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一历史知识点笔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人教版;两极;《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中图分类号]K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1-0089-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是该版教材中较为重要的一课。一方面,它上承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另一方面,它下接本单元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两极世界结束后,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局面;第三,从人类历史的进程来看,本课涉及的核心事件“冷战”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事件之一。
彭树智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为国家教委规划组织编写,属“八五”国家级重点书,系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6卷本《世界史》的第1卷。本书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历史行程,其史学价值之高早已被业内公认。
笔者在参见《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关于冷战史的论述以后,反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的内容,发现该课存在一些史实性的瑕疵,故不妨冒昧提出,请教专家。其问题如下:
一、对丘吉尔富尔顿演说部分内容的描述缺陷
教材第118页对丘吉尔富尔顿演说有着这样的描述:“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笔者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发现该表述不够全面。彭树智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对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是这样描述的:“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那么丘吉尔富尔顿演说中所谓的“铁幕”究竟是从哪里到哪里呢?笔者在查阅了英文版的丘吉尔富尔顿演说中关于“铁幕”是这样描述的:“From Stettin in the Balticto Trieste in the Adriatic an iron curtain has descended acrossthe Continent.”Trieste即的里雅斯特,Stettin即斯德丁,后改名为什切青。丘吉尔发表富尔顿演说时,斯德丁并未改名。所以教材中的表述是正确的,如果为防止出现歧义,可在斯德丁后面加上今什切青。
二、对《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节选内容引用出现问题
教材第120页“学思之窗”关于《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有这样的描述:“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第一缔约国应……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笔者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发现该表述不正确。如彭树智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对《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的部分内容是这样描述的:“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因此笔者建议教材应将“第一缔约国”改为“每一缔约国”,这才更符合历史实情。
另外, “学思之窗”的两则材料均未标明具体出处。笔者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证实教材中引用的《北大西洋公约》内容是《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教材中引用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内容是《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第四条》。因此笔者从教材严谨的角度出发,建议“学思之窗”中的所引材料应该具体分别标明《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第四条》。
三、对柏林墙的描述缺陷
教材第120页“历史纵横”关于“柏林墙”有这样的描述:“1961年,民主德国政府为防止公民自由外流和西方势力入侵,沿西柏林四周筑起了一条由水泥墙、钢丝网和望塔组成的封锁线,这条封锁线被称为‘柏林墙’,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彭树智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对“柏林墙”的描述是这样的:“1961年8月13日,苏联和民主德国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并从15日起沿着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在东柏林境内修筑起一道‘柏林墙’。”笔者认为教材只是单方面地将民主德国政府作为“柏林墙”的筑建者,而决然不提苏联在其中的角色,显然不妥当;另一方面,教材表述“柏林墙是被人沿着西柏林四周筑起的”也有违事实,史实是“沿着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在东柏林境内修筑起的”。故笔者建议教材将对“柏林墙”的描述改为“1961年8月13日,苏联和民主德国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并从15日起沿着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在东柏林境内修筑起一道‘柏林墙’。”更为恰当。
四、余论
教材第120页“历史纵横”中柏林墙的图片,笔者认为这幅图片没有很好地反映出柏林墙守卫森严的感觉和冷战期间柏林墙基本的严密构造,比如,岗楼,壕沟等明显的标志建筑。因此笔者建议教材编写者更换成一幅冷战期间柏林墙的原貌图片。
教材121页“探索学结”之“本课测评”问题是“冷战是什么?”笔者翻阅教材后,并未找到这一问题的具体答案。因此笔者建议教材应明确“冷战”的概念。
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认为“学生只要借助于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减轻学习的负担,同时也能提高教和学的质量。”而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教学法就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构建的,反映对历史的总体认识,体现和涵盖学科主干知识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以点为基础,运用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进行单课的复习,改革传统笔记形式,提高高三学生历史复习效率
在历史课堂上,常见教师依照死板的教案一边机械地板书,一边枯燥地讲解或是点播幻灯片,而学生则一行一行,一句一句地做笔记。摘抄笔记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常见的行为,其目的在于记录学习的内容以及整理别人和自己的思想,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传统笔记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埋没了关键词,二是不易记忆,三是浪费时间,四是不能有效地刺激大脑。同时上课等学生摘抄,影响教学进度,课后学生整理又增加了学生大量机械性重复性的无效劳动——纯粹抄教师的课件和板书,更有学生因兴趣缺乏或是惰性所在而不记笔记。这种传统的教师讲解与学生记录的方法,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思考。而历史知识体系和传统的直线记录方法完全不同,它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或显现人的大脑思维流程,它看上去就像一个人的神经网络图,可以极大地提高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对于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有巨大帮助!通过使用建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学生不再被动地去设法记下教师的每句话和看一串长长的句子,而是积极地对关键字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最终“画”出重点词语明确、颜色丰富、图形多样的知识体系,这其实就是将历史知识个性化的记忆、再现和内化的过程。
二、由点及面,构筑章节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为适应高考历史以考查历史思维能力为主的要求,高三一轮复习必须坚持整体史观,把教材划分成若干单元进行单元复习,构建知识的有序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单元历史知识体系。
单元复习不是按教材既有章节编排进行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把某一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打破教材原有章、节的编排,重新对教材进行整合,形成单元知识结构体系,揭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规律性,以利于整体上把握历史史实、掌握历史知识。复习时,可按“单元起止时间——单元历史阶段特征——基本史实(包括背景、经过、结果、性质、影响)”的结构模式来进行。只有经过这种整合,知识才会在脑海中呈现出鲜明的历史发展脉络,显现出该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基本面貌,繁琐的知识才会变得简单易学。单元复习时还应注意分析揭示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更大的知识体系。
比如必修一第七单元单元复习课《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采用以下的知识体系能很简洁明了地解决问题。
总前提:
又如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节,知识点多、容量大:
两条线索: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的侵略史、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和探索史
比如,人教版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可以将单元总揽演化为以下的知识体系: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背景: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意味着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措施(标志):罗斯福新
政——国家干预经济。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重大影响: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三、以纵横联系法构筑立体的知识框架结构体系
运用历史知识体系,解读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构建历史知识的“面”,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网络体系中的“纬线”。历史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民族、军事、文化等。而这些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这就使历史知识本身具有一种横向的网络结构。阶段特征揭示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在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统括全局、加强横向内在联系、加强知识结构化的作用。然而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中外历史混编,“模块+专题”式的结构让很大一部分学生无法形成通史意识,对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掌握比较薄弱。因此高三复习,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而掌握了历史发展阶段特征,也就让学生掌握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横截面”。
比如,在高三第二轮复习中“关于17-18世纪的资本主义世界”,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进行复习指导。
但是应用历史知识体系进行高三历史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运用历史知识体系作为有效学习策略之一,必须与其他学习策略结合在一起,才能起到更大的效用。如运用历史知识体系构建历史阶段特征,必须配合复述等策略,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第二,教师在做历史知识体系引导的过程中,要侧重思维方法上的指导,提供相关的范例,鼓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提高学习的乐趣。绝不能照搬照抄某些辅助资料上现成的历史知识体系。
第三,运用历史知识体系在课后笔记的整理中,提倡学生在熟悉书本基础之上,根据回忆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然后翻看书本或辅助资料,将遗漏的知识点补充完整。同时不定期地利用历史知识体系,来复述相关知识点。这是一个思维不断锻炼总结提升的过程。
第四,运用历史知识体系可以辅助高三的解题,对于复杂的综合材料题分析作用非常明显,可以先找到中心线索,然后分析解题的几个方面,最后映射到对应的章节。
第五,由于运用历史知识体系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要有广博丰厚的知识面,而教师自身的水平有限,所以必须集思广益。目前有效的解决办法是鼓励教师开展“读书”活动,涉猎多方面、多学科的各种知识,不断积淀,厚积薄发,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从容、准确、全面地应对各种各样的学生提问,才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朝着纵深发展。
历史知识体系作为高三历史复习的一种工具,是当前有效学习策略之一,善用历史知识体系对高三历史复习备考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历史知识体系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构建起有效学习与思维的支架,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拓展。
参考文献:
[1]李佩任.遵循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4(1).
