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商业发展的现状范文

商业发展的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商业发展的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商业发展的现状

篇1

关键词:农村 商业保险 发展现状

1 目前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1.1 营销网点逐步增多,营销规模持续扩大。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多元化趋势的增强,区域经济异军突起,保险公司瞅准区域市场,将分支机构延伸至各个县域,营销规模辐射大部分农村地区,带动农村保险市场快速发展。

1.2 险种增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保险公司拓展业务的过程中,瞅准市场动向,针对不同消费人群,推出了多个险种,为城乡居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需求。

1.3 县域人身保险快速普及,财产保险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农业保险几乎空白。

1.4 农民的收入有所提高,参保意愿强烈。近年来,随着三农政策的提出,各种惠农政策纷纷出台,农民通过外出打工或进行特色种植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逐渐成为农民关注的焦点。一项关于保险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农民都有参与社会保险的意向,在养老问题上,62.65%的调研对象期望通过养老保险来解决养老问题。如果财政有补贴,愿意参加农保的占被调查人员的87.84%。

2 农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

一是农业保险缺乏经营主体;二是农业对自然的过分依赖,生产周期长、投资回收慢,潜在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商业保险公司无力独立承担农业风险;三是保险费率偏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四是农业保险缺乏政府有力的支持;五是宣传不到位;六是各保险公司“三农”服务的意识不强,制约了农村保险事业的发展。据调查,农民对保险有五盼,一盼雹灾保险,二盼种植业灾害保险,三盼牲畜保险,四盼养老保险,五盼医疗保险。

3 制约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因素

3.1 农业保险业务萎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要。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分支机构专设了服务农村生产的农业保险科,入保范围涵盖了果蔬种植、特色养殖以及麦收等项目,但随着商业保险时代的到来,单设的农业保险科以及相应的保险服务被取消,只开设了农作物火灾、冰雹和家庭财产责任保险等几个险种,公司所有的险种服务中,真正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项目还不及所有财险种类的十分之一,而且已有农险种类少,份额有限。农业保险之所以无法在农村地区普及,主要是因为农业灾害多、风险大,出现后事故鉴定困难,赔付率高,而保险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这与商业化经营目标明显冲突,因此保险公司很少参与农村险种的开发和经营。

3.2 保险产品设计存在缺陷,与农民支付能力形成较大的差距。现阶段,大多数保险公司基于上述因素的考量,只将经营规模定位在城镇地区,但是在推出新险种之前,大多数都未针对农村市场进行调研,致使保险产品趋同性较强,有的与农村生产特点不符。

4 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4.1 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业保险体系。鉴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和商业保险公司的盈利性特点,笔者建议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针对农、林、牧等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保险服务。当前,为积极响应我党关于三农建设的号召,提高商业保险公司服务农业的积极性,使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民,可增进政府与保险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对致力于农村保险事业的商业保险公司给予更多政策支持,重点加强入保环节和出险后理赔环节的政策扶持:在入保环节,根据农户入保比例给予相应的补贴;出险后的理赔环节,根据保险公司赔付额的一定比例对保险公司直接补贴。

4.2 规范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的营销服务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方针的提出,增强了保险业业务向农村地区辐射的可能性,并为其业务规模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商业保险公司应瞅准市场先机,乘势而上,首先,加速农村保险产品的研发。针对农村地区的生产条件改造现有保险产品,加速新险种的开发,根据农村地区生产特点,尽量减少保费比例,扩大保险辐射范围,从而惠及更多农民;其次,加速农村保险机构网络建设。优化农村保险机构网点布局,尽量将营业网点延伸至偏远地区,扩大业务规模,活跃农村保险市场;第三,加强营销队伍培训和管理。保险营销人员是公司的“门面”,营销人员的行为和气质直接影响广大农民对保险公司的评价,公司应定期针对营销人员开展培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其业务技能和职业操守。此外,公司应该建立一套员工考评机制,不仅要重视保费收入增量,还应该维护好保户资源。

开发农村商业保险,可有效防范化解被保险人因疾病、意外等因素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人体伤害,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天灾人祸往往会加剧其贫困程度,政府扶持商业保险公司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可以使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民,同时也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解决农村的保险发展问题不仅是保险业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惠及全国所有农民的事业,是我国政治与经济发展以及人文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陈振宇,黄华丽.我国农村商业保险现状及发展简析[J].经营管理者,2009(15).

篇2

    【关键词】农村 商业保险 发展

    一、目前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1.机构网点快速增加,营销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优势的凸现,众多的保险公司在县域大量增设分支机构,直接向广大农村地区辐射,带动农村保险市场快速发展。

    2.保险产品种类较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

    各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推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新产品,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需求。据统计,目前,县域保险机构累计开办保险产品110个,其中财产险60个,人身险50个,城乡之间在产品种类上相差无几。从保险产品的市场份额看,人身保险占据绝对多数,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一般是财产保险的3—4倍,农村市场份额差距略低人身保险市场以寿险和分红险占比较大。

    3.县域人身保险发展较快,财产保险发展相对迟缓,农业保险几乎空白

    近年来,随着保险知识普及和保险营销力度的加大,农村保险市场得到广泛拓展。据对烟台9个县市区的180户农民问卷调查,有127户办理过保险业务,另有35户有办理保险的愿望,分别占调查样本的70.6%和19.4%;所办理的保险种类以人身(寿)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居多,办有该两种保险的分别占全部调查农户的45.7%和43.3%,而财产保险则不足15%。由此可见,在现有的保险品种中,农民对人身健康、养老保险情有独钟。从烟台市保费收入的区域结构,也可以看出县域人寿险业务呈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9个县市全部保险费收入占烟台市的比重为51.8%,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人身保险占比提高4.7个百分点,财产险占比下降7.1个百分点。在财产保险业务中,农业保险占比微乎其微,全辖只有1个县(市)办理了农作物火灾险,其他各县市均未办理农业保险业务。

    二、制约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因素

    1.农业保险业务萎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要

    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分支机构专门设有农业保险科,开办的保险品种涉及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但随着保险公司的商业化改革,已不再单设农业保险科,并相继取消了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险种,目前开办的仅有农作物火灾、冰雹保险和家庭财产责任保险等几个险种,在众多的近60个财险种类中,涉农险种占比不足10%,品种少、份额低。农业保险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灾害多、风险大,出险后勘查难、赔付率高,与保险公司的商业化经营目标明显冲突,基于此,诸多保险机构都纷纷退出了农业保险市场。

    2.保险产品设计上的缺陷,与农民的支付能力形成较大的差距

    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将产品定位于城镇市场,产品设计趋同性较强,普遍缺乏对农村保险市场的研究和开发,少有推出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保险新品种。而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3.业务发展不够平衡,市场监管存在盲区

    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平衡:一是地区间机构设置存有偏差。二是展业、理赔质量态度相差迥异。调查反映,保险公司普遍存在重展业、轻理赔的问题,对客户投保和缴费服务热情、不厌其烦,而出险后理赔时则手续繁琐、条件苛刻。三是保险业务发展与市场监管不相对称。诸多保险公司都实行营销机制,营销人员良莠不齐,为了提高业绩而进行不实宣传甚至相互诋毁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导致出现大面积的退保问题。

    三、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1.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业保险体系鉴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和商业保险公司的盈利性特点,建议尽快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推出农、林、牧、渔业各具特色的保险品种。在目前情况下,为提高农民和保险公司办理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增强农业的保障功能,可采取政府扶持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模式,在两个环节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入保环节,按照保费的一定比例对农户予以补贴;出险后的理赔环节,按照赔付额的一定比例对保险公司直接补贴。

    2.规范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的营销服务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保险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是加快农村保险产品研发。结合农村实际,有重点地改造现有保险产品,开发推广新产品,满足农民低保费、低保障、广覆盖的保险需求。二是加强农村保险机构网络建设。合理调整农村保险机构的布局,在网点设置上应适度向偏远农村地区倾斜,增强对农村保险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强化营销队伍培训和管理。营销人员是体现保险公司形象、开展对外宣传的窗口,对其培训,既要具备精良的展业技巧,更要具备过硬的职业操守;对其考核,既要注重保费收入增量,还要考虑保户资源的稳定性。

    3.健全农村保险市场监管机制。首先,引入同业竞争监督机制。在目前的监管体制下,监管机构应加大引导力度,鼓励各保险公司逐步向农村延伸触角,增加农村保险市场主体。其次,健全保险协会网络体系,重视发挥保险业协会的监督作用,督促各保险机构严格遵守保险同业自律公约,对违法违纪行为按职能范围及时做出处理,切实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再次,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建议在地市级城市设立保险监管分支机构,加强对县域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促进保险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我国金融体系当中,中小商业银行逐渐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中线商业银行的出现,使得原有的垄断的局面,发生了改变,也丰富了金融市场的形式。促进了金融业向买方市场的发展和转变。但是,随着我国市场开放性的不断扩大,外资银行大量进入我国,同时随着四大国有银行的改制,使得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中小银行应基于发展现状,明确发展问题,尽快摸索出新的发展对策,从而得到良好的生存与可持续的发展。

中小商业银行的概述

中小商业银行的含义、范畴。对于中小商业银行的界定,主要是根据资产额为标准进行的。除了传统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中小商业银行主要包括了城市农村信用社、股份制、区域性的商业银行等,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我国设立、发展中小商业银行的意义。对中小商业银行进行建立和发展,非常的关键和重要。在完善和健全银行体系、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促进银行同业竞争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行适应,对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收缩带来的市场空白进行填补。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现状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资金规模分析。近年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资金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截止到2016年末,在所有的中小商业银行当中,已经超过了110万亿元的总资产规模,同比产生了30%以上的增长量。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中小商业银行的规模较小,因而其盈利能力不但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但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外资银行或大型国有银行的冲击和影响,因而盈利能力稳定性稍显不足。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占有份额分析。以2016年为例,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市场份额,达到了85%以上的比例,而在中小商业银行当中,仅占有了不足15%的市场份额。在其它方面的市场份额当中,贷款占比、资产占比、净利润占比等,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别为84.51%、84.36%、85.77%,均高于中小商业银行的15.49%、15.64%、14.23%。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分析。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大约拥有950亿元以上的不良资余额,和同期相比,发生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同时,达到了85%以下的不良贷款占比,同期相比,也产生了一定的降低。资产质量正在不断提升。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方面,已经上市的地方商业银行竞争力由于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可能超过国有商业银行。从整体竞争力方面来看,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要比国有商业银行更高,但是,其只具有比较分散的竞争力水平。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存在的题

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利率市场化迫使存贷利差收入空间变窄;人才制度不够完善,高端人才储蓄不足;发展程度严重失衡,受外力因素政策影响较大;具有比较集中的经营区域,在金融服务方面,覆盖面还不是很广;在理财产品、盈利模式上,只具有单一的形式,没有产生较高的中间业务收入;在内部结构方面,缺乏完善性,政府的意愿,往往会对贷款造成影响;在市场定位上,存在着不恰当的问题,可能会进行盲目性的投资,没有形成较高的盈利能力;风险处置有待深化。

地方政策干预。在很多地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会受到地方政府及政策的较大干预。地方政府,可能会对中小商业银行进行控股,所以能够控制这些中小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中小商业银行处于相对较为劣势的地位,因而对地方政府和政策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得地方政策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干预更加容易,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难以与市场实际情况相匹配。

高素质人才欠缺。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当中,由于薪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大型国有银行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在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地位。在中小商业银行的很多关键位置和关键领域上,都欠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不能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较大的帮助,所以,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中,会产生阻碍及影响。

