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

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方法

篇1

一、朗诵

朗诵似乎是语文学习的专利。但在教学中发现,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新的政治教学中有许多人文性、情感性的东西,比如:亲情、友情、民族精神等,对于这些人文性、情感性较强的内容,我觉得讲授起来比较枯燥,效果也不是很好。只有我们感受到的东西才能更好地理解它。正好新课程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感受这些情感的工具――朗诵。比如:在学到友情时,关于真正的友情是什么是值得每一位学生思考的问题,答案也很广,此时课本中的中英文对照诗歌“朋友”引起了我的注意,干脆举行一个小小的朗诵比赛,学生们很起劲,有的干脆用英语版的朗诵。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此时再去讨论,他们对友情的理解便已经基本到位。再比如学习精神时,我想再多的解说也比不上的“七律•”那样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所以我就干脆让学生朗诵甚至要求背诵,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精神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还提升了人文素养。

二、概括段落大意、划分层次

概括段落大意、划分层次是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各个学科之间的综合越来越加强,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成绩不好、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很难学好政治,尤其是一到综合试卷,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一长,有些学生就无法下手了。不会看材料,看不懂材料,看不懂问题的现象非常严重。正因为如此,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尝试借鉴一下语文的分层、概括大意的方法,让学生得到锻炼。比如在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我们就拿出一小节,让学生分层,并概括每一层的大意。由学生概括出每层的大意:一是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是在复习时加上我国哪些政策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这样一种概括式自主学习得出的东西远比教师讲授理解得深刻,同时也理清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这样一种最基本的认识问题的基本思路。

篇2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 语文教学 组织教学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科学化的重要体现。课堂组织教学作为教学中的管理活动,是教师指挥、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做出种种努力,也就是教师经常说的“驾驭课堂”,它是方法,是技术,更是智慧。组织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是师生互动的主阵地,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不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是教师教学机智最直接的反映。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几种比较有效的组织教学方法。

一、协调关系法

在教学中倡导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课堂各成员之间的思想和言行积极有序。一是学生间的相互协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有意识地采取不同方式,根据学生的性格气质、能力基础和思想特点调整座位,优化搭配,使学生互相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二是师生间的协调。教师应主动与学生交流,多接触、多对话、多关心,避免唱独角戏。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上了几周课,还没有全部认识学生,这就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教师的协调要有的放矢。比如学生在课堂上“精神溜号”了,是因为听懂了闲着没事干,还是因为听不懂失去了信心?是身体不适,还是由于思想上有问题、精神上有负担?是由于不喜欢课堂和老师,还是想惹人注意?或许还有别的什么原因?无论哪种原因,教师都要心中有数,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协调。当讲授知识重点学生目光淡漠时,教师可着重强调或放慢速度使学生关注;当学生因不懂眉头紧锁时,教师要及时改换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豁然开朗;当学生出现厌倦的目光时,教师可提供新的信息或提出有新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情感共鸣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心理互换的过程。课堂中的师生的积极情感互动,促使师生双方对师生关系积极评价。课堂上,教师要注意与学生情感交流。交流的程度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有两位老师在课前10分钟是这样处理的:甲首先作自我介绍,接着让学生齐唱一支歌,上课铃一响,便开始上课了。乙首先作自我介绍,接着与学生一起做了个有趣的游戏,上课铃一响,便开始上课。粗看起来,两位老师的做法似乎差不多,但仔细加以分析研究,就不难看出他们的差异。甲只注重了学生这一面,忽视了教师本身那一面,师生间缺少情感的交流共鸣。乙通过与学生互动游戏,使师生双方的感情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了共鸣。当学生内心愉悦时,他们对老师讲课就会产生亲切、新鲜的感情,身心愉悦地在课堂上担任主体角色。在课堂中与学生互动得好的教师,往往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是否同意“欢迎”一位老师一起进行课外活动,或者是否愿意向一位老师谈心,既反映了师生关系的亲密程度,又受教师在课堂上情感倾向的影响。

三、目标激励法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目标明确。教师应在课堂上开始用一个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鼓舞和激励学生积极学习。通常的做法是:首先指定一个既振奋人心又切实可行的目标,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步步渗透,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实现这个目标过程中应该怎样努力,如何奋发,为维护课堂纪律做出自己的贡献。例如可以向学生提出:“这节课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学习得最主动,提的问题最有意义,思考问题最积极,回答问题最迅速最准确。”课堂目标提得具体明确、切实可行,并且及时检查学习效果,吸引学生。

四、行为感化法

篇3

按照实际状况教学生学会阅读、写作和交流,这很符合我们现在提出的真语文主张。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写作、交流这几件事。我们在生活中是如何阅读的,就教学生如何阅读;我们在生活中是如何写作、交流的,就教学生如何写作、交流。怎样区分语文之“真”“假”?区分标准有哪些?说得太复杂把握起来反而不容易,简单地说就是:教师教的东西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的常态,我们怎样阅读、写作、交流,教师就怎样教学生阅读、写作和交流,这就是“真语文”,反之即为“假语文”。

比如,教师在教说明文的时候,经常教学生一些说明方法、说明层次、说明语言,这些东西也不是不重要,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并不是这样来阅读说明文的,或者说,我们并不关注这些东西,甚至不懂这些东西也不影响我们对说明文的理解。阅读说明文的目的在于搜索信息,阅读说明文的关键是如何搜寻到自己想要搜寻的信息。教师要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如何确定信息点,以及搜寻的路径等。例如,如何把握关键词,如何找关键句子,如何扩展搜寻线索,如何应验搜寻到的信息,如何利用信息点进行推断等。这些东西才是我们在生活中读说明文时真正用到的东西,而在语文阅读课中,我们却不教这些真正用到的东西,反而常教一些在实际阅读说明文时从来不会关注的问题。我认为这就是“假语文”,而且是隐藏得很深的“假语文”。

再比如,一般的文学读者在读小说时,很少会关注“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除非是专门研究这些东西的人。了解或不了解这些东西,并不会影响人们阅读小说,而在语文阅读课中,我们大多是在教着这些东西。这正如一个孩子在读一本小说,读得正起劲,突然有一个人提着他的耳朵问:这是什么描写?是肖像描写还是细节描写?于是,沉浸在小说情节中的孩子胃口大败。在学生正常听说读写时,教师突然提出一个非常“语文”的问题:这样的语文课,也是所谓“假语文”。理由很简单:我们平时并不这样听说读写。

按照生活中听说读写的常态来教学生阅读、写作和交流,听上去很简单,仔细想想却一语中的,而且有着丰富的内涵。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语文课就是教学生听说读写的。这是语文课的“独当之任”,是语文课之所以是语文课的要害之处。不能教学生听说读写,肯定不是语文课;教学生听说读写,才可能是语文课。这句话可以转化成一个反命题: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学生关于语文的知识。虽然语文知识必不可少,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不是为了拿出来说的,而是要拿出来“用”的。学生学的语文知识不能运用于听说读写活动,或者对听说读写活动作用不大,即使它本身也有意义,但对于语文课的作用并不大。总而言之,语文课里学到的知识必须要用得上,“管用”是其根本特质。这句话还可以转化成一个延展性命题:语文课肯定要涉及语文之外的东西,但这些语文之外的东西之所以需要,就是因为它们对学生学习听说读写有作用。它们对学习听说读写有多大的作用,就会有多大的语文价值。用语言和文学有巨大的内涵来论证语文课要极大地拓展其内容范围,都是说着好听却根本做不到的虚幻之论。这样的主张错在没有课程论意识:因为课程是有边界的,说一门课无所不包,等于取消这门课。

