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背诵的技巧范文

初中历史背诵的技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历史背诵的技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历史背诵的技巧

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历史是什么?按照历史学的观点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历史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过程;广义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狭义指人类史,即人类以往全部活动及其历程。在这个简单的概括中我们可以发现,历史是一门涵盖范围极其广的一门课程,但是否就真的很难去学习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掌握正确的方法去学习历史,你将会沉浸于历史的美妙中。初中阶段学习历史是比较基础的,学习主要是以记忆理解为主,拓展应用为辅。以下是本人归纳的一些学习初中历史的方法:

一、熟读教材 掌握教材重难点

在初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学习集中点就是考察在教材上的熟练度。对于初中历史的考察属于比较简单的阶段,但是想要学好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就现阶段来说,初中历史教材课本的知识容量并不算大,并且主要是按照通史的角度加以讲述。因此,在教材上同学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最简单的了解就是查看目录,教材的目录是整本书内容的一个缩写,从目录中可以了解到该本教材的主要内容以及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按照一般教材的编写来说,在每一课通常也会分为几部分的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因此同学们应该对大字部分进行精读,掌握该课的主要知识点。小字部分一般来说是对一些历史时间的描写或者对相关人物的介绍,主要是为了便于学生对大字部分的以及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因此对于小字部分的内容可以采取略读的模式。对于教材的熟练是初中阶段获得历史高分的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向上面说的那样,毕竟初中对历史的考察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对课本的考察。

二、加强记忆 掌握背诵巧方法

很多同学都认为学习历史最吃力的就是背诵了,也有很多同学在最初学习历史的时候兴趣满满,但由于各种需要背诵的条条框框使得同学们心力交瘁,也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兴趣。其实对于历史条条框框的记忆并不难,掌握一些背诵巧方法总能使记忆教材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个人关于记忆历史知识点的一些方法:

1.晨读记忆法:早上是背诵的黄金时间,是背诵历史这类文科性知识最适合不过了。如果所在学校是已经安排了早自习,那么可以在课前就给自己定下一些背诵目标,根据老师总结归纳好的一些知识点进行。一般来说,学生可以拿好老师归纳的笔记进行背诵,背诵完毕后,可以盖上笔记或者课本,闭眼重新回忆所背知识点,若有不熟悉的可以重新加深记忆。

2.关键词记忆法:面对纷繁复杂的知识点,很多同学表示记忆起来格外吃力。每一个点有长长的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需要背诵很多知识点,这无疑给同学们背诵加大了难度。因此,背诵时往往可以选择抓住关键词,先记住关键词,然后不断拓展。比如在记忆为什么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时就可以先抓住文学、,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目标、,私人讲学这些关键词,再不断加以扩充,记忆起来也就更加简单了。

3.提纲记忆法:初中历史对于事件时间的考察可以说占有较大的比例。在同一时间,中国和世界其他各国可能同时发生着一些大变革大事件,在笔者看来,建立时间轴是个不错的选择,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综合起来记忆比较,也是一个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的好法子。毕竟在考试中,出题者往往利用学生事件时间发生情况记忆模糊而设下陷阱,但如果同学们对于这些知识点记忆深刻,也就可以减少丢分了。

三、巩固知识 掌握答题小技巧

很多同学都会出现记过的知识点再次忘记的现象,这便是巩固不到位的结果。那么,应该要如何巩固知识呢?课后的练习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练习容易造成对所学所背知识理解不深入的情况,理解不深入则答题无法达到要点,得分也必然会不尽如人意。历史这门课程,答题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客观题给出的史料材料等,在问题的设定上也必然存在联系。比如,很多设问往往会说材料体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得到什么启示和教训等等之类。像这样的问题,若材料中提到了买什么,花了钱等等就是涉及济方面;若是材料中提到了制度的革新等方面则是政治方面;传教士之类的方面则是涉及文化方面;关于军队等则是军事方面诸如此类。但有些材料表达得较为隐晦,可能无法找此类关键词之类的,那么,笔者的建议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写几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分点作答,并且尽量使得所写答案与所学教材有所关联,尽量使用术语,避免使用日常用语,还要注意的是,答题尽量使得卷面整洁。掌握一定的考试作答技巧会产生意想不到效果,往往可以使自己在同类答题中得到更多分,成为佼佼者。

以上是工作中总结而来的一些小经验,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同学重新树立对历史的兴趣以及在历史学科中得到自己满意的成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

引 言

素质教育与传统应试教育的区别在于,素质教育更加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能够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1]。但是就当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较为单一,学生的学习也较为被动,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因此,本文就应该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历史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必要的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如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尤其对于初中历史学科而言,历史学科涉及的知识较为广泛,从时间上可以分为远古史、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而从横向来看又可以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两大类,在内容维度上又包括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内容[2]。因此,对于初中生而言,要学好初中历史学科必须要求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我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要重视预习的重要性。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也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以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事实上学生只是提前将课本内容了解一下,因此学习效果依然无法提高。要正确掌握预习的方法还要求学生能够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有关材料和数据的查阅,并且对文章结构进行整合,对于不懂的问题要做好标记,课堂中才能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3];第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短期或者长期的学习计划,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地监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学生要学会主动思考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应该要学会主动思考,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只知道对照课本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而学生也被动地接受和记忆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并没有养成良好地主动思考的习惯,导致学生的学习较为枯燥,趣味性较弱,因此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上课,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4]。例如,在刚开始上课的五分钟内,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任务,即让学生将本节课中想要提出的问题列出来,课堂即将结束时再进行自我回答。当然,为了避免学生给自己提出简单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相互提问,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集中注意力,并且充分语用自己的大脑思维进行主动学习,有助于提高的听课效率和学习效率。

三、学生要掌握必要的记忆技能

初中历史教学中有许多知识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其中包括年份的记忆、事项的以及各种条约内容的记忆等。要将这些内容完全背诵下来或者记忆下来是很困难的,因此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记忆技巧,以便提高忆的效果。记忆的基础是理解,只有当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性记忆时,学生才能够对知识记忆得更加深刻。从知识的记忆策略来看,学生可以采用的记忆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以及资源管理策略等,如做笔记、列提纲、列图表等,这些对于加强学生的记忆均有着明显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提示,让学生在课堂可以做笔记或者进行理解式记忆,以帮助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好二级乙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新时期要想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必须要求教师能够从自身方面着手,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个人魅力等进行合理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外也需要进行相应地学习,不断实现自我专业素质的提高,学习并掌握多种教学技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初中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在情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素质教育下全面发展的人才[5]。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为学生讲述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还可以启发学生向历史人物学习,以便促进学生在价值观和思想观方面的发展,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学科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当前的初中历史科学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落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较为薄弱,因此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限制了学生的长远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的初中历史学习效率必须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我素质,从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出发进行教学,实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昌白.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应用[J].求知导刊,2015,23:67-68.

[2]鲁德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85-86.

