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技全球化的利弊范文

科技全球化的利弊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科技全球化的利弊,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技全球化的利弊

篇1

英国著名自然灾难专家、世界知名环境科学家比尔·麦克古尔在著作《7年拯救地球》中提出:人类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排放,2015年将成为地球命运的转折点。

就连一向以关心国际金融形势为主的世界银行也在2012年11月了一份名为《降低热度》的报告。报告指出,如果我们任由全球变暖的趋势持续,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会上升4℃。

报告认为,这一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沿海城市可能被淹没;粮食生产风险增大;水资源匮乏情况将进一步恶化;生物多样性会遭遇不可逆转的损失。

2012年年末,国际能源署(IEA)了《2012年世界能源展望》(下称《展望》),对2035年前的全球能源趋势作出了预测。在报告中,IEA悲观地表示:“各国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商定的,到本世纪中叶,将地球温度上升控制在2℃以内这一目标正变得难以实现”。

未来我们该如何应对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挑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独家连线IEA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Fatih Birol),请他来为我们解读:面对能源和气候危机,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IEA在《展望》中指出,即使考虑到未来各国的发展政策,我们依然不能确保全球能源体系能够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展望》预测,从现在到 2035 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长三分之一以上,其中60%的需求增长来自中国、印度和中东地区。尽管世界各国对于低碳能源的使用与开发都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但是未来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仍将主导全球能源的消费与使用结构。

在过去10年里,煤炭几乎占据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50%,其增速甚至超过了其他所有可再生能源。报告预测,中国的煤炭需求将在2020年达到顶峰,并将持续至2035年。

谁来代替核电?

为了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各国都鼓励发展清洁能源,许多国家都把核电作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但福岛核事故令核电风光不再,许多国家纷纷重新评估核政策。谁来代替核电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展望》指出,目前全世界电力需求正在以近两倍于世界能源需求的速度增长。尽管在2035年前,煤炭依然是全球发电的主要燃料,但在全球新建发电能力规划中,一半的新增能力将以可再生能源作为燃料。

《展望》预测,到201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力来源,并在2035年接近第一大电力来源——煤炭的发电量。

可再生能源迅速增长的原因在于其技术成本逐年下降、化石燃料价格不断上升。此外,各国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不断上升也是一个重要原因。2011年,全球对各种可再生能源的补贴约为880亿美元,2035年将增至近2400亿美元。

对话比罗尔:中国将成为全球绿色能源投资的领头羊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世界各国在能源利用,尤其是节能减排方面的进展如何?

比罗尔:几乎全世界各大能源消费国都已经宣布了自己的目标和措施:中国的目标是到2015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6%;美国则采用了新的燃料经济标准;欧盟承诺到2020年,将把能源需求削减20%;日本试图到2030年将电力消费削减10%。虽然这些举措有助于改善过去10年全球能源效率表现不佳的局面,但是全球节能减排可挖掘的潜力依然十分巨大。

《中国经济周刊》:IEA对于改进能源使用效率有哪些建议?

比罗尔:我们认为世界各国在能源效率利用方面都还存在着巨大的、未被发掘的潜力。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工业产业、交通运输、发电和建筑等四个方面去寻找可降低能耗的机会。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目前世界上在建筑领域方面尚有五分之四的潜力未被挖掘, 而工业产业领域有一半以上的潜力尚待开发。

中国目前在建筑领域的能耗控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其他方面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相信,世界各国只要在这四个领域内制定出一系列可行政策,一定可以降低能耗,提升经济效率。

《中国经济周刊》: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的节能环保产业大约以15%~20%的增长率逐年递增,您如何评价这些产业的增长?

比罗尔:最近这些年中国在降低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进行了巨大的投资,这些投入也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目前全球风机产量约有30%来自中国,全球约有20%的太阳能发电量来自中国,可以说,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之路影响全球。

我们预计未来中国将在风能领域投资6000亿美元,在太阳能领域投资2000亿美元,这将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绿色能源投资的领头羊。我相信,中国在节能环保产业的技术将会不断提升,并将造福世界。

《中国经济周刊》:国际社会原本的目标是在本世纪内将气温升幅控制在2℃以内,但是现在看来这一切正变得难以实现。面对这一现状,您认为我们该如何应对?

篇2

【关键词】金融业 风险分析 预防措施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的金融业发展也实现了全球化。而对于金融业来讲,实现金融业的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既有一定的好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中的利弊,保证我国金融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大发展。

一、金融业全球化利弊

(一)金融业全球化为我国发展的好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与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大的合作,无论是我国的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的发展都在逐渐的与国际接轨,金融业就是作为一种纽带和桥梁,将我国与世界各国精密联系在一起,通过金融业的合作和互信,为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平等贸易、政治互信、文化传播和交流开辟了一条通道。从实际出发,实现我国的金融业全球化对我国具有非常大的意义。首先,金融全球化为我国引入外资提供了一个通道,引入的外资通过金融业实现货币之间的相互兑换,方便他们进行成本和利润核算,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讲,外资的顺利引进,不仅可以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为我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我国国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而且外资的进入必将伴随着一些国际先进的技术进入我国,通过与外资企业的合作,我们可以有效地学习很多先进技术,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对于我国金融业本身来讲,实现金融业的全球化有助于他们学习世界先进的金融业管理经验,引进一些世界优秀的金融管理人才,为我国金融业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有效促进我国金融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金融业全球化为我国发展带来的风险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金融业全球化的发展也是如此,既有好的一面也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我国金融业实现全球化对我国发展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我国实现金融业全球化,必然使我国的金融行业竞争更加的激烈,世界各国的金融业机构都会争相进入我国,与我国传统的金融业进行竞争,这样对我国传统金融业的生存和发展就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使我国传统的金融业受到充斥,不利于我国自身金融业的生存和发展。我国实现金融业全球化对我国发展的第二个负面影响体现在金融业的全球化对加快我国经济泡沫化的速度。众所周知,我国的经济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泡沫,而这个泡沫一旦破裂对我国整个经济发展将带来严重的后果,金融业的全球化会使我国的经济泡沫增长速度大大提高,而增长到一定的程度将会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第三,金融业全球化会为我国政府对经济进行监管和调控带来严重的挑战。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社会主义制度在管理过程中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制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效的进行宏观调控,引导我国的经济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对金融业进行调控是我国实现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挑战,金融业全球化标志着世界各国的金融业都会进入参与我国的金融日常运行,这样会使我国对金融业的调控力度大打折扣,严重时还会完全失去调控作用,使我国的宏观调控拘于形式,没有实际调控效应,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讲是致命的。除了以上列出的三点以外,金融业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还有很多的风险,例如会为国际游资制造提供风险等等。

二、如何预防金融业全球化为我国带来的风险

(一)加快金融创新,提高我国传统金融业的竞争力

前面提到,我国实现金融业全球化首先面临的风险就是为我国传统金融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众所周知,优胜劣汰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想在我国金融业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实现生存和稳步发展,我国传统的金融业就必须加快金融创新,只有进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金融业竞争中取得胜利。金融创新要贯彻到金融业日常运行的各个方面,例如金融业务的创新、金融制度的创新等等。进行金融创新不仅会使我国的传统金融行业得到生存和发展,而且还会促进我国自身金融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二)加大对金融业的监管力度,有效降低金融风险

我国虽然实现了金融业的全球化,但是在我国的领土范围内,所有金融业的日常运行都必须以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为前提,在这种条件下,我国必须重视对金融业的监管,加大监管力度,在国际金融业法的范围内,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相应的法律、颁布一些政策,用来降低金融业全球化为我国发展带来的风险。需要指出的是在制定金融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或者颁布相关的政策的时候,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为我国的金融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切记不能为了片面的保护我国传统的金融业而制定一些对于其他国家金融机构不公平的政策,这样会使我国的金融行业在世界范围内失去信任,损害我国的国际金融形象,导致进入我国的金融机构在不公平制度的胁迫下,逐渐的迁出我国,使我国实现金融业全球化趋于形式而没有实际效应,那些金融业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也会在我国名存实亡。因此,我国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金融业进行宏观调控也是有限度的,不是想怎样就怎样,必须本着一个大国的姿态,既要规避金融业全球化为我国带来的风险,也要为世界各国进入我国的金融机构创造公平的竞争机会,提高我国的金融国际形象和可信度。

三、结语

金融业作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对我国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作用,金融业的全球化有利于弊,因此我国政府必须重视对金融业的潜在风险挖掘,并提前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保证我国金融业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淑华.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安全探讨[J].理论与政革,2003(01):55-56.