市场定位不准确。当前有很多中小商业银行,都是在原有信用社的基础上发展和建立的,采用的经营方式仍是过去较为陈旧的方式,对于自身的灵活性特点,没有进行很好的体现。在市场定位方面,无法摆脱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观念,没有进行很好的创新。对于自身在传统业务、资金实力方面与其它银行的优劣势,没能进行很好的认识,仍然希望以传统业务带动银行发展,市场定位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客户群选择范围小。我国当前的很多中小商业银行,往往会进行比较狭窄的客户群的选择范围,存在着质量不足的情况。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自身规模和实力较为有限,对于一些大型工程或大型企业的贷款项目,很难顺利获取,因而主要的客户群体仍然集中在中小企业身上。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缺乏稳定性,提供有限的资产的能力,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生命周期较短,并且缺乏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因而容易破产,造成中小商业银行的坏账。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当中,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应该建立提高定价能力;积极引进人才,优化管理层,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兼并和重组扩大自身的规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业务创新;细分市场,努力做到精而细;加强内控机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获得合理的政府政策支持,加强产品创新,突出特色,明确定位,提高资产的质量,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实行跨区域发展。对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应当大力推动跨区域发展,追求规模经济,区域风险规避。中小商业银行一旦实现规模的扩大,收入提升,成本降低,盈利能力和利润规模都能够得到扩大。通过跨区域发展,使自身品牌价值得到提升,从而提高自身的整体竞争优势,在金融业市场竞争中,取得更为理想的生存与发展。

大力发展网络业务。中小商业银行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跨区域网点往往偏少。因此,如果仍然坚持传统的金融服务、地理位置、机构网点,资产规模,将带来更大的限制。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大力度发展网络业务,不断完善和优化网络银行,实现个性化、低成本、宽空间的网络业务服务,为中小商业银行带来的竞争优势也会体现在发展和竞争上。

对中间业务进行开展。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较低的中间业务是一个重要的业务风险和巨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应当受到中小商业银行的充分重视。与金融体系的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为客户提供更高效和方便的服务,能够战斗和留住更多的客户。中小商业银行应当基于客户的实际需求,汇票业务,收费业务、保险业务,代表工资业务、信用卡业务,储蓄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业务和其他中间业务发展,从而吸收大量的低成本存款。

加强对中小企业服务

篇4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现状,问题

一、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现状

(一)覆盖人群逐步扩大,保费收入逐年增长。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伴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老年人需要更加良好的医疗服务;伴随着医疗服务费用的高速增长,再加上商业健康保险对“广覆盖,低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险具有补充作用。这样就加剧了人们对于商业健康保险的需求。

(二)经营主体不断增加,产品供给日益丰富。2011 年我国保险业经营健康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包括中资寿险公司33家,外资寿险公司28家,专业健康险公司4家以及财产保险公司30家。提供的险种已经超过300种。健康保险的种类在日渐丰富,分类也越来也细。

(三)服务领域日益拓宽,社会影响明显扩大。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健康保险已经覆盖了包括电力、铁路、邮政、通讯等行业在内的各大行业,社会影响明显扩大。在今年4月20日发生的芦山地震面前, 保险业快速行动,采取加快理赔等特殊服务, 在抗震救灾的特殊时期, 树起了保险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有力支援了国家抗震救灾, 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四)对于国内健康保险的需求市场来说,市场潜力巨大。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全国50个城市的保险需求调查显示, 49.9%的城市居民考虑在未来3年内购买商业保险, 其中对健康保险的预期需求高达77%,成为人身保险的首选险种。

二、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和法律等外部环境不够完善。商业健康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疗卫生系统的重要筹资渠道和外部管理手段。长期以来没有认识到健康保险的积极作用, 仅仅作为一种商业经营活动来看待, 导致存在法律体系不够健全,税收优惠仍未确定,存在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界限不清,经营主体不明确,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

(二)保险公司内部管理建设有待提高

1、商业健康保险产品较单一,多样化程度小。

(1)健康险多以附加险的形式存在,导致产品结构不合理,个人投保须附加于一定保额的主险之上,才能获得附加险保障,直接限制了健康险保障功能的发挥,也导致了实际投保率很低, 给付率极高的情况。

(2)因为创新动力不足以及产品复制成本过低,健康险产品保险责任存在相近的问题,缺少产品差异性,各保险公司产品趋同。

(3)住院医疗保险,因为其保险责任与社会医疗保险存在许多相近之处,对于已经参加社会保险的人群缺乏吸引力和有效的保障功能。

(4)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对于紧缺的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等新型产品的研发滞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5)是我国开办的住院医疗费用保险和生活津贴保险的保险期限太短(只有一年), 使被保险人的利益得不到足够的保障,从而不能真正满足市场的需求。

2、专业化程度不够,专业人才资源匮乏。

(1)专业化程度不够。在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健康保险是以发病率为依据而非以死亡率为依据,在风险特性、保险事故特点、风险控制理念和方法、精算原理等方面均不同于人寿保险,而且还长期处于附属地位,有时还附属于财产保险。虽然我国现在有100多家保险公司开办了商业健康保险业务,但是专业性商业健康保险公司不仅数量少得可怜,而且其规模和市场份额都不大。

(2)专业人才资源缺乏。由于健康保险是以发病率为依据而非以死亡率为依据,对保险人员的医学知识要求较高,而保险公司缺乏懂医学技术的管理人员和销售队伍,核保核赔力量薄弱, 风险识别能力较差。加上精算师的缺乏、业务管理规定不健全、电子化建设水平低下、专业化信息管理水平低下等因素的制约,导致经营风险、赔付率难以控制,影响了健康保险业务的推广。

3、商业健康保险的市场覆盖率和盈利水平都较低。

商业健康保险的保费收入逐年增加,但在原保险或人身保险中占的比例一直不高达;商业健康保险的赔付支出,和在原保险或人身保险中占的比例在99-05年逐年上升,在06-08年才少有回落。但是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在人身保险中占的比例几乎是保费收入比例的两倍。高赔付率,低保费收入大大降低了商业健康保险的盈利水平,导致保险公司积极性不高,产品供给水平较低,从而制约了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

(三)投保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突出

1、逆向选择问题。投保人的逆向选择问题(是指那些风险比一般人更大的投保人发现保险报价比较具有吸引力因而更倾向于购买保险,即投保人以低于精算费率的价格购买保险。)是影响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逆向选择的存在,因此购买健康险的往往是身体状况不是很好的人群,而他们索求理赔的额度和概率远大于正常人群,这势必造成保险公司如果按照正常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测算出来的保费不足以弥补理赔支出。

2、道德风险问题。由于保险公司对医院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导致保险人、被保险人、医疗机构三方在医疗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对医生是否按患者的实际需要提供诊疗,患者是否合理进行医疗消费, 是否存在诈骗保险金的道德风险等难以控制,明显提高保险公司的理赔成本;或者努力扩大调查范围和增加核查人员以核定其合理性,但又会因此造成经营成本的不断攀升。

参考文献:

[1]顾昕.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现状与发展战略[J].保险研究,2009年第11期.

[2]刘京生.中国健康保险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篇5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 公共医疗保障 管理式医疗

一、序言

商业健康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的身体为保险标的,保证被保险人在疾病或意外事故所致伤害时的直接费用或间接损失获得补偿的保险,包括疾病保险、医疗保险、收入保障保险和长期看护保险。

在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商业健康保险对“广覆盖、低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险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并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个性化及高端化的需求必然会使商业健康保险越来越重要。然而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覆盖范围和所起作用较小,因此加强对商业健康保险的研究和加快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的医疗保障系统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随后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业的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以期能够为完善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有所帮助。

二、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现状

1998年12月14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中国商业健康保险业务才全面展开,1999年中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达到207.8亿元。

时至今日,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特征:

(一)规模小、覆盖率低、发展速度比较慢

我国健康险保费收入从2005年的312.3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677.5亿元,实现了较快增长,但是与整个保险保费相比明显占比较小。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在整个保费收入中占比不仅低,而且还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商业健康保险收入占比从2005年的6.34%降低到2010年的4.66%。这表明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规模较小,覆盖人群也不足10%,目前在我国医疗保障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仍然较为有限。

从增速方面来看,健康险2010较2005年增长116.93%,仅仅略高于人身意外伤害险的95.43%,而远远低于其他各类保费收入,如原保险费收入的194.84%、财产险的216.75%以及寿险的198.36%。故从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速度并不乐观。

(二)发展空间巨大

1999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只占到了我国卫生总费用的0.9%;同年公共医疗保障体系筹资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也较低,仅为2.2%。随后几年,随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公共医疗保障体系的筹资水平和卫生总费用占比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到2007年,公共医疗保障体系筹资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已经达到24.1%;与此同时,商业健康保险的保费收入占卫生总费用依然只有3.4%,1999-2007年中最大值也只有2006年的3.8%。

1999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筹资水平(即商业健康保险对私人卫生筹资的占比)仅为1.5%,经过多年发展,在2007年,该比率仍然只有6.2%,说明截至2007年,我国私人卫生有93.8%的费用依然是通过患者自筹方式获取的,公民医疗费用缺乏商业健康保险的有效保护。

以上两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有待开发。

(三)盈利能力较差

由保监会统计数据,我国历年人身险整体净收益率和寿险净收益率水平在70%-90%之间,比较稳定;而健康险净收益率波动幅度较大,最高为2000年的80.3%,最低为2001年的45.5%,同时净收益率相对较低,基本在50%-70%区间波动;人身意外伤害险净收益率虽然整体也并不高,处在60%-70%区间,但是有很稳定的上升趋势,同时该类险种在人身险中占比非常小,分析意义不大。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仍处于发展初期,波动率大,业务风险也较大,保费收入不稳定,而且健康险的理赔管理的操作频次和成本还比寿险和人身意外伤害险高,因此利润空间最小,盈利能力较差。

三、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现状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存在于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而仔细研究之后,笔者认为可以具体划分到以下三个方面:保险公司、外部环境和投保人。

(一)保险公司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商业健康保险产品较单一,多样化程度小。2、专业化程度不够,专业人才资源匮乏。3、商业健康保险的市场覆盖率和盈利水平都较低。

(二)从外部环境来看,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和法律还不够健全,也没有具体的类似国外免税措施等相关政策的支持,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界限也没有被明显界定,经营主体不明确,个别社保局对补充高额医疗保险进行强制定价等等,所有这些方面都是商业健康险的发展过程中的障碍。

(三)从投保人的角度来看,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比较严重。

投保人的逆向选择问题(即那些风险本来就比一般人高的投保人会觉得保险更具有投资价值并倾向于购买保险)是影响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逆向选择的存在,因此购买健康险的往往是身体状况不是很好的人群,而他们索求理赔的额度和概率远大于正常人群,这势必造成保险公司如果按照正常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测算出来的保费不足以弥补理赔支出。

投保人的道德风险问题在我国健康保险市场上主要是指被保险人在疾病发生以后,在各种不同费用的治疗方案中通常会选择更贵的费用支出以达到更高的治疗标准,这就会明显提高保险公司的理赔成本,最后造成保费的上涨和健康保险产品供给的减少。

四、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建议

上一节笔者从保险公司、外部环境和投保人三个角度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下面笔者再具体从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首先,从保险公司方面来讲:1、针对不同经济基础和不同消费能力人群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产品。另外,提高创新能力,开发新型健康保障产品和保障方式。2、提高保险公司专业化程度需要从产品专业化、服务专业化、内部管理专业化以及人才专业化四个方面共同努力。

其次,从外部环境来看:1、加大对商业健康保险的税收支持力度。具体方法可以考虑降低商业健康保险公司营业税率、将企业保费在税前业务列支以鼓励企业为雇员购买团体健康保险和减免个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所得税以鼓励和吸收更多个人参保。2、完善法律法规。具体包括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保障商业健康保险正常发展,界定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范围等。

最后,从投保者角度来看:“管理式医疗”的业务模式在国外能够很好的解决投保人道德风险问题。管理式医疗即把医疗服务的提供和提供医疗服务所需资金的供给(在这里即保险公司)结合起来的一种系统。这种系统集医疗服务提供和经营管理为一体的医疗保险模式,其关键在于保险公司于医疗提供体系的合并。管理式医疗以确定的标准和费用为投保人提供医疗服务,将保险与医疗服务提供者联合成为利益共同体能够有效减少投保人的道德风险问题,从而控制成本,降低费用。

五、结语

商业健康保险在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中对基本医疗保险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然而其在我国的发展目前仍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笔者认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虽然目前覆盖范围较小,在保险体系中所起所用也较小,但是因为其必不可少的补充作用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应从保险公司专业化、政策法规大力支持以及推广管理式医疗等方面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参考文献:

[1]侯宗忠,冯鹏程.美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发展及启示[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9(23)

[2]张遥,张淑玲.英国商业健康保险经验借鉴[J].保险研究,2010(2)

[3]范娟娟.澳大利亚私人健康保险监管现状及启示[J].China Insurance,2010(2)

[4]顾昕.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现状与发展战屡[J].保险研究,2009(11)

篇6

关键词:商业化;过度商业化;古镇旅游;可持续

古镇旅游依托的是具有独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历史文化名城。所谓古镇,往往指的是有深厚文化积淀,在历史传承中形成了独特文化价值、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城镇。古镇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体现了特定时代和地域的历史、文化、民俗、艺术形式以及生活形态等丰富内涵,同时也是我们研究过去历史的重要依据。在体验旅游、人文旅游不断发展的今天,独树一帜的特色文化旅游开发已成为古镇旅游主打的“名片”。近二十年,在古镇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然而,随着开发的急速扩张,也暴露出诸如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风土民情和原住民生活遭到破坏的问题。

一、古镇旅游开发的商业化与过度商业化

商业化是基于社会生产和产品的价值转换而存在的。当劳动产品经过价值交换进入流通领域之后就成为了商品,在此,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应运而生,正如马克思所说,从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因此,生产者要引进先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就是要面向市场,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为了顺利实现这惊险的跳跃。古镇旅游开发就是以提供满足游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核心,当然也符合这个市场规律。

(一)商业化与“过度”商业化的概念之别

商业化指的是以提供商品为手段,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行为,是将有利于生产的一切活动扩大变成商品及服务并进行交换。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大生产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商业体系,商业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的直接影响应该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商业化促进生产社会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协调生产关系和生产过程,促使工业产品充分而迅速地实现价值,从而建立循环、高效、完善的工业体系。二是商业化也可以充分动员社会资源,有效生产和积累社会财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及不断差异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三是商业化通过教育、文化、技术革新不断为工业大生产提供丰富的生产要素,创造就业机会,并为扩大再生产培养和提供消费者。

明清以来,由于市民阶层的兴起,正是商业的繁荣成为了促进城镇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近现代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城镇的商业化步伐加快。商业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历史文化古镇的兴衰,商业在促进城镇城市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说“从商业的基础上长成的永久性的社区,我们不妨称之为‘镇’”,这种城市化是建立在商业贸易和农业商品化、手工业基础上,是在大中城市市场带动下萌生起来的。事实上,旅游和商业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现代旅游经济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以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为主要特征的旅游活动。商业化,既是对古镇进行旅游开发的必然结果,也是促进古镇旅游兴盛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描述过商品交换的历史变化:从中世纪交换的只是剩余产品的前商品阶段,到一切产品、整个工业活动都处在商业范围之内的商品阶段,“最后到了一个时期,人们一向认为不能出让的东西,这时都成了交换和买卖的对象……这个时期,甚至像德行、爱情、信仰、知识和良心等最后也成了买卖的对象。这是一个普遍贿赂、普遍买卖的时期,或者用政治经济学的术语来说,是一切精神的或物质的东西都变成交换价值并到市场上去寻找最符合它的真正价值的评价的时期”,这就是全面商业化的阶段,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的繁荣,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商品拜物教和人的异化。

(二)过度商业化的意涵

“过度”商业化,显然已经超越了商业化的社会发展必然性及其生产关系的进步性,正如波德里亚所说,极度扩张的生产与商业化使得“堆积与丰盛”显然成为工业社会给人印象最深的描写特征。这种由人而产生的物的堆积与丰盛,“像可恶的科幻小说中的场景一样,反过来包围人、围困人。”造成了人的异化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层矛盾。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就是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简单地将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经济开发对象来对待,过分强调其经济功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一味迁就投资商和开发商的不合理要求,采用开放式而非循环式的旅游经济模式的过渡开发的行为。

二、丽江古镇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的表现

丽江古镇是曾经的茶马古道上的中转集散重镇,于199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声名鹊起,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邃、古朴、奇特的文化和自然优势赢得了全世界的美誉,从而一跃成为了新兴文化旅游热点,被誉为“高原姑苏”、“东方瑞士”。然而,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最突出的当然是古镇原有的活态文化资源日渐消失。古镇原有的古朴韵味一点点退去,不再满足游客期望,甚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亮出红牌。

商业化是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古镇的旅游商业化能增加居民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改变了古镇的传统空间结构,使古镇传统风貌特色有所消退。对商业模式的依赖在短时间内会得到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伴随着城市结构和形态的变化,如果不能产生与之相匹配的资源循环与可持续的生产系统,这种依赖性反而极易导致城镇的快速衰落。根据实地考查的情况,下面对丽江古镇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的表现及古镇发展的现状进行列表分析,如表1所示。

通过表1的整理分析可见,丽江古镇的发展现状和古镇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的表现出现了高度的一致性,不难看出这绝非巧合,表明了丽江古镇旅游开发已经呈现出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三、古镇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的原因

近年来古镇旅游热的兴起,有其社会心理原因,现代化进程加速了人的异化,也加深了人的焦虑情绪,古镇沉淀的古老文化氛围与质朴的生活方式,可以满足人们逃离都市喧嚣与缓解压力的心理需求,从而在对人类古老生活与人性本真的怀旧中,获得心灵的慰籍与平静。因而,可以说社会心理需求是造成古镇旅游热深层原因。此外,经济发展与国民收入的提高为人们走出家门、各地旅游奠定了经济基础。因此,古镇旅游热度持续高涨,与此同时古镇旅游开发不断加速。

商业化是古镇旅游开发的必然结果,商业化促进了古镇旅游业的繁荣,但是,消费社会背景下生产的极度扩张与商品过剩性堆积,造成了资本主导下以不断创造新业态为发展模式的产业格局。随着资本的深化,古镇旅游在利益趋动下的盲目开发导致商业地租高启,从而形成了古镇空心化现状,古镇空间结构的改变伴随着文化形态的改变,传统空间结构的消解使古镇的生活型功能退化、商业型功能突显,并超越了古镇自身代谢与循环的能力,同时也使得商业化的积极意义被解构,逐渐陷入因“过度”商业化而形成的发展陷阱。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造成丽江古镇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的原因。

(一)从古镇旅游开发的角度分析

旅游开发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推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古镇的过度商业化问题。古镇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造、建筑布局无不是围绕着旅游开发的需要进行。发展旅游业成为提升保护和管理古镇水准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切为旅游提供服务导致了古镇旅游开发在定位上的偏离。古镇旅游功能的开发缺乏科学的规划,忽视了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延续,致使当下古镇充满着现代商业社会的浮躁,缺乏当地民族文化内涵,商业化的“过度”不可避免。在全国旅游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就了“丽江模式”,也给今天古镇旅游过度商业化埋下了伏笔。首当其冲的是,暴涨的游客数量必然导致对相关服务设施的要求不断膨胀,古镇的建筑形式、建筑风貌、空间结构等势必会发生改变,为满足大量游客需求而急速发展的古镇商业背后也潜伏着一系列生态问题。其次便是政府和企业等面对巨大商机而对古镇旅游资源的大力开发,不注重整体和长远利益,出现了过度开发,资源浪费,管理滞后等问题,加剧了古镇旅游商业的不健康发展。

(二)从古镇管理角度分析

地处西部边疆,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水平落后,古镇管理水平较低、技术滞后,管理人员专业水准不高,缺乏应有的保护意识。丽江古镇在对旅游服务上投入了巨大力量,但主要的管理手段还是停留在提供单一服务上。政府没有正确认清自己在古镇保护和开发中的位置,使丽江古镇管理部门只重视效率而不重视公共道德,只重视产出而不重视投入,只注重个人和部门利益最大化而不注重公共利益最大化等。政府是古镇的开发者也是古镇的保护者,认为只有开发好了才有资金来保护古镇,从而忽略了不合理开发对古镇可能造成的破坏,于是一方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一味地开发古镇,放松了对其的保护监督,另一方面也给当地居民、旅游开发者一个误导,从而逃避遗产保护的责任,最终促成了古镇的不健康发展。比如管理部门对丽江古镇商铺价格控制的无力导致了房租高启的局面,据调查:东大街一家面积约为20平方米的日用杂货店年租金高达约5万元人民币,而位于次繁华阶段新义街的一家面积约为20平方米的民族服饰店的年租金也要约3万元人民币。利益趋使房东把房子租给出价最高的商家而不注重其经营性质,从而加剧了传统文化氛围的破坏和民族特色的流失。

(三)从古镇居民的心理角度分析

丽江古镇急速的商业发展和快速增加的商机给古镇的居民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冲击,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以及与现代物质享受不相称的传统居住条件的综合对比之下,大量的古镇居民外迁,选择居住条件和环境都更好的新城居住,把房子租给了大量的外地商家,从而给古镇旅游商业的爆发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条件。同时随着原住居民的大量外迁,古镇的文化传统也逐渐被冲淡甚至断裂,与巨大的利益相比,文化的传承对于百姓的心理影响显得苍白无力。

(四)从政策法规角度分析

相关政策法规的滞后制约了古镇旅游开发的健康发展,健全的法制体系是维护和保障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保证。虽然1983年出台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城市总体规划》和1994年出台的《云南省丽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引领丽江古镇的保护工作步入了法制化的道路,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世界遗产保护法规出台。面对蓬勃的古镇旅游商业浪潮,相关政策法规的滞后性的负面影响被不断放大,从而加剧了古镇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的步伐。

四、古镇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各地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盲目开发,无序开发,错位开发,过度开发和超容量开发仍然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但通过一些合理的措施和建议可以改善古镇目前所面临的“危机”,摆脱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的困扰,实现古镇旅游的长久,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稀缺性矛盾的研究,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伴随着人类与自然和环境资本的维系与延续。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首届世界人类环境会议,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见,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往往涉及到代际公平的问题,关涉人类对未来的可预见程度,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就是追求资源、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和良好势头(512)。Martain(1995)指出旅游开发应建立在可持续性标准的基础上。伴随着1994年国务院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研究成为国内学术研究热点,从可持续发展概念、资源配置原则、基本要素、区域与生态平衡等多维度展开了研究。

因此,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旅游开发为未来留有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保证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多样性、有序性、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一方面满足社会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使旅游者体验到旅游所带来的物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享受,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1995年西班牙“可持续发展世界会议”,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通过了《旅游可持续发展》及《旅游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旅游可持续发展达成世界共识。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包括了旅游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也包括了系统环境与区域协作四个部分。

古镇旅游开发在面对过度商业化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活态文化资源消逝等现状,需要遵循循环经济理论,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丽江古镇在旅游开发及发展的过程中要解决好生态破坏、特色消逝等问题,可持续发展理论可供参考。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要求,丽江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要强调旅游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社会、历史文化的可持续是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理念决定了行为选择,对古镇可持续性发展而言,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古镇遗产保护的理念,加强对古镇遗产价值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管理人员、商户、游客、旅游从业人员以及原住民对古镇遗产价值的认识,从而转变对古镇遗产开发就是挖掘其商业价值的单一认识,真正发展好古镇旅游。其次,经营与开发理念要建立在遗产保护之上,而非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坚持保护古镇的原真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合理开发,适度开发,健康发展从而杜绝过度商业化现象的再生和扩大。发挥非政府组织等民间机构与行业协会的监督作用,从而保障古镇保护的再投入。再次,要改变政府的管理理念,政府应认识到古镇文化生态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公共性和有价值性,形成保护和开发相辅相成的理念。充分体现社会公平,正确处理政府与群众,原住居民和外来人员,商户和游客,开发和保护等之间的关系,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二)政府要成为古镇旅游开发可持续的管理主体

完善的地方政府管理职能、科学的制度安排是合理配置古镇环境、人文、原住民与开发商各方资源的基础,是实现市场机制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的主导力量,是对制约古镇可持续发展各种因素进行有效管理的主体。地方政府建立统一管理部门,监督和指导古镇开发,规范和约束古镇保护;建立独立的人才资源管理体系,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提升古镇旅游开发的专业化水平;建立古镇居民,商户,企业等都能参与古镇管理的相关机制,达到优先管理的目标,实现人人监督,自觉保护的目的。一个高效、成熟、恰当作为的政府是古镇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开发可持续创新的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开发要往多元化、专业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和新型旅游产品应致力于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挖掘内涵,提升品质,保证旅游产品的开发不是盲目的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纳西古乐、东巴文化等都是很好的素材,《丽水金沙》、《印象丽江》等也都是很好的代表,但是仅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深度挖掘古镇文化,提高文化产品的档次,让旅游产品系列化、多样化、高品质化。从而提升古镇旅游商业发展的品质,有效抵制其盲目发展、畸形发展,促进其健康合理的可持续发展。

(四)其他方面的可持续

除了前文所提到的方面,古镇自身还应有效改善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改善古镇内硬件和软件等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城市等,为古镇旅游商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同时要扩大古镇的资金来源,形成古镇发展的强力保障,加强古镇文化传承力度和内涵挖掘力度,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市场运营机制当中,有效阻止古镇开发因盲目追求利益而形成的过度商业化现象。政策法规也是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只有建立高效运作的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机制,完善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立法管理,才能促进古镇遗产的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如此,古镇的开发和发展才能步入阳光大道。

参考文献:

[1]木永跃.世界文化遗产地政府治理问题分析――以丽江古镇为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05).

