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5: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传媒经济与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知识经济;传播媒体;管理体制
“知识经济”这一词语最先出现在英汉对照读本《传播媒介之职能》一书中。早在1996年,联合国就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概念,此后克林顿在1997年直接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从知识经济发展来看,知识和经济密不可分,二者存在着密切关系,知识可以创造财富,知识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一、知识经济与传媒的概述
1.知识经济的定义。早在1996年时,联合国就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这个报告对知识经济的定义给出了明确的界定。认为知识经济就是指一种交流过程,这种交流的基础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配置。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并且知道,信息也是一种商品,知识可以被加工,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利益。
2.传播及传播媒介的内涵。所谓传播是一个知识和信息传递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自我传播。也就是一个人的自我回忆,触景生情或是内疚等属于这种情况。第二是亲身传播,也就是知识是通过过面与面的交流实现的。第三种是指团体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主要是以团体为单位,以开会或者是讨论交谈等形式来实现。第四种就是大众传媒。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形式。
3.传统的传播媒介与现代传播媒介。既然我们当前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对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我们就必须要选择合适的途径来把握信息。信息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被传播到下各个地方各个领域,要想使信息真正的发挥其作用,创造出经济价值就必须要让信息流通。信息和金钱一样,只有不断流通才会具有价值,但是信息的流通必须借助传播媒介,要想通过信息来创造财富必须要有传播媒介的参与。
我们知道,传媒已经作为一个作用巨大的行业而存在着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一个行业要想发展就必须要累计相应的财富和资本,只有拥有足够的资金才能支撑起发展壮大。传媒行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传统到现代的阶段。传统的传媒,主要是借助于广播、收音机、报纸、杂志等方式来进行信息交流,这种传播方式效率低且成本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的传媒方式不断发展,出现了互联网以及电视等新颖的传播方式。现代传播方式让我们获取信息的效率不断提高,并且能够使之产生新的财富。
二、我国现行传播媒介的管理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已经很难以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
1.这是由我国当前国情的国情决定的。虽然我国的传播媒介正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但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环境复杂,正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也就需要传播媒介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改革的深入,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
2.我国当前传媒行业缺乏信息真实性。我国当前的管理体制具有诸多弊端,限制了我们信息的畅通,出现了诸如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保护主义等现象,这种现象最终就导致了各种媒体例如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等只报喜不报忧,对一些重要的具有负面影响的信息不予报道,这种行为完全忽视了信息的真实性,也忽视了媒体的可信度问题,对社会资源造成了极大地浪费。
三、要想适应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就必须要对传媒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改革的方式多种多样,弹最为普遍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第一是从自上而下的途径进行改革,第二是可以从自下而上的途径进行改革,第三,对传媒的思路进行改革。我国已经逐渐开始从这些方面着手进行了,相信长期坚持下去会收到不错的成效。针对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主要是通过国家的宏观政策来调节,国家通过颁布各种法律条令来约束传媒机构,保证信息真实性。自下而上的改革主要是传媒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为获得生存而自动进行变革。
1.政府的政策改革。就当前而言,“报刊”仍然是最重要的传媒方式之一,国务院为了加强对报刊的整改,特地出版了《关于落实中央“两办”30号文件,调整报刊结构的意见》,这一文件不仅对中央的文件报刊进行了报道规定,还明确指出地方性报刊遵循同样的标准。信息的真实性作为首要目标,如果不按照规定,就会被撤下。以前我国还会有专门的政府机关报刊,但如今也已经改变了这种方式,各大传媒机构自负盈亏,政府不再对其资助,这使得报社也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
2.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改变。我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国家不再对传媒负责,让其自负盈亏已经实行了多年,因此,这让各类传媒机构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规律,如果传媒机构能够经得住市场的考验,那么就能在市场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良好的口碑和真实的信息会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当然,国家也会对一些高精尖领域的报刊杂志进行资助,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在这个知识就是财富的时代,让科学家及时了解国际前沿的科技信息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实力。
在本文最开始,笔者从知识经济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知识经济的起源以及简单的介绍了发展过程。随后笔者对知识和信息可以创造财富进行了论述,此外还对知识信息产生财富的途径进行了探讨,即传媒。最后分析了我国当代的传媒管理体制面临着的弊端。由于篇幅有效,笔者探究的东西不都深入全面,对于现阶段管理体制中面临的问题没有提出具体妥善的解决方案,这是本文的一大不足。的那本文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探讨传媒管理体制对知识信息创造财富的制约问题以此让大家意识到改变传媒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顾英伟,杨昆明.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依人建业[J].商业研究, 2000(11).
[2]我国传媒管理体制急需改革[J].新闻记者,2007(10).
【关键词】学科竞赛;现代传媒实验室;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现代传媒实验室是国内高校实验室的一种,一般涵盖新闻、广告、传媒等专业,仪器设备较多,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在管理与运行方面有很大研究空间。本文以吉首大学的现代传媒实验室为研究点,整体观照此类实验室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一、学科竞赛背景下的现代传媒实验室开放现状
实验室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科技创新的摇篮,是社会服务的窗口。实验室是高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实验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组成部分,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它具有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学科竞赛是推动学院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方式,以竞赛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校的共识。随着学科竞赛项目的增长,实验室的功能也在这变革中悄然发生了变化,它除了实践教学功能,还增加了竞赛作品“生产车间”的功能。
二、现代传媒实验室开放形式的特殊性和实验室管理方面存在的困难
现代传媒实验室不仅承担常规教学任务,而且因为涵盖的专业都为应用型专业,对开放的程度要求较高,各种竞赛、练习、实践形成了实验室的特殊开放形式。实验室的特殊性给管理带来了困难,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工作量增加。从上表统计数据来看,实验室每学期因为竞赛增加课时21941个,占总课时36.7%。实验室每周开放6天,每天开放12个小时,管理者投入的工作量明显增加;二是管理难度增加。摄像机、照相机的正常教学使用与管理与课外不定期的借用导致借还时间长,使得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协调好教学与课外开放的关系。学科竞赛给非编室的管理难度加大,周末、晚上学生借用设备的频率高,管理难度大。三是设备的老化和损耗增大。各种竞赛以及大学生创业团队孵化工程,给创业团队提供设备、场地支持,设备的使用率明显提高。设备使用率提高后,设备的损耗增大,维护压力增大,设备的存量不够,需要增加设备投入。
三、现代传媒实验室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实际运行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现有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研究梳理,发现其已经不适宜现在的实际运行情况,需要做出修订完善。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管理体制陈旧残缺,内容不够。目前沿用的管理制度是在学生规模不够大,仪器设备数量少,各种竞赛少,课外活动少的时代背景下制定的,适用于当时的实验室。实验室制度的内容上主要针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教师的管理、实验室卫生等方面,对课外竞赛等方面的管理未纳入制度,甚至新建的一些机房都没有专门的管理制度,因此,对比当下的情况,沿用的制度是陈旧残缺的。
二是管理体制过于死板,对课外开放限制过严。因为设备少,经费紧张等多种客观原因,以往的制度对仪器设备、场地的管理做了很多严格限制,譬如为确保教学的使用,原则上禁止学生课外使用设备,周末一般不向学生开放。为减少设备的损耗,延缓设备的老化,对学生的借用都做了限制,不鼓励学生积极外出练习,更谈不上主动和校外单位进行合作,共享设备和人力资源。
三是缺少新的科学的运行机制。以往的管理制度以限制和封闭为导向,其运行机制自然是围绕教学中心转,新的制度以开放和鼓励为导向,需要新的科学的运行机制,需要从人力投入、管理经费投入、设备投入等方面形成科学的运行机制。
四、在实验室配套改革和制度完善方面的几点意见
一是解放思想,重视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实验室的建设方面决策层领导尤其需要解放思想,正如北京工业大学前校长、教育部高校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左铁镛院士所说:“我觉得第一位的还是理念、观念上需要进一步提升,正确认识实验室的作用。而这个提升首要的是领导,各级领导都要提高认识。”
二是以育人为本,发挥实验室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将传统意义上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合理过度到以学生为主导的综合实践应用可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全国广告艺术大赛首届颁奖典礼上讲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育人为本。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是扩大实验室开放,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竞赛和实训。竞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能加强高校之间交流,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校级以上的各种专业竞赛,对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极其有效,现代传媒实验室可以成为竞赛作品的生产工厂。应用型专业对课外实训的要求非常高,从制度层面鼓励学生课外借用仪器设备,宁可让设备使用坏,也不可让设备存坏。实验室不仅面向本专业学生,而且要面向其他专业的学生开放,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为人才培养、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四是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实验室高效有序运行。如今,各种竞赛越来越多,已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自发地、积极地参加到高校承办的各类学生学科竞赛中来。对竞赛组织者而言,参赛人数的增加意味着工作量和经费的增加。随着竞赛的常态化,实验管理人员只有将竞赛这一部分工作量纳入到教学安排中来,并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确保实验室开放与学科竞赛的良性互动循环。
五、结语
现代传媒实验室已经进入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在2014年教育部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更应解放思想,对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充分扩大实验室的开放度,为实验室的科学高校运行提供各种保障。
参考文献:
[1]徐德龙,张美玲.关于高校新建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1(4):259.260.
[2]左铁铺.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的作用与思考 [J].实验室研究探索,2011(4):1-5.
作者简介:
梅黎,硕士,助理经济师.