[2]王元龙.关于金融安全问题的若干理论探讨[J].国际金融研究,2004(06)13-15.

篇3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们实现产业发展的合理化。经济全球化可以降低我们学习管理经验的成本。跨国公司之所以行之全球,其最重要的成功之道是他们的管理经验。全球化经济是知识型的经济和学习型的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将从管理中学习,从学习中创新。

趋利避害,积极地应对经济全球化,是我们面临的历史重任。在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之后,中国更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面对市场化、网络化的浪潮,我们应当建立一整套适合市场需求的经济体制,并深化行政体制的改革,以提高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应当利用国际规则来保护我们的民族产业。例如,以世界贸易组织的例外条款、区域贸易保护条款、非歧视原则以及WTO争端解决机制为“安全阀”,用以保护那些能够代表我国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的经济文化以及竞争优势的民族产业,如微电子技术、软件开发、生物高科技和新型材料产业等,使它们形成具有国家竞争能力的核心力量。

作为当代中国的学者,特别是学者,要想适应时代要求乃至引领思想潮流,就必须始终站在学术前沿,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不断汲取人类一切优秀的思想学术成果,以丰富自己的大脑,为推进我国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事业提供理论智慧。根据目前对中国社会状况的理解、分析和判断,我认为,当前世界范围内蓬勃进行的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在利弊权衡后,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而我们新疆作为一带一路的主力军,也发挥着不可缺少的力量。在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严峻条件下,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有义务去肩负起属于我们的义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篇4

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失衡的根源在于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ad-justment)功能出现问题,因此经贸议题中的金融整合与(区域)合作议题,尤其是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调整”问题应更受重视。东亚的区域金融合作,尤其是更高层次的汇率稳定机制的商讨,基本可以从全球经贸失衡的战略高度或责任分担(贡献全球公共财)来加以看待。在全球化(包括技术进步与贸易自由化)的推力下,东亚生产网络(供应链)日渐稠密,其中我国的崛起,并扮演了重要的组装工厂角色,这也与外商在我国的巨额投资并提供管理技术密切相关,因而我国经贸最终是全球经济整合的一个环节,而这一环节更会受到全球经济失衡与平衡这两道力量的影响。

首先,全球经济失衡———平衡下的我国经济的失衡与平衡。虽然我国经济成长向来快速,但在全球化视角下经济失衡的冲击下同时也面临四大不足:一是内外失衡,巨额贸易顺差,高达2600亿美元,这直接引发人民币升值,并间接导致国内货币供给(流动性)成长过快与通货膨胀压力;二是区域失衡,沿海和内陆的失衡,包括日益恶化的所得分配;三是消费占GDP比例偏低(37.1%)和投资过热(44.2%)的失衡;四是三级产业失衡,工业占GDP比例高(48.6%),而服务业偏低(40.1%)。

其次,我国投资环境的变迁,所蕴藏与所消失的商机,相关政策的拟定与限制,其实都跟全球化视角下经济失衡的冲击具有密切相关。在全球经济失衡———平衡过程中,我国向来以出口为成长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终将遇到瓶颈而势必转型。目前来看,我国就其未来经济发展策略而言,势必提升内部需求,包括商品与服务。此一发展趋势也必然会影响外商在我国甚至区域的布局,而对外的贸易流量与内容也将随之改变。

二、全球化视角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策略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近来世界各主要经济机构都提出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可能会带来未来经济成长的风险,因经济发展不均衡不仅带来金融市场的波动,也将使经济体减少应对经济波动的能力。处理全球失衡问题的责任应由各方来承担,应加强国际合作。首先,美国应该积极调整国内的储蓄和投资结构,紧缩财政、鼓励私人储蓄,缩减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间的缺口;欧洲大陆也需要改革僵化的劳动力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激发经济活力;发展中国家需要积极推进银行和公司改革,有些国家需要采取更灵活的汇率制度安排。当然,在解决全球失衡现象,虽有上述理想性的措施,但也有执行现实面的困难,相关国家都必须牺牲短期的经济利益或经济成长为代价的共识,经过长期的调整,才能换得全球经济的平衡,而这尤其需要美国需要做好相关工作。

美国在全球恢复平衡过程中的作用相当明确,那就是竭尽全力去解决储蓄不足问题。主要途径有二:一是鼓励个人储蓄;二是减少财政赤字。美国以往是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战略,如今转而变成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战略,二者间的利弊,成为所谓资产经济的主要特征。不过,这种转变有一个重要后果就是,将以收入为基础的国内储蓄维持在极低的水准,同时不断扩大经常帐户赤字,以资产为基础的美国消费动力不仅驱动着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国经济,而且还需要通过无穷的资本流入来获取廉价的融资,以维系日益膨胀的美国资产市场。

就如美国现在因房价上扬,许多消费者利用低利率的优势和再融资的方式,取得现金来进行消费的活动。表面上来看,美国的消费持续带动着经济成长,但一旦资产升值达到极限,泡沫破灭将迫使储蓄短缺的美国消费者只能选择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机制,其结果势必抑制美国的消费,不但本国的经济成长无法维系,也会连带损害那些以出口为导向的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在恢复全球平衡的过程中,美国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鼓励人民储蓄,建立激励机制,扭转个人消费习惯。

最后,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这里的“走出去”是指带资金、带项目、带目的到海外创办企业,开办分公司,也应当在国内纳税。这种“走出去”实际上是国内企业的海外延伸,既能开拓海外市场、提升企业形象、参与国际竞争,又能获得宝贵经验,了解国际市场的运行规则。

篇5

相比那些反对自由贸易的蓝领工人,拥有更好教育及更高技术的哈佛学生的答案并不令人意外。或许他们早已对自己的前(钱)途有所预期,又或者,他们其实并不明白贸易是如何运作的。毕竟,当我和他们见面的时候,我特意换了另一种形式来询问同样的问题,并强调贸易可能产生的分配效应,结果原先支持贸易的共识彻底消失无踪,甚至比我预想的还要迅速。

一开场,我先询问了大家是否同意我来做一个特别神奇的实验―我选了尼古拉斯和约翰作为志愿者,然后告诉他们,我有办法令尼古拉斯账户里的200美元消失―变!―同时让约翰的账户增加300美元,社会工程的伟业可以令这个班级作为一个整体额外增加100美元的价值。那么他们会允许我来玩这个小把戏吗?

结果坚决同意的只占很小一部分,许多人犹豫不定,甚至有更多的人反对实施这个转变。

很显然学生们都难以容忍这种大幅收入再分配的形式,即使在整个经济蛋糕被做大了的情况下。我接着问,为何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又近乎本能地拥护自由贸易,而自由贸易其实也会导致一种类似的―事实上甚至更大幅度的―由输家到赢家的财富重新分配。学生们看上去都被震住了。

我接着说,让我们假设尼古拉斯和约翰两个人都开了一家相互竞争的小公司。约翰工作更努力,更多地进行储蓄投资,并生产出更好的产品,于是他不但比尼古拉斯多300美元,而且把后者的公司挤出市场并导致其损失200美元。那么又有多少学生赞成这一转变?这次绝大部分都投了赞成票―事实上只有尼古拉斯一个人不同意!

