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医疗市场前景范文

农村医疗市场前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村医疗市场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村医疗市场前景

篇1

 

关键词:市场经济;非货币型;农村合作医疗;路径   

   

一、市场经济落后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困境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全货币化的筹资方  

式不符合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市场化程度低的实际情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货币筹资为基础的一种新型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这种完全货币化的筹资方式,客观上脱离了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市场化程度低的实际情况。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主要由集体来承担,个人只承担一小部分,而且一般不用交现金,而是以“工分”的形式从集体经济的收人中扣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三方投资,强调三方的责任,但在广大中西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筹资难度相当大,尤其是农民个人自筹的那部分资金。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由于其市场化程度低,集体经济不发达,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较少,有的地方甚至根本无力支持合作医疗的最低基金筹集。对于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个人来说,尽管每年不少于10元的参保金的数额不大,但对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来说,经济落后,交通又不方便,七沟八梁一面坡,几年进不了一回城,一家几口人,叫他们每年拿出几十元现金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确非常困难。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中西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很难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遵循自愿参加,多方筹资,以收定支,保障适度,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总体原则是正确的,但相对于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而言,仍是一种“富人”保障原则,也就是说只有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富人”才能缴得起合作医疗保障金,而真正需要保障的穷人,通常也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因收^过低,缴不起合作医疗保障金,而无法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享受国家给予的合作医疗待遇。但当“参合率不能轹时,强迫命令就出台了。“新合医”成了政府对农民施惠的代名词,农民成了被动的受惠者”。这不仅不符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突出对经济弱势群体保护的—般陛原则,而且在医疗公平性方面易于两极分化,富裕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多数贫困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出于经济原因很难得到满足。同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自愿参加制度必然形成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群体,针对体制外人员侵蚀体制内资源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难以避免。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缺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筹资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曾在农村合作医疗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主要依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集体经济组织基本解体,缺少集体经济支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资金筹集失去了这一稳定可靠的保障基础。因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忽略了农村集体经济这个稳定可靠的保障基础,从而直接导致了其运行的持续性难以为继。  

二、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特点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非货币型发展路径  

(一)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特点  

1.市场经济发展落后,农民人均货币收入低下。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民的生产收入主要来自各种农产品等实物收入,其中一部分由农民直接消费掉,剩余部分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交通不便的影响,很难通过流通转化为货币来形成农民的货币收入。据200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绝对贫困人口2610万人,其中西部l2个省区为1305万人,其人均年收入为668元。而他们的大量农产品却因为交通不便运不出去而卖得非常便宜,有的甚至烂在地里无人收购。比如,在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岳宋乡有一个叫木古坝山寨,那里的茶叶是绝对的绿色产品,可是1斤茶叶只卖到2元钱,如果拿到城市卖,绝对可以卖到50元以上。木古坝的1斤茶叶在城里可以换到l0斤杂交稻种子,城里的1斤杂交稻种子在木古坝却能换到8斤茶叶。  

2.市场经济落后地区货币经济缺乏,实物经济普遍存在。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和价值尺度,其作用应该是与实物经济的运行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是为整个社会生产和经济的正常运行服务的,其总量和构成都应该与实物经济相适应,而不应该脱离实物经济独自运行。因为货币脱离实物经济而独自运行虽然可能使个别经营者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但对整个社会生产来说,不仅没有增加任何东西,而且还可能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指向错误的方向。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货币经济的运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经与实物经济的运行脱节,具有了自己的领域,自己的运行轨迹。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多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中近50%为实物收入,农产品商品率低下,以自给自足为主。  

篇2

高端市场:“洋货”独步天下

在我国的医疗市场,可以说,高档医疗设备基本上是“洋货”独步天下。

据统计,我国每年都要花费数亿美元的外汇从国外进口大量医疗设备,国内有近70%的医疗器械市场已被发达国家公司瓜分,高端医疗设备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通用医疗集团、德国西门子公司和荷兰飞利浦公司手里。以放射诊疗设备为例,CT是美国通用医疗集团的占优,核磁共振成像装置主要由德国西门子公司把持,血管造影设备则大多使用的是荷兰飞利浦公司的产品。

纵观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省市一级的三级医院除了一些常规消耗性产品外,其他医疗器械是“洋货统治的世界”;即使是县区级的二级医院,也有三分之二的医疗器械采用进口货;只是在乡镇、街道一级的一级医院才多用国产货。

有关专家认为,造成医疗器械高端市场“洋货”一统天下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国内一些医疗机构迷信国外产品;二是国产医疗器械自身有着不可否认的薄弱环节。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新品开发滞后、行业分工合作不尽合理,在与国外产品竞争中只能“俯首称臣”。

低端市场:市场空间诱人

据了解,今后我国将把建设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作为医改的“重头戏”。2007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突出抓好医疗卫生工作。着眼于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主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三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药品生产流通秩序。”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未来五年,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将有长足发展。到2010年,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达20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央筹集约70%,其余部分由地方配套。

实际上,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从2004年就已起步。业内人士透露,当年中央投资10亿元用于试点,2005年又投资30亿元以扩大试点工作,但这些资金基本上用于房屋基建。从2007年起,中央财政开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镇卫生院的设备更新和添置。在未来五年中,近200亿元的农村卫生投入主要用于支持中西部地区及东部贫困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其中包括县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县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而乡镇卫生院则成为支持重点。

那么,如今我国乡镇卫生院的情况如何呢?在我国的四万多家乡镇卫生院中,仅有三分之一医疗设备情况较好,而其余三分之二情况差强人意,个别卫生院还处于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老三件”当家的状态,这些医院急需改变目前医疗设备窘迫的处境。这些问题将在“十一五”期间得到解决与改善。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配置的提升,将催化医疗器械低端市场的蓬勃兴起。这对于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

中外企业:“贴身肉搏”难免

毫无疑问,医疗器械高端市场国内企业尽显尴尬之态。在中端市场,跨国医疗器械巨头则早已虎视眈眈,与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争夺市场。

由于价格等方面的优势,国内医疗器械低端市场长期以来基本上是国内本土企业的天下。然而,随着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扩容,过去在医疗器械低端市场可以“睡太平觉”的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如今也不能高枕无忧了。在第56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秋季博览会(医博会)暨第三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展览会上,美国通用医疗集团渠道销售总经理胡海说:“随着中国医改速度的加快,我们早早做好了加大对中低端市场覆盖力度的准备。今后国内外厂家不免会来一场贴身肉搏战。”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权威人士认为:“以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集中在大中城市,这种失衡不但造成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也制约了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空间。如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必然会促进医疗器械的采购,九亿农村人口需求足以反映该市场潜力巨大。国家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众多医疗器械企业看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更看到了发展契机。”

有鉴于此,跨国巨头纷纷把目光瞄准中国的医疗器械低端市场。早在2004年6月,荷兰飞利浦公司就与我国东软集团合资成立了一家医疗设备研发与生产机构――东软飞利浦医疗设备系统有限公司。该合资公司生产出的医疗器械,今后主要销往中国的西部地区或农村市场,而这也将成为飞利浦医疗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此外,美国通用公司亦表明将加大2007年在中国医疗设备的采购量,从2006年的17亿美元上升到22亿美元。持同样观点的还有爱默生,采购的品种也从原来的低科技、低风险产品向高价值产品方面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中国作为他们的采购基地,进一步促进了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

很显然,跨国巨头并不满足于中国医疗器械高端市场的霸主地位,还想蚕食中低端市场,进而全面瓜分我国的医疗器械市场。

当然,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并不会轻易让出长期以来在低端市场经营的“大本营”。更何况,很多国内企业往往不考虑太多的盈利因素,而从薄利多销的方面着想,以形成多份额、广覆盖的优势。同时,一些嗅觉敏锐的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也看到了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即将扩容而蕴藏着的潜在市场,正在为迎接新的挑战作准备。

面对医疗器械低端市场中外企业难免开展的“贴身肉搏”,有关专家提出:

篇3

关键词:医疗卫生机构 医药 人力资源 现状

2011年广西相继出台了《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等政策,要将中医药民族医药打造成为广西千亿元产业,努力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311”发展新格局。广西要实现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中长期目标,需要全方位认识广西中医药人力资源的现状。笔者参与2010年全国中医药基本情况调查(广西部分)工作,综合数据,对目前广西中医药人力资源状况提出以下认识。

一、广西中医药事业所处环境和地位

在广西,现已查明的中草药品种有4623种,仅次于云南位居全国第二,中医药市场前景广阔。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广西将作为中医文化对外发展的重要窗口。

广西的区位优势和经济环境为中医文化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中医事业蓬勃发展还依赖于中医技术队伍的配置,也就是中医人力资源结构配置。面对有力的外部环境和中医发展趋势,构建适合广西中医发展的中医人力资源结构对广西引领东南亚中医发展事业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二、广西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力资源结构现状

1.广西医疗机构分类情况

根据2010年广西中医药基本现状调查数据显示,广西全区中医、民族医机构共26108个,各级医疗机构共分为中医医院、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中医门诊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八个类别。

2.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占总医疗技术人员比重

全区医疗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共197146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共21674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1.0%,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其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最高为50.5%的是中医医院,这主要是由于中医医院以提供中医药卫生服务为主,对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较大。

全区城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平均比例为13.12%,社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平均比例为21.9%,农村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平均比例为6.74%,全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比例均偏低,足见我区在卫生事业的发展上还不够重视中医药,导致全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比较匮乏。这极不利于广西医疗机构中医药的发展,也影响着广西中医药事业的进步。

3.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学历结构分析

在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本科和大专学历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数占较大比重,是城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医疗机构;社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学历结构比例较均衡,主要由本科、大专、中专及以下学历构成;农村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学历以大中专文凭为主,中专及以下学历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70%左右,中医药卫生技术队伍学历普遍偏低。

具有本科以上较高学历人员数从城市到农村依次递减,多是集中在城市和社区,而大中专学历人员则依次递增,坡度明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中医药人才拥挤和农村缺医少药的基本现状。

4.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分析

广西医疗机构中的中医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较少,职称主要分布在初级和中级,而本应成为中医药卫生技术队伍中坚力量的中级职称人数比例也相对偏少。全区医疗机构中有将近一半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存在无职称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中医药的基本文化特性使得这一专业技术在传承上允许师承制,即德高望重、有专业学术修为和精通中医药专业知识的老专家在有关部门的合法授权下可收徒教学,不需要经过正规的传统教育,也不需要按一般的程序进行职称评定;其次,村卫生室、中医门诊部等以私营为主要运营模式的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很大一部分属于确有专长人员,即未经过正规的传统中医药教育而在长期实践经验中总结出一套确实行之有效的中医药治病方法,能为病人切实解除病痛的民间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这类人员大多无职称。

广西中医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主要分布在城市医疗机构,从城市到农村依次递减,无职称现象较普遍,以社区和农村为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在城市、社区、农村的职称分布情况与学历情况较相似,都存在着高学历、高职称人才集中在城市医疗机构,而农村基层的医疗机构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的情况,城乡差距大。

5.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结构分析

广西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平均年龄为39.14岁,平均年龄结构较为合理。这一年龄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在专业技术水平上都有较高、较稳定的发挥,在工作心态和心智上都偏向成熟,能够较理智地看待问题,有利于中医药专业技术工作的开展。但我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在39岁以下的年轻后备力量略显不足,不利于年轻人才的储备,年龄结构分布有待优化。

三、广西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力资源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广西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基本现状,广西中医药人才队伍朝气蓬勃,中医药事业发展势头强劲,前景看好,但也同时存在着问题,亟待解决和优化。

1.城市中医药人才过剩,分布方式不合理

广西城市地区中医药人才市场趋于饱和,供需矛盾尤为突出,中医药毕业生在城区就业困难却不愿意到县级或基层单位发展,使城市地区滞留大量中医药技术人才而得不到有效利用。许多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以暂缓就业压力,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医药人才的就业矛盾。

2.社区中医药人才缺乏系统培训,专业素质不高

我区的社区医疗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重点体现在卫生技术人员的配备不足,难以满足社区居民队伍逐步扩大的基本现状;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中仍然存在着无学历、无证上岗的现象。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中,接受全科医师培训的仍占少数,医生的专业技术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社区医疗服务事业的推进。

3.农村中医药人才紧缺,待遇不高

广西的农村人口比例超过80%,卫生人才比例却最低,大部分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现象严重。基层中医药人员收入普遍偏低,发展机会小,中医药技术人员的根本利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导致中医药人才流失严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另外,基层中医药人力资源专业水平普遍偏低,存在中医药技术人才学历偏低、医学基础薄弱、专业知识面狭窄等情况,无学历人员从医现象也较为严重,与当今农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不相适应。

自治区为了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实施了“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等中医药发展的工程,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培养,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千亿元产业发展,加强中医药民族医药对外合作交流,将有效解决中医药人力资源发展的瓶颈,实现中医药事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左延莉.广西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与预测研究[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02:34-35

[2]申卫国.湖南省卫生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6:82-85

[3]王思民,俞颂华,刘志勇.影响我国中医药人力资源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J].企业经济,2008,12:29-31

篇4

三甲医院,二甲医院被业内人士称为第一终端;大中型医药连锁公司及下属药店,地州市医药批发公司及下属药店被业内人士称为第二终端;企事业单位医务室,社区卫生中心、个体药店、个体诊所等药品医疗机构被为第三终端。

