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媒经济与管理范文

传媒经济与管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5: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传媒经济与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传媒经济与管理

篇1

关键词:知识经济;传播媒体;管理体制

“知识经济”这一词语最先出现在英汉对照读本《传播媒介之职能》一书中。早在1996年,联合国就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概念,此后克林顿在1997年直接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从知识经济发展来看,知识和经济密不可分,二者存在着密切关系,知识可以创造财富,知识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一、知识经济与传媒的概述

1.知识经济的定义。早在1996年时,联合国就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这个报告对知识经济的定义给出了明确的界定。认为知识经济就是指一种交流过程,这种交流的基础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配置。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并且知道,信息也是一种商品,知识可以被加工,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利益。

2.传播及传播媒介的内涵。所谓传播是一个知识和信息传递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自我传播。也就是一个人的自我回忆,触景生情或是内疚等属于这种情况。第二是亲身传播,也就是知识是通过过面与面的交流实现的。第三种是指团体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主要是以团体为单位,以开会或者是讨论交谈等形式来实现。第四种就是大众传媒。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形式。

3.传统的传播媒介与现代传播媒介。既然我们当前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对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我们就必须要选择合适的途径来把握信息。信息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被传播到下各个地方各个领域,要想使信息真正的发挥其作用,创造出经济价值就必须要让信息流通。信息和金钱一样,只有不断流通才会具有价值,但是信息的流通必须借助传播媒介,要想通过信息来创造财富必须要有传播媒介的参与。

我们知道,传媒已经作为一个作用巨大的行业而存在着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一个行业要想发展就必须要累计相应的财富和资本,只有拥有足够的资金才能支撑起发展壮大。传媒行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传统到现代的阶段。传统的传媒,主要是借助于广播、收音机、报纸、杂志等方式来进行信息交流,这种传播方式效率低且成本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的传媒方式不断发展,出现了互联网以及电视等新颖的传播方式。现代传播方式让我们获取信息的效率不断提高,并且能够使之产生新的财富。

二、我国现行传播媒介的管理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已经很难以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

1.这是由我国当前国情的国情决定的。虽然我国的传播媒介正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但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环境复杂,正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也就需要传播媒介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改革的深入,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

2.我国当前传媒行业缺乏信息真实性。我国当前的管理体制具有诸多弊端,限制了我们信息的畅通,出现了诸如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保护主义等现象,这种现象最终就导致了各种媒体例如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等只报喜不报忧,对一些重要的具有负面影响的信息不予报道,这种行为完全忽视了信息的真实性,也忽视了媒体的可信度问题,对社会资源造成了极大地浪费。

三、要想适应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就必须要对传媒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改革的方式多种多样,弹最为普遍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第一是从自上而下的途径进行改革,第二是可以从自下而上的途径进行改革,第三,对传媒的思路进行改革。我国已经逐渐开始从这些方面着手进行了,相信长期坚持下去会收到不错的成效。针对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主要是通过国家的宏观政策来调节,国家通过颁布各种法律条令来约束传媒机构,保证信息真实性。自下而上的改革主要是传媒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为获得生存而自动进行变革。

1.政府的政策改革。就当前而言,“报刊”仍然是最重要的传媒方式之一,国务院为了加强对报刊的整改,特地出版了《关于落实中央“两办”30号文件,调整报刊结构的意见》,这一文件不仅对中央的文件报刊进行了报道规定,还明确指出地方性报刊遵循同样的标准。信息的真实性作为首要目标,如果不按照规定,就会被撤下。以前我国还会有专门的政府机关报刊,但如今也已经改变了这种方式,各大传媒机构自负盈亏,政府不再对其资助,这使得报社也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

2.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改变。我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国家不再对传媒负责,让其自负盈亏已经实行了多年,因此,这让各类传媒机构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规律,如果传媒机构能够经得住市场的考验,那么就能在市场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良好的口碑和真实的信息会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当然,国家也会对一些高精尖领域的报刊杂志进行资助,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在这个知识就是财富的时代,让科学家及时了解国际前沿的科技信息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实力。

在本文最开始,笔者从知识经济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知识经济的起源以及简单的介绍了发展过程。随后笔者对知识和信息可以创造财富进行了论述,此外还对知识信息产生财富的途径进行了探讨,即传媒。最后分析了我国当代的传媒管理体制面临着的弊端。由于篇幅有效,笔者探究的东西不都深入全面,对于现阶段管理体制中面临的问题没有提出具体妥善的解决方案,这是本文的一大不足。的那本文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探讨传媒管理体制对知识信息创造财富的制约问题以此让大家意识到改变传媒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顾英伟,杨昆明.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依人建业[J].商业研究, 2000(11).

