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古代常识范文

高中语文古代常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语文古代常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语文古代常识

篇1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王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理解诗歌要从诗句开始,还要从整体上思考。

答案:(示例)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所以说荒废了旧钓矶。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符离吊颍川侯傅公①

[清]王士祯

跃马千山外,呼鹰百战场。

平芜何莽苍,云气忽飞扬。

寂寂通侯里②,沉沉大泽乡。

颍川汤沐③尽,空羡夥颐王④。

【注】①颍川侯傅公:指明初大将傅友德,他初随陈友谅,后降明太祖朱元璋,有功于明室,后被太祖“赐死”。②通侯里:喻傅公生前居处。③汤沐:即“汤沐邑”,借指封地。④夥颐王:指张楚王陈胜,汉高祖称帝后为陈胜置守冢三十户。

简析诗歌前两联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篇2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

1.先秦作家作品

(1)诗歌——《诗经》与《楚辞》

《诗经》:“诗三百”,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六义”。与《书经》、《礼》(《周礼》、《仪礼》、《礼记》)、《易经》、《春秋》合称“五经”。

《楚辞》:收录屈原等人的作品,“楚辞体”又名“骚体”。代表作《离骚》,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2)散文——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论语》(后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专集,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

历史散文:《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左传》(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国语》(第一部国别体)、《战国策》(《国策》)等。

2.汉代作家作品

(1)赋文——贾谊的《过秦论》

(2)史书——《史记》(开纪传体之先河,“二十四史”“前四史”)和《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3.魏晋南北朝作家作品

(1)诗歌——“三曹”、陶渊明(东晋,第一位田园诗人)和乐府诗双璧

(2)史书——《三国志》(西晋陈寿)和《后汉书》(南朝范晔)

(3)文学理论——《文心雕龙》(刘勰,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

(4)小说——《世说新语》(刘义庆,第一部笔记体小说集)

4.唐代作家作品

(1)散文——古文运动(“韩柳”)、刘禹锡(字梦得,《陋室铭》)、杜牧(《阿房宫赋》)

(2)诗歌——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阶段

初唐:“初唐四杰”和陈子昂。

盛唐:两个流派(“王孟”为代表田园诗派和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苏轼赞王维“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和两大诗人(李白、杜甫。杜甫组诗“三吏”、“三别”),另有自号“四明狂客”的贺知章。

中唐:新乐府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元稹和白居易“元白”,白居易“叙事诗双璧”(《长恨歌》和《琵琶行》)

晚唐:“小李杜”(杜牧《樊川文集》)。

5.宋代作家作品

(1)散文——唐宋家(欧阳修《六一诗话》,“三苏”中苏洵《六国论》)、范仲淹和沈括(《梦溪笔谈》,我国第一部科学作品)

(2)词——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北宋有柳永(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乐章集》)、欧阳修、秦观,南宋有李清照(易安居士,《漱玉词》)和姜夔。

豪放派:北宋有苏轼(开豪放一派)、范仲淹,南宋有辛弃疾(号稼轩,《稼轩长短句》)、陆游和文天祥。

(3)史书——司马光(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与《史记》一起被誉为“史学双璧”)

6.元明清作家作品

(1)戏曲——元代有关汉卿(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王实甫(《西厢记》,张生和崔莺莺)、马致远(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明代有汤显祖(《牡丹亭》,又称《还魂记》),清代有孔尚任(《桃花扇》)。

篇3

关键词:文化常识;语文教学;理解;知识体系

一、在高中阶段进行传统文化常识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了这个民族优秀的精神,让中华民族能够一直傲立在地球的东方。但在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被淡化甚至已经消失,外来文化不断渗透,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理解日渐模糊。而在本应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应试的压力,教学只为高分的现象极为普遍。经典古文未能涵咏,诗词名篇未及吟哦,使得学生与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失之交臂。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精神,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在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试中心的《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在“古诗文阅读”版块中明确提出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核目标。

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常识教学已经不再是一个做不做或者什么时候做的问题,而是一个当下必要而且迫切的工作。

二、关于高中阶段传统文化常识教学的内容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从时间跨度看,从夏商周上先圣三代,一直到晚清;从内容上看,其主体应该是儒家文化,辅以道家、佛教、法家等文化形态。

研究近年来,北大、人大、南大等国内知名高校国学院的培养计划,可以看到教学内容从古代哲学、古代政治、古代经济到古代文学、古代史学、古代民俗……包罗万象,无一不有。然而,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中,现实的因素制约了我们不可能像高等教育一样,将所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内容。

以课程标准和2016年的新考纲的实际要求,笔者梳理了现行通用的人教版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常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古代历法常识。如古文中经常涉及到的纪年方式、计时方式等。

2.古代星宿相关常识。如《滕王阁序》中涉及到的星宿分野的知识。

3.古代姓名称谓常识。如古文中常涉及到的姓、氏、名、字的相关知识。

4.古代职官常识。如古文中常涉及到官名和官职变动的词语。

5.古代年龄的称呼。如古文中常涉及到的一些表示年龄的词语。

6.古代的礼仪制度。如婚恋诗中涉及到的出嫁礼仪。

7.古代的节庆常识。如古代重要的节日的时间和主要的民俗。

三、关于教学途径的一些简单尝试和构想

由于急功近利的教学环境,一线教师们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往往是罗列出所谓“常见的文化常识”,然后让学生们强行记忆。笔者所加入的各种教学交流群中,散见的皆是《高考文化常识100题》。然而,我们知道没有理解的记忆是根本无法长久的,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科学的。笔者在阅读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和相关经验介绍后,做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1.立足教材,用有限的教学资料拓展整合教学内容。文化常识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绝不是唯一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要进行文化常识教学,首先就需要我们充分整合教学内容,将教材中涉及到文化常识内容进行足够地拓展和有效地整合。