第三终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三终端的市场现状:据湖北九州通公司公布的年度报表05年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人民币,安徽省华源医药公司公布的年度报表05年实现销售收入82亿元人民币,新龙医药公司公布的05年实现销售收入大约30亿元人民币,以上是全国性医药一级批发商公布的05年销售收入。区域性的二级医药批发公司:广东湛江三和药业公司,长沙双鹤医药公司、海王银河医药公司,江苏徐州医药股份公司淮海分公司05年分别有大约1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收入。据权威部门统计全国31个省市第三终端05年销售收入分别在30-40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全国的第三终端市场05年销售收入总额在930-1240亿元人民币。由以上的数据可以表明,第三终端市场拥有极其庞大的市场容量和广泛的终端客户。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倾斜,国家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系统的投入,以及患者首诊制的推行,第三终端市场将会拥有更加庞大的市场容量和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潜力。

第三终端的医疗卫生状况和从业人员状况: 第三终端客户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居民社区,厂矿单位、城郊结合部、城市远郊区、偏僻的农村。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影响和引导,导致了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建设和资源严重发展的不平衡。大医院的规模是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病患看病越来越贵,越来越难,医院医疗整体服务水平差,社会资源集中度高。反之,第三终端的医疗单位在发展规模,医疗设备、专业水平,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上,都远远不及大医院。国家在该领域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广大患者的需要。医疗卫生投入在国民经济GDP中所占比例很小,从而导致了第三终端市场的医疗卫生资源严重缺乏,整体社会医疗发展水平严重失衡。

国家宏观政策对第三终端的影响:首先是三农政策的到位和政府对农村医药卫生工作的重视,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两项工作予以充分的重视。加上以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主导的农村两网建设,也在不断扩大,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于基层医疗系统的关注。国家对于基础卫生医疗体系的投入,将使农村第三终端市场规模得到从未有的,空前的大力发展,为以远郊区及农村为主体的第三终端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构建第三终端营销网络

第三终端的组织架构及人员配置:

第三终端代表依据地区不同可划分为直辖市第三终端代表,省会城市第三终端代表、地州市第三终端代表、县级市第三终端代表。制药企业可依据公司的营销发展战略,产品组合来确定第三终端代表的人员配置和数量。

第三终端网络的建设不是什么企业和产品都适宜的,成功的第三终端=品牌药品+普药+战略规化,因此在考虑第三终端建设时,制药企业需要思考是否具备了以下的条件:

一、是否有广告和品牌产品带动其它产品的营销

二、是否有适合第三终端营销的产品群组合

三、是否有相应配套的组织架构,第三终端市场的管理体系等。

第三终端市场调查

医药公司调查:主要是调查了解医药公司是否具有第三终端市场营销理念和第三终端市场的覆盖能力,控制力,是否有相应的第三终端市场的营销管理队伍等。

目标第三终端市场区域调查:调查目标区域内的一甲医院,社区门诊、卫生服务中心、个体诊室及个体药店;了解它们的经营规模,经营效益、医疗服务的特色、同类产品的销售情况等。

竟争产品调查:调查了解同类竟争产品在第三终端市场的销售量,销售价格、促销方式和促销手段;了解竟争产品在目标区域内主要配送的医药批发公司及其合作方式等。

目标第三终端市场调查的方法和技巧

目标第三终端市场调查的方法和技巧:可通过电信黄页,网上查询、医药批发公司了解、相关部门查询、业内人士咨询等方法来了解目标区域内医药批发公司,竟争产品促销,第三终端客户等各方面的营销情况。

医药公司情况:可通过与医药公司采购部,销售部、其它部门的相关人员咨询,沟通来了解医药公司在第三终端市场的情况。

目标第三终端市场情况:可通过第三终端代表走访,医药公司销售人员沟通,来了解目标区域内第三终端市场的概貌。

竟争产品情况:可通过医药批发公司采购部人员,销售部人员,终端代表走访第三终端市场、竟争产品内部人员等来了解,搜集同类产品的整体营销情况。

第三终端市场销售政策制定

第三终端市场制定销售政策需要考虑的因素:

1.产品处于何种时期(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产品处于不同的时期促销政策和促销方式是有所不同,有所差别的;

2.产品是一线品牌还是二线品牌;

3.依据竟争产品销售和促销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促销措施来争夺第三终端客户,抢占市场份额。

第三终端网络建设主要有以下两种营销方式:

一、医药批发公司为主体,企业第三终端团队配合共同开发第三终端市场:这种营销方式主要是依托面对第三终端有配送能力的医药批发公司,以医药批发公司营销活动为主体,企业给予配合,在产品前期铺货,中后期的终端渠道拦截上以配套的订货奖励优惠政策,来吸引第三终端客户,达成向第三终端客户销售产品,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铺货率为目的。

1.订货会:由医药批发公司定期不定期组织第三终端客户集中开产品订货会,各企业出资赞助,并在会上配套的产品订货奖励优惠政策。其本质就是制药企业联合出资,医药批发公司提供下游客户资源,提供商业物流平台。企业以极小的投入来提升产品铺货和市场占有,实施终端渠道拦截。医药公司利用其第三终端营销网络的资源,与厂家合作建设第三终端网络。

2.医药批发公司配送:企业的营销团队与医药批发公司的销售团队进行紧密配合,依托医药批发公司的销售网络,将产品订货奖励优惠政策通过医药公司销售人员传达到第三终端客户,获取第三终端客户订单。同时在前期产品铺货配送阶段针对医药公司销售人员给予适度的铺货配送奖励政策,鼓励他们多销售产品,提高企业产品的广覆盖率。

3.开票大厅促销活动:依托医药批发公司开票大厅,向主动前来提货的第三终端的客户进行现场开货促销奖励优惠。这种方式属于渠道促销拦截,主要做好医药公司开票大厅中开票员的工作。企业在开票大厅设置专柜,配备专职促销人员,以第三终端客户开货品种、数量给予相应的促销奖励政策。

以上营销方式相互配合实施可以使第三终端的网络覆盖到城市,远郊区、偏远的农村市场,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铺货率。

二、以企业自身第三终端营销团队为主体,医药批发公司配合共同开发第三终端:

1.制药企业独自召集第三终端客户订货:这种营销方式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建立的终端代表进行,通过深度代表第三终端的走访,开发,召集第三终端客户集中开会,这种订货会可大可小。同时选择有第三终端配送能力的医药批发公司配合。这种订货方式主要由企业单独承担,第三终端的客户也主要集中在地级市区和县级城市中的终端,配合的医药批发公司也主要是一二级医药公司。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有品牌产品和普药产品的企业,通过品牌产品和普药产品来带动其他二三线品牌产品的推广销售。品牌产品可以吸引终端客户前来参加订货会,提高客户的参会兴趣,其他二三线品牌产品可以借助会议人员的现场讲解、产品的促销政策来获取客户订货的机会。这是品牌产品借助其产品和企业品牌的优势,向第三终端客户推广其他二三线品牌产品最好的手段之一。订货会上如果是品牌产品,成熟产品、成熟市场,可采取购一件产品赠送XX合药或赠送XX促销品等来促进企业品牌产品铺货和市场占有,同时也可促进企业二三线产品及普药产品的销售。

2.自建渠道销售: 招聘专职的第三终端代表,通过这些代表的终端开发将产品销售到第三终端中去。利用市场的同类产品市场竞争空白点和薄弱点切入市场,从而提高产品市场铺货率和市场占有率。 第三终端代表依照区域划分,走访,开发目标终端市场,介绍企业品牌产品及二三线普药产品,以优惠的进货政策和促销措施来促进终端客户进货,达到产品在区域内目标市场上广覆盖的营销目的,并在日常的走访中作好终端市场的维护和促销管理工作。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扩大内需;农村消费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029-02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外需急剧萎缩、出口大幅下降的形势下,人们充分认识到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均衡发展的重要性,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首选,是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均衡发展的关键。国家将扩大消费确定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方针和根本着力点,并借此机会推动中国经济由出口、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加快形成内需为主和积极利用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中国农村消费总体可概括为消费需求低迷、农民购买力严重不足,有效消费规模较小,但潜在消费需求旺盛。由于当前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收入来源渠道单一,导致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且不稳定,制约了农民的消费能力。加上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社会保障体系普遍缺失,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无法转化为有效的实际消费。据统计,自2000―2006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由46.4%下降到36.2%,下降了10.2个百分点,消费率远低于世界75%的平均水平。农村居民消费率则由15.3%下降到9.6%,占居民消费支出总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33%下降到2006年的26.4%,占2/3人口的农村只消费了不到1/3的商品。同时,农村市场商品供应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农民急需的农机具、化肥、地膜等生产资料价格普遍偏高,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业科技供应较少,电脑、汽车等高档消费品并不符合农村消费实际,有效商品供应结构不合理。加上假种子、假化肥等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但随着农民实际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社保体系的逐步健全和消费市场的不断完善,农民的消费潜能将会得到有效释放,消费市场前景非常乐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扩大内需的主战场在农村,刺激国内消费市场的生力军是农民。

1.农民收入较低,购买力不足。当前中国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较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但农产品相对价格则逐年下跌,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增产不增收,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消费水平的高低。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GDP增长了15倍、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9倍,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不足7倍。近年来,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占GDP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18.4%下降到2006年的12.5%,6年间下降了5.9个百分点。加上金融危机影响,农产品价格下降预期强烈,大约2 000万农民工失业,农民收入预期大幅降低,消费倾向随之下降。

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失,消费存在后顾之忧。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是制约农民消费的关键因素,农民消费存在较大后顾之忧。医疗、教育是农村家庭的主要开支,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农民需要自己掏钱购买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其在很大程度上已远远超出了农村家庭的承受能力,必然导致农民注重储蓄而压缩消费,社保支出大大压缩了农民的即期消费空间。看病是农民的最大顾虑,一场大病可使普通家庭倾家荡产,农村医疗卫生社保体制改革虽已启动,但在三五年内是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目前一名在校本科生一年的费用约为1万元左右,以农民人均纯收入3 700元计算,一个三口之家四年不吃不喝才能拱出一个大学生。另外,农民还存在住房、养老等经济压力,在此情况下农民不得不增加储蓄,尽量减少日常消费。

3.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消费观念落后。受文化因素、民族传统和家庭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崇尚节俭、提倡克制、反对奢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农民往往量入为出,而不会盲目扩张消费。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大多农民依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除了个别特殊商品,大部分消费品仍是自产自销,且多为基本生产、生活所需,服务性的消费品较少。同时,由于农村城市化水平较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农民信贷消费、超前消费意识。

4.消费市场不完善,消费环境较差。农村消费市场运作不够规范,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机制,市场价格监测机制滞后,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农民消费安全感较低。许多商家盯住城镇消费群体,而对巨大的的消费农村市场研究不够,产品生产脱离了农村的实际,市场商品供给与需求严重错位。农村交通不便,商品信息宣传渠道不畅,农民对新产品的了解不够,消费较为谨慎。相关产品售后维修服务网点较少,“三包”承诺难以兑现,农民的合法消费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1.加快农业体制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改变农村初次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社会资源配合不合理现状,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生产要素市场,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二是保护农民土地、乡镇集体财政等合法权益,做好政府财政支付转移工作,加快社会财产由政府向民众转移的步伐,扭转“国富民穷”的局面,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三是严格控制生产资料价格,提高农产品保护价格。农产品价格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命脉,提高农产品保护价格是增加农民收入最有力、见效最快的政策杠杆。应当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保护价机制,扩大农产品保护价范围,使保护价水平随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国际价格的波动以及居民整体收入的增加而相应提高,遏制农产品价格与第二、三产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不断拉大的趋势,保证农民增产又增收。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加财政补贴,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四是稳健、持久地贯彻家庭联产承包、土地承包制度等既定农业政策,提高政策稳定性,增强农民政策预期,为农民做出科学合理的生产规划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将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落实到位,坚决杜绝各种乱收费、乱摊派现象的发生,彻底减轻农民费税负担,保障农业产出能够真正沉淀在农村,为农村的长远发展积累物质资原。

2.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的真实收入。一是加快农业生产现代化步伐。积极探索和培育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土地、资金等生产资料配置效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发展。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品牌战略。生产出优质、安全、适销对路的产品,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坚持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均衡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积极培育农产品市场。疏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培育重点产区和集散地农产品批发、集贸市场。与大型连锁超市和农贸企业合作,建立城乡一体化市场,彻底化解农业“大生产、小市场”的矛盾,使农产品真正获得社会的平均利润。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后顾之忧。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 “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求,针对当前农村社保覆盖面小、保障水平差、体系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等问题,扩大政府在农村社会公共产品领域的支出,增强农村集体福利事业和可支配资源的供给能力,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包括农村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在内的社会保障体制,增强农民底线经济安全感,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制引致消费的效应,引导农民将以前用于购买社会公共产品的资金投向消费领域,加大财政向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转移支付对拉动消费的乘数作用。