[2]我国传媒管理体制急需改革[J].新闻记者,2007(10).

篇2

【关键词】学科竞赛;现代传媒实验室;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现代传媒实验室是国内高校实验室的一种,一般涵盖新闻、广告、传媒等专业,仪器设备较多,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在管理与运行方面有很大研究空间。本文以吉首大学的现代传媒实验室为研究点,整体观照此类实验室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一、学科竞赛背景下的现代传媒实验室开放现状

实验室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科技创新的摇篮,是社会服务的窗口。实验室是高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实验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组成部分,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它具有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学科竞赛是推动学院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方式,以竞赛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校的共识。随着学科竞赛项目的增长,实验室的功能也在这变革中悄然发生了变化,它除了实践教学功能,还增加了竞赛作品“生产车间”的功能。

二、现代传媒实验室开放形式的特殊性和实验室管理方面存在的困难

现代传媒实验室不仅承担常规教学任务,而且因为涵盖的专业都为应用型专业,对开放的程度要求较高,各种竞赛、练习、实践形成了实验室的特殊开放形式。实验室的特殊性给管理带来了困难,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工作量增加。从上表统计数据来看,实验室每学期因为竞赛增加课时21941个,占总课时36.7%。实验室每周开放6天,每天开放12个小时,管理者投入的工作量明显增加;二是管理难度增加。摄像机、照相机的正常教学使用与管理与课外不定期的借用导致借还时间长,使得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协调好教学与课外开放的关系。学科竞赛给非编室的管理难度加大,周末、晚上学生借用设备的频率高,管理难度大。三是设备的老化和损耗增大。各种竞赛以及大学生创业团队孵化工程,给创业团队提供设备、场地支持,设备的使用率明显提高。设备使用率提高后,设备的损耗增大,维护压力增大,设备的存量不够,需要增加设备投入。

三、现代传媒实验室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实际运行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现有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研究梳理,发现其已经不适宜现在的实际运行情况,需要做出修订完善。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管理体制陈旧残缺,内容不够。目前沿用的管理制度是在学生规模不够大,仪器设备数量少,各种竞赛少,课外活动少的时代背景下制定的,适用于当时的实验室。实验室制度的内容上主要针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教师的管理、实验室卫生等方面,对课外竞赛等方面的管理未纳入制度,甚至新建的一些机房都没有专门的管理制度,因此,对比当下的情况,沿用的制度是陈旧残缺的。

二是管理体制过于死板,对课外开放限制过严。因为设备少,经费紧张等多种客观原因,以往的制度对仪器设备、场地的管理做了很多严格限制,譬如为确保教学的使用,原则上禁止学生课外使用设备,周末一般不向学生开放。为减少设备的损耗,延缓设备的老化,对学生的借用都做了限制,不鼓励学生积极外出练习,更谈不上主动和校外单位进行合作,共享设备和人力资源。

三是缺少新的科学的运行机制。以往的管理制度以限制和封闭为导向,其运行机制自然是围绕教学中心转,新的制度以开放和鼓励为导向,需要新的科学的运行机制,需要从人力投入、管理经费投入、设备投入等方面形成科学的运行机制。

四、在实验室配套改革和制度完善方面的几点意见

一是解放思想,重视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实验室的建设方面决策层领导尤其需要解放思想,正如北京工业大学前校长、教育部高校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左铁镛院士所说:“我觉得第一位的还是理念、观念上需要进一步提升,正确认识实验室的作用。而这个提升首要的是领导,各级领导都要提高认识。”