[3]毛良明.探析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4,08:38.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开卷考试;措施;利与弊

1引言。伴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改革与强化,开卷考试已逐步走进了初中历史的教学活动中来,可以说,这是一种先进教学方式的引入,必然能促使初中历史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必然会出现一些负面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人通过长期的教学活动,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优缺点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旨在提高开卷考试的实际效,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取得优异的历史成绩和了解历史事件。

2开卷考试的优点

开卷考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在新时期下,而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创造力也是新时期下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所以,必须正视考卷考试的种种优点,这样才能对其更好的发挥利用。

2.1开卷考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卷考试的教学方式在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更开发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开卷考试试题的灵活性也使得学生能摆脱课本的舒服,有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对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2开卷考试使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有机联合。开卷考试的试卷内容侧重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这就使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要不断联系生活实际,从各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这就避免了传统考试中生搬硬套课本上的内容,同时对学生来说这也是对已掌握知识的一种升华,有利于提升学生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开卷考试使学生对信息进行读取、整体的能力得以加强。开卷考试中要求学生要针对题目给出的材料加以分析,找出其与教材内容的切合点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这就使学生对信息的搜集、整理能力有了持续的加强。同时,也更有利学生对后续知识的掌握和学习。

2.4开卷考试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由于开卷考试自身的特点,学生可以不必可以背诵教材中的内容,只需对教材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就可以了,只要保证对教材充分的熟悉就能保证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要想充分的了解教材仅仅通过教师课堂教授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自身必须要多读多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长远角度看,这对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也是一项有力的措施。

3开卷考试的缺点

3.1开卷考试使学生过分轻视历史课程。由于初中历史教学采用开卷考试的教学方式,这就使学生过于轻视历史课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学生本身不重视,那教学活动的质量也就无从说起了。所以要求学校必须重视这一现象,加强对学生进行历史科目的重要性的教育,开卷考试仅仅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并没有改变历史科目本身的性质,这点教师必须要使学生明白,只有从意识上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才能从行动上去重视历史,学习历史。

3.2开卷考试使学生过于轻视对教材内容的记忆。虽然历史科目采用开卷考试,允许学生翻阅教材,但并不表示学生可以对教材内容完全不进行记忆。事实上,历史学科是一门对记忆性要求极高的学科,而现实中却出现学生对课本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抛开课本就完全不会的现象,这就使历史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作为一项长期性学科,初中历史出现这类现象对学生后续学习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学校也必须对其加以重视。要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记忆性,在适当时候可以进行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以基础知识、概念性知识为主,这样就能提升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记忆力,促使学生成为全面符合形容人才。

3.3开卷考试使初高中历史教学出现断档。实际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学采取开卷考试,而高中历史教学则完全采用闭卷考试,这就导致学生在初高中的衔接期间对历史学科的接受不能同步。同时高中历史教学其知识面较为全面,考试内容也复杂多变,对初中历史有较深的衔接性,而由于初中开卷考试的方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内容掌握不到位,无法与高中内容有效的衔接,造成学习效果差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可以在初中后期对着重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记忆,这不仅能促使学生对教材有全面的掌握,同时对其步入高中后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也是一项预演,有助于学生后期的学习效果的提升。

4总结。如上述所言,初中历史教学开展开卷考试不仅是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得以提高的重要保障,同时更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是一项预备工作。但伴随着种种优势的同时,广大教师也必须认清事实,开卷考试的教学方式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着种种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广大历史教师如果不能对其妥善的解决,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必然会导致学生在的学习效果不增反减,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后期历史学习。这就要求广大教师首先要对开卷考试有明确的认知,知其利弊才能趋利避害,才能保证开卷考试这一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创新思维

随着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实施,教师的角色已经转变成初中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初中生真正“活动”起来,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学历史、体验历史和感悟历史。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的课堂情景会使初中生产生积极的情感,这些活动会让初中生的情感得到释放,有利于初中生掌握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一些再现的历史情景给初中生印象会更深刻,有利于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下面结合本人近几年初中历史教学经验谈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法和意义。

一、活动设计要引导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学习方式发生积极转变

新课改的实施,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发生质的转变,初中生的学习方式也要有相应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营造能引导初中生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初中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初中生掌握知识、积极实践的态度和能力。 我们首先应该让初中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堂“活动”,让初中生真正明白他们已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把自己当做课堂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主人。

二、有利于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让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中真正“活动”起来,我们要当好“导演”, 要真正做到我们搭台,让初中生唱戏。许多历史课堂因为有了初中生的积极参与,如朗读、表演、探究等,才是我们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有了初中生的踊跃参与,教学可谓“热闹非凡”。但是初中生的活动不应该是盲目的,不能为了“热闹”而“活动”,不能“华而不实”追求形式主义。我们课堂教学“活动”必须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也就是我们要引导初中生不能只为了感官的刺激而活动,而是要明确活动的目的,既要保证初中生的积极、有效、全员参与,又要防止初中生偏离中心。并在初中生“活动”中随时提醒初中生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意图。如讲“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一节中八股取士时,我安排了初中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表演八股取士历史剧,看剧评史等活动,把课堂还给了初中生,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让初中生表演八股取士历史剧和看剧评史的活动,初中生非常踊跃,积极发言。我对初中生的发言都做了积极肯定和鼓励,初中生观察仔细,想象丰富并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意见,这样留有余地又尊重了初中生的差异性,也避免了初中生太偏离主题。结果初中生很快高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深深理解了八股取士的危害性。 因此我们要引导初中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重形式而轻内容,不能因活动而偏离中心和抛弃重点。让历史课堂中初中生的活动既要形式新颖又要主题鲜明,既要目的明确,又要任务清楚。

三、有利于初中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不是简单的要求初中生对历史知识的阅读、记忆等,而是我们要引导初中生在“活动”中探究和思考,让初中生在感知历史中不断思考、探究和积累。让初中生在活动中不断开拓进而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初中生自信心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等。历史教学中的“活动” 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我们在引导初中生积极活动时要尽可能的让他们自主有序进行,同时不要局限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初中生大胆开拓和创新。 例如 :“小老师”的活动我们都不会陌生,在讲《近代前夜的盛事与危机》一课中我就组织了“小老师”上课的活动,具体方法把初中生分为三个组,分别负责“盛世”“近代化因素的萌发”和“危机”的教学。第一节课进行分工准备,每一小组的组长负责布置具体任务,并让他们的每个组员分别都有具体的任务;第二节课让三位“小老师”正式讲课,“小老师”们也充分发挥了初中生的主体性,表演历史剧、说快板、讲故事等丰富的活动,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初中生听的也非常入神。通过这样的“活动”,初中生不仅有效掌握了历史知识,还懂得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还体验到了老师的苦与乐,那种对历史敬佩、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历史课堂的学生“活动”就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当然初中生不可能达到我们的素质和技巧,这就要我们历史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给予初中生必要及时的指点和帮助。

四、活动设计要符合初中生的实际

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孩子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我们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要针对不同的孩子设计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活动”。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还应该尽量让全体孩子积极参与,活动中的分组和任务分工都要具体、合理、充分。既要面向全体初中生,又要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例如七年级、八年级的孩子表现欲望非常强,我们就可以设计初中生表演、背诵大比拼、历史故事比赛等活动;而九年级的孩子不再喜欢那些过于表现的活动,他们的能力思维已经更加深入,所以我们应该让他们组织演讲、专题讨论、记者采访等形式的历史活动。所以我们历史课堂的“活动”要具有针对性,符号初中生实际,对阶段的孩子组织相应的学生“活动”,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篇5

