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如何规避金融危机范文

如何规避金融危机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如何规避金融危机,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如何规避金融危机

篇1

关键字:金融危机;企业融资风险;融资风险的管理

美国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遭到了一定冲击,而我国沿海地带的外贸加工企业也深受影响,大批企业纷纷倒闭。金融危机后金融市场的现状和前景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具体到我国,除了对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外,中小企业怎样解决融资难问题,怎样规避融资风险,从而更好地抗击外部风险也引起了众多专家的重视。

1.企业融资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融资成为企业扩大经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渠道。企业融资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一般来说,企业融资包括股权性融资和债权性融资。股权性融资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不能满足股权投资者的利益而导致企业股价下跌而带来的融资困难。债权性融资风险表现为企业借入的资金没能带来预期的收益使得企业亏损从而无法还本付息的风险。因此,企业客观上存在着融资风险,但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息息相关。

2.金融危机下企业融资风险分析

2.1外部风险

企业融资的外部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外部环境变动所带来的风险,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国际市场的变动容易使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无法抵御市场波动。另外,国家内部的宏观政策变动也会对企业的融资造成影响。

2.1.1国际金融市场波动

金融危机就是国际金融市场巨大波动的表现,由于波及范围广,危害巨大使得很多国家无法抵御从而造成经济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我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遭受冲击最严重的是沿海的加工企业,大批企业破产和倒闭,而金融市场的变动导致银行紧缩银根,市场利率上升,企业面临融资困难问题,从而使企业面临着彻底倒闭的风险。

2.1.2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动

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变动对企业的融资影响十分大,如果整个宏观经济环境不佳,市场低迷,经济增长加速,银行将减少对企业的贷款,企业将无法获得资金支持企业的经营活动,导致企业面临着融资风险。

2.2内部风险

除了受外部风险的影响,企业内部管理和经营水平也会给企业的融资带来风险。

2.2.1投资决策的风险

企业偿还债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投资经营项目所产生的收益,因此,如果企业不能科学谨慎地规划投资项目,做出最优决策,企业将面临投资亏损,从而造成资金链的断裂,无法偿还所借资金,为企业进一步融资带来困难和风险。

2.2.2管理缺失带来的风险

企业管理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一部分,科学的企业管理能使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且提高企业效益。所以,企业的融资活动也离不开内部的有效管理。若企业整个管理体系混乱,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将阻碍企业效益的提升从而使得企业融资困难。

2.2.3信用风险

现在市场经营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而许多衍生的融资体系也是以诚信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因此,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着信用风险。一方面,企业自身诚信缺失会给企业带来信用危机,从而失去市场信任,无法继续融资。另一方面,企业外部市场诚信缺失也会导致企业融资链条断裂,面临着融资风险。

3.金融危机下企业融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企业的融资活动存在着各方面的风险,任何环节的缺失都可能导致企业融资链条的断裂。而金融危机给企业外部环境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企业不得不思考怎样防范外部环境波动和内部经营管理问题所带来的风险。

3.1完善企业治理和管理水平

当前,我国部分企业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失真,管理失效,内部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而这些问题都会导致企业无法抵御外部环境的变化,容易在各种危机面前陷入巨大的困境。因此,完善企业治理和管理水平对提高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具有重大的作用。具体来说,对国有中小企业实行积极的退出战略,走改制重组道路;对私营企业要引导资本社会化方向,改变家族式管理方式,吸收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的要素;对于集体企业要推动产权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应规范财务制度,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能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制度,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1】。

3.2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企业的资本结构是企业不同筹资方式形成的,其决定着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目标,简单的说就是企业的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结构等方面。一般来说,资本结构与企业的实行科学有效地财务管理分不开的。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企业应注意优化资本结构,合理控制债务融资规模,综合考虑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现金流量,市场环境等因素,确定债务融资的比例,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企业通过加大财务管理,优化资本结构,将企业的债务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防范债务融资的风险。

3.3加强融资风险的管理

由于债权性融资风险比股权性融资风险大得多,因此,融资风险的管理主要是对企业债务的管理,涉及到企业的长、中、短期债务、企业的债务规模和债务结构。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合理确定长期、中期、短期债务的比例,同时,企业的负债要与资本结构相适应,将企业的债务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减少企业的债务风险。另一方面,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取得融资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所形成的融资债务结构也呈现多样化。因此,应加强对企业的债务规模和债务结构的管理。合理利用融资途径,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资本债务结构,长期发展规划和短期决策,有效地控制债务规模和结构,最大限度地控制企业融资风险。

3.4防范市场利率变动引起的融资风险

利率变动主要是宏观环境和政策变化引起的,金融危机导致银行紧缩银根,利率上升,势必会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增大,若企业不能提前做好防范,将会给企业融资带来困难。因此,企业应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利率的变动,提前做好防范工作。企业之间可以相互合作,判断利率走势,通过利率期权、利率互换等金融工具来规避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3.5防范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衍生出来的,在金融危机下,世界许多国家经济普遍衰弱,市场需求和供给都大幅减少。在此背景下,容易产生市场信用的缺失,产生信用风险。企业信用下降将会使进一步融资困难加大,不利于企业在市场上大规模的集资。除了企业本身,外部信用风险也会导致企业面临信用风险。因此,一方面,提高企业自身的信用等级,为企业长期融资奠定信用基础。另一方面,防范市场信用风险,提前做好对市场信用风险的控制,减少由于市场波动产生的风险。

4.总结

金融危机对我国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不得不思考怎样处理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风险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的经营水平,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金融市场的波动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融资风险,若不能提前做好风险的控制与防范,企业将面临着倒闭和破产的风险。因此,加大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优化资本结构,加强对融资风险的管理,提高企业信用等可以有效的规避风险,提高企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彭芳春,徐勇.论金融危机与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防范:冲击与应对.湖北工业大学学报[J].2009,12

[2]施郁梅.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内部控制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J].2012,05

[3]夏番.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金融经济[J].2009,05

[4]汪娟.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债务融资风险研究.科技经济市场[J].2012,03

[5]宋清华.我国企业融资风险初探.经济学情报[J].1999,08

篇2

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全世界的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美国的金融创新与危机的关系问题,很多研究者干脆将危机的最终原因归因于金融创新,王华庆博士在《思考》一书中通过对金融创新定义的源流梳理以及对本次金融危机成因假说的全面介绍分析,明确提出,在本轮次贷危机中的美国金融创新是“过度金融创新”,是建立在衍生品工具创新基础上的畸形金融创新,这种创新通过高杠杆率在危机的引发和传染上发挥了作用,因为金融创新放大了流动性的易变性,但是,绝不能因此就把金融创新当成本轮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思考》指出:次贷危机有其复杂的深层次原因,并不是金融衍生品惹的祸,金融创新不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金融创新使货币金融因素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得以放大,对金融危机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能简单地把金融危机归结到金融创新上,不能因为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就否认金融创新的价值,更不能因噎废食,抑制和停止金融创新(《思考》第111页)。在这里,我之所以引用华庆博士的话起因于10月26日上午我参加银行业协会的年度银行家高层论坛时发生的一件事。

10月26日的银行家高层论坛有两个讨论模块――(1)创新与转型;(2)创新与监管。我被聘为第一模块的5个发言嘉宾之一。当主持人问我如何看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国际活跃银行创新差距问题时,我说了些不算很恰当的话,大意是:中国的商业银行总体上创新能力太低,到基层看看基本都是吃饭喝酒垒大户的传统业务手段,无论从人才还是创新意识方面说,现阶段中国的商业银行主要任务应是模仿性创新即以向国际的先进经验学习为主。从目前看,创新应在规避监管方面多下功夫。我讲完后,台上的另一位嘉宾立即作了一个针对性的发言,大意是:中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上也大有可为,不可一味学西方,这次金融危机就是衍生品创新引发的;中国的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时也不应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因为监管是商业银行不该规避也规避不了的云云。

上面提到的这件事说明在金融理论界,在有关美国次贷危机的生成原因问题上人们的认识还是无法形成统一意见,而我在发言中之所以表现得不恰当,一是低估了中国银行业界的创新能力,二是将规避监管创新作为当前创新的重点方向容易引起监管部门人士的不良心理反应。

其实,1990年诺奖得主默顿早在80年代就深刻指出,金融创新的基本动力有二:一是规避监管,二是规避税收。如果我们到商业银行去调研一下会发现,这两个规避也是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在严格监管和货币紧缩背景下进行业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金融工具创新的基本动力来源。王华庆在《思考》一书中对规避监管式金融创新着墨不多。但他总结了一条规律性线索,即80年代以规避监管型创新为主,到了90年代,美欧等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则从顺应接受金融创新者转变成了金融创新的主动推动者。我认为,他总结的这个监管当局态度演变线索对中国的金融监管当局有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从目前阶段说,中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到底处于何种位置,是金融创新的强力压制者、顺应接受者还是主动推动者?

