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范文

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

篇1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有效结合

中国的基础产业是农业,农业是中国的第一产业,农业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属于特别主要的支柱,对国家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1978年以后,中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农业产品的生产率每年都有所提升,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粗放型经济发展为科学的集约型经济。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农业可以更好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农业的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要构成因素,现在农业经济发展不只是决定在农业的投入方面上,信息技术使用更是影响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率的重要因素。把信息技术使用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将它们进行有效的结合,是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

1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应用

农业信息化指的是从农业的生产到农业产品的销售每个重要的环节都要使用信息技术开展营销。详细的说就是在农业范围里,把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在农业生产中进行使用,将信息技术进行全方位的使用。它可以有效实现和发展农业的决策体系和管理系统的结合,促进农业在生产效率方面的提高,保证科学的管理。我们要注意,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使用不是简单过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应该进行全面的实施信息的管理。详细来看就是要实现农业资源、农业教育、农业技术和农业市场的信息化,必须要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用在农业的经济管理每个环节中,才可以实现农业完成现代化的建设。

2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随着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近些年来稳步的提高和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提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使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成为一个主要的趋势,信息技术对农业的经济管理有很大的作用。

2.1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小康社会有很大帮助

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现代化的技术行业在进行持续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保证城乡共同进步和发展是政府所关注的。伴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现在已然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可以提高农村现代技术的水平,推动农村更好的发展。

2.2有力的推动农村经济进行产业化的升级

当下的市场经济开始全面的开放,而信息技术的使用将会把农业经济推到社会制高点。农业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农村经济需要进行产业化的升级才可以适应现在的形势,强化农村间的联系,走农业化经营的道路才是应对之策。

2.3对于培养专业农业人才有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经济管理实现现代化不能缺少科学技术的支持,也不能离开产业的经营。把信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进行使用,可以提高农业知识在传播方面的速度,强化农业地区之间的联系,争取将农业技术进行普及,保证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这样才可以培养出素质高的农业人才。

2.4利于改变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

中国因为农业的发展历史非常长,而传统的农业在经营和管理方面非常单一,中国的农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很弱。将信息技术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去使用,主要是利用生物工程的技术等这些措施去转变传统农业的一些问题,逐步把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更好的发展,把农业的发展变为资源的密集型,最后彻底改变以前传统农业的形式,进行新型农业经营方式。2.5可以有效的使农民进行经济效益的增长有关的数据统计显示,一些农业的生产地区事实上并不是因为农产品的产量少而发生的经济方面的贫困,真正导致农民收入低的原因是农民没有办法正确的掌握有关市场的最新信息,而他们的农产品销售策略也跟不上市场的瞬息万变。因此,必须要保证实现农业经济信息的管理,将现代化的技术进行充分的发挥,一定要坚持市场的主要导向功能,帮助农民掌握市场的信息,做出科学的营销策略,提高他们的收入。

3信息技术和农业经济管理结合遇到的一些问题

其一,农民缺少信息化的意识。农民对信息技术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大部分的农民都是在很偏远的地区居住,他们的教育水平非常有限,农民的思维严重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们对新的技术和设备缺少了解,大部分的农民封建思想很大,他们自以为种植经验丰富,不屑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使用,这会严重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二,在资金的投入方面没有达到标准,信息技术就不能进行现实的施行。信息技术的使用其实并不是非常简单的过程,它不但需要农民有基本的知识,还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尽管这些年来政府在农业资金的投入上也在努力的加大,可是相当一部分的地方农业把资金用在其他的地方,这就导致农业在信息化的建设方面步履维艰。其三,农业的信息资源缺少必要的整合。中国有的农业地区虽然是按政府的要求进行发展,不过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其中最显著的一个就是农业的信息资源非常缺乏。地方一部分的农业网站的信息不但缺乏权威性,还没有做到及时的信息更新,这样不能充分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其四,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非常缺乏。农业经济管理的趋势是信息化,可是因为信息技术有一些复杂,中国现在拥有优秀技术的专业人员非常缺少。

4农业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结合的策略

4.1强化宣传的力度,将农民进行信息技术使用的意识进行提高

农民是农业建设主要的力量,提高农民的思想和意识是发展信息技术和农业经济管理结合的关键因素。所以政府和地方必须要强化宣传的力度,积极的宣传农业信息技术的效果和重要作用。同时农业地区要组织农民培训,请专业人员对广大的农民讲解信息化给大家带来的便利以及对农业生产有效的作用,提高他们的素养,为了下一步的发展进行基础的奠定。

4.2提高资金的投入

农业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结合一定不能缺少大量资金注入,中央政府需要制定可行的资金投入方案,结合不同农业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政策的制定,帮助农业地区早日的实现信息化的建设。地区需要把资金的使用用到实处,确保信息技术可以在农业经济管理中顺利的实现。

4.3保证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

信息化设备与技术在进行完善以后,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要确保农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转变以前传统农业信息比较单一化的不足。

5结语

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完善,农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前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因为它已经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起到了阻碍作用,必须要进行改革。把信息技术使用在农业的经济管理中不但是趋势,也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最好方法。它可以提高中国的农业经营规模,实现农民在经济方面的增收。政府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大对农民在认识水平方面的培训,等等,这样才可以推动中国农业的繁荣。

作者:董文丽 唐烨 单位:临江市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王丽莉.浅谈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6):142-144.

篇2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业;信息技术;宏观管理;创新方式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领域,致使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不同程度上的转变,极大的促进了社会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有助于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创新,为现代农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基于此,需要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方式创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便于推动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缩小城乡差距,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1.信息技术发展和变革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完善,对于互联网中海量的信息资源,如何从中提取有价值数据信息难度较大,而大数据技术可以满足这一需要。对于大数据的处理,需要新的处理模式出现,以便于具备更强的决策力和处理能力,实现海量数据信息的深层次挖掘和提取。作为数据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非结构化数据有实践性强、价值密度低的特点,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通过数据来解决问题和管理决策。“互联网+”作为网络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形态,通过在线和连结,有助于优化产业链和价值链,在互联网思维指导下提升实践成果,以便于为社会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新的活力,搭建广阔的网络平台。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识别技术、智能感知和普适计算等技术,在互联网中应用,可以将人机物有机整合在一起,实现信息的智能化处理。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有助于推动物联网业务优化和完善,拓宽应用范围。基于此,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带给人们更加深层次的感知和体验,实现大数据的高效处理。

2.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在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推动经济管理持续深化,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在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科学化管理,改变传统管理方式的局限性,借助信息化经济管理方法,改善传统管理模式的缺陷和不足,以便于提升农村经济宏观管理效率。其次,推行农业农村经济宏观透明化管理,实现对经济信息的查询和监督,提升经济信息透明度。最后,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质量,以往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较为复杂,很容易受到人工操作误差影响,而通过信息技术辅助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有助于及时改进其中的问题,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质量。

3.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信息技术运用的问题

3.1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

纵观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现状来看,信息技术尽管在数据处理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但是由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严重影响到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成效。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并未开设有线网络,甚至没有公路,经济管理工作中无法通过有线网络与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对于此类地区,借助信息技术辅助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工作,借助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尽管使用卫星网络可以提供稳定网络支持,但是成本费用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成效。

3.2专业信息技术性人才匮乏

在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由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将会严重影响到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增长。更为关键的是,由于信息技术自身特性,缺乏专业信息技术性人才。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要落后于城市,在教育方面投入力度不足,高学历的农村居民多数已经进城,留在农村的居民较少,所以迫切的需要培养更多专业技术型人才,为经济宏观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支持。但是,由于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农村经济持续增长。

3.3信息技术服务应用范围狭窄

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管理质量,为农村经济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农村信息化经济管理主要表现在农村集体经营和农业合作社放慢,但是对于不同技术服务人员而言,信息管理需求会发生不同程度上的转变。而当前农村区域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但是由于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不高,导致信息技术尚未全面推广和应用。

4.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4.1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原有作用为了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应该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宽度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宽带网络运营商作用,在政府的主导支持下提供充足资金支持,以便于为网络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加强网络通信技术的推广和宣传力度,借助信息化技术来综合分析其特征,在降低网络建设成本的同时,切实提升网络稳定性。此外,加强网络通信技术的运用力度,降低建设成本基础上,提供可靠的网络连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辅助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工作开展,为农村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4.2推动信息技术创新

