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范文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初一地理教学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一地理教学设计

篇1

课堂是造就学生进步,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空间,讲台是展现老师才能的场所。要使自己在课堂小天地,运筹帷幄,游刃有余,教师应该注重课前备课,因为备课是成功的前提。一堂课是否顺利地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准备十分重要,因为教师在备课时会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设计。

一、就个人备课而言,备课有各种分类法,但从时间上可分为长期无序备课和短期有序备课。

1.长期无序备课。长期无序备课就是教师利用闲暇时间结合自己的情趣,有意识地对教学有关有用的各类资料广泛收集,建立有效的增量知识体系。这种体系的建立会使教学获益匪浅,特别是地理课讲授内容涉及广泛,既有“人性”的弘扬,也有“理性”的扩张;既有宏观世界的展示,也有微观世界的探奥;既立足现在,又展望未来。时间之长,空间之大,内容之多是地理学科特点,如果没有较多的课外增量知识,就难于把课讲活,讲好。教师应将有关知识变成自己教学的实用知识,使自己有扎实的功底,较高的素质。

2.短期有序备课。短期有序备课是指课前对一定教学内容进行个人设计。既备知识,又备教法;既备练习训练,又备学法指导;既备资料收集,又备板书设计等多层次全方位备课法。这种备课量虽大大加重,但对教学十分有帮助。当然,备知识是重点,备教法是改革,学法指导,板书创造才是关键。另外,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地理课堂教学。作为教师自己学懂了不算本事,把学生教会,教懂,教好,才算本事,这就依赖于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

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基于下列原则:巧妙的导入,流畅自然的衔接,形式和内容的有效统一,布局合理的设计,良好的结束。并始终注重将时代性,现实性,趣味性,知识性,双边互动性等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巧妙的导入新课。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教师巧妙导入新课是创造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要做到巧妙导入新课,这就要求老师在讲授新课前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求解答:或创设情境激起想象,或运用对比引入思维,从而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当我们在讲地球内部结构时,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当今世界英俄法各国都不遗余力,不惜巨资,投入对外层空间的研究开发,而对地球内部深层次研究开发远远落后,因为人们在“天堂”和“地狱”之间,选择了“天堂”,故时至今日,人们对地球内部只能靠地震波研究,下面我们可以从地震波的变化看出地球的大略结构。

2.通畅自然的衔接。―堂地理课的内容,貌似整体,实是知识汇编,有许多“断层”带。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承前启后,使知识点转换自然,使段落环环相扣,达到自然衔接,给人一种流畅的美感,这也是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给予重视的一点。例如,在讲降水类型时,一般教师把降水类型分类对比,各类型之间坐直通车法讲授,而笔者先讲梅雨(锋面雨),然后用久雨必有久晴引出伏旱(反气旋),再用久晴必有雨点出台风雨(气旋雨),并通过课前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锋面雨的形成》,《台风雨的形成》进行讲解。

3.形式和内容必须统一。没有形式的内容是单调乏味的讲解,没有内容的形式是华而不实,夸夸其谈解说。有的地理老师墨守成规,书云亦云,没有任何变通,语言干涩;有的老师上课舌绽莲花,口吐珠玑,滔滔不绝,可是离题万里。这也是不可取的。只有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才能启迪学生追思求索的灵感,形成有效记忆,增加理解,活跃气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采用文学表述手法,运用诗歌,散文等文学语言来描述具体生动有趣,紧扣学生心弦。从而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讲梅雨天气特征时,就设计引用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在讲水分循环时,对引用的古诗做了幽默的处理,即“一江春水向东流,奔流到海不回头,否则成了大阴沟。”

篇2

关键词:地理;课堂设计;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057-01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人格价值和独特的品质。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建构主义的理论也认为教学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学过程应该关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学生各方面特点的研究,我在地理课教学中精心设计了一套五步教学环节,并不断加以完善,效果非常理想。这五步教学环节是: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习展示;问题探究;学习评估。

