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范文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

篇1

关键词 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 知识结构 改进方向

一、教材知识结构的基本含义

“教材知识结构”在教材研究领域尚未有一个清晰定位的概念,从现有文献研究来看,关于教材只是结构的定义,主要有:教材知识结构是指“在学科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教学任务或课程目标选择符合需要的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知识并以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的一个整体。”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知识结构分析

高中语文教材是一个大系统,它是由多个小系统组合而成,就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而言,主要是由“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小系统组合而成的。因此,考察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知识结构,需要对以上四个部分分别进行考察:

1.“阅读鉴赏”版块的知识结构

“阅读鉴赏”版块,是将相同文体的文章归在同一个学习单元之中。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文体的系统学习。高中语文教材各册主要文体分布如下:

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文体分布我们可以看到,该教材主要涉及“文学性问题”和“实用性问题”两大类问题,前者占比百分之八十,后者占比百分之二十,显而易见,实用性文体所占比重远远低于文学性文体所占比重,高中语文教学的倾向性就很明显的表现了出来,对实用性文体重视不足。但是,新课标明确规定:“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体,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粘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这一版块的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数量居多,陈述性知识贫乏;

(2)陈述性知识过少,导致程序性知识贫乏;

(3)“阅读鉴赏”版块中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知识要素选择

2.“表达交流”版块的知识结构

“表达与交流”板块分为“写作”和“口语交际”两大部分,我们需要对它们的知识结构分别进行考察。

(1)“写作”版块的知识结构。写作作为一种言语实践活动,其最重要的知识应该是写作的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展开写作的一系列步骤、方法、序列等,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写作对象,要求具有不同的写作知识。这一板块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陈述性知识明确,但含量相对较低;第二,程序性知识丰富,但结构不够完善。

(2)“口语交际”版块的知识结构。“表达与交流”板块中的“口语交际”部分,主要涉及到“朗读”,、“演讲”、“讨论”、“辩论”、“访谈”五种口语交际专题。这一板块主要存在的问题:第一,陈述性知识明确、清晰;第二,程序性知识指导性较强。

3.“梳理探究”版块的知识结构

采用“集中编写”方式处理语文知识的“梳理探究”板块,类似于以往教材所采用的“附录”,但是又不尽相同。以往的“附录”只是将相关的知识进行静态的描述,和盘托出。而“梳理探究”,总是在静态陈述性知识介绍之后,设置相应的“梳理应用”,使得静态知识能够被应用起来,以达到知识的活化。

4.“名著导读”版块的知识结构

“名著导读”板块的知识,无法具化为知识点,每一个名著导读,均是一个知识块,属于文化、文学知识的范围。对其的知识结构考察,无法深入每一个名著导读专题内部。我们只能从大的方向上对其进行把握。从涉及到的文体来看,小说较多,而缺少诗歌散文方面的导读设置,从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个角度来说,“名著导读”的设置稍有欠缺。但是总体而言,名著导读的设置,起到了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的指导作用,对学生课外名著的选读起到了一定的方向性指引。此外,从模块内部来看,每一个模块均有两部名著导读:一部中国的,一部外国的,它们均是中外具有代表性的名著。一中一外,从搭配上来说,比较合理。由上分析可知,作为辅板块的名著导读,其设置是有效的。

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知识结构的完善方向

1.“阅读鉴赏”版块知识结构改善方向

从上文对“阅读鉴赏”板块知识结构的分析中,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改进:①课程内容的开发。即课程目标内容化,提供比较切实的课程与教学内容。②教材呈现方式的变革。即课程内容教材化,使语文课程内容通过种种资源的运用和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得以具体的显现。

2.“表达交流”版块知识结构改善方向

“表达交流”分为“写作”和“口语交际”两个部分,写作板块的知识结构要谋求改善,需要加强“写作中”和“写作后”两个环节的程序性知识的建设。在此,再借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实验课本(试编本)》中的写作设计来说明。此教材提出“在知识正确、适用的前提下,写作单元的教材编写,主要考虑所提供情景对教学的有效触动,知识的过程化体验,教学展开的线路及活动设计在课堂中的可操作性。”在写作设计中,教材凸显了以过程为导向的写作指导。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2]刘森.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篇2

