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外经济发展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我国水资源不足,属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地域广大,时空分布不均,海河、淮河、辽河、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海河流域包括京津两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
据统计,我国600余座城市有300余座缺水,全国城市缺水60×108m3/a,因缺水而减少的工业产值估计为1200亿元/a。水资源紧缺问题已制约部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近年展开节约用水,但各地用水量增势强劲,加剧了水资源问题的严重性。开展污水回用则开辟了一种新的水源。
一、国内外污水回用现状
污水回用归纳起来有三个层次:第一,大型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作为城市用水水源;第二,小区内(例如一个工业区、居民区)的污水收集处理,并在小区内回用;第三,在建筑物内部的回用。
对一个城市,特别是以工业为主的大城市而言,工业用水量占用水总量79%以上。工业用水的水质要求既需要高质量的,也需要一些质量较低的,例如大量的冷却用水。因此回用水重点应该防在量大、质量要求不高的工业用水。其次是农业用水、地下水回灌,再其次则是城市的杂用水、景观、绿化等方面。
1、回用与工业
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伯利恒钢铁厂自1971年回用水即作为工业冷却水及部分工艺用水,用水量最高达76万m3/d。美国亚利桑那州帕洛弗迪核电站污水回用冷却水,水量达1.2~1.7×108m3/a。南非发电厂用约翰内斯堡回用污水作冷却水,水量达5×104m3/d。
北京华能热电厂用高碑店污水厂二级出水作水源,经加速澄清、加氯接触,变空隙滤池加氯消毒、过滤后入循环系统作冷却水补水。按电厂70%~90%额定负荷计算,每月平均节约自来水45×104m3,每年节约自来水540×104m3,节水率为40%。按相同用水量计算,可增加发电能力1倍以上。
大连春柳河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经脉冲澄清、双层滤料滤池,消毒后回用于红星化工厂作工艺用水,水量达1×104m3/d。
天津石化总厂供排水厂二级出水,经微絮凝纤维滤池过滤,消毒后供工业冷却及居民小区冲厕,水量达1×104m3/d。
山东淄博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经絮凝气浮、纤维滤池过滤,消毒后出水计划用于电厂冷却和居民区,水量达3×104m3/d。
2、回用于农业
以色列是一个非常缺水的国家,自20世纪60年明滴灌技术后,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腾飞的经济奇迹。年利用污水2.6亿m3,占总用水量1/6。美国加州是一个农业发达大州,污水回用于农田灌溉;德克萨斯州干旱缺水,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主要用于地下回灌。实践证明,地下回灌是解决地区水资源短缺、缓解和控制地下水位下降、防止地面沉降的有效措施。
我国利用污水灌溉已有多年历史,当前是要利用经一定处理后的污水,满足农田灌溉标准,做到对农作物、农田及环境无害。
3、回用于城市杂用水
范围极广,包括绿化、景观、浇洒马路、洗车、空调、消防、冲厕等等。
日本国内并不缺水,但是它创造了中水道系统,在建筑物内设置双供水系统。室内可用于冲厕,室外则可用于绿化、消防、冲洗马路等多个方面。1985~1996年用再生的污水排放在城市河流中,复活了150余条小河,达到“清源复活”、修复与保护水资源。美国佛罗里达州,污水回用(价格为自来水40%)供高尔夫球场、城市绿化及建筑冲厕等。
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内1×104m3/d污水回用于厂内及部分生产、消防。大连经济开发区污水回用于绿化、浇洒马路等。
北京市政府1986年作出规定:即建筑面积在2×104m2以上的旅馆、饭店、公寓及建筑面积在3×104m2以上的机关、科研、大专院校、大型文化、体育等建筑,应配套建设回用设施并应与主体建筑三同时。已在北京市清洁车辆厂、劲松宾馆、环保研究院小区、国际贸易中心、方庄小区等等,多处应用。
天津市梅江住宅小区,以纪庄子二级出水作水源6×103m3/d作冲厕用水。
二、污水回用技术
污水回用技术,必须抓住两头,即取什么水质水作水源和经过处理以后作什么用,即回用水的水质应符合何种水质标准。
1、城市污水处理二级出水作水源的区域性回用
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的回用,一般称之为区域性回用。其利用形式有两种:直接回用和间接回用。直接回用多用于污水处理厂附近的工厂工业冷却、农田灌溉、回灌地下水、草场、市政用水等。回用的途径及方式受到地域的限制,比较单一,调配运转不方便。间接回用是从水域的整体考虑,从水体上游取水净化供城市使用,产生的污水经城市污水处理厂净化后排入水体的下游,回归于水体(此过程构成了水的循环),再经过一定河段的自然净化,可为下游城市地区利用。间接利用是将水的社会循环与自然循环有机结合,在水体自净容量的限度内,对水体基本不造成损害的一种利用方式。这种方式需要从宏观上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
传统活性污泥法:
原污水格栅泵沉砂一沉池活性污泥曝气池二沉池消毒排放。
二级出水仍含有一定量的污染物,其中:BOD5 20~30mg/L;COD 60~100 mg/L;SS 20~30 mg/L;NH3-N 15~25 mg/L;P 6~10 mg/L及细菌、某些重金属。为达到一定回用水质要求,需做深度处理。它的核心技术是过滤,经过滤后,BOD、COD、SS、浊度、色度等水质指标均可达杂用水水质要求。在过滤之前一般均设有加化学药剂混凝、沉淀或澄清,因此对磷应当有所去除。
实例:北京华能热电厂污水回用作循环冷却水,引用北京市高碑店处理厂的二级排水作水源。回用水源水质和回用水质标准见表1。
表1 污水二级排放标准及热电厂回用水质标准
项目二级处理排放标准热电厂回用水标准PH6.5~8.56.5~8.5SS (mg/L)<30<30BOD(mg/L)<30<20COD(mg/L)<120<60
污水回用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加速澄清池中加入石灰、聚合硫酸铁作混凝剂加入聚丙烯酰胺作助凝剂,在澄清池内进行混凝沉淀,再经过加酸、杀菌和过滤,其作用是去除暂时硬度、游离二氧化碳、胶体硅等杂质,还可降低色度、磷酸盐和COD等。
聚合硫酸铁
石灰乳 硫酸
液氯
液氯
原水机械搅拌加速澄清池推流式氯接触池变空隙滤池推流式氯接触池─
循环水系统过滤水池
图1 污水回用处理流程
95%的出水回用作循环水系统的补水,5%作输煤系统冲洗和绿化、冲厕等用水。
在循环水中加入天津化工研究院提供的TS-9508型阻垢剂3~5mg/L或中天兰清水处理公司提供的TRL-400B型阻垢剂2~6mg/L,以及每周三次冲击加入有效含量为9%的次氯酸钠,维持余氯0.1~0.2mg/L。浓缩倍数可达4倍,一般在2.5~3.0倍下操作。
传统活性污泥法加生物脱磷脱氮:
污水脱磷脱氮深度处理在经济发达国家已广泛采用。1996年日本有162处污水厂有深度处理设施,西欧各国远早于日本,已相当普及。
最典型的生物脱磷流程如下:
原污水
排水
──── 厌氧 ──── 好氧 ──── 二沉池 ───
(释放磷) (吸收鳞、去除BOD)
│
│
───────────────-┴──
图2 厌氧脱磷工艺流程(A/O法)
由图2可见,本工艺流程简单,既不投药也勿需考虑内循环,因此,建设费用及运行费用都较低。
最典型的同步脱氮脱磷流程:
典型的生物脱磷脱氮工艺A-A-O工艺,亦称厌氧-缺氧-好氧法(Anaerotic-Anoxic-Oxic)。如图3所示。
图3 A-A-O法同步脱氮脱磷工艺流程
存在问题,主要是虽使用A2/O法,但N、P去除效果不理想,没有达到回用水质标准。
2、小区内的污水回用
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业区或居民区可以作成小区回用的模式,下面以居民小区为例,见图4。
图4 居民小区中水回用系统
小区生活用水实行分质供水是一项综合性节水技术。它是污水(应去除冲厕外的杂用水)经过处理净化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在一定范围内使用。据统计,在我国,厕所冲洗水占居民用水量25%~30%,人均20~40L/d。此外,还有绿地用水、清洁马路、空调、洗车、景观等,这些都可以用回用水,回用水量可达总用水量的30%~50%。以北京市环科院下向流轻质填料接触氧化回用工程为例,该工程为小区回用,所采用的工艺流程如图5所示。
图5 小区回用下向流轻质填料接触氧化流程
运行条件:水力停留时间3.0小时,BOD负荷1.5kg/m3·d,水力负荷8.0 m3·d。处理效果如表2所示。
表2 原水水质及出水水质
参数进水(mg/L)出水(mg/L)去除率(%)北京市中水水质标准(mg/L)COD387.037.090.450BOD192.07.296.310SS101.07.093.410
3、建筑物内的污水回用
应选择优质杂排水(如洗浴水)作水源。洗浴污水大多产生于公共浴室、宾馆等地,一般水量大而有机物含量低,是污水资源化的重要水源,经适当处理后可回用于绿化、冲厕所等低质用水。建筑物内备有双给水及双排水系统。
用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洗浴污水 膜-生物反应器是把生物处理与膜分离相结合的一种组合工艺(如图6所示),它不仅能高效地进行固液分离,得到可以直接回用的稳定出水,而且生物反应池内高浓度的微生物量,可提高处理装置的容积负荷,节省占地面积,且剩余污泥产生量少、操作管理方便。无论进水水质如何变化,均能得到优质出水,符合建设部生活杂用水标准。
图6 膜-生物反应器工艺流程
4、杂用水(洗车)
采用的典型回用工艺如图7所示。出水水质见表3。
│加药
│补自来水
洗车污水 ─ 集水 ─ 隔油沉淀 ─ 混凝 ─ 过滤 ─ 清水
图7 洗车污水回用工艺流程
表3 洗车污水处理前后水质
BOD(mg/L)COD(mg/L)SS(mg/L)pH油脂(mg/L)色度(度)洗涤剂(mg/L)大肠菌(个/L)进水16.731138.03.4 出水<26<57.60.5580.812
三、污水回用技术发展预测
1、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
当前,国内外对城市污水的处理考虑较多的是排水管网终端的集中处理。就回用而言,因为输水管道的投资比重很大,应考虑在污水处理厂附近就地回用。例如天津梅江居住区引纪庄子二级出水作水源经深度处理后作小区杂用水;北京华能热电厂引高碑店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作水源经深度处理作循环冷却用水。在国内也有一些地下水回灌、草地及农田灌溉的例子。
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城市水体及河渠布局又比较丰满的地区,应考虑分散的小区污水处理与河渠水体修复相结合的布局。即区域污水处理 ─ 河渠景观及自净(或辅以某些人工净化手段) ─ 再利用。这样可以省去大量二级处理水回流管道的铺设,取得小区污水处理无害化、河渠水体功能及资源化的一体化综合效能。
2、常规污水处理工艺的强化、组合及高效、低能耗处理技术的应用
污水处理和水资源回收相结合技术,必成为污水处理的主流。由于污水成分的复杂多样致使其净化处理往往需要不同的技术组合成一定的工艺流程。传统的以活性污泥法为主体的污水处理流程包括了一级处理(格栅、沉砂、一沉)、反应池和二沉池的二级处理流程,以及庞大的污泥处理系统,其流程长、建筑物多、耗能高,造成建筑费用高、运转费用亦高。
氧化沟法、SBR法的出现省去一沉池、污泥处理和二沉池,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给污水回用带来新的起色。
(1)厌氧-好氧相结合的工艺流程
厌氧-好氧组合可以达到既去除有机物又去除含磷、含氮物质的目的。充分发挥好氧及厌氧条件下生物处理功能,可降低能耗、减少污泥量。
为了实现回用目的,生物技术后需引入物理及物理化学技术,如前所述混凝、过滤、活性炭、膜技术等。
(2)MBR技术(Membrane bioreactors)
膜生物反应器:把生物处理与膜分离相结合的一种组合工艺。由于膜所具备的高效分离特点,所以出水水质好,可以直接达到回用所需水质。在生物反应器中维持了高浓度的微生物量提高了负荷,节省了占地面积。
回顾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历史,首先出现的是超过滤(ultrafiltration,简称UF)和微孔过滤(microfiltration,简称MF)然后才出现的反渗透(reverse osmosis,简称RO)、纳滤(naofiltration)。专家预测:当水源具备一定洁净条件,由PAC粉末活性炭+超滤或微滤+纳滤即可取代全部水处理设施。未来几年低压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有着广阔前景。在污水处理方面,应着重解决膜污染、快速恢复通量的方法及对策,这是推广MBR法处理污水的关键所在。
研究表明:悬浮物、胶体和溶解性分子对过滤阻力的相对影响分别为65%、30%和5%。可见,悬浮物和胶体物质往往在膜面形成凝胶层,成为减少膜通量的主要原因。由于混合液的组成和特性对膜污染有重要影响,选择FeCl3作为絮凝剂,投加粉末活性炭来改善污泥的滤饼性能,使混合液易于过滤。或在反应器中投加纤维球状填料,形成生物膜和悬浮活性污泥复合处理系统,以增大膜通量。
选用错流膜组件,在较低压差下(0.1MPa以下),以较高的膜面流速(一般为4m/s),达到提高膜面剪切力,消除浓差极化带来的影响,从而减少膜面污染。在浸设式中空纤维膜中,则把膜组件放在曝气管的正上方,同时加大曝气量,减少膜的污染。为了消除可逆膜污染应定期作清洗(物理清洗和化学清洗)。膜生物反应器在处理污水中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特别在污水需回用和占地有限制的场合下更是一项极具潜力的技术,但能否推广应用关键在于膜污染和经济上是否可行。
MBR工艺可从几方面减少运行成本:减少膜污染;研究低成本、高性能的耐污染超滤膜;研制耐污染、耐酸碱、耐生物腐蚀、有一定机械强度的高性能超滤膜,使膜的清洗和更换不至过于频繁。采用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一体式),以节省循环泵所消耗的能源,但清洗较困难。另外在反应器形式上应多样化,例如采用曝气沉淀一体池型、内部安装填料的池型,即生物膜和悬浮活性污泥复合处理系统,减少膜的污染。
关键词:国外发展循环经济、主要对策
1.法律措施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并制定出相关法律的国家.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导致垃圾的大量排放,使垃圾的处理问题日益突出.1972年,德国联邦政府颁布了《联邦废物管理法》,将各种废物的收集和处置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该项法律的颁布改变了西德人的生活习惯,一般生活垃圾,塑料容器以及纸类等开始被分门别类地回收。随着西德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1986年联邦政府制定了“避免产生废物、废物再利用及安全处理原则”,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废物的认识从“怎样处理”上升到了“怎样避免产生”的高度。德国循环经济理念的导人体现在1991年颁布的包装废物管理条例》中,该条例根据“污染者负担原则”,明确了商品生产和流通业对包装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的义务。
1992年德国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1994年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清除法》,后经过数次修改,于1996年10月以((循环经济·废物管理法》正式生效。该法使世界环境保护运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由过去的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提出“本法律的目的是促进循环经济,保护自然资源,确保废物按有利于环境的方式进行清除”;确立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即任何生产过程首先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废物的产生,对于无法避免而产生的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和废纸、旧电池、旧汽车等,要求尽量采取循环利用的措施,以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规定了产品制造者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的责任,对于某些特定的产品,只有明确了回收的可能性后,才允许投放市场。
日本是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的国家,也是国际上较早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发达国家之一。其所有的相关法律文件,集中体现为“三个要素、一个目标”,即减少废物,旧物品再使用,资源再利用,最终实现资源循环型社会的目标。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健全,可以分成三个层面,基础层面是《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废物处理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这两部综合性法律;第三层面是(《容器包装再利用法》、((家用电器再利用法》、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食品循环再利用法》及((绿色采购法》五部专业性法规。1991年制订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完善了汽车及家电循环利用的判定标准以及事先评估、信息交流等体系。1993年颁布的环境基本法》中增加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循环利用等内容,并将此作为国民的义务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1994年政府又根据该基本法制定了(环境基本计划》,决定将建设循环型社会作为环境政策的长期目标之一来实施,并把实现低环境负荷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体系作为目标。日本把2000年定义为“循环型社会元年”,不仅新制订了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食品循环再利用法》、《绿色采购法》,还修订了《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并更名为《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I修订了1970年制定的(《废物处理法》,加强了控制废物产生和不正当处理的措施.?,002年制定了《汽车循环利用法》,在此基础上,又于2003年3月制定了建设循环型社会的长期指导方针《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计划》。
