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抽样调查的定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 定义异同
1.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听力残疾与言语残疾定义二合为一,未单独分开定义。在残疾人抽样调查时听力残疾与言语残疾作为一个类别调查也未严格分开,调查结果仍以听力残疾导致言语残疾者为主进行分级。单纯言语残疾不分等级。
2.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听力残疾与言语残疾分开定义及分级,听力残疾强调了永久性听力障碍,同时考虑了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等功能障碍因素,体现了ICF对残疾评定的要素。
(二)分级异同
1.保持了与1987年听力残疾标准的延续性。
第一和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听力残疾评定分级标准比较:
* 第一次和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听力残疾评定均分为四级,只是称谓不同。
* 在数值上除了听力残疾一级与一级聋完全相同外,其他级别在数值上有5-10dB的变化。变化的依据为WHO-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听力障碍分级标准。
2.与WHO目前推荐的听力残疾评定标准接轨。
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听力残疾评定分级标准与WHO-1997年听力障碍分级标准比较:
* 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听力残疾评定标准在听力测试频率(0.5、1.0、2.0、4.0 kHz),比1987年抽样调查测试频率增加了4.0 kHz测试内容。听力残疾分级上做到了与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听力残疾标准一致。
* 我国其他类别残疾人分级均为四级,为达到统一并保持与1987年残疾人抽样调查听力残疾评定标准具有延续性,将WHO-1997年听力障碍分级标准的极重度分为一、二两级,符合我国国情,在进行国际交流时将听力残疾一级和二级合并,在统计数据上可完全与国际标准接轨。
3. 第二次听力残疾的评定充分考虑了对理解与交流、社会活动与参与的评估,体现了国际功能、健康和残疾分类原则(ICF),同时也考虑了听力残疾程度和康复手段的对应关系,从而确定了本次听力残疾评定标准。
(三) 调查技术特点
1.调查人员:本次调查听力测试及听力残疾评定均由3年以上有实践工作经验的耳鼻咽喉科专业医生承担,通过耳科一般检查和听力测试,有能力对听力残疾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尤其是这些医生经过严格的培训后,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2.调查设备
* 听力计:1987年用于残疾人听力测试的是听力分级仪,其声音强度测量精度每10~20dB一挡,频率范围为500~2000 Hz。本次听力残疾评定采用数字式便携听力计,测量精度每5dB一挡,测量范围25~100 dB HL,频率范围为500~4000 Hz。为确保测试数据准确,要求每台设备均有国家计量部门出据的计量测试报告。经过预调查证明,此类便携听力计操作简便易行,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听力测试。
* 声级计:用于监控测试房间环境噪声,保证测听环境符合评定标准。
【关键词】 初中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在我们的教学中,概念的学习是知识的切入点也是知识起点. 概念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把握概念的学习,对概念进行深入分析呢?下面我将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抽样调查等概念中来谈谈如何对概念进行深入剖析及以概念为基点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方法.
一、举例对核心概念进行深入剖析
概念就像是获得知识的一个门槛,读懂了概念,就可以跨过这道门槛,才能继续进行学习,研究和探索. 概念的学习是教学中的重点,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如果马虎对待概念的学习,则很难学得通透.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概念,每个单元章节都会有,概念的剖析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下面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谈谈剖析数学核心概念的一些思想方法.
1. 关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有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节课,内容包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其实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就已经接触过有关平行四边形的知识了,因此,中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在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这部分内容中,主要涉及了三个问题,一是如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小学阶段尽管已经学习过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但中学阶段的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给了学生们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相比起小学阶段,这里更加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是强调了推理论证的必要性,而不是只是记住事物的表象或者概念. 三是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转化关系,小学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来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有很大的联系.
这节课中所呈现的平行四边形已经摆脱了小学阶段所留下的感性认识,而是从平行四边形与一般的四边形相比较开始,通过比较对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性进行理性的认识,从而得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这种定义的形式在这个章节中多次出现,这种定义的形式更利于学生们思维方法的形成.