那么,对于传媒经济的研究应该提什么样的问题?或者说,什么是真问题?其实,针对传媒经济和管理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三点:第一,中国传媒产业集团正在如何组合?第二,在中国这一特殊的转型社会,传媒集团化过程中的行使方式及其原因是什么?第三,目前中国传媒集团如何做强、做大?当然,针对传媒经济和管理的问题绝不限于这三个,但是它们可以解答这三种类型的问题,即现象描述型问题、理论构建型问题和产业发展政策指导型问题,其也是传媒经济学真正显示给大众传播研究的学术价值之处。
三种模式构建传媒经济
传媒经济学是一个相对年轻的领域。随着它的成熟,我们可以预期:它将使用范围更为广阔的方法。一个具体的趋势就是广泛地使用应用微积分的数学模型。比如,在微观经济的供应方面,主流经济学提供了分析传媒公司行为的强有力的工具。
由于传媒经济学也向其他学科一样产生了大量分布于不同层面但又相互关联的研究成果,并且这样的状况将继续下去。而继续坚持方法论方面和理论化方面的多元性能不断地产生新的见解。因此,采取从具体案例的细节特征中提炼加工出理论的方法能扩大和加深对这一领域的认知。
从目前情况来看,致力于传统经济部门的传媒经济学者和那些隶属于传媒管理、新闻业、信息研究和传播学方面的其他项目的传媒经济学者,他们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鸿沟。而跨越这条内在鸿沟的桥梁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流以促进共同发展的愿望,将会保存并增强传媒经济学领域的活力。
所以,传媒经济学不仅只关注基于市场的活动,它以个人、企业、产业及社会层面的资源利用及其利益最大化的研究为基础,提供了检验传媒企业内部工作方式的手段,同时进一步提供方法以便对决策和资源利用如何影响更广泛的观念――比如顾客利益和社会利益――进行研究。
随着学科体系的发展完善以及媒体与传媒行为的增长和变化,现在传媒经济学研究形成了三种传统模式:理论传统模式、应用传统模式和批判传统模式。它已经告别了引入和发展阶段,传媒经济学这一学科开始成熟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它之所以能得到如此发展,正是因为它提供了建立在稳固的力量基础之上的深邃见解,并且能够在传媒环境中被观察和验证。中国传媒产业集团在此基础上也在进行重组、并购或颠覆。
理论范式的局限与思考
对于传媒管理研究的理论范式来说,社会科学理论确实构成了一系列有助于一般人理解的有用的概念和框架。尽管有这些用处,理论仍然有局限:首先,它们是集中的并且非常特殊的,因此,它们不能给出包括所有因素的完整解释,这种特性通常导致对决定性因素的解释;其次,它们趋向于建立在有限的,不真实的假定基础上。理论的目标在于发展用于预测未来行为和结果的模型,但它们需要处理个人和社会群体的不可预测性所带来的复杂性。
总的来说,在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中,理论帮助我们认知、理解和解决那些有相似的内在因素的问题,即使这些问题表面上似乎并不相似。理论允许我们预测人类行为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传媒管理学者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的另一个领域是关于组织和企业的结构对媒介内容的暗示和影响。不过,传媒管理文献的分析显示,该领域的一个弱点是研究趋向于碎片化、不系统和无规划。只在某些研究领域里,传媒管理学者进行了有规划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他们小心地重复和扩展各自的研究。
对于传媒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来说,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四个基本理论――垄断、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受到这些模型启发的实证研究,构成了SCP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基础,为美国和许多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的产业分析和竞争政策提供了指导。如果要说新的分析框架已经取代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是不正确的。相反,现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范式在经济学家们用以解决各类型的经济问题的不断增长的多样的分析方法中占有了制高点。大部分关于传媒企业和传媒市场的经济学研究都是建立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四个基本模型之上的,而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属于SCP框架。
根基植于媒介产品
1980年以来,随着新技术的进步,传媒受众数量激增,媒介产业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变革,媒介组织对媒介从业人员创造力的依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要。机器只能机械化地进行生产,但人却可以带来无限的梦想和创造力。他们是现代管理体系中赖以生存的创新要素。传媒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传媒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总的来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验和知识,这批人为传媒组织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高效的媒介组织管理者明白,人际关系是效率的关键因素,因为有创造力的人往往对自己的工作有占有感和自豪感,并视其为自身的写照。
对于财务管理问题,红利政策、资本结构、兼并和收购、实物期权以及财务重组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们是任何公司或企业的核心问题,并且传媒产业在这个问题上十分重视。
理论领域内,研究传媒产业的产业链是有益的。这可以系统的研究购买者价值继而加以区别。研究者也许也想整合联合战略、创业战略和分类战略。这些理论可以帮助解释许多在传媒产业中经常发生的媒介公司的行为。综上,媒介战略研究是媒介研究的分支,整合了基于产业的更多事务性的传媒经济领域和传统的、个人的管理或组织领域(组织行为)内的传媒管理。这是一个为下阶段传媒经济学做准备的有巨大挑战和机遇的研究领域。同样也可为传媒集团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
需要应用研究,也需要基础研究
传媒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是传媒经济学赖以腾飞的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科学史表明,一门学科生命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社会对这门学科的需要程度,还取决于这门学科基础理论的扎实、深厚程度。传媒经济学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传媒运作实际问题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所以在应用领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另一方面,因此渐渐滋长了一种价值取向:传媒经济学研究要解决实际问题,要有经济效益,进行应用研究才是正道,研究那些抽象理论有何用?于是,在当今传媒经济学研究中,出现了轻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倾向。
这种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功利倾向影响了传媒经济学科的成长,现阶段的传媒经济学研究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实用主义―――有不少成果乃是传播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二是依附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新闻学、传播学、管理学、营销学等等);三是由于各个学科的研究者对传媒经济进行多角度、多学科、多层面、多方法的考察,因而,关于传媒经济的内涵、外延、要素、功能,关于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方法、内容等问题上的见解,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商榷”文章不断。一些文章甚至不屑于进行此类划分和定义,完全凭自己对传媒经济的常识性理解来展开研究,使得当前的传媒经济学研究出现了一定的混乱局面。
仅以传媒经济学的定义为例,就出现了许多纷争。现在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者中除了原来研究传播学的以外,还有许多是从其他学科转过来的,各学科的研究者都试图把传媒经济学朝着自己研究方向上靠。原先研究经济学的学者认为:传媒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一些知识来回答新闻传播领域的一些经济现象,必须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传媒问题;研究管理学的人认为:传媒经济学是关于传媒业经营和管理问题的研究;传播学研究出身的学者则认为:传媒经济学是研究媒介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学科。定义的纷争加剧了“传媒经济学到底是什么”的疑问。确实,它是什么,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研究范围难以确定,那么传媒经济学是单单考察报刊、广电、网络等媒体,还是包括印刷、造纸、采编、广告、出版发行等支撑其发展的产业链上的各环节,抑或包括数字技术支撑、电信、网络、数字信号处理、传输技术等?是以媒体为研究主体,研究媒体在传媒运作中所起的作用和获得的成效,还是以受众为研究主体,研究受众在传媒运作中获得的利益和受到的影响?是研究单纯的传媒经济活动,还是研究包括影响传媒经济活动的政策、法律、社会大背景?这些问题,现在都还没有解决。
传媒经济学的归属也成了问题,一些人认为传媒经济学是新闻传播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如赵化勇在《电视媒介经济学》序言中提到:“电视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属于新闻传播学与经济学交叉的产物。”另一些人则认为传媒经济学是个独立的应用学科。这里又可分为很多观点:
有认为传媒经济学是新闻传播学下属的应用学科的,如周鸿铎教授:“传媒经济是应用传播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们利用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以传播信息为主要任务的各种传播媒介的传播活动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以及由它所引起的各类经济活动及其运行规律。”有认为传媒经济学是经济学下属的应用学科,如金碚教授在《报业经济学》提到:“报业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在报业领域的延伸。”也有人认为它应属于管理学、营销学等。无论是哪种划分,似乎传媒经济学就是个大杂烩。
显然,从这些纷争中建立一门与各相关学科相区别的、有自己独特而确定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内容的传媒经济学是困难的。必须借助基础理论研究,对寓于各相关学科中的要素进行理性抽象,从而把与各相关要领相关学科混合、粘结在一起的概念、原理从这些概念、学科中剥离、独立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明确传媒经济学独特的不与其他学科相混淆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内容,并制订出传媒经济学的发展战略。
回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当传播学刚引进时也呈现出与今天的传媒经济学研究纷争不断的现象,这或许是一个新学科引进的必然过程。
当时也有一批学者发出呼吁,要重视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仅仅关于新闻、传播的定义就讨论了很多年。检索当时的论文,有关新闻定义、传播功能、传播模式、传播效果研究的讨论比比皆是。当然,大讨论的结果是可喜的,至今,关于新闻学、传播学基础理论已基本定型,新闻学、传播学都已走向成熟,形成了完备的学科体系。同样,传媒经济学的引进也应实施这样的重视基础研究的思路,根扎得深了,才能枝叶繁茂。
在当前传媒经济学界厚此薄彼,重应用研究而轻基础理论研究的背景下,有必要强调重视传媒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但在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上,所有国内学者提交的几十篇论文中,只有安徽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梅笑冬提交的论文《对传媒业流通产业性质的初步认识》属于探讨基础理论问题的。看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已是当务之急。
需要宏观研究,也需要微观研究
传媒经济学需要宏观研究,但更需要贴近实际、指导实践的宏观研究;需要微观研究,但更需要能抽象出来、引申为普遍原理的微观研究。
从这次会议提交的论文来看,从宏观方面研究传媒经济的论文居多,探讨传媒体制改革思路、研究报业发展趋势、思考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等方面的论文比比皆是,这主要源于中国传媒经济的特殊性。在上个世纪80年代前,传媒的市场化还是一个需要避讳的话题,此后,传媒市场逐渐放开,这是个变化的过程,传媒管理机构在逐步完善和发展适合国情的传媒政策体系,调整和变革不断,文化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在此前提下,研究传媒经济,就不得不紧跟传媒政策变化,研究影响传媒运作的大环境变化及对传媒运作造成的影响和前景展望,这是特定研究阶段的必然。
同样,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传媒经济运作都与它们的媒介政策、法律法规分不开。与中国相比,只是西方国家的传媒政策法律体系已趋于完善,不需太多调整。表现在传媒经济的研究上,就是研究宏观传媒环境少,研究微观传媒运作多。
但是,现在传媒经济的宏观研究却存在着不贴近实际,难以指导传媒实际运作的问题。建议引入报刊的退出机制,但却不提及报刊退出之后,原有人员怎么安置、遗留下来的债权债务问题怎么解决;呼吁传媒集团整合由物理变化转为化学反应,但如何去实现,如何有效合理整合资源,却拿不出有效措施来;讨论打破行业壁垒,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但却未考虑引进多元资本后,如何管理多元资本、多元资本如何利益分成的问题;强调应明确传媒产权,强化产权责任,却忽视了传媒产业的现状……。传媒经济学要成为显学,要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必须加强学界与传媒业界的沟通与交流,以实践来推动理论,以理论来指导实践。
传媒经济的微观研究少,而且,许多微观研究属于媒体的成果展示,或经验介绍,业内人士戏称为“述职报告”。此类研究的特点表现在:
以偏概全,常将某媒体的成功归功于某一项新措施的实施,而不考虑其他因素;就现象谈现象,就问题说问题,研究深度不够;重感性思维、轻理性研究,很少运用数理逻辑及经济学理论构建传媒经济模型;研究中描述性、解释性成果居多,预测性成果较少;理论性不够,对于媒体运营实践的指导性不强。这些微观研究不具备科研成果特性,无法抽象成普遍原理,很难被推广,成果作用也得不到发挥。
针对这种微观研究现状,应构建传媒经济学的基础性研究模型体系,使其成为一般性的媒体经济实践决策的科学依据。构建传媒经济学的基础性研究模型体系很可能并不完全等同传媒经济运作的实际情况,但是它至少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传媒经济分析的核心问题。只要灵活应用,便可帮助人们更好地解释、分析、预测传媒经济运行的规律,帮助传媒经营者制定运营策略。
需要定量研究,也需要定性研究
传媒经济学不仅需要定量研究,也需要定性研究。
既要避免过分重视定性,轻视定量的研究方式,也要避免过分重视定量,轻视定性的研究方式。
已有多篇文章批判过现今传媒经济学过分偏重于定性研究,而不重视定量研究。如陈积银的《试论中国传媒经济研究的不足与突破》(《今传媒》2004年第7期)、潘力剑的《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新闻记者》2004年第7期)、郭炜华的《传媒经济的研究进路》(《新闻记者》2005年第2期)等。有许多学者很早意识到这个问题,中国教育报刊社的陈中原先生、中国人民大学的郑保卫教授也曾谈到传媒经济学研究缺少定量方法。数据论据能使研究成果的论点更具说服力,量化研究指标建构数理模式也能使研究更具可读性和科学性。但为什么中国的传媒经济学者还是偏重于用定性方法来研究传媒经济呢?为什么在前几年就有人批判这种现象,到了现在依然普遍存在呢?