比如,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遇到“申之以孝悌之义”,这时就可以针对“孝悌”拓展延伸儒家的“八德”。不仅如此,还可以从“四维”(礼、义、廉、耻)到“五常”(仁、义、礼、智、信)再到“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演变,延伸到“孝”的地位在传统文化中的日趋提升。并且讲到古代越来越重视“孝”,是因为伴随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以家庭为本位的农业经济日益稳定与发展,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祥和与稳定功能日益突出。这样,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相关的文化常识,也加深了学生对宗法制社会和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社会的认识。

2.注重理解,调动既有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加深记忆。没有理解的记忆是无法长久的,靠死记硬背明显不是积累文化常识的好方法。文化常识虽然是古代的,但是许多优秀之处依然被传承了下来,镌刻入了我们的基因之中。学生无法理解某些文化常识,是因为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调动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这就要求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弥补这些问题。

3.构建知识体系,让思维做到有的放矢。有些文化常识不论讲多少遍学生总是记不住,有些文化常识学生明明记住了但是一做题就出错。归根究底,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没有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知识杂乱无章。因此,我们有必要指导学生构建科学、有效的知识体系。

4.通过实践活动,巩固所学内容。如果教学文化常识,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或者坐而论道,就显得有些狭隘了。进行文化常识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所以,进行文化常识教学,最后还是要学以致用。由此,进行实践活动,也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

四、小结

在当下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在语文学科之中进行文化常识教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更是迫切的。教学文化常识,不应是急功近利的,而应真正站在树立学生文化传承意识的立足点上,让学生了解、感知、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所探讨的一些教学途径,主要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希望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通过理解记忆而后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并且能够影响自身的价值观和处世方式。

⒖嘉南祝

[1]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程达.语文学科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价值实现

众所周知,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逐年上升,教材中的文言文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是弘扬民族文化的客观需要。新课标的要求,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及形态,掌握古代社会生活的特征。知识层面要求,能够理解运用文言文的具体含义,表达方式。在对文言文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再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简单的文言文,了解大意,增加自身的文化内涵。因此,文言文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在教学中,怎样能够更好的实现文言文的价值,加深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这是教育界应该不断研究的问题。

一、文言文的含义

文言文直接的字面意义显而易见,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文言是古代人们口语表达以及书面表达的一种语言行为及语言形式。是与现代语言相对应而言的。历史悠久,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言简意丰,几个字含有的意义却很多,这也是我们理解的难点。如《醉翁亭记》,语言精练,词义丰富。还有一点就是文言文具有很强的文化感,蕴藏着古代的文化甚至是生活风俗。如,每月的初一,古代称为“朔”,每月的十五,古代称为“望”。这样的风俗习惯数不胜数。因此,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必须要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二、文言文的价值体现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中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文言文更是意义重大。当然,文言文价值之高也就不言而喻。

(一)文言文价值在文化上的体现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远,而文言文正是在古代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他蕴含了古代文化中人们的生活状态,行为习惯,语言表达方式,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社会制度,教育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等。通过对文言文的研究学习,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古代文化产生,发展的历程。从而更加准确地的进行继承与发扬。如古代把“龙”“凤”作为一种高贵的意象加以崇拜,流传至今,人们仍然把这个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代表着一种吉祥之兆。这就是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二)文言文的价值在审美上体现的

文言文不仅语言精练,而且形式多样,风格迥异,有婉约派的,有豪放型的,言辞优美,意境幽远,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具有文学美感。文言文不仅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审美需要,内容上同样韵味无穷,道理深刻,画面迷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但提高了学生对文化的感知力,更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得以提升,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理解能力也有深远的影响。

三、文言文价值的实现途径

基于文言文的价值与意义,我们总结以下实现途径。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改变教学观念

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打破陈旧的教学观念与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鉴赏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意一味的注重学习成绩,死记硬背,灌输式教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重视文言文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阅读,组织阅读欣赏活动,鼓励学生查找资料,独立学习,把文言文的当做文学作文领悟而不是当成学习任务完成。

(二)师生共同提升文言素养,把握教学重点

所谓言传身教,教师自身的文言素养提升了,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文学素养。为了保证文言文价值的实现,教师应丰富自身的文言文学识,增加阅读量,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文化常识,人物背景,历史事件,充实自己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另外在教学中,要分清学习重点,对典型文言文范文进行深度解析鉴赏。对文法修辞,句式表达,情感抒发等同样要重点学习,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只有这样,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才会得以顺利体现。

四、结语

文言文的文化意义已经非常明显,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完整的体现它的价值还需要不断地研究与探索。在高考实际中,既要考虑学生成绩的提升,又要加强能力的提高,二者必须和谐统一。文言文价值的实现也是教育的目标,要想达到很好的效果,就要不断的改革,不断地发展,在教学探索中,逐渐完成传统文化的的继承和文言文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雷.论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价值的实现[D].河南大学,2011.