《思考》是近年来中国有关金融创新问题的一部力作,它不仅对金融创新的基本概念、理论源流、与危机的关系、国际货币制度基础以及着眼于避免危机的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而且还令人惊异地预言了下一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方向,即“最大的危机可能源自于美元低利率的全球套息交易在世界范围内引发泡沫并破裂”(见《思考》第192页)。没有人知道下一次危机何时爆发,但所有人都知道金融危机迟早会有下一次和N次,在这知道与不知道之间最了不起的当属谁能说出下一次危机因何而起了,谁说准了,谁就是又一个鲁比尼。

篇3

近段时间, “金融危机宝宝”成为不少白领女性讨论的“热词”。虽然中国就业形势总体还算良好,但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逐渐影响到实体经济,部分企业裁员已是“箭在弦上”。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规避金融风险的职场新现象悄然出现。作为裁员“敢死队”的职业女性们则更是首当其冲,为了保住现有饭碗,部分女白领纷纷利用法律的“福利”使自己避免裁员命运。68%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考虑甚至愿意在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生宝宝,以规避被裁员的风险。她们所孕育的宝宝也因此被称为“金融危机宝宝”。

国家《劳动法》规定,任何公司在女员工怀孕和哺乳期间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开除员工,而女员工在怀孕期间可以要求单位继续履行合同,直到哺乳期结束。如果女员工在怀孕和哺乳期间被裁员,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单位做出经济补偿等。有了法律的保障,就相当于有了突击怀孕的“护身符”,而即将出世的一批“牛宝宝”们,一不小心便成了“金融危机的人质”。

由此可见,面对经济危机,一直打着“男女平等”大旗的职业女性们也不得不在大环境下“缴械投降”。在“危机”中酝酿“生机”,这也算是一种无奈的生存智慧吧。

对于职场女性的突击怀孕,许多人表示忧虑。职场专家郝健说: “虽然怀孕是女性自保职位的一个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职场女性都可以通过怀孕来保住饭碗,她们依然可能被公司辞退。被不被裁,要看公司效益和实际需要。如果公司坚持一两年熬过‘寒冬’就可能不会触犯相关法规而辞退怀孕妇女。但如果企业不景气到极点,宁可支付一定补偿金也很可能会辞退怀孕女员工。此外,也要看这位女员工是不是核心员工,是否值得企业留住。”

除此之外,如果在双方心理、生理都没有准备好的状态下匆忙要孩子,或许会给孩子将来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比如:自己目前的身体条件允许吗?做好养育孩子的精神和经济准备了吗?能不能应付孩子出生之后带来的种种问题?等等。

如果上述问题都能够得到妥善解决,女性白领还需要考虑如何应对职业发展及养育孩子的高昂费用所带来的双重压力。以玟玟为例,每个月工资扣除三险一金,实得2000元左右。这样的工资水平在天津,属于大多数。玟玟的老公在一家外企工作,月收入3000元左右。由于买房子的时候是双方父母帮忙全款付清的,所以小两口儿并没有还贷的压力。5000多块钱的家庭总收入,让小两口儿的日子过得还算滋润。但每个月扣除各种生活开销,基本上只能有1000到2000元的剩余。工作到现在,两人的存款加在一起只有三万元左右。

我们计算了一下,目前在大中型城市中,生一个孩子所需要的基本费用。首先是准妈妈的营养费、置装费、保胎费、产前检查费、胎教费,生育时的住院费、营养费、看护费、宝宝的置装费、奶粉费、营养费,这些加在一起每月费用增加大概2000到3000元左右。生育后,妈妈的身体调理费、母子营养费、医疗费、亲子教育费,每月费用增加2000元左右。宝宝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幼儿园费、交通费、书籍费、兴趣班费等则更加昂贵。以消费属于中等水平的天津为例,幼儿园每月光学费就需要800到2500元不等。

玟玟如果想生孩子,又不想让自己的生活质量大幅下降,家庭收入至少需要增加2500元左右,才可以勉强维持过去的生活水准。以目前金融危机的情况来看,涨工资基本是不可能,而且一旦玟玟过了生育“安全期”,由于她错过了金融危机期间企业的人事重组和各种工作调整,很可能她的职位在这段时间已被别人顶替。所以她重新入职后,被裁的危险性会更大。这种情况下,再找新工作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即使幸运地保住了职位,那么重新上岗和养育新生儿的压力也会非常的大,对于经济基础并不牢固的新家庭来说,无疑相当于一场家庭“金融危机”。

从更加长远的角度分析,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下半年可能是“金融危机宝宝”、“金牛宝宝”的出生小。赶上生育高峰,对于以后孩子的人托、入学、考试乃至工作都会产生一定影响。虽然未来形势还不明确,但i思而后行,不打无准备之仗才是上策。

养育孩子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在你的职位不够牢固,家底不够厚实,准备不够充足的情况下,盲目生孩子,只能是弊大于利。如果“金融危机宝宝”仅仅是你规避裁员风险的产物的话,无疑是对这个小生命的不负责任,又怎么会生逢其时呢?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 金融衍生品 监管 金融创新

一、金融衍生品的历史沿革

金融衍生工具,顾名思义,是指一类其价值依赖于原生性金融工具(一般指股票,债券,存单,货币等)的金融产品,它是有关互换现金流量和旨在为交易者转移风险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时,交易者所欠对方的金额由基础商品、证券或指数的价格决定。

金融工具迅速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其时西方国家饱受高通胀之苦,又由于普遍浮动汇率制度的实行,使得规避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成为金融交易的一项重要需求。具有规避风险作用的金融衍生工具应运而生。

金融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为金融风险的规避提供了多种灵活的途径,于此同时,成本也在逐步降低。但是,金融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却有另一方面的原因。金融衍生品的共同特征是保证金交易,这个特点使得金融衍生产品成为国际投机资金的目标。它使得投机资本可以以“高杠杆化”的过程来实现巨额的收益。

然而,与高收益相伴随的高风险性,这使得金融衍生工具如同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一旦投机活动失败,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95年巴林银行的倒闭,94年美国加州奥兰治县的破产,以及今天美国的华尔街危机,中国的中航油事件,均是金融衍生产品操作失败的恶果。

二、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发展现状

10月22日,美国联储局前主席格林斯潘说,美国信贷市场的崩溃使他“惊讶”。他也承认,他拒绝管制某些证券,确实“有点”失误。格老从神坛的走下,使得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

作为世界最为发达的资本市场的美国,也是全球交易金融衍生品的主要市场。然而,在金融衍生品繁荣发展的同时,美国监管部门却没有同时加大对于这个市场的监管,甚至做出了相反的举动。他们过于相信市场的力量。一方面是金融业贪婪与胆量的齐头并进,另一方面是监管部门的监管松懈,两相结合,为之后的金融危机买下了伏笔。

三、金融衍生品与金融危机

公平的说,将金融危机的责任完全归罪于金融衍生品是不公平的。金融衍生品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可以从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在危机的酝酿阶段,衍生品为华尔街的不顾风险的恣意妄为提供了依托,它的发展,或者说过度发展是华尔街赌徒心态的直接体现;而在危机的爆发阶段,金融衍生品充其量只是充当了金融危机的传导体系——衍生品卖到哪里,哪里就难逃金融危机的梦魇。

在这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中,被广泛提及的是“次贷价值链”SB-MBS-CDO-CDS-合成CDO。整个环节中,金融衍生品成为主角。这里,我并们不需要弄懂每一个环节复杂的金融学理论原理,需要弄清的仅仅是每一个环节与金融衍生品的关系:一个原本合理的工具,在怎样的人为扭曲后,扮演了整场危机的重头戏?

经过简单的总结,我认为整个过程中有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提息。作为一国主导的财政政策,美联储04年的提息,特别是之前一直实行多年的低利率政策,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存在很大争议。表面上看,一切都是由提息开始的,但是,提息之所以能够成为多米诺骨牌的原始推动力,并不是由于提息本身,而是华尔街在此之前,早已经形成了一条危险的“金融多米诺链条”。

2.次贷。很多人将次级贷款归咎于此次金融危机主要原因之一。美国的住宅抵押贷款市场根据贷款人的过往信用和收入证明,对贷款人提供不同风险程度和利率水平的住宅抵押贷款——优级贷款和次级贷款。这是美国政府试图以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举措之一,次级抵押贷款产品形式本身是好的。但资金的充裕和金融创新产品的运用降低了次级贷款业务的门槛,并使得放贷机构为抢占市场份额采取了许多违规行为。这些才是危机的源头。

3.金融衍生品。以次贷价值链中的CDS为例,CDS是在1990年代中期由摩根大通首创的,相当于一种金融资产的违约保险合约。债权人通过该合约将债务风险出售,合约价格可以视作保费。双方约定如果标的金融资产没有出现违约情况,则买家向卖家定期支付“保险费”,而一旦发生违约,则卖方承担买方的资产损失。在经济良好时,CDS的风险很低,能够为贷款和债券避险,是一种良好的投资手段。但在危机发生后,它却因保证金杠杆交易放大了CDS的风险,造成严重后果。

