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理论依据
SSM广泛应用于区域经济研究中,它将一定时期内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标准区(即在比较过程中所选取的参照量)作比较,能比较准确地确定区域内各部门或产业的发展状况与标准区相关部门或产业相比竞争力的大小,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SSM将一定时期内所研究区域的经济增长总量分解为三部分: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即区域经济增长总量(G)=份额分量(N)+结构偏离分量(P)+竞争力偏离分量(D)。其中份额分量是在计划期间特定区域按标准区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到计划期末应增加的量。结构偏离分量是指计划期内区域各产业按标准区相应产业的增速所能达到的增长额与按标准区整体经济的增速所能达到的增长额之差。竞争力偏离分量是指计划期内区域各产业实际增长额与按标准区相应产业的增速所能达到的增长额之差。
2、模型建立
假设Yij(t)表示t时期j地区i产业的经济发展水平,Rij表示一定时期内j地区i产业的增长率,则Ri(=ΣjRij)为标准区域的i产业的增长率,R(=ΣiΣjRij)为标准区域整体经济的增长率,那么:
ΔYij=Yij(t)-Yij(t0)
=Yij(t0)×R+Yij(t0)×(Ri-R)+Yij(t0)×(Rij-Ri)(1)
(1)式两端对i求和,则:
G=ΔYj=ΣjYij(t0)×R+ΣjYij(t0)×(Ri-R)+ΣjYij(t0)×(Rij-Ri)(2)
(2)式即为偏离份额方程。其中ΣjYij(t0)×R项为份额分量N,反应了研究区域按标准区域的增长率应该达到的水平;ΣjYij(t0)×(Ri-R)项为产业结构分量P,反应了研究区域的产业结构合理程度;ΣjYij(t0)×(Rij-Ri)项为竞争力分量D,反应了研究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苏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是相对于苏南以及上海等长三角发达地区而言的,放之全国,苏中的经济水平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所以本文选取江苏省作为标准区域,考察了苏中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数据来源于2001—2008年的《江苏省统计年鉴》。2000—2007年跨度为8年,本文以2003年为界,分别考察了2000—2003年和2004—2007年的情况。运用SSM和(2)式,得到结果如表1、表2所示。
2003年之前苏中地区发展缓慢,多项指标落后于省平均水平,甚至落后于苏北。2000—2003年全省GDP增长45.18%,而苏中只有38.43%,GDP实际增长量与份额分量差额达108.96亿元,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其下降29.24亿元,竞争力劣势拖累了79.68亿元(见表1)。2003年以来,苏中经济明显好转,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增长显著,超过全省及苏南近20个百分点。在GDP实际增长量超过份额分量的部分当中,竞争力的加强贡献了4.94%,产业结构的优化虽然贡献了-0.78%,但比2003年之前提高了约1个百分点,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均比2003年之前有所提升(见表2),整体经济增长明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竞争力逐步增强。
苏中在2003年之后快速发展,渐呈崛起之势。本文认为,其原因之一是对于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目标以及中央对江苏提出的两个率先的要求,省委省政府认识到苏中的崛起是关键,为此省委省政府自2003年起先后提出了沿江、沿海开发战略,加大了对苏中地区的投资,相继建成通车润扬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开工建设崇启大桥等过江通道,建成通车宁启铁路等基础工程,大大完善了苏中地区的投资环境。此外,苏中地区在汽车与船舶制造、化工化学等工业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开放经济也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苏中经济增长特别是工业的快速增长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是2003年以来,苏中工业增速高于全省及苏南水平,2003—2007年,苏中工业累计增长129%,全省和苏南为116.8%和116.4%。
八年来,第一产业总体上情况不容乐观。虽然产业结构的合理程度有所提高,但发展速度仍然赶不上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产业竞争力也不断减弱。2000—2003年苏中第一产业增长比全省第一产业增长速度少36.54%,而2004—2007年差距扩大到44.63%,其中因为竞争力的减弱就影响了16.77%。尽管产业结构向着优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结构的不合理依然是导致苏中第一产业落后全省平均水平的最大因素。
第二产业增长显著,实际增长量超过份额分量的部分由前4年的23.04亿元扩大到后4年的214.83亿元,增长达9倍,特别是2004—2007年,苏中第二产业增长了80.61%,分别比全省和苏南多17.04%和17.73%。在产业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竞争力也大幅提升,成为推动产业发展超过全省增速的最大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后4年与前4年相比,产业结构没有更加优化,反而变得不合理,与竞争力的显著增强形成鲜明的对比,成为影响产业发展超过全省增速的因素。
第三产业增长质量良好。实际增长量由落后份额分量变为赶超,其中后4年结构优化带来的增长量为106.71亿元,比前4年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同时,第三产业竞争力也有微弱提升,但提升还不够明显。
三、结论与建议
苏中三大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迅猛,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但农业和服务业发展仍然慢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甚至呈不断恶化的趋势,与工业制造业大相径庭。另外,工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其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主要以机械制造、化学化工、汽车与船舶制造等传统产业为主,电子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还不高,与苏南相差甚远。
为了解决目前出现的问题,更好地发展苏中经济,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农业加工业,以工业现代化带动农业发展
苏中仍就以传统农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因此要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推进苏中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以乡镇企业的繁荣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升农业产业链。
2、加快苏中地区南通、扬州、泰州中心城区建设
加速中心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利用城市建设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进而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繁荣是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的重要途径。苏中地区要抓住润扬大桥、苏通大桥等过江通道建成通车的时机,完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主动承接上海、苏南等地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3、继续加大引资力度,整合提升产业链,坚持工业第一的方针
