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学校智慧教育的建议范文

对学校智慧教育的建议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学校智慧教育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学校智慧教育的建议

篇1

关键词:医学院校;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号】G641

社会实践活动是现在大学生教育中进行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可以对课堂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是沟通学校和社会的桥梁,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对社会的认识会更加的深入,对于自己的不足以及未来要面对的挑战也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简而言之,社会活动对于大学生而言作用巨大,当然,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理论知识和社会认识的深化上,更体现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方面。

一、医学院校社会实践的特点

(一)理论深入性较强

医学社会实践和其他社会实践的显著区别是医学社会实践的理论深入性更强。从医学的本质而言,讨论和研究的都是有关健康和生死的话题,所以实践工作必须要在理论深入的指导下进行操作。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实践工作中,学生对于理论的探讨需要持续不断的深入,因为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持,实践工作也就不可能持续下去。从这个角度来看,医学实践的严谨性更强,对于理论的依赖性也更加的显著。

(二)对于人生以及社会的感触更深

医学实践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对人生以及社会的感触更加的深刻。相比于其他专业的社会实践,医学专业的社会实践工作与医院或者是其他医务工作的交集更深,在与病患接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人生以及生命的感受会更加的清晰。正是这种生命的体验,会让学生建立更加积极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在不断地实践中,学生们对于社会生活百态和生命周期的看法会发生改变,对于自我价值也会有重新的思考。换言之,医学社会实践会让学生的思想接受洗礼,从而发生蜕变。

二、医学院校社会实践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深化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最主要的作用便是深化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正常的课程教学中,对于医学生强调的医学责任记忆医学道德等都是仅仅局限在课堂中的,学生们没有直观的体验和感受,所以认识的深化便会存在一定的障碍。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可以真真切切的在大环境中感受课堂中提及的东西,通过亲身体验,他们对于责任、道德等的认识会进一步加深。有了思想上的真实体验,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效果必然会显著的提升。

(二)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

医学是一个特殊的领域,这个领域对于思想道德的要求特别高,所以从业者的服务意识和理念要特别的强烈。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会进行服务意识和理念的强调,但是毕竟缺少环境的熏陶,学生们的意识培养效果并不明显。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可以亲眼见证伤病带给患者的痛苦,通过这样大环境的熏陶,学生们能够树立起更强的责任感,同时懂得自身服务的重要性和价值,这样,学生的服务意思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得到培养。服务意识的培养,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成功。

(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医务工作者都是神圣的,都是值得尊敬的。在社会中,太多的人对医务工作者存在质疑,但是又太少的人真正体会过医务工作者的辛劳。医学院校要培养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就必须要让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可以亲自体验工作者的付出,从付出中感受自身的价值。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学生们对于自己的言行和态度会有一个重新的审视,Υ医务工作也会有更加清醒地认识。简单而言,医学院校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建设更加积极,这为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医学教育是我国目前教学重点发展的内容,积极的对医学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培养,使其能够树立起正确的责任意识以及价值观念,这可以促进医学院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利用社会实践的作用,实现对学生思想的洗礼,能够保证医学专业学生思想的先进性,同时也能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模范性。

参考文献:

[1]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34-46.

[2]刘蕾.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型实践模式研究――浅析志愿服务型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2:46-47.

篇2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银川市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和走访,结合目前银川市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对银川市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从而对今后如何发挥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实效性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1 职业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道德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由于当前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着许多误区,因此,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无论在什么社会制度下,无论处于何种时代,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都是必要的。

(1)为毕业生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就业难已成为社会问题,职业院校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技能外,其职业道德修养则成为用人单位最为关注的品质,通过本次调查也可以体现出上述观点(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基本道德修养还是有的,且得到用人单位认可,但是图表也反映出一部分用人单位对学生道德修养的不满意。众所周知,只有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从业人员才能产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因此,职业教育要把学生职业技能和个性发展、人格完善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从事各个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契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性人才,不仅要具备胜任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与专业技能,还应具备岗位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素养。因此,只有重视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教育,强调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级技术人才和劳动者,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3)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劳动力质量不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力结构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特征,中间层次的人才,特别是具有高级技术技能的人才严重匮乏,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因而,在职业教育整个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1.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为了准确把握当前银川市职业院校学生道德素质的现状,笔者对银川市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208份,有效率94.55%,样本具有代表性。经过对调查数据的汇总分析,对银川市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评价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

(1)职业选择方面:倾向于自我发展和物质报酬。

一方面,注重自我的发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追求社会价值观念不强。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注重自己能力的锻炼和发挥,但在对社会价值贡献方面比较淡薄。另一方面,工作追求稳定、安全。对收入和福利考虑的也较多,这说明他们在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比较注重经济利益的实现。

(2)职业理想方面:存在思想困惑或错误认识。

由于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学生在职业理想方面思想混乱,尤其对理想和金钱的关系认识不清,把理想建立在钱与利的基础上,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

(3)职业态度方面:过于强调个人利益,敬业精神严重缺失。

在职业态度方面,学生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影响很大,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岗位、不肯吃苦耐劳,动辄就不辞而别等不良现象(见表1)。

此次调查所显示出来的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令人担忧,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 当前银川市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严峻挑战,积极探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效果不尽人意,需要做更详细的计划和调整。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应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找到解决措施。

(1)职业道德教育地位偏低、观念滞后。

在我区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这这样的现象:重视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与此同时,还有不少教育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只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只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规范和标准,就到达了教学目的,这种落后教育观念,直接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

(2)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陈旧。

近年来,职业院校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学生需要,陆续进行了课程改革,使得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形式发生了较大改观,教学效果显著,但在一些具体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进一步完善。比如说:职业道德教育岗位针对性不够,现行职业院校所用的职业道德教材多是通用性教材,专业性不强,针对性不强,没有很好的结合各个行业的特点,体现岗位特色。

(3)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职业院校德育课的重任落在思政课教学中,而专任思政教师队伍力量薄弱,且思政课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机会少,对相关行业职业道德理解不够深入,使得教育过程中,只能从书本到书本,停留在道听途说层面。另外,由于师资力量欠缺,当前职业院校大都会外聘兼职教师,其素质良莠不齐,育人观念不强。

(4)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化。

当前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方式较为简单,对学生进行评价以试卷考试或撰写论文为主,即以书面形式考核学生的道德认知来评定其科目的成绩。在考核上采用考分制,这种简单而粗陋的方式,并不能真实地反应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也不利于他们道德意识的发展和道德修养的提高。

3 发挥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方面实效性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培养既具有专业技能,又具有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这一任务又具体落实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本次调查和访谈也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在思政课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可以为毕业生在今后能否解决所遇见的道德问题打下一定基础(见图2)。

因此,如何发挥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实效性,就成为职业教育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下面,笔者就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银川市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本次调查,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1)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加大教育投入。

目前,困扰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首先是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地位不够重视,这直接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行。只有职业院校真正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是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为其提供条件,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要的德育目标,统一部署,贯彻落实,并按时监督检查。

(2)更新职业道德教育观念。

在今后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拓宽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把职业道德教育当成是一种价值观念的教育和品质的培养。其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3)创新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增强教育实效性。

通过本次调查和走访,笔者发现用人单位普遍认为现阶段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包含的道德教育内容有如下几方面(见表2)。

因此,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不断的更新教育内容,将最新的职业道德观念补充到教学过程中。其次,教育内容要具有现实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务实的、针对性强的教育,丰富教育内容。最后,教育内容要具有岗位针对性。在教学中,要把内容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思政课的德育作用。

(4)教育方式要灵活,拓宽教育途径。

通过本次调查和走访,用人单位普遍认为现阶段职业院校都采取了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通过熏陶感染的作用,再辅以思政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见表3)。

因此,作为思政课教师应努力发挥思政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另外,职业院校还应重视实习、实训环节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亲身体验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检测自己能否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5)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的道德形象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具有示范和导向的作用。思政课教师要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特殊的职业身份,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院校要不断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加强教师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加强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的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并逐步培养出职业道德教育的学科带头人。

(6)健全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机制,科学评价教学效果。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电子书包;电子黑板

一、引言

智慧课堂,是一种以云计算技术、无线互联技术、智能传感技术等为基础,构建而成的现代化智能型课堂。2014年,在浙江宁波召开的智慧教育现场会议上,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曾经说过:“智慧课堂以技术手段为依托,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新课改背景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大力推广智慧课堂模式,无疑是一种教学创举,对于丰富数学课程教学形式,提升教学的先进性意义非凡。那么,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具体的实践中,应该从那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组织设计呢?本文将略谈一二。

二、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构建分析

(一)硬件构建

在智慧课堂的构建中,硬件是基础。具体来说,需要实验学校投入一定的财力和物力,选择若干间教室,采购智慧课堂构建所必须的硬件设备,进行布局施工,本文所研究的数学智慧课堂硬件设施主要包含电子书包、电子黑板、无线网络、录播设备四个方面。首先,电子书包和电子黑板选用山东烟台麦特有限公司研发的产品,其中,电子黑板具有电子绘图、图元编辑、数学教学资源调用、屏幕录像回放等功能,电子书包则具有智能c名、智能考试等功能。其次,无线网络选用电信50M移动宽带。最后,录播设备选用深圳力沃科技研发的高清全自动录播系统,该系统能够适时录制下教师上课的全部过程,并自动编辑成1080P的高清视频,保存在系统数据库上以供调用。

(二)软件构建

智慧课堂的软件部分,主要包含两大模块,分别为:智慧教学资源体系,以及智慧评价体系。首先,智慧教学资源体系,主要是支撑小学数学课堂智慧教学的资源,例如,PPT课件资源、教学视频资源、教学工具资源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登录智慧教学系统,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资源开展教学。其次,智慧评价体系,主要是用于评价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量化指标体系,例如,学生互评指标、教师自评指标等,在每堂课完成后,教师可通过教室内的移动网络,将评价问卷发放到学生的电子书包上,展开互动评价,评价完成后,学生将问卷反馈回智慧课堂系统主机端,系统可自动生成课堂教学质量报告,并进行S-P分析,编辑成教学质量图表。

