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范文

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篇1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在我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离不开我国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人日后的发展。所以,如今的高校所背负的责任和压力很大,不仅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而且还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以实现育人的真正目的。

1 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的含义及特点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一些高校对学生的入学率比较重视;在80年代,如何才能体现出教学质量,主要观察学校的办学条件;在90年代,主要是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来衡量教育质量,然而随着21世纪的到来,学校在教育工作中所取得的效益当做教育质量的实现标准。由此得知,不同的时代,人们对教育质量观的认识有所不同,现如今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创新,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注重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当前高等教育的质量观体现出来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以全面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2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科学的教育质量观首先,要重视人的价值。以人为是教育的核心,以人为本就是将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和学习作为教育的标准。其次,教育具有整体性,同时又具备着差异性,二者不可分割。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必须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和目标,然而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每所高校所制定的目标都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对于层次不同的学校来说,所制定的目标也存在着差异性。再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我国社会要想得到发展,就要长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为可持续发展做出大量的努力,在学校教育中,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都对他们的终身有很大的影响,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尊重学生的发展,并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后,特色鲜明,与多样化的发展相结合。不同的学校对学生发展和学习的要求也不同,同时对教育质量观的看法也不同,因此,不同的学校应该抓住学校发展的优质,将学校所具有的特色展现出来,这样才能使学校向着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努力,才能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在社会大舞台中,进而实现学生的发展目标。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主要是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高,需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人才培养意识。在近几年来,大学生思想者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方面常常出现教育偏差现象,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观念,这就加深了大学生的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育人为前提,在各方面完善学生的思想品质。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且为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特长,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此外,教育工作者还要引导学生主动接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以塑造大学生优秀的思想行为品质。

3 如何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应该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生活、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等。为了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的自身价值,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成就感。质量是教育的生命,做到以人为本就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要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心理方面入手,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科学制定教育目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努力,同时还要将过去比较单一的固定的思想摒弃,通过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应该根据现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想主张,从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方面出发,使其道德品质得以提升。

(3)开拓当代大学生视野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他们主张个性张扬,追求新鲜事物,一些思想观念也在左右着学生的思想,让他们不知道向左还是向右。面临着这种状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的安排上面就要求紧跟时展的脚步,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学生一些旧知识,就会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学习的耐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和社会共同进步和发展,吸取先进的、科学的思想,才能将我国的优良品德传承下去。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必须具备时展的特色,利用教育的本质来突出教育内容的新颖,进而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

(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摒弃以往传统的教育思想,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增强自身的体验感,通过参加丰富的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此外,大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增进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挥出来,以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学校要把培养人才作为中心,不断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而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和教育的一种最主要的形式。因而,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1 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中心

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诸多环节中,课堂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以,课堂教学质量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1.1 完善教学督导听课制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

教学督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督导专家集中较多的精力于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上,不断完善教学督导听课制度,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督导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随堂听课,以我校为例:教学督导专家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到课堂、实验实训室进行听课,检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在随堂听课的过程中对教学文件进行了教学检查,检查主要内容为各任课教师教学文件是否准备齐全,上课时是否带齐教学“4大件”:即教材、授课计划、教案或课件、考勤表,教学准备工作是否符合要求,同时许多专家对学生的学习纪律、多媒体设施等问题,做出记录,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并得到妥善解决。教学督导听课的结果及时向教师本人、领导、各二级学院反馈,同时,督导专家及时了解课堂的学生上课情况及教学环境,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到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沟通解决。

教学督导听课制度的实践表明:课堂教学的督导对提高广大教师教学质量意识,使他们集中精力于教学,规范课堂教学活动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加强了教与学的信息沟通,促进了师生双方互动,密切了领导、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起到了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我校的教学督导专家听课以其经常性、全面性、制度化和科学化,在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后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改进,使教学督导专家听课制度更加完善,更加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2 认真反馈听课结果,有效发挥课堂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督导专家听课要及时进行全面认真地反馈,以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听课专家在课间和授课老师及时交流,这种交流同时也是一种反馈,听课专家对这节课的感受、看法和建议将会被任课教师所重视。教学督导专家听课记录表于每次听课后交由教学督导室,督导室汇集整理听课评议并及时转达到各二级学院,在充分肯定他们成绩的基础上指出某些方面的不足,督促他们改进。

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系统工程,听课是对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课堂听课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提高,专家随堂听课后,及时与老师谈话,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对教学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较好地发挥了监控教学质量的作用,为教育管理者提供反馈信息,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听课本身的目的最终指向是通过听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2.1 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建立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规范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是发挥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作用的前提,科学准确评价课堂教学有利于把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和落脚点真正落实到每门课程的教学上来,真正落实到每个教师的每一门课上来,而对不同的听课主体(领导、专家、同行)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建立一整套课堂授课评价标准体系。

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指学生、各二级学院教师、教学督导专家等,这些评价主体对课程、对任课教师的了解和熟悉程度不同,评价设计的权重也不同。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综合活动的结果。由于被接受评价主体各方的素养、价值和目标取向的差别,评价结果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只有综合多方的因素,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课堂教学的质量。

2.2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权重关系设计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为了使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客观、公正,必须仔细规划。根据我校目前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来看,不同评价主体之间的关系设计为:学生占权重系数为0.5,二级学院评教占权重系数为0.2,教学督导专家占权重系数为0.2,同行占权重系数为0.1。

2.2.1 以学生评价为主体

学生评价为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主体,与授课教师接触最多,听课的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最全面和最深入的了解,对课堂教学效果具有最直接和深刻的感受,因此学生是最具有发言权、他们的评价比较真实。以学生为评价主体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更好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有助于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境界,只有学生才能作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主体,0.5的权重系数设计应该说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2.2 教学督导专家与其他评价

教学督导专家一般采取随堂听课的方式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督导专家评价的标准相对统一和客观,是代表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依然处于监控者的地位,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也较有说服力,在知识的整体性上,科学性等方面能给予更准确的评价。

同行对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比较了解,对课堂教学活动教材、教师比较熟悉,并且具有相同的教学经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方面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二级学院对各任课教师在专业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见解,评价能够站在学院发展的角度作出对学科、专业发展以及教师个人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评价主体不同,对课堂教学的关注点也不完全相同,仅靠某一方面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质量,事实上也只有将不同的关注点综合起来,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在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过程中,必须将几方面综合考虑,因此,综合运用多元评价才能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课堂教学实际,有利于提高评价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2.3 合理运用课堂评价结果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基础,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和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是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保证,也是考核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做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无论对保证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还是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应及时向任课教师进行反馈,使存在不足的任课教师尽快改进授课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的院校已将评价结果合理运用到评比、职称评定、晋级晋升、薪酬等教师切身利益上,形成评价结果反馈与合理运用,充分利用评价结果来引导、激励教师,更好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无论在评价过程还是评价结果方面,更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作用,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合理运用更是使课堂评价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要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合理运用。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更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发展方向,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对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结语

课堂教学质量是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当前形势下,课堂教学质量水平仍然可以体现学校教育质量水平,要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水平的基础和关键还是要抓好课堂教学质量。教育工作的中心,学校工作的主旋律就是教学,而教学工作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就是课堂教学。学生在学习期间,时间花得最多的是在教室、课堂,空间用的最多的也是在教室、课堂,所以在目前形势下,无论是当务之急,或者是长远之计,都需要以课堂教学为本。要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学质量,而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当其冲,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检验和促进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罗艳,刘坚,廖学文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对应分析] 教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年4期