2.经济措施
税收创度。日本的“再循环利用设备特别补偿办法”规定:对废纸和废饮料瓶类制品再商品化设备制造业、生态水泥制造设备、废家电再生处理设备除按一般规定给予退税之外,还按商品价格的25%进行特别退税。对废塑料制品再商品化设备制造业、建筑废物再生处理装置、废木材破碎及再生处理装置,除按一般规定给予退税之外,还按商品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美国亚利桑纳州规定,企业分期付款购买再生资源及环保设施可减税(销售税)10%;在美国康奈狄克州,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除可获得低息风险资本小额商业贷款以外,州级企业所得税、设备销售税及财产税也可相应减免.荷兰政府的目标是在10年内把全国废物产生量减少90%,其措施除了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外,对产生废物的人和企业都要征税,采用清洁生产或建立污染控制设备的企业,其投资可按1年折旧(通常折旧期限为10年).丹麦率先实行了“绿色税”制度,对生产原材料征收材料税以促进少用原生材料、多利用再生资源。德国已经开始征收生态税,对除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外的能源都要征收生态税,间接产品也不例外,例如1升汽油的价格为1.7马克,再加6芬尼的生态税。
共瓜侧度。美国于1995年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对那些把绿色化学原理与化学品的设计、制造、使用相结合的突出化学技术进行奖励,充分体现了美国对环境保护方面创新性工业研究成果的重视。日本的许多城市实行了资源回收奖励制度,对社区、学校集体回收旧报纸、旧包装箱的行为给予一定的奖励,以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回收可再利用的资源。近年来,欧洲不少城市采取了付费交投包装废物的办法,这是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办事,受环境意识和经济利益的双重驱使,许多消费者乐于这样做。
绿色采劝翻度。日本的《绿色采购法》规定,国家机关必须率先采购环境负荷小的产品。其目的是通过不断扩大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来提高资源再生产品企业的知名度,以促进企业扩大生产量,降低成本、降低价格、最终形成资源再生产品的良性循环。现在日本各行政机关纷纷制定了绿色采购方针,有166种物品被定为政府优先选择购买物品,其中以100%废纸为原料、白色度不足70%的复印纸被定为最优先购买物品,到2001年,政府特定购买物品的采购比例已达到了92.6%。美国各州也陆续制定了再生资源产品政府优先购买的有关政策法规,通过行政干预各级政府的购买行为,促进政府优先采购再生资源产品,同时规定审计机关有权对政府各部门购买再生产品情况进行检查,对未能按规定购买的行为将处以罚金。
收费侧度。日本颁布的《家用电器再利用法》规定,制造商和进口商对制造、进口的家用电器有回收、再商品化的义务,并规定了4种废旧家电的处理费,其中每台电冰箱为4600日元,每台空调器为3500日元,每台洗衣机为2400日元。生活垃圾收费是减少城市生活垃圾数量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对每袋生活垃圾的收费增加1.5美元,城市垃圾总量可减少18%.现在,日本的3250个市、区、村中收取生活垃圾处理费的为2535个,收取工业废物处理费的为2833个,有效改善了日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德国的《包装废物管理条例》颁布以后,从1991年到1995年,制造商们为了减少处理包装废物所付的费用,纷纷将包装减少到最低限度,全国包装废物的总产生量减少了12%01991年,德国成立了进行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的DSD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在1997年的包装废物回收率为89%,循环利用率高达86%。相当于从每一个德国公民手中回收废物73.7公斤。循环经济使德国在GDP增长两倍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了近75%0
3.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主要包括理念的确立、研究人员的培养、各类人群的教育等。生态环境理念的确立和带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培养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几年来,日本政府积极开展对基础研究人员的培养和教育,促成各学术团体和研究型机构业务的开展,并从科学技术研究基金中拨出专项基金鼓励科研机构进行废物处理及3R化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
各类人群的宣传教育重点是充分发挥社团法人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通过广泛的宜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生态环境意识,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推动绿色消费的进行。从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运动到21世纪的循环经济,世界上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已经经历了三个历祖第一是以政府命令为主导,通过行政手段的方式来实现污染控制;第二是基于市场手段的经济刺激作用,注重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和技术创造力来实现废物的处惫第三是在进一步完善政府和企业作用的基础上要求实行信息公开,其实质是实现了公众监督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
日本特别注重公众的参与。1998年笔者曾在大宫市参加过一次由非政府组织发起,东京大学小林教授做的市民环境家计薄讲座。讲座强调了家庭参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禽要做到的几个方面:有计划的购买食品,在食品有效期内用完,适量烹饪,不剩饭。自备购物袋,利用简易包装,购买简易包装产品;协助地方公共团体和商店、回收团体进行资源性废物的分类回收,争取每人每天从家庭排放的垃圾且比上一年度减少15%。名古屋市的非政府组织还发动市民开展义务收集公共垃圾活动,并发放介绍垃圾分类处理和再生利用的宣传小册子,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废旧资源回收和垃圾减量工作。
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特别注重将正确处理垃圾的知识纳人各级学校教育中,从学生抓起,让每个人从小就充分意识到正确处理垃圾的重要性。作为一个移民城市,蒙特利尔市特别注意制作多国文字并适应不同阶层人员的宣传材料。所制作的宣传品既有趣味性,又有持久性,宣传品的载体形式多样,使人每天看得见记得住。
4.技术措施
循环经济主要是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引导各行业推广3R技术、清洁生产和废物资源化。日本北九州市的生态型城市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效果得益于3R化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短短的二十几年时间,通过高新技术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实施清洁生产运动,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了经济利润和环境改善的双重目标。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四年后不仅减少了84%的污染物排放,还取得了2125亿日元的经济效益。现在北九州市不仅摘掉了闻名于世的重污染工业区的帽子,而且城市的工业生产总值增长了6倍。
日本东京电力株式会社和财团法人千叶县都市公社联合在千叶县的幕张新都心高新技术开发区投资约69亿日元,建成了地表水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并于1990年4月开始投人使用。该技术利用污水处理厂排水水温夏季约为250C、冬季约为17℃且比较稳定的特点,将污水处理厂排水中蓄积的热能通过蓄热式热泵系统为49万平方米的区域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空调源。在每年提供1290亿大卡热量、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减排了6800吨二氧化碳、2.9吨氮氧化物。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符合循环经济3R原则并能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热泵空调技术在建设日本的循环型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环境产业化”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绿色高新技术支持。
5.市场措施
市场措施主要是通过健全可循环利用资源的交换、收集及回收利用市场来完成。日本的废物交换情报网络系统非常发达。在日本既有社团法人机构的“循环经济研究会”每周定期发表有关循环经济方面的信息,同时各地的有关部门也相继建立起废物交换情报网络系统,日本的各市区村几乎都有专门发行二手货信息的报纸及时向市民信息并组织旧货调剂交易,以利于市民进行资源循环再利用。这样的社会中介机构可以使市民、企业、政府形成一体,通过沟通信息、调剂余缺,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2.经济结构继续改善。进入21世纪以来,越南工业化进程加快,外资和国内私人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而农业所占的比重则有所下降,但产量的绝对值仍在增加,且增长平稳(见表2和表3)。农业的稳定发展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促进了越南经济的稳定发展。
3.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1年以来国家财政状况明显好转,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还债能力不断提高(见表4)。2001年财政收入100万亿盾,超过计划13%;2002年财政收入完成年计划的106.5%,约为73.9亿美元,同比增长7.8%;2003年财政收入不仅全面完成国家计划,而且连续第六年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比增长11.3%。财政收入状况的改善使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增强,投资力度加大,推动了经济的增长,财政支出增长率从2001年的9.2%上升到2003年的14.1%,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越南财政收支持续好转,是经济稳定发展的结果。它将在今后几年内,在保障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完成、鼓励出口、创造就业机会和消饥减贫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
4.社会投资踊跃。越南经济增长稳定,使得投资者对投资利润预期乐观,投资踊跃。投资呈递增趋势。2000年越南国内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0.8%;2001年这一比例继续上升,达21.9%。2002年社会总投资额达1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3%。投资增长主要是受国内私人投资大增的推动。2002年,非国营企业投资额达32.46亿美元,同比增长30%。其中,私人投资约24.68亿美元,同比增长33%。2003年社会总投资217.6万亿越盾(约合139.5亿美元),同比增长18.3%。其中,国内资金占83.2%(国有56.5%,非国有26.7%),外资占16.8%。同期,外国投资也大幅度增加(见表5)。从投资和发展的关联性看,越南已形成国内积累—投资—发展的良性循环,摆脱了对外资的过度依赖。
5.对外贸易持续增长。2001年由于受到世界经济衰退和九一一事件的影响,对外贸易等各项指标增长幅度减小;2003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越南对外贸易额大幅增长,首次突破400亿美元大关,总额达448亿美元(见表6)。一些主要出口商品像原油、纺织品的价格明显上涨,出口量大幅增加,使得越南的出口增长加快。总的来看,越南的出口贸易受世界经济影响较大,对外依存度过高。进口方面,贸易逆差大幅增加,进口商品主要是机械设备、原材料、燃料及零配件等,而对消费品进口的限制仍十分严格。
经济持续增长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随着革新的不断深入,越南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这些年的发展使越南的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初步完成,实现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市场运行为,基础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作为市场要素的价格、利率、汇率、竞争和分配机制已全面市场化,劳动力、金融、证券、技术和信息等市场体系正在积极培育和发展之中,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强并与市场机制逐步适应和匹配。在微观基础领域,越南已由单一的公有制体系发展到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种经济成分一律面向市场,自主经营,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率,还以各种方式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刺激,使经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2.选择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个推动力推动经济发展。
第一,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越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国内市场,积极引进机械设备、原料等发展本国工业,减少国外工业晶的进口;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大引资力度,加强国家的经济宏观调控能力,集中发展基础设施和能源建设。这种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使越南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出口方面,基本形成了原油、大米、水产品、咖啡、煤炭等五大类创汇拳头产品,同时食品、服装、电器、鞋类的出口也有较大增长,成为出口创汇的“第二梯队”。进口方面,贸.易逆差大幅增加,但进口产品主要为生产所需的机械设备、原材料、燃料及零配件等,对消费品进口的控制仍十分严格。
第二,国内资本与国外资本并重,不单纯依靠国外资本。亚洲金融危机后,在东南亚其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都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越南经济仍有所增长,这与越南实施的两种资本并重、不单纯依赖外资的战略是密不可分的。2003年社会总投资额达217.6万亿盾,其中国内资金占83.2%。2004年社会投资总额计划255-万亿盾,其中国内资金占68%,国外资金占32%。由此可见,越南经济发展显然是以国内资金为主。这样就减少了国际资本市场对越南经济的影响,从而保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第三,两种市场相结合为经济发展拓宽了道路。国内国外两种市场的结合为越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2003年,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越南出口额大幅增长,出口总额近200亿美元,创历年新高。世界经济的恢复刺激了越南的出口,一些主要出口商品像原油、纺织品等的价格明显上涨,出口量大幅增加,使得越南的出口增长加快。
第四,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越南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在一个平台上进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投资的变化。越南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迫使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更新设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为此企业不断加大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投资,提高市场竞争力。2003年越南将80%的投资用于工业领域,大力更新设备,引进先进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在2004年的越南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计划投资部长武洪福指出,今后的主要投资领域是电子、油气开采、水泥、机械制造、冶金、石化、交通设施、水利工程。他还表示要加大对教育培训、科学技术、文化新闻、医疗卫生和扶贫方面的投资,以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其次是大规模引进外资和技术。通过引进外资,建立起一批外商投资企业,与国有企业形成竞争,迫使国有企业逐步走上技术改造的道路。大量外资的引进也带来了技术和管理的引进,因而提高了产业的现代化程度,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再次是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对外开放,产品必须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必须通过改进设备、创新技术、降低成本等途径实现,即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
