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在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政策执行方面缺乏经验,给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造成不便。因此,为了有效避免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的情况,政府部门就要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政策质量不高,执行不到位
政策的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政策的质量,提高政策质量是主要问题。政策质量主要表现在政策目标的多元性和不一致性,从而导致其内容出现偏离,方案过于烦琐。并且,在政策目标设定上,如果出现了多种目标,则需要注意目标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否则目标之间发生冲突,就会导致执行难上加难的情况。同时,有些单位在政策执行中,仅仅是走个形式和过场,象征性地做个文章,实际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执行。这就导致政策执行处于停滞状态,政策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一些工作人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抱以敷衍和拖延的态度,导致政策的执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二)执行机构之间存在矛盾,公共政策自身存在一些问题
在职责的分配上不够清晰明确,导致政策在执行中各部门就权与利的分配产生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例如,当一个项目需要几个部门一起去执行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在最后执行时不知采用哪项决策,服从哪个部门的意见。同时,由于公共政策的执行本身就是较为复杂的过程,执行的过程中往往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导致执行效果不够理想。另外,若政策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清晰性,就不能得到切实的推行。公共政策若缺乏稳定性,一些方案总是被任意改动,就很容易出现中间的脱节,长此以往,就容易导致政策的执行者逐渐失去耐心,并失去对政府及其政策的信赖感。
二、公共政策执行方法探讨
(一)强化部门的职责和责任感
强化部门的责任意识能够有效促进政策的执行,使整体工作的分工更加规范化。所以出台相关的文件或制度对各部门进行约束,能够有效避免在出现问题时各部门相互推诿责任,可以快速对部门的责任进行归位和追责。在公共政策实施之前,针对部门的责任和权力进行优化,使其充分明确责任和权力,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同时,在执行的过程中要接受全民监督,以此促进政策的高效执行。
(二)树立科学的绩效观
在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中,绩效作为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需要对其给予充分的重视。针对一些能够影响到地方与公共政策制定者之间关系的大项目,如果只是单一地将其交给某一个部门,则该项目很难被执行到位。所以,在绩效这一方面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形成科学的绩效观,在实施一些重大的项目时,要联合地方各个与该项目相关的部门进行合作,研究出合理的科学的方案。同时,针对当前的一些不合理的绩效机制,要及时进行调整,并能够按照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各单位的执行结果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
(三)形成精细化管理理念
地方政府要对政策的执行给予充分的重视,要对各个项目的落实进行量化考核,以此为各单位的绩效考评提供依据。同时,在制订详细的执行方案的过程中,务必对权力和责任的统一进行强化,针对各单位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详细的考评。倒逼各单位不断提升自身的执行力,并有效引导其形成精细化的管理理念。
(四)建立绩效问责制度
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绩效问责制度,促使公共政策的执行主体能有意识地主动承担责任,以此实现各单位的责任量化,促使其能够针对一些存在的问题给予妥善解决。
(五)注重绩效问责的有序化
公共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要注重绩效问责的有序化。能够针对当地督查机关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并启动问责机制。同时,在相关单位提出意见时能够积极针对意见进行改进,并根据公共政策执行的结果进行绩效问责。此外,财务部门也要充分发挥作用,对实施项目中应用的每一笔款项都要进行深入详细的调查,并收集相关的证据,针对其中不合理的情况及时向上级汇报,以此促进执行主体执行效率的提高。
