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教育相关知识范文

高校教育相关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校教育相关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校教育相关知识

篇1

Abstract: As the development of time,the challenge which th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ssistant faces are growing,this proposed to the instructor troop's quality and ability the new request,using the psychology knowledge in university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appeared important,the instructor should become the psychology expert,this article attempted to discuss utilization of psychology knowledge in the university,enhanced the instructor the psychology understanding,enabled the university instructors to study,use and popularize psychology knowledge.

关键词: 心理学;高校思想政治;心理咨询;自我效能感

Key words: psychology;university thought politics;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self-potency feeling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168-02

0引言

随着时代及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在校大学生面临严峻的挑战,也由此凸显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否跟紧时代的步伐,妥善处理学生遇到的各种情况是高校辅导员所面临的一个挑战,笔者认为高校教师除了与时俱进,不断了解与掌握学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之外,还要成为心理学方面的能手,成为学生的心理咨询师,甚至是成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能力,唯此才能适应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情况,保证学生正常的生活与学习。

本文试图探讨几个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中的运用,以期提高辅导员对心理学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使高校辅导员能够自觉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在辅导员队伍中推广与普及心理学知识。

1心理咨询相关知识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

高校辅导员成为心理咨询的能手是必要的,辅导员甚至应该成为心理咨询方面的专家,下面来分析我们我们辅导员如何有效运用心理咨询的原则,已经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1 对特殊情况下学生谈话的保密性原则如果学生遇到了生活上的、爱情上的,或者同学关系方面的困扰,尤其是找辅导员进行投诉的时候,保密工作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首先学生找辅导员倾诉就是对我们辅导员的一种高度信任,辅导员应该做的恰恰是为其保密,取得学生的充分信任,让学生勇于把自己的问题讲出来,以利于我们抓住主要矛盾,分析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如果不为学生保密,不做其心灵上的“可靠支持”,那么事情就会向我们不期望的方向发展。另外,往往学生的心灵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儿的心理困惑,而是长久“积蓄”的结果,这就可能要求我们辅导员做好长期疏导解惑的准备,这种情况下,更不能外漏学生个人的相关信息。在学生进入办公室进行倾诉之前,一般都是先掩上门,避免吵闹并创造一个安静缓和的物理与心情环境,在确保谈话不会被第三个人听到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心理的咨询与疏导。

1.2 对来访学生的理解与支持的原则每个学生都会有其独特的性格,独特的做事方式,性格无对错,首先在倾听学生倾诉的过程中,我们辅导员不能排斥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按照其独特的个性进行思考,理解其行为与情绪,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与学生同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做其同路的朋友,共同走出“迷宫”,而不仅仅是方向标。

1.3 与学生保持距离的情感限定原则辅导员作为来访者的亲密伙伴进行心理接近与沟通,也是有限度的,所谓“若即若离”是最高境界,辅导员与学生间接触过密会使来访者过于了解我们辅导员作为心理咨询者的内心世界和个人生活,使咨询者的表现受阻,使其该说的不能说,不能说的反而说,这就失去了公正与客观,同时学生对辅导员了解过多,也会使辅导员的“家长”形象受损,失去权威,进行的引导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

1.4 遇到重大决定要延期的原则辅导员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且大多数时间会遇到学生的情绪过于不稳和动摇的情况,在这种状况下,应该做的就是稳定学生的情绪,而不是急于去帮助他做决定,待学生的情绪得以安定、心境得以整理之后,在平和的心态下再做决定,因为此时,往往反悔或者比率较小,真正的心理咨询才由此开始。

1.5 培养学生积极心态的原则辅导员进行心理咨询的目的无非就是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其树立起自信心,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日常的学习与集体活动中去。因此,辅导员在做引导时,务必要目标明确,把握住大方向。

2利用自我效能感理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也就是一个人对完成某项任务并达到预期结果是否有自信。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包括了学习与日常生活以及集体活动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中,自我效能感影响了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对自身所处地位的判断,影响着对自身表现的判定,从而会间接影响到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会更加自信,在集体活动中更加活跃,“心理优势”比较明显,同时,他们的能力锻炼也较快、较明显,这又反过来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形成良性循环;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表现为自信心不足、羞涩、胆怯和集体活动中不够活跃,自我评价一般较低,这样不利于锻炼自身能力,反过来又无益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在学习方面,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持久性以及学习过程中对待困难的态度,影响学习者对所学学科的偏好,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能够自觉应付出现的各种困难,努力调整自己以最佳的状态进行学习,并认为自己有能力达到学习目标。

那么在平日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怎样运用自我效能感来全面培养学生呢?在此做一简要的探讨。结合班杜拉等人对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的研究,[1]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考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1 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满足与成功的人际交往与学习体验

针对以上所分析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与集体活动中,由于“心理劣势”的影响,导致人际交往的不正常与集体活动中不够活跃,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使其充满自信的与他人建立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其将来的生活做好必要的准备,让其充满信心的参与到集体活动中,锻炼各方面的能力,让其全面发展。①充分适时适度的夸奖学生。辅导员要寻找各种场合与机会为我们的学生“打气”,尤其是在同学们面前多夸赞其优点与特长,甚至可以在开小组会或者班会的时候可以适时、适度地进行表扬,适时、适度即是说夸奖意图不能太明显,要找合适的场合来夸奖,也不能过度,过频,注意防止其滋长骄傲的情绪,同时要让其在夸赞与表扬中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②创造机会让其在人际交往与集体活动体验成功。辅导员应该鼓励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活跃起来,指导其掌握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原则与注意事项,另外可以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来提高其人际关系的自我效能感。对于集体活动中的表现,我们辅导员更应该创造机会,创造能够发挥其个人特长与优点的机会,通过活动来增强自信,要对其进行必要的知道,不能损害其自信、降低其自我效能感,也可以通过同学的鼓励与掌声间接的让这些学生感觉到自信,更有利于自我效能感低的同学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全面发展。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影响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选择,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会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设置较高的目标,并在学习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而自我效能感低者则会选择比较简单的任务。我们在对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对于自我效能感高的学习者,要着重强调其个人努力、能力等方面的内部可控性因素,对于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要着重强调外部的不可控因素,以使其不降低自我效能感。[2]

2.2 通过替代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替代经验”的运用其实就是寻找典型,帮助人际关系或集体活动中以及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树立信心,增强其发展各个方面能力与提高学习成绩的心向,从而间接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我们辅导员在这方面拥有案例的优势,可以通过政治学习或者开班会的时间来讲往年的优秀同学在人际关系与集体活动中的表现,以及优秀同学如国家奖学金、一等奖学金的获得者等取得学习成绩的过程等,或者让这些优秀的同学自己来述说。

2.3 通过言语劝说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是“权威”,辅导员的积极评价能增强学生的信心,我们在评价学生的人际关系及集体活动表现时,要着重强调其获得成功时的个人因素,如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养成,以及个人努力等内部可控性因素,在其失误时,要着重强调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同学之间性格的差异需要时间来磨合、对方的情绪不好等等。在学习方面,我们对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在其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要着重强调其个人努力、能力方面的内部可控性因素,而对于其失误,我们要着重强调的应该是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题目较难等等,以使其不降低自我效能感。

2.4 利用情绪唤醒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人们在判断自身能力时,一定程度上依赖情绪所传达的身体信息,由于高度唤起能削弱行为表现,所以人们在不受消极唤起困扰的情况下,在紧张不安和内心焦躁的时候,更倾向于期待成功。所以创造和谐有序积极健康的氛围与环境非常重要,这不是仅仅靠夸奖及安慰所能完成的,这里所说的氛围与环境是大环境,是文化氛围,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环境,使其持续地发挥作用力,不断地引导着学生全面发展。

3小结

本文通过选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比较常用的两个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与自我效能感,来论述如何针对学生的相关情况有效地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对于心理学知识运用的过程与原则方法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以此来表明心理学知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以期能够引起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学知识的重视,提高心理学知识在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中的运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0-205.