3.私人投资踊跃,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
在新世纪初世界经济不景气、外资投资缩减的情况下,越南的投资仍以超过30%的贡献率推动经济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国内私人投资。2003年社会发展投资总额中,私人投资58万亿盾,投资额最高,增长幅度最大(为24.7%,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率5.8%)。目前越南已有12万家私人企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成分。2003年工业总产值为302.99万亿盾(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比上年增长16%,其中私营企业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8.7%。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作为一个正在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和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中的国家,越南也面临一些难题与挑战。
第一,越南企业的竞争力还很薄弱。私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投资分散,缺乏规模。国营企业机制转变迟缓,管理水平低;缺少高质名牌产品,设备老化,不少原材料需要进口,生产成本高。越南产品质量较差,创汇能力和竞争力低。据统计,越南国内商品价格与国际价格(大部分按照进口价计算)比较:水泥高出115%,印刷纸和书写纸高出127%,氮肥高出131%,苏打高出163%,钢坯高出125%,蔗糖高出140%。外资企业使用的电费、海运费、国际电话费用均高于本地区其他国家,平均高出2—3倍。越南与泰国比较:越南用电量相当于泰国的1/5,移动电话为1/20,因特网为1/300。因此,在打开国际市场和在国内市场上应对外来产品抢占市场方面,越南企业的竞争能力亟待提高。
第二,越南在转变经济机制、融入世界经济方面明显滞后。越南在转变经济机制的同时,也遇到世界市场的各种挤压,迫使越南在提高竞争力的同时还要面对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越南的出口过度依赖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市场,上述市场一旦对越南产品实施各种限制,越南的整个出口就会陷入困境。由于受美国和欧盟等主要市场的各种限制以及本国重要出口产品数量不足等因素的影响,2003年下半年越南的出口增长势头趋缓,前景不容乐观。为此,越南政府推出一系列刺激生产和鼓励出口的措施,以确保完成当年规定的190亿美元的出口指标,并为2004年的出口奠定基础。2003年上半年,越南出口总额达97.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2.6%。对此,当局提出了下半年完成95亿美元出口额的目标。然而从2003年7月份开始,越南出口的总体势头放缓,当月出口额比上月下降3.3%,8月份又下降了3.5%。在美国市场方面,越美贸易协定签订之后,两国经贸合作关系发展迅速,但由于美国的市场准入条件繁杂苛刻,加上人为设置的,贸易壁垒,特别是美国不顾越方强烈反对,对越南鲶鱼征收38%—68%的反倾销关税,导致2003年越南鲶鱼对美国的出口额下降64%,由上年的5500万美元下降到2000万美元。
第三,越南在吸引外资方面仍然面对不少挑战,尤其是在基础服务设施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瓶颈制约。目前,越南服务业总体还处在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硬件差、服务质量不高。硬件方面远没有达到经济发展的需要。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越南公路中,砂石和土路路面占了总里程的73.31%;电力供应不足,从全国范围来讲,高峰期电力缺少100-450MW,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供水系统落后,且价格较高。软件方面,政策法规还存在透明度低、随意性强、申请手续繁琐等弊端,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投资环境尚未得到根本改善。
第四,越南也存在着牺牲环境资源换发展的弊端。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历程中都曾发生的现象,也都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越南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享有“世界动植物研究博物馆”的美誉。然而,世界银行的《2002年越南生态环境监测报告》却向越南的生态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这份报告说,在过去的10年中,越南国内许多物种的生存环境遭到灾难性破坏。据统计,目前越南全国28%的哺乳动物、10%的鸟类和21%的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濒临灭绝。另外,在维系生物物种多样化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的红树林被成片地砍伐,面积比10年前减少了约80%。报告还说,10年前越南农民还经常在山里见到白颊猿等十分珍贵的动物,但现在再也难觅这些动物的踪影了。报告分析了造成越南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指出近几年越南采取了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许多地方大力发展小染料、小电镀、小农药以及炼焦等工业项目,而从事这些工业项目的工厂大多只注重经济效益,不注重环境保护,对自然资源进行了破坏性开发。报告还说,越南一些地方开始毁林开荒,结果植被受到极大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水源短缺等问题。因此,越南最终不仅没有增加高质量的耕地,反而使当地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贫困,形成了恶性循环。
第五,经济体制转换中产生的官员贪污腐化现象恶化了越南的投资环境。如在办理投资手续过程中,各部门在收取除了按规定应交纳的费用外,还自行增加不正当费用,工作人员也收受贿赂。官员腐败风如果不刹住,必将影响革新开放大局。正如越共总书记农德孟所说:“一些干部生活方式不受约束,腐化堕落,且不能保持他们的政治信念和道德准则,我们不得不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第六,缺乏强有力的人口政策。到2002年底,越南人口已将近8000万。按现在的增长速度计算,10年后,越南人口将达到9000万。在20世纪的100年里,越南的人口增长了五倍多。目前越南的人口密度已增至每平方公里235人,居世界第15位。人口增长过快给越南经济带来严重的分母效应,加重了劳动力就业的压力。人口增长过快也是环境遭到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越南目前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如何降低人口增长速度已成为越南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展趋势
随着越南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善,越南将进入经济发展的全新时期。
目前越南的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确立,并日益完善,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体制保证。从近年的投资与发展的关联性来看,越南经济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投资一积累一发展一投资的良性循环,已基本走出基础差、积累少的困境,为经济的新一轮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质量也大为改善。可见就国内环境来看,越南经济已具备进入一个持续高增长的条件。
从国际环境看,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善与国际合作的进展为越南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积极的因素和机遇。
2003年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尤其重要的是越南所处的东亚地区受中国经济高增长、高进口的拉动,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为越南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周边环境。
越南一直在寻求尽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以支持其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长远目标。国际社会也一直在强力支持越南融入世界贸易体系,特别是支持越南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也使越南得到了较大的经济利益。2002年越南与其他东盟成员国的贸易额达68亿美元,占越南外贸总额的21%,远高于1995年越南加入东盟时的35亿美元。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越南产品提供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同时也将为越南吸引外资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越南被认为是东盟地区较为稳定和安全的国家,而且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基础设施和相关的投资法规也在日趋完善,这也使越南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2004年越南尽管遇到生产活动所需的原料、燃料和材料价格骤涨,长期干旱以及禽流感造成的巨大损失等困难,但一季度经济取得跳跃式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高于2003年同期。总之,越南未来经济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潜力巨大,前景乐观。
当前,许多国内企业的发展已经延伸到国外。这些企业在国家统筹指导下,通过考察,在境外有条件的国家或地区成立了各类经济贸易合作区域,包括加工区、工业园区、科技产业园区等,其共同特点是都拥有着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较强,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的是吸引中国或其他国家企业投资兴业。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以一种联系纽带的方式,吸引着是我国与其他国家间关于限定区域的双边经济贸易。
一、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的加大对外投资合作,主要实施引进外资为主的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逐渐深入,顺差也不断增加,贸易摩擦更愈加显著。此阶段,对外经济贸易的大背景是:企业对外投资的愿望愈发强烈,国内开发区建设的成就显著,企业“走出去”的紧迫性越来越强,开始不断的探索建立境外园区等等,我国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
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设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一种“企业对政府”的模式,是我国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发展空间、扩大对外投资合作的一种全新的模式,发挥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作用。目前,获得商务部批准建设的国家级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共有19个,(见表1)。以高新技术园为主的第三批合作区正在筹备中,相关的招标审批工作正陆续进行。如今,伴随着“一路一带”的建设,沿线23个国家中有77处境外经贸合作区将在未来建成。
现在,我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设已经初见规模和成效,正呈现出一种良性的发展和运行状态,加强了区域间的互利往来,推进了我国企业海外市场的纵深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3月底,我国在建的14家境外经贸合作区企业已完成总投资额16.6亿美元,入区企业共计409家,累计投资43.4亿美元,创造总产值184.6亿美元,上缴东道国政府税费7.6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4.3万个。
二、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的作用
(一)享受优惠政策,降低运营成本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指由中国商务部牵头与相关国家政府部门达成一致,并由通过中国相关部门审批的企业进行建设的工业园区。园区的开发企业与国外政府达成协议后,可以自主开展对外招商活动。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立是官方贸易的结果,这种两个国家之间高层次经济贸易合作,离不开国家的协议、政府的支持。通过双方会谈,两国通常会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重点会在税收、金融、土地、基础设施配套、出入境等方面提供便利,使商务投资环境呈良性化发展。
以我国政府为例,政府在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在资金方面,每一个入选经贸合作区的项目都可得到商务部“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资金”最高可达2亿元人民币的资助;政策方面,对投资到合作区的设备、原材料和散件的实物投资,一律视同出口,给予退税。金融方面,对前往境外经贸合作区投资入驻企业的银行贷款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中给予5年100%贴息;审批方面,对于合作区相关人员出国手续可以一年内一次审批多次有效。
东道国政府也支持合作区发展,相继出台各种政策。如建立泰中罗勇工业区之后,泰国政府就出台了包括无国产化率的要求、无汇款限制、无出口要求、制造业无外资比例限制等措施,给投资者以政策上的鼓励。再如越南龙江工业园,对入园的企业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有:设备免进口税;产品出口免税;生产用原料、物资、零部件进口免进口税5年;前四年免所得税、9年减半税率为5%。良好的政策和产业基础以及良好的政治运作机制,有利地促进了我国同东道国之间和谐经贸关系的建立。
(二)转移过剩产能,优化经济结构
目前,我国制造业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行业的生产能力已严重过剩。国内市场严重饱和,金融危机造成的出口减少都是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的原因。虽然缺少国内市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都已经达到了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最初,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设立在选址上有计划的倾向于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多集中在非洲(7个)、东南亚(7个)、南美(2个)等,故而就为这些行业先进的技术、设备、资本、理念等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极大的推动了该国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通过理性的转移我国过剩的劳动力,也实现了双方互赢,促进了共同发展。通过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国内的部分产能过剩且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转移到有需求的国家,即可以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可以促进当地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三)规避国际贸易壁垒,缓解摩擦