篇6

1.估计方法。当时间序列存在异方差时,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OLS)不再有效,需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估计。进一步,如果时间序列同时存在序列相关性和异方差,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估计也不再有效,需使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总的来说,传统的最小二乘法(OLS)、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广义最小二乘法(GLS)等估计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参数只有在模型满足一些假设条件时才具有良好的性质。广义矩估计法(GeneralizedMethodofMoments)则不受模型假定的限制,它不要求随机扰动项一定非序列相关,不存在异方差等,并且使用该方法得到的参数估计值比用其他估计方法得到的参数估计值更接近真实值。可以这么说,广义矩估计法(GMM)包容了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广义最小二乘(GLS)等估计方法。本文的数据分析就是在广义矩估计的基础上完成的。2.估计原理。广义矩估计是设定参数满足的一种理论关系。其原理是选择参数估计尽可能接近理论上关系,把理论关系用样本近似值代替;并且估计量的选择就是要最小化理论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加权距离。参数要满足的理论关系通常是参数函数(fθ)与工具变量Zt之间的正则条件,即E[(fθ)''''Z)]=0,θ是被估计参数。广义矩估计法(GMM)中估计量的选择标准是使工具变量与函数(θ)之间的样本相关性越接近0越好。用函数表示为:J(θ)=(m(θ))''''Am(θ),其中m(θ)=(fθ)''''Z,A是加权矩阵;任何对称正定矩阵A都能得到(θ)的一致估计。3.估计结果。在EViews5.0中利用1994—2010年湖北省消费数据,在广义矩估计法下得出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很高,且湖北总消费、湖北政府消费、湖北城镇居民消费、湖北农村居民消费这四个变量均通过了假设检验。

湖北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关系检验

1.湖北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关系。政府消费是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包括国防、社会保障、教科文卫以及向住户以免费或低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等方面的开支。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存在两种关系,一种是正向因果关系,另一种是负向因果关系。负向因果关系即政府消费增加会抑制居民消费或政府消费减少会促进居民消费。正向因果关系即政府消费增加会促进居民消费或政府消费减少会抑制居民消费。如果不存在上述两种关系,则表明政府消费变动是对整体消费的平滑,即整体消费不足时,政府应增加消费,提高整体消费率;整体消费过剩时,政府应该减少消费,降低整体消费率。2.因果关系检验。首先根据样本容量确定检验最大滞后期为5,然后在EViews5.0中利用1994—2010年湖北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数据进行滞后期为1~5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表2检验结果得出,滞后期1~5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在置信度为1%的前提下,原假设均成立。检验结果表明湖北政府消费和湖北居民消费之间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因此政府在制定消费政策时,可以根据总消费水平进行相机决策,进而平滑湖北总消费率。

政策建议

(一)关于湖北政府消费不足的政策建议

1.提高政府消费水平,调整政府消费结构,突出政府支出民生导向。目前湖北消费整体疲软且政府消费相对居民消费不足,这表明政府没有建立根据居民消费情况相机决策的机制。在此情况下,湖北政府应加大政府在民生上的财政支出,包括医疗、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同时适度减少行政支出,通过这些举措降低居民的“支出预期”,从而间接引导居民增加消费,使整体消费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2.创新公共产品融资方式,节省政府投资,平滑政府消费。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上,如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政府应制定奖励补贴制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市规划和公用服务的提供,同时将节省资金投入到民生保障上,切实解决居民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困难,间接促进居民消费,最终使得政府消费平滑。当整体消费不足时,政府通过加大民生消费,间接刺激居民消费,提高整体消费率;当整体消费过剩时,政府通过减少民生消费,间接抑制居民消费,控制整体消费水平。

3.搭建文化消费平台,增强居民文化消费意识,培养居民文化消费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步提高。当前由于政府引导不够,居民大多自发聚集或组织文体活动,规模小且带动作用不足,经济效益难以显现。政府应合理规划,政策引导,在政府投入和私人资本引进的共同推进下修建大型民俗、民风文化娱乐平台,将商业模式和民俗文化融合为一,引导娱乐文化规模化、集群化,商业化发展,充分激发居民文化消费潜力。

4.积极探索财政保障方式,建立健全相关惠民机制。财政收入是政府消费增长的源泉。政府应根据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共服务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抓紧建立健全相关惠民机制。地方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地方税收、地方国有企业收入、中央财政补贴和预算外收入等。在提高财政收入上,政府可以改革税制,培育新型产业,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等。在建立健全惠民机制上,政府应该优先发展教育投入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促进就业支持机制、医疗卫生事业保障机制、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筹集机制等。一方面通过提高财政收入保证政府消费稳步提升,另一方面通过惠民机制降低居民支出预期,间接促进居民消费。

(二)关于湖北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政策建议

1.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条件。收入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增加农民收入是扩大农村消费的基础。政府应保证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规模化发展步伐。除对农民直接补贴外,加大对农业科技、机械购置、人才培养等领域的间接补贴。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广开就业渠道,提高农民再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增加农民非经营性收入,有力地支持农民持续增收,提升农民消费水平。

2.大力发展低碳绿色农业。低碳绿色农业一方面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能够生产健康、无公害的农副产品,其市场前景广阔。政府可以从多方面支持低碳绿色农业发展,一是政府应加大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大力宣传能源循环使用理念。二是政府应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滴灌等新农业生产技术。三是政府应着力发展绿色、特色产业,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打造以绿色品牌为标志的特色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提高农村居民真实收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农民后顾之忧。“养老、医疗”问题是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为此需要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保体系。一是政府要加大农村社保的投入和宣传力度,积极推广中央财政缴纳、地方财政缴纳、个人缴纳三方负担的养老体制,科学合理的搭配社保资金,逐步引导农民形成正确的养老观、医疗观。二是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保法规,要从法律层面保证农村社保体系的稳定性、公平性、可靠性和长远性,以此提振农民消费信心。三是政府要逐步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医疗救助制度。虽然我国有90%以上的农民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但是保障水平不高,特别是农村低收入者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医疗保障的支持力度。

4.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引导农民消费信贷。目前全国地下信贷规模已近8000亿元,而全国农户超过70%的借款来自民间借贷,显然,只有建立完善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才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支付能力,扩大农村需求。对此,一是要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建立农村金融网点;二是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农民消费信贷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农民了解并使用消费信贷,逐步扭转农民传统消费观念;三是要敦促金融机构制定针对农民自身特点的信贷方式,创新开发适合农民需要的金融产品;四是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鼓励民间资本借贷,繁荣农村金融市场;五是要加快农民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建设农村社会担保、抵押机构,并允许农民以土地、房产、资本等作为信用抵押。最后,通过多种举措引导农民进行消费,提振农民需求,拓宽农村市场。

篇7

从发展趋势看,消费升级将是未来市场长期演绎的主题。要使我国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迈进,让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居民购买力的强弱、消费升级速度的快慢和升级动力的持久性。

一、消费升级的作用

居民消费的结构型升级和质量型升级,大大推动了高新技术在生活领域的运用和推广,成为消费升级的最典型标志。

(一)消费升级成为消费增长的动力,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

一般而言,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跳跃性变化。以住房、汽车为龙头的消费热潮己经到来,投资型和服务型消费热点支撑着消费品市场的活跃与稳定增长,为消费的扩容增添新动力。消费结构升级已成为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是消费增长的源泉。消费升级通过衣食――家用电器、耐用消费品――住宅、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旅游和医疗等产业链不断演化、延伸,从而满足了消费者的多种需求。

(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随着可支配收入迅速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朝着高级化发展,从食品饮料、服装等衣食类向通信交通、旅游、娱乐等服务类转变,消费升级呈现出从衣、食―住―行―娱乐的阶梯式特点。居民消费升级的加快,为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滞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而生产发展的本身迫切需要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在45%左右,而我国目前只有40%左右。

(三)消费升级推动了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

在消费升级的直接带动下,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对住宅和汽车的强大需求有力地支撑了重化工业的发展,工业化加速推进到重化工业为主导的新阶段。

从具体产业来分析,住、行为主导的消费结构,必将拉动建材、钢铁、石油、石化、有色金属、橡胶、塑料等重化工业的发展,重工业的产业链极长,巨大的拉动效应对持续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在轻工生产方面,消费升级带来了食品饮料等产业的迅速发展。近几年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比重由1990年的54.25%降低到2006年的36%。食品饮料主要是高档食品发展迅速,体现在高档酒类提价后销售和收入能够保持同步增长、新鲜奶品市场高速发展。食品产业的增速保持在10%以上有望持续15―20年。

消费升级对家电行业的拉动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0年前多数居民购买的家电产品使用寿命已到,面临淘汰,而家用电器的升级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助推了家电行业的快速发展。数字电视、平板电视等新技术也使家电的大面积升级换代势在必行。换言之,被誉为夕阳产业的家电业,不是走到了发展的尽头,而是迎来了升级换代的机遇。尤其是农村消费能力的提升,家电产品的市场前景可观。

二、消费升级过程中的障碍

目前,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面临许多政策和体制,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住房市场的乱收费问题仍没得到根本解决。目前,土地和住房建设中的各种乱收费仍较突出,主要表现在:收费项目多,手续繁琐;一些部门和单位违反规定,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一些地方政府超越管理权限出台收费政策等,加重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据调查,房地产开发企业承担的各种收费约占房价的15%左右,而涉及收费的项目多达几十项。

二是涉及住、行产品生产的企业竞争还不够充分,使得住、行产品价格整体仍偏高。目前在住、行领域,基本上还是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对其他所有制企业还设有各种各样的市场准入门槛,妨碍了各种生产要素活力的竞相发展,使社会财富创造的源泉不能充分流动。

三是满足住行需求的外部条件不配套。在许多城市,居民停放私家车已成为一大难题。这一方面说明专门的停车场收费过高,另一方面说明城市的布局远没有考虑汽车快速进入家庭的需要。此外,由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赶不上城市人口的快速扩张以及机动车的增长,拥挤的道路使不少消费者只能持币观望。

四是消费环境不容乐观。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价格欺诈、虚假宣传、消费纠纷解决不及时等几大问题成为影响当前消费环境的突出障碍,特别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转轨时期,市场经济的各种法律法规尚不够完善;市场信息缺乏充分性、及时性和对称性;市场交易缺乏规范性,导致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三无”产品屡见不鲜,商品质量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严重地损害了国家、集体、消费者个人的利益,甚至直接危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五是抑制消费的因素还没有明显减少。主要表现为消费环境的缺乏诚信和竞争的无序化也迫使消费者捂住了钱袋。与城市相比,农民消费不方便、不放心、不实惠已成为抑制农村消费的三大“拦路虎”。

三、消费升级的发展趋势

“十一五”期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深化,人均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由消费以及消费升级推动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必将逐渐占据主导。

(一)宏观经济趋好决定了消费升级步伐将加快

中国经济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初期,未来10―15年将是中国经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这一阶段,整个经济总量和规模将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未来10―15年将是我国消费的黄金时期,发展空间十分巨大。随着收入和购买力的提高,居民消费开始从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求向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转变,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目前医疗、文化、体育、娱乐、旅游、餐饮、家政、物业管理等消费,不仅所占比重偏低,而且产品与市场十分狭小,也预示着居民消费在这方面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二)人口结构决定了消费潜力的空间

根据国际经验,个人消费支出的高峰期一般在40―50岁左右,这也意味着,2010年前后的10年将是我国消费增长最快的时期,现阶段的消费增长正处于高峰期的开端。上世纪60年代的高生育率,使中国从90年代开始逐渐迎来了人口增加带来的需求扩张。这一年龄段的人口目前正逐渐度过高储蓄期,消费需求将呈快速增长态势。

据预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即将步入第三波消费高峰(我国第一波消费高峰在1984―1989年,第二波消费高峰在1992―1997年),而人口出生率和人口结构是影响消费结构的关键。1981年之前出生的独生子女有9000万人,目前正处于收入和消费的上升期;而1992―1998年出生的独生子女约有3亿多人,亦将逐步进入消费年龄。这两代人的消费倾向要远高于储蓄倾向。特别是在国家对社会保险、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机制加大投资的背景下,居民消费力将得到更为充分的释放。

(三)多数行业将继续受益

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由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拉动,而以住房和汽车消费为代表的消费升级方兴未艾,对相关行业的拉动力将进一步增强。在未来消费全面升级预期下,医药行业、商业行业、食品饮料行业、旅游行业等都将成为消费升级的受益对象。消费行业中符合消费观念或消费趋势变动的新兴业态将给市场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如电子、信息、网络使消费形式不断升级、消费内容也得到扩展;电子配送、网上交易、网上游戏将推动整个行业的生产流程、服务形式、竞争格局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四)汽车与住房对经济的拉动力方兴未艾

随着消费升级,汽车进入家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目前我国千人拥有汽车大约为30辆,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20辆/千人)。预计到2020年,私人载客汽车将达到9000万辆,轿车年销量将突破1000万辆。未来,我国汽车销量的增长速度将会在15%左右。

房地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对整个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未来住房将是消费结构升级的重点。此外住房、轿车带动的消费升级力度带动对家电、纺织品、家具、五金电料等商品的需求。

四、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需要采取的对策

(一)分层次加快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针对目前居民消费升级的加快,当务之急是,一方面要防止居民对未来消费升级换代进行大量的储蓄而不利于即期消费的实现,同时也要防止未来升级换代过于集中。当前应当细分消费群体的消费层次,维持消费升级的渐进性,使消费升级成为一个分层次、有步骤的稳定过程。对于中等偏上收入者可以以消费信贷等方式,引导一部分中高收入者首先购房买车,对于中等收入者可以增加其文化娱乐消费,对于中等偏下收入者可以增加其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与换代。