三、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一)师生培训

在搭建完智慧教室的硬件环境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邀请专业的智慧教室设备技术人员入校,对一线数学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首先,针对教师群体的培训内容应包含:电子黑板、电子书包、录播设备、教学资源等使用的理论介绍,同时,引导教师操作智慧教室中的相关设备,深入了解其功能。其次,针对学生群体的培训内容则包含:电子书包学生端的使用方法。最后,安排一个统一的时间,选派教师和学生代表,与智慧教室硬件供应商代表进行交互答疑,共同探讨智慧教室硬件设备使用的细节问题。

(二)教学组织

当师生都熟练掌握智慧教室硬件设备使用方法后,学校的数学教研组可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展开教学应用。具体的应用策略多种多样,在设备引进初期推荐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即:在学校各年级中选取若干个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学生采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对照班学生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模式组织教学,通过为期1~2个学期的教学后,进行效果比较。以人教版小学数学5年级课文《长方体》的讲授为例,在智慧课堂模式下教学组织流程为:

1.利用电子黑板微课资源导入教学情境。在该环节中,教师利用电子黑白内置的《长方体》微课教学资源,为学生导入长方体的认知视频、动画、图片资源,帮助学生初步认知长方体。在此基础上,利用电子黑板的遮罩功能,展示一个与长方体有关的生活化问题,为学生讲解长方体体积、面积、周长的计算方法。

2.利用电子书包进行教学交互体验。学生利用电子书包的云端书柜,下载长方体的三维展开图,并利用画图工具进行各面的标注,将标注好的视图通过教室内的WIFI网络上传到电子书包的教师端,教师对学生上传的图形进行汇总检查。之后设计一个问题“请现场拍摄一张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上传给我”,学生则利用电子书包内的网络搜索功能,查找相对应的资源,并上传给老师审阅,实现教学中的网络交互。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教学场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学习。

3.利用录播设备记录教学过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智慧课堂内的录播设备,记录下学生学习的过程,当教学结束后,将录播完成的视频转化为1080P的高清视频保存在智慧教室设备的服务器上,以供下一课时中的总结评价之用。此外,教师利用电子书包发放当堂课的学习体验评价问卷,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进行评价,并回传给教师。

(三)反馈评价

在完成课内教学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始进行“家校互联,智慧评价”的反馈活动。该种教学反馈过程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返回家后,利用电子书包下载教师上传的课内教学录制视频,播放给家长观看,家长在观看后,写下针对智慧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上传至教师的电子书包服务器端。第二阶段,学生重新返回课堂后,教师结合学生体验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学自评三方面内容,汇总成一个量化评价分值,并将教学资料通过校内网上传给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由教学管理部门进行终评,最后反馈一个针对该节课教学的总体评价分值,以及相关的教学完善建议。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智慧教学,能够大大提升教学的先进性。但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还应注重以下几点,首先,应不断提升自我的信息化素养,在平时多学习智慧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知识,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总结,探索新的教学形式,丰富数学智慧课堂的教学多样性。其次,多与学生、学校教管部门进行沟通,及时搜集智慧课堂教学中凸显出的问题,总结成败得失,以使教学过程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篇4

一、建构智慧的校园观念文化引领人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学校文化的核心是观念文化。学校观念文化的建构和形成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讨论和酝酿。我们思考如何让很有潜力的丹城二小通过有策略的经营,一步一个脚印,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变局面,凸显办学成效,实现滚动发展。学校积极组织领导班子、家委会、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等认真分析学校办学优势与现状,并针对现在学校教育的困惑,关注人的发展,关注智慧的培育。于是,我们便提出“智慧文化”,并广而告之,家喻户晓。

二小的“智慧文化”以“追求智慧”为学校精神,“追求智慧”是学校文化的一种取向,是学校教育的一种使命,是二小人共同享有的思维方式,是二小人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崇尚的最完美的行为方式。围绕“追求智慧”的核心理念,我们提出“不能把生源看成是教育的主要问题,二小的孩子,生活要有阳光,谈吐要有涵养,举止要有礼仪,心中要有智慧”的教育理念,提出二小人要有四个“智慧意识”:要有“创新意识”,在观念创新上先人一步,在策略创新上胜人一筹,在实践创新上快人一拍,打造“智慧二小”特质;要有“服务意识”,提供优质的教育和服务,做好服务文章,创造最佳的教育经营环境;要有“绩效意识”,重视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把绩效作为奖励人和重用人的重要依据;要有“精致意识”,即要有精心专心的工作态度、标新立异的工作策略、精细周密的工作安排、完美无缺的工作成效。

另外,根据“追求智慧”核心理念,我们确定以“精致·智慧·雅行”为办学目标,以“尚德求真”为校训,以“促进教师的智慧发展,为教师发展服务;促进学生的智慧生长,为学生发展服务”为管理宗旨,承诺“用专业的心做专业的事”,把“自律·自信·自强”作为每个二小人的行动……逐步形成“智慧文化”的语言符号系统。

学校文化的构建取得了可喜的收获:建构了学校智慧文化,明确了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赢得了家长们、多所兄弟学校和上级领导对我校“智慧文化”的认同,引领全校师生和家长进入新环境、新氛围,在探讨和实践过程中,大家得到了各自一定的发展,学校的群体价值目标得以形成。

二、建构智慧的“四有”班子团队文化服务人

建设一支特色鲜明、目标一致、团结和谐、敬业高效的管理团队,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要提高学校管理工作成效,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

坚持学校的智慧发展要有韧劲、谋划学校的智慧发展要有思路、推动学校的智慧发展要有激情、实现学校的智慧发展要有大气。二小智慧型管理者团队有“四有”,即“有韧劲”,面对种种矛盾与困难,敢于挑战,敢于负责任;“有思路”,有发展的谋略,有开展工作的具体思路,能独立、主动组织开展工作;“有激情”,在工作上求实、求真、求深,动真情、出实招、求实效。工作有热情,“有大气”,接纳不足,用人所长;能团结人、赏识人;讲正气讲原则,有傲骨无傲气,放下身架提高身价;能顾大局识大体,不计较个人得失。

另外,还要求团队的特征体现出七个深度:第一,深度解读。善于读学生、读教师、读自我,要读出类型、读出亮点、读出困难和障碍、读出发展。善于以实践者的眼光读理论和以研究者的眼光来读实践。善于把学校管理的战略放在“文化战略”的高度考虑。第二,深度思考。深度思考的核心是从每个人的长远发展和整体发展出发,体现对每个人的具体的思考,需要有整体与局部的结合,远近结合的思考,要有对策性思考。第三,深度转化。化理念为行为、化思想为制度、化知识为德性、化知识为智慧。第四,深度合作。通过“深度会谈”来表达自己真实感受,在内心创造沉静的聆听环境,以自己和他人都能理解的方式表达意见和给予不同的人发表意见的空间,促使学校管理者之间彼此了解,建立一种信任合作与团结和谐的关系。第五,深度评价。懂得科学、合理评价师生,把评价变为促进人的发展的真正动力。全程式评价,弹性化评价。第六,学会创新。不仅仅是个别管理者的某一个观点、思路、策略的创新,而且是形成新的管理风格和新的管理文化。第七,深度发展。形成每个管理者的个人风格,实现研究型管理者团队的目标。

管理就是沟通、服务和引领。二小管理者更能在过程上注重精妙的管理细节,牢牢抓住一些关键节点,把看似平凡的事做优,把看似简单的事做精。虔诚和执著地在一个个教育细节中实践教育理想和智慧,“做一名称职的教育服务者”,精致管理成了二小管理者的实践哲学!

三、建构智慧的浓郁环境文化熏陶人

校园是师生学习、生活和休闲的文化场。我们围绕“追求智慧”的核心文化,按照学生需要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对校园的功能进行了整体设计,“以怡人的环境陶冶身心,激发灵感”,充分利用校园内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处空间、每一处布景,让全校师生置身在智慧的校园中,感受着浓浓的文化特色。

具体通过“一广场”“一石”“三梯”“三角”“五廊”“多条路”“多标语和名言警句”体现这一理念,建构智慧之园。一进校门,迎面是“智慧广场”,广场的正前方有一个十分耀眼的高大牌楼,牌楼的正中间书写着学校办学目标———“精致·智慧·雅行”,绿底衬着白色的字,很有气质。牌楼的后面竖立一块“铭志石”,无声地教育着路过的师生。“三梯”,分别是教育楼东面的“崇德梯”、中间的“谦爱梯”、西面的“致诚梯”。沿着楼道一路上去,拐角处张贴着醒目的名言警句。如,沿崇德梯上去,有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韩婴的“虽有良玉,不刻镂不成器;虽有美质,不学则不成君子”,伽利略的“生命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马卡连柯的“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等,让上下楼的师生感受其中的真谛。为了更好地营造校园内静心读书的氛围,学校智慧地利用三个教学大楼角落布置成无人管理的“温馨小书吧”“雅行小书苑”“爱心小书房”供学生在课外休闲时看书,提倡“不看书不坐凳、坐上凳必看书”,检测与考验二小每位学生的雅行。“五廊”,分别打造五个楼层不同内涵的文化长廊:一楼是孝雅文化廊,二楼是书香文化廊,三楼是剪纸文化廊,四楼是艺术文化廊,五楼是数字文化廊。“五廊”主题新颖,特色鲜明,部分作品来自学生,所以,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路,是方便人行走的通道,是规范人行为的准则,路在我校还是一种文化。我们围绕“智慧文化”给多条路起了名字,如,那条通向食堂的小路为“思源路”,路边挂上“路名片”。“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学生走在“思源路”上,时刻牢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把“节约”“勤奋”的优良传统铭记在心。多标语。运动场、建筑周边的花坛里有“美是文明,美是智慧,美是奉献”“草为德者绿,花为善者红”……这些标语星星点点散布在学校的角角落落,它们是向全校学生征集来的,征集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求知、求真的兴趣,也发扬了学生主人翁的精神。

“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精心皆可为文化”。有文化的校园,自然成了学生生命的乐园、书香的校园、智慧的学园。