我紧接着提出了另一个与国际贸易直接相关的假设:如果约翰是通过从德国进口高质量产品的方式把尼古拉斯挤出市场?或是将业务流程外包到劳工权益尚未完善的中国?又或者是在印尼雇用童工?这下,对转变的赞同度随着上述选项依次递减。

此外,科技革新也会像贸易一样导致某一部分人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你们对此是什么态度?对此只有很少的学生愿意遏制科技的发展。对几乎所有人来说,为了保住蜡烛工匠的工作而禁止生产电灯泡简直是一个愚蠢的想法。

因此学生们反对的不一定是再分配,只是反对某些特定形式的再分配而已。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他们都关注程序的公正性。

如果要对再分配的结果作判断的话,我们就必须知道产生这种结果的客观环境。我们不会对比尔・盖茨或者沃伦・巴菲特的巨额财富愤愤不平,即便他们的某些对手日子一直都不好过,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及竞争者们都依据同样的基本法则进行运作,也面对着极为相似的机遇和挑战。

但如果盖茨和巴菲特不是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努力,而是通过诈骗、违反劳动法、破坏环境或者利用国外政府的补贴来致富的话,我们的想法也会截然不同。如果我们无法容忍那些通过违反国内普遍遵守的道德准则而实现的再分配的话,又凭什么能因为其涉及了跨国交易而心安理得呢?

同样,当我们预期再分配效应会在长期内实现均等,所有人都将因此最终获益之时,我们将很可能不会在意收入的转移。这也是为何我们相信即便科技会对某些人带来短期的负面效应,却依然愿意促进其发展的关键原因。而另一方面,当贸易不断地冲击着同样的一群人―低教育程度蓝领工人―我们又会对全球化感到忧心忡忡。

篇6

关键词: 全球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策略

全球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具有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内涵和表现。全球化正在日益深刻影响着教育领域,它使教育进入了一种新潮流,把教育拖进了全球化浪潮,使教育在许多方面都带有一定程度的全球特征。如何认识教育所面临的这一新挑战,全球化对教育来说意味着什么,教育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定位等问题,已经成为今天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全球化是什么

全球化是世界不同地域及不同社会间价值、知识、科技及行为规范的转移、调试及发展,从而影响到社会、社区、机构或个人的过程。全球化是一种全球一体化的过程,它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是在多层面、多领域上发生的。全球化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

二、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

全球化正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的教育,也正处于全球化漩涡之中,那么全球化会给教育带来哪些影响呢?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化使教育与外界联系加强,全球化的教育规范逐渐得到确立。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的教育之间乃至各个国家与各个国家组织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因此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是开放的教育。

2.教育与全球问题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解决全球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兼具,良莠并存,既不能指望全球化能够解决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也不能把它看成是“洪水猛兽”。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规模上则具有全球性。教育作为一种与形成人的思想信念、态度情感、认识等密切相关的活动,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3.由于经贸文化、人才等出现世界性,反映在教育上则要求重新确立人才规格标准。

以全球化、高速化、个性化为特征的多媒体网络正在覆盖着全球,出现了经济生活和贸易文化的全球性趋同现象,形成了全球性的共同发展目标。为了在经济竞争中获胜,“国际人”正在成为各个国家和各大公司的首选对象,培养“国际人”成为世界性人才战略潮流,也成为教育的目标指向之一。

4.全球化会引起教育上的一些冲突,使教育内外部的矛盾达到空前激烈的地步。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化势必会诱发各种各样的矛盾,使教育的结构、形式等发生一系列改变,这些矛盾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全球化是在扩大边界,而本土化是在强调边界。(2)传统与反传统之间的矛盾。全球化与既有的传统总是有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冲突,它不能完全认同传统。(3)教育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矛盾。教育上的全球化处于整个社会系统的进程之中,它对其他社会结构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因社会结构变迁的不平衡,将给教育带来种种冲突。(4)教育内部发展不均衡带来的矛盾。如正规教育的大量发展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的矛盾等。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策略

全球化不仅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全球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而作为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全球化的影响更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对基础教育更是提出了史无前例的挑战,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因此基础教育对全球化的改革也应是全方位的。对中国来说,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要迎接全球化的挑战,需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课程目标要体现全球精神。

目标是课程的灵魂,它体现着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由于我国课程目标的全球化取向不清晰,在课程内容的体现上就比较散漫、随意,往往凭借教师对原有内容的阐释和新的可用于全球教育资源的开发。所以,在我国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应明确提出对学生的国际素质要求。

2.课程结构要保证均衡发展。

全球性知识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加重了课程负担,如何在保证全球性知识的获得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是中国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难题。在我国,课程负担过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外延性的课程负担过重,即学生课业门数过多、容量过大所造成的负担过重,它是线性思维的结果,即觉得什么都重要,什么都不可少。另一种是内涵性的课程负担过重,即前后知识之间跨度太大、坡度太陡所造成的负担过重,它是“学术中心”的结果。

3.课程管理要张扬权力分享。

我国的课程管理要真正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权力的分享,与世界全球化接轨,不仅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复制型与考试型的课程管理向目标型和发展型转变,而且要建立一种机制,使教师摆脱“围着课本转”的怪圈,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全球问题,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形成接受变革、勇于变革的精神。这不仅对全球化课程的开发有利,而且对任何新课程变革的推动有利。

4.课程内容要联系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

课程的本质是教学内容。从宏观层面说,主要体现为淡化、精简和应变的三方面。淡化每门学科领域内的“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处理好现代社会需求、学科发展需求与学生发展需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中的关系,改变目前部分学科课程内容的繁、难、多、旧的现象。从微观层次说,传统上对所谓教材的处理,只是顺序的调整、内容的详略而已。全球化的课程标准应该把教学内容的选择权利一定程度上下放到教材编写者乃至教师手里,尤其应对学习顺序不作规定,充分挖掘校园、家庭、社区中的课程资源。

实现全球化背景下的基础教育,不只是教育本身的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也不能局限于国内,而要立足于世界,因此各方要对教育理念达成共识。要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即立足本国――面向现代化,放眼世界――面向世界,展望未来――面向未来,坚持科学发展观,调动社会各方的力量展开全球化背景下基础教育改革,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有更美好的前景,才能为我们民族,为人类持续、和谐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叶澜等.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报告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4版.

[2]方彤.全球化背景下基础教育改革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篇7

尽管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及资源财富分配不均等因素的影响,南北贫富差距正在日益扩大,富国与穷国的人均收入差距极为悬殊。所以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发展中国家不能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南南合作来发展本国经济,而应该融入全球化的大潮,只要能正确地运用全球化带来的正面影响,并对负面影响做出对策,发展中国家就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领先地位。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有利影响。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多数国家都成为全球化的受益者。以国际分工为客观基础的经济全球化使商品和劳务的国际流通高度自由化,使生产要素的国际配置更加合理化,为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正因为如此,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除了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增殖提供了条件外,其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依赖度进一步加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都把越来越多的产品投入世界市场,同时又把世界市场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途径。目前,不仅发达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和市场上高度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错综交织,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依赖度明显增强。

2、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更快地提高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和更好地运用比较优势提供了更多的契机。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基础是国际分工,而国际分工首先是与生产力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分工专一化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手段。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就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发挥国际分工的效能,从而更快地提高本国生产力和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资本增值提供了条件。随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及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出口量不断增加,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虽然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由于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但有些跨国公司发展迅速,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

4、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的机会。经济全球化既可使发展中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领域、改善投资环境,又可使发展中国家扩大同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进一步加强发达国家的企业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信心。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世界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全球化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价值观念提出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为经济全球化付出沉重代价。在全球化浪潮下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挑战将是新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将直接影响全球经济的平稳发展。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威胁经济安全。经济安全观是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分不开的。衡量经济安全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国际竞争能力,因为追求经济安全的目的是提高国际竞争力,没有国际竞争力,一国的经济安全就没有保证;二是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着一国经济命脉的控制权问题。

2、危害金融安全。与较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发达,缺乏高级金融人才。而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放松了对本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一旦国内经济出现问题,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便会乘虚而入,必定酿成金融市场的严重危机。

3、经济全球化又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按照目前的世界经济格局,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所以更加大了与发展中国家的距离。当前世界上的“新经济”仍然是“富人的游戏”。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迅速改变信息产业落后、信息贫困的状况,就会被发达国家甩得更远。