关键词:高一;历史;阅读
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自己认为已经具有学习历史的基础和能力,满以为高一历史的学习就是初三历史的继续。但是,即使初中阶段历史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高一也会感到手忙脚乱,无从学起。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其理解、分析问题能力明显不足,阅读能力更是受到限制。而刚升入高一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活跃异常,刨根问底、追根问源是他们的最爱。我们要抓住这一时机,培养其学习高中历史的好习惯。
于是,我不失时机的传授高一新生阅读方法和技巧,激发其主动学习意识,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给高一新生以明确的目标,让其仔细读
高中历史教材就是很好的阅读素材,其章、节、目、段之间联系紧密。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一历史课本除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明确正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二、提出问题,讨论中受到启发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可以源自教师的检测,也可以是学生阅读过程中无法突破的难点。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以阅读为基础,归纳整合,深化知识
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思考尤为重要。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面对“会考”、“高考”,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一)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二)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这两点,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试看会考高考中,不少同学写了一大篇,却使人不得要领,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从高一就要总结、汲取。
四、以阅读为前提,充分做好读书笔记
法国思想家布韦认为,学习时做读书笔记尤为重要。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高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必须准确记忆的用表示。…表示关键性的字词。表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①②③表示几个并列内容要点。表示难认的字或难理解的词。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
误区之一,由于历史学科是非中考科目,在初中生心理没有多大的分量。在激烈的中考现实面前,即使有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但迫于压力,他们不敢把太多的时间消耗在历史学习上,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扼杀。到了高中他们也会带者历史学科是否是高考科目这一想法来看待历史教学,而且新学期一开始就在文理科的选择中徘徊、彷徨,结果一无所获。
针对上列情况,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从思想上扭转他们对历史认识和学习的误区。使他们明白:考试并非我们学习历史的唯一目的。我们之所以要学习历史,主要是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即让自己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而历史学习本身就是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我们必须从历史教学中学习知识、汲取经验、提高创造能力。我们只要在历史学习中认识了祖先的历史、知晓民族的兴衰,才能提高预见未来的悟性。自己才具有适应社会发展应变的能力。其次,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去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历史学科,知道历史学科是一部"上穷王道,下谈人伦。包吞千有,包括万殊"的百科全书。它与其他学科是紧密联系的。学好历史,能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知识打下良好的良好的基础。所谓:文史政一家,实质上它们是分不开的。例如学生只有学习和掌握了的历史背景、过程、意义。才能深刻地去理解的《七律、》的磅礴气势和作者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你只有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知道了台湾历来是中国神圣的领土,你才能明白国家政府对的坚定立场。其三、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误区之二,由于在初中时,历史的考试多为识记内容,学生们只是临时抱佛脚过关,没有对历史学习形成正确的学习和记忆方法。这样,就使进入高一的新生有了一个通病:知识掌握的比较零散,在记忆方法上采取机械记忆,弄不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历史课程改革不光是课程内容的改革,而是教学体系和教学理念的全方位改革。初高中历史无论课程体系、课程编排、课程深度与广度还是教法学法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在这种改革下教师感觉高一历史难教,学生感觉高中历史难学。我认为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过渡出现的“层级差”。那么如何尽快缩小“层级差”。
我认为首先搞清产生“层级差”的主要原因。
1、因学生思维特点而形成的“层级差”。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2、因学生学识水平与课程容量及知识深广度而形成的“层级差”
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历史现象和结论,对历史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受初中主、副科观念左右,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平时考试也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造成刚上高一的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完整,没有形成一般的历史认识和理论常识,历史思维能力水平较低。而高中历史采用“模块”加“专题”的形式展现课程内容,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有利于高中学生更集中、深入地学习和探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全局与局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但这种设计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使得教与学出现了困难。例如: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单元概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发展线索,从1848年的诞生到1917年俄过十月革命再到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时间跨度大,中外关联不说,理论性特强,教材可读性自然大打折扣,学生阅读难度大,不易读懂。总体而言高中学科的知识容量和难度都要比初中大,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因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层级差”
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上的差异,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科素养还有许多不适应高中学习之处。大多数初中生的学习上存在被动性的特点,学习习惯较差,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
4.因中高考要求的差异而形成的“层级差”
初中的中考与高中的高考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考试。初中历史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量上和质上要求相对低些。在中考备考过程中,学生通过强化记忆和强化训练一般可以获取基本满意的分数;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平时没有好好学,知识内容理解不透彻,利用初三考前突击也基本能够达标过关。但当这类学生到了高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倍增,知识难度的增加,教师教学与复习方式和考试的方法不同,便会感到力不从心,信心受挫,学习非常困难。
针对以上原因,我认为要消除初、高中历史过渡的层级,在高一阶段历史教学中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激发学习兴趣,缩短适应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这也是我们解决难题所必须利用好的积极心理因素。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第一: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点滴成功。
2、加强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
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首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其次,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3、研读课标,整合教材,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广大教师可以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从教学实际出发,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应防止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要让学生不但见到森林,且要能明了森林纵横交错的关系,知道这棵树与别的树的枝丫是如何连接的,这样才能出入自如。
4、加强沟通,共同协作,做好初、高中教师的交接
没有好的高一,必然没有好的高考;没有高一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就没有高三的从容自信!所以,高一的时候就要开始认真的学习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历史的逆向思维学习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一历史的逆向思维学习方法一、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将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正反两方面的特征全部或部分换位后进行思考。我们以学习美国内战为例。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独立后南北双方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我们将南北双方换位,进行逆向设问:假如南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北方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那么南方能否允许北方奴隶的存在?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需要市场、原料和自由劳动力,此其一。其二,北方取胜的主要原因是实力强大和人民支持。我们仍将南北双方换位后进行逆向设问:假如北方弱小、南方强大,那么北方还会取胜吗?答案仍然是肯定的,只是情况要更复杂,更因难些。因为资本主义经济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北方取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进而,我们还可以得出更深一层次的结论: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者,任何背离民心者,都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由上可知,凡是涉及历史事件双方的结论,以及对历史现象的必然性或偶然性的解析,我们都可以进行换位思考。同学们不妨多尝试一下,一定会有不少意外的收获。
二、换角度思考