一、结合教学挖掘人文内涵,培养学生民族精神

人文精神培养,其内涵丰富,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其中让学生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从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中领略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中华名字五千年的文化是国家、整个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淀与凝聚,是整个中华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让学生从教材中的不同侧面感悟经典文化,这是国家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把握人文内涵的侧重点,让人文实力体现民族的风貌,反映了该民族精神,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历史知识,提升人文素养,这是实施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妨适当采用“移情”的方式,通过对历史情境的渲染来充实学生的感受,力求将一个事件中的人物个性化,探究历史人物的人文精神,学习他们的民族精神,挖掘他们的抱负与情怀,拓展教材之外的历史事件。例如,笔者在对“”一课的处理中,着重突出事件人物的所思所想,六君子的选择正是他们为同一目标做出的不同抉择。虽然最后的结局不一,但这都不能掩盖他们理想的光辉。教师可以补充教材之外的必要素材,引导学生对谭嗣同人物的解读,领略人物背后无法湮灭英雄情怀。

二、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渗透人文教育

1.在行动中提升人文素质

在课堂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历史事件的讨论、分析和收集资料。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合作的课堂氛围,创设课堂探究情境;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尊重每位学生,通过采用谈话、讨论、辨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教师要通过课堂的言行举止影响每位学生,不仅让学生获取必备的历史知识,还应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凸现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增强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增强忧患意识,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是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青少年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历史人物的学习,体会这些民族英雄天下兴国为己任的爱国情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将历史学仅仅理解为记忆年代、事件、人物等这些简单知识,而应剖析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怀与智慧。在学习“第一次”时,要让学生体会林则徐“”的意义,从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反抗外来侵略而进行的;中邓世昌等爱国官兵在中奋勇战斗,在自身受重创的情况下决定与敌同归于尽的英雄气概;让学生了解到革命先辈为反抗外来侵略和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浴血奋战的精神,进而学习他们的英雄行为和高尚品质。联系当今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取得的成就,但同时又充满的曲折,凸显忧患意识,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3.注重美育,对学生人格的熏陶

美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中挖掘美育素材,寻找极其完整、宽阔的历史美学价值内容,以素质教育为目标,让历史教学充分发挥美育功能。比如:从传说中的仓颉原始文字到中国最早的硬笔书法甲骨文的出现,再看今天的不同字体,多姿多彩的书法荟萃;再如,珍贵的历史文化古迹、绘画艺术、精美的艺术作品等,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引导他们认真观察美、聆听美、欣赏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程教学 教育水平 提升 方法策略

初中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在当前学生的素质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教育地位。因此如何就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做出全方位的优化提升,打造出精品的历史课程,对于教师而言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任务。本案自现实着手,系统分析了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水平提升的方法对策,旨在为广大工作同仁,提供借鉴思考。

一、专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促使课堂教学的生动形象性

初中历史课程不同于地理和政治类课程的授课,其不像地理课程一样存在着极大地共通性,也有别于政治课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蕴,其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记忆和背诵方可完成,但是基于课堂信息的大容量特征,学生在学习起来时,极易产生枯燥感,丧失学习的兴趣。所以基于历史课程的这一特征,有效于课程教学中做出“激趣”措施,对于教学的整体成效而言,极为必要。教师通过参阅教材,提前做好备课工作,准备好与教材相吻合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展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抽象且枯燥的历史内容形象化,就历史题材做出复原,刺激学生的感官意识,以具象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习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化掌握到历史知识。例如在进行讲述林则徐的一节时,教师即可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相应的资料影片,使学生在仿真的氛围中,徜徉进历史的长河中,感悟虎门硝烟的震撼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以此深刻的理解历史,解构知识。

二、把握课堂讲述的感染力,以生动描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最为直接常用的教学学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内在诱因,但是教学语言同时也具有着两面性,充满技巧性的幽默语言可以最大化引领学生的思维导向,而随意性的语言则容易使学生方面予以忽视,走神,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明确意识到教学语言组织严谨的重要性,熟练的做好课前预讲工作,以熟练的口头表达能力,确保课堂讲述时,语言充满感染力和魅力,深入挖掘历史文明进程中存在的精神财富,注重提升学生聆听时的心理体验,以声情并茂的肢体表演及真实质朴的语言,进行生动再现历史的恢弘情景,以自身富有感知力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历史,领悟人类历史发展中遗留下的精神文明力量。

三、于课堂中做好历史口诀的组织,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因历史知识内容过于系统,存在着较大的容量特征,为学生的学习造成了相应的困难。因此教师应当与学生共同进行问题的剖析,精简提炼内容,通过口诀提纲引领辅助学生展开学习记忆。诸如在讲述历史朝代变更的时候,可以总结相应的课程口诀如:“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十六,南北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中”,这样一来各个历史朝代皆可罗列其中,阅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利于学生的记忆。

四、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组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历史学习激情

当前历史教学工作开展中,单纯依据教师个人的教学行为很难充分满足学生群体的学习求知欲望,加之历史内容中存在着诸多错综复杂的历史人物及事件,所以学生在历史学习时,很容易出现混淆的情况。所以在此情况下教师即可以别出心裁,组织引领学生进行自主组织课堂教学,通过令学生自身进行搜集相应的教材资料,做出总结,准备好课堂授课的内容,增强学生对课程教材内容中人物事件的了解,也能以创新的形式令学生在枯燥历史内容的学习中,产生积极的参与兴趣。诸如在进行初一历史《百家争鸣》一课的授课时,教材中存在着诸多深奥的理论知识,依据教师单纯授课,那么会十分吃力,且学生学习时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但是若是由学生个体进行扮演千百年前的这些哲学家的话,学生们即会产生较为浓厚的热情,更为深入的探究这些哲学家遗留下来的思想精华,并在历史课堂中演绎的绘声绘色。这样同学们便可在欢乐的氛围中,就这些大文化家和哲学家的主张与言论做出掌握,同时也能够在角色扮演的同时,更为深入的锻炼培养学生们对历史资料整理、搜集、运用的能力,满足该年龄阶段学生的表演欲望,极大的活跃课堂的气氛,奠定学生的课堂主导地位。

五、专注学以致用,达到教育育人的最终目的

培养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把握,不单单是为了发古之幽情,同时也是为了促使学生通过知识学习,形成良好的自我行为意识。促使学生在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善恶的内涵影响下,具备高度的文化品格,不忘记历史课程所蕴含的文化教诲使命。纵观中国历史五千年的文明,不仅仅闪烁着中华儿女的勤劳智慧,同时也是一部极为丰富的爱国行为、思想实录。所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必须要找准鲜明的历史案例,进行鼓舞激励学生,使学生明白读史明鉴,学以致用,更深层次的具备自我行为思想的调控。

参考文献:

篇7

初中毕业生历史课程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考试,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方面所达到水平的重要环节。加之历史学科中考内容多、复习时间短的特点,因此做好新形势下新课程历史中考复习工作,提高复习效率十分必要。本人就新形势下做好新课程历史中考复习谈几点策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关键词】复习策略 ;基础;强化训练;关注热点;政史结合

一: 加强训练,夯实基础-------第一轮复习

侧重基础,理、背、思、讲、练五步紧密结合。

理:就是师生共同整理历史线索。由于历史新教材是以课为单位编写的,所以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教科书逐册、逐章、逐节进行全面复习,但是,要注意这不是上新课。也就是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示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主要就是让学生明确无误的了解每一单元、每一课时必须要掌握的基础和重要历史概念.

