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范文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8: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

篇1

一、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专业内涵的理解不够机电一体化的本质是将电子技术引入机械控制中,也就是利用传感器检测机械运动,将检测信息输入计算机中,计算机得到能够实现预期机械运动的控制信号,由此来控制执行装置。若是真正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它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要有运动机械,二是采用了电子技术,通过计算机指令和反馈来实现柔性化和智能控制。而不少专业教师却单一地认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就是学一点机械类课程,学一些电子类课程,如果加上一些控制类课程,简单拼凑就是机电一体化了。因为理解不够,所以对最后的综合实践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课时量及训练强度不够,大量精力花在了使学生获取装配钳工或维修电工高级工证书上。但社会现实却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到了新的高度,随着光学、通信技术等的进入,机电一体化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而人工智能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开启了机器人的新时代。这迫切需要我们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融入新技术、新技能。

(二)对关键核心课程的融合不够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要开设机械类、电子类和控制类专业课程。技能实践课程也大致这样划分,在最后阶段,再开设综合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如果按专业方向划分,则制造技术方向开设CAD/CAM软件应用技术、机电设备机械安装与调试技术、机电设备装调工(装配钳工)训练与考级;控制技术方向开设电气制图及CAD技术、机电设备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技术、机电设备装调工(维修电工)训练与考级。以上所有课程基本上都是分机械和电子课程两条线展开的,对PLC和单片机的理解运用不到位,到最后真正能融合机电技术、体现机电一体化专业特点的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技术实践课只开3周,而装配钳工和维修电工课程分别开了11周。很明显,对前者这门综合性的核心实训课程重视不够,其带来的后果是学生虽然分别掌握了机械类、电子类、控制类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但没有融合三类课程和技能,没有达到真正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要求。

(三)对技术技能应用能力的强化不够对于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专业能力是专业技术技能应用能力,而不是开发和设计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操作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能力,具体分析、制定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的能力,能处理生产车间现场工艺技术问题,具有维护、维修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能力。而现在大部分学校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就是制造技术和控制技术两个方向,就是取得装配钳工高级工或维修电工高级工证书。这些技术技能肯定不能让学生完全了解和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技能。学校应当通过校内机电设备装配调试相关课程设计、专项实训,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技术技能应用能力,最后通过综合实训课程,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并努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对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应用能力的探索

(一)多元整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目前,职业学校普遍开设三类课程:综合化课程(技术基础模块)、一体化课程(技术模块)、项目化课程(技术训练模块)。综合化课程模块是机电专业领域岗位群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技术理论和基础技能;一体化课程是机电专业相关技术领域中某种技术知识和技术应用方法有机整合的课程,如PLC编程及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传感检测技术等;项目化课程是培养学生专项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该类课程与职业技能或职业资格要求融通,突出熟练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如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钳工技术训练、机加工技术训练、机电设备装配调试技术训练等。而对上述三类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就形成了真正的机电一体化课程,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理论课程、机电设备装调技术课程设计、机电一体化设备装配调试实训课程等,这是最能体现专业特点和要求的课程,是机电技术的真正融合。

(二)开设综合化的核心实践课程目前,综合实训课程开设的情况是:制造技术方向开设装配钳工,控制技术方向开设维修电工。如果培养机电综合能力,就要把PLC编程及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传感检测技术加以强化,增加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技术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开设光机电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实训课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较为前沿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技能。

(三)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目前,不少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进行电工、车工、钳工三项实践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学生初步掌握了机电技能。但这些技能是独立的、分散的,没有与机电岗位的综合技能匹配。随着技能大赛的推进,各校购置了机电一体化设备,培养了一批能胜任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实践技能教学的师资队伍,也有了较为成熟的实训项目,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开展综合实训。目前,省内职业学校机电综合实训课程主要使用光机电一体化设备,该设备的组成包括电子控制模块和机械机构。电子控制模块主要有主令电器模块、传感器模块、控制模块、变频器模块、驱动电磁阀等。机械机构包括运料机构、传送带机构、推料机构、机械手机构等。工作原理是利用先进的控制设备,控制生产机械自动完成生产的自动化过程。这套设备虽小,但它涉及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体现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技能。教学实践的具体做法是,以学会技术技能、完成任务为中心,以项目形式来安排训练内容,让学生用学过的指令实现各种电气控制线路图,模拟实现工业生产控制中的小项目,如工业洗衣机、自动轧钢线、邮件分拣系统等,然后在机电气一体化实训台进行分块练习,熟练掌握每一个单元的自动控制功能,最终目标是将各单元组合为能够实现不同生产要求的控制系统。这些技能训练都来自生活和生产,学生对项目课题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真正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

篇2

    论文摘要:根据国家整体规划,胶东半岛蓝色经济圈已经进入快速建设期,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在本地区也将迎来一个高峰期。本文对其专业人才需求背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本校及本专业现有的师资力量,提出了建设“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方案。在本文中,确定了三个专业培养方向,总结了“1.5+0.5+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及“双证融通”式课程教学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机械、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应用技术,也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技术。随着山东省大力推进半岛制造业基地暨北部沿海经济产业带建设,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和黄金工业四大支柱产业以及汽车、手机、电脑三大产业集群均进入了快速膨胀期。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提升,最显著的标志是采用大量的自动化生产制造系统取代了传统的、自动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式。

现代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学科有机结合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汽车、食品、医药等行业。可以说,任何产品只要投入工业生产,就必须采用自动化生产制造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否则将没有市场竞争力,而自动化生产制造的核心技术就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因此加速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山东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但一方面,企业难于招聘到合格人才,另一方面相应毕业生感叹就业困难,工作难找。分析原因是供非所需,高职院校内部在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内容及条件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应依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服务地方经济,并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1 根据半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确定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对山东省机电设备制造企业和胶东半岛大中型机电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的基础上,归纳出半岛经济发展急需的三种职业特色鲜明的机电类就业岗位群,分别是食品灌装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新能源装备制造的生产与维护,电子组装工艺操作。

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及食品生产加工基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包装和精细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带动了食品灌装、包装设备的飞速发展。自从我省做出重点发展食品产业群的重大决策以来。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对灌装生产线人才的大量需求早已初见端倪。

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的核电和风电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山东在半岛沿海地区规划了海阳、荣成、乳山三座核电站,并计划在“十二五”末全部投产发电。同时山东地处东部沿海,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各大发电集团竞相在山东沿海地区修建风力发电厂。这使得山东省核电、风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山东核电、风电产业发展的推进将需要大量掌握核电、风电相关知识的装备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

随着现代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电子应用技术发展的不断需求,电子组装技术在真个电子整机装配加工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胶东半岛在发展电子信息与家电产业集群的同时,电子组装技术备受关注,据调查分析,电子组装技术产业的人才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在未来需要众多电子组装技术人才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我们通过以上市场调研,制定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公共知识平台的基础上分三个专业培养方向:食品灌装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新能源装备制造的生产与维护、电子组装工艺操作。

2 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胶东半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1 构建“1.5+0.5+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实施“2.5+0.5”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中两年半在学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最后半年赴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培养出我们所需要的为地方企业量身打造而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化人才。因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势在必行。“1.5+0.5+1”正是贯彻分方向教学并实施产学研合作办学的一种教学新模式。1.5是指在新生入学后在第一到第三学期,学习基础类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技能核心模块,在这样一个公共知识平台的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从事机电类岗位的基本能力。0.5是指在第四学期进行专业拓展能力模块的学习,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意向自行选择三个就业方向的一个,进行该方向一系列知识和技能领域的学习。1是指在最后一年,学生根据各自选择的专业方向到对口的企业进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并顺利完成顶岗实习。

2.2 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分方向教学的课程学习中,部分课程专业性强,如没有合适的实训载体,学生难以实际掌握该专业技能,因而在合作企业的帮助下建设了两个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在这里实现了部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实际操作为载体。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得到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并有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课程的部分授课任务,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实现了“零距离”接轨。

2.3 实行“双证融通”式课程教学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而国家在长期对各行业生产一线和生产过程职业技能的总结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各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所以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课程内容的重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种以“双证书”为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将“双证书”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后可直接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可考取维修电工(中级)证书和机电一体化技能认证。

3 结语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科学定位。通过对胶东半岛人才市场需求的深入调查研究,培养特色鲜明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不仅契合高职院校的服务定位,而且提高了毕业生就业对口率,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

参考文献:

[1] 李宏.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4,12.