要引导外商投资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延伸传统工业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加强产业内和各产业间的关联度,扩大经济的正外部性。
4、重视和发展民营经济
积极进行体制创新,活跃市场,在大力招商引资的同时,也要充分吸收民间资本,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发挥民资作用,使得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和国有经济成为推动苏中发展的三驾马车。
从2007年到2012年,广西地区的生产总值在短短的5年中,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8%,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财政收入的提高。除此以外,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金融结构各项存款余额、贷款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等多方面多出现了平稳快速的增长,最多的年均增长为51.9%,最少的年均增长也达到了18.3%。这种经济数据的增长和翻番,说明了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良好,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市场前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省市官员的管理下,企业的发展有了良好的保障和基础。通过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在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为社会贡献了GDP,促进了广西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随着一批大型工业园区的建成,广西地区在冶金、石化、机械等关系到人民生活的产业上逐步发展和壮大,通过自主创新,打造出一批行业内领先的企业。通过道路铁路的建设,为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建立桥梁,圆满完成西气东输等国家的战略实施建设。由于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广西地区的农牧业是支柱型产业,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农牧业的发展并没有减弱的趋势,相反,通过一些技术手段,产品的质量和销量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除此以外,广西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结合了文明生态的理念,通过技术上的支持和产品上的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造福于子孙后代。
2.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及其选取原则
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能够充分反映该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而评价指标在不同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要合理的选择评价指标。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系统性和全面性,评价指标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的总体状况,满足系统论的有关观点;第二,客观性和可比性,评价指标应排除主观上的干扰,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保证经济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客观性,提高指标的横向可比性;第三,科学性和可行性,指标的制定必须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又要和当代的实际情况充分结合。
3.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因子分析
3.1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
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分量分析法也开始不断发展,逐渐健全和完善了因子分析法,为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因子分析法是利用数学公式,对有关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在运用因子分析法时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确定具体的因子模型,只有确定了因子模型后,才能分析全部变量和变差,从中确定公共因子的作用大小,分析变量和变差之间的联系,这往往通过公共性大小就可反映出来。因子分析法能多元分析法的延伸,能够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做到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法的步骤如下:
(1)建立原始数据矩阵。因子分析法是对相关矩阵进行的数学处理,必须将原始数据通过矩阵的方式反映出来。比如现有A个地区,B个评价指标,于是在建立原始数据矩阵时就需要建立 这样的矩阵。
(2)对原始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常用的转化方法有Z-scorc法。
(3)求出标准化矩阵的相关矩阵R。
(4)对相关矩阵R求解特征值,然后根据所求解的特征值确定相应的正交化特征向量。
(5)计算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利用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确定主因子的个数,根据每个主因子的信息贡献率确定相应的特征数,其大小由指标间的差异确定。
(6)说明因子含义。
(7)估计因子总得分值。
(8)计算总因子得分估计值。如果总得分越高,则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就越好。
3.2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因子分析简要计算过程
对广西地区的经济数据分类计算和整理。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利用相关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R的特征值和贡献率如下表2所示。通过表2,我们可以得到变量相关系数矩阵的三大特征根,它们分别是6.665,1.755,1.026,选取这三个特征根时,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5.871%,满足了累计贡献率达到85%的原则,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对主分量编号,分别为F1,F2,F3,针对这三个主分量,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然后对各个因子载荷进行有关处理,比如在结构上进行简化,这样经过处理后的载荷因子在反映数据时更加明显和清楚,在提高简洁性的同时,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在表3中,主成分方差分布在0.725到0.941这个区间内,而主因子能够对这个分布情况进行合理的解释,从而在主成分方差和主因子之间建立了联系,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能够及时对数据进行检验,保证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的效果。
将主因子对应下的数据和变量数据相乘,就可得到主因子的得分,分别计算F1,F2,F3的得分。然后根据各因子的信息贡献率,确定相应的加重全数,这样得到的分数就是综合因子得分,减少了因子之间因差异性造成的分数差距,提高了总得分的科学性、合理性。计算公式如下:
F=0.706F1+0.186F2+0.108F3
通过这个总得分的计算公式就可计算出因子得分和K-means聚类,为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3.3综合评分简要分析
综合总得分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表4,可以看到南宁市的总得分最高,而贵港市的总得分最低,由此可见,对于广西地区来说,南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最好,而贵港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通过K-means聚类分析法,对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分类的标准是严格按照综合得分的高低划分,在第Ⅰ类中只有南宁和柳州两个城市,作为广西的省会城市,南宁的发展受到了格外的重视,而柳州是重工业基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在第Ⅱ中,都是新兴城市和旅游城市,具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第Ⅲ类,虽然具备发展潜力,但是发展步伐较上面的城市来说不是很快;第Ⅳ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其他城市相比存在不小差距,应找到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的全面、快速、持续、健康、良好的发展。
4.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
4.1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梯度有所变化
在广西地区,传统观念一般认为有三个社会经济发展梯度。第一梯度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第二梯度是具有工业实力,经济逐步发展的地区;第三梯度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的梯度也出现了变化。第一梯度凭借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仍然在稳步发展,第二梯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到了切入点,抓住经济增长点不放,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经济呈现迅猛发展,不断缩小和第一梯度的差距,第三梯度也找到了经济发展之路,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呈现了良好的势头。但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坑洼效应”,有关政府应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出台优惠措施,加大人才和资金的引入力度,在减小地区差异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只有这样,广西地区的整体社会经济才能发展。
4.2社会经济发展必须搞好战略定位和措施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广西地区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放眼于未来,制定合理的战略定位和措施,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利用东引西联战略和南北钦防等战略,吸引沿海地位的企业进驻广西,一方面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带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断引进人才,为广西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除此以外,广西应不断创新和探索经济发展的新道路,优势重点继续发展,薄弱环节及时改善,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另外,广西应注重铁路、港口、旅游、边贸这四个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结合全球经济迅猛发展这个契机,打造出新的广西,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提高广西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
2013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万公顷,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灾害过后,积极组织农民抢排田间积水,对未受灾的7.86万公顷农作物早收快收、颗粒归仓,粮食总产灾后实现11.2亿斤,农林牧渔总产值26.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因灾减收,实现4563元,同比下降51.8%。2014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万公顷,粮食总产实现17.29亿斤,农林牧渔总产值实现34.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201元,同比增长5.3%。综上分析,2013年由于洪灾影响,农村经济总量下降,发展速度缓慢,粮食产量因灾下降近五成;2014年坚持一手抓恢复,一手抓提高,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了灾后农业生产,突出农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化发展,稳定高产高效作物面积,提升了农业发展水平,推进了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实现了农业丰产农民增收,国民经济和农村经济恢复性增长。
2、存在的问题
2.1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农民生产作业条件差
全市现有的农田基础设施老化,抵御灾害能力较低,抗旱排涝能力差,存在“旱了不能灌、涝了不能排、大雨出明水、坝外地过水就绝产”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导致经常出现“水田淹旱田”的现象。同时,由于水田机械快速增加,对农田路破坏严重,不少农田路都成了“水沟子”,导致农民生产作业难、秋收运粮难等问题。特别是洪涝灾害造成部分乡镇农田路损毁严重,生产作业条件极差,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农田路亟待全面整修。
2.2农业产业发展不均衡
全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是种植业,收入结构不合理。水产养殖业发展缓慢,没有充分利用好现有江河泡沼的水面资源优势,名优特鱼养殖、加工还未形成规模。
2.3农业科技贡献率较低
全市农技推广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老化严重,新技术推广能力不强,已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农民使用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的自觉性低,仍然按照老习惯安排农业生产,不愿意按照新的技术操作规程和标准实施。
2.4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未形成规模
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产能低、品牌杂、效益差,远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土地流转进程缓慢,规模化经营水平较低。
2.5缺少切实可行的畜牧业发展优惠政策
畜牧业发展优惠政策不配套,畜牧兽医技术力量匮乏,技术人员年龄偏大,处于断档状态,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开展,使灾后畜牧业将面临更弱势产业处境。
3、发展农业生产的对策