四、建构智慧的校本研修文化发展人

有思路才有出路,有项目才有内涵,有目标才有发展。学校与学校之间管理内涵上的最大区别,是否能引领全体教师以教育智慧实现智慧教育。面对“校本”创新空间越来越狭窄、“校本”创新意识越来越软化的教育管理现状,我校在严格规范办学行为与狠抓教学常规管理的同时,着力深思和解决好“拓展、营造宽松的‘校本’发展空间,增强‘校本’创新意识”这一大问题,营造独特又平实的校本研修文化。

学校以校园“智慧网”为平台,整合空间,引领教师走向学习。建网就是建校。我校“智慧网”集交流、合作、共享为一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充分发挥其互动功能,真正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便捷作用。我们将师德学习、师训任务、校本研教等有关项目扎根于“智慧网”,丰富网络研修形式与内涵;开展“教育教学案例网上大辩论”与“教学热点、难点大讨论”活动,增强教师团队合作意识,激发教书育人新思维;开辟教育教学理论导读栏目,教师积极参与阅读点评、撰写网上读后感;开展“讲述校园典型故事”与“夸夸身边的人”网上有奖征集活动,学习身边榜样,分享感人事迹;引进“网络师徒帮带”模式,邀请校内外学科专家,组建学校导师团,帮助青年教师点拨创新教学思路,解决教学疑难问题;建立“智慧网”应用与参与考核评价奖励制度,营造人人参与网络研修的氛围。

学校以专业发展专用本为阵地,整合常规,引领教师走向反思。反思,意味着用研究的方式对待日常工作;多样化,意味着更加追求个性与特色。我们关注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反思,要求教师做有效性的实事,追求智慧教育,编制《丹城二小任课教师专业发展专用本》,整合工作程序与资源,拓展教师自我成长空间。教学常规工作落实坚持“少而精”的原则,要求任课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与“专用本使用”同步,并侧重于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与积累,在“量”的要求基础上,更关注每位任课教师“质”的检查与评估,要求教导处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与“专用本使用”同步,重视专用本使用的过程性把握,把使用情况的阶段性检查与考评体现在整个过程中,及时提供检查与考评的反馈意见与建议,帮助教师认识自我,寻找问题,分析原因,及时纠正不足并更好地发展自我。最后,我们在《专用本》的使用中及时吸取意见与建议,不断修改完善并积累经验,使之成为教学常规管理、教师专业成长记录与教师年度工作绩效评价的多功能专用本,改进教师工作方式、学校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整体效能。

五、建构智慧的节日活动文化培育人

工作的过程应该是研究的过程,用研究来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促进学校提升。学校立足校本,全面启动三大发展性课题的探索与研究,分别是“举孝道雅行,育二小少年”的“孝雅教育”实践与研究、“拓展性读写结合导学活动”的“书香校园”建设活动实施和“多元化课堂教学智慧实践与积累”的“同课异构主题校本研教活动”研究,给学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为促成智慧文化的形成,研究过程中,学校依托一年的四个节日来营造智慧的活动文化,让全体师生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9月的“读书节”让师生互动,建立学习共同体,以此推动学校拓展性读写活动的不断深入,培养一批勤读、善思、能辩、会写的小能人,享受书香生活,塑造智慧人生;家校联动,以3月份的“行孝节”为平台,开展“走好路、排好队、吃好饭、上好课”行为规范教育月活动,开展“孝雅之星”激励性评价等活动,更多地体现对学生发展的关怀,鼓励更多的学生更好地自我完善,构建学校“孝雅教育”践行、检测网络,共同推动“孝道雅行”活动的深入开展,有效破解德育工作中常见的“家校分离,知行不一,整合不力”难题,营造浓厚的孝雅氛围,形成厚实的孝雅文化;6月份开展“体艺节”,本着“展示特长、放大亮点、开发潜能”的活动宗旨,有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走进体育和艺术世界,通过体育、艺术实践、展示活动,开发体艺强项,培养体艺小能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12月份开展的“科研节”敲响二小教科研活动的最强音,多渠道搭建教师专业发展锻造、展示平台,营造学校教科研文化。智慧的系列节日活动有效提升了全体师生整体素质。

二小全体教职工脚踏实地的在三大课题的引领下努力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有情趣更有内涵,自觉地在科学的理念引导下开展更有效的工作,突显教书育人的创造性劳动特点,用专业的心做专业的事。课题研究强化了教师追求智慧的意识,引领他们形成追求智慧的思维方式和教育品质,教师逐渐能去思考“怎样让学生生成智慧”“怎样培养智慧学生”等问题,这种品质的形成是常态教育活动无法实现的,唯有真正的研究才能达到如此的境界。

篇5

智慧型学生应具备主动发展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智慧型学生应该有着较强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

—李建国

搭建平台,构建民主校园

2010年9月,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西区)在四川省首创了同学议事会,三年来,同学议事会已经成为学校民主教育、公民教育的名片。

学校将同学议事会定位为学生广开言路的场所、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重要平台,起着学生与学校联系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集调查、建议、监督、反馈为一体的学生组织。我们希望,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培养学生“参政议政”自我管理的能力,由被动接受教师管理、学校管理,逐步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进而形成自律意识。

在实践中,我们将同学议事会的组织结构分为两级—在各班级成立“班级同学议事会”,学校成立“校级同学议事会”。各级同学议事会在其范围内行使议事权、建议权、监督权,并征集对学校发展有价值,对学生教育有意义的议案,内容可涉及各学科师生教学情况、班级文化和校园环境建设情况、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规范情况、学生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的组织开展情况、校园安全卫生及公共设施器材情况、食堂管理和服务等与学生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

三年坚持,培养智慧型学生

培训是同学议事会开展工作的重要步骤,为此,我们形成了完整的培训模式。首先培训同学议事会代表,再由议事会各位代表进行班级培训,最后收集反馈材料了解培训情况。同时细化培训内容,即新生培训、议案制作培训、学期阶段工作小结。

高效简洁的培训和交流促成了一批批议案的产生。最初学生提出的议案多是关注自己,保障自身权益,比如食堂问题、发式问题,眼操时间有时被老师占用,等等。

渐渐地,孩子们开始关注别人的意见是什么,别人的利益需求是什么,而在与别人不断的交流中孩子们也逐步开始换位思考。这就是民主意识形成的基础。半年后,在同学们的议案中出现了“关注同学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为后进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等议题。

如果说关注别人,就是要学生学会无私,那么,关注自己与别人之外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就是一种飞跃,这种飞跃就是学生民主意识的形成。比如关于中国梦的学习和讨论的议案,成为了现在新一批入团同学的必修课;比如同学议事会在2013年3月展开的“路上有一位老人倒地,该不该扶”的主题议事讨论,大家在讨论中各抒己见,,进一步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

勇于实践,在成长中走向卓越

“智慧学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让他们求知求真、求善求美、求实践行。”我校同学议事会正是这样的一个平台,在不断的实践和体验中,让我们的智慧型学生一步步走向卓越。

学会“调查” 这是同学议事会成员必做的功课。在调查过程中,重要的不是调查的方法与手段,而是一种习惯,一种品质,一种关注学校这个小“社会”的心态,一个观察社会的眼光。议事会议案,是学生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将自己的思想反映在纸上的一个过程,通过写议案,孩子们会去完成以前从未做过的、想过的事情,会去主动接触更广阔的领域和知识,来丰富视野,拓宽知识面。

学会“合作” 每项议案的提出不是一个人就能形成的,要几名成员共同提交,这就需要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合理的分工和协作中形成比较合理的结果。这种合作能力也正是智慧型学生不可缺少的能力。

学会“规则”与“程序” 管理的本质是寻求合作。同学议事会制度寻求的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的有效合作,教师不再让学生服从于自己的权威,而是让自己和学生都服从于一个共同的目标—“规则”与“程序”。同学议事会制度明确规定了学生生成议案的程序,程序思维和规则意识在一次次操作中已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

篇6

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经常会听到某高校建成了“智慧教学环境”或“智慧校园”,甚至有些高校进行了简单的信息化教学设施的改造,也冠名为“智慧教育环境”建设。是技术发展太快,还是概念炒作呢?或者是人们对“智慧教学环境”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智慧教育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现阶段已经建成的智慧教学环境进行了实地调研。希望通过开展此项研究找到当前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为今后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提供建议。

一、智慧教学环境的内涵

今天我们所说的智慧教育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智慧地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①对环境透彻的感知力,通过利用物联网等实现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②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在有线和无线网络支持下,利用先进的系统协同工作实现全面互通;③深入的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获取智能化的洞察并付诸实践,进而创造新的价值。[1]

《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中》指出,智慧学习作为一类学习系统,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来全面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测评学习结果,有效支持人们的终身学习、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可以实现人们能够在任意时间(Any time)、任意地点(Any where),以任意方式(Any way)和任意步调(Any pace)(简称4A)进行学习,这类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学习者轻松地(Easy Learning)、投入地(Engaged Learning))和有效地(Effetive Learning))(简称3E)学习。[2]

我国学者祝智庭教授认为:智慧教育的真谛就是通过构建技术融合的学习环境,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的发展体验,使其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从而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强的行动能力、较好的思维品质、较深的创造潜能的人才。[3]

通过对上述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智慧教学环境的基本条件是对环境的感知、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深入的人工智能;智慧教学环境中主要用到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感知学习环境和学习者特征、营造学习情景,主动提供学习资源、自动记录和评价学习结果;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为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强的行动能力、较好的思维品质、较深的创造潜能的人才,提供环境保障。

智慧教学环境主要具有如下特征:①?ρ?习者和环境的感知,比如,通过一些传感设备(物联网)实时控制教室的温度、湿度、亮度等,为学习者提供最为舒适的学习环境;②个性化资源的推送,在智慧教学环境中,可以实时感知学习过程,并主动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③对学习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智慧教学环境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记录与分析,可自动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和学习情况,并产生相应的学习报表或者学习建议;[4](4)智慧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

二、智慧学习环境的建设现状

当前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部分高校已经建成了智慧教学环境示范区。为深入研究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应用情况,笔者对部分高校的智慧教学环境示范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当前的智慧教学环境可分如下几类:

1.普通多媒体教室的改造升级

在已经建设成功的“智慧教室”中最为初级的是普通多媒体教室的升级版,此类教室只是对普通多媒体教室进行了装修和改造,使得教室中的座位灵活、舒适,其多媒体设备配置更加先进。当前改造成功的多媒体教室中基本都安装了高清投影、交互式电子白板或互动式大屏幕、无线扩音系统等。