篇3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技术 专业建设 六个方面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把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实现整个系统最优化的一门科学技术。根据市场跟踪调研,我国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加速了机械产品的更新换代。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代,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理想逐步成为现实。这无疑给承担社会服务功能的高等职业教育设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发展机会。

我校借助于具有14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办学历史的平台和基础条件,立足调研定方向,培育师资建队伍,加大投入建基地,校企合作求特色,2001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举办“机电一体化技术”五年制高职专业,重点培育市场紧缺的电气运行控制、机电设备维修方向的高技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经过近十年的建设与探索实践,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立为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机电类)”,被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五年制高职省级示范专业。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负责人,我带领专业团队,始终坚持“以市场调研为基础,实训基地为支撑,课程改革为核心,师资队伍为关键,提高水平为目的,专业文化为特色”的主线开展专业建设,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确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我校是企业办学,依托企业办学的优势,加强市场调研,把握行业发展动态与人才需求,基于职业岗位群和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明确职业能力,以联合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充分考虑学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调整制订了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配套制订了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确定上,既满足就业导向的岗位技术或技术领域需要,又有助于学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谋求个性发展所需的态度、能力和知识,同时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与配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改变理念,更新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场地设在教室、实训室或现场,探索构建“专业基础类课程综合化,专业技术类课程理实一体化,专业实训类课程项目化”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二、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鉴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建好实训基地、营造职业实践环境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

专业校内基地建设,坚持把建好实训基地作为体现办学特色,促进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不断加大对实训基地的投入,满足培养要求;实训室严格按企业车间形式进行构建,按企业的标准进行管理,营造真实、仿真的职业环境;实训项目的安排,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预测产业发展方向和职业技能发展走势,强调从高端需求入手,安排新技术应用型的实训项目;引企带资入校共建校实训基地,满足企业需求,使学生有机会在生产真实现场经受“真刀真枪的熏陶和磨炼”,培育职业技能。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全面出击、精心选择,确立典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主动联系企业,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与信任,通过提升专业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和顶岗学生的职业能力来赢得企业的信任;通过相互协商形成共识、增强计划的灵活性以适应企业,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以提高企业的效益,赢得企业的支持。专业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优质资源,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深入企业现场,感受企业氛围;参与企业生产,深化技能应用;体验职业道德,学做真正的企业员工。

三、以产学研结合为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近年来,我们坚持利用校企合作这一有效途径,以产学研结合为手段,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不断加强教师理念更新,制订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开展校本培训,组织教学团队进行课改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校本教材编写,引进企业中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专业师资队伍,提升课改能力,同时,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科研现场进行实践,参加企业新产品开发工作,团队教师通过技术服务,获得了多项产学研成果。

四、以完善制度为保障,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着重抓以下几个建设:抓常规建设,制订并坚决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同时制订校内外实训管理制度、开放实验教学制度等,保证正常教学秩序;抓评价建设,制订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和师生互评的评价制度,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抓绩效建设,制订教师绩效考核办法、专业负责人制度、课程负责人制度等,激励教师水平提升。

五、以文化建设为特色,促进师生综合素质提升

在进行专业文化建设中,注重迁移行业企业文化。以精神激励人,大力弘扬“诚信、敬业、创新、超越”的南车精神;以制度约束人,制订了学生一日常规制度、文明修身公约;以环境熏陶人,通过场地布置、产品陈列、标线设置等方式,营造企业生产环境,从而使师生都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独特氛围;以行为造就人,组织以专业活动为主线的实践锻炼,大力开展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培养师生良好的教风、学风,使专业和谐健康发展。

六、以职教改革为契机,做优、做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篇4

高职院校中广泛运用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徒制,这主要是借鉴外国的一种比较先进、新颖的教学培养方法。关于学徒制是否能真正有效地适用于我国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所有的教学模式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的,要根据实际国情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1]。

一、学徒制的主要含义和内容

(一)含义

学徒制指的是在相关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在实际中展开真实的拓展实践活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观察和学习,自己将所学知识结合实情运用到工作中去,达到掌握课本内容和工作技巧的目的。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同时又具有了实际工作经验,在毕业以后便可直接进企业上线工作。因为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术性不高,实际应用性高,就业中讲求的就是操作经验,因此这种学徒制是高职技术专业人才教学培养的有效管理模式。

(二)内容

高职院校的教育重点是实现学生的“学”与“术”双向发展和综合运用,学生同时也具有了双重身份。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文化、技术和知识同步传承手段。在这种学徒制中,学徒将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企业实际运作中,相当于是将学习场所搬到了公司,将学习内容进行了深化和拓展。从学习层面来说,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并且能够从实际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和技巧,形成自我认知和成长,完善了学习过程、升华了学习结果;从就业层面来说,一般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进行高校招生时,企业会直接参加面试,对于考察合格的学生会直接签订就业协议,作为企业预备人才,学徒同时享有佣工待遇,这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和保障[2]。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徒制的实施

(一)实施过程

学徒制的核心内容是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交替、相互联系,实现人才培养中工学交替并且以企业为主。学徒制第一学年,还是以学校教学为主,学生主要在学校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巩固专业基础。学期末,学生需要完成一个短期的实习培训,一般是在企业内部进行,有相关技术人员和专家到场指导,训练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主要岗位和日常工作,为今后学生就业快速适应公司环境打下一个基础。第二学年,学生基本上已经完成学校全部的理论课程,可以根据企业的岗位空缺和岗位需求,自主选择岗位进行为期约两个月的技能培训。接下来第三学年,是学生正式进入企业实习,学生和企业需要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好要进入的岗位。此时学生正式转变为学徒身份,在技术师傅和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完成岗位实训。

(二)实施原则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基于现代创新教育基础,根据企业实际的岗位需求和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而制定、实施的。在实施学徒制的过程中,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规范引导、讲求实用,在专业教育中需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系统性的课程改革,培养活动要以企业岗位需求、工作任务和人才定位为主要参考方向,从专业的社会化发展前景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考虑。专业课程教育的开发要时刻以学生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设计要从实际岗位需求出发,做好产业和岗位的连接,根据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学和实践[3]。

实施学徒制主要包括两大领域的学习安排,学校学习和企业学习,要将学科专业知识融入到企业技能培训中去,构建实用型、创新型课程教学体系。关于课程设置上要符合专业要求,处理好必修课、选修课、公共教育课和实践设计课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综合要求。实施学徒制,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操作过程中,都要保证教学资源的充足和均等。现代学徒制将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进行有机结合,是一种跨界教育模式,学校安排的授课教师和企业提供的专业师傅就成了“双导师”。企业专业人员在操作技术上熟练,在工作经验上丰富,带徒效率高、质量优。

三、学徒制实施的特点和难点

(一)特点

现代企业经济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新设备和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和进步,企业大多采用流水化生产和自动化设备,机电设备不断数字化、现代化,对于专业安装、操控、维护和管理设备的人才需要量也不断增加。针对这一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B力度加大,培养模式也不断创新发展。应运而生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在应用其中,效果明显。

学徒制的主要教育特点是将企业学习作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这是一种系统化的组织性学习,学徒制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实现理论结合实际,“习”“训”交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始终结合实际工作特点,可以不断丰富理论知识,完善教学内容;在企业实习中,学生又可以接触最真实的工作模式,能够根据所学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

(二)难点

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实行学徒制的时间不长,尚且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一方面,国家对于这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支持力度不够,学校考虑到学生安全、意愿和家长反应等因素,不敢加大这种教学实践力度,而企业在没有得到国家相关政策鼓励的情况下对于这种学徒制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本身学徒的实践经验不足,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即便是定岗上线也无法给企业创造收益,而企业还要排出专业师傅带领、指导,还要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支付给学生工资,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这些方面来说,国家对于学徒制的激励体制不完善直接影响了企业对高职专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教师专业实践经验缺乏。高职学校的教师长期待在课堂上,一线操作经验不足,难以深入课本给学生讲解专业知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属于工科,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只有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才能使学生更透彻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教师整体水平要和行业服务要求对等,才能使学生的校外实习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才能为学生的上岗操作提供基础。