4.监管部门。在正常危急中应该负首要责任。正是他们的对于市场的过度依赖,纵容了金融部门的创新过度,大胆操作。除此以外,信用评级部门对于有毒证券不负责任的高评价,也对于有害证券的扩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此,我们得到了结论:金融衍生品不是金融危机的替罪羊,公司制度的缺失、华尔街的无限贪婪以及监管不到位才是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四、中国的金融衍生品现状及未来

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处于起步阶段,金融产品过于单一,亟需丰富投资模式、资金来源和利用市场的方式。因此当前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不是要不要发展,而是必须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

篇5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公司理财;理财手段

一、引言

罗伯特・弗罗斯特指出:“所有的守旧或创新都源于逐利的动机”。始于2007年的美国金融风暴恰恰验证了这个道理。正源于趋利的动机,美国政府、金融与按揭机构、房地产商在本世纪初演绎了一场世界范围的风险大戏,其影响之广、危害之大堪称百年不遇。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大量的企业破产倒闭,这些惨痛的教训无疑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在本轮世界经济刚步入复苏之期,探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理财业务的有效途径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理财概念

公司理财又称公司财务管理,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行为。从动态角度看,它是从财务预测到实施财务目标的过程;从静态角度看,它是经济管理行为。因此,公司理财的概念一般描述为:公司理财是公司理财主体对公司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等,实施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并采取各种措施、手段等以实现公司理财目标的行为或过程。

三、理财的必要性和意义

金融危机的到来给不顾发展现状、盲目扩张的企业敲响了警钟,重视财务管理理念的培育、提升才有可能渡过危机,在危机过后才能迅速进行战略调整,尽快步入发展通道。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影响的不断加深,企业的经营风险最终将转变为财务风险。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继续保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对于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实现中央提出的宏观调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企业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企业经营成果最终都要反映到财务成果上来。因此,越是在特殊困难的时候,越要重视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始终把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规定,强化财务管理,切实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保持企业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四、完善财务管理体系的措施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企业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随着人们对金融危机认识的不断深入,对金融危机预测的难度、爆发的概率、爆发的频率和爆发后产生的危害等的研究会不断深入,而企业也需要一套系统、完善、运作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实现。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对策。那么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应如何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呢?为应对这次危机,本文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金融危机下,现金的重要性更为企业所重视,而“现金短缺”也就成为决定企业生存的关键

稳定充足的现金流,是企业应对危机、稳健经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应全面树立以资金管理为主导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强化现金流管理意识,高度重视企业现金流管理。应妥善处理资金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的关系,倡导资金集中管理,降低资金成本,增强资金保障能力。强化资金计划管理,增加现金流入,控制现金流出,保障资金安全。努力缩短资金循环周期,防范资金风险,保障资金运转安全。健全企业现金流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对现金流的动态监控,确保企业资金链不断裂。

(二)加强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

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是企业控制未来财务风险的重要方法,也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发展变化,高度关注宏观经济运行信息及重要指标,主动调整企业各项财务指标和目标任务,对企业未来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作出科学预判,当好企业战略决策的参谋助手。加强经济、财务、市场、政策等信息体系建设,强化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与企业发展战略的相互衔接,合理运用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方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注重发挥企业财务信息的预警作用,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监测预警工作。

(三)在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更应该塑造、培育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竞争力

财务竞争力的塑造和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外界环境非常不利的情况下,企业在进行收缩规模、降低产能、产品和服务结构调整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地塑造企业财务竞争力。敢于发现、面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思考对策,采取相应措施。

五、主要理财手段

简单来讲,“企业理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证资金安全,规避资金风险;二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三是促使资金最大限度地升值,即“钱生钱”。归结起来,就是企业资金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的有机结合。在多年的财务实践工作中,笔者总结出如下理财方法:

(一)利用贴现率与存款利率倒挂进行无风险套息

贴现是一种票据转让方式,是指持票人在需要资金时,将其持有的汇票,经过背书转让给银行,银行从票面金额中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款支付给贴现申请人的过程。由于汇票的实际付款人对银行负债,银行实际上是与付款人有一种间接贷款关系,因此该业务作为银行资产中的票据贷款项目来记录。在贴现过程中银行将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就是贴现率。贴现率实际上是作为变相的贷款利率而存在的,当出现了贴现率低于同期存款利率的情景后,企业便可通过贴现以较低成本获取资金,再将所获资金按较高的存款利率存入银行,即可获得无风险的套息收益。

例如,A公司以自己的名义在一家股份制银行开一个对公账户,存入期限为半年的一亿元存款,然后找另一家企业B(可以是自己的下属企业或关联企业),A作为购买方与B签订一个1亿元左右的贸易合同。A以上述1亿元存款做抵押,可以从银行开出一张半年期银行承兑汇票。假设此承兑汇票的面额为1亿元,B公司拿着该汇票到第二家银行去贴现,第二家银行根据票面金额扣除贴现利息后,将余款支付给公司B。上述套息过程的收益为:首先是A公司在第一家银行存款1亿元,存款期限是半年,年利率为1.98%,半年后获得的利息为99万。B公司按1.2‰的月利率向第二家银行支付贴现利息,折算成半年期利率1.2‰×6=0.72%,即贴现利息为72万,其间支付手续费0.5‰,即5万。由于票据贴现和存款几乎是同时完成的,该过程可认为是以77万元的成本获得1亿资金后,再将1亿资金存款半年,整个过程获取22万元的无风险收益。这种变相的资金套息行为的半年收益率为22/77=28.57%,折算成年收益率高达65%。

(二)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为满足持有外币资产的企业外汇理财需求,多家银行推出了与汇率挂钩的理财产品。那些在账户上有短期沉淀外币资金的企业,可通过这种理财方式让闲置资金不断滚动,从中获取较高的存款收益。然而,选择外币理财,同时必须考虑人民币升值风险。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已超过17.6%,有外贸业务的企业面对的汇率风险也越来越大。特别是2008年12月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人意料地创出汇改以来最大单日跌幅,这使得企业和相关机构愈加重视外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银行推出的远期结售汇业务,可以与企业约定未来某个时间的人民币兑外币汇率,这样可让企业锁定汇率风险。

例如,某出口企业收到国外进口商支付的出口货款500万美元,该企业需将货款结汇成人民币用于国内支出,但同时该企业需进口原材料并将于3个月后支付500万美元的货款。此时,该企业就可以与银行办理一笔即期对3个月远期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即期卖出500万美元,买入相应人民币,3个月远期以人民币买入500万美元。通过上述交易,既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又能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三)进行税务筹划

在现代社会里,国家为了公共建设或均富,要求个人和企业必须对社会分摊责任而缴税。而由于实际征税可能会有不合理的现象,因而产生节税的需求,可以通过经验与熟知法律知识,合法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支出。纳税负担的减少直接降低了企业的成本,这种纳税负担的降低,可通过税收筹划来实行。

例如,有外贸企业与自营出口生产企业的生产型集团公司,可通过关联企业间合作,减轻企业间的整体税负。由于生产型企业与外贸企业出口政策的不同:生产企业计入成本的是征、退税率之差与出口离岸价(FOB价格)的乘积;外贸企业是征、退税率之差与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收购价格(不含税)的乘积,因此若将自营出口改为按FOB价(视同含税)销售给集团下属贸易公司出口,将能减轻企业集团的整体税负。

(四)选择融资租赁

动用企业自有资金进行设备更新是传统的资本筹集方式,但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尤其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而租赁不需要动用长期资本投资,只需按期支付租金便可得到所需的资产。使得承租人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支付一定租金后便可获得设备的使用权,解决了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此外还有利于避免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带来的损失。通货膨胀和利率的上升会使设备的价格升高,由于租赁合同一开始就将租金固定下来,并不会受上述因素的影响。这样可避免由于通货膨胀和利率上升所造成承租人的损失。

(五)规避产品价格波动风险

为规避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可以选择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套期保值是指把期货市场当作转移价格风险的场所,利用期货合约作为将来在现货市场上买卖商品的临时替代物,对其现在买进准备以后售出商品或对将来需要买进商品的价格进行保险的交易活动。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面对钢材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只能是无奈地接受,只有少数企业在利用期钢进行套期保值。因此有必要普遍提高国内企业的认识:套期保值是降低钢材价格波动风险的必要工具,也是国内企业面对国际竞争必须迈出的一步。

例如,2009年12月15日,螺纹钢主力RB1005最高价为4438,钢铁企业为了减少将来钢材价格降低的风险,在生产出产成品之前就可以4438元/吨的价格出售钢材,而2010年5月14日钢材现货价格为4380元/吨,通过期货合约可提前锁定收益,规避了风险。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政部关于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9]52号)[Z].2009-04-09.

2、郝成林,赖鲲鹏.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战略与财务竞争力研究[J].科学决策,2009(4).