在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对信息技术合理化运用的重视程度,结合农村经济实际发展情况,借助合理的信息技术来改善传统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缺陷。但是,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和企业经济管理之间差异显著,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农村信息化水平滞后的问题。所以,应该进一步加强资金投入力度,推动信息技术创新和完善,以便于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3构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农村经济较之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为了改善其中的问题,应该构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在政府的主导下整合资源,实现农村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诸如,引入社会资金支持,推动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同时,满足农业市场发展需求。在推动农业现代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同时,增加农户收入。

4.4加强信息人员培训

在农业农村经济宏观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信息技术人员支持,为了可以提升专业信息技术人员自身的素质水平,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加强信息人员培训。推动管理理念创新,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提升信息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后续的农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同时,还要加强农民受教育程度,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发展背景下,应该正确认识到信息化技术的优势,降低人工劳动强度的同时,加速社会分化,以便于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做出更大的作用。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帮助农民正确掌握信息化技术,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以便于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3

关键词: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29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的市场竞争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激烈。而在此社会背景下的以农户为基础的小规模农村生产模式中的问题也在逐渐的暴露出来。本文首先对农村专业合作社这一概念进行论述,接着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意义进行详细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相关对策。所以,对于合作经济组织的自发建立用来应对市场风险这一做法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

1 关于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概述

随着社会共有制度的提出,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为了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生产资料进行统一的分配,进而完成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里,农村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主要可以总结为3个阶段:初期的合作化阶段,生产模式的改进、土地制度的改革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在这个阶段中,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强,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实际情况发生很大的偏差,失去了公平性和科学性,严重威胁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合作社阶段,合作社在这个发展阶段已经逐步适应了经济发展的现状,农民的积极性也随着生产活动报酬的增加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2 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意义

2.1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想促进农业的发展就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只有不断推进农业龙头产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但是如果不能将农户进行有效地统一,那么仅仅依靠农业中的龙头产业也是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则需要对新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进行积极的探索,同时要对合作社成员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支持,保证农业龙头的订单可以达到客户的要求。另外,还要不断地提升农民的地位,并充分运用农村专业合作社来实现农业质量的提高,并对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加以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解决农村领域的相关问题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虽然我国农村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可是想要与世界先进农业化进行接轨仍然还有不足。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生产经营方式上,在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以一家一户为基础的小规模生产,在这种模式之下,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并且拉大了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使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国外领先的合作社经济管理差距不断加大。由于我国农民组织程度不高,加上对品牌化的认知不足等,往往导致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增值能力差,直接影响到农业发展的整体效益。所以,在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汲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创新,积极营造一个农民自觉、积极参与的农村合作组织,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解决农业领域的相关问题。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结构主要有政府和农户2大主体。但是,在这2大主体之间并没有合适的组织支撑,因此,这种现状导致一些制度无法得到落实。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合作社不仅是农民自助服务的组织,还是政府扶持农业发展的方式之一。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在国际贸易纠纷之中,农村专业合作社通过自身的优势把农民和农业生产紧密融合起来,给市场竞争的完善带来了许多有利方面。总体来看,农村专业合作社发挥了政府和农户之间的纽带作用,可以促进政府根据农业发展状况对农业活动进行合理的规划,让r业生产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进步。

3 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对策

3.1 完善壮大新农村专业合作社

我国当前的新农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联合社与基层社这2种组织。新农村联合社能够推进新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主要的原因是:通过对基层合作社进行组建然后再组建联合性社团,能够逐步实现经济效益的规模化;为政府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建议作为政策支撑;高质量的服务于社内成员;对建立国际化交流体系意义重大。在农村的实际发展中,应该推动基层社、联合社的共同发展,这样才能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不断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3.2 以合作为基础加快国际化经营进程

在不同的地区新农村专业合作社之间有着竞争和互助2种关系。开展新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目的是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只有借此为合作社的成员提供实效强大的专业服务,才能不断地促进新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我国的新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上仍有很大的空间,只要加强合作交流,才能提高整体竞争力,促进农村各项经济的快速有序发展。

3.3 健全相关的机制

专业合作社和综合合作社是根据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不同等进行划分的。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机制进行完善,同时还要加强对专业合作社以及综合合作社关系的协调等,根据地域不同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的不同需求对当地进行产业发展的相关指导,并制定科学的发展方案。在运行机制方面,政府应当协助合作社的相关人员进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机制构建,并且明确利益分配、资产归属等内容,只有完善相关的机制,才能保障合作社的正常运转,进而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

3.4 强化专业人员的素质培养

想要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缺少专业人才是当前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因此,要不断强化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和素质培养,另外,还要对人员配备进行优化,尽可能的去选择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并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为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积极的保障。

3.5 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交流合作

团结互助永远是合作社之间发展的不变主题。而在国际上所说的合作,则是指的从地方到国际的广泛合作,这样才能让所有的合作社都能得到均衡的发展。根据我国的现状来看,合作社的发展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强活动,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合作社的竞争力,还有利于我国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也有着长远的意义。

4 结语

从我国农村的发展情况能够看出,只有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才能不断促进政府和农民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进程中,应该借助完善壮大新农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为基础加快国际化经营进程、健全相关的机制、强化专业人员的素质培养等相关的手段。只有对农村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和分析,才能不断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的发展,最终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健增长。

参考文献

[1]姚晓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域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技展望,2015(11).

篇4

关键词:项目管理,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经济学

项目管理是国民经济中许多经济组织和科研组织需要用到的管理手段。在理论上项目管理专家把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项目管理称为传统的项目管理,80年代以后为现代项目管理。传统项目管理主要包括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四个方面,这一阶段项目管理主要应用于国防科研、建筑工程等领域,致力于预算、规划和达到特定目标的小范围活动。现代项目管理在传统项目管理基础上增加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和综合管理五个方面的内容,项目管理的应用也逐渐扩展到制造、金融、电信、软件开发等许多行业,国外许多大公司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及培训来提高项目管理能力。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华罗庚教授等数学家在全国推广统筹法开始了项目管理的研究与应用,20世纪80年代中建筑工程项目实行招标承包制初步形成了建筑市场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我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研究工作。在我国的项目管理体系内,理论核心包括了项目管理的概念、观点、原理及与项目环境和管理行为有关的内容,诸如领导、权利、成员及组织的目标等,这些基本的内容与农业技术经济学有密不可分的学科与应用联系。项目是一个特殊的将被完成的有限任务,它是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一系列特定目标的多项相关工作的总称。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相交叉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农业技术进步中的技术经济关系。农业技术经济学以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特别是以技术经济效益原理为主线,对农业技术进步的现象和特点进行解释,对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经济系统内的地位进行分析,对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一般规律进行探索。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越来越多的知识性项目蕴运而生,农业技术就是其中一类重要的知识性项目。

一、农业技术进步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一)农业技术进步具有项目的特性

农业技术进步就是农业新技术不断运用于农业生产,并使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农业新技术通常是通过提高单位投入的农产品产量,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或增加农产品的新用途等形式对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发挥作用的。农业技术进步活动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技术创新项目,如研制开发、工艺进步、技术改造等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开创性、前瞻性、风险性、一次性等特点,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时间、成本、质量等约束条件,每一个活动也就具备了项目的特性。另一类是这些创新成果的应用,如日常的生产、营销活动的组织,这些活动具有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特点,这些活动由于面对社会需求的不同,每一次组织活动也可当作一个项目来管理。

(二)农业技术创新离不开项目管理

1.农业发展要靠技术创新项目来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个项目诞生、实施、运作过程的集合,农业科研机构不断参与技术创新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项目也就不断产生。每一个创新项目构成了技术进步的载体,成功的项目为农业带来了活力,也构筑了农业发展的阶梯。

2.项目的成功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和实践。项目构成了农业技术创新的载体,项目开发的成败也就决定了农业的发展速度和综合实力。随着项目规模的日趋扩大、技术复杂程度的日益提高、专业化分工愈加精细,以及涉及的项目利益相关方和管理层越来越复杂,投资者必然对项目的质量、工期、投资效益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就必须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三、加强项目管理促进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

