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旅游管理专业特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专业办学方向
特色化的专业办学方向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符合旅游行业人才需求,能适应旅游市场新变化;二是能充分利用E域性特色旅游资源及所在院校(系)资源。因此,要想提炼出切实可行的专业办学方向,首先,需要各专业点对旅游业动态始终保持一个灵敏的视觉,密切关注人才需求变化信息,尤其应关注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及国家旅游产业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影响;其次,各专业点应在充分了解行业与市场需求信息的基础上,主动联系当地旅游企事业单位,积极与其建立、强化合作关系,使其为专业方向建设提供实践资源和保障;最后,各专业点应在透彻分析同类院校专业方向现状与实力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做出最终决策。
从23个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的情况来看,云南大学结合云南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巨大的旅游人才需求实际,开设有旅游经济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旅游景E管理等3大学科支撑方向:云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则下设旅游教育、景观规划与设计、策划营销等3个专业方向,以跟云南大学形成区分;桂林理工大学结合国际旅游目的地桂林的本地资源,及面向东盟的人才需求状况,重点发展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旅游规划与管理等3个专业方向;燕山大学则从当地实际出发设有旅游管理专业设有饭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旅游电子商务4个专业方向。
二、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上述23个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中,有17个将“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其突出的特色加以提炼和打造。深入分析后发现,其“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化之路多半遵循着如下规律:第一,注重自身独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如云南大学的对外合作办学模式、天津商业大学的中外联合办学模式、黄山学院的“职业经理人”育人模式、青海民族大学的“一专+多能+特长”的培养模式,等等。第二,充分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如北京联合大学建立了由北京市旅游局、首都旅游集团及其它首都旅游企业共同组成的北京联大旅游学院产学研合作指导委员会,桂林理工大学“校、政、企、研”的协作办学思路,贵州师范大学“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办学方针,等等。第三,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和作用,无一例外地将实践教学版块加以重点看待和处理。第四,注重人才培养方案多方面内容的协同发展,如桂林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四方面:一是优化课程体系,二是高度重视专业课程的教与学,三是教学方法具备时代特征和国际化特点,四是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
诚然,一套成功的、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上述经验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借鉴,但要想发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功效,非得经过我们结合实际的创新和发展不可,因而在提炼特色时应做到:首先,人才培养模式忌讳急功近利,需要我们不断摸索、实践、总结才能逐渐得以建立和完善;其次,产学研协作容易流于表象而难成大器,尤其需要我们精心运作、深入开展方能有所成效;再次,实践教学环节不仅需要完备的校内外实验实践资源,而且更需要不折不扣执行教学计划的精神和干劲;最后,树立品牌意识,适时对人才培养方案加以整体提炼和升华,如华侨大学提炼出的“面向海内外、面向企事业,校企结合、广泛交流”的人才培养思路。
三、课程建设与改革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元素和关键环节,也是国内高校旅游教育的软肋所在,即便上述23个特色专业点也均不尽如人意。要想打造自身特色,各高校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足功夫: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教师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轨、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滞后是国内旅游管理教学的常态。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我们从行业需求和职业资格入手,分析旅游业最新的能力体系、能力单元及对应的教学领域,组织学界专家和业界资深人士,及时开发以能力需求为本位的新课程,并进一步以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为依据,建立相应的新、老课程群模块。
第二,在教材建设上下功夫。国内旅游教育历经30多年,教材数量可谓汗牛充栋,但经典的教材却是凤毛麟角,这是我们多年来重专著而轻教材建设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为了弥补国内教材滞后实际的缺陷,有些院校大量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和案例,其做法值得有条件的院校参考和借鉴。但是,英文原版教材容易水土不服,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难题。而要想编写旅游经典教材,如东北财经大学谢彦君教授编著的《基础旅游学》、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编著的《医域旅游规划原理》等,不但需要编者们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和恒心,更需要所在院校对这种毅力和恒心的足够鼓励和支持。
第三,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下功夫。国内高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整体过于传统,其单向“灌输式”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能力和职业要求,致使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与造成上述教学内容滞后、教材建设缺乏原因不同的是,国内不少教师已对新的旅游教学方法进行了小有成效的探索,如对旅游本科教学方法改革的整体思考,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应用,对趣味教学法的思考与分析,等等,只是囿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及资金保障的缺乏,致使新的旅游教学方法难以生根发芽,更无法枝繁叶茂。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主要是做好三点:一是将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写进人才培养方案,并作为日常教学任务加以部署;二是提供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所需的各项软硬件条件,尤其是资金支持;三是对表现优异的教师予以奖励,以提高全体教师的积极性。
四、实验实践教学
实验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建设中非常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其可供提炼的特色元素有:
第一,可根据旅游行业发展需求创新性地构建起由专业认知实践、服务技能实践、管理技能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5大版块组成的“职业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例如,贵州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根据旅游行业用人需要,建立了课堂教学与参观见习、仿真模拟、实战演练、专项能力训练和毕业综合实践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第二,以企业化运营和管理的思路开展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例如,可借鉴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前店后院式”的经典做法,使校内实验实训室既能发挥其教学实训功能,又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扮演其接待服务角色。虽然上述23个特色专业点无一例外地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但最为成功的当属华侨大学。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华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点已建成国内一流的旅游实验教学中心,也是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福建省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形成了“为侨服务,传播华文”“服务海西,示范全国”“主题实验,实践创新”“四髙模式,科教协同”“五位一体,全面发展”五大特色。
第三,科学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在遵循“实践-理论-实践”总体思路的基础上,旅游管理专业点应采取间歇性实践教学方式,将各实践教学任务穿插在每个学期的不同时段进行。其中,专业认知实践、服务技能实践、管理技能实践以单次实训不超过两周,每学期实训不少于两次为宜进行安排;只有实践实训总量达到一定总量方能进入毕业实习于毕业设计环节。
五、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如云南大学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超强的师资阵容组合及相对合理的师资结构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提炼上,应重在落实。
首先,应充分发挥教学名师或专业负责人的带头、引领作用。教学名师或优秀的专业带头人在学术界往往一言九鼎,并具有较强的人格魅力,如北京大学的吴必虎教授、中山大学的保济刚教授、东北财经大学的谢彦君教授、华侨大学的郑向敏教授、云南大学的罗明义教授、湖北大学的马勇教授等,都算得上是旅游界的标杆性人物,他们对其所在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释放了极大的正能量。
其次,师资队伍引进上应做到髙标准、严要求,力求多元化。国内旅游本科教育对师资的要求大多是高学历、高职称,而对其实践经验要求往往流于形式。根据国内实际,相对理想的师资队伍结构应是专职学术性教师、专职“双师型”教师与兼职实践性教师各占三分之一。在这方面,北京联合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点处理得相对较好,经过多年的发展,该专业点已组建起一支积累了丰富专业教学经验和较强实战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PBL教学改革团队”,其中,具有行业兼职背景与经历的专业教师占63.6%。
最后,师资队伍培养上应走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的新途径。学校培养重点在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社会培养关键在教师实践能力的历练。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来说,两者均显得不可或缺。实践证明,实战经验丰富、关注行业动态,且与业界保持良好关系的旅游专业教师最受学生欢迎。因此,针对当前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通病,各旅游院校(系)应将其培养重心放到社会培养上来。具体可采取让教师带薪去企事业单位挂职、利用亚余时间去企事业单位兼职、鼓励教师承接企事业单位横向项目等方式。例如,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倡导教师做行业的实践者,既要从事“学术研究”又要从事“行业实践”,鼓励并支持教师在承担横向课题、管理咨询、规划设计等工作中积累实践经验。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特色构建;辽宁师范大学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起步较晚,由于各高校类型不同,故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学科水平也不尽相同。辽宁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下设在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辽东半岛地区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尽管如此,在办学模式上,仍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尝试来逐步完善教学体系,将规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深入打造本专业的特色建设,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建设进行探讨。
一.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以区域特色为准绳
作为一所地方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辽宁师范大学培养的是地方经济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根据旅游发展产业需求和所处旅游业区位资源及人才需求状况,并结合院系师资资源特征,旅游管理专业未来的战略发展可以定位于以下三大方向:(一)依托历史学科资源优势,基于大连地方旅游市场以及发达地区旅游文化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继续夯实“文化旅游”方向的人才培养。(二)基于地方经济和环渤海旅游市场酒店业的的人才需求以及顺应旅游市场国际化的需求,做强“酒店管理”方向的内涵建设,培养具创新意识,有国际化视野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的人才,密切与旅游市场的联系,加强与国外大学的交流合作。(三)发挥地方旅游区位优势,依据辽宁地区丰富的温泉资源的开发,以及温泉休闲度假旅游的快速发展,着力打造“温泉休闲”特色方向的人才培养。
二.课程体系特色建设
(一)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建设精品课程
优化各类课程之间的学时比例,合理改革教学内容,减少现有课程间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课程建设上,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要求,完善学分制,灵活设置专业必修、选修和特色化课程。
(二)根据辽宁地域特色,增设相应专业选修课程
近年来,辽宁省依托丰富地热资源,温泉旅游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强劲动力。特别是提出“建设全国温泉旅游第一大省”的目标后,全省上下形成了温泉旅游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以辽阳弓长岭、营口鲅鱼圈、大连安波、鞍山汤岗子等为代表的一批温泉旅游集聚区已初具规模。依此地域背景优势与旅游业发展态势,可在专业选修课中增设SPA温泉课程、体育旅游学、休闲与游憩概论、休闲心理学等,拓宽旅游专业课程内涵,服务于地方旅游经济。
(三)依托师资力量,开设旅游专业双语课程
旅游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可先从专业选修课中选取某门课程进行尝试,如国际饭店业,在取得一定良好效果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向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会展概论等选修课。在教学计划中应把双语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同时注重外语基础课学时和双语课程学时的比重。
三.实践教学特色建设
(一)拓宽实训领域,多渠道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建立校内集酒店、导游、景观、旅游规划等一体的模拟实训室,开展模拟实习,同时引进社会资源与大连区域内旅游企业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室,校内校外实训相结合,如组织学生到经营管理规范、社会知名度较好的饭店、旅行社、温泉度假村、景区进行参观、体验、学习、模拟实训等,实现教学、实践、实习真正结合,满足创建实践教学特色的需要。