[2]蔡红星,郑葵阳,谢震寰,刘立忠,郗霏[完善的教学督导听课制度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环节]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年第1期

[3]邓跃龙,李卫[课堂教学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第13期

[4]李丽君[完善校内教学督导制,健全高校质量监控体系]科技信息2008年第10期

篇3

【关键词】 中职 教师 转变 教育观念

观念,即思想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观念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决定着人们的行动。因此,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了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质量。中职德育课教师要想顺利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提高德育课的教学质量,必须以转变德育课教师的教育观念为首要任务,笔者认为,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实现“六个转变”。

1 转变教育价值观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简言之,“教育就是把人变成人”的过程。”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的阶梯,而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中职教育不但要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传授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等,因此,中职教育的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普高热的升温,中职教育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了,严峻的中职教育,正考验着中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面对众多考不上高中,学习成绩不理想,厌学、自制力弱、纪律意识淡薄等的中职学生,中职教育如何把他们培育成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职教育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中职教师只有认清严峻的教育形势,勇敢承担教育使命,逐渐实现中职教育由 “以知识为中心”向 “以提高素质、培养能力为中心”转变,教育中职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2 转变教师观

昔日,人们对于教师的认识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应该用与时俱进的眼光认识教师。

2.1 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要会教书又会育人。很多时候,我们只注重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而至于教师会不会教,教得如何,关注的并不多。其实,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比教师本身拥有的知识还重要。

2.2 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和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和榜样。教育无小事,处处是典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典范作用。在工作和生活中,教师与其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命令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还不如用自己榜样的力量去感化、影响学生。因为,动口不动手的说教只会让学生反感,放低姿态,以身作则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教师是学生的镜子,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所以,教师要注重道德、修养的提高,注意维护好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2.3 树立服务意识。教师的工作是围绕如何教育、培养学生而展开的,因此,教师的工作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要努力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就业服务。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需要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认识到有学生,才有教师的工作;学生不仅是我们的工作对象,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

2.4 拥有奉献精神。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有思想、有意识、有个性的个体,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工作具有复杂性、辛苦性,操心多,责任大。教师职业本身是一种精神境界,不可能发财。“想发财,你别来”。教师是很辛苦、清贫,但又高尚的,所以,既然选择了做一名教师,就要有“我为教育奉献”的精神。

3 转变学生观

今日的中职学生,今非昔比,教师一定要刮目相看。中职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大都经受过教师的否定甚至漠视,家长的斥责甚至打骂,这直接造成中职生强烈的挫折感,浓厚的自卑厌学情结。也正因如此,他们渴望被关爱、理解和尊重就表现得尤为强烈。所以,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我们的学生,树立以学生为本,尊重、理解、赏识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中职学生多数是中考落榜者,他们学习成绩不理想,行为习惯不好,厌学、自制力弱,放任自我,责任意识淡薄等。但现在的中职学生又具有聪明、接受快、信息广、起点高等优点。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学生的“两面”,既看到学生的缺点,又看到学生的优点,优缺点相结合,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把中职学生培育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4 转变教材观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多数教师习惯性使用教材进行规范化教学,在对待教材的态度上,认为教学必须遵从教材,不可轻易更改教材,要服从教材的安排。在这种教材观下,教师成了教材的附庸,毫无自主性和创造性,因而也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多样性、个体性发展,使教学因循守旧,单调乏味,教学效果不佳。

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特别是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师要转变教材观,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是教学达到目标要求的一种载体,教材要为教学服务,为教与学提供基础,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据区域特点,结合学生情况,积极尝试编写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让教师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

5 转变课堂教学观

德育课教学内容有很多是理论性强,概念抽象,趣味性较少,如果教师不注意授课方式、方法,即使教师对理论的讲授再准确、深刻、全面,学生也不会感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上,要改变单一的讲授式方法,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问题情景法、主体研究法、阅读指导法、活动引导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上,教师可把启迪思想的诗词、富有哲理的故事、饶有趣味的顺口溜、幽默诙谐的漫画、精彩的影视历史故事、令人深思的社会新闻、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等融入教学中,使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条件,重视网络、多媒体、音像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这样可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枯燥的讲授生动化,让学生保持活跃的思维、浓厚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6 转变教育质量观

受中职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的影响,很多教师不同程度存在对工作敷衍了事、走过场的情况,即教师关注的是我做工作了,至于学生能不能听懂,能不能学会和掌握就另当别论了,反正,我已经尽到责任。其实,这样的工作是不负责任的,因为教师只强调了自己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育的意义在于教与学相结合,教与学相得益彰。

对于教育,我们既要关注过程,也要重视结果。面对“恼人的”中职生,很多教师是抱着尽到责任的态度注重教的过程,至于教的结果如何也许关注的并不多。学生的教育问题,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教育,历来是众人之事。我们与其抱怨是父母没有教育好孩子、是小学和初中老师没有教好学生,还不如端正教育态度,做好中职教师该做的事。教师不仅要关注“教的过程”,也要注重“教的结果”,更要注重反思自己的教育效果、教育质量。

现在的中职学生,真的很难教育,这是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如此,教师一定要用实际行动转变教育观念,从我做起,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推进中职教育改革和发展,使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2008

2 尚志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J].中国

职业技术教育,2003,(6)

3 陈爱忠.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

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江西师范大学,2003

篇4

一 备好课

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即主动学习者;而教师则是主导,即学生的指导者和帮助者。课堂教学效果好不好,备好课是关键。备好课是教师熟悉和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重点和难点的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的探索等几方面。备好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定位要准确

教学内容的深浅难易要适度,概念定义要准确,原理阐述要科学,方法介绍要正确。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解释或解决问题,列举的典型例题要能引导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2 要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

研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突出重点、分解难点,从而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 要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要适合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如何把教学内容给学生讲清楚、讲透彻,要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手段要能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概念、原理、方法和讲解思路进行理解、吸收讲课内容,要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能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

4 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拓展

教师平时应注意收集课程素材,在恰当的时候,结合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把学科的发展动态、发展历史和相关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引进讲堂,体现基础与前沿之间的关系,彰显基本理论的重要性,就会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教学方法合适

在确定了教学内容之后,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就很重要了。目前,由于高校扩招和大班教学的客观实际情况,课堂讲授是高校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如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等。这种教法的突出优点是学校教学资源投入少、受教育学生人数多,最适合大班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讲授一般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采用注入式、填鸭式的“满堂灌”教法,偏重于知识传承,教学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种教法由教师主宰教学过程,平铺直叙,课堂气氛沉闷、死板、乏味,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课堂教学应主要采用现代启发式的课堂讲授教法。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特别是怎样通过内容的讲解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如讲述一个问题时,在对如何解决问题的讲述中体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特殊的技巧,对学生就有启发作用;在讲清这个问题时,也可能一个问题也没有提,却使学生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共性,学生很容易运用这个知识解决与此问题具有同样本质的其他事物,这也是启发式的。在讲述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来判断学生是否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反馈教学效果,从而调整讲课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讲课速度,尽最大努力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意识,使教与学产生共鸣,提高教学效果。也可采用提问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就是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要有响应,学生和教师之间要有对话和交流,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结论。为了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要把一些问题给学生去探索和研究。

启发式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强调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又特别强调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精神。这种方法运用起来将使课堂教学曲折生动、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气氛热烈,既能保证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向学生传授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 重视技能训练

