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为不同的固定资产的管理采用更科学、准确的单项计提折旧的计算方式及分配,提高核算效率。
2优化资产结构,改善财务状况
不同性质的企业以及企业的不同经营时期,企业的各类资产的组成比例不同,通过智能化的资产核算系统可以提供企业清晰的资产结构,便于分析人员进行分析,发现和解释其与企业经营性质不相适应的结构比例,及时调整,形成合理的资产结构,减少企业资源的浪费,节约经营费用,降低生产成本。
3加快信息沟通,便于财务决策
固定资产核算的智能化能够及时提供企业各种资产的不同时期的数据信息,不但加快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的沟通,为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和统一化创造了条件,而且配合企业工作特点,根据需要随时生产各种管理报表,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详尽、丰富、完整和准确的资料和管理信息,以便优化固定资产的管理,促进企业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也为各级领导对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与决策提供支持。
但是,固定资产的核算是极其复杂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智能化核算是很困难的,因此本文提出以关键因素为基点对固定资产核算进行智能化。
三 固定资产核算智能化——关键因素分析
只有抓住了固定资产核算业务的关键因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人工智能对固定资产业务进行智能化研究才有可能成功。
一项固定资产从构建到消失经历了取得、资产管理和处置三个步骤,而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数据,即原始凭据,在取得阶段主要为各种合同、单据、记录,在资产管理阶段主要为各种记录、信息,在处置阶段主要为各种处置决议、合同、文件、记录等。虽然不同阶段使用的数据不同,但是不同的凭据如合同、单据、记录等均包含着相同的信息,而企业固定资产核算形成的第一个成果便是记账凭证,记账凭证不论是收付款凭证,还是转账凭证同样具体相同的信息。那么二者之间是否有一些可以联系的内容呢?众所周知,固定资产的核算是由会计人员通过职业判断将原始凭证形成会计分录,进而编制成记账凭证的。会计职业判断,即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等会计标准,充分考虑企业现实与未来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通过识别、计算、分析、比较等方法,对不确定性会计事项所作的裁决与断定的思维过程。而这个思维过程所依据的基本信息就是固定资产业务中各种原始凭据所提供的信息,思维过程的成果便是形成了会计分录,得到了记账凭证,从而体现了二者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然而固定资产不同的业务形成不同的原始凭据,从而制成不同的记账凭证,构成了原始凭据与记账凭证之间总体上错综复杂的关系。那么要想实现固定资产核算智能化,必然要在固定资产业务原始信息与记账凭证之间的关系找寻影响固定资产核算的关键因素,使得错综复杂的会计核算变得有归可循。
固定资产核算可以按照阶段分为不同的业务类别,各个业务类别按照其特征分析编制会计记账凭证,而每一类别根据业务发生的途径进行分类,在每一途径中又可以根据发生过程进行分类,每一过程中再根据业务操作进一步分类,通过这种逐级分类的方式将固定资产核算业务划分到具体每一个会计分录的编制中,每一个会计分录的编制都拥有具有决定意义的几项关键因素,每项关键因素又是由几个特定的若干具体元素组成。那么构成固定资产核算业务的元素的不同组合将唯一地决定记账凭证的编制状况。
用集合论描述关系型数据库的方法,固定资产核算记账凭证各种情况必在下述集合中:
PZ={业务类别,业务途径,业务过程,业务操作}
对于固定资产核算的业务类别大致可以分为取得、资产管理、处置三个元素。
对于业务途径则分业务类别进行分析,业务过程则显示每一个业务途径的业务处理过程,业务操作显示每一个业务处理过程的具体操作,依次进行排序、选择,则可以构成固定资产各个业务处理结果,形成记账凭证,以此集合为基础对固定资产业务进行智能化核算便可以实现。
固定资产核算智能化的关键便是固定资产核算中提取的关键因素,在简单的会计核算系统下关键因素的得到由会计人员输入,而在企业整体实现ERP系统下,关键因素的取得便可以由其他部门的相关业务数据自动筛选、过渡,在取得关键因素后通过会计职业判断的智能化便能实现原始数据到记账凭证的自动过渡。那么将关键因素作为系统程序设计的基础,将关键因素的编号作为计算机程序设计与记账凭证中各个要素的链接,便可实现该过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工智能;资产评估;企业兼并;问题对策
一、企业兼并中资产评估的问题
第一,无形资产难以准确评估。不同于有形资产的有形性和可观测性,无形资产的核算给资产评估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首先是无形资产的无形性,使得评估难以通过其本身得出精确的评估结果;其次,对于无形资产的评估还缺乏统一的核算标准,使得评估的结果差异较大,使得无形资产的评估结果得不到客观公正科学的有效保证。第二,资产评估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资产评估作为新兴的行业具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且未来市场前景广阔[1]。但其发展的速度超过资产评估的行业建设速度,使得在一些规章制度和行业准则方面发展还不健全,难以建立统一的资产评估准则。在企业兼并中,其评估结果存在无法避免的差异,影响资产评估的质量,因此在整个评估行业中就很难控制风险。
二、企业兼并中资产评估智能化
人工智能是一项新兴的科学技术,它不是像人那样通过思考来工作,而是通过搜集、统计某一工作的大量信息,模拟人的意识和思维处理信息的过程,并拓展延伸人的工作技术和方法。人工智能融入资产评估后,无论是资产评估工作内容还是与之相关的评估人员都有了一些变化。随着人工智能对资产评估的多方面渗入,对企业资产评估来说,加快资产评估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是必然选择,代表了当今社会对人工智能运用的更高要求。快节奏时代,企业也在为高效率、高价值的生产发展,谋求与之匹配的智能化配置,人工智能与资产评估密切融合是大势所趋。资产评估是为了便于确定企业价值,而形成一份准确无误的资产评估报表是一项繁杂且艰巨的工作。资产评估人员需要将核算好的资产评估资料进行系统的清算和整合,通过人工检查清算,制成报表,生成资产评估报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很多事项,稍有不慎就会给被兼并企业投资者的利益造成损失。传统的资产评估清算是人工操作的,这种机械性的工作需要耗费资产评估人员大量的精力。引入大数据、云计算后,不仅提高了资产评估中某些工作流程的效率,还减少了部分资产评估人员中重复且单一任务,并能自动整理保留与资产评定相关的资料。但随着人工智能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给资产评估增加了传统行业没有的一些风险和费用。
三、人工智能对资产评估发展的风险和挑战
(一)智能化评估档案保管的风险
传统资产评估资料是手工编制的,因此直接保存即可。纸质的资产评估资料在保管期间一般需要防火防水,一旦丢失和损坏将很难找回。电子资产评估资料的存放虽然占据的空间小,但是存储空间不仅要防火防水,还要注意空间内温度的控制,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硬盘读取信息的速度,损坏硬盘,进而导致储存的资产评估资料丢失。防尘防潮也是硬盘存储需要注意的问题。除了这些问题,硬盘的存放也不是永久的,不同的硬盘质量也有不同的保质期。电子资产评估资料要依托于计算机和网络,才能传输、打印,没有设备就不能查看资产评估资料。虽然工作效率提高了,但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费用。
(二)智能化评估软件的安全风险
一是外部。人工智能依托于计算机网络技术,那么就有很多网络安全风险问题。企业间的恶意竞争可能会从智能软件下手,首先,智能化评估软件会遭遇黑客非法入侵,黑客攻击可能造成评估信息的泄露,对委托方和投资方造成不可逆的风险;其次,智能化软件遭遇病毒侵袭、系统故障、线路故障等也会造成系统“瘫痪”和计算机线路中断,轻微的会影响日常资产评估工作,严重的会使资产评估数据丢失。另外,电子档案相对纸质的来说,窃取和泄露信息变得更加容易,短时间即可拷贝盗取大量评估信息。二是内部。每一位资产评估人员对应一个账户进行智能化软件处理资产评估工作,每个账户都有各自的密码和权限,账户使用者只能进行权限范围内的工作,而权限又是按照资产评估人员各自的岗位职责设置的,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资产评估的正常进行,避免资产评估人员的越权操作。但网络环境下,也不排除个别资产评估人员可能会滥用权限,利用系统漏洞泄露评估信息,造成被兼并企业和投资者的巨大损失。
(三)智能化对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挑战
第一,评估机构作为企业兼并过程中的中介,其评估过程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测。随着人工智能化、互联网数据、云计算等科技的不断渗入,评估机构要提高抗风险能力,内部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完善风险管理与防控体系,保持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预防评估流程中存在的疏漏,采用智能化评估软件,拟定科学合理的评估计划,提高评估计算的准确性,编写出高质量的评估报告[2]。并且,还需要注意政府介入风险,虽然企业兼并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政府的介入犹如一双无形的手,为了达到特定的经济目的,干预市场经济,介入兼并行为,限制资产评估的过程,导致评估价值区间与客观价值的偏离,影响评估结果的客观准确性。使得评估结果的参考价值下降,从而给企业及其利害关系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第二,在企业兼并资产评估中,传统资产评估在资产清查和资产价值评定估算等方面的工作需要安排大量的人员进行,企业因这些工作流程产生了很多评估岗位。高质量的资产评估不仅要对企业综合资产有准确了解和评估,还要对资产各方面的利益要求和评估方法有很高的把握和知识武装,这就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素养的综合型评估人才。人工智能的引入使得企业资产评估的用人率降低,同一资产评估岗位的部分人员闲置,特别是那些只会简单操作的初级资产评估人员,仅掌握了与资产评估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对现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了解、不熟悉,进而影响对智能化评估软件的实际操作,这部分评估人员在竞争中更容易被淘汰出局。因此,人工智能的运用是这些资产评估人员适应社会发展的一大挑战。第三,由于人工智能是设定好的一种“算法”。在资产评估里有很多重复性强、过程单一、不需要创新的工作,而人工智能在其中的运用,出错率远低于人类。例如,企业、银行的发票、原始凭证就可以使用智能扫描功能,直接录入电脑。这种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发票信息的准确性,减少了在这方面投入的劳动力,但也造成了以这些工作为生的评估人员的失业。因此,评估智能化既是资产评估人员对计算机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再一次汲取,又是传统资产评估人员就业升职的巨大挑战。