换角度思考是指我们对历史事物在从常规的、角度思考之后,另辟蹊径从其他角度去思考。这既有利于探索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发生的多种因素,又符合历史创新思维的多维性特征。我们以学习隋朝的大运河为例。对大运河的开凿,常规思维一般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它加强了南北交通,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的繁荣;二是它劳民伤财,地方官吏乘机勒索百姓,造成民怨沸腾,加上隋炀帝本人极尽奢华,政治腐败,最终导致隋朝灭亡。我们换角度设问:工程如此巨大,无疑要耗费巨额的财力和物力,假如随朝经济凋敝,国力贫弱,那么能凿成这条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吗?当然是不可能的。这就从反而证实了教材上的结论:隋朝经济繁荣。还有,在长达四五千里的复杂地理和水文环境下,巧妙借用天然河道和古运河通道,这不正好反映了那时的水利勘测和工程设计的高超水平,从而证明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巨大创造力吗?这一点也是教材上所没有的,但又是非常值得玩味的。
三、发散性逆向思考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由一点到多点,由点及面,由此及彼,进行多向思维。而发散性逆向思考就是常规思维的发散性思考。它可以强化我们对某些知识点的认识、理解和记忆。我们再以学习淝水之战为例。淝水之战是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后,由前秦发动的统一战争。按照常规思维,大凡统一战争都是顺应了民心的,因为人民都厌恶战争,都渴望统一、安定、和平的生活环境,所以它应该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可是前秦发动的统一战争为什么却遭到了人民的反对、不得民心呢?(这是前秦失败的根本原因)我们进行发散性逆向设问:人民为什么会反对统一战争呢?从前秦军队中士兵的构成来看,士兵大多是各族人民中强征而来的,他们受尽了民族压迫之苦,强烈地渴望摆脱前秦的统治。因而可以判断:人民决不是反对国家统一,而是反对由前秦来号令统一。民族矛盾的尖锐,使前秦并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当然也还有其他的原因,如秦军的指挥者在战术上失当,作为统帅,苻坚骄傲轻敌;秦军缺乏训练,战斗力不强等。我们继续作发散性逆向思考;根据当时的形势,从前秦的对手东晋入手,又可得出前秦失败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有抵御外敌入侵的能力。这样,前秦失败的原因就可总结出这五条来。同学们可联系所学史实来思考。
高中历史复习方法一、高中历史知识模块化、体系化,纵横相连,收放自如不妨尝试通过列表的形式,将高中历史三本必修和三本选修的全部知识(以目录为单位)罗列在一张以中国、外国为横轴,古代、近代、现代为纵轴,以政治、经济、文化为副轴的平面三维复式表(详见笔记篇历史部分的相关内容)。
二、多练选择,揣摩出题意图,靠近试题思路上面已经说到,近两年高考历史的考察方式是“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抽血式巡查。
三、规范答题,少说废话高中历史的二卷解答题与地理、政治还略有不同,大多是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主要考察考生的信息提取能力,要求我们能够全面、准确、精炼地提取信息,并尽量简练、规范地表述。
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便是高中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规律。生产力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这是高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又一基本规律。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社会上层建筑指的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很大的反作用。适应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落后的或超前的社会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第三、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个人在社会中是比较渺小的,只有当个人结合成群体,才能真正地发挥出社会主体的重大作用。即使是杰出人物,他们的作用再伟大,也只反映群众要求,依靠群众力量的基础上,才能对社会历史发挥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主体性原则
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主体性原则关键在于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实践中要在预习、上课、复习、作业四个环节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
1.认真预习,勤于思考。
历史课本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材料,是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依据。所以在预习时,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课本。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载体。具体的做法是: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引言、章、节、目和大事年表,让学生初步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特点,以及每件大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影响等,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次,阅读课本正文,要求学生做到“读”、“思”、“划”三个字。读,就是了解本节教材的大意、具体内容、重点和难点。“思”,就是边读边想,对史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从而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划”就是边读书,边在课本上的重点内容和词句上做记号。再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历史地图和插图,增强形象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最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正文下面的注释,了解不同学术观点,提高兴趣,拓宽知识面,加强对正文的理解。总之,预习阶段要“俯而读、仰而思”,“读”要到角到边,“思”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为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应要求学生写学案。
2.专心听讲,积极参与。
从知识角度讲,上课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继承人类知识财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认识能力的活动。中学生每天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因此提高课堂效率十分重要。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全部活动,不当旁观者。具体说,就是要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认真观察老师的每一个言行,要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认真参加讨论,有选择地记笔记。为此,要注意做好如下两点:首先是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即要会听开头,会听新知识,会听小结。其次,要求学生在原预习环节写成学案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授课内容,以及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重点对照、审视、补充自己的学案。特别对老师授课、同学回答问题过程中与自己学案不同的地方,要深入思考,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多问个为什么,矫正思路,以准确掌握本章节的基本知识、重点、难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历史发展线索等。
3.及时复习,强化记忆。
以往的课后复习,由于没有严格的检查制度和作业量的偏多,所以复习环节往往成了学生可有可无的学习任务。在强调学生主体性原则的情况下,有必要抓好复习环节。课后复习要做的事很多,重点要求学生做三件事:尝试回忆,看课本和参考书,整理学案。
3.1尝试回忆
就是要求学生独立地把课本内容和老师上课的内容回想一遍。尝试回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是新旧知识相联系,做到“温故”而“知新”,避免“温故”而“弃新”;(2)是梳理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通过尝试回忆,对所学知识作一次梳理,使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3)是重点知识与一般知识相结合,做到对重点章节、重点历史事件勤思考、深理解,对一般章节、知识不忽视;(4)是回忆教师讲课时思路、线索和同学回答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矫正自己的思维偏差。
3.2看课本和参考书
课本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依据,在对课本知识全面阅看的基础上,对于上课时已明白和理解的部份要少花时间,而应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尝试回忆时想不起来、记不清楚、理解模糊的部份。关于参考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好参考书;要在阅读课本并对所学知识有个基本理解之后,再去看参考书;要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去看参考书的相关部分。参考书上和课本、老师讲得一样的,一扫而过,如有从不同角度加以解释或深化内容的,或扩展知识的,要仔细阅读,争取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加以理解。
3.3是整理学案
在听过课和复习后,再次审阅整理自己的学案。如何整理呢?重点把上课所涉及的知识而在学案中没有的部分补上,把原学案上不准确的部分更正过来,以保证学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弥补不足。如果平时下功夫写好学案和整理好学案,到了期末复习,只要一看学案,心中就有数了。这样复习时,既省时,又准确,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独立作业,加深理解。
首先,布置学生完成每个章节后面的作业题,这些作业题是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以巩固知识、培养技能和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具有评价、反馈、检测和鞭策的功能。它可以鉴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否达到了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可以检查学生在掌握知识以及能力上的优缺点,可以预测学生能力发展的倾向,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鞭策学生勤奋学习的精神。所以课后作业要做,且要题题过关,忽视课本后的作业,不做作业的现象有必要改变。
其次,要求学生做章节中的思考题。思考题是高一层次的练习,有助于学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完成,教师要重视分析、讲评,做到释难解惑。
针对古代史部分提升能力提高得分率方面,个人在亲身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些经验。
第一,首先要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很多学生遇到古代第一反应就是害怕,不敢做甚至是不想做,每次月考结束,对于班里的体育生、艺考生和基础相对差的学生来说,如果出现的古文材料多些,那就相当于噩梦,很多学生自动放弃,选择题就是直接蒙,看见哪个选项顺眼或是熟悉些就选哪个。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做古文的自信心,和语文古文阅读相比,历史的材料就相当的简单了,篇幅短,而且不必每一个字词都翻译,更不用考虑什么倒装句式等,只要学生能读懂材料大意,抓住段落主旨即可。
例如: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 )
A.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C.宗法制度难以维持 D.郡国制度逐渐形成
分析此题干中读懂省略号前面的转折,抓住关键字词“起自布衣”“多亡命”,即可判断此题考查的是君臣的出身打破了原来的血缘体制,对于“封建诸侯”这些词均是历史专业术语,亦是古代史中的重点讲解名词,其他的语句学生只要不畏惧,能够静下心认真地读两遍自然会明白题意。题干中考查的更多的是课堂上的重点知识,贵族政治主干关键是血缘与政治的关系,分封制强调分土地人口是地方的管理体制,宗法制侧重点在血缘同时还有大小宗之分,郡国制度重心是地方的政治制度,即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方法。由此不难得出此题的答案是A。