在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中,掌握一定的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是在实践教学课程中进行的,如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计算机实习等。而阅读、交流、表达、写作等方面的技能又是怎样进行训练的呢?实际上,一般工科类学生没有要求必修大学语文课,这类学生没有受到专业的阅读、交流、表达、写作等技能的指导与训练,而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又往往忽略了这方面的训练,造成这类学生的阅读、交流、表达、写作等技能较差,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

对于技能的教学训练,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练习和应用来达到目的,是一个结合实际的实践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注重学生的阅读、交流、表达、写作等技能的指导与训练。如在提问式、讨论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是否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和科学内涵,以训练他们的理解和阅读能力;从回答问题的思路、逻辑性、简明扼要等方面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述,以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也可通过对学生的作业、试卷答题和课程论文等进行讲评,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通过对学生的阅读、交流、表达、写作等技能的指导与训练,最终落实到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 教学手段适用

教学手段主要是辅助课堂教学,有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提高讲课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把多媒体教学、板书和模型教具进行合理的搭配使用,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目前,高校中课堂教学普遍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通过对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的综合使用,引起了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深刻变化。如通过动画和视频演播,将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通过应用多媒体教学,讲课时间缩短了,课堂教学可以引进更多新的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方面确有独特的优势,但在公式推导、例题讲解、即时重现、根据课堂实际即兴发挥等方面就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教学,而应当有适当的板书,这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跟上教师的思维,产生一种感情的交流,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结合起来使用,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 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在大学的教学活动中,教书与育人是相辅相成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要把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如结合学生的迟到现象、完成作业情况,可用科学家、企业家的成功事迹或教师直接参与完成的重大科研项目,教育学生有抱负、有毅力、勤奋、刻苦,有创新精神。也可结合时代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教育学生正直、诚实、敬业、有社会责任感和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不仅有助于搞好教学,而且将对学生终生有益,也才能保证大学教学的总目标得以实现。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

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moe.省略.

[2]龚绍文.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入门[M].北京:北京理工大

学出版社,2006.

[3]高有华.美国研究型大学新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J].辽

宁教育研究,2007(11).

篇5

[关键词]高等院校 公共体育 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单旭(1978- ),男,黑龙江大庆人,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体育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天津 300384)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140-02

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的界定

1.公共体育课的定义。本科阶段的体育教学分为两种,一是公共体育课程,二是专业体育教育,两者具有显著差异。专业体育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既包括身体素质的训练,更包含生物力学、心理学、医学等其他学科;公共体育课程则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特征的教学方式,通过指导学生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素养的目的。另外,公共体育课程不仅包括运动知识普及、运动技能锻炼等内容,同时包括运用体育手段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及精神健康等各个方面进行关注和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2.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质量是社会对学校办学最基本的要求,“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公认的理念,因而有关各种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有教育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等的合理程度、教师的素养、学生的基础以及师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目前的教学观念已从单纯的运动技术传授转化成为全面健全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健身意识和能力。同时,与一般教学过程相比,大学公共体育课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着独特的教学、管理方法及要求,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独立、复杂的系统。①因此,本文基于最终培养对象的质量和公共体育课程特点,从三个方面对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做了界定,一是学生对主要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体育理念的正确理解程度;三是实现学生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最终完成终身体育的程度。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生的未来,提高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符合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

二、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现状。体育课程设置是指体育课程的整个范围和特征,根据课程总体目标要求,设定体育课程的形式、课时数、教学内容等。体育课程设置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因素,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任务的中心环节。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普通高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同时指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②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在课时数量、开设方式等方面均能够实现《纲要》中的要求,但在两个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理论学习和实践开展存在分离状况,使得学生在学习体育理论过程中感到乏味、难懂,不能很好地利用理论指导实践;第二,课程弹性不足,较为注重课堂教学,对学生课后科学开展体育活动缺乏有效引导。

2.教学过程现状。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除了基础性体育锻炼课程外,高校能够向学生开设体育选修类课程主要集中在三大球、三小球等比较传统的项目上,由于场地、师资和器材的限制,许多学生喜爱的新兴和时尚的运动项目暂时还无法开展,产生了学生需求与学校现实安排的矛盾。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教学手段或教学方式。目前公共体育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解法、示范法和练习法。通常教师会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因此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师资队伍现状。近年来,随着体育活动日益成为人们社会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也加大了对公共体育课程教师的培育,特别是强调对年轻教师教学理念的培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优化整体师资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从总体情况分析,公共体育课教师在准确示范、合理讲解、恰当组织练习等常规教学方面能力较强,但是在教学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却存在不足之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加强对体育教师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

三、公共体育教学理念分析

体育意识有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培养体育行为的自觉性,可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自觉地调动运动手段、方法、时间等,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保证学生锻炼习惯的连续性,实现与终身体育的接轨。③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首先在于教学理念的更新,帮助学生建立恰当、科学的体育意识,是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篇6

关键词: 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 均衡性发展 科学发展观

2007年年初,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

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是本科教育,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更是重中之重。本科生量大面广,是国家发展建设的一线人才;本科生的质量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础;本科教学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的办学质量。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任务。本文从质量工程建设均衡性发展的意义出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江南大学质量工程建设的经验与举措为例,对高校在质量工程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

一、质量工程建设均衡性发展体现科学发展之要义

自从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文件以来,各省(市、区)教育部门、高校高度重视,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力争在质量工程建设中占据一席之地。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进行深入的思考:教育部的质量工程建设如何在本校开展,如何在本校不同学科专业间得以均衡性发展。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所高校不可能所有学科都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那么高校中广泛存在的一些非重点学科的质量工程建设如何进行突破和发展呢?教学质量如何保证,并不断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是摆在高校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首要问题。教育资源的均衡性、公平性问题是教育管理者在质量工程建设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在目前的质量工程建设中,可以看出一大批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在重点学科中脱颖而出,非重点学科的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明显处于劣势。只重视重点学科的建设,而忽视非重点学科的质量工程建设,是有悖于教育部开展质量工程建设的初衷的。各高校只有以重点学科的质量工程建设为龙头,非重点学科的质量工程建设持续跟进,发挥已获批项目的共享示范作用,促使全校不同学科专业的质量工程建设均衡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抓质量工程建设均衡性发展之举措,促科学发展

(一)强化优势领域,办出自身特色――质量工程建设的突破口。

高校的类型不同,办学形式千差万别;学科门类多样,课程设置各异;学生层次、师资水平各有差别;不可能按照一个教学模式去培养人才。“不论哪层哪类高等学校,只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满足社会需要就是好学校,在同层次、同类型中办得最好就是一流”(马陆亭,2006)。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院校的定位不同,培养人才的规格自然各异,评估其人才质量的标准理当有别。用研究型大学的标准来评估教学型大学,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与国情的。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办出特色,是各高校、各学科和各专业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科教学服务的主要需求者是用人单位与大学生,这两者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要求提供特色化的本科教学服务。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对人才种类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各高校、各学科和各专业只有办出特色,才能满足生产力日益分化对人才的广泛需求,因此任何一个专业必定有一个鲜明而勃发的培养目标。对于高校各专业而言,首先需要对本校该专业在全国高校中的位置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站在战略的高度来审视自己,可以运用SWOT战略决策模型进行本学科专业建设的战略构思和战略选择。所谓SWOT战略决策模型即结合自身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及其所处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对于各专业而言,强化优势领域,弥补弱势领域,并且结合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构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的富有特色的培养模式,是其质量工程建设的突破口。