四、企业兼并中风险和挑战的应对措施
(一)科学客观的评估兼并企业价值
无论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都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并依据企业兼并的目的,运用智能化资产评估方法,科学准确地评定估算出资产的价值[3]。在评估资料硬盘保管方面要不断地改善保存环境和加强评估档案管理的安全防护性,提高环境条件,安排管理人员定期对电子评估资料进行整理和检查,防止电子评估资料因客观条件而损坏和读写空白。评估机构既要保存电子评估资料,还要保存纸质的评估资料,对电子评估档案备份两份以上,并且打印出纸质的同时保存,实现一旦其中一方损坏遗失,可以再次恢复评估数据的目标。
(二)建设良好的评估环境
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制定统一行业规章制度,缩小核算差异,降低评估程序的复杂性。对系统外部的安全风险方面,企业需要对智能化评估软件系统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查,检查计算机线路是否正常,定期检查系统杀毒功能,进行系统维护,不断升级软件以应对新型攻击手段,减少问题的发生。同时,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级评估人员账户权限要相互牵制、相互监督,使得每项指令都有迹可循,避免评估人员产生违法行为。借助线上视频课程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模式,系统地学习相应的评估制度和智能化评估系统,可以此加强机构在评估风险层面上的预防和控制能力[4]。
(三)注意评估过程的流畅性
在计算机和网络条件下,评估机构应尽快做好评估前资料准备工作,提前制订好评估计划,形成完整的评估体系,确保评估内容保持完整性,评估过程规范性,针对评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好预防风险应对处理方案,在减少安全风险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和计算公式提高评估效率,使得评估业务更具有灵活性。注重企业的整体价值评估,准确把握被兼并企业的资产价值。同时,也要通过政府等各方的努力,建设规范统一的资产评估市场环境,充分发挥资产评估在企业兼并中的作用,降低评估风险,提高评估的有效性,使资产评估在企业兼并中做的工作更具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刘丽芳.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信息披露研究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14(19):403-404.
[2]申海霞.大数据时代资产评估业的机遇与挑战[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14):211-212.
[3]邓蕾.资产评估在人工智能时代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财税研究,2018(17):139-140.
【关键词】计量资产;智能化建设;难点;对策
在电力企业中,电能计量资产主要包括电能表、互感器、标准设备以及不计量自动化终端等装置。从总体上看,计量资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点,即单个设备价值低、数量大。立足于属性角度,计量资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具有近计量属性,是资产管理中的一条基本原则,其中资产计量中的成本原则作为会计计量中最普遍的属性,当市场价格变化相对较小时,能够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二是具有重置成本属性,主要是在假定情况下,当某期取得类似资产时,支出现金数额以及等值物品;三是具有现行市价属性,一般情况下,在进行资产的销售时,可以获得现金以及等值物品;四是具有预期脱手价值属性,在正常经营情况下,有望获得未来现金以及将要支付现金;五是具有未来现金流量属性,在资产经营使用过程中,有望可以带来未来现金流入现值。
一、当前计量资产建设的重要性
在电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电能计量资产管理作为电力计量工作中一项重要管理工作,主要依据我国相关的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定,通过建立电能计量装置资产档案,构建电能计量资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有标准装置、标准器具、以及工作计量器具等的采购、入库、配送、仓储、拆回、报废、封存等。在现阶段,由于电能计量器具存在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特点,在缺乏工作人员的情况下,不易进行分类管理。为了保证电能计量资产管理的高效性,必须要加强计量资产的智能化建设。其次,为了保障计量器具的公平、合规,对计量器具要进行集中检定,从而实现集约化管理以及标准化建设。由此可知,全面启动计量资产的智能化建设,改革计量资产库,完善配置以及库存策略,提高电能计量器具资产管理水平已日趋重要。
二、计量资产智能化建设难点
在现阶段,由于受传统计量资产管理模数的束缚,过分注重计量物资的事务管理、设备性能以及购置成本,在资产价值观念上认识不足,由于管理目标不明确,导致计量资产管理水平偏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公司经营管理模式开始向一体化、精细化方向转变。基于这种情况,计量资产在智能化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计量资产管理策略不当
从公司的战略方向上来考虑,计量资产管理策略作为管理工作得以开展的首要前提,首先要做出明确的界定,即要划分计量资产管理对象、目标、模式以及手段。在现阶段,计量器具以及计量装置不统一,在业务语言产生上产生误区。其次,在市场销售过程中,没有明确总体的管理目标。同时,在管理策略上,没有构建反馈机制,明确考核要求,没有形成完善的计量资产闭合管理模式。再有,在管理手段上,主要偏向具体问题,整体体系化建设不健全。
(二)计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不规范
在计量资产生命周期工作中,对各个阶段的采购。库存、运行以及报废等业务流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主要参考的依据是采购价格,没有形成全局观念;二是制定的需求计划相对较粗放,没有构建系统的供应商评价机制;三是库存、运行等方面集约化程度低,没有正确分析计量装置运行质量;四是在报废管理上,库存积压量大,报废鉴定制度不完善。
(三)计量技术问题
在计量技术上,计量工作人员没有充分掌握计量资产管理工作,没有引用各种电能表、标准设备以及互感器等应用技术。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技术人员专业技能低,业务理解能力差;第二,计量资产技术应用水平较低。
(四)计量资产管理绩效指标以及信息支撑问题
绩效指标作为评价计量资产管理效率的关键衡量标准,在整个资产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没有明确定义绩效指标,主要偏向于计量器具管理以及质量评价,生命周期成本维护指标界定不清晰。同时,计量报表没有明确反映资产运行状况,报表口径不一致。再有,计量信息管理系统覆盖面积小,各级编码标准不一致,录入的数据精准度不高。
三、提高计量资产智能化建设对策
要想提高计量资产智能化水平,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出发。
第一,完善计量资产管理制度,强化与使用部门的沟通。为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完整性,要先制定盘点计划,利用信息自动化平台,组织人员核实库房实物,在种类以及规格等上与系统数据进行比对。同时,完善人员分工、工作内容以及进度安排和库房布局,提高空间利用率。
第二,强化入库管理建设。首先,要约定领退料时间,构建预约制,理调配人力,做好物资后勤保障。其次,加强发放管理,完善发料部门、领料部门与财务部门工作。最后,定制计量专用报废彩标,科学记录各退料部门报废计量资产数量,提高退料进度,保障数据的准确性。
第三,把握市场需求动态。进行计量业扩需求准确率指标的设定,通过分析基础数据以及指标,从而实现与使用单位的数据交互工作。在掌握业扩需求动态的前提下,强化指标的跟踪报道。同时,在计量资产管理过程中,积极把握动态跟踪资产需求结果,及时调整采购动态,完善成本控制策略。最后,在人力资源以及物质分配上,要不断完善策略,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加强库房管理工作。首先,抽查系统数据与实物数据结果是否存在出入。在进行对标比评时,要计入抽查结果。其次,强化各使用单位的内部管理,完善计量器具库房管理机制。通过加强与库房的联系,从而挖掘库房工作的核心,及时组织资产管理工作交流会议,总结先进做法。最后,在各库房操作标准上要进行统一,构建器具库房标准管理机制,推动资产智能化管理体系建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电能计量工具不断更新换代的背景下,要想保障计量资产能够及时、准确地应用于当前企业生产以及销售服务工作中,必须要加强计量资产智能化建设,完善计量资产管理制度,强化入库管理建设,及时把握市场需求动态,加强二级库管理工作,积极提高计量资产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红兰.宣城电网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的建设和应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2]田爱红.浅谈电能计量自动抄表技术[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S2).