(六)制定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法律制定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法律,不但能够加强管理,而且能充分地发挥财政绩效的作用,同时还能达到以儆效尤的效果,以减少政策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失误。所以要重视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
关键词:方法论; 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公共管理;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3)01-0064-08
研究方法的选择一直都是科学研究的重点。经济学被誉为“社会科学皇冠上那颗最为璀璨的明珠”,重要的原因就是研究方法的明确和成熟,经济学已经发展出一整套分析框架与工具,并正在向着更为精密与恢弘的体系演进。德国当代著名法学家卡尔・拉伦茨先生指出,法学之成为科学,在于其能发展及应用其固有的方法[1]。中国法学知名学者徐祥民先生也指出,一门学科有没有科学完整的方法论,不仅是其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而且是它能否得以顺利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2]。
公共管理同样如此。但是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公共管理学在研究方法的探求方面可以说是空白①,并不是公共管理的研究不使用研究方法,追溯公共管理学的起源,学者们一致认同公共管理学来自于公共行政学,虽然对于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纵观百年公共行政发展过程的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理性思维与经验的实用分析方法是其显著特征[3]。理性思维的理论基础是期望效用理论、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这些理论是一种标准化行为理论,目的是为理性决策提供一套明确的基本假设或者说是公理,但是决策研究者们通过期望效用理论计算出的定量结果与管理者的真实行为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管理者违背这些公理,期望效用理论便无法使用,或者期望效用无法达到最大化。近年来行为经济学的大量实验研究批驳了以期望效用理论为基础的理性思维,但并未动摇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定量分析方法在经济学与管理学上的地位。如果说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追求效用最大化、收益最大化的定量研究方法成就了经济学“帝国主义”,使得经济学处于“科学”的保护之下,对于定量研究方法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学者们则没有一致的认同。时而定性,时而定量,当二者解释的结果出现冲突时,无所适从。这种对方法论的随意性和漠视,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公共管理研究现状的派别林立、乱象丛生公共管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研究角度或理论,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常常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公共管理进行研究。1993年,Bozeman概括了三种研究公共管理的角度:政策学派的角度( P)、工商管理的角度( B )和一个尚难鉴别的角度(X )。Kettl和Milward在《公共管理的现状》一书中,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列为公共管理的学科基础。在《公共行政手册》中,Liou认为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包括政治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管理学、哲学等学科:政治学是公共行政分析最早使用的方法,它为公共行政中的官僚治理与官僚责任的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法学是欧洲大陆公共行政的基础;哲学则用来研究政府官员的伦理问题;近期,经济学与管理学在公共行政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公共管理目前在运用各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公共部门 (包括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的问题。 。