(二)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凝练提升内涵建设――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质量工程建设是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旨在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强调内涵建设。高校各专业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挈机,学习本学科专业处于领先地位的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方法,学习本校其他优势学科专业的建设方法,并结合自己的实际,不断完善自身的建设,不断学习先进的经验,加强自身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是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科专业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任何一个学科专业,都有自己的深厚底蕴,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科专业有的甚至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才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在质量工程建设中,对于非优势学科专业,要循序渐进,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从基本教学单元――课程建设入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富有特色的教学资源,提升课程内涵建设,尝试孕育精品课程。围绕课程建设,加强教材建设,培育课程教学团队等,进而实现质量工程建设其他项目的突破。

(三)通过内育外引方式,打造一流师资队伍――质量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高校工作的主旋律是教学。一个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责任主体,既不是教学管理部门,更不是系、教研室和研究所,而是在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会有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大学教师。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教师队伍,坚定不移地建设人民教师队伍,才能落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历史使命,才能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周济,2007)。

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所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质量工程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完善教师教学考核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其次要结合“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再次要重视岗前和岗位培训,完善助教制度,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重视教师人才梯队建设;最后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探索教学与科研的平衡方法,及时将学科前沿知识带入课堂,促进本科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提高。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质量工程建设得以成功开展的重要保障。

(四)做好顶层设计,抓好项目规划与培育工作――质量工程建设的组织保障。

江南大学依据教育部质量工程“六大举措”和“十组数字”包含的建设内容,结合江苏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建设方案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了具有特色的质量工程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品牌特色专业、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建设等10个方面。进一步加强质量工程项目的培育工作,力争在质量工程建设各项目中都有所成效和新的突破。遴选在国内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师作为培育主体,积极支持其承担本科课程的主讲,承担教学改革项目,撰写教学改革论文,并积极支持其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加强课程组和教学团队的组织建设,鼓励高水平教师作为课程和团队的负责人承担更多的教学工作,并逐步进行课程组和教学团队的结构调整,补充高水平的教师和青年后备力量进入课程组;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工作,加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同时,各学院在质量工程各分项上加强挖潜和培育,统筹规划,为申报省、国家级项目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五)投入专项资金,严格项目管理――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质量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高质量的完成,离不开资金保障。为此,学校设立保障质量工程项目的专项经费,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投入,同时也鼓励各学院发挥自身特点,积极筹措资金支持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和建设。专项资金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进行管理。质量工程主要采取项目建设为载体的方式实施,对建设项目的严格管理是保证质量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我校依据已有的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实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加强对项目的管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搞好项目的检查、验收、评优和汇报工作,对在项目建设中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调动项目组建设的积极性。

(六)彰显优势特色,加强交流示范――质量工程建设的落脚点。

认真切实地组织实施已批准立项的质量工程项目,对获得国家和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建立健全项目实施的质量监控机制,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控,以保证各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在此基础上,发挥已获批项目的示范作用,努力将质量工程建设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为学校本科教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校专门建立了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网站,旨在加强交流示范作用。网站栏目设置丰富,除涵盖质量工程建设“十大项目”外,还设置了其他一些特色栏目,已成为质量工程建设交流学习的平台。网站实行专人管理,及时更新内容和实时最新消息,使各项目的最新建设成就得到及时共享和交流,并不断建设和完善。网站开通以来,师生访问量与日俱增,已成为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

高校在进一步拓宽本校重点建设学科专业的同时,对不同的学科专业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给予不同的支持。重点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而非重点学科的发展更离不开学校在人、财、物上的大力扶植。我校鼓励各学科专业在本领域内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尊重各学科专业的自身特点及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弱化各个学科专业评价的统一性,避免用同样的评价指标来评价不同的各有特点的学科专业,加强对学科专业特色和多样性的引导,以促进各学科专业建设均衡发展。总之,质量工程的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强化专业课程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济.注重质量、注重教学、注重教师(《名师颂》序)[J].中国高等教育,2007,378,(12):4-5.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R].教高〔2007〕1号,2007.

[3]张德江.实施质量工程应注意的若干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7-04-20,(3).

[4]马陆亭.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题中应有之义.高教发展研究,2006.

篇7

关键词:道;法;术;教学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1-0055-03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一所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因此,教学质量问题一直是教育理论界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但纵观以往关于教学质量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术”——也就是操作层面上,即探讨的都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而对“道”以及“法”——即对“教学质量管理”这一本体的理论研究,对介乎理念与策略之间的“教学质量管理”的原则研究却并不深入。“道”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术”是规律指导下的方法,而“法”则是“道”与“术”之间沟通的桥梁。《大学》中有一句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话道破了“道与术”的玄机。意思就是我们首先要把握“道”,认清什么是事物的根本和原因。因此,本文拟从“道、法、术”这三个层面,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质量管理的认识以及对在这一内涵理解基础上的教学质量管理的原则和策略进行研讨。

一、教学质量管理之“道”: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管理观

(一)对教学质量内涵的理解

《教育大辞典》中对“教育质量”的解释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并以学生的优劣程度来衡量教育质量的好坏、高低。但“教学质量是什么”在教育学的各种专著中没有系统的论述。在普罗大众乃至很多教育工作者的意识中,“教学质量”就是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各级各类考试中的成绩;而另有人将“教学质量”等同于“学业水平”。以上两种观点显然都是片面的。持有这两种观点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目标上必然重分数而轻素质;在教学内容上必然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必然重识记、练习而轻实践、体验,在教学评价上必然重甄别而轻过程评价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正本清源,对教学质量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并藉此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教学质量管理观。

笔者认为,教学质量的内涵是指教学活动的产品——学生的质量,学生的成就水平和学生在学校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能力及价值观,为其离开学校以后的生活作准备以及满足既定目标的适用性程度。由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而教学质量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动态概念。不同时期,教学质量的内涵与外延不尽相同。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特别在评价上,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并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等。因此,我们对教学质量内涵的理解,应该更多地关注人才培养,关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基。

(二)教学质量管理观的重建

教育发展史上曾经盛行过英才教育,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就是其一。英才教育的目的就是选拔所谓“适合教育的人”,因此,所使用的教学质量管理的手段即为选拔性考试。随着中小学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英才教育逐渐被大众教育所取代,教育的选拔功能也在逐步减弱。大众教育的质量管理以评价为中心,开始关注教和学的过程。但在教学质量标准问题上,以评价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和选拔性考试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仍旧强调终结性评价。

基于以上对教学质量内涵的认识和对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观演进的了解和分析,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质量管理,应该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管理。

首先,教学质量管理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英国教育家约翰·怀特说过:教育应该增进受教育者的幸福。的确,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幸福感是教育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目的。而教学质量管理就是要促使这个目的得以顺利实现。

其次,教学质量管理应该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是造就新型公民,而新型公民素质发展的核心在于品德,重点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型公民,还应该是科学和人文精神并重的“全人”,具有环境意识,能形成终身学习的基础,具有和谐的个性等。因此,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应该是教学质量管理的要务。

二、教学质量管理之“法”:“三全”教学质量管理原则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员管理的原则