2.课堂互动工具应用型

当前智慧教室中的互动系统种类繁多,比较常见的主要包括:利用台式电脑通过局域网进行互动、利用Internet进行远程的互动教学、基于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互动系统:

(1)基于台式电脑的互动系统。这种类型的教室中,每个学生座位上配有一台台式计算机,通过相关的互动软件,可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网络环境下的实时互动交流,包括教师单独辅导,下发、上传资料等。

(2)基于网络的远程直播、互动系统。为实现跨校区之间、跨区域之间的教学直播互动,部分院校建设了“远程直播”教室。在此类型教室中通过高清摄像机、直播管理系统,可实现远距离直播、互动等功能。此外,通过录播控制系统,也可以实现对教师授课过程的自动录制和保存。

(3)基于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课堂互动系统。有些学校的“智慧课堂”可以看到基于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互动系统,此类互动系统可以让师生之间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互动,下发、上传资料,也实现了学生实时投票、抢答等功能。另外,此类课堂互动系统已经初步实现记录课堂教学过程,并对授课情况可进行初步分析与统计。

3.教学资源库及社会化软件应用型

(1)有些地区或学校建设了相应的资源库或学习平台,便称之为智慧教育环境。

(2)还有些学校可利用微信、QQ等社会化软件实现新生注册、宿舍查询等功能,他们把这些社会化软件的简单应用说成了智慧校园。[5]

4.环境友好型

(1)教学环境的提升

部分智慧教学示范区中教室颜色鲜艳、明亮,走廊和学习区温馨、清爽,桌椅板凳舒适、灵活,教室里面配置了中央空调、电动窗帘等,整个示范区使学生能感受到愉悦、清新。但在信息化智能技术的应用方面,很少看到大数据分析系统、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技术的应用,因此,这些环境也难以称为智慧教学环境。

(2)物联网的初步应用

有些学校建成的“智慧教室”中开始使用一些初级的物联网设备,比如,显示温度、湿度、照度等参数设备。仅仅使用一些物联网设备也难以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

5.综合应用型

一些学校智慧教室中综合了各种前沿技术,我们似乎看到了智慧教育的影子。此类教学环境中:教室实现有线和无线网络的全覆盖;教室外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和RFID考勤机,这些系统采集的数据可直接传送到教务系统;可以感知教室的温度、光线等,并可实现自动控制;开发了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库和移动学习管理系统;此外,还有智能控制系?y、增强现实的互动演示和视频会议系统、自动录播系统等。[6]

三、现阶段高等院校智慧教学环境“智慧”的缺失

通过对智慧教育内涵的研究,结合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现状,发现现阶段“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还没真正实现“智慧教育”。下面笔者对照智慧教育的概念与特征,从环境建设、技术的运用以及对人才培养的支持等方面对现阶段的“智慧教学环境”加以分析:

1.对环境和学习者的感知

感知学习情景涉及学习者特征分析、传感器技术和自动推理等方面的应用,通过信息采集、动态建模和情景推理三个模块来实现[7],要感知学习情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智慧教学环境中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处在最初级的对基本环境的感知方面,比如,温度、湿度和光线的感知,缺乏对物联网的深入应用。要实现对学习者特征的自动识别,必然用到人工智能、学习分析等技术,但在目前的智慧教育环境中还没有看到成功案例。

2.智慧教育资源的提供

智慧资源是指以培养具有21世纪生存技能的智慧创造者为目的,支持智慧学习和智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泛在性、情景感知性、联通性、进化性、多维交互性和个性化智能推送等核心特征的新型数字化学习资源[8]。在智慧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首先,用到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其次,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向学习者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精准推送;第三,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全面感知学习环境,利用VR技术营造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在当前建设的“智慧教学环境”中,虽然可以看到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工具,但它们并没有达到智慧资源的标准。

3.对学习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Siemens认为学习分析是:“关于学习者以及他们的学习环境的数据测量、收集、分析和汇总呈现,目的是理解和优化学习以及学习情境”[9],学习分析必然会用到学习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目前我们看到的是一些授课软件对课堂的记录与初步的数据统计,并不能达到学习分析的标准。在对教学过程的记录过程中,通过自动录播系统,可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自动录制,但这种记录只能是机械的记录,缺少智能成分。

4.对教育目标的实现

智慧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即“要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要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10]。要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智慧教学环境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要改变知识产生、传播和管理的方法和模式,让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其次,要支持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第三,要营造良性的教育生态环境,使学习者能随时、随地开展所需的学习。显然目前的“智慧教学环境”还不能支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因此还难以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

四、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目前建设的很多“智慧教学环境”只能说是现代教育环境,还不能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要真正实现智慧教学环境,还需要在教育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方面大幅提升。结合上述分析,本文对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提出如下几点认识:

1.强化顶层设计,准确定位,系统规划

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校园环境、教室环境、硬件设施、软件系统,甚至还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学生的学习习惯、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首先需要明确目标,强调顶层设计,对我们将要实现的目标进行系统的规划。

2.遵从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还伴随着教学方法、理念的转变。因此,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应该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分阶段开展,循序渐进地做好每个阶段的工作,最后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智慧教育。

3.明确智慧教育本质,平心静气,不忘教育根本

智慧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更优质的环境、更人性化的服务。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必然用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智慧教学环境必然能给师生提供更便捷的教与学支持,让学生可以开展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意方式的学习;智慧教学环境必然给师生提供丰富的、个性化的资源和及时的教与学的分析报告;智慧教学环境可以支持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满足了上述条件才可称之为智慧教学环境,切不可将简单的环境改造、软件应用和资源建设冠名为智慧教学环境。

篇7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大数据;智慧教育;学习分析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4-0008-04

数据已逐渐成为信息时代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产,但在另一面,各种网络终端激增生成的海量数据,在网络世界中表现出无序生成与泛滥的特征:体量浩大,非结构化,价值大密度低,人们期望找到一种能够更加“智慧”的方式处理这些数据。2008年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Smart Planet)的概念,采用新的信息处理技术把大量收集到、感知到的数据进行汇聚与分析,为人类生产、管理、消费等不同领域提供“智慧”,为人类社会实现所谓的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等。而作为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智慧教育”也同样成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新愿景。

一、大平台大数据对教育信息系统的重构

实现智慧教育的前提是应用新思维、新技术,重构已有教育信息系统,推动教育数据的汇聚、存储与处理,形成教育大平台与大数据。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中提出来的“两平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于云计算理念的智慧校园建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教学实践,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同层次上为建设教育领域的大数据迈出了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1.国家教育信息化“两平台”与大数据汇聚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是目前国家在建的两个教育大平台,其目标是汇聚教育管理、教学支持领域的海量信息,形成有效支持教育教学过程、教育管理的教育大数据。其中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采用资源征集、资源汇聚、资源共建、资源捐赠几种方式实现教育教学资源数据的汇聚;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采用学生和教师“一人一号”、学校“一校一码”的思路,全面准确地汇聚全国学生、教师和学校办学条件的动态数据。这些大数据成为我们观察、监测教育系统的“显微镜与仪表盘”,成为智能化教育分析与决策的基石。

2.云计算理念下的“智慧校园”建设

传统的数字校园建设导致大量的信息孤岛与数字鸿沟,云计算为新时期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思路。“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建设、分散使用”的建设方式,将更有利于教育信息资源的收集、存储、共享与应用,有利于形成区域性的教育大数据。基于教育云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对传统的校园网络系统进行重新整合与优化,将促进学校教育系统的深刻变革。应用云计算技术开发的教育信息服务平台,有助于将越来越庞大复杂的教育管理、教务教学、课改教研、教育资源、安全管理等应用,抽象为简单、个性化、智慧型、支持多终端且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应用,让每一个用户都可以通过个人电脑、移动终端、数字电视等设备访问所关注的教育服务,最终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开展的数字化学习。

3.基于开放资源与网络自组织的社会化课程学习

近年来大量涌现的网络自组织学习模式、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社会化学习模式,以更大范围的开放、深度协作为基础,聚合了大量的非结构化教育数据,如开放教育课程资源、网络学习过程数据等等,突破了以学校传统课程体系为核心、以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为基础的网络课程模式。社会化深度协作的开放式教育平台,实现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范围的教育资源分享与教育合作,是大数据时代的课程教学大平台。

二、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智慧教育教学

教育信息化语境中的“智慧教育”最早是受“智慧地球”概念的启发而延伸过来的。IBM公司倡导的“智慧地球”是应用物联网、移动通讯、智能分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世界更全面地互联互通,改变政府、企业和人类的生产、协作与管理方式,让所有事物、流程、运行方式都实现更深入的智能化,最终让人类能够更透彻地感应和度量世界的本质和变化。智慧教育的本意也是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今天依然停留在工业时代的“教学工厂”式学校教育,提升教育系统的效率和智能化程度,为信息社会培养适应时展的人才。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不同研究团体也将赋予智慧教育不同的内涵,它最终将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一种形态,是未来教育的常态。

1.智慧教育的发展愿景

最早倡导智慧教育概念的是IBM公司,IBM公司认为未来智慧教育的内涵是[1]:(1)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关注个性化学习与发展;(2)实时统计与分析:对教学、教育资源的科学分配、集中管理、实时监测;“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进展与技能水平的实施评估和考量;针对不同角色的实时的统计分析,支持管理方(教育局)、服务方(学校、第三方教育机构)、公众等多视角多层次的统计分析;(3)集成管理:对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的集成化操作和处理;对教育辅助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对优秀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流程和规范的快速复制和推广;对个人和群体教育信息的完整性记录和管理;(4)多样化的互动式体验: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和方式;无地域和时间限制的公众在线学习;互动式的、体验式的教学模式;(5)共享资源:高度集成的资源共享;随处随时可得的优质资源。