定量与定性的方法论之争,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已经拉开了帷幕,80年代末期,几乎成为一场“战争”[4]。抛开其他的细枝末节,定量与定性之争存在三个主要的观点:定量与定性之间是根本对立的;二者之间存在区别,但是区别不一定构成对立;在认识论上互为补充,研究者应该研究如何为我所用。当赞同第三种观点的人数越来越多的时候,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法论之争似乎渐渐平息下来[5]。持第三种观点的人(实用主义者)认为,哲学家、理论家注重的是“理”,研究者注重的是“用”。人类在科学研究方面关心的无外乎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知识;二是怎样获取知识。而这两个问题又最终地统一于为人之用。因此,如果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一切研究方法,无论它们的性质、操作形式有何区别,只要能为研究目的服务,就可分而用之或合而用之。从这个意义上说,定量还是定性的探讨没有什么价值,但是目前公共管理学界对于定量的过分重视与依赖,为了定量而定量渐渐模糊甚至改变了研究者对公共管理基本价值观的认同。在公共管理中,治理工具、分析工具、政策工具的选择无不体现了管理者的价值观念,因此,对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中过分推崇定量的现状进行批判十分必要。
公共管理研究中定量分析究竟应该占据什么地位?什么决定了它的地位?当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果出现截然不同的矛盾结果时,应该遵从哪种方法?正是笔者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定量分析的地位,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溯源
所谓定量分析,是指运用数学语言进行相关的描述,借助数学模型、统计数据等进行量化的分析。自“理性人”假设提出之后,定量分析日渐成为学术界所推崇的重要研究方法,部分学者甚至以能否引入定量分析作为衡量一门学科是否为“科学”的主要标准。这种衡量标准使得可以定量分析的自然科学无可争议地被认为是“科学”,而不能进行定量或者尚没有定量研究的社会科学被质疑是否为“科学”。马克思曾说过“一门学科只有使用了数学之后,才能称之为科学”。这种衡量标准的广泛认同,使得部分社会科学学科开始尝试运用定量分析来突出自己的理性思维。经济学就是其中之一,自萨缪尔森将数学引入经济学之后,“经济学帝国主义”攻城掠地,其他相关学科也开始注重定量研究,公共管理作为其相近学科,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笔者也使用定量分析,统计了9年(2001-2009)来发表在《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上的所有文章,定量分析显然受到研究者的推崇(图1)。同时分析了《公共管理学报》近3年来的文章,使用定量分析的文章数占总文章数的比例分别是41%、59%、75%。为什么选择这两个期刊?首先,《中国行政管理》在公共管理学界有较高的影响力,在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持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中,《中国行政管理》一直是CSSCI的来源期刊,中国知网中《中国行政管理》的复合因子为2.725,在所有期刊中排63位。其次,《公共管理学报》是公共管理领域的后起之秀,《公共管理学报》于2004年创刊,2008年就进入CSSCI期刊之列。在短短的6年时间中,她从无到有,并快速发展成为公共管理学界最为认可的期刊杂志之一。中国知网中《公共管理学报》的复合因子为2.342。基于此,笔者选择这两个期刊,作为新老公共管理领域的代表来分析其中的文献资料。对这两个期刊的统计结果表明:定量分析方法在目前公共管理一级期刊中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甚至超过定性分析,占据分析方法的主要地位。
关键词:BIM技术;施工进度;管理;方法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建筑行业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国内建筑产业虽然经济规模可观,但是经济效益始终偏低,通常为西方发达国家的1/10以下,这主要是由于技术方法、生产管理模式等引起的。应用BIM技术能够解决传统建筑施工信息交流闭塞问题,提升施工进度管理效率,推动建筑行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
1基于BIM技术的施工进度管理优势
1.1团队协同性高