背:就是背诵基本知识点,“理”是复习的开端和前提,“背”是复习的基础和关键。我们以填空的方式将课文主要知识点展现出来,印发给学生填写记忆。

思:运用简单的历史材料进行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重点引起学生对重大事件、历史概念的注意。

讲:“思”是“讲”的铺垫,“讲”是“思”的落实,就是针对学生“思”中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教学法突出一个“精”字:即讲课时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逻辑性强;讲的过程要讲清,讲透,而且要讲的有趣味性,不仅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练:就是紧跟做练习。目的在于巩固学生“背”“思”“讲”的基本知识,要做到难易适中、基本的知识、概念、观点基本掌握。要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一章一节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做到大面积过关。

第一轮复习主要以每单元的每一课时为主,偏重于“点”的掌握(如基本时间标志、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的掌握,不做过高要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抓住重点,为下一步复习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精选习题,综合运用强化训练――第二轮的复习

要做到点、线、面相结合,点、线成面,做到点实,线清,面广,要求师生将已基本掌握的教科书内容前后上下、东西南北贯通起来,构建知识网络,获求规律性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即有助于学生把握问题的内在联系,又更加踏实的掌握了知识要点。九年级复习任务重,时间紧,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根据考纲,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编写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训练分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每次训练下来要及时阅卷分析总结,全面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与学生交谈,课堂上要集中评讲。不仅评讲正确答案,更重要地是交给学生审题、解题的方法。

三:关注热点,政史结合――第三轮复习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是新课改的重要精神之一,也是近几年来中考历史试题命题方向。因此在复习时,学生要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平时多注意联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培养信息探索的能力,开拓思维,历史学习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应该寻找适合的切入点,特别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注意的时政热点可以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也可以是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复习中要重视历史事件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心社会,做到学以致用。如聚焦,反对行径、维护国家统一问题;“三农”问题;改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科学的发展观问题;靖国神社问题;战争赔偿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涉及周年的知识点,如建党90周年,100周年等等。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的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对事件深层次的探究,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认识和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四:全面演练,教授方法,提升能力――第四轮复习

这一轮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全面演练知识、技巧、方法,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解题能力,轻松迎接中考。

通常,从学生答题角度来看存在着审题不细,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题不全面的情况。因此,从第三轮复习中一开始就要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与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的现象。

培养能力,除记忆力外,主要是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鉴于如北,在复习的后阶段中,要进行强化训练,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教学中要有整体教学的观念,重视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图示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简明的直观性、较强的思维开放性和可行的实践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正和历史总复习要求相一致,在初三历史总复习中大量采用图示教学,可取得明显的学习效果。要在复习教学中注意学习方法的点拔,解题思路的分析,学习规律的总结。要运用专题复习法,多归纳比较,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避免基本概念和史实的混淆。以问题为中心梳理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应在专题之下设计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梳理知识,将古今中外相关的知识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内在的联系统一于一个系统之中。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复习应该紧扣考纲,以课为本、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结合时政、归纳技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应对新形势下的新课程历史中考,赢得历史中考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篇8

    历史学科在初中阶段长期以来被看做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科目。高中阶段全面进行新课程标准教学,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嘴的机会多。对于初中历史知识积累较少的学生来说,高中阶段的学习成为一大难点。长此以往,学习跟不上,学生也就失去学习兴趣,掌握知识的程度有限。

    教师在复习时要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课堂教学,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在复习阶段,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整合复习材料,将教材与教辅资料相结合,提炼出其中的核心内容,结合各班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整编为难易适中的复习教案,再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填空或连线等形式呈现给他们,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作为学生,厚厚的一本书、长长的一个单元内容,经过老师的整理,变成薄薄的一点复习内容,不仅好胜心理被激起,学习的兴趣也来了:不就那么一点内容吗?我就不信学不好!学生学习兴趣一来,接下来的复习就简单易办得多。

    二、设计重点,组织讨论

    教师在设计复习课教案时,一定要做到既突出本单元的核心知识点,又能使各个知识点连贯起来,帮助学生记忆。单元知识结构的设计应只给学生大体方向和提示性的几点内容,其余的则组织学生查找教材、资料和小组讨论完成。通过自由讨论、提出疑问,理清单元的知识结构、内在联系,学生在讨论、总结中体会到自己的成功,从而进一步增加其学习兴趣与信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背诵是学生在完成知识结构填空后对老师的一种反馈。本人在复习课上,当学生完成对知识结构的填空后,就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记忆、背诵,然后分男、女两组进行抽查背诵提问:教师问,学生答,答对加分,答错扣分,最后根据背诵回答的得分给予奖励(如提前2——3分钟下课)或惩罚(如课后继续留下来读书10分钟)。这样的检查反馈方式收效良好。

    三、讲解例题,透析考试

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 ; 课堂教学 ; 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发展,很多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形成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甚至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成功地将新的历史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有机整合,打破了传统历史课教学中挂几张图片、抄几道复习题,要求学生机械背诵等僵硬的局面,给历史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但是也有很多较为偏远的农村初中的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仍然茫然无措,“学生没有兴趣学和老师教得没兴趣”的尴尬局面并不鲜见。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学生“偏科”所致,但实质确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信任危机或“信任缺失”,归根到底,就是教学效果不佳所造成。怎样有效提高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让教师们重拾教学信心,让孩子们重返历史课堂乐园呢?下面,笔者根据自身实践,从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等几方面谈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个性得到了极大张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学生主体发展与其学习环境关系密切。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乐于训导而不善鼓励,勤于指正却吝惜赞赏。学生只能“亲其师,信其道”,养成了一种唯书、唯师的心态,不敢怀疑传统,不敢质疑书本,不敢挑战权威。师生关系紧张,沉闷压抑。处于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学生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没有个性可言,更谈不上主体作用的发挥。掌握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更新知识,掌握规则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突破规则。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敢于向既定规律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最本质的体现。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发展良好个性的空间,使学生在标准中有变化,在规范中有自由,一致中有特色,统一中含个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

第二,讲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生活中相关的素材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1、充分利用好教材本身蕴含的“生活”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比如《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基本属于社会史范畴,介绍了宋人衣食住行乐五大方面的内容,看似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去上千年,没啥联系,但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很快就能与现代习俗做比较、找异同、寻沿革、讲看法,课堂很快就能“活”起来。“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识既让学生有收获、有成就,又传扬了民族习俗,正合新课标的要求,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尽力发掘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如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中“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这一目内容时,我用多媒体显示“”中人斗人的几张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到这种现象?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健全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我又联系到先前发生的“3.14”拉萨烧事件,通过画片的展示,让学生分析其性质。学生认为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手段是不正当的,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从他们的话语、表情中,我感到了他们的是非观明确、法律意识较强。

3、适时适度导入乡土历史,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把课本上的历史与乡土历史相联系既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课本知识,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以更好地理解现在,更坚定地走向未来。淄博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地属齐国,联系有关知识适时适度补充乡土历史,既加强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第三,以人文精神为导向。