[3]周宁.浅谈电能计量中集抄系统的构成与展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9).
[4]苏振华.自动抄表技术在电力营销管理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2009(18).
网站近期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60%的受访者从来、很少或只是偶尔能够获得企业进行商业决策时所需要的有效信息。通常,企业获得的信息与其进行战略性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有着很大差异。
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对商业智能实施方案的理解以及已部署的商业智能(BI)方案与所产生的信息孤岛相互冲突。此外,众多企业在管理、实施及跨部门的标准化商业智能方案应用等方面,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不过,更为重要的是,几乎很少有企业能真正做到通过成型的数据获得企业所需的有效信息。企业必须将自身信息视作其战略性资产和重要的企业特色之一。只根据直觉或对市场的主观理解就进行企业决策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运用商业智能竞争力中心(BICC)赋予企业独特特色
作为一名企业高管,其获取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制定战略决策,这种战略决策的智能化和交付可以使企业独具特色。同样重要的因素是发现和了解可以根据事实进行有效决策的内部和外部智能化方案。.
事实上,具备以下两个方面才可使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所交付的智能化的品质,以及使用和诠释这种智能化方案、推动战略性决策方向的人员素质。
赛仕(SAS)对此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定义。商业智能就是在恰当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提供给合适的人员,支持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获取竞争优势。凭借在智能化领域积累的31年的丰富经验,SAS公司认为,要想全面、广泛地了解自己的业务,企业需要拥有客户、金融、运营和风险等四种类型的智能化方案。
一旦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企业就需要一名能将智能化方案渗透到企业各个层面的负责人,这就需要建立商业智能竞争力中心(BICC)。企业正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商业智能化工作远非只是部署技术那么简单。与企业的智能化定义相类似,SAS商业智能竞争力中心概念也是一个多维概念。解决人员、流程、基础设施和企业文化方面的问题,需要具备整体的战略性方案。
进行评估和采取措施
在建立商业智能竞争力中心的时候,首先要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智能化方案,确定不同级别的管理团队每天、每月、每个季度或每年需要进行什么样的商业决策。其次,需要了解如何交付所需的智能化方案。并非所有的企业都会采取同样方式实施其智能化方案。企业规模、企业结构、信息架构等诸多企业自身特定的因素,都将会影响企业交付智能化方案的方式。
然而,了解企业具备的智能化方案交付能力的成熟程度,或许就是需要考虑的最为重要的因素。SAS公司的信息评估模式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可以对企业的成熟级别进行评估,还可制定相应的战略,帮助企业逐步达到应该具备的相应等级,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将智能化运用到企业各个层面,而不仅仅只在决策层。BI的发展阶段由五个不同的级别组成:
运营――工作重点为个人,信息为个人信息
汇总――信息在部门级别进行保存
集成――需要具备企业标准
优化――对信息进行评估、重组和改良
创新――不断在流程和文化领域进行创新
从人员、流程、基础设施和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标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为企业奠定商业智能竞争力中心实现企业价值的基础。如果企业已经决定实施智能化方案,那么企业实施此项目的能力并不能代表企业建立商业智能竞争力中心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可以决定企业商业智能竞争力中心的结构。
目前,一些尚欠完善的商业智能竞争力中心部署方案将只能从提供基本的支持功能来开始工作,但是SAS公司建议商业智能竞争力中心的工作应扩展到商业智能化方案的所有方面:
商业智能化方案:企业战略应当配置什么样的商业智能化方案;
数据管理:数据品质、监管和政策都属于商业智能竞争力中心的职责范畴;
数据获取:数据整合、数据存储等;
高级分析;
支持:企业用户的首要支持 ;
培训:变更管理、项目管理和流程整合培训,从而交付智能化方案;
供应商合同管理;
商业智能竞争力中心基础要素。
由于其具备的战略性使命,商业智能竞争力中心应当对企业的技术和业务功能进行有效整合,还应向首席财务官、首席信息官甚至是首席执行官等高层管理人员直接报告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商业智能竞争力中心应当成为企业结构的组成部分。
商业智能竞争力中心的职责还包括对业务和信息技术人员进行有效整合, 以确保企业能从智能化方案实施工作中获得最大价值。商业智能竞争力中心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未来可能成为管理人员的潜质。实际上,商业智能竞争力中心还可以成为这些人员全面了解企业的一个平台。
商业智能竞争力中心的规模可为12名到100名员工不等,但通常会与企业的规模相关。例如,南美地区的顶级保险公司――Mutual and Federal的商业智能竞争力中心的员工人数为10到20人。在企业智能化实施的工作中,这家企业对自身机构进行了重组,以支持新的信息管理工作。日本的顶级电信运营商――NTT DoCoMo的商业智能竞争力中心的员工人数超过了100人。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家公司都制定了交付智能化的核心战略决策,并且随后建立了相应的方案实施机构。
关键词:WSN;智能;数字校园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0-2215-02
无线传感网络是多学科高度交叉的前沿研究课题,它综合了传感器,嵌入式计算,网络及通信,分布式信息处理等技术。我国十分重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及其产业化,《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提出的157个技术课题中有7项直接涉及无线传感器网络。2006年初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为信息技术确定了3个前沿方向,其中,“传感器网络与智能信息处理”和“自组织网络技术”两个方向与无线传感网络研究直接相关。国内方面,很多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些知名高校都基本建成以高速校园网为核心,实现科研、办公、教学、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的智能化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国外方面,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进入了数字校园的研究,九十年代,美国克莱蒙特大学对信息化校园计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此外,美国的副总统戈尔还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后来数字化的概念便被人们普遍接受,随后又衍生了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概念。本研究利用WSN技术来构建智能数字校园系统,有效地弥补了有线方式所带来的不足,大大地提高了数字校园系统的安全性、便捷性和安全性。
1 WSN概述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简称WSN)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智能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被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1]。一个WSN主要包含传感器、无线发射机和接收机以及电源等,而且具备计算处理能力。此外,系统体系结构部分也包括多个内容,如操作系统、目标定位与跟踪、时间同步、安全、编程等。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特殊的Ad-Hoc网络,是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传输于一体的复杂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继互联网之后能够对人类生活和学习产生重大影响的IT技术之一,主要涉及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制造技术等,是一个比较前沿的,当前比较重要的研究领域。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网络规模大、节点密度高、节点能量和计算以及存储和通信资源有限、多跳路由、快速部署、高可靠性等特点。
2 智能数字校园系统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进行全面数字化,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外的一个超时间、超空间的虚拟大学[2]。智能化数字校园系统主要包括智能化楼宇系统、智能化信息检索服务系统等八个部分,智能化楼宇部分主要包括用于教学及实验部分的楼宇、行政楼、图书馆大楼、宿舍及后勤楼等。该部分主要以计算机、传感器、执行器为中心,实现楼宇内多个部分进行集中监测和分散控制。智能化通信系统是智能化数字化校园的核心,该部分主要实现校园内传感器节点之间、计算机终端、网络工作站的通信以及与Internet互联。智能化办公系统是实现校内智能化办公的基础,其目的是实现校内办公智能化、便捷化。智能化安防系统主要实现安全及消防部分的智能化,实现校内安全及消防部分自动监测、自动报警等功能。智能化信息检索服务系统主要是实现教学科研、教职工数据、学生管理、图书管理等方面的智能化检索。智能化教务系统主要是实现网上选课、学生学籍、免修重修、毕业处理等方面的智能化。智能化学生及教职工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学生及教职工实现智能化管理。智能化资产管理系统主要是实现学校的资产智能化管理。
3 基于WSN技术的智能数字校园系统
WSN技术集成了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有效地将WSN技术融入到数字化校园系统可大大提高智能化数字校园系统的智能化、数字化和可靠性。基于WSN技术的智能数字校园系统如图2所示。
图2中所示,传感器节点可部署在校园内多个地方,并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传感器节点能自组织形成网络,可将数据有效地传送到网关,网关可以将从传感器节点收到的数据通过网络发送基站,基站负责收集网络发来的所有数据,并发送到Internet,任意一台接入到Internet的终端都可访问数据服务器或向终端发指令。
4 结束语
本文的研究是给智能数字校园系统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将WSN技术和智能数字校园系统有效融合,解决了传统研究方式局限于有线的不足,同时也为下一步进行智能化数字校园的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文光,刘士兴.无线感器网络概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0,39(9):1416-1419.