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 出口企业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008-02

一、全球经济危机概述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最初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一次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但这次危机最为严重,而且与其他金融危机有着本质区别,当前的危机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以美元为全球储备基础之上的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以往其他周期性危机一般是规模较大经济周期的组成部分,而当前的金融危机则是一轮持续了六十多年超级繁荣周期的顶峰。此次金融危机,是美国一贯的金融霸权惹的祸,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等都是由美国主导并按照美国的意愿组织或建立起来的,有关国际金融或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也是由美国主导的,体现了美国的意志。美国利用美元的全球中心地位,变相剥削其他国家,无限地推动本国金融泡沫发展和超前消费,最终导致金融危机。

二、无锡锐丰五金有限公司简介

无锡锐丰五金有限公司,位于经济繁荣、风景优美的太湖之滨无锡。专业生产经营各类高品质标准及非标准紧固件产品、五金工具。

产品依据GB国标、DIN德标、ANSI美标等相关标准生产;主要产品种类:螺栓、螺母、销轴,非标特殊紧固件,以及各类精密车削件产品等。广泛应用于能源、机械、钣金、汽车配件、电动车、摩托车等行业。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技术精通的员工服务队伍。自创立伊始,即本着“质量第一、倾心服务”的经营理念,锐意进取,积极创新。不断推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并在市场和客户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新的增长期,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定地发展,紧固件产业呈现了出高速的增长态势。目前已为多家知名外资企业和国内民营企业配套,并行销美国、日本、欧洲等市场。

三、金融危机对无锡锐丰五金有限公司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该企业有两大影响:一是企业对美国的出口直接受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二是企业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增长也间接受金融危机扩大蔓延到欧盟、日本以及世界整个经济贸易的影响。此次金融危机不仅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导致了企业生存环境的恶化。

四、金融危机给锐丰五金有限公司带来的影响

(一)加剧了该企业与同类企业之间的贸易摩擦

金融危机使企业之间的贸易量萎缩,甚至不断裁员,导致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而有些企业会采取比较保守的贸易措施,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将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增大,形成贸易壁垒。据我国海关统计,2009年美国新发起的针对贸易伙伴的18项调查中,有15项是针对我国,占83.3%。而对于涉足五金行业资历不够老成的锐丰公司来讲,与国内多家优秀领先的企业相比,该企业感受到从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二)加大了该企业的收汇风险

这几年,由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加大,企业的付款也由信用证结算演变为赊销结算方式。这种付款,由银行信用转为买卖双方的商业信用,卖家收汇风险较大。特别在金融危机期间,信贷紧缩,致使依赖银行资金运转的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增加,且能融资的额度也不能满足正常经营的需要,同时五金行业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整体销售趋势不乐观的情况下,企业较难维持以往的销售量和盈利水平,造成了资金周转困难。

(三)加速了国际订单的转移

受原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工人工资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五金行业出口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再加上产品质量问题和人民币汇率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就面临着亏损。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已经慢慢消退,但是国外采购商却仍然在追求更低价格的产品。他们已经转向价格更低的越南、泰国等东南亚的供应商,将大批订单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国家。

(四)金融危机使该企业的生存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流动资金的紧缺、员工薪资的拖欠、个别企业欠款的无法收回等问题,使得企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员工相继辞职、订单无法维持原有的数量、且企业信誉降低。这些种种使得经济危机下锐丰五金的立足,变成一个棘手的难题。

五、锐丰五金有限公司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措施以及策略

2009年上半年,在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税率下调和行业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多重打击下,出口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而下半年,始于美国随后蔓延到欧洲、亚洲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更是如同雪上加霜,使出口企业危机四伏,举步维艰。面对这样的经济环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危机的“救市”政策,改善对外贸易条件,缓解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锐丰五金也顺应政策之“利好”,积极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在危机中寻找商机,求得更多发展。

(一)调整自身节奏,尽快适应变化

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一个全球性的大气候,不是很快就能扭转的,作为出口企业来说,能做的就是尽快调整自己,适应变化。据了解,危机发生后,很多企业的出口订单由原来整装的大订单变成了零碎的小订单,这给企业的生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样就必须改变过去的方式和节奏,不断地调整工艺和设备零部件,以完成出口合同。

(二)加快产品研发,促进产品营销

要对市场和客户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同时,尽快推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稳定并扩大现有的市场份额。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企业可能想通过产品降价来稳固市场,但这只能解燃眉之急,不是长久之计,而且不是对谁都灵的,如果企业利润空间大,还可以考虑此法,否则于事无补。因此,从长远来看,只有产品的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三)慎重选择结算方式

任何进出口贸易都需要通过一定的结算方式来进行清算,一般来说,国际结算方式有三种,即汇款、托收和信用证,前两种属于商业信用,能否收回货款全看进口商是否守信用,而信用证属于银行信用,只要满足信用证所要求的条款,即可得到银行的偿付,对出口商来说有一定的保障,风险也小得多。

(四)巧妙利用银行融资产品,转嫁风险

目前,各家银行针对进出口企业都推出了很多贸易融资产品,其中有些产品对出口企业非常有利。比如“福费廷”,就是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银行无追索权地买入企业的远期票据,这样企业可以将应收账款视同已经收回而立即入账;再比如“国际保理”,是在采用赊销(O/A)、承兑交单(D/A)等信用方式时,由进口保理商(即国外银行)承担进口商的信用风险,一旦出现问题,进口保理商会在保理额度内对出口商进行偿付。因此出口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结算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产品,巧妙规避进口商的信用风险。

六、结论

综上,由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来看,它开始向经济实体蔓延,将对我国的出口产生更深远的影响。作为出口企业必须提高市场风险敏锐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规避、防范和抵御由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在危机中寻找商机,把危机带来的压力变为企业前进的动力。俗话说“适者生存”,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我们必须尽快调整自己,适应变化,才可能有机会活下去,才可能在困境中重新崛起。而且,事不宜迟,要及早动手,否则,等到“病入膏肓”,就无药可救了。

【参考文献】

[1]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8.

[2]美国次贷危机让中国出口企业面临更大风险,2007.

[3]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商的影响,2008.

[4]出口企业应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

篇7

【关键词】当前经济潜在危机;信用违约互换;缺陷

一、信用违约互换含义

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又称为信用违约掉期,也叫贷款违约保险,是目前全球交易最为广泛的场外信用衍生品。ISDA(国际互换和衍生品协会)于1998年创立了标准化的信用违约互换合约,在此之后,CDS交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信用违约互换的出现解决了信用风险的流动性问题,使得信用风险可以像市场风险一样进行交易,从而转移担保方风险,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发行债券的难度和成本。信用违约互换是国外债券市场中最常见的信用衍生产品。在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中,其中希望规避信用风险的一方称为信用保护购买方,而另一方即愿意承担信用风险,向风险规避方提供信用保护的一方称为信用保护出售方,违约互换购买者将定期向违约互换出售者支付一定费用(称为信用违约互换点差),而一旦出现信用类事件(主要指债券主体无法偿付),违约互换购买者将有权利将债券以面值递送给违约互换出售者,有效规避信用风险。

二、信用违约互换作用原理

购买信用保护的一方称为风险保护买方,承担风险的一方称为风险保护的卖方。双方合约规定,如果金融资产没有出现违约情况,则买家向卖家定期支付“保险费”:反之,如果发生信用违约风险,则卖家承担买家的资产损失。购买CDS的费用支付一般采取按季支付的形式,支付金额一般是保护金额的一定百分比。购买CDS保护的主要是大量持有金融资产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而卖信用违约保护的一般是保险公司,对冲基金,也包括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合约双方可只有转让合约。当损失发生时,一般采取“现金交割”或者“实物交割”,即以卖方以现金补齐买房的损失。或者,以卖方的承诺,按票面价值全额购买卖方的资产损失。信用违约风险是双方俊事先认可的事件。其中,包括金融资产的债务方破产清偿、债务方无法按期支付利息、债务违约导致的债权方要求召回债务本金和要求提前还款、资产重组等。

三、信用违约互换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机制

在美国,住房递延贷款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优级贷款,Alt-A贷款,次级贷款,住房权益贷款,机构担保贷款。1995年以来,由于美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同时贷款利率相对较低,导致金融机构大量发行次级按揭贷款;到2007年年初,这些贷款大约为1.2万亿美元,占全部按揭贷款的14%左右。由于担心房地产市场泡沫过大,自2004年6月开始,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5.25%。2006年6月以后,美国房地产价格出现了负增长,美国住房市场大幅降温。这一系列变化,导致贷款人还款压力迅速增大,房市低迷又使借款人无法通过房产增值,重新融资来减轻债务负担,次级贷款者的资金链出现断裂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随着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的上升,次级贷款支持的金融产品,因基础资产出现问题,导致大量的拥有此类产品的机构投资者出现了大规模亏损。在CDS次级贷款违约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使得拥有CDS的金融机构蒙受大量的损失,资金链断裂,因此,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使得众多的金融机构面临破产的边缘。