篇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学;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20-03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管理学势因

网络管理学是关于网络管理理论与管理过程的科学,网络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互联网延伸,是管理技术和管理理论信息化的体现。随着互联网技术在高校的深入和普及,网络管理已经广泛的运用在高校网络教学、网络德等各个领域。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网络管理学知识开展工作,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同样具有其目的性和自觉性:

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特性使然。2004年颁布施行的中央第16号文件明确规定了“要坚持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将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确立下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直接与学生接触,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也是班级事务的管理者、组织者。专职教师通过课堂和书本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组织授课、考核考评等过程也是管理的过程。高校教务的管理者、课改的实施者、舆论的宣传者、引导者直接承担着高校的管理、运行责任,是直接的管理者。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与传统管理一样,网络管理包括了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反馈等环节,这些环节都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借鉴和吸收网络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可以将网络管理学的科学方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绩效。可以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可以充分发挥管理的激励、惩罚、控制、反馈等功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管理的困境

借鉴和吸收网络管理学的知识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在借鉴和吸收网络管理学知识,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网络组织管理不规范,经验管理性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是一种目标管理,最终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普及和建立,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效果的实现。②这一过程,即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的过程。

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网络组织管理上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主要是经验管理贯穿了教育的全过程,影响了教育效果的实现。网络组织管理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实施网络教学的目标不明确、网络管理与一般管理的权界不清、缺乏专业的管理队伍、网络德育缺乏实质性的领导体制和奖惩机制等。在具体工作中,管理理念陈旧,管理知识缺乏,经验管理占据主要位置、缺乏科学的管理思维和方法,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应对不力。这些情况的存在,直接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科学化的效力。

(二)网络管理过程僵化,缺乏创新和人文关怀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是主要客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倡导的“客体中心主义”,将客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这与当前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方针不谋而合。而在开展网络德育、网络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管理僵化、缺乏创新和人文关怀的情况。

一是网络管理主体,即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对自身角色认识不到位。网络管理不仅仅是对具体的计算机业务的管理,更是一种全局化的科学管理方式。高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办公、网络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承担起网络德育讲师、网络教学专家的责任。而由于对这一点认识不到位,使得管理主体的角色、职责单一,认为管理者只负责行政事务,与具体的教学任务无关。管理者只负责发号施令,负责奖惩和监督,这样的理念使得管理者对管理的过程只求稳定,不求突破。管理模式和方法显得单一和僵化,缺乏创新性。

二是具体的施教者,专职教师和辅导员服务学生、服务管理的意识不强。在网络教学、网络德育、网络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没有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尤其是在当下流媒体、微网络全面深入宿舍、深入课堂的情况下,在引导学生应对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网络舆情等方面关怀不够。利用网络知识,做好网络班级管理,实时了解学生动向,心理变化等方面应对能力不足。在管理过程中,由于对网络管理知识、管理经验的缺乏,使得管理方法简单,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同和支持。

(三)网络管理机制不健全,效率与效果不成正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网络管理机制不健全,效率和效果不成正比的情况。

首先,管理定位和认识不到位,没有形成聚合力。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管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有人怀疑这样的管理是否存在。在行政管理的主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管理,从属于学校的整个行政权力管辖之下,网络德育、网络教学的管理显得相对乏力。

其次,理论指导具体实践不足,理论借鉴缺乏科学性。网络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不同,网络管理理论侧重于实践指导、机制构建等方面。因此,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和学习。目前高校网络德育的管理,主要由与大学生直接接触的辅导员和专职教师承担。因此,从知识构成上来说,辅导员和专职教师对网络管理理论相对缺乏,对理论的运用也缺乏规范化。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网络管理理论的实践指导不足,网络管理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较差。

再次,管理机制建设滞后,管理效率与效果差距大。管理要发挥其优势和效果,就不得不保证其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转。在管理中,竞争机制、绩效机制、激励机制、反馈机制和控制机制等都是必须要具备的。而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管理机制,依然从属于行政管理,网络管理机制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凸显。在追逐管理效率的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管理效果难以呈现,行政管理的高效率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弱效果相对突出。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管理学构建

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重新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的重要性,构建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科学管理的认同机制是必然选择。

(一)加强网络组织管理,实现经验管理向规范管理的转变

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管理是科学管理的前提,是实现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必要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网络管理,需要在科学管理的指导下开展。加强网络组织管理,实现经验管理向规范管理的转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出路。

首先,要明确管理目标,建立目标管理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网络管理属于目标管理,通过网络德育平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育、引导,最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网络管理的目标,要建立网络目标管理体系保障管理活动的开展。建立目标考核体系、明确管理者和教育者的权限职责、建立专门的网络管理队伍、开展网络管理技能培训、建立网络奖惩机制等是组织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规范管理的基本条件。

其次,要树立科学管理理念,促进网络管理的规范化转型。目前高校德育网络管理,依然停留在经验管理的层面。经验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从科学管理的角度而言,经验管理是基本的经验总结,算不上科学管理的理论。而且由于经验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和个体性,因此经验管理很难做到与时俱进。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经验很难发挥其作用。因此,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开展管理技能和知识培训,树立科学管理理念,实现经验管理向规范管理的转变是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如图1.1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的模式构建:

从图1.1中可以看出,学校党委及教务管理者、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三个主体运用网络德育管理平台实施教育,通过实施网络管理的目标化和科学化,最终形成绩效机制,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实现。

(二)创新网络管理方式,凸显教育管理的人文性和服务性

管理的过程对管理目标的实现极其重要,法国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以计划为中心的、各个管理职能交替发挥作用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法约尔的管理理论也被称之为“管理过程理论”。在他提出的14条管理原则中,几乎囊括了管理过程理论的所有思想。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直接决定了管理目标能否实现,管理效果能否达到。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网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管理的过程着手,创新网络管理理念、管理方式,营造积极和谐的管理氛围,凸显教育管理的服务性和人文性是应对之策。

一是管理者要更新管理理念,重新认识和定位自身角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既是网络行政管理过程的控制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过程的控制者。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管理是一种全局化的管理方式,网络管理是行政办公与网络德育的契合,管理者应承担起作为网络德育讲师、网络德育专家的责任,既要做合格的行政事务办理者,也要做优秀的德育网络教师、德育网络管理者。

图2.1展示了影响网络德育工作开展的几个主体,学校党委和教务管理者、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以及德育组织协会构成了网络德育工作的四个主体,其中前三位主体属于网络管理组织体系,四个主体通过网络德育工作的开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实现。

二是具体的施教者,专职教师和辅导员要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意识。管理即服务,这是管理的本质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网络管理中,也要突出这种服务意识。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认真学习和考察流媒体、自媒体、微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影响,在实施网络德育、网络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出现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和处理。在网络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应对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网络舆情等网络管理问题的出现,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室和网络班级管理制度,实时了解学生的动向和心理特征。要加强网络技能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网络应急处置能力。

(三)健全网络管理机制,实现管理效率与效果的统一

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网络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效率与效果不成正比的问题,应从健全网络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机制的管控作用方面做起。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德育管理的重要地位,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网络管理的长效机制,形成聚合效力,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有效开展。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网络管理上升到教务管理、战略管理的层面,凸显高校网路德育管理的重要性,尽量减少行政管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的影响和干预。建立与网络行政管理机制相区别的管理机制,形成独立的网络管理体系,实现高校德育网络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改变逐渐被边缘化的局面。

其次,健全和完善网络管理机制,实现管理效率与效果的统一。要健全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网络管理的组织机制、控制机制、奖惩机制、培训机制和评估反馈机制。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特点,建立适应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满足学生实际需要,彰显服务和个性的网络管理机制。将管理的效果放在第一位,同时坚持管理效率的提高。实现管理的高效率与效果的高质量的统一,彰显高校网络德育管理的实效性。如图3.1所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的绩效管理过程,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从图3.1可以看出教育主体通过德育网络开展教育工作,明确岗位职责。在进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德育目标指导绩效的实施开展,并通过网络管理与控制进行调节,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绩效改进和导出,完成绩效管理,最终实现网络德育目标绩效。

再次,加强培训教育机制建设,建设网络德育管理队伍。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为突破口,以高校辅导员和专职教师为主力。组织和建立专门的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管理教育培训,编写管理教材,组织管理竞赛。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辅导员和专职教师的队伍构成,更新管理者、辅导员和专职教师的知识构成,加强管理者、辅导员和专职教师的管理学知识培训。建立培训考核机制,着重检验受训者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实现网络管理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融合,实现理论借鉴的科学化、实践化。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网络管理,需要从认识上、理论上、机制上获得突破。借鉴和吸收网络管理学的知识,不但能够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网络化、信息化的难题,也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43页。

②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参考文献:

[1]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方世南.网络管理学与管理学科的创新[J].学海,2000,(6).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高等学校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开发、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主体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及未来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品质等的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始终贯穿于其全过程。

一、创业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和载体的客观必然性

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是高校学生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在其影响下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表现为:自我意识增强,但把握自己方向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还比较弱;竞争意识增强,但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还比较弱;开放意识增强,但实践技能和鉴别分析等综合性能力还比较弱;利益、效益意识增强,但缺乏正确的理性指导等等。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必须确立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捍卫和保证人的独立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明确能力是实现学生的自由平等的基础和根据。而创业教育能真正体现学生个人的利益、愿望及需求的价值取向,体现对受教育者人生道路与人生幸福的终极关怀,是培养学生核心竞争能力即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对学生来说,要克服自身的不足,充分发挥自我独特个性和创造能力,为将来就业、择业、创业和立世做人打下良好基础,也离不开创业教育。