那么,我们要学习哪些语文知识呢?这要由语文知识对听说读写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来确定。语文知识本身要遵循听说读写的真实状态来开发和呈现。现代语文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开发了许多称之为“知识”的东西。其中有许多要么与听说读写关系不大,要么本身就不是按照听说读写的真实状态来开发和呈现的。上文所举的两个例子即是。这些知识充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这是“假语文”盛行的重要原因。可以说,“假语文”的实质是“假知识”,即不管用的知识。

在我们听说读写的实际状态中,有许多急需要开发和构建的知识。例如,在“PISA”测试中提出的“非连续性文本”,在听说读写的实际状态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一类文本,而在现有的语文知识体系中,却不见其踪影。例如,在美国共同核心课程标准(英语)中出现的“信息类文本”“媒体文”等知识,在我们的语文知识体系中,要么无影无踪,要么隐藏在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命名中。这些知识为什么重要?为什么不可或缺?因为它们是学生在实际的听说读写中要遇到、用到的知识,学生没有学到这样的知识,就会直接影响他们听说读写活动的顺利开展,直接影响他们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

以上是从课程层面谈美国语文教育给我们的启示。下面我以一堂具体的课谈谈什么是“真实”的语文教学。课程是回答语文课学什么,课堂则是回答语文课怎么学。所谓“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最主要的特质是:要按照学生听说读写的真实状态来开展教学活动。下面我以在美国听到的一堂平平常常的剧本阅读课为例来阐述。

剧本是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在课堂里,学生用的并不是所谓的语文课本,而是独立的一本书。我去听课的时候,教师已经带领学生读了一个星期,后面大概还要三到四个星期。每个星期大致读一幕。那堂课教师首先讲了关于第一幕的测试题(以测试纸的方式),题目如下:

《第十二夜》第一幕测试

一、字符识别。

二、给无韵诗下定义。

三、解释影响莎士比亚在一个场景中使用散文笔调和诗意笔调的原因。

四、在第一幕中,这首十四行诗如何帮助我们认识了奥西诺的性格?

五、解释托比对安德鲁态度的原因。

六、“允许的傻瓜”的角色就是说权力即真理的人。费斯特在他与奥丽维娅第一次谈话时是如何表现这个角色的?

七、解释马伏里奥接近费斯特的原因。

八、在第一幕的结尾,奥丽维娅、薇奥拉和奥西诺是怎样卷入一个令人沮丧的求爱过程中的?

我听的这堂课是让学生看由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电影,但并不是一口气看完,而是看一节后就停下来讨论。讨论题都印在一张纸上:

任何一部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出都是导演对作品的一种解释。通常表现在导演对角色、表演、服装的设计,还有编辑对故事和内涵的情感倾向上。请跟着Trevor Nunn(导演的名字――笔者注),按照你的想法来读《第十二夜》,用清晰的文字和完整的段落发表评论,并阐释自己的意见和理由。

1. Trevor Nunn用原作序言开始他的电影。一个全新的以船为背景的场景和一个改造过的第一幕第二场伴随着莎士比亚的声音呈现出来。这对于观众,尤其是一个没读过原剧本的观众有什么重要的帮助?

2. Trevor Nunn把16世纪的剧本改成19世纪的故事,你怎么看?

3.请对下列演员的表演发表你的看法。(演员名字省略)

这是一堂我们称之为家常课的课,其间并没有看到在我们所谓“公开课”里常看到的导入、铺垫、、总结等套路,可以说整堂课平平淡淡,按照我们的评价标准可以说是毫无亮点。可是下课后,我又分明感觉到,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个收获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解决了学生可能遇到的阅读困难,帮助学生真正读懂了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

我们先从教学内容方面来分析关于第一幕的测试题。第一道题目是人物识记。这是阅读剧本最基本的要求――记住人物。第二道题目是关于一个剧本中涉及的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不专门介绍,而是随文学习,目的很明确,为了帮助学生读好剧本。第三、四道题目是关于剧本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征的,提醒学生关注剧本的艺术特征,这是阅读剧本的关键能力。第五、六、七道题目都是关于人物与情节的,这是剧本阅读的重点。我曾在《美国中小学课堂观察》一书中介绍过美国课堂里经常使用到的这种“测试纸”,其实就是课堂教学内容清单。从这种测试纸或讨论表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他们的教学内容。跟我国语文课堂不同的是,他们的这种教学内容及其课堂教学推进都很朴实,没有起承转合的“花样”。我在与上课的老师讨论时,讲了这样的感受:教学内容似乎是“散”的,并不系统。对此,这位老师说:“我只是感觉到学生在读剧本时会遇到什么问题,我就教什么,我并不打算打乱学生自己读剧本的进程。”“不打乱学生读剧本的进程”,我的理解就是“按照学生阅读剧本的实际状态来教学生”之意。仔细想想,这实际上是很有道理的:学生在阅读剧本时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方法,只不过他们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方法不够完善、不够专业,教师要做的并不是将学生已有的经验撇在一边,从头到尾重新构建一个新的阅读模型,而是要从学生实际的阅读状态出发,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阅读方式。这样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到的是管用的阅读方法,即为“真语文”教学。

篇4

显然,这是过高地估计了《大学语文》的功能性教学,别说大学语文课,就是纵览大学课堂开设的任何一门功课,都无法完成以上的诸多期待,任何教育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更需要长时间的多元的熏陶和准备。所以,我们还是要根据独立学院的学生实际情况来研究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以及课堂教学的内容。