下面我就在这五个环节中的具体要求和做法做一个详细的介绍。自主学习,简而言之,就是学生自己主动的去学习。我把自主学习放在第一环节,同时给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

1.认真读我设计的学习导引;

2.读教材、地图册,要认真仔细;

3.手中拿着笔,边读边做标记,划划、圈圈、标标、写写;

4.尽最大可能的把知识学到手;

5.善于发现问题并把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

6.作好笔记。

活动导引是给学生的学习指南,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我设计的活动导引比较细,几乎覆盖了所有内容,但也只是如何去学习的提示,具体学到什么内容有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来决定。时间长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活动导引可以免去或者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慢慢的,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便得到很大提高。假如再给学生一些内容,让他自学,学习什么、怎么学,学生们便能做到心中有数自如的去学习了。

合作学习,就是以几人组成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探索与研究问题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以6人为一小组(个别的是5人或7人),为保证合作学习收到成效,我提了以下几点要求:1.每组自选小组长,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活动,这样就使小组学习在民主、有序的状态下进行;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共同探究;3.成员要按组长安排,积极发言,把你所学的告诉别人,同时虚心想别人学习;4.把你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共同探究解决。在每个小组选出组长后,我多次给小组长开会,让其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如何组织本小组学习上给以指导。实践证明,在这种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流中,有助于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 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

学习展示主要有小组内成员相互展示;班内进行展示;班外校内展示。前两个展示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采取的形式有上讲台演讲、辩论、知识检测等等。班外校内展示主要是根据学习内容来确定,比如办手抄报等。

问题探究,就是学生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来,在班内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有的是对老师专门设计的问题进行探究。老师把问题交给学生,同时老师交给学生方法,老师也适时地参与小组探究,给学生指导、提示;同时要注意探究的问题要明确,要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即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再就是要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的参与讨论、交流,整合意见和观点。

学习评估,就是对学生的评价。新课程评价应该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是一系列评价的消极应付者,而应该是主动参与者。新的评价方式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而是为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它关注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通过评价形成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总起来看,这个五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拓创新意识等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总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更关键的是,教师要具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系统知识,具备学情调控和心理调适能力,从而有效地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将这些能力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篇3

一、高一地理教学出现困境的主要原因

1.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许多学生在进入高一地理学习之后,感觉到自己的地理基础知识不够,无法实现初高中之间地理学习的顺利衔接。出现这一情况的根源在初中阶段,由于中考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对于地理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初一初二阶段,只是将地理学科当作“副科”来处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时间都得不到保障,一到期中或是期末检测复习时期,地理教学时间通常会被语数外等学科所占用。即使在初三的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也是针对考试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恶补”,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应试性质,速记速忘,或是压根就理解不够全面。在这样的“夹生饭”教学下,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地理学习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2.学习方法不够科学。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遵循“重记忆轻理解”的教学模式,教学过于强调机械记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地理更多地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采取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暂时将地理知识记住,但是由于缺乏深刻的理解作为基础,掌握程度其实是比较薄弱的。进入高中阶段地理学习以后,教学内容对理解性要求越来越高,而学生如果还是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显然是不适应高一地理教学要求的。

3.学习能力不够自主。

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许多教师在高一地理教学中贯彻了这一理念,结果发现学生不太适应,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教师灌输式地给予,对于需要自己动脑筋获得问题答案的教学方式不够适应。这种现象说明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这些本应该在初中地理教学之中得到充分锻炼的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得到重视,相当比例的初中地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出发点还是围绕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只要学生将考点内容掌握透彻就行了,至于能力发展情况,则不是自己最为关心的问题。正是由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观点,一些学生在学到地理知识的同时,学习能力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现象。

二、突破教学困境的途径

对于学生在高一地理学习中出现的这些现象,一味地抱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立足教材与学生实际,潜心研究教学方法,才能够有效破解这些教学困境,提升地理教学成效。我在高一地理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努力,突破教学面临的困境。