[2]郭晓茜.浅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学周刊,2011,(08).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化 文化常识 历史人物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无处不体现着文化的影子。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刻会遇到这样或是那样的文化痕迹,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遗产。所以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时刻注意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心领神会文学的魅力所在。

下面笔者结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来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这篇文章涉及到的知识点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完成,即使没有很精彩的教学过程,也不会有什么遗漏之处,《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也会落到实处。其实我们可以适当地调整教授内容的侧重点,在老师的帮助下让学生独立完成上面的三维目标,然后跟随老师领略一下文章之外不一样的风景。

一.侧重文化常识的讲解,揭开文学和文化的面纱

1.《春秋》的介绍

《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相传是由孔子编订的。书中采用极为简练的记事语言,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后人把孔子比喻成麒麟,所以又把《春秋》称为《麟经》。

2 “春秋三传”的介绍

(1)《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称为《春秋左氏》和《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擅长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如曹刿、烛之武、郑庄公等等;另外该书重视记录外交辞令,外交语言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巨大。

(2)《公羊传》《谷梁传》

《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是专门解释《春秋》的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大体一致,但是它们对经书的解释却各有不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查出《公羊传》和《谷梁传》的作者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人,该作者与孔子还是其弟子有联系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去查找资料。这样收获的往往要超过老师在课堂上传播的内容。

(3)三者比较

晋代的范宁评价《春秋》三传的特色时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可以分别摘录一段文字让学生课后分析为什么范宁如此评价三传,同学们是否同意这样的评价等。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不会游离在作品之外,犯隔靴搔痒的毛病。

二.侧重历史人物的介绍,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文章中涉及到的人物有晋文公、秦穆公、郑伯、佚之狐、烛之武、子犯等。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显而易见的,课上师生即可分析透彻。但是文章的前因后果能否在讲授完课文后,让学生不自觉地想进一步挖掘,就要看教师如何引导和驾驭了。笔者从以下两组人物入手。

(1)晋文公和秦穆公

两者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都曾经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尤其是晋文公和中国的清明节和寒食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可以为学生讲解秦穆公称霸和晋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后来又重新登上霸主地位的历史故事,让大家全面详实地了解这两个历史人物,以便于学生在习作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历史故事,为自己的文章增加亮点。

(2)杞子、逢孙、杨孙

这三个人物在文章中只是一笔带过,但是却为以后的战事埋下了祸根。在《崤之战》中杞子便派人回秦国通风报信,自己掌管了北门的钥匙,希望秦军来偷袭,结果上演了秦晋之间的崤之战役。可以正面引导学生自己去领略历史故事的风采,亦可以把整篇文章拿来和同学一起分享这一文学盛宴,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在故事的连贯性中更加喜欢中国传记文学的。

篇6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知识学习;背景知识;教学方式

一、背景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课文正文无疑足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内容,但除此之外,背景知识在其中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尤其重要,也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把握住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课文选择一些生动有趣或者与高中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背景知识来介绍和学习,往往就能调动其兴趣与好奇心。例如在占文 《 鸿门宴》的教学中,学生可能对古文兴趣不高, 但如果能适当地介绍一 刘邦和项羽楚汉争霸的故事,就可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收到意外的教学效果。其次,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可以增长学生的人文 、 科学常识。高中语文课文的篇目都是一些经典之作,它们的作者、 创作背景及内容往往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时代思潮或科学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这些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无疑会增长学生的人文科学常识, 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例如鲁迅的许多文章, 都与当时的历史事件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类背景知识的介绍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 兴趣, 还町以拓宽其对人文、 历史知识的了解。再次,背景知识的介绍 与 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欣赏课文本身的魅力。高中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处在发展过稃中,他们往往无法领会作品的魅力,甚至发出 “ 我根本看不出这篇课文好在哪里”的质疑。这固然与其欣赏水平有限有关,但也与其对作品背景知识的了解有限有关。只有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 才能明白作者的用意何在,才能领略文章的魅力所在。

二、背景知识介绍与学习的主要原则

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不能盲目随意,而应根据高中语文教学本身的目的与规律 ,按照一定的原则来进行。具体来说,以下几个原则是特别值得注意的:首先,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应与语文教学 目的和课文内容相结合。如前所述,语文课文的背景知识涉及到了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可能与学生兴趣相符合, 但不能因此就忽略了语文教学本身的目的与课文内容, 而应与后二者相结合。教师应该始终牢记的是 , 语文教学有着 自身的目的,课文正文应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其次,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应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相结合。高中生有其自身独特的心理特点, 他们所感兴趣的内容也有 自身的独特性。 教师在介绍与教授背景知识时, 应充分理解与尊重这种独特性,并使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相结合, 这样才能使其真正起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的 目的。再次,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应该把握时间与 尺度。既然介绍背景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正文,那么就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而应该把握好介绍与学习的时机。例如古文中的典故,如果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大意不会有太大的影响,那么在课文的讲授中穿插就可以了,不需要提前作大量的背景介绍与解释。同时,由于授课时间有限,因此 背景知识的介绍也应该把握尺度, 不能花费太多时间。