[2]刘燕.旅游业的发展对丽江古镇社会文化的影响[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

[3]董建春.世界自然遗产面临的威胁及保护对策研究――以重庆芙蓉洞为例[J].魅力中国,2010(17).

[4]Meadows,D.Limits to Growth.Universe Book[M].New Yoek,1972.

[5]Buryatia.Conceptual basis for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Round table talk,2000.

[6]Martian,C、Charter for sustainable t

ourism,World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tourism[J].April 1995.

篇7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个人理财 现状 发展

一、前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获得快速发展。国际上成熟的理财服务是指:商业银行利用掌握的客户信息与金融产品,分析客户自身财务状况,通过了解和发掘客户需求,制定客户财务管理目标和计划,并帮助选择金融产品以实现客户理财目标的一系列服务过程。在该服务过程中,商业银行应综合自身的所有金融资源,围绕客户的收入、消费、投资、风险承受能力、心理偏好等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组合,从而为客户形成一套以个人资产效益最大化为原则的财务安排。

2007年3月20日,中国银监会批准汇丰、渣打、东亚、花旗等四家外资银行在中国内地开业。渣打银行表示,转制为本地法人银行并成功申请人民币业务牌照以后,将为中国内地客户提供世界水平的个人银行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国内许多商业银行也开展了个人理财业务。据统计,截至2008年共有39家商业银行推出2404款个人理财产品,全年理财产品销售额超过1万亿元。以工商银行为例,其2008年的理财产品销售额达l185亿元,理财业务佣金收入达到50.89亿元,占其非利息业务收入的35.4%。尽管如此,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还是明显滞后于发达国家。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

(1)个人理财业务层次较低,缺乏特色产品与服务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与外资银行相比,存在着规模小、品种少的现状,无法给客户提供包括证券、保险、信托等在内的综合性理财服务和理财产品品种;虽然各银行推出的产品名称各异,但理财产品的设计或提供的服务却差别不大。

(2)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对客户研究不够充分

由于国内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目前还多停留在概念的推广和形象的宣传上。一些银行推出的专业理财咨询服务及投资组合建议仅停留在浅层次,在客户细分、数据积累、专业理财产品设计等方面的服务不够。

(3)缺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难以提供专家理财服务

现阶段,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一线人员缺少理财专业知识,并不具备为客户测算具体收益水平、分析可能存在风险的能力。各家商业银行的理财水平还局限在某些业务的表面操作上,从而制约了银行理财业务的开拓与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滞后原因分析

(1)理财需求与理财文化的双重制约

根据相关资料,截止到2012年三季度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40万亿元,人均储蓄存款余额接近3万元。随着居民收人和个人财富的迅速增长,个人理财的需求十分巨大。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我国个人理财的实际需求很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中国个人财富拥有的不均衡,中国储蓄的60%集中在20%的个人手中。二是中国人长期以来缺乏投资意识和理财意识,不愿意把自有的财产委托给他人打理。三是居民对个人理财的内涵、业务及业务流程不了解,对商业银行开展的个人理财业务缺乏认同感。

(2)金融政策及技术设施的客观限制

一方面,由于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分业经营的金融政策和体制,银行、证券、保险三大行业严格分开经营,业务不能交叉。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个人理财服务,还只能停留在咨询、建议或者方案设计等方面;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要以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发达的金融网络为依托。而我国金融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水平比较低,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进一步影响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便捷性。

(3)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创新不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虽然有所发展,但总的情况仍然是金融创新层次偏低、金融创新范围较窄、创新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创新业务的运用效果较差,尤其是中间业务方面的创新更为滞后,个人理财产品同质性大,差异不显著,这也成为影响和滞约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重要原因。

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打造优质理财产品,尽快创建高端品牌

目前,国内各金融机构的个人理财业务都还处在初级阶段,在这一现状下,银行一旦能创建属于自己的理财品牌,无疑就确立起个人理财业务的领军地位。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应精心培育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理财专家,提高自身在委托、咨询等业务领域的竞争实力,并通过持续的包装和营销逐步扩大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以通过品牌效应提升自身理财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和收益水平。

(2)分析客户实际需求,创新个人理财产品

国外商业银行通常是以个人客户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理财需求为导向,进行理财产品的设计和提供。而国内个人理财产品的设计还主要停留在以自身传统业务开展为基础,以负债、融资、业务为核心产品的阶段。为改变这一状况,国内商业银行应尽快分析客户需求,在进一步实施客户细分的前提下,以专业理财理论指导当前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设计和针对性提供。

(3)加快专职人才培育,建立专业理财队伍

纵观美国、日本等国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历程,与其从业人员走向规范化执业资质是密不可分的。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从业人员往往缺乏金融、债券、保险、基金等专业的金融产品知识,无法给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因此,应该加强理财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专业理财队伍,全面推进CFP资格认证制度。

五、未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方向

(1)普及理财意识,培育理财市场

首先,加大理财意识培育。我国居民理财意识普遍缺乏,很多居民对理财观念存在误区。与之相反,发达国家从小就给孩子灌输理财观念,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其次,要加大产品的宣传力度。商业银行要借助有影响力的媒体来扩大宣传的力度和广度,让更多的客户了解推出的理财产品;第三,要不断完善客户信息保密制度。客户的财产应该属私有范围,只有完善客户信息保密制度,才能够吸引更多客户的加入。

(2)扩充理财队伍,培育专业人才

首先,要加强对现有客户经理的培训,培训课程应根据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要求来安排,同时还要适当学习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等知识。通过培训使客户经理成为既有金融专业知识、理财知识,又懂得营销技巧、通晓客户心理的全才。其次,要建立和完善个人理财师资格认证制度。在借鉴国外注册理财规划师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个人理财师资格认证、职业道德规范和继续教育体系,提高个人理财师的专业理财水平。

(3)改革金融政策,完善技术条件

首先,如果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政策放松后实行混业经营,就可以融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于一体,这既是适应金融国际化、应对外资银行挑战的需要,也是拓展个人理财业务的重要途径。其次,要加快金融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快金融电子化系统的集成、建立和完善银行内部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等方式,来精心打造个人理财服务的技术平台。

(4)加快金融创新,培养优质客户

第一,商业银行要不断推进理财产品的创新,设计产品或服务时不要一味模仿,要在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本行优势。第二,商业银行提供的创新产品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根据对客户的细分来量身定做理财产品,并加强对优质客户群的识别并提供个性化服务。第三,产品要有一定的价值,真正能给客户带来增值收益。只有真正满足客户委托理财的增值目的,才能吸引大量客户的加入,从而推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俊萍,方晓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探索[J].改革与开放,2009(05):72.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现状 对策

根据《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的定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商业银行以中间人的身份开展这项业务,不占用或占用很少自有资金,以收取手续费为目的,同时业务活动不形成表内资产和负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具体包括以下九大类:支付结算类、银行卡业务、担保类、类、承诺类、交易类、咨询顾问类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其他类等。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是衡量银行创新能力、盈利能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从世界范围来看,中间业务取代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成为商业银行首要利润来源是大势所趋。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展以及民众金融意识的增强,民众和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得到了极大地拓宽,脱媒现象日益严重;在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国际化和国家加强对金融监管的大背景下,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大量成立,加剧了银行业的同业竞争,影响了银行业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收益的增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推动商业银行业务从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向中间业务为主的经营转型,必将达到提升业务层次,提高盈利能力,分散银行经营风险的效果。同时,中间业务的发展所带来的银行业务种类的增多,服务质量的改善必然有助于维护银行和客户的关系,进而有利于开拓新的市场和开发新的客户。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的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所取得的成绩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近几年得到迅猛发展。首先,中间业务的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例提高迅速,例如,工商银行的该比例由2005年的6.49%提高到2010年上半年的20.30%;中国银行的该比例由7.97%提高到21.28%;建设银行的该比例由6.57%提高到21.94%。其次,在业务量增加的同时,中间业务的结构层次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如下表所示,以建设银行为例,建行改变了以往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结算、清算及收付和银行卡等传统业务的状况,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中间业务量有超越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中间业务量的趋势,最近五年中,顾问和咨询已经成为最主要的中间业务收入来源,结算与清算业务逐渐趋于次要地位(表1)。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仍存在较大不足。

首先,中间业务结构层次低、品种少。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有800多种,与发达国家两万多种中间业务产品相比仍显不足;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咨询类、代客理财类和担保承诺类等高附加值中间业务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占据主要地位的仍然是诸如结算与清算、代收代付、银行卡等劳动密集型业务,而能够体现其技术、人才、信息和资金优势的信托、投资银行、证券等业务却较少涉及或者完全不涉及。

其次,仍存在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低从而拉低银行总体盈利能力的问题。发达国家如德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到总收入的60%左右,而美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所创造的利润更是占到总利润的80%,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考虑到中间业务开展的低成本优势,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严重拉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

存在以上不足,具体分析有以下原因:

1.金融监管中的非市场因素限制中间业务发展

首先,当今世界金融业混业经营是潮流,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在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下,通过混业经营的模式,开发出了多种跨领域、多元化的中间业务产品,更好地适应了市场需求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银行的盈利能力,使中间业务真正获得了与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国银行业由于长期受到分业经营政策的限制,自主性、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受到了极大地限制,虽然严厉的金融监管政策有利于经济的稳定运行,但由此而造成的效率损失也是巨大的。我国银行业在分业经营政策的限制下,难以针对市场需求进行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中间业务发展受到严重抑制,呈现出品种少、层次低、收益少和供求结构错位的现象。其次,政府机构在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中占据主要位置,市场因素居于次要地位。这种定价方式限制了市场对价格的发现能力,不利于效率的提高和市场的繁荣。

2.部分银行员工和客户中间业务观念落后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长期存在的存贷款业务比重过大所形成的路径依赖使部分银行工作人员还没有在观念上将中间业务放到与存贷款业务同等的高度上。在具体业务操作过程中,将中间业务看做是存贷款业务的附属业务,甚至为了开拓存贷款业务而采取在中间业务范围内的恶性无序竞争。其次,由于在过去某些中间业务在刚开始开展时不收取费用(如银行卡业务在刚开始开展时不收取年费),这就导致部分客户认为部分中间业务产品应该免费提供。但随着中间业务种类和业务量的增加,银行不可能再提供完全免费的中间业务产品,因为这不利于客户获得优质的服务。合理的手续费和佣金可以促使银行创新产品,改善服务,从而最终使客户获利。