以人文精神为导向,就是要在历史教育中更多的关注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进行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思考,进而帮助他们理解和把握自身的命运。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先人在为民族团结统一、国家独立富强和社会繁荣进步的斗争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我们可以看到无数富有个性的历史杰出人物,如封建帝王中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乾隆帝的风流儒雅;辅国大臣中商鞅的锐意变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魏征的忠贞劝谏;爱国将领中卫青的勇猛、祖逖的豪放、岳飞的精忠、史可法的气节;历代诗人中屈原的咏叹、李白的浪漫、陆游的忧思,等等。

穿越古今,他们的声音仿佛仍在长空中回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等。古人这些事例、素材,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生动,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四,选用教学方法要灵活。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方法。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这一整体结构中的一个要素,和其他要素如教学任务、教材、教学手段、教学对象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历史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从这些方面综合考虑。从教学任务看,感知新教材时,以演示法、图示法为主;理解新教材时,以讲解法、谈话法为主;形成技能技巧时,以练习法为主。从教学内容看,新旧联系紧密的,可用谈话法、引导发现法等;强调历史整体,可用总体图表教学法;从教学对象看,低年级多用演示法、启发谈话或引导发现法;高年级可适当用讲解法、自学辅导法。一般来讲,年级越高,教学方法也应该越开放。从教学设备看,有电化教学设备的学校,就应充分利用幻灯投影、录音、 录像、电影、 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此外,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所选用的教学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应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第五,历史课堂教学要注意习题训练,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及时进行习题训练是历史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习题训练不仅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提高掌握知识的准确性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单纯靠记忆掌握的知识往往是死知识,只有通过习题训练过程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识。有些同学认为,历史考试只要背过,不做习题照样得高分,这种观点大谬不然。只有通过习题训练才能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错误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不做习题怎么发现错误呢?只有通过习题训练,才能领悟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查漏补缺,在反复练习中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完整,知识掌握更准确、更熟练,做到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一节好的历史课,检测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课堂检测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的形式列出,供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学生对具体交战国的参战性质不能区分。我就这样提问:"塞尔维亚参战是否也是非正义的性质呢?"大家讨论交流统一了认识:塞尔维亚参战带有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性质,是正义的,但从交战范围、参战人数来说,影响小,不改变整个战争性质。这样,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第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衔接;对策;学习方式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否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是学好高中历史的关键。但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的前提是让高一学生能尽快适应高中的历史教学,完成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学习历史的能力与技巧。只有学生学起来轻松,才会对历史学习有持久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做好初高中的历史教学的衔接,是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下面就初高中历史学习的不同及做好衔接的策略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区别

1.从教材内容的编排看

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模块。初中教材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注意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高中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其中,必修课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个学习模块,选修课则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究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个模块。高中教材的编排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但弊端是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

2.从学习历史的能力要求看

正因为初高中历史课本的内容板块设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这对于初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要求又有所不同:从《课程标准》来看,初中学生的能力要求基本上是识记、了解、理解,更多侧重于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更多在于理解、应用及综合能力的考查,如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等。

二、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状况的分析

1.初中生历史学习状况

(1)初中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普遍较为薄弱。(2)初中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学生在初中时普遍不重视历史学习,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由于思想上的松懈,导致历史知识的欠缺,这也给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了困难。(3)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

2.高中生历史学习状况

(1)由于初中大多数学生知识储备不足,而高中历史课程学习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这种脱节现象,导致高中生普遍感觉历史课内容偏多、偏深、偏难。(2)高中历史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及社会活动的体验、感受,但现在的高中新生在这些方面显然欠缺,这也增加了历史学习的难度。(3)在学习方法上,初中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并且,升入高中后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及时转变学习方法,这就使学生产生“我全背过了,为什么题却做不对”这样的困惑。正是因为对所学知识不能透彻理解、融会贯通,也就无法实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上述这些因素都会给抽象的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一定障碍。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策略探究

1.让《课程标准》来引领你的教学

可以说,《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灵魂和指南,是上好历史课的前提和保证。但目前,教师往往难以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也不能恰当地处理好教学内容。大多数教师被教科书所束缚,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这不仅使教授内容更加庞杂、琐碎,使学生无法把握重难点,增大学习负担,还会使教师在规定的学时内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整合,对教学内容灵活处理,该删的删,该增的增,做到合理调整。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清晰、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既有利于弥补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也做到了与初中知识的有效衔接,使学生在接触高中历史时不至于感到陌生和无头绪,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2.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初中学生对所学知识习惯于全盘接受、死记硬背,形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缺少独立思考的习惯。但在高中阶段,随着教材内容增多、加深,不少学生依然沿袭原来的学习方法,结果就出现了学生把课本背熟了,可考试时却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这在无形中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和思考,逐步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思维习惯。只有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做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当然,这种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循序渐进地引导,以此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初高中学习的衔接。

3.上好开学第一课,帮助学生构建宏观的知识框架

上好第一节衔接课很重要。教师除了给学生讲清初高中历史在各方面的不同及在学习中应注意的相应事项,还可以利用“统筹全局导学法”在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粗线条地引导学生梳理所学教材的知识框架及宏观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构建起心中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知道这一学期主要学什么,宏观知识结构应该怎么学,具体历史事件应怎么分析。这种教学法让学生对新学期的学习任务、知识结构有了宏观把握,对所学知识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同时,这种教学法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让学生对今后的学习充满期待,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学第一课是引领学生迈入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一步。

4.开展集体备课,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集体备课可以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有效弥补教师个体在备课过程中的不足,帮助教师在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处理,取长补短,提高业务认识和教学水平。当然,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年轻教师,更应该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多听课、多学习,依据学情,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对于教学模式大胆地去探索、尝试。只有教师自身素质过硬,才能创设出有趣、高效、受欢迎的历史课堂,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这样的课堂也会使高一新生转变对历史课堂的传统认识:历史课堂也可以妙趣横生,历史学习也可以轻松愉快。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积极性自然会被调动和激发。高中新生也会在心理上接受历史并爱上历史,快速融入历史的学习中。

总之,高一是初高中历史学习过渡的关键时期,如何帮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实现其在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方面的调整、转变,是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重视并需长期探究的课题。此外,我们也要认识到,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任重道远,需要每一位历史老师的努力和付出。只有我们持之以恒地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工作,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及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阚韶辉.对高一历史教学要解决好初高中衔接问题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6

4.曾纪洪.开学第一课:谈高中历史统筹全局到学法.中学历史教学,2012.6

篇1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036-02

传统教学强调的是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所以传统的历史教师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大多数教师的共识,传统的历史课堂也逐渐被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课堂模式所取代。在因教学理念改变而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目前历史课上学生能力培养水平还很不乐观。

首先,历史中考分值低,难以引起学生和家长对历史学习的重视。虽然历史也是中考科目之一,可是其分值大多是40或60分,考试的范围也仅限于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内容。所以这门课程在七年级和八年级根本得不到学生的重视,甚至有些家长也认为历史不用下功夫学,到初三突击背一下知识点就行了。

其次,传统教学观影响了一部分历史教师培养学生能力的热情。传统的历史课堂主要依靠学生的死记硬背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把重难点输入到自己内存里的机器。至于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是否实现,都不在课堂教学的考虑范围之内。

再次,历史课没有充足的能力培养成功经验可以参考借鉴。多年来历史一直居于所谓“副科”的位置,学科相关研究也较之于“主科”少得多。很多教育研究者也多愿意把探索的目光聚焦到语数外这样的工具学科上。历史教师想要和主科教师一样,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分析总结和归纳能力,需要做出更多努力。

在历史学习能力诸多要素中,归纳能力的培?B尤其重要。归纳能力是历史学习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指学生能够把众多历史知识进行归类整理,以及探求类别内部的特点规律,或者类别之间区别和联系的能力。[1]这种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接受历史的启示、吸收历史的智慧、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可以说,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是关乎学生终身发展的大事。现阶段学生历史归纳能力水平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不知道归纳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也根本没有认识到归纳能力的重要性;二是还没有形成归纳历史问题的学习习惯;三是没有掌握科学的归纳方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呢?