本文要讨论的就是大学语文课的授课内容的经纬建构问题。

众所周知,独立学院属于民办学院,是三本教育。独立学院的学生整体人文素养和文化基础与国内重点大学及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较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因为入学门槛低,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参差不齐,尤其是一些艺术门类或者特殊专业的学生,其文化基础以及在人文素养方面,相对薄弱,他们的阅读视野相对狭窄。这样,就要求我们不能套用国内重点大学和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的套路,必须实事求是地研究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及授课内容。笔者已经有过两年的在独立学院教授大学语文经历,所以,深切感觉到独立学院非中文专业的学生语文基础很不扎实,据我掌握的情况看,在我供职的独立学院有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完整地读过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和10本以上的外国文学名著,至于哲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中外名著,读的就更少了。对现当代作家、学者的经典著作也是阅读有限。经常阅读的是通俗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或者网络穿越小说等流行小说,他们接触最多的作家是韩寒、郭敬明等人,而经常能阅读的杂志就是《读者》《意林》《青年文摘》,几乎没有人接触过社科类的品牌杂志《新华文摘》。在高中阶段,他们都把精力放在背题、做题上,而走进独立学院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入学那天起,就把主要精力用在考证上(准备考研的学生例外)。比如,日语专业的学生就忙于考日语一级证、日语二级证、英语四六级证、普通话证、计算机二级证、教师资格证;而英语专业学教育方向的学生,整天忙于考普通话证(二级乙等以上)、计算机证(二级以上)、教师资格证、英语专业四级证、专业八级证、办公自动化证;又如,会计专业的学生要考计算机二级、英语四六级证、会计从业证、注册会计师证、金融证券证等,即使是中文系的学生,也要考计算机资格证、普通话证、秘书证、英语四六级证、教师资格证、新闻采编证等。这些证件对他们毕业后求职是硬件参考。所以,学生对考取这些证件基本都很在意,也都很努力,从而导致对其他非专业学科的学习有一种不挂科就算完成学习任务的想法。由此可以证明: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还没有从高中的应试教育中走出来,他们对考证的需求和努力,实际上是中学应试教育的继续,只是应考的科目不同而已。所以,他们对大学语文这样不是马上能见到成效的学科,基本上处于应付状态。此外,独立学院的学生,自学的自觉性一般都比较差,一般情况下,都是勉强应付教师留给的作业,很多学生把上晚自习都当成学习负担,他们喜欢在寝室躺在床上看书或者在寝室上网,学校的图书馆,虽然经常爆满,但去图书馆看书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准备考研的学生。此外,就读在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相当一部人家庭背景不错,有的即使不是声名显赫的权贵之家,但家里的政治地位或者经济条件都处于小康以上水平,此种家庭的孩子一般都不愿意吃苦,或者不能吃苦。面对未来一般都是指望父母给安排就业。还有个别学生,就是来校读书都看成是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读书成绩好坏似乎与己无关。

基于上述独立学院非中文专业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给他们上大学语文课,就不能不考虑因材施教,量体裁衣。

那么,独立学院的大学语文课究竟应该讲些什么内容呢?

笔者以为:根据独立学院学生应该提高语文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为他们毕业后的就业着想,大学语文课还是以提高学生常用文体的驾驭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为主;二是通过常用文体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以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演讲技巧和普通话水平为中心任务。

因为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求知问学越来越具有功利性色彩,学以致用和经济效益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教育走向实用、趋向多元化的现实表现。独立学院的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顺应时代需求,正视社会生活中多元化格局的存在,除了突出语文课程固有的基础性、人文性目标之外,还应该重视实用性、多元性在教学实践中的结合,使受教育者真正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要对教学内容、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实行全面改革,使大学语文拥有鲜活、实用的内容,高效、多样的教法,更使学生学有所能、学有所用,这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因此,给独立学院的学生上《大学语文》课,首先要抛弃中学语文课字词句章或者背题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在关照人文性的同时,重点突出实用性。如何突出实用性?笔者以为:可以尝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以当代常用文体为经,以名家名篇为纬,精心编织课堂教学结构。

现在,大学语文的整个学期教学,大约是36课时,18讲。那么,一个学期讲授的内容,就要有一个统筹的安排。我们首先要想到,学生走出校园以后,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比方说公文的写作,对一般记叙文的写作,自传、求职信的需求;还有,对讲演稿、书评、影视评论基本技巧和方法的训练,这样,我们就需要通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日常应用文体以及新媒介写作等来充填整个教学内容。这就是以文体为经。

以名篇为纬,就是在讲授不同的常用文体特征及写作要点时,根据课堂需要,选择文笔优美、写法独特、情感丰富、内涵深邃的文章作为解读对象,讲授名家名篇,跟学生一起讨论鉴赏名篇的写作风格、思想内涵、人文情怀。解读作品、欣赏作品应该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通过作品更加全面地理解各种常用文体的写作特性,同时,通过讲读各种常用文体的写作特性又深化了对作品的理解。这样,学生既学到和初步掌握了各种常用文体写作的要点,也欣赏了大师的写作风采和艺术表现水平,同时,也灌输了文章中折射出的思想光芒及人文精神。通过对“好文章”、“美文”的引导性、示范性解读,让学生从解读中获得阅读、写作及鉴赏能力的提升,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间接地实现大学语文课传播优秀文化、涵养精神、塑造人格的目的。

当然,此种讲授方法,涉及到选用教材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选用一本实用的好教材。目前,全国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有几十种,从编排体例看,可分如下几种类型:

有的高校选择了纯文选的教材,目的在于通过经典文本的研读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精神,塑造人格;而部分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则选择了纯写作教材,目的在于传授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的语言运用技能;有的教材坚持以本国传统文学经典为主,重视吸收我国优秀的文化、文学遗产,同时选入少量当今中外的精美文章;有的教材则看重人类的“普世价值”,选文方针为“现代人文,经典诗文”;有的教材偏重文学性。“以文学史为纲,按照简明中国文学史的要求,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诗人、词人、散文家、戏曲大师尽量不遗漏。对他们的优秀代表作品,凡适合作大学非中文专业语文教材的,尽量选入”。

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以及使用情况亦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出该课程性质目标定位的模糊和课程设置的不完善。

当然,各大学面对授课的学生对象不同,选择的大学语文的教材应该有所侧重。笔者选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是金振邦教授专门为独立学院学生主编的《大学语文》[4]教材,此教材是初版印刷,虽然还有待于修订完善,但在总体内容的设计上,我认为,作为独立学院的大学语文教材还是很实用的。

金振邦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就是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的共性编写的,其特点是以当代常用文体组织篇章结构,然后按文体框定解读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比如,在讲授记叙文时,不仅详细讲授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及写作要点,同时,根据记叙文中各种文体的特性,解读有分量的例文,比如,讲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时,就以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李兆权的《丑娘》为例文,讲细、讲深、讲透;讲授议论文时就以鲁迅的《雷峰塔的倒掉》、叶兆言的《好人与坏人》、培根的《论读书》等为范文,精讲细读,围绕议论文的必备元素及写作要点展开讨论。此外,涉及到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时,讲读的更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公认的名家经典篇章,同时,每课都找出几个学生,向大家推荐他读过的此类体裁的名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阅读信息,间接扩充视野。此外,根据讲授的不同文体,给学生留作业,边学边实践,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篇5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后简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语文课程应体现职业特点,增强实用性。并阐述了中职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应该遵循中职学生的现状及规律。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实用性

中职学校学生中多数为中考落榜者,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在课堂上一问三不知,对语文课学习不感兴趣,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已成为许多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共识。所以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根据职专学生现状,体现职业特点,突出实用性,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上做好文章。

语文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适应现状,与专业结合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根本属性的核心内涵是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而非基础教育内涵。学生能力上的差异也决定了这一点:他们不可能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深入兼顾,因此扎扎实实掌握职业技能是他们面向未来的合理选择。这也是职校区别于普通高中而赖以生存的基础。中职语文教学也应定位于此,语文作为其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应和专业相结合,和学生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在职校的真正作用。

要与专业结合,教材先行。教材编排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内容力求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统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中职生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以及认知特点和情感心理,实现课本学本化。让课文内容和专业贴近,课文思想和专业互融,口语、写作为就业铺垫。