3.商业银行缺乏开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首先,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规定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使我国商业银行获得了高于国际水平的利差,高利差减弱了商业银行从事中间业务的积极性,这必将影响中间业务的开展;其次,中间业务长期从属于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业务量低、收费低从而收益低的现状遏制了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再次,我国现阶段对高度同质化的结算类中间业务实行统一价格管理,对差异化的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这一管理要求符合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现实,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但部分员工陈旧的经营理念促使商业银行间利用“市场调节价”采取恶性竞争的案例屡见不鲜,以上三点抑制了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4.硬件和软件状况仍需进一步完善

这里的“硬件”包括人才和设备。首先,咨询类、代客理财类和担保承诺类等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它们的开展需要大批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并具备多方面知识储备的复合型人才,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在中间业务的经营中缺乏这种高素质的人才,从而严重制约了银行业务的发展。其次,中间业务的开展需要极高的金融电子化水平,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我国中间业务科技化程度低,表现在低效率的支付结算系统和通讯网络,落后的、标准不统一的应用软件系统。另外业务人员有限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进一步抑制了电子设备对中间业务的促进作用。

软件指银行内部中间业务管理制度。首先,中间业务点多面广,种类繁多,需要多个部门参与管理,现行的中间业务管理制度中缺乏统一的操纵规范,这就可能导致部门之间权责不清,争功诿过,使各个中间业务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合力甚至相互脱节。其次,中间业务经营情况的考核中存在以下不足:中间业务经营情况在银行工作人员的考核中权重不高;对业务人员的奖励考核以营销量考核为准,忽略实际利润获取能力的量化考核。制度建设上的不足不利于中间业务的发展。

二、推动中间业务发展的建议

尽管外部环境和自身存在许许多多的因素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中存在种种的不足,但这也说明中间业务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调整外部环境和自身改善,商业银行可以得到巨大的业务量提升。具体的中间业务发展建议如下:

1.优化政策法规制度环境,改善对中间业务的监管

为了充分发挥中间业务占款少、风险低和收入稳定的特点,促进我国银行业与国际接轨,进一步繁荣金融市场,我国至少应进行三方面的优化:①改革对混业经营的限制政策。混业经营有利于银行针对市场需求进行业务创新,在丰富产品种类的同时,能够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增强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②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利用市场发现价格的能力,强调市场在利率和汇率形成中的作用,这种改革有利于提高市场效率,为中间业务的开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③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为市场平稳高效运行保驾护航。尤其要加强对恶性竞争的监管力度,给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

2.转变落后观念,提升认识层次

首先,业务人员加强和巩固对中间业务战略支柱地位的认识,以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作为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的契机,在观念上把中间业务放到与存贷款业务同等高度,从战略高度推动中间业务发挥重要利润增长点的作用。其次,通过加大中间业务营销力度,针对各个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在满足客户金融需求的同时,逐渐改变部分客户对中间业务的错误看法。

3.加大中间业务投入,提升中间业务层次结构和服务质量

产品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产品和经验,根据现阶段银行客户需求重点由传统业务向咨询类、代客理财类和担保承诺类等业务转移的趋势,依托现有产品,创新中间业务产品。

硬件完善方面。首先,通过从社会上引进人才和内部培训的方式增加中间业务从业人员中既熟悉保险、信托、证券、财会、法律,税收、计算机等知识,又精通银行业务;既懂经营管理,又懂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的比例。其次,借鉴外国先进经验,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和软件,统一技术标准,并对业务人员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力培训,来提高商业银行金融电子化的水平。

软件完善方面。尽快建立中间业务综合管理部门,通过制定规范化的中间业务操作流程和订立中间业务发展规划,积极协调各个中间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活动;通过制定以中间业务实际利润为衡量标准的中间业务考核标准,提高中间业务运营情况在从业人员考核中的权重,调动业务人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柳青艳.拓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若干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7,(12)

篇9

关键词:中间业务 江阴农村商业银行 SWOT分析 应对措施

自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到1996年启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至今已有20个年头,基本实现了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的市场化定价。且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全面开放昭示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加深,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存款利率也将完全开放。这一趋势对我国2013年第一季度利息收入占总收入76%的商业银行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西方国家实行混业经营以来,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美国的中间业务范围涵盖传统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而我国的中间业务大都却还停留在筹资功能强、操作简单的劳务型、低收益业务上。如何摆脱现在这种情况,增加商业银行的非利差收入,拓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随着我过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强。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义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对中间业务的定义是: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并将其划分为九大类: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银行卡业务、类中间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交易类托管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和其他中间业务。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运行情况

从各商业银行年报来看,在经历了前几年的迅速扩张之后,2012年中间业务增速有所放缓,这主要是受监管政策和市场行情因素的影响。尽管如此,各商业银行仍把中间业务当作战略发展的重点。各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在2012年皆呈现上升态势,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同业收入增幅赶超营业收入增幅,北京银行同业收入增幅甚至达到了66%。而大型商业银行同业收入增幅低于营业收入增幅,说明其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低于其资产与负债业务的发展速度。

从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结构来看,除顾问和咨询收入外,2012年中间业务其他条线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幅各有偏重,中国银行收入增幅最大的是银行卡收入(39.13%),农业银行和民生银行则是业务(57.5%,200.23%),招商银行是资产托管业务(51.51%),北京银行是信贷承诺业务(249.61%),南京银行则是支付结算业务(72.97%)。其中,各商业银行均在资产托管业务有较大增幅,顾问和咨询收入则均出现负增长。而信贷承诺业务则出现两极分化,作为北京银行增幅最大的业务却是农业银行跌幅最大的业务。

(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面临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支付结算、银行卡、等传统业务范畴中,具体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传统中间业务占据主导地位,新兴中间业务虽快速发展但市场份额仍较小

许多商业银行开立中间业务的目的是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进行补充,使客户不因中间业务的缺乏而流失,并没有把中间业务当作一个主要业务板块来对待,也没有意识到中间业务的巨大盈利空间。而且由于中间业务发展时间较短,品种单一,且主要集中在一些操作相对简单,技术含量不高的业务上,如支付结算、工资、代收水电费等。而对技能要求较高、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智能服务的中间业务如理财咨询、资产评估等中间业务才刚刚起步,有的甚至还未开展。

2、法律制度不健全

由于我国金融业起步较晚,虽然在业务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中间业务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健全。仅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和其他一些指导性文件。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的原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商业银行经营性风险,但也使得有很多附加值高的中间业务不敢大力开展,只敢小规模试点,而涉及到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托管类业务更是大受影响。

3、定价机制不完善

商业银行通过开展中间业务,为广大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收取手续费和佣金来获得收入。但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缺乏统一规范的定价系统,并且没有合理的监督机制来监管各商业银行的不合理收费。而商业银行以防止客户流失为目的开设的中间业务项目,通常只收取较低的手续费和佣金,并不能体现中间业务的服务性特征。这样一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利润就会降低,其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就会不足,金融创新就难以发展。

二、江阴农商行现状

2001年,江阴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注册,由一个传统的合作制农村信用社转化为具有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在这十几年,董事会围绕股东大会各项决策,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立足业务发展,以江阴发达的经济为依托,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截至2012年底,江阴农村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733.73亿元,较2011年增加170.77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51.71亿元,较2011年增加7.77亿元,增长率为17%。2012年,全行实现利润总额12.33亿元,净利润10.04亿元,比2011年增加1亿元。营业收入23.65亿元,比2011年增加4.4亿元,增长率为22.85%。其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5432万元,占收入总额的2.29%。相较于第一部分分析的各家商业银行,江阴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非常低,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江阴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有以下几项:结算及业务、银票业务、第三方存管业务、个人理财业务、贵金属业务。中间业务的大力开展拓宽了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范围,在原来老客户的基础上,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青年客户不断增多。

江阴农村商业银行2001年成立时共有员工769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2人,大学本科学历24人,占员工总数比例分别是0.26%和3.12%。到2012年年底,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共有正式职工1031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35人,大学本科学历584人,占员工总数比例分别是3.39%和56.64%。由此可见,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员工的受教育程度结构、专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团队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三、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SWOT分析

(一)优势

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的优势主要有三点。第一,作为江阴地区网点最多的商业银行,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在开发农村市场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凭借众多的网点,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可以推广到江阴的各个角落,而与中小企业、农户的良好业务关系,则有利于设计并发展一些适合农村、农业、农民的特殊中间业务,来填补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的空白。第二,凭借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快速高效地办理中间业务,由于其管理决策层较少,对市场的变化可以做出快速的反应,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并及时地传达到各个支行、网点,这是有层层决策层的大型商业银行所做不到的。第三,国内外成功商业银行提供了大量的中间业务经验。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经非常成熟,美国的商业银行提过2万多项中间业务服务,并且国内的中国银行等也已提供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三千多项中间业务,这就为江阴农村商业银行新设中间业务提供了成熟的经验,减少了开发新业务的成本与风险。

(二)劣势

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主要有以下不足:第一,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的盈利来源主要还是利差收入,中间业务占的比例很小,对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不够。第二,缺乏有效的管理系统。整个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管理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有效的系统,而是将中间业务分散于各个部门,由各个部门各自管理。第三,防范风险能力较小。由于江阴农村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净资产较少,使得其面对变化多端的市场时,风险承受能力较差,这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先天不足。而对于中间业务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和专项审计稽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银行经验管理者对中间业务风险状况把握不准确,从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推广造成影响。第四,产品品种较少,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目前涉及的中间业务主要有支付结算、个人理财、贵金属等,产品品种数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第五,创新能力不足。受电子银行覆盖面较小和高端复合人才严重缺乏制约,江阴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没有实现创新,现开设的中间业务基本上都是借鉴其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

(三)威胁

江阴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面临着以下威胁:第一,国际经济形势动荡,欧债危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新兴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国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银行坏账率节节攀升,银行业面临巨大挑战,系统风险、信用风险必然对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第二,竞争对手不断增多。目前,国内开展中间业务的商业银行很多,而大型商业银行因为中间业务开班较早,资金实力雄厚,占据了中间业务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使得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较小。。第三,客户需求多样化。新时期的金融消费者,已经不仅仅从存贷款利率来选择银行,而是更加注重选择有助于创造自身价值的综合性高端银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势必要求银行提供更全面、更精细、更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这对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应对办法

(一)完善中间业务定价机制

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情况、产品开发能力和同业竞争情况来制定中间业务收费标准。一般而言,如果是作为资产与负债业务的补充,防止客户流失,本身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中间业务,如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应实行较低的定价策略,以低廉的价格来吸引客户。如果是本身具备极强的竞争优势,市场需求广泛,独创性强,可复制性低的中间业务,如理财咨询、资产评估,应实行较高的定价策略,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以期获得较大利润。

(二)加强培养和引进人才

完善人才培训机制,提高现有员工专业素质,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对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现有的中间业务从业人员进行较高层次的脱产与在职培训,使其更专业化、复合化。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高端人才的加盟,为江阴农商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大力促进电子化发展

建立江阴农商行自己的金融数据库,为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创新提供数据上的支持。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建立完善高效的市场信息传递处理系统和综合服务信息系统,为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创新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季伟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情况及天津银行应采取的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3(06)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2

近年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经济发展的同时居民收入也不断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4元,比2009年增加了1934.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但是,我国一直处在高通货膨胀低利率时代,由于几乎没有其它增值渠道,人们的银行存款不断缩水,储蓄存款已经达不到保值增值要求,如何让自己的存款得到保值增值,已经成为人们开始关注的问题。个人理财业务概括而言,就是将个人资产委托银行打理,实现保值增值的过程。然而,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却不能满足人们对个人理财业务多元化的需求。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起步晚,理财产品单一,但是市场需求巨大,金融服务市场需求日益增长。虽然,商业银行已经对个人理财业务给予了重视,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上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而且个人理财产品少,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理财门槛过高,更主要的是缺乏专业的理财人员,这些因素制约了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难以满足客户多层次需求。