如果单拿出此题学生做,得分率不会低,可是放在整张试卷中,在考场的压力下,学生的自信心就会下降,会让学生紧张无法抓住关键的字词,如果对于选项的主干名词理解不透的话,错误率就会大大上升。作为老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信,同时也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重点主干知识,古文只是对历史知识点考查的一个障眼法。
第二,学生必须基础知识扎实,能够在繁多的古文中快速提炼出关键性词语,理解出题者的考查点。充分的自信是建立在有足够的底气、扎实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如果弄不清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联系和区别,弄不清贵族政治和宗法制的关系,那么此题就是找到关键字词,依然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
基础知识牢固,必须记住时间朝代,很多选择题里都有时间提示。
如2014年湖北的高三强化训练题:“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材料反映的是
( )
A.西周的分封制 B.西汉的郡国制
C.唐朝的藩镇 D.元代的行省制
题中有诸侯有郡,基础知识点熟悉,只有汉代和明代出现过郡国并行的制度,笔记扎实的学生上来就能选出B选项。
2015年浙江文综,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
A.汉代益州郡 B.唐代扬州
C.宋代扬州 D.元代顺宁府
此题完全是课本死知识,A选项是地方一级行政机构,B、C为地方二级行政机构,D选项为地方三级行政机构。因此D选项正确。
学生基础知识要扎实,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同时也需要老师的督促,一般的艺考生自控力和时间都有限,这就需要老师的勤抓、勤督促。
第三,平时讲课练习中多做相关的训练。所有的能力都不是几天突然培养出来的,需要一个长期不断努力的过程。在学习古代史中,各专题所用的时间都会相对久些,老师可以多找些古文资料习题练习,同时在练习过程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请学生自己翻译,不明的字词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字典,甚至可以请学生去求助语文老师,既能加强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也能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要长期坚持,从高一就开始培养,到了高三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定然会有一个质的突破。
第四,对于古代史材料题,学生做题时和近代史、现代史的一些基本的规范化要求一样,注意审题,注意问题答案的出处,注意材料的引自著作,及基础知识与材料的结合,答案的书写规范化,答案主干知识点前置,专业术语化,清晰明了,简单点面全,避免摘抄材料原文等。
关键词:历史 历史阅读 原因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C-0005-01
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历史阅读是最基本的学习活动。随着新一轮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深入贯彻,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阅读习惯,掌握必要的历史阅读技能变得尤为重要。但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调查了解到当前大部分中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普遍不足,断章取义、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等懒读、误读、错读的现象普遍存在,当前中学生历史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一是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缺失,历史阅读兴趣不足。历史课虽然是中学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但受到当前教学体制,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学生普遍不重视历史,不少学生将其视为副科,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足。特别对高一新生来说,面对学业转型期,进入高中后课业压力增大,课程增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少,对历史课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兴趣不浓厚,平时敷衍了事,考试临时抱佛脚。调查了解到,超过六成以上的学生对历史教材阅读的兴趣一般。即使感兴趣的原因也多是出于考试的需要。五成学生认为历史阅读是为了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两成学生阅读是为了完成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只有三成左右的学生是为了获取历史知识,开阔视野。
二是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态度和习惯。首先是阅读的内容不全面,以应付敷衍式的态度选择性地关注教材文字关键部分。历史阅读根据载体不同可分为文本阅读能力及非文本阅读能力。前者即历史文字阅读能力,后者是指除了文字记载以外一切资料形式的总和,包括历史文物、影视资料等。就历史教材而言,一般有封面、专题目录、专题导言等相关素材结合而成,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功用。封面以图画的形式感性直观地涉及教材主题,例如,通用版教材选修三讲得是“战争与和平”,所以封面图有目的地选择二十世纪影响最为深刻的苏联攻克柏林的经典照片;目录则是一册教材的知识概括,帮助理清知识脉络和结构;又如专题导言主要介绍了国内外背景及本专题的主要线索等。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能做到面面俱到的学生不到一成;六成以上的学生对除正文外的其他资料视而不见;三成学生选择一扫而过,未加分析,更别提深入理解。其次是不少学生缺乏边阅读边做笔记的习惯,即使做也未能做到位。好的阅读笔记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但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未能有效利用起来。或是阅读时抓不住关键的字句,提炼不出核心思想,尤其是对于篇幅较长的材料往往无法抓住其主旨大意;或是做笔记时将教材中的整段甚至是整页文字皆用同一色彩的笔勾画,致使无重难点。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学生在阅读时只是偶尔做读书笔记,真正能每次做读书笔记的一成不到。事实上,传统课堂上教师已经用板书帮学生提炼了笔记,用来揭示教材的内在知识结构。但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只是随意摘抄板书,摘抄的学生或存在字迹不清、框架模糊的现象。历史笔记做不好,不但会增加记忆的负担,而且难以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将书本越读越厚,会出现有的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复习但成绩仍不理想,更别提历史学科的思维发散,分析综合的锻炼了。再次是缺乏问题意识。任何学习过程当中质疑问难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学生完成阅读后,质疑有助于检查阅读的效果,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但在教学中,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的指点,遇到疑难时,能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请教别人或利用网络、工具书等资料查阅的学生寥寥无几。质疑精神很多时候在我们的课堂里消失了,学生甚至一些教师都认同教材的结论,考试也依据教材,没有个人见解,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成长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是教师教学观念较为狭隘。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更深厚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局限在应试教育中,习惯性地采用简单化的 “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选择哪个知识点设计情境、选用哪些历史资料和提出哪些问题都由教师包揽,把学生置于被动、次要的地位。教师主要考虑按计划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以应付学考、高考,往往不重视甚至忽略那些能够让学生自主参与的阅读课堂互动安排。这还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旧式教法,不同的是,屏幕替换了黑板,而鼠标则取代了粉笔的角色而已。学生的中心地位和主体地位并没有凸显出来,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也没有被激发。这种过于重传递而不重探索的教学方法致使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缺乏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由此观之,当前中学生历史阅读存在问题是教育转型期间教育体制改革产生的问题,是教师与学生课堂上未能实现良性互动的结果,提升学生历史阅读能力,需要从课堂中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实现教学相长,回到课堂中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许枫.谈初中英语课的情境数学[J].教育评论,2000,(5).
在进行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学案导学”,对这种教学模式有了粗浅的认识。我理解的“导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为此而编制的学习方案称为“导学案”。我认为导学案的编制过程就是教师的备课过程,所以对导学案的编制我非常用心,并不是简单地上网下载。在对网上资源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之后,结合我校学生具体情况,编制出了我的“导学案”。
一、课标解读
在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中,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再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那么学生的学习目标如何确立?依据就是课程标准和考纲。我把课标要求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分析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应该识记、掌握、理解或运用哪些知识?明确了学习目标,才会在自觉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问题探究
即使明确了学习目标,有的学生仍然不会学习,不知该如何达成这些目标。因此,我通常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再把目标知识点设计成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地学习之中。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我还特别注重材料的运用,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材料解决具体的问题。只有学生慢慢学会阅读了,然后能够简单理解了,才会让原来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在重点内容上,摘引一些史料,也会加深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和印证。
例如,必修一第16课,我把教材整合为两大部分:日本的侵略和全民族的抗战。对于全民族的抗战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探究:(1)国难当头,国共两党作出了什么决策?他们是如何抗战的?结果如何?
(2)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如何?
材料一: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就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丘吉尔说: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斯大林: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材料二: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伤亡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62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美国死亡40.5万人;英国死亡37.5万人。
――《世界近代现代史参考资料》
(3)中国人民的为什么最终取得胜利?