(二)调整产业结构和供给结构,转化高收入群体的长期储蓄为有效购买力

如何成功启动高收入群体的购买力,成为消费需求主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可估量。因此,要从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入手,加快调整和升级供给结构。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增加高档产品、创新商品和投资品的供给,特别是增加服务品的供给,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和消费领域。

(三)进一步增强鼓励消费的政策力度

要把扩大内需的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将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就必须调整消费政策,转变管理观念。

一是要及时清理并取消限制消费的各种政策和行为,加大消费政策的调整力度,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清理限制性的消费政策,大力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活动。要把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除加快农村电网建设外,还有广播电视网建设,邮政通讯及信息网络建设,农村公路网络改造和建设,农村医疗卫生网点建设等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满足与消费质量的提高。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增强居民的安全感,改善居民的支出预期。

三是促进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稳定增长,特别是加大对农民减负增收的支持力度;四是继续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信心。

(四)加快不同档次消费品的替代转化

篇8

通过新产品开发来调整和丰富企业的产品结构,正在成为很多企业的长期营销策略。

新产品开发已经成为一个必须要考虑市场需求、知识产权保护、品牌战略等的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的实施考验着企业对社会资源是否具有强大的整合能力。

另据悉:发改委已经正式作出批复,同意把新型疫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中心落户在北京,并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及国家资金补助计划。目前,两大研发中心正在紧张地筹备之中。

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司的有关人士透露:“发改委要求两大中心‘先组后建’,国家给予资金补助。希望国家的补助资金起到引导作用,促进高新技术的医药产业的发展。”

如今,人们珍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越来越强,加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完善,以及农村医疗卫生基础建设的加强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为医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契机。消费市场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消费区域由城市向农村延伸,消费对象进一步拓宽,消费选择更为广泛,消费目的由防病治病扩大到健身益智,消费求新、求天然、求疗效好。此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推进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都将增加对医药产品的需求。

新药研发的方向

我国是世界原料药生产大国,更是药品消费大国,但目前我国所生产的化学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其中97%为仿制药,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对此,有关专家对我国制药企业未来的研发方向和产品结构调整提出了建议。

调整品种结构

药品需求及市场的多层次性要求药品开发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但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执行会长李舜年提出,我国目前虽然已成为世界原料药生产大国,并有相当数量出口。但部分品种生产的低水平重复尚未根本改变。一些企业在进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中没有和品种结构调整相结合,而是单纯地扩大生产能力,投入没有得到回报,造成资金沉淀、设备闲置,加剧了生产能力利用不足的矛盾。产品趋同化严重,市场竞争、价格竞争激烈。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王晓良认为,企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研制的1000多种新药中,有400多种生物新药用于癌症,26种用于阿尔茨海默症,用于心脏病、心肌梗塞、AIDS、精神病的药物也有100多种,另有糖尿病药物25种。

本土企业的品种结构调整应根据我国人口病种发生的频率,在结构层次上,多一些“立体交叉”,尽量减少“平面碰撞”,特别要减少低水平重复。结合我国医药市场需求,肝炎药物、肝硬化药物、抗肿瘤药物、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药物、心血管药物等应是企业研发方向。作为发展中国家,抗感染药物仍为市场需求最大的品种之一。随着社会进步,竞争加剧,精神病治疗药物的市场也将不断加大,而这一领域一直是我国创新药物研发中的弱项,而在发达国家中,抗抑郁药已成为最热销的药物之一。

重视二次开发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研究员沈慧凤认为,国际上由于新药投入风险愈来愈大,要求显著提高,因此新药开发相对放缓,在人们不断开发老药新用途的前提下,药物研发已进入了制剂时代,而药物释放技术(DDS)正是这一时代的主旋律。

由于药物释放技术可在治疗允许范围内维持稳定的药物水平,延长作用时间,可定向释放至疾病的组织或器官,并按照药动学原理定时定量释放,能更好满足医疗与患者的需要,因此DDS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需要终生服药、用药量大、药物毒性大或有成病性的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止痛、恶性肿瘤等方面有较大发展。此外,消化系统用药、某些抗感染药也适于生产和使用缓控释制剂。使用DDS技术将能改变老药的医学价格性能比,需要健康护理的大众将从采用专利过期的老产品中获得较高的医疗服务水平。

而我国这项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医药工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我国每年还要花大量经费用于进口价格昂贵的制剂产品,因此必须加强国内医药企业药物释放技术的研究。这种策略不仅适应医药市场不断发展的需要,还将大大提高药物疗效,减少副作用,且对于药厂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获取溢价利润也是至关重要。

目前主要的药物释放技术包括:缓控释制剂近年来高分子材料的发展促进了缓控释制剂的制备技术和新品种的开发,口服缓控释制剂有十几种不同类型的缓释剂型,如骨架型、凝胶型、缓释小丸胶囊、包衣型、多层缓释、胃滞留片等。

口腔速溶/崩片剂(FDDTs)FDDTs无需水即可在唾液中崩解和快速溶解,一些片剂在唾液中几秒钟即可快速溶解或在口腔中快速崩解。其大致有冻干法制备口内速释片、模压片制备口内速释片、直接压片制备口腔速崩等。

PEG化给药系统PEG是高分子化合物与蛋白质-多肽药物经聚乙二醇化,可载大量的水分子,从而使体积增大5~10倍,原来不溶于水的蛋白质-多肽类经PEG处理后不仅能提高溶解性,还可提高流动性,延长药物作用,减少毒副作用。据国外有关估计,今后5年内仅PEG化干扰素制剂的世界销售量将达15亿~20亿美元,而PEG化老药的市场销量最终可达100亿元,其市场前景十分光明。

口腔粘膜粘附给药系统近年来粘膜粘附给药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因其具有优于常规给药的特点,药物在给药部位的滞留时间长,使制剂与粘膜密切接触并能控制药物的释放,给药局部化,通过改变局部给药粘膜性质,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

吸入释药系统吸入释药系统市场规模2000年为117亿美元,预测2005年销售额可超过226亿美元,2010年将达352亿美元。此市场潜力非常大,我国原使用吸入剂者所占比例较小,随着用药水平的提高和吸入剂在治疗肺癌等全身性疾病领域应用的扩大,国内市场将迅速扩大。

纳米释药技术水不溶性药物的溶解性差,如减小其颗粒体积,则能增大其表面面积,增强溶解度。

根据市场分析,目前新释药系统还是以口服缓控释制剂为主,口服释药产品在其市场上发展较快的技术主要有速释技术、口服控释技术、口服复方制剂和掩味技术。沈慧凤认为,在加强制剂释药系统研究的同时,必须加强对药用辅料的研发及应用,以适应新的药物及剂型开发需要。

医药公司:研发和营销能力受关注

市场和产品高度细分使得医药类上市公司的研究难度加大,许多公司的产品成百上千,研究一个公司需要研究很多个行业。而且仅仅通过对宏观和行业的研究很难得出是否值得投资的结论,通过调研来了解医药类上市公司信息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医药行业作为一个整体,持续向上增长的趋势一直没有多少变化,然而体现在个别公司身上,却差异万千。

近年来,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内容丰富了许多,但由于医药产品十分众多,许多公司对产品销售的披露只能涵盖大的层次。如,药品制造、药品流通等,而涉及到具体产品的信息披露较少。这使得医药行业的分析师必须和上市公司进行持续深入的沟通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资料连接

篇9

新设村有6个自然屯,总户数337户,人口1260人。现有土地2600亩,耕地面积2500余亩。由于缺少必要的发展资金,该村基础设施较差,产业结构单一,村民大多靠种地来维持生计,2009年,全村人均经济收入不足4500元,集体收入不足5万元。

2008年通灌铁路和通丹高速公路大泉段开工,新设村按规定得到了一笔为数不小的占地补偿款,钱能考验人的良心,也能考验党支部对老百姓的真心,穷光蛋一下子成了大富翁,新设村党支部有点“懵”,静下心来一想,还是决定用老办法——开大会讨论。最终决定,这笔钱一部分用来搞新农村建设,力争今后一年一个台阶,到2010年进入标兵村行列,另一部分作为大家的创业资金,支部负责找项目定出路。参会的所有党员和村民异口同声:“村里支配这笔钱我们放心。”

调整产业结构,脱掉贫穷的帽子

2010年,为了尽快让村民摆脱贫穷落后的生活,新设村加大农业产业化调整力度,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发展,确立了发展棚模经济、种植食用菌,带领全村村民过上好日子的工作思路,决定推行“公司加农户、基地带农户、协会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走一户一棚的“小农户,大基地,大规模,大群体”的产业路子,把农户组织起来,整体进入市场。为了做好这一项目,新设村两委班子带领部分党员和村民代表于2009年12月—2010年4月,先后组织村民107人到辽宁台安、浙江丽水、磐安等地对食用菌的种植技术、市场价格及市场前景进行了考察,看到了棚膜种植食用菌的巨大商机,以种植香菇为例:一个棚可放2.5万棒菌棒,每个菌棒的成本为1.6元左右,一个菌棒可产1.8斤香茹,香茹的市场批发价全年平均价为2.5元,一个菌棒可产生4.5元价值,可实现利润2.9元,一个棚可增收7.25万元。该项目为两年三茬,一个棚一年可增收10.8万元。还邀请食用菌方面的专家对有发展食用菌意愿的农民进行了授课,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双带“作用,党支部号召党员、干部率先建起了日光棚,村支部书记建10栋、会计建5栋、治保主任建5栋、妇女主任建2栋,在“两委”班子的带动下,全村40户村民共建日光蓄热式温棚100栋,冷棚100栋。党支部将农户发展棚膜的资金的来源分为三部分,一是村集体资金,负责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为每个建棚户无偿借款2万元,2年后还本;二是村党支部为建棚户协调贷款;三是农户自筹。这样,就再次为想发展棚膜食用菌的百姓降低了门槛。

创业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是有党支部做后盾,大家携手共行什么样的难关都闯得过,棚膜户有困难找支部出主意,支部有困难召集大家想办法,为做大项目,保持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产供销的问题,新设村引进了浙江商人陈永发的肆益农产品加工厂,企业负责菌种的制作、技术指导、产品全部回收和先期垫付一部分菌棒款;为了更好地凝聚人力、财力促进基地健康发展,党支部决定成立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负责项目的技术指导、选择产品的品种、市场调研、产品的询价和与企业进行谈判;农户自己负责所属棚膜食用菌的生长管理,基地采取农户+专业合作社+公司的模式运行。村党支部其实自己还有个“小九九”,他们与肆益公司、合作社三方协议,将来棚膜户的食用菌每卖出一公斤就要给村集体0.1元的提成,这样仅凭一期食用菌基地就能给村集体每年增收80余万元,这真是一个解决村集体增收,用钱生钱的好点子。

通过企业的带动,新设村计划在2011年新增棚户300户,力争全村一户一棚,目前,该村人均实现纯收入5864元,村集体收入达到80万元。

2011年投资1500万元完成园区二期工程建设,建设面积500亩,建成日光蓄热式暖棚100栋,冷棚200栋,打水井200眼,修水泥路2公里。目前园区总占地面积830亩。建成食用菌大棚500栋,其中暖棚200栋,冷棚300栋。引进的肆益农产品开发公司目前建设厂房1500平方米,冷库300平方米,可年加工食用菌60万吨。该公司与合作社签订定订单,公司负责菌种引进,菌棒制作,技术指导、产品回收。实现了产加销,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公司和村集体签订了合同,每收购一市斤蘑菇,村集体提取一角钱,2011年仅此一项,村集体收入达到了60万元。实现了农户、企业、集体三赢。2011年园区产值600万元,实现利润200万元。人均增收1万元。2012年,我们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目前已引进鞍山台安老板入户园区,将新增食用菌生产棒90万棒,目前正在进行接菌养菌。到年底我们产能将达到200万棒。年产食用菌300万斤,产值900余万元,利润400万元,效益非常可观。到年内,我们力争将新设食用菌园区打造成东北食用菌的集散地。

新农村各项事业稳步推进

产业发展紧锣密鼓,新农村建设蒸蒸日上,新设村党支部把钱用在刀刃上,投在新农村建设上每一分钱都在村务公开栏上公示,大笔支出则要通过召集党员开会审议通过,村党支部力求打赢新农村建设这场硬仗不仅要靠物资投入,更要靠与老百姓感情沟通取胜,为了实现全村100%庭院硬化,村党支部和大家协商老百姓只支付工钱,除此之外八十平米以内的庭院硬化费用全由村里负担,这个最大程度降低老百姓负担提议自然得以全票通过;新设村保洁范围大,但是村里只雇用了三个保洁员,他们只负责偏远的路段和垃圾点的清扫,村干部通过多次耐心说服、评比奖励等方法在村里实行了门前三包政策,村民负责自家周边的环境卫生,仅此一项政策就每年都为村里节省几十万元的卫生清理的费用,几年来村里先后共投入资金675万元,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新设村抓住有利契机,扎扎实实开展新农村建设。近几年,以“建设新农村,让农民过上好日子!”为目标,共投入资金675万元,新修水泥路6.5公里,所有村组都通上了水泥路;新建围墙5400延长米,边沟硬化5000米,实现了围墙、边沟一体化;完成小流域治理650米,彻底改变了过去垃圾满沟、污水横流的脏、乱、差局面;新建村部1个,面积达320余平方米,配备了现代办公设施,增设了标准化卫生计生室、科技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电教室和活动室,村干部实行了坐班制,为村民处理事务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硬化庭院320户,庭院硬化达到100%;新建广场4座,安装了健身器材8套,村民休闲娱乐有了稳定的场所;改建厕所285座,安装路灯84盏,新建沼气池20个,安装太阳能14个;新建幼儿园1座,解决了村里幼儿上学难、路途远的实际困难;进一步加强并完善了农村消防配套设施,建立50人消防队伍,购置消防用车3辆,共配置消防锹、耙子各100把,消防井、泵各1个,改变了农村消防设施不足的落后局面,能有效降低灾难损失。