(一)缺乏有效的品牌营销策略,品牌塑造不到位

各大银行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理财产品,但是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然而,品牌效应使得客户对银行业务的认知程度大大提高,成为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重要手段。银行品牌创立的重要原则:必须认识到品牌对于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意义,并及早制定出自己的品牌策略,明确服务标准和规范。在员工中推行品牌塑造的理念,品牌设计就是要结合自己银行理财的目标客户群有一个准确定位,使品牌与所提供的理财产品的理念相呼应。在品牌推广的过程中,要注意各种营销手段推广的同一性,即给客户都是一样的品牌形象。一些商业银行在推销理财产品的时候风险揭示不足,没有以醒目、通俗的文字进行表达,过分强调预期收益率,追求销售业绩,对客户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了解不深,导致客户购买了并不适合的理财产品,造成了客户的损失,也损害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当然,在树立品牌营销的同时,还要进行业务创新,积极开发和引进新品种。

(二)理财产品不丰富,产品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

当前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虽然名目众多,但实际上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银行理财服务实质性内容少,产品整体技术含量较低,难以根据不同层次客户多元化需求设计跨领域组合型个人理财产品。目前各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几乎都是证券、外汇、基金等投资产品的组合,这些业务层次低,可“复制性”强,而且没有体现银行自己特色的产品,对个人客户来说也缺少实际吸引力。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由于外部环境的、体制的、技术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金融创新的意识、能力不强,金融创新几乎是一片空白,近几年来随着银行竞争的加剧,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有所起步,但总的来说,金融创新的层次较低,范围较窄,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一些理财产品,只是把一些金融产品简单的捆绑在一起,推销给客户,容易被其他银行模仿,这是导致个人理财产品同质性大的重要原因。加快个人理财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是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活动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商业银行在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由于创新不足,一些商业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时没有充分考虑客户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没有从资产配置的角度进行产品开发和投资组合设计,没有应用科学合理的测算方法预测理财投资组合的收益率,没有设置相应的市场风险监测指标和有效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还缺乏独立有效的新产品开发部门,金融创新的层次较低,范围较窄,产品的科技含量低。

(三)理财门槛过高,监管制度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几乎都设定了20万元人民币的个人理财服务起点,外资银行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则要求5万到10万美元,对VIP客户的要求则更高,如中国银行的“中银理财”门槛为50万元,招行的“金葵花尊享”系列则要求100万以上,而真正需要理财的是普通的民众。另外,我国金融行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商业银行不能直接涉足证券、保险业务,这极大地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业务,使其无法根据自身现有资源以及客户需求设计理财产品。现行政策法规对银行业经营范围的规定,使得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逐步完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制约,限制了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更加细致的投资理财规划,这不仅削弱了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上的获利能力,而且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完善与发展。虽然近年来我国有关法律也渐渐地认可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但在执行过程中却依然在延续传统做法,使得商业银行现有的个人理财服务还单纯地停留在信息服务、咨询建议、方案设计等较初级的层面上。

(四)缺乏大量理财方面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实行分业经营使得大部分个人理财业务人员是从传统银行业务转型过来的,并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只能提品推销和相对较低层次的介绍业务。个人理财业务要求复合型金融理财专业人才,掌握证券、银行、保险、法律、税收、财务等多方面知识,全面了解理财产品的各项功能,具备丰富实践操作经验,并对个人理财产品了解比较深刻,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专业理财建议的理财规划师。这方面的人才不但要对目前金融市场所有投资领域的理财产品十分熟悉,还要能够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量身为客户设计理财产品组合。金融行业内部的分割使得国内理财领域的人才仅具备某个领域的投资经验,缺乏综合理财的经验和能力,从而对个人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未来发展的要求

(一)注重品牌的塑造,进行个性化服务

品牌的塑造对银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品牌既是一家银行提供的一种产品,也是一家银行的全部,商业银行一定要借助有影响的媒体扩大宣传的力度和广度,让更多的客户了解自己的品牌文化。一个好的理财品牌是能将银行的文化,银行的精神、银行的理念、银行对客户服务的态度全面的展现出来。因此,银行要加大理财品牌的建设,一方面要强化理财本身的功能,能真正为客户带来收益,另一方面根据客户的年龄、收入、预期目标等条件,为客户量身设计理财组合,体现个性化服务,通过理财品牌将银行为客户贴身服务,追求客户满意至上的理念传递给客户。

(二)加快产品创新和研发,提高产品层次化

根据客户的需求发展个人理财业务,通过市场调研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加大理财产品的创新力度,丰富理财内容,力求在自身的理财服务中可以涵盖更多的金融产品,提升理财服务的深度。个人理财离不开具体产品的支撑,商业银行应密切的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合作,研发出更多深层次的产品可以根据目前实际情况,建立一支专业的研发队伍,成立新产品开发小组,增强产品设计团队自主研发实力和市场分析能力,提高理财产品质量。目前,网上银行逐渐发展,商业银行应大力推广网上理财产品。

(三)降低理财门槛,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和外部监管

细分客户以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首先,降低理财门槛,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加强内部风险控制,提高自身要风险披露能力,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机制,商业银行应将理财业务风险纳入商业银行的总体风险管控之中,建立理财业务风险管理制度和切实落实在销售个人理财产品时不得承诺预期收益的规定,销售的程序应当严格按照银行制定的程序进行,银行工作人员在介绍理财产品时,要进行充分详细的风险提示。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理财市场的风险监管,扮演好监督者的角色,完善法律体系,依法监管。

(四)注重专业理财人员的培养和现代营销手段的应用

高素质的人才是个人理财业务顺利发展的保障,针对我国目前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缺乏高素质人才的现状,银行一方面,可以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引进国内和国外的优秀金融人才,把社会上一些具有专业的理财知识,熟悉个人理财产品的开发,具有理财规划师资格的高素质人才引进来。另一方面,银行可以和高校进行合作,定向为银行培养专业的理财人员,强化理财人员的股票、债券、保险、基金、税收等专业金融知识,建立起一支精通个人理财产品,能为客户提供良好的个人理财服务的专业理财队伍。树立现代的营销理念,设立专门的营销部门和配备专业的营销人员,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营销机制。

参考文献:

[1]侯蕴涵.美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金融,2010(12):42-44.

[2]张晓婷.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J].工会论坛,2011(3):70-73.

篇11

关键字:商业银行 ;个人金融业务;对策

入世后金融市场的开放迫切需要国有商业银行大力拓展个人金融业务。外资银行抢占中国个人零售业务迫在眉睫,国外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在发展策略、科技应用、产品创新、营销管理、市场分析、人才培训等方面比我国都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要加快创新个人金融服务品种,提高服务水平,开发收益性强,能满足市场消费主体需求的金融服务项目,否则很有可能失去市场份额。因此,找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办个人金融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为在实际工作中应对竞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

(一)个人金融业务类型日渐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民收入大幅增加,银行的存款利率多次下降,保险市场和消费信贷市场的形成并取得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居民对于个人金融业务的需求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他们不满足于仅将资金存放在银行,而是希望银行能为其提供更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实现资金增值。鉴于此,我国拥有十分巨大的个人金融业务市场需求,于是国家大力支持金融市场、保险市场等快速发展。随着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出现,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经营模式也显现混业经营的雏形。我国的商业银行为居民提供的理财服务也已不局限于传统的储蓄业务,还涉及到消费信贷,外汇买卖,银保、银期、银证、银基一体化等业务。短短几年间,个人理财、个人支票、信息咨询、投资顾问等新业务也将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些新业务的产生,是商业银行服务意识增强的具体体现,也是商业银行自动化和电子水平提高的结果。

(二)个人金融业务开发潜力巨大

30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使得居民的货币收入越来越多,居民个人财富不断积累,而货币贬值速度也引起了人们的深思,面向个人和家庭的金融服务呈现不断增长的需求,这促使商业银行个人金融各类业务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居民对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需求量和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希望通过银行更多的个人金融产品服务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这为银行不断进行个人金融业务创新,优化银行信贷资产结构提供了内需动力,也为商业银行根据经济发展要求适时拓展个人金融业务,丰富金融产品类型,增强银行盈利能力提供了支持。商业银行传统个人存贷款业务发展的空间渐趋狭窄,单纯依靠存贷款业务很难获取较高的利润回报率。大力发展个人金融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国内外同业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金融创新的主要领域。目前应先从传统的个人金融中间业务开始,积极为客户提供、咨询、结算、清算、汇兑、担保、私人理财等业务,并通过对现有的中间业务品种进行梳理、丰富和完善,形成具有特色的产品。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产品缺乏创新

产品创新能力差。业务创新水平低且重复,一味求新却不适合客户需求,提供交易和保值的产品虽多,但缺少能够增值的产品,不能为个人金融业务拓展提供有效的工具。个人金融产品种类贫乏,缺少创新产品,如,国外银行为他国居民提供的旅行支票,就是为了方便外出旅行者,使其不必携带大量现金的金融工具,但这项个人金融业务,在国内个人金融市场上还处于一片空白。另外,受到现有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所限制,国内银行业现有的理财概念还比较狭窄,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其次,针对中高收入者应提供更加丰富的投资理财产品,因为个人理财业务主要客户就是这类中高端收入阶层人群。具体应包括现金管理、投资计划、保险计划、退休计划、税务计划等在内的全方位的个人金融服务。但部分银行仅仅是提出这样的服务理念,而缺乏丰富的个人金融产品作为支撑,上述全方位金融服务也就难以实现,为中高端客户提供的个人金融产品有待进一步丰富。

(二)业务人员素质尚需提高

个人金融业务是新兴的金融业务,其金融产品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具有集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网络和信用于一体的特征。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扎实的金融知识基础,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丰富的金融服务经验,现代的金融管理理念。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个人业务专业人才的不足与拓展业务的迫切性之间形成了十分突出的矛盾。因此业务的开拓与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银行没有系统地培养个人金融业务的专业人才,没有形成专业的理论体系、经营理念和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机制,缺乏一个能支持这一业务发展的专家集团和一支能拼善战的营销队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有些银行从事个人金融业务的客户经理寥寥无几,既懂政策法规又掌握金融、外汇、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只有拥有高素质员工的银行才能够提供高水平的服务,以服务水平和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客户经理远不能与外资银行相提并论。外资银行客户经理是一群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现代服务队伍,其服务水平和质量都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学习。

(三)技术手段落后,网络体系不健全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率还比较低,电脑信息网络的应用我国金融也存在局限性,主要是由于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性得不到很好保障,不断涌现出恶性的网络金融事故使得我国银行和居民对于较为先进的网络金融服务存在忧虑和抵触心理。目前国内许多商业银行电子化服务还很不完善,电脑网络的联网程度偏低,一些先进的ATM、POS机设备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电话银行没有得以普遍使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刚刚起步。由于网络技术水平和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许多商业银行尚未建成强大的网络安全体系,因此开展网络银行还存在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等安全问题。其次,业务处理的自动化程度较低。据统计表明,目前我国个人金融业务中90%以上仍由柜台人工办理,在银行经常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许多简单的完全可由机器处理或客户自助的方式解决的存取款业务,往往大家都会选择到柜台办理。一方面造成银行业务处理速度慢,办事效率低;另一方面增加了柜台压力和劳动成本,耽搁办理其它业务。此外,我国的银行卡技术应用水平在整体上也较落后,在处理全国联网交易时,各商业银行自己所发行的银行卡会出现不稳定、出错率高、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因为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我国商业银行无法完全把客户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在进行信息分析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数据挖掘系统,对于客户的需求掌握不全面,也就无法进行深入的客户的细分和差别式的服务,尤其是针对重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和产品开发不能得以实质性地展开。能提供还是较低水平的,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个人金融业务并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国外商业银行全方位的、高层次的金融服务相比,我们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应加强技术支持,健全网络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金融产品开发创新,促进消费

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要求商业银行提供的个人金融业务,需要与时俱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银行提高产品和服务,改进品种适应市场竞争。如,以银行卡为载体,使已有的个人金融业务品种和功能完美融合,简化使用银行卡程序,便于客户管理,实现一卡多用。借助多功能银行卡来推动个人消费、外汇、基金、证券、债券、保险、消费信贷等各种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国外商业银行普遍重视金融产品的创新,虽然我国金融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多,但是同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相比依然不相适应。商业银行应该在优先完备和发展已有产品的前提下,不断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金融产品创新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专注于客户和市场的需求。不可脱离市场凭直觉行事。第二,开发与仿制并行。金融产品具有同质性与无专利性的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若要长期维持其产品和服务的优势,必须具备较强的金融创新能力。第三,有所为、有所不为。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多种多样,单个银行不可能包揽一切,更不可能样样领先。商业银行要突出自身的优势与特色,这就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地开发理财产品。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不断更新换代,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赢得市场先机。