企业环境对学徒的影响。学徒进入企业实习,环境和身份的转变都比较大,学徒不了解工作内容、操作生疏,企业工作节奏快、环境嘈杂,这期间的学习操作和安全比较难以保障。加上初入社会,企业对于学徒的认同感普遍不高,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针对这些,学校和企业要对学徒有足够的耐心和包容,教师和带工师傅也要做好沟通,为学生实地实训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施学徒制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在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实施学徒制,需要不断跟进学生的学分管理,促进课程考核。在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时,要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加强日常管理,实习持续周期要与课堂学习时间相适应。同时,在学习时要注意增进学生对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的了解,随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专业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注重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环境,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日常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做好学习笔记、分享心得。

学徒制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教育途径,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改革创新,要用严谨、专注的态度建立健全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学生,通力合作,培养专业的机电一体化人才。

(二)实现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学

高职教育中,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施学徒制,学生在入学初并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为了让学生在后期的实习中更好地践行企业实习标准,在校期间就要有意识地将具体的实践任务搬上课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需要学生具有大量的实际经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徒制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安全可靠的实习机会。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专业教师要积极引入企业案例进行知识剖析,或者模拟一些列企业生产工序,加深学生对企业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只有形成一个具体的实践意识,才能在后期的学习中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才能对专业实战经验保有积极性。

篇5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140-02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随着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机床电器制造业等重点发展行业的工业总产值逐年增长。近几年的发展现状已显示出机电行业处于平稳和较快的发展态势之中,机电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人才需求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然而,现实存在供求脱节的矛盾,企业反映人才难求,学生反映工作难找。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严重并普遍的社会问题。国内急需发展机电方面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因此,有必要对职业教育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脱节的现象,专业定位不准确导致学生就业困难,难以形成“进口旺,出口畅”的良性循环。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课程体系的学科型色彩较明显。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讲授的主导作用,没有真正实现从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相对滞后,课程建设仍然比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没有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校企合作依然保持在浅层次,由于专业很难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和热情,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机制还不能有效建立。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1.实行“弹性学制、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弹性学制、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内涵。(1)弹性学制。本专业实行2.5年至5年弹性学制(标准学制三年),要求在两年内必须完成基本学分,然后由系里安排在第五学期参加顶岗实习,达不到要求者可以向系里提出书面申请参加顶岗实习,完成顶岗实习任务后再在第六学期继续选修完课程,完不成者向后顺延到第七至第十学期。(2)工学交替。本专业实行弹性学制下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企业的需要安排顶岗工作时间,实行弹性学分制。工学交替是职业院校一种全新培养模式,也称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指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外企业“厂中校”学习与校内实习基地“校中厂”学习交叉交替进行。实现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工学交替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宗旨,是培养职业型、技术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弹性学制下的工学交替可以保证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基本学分的学生或因到企业顶岗生产而耽误的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学生,用延长学制的方法解决。(3)教学做一体。通过在校内机电专业实训工厂、校内电子电工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中厂”、厂中校”的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具体操作融为一体。

2.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专水平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掌握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及生产工艺等专业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检修及管理等方面实际操作技能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专业分数控加工工艺设计与管理和机电设备管理两个培养方向。

3.人才培养途径。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人才模式改革的重点是:以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改革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以融“教、学、做”为一体作为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中心,抓住课堂实训、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训四个关键环节,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训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训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实践教学体系。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课堂实训―课程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四阶段循序渐进式实践教学方式。第一阶段为课堂实训,采用理论教学、现场演示和实际操作于一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熟练掌握课堂所涉及的技能点。第二阶段为课程综合实训,本阶段采用项目实训式,即把每门专业技术课程所涉及的技能点根据实际岗位任务综合汇总为若干个技能项目,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模拟实际岗位工作,按要求完成各项目所规定的任务。第三阶段为专业综合实训,采用项目教学法,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在真实或仿真模拟的现场操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多种实验原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强化学生专业综合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为主要目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整合了专业单项课程中的知识和技能,融合了各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是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此阶段,我们聘请合作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实训教师,向学生演示和指导学生实训。第四阶段为顶岗实习,在课程进行适当的时候,把学生分组安排到多个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接触和熟悉企业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

5.教学质量保障体系。①校企合作保障,通过完善政策、建立机制、加大宣传等手段,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搭建合作对接和信息沟通平台。校企合作要形成校企按需组合,相互支持、集合优势、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专业设置上,职业技术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课程体系建设上,职业技术院校可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把知识能力变成行为能力;培养方向上,企业要成为师生的生产型实训基地,通过合作使实训基地变成产品研发中心、新产品的展示中心和企业文化窗口。②教学团队保障,骨干教师要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学团队要加强团队内部管理和建设,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加强团结凝聚力和合作精神,确立发展目标,注重实效。③教学质量评价,学生评价每学期集中安排1~2次。各系应按教务处的统一安排组织本系全体学生进行网上评教,学生评价对象为本学期所有修读课程的任课教师。每学期应组织本系教师相互听课,应认真填写“听课记录表”。评议结果为教师年度考核教学质量评价各部分构成比例分别是:学生评教占60%,系上教学领导干部评教占30%,教学资料检查评定占10%。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应顺应时展的需求,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将进行详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并贯彻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实际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彭娟.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

篇6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改革

1 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总目标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通常分为基础研究型、应用开发型和操作实用型三个层次。高职高专应培养操作实用型的机电一体化人才[1]。

深化课程改革,突出工学结合,建设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的课程。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进行等级制考核。以省级高职精品课程为目标,与企业合作开发核心课程,引领全国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操作实用型的机电一体化人才。

2 课程建设与改革

2.1 社会需求调查。根据对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和对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群主要有三类:①机电设计方向,包括:计算机辅助绘图、运用CAD/CAM 技术进行机械设计;②机械制造工艺方向,包括:数控加工编程、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工装设计与制造、质量检验与质量管理、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等;③机电控制方向,包括: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与维修、技术改造、管理等。根据市场需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设机电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和生产线调试与维护、机电控制三个专业方向。

2.2 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高职课程需突出工学结合,双证融通,强调实践性、职业化、一体化;课程设置要抓基础和抓应用,淡化中间。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通过与企业有关人员共同论证,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确立与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密切相关,通过对职业岗位群从业人员和与职业岗位群有关的人员及专家进行调查,通过对在职业岗位上工作的学生的描述,经过分析、归纳、整理、综合,确立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通过对工作过程各阶段的各级工作任务的使用频率和难易程度进行分析,确定适用于不同层次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

机械图学技术:包含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AutoCAD、Pro/E的内容。要求学生能阅读和绘制产品零件图和装配图,能正确标注尺寸和技术要求;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绘图软件绘制产品零件图和装配图;能熟练运用CAD/CAM 技术进行机械设计和加工编程;取得国家制图员中级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机械基础:包含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热加工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设计和计算方法。

机床与控制技术:包含机床、电工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液气压传动与控制技术、机床维修技术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加工设备的结构特点和使用特点,能正确选择零件的加工方法;掌握液气压传动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掌握工程中常用的机电控制技术和方法;掌握典型机电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取得电工或钳工中级或高级或技师职业资格证书。

机械加工技术:包含机械制造基础冷加工部分、机械加工工艺与工装设计、数控加工技术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产品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与工装设计;掌握数控机床的编程与操作;取得数控机床操作工(车或铣或加工中心)中级或高级或技师职业资格证书。

机电控制技术:包含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设备故障维修、机械机构、PLC、组态技术、传感器技术、单片机技术、变频器原理及应用、现场总线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原理及应用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机械机构、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传感器技术、组态技术、单片机技术及其在自动生产线中的应用;掌握自动生产线系统的安装、调试、维修、管理。

2.3 课程的实施。以机电控制技术课程为例说明如下:目前生产中常用的核心设备是由PLC、变频器和交流伺服驱动器组成的控制系统,高端的涉及到分布式控制系统。从设备的布局到元器件的焊接和参数的设置,从专业素质到心理素质,从大到小,从综合能力到基本能力,从电气到机械,从强电到弱电,从硬件到软件,能够具备动手能力为重点。这些教学内容可由机电一体化课程主讲教师讲,也可由相关课程的教师讲,还可由外部企业专家共同商讨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