语文教学内容要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突出其实用性

中职教育应把中职语文课程定位于一门为专业技术理论课服务的基础课。有了为专业课服务的定位,中职语文教学就应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尽量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对现行教材中某些名家杂文或议论文,由于学生远离写作的时代背景,其吸引力已大打折扣,在教学中不妨大胆地“忍痛割爱”。 如果在工作中不擅于与同事沟通,将如何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如果求职者捧着字迹潦草、错字连篇的自荐信,将如何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中职语文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两种语文能力的提高:

(一)注重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

因为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再就是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

(二)应该加强对应用文的写作训练

教学中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另外在教学中开展一些诗文朗诵、主题班会、演讲会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能力。只有具备了思考、交流、学习的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语文教学方法要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中职语文教学方法当务之急是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尊重职业教育规律的体现,也是我们对过去的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大搞“一言堂”,大唱“独角戏”,语文课甚至成了“满堂灌”的代名词,语文教学走进了“高消耗、重负担、低质量”的死胡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应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一)教学中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在课堂上,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教学中让学生的口动起来。针对职专学生不愿主动发言的状况,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每一次讨论交流中得到锻炼。诵读也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还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加强学生的朗读、背诵、对话、表演等语言训练,形成较强的口语能力。

语文教学评价要淡化分数,注重强调形成职业综合能力

篇6

语文教学要讲究恰当的教学方法,其实众多的教学方法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我们不能绝对的厚此薄彼,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也就是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所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非常重要的两项基本功,我们应该在课上给同学们更多的练习机会,加以指导,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在一次初中语文的听课活动中,有一位教师在讲授《孔乙己》一课的时候,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情感之后,老师要求学生进行肖像描写,就要描写一位老师或学生,同学们在听了描述之后,要让同学们知道描写的是谁。从实际情形来看,学生的表现非常好,训练目的很明确,训练效果也很到位。我们共同分析,成功的关键在于这位教师选择了适宜模仿的课文进行片段练习。利用合适的课文进行片段练习,或者整篇文章的练习,是一种很常见也很常用的教学常态。只要把握得好,选择的练习内容恰当。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实效。但是我们不能图形式,走过场,那样就会浪费时间,让学生们一无所获。不能只是为了读写结合,而读写结合,没有充分的准备,不对仿写内容进行有效的选择就带入课堂,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读写结合的时候,我们教师一定要看读的内容和写的内容能否结合,如果不能结合的切不可勉强,那样做的只是无用功。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描写,寻找这两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教师还应该进行适当的分析和指导,这样学生做起来才能有据可依,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加入自己的独特的创新,这样教学效果就会大大加强了,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了,学生的能力也会提高。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占有很重要的一大部分。我们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语言美。在范读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情真意切,非常投入的,带着适合的感情来朗读,把学生们引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感染学生。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能力,更要培养时代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初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些需要教师的正确诱导和鼓励。把思想品德教育融进阅读教学中,是当前教改的一大趋势。李岚清在《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的新局面》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这么重要的任务,仅靠思想品德课,班会课是不够的,非常需要语文发展它的优势,使学生感受更多的愉悦情感,便于学生接受老师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注意激励引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不但"乐学",而且"会学",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展的需要。激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主动的内动力。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激励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富有独创性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在语文课上的巧妙运用,也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在语文课上,我们不能只是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记笔记。这样的教学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比如我们可以进行配乐朗诵,可以播放相关的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运用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可以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增加课堂内容,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更多的教学内容。教师也不会再那么累了。

篇7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趣味性 课堂氛围

语言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具有生命力的、开放的、发展着的活的系统。语文课是一门语言基础文化课,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应该让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正如皮亚杰所说:“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有趣生动的语文趣味性课堂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塑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源头活水,充满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那么,如使构建有趣生动的语文趣味性课堂呢?

一、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注意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态度的培养,是构建语文趣味性课堂的心理基础。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学是一项以调动学生情感为基础的工作。语文教师不仅要做优秀民族文化的的传递者,而且要做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者,做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教师用自己的爱心和真心才能打动学生,同时应以认真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让学生逐渐从心里接受自己,对自己产生信任和喜爱,从而自觉自愿地听从教师的教导。因此,积极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让爱的暖流温暖教师和每个学生的心,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打造生动有趣的趣味性语文课堂的基础。尤其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它蕴涵着丰富深广的人文因素,因此,更加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并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态度的培养,这不仅能引起学生在心灵上的共鸣,而且利于教师和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二、把握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回归语文的课堂本色,使语文课真正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我们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由此可见,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想使语文课堂成为真正的源头活水,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这决定了它的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构建出生动有趣和谐的语文趣味性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组织学生积极投身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有效地参与语文学习,去主动探究、积极实践和不断创新,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然后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到日后的学习中。语文教材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本来就是一个美的载体。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要讲究趣味性,寓教于乐,充分体现出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文味。在语文教学中,我通过配乐朗读、默读、自由读等手段,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课文中包涵的优美画面和真挚情感读出来,让学生学会用有声语言来展示美、表达美、体验美。

三、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生动的趣味性课堂中学会学习,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

有趣生动的趣味性课堂必然是教学内容富有吸引力,教学任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教师和学生都能全身心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学生积极动脑,各抒己见,学习氛围浓郁,形成一种学生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竞相参与,表现自我的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总结归纳,必须灵活运用适合所教班级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方法,合理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尽力使各个教学环节都做到严谨有效、有条不紊。教师要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递进,时时注意贯彻趣味性原则。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强调听说,从听听说说、读读认认、唱唱玩玩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把单一、机械、枯燥的语言训练贯穿进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灵活多样的课堂情境中掌握知识,并学会如何学习,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除了常用的展示实物、张贴挂图等形式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影像、幻灯、录音等一些比较直观的手段,将文字、图像和声音融合为一体,让学生直接感知,在图文并茂的情景中快乐学习。根据中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语文教师要创造新颖多样、富于启发性、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和游戏,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还可以用对话、竞赛等多种活动方式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教师要注意运用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学习和实践语言规律,又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四、利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渠道。

篇8

【关键词】激发;点拔;引导;多练

在三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悟出了一个更深刻的道理,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就如何激发学生学好语文课,谈一些粗浅的见解。

1 培养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活动的内在动力。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有内在的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教学内容或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份,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1.1 激发好奇心,从“要我学”转变为“我想学”。抓住学生渴望求知识的心理,使学生在心理上由好奇心到产生学习兴趣,进而发展到有了求知的欲望。

1.2 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

在教学中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降低问题的难度,简化问题,启发他们去参与、去探索。有时在语文课教学中,为突出重点,简化问题,多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有时围绕课后作业,自己给阅读课文,找答案,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1.3 创设情境,为学生创造生动愉快的学习气氛。在教学中,开展背《古诗》和《名人警句》竞赛,做游戏,讲故事,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参与学习过程,探求融化新知识。

2 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只有具有了学习能力,掌握了学好语文课的方法,才能主动参与学习,真正喜欢学习。

2.1 教会学生阅读语文课本的方法。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指南,在教学中,要重视利用语文教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做到阅读前提要求,阅读后要通过提问来检查阅读效果,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温习,养成自觉看书的良好习惯。

2.2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作为教师,经常鼓励学生发问,让学生在预习、听课时,随时把自己的疑难问题记下来,提出来,并耐心听取和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从不敢问到敢问,从不会问到会问,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勤思考,善于问的能力。