[2] 冯晓刚,王相东.数字校园系统构建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33(6):9-12.
[3] 杨铁军. 数字校园智能化的探讨[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31(3):52-56.
[4] ZigBee Alliance Ine.ZigBee Specification,2005:209-221.
关键词:存储智能化;软件定义存储;自动化配置
通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存储智能化运维研究,提出一套高效、稳定、可靠的存储智能化运维方案及应用手段,以解决存储运维工作耗时高、效率低、配置不规范不正确等问题,为存储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撑。
本项目达到的目标如下:(1)统一管理异构物理存储,降低操作和管理的复杂度和风险性。(2)按服务级别要求分配存储资源,不浪费及错配资源。(3)建立一站式服务门户,有利于统一控制、添加和调配资源。(4)统一监控存储资源的事件,方便及时发现问题。(5)简化交付和使用,缩减资源分配耗时,提升工作效率。
1 系统管理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数据中心已陆续上线了多品牌多系列的企业级存储系统,为公司的多个关键业务提供了底层数据存储支撑,包括高端的EMC Symmetrix VMAX、HDS HUSVM、DMX-950,中端存储VNX-5500、CX500、CX4-480等。同时,通过部署EMC VPLEX存储虚拟化引擎,实现了存储系统的高可用性,可屏蔽单个存储设备的失效或故障。
设备品牌类型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存储系统管理的复杂性已呈现指数级增长的趋势,存储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已接近饱和,而且人手工记录、协调、配置等操作较为容易因为数量和工作负荷出现失误,有可能对系统数据尤其是关键系统数据的安全造成影响。
主要体现的问题集中在以下:(1)存储服务等级及支撑架构与业务需求不匹配。(2)对于存储需求提出/资源采购/服务开通/运维管理缺乏规范化的流程管理。(3)没有系统、统一的存储能力(性能、容量、扩展性)规划。(4)提供的报表/报告内容过度技术化,对于业务层面的关联影响分析不足。(5)没有完整涵盖企业应用的生命周期(开发、测试、生产)。(6)存储扩容或改造需求频繁,支持响应困难。(7)使用手工方式或Excel文件记录基础架构的配置信息,非常难以维护。(8)无法快速准确的定位故障。(9)工具操作繁琐,难以单一视图实现易用的IT基础架构整体运维管理。(10)缺乏具有执行力的管理流程。(11)对于存储资源扩容或新增需求的响应周期过长。(12)存储资源分配不灵活。
因此,通过对存储智能化运维的研究和应用,逐步建立一套专业化的存储服务管理体现势在必行。
2 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逻辑架构
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的存储服务管理体系,更好的支撑业务运行。
通过基于软件的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将网络中各种不同类型的物理和虚拟存储设备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并根据业务系统的存储需要,实现存储资源池的分级设计,提供相应类型的存储服务。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集合协同工作的前提是实现对集团存储的统一管理,通过存储智能化运维技术实现异构存储的统一管理。
在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完成实施后,需要实现统一的多数据中心环境下的针对具体应用存储的配置管理和监控功能,由于目标设备的不确定性,整个存储监控管理系统采用插件式的开发架构,后期可以根据具体的目标设备开发对应的监控与配置管理程序,实现存储管理引擎的可扩展性。
3 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物理架构
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的物理架构图如图2:
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在整体属于数据中心内运维管理平台,部署于中心运维管理系统相关的基础架构资源上。
3.1 硬件部署要求(见表1)
3.2 软件部署要求(见表2)
存储服务管理平台存储空间评估算法:
以性能数据量为基准,算法公式
文件系统存储空间=性能数据量*1.2
数据库存储空间=性能数据量*3
(原始数据文件+中间格式转换文件+数据库存储)
总存储空间=文件系统存储空间+数据库存储空间
3.3 客户端部署要求
IE (6.0 or above)
Flash IE plugin 10 or above
显示器分辨率: 1024 * 768 above
3.4 网络平台及防火墙策略要求
有独立的固定IP地址并能够通过网络访问所有数据中心“SAN管理域”中定义的服务器和存储管理网络的权限。
4 系统关键技术特点
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作为数据中心的核心内容,应该从整体上把握,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应用与性能需求。数据中心存储架构的建设应该本着这样的思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开放和标准化的原则,保证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数据中心管理者希望能够通过建设存储资源池,有效提高IT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满足业务需求的IT能力的交付速度,提高数据中心各层面的标准化水平和自动化操作水平,从而降低数据中心的总体拥有成本,良好的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规划应能够在保持数据中心整体架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在相对长的时间内满足各业务对IT资源的需求,又能够合理控制资源池建设投资,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4.1 可用性
一个可运营的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首先需要有较高的可用性。全业务统一接入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在建设上参考SDP架构设计,综合考虑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的核心功能,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和实施,系统可有效避免单点故障的发生,保证用户业务访问成功率。
4.2 可靠性
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支持高可靠性和稳定性。具备数据备份能力、保护能力、容错能力、故障分析、恢复能力和系统监控等能力。在整个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设计和实现中,所有在线提供业务的网元均采用1+1或N+1的高可靠性设计。任何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数据的存储均有冗余而不会出现数据丢失;这些冗余和备份设计对于用户业务访问都是透明,任何硬件或软件故障不会影响用户的体验。
4.3 可扩展性
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具备良好的可扩展能力。包括:
功能可扩展:增加新的功能只需要扩展少量网元,避免对平台进行大规模的修改,具有良好的功能可扩展性。
容量可扩展:能够根据用户访问量的增加,平滑扩展平台的容量。容量的扩展不影响现有的系统架构和业务开展。
业务可扩展:根据业务的需求支持新的运营模式、计费模式等,能够根据用户需求增加新的增值业务。平台以开放的业务开发接口和工具,对任何SP、CP开放,业务扩展不受限制。
4.4 可管理性
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具备良好的可管理性,包括:
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中的核心功能都提供良好的管理界面。
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对内部的设备具有良好的可管理性,支持具有角色分级权限的管理功能。
4.5 可维护性
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易于维护,提供统一的维护界面并能够通过该界面对远程设浣行管理和维护:包括实时监控、远程重启等。平台易于分析和测试、易于发现和定位故障,并通过良好的系统设计保证故障的隔离。
4.6 开放性
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遵循当前主流品牌和存储技术的规范,总体技术体系的延续性和开放性,为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在全网业务顺利开展提供技术开放性保障。
提供完全开放的可编程API(例如REST API),通过该API可以实现存储云平台的全部功能。
4.7 兼容性
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充分考虑与其他系统对接的兼容性。采用模块化的系统架构,通过相关接口标准及规范,分步骤逐步与全网已有平台进行内容、业务层面的对接。
4.8 灵活性
平台具有灵活的部署能力,可以根据用户量、网络结构、运营模式的不同,选择从集中式部署,向二级架构、三级架构的演进式部署。
5 功能目标规划
5.1 资产管理
(1)存储设备资产管控。(2)交换机设备资产管控。(3)主机资产管控。(4)主机-交换机-存储 3级设备关联。(5)ITIL设备上线、下线流程。
5.2 配置管理
(1)存储配置管理。(2)交换机配置管理。(3)主机配置管理。(4)逻辑设备配置管理。(5)物理设备配置管理。(6)设备管理信息。
5.3 存储管控层
(1)存储智能运维系统的LUN容量监控管理。(2)资源池容量监控管理。(3)存储容量监控管理。(4)主机容量监控管理。(5)容量趋势预测。
5.4 性能管理
(1)存储物理、逻辑组件性能监控。(2)交换机物理、逻辑组件性能监控。(3)性能木桶效应判定。(4)性能优化建议。
5.5 事件管理
(1)SNMP Trap 事件实时报警。(2)邮件、短信报警机制。(3)自定义报警条件。(4)阶梯报警。
5.6 自动化实现
(1)存储自动化操作。(2)交换机自动化操作。(3)组合自动化操作(可回滚)。
6 非功能目标规划
6.1 便于扩展
该平台的设计采用平台与底层硬件设备分离,平台内部采用控制与设备接入分离的方式,使未来扩展很容易实现。平台只负责管理和调度,工作负荷很低。在需要扩容时,只需要增加物理设备或者扩展设备接入服务,通过简单配置就可以完成系统扩容。
6.2 系统技术架构开放、标准
系统各层次均使用开放、标准的技术架构,均有丰富的标准接口与第三方系统进行对接,如REST API。
6.3 性能上稳定、可靠、高效
整个平台采用多节点集群式架构,各个节点之间可以进行故障切换和负载均衡。此外整个平台部署在虚拟化环境下,可以利用虚拟化平台自身的高可用技术,进一步加固平台的可靠性,能够保证大量用户请求的并发处理,同时保证7*24*365不间断高效运转。
7 系统效能
7.1 统一管理
存储智能运维系统帮助建立应用与基础架构的关联(统一管理),根据采集到的信息自动生成拓扑。
