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理论依据
SSM广泛应用于区域经济研究中,它将一定时期内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标准区(即在比较过程中所选取的参照量)作比较,能比较准确地确定区域内各部门或产业的发展状况与标准区相关部门或产业相比竞争力的大小,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SSM将一定时期内所研究区域的经济增长总量分解为三部分: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即区域经济增长总量(G)=份额分量(N)+结构偏离分量(P)+竞争力偏离分量(D)。其中份额分量是在计划期间特定区域按标准区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到计划期末应增加的量。结构偏离分量是指计划期内区域各产业按标准区相应产业的增速所能达到的增长额与按标准区整体经济的增速所能达到的增长额之差。竞争力偏离分量是指计划期内区域各产业实际增长额与按标准区相应产业的增速所能达到的增长额之差。
2、模型建立
假设Yij(t)表示t时期j地区i产业的经济发展水平,Rij表示一定时期内j地区i产业的增长率,则Ri(=ΣjRij)为标准区域的i产业的增长率,R(=ΣiΣjRij)为标准区域整体经济的增长率,那么:
ΔYij=Yij(t)-Yij(t0)
=Yij(t0)×R+Yij(t0)×(Ri-R)+Yij(t0)×(Rij-Ri)(1)
(1)式两端对i求和,则:
G=ΔYj=ΣjYij(t0)×R+ΣjYij(t0)×(Ri-R)+ΣjYij(t0)×(Rij-Ri)(2)
(2)式即为偏离份额方程。其中ΣjYij(t0)×R项为份额分量N,反应了研究区域按标准区域的增长率应该达到的水平;ΣjYij(t0)×(Ri-R)项为产业结构分量P,反应了研究区域的产业结构合理程度;ΣjYij(t0)×(Rij-Ri)项为竞争力分量D,反应了研究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苏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是相对于苏南以及上海等长三角发达地区而言的,放之全国,苏中的经济水平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所以本文选取江苏省作为标准区域,考察了苏中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数据来源于2001—2008年的《江苏省统计年鉴》。2000—2007年跨度为8年,本文以2003年为界,分别考察了2000—2003年和2004—2007年的情况。运用SSM和(2)式,得到结果如表1、表2所示。
2003年之前苏中地区发展缓慢,多项指标落后于省平均水平,甚至落后于苏北。2000—2003年全省GDP增长45.18%,而苏中只有38.43%,GDP实际增长量与份额分量差额达108.96亿元,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其下降29.24亿元,竞争力劣势拖累了79.68亿元(见表1)。2003年以来,苏中经济明显好转,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增长显著,超过全省及苏南近20个百分点。在GDP实际增长量超过份额分量的部分当中,竞争力的加强贡献了4.94%,产业结构的优化虽然贡献了-0.78%,但比2003年之前提高了约1个百分点,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均比2003年之前有所提升(见表2),整体经济增长明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竞争力逐步增强。
苏中在2003年之后快速发展,渐呈崛起之势。本文认为,其原因之一是对于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目标以及中央对江苏提出的两个率先的要求,省委省政府认识到苏中的崛起是关键,为此省委省政府自2003年起先后提出了沿江、沿海开发战略,加大了对苏中地区的投资,相继建成通车润扬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开工建设崇启大桥等过江通道,建成通车宁启铁路等基础工程,大大完善了苏中地区的投资环境。此外,苏中地区在汽车与船舶制造、化工化学等工业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开放经济也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苏中经济增长特别是工业的快速增长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是2003年以来,苏中工业增速高于全省及苏南水平,2003—2007年,苏中工业累计增长129%,全省和苏南为116.8%和116.4%。
八年来,第一产业总体上情况不容乐观。虽然产业结构的合理程度有所提高,但发展速度仍然赶不上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产业竞争力也不断减弱。2000—2003年苏中第一产业增长比全省第一产业增长速度少36.54%,而2004—2007年差距扩大到44.63%,其中因为竞争力的减弱就影响了16.77%。尽管产业结构向着优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结构的不合理依然是导致苏中第一产业落后全省平均水平的最大因素。
第二产业增长显著,实际增长量超过份额分量的部分由前4年的23.04亿元扩大到后4年的214.83亿元,增长达9倍,特别是2004—2007年,苏中第二产业增长了80.61%,分别比全省和苏南多17.04%和17.73%。在产业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竞争力也大幅提升,成为推动产业发展超过全省增速的最大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后4年与前4年相比,产业结构没有更加优化,反而变得不合理,与竞争力的显著增强形成鲜明的对比,成为影响产业发展超过全省增速的因素。
第三产业增长质量良好。实际增长量由落后份额分量变为赶超,其中后4年结构优化带来的增长量为106.71亿元,比前4年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同时,第三产业竞争力也有微弱提升,但提升还不够明显。
三、结论与建议
苏中三大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迅猛,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但农业和服务业发展仍然慢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甚至呈不断恶化的趋势,与工业制造业大相径庭。另外,工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其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主要以机械制造、化学化工、汽车与船舶制造等传统产业为主,电子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还不高,与苏南相差甚远。
为了解决目前出现的问题,更好地发展苏中经济,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农业加工业,以工业现代化带动农业发展
苏中仍就以传统农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因此要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推进苏中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以乡镇企业的繁荣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升农业产业链。
2、加快苏中地区南通、扬州、泰州中心城区建设
加速中心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利用城市建设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进而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繁荣是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的重要途径。苏中地区要抓住润扬大桥、苏通大桥等过江通道建成通车的时机,完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主动承接上海、苏南等地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3、继续加大引资力度,整合提升产业链,坚持工业第一的方针
要引导外商投资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延伸传统工业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加强产业内和各产业间的关联度,扩大经济的正外部性。
4、重视和发展民营经济
积极进行体制创新,活跃市场,在大力招商引资的同时,也要充分吸收民间资本,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发挥民资作用,使得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和国有经济成为推动苏中发展的三驾马车。
从2007年到2012年,广西地区的生产总值在短短的5年中,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8%,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财政收入的提高。除此以外,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金融结构各项存款余额、贷款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等多方面多出现了平稳快速的增长,最多的年均增长为51.9%,最少的年均增长也达到了18.3%。这种经济数据的增长和翻番,说明了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良好,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市场前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省市官员的管理下,企业的发展有了良好的保障和基础。通过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在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为社会贡献了GDP,促进了广西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随着一批大型工业园区的建成,广西地区在冶金、石化、机械等关系到人民生活的产业上逐步发展和壮大,通过自主创新,打造出一批行业内领先的企业。通过道路铁路的建设,为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建立桥梁,圆满完成西气东输等国家的战略实施建设。由于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广西地区的农牧业是支柱型产业,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农牧业的发展并没有减弱的趋势,相反,通过一些技术手段,产品的质量和销量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除此以外,广西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结合了文明生态的理念,通过技术上的支持和产品上的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造福于子孙后代。
2.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及其选取原则
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能够充分反映该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而评价指标在不同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要合理的选择评价指标。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系统性和全面性,评价指标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的总体状况,满足系统论的有关观点;第二,客观性和可比性,评价指标应排除主观上的干扰,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保证经济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客观性,提高指标的横向可比性;第三,科学性和可行性,指标的制定必须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又要和当代的实际情况充分结合。
3.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因子分析
3.1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
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分量分析法也开始不断发展,逐渐健全和完善了因子分析法,为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因子分析法是利用数学公式,对有关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在运用因子分析法时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确定具体的因子模型,只有确定了因子模型后,才能分析全部变量和变差,从中确定公共因子的作用大小,分析变量和变差之间的联系,这往往通过公共性大小就可反映出来。因子分析法能多元分析法的延伸,能够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做到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法的步骤如下:
(1)建立原始数据矩阵。因子分析法是对相关矩阵进行的数学处理,必须将原始数据通过矩阵的方式反映出来。比如现有A个地区,B个评价指标,于是在建立原始数据矩阵时就需要建立 这样的矩阵。
(2)对原始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常用的转化方法有Z-scorc法。
(3)求出标准化矩阵的相关矩阵R。
(4)对相关矩阵R求解特征值,然后根据所求解的特征值确定相应的正交化特征向量。
(5)计算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利用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确定主因子的个数,根据每个主因子的信息贡献率确定相应的特征数,其大小由指标间的差异确定。
(6)说明因子含义。
(7)估计因子总得分值。
(8)计算总因子得分估计值。如果总得分越高,则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就越好。
3.2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因子分析简要计算过程
对广西地区的经济数据分类计算和整理。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利用相关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R的特征值和贡献率如下表2所示。通过表2,我们可以得到变量相关系数矩阵的三大特征根,它们分别是6.665,1.755,1.026,选取这三个特征根时,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5.871%,满足了累计贡献率达到85%的原则,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对主分量编号,分别为F1,F2,F3,针对这三个主分量,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然后对各个因子载荷进行有关处理,比如在结构上进行简化,这样经过处理后的载荷因子在反映数据时更加明显和清楚,在提高简洁性的同时,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在表3中,主成分方差分布在0.725到0.941这个区间内,而主因子能够对这个分布情况进行合理的解释,从而在主成分方差和主因子之间建立了联系,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能够及时对数据进行检验,保证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的效果。
将主因子对应下的数据和变量数据相乘,就可得到主因子的得分,分别计算F1,F2,F3的得分。然后根据各因子的信息贡献率,确定相应的加重全数,这样得到的分数就是综合因子得分,减少了因子之间因差异性造成的分数差距,提高了总得分的科学性、合理性。计算公式如下:
F=0.706F1+0.186F2+0.108F3
通过这个总得分的计算公式就可计算出因子得分和K-means聚类,为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3.3综合评分简要分析
综合总得分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表4,可以看到南宁市的总得分最高,而贵港市的总得分最低,由此可见,对于广西地区来说,南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最好,而贵港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通过K-means聚类分析法,对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分类的标准是严格按照综合得分的高低划分,在第Ⅰ类中只有南宁和柳州两个城市,作为广西的省会城市,南宁的发展受到了格外的重视,而柳州是重工业基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在第Ⅱ中,都是新兴城市和旅游城市,具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第Ⅲ类,虽然具备发展潜力,但是发展步伐较上面的城市来说不是很快;第Ⅳ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其他城市相比存在不小差距,应找到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的全面、快速、持续、健康、良好的发展。