2、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创业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将创业教育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将会起到促进作用。创业实践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过程,创业实践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改措施的落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可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不仅使学生获得比书本上更深刻、更坚定的政治认识,减少对国情、党的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等问题的模糊认识,而且还能培养高校学生的独立意识、眼光胆识、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创业教育鼓励创新,能激发人的潜力和能力,既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有效形式,又为实现个人充分发展开辟了途径。

二、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离

当前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都把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离,单就大学生创业谈创业教育或者单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谈大学生创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单就创业谈创业教育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忽略了大学生创业道德、创业理想、创业价值目标、创业人格、创业品质等的培养,使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没有明确的创业价值目标,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遇到问题和挫折就会显得迷茫或迷失自我。单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谈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终究是脱离了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有指导性的意义,这样的大学生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成了空洞的说理教育和教条,缺乏信服力。

2、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单一

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复制思想政治教育中单纯的理论“灌输法”。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简单陈旧,缺乏自身特点,常常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和统一的教学模式进行,不考虑学生的差异、特性和特点,不关注受教育者的感受和反馈,单纯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脱离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违背了教育发展规律,缺少教育的人文关怀,不能满足大学生创业教育需求,磨灭了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创业激情。

同时,在教育评价方法上比较单一,对于大学生创业实践评价,只注意创业结果,不注重创业过程,单纯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评价标准对待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经济利益而不注意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感受和产生的精神价值。

3、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不健全,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

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有综合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当前,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主要来自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团委等部门,以及管理学方面、教育学方面的教师,还加上一些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些教师大部分是半路出家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师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水平、教学经验以及教学知识都还有待提高。

4、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当前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种世俗的思想,认为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学生能找到好的创业路子,把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创业教育,缺乏有效地针对大学生的创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正确的创业观、健康心理、良好的道德、较强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等教育活动所需要的系统的教育内容。 转贴于

三、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的途径

1、明确创业教育观念,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要明确创业教育观念,实现由注重专业对口教育向注重创业素质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转变,由单一培养模式向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转变,由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实践能力转变。高校创业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主体精神,注重大学生个性品质教育,切实体现以人为本。

2、调整课程体系,突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是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也是途径和手段。高校课程体系应以培育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因此应将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育、促进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养成、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教育,从而完善大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多元化、专业化的创业指导队伍

创业教育落脚点在学生,实施关键在教师。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相对较高,要求他们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师资体系的构成要素应注重多元化、专业化,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创业指导队伍,以确保教师队伍的合理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学指导的科学性和教育质量的实效性。

4、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良好的文化环境是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条件。高校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首先在于创业精神的宣传和提倡;其次要重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业技能的实践;再次要将创业教育渗透于各专业学科教学之中,将创业教育和学科教育有机融合。总之,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方方面面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创业教育这一时代内容和载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宪平.创业教育: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课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5(4).

[2]吴起华.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2).

[3]刘兆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J].南通大学学报,2007(3).

[4]张德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5]翟惠根.论创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

篇4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引导大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社会化过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当前社会转型期为背景,探讨了德育视角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 德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德育视角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1体现高校的功能特点

高校的培养目标与中小学最大的不同在于更侧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认知水平的提升。高校是学生迈入社会的重要桥梁,因此高校教育一方面是对基础教育的总结,另一方面是学生实现个人社会化的过渡阶段,也是两者有机地结合历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整个高等教育阶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理念的一种集中体现,思政教育中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的引导作用体现了高校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功能。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与学习中切实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适应社会职业实践的过渡阶段。

1.2满足学生价值需求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和信息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价值观也呈多样化发展,因此高校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价值需求也越来越多元。社会伦理道德和意识形态的思考和坚守遇到各种新问题,大学生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的局限和心理成熟程度的影响,对社会对个人的认识都不够理性,常常陷入迷惘和困惑。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形成上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作用,首先,学生的政治意识还未完全形成,但对于国际时事和社会热点有着热情和关切,但是看待问题过于偏颇,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感到困惑时,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一个精神辅助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脱离对事物判断的局限。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对自身个体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省的平台,通过关注学生个体价值意义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教育客体的价值导向作用。

1.3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带来了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传统的育人观念受到很大冲击,迫切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从大学生个人角度分析,由于教育经历、家庭环境不同,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表达的方式存在差异。从大学生整个群体分析,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的认知具有局限性和可塑性。因此如何处理社会认知水平与价值取向的差异是大学生群体进入社会后面临的一大问题。因此高校德育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化是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个人与社会利益相统一上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导向作用。

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对策

2.1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德育水平与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强化教师队伍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理、有序地开展的第一步。首先,高校要建立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并在实施时严格按照标准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养进行考评,从而确保教师具有应有的政治觉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个人素质。其次,高校要重视两课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师的培养工作,制定系统的职业培养方案,打消教师对思政课程没有职业发展的顾虑,并且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校内和校外的培训。最后,教师个人要紧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步伐,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转变已滞后的教学观念,注重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的创新,提升思想政治学科的实用性,从而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2.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贯彻到整个教育过程之中。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与学生的互动中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要善于挖掘思想政治学科中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因此教师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插入国际时事和社会热点新闻,从而更加高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可以解决社会转型期间大环境下学生所遇到各类情感和道德问题。

2.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德育目标是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首先,教师要转变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打破思政课堂“照本宣科”单调乏味的旧局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将一些晦涩难懂的术语通过动画和图片转变为学生能够理解的内容。其次,教师可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来搭建一个网络平台,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资源;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起到教育现代化的推动作用,通过多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活力。

3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新时期的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要求,首先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体现高校功能、实现学生需求、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上的重要性,并且将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创业教育

创业素质中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品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着天然的联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样,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创业教育着力开发教育对象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养成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和合作性等个性品质,以创新、创造、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为根本目标,这也是新时代价值观的内容。

一、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与人的发展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核心问题,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创业教育,首先就要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把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

1、激发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创业活动开展的主观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时代要求,着力激发创业所需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等创业意识。

(1)主体意识。

创业是自觉自愿的实践活动,它要求创业者认识自身在创业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肩负的社会责任,认识自身的权利和义务,独立自主地解决创业进程中遇到的问题。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不断激发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主体意识,为培养创业型人才创造主观条件。

(2)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主体意识的延伸。人之所以要创业,不仅与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而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教给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为人之道,使学生真正担负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3)竞争意识。

创业失败的原因中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缺乏竞争意识就是主观原因之一,竞争意识是以主体意识为前提的。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竞争型经济,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的活跃,也就没有市场的发展。有创业也就意味着有竞争,那种不敢参与竞争的人也就不会成为创业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中原本就有激励和榜样示范的方法,奖优罚劣、树立典型,就是鼓励人才的竞争。竞争导致优胜劣汰,人才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完善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走向成功。

2、培育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作为一种积极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对个人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力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创业精神。

(1)开拓创新的精神。创业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本身就是对现实的超越,就是一种创新。创业就是要探索新的道路,开创新的事业,需要有推陈出新的勇气,开拓创新的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推动学科自身的发展,又要以同样的进取精神引导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寻求变革、适应变革,为大学生今后的创业提供精神动力与支持。

(2)实事求是的精神。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看,创业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创业不仅需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还需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创业不是纸上谈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的思路,需要扎扎实实地付出艰苦的努力。因此,讲求实效,注重结果,踏实干事等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创业精神的最终归宿。离开实事求是的精神,创业只是一种盲目的举动,创业成功也只能是一种空想。

(3)敢于冒险的精神。创业的过程就像摸着石头过河。创业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已知的因素,还取决于许多未知的因素。敢于冒险与实事求是并不矛盾。“实事求是”是求已知之是,对已知之是把握得越多,就能将未知的风险降得越低。思想政治教育要摆脱过去那种唯书唯上、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论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勇于承担一定的风险,获取原始知识和第一手资料。

二、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创业教育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表现在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和丰富道德品质教育两个方面:

1、创业教育深化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理想不仅凝聚着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是支撑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是实现理想的前进动力和力量源泉。创业理想是人生理想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其他理想的基础。因此,推进创业教育,应该也必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2、创业教育丰富道德品质教育

“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爱因斯坦的这句话,不仅说明个人的道德品质对社会道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创业人格的推动作用,而且折射出道德品质是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一的道德品质教育也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创业教育也为道德品质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实践途径。