篇5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是指农业技术方案、技术政策、技术措施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和实施所取得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比例关系。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要坚持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统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局部经济效果和整体经济效果的统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等原则,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主体指标、分析指标和目的指标。

农业科技资源管理是农业科技活动的实践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其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科技政策、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农业科技体制、农业科技法制、农业科技规划和计划、农业科技人才管理、农业科技成果管理以及农业科学技术转移等方面。其发展过程包括农业科技研制管理、农业科技推广管理及农业科技采用管理等三个阶段,具有导向、指导、协调、激励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决定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农业科技的进步。目前,我国距离发达基础产业的宏伟目标还有较大进步空间,主要是由于现代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较低、没有创新科技意识,科技进步程度小等等原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只有50%左右,农民需要靠天吃饭,农业也为摆脱产业弱的缺点。我国进入了依靠科技来改变农业经济产业的时期,推进“以工促农”、“城乡统筹”的转变模式,变更了一度依靠国家政策,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增加科技创新和农业资源的有效供给方式。我国农业科技资源、农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农业竞争力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农业转型和进步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农业专家发表了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资源建设的建议。所以,对农业科技资源的深入研究就成为了现如今的热点。根据如今农业发展的情况来看,优化农业科技分配。提高农业科技效率等等问题都是势在必行的。

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各种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案之间具有强烈的相关性。既相互促进又互相制约,从而导致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发生不同变化。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横向相关和纵向相关。横向相关主要是指生物生长发育周期各种技术措施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纵向相关主要是指连作和轮作在时间上的相关。因此,研究和分析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必须考虑技术因素和技术效果的相关性,它是农业技术方案选优的重要条件。农业技术的功能在农业生产中不仅表现为当季有效,而且还有技术后效从价值形态讲,有的技术其价值一次转入产品,有的技术其价值要按生产周期逐步?D入产品,它表现为技术效果的持续性。一般说来,直接作用于生物本身的技术常常表现为当季有效,价值一次转入产品。在农业生产中要使生物正常生长发育,充分发挥技术措施的功能,就必须同时保证生物所需要的各种生活条件。而各种生活条件又综合地对生物产生影响,因此,可以说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是各种生活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农业生产中由于技术功能的多样性,带来技术效果的多样性。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开展,一些新型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纷纷涌现。如各级营销部门设立实体;随着科委,科协管理部门由之前的管理而转向推广、服务方向建立了推广机构,原有的销售体系需要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从从前的农产品销售转向到了现在的向技术方面的发展;农业技术合同类型、实体服务、项目推广、农民非政府组织、公司加农民模式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多元化形式。

农业技术人员不仅提供农业技术,还需要帮助农民种好地,帮助农民做出科学决策,提供农业生产配套技术服务,生产前提供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高质量生产数据,提供持续的培训和相关技术指导工作,在生产帮助农民增加销售额后,增加销售收入。

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是农业科技活动中规定的总体规律和长期行为。一般包括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和重点的基础内容。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是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的基础方面,同时也直接反映在科技发展规划之中。

二、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

目前,农业发展方式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取决去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管理,发展现代农业也迫切需要将农业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经济与科学技术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经济的增长可以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更好的环境和经济支持,创新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可以推动农业经济产业的飞速发展;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以及致使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与改变。科学技术可以减少农村对劳动力的使用,向着机械化、技术化的农业方向发展,科学技术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增长趋势。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滞后,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推广体系不健全、技术成熟度不高、推广经费不足、农民素质较低等方面。为了推进农业技术的更新与革命,加快以科技推广和普及为重点的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必须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和普及工作进行改革、创新。

三、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

篇6

关键词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平衡计分卡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323-03

农业技术推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推广系统,成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中坚力量,包括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水产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水利技术推广体系等六大体系[1-2]。

目前,农技推广部门绩效管理中存在指标设置缺乏理论依据、随意性较强、评价指标缺乏稳定性等问题,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模式[3-4],在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评价中也相应存在。建立科学与系统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评价体系,具有充实相关研究空白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参考等理论意义;探索具有地区针对性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评价体系,对于评价地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成果、推动当地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发展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5-10]。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可以分为3种类型:企业型推广组织、农村专业协会和政府型推广组织。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与特派员模式都属于政府型推广组织。目前,评价研究主要围绕科技特派员模式进行,对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评价体系的研究还不多。农业技术推广单位,例如农业专家大院,一方面消费社会财富——推广费用;另一方面给社会增加经济收益,既有新增费用,又有新增收益,这样就能对其过行经济效果的评价。正是基于该种观点,通常可以采用的经济指标有新增纯收益、推广单位新增纯收益、推广费用新增收益率或推广单位的资金利润率,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入新增总产量、土地生产率增量、畜禽生产率增量等指标。例如对于大豆栽种,就可加入进地次数、土壤保护程度与节水增产效果等生态效益指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与现实情况,在分析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指标体系的内涵与功能的基础之上,有学者提出了经济效益、专家大院建设等6个一级指标,以及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建设投资规模、农业专家大院人均创收、年培训农民人数等22个二级指标。这些指标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定量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随后,刘战平等(2011)以河南许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案例对象,根据该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判别法进行了评价。另外,相关政府部门也出台了针对当地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例如《安徽省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考核指标》《陕西省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考核与评价办法》和《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建设考核标准》等。

综上所述,对于没有集中在农业科技园区而相对比较分散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未见其有相关的评价研究。无论是对农业技术推广还是对科技园区的农业科技专家的评价,都将经济效益放在了关键的位置,却较少地将推广受体——农户的感受和认知考虑其中,影响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政府出台的考核评价指标则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主观性较强,无法得到客观的评价结果。因此,本文尝试兼顾政府与农户2个角度,探索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

1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 构建原则

一是科学性。指标体系能全面、客观和准确地反映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情况。二是系统性。制定的各项指标既要避免内容重复,也要考虑各项指标间的逻辑联系,把单一的指标整合为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三是可操作性。各项指标简单明了,从而保证指标的使用价值高、可操作性强。

1.2 基本功能

一是评价功能。通过对相关基本数据的收集,能够科学地计算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成效值,能够实现对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发展评价。二是反馈功能。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分析出现的原因,及时向农业科研单位与政府相关部门反馈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发展信息。三是指导功能。通过纵向对比结果,结合宏观环境新变化,找出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指引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2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2.1 指标设置依据

指标设置以2013年即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修改)》为主要政策依据,参考《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雅安市农业专家大院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将相关政策条款细化为可衡量指标。具体指标设置基于平衡计分卡思想。一方面农业专家大院在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职能,各专家大院尤其要关注自身的战略定位,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国家大力倡导农技推广组织的公益性,为了提升农业专家大院的服务意识,必须加入“以农户(顾客)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将农户满意度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协调公益性增强所带来的服务激励减弱现象。特别是随着农业技术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要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必须不断学习创新,以学习型、创新型组织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借鉴《农业技术推广的定量评价方法研究》《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相关文献与《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建设考核标准》《专家大院年度考核指标体系计分表》等政府相关考核文件。

“推广满意度”主要参考借鉴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推广效益”主要参考借鉴了《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专家大院年度考核指标体系计分表》;“推广能力”主要参考借鉴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与《雅安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管理实施细则》;“硬件建设”主要参考借鉴了《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专家大院年度考核指标体系计分表》;“学习能力”与“创新潜力”主要参考借鉴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和《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建设考核标准》。

2.2 主要评价指标

主要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3 指标含义与度量

2.3.1 推广对象满意度。一般认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推广对象包括一般农户、科技示范户、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将农民群众尤其是科技示范户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广满意度包括农户满意度与涉农组织满意度,采用LINKET五分量表法,划分为5个等级进行赋值: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不满意——2分;非常不满意——1分。

2.3.2 推广效益。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推广收益是指农业技术推广所取得的成果及其达到目的性程度的评价,它反映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结果。推广收益分为经济收益、社会收益与生态效益3个方面。

(1)经济效益指标的度量。计算公式如下:

(2)社会效益指标的度量。社会效益指标包括农户年增收额与新建特色农业基地个数。

(3)生态效益指标的度量。生态效益指标包括当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与无公害(绿色)生产比重。计算公式如下:

2.3.3 推广能力。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技术推广能力是指专家大院自身所具备的实力水平,是农技人员开展推广工作所具备的人力资源、物质条件与技术能力的总和,反映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农技推广人员从事推广工作的物质基础和发展潜力情况。推广能力包括了农技推广覆盖面与职能发挥2个二级指标,农技推广覆盖面包括了带动农户数与技术推广面积2个三级指标,职能发挥包括了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数、举办培训班次数与培训农户数3个三级指标。

2.3.4 硬件建设。硬件建设包括了专家大院建设投资规模与专家大院建设面积2个三级指标。

2.3.5 学习能力。通过培训与继续教育来评价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学习能力与整体素质。学习能力主要由农技人员的培训来体现,包括科技人员接受培训次数与人均接受培训次数2个三级指标。

2.3.6 创新潜力。农业生产的地区性、季节性与不稳定性等,要求农技推广人员要适时适地创新,维持推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潜力主要是指推广队伍的创新潜力,包括大专以上学历占比、每年引入科技人才数与高级职称人数3个三级指标。

3 结语

基于平衡计分卡思想设计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克服了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维度设置科学依据不足的缺点。该评价指标体系加入了“推广对象满意度”这个受众指标,使得评价更加全面;涉及到了“推广效益”、“推广能力”等基本农技推广评价指标,保证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评价功能;以上指标都是对现有推广能力的评价,最后,适当引入了“学习能力”与“创新潜力”2个指标,评价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发展能力。因此,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全面性。由于该评价指标体系实际操作中需要由第三方(例如高校)进行满意度的调研,因此在具体的操作性方面还有待检验。

4 参考文献

[1] S.SIVAKAMI,C.KARTHIKEYAN.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xpert system for performing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ervices in India[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2009(36):9631-9635.

[2] 朱希刚.农业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3] 廖西元,王志刚,朱述斌,等.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技术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7):4-13.

[4] 广平.农业技术推广的定量评价方法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1992(4):31-34.

[5] 朱希刚.农业技术推广的经济效果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1988(1):62-64.

[6] 黄季焜,胡瑞法,孙振玉.让科学技术进入农村的千家万户——建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J].农业经济问题,2000(4):17-25.

[7] 周曙东,吴沛良,赵西华,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3(4):57-62.

[8] 曹俊杰.农机推广可持续发展研究[J].湖南农机,2013(3):22,24.

篇7

>> 公益悬浮与商业下沉:基层农技服务供给结构的变迁 地铁出口与下沉商业广场的结合设计 商业与公益的双人舞 农村社会结构变迁格局下的金融需求与供给研究 农业产业结构供给侧改革的诱致性与强制性变迁 商业与公益合作的挑战和趋势 刍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提升区域农技推广服务水平 浅析基层农技推广的现状与改进的策略 试析基层农技推广的现状与改进对策 浅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基层农技推广网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新起点与新思路 试论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和“经营” 农技与农机推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开发性金融服务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探析 经济转型与产权制度变迁的供给支持 渠道下沉的机遇与挑战 渠道下沉后的转型与升级 商业明星公益真人秀节目的“成”与“惑” 商业社会背景下电视公益广告的生存与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0]高启杰. 我国农业推广投资现状与制度改革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8):2733.

[11]倪锦丽. 打通“最后一公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创新的必然选择[J]. 农村经济,2013(5):8991.

[12]胡瑞法,黄季j.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现状及影响[J].战略与管理,2001(3):2531.

[13]黄季j,胡瑞法,智华勇.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0年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和建议[J]. 农业技术经济,2009(1):411.

[14]周曙东,吴沛良,赵西华,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3(4):5762.

[15]王甲云,陈诗波. “以钱养事”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成效分析――基于湖北江夏、襄阳和曾都三地的实地调研[J]. 农业经济问题,2013(10):97103.

[16]吴理财,张良. “以钱养事”后续改革推进的问题与对策[J].学习月刊,2009(3):3334.

[17]贺雪峰. “以钱养事”为何不宜推广[J]. 决策,2008(6):5455.

[18]周宣东.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山东农业(农村经济),2002(7):1920.

[19]何传新,窦敬丽. 当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对策[J]. 中国科技产业,2004(10):5760.

[20]《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 中国农技推广: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J].管理世界,2004(5):5057.

[21]周飞舟. 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社会学研究,2006(3):138.

[22]宋洪远.中国农村改革30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32.

篇8

参考文献是说我们在论文撰写的过程当中引用和借鉴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引用的地方要做标注用阿拉伯数字按顺序的编著,然后在论文的末尾依次列出参考文献。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采编收集的关于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借鉴分析。

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1]郭文瑞.基层农技推广中的语言沟通技巧[J].安徽农学通讯,2007(13):179.

[2]王思斌,谢立中,马凤芝,等.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社会工作,1996(2):54.

[3]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9-64.

[4]谢春香.试论农机推广中与农民的有效沟通[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6(2):4-5.

[5]李亚男.农业推广沟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6]陆迁,王秀娟.加强农技推广的双向沟通[J].农村经济,2001(3):38-39.

[7]何蒲明.农业技术推广如何走出困境[J].农业科技竹理,2005(5):89-91.

[8]曾研.社工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1-3.

[9]吴易雄,晏红安.平江县创农技推广新模式[N].农民日报,2009-08-31.

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1]乔方彬,张林秀,胡瑞法.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推广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9(03):13-16.

[2]胡瑞法,孙顶强,董晓霞.农技推广人员的下乡推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29-35.

[3]陈秀兰,何勇,曾维忠.农业科研人员技术推广的意愿研究——基于四川省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02):263-268.

[4]田桂山,张正河,程景民.中外农技推广人员业绩评价比较及对策[J].世界农业,2003(07):35-37.

[5]王移收.试论农技推广人员及农民思维定势的改变[J].湖北农业科学,2005(06):13-14,+26.

[6]熊明华.我国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J].农村经济,2004(07):70-72.

[7]孟成民,魏旭娇,陈然,等.浅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推广人才培养[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9-11.

[8]王慧军.依靠管理创新深化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J].农业科技管理,2001(03):41-45.

[9]林清山.加强福建省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28-30.

[10]姚文山,张劲松,庄文才.广东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5(06):104-107.

[11]吕珂,徐世艳,侯倩倩,等.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7(06):94-96.

[12]王春霞,贠谦吉.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08):377,+385.

[13]唐文金,周红兵.农技推广队伍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10):103-105.

[14]杨曙辉,宋天庆,陈怀军,等.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若干热点问题探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0(03):90-93.

[15]陈伟民,汤红东,陈金凤,等.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10(06):287-288.

[16]陈斐,康松,康涛.试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对策[J].科研管理,2004(01):23-28.

[17]李立秋.完善农技推广体系要把握的重点[J].农村工作通讯,2007(11):12-13.

[18]王法坤.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6):51.

[19]熊尚鹏,付文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2005(06):51-54.

[20]郭予光,杨家荣.对新农村建设时期农业推广工作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9):122-123,+131.

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1]宋彬彬,贾天慧.引导农民推广农业技术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2,(33).

[2]罗斯.浅谈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J].四川农业科技,2008,(01).

[3]童泽平,鞠磊.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2009,(02).

[4]蒋和平,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2,(09).

[5]吕剑红,等.创新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1,(05).