(二)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高业务人员专业素质

随着个人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对银行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杰出的决策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是确保个人金融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为此,要求商业银行加大培训力度,积极开发人才资源,尽早培养或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造就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高、业务技术精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壮大个人业务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索质,以适应业务的急需。从现有的人员选择精通业务,年富力强,善于学习和创新精神的人员分配到个人金融业务位置上,结合“送出去,请进来”方式,对他们进行个人业务较高层次的知识培训,为个人业务的开拓奠定基础。由于个人金融业务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领域,培养方复合型人才尤其重要。制备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未来抓住个人金融业务高端市场的关键。除培养复合型人才外,商业银行还需要培育一批专业型的个人金融人才。针对某一领域或某项业务非常专业的人才,比如熟悉证券的证券分析师和理财师,熟悉房地产的评估人员等等。

(三)运用高新技术加快网络化进程

由于个人金融业务多,金额小,业务量大,成本高的人工处理的特点,银行网络电子化水平决定了未来的市场份额多少。科技在保证产品正常运行、改进产品功能、提升产品层次、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要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科技支撑水平,迅速提高个人金融业务综合竞争能力。一是要加快全国范围内的数据大集中,实现柜面业务账务核算的集中处理、客户信息和账务数据共享、各类业务要素参数化、后台监管集中化。增加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使全国范围内的通存通兑、自动转存、约期转存、实时汇兑等业务更便捷、更通畅、更稳定。二是以建立网上银行为目标,完善个人客户服务体系。要以电子货币为载体,以网络技术为基础,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建立以产品的多元化,渠道整合化,智能服务化为主要特点的电子服务系统,加大自助化服务设备的投入,将现有的网点服务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虚拟服务有机结合。三是扩大科技在业务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范围。要依靠互联网、数据库等技术,构建纵向网络贯通、横向信息共享的业务管理应用系统,实现个人业务管理工作流程信息化和辅助决策智能化。

参考文献:

[1]李修平.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商界,2010(5):58.

[2]满玉华,董雪梅,马兴梅.个人金融业务-中国银行业的战略选择[J].现代商业,2010(20):6-7.

[3]刘翔斌.个人金融业务拓展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7):51-52.

[4]曾庆海.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J].现代商业,2010(20):14.

篇12

为避免国内经济受到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引发了全球的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我国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社会信用总额扩展迅速,各家商业银行积极扩大信贷规模,积极发放信贷。当然随着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这也造成了我国市场流动性泛滥,CPI指数一直保持高位,引起社会对通胀的担忧。为控制经济过热,央行通过准备金手段收紧流动性,并采取了信贷规模窗口指导,限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

由于历史及体制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在总收入的占比非常高。根据2011年各上市商业银行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财务报表显示,各家上市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比仍然很高,基本保持在2/3以上。而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我国间接融资总额减少和存贷款利差的缩小,都会导致以利差收入为主的国内商业银行在盈利方面面临着重大考验。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需动用自己的资金,依托业务、技术、机构、信誉和人才等优势,以中间人的身份客户承办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各家商业银行日益加强了对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而在中间业务中,投资银行业务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一般来说,投资银行是商业银行利用自身人才、资源、技术等优势,为客户提供财务咨询、投融资决策的服务。这也是国内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体制下,尝试开展的新型业务,目前除了尚不能开展交易所市场的证券承销(IPO)、经纪和交易等券商类业务外,已涉及银行间市场承销经纪与交易、重组并购、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与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资产管理、投融资顾问等多数投资银行业务。近年来,随着企业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投资银行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的重要领域。

深圳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的窗口,其金融总量一直保持在国内大中城市的前列,金融各行业发展势头非常良好,金融市场交易活跃,而且金融资产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而××银行深圳分行作为××银行总行的直属分行,一直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改进服务、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并加强业务风险管理。

一、以××银行深圳分行为例,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主要中间业务包括结算业务、投资银行、理财业务、业务、外汇业务、银行卡、担保业务、电子银行、托管业务、养老金、凭证工本费等十几项,因各行所处经济环境、客户特点等不同,各行的中间业务的不同项目的比重有所不同。

2011年根据该行具体特点和授权,深圳××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包括如下两大类:一类是基础类投行业务,包括常年财务顾问、信息一点通、评级顾问、资信服务、一般投融资顾问等;另一类是品牌类投行业务,包括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主理业务)、短融、中票、并购重组、理财委托贷款、财产收益权理财业务、股票收益权理财业务等。

为协调和统筹该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分行下辖投行部,负责全分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拓展、业务指导、辅助审查、协调各单位等职能。

在2011年,该行投行业务收入占比在所有业务板块中排名第一位。而在投行业务收入中,基础类投行业务占比47%、理财推荐类29%、股权融资14%、并购重组5%、其他5%。

尽管投行业务发展势头良好,但是辖属各支行投行业务发展仍存在较大差异,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其中收入金额前两名支行的投行收入占全部支行收入的30%,前七名支行的投行收入占全部支行收入的60%,而且仍有部分支行未发生任何投行业务。

该行投行部人员不超过15人,负责全行28个一级支行、120多个二级支行的业务指导和营销推动。

二、当前投行业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一)投行业务尤其是基础类投行业务基本上由银行资产业务转化而来,往往无切实有效的投行服务

一般情况下,银行提供的投行业务尤其是基础类投行业务大部分是由银行贷款业务所转化或带来的,主要方式是将贷款综合收益率与贷款利息的差额部分作为投行中间业务收取。比如审批一笔贷款3亿元,5年期,综合收益率(即客户支付的总成本)为同期同档次利率上浮30%,但是在签订的借款合同上的贷款利率仅为同期同档次利率上浮10%,那么综合收益率和贷款利率的差额部分往往可以纳入投行中间业务予以收取,尽管2012年2月份国家出台规定,要求银行表内贷款不能附加收费,但是银行往往通过其他渠道予以解决。

这样就造成了部分投行中间业务的收取并非独立的,而这些投行业务既不是独立的服务项目,也没有相关服务方案,更没有真实提供任何投行服务。

(二)投行业务设置较为简单,无创新权限,个性化服务不足

一般情况下,为控制风险,各商业银行的投行部门的产品设计及其创新权限仅限于总行,并没有转授权至一级分行或直属分行,所以其提供的服务品种大部分为标准化服务,业务设置非常简单,各省行或直属行只需要按照总行的设计成果予以营销即可,如果有需要变通的,往往需要与总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这样不可避免的出现沟通效率很差的问题。

另外,由于是标准化服务,所以其很多产品无法针对客户个性化特点来制定个性化服务,以满足客户需要。

(三)投行业务授权不足,人员配备捉襟见肘

根据现有授权,分行仅有办理业务的职能,而无相应审批职能。几乎所有业务均需要分行乃至总行相关部门的审批。

以××银行深圳分行为例,该分行共有28个一级支行,辖属120多个二级支行网点,而投行部所有员工总共不超过15个(含总经理及内务工作人员),而由于投行业务种类较为分散,而且需要与总分行的各部门进行沟通,工作较为繁杂,人力不足势必影响业务的办理,也已经成为制约投行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发展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思路

(一)银行应提供切实有用的投行服务,以基础类投行业务为切入点,巩固和竞争优质信贷客户

我国商业银行应提高业务创新意识,并积极采用个性化服务,为企业提供真实有用的投资银行服务,并使得该服务能对客户带来好处。

我国商业银行应依托客户、信息及渠道优势,大力发展基础类投行业务,比如信息类服务,财务顾问等等。

信贷客户方面,应继续挖掘信贷客户资源,尤其是要认真思考服务的内容、效果等因素,切实提供满足客户需要的投行业务。

各行不要仅限于银行自身的信贷资源,而应该充分挖掘所有客户的需求,利用自身优势,为客户尤其是无贷户提供有用的信息资讯或服务。

根据现阶段信贷规模偏紧的特点,投行部门也应该以此为契机,配合分行贷款规模资源的经营思路,通过提供相应的投行服务适当提高该行融资服务的议价能力,并降低贷款被他行置换的可能性。

(二)持续创新、打造品牌投行业务,深化公司与投行业务互动发展

该行品牌类业务包括包括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主理业务)、短融、中票、并购重组、理财委托贷款、财产收益权理财业务、股票收益权理财业务等等业务,在当今信贷紧缩,客户融资需求不能通过信贷渠道有效解决的情况下,重点做好相应投行业务,真正有效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例如对于有授信额度但是无规模可放的情况,积极采取理财委托贷款予以解决融资规模;对于拥有能带来现金流或收益的资产的客户,可以通过投行部门的设计,将表内贷款业务包装成财产收益权或股票收益权理财业务;对于暂时无有效资产或有效担保、但发展前景非常好的企业,可通过股权投资基金主理银行业务或股权融资等方式加以解决,等等。

再例如,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跨越式增长,国内和跨境并购市场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并购市场已披露案例的交易完成规模从2006年的1434.8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6921.52亿元,市场的迅猛发展为商业银行并购重组顾问业务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各行要认清形势,大力发展该项投行业务。

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投行业务的先导作用,首先通过投行业务可以阶段性满足客户融资需求,为银行公司业务的后续营销打好基础。而且可以在业务办理过程中,主动将其他基础类投行业务加以运用,并在充分了解信贷政策和信贷规模情况的基础上,实现投行业务和公司业务的良性互动。

(三)加强投行团队建设,实现投行营销模式转型

首先应持续加强投行团队建设,可以通过增加人员或者发动支行人员积极参加资格认证,尤其要引导拥有企业理财师资格的人员积极投入到分支行投行业务的营销和办理工作中。以XX银行深圳分行为例,已经拥有48名一级企业理财师、8名二级企业理财师和9名高级企业理财师,但是大都是其他岗位的员工,该行应从中挖掘优秀人员充实到投行服务团队中,或者引导他们在自身岗位上适当履行投行业务的营销和办理职责。

同时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做好投行业务和产品的培训和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提高投行业务从业人员的营销意识和服务能力,确保投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和再创佳绩。

(四)加强引导和监管,防范投行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

投行业务是目前商业银行发展最快、创新最为活跃的业务,也是监管机构、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所以各商业银行应切实按照国家有关规范商业银行不规范经营的规定执行,认真处理好投行业务收入增长迅速与规范经营的关系,认真落实“依法合规、服务匹配、协议完备、客户自愿”的原则,尤其是要保证收费与服务相匹配,让客户觉得物有所值,坚决杜绝只收费不提供服务的行为。

业务办理中要认真落实各种要求,认真做到每笔业务有方案、每个方案有项目、每个项目有内容、每项服务有记录。

终上所述,尽管现在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较为迅速,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只要监管部门、商业银行、客户三方共同做好协调,一定会将该业务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田瑞璋: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尹毅飞: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重点研究.金融论坛,2004.12

[3]常怀宇: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问题探析.福建金融,2005.9

[4]王文利:关于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趋势分析.商业时代,2007.6

[5]程丽芬: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研究.财经界.2007年第9期,P70-71。

[6]任壮: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依据和模式.经营管理,2005(4)