(二)实习模式的完善―从“4+1+3”转变到“5+1+2”
实习模式由前4个学期在校学习各类理论课程,第5个学期到旅游企业实习,第6个学期回校继续理论课学习和毕业论文的设计的“4+1+3”模式转变为将实习安排到第6个学期的“5+1+2”实习模式,即前5个学期充分将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在校内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第6学期校外实训,聘请校外实训基地培训人员将一些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实训结束后,如果感到某一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还可以利用返校的最后两个学期充分学习。
(三)完善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多类型实习基地体系,景区实习平台,旅游规划实习平台,旅游体验设计实习平台等。拓展实习基地,横向应拓展景点、旅行社实习基地,可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点和旅行社,在旅游旺季人员短缺时上岗实习,同时向旅游行政、教育培训机构拓宽。纵向应从操作技能实习向管理、设计与策划、培训实习等拓展。
四.师资队伍的特色建设
(一)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向“双师型”发展
积极创造机会让现有的旅游专业的教师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走出校园进入旅游企业进行相关的自我提升,增加实践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和知识带到教学中传授给学生。
(二)强化外语口语水平,向“双语型”发展
辽师旅游系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已有教师具备双语教学能力,但数量仍显不够,还需要加快培养双语师资。首先要整合本校资源,实现院系之间横向联合,充分利用外语系和大学外语教学部的青年教师骨干,积极培养旅游双语师资力量。
(三)加强横向联合,向“多元化”发展
可以和外校甚至是其它区域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聘请高校、旅游行业的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讲学或开办系列讲座;聘请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形成多元化的师资来源格局。
参考文献:
[1]左晓丽,马育倩,王玉.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石家庄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高校讲坛,2008,(10).
[2]路运洪.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许昌学院学报,2006,(6).
[3]陶卫平.高校学生毕业实习模式的有益探索―――黄山学院旅游系“零适应”毕业实习模式的调查分析[J].黄山学院学报,2005,(5).
[4]屈学书,张志刚,黄解宇.旅游管理专业・5+1+2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运城学院为例[J].运城学院学报,2010,(4).
[5]唐永芳,姜明军,王璐.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湘潮,2008,(5).
关键词: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社会经济
一、概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高校的特色是通过其特色专业显现出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是竞争力、品牌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获得持续竞争力、影响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特色专业的多寡,也是衡量一所高校、一个地区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海南高校怎样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正确识别和遴选一批特色专业并大力进行特色专业的建设,成为海南高校面临的一大任务。
二、海南应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缘由
1.现有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布点情况与分析
自2007年至今,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共3454个,其中,有23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如表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英语)”。
显然,这些学校获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不完全因为其在国内各高校之间的比较优势,还有一些真正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学(如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并没有将旅游管理申报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从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分布来看,高等学校在自己的特色专业识别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本校各专业中的比较优势是否明显;二是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能够较好结合。
2.海南省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分布及分析
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海南省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如表2),占全国的0.376%,从比例来看,是全国最低的水平的省份之一。[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从海南省高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所属学科来看,包括农学5个、医学2个、理学1个、工学1个、法学1个、教育学1个、艺术学1个和与农林相关的管理学1个,较好地反映了海南高等教育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些特色专业集中于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医学院,其余本科院校无一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特色;技能型应用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教改,是在高职教育的宏观政策指导下进行的。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就是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的技能型的应用性人才。我们的专业特色,集中表现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
一、进行理论教学改革,建立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
1.理论教学的重要地位
是否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高职毕业的学生同作坊里的工匠的区别就在于,其技能(或手艺)背后有丰富的知识来支撑,这使他们能掌握比一般工匠更为复杂的技术(如数控、自动化等),同时也使他们能成为有创造性的人,而不仅是手艺人。因此,在强调高职教育的技能训练时,不可忽视理论知识教育。
2.理论课程结构的优化和整合
理论课程结构的设计,要服从于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特点是技能性。因此,理论应服从于技能。在对本专业人才的技能定位之后,要根据技能的需要,设计理论课程。
对于旅游业来说,客户所获得的主要是精神享受。这种精神消费的对象,除了客观旅游资源本身带给人一种精神感受之外,其中很大程度上,在于旅游从业人员,能否提供良好的服务。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品位,又决定于服务人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尤其是文化修养、专业修养。因此,在有限的理论教学时数内,不能忽视学生文化知识的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文化课程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文化课,而是紧紧结合旅游专业的特点,融入一些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专业修养所要求的标准。
3.理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首先,要加强课堂提问。一是老师提问学生,二是鼓励学生提问。其次可以安排一些课堂讨论。再次,理论教学应设法走出课堂,让学生对照社会现实去学习,到旅游景点、高级宾馆去感受和体验行业的特点,去接触一下自己未来的服务对象,使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技能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获得。技能训练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
1.把握好课堂内的实践教学环节
课堂内实践教学,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课程实践教学同各门课程相联系,而课程总是侧重某一方面,是各种专门技能获得的重要途径,它总是以一定的理论为背景,集中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进来,有了行动,或说、或做,就可以说是实践了。多给学生一些发言的机会,让学生不妨按书上说的做一做。如讲演与口才、形体与礼仪、逻辑与修辞、做床与摆台、迎送与接待等等。
2.注重实训课的质量
实训可以通过模拟或仿真活动,训练学生们的操作能力和执行能力。除了课堂内的实践内容外,可以适当地在学生实习之前安排实训课程,它与课堂实践教学不同的是,它是独立开设的一门课,不完全受某门课程内容的限制,对本专业应掌握的基本技能较系统地进行训练。如宾馆服务技能的训练,就包括了前台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康乐服务。而在每一项服务中,又包含着多种技能,如餐饮服务中的托盘、走步、摆台、报菜名、分菜、叠布花等等。
3.毕业实习是综合技能的实战训练
毕业实习是在大海中学游泳,是军队上的实战演习,是学生经过两年多学校学习综合素质的检验,是技能训练的关键环节。
毕业实习的关键是要有足够多的适合学生实习的企业单位。本专业必须要依托旅游行业,与当地或外埠的旅游企业达成协议,使企业成为我们学生实习的基地。
三、重塑教师形象,真正突出“双师型”教师的特征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排斥大学教师的精英化。高职教师既要精通理论知识,又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艺和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
1.大量引进“双师型”教师,优化教师结构
应逐步把大批既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又有在生产第一线长期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和技能的人才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使其比例占到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
2.教师的知识、文化结构应是“西学”和“国学”的结合
管理本土化应是高职教育应重视的问题。用中国式的教育,培养出大批中国式的管理人才,以适应管理中国人的需要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体现专业特色努力的方向。在教师的知识、文化结构中,努力做好“西学”和“国学”的结合。专任教师努力的方向是既懂得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同时又十分了解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的管理理论家和实践家。
3.教师的教学、科研要和教学目标相匹配
高职教育要培养面向现实、面向基层、面向西部、面向中小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因为面向未来,并不意味着要不顾现实,面向世界并不意味要忽视中国,尤其中国的西部,面向现代化也不能忘记还存在大量的尚未实现现代化的中小企业,十分需要人才去经营和发展。因此,培养中西部急需要的中小企业的中下层管理人员,就成了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从这个方面来讲,校方应该给予教师密切的关注。一方面,合理制定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使教师能够从繁重的重复性极高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真正做到上好每一节课;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多做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科研,尤其是教学方面的探索,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水平。
4.鼓励教师创新
我们经常鼓励学生质疑,因为这是要培养学生一种新的思维习惯,在批判中去发现真理。我们要求教师要有广阔的胸怀,能容得下学生对自己看法的批判,用平常心去和学生探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我们爱护学生这种勇气。敢和自己的老师过招的学生,最有可能成为难得的人才。教师在教学科研中,要有“质疑一切”的精神,不断提出问题,寻找新的答案,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向学生示范,给学生以启发和带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真正突出高职旅游教育的特色
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这是高职教育的基本方针。以此为出发点,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的特点,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1.重新认识高职旅游教育的本质特征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所取得最大的成就是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不仅在量上有较大的区别,而且从培养目标到培养方式等质的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高职教育从数量上讲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人才,从质上讲则是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工科角度讲,就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技术工人,是未来技师的摇篮。从商科来讲,也是培养高素质的基层工作人员。
人们十分忌讳高等学校培养蓝领的说法,其实在蓝领前加上高技能或高素质,他并没有使高等教育蒙羞,而是表明高等教育真正负起了社会责任,急社会之急需。高技能和高素质比什么定性都更能反映出人才的品味,一个无一技之长的白领,一个低素质的白领和高素质的蓝领相比,谁更有价值?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仅仅是教育类型的区别,并无层次的高下之分。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取向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1-0067-02
Study on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Featured Program about Tourism Management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cus on Tourism Management Program of Taishan Medical College//Wei Min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tourism management program was lack of features. According to program construction 10 years of experience, the paper discussed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featured program about tourism management in medical college.