2.4 教材建设。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教材模式。在PLC课程教材建设中,以解决利用PLC实现机电液气控制问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课程内容,按典型PLC的典型应用实例进行技能训练;突出学生的职业实践活动,方便学生使用;内容简明扼要,穿插各类图片、表格、标志、标识;典型案例的选择本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难度适宜;加强校企合作,我校和信捷电子合编实验指导书、共同组织实训、共同编写教材,使教材富有时代性、先进性、前瞻性。

2.5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活动项目驱动,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根据具体情况,适时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与学生一起提出合理的项目任务,由学生进行咨询、制定项目计划方案,计划方案经教师认可后,由学生合理分工、合作实施项目计划,并自我进行检查评估。最终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学生实施项目的结果做出评价。

2.5.1 精心整合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将相关专业理论课程和实习课程分解到三大模块中,同时按照专业理论知识与相对应的实践知识有机融合的原则将每个模块再细化成若干个子模块,编制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2.5.2 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力求教学过程一体化要实现真正意义上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首先,备好教学内容。要围绕岗位应知应会要求,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相对应的技能融合起来,做到彰显理论,强化技能。其次,精心准备教学过程中的操作示范、技能训练、技术纠正、巡回指导等环节。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上,教师要根据确定的教学内容,现场对照实物,抓住重点,简明扼要地讲解理论知识,同时要将讲授与演示、示范结合起来,加大直观教学的力度;要用较长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练习,训练过程中要加强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对于共性错误要集中讲解与示范,予以纠正。总之,现场教学要精讲多练,讲练合一,以练为主,引导学生先从理论到实践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然后再从技能到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2.5.3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力求教师能力一体化[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将专业技术理论课和实习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仅由一名专业教师担任教学任务,要求专业教师既是理论教师,又是实习指导教师,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解理论,又要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发生错误还要及时纠正。作为教师,自己要练好内功,力求自身能力适应“一体化”教学的需要;作为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师进行理论和技术培训,让专业理论教师掌握较为熟练的操作技能。让实习指导教师对理论理解得更透彻,同时要多组织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让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和新方法。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重在解决分段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不连贯的不足,把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知识科学地、有效地转化到生动而有趣的实践过程中,开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保证学生在学中有乐,在乐中求学,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6 考核方法。按“等级制”进行综合过程考核。学生对评价结果不满意,可向老师提出,并与教师进行沟通,让师生双方都认为评价结果是合理的。教学过程中或课程结束后及时进行教师与学生互评,随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3 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能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支持项目驱动式课程教材不足;师资队伍建设急需加强,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势在必行;缺乏先进的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室;与企业合作的的力度还需加大。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以利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雯虹等.机电专业发展建设的探索.北京:决策探索.2007

篇7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教学资源库;五库一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187-02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强调: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建设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共享、推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将为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和保障。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的系统化的交叉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范围涉及工业、农业、国防等众多领域,是现代工业技术的基础和支撑。至2013年,全国120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已有630余所高职院校开设此专业,在校生超过27万人,从事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的专业教师已达1.2万人。可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仅使近30万高职师生受益,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机电一体化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推动我国机电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是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节能环保的需要;是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

二、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

国外教学资源库相对开发得较早,尤其是英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拥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资源库开发方案与管理模式。近年来国内高职教育的教学资源建设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2011年、2013年分别启动三批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的建设,目前,已建成数控技术等28个专业教学资源库,有力地推动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建设教学资源库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资源的数量呈海量增长,而资源内容却与教学实际需求差距很大,资源利用率低,许多资源不符合专业教学的需要。(2)体现高职教学特色不鲜明。在高职教学中,技能训练、实验实习实训是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目前建设的资源库有利于技能训练的虚拟多媒体和实景展现、实操演示的资源比较匮乏。(3)教育资源库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差。这一问题已成为资源库建设的瓶颈地带。

三、建设思路

通过研究,挖掘职业教育的优势,发挥职业教育的特点,在理论上构建具有高职特色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框架,在实践上选择制造类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把握企业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力求通过整合学校、行业、企业优质资源,建成涵盖课程资源库、培训资源库、信息素材库、专业标准库、行业企业信息库、专业仿真实训平台的,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企业培训、在职人员继续教育需要的交互式、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1.对接职业标准和典型工作岗位,搭建资源库总体框架。学院、行业、专家共同参与组建了专业课程开发团队,根据对邵阳及湖南先进装备制造业人才需求的调研与分析,以机床设备电气控制部分维护典型等工作任务为载体,融入国家、行业职业标准,根据学生认知和职业成长规律,形成“职业基础模块+专业通用模块+岗位方向模块”三个层次的课程模块,并以此为依据,结合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构建出资源库的“五库一平台”总体框架。

2.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建构专业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行业参与、校企主体、市场导向”的四元联动作用,构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机制,按照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以保证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质量、提高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受益面、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为目标,跨行业和区域整合优势资源,聘请专家指导队伍,把握专业发展技术方向,与行业企业合作组建开发团队,利用网络信息专业技术力量合作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3.资源库管理机制为保障,推动资源库建设持续更新。建立资源库管理机制,保护知识产权,充分发挥资源建设者的积极性。按边建设、边使用、边更新的原则,紧跟教学需求、企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探索教学资源开放性建设机制,实现优秀教师、先进设备、优质资源共享,实现共赢。

四、建设内容

通过学校、行业、企业多方合作,依托校园网和职教新干线,以课程资源库、培训资源库为核心,以专业仿真实训平台为特色,以专业标准库、信息素材库、行业企业信息库为依据与支撑,完成资源的优化共享,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五库一平台”专业教学资源库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1.构建专业仿真实训平台。依托职教新干线构建操作与指导相结合、实践与考核相结合、实训教学与职业培训于一体的仿真实训平台,用生动直观的交互式动画表现出实训过程。专业仿真实训平台由实训资源库、仿真实训教学、技能培训库三部分构成;实训资源库是构建基础,将实训仿真项目、实训仪器、实训典型案例、实训指导书、实训视频等分门别类的开发、整理;将实训资源库中的资源有效整合,可以完成电力拖动、可编程器控制、电工基础等课程仿真实训及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为职业院校师生、企业和社会学者提供技能训练平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仿真实训平台总体功能框架如图2所示。

2.课程资源库。以专业教学团队为主体,联合企业,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思维,构建开放、互动、实时的网络课程资源库,重点建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力拖动》、《可编程控制器》、《机械制造基础》、《变频技术》6门优质课程资源库。包括案例库、教学录像、学习指导、动画视频、多媒体课件、表格化教案、课程学习网站链接、试题库、在线测试等教学资源并提供在线浏览和下载,在空间建立课程交流论坛、教师与学生可进行在线答疑与交流互动。随着科技进步,职业岗位要求变化,专业知识理论的发展,课程资源库随时更新、完善,以保持其可持续性发展。

3.培训资源库。在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指导下,按照维修电工、制图员、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职业工种鉴定标准,与邵阳三一湖汽、邵纺机、汉龙水电联合开发相关工种的中、高级工、技师三个级别的职业资格培训包、练习包;为校企合作联盟企业,神风动力、山立水电开发置身定做的技能培训包、员工入职培训包,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资源保障;与县级中职学校合作,为中职教师培训开发相应的师资技能培训包。使教学资源库不仅服务于校内,也能为兄弟院校、同行、同区域的企业使用,真正实现共建、共享。

4.信息素材库。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共同研制开发由图片、文本、视频、动画、案例等数字化的素材库教学素材。

5.企业行业信息库。涵盖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管理、企业专业技术资料、行业动态信息、招聘就业信息等,为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就业提供资源。

6.专业标准库。除了收录“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技能抽查标准”还需要收录具有职业倾向的“岗位群职业资格标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相关规范”相关内容。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能推动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共享,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和保障。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先进的高职教学改革理念为指导,以满足教师、学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等不同对象、不同阶段、不同场合的学习需求为导向,以优质教学资源、生产实践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为保障,建成一个资源内容丰富、先进技术支撑、可持续更新的共享、动态的优质教学资源库。

参考文献:

[1]章萍.加强高职专业共享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J].广西轻工业,2009,(12):168-169.

[2]李利平.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改革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6):90-91.

[3]何晓青.高职实训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7):42-44.