1.回顾温习相关知识,实现前后有效链接。

对于学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欠账”,高一地理教师应当以适当的形式进行“回头看”,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促使学生实现初高中之间的知识链接,顺利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我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帮助学生回顾薄弱知识。一是开展集中补习。我把现行高一地理教材中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关联比较紧密的内容筛选出来,采取问卷调查或是书面测试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选取其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集中重讲,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二是进行随堂补习。采取这一方式一般占用课堂教学时间,我在新授内容教学中,涉及哪些内容的,在新课教学之中就对这些已学知识进行简要回顾,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将对初中地理知识的复习回顾放在日常教学之中穿行。三是进行自主补习。采取这种方式,就是在教学中,将所需要用到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之中的一些知识点罗列出来,安排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回头温习,分步分阶段进行自主复习,有效链接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

2.开展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在高一地理教学中,提高教学成效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强化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一要使学生学会正确解读教材。如对概念的掌握方面要注重消化吸收,对教学活动中所设计的概念进行一一理解透彻,特别是对于容易混淆的地方,要罗列出来,如:地球公转、自转,天体、天体系统,等等,通过对比深入了解概念。对于原理的学习要注重理解,结合实际事例加深对地理原理的掌握。二要强化地图的阅读使用。地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要想学好高一地理,教师必须强化对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将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在图中找出对应之处,将所学地理知识在脑海中进行形象再现,并能够从地图中获得有价值信息。三要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实际运用情境,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模拟实践之中,并通过课外阅读、社会实践等途径,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归纳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地理学习方法。

篇4

关键词:无线充电传感网;CDIO;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60-03

一、引言

2014年6月,在国新办举办的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新闻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证实了国家将推动600所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的战略。该战略提出的背景是,我国目前拥有10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其中绝大部分与国家重点培养的211与985高校在办学宗旨、专业设置、培养计划等方面高度雷同。211及985高校注重科研与创新,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强调对前沿或不成熟技术的跟踪与持续深入。但是,社会上广泛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来从事成熟技术的使用和集成创新,重视以团队协作方式完成任务,并不强调个人理论上的深入。因此,目前高校过于追求研究型、理论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社会上对应用型、团队型人才的需求。

虽然很多研究者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但是目前的大量研究只是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存在明显不足。此外,传统教育模式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师资、教学资源和社会实践机会,这些要求所带来成本是高校难以负担的。因此,导致目前大量高校即使知道培养的毕业生不符合社会需要,就业率不断下跌,但是仍然不得不继续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缓解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我们提出以当前我们正在从事的科研项目――2015年广西高校科技研究项目“大规模无线充电传感器网自适应充电及路径规划研究”为基础,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科研平台,设计信息类专业中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以此为试点,探索一条更高效、低成本的人才培养道路。

我们计划结合CDIO[1][2]工程教育模式来进行改革,它是目前国际上一个正在受到日益重视的人才培养方法。CDIO的主要思想是围绕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及运作(Operation)这4个工程项目开发的主要环节来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它的特点是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强调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在具体实践中增加各方面的能力(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实践应用的设计和组织管理,大型项目的运作和协调,技术的运用和实现,思维能力和世界观及人生观等)。可以看出,CDIO是具有综合能力培养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

我们将CDIO的综合性和目前本校已经开展的基于无线充电传感网项目的前沿性相结合,利用当前已有科研平台和科研成果的低成本性,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选择以具体范例研究改革“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作为试点,通过在多个年级和班级的应用,获得了初步的教学改革经验,为持续深入推进整个信息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无线充电传感网研究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工业、农业、医疗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前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的能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网络的生命周期成了制约网络长期部署及应用的瓶颈,不利于传感器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通过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3]的自适应充电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

采用无线的能量传输技术,网络中部署若干台充电车,将电能以无线的方式传输给能量即将耗尽的节点,可以极大地延长网络生命周期。本项目在已有的周期性、静态自适应充电机制的基础上,主要考虑非周期性和动态的网络因素对充电车的影响,通过综合考虑路径规划、实时控制、分布式调度等理论,建立适用于大规模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节点与充电车的自适应充电模型,规划短距离的充电车行走路径,在合理时间内访问需要充电的节点并完成充电,提高网络生命周期。