Key words tourism management program; talent training model;teachers staff
Author’s address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Taishan Medical College, Taian, Shandong, China 271016
旅游高等教育中常常简单地将旅游业定性为能创造财富的朝阳产业,忽视了其对人类精神产生的巨大作用。这样就导致旅游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过程中过多地重视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理念,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各类学校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雷同,没有特色和重点。
在医学院校的外国语学院设立旅游管理专业在全国范围内为数不多,具有特色性和创新性,符合旅游陶冶情操“治未病”的功能和涉外的性质。本文根据泰山医学院外国语学院设立旅游管理专业的情况,对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探讨。
1 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高级性、知识性、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等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旅游业成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职业要求的创新和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以及战略思维、再学习能力;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通过英语专业四级或大学英语六级水平考试;熟悉并掌握诸如旅行社等各类旅游企业的主要业务和经营管理过程;熟悉并掌握高中档饭店、连锁经营饭店、饭店集团等各类饭店企业的主要业务;熟悉导游业务,能以英语为工具从事旅游工作。毕业生能胜任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生产一线从事导游、旅行社管理、星级饭店管理与服务工作及主题公园和风景点的管理等工作,能够为旅游企业担任教育培训工作,或者成为优秀的英语导游人才。
2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包括旅游业在内的许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加入WTO又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国外先进的旅行企业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开办旅行社和导游等相关业务,以及大量的境外游客来我国游览观光。因此,根据我国、山东省旅游业的发展需求,结合泰山医学院的具体情况,确定突出“英语交际能力和基本的医学知识”专业特色,力争培养出有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必要的基本医学知识的优秀复合型人才。
泰山医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设在外国语学院。学院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扎实和英语交际能力较强的旅游一线的高级专门人才,使毕业生能胜任星级饭店管理与服务工作,能够为旅游企业担任教育培训工作,或者成为优秀的英语导游人才。
3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本科学制4年,考核合格后发管理学学士学位。主干课程包括管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英语。旅游管理专业重点突出两个特色。1)语言特色。旅游的涉外性,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具有相当的外语水平。除传统的旅游课程外,充分利用外国语学院的优势,开设与英语专业相同的英语视听、口语、口译、日语和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外语课程的总课时占到专业课的48%;另外,为学生提供随俄语专业上课的便利。2)医学特色。依托医学师资力量,开设“旅游食品营养学”和“急诊医学(旅游常见病急救)”两门专业课,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食品营养与安全和旅游常见病急救的知识。
4 “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针对本专业的特点,确立“加强基础,精选内容,突出特色、重视实践,拓宽内容”为旅游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总体思路,设立“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知识平台能够较好地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实践模块为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旅游专业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实践模块包括课程实践、综合实践、旅游企业服务实践、实习基地实训、旅游企业管理实践、医疗急救实践、毕业时考取多项职业证书、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
5 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
以推进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面向现代化为方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及时客观地转变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元的教学手段,如主要课程和毕业设计双语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导师辅导教学法、课堂实践教学法等方法。在能力培养方面,加强实践和课堂模拟,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实习基地实训和毕业实习、建设模拟餐厅和模拟客人、模拟导游。
教学内容方面,在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条件下,力争选取最新的教材,做到授课内容能准确客观地反应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站在时展的前沿,适当增加具有前瞻性的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加大教学投资、配套软件建设,构建旅游院校内部信息系统和跨越校园的外部信息,有效地与国际接轨,形成资源共享型的国内国际网络化教育体系。
6 构建合适的师资队伍
泰山医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两个方面进行师资队伍的构建。一是重视师资培训,重视交流,重视教师总体素质和能力提高。如委派骨干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实习、考察,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人才,鼓励教师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之外与旅游界利用多种渠道接触,提供旅游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源头保证。二是进行师资的合理配置,在配置师资时,从师资队伍动态的流动性、保持相对稳定性入手,加强或持续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注意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在注意本校师资配置的同时,及时做到和外校甚至其他区域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如聘请外校知名教师或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型人才举办各种讲座。
参考文献
[1]王昆欣.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8(1).
推进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着力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水平上,努力寻找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空间和办学方向,而加强专业群建设,培养学科教育品牌,增强学生职业教育素能,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是激发职业教育活力和潜力的有效手段。旅游业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通过深化专业群改革模式,在提升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上,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新特色。
一、专业群建设概念及实施意义
从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来看,随着职业化教育理念的转变,课程职业设置更具灵活性。专业群建设,主要以一个或多个重点专业为核心,通过相关专业的组织结构优化来实现整合,从而达到专业资源共享,发挥集群效应的目的。高职旅游管理在推进专业群建设实践中,重点从专业群建设背景、各专业资源优势上,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完善教育保障体系、突显人才职业能力养成,为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增强办学特色做出有益尝试。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首先是顺应了当前旅游业人才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在强化高职专业特色上,注重各专业教育资源的内涵式建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从其建设思路、原则和总体目标上,都强化了学科专业间的协同,特别是在具体实施中,明确了具体实施路径和改革方向,确保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思路及目标体系
1. 建设原则
围绕国家提出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号召,在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实践中,充分发挥核心专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强调教学资源共享与互动,突显人才能力本位、就业导向,从构建专业岗位群模式上来实现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本身课程体系的综合性、系统化,使其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具有良好的衔接优势,因此,在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中,要遵循四项原则,以拓宽专业群的实训范围、增强专业群建设水平。一是专业协同要满足适应性原则,紧扣旅游管理专业,立足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定位,从适应旅游业人才目标上,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二是课程建设要满足科学性原则,从旅游管理专业群协同目标来看,要体现职业教育客观规律,注重人才培养差异化策略,增强专业竞争力,必然需要做好学科规划,规避盲目性;三是资源配置要满足开放性原则,结合现有教育资源,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拓宽校企合作深度,优化资源配置,如教学过程开放、师资队伍开放、实训实习基地开放等;四是在推进专业群整体合力中要遵循协调性原则,从投入、实训实习、师资配置、校内外资源协调上,强化共享与互动,实现整体一致提升。
2. 总体目标及细化
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工作的开展,要明确总体目标,并且需要从教学资源、毕业生竞争力、专业群核心专业、拓展专业等方面进行细化。总体目标是立足旅游管理专业,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满足酒店、旅游景区、旅行社、会展服务等不同领域的岗位素能,具备人际交流能力、岗位实践能力、学习力、社会适应力、协作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深化目标建设,要从具体专业群目标细化中体现岗位特征。分解目标一:通过专业教育+酒店服务实践教学,使学生将专业知识与酒店服务岗位建立统合,能够胜任酒店管理服务型岗位需求;分解目标二:通过课程体系整合,强调专业教育过程系统化、过程化,在专业群课程与实践实训课程的融合中,强化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衔接,使之符合国家职业资格要求,并在特色专业建设上,开发新课程,如渗透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形体训练等课程,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分解目标三:注重实训实践教学,凸显教育资源的共享。在校内实训室建设上,改建前厅、客房、餐厅等实训场地,新建会展实训室、康乐实训室,遵循星级标准,新建经营性旅行社、接待中心,并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合作,提升校外顶岗实训利用率;分解目标四:注重师资队伍整合,引进各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特别是通过兼职模式,强化专兼职师资比例,优化师资来源,从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实训师资建设上来实现高度共享;分解目标五:突显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导入职业资格教育,围绕专业群来拓宽资格培训和认证工作,深化校企间的合作,提升人才培养与行业对接水平,尤其是推进“双师型”“双证书”制度,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三、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的实施路径
1. 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实现专业群整合