四、信用违约互换的主要缺陷

CDS交易的危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具有高度的杠杆性。信用保护买房只需要支付少量的保费,最多可以获得等于名义金额的赔偿,一但参考产品信用等级出现微小变化时,CDS的保费价格就会剧烈波动。例如,在各国国债CDS中,名义金额居首位的西班牙国债CDS,起保护价格在2007年9月初仅为4.7万美元,杠杆效应的倍数超过了200倍。第二,由于信用保护的买房并不需要真正持有作为参考的信用工具,因此,特定信用工具可能同时在多起交易中被当做CDS的参考,这样,就极大地放大了风险,在危机发生时,市场往往会出现极大地恐慌,从而过高的估计了涉嫌金额。第三,由于场外市场缺乏充分的信息披露和监管,交易者并不清楚自己的交易对手卷入了多少次类交易,因此,在交易期间,一旦发生引用违约风险,都会一起市场交易者之间的互相猜疑。

有以上分析可知,信用违约互换的场外交易特征以及过快的交易特征是导致信用危机放大的重要原因。因此,在金融监管中,加强金融衍生产品,尤其是像信用违约互换此类在市场上占有绝对大多数份额的金融衍生产品监管,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具有深远性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证券市场基础知识.2011

[2]邓斌,张涤新.金融危机背景下信用违约呼唤道德风险研究[J].经济评论.2011(1)

篇8

1公允价值会计的相关研究现状

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研究,未出现金融危机前,大多研究方向多表现为分析信息决策中公允价值的应用以及公允价值本身具有的计量属性等方面。而从金融危机视角下,对公允价值研究则侧重于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后果层面。但关于金融稳定性等方面内容却较少,大多文献内容多集中在财务报表与系统风险两方面。其中在财务报表内容上,有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公允价值下,其对收益波动影响极为明显,而这种波动效果便会将银行内在风险向金融机构进行传递。根据研究对波动性内容具体可细化为:波动性受计量误差的影响、波动性因计量属性而产生的变化以及波动性在经济中的固有特征等。以其中经济中存在的固有报表波动性特征为典型代表,若会计人员可准确将其向市场参与主体反映,一定程度上可使金融市场稳定性得以保证。另外在系统风险方面,以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为例,国内外学者分析得出,受公允价值影响,为满足偿债比率要求很可能面临风险资产出售的情况,资产价格呈现持续下跌现状,严重情况下直接导致市场衰退。同时在市场价格下跌的趋势下,金融系统也可能存在倒塌的风险。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通过公允价值改革,一定程度可使财务信息更具透明化特征,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产生的危害,但事实上公允价值本身存在永久差异,具有不确定性特征,会计改革中很可能推动顺周期效应的发展,不利于金融系统稳定性的提高。因此如何准确预估公允价值,应注重从系统风险规避方面着手,实现金融市场稳定的目标。

2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视角下表现的问题

2.1公允价值下的效应问题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允价值表现的问题首先体现在其顺周期效应方面。从近年来金融危机的表现现状看,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周期性变化在资产市场中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如典型的经济发展上升阶段与下滑阶段对风险的预估不准确。以金融机构为例,通常面对金融危机时对风险的评估主要集中在违约风险层面,因此时经济发展处于下滑阶段,需对资产风险进行高估。但经济处于平稳上升时期,因违约概率逐渐下降便存在乐观心里,由此出现风险较高的项目。根据经济学理论,这种周期实质可理解为金融加速器模式,很可能造成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另外,金融危机背景下,许多金融机构往往从公允价值的应用方面着手对价值波动情况进行分析,但在面临因次级抵押贷款产生的资产减记等问题下,金融机构损益很可能因公允价值而受到影响。此时在难以融资的条件下,为保证与监管资本相适应,便采取风险资产出售的方式,一旦资产抛售力度加大便可能出现价格恶性循环的局面,对此现象便称为会计加速器。综合来看,在金融与会计加速器产生影响的情况下,金融市场将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现状。另外,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的效应也体现在混响效应方面。从以往大多研究内容中可发现保证金融市场体制健全的情况下,且金融市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便不会使金融危机进一步扩散。但现行金融市场发展中本身注重追求自由化、改革创新,市场间的影响极为明显。这种混响效应一定程度上造成资产市场出现难以稳定的情况,以80年代日本金融市场发展为典型代表,其又被称之为“经济泡沫”,当对个体市场进行分析时发现整个市场表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在混淆效应作用下,相关如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以及信用扩张等各方面都具有极强的关联特征,其中任何一个市场出现经济衰退将导致整体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为使混响效应得以解决,许多金融机构多从次级抵押贷款发放方面着手,并将贷款以证券化形式出售给投资群体。这种方法对金融机构风险规避可起到很大的作用,风险问题全部被转移。但需注意的是采取这种转移方式所取得的收益仅局限在短期时间内,其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2.2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特征表现根据上述对公允价值效应问题分析,可对其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具体表现在:首先从资产估价角度。事实上在危金融危机出现前,大多金融机构在市场评估过程中往往采用模型估价的方法,公允价值可靠性得到很大的肯定,如市场流动保持充足条件中,公允价值的判断仅需结合证券便可完成,而且关于证券报价、收益指数等在交易商会中都可体现出来。然而出现金融危机时,能够获取证券报价等信息的渠道逐渐减少,为资产估价带来一定难题,公允价值可靠性由此被质疑。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由于:第一,公允价值判断中应用的估价模型大多产生于经济发展上升时期,模型中并未将相应的风险问题以及次级抵押贷款可能带来的利率变化等考虑其中,难以保证风险预估的准确性。第二,以证券化形式包装金融产品后,其在推向市场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扩大产品损失范围,面临的风险也由此增加。若完全依托于以往公允价值,将无法对风险资产进行有效管理,而投资者在不了解资产风险的情况下便进行抛售,整个市场出现较大的波动情况。第三,波动性在市场中的体现。金融市场中,许多交易者为获取收益价值采取不同的战略行为,也由此加剧市场的流动性,产生投机泡沫行为。一旦这种投机泡沫行为超出金融市场可靠范围,市场价格便会发生波动,若波动难以控制在基本价值范围内,便会在市场中形成两个极端价格。因此金融危机背景下,将公允价值引入其中克可能产生的后果主要表现在短期评估与报表波动等,易造成资本配置出现错误。

3关于金融稳定性信息框架的构建

尽管金融危机产生的因素并非完全由公允价值决定,但公允价值下产生的经济后果仍可能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对此为实现金融市场稳定性目标,保证资源得以有效分别且风险得以规避,要求进行信息框架的构建。具体构建中应考虑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对计量误差、风险信息以及财务状况等方面的分析,对这些内容又可从宏观与围观两方面进行研究。

3.1宏观视角下的金融稳定性信息框架宏观视角下金融稳定性的内容,首先从财务状况角度,要求做好现金流量、盈利情况等方面的分析。一般这些信息的获取往往由金融机构长期累积而成,对其信息内容又可进行细化,如统计货币量、金融机构信贷以及非金融机构的财务信息统计等。其次在风险信息方面,其在信息框架中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对风险轮廓的具体描述。但该框架构建中往往存在一定的难题,如企业所有风险信息无法单纯依托于汇总完成,应将所有存在的风险以及市场风险存在的关联性考虑其中。再如对获取风险信息过程中应将市场主体行为进行反映,分析企业应对资产价格波动可能采取的措施。最后,计量误差内容上,其主要指相关数据包括风险、财务等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内容。无论误差信息来源于估价模型或财务报考中,都要求从宏观角度出发对计量误差可能存在的关联性做出判断。综合来看,预估金融市场风险过程中在利用计量误差的同时通过与风险信息的结合,可使风险判断更为准确,为市场监管工作以及投资者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参考。

3.2微观视角下的金融稳定性信息框架微观视角下信息框架构建的内容首先体现在财务信息方面,其需将现金流量以及盈利经营状况等考虑其中。但这些信息一般从财务报表中便可体现出来,需要由会计将其向市场参与主体进行传递,加上当前金融市场环境下要求会计以资产负债观念取代以往收入费用观,整个财务信息内容需注重对资产公允价值的充分考虑。而在风险信息方面,微观视角想可将其理解为估价过程、利润获取以及现金流量分析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应注重对存在的变量及其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预估,以此保证预估信息更为准确,如其中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价值等。另外从计量误差角度,围观视角下对其可理解为变量计量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或误差。很多公允价值判断中往往采取相应的评估手段,如流动性资产、市场价格变化等,其在计量过程中产生误差往往极小。但在资产估价中利用模型的方式则需进行许多假设,由此产生的误差表现较为明显。微观视角下计量误差的产生除因估价模型不完善外,也存在人为误报影响方面,如金融机构为适应监管要求对风险价值的低估等。

4推动金融市场稳定目标实现的具体路径

4.1企业自身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金融市场稳定目标的实现首先要求从企业自身着手,要求通过相应的计量或报表等方式将存在的计量误差、风险以及财务状况等及时向市场参与者提供。事实上,作为统计概念,会计要素要求企业中的财务报表不应以单个数字呈现,且在概率价值描述过程中应注重对现代数学工具的合理使用。然而许多资产市场不活跃的情况下对资产价值的评估常采用点估计的形式,很可能为市场参与者带来较多错误的信息。尽管如IASB或FASB等对公允价值估计相关内容提出较多的规定,但如何做好计量误差与风险分析等仍表现缺失状态。这就要求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应做好信息披露工作,着重考虑统计离差信息、资产价值变化情况等内容。