这主要与当前传媒学术界研究者的学术背景有关。最早开始从事传媒经济研究的学者大都是学习新闻传播及其相关专业出身的,中国新闻学传统上更主要地是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缺乏经济学的数理统计分析研究手段,缺乏实证研究成果积淀,因而很难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展开研究。
其次是研究传媒经济的学者缺乏进行定量研究所必须的数据。国外传媒许多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它们必须定期披露运作信息,这就为他们的传媒经济学者提供了可资研究的公开数据源。从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收到的论文中,可以看出许多国外学者所做定量研究的数据很大部分都源于上市媒体公司的公开数据,如瑞典延雪平大学国际商学院、瑞士卢加诺大学的CinziaDalZot toandBenedet taPrario的《全球化传媒公司:如何应对跨国传媒实体组织?》、韩国首尔女子大学JaeminJun g的《全球传媒巨鳄的合并与并购:对经营领域、整合模式、国外地区的偏好》、美国乔治亚大学的JunXu的《美国传媒产业的集中:复制与延伸》等。
而国内传媒上市公司极少,非上市传媒则往往将传媒运作视为内部机密,决不外泄。因此传媒研究者无从获得信息,只能依靠传媒运作者偶尔、随意的公布获得。在这种情况下,为数不多的上市传媒的信息披露显得尤为珍贵。去年北青传媒的半年报、年报数据成为传媒经济研究者的宠儿,绝大部分探讨报业经济的研究论文都引用了北青传媒信息披露的数据。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国内学者也非常重视传媒经济学的定量研究,但苦于没有可供利用的数据,只能退而求其次,寻求定性研究。
现代传媒的发展,已不仅仅是科技神话,无所不能的现代技术和光怪陆离的资讯,改变了传统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使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无须再面对面就可以实现。更重要的是,传媒不止是工具,是带着一种观念走进现代社会的。 或者说,是现代传媒推动或支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动向。那些与现代民族、国家相关的观念和思想,正是通过传媒得以播散的。可以说,传媒成了时代的象征。
一、传媒竞争力的组织特征
传媒竞争力是传媒组织拥有的累积性的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借助三者的协调提升,能比其他组织更有效地为其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并最终决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媒体组织竞争力体现在价值创造性、难以模仿性、可延展性和自更新性。一条新闻原创性的、独家的信息加工标准、方式、手段是构筑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传媒的竞争力是传媒长期以来形成的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特点的传媒特性;是经过时间磨炼而成的品牌和权威性;在信息发达的市场经济时代,传媒竞争力表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正在被重新建构成权威性、亲和力、贴近性三位一体的模式。
二、传媒竞争力的制度创新
传媒制度创新从理论上讲,创新前的传媒制度是一种平衡结构,而创新后的制度是在远离平衡态即是远离行政管理色彩浓重的前提下,开放系统即指围绕传媒竞争力的提升,形成所有的传媒战略要素都能自由流动的空间。
(一)传媒制度创新的理念更新
传媒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单位,而是实体企业。所以建立适应传媒竞争力的管理制度必须从历史的反思中提高对现代管理思维方式的认识,并将其运用到传媒管理制度的改革中。市场经济要求管理者必须运用现代管理思维来确立现代传媒管理制度的思路,这必然会引起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要适应新的环境,改造传媒管理制度,就必须对传统观点进行反思,更新思维方式。
之一,传媒员工是传媒的主体,要突出人的地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一切管理活动都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
之二,目标管理是传媒管理的重要内容,只重目标不重过程,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因此,管理制度要以过程展开,将时间和空间相结合,要运用现代管理思维的时效观念和动态观念,强调管理的过程和过程的管理。
之三,营销导向是传媒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传媒市场的发展使传媒由“生产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超越受众导向”是传媒营销理念的更高层次,它将受众引导传媒生产变为传媒在充分考量受众需要基础上的传媒创新生产,引导受众的消费导向。
之四,建立现代传媒管理制度,是使传媒的经济活动建立在国家法律体系制度的基础上,不仅传媒的经济活动要维护国家的法律秩序,健全法律制度,传媒内部的管理也要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制约。
(二)传媒制度创新的具体措施
现代传媒管理制度运用现代管理思维模式,树立以强化传媒竞争力管理为目标,以全过程控制为手段的思想,把追求单一的发展速度转变为追求传媒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面向市场决策,提高决策质量。传媒是否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与壮大,完全取决于决策的正确与否。新建立的传媒管理制度,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现代传媒体制上确定责、权、利分清的同时,管理制度上也要建立科学的、民主的决策体系,强化决策管理,提高管理质量。
突出资金管理,注重效益增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准确分析传媒在市场中的生存状况,就要通过财务活动来考核传媒的财务状况、资产负债率的高低、资金利润率的高低等,从而确定传媒效益并提出传媒管理的改进方案。
健全竞争机制,完善分配制度。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综合智力。转变管理思想,调整人际关系。要改造管理者传统的职务和权力管理人的体制,将管理者职能由原来的指挥、监督转变为指导和教练,使员工逐步树立以市场为中心、让读者满意的新思想,抛弃以领导为中心,让老板满意的雇佣劳动观念。
倡导传媒文化,塑造传媒形象。创造具有活力的传媒文化是改造传媒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传媒文化的建立必须在传媒各个方面起到良好的建设作用,使传媒出现崭新的精神面貌,树立良好的传媒形象。
(三)传媒制度创新的内容范围
传媒制度创新的内容围绕传媒竞争力的制度创新是建立现代传媒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保证传媒竞争力的作用发挥。因此,传媒制度创新战略资源监控制度,保值增值制度,风险防范制度,激励制度之间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传媒制度创新的框架。
其一,建立战略资源监控制度。战略资源监控制度是传媒经营运作中的最重要制度之一,它使传媒资源利用从单纯从事生产销售活动转向事前预测、事中跟踪、事后分析的综合活动。作为传媒内部监控制度,要使战略资源监控制度做到监而有理、有章、有效、有法,才能真正发挥战略资源监控制度在传媒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
其二,实现保值增值制度创新。保值增值制度一是要树立传媒竞争力价值观。无论什么性质的传媒都要从价值形态,而不仅仅从实物形态来管理和经营传媒,认识和把握传媒竞争力的客观规律,使传媒各项战略要素在不断循环与周转中实现保值增值,使传媒资本始终处于运动良性状态。二是要建立传媒竞争力的考核指标体系。这个考核指标体系包括反映传媒资源指标、知识指标、信息流指标、对社会贡献指标等。保值增值制度中,传媒对有形资产的控制是很重视的,而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制度,是一个至今仍未被人们充分重视的制度。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高速发展, 所以传媒在重视有形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更要重视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
关键词:传媒经济学;本质;特点;发展
传媒经济学的成长有将近百年的历史,它的研究始于美国,早期的科研人员的科研方向主要为报业竞争及广播电视部门和管理方面等,认识传媒经济的活动,讨论传媒经济的组成与发展,全面了解经济对文化、政治以及社会方面的影响,展现媒介在经济以及社会变化中的影响。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传媒经济学综合发展的阶段,欧洲研究人员对传媒经济学进行了研究,形成了成熟而完整的传媒经济理论体系。中国传媒经济学的兴起是近些年的事情,并且包含了鲜明的美国实证主义色彩。随着互联网日益发展,媒体传播晋升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世界也把传媒的焦点逐渐投向了中国。近些年,我国传媒产业发展十分的迅速,中国传媒产业以每年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增长,传媒经济学的研究也划到了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里面,传媒经济学以新兴学科的姿态逐步发展起来。
一、传媒经济学的内涵、特点以及研究对象
传媒经济是以传播媒介为中心而形成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称。它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经济形式,由这样两个前提决定:(1)确立商品经济和商品经济的传播是传媒经济及其理论形成的条件;(2)形成信息经济是传媒经济体系和其理论产生的根本。
关于传媒经济学的本质有各种各样的学说,例如注意力经济学说、影响力经济学说和意义经济学说等。“注意力经济”学说是由美国学者MichaelH.Goldhaber[1]于1997年在他发表的题为《注意力购买者》的文章中提出的。他觉得在当代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不缺少信息,而缺少足够的注意力,正是由于它的缺少性,我们可以把注意力转化为产业和财富。对于注意力经济学说,早在二零零二年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的喻国明教授就提出过这一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是根据我国的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得出的,同时还参考了中国传媒产业的现实情况。喻国明教授认为传媒市场的真正价值是其对受众的影响程度,受众的影响力对于社会的影响程度,其中,社会的影响包括社会决策、人们的社会行为与市场消费。”2010年暨南大学的谭天提出了意义经济的概念,主要由意义消费、意义影响和意义服务这三大部分构成,它具有多重属性,如文化性、产业性、技术性等[2]。在所了解到的学说中,传媒经济的本质是影响力经济几乎已成为学术界、业界人士的共识。
传媒经济的特点:1、传媒经济本质上是影响力经济。它的运作获得的全部回报,并不是依赖出售自身产物,而是由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对传媒相关产物和服务的需要决定的,因此经常会出现不平衡的经济影响力,传媒产物可以被重复的、多次的再运用,能够衍生出比初次使用更高的价值。2、传媒经济即是新的信息经济。它能调和生产与消费间的联系,省略过多的不必要的环节,大大地降低了社会活动、经济、材料的成本,提升了社会生活的运作效率。3、传媒经济有高技术的特征。当代大众传媒都是在高科技的基础上树立的,大众媒体趋向高科技化,不但从媒体的视角反映出当代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水平,而且说明了当代信息传播需在高科技的基础上树立,这不仅是信息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也是人们急需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
传媒经济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行为,包括政府行为在内,要解决的是资源、资本把持利用,它是研究我国集体经济的运行以及政府如何运用传媒来影响的经济发展。传媒经济主要对媒介,媒介产品,媒介市场,以及政府进行研究,对媒介、媒介产业的性质、经济运行过程、特性的规律性进行描写、分析和解释说明。说到媒介产品,与之相关联的是受众、广告客户和媒介。受众与广告客户方面的消费决策影响着媒介产品,媒介产品的好坏决定着产品的需求与供给和媒介市场的结构。同时,政府对媒介市场进行政府管制,媒介与媒介产品间的供给决策、定价决策、媒介产业化和媒介产业结构与政府之间紧密相连。
二、中国在传媒经济学方面的发展
在我国,传媒经济学方面的研究经过了萌芽,正在进入起步阶段。目前,中国对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概括为四种:2、经济学部分。该部分以经济学为主导。在赵曙光和史宇鹏著的《媒介经济学――一个急速变革行业的原理和实践》[3]书中这样描写:“媒介经济学目的是研究各类媒介的经营者,在各类资源都缺少的情况下,如何想出最好的方法来实现经济利润的最优化。”传媒经济学主要应用宏观、微观以及产业的经济学方式来研究。从宏观的经济学视角来分析,传媒经济学探讨的初步问题有产业的布局、产业的结构以及产业之间和产业政策这几者之间的联系。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式更倾向于研究市场的内在与外在结构及产业间的问题,商讨产业垄断和产品竞争,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变化给传播的产品及服务质量所带来的影响力和中国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对于我国传媒产业的影响等,在国家层面上常常被用于研究经济制度的运行。从微观的经济学视角来看,传媒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便是:Who?What?How?When?即生产的是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生产于何时何地?微观的经济学研究方式的重心为特定的某一市场中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活动。对于诸如价格、是否购买、成本构成、财务状况及流程和财务绩效等问题的讨论。产业经济学是传媒经济学所有研究方式中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它在欧美一些国家的经济学中属于分析比较本国实际的经济问题方面的较新方法。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产业”,讨论我过经济的发展中产生的各种平衡问题、经济的发展中产业间的关系以及产业内的企业的组织布局变化的方式、规律等。2、管理学部分。这方面的科研人员把传媒经济学列入了管理学领域。如喻国明和张小争编写的《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4]就是从宏观的角度讨论媒介运作及媒介经济出现的现象,对媒介进行的大量案例分析,大多采用竞争战略理论及价值链理论。然而支庭荣的《媒介管理》[5]则讨论的是媒介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实际操作。3、传播学部分。它是以传播学为主导。为了确保传媒经济的正确性,为了正确的管理或处理在媒介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各样问题和现象,我们需要从应用传播学的角度去分析媒介现象,由此看出,传媒经济学在本质上属于传播学中的一种新科目。4、交叉部分。很多传媒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者提出了多学科的交叉,如吴克宇在《电视媒介经济学》[6]一文中写道,“电视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属于媒介经济学与新闻传播学交叉的结果。”但这种交叉的说法也没有完美地解释。实际上,现在许多媒介经济学者同时利用经济学、传播学再加上常识来阐述媒介经济的。
虽然专家教授对传媒经济进行了激烈的探讨,但它的发展在中国却没什么进展。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并不像科研人员们预想的一样,经历重重困难之后的改革与重组。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传媒业发展速度明显呈缓慢趋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2、创造收入的来源狭窄,营利模式比较单一。据百度搜索,中国传媒业总收入的95%左右要靠广告收入做后盾。传媒经营只靠一条腿走路。从这一层面讲,中国的传媒经济仅能称之为广告经济。与欧美一些发展趋于成熟的传媒集团相比,他们的广告则只占总收入的65%左右,剩下的收入其实是来自衍生出的多种产业的经营,例如一部电影的热映极有可能引起观众对影片内容里的宠物、玩偶、取景地等的喜爱,从而衍生出与之相关的旅游、玩偶或宠物等市场方面的盈利。从我国传媒业的长期发展来看,传媒集团过分依赖广告收入是非常不利于传媒发展的,一旦广告的市场萎靡不振,那么媒体经济将会有足以致命的冲击。2、可集资的渠道比相对较少。相关行业的保护政策森严,行业以外资本就很难融合进去。跨行业、跨媒介、跨地域操作更是面临诸多困难,虽然在个别区域有跨媒介经营的出现,也很难有良好起色。3、广告市场扩张的速度减慢。(1)过度多元化严重消解广告产业核心竞争力.市场的细分化,媒体和受众零散化急需广告公司转型,我国经济自1997年一来有物资短缺转入丰富,形成了买方市场。迫于环境的改变,广告公司业需转变经营理念,从传统的买房市场逐渐转为以消费者为核心。另外,任何单一的传播方式都无法成功的广泛传播,所以广告公司在传播方式的整合方面显得尤为重要。(2)从1983年到2001年,中国电视广告的经营额平均以每年51.7%的增长率增长,报纸广告的经营额平均以每年37.8%的增长率增长,而从1997年到2001年中电视在广告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4.8%,报纸在广告收入年均增长率反而下降到15.6%。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统计,2002年中国媒体在广告上的总投入额已达到903亿,其中包括网络广告、传统媒介广告和户外类的广告,和中国10万亿的GDP对比,广告方面的投入占了0.9%。综上所述,媒体在广告方面的收入并没有多少增长空间,这就促使现今中国传媒经济增长的缓慢。
三、中国传媒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中国,有诸多方法促使传媒经济的增长:1、改革有助于传媒经济增长。随着我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经济,物质力量得以丰富,为大众媒介提供了许多的广告和消费者。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媒介信息的迅速传递提供了方便。四通八达的交通为报刊的发送和采访新闻供给了极大的便利。新世纪涌现出来的与采、编、传送设备有关的各种科学的发明创造为大众媒介提供了高科技的设备。例如:卫星通讯技术在中国得到快速的发展,利用卫星通讯技术接收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全国各地的听众和观众就能听到看到很多的节目和频道。2、传媒业具有信息产业的特点,这对于媒介产品的增值性有重要作用,当代传媒经济是在知识经济的根本上,属于信息产业经济的领域。3、技术不断创新为传媒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很大的动力,传播媒介产业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形成技术密集型产业链条,使得技术与传媒经济增长相互促进。4、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广告带来的收人也在不断上升,这是传媒经济增长的支柱。广告业的逐渐强大为媒介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为媒介提供着经济后盾。5、资本联姻和传媒扩张对于传媒经济的助长有很大作用。近年来,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运行,有些媒体让子公司直接进人资本市场进行筹资和融资,广泛吸收社会资源。例如1994年2月,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上市,它属于我国第一家媒介类的股份有限公司。这标志着中国媒介资本市场的开始。传媒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布局的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现如今,知识经济的特征是传媒经济,而传媒行业又是一个知识密集的行业。中国的经济之所以能呈现多元化趋势,很大程度上是有传媒带动起来的,我国从传统农业转向工业再转向知识经济就是最好的证明。媒介的传播给现代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同时,传媒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加速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其带来了巨大财富,对于传媒自身来说,也是打下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累积了强大的实力和雄厚的资金。另一方面,传媒经济也使我们的在经济方面的生活方式又了很多改变,例如,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上海、杭州、广州等地,当我们购物时忘记带现金,这时,微信支付、支付宝、刷卡等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当今社会,传播媒介数量不断增加,传播信息量不断增大,各大媒介出台的品牌节目、栏目不断增多,看电视、听广播、上网、读报纸与人们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相关。人们可以从各大媒体上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如IT行业信息、投资证券、房地产信息、婚恋交友以及二手车等丰富多彩的信息,综合这些信息运用到个人的工作生活中。媒体引导我们的消费潮流。例如网上购物、网上炒股等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极大方便。同时,由于传媒的导向作用,我们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有了很大改变,生活水平与满意度也有提高,这也为中国的消费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传媒经济的增长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传媒业在美国占信息产业的主力军,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排名也已是第四位,国内外也越来越重视传媒经济的发展。