以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为导向,需要从课程教学内容上进行整合,突显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特色,注重旅游管理专业与酒店服务岗位的深度融合。旅游管理专业群要融合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会展企业管理内容,强化职业能力素质提升。一是开展“双证书”模式教育,从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成长上,帮助学生获得专业资格和学历证书;二是开展订单式培养,突显专业群内人才订单班教育,如以某企业冠名,深化班级教学与企业资源的融合,特别是围绕企业人才需求,做到“企业全程介入、工学深度融合”,使毕业生能够适应行业人才发展特点,胜任岗位要求。如在前厅接待岗位能力培养上,围绕“旅游接待礼仪”“酒店英语”“前厅服务与管理”等课程,渗透典型工作任务,比如客房预定、电话转接、宾客接待、安排客房、行李提运、收银结账等内容,从人际沟通方式、熟悉酒店功能及特色等方面来加强岗位能力训练。同样,在课程群设置上,一方面要注重前厅业务课程的整合,在前厅工作岗位、岗位任务、职责要求等方面,利用模拟实训、工学结合来强化,特别是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岗位难题;另一方面加强通识课程渗透,比如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体育与健身、法律基础等课程,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满足其形体、态度、写作能力、职业安全等要求。同时,注重专业群核心课程建设,以“框架教学计划”来优化学习资源。再以“前厅服务与管理”为例,在课程组织上要与岗位职业标准相衔接,特别是与国家职业资格教育相一致,在教材开发及资源资源共享上,编写适合的讲义,充分利用校内酒店信息系统,通过实训室模拟训练、顶岗实训、深入企业专家授课等,来完善职业素质教育,确保学生职业能力养成。
2. 从实践教学上完善实训环境的共享共建
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同样需要强化实践教学,而实训工作需要从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资源的整合、共享上来完成。围绕课程教学体系,从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培训上,强调专业实训条件的共享性,提升实训室的利用率。根据校内条件建立前厅实训室,其目标应该满足前厅场地培训、能够模拟星级酒店开展前厅正常运作,满足各类前厅服务及前厅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客房实训室在建设上要满足客房服务及客房管理的课程实训,如能够从客房服务流程、客房岗位技能训练上开展实践教学;餐厅实训室要涵盖中餐、西餐要求,能够从餐厅服务、管理上开展职业岗位技能、餐厅服务流程实践教学要求;校内旅行社要满足对真实情境的模拟,从旅行社日常经营管理、旅行社课程实践教学等方面来提升实践能力。如开展营销会客谈判,旅游团队操作、接待、组团等实训服务;会展实训室建设,要具备完善的会展功能,能够满足会展服务商管理、会展客户模拟服务、会展接待、会展工作管理等实践教学。在校外实训及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上,通过与星级酒店、旅行社的对接,从课程教学、岗位实践、专家授课等方面来构建实习、就业平台。
3. 从师资队伍上实现实训人才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的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尤为关键,实施中围绕“派出去、请进来”方针,拓宽校内外职业师资渠道,完善学科群教学、产学研体系。如在专职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师资共享性上,引入企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来强化实践教学。细化来讲,对于学科专业带头人,一方面从本校选拔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开展外聘,特别是通过对本校旅游管理人才进行外派学习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加强与行业、企业人才的交流,鼓励本校师资开展产学研工作,并在专项资金投入、科研设施配套上,推进专业群课题的交流与实施;拓宽外聘师资范围,结合酒店、旅行社、会展服务等企业特色,着力从相关行业外聘业务骨干来提升校内实践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强化旅游管理专业群师资整合,拓宽专业群建设深度和广度,围绕重点学科建设,有计划、分批次地开展实训课程兼职师资的授课模式。
4. 注重社会服务和专业拓展建设
高职教育要满足四项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知识传播、服务社会。我们要加强对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围绕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工作,在提升专业群建设办学实力上,极力拓宽服务社会的范围。如加强校际合作,优化专业群建设合作模式,在职业能力培训、技术咨询、对口支援等方面拓深社会服务;围绕政府搭建的服务社会平台,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加强旅游管理类专业培训,深入到本地旅游产业项目实践中,发挥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开展短期性职业化教育。同时,依托专业群建设,进一步拓宽旅游业服务层次,如与航空服务、高铁服务等专业相结合,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在其他专业领域的融合。
面对迅速发展的新兴旅游业,我国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必须一方面学习和大胆借鉴国外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必须结合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状况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尤其是最近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学科目录和相关指示精神,共同探索,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本文拟就创建具有中国特色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的有关根本性的原则、思路和必须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
1.我国高等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任务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学科体系正在形成和建设中,要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还要有一个过程。从总体看大体有五类:一是经济系列,如旅游经济学、旅游营销学等;二是文化系列,如旅游地理、旅游美学、旅游文化、旅游社会学等;三是管理系列,如饭店管理、餐饮管理、旅行社管理、交通管理、财务管理和旅游法规等;四是技巧系列,如导游、餐饮服务技术等;五是工程系列,如旅游规划、旅游产品设计和饭店工程设备等。与导游类和技术类的旅游专业相比,我国旅游管理类专业面临以下任务:
1.1. 从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延式发展。我国高等旅游专业从70年代末设立第一所高等专业学校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达到相当的规模。据统计,截止到1996年,我国旅游高等院校已发展到166所,其中本科院校138所,在校学生人数达到25822人。这之中,旅游管理专业(以饭店管理为主)学生大约占75%左右。因此,今年国家教育部已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今后限制性扩大发展的专业之一。今后,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发展方式的转变。
1.2. 建立和规范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应该说,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旅游管理专业已积累了相当多的教学理论、教学经验、师资队伍和其他教学条件。但是,相对而言,我国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任务和挑战还很艰巨。这一方面与我国管理类专业相对落后有关,另一方面,与导游类和技术类的旅游专业相比,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时间最短,该专业所需要的教学条件又是最复杂。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相应的教育思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及招生和分配等问题都需要旅游教育界的领导和专家共同努力,并使之得以完善,从而建立和规范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
1.3.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教学模式。由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所从事的行业所具有的服务性、涉外性、实践性、标准化性、操作技能和管理的规范性的特点,显然,旅游管理专业也就具有其他管理类专业所不具有的特点。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是影响该专业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要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学校与旅游企业的关系问题等。
2.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创建原则
通过近年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旅游管理专业的边缘性、交叉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这决定了该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学科领域和技能要求是其他管理类专业所不能比拟的。在四年制的本科教学中,需要为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和技能培训的内容之多,也是其他管理类专业无法比拟的。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
2.1.体现管理学的学科特点。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于旅游行业(包括饭店、旅行社和旅游行政管理)的管理专业。因此,旅游管理的学科体系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其管理学的专业学科特点。最近,教育部新正式颁布的专业目录,将旅游管理专业设定在作为一级学科的管理学学科下属独立的二级专业学科也正是充分考虑了这一特点。
体现管理学的专业学科特点要求科学处理和协调专业的“管理学”共性特征与旅游业个性特征的关系。充分体现管理学专业特征实际上就是旅游管理专业突出“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特色的重要保证。同时,也只有通过突出专业的管理学特征,才能改变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过多、过杂和缺乏规范性、标准性的现状。
2.2.增强应用性的专业学科特点。旅游管理除具有一般管理类专业的共性外,又具有旅游行业管理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专业的应用性特征要求专业毕业生除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旅游服务企业是“全员服务”和“全员面对顾客”的特殊行业,要求各类从业人员必须从最基层做起,这也是以饭店管理为典型代表的旅游管理人员成长的必由之路。因此,增强和突出旅游管理的应用性专业特点是未来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应用性的操作技能不仅指业务服务操作技能,也包括管理操作技能。
2.3.强基础、优结构。正确处理和协调旅游管理专业所具有的管理学专业的共性和旅游行业管理的特殊性之间矛盾的根本思路,就是拓宽和增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以科学的课程体系和素质教育为保证,从结构上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只有强化基础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也只有走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的道路,才能保证在现有学制和教学条件下有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建设的思考
任何一种专业学科的建设,最根本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培养模式、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以及课程体系等,高等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也不例外。现结合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的实际,谈谈我们的一管之见。
3.1.人才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获得旅游管理基本训练,既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旅游业务管理和计算机科学知识和技能,又掌握旅游业专门服务操作技能的中高级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组织管理、参谋咨询和研究工作。
3.2.培养模式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正在经历从“知识传授型”教育转变过渡到“能力训练型”教育,最终发展成为“素质培养型”的教育模式,因此,旅游管理的教育模式必须协调和平衡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同时,建立“校企”结合办学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为:面向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要,以终生教育为指导思想,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并重,建立“校企”一体化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单双学位(本科)结合,培养应用型的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