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万金油,也很难具有普适性。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热的大背景下,许多优秀的传统教学手段在一些学科中被弃之不用,高中语文首当其冲。但“由于课文体裁不同,难易有别,由于教育对象程度不同,年龄大小有差别,因此教学不能一个模式,不能千课一面,应该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推行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该用则用,不该用决不滥用。

一、学生情况

高中生语文水平的差距普遍较大。写篇作文,文笔流畅者,信手拈来,滔滔不绝,文采亦有可观之处;功底不厚者,视写作为畏途,作文如挤牙膏,勉强凑足三五百字,通常也是错字连篇,词不达意。面对这群语文水平参差不齐的高中生,均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显然难以奏效。况且不少学校还人为地分快慢班,不同班级学生语文成绩的差别就更大。在语文成绩较好的班级,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讨论某些有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但对于语文水平整体不高的班级来说,则不太适合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这样的班级授课,教师应该多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认真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让学生扎实掌握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认真践行语文前辈所倡导的语文学习“八字宪法”。

二、课程类型

一般而言,在高中语文新课的讲授中,散文、小说、诗词鉴赏等课型比较适合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精选一些有价值的、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交流。而对于文言文教学、作文讲评课、试卷分析等课型来说,小组合作学习要慎用。例如同是文言文教学,其中基本的文言知识多适宜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以教师讲授、学生理解、记忆为主。而对于文言文所涉及的人文思想,则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培养探究能力。

三、所教学段

从学段来看,高一、高二的语文课比较适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高三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更为妥当。

例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共有五册必修。一般在高一学年学完必修前四册,必修五则安排在高二学年第一学期的前半段。高二余下的时间根据各校的不同情况安排选修内容。高三基本上全是复习课,中间穿插各类考试。高一、高二学习新课,知识点多为学生所未见,围绕这些知识点设置的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对于高三而言,由于大部分知识点学生都已学过,因而较难设置新颖的问题,因此高三语文复习课更应重视对已学知识的梳理、巩固和拓展,少用小组合作学习。

当前,许多打着小组合作学习旗帜的高中语文课堂,对以上几个因素的考虑往往欠缺。这种浮躁的语文课堂,离语文的路子越走越远,非语文的东西却越来越多,致使语文变成了无所不装的筐。新课标认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很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高中语文课却是人文性过重而工具性不足。例如《荷塘月色》的教学,应该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教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学习文章优美的字、词、句,积累成段的语言材料,甚者上升到仿写的高度。而有一节《荷塘月色》的评优课,教师用了约半节课的时间,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启发学生分析文章的社会背景,探讨朱自清写作此文的缘由。一旦有学生指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教师就如获至宝,赞美之词溢于言表,以为学生对这一问题已探究得相当深刻。“因为学习过语文,知道语文这样一种近乎垃圾箱和‘软柿子’的特点,任何政治家或者帮佣都可以将政治的任何东西强塞进教材之中。”而这节课竟得到了一些所谓专家的赞誉,让人大跌眼镜。

过热易伤身,推行须谨慎。小组合作学习热浪滚滚,我们很有必要给高中语文的小组合作学习降降温。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篇3

近年来,随着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量中等成绩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由于高中课程的难度加大,不少学生很不适应,学习很吃力。语文学科中的文言文学习就是其中的困难之一。

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考题围着高考转,更加注重考查能力,加上学生缺乏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考出来的分数当然不会很理想。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感到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对于高中阶段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学工作需要通盘考虑。我们高中现在现在使用的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分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要求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搞好教学工作的衔接很重要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学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这是因为不少初中时语文学得不错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尤其是一学期后即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反映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教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如:考前才背书,看课文,记解释等。而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考题围着高考转,更加注重考查能力,加上学生缺乏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考出来的分数当然不会很理想。在近教学过程中,切实感到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对于高中阶段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认真分析高一学生学习语文困难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对初、高中语文教师来说都很有必要。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对策

1.明确初高中课程标准的不同要 我们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在教学目标、内容上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

2.语文教师要有整体观念初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衔接。

3.做好语文学习方法的衔接.古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决不能单靠教师。到了高中,学生除了课文学习,还有相应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对学生实现由“扶”到“放”的转换。同学们可参照有关讲解,对字形、词语、标点、句法、修辞、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注意搜集,构建起自己语文知识的框架体系。其次,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学会积累式阅读,教师应积极地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或课外读物,使学生的知识面向深度、广度发展。同时,还以课文所负载的语文知识点和规律为依据,在《语文读本》《外国文学欣赏》《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欣赏》等课外读物中,有意识地选择同类型阅读材料,训练所学的语文技巧。