一、明确内涵,提高学生对归纳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也比小学生强了很多。[2]只有对归纳能力有了相应的认识,学生才能在历史学习中主动运用它,主动接受教师的能力培养训练。因为年级的不同,教师对归纳能力的介绍应该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初一阶段只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归纳能力即可。教师可以采用举例子的方法来为学生演示归纳方法的含义。比如在学习完《“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课之后,教师可以把这两个时期的主要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包括在位皇帝、背景、主要措施、产生效果、历史评价等,这样再让学生识记知识点就会容易很多,待学生感受到这样识记的效果更好以后,再告诉学生这就是归纳能力的作用。

二、培养习惯,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经常运用归纳能力

学生的能力形成,都会伴随着一定的学习活动。[3]历史归纳能力的形成也和历史知识的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往历史教学比较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为了给学生更多识记的时间,很多教师都是直接把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写下来,然后去背诵记忆,这种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非常不利。其实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归纳能力的契机很多。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把不同朝代的建立者、都城、政治措施、经济措施等进行归纳分类;在学习不同朝代文化成就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成就按照天文、历法、科学、书法、文学等方面进行归纳分类。这些伴随着课堂教学进行的归纳能力训练,不仅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归纳能力的作用,还能向他们有效渗透科学的归纳方法。

三、指导方法,促使学生形成行之有效的归纳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科学高效的归纳方法。历史知识相对比较零散,而且内容也比较多,所以教师在教给学生归纳方法的时候,不能一个标准一个尺度将归纳进行到底,否则将有可能适得其反。那么有哪些科学的归纳方法可以教给学生呢?

(一)明确归纳主题

初中历史课程涉及古今中外方方面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之间又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指导学生进行归纳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先明确归纳的主题是什么。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时候,要归纳不同朝代的知识点,就要先确定是要归纳这些朝代的政治措施,还是经济措施、文化成就,再或者是这几项都需要归纳。在指导这一点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同一个史实确定不同的归纳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多确定几个归纳主题。不同归纳主题侧重点的变化,不仅能让学生的归纳能力得到锻炼,还能让其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二)设置分类标准

在指导学生设置分类标准的时候,要确保分类之间不会有交叉。比如归纳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按照“屈辱篇”“抗争篇”和“探索篇”来进行分类,分别归纳中国近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和著名的战役,以及有识之士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上的不懈斗争这三方面的内容。有的学生在这三个分类之外又加了个“辉煌篇”,意在归纳中国近代取得的各方面成就,但在“探索篇”里也有一些内容是介绍中国近代成就的,两者内容有交叉,所以设置“辉煌篇”就没有必要了。在分类标准的设置中,还需要注意一些类别可以继续二次分类。比如上述分类中,中国近代的“探索篇”中,还可以分为“封建统治者篇”“民族资产阶级篇”和“无产阶级篇”三类。不过,虽然分类层次越多,对知识归纳也越全面,可是这也会增加学生识记的负担,所以分类需要进行到哪一步,应视学生的学习程度而定。

(三)列出归纳提纲

教学生列归纳提纲,是让学生对将要归纳的历史知识进行宏观统筹。归纳提纲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字叙述、图表等都可以。近几年悄悄走进历史课堂的思维导图,就是用图画的方式表述的一种归纳提纲[4]。

篇12

>> 浅议如何教好历史课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教好高中历史课程 浅谈如何教好高中历史课 浅议如何教好中学历史课 如何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教好历史课 如何有效地教好历史课 如何教好中学历史课 抓住四点教好历史课 浅谈如何整合历史课程资源 浅议如何推进历史课程改革 新教学理念下如何教好高中历史课 教师如何“教好”新课程 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中教师的教学定位 浅谈教好初中历史课的几点方法 浅谈教好高中历史课 教好历史课铸就学生成才 浅谈如何教好高中历史 浅谈如何教好中学历史 谈谈历史课程改革 历史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历史教师如何教好历史课程 历史教师如何教好历史课程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教和学中存在的有利因素,避免妨碍教学顺利开展的不利因素,充分发挥和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并运用高超的教学技艺使教更为灵活,学更为主动,以促进历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师学生因素在历史教学中,难免存在由于教和学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学习成绩落后的现象。从学生的角度讲,有传统的重理轻文的思想认识问题:认为文科无非是背背记记的事情,比较容易学习,没有多大问题;另一种看法认为:历史时间、人物、事件繁多,内容单调枯燥,缺乏兴趣,加之没有方法和技巧,记不住学不好,学习起来很被动很费劲。对学生存在的这种看法我认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除了教材上的“一杯水”外,无“一桶水”的知识储备,使课堂气氛沉闷枯燥无味。上课表情生硬、干巴,语气平淡,吸引不了学生的眼球。从学生的角度讲,除了教师的的问题外,学习方法、技巧手段的缺乏都将会影响到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从某种角度讲,教师的教应该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状态。那么我们如何从教和学这两个方面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呢?一位好老师可以把十分复杂、枯燥的课程讲得格外简单且生动有趣,课堂气氛热烈;一位好老师会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爱学好学;一位好的老师,往往具有特殊的人格魅力,能吸引住孩子,能用特殊的手段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位好老师的一次偶然的教导或启迪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在这种状况下,作为历史教师,要上好历史课,应该在以下方面加强自己的素养。

一、首先对教师本人方面的要求:

一)教师要博知多识,一指专业基础;二指业余知识

从学识方面来看,身为一名合格的文科历史教师,具有深厚而广博的学识这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只有这样,课堂上才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具说服力。为此,教师必须善于接受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博览群书,勤奋好学,使自己的“一桶水”常满常新,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并具备坚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业务能力,为顺利搞好教学奠定知识基础。

二)教师要有人格魅力

一名优秀教师善于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去积极影响和作用于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完善,逐步形成健康、完善、崇高的人格品质。使学生常处于“芝兰之室”,使学生能够能够不教而教,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促使学生把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一种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自由、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师的人格不是与生而来,教师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是后天有意塑造的结果。教师人格高尚、完美,就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教育效果就良好。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这样的老师能让其尊重、理解、关怀、信任如阳光一样照耀在每一位学生的身上,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就会牢固树立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尚而可亲的形象,学生自然会自愿接受约束,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和品质的发展提高。