3.1做好巩固提高工作,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及时修复水毁农田路、排水渠等农业基础设施,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同时,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的培育扶持工作,积极引导农民实施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做好农民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农业技术到位率。稳定水稻、玉米等高产稳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尽力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
3.2加快农业项目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积极实施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谋划好项目,争取资金扶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3提高示范园区建设标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不断完善科技示范体系,全力抓好示范带、示范园区建设。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依托农垦的先进的技术、装备优势和管理经验,全方位开展场市合作共建,促进全市农业种植标准化、管理精细化水平的提升。
3.4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全力扶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出口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高粮食本地转化和精深加工能力。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联姻,打造原料生产基地。通过土地租赁、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等多种流转方式,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实现粮食“订单生产”。
3.5突出资源保护、增殖和转变养殖增长方式及加快产业化
畜牧、渔业着力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全力加快繁育、养殖、加工、销售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
3.6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为林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关键词】因子分析 发展状况 综合评价
一、前言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 东部沿海地区已经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力量。江苏作为经济强省包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南通、扬州、泰州、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为了江苏经济更好地全面发展, 有必要建立合适的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以更加清醒地认识中部地区的内部差异, 从而探索未来时期的不同发展对策。本文将通过选取经济发展的特征变量,利用因子分析法来揭示2014年江苏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上的差异,给各城市经济发展特别是落后苏北城市发展以启示。
二、江苏经济发展状况的因子分析
(一)因子分析模型建立
因子分析研究的是相关矩阵的内部依赖关系。它将多个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对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 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变量, 并用这少数几个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几个变量是不可观测的, 通常被称为公共因子。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为:X=AF+EX=(X1,,,Xp)c为原指标,F=(F1,,,Fm )c为X的公共因子,A为因子载荷矩阵,E为特殊因子。论文使用主成分因子提取方法, 其特点在于可以用方差贡献值Bi衡量第i个公共因子的重要程度。因子分析步骤如下:(1)将原始数据标准化,仍记为X;(2)建立相关系数矩阵R;(3)解特征方程|R-KE|=0,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当累计贡献率不少于85% 时,取前k个主成分代替原来的m个指标,计算因子载荷矩阵A;(4)对因子矩阵A进行最大方差正交旋转变换;(5)对主因子进行命名和解释。如需进行排序,则计算各个主因子的得分Fi=Aix, 以贡献率为权重,对Fi加权计算综合因子得分。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很多, 为了能客观、全面地描述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必须建立适当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全面性、整合性、代表性和实际可操作原则。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遵循以上原则, 本文建立了如下指标体系:
X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X2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X3财政总收入(新口径)(亿元)、X4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亿元)、X5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亿元)、X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X7粮食产量(万吨)、X8工业总产值(亿元)、X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万平方米)、X10民用汽车拥有量(万辆)、X11邮政业务总量(亿元)、X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来完成对江苏省经济状况的分析研究。
三、因子分析的过程
(一)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为了解决由于变量指标之间的量纲不同对分析结果产生的影响,在做因子分析之间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公式为:
其中的表示第i个样本的第j项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表示第i个样本的第j项评价指标相应的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评价指标数据。为第j个评价指标的样本方差,为第j个评价指标的样本标准差。
(二)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验证原指标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将标准化以后的数据通过SPSS17.0进行KMO和Bartlett球体检验,一般来说,KMO统计量的取值在0-1之间,越接近1说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越强,原有变量数据就适合做因子分析。
检验结果如下表1所示:
由KMO=0.65 数据做因子分析是合理的。
(三)因子提取
在SPSS17.0中默认按照特征值>1的方式,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提供影响因子,通常按照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因子应该包含85%以上的原始数据的信息。
各个主成分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表2所示:
从图1的碎石图中也可以看出,从第4个因子开始,特征值差异很小说明提取三个因子比较合理。 所以选择提取三个主要因子。