韩国政府发展智慧教育(SMART Education)的目标是培养在21世纪社会中能够引领国际社会,具有创造力和个性的全球化人力资源。韩国认为SMART Education=Intelligent Customized Teaching & Learning[2],即智慧教育是智能化的、可定制的个性化教与学。SMART的内涵包括:Self-directed(自我导向);Motivated with fun(通过兴趣激发学习动机);Adaptive based on level(支持分层适应式教学);Resource Free(丰富的免费教学资源);Technology embedded(技术融入)。

台湾学者张奕华则把SMART Education中的SMART阐释为[3]:Student-centered approach(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Motivate students to learn(通过多元取向引起学生学习动机)、Accessing online education(无处不在的学习机会)、Resource availability and diversity(丰富的学习资源)、Technology support and service(技术支持与服务)。

由此可见,智慧教育发展的愿景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下,尊重每位学习者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需要,创建智能化的教育环境,推动信息时代的教与学变革,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与智慧发展。

2.学习分析技术解决问题的途径

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技术是实现智慧教育的两大基石。根据Johnson等学者对学习分析技术(Learning Analytics)的定义,学习分析指的是对学生生成的海量数据进行解释和分析,以评估学生学业进展,预测未来表现,并发现潜在问题。数据可以来自学生的显性或隐性学习行为,如完成作业、参加考试、参与课外活动、论坛发帖等。目前学习分析技术已引起全球教育界的关注,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2012年10月的《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提升教与学:议题简述》(Enhanc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Educational Data Mining and Learning Analytics: An Issue Brief)一文,提出应用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技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途径,明确了学习过程领域问题的解决途径[4]:学习者知识模型(学习者的前序知识、高层次思维掌握情况如何);学习者行为建模(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是否是主动、有意义的);学习者学习体验建模(学习者对学习体验满意吗?);学习者学习档案(学习者喜欢加入什么样的学习小组?);知识领域建模(如何保证学习内容符合学习者认知层次?如何建立这些学习内容的学习路径?);学习要素和设计原则分析(哪些要素能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哪些设计最符合学习者?);趋势分析(哪些方面发生变化了?如何发生变化的?);适应性和个性化分析(如对学习者的下一步建议等)。

3.可汗学院的学习分析技术

广受全球关注的可汗学院的成功有三个因素:微课堂式的授课课件、颠覆性的教学流程(由传统的教学过程优化为技术支持的“先学后教”)、学习分析技术的应用。可汗学院平台提供了强大的学习分析功能,其教学活动分为学业成就(Accomplishments)、重要统计(Vital Statistics)、社区(Community)三个部分,每次进入学习页面都提示“建议的下一个学习活动”。系统随时监测各学习者的行为,如教师发现某个环节或知识点的教学视频被学生们反复浏览和点击时,要意识到这可能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学习难点,或者自己的讲解有问题,需要据此调整教学。可汗学院为应用学习分析技术促进教学提供了一个典型、成功的案例。

三、智慧教育的发展路径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产生了没有?如果要让这种“革命性”影响发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路径是什么?“翻转课堂”、MOOC等新型教学模式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但如何让工业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真正适应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使其发展成为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模式,还需要教育界不断探索,在制定清晰的发展路径的基础上,进行广泛深入的实践。

1.以促进智慧学习(Smart Learning)为核心

美国教育部在《美国教育技术发展计划2010》(简称NETP2010)中,提出了以“应用技术推动学生的学习”作为促进美国教育系统变革的路径,其关键是以使用技术帮助学生改善学习为起点,让学生掌握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与生存方式,从而促使传统教学做出改变,继而促使课程、教师、学校、政策等要素做出相应的变化[5]。这一路径基本包括[6]:(1)建立面向21世纪的学习模型。重新审视信息时代的学习目标,人们需要学什么和怎么学,21世纪需要怎样的学习,信息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其最终目标是将21世纪的技术引入到有意义学习中,推动和鼓励每个年龄段的学生取得成就,让所有学习者在校内外都享有参与式的学习体验,使其成为全球性网络社会中积极的、富有创造力的、有知识、有道德的参与者;(2)用技术支持学习评价。其目标是各级教育系统将充分利用技术的力量来测量各要素,尤其是学生的21世纪技能和复杂思维能力,并使用评价所得的数据来促进教育系统的持续改进。(3)应用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及课堂教学方式变革。技术可以为教师团队提供各种支持,包括教学资源的获取、教师间的协调、师生的互动等,帮助学校发展具有在线教学技能的师资力量。NETP2010提出了一个连接课堂教学、社区学习、资源环境的“联结”教学模型,通过网络虚拟环境和在线社区来连接教学、教师与学习者,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4)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有效教学,通过整合新一代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开放教育资源等,为师生提供随时随地的支持服务。(5)不断测量和改进教育系统,提高学校的生产力。用技术重构教育系统的基本过程与结构,从衡量“在座位上的学习时间”转移到衡量“学习效率”,充分利用技术来改善学习结果。这种由“转变学习方式”驱动的发展路线,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变革模式,它对推动我国智慧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借鉴价值。

2.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基于云计算、传感技术、物联网和海量信息处理等新技术的教育系统让教育信息化进入了全新发展的阶段。利用云计算对传统的教育信息系统、校园网络系统进行整合与优化,建构教育云服务平台,形成新一代的数字校园系统、智慧校园系统,实现对教育信息系统的重构,聚合更大范围的教育资源,建立可流动、可获取、可应用的大规模非结构化教育数据,形成教育大数据,以支持教育教学的智能决策、实施、评价等全过程。在教育云时代,数字校园不再孤立,所有的教师、学生都能随时随地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大数据将有助于推动教育评估、教育决策,创新教育实践,为教育教学过程的智能化支持提供了巨大机遇。

3.大数据支持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借助海量开放教育资源、大平台(如国家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学生不再局限于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云平台的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墙的课堂。各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方式,将突破学校教学时空的局限,推动学校的教学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在课程教学组织方式上,从结构化良好的封闭式课堂教学逐步发展到半开放的混合式课程、完全开放的社会化课程教学,教学时空、师生关系进一步多元化。如翻转课堂拓宽了课堂的教学时空,构建了一个“半开放式”的教学系统;MOOC课程则是完全依赖于网络的社会化学习,是基于自组织的深度协作式、开放式教学。在课程评价方式上,借助于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的知识建构与复杂能力评估,将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个性化、有效的支持,实现“智慧化”学习。这些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丰富了智慧教育的内涵和实践。

四、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创新以变革工业时代的“教学工厂”,构建适应信息时代人才培养需要的教育模式为根本目标,智慧教育将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是人文、科技与教育的高度融合,也将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IBM.Education for a Smarter Planet The Future of Learning[EB/OL].http:///smarterplanet/us/en/education_technology/ideas/.

[2]SunghoHwon, PP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Korea, Issues&Challenges, 2012.

[3]张奕华.智慧教育与智慧学校理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6):15-17.

[4]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Enhanc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Educational Data Mining and Learning Analytics: An Issue Brief[DB/OL]. http://ed.gov/edblogs/technology/files/2012/03/edm-la-brief.pdf.

篇8

关键词 信息化教育 数字图书馆 资源使用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信息化从各个方面影响了高校的教育,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始逐渐紧密围绕“智慧”的理念,打造信息时代的“智慧校园”。数字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智慧校园”应用支持子系统的重要一环。作为学校教学、科研的一个重要辅助部门,其馆内数字资源的,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资源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学和整个社会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内容涉及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现状、数字资源利用率、数字图书馆使用情况以及教学应用等。结合学科、性别、年级等因素,共选取工科、理科、文科10个学院,本科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以及研究生四个不同年级,平均每个年级100份,总计400份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回收358份有效问卷。

2调查结果分析

2.1学生的硬件设备情况

数字图书馆资源的获取需要依靠互联网,PC或者平板电脑等设备,调查显示,100%的用户都拥有个人计算机或者平板电脑,这就为学生登录数字图书馆并使用数字图书馆资源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硬件基础条件。

2.2 J大学数字图书馆资源基本情况

J大学数字图书馆目前有电子图书128余万册, 30余个引进数据库及20余个自建特色数据库,另外还有随书光盘、电子报刊等数字资源。图书馆现拥有总容量72T,光纤磁盘阵列三个,拥有文献查询与阅览计算机400余台的智能检索室与数字媒体阅览室各一个,存有数字资源30T。

2.3学生使用数字图书馆资源现状

调查显示,学生使用数字图书馆资源的频率不高,主要从学生登录数字图书馆网站和登录图书馆数据库次数两个角度分析。73.94%的用户平均一周登录数字图书馆1-10次;11-20次的用户占4.85%;20次以上的用户只占1.21%;另外还有20%的用户从未登录。进一步分析可知,在校生近3万人的高校,近一年之内登录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数量仅为428818次,平均每人每月登录1.1次,学生使用数字资源的频率非常低。

2.4入学时间长短对数字图书馆资源使用的影响

尽管学生对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数量和种类都比较满意,但是学生对于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并不充分。调查显示,高年级学生,即入学时间早的学生,使用数字图书馆资源的频率普遍高于低年级学生。说明入学时间长短对数字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有所影响,并且呈现正相关。

2.5环境条件对数字资源使用的影响

对获取途径调查发现,60.25%的用户用校内网下载,26.71%的用户选择互联网上下载,而另外13.04%的用户是去图书馆内下载。要说明的是,通过互联网是不能进入学校数字图书馆下载资源的,只能是下载网上的资源,而这部分占据了26.71%的人数。影响学生下载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主要原因是服务器不稳定,网络拥堵,占总比的53.72%,其次是资源不全面,占19.75%。另外还有不了解下载方式以及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差,分别占总比的16.50%和10.03%。可见,网络的通畅、资源本身的丰富性、学生知晓下载方式的程度以及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等都会影响数字资源的使用程度。

3建议

(1)图书馆应提高信息化教育服务质量。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数字资源已经成为学生使用的主要资源形式,“智慧校园”的建设如火如荼,但是目前更多的只是进行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系统的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教学科研服务功能还未纳入正常教学体系之中,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学校的常规化教学处于分离状态。这也是数字图书馆使用程度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如何从教学应用、管理制度等加强数字图书馆资源的使用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

(2)学校应加强对数字资源使用的宣传。信息化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做好教育资源的使用。针对入学时间短的学生,学校应加强对数字资源的宣传力度。第一,图书馆可以开展数字图书馆的宣传讲座,对相关检索技术进行普及。第二,学校可以在学校主页网站上介绍数字图书馆,让更多的人了解数字图书馆的存在。第三,教师在布置相关课题任务时,可以引导学生去数字图书馆检索相关文献。

(3)大学生应提高利用数字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作为一名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培养自身获取、加工及使用数字信息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学校和教师层面也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关宣传和引领,加快学生对数字图书馆及数字资源的概念理解,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使用数字图书馆资源。

(4)图书馆应加强馆藏数字资源及管理人才建设。“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个长期的工程,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建设及更新也是个系统性的工程。 图书馆必须建立一个长期的资源建设规划,应积极征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扩大订购数据库收录内容的时间跨度。 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并健全图书馆人员的考核机制。

数字图书馆是数字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推动信息化教育进程的重要环节,对于图书馆资源建设以及整个教学资源利用来说,都具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Borgman David.Digital Libraries [J].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41):223-272.