本文作者所在的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目前已经建立了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工实验室、电力电子与电机控制实验室、控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原理与单片机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力系统实验室、检测技术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等9个相关实验室,拥有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工业控制计算机、单片机开发装置、可编程控制器、印刷电路板设计制作装置等一批软硬件设备,满足项目开展的需要。

三、CDIO简介及标准

1.CDIO简介。CDIO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提出的一种基于工程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法[4][5]。经过20多年的实践、研究和改进,该方法已经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功推广到了数十个国家。该方法的主要思想是以工程项目管理中,从开始的项目构思、过程设计、具体实施到系统运行的一个完整流程为背景,设计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的课程模式和实践方案,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边做边学。这样可以由实践引出理论需求,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出自内心的兴趣。在此过程,学生不仅能积累良好的学习经验,而且能以更实际和直观的形式理解专业理论,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扩展应用。

2.CDIO标准。CDIO能够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广,得益于其规范而严谨的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从它被创建之初,MIT及多个国际组织就对它的内涵、形式、实施及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范,便于不同的学校采用。此外,还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对CDIO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扩充,使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基本的CDIO教学标准有12条[6][7]:(1)通过项目为实例让学生参与;(2)教学目标;(3)与项目实例结合的教学计划;(4)项目实施的工程化导引;(5)项目的设计和实现;(6)项目具体实践环境;(7)多方面的综合性学习;(8)培养学生主动性;(9)培养教师实践能力;(10)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11)综合性学习评价和考核;(12)教学评估等。围绕这些标准,可以设计具有综合实践和理论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CDIO目前已经在推广过的学校得到了广泛认可,社会承认度也很高。以这些标准为中心,实施的高校可以加入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环节,也可以与其他实施CDIO体系的高校进行课程联合和交换,促进多方面的交流和互补。

四、以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为例设计基于CDIO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计划的实施

1.背景。由于对CDIO的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不适宜立即推广到整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我们选择信息类专业最基础的专业课程――“程序设计基础”作为试点。长期以来,虽然“程序设计基础”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但是教学效果不佳。综合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兴趣度不高。学生主要希望能学习目前比较热门的编程语言,但是“程序设计基础”主要是教授学生编程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比较枯燥。

(2)学生动手机会少。目前学校能安排的上机时间只是一个学期不到20学时,这对于掌握深入的编程技巧远远不足。

(3)学生课后继续跟进学习较少。虽然目前大部分学生都有电脑,但是课后主要的活动是娱乐,主要精力并不会主动投入到复习和扩展学习上。

(4)学生协作机会不多。课程的学习主要依靠个人学习为主,学生之间缺乏相互合作完成任务的基础,导致学生之间的协作较少。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选择利用目前已经开展的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为背景,设计课程实例,把最新的科研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此外,通过相互合作完成一个大型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最后,由于我们已经开展了前期的研究工作,获得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能以较低成本提供实践环境和内容给学生进行参与。

2.实施方案。我们将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分为4个模块,分别对应CDIO 4个方面技能的培养目标。

(1)大规模网络部署的构思。在网络中,存在大量的节点,这些节点需要协同地开展监测、跟踪、定位等工作。为了满足用户在实时性、低成本、能量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节点需要采取不同的部署策略,例如:随机部署、区域部署、栅栏部署、兴趣点部署等。选择合适的部署策略,并且编写模拟实现的程序,是学生编写程序的基本任务。完成该模块有助于培养学生整体构思的能力。

(2)充电模式的设计。在网络中,选择哪些节点进行充电,直接影响网络的性能。比如:有10个节点的能量即将耗尽,如何选择最短的路径,让充电车访问所有的节点并完成充电,对网络保持持续的监测能力至关重要。学生将被要求设计合理的充电模式和路径规划,保证网络持续工作。该模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3)网络模拟的实现。如果将整个网络工作的过程展示给用户,是关系到网络能否得到用户支持和信心的关键。网络模拟需要开发直观的图形界面,考查学生综合使用不同软件工具的能力。此外,模拟展示的环境需要呈现各个学生负责模块的结果,这需要学生协作完成模拟器的开发。