这种下定义的方式可以有助于知识的梳理,在学生们学习了其他的一些特殊四边形之后,那么概念和定义就成了区分这些四边形的依据. 把握住了这些概念,才能把握住平行四边形与其他特殊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也有助于知识的整理、应用以及融会贯通.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注重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过程. 其实学生们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动手探究的过程已经没必要做重点再重复一次,而是要抓住学生们对性质的证明过程的理解和训练,证明过程的理解就是建立在概念的基础上的,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们的推理论证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们体会到这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2. 关于抽样调查
在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包括有关普查和抽样调查的知识点,在这里对抽样调查的概念进行深入分析. 抽样调查是利用样本的数据特征来估计总体的数据特征,抽样调查体现了估计的科学性,抽样调查具有随机性,也就是每一次进行抽样调查得到的结果与总体相应的值存在一定的误差,不同的抽样方法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还有样本数量的多少也关系到误差的大小.
要理解好抽样调查,就必须把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放到一起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来发现这两种数据收集方式的优点和缺点. 抽样调查往往适用于总体个体数量较大或者是无限个的情况,或者调查过程会造成较大的损耗及破坏性的情况. 但并不是说抽样调查有范围限定,这还要看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要求. 和全面调查相比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说明某种调查方法更好,这两种方法之间其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比较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
二、有效落实概念和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
1. 关注学生们的认知起点
教学要根据学生们的现有知识水平和知识掌握的状况进行设计,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斯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学生们对已经懂得的知识提不起兴趣,总想学一些更新鲜的内容. 而对于过难的内容又容易让学生产生压力和丧失信心. 教学的设计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 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如果教师还是在课堂上进行探究猜想验证的话,就有些重复了,也没有这个必要. 初中阶段学习平行四边形在本质上是不同于小学阶段的,初中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论证,推理和演绎,还包括学习一些如何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又比如在学习抽样调查这节课中,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感受这种思想,也就是感受到抽样调查这种方法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们懂得使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更重要的还是感受抽样调查与全面调查各自的不同特点以及抽样调查的科学合理性.
其实,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也有过抽样调查的经验,对抽样调查的存在和它的科学性也是持认同态度的,对样本的选择方法以及样本的代表性这些问题也肯定有了一定的理解和领悟. 但这些经验都是通过自己在生活中总结和感悟出来的,多是偏于感性的认识,而没有经过理性的加工和整理,没有系统的认识. 所以,在面对某些问题的时候,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上可能会有些疑惑和不确定. 在这样的一种认识基础上,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们面对这种认知冲突,并获得新的正确的经验和认识,学生们也可以通过学习感受到数学的独特魅力.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们的现有知识水平状况,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学.
2. 让学生们自由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很多学生都觉得听老师讲很容易,自己做起来就很难,原因就是还不会独立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有老师的提示就觉得很简单,一旦要自己独立完成的时候就一筹莫展了. 在教学的设计中一定要留给学生们足够的探究和思考空间,如果空间太小,那么学生们的能力将无法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也得不到训练和发挥. 比如在做证明练习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们独立去完成,教师在最后进行完善和整理就可以了. 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们的思维发散,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们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数学
对于这一点,特别是那些和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的知识,比如说抽样调查. 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个简单一点的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收养调查的过程,感受数据的生成过程以及活动的科学性. 初中阶段的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们知识,还要教会学生们一种思想,也就是一种归纳、总结的思想. 比如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活动中,首先是收集好数据,数据收集好了之后,很多东西就出来了. 但在学习中和生活中,学生们都很少有机会亲自去收集数据,都是在给出的一组数据上进行统计. 只有让学生们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数学,才能让学生们彻底感悟到统计是怎么一回事. 如果淡化了收集数据这个环节,那么剩下的事情也不像统计了,更像是计算. 统计里面的概念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们获得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
4. 防止多媒体的负面作用
多媒体是近些年来用得相当广泛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有些教师习惯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快捷和便利,就几乎没有再使用过黑板和板书了. 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教学,课件也只不过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多媒体的使用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如果过于依赖多媒体,那么多媒体教学还会带来一些负面作用,可能会限制学生们的思维,课堂也不够灵活等. 比如在几何证明的过程中,学生们可能会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和证明过程,如果使用多媒体的话,事先设计好的内容可能就不太能适应一个灵活多变的课堂. 因此,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多媒体的作用,正确地使用多媒体,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综上所述,概念的深入剖析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对概念本身的掌握还是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概念的深入学习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教师在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的时候,更应该要紧扣概念,从概念入手,把握好教学设计的几个要点,才能让学生们学懂学透,挖掘出概念中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知识并让学生们学会理解和运用知识 .