当前经济建设步伐,对进度管理团队的工作协同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时代各自为政的进度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未来大项目建设的管理需求。在建筑企业发展中,如何才能够提升施工参与者间的协同性成为至关重要的管理问题。在施工进度管理中,应用BIM技术能够给不同施工部门的沟通交流工作提供重要平台。当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发现施工问题后,可以通过此平台向其他进度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方便进度管理人员结合项目信息及现场施工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决策,真正实现施工进度管理中的团队协作发展目标。
1.2建筑信息模型完整应用
BIM技术,能够促使施工进度管理整合建筑开发商、施工方、业主等多方面的信息。应用BIM技术后,从建筑设计阶段便可开始开展沟通交流活动,实现团队协作目标,帮助建筑施工所有的利益相关方掌握施工进度信息,确保为正常的施工进度提供重要的人力、财力及物力支持,确保建筑施工能够按照预期的施工进度计划开展业务,满足建筑设计图的施工标准要求。
1.3进度表达方式简单
在施工进度管理中,应用AR技术或VDC技术能够将进度信息以电影的方式展示给项目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这样便于不同的施工进度管控人员实施把握施工进度,能够明显减少由于不合理的建筑施工方式所造成的进度延误风险,实现施工进度高效管控的重要目标。
2施工进度管理中应用BIM技术方法
在施工进度管理活动中应用BIM技术,主要通过开发实现施工进度计划管理平台、实现施工进度模拟平台以及施工进度管理分析平台等方式实现。在实现由施工进度管理3D模型转变为4D模型时,需要在3D模型中加入重要的时间参数,这也是实现施工进度管理平台的重要基础。此外,在施工进度管理中应用BIM理念的核心在于如何才能够满足不同软件及不同业务间的数据转换需求。同时,加强施工进度管理中应用BIM技术用户的安全性,也是提升施工进度管理的关键之处。
2.1应用BIM技术自动生产施工进度信息
在施工进度管理中应用BIM技术需要利用到此技术的空间、逻辑关系以及工程量等不同的参数,以构建满足施工进度计划信息自动生成的管理平台。所构建的施工进度管理平台,不仅仅能够自动创建施工进度计划维护任务,还能够结合实际的施工进度数据计算建筑项目施工真正的持续周期,再按照一定的人物间计算公式获取施工项目的进度计划信息。因而,在施工进度管理中应用BIM技术能够显著地提升施工进度计划制定的工作效率,提高施工进度管理速度与质量。
2.2实现进度施工模拟在施工进度管理中应用
BIM技术,能够实现可视化及集成化的管理效果。在施工进度管理中,针对已生成的施工进度管理计划信息可考虑应用Na-viswroks等其他应用软件实现施工进度精细化管理模型的构建发展目标,无论对于施工建筑的基础或顶层结构,均可对建筑施工作业的全部工序实现预演的管理目标。此外,针对建筑项目施工作业过程中所存在的方案设计或实际施工问题,能够提前感知并制定相应的完善方案,以真正实现提升建筑项目施工效率提升、改善建筑项目施工经济效益的管理目标。
2.3实现动态进度计划管理应用
BIM技术,能够通过WBS制定项目施工进度计划,并且获取不重复的施工项目进度编码信息,便可与过去所实现的3D实体模型ID按照一定的规则串联起来。假如在建筑施工中存在工程变更的情况,就能够将项目变更实际信息通过ID链接传输至施工进度管理平台中。假如在施工进度管理工作中,需要调整相应的施工进度数据时,也会相应地调整3D模型信息以及资源需求量信息。
3结束语
在当前建筑施工管理中,进度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管理内容,应用BIM技术能够高效地实现进度管理目标。在未来的建筑施工进度管理中,应该在实际实践管理活动中深入地分析应用BIM技术的正确方法,以高效地发挥BIM技术在施工进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韩 琪 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工程质量作为公路工程施工项目实现最大效益的前提和根本,工程项目负责人应该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业主、监理等相关部门的要求和相应技术规范进行施工管理。
1.1加强施工管理人才的培养
任何一项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和高效完成都少不了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作为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不仅需要将人力、物力等各方面进行严格管理,还要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这就需要培养和打造出一批强大而高效的人才队伍。首先在工程施工的初期阶段,项目工程负责人就应该制定出项目工程所需各种人才的规划,并对人才发展战略加以详细分析和规划,保证人才的健全发展;其次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项目相关负责人还应该在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同时,健全人才的使用机制,用事业吸引人才,确保每一位有能力者都能为其所用,并且其能力和智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在实践中强化对人才的尊重,在机制中强调对人才的激励。例如,在工程施工现场,项目工程负责人应该考虑到职工常年在生产一线上工作而远离家庭,且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为了确保职工能够专心工作,必须解决好职工的后顾之忧,尽可能在生活上帮助困难职工,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让职工感受公路工程施工的人性化管理。只有解决好职工的生活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确保职工在整个项目施工中保持积极高涨的工作态度,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