篇6

关键词:青年教师 思想政治教育 生态观 环境 适应

高等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青年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军。由于青年教师刚从学生角色转换为教师角色,与大学生的年龄接近,他们与大学生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大学生有着许多的共同点,如果青年教师自身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道德规范等问题不解决好,必然会对教育对象——大学生产生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将运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对策。

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与适应

1869年,德国学者海克尔创建生态学,并形成了解释生命体与周遭环境相互协调、互为消长和彼此依赖的生态平衡关系的自然生态观。近年来,学术界从生态视角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并逐步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理论形式,环境与适应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一)生态学相关理论及简要阐发

1、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因子

生态学理论认为:环境是生物机体生活空间的外界条件的总和。生物环境不仅包括对其有影响的种种环境条件,还包括对生物有机体的影响和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广泛而复杂,广义上讲,凡是与人有关系的并对人发生影响的物质和精神条件都可以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我们通常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单位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交环境等。每一单因子在综合环境中的时间、方法、情绪等都会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主要的或次要的、直接的或间接地、有利的或有害的生态作用。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环境因子(即主导因子)是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

2、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适应

生态学上,在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把生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适应关系区分为下面两种:

(1)趋同适应 不同种类的生物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其结果是使不同生物在外貌上及内部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出一致性或相似性。

(2)趋异适应 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于是在不同个体群之间产生相应的生态变异。

青年教师做为社会人,有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政治认同,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过程中会有取有舍,即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里会发生 “趋同适应” 与“趋异适应”。 高校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素质进步过程中,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其思想发生了相似的转变,即趋同适应。因为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的影响,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不一致,思想境界也不一致,这体现了生态观的趋异适应。

(二)运用生态学理论探讨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切性

1、社会环境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大环境,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影响是社会文化和社会风尚。社会文化即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传播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工具,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培养和造就人格。社会风气即是社会风尚和习俗,它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状况等的综合,是广大社会成员精神风貌的总体现。社会风气主要包括社会道德风尚、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心理反映,能动的以强大的社会舆论和习惯的形式制约人们的言论和行动。

社会环境对青年教师的思想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并使其产生了四种倾向:一是个人需求从传统的讲究精神需求转向物质需求为主;二是职业稳定性变化;三是个人奋斗目标转移;四是行为态度转移。[1]

2、学校环境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学校环境相对社会大环境而言相对独立,主要是指校风、学风、师德及学校采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教育氛围。

校风是学校的“社会气氛”,是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原则、风气和习惯。校风是影响学校全局的巨大精神力量,普遍存在于全校各个部门,体现于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之中。校风具有重要的感染熏陶作用、推动促进作用和调节约束作用。学风是学习的态度和风格,往往对人才的成功具有决定性影响。优良的学风,可以使人远航,抵达成功的彼岸;不良的学风,只能使人半途而废,加强学习也是青年教师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思想品质。要求每个教师不仅能传授思想品德和业务知识,而且还能做到为人师表。学校对教师特别是针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和采取的方法是培养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是学校环境中影响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直接因素。

校风、学风、师德都能影响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间接地影响着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中,青年教师是主体,学校教育是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是可以创造和改善的,且直接影响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当学校教育方法得当、执行有力,将促使大部分青年教师提高思想境界,加强政治认同,即思想政治状况发生趋同适应。对于个别青年教师,可以采取特殊的方式教育,达到帮助其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即发生趋异适应。这充分证明运用生态理论探讨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切的。#p#分页标题#e#

二、生态学视野下的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校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两种:

1.理论教育法

本方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育蓝本,目的是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主要通过下列途径完成:一是以定期、集中方式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和讨论;二是通过举办竞赛或交流会来完成;三是采取个别谈心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大多用于在申请入党或犯有错误的时候使用);四是通过时事政策学习、听时事报告让青年教师了解当前形势,增强凝聚力。

2.模范示范法

本方法以强调青年教师的艰苦奋斗及爱岗敬业精神为重点,以榜样为学习对象,目标旨在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主要通过下列过程完成:一是树立典型,二是加强事迹宣传,三是通过材料学习找出存在的问题,四是总结分析并找出改进措施。

理论教育法和模范示范法对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青年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们在长效性和整体性方面缺少理论基石,生态方法论之精髓在于“整体关联”、“动态平衡”及“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2] 但上述两者以灌输为主,忽视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忽视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淡化了青年教师适应教育环境的动态过程。

三、基于生态学理论的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思想教育意在提高境界,政治教育意在提高政治认同,作为价值教育、意识形态教育,二者密切联系,但并不重合。思想政治教育是要铸就一种品质,让行动者在活动中自主选择,它起于行为,稳定于习惯,伴随着情感,依托理智,化为品质,升华于信念,体现于理想。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划分为行动规范培养、德性品格养成、政治价值认同等层次。这是一个不断递进的梯次,它们既是目标,又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注重的途径。人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需要科学地设定阶段、因材施教,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塑造价值观的教育,需要符合传播与接受的规律,符合价值观塑造的教化特点。

从生态学方法论的角度看,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体现着被动和主动,既有被动或主动的环境,又有被动或主动地适应。在社会大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学校加强教育改变相对独立的小环境,是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原则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人”必须有坚定地政治立场、懂得爱、懂得分辨善恶、明辨是非。学校必须通过教育即以适当的方式使青年教师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认同。促使青年教师“趋同适应”。

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她是引领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建设的政治主导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符合社会生态的方法和方式,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监督等方式把青年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现代民主政治社会发展要求的方向上来。[3]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原则,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趋同适应的学校环境,让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变被动为主动。

2、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系统工程

坚持生态观的整体性原则,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系统工程,是解决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其整体性体现有二,一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人作为三位一体的整体对象进行综合考察,使得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动联系,做到各个环节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发挥整体效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力和本真价值。二是建立长效机制,塑造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长期教育的氛围,让学校教育环境促进青年教师主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3、加强校风、学风、师德建设

这是高校建设、发展与文化沉淀过程中首当其冲的要求,也是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中学校环境因子发生有利影响的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教育对象而言,这是一个主动的趋同适应,青年教师将会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职业操守、改善行为并形成良好习惯。

通过学校环境因子的改善,可以促进教师思想境界的提高,增强青年教师对大学生的热爱和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忠诚。

本文旨在开启研究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个途径。总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讨论、研究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有目的地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探索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高芸等.高校青年教师培养途径浅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35(C)-0091-02

一、增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践行科学发展观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我国现阶段,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等院校肩负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知识和智力优势,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二是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新的办学模式和科学的人才培养方式,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输送充足的合格的人才;三是加强自身建设和改革,建设和谐校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教师这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社会文明进步和民族振兴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书育人是一种培养学生认识能力、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高度自觉性劳动,通常是在没有外界直接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作做多做少、工作效果如何,往往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对党和国家负责,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对社会负责,促进大学生尽早完成社会化,成为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本劳动技能、高尚思想品德、全面素质发展的劳动者;必须对学生和学生家长负责,使这些年轻、勤奋、有理想、有个性的青年既能充分认识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又能结合社会需要和时展确立适当的理想和目标,成为在德、识、才、学、体、美等方面都极具发展潜力,事业和生活顺利取得成功的人。

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缺失的成因

(一)利益关系失衡扭曲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利益是人类行为最深层的动机。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生存压力迫使高校教师及高校领导管理集团成员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高校教师的“自利性”倾向必然扭曲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

(二)制度供给短缺,使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

此处所指的制度供给短缺主要是指:

1、国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有关高校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的制度体系。虽然国家制定了很多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各种凡是有关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法规、政策性文件等都有诸如“加强和重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内容,最终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绩效评估制度长期处于缺失状态,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院校及其承担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只能依靠自我文字总结来确定自己的工作业绩,没有任何的制度性压力和工作规范,势必造成此项工作流于形式。

3、机制的缺失。再好的制度也不可能自动发生作用,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能使制度有效发挥作用的机制体系,才能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而我国关于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评价机制等却一直处于缺失状态,最终只能使有关的制度规定变成一纸空文。

三、增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一)践行“科学发展观”,强化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和得力有效的措施,要解决好新时期教师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突出位置。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帮助教师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认同和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自觉改变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教材内容。用正确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教育引导受教育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以人为本,重视教师的个性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增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必须要以教师为本,使高校的想想政治工作“贴近高校实际、贴近教师生活、贴近时代的要求”。教师的成长和学科建设需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只有学习环境相对优雅安静,学校出台制定的学术标准与政策待遇相对稳定,学术氛围比较宽松民主,人际关系比较和谐舒畅,教师才能自由地按学科相互激励与合作,形成学术风格、学术流派、学术风气和学术水平,促进教师改革创新,积极进取,发挥他们学术上的一技之长,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创业能力。