4.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
4.1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梯度有所变化
在广西地区,传统观念一般认为有三个社会经济发展梯度。第一梯度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第二梯度是具有工业实力,经济逐步发展的地区;第三梯度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的梯度也出现了变化。第一梯度凭借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仍然在稳步发展,第二梯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到了切入点,抓住经济增长点不放,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经济呈现迅猛发展,不断缩小和第一梯度的差距,第三梯度也找到了经济发展之路,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呈现了良好的势头。但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坑洼效应”,有关政府应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出台优惠措施,加大人才和资金的引入力度,在减小地区差异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只有这样,广西地区的整体社会经济才能发展。
4.2社会经济发展必须搞好战略定位和措施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广西地区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放眼于未来,制定合理的战略定位和措施,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利用东引西联战略和南北钦防等战略,吸引沿海地位的企业进驻广西,一方面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带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断引进人才,为广西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除此以外,广西应不断创新和探索经济发展的新道路,优势重点继续发展,薄弱环节及时改善,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另外,广西应注重铁路、港口、旅游、边贸这四个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结合全球经济迅猛发展这个契机,打造出新的广西,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提高广西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
2013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万公顷,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灾害过后,积极组织农民抢排田间积水,对未受灾的7.86万公顷农作物早收快收、颗粒归仓,粮食总产灾后实现11.2亿斤,农林牧渔总产值26.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因灾减收,实现4563元,同比下降51.8%。2014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万公顷,粮食总产实现17.29亿斤,农林牧渔总产值实现34.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201元,同比增长5.3%。综上分析,2013年由于洪灾影响,农村经济总量下降,发展速度缓慢,粮食产量因灾下降近五成;2014年坚持一手抓恢复,一手抓提高,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了灾后农业生产,突出农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化发展,稳定高产高效作物面积,提升了农业发展水平,推进了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实现了农业丰产农民增收,国民经济和农村经济恢复性增长。
2、存在的问题
2.1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农民生产作业条件差
全市现有的农田基础设施老化,抵御灾害能力较低,抗旱排涝能力差,存在“旱了不能灌、涝了不能排、大雨出明水、坝外地过水就绝产”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导致经常出现“水田淹旱田”的现象。同时,由于水田机械快速增加,对农田路破坏严重,不少农田路都成了“水沟子”,导致农民生产作业难、秋收运粮难等问题。特别是洪涝灾害造成部分乡镇农田路损毁严重,生产作业条件极差,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农田路亟待全面整修。
2.2农业产业发展不均衡
全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是种植业,收入结构不合理。水产养殖业发展缓慢,没有充分利用好现有江河泡沼的水面资源优势,名优特鱼养殖、加工还未形成规模。
2.3农业科技贡献率较低
全市农技推广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老化严重,新技术推广能力不强,已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农民使用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的自觉性低,仍然按照老习惯安排农业生产,不愿意按照新的技术操作规程和标准实施。
2.4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未形成规模
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产能低、品牌杂、效益差,远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土地流转进程缓慢,规模化经营水平较低。
2.5缺少切实可行的畜牧业发展优惠政策
畜牧业发展优惠政策不配套,畜牧兽医技术力量匮乏,技术人员年龄偏大,处于断档状态,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开展,使灾后畜牧业将面临更弱势产业处境。
3、发展农业生产的对策
3.1做好巩固提高工作,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及时修复水毁农田路、排水渠等农业基础设施,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同时,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的培育扶持工作,积极引导农民实施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做好农民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农业技术到位率。稳定水稻、玉米等高产稳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尽力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
3.2加快农业项目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积极实施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谋划好项目,争取资金扶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3提高示范园区建设标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不断完善科技示范体系,全力抓好示范带、示范园区建设。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依托农垦的先进的技术、装备优势和管理经验,全方位开展场市合作共建,促进全市农业种植标准化、管理精细化水平的提升。
3.4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全力扶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出口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高粮食本地转化和精深加工能力。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联姻,打造原料生产基地。通过土地租赁、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等多种流转方式,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实现粮食“订单生产”。
3.5突出资源保护、增殖和转变养殖增长方式及加快产业化
畜牧、渔业着力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全力加快繁育、养殖、加工、销售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
3.6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为林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关键词】因子分析 发展状况 综合评价
一、前言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 东部沿海地区已经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力量。江苏作为经济强省包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南通、扬州、泰州、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为了江苏经济更好地全面发展, 有必要建立合适的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以更加清醒地认识中部地区的内部差异, 从而探索未来时期的不同发展对策。本文将通过选取经济发展的特征变量,利用因子分析法来揭示2014年江苏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上的差异,给各城市经济发展特别是落后苏北城市发展以启示。
二、江苏经济发展状况的因子分析
(一)因子分析模型建立
因子分析研究的是相关矩阵的内部依赖关系。它将多个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对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 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变量, 并用这少数几个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几个变量是不可观测的, 通常被称为公共因子。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为:X=AF+EX=(X1,,,Xp)c为原指标,F=(F1,,,Fm )c为X的公共因子,A为因子载荷矩阵,E为特殊因子。论文使用主成分因子提取方法, 其特点在于可以用方差贡献值Bi衡量第i个公共因子的重要程度。因子分析步骤如下:(1)将原始数据标准化,仍记为X;(2)建立相关系数矩阵R;(3)解特征方程|R-KE|=0,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当累计贡献率不少于85% 时,取前k个主成分代替原来的m个指标,计算因子载荷矩阵A;(4)对因子矩阵A进行最大方差正交旋转变换;(5)对主因子进行命名和解释。如需进行排序,则计算各个主因子的得分Fi=Aix, 以贡献率为权重,对Fi加权计算综合因子得分。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很多, 为了能客观、全面地描述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必须建立适当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全面性、整合性、代表性和实际可操作原则。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遵循以上原则, 本文建立了如下指标体系:
X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X2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X3财政总收入(新口径)(亿元)、X4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亿元)、X5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亿元)、X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X7粮食产量(万吨)、X8工业总产值(亿元)、X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万平方米)、X10民用汽车拥有量(万辆)、X11邮政业务总量(亿元)、X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来完成对江苏省经济状况的分析研究。
三、因子分析的过程
(一)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为了解决由于变量指标之间的量纲不同对分析结果产生的影响,在做因子分析之间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公式为:
其中的表示第i个样本的第j项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表示第i个样本的第j项评价指标相应的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评价指标数据。为第j个评价指标的样本方差,为第j个评价指标的样本标准差。
(二)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验证原指标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将标准化以后的数据通过SPSS17.0进行KMO和Bartlett球体检验,一般来说,KMO统计量的取值在0-1之间,越接近1说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越强,原有变量数据就适合做因子分析。
检验结果如下表1所示:
由KMO=0.65 数据做因子分析是合理的。
(三)因子提取
在SPSS17.0中默认按照特征值>1的方式,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提供影响因子,通常按照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因子应该包含85%以上的原始数据的信息。
各个主成分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表2所示:
从图1的碎石图中也可以看出,从第4个因子开始,特征值差异很小说明提取三个因子比较合理。 所以选择提取三个主要因子。
所得到的成份矩阵如表3所示:
(四)因子载荷旋转
为了得到每个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便于对公共因子进行解释,应对公共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从而使公共因子载荷矩阵的
结构简化。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4:
(五)计算因子得分模型
使用SPSS计算因子得分进而实现降维和简化问题的目标。
(六)计算哥城市经济综合评价得分
将标准化以后的数据代入因子得分模型计算结果如下:
四、因子分析的结果
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图可以看到X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X2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X3财政总收入(新口径)(亿元)、X4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亿元)、X5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亿元)、X8工业总产值(亿元)、X10民用汽车拥有量(万辆)、X11邮政业务总量(亿元)、X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在公共因子F1上有很大的载荷这些指标都是经济总量指标,将F1命名为经济总量因子。X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X7粮食产量(万吨)在公共因子F2上具有较大载荷所以将F2命名为农林牧因子。X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万平方米)在公共因子F3上具有较大因子载荷将F3命名为房地产因子。
从方差解释表表二可以看出来,决定江苏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因素是是经济总量因子F1方差占比达到69.01%。其次是农林牧因子F2方差占比17.70%,第三是房地产因子占比8.53%。三个因子累加占比95.24%,具有非常好的代表性。
从各市综合因子F的得分状况来看苏州市远远领先其他各市,起到的是龙头的作用。处于江苏北部的各市相对落后其主要影响因子是经济总量的规模太小。同时可以看出房地产业发展对城市经济状况影响不容小视。
参考文献:
[1]彭琳玲.苏南苏北城市经济发展比较[J].金融经济,2010.
[2]陈延寿.基于因子分析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状况研究[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 ,2012.
[3]冯建中.因子分析在中部六省经济发展中的应用[J].南阳理工学院学院学报,2009.