4.2金融市场的完善除企业内部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并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外,应对外部金融市场进行完善。从现行金融市场监管现状看,其更倾向于如何合理选择政策工具,并寻找个体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而忽视整个金融系统潜在的风险问题。因此在金融市场完善过程中应从潜在风险分析、风险传播的影响以及对整个市场经济效果的影响等方方面着说进行分析,确保对相关如顺周期效应或混响效应等内容融入其中。具体完善金融市场路径首先应注重监管者执行自身职责的同时,需配合会计准则制定者共同应对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一般监管者职责内容多表现在对企业风险信息的强调,仅判断公允价值损失情况,而会计准则制定者侧重于对财务信息的关注,要求财务报告所体现的会计信息必须具有中立性特征。若难以对二者差异进行平衡,便容易对信息披露带来影响,更严重的为影响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息。因此,在完善过程中要求二者做好对话工作,解决信息过量披露问题。同时,金融市场还需注重风险管理的强化。具体可从风险监管方面着手,监管人员与金融机构应改变传统完全以寻找个体金融机构问题为主的方式,应结合整个市场环境分析风险问题的存在以及可能对经济效果带来的影响。而对于混响效应、金融加速器等问题的存在,需做好计量风险连锁反应工作。在此基础上使风险防范体系得以构建,对于实现金融市场稳定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5结论

篇9

论文摘要:2007年底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逐步演变为金融危机并向国外扩散。特别是08年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恶化,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迅速影响实体经济,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风险明显增大。如何迅速遏止金融危机、迅速遏制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当前世界各国的头等大事和一致行动。 

 

 

一、金融危机的产生 

 

1、国际经济失衡 

黄晓龙(2007) [1] 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从国际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的形成路径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出来,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来进行,如果具备了完善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也就是说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和放大。 

2、国际货币体系扭曲 

徐明祺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把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学者。徐明祺(1999) [ 2 ] 认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也就是说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保留了原来国际货币体系的理念和原则,但却失去了原来的秩序和纪律,强势经济体可以利用这样的体系转嫁金融危机和获取更多利润,而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 

3、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 

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 

 

二、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该如何走下去 

 

美国金融危机既然对中国经济领域带来这样广泛的影响,那么有什么措施可以应对呢? 

首先,美国银行面临破产的时候,一定会有并购的需求,“我们应该看到这是我们银行的一个机会”,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指出:“以前美国不愿意让我们介入这一领域,现在他们面临破产愿意让我们进去了。 

另外,陈东琪认为应该防止热钱集中大量撤离。因为美国以及国际上的资本热钱为了解决自己的燃眉之急,撤资一定不是个别现象,我们要加以密切跟踪、监管,看看这个资本是什么样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防止大幅度撤离现象。在信心层面,要从宏观的总量政策上面、特别是货币政策上面有一些微调动作,提振或者稳定市场的信心,以防市场信心层面对国内市场打击太大。

再就是美国资本市场对我国产业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制造业市场的影响,陈东琪认为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支持和保护措施。防止影响的深化带来制造业的过快下降。防止出现一个滑坡现象引起的就业下降以及企业大规模的亏损。当然更重要的是政府方面要有一些基本的措施。还要治本,立足制度建设,加快相关制度的改革,包括新股发行制度、ipo制度、上市公司的分红再融资制度、市场的投资者管理制度、相关的政策信息披露制度等。在银行层面来讲,应该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来,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经济调整期,它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价格体制的改革,尤其是资源品的价格机制改革是好时机。陈东琪预计,这一轮国际油价的下降可能会时间比较长,而且下降幅度会比较大,70美元以下都有可能。这对我们的成品油的价格改革无疑是一个机遇,今后的定价权可以从此逐步企业化,让企业说了算,这样就可以使政府补贴减少。要不然既补高又补低,油价高了要补消费者,油价低了补企业。当我们把价格放开了以后,我们只有非常规性补贴了。既可以减轻企业负担,同时又可以使我们的油价体制市场化。 

另一个要注意的是粮食价格。据农业部统计,今年粮食有可能超过5.1 亿吨,菜仔油、猪牛羊肉也会增产,国际上的粮食下半年也在不停地增加,所以全国今年下半年到明年粮食的供给关系可能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稳定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保护粮农的利益?要早做防备,防止粮食价格大幅下降对农民带来冲击。 

在这个阶段,政府还应该做好两件事,一是减税加薪,政府给企业减税,企业给工人加薪。二是与其留着很多的外汇储备,还不如搞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因为从长远来讲是一定需要的。而外汇储备实际上我们总在受国际资本市场带来的风险压力。 

把更多的国家盈余用于长远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规避金融风险,对我们的长期发展来讲是一个巨大的动力和后劲储备。我们一定要看得远一些,有一个长远的视野,长远的谋划和打算,这样我们可以有很多收获,为下一轮经济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晓龙. 全球失衡、流动性过剩与货币危机—基于非均衡国际货币体系的分析视角[j]. 金融研究, 2007 , (8) . 

[2]徐明祺. 国际货币体系缺陷与国际金融危机[j] . 国际金融研究,1999 , (7) . 

[3]夏斌,陈道富. 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j] . 经济研究, 2006 , (2) . 

[4]宗良. 对国际游资冲击金融市场的若干思考[j] . 金融研究,1997 , (11) . 

[5]陈炳才. 对国际经济失衡和国内经济失衡的重新认识[j] . 金融研究,2007 , (5) . 

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 信用 精英责任

一、精英危机:信用的破产

伴随着金融危机的浪潮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蔓延,这片由一个推崇消费至上的国家所催生出的阴霾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洪流迅速扩散到我们每个人身边,今天,当我们从方法论的角度去讨论应对、化解危机的种种可能时,运用经济方法解决经济问题已成为一种逻辑惯性,亦如经济学理论正在被广泛引用公共生活各领域中。而这个过程中,对危机中真正的主角:“人”的关注是否应该成为我们用来分析危机、应对困难的一个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精英可以理解为政治、经济、学术等主流领域的优秀人才和领导者。精英往往在知识、财富、地位各领域比普通社会成员拥有更多支配权,在特定社会领域中掌握着重大决策权,他们的态度、言行、决策,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精英责任是对这一阶层的行为主体在社会规范指向范畴内所应担负职责的界定,由于精英主体在角色身份上的公共性特征,精英责任更多表现为精英群体在工作领域的职业责任和在公共领域的社会责任。

哲学家朱塞佩・马志尼在《论人的责任》一书写道,“你们是自由的,因此是负有责任的。”作为金融海啸的第一波浪涌的次贷危机,其积累风险的过程中,政府和金融业的决策人作为国家的精英阶层,并未担负起与其权能相对应的社会责任。“在利益仍然保持着彻头彻尾的主观性和纯粹的利己性的时候,把利益提升为人类的纽带,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使人们只管自己,彼此隔绝,使人类变成一堆相互排斥的原子。”金融危机的发作历程回应了恩格斯的论断,正是利益这条纽带促使管理层的精英们进行了一系列错误选择,使其最终随着利益链的断裂而共沉没。那么这些处于风暴中心的精英阶层为何敢于甘冒风险、规避监管?这场金融危机背后隐藏了怎样的人的危机?

我们认为,精英责任的式微和缺失是一个实质原因。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发文指出,在次贷危机中,“美国最优秀、最聪明的一些人,都把他们的才智用在了如何逃避条规和标准的管束上。”在这里,我们可以说金融危机的根植于信贷、分配等经济要素中的不公平成分,然而危机制造者们的自主性却不能仅在经济框架内得到解释。

二、理念与责任危机

如前述所言,在金融危机中,借贷关系不能正常运行,债权债务不能依法按约及时理清,信用危机的产生导致金融企业破产、金融市场瘫痪。由此可以看到金融危机爆发的实质是信用的危机,资本竞争中对利益的争夺总是对信用的瓦解具有鼓惑作用的,然而最终推动市场信用滑入危机的是人的行动力,是人们对于固有发展理念的抱残守缺,是在享受自由经济权利之时却对责任不断遭吞噬局面的放任纵惯。这种精英责任危机在金融海啸中集中体现为两点,即理念的危机和责任的危机。

1、理念的危机包含了发展理念的危机和责任理念的危机两层涵义。对于发展理念,靠借贷推动消费、再靠消费推动增长的发展理念和“透支明天”的生活模式,成为了酝酿这场金融危机的土壤。在责任理念上,一方面,政府对消费主义增长模式的依赖和企业、财团对金融市场的吹捧松动了人们的责任理念,培育了个人的高且超前的消费模式;另一方面,这种普遍的群体性透支消费在拉动经济杠杆的同时又成为一种反作用力,进一步巩固了消费型社会对整个经济形势持续走强的预估。

2、与理念危机相比,责任的危机则体现更为显著。在去年11月的二十国集团峰会的宣言中,对“一些先进国家的决策者、管理者和监督者缺乏风险评估和履行相应责任,市场参与者过度追逐高收益”的总结,很好的诠释了精英责任失位的实质危害。美国金融行业的精英们过分逐利而置监管责任于身外,主动忽略错误、虚报收益,甚至不惜冲破道德底线进行违规套利。在巨大利益诱惑面前,责任意识早已被抛至九霄云外,荡然无存。精英不仅代表着优秀和优越,更强调了责任和负担,是对自我的约束和对他人的责任,正所谓“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三、责任危机启示

尽管精英责任危机伴随着金融危机一起发端于大洋彼岸,但这场“人的危机”产生的震动却让国人切身体会,在危机面前,除了经济、社会政策外,我们每个社会成员又该如何理解危机中的人际交往?