[7]尹毅飞: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重点研究.金融论坛;2004年12期

[8]李丽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策略选择.北方经贸;2004年09期

篇13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同时,庞大并持续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为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提供了物质基础,构成了潜在、持久而旺盛的理财需求。我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2005年国内储蓄率高达51%,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可见,我国居民储蓄率水准之高已为世界之最。2005年户均资产总额35万元,其中金融资产12万元。金融资产在10万美元以上的大约300万户,超过100万元以上的客户人群为30万人,预测2009年富裕家庭的流动资产总额将从2004年的8250亿美元增至1.606万亿美元,增幅将近一倍。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在京、津、沪、穗四地的专项调查显示,74%的被调查者对个人理财服务感兴趣,41%的被调查者需要个人理财服务。在上海,大多数市民认为“未经专家指导的自发理财方案有很大风险”,87%的被访市民表示会接受银行提出的理财建议,其中32%的市民“最感兴趣银行的理财咨询和理财方案设计”,40%的市民认为“应增加客户投资操作、提供专家服务”,并“希望能与银行理财专家建立稳定和经常性的业务联系”。在广州,33%的市民对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金融资产的优化组合感兴趣,22%的市民要求银行提供信息咨询服务。这些数字说明,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个人理财业务重视不足,规划不够,主动营销意识欠缺。当前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还仅仅是为了争夺存款、提高市场份额,并不完全是为了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一些银行采取盲目承诺高保本、高收益,将个人理财产品演变为变相的高息揽储工具。不少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在亏损让利的条件下推出理财产品,以其为竞争手段吸引中高端客户、争夺零售客户资源,缺乏对理财业务的长远规划,导致投入不足,市场营销观念不强,广告宣传设计过于专业化、抽象化,不易被广大客户理解和认知。多数银行理财人员“闭门待客”思想严重,缺乏主动营销意识,不善于通过常规业务发展与客户的关系,致使理财业务开展不起来。

2.个人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尽管各商业银行已推出了各种个人理财服务,但忽视品牌建设,缺乏特色,使得理财为民服务的效率和功能大打折扣。银行理财服务实质性内容少,产品附加值低,造成理财收益偏低。目前,我国银行理财基本停留在咨询、建议或投资方案设计等层面,还作不到代客进行全方位的资产运作。如在投资领域,几乎都是外汇、证券、保险、基金、债券等产品组合方面只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重新的整合,并没有针对不同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设计。而个人理财的精髓和主要方向却恰恰是它所能提供的个性化的服务。因为有一定财富的个人,在他生命的不同阶段,对理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风险的承担偏好程度也不一样。所以根据客户不同阶段、不同偏好、不同投资需求进行个性化服务,进行产品创新,才是未来个人理财市场发展的真正动力和方向。

3.政策上的约束限制了理财业务的开展。目前我国金融业是分业经营,银行尚不能涉足证券、保险、基金等业务,只能代销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产品,而对这些产品的适用性无能为力,这种状况大大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而目前商业银行的理财方式仅限对传统储蓄、贷款、外汇业务的简单罗列、堆砌和整合,且限制条件多,这并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理财。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相互割裂使得银行无法利用证券和保险这两个市场为客户实现增值服务,客观上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4.组织机构不健全,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多数商业银行尚未设立独立理财业务管理机构,缺乏对业务的条线管理和长远的科学规划,无法充分发挥专兼职理财队伍的合力。从理财从业人员组成看,多数客户经理仍是从基层金融岗位上临时抽调出来的,即使参加了由银行内部组织的业务培训,其理财技能仍以银行类业务为主,未经过权威机构的培训及专业资格认证考核,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准尚未达到专业理财师的标准,银行理财业缺乏整体公信力。2004年9月,以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名义发起成立了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并于2005年8月加入国际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组织,首次在国内阴极国际CFP专业资格认证制度。但培训及考核地点分布极不广泛,致使职从业人员求学无门。从国外情况分析,个人理财涉及到税收、财务、会计、法律、投资、银行、保险、证券等多方面理论知识和实物操作,大到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小到日常生活的衣食支出,无不包括在内。且不说如何投资、节税,使财产保值增值,单纯是个人资产负债表或财务预算的制定,若不具备全面规范的财务分析能力及金融专业知识都很难确保专业服务质量。而外资银行的理财人员在遴选过程中,都是经过学历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考验,即使成为客户经理后仍需接受财务分析师培训。因此,培养和选拔高素质的理财客户经理已成为开展理财业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策略

1.提高认识,健全机构,发挥职能作用。要充分研究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特殊性要求。银行在组织架构和业务分工的重组中,应根据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需求,专门指定一个职权相对独立、职责比较明晰、专业结构比较综合的业务部门负责个人理财业务的管理、规划和发展。

2.创新产品,贴近市场。作好个人理财业务服务内容的研究及客户个人理财业务产品个性化需求的研究。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提供适合其愿望特点、保证业务内容充实、理念更为科学的理财服务,使客户资产最大化的得到保值和增值。同时,应降低门槛,扩大需求。细分市场,实行差别化、个性化、分层次的服务,并加大营销宣传力度,主动出击,引导市场,创造市场需求。

3.多层次、全方位培训人才,实现差异化服务。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尚处于简单化、表面化阶段。因此,从为客户提供以差别化服务为手段的理财建议,到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投资咨询业务,代客户投资理财,不仅需要得到政策上、技术上、环境上、人才上多方面支持和配合,还需要做好客户经理的培训工作。商业银行应优选一批思想道德素质高、业务熟练、责任心强、对个人理财业务感兴趣的员工,进行证券、保险、债券、基金、税收等金融基础专业知识的强化培训,建立起一支全面掌握银行业务,既具备各种投资市场知识,懂得营销技巧,又通晓客户心理的高素质理财人员队伍。还应与境外机构积极合作,引进国际经验,逐步完善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体系,规范中国金融理财业的发展,全面提升理财师的素质。当前,由于市场上普遍缺乏精通多项金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商业银行培养熟悉多方面金融业务的理财专家显得尤其迫切。

4.创新服务,实现 从“以市场为导向”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长期以来,个人业务仅仅是国内银行筹措资金的手段,银行向个人客户提供的服务是无差别的大众化服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银行应逐步引入市场细分理念,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目标客户为基础,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服务新产品,有差别地、选择性地进行金融产品的营销和客户服务,根据客户的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不同风险偏好,设计符合其个性化的理财计划,并协助客户操作实施,而不是借理财之名行推销产品之实。

5.加强跨行业金融机构间的合作,加快战略转型,丰富理财业务内涵。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全球一体化、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加速,混业经营是必然趋势,为此商业银行目前要做的是:①加强合作。商业银行应加强与证券、基金、保险、期货等跨行业金融机构的合作,从现阶段相互业务的简单发展为更广阔的业务融合,如2007年5月,吉林交行以办理银证三方存管业务为契机,先行将延伸柜台入主市内各大证券公司,为股民提供“一站式”服务,仅一个半月时间,即办理银证三方签约近7000户,占已办理三方存管股东签约总数的65%,存管资金达16亿元,在总行排名第八,发展“OTO”黄金及白金客户100余户。②加快战略转型。如交行作为首家综合经营试点银行,其正依托自身丰富的综合化经营经验,按照整体战略逐步采用设立或并购的方式,积极涉足其他非银行金融领域,如计划将湖北国投更名为交银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交银国信”);07年5月份,通过业务重组和整合原有的交通证券有限公司等业务的基础上,又在香港成立了交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交银国际”)。目前,以交通银行为主体,包括交银保险、交银国际、交银信托、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交银租赁在内,交银金融控股集团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未来,交通银行必然将进一步整合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和租赁等各类金融业务资源,提升产品交叉创新能力,深入挖掘市场潜力,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和竞争实力,向金融控股集团的战略方向不断迈进。

目前、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尚处于由萌芽到快速成长阶段。随着我国居民个人财富的增加、金融市场的改革、监管体制的建立,个人理财业务已逐渐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新焦点,随着外资银行的大批涌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也势必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未来几年中国理财市场一定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篇14

【关键词】授信 个人综合授信 银行 风险管理

信贷业务是银行业务的主力军,也是银行盈利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各家银行不断进行信贷业务的产品创新和系统升级以满足更多层级客户的贷款需求。在信贷业务中,授信管理决策的正确与否决定了银行信贷风险的大小,事关银行的稳定与生存。进而,授信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贷业务的发展。

一、我国的传统授信模式

当前,我国银行的授信业务主要还是由不同业务部门进行管理,按照银行业务活动的性质分设不同的部门,各部门负责各自的业务范围,缺乏交流和往来,如信贷部常规贷款业务,国际业务部受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对于很多私行高端客户来说短期信贷频繁,重复手续尤其繁复。对银行来说,随着银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这一信贷体系越来越受客观形势的制约,同时,缺乏对客户风险的统一控制,难免就会有多头授信、分散授信等现象和问题发生。

为解决这一系列银行信贷业务的问题,方便多层级客户的日常生活工作,银行逐步在推行统一授信,将客户的信用统一纳入一个管理系统中来。

二、个人综合授信及授信额度的意义

从国际领先实践来看,国外银行对高端客户普遍推动了“全面客户关系”经营,即客户的资产不仅是自己的部分,还包括其签约授权的家庭成员、所属企业在银行的金融资产。即以“全面客户关系”的资产为参照,对私人银行客户设置统一的授信额度,真正实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授信,而不是以“产品”为中心的额度。另外,基于综合授信总额度,再分别设置各融资产品的分额度,实现总额度、分额度同时监测、同时控制,降低风险。

个人综合授信的诞生,将信贷业务模式上升到客户层面。

一旦客户获得了综合授信的额度,在授信期间,额度是可以循环支用的,每次支用手续简单,几乎是随用随借,快速便利。期间的额度上限会根据客户的偿债能力和信用水平动态变化,以实现风险的动态管理,也方便了银行整体控制个人信贷风险。这是金融服务业的一大进步。

三、我国现有的银行个人综合授信产品及系统

相对于国外综合授信和风险控制相对完善的情况下,国内的综合授信业务这些年才刚刚起步。国内银行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个人综合授信产品或者类似于个人综合授信的业务已经陆续出现在金融市场上。

农业银行、招商银行等几家银行领先推出基于客户在银行的特定资产给予客户授信额度并支持循环使用的融资业务,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其中,农行的综合授信涵盖各种信用、抵质押及担保方式下的授信额度,即“个人客户综合授信额度 = 质押授信额度+ 抵押授信额度+保证授信额度+信用授信额度”。

工商银行的“个人贷款最高额担保”,这只是综合授信体系的一部分,主要以抵质押为中心的贷款,缺少保证额度和信用额度,相当于综合授信的小范围实施。

交通银行和浦发银行的个人综合授信的总额度授予涉及抵质押额度、信用额度和担保额度。华夏银行、兴业银行等也各自开发了相关个人综合授信业务产品。建设银行也处于系统的开发阶段,预计将会更加完整地纳入各项贷款产品。

各家银行对风险的统一掌控,能更好地解决银行对同一客户的多头授信,对不同种类业务分散授信等弊病。

四、我国现有个人综合授信体系的风险管理现状审视及制度管理思考

近年来,各家大大小小的银行都一直强调风险观念,这是信贷业务管理的本质要求。但是目前商业银行注重扩张,重短利而轻发展,重营销开发而轻风险控制。对“最高额度综合授信”缺乏基本的完整的概念,而是大多带有片面和实用性的色彩,没有在实际上贯彻统一授信思想,失去了综合授信的初衷。

中医有言:病在肌肤,祸在血脉。

银行往往为寻找资金出路,追寻高业绩,倾向于选择高速发展的热门产业,偏爱于交通、电信等国有垄断型客户群体,对这些产业的发展过于乐观。一定程度上消弱了银行的信贷风险识别、计量和控制能力。就比如近两年“”的铁路建设,建行对铁道部贷款余额一千多亿,不理会四大行贷款过度集中的警示,不在乎风险集中,当动车高铁事故频发之后,才开始调高利率,收回各级分行贷款权。这一桩桩实例足够银行冷静下来,真正地从内部风险管理流程体系,从业务细则上来重新梳理一下现代银行业应该走的路线和风格。

个人综合授信作为一种提前的额度授予,除了带有常规信贷产品普遍的风险外,存在着它特有的风险。以下是本文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综合授信管理的三点思考:

1.债务违约清偿的抵质押关联。传统的债项是与抵质押品一对一关联的,一旦违约发生,直接清偿相关抵质押品。但是综合授信中总额度里的子产品很难与抵质押品关联,债务违约清偿时,综合授信中是多对一,所以在系统设计的时候,可能就要在清偿环节做出抵质押品清偿顺序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