(1)以应用为主线,端到端展现关联关系。(2)自动更新数据。(3)不同类型设备自动更新图标。(4)单一界面展示所有设备。(5)二级拓扑展示更多细节。(6)数据钻取展现设备内部部件级信息。(7)实时更新。(8)自动更新图标。
收益:(1)图形化界面,核心信息一目了然。(2)简化管理,改善运营效率,减少培训工作。(3)适合日常使用习惯的单一界面。
7.2 合理规划、智能预警
存储智能运维系统将存储资源进行池化和自动化,消除了传统的烟筒式架构,可以实现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存储资源的共享、按需的存储资源供给和资源的回收再利用。
(1)直观的容量信息。(2)图形化的方式展示设备容量使用信息。(3)容量现状直观展现。(4)基于历史数据的性能分析与预测。
收益:(1)容量直观的现状分析,优化现存资源,简化整合,简化计划。(2)容量趋势分析,预防容量短缺的发生。(3)提高管理精确度,加快存储资源部署和分配。
7.3 深入分析存储性能
存储智能运维系统可以实现存储资源的可视性,通过该功能可以了解所存储的性能和可用性对应用的影响情况,通过的应用到存储端到端管理(应用到服务器到存储)来保证存储所提供的服务质量。
(1)将性能信息与配置信息相关联。(2)集中展现性能信息。(3)深入的部件级性能数据采集。(4)快速发现性能瓶颈。(5)支持阀值和基线管理。
收益:(1)准确识别性能问题根源和性能瓶颈。(2)获取改善建议,提高IT服务水平。
7.4 全面监控 简单主动
创新的告警拓扑:(1)将告警信息与配置信息相关联。(2)自定义展现的告警种类和级别。(3)快速定位故障部件。(4)与数据中心级的管理工具的集成。
收益:(1)统一监控,改善运营效率,确保数据和应用的可用性。(2)改善告警信息实时性和告警处理效率。(3)结合拓扑展现,快速定位故障。
7.5 快速资源交付
通^存储智能运维系统的建设,为业务部门提供了一个存储云服务门户,通过该门户,业务部门可以根据自己业务需求,应用架构需求,自助式的选择自己需要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存储云服务,并快速的、安全的、自动化的获得,每个用户的存储资源在逻辑上进行分离,并有充分的安全保证。在该平台中,可以为不同的租户,针对不同级别的存储服务,设定限额,同时可以通过标准的审批流程,来保证整个自服务过程的可控性。
稳定的自动化业务:(1)自动化业务操作。(2)事务性自动化服务。(3)简单、快速。
收益:(1)快速实现存储资源供应,极大提高效率。(2)避免人工操作失误,保障数据完整性。
7.6 存储资源分级
存储资源分级建设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业务发展需求提前规划,采购并部署所需资源和能力,并通过各种存储智能运维系统技术实现资源和能力的池化,再在实际业务需求到来时将池化的资源按需分配给业务使用,因此,存储智能运维系统规划既应考虑如何合理的满足业务的需求,也应考虑如何合理进行后台资源池建设。
7.7 自动化
随着整个行业稳步向按需型、基于云的基础架构挺进,企业就需要提供能够更快访问不断扩大的存储池的技术,因此压力也不断加大。对IT存储管理者来说,自动化将成为存亡的关键。
数据存储的市场复杂性失控,简洁性和可视化将变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未来数据中心将由更简单的快捷键的操作组成。存储流程不仅必须自动化,还有增加感知的能力,并且能够将数据放置和迁移与数据源、类型、用户或企业用户群以及业务流程管理连接在一起。一切都是自动处理的,包括自动化到云中。
通过自动化的流程,可以降低设备成本和人员成本,大大降低预算。
8 结束语
存储智能化运维系统的应用使得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存储系统的运维管理发生了革命性的突破。它将现有的异构物理存储转变为简单的、可扩展的开放式虚拟存储平台,实现了存储系统的统一管理、合理规划、智能预警、性能分析、主动监控、快速交付、资源分级和流程自动化,为存储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撑,满足更多电网未来存储设备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萨曼达(Somasundaram G.),希瓦史塔瓦(Shrivastava A.).信息存储与管理:数字信息的存储、管理和保护[M].第2版.马衡,赵甲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关键词]:电能 计量装置 智能化管理 智能电能表
1. 引言
随着电力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社会发展,传统的电能计量装置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用电计量的需求,传统的管理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电能计量装置是供电企业销售电能,计量用户使用电能用量的主要设备,是供电企业和用电用户之间进行公平交易结算的法律依据,电能计量装置的准确可靠性直接关系着双方买卖是否公平合理,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计量装置的安装、管理的规范与否对市场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对电能计量装置的智能化管理,提高电能计量装置的安全性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息息相关。
2. 加强电能计量装置的智能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人才队伍建设
为了能够更好地加强电能计量装置智能化管理,提高计量管理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基础工作。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开展管理的有效保障,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的主要手段。电能计量装置的智能管理对于供电企业实现计量结构公平公正合理的,维护电量买卖双方的合法权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供电企业要不断强化对电能计量装置智能化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及时升级优化智能计量装置。除此之外,还要不断提高电能计量装置智能化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组织他们不断学习新型装置的工作原理和技术操作,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打造一支科学化、高素质、专业化的电能计量装置智能化管理队伍。
2.2 计量设备管理
设备陈旧、绝缘能力降低、导致氧化破损电力计量箱锈蚀以及包括短路事故,负荷突变谐振等电力系统干扰,包括风雨、雷电、尘埃等环境条件在内的各种因素,直接关系到电能计量单位装置的安全运行。因此,加强电能计量装置的智能化管理的核心工作就是计量设备管理工作。在电能计量装置中,电能计量设备是不可或缺的设备,通过采用智能化的测量仪器设备提高计量结果的准确性,是保证用户和供电企业合法权利的主要手段,因此,电能计量管理工作也是电能计量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在设备购置的时候,要选购智能化程度高,兼容性强,可扩充性好的计量设备,经过专业校检人员的校检后按照规范的施工技术进行安装,确保仪器测量的精确度。其次,在运行管理中,要加强对设备计量方式、计量点、运行状况的管理,并根据设备的升级状况技术对装置进行系统更新,确保计量数据的准确性。最后,要加强对智能电能表、智能互感器专制的管理工作,在实验室内要配置必要的监控设备,确保实验室的湿度、温度能够满足计量装置的技术要求,对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进行有效溯源,并取得有效检定或校准证书。
2.3 智能化管理系统
智能化的管理系统为供电企业提供了更为高效、便捷的管理平台。供电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加大对计量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利用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资源集成共享性和软件系统兼容性实现供电企业的智能化管理。例如通过系统发射电力载波远程自动抄表系统和计费系统进行用电数据采集,对用户用电电能进行计量、计费,实现对用电计量的时时检测,动态分析用电信息,提高电能计量的准确性。此外,智能化管理系统还能够借助专门的资产管理软件和数据库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实现配电的合理调拨。
2.4 智能电能表
智能电能表是加强电能计量装置的智能化管理的基本配置,传统的电表由于受到科技发展水平限制多数功能较为简单,以感应式为主,不支持双向通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电能表逐渐成为电能计量装置发展的潮流,智能电能表不仅测量精确度高、范围更广,还具有更多样化的功能,实现双向通讯。一台智能电能表就相当于一台PC机,联网后依托互联网的数字化信息为基础,将用户的详细用电信息,例如用电量、电费计算、用电形势分析、以及缴费通知等,还能够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用户端。除此之外,智能电能表还能够发挥数据终端采集器的功能,向系统提供详细的用户用电现状,将线路中包括电能最大、最小需求量、线损程度、电耗量在内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反馈到系统终端。对用于不同地方的电能表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于一些用电量较大的用户来说,智能电能表除了基本的计量功能外,还需同时具备实现对谐波和电能质量等的测量,具备自动报警、事件记录等功能。对于在电网关口用的电能表,应具备低负荷且360度测量的功能,同时保持费率时段和周期的同步。
2.5智能互感器
传统的智能互感器主要是电磁式的互感器,绝缘性能较低,安全性能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的要求。在进行计量的时候,传统的互感器往往会由于受到谐波的影响出现磁饱和、铁磁谐振的情况,使得计量装置测量的准确度下降。光电型智能互感器是性能较为突出的一种智能互感器,主要依托光纤传感技术和光电子技术为基础进行工作,具有优越的绝缘性能,且没有铁心,有效地避免了传统互感器中出现的磁饱和、铁磁谐振的现象,高低压之间通过光纤进行联系,具有优越的绝缘性能。
3 .结束语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能计量装置的不断更新换代,各种结合先进技术的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装置的普遍使用,电能计量装置智能化发展必定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加强对电能计量工作人员的制度管理和技能管理对加强电能计量装置的智能化管理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总而言之,供电企业工作人员要不断深入对电能计量装置智能化的研究,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借助高科技发展的研究成果,不断引进智能化的电能计量装置,通过人才队伍建设、计量设备管理、智能化管理系统、智能电能表、智能互感器等手段加强对电能计量装置智能化的管理工作,促进电力管理模式改革,为供电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正国 ,浅谈如何加强电能计量装置智能化管理防止电量损失[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21期.