【参考文献】
[1]刘勇和.浅议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J].信息教研周刊,2012(9).
[2]顾育兵.浅谈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2(6).
关键词:树种选择;生态调查;绿化树种;青岛;
Abstract: By appying the sampling method of ecological investigation,in this paper, 356 roads and 64 places of mountains, parks, street gardens and green land in residential areas in Qingdao are sampled survey, which resulting in screening out 17 kinds street trees widely planted, such as platane, and other 13 kinds trees planted in green space, such as black pine.
Keywords: tree species selection; ecology investigation; greening tree species; Qingdao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引言
城市绿化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文明与发展的象征。园林观赏树木在丰富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方面是城市园林绿化的主体。而城市绿化树种的正确选择又是决定城市生态功能和景观多样化的基础。青岛四季气候变化平缓,冬暖夏凉,春温秋爽,优越的地理条件,为多种植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环境,使青岛具有丰富的物种资源。青岛虽然有具有丰富的物种资源,但在实际树种应用中多依靠专家经验进行选择,或依据设计师的个人应用习惯进行设计。容易导致部分树种应用频率降低或提高,使植物的树种多样性降低。因此,选择生长适应性强、抗逆性强、景观效果良好、观赏性独特(色叶、异型叶花果、繁花、亮果等)、生态性合理的植物种类,建设生态景观绿地,对于我市建设生态型城市环境有重要意义。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2.1调查方法
生态调查主要是采用样方法中典型取样进行实地树种的抽样调查。样方的设置依据调查范围不同分别设置。山头、公园、街头游园的抽样调查以每20×20m2作为一个样方,每处绿地取2-5个样方;道路的抽样调查以整条道路为一个样方;居住小区的抽样调查以整个小区为一个样方。分别调查每个样方内乔木的种类、数量,并根据树木的生长状态、抗病虫害程度、生长环境、生长状况、枝叶的繁茂程度等评价树木的适应性、抗性表现及生长势等。
2.2调查内容
此次抽样调查的对象主要确定为市内四区园林化程度较低的山头和园林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各类公园、街头游园、居住区绿地及主干道路、次级道路及支路。每处绿地面积均大于1000平方米,建成年代均在90年代以前。
调查范围为市内四区的各级道路356条,市区范围内的山头18个,市内四区的公园20个,青岛市各区范围的主要街头游园13处及新老居住小区13个。调查内容为可露地越冬的乔木树种。每种树木调查种类、数量、生长势及生长状况。
调查的主要道路和各绿地如下表(表1-2、表1-3)
3 结果与分析
3.1行道树样方抽样调查结果
调查道路数量共计356条,其中市南124条,市北106条,四方65条,李沧61条。
调查结果为行道树树种共34种(见表3-1)。法桐和黑松为落叶类和常绿类的主导树种,分别占市内现有行道树总量的67.60%和4.30%;白蜡、合欢和银杏分别占2.87%、2.59%和1.74%;柳树、臭椿、苦楝和朴树等树所占现有行道树总量比例低于1%。乡土树种的总量占总调查数量的14.64%。
行道树中,常绿树数量占总量的7.53%,阔叶树数量占总量的92.47%。常绿树比例偏小,冬季景观效果会降低。
各城区中市南行道树种类最多,达到32种之多,而四方区只有9种,在数量分配上,行道树在市区的分布差异较大。
除去法桐以外其余树种各占行道树总量的比例大于1%的树种有17种,落叶乔木12种、常绿乔木5种。其中马褂木数量比例超过1%,但只在市北区有分布,应用范围不是很广泛;其余数量比例超过1%的树种都分布在两个以上的市区,因此认为这些树种属于应用比较广泛的树种。详细结果见表3-1。