2.3 及时点拨,创造条件为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点拨,通过教师的点拨,清除学生在学习中的“拦路虎”。我认为点拨有两种:一是被动点拨,即当学生的学习出现错误、出现难点时给予点拨。另一种是主动点拨,在备课时,就预见到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因而提前准备点拨。

3 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和谐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努力创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并使其乐学,要建立这种和谐的教与学的关系。作为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通过我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分层教学,全员参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导致了“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产生,它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也不利于学生全员参与。为此我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在教学目标上设置不同层次教学目标;在课后练习设计上,课堂提出问题,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

3.2 对低年级语文课,根据年龄特点,试用“新奇趣”的方式传授。

上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一节课的开头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小学生有注意优势,因此,一开始就需要“新、奇、趣”的内容和方式,抓住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常用的导课方式为,开门见山式、讲故事法、分析课题法、比较法、音乐课法、复习检查法等。

3.3 对高年级的语文课,常采用导学。

教师采用“导学”就是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指导要在素质教育的统帅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发展为主旨,教师在教学上应做到:

一是语言要“甜”一点。语言是教师教学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根本体现,在教学中语言尽量做到亲切悦耳、表达准确、风趣幽默,应该表达感情饱满,应该善于鼓励,循循善诱,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也要运用“体语”,我的一举一动,或者一个眼神都能使学生得到鼓励,产生“情感效应”。

二是组织形式要“活”一点,课堂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活”一点,学生学习的全面性、主动性,都能得到较好的发挥。

三是教学手段要“选”一点,教师要选择好恰当地、形象地、现代化地教学手段,并对其优化组合,促进学生多种感情器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习注意力集中而不分散,学得快乐、学得成功。

四是教法要“新”一点,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了一堂语文课的成败往往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有直接关系。如果选择了合理新颖的教学方法,就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效果就相反。

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实用性;观念突破;灵活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106-02

中职学校中大部分学生的语文水平与能力相对较差,他们进入中职学校读书,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为了顺利就业。大部分中职学校对基础课教学的态度也不是很明确,由于基础课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不少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上基础课,同时一部分教师不能适应学生、社会的变化,不能改革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造成师生间的矛盾,使得语文教学更是举步维艰。针对以上现象,本人在教学过程当中,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变化的尝试,现把这些变化总结如下。

一、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色适当改变讲解内容,突出实用性与专业性

中职学校所使用的语文教材是全国通用教材,是兼顾各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的,对于个别学校的特定专业学生并非完全适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下功夫去研究学生、研究专业,然后根据本专业、本年级学生的特点来决定讲解的内容,以适应学生的变化、社会的需求。中职语文教学应提前为学生进入职业状态、适应社会做好准备,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专业能力。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精心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有机会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适当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如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通过讲授课文,教师可分析邹忌讽谏齐王的说话艺术,让学生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教师可以模拟情景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锻炼。如航空动车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掌握如何与乘客进行沟通的技巧,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沟通与合作。这种技巧包括: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为对方打算、婉言相劝、先对方之忧而忧等。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建立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而且与“能力、就业”紧密联系,使学生有兴趣有动力去学。

二、把文科基础课内容融入语文教学

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在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政治、礼仪、道德等是不分家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和教师没有中学升学的压力,这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学生在中职学校的语文学习,不仅要注重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而且要注重知识面的扩大。目前,一般的中职学校开设的文科基础课有语文、德育、礼仪等。这种分类是自然科学主义思想观念在教育中的深刻体现,它的优点是学科化,方便教学。缺点是把内容相近、功能互通的知识人为地割裂开来,把教学内容客观化。其实,语文、德育、礼仪、政治教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视人的主观情感因素,要求学生学会感悟与想象。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学生只能学会书本中的条条框框,只会在试卷中写出好成绩,能否使学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还得通过学生在生活中耳濡目染,通过学习教师、同学的行为,感同身受,通过阅读感悟。礼仪教学中人文性的学习更是不容忽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把礼仪教学穿插于语文教学中间,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语文课堂会更感兴趣,教师的教学也会更加生动,更有活力,而不是纯粹的语文知识点的学习。当然,历史、政治、地理也可以融人语文课的教学当中,学生可以从教师“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文化的伟大、知识的浩瀚,从而对读书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服务的。唯有新颖、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探求活动,使其永远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旺盛的求知欲。下面介绍几种中职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

1.对话教学法。对话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应用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课堂宽松气氛的营造,否则就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学《项链》一文时,我让学生讨论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性格特点,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最后我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了总结,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2.愉快教学法。一些有情节的文章,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表演,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这种方法在小说、戏剧的教学中十分有效。例如,我在教《项链》时,让学生课下排练,课堂演出,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对人物的性格、课文理解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在学习《阿Q正传》一文时,让学生观看《阿Q正传》电影,并讨论其中的情节,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3.自主学习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法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收集信息、发现问题等方面的兴趣、特长,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体验价值,从而达到拓展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论语七则》一文时,我让学生在课下收集儒家思想的资料,并让学生体会儒家思想对我们现在生活的深刻影响。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知道了儒家思想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发展脉络,而且对我们现在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热爱生活。

中职语文课教学,不但要考虑到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为人处世和人际交往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专业课学习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语文教所具有的双重职能――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要为学生学习专业服务。中职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而往往忽略公共文化课,因此语文教师就要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学习同学专业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从而喜欢并重视语文学科。

参考文献:

[1]岳曼.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J].陕西教育,2009,(3).

[2]谭蒙革.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办法[J].成功教育,2008,(8).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140-01

职业学校的教师面对的主体是一群语文基础很差、读书习惯很不好、学习积极性很不高、目标很不明确的一大批学生,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学生不要说听课,就是平常的语文课文学习都不能认真听讲,更不用说作业什么的了。同时现在的中职教学课程中,语文作为一门文化课,每周上两节课,是副课,中职学生在主观上也有轻视语文学习的倾向,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了,语文学习了没有用的,特别是对文化课,更是敬而远之。

语文的课题研究主要是在语文的课堂活动教学中,它主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改革语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语文的课堂是实施语文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师认真研究语文教材的实践性特点,根据职业中专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为薄弱的特点,增加一些听、说、读、写等方面课堂训练的份量,在训练中,提高其语文能力。让学生感到学语文不仅需要动脑子,也需要动口、动手,是可操作、可参与、可活动的,从而提高他们学语文的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紧扣"一个核心"、"三个要点",提倡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鼓励个性化语文教学。一个核心:是指培养职专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三个要点:(1)搜集――是指学生对语文的教学内容相关信息的搜索、整理、加工;(2)拓展――是指学生对语文的教学内容作符合学生能力实际的、与课文相关联的拓宽和展开;(3)迁移――是指学生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语文应用方面的能力训练。按照这样一个教改思路,全校的语文教师都动了起来,进行了不少有新意、有个性、有成效的语文教学方面的尝试;语文课堂渐渐地活跃了起来,出现了不少可圈可点的好的语文课例。我在学校开了一堂语文的公开课《宋词二首》,就先鼓励学生搜索、整理、加工相关婉约派的柳永的《雨霖铃》与豪放派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课文方面的教学内容,如:名家配乐诗朗诵等等。再进行相关语文活动的内容的拓展,找出与婉约派柳永的《雨霖铃》、豪放派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相关的另外两首课外阅读的诗歌:如婉约派李煜的《虞美人》、豪放派岳飞的《满江红》。收集名家配乐诗朗诵,还要收集对两首诗歌的赏析,都要与语文教学内容紧紧相关的。语文教学中主要突出学生的语文口语交际的能力的训练,把语文口语表达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诵读、复述、概说、评议、讨论……,形式多样的"说",提高了学生语文的口语能力,学生从"厌烦说"到"愿意说",从"要我说"到"我要说"这样一个过程的转换。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部分可分为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 ,教师评价学生是教学中评价的常用的形式,即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立即给予评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习中的缺点和错误,鼓励学生,促进学生语文全面的发展;还可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以鼓励的行为方式和语言,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充分发扬民主教学,创设自由的教育环境,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培养学生自信、灵活、深刻的品质。在语文的教学中评价对学生给以及时的鼓励,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个体的差异,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后,逐步达到语文的学习目标。