身处危机浪潮中的无论是精英还是普通民众,都经济社会中的成员个体,公民主体平等,使得无论个人拥有多大支配权,都需承担一份基本的公民责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社会给予成员主体相应的规则,在自由前提下,规则具有约定的双面性,使用权利即是对规则的认可,认可规则的同时必然要求对规则中与权利相对应的义务的担负,而在认同的基础上对义务的自觉自愿的执行,便是主体对责任的确认和践行。

因此,当精英责任归位于公民责任,公民责任崭露其社会必然性之后,我们便能发现,亲历危机的人们无论精英与否,都需持有一份为己为人、共渡难关的责任。公民责任本身即反映出公民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作为社会角色的公民“需要约定和法律把权利和义务结合在一起,并使正义能符合于它的目的。”对于不同角色身份的公民,责任的内容和范围可能不同,但责任的指向应该聚焦在共渡危机的信心上。

如果说金融危机中,中国的幸运在于尚未完全开放的金融市场以及“明天消费”而非“消费明天”积攒储蓄的传统文化,那么在遭遇这场危机背后的“人的危机”时,我们这些危机中的人,能够给出何种回应?对“人的危机”的反思还将继续,信用和责任的痼疾不除,危机仍在,因为金融危机实质上就是一场人的危机。

参考文献:

[1]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篇11

关键词:金融危机;资本结构;优化

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来势凶猛,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其影响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领域,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由于我国企业主要以出口外向型为主,受到的冲击更为突出。金融危机从各个方面都对企业财务管理方式的选择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对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金融危机背景下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并对企业优化资本结构及其面临的选择进行了现实思考,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

一、资本结构及其优化的概念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本中权益性资本和债务性资本的构成结构及比例。从狭义上来看,资本结构是指企业的长期资本结构;从广义上来看,还包括短期和长期的资金比率关系。企业资本结构优化是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考虑的,其直接目的是降低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从长期来看,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可以有效的规避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所以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对企业有效应对金融危机意义重大。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

1.行业因素的影响。企业资本结构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不同行业的企业资本结构是不相同的,其风险也是不同的。从财务战略来考虑,高经营风险的企业都会寻求低的财务风险来予以配比,同理,低经营风险的企业一般和高财务风险配比,以期提高股东权益净利润。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具有普遍性,特别是由于我国企业主要以出口外向型为主,受到的冲击更为突出。所以,从行业的角度来看,金融危机背景下影响企业资本结构具有普遍性。

2.通货膨胀的影响。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往往会利用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作用来刺激经济增长,而刺激经济增长往往需要货币供应量来予以支撑,这样就会引发通货膨胀。例如:2009年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通过4万亿投资计划来刺激经济增长,虽然GDP增长得到了确保,但引发了2010年以来的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情况下,有些企业可能会盲目举债,希望获得通货膨胀带来的利益,但当资产报酬率小于利息率时,通货膨胀反而会加大企业的债务风险并损害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企业盲目的利用通货膨胀调整资本结构,可能对会导致企业出现更大的危机。

3.利息率的影响。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利息率是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利息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调整方式,低利息率会促进企业举债,反之高利息率会阻碍企业举债。

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利息率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就趋于复杂,国家可能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情况,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央行的基准利率。例如,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就多次调高或调低央行的基准利率,所以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的变的复杂。企业应当尽可能的避免举债,特别是企业出现持续亏损的情况下,企业举债是无益的,举债产生的利息反而会冲抵企业的利润甚至是自有资本。

4.企业发展速度的影响。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发展陷入困境,为企业间的并购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但企业的过速扩张和兼并,需要大量的银行贷款,同时被兼并企业多是负债累累,更加重了兼并企业的财务负担,导致一面是资产规模的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是企业资产负债率的迅速提升。所以,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若想在危机面前抓住发展的机遇,就必须合理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确保企业取得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同步提高的局面。

三、对金融危机背景下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建议

1.重新评估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是前提。首先,要综合考虑行业因素对资产负债结构的要求,尽量寻求和行业风险相匹配的资产负债结构,对出口型加工贸易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要从盘话资产人手,解决其资金需要,而不是过度依赖负债。对大型企业和国家产业导向重点扶持的行业,要适时通过增加自有资金比重来提高其抗拒风险的能力。其次,要调整负债的长短期结构,企业要压缩短期负债,调整为中长期负债,防止企业由于一时的资会紧张,导致企业的债务危机发生。

篇12

关键词:通胀红利;金融发展战略;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08-0065-03

Financial Development Choices to Avoid Inflation onus

DING Jian-chen, MENG Da-wei, LIU Ya-xian

(Institute for Pu lic Policy,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usiness and Economy, eijing 100029)

A stract: A andoning inflation onus illusion, eliminating the monopoly profits in financial firms, enhancing financial supervision capacity and avoiding the cross-infection of fiscal and financial risk ecome China’s strategy choices in financi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new era.

Key words: inflation onus; financial strategy; proposal

一、我国金融发展战略面临金融危机挑战

通货膨胀侵蚀国民经济机体,物价上涨造成居民财富缩水。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制度变迁的进程中,

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迫切需要规避通货膨胀红利、强化宏观金融调控、加强金融监管、重塑我国金融发展战略。当前我国金融发展面临的金融危机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挑战一:金融制度设计与经济制度运行面临挑战。判断现代化国家的标准包括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元化和金融自由化。就经济私有化而言,土地作为最大的生产要素,按照现行的国体和政体设计难以私有化,目前全国大范围清理小产权房就是明证。就政治多元化而言,纳税人与政府之间的委托关系亟待重新梳理。就金融自由化而言,虽然我国占世界经济和贸易总量15%以内的市场份额,但金融制度设计与经济制度运行严重脱节。

挑战二: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有机配合面临挑战。当前世界经济一片低迷,中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备而来,凯恩斯主义在中国大行其道。如何利用财政赤字,夯实民生财政基础,着实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与智慧。如何有效地管理通货膨胀预期,避免国民经济“硬着陆”,央行可谓任重道远[1]。人为地将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等量齐观,误读凯恩斯大师的赤字财政政策,造成长期以来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相互转化,银行信贷激增和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并存,持续累积的高额政府债务风险发散,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难以有机配合,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乏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双重压力[2]。2011年我国GDP达47.2万亿元,财政赤字规模为8500亿元,1.8%的财政赤字率尚处于安全范围之内,但历次金融危机都加剧了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严重失衡,经济运行中的“三驾马车”难以形成合力。

挑战三:金融稳定与国际经济平衡面临严峻挑战。始于2008年的美国银行信贷危机迅速蔓延为全球金融危机后,又演变为可能导致欧元崩溃的欧洲债务危机,世界各经济体无一例外陷入了衰退的泥沼。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美国政府债务总额达13万亿美元,占GDP的90%以上,次贷危机共造成美国银行业损失1.7万亿美元,证券业损失1.3万亿美元。2010年希腊债务总额占GDP的124%,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达12.7%,3000亿欧元巨额政府债务虽然得到欧元区国家两次救助,但恐怕难以拯救十分脆弱的政府财政。爱尔兰、西班牙等欧元区国家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均超过10%,预期未来三年财政赤字仍居高不下,就连欧元区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传统强国也已受到危机影响,2010年债务与GDP的比值分别为83.2%、82.3%和118.4%,截止2011年12月,欧洲5国债务余额合计为2.76万亿欧元,其中意大利为1.6万亿欧元、西班牙为6589亿欧元、希腊为2773亿欧元、葡萄牙为1310亿欧元、爱尔兰为860亿欧元。2012年1月13日,标准普尔宣布下调欧元区9国信用评级,其中拥有AAA评级的法国和奥地利被各降一级,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被各降两级。危机引发的多米诺效应持续显现,全球经济增长面临二战结束后60多年来最严峻的挑战。随着欧元区债务危机升级,欧元区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可能进一步引发更加严重的银行危机和社会危机。连续4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机造成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贫富悬殊差距日益加大,地区经济发展鸿沟持续加深,理论界和实务界充斥着中国经济遭遇“拉美陷阱”的悲观情绪和担忧。