在学校常规岗位设置中,校级有主持全面工作的校长和分管校长;中层有教导处主任和各科分管主任;基层设有科级组长、班主任、科任教师、备课组长等岗位。尽管学校各个岗位的职责不同,但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除了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负有教学质量管理的责任以外,学校的教辅人员等同样负有支持、配合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责任,因此,教学质量的管理过程中强调全员参与,必须落实到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工作之中。要加强全员教育和培训,让每一个教职员工明确各自的职责,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乐于并积极实施质量管理。另外,要强调团队合作。除了明确各自的职责外,还要让教职员工明确自己是整个“质量链”中的一环,个体之间要相互配合,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

(二)全面管理的原则

教学质量管理强调全面性。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要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工作进行全面设计并全面进行质量控制。教学质量的提高,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自然是中心环节,但不能就事论事,将教学质量片面化、狭隘化,将提高教学质量的任务限定在教导处这一个部门。教学质量管理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条线的通力合作,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的任务也应该是学校中每一个部门和条线的主要工作任务。

(三)全程管理的原则

坚持教学质量管理的全程性。强调过程管理。紧紧抓住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阶段,辅以阶段性目标,以每一个阶段性目标的不断实现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强调不断地改进和提高。一个阶段出现了质量问题,要马上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组织改进实施后,要及时进行检测评价,促使教学质量实现螺旋式上升。

三、教学质量管理之“术”:教学质量管理策略

笔者认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完整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策支持、制度保障、人财物的配备、监测体系的运行等等,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对教学质量进行综合管理,但更要抓住主要问题。下面,笔者就教学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教学过程主要环节的质量管理进行如下的研讨和阐述。

(一)科学地制订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1.开齐开好各类课程。

从教学的本质来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长、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学生的发展,应该是指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本次课改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三类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整体。无论哪一种课程,都是课程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承担着各自独特的育人功能,都是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要开齐开足这三类课程,不能偏废其中的任何一类;也不能将学生的综合素养等同于学科成绩,而对国家课程中的学科课程过分重视,从而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另外,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关注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要体现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便于学生选择,以此体现适切性,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等等。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通过集体备课研讨,发挥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教师多角度地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促使教师科学地制订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并在目标的引领下,采取合理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流程的设计。

(二)有效地实施教学过程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即新观点、新材料、学生不知、不懂的,学生有所得、有所感的内容)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时间和总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为了保障和提高常态课堂的教学质量,学校应安排相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集体备课活动、学科教研活动等,并建立完善课堂教学常规要求、教研活动的形式和要求,教师岗位职责、绩效考核制度等规章制度,以保证学校课程计划的实施。

(三)严谨地实施教学检查

实施教学质量管理,必须对学校课程计划实施过程的相关因素进行系统监控,及时发现问题,采取适当措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比如,学校行政领导及教研组长以听随堂课、积极上好研究课的方式进行有效课堂的过程管理;语数英学科推行命题责任制、综合学科加强课堂教学考核管理等进行教学质量的过程管理。

另外,还可运用信息技术,形成动态的分析系统。学校要用好现代教育装备,帮助教师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网络和计算机软件对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信息化处理,使学校、教师、学生及时获取教学过程的各种反馈信息,提高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性。

(四)合理地实施教学评价

随着以人格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文化价值观的确立,教学的主流精神已从单纯地关注知识、能力等问题转向对个性发展、个性教育的关注。因此,时代需要与以人格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文化价值观相一致的、反映时代精神的教学评价。新课程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以及评价方式多元化。

多元化学生评价应注重评价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统一,以相互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定性分析能更多地关注学生掌握了什么,展示学生的学习状况及进步状况,能够更逼真地反映教育现象。

Dao, Fa, and Shu: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New-Curriculum-Based

Teaching Quality Administration

LU Li-ling

(Zhu Diwen Primary School, Taicang 215400, China)

篇8

关键词:语言教师 语言素质 教学质量

一、我国语言教育的基本情况

语言教学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性举措,也是增进民族团结,国家繁荣的保障。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对于民族语言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前多语言教学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语言教学中经常采用“多语种教学”这个术语。我国的语言教育,既有一般的汉语教育,也我包含着的语言课内容有汉语文(少数民族学校的中文课,)民族语文(如朝鲜语、维吾尔语、藏语等等)和外语。在我们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语言教育是全部基础类教育学科的基础,没有语言教学,其他教学无从谈起。从这个方面来讲,虽然语言教学已经具有深厚的基础,我们必须从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角度上,推动多语种教育与多语种教学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

二、民族学校与汉族学校语言教学方面的区别

民族学校的语言教学比起汉族学校多一门语言课,即民族语文,汉语文和外语课--三门语言课。在这里值得提出的是我国的民族众多(有55个少数民族),而且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落后,再加上少数民族受其长期的历史因素、本民族风俗习惯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使其的语文能力素养都比较落后(语文素养主要包括:现代文阅读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说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在少数民族区域人教的语文教师都有深刻的体会,许多学生虽然初中生,但是他们应用语文及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还不及发达城区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水平。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汉语是天然的强势语言,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主要交流工具;在民族成分较为复杂,多民族杂居的城市(如新彊地区、内蒙、、吉林延边等地区),在我所从事教学的辽宁盘锦,小范围集中居住的朝鲜族群很多,在当地汉语就和或朝鲜语成为人们主要使用的语言,共同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主要交流工具;相反在一些地域广阔、汉族人口较多的大城市,少数民族语言在人们生活、工作中,汉语成为主要的语言,这就要求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有侧重点的教学方针,全方位地培养语言能力。特别是在开展英语等教学科目时,少数民族聚居地地区,更要加大语言的培养能力建设,才能克服语言环境的影响,使这些民族地区的孩子们掌握较为丰富的语言知识。

三、现代教育对语言教育的要求

现代教育是多样化的,高素质的,多媒体的,多语言综合性的,语言课更是如此。语言教师要根据自身所教授的语言科目,对专业语言的历史文化有深厚的认识和理解,善于从古今中外文化中吸取语言精华。我认为,语言教师不仅要成为语言专业的专家,同时也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百科全书”,在精通语言知识的同时,粗通各类其它范围的知识。在这个学习与进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其他学科中学习到许多新的知识,得到新的感悟,产生新的灵感。语言教师掌握的知识越丰富,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越好,教学时就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课堂情境和学情需要,灵活机动地借鉴和发挥,使自己的教学语言精彩纷呈,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对于现代教育,不能是简单的灌输式教育,而应该是科学的,有目的性的素质教育,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应该突出准确、朴素、自然的特点,并且要赋予语言的美感,让语言成为朴素、自然的交流工具,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理解。我们在用语言进行一些表述、解释过程中,对于重要概念、观点、定律和原理等,要尽可能地确保真实,反复推敲所用词汇的意义、内涵,甚至感彩,斟酌所选句式的表达效果,保证概念传递恰到好处。历史和现实的教学实践已经充分表明,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或意思,这是教师素质的直接体现,也与课堂教学质量有着直接和必然的关系。

四、语言教师对多语种教学的能力和现实需求

现代语言教学需要教师不仅掌握很多其他知识还要掌握多语种,以便课堂展开,因为都有起横向联系,特别是语言之间有其共同点与不同点进行比较。

1.多年来,因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民族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区城乡居民语言环境的差异日益显露。有些地区人们的语言以汉文为主,有些以少数民族语言为主,对于不同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要求我们必须把实施多语种教育的学校和课堂与周围的社会语言文化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取长补短、综合考虑,全面提高。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言教育的最佳状态。