一、湖北省县域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湖北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一是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县域经济“半壁江山”已经形成,“基石”作用更加明显;二是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产业发展特色化和集群化更加明显,产业布局向园区聚集;三是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传统产业改造、自主创新、名牌产品建设的步伐都在加快;四是后劲和活力得到了提升。投资和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全民创业热情高涨,一批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县域脱颖而出。
但是,与沿海先进地区相比,湖北县域经济仍有相当的差距:一是规模小。2008年,湖北省县域生产总值的平均规模只相当于江苏的五分之一、浙江的三分之一。二是工业化程度偏低。2008年,湖北省县域工业增加值仅占其生产总值的35%,而江、浙两省该指标分别达到65.9%和54.4%。三是投入不足。2008年,湖北省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规模为16.6亿元,仅相当于江、浙两省的四分之一。四是市场主体少。2008年,湖北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县均为93家,而浙江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县均为549家。国家农村调查总队对全国县市区的综合测评结果显示:在“全国百强县(市)”中,自2004年起,湖北省没有一个“全国百强县(市)”。
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进行定量分析, 以期为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提供科学参考。首先,借助于SPSS统计工具,构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的因子分析模型,其次,使用《湖北省统计年鉴——2011》的面板数据,对2010年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因子分析,最后,根据统计结果分析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提出加快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力求能够对推动湖北县域经济的研究与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二、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因子分析模型
(一)因子分析的建模
因子分析是用少数几个潜在的、不可观测的变量(因子)来描绘许多变量之间的协方差关系,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个变量转换成较少的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变量,从而使研究简化的一种统计方法。因子分析的一般数学模型为:
■
式中x1、x2、...、xm为实测变量;aij(i=1,2,...,m,j=1,2,...,n)为因子荷载,是第i变量在第j因子上的荷载。aij越大,说明第i变量与第j因子的关系越密切,aij越小,则说明第i变量与第j因子的关系越疏远。εi(i=1,2,...,m)为特殊因子,是实测变量与估计值之间的残差值。Fi(i=1,2,...,m)为公共因子。
(二)实测变量的选取
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因素众多,如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产值等。这就需要一种综合评价的方法,通过综合评价来帮助我们准确地量化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厘清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发现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为实现均衡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参考众多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2011年的“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所使用的指标进行分析,在原统计公报“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列出的80个县级单位38个经济指标中,遴选出12个主要经济指标作为实测变量,构成了本文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指标考察体系。这12个经济指标分别是:常住人口(万人)(x1)、第一产业(亿元)(x2)、第二产业(亿元)(x3)、第三产业(亿元)(x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万元)(x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万元)(x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万元)(x7)、常用耕地面积(千公顷)(x8)、粮食产量(万吨)(x9)、棉花产量(吨)(x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x11)、招商引资(万元)(x12)。通过对这12个经济指标的因子分析,来完成对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
三、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因子分析
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使用SPSS对数据作相关性分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原统计表960个数据中,有20个数据为0(原因不详),在使用SPSS统计时,为了真实科学,对于缺失值,我们采用取均值来替代。结果显示,在相关矩阵C12×12的144个数据中,112个数大于或等于0.3,占比77.8%,可以认为大部分在0.3以上。其KMO与Bartlett''''s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0,Bartlett''''s检验在0.05的水平下显著。因此,可以得出该样本数据适宜作因子分析的结论。
因子提取。求解特征方程,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计算得出前3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84.8%,说明这3个因子已包含了全部12个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
因子载荷旋转。为了使得因子意义更明显,采用方差极大方式,对因子载荷正交旋转。经过6次旋转迭代,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1。
计算因子得分。使用SPSS计算因子得分,进而实现降维和简化问题的目标。SPSS计算后得到因子F1、 F2、F3的公式。最终,综合因子F公式可写为:
F=(38.479F1+ 32.060F2+14.303F3) / 84.843=0.454F1+0.378F2+0.168F3(2)
用综合因子(F)给湖北80个县(区)域逐一计算得分,根据得分高低排名,见表2。
四、因子分析结果的解释与建议
(一)因子分析的解释
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表1可以看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亿元)、第二产业(亿元)、第三产业(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6个指标在公共因子Fl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指标都是些经济总量指标,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l命名为经济总量因子;常用耕地面积(千公顷)、第一产业(亿元)、粮食产量(万吨)、棉花产量(吨)、常住人口(万人)5个指标在公共因子F2上有较大的载荷,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2命名为农业与人口因子;招商引资(万元)指标在公共因子F3上有较大的载荷,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3命名为招商引资因子;换言之,可以从经济总量、农业与人口、招商引资三个维度来对湖北县域的经济发展实力进行评价。
从求解特征方程计算得出,决定湖北县域的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总量因子F1,方差占比38.5%,其次为农业与人口因子F2,方差占比32.1%,第三是招商引资因子F3,方差占比14.3%。三因子方差累加占比84.8%,说明三因子能很好地代表全部12个指标的信息。
从综合因子得分排名表2中可以看出,第一名仙桃市综合因子(F)得分与最后一名梁子湖区综合因子(F)得分相差很大,说明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位于“1+8”武汉城市圈的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江夏区等发展较好,综合因子(F)得分都在1.2以上,而鄂西、鄂南山区,库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实力相对很弱,像来凤县、鹤峰县、五峰县和梁子湖区等综合因子(F)得分都在-0.8以下。
(二)加快经济发展的建议
第一,进一步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以工业化引领和支撑县域经济发展。从公式(2)可以看出,决定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中,经济总量因子F1占比45.4%。而经济总量的大小主要还是需要工业产值来给力,因此工业是县域经济的首要支撑,是发展的“第一产业”,工业强则县域经济强。从统计公报的各项指标数据也可以看出,在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县中,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工业规模总量大,依靠工业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实施“工业兴县(市)”战略,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狠抓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企业培育,把抓发展的主要精力向工业集中,保障发展的资源向工业汇集,促进发展的政策向工业倾斜,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支撑和引领县域经济发展。
第二,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从公式(2)可以看出,决定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中,农业与人口因子F2占比37.8%,比例很高,与经济总量因子F1占比差不多。由此可见湖北省县域经济第一产业比重仍较高,二、三产业比重太低。因此,湖北省要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必须正确处理好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稳定提高第一产业,调整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了缩小县域间经济的差距,应大力推动不同的产业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流动,增强经济发达县域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使得一般制造业更好更快地流向欠发达的城镇和农村,最终形成所有县域都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分工、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和空间布局。
第三,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从公式(2)可以看出,决定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中,招商引资因子F3占比16.8%。因此要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坚持把扩大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组织利用各种经贸洽谈会、招商会、展会等平台,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大项目,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参考文献:
①2009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N]. 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hbzyw.省略)
②湖北省县域经济2008年度发展报告[N].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hbzyw.省略)
③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统计年鉴 2011[M].统计出版社.2011
关键词: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F01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039-02
县域经济是一种以县域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行政区划型区域性经济。它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一方面承载着农村发展经济的重任,一方面又面临着城市经济的冲撞。因此,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对促进城乡产业融合重组,农村持续稳定增收,实现工业反哺,城市支持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已把县域经济发展纳入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范畴,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报告中,以及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都明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全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载体。现以通河县为例,对如何实现县域经济大发展、快发展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通河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
通河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小兴安岭南麓、松花江中游北岸,西距哈尔滨市180公里。辖区面积5675.5平方公里,辖6镇2乡、82个行政村、216个自然屯,总人口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万人。地貌特征为“七山半水一分田,分半沼泽和草原”。有耕地180.2万亩,其中水田130万亩。
近年来,通河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重大部署,抢抓强县发展机遇,自我加压、大干快上,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但与全省周边先进县份相比,经济竞争力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纵观通河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经济总量偏小,财政收入较少。近年来,通河县县域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县域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两个指标的平均增幅始终保持在两位数,但县域经济总量、财政收入与全省、全市先进县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1年,通河县县域生产总值为47.5亿元,同比增长13%,全口径财政收入为4.82亿元,同比增长20%,在全省、全市排位均居下游,经济总量低于全省、全市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
(二)产业层次偏低,农业比重过高。通河是一个水稻大县,水田面积在全市排行第2位,人均水田面积居全国之首。虽然这几年通河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仍然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农业比重过大、工业比重偏低的状况,2011年通河县产业结构中三次产业比例是34.0∶21.5∶44.5。
(三)园区起步较晚,缺乏主导产业。通河工业园区于2010年申请获批,与全市其他县份相比起步较晚。目前,仅有总投资14.9亿元的圣通硅业、百家得冷饮、大东北禽业等8个产业项目签约入园,缺乏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园区经济总量较小,拉动作用不强,财政收入增长还不明显。
二、制约通河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地方经济发展有诸多因素,其中来自观念、体制、资金、技术、人才因素的制约是最主要的,从通河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观念因素的制约。通河在全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县份,受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一些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市场经济观念总体上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思想解放不够,视野站位不高,缺乏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特别是在把握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还有些思想观念、精神状态上的不适应。
(二)行政体制因素的制约。近年来,县级政府在条块分割的体制背景下职能逐渐弱化,对经济的调控能力越来越弱。而在加快发展和维护稳定方面,县级政府责任和压力却越来越大。遇到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县级政府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只能是求助上级政府或者是被动应对。现行管理体制致使行政管理、行政审批层次过多,隶属关系复杂,管理半径过长,不利于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政策因素的制约。一是土地政策的制约。国家收紧土地闸门,使得通河县域土地资源丰富、土地价格低廉的优势基本丧失,招商引资难度加大,项目落地难的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工业、商业用地多为流转地、租赁地,工商业户无法取得土地证和房产证,而银行认可的抵押物主要是土地和房产,因此造成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缺乏有效的抵押物,难以从金融部门取得信贷支持。二是金融政策的制约。目前的金融环境极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像通河这样的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目前基层银行除负债业务发展有一定的自外,其他业务权限一律上收,严厉的责任追究制使县域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缺乏积极性,加之以产权分散为特征的农业和中小企业大多不符合国有商业银行严格的贷款发放条件,造成县域内的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
(四)自身因素的制约。通河财政收入低,可支配财力不足两亿元,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制约本地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正是由于这些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上的“短腿”和欠缺,致使一些客商和项目无法落地,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五)人才因素的制约。目前,人才外流成为普遍现象。在县一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奇缺,科技人员和商务人才极少。许多中、小企业既缺乏管理人才,又缺乏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严重短缺。一些党员干部和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能力不足、因循守旧,眼界不宽,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三、推进通河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突出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通河应紧紧抓住这一重要历史机遇期,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培育县域经济发展优势,努力实现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一)加快发展必须要突破思维束缚。与省、市先进县份相比,通河县的资源和区位条件不可谓不好,但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质量上、在产业集群、园区建设、龙头企业的建设上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这些差距的产生,不仅有机制、措施上的因素,更多的是观念、精神上的差距。通河要想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要更新观念,善抓机遇,多吸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多深入研究本地县情,多研究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势,进一步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形成解放思想、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奋力跨越的良好发展氛围。
(二)加快发展必须要强化产业支撑。县域经济的竞争,主要是工业化的竞争,实质是产业板块的竞争。一些成功案例表明,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得好不好,关键在于产业有没有特色、有没有优势。通河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要把打造特色产业优势,作为提升工业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工作来抓,围绕产业抓招商、围绕产业上项目,使工业化水平有明显提升。一是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围绕全市县域产业区块发展的有关部署要求,明晰产业发展定位,确定县域优势主导产业。二是要强化产业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大通河县省级工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园区内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吸附力、集聚力、承载力。三是要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大招商,围绕通河县域优势产业,采取“延伸链条引项目、填补空白找老板”的办法,引进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强产品配套,努力做大做强稻米和肉鸭两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旅游和新型产业,努力把通河建成为技术先进、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
(三)加快发展必须要优化发展环境。先进县份的成功经验表明,哪里的环境好,哪里就会赢得商机、聚集人气、引来人才和资金。一是要着力营造“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投资环境。要关爱企业家,让企业家“坐上席”。更要关爱企业,努力围绕破解制约企业发展的电力、运力、融资、用工等生产要素“瓶颈”制约,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要着力营造“宽松优惠、投资人受益”的政策环境。对各级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要用足用活,在重点项目上,做到“政策跟着产业走,政策跟着项目走”,一事一议,特事特议,在不违反国家政策法律的前提下,能够办到的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办到,而且要办得更好。三是要着力营造“高效透明、合作者至上”的服务环境。树立真抓实干的作风,真心真意帮扶企业、服务企业,尤其要在环境创新上下功夫,对企业少限制、多支持,少干预、多服务,积极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加快发展必须要重视人才引进。经济要发展,人才是根本,培养和引进各类优秀人才是实现通河县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今后一个时期,通河县要进一步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努力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环境。对于优秀人才,在工作上要委以重任,放心、放胆、放手让他们去试、去闯;待遇上可以特殊安排;在感情上加强沟通和联络,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三者有机结合,增强吸引人才的“磁场”效应,为通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萌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出路[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05.