胜利后,有人以“胜利原因”为谜面,猜中国古代历史名人,你都想到了谁?
三、体系构建
传统的历史教学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改革之后的教学我总觉得缺少了系统性。因此,我在“导学案”的最后给学生留了一处空白,让学生在课后整理笔记、建立知识体系。从一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教材,不仅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也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从宏观上把握知识,把个别的知识点放到知识体系中去学习,去建构,达到高屋建瓴地掌握具体知识点的目的。
经过了一个看似漫长而实际短暂的学期,顺利地结束了仿佛一阵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暴雨云的期末考试之后,又到了写期末个人总结的时候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期末个人总结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高中期末个人总结范文1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体会: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
为上好课,我做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克服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高中期末个人总结范文2学习时集中精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节省学习时间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为基本的方法。
1、预习的习惯。
预习能够使你联系以前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更好地听老师讲解。
2、记笔记并事后整理的习惯。
随着课程内容的增多和复杂化,记笔记有助于抓住重点。如果因时间限制,课堂记的东西较零乱,那么课后还要进行整理,使之全面、有条理。整理的过程是一个很有效的过程,而且还能锻炼自己分析、归纳的能力,所以应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
3、课后复习的。
要巩固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复习,加以强化,并养成习惯。
4、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学习上有困难应尽量自己先“试一试”。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尝到胜利的甘甜,对自己增加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个问题的挑战。
5、认真观察、思索的习惯。
每门学科都要求自己具备观察力。还需要养成边观察边思索的习惯,勤于观察的同时还要勤于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积极阅读、写作的习惯。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应在反复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课外的知识和信息,养成积极阅读的习惯。读和写都是一种严格的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能力的训练,是互相促进的。写作过程还是运用语言文字技巧的训练,所以要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
7、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总之,是个积累的过程,你了解的越多,学习就越好,所以多记忆,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祝学习成功!
高中期末个人总结范文3能进入--英才学校工作是我近几年的愿望,本学期我终于成功加盟,成为本校历史组的新成员。在学校领导和历史组同仁以及其他同事的关心与帮助下,经过一个学期的工作和学习,我逐渐熟悉并适应了英才的新环境,顺利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回首这一学期,我感受良多,受益匪浅,现对自己本学期的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思想方面
一直以来,我都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情,踏入英才后我更是深深的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职位就是责任,进入英才就更要用心服务英才、积极贡献英才,为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添砖加瓦,进献绵薄之力。
二、工作概况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2、3、4、6、7、8和高二6共七个班的教学任务和高一年历史备课组协调工作。本人认真贯彻和学习新课改精神,结合我校学情,圆满完成了高一历史必修一的教学和高二的历史会考工作。
三、教学方面
首先,走进学生了解学情。开学伊始,本人即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现状和想法,以便于以后的历史教学工作能够有的放矢。在此基础上,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以极大的爱心和平等的态度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旗帜的同时,让学生在心理上增加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好高中历史的第一步。
其次,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质。为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人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学习,每周坚持听一到两节课,从学习中努力积累和提高更多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同时每周一下午第一节和马校长认真交流研讨,在备课环节当中,努力做到“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生”,二者同时进行,做到有效教学、推陈出新,从而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探索,适应新课改要求。
第三,在上课环节中努力贯彻“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角’,教师则成为课堂的‘导演’”总原则。引导学生创造与当堂课所学历史知识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欢乐中和体验中,加深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明晰知识体系,理清知识线索,落实基础和重点知识。并适当精选相关知识的习题,当堂检测,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把握,提高课堂实效。
课后注意巩固。对学生所做的练习进行仔细、及时的批改与讲评,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纠正。而教师自己则另外需要及时的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与自我评价,在反思中实现对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实现提高自身教学素质的目标。
另外本学期高一年段进行了两次考试,成效基本满意,尤其在期末考试中和十中联考,两校总体成绩不相上下,我校竞赛班更是略胜一筹。
四、存在不足
自身重教轻研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理论基础相对缺乏。平时教学抓得紧,但教学研究仍不到位,对教学规律性的东西总结不够。现在已是高中新课改的第五年,但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加上高考指挥棒的制约,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活动都相对被弱化,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还有待进一步研讨。
五、改进方向
本人将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真正实践理想课堂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同时适当增加一些课外活动,包括历史知识竞赛活动、历史小论文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钻研和探究能力。
总之,本学期从各位前辈、同行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促进了自身的进步。以后的道路还很长,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求索之路,我将会继续虚心谨慎地学习,勤恳努力地工作,提升自身素养,为历史组的发展、为英才的明天进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高中期末个人总结范文4一学期转眼间就过去了,自己这学期到底做了什么,学了什么,又有哪些地方需要改正的,期末总结就发挥了这样的作用,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期末总结范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紧张的考前复习,压制神经的考试,下考场后的议论纷纷,有人欢喜有人忧。全县统考结束后顿时感觉轻松了很多,暂且不去说考试成绩的好坏,至少这种感觉让人感到发自内心的‘放纵’。随后而来的便是对考试成绩的焦急等待和新一轮学习的开始…也许以我这次的考试成绩并不能说成是“优异”,可以说算个中等吧。但对于我个人来说这也是一个进步,虽然有几科成绩“不尽人意”。下面就认真分析分析吧。
先说说英语和历史吧。总体来说进入高中以来我的英语成绩呈现直线下滑趋势,这次也毫不出意外的只考了87分。我很清楚的明白考低分的原因:平常老师让默写单词时不写,让记语法时不记。一到考试的时候就开始发愁,特别是在做单项选择题的时候,单词不知道什么意思感觉哪个选项都对,语法不知道怎么运用感觉哪个选项都是答案,结果只有乱猜了,这次考试在这方面就吃了大亏了。历史这科自我感觉还是挺简单的,因为上次考试还得了80多分呢,我想的是这次至少可以考85分的,结果非常完美的验证了一个词语:眼高手低。成绩下来只考了66分。虽然说这次全校历史成绩都有所下滑,但是得高分的还是有的。这次历史成绩给了我不小的打击,更何况老班是就是由历史老师,的确有点不给他面子了。平常历史学的还挺卖劲的,对历史也是有浓厚的兴趣的,可考试毕竟是考试,后面的非选择题基本上都是只得了一半的分,以后可得注意了。再说说政治吧。说句实话《生活与哲学》这一册的知识比较难理解,平常的学习也只是死记,根本不太理解其中的含义,平常做练习题也不注意总结,结果考试的时候后面的问答题基本上是胡写的,想到哪一点就写哪一点,没有头绪没有要点。有因必有果:有两个大题不得分,有一大题只得了一分,在整张卷子上拉了将近30分,虽然选择题做的还可以,但分数也基本上定格了,只考了59分。看看分数再想想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睡觉,发呆…特别是老师讲练习题的时候基本上是不听的,以至于对张老师讲的问题分析、做题思路都毫无印象,考试的时候随心所欲,乱答一气。现在终于知道自己有多“笨”了,真后悔。
高中期末个人总结范文5岁月匆匆,转眼间高一就要结束了。
如今想起高一刚入学时的我和6班,一切都还历历在目。
时间,摧残人,也磨炼人。重要的是在经历过时间的洗炼和冲刷中,我们学会了什么,领悟了什么,铭记了什么。
学习,是要我们通过不断努力奋斗而得到其精华所在,从而转成属于自己的东西。因此,学习靠自己,也为自己;生活,是要我们通过在自主自立成长中学会维系自己身边的人际关系和事物,从而使自己懂得朋友和团结的重要性。因此,学会理解生活比学会生活要重要;梦想,是连接现实与未来的纽带,有了梦想从而使我们朝着它不断走去,或许坎坷崎岖,但是坚定不移!