二是以育人为本,发挥实验室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将传统意义上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合理过度到以学生为主导的综合实践应用可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全国广告艺术大赛首届颁奖典礼上讲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育人为本。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是扩大实验室开放,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竞赛和实训。竞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能加强高校之间交流,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校级以上的各种专业竞赛,对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极其有效,现代传媒实验室可以成为竞赛作品的生产工厂。应用型专业对课外实训的要求非常高,从制度层面鼓励学生课外借用仪器设备,宁可让设备使用坏,也不可让设备存坏。实验室不仅面向本专业学生,而且要面向其他专业的学生开放,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为人才培养、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四是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实验室高效有序运行。如今,各种竞赛越来越多,已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自发地、积极地参加到高校承办的各类学生学科竞赛中来。对竞赛组织者而言,参赛人数的增加意味着工作量和经费的增加。随着竞赛的常态化,实验管理人员只有将竞赛这一部分工作量纳入到教学安排中来,并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确保实验室开放与学科竞赛的良性互动循环。

五、结语

现代传媒实验室已经进入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在2014年教育部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更应解放思想,对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充分扩大实验室的开放度,为实验室的科学高校运行提供各种保障。

参考文献:

[1]徐德龙,张美玲.关于高校新建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1(4):259.260.

[2]左铁铺.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的作用与思考 [J].实验室研究探索,2011(4):1-5.

作者简介:

梅黎,硕士,助理经济师.

篇3

那么,对于传媒经济的研究应该提什么样的问题?或者说,什么是真问题?其实,针对传媒经济和管理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三点:第一,中国传媒产业集团正在如何组合?第二,在中国这一特殊的转型社会,传媒集团化过程中的行使方式及其原因是什么?第三,目前中国传媒集团如何做强、做大?当然,针对传媒经济和管理的问题绝不限于这三个,但是它们可以解答这三种类型的问题,即现象描述型问题、理论构建型问题和产业发展政策指导型问题,其也是传媒经济学真正显示给大众传播研究的学术价值之处。

三种模式构建传媒经济

传媒经济学是一个相对年轻的领域。随着它的成熟,我们可以预期:它将使用范围更为广阔的方法。一个具体的趋势就是广泛地使用应用微积分的数学模型。比如,在微观经济的供应方面,主流经济学提供了分析传媒公司行为的强有力的工具。

由于传媒经济学也向其他学科一样产生了大量分布于不同层面但又相互关联的研究成果,并且这样的状况将继续下去。而继续坚持方法论方面和理论化方面的多元性能不断地产生新的见解。因此,采取从具体案例的细节特征中提炼加工出理论的方法能扩大和加深对这一领域的认知。

从目前情况来看,致力于传统经济部门的传媒经济学者和那些隶属于传媒管理、新闻业、信息研究和传播学方面的其他项目的传媒经济学者,他们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鸿沟。而跨越这条内在鸿沟的桥梁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流以促进共同发展的愿望,将会保存并增强传媒经济学领域的活力。

所以,传媒经济学不仅只关注基于市场的活动,它以个人、企业、产业及社会层面的资源利用及其利益最大化的研究为基础,提供了检验传媒企业内部工作方式的手段,同时进一步提供方法以便对决策和资源利用如何影响更广泛的观念――比如顾客利益和社会利益――进行研究。

随着学科体系的发展完善以及媒体与传媒行为的增长和变化,现在传媒经济学研究形成了三种传统模式:理论传统模式、应用传统模式和批判传统模式。它已经告别了引入和发展阶段,传媒经济学这一学科开始成熟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它之所以能得到如此发展,正是因为它提供了建立在稳固的力量基础之上的深邃见解,并且能够在传媒环境中被观察和验证。中国传媒产业集团在此基础上也在进行重组、并购或颠覆。

理论范式的局限与思考

对于传媒管理研究的理论范式来说,社会科学理论确实构成了一系列有助于一般人理解的有用的概念和框架。尽管有这些用处,理论仍然有局限:首先,它们是集中的并且非常特殊的,因此,它们不能给出包括所有因素的完整解释,这种特性通常导致对决定性因素的解释;其次,它们趋向于建立在有限的,不真实的假定基础上。理论的目标在于发展用于预测未来行为和结果的模型,但它们需要处理个人和社会群体的不可预测性所带来的复杂性。

总的来说,在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中,理论帮助我们认知、理解和解决那些有相似的内在因素的问题,即使这些问题表面上似乎并不相似。理论允许我们预测人类行为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传媒管理学者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的另一个领域是关于组织和企业的结构对媒介内容的暗示和影响。不过,传媒管理文献的分析显示,该领域的一个弱点是研究趋向于碎片化、不系统和无规划。只在某些研究领域里,传媒管理学者进行了有规划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他们小心地重复和扩展各自的研究。