2.加快多语种教学师资的培养,是当务之急。我国当前总的来看,多语种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特别是精通多语种教学的师资力量相对匮乏,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区全面推进多语种教学的瓶颈,提高双语师资队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是现阶段我区多语种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少数民族的语言教师来言,更需要渊博知识,除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外还要掌握民族语言,外语及翻译知识等。语言教师根据自身所教授的语言科目,应该对专业语言的历史文化有深厚的认识和理解,善于从古今中外文化中吸取语言精华:要吸收中外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营养,尤其要熟悉学生掌握的课文作品。语言教师不仅要成为“专家”,灵活地借鉴从学习中体味到的语言妙处,使自己的教学语言随处精彩,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篇9

一、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是老师传授知识的第一阵地,要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除了课前要花大量时间钻研教材,弄清知识的点和线,知识的结构和分析数学的难点与如何突破,解决难点外,更要善于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建立和谐和的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效果又佳,有的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她们不单是演讲者,观察者,更是发现者,不断用心去感受,用眼去观察,上课有激情,用感情去点燃学生的智慧,激荡学生的情感波澜。带着强烈的感情走进教室,做到入课堂则情满课堂,登上讲台则情溢讲台,达到开人心智,启人思维的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和的师生情感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数学知识,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讲得教条,枯燥无味,学生呆若木头,事倍功半。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巧设提问,启迪思维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指出:“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来激发读者,唤起他处理各种各样的研究对像”。因此,巧设提问,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2、趣味教学,增加吸引力

初中数学的教材改革之一是在课文中穿插了"想一想"与"谈一谈"等栏目,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

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诱惑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动脑、观察、想象的思维能力。如"关于圆周率л"体现了我国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的热情。又如《黄金分割法》一文不仅介绍了黄金分割问题的提出、作法和证明,而且指出黄金分割在几何作图上的作用,书中指出作圆内接正十边形也能归纳为黄金分割的应用。为了更好地体现应用数学的意识,文中例举黄金分割在拍照、"优选法"中的普遍应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魅力。事实证明,穿插于课堂的趣味教学,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转贴于

三、分层次教学,培“优”转“差”,和谐发展。

每个学生的智力、身心发展、各人的知识需求都有所不同,就需要教师去“因材施教”。我认为,数学课要真正在堂上40分钟内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关键要在“因材施教”方面下功夫。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知识需求,无论是堂上提问,还是巡堂辅导,都要体现在培“优”转“差”下功夫,要充分引导学生,使差的学生向好的方向靠拢,好的学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鼓励个性发展,力求使每个学生的素质在课堂上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四、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篇10

一、精心备好课

精彩的课堂离不开事先的精心准备。课前,要认真读教材和教师用书,找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遇到疑难问题,查找有关资料解决,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理清思路,要舍得花足时间写出详细的、完整的教案。为了提高备课水平,很有必要进行集体备课。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钻研教材,还要备学生这一块。必须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估计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上出现困惑,思考怎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要积极地引导组织教学,并学会随机应变。我们的教学过程一般是这样的:“情境引入,营造气氛”——“自主探索,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梳理疑难”——“交流展示,解决疑难”——“巩固训练,有效提升”。我们采用了自主互助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在这里,老师只能做学生的指路人或引路人,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要注重学生的主动、互动和师生的互动,把课上生动。并且我们要做到堂堂清,要引导学生学会进行课堂总结,做一个全课的总结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和不足,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产生改进的冲动,从而更喜欢学习。

三、教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要努力提高“导”的艺术,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巩固的习惯,养成课堂认真听讲、抓住要点记笔记的习惯,还要学会认真倾听、积极交流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它也是生成高效课堂的有力保证。

四、科学布置作业

对于机械性的、识记性的作业,我们不妨放在课堂上完成,可以更好地夯实基础。而我们可以针对教学的重难点设置作业,将课堂延伸出去。作业也可以分层设置,尽量兼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并且我们对于作业要有布置有检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不断反思,提升能力

篇11

多媒体教学现状进行总结,分析了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以期进一步提高多媒体课

堂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改革,提升高等学校多媒体教学水平。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发展情况改进建议

[作者简介]薛晓春(1980-),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厉志红(1966-),女,河北保定人,河北

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河北保定071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大学教改课题“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的政策措施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X06-19)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161-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的日新月异,多媒体教学作

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因其具有信息量大、信息传播便捷、

表现方式多样、交流互动性强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已成为现代化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各个高等学校,多

媒体教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教师随着认识的深

入,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态度也经历了一个由抵触排斥到积极

使用的转变过程。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高

等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成为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

部分。因此,对多媒体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多媒体课堂

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具

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

1.多媒体教学课时数量显著增加。多媒体在高校的最初推

广使用,得益于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教育部在教高厅

[2004]21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中明确要求:“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不低于

15%,有一定数量自行研制开发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好。”本

科院校为了顺利通过教育部的随机水平评估,在此项标准下,

高度重视多媒体课堂教学数量,大力提倡和鼓励任课教师使

用多媒体授课。有的学校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年

度考核、评奖、评优等活动中把是否使用多媒体教学作为一项考

查指标,促使任课教师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尝试使用多媒体

教学。经过这些年的使用,任课教师已经体会到多媒体授课的

优势,由最初的被动尝试转变为现在主动要求使用多媒体授

课。因此,多媒体课堂数量显著增加,在课堂教学中占了很大的

比重。

2.多媒体课堂使用多样化。为了让多媒体教学更好地服务

于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需要做到灵活多变,适应

各种教学的需求。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候,既要考虑文本

的特点,又要考虑现场学生的可能反应,要尽量灵活多变,让多

媒体具有互动友好的操作界面。为此,我们可以采用多方链接

的方式,让课件具备多种方案,这样教师的思维就不至于被课件

限制在固定的内容和步骤上。现在,大多数教师使用多媒体教

学时都采用了“课堂演示型”的教学模式,即通过教师制作的课

件这一载体,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流程呈现给学生,这样做虽然

解决了不少以往用传统媒体无法解决的问题,但在这种单一的

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得不到体现,教学只是面向

全体学生,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3.多媒体授课的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化。随着人们认识的深

入以及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长教师,也逐渐掌

握了多媒体操作方法,学会了制作多媒体课件,改变了以往只有

年轻人使用多媒体授课的局面。以河北大学为例,根据

2011-

2012学年秋第一学期校本部的排课数据统计,使用多媒体授课

的教师共计

398人,其中

30岁以下的有

33人,占

8.29%;31~35

岁的有

143人,占

35.93%;36~40岁的有

81人,占

20.35%;41~

45岁的有

50人,占

12.56%;46岁以上的有

91人,占

22.86%。这

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多媒体授课教师年龄结构的合理化。

二、多媒体教学在高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多媒体教室资源不足,使用频率过高。因为建设多媒体