国内企业可以通过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这样一个平台,以较小的代价进入到国际市场。在业务功能方面形成合理分工,建立良性的中国企业内部合作机制。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把国内的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到海外,不仅可以充分的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生产中国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以投资国的名义出口到其它国家和地区,改变产品的原产地,这样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很多针对性的贸易制裁和管制都将会失效,使得我国企业得以绕开一些国家的贸易壁垒,规避了贸易摩擦。例如俄罗斯的经贸合作区的建立,把生产基地建在了海外,不仅避免了俄罗斯“灰色清关”对中小企业出口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变“中国制造”为“俄罗斯制造”,避免了欧盟向我国出口企业征收的反倾销税。再如,泰国罗勇工业区、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俄罗斯波罗地海经贸区等都有相应的关税优惠、普遍制优惠和贸易限制和配额上的优惠,这些,都极大地扩展了企业的国际市场,实现了产品原产地的多元化,从而有效地规避国际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
(四)形成产业集群,发挥规模效应
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是我国在新的国情下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对外投资合作的一种新模式。它充分利用了地理上的集中性,使企业变低效分散式的投资为高效集群式入驻方式,成为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拥有良好的服务环境和管理功能,通过集体谈判机制,促进区域内产业梯度专业、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优化和经济走廊形成,通过集聚效应,国内的企业可以开展规模化的跨国生产和经营,在国际市场上直接参与竞争与合作。最明显的是在巴基斯坦海尔一鲁巴经济区的建设中,海尔集团首先以产业配套和产业链延伸为主线,亮出旗帜,吸引了一大批国内的家电、汽车等行业的知名企业进入合作区发展,形成了以品牌家电产业集群和配套企业的聚居地。还有,墨西哥中国宁波吉利工业经贸合作区,一批与吉利相关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与吉利集团一起先后到墨西哥投资设厂,促进了专业汽车行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国内企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直接参与竞争与合作,可以促进国内跨国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增强了国内跨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存在的不足
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发展在我国以初见成效,已呈现蓬勃发展趋势。截止2016年,中国将建成50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在发展的同时,~些问题也浮现出来。
(一)政策性风险较大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建立在国外的产业园区,优势是通常合作双方会携手提供一定的商务环境,从而使投资生产有条不紊地进行得到保证;局限是与东道国的政治、政策、环境等的变动直接相关,波动性大,跨国投资的风险较大。例如埃及、巴基斯坦政局变动,社会的不安定,环境的波动性,使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和巴基斯坦海尔一鲁巴经济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公司不能正常运营,园区人员返回国内。此外,许多园区在成立前会得到东道国承诺的诸多优惠政策,但在后续运营时却不一定能够落实执行。以赞比亚为例,2006年,赞比亚通过了《发展署法》,并成立了服务外部投资的机构,也实施了不少优惠投资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与机构运行的稳定性都成问题,这一届政府通过的政策到下一届政府是否有效,这都是经贸合作区所发展所面临的风险。
(二)金融配套设施不完善
首先,东道国的金融环境直接影响着入区企业的金融风险。其金融环境不稳定,汇率变动大,入区企业在的资金进出过程就会承担较大的金融风险。今年3月,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就遭遇了此类的问题。集中表现为近期埃镑对美元的大幅度贬值,直接导致多家企业利润减少,并且,埃镑的下跌,使企业的经营利润很难难以回笼。其次,在投融资方面,金融配套的影响也较为明显。东道国多为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其经融环境较为落后,融资渠道融资工具有限,且贷款成本较高,例如埃及的商业银行贷款利率13%至14%,存款利率7%至10%;再次,我国国内银行与国际连接渠道并不全面,对境外资产难以承认,全球通系统不完善等均导致入区企业贷款困难,影响着园区的后续发展。
(三)发展规划及实施中问题较多
数量多且速度快是园区规划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第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区于2006年由商务部批准,实践过程中经验教训还没有认真总结,第二年第二批境外经贸合作区就披挂上阵,过于急功近利。这种先一次性投入、再逐步招商的方式,呈现的一个凸显问题就是开发规模过大,资金资源的浪费,形成大部分园区的实际入驻企业数量与计划的距离大。园区规划中的第二个问题是不能结合东道国当地的实际经济情况和需求进行园区产业定位。纵观建设中的19个经贸合作区,充分融合当地资源的只有2个(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是结合当地的有色金属进行专业化生产,中俄托木斯克木材工贸合作区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木材资源),其余合作区都采用集加工、制造、物流、商贸等于一体模式,建成了一个综合的产业园区,不能彰显东道国产业发展独特优势和特色。园区规划中的第三个问题表现在区位选择上,集中、扎堆现象突出,比如,柬埔寨、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地理位置、国家环境及建立的合作区功能都比较类似,但我国与其都建立了合作区,且越南和泰国均有两个经贸合作区,这势必造成这些经贸合作区之间、以及和我国珠三角本土制造业间相互的牵制和竞争,造成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不但不利于解决我国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的问题,也不能很好的为企业搭建一个良性的投资经营平台。
关键词:对外贸易;现状;政策;发展
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而言,对外经济贸易的作用不容忽视,只有积极融入到国际贸易当中,才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获取稀缺的资源、设备以及技术等。
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现状
(一)发展的机遇
随着我国加入了WTO,对外经济贸易自由化一直都是国内倡导的重点,这样有利于双边以及多变贸易体系的完善。在对外服务经济贸易上,大幅度地促进了国内商品的出口,为经济贸易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二)面对的挑战
改革开放的深入,也使得贸易摩擦与国际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究其原因,第一,各个国家一直以来都需要贸易保护主义;第二,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政策与体制方面,国内无法保持其达到完善的地步,从而出现了一些贸易摩擦。在全球经济化的推动下,想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就需要对国外诸多因素加以考虑,同时,再针对自身问题作出调整。另外,国内当前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还采取的粗放型增长,这样对于环境、能源方面的运用都会产生矛盾,容易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建议
(一)做好多边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完善
对于周边的国家与地区,我们都应该深入做好其市场的开发,建立自由贸易区,扩大与发展中国家质检的经济贸易来往,做好对其市场经济的研究,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拓展在拉美、非洲以及中东等区域国家的进出口市场份额。另外,从国内的发展出发,为了确保自身的建设作用能够在谈判中发挥作用,就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融入多边经济贸易的谈判
中去。
(二)做好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
出口产品结构的建立完善,不断地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才有利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对于产品出口当中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也需要积极推动其发展,并且将无污染的绿色产品致力于开发的关键点,利用世界贸易组织所允许的方式,推动国内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
(三)推动资源可持续发展,降低环境成本
为了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开发绿色产品,降低环境成本也是不可缺少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资源方面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动力。在对外贸易经济领域当中,为了适应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朝着效益质量型的方向发展,避免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一)在对外经济贸易发展中,需要以竞争优势导向为主
在战略方面,出口导向是现行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目标,但是,如此的粗放型经济贸易增长方式却无法带来利益与对外贸易数量的同比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对对外经济贸易的竞争力也会产生
局限。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国,其经济结构还无法达到经济贸易强国的水平。这也就要求了国内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需要朝着平衡型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国外的优秀资源,才能够就解决国内资本、资源与技术方面的缺失;同时,随着全球化趋势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与强化,我国也逐渐地增强了对世界各国的竞争性与依赖性。因此,想要将竞争优势体现出来,就需要将自己的竞争优势作为主要的导向,能够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增加。
(二)优化升级产品结构,加快产业集聚
对于国内的对外经济贸易竞争力的增长,产业集聚与规模经济是主要的因素。产业集聚与规模经济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集聚、沟通与信息的传递,同时,对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强化竞争,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都有着直接的作用。目前,由于国内产业化集聚还无法达到较高的要求,还未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使得企业的应变能力、竞争能力都无法满足发展需求。所以,在机遇与发展并存的时期,对各类产业采取联合、改组与租赁等方式加快其集聚与整合,才能够将产业与产业、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相互分割打破,从而形成整体化的区域优势,如此才有利于保持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生产经营当中所耗费的成本。另外,集聚优势的利用,还能够对调整与升级自身的产品结构,深化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革,从而满足国际市场竞争需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下,占据一席之地。
四、结语
只有在了解国内对外经济贸易的现状之后,才能从政策与对策方面找到对外经济贸易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措施,才能够推动国内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外资银行金融发展前景策略
一、我国外资银行的发展现状
1.数量持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状况持续转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以上海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423.4亿元,同比增长了38.4%,占市场总额的12.8%,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659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以上,占上海市贷款市场总额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资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了46.8%。
2.入股中资银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在过去一年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启动股份制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机制更为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开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65亿美元。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已经占到中资银行总资产的15%。
3.进入范围由京沪深向内地逐步扩散。目前,以京沪深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首要选择地域,并且以京沪深为中心不断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延伸。随着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西部大开放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服务的对外开放区域将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的地域分布也将不断向中西部延伸。
4.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从12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一步按时开放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
5.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与贷款上,结算方面也趋向活跃,其人民币的来源不仅依靠外商投资企业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业借款等市场机制来筹集,基本上满足了信贷资产上的需求。据业内人士预计,外资银行在大陆的贷款额将以每年40%速度增长,到2010年,外资银行占大陆总贷款的比例将达8%。
二、外资银行在华未来展望
专家分析,外资银行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天然联系是割不断的,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便是跟踪自己原有客户发展市场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已有的外币业务客户群中跨国公司占了绝大多数,目前,该行正在等待着获得人民币业务的经营权,而那些跨国公司、高端客户正是他们首先发展的目标。