教学中的评价并不能成为职专语文教师的"专利",还要充分发挥职专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还应把评价的权利下放,提倡职专的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以及同学们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即让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的过程。使职专的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加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既可以提高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者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有效、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于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与进步,这才是职专语文综合活动实践课的主要目的所在。在《宋词二首》语文综合活动实践课中,共有4位同学积极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并相互评价,充分调动了职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上就是我在《宋词二首》的语文课题研究活动中的记录的全过程。

篇11

一、初中语文课改的教学实践内容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在教学上主要集中在课文篇目的选取、课后习题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等。课后习题的设计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的部分,也是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内容。

(一)课后练习题的设计。课后练习题的侧重点不同,正确对待和处理新教材的课后练习题,能更好地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后的课后习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类型:

1.整体感知与理解练习题。此类练习一般是课后练习的第一题,它不仅是指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还包括对作者的思想和感情的理解、对课文中重要段落的分析、对课文的优美语句的感悟等。

2.字词与语句积累练习题。此类练习是大部分古文学习和诗词学习的练习题。它通常是考查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类活用的掌握情况,还有的是要求背诵全文或部分。

3.课内课外的拓展与实践练习题。拓展练习是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把语文练习向课外展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课外能力。实践练习是在学习课文之后,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训练。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语文课改提出了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目标,倡导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中语文常用的现代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主动教学法。主动教学法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法,主要通过读、议、讲、练来实施。“读”是指在课堂中让学生先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什么;“议”是学生对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练”是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书面练习与单元小考等等;“讲”就是老师在学生掌握的基础上.再进行辅助教学,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学生体现的优点,并通过赞扬予以激励。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2.兴趣教学法。兴趣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活跃因素,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之产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初中语文阶段的“兴趣教学法”多用于初中低年级学生,他们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新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学生进行合理适度的兴趣激发,可以引导学生以愉快的心情进入新的知识领域并进行深入的探索,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多媒体教学法。初中语文的多媒体教学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把投影、幻灯、录像等多种媒体与教学知识密切配合的多媒体教学,即电教多媒体;二是利用计算机对课文内容进行加工处理,按教学要求编制成教学课件,即多媒体课件。这两种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示语文课文内容,既有画面又有文字,直观生动,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中语文课改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语文课改在实践操作层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面对已经成形多年的教育模式,语文课改目标的实现是渐进性的。同时,初中语文课改还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各面的配合,需要关注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与学生本身的接受程度等问题。研究初中语文课改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调整基础课程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有效地实施基础课程改革特别是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初中语文课改的实践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着力点不同,学习效果也不同

在一些教育普及程度较低、教学水平不高的地区如农村学校,教师上课时只注重课文内容而忽略课后练习题,使得学习的效果较低。相对而言,在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对课后练习的重视,即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巩固与深入理解,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二)重视教学方式改革,忽略语文基础

传统教育以获得知识、预备升学为目的,都注重文字上的知识。而现在由于很多学校提倡新的教学方式改革,一些老师开始在教学方法上改革。课堂上老师不再是填鸭式的灌输教学,课堂形式也花样翻新:分组讨论、辩论会等多种多样的讲课方式,使语文课丰富多彩。然而,语文课堂虽然变得热闹起来,却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课本剧与辩论会等活动中产生了其他方面的兴趣;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在某些时候变成了学生的讲话大会,成绩好的学生在讨论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成绩较弱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样的讨论方式并未达到语文课改革要求的提高学生的合作讨论能力。

(三)过度以“生”为主,提问让课堂扭曲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满堂课给学生灌输知识,没有给学生一点空间。现在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被提问所取代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喜欢连续的提问。有的同学会举手回答,有的同学又保持沉默。对待学生的回答,一般老师也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接着进行自己的讲解,再发问。这样的方式持续过久频率过高,便会打消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因为回答问题却得不到应有的指导。再者老师的连续发问,会让一些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对老师的教学方式产生抵触情绪。

(四)过度追求“多媒体教学”效果

评价教师是否投身于语文课改,有没有或会不会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成为了重要的评价依据。一些公开课堂或优质课评选,也把是否运用多媒体课件看作是否成功的尺度之一,课堂随即变成由计算机代替教师向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并没有真正达到语文课改要求的最终目标,即对“人”的重视与对人的能力的深层次开发。

三、初中语文课改教学实践性问题的解决策略

提出并解决语文课改中的实践性的问题,有助于在语文课改中完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有效调整教学结构,让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新课改中有所收获。解决初中语文课改的实践性问题的策略有如下几种:

(一)重视教育的普及程度

教师对待课后练习题的方式不同,这种不同方式体现了教师教学理念的差异与教学水平的差别。调查发现,对课后练习题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所以,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发展教育硬件的同时,也应兼顾教学软实力,即师资力量的平衡发展,做到让边远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即在教育程度较高、教学方法较为新颖、教学水平较为优秀的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选好提问方式

在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按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摸索、不断修改,以求运用新颖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是一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帮助教师掌控课堂以及了解学情的良好手段,而滥用课堂提问就会适得其反。在设计得满满的课堂提问中,学生未必每个问题都能回答,都愿回答。教师在选择问题的时候,应找准切入点,懂得如何“提好问”。在语文课文中,应找一个可以把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的题眼。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可以给学生带来生动具体的画面感和清晰完整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教师和多媒体之间应该是相互合作的,教师不能把自己变成单纯的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者。在采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把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宋冬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11. 