2011年结合标杆村建设,新设村的村容村貌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投资210万元,完成公路沿线164户民居的改造任务,包括屋顶换瓦、屋顶装饰、围墙改造、更换塑钢窗,外墙粉刷,大门垛装饰、室内的锅炉吊炕安装、室内粉刷等,目前为止新建改建围墙3900延长米,更换塑钢窗1300平方米,屋顶换瓦13000平方米。目前已全部完成改造任务。计划投资1080万元的样板村新区建设,已完成投资420万元。目前为止,完成了35户满族民俗新居的规划设计、征地拆迁、回填及房屋的框架建设任务,新区建设共征地45亩,回填土方4.1万方,建筑面积4606平米。

2012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将异地新建村部一座,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整体上与小区建筑风格一致。在新区建方面,将完成新区房屋建设项目,同时加强绿化并引水入园,搞好小区的环境建设。新区内我们还将建秸秆气化站一座,满足新区居民的用气需求。在产业发展方面,在搞好食用菌采摘的基础上,准备在后山建设果树及农家蔬菜采摘园,搞好农家乐等活动,做大民俗旅游这篇文章。

经过近几年的安居改造工程建设,共改造泥草房32户,基本消除了泥草房,砖瓦房普及率达到99.2%,电网改造工程已全部结束,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92%,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3.8%以上。在居民安全饮水方面,以前只有临近水源的2、3组居民吃上了自来水,其他村民靠吃自家深水井为主,今年,向上级部门争取到项目资金,为其余居民安装自来水,新建封闭式蓄水池1个,下放主管道6500延长米,解决全村居民饮用水的实际困难。在农村医疗方面,村内设有卫生所1个,专业医生和护士各一名;积极推进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确保农民参合率达到85%以上。

新设村党支部兑现了让村里一年一个新台阶的承诺,2009年新设村在全县新农村建设评比中被评为先进村,2010年就跃升为标兵村,新设村的目标是两年内成为全县强村,这可不是吹牛,一期可以给村集体每年创收80万元,二期的面积是一期的两倍,收入自然也随之翻番,新设村的目标是“一户一棚”,而随着集体和个人收入的水涨船高,新设村的新农村建设将迈向更高的台阶。

抓阵地建设,丰富文化生活,陶冶思想情操

篇10

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全市金融工作,充分说明市委、市政府对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视,目的是进一步动员全市各级金融机构、各有关部门认真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形势,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团结拚搏,共同推进全市经济金融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下面,我讲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全市金融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剂。多年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全市金融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大局观念,坚持改革与发展并重,努力改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金融杠杆的调节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与社会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尤其是去年,在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信贷收紧的形势下,全市各级金融机构正确处理宏观调控与服务地方发展的关系,注重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衔接,坚持有进有退、有保有压,在有效抑制部分过热行业的同时,努力扩大信贷投放,大力开展票据、保理业务,积极核销呆帐,保证了农业、优质骨干企业及基础设施、技术改造领域的信贷投入。可以说,在压力和困难增大的情况下,去年GDP能够实现16.4%的快速增长,是与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全市金融战线上的全体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市金融工作实现了新突破,迈上了新台阶,呈现出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益增长、风险下降的良好态势。去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36.83亿元,增长19.27%,各项贷款余额372.39亿元,增长17.32%,现金净回笼10.4亿元,是我市历史上第二个净回笼年;金融改革顺利推进,金融活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金融监管力度加大,金融秩序保持稳定,特别是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化解,金融机构经营效益明显改善,全市7家商业性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比年初下降6.68个百分点,实现考核利润5.45亿元,同比增加1.87亿元;金融市场有序发展,尤其是保险业市场主体不断增加,总量快速膨胀,证券业市场有所回复。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辩证地看到,全市经济金融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能力有待增强。去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贷差达到173亿元,新增存贷比比上年下降9.4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56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市金融机构的贷款空间还非常大,同时也说明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强化。二是影响信贷投放的因素仍然很多。比如:在信贷审批和管理权大幅上收的情况下,部分金融机构对上级行的营销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运作办法,贷款审准率较低;个别地方性金融机构资产结构不合理,导致贷款增量小,运行不稳定;企业参与信用评级积极性不高,数量少,信用等级低;有些单位财务不健全,会计信息失真;企业担保能力不足,社会担保体系不健全等,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信贷的增长。三是保险、证券市场需规范推进。去年,我市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保费收入占居民储蓄余额的比重为1.8%、244.18元/人、3.9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45个百分点、101.42元/人和0.15个百分点。保险覆盖面窄,尤其是在农村,保险专业管理和深度参与不够,缺乏有针对性的合适保险产品。证券业仍处于持续低迷状态,市场开拓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这些问题既有体制机制因素造成的,也有我们思想观念相对滞后、工作努力不够造成的,应引起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的措施和办法。尤其是在国家继续加大改善宏观调控和各地竞相加快发展的压力下,金融工作愈来愈重要,愈来愈需要改革和创新。明年,我国将结束加入WTO的过渡期,金融业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外竞争,这是挑战,但把握好了,又是发展的机遇。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做好经济金融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推进全市经济金融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统筹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全

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金融部门要认真研究经济金融发展规律,以科学的金融发展观统领指导全市经济金融工作。

一是要正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今年,国家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是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加强和完善,坚持的原则是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使用的手段是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目的是保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实践证明,每次国家宏观调控,都是对各地经济发展重新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地区与地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拉开距离的时候。各级金融机构和有关部门要正确理解好、用心把握好、结合实际利用好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将其作为重要战略发展机遇,审时度势,开动脑筋,顺势而为,有大作为,推进经济和金融双向联动,实现跨越式发展。从目前情况看,通过近几年的经济结构调整,我市国家明令禁止和限制的行业较少,全市各级金融机构和有关部门要及时向上级行反映和汇报泰安的情况,努力争取贷款规模,增加授权授信。力争年底全市各项贷款增加60亿元以上,新增存贷比达到75%以上。

二是要正确把握经济和金融的关系。经济决定金融,经济健康发展是金融稳健运行的基础和保障;金融服务经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工作是一门大学问,哪个地方金融工作做好了,哪个地方就能占有更多的金融资源,就能在加快发展中赢得先机。这是各地发展实践的证明,也是我们近年来工作的经验和体会。目前全国经济处于新一轮快速增长阶段,国内外的产业和资本正在加速转移,机遇稍纵即逝,见机不为,遗憾无穷。全市各级要牢固树立经济金融同兴共荣理念,高度重视研究抓好金融工作,合理引导资金流向,聚集更多的资金服务于全市经济加快发展。同时,金融运行质量最终决定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化解和防止金融风险的根本也在于当地经济的质量。近年来金融部门的良性运行和效益提高,既是金融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努力的结果,也得益于全市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金融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就是壮大自我的意识,转变观念,推进改革,挖掘资源,改进服务,强化监管,通过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做大做强金融产业。

三是要重视保险业和证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保险业要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开发、开办适应社会需要的新险种,大力培育发展保险市场,争取保险密度、保险深度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要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出口贸易,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保险业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和补充养老、补充医疗保险业务,努力提高社会整体保障水平。在煤炭、建筑等高风险行业和公众聚集场所要积极推行雇主、公众责任保险。要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医疗、奶牛养殖、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符合农村特点的新险种,通过保险手段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时,要充分重视资本市场的融资,利用我市上市公司的资源优势,鼓励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带动我市更多高科技产业、优势产业进入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证券机构要创新内部运行机制,当好企业与上级证券机构的桥梁与纽带,及时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帮助企业搞好资本运营。

三、紧紧围绕工作重点,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今年,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一个目标,三大重点,四个坚定不移”的工作思路,即坚持以建设经济强市为目标,继续突出工业经济、民营经济、招商引资三大重点,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优化结构、坚定不移地抓大项目、坚定不移地保护生态和节约能源。金融部门要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工作重点,努力优化信贷资金投向。(1)农业。要围绕“一个深化、两个突破、四项建设”工作思路,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特点,搞好对“三农”的金融服务,重点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龙头企业培植、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公益设施建设、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工业。要围绕培植一批支柱产业、一批大型企业、一批知名品牌“三个一批”,结合“三改两上”,重点加大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的资金注入,尤其是对我市确定的六大主导产业和30强企业,要给予重点支持,力争在骨干龙头企业的培植上尽快实现大的突破。(3)旅游服务业。重点支持泰山博物馆、

泰山国际休闲运动中心、宝龙城市广场和东平湖、徂徕山、莲花山等景区和项目的开发建设,积极支持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化娱乐和社区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努力提升旅游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增强竞争能力。(4)城市建设。要围绕城市功能提升和生态市建设,重点支持今年确定的续建和新开重点工程和城中村改造建设,努力打造特色、魅力、现代山水园林旅游城市。同时,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努力清除非政策性信贷歧视和障碍。要继续大力支持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和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当前外汇资金充裕,外币利率相对较低,产业转移、资本聚集、跨国并购发展迅猛的难得机遇,优化外汇信贷结构,加大外汇贷款投放,加大对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好、出口创汇能力强外向型企业的资金支持,提高全市经济的外向度。

四、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银企合作

推进银企合作共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和银行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自2002年以来,市里每年都成功召开几次各种形式的金融工作调度会和银企联谊会,初步构筑起了银行、政府、企业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互惠双赢、共谋发展的新型银地、银企关系,政、银、企之间的长效协调机制日趋完善,银企合作工作成绩显著。三年共签约资金185.7亿元,实际到位135.8亿元,签约资金到位率73.1%。最近又举办了金融生态建设暨银企合作新闻会,效果很好。要实现银企合作向纵深发展,需要企业、银行和政府三方共同努力,合力推进。首先,企业要在策划推荐好的项目和完善内控机制上下功夫。好项目是企业发展的永续动力。在银企合作过程中,银行的同志普遍反映我市“大、高、新、外”项目太少,向上级银行推荐争取难度很大。全市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要认真研究本行业、本领域发展的前沿性课题和市场需求,策划论证出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本企业做大做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为金融部门向上级行推荐争取创造条件。有关经济主管部门也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企业做好项目筛选、论证和建设上,依托高层次专家咨询机构,策划论证一批投资过亿元、过10亿元、上百亿元的大项目、好项目。企业要与银行主动对接,及早让金融部门参与项目论证,对签约项目,靠上抓好落实,加快资金到位。同时,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信用等级,以优秀的企业素质和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金融部门的信任和支持。其次,银行要在转变经营理念和拓宽金融服务上下功夫。经营货币,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终极目标。各级金融机构要强化市场意识,把企业作为“上帝”,主动地去了解企业,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建立稳定的客户群。对企业推荐的项目,金融部门要深入搞好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其成长性和上级行授信的可能性,分析项目存在的问题。同时,要积极做好国家金融政策、金融形势、贷款程序等方面的宣传工作。第三,政府部门要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尤其是经济主管部门要在帮助企业做好项目策划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有效疏通金融部门与经济主体的连接渠道,建立完善的银企沟通协调机制,在银企之间搭建起一种互信、互利、互助的良好合作关系,促进银企双方坦诚沟通,精诚合作,互惠双赢,共谋发展。市银企合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做好调度和督促工作,推进银企合作向更广泛、更深入的领域拓展。

五、加强社会信用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财,市无信则乱,国无信则衰”。信用环境的好坏决定着一个地方市场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高低。而金融生态将是今后一个地区信用环境、投资环境的重要标志,对商业银行在资金调度、信贷授权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有组织地科学推进。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更新观念,强化责任,从建设经济强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来对待,努力打造稳定、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提高本地区对资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是要继续大力加强社会信用建设。近年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创建金融安全区、“诚信泰安”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有些地方和企业仍存在缺失信用、破坏信用环境的行为。市

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一些企业和企业家之所以从成功走到衰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信用上出了问题。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认识优化信用环境的极端重要性,把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作为关系全市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政府要做信用建设的表率,加强自律,依法行政,加强信用宣传教育。企业要牢固树立诚信是企业生存之魂、经营成败之根的理念,自觉遵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范,努力成为诚实守信的市场主体。金融机构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服务,遵守承诺,努力把银行、保险、证券业建设成为全市重诺守信的典范。要认真抓好企业信用评级工作,争取更多的企业成为信用企业。要继续深入开展文明信用单位创建活动,努力打造信用政府、信用社会、信用企业、信用金融。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文明诚信典型,对不守信用、影响我市形象的行为和单位,坚决予以曝光。同时,各级各部门要加大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力度,严厉打击破坏金融秩序、骗取银行信贷的行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为金融安全运行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总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努力打造一个“投资泰安、稳如泰山”和“诚信泰安”的良好环境品牌。