对未来更长的时间,即全面开放人民币国内市场后,中国银行机构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银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机构则可能稳步提高它们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机构要显著地提高它们在中国国内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将其地位提升到与现有的若干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水平,它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开发工作。这包括,在更多的中国城市开设分行,在已经开设分行的城市中开设更多的经营网点,在推销成熟的银行服务产品的同时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实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资源上的本土化战略,与国内银行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说,外资银行需要成为被中国国内客户广泛认可的经营机构,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使外资银行真正成为中国经济体系和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案例将大幅度减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资行在限售期后大幅减持中资行股权获取暴利,引起国内舆论争议;二是学术界对海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中资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贷危机后,外资行自顾不暇,光环破灭,中资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资行的经验。
2.在我国建立分行或独立法人银行的外资行会越来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资行率先成立独立法人银行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成立24家独立法人银行。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小国的金融机构将不断在中国增设机构,大型外资行则成立独立法人银行。有必要指出的是,台资银行或大举进驻大陆。
3.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东亚、汇丰、恒生等外资行在中国境内分行数已达15个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数,在东部沿海地区机构铺设已基本完毕,正在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目前,港资、新资、美资等外资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预计今后有更多欧资和韩资银行采用本土化发展策略。
4.外资行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广泛。一些外资行已经具备发行借记卡的资格,下一步外资行拓展的重点应是信用卡业务。一部分外资独立法人银行提出A股上市及发行次级债的要求。例如,东亚(中国)已经公开表达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水平将与中资银行相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论文关键词:服务外包,产业现状
世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潜力十分巨大,服务外包产值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0%。据分析,全球离岸服务外包市场规模未来几年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近年来,国家对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承接的服务外包规模不断扩大,领域逐步拓宽,服务外包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不过,总体看来,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当前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应采取有效对策和措施,大力推动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一、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增长迅猛
2009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全年收入接近2000亿。2010年我国服务外包整体市场规模保持40%以上的增长率,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超过140亿美元。随着政策推进力度加大,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将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在岸市场将进一步释放,差异化发展得到重视,产业并购整合加快,行业标准将日趋统一;同时随着行业细分和价值提升,发包范围也将不断拓展。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研究,我国正成为全球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的首选地产业现状,同时有条件成为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主要承接地。
(二)在岸服务外包需求潜力巨大。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较高阶段,各级政府和国内企业对服务外包的潜在需求逐步释放,必将为我国服务外包的长足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各级政府将成为重要的服务发包主体。随着我国城市信息化加快推进和电子政务加速普及,政府将成为服务外包支出的重要推动力。国内企业的服务外包需求趋于旺盛。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加剧、国内发展阶段提升和《劳动法》等政策出台,我国制造类企业面临经营成本提高、环境压力加大等新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多采取服务外包可有效降低综合成本并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承接服务外包的优势明显。
一是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优势:我国拥有世界级的电信基础设施,可实现99.98%的网络连接率。二是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我国大学毕业生总数超过400万,我国劳动力成本仅为印度的 70%,美国的 1/8。三是是有大量已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2007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是印度的10倍;有200多家各行业的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了研发中心。四是具有制造业基础与研发优势:我国是无可争议的“全球制造中心”,在许多行业均居世界第一位。
(四)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重视。
目前,国家商务部等已在宏观环境、行业发展,区域促进等方面提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有关地方政府也已或即将出台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政策,如鼓励跨国公司把具有一定规模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我国等,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环境正在日益完善。国务院批准北京等21个城市为我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并在21个试点城市实行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措施,加快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把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作为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体制机制上仍有不足,中高端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缺乏。
一是生产业普遍较为落后,缺乏专业化的中高端服务供应商,承接服务转移能力非常薄弱。进入IT基础设施服务领域的外资企业仍然面临种种限制。如:提供数据中心管理服务需要申请基础电信服务许可证、所有权不得超过50%等等。我国外包税收、财政促进政策实施刚刚起步,系统的服务外包政策体系有待制定和完善。优惠幅度上也不如印度、菲律宾等国家的政策那样有吸引力。中高端特别是复合型人才不足:目前国内大学在学科设置上过于程序化,缺乏与实践的结合,企业要付出很高的培养成本。BPO(业务流程外包)领域,它的业务层次更复杂,越到高端的BPO,对人的要求越高。与国外成熟的外包企业相比,国内企业的交付能力尚不足以得到海外客户的广泛认可。
(二)相关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相对不力。
当前,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管理体制与统计口径尚未理顺;在数据隐私保护、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一些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优化。例如,投标法中对于长期IT服务缺乏清晰的指导原则;海外BPO合同不能被认定为技术服务出口合同,无法享受相应税收优惠。还有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目前,我国尚未在资料隐私保护方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仍相对不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设计研发服务的进一步离岸与外包。在与我国企业进行合作时,很多外方企业最担心信息被泄露。很多我国企业因此而丢了单子。我国企业既要加强对国外相关的法律和一些观念的了解,更要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逐步建立保护客户及知识产权的可信度。
(三)离岸服务外包品牌海外市场接受度较低,缺乏代表企业的行业组织。
在拓展服务外包市场方面,我国缺少统一对外的行业品牌,没有设置有力的国家级营销机构专事国际营销产业现状,在与印度等国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目前,国外发包方往往对我国的国际接包能力不够了解,对我国众多基地城市的外包业务特色和专长更不了解。缺乏代表企业的行业组织:我国各个软件园与所在地政府都在国内外各种场合开展推广活动,对促进国内外包市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外包服务行业缺乏在国家层面的统一协调。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服务离岸外包行业缺乏一个类似印度NASSCOM那样有影响力、能够真正代表国家服务外包行业的行业组织。使我国外包行业无法与政府共同制定策略,并在国际上针对我国的独特优势定位开展活动。
(四)基地城市间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各地发展缺乏特色。
一是发展战略和定位差异不大。各基地城市外包战略定位大都比较笼统,指向性不清晰;重点行业的选择较少结合本地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进行细化分析与深入论证,导致各地产业导向缺乏特色。二是优惠政策领域基本一致。在当前市场总量不大、高端人才短缺、资源非常有限的条件下,过多利用财税优惠政策来吸引新企业落户,容易导致一些负面效应。三是招商引资目标对象趋同。大多数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过于重视吸引世界500强企业,相对忽视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中型企业,对本地成长性小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相对偏弱。一些大企业为了享受各地优惠政策而频繁在我国四处布点,并没有在基地城市形成能推动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所需的产业规模。
(五)服务外包企业资质、规模、能力不足,开拓欧美市场难度较大。
我国外包企业自主接单能力低,核心竞争力提高有限,高端市场有待扩展。在流程质量管理方面,和印度的差距比较大。由于我国企业不熟悉西方国家的业务流程,缺乏项目管理和垂直市场的专门经验。我国达到CMM5级认证的企业数量非常少,远远少于印度的数量。对日本ITO业务一般都是从日本大企业手中接受分包,本地企业缺乏直接接单能力;对美欧BPO业务主要是跨国公司以商业存在方式进入内地,发包、接包都由其直接控制,内地服务供应商接单直接承接外包的能力尚不具备。开拓欧美市场难度较大:据国际数据公司统计,全球软件外包业务主要来自欧美,美国的软件外包业务接近全球40%。我国目前还无法承接来自欧美的软件外包大单。
三、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提升对策与路径
(一)加强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和竞争力
一是要实施服务外包大企业战略。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通过重组、并购、参股等资本手段,尽快培育一批具有产业优势、规模效应、品牌形象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龙头企业,通过它们带动整个产业链向高端发展。二是要加强服务外包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鼓励企业专注于构建和培养自己的行业和专业知识,培育擅长领域,建立差异化的竞争能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带动外包发展。三是要提高服务外包企业资质认证水平。要大力提高服务外包行业的国际认证水平,通过财政补贴等各种方式鼓励服务外包企业通过服务标准国际认证,促进外包企业质量管理规范化。四是要建立健全行业组织。设立一个在行业内具有领导力和影响力的、能在全国层面统一协调的、由业内企业主导和企业家自行管理的服务外包行业协会,进行统一的对外公关与对内协调。
(二)加大服务外包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一是要着力引进海内外服务外包高端人才。应着力引进具有专业技术、语言技能、市场开拓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熟悉国际化外包企业的运作模式,能够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趋势产业现状,掌握国际标准和规范,熟知特定客户要求和价值,具有国际经验以及文化相似性等综合素质的全方位高端人才。二是要积极鼓励国内人才“走出去”。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将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派到国外工作和学习,培养具有国际水平、通晓国际规则、具有熟练业务技能、能够带领大型团队承接复杂外包项目的高端人才。三是要加强本土高端人才培养力度。服务外包企业应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政府的合作,共建高端服务外包人才教育机构,形成以企业为核心, 政府、高校和科研单位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和大型企业与定点培训机构合作,开发并实施高端服务外包培训项目。
(三)开拓服务外包国际高端市场
一是要积极拓展欧美服务外包市场。设置欧美在岸中心,发展现场交付能力,提高海外直接接包高端项目的能力;要鼓励和扶植企业在欧美建立分支机构或通过收购的形式直接进入当地市场,直接接触终端客户以获得国外一手订单。可以先关注欧美的中小型客户市场,以此为基础,逐步开拓高端市场。二是要重视国內尤其是本市外包市场。,应利用自身的制造业优势积极发展针对本地先进制造企业的服务外包,包括工业设计、信息、物流、人事和商务流程等,使服务外包与先进制造业形成互动发展的局面。三是要拓宽服务外包业务领域。要积极承接国内外金融、保险、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物流采购、客户关系、公共信息、医疗卫生等业务流程外包(BPO);要大力拓展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与测试、产品技术研发、集成电路与工业设计、高端咨询等知识流程外包(KPO)。
(四)加大服务外包政府扶持力度
一是要制订和完善促进外包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在财税补贴、专项发展资金、投融资、企业认证、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尽可能多的支持,把现有的优惠政策扩展至整个服务外包行业以及相关的配套业务;政策应向服务内需市场的外包企业倾斜,促使服务内需市场的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二是要建设好服务外包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要进一步完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高标准配套国际数据通讯端口、网络系统、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公益性基础设施以及服务外包促进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硬件水平。三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紧密结合服务外包行业特点,按照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产权保护、商业信息安全保护、数据交易标准规范等要求,加快服务外包产业立法步伐;健全相关行业的管理规范和行政执法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
参考文献:
[1]杨延杰.后危机时代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选择[J].改革与战略,2011(5).