篇12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222-02

众所周知,《大学语文》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承担人文精神的传播和道德情操熏陶的重要使命,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现在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包括高职院校)都普遍将其开设为公共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肯定。但是,笔者发现,许多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这门课程在高职院校虽然设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仍然处于边缘位置。依然存在教学课时不足、师资欠缺、教学手段更新缓慢等尴尬的现象,甚至面临停开的危险。笔者结果自身教学工作的经验,就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探析。

一、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边缘化”,地位薄弱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的基础学科地位时有动摇,教学随意性现象十分严重。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要求毕业生在技术上有专业特长,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强。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所占比重很大,认为专业实践训练课程非开不可,对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则认为是非专业性课程,其课时安排可多可少,甚至可以不开。因而大学语文时常遭受其它课程的排挤,课时一减再减。个别学校甚至为了给专业课和其它课让道,大学语文中途“下岗”也屡见不鲜,已经被“边缘化”, 学科地位非常薄弱。

(二)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的前身大部分为职业中专,在很多高职院校,语文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基本上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语文课教师队伍组成十分复杂,往往是代课者、兼课者居多,大学语文课专任教师寥寥无几,即使有几个专任教师,也是专职不专心,良芳不齐,总体教学水平不尽如人意。因此,目前高职院校语文课师资队伍整体力比较薄弱。教师要真正教好高职语文课,确实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要吸住学生,也就得在教学和教法上求深、求精、求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师资队伍巫待加强。

(三)教学内容缺少新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的浅层表面,而忽略了对学生文化教育与审美教育的高层次要求,即把大学语文课程简单地理解为中学语文延伸,忽略了学生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审美内涵的高层次的语文教育的需求。高职院校常用的一些大学语文教材偏重于对思想内容的考虑,用圈定的某些思想内容去教育大学生,结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本应有的感动人、感染人、教育人的功效。另一方面,很多大学语文教材选文偏重于文学名篇,尤其偏重于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与散文,当代优秀的人文科学作品与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以及国外优秀的人文科学作品占得太少,使得一些学生在心理上对大学语文不能产生共鸣。

(四)教学评价体系相对滞后

评价体系即考试模式是检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某种程度上是大学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考试模式上,传统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同样有着深刻的体现。比如,命题单一,考试的题型除作文外,多为客观选择题,标准答案唯一,缺少促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科学的考查方式。另外,阅读能力、审美能力,也很难在命题中体现出来。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转变思想观念,真正认识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对培养人才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作用。原高教司文科处长徐晖曾指出:“在高校,素质教育很大程度要落到大学语文课程上。《大学语文》是一门含有丰富人文思想的课程,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学,可以引导和感染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其人文素质教育作用是一般政治理论课和人文修养课所无法取代的。”大学语文对于高校,尤其是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它所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已远远超出了一门课程的范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不应是单一性的,“复合性”是其必然的要求,而大学语文在这一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高职院校领导应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并开好这门课程。

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也一定要紧紧把握这一理念和目标,从对单篇课文、单一知识点的讲解和传授到深入对整个人文精神的渗透和人文意识的培养上,都要高屋建瓴地认识到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二)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纯文本的教学内容,已很难引起学生的好兴趣。因此,语文课教师必须通过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教师应该适当采用朗诵、演讲、辫论、表演、讨论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上台演讲,强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应该引进现代教学技术走进大学语文课堂,可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演示效果,还可增大课程容量、课堂密度。这就等于增加了许多无形的课时,尤其对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效果极佳。

教师还要不断的优化教学内容、扩展教学内容的外延,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改编教材。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只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可以把与文学相关的内容包括进去,把文学与文化结合起来。同时在教学中与时俱进,注人时代的气息,可适当增加当今社会最新的文学与文化内容,使大学语文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贴近当代生活,还可增加反映网络文化、校园文化、影视剧本以及最新科技发展方面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逐步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提倡素质教育不是要完全废除考试。但是,大学语文课如果单纯以一张试卷来衡量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成绩恐怕也是不合适的。所以,大学语文课应建立一种合理的考核制度,使其既能尽量体现学生的平时学习状态,又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能只以试卷为准,要与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挂钩,结合学生自身的水平综合考虑。应该以能力考核为主,可以采取口试与笔试结合、课堂内与课堂外结合、闭卷与开卷结合、论文与答辩结合等形式。改重写轻说为说写并重,要着重提高“说”的考核比例,对讲演、讨论课、分角色口语表演等等都评定成绩,以提高学生口语训练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前的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虽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能够真正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用创新教育思想去改革大学语文的教学,坚持将人文精神始终如一地贯穿于教学之中,就一定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篇13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基础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汉语的阅读、理解、评价、鉴赏和写作能力,提高母语修养和综合文化素质,是集基础性、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国青年报文章《语文贫血后是精神贫血》曾写道:“别的东西可以是技能,学了之后打工、干活儿,语文不是这样,语文是灵魂依靠,或者说,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但实际上,大学语文课程在我国理工科高校的生存现状是怎样呢?把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理工科院校比率不高,还有很多工科院校甚至没有大学语文课;大学语文课程在理工科院校的课时逐渐减少;工科院校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漠视等因素导致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处境尴尬。

二、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边缘化”的主要原因

1.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目的认识存在困惑。

21世纪,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速度的加快,企业间的竞争和兴衰更替加快,学生就业压力和难度加大,于是急功近利地找到一份好工作成为很多大学生学习的动力。正是在这种价值导向引导下,学生往往会不自觉重视那些实用性强、实践成果可立竿见影的课程,比如:英语课,计算机运用课,各种专业技能课,等等,语文作为一门主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文化底蕴的课程,这种看似“无用”其实“大用”的学科因其不适合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必然被学生们忽视甚至漠视。

2.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存在混乱。

工科院校学生在我校学习多是为了想掌握几门操作性强,可为将来就业增添砝码的高实用性知识技能,而一些工科院系大学语文课程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在教授大学语文课程时多是强调一些语法和文法知识,往往忽视了理工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及社会对新型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选择的混乱与错误,导致多数工科院系的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存在抵制情绪。

3.教师教学方法单调。

语文课本来是一个很形象很有趣味性的课程,但有的高校往往很少采用一些先进手段进行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满堂灌”,使形象、有趣的内容失去生动性和趣味性。有些语文课在讲解过程中,被拆分成知识点,语文学科本来的魅力被忽视了。

三、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措施

1.从培养目标需求出发改革理工科大学的语文教学。

据调查,不少理工科院校的理工科专业虽然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课时安排少,重视程度不高,多数学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实际上沦为“摆设”课或“点缀”课;工科院校很多学生在校学习多是想掌握几门操作性强,可为将来就业增添砝码的高实用性知识技能,语文课程在多数工科院系的学生眼里是一门既无实用性又不含技术性的花边课程,大学语文课多被理工科学生当做学习专业技能知识之余的一种消遣课,无法转化为一种独特的技能,更别提用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来投入社会,产生效应。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如果不是个别本身对文学感兴趣,大学语文课程自然就很容易被工科学生忽视。基于以上原因,理工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培养目标不应该是多方面、只追求面面俱到的大杂烩,而应该是有针对性的、联系实际以满足工科学生要求的有的放矢。笔者认为,理工科学生的语文教学应从适应科学发展目标出发,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主,这样既满足了学生们对实用性知识的追求,又在有限的课时安排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从实际出发,既考虑到了需要性,又考虑到了可能性。工科院校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是“应用性”人才,为此,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适用性就应显示应用性的特点,根据这个要求,我认为理工科专业语文教学应着重放在阅读和写作基础的训练上,工科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特别是应用类文体的写作,提高自身写作能力,其意义在于适应当今信息社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理工科专业由于受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课时量的限制,因此,教授大学语文的老师应把重点多放于讲授常用的部分实用类文体知识,加以实施必要的写作训练,使学生了解一般实用类文体的写作格式和基本要求,并能掌握常用类文体的写作,能独立写出符合基本要求的实用类文章,以适应在校学习和将来工作的需要。