四、总结
传媒经济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传媒行业正处在一个整合、转变的重要时代。未来的传媒经济发展动向我们可以想象:1、新媒体正在不断的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同时,传媒经济自身也会进入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2、移动互联网将进一步改变传媒经济的发展态势,社交媒体仍然会是发展的焦点,传媒经济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将指日可待;3、传媒经济也将成为社会变革提供强大助力;4、传媒经济的良好发展将离不开新媒体平台信息的与互动,为各国政府、企业、机构带来传播与宣传的重要内容。要想提高我国的传媒竞争力,那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各大企业的竞争策略、资源的合理利用率、人才的优化利用以及大量技术支持等都影响着传媒经济的成长。为了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我国传媒经济在未来五年内发展方向是我国传媒学子以及专家人士需认真对待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方向和传媒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同时也关系到每一个从事相关传媒工作人士的前途。(作者单位:1,2.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3.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高德哈伯《注意力购买者》,《Hot Wired》,1997年
[2] 谭天《传媒经济的本质是意义经济》,载《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7期
[3] 赵曙光、史宇鹏《媒介经济学―一个急速变革行业的原理和实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4] 喻国明、张小争编著的《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华夏出版社,2005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传媒跨区域发展;顶层设计;交互理论;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0041-03
一、研究本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长江经济带”的背景
长江作为中国的第一长河,贯通东西,众多支流以及交通干道,将全国的经济连为一体,对于我国发展内陆经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长江经济带,自西向东包含了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7个省以及重庆、上海两个直辖市,横跨我国东中西发达及欠发达地区,各省市区之间联系较为紧密,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该区域具有显著的代表性。而“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重要的“脊梁”,对促进中国的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长江经济带”这种区域经济化的产业结构决定着该区域文化的转型以及传媒区域化的发展。但是如何实现传媒区域化发展,如何从宏观的角度指导其发展,以及如何革新结构与管理、制度与思想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值得去探究的。
(二)研究的意义
1.研究“长江经济带”视域下区域传媒发展顶层设计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方面,此课题将充实和丰富整个新闻理论,从而服务新闻界以及整个社会。这些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如长三角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带、株洲经济带等,经济的区域化发展同时推动了媒介的区域化发展。
另一方面,打破以往行政区域划分的藩篱。传媒的区域化,是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内自发形成的类型齐全、又具有良性竞争的传媒生态环境。它是相对于传统的传媒区划而言的。自建国以来,按照行政区域的划分,我国媒体被分为中央级媒体、省级媒体、地区级媒体和县级媒体四种媒体类型。而这种媒体的划分形式并不是按照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布局而成,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传媒区域化将打破原来的行政区域划分,对其进行新一轮的产业布局及重组。在区域化的发展过程中,各个传媒集团为了适应竞争和发展的需求,必须在采编内容、发行范围、人员配置等多方面突破原有的行政区域划分的限制,按照市场需要和受众需求摆点布摊,以期在市场化、区域化的竞争中分得一杯羹。
2.研究“长江经济带”视域下区域传媒发展顶层设计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决定了区域文化一体化的发展,使传媒区域化发展趋于常态,因此这种新兴的发展模式值得去探究,也需要理论来指导其前进。第二,研究该问题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和范式作用。现如今,我国除了长江经济带以外,还有珠江三角洲经济带、株洲城市圈经济带等一系列的区域经济带,因此研究长江经济带区域文化的发展,也是为国内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作用。
二、关键词的概念及内涵
(一)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自西向东包含了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7个省以及重庆、上海两个直辖市横跨我国东中西发达及欠发达地区,各省市区之间联系较为紧密,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该区域具有显著的代表性。根据区域经济理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前景十分广泛,上升空间也十分巨大。
(二)顶层设计
自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重视改革发展中的顶层设计”以来,“顶层设计”一词就在中国各行各界流行开来,这个来自于系统工程学的概念,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专业术语成为了社会的热门词汇,顶层设计问题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理论焦点。所谓顶层设计,指的就是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和相对稳定性的设计。从这一概念被重视的程度说明了,在新世纪背景下,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更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因此其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更需要有前瞻性、指导性和系统性。
《五年规划草案》的主要执笔者之一解释道:“‘顶层设计’指的是主体结构和主要模式,在过去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和面临各种各样新的重大改革议题条件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经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稳步协调推进。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一个顶层设计,包括主要目标以及先后顺序。”以此推理,所认为的顶层设计,主要指的是其思想具有统领的高度性,重点在于上层设计、下层执行,强调推行改革要自上而下的设计和改革方案的权威性。换一种说法,就是要统筹规划、全面设计。
在“顶层设计”的大环境下,进行传媒的发展改革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系统性问题;第二,战略性问题;第三,方向性问题。系统性是改革的基本要求,改革的系统指导离不开战略重点,而有序性是改革系统性、战略性在改革推进方式上的直接要求。只有三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实现改革的顺利完成。
(三)传媒跨区域发展
传媒跨区域发展,又称传媒区域化,是以一个中心城市为依托,在其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内自发形成的种类齐全、具有良性竞争的传媒生态环境。这些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如长三角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带、株洲经济带等,经济的区域化发展同时推动了媒介的区域化发展。换一种说法,就是传媒区域化是经济区域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传媒的区域化发展也给传媒业带来了许多优势。
三、立足于“长江经济带”,探究区域传媒发展顶层设计的问题
(一)区域传媒发展顶层设计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媒业发展迅猛,各项指标也增长较快,但也存在着许多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它既包括制度、政策上的问题,也包括传媒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及发展问题,同时还存在着资金、技术等科技方面的问题。某些问题已经成为“瓶颈”,严重制约影响着传媒业的发展。
非协调性发展,就是其中一个十分扎眼的问题。各地区、各媒体间均存在大大小小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的问题: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的差距;报纸与期刊、广播与电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也都存在着非协调性发展的问题,而这些正需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改革来加以解决。
(二)区域传媒发展顶层设计的困境
1.从经济方面来看
(1)各省市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格局不一致。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将长江经济带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区:东部地区有上海、浙江,中部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而西部地区则是重庆、四川。据2004年不完全统计,长江经济带东、中、西三大地区的GDP分别为23837亿元、15336亿元、6846亿元。
如表1所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势明显,已基本实现工业化;并且长三角地区集中了我国大批实力雄厚的重点优势企业,拥有众多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累计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也决定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中下游地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农业等低附加值、低收入的产业仍占据不小的地位,因此其产业结构形式不仅仅落后于长三角地区,甚至还落后于全国总体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格局的相异性,必然对传媒产业的区域化发展造成重要影响。
(2)传媒产业的盈利模式各异。随着传媒多元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报业已不再满足于依靠广告招商来获利的单一方式,而是寻求更加丰富的盈利模式。在这个问题上,《潇湘晨报》董事长刘剑主张,报业未来发展要“异质立体化,同心多元化”,“报纸要紧紧扣住影响力,利用诚信度和品牌做产品,对媒体价值链产品进行深层开发”。据报道,《潇湘晨报》联合其他商家连续几年在长沙举办国际车展,统计显示车展的单次直接会展收入可达3000万,利润超过1500万。它成功地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转化为会展品牌,不仅拓展了集团的收益渠道,又进一步提升了报业的影响力2。
在现代化企业管理思路的引导下,许多报业集团已经从传统的报纸广告、发行、印务的盈利模式中脱离,并逐步向网络、房地产、旅游、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进军,谋求报业集团更大的利润与竞争力。
2.从政治方面来看
(1)政府管理制度不统一。众所周知,地方宣传部门在自己所掌管的行政区域内具有决策权和调控权,因此,各地政府都对本地的媒体有着或多或少的不同程度的行政干预。而又由于各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所制定的政策或法律法规均有出入。因此引发了“坏事不出门”的信息封锁、分割市场等一系列问题,这不仅加剧了行业内低水平市场的重复建设,也加剧了传媒区域化进程中的恶性竞争与矛盾冲突。
(2)缺乏一致的发展规划。传媒产业的发展一定与文化产业整体发展共生,要促进传媒相对集中地聚集在某个区域内,带动整个大区域的发展,就不能把眼光仅仅盯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这些狭义的传媒业,而应当着眼于整个文化传媒行业。
政府管理者或政策设计者,应该综合考虑整个长江经济带的自然、历史、人文、经济等相关情况,并从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与国家产业政策做比较分析,同时从产业布局、发展战略高度考虑,明确在这个特定的区域内要形成什么样的产业链条。
在有些区域规划发展,人们看不出产业的布局,看不出促进传媒区域化发展与产业的关系,看不出资源共享。这样的规划能推动形成怎样的产业链,又能实现怎样的传媒区域化大发展,都是顶层设计所面临的困境。
3.从社会发展水平来看
社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也影响着传媒区域化的发展。上文也提到过这一点,虽然长江经济带这一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但是其社会发展水平远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国家统计局的结果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区域发展报告”的研究成果:除上海和湖南外,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均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四川、安徽是全国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省份的社会发展水平也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位次。
社会发展水平的缓慢增长,从某一方面说明了该区域的文化传媒产业也发展缓慢,因此为实现传媒的区域化,不仅要注意经济发展水平,也要注意社会发展水平。
4.从地区文化的差异性来看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性和经济开放程度的不同,各地区对于信息的接受程度也有差异。长三角地区在历史上,长期作为租界,遗留下大量的西方思想和文化,并且其位于沿海开放地区,便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和思想,所以当地的受众思想比较开放,信息的接受度和能力较强;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内陆,山川河流较多,经济较为落后,如四川等省份还是以农业为主,所以地理环境也决定着这里的人民思想较为落后,信息较为闭塞,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适应新事物的周期比较强,因此对于信息的接受度也相对较弱。 在传媒区域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如何整合信息资源及传播渠道,如何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以及信息接受程度,如何扩大传媒的影响力,如何建立起有效的传播机制,这些都是值得人们思考的。
(三)区域传媒发展顶层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2014年8月18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会上他从四个方面强调了传媒业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促进新旧媒体的融合与发展,必须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其次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新旧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第三从未来发展道路上讲,要着力打造一批形式多样、技术先进、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媒体集团,同时要形成立体多样、完整健全的现代传播体系;第四要有现代化企业的管理理念,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基本哲学告诉人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换句话讲就是政治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文化的发展。虽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但是经济的繁荣也离不开文化的支持。文化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的,文化产业便是文化经济化的产物,其对于政治、经济的反作用越深远,即渗透力越强,影响力越大,文化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也就越突出。因此可以看出文化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之外,本身也能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也就是对于文化工作者来说还能满足其物质文化需求。随着政府对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其影响力和渗透力也越来越强,并且文化力与经济力、科技力、政治力、军事力、保障力共同构成了综合国力,而其自身也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大力支持文化产业、传媒产业的发展,不断增加我国的软实力,才能更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罗荣.长江经济带产业协调发展研究[R].上海: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2007(2).