二、在历史教学方面

一)、让学生明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

历史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继往开来,借鉴历史,从中领悟做人行事的智慧,治国安邦的道理。如思考事物发展的成败得失,培养理性判断力;体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如何和谐共处,爱善憎恶、追求真理,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等等。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历史。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历史不只是考试的需要,更是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如对三国历史人物张飞、关羽的讲述了解,为我们做人做事提供借鉴。史书记载:关羽刚而自矜,张飞暴而无恩以致自取其祸;原因是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在千军万马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一般的五虎上将如此下场,令人唏嘘不已。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历史教师,注意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十分关键,这是学生学好也是教师教好历史课的基础。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动力学习才有积极性,才肯动脑筋想问题,才会钻研历史问题,才会觉得学历史有意思。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 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 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三)、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有这么一句话:“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暂且不说这句话的观点的正确与否不提,但至少说明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一些教师肚里货少,照本宣读,表情木然呆板,少有激情。动辄大怒,冷眼相对,师生关系尖锐僵化。如此教学,教是教不好的,学也是很头痛的,成绩也是可想而知的。当一个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历史细节无一不晓,富有表情,抑扬顿挫,动作搞笑,话句幽默风趣,方言外语穿插其间,把教学看成是自己的才艺大展示,谁还认为课讲不好?学生不欢迎?教师在充分发挥自己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学本身就是教和学双向互动的的过程。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思考、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多角度多方面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争论,从而形成师生协作、共同探索的局面,就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四)、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技巧。

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习方法大有联系。进入中学,一些学生面对陡然增多的课程和繁多的作业,无所适从,一筹莫展。处理不好各方面的关系,如时间安排,上课与预习,作业和背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此,教师应在这一方面予以指导。首先,必须做好学习计划,分配学习和复习的时间,各科的作业时间,什么时候作业,什么时候背诵。让学生把握轻重缓急,先来后到不能乱了阵脚。其次,掌握学习方法,课本怎么预习怎么看,听课怎么听,笔记怎么记,作业怎么做,怎样去做选择题和材料题,如何审题分析概括等等。赠之以鱼不如授之一技,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对于学生不再是苦恼,将会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学习

篇13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语文 整合 必要性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64-02

“自古文史不分家”,这句俗语道出了历史与语文联系的密切。随着近年来高考制度的改革和高考历史命题方向的转变,我们越来越深切感受到历史学习与语文整合的重要意义。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每年的高考历史题目中有一半以上与语文存在关联,有的甚至直接用到了语文知识,比如,2014年的广东卷选择题中有直接用到造字法的相关知识:“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备选答案: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还有通过分析文学名著得出结论、选择正确答案的的:《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备选答案: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从这些题目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语文知识、语文积累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而分值颇高的材料分析题,所提供的史料大部分为文言文,更需要学生首先通过语文阅读技巧了解材料的大意,然后结合历史时代分析其反应的历史现象。由此观之,高中历史学习与语文整合是不可或缺的学习手段。

1 历史学习与语文整合的必要性

1.1 语文学习是历史学习的基础

高中历史学习与初中历史学习有着质的区别:彻底摆脱了对历史时间、事件、意义的背诵,而是透过历史现象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本质。因此,需要学生具备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能力,并具有联想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对文字语言的把握和理解,对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高中学生经过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学习和语言文字的积累,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为理解、探究历史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历史教师要认识到语文与历史的联系,有意识地将历史学习与语文学习进行整合,将与历史相关的语文知识、文章内容引进到历史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将语文与历史结合起来的学习习惯,让丰富的语文积累成为历史学习的坚实基础。

1.2 语文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

语文是一门学习外延极广的学科,对历史知识涉及的尤为广泛。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历史题材的课文,这些课文都是某一历史事件的直接或间接叙写,在学习过程中会在“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等环节中渗透相关的历史材料,学生会间接提取到大量的历史信息,比如,《陈涉世家》、《阿房宫赋》学习中,会介绍秦朝相关的史实;《出师表》、《隆中对》学习中,会涉及到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会让学生对中华民国那段历史中的动荡有深刻的了解。另外,语文是一门需要大量课外阅读的科目。除了课标规定的篇目外,还需要学生广泛涉猎各类体裁、各类内容的文章,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信息,对学生的历史学习会有激活和补充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要善于向语文借力,实现历史学习的灵活变通。

1.3 借助语文能增加历史学趣味性

历史是一门相对“刻板”的学科。历史规律、历史本质的探究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教师如果借助语文学习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会让本来枯燥的历史学习变得丰富多彩。比如,在向学生介绍“谥号”这一历史现象时,教师让学生回忆语文学习中历代文学名家的谥号,并探究其含义。然后,向学生提供历代皇帝不同类型的谥号,让学生结合字义来探究这些谥号所包含的褒贬。学生不但能快速理解谥号的意义,且能够帮助学生从谥号去推测某个皇帝的作为,极大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历史教师还可以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史料,来引导学生分析某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历史事件背后多包含的发展规律等。历史与语文的整合能帮助学生消除历史的枯燥和时空的遥远感,对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 历史学习与语文的整合方法

2.1 借助语文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学习,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这种思维能力对思考、解决历史问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思考“‘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历史和语文两个角度来综合思考:会意字是由意思独立的几部分构成,因此,这个图案很可能表示宫室屋宇之中的一个物。“宗”与“祖”字在历史中最常用的是皇帝的庙号,如“高祖”、“高宗”、“中宗”、“玄宗”等,因此,这个图案很可能与宗庙里的祭司相关。再联系我们现在汉语中经常使用的“祖宗”、“列祖列宗”、“光宗耀祖”等词语的含义,“宗”字很明显与先人相关。因此,从四给备选答案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祖先的牌位”这个答案。

这种借助语文思维能力去理解历史知识和概念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不断扩展历史学习和思考的外延,将历史问题放到更加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思考,更加全面去思考历史问题,进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2.2 借助语文积累提高解决历史问题能力

到了高中阶段,语文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科幻甚至物理、化学等各个领域,能够成为各科学习的有益拓展。在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与历史有交集,成为学生思考理解问题的背景。如果历史教师能从分利用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积累的知识来解决历史问题,势必会事半功倍。比如,在学习“”相关内容时,让学生思考以这一时期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并思考其主题是什么?学生自然能够想到鲁迅的《故乡》、《阿Q正传》、《药》等熟悉的作品,当然马上会想到它们都是从不同角度反应“”不彻底性。然后,让学生结合历史课本总结“”的意义和局限性。这种借助语文感性资料理解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当学生在考试中,遇到反应“”不彻底的材料时,学生马上能找到问题的方向和突破口。

当然,很多时候学生借助自己的阅读积累,还能够直接解决历史问题。比如,面对“《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这道选择题,学生结合全书中贾政数次数落贾宝玉不务正业,专在诗词上下功夫,以及贾宝玉应付父亲检查时所读的书目,很明白就能看出当时的教育是“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2.3 重视通过材料分析获取历史信息