教室需要大量的经费,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

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缓慢筹建。但是,多媒体课堂数量在短时

间内就要求实现大量增长,这就造成了多媒体教室资源相对不

足。因此,多媒体教室资源紧张是许多高校都面临的现实问

题。多媒体教室数量不足,但为了尽量满足教师的上课需要,就

相应的增加了每个教室的教学任务,导致有些教室甚至全天运

转。同时,多媒体设备使用频率过高也会导致其设备消耗严重,

使用寿命缩短。

2.高质量的教学课件较少,教学效果不佳。多媒体是指把

声音媒体、图像媒体、展示媒体相结合的总称,多媒体课件应该

是音频、视频、图像、文字等各种媒体的有机组合。从目前的情

况来看,大部分高校没有对任课教师进行过统一的培训,任课教

师缺乏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专业知识,许多老师仅仅依据自己的

理解来制作课件,有的还只是电子文档,是板书的电子稿,真正

达到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高质量课件可谓是凤毛麟角。有些

教师上课时只是以屏幕取代黑板,以讲稿替代板书,还有个别

老师对课件存在依赖心理。由于课件可以反复使用,所以,在课

前不认真备课,上课时就看着屏幕边读边讲,导致学生们对此种

讲课方式反感。这不仅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学生

学习。

3.缺少科学完善的准入制度。多媒体教学能改变传统教学

单调的方式、僵硬的面孔,通过图形、文字、声音的有机融合来表

现教学信息,有利于创新教学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

是,任何一项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存在其本

身的缺陷,如果使用不好,可能会有适得其反的作用。首先,并

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对于那些可以通过漂亮

的画面、动人的情节、精彩的场面直观呈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帮助学生理解吸收的课程,多媒体技术无疑可以改进教学效

果、提高教学质量。但对于一些公式的推导,课堂上任课教师边

讲解边板书的过程可能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留下深

刻的印象,这在我们对学生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其次,并不

是所有的教师都可以使用多媒体授课。任课教师有可能还没有

掌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方法,或者没有认真地做好课件准备,只

是出于减少备课和板书的工作量等因素而使用课件,这种情况

下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室上课,就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

的作用,因此,应该对允许使用多媒体上课的课堂进行筛选。而

当前还没有一个规范的制度标准来规范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室上

课,缺少使用多媒体上课的准入制度,导致多媒体课堂良莠不

齐,无法保证教学质量顺利实现。

4.没有形成完备的质量评价体系。多媒体教学活动虽然开

展了多年,但是相关的制度文件还不健全,缺少完备的质量评价

体系。就我校而言,只有一段时间曾经对多媒体课件进行过评

审,而对教学过程的监督与评价基本上是缺失的,虽然近两年教

学督导员时常走进课堂随机听课,向任课教师反馈他们的意见

和建议,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教学督导员只能根据自

己的经验去评价任课教师的讲课质量,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

和片面性。特别是督导员大部分是已经退休的老教师,他们本

身可能对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太熟悉,因此,只能在教学基本功方

面给予指导,而在技术手段上很难提出合理化建议。没有统一

规范的教学评判标准,任课教师也很难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不

知道如何去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三、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的建议

1.加大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学校在资金分配上,

应当考虑留出合理的比例用于多媒体设备的采购、更新和维

护。只有设备齐全质量完好的教学条件才能保证多媒体课堂

教学的顺利进行。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为了保证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要及时更新换代。同

时,要加强多媒体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由于多媒体设备的

反复使用,发生故障的概率会增加,因此,应当增加一定数量的

技术人员,及时检查和排除设备故障,处理教学中遇到的设备

问题。

2.加强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与技术的培训。高等院校,特

别是综合性大学,应该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对全校任课教

师的课件制作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以帮助任课教师熟练掌握

课件制作方法,做出图片、文字、音频、动画等多种媒介综合的高

质量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需要足够的课件支持,网络教学

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由于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不丰富,远

没有达到系列化,形成规模化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缺乏,网络资源

的不足,严重约束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开展、普及和优势发挥,

降低了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效率。所以,组建由了解学员心理、熟

悉教学规律、精通专业知识的教员和熟练微机操作、具有美学知

识和课件设计的制作人员组成的指导小组,帮助各教研室确定

课件的题材,指导撰写课件稿本,协助解决制作中遇到的难题,

督促、检查课件制作的质量。并发动全体教员人人动手,根据自

己的授课特点,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制作多媒体课件。

3.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由于单个教师知识结构、专业背景

的局限性,很难开发出优秀的课件,并且,有时同一门课程往往

有几个不同的教师讲授,特别是大学英语、马列课等公共课,如

果每个老师各自分别去做课件的话,会造成重复劳动,浪费老师

们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可以把一个专业或一门课程的主讲教

师作为一个教学团队的领导者,组织大家集思广益,共同研究探

讨,并邀请教育学领域的专家进行指导,开展协作与团队开发,

制作出技术先进、教学设计也先进的优秀课件。

4.制定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科学严谨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对于规范任课教师

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统一的标准去衡

量和评价一项结果更有说服力,才能让所有师生信服。因此,要

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中要细化

评判标准,明确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分配分值。首先,对多

媒体课件的质量进行评价。课件的制作使用了何种技术手段,

界面的质量、素材的质量如何,是否体现了交互作用,是否综合

使用了各种媒体资源,文字字号是否合适,图片是否清晰,动画

是否流畅,音频、视频播放时间是否准确、同步等都应该作为评

价体系的观测点。其次,教师的教学过程评价。多媒体教学

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合理控制演示

课件与现场讲解的比例,不能用演示文稿代替讲解,同时,在

讲课过程中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也应成为评价

的主要标准。最后,课堂效果评价。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就

是通过各种媒体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

功的教学课堂气氛应该是活跃的,师生之间有快乐的情感来互

动交流,反之,如果课堂气氛沉闷,学生面无表情地盯着屏幕则

是不成功的多媒体教学。此外,和一般课堂教学一样,教师的课

前准备,仪表仪态等评价也应该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部分

之一。

[参考文献]

[1]柳君丽.走出多媒体课堂教学误区构建新型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J].中

国高教研究,2009(2).

[2]高毅.浅谈如何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7(12).

[3]易建华.论高等学校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改进[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2009(4).

篇12

纵观历年高考,经济类计算题经常出现,而在这类计算题中,对商品价值量计算的考查又比较频繁,而且新课标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中将商品价值量的问题列为重、难点知识,但是教材对这一知识点安排的内容较少,无论是高一学生初步学习还是高三学生专题突破,都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复习这一知识点的时候,需要拓宽知识面,额外增加关于商品价值量计算的内容。面对高一学生迷茫的眼神和历年高三文科学生考前对商品价值量计算题的困惑、考后对这类题失分的懊恼,我积极利用新型的教学手段――微课的特点,精心设计了这节微课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的变化,计算商品的价值量。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引起价值量变动的相关知识,分析相关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商品价值的变化,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

培养作为商品生产者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形成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商品价值量的计算。

教学方法:讲解法、引导法、举例法。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商品价值量的有关知识,先来复习几个相关量之间的基本关系:

【新课】下面我们就商品价值量的计算进行分类解析:

第一类:计算不同商品的等量关系

在市场上,若1千克大米换10千克盐,写成等式:1千克大米=10千克盐,计算下列各题:

(1)现在生产大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1倍,而生产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一半,那么1千克大米=___千克盐。

(2)假如生产大米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1千克大米= ___千克盐。

(3)假如生产大米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生产盐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则___千克大米=20千克盐。

解析:“以不变应万变”。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依据(1)的已知条件可得:0.5千克大米=20千克盐,所以1千克大米=40千克盐;

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依据(2)的已知条件可知:1千克大米=10千克盐;

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依据(3)的已知条件可得:2千克大米=10千克盐;

所以4千克大米=20千克盐。

第二类:计算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假设2012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13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3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量表示为

( )