高中必修课体系安排,分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三大版块,每一版块都分为三个学习阶段,并确定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和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古代诗文作品在全套教科书中的比例,约占45%,古代诗人的选目以传统经典名篇为主,也适当扩大了选材范围,新选了一些古代优秀作品”,如韩愈《师说》、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等。其次,在练习的安排上,设计了“研讨与练习,精读课文一般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至三道题。这些题目一般首先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题目,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突出学习重点,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然后是文章写法上的,或最具特色的或结构上的,帮助学生从结构上把握全文,学习写作方法;第三个主要是语言方面,如一些精彩语句的品味,文言文有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方面的练习,重在积累,帮助学生领悟语言魅力,掌握驾驭语言的能力;最后一个是开放性,拓展性的题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发挥的空间很大。这类题目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及时的鼓励,是调动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在起始阶段,将指导的重点放在预习、复习这两环节。

1.预习方面:

篇4

【关键词】嵌入 预设 本土文化 校本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122-02

本土文化资源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嵌入”课题实践研究活动,教师将本土文化资源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整合,既要挖掘出校本教材的“文化性”,又要体现出语文学习的“校本性”,嵌“文化”入“校本”,更好地落实高中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标。

嵌“文化”入“校本”实践研究,宏观上而言,教师要结合高中语文学科文言文、诗歌、现代文、名人传记等知识模块转变教学模式,把有价值的、可利用于语文学科教学的本土文化资源“嵌入”到必修模块教学中。文赋适用于文言文教学,诗词适用于诗歌教学,连江楹联文化适用于“奇妙的对联”专题教学……

嵌“文化”入“校本”实践研究,微观上而言,师生在“教”“学”活动时提前预设“嵌入”的目标性,探求活动的方式、方法,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体验“文化”与“校本”的双向收获。本文主要从实践的角度,展现课题组实践的成果,与读者共享。

一 教学活动中预设“嵌入”的目标性,另辟“课”“文”新途径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开设选修课,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体系,有利于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可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高中语文选修课可以通过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综合性活动等教学活动丰富语文课程体系,调动师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地发展。

1.校本选修侧重于本土文化资源的文本建构

高中校本选修(本土文化资源系列专题)“嵌入”语文学科知识板块,知识框架清晰,文本建构系统。“嵌入”的目标性明确,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就有章可循,校本教研的开展就循序渐进。目前,课题组已开发出《连江历史文化解读》《畲族文化》等校本教材,供高一、高二学段教学使用。各种校本教材仿照必修教材体例,参照单元模块建构,分为名人传记、诗词鉴赏、民间故事、民俗文化等单元。校本教材单元有主题,文本有注释,课后有练习……语文组研发的配套教案、单元试卷等供校本选修教学使用。

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发为“课”“文”,不仅能落实“课例”的选用,而且能实现“文化”的交流。校本教学独辟蹊径,拓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视野。

2.研究性学习侧重于本土文化资源的鉴赏陶冶

本土文化资源专题的研究性学习“嵌入”高中语文学科知识,研究的目标性更加清晰,过程的程序性更加突出。“嵌入”的目标性明确,研究性学习就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前有搜集素材,过程有活动记录。目前,笔者指导高一部分学生进行“连江楹联文化的品读赏鉴”的研究性学习,将15名学生分为两组,合作分工,研究成果有小论文等。该研究性学习正好“嵌入”高一梳理探究的“奇妙的对联”专题。

围绕本土文化资源专题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从本土文化资源中找寻研究的课题,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鉴赏陶冶,增加学生文学底蕴,提高语文素养。

3.综合性学习侧重于本土文化资源的情感体验

本土文化资源专题的综合性学习“嵌入”高中语文学科知识,强调活动有“语文味”。学生对本土文化资源最为熟悉,也最易引起内心的共鸣,活动参加后就会对家乡文化有一种认同感、自豪感,情感上有更深层次的体验。“嵌入”的目标性明确,综合性学习就会唤醒学生们的乡土文化意识,让“语文味”植根于校园文化之中。语文组围绕“连江文化知多少”专题进行调查问卷,开展本土文化专家进校园讲座,组织文学社采风活动等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们亲自参与,获得自主活动的情感体验。