4、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由于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课题,发展中国家遇到了一系列全新和复杂的问题。

二、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对策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来说,既是不可避免的严重挑战,又是可以利用的机遇。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认真地进行研究,结合本国实际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抓住机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面对全球化时代提出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必须冷静思考,沉着应付,积极寻找应对策略和措施,并获取利益最大化。

第一,维护国家经济,保证经济安全。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增强综合国力是发展中国家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其中,最主要的是坚持扩大开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还要在加速本国科技进步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不合理的国际产业垂直分工结构。发展中国家应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提高对外开放程度,降低对外依赖程度;应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拓展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圈。与此同时,要注意防范经济的对外依赖性,消除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

第二,大力推进国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时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全面参与国际贸易。目前,国际市场的竞争空前激烈,发展中国家如果能利用自己比较优势并能提高本国的商品出口竞争力,就能增强贸易创造价值的功能。另一方面,可以捕捉市场需求动向,寻找能发挥本国劳动力优势、资源特点和民族传统特色的切入口,进入国际市场。所以,利用国际市场来实现和增殖本国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是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经济的正确选择。

第三,充分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目前,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工业化时期,不少国家尚未实现工业化,即使实现了工业化的新兴经济体,其工业内部结构档次也并不高。有些产业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关键部件仍需依赖国外,依然受制于国外。因此,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就业,扩大对外贸易,完成工业化进程;同时,大力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实现现代化。

篇8

关键词:技术风险;原因;途径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089-02

技术为人类带来方便与快捷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生态失衡、资源枯竭和伦理丧失等问题。这不仅让人们意识到,人类应用技术会带来一定的风险。由于当今时代的全球化特征,各种风险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可以说,技术风险也相应地全球化了。但是,人们不会因为技术存在一定的风险而拒绝它为人类发展服务。我们只有理性地分析全球化时代技术风险的成因,并找到规避技术风险的途径,才能使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而不是危害人类。

一、技术风险的概念及其在全球化时代的特点

(一)技术风险的概念

1986年贝克第一次提出“风险社会”概念,首次将“不确定性”引入了社会概念中,指出风险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即人类开始由以财富为主题的阶级社会向以风险分配为主题的风险社会转化。而技术作为一把利弊共存的“双刃剑”,其弊端决定了似乎只要人们决定应用和使用某种技术,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诸如生命健康、生态、经济、法律政策等风险[1]。可以说,我们当今生活的世界即呈现技术性的一面又具有风险性的一面。我国学者郭瑜桥等人认为:在宏观上,技术风险是指在限定的时间范围内,由于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导致人类及其社会可能发生的利益损失;从微观上来说,技术是使主体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并取得收益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微观上,技术风险是指特定主体从事某项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必然面对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2]60。在本文中“技术风险”则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结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由于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以及可能带来的难以预见的各类危险。

(二)技术风险在全球化时代的主要特点

1.生成的潜伏性。技术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同样的,技术发展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技术风险的生成具有一定的潜伏性,技术风险对人类造成的影响是难以预见的。

2.扩散的迅速性。技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比以往更加便捷,所以技术带来的风险扩散也更加迅速。科学无国界、技术风险也无国界,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和部门出现技术风险问题,都会随之波及其他地区和部门,引发连锁反应。

3.破坏的严重性。在全球化时代,技术风险已突破地域的局限,时常带来一种全球性的灾难。而且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破坏相当严重。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核战争危险、德性在理性的僭越下退化、审美情趣的凝滞以及高精技术对人类伦理道德的强烈冲击,令人触目惊心[3]129。技术风险的这种破坏性也可能会影响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全球化时代技术风险扩散的原因

全球化不但改变了传统风险的时空结构,而且增加了技术风险的来源,扩大了技术风险的影响。故此,我们应该深刻探讨全球化时代技术风险扩散的原因,并且制定出规避技术风险的一些有效途径。我认为,全球化时代技术风险扩散主要原因如下:

(一)技术风险意识淡漠

有些国家过多地考虑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正面影响,而对技术可能造成的负面危害注意较少,技术风险意识淡薄。自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到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来临》中对后工业社会的诠释,技术乐观主义早已渗透到人们对待技术风险的观念中。技术乐观主义的实质是“技术崇拜”,其基本特征是把技术进步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这种背景下,技术风险所造成的社会或环境危害都显得不再重要,科研组织、依赖技术成果的大众等对技术发展和应用中潜在的风险丧失了警觉和预见。

(二)预测和防范技术风险的复杂性

由于技术风险本身具有一定的潜伏性,所以其影响通常在技术活动发生之后,甚至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有所暴露。例如,虽说应用转基因技术,把生长素基因、瘦肉型基因、角蛋白基因等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的、卵细胞或受精卵,可以培育出生长周期短、泌乳量高、皮毛品质好,并具有抗病性的动物。但是,一些研究者认为,人工提炼和添加基因,可能在达到特定效果的同时,也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这种毒素的积累是个相当长的过程,谁也不能确保这些改良品种没有毒,这样就增加了预测和防范这种技术风险的复杂性。

(三)企业界盛行功利主义

企业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科研主体,而且科研队伍相当庞大。有些国家的企业不可避免地会以追求功利化为目的,研发技术时可能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其可能对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比如,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超过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排放污染物的标准,不顾人们的利益,超浓度、超量、超种类排放污染物。如果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久而久之,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就会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四)技术工作者伦理责任的缺失

技术工作者在具体的技术活动中,不仅要为其所在的企业承担一定的工作责任,而且也应具备相应的社会责任意识,为其研发的技术是否对人类生存的环境和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风险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是,有些国家的技术工作者,由于受传统技术伦理中道德他律和私德意识的影响,只培养和锻炼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专业能力,而忽视自己在技术活动中的伦理责任意识。故此,诸如银行卡盗用、黑客非法入侵等高科技犯罪活动时有发生。

三、全球化时代规避技术风险的途径

从技术风险扩散的原因来看,规避技术风险并非易事,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技术风险会层出不穷,日益增加。面对技术风险,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又不能丧失信心,应该努力探究一些有效途径,使技术风险对人类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我认为全球化时代规避技术风险的主要途径如下:

(一)提高全人类的风险意识

面对现代技术所潜藏的巨大风险,每个国家都应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培养人们的风险意识。面对技术风险,人们应该事前预防,而非一味地事后弥补。所以,各国都应该尽早对其公众进行风险教育,要求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技术可能带来的相关风险,不断地提高公众对技术风险的认知水平,以便提高全人类的风险意识。另外,公众自身应该避免技术崇拜,紧跟时代步伐,主动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提高自身科技素养。多数事实已经证明,危机发生时的恐慌及其造成的严重损失,大多是由于人们掌握的知识不够和信息交流不畅所致。

(二)加强技术风险评估

技术风险评估是指对风险的发生概率、发生时间、持续状况、风险后果等作出评估。完善的指标体系是保证评估的合理性、全面性和科学性的最基本条件[3]130。在全球化时代,由于技术风险的扩散原因是多方面的,技术活动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可能产生风险,应对其不同阶段所存在的可能风险进行评估,以增强对技术风险的防范。为有效发挥和增强技术对人类进步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只有加强对技术风险进行评估,才有可能减少和消解技术风险带来的消极后果。

(三)企业界应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基本单位,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其所处社会的进步密切相关。在全球化背景下,只讲规模和经济效益而不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将会丧失竞争力。我国一些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国际竞争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企业在技术活动中,当自身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发生冲突时,往往逃避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而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由此引发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各国企业都应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开发技术产品时兼顾社会大众的利益。

(四)加强技术风险防范的国际研究和合作

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技术风险扩散相当迅速,局部的或地方性的技术风险也有可能扩散到全世界。所以,要规避技术风险,必须依靠全球范围内的协调行动共同应对,而不是依靠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单边”行动。因此,各国政府和组织应该密切配合,积极参与有关技术风险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规避技术风险,使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全人类的发展。

总之,在高度社会化的今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享受着技术带来的诸多便利,同时也面临着技术带来的各种风险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应该如何处理技术风险带来的各种问题,进而如何更好地做好技术风险的防范与预测,是一项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迫切要求全球相关部门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通力合作,在实践中不断地解决各类技术风险问题,使技术更好地造福于全人类。

参考文献:

[1]罗天强.技术生态风险的伦理审视[G].首届全国“面向技术风险的伦理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102.