[2]虞孝感.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态势分析[R].南京: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1999(9).
[3]葛国耀.改革发展的现实困境与顶层设计的理论反思[J].学习与实践,2013(5).
[4]邓聿文.顶层设计的困境和破解[J].学习时报,2011(15).
[5]聂高民.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内涵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2(8).
[6]赵振祥.传媒的区域化趋势问题及对策[J].新闻记者,2005(1).
[7]余建清.我国区域传媒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09.
关键词 人力资本 传媒 核心竞争力
中国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成为企业发展最核心的资源。资源知识化从各个层面改变着传媒的生存与发展,传媒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重视作为知识载体的人。人力资本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要素,传媒企业可以通过人力资本的培育、人力资本能力的整合来构建核心竞争力。
一、知识经济时代传媒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知识经济是新的信息革命导致知识共亨以高效率产生新知识时代的产物,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人类信息共享、高效率地产生新的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条件,并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2l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要素从其他生产要素中分离出来,独立成为一种最重要的资源。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资源知识化改变了传统的资本构成,知识成为企业最核心的资本,知识资本存量的大小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资源知识化同样给传媒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
资源知识化使传媒企业的生产力要素发生根本性变化,作为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新闻工作者,将从“生产型”、“技能型”转向“知识型”、“科技型”、“创新型”人才,那些掌握现代传播技术、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记者、编辑、主持人等将成为媒体发展的关键,直接决定着媒体的竞争能力和最终命运。
资源知识化使传媒企业的资产形态发生重大转变。以往的传媒企业特别注重有形资产的投入,即以货币、机器设备、厂房、能源作为其发展壮大的基础;而知识经济时代则主要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知识资本成为媒体企业资产和媒体企业成长的基础。因此以人才为载体的知识资本将是媒体企业的核心资产。
资源知识化使传媒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的媒体经济增长方式主要取决于资源、资金、劳力、设备等外延性扩大因素的密集程度,是一种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广告、发行、收听收视费的收取是媒体的主业经济,而广告是媒体经济的支柱,媒体出售广告时间或空间的容量成为检验经营效益的重要尺度。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媒体经济的发展将取决于科学、技术、管理等集约性因素的密集、转化程度和诸因素结合的程度,将取决于媒体人力资源效能的充分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育,是一种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模式。
资源知识化要求传媒加强知识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迅速升值。知识与有形物质资产不同,它所创造的是人才产品和知识产品,因此需要不同于物质资产的生产、分配的管理艺术与管理方式。传媒企业是知识型生产企业,传媒生产的过程就是信息和知识流动的过程,传媒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对知识资本的管理。
二、传媒人力资本与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本是“体现于劳动者身上的以其数量和质量形式表示的资本,如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等构成了人力资本”。众所周知,今天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它所具有的核心能力,而核心能力的基础则是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和他们的能力水平。
从传媒层面来看,人力资本主要包括媒介管理者与员工的素质,工作的效率,员工学习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完成任务的能力等。人力资本是传媒组织生存、发展,实现价值和价值增值的最核心的能力元件。对当今传媒来说迫切需要的是:具有洞察力、竞争力的新闻专业人才,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市场运营人才。
传媒最基本的功能是信息传播,传媒的竞争首先表现为内容生产的竞争,也就是编辑记者等一线采编人员在信息采集、内容加工与知识呈现方面的能力竞争。21世纪是社会环境变化频繁复杂的时代,简单的信息提供和事实报道早已不能满足大众的需要,只有那些蕴涵见解、立场、情感、态度的知识才会被大众所渴求与喜爱,这对传媒一线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能否洞察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以敏锐的眼光择取信息、以深刻的方式加工信息、以独特的方式传递信息与知识,是传媒竞争能否胜出的关键,因此具有洞察力、竞争力的新闻专业人才是传媒最为基础最为活跃的人力资本,他们所拥有的关键知识与技能及其在传播活动中的运用是传媒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
当今传媒的发展更需要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所谓高素质就是传媒企业的领导者、经营者在复杂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高超的预见力、创造力与感召力,能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敏于洞察敢于创新善于领导。众所周知,传媒企业不同于一般的生产经营型企业,它担负着政治、经济、社会三种功能,追求三种利益: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这就要求传媒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识与素质:(1)政治家的观察力、判断力与决策力,即具有宏观视野,能洞悉政治、经济、社会变化的关键,确定传媒组织发展的正确方向;(2)具有传媒职业经理人的素养,对媒介产业的发展、变化与竞争有很好的了解与把握,能充分组织和调动组织内外资源进行生产与竞争,扬长避短,努力开拓本组织的生存空间,获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3)具备持续创新的精神与能力,引导组织通过改变、变革、创造,不断寻求新的资源与力量以推动企业的发展。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是传媒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力量。
传媒组织实现价值创造和获得价值回报的最终环节是进入市场,传媒需要懂得市场运作的人才。市场运作的主要目标就是获取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受众与广告客户。传媒市场竞争在市场运作的环节表现得更为激烈。传媒的生产特性决定了传媒的价值实现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传媒产品本身的销售收益,二是出售媒介受众的注意力给广告商而获利,因此,传媒组织的发行能力(报纸杂志)、覆盖推广能力(广播电视)、广告营销能力成为市场运作的关键能力。这些能力的聚集和发挥是传媒赢得市场的最终力量。
三、基于人力资本构建传媒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当传媒企业拥有了上述三种人才,还不能说传媒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因为不是所有的人力资本都是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构成成份,根据中外管理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特征的分析。传媒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四个特征:价值创造性,难以模仿性,可延展性,可持续与创新性。只有围绕传媒组织的发展目标将三种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整合,使其完成核心能力的跃迁,才能最终形成传媒的核心竞争力。
1 传媒企业要以人力资本的洞察力、预见力、执行力实现价值创造。所谓的价值创造就是为传媒组织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使其获得超值的利益。为此传媒要善于发现和聘用具有专业才能的编辑记者和一线市场运营人才,并不断地开发与培训他们的能力,使其具有的知识与技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传媒还要重用富有创新精神的经营管理者,为其提供相应的权利、资源和时间。这就需
要传媒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将具备各种能力的人才协调整合,建立团队,充分赋权,进行柔性化管理。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传媒采取的是职能制或事业部制,这种传统的科层组织结构的运行效率取决于由信息不对称所保证的下级对上级行政命令的服从,沟通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行政命令的实施效果。但是在当今信息网络化的时代,网络不仅大大缩短了媒体组织层级间、组织与外部相关业务单位间的信息传递过程,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削弱了信息不对称性。现代企业为了增加沟通、提高效率,纷纷建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所谓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是一种静态架构下的动态组织结构,它改变了原来层级制组织结构中的上下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以及组织与外部之间的联系方式,具有敏捷、灵活、快速、高效的优点。扁平化组织结构使具有不同知识的人分散在结构复杂的组织形式中,通过凝缩未来时间与空间,加速知识全方位运转,以提高组织绩效。传媒应尽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增大管理幅度,减少中间层次,促进信息、知识的快速传递与沟通,以便更有效地整合各个层面人力资本的能力。
2 塑造传媒企业员工的忠诚度,使各种人才转化为别的企业难以获得或模仿的专用性资本。Wiig认为,在一个自由的社会中,企业不能拥有人力资本,只能借用人力资本。也就说人力资本是流动的,一个企业不可能通过强占资源的方式强占人才,只有通过各层级的管理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其才能的发挥构筑坚实的平台,使人才在获得经济回报的同时,实现工作的意义与价值,最终使人才建立很强的组织依赖性和忠诚感。
对于传媒企业来说,传媒是新闻工作者实践专业理念与专业技能的场所,传媒产品是传媒人力资源活劳动的结晶,传媒除了要致力于构建人才培养、生成机制,积极引进人才之外,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员工营造施展才能与智慧的舞台,满足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层次需求。比如传媒组织必须为一线采编人员提供各类资源,以便进行采访、编辑活动;为其提供各种高水准的职业学习与培训,以便提升职业素养;为其提供稳定的经济利益回报,使其安心工作与生活;为其提供各类荣誉、评奖等机会,以满足其精神需求。
此外,传媒还可以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来增加组织的凝聚力,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企业文化带动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增强员工自律、自发意识,自觉维护组织利益,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企业文化为员工提供精神激励与行为规范的软性约束,为组织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减少内耗,增强凝聚力。企业文化的建设使传媒可以维持和塑造员工持久的忠诚度,从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
3 传媒企业应该尽快构建知识共享的平台,促使人力资本向组织资本转化,以增强核心能力的延展性。人力资本具有产权的特性,个体的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难以分离,人才的流动必将带走知识。核心员工的流失可能使传媒组织遭受巨大损失。如核心采编人员的离职或当家主持人的出走都可能使报纸的版面或电视的栏目质量下降,造成受众的流失,影响广告的投放,这样的例子在媒介屡见不鲜。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度《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将知识分成:(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是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是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3)知道怎么做的知识,是指某些事物的技能和能力。(4)知道是谁的知识,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信息。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认为前者通常是有形的,也容易被学习掌握;后者则是事物固有的,很难用语言表述和交流:据此不难看出“知道是什么”与“知道为什么”的知识是显性知识,是可以规范化处理,并容易传递,是可以通过教育、培训获得的;而“知道怎么做”与“知道是谁”的知识是隐性知识,是很难规范化,也难以传递给别人的,因为它常常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只能在一定的载体上才能发挥效益,它是个体的经验、对事情的感悟和深层次的理解等方面长期积累而获得的技能,它具有垄断性,需要组织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挖掘,才能将属于个体的知识、技能显性化。最终将其变成组织共享的积累性学识。
据此我们来分析传媒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不难发现,作为最基本的采、写、编、评的基本形式和工作流程方面的知识比较容易获得的,只要经过较高层次的教育甚至短期培训就能够从事新闻工作,但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作者。则必须经过实践的磨炼,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优秀的新闻作者是稀缺的,就在于他们拥有不易为别人所模仿的隐形知识,这些知识和技能才是传媒最核心的竞争力。为了提高传媒组织的竞争力,就必须想法把优秀员工的隐形知识逐步转化为显性知识,变为组织可以共享的资源。传媒可以通过组织学习和知识共享平台的建立,将依附于个体的知识和技能逐渐转化为组织的知识和能力。
4 传媒还必须保持人力资本的自我更新与可持续发展。基于人力资本的核心能力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需要不断地发展、提升,补充与完善,有时已有核心能力甚至会变成组织发展的障碍,即出现核心能力的刚性。传媒企业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进行人力资本的自我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来传媒集团取得了突出的进步,集团内部管理的内容比较多,影响因素也随之增加,因此做好经济合同的规范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本次研究中以传媒集团经济合同管理现状为基础,结合具体情况,对如何强化合同的规范化管理进行分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各行各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革,都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对内容管理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传媒集团的业务范围比较广,包括:传告传媒、互联网科技、影视投资、金融管理和休闲体育等方面,业务范围逐渐扩展,针对管理内容的多样性,在实践阶段必须落实有效的规范处理形式,满足合同管理的各项要求。
一、传媒集团经济合同管理现状
(一)所属机构管理混乱
集团发展中对不同的所属部门有不同的要求,由于下属的项目部比较多,包括:广告传媒部、策划部、人力资源管理部以及财务部等,因此需要对各个所属结构进行精细化管理,满足管理机制的整体要求。但是在实践阶段存在所属结构管理不合理的现象,部分项目缺乏有效的规划设计形式,增加整体管理难度。如果出现所属结构管理混乱的现象,必然导致合同项目流于形式。