所得到的成份矩阵如表3所示:
(四)因子载荷旋转
为了得到每个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便于对公共因子进行解释,应对公共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从而使公共因子载荷矩阵的
结构简化。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4:
(五)计算因子得分模型
使用SPSS计算因子得分进而实现降维和简化问题的目标。
(六)计算哥城市经济综合评价得分
将标准化以后的数据代入因子得分模型计算结果如下:
四、因子分析的结果
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图可以看到X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X2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X3财政总收入(新口径)(亿元)、X4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亿元)、X5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亿元)、X8工业总产值(亿元)、X10民用汽车拥有量(万辆)、X11邮政业务总量(亿元)、X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在公共因子F1上有很大的载荷这些指标都是经济总量指标,将F1命名为经济总量因子。X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X7粮食产量(万吨)在公共因子F2上具有较大载荷所以将F2命名为农林牧因子。X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万平方米)在公共因子F3上具有较大因子载荷将F3命名为房地产因子。
从方差解释表表二可以看出来,决定江苏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因素是是经济总量因子F1方差占比达到69.01%。其次是农林牧因子F2方差占比17.70%,第三是房地产因子占比8.53%。三个因子累加占比95.24%,具有非常好的代表性。
从各市综合因子F的得分状况来看苏州市远远领先其他各市,起到的是龙头的作用。处于江苏北部的各市相对落后其主要影响因子是经济总量的规模太小。同时可以看出房地产业发展对城市经济状况影响不容小视。
参考文献:
[1]彭琳玲.苏南苏北城市经济发展比较[J].金融经济,2010.
[2]陈延寿.基于因子分析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状况研究[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 ,2012.
[3]冯建中.因子分析在中部六省经济发展中的应用[J].南阳理工学院学院学报,2009.
一、湖北省县域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湖北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一是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县域经济“半壁江山”已经形成,“基石”作用更加明显;二是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产业发展特色化和集群化更加明显,产业布局向园区聚集;三是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传统产业改造、自主创新、名牌产品建设的步伐都在加快;四是后劲和活力得到了提升。投资和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全民创业热情高涨,一批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县域脱颖而出。
但是,与沿海先进地区相比,湖北县域经济仍有相当的差距:一是规模小。2008年,湖北省县域生产总值的平均规模只相当于江苏的五分之一、浙江的三分之一。二是工业化程度偏低。2008年,湖北省县域工业增加值仅占其生产总值的35%,而江、浙两省该指标分别达到65.9%和54.4%。三是投入不足。2008年,湖北省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规模为16.6亿元,仅相当于江、浙两省的四分之一。四是市场主体少。2008年,湖北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县均为93家,而浙江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县均为549家。国家农村调查总队对全国县市区的综合测评结果显示:在“全国百强县(市)”中,自2004年起,湖北省没有一个“全国百强县(市)”。
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进行定量分析, 以期为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提供科学参考。首先,借助于SPSS统计工具,构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的因子分析模型,其次,使用《湖北省统计年鉴——2011》的面板数据,对2010年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因子分析,最后,根据统计结果分析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提出加快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力求能够对推动湖北县域经济的研究与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二、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因子分析模型
(一)因子分析的建模
因子分析是用少数几个潜在的、不可观测的变量(因子)来描绘许多变量之间的协方差关系,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个变量转换成较少的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变量,从而使研究简化的一种统计方法。因子分析的一般数学模型为:
■
式中x1、x2、...、xm为实测变量;aij(i=1,2,...,m,j=1,2,...,n)为因子荷载,是第i变量在第j因子上的荷载。aij越大,说明第i变量与第j因子的关系越密切,aij越小,则说明第i变量与第j因子的关系越疏远。εi(i=1,2,...,m)为特殊因子,是实测变量与估计值之间的残差值。Fi(i=1,2,...,m)为公共因子。
(二)实测变量的选取
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因素众多,如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产值等。这就需要一种综合评价的方法,通过综合评价来帮助我们准确地量化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厘清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发现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为实现均衡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参考众多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2011年的“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所使用的指标进行分析,在原统计公报“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列出的80个县级单位38个经济指标中,遴选出12个主要经济指标作为实测变量,构成了本文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指标考察体系。这12个经济指标分别是:常住人口(万人)(x1)、第一产业(亿元)(x2)、第二产业(亿元)(x3)、第三产业(亿元)(x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万元)(x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万元)(x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万元)(x7)、常用耕地面积(千公顷)(x8)、粮食产量(万吨)(x9)、棉花产量(吨)(x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x11)、招商引资(万元)(x12)。通过对这12个经济指标的因子分析,来完成对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