3.2绿地中乔木抽样调查结果
为市区18个山头、 20个公园、13处街头游园及13个居住小区中乔木调查结果。
由表3-2可知调查乔木树种共96种,使用频度最高的为黑松,频度为53.66%,刺槐次之46.34%。可见青岛现在的主要树种为黑松和刺槐,而实际上青岛的黑松和刺槐混交林占主导地位。
考虑到样方的数量比较多,树种的整体频度比较低。因此,我们把频度高于10%的树种定义为使用频率较高乔木;频度高于4%低于10%的树种定义为使用频率一般的乔木;把频度低于4%的树种定义为使用频率低的乔木。
按照此定义标准,青岛市使用频率较高的树种主要包括黑松、刺槐、雪松、樱花等13种;使用频率一般的树种主要包括白蜡、广玉兰、盐肤木等27种树种;使用频率低的包括白皮松、流苏树、侧柏、榉树等56种树种。
可以看出使用频率较高的前十位树种的数量特别大,总和占调查树种的53.24%,前四位的黑松、刺槐、雪松和樱花占总调查数量的33.6%。使用频率低的56种树种仅占总数量10.4%的。因此建议对目前较少应用树种中的一些适宜青岛地区生长且观赏性高的树种进行广泛推广,如白皮松、流苏等。详细结果见表3-2:
调查过程中还包括树木的生长性状,在调查的树木中,生长性状表现好的包括:臭椿、白蜡、板栗、千头椿、楸树、槲栎、白皮松、榉树、侧柏、水杉、元宝枫、五角枫、火炬树、龙柏、枫杨、雪松、合欢、青朴、杨树、樱花、紫叶桃、刺槐、麻栎、碧桃、李、桑树、山杏、枣、苹果、杜梨、银杏、山楂、红叶李、黄栌、榆、山合欢。性状表现较差的有:喜树、七叶树等。主要原因为冻害。
参考文献
[1] 由超. 青岛市城市森林建设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15-18.
[2] 青岛市统计. 青岛年检2004.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
1教学目标的定位“有的放矢”
1.1解读教参目标陷入了“困境”
《浙教版教学参考书》针对本节课给出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抽样的概念,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不同的抽样方法可得不同的结果.(2)了解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3)了解抽样的基本要求,会根据要求编制简单的抽样方案.笔者因不能完全读懂教参而困惑重重.如:本节课所涉及的概念较多有普查、抽样、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对于这些概念该如何呈现?何时呈现为好?又如:判断调查方式的依据是否就是抽样的定义?再如:抽样的必要性、不同的抽样方法可得不同的结果在教学中该如何感受和体会?另外,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会编制方案,那么从了解抽样的基本要求到会根据要求编制简单的抽样方案,在教学中又该如何挖掘和渗透……
1.2“困境”解围,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
在备课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最终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受两种调查方式(普查和抽样),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抽样的概念,感受抽样的必要性;
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过程,并在实际例子中了解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抽样方法可得到不同的结果;
4.了解抽样的基本要求,会根据要求编制简单的抽样方案.
2概念教学的设计“独具匠心”
为了更好的进行本节课的概念教学,笔者先后经历了数次修改和调整.今呈现两种完全不同的设计,希能给年轻教师的备课一些启示.
2.1概念教学的前后对比
1.有关普查和抽样概念的设计:
最初设计: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获取数据?
(1)为了了解你所在班级所有同学的视力情况;
(2)为了了解你所在学校初中生的视力情况;
(3)为了了解全国初中生的视力情况;
(4)为了买几斤甜一点的桔子.