介入本土文化资源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们开展有价值的、充满言语智慧的活动来辅助语文学科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即生活”的潜能。

二 课堂环节中预设“嵌入”的目标性,生成“言”“语”新智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堂环节中强调学科工具性的同时,不能忽略人文性(乡音乡情)的教育。预设“嵌入”的目标性,课堂就会生“智”,“导入”情境预设,“过程”新知突破,“结语”学得巩固。

1.“导入”“结语”环节“嵌入”乡音体验

课堂教学导入选择“语文味”与“文化味”并具有本土文化资源素材,选择学生们身边熟悉的人、事、物作为引子,就会拉进与学生们的情感距离,快速切入课堂教学主题。

3.句型教学应与语法教学任务相结合

每个句型段落中往往存在一个或多个语法,因此句型教学应与语法教学保持紧密联系。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句型中有难度的语法点进行适当讲解,但重点还应停留在句型操练上,这样才能在句型体现语法知识点的同时,将语法应用于句型教学中。

四 结束语

总之,在句型教学中,为了达成任务型教学的进一步实施,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而巩固句型的种类同样繁多:替换、同义转换、成分转换、语态转换、综合训练句型等等,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探寻优化的教学方法,为教育事业提供策略参考。

参考文献

篇5

一.信任学生,体现特征

选修教材是必修教材的补充、拓展。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首先要理清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的关系。选修教材的教学设计与校情、学情相结合,教学要求要设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为依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既要有新内容新发展,又不能超出学生可能接受的实际水平”。

现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对学生抱以不信任态度。总认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难以完成自己所预设的教学目标。特别是文言文教学,在这一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唐宋家散文(选读)》教材的编写是以人文色彩较浓,方便一线师生使用为特色的。每篇文章文下注释较为全面,针对性较强。本节课虽然文言字词难度较大,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形式结合文下注释和字典基本可以准确地解决字词问题。因此,在教授《唐宋家散文(选读)》时不能用原有文言文教学的“惯性思维”。语文教学必须保持语文学科特色,要以语文知识基础为核心,要以“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为最终目的。我们要重视选修教材内的文言知识点,但绝对要有一个度,“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对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复习辅导课”。

二.创新求变,巧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核心之一,最大限度开发教材是教师的必修功课。苏教版教材按照文体为标准,以版块为单位进行划分。每一个版块之前有一个概括性和指导性的小序,每篇文章后安排了“评语选萃”、“阅读与探讨”两部分内容,每个版块安排了知识的“积累与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使用选修教材,既给教师的教学指明正确的方向,加深对课文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理清文章。以《进学解》“阅读与探讨”为例,共设立三个问题:①反复诵读文章,体会“国子先生”和“诸生”对话的不同情绪,说说你对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理解;②第二段中,“诸生”是从哪几个方面对“国子先生”给予高度评价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③文中有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关于“进学”的主要观点,摘出这个句子,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比较这三个题目,第一题笔者认为将“不同情绪”的比较对象改为“国子先生”两次发言的情感,可能更有助于对韩愈“自嘲”的理解;第三题,只是为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一句,较全文内容来看,有强加“人文”的嫌疑,让其单独为一个小题,显得“小家子气”。由此分析,笔者以第二小题为引子,以“国子先生”前后情绪比较为突破口,完成教学设计,第三小题放在自我小结中完成。这样的处理既符合由易到难的接受习惯,有易于归纳出作者写作技法和写作目的。

三.个性阅读,加强总结

个性阅读是阅读的高级形态。指导学生在文本的原则基础上进行深层次个性阅读,应该是选修教材交给高中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的最大不同就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在文字的“感悟”、“质疑”等方面的能力。如上文所提及的“完”字。这样有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兴趣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中的知识自我建构过程。

处理选修教材不可能像必修教材那样细节化。在落实知识点上,学生自我总结过程就十分重要。通过自我总结和交流补充,能够完成“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目标。对于选修教材而言,课堂总结不仅是知识的沉淀,也是深入思考的开始。在学生的总结中就出现了这样的观点:韩愈的选材观点是存在时代局限性的,其不应该将人才选拔寄希望于“宰相之方”,而应该是制定一套完整的体制。这样的观点虽说稚嫩,但绝对是最美的思想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