关键词:人口与经济关系;主成分分析;评价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013-02
1 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
人口与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相互依存关系,人口离不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离不开人口,一方面,若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足够的物质产品以及再生产所需的经济物品满足人口生存和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若没有一定特质的人口,就无法促进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一经济过程不断发展,如:人口数量增加可以促进生产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同时增加消费需求,促进规模经济。
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包括了人口变量的诸多因素对经济增长间接、直接和双向的循环影响,现简要介绍目前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成果:
1.1 人口数量增长与经济增长研究
人口数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者的适应程度,当人口数量适应于经济增长对劳动力数量需求,且经济水平能够满足人口发展要求时,两者是促进关系,否则人口数量过大将会抑制经济增长速度。目前有关于劳动力需求预测、人口控制乘数、消费人口控制、城乡转移方程模型、人口年龄结构优化、人口与产业结构发展关联程度、人口增长与国民收入分配等研究。
1.2 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研究
人口质量通常是指人口本质的综合性素养和能力,可以分为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道德素质三个方面。提高人口质量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同时人口质量投资是效益最好的投资之一,投入人口质量的资本和追加资本都会取得经济收益,因而人口质量具有经济价值,属于耐用资源。
一定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人口质量的状况,经济是基础,发展经济才能促进人口质量的提高,人口质量状况反作用于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劳动力人口质量对经济发展有直观作用,人口质量的提高对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着巨大影响,而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于科学进步。
1.3 人口变动与市场需求研究
一般来说,人口变动对总需求的主要流程路径包括:
(1)人口自然变动(出生、死亡)、机械变动(人口迁移)人口增长人口规模消费、投资总需求;
(2)人口迁移、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消费、储蓄、投资总需求;
(3)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政府支出总需求;
人口总量的变化对必需品市场有着重大影响,总量是市场需求量变化的基数;人口收入和支付能力是市场定位的参考指标,如不同收入决定消费档次;人口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变动是市场细分的依据,如随着人口老年化进程加速,老年人市场成为商家开拓的新领地;人口迁移、流动规模对交通、旅游和房地产等市场有重要影响,人口的地域分布和城乡构成,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各地区供求量等。总之,人口变动各个方面都牵制或引导着市场需求。
1.4 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人们越来越重视协调发展,人口与经济关系的研究不仅限于两者,同时考虑资源环境限制。如:蒋正华等学者以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视觉研究中国目前资源条件下最优人口比例,还有一些学者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角度认为人类达成共识的可持续发展观本质是要依靠人力资本的增进和技术的创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人口与经济关系的研究融入更多其他学科内容,更加关注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2 人口经济协调状况分析
人口经济协调状况是指人口规模、人口素质、人口生活水平等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状况
相适应程度,人口经济协调状况越来越受到关注,是评价各个城市的宜居水平的重要依据,是大学生选择就业的参考指标,是解释人口迁移与空间分布的方法,这一指标根据人口经济学中的GIS与定量分析方法一书中提出。
2.1 分析方法选择
人口与经济协调状况分析需要确定一种评价方法,选择合适的度量指标反映人口和经济因素,从而在此基础上得到人口经济协调状况总评价值。目前关于多指标评价和依存度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如:主成分分析、熵值法、层次分析法等,主成分分析是考察多个定量(数值)变量间相关性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研究通过少数几个主分量(即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来解释多变量的方差―协方差结构。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在评价过程中需要主观赋权,虽能和实际情况相符但是客观性较差,考虑一这因素本文选择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
2.2 指标选择
人口自身状况,关注各地区人口数量与数量。人口数量指标,以人口自然增长率衡量,指标数值越大协调性越低,反之协调性越高;人口质量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口身体素质指标,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指标,人口思想道德素质指标,分别用出生预期寿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大专以上学历占6岁以上人口比重),且指标值越大协调性越大,反之协调性越小,由于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与经济指标有很强相关性,可不做分析。
经济发展水平,关注各个地区GDP,指标值越越大协调性越高,反之协调性越低。
人口生活水平,关注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和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来源,指标值越大协调性越高,反之协调性越低。
2.3 分析步骤
(1)数据选择与处理。选用《中国统计年鉴2009》有关2008年数据,由于各个指标没有统一量纲,所以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数值越大越好型数据处理:x'=x-xminxmax-xmin
数值越小越好型数据处理:x'=1-x-xminxmax-xmin
(2)主成分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方差贡献率和特征值如下表所示:
根据提取主成分的规则,应选取特征根>1,且累计贡献率>80%的主成分,考虑到第一、第二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不大,且第二、第三主成分特征值较大,随意选择前三个为主成分,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变量受教育程度与地区GDP、农村家庭收入、城市收入来源有很强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089、0.798、0.734,故提取出的主成分有一定解释能力。
2.4 结果解释
上述结果是按照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步骤得到的总评价值,排名按照从高到低排列所得。为了更加清楚地研究各个城市人口经济依存程度,利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类,考虑到共有31个城市,三类能够清楚简明地划分层次:
表5 城市类别划分结果
第一类上海 北京 浙江 天津 江苏 广东
第二类辽宁 山东 福建 吉林 黑龙江 湖北 河北 河南 内蒙古 湖南
第三类山西 四川 重庆 安徽 海南 陕西 江西 广西
宁夏 新疆 甘肃 云南 青海 贵州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第一类属于经济与人口协调度高城市,第二类属于经济与人口协调度适中城市,第三类属于经济与人口协调度较差城市,此结果与关于中国城市发展水平划分结果相一致。处于一类城市的仍然是沿海东部省份,而中部和北方部分省份位列二类城市,西部和山区省份仍然处于第三类,这与我国经济发展规划有一定联系,也证实了国家目前关于中部崛起,西部开放等政策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陈楠,林宗坚,王钦敏.人口经济学中的GIS与定量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李通屏等.人口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 数据挖掘 主成分分析 模糊聚类 西部经济
自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西部地区内部各省区经济发展状况是不平衡的。因此,对西部各省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合理分类,有针对性地促进西部各省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现有关于西部各省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分类方法尚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对西部各省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分类无法用精确的度量来表示,因此,采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对西部各省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类就显得更客观合理。
一、原始数据的预处理
1.评价指标的选取
综合有关文献的研究,本文选取7项指标以反映西部各省区经济发展状况,即地区生产总值(R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R2)、固定资产投资(R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l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R5)、人均财政收入(R6)、海关进出口总额(R7)。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在上述指标中,指标l4是逆指标,其他均为正指标。对于逆指标,直接求其倒数为正指标,即R4=l/l4。对于转换后的指标向量,为分析方便统一定义为:R=(R1,R2,R3,R4,R5,R6,R7)。样本集用X表示,样本对象数为12省区,即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分别表示为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
2.基于主成份分析法的数据预处理
本文根据2006年~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选取了主要反映西部12个省区2005年~2006年的7个经济指标的平均值数据[4-5]。即2005年~2006年西部各省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人均财政收入、海关进出口总额的平均值,2005年~2006年西部各省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几何平均值。
首先求出数据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值的方差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由于各指标的量纲和单位不同,本文采用最小最大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数据输入MATLAB7.0进行主成分分析[6],由于前四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可达96.5569%,故可选取前四个主成分作为反映经济发展实力的综合指标。设Y1、Y2、Y3、Y4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主成份,其线性组合为:
Y1=-0.4563*R1-0.2196* R2-0.5179* R3-0.2984* R4+ 0.2918* R5-0.2026* R6-0.5101* R7
Y2=0.2702* R1-0.5486* R2+0.1365* R3-0.6631* R4-0.4027* R5-0.0635* R6+0.0386* R7
Y3=-0.1955* R1+0.1268* R2-0.0822* R3+0.1352* R4-0.6773* R5+0.4994* R6-0.4611* R7
Y4=0.0076* R1-0.3136* R2+0.0360* R3-0.0859 * R4+0.4648* R5+0.8186* R6+0.0828* R7
二、西部各省区经济发展状况模糊聚类分析
在获得Y1、Y2、Y3、Y4作为模糊聚类的聚类变量后,可以采用最大树法,由模糊相似矩阵R求出最大树T,然后将T剪枝产生连通子树,最后完成聚类。
1.建立模糊相似矩阵R
以绝对值减数法建立相似关系矩阵,方法易懂且明确,其公式如下:
式中,为第i行第k列的属性值,为第j行第k列的属性值,其中c为适当选取数,使。本文令属性个数 ,计算得到的R矩阵如表所示。
表 模糊相似矩阵R
2.求最大树T
最大树T可利用Prim算法得出,T中各顶点遍历所有样本对象,每一条边被赋以某一权值,取值为R中的元素rij,如图1所示。
3.将T剪枝产生连通子树
设定一个合适的λ值,λ∈[0,1],设T中某边e的权值为T(e),若T(e)
取λ=0.78,由连通子树可得X分为两类(簇):{X1,X2,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X12},{X3}。
取λ=0.82,由连通子树可得X分为三类(簇):{X2,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 X12},{ X1},{ X3}。