设计说明:“视力”问题是教材中的引课素材,本环节的设置是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初中生的视力状况展开.情境(1)是为定义普查,情境(2)—(3)是为定义抽样的概念铺垫的.调查范围由小及大,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充分感受“不方便、不必要或不可能”.而情境(4)的设置是对抽样定义的进一步补充.最后由PPT给出完整的定义描述.
定稿设计:
(1)播放一段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要话题——关注青少年的视力问题.(网址:http://,第14届“爱眼日”视频,播放时间1分钟)
(2)在视力问题的对话交流中体会两种常用的调查方式——普查和抽样调查.
①为了解全班同学的视力状况,你有什么办法?
②为了解我校初中生的视力状况,你又有什么办法?
③为了解全国初中生的视力状况,你有什么办法?
设计说明:以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视力问题为主线,从一段关于青少年视力问题的视频报道出发,与学生一起经历从对全班到全校甚至全国初中生视力状况的了解.用三个“你有什么办法?”,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引发学生思考,感受普查和抽样是现实生活中两种常用的调查方式.并体会抽样的必要性,同时渗透用部分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普查和抽样的定义仅仅板书关键词如:逐一,总体抽取部分等.
2.有关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概念的设计
最初设计:为了解全国初中生的视力情况,丁丁同学设计了下面的调查方案——按东、西、南、北、中分区,每个区抽3所中学,并对这15所中学的全部1500名初中生进行视力测量.然后在幻灯片上依次呈现概念.如:我们把全国初中生的视力状况叫总体,在数学上把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每一个初中生的视力状况叫个体,我们把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最后设计了两组练习进一步巩固概念.
定稿设计:
(1)动态演示,感受概念形成过程
例:为了解同一批次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从中抽取60支进行检测,然后用这60支灯管的使用寿命来估计这批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PPT动态演示抽样过程,此处略)
总体——这批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
个体——每支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
样本——被抽取60支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
样本容量——60(没有单位)
(2)具体实例,巩固和应用概念
为了解某试验田内小麦的长势情况,从中随机抽取100株小麦测量其高度,然后用这100株小麦的长势来估计这块试验田小麦的长势.请说出这个抽样方案中的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
设计说明:课标对总体、个体、样本及样本容量的概念仅停留在了解层次,所以如何进行概念教学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通过图片、动画演示方式在实例中感受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从而到达形成概念的目的.用PPT动态演示,给学生一个强烈的冲击和对比,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感受和理解.又一次渗透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上老师没有细究概念中的字、词及表述,而是做到通过实例让了解和感受概念的形成过程,真正做到了淡化概念的表达形式,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感受与理解,这也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之一.
2.2两种设计的对比分析
两种设计的共同之处是都能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实例进行概念教学.但这两者关注的侧重点仍然有所区别.最初的设计侧重的是概念的应用,也就是说通过1个实例,给出抽样的相关概念及其精确表述,再用大量的练习加以巩固和理解.而定稿设计侧重于概念的形成过程,把更多时间放在学生对概念的感受和体验上.尤其是采用生动的动态演示,让学生体会抽样的过程.在视觉上也给学生强烈的冲击和对比,对“什么是抽样”,“为什么要抽样”,“怎样抽样”印象非常深刻,有效地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于相关概念的介绍也别具匠心,做到既淡化概念形式.而又不失概念本质.
23对概念教学的一点思考
概念教学一直是许多一线教师困惑的课型.本节课是一节非常典型的概念课,涉及的概念颇多,教材中做给的描述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对概念教学《课标》一再强调“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作为本节课的亮点之一是对于概念教学的把握始终让学生在实例中感受或体会,注重概念的理解.比如对普查和抽样调查概念仅仅强调关键词和老师简单的进行口头描述,对于“不可能、不方便或不必要”分别渗透在全国中学生视力、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以及小麦长势状况的调查中;对于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概念的介绍也是仅仅把握学生的直观感受,并用“像这样……,我们把它叫做总体、个体等”.总之,在概念教学中我们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并从中进行归纳概括.真正做到了淡化概念的表达形式,注重概念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感悟,帮助学生克服机械的记忆.