关键词:电网智能化;节能减排;供配电网络
中图分类号:TM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6-0004-02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国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而与之对应的是能源短缺与环境问题,因此,对能源进行调整和优化,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各国政府都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党的十明确要求在节能减排的前提下,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电网智能化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数字化信息网络构成的智能化电网,能够实现能源开发、能源发电、电力输送、电力供应等,可以保证电网供电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确保电网电能的质量,提高电能的利用率,因此,电网智能化无疑是未来电网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于节能减排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电网智能化的特征
电网智能化采用了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测量技术、计算机监控技术,可以实现对电网的运行进行优化,并且能够对电网扰动进行预测和应对。电网智能化具有以下优势:
(1)电网的智能化使得电网抵抗故障与干扰的能力增强。当电网在遭受外界天气条件、人为破坏等情况下,不会造成大面积的停电,确保电网能够正常运行;同时,电网智能化使得电网信息安全能力提高。
(2)电网智能化能够提高电网系统的预警能力与控制能力,通过进行在线安全分析,电网能够进行故障的自我诊断、隔离,并且能够进行自动恢复。
(3)通过电网的智能化,使得可再生能源的接入以及微电网的接入变得简单,使得用户与电网的交互更加高效。
(4)通过电网的智能化使得能够有效开展电力交易,从而确保了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并且电网损耗降低,电能利用率提高。
(5)电网智能化能够使得电网运行的成本降低,优化了资产,并且由于便于接入可再生能源,从而使得用户电价降低,同时排放水平降低,保护了环境。
(6)电网智能化促进了电网信息的高度集成,使得电网管理能够实现标准与规范化。
2 电网智能化的发展前景
(1)基于先进的通讯技术,构建高速、集成、实时以及双向的通信系统的电网,是电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电网数据的获取、保护离不开通信系统,因此,电网智能化必须以完善的通信系统为基础。实现电网智能化需要将电网通信系统和用户紧密联系起来;电网不同智能电子设备、集控中心、卫星定位系统、智能化测量仪表、电网后台控制器、电网智能化的计量设备,与电网用户实现网络通信。电网智能化的通信系统要求基于通信网络开放的结构,从而能够实现具有统一性的即插即用的环境,使得电网电器件之间网络化的通信得以实现;另外,电网智能化通信系统实现了技术规范的统一性,电子设备、传感器等在电网实现了智能化的通信,系统和设备的信息实现无缝对接,从而利于电网系统之间、设备之间以及系统与设备间的操作。
(2)电网智能化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电网先进的控制技术。在电网中发展控制技术,能够实现对电网的诊断、分析、预测以及控制,从而根据分析的状态采用智能化的算法,对电网中有影响的因素进行减轻或者消除,同时利用先进的控制技术,使得电网能够实现电能质量的智能化优化。通过电网智能化控制技术,能够使得电网输电、供电、配电以及用户侧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对于电网的有功与无功进行管理;而电网智能化的先进控制技术,能够和电网的事件进行快速响应,并进行诊断,同时对于市场报价也能够支持,从而使得电网资产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电网的智能化的控制的自愈性质使得电网可靠性得到大幅度提高。
(3)供配电网络的集控是电网智能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电网智能化应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大容量的储能技术以及超导技术,使得输电网络性能极大提高。通过电网智能化,使得电网与负荷之间能够获得平衡点,使得电网电能质量不断提高。基于智能化的新技术与新设备的集成应用,使得电网输配电的可靠性以及容量得到改善,并且能够在电网中引入更多的储能设备,而电网中引入的微电网不但使得电网的可靠性提高,同时也提高了电网的经济性。
(4)电网中多功能计量表的应用是电网智能化发展的一个方向。电网实现智能化,必须基于可靠安全的物理电网结构以及安全的信息交互平台,将电网各种数据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可以获取准确、完整的电力流信息以及业务流信息等全景信息。利用对电网系统实时的生产数据以及运营数据的分析整合,从而加强电网动态数据的分析与诊断,不但能够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同时也有利于电网管理人员获得完整的电网运行状态图,同时给电网运行提出智能化的辅助措施,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尽可能大的精细、及时、精确的控制方案。电网智能化可以将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引入电网,从而形成分布式的电网系统。人性化的智能计量表,是电网用户和电网的连接点,通过电网智能化的计量表,实现了对电能的双向管理,能够促进供电方和用户进行互动,用户可以通过电网智能化的电表的连接,及时获得用电信息;同时,用户也可以及时了解电网的运行状态、电网电压、功率等数据,从而使得用户能够对用电进行及时的调整;通过动态的计费方式,用户能够根据用电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用电方案,对用电设备的用电进行及时的调整,实现用户节能的目标。
(5)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无人化管理也已经成为电网智能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电网中通过智能开关设备,能够实现报警信号数字化的传输、信号指示等,另外能够实现智能开关设备操作控制、联锁、闭锁以及和其他设备的通信等。电网设置自动化的在线监测与专家检测系统,实现了对电网无人化的智能化监控。通过电网通信网络实现数据传输信息化,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共享;电网检修专家系统基于设备的实际情况,对缺陷进行检修,根据设备历次的实验数据、运行数据以及在线数据等的分析与比较,对电网的运行状态进行评估,同时根据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方案,从而实现了无人化管理,也使得维护工作量降低。同时,电网中安装数字化的继电保护装置,具有可以远方投退保护的软压板,从而实现了保护定值区远方切换,从而实现了电网保护装置运行无人值班化。
3 结语
随着世界性能源危机的出现,电网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了关系到各个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先进的设备,智能化的电网计量设备实现电网智能化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通过发展电网智能化,实现电网用电的优化,不但能够使得用户的电费支出降低,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得电网稳定高效运行,从而提高电能利用的效率,降低了能耗,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崔勇,李善文,胡文艺,等.农村智能化电网规划
[J].电工技术,2011,(2):68-70.