(三)加强制度建设,坚持正确的导向

要把对教师的思想道德要求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如教书育人条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化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自觉行为,促进青年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同时,要建立起科学的教学评估标准,形成一整套考核、评议、优胜劣汰的机制,加强对教师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强化教师工作中的政策导向,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职称晋升、职务聘任、优秀教师评选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促使教师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四)坚持教育内容科学性、思想性、针对性的统一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法

为增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教育内容科学性、思想性、针对性的统一。首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其次,要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再次,要坚持思想性和针对性的统一。

2、注重教育过程的艺术性。教育者应该做到:其一,观点鲜明正确。其二,材料丰富翔实,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其三,层次分明,逻辑性强。

3、坚持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在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把教育者的理论灌输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结合起来,即自学、答疑、讨论、论辩等,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教育和自我教育紧密相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五)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的建设

由于教师的职业、品行、爱好、性格不同,他们的需求与要求也不同,面对这些高知识分子群体,高校不论出台什么政策或做什么工作,首先要以大多数教师的满意程度为出发点,真正做到了解、理解信任和尊重教师。一般来说,教师的思想问题多数具有个性化特点,因此,要做比较细致的思想工作和保密工作,采取谈心和心理咨询等办法,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耐心、诚心、关心、细心、热心,以诚相待,换位思维,帮其解惑,帮其所帮,急其所急,化解矛盾,理清思路,理顺情绪,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六)加强高校专职政工队伍建设

一是要选拔、引进一些思政、教育、心理专业毕业的高级政工人才;二是加大对现职政工人员的培训力度;三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现职政工人员的学历层次;四是提高专职政工人员的待遇和地位,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单位: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96―97.

篇8

关键词: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探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激励机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力资本收益最大化的可靠保证。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更是高校不断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可以提高高校老师的教学水平和知识创新。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是指高校管理层根据其管理工作特点、教师激励工作特点和教师心理特点,对高校教师的激励客体发出激励信息以便刺激工作需求、激发工作动机、施行激励行为和调控激励效应,使他们充分发挥内在的工作潜力,为实现激励主体和客体所一致认同的激励目标而努力的机制。因为我国高校教师的工作有其独自的特点,因此,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不同角度予以分析和解决。

一、高校教师的特性

1.劳动过程复杂性。高校教师的劳动是一种能够创造较高价值的复杂脑力劳动,这种劳动具有创造性,同时劳动过程也是复杂的。最为关键的是,高校教师能进行有效知识的识别、整合与系统知识的转移。

2.知识渊博,前期投入大。一般情况下,高校教师的学历至少是硕士以上,因为他们的工作是对高级知识的归集、传授和创新。因此,想从事高校教育事业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较高的智力水平和创新能力。这样一来,就要求相关人员前期投入较大,要有资深的知识积累,人力资本存量大。

3.流动性意愿较强。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调整,教师这个职业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地发展。但是,还是有不少教师因为种种原因离开岗位从事其它,这对高校的发展也是一种损失。此外,还有一些不同程度的隐性流失,一些有真才实学的教师,把本职工作放在第二位,却把主要精力投入第二职业,或者有其它原因没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上。

4.教师的劳动成果难以量化。教师劳动的成果最终体现在学生质量的改进与提高上,学生的这种改进与提高是很难量化的,更何况学生的发展是教师集体合作培养的结果,很难界定某一位教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二、构建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也是激励教师的基本出发点。把人的管理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运用正确的用人方略,使每个人都在自身条件基础上创造性地参与学校改革与发展需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教师对学校的价值需求和期望,培育教师与学校之间的良好关系,增强凝聚力。

2.公平性原则。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对其所得报酬的满足程度,并不仅仅是只看到报酬的绝对值,同时还会做出社会比较,更重要的是看其相对值,是否得到公平对待直接影响到工作情绪和态度。各高校应根据各位老师的不同特长为其提供适合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还要不断引进优秀人才,协调好与已有人才的发展,留对人,用好人,为未来培养人。

3.激励多元化原则。一是激励要因人而异,教师存在个体年龄、性别、职称等差异,需求的层次与内容各不相同,对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二是激励要因需而异,要与需要始终保持一致。三是激励要因时而异,把握对象的需求与贡献状态,抓住最佳时机实施激励。四是激励内容上要做到目标与工作相适应,评价与奖励相一致,成就与荣誉相协调,物质与精神相补充。

4.社会性原则。高等教育正在面向社会化,使教育对社会的依附性变得越来越强,社会对教育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大学所制定的激励措施并不仅仅要立足于高等学校自身,还要考虑到大学教师们的社会心理,应当尽其最大可能,发挥社会心理、社会舆论等积极作用。

三、高校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教师的考核不标准。教学、科研都是高校的功能,其中教学理应是第一位的。但是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薪酬与其课时数量、数量、承担课题数量等直接挂钩,这样一来,很多老师或为了追求个人名利,或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就多上课、多或多做课题,忽视了教学和科研质量的提升。还有一些教师或科研人员在学位、论文著作和积累课时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减少了其在教学和科研上的投入,影响了教学和科研质量。

2.激励方式过于单一。合理有效的物质激励能够有效的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促使教师努力实现组织的目标。但是,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仅有较高的物质激励是不够的,单纯物质激励的方法只能满足大学教师低层次上的需求,无法依靠物质投入来激发大学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此外,很多地方高校都出现不重视民主管理的情况,领导家长式作风的现象很难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不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3.高校教师聘任制度不健全。一些高校没有形成优胜劣汰的教师竞争机制和更新流动机制,有些教师一旦评上职称就安于现状,知识结构老化。在对教师职称评审的过程中,管理者通常也是论资排辈,评聘过程忽视了公平性和竞争性,这种人事管理体制造成了高校教师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没有竞争,缺乏活力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教师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实施。

4.薪酬市场不公平。虽然高教教师职业越来越被人们接受,我国高校也已经处于国际和国内的人才交流市场之中,但是薪酬水平还是远远低于市场水平。岗位津贴制度实行后,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收入,解决了一些教师收入太低的问题,但是和市场上相同学历、资历从事其它工作的人员相比,薪酬仍然属于偏低水平,很多人不能接受。

四、完善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对策

1.建立灵活多样的激励模式。教师激励应克服激励内容设计不丰富、激励措施单一的弊病,努力构建丰富完备的激励措施体系。为最大限度的发挥激励措施的有效性,管理者应在具体分析外部环境的优劣势和特殊性的情况下,根据教师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要,针对性地制定激励策略。一方面是要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让作出积极贡献的优秀教师得到比其他教师更高的报酬,以激励教师更加努力投入到工作中去,但是要注意把握差距的尺度,差距太小会影响到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形成,差距过大又会牺牲公平,所以要科学分配。另一方面,要设计出一套竞争性薪酬激励体系,根据目前人才市场的价格水平,结合其他行业的相关情况,科学而合理地设定大学教师的报酬标准,逐步提高大学教师的薪酬标准。

2.物质利益与精神鼓励两手抓。一直以来,我们对教师的激励过于依赖精神激励,这种激励方式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物质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精神激励的效果也会越发脆弱。反之,如果物质激励得到保障,却没有足够的精神激励,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大受影响。因此,要积极进行激励制度创新,在精神激励的同时,加大物质激励的力度,积极进行收人分配制度、奖励制度和福利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3.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人的发展和进步上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所以,高校管理者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以人为本,制定科学的激励方案。

4.完善评价体系,建立长效考核机制。建立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是建立激励机制的基础性工作,任何一种激励机制都不能缺少量化标准,考核标准是否合理直接关系激励的效果,而没有评价体系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考核。在制定考核指标的时候,多考虑质量问题,切忌片面强调数量,做到数量和质量的全面考核。教师评价体系应有基础性评价和绩效评价两个层次,基础性评价是把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总结性评价,绩效评价通过鉴定教师工作的质量如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等,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5.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在高等学校建立起一套公平竞争机制,对于发挥广大高等学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教师的招聘具有公开性。其次,教师的聘用与相应的待遇相结合。再次,教师的聘任有着严格的聘任条件及考核程序。最后,实行聘任制,竞争可创造一种优胜劣汰的环境,使工作者感到压力,激发人们去拼搏争优,从而提高工作绩效和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徐锋.高校教师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11).