通过阅读获取信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历史、解决历史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材料来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历史资料、文学作品、观看影视资料等渠道来获取相应的历史信息,还原历史原貌。在我国,前的史料和文学作品都是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语文课上学到的文言知识来解读材料,并根据材料的时代和内容来分析材料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普遍性和局限性,从而指导学生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历史,得出结论。比如,让学生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结合历史课本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其代表的民主人士最求的革命目标是什么?文史的结合,增加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从鲜活的史料中感受富有生命力的历史。当学生对自己熟悉的语文教材从历史角度进行解读时,学生会将在语文课堂上体验到的认识和情感融入其中,能够唤起学生更加深切的情感体验,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等因素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解答历史题目有直接的推进。

因此,教师要善于将语文教材中与历史相关的材料引进历史课堂,让学生尝试通过阅读材料,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从历史角度进行解读和思考思考,提高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之,历史学习与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很大的交集。很多知识既属于历史又属于语文,它们既有各自科目的属性和特征,又有语文和历史都需要的本质属性。因此,历史教学也需要树立大历史学习观,将高中历史学习融入到语文学习的广阔背景中,让学生借助语文积累、语文思维甚至语文学习的某些方法和技巧去思考历史问题,促使历史学习与语文学科有机整合,改变历史学习方法、开阔历史视野。

参考文献

篇14

浅谈双低油菜高产栽培技术范万红

探讨鄱阳湖生物资源多样性及保护措施熊海兵,曾静湘

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李一兵,董千慧,洪艳

谈建筑工程建设监理邵彬

谈智能建筑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戴国文

浅谈ISM规则实施与对策赖汉清

建筑材料有害物检测要点探讨梁缉攀,古佳敏,赵战营

邯钢设备文化闫金龙

中小型水库病险原因及其加固技术沙棘(科教纵横) 王松耀

模具高速切削技术应用初探朱逢喜

浅析大体积砼施工裂缝的控制黄昱

浅谈建筑给排水常用管材高悦

公路沥青路面裂缝原因及处理措施赵兴堃

我国目前鸡病流行的特点和及其防治李京林,张召兴,尹国平

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选择卢强

公路路基压实度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黄颖

浅论沥青混凝土施工接缝技术处理赵志芸

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及研究李军,侯林文

试论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张国平

加强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思考周昌杰

浅析公路养护沥青路面水损害及其治理措施赵兴堃

余姚市村级生态河道建设初探余姚,施荣荣

钢纤维喷射混凝土在大坝加固中的运用杨红霞

基于MATLAB的数字水印技术研究隋志远

浅谈紫外UVC消毒技术在自来水行业中的发展前景姜学杰

浅谈欧式干挂石材幕墙施工实例方法冷青

高三政治复习的一些个人看法王永谦

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张明

高中化学课改心得体会王娜

浅析中技计算机课堂中的探究性教学阮世亮

高三生物复习的对策与思考冯查

浅谈教师怎样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桑文红

网络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王正光

提高中技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生学习能力的探讨魏卓敏

数学教师在课堂提问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高宗利

优化中技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思考张雅珊

浅谈初中英语中的独立主格结构罗国芳

中技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钟丽冰

谈当前的素质教育李燕

浅谈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许迪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培养刘丽君

摭谈导写设计中的美感教育黄晚春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曾亚江

提升花鸟画创作水平的途径赵丽

探讨民办高校学生党员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余德维,廖伯勋,林霞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中实施"小先生制"的实践和研究廖伯勋,余德维

浅析VPN技术在校园网上协同教学中的应用俞杭臣

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刘晓苑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课堂分层教学罗国芳

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周爱琴

和谐课堂快乐英语周采玉

初中英语教学要重视朗诵和背诵李振宇

如何让中学生喜欢上体育课李起兵

对高三数学试卷讲评课的几点思考刘世胜

实验教学精品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刘元东

英语中常见冒犯语的误用潘冰冰,陈华杰

浅议课前预习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郭锐

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何海霞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探索苗军

有一种爱的名字叫关注杨天翠

班主任角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刘瀛

情感是说好课的动力张健

表现性评价在仁爱版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安珍萍

如何做一名受欢迎的老师欧阳迎花

小学英语"情趣教学"策略探究李雅

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曾冰

英语教学实践在阅读教学中的反思沙棘(科教纵横) 黎政

试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互动性教学张剑

注重一题多解,拓展学生思维刘萍

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杨文娟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许锐

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姜跃生

语文课堂的高效率策略王光成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呼换、激情黄守恩

浅谈小学生应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张瑜

个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张扬——浅谈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王晓婵

浅谈班主任应有的素质培养张瑜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李廷勇

新课改中班主任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思考王想忠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探究林迪

浅谈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何梅娟

浅谈怎样激发小学生课堂兴趣庞红霞

浅谈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技巧杨建斌

浅谈"怎样做好高初中化学教学衔接工作"陈桂英

浅谈身边物理教学胡代智

浅谈生物实验中构建学生创造性思维平台郑德庆

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来进行班级管理的初探王媛,李晓凡

加强课前说话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周明英

为美术课堂插上灵性的翅膀齐虹

基层党校科研发挥"思想库"作用的研究穆好文,何玲HtTp://

浅析中国电力工业的历史和发展杨锦森

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武秀梅

两塔精脱硫系统应用与评价刘桂琴,张自勇

论电信服务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从消费者权益保护角度入宿佳佳

微涡流塔板澄清池的应用刘桂琴,张自勇

关于加强企业调度工作的几点认识孟广余

无功补偿和谐波抑制装置-静止无功发生器刘宇,LiuYu

《论语正义》征引《说文解字》略析于晓玲,杨君

古代汉语谦敬副词研究刘洁

《北征》"至尊"何所指?王宏波

观察方法与感受方式的"直接性"——"触摸式"素描教学法之我见沙棘(科教纵横) 吴昌文

应把民间美术资源引进美术课堂肖建华

从节奏、旋律看画面形式罗立新

关于新形势下业余训练运动队管理问题的探讨马雷凡

体育怎样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张秀梅

影响短跑后程速度的因素杨平

少年足球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严明

任务驱动法在独立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探究高霞,李莎,曾辉

浅谈技校生与网络丁芳

多媒体课件制作浅谈景莉丽

浅议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结合周家法

浅议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谭金兰

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研究赵丹

电子商务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刘锋

浅析关系表达式的优化算法梁云娟,张丽君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议杨璐瑶

聋生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优化策略冯小霞

对语文教育的几点思考龙国莲

浅析高中生词汇习得教学策略唐书

阅读教学之探究杨永玲

浅谈体育课培养师生感情的方法张红英

浅析农村基础教育中教师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其解决策略张琴

如何培养美术兴趣——少儿美术教育点滴周卫

关于课堂提问方式的几点思考杨顺杰

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龚晓燕,冯圆

浅析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方法艾淑丽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培训模式研究张立虹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张艳琴

合作性学术交流与研究生学习力建设成畅,李小宁,何勇,谈乐斌

简述高中英语课堂提问技巧斯琴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法初探沙棘(科教纵横) 孙亮

生物教学中"疑问教学法"浅析张占英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任永平

分层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于凤杰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探究丁洪志

谈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刘亚萍

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写字教学中的运用于凤金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诗歌教学潘国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沈新民

简述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原则和策略包杰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刘望鹏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刘晓艳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沙棘(科教纵横) 刘雅娟

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孟广娟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张国丽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张建荣

浅谈高中作文教学策略张丽琴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董深慧

高中英语教学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