二是要健全信用担保体系,规范信用担保行为。信用担保是融通银行资金的重要手段。目前,全市已成立信用担保公司7家,较好地缓解了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但存在出资渠道单一、注册资金较少、担保能力弱、担保成本高、操作程序复杂等一系列问题,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企业融资的最大障碍。因此,各级要把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创新思路、创新工作、创新手段,努力建设完善全市信用担保体系。要大力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共同出资或参股建立规模大、担保能力强的大型担保公司;积极鼓励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建立互助担保基金和互担保机构;积极支持个体工商户、农民实行联户联保。同时,加强与国内知名担保公司的联系,努力吸引市外担保公司来我市建立分支机构。目前的7家担保公司要努力加强内部管理,更新观念,创新机制,苦练内功,控制担保风险,拓宽融资领域,增强担保能力,同时要积极与银行部门协商,尽可能地扩张担保倍数,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担保需求。

篇11

一、上半年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金融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三次党代会和市委三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团结努力,扎实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主要指标和重点工作基本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1.87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一产增加值7.26亿元,增长4.9%;二产增加值222.17亿元,增长13.6%;三产增加值32.44亿元,增长12%。财政总收入92.7亿元,增长1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6.8亿元,增长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50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913元,增长11.9%。

在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金融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截止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31.18亿元,较年初增长9.12%,各项贷款余额214.05亿元,较年初增长6.48%;现金净回笼6916万元。金融监管力度加大,金融秩序保持稳定,全市金融机构经营效益明显改善,6月末实现经营利润4.4亿元,同比增加1.39亿元。金融市场有序发展,尤其是保险业市场主体不断增加,截止目前,全市保险机构已由10年前的2家发展到现在的16家。可以说,我市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是与各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市金融战线上的全体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金融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金融存贷比继续下降,中小企业、部分项目资金短缺问题仍较突出。我市大多数中小企业信用等级偏低,又缺乏信用支持平台,贷款难度较大;加之受延长石油集团财务中心账户设在西安、所属企业贷款实行统贷统还等因素的影响,上半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加额同比下降33.9%,其中工业贷款减少3.5亿元,基本建设贷款减少2.3亿元,技术改造贷款减少5500万元。二是影响信贷投放的因素仍然很多。比如:在信贷审批和管理权大幅上收的情况下,部分金融机构对上级行的申报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运作办法,贷款审准率较低;个别地方性金融机构资产结构不合理,导致贷款增量小,运行不稳定;企业参与信用评级积极性不高,数量少,信用等级低;企业担保能力不足,社会担保体系不健全等。三是保险市场还需要进一步规范推进。我市保险覆盖面窄,尤其是在农村,保险专业管理和深度参与不够,缺乏有针对性的适合保险产品,市场开拓和自我发展能力仍然较弱。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等方面的主观原因,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剂。大力发展金融业,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投融资水平、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促进社会繁荣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金融系统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大局观念,认真研究经济金融发展规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指导全市金融工作。

一是要正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国家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加强和完善,坚持的原则是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使用的手段是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目的是保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各级金融机构要正确理解好、用心把握好、结合实际利用好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将其作为重要战略发展机遇,审时度势,开动脑筋,顺势而为,推进经济和金融双向联动,实现跨越式发展。从目前情况看,通过近几年的经济结构调整,我市国家明令禁止和限制的行业较少,各级金融机构要及时向上级行反映和汇报,努力争取贷款规模,增加授权授信,力争年底全市各项贷款增加25亿元以上,存贷比达到60%以上。

二是要正确把握经济和金融的关系。经济决定金融,经济健康发展是金融稳健运行的基础和保障;金融服务经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目前,全国经济处于新一轮快速增长阶段,国内外的产业和资本正在加速转移,机遇稍纵即逝,见机不为,遗憾无穷。我们要牢固树立经济金融同兴共荣理念,高度重视研究抓好金融工作,合理引导资金流向,聚集更多的资金服务于全市经济加快发展。同时,金融运行质量最终决定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也在于当地经济的质量。近年来金融的良性运行和效益提高,既是金融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努力的结果,也得益于全市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金融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就是壮大自我的意识,转变观念,推进改革,挖掘资源,改进服务,强化监管,通过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做大做强金融产业。

三是要重视保险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保险业是社会的稳定器和经济的助推器。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保险越重要。各保险机构要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开发、开办适应社会需要的新险种,大力培育发展保险市场,争取保险密度、保险深度取得更大突破。要充分发挥保险业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和补充养老、补充医疗保险业务,努力提高社会整体保障水平。在煤炭、建筑等高风险行业和公众聚集场所要积极推行雇主、公众责任保险。要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医疗、农民养老保险等符合农村特点的新险种,通过保险手段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三、抓住关键环节,在重点方面实现新突破

从这次会议分析的情况看,进一步缩小存贷差、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推进保险业发展、加强金融监管等是全面推进金融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金融工作新突破的切入点和关键环节。

第一,要在缩小存贷差方面实现新突破。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存贷差达到217.13亿元,新增存贷款比较年初下降1.23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市金融机构的贷款空间还非常大,同时也说明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强化。各类金融机构,都要在增加盈利,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广泛提供多层次、多方面的金融服务。要合理调整信贷结构,既要为优势产业、大型企业、大型项目提供金融服务,又要为弱势产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要确保人民币存贷比例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指标。

第二,要在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方面实现新突破。去年12月市三次党代会确立了“能源化工强市、绿色产业富民、红色旅游兴业”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全力打造“富裕*、实力*、生态*、和谐*、魅力*”的宏伟目标。到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人均达到4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00元。各金融机构要紧紧围绕我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在优化信贷结构方面有新突破。一是在农业上,重点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龙头企业培植、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公益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在工业上,以“两基地、两新区”建设为重点,做大做强能源工业,大力发展油煤化工产业,培植一批大型企业,重点加大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的资金注入,力争在骨干龙头企业的培植上尽快实现大的突破。三是在旅游服务业上,加大对旅游产业的资金支持,努力把*建设成中国红色旅游首选之地,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之地,陕北黄土风情文化开发传播之地。同时,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努力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和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要在推进保险业方面实现新突破。当前,我市保险业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国民经济的快速平稳增长形成了丰富的保险资源。保险业应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的实施意见,努力实现保险业的新突破。深化保险企业改革,打牢保险业发展的基础。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重点,提升内部管控水平。转换经营机制,为公司恪守信用、追求长远利益提供制度保证。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积极发展各类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大力推动责任保险发展,将责任保险纳入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进一步落实交通强制保险制度,充分发挥保险业在辅助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大力发展养老、健康保险,拓展养老保险发展空间,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保障需求,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第四,要在加强金融监管方面实现新突破。市银监局、人行要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监管能力,着力提升监管质效。切实加强对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资产质量、资金运用、市场行为等方面的监管,通过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增强信息共享,工作互动,形成监管合力。要创新监管方式,发挥监管部门的优势,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加强对全市金融资源整合重组工作的支持和指导,促进我市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同时,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依法惩处非法集资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电〔2007〕34号)精神,认真做好非法集资的监测预警工作,一旦发现非法集资苗头,应及时商市政府依法妥善处置。

四、完善工作机制,推进政银企全面合作

推进政银企合作共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和银行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自2002年以来,我市成功举办了几次各种形式的银企联谊会,初步构筑起了政府、银行、企业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互惠双赢、共谋发展的新型政银、银企关系,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长效协调机制日趋完善,政银合作、银企合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今年7月,市政府与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签订了政银全面合作协议,在深化政银合作方面有了一个好的开端。我认为,要实现政银企合作向纵深发展,需要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共同努力,合力推进。

首先,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金融部门开展工作。今天各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虽然未参加会议,会议材料会后政府办将印发各县区和有关部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工作重点是督促引导和强化服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行政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大力支持金融部门开展工作,做到支持不干预,帮忙不添乱,引导不误导,帮助不包办,坚决克服计划经济时期那种“拉郎配”和“政府点贷”的工作方式。既要讲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又要讲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既要讲改善金融服务,又要讲维护金融债权,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和诚信原则推进政银企合作。要建立健全政府、银行、企业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协调,及时帮助解决金融部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向银行机构通报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思路、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以利于金融部门调整信贷结构,按照信用原则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篇12

支持企业减税轻费。配合“创建服务型机关、促进企业发展”活动,建立完善财税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大力宣传落实我市促进经济增长的“23条”政策。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减轻企业增值税以及相应的企业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税负。对部分困难企业和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企业继续减免一定的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和水利基金。继续落实外贸出口退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和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实施临时性下浮企业社会保险费缴纳比例政策,降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减轻企业社保费负担。在去年我市取消15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基础上,按照中央和省要求,再取消一批收费项目,各地要贯彻执行好。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按照市政府关于今后五年我市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领,落实有关进一步加快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财税政策。引导和支持服务业产业基地建设,落实服务外包产业扶持政策,配合有关部门争创服务外包示范城市。鼓励发展总部经济,支持引进服务机构和大型企业发展,对市外引进的大型服务机构,享受有关财税优惠政策,对市内总部型企业,视其对地方财政贡献给予奖励。促进制造业企业二、三产业分离发展,落实鼓励工业企业分离设立生产业企业的财税政策。支持县(市)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对县(市)的营业税(不含金融保险业)超收部分给予一定的奖励。

推进工业创业创新倍增计划。落实相关配套政策,扶持全市各类创业创新示范企业的发展,培育科技型企业。建设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落实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发挥补助资金的导向作用,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鼓励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企业兼并等,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结构调整。

促进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展。充分利用国家增加投入、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通过政策倾斜,推动企业抢占市场份额。从今年起每年各安排1000万元分别用于到国内外重点战略合作城市举办“*周”活动和鼓励我市外贸企业到*以外的腹地城市开展进出口业务活动。市县继续统筹安排3亿元资金,对部分重点商品出口实行补贴。

支持节能降耗和生态环境建设。综合运用贴息、税收政策等政策工具,支持节能减排、环境整治、循环经济等建设。继续扶持节能产品、技术和工艺的创新研发,促进节能产品的生产和应用,推广实施清洁生产和合同能源管理。加大对环境保护支持力度,支持环保系统监测监控能力的建设以及对全市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治理。

(二)加强税收征管,确保完成全年收入任务

加强收入分析预测。面对今年严峻的经济形势,各级财税部门要全面开展税源分析、税收预测预警分析、税收管理分析和政策效应分析,强化对重点税源行业和企业的分析,提高税收分析预测水平。密切跟踪宏观经济和企业经营形势的变化,全面掌握影响税收收入变化的因素,及时发现组织收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始终牢牢把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充分考虑各项税收政策调整因素,并考虑与地区各项经济预期指标的平衡,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科学合理地编制收入计划,使税收计划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税源状况相适应。

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按照总局关于税收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建立税收规范化管理机制和制度。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对重点企业与一般企业按照管户与管事相结合原则实行分类管理,完善纳税评估体系,创新发票管理方式,深化企业基础信息共享,清理漏征漏管户,夯实税收征管基础。抓大控中规小,加强地方小税和基金(费)的征管,建立健全企业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地方税种税源数据库。加强与保险公司和社保部门联系,确保委托代征的车船税和社保费收入应收尽收。全面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开展税务专项检查和分级分类检查,建立打击和整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的长效机制,坚决查处做假帐、两套帐行为,营造良好的税收法制环境。

创新纳税服务。做好财税政策的宣传辅导,积极主动提供纳税咨询,使纳税人及时了解政策变化,熟悉办税程序,提高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的自觉性。对财务人员和办税人员进行针对性、系统性培训,及时反馈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确保新的财税政策法规平稳、顺利实施。丰富纳税服务内容,创新纳税服务方式,开展全市示范服务大厅、示范服务明星活动。拓展网上办税功能,推广网上办理税务登记、发票领购、业务表单下载等涉税事项。推进制度创新,改革管理方式,优化工作流程,简并报表资料,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办税效率。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转变工作作风,深入企业,细调研,勤走访,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

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做好“税易07”新功能模块上线工作,重点开发应用有利于方便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务、有利于减轻基层税务机关工作负担的业务流程。依托计算机网络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的互动机制,推进税收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优化运维管理流程,建立异地数据备份,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深化数据管理利用,为税源管理工作提供基础信息。开展与银行共享企业财务报表信息试点。

(三)优化支出结构,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加大“三农”投入。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综合运用贴息、税收优惠等财税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支农投入格局。扩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大力支持发展现代农业,落实促进生猪、油料、奶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档次,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持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落实家电下乡财政补贴政策,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县乡财政体制和乡镇机构改革,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南三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

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进基础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从今年1月起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实行绩效工资,保障和改善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继续完善免费义务教育,对“两免一补助”地区寄宿生生活费进行补助。进一步完善我市普高的生均经费标准,鼓励各地稳步实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每年市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量部分主要用于服务型教育重点专业建设、地方特色教材建设等。扩大帮困助学的资助体系,进一步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为目标,支持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卫生服务能力。继续实施使用廉价药物和大型医疗设备购置补助办法,完善公立医疗机构基本建设债务消化机制和城乡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要积极完善新一轮就业政策,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整合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完善培训管理制度,切实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运用财税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吸纳就业。实施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退休人员待遇,从今年1月份起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范围。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研究提高参保人员医疗保险待遇。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全面启动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落实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医疗和住房等相关扶持政策,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需求。