1.2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的管理
对于任何一项工程项目而言,质量就是项目的形象,质量就是企业能否长足发展的关键,因此,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中,必须将项目质量管理放在首要位置,树立质量立本的观念,保证质量管理理念贯穿于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在实际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中,应完善以下几方面的管理:
1.2.1完善技术工艺方面的管理
对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技术工艺质量方面的管理,首先,应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熟悉合同文件和相关技术标准及要求,再对施工图纸加以熟悉和了解,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和其他标准对施工图纸加以审核,如有问题立即处理;其次,相关技术和工艺工作人员应编制出完善的、可行性的施工组织设计,对新技术和新材料加以适当应用,尽可能以科技进步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
1.2.2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应该在每一段施工场地配备专门监管人员,并且制定严格的监管和施工规章制度,保证监管人员和施工人员都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任务,为了防止施工现场意外情况的发生,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应该经常召开会议,解决施工和监管中出现的问题,并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保证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
1.2.3控制好材料和物资的质量
施工材料作为公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材料和物资质量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在材料采购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类别、型号规格、数量和质量指标等进行检查和验证,并且从中抽取样本进行复验,不符合施工质量要求的材料不得进入施工现场。对于施工现场储存的施工材料的质量也应加以严格管理和控制,对于材料和物资的堆放场地应该进行清洁处理,并防止泥土污染,对于钢材等易腐蚀的施工材料应进行分类管理,做好防潮和防锈工作。
2加强公路工程施工项目中的成本管理
公路工程施工项目可以说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对整个工程建设的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工程施工中的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总要求决定的。成本管理实质上是指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包括成本预算、成本控制和成本审核等管理环节,使工程建设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效益的管理活动。
2.1成本预算管理
在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实施成本预算管理,主要是对企业成本计划或者对企业将来可能发生的成本状况用数量化的方法加以计算和表示。施工单位要想将成本预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应该在工程施工之前加强对项目成本的分析,只有在充分认识到项目成本分析的重要性,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项目成本控制的能力,才能够进一步培养节约用料的施工习惯。除此之外,工程项目负责人应该在项目进场之前组织一批技术骨干对施工图纸和工程清单进行审核和修改,并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对物资消耗大的地段加以详细考察。