[4]刘一兵.构建高职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J].价值工程,2012,31(7):250-251.

篇8

1、机电一体化技术即结合应用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于一体。随着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交叉的系统技术,目前正向光机电一体化技术(Opto-mechatronics)(Opto-mechatronics)(Opto-mechatronics)方向发展,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

2、机电一体化在国外被称为Mechatronics是日本人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是将英文Mechanics的前半部分和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结合在一起构成的一个新词,意思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这一名称已经得到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承认,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习惯上把它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又称为机械电子技术,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光学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相互交叉与融合,是诸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装备的基础。它包括产品和技术两方面:光机电一体化产品是集光学、机械、微电子、自动控制和通信技术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具有很高功能和附加值;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指其技术原理和使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得以实现,使用和发展的技术。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关键词:项目构建;企业考核;核心课程

在现代高职教育中,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工科专业,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工学结合”方法。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逐渐被认识,各学校正在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本校特点的,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学习的内容是通过工作实现的。一是满足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二是适应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实现有效的职业学习。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建设需要系统地解决课程领域的很多问题,本文针对工学结合中课程载体,也就是项目化教学的项目来源和教学过程,探讨一种实时将企业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由学校师生承担项目,在企业项目完成过程中同步进行教学,由企业最终检验项目结果同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课程设计模式。

1企业项目引入

高职教学过程引入企业项目是校企合作的必然形式,也体现高校对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但是能够引进项目对于学校本身条件是有一定要求的,各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以及区域内企业情况确定各自侧重点。以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雅职院)为例,目前区域内中小微企业对于机械技术的需求较为迫切,很多工厂没有自己的技术团队,在加工技术、加工工艺等方面有较大的革新意愿,依据目前硬件实训设备条件和师资力量,将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定位于机械设计服务、零部件代加工生产、工艺技改革新支持等方面,将校企合作的企业定位于区域内中小微企业。项目引入时还应考虑项目转化为教学载体的可行性,这是项目能否成功转化为教学项目,为教学服务的重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1项目主导教师确定

项目的实施必须由一名或多名教师作为主导,由于企业项目直接关系到企业利益,有“价格、质量、交货期”的要求,必须由合适的教师承担,由系部统一监管,主导教师即为项目负责人,需要对项目进行合理分工和布置。针对不同项目,负责教师的能力选择也有不同要求,如机械设计类项目应由有设计经验的教师负责,机械加工类则由对加工技术比较精通的教师负责。

1.2项目辐射课程分析

针对不同的项目,完成项目所需专业技能要有准确的分析,并落实到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这一步需要对企业项目持续时间有精确的预期,一种是短期项目,如小批次零件代加工类、工艺改进类、机械设计类项目,可作为《数控编程与操作》、《金工实训》等课程的实训载体,结合实训班级完成,同时也可作为《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的教学载体;另一种是相对长期项目,如长期需求的零件加工类,则完全可以作为整个专业教学专业课程的载体。当然,也有一些项目不适合作为教学载体的,则由教师独立完成,不涉及教学。

1.3项目承担班级确定

学生作为工作人员参与到企业项目,同时兼具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契合现代学徒制教育精髓,项目的主要承担班级应以毕业前一个学期的学生为主,应完成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具备专业基础能力。由于学生自身作为工作人员,也促使学生对前期学习知识进行自主复习巩固,对新的知识内容自主构建学习,这在雅职院试点本课程模式以来体现的比较明显。

2转化教学项目

企业生产项目引入后,需要一系列的后续处理才可应用于专业课程教学,由于企业项目往往对时间要求比较急迫,所以项目转化成教学载体的过程尽可能的短,这往往需要一个教学团队参与,因此,在整个工教一体化项目过程中,教学团队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一般转化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企业项目分析

主要是项目侧重点进行划分,比如:零部件设计项目,侧重点在《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零件加工项目,侧重点在《数控机床编程及操作》、《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该步骤其实在项目引进过程中就已经开始进行。划分侧重点之后,承担项目的教师基本也可以确定,并由该教师主导,将相关课程所需知识点罗列,由教学团队中各课程负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述。

2.2提炼教学载体

不同的项目凝练的教学载体不同,设计类项目在充分理解企业需求的前提下,整个设计需求就可以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和以往工科类专业的课程设计较为类似;零件加工类项目由于大多数企业有保密需求,在制作教学载体的时候需要将企业图纸进行转化,制作教学图纸;有的加工类项目只提供实物的,则需要添加测绘制图步骤,这一步骤也可以作为《机械制图》的教学载体;工艺改进类项目在课堂实施时则可作为讨论课程的教学载体。

3生产教学实施方法

处于高职第二学年下期的学生,已经完成了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大部分专业课程都在第二学年上期开始接触,在进入第二学年下期的时候,基本专业知识已经具备。在校最后一期的学习是直接产生工作能力的关键时期,本文论述的课程模式应主要应用于这一学期的课程安排。由于企业项目类型不同,转化不同类型的教学载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会有差异,但中心思想均为将企业真实生产场景应用到教学,师生均需转变身份,作为设计人员、工艺人员和操作人员融入到项目当中。以下以一个企业零件加工项目实施做成阐述生产教学实施方法:

3.1下发实训任务单

根据每次实训任务,结合工厂企业的生产模式,下发实训任务单,主要包括实训零件名称,零件图纸,零件材料,毛胚尺寸,实训步骤与技术要求等。

3.2图纸分析

学生根据实训任务单上的零件加工图纸,认真分析零件的结构形状、加工尺寸、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要求等。

3.3工艺分析

根据学生的图纸分析,教师结合学生分析的图纸要求对加工工艺进行讲解,并在其间穿插本次实训任务所涉及到的机床基本操作知识和刀具、量具的使用方法等知识点。

3.4涉及指令

根据工艺安排的需要,讲授本次加工过程中所需要的加工指令和功能指令。

3.5刀、夹、量具选择

根据工艺安排和加工所需指令选择合适的设备、刀具、夹具和量具。

3.6编程加工

首先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首件零件加工,并涉及到加工过程中的细节注意事项,然后分组加工,教师现场指导。

3.7成品检测

根据提供的零件检验单对学生的实训操作做出综合评价。根据上述七个步骤完成整个数控机床加工实训的教学过程,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穿插的教学指导,并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现场解决。

4生产教学考核模式

学生是否具备企业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评判标准在企业,不在学校。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认可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以及职业发展。本模式设计的课程教学依据载体均来自于企业,企业项目完成后,由企业进行验收,通过验收的即为合格,未通过验收即为不合格,学校不在另行组织笔试或者实操考试。

5结语

工学一体设计模式的实施,将企业的生产加工过程与学生实训加工过程相融合,校内的第一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训基地第二课堂教学相融合,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实现了教学与企业实际加工生产、职业资格与职业岗位、实训生产与产品生产的紧密连接,具有鲜明的高职教育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1]秦高德.贯彻工学结合思想,提高计算机基础实训课的教学效率[J].计算机教育,2009,(10)

[2]唐惠龙,牟宏均.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职教论坛,2014(23)

篇10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社会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即将毕业的我们而言,为了能更好的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融入社会,同时能够为自己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系同学各自开展了顶岗实习活动。在公司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岗位,在电器组当一名小小的电工。从找工作到找到工作到工作的过程中发生的点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体会到很多,相信此次经历多我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一、实习目的:

毕业实习是我们大学期间的最后一门课程,不知不觉我们的大学时光就要结束了,在这个时候,我们非常希望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掌握的知识的正确性。在这个时候,我来到广东省源天工程公司机电安装公司,在这里进行我的毕业实习。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

广东省源天工程公司是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的下属企业,是于XX年由原广东省水电建筑安装公司与原广东省水利水电机械施工公司两家“水电世家”联姻而诞生的国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企业。

多年来,“源天人”一直奉行“以人为本、科学管理、质量第一、信誉第一、业主至上、恪守合同”的经营宗旨,积极实施做强水利水电施工、地基与基础施工、机电设备安装“三大板块”业务的经营战略,承接了大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施工足迹从广东辐射到广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辽宁、云南、贵州、四川、青海等十七个省市及国外的越南、巴基斯坦、缅甸、老挝等国家。打造了无数“机电精品”,承建了白天鹅宾馆基础工程、花园酒店基础工程、荔湾广场基础工程等一批精品基础工程;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安装技术水平和装机总容量、总台数以及单机容量一直以来雄居全国顶尖水平,创造了灯泡贯流机组单机容量世界之最的记录,被誉为“南粤水电安装劲旅”。是全国首家进入地铁盾构行业和广东省率先将薄壁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成功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的水利施工企业。