3方案设计的呈现“丰富多元”
3.1方案设计的前后对比
最初设计:
师:同学们觉得在什么时候用普查方式较好?什么时候用抽样调查方式较好呢?抽样调查它有什么优点?在用抽样调查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说明:通过设问及时引导学生对两种调查方式进行小结提升.至于调查应注意什么是为后续应用——编制方案服务.
定稿设计:
1.体验不同的抽样,得到不同的结果
例:为了解某校初中生的视力情况,小明、小军、小颖和小亮四位同学给出了各自的抽样方案;
小明:我在八年级随机调查了200名同学.
小军:我在图书馆门口随机调查了200名同学.
小颖:我在班调查了8名同小组的同学.
视力11.2以上10.8~1.210.8以下人数131411小亮:我在校门口随机调查了200名同学,其中有85人视力在0.8以下,65人视力在0.8~1.2之间,50人视力在1.2以上.
2.设计抽样方案
(一)失业定义中的“工作时间”定额太低
在我国的调查失业定义中,把在调查标准时间前一周内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不足1小时者均视为失业人口。而国外的情况是:美国规定为在调查周内工作不满15小时,法国规定不满20小时者即为失业,他们的工作时间均超过正常工作时间的1/3甚至达到一半。这样一来,我国的工作时间标准就显得偏低,而且现实生活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一周工作一小时,按照我国目前的工资水平,一个普通人显然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活。
(二)统计范围狭窄
我国目前对外公布的只有城镇登记失业统计,它以户藉为依据、是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产物,是户口与就业等各种社会待遇挂钩的结果,其统计的范围与国际通行的失业统计相比要小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包括城镇非常住人口。我国的失业统计按常住人口登记的原则进行劳动力抽样调查,而事实上,我国人口流动数量巨大,每年光是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农民工就有数千万,如果不对这部分人口进行失业统计,那么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政府不能知道流动人口的失业率,对其无法控制;而流动人口本身不能知道自己在本地区是否存在很高的失业率,不能对自己的工作流向有很好的了解,造成了盲流现象和社会的不安定。
第二,没有把乡村人口纳入失业率的统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60%以上,。
而在我国的从业人员中,乡村人口则占了70%以上的比重。
占人口总数及从业人员数如此大比重的乡村人口的失业情况在我国却一直没有得到反映,可以说是失业统计的重大缺陷。而我国乡村确实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失业,只不过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隐蔽性强,因此长期以来没有被重视,本
但这绝对不意味着我国的失业统计就能忽视这一点。此外,我国拥有1.3亿左右的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注:1996~2000年,我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分别为:13508、13050、12537、12704、12820万人。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107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而且数量每年有所变动,这说明,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分子,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也面临着市场的考验和失业问题。我国的失业统计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第三,抽样比率太低。我国在城镇劳动力住户抽样调查中,只抽取了2.5万人。以2000年城镇人口45594万人(已经剔除了不以户记的军人数250万)计算(注: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94、101页,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抽样比大约为1/18238,而美国的则为1/1600。可见这个比率太低了。
第四,失业统计的年龄界限僵化。
我国的调查失业统计的年龄界限与国际一致,但是登记失业年龄界限却很不合理,仅限定为男16~50岁,女16~45岁,上限连退休年龄都不到(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是男60岁,女55岁),这一方面使得很多在劳动年龄内(一般是16~65岁)的人都没有包含进去,另一方面,很多超过退休年龄的人仍然具有劳动能力并且有工作要求,他们完全符合失业的定义,但是却没有被包含到失业人口中去。这必然使得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与失业率和实际值偏离较大。