三、高中语文中背景知识的主要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课文的背景知识往往涉及很多内容,例如上述的重大历史事件、时代思潮、作者生平、 科学发明等等。但出于时间限制及教学 目的等方面的考虑,背景知识的介绍也应分轻重主次, 一般来说, 背景知识的主要教学内容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作者对于理解作品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这首先包括了对作者生平经历的了解,除此之外,作者的主要思想 、创作风格、主要成就、后世影响等等也是作者介绍的重要内容。 第二,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背景介绍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另一重要帮手,它既包括了作者本人创作该作品时所经历的一些事件背景,同时也涉及到一些大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 、思想背景等等。例如 《 (人 问词话) 七则》的创作既涉及到作者王国维本人的经历,也与中国词发展史有着密切联系 ,这些都是该课文的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应给予一定的介绍。 第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高中语文课文,尤其是一些古文、外国文学作品等等,其内容往往会涉及一些学生不熟悉的背景知识,例如古文所涉及的古代典故、典章制度,以及外国文学作品所涉及的外国风俗习惯等等。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课文,是教师应给予充分重视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字】文言文教学 高中语文 教学策略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表达,现在学生所接触的先秦诸子以史传散文等都属于文言文的范畴。通过高中语文课本中经典文言文篇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知识的掌握。但相比白话文文章来讲,文言文因其实词虚词的语法结构和一词多义等往往是高中较难掌握的知识。但在高考中,文言文阅读又占着比较大的比重。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做好文言文的教学一直都是一线老师探讨的热点话题。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际,针对文言文的讲授与学习方法进行探讨。

一、联系历史背景,增强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中文言文篇章大多是诸子散文与先秦散文,这些文章都折射着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很多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都有着关联关系。在讲授文言文知识的时候,如果将某篇文章孤立的进行讲解,就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等。在进行这些文章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将秦国崛起与出关灭六国的大背景给学生进行讲解,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将《大秦帝国》节选给学生放阅。通过了解历史背景,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进行文言文授课之前,对课文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给予讲解。

二、注重文言文背诵,增强句词理解

背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名篇名句学生熟记之后就很难忘记,所以加强对学生文言文背诵的指导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作为老师要教会学生背诵的方法。把较长篇幅的文章进行有效划分,每次学生背诵小段,然后再继续背诵下一阶段,这样一来就很好地增强了学生背诵的成就感。背诵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了解所背诵内容的意思,这样背诵起来就相对容易,所以老师在背诵之前要将文章大意给学生讲述清楚。文言文的背诵方法比较常用的是首字提示方法,翻译还原法,即学生依据翻译回想文言文的内容进行背诵。当然还有边读边译法等。这些方法都不固定,可以依据学生自己的特点在背诵中总结和发现适合自己的方法。文言文中字词句的语法相当复杂,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反复强调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词,同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对这些容易出错的字词句要多加练习,进行专题测试。

三、增设名篇赏析,侧重学生翻译能力培养

文言文很多名篇都非常适合高中生阅读和学习的,但是因为篇幅问题,很多名篇没有纳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范畴,老师可以广泛地涉猎一些名篇名作,挑选有代表性的文章来给学生赏析,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同时配合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将日常所学的语法运用到赏析文章的理解上来,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控阅读的技巧和方法。翻译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面对和掌握的基本能力,首先,老师应该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信、达、雅”即忠于原文,语言通畅,译文优美生动的原则。然后教会学生掌握翻译的技巧,对于专有名词,如人名可以不做翻译,对于省略的代词等则需要再翻译中进行补充,运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代汉语表达,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中的“孰”就应该按照现代汉语的“谁”进行翻译,最后还要注意在翻译中将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翻译,使翻译后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

文言文历来都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很多学生都对文言文有所畏惧,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大面积失分的情况。相比现代汉语来讲,文言文具有更为简洁直接的特点,只要准确把握,学好文言文并不难。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文言文兴趣的培养,通过介绍课文中文言文所讲述内容的历史背景,增加学生兴趣。同时要在文言文的背诵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加强学生对于字词句的理解。开设名篇赏析课堂,给予学生更多关于文言文的认知,通过与课文对比,提倡学生自主翻译。掌握良好的翻译技巧,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都是非常有效的增强文言文学习效果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顾之川.守正出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介绍[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Z2).

[2]陈伟赛.从培养能力到传承文化――评析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不同要求及教学策略[J]语文学刊.2004(06).[3]陈巍.辽宁省阜蒙县蒙古族高中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11).

[4]王春凤.人教版新课程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古代散文选文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11).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 考前复习 课堂趣味

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感性思维的基础课程,高中语文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来让知识成果的收获最大化。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高考这一目标,现如今语文的地位得到了各方的重视,语文在考试中的重要性也得到了认可,教师要想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在考试中得到展现,就需要采用多种策略来提高复习课堂的效率。语文复习的课堂常常被认为是非常枯燥和乏味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考前复习的过程中就需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适当的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尽可能的在比较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汲取语文知识。笔者认为,针对高中语文的考前复习教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复习课堂的趣味性