3.3.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3.3.1.知识结构。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定位为“学习型知识结构”。学习型知识结构首先强调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动态优化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封闭的优化;其次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突出“终生教育”的观念,以适应日益变化的旅游行业对人才知识不断更新的需要。毕业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更新知识内容、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以增强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的适应能力。学习型知识结构以外语、数学和计算机知识体系为基础,突出以管理学和经济学(旅游)为专业基础知识体系,以旅游和饭店管理专业知识体系,贯穿4年的人文社科知识教育,从而构成“宽基础、开放型和重结构”的学习型知识结构。
3.3.2.能力结构。旅游管理专业的能力结构确定为“适应型能力结构”。所谓适应型能力结构的总体特征为‘专业毕业生以科学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为保证,具备适应未来旅游行业(包括饭店、旅行社或行政)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业务技能和在实践与学习过程中自我能力提高、能力结构完善的能力”。因为任何教育模式都无法预计毕业生将来从事的具体工作的内容和性质,我们只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这也是“宽基础、重素质’教育思想在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体现。
3.3.3.素质结构。旅游管理专业的素质结构定位为“综合型素质结枸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由于其所从事工作的环境、内容和性质的特殊性,可以说比其他任何专业都应更强调素质教育。素质不是知识和能力本身,而是知识和能力有效发展和体现的重要潜质,是一种潜在和隐型的文化心理基础。因此,旅游管理人才的素质结构是一种有重点的全面的综合型素质结构。其中主要包括:思想品质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管理素质、科学素质、操作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
3.4.课程模块体系
为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具备学习型知识结构、适应型能力结构和综合型素质结构,必须建立以公共基础课、管理学、经济学、业务技能和实践性教学为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主要围绕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总量和分布结构、课程时间计划、教材建设、教辅材料、课程教学过程、考试方法、试题库、课程教学质量监督等内容进行。课程体系必须包括课程名称、课程内容、课时数、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课时数比例结构以及各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课程体系又必须建立自身的体系结构。为保证课程体系的结构优化,根据各门课程在体系结构中的重要性和地位不同,分为院级重点课程、系级重点课程、专业重点课程和一般课程。
总之,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对于我国的相关高等院校来说,任务很艰巨,我们只有共同努力,探索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够与国际规范接轨,借助教育部专业学科调整的机会,走出一条新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道路。
本文作者: 徐刚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系副主任,副教授;重庆,杨家坪兴胜路,400050
梁文兰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系办公室主任,讲师;重庆,杨家坪兴胜路,400050
关键词: 湖南科技大学 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成就 问题 改进措施
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培养的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院校该专业学生,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的专业[1]。特色专业以“特色、规范、质量、效益”为准则,往往表现为学校的强势专业,教学科研水平高,拥有一流的师资,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条件,跟学校的属性一脉相传[2]。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湖南科技大学始终将其摆在突出位置,建设了一支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敬业奉献精神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1.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成就
1.1建立人才引进和培训提高机制。
多年来,湖南科技大学旅游管理特色专业注重吸引优秀人才,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且富于团结协作精神的师资队伍。现拥有专职教师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人,硕士学位的教师9人,聘请专家学者以及政企高层11人担任本专业兼职教师。为建设旅游管理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学校对青年教师实施导师制;选派教师到国内知名院校进行培训交流和深造;选送专业教师到旅游相关企业和企事业单位一线学习交流;利用旅游管理教育示范点与地方学校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开展培训工作,锻炼和提高全系师资队伍的素质。
1.2强化教师科研工作,提升师生综合素质。
根据专业建设需要,湖南科技大学设立出版基金,院系设立科研基金,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申报研究课题和出版专著创造条件。近年来,旅游管理系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省部基金、企业合作项目和教改课题等30多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0余项和教学成果奖10余项,在《经济地理》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公开出版相关专著与教材10余册。在旅游专业教师强化科研的同时,部分学生也积极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科研项目中的子项目成为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能迅速应用于课程教学,直接转化为课堂效益。课题所涉及的学科最新动态、争论的热点焦点以及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被提炼为教学内容,也可引发学生讨论思考的热情。通过教研的双向互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兴趣、毕业论文整体质量和教师的科研能力、综合素质都显著提高。
2.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偏低。
相当数量的学科型教师因缺少社会历练和对国内、国际旅游业发展最新动态、成果信息的捕捉,教学中常常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老调重弹等问题,处在师资本身职业技能缺乏的尴尬境地。虽采取了专业深造、先培训后转行、引进、教师下企业等多种方式为教师提高实践水平提供平台,但是学校关于教师提高实践管理经验的制度缺乏科学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如学校要求老师每年有一段时间到企业进行锻炼,但没有制定出教师下企业实践的科学计划,也没有详细确定教师锻炼的时间、企业、待遇、要求等,因而实践学习的效果难以保证。
2.2有专业特色教师相对短缺。
目前特色专业的师资部分来自于地理、历史、管理等专业,受时间、年龄、精力、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的影响,这部分教师接受正规、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教育和训练的机会较少。而刚从旅游学校毕业的科班师资在大学里学得很泛,缺乏精专深,到了学校也只能承担一些概论性、理论性、基础性的课程[3],能胜任旅游策划营销、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企业管理实训等超前性、内连性、交叉性课程的教师非常短缺。另外,学校没有成熟的高校教师行业准入制度和紧缺师资的引进机制,坐等人才上门,只关注专业是否对口、学历是否高、科研成果是否多,轻视对教学能力和水平的考核[4],因而导致师资队伍的建设跟不上特色专业发展的步伐。
2.3师资队伍建设缺乏支持。
首先是国家投入科研经费不足。2009年,我国的R&D经费支出总额达到5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但R&D经费投入的强度仅为1.62%[5],而世界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R&D经费强度都在2%以上,甚至会超过4%。其次,师资队伍建设缺少政府及企业界支持。由于政府没有关于旅游企业必须培训教学教师和教学教师必须接受旅游企业技能培训的规定[6],因此学校没有硬性要求特色专业所有教师都必须到旅游企业进行培训与进修。再次,师资队伍建设缺少行业协会支持。目前旅游协会还不具备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功能,全国及各省市的饭店行业协会、旅行社协会等组织筹办的各种论坛、研讨会对教师沟通信息有积极作用,但是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作用不大,存在主题发言形式化、研讨内容家常化等问题[6]。
3.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改进措施
3.1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首先,应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目标。目前湖南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不仅应该规定师资队伍建设的基准要求,更应着力体现双师型师资体系建设框架。可鼓励专任教师获取各类专业技能证书、各种等级的技术上岗证等;可成立校旅游协会,开展旅游知识大赛、旅游技能大赛等,邀请省级领导及新闻媒体参加开幕式,向外宣传本校的旅游特色专业的同时,也更好地激励了专业教师的实践创新意识。其次,需要极大地依托于旅游企业。湖南科技大学应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因为政府部门通过对接纳教师实习的企业实行税收上的优惠或给予荣誉上的奖励等有效措施,可以帮助湖南科技大学与国内外知名的宾馆、旅行社、景区景点等旅游企业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保证专业实践的效果,学校应制定专门针对专业实践教师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只有达到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所有要求,被选送教师方可回校任教。整个实践期间被选送教师除享受培训单位的工资待遇外,学校还应再另外发放教师实践专项津贴。
3.2提高教师入职门槛,建立合理的招聘机制。
在教师的招聘与引进方面,湖南科技大学要在毕业学校、基础学历、职业道德、专业学术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层层把关,严格专职教师准入资格并拓宽师资来源渠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担任专职教师,扩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若不能聘到足够的专职教师可以考虑聘请旅游界业内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因为他们比在校教师拥有更多的实践经验。此外,合理人才招聘机制的形成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可通过各种手段,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专职特色教师,实现人才引进与湘潭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
3.3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培养机制。
湖南科技大学内部应建立起一系列人尽其才、能上能下的竞争激励机制,完善旅游教育科研立项和评奖制度。可以实行“首席教师”、“名优教师”动态管理制度,对照参评条件,公开选拔,不搞终身制;可以运用评奖评优、加薪、住房奖励、升职、职称优先、在职深造、出国旅游等经济或非经济手段来激励教师;对于教学、科研、专业实践技能等方面特别突出的教师要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针对当前金融危机、国家对高校基础研究和研发的经费投入比例长期偏低的情况,湖南科技大学应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各类旅游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投入和支持,通过设立师资培养的专项基金、进行远程网络旅游师资培训等形式,加大对高素质、懂技术、多专业特色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此外,各级政府、教育行政管理等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对口专业院校学习考察、进修或攻读学位,通过国内外培训,逐步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参考文献:
[1]刘彬让.试论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3):47-49.
[2]黄梅萍.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7):113-114.
[3]周彩屏.打造高职旅游专业的师资团队[J].机械职业教育,2008,(6):36-38.
[4]王宏宇.校本培训:高榭币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J].黑龙江教育,2009,(1、2):43-44.
[5]谢鸿光.最困难之年的漂亮反转――《2009年统计公报》评读[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2-26.