广东省源天工程公司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被广东省三防办授予“广东省三防机动抢险四队”。

品质为源,诚信为天。“源天人”竭诚希望与社会各界合作,实现超越,实现成功,共创美好未来。

三、实习内容及过程

2011年的 9月,我离开了生活了差不多2年的三峡学院;2011年9月20日,我第一天上班。在公司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岗位,在电器组当一名小小的电工。2011年4月20日,我在写这份实习报告。回顾这将近一年的实习,有过欢笑有过泪水,酸甜苦辣尽在心头。在这一年脱离学校的锻炼中,我在社会中不断努力渐渐得以立足,并得到了最快速的成长。

四、实结

我怀着美好的期盼来到广东省源天工程公司开始为期几个月的实习生活。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都能在工作中学到很多。这次实习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我觉得很多工作需要我去摸索和探讨,要不怕吃苦,勇于激流勇进,有的工作虽然单调又重复,但这是磨练意志最有效地方法,我告诫自己要认真完成,对每项工作都要认真的对待,做到每一件事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一定要争取不放弃,坚持到最后。只要希望还在,胜利一定属于我。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学生,理论是我们的优势,但是怎么样把理论结合到实践中成了我们克服的最大困难之一。而经理平时对我的不断教导让我在工作中将理论融合进去,提高了工作效率。看着那些同事忙忙碌碌的来来去去,坚定的态度是那么一点一滴在铸就起来,一个被人认可的人首先一定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一个认真负责的人无论到哪里都可以站的正。相对于经验和技术而言,这些都是可以积累的,可以日久能熟,但能否有正确的态度是因人而异的。我从来没把现在的工作当做实习,我就是认定这就是我的工作,而不是专门来学习东西的。我是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能更好的完成工作。现在的努力并不是为了现在的回报,而是为了未来;艰难的任务能锻炼我们的意志,新的工作能拓展我们的才能,与同事的合作能培养我们的人格,与客户的交流能训练我们的品性。人生并不是只有现在,而是有更长远的未来。总体来说我的这一次实习时成功的。我能在公司里学习到很多校园里、课堂上、课本中学不到的东西,也了解很多和动的了做人的道理,特别是体会到生活中的艰辛和找工作的不容易。感谢学校给了我自己实习的机会,感谢公司里的实习指导教师给予我指导,感谢领导对我的关心。我相信,通过这次实习,一定会令我的人生走向新一页。

五.实习体会

篇11

关键词:电气技术、"一体化"教学计划、"一体化"教师队伍、"一体化"教学过程的组织。

随着"一体化"教学的研究,"一体化"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的理念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一体化"教学,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的共识。实践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理念的转变和策略的更新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上课时操作层面的落实。在我院"一体化"教学的改革中,全体教师都参与到"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中。经过一个学期的探索,我结合学院教学改革的工作实际,就职业教育院校如何进行"一体化"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了教学资源,使"一体化"教学真正体现其能力本位的特点。

结合学院教学改革的工作实际,就职业教育院校如何进行"一体化"教学进行分析和探讨,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

从"一体化"教学特点的分析到"一体化"教学计划的修改,从教学计划的修改到"一体化"教学大纲的制定,从教学大纲的制定到"一体化"教学环节和教学模式的设计,从教学环节和模式的设计到"一体化"教材的选用和编写,从教材到"一体化"教案的编写,从专业的学习到专业考核,从单一的教室授课到"一体化"车间授课,教学场所的改变,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并分析了以后的发展和努力方向等多个方面环节。

实施"一体化"教学需要多方面的一体化,它包括了教学计划一体化、教学大纲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案一体化、教学组织一体化、教师队伍一体化、教学场所一体化、考核一体化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表现。

下面就个人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看法和想法,浅谈一下电气技术专业的"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方案。

一、"一体化"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纲领和依据,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根据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社会的需求,以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就业为导向,制定一体化培养目标,将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核心技能和辅助技能,各技能模块又都具体理论和技能要求。

例如:在制订技师电气专业教学计划的时候,我们就围绕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能力培养,瞄准就业实际对电气技术的需求,认真研究该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如:下页的图表)

1、电气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与工程、电力拖动及其自动化等方面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从事电气设备、自动控制装置、供配电系统、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楼宇自动化控制与管理系统的分析、设计、实验、安装、运行、维护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

2、电气技术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是以自动控制、电力拖动理论为基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对电气设备、自动化设备、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供配电系统等实施控制和应用的宽口径专业。学生在掌握控制原理、分析方法、设计方法的同时,获得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

(1)具有先进的思想和良好的文化、道德修养,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体现文明举止的行为习惯; 具有一定的社会、人文、法律知识与语言应用能力。

(2)系统掌握电气设备自动控制、电力拖动自动化、供配电系统、楼宇自动化及计算机应用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工业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的需要;

(3)具有电气设备自动控制、电力拖动自动化、供配电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的设计、试验、运行、监测和分析的能力;

(4)具备一般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应用、管理和维护的能力;

(5)具备初步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工程的质量和效益观念以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6)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教学计划直接影响到专业的发展方向。

二、"一体化"教学大纲

根据"一体化"教学计划,课程一旦确定以后,每一门课程都应制定出教学大纲,编写相应的教材。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

此外,教学大纲是教师工作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在应用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要求。无论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选编,授课计划的制订,还是成绩考核,教学检查及课程评估都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本门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本门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依据学科的知识系统与有关先行课、后继课之间的联系,确定各章、节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并能反映出本学科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方向;同时要提出本门课程教学组织实施的原则和学时数,并分列讲授课内容、实训内容及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时数的分配。教学大纲不仅是讲授大纲,还是指导学生自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纲要。

总之,教学大纲是课程内容合乎逻辑的构架,是教学顺序、教学工作的指南,以及对该课程掌握程度的反映,是"一体化"教学中重要的部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性作用和重要性。所以在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要,围绕着教学计划,集思广义,细化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每一个课程分成若干个课题或项目,再把每一个课题或项目分成若干个实训。把相关的理论知识穿插到每一个课题和实训中。使学生用知识去实践,在实践中学知识。

选定的教学课题满足以下要求:

(1)课题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范围以内;

(2)学生对所确定的课题及其结果有着较强的兴趣;

(3)课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学生所比较熟悉的:

(4)课题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所涉及的内容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学生主动的探索和学习是有能力完成的;

(5)在课题完成过程中,最好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制定课题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课题活动怎样调用学生的已有知识?

(2)此课题能否让学生感兴趣?能否激励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激发学习自觉性?

(3)如何让学生们更加了解自己并相互学习?

(4)如何让学生们把他们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课题内容是否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三、"一体化"教材

"一体化"教材选用和编写,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依据教学大纲及技能鉴定标准,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有效性原则选用和编写"一体化"教材。在教材的编写中注重各模块内容的比例,注意核心技能和辅助技能的分配。

"一体化"教材的科学性表现在书中内容体现了根据课题的需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合理性:统筹安排每一个模块的顺序,使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实用性:抛开纯理论的讲解,以生活实例和社会需求为例,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有效性: 用知识去实践,在实践中学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在《电力拖动基础训练》的编写中各模块的比重为(见下页的图表)。

四、"一体化"教案

"一体化"教案是"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可操作性。教案的形式和内容直接决定了教学的结果,所以教案的编写在教学环节中是十分重要的。它的编写,需要老师充分理解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使得教师在课前,备课压力在加大,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

为解决备课的问题,减轻老师的备课压力丰富课堂内容,各课题老师采取集中备课的方式。

五、"一体化"教学场所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场所是十分重要的,决定了教学的效果,所以要加强一体化的建设。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是融教室、实训、考工等于一体。需购置和自制了大量的教学设备,在各个专业教室都能够进行多媒体教学,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了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教师在专业教室上课可以边讲边练,使学生在模拟工厂的环境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对照实物学习构造原理,又可以进行实际动手训练。教学方法直观、灵活,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能力培养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综合性人才,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