对于传媒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来说,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四个基本理论――垄断、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受到这些模型启发的实证研究,构成了SCP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基础,为美国和许多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的产业分析和竞争政策提供了指导。如果要说新的分析框架已经取代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是不正确的。相反,现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范式在经济学家们用以解决各类型的经济问题的不断增长的多样的分析方法中占有了制高点。大部分关于传媒企业和传媒市场的经济学研究都是建立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四个基本模型之上的,而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属于SCP框架。

根基植于媒介产品

1980年以来,随着新技术的进步,传媒受众数量激增,媒介产业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变革,媒介组织对媒介从业人员创造力的依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要。机器只能机械化地进行生产,但人却可以带来无限的梦想和创造力。他们是现代管理体系中赖以生存的创新要素。传媒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传媒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总的来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验和知识,这批人为传媒组织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高效的媒介组织管理者明白,人际关系是效率的关键因素,因为有创造力的人往往对自己的工作有占有感和自豪感,并视其为自身的写照。

对于财务管理问题,红利政策、资本结构、兼并和收购、实物期权以及财务重组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们是任何公司或企业的核心问题,并且传媒产业在这个问题上十分重视。

理论领域内,研究传媒产业的产业链是有益的。这可以系统的研究购买者价值继而加以区别。研究者也许也想整合联合战略、创业战略和分类战略。这些理论可以帮助解释许多在传媒产业中经常发生的媒介公司的行为。综上,媒介战略研究是媒介研究的分支,整合了基于产业的更多事务性的传媒经济领域和传统的、个人的管理或组织领域(组织行为)内的传媒管理。这是一个为下阶段传媒经济学做准备的有巨大挑战和机遇的研究领域。同样也可为传媒集团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

篇4

需要应用研究,也需要基础研究

传媒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是传媒经济学赖以腾飞的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科学史表明,一门学科生命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社会对这门学科的需要程度,还取决于这门学科基础理论的扎实、深厚程度。传媒经济学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传媒运作实际问题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所以在应用领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另一方面,因此渐渐滋长了一种价值取向:传媒经济学研究要解决实际问题,要有经济效益,进行应用研究才是正道,研究那些抽象理论有何用?于是,在当今传媒经济学研究中,出现了轻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倾向。

这种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功利倾向影响了传媒经济学科的成长,现阶段的传媒经济学研究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实用主义―――有不少成果乃是传播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二是依附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新闻学、传播学、管理学、营销学等等);三是由于各个学科的研究者对传媒经济进行多角度、多学科、多层面、多方法的考察,因而,关于传媒经济的内涵、外延、要素、功能,关于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方法、内容等问题上的见解,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商榷”文章不断。一些文章甚至不屑于进行此类划分和定义,完全凭自己对传媒经济的常识性理解来展开研究,使得当前的传媒经济学研究出现了一定的混乱局面。

仅以传媒经济学的定义为例,就出现了许多纷争。现在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者中除了原来研究传播学的以外,还有许多是从其他学科转过来的,各学科的研究者都试图把传媒经济学朝着自己研究方向上靠。原先研究经济学的学者认为:传媒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一些知识来回答新闻传播领域的一些经济现象,必须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传媒问题;研究管理学的人认为:传媒经济学是关于传媒业经营和管理问题的研究;传播学研究出身的学者则认为:传媒经济学是研究媒介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学科。定义的纷争加剧了“传媒经济学到底是什么”的疑问。确实,它是什么,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研究范围难以确定,那么传媒经济学是单单考察报刊、广电、网络等媒体,还是包括印刷、造纸、采编、广告、出版发行等支撑其发展的产业链上的各环节,抑或包括数字技术支撑、电信、网络、数字信号处理、传输技术等?是以媒体为研究主体,研究媒体在传媒运作中所起的作用和获得的成效,还是以受众为研究主体,研究受众在传媒运作中获得的利益和受到的影响?是研究单纯的传媒经济活动,还是研究包括影响传媒经济活动的政策、法律、社会大背景?这些问题,现在都还没有解决。