篇9

关键词:农业推广;问题;对策;农业技术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007-1

中国现行的农业推广体系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具有明显的行政推广体系特征。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前,它为我国农业的稳定增长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加入WTO后我国农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种以国家推广机构为主、忽视农户效益的推广体系也己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市场进程的要求。

一、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机构设置分散,管理落后

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需若干职能部门直接的密切配合,各个专业协同作战,才能形成共同的合力。然而我国现行的各个推广机构设置分散,彼此之间自成体系,分属于林业、农业、水产、畜牧、水利等部门,各个推广体系分别对农户实行农业科技推广,各大农业推广体系间缺乏合作,难以发挥体系的整体效益使各项科技很难综合运用于生产,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也加剧了经费紧张的程度,同时也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难以发挥其整体优势。

(二)农技推广体系人事制度不完善

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低下与在职教育制度、推广人员资格认证制度、用人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有关。有漏洞的资格认证制度,使许多不具备资格的人蒙混过去;而现存的在职教育制度也使许多推广人员的知识逐步老化:当前残缺的用人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使许多人思想懈怠,也挫伤了他们积极奋斗,敢于开拓的精神。所以,我们必须完善相关规章制度,通过这种制度来约束并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

(三)农业推广方法落后,手段单一

农业推广即被动的接受上级的行政命令,之后再写一个推广操作规章流程,借助行政的力量,由农村的基层干部遵照试验、示范、推广的严格程序,要求我们的农民照章行事,而农业推广机构及相关人员却只需要搞好技术指导就可以了。这种目前农业推广中仍被普遍采用的推广方式,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小了。

(四)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

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其经费来源情况较为不足也极为复杂,它一般包括自我创收、上级财政拨款以及同级财政拨款三部分。市、区级的推广经费主要用来发工资。乡镇级的很大一部分农技人员缺乏稳定的工资收入,其工资主要是靠经营农业生产资料获得的盈利来发放,这些乡镇的农技推广人员只能仅仅通过经营求生存。

二、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业务素质

加强对在职推广人员的继续教育是提高推广工作水准的有效方式,这样可以摆脱传统的农技推广的约束。提高农技推广效果是现行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新农村发展、建设的需要。因此应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逐年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的力度。

(二)完善项目经费的投入机制

完善项目经费投入机制,要体现政府投资的突出特点。为了确切保证项目经费的正确使用方向和投入效率,要建立系统的资金监督审计制度,使农技推广项目经费务必做到专款专用。并且要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内部实行项目管理制度,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效率同利益分配密切挂钩。

(三)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

要创新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我们必须要积极引进人性化思维,要充分体现农民至上,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农业技术服务必须由之前的推广什么农民接受什么逐步转变为农民需要什么推广什么。可以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场地,示范给农民看,带着他们干,让农民看到模板样子;可以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数据库,然后根据需要随时提供需要的详细信息;逐步把农业技术广泛培训、非常规农业教育作为今后农业技术推广的主流方式。

(四)改革机构设置 提高管理

我们应逐步改变长期以来,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内的部门之间相互隔离、农业技术不能相互交流的僵局,这种改革也已经开始在重庆市农业结构推广中实行。要把县乡农技推广中心作为一个基础平台。这样做有利于理顺区、县与乡镇之间推广机构的关系,实现垂直管理。既可解决项目经费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又可以避免乡(镇)政府对基层农业推广机构资产、人事等方面的干预。

传统农技推广体系以及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农业发展的需求,如何实现农业科技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成本,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是近年农技推广工作的重点,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建设能得到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现存问题的政策探讨[J].宏观经济研究,2005,(2).

[2]曾福生,刘战平.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分析与优化[J].农业技术经济,2006,(2).

篇10

>> “草根”金融P2P信贷模式探究 P2P平台模式 普惠金融下P2P借贷平台的运营模式及发展策略 P2P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的运作模式研究 基于p2p平台的流媒体技术 基于物流金融的P2P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 基于P2P网络营销模式的民间金融发展路径探讨 基于P2P的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互联网金融的P2P网络借贷模式与风险研究 借力电子商务的P2P民间金融发展模式创新 P2P的模式拷问 P2P:新型金融服务模式与风险监管制度设计研究 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的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管理分析 新型P2P融资模式及风险控制探究 P2P网络信贷平台运营模式研究 P2P网贷平台:模式与监管 P2P网络借贷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的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模式研究 对P2P金融模式若干思考 浅谈互联网金融创新――P2P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MERSLAND R, STR?M ?. Performance and governance in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9,(33):662–669.

(5)KARLAN D. MORDUCH J. Access to Finance [EB/OL].[2009-6-11] .

(7)MORDUCH J. The Microfinance Promise[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9,37(4): 1569-1614.

(8)Nicolas Schlotthauer. Currency and financial,crises - Lessons from the Asian Crises for China.Würzburg Economic Papers 2000(15)

(9)牟婷婷,中国公益性小额信贷模式的国际比较与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1, F832.4

(10)朱建芳,浙江大学,信贷助农模式研究——帮助农村弱势群体的金融创新,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 (12)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Aug.2010,Vol.12,No.4

(11)何德旭,饶明,金融排斥性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经济学研究,2007,9第5卷,第5期。

(3)汪三贵 李 文 李 芸,我国扶贫资金投向及效果分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081) ,农业技术经济 2004 年第 5 期

(12)李艳军 ,公益性农技推广的市场化营运:必要性与路径选择,农业技术经济 2004 年第 5 期

篇11

关键词:农户禀赋;节水灌溉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1-0079-03

一、引言

我国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水平很低,而且地区分布不均衡。在水资源的众多用途中,农业用水是最大的。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2009》的最新统计数据,2008年我国总用水量5 909.9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为3 663.4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2%。在农业用水中,农业灌溉用水量占用水量的90.2%。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灌溉用水量对水资源影响很大。另外,由于受传统农业耕种方式的影响,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一直较低,目前全国平均仅在0.4~0.5之间,农业灌溉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很多。这导致相当一部分水在输水过程中由于渗漏或蒸发损失了。因此,在我国水资源较缺乏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实施节水农业对于缓解目前的缺水状况就显得至关重要。

农业灌溉技术的采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率,因此,农业灌溉技术的采纳与否是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率的关键因素。而在农业生产中,农户是最基本的单位,农户作为独立的生产者对是否采纳先进技术具有完全的决定权。因此,发展节水农业的关键就在于农户采纳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影响农户采纳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节水灌溉技术自身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农户禀赋因素、水价因素和政策因素。本文仅对农户禀赋作详细研究。

二、农户禀赋对采纳行为的影响

节水灌溉技术对于农户而言,同劳动力和土地一样,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节水灌溉技术本身并不是水的替代品,但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在不减少作物产量的前提下减少灌溉水的使用量;或者在供水量不变的条件下提高作物对灌溉水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因此,先进的灌溉技术可以节约灌溉水的用量,从而减少用水农户对生产要素的投人。农户是否采纳节水灌溉技术,从农户自身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农户经济状况

从目前国家投资政策来看,大中型节水灌溉工程的投资是由中央、地方政府和农户分级承担,一般农户的投资额要占到工程总投资的1/3左右甚至更多,而且,工程建成后的运行费用完全由农户负担。所以一个地方经济条件及其农民收入如何(反映了农民对水价的承受能力),就成为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能否推广运用的决定性因素。

农户经济状况主要包括农户的家庭财产状况、农户的收入状况、获得信贷的能力和劳动力及土地的机会成本等。采纳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意味着农户要掌握更多的技能,实施起来一般较复杂。根据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资金较充裕的农户偏向于采用资本密集型的农业技术,劳动力较充裕的农户更易于采用劳动密集型的技术。黄季馄等认为,经济状况越好的农户越容易采用水稻新技术。当然,也有学者发现,在他们的经验模型中收入与农户的支付意愿及可持续农业技术采用之间有正相关关系,因为充裕的资金能保证生产者不受资金条件的制约而采用可持续农业技术。但是,有些学者的实证研究却得出相反的结论,即经济状况最差的农户具有最强烈的采用可持续农业技术的欲望,而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户对保护土地技术和新品种不感兴趣。这可能是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能带来更大收益的缘故。同样获得信贷的能力越强,资金的供给就越有保障。因此,获得信贷的能力和农户的收入状况结合在一起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产生影响。

(二)教育因素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是一项农业技术,一般来讲,农户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对于新技术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就越强。当然,这里的教育形式既包括正式的教育,也包括农民学校、农民田间学校和加强信息沟通等非正式的形式,这些教育方式会增加农户的理解能力,使农户采用新的可持续农业技术的可能性增大。对于受教育程度对农户采用技术决策的影响,国内外很多学者针对这一问题都做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是农户采用技术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国内学者孔祥智等在对陕西、四川和宁夏农户的调研中发现,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对其采用新技术具有显著地正向作用,一般来说受教育水平越高,采用的可能性就越大。马康贫、刘华周通过对中国苏北地区的调查,发现农户受教育程度对其技术采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和看报的频率结合在一起对技术采纳影响更大。综合各种研究,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是否被农户采纳,跟农户受教育的水平有很大关系。