语文这门课程并不像它表面看上去那么无趣,教师倘若在课堂上能够有效的利用资源,合理的调整教学策略,就可以让考前复习的课堂变得多姿多彩,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得到提高。提高复习课堂的趣味性,学生的语文复习效率能够大大的得到提高,语文教师的复习教学效率也能够得到不小的提升,因此,教师有必要注重提高语文复习课堂的趣味性。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目标比较明确,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摸清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之后,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在复习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复习教学。高中语文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复习起来常常会觉得疲惫,语文教师备课时也会常常觉得知识点过多,复习进度比较缓慢,更何况在复习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常常能够发现学生的新问题。语文知识的范围广,这就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为了让学生们的复习效率得到提高,让学生对语文复习课堂产生一定的兴趣,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复习课堂,使课堂上的学习氛围更加轻松,使学生的学习劲头更足。当然,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去巩固自己的语文知识。

例如,在复习古诗词知识的时候,为了活跃课堂氛围,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个装了学生名字的盒子,将学生的姓名写在小纸条上,然后随机抽取一张让学生起来背诵诗词或者默写诗词,这种考前复习的方式有助于缓和紧张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的复习课堂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如果学生背诵默写的很好,那么语文教师就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够完美,语文教师也不可过于责备,而是应当以积极地态度去鼓励学生继续努力,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

第二,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注重课堂的导入。高中语文的复习课堂主要是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对所学过的语文知识的系统整理,复习课堂往往是一遍一遍的对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在这样高强度的复习环境中,学生的大脑常常感觉疲劳,学生的心理负担也比较重,为了改变这一情况,高中语文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注重复习课堂的课前导入。具体来说,在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讲述故事的手段去帮助学生进入情境,例如在复习古代文学常识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讲述一些与这些知识概念相关的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情得到放松,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对文学常识的印象更加深刻,以故事讲述的方式导入课堂有助于塑造一个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复习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时,语文教师就可以粗略的为学生讲述这四本书的梗概,然后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课堂,学生的学习会更加有动力,因而他们的复习效率能够得到比较大的提高。

二、注重考前复习技巧的传授

高中语文的复习有一定的技巧,如果学生一头扎到题海中去,那么很可能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还使自己的复习效率变得低下。尽管俗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这也需要学生的复习遵循一定的规律,按照既定的规律进行复习,那么学生的语文复习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复习方法不得当,那么学生的语文复习就会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考前复习这么紧张的时刻,高中语文教师需要让学生注重复习的技巧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这不但能够节省学生的复习时间,还能够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

注重复习技巧的传授,高中语文教师需要让学生的语文复习重点突出。高中语文所包含的知识内容非常多,语文教师如果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不对学生强调突出复习重点的必要性,那么学生就会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在不需要复习的内容上。例如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分配较少的时间在这些内容上,而如果某一部分的知识内容学生掌握的十分不牢固,那么语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多花费一些时间去加强巩固自己的薄弱之处。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的复习时间更加有效率,使学生的语文复习重点更加突出,极大的弥补了学生撒网复习方式带来的复习知识不过关的缺点。

篇9

就高中阶段而言,语文是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可谓地位突出,举足轻重。因此,我们每一位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高度重视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而备课,尤其是编写教案是搞教学工作中不可缺的一个部分,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传统的高中语文教案往往是按照教材体系一册一册、一课一课地编写的,这似乎无可非议,但笔者却认为,这不是最佳的方案,最佳的方案应该是按照教学大纲和考纲分版块编写,这样,可以做到三年知识和技能训练要求线索清晰、点子明确、教学集中而有系统性。那么,如何按照教学大纲和考纲分版编写教案呢?

首先,教师要认真研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正确划分知识和能力版块。根据现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我们可以将高中语文知识和技能要求划分为语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古诗词曲鉴赏、文言文阅读、名句名篇以及文学常识记诵五大版块。

其二,教师要明确各版块教案应包含的内容。各版块应包含的主要内容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讲解、典型题例(或例文)、近几年高考题选及分析、课堂延伸训练、教学信息反馈、教学得失、课后检测等内容。知识讲解部分要和典型题例(或例文)部分结合起来编写。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题例割裂开来;另外,典型题例(或例文)部分主要从教材上选取材料(即教材课文)。

其三,教师要明确高中语文各版块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语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部分。根据大纲和考纲要求,该部分包括正确识记现代汉语语音、正确书写汉字,正确运用词语(尤其是成语),常见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常见修辞手法的辨识和分析运用,语言运用简明、连贯、得体要求,选用、仿用句式,改写句式,扩展语句(段),压缩语段,应用文知识等内容。该部分尤其要注意关照现实生活,例如如何发手机短信、如何写人物颁奖词、如何写导游词等。

现代文阅读和写作部分。该部分主要依据一至六册教材内容编写,而且应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和主线来体现。教师首先要对三年教材课文有一个统观,并进行分类,每一类文章集中编写,要将阅读和写作密切联系起来,每一类文章不仅要研究阅读,还要研究如何写此类文章。另外,教师要从课本之外筛选一些紧扣时代命脉、思想性强、语言优美的文章作为延伸训练,所选的这些文章应紧扣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风俗文化、人们观念,要突出议论文和散文的重要地位:要紧扣考纲设计相应的问题,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学习优秀的写作技巧。

1、古诗词曲鉴赏部分。该部分重在培养学生古典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选文要突出唐诗、宋词、元曲的主体地位。题目设计要突出概括诗旨、分析表现技巧、分析意象和意境、分析炼句等方面。所选诗篇以教材上的篇目为主线,要紧扣各个时期的时代特点。要典型而有新意。在该部分,还应有中国历代诗歌常识、历史背景、历代诗人等进行介绍的内容。可以分朝代编写,也可以按题材编写或者按体载编写,还可以按流派编写等。