[2] 何建武,李小莉.基于信息化教育视角的校园网应用调查与分析――以陕西省中小学校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0):45-48.

[3] 张瑞麟,曹钢,赵璇,张红丽.论远程开放教育数字图书馆云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3):4-7.

篇9

    [关键词]教师现场学习力;校长;价值领导;动力领导;原理领导;技术领导

    教师的现场学习力,应该包括教师“关于现场”的学习与“在现场中”的学习能力,当然,这两者之间是紧密相关的。其实,无论是“关于现场”还是“在现场中”,根据教师工作的专业特点,“现场”乃是教师学习最重要的内容与场所,如课堂观察、学生指导、教研活动、班队活动、主题沙龙、课题讨论、座谈交流、校际交流、学术报告、主题聊天,甚至包括网络论坛、QQ群等。教师应提高自己的现场学习力,校长应该在其中有所作为。那么,校长的作为在哪里?校长不可能参与和领导教师的所有现场学习,但是,校长应该做到适时地“在场”,并在“在场”中发挥校长的作用:领导力。校长不是也不必是万能的,不可能在任何领域都有能力去领导,但是在有一些方面却必须有校长的所为。

    一、价值领导:善于揭示现场背后的意义

    明白“为什么做”,是明白“做什么”与“怎样做”的前提。而关于“为什么做”的问题就是价值取向的问题。在学校现场,教师整天忙忙碌碌,可惜的是很多的老师并不明白那些忙忙碌碌的价值何在。所以,建立学校的价值观极其重要,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而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就在于价值的领导。校长要善于根据学校实际提炼出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愿景,比如我们学校在2009年成立时就提出“每一位师生拥有成长的感觉”文化愿景,将“是否有利于师生成长感觉的获得”作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以此来衡量学校一切人与事的是非好坏。价值观不是挂得高高的大红标语,也不是写在纸上的美丽文字,而要通过每一个人的努力“做出来”。那么,我们设计相关现场的时候,就要将价值观考虑进去;而在教学现场中,校长更要善于进行价值观引导,善于揭示各种现象背后的意义。为了构建学校的教研活动范式,我经常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并在教研活动的现场给老师讲解各种“为什么”,试举三例:(1)为什么要采取上午上课、下午讨论的安排?——经过中午一段时间的消化,我们的思考可以更加成熟一些,上午结束马上讨论,思考性不强;而如果今天上午观课要到明天才议课,丢失的信息又太多了。上午上课下午讨论,可以使讨论最有价值。(2)为什么不在执教老师“课后说课”之后马上进行讨论而要安排每一位老师就这节课进行“观点呈现”?——围绕问题的讨论是非常需要的,但要建立在每一位老师完整观点的前提下,传统的教研活动争论不休,却没有一个老师完整地表达过他对这节课的观点,这会影响每一位老师的思维深度。(3)为什么要在教研活动结束的时候安排一个“共享收获”的环节?——一场教研活动之后,每一位老师到底能够得到多少的启迪,哪怕是产生了新的困惑,这十分重要,我们不能糊里糊涂地经历这个过程,因为有了“共享收获”的环节,我们不是更加注重“我收获了什么”了吗?这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主动地去收获“成长的感觉”。——这些讲解,我都是在参加教研活动过程中解说的,都会用“诺,这就是‘成长感觉’”之类的现场话语来说,因此是非常真切的价值领导,这种价值领导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师的现场学习力。

    二、动力领导:敏锐发现蕴含着的实践智慧

    教师的成长动力与校长的“动力领导”有关,“动力领导”的核心是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而教师的内在动力,就在于他能够在工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地收获成长的感觉。教师的工作缺乏动力,常常跟他不能经常地拥有成长感觉有关,跟他不能发现自己的智慧有关。而其实,在教育现场,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拥有无限的智慧,但也勿庸讳言,教师对于自己的实践智慧常常不能认识,在这个时候,校长如果能够做一个“发现型”的“动力领导”,敏锐地发现蕴含着的实践智慧,在现场中“实地”地“点化”出来,进行合理的引导,帮助老师发现自己,就能够给老师们提供“成长动力”,而学校也一定会因此涌现一个个的惊喜——校长应该成为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发现者”,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导即“发现”。比如我们的“课题研究”,很多老师都苦于自己没有研究特长,难以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我经常积极参与。学校成立之际,教师只有36人,我曾经帮助每一位老师现场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在这种关于课题的“聊天式讨论”中,从老师的讲述中去发现教师的智慧,并把他们的智慧放大,可以提供强大的学习与发展动力。我们有一位凌老师,她与许多老师一样,觉得自己的教学没有什么特色,所以也不知道可以研究什么,在“课题聊天”的现场,我们就聊到了“张秋生小巴掌童话”,她觉得孩子读这些童话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很有“滋润”作用。——其实这是可以成为她的研究“亮点”的啊,我建议她把“小巴掌童话”引进语文课程,并跟踪研究小巴掌童话的教育意义。凌老师发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原来蕴含着研究的价值,自己平时在做的事情原来还可以变成一个课题,来劲了,一个阶段后,她深有感触,认为她的教学唤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开发了学生的情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最后,她写出了《滋润童心:“小巴掌童话”课程的美丽意蕴》的研究论文,论文公开发表后,我以为她的研究会告一段落,想不到一年之后,她递交了第二篇关于“小巴掌童话课程”的研究论文给我们的校刊,文章名为《温情、哲理、童趣与诗意——张秋生小巴掌童话的欣赏与教育》,这篇文章目前又被一教育刊物录用,而这位老师从开发“小巴掌童话课程”中学会了课程开发、深化了课程理解,带来专业发展的良好效应。我们学校还开设每月的“汾小讲坛”,把这些我们发现的“实践智慧”搬上“讲坛”,这个平台也发挥了很好的“动力领导效应”。

    三、原理领导:适时引导教师的规律认识

    学校的每一门课程都具有独特的专业性,作为一名校长,不可能成为所有具体课程的专家,如何领导学校的课程建设,就成为摆在校长面前的一个问题。我以为,校长对学校课程的领导,并不在于他一定是某一课程的领导,而在于他必须是一个“原理层面”的领导者。我们不能要求学校校长懂得所有课程的教学,但必须要求学校校长懂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对于一位校长来说,适时引导教师将这些基本原理在教学的现象呈现出来,才是最重要的。2011年年末,在我们学校曾经引发了一场研究“课堂评价”的“风暴”。11月2日,我们观摩了叶老师执教的《麋鹿》,这节课体现了对我们一直在谈论教学原理“评价引领教学”的探索,虽然很不成熟,都这种“原理意识”令我惊喜,在下午的研讨现场,我充分地肯定了这种探索,在讨论之后,我仍然按捺不住这种兴奋,在学校论坛上发言:“今天听了小叶的课,为什么我非常兴奋?就因为我看到了‘评价引领教学’这种课堂设计折射出来的魅力——虽然才刚刚起步,但这种强烈的意识已经难能可贵,我坚信,循着这条路前进,甚至可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为其中已经蕴藏着自己的教学主张。”想不到,这样的一种“现场原理领导”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11月9日,凌老师的《诚实与信任》在叶老师的基础上通过评价标准的精致化设计,进一步落实了“评价引领教学”原理;紧接着,又吸引了数学组、英语组、综合组,我也穿梭着努力到课堂与教研的现场去,欣喜地看着老师如何在教学现场去体悟教学原理的魅力。这一段研究直接就影响了我们后续的研究——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我们相信,好的教学一定是符合原理的教学,科学的原理一定可以解释好的教学。校长要善于做教学现场的“原理解说员”,通过现场的原理解说提升教师的现场学习力。

篇10

【关键词】“智慧校园”;创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3-0036-02

【作者简介】1.杨轶,江苏省淮安市电化教育馆(江苏淮安,223299)馆长,高级教师;2.王祥,江苏省淮安市电化教育馆(江苏淮安,223299)副馆长,高级教师;3.胡宁晖,江苏省淮安市电化教育馆(江苏淮安,223299),高级教师。

为了加强智慧教育体系建设和助力智慧淮安建设,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江苏省淮安市不仅把“智慧校园”创建看成是实施智慧教育的主要抓手,还把“智慧校园”创建当成是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内容。就如何推进创建“智慧校园”,淮安市电化教育馆做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探索尝试。

一、不断优化,以标准引领学校创建

标准是衡量创建工作成效的标杆,也是引领学校创建工作的旗帜。2015年是淮安市开展“智慧校园”创建的第一年,首先就是制定创建评估标准,引领创建学校与企业公司合作,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创建范式。为了准确把握“智慧校园”的发展趋势,淮安市电教馆搜集并研究了国家、省、市相关文件及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依据学校类型和性质的差异,提出了淮安市“智慧校园”的总体需求,出台了《淮安市“智慧校园”建设评估标准(试行)》。从机制保障、融合应用和创新应用三个维度出发,设立组织领导、制度规划、队伍建设、管理应用、教学应用、应用成果等6项二级评估指标,22项具体评估标准,区分不同类别学校创建工作侧重点,强调信息技术创新特色应用。