关键词:职业学校;课程开发;基本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218-02
一、调查社会需求
1.对课程内容需求调查,一是了解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划,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后新的就业机会;二是了解劳动生产结构变化调整对原有职业岗位提出的职业能力;三是了解新的科技、设备、工艺和材料的采用对劳动者提出新智能要求。
2.对课程现状分析研究,一是对课程受益者即旅游行业进行调查;二是对课程编制者和实施者即教师进行调查;三是对课程使用者即学生进行调查。
3.对课程数据收集整理,一是人口统计数据信息;二是劳动力市场信息;三是原有课程反馈信息,如课程改革重点开出率,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或专业大类对口率及整体就业率。
二、分析工作任务
根据旅游服务和管理专业所对应的一个职业岗位或一个职业群,进行调查分析,由精通职业岗位,工作第一线的专家及长期从事教育的教师把需求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工作规范一一进行排列,编成一套描述从业人员履行职业、职责的任务目录。对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进行划分,形成8~12个工作职责即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再对每个职责进行分解,形成6~30个更为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完成每一个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即为专项能力,与该职业岗位的业务范围有关,当然也与分解的粗细成度有关,一般来说在100~200个之间。每个专项能力包括了完成这一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工具、时间和质量标准要求,同时确定每一专项能力在职业岗位工作中出现的频度、学习难度及学生毕业时应掌握的程度,即职业入口水平。专业能力完成后要得到该职业岗位工作人员的认定。
三、教学分析
课程开发人员先将一系列的专业能力转化为教学单元(或模块),并将专业职业能力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学习、训练内容。每一教学单元应包括相应的知识技能、态度及考核标准。转化的关键是对单元教学目标的描述。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操作性的目标,应采取包括活动、条件、标准三要素的表达方式加以描述,做到行为化、可观察、可测量。形成一系列与职业能力相对应的教学单元组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体系。然后,按照专业目录规定的业务标准,科技进步及劳动方式优化提出的新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学生个性发展和未来继续学习的必要准备,以及原有相同或相近的教学经验,将教学单元分为三类:一是基础的,包括普通文化和职业通用基础性的内容,如语言能力、计算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职业道德等;二是职业专业基础性的,即同类专业通用的知识、技能,如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以上两类多为具有可迁移性的内容;三是职业专业特殊性的,主要是针对职业专长要求的知识与技能。
四、确定课程
首先对全部教学单元进行归并。综合形成各门教学活动归并的原则是将性质相同、联系紧密、便于进行教学的单元结合在一起。教学单元归并为课程后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排序。内容排序要研究学生学习课程的心理准备状态和认知特点,寻求课程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之间的最佳结合方式,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先专项后综合、循序渐进的进行。课程内容的排序还要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以便做到各门课程在内容和密度上相互衔接配合平衡。在此基础上,根据某一类专项能力的性质功能,学生学习的便利,教学条件与传统经验等选择课程类型。一般来说,必要的基础性理论知识以学科型课程为宜;专业基础性课程以综合性或模块为佳;技能性课以核心课程为主;实践课则以活动课程为宜。研究表明,专业基础课程和某些文化课程可以与专业课程“集成设置”。
五、编写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编写要做到科学规范,可操作性。要将组成课程每一个单元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按照相应的专项能力在实际职业工作中出现的频度、内容难度和掌握程度进行排序。排序原则:将专项能力中频度高者所对应的教学单元转化为教学重点内容,低的转化为一般要求;将难度高的专项能力所对应的教学单元定为教学难点;并将专项能力所对应的教学单元中对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要求,按教学惯例进行统一规范,采取理解、熟悉、掌握、运用等加以描述。教学大纲应列出课时细目及内容,明确学习范围的深度和广度,对学习目标分解配合适宜的学习训练时数。提出各部分教学法的选择建议,列出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与媒体,考核考试标准和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在不断增加,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应用和创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中最为严重的是一大批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明、专业特色不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严重。信阳师范学院是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起始于1992年信阳师范学院设置的旅游学系, 1998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8年旅游管理专业被正式批准为河南省特色专业,2014年获批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前拥有学校首个国家级 “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6家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在校本科生近900人,迄今为止已为河南省及周边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20多年的专业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特色和社会声誉,在省内外高校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一、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没有特色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需要职业经理人、旅游策划、外联营销、电子商务、会展旅游等高层次管理人员、应用性人才。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其他类型高校(如“985”、“211”高校等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高校)基本雷同,没有形成自己突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培养目标一般都定位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定位和其他高校的定位趋同,没有与地方旅游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没有突出地方特色,是的培养目标宽泛,成为没有目标的空目标。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陈旧
地方高校在教学内容上十几年如一日不变,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实行讲授为主,没有随着行业、社会的发展进行更新与改革。例如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方向开设教学内容,并且以《旅游心理学》、《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学》、《前厅与客房管理》、《饭店管理原理》作为主干课程,教材采用南开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等出版的教材十几年没有进行更新或者升级。在教学方法上过于陈旧,例如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满堂灌现象突出;并且重理论轻实践,有的地方高校甚至没有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室,旅游管理专业和其他非应用型专业一样实行课堂传授理论知识,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3)师资队伍单一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主要是以校内的硕士、博士为主,并且随着地方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一大批没有实践经验的年轻的硕士和博士进入地方高校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师资队伍单一化严重。例如地方高校为了生存和发展,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新进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而对于从业经历和实践经验没有要求,这样的学历和科研门槛把许多优秀的旅游管理行业的人才和精英拒之门外,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越来越单一和同质化,不利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4)校企合作形式化
随着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地方高校也开始了校企合作的历程,但是校企合作形式大于内容,许多地方高校为了应对各种考核、评估和检查,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有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一纸协议上,有的合作开始不久就停滞不前。例如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对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专门设定指标和分值,地方高校就针对指标体系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举行实习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其他的具体合作并没有实质性进展,学校和企业都没有积极性来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
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路径――信阳师范学院为例 我校积极推动专业集群转型,2014年河南省教育厅批准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与工商管理专业集群转型,工商管理学院围绕专业转型开展了积极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改革研究对象,2015年获得学校首批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 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以此为契机,学院增强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和培养行业高素质管理人才的意识,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束缚,创新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积极推进校政、校企互动开放合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
【关键词】旅游管理 实践教学 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受琼州学院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基金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2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一种生活必需品。面对复杂多变的旅游需求,旅游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对就业情况影响很大,而实施实践教学的理念和模式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的培养。[1]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应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不断的改进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从学校及社会两个角度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检验。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类专业教材欠缺,专业课程教材雷同
实践类教材选择的合适与否,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执行效果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任何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建立在一定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目前,绝大多数的旅游管理专业都纷纷开设了以下专业课程,《旅游学概论》、《休闲旅游》、《导游基础》、《旅游地理》、《旅游资源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通过比对所选教材的章节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以上各门教材从目录到具体章节的内容上,都存在多处雷同,而市面上针对以上课程专门的实训类教材要么过于浅显,要么不够专业,要么就是换汤不换药的生搬硬套凑字数,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一定程度的阻碍了任课教师教学的主动性。
(二)教师引进机制不合理,对专业性质认识不够
目前,许多旅游管理专业院校不断加强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尤其是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及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受教育的条件,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上则存在了许多问题,从而直接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与受众(学生)的课堂互动。首先,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招聘门槛有待提高。在过去,旅游管理类的高素质人才奇缺,各院校片面的理解了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层次,大多数人认为此专业进入门槛低,要求少,许多非专业人士经过短期的所谓“进修”或“实习”即可胜任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因此在学院专业教师招聘的过程中未能严格把关,仅用所谓的“高学历”来决定人员的去留,这种执行方法直接导致许多对旅游一知半解的人员进入到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队伍中来。其次,任课教师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度欠缺。许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对待相关课程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对涉及教材表面意义的理解,加之自己本科或硕士或博士所学并非对口的旅游专业的学习,同时欠缺旅游相关企业的工作经历,匆忙上阵,错误解读教材深层的含义,实践教学照本宣科,缺乏针对性强的案例,忽视课程的性质及学生的课堂反应。
(三)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旅游管理教师授课普遍存在实践课程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步骤、实践教学报告设计缺乏的问题。首先,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中,仅满足于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及个人在讲台上的“自编自导自演”式授课。其次,在进行相应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真实性有待考量,加之专业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对某些案例的讲解,学生无法产生共鸣。最后,许多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形同虚设,教学手段缺少变化,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及动手实践的权利。总之,由于缺少直观的现实感受,学生动手能力低,实践操作技能差。[2]教学效果欠佳。
(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矛盾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需要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进而游客对于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趋于高标准化,相应地,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依然注重理论人才的教育及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仅仅是一句口号,部分实践教学也存在内容缺乏新意,实践设计单调,不能与时俱进的跟进市场需求输送专业人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从而直接导致了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在很长时间无法胜任工作。正因如此,旅游企业面对旅游专业毕业生,纷纷感叹“专科可用可留,本科难用难留,研究生不敢用不敢留”。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严格教材征订审核,组织人员编写实践教材