篇9

[关键词]关系营销;顾客;收益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0-0004-01

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还不高,高职毕业生大部分选择服务行业就职。而当今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服务业的行业效率低下和服务质量偏低,服务功能不强等等。围绕这些问题,近年来高职教育营销模式的发展突现在关系营销模式在的发展方向研究。

1.高职教育的服务行业运用关系营销所存在的问题

1)服务行业关系营销运用范围过于狭小

我国大多数服务业关系营销运用范围过于狭小,缺乏大市场的观念和视野,大多数的企业仅限于在顾客市场内实施关系营销。佩恩提出关系营销有六大市场:内部市场、相关市场、影响着市场、就业市场、供应者市场、顾客市场只有在这六个市场上全面实施关系营销,关系营销的优势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在我国,已实施关系营销战略的大多数服务企业目前仅将关系营销理论运用到顾客市场中,面对那些对其经营有重大利益影响的其它相关利益主体,如内部市场、相关市场等缺乏明确的认识以及全面的关系协调和促进政策,结果导致了成本增加和资源浪费。即便是对顾客市场的关系营销,也停留在购买交易行为发生时,而在顾客关系的建立与维护、现有顾客关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也比较欠缺。

2)高职营销教育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难以选择适当的关系营销水平

高职教育模式的选择有益于提高服务企业用于关系建立、维护的投入产出比、有效地控制关系成本和避免资源浪费。一般认为:关系营销水平有以下五种类型:基本型、被动型、负责型、能动型、伙伴型,一般来说,可以根据顾客的多少及其为公司创造利润的多少决定关系营销的水平。

然而我国高职教育的市场营销课程对关系营销这一部分没有进行有效的市场定位,没有根据其内外部条件来确定高职教学的重点领域,如客户开发的对象和所应采取的相应战略。高职教育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在国有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任职,由于专业所限和对传统业务的综合实力考虑,高职学生在社会上主要扮演着“全能手”的角色,对具体业务缺乏应有的市场细分,这使高职学生在企业无法分清高边际利润的小量顾客和低边际利润的大量顾客,难以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进行关系营销水平的选择,直接导致其整体关系营销水平较低,停留在基本型职员的水平。而国外优秀的营销专员往往立足于满足少量能带来高利润的消费者的需求,与消费者建立伙伴型的新型顾客关系,提高自身竞争力,然后逐步扩大目标市场的范围,向能动型和负责型转变,抢占市场份额,占领国内银行服务市场。

2. 高职教育的服务行业运用关系营销的发展策略

1)以顾客赢利能力为基础进行市场细分

从建立关系的角度来说,营销人员应当将目光聚焦在单个顾客身上。然而在多数情况下,对每一个单独的顾客进行个性化管理从经济角度来说是不经济的,特别是在我国这种经济环境中。利用顾客关系赢利能力数据对现有顾客重新进行细分,可以帮助企业在较少成本范围内更有效地开展营销和服务工作。 因此高职营销教育的核心重点了解不同顾客或顾客群对企业利润的贡献,并据此进行市场细分,才可能针对不同细分市场采取适当的策略。如对那些不赢利的少量购买者应当提供一种不同的而且费用相对低廉的服务系统,而对大量购买且赢利的顾客则给予一种相对更加完善的服务系统。

2)提高顾客感知服务质量

服务或多或少是一种主观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和消费是同步进行的。顾客和服务提供者之间存在着包括关键时刻在内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即所谓的买者-卖者互动或服务接触,它对感知服务质量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在于提高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但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顾客主观意志的产物,而且对服务质量的感知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顾客实际所接受的服务并不能完全决定感知服务质量的好坏。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不是取决于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这两个要素,而是取决于顾客所预期的质量和所体验到的质量之间的差距。因此我们在尽力提高顾客体验到的服务质量的同时,应适当将顾客期望控制在一个较为合适的水平上(顾客抱怨往往源于企业或商家为吸引顾客而事先给予顾客较高的承诺,让顾客对服务质量建立了一个虚假的高的期望值,而实际上企业所能提供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又相对较低),这样企业就有机会根据具体情况来超越顾客期望,使顾客产生愉悦感,从而达到提高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目的。

3)提高顾客感知价值

顾客感知价值是顾客在消费产品或服务时对服务、产品、信息、服务接触、服务补救和其他要素的一种自我评估过程。 顾客感知价值可以用下面这个等式来表达:CPV=(核心服务+附加服务)/(价格+关系成本)。等式中分子代表顾客收益,它被分为两部分,即核心服务收益和附加服务收益。分母为两项,一项是短期的价格因素,另外一项则是长期的关系成本。价格(包括折扣和付款方式)与关系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成本)一起构成了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长期成本或付出。

附加收益会提高顾客感知价值。通过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核心服务和附加服务,企业可以提高顾客感知的价值。但同样重要的是,必须时时关注等式分母中的因素,因为通过降低顾客感知付出的方式,同样可以达到提高顾客感知价值的目的。但是我们所说的降低顾客感知付出并不是指降低服务价格,而是指降低等式中的关系成本。通过使顾客能够更轻松、容易地接收企业服务的方式,也可以达到上述目的,顾客对此常常会做出积极的评价。总的来说,通过提高顾客感知价值或者减低顾客感知付出的方式,都可以提高顾客满意度。

4)提高顾客关系赢利能力

向顾客提供高感知价值的服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会直接影响顾客的忠诚度。如果顾客忠诚,会降低关系成本,并使得企业可以利用溢价策略来提高利润水平。 顾客关系赢利能力模型包含了4个环节以及影响这些环节的要素。分别是:①从顾客感知价值到顾客满意度:顾客对核心服务和附加服务的感知与顾客感知到的付出决定了顾客对该服务组合的感知价值,决定顾客是否满意。②从顾客满意度到顾客关系强度;顾客满意度对顾客与企业的关系强度有着直接的影响,顾客与企业关系的强度决定了顾客的忠诚度。③从关系强度到关系长度;关系强度越大,则关系的长度也就越长。④从关系长度到关系赢利能力;顾客关系长度本身对顾客关系赢利能力存在着正面的影响,有助于企业降低提供服务的成本,增加盈利能力。如果上面所说的所有因素都正常的发挥作用,那么较高的感知服务质量就会导致较高的顾客关系赢利能力。

参考文献

[1] 尹春兰.关系营销的营销组合策略研究[J].管理百科,2010,(2).

篇10

关键词: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03-01

一、高等院校思政教学活动中人文关怀匮乏的现况

1.教学忽视个性特征,学生创造力匮乏

以当前时期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现状来看,绝大多数教师都没有意识到学生认知结构的个性化特征,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过于偏重学生共性化,忽视学生个性需要,简而言之就是重群体、轻个性,没有因材施教,缺少针对化教学安排。除此之外,高等院校思政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培养目标狭隘、偏重理论性讲授、填鸭式等状况,这一现状十分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造成学生趋于同化,缺乏创造力。

2.注重理论灌输,忽视教学引导,学习困惑累积

在进行思政教学活动时,教师过于注重理论性灌输,只是对课本知识进行简单说教,几乎没有教师会为学生剖析讲解当下社会面临的新的挑战和矛盾冲突,忽视日常生活中可利用的新闻话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思想疑惑。与此同时,思政教学内容的陈旧、教学模式的单一,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性需求。

3.偏重管理,忽视人文关怀,学生心理问题严重

现如今,各高等院校思政教学团队的整体师资水平较低,致使其在进行思政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呈现出“一边倒”现象。而高等院校出于对自身稳定以及学生人身安全的考虑,通常情况下也更偏重于管理,忽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其教学目标主体由“人”转变成“事”,增强了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束缚与监管。从短期来看,这种方式能够优化学校管理,然而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却潜在巨大的危机,这种方式极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迷惑与空虚,进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

4.侧重于课堂教学,忽视课外拓展,学生精神生活极度匮乏

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较为丰富,学生公寓、图书馆、食堂等成为学生除了教室以外最常停留的区域,因此这些区域的氛围好坏深刻影响着其学习心理的发展。然而多数高等院校并没有对这些场所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把其高效利用起来,比如说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心理咨询室,没有构建运行学生思政教学网站,校园文化建设滞后,很少举办竞技赛事、文艺活动、研讨会等,导致学生精神生活空虚与匮乏,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群体的精神需要。

二、高校思政教育加大人文关怀的措施

1.完善教学服务,疏导学生思想

高等院校思政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的同时,还应关切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自觉担负解惑者的角色,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服务意识,可利用建设服务平台等方式,进行学生思想的疏导工作,帮助其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帮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实现高效学习;提高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力度,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就业观与择业观;关注经济存在困难的学生,给予其必要的精神鼓励及物质支持,实现无忧学习;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使其能够勇敢战胜挫折;在校内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精神生活;除此之外,在教学服务的同时,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及思想品质的全面发展。

2.营造良好氛围,培育学生人文素养

各高等院校在关注人文精神建设工作的同时,也要打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上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精神的高度觉醒,兼具创新能力和时代精神。除此之外,还需积极引导其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相统一,在社会建设中实现个人价值。与此同时,也要大力完善校园环境建设工作,以文化影响人、以氛围熏陶人,进而实现广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