[2]国家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10[Z]
[3]江小涓.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M].人民出版社,2008.
[4]袁欣.服务外包:概念、本质、效应[J].国际经贸探索,2010,(9).
[5]聂平香.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路径战略取向[J].国际经济合作,2007(7).
[6]刘绍坚.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现状、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贸易,2007(6).
关键词:老年人;长期护理;比较分析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之家庭结构的变化、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使得目前老年人养老及长期护理面临巨大挑战,而这给传统家庭养老、护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仅仅依靠家庭可能即便其亲属即便用尽人力、物力、财力,也难以让老人体面养老,保证其晚年的生活质量,长期护理则可以缓解此种压力,也正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所迫切需要。比较分析国外现有长期护理制度的发展状况,研究我国部分地区已开展的护理制度,可以为我国建立适合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借鉴。
1 国外长期护理制度模式设计
1.1 覆盖范围及保险对象
根据德国法律规定的“护理保险遵从医疗保险”原则,法定和私人医疗保险的参保人都必须参加护理保险;既没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也没有参加私人医疗保险的国家官员、军人等由国家负责。此外,月收入在610马克以下的人不需缴纳保险费。
日本政府采用强制保险的方式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将40岁以上的老人全部纳入长期护理范围,并规定 65岁及以上的国民为第一号被保险者,40~64岁的国民为第二号保险者(见图1)。前者只要有护理需求,都可以接受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而后者的护理需求则被限制在《护理保险法》所规定的护理需求内。
美国实行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相结合的模式(见图2)。社会保险及救助的覆盖范围较小,医疗救助中的长期护理是面对贫困人群的医疗保障计划。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以自愿保险方式,保险公司往往将被保险人投保时的年龄限制在50至70岁之间。
1.2 缴费及资金来源
德国法定护理保险理论上是雇主雇员各承担一半的保费,但实际操作略有不同(见表1)。私人护理保险采用的是预付基金制度,缴费率是根据参保人参加私人护理保险时的年龄、个人最高可获偿付金额、风险附加保费等因素来确定的。法律规定私人护理保险费不能超过法定护理的最高限额。
日本护理保险第一类被保险人按其收入确定保险费,由市町村征收保险费。第二类被保险人的保险费首先由国家统一征收。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免缴费用,医疗救济对象、低收入及生活贫困者减免50%。日本护理保险给付所需费用的50%由公费负担, 其余50%由护理保险费负担。公费负担的比例分别为国家25%、都道府县12.5%、市町村12.5%(见图1)。
美国医疗照顾计划主要分为A部分和B部分(见图2)。医疗救助中的长期护理是一项贫困人群医疗保障计划,无需缴纳保费。商业保险保费的缴纳随着被保险人的年龄、给付期限、等待期、投保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投保时被保险人年龄越小,其费率越低。
1.3 服务分类及支付方式比较
德国的护理分为住宅和住院护理两大类。按需要强度又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护理主要是指在个人饮食、卫生、日常行动方面;第二类护理主要是指1天至少需要3个不同时间的3次服务;第三类护理需日夜服务(见表2)。
日本长期护理服务项目分为两种护理类型 :一是居家护理,二是专门机构护理。两种护理类型又分为6个等级7个层次,每一护理等级都有具体的护理费用规定,即:要支援1:每月4970单位;要支援2:每月10400单位;要护理1:每月16580单位;要护理2:每月19480单位;要护理3:每月26750单位;要护理4:每月30600单位;要护理5:每月35830单位。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有护理院、辅助护理设施和家庭健康护理。护理院提供的服务仅限健康护理和康复治疗,且须在医疗照顾定点护理院接受护理。家庭健康护理针对无能力出门而只能在家接受护理的护理对象;家庭健康护理A部分的最高给付次数为100次,在护理过程中租用医疗器械需要承担20%的费用。
2 我国部分地区的实践――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青岛市在我国率先建立并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尚属首例。1987年,青岛市先于全国十二年、山东省七年步入老龄化社会,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发展进程较快的城市之一。
青岛市于2006年开展了依托社区医疗机构和养老护理机构的老年医疗护理试点,于2011年在部分二级及三级医院中开展了医疗专户试点工作,青岛市总结多年试点经验,于2012年7月下发了《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其覆盖范围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2014年12月30日青岛市下发了《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管理办法》中规定,从2015年1月1日起,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扩大至农村地区。
2.1 主要内容
“用人单位及个人无需另行缴费,每月月低,将当月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记入比例划转0.2%的资金量的2倍为比例,从医保统筹基金中划转,列入陈真职工护理保险基金;每年年底,以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基数,按0.2个百分点为标准,从职工居民(不含少年儿童和学生)医保统筹基金中划转,列入城镇居民护理保险基金。”同时青岛市从福彩公益基金中划转2000万元至城镇居民护理保险基金中。
青岛长期护理保险在给付水平方面,费用报销不设起付线,且规定了高于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服务形式分为:专护、老护及家护,其中专护是指病情较重,需要住院治疗并接受较高医疗条件护理,其护理保险基金报销其护理费用的90%;老护则是由于患有重性慢性病,生活无法自理,需由有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为其提供长期医疗护理服务;家护则是根据其自身意愿和家庭实际情况,需在家中居住并接受由定点社区医疗机构所提供的上门护理服务,老护和家护的报销比例均为96%。费用结算专户与二、三级医院的参保人其结算标准分别为每床170元/日、200元/日,而老护、家护则以60元为标准结算。
同时,此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采取了总额预付制,实行共付保险,以避免医疗护理过渡消费,此外,还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不断放开医疗护理服务供给,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降低服务成本,并不断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
3 启示及展望
3.1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选择
中国应当采用社会保险为主体,商业保险为补充的模式。纵观国际,美国商业长期商业保险目前实施已有较长时间,其商业保险发展已经非常完善,但其覆盖面及市场份额仍相对较小,且可能其面临逆向选择等风险,长期护理商业保险于我国只能作为补充。德国和日本等多国所采取的是企业、个人和政府共同付费的长期护理社会保险模式,得到的成效,不仅化解了老年人的护理费用危机,减轻了政府和个人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保证了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让其可以体面养老。
3.2 完善筹资机制
通过研究分析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我们可以发现其并没有独立的资金来源,而是依附于医疗保险。这可能缺乏会可持续性,但如果增加企业缴费,那会有悖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精神:适时适当降低企业社会保险费率。因此,应慎重考虑企业缴费部分。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如此之严重,这与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有直接关联,计划生育政策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红利等有利条件,而其社会成本今天看来,大多转化到了独身子女父母身上,国家应当对采取措施,保证其晚年的生活质量,因此,国家和政府应当对长期护理保险给予适当补贴。
3.3 加强护理员专业培训与管理,建设护理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
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体系中,专业护理人员仍有缺乏,而日本等国家有较为完善的护理人员专业培养系统,这也是其制度能够发挥较好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还未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前,应当未雨绸缪,先将人力、物力等基础条件准备好,以保证我国长期护理服务制度地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姚玲珍.德国社会保障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
[2] 李超民.美国社会保障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
[3] 韩凤.它山之石:世界各国医疗保障制度考察报告[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 蓝淑慧.老年人护理与护理保险:中国、德国和日本的模式及案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5] 王岚岚.借鉴美国经验大力发展我国长期护理保险[J].中国保险报,2006.
[6] 李光宰.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理解[M]..韩国京畿:共同体出版社,2007.
[7] 高春兰.日本和韩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比较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3.
[8] 施巍巍.国内外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研究综述[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
[9] 刘燕斌.德日美以四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架比较[J]. 中国医疗保险,2011.
[10] 青岛市政府办公厅. 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 试行) (青政办字[2012]91号) ; 青岛市人社局.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实施细则(试行) (青人社发[2012]51号).
[11] 朱秋莲.青岛长期医疗保险:政策设计、实施成效与展望[J].人口与社会,2015.
2、流动性过剩与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转变
3、我国外贸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研究
4、加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
5、我国出口加工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研究
6、我国外贸持续顺差的原因因及对策
7、新形势下我国外贸环境的新变化
8、河南省外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qdii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10、中部崛起与对外贸易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11、河南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和发展对策
12、我国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
13、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若干问题思考
14、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15、新型贸易壁垒及我国的应对措施分析
16、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7、区域贸易安排对wto多边贸易体制的贡献与挑战
18、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外贸影响与对策
19、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效应分析
20、国际外包的发展现状、模式及对策研究
21、当前区域经济合作的特点和趋势
22、贸易顺差:通货膨胀的诱因分析
23、欧盟贸易摩擦预警机制与启示
24、标准贸易理论的发展与影响
25、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分析
26、产业集聚与跨国公司fdi区位选择
27、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趋势分析
28、美国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
29、全球电子商务模式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分析
30、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31、河南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对策分析
32、河南发展外向型经济优势与对策研究
33、河南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4、河南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35、河南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6、河南进口贸易的发展前景分析
37、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38、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
39、试析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技术外溢效应
40、cepa对河南省外贸发展的影响
41、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42、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所面临的机遇和困境
43、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对我国产业升级的作用分析
44、“10+3”框架下的中日韩经济合作问题研究
45、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及前景
46、对外贸易与产业集聚研究:来自中国的证据
47、对外贸易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关系研究
48、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河南省旅游服务贸易研究
49、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贡献的实证研究
50、论fdi与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51、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影响分析
52、试析对外贸易与中国产业升级的关系
53、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式探索
54、中印外贸发展战略比较浅析
55、河南省跨国企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56、河南省出口农产品(食品)绿色营销问题分析
57、中部地区对外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
58、我国对外贸易摩擦问题研究
59、我国进口贸易依存度提升问题研究
60、我国对外贸易协调机制构建问题研究
61、国际技术贸易壁垒的新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
62、西方对华出口贸易限制的新动向研究
63、我国通货紧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64、我国贸易救济问题研究
65、涉外经济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机制及路径研究
66、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出现的新问题及对策
67、中国农产品出口支持政策研究
68、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研究
69、国际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70、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途径
71、劳工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72、中小企业国际营销策略分析
73、国际营销发展的新趋势研究