教材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选择切合实际的相关实践教材是实践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首先,在专业设置上,要制定完善的教学培养方案,对即将开设的每门课程名称进行严格的考量和定制,并结合地方旅游特色开设相应的特色课程。其次,教材征订应先由任课的专业教师呈递教材名称,再由专业负责人审核后汇总,并呈交专业课程总负责人审核通过后,方可下订单。尽可能选择出版日期较接近现阶段的普通高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再次,定期举行教材征订研讨会,借鉴兄弟院校或名牌旅游管理院校的教材征订书目,结合自身院校的发展实际,征订适用的实践性教材。最后,针对个别特色课程,面对市面上可选教材不多的窘况,可以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教材编写或组织人员对国外的相关专业实践教材进行翻译、集结成册出版,进而为本院校所用。
(二)完善教师招聘机制,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旅游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既有完备的理论知识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其有旅游相关行业的阅历和经验。旅游就业的门槛低,并不意味着旅游专业教师队伍进入的门槛低。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型人才,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实践型师资队伍。各旅游院校应拓宽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来源渠道,制定具有吸引力的、灵活的人才聘用条件,有意识地吸引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旅游界人士加盟教师队伍。鼓励中青年教师到旅游企业兼职、挂职,丰富实践知识,了解旅游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还应为教师多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定期不定期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旅游院校或知名的旅游企业学习进修或进行学术访问。可引进或聘请国内外具有较高理论素养、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者兼职教师,提高教师对旅游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明确教学目的,加强第二课堂教学
首先,严格规范上课制度,要求任课教师每堂课都必须制定详细的教案,教案内容应包括明确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手段、参考资料等。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精心制作课程设计,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多角度全方位的引导并激发学生课堂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兴趣,形成自觉实践的良好氛围。其次,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应积极与旅游相关企业、旅游景区联系,签订协议,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尽可能在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课外专业见习,由专业教师带队,事后布置学生撰写专业见习报告,对报告进行评选,对得奖的同学给予鼓励并将其报告、经验作为范本供同学们交流学习。再次,在校园内积极成立相关的学生社团或利用专项资金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开展专业性强的、操作性强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商务导游协会、旅游商品协会、会展协会等。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型旅游接待活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并激发其对本专业的热爱及自豪感。最后,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校外的专业技能竞赛,加强与同类旅游管理专业院校的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精进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
(四)了解市场需求,培养特色型人才
密切留意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院校所在城市旅游发展的特色,培养“适销对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旅游专业人才。首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能忽视市场需求盲目的照搬照抄,必须找准院校所在城市的旅游定位,开设对口的专业实践课程。例如,著名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三亚,因其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高质量的生态环境、高频率的大型国际赛事而享誉海内外,那么在三亚的旅游院校则可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以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诸如《游轮经济》、《游艇旅游》、《高尔夫挥杆原则》、《高尔夫球场设计》、《会展管理》、《海洋经济学》等课程。其次,建立长期、规范、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校内外实训基地双管齐下,努力培养专业性、应用型、特色型人才。再次,实行班主任责任制,进一步把握学生的动态,建立校友数据库,培养和增强母校情怀,并利用校庆等特殊时期积极联络校友回校参观、指导,增进校友情谊,利用校友中的明星学长、学姐的成功事迹,鼓励在校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增强母校自豪感与校友间的凝聚力。最后,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专业社会实践,相关院校应主动争取所在城市旅游相关活动的承办权或参与权,多方面的拓宽渠道,增强在校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结语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应紧随市场潮流,加强实践教学力度,结合旅游院校所在城市的特点,针对传统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调整,注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引进,为学生在校内、校外创造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培养符合新时期旅游业需求的特色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罗文,陈国生.论高师旅游管理本科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3):85-88.
[2]王志芬.对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创新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09,(21):8-9.
(一)学生基础薄弱,学习目标模糊
由于教学的改革以及招生制度的影响,造成了高职院校的生源匮乏,职业院校的招生原则是只要愿意上就招收,不看分数。这样的招生标准导致学生的基础差,在上课过程中不认真,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由于学生的基础相差甚远,很多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产生厌学情绪。从另一方面来讲,很多的学生选择职业学校是无奈之举。这样,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加上学校的教学制度叫落后,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性很低,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二)师资力量欠缺,质量不高
目前,高职院校中的旅游管理专业都是在今几年来踩开始开设的课程,旅游管理的办学历史不是很长。这样的问题就在于,院校在开设该课程之前的试训设施以及师资力量并不高,而且很多的院校专业课程教师严重匮乏,在必不得已的情况下让不是该专业的教师改行,或者聘请刚毕业的大学生任教。长久以来,很多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专业知识并不丰富,普遍的缺乏实际的旅游工作经验,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大大折扣,导致实践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不足,缺乏学科特色
由于资金的缺乏,很多的高职院校教学设施落后,在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要求的情况下也无法进行补修,更无法实现教学场地以及教学基地的筹建。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不足,对相关的教学不够重视,甚至将旅游管理专业看作教学的辅助课程。这样就造成了高职院校中的旅游管理管理专业缺乏创新,还是按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的旅游职业素质并不高,加上教学方法的陈旧,在教学中缺乏和市场的结合。照本宣科,无法实现旅游管理的学科特色。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
(一)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一定要时刻关注该专业的最新动态,及时地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掌握,以市场为导向,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在不断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还要积极地探索新的办学方式,校企合作就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个创新举措,在为学校的旅游管理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还让学生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二)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实现学科特色
应用性强以及综合性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因此在旅游管理的教学目标中,既要实现其行业性,同时还要注意宽泛性。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的培训与讲解,还有注重技能操作与实践。加强实践教学,加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善管理,精技巧的实用性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更快步入社会,适应管理工作。已经掌握的管理知识使学生就、更具竞争力。
(三)调整教学计划,加强教学针对性
我们要认识到,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比普通的高等院校学生相比较弱,我们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修订,在教学中加强针对性。首先要保证大学英语,数学,政治等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来满足学生在高职阶段对专业知识学习的需求。其次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尤其是旅游管理专业,其专业的实践性强,一方面要加强理论教学,另一方面还要着重的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适当安排学生在旅游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四)以市场竞争为手段,实现教学的内涵发展
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对数量的追求。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就是将其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使得旅游管理专业逐渐走向有序扩展,实现教学规模的不断增长,突出教学中的学科特色。
三、总结
一、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发展滞后,在旅游专业教学对象、教授方式和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旅游专业教学对象和内容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职业技术学院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发展都受到限制。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很多都是从文史类专业、外语专业和服装设计类专业转来的,他们在转专业之前对于旅游专业没有足够的认识。而学院在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时候,没有进行足够的引导,没有结合学院本身的特色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长进行课程设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实践技能没有时间练习,由此出现了导游专业的学生虽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连当地景点都没有接触过,也能通过考试获取到导游证的现象。很多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将教学工作定位于管理,学校更侧重于在旅游管理上的教学,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自己的工作定位于管理人员。这样就造成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培训目标和学生自身发展之间的矛盾,学生走上岗位后不能适应岗位需要,职业发展陷入迷茫。
2.旅游专业的教学方式
旅游专业属于典型的服务行业,它的服务对象和教学目标都决定了教学方式必须满足旅游专业的岗位需求,符合专业特征,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工作实践。但是很多院校教师在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时候,往往将其和其他专业课程一概而论,还是黑板板书与学生死记硬背相结合,没有针对旅游专业的特点开展专业课程教学。而教师本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旅游专业教学培训,没有实践操作经验,很多时候只是根据教学计划照本宣科。除此以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清楚自身的教学角色定位,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将课堂秩序凌驾于教学效果之上,这造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而学生在讲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的现象,课堂互动无从谈起。旅游专业所要求的时效性、专业性和参与感不足,教师的角色定位存在欠缺。
3.旅游专业的教学模式
国内旅游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很少,造成了当今院校旅游专业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等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旅游专业教学理念严重滞后,旅游院校的专业教学状况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观,而高校的旅游专业则停留在学生上课听一听、下课背一背、考试突击一下、拿到毕业证就万事大吉的状态。同时,旅游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实际效果严重不符。旅游专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够担当实际管理工作、解决工作中问题的人才。而很多院校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很难得到保障,也就谈不上获得应有的教学成效。
二、新形势下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分析
在当前旅游业蓬勃发展和社会迫切需求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形势下,我国旅游管理教学想要办出特色,就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突出旅游专业教学的特色,这才能促进我国旅游管理教学的特色化发展,为社会和企业输送更多的旅游管理人才。
1.进行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两方面的改革
当前,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重点是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具有高素质和掌握专业化技能的旅游管理人才。因此,各类旅游专业院校和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思想方面,必须及时吸收行业发展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树立先进的教学思想。院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有效地整合新颖的教学思想。学院的领导也应该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有全新的教学思想,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在教学方式方面,各类旅游专业院校和高校需要充分把握旅游行业发展的趋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了解行业最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注重课堂反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课程建设