例如,在电气技术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中,我们结合专业特点,围绕某一种典型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把教学与生产制造结合起来,营造一种教学工厂式的教学氛围,师生双方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室的不足属于最难解决的问题,因为理论教室不但用于白天上课,而且用于学生晚上晚自习(我校大部分学生是住宿生)。所以,不可能将理论课室改造为"一体化"教学场地。为此,我们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教室的功能,将文化基础模块和专业基础模块放在理论教室,再把理论教室和实习教室有机的结合起来。

六、"一体化"教师队伍

教师是"一体化"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队伍的水平高低直接就影响到了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技工类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面向各行各业的生产第一线,所承担的工作是把成熟的技术规范、技术知识应用于现实生产并转变为产品或直接的服务。也就是说,技工类院校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这种高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方式,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现在从事技工类院校的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除要求他们在所从事的学科有一定的理论学术水平外,还应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就是要成为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但是从当前我院及其他技工类院校的教师队伍的现状看,现在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的应该说只是少数,尚有大部分教师还达不到这一要求,并成为制约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瓶颈。这一问题解决得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更关系到所培养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潜力和就业前景。而教师队伍的水平高低,将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

我院积极探索"一体化"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打破传统的体系,成立了"一体化"教学研究室和"一体化"教学课题组及"一体化"教学责任老师(学科带头人)的"一体化"教师队伍体系。

除此以外,我们还积极的从大型企业、公司聘请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来校教学,满足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专业最前沿的知识技能。

(如下图)

七、"一体化"教学过程的组织

随着"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我院已经初步成型。实现"一体化"教学,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的共识。实践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理念的转变,策略的更新是重要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教学过程的组织,上课时操作层面的落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和创造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教师必须在构建自己教学风格,教育价值,精神世界的基础上,将教案开发成丰富的情境资源,提供层次分明,逐步深入,便于拓展的题目,使学生在做这些课题时能从实际入手,从问题中找区别和联系,形成猜想和顿悟,经过思考从中总结经验。长此以往,逐步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分辨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事实上,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着什么样的思考,什么样的思考就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我们要求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索、发现、创新、提高,这就经常提到的问题式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每堂课上教师、学生共同去研讨、探究、学习,使学习中的师生始终处于一种共生共长的和谐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师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断积累、培养、渐进。在这种师生的知识和能力渐生渐长的过程中,学生的技术能力逐步提高,视野逐渐开阔,并能进一步拓展延伸。由于课堂上师生都能及时反馈学习情况,便于调整、补充、矫正,这样就搭建了师生互动的平台。

对于教师来说,能否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比自身的学识是否渊博更重要。我在一体化教案的编写中,多列写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通过这一类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在课上培养起来的积极的思维,饱满的情绪延续到课后,以求课堂教学的持效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平时教学中,以一体化的教学方案为依托,总是鼓励学生先去做,做不出来可以相互讨论,引导启发。同时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尊重学生的思考方式,引导学生生动地、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拓展学生的思维的空间。

结合问题教学法和行为引导教学法组合成项目教学方法。项目式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了问题教学法和行为引导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的优点:

1、实践性:教学内容与真实世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解决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问题。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让学生"动"起来,在技能训练中掌握理论,在理论学习中提升操作技能,形成"用所学知识去实践,从实践中学知识"的教学模式。

2、自主性: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决策机会,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能够主动的去学习。  3、发展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发展式地进行终身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4、综合性:具有学科交叉性和综合能力的运用的特点。

学生在解决和处理一个任务或项目时,通过互相讨论、查阅资料图书和上网查找资料,制定方案,决策问题的解决和处理的方法。进一步拓展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突破了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和教材的限制,开阔了教与学的视野,为学生发展式地进行终身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培养一专多能人才。

5、开放性:体现在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和展示、评价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教学中不允许批评学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成绩,鼓励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取得成功,促进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6、评价特点: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力发展的过程,测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各环节的表现以及作业质量。一张试卷,确定学生的学期成绩或学生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环节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通过一个学期的探索,总结教学过程经历如下几个环节:

(1)复习导入新课,基本知识介绍,然后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各种方法的分析:分析每个同学的想法让大家共同讨论分析利弊,选择最佳方案。

(2)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教师签字认可;

根据最佳方案,制定工作计划,包括工艺流程、材料的选择,数量、工具仪表的选用。列写材料清单。老师利用学生写自己计划的时间,进行学生的设计思路检查,及时更正和修改。

(3)分组分工,以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确立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

各组长进行,各组组员的任务完成情况。列写小组工作计划、工艺流程,总的工具材料清单。老师换身份成了仓库保管员,各组长拿材料清单进行材料的 "购买",然后把购买的材料分给自己的组员进行施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实际情况,采用讲解法、演示法、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并在巡回指导时善于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做到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根据每个小组不同的情况,进行教学。可以节约时间,照顾到每一位同学。

(4)检查评估,首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评,然后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

任务的检查评估,对各种设计方案的安装进行总评,评出优秀作品,给予表扬,指出不好的作品进行批评指正。使其在学习中具有竞争意识。师生共同讨论和评判在完成该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介绍同学们解决问题的一些较好的方法。

(5)布置课后思考作业。

课后思考作业,可以是课堂相关的也可以是课外的,课本以外的知识,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更多的内容,通过互相讨论、查阅资料图书和上网查找资料,进一步拓展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突破了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和教材的限制,开阔了教与学的视野,为学生发展式地进行终身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培养一专多能人才,也为学生代表学校参加技能竞赛准备人才。

整个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尝试了一种开放、互动、创新的教与学的模式。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通过互相讨论和查找资料,进一步拓展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突破了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和教材的限制,开阔了教与学的视野,为学生发展式地进行终身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的组织。

分组教学的好处分析:

1、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发掘这些学生的技能潜力,各小组发挥团队精神团结协作,组长也可以得到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2、学生的管理。现在每个班级都超过了50人,上课学生的管理也成了,老师头疼的问题,采用小组制,可以解决学生的管理问题。各小组组长负着本小组纪律和考核,随时汇报老师,进行小组量化评比。用学生管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方式。

3、实习材料的管理。学生多,实习材料的管理,同样也是一个头疼的问题。采用小组制,让组长进行材料的领取和检查回收,领取材料时小组长统一的进行材料质量数量的核实签字,发放材料,责任到人。材料回收时,小组长认真检查,回收仓库。

七、学生的考核

学生的考核将单一的纯理论考试调整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报告与实物制作相结合、整体与单元相结合的多种考试方法。特别是要利用多媒体教室和校园计算机网络,积极探索考核学生应用电工电子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

八、努力的方向

实施"一体化"教学以来,教学工作开展得比较顺利,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动起来的同时,老师也动起来,教学取得了初步成功,形成了教学、教研的良好氛围,并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成果。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我们将朝着更新的"一体化"教学方向发展。

篇12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教学做一体化

制造业的高速发展给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对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显得尤为迫切。

1存在的问题

高职特色不够鲜明、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制造业对人才培养要求等不足,主要表现在:

1)课程设置尚未完全摆脱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

我国的高职教育经历了10余年的高速发展,但很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仍然受到高等教育的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课程体系的构成在名称上改为“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技能训练课”3个模块,但实质上课程设置还明显存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倾向,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没有真正向“能力本位”转变,部分教师仍然习惯于学科体系的思维方式。

2)部分课程设置相对独立,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

部分课程的选择过多考虑知识点的完整性,对整个课程体系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安排,导致个别课程显得相对独立,同时也造成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现象。例如,“电路分析”“电机拖动基础”“工厂电气控制设备”3门课程中有关电机学的知识有重复。“气动技术”和“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2门课程气动教学内容有交叉。实践性课程的安排受校内实训条件的限制,岗位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

2开发思路

笔者对中国航空一集团、二集团的部分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归纳出本专业领域的岗位需求、典型能力和主要工作任务。以典型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务,找出对应的职业能力。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共同制定新的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出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重新构建与整合,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以及湖南省机电一体化技术技能抽查标准,将典型工作任务及岗位能力要求融入课程内容。

3实施过程

3. 1组建校企联合的专业建设委员会

专业建设委员会是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构建的组织机构,也是教学实施及教学效果的指导、评价机构。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由本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成都飞机制造厂、陕西飞机制造厂、株洲南车时代电气有限公司、安徽江淮仪表厂等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组成。