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支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对困难家庭免收入网费和收视服务费。支持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调整完善*博物馆经费补助政策。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研究制定东部文化广场运行经费补助机制。加大农村文化投入,支持乡镇文化场馆建设,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支持全民健身运动,对运动场馆对外开放的学校符合条件的,予以适当补助及奖励,实现学校公共资源社会共享。适度调增我市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扶助金标准、调整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范围,将“一居一农”对象纳入补助体系。

支持解决涉及民生的难点热点问题。谋富民之策,兴安民之举,倡乐民之道,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得到实惠。积极筹措落实资金,支持一大批事关全市人民的交通道路等重大项目和市政府实事工程建设。支持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落实好住房交易税费政策,鼓励购买自住性、改善性住房,促进居民消费。落实成品油税费改革和工商两费停征后相关部门必需经费保障政策。

保障公共安全。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实施司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方案,完善政法经费管理制度,维护公共安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充实防灾减灾资金和物资储备,安排好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经费和装备建设经费,确保及时有效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和处理各种突发公共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深化财税改革,促进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理顺财权与事权关系。研究新一轮市对县(市)区财政体制,调动两级财政积极性,增强地方财政实力。探索“乡财县管”的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转变和充实乡镇财政职能,发挥乡镇财政优势,保障各项民生政策的落实。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编制,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逐步构建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财政预算体系,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强化政府债务管理,既要积极向部里争取国债资金,充实重大项目资本金,又要合理控制规模,防范风险。

落实各项税制改革政策。认真贯彻新修订的增值税以及营业税、消费税暂行条例,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落实好成品油价税费联动改革措施。做好新增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调整工作,加强个人所得税管理。落实国家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营业税条例修订和提高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政策。继续落实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税暂行条例。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支持自主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展服务业、推进文化医疗体制改革等税收政策。对已明确尚未出台的税收政策措施,要进行前瞻性调研测算,做好应对预案。

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完善国库集中收付运行机制,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覆盖面,将改革推进到所有市级基层预算单位。继续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资金范围,提高财政直接支付比例。在完善业务需求、优化流程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综合查询监控系统。推广应用公务卡,争取在所有已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预算单位推行公务卡改革。改进公务卡管理办法,更好地满足财政财务管理的需要。完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逐步在系统中实现电子签名、网上支付。加快财政信息系统功能模块的推广应用,实现财政收支数据的统计汇总功能,提升系统综合分析查询功能,为领导的决策服务。

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强化政府采购监管,开展对社会中介采购机构的考核,加强对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的监督管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通过政府优先采购、强制采购、收购和订购、加强进口产品审核等办法,加大对政府采购国货、自主创新产品、节能环保等产品的支持力度。

(五)加强财政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大手大脚花钱和铺张浪费的行为。除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增支项目外,不得新开新的支出口子,集中财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要进一步完善行政开支定员定额标准,控制行政成本增长幅度。严格控制“人、车、会、招待”等一般性支出,在对公务购车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经费、出国(境)经费等支出实行“四个零增长”要求的基础上,对公务购车支出原则上暂停一年,出国(境)经费比上年削减20%。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和土地资源,严禁超面积、超标准建设和装修。严格控制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项目,促进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大力开展机关节能减排工作,树立财税机关良好形象。

推进绩效管理。强化部门责任,将财政专项资金分配与部门绩效紧密联系起来,对项目支出预算编制要明确具体绩效目标,项目实施要制定绩效考评办法,项目结束要考评财政支出绩效。项目支出要全面推广部门自我绩效评价工作,财政部门选择部分社会关注度高、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重点领域项目开展重点评价,并逐渐完善评价办法,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完善各类非税收入管理政策,研究制定我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实施办法,健全收费基金审批、公示和监督制度,逐步将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等非税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规范收缴程序,加强票据管理,取消非税收入过渡户。

严格财政监督。继续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重点检查。会同监察、审计部门对部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重点项目资金进行监督检查。继续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专项检查。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企业的财务管理,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执业质量的监督,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建立纵横联动监督机制,加大查处力度,发挥监管合力,为完善政策和规范管理提供可靠保证。

(六)切实转变作风,全面打造服务型机关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市委的总体部署,从今年3月份起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市各级财税机关要按照各级党委的要求,集中精力抓好学习工作。通过学习领会,把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核心、要求、方法落实到财税工作的具体实践,用科学的视野、发展的眼光解决财税工作中碰到的矛盾和困难。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发展面临困难的时刻,更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全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要深入开展“创建服务型机关、促进企业发展”活动,多换位思考,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大力宣传落实各项财税政策,合理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渡过难关。以创建服务型机关为契机,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标兵单位活动,树立一批具有行业特色、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同时也要整合系统各类检查评比,减轻基层工作负担。要认真落实“行风评议整改年”活动,切实解决20*年度机关民主评议中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多从主观上找原因,找差距,端正服务态度,加强整改力度,提高工作质量。加快内外网站建设,逐步形成“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的一体化应用模式。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优化中层领导班子结构,健全干部日常考核和任用考察相结合的干部考核工作机制。完善以竞争上岗为主要形式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强对后备干部的管理和培养,积极探索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有效办法,拓宽干部成长渠道,逐步解决干部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问题,激发干部队伍整体活力。开展评选“十佳财税干部”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加强老干部服务工作,关心老干部生活。充分发挥党群团组织的作用,组织开展以纪念建国60周年为主题的系统文艺汇演等活动,努力营造团结奋进、富有活力的工作氛围。

切实强化培训教育。围绕财税中心工作,更新培训观念,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财税干部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推广好的培训做法和经验,满足干部的各类学习需求。进一步拓宽干部的知识面和工作视野,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继续实施“235”培训计划,处级领导干部要侧重于把握政治方向、增强领导艺术,提高统领全局的能力和决策水平;处以下干部的培训侧重于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在培训的内容上,要加强对干部新知识、新技能方面的培训,同时也要重视干部政治素养、道德修养、艺术涵养等方面的提高。

篇1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金峰开发区;招商引资;科学规划

中图分类号:F1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8-0004-02

经济开发区是一个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近些年来,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经济开发区之间的竞争。加快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是各个地区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的首要任务。漳州金峰经济开发区作为我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基地,近几年发展势头较快,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开发区经过上一轮的高速增长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低谷。面对非常时期,漳州金峰经济开发区以科学发展观来谋划发展的新思路,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合理布局,进一步推动金峰经济开发区全面发展。

1金峰经济开发区基本概况

金峰经济开发区创办于1992年,地处漳州市区西北部,是漳州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确定为省级重点开发区。2005年底成为国家发改委第一批审核通过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正式更名为“福建漳州金峰经济开发区”。创办以来,开发区坚持以高起点、高标准、宽视野、适度超前的规划原则调整拉起开发建设的总体框架,按照“一区多园”的模式组织开发,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99家企业落户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以电子、钟表、家具、机械制造、生物制药为主导的工业生产体系,一些知名企业如万利达集团、侨兴集团、正兴钢圈、国辉工贸、科华电子等成为开发区发展的重要支撑。金峰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效是:

1.1工业经济高位增长

始终坚持把做大做强工业作为主攻方向,大办工业、办大工业。2007年新办注册资金300万元以上企业10家,其中外资企业4家,合同外资额2550万美元;民营企业6家,注册资金4018万元。净增规模企业10家。年产值上5000万元企业有30家,其中5000万元~1亿元10家,上亿元企业20家,分别创产值7.09亿、78亿,规模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98.75%。其中,汽车配件行业1家,创产值37亿元;家具制造行业23家,创产值13.5亿元;食品加工行业8家,创产值4.5亿元。

1.2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截至2007年,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46家企业落户开发区,已投产企业277家(其中规模企业125家),总投资68.17亿元,其中外资项目117个,合同外资额4.8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8亿美元;内资项目229个,总投资9.77亿元,初步形成了以电子、石英钟表、钢木家具、建筑材料、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制药为主导的工业生产体系,成为芗城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

1.3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开发区相继投入资金近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64米宽的北环路1.89公里、56米宽的319国道1.9公里,构筑20~40m宽的区内道路30多公里,实施完成了金峰污水处理厂工程、三湘江改造工程。特别是今年来,金峰经济开发区紧紧抓住“基础设施建设年”的契机,克服资金紧缺等困难,采取前期招商、向商业银行贷款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集中全力进行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1.4投资环境不断优化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提出的“重在提请、主动服务、出谋划策、排忧解难”的要求,加大软环境建设,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建立了三个服务体系,即项目投资审批的一条龙服务体系、项目建设中的全方位服务体系、企业开工投产后的经常体系,为投资者提供全过程“保姆式”服务;实行“无费区”管理,扩大企业服务中心服务范围,在项目审批、规划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改革创新,规范行政行为;加强治安管理,采取治安岗亭进开发区、进企业、进工地的有力举措,为企业创造一个安定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办得好。

1.5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新区的开发建设,带来了强劲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辐射、带动周边乡村的繁荣,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内企业不断增多,吸引外来人口2万多人,人气不断提升;扩大了就业门路,帮助农村解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起到了稳定社会的良好效益。以新区建设为契机,激活商贸流通,发展配套服务,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10元。

1.6开发建设持续推进

始终突出加快土地开发建设这个重点,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抓好土地的开发,不断拓宽工业发展平台。截至目前,已开发土地面积14537亩,建有路口小区、康林小区、北斗工业园、珠里片区、金星片区等多个工业园区,形成“一区多园”的竞相发展态势。

2对加快金峰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集中全力在重点项目建设、骨干企业培植和支柱行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在工业园区、资本运营、新区建设上打造新亮点,在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和执政能力建设上取得新进展,推动开发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1坚持科学规划,严格执行规划

金峰经济开发区的面积有33.9平方公里,覆盖了芝山、石亭、天宝三个乡镇,要建设好、发展好这样的经济区域,首先要立足长远、科学规划。作为一个成功的开发区,在规划上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讲究形象,着力营造环境效果。要规划好通道,主次干道宽度协调,留足充分的绿地和空间,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二是项目分布的功能区要明确,为不能类型、不同规模的项目提供相对集中的适宜场所;三是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相结合,为开发区分步开发和未来发展提供保证;四是规划要紧贴实际,要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开发建设,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降低开发成本;五是规划要着眼于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要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标准厂房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号召,努力克服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同时规划的布局还要有利于辖区内水、电、污水处理管网等资源使用的便利和节约。另外还需要严格去执行规划,尤其是注重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切实防止科学的规划被实践的随意性所破坏。

2.2灵活运行资本,推进开发建设

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在资金筹措方面,一要加大贷款投入。继续跟踪落实开行贷款9000万元未到位资金;二要加快上市融资。支持业绩比较好的企业上市融资,帮助理顺方方面面关系,做好科华、正兴的上市工作,力争实现全区上市企业零的突破;三要强化前期运做。采取招拍挂等方式,运做开发片区生活配套用地,实现土地增值,逐步解决开发建设资金紧张问题;四要用足用好上级为加快开发区建设和加快开发区发展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抓好上下衔接,抓紧对列入省市计划盘子的项目跟踪,争取上级的资金补助。在开发建设方面,创新机制,充分发挥从公、检、法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的征迁办公室的作用,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集中精力,重点抓好北斗片区、谢溪头片区、浦尾二期、正兴汽配工业园等园区开发建设,进一步形成“一区多园”竞相发展的态势。

2.3创新招商理念,提高招商成效

金峰经济开发区目前不是没有项目,只是好项目、大项目不多,尚不能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因此,要增强开发区的发展后劲,在招商引资工作上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一是转变传统招商引资由政府搭台,机关人员唱戏的做法,逐步推进招商工作市场化,营造专职的招商引资机构和经纪人;二是招商引资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结合起来,要选择与本开发区主要产业相对接或可能对接的大企业和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推动企业对接,延长产业链;三是招商引资必须考虑效益原则,把供地量、地价与单位土地投资密度、科技含量、投入产出率、建设速度、税收挂钩,积极吸纳占地少、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值和附加值高的项目,努力防止和规避“圈地运动”,切实提高招商效益;四是招商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不能轻易引办污染严重的项目,以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来推动经济发展是与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的。

2.4改进服务机制,优化服务环境

首先在服务上合理定位。大力扶持企业发展,不干预企业内部事务,把重点放在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和项目引导等外部环节上。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企业积累资金和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其次,要积极帮助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要利用各类活动,突出宣传开发区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另外,要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重在提请、主动服务”,把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事前、事中的提醒、监督和服务上,对投资者提出的要求,办事要从简从快,既遵循程序又善于变通,全方位为投资者提供高效服务。

2.5立足本地优势,发展民营经济

金峰开发区现有民营企业200多家,规模以上有64家,一批综合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民营企业如国辉工贸脱颖而出,民营经济已成为关系开发区发展活力和后劲的重要力量,开发区必须大力发展和壮大民营企业。一方面要极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在硬环境上,积极筹措资金,增加投入,为民营经济搭建平台,在软环境上,切实加强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建设,积极培育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探索出一条让企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成功路子;另一方面,要在民营企业中广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加快体制和技术创新步伐,使民营企业普遍上档次、上水平。另外,要积极通过招商,借助国外、省外的力量“嫁结改造”民营企业,培植起一批新的骨干企业。