2016年初,淮安市教育局将“智慧校园”创建工作纳入县(区)年度教育工作目标考核,重点部署、全力推进,形成制度化的评估机制,促使各地高度重视创建相关工作。通过调研,广泛征求各学校关于创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淮安教育信息化发展动态,突出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不断优化和完善标准体系,印发了《淮安市“智慧校园”建设方案》,包括《淮安市高级中学“智慧校园”建设评估标准(试行)》《淮安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评估标准(试行)》《淮安市幼儿园“智慧校园”建设评估标准(试行)》。方案明晰创建实施步骤及建设标准,提升学校对创建工作的认识,鼓励创建学校立足实际,创新思路,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力,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按照学校教学、管理的实际,努力建设具有特色的“智慧校园”,逐步探索教育新常态下素质教育生态体系的新模式。

二、立足关键,以培训提升信息素养

“智慧校园”创建的关键之处应该是教师和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帮助教师逐步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在《评估标准》中设定具体要求,例如:学校校长每年主讲一次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相关内容讲座;主持两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公开课的点评活动;学校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的新知识、新技术与新媒体等应用专题培训,每学年教师培训20学时以上;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开通个人学习空间并熟练应用;学生能通过个人空间进行学习、交流等。这样,既明确了创建评估评分依据,又指引着学校具体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工作。

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办法引入新思想、推介新做法,把培训工作与“智慧校园”创建结合起来,帮助学校开阔创建眼界、启迪创建智慧。一是组织领导参加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活动。自2015年以来,淮安市电教馆先后三次组织县(区)分管领导、创建学校校长,赴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聆听钟绍春、祝智庭等近20位专家学者的智慧教育讲座。二是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智慧教育能力提升培训。我们与淮阴工学院联手,借助地方高校优秀师资力量,先后培训10批教师共计5000人。培训活动坚持在学校机房内进行,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指导相结合,创新采用“1+1>2”培训模式(即每班配两名专家,一名专家授课,另一名专家跟班听课并指导学员操作练习)和“翻转”培训模式(即把“翻转课堂”理念引入培训活动),增强培训效果。三是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对全市中小学(含幼儿园,下同)教师分年度、分学科、分层次组织实施不少于50学时的专项培训。四是建立“淮安教育信息化培训”群,要求参培学员及创建学校教师全部加入,对培训中没掌握的模块,及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群内提出来,教育信息化专家团队成员在线给予解答。

卓有成效的培训加大了学校管理、教学应用软实力的提升力度,提高了学校不断适应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新需要的能力,也更有利于创建学校探索出契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智慧校园”新模式。

三、突破难点,以合作实现校企共赢

“智慧校园”创建不仅需要学校和电教部门的努力,需要各县(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也需要致力于教育现代化相关企业公司的积极协助。

在实践中,创建学校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准定位与企业公司合作,共同制订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创建任务顺利完成。有些农村学校,曾一度遭遇建设资金欠缺,创建工作几近搁置的状况。在积极寻求上级主管部门扶持时候,得到了中国电信的主动资助。电信公司不仅提供了成熟的门禁考勤系统,还提供了将校务办公、教务管理、课堂教学、教学资源等整合于一身的云教育平台。这样,学校既在合作中解决了难题,又帮助企业发现软硬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在合作中逐步完善自身,为进一步在教育行业中拓展业务打下了基础,校企合作实现了共赢的局面。在此过程中,市、县电教部门做好协调、督查工作,对校企合作进行跟踪指导,对双方在合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确保学校创建工作顺利完成。

四、发挥优势,以团队助力学校创建

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在“智慧校园”创建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淮安市教育信息化专家团队成立于2014年,现有成员20名,其中2名是高校教授,中学高级教师有12名,中学中级教师6名,在历年的市教育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中,为提高全市教师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水平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推进“智慧校园”创建工作,印发了《关于建立教育信息化专家团队成员与创建学校之间联系点制度的通知》,将专家团队成员分组安排到各个创建学校进行结对帮扶,要求成员定期到相关学校进行指导。同时聘请专家团队成员与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中期的创建督导,及时帮助解决创建过程中的问题,加大专家团队、相关企业服务创建学校力度。

五、强化督查,以督导推动创建进程

篇11

南岗区区属67所中小学校,公民办幼儿园112所,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170家,在职教师 7430人,离退休教师4500人,在校学生10余万人,教育资源富集,大校名校云集,各种矛盾交集。如何突出重围,艰难中谋发展,传播正能量,探索做党和人民满意教师,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科学有效途径,推动区域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破解的课题。现将南岗教育人的思考和校长教师们的实践,与大家分享。

一、规划引领,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盘”

顶层设计,规划引领,统一思想,目标驱动。2014年9月9日,南岗区召开全区教育工作会议,对区域教育事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布局谋篇。南岗区在全省第一个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南岗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三年计划(2014―2016)》和《现代化评估细则》。会议确定了:2018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2020年实现全国教育现代化强区。《实施意见》确定推进九项重点工程,将师德师风的塑造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作为永远不变的工作重点。实施推进中各校征询老师意见,制定完善《学校发展规划》,并通过教代会通过实施。让每位教师参与其中,理解其意,乐于其行。

目标宏伟,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催人奋进。明确区域办学目标,明确学校办学方向,明确队伍建设的要求。用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全国教育强区的宏伟目标来激励教师,用每所学校实实在在的规划和发展愿景来鼓舞教师。教育局引导校长、教师和机关干部传递正能量,调整消极心态,把关注点、兴奋点调整到区域的教育事业发展上来,将聪明才智贡献到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的工作实践中。校长、教师的心中目标清、方向明,落实中找到人生定位,找到成就感,找到幸福感,找到集体荣誉感。

二、集团互动,启动教师队伍建设的“助推器”

全区的64所中小学校组建了20个教育集团,仅本学期以来,校际之间的交流活动就达百余次。幼小、小小、小初、初初、初高,整建制捆绑推进,一体化立标发展,横纵互联互通。彻底打通幼小初高衔接的任督二脉,定制优质教育资源均衡的“好学校”标配版,助推固化人员交流、教研互动的硬机制。教师队伍智慧的传输、精神的碰撞、学术的交流是集团合作提升的根本所在,关键是开眼界、开校门、开心门。通过实践,各集团合作学校撂下脸,打开门,贴上心,握紧手,找到路。到邻家串门,打扮打扮;贵客临门,打扫打扫。校长教师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业务能力的提高日新月异。集团活动、校际互动此起彼伏;教学教研、队伍建设异彩纷呈。校长、教师们感慨道:“远亲不如近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教研集成,架设教师队伍建设的“立交桥”

放大国家省市培训成果,传经送宝辐射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推动项目教研制,梳理教育改革中的重大课题和突出问题,专题立项,专题到校,专题到人,专款保障,合力攻关。拓展名师工作室效能,真正成为名师的孵化器、教师的体验场和成长的风向标,与名师对话,跟高手过招,将智慧的“终点”转变为合作的“起点”,通过分享智慧、合作研究,带动着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系统编制校本研修规划,厘清工作思路,分期分段实施;量身订制教师成长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分科分人突破。坚持百花奖常态化,持之以恒三十年,与教师节同龄,成为教师成长的奠基石,成为岗位练兵的宽阔平台,成为全省独树一帜的教学品牌载体。强化教师进修学校职能,让进修校的日子比教育局过得好,让教研员受欢迎的程度超过局长,打造教研指挥中心。架设立体交互的教研立交桥,推动教研现代化,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现代化。

四、师德重筑,建立师资队伍建设的“防火墙”

面对没有待遇、没有福利、没有奖金的新常态,号召全区教师,筑牢道德底线,坚守“春蚕、蜡烛”般的人生观、价值观,靠业务行走,靠精神站立(下转34页)(上接15页)要求教师做到“三带头、三增强”: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带头坚守职业操守,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带头坚持修身立德,增强为人师表的使命感。

严格执行教师执业的各项规定规章,铁纪律、铁面孔处理违纪事件,把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当成眼珠子、脸蛋子、命根子,敬畏教师的道德尊严,树立教师的职业威望,捍卫教师的集体荣誉。

将“做党和人民的好教师”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重点工作,建立教师人文成长、健康成长、幸福成长的长效机制。坚持统筹兼顾,做到六个“结合”。

五、信息互联,引发教师队伍建设的“核裂变”

教育现代化,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南岗区加快建设教育信息现代化的步伐,在2015年,完成全省示范、全国一流的“三通两平台”建设及应用,实现校校有录播教室、班班有电子白板、人人有电脑、区域教育云覆盖,用信息化的手段,推动教育理念、模式、管理、评价的根本转变。我们定制研发了局校、校校、班班、家校、师生、师师、生生互联互通平台,定制研发了学校分成、教师获益的应用系统。定制了师德建设为牵引,以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提高为着力点的“一体两翼”应用模块。通过“三通两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和载体,实现网上教研、网上培训、网上教学观摩、翻转课堂等功能,建成网上评价学校、网上评价教师、网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网上教育评价平台,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客观、健康、科学发展。

我们将整合南岗区名师资源优势,与兄弟区县共享,跨区域实现教师的智慧碰撞,在碰撞中铸师德、促师能,真正实现南岗教育和南岗教师品牌的“核裂变”。

六、温暖激励,营造教师队伍建设的“幸福港”

南岗区实施了旨在提高教育幸福指数的四项工程:

激励工程:激励工程实现了“四给”,青年教师给培训,骨干教师给空间,名优教师给项目,获奖教师给荣誉。开展区域名师评选,设立专项奖励资金,搭建成长展示平台,完善自我激励体系。

暖心工程:暖心工程实施了“五有”,做到思想有人谈、建议有人听、冷暖有人问、成长有人帮、困难有人管。学校为教师提供了午餐,暖心从暖胃开始;学校为教师过生日送上班子集体签名贺卡,暖心从暖情开始。实现了暖师心,顺师意,解师忧,增强了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智慧工程:提倡做智慧校长、智慧教师,培养教师六种智慧。提升教师的人生境界和治学态度,培养人格智慧;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培养课程智慧;转变教学方式,培养教学智慧;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培养管理智慧;专业成长变为自主行动,培养成长智慧;自我研究、自我反思中,培养实践智慧。