74、试析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国际营销定价关系
75、我国企业国际营销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76、浅析中美经贸关系
77、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78、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效益和水平
79、对外开放战略与中部崛起
80、试论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81、试论日本泡沫经济对我国的启示
82、论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现实意义和约束条件
83、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机制及约束条件
84、我国资本外逃的经济影响及对策分析
85、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及其现实可行性
86、论当代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87、论战略产业保护理论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88、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89、论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约束条件
90、论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91、论中美贸易逆差的成因、影响及其对策
92、论中美贸易摩擦的表现、成因及其对策
93、论跨国公司转移作价的方法及其防范措施
94、论跨国兼并与国际垄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95、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调整
96、我国出口商品市场结构调整研究
97、论我国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
98、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分析
[关键词]私募股权 投资战略 金融危机
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即pe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的渠道募集资金,对非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以期日后通过上市、并购等方式,出售所持有的股权并获利的实体或行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未上市的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正因为如此,在欧美发达国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现状及投资市场分析
(一)发展现状
1.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深化并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促使全球股市大跌,全球经济下滑。受其影响,2009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整体呈下降趋势。今年新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数量和金额均较2008年同期有所减少。
2.私募股权投资传统行业比重加大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部分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已倾向采取更加保守和谨慎的投资策略,多投向那些收益较稳定,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传统行业。从今年第一季度统计数据来看,无论是投资金额还是投资数量占比都较2008年同期有大幅增加,体现投资机构为应对当前复杂而严峻的市场变化而对投资策略做出相应改变。
3.私募股权投资策略趋向多样化
2007年以来,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最明显的趋势之一就是投资策略趋向多样化。过桥资金和对已上市公司的投资案例数明显增多。同时,来自夹层资本和重振资本的投资更是从无到有,表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投资策略已开始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和趋势[1]。
4.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完善
私募股权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渐成熟。在政策基本面上,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制定的《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适时推出创业板、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和民间投资领域,落实和完善促进创投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当前,创业板市场大幕已经拉开,这更引发了本土私募基金的投资热情。
(二)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分析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出现下滑态势,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延续了去年走势,投资规模与投资金额均大幅下降。机构投资策略趋于保守,多选择具有较强防御能力的,抗周期性强的传统行业进行投资。目前的经济环境带给私募股权机构的是危机与机会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机构不得不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投资组合贬值以及高负债,需要通过停止投资新项目、加速出售现有资产等现金筹措手段来渡过难关。另一方面,由于资金链紧张,广大待投资企业估值下降至较低水平,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样筛选出不少优质企业,投资价值依然保持较高水平[2]。
根据china venture数据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12起案例分布在7个行业。其中,制造业依然为主要投资行业,投资案例数量5起;农林牧渔业次之,有2起投资案例。在投资金额方面,农林牧渔、制造业、金融业投资金额较高,均超过1亿美元。从以上数据来看,私募股权投资总量较2008年下滑明显,且投资于传统行业的比重加大。
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战略研究
(一)根据行业发展确定投资项目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私募股权的投资特点,其投资往往倾向于风险较低的项目,且偏好于后期投资。且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是影响下,行业进行不同调整,私募股权投资者要寻找有价值的项目,所以行业调研就变得具有十分意义。从不断的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的经济正在复苏。可见,这正是私募股权投资的绝佳机会。同时,考虑到由于我国经济政策对行业调整的影响,不同行业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进行着不同程度的产业调整。因此,在投资前对不同行业的分析研究及预测就显得必不可少。
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可以基于行业现状及中国经济发展规律,参照国外经济发展历史,融入中国的现实国情来分析判断,对相关行业的预测其可能的发展未来,并对行业和国家政策主题进行从行业到企业的逐步分析从而确定有价值的投资对策,并通过业务伙伴来获得投资对象的相关资料对投资项目进行筛选。
同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着不同的行业团队,借助于其专业的投资经验和知识,可以对投资行业有充分的了解。在宏观经济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目标行业的发展和相关特性进行研究,进而确定行业内部的市场占有份额较大的企业作为其投资对象,在此分析过程中应对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以及产业的经济技术特点进行分析来确定投资目标的有效价值。在投资产业选择上应注重长短期综合考虑,既考虑到当前的利益,又要重视该产业未来发展的潜力,以及抵抗经济波动的能力强弱,综合分析,谨慎投资。
(二)上市公司私有化投资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全球金融市场持续低迷,这对全世界的金融市场无疑是一次信心的考验。我国的a股市场也受到一定的波及。由于我国经济刺激政策执行力度不断加强,经济刺激已经开始显现效果,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的股票市场已显现复苏迹象。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不允许投资证券类资产。目前,在我国上市的公司无疑是该行业中的重要力量,其企业长期价值很高。随着我国经济困境的摆脱,在相关行业复苏时这些公司应当是行业复苏的“龙头”,显然这种投资的安全性较高,同时也会由于经济的复苏而收不菲。所以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来说,上市公司私有化是一种很有利的投资战略[3]。
首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找到由于金融衰退而显示超值投资的上市公司,其投资的途径是要约收购或吸收合并方式收购上市公司,进行退市私有化。其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利用其掌握的资源优势和先进的管理方式,通过资源整合,战略调整,组织重组等手段帮助私有化的上市公司改善管理,提高企业价值和市场竞争力。最后,采用适合的方式,上市或出售以完成整个投资活动退出并获得投资收益。
私募股权投资本身是一个新兴事物,它的发展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摸索,作为私募股权的投资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理性,来共同促进其健康发展。尽管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还比较严峻,但是中国的经济较世界来说仍保持较高水平增长,基本消除股市泡沫,并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资本市场的发展逐步成熟,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将参与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活动,促进pe的长期发展,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将更显活跃。
参考文献
[1]栾华,李珂。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现状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8,(6)
关键词:民间金融;发展现状;规范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0-0050-02
一、概述
民间金融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中难以避免的问题。同时,近年来我国民间金融发展迅速,无论是规模还是成熟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就引起了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实际上,民间金融一方面能够弥补正规金融的不足,对促进市场机制发育的积极作用明显,另一方面,民间金融实际上可能干扰信贷政策,对金融秩序维护也有一定的挑战性,还容易引致金融犯罪,导致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着巨大风险。
鉴于此,为建立和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探讨如何规范民间金融的监管具有现实意义。从行文思路看,本文对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规范监管民间金融行为、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思路。
二、当前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1997年之前,我国民间金融的规模相对较小。不过,近年来,我国民间金融规模迅速膨胀。无论是从全国的规模看,还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民间金融都可能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具体模式看,我国民间金融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种:一是“浙闽模式”,它以间接金融活动为主,这种模式产生的地区一般市场经济发达、民营经济比重较高、闲置资金的存量大。二是“北方模式”,主要以企业融资为主的。这种模式是民营企业向社会非公开集资。三是五色土经营模式,即通过牵线搭桥促成借贷关系,化解民间借贷风险。这种模式将业务定位在对民间借贷两端进行服务的基础上,相对于其他模式,具有较大的创新性,它促使民间借贷服务业成为真正的产业。
不过,目前我国民间金融存在较多违法金融组织和金融行为,导致该市场存在着一定风险。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看,社会资金需求与正规金融组织供给存在错位,非正规性和隐蔽性的民间金融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正规金融留下的市场空白。不过,民间金融组织规模过大,或这些组织与违法犯罪活动的结合,将可能引起金融体系的波动。一方面,民间金融的投资渠道较为隐蔽,不具有可持续性和合法性。另一方面,民间金融很可能为非法经济活动利用,正常的金融秩序可能受到威胁。其次,民间金融不受目前既存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约束,竞争处于无序状态,金融市场存在巨大风险。再次,民间金融的超常发展,影响了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为犯罪活动提供了“地下通道”,危害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三、规范监管我国民间金融行为的政策建议
第一,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允许民间金融组织进行注册登记,这样有利于对其按正规金融的要求进行监督管理,也有助于其健康发展。对民间金融组织而言,可以要求其持有一定的资本金数额,但可按地域进行规定。在从业人员管理方面,要规定管理人员与从业人员的资格。在业务范围方面,要对民间金融经营风险大的金融业务做出限制,进行严格监管。同时,要健全市场契约制度,促进其合法规范运作。同时,政府要随时监测风险,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金融风险。
第二,要大力发展与完善正规金融机构,鼓励正规金融机构进行金融服务创新。一方面,要大力拓展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保证资金能用于农业领域。要改造和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鼓励正规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比如,正规金融机构可以提供专项贷款,还可以通过证券市场拓宽融资方式和筹资渠道。
第三,要积极建立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实际上,有效的市场约束是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保障,要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要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促进公平司法制度的建立,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消除政府对国有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维护金融机构进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由于我国现行的利率不能反映资金供求情况,投资者需求对利率缺乏弹性。因此,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要积极按照市场供求促进利率的自由浮动,建立一定的资金价格机制,促进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的市场细分和金融服务。
第四,国家要消除对民间金融的种种歧视,适时出台政策,确定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实际上,金融体系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革,一方面要有现代化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另一方面也要有相应的民间信贷活动。这两种金融制度安排促进了资金的流动。国家要以法律形式确定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允许民间金融的合法化,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从国外经验看,美、日等国家都曾走过了民间金融“合法化”的过程,因此要加以引导管理,改变二者的对立局面,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第五,要尽快健全有关民间金融政策法规。一是要建立关于民间融资的保护性法律制度,对其进行扶持性管理,促使走向契约化和规范化。二是要从法律上合理确定民间融资和社会集资的界限,加强规范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三是要修订有关法律法规,明确民间融资和社会集资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承惠.非公有资本应当成为推动中国金融业发展的生力军[J].中国金融,2005,(15):4-16.