高一,是初中对高中转折的一年。告别了初中的幼稚青嫩,我们都要学会长大。在新的集体,认识了新的朋友和同学,感受了新的学习情景和氛围,自身也得到了新的感悟和发展。
学习上,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而却也越来越难。刚刚开始的无所谓造成了后来赶不上的后悔,因为高中的学习需要理解的很多,并不能像以往初中一样,到考试之前才来个临时抱佛脚,那是无用的。日常每天的课程,都必须牢牢巩固且温故而知新。“每节课,都要投入百分之百的认真,老师说的指示重点都要记住,或许老师的某句话就可能成为考试的重点。别人没有记住而你认真记住了,你就可能成为赢家。”这句话是我的一个成绩十分优异的朋友告诉我的,她告诉我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课堂效应。除了课堂,课外也有大量的各科作业和习题。practicemakesperfect!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和应用,才能把知识点消化并应用自如。
生活上,体验了许许多多人际交往的方法。高中是住校的,难免有时会与宿舍和周围的同学发生摩擦与争吵。每次都需要冷静处理,避免事情更加恶化。许多事情,都是初中的我不曾遇到过的,棘手得不知道如何处理。但是经历过各种问题之后,慢慢也学会以双赢的方式妥善处理了。这在未来踏入社会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这一届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是国际学校高中部的最后一届,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比以往都差,所以在高一时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让大多数同学能够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解题能力,产生对历史的兴趣,将来以历史会考合格为目标。在高二时,主要是夯实书本基础知识为主,同时侧重于客观选择题,对主观材料题的解题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辅。2015届学生从高一到高二在期末统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排名。正因为统考成绩还不错,对“重选择题,轻材料题”存在的隐患性忽视了,放松了对主观题的训练,导致我的学生在主观题上的解题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在高三时远远落后了。
到了高三,由于试卷的能力要求大大提高,弊端开始显现,在9月大市的统考中高三(1)班的主观材料题得分很低,在昆山排名最后。面对这种情况,我从学生的角度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同时开始进行自我反思,综合两者得出问题主要表现为:①高一高二指导思想有偏差,作业偏重于选择题,轻主观材料题,平时主观材料题做的偏少。②上课一讲到底,满堂灌,给学生看书、思考、做题时间太少,学生希望我留出一部分课堂时间给学生。③上课包办的太多,从原因,过程,结果老师大包大揽,没有给学生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思考问题的机会。④教学思想没有与时俱进,还是停留在高二教学思维上,总认为我的学生基础差,依然注重基础而忽视能力培养。
找到了问题所在,接下来要开始改变和进行战略调整了,首先确定下一阶段宗旨:第一、加强材料解析题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同时不放弃基础知识。第二、在民办学校,语数外更是重中之重,所以特殊的校情,决定了我的阵地就在课堂,所以下一阶段重视课堂,给学生课堂时间。有了明确的目标,接下来采取措施,具体做法如下:①在选题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题目。现在我每天要从题海中选题,自己先做一遍,再从中挑选适合我学生的题目。②加强材料题的答题方法、解题能力的指导,同时结合学生的作业,告诉学生怎么回答和区分这类问法。③根据高考考点编好详细的教案学案,这样节省出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既巩固基础知识,还留出了部分时间还给学生。④以前是满堂灌,现在最大的变化就是每堂课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看书、思考和提问。⑤以前讲试卷一讲到底,给学生讲的时间太少,现在改变思路,留出一部分时间鼓励学生来讲题目,倾听学生的思路,从中及时发现问题。
第二阶段的教学战略调整:由于高中历史存在人民版和人教版两个版本,为了给我的学生留出足够的课堂时间,下一阶段要做的是:第一、找出两个版本共同的描述重点记忆。重点记忆两个版本共有描述,既可以突出重点,还可以节省时间。第二、对于两个版本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大胆减掉。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留出了时间给学生。第三,对于两个版本略有区别地方大胆的借鉴。例如必修一“选官制度的演变”这一子目中,我既给学生看了纪录片《科举》,又借用人民版内容“世官制”这一知识点,大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事实证明在以后的做题中大有帮助。又如必修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人教版提到“东汉杜诗发明水利鼓风冶铁工具”只有文字没有直观图片,学生做到这类题目时不能理解和明白,而人教版正好有图片,所以我就把人教版的图片给学生加深了学生对“水排”的印象。
教学战略的调整还包括充分利用影像资料的教学,高三历史内容比较枯燥,为调动我们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为了让历史鲜活起来、让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活”过来,同时为了强化上课所学的历史知识,我还运用了“纪录片外交”,给学生看历史纪录片。历史纪录片是真实历史的再现,目的性强,不但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无限精彩,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同时可以有效地解决历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例如在上必修一“资本主义代议制”和必修二“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选修一“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时选择很有名的《大国崛起》系列,里面涉及到大量的书本知识,对于我们的学生帮助很大,吸引了一大批学生的兴趣。看过的人也许会发现近年的大量材料题涉及到大国崛起里面所讲的内容,所以看影像资料对教学还是有一定帮助的。讲“”“”“”时可以看《百年中国》。近年CCTV9记录频道有部纪录片《科举》,讲的是从“世官制到科举制的演变”,我在上“选官制的演变”时就大量参考了里面的内容,上完课后又让学生看了这部纪录片,让学生边看边做笔记,通过看纪录片,学生强化了书本知识。实践证明对于我们这类民办普通高中学生,利用录像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一定的助学效果。
【论文摘要】提高农村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可以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入手。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则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做好每一节课的笔记、认真完成每一节课的小综合练习、做好学习习惯的总结和评价工作,从而提高中学历史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和个人综合素质。
笔者从事农村中学历史教学已经有十多年了,从一开始就深感历史教学任务的艰巨,一直以来高一级学校对学生的录取标准都是以语、数、外、物、化为主,而政、史、地、生等学科往往不作为升学成绩考查,因而造成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对这些学科的漠视,特别是学生都把这些考查科目作为副科,在思想观念上都不加以重视,甚至有的学校一听说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且不算分,干脆停了这些副科的课,只留了最后一个星期让历史教师作指导性安排。因此,大家都把历史科戏称为“豆芽科”。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存在着巨大的困难。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成都市教育局对中考的要求作了重大调整,历史学科既开卷又要作为升学成绩考查,历史教育愈来愈受到大家的重视。历史学科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更重在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正如《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学指导》中指出的一样,“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进程及其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适应社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那么,作为农村学校,一方面硬件和软件不如城关学校,另一方面农村学生的家长多数长年在外打工,留守学生特别多,学习基础稍好的学生又大都流向城关,学生平时的家庭教育较差,最基本的行为习惯都没有养成,更谈不上良好的学习习惯了。作为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怎样面对当今历史课改的新形势,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呢?笔者根据从事农村历史教学多年来的经验,认为应从学生平时的行为习惯即学生的养成教育抓起,逐步提高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质量。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是历史课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长期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我们中学历史课的重要内容。三国时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指出:“非学无以广材,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墨瞿在《墨子》一书中又说:“志不强者,智不达。”初中学生年龄普遍在l2—15岁之间,他们的思想比较单纯,行为较为幼稚,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时期,农村学生多是留守儿童,缺乏成人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在价值观的教育上可以说是处于“0”状态,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多数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而历史教学中的英雄人物和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让他们对是非标准作初步判断,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当我讲到民族英雄、革命英烈时,都力求用激昂的情绪和充满感情的语言去感染教育学生,激发起他们对英雄人物的深深热爱,并让全班共同朗诵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爱国诗句,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让学生在朗诵中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在讲到“开国大典”时,我除了播放“开国大典”影像资料外,还让全班学生起立,随着影像资料中升国旗的画面齐唱国歌,继而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人民今天能够站起来,是因为历史上千万个英雄人物的奋斗,他们面对死亡表现出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他们难道不知道生命的珍贵吗?他们难道不留念这个美好的世界吗?他们究竟为什么?从而引发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和讨论,通过这些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树立“社会价值大于个人价值”的社会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史的国家,中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韩愈在《进学解》中指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我所面对的学生均来自农村,有的还是偏远的穷山区的学生,地理环境很闭塞,物质条件很贫乏,父母大都是老实巴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虽然近年来党对农村的惠民政策给予了他们很大的帮助,但只是解决了家庭中的物质生活问题,很多家长文化水平都不高,有极少数是初中文化程度,很多都是半文盲,甚至还有智障问题。