联动工程:联动工程做到了“四交给”,教育局提出了教育局机关、进修学校的直属单位把服务交给基层,校长把心交给学校,教师把爱交给学生,学校把办学评价交给社会,局长、校长、家长、教师、学生要一同成长。政府要为学校传播正能量,校长要为教师成长造势,教师要为学生发展指导引路,学生要为健康成长打牢基础,家长要为教育发展给予监督。

篇12

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江大学提出 “智慧校园”的概念。这幅蓝图描绘的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智慧校园具有三个核心特征: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提出的智慧校园概念则主要将“利用包括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融合,最终实现对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作为智慧校园的概念核心。

朝阳区在实践智慧校园建设的同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路。

首先,建设智慧校园,在物理层面上教室的形态需要进行必要的改变。这是由于未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越来越少,以学生自学为主导研究性学习甚至颠倒课堂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学习模式更加侧重于学生的研究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习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掌握成为教育的新目标。

其次,智慧校园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相对完整、全面的记录,并应当能够智能地辅助学生的学习,从而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技术支撑、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撑。智慧校园中的教师和学生习惯于信息化的学习和工作模式,从而使得所有数据与资源能够被自然地采集而非被动地录入到系统中,信息化的使用变成一种自发的行为与工作习惯。

再次,智慧校园应当在时空上继数字校园概念之后进一步进行拓展,利用包括物联网传感器、智能终端等技术,将学校服务推送到学生、家长身边,实现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结合,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辅助教育,在根本上摆脱目前技术进步领先于教育的现状。

基于上述三点,北京市朝阳区将通过在现有数字校园学校中选择使用效果较好,校长有意愿、有想法推进信息化与教育工作的学校开展智慧校园试点工作。在智慧校园试点工作的设计上,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智慧教室的建设作为智慧校园中的重要基础设施不可或缺。第一,随着平板触控电脑的推出与快速普及,集成平板电脑的智慧课桌将取代学生的传统课桌。第二,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对于教室内部的温度、湿度、亮度自动调节,从而保障教室在物理和化学方面适宜学习。第三,在教室的物理摆放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群体流与研究型学习的需求,以团队合作模式开展学习为主要形式。第四,包括远程视频互联、高速有线与无线网络的提供将作为像水电一样的必要基础设施出现在教室中。

其次,作为智慧校园的中枢与大脑,由数字校园管理平台基础发展而来的智慧校园系统,不但能够实现相对基础的数据处理、分析功能,更应该利用各类数据的分析结果,对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在内的教育参与者进行反馈,实现如按照教师所教年级、学科以及教学进度提供资源推送服务,并按照教师对于资源的使用习惯、不同用户的教学习惯,在后续过程中更加精准地完成教学资源的推送服务。对于学生,则通过对包括学生各类测验等获得的数据与知识点对照分析,自动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针对性强的练习试题。按照家长所关心的不同方面,在将学生在校情况反馈给家长的同时,还能够基于海量数据关联分析,就学生有关表现可能出现的后期影响提供提示与解决建议。

最后,作为智慧校园的参与主体,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模式将发生根本的变化。他们都需要适应新的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学生要利用包括在线学习在内的全新学习手段,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将知识还原为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掌握程度,实现学而不忘的效果。这些方式的转变,将各项工作都基于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各类应用实现,各类数据、生成性资源被自然地记录到智慧校园系统中,从而在将来为准确地把握教学过程中各类问题的相关性提供海量数据。

篇13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策略 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01

1 前言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结合,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科学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是指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图像、文字、数字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它的核心是信息学。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ERP、GPS、OA等,可以从ERP知识与应用、GPS知识与应用、OA知识与应用中了解和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它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感测技术、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

2 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学校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及学术科研发展的同时,也因其本身的一些弊端在学校教育中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应用呈现出的区域不平衡性,导致信息分布的不均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及应用有一定的过程性,在一些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学校拥有的现代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及现代技术设备的配备就很有限;而在一些经济发达,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现代信息技术则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普及。

其次,部分学校因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及认识不全面等,所以在工作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有限,甚至忽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意识上的不重视就决定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管理、监督、工作制度等的不规范性和不科学性。投入和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最终不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从而在信息化革命的今天落后于别的学校。

最后,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方式的不科学、不合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数学校应用现代化的设备来改造自己学校的教育设备,但是由于缺乏一批专业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师资和管理团队,致使信息技术设施应用不充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 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发展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助推器之一,学校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

第一,超前地规划校园的现代化信息建设。伴随看云计算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飞速地更新换代与发展。所以在学校发展初期就应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必须考虑到学校的实际和技术的可行性,既要考虑技术的可操作性、可管理性和控制性,又要考虑学校的发展实际,确保技术的平稳、高质量升级。把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合理地应用到学校管理、教育发展中,能推动学校高效发展。

第二,在学校建校初期,应努力使学校教育与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直至普遍实行。例如,建立以“智慧教室”、“云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智慧校园”,在“智慧校园”中改变传统的校园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设置以学生为中心的“云教育”教室、教材、教学设施,实现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随时随地无障碍的互动。同时应用新的数据平台对学生进行管理、测试和评估,形成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各类数据传输与分享无障碍的现代化的“智慧校园”。

4 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学校教育中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最大程度地将学校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来推动学校健康快速发展。

(渝北区南方玫瑰城实验小学,重庆401120)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网址:,访问时间:2014(4).

篇14

学校管理团队开展了三轮智慧管理的专题学习和研讨。通过学习研讨,校级领导把握方向更准确,中层干部控制节奏更到位。常规工作实行部门主任负责制,分管校长主抓改进项目的落实。建立了教代会代表评议校级干部和中层干部制度,让管理者更具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意识和能力。

善于制定实施符合校情的管理评价制度。制定并实施教职工发展性评价制度,由教师自评、学生评议、同事互评、行政评议等环节组成的评价体系,学校给每位教职工发成绩报告单和发展建议,发展性评价有效地提高了教职工的工作品质,明显地改善了师生的关系、教师与职工的关系。我们还制定并实施合格、特色、优秀教研组和和谐备课组的评审制度,规范校本研训常规的落实,引导创建学科特色。制定富有学校特色的绩效工资考核方案,鼓励多劳多得,倡导优劳优酬。

二、提升教育境界,塑造智慧教师尚德之魂

1.建立教师队伍发展的共同愿景。在学校关注师生生命质量,拓展师生发展空间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我们确立了通过智慧型教师团队建设,让每一位教师的课堂充满真、善、美,都能享受诗意教学之快乐的发展愿景,努力向着上海一流、全国知名高中奔跑。

2.建立学校文化引领运行机制。完善学校文化内涵,引导全体师生认同学校文化。以校训、校歌、班旗、班歌、班规、班级愿景等为抓手,强化学校文化和班级文化的引领作用。以花园单位创建为契机,在校园内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景点,让校园文化渗透在每个地方。在展我智慧、秀我风采,扬高尚师德,创和谐校园,做幸福的金中人等主题活动中,崇尚敬业爱岗精神,激发师生情、师徒情。倡导勤奋工作、快乐生活的理念,提升教职工的幸福感。

3.建设学校文化品牌。继续弘扬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实践创新、追求卓越的金中精神,践行爱生、求实、创新、协作八字教风。汇编《小故事大智慧》等金中教育智慧集,将教师智慧固化并传承。

三、倡导读书文化,聚集智慧教师博学之气

为了促进教师的阅读和思考,学校将寒假定为教师读书月。向教师推荐书籍,并列出阅读指导和阅后思考题。教师们在阅读的基础上,撰写读后感。学校适时组织读书论坛,围绕读书・阅世・塑己・育人,我们也能创造奇迹吗,读书论课品三学・导助督学促三研等主题,分享读书收获、触发教育思考、碰撞教育智慧。此外,校园中还有教师德育论坛、创新人才培育论坛、今天怎么布置作业等多专题的听辩活动。读书能促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行动者,为智慧教师积蓄博学之气。

四、践行教学改革,培育智慧教师善教之能

1.教学即研究――导学导教导课的教研机制。导学导教导课”(简称“三导”课)教研模式,即每周每备课组先行推出1至2节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一位教师负责撰写学案、教案并先行上课,课后集体评议修改学案、教案供备课组分享。

“三导”课机制营造了教研氛围,促进了教学研究;高频率的轮流开课,全面提升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组内团结协作氛围更浓;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学校修建了两个全自动摄录播专用教室,鼓励教师自我录课、研究课例、反思教学。倡导教师在网上课堂晒课,形成了学习研讨互评的良好氛围。

此外,采用同课异构研训模式。有当场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也有事先在摄录播教室录制好,教研活动时间比课讨论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同课异构,先后与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学校进行同课异构教学研究。跨地区、跨教材同课异构,有效地激发了教师的智慧。

2.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三学三研”课堂教学模式。“三导”课实施两年多来,大家达成了一些共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三不讲”原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通过讨论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进过多遍学生也不易理解的教师不讲;解决问题方式中,简单问题学生自学解决,较难问题通过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逐渐形成了“三学三研”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的课堂角色为导学、助学、督学,学生的课堂角色为自学自研、互学互研、深学深研。按新授课、复习课和讲评课等不同课型,分别研制了“三学三研”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环节。为了使教师在课堂上更重视学生的学,特制了“三学三研”课堂教学评价表,教师教学行为得分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得分各占50%。

3.为学生的成长定制服务――校本课程和校本作业。从校本课程和校本作业着手,努力培育教有特长,兼具理性与个性、灵性与善性的优秀教师。

在基础型课程方面,鼓励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以满足本校学生的学能需求。在拓展型课程方面,实行四星级课程评价体系,鼓励教师持续钻研和开发拓展型课程,以满足学生多元需求,激励教师编写校本拓展型课程教材,并辐射推广使用。借助绩效工资政策,引导教师多承担研究型和社团课程的指导工作,助推教师成名成家。组织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领衔编写既符合课程标准又适合生源实际的校本作业,学校印制,免费供学生使用,让教师远离推销教辅材料的商人角色。

五、促进专业成长,夯实智慧教师深研之基

1.完善三维度校本研训体系。学校搭建了由组本研修、校本研修和网络研修组成的教研维度,形成了以四级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为抓手的科研维度,完善了由四类常规培训和五大课程模块组成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师训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