[2] 寿颐如.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究展望[J].科技促进发展,2009,(6):35-39
【关键词】变电站;智能化;操作;安全;培训
智能化变电站技术是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变革,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各个方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智能化变电站的三个主要特征就是“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符合IEC61850标准”,即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全部做到数字化,信息传递实现网络化,通信模型达到标准化,使各种设备和功能共享统一的信息平台。这使得智能化变电站在系统可靠性、经济性、维护简便性方面均比常规变电站有大幅度提升。作为衔接智能电网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大环节的关键,智能化变电站是智能电网中变换电压、接受和分配电能、控制电力流向和调整电压的重要电力设施,是智能电网“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三流汇集的焦点,对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智能化变电站的改造,对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提高电网防御多重故障、防止外力破坏和防灾抗灾能力,增强电网供电的安全可靠性,提高电网更大范围的能源优化配置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智能化改造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并在改造过程中进行安全风险管控措施,从而保证智能化改造工作的安全性。
智能化变电站是数字化变电站的升级和发展,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上,结合智能电网的需求,对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进行充实,以实现变电站智能化的功能。除了变压器、开关设备、输配电线路及其配套设备之外,智能化变电站在硬件上的两个重要特征是:大量新型柔流输电技术及装备的应用,智能化变电站的一二次设备进行高度的整合与集成,所有的装备具有统一的接口。智能化变电站是采用先进的传感器、信息、通信、控制、智能等技术,以一次设备参量规范化、数字化、标准化信息平台为基础,实现变电站实时全景监测、自动运行控制、与站外系统协同互动等功能,达到提高变电可靠性、优化资产利用率、减少人工干预、支撑电网安全运行和可再生能源“即插即退”等目标的变电站。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同时涉及一次设备及二次设备的更换改造,在改造过程中既要保证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又要保证其他运行设备的安全,还要尽量缩短设备的停电时间,往往任务重、时间短。在对老旧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过程中,运行人员的停送电倒闸操作频繁,一二次设备改造牵扯面广,接线复杂。在改造中造成多专业、多单位、多班组交叉作业,现场人员多,人员技术素质不一、施工地点多,因此现场危险点多,极易发生各类违章和事故,为了保证用户可靠供电、电网安全、设备安全和改造现场安全,必须做好现场智能化改造的一系列工作:提前做好智能化改造变电站现场勘查,做好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安全措施和施工方案,周密做好停电计划,主管部门和各单位、各班组做好协调和沟通工作。我国至2020年将新增110kv以上变电站6000多座,且全部重点变电站都将实现智能化改造,预计将带来总计1500亿元以上的市场需求,当中电子式互感器、监控保护及自动化系统等设备需求量将占相当大的比例。电网智能化进程推进,电力监控随之朝着智能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在以往改造过程中,从变电运行的专业角度来分析,重点从操作及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新设备验收和人员培训几个方面来分析讨论如何做好智能化改造的现场安全管理。(1)操作:倒闸操作是智能化改造工程的前提,运行值班人员要安全、准时、快速的进行设备的停送电,才能使施工人员按时施工。误操作是变电运行最大的事故,是责任事故,因此一定要杜绝误操作事故。智能化改造工程中涉及大量的停送电倒闸操作,由于工期的要求,每天要早早的停电,送电时也已经很晚,还要准备第二天的停电,且改造后的设备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在送电时出现,都会延长送电时间,所以运行人员的工作量非常大,因此误操作的风险也就非常大。(2)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由于施工单位存在大量的临时工,其人员素质、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较差,因此经常性存在违章现象,现场违章一般表现为随意扩大改造范围、不遵守安全规定及习惯性违章。重要表现为:随意跨越拆除遮拦进入非工作区、安全帽佩戴不规范、着装不符合要求、多高作业无保护措施,高作业随意上下扔物件和工具等。(3)做好设备的验收及人员培训工作:对于送电操作必须把握设备的质量关。包括:一次、二次设备的检修安装质量关、保证设备可可靠操作,闭锁功能正确、保证信号定义准确、后台机、调度的遥测、遥信、遥控、遥调功能的实现;保证遥测、遥信信号上传正确,遥调、遥控功能正常实现。这样在送电时就可以正常、顺利的进行倒闸操作,保证按时送电。新设备在验收阶段运行值班人员要始终跟着验收,验收期间要特别注意设备的性能接线、设备的操作方法、设备的操作注意事项。还要验收设备的五防功能是否齐全。投运前,认真检查设备的检修、试验记录,检查各项试验是否齐全合格。这样,在设备运营当中才能杜绝事故发生。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是一项复杂而全面的改造工程,除了以上的危险点外,还应该做好一些其他的工作,要加强保卫工作;要加强施工车辆及起重设备管理等,从而保证智能化改造任务的现场安全。在供电行业中,变电站电气设备多处于长期运行状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大量投运,对变电站设备的巡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监视设备的正常运行,通常要求巡视人员对变电站设备进行定时或不定时巡视,并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运行参数进行记录存档,作为将来设备检修的依据。目前大多数单位的变电站巡视,仍然采用人工巡视及笔录的方式,巡视工作的管理较为困难,设备的巡视质量难以保证,更无法对设备的性能进行动态分析。为了实现设备巡检的现代化管理,保证变电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减轻巡检人员和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加强巡视人员的监管,巡查与检修工作的衔接力度,使巡检人员的工作方式符合工作规范,迫切需要一套便于人员管理和操作的变电设备巡检系统来改变传统的巡检工作模式,保证人员到位,更有效地了解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和运行信息。
总之,对于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工程,要做好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危险点分析,采取适当、积极、正确的措施,做好风险管控工作,做好现场安全工作,对保证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安全、顺利的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实现变电巡检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最大限度减少漏检、错检,确保电力供应长期高效稳定运行。
关键字:高等院校;物资供应;管理分析
一、物资供应管理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物资供应部门一直是凭着传统经验对物资进行管理。为了保持学校物资供应,物资供应管理工作人员用国家拨款不计成本地大批量购进货物,占用储存空间,积压或超支使用资金等,这样长期滞后的管理操作导致供应管理效益不高,物资浪费严重,无法跟上不断改革的高校教育,无法适应高等院校现代化教育的要求,甚者有些无法满足师生需求。
作为高等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资条件,高等院校的物资供应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基本设施,如教学实验、科学研究、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但是高等院校的物资数量大,种类多,并且存在着不少高档次、高价位的物件,如何对巨大的物资进行规范管理、合理分配是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认为,高等院校可采用物资管理系统进行管理,便于统一供应,合理支配学校物资使用资金,避免多头管理、重复购买、养护不当、损坏不报、资料零散、疏于核对等问题。
二、健全管理制度
由于国家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加快国民经济建设,高等院校供应管理面临着挑战和新要求。物资供应管理部门应该转变观念,摒弃物质供应中被动的行政服务,用现代管理技术来改造物资供应工作,利用物资供应管理系统做到服务性管理,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高校物资管理的监督职能的效用,进一步系统地健全高校物资管理制度。高校可以根据其具体的实际情况,创建设置一个具有综合管理性、高效率使用性的专门系统机构。
高校的物资管理系统需有加强其管供应、管用度、管节约的效能,强化直达供应和物资储存的管理体制,改善物资多余、积压、报废的管理及各种教学仪器设备的维修和保养等。完善的智能管理对高校物资管理系统提升物资流通运转效率、提高物资经费的使用效率等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物资供应管理系统必须实行智能管理化,对物资全面管理,合理利用, 降低消耗, 统一有效的管理物资供应相关信息,健全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以少的投入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此外,由于物资出入库次数频率高、种类多而规格杂、运转时间较快, 加大了物资管理部门的难度,单单靠管理工作人员手工记帐和传统的统计方法已无法满足愈加繁杂琐碎工作的需求。利用计算机创建的智能管理系统进行物资分类核对审查、统计记录和检索等各项业务处理,是实现高校物资供应管理现代化、规范化及智能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管理系统执行过程中,部门相关管理人员需及时从系统数据中获取反馈信息和更新信息,要时常去系统信息存储中心了解实施情况和进展,便于高校收集资料制订供应方案,及时并高效地解决问题。
三、加强物资出入库管理
根据客观经济规律,通过补贴、奖金及经济责任制和核算制等方式来调节各种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对影响管理对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系统中设立的物资信息是用来建立数据库的。首先对物件的编号、品名、规格、单价等进行设计记录入案,以便于制订采购计划。经费信息的单位信息表中可以设置单位名称的现有金额、当年拨款额和上年余额等栏目,可以以表格形式显示各种数据。同时物件信息维护是物品建库时使所用的,便于智能系统数据备份,把各种数据文件拷贝到硬盘或软盘中保存。物资管理系统的严谨操作,强化了物资出库管理,加强了物资报表数据化,减少和避免了重复购买及不严谨的物资购置计划,系统地管理了学校物资利用资金。