2.2成本控制管理
成本控制是在工程施工阶段采取对工程成本产生影响的各个施工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措施,加强成本控制主要是根据成本预定目标进行的,在工程施工中对成本费用支出情况加以监管,以尽可能确保工程实际施工成本在预定目标范围之内的措施。在实际成本控制过程中,应首先强化工程合同管理,实际施工应按照合同要求进行,并制定保证各部门人员严格遵循合同办事的规章制度,防止纠纷事件发生;其次应制定严格的材料管理制度,从而将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贯穿于施工的整个过程。
2.3成本考核管理
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实施成本考核管理工作,主要是为了比较工程实际成本费用支出情况与成本预算或计划情况,同时对每一个相关部门的成本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察和管理,以确认工程施工成本是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在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成本考核,了解每个职能部门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并且根据相关规定和实际施工情况对成本费用支出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或者采取可行性措施,为将来的施工成本提供可靠的依据。只有实时跟踪和监管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考核情况,才能确定工程最终的总成本,使工程项目建设效益达到最大化。
1.1水泥灌浆对于所需水泥的有关规定
(1)岩石或对其他介质的水泥浆液灌浆,拌制水泥浆液所使用的水泥种类和标号,需要综合考虑施工目的和施工环境的影响。对于水利工程目前规范要求使用普硅水泥或硅酸盐水泥,工程级别较低或临时工程经论证可采用复合水泥,当地下水有侵蚀性时应使用特种水泥。(2)对于水泥的强度等级也有专门的要求,永久工程一般要求采用42.5MPa的普硅水泥,用于临时工程的可使用32.5MPa的水泥,由用于坝体接缝处理的灌浆,所用水泥的强度等级也相对较高。(3)对于水泥的细度要求,用于防渗处理和帷幕所用水泥,按80通过方孔筛的筛余量来要求,标准是不大于5%。(4)施工时所用水泥需设专门的存放场地,并应按顺序使用,受潮结块后严禁使用。
1.2水泥类灌浆各种浆液
水泥类灌浆所用浆液,一般的岩石条件多用的是纯水泥拌制浆液,在岩石裂隙较大或者地下水流速较快等比较特殊的地质条件下,需要掺加外加剂、砂子、粘土、粉煤灰等添加剂和掺合料。(1)采用超细水泥所配置浆液:指用干磨或湿磨超细水泥所配置的浆液,一般用于岩石缝隙很小且防渗标准要求很高,且灌浆压力较大的情况。(2)有较好稳定性的水泥浆液:当工程要求较高或施工条件复杂不利的情况下,在水泥浆液中通过掺加稳定剂来提高浆液的稳定性,能明显提高施工适应性和保证率。(3)掺有混合材料的浆液:指根据实际需要掺入砂子、粘土、膨润土等掺合料的水泥浆液。各种掺合料的质量和相关指标应符合要求。①砂:水泥砂浆浆液用砂应采用细度模数不超过2.0mm的细砂,天然砂和人工砂均可使用,最大粒径不宜超过2.5mm,颗粒质地要求达到坚硬程度,含泥量、有机质含量和SO3含量不超过标准范围。②黏性土:掺加的目的主要是提高防渗效果,对黏性土来说塑性指数不宜小于14,黏粒含量、含砂量、有机物含量等在标准范围之内。也可使用II级膨润土替代粘土。③粉煤灰:起填充的作用,可选用I、II或III级的质量较好的粉煤灰,品质指标应符合规范规定。④水玻璃:可明显减小浆液的待凝时间加快施工进度,也常用于透水率较大和水压力较大的情况。
2灌浆设备和机具
灌浆施工所需的钻灌设备和小型机具包括灰浆搅拌设备、高压泵送设备、高压输送管路、耐压阀门等管件及压力表、孔口封闭设备和测量试验设备等,具体常用的有多种类型和规格参数。
3施工工艺
3.1施工方法
根据工程的地质条件和工程设计要求,灌浆分段进行,常规做法段长为5~10m,可采用孔内循环灌浆也可采用纯压式灌浆,按钻灌顺序可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自上而下指钻孔和灌浆均是从顶部开始分段向下进行,上一段灌浆结束后并达到一定的待凝时间后再进行下一段的钻孔和灌浆作业,这样钻孔和灌浆作业互相影响较大,相互交叉等待的情况较多,所以施工效率相对低,但自上而下分段灌浆始终在孔口封闭,所以封闭质量和效果容易得到保证,而且下一段灌浆对上一段又能起到适当补强的作用,所以灌浆效果相对较好。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是钻孔一次钻至孔底,然后自下而上从底部开始分段向上灌浆,使用灌浆塞在孔内不同高度分段封闭,钻孔与灌浆作业相互干扰较小,施工效率相对较高。是在同一在孔口用封闭器封闭,自下而上需要。现场施工在正式灌浆之前,应先选择岩石地层和地质条件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灌浆现场工艺试验,用以验证灌浆方法的适用性并确定具体的灌浆施工参数。正式灌浆时先按一定比例做先导孔,进行正规的压水试验,具体摸清该区域的透水率情况,以便于在施工过程中控制。灌浆孔间距1.5m~2.5m的比较常见,适应于一般的岩石地层,根据地质情况及工程要求设置单排孔或多排孔。帷幕灌浆孔布置应分序进行。