因此,学生连最基本的文明行为都没有,更不要说养成习惯了。比如在课堂上,当他们有什么问题时都习惯用“喂!老师”来代替“老师,请问”;需要到办公室问问题都不喊“报告”,直接就闯入;做完了作业需要交到小组长的座位上,不是静静地走过去,而是课堂上作业本满天飞,甚至还有唱歌的、打闹的……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我有一个小小的发现,就是每次我在上课之前都习惯先把本节课的所有资料整齐地摆放在讲台上,但当我上课到课堂上时发现资料已经被翻得乱七八糟,教鞭有时已不知去向。面对如此多的问题,我虽然很生气,但当我静下心来后意识到,学生的文明习惯问题必须被纠正,否则就会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所以每接到一批新生时,第一堂课我就把文明习惯问题首先提出来,并告诉他们:一个没有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的孩子是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热爱的。比如,农村最习惯走亲戚,当你们有亲戚到你家做客时,你们肯定会很高兴把他迎进家门。最后,注意下一个动作:如果你再去把这个亲戚提来的包底朝天地翻个够,你们说一说这种行为文明吗?学生都说:“不文明。”我接着问:“老师上课前摆放的资料却被有的同学翻得乱七八糟,与我刚才讲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学生们不好意思地脸红了,接着我让全班学生都讨论一下在课堂上还有哪些陋习需要改正,然后让小组长加以整理并在全班大声地念出来再说出相应的改正措施,经过学生的不断努力,历史课堂教学秩序都有所改变,组织教学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当然这种努力的过程是学生比较痛苦的过程,需要时间和教师的不断引导和纠正,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事。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种习惯的养成莫不由“渐”而来,“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说明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青少年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好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不仅解决了课堂的组织教学问题,也成就了学生的最重要的综合素质之一。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前面谈到,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前提,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教学的关键在于学,在于学生,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豆芽科”的历史教师,不管你的专业知识水平有多高,课堂教学水平有多好,课备得多全面,课后小结多么深刻,但是如果离开了学生的配合,那么教学质量将永远呈“驼背状”。学生多数只是把历史课当作故事课,故事听完就算了,根本谈不上教学效果,更不要说教学质量了。作为副科的历史课,每周才两节课,在如此短的时问里要得到一个良好的效果,学习习惯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第一步要告诫学生“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让学生珍惜时问,抓紧每一分、每一秒,还要告诉他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苟子《劝学》),让学生知道,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要实现你远大的人生价值就要从点滴的积累做起。一个有价值的人生就要“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弟子规》),鼓励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第二步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
1.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农村中学的学生几乎没有预习课文的习惯,再加上历史又是一门新学科,不预习就会给课堂教学增加许多困难。有的学生一下子还不能进入课堂教学的状态,有时本节课的故事有兴趣,还能集中注意力,当讲到一些文学艺术知识点时,等于在唱催眠曲了(因为历史课多在下午一、二节)。因此在新课教学前,我都会在黑板上提出一些问题,如七年级上册“秦的统一”问题是:(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2)他统一的时间?(3)巩固统一的措施?(4)统一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是什么?或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后提出一些问题,或同桌相互提问,用铅笔在书上先做一些笔记,然后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一些现实问题学生回答不深入时,教师再及时地加以指导。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索问题的精神,还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在这些探索、讨论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2.做好每一节课的笔记。在课堂教学中,我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做好每一节课的笔记。一开始,学生认为做笔记等于就是抄笔记,只要把教师板书在黑板上的知识点抄在笔记本上就可以了,过了两周检查时,我才发现学生的教科书全是崭新的,教学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并没有在书上呈现出来,这样就影响到了平时知识点的掌握和期末的复习,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因此,从每一届新生的第一课开始我就让学生翻开书,手把手地教会怎样把知识点落实到教科书中,学会在书中批注笔记,从而掌握每一课的基本知识点,每隔一段时间我又定期进行检查,后来我所教的学生几乎人人都会做好笔记了。正是由于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地做笔记,忙于对知识点的记录,因此课堂教学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学生都有事可做。课堂上疯玩打闹、无所事事等影响教学正常进行的现象自然就杜绝了。这样,学生在每一单元的综合练习中都能独立地完成作业,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索历史问题就有了很大帮助,也逐渐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006年2007年下期我上公开课时县教研室的雷主任随手翻了一下学生的笔记后感慨地说:“难怪徐老师每期的教学效果如此地突出,从她的学生做好每一课笔记的习惯中就能看出,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3.认真完成每一节课的小综合练习。每一节课的知识点是否及时地掌握了?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课堂中剩余的十多分钟时间让学生做小综合练习。对一些基础知识部分,大部分学生都能从笔记中准确地找到答案,而对一些探索性的问题,我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再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新课改中一个最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苏联合作教育学派教育家们也指出了教育教学应是“人际合作关系”,学生们通过练习中的合作,不仅增强了他们之间的友谊,还培养了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的探索精神,从而拓宽了知识。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用历史来分析现实中的热点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并更加关注现实问题,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历史现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通过不断的探索、合作巩固练习,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大部分历史知识,还能使课堂教学氛围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数学是一门很有趣的课程,学会了的话很有意思,那么如何学好它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0高一数学学习计划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个人学习计划范文1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古人寒窗十载,才得以有金榜题名的荣耀,现在虽说废除了八股取士,在入大学之前同样有十几年的书要读,读这么长时间书,我想学好数学,计划显然必不可少。
学习是温故而知新的过程,所以作计划自然也分学习计划与复习计划两种。
在学校,就应当有明确的目标,这是学习计划的第一条。然后就是根据这一目标制定远近期计划。
从长期看,一个学期、一个学年都可,但一般以一学期为宜。计划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打算考到的名次,包括保位名次或超出几个名次。
2、对分数的阶段性要求。
这就使你在短期内有了目标,在每次小测验、单元考中向所定的目标靠拢,但切记目标不可定得太高,否则结果如果离目标太远会十分打击自信心。
从短期看,作出一周至一天的计划来,可以使自己对学过的东西有一个更好的掌握。对于一周的计划,每周可以有一至两个重点科目,如果你对知识的渴望超过对升学的热衷,计划中的自由时间可以多一些,反之可以少一些。对于一天的计划来说,要注意对老师所讲内容消化时间的安排,并留出适当的时间以备调整。对于新生来说,全面掌握是十分重要的。总之,远期与近期计划都应符合自身情况,并要结合学习情况进行调整,才能达到它的效果。
另外也要做好复习,学完所有的内容后,老师一般会按他出的计划带领同学们复习,而对同学来说,课余时间没有必要按老师的思路做。首先,计划书中要有充足的时间留给基础知识,无论哪一科,基础知识往往比考生忽视,实际上,这才是高分的基石,必须踏实。其次,考试题型训练,熟悉高考,消除手生的感觉,做到熟练解题。第三,留出时间放松心情,这对考前的学生来说必不可少,很多考生就是在冲刺阶段搞坏了身体,以致无法正常发挥的。最后,在临近考试时,回顾基础知识与历届考题应是计划的主要内容,这时计划不要过紧,养足精神备考。
学生个人学习计划范文2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的一个学期的到来,几门新功课来到了我们的面前,需要我去探索去研究,为了更好地学习贯彻新知识,获得长足的进步,我特此制定一份数学学习计划。
争取获得优良成绩,能切实在大学里学到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基础常识。增加文化素养,提升自身能力,端正学习态度,培养积极勤奋的学风。做学习计划来自我敦促,自我勉励。
一、具体安排
1、坚持预习,坚持在上课前先预习一遍课文,在上课之前对所上的内容有所了解,能提高听课效率。
并且在老师上完一章的内容后,能够主动复习。温故而知新。
2、每周早上起来背公式。
3、每周坚持在家里自习。
4、坚持去校图书馆借书阅书,坚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且做好读书笔记,时时复习。
5、对于课程知识,要多想多问,并且把其中有收获的部分记入笔记之中,常常翻阅。
6、每个月进行一次数学学习清算,反思自己这个月是否达成了学习计划,有哪一些做得不足的地方,下个月要注意改进。
1、注意力完全集中的状态是否只能保持10至15分钟。
2、学习时,身旁是否常有小说、杂志等使我分心的东西。
3、学习时是否常有想入非非的体验。
4、是否常与人边聊天边学习。
三、学习兴趣问题
(1)是否一见数学书头就发胀。
(2)是否只喜欢自己喜欢的课,而不喜欢数学。
(3)是否常需要强迫自己学习。
(4)是否从未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学习行为。
这都是要靠自己自觉的,也许很多人都会因此放纵自己,但是我们要坚信,如果在高一中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我们的时间就等于是浪费了的,这是人生的黄金时光,我们应该努力多学点东西。因此坚决执行此计划,鼓励自己,学有所成!