2、文言文阅读部分。该部分应紧扣教材文章,要突出常见意义讲练、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讲练、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现象、特殊句式等知识内容。要注意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教给学生翻译的技巧。另外,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不断积累写作素材,提高思想认识。课外延伸主要从“二十四史”中去精选人物传记素材。

3、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记诵部分。该部分首先应包括大纲所要求记诵的名篇名句以及文学常识,其次要从大纲要求之外的篇目中去提取一些作补充,再次,还要根据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及外国文学史优选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编写进教案,适时适量地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对古今中外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有一个较全面的系统的观照,从而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及认识能力服务。对名句不仅要要求学生能记诵,而且要引导学生用于写作,用于指导自己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其四,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各版块的知识讲授和能力训练要齐头并进,不能一个一个割裂开来;当然,在不同的阶段,各个版块的地位有所不同,花的时间和实施的力度应有所区别。如诗词鉴赏部分的教学应主要放在高中二年级来进行;语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部分的教学应融入现代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之中,贯穿三年;现代文阅读和写作部分应成为串连各大版块主线,而且作为主要内容来实施。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必须注意到这些。

篇10

200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及古诗词接近阅读内容的一半,高中语文现行实验教材中文言的学习也占据了相当多的份额。那么,高中语文中的文言文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从中学到什么?这是一个不得不明确的问题。走进现在的语文课堂会发现:许多教师只在大讲之乎者也,师生都在忙于“字字落实,句句清晰”,有人甚至将其等同于外语的教学。文言文中所积淀的古人灿烂的文化、深刻的智慧以及不朽的文采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有文言字词。好一个枯燥了得,师生好一个“累”字了得。究其依据,原来是考试题型中有考实词、虚词、词法、句式。殊不知,这种教学则是在艺术、文化的殿堂门外磨蹭却不能够登堂入室,更不能取其瑰宝、汲其智慧来丰富自我的精神家园。也背离了语文课的课程目标。那么如何给文言文教学进行目标定位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确立的课程目标为:学生要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修课程根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织教学,“阅读与鉴赏”的目标中具体规定了“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选修课中的“诗歌与散文”系列的目标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是不能只停留在文言知识教学的层面上,还要在鉴赏、领悟、拓展、创新上提升文言文学习的境界。简而言之,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应为文言、文学、文化三个层面。文言文课堂教学应由文言知识这个语言基础的层面上升到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文学鉴赏,感受领悟古文中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最后再进一步引领学生去发现古文中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进而构建学生自己的对传统文化的审视能力、传承能力,构建学生自己的生存智慧。

篇11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四首诗。

(投影)

导师考核制下高中生语文“导——学”式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以教学《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为例

师:今天我们的课题是“导师考核制下高中生语文“导——学”式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请大家找出这个题目的中心词。

生1:导师考核、“导——学”、自主学习能力。

师:我们首先进行第一个环节,课前准备环节。

(投影)前期准备,课上考核:

1.每人准备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大纲》,并筛选出关于诗歌教、学、考的要求,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2.每人准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逐字查诗的解释并质疑;

3.查找“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诵读方法”等术语概念;

4.熟读四首诗。

师:第一项准备,准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考试大纲》,《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老师教的根本。《语文考试大纲》是我们三年后将要参加的高考的命题的重要规范。两样都准备好的请示意。

(生举起《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考试大纲》示意。)

师:全都有!好的。

师:我们齐读四首诗。

(课代表起头,大家齐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下面我们来尝试确定目标。

(投影)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步骤:

1)查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诗歌学习的要求;

2)查找《语文考试大纲》中关于诗歌考查的要求;

3)查找专题语等教材目标要求;

4)复习“意象法”知识;

5)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包括必选目标和自选目标两类。

师:我们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将有这五个步骤,这五个步骤几乎是所有的语文课制定学习目标的步骤,稍加修改甚至可以成为别科制定学习目标的步骤,若从中吸取知己知彼策略可帮助制定人生目标等。我们先来完成第一步。

生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师:请划出其中的关键短语。

生2:表现手法,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师:很好!“用于”两个字十分重要,准确点明了背景材料的作用。

师:我把你找出的这些内容梳理了一下:

(投影)1)查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诗歌学习的要求;

二、课程目标

感受·鉴赏目标:“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三、实施建议之教学建议

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师:关键短语主要有“表现手法”“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诵读古代诗词”“背诵名篇”“自行解决阅读障碍”。

师:我们再看《语文考试大纲》。哪一部分提出了关于诗歌考查的要求?

生3:“考试的范围和要求”中“古代诗文阅读”部分全是。

师:我们一起来找出关键词。

(投影)2)查找《语文考试说明》中关于诗歌考查的要求;

甲、必考内容(二)古代诗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名句不限于教材内容。

2.理解B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且、若、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3.分析综合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鉴赏评价D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手法。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生4:默写、实词、虚词、句式及用法、翻译。

生5: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鉴赏形象、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观点态度等等。

师:我们把以上要求的关键词分类会发现前面是知识积累。后面内容主要指向诗文的三块核心要求,分别是“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的”,即“意”“象”“法”。

(投影)3)查找教材专题语;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是盛唐诗坛另一颗耀眼的巨星。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称为“诗史”。他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被尊为“诗圣”的杜甫,为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

师:这些内容在教材的哪里?