3.2施工工艺流程
钻孔灌浆施工程序按先后顺序主要包括:盖重砼施工或作业面平整—钻机就位调平后钻孔—钻孔冲洗及压水试验—孔封闭及灌浆—灌浆结束封孔—检查孔。自下而上灌浆法各灌浆段连续进行,灌浆完成并达到封孔标准后可直接封孔;自上而下分段灌浆后需要有待凝时间,然后再进行下一段钻孔、冲洗并灌浆,各道工序重复进行,最底部一段灌浆结束后统一进行封孔。
3.3操作工艺
3.3.1钻孔
帷幕应当采用回转钻机,固结灌浆可使用潜孔钻钻孔,钻孔时均不得使用泥浆护壁和冷却。潜孔钻施工效率很高,但在风压的作用下容易把极细的岩石粉末吹进较细的岩石裂隙,从而影响冲洗和灌浆效果,帷幕灌浆要求较严,所以不允许采用潜孔钻钻孔,以免影响防渗效果;固结灌浆以加固破碎岩石为主要目的,重点是将较大的岩石裂隙灌注密实,从而提高岩石的整体性和物理力学性能,通常可允许使用潜孔钻钻孔。钻孔时要控制好孔向、孔深及孔位,钻孔施工时,钻探设备安装应稳固、调正、水平,各类连接螺栓应加垫固紧。各传动轮必须对线,钻孔中心与立轴应在同一直线上。开孔时应随时校正钻孔的顶角与方位角,使之符合设计要求(如表1)。对于有覆盖层的地段进行钻灌时,在穿透覆盖层后需要埋设孔口管,预埋管的孔口位置应超过地面一段距离,以10cm左右为宜,埋设时需要灌注浓水泥浆固定,采取注入法使孔壁与孔口管间注满并溢出,即可停止注浆,随后调正并固定孔口管,72h之后便可凝结,然后即可进行下部岩石钻孔。
3.3.2灌浆
钻孔至相应段长时进行压水试验和孔内清洗,之后采用灌浆泵以孔内循环式灌浆法灌浆,灌浆压力表安装在距孔口30~50cm处。灌浆过程中随时从压力表中读取灌浆压力。拌料时严格按配比(水胶比)(5:1、3:1、2:1、1:1、0.5:1)下料,每次搅拌量用搅拌筒的刻度配合钢板尺量测。灌浆完成达到龄期后进行压水试验验证灌浆结果。灌浆过程中的孔深、灌浆压力、灰浆比重、注入浆量的量测及压水试验等均应有监理工程师旁站监督。
3.3.3灌浆压力处理
很明显灌浆压力越大,浆液也就越容易在压力作用下进入缝隙,所以灌浆效果也相应会越好,因此,在灌浆施工作业时,灌浆压力在具备条件时应当尽可能取最大值,但是也不是压力越大越好,如果压力过大,也可能会造成地层被掀动,从而产生破坏地层结构和上部工程结构的危险,以往的灌浆施工曾经出现过将2.5m厚的钢筋砼底板抬动并发生裂缝的事故,因此最大灌浆压力不允许高于灌浆塞以上岩层以及该岩层处压力的总和。
3.3.4灌浆处理
(1)中断处理:灌浆时应连续进行,若因故中断,应尽快排除故障恢复灌浆。中断时间过长就需要采取处理措施,如冲洗钻孔,冲洗效果不明显必要时还要进行扫孔。灌浆恢复以后,浆液应控制从最稀配比开始,如果吸浆率与中断前想比较差别不大,就可以变换到中断前的浆液配比,如差别较大可考虑逐级变浓。也可能会出现吸浆率减少很多的情况,甚至不吸浆,这种情况就应补孔重灌。(2)串口处理,在裂隙节理比较发育岩石基础上灌浆,在灌浆过程中容易发生与邻孔发生串通的现象,一般可采用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对于钻进孔,宜立即停止钻进;②如果被串孔内冒浆量不大,经过及时冲洗,孔内不致被水泥浆充填的,可以继续灌浆;③如果串浆量较大时,就需要和被串孔同时灌浆,但由于地层和盖重受压面积成倍增加,应考虑防止岩层被抬动,适当减小灌浆压力,并加强观测。或者将将被串孔堵塞,并及时扫孔冲洗灌浆。(3)作业面地面出现冒浆时处理的处理措施。特别是无盖重灌浆这种情况出现较多,可以是的进行表面处理如嵌缝和表面封堵,但是有效的措施还是采取浓浆、减压、间歇灌浆等方法。(4)特大耗浆现象的处理措施如浆液变至最浓后,灌浆孔段的吸浆率仍很大,造成灌浆难以达到结束的标准时,这种情况如上所述可能是存在岩石裂隙发育并且联通范围很大,甚至远远超出施工范围,在以往的工程中出现过在灌浆作业时所灌注的浆液渗漏至水库库区内的现象,甚至会出现在距离施工区范围很远的山谷中浆液大量溢出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耗用大量的浆液和水泥,其实并不会起到作用,而且费工费时,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处理,通常采取的措施有:降低压力、加速凝剂、使用混合砂浆,如混合砂浆效果也不明显可考虑掺加锯末等材料进行封堵。(5)地面抬动。在以往的施工过程中发生过地面抬动甚至很厚盖重底板遭受破坏的现象,主要是因灌浆压力太大或串孔的原因引起,在较大的作用面积下对上部地层和盖重会产生巨大的抬动压力。如果出现抬动现象,应立即采取处理措施,降低压力继续灌浆。然后分析原因,调整灌浆方法。(6)灌浆后涌水。对于这种情况,达到结束标准可暂不停止灌浆,保持压力再延续一段时间,不再涌水后再封闭孔口。
3.3.5、灌浆结束标准与封孔
(1)灌浆结束标准包括灌浆压力、注浆量,当再设计的灌浆压力下注浆量达到结束标准时,还需要进行屏浆,即保持灌浆压力继续灌注一段时间后才可结束灌浆,对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灌浆屏浆时间有所区别,前者为60min,后者需要达到90min。(2)灌浆孔的封孔方法: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时,在全孔灌浆结束后,应再用最稠一级浆液,按10~15米的段长将全孔作一次自下而上复灌,采用孔口封闭器灌浆时,最后可将全孔作一次浓浆封孔灌浆。水泥浆干硬以后,对未被填满部分用干硬性水泥砂浆封填,封堵时需要排除积水。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