传媒经济学的归属也成了问题,一些人认为传媒经济学是新闻传播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如赵化勇在《电视媒介经济学》序言中提到:“电视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属于新闻传播学与经济学交叉的产物。”另一些人则认为传媒经济学是个独立的应用学科。这里又可分为很多观点:

有认为传媒经济学是新闻传播学下属的应用学科的,如周鸿铎教授:“传媒经济是应用传播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们利用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以传播信息为主要任务的各种传播媒介的传播活动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以及由它所引起的各类经济活动及其运行规律。”有认为传媒经济学是经济学下属的应用学科,如金碚教授在《报业经济学》提到:“报业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在报业领域的延伸。”也有人认为它应属于管理学、营销学等。无论是哪种划分,似乎传媒经济学就是个大杂烩。

显然,从这些纷争中建立一门与各相关学科相区别的、有自己独特而确定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内容的传媒经济学是困难的。必须借助基础理论研究,对寓于各相关学科中的要素进行理性抽象,从而把与各相关要领相关学科混合、粘结在一起的概念、原理从这些概念、学科中剥离、独立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明确传媒经济学独特的不与其他学科相混淆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内容,并制订出传媒经济学的发展战略。

回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当传播学刚引进时也呈现出与今天的传媒经济学研究纷争不断的现象,这或许是一个新学科引进的必然过程。

当时也有一批学者发出呼吁,要重视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仅仅关于新闻、传播的定义就讨论了很多年。检索当时的论文,有关新闻定义、传播功能、传播模式、传播效果研究的讨论比比皆是。当然,大讨论的结果是可喜的,至今,关于新闻学、传播学基础理论已基本定型,新闻学、传播学都已走向成熟,形成了完备的学科体系。同样,传媒经济学的引进也应实施这样的重视基础研究的思路,根扎得深了,才能枝叶繁茂。

在当前传媒经济学界厚此薄彼,重应用研究而轻基础理论研究的背景下,有必要强调重视传媒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但在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上,所有国内学者提交的几十篇论文中,只有安徽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梅笑冬提交的论文《对传媒业流通产业性质的初步认识》属于探讨基础理论问题的。看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已是当务之急。

需要宏观研究,也需要微观研究

传媒经济学需要宏观研究,但更需要贴近实际、指导实践的宏观研究;需要微观研究,但更需要能抽象出来、引申为普遍原理的微观研究。

从这次会议提交的论文来看,从宏观方面研究传媒经济的论文居多,探讨传媒体制改革思路、研究报业发展趋势、思考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等方面的论文比比皆是,这主要源于中国传媒经济的特殊性。在上个世纪80年代前,传媒的市场化还是一个需要避讳的话题,此后,传媒市场逐渐放开,这是个变化的过程,传媒管理机构在逐步完善和发展适合国情的传媒政策体系,调整和变革不断,文化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在此前提下,研究传媒经济,就不得不紧跟传媒政策变化,研究影响传媒运作的大环境变化及对传媒运作造成的影响和前景展望,这是特定研究阶段的必然。

同样,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传媒经济运作都与它们的媒介政策、法律法规分不开。与中国相比,只是西方国家的传媒政策法律体系已趋于完善,不需太多调整。表现在传媒经济的研究上,就是研究宏观传媒环境少,研究微观传媒运作多。

但是,现在传媒经济的宏观研究却存在着不贴近实际,难以指导传媒实际运作的问题。建议引入报刊的退出机制,但却不提及报刊退出之后,原有人员怎么安置、遗留下来的债权债务问题怎么解决;呼吁传媒集团整合由物理变化转为化学反应,但如何去实现,如何有效合理整合资源,却拿不出有效措施来;讨论打破行业壁垒,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但却未考虑引进多元资本后,如何管理多元资本、多元资本如何利益分成的问题;强调应明确传媒产权,强化产权责任,却忽视了传媒产业的现状……。传媒经济学要成为显学,要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必须加强学界与传媒业界的沟通与交流,以实践来推动理论,以理论来指导实践。

传媒经济的微观研究少,而且,许多微观研究属于媒体的成果展示,或经验介绍,业内人士戏称为“述职报告”。此类研究的特点表现在:

以偏概全,常将某媒体的成功归功于某一项新措施的实施,而不考虑其他因素;就现象谈现象,就问题说问题,研究深度不够;重感性思维、轻理性研究,很少运用数理逻辑及经济学理论构建传媒经济模型;研究中描述性、解释性成果居多,预测性成果较少;理论性不够,对于媒体运营实践的指导性不强。这些微观研究不具备科研成果特性,无法抽象成普遍原理,很难被推广,成果作用也得不到发挥。

针对这种微观研究现状,应构建传媒经济学的基础性研究模型体系,使其成为一般性的媒体经济实践决策的科学依据。构建传媒经济学的基础性研究模型体系很可能并不完全等同传媒经济运作的实际情况,但是它至少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传媒经济分析的核心问题。只要灵活应用,便可帮助人们更好地解释、分析、预测传媒经济运行的规律,帮助传媒经营者制定运营策略。

需要定量研究,也需要定性研究

传媒经济学不仅需要定量研究,也需要定性研究。

既要避免过分重视定性,轻视定量的研究方式,也要避免过分重视定量,轻视定性的研究方式。

已有多篇文章批判过现今传媒经济学过分偏重于定性研究,而不重视定量研究。如陈积银的《试论中国传媒经济研究的不足与突破》(《今传媒》2004年第7期)、潘力剑的《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新闻记者》2004年第7期)、郭炜华的《传媒经济的研究进路》(《新闻记者》2005年第2期)等。有许多学者很早意识到这个问题,中国教育报刊社的陈中原先生、中国人民大学的郑保卫教授也曾谈到传媒经济学研究缺少定量方法。数据论据能使研究成果的论点更具说服力,量化研究指标建构数理模式也能使研究更具可读性和科学性。但为什么中国的传媒经济学者还是偏重于用定性方法来研究传媒经济呢?为什么在前几年就有人批判这种现象,到了现在依然普遍存在呢?

这主要与当前传媒学术界研究者的学术背景有关。最早开始从事传媒经济研究的学者大都是学习新闻传播及其相关专业出身的,中国新闻学传统上更主要地是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缺乏经济学的数理统计分析研究手段,缺乏实证研究成果积淀,因而很难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展开研究。

其次是研究传媒经济的学者缺乏进行定量研究所必须的数据。国外传媒许多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它们必须定期披露运作信息,这就为他们的传媒经济学者提供了可资研究的公开数据源。从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收到的论文中,可以看出许多国外学者所做定量研究的数据很大部分都源于上市媒体公司的公开数据,如瑞典延雪平大学国际商学院、瑞士卢加诺大学的CinziaDalZot toandBenedet taPrario的《全球化传媒公司:如何应对跨国传媒实体组织?》、韩国首尔女子大学JaeminJun g的《全球传媒巨鳄的合并与并购:对经营领域、整合模式、国外地区的偏好》、美国乔治亚大学的JunXu的《美国传媒产业的集中:复制与延伸》等。

而国内传媒上市公司极少,非上市传媒则往往将传媒运作视为内部机密,决不外泄。因此传媒研究者无从获得信息,只能依靠传媒运作者偶尔、随意的公布获得。在这种情况下,为数不多的上市传媒的信息披露显得尤为珍贵。去年北青传媒的半年报、年报数据成为传媒经济研究者的宠儿,绝大部分探讨报业经济的研究论文都引用了北青传媒信息披露的数据。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国内学者也非常重视传媒经济学的定量研究,但苦于没有可供利用的数据,只能退而求其次,寻求定性研究。

篇5

现代传媒的发展,已不仅仅是科技神话,无所不能的现代技术和光怪陆离的资讯,改变了传统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使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无须再面对面就可以实现。更重要的是,传媒不止是工具,是带着一种观念走进现代社会的。 或者说,是现代传媒推动或支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动向。那些与现代民族、国家相关的观念和思想,正是通过传媒得以播散的。可以说,传媒成了时代的象征。

一、传媒竞争力的组织特征

传媒竞争力是传媒组织拥有的累积性的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借助三者的协调提升,能比其他组织更有效地为其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并最终决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媒体组织竞争力体现在价值创造性、难以模仿性、可延展性和自更新性。一条新闻原创性的、独家的信息加工标准、方式、手段是构筑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传媒的竞争力是传媒长期以来形成的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特点的传媒特性;是经过时间磨炼而成的品牌和权威性;在信息发达的市场经济时代,传媒竞争力表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正在被重新建构成权威性、亲和力、贴近性三位一体的模式。