篇9

[关键词]全球化 双语教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7-0006-02

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显著潮流和特征,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尤其需要精通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和文化的高端人才。2006年,教育部确定把双语教学的实施情况作为高校评估的指标之一,这一举措更促使双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在各高校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近年来,各高校双语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招致了很多非议,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拟对双语教学的利弊得失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反思,以期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一、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世界各国均加强了在经济、科技、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竞争、合作与交流,而英语是国际交流的重要媒介,其优势无可替代。在全球化背景下掌握英语不仅是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双语教学改革是时展的要求,是培育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符合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也符合我国的教育发展战略。双语人才较多的国家和地区, 接受国际前沿知识的速度会大大提高,有利于先进技术的引进及本国技术的革新。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校必须具有全球化的眼光,按照国际合作、全球竞争的标准和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双语人才。

双语教学能极大地促进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体系的完善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从目前情况来看,各校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基本上都是本校的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有的还是校级、省部级,甚至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双语教学的开展也有助于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为适应时展和与国际接轨的双重要求,会涌现一批兼顾专业知识且语言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双语教师。

此外,中国在融入国际潮流、树立大国形象方面,更需要培养能够汇通中西之学,具有高雅文化品位的人。双语教学强调英语学习与专业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促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对双语教学的反思

(一)对教学方式的反思

双语教学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面:第一层面是简单渗透,教师在上课时列出重要原理、专业术语和一些关键词对应的英语表达方式,学生在增加词汇量的同时能够掌握专业知识;第二层面是相互融合,即教师在课堂上交替使用汉语和英语,加深学生的理解,拓展学生接触英语的渠道;最后是双语思维,即学生能够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在两种思维间自由转换,并能自如地用母语和英语来思考并解答问题。双语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英语,还有专业的核心知识和理论,所以中国的双语教学环境决定了双语教学要中英文并重,不能绝对排除汉语,要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理解障碍。在开展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不宜全英文授课,等学生熟悉关键词汇后再慢慢减少汉语的使用。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根据情况灵活处理,确保学生掌握,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备课的环节也非常重要,即使教师有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但要胜任双语教学的工作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对学生则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尽量多用英语,努力增加英语语言的有效输入并强化记忆。

此外,双语教学最好采取多媒体授课的形式,课件的制作应遵循兼容中外、融会贯通的原则,帮助学生把握前沿的专业技术和先进的学术思想。双语课件对语言的要求比较高,不但要求课件能科学、准确地表达课程内容,还要符合科技英语的习惯及要求。科技英语在用词上要求更加正式、规范,在表述上更加直接、准确,在句型使用上更加复杂、完整。比如科技英语多用无生命的第三人称、被动语态、抽象名词以达到客观性、科学性和规律性。总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遵循“适时引入――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协调发展”的教学流程,从易到难,使学生逐步达到双语思维的层次。

(二)对师资建设的反思

双语教学不仅对学生来说是新事物,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师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高低不齐,备课、组织教学、批改作业的工作量很大。十报告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因此,对教师的培训要落到实处,改变教学量大、任务重、科研时间少、培训走过场等长期困扰大学教师的尴尬现象。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学校要舍得花本钱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并加强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外语培训。也可以把教师送出国学习,既能使教师学到本学科最新学术成就,掌握前沿动态,又能快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为回国从事双语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教师的个人角度来说,要有压力和紧迫感,要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可见,每个人都要与时俱进,有忧患意识,高校教师更要不断努力,勤于钻研,创新发展,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外语水平。

(三)文化反思

英语的全球化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加强了不同国家人民的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也对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构成了冲击。一般说来,全球化会带来两种不同结果: 一种是趋同,即朝着全球化的目标扩展, 这是学习借鉴先进的东西被同化的结果;另一种是离散,即背离全球化浪潮,向民族性目标发展, 这是在被同化的过程中民族意识的复苏与觉醒。[1] 在全球化初级阶段,往往是“趋同”占优势,双语教学的开展进一步在主观上提高了英语、英美社会文化的价值,客观上使母语和本民族文化处于被压制的地位。学生因长期接触英语和英美文化,容易对英美文化的认同超越对我国文化的认同,会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如果对这一现象缺乏认识和防范, 外语就会使本族语言和文化逐渐居于弱势,终至灭绝。语言灭绝会导致一个民族的消亡或转化,也能使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消失。[2]

而“离散”现象的出现则意味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双语课堂虽然注重外语知识和外国文化的学习,但不能仅限于此。要以此为契机,进行中外文化对比,让学生汲取不同文化中的精华。以英语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强调以个人为本位,以法治为中心,崇尚竞争和个人独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强调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勤俭节约、慎独自爱、中庸和谐、安土乐天。双语教学要遵循“汇通中西之学,培育博雅之士”的原则,一方面使学生熟悉西方国家的法律、商业规则、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从容应对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文化冲突与摩擦,跨越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形成的障碍。另一方面,要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民族文化和生活实际,对人生意义与价值做出判断和思考,形成对不同文化的尊重、理解和包容,成长为既不,亦不自大,具有大度的人文情感的人。

三、结论与启示

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利益的维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需要一批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人才,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是大势所趋。虽然双语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困难和问题在所难免;只要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就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我们还需清醒地认识到:双语教学是承载重任的探索,因为语言的习得是日积月累的结果,要避免急于求成,要稳步开展。检验双语教改成败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是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是否提高;所有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做法在表面上可能会取得暂时的轰动效果,但如果不对此持以理性的认识,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的话,双语教学只会是昙花一现;还须潜心研习,多实践,多思索,进一步探明一套行之有效的分阶段、分层次的教学策略,为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帮助。[3]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绍杰.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行动与反思[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1):9-12.

篇10

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各国又该如何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民族工业机器设备、技术工艺落后,生产效率、管理水平低下,各国要从战略的高度,全面考虑

到本国的经济现状,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关系,权衡利弊,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参与战略和对策选择。当务之急是要把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参与国际分工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紧密结合起来,

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国内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承受能力、应变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还要在推进金融和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和强有力的调控体

系,加强金融监管力度,提高抗御风险的能力。

1.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当中去。经济全球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时代的潮流,不可逆转,任何国家消极回避或抗拒这一潮流既不现实也无可能,最终受损的只能是自己。面对

不可逆转的经济全球化潮流,发展中国家惟一的也是正确的选择是积极参与,依靠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力量,以充分享用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好处和提供的有利条件,尽快走向世界经济的前沿,改变自

身的不利处境和边缘化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团结一致,开展“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集体应对全球化。单个发展中国家力量单薄,声音微弱,实力根本不足以推动不利于自身的全球化规

则的制定。为了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发展中国家要敢于、善于对现存的不合理国际经济旧秩序进行有理、有利和有力的斗争,迫使发达国家在制定全球化规则时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削减发展中

国家债务,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和技术。

2.维护国家经济,保证经济安全。全球经济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着国家经济是否稳固和国家经济安全是否会受到威胁。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增强

综合国力是发展中国家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其中最主要的是坚持扩大开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还要在加速本国科技进步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不合理的

国际产业垂直分工结构。发展中国家应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提高对外开放程度,降低对外依赖程度;应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拓展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圈。与此同时,要

注意防范经济的对外依赖性,消除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发展中国家还应进一步积极参加国际性经济组织或参与它们的活动,争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权。

3.大力推进国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当前,发展中国家大多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但这种升级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发展中国家两大历史任务——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发展

中国家在处理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的关系时,必须注意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既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

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

4.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是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有效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之前,首先着眼于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是较为实际、较为稳妥的做法。由于地区经济

一体化到目前为止还是以民族国家为核心,因而具备包括利益分配在内的明确的游戏规则,有较完善的监督和协调机制,因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能得到相对较好的保证。同时,地区经济一体化也为发展

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有利条件,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巩固的大后方。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发展中国家选择加强本地区经济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地区经济合作既可以作

为发展中国家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初始或过渡阶段,也可以用来抵御发达国家的经济冲击。

二、经济全球化概述

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配置、重组的过程,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竞争和制约的趋势

。它是世界经济规律的体现,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不断朝横向和纵向扩展为全球性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了各国和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各

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全球化,成了我们所处时代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效率,推动

世界经济的总体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广大发展中国

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二重性: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并

最终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益;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风险甚至灾难,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为经

济全球化付出沉重代价。

三、结束语

对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无论谴责或者回避它都是没有用的。许多的学者强调,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经济的对策,趋利避害,寻求发展,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发展中国家要切实加强自

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包括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一系列冲击和风险,有学者提出建立新的经济金融秩序与制度,防止或降低世界经济金融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冲

击,在地区范围内,考虑创建地区性货币基金组织等应对之策。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国际组织应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也应加强团结合作,维

护自身的利益,推动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规则和制度的改革,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参考文献:

[1]马杰.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伍贻康.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4.