(二)前期项目审核不合理
在签订合同前,需要了解对方是否具备主体资格,合同必须保证公平性和合理性。但是在传媒集团的经济合同审核阶段,存在前期项目评估不合理的现象,部分不具备资质的集团参与到活动中,最终导致签订的合同无效。前期项目的审核显得至关重要,缺乏完善的审核机制,必然会增加合同管理风险,甚至对集团的经济效益造成损失。
(三)法律机制约束不到位
传媒集团的经济合同起到明显的职业性作用,在合同签订之前需要考虑到法律形式的具体要求,确定有效的约束管理形式。但是实践阶段存在法律及时不健全的现象,项目负责人自身业务能力不足,习惯于使用对方主体提供的格式签订合同,部分工作人员则没有及时对项目进行检查就在合同上签字,导致合同评审流于形式。如果在履行合同的阶段,双方存在争议,无法按照约定履行合同,则无法根据合同要求,获得充分的索赔,增加了经济损失。
(四)合同资料管理失效
传媒集团的合同管理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能及时对各项内容进行有效的约束。因此在实践阶段需要做好跟踪处理工作,及时对建设项目进行诊断。此外随着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工作人员的法律防范意识也有一定的要求。在具体管理中如果存在合同资料失效的现象,物资采购以及设备的租赁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最终导致合同失去原有的意义。
(五)项目法律风险大
传媒集团项目部承担合同的签订工作,在签订前需要做好风险调查工作,考虑到所属项目的具体要求,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分析。但是在履行阶段,需要对合同项目进行变更的时候,由于部分条例是口头约定的,没有按照项目条例履行,事后对方不承认,如果没有其他有力的证据,则会导致没有理论依据,项目部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项目部在合同管理和履行的阶段,如果忽视了对项目部门所属职责的有效划分,必然对后续管理造成影响。
二、集团经济合同的规范化管理措施
考虑到集团经济合同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后续控制阶段,必须从实际情况入手,以现有的职责体系为例,做好不同阶段项目管理工作。以下将对集团经济合同的规范化管理措施进行分析。
(一)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传媒集团的各项管理职责比较特殊,针对不同项目的特殊性,工作人员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分析。当前在合同处理阶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经济纠纷的情况,企业外部形象受到影响,因此可以从实际情况入手,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及时对各项条例进行对比分析。
集团可以借助自身改革发展时机,结合市场经济的具体要求,做好规范化管理工作。计算机辅助管理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采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合同管理的评审、签约和履行等程序的管理。分公司要对自身业务项目进行分析,按照合同机制的后续执行要求,进行动态管理,最终保证管理的有效性。
(二)提升工作人员管理意识
传媒集团在经济合同管理中可以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同时提倡全员管理形式。总公司和分公司需要了解规范化系统的要求,以责任考核形式为基础,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分公司在所属指标划分阶段,要采用层层管理和层层加压的形式,项目负责人、经营人员和合同管理人员要明确自身分工,对法律变革形式进行分析。此外开展合同法律法规教育,通过企业内部媒体造势,宣传合同法和建筑法,通过开展“重合同、守信用”活动,强化全员
诚信意识。
(三)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传媒集团要建立有效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对各项活动进行分析。考虑到规范经营活动的要求,要提升经济效益,防范各种风险,起到维护自身权益的目的。针对职责划分不明确以及岗位要求不明的现象,可以开展组织管理形式,对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进行细化处理,按照具体要求落实管理制度。在内部管理中涉及到科技形式的应用、品牌策划、影视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因素,要对各类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数据为支撑,最终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四)落实合同考察工作
传媒集团作为我国新型产业集团,其发展前景比较乐观,整体管理阶段,涉及到的内容有很多,但是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在管理阶段会存在不同程度问题,增加后续管理难度,在前期必须做好基础考察工作。包括对方的经济能力,集团内部管理形式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只有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实践中,才能保证项目的有效性,避免出现严重的风险。如果合同包括附属条件,双方应在主合同中明确本合同的所有有效附件,经加盖双方印章后方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五)完善最后审核程序
律师和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涉及到的法律条款进行有效的处理,传媒集团在后续发展中会遇到很多风险,因此为了保证条例符合法律框架的基础要求,需要做好最后的审核工作。该环节也是合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扩展执行力度,以绩效考核体系为基础,做好后续的跟踪管理,直到完整归档。同时传媒集团要根据不同项目的属性要求,制定出符合本集团发展的不要版本的合同,将关键注意事项纳入到合同中,最终保证集团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很多经济主体出现了改变。传媒集团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以现有的风险管理体系为基础,结合行业性质和企业发展特点,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同时传媒企业要采用规范化管理的形式,构建项目合同管理防线,对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减少消极因素的影响。项目负责人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从集团的经济效益入手,对合同进行有序的管理,完善管理章程,最终保证合同管理的有效性,促进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知识经济 媒体 挑战
经济全球化改变传媒的生存环境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信息产业的蓬勃兴起,信息全球化的浪潮呼啸而来。在信息化时代,数字化科技(di-giat)及其所带来的压缩技术和网络的发明与广泛运用,不仅推动了传媒一体化的发展,而且促成了全球传媒市场的形成。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字化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使无论何种形态的信息,一经数字技术的处理,都可以整合为同一的数字化信息,通过卫星、电缆、计算机网络等传输到千家万户。过去不同形态的传媒信息的壁垒被打破,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传媒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与此同时。一批真正具有实力的全球性跨国传媒集团在不断的并构中形成了。这些跨国传媒集团以巨大的资金规模、有效的组织结构、强大的经营扩张能力、大量的科研投入和国际性的营销网络以及新颖的经营理念,不断加强自身在国际传媒市场的竞争优势,构筑起了全球传媒竞争的新格局。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媒体进一步置身于国际化竞争的环境之中,媒体的竞争必然由体制内竞争转向国际化竞争。
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经济信息化,主要表现为商品的信息化和市场的信息化。一方面,商品的价值量不仅取决于其内含的物质和能量。而且更取决于其内含的信息;商品的流通量也不仅取决于运输线和销售点方面的条件,而且更取决于流通信息(推销、广告、服务、信誉等)方面的条件。另一方面,伴随着商品的信息化,市场也走向信息化,在信息化的市场中,买方不是通过对商品的直接了解,而是通过对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的充分搜集和分析来决定自己的购买行为:卖方也不必直接收受货币,而只需要办理账面上的有关手续即可实现销售目的。我国媒体作为一个企业化的经营实体,应该具有强烈的商品信息意识和市场信息意识,在新闻生产与经营管理工作中学会商品信息化与市场信息化的有关规律。
在信息全球化的支撑下,媒介受众获得信息的方式发生改变,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也在发生改变。在高度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匮乏的问题已不复存在,向目标受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将是传媒经营的根本所在,受众需求的全球化将直接导致竞争的全球化,为了在竞争的全球化过程中站稳脚跟,我国媒体必须向节目及内容供应的全球化方向发展,这要求我国媒体的组织形式从本国单一传媒机构向跨国传媒集团发展,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需求的全球化、个性化。
信息网络化不仅仅是技术的挑战
信息网络化削弱了信息不对称,提高了管理要求。我国媒体组织结构是科层制组织,即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运行效率取决于由信息不对称所保证的下级对上级行政命令的无条件服从,沟通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行政命令的实施效果。信息网络化则大大缩短了媒体组织层级间、组织与外部相关业务单位间的信息传递过程,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削弱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对传媒组织中间管理层次形成压力。这一方面对媒体组织结构提出了变革的要求。另一方面对媒体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网络化的结果将加速媒体组织结构向扩大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次的扁平化趋势靠近。这将是我国媒体组织转型与变革的重大挑战。
因特网的普遍应用大大缩短了媒体集团与频道、传媒与受众之间的时空距离。信息流和物质流更便捷。促进了节目外包、网络组织和虚拟组织的发展,这将使传媒组织的结构趋向多元。
信息网络化使受众不必借助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就能看到新闻信息或商品、服务信息。并且可以直接通过因特网购买商品或服务。传统的传媒业赖以生存的受众资源与广告资源在信息网络化时代将日益萎缩,这使传媒业面临经济增长的挑战。
网络信息化对媒体组织生产者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技能要求。知识经济时代,技术更新是如此之快,技术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竞争优势,而且还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媒体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媒体不但要在新闻产品、信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重视生产技术的改造,注意运用新的传播技术和手段,而且还要在经营管理中运用新的管理技术。
资源知识化将改变传媒管理重心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知识成为社会的主要财富和最重要的资源。资源知识化将使媒体组织的生产力要素发生根本性变化,作为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新闻工作者,将从“生产型”、“技能型”转向“知识型”、“科技型”、“创新型”,那些掌握现代传播技术、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记者、编辑、主持等将成为媒体发展的关键,直接决定着媒体的竞争能力和最终命运。
资源知识化将使媒体组织的资产形态发生重大转变。以往的传媒企业特别注重有形资产的投入。而知识经济时代则主要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知识资本成为媒体企业资产和媒体企业成长的基础,因此以人才为载体的知识资本将是媒体企业的核心资产。
资源知识化将使媒体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的媒体经济增长方式主要取决于资源、资金、劳力、设备等外延性扩大因素的密集程度,是一种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广告、发行、收听、收视费的收取是媒体的主业经济,而广告是媒体经济的支柱,多年来。媒体出售广告时间或空间的容量成为检验经营效益的重要尺度。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媒体经济的发展将取决于科学、技术、管理等集约性因素的密集、转化程度和诸因素结合的程度,将取决于媒体人力资源效能的充分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育,是一种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模式。
资源知识化将促使媒体组织加强知识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迅速升值。知识与有形物质资产不同,它所创造的是人才产品和知识产品,因此需要不同于物质资产的生产、分配的管理艺术与管理方式。因此媒体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对知识资本的管理。
管理人本化要求传媒进行管理创新
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假设产生不同的管理理论。综观古典管理理论、新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我们不难发现从传统的以泰勒职能制为基础的适应传统经济分工的层级组织理论,到威廉大内提出的适应企业文化的Z形组织理论,都没有摆脱“经济人”的假设,都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作为人从事劳动的动力假设,忽视了人的精神价值追求和心理更高层次的满足,从某种程度上压抑或束缚了人的才能发挥。而知识经济的本质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因而管理的重心是知识。而知识的载体是人,人在其中具有核心地位并发挥关键作用。人及其知识、能力才真正成为全社会运作的主体与核心。成为全社会的第一资本、第一资源和第一目的。因此21世纪是真正的人本管理时代。
人本管理的实质内涵就是:首先,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将围绕调动企业中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展开;其次,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和收益;最后,通过人本管理提高员工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总之,人本管理的终极目标是谋求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管理人本化的趋势使媒体面临管理观念与管理机制的变革。如何管理好媒体的智力资本。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提高媒体的应变与创新能力,是现代媒体企业培育和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学习终身化要求传媒提高组织学习创新能力
从知识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知识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高科技产业层出不穷。在这一过程中,劳动力已从生产制造业转向“智力制造业”。持续的学习和知识成为财富创造的关键原料,成为企业和个人力量的源泉。
在知识经济中,工作中包含了大量的学习成分,学习和工作日益成为同一件事。由于新的全球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工作和创新的基础之上。工作与学习开始走向融合,并且为了使工作更有效,也必须争分夺秒地学习,学习将成为终身的过程。
媒体作为知识的生产者、加工者、传播者,一方面要不断地培育、提高组织成员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其社会教育的责任,通过传播先进的技术、知识、文化等,引导社会向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社会转变。
注释:
①屠忠俊主编:《现代传媒韭经营管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②郭晓君等著:《知识经济论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页。
[关键词]融媒时代 人才 培养 模式 路径