3.关注心理趋势,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担负着学习、就业、生活的三重压力,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对社会发展造成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为此各高校必须大力加强对在校生的人格培育力度,帮助其形成健全人格。比如:积极开展各式文体活动,引导学生切实参与到其中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定时或不定时地开展校规教育讲座,在校内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使学生形成自尊、自信、勇于担当的良好品格。除此之外,还需要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切实关注其在心理上存在的疑惑和问题,帮助学生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4.利用信息网络,优化思政教育成效

高校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化思政教育成效。当前,正逢信息大爆炸、大发展的时代,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自主性也随之增强,教育者传授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需要,更多的则是按照个人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来选择信息。除此之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师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有关学习资源。正因如此,教师必须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双平台教学疏导。比如:建设网上党校、疑惑解答、法制教学、时政教学、心理咨询、校园生活服务等网站,在健全学生群体法制意识的同时,提高其政治敏锐度。

参考文献:

篇11

Key words: employment outlook chang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odel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11-02

0 引言

传统的线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使得毕业生主体意识模糊或淡化,存在流于形式化,急功近利的弊端,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和需要,因此,很有必要对目前的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变,逐步的改变以往的封闭并且保守的教育模式,要尊重人的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并坚持思想的多元化发展,以毕业生为中心,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对比进行取舍,并要树立起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思政政治观点。

1 当代大学毕业生择业观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1 高校毕业生对于自身社会地位的定位不准确影响着他们的择业观念。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通常都是由他们自身对自己在整个社会或者就业市场的定位来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会与其他的同龄人或者同校毕业的群体来做对比。根据这些认识对自身的未来就业会估计出一个大概的就业定位,但是如果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就会出现一种被剥夺的感觉,从而影响就业期望。

1.2 大学生择业观念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个体所做的决定。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毕业生在进行择业的时候难免会自己考虑的比较少。而往往家庭都期望子女有一个好的就业,期望值比较高,因此,毕业生也受此影响将择业的期望值增加。

1.3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影响毕业生择业观的确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缺失与不到位影响当代大学生确立合理的择业观。如果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毕业生就能够及时确立合理的择业观。否则毕业生在择业时很容易无所适从,难以对自己、对将来的职业生涯合理定位。

2 基于择业观变迁的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其目的

2.1 基于择业观变迁的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框架的分析 本文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中“三体一要素”相关理论,设计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锥型模式(如图1)。这种模式包含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主体),毕业生(客体),就业环境(载体)在内的“三体”和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在内的“三要素”等六个相关因素。锥型模式即在开放式环境包围下,毕业生作为整个模式的最终指向和目的为“顶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因素充当整个椎型模式的“材料”和“底面”,教育者作为要素的制定者和教育过程的实施者而成为锥型模式的内部“枢纽”和“支柱”而构成的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

2.2 基于择业观变迁的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框架的分析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叫显性教育过程,是以“要素教育者毕业生”为路径的、教育目的很强的线性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凭借相关的理论与个人的经验以灌输方式开展线性教育活动。

而本文提出的教育模式是以“教育者要素毕业生”为路径的通过大量的媒介组织及社会化的力量,力图突破单一“授一受”线性灌输方式而实现教育目的的隐性教育过程为线展开新型模式,也称隐性教育过程。

通过对“三体三要素”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椎型模式的整体建构,在新就业环境下将思想政治教育新型理念有效地渗透到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中,使各要素及教育过程更加清晰化、系统化、更具持久性和可操作性,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适应现实的不断变化。

3 基于择业观变迁的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策略

3.1 教育主体观念的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规律,努力完成自身角色转变。他们应作为为毕业生提供帮助的服务者,把毕业生当作资源来开发,在尊重毕业生个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要尽量为每位毕业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努力促使毕业生们达到在现有条件下应该达到的主体觉醒程度和潜力开发程度。

3.2 毕业生观念的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锥型模式的建构,要求教育者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打破毕业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所抱有的成见,使其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自身的尊重与关怀,进而改变他们那种视思想政治教育纯粹以说服、诱导人们牺牲个性来服从社会发展需求的工具,而对其漠视、避而远之的心态。使毕业生自觉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并主动配合整个锥型模式建构过程的实施。

3.3 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转变

3.3.1 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确立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摒弃传统的以就业指导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要努力促进毕业生的自我实现,从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掘每个毕业生的潜力。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关心毕业生的终极发展、培养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毕业生大度宽容的性格品质为目标。

篇12

【关键词】人文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当前大学生一方面受到应试教育的约束,另一方面同时受到现代社会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冲击,这就导致他们出现行为方式模糊、价值观念模糊、理想信念失落等先现实问题。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个人主观能动性被忽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同时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解决能力较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及加强,需要注重人文关怀及心理疏导,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思路。

1.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现状

1.1人文关怀中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政府及党相继出台较多的政策文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能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为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本质上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转化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较多高校教师在于学生沟通中,能够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多数学生明确表态人文关怀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容增加,逐渐丰富。近年来高校能够关心、关怀、帮助学生,针对学生思想行为中常见的心理需要及实际问题等,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积极的整合,并能够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开展多种样式的教育实践活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存在较为突出的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1.2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① 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人文关怀的理解上存在较大的误区,教育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容的认识较为片面,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然而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生活、学习及就业需要,而忽视了学生内在需求。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存在偏差,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是需要教育者充分的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则片面的理解为是“一切以学生需要为本,一切由学生做主”,导致学生在自我发展中未能够得到有效的约束,部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较低。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学生个体性差异的现象仍然存在,思想政治教学为学,这就导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未能够对学生的能力层次、个体特征、不同背景、心理需求、学习成绩等情况充分的了解,在进行教学时,常以统一的、理想化的标准、规章制度进行工作,导致学生的个体差异被忽视。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虽然重视到学生个体差异的作用,然而在工作中仅是对学生进行普通的教育引导,针对性较低,导致学生个性需求无法满足。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较大程度的丰富,然而学生仍普遍认为当前高校教育内容空洞、脱离实际,教材陈旧,无创新性等,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2.基于人文关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究

2.1充分重视个体作用,建立人人参与的机制

明确学生的主体的地位,对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观能能动性的发挥充分的重视,基于他们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使他们能够自我管理、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服务即自我完善,从而使其能够学会对他人、对自我、对社会负责,从而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义务劳动、社会服务活动等,组织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能够正确作出判断及选择,实现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2.2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社会发展到不同阶段,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同,这就要求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与时俱进,主动发展,不断创新内容,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及时代性要求。高校要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主义传统文化精神的培养,同时加强文化之间的融合及交流,培育良好的学术文化,延续传统,批判性的吸收,培育学生的创新性意识。

2.3尊重个体差异,实施素质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需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层次性,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支取爱好等,同时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需要同时重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在进行教育时,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及群体特点点,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工作时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

2.4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的思想政治能够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对学生产生悟性的感召力,对其行为进行导向及规范,不断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

结束语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人文关怀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就业、学习、生活、工作及婚恋等压力,避免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有助于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及教育者要不断深入探究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 主体间性;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方法创新

长久以来,思想政治灌输教育被人看作是教条式的强迫性说教,灌输内容和灌输效果很难达到传递与实现,灌输方法与方式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主体间性”理论在近些年来从哲学、文学等领域逐渐进入教育领域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与前沿话题,为灌输教育提供了更科学与更具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以“主体间性”作为介入点,研究灌输教育,是理论创新的新途径,也是灌输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灌输教育的新视野

1、主体间性的涵义与背景

“主体间性”一词是由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作品《笛卡尔的沉思》 中首次提出,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自我,这些自我拥有一个共同的世界,世界既是我的也是你的,他的,自我与他我通过拥有共同的世界而形成一个共同体,单一的主体性也因此过渡到主体间性。他还认为主体性原则具有自私、个体主义之义,而主体间性原则包含互相帮助、集体主义之义。“主体间性”这个新的概念由国外传到国内,国内哲学家普遍认为,“主体间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中体现出的相关性。”[1]主体性是主体间性的基础,主体间性将自我与他我联系起来,是对主体性的发展和超越。

2、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

二十世纪末,主体间性成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在主体间性过程中形成了两种关系:第一种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是共在的主体间的存在方式,受教育者同教育者一样,是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从客体转变成为主体。从而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及以人为本的思想。第二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这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共同客体(教育内容)为中介的一种关系,体现为“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即:“任何单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即‘主体—客体’关系,都不过是‘主体—客体—主体’结构的一个片断和环节;主体在作用客体的同时就载负着、实现着‘主体—主体’交往关系,并受其牵引和制约。”[2]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来自于交往、实践。“交往指以语言、符号为中介,通过对话进行知识和感情的交流,以达成共识的行为。交往蕴涵主体间性的民主、平等精神,对于交往的参与者来说,只要一进入交往过程,交往双方就进入了互为主体的状态。”[3]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主动的、双向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的、单向的实践活动。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也是一种互动的、相互影响的交往方式。