在旅游管理教学改革中,必须充分探讨教学课程的革新,这样才能充分地为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实践操作平台。这就需要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课程建设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删减,尽量删减课程设置中理论教育层面的知识,充分加强课堂实践性教育,将学生的实践操作推向深入。此外,学校需要积极和相关旅行社、旅游景点等对口单位进行合作,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摆到实际工作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锻炼,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
3.深化旅游管理专业考核体系的改革
判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革新、改革成果和模式创新的好坏,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和标准。因此,必须尽快加强学校考核体系建设,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考核标准。通过建立有效的考核体系,可以实现学校旅游管理教学的长效化、明确化和时效性,提高教学改革的效果。在考核体系建设中,首先要充分考虑传统理论知识的重点,将考核模式按照重点进行划分,有所侧重。其次,在考核体系中,需要充分向实践操作的考核机制进行倾斜,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现场模拟和实践操作等。最后,将课堂教学效果纳入到考核体系中,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实现教与学的双赢。而学生作为考核体系建设的目标对象,需要对考核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教师可以根据考核体系的反馈结果及时调整课堂授课内容,这对学校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小结
关键词:民办高校;旅游管理;定位
1 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定位存在的问题
1.1 定位认识不清,重视不够
大多民办高校在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时缺乏对专业定位问题的思考。不少院校开展旅游教育更多注重的是生存因素,考虑发展的因素少,所在院校为旅游行业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是服务操作型人才、基层管理人才、中高层管理人才、还是理论研究人才,目标定位并不十分明确,以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针对性差,“因人设课”的现象较多,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此外,不少民办院校出于便于管理、确保安全、缺乏资金等方面考虑,关起门来办学,与旅游行业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等联系很少,使得民办旅游教育中本科教育“理论化”、专科教育“本科化”、职业教育“普教化”的状况较为突出,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现象严重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1.2 定位不准,表现为高、大、同
所谓“高”,是办学目标定得偏高,比如有的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办时间不长,就把专业目标定为具有科技创新、知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谓“大”,是办学规模定得偏大,比如有的学校不考虑自己所处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特点和市场人才需求规模,就盲目扩大招生数量;所谓“同”,是办学定位趋同,有相当多的学校不考虑旅游专业自身办学条件、师资结构特点和水平、客观需求及潜在的可能条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照搬国办学校或者办得比较成功的民办高校,自觉不自觉地跟进心理造成了办学类型、办学模式甚至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趋同。
2 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定位的原则与依据
2.1 定位原则
2.1.1 导向性原则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既要主动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数量、类型、质量、规格上的变化,又要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符合学科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规律。民办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上应对已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方向重点支持,使之在短期内有较大发展,充分发挥重点建设方向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专业特色等方面的带头、辐射作用。
2.1.2 科学性原则
要科学地分析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现状与差距,掌握相关学科方向的发展前景;要具有开拓的眼光,既着眼现实,又与时俱进,以特色专业方向建设营造特色专业。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宽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必然趋势。
2.1.3 灵活性原则
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民办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应根据旅游产业结构的变化、新兴业态及人才需求状况、专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以体现人才培养的超前性,注重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1.4 合理性原则
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迟效性要求民办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设应在人才预测的基础上作出招生规模及专业方向的整体规划,注意与公办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保持特色、错位竞争。同时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既要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及时根据本校办学的实际条件进行合理的专业调整、充实和提高。
2.1.5 特色性原则
保持专业特色是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定位最核心的工作,要以专业特色建设统领教学基本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风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工作,要以专业特色建设、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努力实现学科专业建设与其它建设的协调发展。
2.2 定位依据
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定位依据如下:一是旅游行业对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弄清楚何种人才最为紧缺;二是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办学条件和主要优势,弄清能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三是敢于标新立异,努力避免趋同,以本校培养的人才填补人才市场的空缺,不与其他学校争饭吃、抢通道。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优势也可能不止是一点、两点,紧紧抓住旅游行业社会人才需求状况和本校旅游管理专业优势(包括潜在优势)的交汇点这就是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最佳定位。只有找到既适合自己又不被别的学校所替代的定位,专业的发展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检验定位是否准确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专业能不能吸引学生,有没有充足的生源,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不能顺利就业,受社会欢迎。
3 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定位的基本思路
3.1 办学目标上培养面向基层技术应用型人才
公办高校的投入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因而,在资金投入、师资力量、科学研究、仪器设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公办高校的总体办学定位通常是具有科技创新、知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培养社会中、高层科研、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在公办高校中,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有其自身特点,与其他专业相比,该专业更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当前,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眼高手低,耐不住寂寞,思想波动比较大,有拈轻怕重的现象。即使公司给的待遇不低,并且进行岗位培训,但结果离开的人还是不在少数。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不能照搬公办高校的模式特征,与公办高校办学定位趋同。而应当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实事求是,定位实际,体现特色,使学校具有长远发展的能力。从实际而言,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目在办学目标上应以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求学生既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功底,又具备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在就业上引导学生面向基层、面向实际,从而成为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3.2 办学层次上以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
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以“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为其培养目标,重心应着眼于理论的运用,提高学生由基础理论向应用转化的综合素质,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而不是偏重于理论的探讨和学术素养的培养形成,也不是为研究生教育输送预备队。在教学中应向学生传授社会直接需要的旅游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应着眼于为旅游产业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类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办学层次上以主要履行教学职能、以本科教育为主。在专业建设上应注意拓展专业方向,突出行业特色,改善实验条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其职业适应性和专业特长。
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办学层次上定位为本科教育为主,原因在于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修养都要求比较高,当前从旅游管理部门到旅行社,都存在着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均、学历低下的严重隐患。从整个行业看,大专以上文凭人员较少。上海市旅委2002年对饭店、旅行社、景点景区等主要旅游部门的调查显示,大专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平均不足20%,目前登记在册的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仅18人,占总数的0.17%;大学本科533人,占5.32%;大专1452人,占14.5%;高中(含中专)4944人,占49.4%;初中及以下共3055人,占30.2%。
3.3 人才培养类型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民办高校是市场的产儿,受市场影响巨大,它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办学方式等方面拥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决权,市场是它们的指向标。民办高校应该注重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与市场共进退。所谓结合市场,并不仅指结合当前的市场需求,还要研究未来市场的需要,这就要求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密切关注国家特别是本地区对旅游行业提出的发展规划及建设进度,了解行业人才需求现状与趋势以及目前和未来的若干年内的人才需求,从中挖掘人才需求的信息,使专业设置与行业结构的发展速度始终保持一致。
目前旅游业对于紧缺人才的需要尤为迫切,主要集中于三类:一是旅游高端人才,尤其是具有国际眼光、对国际旅游市场比较敏感的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如旅游企业资产管理与运作人才、旅游项目策划规划人才、高级旅游营销人才、饭店高级职业经理人、旅行社高级人才、餐饮职业经理人等;二是一线应用技能型人才,如饭店一线服务人员、餐馆西菜/西点厨师、中菜厨师、行政总厨与厨师长、餐饮策划、小语种导游人员等;三是新兴旅游业态专业人才,如旅游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人才、大型会展活动管理服务人才、休闲度假项目策划服务人才等等。第一类人才主要由公办院校培养,对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应抓住机遇,重点培养后两类人才。
3.4 办学模式上坚持校企联合开放式办学
旅游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校企联合开放式办学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企业为学校提供对学生的需求信息,使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带薪实习的机会,指导学生顺利掌握操作技巧,达到教学实习目的;企业的某些高级管理人员兼任学校客座教授,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开设一系列讲座,往往他们的课很有特色,言之有物、形象生动、实用性强,可以把行业中新发展、新动态、新问题带进课程来,引进案例教学,更有效地指导学生。
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能否取得可持续发展,不仅在于自己的教学实力和条件,更重要在于是否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要,校企联合是实现专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校企联合开放式办学,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企业为学生实习提供场所,双方互利互惠。学校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科研,把企业的实际情况引入教学,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除此之外,民办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体现“订单式”和“模块式”的“一专多能”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一专”,就是要针对市场的需求,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对口的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模块式”培养模式是指“多能”,是指民办高校的旅游管理学生在掌握一门技术的同时,要求获得若干个职业技能证书,如英语等级证、普通话证、导游证等。
3.5 办学思路上打造品牌,突出特色,营造差异化
专业特色是民办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是民办高校吸引生源,形成社会地位的基础,是民办高校塑造学校形象,提高知名度的重要途径,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衡量其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类型的重要标志。是否具有特色是决定一个专业教育市场竞争力大小的关键因素。作为民办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要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就要在同公办高校的比较中找出自身优势,在教育细分过程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搞大而全,以提高质量为首要目标,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具体而言,一是定位在“专、特、精”上,“专”就是为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技艺型专门人才(以专科层次为主),如酒店管理、餐饮烹饪等专业;“特”就是办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你无我有、你弱我强的专业,办一些新的填补性、操作性强的专业,如会展、节事策划、活动管理、韩语导游等专业;“精”就是要质量立校,创出品牌来。二是定位在“能、多、活”上,“能”就是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不追求高学历,而追求高能力和高就业率;“多”是发展以产、教结合为主的多种办学形式;“活”是办学形式要活,紧跟市场,快速发展,形成规模,多办,办好。三是定位在“高、大、高”上。“高”是硬件、软件建设高起点、高投入;“大”是办大,办强,规模要大,实力要强;“高”是师资结构高学历、高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