[3]张家哲.全球化和发展问题.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0,5.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关系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决策和普通公民的切身利益,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无异于一把“双刃剑”,既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大好

篇11

关键词:知识经济;高等教育;利弊

“全球化”是当前社会中各个领域出现非常频繁的字眼,它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关注的焦点。知识经济是伴随着全球化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到来实际是对传统教育的严峻挑战。当前世界经济在全球联动中。教育的重点不再是传承现有知识,而是创造开发出符合现代社会的新的知识。而现代大学正是要担负起这个任务。知识经济的出现使得高等教育从20世纪末开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高等教育已经被看作是实现国家经济不断增长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如果不对知识经济给予充分的重视那么它在全球市场中就会落后,而对于处于知识经济最前沿的商等教育,就必须给予更多的重视。

知识经济为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改革的机遇,对我国高教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但与此同时也会有许多不利因素,如果不很好的处理将会影响并阻碍我国高教的顺利发展。在笔者看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利是远大于弊的,因而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利,采取有效的办法进行改革,兴利除弊,使我国高教发展更加融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教发展之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定义我国高等教育的功能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大学的功能也发生了历史演变与拓展,高等教育的国际文化交往的功能逐渐显露。可以说交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所必须具备的功能,在这种良性的交往中,不仅为我国带来了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也引进了大量国际资金,推动我国高教由封闭走向开放,促进本土与国际文化的融合。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改革的机遇,对我国高教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一)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教育思想与科学技术,推动我国高教由封闭走向开放。促进本土与国际文化的融合

知识经济首先就是要求知识的传播与创新,通过知识创造财富。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到国家小到一个企业甚至个人都认同了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的国际传播已成为必然趋势,而高等教育作为知识传播与创新的摇篮,也担负起国际文化交流的重任。高等教育不断参与到知识经济中,更加有利于我国高校学习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办学水平;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经验,避免走国外大学曾经走过的弯路;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我们的智力资源得到有力的补充;在传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融入国际各种不同文化。使我国高等教育的视野更加广阔,融合东西文化于一体。培养出更适合国际经济交流的国际性人才。

(二)给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带来良好的机遇,促使我国高教提高办学质量。由刻板的继承走向创新改革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使得学生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选择大学时更加的自由,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渐步入一个开放的国际性的教育大市场,必须同时满足社会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给我国高教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人才的需求使得高等教育重新回到社会的中心,高校也开始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重视改变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经济需要的人才不能是千人一面的,而必须注重特色的培养。学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我国高等教育在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同时,更要重视创新,知识的传承不能满足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只有不断创新的知识、思想和科学技术,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

二、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教发展之弊

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必须在积极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清晰的认清我们的国情。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现实,那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是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土高教与国际接轨中,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现有的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同时由于在国际间经济交往中国际型新型人才需求增加,并且人才素质要求提高,从而造成了我国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失衡,人力资源的竞争压力更加增大;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经济,忽视了社会效益,也忽视了教育的本性,从而造成了高教资源的巨大浪费。

(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教育本性,并且造成高教资源巨大浪费

在知识经济发展中能最快获得利润的专业成为了高校发展的兴趣,这是高校追求经济效益的突出表现。一些高等院校把专注于目前适应市场需要并且能获得更大物质利益的专业,追求暂时的市场效益;忽视了一些暂时不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专业,而这些专业往往是基础性专业,冷落这些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基础学科的研究必将造成高等教育发展的失衡。我们必须认清的一点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不能打破,否则就会违背教育规律,如果高等教育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将必然会破坏我国教育的总体发展,埋下深重的隐患。

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然而如果只把“知识”与“经济”划上等号,我们的高等教育将会失去它最根本的本性,失去大学的理想。只重视“经济”而忽视精神的后果是隐蔽的,但这却是给我们高等教育的发展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学生将在重技能轻理论的教育下造成知识的悬空,并且更甚至在缺乏人文知识、精神关怀的影响下造成人格的不健全,这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将是一大隐患。

(二)人才培养模式受冲击,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失衡

知识经济需要的是掌握国际经济交往技能的人才以及具备最新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因而造成了与此相关的高等教育专业盛况空前的火热。而人文专业或基础性专业的就业情况则冷淡的多。这就造成了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失衡,人才培养模式也受到很大冲击。

除了这种集中性的人才需求过热外,笔者认为各国对人才的抢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抢夺人才。一种是企业与大学之间抢夺人才。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人才的全球流动性增强,不少外国的留学生来到中国,但更多的是我国人才的外流。发达国家在吸引人才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它们以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争夺到发展中国家的大量高层次人才。另外企业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以高新科技创新为目标,加剧了同高等院校人才的抢夺。许多国际企业纷纷在我国设立了研究机构,吸引我国的高层次人才开展科研。同一课题在企业与高校同时进行,往往企业更能够吸引到高层次人才为其服务,因而大量具有高新科研能力的人才离开了高校,流入了社会企业。这种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教发展之改革建议

任何事物的前进都要考虑内部和外部因素,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内部因素是其自身的制度,外部因素是市场的影响。

(一)内部:树立国际意识,实施高教改革

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也就是运用知识创造财富。同时经济全球化也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在国际贸易往来中熟练应对的人才。高级专业人才的要求但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多元化要求,教育思想、教育体制都较落后。要适应全球化发展就必须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和教育结构的多样化,高等院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可以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经验与成果,包括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体制,学习先进的教育内容与方法等目。

我们不能一味迎合知识经济的需求,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符合社会当前要求。急功近利必然是会得到较快的回报,但当前的目标在将来的社会却未必成立,学生在这种片面的教学思想下也会造成人格、能力的部分缺失。这对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了我们的高等教育一定要是综合素质教育,“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在培养学生实用性的专业知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精神关怀,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在增强竞争力的同时也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

(二)外部:加强国际合作,减少人才外流

我国始终在为融入国际化作各种努力,许多国际经济组织我国都有积极的参与,这些国际经济组织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也使我国更加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通过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共同实施科研项目等途径,不断扩展与别国的交流与合作,也同时迎接国际间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给我国高等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带来深刻的影响。

高级人才外流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显著的问题,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对抑制人才外流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当中国拥有能力培养出世界顶尖人才时,我国的优秀学子就不必到外国深造,就会大大降低人才外流的几率。

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加强同企业间的合作,变“抢夺资源”为“资源共享”,创造一个产学研结合的平台,主动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高端人才留在高校,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把成果投向企业和社会,达到高等教育同社会经济的双赢。

参考文献

[1][8][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曾永平,李雪平,论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创新[J],经济师,2010(04):146-147

[3]区向丽,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J]经济师12007(03):9-10

[4]尤德林,高等教育改革在知识经济层面上的七个误区[J],教书育人,2003(05):6-7

[5]栗献忠,张才彬,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创新[J],鲁行经院学报,2003(03):92-93

[6]闫雅都,入世后我国高等教育服务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2(05):83-85