(三)农户决策者的年龄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一般来说,成年人的年龄越大,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就越差。这个规律同样适用于农业技术扩散。有学者对该问题做了调研,从调研的结果来看,农户决策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1―50岁这一年龄段,但农户采纳新技术的行为在年龄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总体来看,年龄与选择行为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年龄的增加,农户选择使用节水灌溉的可能性越来越低。这可能是年轻人敢于冒险,喜欢接触新事物,并且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能力做支撑,他们往往成为创新者。

以上论述从农户的经济状况、农户受教育程度以及农户年龄等三方面来阐述对农户采纳节水灌溉技术行为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些关系,笔者以陕西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三、实证研究

陕西省地域南北跨纬度大,按地形地貌,以秦岭、北山为界,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中部为关中平原,南部为陕南秦巴山区。其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自西向东倾斜。土地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1%。其中耕地面积408.9万公顷,林地面积1028.5万公顷,草地面积311.7万公顷,其他农用地30.3万公顷。

陕西是全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省份之一,水资源特点为总量少,时空分布不均,人均耕地较少。全省水资源总量445亿m3,居全国第19位。人均、耕地亩均拥有水资源量1196m3、588m3,分别相当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且时空分布不均,年降雨量的60%~70%集中在汛期,地域分布上,秦岭以南的长江流域,面积占全省的35.5%,水资源量占全省总量的71%;秦岭以北的黄河流域,面积占全省的63.5%,而水资源量仅占29%。居于中心地位的关中地区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量只有

380m3,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8,远远低于国际社会公认的绝对缺水线(人均水资源量500m3),属于严重资源型缺水地区。

(一)调查的总体情况

经过对陕西省很多地区的多次预调查以及与各级水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的探讨,依据研究目的,分别制定了县级、村级调查问卷和户级调查问卷共计三个部分的问卷。县级调查问卷主要包括6个部分:县社会经济概况、农业生产状况、县水资源利用情况、灌溉技术应用情况、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状况、灌溉工程产权状况。村级调查问卷主要包括4个部分:村水资源利用状况、种植作物灌溉技术的采用状况、水价制定与征收状况、节水灌溉技术的投入情况等。户级调查问卷主要包括5个部分:农户基本情况(如户主受教育程度、耕地数量和质量、家庭收入等)、种植业生产和投入情况、农作物的灌溉技术采用情况等。跟本文联系紧密的主要是户级调查问卷表部分。由于所选取的村级样本数量较多,考虑到调查时间有限,调查组根据不同的地市,分为10个调查小队分别开展实地调查工作。通过与统计数据进行对照,对一些不一致的数据进行了调整,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本次调查对陕西省的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宝鸡市、铜川市、延安市、榆林市、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等10个地市的55个县(区),共计227个村进行实地调查。受调查村样本的选取,根据调研前资料的详细分析以及其地理位置来确定是否具有代表性,而进行选择。以尽量使调查能够客观反映不同地理分布的实际情况。具体调查样本村分布为:西安市43个、杨凌区2个、咸阳市31个、渭南市29个、宝鸡市24个、铜川市11个、延安市16个、榆林市16个、汉中市13个、安康市14个、商洛市28个。对于本次调查中,获得农户问卷共计2 313份,其中有效问卷2 171份。在有效问卷中,采纳节水灌溉技术的样本数为216户。

(二)农户禀赋对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分析

1.年龄对农户采纳行为的影响分析

通过对调查农户年龄段的统计发现,调查中41-50岁年龄段的农户高达52.2%,31~40岁与50~60岁年龄段农户大致相等,60岁以上农户占5.9%,而30以下农户仅占4.7%。究其原因,主要是在陕西农村,观念相对保守,一般30岁以下成人即使结婚生子,很多人由于经济基础较差,往往还跟父母在一起并不单独立户。而41―50岁这个年龄段在农村属于年富力强的阶段,也代表该地区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这个年龄段的相对也最多。

从统计的情况来看,30岁以下年龄段农户采纳节水灌溉技术仅仅2户,占0.1%;60岁以上年龄段的有18户,占到8.3%:而41~5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达到55%。另外,31~40年龄段和50~60岁年龄段分别是16.3%和19.3%,两个年龄段相差不大,这一结果与国内很多学者调查的情况不太一样。很多学者调查认为,年龄越大,采纳节水灌溉技术的可能性就越低的规律。而本次调查却是年龄段最小的采用率最低,其次才是年龄段最大的,居于中间的41-50岁年龄段是采纳节水灌溉技术的主要力量,所占比例达到一半以上。

2.受教育程度对采纳行为的影响分析

由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技术,农户没有一定的领会和理解能力是很难掌握的。另外,相对于传统观念来讲,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是一门较新的科学和技能,从这个角度来讲,也需要农户具备一定的视野和知识。因此,我们对农户的文化程度和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户采纳节水技术的情况作了调

上表2 171个调查样本中小学及以下、初中和高中的百分比分别是14.1%、57.6%和28.3%。在采用节水技术的216个农户中,小学及以下的比例为5.1%,大大低于总样本的14.1%;而采纳农户中高中级以上比率为36.6%,高于总体样本8.3个百分点,这是非常显著地。文化程度对于农户采纳节水灌溉技术影响是正面的,即受教育程度越高,采纳节水灌溉技术的可能性就越大。

3.经济情况对采纳行为的影响分析

为了分析农户经济能力对采纳节水灌溉技术的影响,我们对不同经济状况的农户进行了调查,并对不同经济能力的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情况作了调查,下面是具体的统计情况,详见表3。

在问卷设计中,把农户年收入分成了5个级别,分别是:1万元以下,1万~2万、2万~5万和5万元以上。在采纳节水技术的农户中,他们所占这一收入段的比重:6%、12.6%、12.4%和4.9%。从表3可以看出,收入1万-2万和2万~5万采纳的比重很高,其次是1万以下,最后是5万以上。虽然年1万以下的农户采纳比率仅占其比重为6%,1万~2万元和2万~5万元所占比重很大似乎是收入越高,采纳的可能性越大,但由于5万以上这个段的规律又出现变化,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得出这一规律还是有些问题,至少是不严谨的。另外,收入相对较高的农户采纳,但这也并不一定说明:收入越高,采纳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在于收入高有可能是因为采纳节水灌溉技术而经济上更好,而不一定是收入高了就采用节水技术,这两者到底哪一个是因,哪一个是果,仅根据这个表很难说清楚。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至少还应该结合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来分析。为了分析这个问题,首先把所有农户按农业占总收入的比重分为以下几个档次:20%以下、20%~50%、51%~80%和80%以上。这4个档次的数值越大,代表兼职程度越小,农业在总收入的比重越大。然后,所有农户按照不同收入段,以及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不同比重,统计了农户在各收入段、农业收入占比的农户分布情况,详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农户年收入1万以下的,农业收入在总收入占到80%的农户,其中有49%的农户集中在这个区域。而到了5万以上这个收入,有51%的农户的农业收入都占总收入的20%以下。

综上可以看出,经济基础较好且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较高的农户,采纳节水灌溉技术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四、结论

本次调查范围为陕西省的10个地市,对可能影响农户采纳节水灌溉技术的农户禀赋因素做了问卷设计,并收回了2 171份有效调查问卷。根据问卷情况,我们做了细致的统计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农户年龄、农户受教育程度、农户经济情况等农户禀赋对其采纳节水灌溉技术有一定的影响。具体如下:

(1)对于农户年龄与采纳新技术的关系,很多学者认为,年龄越大,采纳新技术的可能性就越低。而本次调查却是年龄段最小的采用率最低,其次才是年龄段最大的,居于中间的41~50岁年龄段是采纳节水灌溉技术的主要力量,所占比例达到一半以上。