取λ=0.83,由连通子树可得X分为五类(簇):{X2, X5, X6, X7, X8, X9, X10, X11},{ X1},{ X3},{X4},{X12}。
其他同理可求。当取λ=0.83时连通子树如图2所示。
图1 最大树T图2 连通子树
三、结语
利用结合主成分分析的模糊聚类技术实现了西部各省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分类,获得具有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特征的西部各省区类型,这有助于对西部各类省区的经济状况做进一步分析,并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发展政策,提供有效的激励或扶持措施,更合理地开发西部,为西部实现经济腾飞创造条件,并最终达到西部大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矿井;瓦斯抽采;理念;目的分析
1 瓦斯抽采目的分析
我国高瓦斯矿井与突出矿井在世界范围内“赫赫有名”,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密切关注瓦斯治理技术现状与发展情况。众所周知,当瓦斯积聚到一定程度(如体积分数达到5%~15%时),容易引起瓦斯爆炸事故。同时,当瓦斯扩散致使空气含氧量低于12%时,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中矿井工人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甚至出现窒息死亡事件。此外,瓦斯气体飘逸到外界空气中还会严重污染环境,作为一种温室气体,其影响程度是二氧化碳的22倍。瓦斯抽采是治理瓦斯的一个重要途径,其目的有如下几方面:(1)减少煤体内的瓦斯赋存含量,增加煤体强度,避免突出危险;(2)减少瓦斯涌出量,防止瓦斯积聚,为矿井通风安全创造条件;(3)抽出的瓦斯可做为清洁能源;缓解能源压力;(4)缓解矿山环境压力。
2 矿井瓦斯抽采理念和技术发展现状
对于矿山安全来说,研究矿井瓦斯抽采理念和技术发展现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从理念和技术两方面进行分析。
2.1 瓦斯抽采的理念发展
(1)局部防突措施。在20世纪70年代, 煤矿治理瓦斯重点就是弄清煤和瓦斯的突出规律,吸收国外煤矿先进瓦斯抽采技术与经验, 结合适合中国实况的瓦斯突出防治方法与预测方法。在这个基础之上,到了20世纪年代末煤矿瓦斯抽采步人局部防突措施阶段,主要抽采任务就是落实四位一体的综合防突措施,重点是对瓦斯的危险性预测指标与预测方法,
还深化研究了防治工程的方法。
(2)先抽后采。在2002年8月, 有关专家提出了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工作方针, 构建出防范瓦斯的长效机制;而先抽后采且是在防范瓦斯基础上,从源头之上治理瓦斯灾害,主要体现出了瓦斯抽采中以预防为主及关口前移要求,总结了煤矿瓦斯抽采的实践经验,这个阶段主要是局部治理及区域性治理。在这个阶段治理瓦斯较好的煤矿集团较多,比如淮南矿业集团,提出了新的瓦斯抽采治理战略, 取得了良好效果。
(3)抽采达标。到了2008年7月在想关瓦斯的治理现场会上,有关领导提出了通风可靠、监控有效、抽采达到及管理到位,将煤矿瓦斯抽采推向新。为了落实煤矿瓦斯抽采治理精神,进一步巩固瓦斯抽采攻坚成果, 提升煤矿瓦斯的治理水平,有效遏制与防范发生重大瓦斯事故,提高煤矿采矿的安全。国务院下发了相关指导意见,提出了强化多措并举、可保尽保、应抽尽抽及抽采平衡技术措施,保证抽采达标。对煤矿瓦斯抽采之后,就要在工作面上提高瓦斯抽采率,要求瓦斯的含量及瓦斯的回风流达到要求。
(4)区域防突措施。近年来, 煤矿瓦斯事故日趋严重,尤其是瓦斯的爆炸事故成为了瓦斯事故主要问题。为了有效防范与遏制瓦斯突出事故,到了2008年煤矿安全监察局全名修订了相关法规,对以往煤矿瓦斯事故做出了突出防治经验及教训,提出了瓦斯抽采以防治为主,实施区域防突措施为主、局部防突措施为补充之原则,采用区域综合防突的措施并要符合指标要求,尽量做到不掘突出头及不采突出面。
2.2 煤矿瓦斯抽采技术的发展
与理念发展一样,煤矿瓦斯抽采技术发展也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1)高透气性煤层瓦斯抽采阶段。50年代初期,在抚顺高透气性特厚煤层中首次采用井下钻孔预抽煤层瓦斯,获得了成功,解决了抚顺矿区向深部发展过程中的瓦斯安全问题,而且抽出的瓦斯还被作为民用燃料进行利用。
(2)邻近层卸压瓦斯抽采阶段。50年代中期, 在开采煤层群的矿井中,采用穿层钻孔抽采上邻近层瓦斯的试验在阳泉矿区首先获得成功,解决了煤层群开采中首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大的问题。此后在阳泉又试验成功利用顶板收集瓦斯巷(高抽巷)技术抽采上邻近层瓦斯,抽采率达60~70%。到了60年代以后, 邻近层卸压瓦斯抽采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
(3)低透气性煤层强化抽采瓦斯阶段。由于在我国一些透气性较差的高瓦斯煤层及有突出危险的煤层采用通常的布孔方式预抽采瓦斯的效果不理想、难以解除煤层开采时的瓦斯威胁,为此,从60年代开始,试验研究了多种强化抽采开采煤层瓦斯的方法,如煤层注水,水力压裂, 水力割缝,松动爆破,大直径(扩孔)钻孔, 网格式密集布孔,预裂控制爆破,交叉布孔等。在这些方法中,多数方法在试验区取得了提高瓦斯抽采量的效果,但仍处于试验阶段,没有大范围推广应用。
(4)综合抽采瓦斯阶段。所谓综合抽采瓦斯就是把开采煤层瓦斯采前抽、卸压邻近层瓦斯边采边抽及采空区瓦斯采后抽等多种方法在一个采区内综合使用,使瓦斯抽采量及抽采率达到最高。从80 年代开始随着机采、综采和综放采煤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采区巷道布置方式有了新的改变,采掘推进速度加快、开采强度增大,使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大幅度增加,尤其是有邻近层的工作面,其瓦斯涌出量的增长幅度更大。为了解决高产高效工作面瓦斯涌出源多、瓦斯涌出量大的问题,必须结合矿井的地质条件,实施瓦斯综合抽采。
3 瓦斯技术装备发展情况
我国瓦斯抽采装备是随着煤炭开采强度的增长而提升的,随着抽采瓦斯规模与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瓦斯抽取装备由原先非专业的型号单一的装备逐渐转变为具有现代科技水平的、专用的以及系统的抽取瓦斯装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已经有多家专业的生产抽采钻机与抽采泵的企业,主要为中小型煤矿与高瓦斯矿井服务,还开发了井下移动式瓦斯抽采泵。目前我国煤矿使用的封孔材料为聚氨酯,此种类型的材料具有良好的膨胀性、密封性以及质量等优点,能够显著提升施工效益。此外,瓦斯抽采管路的材料也逐渐开始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铁管以及钢管外,我国还研制出了PE 管、玻璃钢管以及双抗塑料管等,还有一些其他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多种瓦斯抽采专用管。此类新型的管路具有安装成本低、质量轻、运输方便以及耐腐蚀等优点。此外,快速管道接头的研制也促使管路连接更加方便。此外,抽采系统的监控装置也逐渐开始发展。抽采系统的监控装置由人工操作简易监控及计量设备逐渐转变为自动监控的瓦斯抽采系统设备。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革新,瓦斯抽采监控正逐渐向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等当面发展,未来将会出现更加先进的材料以及技术支持瓦斯抽采。
4 结语
总之,随着科研及经验的增加,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瓦斯抽采技术也处于不断发展和进步过程中,新的瓦斯抽采技术不断涌现,并被应用到煤矿生产当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从瓦斯抽采技术的发展来看,未来的研究仍然是以局部防突为主,结合先抽后采、区域防突方法,能够达到根治瓦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魁军,张兴华.中国煤矿瓦斯抽采技术发展现状与前景[J].中国外资,2006(02).
[2]谢东海.寺河矿瓦斯抽采及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科技视界,2013(01).
[3]郝登云,王平虎.寺河矿瓦斯抽采及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煤矿开采,2012(06).
关键词:南疆铁路;经济发展;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157-02
一、研究目的及研究区界定
本文选择南疆铁路穿通的五地州,即吐鲁番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巴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克州)及喀什地区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南疆铁路全线开通对该地区的城市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二、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及运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可借助文字、图形、表格、数学模型等种种手段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1~8]。
(一)南疆铁路沿线的经济状况
1.人均GDP水平在南疆五个地州中,从1994―2006年间总体上从高到低为巴州、吐鲁番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与克州。同时,五个地州的人均GDP水平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在1994年,巴州、吐鲁番、阿克苏、喀什、克州的人均GDP分别为5 394元、5 746元、2 953元、1 707元、1 094元;在2000年,巴州、吐鲁番、阿克苏、喀什、克州的人均GDP分别为12 874元、10 912元、4 548元、2 241元、1 832元;在2006年,巴州、吐鲁番、阿克苏、喀什、克州的人均GDP分别为33 689元、26 380元、8 471元、4 364元、4 051元。我们计算了研究期间五个地州的年均增长率:吐鲁番、巴州、阿克苏、克州、喀什分别为13.54%、16.49%、9.18%、11.53%、8.14%,且吐鲁番、巴州在基期的人均GDP远高于后三者,因此随时间推移前两者与后三者的差距将会更大。
2.五个地州的人均GDP水平从1994―2006年间的变化呈上升趋势。只有个别年份如1996年的喀什地区、1999年的阿克苏地区与喀什地区、2004年的阿克苏地区出现稍有下降的情况。从1994―1999年整体上呈现出剧烈波动但缓慢增长的趋势,期间吐鲁番、巴州、阿克苏、克州、喀什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17%、14.61%、6.84%、10.06%、2.79%。1999―2006年则是整体上呈快速增长且后进地区增长加速的趋势。1999―2006年吐鲁番、巴州、阿克苏、克州、喀什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81%、17.86%、10.88%、12.58%、12.12%尤其是喀什、阿克苏经济增长明显加速。
3.从人均GDP水平比较,从高到低分别为巴州、吐鲁番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与克州。同时,人均GDP的环比发展速度明显是以1999年为转折点呈先缓慢上升后加速增长的趋势。
(二)南疆铁路沿线的城市化状况
1.在南疆五个地州中,从1994―2006年间城市化率总体上从高到低为巴州、阿克苏地区、吐鲁番地区、克州、喀什地区。五个地州在近十三年以来,整体上城市化率的差距呈越来越大的趋势。
2.南疆五个地州城市化率的变化,在所研究的近十三年间,整体上分为两个阶段。清楚地显示出,五个地州的城市化率从1994―1999年间在总体上呈现出不规则地变化趋势;同时从2000―2006年则在总体上表现出不断上升的规则变化趋势。以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为例,从1994―1999年间,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两个地区的城市化率分别为(25.1 %、25.3 %、25.5 %、25.4 %、25.4 %、24.9 %)、(20.2 %、20.3 %、20.1 %、20.1 %、19.9 %、20.0 %);同时,从2000―2006年间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两个地区的城市化率分别为(25.3 %、25.9 %、26.3 %、26.3 %、26.8 %、31.9 %、33.3%)、(19.9 %、20.0 %、20.2 %、23.4 %、23.1 %、24.9 %、24.9%)。
3.分析得知,对城市化率进行比较,从高到低为巴州、阿克苏地区、吐鲁番地区、克州与喀什地区。同时,五个地州的城市化率变化分为两个阶段,同样可以以1999年为分界点分为不规则变化阶段及规则变化阶段。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是巴州、吐鲁番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与克州的排序;在城市化率方面是巴州、阿克苏地区、吐鲁番地区、克州与喀什地区的排序很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情况从人均GDP的环比发展速度的角度分析,明显是分为两个阶段并以1999年作为明显的分界点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同时,城市化率变化分为两个阶段,同样可以以1999年为分界点分为不规则变化阶段及规则变化阶段。
(三)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的相关分析
2006年,南疆铁路沿线五地州的巴州和阿克苏的城市化率分别为50.0%和33.3%,其余均小于30%,即处于初城市化。该地区五地州1999年比1994年的人均GDP增长率分别为0.85、0.98、0.39、0.62和0.15;这个时段该地区五地州城市化率的增长则分别为1.1%、-0.1%、-0.2%、0.7%和-0.2%,城市化发展很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可以看出该时段城市化的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2006年与2000相比;该时段南疆铁路沿线五地州人均GDP的增长分别为1.42、1.62、0.86、1.21和0.95,该时段在人均GDP和城市化都出现明显的提高;可是,跟人均GDP的增长对比,城市化的发展还是相对滞后于GDP的增长。