(三)指标设计不完整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反映“就业不足”和“隐性失业”现象。就业不足的统计定义是指非个人原因,在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时间的一半(即20小时),并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人员。按此标准,我国就业不足人员是大量存在的,如单位的富余人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等等。就业不足从工作时间上讲是处于就业状态(超过正常工作时间的1/3),但是这种就业并不让人满意,人们仍然有寻找更多工作的意愿,因此失业统计中应该另设指标对此进行反应。
隐性失业的通俗解释是:形式上就业,实际上没有就业。经济学解释就是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者负数的就业。这种情况在我国城乡非常普遍。当然,隐性失业人口中的绝大部分是就业不足人员,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相同,只是隐性失业更为严重和隐蔽,因为他的劳动时间也许达到了就业的定义,但是他创造的边际利润却等于零或者为负。对这部分人的测定和统计,显然更为困难,但是完全不反映这个现象绝对是失业统计的不足之处。
第二,在失业指标设计上,缺乏深度和广度。我国的失业统计仅有失业人数和失业率指标,然后是根据年龄、性别和失业原因等对失业进行的简单分析的表格,缺乏大量的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其他数据,如按产业、地区、失业时间长短等划分的失业数据。本论文由
理提供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查,由此带来的就业和失业情况究竟如何,对政府制定政策有很大影响;我国地区间发展速度不同,失业水平也是不同的,但是缺少具体数据的支持,这也不利于当地政府进行调控和人们理性选择就业地区;分析失业时间的长短也能判断我国的经济周期等情况,反映了失业和就业的连贯性。但是失业统计体系却缺少这些数据,这使得它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了。
(四)操作性问题
第一,时效性不强。我国失业人口统计资料(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情况)是以年末最后一天的失业人员计算的,不能反映全年的失业情况,部分失去了政策依据的价值。试想,在年末一个失业一年的劳动者和一个失业一周的劳动者怎能同日而语?然而他们被等同的计入了失业人数。
目前主要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失业率调查的频率是: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是每月调查五次,英国、法国、德国是每年调查一次(这三个国家的月度失业数据为登记数)。我国显然还存在差距。
第二,登记失业并不完善、严密。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仅限于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员,没有正式登记的就不算在失业之列。本论文由
整理提供这样的标准有两个缺陷:一是失业、下岗人员如果没有及时进行登记,在统计时就难免被遗漏;二是导致了以“登记与否”为依据,而不是根据“劳动事实”来登记失业。例如:部分进行登记的人员可能仍在从事有报酬的工作,且工作时间超过规定的时间(比如一小时),如零工、摊贩(事实上的就业者)等却被统计在失业者之中;有的登记失业人员在找到工作以后不去劳动部门消除登记。这些情况都影响了统计数字的准确性。
二、我国失业统计的改革
(一)失业口径的界定
第一,提高“工作时间”的定额。用“一小时”的工作时间来确定就业和失业界限,这个定额太低了,因此,建议按照正常工作时间的1/3来定额,我国实行的是8小时5天工作制,因此可以把在调查周内工作13或者14小时以内作为失业的标准之一。
第二,放宽年龄上限。我国的失业统计年龄上限应该和国际一样,即65岁及以上者。随着我国城乡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普遍延长,很多到了退休年龄的人有继续工作的愿望,同时也具备这个能力。因此,对于其他符合失业定义的人应该统计在内。
(二)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在城镇和农村实行两套失业统计制度,同时兼顾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需要,并注意官方与民间结合。在城镇全面实行失业抽样统计制度,而在农村的乡镇企业中实行失业抽样统计制度,对完全依附在土地上的农业失业人口则采取推测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对城镇采取住户抽样制,加大抽样比率。我国的城镇人口数量大,同时经济条件有限,因此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实行1/1600的抽样比率。本论文由
理提供但是,1/18238的比率也显得太低,因此,可以考虑实行1/5000的抽样比率,同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而且要兼顾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资料的要求,比较合适的方法是各地区在完成国家调查任务的同时,在国家样本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样本以达到在本地区也有代表性,这样能以最少的经济投入取得最满意的统计结果。
在农村,对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劳动者的失业情况进行抽样调查,以此推算其中的失业人数和失业率,这时也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而对依附在土地上的农业失业人口,由于其隐蔽性较强,因此可以考虑按照推算隐性失业的办法来进行推算或者估计。具体方法见本小节第3点。