3.2企业调研,确定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

通过对株洲南车时代电气有限公司、昌河飞机制造厂、空空导弹研究院、成都飞机制造厂、株洲钻石刀具厂等企业调研,跟踪本专业毕业生近3年来的就业情况,归纳出本专业的典型就业岗位群。

初始岗位群为: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销售和管理。发展岗位群为:通过3 ~5年的工作锻炼,可从事机电控制系统的设计、编程、调试、故障处理,机电一体化设备的高级维修、管理、改造升级及技术支持与服务。因此,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航空机械制造类企业,培养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一般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维修与调试技能以及智能化技术、PLC技术等相关知识,能够胜任企业生产、质量管理、技术开发、产品营销和技术服务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 3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归纳本专业的基本工作任务。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其未来职业主要有3个发展方向:1)维修电工,主要从事机械设备电气系统线路及器件的安装、调试、维护与修理。2)机床操作工,主要从事普通机床或数控机床进行零件加工。考虑到择业的不确定性,在教学中应兼顾2个方向的内容。因此,我们确定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框架由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和职业能力核心课程3个层次构成。在新课程体系中,职业基础课程为:形式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实用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就业指导等;职业技术课程为:机械零件图样识读与绘制、电气安装规划与实施、零件的手动工具加工、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使用普通机床的零件加工等;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为:使用数控机床的零件加工、电机拆装与维修、机床电气检修、液压与气压系统的安装与调试、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维修等。

3.4针对核心技能,开发项目课程

项目课程是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为基础,根据工作任务所包含的知识点、技能点,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规律划分为若干个单元项目,再由若干个单元项目组成的课程。本专业8门职业能力核心课程全部采用项目课程形式开发,在设计每个单元任务时,以“理论知识与生产任务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为原则,使每个单元任务中都包含必需的理

论知识、基本操作、设备安装、调试或维修技能等,其最终目标是:每个单元都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来完成,或制作一个产品,或排除一个故障,或进行一项试验,或完成一项维修。如“机床电气检修”课程中,设计了5个单元工作任务,分别是低压电器的检测与维修、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普通机床电气系统检修、起重机电气系统检修、数控机床电气系统检修,使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 5推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对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打破了原来理论+实践(实验、实训)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驱动,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不仅明确了“要做什么”,也清楚了“为什么做”、“应该怎样做更好”,在学习中体验了实际工情景与工作过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结束语

经过实践,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根据市场需求、岗位能力重新进行了专业定位,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推行了教学做一体、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得到了强化,而且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拓宽了毕业生就业口径,提高了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篇13

一、农机特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的模式

娄底市是全国闻名的小农机制造销售集散地,为更好的满足娄底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提高毕业生服务当地经济的能力,让毕业生早参与当地经济生产,促进市政府、当地企业、学院、科研机构的有效对接。

二、专业群建设理事会成员及其分工

地方高职院校专业群的构建主要是围绕地方特色产业链、相近职业岗位群和学科基础来构建。学院的规模快速扩大,内涵提升迫在眉睫,虽然学院采取了变革管理体制、健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举措来应对这种新的变化,但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如何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的特定要求,做到既灵活开放又不放任自流。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搭建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专业平台”,即成立专业群建设理事会,由市政府、科技局、农机局、财政局、教育局、娄底农业发展银行、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湖南湘圆娄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等市内农机企业共同组成。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小农机市场把握和农机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银行在资金等方面优先向联盟企业提供双赢服务;学院是龙头,负责协调各理事单位,积极向联盟企业提供新技术、科研成果转化和高素质生产者;联盟企业向学校提供生产性实训设施、部分科研场地设施、兼职教师(需企业技术骨干)以及为当地政府多纳税,推动当地经济技术发展。

三、“四共”建设措施

1. 人才共育。一是依托农机联盟,新引入一家农机生产企业组建合作公司,共建“校中厂、厂中校”生产性实训基地。二是开展分段式“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与湘圆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等农机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三是以企业的技改项目和学校的教学改革项目为载体,校企双方人员双向参与介入,构建长效、稳固、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联盟企业利用自身资源,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带项目下企业锻炼,同时为机电一体化专业提供兼职教师;学校利用自身资源,每年为联盟企业提供多层次的职工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同时专业教师到企业承担岗位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工作。

2. 设施共建。在现有校内外实训设施基础上,改扩建普通机加工实训室、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训室、特种加工实训室、注塑成型车间、PLC仿真与创新实训室等实训室;新建材料力学实验室、自动化生产线组装实训室、热处理实训车间,利用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第二期设备与场地新建联合实训基地,组建农机装配、调试实训工厂。

3. 技术共研。一是深化与娄底市湘圆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的合作,扩大4LZ-1.0、4LZ-0.6等型号联合收割机生产规模,力争2014年产值达一千万;二是与农机联盟共建湖南省农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研发面向南方丘陵地区轻便、耐用、低耗的新型旋耕机、耕整机和植保机械,开展农机技术研发、推广与服务工作,建设期内开发出农机新产品3-5款;三是与娄底市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娄底市农机研究所及联盟内企业共同探索收割机、旋耕机的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并推广实施;四是与湖南农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三一娄底中兴液压件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成立“机电设备维修与培训工作室”,开展技术培训与服务工作。

4. 过程共管。一是制订覆盖整个校企合作过程和合作项目的管理制度。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农机产学研联盟理事会的指导下与企业共同制订《理事会章程》《人员互聘双重考核制度》《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合作管理制度》《订单培养及员工培训制度》《技术研发及产学结合制度》《教学质量共同评价制度》等系列制度,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校企共建质量监控系统。由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牵头,与农机企业共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立体监控体系,及时发现合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指挥运行系统进行评估,适时调整管理制度、措施和方法,加强过程控制,促进发展。

四、结束语

篇14

关键词:高职;课程体系;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33-02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一直以来是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其原因主要是摆脱不了传统的高职教育的基本模式,将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从本质上没有根本的改变,其目的是希望通过第一阶段基础或称通识教育的学习,为后面的专业理论学习打基础,其后的专业理论课学习为后面的实习做准备。按这种模式建立的课程体系很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当学生学习理论时,由于缺乏实践的支持,难以深刻认识到理论的实用价值;当学生进人实习阶段时,又因理论掌握不牢固而不能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传统的课程体系结构已不适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主要是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实施已完成的设计、规划、决策并转化成产品,在生产第一线上工作。学生毕业后必须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掌握计算机在机械产品设计和制造中的应用,从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护、改造及机电一体化产品与技术的开发、应用、管理的一专多能的,具有组织和领导工作群体的能力,而且对理论和智力技能的要求不断变化和提高,并能了解机电一体化最新技术发展动态的高级技术型人才。

二、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确立

根据培养目标、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紧密结合生产过程,深入实施产学合作,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启发性的能并行构建职业核心能力和岗位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从教学内容上进行全面的整合,在整合中力求先进、科学,能及时反映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并紧密结合劳动部门职业技能鉴定要求,重组课程内容。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依据培养目标分解成相应的职业能力,确定职业能力所对应的知识和能力,配套以实现这些知识与能力所需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②对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合优化,加强相互间的联系和衔接。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④课程内容由单一学科的完整性向多学科的综合性转化。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为目标,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把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根本利益和价值体现上统一,以促进全体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的终身发展。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资格鉴定“四位一体”培养过程涉及的知识与技能课程体系及模块通过有机整合进行优化,同时设置综合素质培养、兴趣和创新能力提升的相关第二课堂的课程,兼顾毕业升学等可持续发展的课程。

三、课程体系的推行实施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基础学力及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将培养目标分为三个层次,这些层次之间呈逐级衔接提升的联体结构。第一层次是职业基础培养阶段。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技能。第二层次是职业素质培养阶段。此阶段安排在第3、4、5、6、7学期。通过专项工作项目和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项技能和延伸技能,按照企业工作岗位要求制定工作项目,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以专业技能培养为载体,有机融合职业意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责任的训练,重点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实施。第三层次是突出专业技能培养。本阶段安排在第8学期,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中,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完成工作岗位任务,不断积累机电设备的维护、维修经验。

四、结合职业资格鉴定开发的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