二、传媒竞争力的制度创新

传媒制度创新从理论上讲,创新前的传媒制度是一种平衡结构,而创新后的制度是在远离平衡态即是远离行政管理色彩浓重的前提下,开放系统即指围绕传媒竞争力的提升,形成所有的传媒战略要素都能自由流动的空间。

(一)传媒制度创新的理念更新

传媒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单位,而是实体企业。所以建立适应传媒竞争力的管理制度必须从历史的反思中提高对现代管理思维方式的认识,并将其运用到传媒管理制度的改革中。市场经济要求管理者必须运用现代管理思维来确立现代传媒管理制度的思路,这必然会引起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要适应新的环境,改造传媒管理制度,就必须对传统观点进行反思,更新思维方式。

之一,传媒员工是传媒的主体,要突出人的地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一切管理活动都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

之二,目标管理是传媒管理的重要内容,只重目标不重过程,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因此,管理制度要以过程展开,将时间和空间相结合,要运用现代管理思维的时效观念和动态观念,强调管理的过程和过程的管理。

之三,营销导向是传媒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传媒市场的发展使传媒由“生产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超越受众导向”是传媒营销理念的更高层次,它将受众引导传媒生产变为传媒在充分考量受众需要基础上的传媒创新生产,引导受众的消费导向。

之四,建立现代传媒管理制度,是使传媒的经济活动建立在国家法律体系制度的基础上,不仅传媒的经济活动要维护国家的法律秩序,健全法律制度,传媒内部的管理也要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制约。

(二)传媒制度创新的具体措施

现代传媒管理制度运用现代管理思维模式,树立以强化传媒竞争力管理为目标,以全过程控制为手段的思想,把追求单一的发展速度转变为追求传媒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面向市场决策,提高决策质量。传媒是否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与壮大,完全取决于决策的正确与否。新建立的传媒管理制度,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现代传媒体制上确定责、权、利分清的同时,管理制度上也要建立科学的、民主的决策体系,强化决策管理,提高管理质量。

突出资金管理,注重效益增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准确分析传媒在市场中的生存状况,就要通过财务活动来考核传媒的财务状况、资产负债率的高低、资金利润率的高低等,从而确定传媒效益并提出传媒管理的改进方案。

健全竞争机制,完善分配制度。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综合智力。转变管理思想,调整人际关系。要改造管理者传统的职务和权力管理人的体制,将管理者职能由原来的指挥、监督转变为指导和教练,使员工逐步树立以市场为中心、让读者满意的新思想,抛弃以领导为中心,让老板满意的雇佣劳动观念。

倡导传媒文化,塑造传媒形象。创造具有活力的传媒文化是改造传媒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传媒文化的建立必须在传媒各个方面起到良好的建设作用,使传媒出现崭新的精神面貌,树立良好的传媒形象。

(三)传媒制度创新的内容范围

传媒制度创新的内容围绕传媒竞争力的制度创新是建立现代传媒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保证传媒竞争力的作用发挥。因此,传媒制度创新战略资源监控制度,保值增值制度,风险防范制度,激励制度之间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传媒制度创新的框架。

其一,建立战略资源监控制度。战略资源监控制度是传媒经营运作中的最重要制度之一,它使传媒资源利用从单纯从事生产销售活动转向事前预测、事中跟踪、事后分析的综合活动。作为传媒内部监控制度,要使战略资源监控制度做到监而有理、有章、有效、有法,才能真正发挥战略资源监控制度在传媒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

其二,实现保值增值制度创新。保值增值制度一是要树立传媒竞争力价值观。无论什么性质的传媒都要从价值形态,而不仅仅从实物形态来管理和经营传媒,认识和把握传媒竞争力的客观规律,使传媒各项战略要素在不断循环与周转中实现保值增值,使传媒资本始终处于运动良性状态。二是要建立传媒竞争力的考核指标体系。这个考核指标体系包括反映传媒资源指标、知识指标、信息流指标、对社会贡献指标等。保值增值制度中,传媒对有形资产的控制是很重视的,而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制度,是一个至今仍未被人们充分重视的制度。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高速发展, 所以传媒在重视有形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更要重视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