(4)网络的运作。系统评价的指标是网络能否按用户的要求正常运行。学生需要协作地把不同的网络功能组件实现并联调,使得网络可以稳定地开展工作。教师通过评价网络运行的效果,考核学生的能力。此外,学生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

五、效果和经验

1.改革的效果。经过将一年多的改革试点,我们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首先,教师通过课程的改革,获得了更多的提升的空间,对自我教学能力的提高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实际的开发能力。并且,通过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的提高,教师与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建立良好的融洽的亲近感情,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体现。

其次,通过项目式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获得更多的目标性和实践性的锻炼,由原来的单一重复和模仿练习转变为多重的任务型和开发性训练,从被动地完成作业转变到作为重要角色参与项目并完成自选模块,从参与过程中开始的无所适从到后来慢慢适应并追赶,学生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兴趣得到明显提高。

另外,学生能更主动地学习其他课程专业知识,同时更积极参加课外挑战比赛,如:程序设计大赛。

取得的这些成果说明,当前的改革思路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我们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并推广当前的模式。

2.改革的经验。通过回顾改革的整个过程,我们总结了部分的实施经验:

(1)教学的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但要保持实际。学生产生厌学的一个基本原因是传统的教学环节中,教学内容长久不更新,缺乏新意,和社会需求脱节太大。如果能选择一个当前社会上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背景,将在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套上华丽的外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具体实际的内容,更具有可探讨性,可以吸引学生深入参与到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等环节。

(2)教学方法上需更侧重放手给学生探索。传统教学存在教师掌控全过程,学生被动接受的缺点,这样大量的学生只会等待老师灌输知识,缺乏主动性和自学能力。通过CDIO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可以获得很高的学习自,由接受“鱼”转为开展“渔”。学生在探索中的错误,将被淡化,更多得到的是鼓励和支持,进而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

(3)教学手段上更注重实际项目为背景。CDIO突出工程项目为背景的教育,我们以当前开展的科研项目为背景,能以低成本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进行实践。对于学生,可以了解最新专业科技前沿的信息;对于老师,可以让更多本专业的学生关注科研动态,提升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

(4)教学资源的选择需要结合网络化和虚拟化平台。教学资源缺乏一直是困扰高校教学的一个方面,购买实体教学资源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占用教学场所。充分利用海量的网络化和虚拟化教学资源库,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给学生进行选择,同时大大降低教学过程实施的成本。

(5)重视科研与教学的关联。长期以来,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是分离的,导致部分教师不重视教学,自己的科研成果也无法让学生接触。通过本次改革的试点,我们将科研与教学进行了相互融合,积极转化科研成果为教学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六、总结

当前社会亟须大量的具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有宽广的构思、设计、协作及动手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仅仅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提出以我们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研究为例,设计基于CDIO的课程教学模式,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多维度的人才培养。通过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试点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获得了初步的经验。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如何将科研与教学改革进行融合,寻找具有更高经济性和可行性的教学方案,培养能力更全面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耀林,陈友荣,周莹.CDIO教学模式指导下网路工程类课程改革研究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5,5(20):107-109.

[2]陈季萍.CDIO模式下教学方法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5,(5):107-108.

[3]陈雪寒,陈志刚,张德宇,曾锋.C-MCC: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中一种基于分簇的多MC协同充电策略[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4,35(10):2231-2236.

[4]裴玖玲,孙少杰.基于CDIO的《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5,(5):48-49.

[5]薛凤.基于CDIO的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5,5(20):216-2017.