约翰・帕夫利克在《新媒介技术》中说道:“当技术使用了象征性符号或者在一个特殊的社会架构下找到位置,它就成为了一个媒介。”数字传播时代。传媒最本质的变化就是数字化,技术逻辑的推进引发了媒介内涵的拓展。我们所称谓的媒介不再是狭义的大众媒介,而是指广义的电子通讯科技,于是各种借助于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介如网络媒介、手机媒介、移动视频媒介等充实着我们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媒介经营管理学科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传媒市场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数字传播时代,媒介形态的变迁必然导致我们为之进行人才贮备的媒介经营管理学教育经历从内涵演进到市场定位到融合式人才培育等各个层面的全面颠覆。
一、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现实景观
有数据显示,国内共有5000多家新闻机构,各类人才达到55万人,但是其中懂得经营管理的人才不到1%,能走上管理岗位的精英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全国主要新闻院系多数开设有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如“媒介经营管理”、“新闻事业管理”、“传媒经济”等。名称各异,但也昭示着这个学科的勃兴。同时一些著名院校还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如人民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清华大学媒介经营与管理中心、复旦大学媒体管理中心、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虽然媒介经营管理专业现在在中国大陆已经开设了博士点,并成为新闻传播学下属的二级学科,但是长期以来其学科设置的大部分是基于新闻传播。我们选取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几个有代表性院校的学科建设情况,以考证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现实景况。
“新闻事业管理”已经作为新闻学本科必修课纳入教育部大纲,媒介经营管理教育主要开设在硕士和博士阶段,传媒经济学、媒介经营管理、媒体研究学科的名称没有统一。而且从培养方案来看主要偏重于四大传统媒体,这样的学科设置肯定无法满足在融媒时代传媒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供给。
二、“伞式”媒介形态对管理人才的新需求
传统的媒介市场形态是一种媒介生产出一种媒介内容,如报纸售卖的是文字信息,电视售卖的是声音、图象,媒介内容之间并没有什么交融性。融媒时代。数字技术的标准化打破了各类媒介内容生产之间的壁垒,内容生产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产业链上的上游集群。通过各类渠道分配到各类终端,打破了“竖条式”的媒介结构,弥合出一个统一、集成的数字内容平台,形成新的“伞式”媒介产业链结构。这种新的“伞式”结构链对内容生产带来的直接变革是团队作业取代了单一媒介新闻记者所进行的信息生产与加工传输,团队成果不为某一个载体所独有。载体的使用完全以新闻传播的整体效果最优为目标。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这是一套最复杂的网状组织结构的管理。每一套新闻产品都对应所有的媒介,每一个媒介都能在成套的新闻产品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那一部分。
因此,媒介的组织结构发生如此变化,为传媒组织培养、输送人才。进行人才储备和教育的媒介经营管理学,必定要与时俱进,进行相应地从教学理念到人才培养模式的系列化调整。正如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所说:“融媒时代,媒介需要两种新型人才:一是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第一类管理人才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管理者。他们必须是精通各类媒介的专家,知道技术发展为新闻传播所提供的可能性,知道如何运用这些技术使新闻内容得到更好的表现”。因此,懂新闻传播流程、懂技术、懂管理而且擅长策划是这种人才的必备素质。这种“整合式”管理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来源于实践工作,在实际中磨练而成: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媒介经营管理学科教育转化教育理念、调整课程设置,为学生适应实际传媒市场作好必备的知识储备。
三、整合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实现路径
整合式人才不同于以往媒介经营管理教育重在培养复合式人才的教育理念,后者是要求多项技能的叠加,而前者要求是能力的整合。它要求从事“伞式”媒介形态运作与管理的各类人才,首先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对多媒体数字传媒平台上的信息生产、储存、传输、知识共享的流程与经营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因此,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媒介经营管理教育必须在新的市场需求下,顺应时代要求,重新规划自己的教育模式。
1、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课程设置
媒介经营管理教育主要是研究传媒市场结构、传媒产品的特点、传媒消费者需求与关系维护,旨在揭示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在市场、在规制、在资本运营上的特殊属性,力图实现以最小的成本为传媒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经济学和传播学的相关原理依然是媒介经营管理学教育中课程设置的基础,我们应该在大一大二学年开设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产业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制度经济学等基础学科。作为媒介经营管理专业的知识塔基。
而融媒时代。直线式的、单向的媒介形态已经为伞式结构所取代,在多媒体平台上对信息内容的生产与管理的整合能力成为传媒产业链的核心,而这一切需要知识管理学科的相关理论做支持。因此,为适应融媒时代媒介产业发展的新变化,我们必定要增设知识管理课程为新时代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核心课程。知识管理可分为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两个方面,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接起来,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在大三、大四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开设数据库原理、数据库结构、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智能、知识挖掘等技术性课程。
而建立在知识管理基础上的媒介经营管理最终是为传媒企业管理服务的,所以在核心课程的设置中还必须开设管理学概论、组织战略与行为学、企业战略管理、项目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必修课程。
而中国传媒的特殊属性。必须要求未来的管理人员熟悉国情与政策理论,所以必须开设哲学、政治经济学、统计学、知识产权法、英语、大学语文等科目作为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边缘课程,这样以传播学、经济学为基础的、以知识管理与企业管理为核心的、以政治、文学知识为边缘的知识结构应运而生。
2、多层级的办学模式
媒介经营管理教育人才培养大致有两种:一类是具有市场开拓意识,懂传媒运作流程,知晓多媒体实务操作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可能从事网络策
划、网络营销、现代传媒集团的发行、广告经营以及媒体战略规划等。这类人才可以由本科生或研究生来承担。传媒需要的另一种人才是有一定媒介运营经验的,懂多媒体战略决策的高层次管理人员,也就是在传媒细分市场有专长、或者懂得整体运营设计的高级管理者。或是擅长资本运作的专业人才。对于他们的培养应该是理论加实践的综合成果。一方面我们开设媒介经济学、媒体管理这样的深层次、专业化的博士、乃至博士后教育,培养学生的深层次思考与科研能力,如文广传媒已经开设博士后方向。为自己进行人才储备;另一方面,走向社会,与媒介实体联合开办传媒职业经理人培训教育,培养CKO(知识管理总监)。因此,只有建立多层级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满足媒介多元化时代的市场需求。具体的实现路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
――学科交叉培养:即鼓励第二学位教育,让经济管理学专业的学生进入媒介领域,让新闻学专业的学者选修经济学与管理学实现学科融合。在本科阶段创办“2+2”模式,既在本科教育前两年进行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通识化教育。让新闻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学子互相选课,后两年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进入各自的学科领域。
――在职培养模式:媒介经营管理教育是一门实务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单一的课堂式教育无法满足数字传播时代,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所以,应该在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增加在职培养,通过在职教育,为媒介机构的各类人员提供再培育,再提升的机会平台。
――MBA培养模式:数字传播时代,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不断融合。制播分离的实施,传媒集团化的推进。媒介产业急需各种资本营运人才和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媒介职业经理人越来越多的走进媒介市场,采取MBA式培养模式,就是为满足新时代媒介职业经理人的需求。
关键词 传媒产业 集成经济 整合关联 实践价值
一、引言
传媒是人类传递信息的工具,一直以来,传媒经济的形态都是以规模经济作为主体的经济。我国的传媒产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集成经济是近几年来企业尤为重视的一种经济形态,集成这一词是在经济学角度上的创新概念,网络技术的集成原理与其含义相近。在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其实就是传媒经济不断整合关联价值的过程,但是随着各种媒体的出现,媒体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再加上用户喜好的改变,传统的媒体产业从兴盛慢慢走向衰落,这其中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新型的方法,以资源整合关联为核心,推进集成经济模式,创新社会的价值,从而推动社会关系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二、传媒集成经济的整合关联价值
传媒集成经济的中心是传媒平台,需要把其他社会的资源进行整合,将富有活力的元素加入到媒体产业的结构中,使其能够创造新的价值,从而让技术与社会共同进步的目标得以实现。在以往的观念里我们都会认为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是一个传播介质,但是它真实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它还可以应用于社会与商业的资源整合。传媒集成经济可以为社会以及其他产业提供更多的价值,同时,传媒集成经济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技术的进步,还要适应更多的用户与商家的要求,根据其自身的优势传播大量的信息与资源,在沟通中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集成经济整合关联的意义也包括网络的价值增长问题,让社会的整体生产水平与生产效率得到提升。
现阶段是产业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阶段,采用集成经济的模式能够将产业的经营方式与企业核心业务的开展过程加以调整与优化,这样做不仅降低了产业经营的损失,还能使集成经济的管理利润达到最高。集成管理的效应主要包括:第一,范围经济效应。第二,聚集经济效应。各种生产要素相互协调、互补,提高了总体的效益。第三,速度经济效应,企业在经营的速度上超过竞争的对手,是一种时间上的效率经济。第四,知识经济效应。通过价值的扩展激发出更多的创造。第五,组织经济效应,指的是企业要通过外界的力量,来增强自身的能力。从长远来看,传媒集成经济的模式为我国的经济形态起到示范的作用,传媒经济追求的是合作共赢的经济目标,对我国整个社会的经济健康发展具有指导与带动价值。传媒集成经济共同协作能实现真正的优胜劣汰,让有信用的商家得到更大的利益,更为关键的是,传媒集成经济与外部政治、文化、环境共同生存,用创新的方法将平等互利的观念进行扩散,以期给社会带来更深远、更广泛的影响。
传媒经济是一个不断进行关联价值整合的过程,它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只重视规模经济阶段,这一阶段由于企业的发展使得产品成本下降从而盈利上升。经济学的不断研究证明,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就会发生盈利降低的现象。第二,企业在经营中进行扩张,将两种产品一起生产,这样就比单个的生产提高了效率,一些发达国家的传统媒体集团,就会在自己企业的内部采用资源整合的方法。第三,就是新型的传媒集成经济模式能够突破以往媒体模式的障碍,然后找到适合的发展方法,这样做使得集体更加密切,不再是单一的个体。同时,集成经济的目的就是为顾客带来更多的方便,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利润,它还能够激发出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将各种要素中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进行统一的整合,降低了企业的风险,也体现出了集成经济的强大作用力。
三、传媒集成经济的实践价值研究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传媒发展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一直处于高地位的传统媒体渐呈式微之势。传统媒体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降低,新兴的媒体却有着极强的危机意识,他们通过探究与摸索很快就超越了规模经济模式,走集成经济模式的道路,不仅给用户创造了很多的交互价值也给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例如,百度是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公司在独占中文搜索的同时,以多元化信息服务为基础,使得更多的用户使用这一产品,从而获得最大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一直都以创新为前提的腾讯公司,不仅从技术到产品都采用多样化的经营模式,同时为了实现集成管理的目标,更好地促进经济流动,建构了扁平化的形态治理方法。而阿里巴巴的布局则是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解决信息流的问题,通过支付宝、第三方存管的形式解决资金流的问题,同时,阿里巴巴也与百度进行合作,并联合其他公司多管齐下实现集成整合。因此,阿里巴巴是集成经济整合企业中最强大的一个。
现如今,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三巨头都根据集成经济的含义强化了自己的产品与技术,在阿里巴巴推出了支付宝后,腾讯公司也构建了扫码支付与公众号支付的在线支付方法,从一些社交软件出发,通过购买物品、物流的查看、订单的管理以及售后的保障等问题延展开来,开拓出更多更大的集成经济效益。从阿里巴巴、百度、腾讯这三巨头的成功来看,集成经济战略是较为成熟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是优秀的模式,它将改变我国的传媒产业与经济的局势,还可能对社会格局的改变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来说,互联网的真正含义是调动社会的资源,建设新的企业机制,对整个的社会进行改革。但是,我国目前仍处于集成经济发展的初期,与合作共赢整体进步的目标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程度的差距,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相信能够很快地改变这一现象,慢慢地将差距缩小实现共赢的目标。现在,集成经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它随着中国传媒网络的变化而转变,相信未来传媒产业必将以新型集成经济产业出现,并且引领时代的潮流,同时也促进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
四、结束语
未来传媒产业的主流经济形态就是集成经济模式,从媒体的传输媒介的进化来看,媒介的进化完全不受复杂程度、技术的控制,而是完全因人的需要而变化。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集成经济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更加符合人们的需要,更能顺应当前传媒的经济发展趋势,并开创了传媒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我国的互联网经济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出现极大的文明落差现象,整个社会也会失去一次改变的机会。因此,我国的传媒产业集成经济也应该顺应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大势,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新的价值。
(作者单位为央广传媒发展总公司)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樊拥军.集成经济:未来传媒产业的主流经济形态――试论传媒产业关联整合的价值构建[J].编辑之友,2014(4).