(2)对于农户文化程度对采纳节水灌溉技术的影响,本次调查认为,文化程度对于农户采纳节水灌溉技术影响是正面的,即受教育程度越高,采纳节水灌溉技术的可能性就越大。

(3)对于经济情况与采纳节水技术的关系,在本次调查分析中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虽然调查结果显示,经济情况较好,有利于采纳节水技术。但是收入高有可能是因为采纳节水灌溉技术而经济上更好,而不一定是收入高社会采用节水技术,这两者的因果关系很难说清。另一方面,结合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来分析发现,经济基础较好且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较高的农户,采纳节水灌溉技术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基金项目:北京市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编号sz200711232019)和西安工业大学校长基金(编号XADGXJJ200725)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2009

[2]王会肖,薛明娇,节水农业推广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建议[J],节水灌溉,2008,(05):38―41

[3]朱玉春,杨瑞,西北地区节水农业的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J],开发研究,2002,(01):18―21

[4]秦文利,王慧军,农民素质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04,8(01):54―57

[5]黄季妮,Scott Rozelle技术进步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动力一水稻生产力增长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3,(06):10-16

[6]高明,谭向勇,王玉斌农户节水技术应用动因与激励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09):4―6

[7]方松海,孔祥智,农户享赋对保护地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一以陕西、四川和宁夏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5,(03):35―42

[8]马康贫,刘华周江苏省淮北地区农户的技术选择与扩散[J]农业技术经济,1998,(04):47―52

[9]谢西玲,农户采纳节水灌溉技术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一以广东徐闻县N镇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篇12

关键词:科技兴农;农业现代化;增产;增效;增收

近年来,农村各地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发展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重点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有力推动全镇农业快速转型致富。

一、简介

科技兴农,即把科学技术具体运用于农业、农村、农民,以解决三农中的实际问题,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民增收。

科技兴农包括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科技推广两个部分。农业科学研究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技成果,农业科技推广则是将科技成果传递给农民,应用于生产。

二、科技兴农的具体措施

1、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抓好农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和相关机制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2、引创结合,加大特色农牧业和新农村建设相关科技攻关。

3、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科技特派员工作。

4、加强科技管理机构建设,完善科技管理体系。

5、加强农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劳动者素质。

6、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

7、大力组织实施品种优化工程与技术更新工程。

8、加快农业科技载体建设。

9、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三、依靠科技进步 加快农业发展的对策

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最终还是要靠科学解决问题。特别是在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要从根本上解决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农业问题,科技兴农尤为重要。只有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实现农业技术改造的深刻变革,我国农业现代化才有希望。

1、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近年来,我国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已达两万五千多项,但许多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潜力很大。有组织、有计划地把一大批已经成熟的适用科技成果,大范围、大面积地推广应用,是投入少、产出多,发展农业生产力和促进农业上新台阶的重要途径。近期内,要特别重视和抓好以粮棉油大田增产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要重点组织推广中低产田综合治理技术,优良新品种(含杂交种组合),农作物优化耕作栽培制度、高产模式化栽培、农艺农机配套,优化配方施肥,旱作农业,节水灌溉、综合治理盐碱、水土保持、防沙治沙、草原、草坡改良治理,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优化配方饲养、畜禽疫病防治、家畜家禽系列化生产,速生丰产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栽培与森林资源综合利用,海水淡水产品精养和鲜活商品储存,农副产品加工、保鲜、贮藏、运输,以及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农用机械、饲料加工机械等方面的新技术成果。各地都要积极推广应用已经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因地制宜地制定和组织实施不同层次的推广计划。

2、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

农业科学技术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关键在于及时地把先进的适用技术送到亿万农民手中。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在巩固和发展县(含县,下同)以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同时,积极支持以农民为主体,农民技术员、科技人员为骨干的各种专业科技协会和技术研究会,逐步形成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的农村科普组织及农民专业技术服务组织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以疏通科技流向千家万户和各生产环节的渠道。并在有条件的地方,为稳妥地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要积极支持各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深化内部改革。适当引入有偿服务和竞争机制,逐步改变经济上单靠财政拨款、无偿服务的办法,在实行事业费包干的基础上自主经营,逐步做到经费自理。通过发展多种有偿技术服务和兴办技农(工)贸一体化的技术经济实体,扩大经费来源,增加资金积累,增强技术服务和自我发展能力,使之逐步向技术经济服务实体发展。国家对这类实体,要给予减免税照顾。

3、进一步稳定和发展农村科技队伍

稳定和巩固现有农业科技队伍,动员更多的科技人员走向农业生产第一线。要重视现有农村科技人员的脱产进修和短期培训,使其不断更新知识。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改善农村生产第一线科技人员的学习、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要进一步放活人才政策,推行技术有偿服务,实行贡献与收入挂钩。为了充分发挥县以下党政机关中科技人员的作用,应支持或选派他们到农村生产第一线进行有偿技术经济承包和直接从事农村科技推广工作。要注意从农村知识青年和乡土能人中发现、培养各类技术人才,逐步为农村充实一大批养得起、留得住的技术骨干。

4、大力加强农村教育,广泛开展技术培训

加快农村教育结构的调整,增加职业中学的比重和农用技术的教学内容。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技术教育,办好农业广播(电视)、函(刊)授学校、农民夜校和各种培训基地,结合“星火”、“燎原”、“丰收”等计划的实施,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要为培养和提高农村师资素质多做贡献。要继续发挥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众团体和派的作用,依靠社会力量,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文化水平。各地创办的面向农村的科技报是传播椎广农业科技成果的重要宣传工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予支持,充分发挥其作用。

5、广辟资金来源,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多方面开辞技术推广资金渠道,如从粮食以及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经营环节中提取技术改进费。国家级综合性科研计划、科学基金以及攻关项目、新技术开发项目,都要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保证有相当比例的经费用于农业科研、开发项目。各级财政、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农业主管部门,在增加农业投入时要向农业科技倾斜。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项目,可安排专项贷款或低息贷款。要积极引进外资,提供服务和技术合作,以弥补国内资金和技术的不足。要积极鼓励引导集体和农业开发服务经济实体及农民增加对农业科技应用的投入。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帮助各种农业技术服务组织提高资金积累能力,增加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的投入。

农业科研试验和技术推广所需物资,有关部门要积极安排。县以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开展技术推广服务所需配套的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等生产资料,可由农资批发单位优先供应或由工厂直接供应,实行技物结合,开展有偿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效果和物资投入效益。

6、重视并做好农业高技术和基础研究工作

在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同时,搞好农业科学技术的纵深安排,是增强科技兴农后劲的重要保证。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计划,一定要按期并力争提前完成。目前正在着手编制的“八五”和中长期科技攻关计划,要增加有关农业课题的比重,集中力量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重大科技问题。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要进一步突出农业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并在计划滚动中不断充实动植物新品种开发研究等内容。各有关方面要共同努力,争取在本世纪内为农业的长远发展拿出一批有突破性的成果。基础性应用研究也要向农业倾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要把对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项目,作为今后资助的重点。

7、切实加强对科技兴农工作的领导

篇13

无数事实证明,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发展好对于农业技术普及和推广工作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把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工作搞好,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推动现代农业健康发展,这也是农业机构改革的大势所趋。对此,我们应当本着上级指示精神,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对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工作情况、工作内容、服务形式和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建立以县级为中心,通过试验、示范、培训与推广三结合,能够实行多专业,多学科的相互配套。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证明,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满足了农村改革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客观需要,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强化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满足千家万户责任制的需要,发展农村经济,注重管理,强化服务,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农村经济管理服务组织的整体功能和替代作用必不可少。