三、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因子分析
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使用SPSS对数据作相关性分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原统计表960个数据中,有20个数据为0(原因不详),在使用SPSS统计时,为了真实科学,对于缺失值,我们采用取均值来替代。结果显示,在相关矩阵C12×12的144个数据中,112个数大于或等于0.3,占比77.8%,可以认为大部分在0.3以上。其KMO与Bartlett''''s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0,Bartlett''''s检验在0.05的水平下显著。因此,可以得出该样本数据适宜作因子分析的结论。
因子提取。求解特征方程,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计算得出前3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84.8%,说明这3个因子已包含了全部12个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
因子载荷旋转。为了使得因子意义更明显,采用方差极大方式,对因子载荷正交旋转。经过6次旋转迭代,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1。
计算因子得分。使用SPSS计算因子得分,进而实现降维和简化问题的目标。SPSS计算后得到因子F1、 F2、F3的公式。最终,综合因子F公式可写为:
F=(38.479F1+ 32.060F2+14.303F3) / 84.843=0.454F1+0.378F2+0.168F3(2)
用综合因子(F)给湖北80个县(区)域逐一计算得分,根据得分高低排名,见表2。
四、因子分析结果的解释与建议
(一)因子分析的解释
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表1可以看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亿元)、第二产业(亿元)、第三产业(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6个指标在公共因子Fl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指标都是些经济总量指标,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l命名为经济总量因子;常用耕地面积(千公顷)、第一产业(亿元)、粮食产量(万吨)、棉花产量(吨)、常住人口(万人)5个指标在公共因子F2上有较大的载荷,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2命名为农业与人口因子;招商引资(万元)指标在公共因子F3上有较大的载荷,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3命名为招商引资因子;换言之,可以从经济总量、农业与人口、招商引资三个维度来对湖北县域的经济发展实力进行评价。
从求解特征方程计算得出,决定湖北县域的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总量因子F1,方差占比38.5%,其次为农业与人口因子F2,方差占比32.1%,第三是招商引资因子F3,方差占比14.3%。三因子方差累加占比84.8%,说明三因子能很好地代表全部12个指标的信息。
从综合因子得分排名表2中可以看出,第一名仙桃市综合因子(F)得分与最后一名梁子湖区综合因子(F)得分相差很大,说明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位于“1+8”武汉城市圈的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江夏区等发展较好,综合因子(F)得分都在1.2以上,而鄂西、鄂南山区,库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实力相对很弱,像来凤县、鹤峰县、五峰县和梁子湖区等综合因子(F)得分都在-0.8以下。
(二)加快经济发展的建议
第一,进一步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以工业化引领和支撑县域经济发展。从公式(2)可以看出,决定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中,经济总量因子F1占比45.4%。而经济总量的大小主要还是需要工业产值来给力,因此工业是县域经济的首要支撑,是发展的“第一产业”,工业强则县域经济强。从统计公报的各项指标数据也可以看出,在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县中,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工业规模总量大,依靠工业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实施“工业兴县(市)”战略,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狠抓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企业培育,把抓发展的主要精力向工业集中,保障发展的资源向工业汇集,促进发展的政策向工业倾斜,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支撑和引领县域经济发展。
第二,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从公式(2)可以看出,决定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中,农业与人口因子F2占比37.8%,比例很高,与经济总量因子F1占比差不多。由此可见湖北省县域经济第一产业比重仍较高,二、三产业比重太低。因此,湖北省要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必须正确处理好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稳定提高第一产业,调整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了缩小县域间经济的差距,应大力推动不同的产业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流动,增强经济发达县域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使得一般制造业更好更快地流向欠发达的城镇和农村,最终形成所有县域都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分工、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和空间布局。
第三,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从公式(2)可以看出,决定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中,招商引资因子F3占比16.8%。因此要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坚持把扩大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组织利用各种经贸洽谈会、招商会、展会等平台,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大项目,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参考文献:
①2009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N]. 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hbzyw.省略)
②湖北省县域经济2008年度发展报告[N].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hbzyw.省略)
③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统计年鉴 2011[M].统计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