篇13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 企业 用人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041-01

为了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国内企业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通用的做法是大部分现存的企业纷纷采取裁员或者降薪的行动以削减人力成本。这不仅对企业结构整合提出很高的要求,对企业的用人管理战略也提出了新挑战。

一、企业加强用人管理的意义

在金融危机时期,企业的既定目标和责任最终都是通过企业的用人管理与其他资源之间相互作用来实现和完成的。而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该如何优化用人管理来保证企业的竞争力呢?长期以来,在有中国特色的高增长经济环境下的中国企业,金融危机管理意识相对薄弱,对于危机时用人管理政策的调整缺乏切实的感受和理解,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经济周期波动,企业更需要在用人管理策略上积极应对。前段时间不管企业是否已经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到现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综合考虑用人管理策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用人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一)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用人管理风险

后金融危机时期,很多企业纷纷采取裁员减编等措施,在缩减费用的同时,也给企业用人管理带来许多隐患。一是裁员不但伤害企业声誉,还会在留下来的员工中引起恐慌,影响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性,以至于今年年初出现“用人慌”,人员不敢去应聘,企业招聘没有人的现状。二是裁员后由于团队士气低落导致突发性的员工辞职让管理者措手不及,为此公司在匆忙间又去招聘和培训新人,依然会造成人工成本增加。这样操作最终将扰乱企业用人管理上的混乱。为此,企业应谨慎对待裁员,不能简单地将裁员看作是一个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手段,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裁员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危害。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凝聚力面临挑战

降薪也是后经济危机时期企业为了发展而降低人工成本采取的另一重要措施。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有的企业除了改变薪酬中工资部分的待遇外,还通过缩减员工的各种福利、津贴和补贴的方式降低员工的应得收入。为此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求各省市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事实就是要求企业合理调整薪酬结构。但只统一降低薪酬总量而不调整薪酬结构的方式,将打击高绩效员工的积极性,影响企业内部员工对组织的情感,反而不利于员工共同努力度过难关。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可持续发展

在金融危机即将过去的时期,企业走出危机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装备更新提高人均产出,也就是调结构、转方式经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均利润,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后经济危机时期企业经营重点的转变必然会对企业人员的技能和知识储备提出新的要求,企业在此时要想方设法加大职工的培训力度,增强技术创新的能力,这样员工生产率就能提高,产品合格率也相应地提高,企业的利润就得到增长,为此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要辩证地看待裁员、降薪、培训的关系,使企业尽快走出危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化解企业内部的矛盾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到来,各企业将陆续进入发展期,此时危机时期遗留的矛盾将陆续出现,企业也将进入劳动关系的敏感期,劳动争议的发生量将大大增加。争议要消耗企业的精力去应对,这实际上是增大了企业的成本,并大大影响员工的士气。因此,在这个时期企业要未雨绸缪,要防止矛盾的积累和沉淀,要化解劳资矛盾,保证企业内部劳动关系的和谐。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用人管理对策

企业应对后经济危机时期重要的不是忙于裁员、降薪,而是结合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适时地调整相应的用人管理战略,以便顺应经济的复苏。

(一)注重效率为先的用人理念

后危机时期的人力资本优化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员控制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结合企业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要调整企业结构,促进企业转型,提高优质人力资本存量。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对下一步发展不再需要的员工进行总量控制;而对所需人才要大量引进。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相关企业人员的流动,使企业所需的一些关键核心人才比以往经济景气的时候容易获得,因此企业可以借机采取人才置换的方法,辩证地看一下裁员与引进的关系。

(二)合理调整薪酬结构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应该通过调整薪酬结构来使企业的薪酬发放更加有效率。一是职工可通过加大绩效奖金的力度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收入。二是让员工参与企业的成本管理,并与所得挂钩。这样企业的整体预算并没有改变,员工的收入也不一定必然下降,同时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三)搞好企业职工培训

后危机时期对企业现有人员进行相关新业务领域技能与知识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在培训的同时可以引入员工援助计划,强化员工压力疏导。这个时期,企业应该更清楚认识到,人才是企业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只要人才在,企业才能发展,企业才有复苏的希望。

篇14

特别奖:

1、《广东外经贸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隋广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东方国际集团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与发展战略思考》

上海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

3、《天津开发区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何树山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4、《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龙头的环渤海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对策研究》

李培生 天津市政府办公厅

侯全军 庞瑞芝 天津市商务委员会

5、《促进黑龙江省境外投资合作的调研报告》

王桂兰 黑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马 琳 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研究所

一等奖:

1、《当前深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

裴长洪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彭 磊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流 通产业室

2、《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加工贸易政策的适应性调整》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二等奖:

1、《统筹协调“六外”关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李玉举 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

2、《金融危机、国际贸易与资本市场调整趋势――全球与中国》

佟家栋 刘 程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3、《经济危机下推进中国外贸结构调整的思考》

杨昌荣 湖北国际经济贸易学会

夏志铁 中设集团湖北机械设备进出口有限公司

柳 哲 武汉理工大学

4、《金融危机下我国吸收外资的政策难点及对策》

聂平香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三等奖:

1、《珠三角外贸在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中如何保持连续性竞争力》

井百祥 湘潭大学商学院

2、《户籍红利支撑的中国现实国际分工地位的内在矛盾及其升级转型的困难分析》

黄兴年 济南大学经济学院

3、《金融危机下我国制造业升级路径及升级后竞争优势获取策略研究》

焦媛媛 易文贞 费卉卉 南开大学

4、《我国贸易收支的商品结构分析》

李 宏 何晓伟 天津财经大学

5、《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代工企业的影响及其转型发展战略》

魏 浩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

6、《资本流动自由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国际短期流动资本运动轨迹探析》

尹晓波 华侨大学

7、《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中的政治风险与规避策略》

聂名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8、《中国对外反倾销税率与上游原材料价格以及消费量年均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

邬一欣 任荣明 上海交通大学

9、《支持对外直接投资的开发性金融体系研究》

黄人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

10、《关于品牌展览会发展与改革若干问题的分析》

陈八荣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

11、《我国对外投资涉税政策问题探析》

许春淑 天津商业大学

12、《金融危机下如何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与战略选择》

密 桦 耿明英 武汉科技学院

彭立 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国际部

13、《外资对于中国商品房销售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

钱伟荣 杨 丽 李 津 天津对外经贸职业学院

14、《中印对外反倾销比较:基于对称性指数的分析》

齐俊妍 邢艳艳 天津财经大学

15、《金融危机背景下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和走势》

崔日明 辽宁大学

刘利民 浙江万里学院

16、《超越FTA的东北亚共同体新构想》

姜文学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17、《金融危机视角下我国外贸结构调整方向及策略分析》

陈秋云 江西九江学院

优秀奖:

1、《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流量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引力模型分析》

蔡宏波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黄建忠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2、《从对外贸易结构看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谢娟娟 李可爱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3、《经济危机对中美贸易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徐 白 玲 天津商业大学

4、《中国构筑全球性区域贸易安排体系的思考》

马建平 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

5、《资本流动自由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天津开发区管委会

6、《经济危机下我国贸易结构改革研究》

李 兵 姬锦霞 山东经济学院

7、《科学实施经济服务化战略,尽快推进我国外贸结构升级――基于DEA的我国经济服务化效率研究》

王细芳 陶婷芳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电机学院

8、《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其应对之策》

陈柳钦 天津社科院

9、《SFDI与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

李练军 江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

王树柏 江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

10、《提高自贸区协定税率利用率的思考》

容静文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11、《新形势下我国应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阙澄宇 柴渊哲 东北财经大学

12、《把握金融危机引起外贸调控转弯的进程》

李欣广 广西大学商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

13、《海关在推动加工贸易区域整合升级中的作用》

刘婷婷 天津海关

14、《浅析跨区域外贸协作的路径选择》

王本强 天津海关

15、《中国的大国特征与贸易战略选择》

崔治林 天津财经大学

16、《新形势下我国机电产品推行市场多元化战略――以农业机械出口非洲为例》

焦慧娟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李柏松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

17、《贸易便利与贸易管制――以海关贸管工作为视角》

李 敏 天津海关

18、《金融危机对我国外经贸的影响及启示》

姜荣春 华晓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9、《金融危机下中国大型企业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以中远集团为例》

许 晖 万益迁 刘 洋 天津南开大学

20、《金融危机促使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及我国对策分析》

曹 玮 天津海关

21、《试析金融风暴中的我国离岸服务外包发展》

魏秀敏 天津对外经经贸易职业学院

22、《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外经贸可持续发展对策思考》

魏金山 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研究所

23、《出口贸易“双高”现状与对策分析――以苏州为例》

王世文 苏州科技大学全球发展研究院

24、《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雷 瑛 河南行政学院

25、《剖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影响及其原因和对策》

琚马力 皖西学院

曾凡银 安徽省委党校

26、《比较优势的扩展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

于 倩 兰州商学院

组织奖:

1、天津市国际贸易学会

2、湖北国际经济贸易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