2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的健康发展

实行政事分设,以中心为核心,逐步形成区乡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网络,保证科技成果的开发和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县农村经济管理中心在县农业局的统一领导下,均作了机构分设,各乡镇有驻地,任务有各自的目标,财政独立,单独核算,成为组织统一、财务独立,人事分开调配自如,工作协调纵横联系的业务实体。通过我们农村经济管理服务部门的人员调配和对科技示范户的承包工作,使科技服务伸展到千家万户,连片成网,初步形成了以县中心为中枢,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为纽带,其他农业技术服务部门为基础,科技示范户为桥梁,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体系。实行政事分开,可以克服单一行政型的弊端,其好处:使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摆脱行政事务,保证业务时间;能够真正实行试验、示范和培训三结合,从而能够改变科、教、推三者脱节的局面,能够减少推广中的盲目性,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服务的推广速度;实行各类专业站由中心统一管理,有利于组织各类专业的协同作战,联合攻关,并集中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发挥中心的整体功能作用。由于中心是个技术独立的整体,它具备了试验有基地、示范有样板、培训有场所、经营有门市部,推广有网络,能够有条件改变服务方式和范围,既能有别于行政型的单一产中指导,改为产前、产中、产后系统性的技术服务,改行政管理型为技术服务型,改单纯技术指导为有偿技术承包型,改单一的知识型技术推广为知识物质相结合的推广方法。总之,中心这个新生事物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积多年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大成,工作经验的结晶,它能够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改革之花。

3引起新技术和新成果,大胆进行实验,确保农村经济管理中心的健康发展

篇14

关键词: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风险;风险类型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28日

一、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风险概念

所谓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风险,是指与资产评估有关的评估机构和评估师,因主客观原因对评估标的价值作了不当或错误判断,导致评估结果失真,使利益相关者受到经济损失,评估机构和评估师将承担诉讼或仲裁,或因败诉而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可能性。

二、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风险类型

资产评估风险源于对未来评估事项的不确定性,合理划分风险类型是评估风险量化的基础,只有充分揭示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才能对评估风险做出客观的评价。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的风险类型可定性分为固有风险、执业风险和自然风险;固有风险包括评估管理风险、评估方法风险和评估结果使用风险;执业风险包括道德风险、评估程序不足或受到限制产生的风险、专业胜任能力不足产生的风险;自然风险包括地域性风险、自然灾害风险。

(一)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固有风险。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固有风险是指评估机构和评估师在对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中,对风险影响因素不能够直接进行控制,但这些因素的发生可能导致评估结果发生错误或重大偏差,使评估报告的使用者受到损失而承担相应责任的可能性。

1、评估管理风险。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评估机构和评估师以第三方身份对其价值进行估算,能否独立、客观、公正的反映其真实价值,关系到当事各方的切身利益,因此需要国家授权的职能部门予以组织、指导、协调、监督和审查,从而管理环节成为产生评估风险的影响因素之一。近年来,国家职能部门对评估行业进行脱钩改制和清理整顿,可是行业和地方垄断依然存在,一些评估机构明脱暗不脱或挂靠行政权力垄断业务,这些不正当行为严重干扰了评估市场正常秩序,损害了评估业务相关方的合法权益,加大了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管理环节的风险。

2、评估方法风险。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主要用于对外投资和转让,评估对象并非实物资产,而是其未来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因为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的研发投入具有弱对应性、虚拟性和不完整性的特点,使用成本法评估资产重置成本不够客观,因为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的垄断性和保密性,很难从市场上获得类似参照物,加之无形资产产权交易信息匮乏,交易市场弱势有效,限制了市场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的应用,使收益法主导了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但是,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受到自然环境、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和行业竞争等多种因素影响,评估参数预测的不确定性难以测算,预测数据难免出现主观因素造成的偏差,使得收益额、折现率和收益期的预测值偏离真实情况而导致风险存在。

3、评估结果使用风险。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是将资产未来获得的超额收益按照一定数学模型折现到评估基准日,评估结果是其在评估基准日的时点价值,评估结果时效性强,策略性使用风险大。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受到自身特殊因素影响,资产未来获得超额收益受到交易市场供求关系影响,预测主观性较大,评估结果是多种假设条件下估算出资产在评估基准日的时点价值,基于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时效性特点,评估报告书都约定了评估结果有效期为一年。但是,如果评估报告的使用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未按照约定范围使用或者超过有效期范围策略性使用,将发生评估结果使用风险。

(二)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执业风险。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执业风险主要指评估机构和评估师在执业中因违反职业道德或业务素质未达到专业要求导致评估结果失真,使利益相关者受到损失,评估机构和评估师承担诉讼或仲裁,或因败诉而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可能性。

1、职业道德风险。注册资产评估师在执业过程中应当遵循职业道德准则,做到诚实正直,勤勉尽责,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由于人员道德水平差距,评估机构和评估师在评估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时,无原则的迁就委托方的不合理要求,忽视资产以市场价值为判断尺度,明显高估或低估资产实际价值,采取压价、垄断等不正当竞争的手段承揽业务;明知自身行为不符合评估准则要求,仍然出具不公允的评估报告的行为而产生职业道德风险。

2、评估程序不足或受到限制的风险。评估机构和评估师在评估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时应当遵循资产评估基本准则,根据业务具体情况履行适当的评估程序,对资产价值做出客观、合理的价值判断,不允许在未履行评估程序或者评估程序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不采取相应替代程序而出具评估报告。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评估机构和评估师在不履行相应的评估程序或者在进行现场勘查或者收集评估资料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不采取相应的替代程序而出具评估报告,这种情况将会产生在利益相关方受到损失发生诉讼或者仲裁时,因评估机构和评估师没有履行相应评估程序,成为承担法律责任的依据。

3、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的风险。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受到自身特殊性影响,评估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很高,评估师必须拥有关于农业专利、农业专有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专业胜任能力成为评估师出具合理专业判断和公允评估结果的基本保证。例如,农业专有技术评估,信息资料和技术经济参数收集比较困难,加上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受到地域环境、自然灾害等环境因素影响,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增加,这些因素对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带来考验,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可能发生执业风险。

(三)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自然风险。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自然风险是指来自自然界的突发事件(气象灾害、自然灾害等)或者固有限制(地域环境、季节交替等)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1、自然灾害风险。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的价值通常以其承载体农产品的价值来体现,由于农业生产受到诸多自然灾害的影响,这给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的评估价值带来难以预测的风险。一场冰雹可能导致农作物颗粒无收,一场水灾可能造成大片农田被淹没,因此对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需要考虑其抵抗自然界突发事件的自适应能力,如果一项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在相同条件下,其抵御自然灾害或者自我恢复能力强,自然灾害风险就较低,反之自然灾害风险就高。

2、地域性风险。农业生产受气候、水分、土壤等自然环境影响较大,使得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依托的农产品地域性特征显著,只能在局部范围内推广,例如:新疆吐鲁番哈密瓜闻名华夏,其口感芳香甘甜、耐人寻味,是受到吐鲁番盆地干旱少雨、昼夜温差较大、气候环境独特的影响,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使得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实现价值的空间减小,地域性限制越明显,评估风险越高。

三、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风险应对措施

(一)加快评估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健全评估管理体制。我国资产评估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评估管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现象突出,应尽快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资产评估师法》和《资产评估管理法》,明确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原则,规范评估业务操作规程,加强政府的制度性管理和约束,健全评估管理体制,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强化行业自律管理,使资产评估有法可依,从根本上解决评估市场混乱问题。

(二)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建立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评估机构和评估师执业水平能力的高低是产生评估风险的重要因素,评估机构应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制度,在内部风险管理上严格执行三级复核制度,完善评估复核的具体办法,明确复核事项的重点,制定评估业务操作规程和风险控制指南;在评估业务质量控制上,评估机构要建立项目承接、制定计划、现场勘察、评定估算、出具报告以及档案管理各阶段的质量控制,明确规定各阶段工作重点和风险防范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制定相关内部管理制度,提高评估机构和评估师的风险意识,把风险降低到最小限度。

(三)建立资产评估风险保障制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评估机构风险保障制度,增强评估机构和评估师的责任和风险防范意识,在评估风险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评估过程中,评估机构和评估师通常难以负担由于评估失败造成相关当事人经济损失带来的赔偿责任,购买职业责任保险是资产评估机构一项重要的风险规避措施,尽管保险不能免除可能受到的法律诉讼,但能减少诉讼失败时评估机构发生的财务损失。我国应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评估机构应当购买职业责任保险,提取职业风险基金。当评估机构和评估师发生职业风险时,由保险公司负责理赔,不足部分使用提取的专项风险基金,这样既可增强评估机构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感,又可切实维护客户的合法权益。

主要参考文献:

[1]韩静.资产评估风险预警机制研究[J].金融市场,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