生齐:教材第26页。

师:“诗史”,记录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这段专题语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在重视“知识贮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诗文背后的“生命的力量”。

师:还有一段材料,也是来自于教材。

(投影)4)查找卷首语——致同学;

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你可以鉴赏它的“形象美”——外在的形象,精神的形象,丰富的意象,多样的意境;你可以欣赏它的“语言美”——豪放飘逸,沉郁顿挫,清空骚雅,密丽质实;也可以赏析它的“技巧美”——象征比兴,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相生……

师:“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已有定论的风格特征,那我们可以通过本专题四首诗的学习更深入的理解“沉郁顿挫”的内涵,在阅读中把主观感受与作品的艺术境界统一起来,在审美享受中达到情感的共鸣和情操的陶冶,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杜甫诗歌的“美”的意境。

师:下面我们一起复习一下“意象法”知识。

(投影)5)复习“意象法”知识

意,即“为什么写”,主体是“情”与“理”。

象,即“写了什么”,大致分四类——物、景、人、事。

法,即“怎么写的”,大致分四类,A类是表达方式,B类是表现手法,C类是修辞方法,D类是结构方法。

师:下面进入目标设定环节。大家根据以上提示确定自己学习《沉郁顿挫的杜甫诗》的目标。

(学生在活页纸上写自己的学习目标。)

师: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指定某生记录,汇总认同率高的学习目标,推荐到课代表处。

(学生小组讨论,某生记录,提交课代表)

课代表汇总交老师投影:

(投影)

1)诵读 读准读通,感受意境、形象,陶冶精神和审美愉悦;

2)使用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并积累(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3)鉴赏诗歌的“象”(物、景、人、事);

4)鉴赏诗歌的“意”(思想和情感态度);

5)鉴赏诗歌的“法”(形成“沉郁顿挫”诗歌风格的表达技巧等);

6)背诵(《旅夜书怀》《咏怀古迹》《客至》),熟读(《兵车行》);

7)自选目标。

篇12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全6册教材中,文言文48篇,其中传记文学共有13篇。传记文学占整个文言文的四分之一强,足见编者对传记文学这种源远流长的文体的重视程度。从1993年至1997年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大部分选自传记文学。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识”和“我国文学史的常识”,“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言文,高一语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从知识掌握的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联系传记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掌握文体常识。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结合的边缘学科。在中国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传、杂传、散传、自传、专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6篇就是史传;《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等为杂传;《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都是别传;《谭嗣同传》、《柳敬亭传》等是专传。另外,《史记》还创立了一个“列传”的概念,是指与“本纪”相区别的,记载人臣士庶的传记,如课文《屈原列传》。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文体的一些基本常识。

2.揭示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课文中的传主,如廉颇、谭嗣同、屈原、张衡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真实可靠。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迹均有明确记载。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划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

)相当完整性。传记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要使人们对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一些小传,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但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3.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记文学刻划人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以分析归类,能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欣赏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篇13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从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出发,科学设置符合学情的学习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我们可以通过对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细化解读,研究高中语文新课标对古代诗歌散文不同部分的要求及预计目标的设定,结合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高中语文新课标与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结合点,以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效率,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高中学业目标及适应高考的需求。

这两年我们一直在推行三三制教学模式下的学案教学自主学习的“摸、探、展、测”四步教学法。

摸:学案教学,自主摸索 探: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展: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测:检测反馈,巩固提高。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主要从这几点将教材、目标和学习融合起来。

(一)瞻前顾后,融会贯通;充分预设,加强学习

在指导学生阅读之前,我们将教材大框架和概貌作一番了解,并力求对赏析指导部分能有深入的领会,从而将同一体裁三个单元的知识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增强各单元的互补性。这一部分的“摸”,既需要教师的实践,更需要学生的参与。

(二)注意与必修课的衔接与区别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我们可有意识地联系必修课所学内容,将习得的方法、能力、习惯、兴趣等保留并迁移到选修课中。在学案中的“探”、“展”环节,我们安排学习诗文作品,学习欣赏方法,甚至进行作家诗人的个案研究、各种比较阅读和比较探究。

如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后第三、四题,我们可以借助“探究讨论”的有关课题和材料,开展小课题诗词研究性学习尝试,以提高学生的鉴赏和评价能力;还可提供各类古文句段或古诗词,让学生按要求进行扩展、缩写、仿写、续写、改写、转述、文学评论;提供常见的意象、主题进行讨论研究。如果条件允许,还可结合当地有关的名篇或著名作家,展开实地考察和讨论研究,形成探究成果展评:小论文、读后感、书评等,可展览,出墙报、向外投稿,或者在读书报告会上宣读。

(三)注重探究重组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探究的方法,应该是新课程选修课教学的重要导向。所以,我们将“展”、“测”部分重点安排在这一环节,以形成宽广的视野,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菩萨蛮》中,“未老莫还乡”五个字有三层意义的转折,较难理解。我们可以重组问题:“莫”换成“不”合适吗?“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层意思,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作者写得很旷达,但却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这样一来,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从而委婉地流露了有乡不能还的苦衷,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如果这样切入,学生自然就理解了韦庄全词“似达而郁”的特点。

另外,学习《项羽之死》可以让学生分析课后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探究这些诗人是从哪些角度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学习《庖丁解牛》,引导学生整理庄子写过哪些技术高超的匠人,他们的技艺达到何种地步?