[2] 崔保国. 2013年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格局――兼论传媒的核心产业与关联产业[J].新闻与写作,2014(5).
[3] 肖翔.出版传媒产业园区发挥政府作用的战略思考[J].中国出版,2015(13).
[4] 赵文晶,王馨慧.我国传媒产业转型期发展的新模式研究[J].现代传播,2013(2).
关键词:传媒行业 现状 前景展望
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眼界和思想不断的进行冲击和发展,现代媒体产业也进入了并购重组发展的时期,市场发展速度较快,竞争与机遇并存,存在的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计算机智能技术的发展带领着传媒产业朝着一个新的环境进行调整,我国传媒行业也在自我创新发展的进程中不断的得到发展。
一、传媒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传媒产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出现了自己所特有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我国传媒产业在现状下的具体境遇。
(一)涉及领域广泛,发展速度极快
根据2013年我国文化传媒板块统计,我国发生了56仅并购的案例,涉及到影视、游戏、广告和出版等多个领域,同比市场的价值也翻倍的增长,这种发展的速度在科技的引领下发展的更快,已经发展成为了跨行业、跨地区的产业,极大的打破了行业传统的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符合我国发展战略的同时,增加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实力。
(二)传媒行业的综合性不断加强
传媒行业在进行并购重组计划转型时,跨行业、跨领域的行业之间进行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我国传媒行业除本产业进行联合,优化产业结构,增加产业的竞争力的同时,还加大了与电信业、计算机技术、金融业等多重灵域的融合,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开辟了传媒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热点。在现况下,传媒行业和游戏行业、科技行业相结合进行创新和发展已经屡见不鲜,我们常看的影视剧品也一改往常的发行方式,转向依靠网络这个品台进行游戏和作品的双重发展,必然的就会造成这个行业的综合性,它不再需要单纯依靠某一领域进行发展。
(三)并购的方式多样
在我国,传媒行业的并购重组方式主要包括横向并购、纵向并购以及混合并购的模式。为了最大程度的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减少企业发展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主要采取横向并购的方式,我们了解最多的华谊兄弟,曾经收购其他影视的股权,壮大自身发展的规模,增家经济实力。为更好的进行产品的流通,促进产业发展的流畅度,可以进行传媒产业的纵向并购重组。我们最熟悉的乐视网就曾经完全购买花儿影视的股权,更好的将自身的产业和流通渠道相衔接。混合并购的方式就是结合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的特色,进行多元哈的经营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并购风险,提高盈利能力,也是现状下最常见的并购模式。
(四)国际化进程加快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进行加快,世界越来越小,不同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我国传媒行业的国际化进程也在进行。从世界范围内看,从2000年开始,传媒行业突破了国界的限制,在科技时代下尤其是计算机智能技术的发展,大量信息进行交流和交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传媒行业也走出国界,在世界的舞台上演绎自己的精彩,虽然用大型的并购重组方式进行的极小,在科技化的这种情况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传媒产业的国际化进程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五)多种领域联合发展的模式持续发展下去
首先,互联网行业,例如百度、腾讯等公司近两年来加大了对影视行业的收购,尤其是阿里巴巴近年来在各大影视行业的持股数不断的增加,可以说是将科技领域和影视行业以及文化娱乐等多领域联合起来,并且这种并购的模式呈现出扩大化的发展趋势。传媒行业进行并购重组在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降低生产的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为企业占据更多的市场等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前景展望
我国传媒行业发展的不足,当今世界各行业的流通很大程度上与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我国信息行业发展较晚,相关的体系依旧不成熟、不完善,为了尽早的建设一个具有创新性代表性的传媒行业体系,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我们自身不足。诚如上文所言,我国传媒行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速度快,但依旧存在不足。
(一)传媒运行的法律规范有待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传媒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市场准入、市场的运营、相关的监管体系建设方面依旧存在很大的不足,没有严格的法律规范来做最后的保证,这样传媒产业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就缺乏保障。
(二)传媒产业经营管理模式有待优化
传媒产业进行优化结构,产业升级的时候,相关经营管理的人才并没有足够的培养,且我国传媒行业长期以来以行政手段进行的居多,在市场经济情况下进行产业的优化升级,尤其是进行产业的并购重组这种大型的变革时,更加应该注意管理模式的改变,通过合理的管理模式实现不同文化、不同领域的融合。
(三)传媒产业创新能力的发展
传媒行业向着综合性和多领域的方向迈进,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对传媒产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加强。首先,思想决定高度。我们要对传媒行业的理论研究进行不断创新,大胆设想,在新理论的带领下不断向前。其次,科技、人才、管理模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在综合了科技、经营管理、影视行业等多领域的传媒行业,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创新,最大化的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我国传媒行业并购重组的现状将会不断扩展,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同时,我国传媒产业将会不断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叶飞.我国传媒产业并购重组之现状[J].新闻战线,2014,11:78-80
[2]严三九.世界传媒产业兼并重组及其启示[N].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72-77
[3]兰培.传媒产业并购重组态势分析[J].传媒观察,2013,02:27-29
关键词 传媒:绿色;企业文化;环保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9)01―0173―02
研究企业绿色文化,不仅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更好地开展国际化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丰富和发展企业管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1 传媒业绿色企业文化的内涵
绿色企业文化是顺应全球日益高涨的环保意识、环保运动以及环保需求的发展和国际社会日益严格的环境保护和管理要求应运而生的。绿色文化是促使人类更好的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而进行设计、创造,并使之产生积极成果的一种文化,其基本观点是把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作为人类的永恒追求。绿色企业文化是以绿色文化为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并将其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它是从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资源的角度出发,以绿色理念作为企业价值观和经营哲学,以发展绿色生产为基础,以绿色消费为中心,以开展绿色企业形象策划为战略,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绿色管理策略,满足消费者绿色需求,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与社会整体目标的统一。也就是说,绿色企业文化包括了企业从形成绿色理念、进行绿色生产、开展绿色策划、实施绿色营销到满足绿色消费这一个管理的全过程。
具体到传媒业,绿色企业文化是指传媒以提高生态经济综合效益为根本目标,对其发展战略、经营决策、生产组织、技术创新、市场营销和环境控制等全部活动实现全方位绿色化的一种管理观念。它主要包括绿色意识、企业绿色战略目标、绿色产品理念、绿色技术创新理念、绿色市场理念、绿色营销理念、绿色企业形象和企业绿色发展理念等。绿色企业文化要求人们不仅要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要认识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传媒业绿色企业文化主要表现在:传媒业绿色企业文化是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理念;传媒业绿色企业文化更加注重社会效益;传媒绿色企业文化更加注重媒介的社会责任、社会道德和舆论导向。传媒业绿色企业文化所体现的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它更加明确了当今时代的传媒从环境、资源、人口、社会、经济等诸方面的协调发展中确保社会与受众的长远利益,使社会管理理念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 中国传媒业绿色企业文化的现状
在国内外绿色经济浪潮的推动下,我国传媒企业也开始构建绿色企业文化,并用来指导和规范企业的绿色生产和经营行为。我国传媒企业发展绿色企业文化的现状表现在:①许多传媒企业开始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作为自己企业的价值观,并将它们放在企业文化的核心位置,并逐渐重视传媒的环保责任。②许多传媒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开始形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传媒企业市场活动的深入,传媒企业日益认识到它还作为一个社会活动主体而存在,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③宣传绿色产品已成为部分传媒企业的宗旨。由于我国许多企业已经具有绿色意识,同时许多消费者需要企业提供健康、无公害的绿色产品,因而许多企业已经开始生产绿色产品、开展绿色文化管理。传媒企业利用自己独有媒介力量,开始逐渐加大对健康、绿色无公害的产品进行宣传和报道,同时我们在媒介上也开始注意到宣传环保绿色产品的论坛定期开始举行。
尽管我国绿色绿色企业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良好开端和一定成就,但从整体而言,我国大多数传媒企业还不具备绿色文化意识。我国企业绿色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多数传媒企业绿色意识和文化淡薄,对绿色知识的了解仅仅停留在环境保护的表层上。过去许多传媒企业重发行量、收视率,轻质量和公共利益,绿色意识、环保意识淡薄,更谈不上形成绿色文化,从而导致传媒企业在一种不健康文化的引导下成长。②绿色企业文化建立过程中会遇到强大的组织:第一,绿色将会给企业组织制度带来巨大的转变,而任何组织都具有惰性和抗性,会阻碍这种转变的发生;第二,许多传统的传媒企业对绿色价值观缺乏认同;第三,企业员工对绿色问题的社会性、系统性缺乏了解和认同,他们会认为没有特殊的环境议题与他们企业相关。
3 中国传媒业绿色企业文化构建策略
首先,在舆论导向上,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承担舆论监督职责。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保护环境迫在眉睫。环境保护除了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严格公正的奖惩机制外,更需要公众的参与。公众是环境保护的实践者和监督者。通过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政治参与权有利于完善各项环保法律法规、通过公众舆论监督有利于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制造者施加压力,更能从根本上改变环境的质量状况。媒体,作为信息和资讯的传导者,在提高公众的环境参与度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媒体是保障公众知情权的重要平台;另一方面,媒体为公众提供了公共舆论空间,能够在法律和制度之外对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督。此外,传媒如果在恰当的时机对公众进行适时引导,更能够事半功倍的宣传环保法律法规,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改善公众的环保习惯。
其次,提倡绿色广告,优惠宣传节能环保产品及企业,刊发环保公益广告。绿色产品的广告在传递绿色信息,树立绿色产品形象,唤起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方面,有着广泛而直接的影响。在我国消费者环保观念差、绿色消费意识不强的情况下,传媒企业要通过战略性广告,大力宣传绿色产品开发对于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促进人类健康的重大意义,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培养文明消费的新时尚。同时,树立和强化企业的绿色形象。通过战略性广告造成一定的舆论声势之后,还要利用战役性广告着重强调企业的绿色产品或者企业某一品牌的绿色产品在节省能源和资源,净化空气及保护环境上的优势。在传递信息时,要注意针对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进行诉求。同时,可以考虑对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的广告费进行优惠,扶持绿色环保企业的发展。作为传媒业一种履行社会责任的制度,应定期的刊发环保类的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