因物资供应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物资流通,高等院校中的物资流通不只是简单的买卖和获取利润关系, 而是全身心致力于为教学及科研工作服务,在提升服务质量上追求经济效益并特别注重社会效益。所以,高等院校的物资管理必须具有较强计划性,避免盲目采购而造成物资积压和时间的浪费,甚至无法保障教学及科研工作的正常实施。高等院校的物资流通除了具备一般经济规律发生作用外,还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一般物资流通的物品结构主要是由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决定的,而高等院校中物资流通的物品结构则受到高校的科研发展及现代化水平影响。因此,高校教学及科研的特殊业务性质决定了对物质的需求具有种类多、量小、更新快的特点。这也再一次强调了高校物资供应管理系统的使用有利于加强物资出入库,保证学校物质资金的正常使用。
四、应用物资供应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效应
高等院校物资信息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实现,使资产利用率、信息资源和管理数据化大大提高。高等院校中的物资从提交采购计划到采购执行再到查收存库、物资出库处置,甚至报废处理的整个周期都需要进行一套系统的、完整的智能化的动态管理和监控操作。
高等院校物资供应系统智能化的应用有利于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经过该系统的应用操作,物资管理部门只需专注于校园物资的日常监管和安全维护,而系统其他各项数据的维护工作则可由其他部门完成。
高等院校物资供应系统智能化的应用有利于提高物资资产的利用率。由于学校各部门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部份暂时或者长期闲置的物资资产,物资管理部门就可以通过操作系统,用清单明细的方式将这部分资产公布出来并在校园内实施相应的无偿调度,进而提升物资资产的使用率,同时又可防止其他部门重复采购物资,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对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为建设节约型校园、提高办学效益奠定了一定基础。
采用高校物资供应系统有利于保证数据完整性及安全性。利用系统中的各类数据,根据校园物资系统管理的需要,对各类物品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全校资产实行全面、完整、系统的统计与分析。根据国家教育部及教育厅要求的报表数据格式,生成需要上报的相关数据,完成上报报表的工作。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高校可根据物资管理需求,对管理人员及各管理部门的操作权限和管理范围进行具体细致的控制,以满足单位内部的管理岗位分工、实施内部控制的需要。
五、总结
总之,传统的物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高校的物资管理需求,高等院校需要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物资管理系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力量,增强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运作合作。国家应该积极扶持供应系统智能化的建设,提升供应管理质量,极力完善学校物资供应系统智能化,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物资供应。
参考文献:
[1]唐意红,方伟红.探讨高校技术物质采购的规范管理[J].知识经济,2011(01).
[2]王延文.浅析物质供应管理系统的实施[J].民营科技,2012(03).
关键词 :电能计量 ;智能电网 ;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电能计量在智能电网下的变革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电能计量工作在我国电力管理及电网完善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电能计量是国家电力能源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和基础管理,它不仅是电力行业正式运行的先行官,而且是电力行业及与电力相关的民生建设项目正式运转的技术基础。
然而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电力行业的工作方式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与发展对电能计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需量电价和分时电价的实施,电能质量监控和无功计量的应用,预付费、网上处理电费、接电和断电等电子商务模式在电力生活中的发展,使得传统感应式电能表和管理模式难以满足要求,一个高度智能化、信息化的智能电网的构建已成为电力改革的当务之急。而智能电能计量系统作为智能电网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成为电能计量未来发展和改革的趋势。
在智能电网建设的大背景下,电能计量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的步伐也将会大大加快,一批采用智能技术的电能计量产品将会产生,旧有的电能计量装置和检定设备将逐渐被淘汰。长期以来存在的技术问题和产品缺陷会因此得到解决,电能计量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检定技术水平将会大幅提高。此外,电能计量室内检定、现场检验、量值传递、实验室管理、资产物流及计量器具管理的全过程也将实现电子化、智能化,形成智能检定系统和智能管理系统,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了由于人工管理和手工操作可能产生的偏差和漏洞,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智能电能计量系统的特点及带来的影响
1. 智能电网下电能计量系统带来的影响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实现了全封闭自动化的室内检定,将电能表的现场检验实现远程化、自动化控制实验室环境,并且使得资产管理、物资配送和标准设备的管理更加规范和精细。这些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工管理和操作存在的弊病,将可能出现的质量漏洞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智能电网的不断升级及新技术的诞生,加快了电能计量系统的技术改进和装备更新。电能计量系统的不断发展变革,使一批新颖的计量产品应运而生,老旧的电能计量设备不断被淘汰,一些长期存在的技术问题和缺陷在升级过程中得到完善解决,最终会使计量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检定技术水平得到提高。电能计量的智能化实现远程自动抄表和设备实时监测,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人工抄表模式的问题,使电能计量设备得到全方位改善。
2. 智能电网下电能计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电能计量智能化的核心思想,就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构建起一套以数字信号传输、高度信息化、操控智能化为特点的智能化系统,实现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分析存储,再到信息反馈的全过程数字化和自动化。该系统将主要由智能电能表、智能互感器、高速通信网络、信息分析处理中心以及相应的智能检定、管理系统组成。智能电能表、互感器用以采集数字化计量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通过高速通信网络上传至信息分析处理中心,信息分析中心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再将之传送给供电公司相关管理部门和用电客户,并自动生成电量电费清单、故障处理指令以及各种统计分析报告。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实现了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分析存储,再到信息反馈的全过程的数字化和自动化,也就为实现智能电网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和智能支撑。它通过安全智能的信息采集和测量技术,为智能电网提供准确实时、翔实可靠的数字化测量数据信息,同时可通过高度信息化的智能电能计量系统,搭建起一个连接用电客户与供电公司交流的平台,并从遍布整个电网系统的各个计量节点处获取计量信息,有助于管理电网中数量众多的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线路和配变台区,并及时有效地发现和解决电力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提升供电公司的服务质量,实现电网安全、高质量地运行。
三、智能电能计量发展变革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1.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变革存在的问题
1.1 电能计量智能化技术不成熟,缺少使用和维护的经验
由于操作人员对于电能计量的使用缺少必要的培训,对于技术的生疏经常会导致电能计量的失准,这其中测量准确度的温度漂移和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可靠性比较差的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计量人员的技能素养和管理能力必须得到相应的提高,及时进行操作人员培训不可或缺,计量人员要能够轻松胜任智能电能计量系统的操作和维护。
1.2 新型智能计量设备使用全新的检定技术方法和新的改进标准
相应的全套改进案也要同步进行,智能化电能计量设备的制造标准和功能等都力求设备的完善和统一。此外,如何处理由于智能电网的建设大批更换下来的老旧计量设备,避免资源浪费,也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2.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变革的改进
2.1关口计量的改进
关口计量要实现设备的生命周期全管理,并及时传递和反馈监督信息。这一改进有利于实现动态监督管理,从而促进关口计量监督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子系统实现关口计量设备的流程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其主要有流程管理、运行监督、库存处理、查询统计等功能。
2.2 注重计量人员培养
培养计量人员是不可或缺的,这就要求对计量人员的培训、考试以及成绩等进行统计和比对,将计量人员的考核结果与年终评比结合起来,以对计量人员做出综合评估。利用电能计量系统,可以轻松地实现对计量人员的统计,计量人员的各类信息都可以在信息管理中体现出来,这在监督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对人员的培养。
2.3 质量监管
首先,现场检校。现场检校包括电能表和互感器的现场检校。在实际工作中,对于高中电能计量设备的检校相当重要,这样有利于提高电能计量的质量。其次,将信息管理实现标准化。标准设备资产管理用于登记所属设备的资产,包括各种参数和技术数据及标准化设备的历史记录等。最后,监管统计报表。这项监管工作主要是针对电能计量装备的统计数据、标准清单、流转登记表、分类账目等进行的全局管理。当然,这其中还包括很多年度、季度清单,工作流程计划表等,从而进一步实现信息管理。
2.4 不断完善标准装备器
电能计量装备器是指包括电能表、TA、TV及计量箱等在内的电能计量设备。其审批和考核都要一定的流程,要实现电能计量装备资产的动态管理,也就是对各种计量器具装备进行专业的台账管理,装备的编写、修改、查询、删除都要有具体功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