A.12元 B.10元 C.12.5元 D.18.75元

解析:“咬定青山不放松”。准确计算该题要抓住“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这一关键条件。由于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2013年一单位该商品价值量为:15÷(1+50%)=10元,答案是B。

同理,假设条件变为“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50%”,则有:15÷(1-50%)=30元。

第三类:计算货币升(贬)值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2010年某国生产甲种商品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价值量用货币表示为12元。如果2011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者数量增加20%,且货币贬值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11年该国甲种商品的价值总额与单位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分别为( )

A.120万元,10元 B.180万元,15元

C.168万元,14元 D.150万元,15元

解析:由已知条件“2011年该国货币贬值20%”可知,2011年每件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2÷(1-20%)=15(元)。

又由已知条件“2011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者数量增加20%”可知,2011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总量为:10×(1+20%)=12(万件);

所以,2011年该国甲种商品的价值总额为:15元×12万=180万(元),答案是B。

【总结】综合以上三类计算,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x,则:变化后价格=变化前价格÷(1+x)或÷(1-x)

货币升值或贬值x,则:变化后价格=变化前价格÷(1+x) 或÷(1-x)

【巩固提升】

(2012年全国大纲版24)2010年生产一件A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8小时,价值80元,全社会A商品的产量为10万件。如果2011年生产一件A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4小时,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1年A商品的全社会总产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价值总量分别是( )

A.10万件、80元、800万元 B.10万件、40元、400万元

C.20万件、80元、1600万元 D.20万件、40元、800万元

解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2011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2010年的一半,所以2011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是2010年的一半,即:80/2=40元;那么2011年全社会总产量就是2010年的一倍,即:10万×2=20万件。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所以依然是80元×10万=800万元。答案是D。

教学创新点:

这节微课我根据历年高考对价值量计算考查的特点和教参对这一知识点的要求以及教材内容编排的特点来设计,通过四个环节来完成(复习导入环节、解析授新环节、归纳总结环节、巩固提升环节)。尤其在解析授新环节,我根据高考考查的特点将内容归为三类,结合相应的例题,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学习;而且在分析每一类题型时,潜移默化渗进教学情感,“以不变应万变”“咬定青山不放松”等,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冷静思考、不轻言放弃的做事态度,这是我精心设计这节课除了让学生学会做这类题以外的一大亮点。

在学完新知识后,设计了归纳总结环节和巩固训练环节,意在不仅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有了更透彻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养成了善于总结,学以致用的好习惯,这是我设计这节微课的又一个创新点。

总结反思:

篇13

(一)历史教师要尽快了解学生

1.对面初一新生,教师应尽快进入执导角色。认识每个学生,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学习心理以及各方面的情况,让学生感到教师在重视他。于是学生愿意亲近教师,信任教师,主动与教师接近。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历史教学建立在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信赖这种和谐的关系上。如果教师一味批评指责,学生就会产生厌恶,甚至对抗情绪。为此,让学生首先对教师发起攻势,提出各种问题、建议及要求,把学生推主体作用方面去,这就使学生乐于向教师敞开心扉,提出好的建议和要求,并强烈渴求得到教师的帮助。

2.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和成功感。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存在各方面的不足之处。学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不愿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是积极地查漏补缺,为新阶段的学习做准备,而是任其问题成堆,自暴自弃。面对这类学生,教师必须有耐心,不急不怒地去体谅学生,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在教学中,可按座次抽问学生,让学生都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和重视,并都有能力充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的机会。同时,帮助学生答问题力求准确,避免因回答问题失误而造成心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坚持鼓励和肯定,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进而产生好学的欲望。

(二)根据学生知识情况,加强指导

教师应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了如指掌,才能作出有针对性地教学。,对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要引导学生去应用。对于学生比较模糊的知识,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应有计划地给学生提出一个个有待突破的目标,并具体指导其学习方法。

1.多渠道检测,查找不足。初一新生的升学成绩是一个依据,但并不能够说明一切,很多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可以挖掘的。教师可通过多渠道检测,并详细记载学生的薄弱环节。如严格考试,进行分析对比,列出一览表;课堂提问,从中发现问题;作业详批详改,让学生知错改正,不再重犯。加上平时发现问题,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知识。总之,通过多渠道检测,教师要作到心中有数,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补漏措施,也让学生列出自己的补漏项目和措施,做到师生双方有数,共同配合,一点一点地补上不足之处。

2.具体指导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发现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大障碍是“遗忘”。为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记忆效果,教师应给学生介绍记忆方法。如:对比记忆法、列表记忆法和联想记忆法等,并帮助学生寻找记忆的最佳时刻。待学生们按照记忆的规律去实践一段时间后,教师随时进行提问、检测、布置作业等来督促。通过这种坚持不懈的训练,学生的历史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脑子灵活了,学习信心更足了。

(三)不断研究新教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1.创设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独揽课堂时间,就会压抑学生的参与意识,形成呆板的学习模式。那么,怎样才能创造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教师进行指导、补充、小结。这样,学生事先准备了知识就更牢固。这样坚持下去,既可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参与意识,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适当进行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训练。为了适应中考的需要,从初一起,就必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完一章一节之后,提出几个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归纳。开始时也许只有优等生能够大胆回答,慢慢地大部分中等生也敢起来口头表达一番了,而对于差等生能开口就行。在学生口头表达之后,再布置作业,教师认真地批改,及时总结,表扬那些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得好的地方。另外,为了增强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可要求学生写日记、历史小论文等,定时收起来检查。

篇14

优化教学内容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在优化教学内容时,要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吃透教材,明确目标。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对教材掌握的熟练程度。吃透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在备课及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才能把学生的主义理论集中到重点内容上来,使课堂教学效果在有限的40分钟内达到最佳。

2、吃透学生,组织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包括基础知识,生理和心理个性特点等,是选择教法,组织教材,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只有了解学生,掌握了教材,才能组织好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统一发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

3、注重知识衔接,做到循序渐进。教师在处理教材,组织教材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其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这就要求教师科学合理的组织教材,做到循序渐进,前后连贯,层层推进,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主要手段。正确的运用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它可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情趣,引起学生是求知欲,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否则,就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在优化教学方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提高其学习能力和学业成就服务,而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实施自己的教学。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立足点,要深入研究学生学习的特点、习惯和常用的方法,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真正起到激励、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2、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

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受智力因素的影响,还更多地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在智力因素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就成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之外的因素,如动机、态度、兴趣、价值观等。学生是否有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是影响其学习效果和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选择和设计那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兴趣的方法。

3、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在当前有学习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当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为目标,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教学生如何进行批评性的学习,如何进行分析、选择、筛选。这样,学生就算离开了学校,走上工作岗位,也有能力进行自我提高,不断地发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4、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都有其优势所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所以在一堂课上,教师不可能只使用一种教学方法。比如,一堂生物课,可能既要用到讲授法(教师讲解一些基本的知识、规则)也要用到演示法(播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录像),以及让学生进行讨论、练习等。教师应把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多种教学方法科学地结合运用,教学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学生才能获得最大的提高。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不是某几个环节能完成的,而是取决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优化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实施愉快教学,促进教学双边活动。愉快教育是寓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优化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应只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情感教育,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自觉的学习。

2、培养思维能力,拓宽思维领域。学生在学习新知识,遇到新问题时,一般将来采取以往那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思考问题,尤其是解物理问题时,离不开传统的解题方法,这样,就限制了思维。不能否定,思维定势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在传授知识时,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引导学生多动脑、勤思考,做到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