南疆五地州1994年的城市化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4.42%、31.49%和24.94%;到了2000年,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到42.05%和26.09%,但是,城市化率只增加到24.5%,几乎没有明显的增高趋势。到了2005年第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当中所占的比率分别增加到47.64%和27.59%,城市化率增加到30.66%;从此可以看出,南疆铁路沿线五地州的城市化率一直处于初级城市化;城市化率慢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个主要原因于该地区农村人口的基数相对庞大而农业人口增长占该地区人口增长的绝大部分;国家和地方政府严格户口管理制度的不灵活性影响该地区城镇人口的结构及实际统计结果;即已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的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口,还是归属为农村人口。
三、原因分析
(1)南疆铁路的贯通提高了该区与外部地区及南疆各个城镇之间的可达性。一个地区的区位状况,尤其是交通状况及交通位置,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在宏观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在区域开发中的时序、水平、结构和组织等。(2)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不断深入和改善为该地区社会经济及城市化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西部大开发给该地区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加快南疆铁路沿线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3)南疆铁路的贯通为加速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硬条件。旅游交通是该区旅游事业大发展的先决条件。该地区面积大,城际间距长,景区、景点比较分散,这些都对该地区旅游交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还有以铁路在内的交通系统是该地区旅游事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因素,但在目前,该地区的旅游交通系统建设方面存在等级低、效率低;通达性差;旅游交通设施景观设计落后;景区内旅游交通建设制约着新旅游资源的开发等多方面的问题。(4)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南疆铁路的建设和运营,推动沿线地区土地、农业、矿产资源等的开发利用程度;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升级和产业布局在更广空间上的扩展,使农业专业化、集约化,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得以提高。南疆铁路建成后,为使其能充分发挥集散功能,必然要在沿线某些条件优良地点建设不同等级的火车站及相应的服务设施,同时要辅以公路、及各种能源信息动力线等的建设,从而形成基础设施束,用以满足沿线货物、旅客在不同地点的集散要求及增进各地点间相互联系的需要。
四、结论
南疆铁路沿线五个地州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过程均是以1999年与2000年作为较明显的分界点,出现变化的转折点。即1999年以来,五个地州的经济呈现出较为良性地发展趋势。与此同时,1999年后五个地州的城市化进程表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南疆铁路沿线地区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北疆地区。
南疆铁路开通改变了沿线吐鲁番地区、巴州、阿克苏地区、克州与喀什地区特别是克州与喀什地区交通闭塞、可达性差的状况,打开了其对外交往和联系的通道,使交通区位条件发生变化,在宏观区域中的战略地位相对提高。
1999年南疆铁路全线竣工及全面开通经营以后南疆铁路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及城市化的发展得到前所未有基础设施的保障和有利的条件,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不断深入和改善现已该地区城市化进程已经到了较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规模将不断扩大,人口增多,新的城镇点不断涌现。
南疆铁路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对南疆铁路沿线地区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有提高交通、信息、资源可达性;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增长;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等,为南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
参考文献:
[1]董大敏.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研究综述[J].商业经济,2004,(10):25-27.
[2]丁元波.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时代经贸,2008,(2):81-84.
[3]叶庆余,李绍哲.中国铁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探讨[J].研究与探讨,1997,(12):13-15.
[4]郑楚娇,王珏.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25.
[5]黄琳,金海龙,包瑞.新疆旅游交通现状及发展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103-106.
[6]徐秋艳.新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J].商业时代,2008,(3):96-97.
【关键词】煤矿开采;技术;应用现状;发展前景
煤矿资源属于自然资源,对煤矿资源的开采也应遵循科学规划自然资源的应用范畴,所以应选用先进的、合理的开采技术对煤矿进行开采,从而确保开采出的煤矿质量。因此,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煤矿企业,应对其煤矿开采技术的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有效的规划,这样才能提高煤矿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能提高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煤矿开采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分析。
1煤矿开采技术的应用现状
开发利用煤矿资源的主要方式就是进行煤矿的开采,这也意味着煤矿资源与社会产业经济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而在目前情况,煤矿企业进行煤矿开采技术的主要应用情况有以下几方面。
1.1机械技术的应用现状
通常情况多数的煤矿开采均是普遍应用机械化技术进行开采,而机械化开采又能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露天开采就是将矿体表面覆盖的岩层进行剥离,而后顺序的从上到下进行开采。由于露天开采的矿都是出地表的,因而能采用大型的开采机械进行作业。低下开采相较于露天开采较为复杂、困难,因其矿产深埋地下,难以对其开采质量做到精准的把握。因此,在进行地下开采时应先对矿产整体进行测量和估计,从而制定出相应开采计划。
1.2特殊采矿技术的应用现状
所谓特殊采矿技术就是指根据部分存在于特殊地质环境下的煤矿资源,进行具有针对性、独特性的采矿模式设计,从而确保矿产资源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特殊采矿技术又主要能分为两种,分别是物理化学采矿技术和海洋采矿技术。应用物理化学采矿技术就是浸取、溶解或熔融有用成分,从而使溶液或熔体从地下上升至地面,而后进行提取。此种方法不仅能节省投资,还能取得快速的成效,并且其工作条件相当便捷。海洋采矿技术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其开采方法应结合实际矿产地点来进行确定。
1.3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现状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煤矿企业对煤矿开采技术的应用也由以往的半自动化逐渐转变为全自动化。以往的半自动化煤矿开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问题,如延误开采进度、消耗更多的开采时间等。而全自动化能很好的处理这些问题。计算机技术的在采矿中的应久是煤矿开采全自动化的基础。煤矿开采中计算机技术的融入,能建立煤矿机械自动操作系统,从而通过应用计算机设备对机械化生产进行控制,还能帮助采矿作业人员准确的对煤矿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且提供出相对完整的采矿路线。
1.4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煤矿资源的分布层主要位于深度较大的地质层,因而地下采矿是当前采矿工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在进行矿产开采前,应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矿井的位置、深度、布局等信息情况进行充分详尽的了解。而且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能大大提高采矿的效率,确保采矿质量。如在机械设备进行地下开采时,通过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就能形成一个监控系统,通过监控的画面,详尽的记录下地下采矿的实际情况,从而反馈给有关的工作人员,这样能很大的提高采矿的效率和质量。
2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煤矿企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加强对煤矿开采技术的研究,力争于煤炭开采技术的前沿,并始终以对采矿技术和方法的进步与完善为中心,从而提高自身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2.1煤矿技术的开发
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应做到高效集约型,而煤矿技术的开发也应做到高效集约化生产技术、建设生产高度集中、高可靠性的高产高效矿井开采技术。只有不断加强对煤矿技术的开发,才能为煤矿企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奠定坚实的基础。
2.2斜薄煤层与斜厚煤层开采技术的研发
在进行煤矿开采中,主要会遇到斜薄与斜厚两种煤层,因此,加强对这两种煤层开采技术的研发非常有必要。其中开采缓倾斜薄煤层,应努采取合理的开采方法,提高开采技术,并对其的开发技术进行研究:如功率大、体积小、可靠性高的薄煤层刨煤机、采煤机;并结合实际所需进行适合刨煤机综采的液压支架的研制;而且还应对薄煤层作业面的总体配套技术和高效开采技术进行开发研究。在进行缓倾斜厚煤层开采时应主要对其开采的防护设施进行加强,如应对支架结构及强度进行加强完善,加强支架的防倒、防滑,并对如何更好防止顶梁焊缝开裂和四连杆变形、防止严重损坏千斤顶的措施等进行深入研究开发。
2.3煤矿地下气化技术的开发
煤矿地下气化技术在特殊煤矿开采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属于一种特殊的、先进的采煤方法,应加强对其的研究开发。煤矿地下气化技术就是指对位于地底下的煤矿运用合理的控制将其燃烧,通过对煤的热化学作用所产生可燃气体的过程。煤矿地下气化技术还有诸多优点具体有投资较少、成本低、效益好、用人较少、工期较短、效率较高等优点。这些优点特别符合当前我国煤矿开采国情,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3结语
总之,煤矿资源对于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的生产发展有重大作用,能有效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因此,通过对煤矿开采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能及时发现当前存在的不足,通过对发展前景的分析,煤矿企业应注重诸如斜薄煤层与斜厚煤层开采技术、煤矿地下气化技术等技术的研发,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一、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1.“两段式”的经济运行。1978年前的30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具有总量小、速度慢的特征。这一时期的地区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四大指标1978年比1949年分别平均年递增5%、3.96%、10.8%、7.5%。1978年以后的26年为第二阶段,其特点是总量增大、速度加快。2004年的四大指标分别比1978年平均年递增9.7%、7.6%、7.3%、10.8%。尤其近4年的经济增长,处于有史以来的最好水平。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在遭受了历史罕见的旱灾情况下创118350万元,比2000年平均年增长19.6%;农业总产值60001万元,比2000年平均增长11.9%;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从2000年开始每年都创历史新高;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6.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亿元,比2000年分别平均递±曾14.8%和12.3%。以上数字说明洮南经济已经步入新的发展时期。经济发展的两段式特征,是经济体制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前30年经济形态为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投入产出和结构受计划制约发展平衡,但速度缓慢。1978年以后的26年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及转向市场经济时期。由于受国家政策和市场影响,出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好时期,曾创下了工业企业利润居全省首位的水平。但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徘徊发展的局面,波动较大。第一阶段总量小但稳步发展,第二阶段总量大、发展快但波动大。两段式的发展形态是国家经济形态变化的必然结果。
2.资金速度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从总量上看,1978年,各项贷款余额为8659万元,到1988年达到了55624万元,是1978年的6.4倍,平均年递增20%。2004年已达到23.6709亿元。资金的高速增长,带动了经济的增长,出现了快速发展的第二阶段。最近几年贷款曾受金融政策制约出现了稳定发展态势,但仍具有投入决定产出的属性,呈明显的资金速度型的经济特征。