2.从进行教材建设出发改革理工科大学的语文教学。

大学语文课程涵盖的知识面广,涉及工具性、人文性、美育性多重功能,内容庞杂,如果蜻蜓点水式面面俱到则势必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所以,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择是一个关系到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质量与教学成果的重要内容。根据现实情况调查,很多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内容选择不合时宜,导致课程失去原来开设的初衷,学生对课程内容没有新鲜感,感到乏味、郁闷。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笔者认为,工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要有鲜明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基础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评价、赏鉴和写作能力,据此,各理工科院校可根据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水平,以及学生的语文水平、文学素养、人文素质状况等,有计划、有目的地编写或选择某种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内容。在教材建设上,要顺应时代需求,针对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基本规格,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掌握一般应用写作规律,注重规范性和实用性相统一,编写出适合学生特色的理工版教材。

3.文理交融,从调整教学方法出发改革理工科大学的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过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不同类型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理工科院校学生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应依据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采用文理交融,建立一门符合教学规律的课程教学模式。在新一轮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符合现代意义的大学要培养的不是单一门类知识的专才,而是综合应用多学科专业知识的全面型人才,综观古今中外的大家无一不是文理相容的全才。如耳熟能详的作家曹雪芹,如若他不是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工艺、饮食等都有研究,则很难写出旷世之作———《红楼梦》;又如《中国石拱桥》一文的作者茅以升,他本是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所作的《中国石拱桥》一文能很好地运用简朴、洗练、明快的语言介绍中国石拱桥结构形式的建筑特点,并被编入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中;再如好莱坞大片《接触未来》就是根据科幻畅销小说《接触》改拍而成,其小说的作者卡尔•萨根是美国著名天文家、行星探测专家、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国大学生,即使是理工科学生,中国文化素养仍旧不可少,只有古今并蓄、文理交融,才能造就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据此,建议理工科院校一些学院在督促学生完成专业知识之余,可在大学语文教师的指导协助下多开展一些能蕴涵深厚文化沉积、展现中华文化、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活动。例如,在大学生中组织读书活动,举办古诗词大赛、演讲比赛、写作比赛,开设话剧社等,这样既能丰富理工科学生的大学生活,更能提高其文化素养,同时可培养他们多方面的才能,为社会输送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适用型通才。

四、结语

篇14

这是针对教学方法而讲的。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称其为“科学”,我们就要探求其规律。按规律施教,教学就顺畅,效率就高,反之,教学就滞塞,自然就达不到目的;称其为“艺术”,我们就要讲究方法。教法得当,效率就高,教法不当,效率就低。

当前,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不到位。如前所述,一些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只注重字词知识教学和内容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语言的运用之妙和表情达意的功能。这一点在毕业年级的课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二是教法僵化。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长期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固定的教学套路,反映在课文教学上,就是用一种教学模式去应付各种体裁的课文,不能因文定法,教学模式化,课上得很死。三是以讲为主。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地位毫不动摇,以讲为主,全面灌输。特别是在分析课文时,总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深入理解这个层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总想分析出其微言大义来。仿佛不这样教就显得教学没有深度,不这样教就不算完成教学任务,不这样教就展示不出教师的渊博学识和高深理论来。有时为了追求课堂上的表面活跃,大量的提问充斥课堂,满堂讲、满堂问、串讲串问,把语文课上成问答课。这样的教学,现在还相当普遍。四是题海战术。现在的学生,除了极少的上课时间,大部分时间都被“考试”“训练”给占满了。什么“课课练”“单元练”“月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毕业年级还有不止一次的“模拟考”,等等。学生整日里泡在“题海”中而不能自拔,而考试时最感头疼的还是不会阅读分析。这除了试题本身的因素外,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题海战术的不灵验。

教学方法上存在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对课文教学的认识上的偏差所致。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的语文教师,学历都已达标,他们的工作热情非常高,工作也很努力。他们对自己的教学不满意,知道自己在做费力不讨好的事,他们很着急,都想尽快摆脱这种局面,但又不知如何去改。他们缺的不是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他们缺的是符合规律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而方法的获取和技能的形成,除了实践的积累和刻意的磨炼外,在很大程度上受思想观念的影响和支配。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行为做法上的走样,所以,要解决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正确认识课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问题上,请看看教育专家是怎样论述的。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要改进教学方法,必须废止现在通行的逐步讲解的方法。这是私塾时代的遗传……这办法的最大毛病在于学生太少运用心力的机会。”

吕叔湘先生说:“如果要追问两者(指讲解和练习)之间的关系,恐怕只能说是讲为练服务,不能说是练为讲服务。”

张志公先生也曾提出:“语言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能生巧。”

这几位教育大家的说法虽然不同,但其基本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都主张语文教学必须进行语言训练。他们的教育思想完全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是符合实际的,因而是科学的。

谈到课文教学“怎样教”的问题,还必须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教师的作用和地位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回答。有人说教师应该是“导演”,有人说教师应该是“教练”……其实,教师就应该是“教”师。近些年,有一种怪现象,就是人们都不愿提“教”字,似乎一提“教”,就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合时宜了。我们说,教师就是教“学”之师,古时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必定如此,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这样说。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如果学生天生就会学,又何必用教师来教?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教,又哪有学生自主的学?教与学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师就是教“学”之师,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这个道理是再简单不过的了。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用回避“教”了。

那么,应该怎样教呢?这里,不妨借用湖北武汉六中洪镇涛老师的一节课来说明这个问题。

今年二月下旬,在沈阳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上,洪老师应邀前来执教了《天上的街市》一课。这节课集中体现了洪老师的教学风格与特点,准确地回答了课文教学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在这节课里,洪老师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朗读贯穿教学始终。洪老师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的朗读以及对学生朗读恰当地指导,显示了他深厚的教学功力,给听课教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二是深入课文,强化语言训练。在教第1节诗时,洪老师抓住了“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字,并将其换成“亮”,引导学生辨析、品味,加深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准确用词的能力;之后,洪老师把这节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串换位置,通过比较、品析,使学生体悟了诗歌行文思路的一致性特点。在讲第3节诗时,洪老师出人意料地抓住了“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你看”后面的逗号,通过对逗号去留的比较、品味,使学生对这节诗意有了立体、形象的感受,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准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不仅如此,洪老师还把这节诗逐句进行了改动:“你看,那深深的天河,定然是无限宽广。那河两岸的牛郎织女,只能够隔河相望。”之后,洪老师引导学生用改后的诗同原诗进行比较品读,辨析体会,使学生领悟到诗人所以把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每年只能“七夕相会”改写成每天可以“骑着牛儿来往”的用意,自然而然地把握住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的主题,明确了材料服从主题需要的写作要求。这是一节非常成功而又有特色的语文课,赢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综观这节课,我们看出语文课的课文教学,一要深入课文内部,登堂入室,不能只在庭院徘徊,这是课文教学的正确途径;二要抓住表现力强的语言因素,这是课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三要强化语言的训练,通过删减、增补、替换、改动、串动,进行比较、辨析、品味,积累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是课文教学最常用的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