学生个人学习计划范文3开学第一天,老师告诫同学们说,即使你拥有再辉煌的过去,也并不代表你会在接下来的中学生活中依旧会活得潇洒。是的,高一的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未来充满未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的学期我确立了新的目标,“学习成绩进位争先,能力素质全面发展”,为此,我制定了新学期数学的学习计划。
1.早上起床后,背数学概念
2.放学后立刻回家,不能贪玩
3.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做一些其它的练习,而且作业要干净,字迹要工整
4.平常不看电视。
多多刷题
5.不能受外界的影响,把精力用在学习上
另外,在数学课学习上,坚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平时遇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请教,多与同学交流,不让问题过夜。数学侧重多练,每天晚上坚持一小时数学练习,每周坚持半天奥数学习,及时巩固和深化课堂学习,拓宽解题思路,提高解题速度。
计划定好了,关键在执行。我将把我的新学期计划打印张贴在床头,每天第一时间提醒自己按计划朝着新目标迈进。但愿我的计划经过努力后能取得预期效果,努力过了,就不会后悔。
学生个人学习计划范文4新的学期又到了,在这关键的时期里,我要认真,仔细地规划每一分钟。认真投入到学习中。曾经有一位老师对我说,态度决定一切,要以良好的态度去面对学习。挑战自己,相信自己,我个人认为,人一生的时间的有限的,时间不等人,因为这是我初中生涯的最后一年,我不会放过从我身边中的每一份时间,挣取把握好身边的每分每秒。
环顾学习生涯,我觉得最薄弱的科目是语文,化学。强项是数学和物理。每次月考都有化学,语文拉分,我认为在这些方面我应该加强。
我觉得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应该认真听课,将老师课上所讲内容完全消化,让思维与老师同步。一般先以课本为先,书上的内容是基础。在掌握的基础上,做专项训练,按层次补缺和提高。
1.因为我最薄弱的一项科目是语文,成绩处于中等水平,作文干巴巴的,不生动。
空闲时间多看课外书,每天记1~2条好词佳句,按老师的指导进行写作练习。争取每次作文练习都在95分以上。
2.提前老师的讲解做考纲和全品的题目,前天晚上认真预习。
多做深,精的题目,拓展思维。
3.每天坚持朗读外语作品,养成良好的语感。
认真识记考纲后面的单词,严格避免考试因单词而失分。认真复习和预习全品的考点聚焦和附录,要求重点掌握语法,句型。注意活学活用。
4.循环复习和背诵常用原子质量表,元素化合价,酸、碱、盐溶解表,严格避免因为忘记它们而在考试中失分。
认真识记和归纳老师给出的化学方程式,要求活学活用,知道反应条件,反应结果。
5.认真识记物理公式,物质常量,电学和光学是物理里我最薄弱的环节,我要跟随老师的总复习,认真,仔细的巩固电学和光学知识。
根据考纲认真复习各点知识,按时完成作业,做笔记。
6.根据考纲认真复习历史知识点,在未来的2个多月里循环复习,加强记忆,认真记忆老师归纳的口诀,表格,利用它们能很好的记忆知识点,关注今年发生的时事,联系时事与中学历史的联系。
7.根据考纲与全品上面的题目和知识点循环复习,背诵。
由于今年中考政治变得很活,所以不能死记硬背,要活学活用,认真参考其他地市的中考题目。
学生个人学习计划范文5海大平鱼越,天高任鸟飞!经过高考,才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为了日后能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我要通过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学到更多的本领,提高自己认识事物判断事物的能力。这是我在大学期间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一、主要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打好一定的语言基础。争取获得优良成绩,能切实在大学里学到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基础常识。增加文化素养,提升自身能力,端正学习态度,培养积极勤奋的学风。做学习计划来自我敦促,自我勉励。反思自己有哪些方面做到不足,反思自己该如何改善、反思自己继续努力的方向方法,并且反思自己有哪些反面值得肯定,只有不断地反省,才能为未来的路指明方向。
二、具体安排
1.坚持预习,坚持在上课前先预习一遍课文,在上课之前对所上的内容有所了解,能提高听课效率。
并且在老师上完一章的内容后,能够主动复习。温故而知新。
2.每天早起一个小时时间背诵英语课文。
3.每天坚持到自习室上晚自习两个小时。
4.对于课程知识,要多想多问,并且把其中有收货的部分记入笔记之中。
5.每个月进行一次学习清算,反思自己这个月是否达成了学习计划,有哪一些做得不足的地方,下个月要注意改进。
6.订阅英语辅导报,自学报纸上出现的一些英语单词,并且完成报纸上的练习题。
8.在这学期通过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建筑是我的专业,我系一直都比较重视建筑的学习,抓好建筑学习对我说也是很重要的,尤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关乎大家的毕业证书和专业证书。
为进一步提我的英语成绩,能够更加自信、坦然地面对三级考试。
7.身为一个建筑专业的学生,对于建筑的绘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应该坚持在平时多写一些练笔。
8.争取利用周末时间多学一门外语。
9.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关键是积极的学习、主动的学习。渐渐把自己带进书的海洋中,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使自己爱上学习。古人说:学为立世之本,学可以立德,学可以增智,学可以致用。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础,是人生的出发点,也是人生的极致。在这世间,任何事都讲究公平,公平,人心就平,心平了就和,和谐安乐由之生焉。学习也是如此,你爱它,它也会回馈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