具体学习中,我们甚至还可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打破原来单元或专题的安排,选择相关篇目自组单元或主题,或根据需要补充进自己喜爱及更为经典的名篇。如按照“文学史线索”把教材重组成“先秦诗文”、“汉魏两晋南北朝诗文”“唐宋诗文”、“元明清时文”;按“写作要素”安排成“立意篇”、“形象篇”、“意境篇”、“手法篇”、“语言篇”。

(四)解读时注意文本含义的确定性

新课程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者要适当肯定,尊重学生主动参与、重建古诗文意义的同时,又要避免盲目。所以研读古代诗歌散文时,教师要把握住客观原则加以引导,要求学生解释必须以古诗文的客观内涵为依据。

(五)运用好课本的“助学系统”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选修教材,本身就提供了很多学习素材,教学时我们也可以“就地取材”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并作为“展”、“测”的补充;可利用“赏析指导”,丰富欣赏知识,借鉴鉴赏方法;利用注释,准确理解作品词语,丰富文学常识。利用“赏析示例”把握作品内容和形式特点,学习欣赏方法。“探究讨论”的对象有词语含义、语言艺术、诗篇结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诗人感情、对比阅读等,我们可以利用“探究讨论”,深入理解作品,开展研究性学习;利用“相关链接”接触前人诗论词论,丰富欣赏体验,拓展阅读视野,加强比较阅读。

总之,对于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当师生在合作探究中,选择经典或具有学习价值的问题重组安排,本身就已经潜移默化补充进自己对古代诗文经典的喜好和理解里了,也间接地体现了该教材选修的目的。课程改革中,这种潜意识的渗透,应该更容易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资料】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

2.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篇14

关键字:苏教版;古代文学;教学策略

步入高中阶段,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针对古代文学教学部分具有明显的不同,教授初中这一部分的时候老师要淡化语法、词法、句法,学生在学习时,要借助课文注释和辞典工具书解读课文文章内容,但是对古文知识没有进行明确的梳理,因此教师上课时,会自觉降低教授的内容难度,不易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造成学生在对古代文学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散乱。新课改之后,高中的语文学习要求提高了,学生本身就对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句式这些知识很迷惑,而且还要掌握实词,虚词等词性内容的困扰。学生在考试时,普遍古文方面的得分比较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上课教师的高度重视,因此,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根据课堂教学实施教学策略。

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化传承灿烂的瑰宝,对于它的精华我们要发扬继承,高中生正处于建立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阶段,因此学习我国古代文学知识,以史为鉴完善自己,但是鉴于学生对这方面知识薄弱的学习状况,教师在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时,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整合学生思路,使学生学习得到提高。

一、注重学生课文预习,明确学习任务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文预习习惯,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又提高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就教师来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能有的放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预习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对于古文的预习,教师应该教授给学生分析、阅读、翻译古文的方法,比如要求译文准确精炼的表达原文的意思,在翻译文言文时要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并且要符合现代人语言的表达习惯,力求通顺优美,语言丰富有张力。其次,学生在获知方法后,教师在每节课的讲课之前,要把下节课课文预习的内容当做作业布置给学生,也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预习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达到对课文内容基本的整体认知目的。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可以自由结成兴趣小组,把预习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小组成员都有问题的内容,向老师提问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自身感受古文魅力,阅读课文,感受文章作者的思想,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努力培养他们自主求知的能力。

二、重视诵读培养语感,激发学生潜能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课文,特别是古代文言文、诗词等的语感培养与训练,高中语文古代文学知识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进行课文句子的翻译和词语解释。诵读是学习古代文言文、诗词基本的能力,用心领悟通过反复背诵,获得丰富的文言语感,才能在考试做题时精准的知道作者的用意。学生只有对文章诗词熟读的基础上,才能对词语进行有效地学习和记忆,增强对课文的理解。熟读和背诵一些诗词名篇,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也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

古文用语凝练简洁,为学生想象再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在充分理解原文内容后,引导学生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描写的景物和人物等方面进行创作,通过对原文内容设计新的场景环境,进行合理想象,增补内容情节,对课文内容进行改写、补写和续写,增加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古代文学知识的魅力,忽视了对它的学习价值,大多数学生迫于考试的压力学习古文,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一小部分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兴趣是因为认识学习古文可以陶冶情操、充实知识。例如,有的是爱好古代文人写作中透露出的那种古香古色的韵味,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有一种新鲜感;有的同学就是为了获得高分,在考试中力拔头筹。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区分学生学习中不同层次的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兴趣引导,在提高成绩的同时,也增加了个人修养。

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因人而异,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面对学生,要采取多种方式,达到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运用小组竞赛的方法,把学生分成小组,来促进朗读或背诵,激发其好胜心;注意文章对美的探索,构建优美的情境,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讲解古文的文学价值和文章的背景情况,使学生理解其意义,增强学习的使命感;设计层次合理、适当反例的习题,摸清其思维规律,举一反三,促进学生对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古代文学的学习,要积累丰富的知识,要懂得一定的古代文学常识,阅读量积累的越多,同样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就越强,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