关键词: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战略
经济体制转变之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如果一直按照现行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发展,我国经济很可能会一直停滞,很难得到突破性的发展,所以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度,选择有效的、可行的发展战略进行再次转变,促进我国对外经济和总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下面对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战略选择作详细论述。
一、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连续32年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都保持着持续上涨的趋势,并在同一时期内连续超过了意大利、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多个国家。这样的趋势使得我国生产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社会财富得到了大量的积累,人民的生活状况也越变越好。当然,在同一时期,我国总体经济水平有所提升之后,不只国内生产能力有了提高,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水平也随之上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种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上。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递增,已经完全取代了德国和日本两大传统贸易大国的位置,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进出口贸易大国。
2.在外资投资上。一直以来,我国对海外投资的重视度就很高,且在实际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也很大。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是吸引海外投资最多的一个发展中国家。
3.在外汇储备上。与进出口贸易总额一样,我国外汇储备金额同样呈现出逐年递增的状态,且一直居于世界第一位。这样的趋势使得我国通用货币——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
以上是我国当前对外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体现出了我国对外经济的持续发展。但是,在新形势下,当我国对内经济体制发生改革,对外经济持续增长如此长的一段时间后,一个异常严峻的问题显现出来了。我国现行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还能沿用多长时间,是否需要转变?尤其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出口贸易额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我国对外经济以及对内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所以在新形势下,我国现行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开始出现弊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变得极为迫切。
二、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
从对外经济所涉及到的基本内容来看,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从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直接投资发展战略以及对外金融发展战略三个方面入手。下面对其作详细的分析。
1.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转变。笔者认为,在对外贸易方面,可以先构建一个系统、可行的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体系,并有效实施相关的国家发展战略。比如实施以超比较优势为核心的梯形对外货物贸易战略等。
其次,在构建好国家发展战研究体系之后,要进一步分析我国各行业的贸易发展现状,了解国家产业或行业的发展概况并探讨其发展前景。需要注意的是,实施以超比较优势为核心的梯形对外货物贸易发展方式的基本作用就是转变我国对外货物的贸易发展方式,从而达到提高我国对外贸易货物的利用价值,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效益这一目的。
2.对直接投资发展战略的转变。与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转变一样,转变我国直接投资发展战略时,也要先站在直接投资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直接投资当前的发展状况,并探讨产业直接投资发展的未来前景。然后根据分析统计结果,建立相应且可行的国家发展战略,并予以实施。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际对外经济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一种必然,是壮大对外投资经济,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举措。但在实施对外经济直接投资时,首要任务是先探索出对外经济直接投资的整体性布局战略,这对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作用。政界、企业界以及学术界各大研究人员表示,通过深入分析和总结我国ODI战略布局,并结合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状况分析结果,最后得出符合我国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要求的,只有“超所有权优势”理论。
另外,各业界人士探讨出转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一,加快转变对外直接投资的观念。转变现有的较为不适的对外直接投资观念,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以期最大限度的吸引海外投资;二,最大化限制外商对高污染产业的投资。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严格做好外商对高污染产业的投资;三,颁布国家政策,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做好企业或个人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我国高新科技的发展。
3.我国对外金融发展战略的选择。在对外金融方面构建和实施的国家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以渐进的人民币国际化为中心的对外金融发展战略和以防范风险为目标的宏观审慎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存在缺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切入点的选择, 即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切入点来构筑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机制, 进而建立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的理论体系。要有效地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需要综合考虑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的双重因素, 从对外贸易发展的角度展开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
三、结束语
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而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这意味着我国现行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还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应该从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出发, 去研究在短期里可以做什么, 在中期里可以做什么, 在长期又可以做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是研究如何加快推进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
参考文献:
[1]高越,高峰.产品内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理论模型与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08)
关键词:国际化战略;战略构架;机械装备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275-02
引言
对于机械装备制造业而言,一个全球性的分工体系正在形成,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产品为基础的分工格局已被打破。企业在销售、生产、配套等经营环节上对全球资源的依赖性日益突出,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走向国际化,这种趋势不可逆转[1]。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加快国际化进程。我们必须以前瞻性的发展眼光,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充分利用全球经济发展的商机,提升企业在各种不确定因素中的生存能力。
从当前国内外机械装备制造业国际化战略管理研究来看,大都是以经典的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的。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在2007年的报告《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of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Europe》中指出,机械装备制造业国际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欧洲制造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利用企业人才国际化战略、投融资国际化战略以及运营国际化战略可以提升欧洲制造企业的盈利能力[2]。新西兰经济发展部报告《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of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A Case Study》(2008)运用波特的五力模型进行研究,发现新西兰机械装备制造业国际化战略优势就是人才竞争力强[3]。
本文首先分析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然后提出了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国际化战略的基本构想,最后从构筑三个国际化平台提出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1.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优势。近年来,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层次、水平和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技术创新方面:建成了世界一流的技术研发平台,成为机械装备制造业拥有四项第一的国家;客户与市场方面拥有全球重大知名客户,煤炭、冶金、有色、电力、建材等领域得到全面拓展和延伸,在重大项目与核心产品上屡有建树;技术装备方面经过近几年的技改投入,装备能力已达到世界顶尖水平,而未来三年内国家特别支持发展的新重机工程将使中国达到全球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配置;管理方面通过创新经营理念,推行零缺陷管理等,使企业管理逐步与国际接轨。
2.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不足。但是我们仍然看到,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国际化经营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和制约因素,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行业整体来看,中国机械装备制造行业研发核心产品的能力、手段等还不够完善,现有产品的总体档次和质量水平还有待提高,掌握的高端产品和高端技术有限,还没有形成能影响国际市场的世界级品牌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不够强。从单个企业来看,与国际知名公司相比,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企业步入市场经济时间短,还没有形成全球销售网络,对国际市场行情变化反馈不及时,对国际竞争规则和习惯不熟悉,抵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不强。中国企业在价值观和思维模式、跨国经营团队的管理、资源整合能力、国际化经营风险的控制、自身的交货状况及质量管理等方面还满足不了国际市场的需求。
二、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国际化战略的基本构想
根据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需要,经深入研究和策划,可以初步确定全面推进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思路、战略定位等,形成了以下的战略基本构架。
1.战略思路: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加速国际化进程,全面提升行业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力争2020年把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建设成为全球领先、具有一定国际知名的现代化行业。
2.战略定位:立足国内资源,把市场推向国外。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定位有四种类型:一是海外市场开拓型,即立足国内资源,把市场推向国外;二是海外资源利用型,即利用海外资源,占领国内市场;三是全球市场经营型,即不仅利用全球资源,而且把市场也放在国外;四是本地市场竞争型。中国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身的战略类型。
三、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对策建议
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要成功走向国际化,当务之急是抓紧构筑三个国际化平台。
1.国际化销售平台:市场销售国际化的程度,决定着行业国际化的程度。面对当今世界各种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的情况,为更好地规避市场风险,提高国际竞争力,要针对不同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情况和市场需求的营销业务模式。
2.国际化采购平台:采购国际化是指利用全球的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质量最好、符合不同国家技术规范、价格合理的供应商。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采购部门要加强对技术、法律、商务、外语的学习,提高与国外客户直接交往的能力,及时了解全球资源,建立全球配套实时报价体系,规范采购流程。建立全球化采购体制,融入国际采购链和价值链,形成稳定的资源供应渠道,避免在紧缺资源上受制于人。
3.国际化信息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速度大大加快。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我们要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国际化进程:一是建立国际化知识管理系统,实时搜索、查询、集成国际最新的技术信息和产品信息、专利信息,为行业的计算机辅助创新(CAI)体系服务。二是建立国际化门户网站,为搜集市场信息、开展销售和采购活动提供快速反应的路径。三是建立企业资源计划(ERP)信息平台,推动管理方式变革,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Study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of Management of Mechanic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R].Washington D.C.,U.S.A.:NTIA,2006.
关键词: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农业生态旅游
一、引言
海南全省土地总面积占我国热带面积的42.5%,农业作物种类繁多,热带作物品种十分丰富。海南海域辽阔,河库众多,水产品种类和数量丰富,空气和水环境质量世界一流。丰富的“3S”资源、奇特的山野温泉、原始雨林、美丽的田园风光和热带农业生态环境构成了优越的旅游资源库。目前旅游客源来自于三方面,一为国际游客,这部分游客主要倾向于历史特色与国家特色浓厚的旅游景点;二为外地游客,这部分游客出行时间较为集中,其出行受旅游营销或口碑的影响较大;三为本地游客,这部分游客一直是各地区旅游开发中的盲点,大量、多次是这一群体的显著特征。
传统旅游业发展受旅游资源分布限制,其开展的地域与项目泾渭分明,其面对群体也相对单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代表的旅游业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得到普及,旅游资源分布界限被打破,固化的旅游景点被充满地域特色的特殊旅游项目替代,吸引可更多旅游需求群体的参与。创新的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淡化了旅游业中一直存在的旺季与淡季之分,使区域旅游持续繁荣成为可能。
海南省一直致力于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大前提下发展旅游业,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带动了诸多产业协同发展,强化了生态资源保护。旅游电子商务的出现为旅游业发展插上了翅膀,突破了传统旅游对时间、地域、信息的依赖,成为旅游产业在现阶段发展的特色,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旅游电商产业已成为振兴传统旅游业的重要手段。
二、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目前在兴建国际旅游岛的战略方针下,海南地区的旅游行业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想要强化和振兴海南旅游行业,提升海南区域旅游在国际市场市场上的竞争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是十分有效的渠道。旅游电子商务在我国起步较晚,现阶段在国民经济与技术进步的带动下,呈飞速发展态势。由于消费习惯传统、从业人才缺乏、个性化服务缺少、协同能力差及整体协调性不高等因素的影响,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且发达国家旅游电商经验与国内实际情况之间存在差异,在借鉴国外经验过程中缺乏本土化改造。所以在吸取国外经验教训的同时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旅游电商方案与对策,从而提升海南旅游业的总体竞争力,最终使海南旅游产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目前国内旅游电商发展模式单一,缺乏区域性特色,不能形成合力。大部分的旅游电商网站功能单一,偏重于基本的信息与交易功能,所含信息量较少、更新缓慢、技术落后,没能实现社会化功能。作为新亮点和突破口的海南生态旅游呈现规模小,发展慢,规划差的特点。虽然海南生态旅游电商网站正在抓紧建设,但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现阶段,技术支持和发展思路成为行业革新的决定性因素,旅游电商如何利用好流行的新技术,引进社会化智能旅游新思路成为当务之急。
海南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还围绕着产品信息化、交易电子化以及网站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普遍存在网络平台建设水平低、旅游企业网站宣传不到位、支付手段单一等问题,缺陷明显。同时旅游产品类别不足,社会化旅游服务不够,移动电商建设滞后等问题是旅游电商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上述因素直接制约了海南旅游电商的发展速度。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建设进程设想如下表所示。
1.政府主导下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情况
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大体可分为企业主导与政府主导两种。由政府主导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可以映出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就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而言,政府主导的主动性高于企业主导,这也凸显出旅游业对海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海南金旅网”作为国家旅游局倡导和发起“金旅工程”的组成部分,成为海南公共旅游信息官方网络平台。由于人力、资金及管理体制及职能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海南金旅网只承担了政府政务网的基本功能,还没有发挥出作为拥有社会公共资源的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的优势。政府主导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南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对农业生态旅游等新生项目,导致政府主导建设后劲不足,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就目前来看,海南旅游电商面对的客户群体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不能脱颖而出,势必淹没在市场的洪流中。政府主导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具有的权威性是企业电子商务平台无法比拟的,但企业主导的建设更具灵活性更接地气转化更高。因此,采用两种主导平行发展是海南旅游资源推广与建设的关键所在,任何一条线的弱化都会影响到另一条线的正常运行,进而拖累整个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旅游电商市场发展趋向
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共有41.2亿人次国内或出境游,相当于全国人口一年旅游近3次。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统计,中国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达到了10.1%,超过了教育、银行、汽车产业。传统旅游市场的持续火爆也引发了电子商务旅游市场的高速发展。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宣传开始由线下往线上渠道转移,线上渠道所占比重上升趋势非常明显。以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化发展在旅游电子商务市场拓展中展现了巨大力量,互联网+旅游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三、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
1.强化旅游电子商务在旅游产业链中的地位
传统旅游业与旅游电子商务的结合发展,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向与必然趋势。旅游电子商务依托互联网优势,其发展伴随技术进步与消费习惯转变,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旅游业发展策略中,应将旅游电子商务放到整个产业链的核心位置,从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资源配套和建设规划等方面加强对旅游电子商务的投入力度,使之成为推动旅游产业链整体发展的外部动力。
2.本土化发展策略
发展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应结合海南区域情况,深化旅游电子商务服务。海南旅游企业电子商务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完善与借鉴的地方很多。在旅游产业发展中,适当借鉴其他区域的发展经验,在短期内有助于旅游产业发展,但从长期来看,要避免缺乏本土化特色旅游产品的打造,而导致的旅游产品整体竞争力不足,没有长效性的局面。在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开发有本土特色、难以复制的旅游项目与商业模式。另外,要大力培育“服水土”的本地旅游企业,以旅游企业带动当地旅游业持续发展。
3.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在互联网+旅游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旋律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从单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顾名思义,互联网+旅游不仅需要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还应具备相应互联网操作技能。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然是线上与线下协同发展,网络技术是旅游产业整体腾飞的重要力量。知识结构单一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竞争,也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关乎旅游产业当前与未来,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是系统性工程,人才是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4.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
目前海南整体旅游产业经济呈现上升势头,对GDP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与关注。传统的旅游行业间竞争也日趋激励,具体体现在景点与景点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旅游企业在整合和优化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新兴旅游项目的开发,弥补本区域产业结构不足,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海南应利用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依托热带农业生态资源的优势,大力开发和推行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将农业生态旅游与传统人文、历史、自然景点等旅游资源有效结合,开发具有成本低、可操作、技术高、线上线下结合的试点项目,实现海南区域旅游特色突围。在此过程中还应注意将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以技术为产业驱动力,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使农业生态旅游搭乘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快车,为海南旅游经济整体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四、结语
综上所述,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是其存在的问题同样明显。旅游产业作为海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依托海南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区域特色旅游服务,组建云服务、大数据支持下的社会化、智能化的海南农业生态旅游电商平台。坚持以政策支持为保障,以产业结构优化为目标,将农业生态旅游打造成海南旅游的标识性项目。
参考文献:
[1]陈颖杰.海南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3).
[2]蔡舒.浅谈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J].科技展望,2015(05).
[3]雷春.在线商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及对策研究--以海南三亚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3(05).
[4]陈璐.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2012(01).
[5]易振华.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2014(01).
[6]陈文婷.海南省旅游电子商务开发现状与发展对策[J].琼州学院学报,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