3.曲折而平行的经济发展形态。1978年以后,全市的经济在出现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波浪式曲折发展过程,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农业总产值在同一时期上升或同――时期下降。这种曲折的平行说明了――方面是生产总值受工农业总产值和第三产业总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也说明三个产业紧紧依赖,“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较低。
4.工业生产经历了稳步发展、快速发展、徘徊和低谷运行的3个阶段。前30年的工业呈稳步发展,这是全市经济的共性,后26年呈快速发展,是伴随着低谷运行的快速发展,曾经历了几年的速度和效益滑坡时期。稳步发展是受益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洮南作为计划经济时期总体经济的一个点,国家和省地从平衡经济的角度,在行业布局、资金投入、设备材料调剂等方面,尤其是毛、糖、革、纸等行业从全省工业基地角度考虑得到计划经济的倾斜,经济发展呈稳步态势。后26年由于加大了资金投入,工业企业和劳动人数的增加,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好时期。国家抓大放小和适度从紧的金融政策,企业的自我积累、自我改造、发展的能力有限,尤其是受工业产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较小的限制,多年积弊同时暴发。当市场发生变化时,抗御冲击的能力弱,曾出现过低谷运行的局面。
无论波峰还是低谷,都不是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都具有主观和客观的双重因素。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利润居全省前列,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全国市场的毛纺织品抢购风潮和个别地区的肝病暴发,毛纺品、治肝药品供不应求,使得部分企业处于饱和生产状态,严格地说是市场给工业生产创造了一个良机。
90年代初期,由于国家的体改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变化,加之企业设备陈旧、产品老化、管理落后等计划经济遗留的积弊同时暴发。当市场发生变化时,使得轻纺型工业遭到严重冲击,受害重、损失大,出现了几年的低谷徘徊的局面。伴随着改革和扩大招商引资的步伐,洮南工业又早现出新的生机,一些新的产业在洮南落户,填补了产业的空白,成为洮南经济新的增长点。
5.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较低。56年的农业生产经历了稳步发展时期、高速发展时期和波动发展时期。全市的农业1979年以后的5年出现了高速发展时期,5年平均递增19.5%,创发展速度的最好水平。由于受自然因素制约,加之规模的集约经营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弱,以后又进入了波动发展时期。
6.居高不下的各项贷款余额。全市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从1950年的13.1万元,发展到1996年的19亿元,平均每年递增22.6%,到2004年的23.67亿元,平均增长2.7%。一是说明总量增长较快,二是说明较多的贷款中已形成一部分的呆滞和死化。
7.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不足,结构偏低。1949-1996年投资总和仅为9.14亿元。48年中唯有1993年突破1亿元(电厂投产因素),占国民收入的27%,其他年份多数占国民收入的10%左右。48年合计的固定资产占国民收入的12.9%。按宏观经济的积累和消费的25:75比例关系衡量,洮南的投资结构是偏低的,欠帐较多,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98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是每年创新高,首先是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资金,修建了洮南城市道路及绿化等工程;其次,调动各部门财力实施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措施;三是通过招商对城市环境开发建设。到2004年,当年投资总量已达到6.8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9.6%(现价)。在结构上处于平衡发展的行列。
8.农业、工业、商品零售业前48年三分天下,后8年工、农并重,第三产业优先发展。到1996年,48年总计的农业总产值57.5亿元,工业总产值57.8亿元,仅差0.3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4.6亿元。如果扣除物价因素,也基本上是等量水平,具有鲜明的主体产业三分天下的属性。1997年以后的8年,工、农、商品零售业总产值分别为389737万元、309649万元、569301万元,可以说工业、农业并重,第三产业优先发展。
9.第三产业增加值、牧业总产值由结构偏低到攀升。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986-1996年期间总量为10.3亿元,同期
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3亿元,比重为24%。世界范围内都以三户增加值作为衡量经济的主要指标,按省和白城市的要求还有差距。牧业产值48年总量为10.1亿元,占同期农业总产值的17.7%,按市政府规划也有一定的距离。1996年牧业产值7174万元,2004年达到20768万元,平均每年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2004年达到39217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1%。
二、经济运行状况对今后工作的启示
上述主要经济指标反映出洮南市经济的良好势头,同时也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影响经济增长的外部因素还很多,不可预测因素在增加,内部制约因素进一步显现。为保持洮南市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提高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在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政策的同时,要分析研究和开发市场,提高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全市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三个发展”和“两个转变”。即:稳步发展农业、快速发展工业、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实施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粗放农业向集约农业转变,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总体产出水平。
1.调优农业,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避灾农业和适应农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全面启动农产品加工业,突出发展以奶牛为主的现代牧业。战略性的调整生产资料投入结构,提高畜牧业整体产出水平。积极发展经济林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传统粗放农业向现代集约农业的转变。
2.调整结构,快速发展工业。根据现有工业基础,利用当地资源培育重点骨干企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做强新兴支柱产业,兴建高科技工业,开发高精尖产品,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和技术改造进程,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发展拳头产品。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加快资源型工业向科技型工业的转变。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
3.搞活商贸,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稳步发展传统行业,积极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推动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业向规模化、规范化和商业化方向发展。完善提高有形市场建设.运用现代经营力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有形市场的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提高特色市场知名度。积极扶持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社区服务等加快发展。全方位打造品牌,扶持壮大经纪人队伍和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发展自营出口企业。扩大影响,促进内外贸易繁荣活跃。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
财务报表分析起源于金融机构为有效支持工商企业发展,了解企业财务结构和经营业绩,而将财务报表列为银行贷放款项重要参考资料的依据,分析衡量企业的信用能力和偿债能力。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
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比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
1、比率分析法
是将企业同一时期的财务报表中相关项目进行对比,得出一系列财务比率,通过分析要素之间关联程度的合适与否,以此评价企业的财务经营活动。
2、比较分析法
是将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或不同企业之间的财务状况进行比较,从而揭示企业财务状况中存在差异的分析方法。
二、财务报表分析及结论(以宁夏某公司为例)
(一)偿债能力分析
1、流动比率分析
从发展趋势来看,该公司的流动比率呈现上升的趋势。结合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的流动资产增加超过流动负债的增加,从而使企业短期偿债能力逐步增强。流动比率呈现上升与企业规模扩大和效益上升有关,虽然银行借款逐年增加导致了负债的增加,但辩证的看流动资产增加的幅度超过流动负债增加幅度。
2、速动比率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公司2011年的速动比率都在1以下,2012、2013年后两年速动比率都在1以上,由于公司金融板块业务的逐步扩大,从而影响了它的速动比率大幅提高,短期偿债能力明显增强。
3、资产负债率分析
公司2011年-2012年资产负债率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特别是在2012年有一个大的跳跃,资产负债率达到52.23%,为2011-2013年三年中最好水平。2013年该公司与同行业相比2013年资产负债率达到55.08%,同行业资产负债率在60%-70%,说明公司长期偿债能力逐步增强。
(二)营运能力分析
1、应收账款周转率
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在逐年下降,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是逐年上升。2013年较2011年相比,受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公司资金被外单位占用的时间有所延长,管理工作的效率有所降低,公司的营运能力有所减弱。应收账款收账期于应收账款周转率呈反比例变动,应对该指标进行分析,作为制定企业信用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
2、存货周转率
表2-5存货周转率变化表
从2011年至2013年,公司存货变现速度持续减慢,存货的运用效率降低,从而导致公司的营运能力有所下降。2013年较2012年,公司的营运能力有所减慢。而存货变现周期变长,资金回笼速度变缓,使企业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
3、固定资产周转率
公司的固定资产周转率从2011至2012年周转速度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到2013年,固定资产周转率下降为3.69,周转一次需要97天。这种下降趋势表明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固定资产利用还不够充分,从固定资产周转率的指标来看,公司的营运能力有所下降。
(三)盈利能力分析
1、总资产报酬率
公司的总资产报酬率在2012年还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并在2013年有一个小幅下降。整体来看公司的总资产报酬率还是比较稳定的维持在8%到10%之间,期间只有小幅的震荡。说明公司资产报酬率是逐年提高的,盈利能力也是逐年增强的。
2、净资产收益率
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在2012年还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并在2013年有一个小幅下降。整体来看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还是比较稳定的维持在10%到13%之间,期间只有小幅的震荡。说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是逐年提高的,盈利能力也是逐年增强的。
(四)发展能力分析
1、销售增长率
公司这三年的销售增长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主要原因一是受公司2012年开发合作项目影响,收入增长较快,二是公司应对考核要求和变化,积极调整销售策略,压缩应收账款,导致销售有所下降,但销售毛利还是有保障的。
2、资产增长率
公司这三年的资产增长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主要原因一是受公司2012年开发合作项目影响,资产增加,二是公司金融板块业务快速发展增加资产,2013年增幅达到历史最快水平。
(五)宁夏某公司财务状况综合分析
我们采用杜邦分析法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杜邦分析等式为: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 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
1、公司杜邦分析数据及分析结论