篇5

关键词:地理教学;比例尺;讲解分析

由于对于地图的认识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的始终,因此,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关于比例尺的各项知识,同时能在观察地图时熟练地应用所学到的各项知识。但是关于比例尺的知识却是有些枯燥的,若是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对比例尺的具体讲解就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在具体讲解时应当多联系身边以及生活中比较有趣的事物,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比例尺的效率,以下是对其的具体讲解。

一、比例尺的定义以及表示方法

1.让学生观察一张缩小的学校平面图,对比与现实学校的差别,从而引入比例尺的定义,并就比例尺在地图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讲解,最好联系实际生活中对比例尺应用得较为有趣的案例,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2.通过让学生对比三幅不同地图上的比例尺,让学生了解比例尺的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在此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下三种不同表达形式所存在的优、缺点,并举例,说明理由。

二、比例尺的实际应用

通过测量缩小的学校平面图上的教室大小,与实际测量的教室大小做一个比较,并与地图上的比例尺大小对比,得出比例尺的计算公式,以此扩展,要求学生根据学校平面图上的测量距离以及比例尺的大小计算出学校其他地方的实际大小,或是教室与学校内某个地方的实际距离。而后,再利用其他地图,使学生能通过比例尺对图上距离、实际距离进行熟练的换算,同时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以及比例尺三项中任意两项计算出剩余一项,例如,知道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要求得出比例尺大小;或是知道实际距离与比例尺,算出图上距离;或是已知比例尺与图上距离,算出实际距离。

三、比例尺的大小

利用图幅大小相同的两张地图,一幅为本县或市地图,另一幅为本市或省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地图的不同点。通过对比两幅地图所涵盖范围的大小、所描述事物的详细程度以及两幅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同时再仔细分析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得出以下两点:(1)辨别任意地图比例尺大小的方法,即:令比例尺计算公式中的分子为一,其分母越小,则比例尺越大;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2)地图所涵盖范围的大小与详细程度和地图比例尺大小的关系,即:地图所涵盖的范围越小,包括的内容越详细,则其采用的比例尺越大;相反,若地图所涵盖的范围越大,包括的内容越少,则其采用的比例尺越小。

四、具体讲解分析

地理教学主要并不是讲解某种知识,或是教学生记忆某些知识,而是教给学生一种能力,即读图识图以及分析剖析的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切忌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掌握。地理老师的主要职责并不是讲解地图或是比例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地图、认识地图,是一个引导者而非教授者。

在讲解本章节时,应当按照递进的原则,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关于比例尺的各项基本知识,首先,通过对于比例尺概念以及表示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对比例尺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为接下来学习实际生活中比例尺的应用做铺垫,使学生能更加容易地掌握比例尺计算公式,并且能够熟练地应用。以上两项基本知识是接下来关于比例尺大小学习的基本功,比例尺大小的学习是本次比例尺教学的重点、难点。先通过读图的方式,让学生在心中有个大体的印象,而后,通过对比例尺公式的具体分析,突破这节难点。根据比例尺的公式,再加上几个课后的小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计算能力,明确比例尺公式中分式的大小,最后再回归到地图上,引导学生明确地图涵盖范围、内容的详尽程度与比例尺大小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教学中所采用的地图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地图,能够最快地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的氛围,引起他们的兴趣,在具体讲解本章时,一定要注意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本次关于比例尺讲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提高学生的兴趣,首先,通过学校的平面图引入本章的内容,其理由是学生对所在学校较为熟悉,看到平面的学校会比较感兴趣,同时会找寻自己在地图上的位置,从而与现实中的学校进行对比,这时引出比例尺的概念会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而后测量地图上教室的大小,与实际测量的教室大小做对比,并计算地图上的一厘米代表现实中的多少米,自然引出了关于比例尺大小的计算,而后通过对实际地图,例如中国地图、世界地图以及本市或县的地图的具体比对,引出比例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最后通过几张不同的地图考查学生对比例尺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画出自己家的地图,比例尺自定,要求标明街道以及主要建筑物,加深学生对比例尺的印象。

比例尺的讲解是地理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基础环节同时也是地图认识的基石。若是学生不能熟练掌握比例尺,对以后的地理教学就会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但是本章内容却有些枯燥,这就要求授课教师通过联系实际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认真学习比例尺,为以后的地理学习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