篇12

关键词:全球化教育 中国英语教学 改革方向 改革策略

当前“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较热的一个词语,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教育全球化是在全球化基A上衍生出来的概念,将教育的发展与国际的发展结合到一起,拓宽了教育改革的视角,强化了教育教学对国家全球化发展的作用。从实际应用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化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存在差异的地方较多,并且全球化教育理念的出现,也引导现代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格局。

首先,在全球化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英语教学所面对的挑战和发展机遇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在对全球化教育理念进行理解和应用的过程中,注重对全球化教育理念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冷静客观地面对全球化教育所引发的利弊问题,进而优化全球化教育在现代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其次,英语的普及与全球化观念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英语作为一门通用的语言,成为世界各国必然的选择。所以,在全球化教育影响下的中国英语教学,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英语学习技巧,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应用英语,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

最后,全球化教育理念的出现能够加强现代英语教学的普遍性,使得英语教学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展开,利于英语的普及。但也使英语学习者容易混淆学习的方向,使得绝大多数学生都维持在基础应用方面,很难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我国教育部门应对这种现象予以重视,在引入全球化教育理念的同时,给予更多的引导,帮助英语教师把握英语教育教学方向,同时帮助英语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

一、全球化教育视角下中国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

全球化教育在视角上更为宏观,除了能够满足对本土教育需求外,还增加了国际化观念,以促进国际化发展为前提对教育教学进行优化和完善。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我国英语教学的狭隘性,使得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育教学计划制定的过程中,对英语教学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为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指明新的方向。

1.增加学科联系,注重综合教学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最佳媒介,因为有了语言的存在才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加顺畅。而随着全球一体化程度日渐加深,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国范围之内,而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延伸,进一步拓宽了人类探索的空间。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性较强的语言,成为影响全球化交际的关键性要素。教育工作者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英语与日常所学知识充分融合到一起,增加英语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才能让英语的实用性和工具性更加有效地凸显出来。鉴于此,全球化教育视角下,我国英语教学的主要改革方向之一就是破除学科上的偏见,改变独立的英语教学,增加英语教学的渗透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应具有一定的技巧性,避免过于机械化的融合,应该从英语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入手,将其较为自然地渗透到其他学科教育之中,这样既能够提升我国英语教学的水平,也能够推进其他学科教学的国际化[1]。

2.注重教学实践,增加应用能力

在进行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注重教学实践、增加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应成为英语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首先,我国教育部门应改变之前的管理理念,在制定英语教学方针的过程中,应深入到一线教学,增加与一线英语教师之间的沟通,真正了解一线教学的需要。对英语学习者进行调查,了解我国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进而在这些依据的支持下制定总体的英语教学方针。只有这样,我国英语教学的整体走向才能更加合理。

其次,强化国际思想的树立,增加学生对国际文化的关注。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上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尤其是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让学生通过教材和相关案例对西方文化有所了解,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英语应用过程中的阻碍,增加学生对英语的理解水平。

最后,英语实践教学应成为我国英语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聘请一些外籍教师,让学生能够与外国人进行直接的交流,在与外教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长英语应用能力。当前我国很多学校都设立了外教课程,然而,由于受到经济条件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学校可以聘请外教的数量十分有限,部分学校根本不具备聘请外教的条件,因此英语教师应肩负起主要的责任,积极地组织学生就课本内容进行表演和练习,并在课堂上多安排一些交际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模拟交际的方式掌握英语的沟通技巧。

3.引入现代科技,构建线上教育

在全球化教育的视角下,我国英语教学应增加一些现代科技元素,将现代流行的线上教育引入英语教学之中,通过线上教学的构建,使得我国英语教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首先,我国应真正理解线上教育的作用,并对国际化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在打造线上教育的过程中对已有的一些国际化教学资源进行利用[2]。其次,为了保证英语线上教育的展开,学校应增加信息技术方面的支持,除了要保证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专业性外,也要确保英语教师具有一定计算机知识,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英语线上教育进行实时的更新与维护,并能够与学生在线上进行沟通,将线上教育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增加学生英语学习的灵活性,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拥有更多的自。最后,要增加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将网络作为纽带,从横向进行资源上的共享,实现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从纵向上强化英语教育的过度,通过在网上构建合作关系,及时反馈当前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增加不同层级教育之间的契合度。

二、全球化教育视角下中国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策略

进入新世纪,世界各国联系日趋紧密,全球化理念对我国的影响逐渐深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教学应进行一定的变革,对当前时代的发展进行顺应,并通过对英语教学的改革,改善我国英语教学现状,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为我国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本文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基于全球化教育视角下英语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提出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1.转变思想认知,深化价值观念

首先,在对我国英语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应对改革思想进行有效的确立,真正把握全球化教育理念的特征和内涵,避免我国英语教学改革出现思想上的偏差,影响实际英语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国教育部门应从根本上转变学校对于英语教育教学的思想认知,加大对全球化教育理念的宣传力度,让学校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具有一定的全球意识,正确把握英语学习的方向与目标,提升英语教学认知的国际性和先进性。其次,除了要对学校的思想认知进行转变外,英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也应该让学生对全球化教育有所理解,让学生意识到英语学习的真正意义。为了达到这一点,英语教师可以在教学环境方面下功夫,多让学生接触外国文化,了解国际发展动态,增加学生的国际化意识,让学生以国际化人才的标准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对内外两个层面进行调整,一方面通过外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自我内化能力的提升,深化学生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可以主动配合全球化教育理念,适应改革后的英语教学模式。

2.探究生本内涵,减少教学冲突

将全球化教育理念与我国素质教育理念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中以学生为本是二者之间最大的相似点之一。鉴于此,我国相关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在生本教学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将之前英语教学中忽略的部分进行有效地完善,使得英语教学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首先,英语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保持足够的尊重,这种尊重通常是双向且平等的,要区别于传统教师权威思想下的尊重。其次,英语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改变独断式的设计方式,增加教学方案制定的开放性,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征求学生的意见,在最大限度内减少教学上的冲突,让英语教学真正符合学生的需要。最后,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尝试为学生预留个性发展的空间。例如,针对不同学生英语学习的程度和爱好,给学生安排针对性的探究任务,或者在小组学习中针对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安排小组角色。

3.吸取国外经验,进行课程重构

首先,学校应对外国英语教学情况有所了解,吸取外国英语教学全球化发展的优秀经验。通过了解其他国家英语教学情况,可以看出当前很多国家都已经将英语教学与全球化教育理念联系在一起。以澳大利亚为例,其在2000年初期就开始在本国着手进行课程改革,并多次围绕课程改革召开相关会议,进行全球化课程建设的讨论。最终澳大利亚将立体性、综合性、创新性等确立为全球化课程设置的主要方向,认为只有让教育接触世界,才能在新时期下对教育的价值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其次,我国的国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对外国经验的吸取一定要秉持客观的态度,将其中与我国国情不符的部分进行剔除或者创新。我国在就英语课程进行重构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新旧课程之间的融合,要对之前课程中有益的部分进行保留[3]。全球化课程的构建要循序渐进,要给任课教师和学生一个接受的过程,建立阶段性的发展计划。在制定课程重构计划的过程中,要注重计划设置的灵活性,根据现代教育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等,及时地做好调整,保证全球化课程的构建能够与时俱进,对社会的发展有所促进。

4.优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内容

全球化教育观念下,教育教学更加重视的是创新和发展。因此在今后英语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手段应逐渐走出英语课堂,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创新思维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首先,英语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思考。这是因为在全球化教育理念下学生应具备主动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英语教师应围绕教材内容进行设问,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印象将会进一步加深。其次,英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所增加。当前具有全球化教育视角的教材还相对较少,学校之中应用的英语教材难以支撑全球化教育的各种需要,所以英语教师需要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增加一些国际化的内容,并将英语教学与现代社会发展、国际变化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拓展自己视野。除此之外,为了保证上述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还要组织英语教师进行全球化教育的学习,帮助英语教师深入理解全球化教育的内涵与重要意义,减少英语教师对全球化教育的排斥,让英语教师在坚持传统师德的同时,增加现代化的发展观念,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对自己的素养和能力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提升[4]。

――――――――

参考文献

[1] 苏晓丽.论全球化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12).