(1)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由杜邦体系结构可看出,该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动在于资本结构变动和资产净利率变动的共同影响,其权益乘数相对比较稳定,变动的主要原因在于总资产收益率的变化,说明公司三年来净资产收益率变化主要受总资产收益率变化影响。
(2)权益乘数分析
由公司2011年-2013年的权益乘数得出:2011年的2.7871到2012年的2.4775、2013年的2.1612权益乘数逐年降低,说明公司的负债程度越来越低,偿债能力越来越强,财务风险程度也越来越小。
(3)资产净利率分析
公司的资产净利率在2011年到2012年呈上升趋势,2012年至2013年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销售净利率的同步变化和总资产周转率同步变化双重因素共同影响造成的,剔除2012年的资产开发项目,资产净利率指标三年来还是呈逐年递增态势,公司的盈利能力是逐年增强的。
(4)销售净利率分析
从企业的销售方面看,销售收入2012年比2011年上升了19.78%,成本费用2012年比2011年上升了22.16%,销售净利率2012年较2011年上升6.16%,但整体上说企业收入的增加额及税金的减少额相对于成本费用的增加额还是相差甚远,致使销售净利率的上升。而销售收入2013年比2012年下降32.66%,成本费用2013年比2012年下降了32.40%,销售净利率2013年较2012年下降2.08%,说明收入减少额的减少速度不足成本费用类的上升的速度,使得销售净利率降低。
(5)资产结构及资产周转情况分析
在2011年-2013年中应收账款比重逐年提高,应收账款周天数逐年增加,应收账款资金占用呈逐年增长态势,说明企业的营运能力有所下降。从三年总资产周转率指标来看,总资产周转率先升后降,说明受目前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企业的营运能力明显下降。
(6)公司财务状况结论
首先,从短期偿债能力来看,近三年来该公司的流动比率呈上升的趋势。整体来说公司的资产相对同行业来说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对于短期债务的债权人利益有较好的保障。从长期偿债能力来看,公司资产对负债的保障程度不断增加,承担风险能力有所增加,偿债保证程度持续增强,债权人利益的保障不断增强,股东权益对偿债风险的承受能力不断增强。
其次,从营运能力来看。公司资产经营能力增强,资产效率提高,但仍有有部分固定资产被闲置、未被充分利用。应加强管理充分地发挥固定资产的运用效率。但从2011年至2013年,公司流动资产的运营效率持续走低,利用流动资产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也不断削弱。存货周转天数呈减慢趋势,应加强存货管理,减少资金占用;在2011年-2013年中应收账款比重逐年提高,说明了企业的营运能力有所下降。从三年总资产周转率指标来看,总资产周转率先升后降,说明受目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企业的营运能力明显下降。结合行业整体来分析,公司的资产管理具有较高的水平,各项资产周转速度在同业中都处于领先的水平。
再次,从盈利能力来看,公司的获利能力在同业中较有竞争力,但离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分析中我们看出这主要是因为销售规模影响造成的,所以公司还应在这方面深挖原因,找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最后,从发展能力来看。该公司的销售增长率、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等各项指标在近几年虽然有升有降,剔除特殊因素后但一直都是正值,并且从2011年至2013年都呈上升趋势,说明公司的发展能力良好,还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四、对公司加强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应收账款的合理化
通过分析发现,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在近三年呈下降趋势,应制定长期合理的应收账款项目管理,有效地使用资金,建立客户企业资信档案,做好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合理确定赊销额度、交易条件、赊销期限及结账方式,做到应收账款事中控制,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制定完善的应收账款监控制度,做到事后控制,确保应收账款的回笼。
(二)对存货周转进行控制调整
该企业的存货周转率在近三年中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应进行合理的管理。该公司要加强销售一体化,合理地降低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量;确定最佳经济进货批量,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控制库存规模减少资金占用,从而达到存货最低占用资金和取得最大收益的目的。
(三)调整长短期借款的比例优化债务结构
从前述分析看,公司流动负债占公司负债的98.7%,公司的短期负债过多,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经常会受到偿还到期债务的压力。因此,建议公司公司应该积极调整债务结构,减少短期借款,适当增加长期借款,从而加快生产周期,增强偿债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四)降低成本费用
目前经济低位运行,对公司经营的影响将持续,竞争压力加剧,销售和利润的增长将愈加困难,因此我为企业提出以下建议:首先采取节约能耗、防止事故等成本维持的初级形式,其次进一步深化对标管理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再次深化财务预算管理、不断强化财务预算的“闭环”管理,提高财务预算的科学性,执行的严肃性,增强考核的刚性。最后是资金集中管理。近年来受企业扩张速度的影响,融资规模逐步扩大,企业财务费用逐年增大。继续充分发挥公司资金归集的集合效应,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控制财务费用开支。
(五)加强资产管理
【关键字】高端超市;行业状况;生存环境;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收入及消费水平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的需求差异日渐明显,大众化超市竞争日益激烈并趋于饱和,而高端超市仍然存在一定的空缺,因此高端超市应势而生,这是市场进一步细分的结果。高端超市在我国属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而深圳作为我国发达地区的代表,城内的高端超市现状如何?生存的环境又如何?这值得我们去探究。如果能给出一些建议为深圳市高端超市的发展给予一定程度的借鉴,又何乐而不为呢?
一、高端超市
高端超市是一种目标群体为高端消费者、高收入阶层的超市,其商品为高端日用消费品,其中包括高档的包装食品、生鲜食品、护肤化妆品及进口产品等。
二、深圳市高端超市行业状况
1.数量、规模及商品品类
目前,深圳市高端超市数量一共是9家, 面积一般在2500至5000平方米之间,经营的商品主要以进口商品为主,剥离了百货的服装和家电品类(如表所示)。
2.选址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深圳市的高端超市一般选择在人气旺盛的大型高端购物中心,在高端的商圈当中。
3.店面情况
高端超市在装修装潢上下足了功夫,档次明显高于一般的卖场。装修现代、时尚,装修装潢材料尽选高档,布局的设计采用现代化的创意元素,比如华润的ole’。
4.服务状况分析
从设施和人员上,都强调优质的服务水平。设施上,配套足够的停车场,凭小票免费停车,足够的休息座位,储物柜,洗手间等,甚至有的超市引入了自助结账终端机,让顾客自行刷卡结账。在人员上,服务员不会打扰顾客,在有需要是耐心专业地服务顾客,有的店面的店员要求全是本科毕业生以上,英语达到四级以上水平,特别强调口头表达能力。
5.价格定位
高端超市是价格的高地体现了它的“高”,10元一颗的草莓,几十元一个面包,30元一个日本苹果,500元一斤的牛排;也不会有天天特价之类的促销手段。
6.消费规模
高端超市的目标群体是金字塔的顶层群体,属于窄目标群体,规模较小,不以数量取胜。不管是从作者亲眼看到或者是从报道上看到的,目前深圳市高端超市的消费者规模均比较小,店面比较冷清,出现“曲高和寡“的状况。
7.盈利状况分析
高端超市的收入就是商品销售收入,没有大卖场的“进场费”、“上架费”、“节庆费”;地处豪华商圈,租金高昂;店员素质高,人力成本较高;装饰装潢的成本也高。所以,高端超市是属于高成本高投入。一般在培育初期,高端超市几乎不可能盈利。应该说,深圳高端超市的发展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消费规模小,因此目前的盈利状况不乐观。
三、深圳市高端超市生存环境分析
1.宏观经济发展分析
深圳市2013年全年本地生产总值14500.23亿元,比2012增长10.5%。人均生产总值136947元/人,增长9.6%,按2013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2112美元,接近韩国的人均生产总值2.6万美元。应该说,从生产总值总量和人均生产总值来看,深圳处于经济的发达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城市非常注重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2.消费者状况分析
(1)深圳市消费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
深圳市2013年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53元,排名全国前列。
(2)深圳市人口构成
深圳市是我国第一批开放城市,毗邻粤港澳地区,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均较多,有着很多的港澳商人和外国人口。深圳市一个年轻的城市,人口年龄也比较年轻,从深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来看,深圳市15-64岁人口为9156398人,占88.40%。
(3)深圳市消费者行为分析
在高端消费者当中,存在几种情况:一是高端消费者的家庭日常采购均由家长或者保姆代为采购,代购者比较讲究平价和实惠,不到高端超市消费;二是高端消费者到香港进行消费,“2011年深圳市民专门赴港购物的年消费总额超200亿元,加上赴港商旅的购物消费,达400亿元,在香港逾4000亿港币的年零售总额中占一成。”;三是到高端超市消费的消费者所占的比例较少。
3.竞争状况分析
(1)高端超市之间的竞争
目前,深圳市共有9家高端超市,它们的商品品类大同小异,大多数均为进口商品,即使像ole’的产品更加侧重于欧美,而BLT的商品更加侧重于东南亚,但它们之间存在替代性,它们之间的竞争依然比较激烈。
(2)平价超市对高端超市的威胁
平价超市商品品类更多,同样具有进口商品专柜,价格更加实惠,购物氛围更加浓厚,对高端超市产生了竞争。
(3)其他商业业态对高端超市的威胁
社区超市、连锁店、便利店、百货店等业态对高端超市同样存在威胁。
(4)其它地区商业对深圳高端超市的威胁
深圳周边地区尤其是香港商业对深圳高端超市形成强有力的竞争。
4.深圳市本土文化分析
2013年末,深圳市常住人口1062.8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10.4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29.2%;非户籍人口752.42万人,占比重70.8%。可以看出,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多。另外,深圳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洗礼,深圳人民具有开放性、兼容性的情怀,对新生事物以及外来事物的认知和接受速度较快。
四、深圳市高端超市SWOT分析
通过对深圳市高端超市现状的探究以及对其生存环境的分析,可知深圳市高端超市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较多的优势和机会,同时也存在劣势和威胁。
1.S(优势)
(1)商品品质好。
(2)超市装饰时尚高档并有特色,给消费者以购物享受的氛围。
(3)店员的素质较高,提供的服务比较优质。
(4)选址在人流较多的大型商务区。
(5)有较强的购物体验。
2.W(劣势)
(1)商品价格很高。
(2)盈利模式单一。
(3)目标群体较窄。
(4)促销手段比较单一。
(5)客户管理不够精细化。
3.O(机会)
(1)深圳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者人均可支配收入高。
(2)深圳城市发展已经到了商业主导的阶段。
(3)深圳市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较快。
(4)深圳市旅游资源丰富。
4.T(威胁)
(1)面临着相邻地区尤其是香港商业的威胁。
(2)面临着其他商业业态的竞争。
五、关于深圳市高端超市发展的建议
深圳市高端超市的发展以及盈利过程,就是一个发挥优势、抓住机会及转变劣势、减少威胁的过程。因此,笔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勿盲目开店和扩张
深圳市共有6个市辖行政区,但却已经拥有9家高端超市,分布在5个行政区里,几乎每个行政区有两个,这对于窄目标群体的高端超市来说,会带来激烈的竞争,不利于深圳市高端超市全局的发展。况且,高端超市在我国都仍处于初级阶段,没有一个很成熟的经营和盈利模式,许多门店因为扛不住发展初期的高昂成本的压力而关门闭业。因此,不能盲目开店和扩张。
2.留住本地消费者,结合地缘优势及旅游资源吸引外地消费者
深圳市消费者消费水平高,高端消费者群体相对较多,有了这个基础,深圳市高端超市可以打本土牌、亲情牌,留住深圳本土消费者;同时,深圳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因此结合深圳的旅游资源,吸引外地的高端游客,以及过境香港的游客以及港商。
3.保证高端商品品质和服务水平
高端超市之所以“高”,除了体现在价格高以外,更应该体现在商品品质和服务水平的“高大上”。因为,高端的消费群体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他们需要的是商品品质以及良好的服务。保证商品品质和服务水平不仅仅是深圳市高端超市要做的,也是全国高端超市要做的。
4.高端超市之间差异化营销,采用高端的促销方式
深圳市高端超市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端超市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为了避免重蹈大众化超市同质化竞争的覆辙,高端超市在门店规划时就应该采取差异化的经营方式,在店面装饰、商品品类、服务方式、客户管理等方面进行差异营销。在促销方式上,尽量避免大众化超市降价等方式的促销,而是采取“文化节”、“食品节”、“推介会”等高端的促销方式。
参考文献:
[1]赵子暮.高端超市“高”在哪[J].中国商贸, 2011(22)
[2]张磊.高端超市的经营定位与挑战[J].商业经济,2010(12)
[3]范小青.消费升级催生高端超市[J].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0(11)
[4]丁宁.零售商借高端超市实施战略突围[J].中国商贸,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