另外,虽然我国的失业统计数据是由官方,但这并不排斥官方与民间各种机构的合作。譬如,对失业统计理论的研究、对失业调查项目的展开等等,都可以由政府采取招标的形式进行,这样能保证专业人士的参与,而且具有一定的效率和效果。
第二,以常住失业人口统计为主,同时监测流动人口失业情况。在我国户籍改革并没有实现“城乡实行统一的户籍制度”的目标前,失业统计最好以常住人口抽样调查为主,同时监测流动人口的失业情况,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失业统计更完整,同时能从宏观上指导和调控流动人口的就业,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盲流现象和社会问题。区分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标准是在调查小区居住时间半年以上(或者居住不满半年,但是离开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本论文由无忧
供而我国进行常住人口登记的调查小区范围是:设区的市所辖的区、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以及不设区的市所辖镇的居民委员会和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管辖范围内的地区。以时间期限和地理范围为标准,可以抽取那些管理得比较完善的地区进行流动人口的失业统计,以此来推算全部流动人口的失业情况。在计算出常住人口失业率和流动人口失业率后,通过观察二者的高低(具体数字的高低各地区会有所不同),能对本地区的就业进行一定的指导。
随着我国户籍改革的到位和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信息联网(注:公安部治安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1年底,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和实施,全国约有250个城市建成“百城联网工程”,约有6.5亿常住人口信息实现了网上查询。),我国的失业统计抽样调查体系将会更准确和完整。到那时,如果能实现不重复登记,那么各个城镇地区的失业率的加权平均数就是全国范围内的失业率,其权数为该地区的全部失业调查人口占全国失业调查人口的比重。
第三,对“隐性失业”做出补充统计。我国城镇和农村都存在“隐性失业”,但是他们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城镇主要是低效劳动,农村则是边际产出为零或者负数的劳动,因此,对他们的推算或者估计方法有所不同。
在估算城镇隐性失业人口时,目前用的比较多的是采用实际有效工时推算。例如,2000年城镇从业人员为21274万人,如果有效工时是制度工时的80%~85%,那么隐性失业人数大约为对3191.1~4254.8万人。而有效工时占制度工时的比重,需要通过模型或者函数测算出来。
对于农村的隐性失业人口估算,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国际对比法,即在农业产值比重相当的国家或者历史时期下,找出一般农业劳动力比重标准,然后将中国的农业劳动力比重与此标准对照,多出来的部分就是农业隐性失业。二是抽样调查估算法,即通过对部分农村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得到的样本特征来推断整个农村的隐性失业率。本论文由无忧论
提供作为这项调查的单位由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权威部门。国家统计局曾用这一方法测算出1994年我国的农村隐性失业人数为1.1亿,隐性失业率为25%。三是各种模型推算法。笔者倾向于使用抽样调查估算法,因为这可以作为以后农村失业抽样调查的理论基础,为下一步的失业统计改革打好基础。
第四,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失业统计应该有所不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完善发达地区的失业统计系统,譬如在调查频率、调查范围上首先与国际接轨;对于不同的行业,可以规定不同的就业和失业标准,可以采取不同的统计方法,而且在对失业结构作进一步分析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指标,从而对该行业失业问题的解决起到一种宏观指导的作用。
第五,加大调查频率。我国对外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是以年计的,这对现实的就业情况没有很大的实际用途。另外,我国的流动人口失业情况调查的对象是在调查区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动人口,更是要求时间上的及时性。但是我国疆土大、人口多,不可能实现一个月对外报告一次的频率。因此建议每季度报告一次,这样能对现实的就业进行比较好的
指导。
【参考文献】
1袁志刚.失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杨宜勇.失业冲击波—中国就业发展报告[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3杨缅昆,章飚.失业统计:一个尚待开发的核算领域[J].统计研究,1997,(5)
4成健梅.我国失业统计的国际比较与改进[J].中国统计,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