[2] 杨令贤.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6(2).

[3] 吴明才.大学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5(5).

篇13

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广泛。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是令很多国家羡慕的宝贵财富,中国的艺术设计带有着一种历史的底蕴。中国的平面设计业表现出特有的风格特点,设计师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到作品中去,使作品显示出独特的东方神韵,充斥着一种神秘的历史厚重感,丰富了世界平面设计的内容。中国设计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许多著名的中国设计大师运用巧妙的方式、方法使文化传统中独有的灵性与韵味在作品中淋漓极致地表现出来,营造了独特的东方审美意境,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广泛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色彩、造型、构图等艺术技法,在此基础上兼容并蓄,融合现代设计理念,创造出具有本土化又有国际视野的设计形式。

二、两种美学范式对中国平面设计的双重冲击

(一)两种美学范式对中国平面设计行业影响的现状对比中国当代美学范式遵循着工艺美术的底蕴,可以说是一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由于这种底蕴需要很深的艺术造诣,不是人人都能积极参与进去的,可以说是一种脱离大众生活的设计方式。而西方的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大众化与通俗化,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进步,在进入中国的同时就使很多人开始涉足原本那么高深的设计行业,而且有种泛滥的趋势,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一方面是真正本土的艺术设计师,他们不想让中国传统的宝贵文化遗产付之东流,从内心深处不愿意接受西方的思想,尤其是那么肤浅的、庸俗的甚至是污秽的表现手法,他们认为那些设计是对有着五千年文化的中国设计的耻辱;另一方面是全盘接受西方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设计人,他们认为艺术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应当回到社会大众中去,不应该那么不近人情,束之高阁,所以他们充分结合科技的手段可以轻松、简单地产生设计的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二)西方美学范式和中国当代美学范式在中国平面设计方面的融合当全球化这一概念形成的时候,融合就是一个大的态势,在现今这个时代一切都在不断的融合、发展、变革的过程中,不变就会被时代唾弃,固守陈规将会失去发展的好时机。中国的平面设计业也是如此,西方美学范式不可阻挡的进入,认清它的利弊,分析它的特点,将它和中国当代美学范式充分融合,扬长避短,使其为我所用,利我所用。

三、后现代主义理念融合到中国平面设计中的可能性分析

取其精华、去其槽粕。中国平面设计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中国的设计师应当开始探索将两种美学范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两者中权衡利弊,从西方美学范式中学习反中心、反模式化,主张文化发展的多元性,设计者不再唯单一的主流设计风格马首是瞻,不再局限于任何固定的设计模式、表现手法,更加积极地寻求艺术设计其它的可能性,探索平面设计的未知领域,为艺术设计开拓了更为广阔的道路。多媒体技术使设计工序越来越便捷、简单,使平面艺术设计风格的多样化成为可能,并且还扩大了平面设计的应用范围。当代设计师认为平面设计不单单是对良好的技术和功能的追求,而且还要表现丰富的个性和形式的多样。在探讨西方美学范式的同时,审视中国传统美学范式,寻求两者结合的黄金点,使两种美学范式有机结合。

四、结语

篇14

关键词:国际贸易;直接投资;产业经济学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传统贸易理论分析框架在解释实际问题上出现偏差,例如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与美国的对外贸易状况直接相反。因为美国这个资本密集型国家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中国这个劳动密集型国家也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下文以此为例,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

一、公司的成本收益分析

公司的成本包括公司的管理成本、研发成本以及宣传成本,本土公司包含国内工厂的固定成本。若将产品出口,同时还要承担关税和运费。海外直接投资办节省了关税和运费,增加了海外工厂运营的固定成本。与国内相比较,运营海外工厂要产生更多的成本,例如在国外的信息成本还有国外设厂的其他政策性费用。一个公司是选择出口还是国外直接投资,主要取决于能否产生更大的利润。商品资本的流动还是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成本较高是选择进出口或直接投资的根本。因此一般来说,单位售价较低的大宗笨重性产品,如原油、铁矿石等,不管是选择铁路还是海运,运输成本都较高比较不适合出口。单位产品售价中内含的关税高,也不适宜出口而适宜进行国外直接投资,例如化妆品、酒水等产品。如果运营一个海外工厂的固定成本比较小,外国直接投资可能就是较好选择。例如中国采取的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使外国投资者减少了海外工厂的运营成本,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偏低,使外企遍地开花。

全球化的今天,当公司的管理费用、研发费用、产品异化费用等日常费用相对于价格来说较高时,这些无形资产的支出鼓励企业进入横向市场,拓展海外直接投资进行全球化运营,例如手机、汽车、电脑等产品实现全球化运营就是追逐利润的结果。

二、市场结构分析及影响

市场结构包括企业的规模及分布、壁垒和进入条件、产品差异以及企业成本结构和政府管制的程度。市场结构一般用市场集中度、进入和退出壁垒以及产品差异化程度来衡量。

如果我们把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结合在一起,就可以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这是因为,产品差别化倾向于对一种产品的多角度开发,规模经济却鼓励在单个国家生产单一产品,不同国家的公司专业化生产之后进出口贸易,即在全世界整合资源。因此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的结合鼓励国际贸易,但是并不鼓励外国直接投资。

产业经济学指出,一个在国内市场上受到政策保护的公司,国际市场上将要面对更大的竞争。企业更倾向于在国外市场确定比国内市场更低廉的价格。这样就导致了倾销的出现,在WTO准则的规范下这种情况是不允许存在的,因此在国外直接投资就成为首选。如果这种外国工厂所供给的产品可以低成本差异化,这种差别化使对不同的市场索取不同的价格的方式变得有可能,但是反倾销法要求统一价格,那么进行外国直接投资就是首选。相反,如果一种产品国内价格较高,就会刺激国外企业进入相关领域,是采取进口还是直接投资取决于上文提到的公司成本收益分析。

三、对外贸易对国内市场绩效的影响

研究表明,劳动力受教育时间越长,劳动力中科学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越大,即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能力越强,出口商品占国内产量的比率就越大。根据国际贸易理论,由于美国拥有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它更有可能出口那些要求具有熟练劳动力的产品。因为相对于别的国家来说,它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单位时间内可以生产更多的商品,占有比较优势。当别国超越了这种优势之后,美国又以提高生产率的方式取得更大的比较优势,出现了一直被复制难以被超越的现象。可见,人力资本质量的重要性,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受破坏程度最低的国家是拥有大批熟练技术工人和一线科研人员的德国,原因在于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能力强的德国倾向于出口,资本稳定性较强。

四、中国国际贸易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形成的新型市场,国外资本在中国投资大多以新建居多,由此,打破了中国市场的固有模式,让市场竞争更加活跃。2O世纪9O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步完善、相关经济部门逐级配齐,并购逐级成为跨国公司资本进入中国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主要表现在制造业、服务业,尤其是集中在电子、服装、日用品等行业,而农业投入比例很小,因此国家也制定相关补贴政策支持农业的发展。外国直接投资带来竞争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科技信息,也促进了中国在产能、科技附加值、市场竞争力方面的提升。但在中国产业市场中盲目竞争依然造成了资源利用率不高的现象,无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制约中国的经济健康发展。我国多数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是比较低的,市场份额较大的大型企业往往是通过政府手段而不是通过市场手段取得的。

在现实情况来看,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虽然在广泛进行,但是发达国家的母公司和发展中国家的子公司之间还存在歧视和部队等交换的现象。母公司一般让子公司以高价购买机器,在以低价支付安装费用,高技术控制在母公司,很难在子公司发展,以免技术外泄。同时国外资本的进入也多我国市场结构和经济安全产生影响,我们必须提高警惕。

结语: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者需求的旺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中国而言,究竟是选择国际贸易还是对外直接投资,其决策主要取决于企业对自身竞争优势的优化、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市场结构均衡的评估以及扶持政策的考虑。这对我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和参与国际竞争,对各管理层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招商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