二、传统灌输教育的主体间性缺失

“灌输教育法是指由外界向受教育者系统地传播或由受教育者自身系统地学习某种思想理论体系的方法。”[4]在“主体间性”这个视域中审视灌输教育,有些学者认为“灌输的弊端在于无视人的价值内涵和精神品性,漠视了发展中的个体作为潜在的或现在的到的活动的主题所应有的人格尊严”。[5]我们发现传统灌输教育确实具有许多弊端。

1、传统灌输教育手段陈旧,形式僵硬

在传统灌输教育中,老师上课基本是照本宣科,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不自觉的就会提高自己主体性地位,对学生采取打靶式的单向教育——“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我压你服”,学生自然而然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平等,二者之间不应该是对立关系。教育者的权威性使他抢先具有话语权,形成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制约和控制的关系。传统灌输教育对受教育者单向射击的直接后果是人被绝对主体化和客体化,能动性和受动性一分为二 。“它使人的价值异化,把知识看作实体性的财产,不与自身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发生联系”[6]

2、传统灌输教育脱节现实,缺乏实践

传统教育的灌输长期形成了呆板、僵化的教育模式,容易把思想政治教育变成枯燥乏味的教条主义,压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课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形成“两张皮”现象。教师单纯的授课,很难具备说服力。学生对于灌输的内容由于被动接受,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灌输内容的理解具有片面性,甚至是误解。传统灌输教育长久以来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利益需求,更多的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脱离了现实,更多地强调泛政治化。

3、传统灌输教育内容乏味,缺乏互动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在进行枯燥的说教,致使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假、大、虚、空”的厌恶之感,不再相信和接受灌输内容。第一种,灌输教育的过程是主客体的互动过程。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能动参与,灌输教育只是单方面的。第二种是传统灌输教育忽视了受教育者的能动性与交互性,因而是片面的、静态的,在这种模式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离互相尊重、彼此影响的理想状态还有一段距离。

三、主体间性视域中的灌输教育的实现路径

“主体间性”在传统灌输教育活动中出现严重的欠缺,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低下。这种现状强烈要求灌输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融合,达成平等交流和相互沟通。

1、注重平等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受教育者受制于教育者,教育者具有话语权和权威地位,受教育者处于被动、低级地位,主客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地位。主体间性的核心理论在于平等、交往、沟通的实现,体现着主体间人格的平等和互相尊重。因此,主体间性视域下的灌输教育,坚持以主体间的“平等互利”为原则,以语言、内容为中介,进行多层次和角度的人际来往之间的沟通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主体间的认同和相互的理解。但二者的平等地位不代表教育者需要对受教育者一味的妥协让步,思想政治的教育者通过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正确方向,对受教育者实施引导作用,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内容中,体现出能动性。

2、注重互动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是灌输教育的主阵地,“灌输”教育现如今还处于主要地位,但授课效果往往并不显著。因此将灌输教育转变为对话式教育显得刻不容缓。灌输的方法忽视了实践性,达不到“知”与“行”相统一,主体间性的平等对话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再是客体的“我—他”,而是主体的“我—你”的平等关系。“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7]主体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沟通与对话。通过对话,老师在沟通与理解中更加深入学生的内心,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自己,与老师进行默契配合,二者相互信任相互理解。

3、注重实践性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灌输教育必须具有实践性,灌输的内容不能仅仅限于教条的说教,脱离现实实际,而是应该与时俱进,将书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上课内容不再枯燥乏味。将灌输的内容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使其在实践中进行认知,而不是强迫性的进行灌输。另一方面,灌输的内容与学生的心理要紧密联系,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化枯燥为生动,切实可行地解决学生所面对的问题。使受教育者不仅满足了自我需求,而且增强了政治工作的信任感。

【参考文献】

[1] 李杰.主体间性视阈中的道德教育范式[J].黑龙江:教育探索,2006.10.

[2] 任平.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J].人民出版社:2003.57.

[3] 曹大生,宋新宇.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模式[J].北京:教育与职业,2011.7.

[4] 樊华清,唐波微.对技工院校学生德育方法的探讨[J].湖南:湖南农机,2009.3.

[5] 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概念与特征[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3.

[6] 毕红梅,张耀灿.关注交往: 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转换[J].湖南:与现实,2008.6.

[7] 庞光学.完整性教育的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98.

【作者简介】

篇14

关键字: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迅速,而在高职院校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很多,其中有一个重点就是如何做到在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和人文修养教育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学校首要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即教会学生怎么做人,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如同人生的方向盘,对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起着引领作用,不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一个人在对待处理事物、社会人生时就有了持久而稳定的价值标尺,所以形成较为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高职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它帮助学生“精神成人”,它能使人的精神世界变得广博而强大。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语文能够夯实实力并且会转换为就职所必要的素养,它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理解能力,能使学生在将来的社会及职场中具有优势和竞争力。语文教育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课文中那些充满美感的诗句,那些严谨而实用的人生哲理,都能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3],转化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二、高职语文教育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1、高职语文教育对学生世界观的影响

语文是一门兼具思想性与人文学的学科。它能借助文字的魅力使人们走出混沌,知书明理。它能起到对学生净化心灵,塑造美好灵魂的作用,对学生有着最直观、最深刻的影响。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对课文进行了丰富而全面的选择,有关于人生、关于理想、关于青春、关于爱情等不同的主题,有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种文学体裁,有古代、近代和现当代的优秀篇目和选文。

高职院校开设的语文课程中富含了大量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情趣熏陶的内容。课文中所体现的民族思想、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到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文化。同时,学生能够体验到整个人类的文化感受,了解并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能够以较为正确和公正的立场来进行评论。语文课程中加大了社会、哲学、艺术等相关的人文学科的内容,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博大宽容的世界观,是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自由的发展[1]。

2、高职语文教育对学生人生观的影响

健全完美的人格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朗活泼的性格、沉稳灵动的气质、广泛多样的爱好、正常发挥的能力、锐意进取的思想、纯正高尚的品德。这些高尚的品格在语文课本中,在先人的著作中都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这些优秀的人格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致使他们能最终形成较为正确的人生观。

自古以来,语文教育都融汇着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教育,建立起一种以人性、人生、人格、人道为本位的教育观。但是由于学生的人生经历、知识水平、生活经历、性格特征的不同,在阅读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倾向。

目前,一些学生的文化趣味趋于世俗化,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和网络游戏成为非中文专业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精神食粮。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高职学校甚至整个社会淡薄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关怀。那么高职学校的语文教育的正确的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担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层次、文化品位的神圣使命。一些经典的课文贯穿着急公好义、忧国忧民、天下为先的人生观,这些承载着整个民族的优秀精神的篇章在千百年来传诵不已。那么,在新时期就更应该让学生懂得和体会其中的感染力、感召力、净化人的心灵。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高职语文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当前社会,弥漫着唯利是图、拜金主义的不良风潮。作为教书育人的高校,如何做到对学生净化心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叶圣陶先生的名言:“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众所周知,部分高职学生可能从小成绩不是太好,表现不是最佳,他们往往在中考或高考中失利,最后选择了高职院校。这些学生比本科院校的学生心理更敏感、脆弱,有的精神上出现颓废倾向,进而出现价值偏向。其中少部分学生甚至沾染了不良习气,对人生失去了较高的理想和追求。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注重选取内涵丰富、情趣生动、语言经典的教学素材,使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品味和感悟,触动灵魂,引起共鸣,从而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的精神人格、自强进取的民族精神、天人和谐的人生追求和崇德尚能的价值取向。

在新的语文课程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过程和方法是核心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终极目标。通过语文教学的熏陶和教师的言传身教,颂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讴歌民族精神,肯定和褒扬高尚品性和人格,深刻探讨生命的意义,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可通过了解和赏析课文对作者的人格魅力进行宣扬,还能通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作者或课文中的人物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从而实现价值观教育的渗透[2]。

三、结论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知识涉及面广,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等多方面,中国语言文学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广博而深邃,睿智而高远。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对于正初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职学生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语文教学,并且因材施教,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审美的熏陶,对于学生的成长就会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金豪.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教学——谈语文教学对学生人生观的正面影响[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6,(04):20-21

[2]马成.浅谈语文教育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科学与财富,2010,(7):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