2.6统筹各项事业,力促和谐发展

篇14

医药行业在投资界拥有“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的美誉,20**年英国《金融时报》500强企业所属行业中,制药业是仅次于银行业的全球最有投资价值的行业。医药行业分为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两大组成部分,其中医药工业包括化学制药工业(包括化学原料药业和化学制剂业)、中成药工业、中药饮片工业、生物制药工业、医疗器械工业、制药机械工业、医用材料及医疗用品制造工业、其他工业八个子行业。

一、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一)医药行业的特点

1、高技术医药制造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扩大了疑难病症的研究领域,为寻找医治危及人类疾病的药物和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医药产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2、高投入医药产品的早期研究和生产过程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以及最终产品上市的市场开发,都需要资本的高投入。尤其是新药研究开发(R&D)过程,耗资大、耗时长、难度不断加大。目前世界上每种药物从开发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5年的时间,耗费8-10亿美元左右。美国制药界在过去的20年间,每隔5年研究开发费用就增加1倍。20**年,世界制药业的“三巨头”——美国辉瑞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和诺华制药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分别达71亿美元、46亿美元和35.5亿美元,研究开发费用占全年销售额的比例均在15~16%之间。

3、高风险从实验室研究到新药上市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要经过合成提取、生物筛选、药理、毒理等临床前试验、制剂处方及稳定性试验、生物利用度测试和放大试验等一系列过程,还需要经历人体临床试验、注册上市和售后监督等诸多复杂环节,且各环节都有很大风险。一个大型制药公司每年会合成上万种化合物,其中只有十几、二十种化合物通过实验室测试,而最终也可能只有一种候选开发品能够通过无数次严格的检测和试验而成为真正的可用于临床的新药。目前,新药研究开发的成功率还比较低,美国为1/5000,日本为1/4000。即使新药研发成功、注册上市后,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一旦被检测到有不良反应,或发现其他国家同类产品不良反应的报告,也可能随时被中止应用。

4、高附加值药品实行专利保护,药品研究开发企业在专利期内享有市场独占权。由于药品研究开发的高额投入,制药公司一旦获得新药上市批准,其新产品的高昂售价将为其获得高额利润回报。生物工程药物的利润回报率也非常高,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便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回报利润能达十倍以上。5、相对垄断医药制造业从根本上说,是被以研究开发为基础的大制药公司所垄断,并且这种垄断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20**年,世界前10家跨国制药公司占全球药品市场的份额为43%,前20家占有率已经达到60%以上。我国制药业长期以来以仿制药物为主,自主研发实力不强,R&D投入较少,利润回报、风险性等产业特征也相应表现得不如世界发达国家制药业那样突出。但随着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医药制造业在自主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道路上,对产业特性的感受将会越来越强烈。

(二)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自20**年以来,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以资产为主的规模比重仅为2%-3%,效益指标相对高一些也仅为3%-4%,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但并未进入支柱产业之列。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

(三)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目前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制药大国,可生产化学原料药1300多种,总产量80余万吨,其中有60多个品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化学药品制剂30多种剂型、4500余个品种;在全球已经研究成功的40余种生物工程药品中,我国已能生产18种,其中部分药品具有一定产业化规模;中成药产量60余万吨,中成药品种、规格达8000多种;可生产医疗器械近50个门类、30**多个品种、110**余个规格的产品。

1、近6年医药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产量稳步增长,连年创出新高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由20**年的1712.8亿元增长至20**年的3876.5亿元,年均增长17.75%;工业增加值由20**年的468.3亿元增长至20**年的1133.2亿元,年均增长19.33%。20**年医药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962.1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第18位;实现利润273.95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第11位。

2、重点子行业中的化学制药业成为医药工业的主要支柱,中药工业稳步发展,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我国医药工业的重点子行业主要包括化学制药、中药工业、医疗器械和生物制药业。

(1)化学制药业成为医药工业的主要支柱,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年,我国化学制药业共完成总产值2383.76亿元,完成增加值607.4亿元,完成的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占医药工业的50%以上。化学制药业中的化学原料药业和化学制剂业两个门类增长速度不一,化学原料药业增长势头好于化学制剂业。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化学原料药生产国和主要化学原料药出口国,化学原料药已经成为医药工业的支柱,产值约占整个医药工业的1/3,原料药生产量约占世界化学原料药市场份额的22%,原料药产量约有50%出口。受跨国公司“转移生产”等因素影响,未来3-5年,我国化学原料药业将保持较好增长趋势,化学制剂业随着我国医药健康防疫体系的完善、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农村医疗扩大等也将平稳增长。

(2)中药行业是医药工业的第二大支柱中药行业包括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两大门类。20**年中药工业完成总产值800.9亿元,完成增加值294.9亿元。20**-20**年间,我国中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4%,销售产值年均增长18.8%。从整体状况看,目前我国中药行业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还不高,缺乏行业技术质量标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较难保证。20**年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将推动中药、生化药出口列为科技兴贸的基本战略之一,这对中药行业持续稳定增长将起到积极作用。

(3)生物制药近年来发展迅速生物制药业是我国受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推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20**年,生物制药业工业总产值194.9亿元,增加值72.3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6.3%、10.05%,其中基因和疫苗生产发展很快,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20**年国家加强卫生防疫机构建设和紧急防御体系,启动了十余亿元的疫苗计划,列出了今后几年将重点发展的6类生物医药项目,这些举措将带动我国生物制药业的高速发展。

(4)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主要由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垄断。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较低,但我国已成为全球医疗器械十大新兴市场之一,是除日本以外亚洲最大的市场。20**年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188.7亿元,增加值72.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5.04%、16.27%。目前我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主要为常规、普及型产品,高精尖产品数量少,缺少能拉动产业整体升级发展的核心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自我保健需求的增加,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3、医院下游市场发展趋于完善我国医药商品的销售,以委托医药商业贸易公司和企业自销为主。目前我国已有药品批发企业7486家,药品零售企业151760家。医药物流作为医药产业中的全新领域得到了飞速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较为完善的网络结构和现代管理水平的现代医药物流企业脱颖而出,一大批医药商业企业正在向着医药物流企业转变。

4、重点医药生产区域已经形成从地域效益分布程度来看,20**年医药行业效益聚集的前10省市分别占全行业销售收入总额的70.03%、实现利润的73.12%。在华北、华东、华南及四川等具有医药工业基础,有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将医药工业作为重点扶持产业发展的地区,成为医药工业产业聚集、实现效益相对集中的区域格局基本形成。

(四)医药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20**年以前,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很低,导致企业规模较小,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20**年以来,国家提高了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在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中强制实施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AP(药材生产管理规范)等;对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分别实行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制度,对医药产品制订了药品注册制度,对中药、医疗器械等各子行业制定了不同的市场准入条件。这一系列制度的推广与实施,保障了我国医药行业的有序发展,医药行业已形成了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与医药行业有密切关系的主要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GMP认证制度、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降价、降低出口退税率等。

1、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将促进一些国产普药生产企业的发展20**年底,国务院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式实施。对于医药制造业而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对药品需求结构调整的引导。20**年6月,国家公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规定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用药范围主要确定于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基本治疗用药。一些疗效好、价格低、质量可靠的普药、国产药生产企业将会扩大在医疗保险用药中的比重,扩大市场份额。

2、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将使我国非处方药发展进入黄金时期20**年,我国颁布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并正式启动了药品分类管理工作。截止到20**年底,国家已正式公布了非处方药物(OTC)目录共六批。OTC药物可以进行广告宣传并无需医生处方即可购买,在宣传和流通方式上有较大的优势。我国OTC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1990年OTC销售额为19亿元,20**年达320亿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群体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自我药疗市场发展潜力巨大,OTC市场将出现发展的黄金时期。

3、GMP认证制度的实施淘汰了近千家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医药小企业,提高了我国医药生产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20**年,国家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在医药行业推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AP(药材生产管理规范)认证制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针对医药生产企业的GMP认证制度。GMP的中心内容是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全面质量保证,确保产品质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所有药品制剂和原料药生产企业必须在20**年7月1日前通过GMP认证,达不到要求的一律停止生产。据统计,截至到20**年6月31日,全国累计有3101家药品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占全国药品生产企业的60%,有1970家药品生产企业和884家药品生产车间未通过认证。

4、药品降价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实施使强势医药生产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药品定价采取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市场调节价三种定价方式,其中: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的10**多种药品与医保药品目录以外具有垄断性生产、经营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和指导价;其他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20**年以来,国家先后10多次降低中央管理药品价格,降价金额累计达160亿元,平均降价幅度在15%以上。从20**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决定扩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在全国重点城市的试行范围,要求医疗单位在采购临床上应用普遍、用量较大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药品时必须进行集中招标,以进一步降低基本药品价格。国家根据市场和医疗消费情况实施药品降价政策已成必然的发展趋势。药品降价和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有利于降低药品的“虚高”利润,促使药品利润在生产、流通、使用环节合理分配,而强势医药生产企业可以借助价格、成本、品牌上的优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5、降低出口退税率将使一些中小原料药生产企业面临淘汰,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的集中度将得到加强我国将从20**年1月1日起,降低出口退税率。这项政策的实施,将对化学原料药业产生了一定冲击和影响。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和出口的大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在国内原料药生产能力过剩,销售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再受到降低出口退税率的影响,其盈利空间将日趋狭窄。大型原料药生产企业由于拥有规模化生产效益,产品成本较低,在降税后仍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而一些中小型原料药生产企业将被迫退出这一行业。

(五)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3-5年,我国医药行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化学原料药、中药、生物制药成为发展重点,医药生产企业的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加快,大批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小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将不断出现。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将不断加大,成为医药生产企业中一支骨干力量。

1、《医药行业十五规划》明确了医药行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及结构调整方向重点发展领域包括:发展优势原料药业,继续发挥化学原料药方面的优胜,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重点突破一批大宗原料药的关键生产技术,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短缺的产品及具有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充分发挥石家庄、哈尔滨、沈阳和重庆等老医药工业基地的作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竞争力,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促进中药现代化,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广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加强重点中药企业技术改造;在现代生物制药方面,重点研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好产业化前景、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物工程技术药物,加快研发关系国计民生的防治严重传染疾病的基因工程、微生物载体、核酸等新型疫苗,以及针对病毒性疾病的新型治疗性疫苗。在医药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方面,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及时淘汰落后产品及生产工艺,严格控制新开办企业数量;仿制产品的生产审批将考虑市场供需情况和技术水平状况;制假售假、污染严重、扭亏无望、达不到GMP要求的企业,依法关闭、破产;鼓励中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与大型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协作与联合,实现优势互补。

2、产业结构调整指导20**年4月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制定了《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要求对其中的禁止类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对已建成的项目要坚决限期淘汰、依法关闭;对限制类项目中的拟建项目停止建设,在建项目暂停建设并进行清理整顿。其中涉及医药行业的目录如下:禁止类限制类手工胶囊填充维生素C原料项目软木塞烫腊包装药品工艺青霉素原料药项目塔式重蒸馏水器劳动保护、三废治理不能达到国家标准的原料药项目无净化设施的热风干燥箱一次性注射器、输血器、输液器项目安瓿拉丝灌封机药用丁基橡胶塞项目铅锡软膏管无新药、新技术应用的各种剂型扩大加工能力的项目(填充液体的硬胶囊除外)粉针剂包装用安瓿原料为濒危、紧缺动植物药材,且尚未规模化种植或养殖的产品生产能力扩大项目药用天然胶塞直颈安瓿项目

3、外商投资指导政策20**年,国务院修订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其中对外商投资医药制造业的指导政策:传统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产品鼓励类我国专利或行政保护的原料药及需进口的化学原料药生产维生素类:烟酸生产氨基酸类:丝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等生产采用新技术设备生产解热镇痛药新型抗癌药物及新型心脑血管药生产新型、高效、经济的避孕药具生产采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新型药物生产基因工程疫苗生产(艾滋病疫苗、丙肝疫苗、避孕疫苗等)海洋药物开发与生产艾滋病及放射免疫类等诊断试剂生产药品制剂:采用缓释、控释、靶向、透皮吸收等新技术的新剂型、新产品生产新型药用佐剂的开发应用中药材、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加工及生产(中药饮片传统炮制工艺技术除外)生物医学材料及制品生产兽用抗菌原料药生产(包括抗生素、化学合成类)兽用抗菌药、驱虫药、杀虫药、抗球虫药新产品及新剂型开发与生产

(六)医药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药工业企业集中度不高20**年,世界前20家医药公司在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占有率达60%以上。20**年,我国医药行业前20名企业(以销售收入排序)的资产总额占全行业的16.5%,销售收入占20.3%,实现利润占21.2%。前60强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占全行业的比重也只有30%-40%。我国医药工业企业过于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从数量上来看,20**年全国医药工业企业共有4600家左右,其中小型企业占79.1%,中型企业占13.9%,大型企业仅占7%。从效益情况看,20**年4600多家企业中微利和亏损企业占全部医药工业企业的85%以上。中小企业数量过多,不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和提高企业盈利水平,也难以适应医药行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相对垄断的行业特性。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生产技术水平有待改善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兴药”政策的实施,医药行业总体技术实力得到了提高,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科研开发投入不足。跨国制药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投入一般都占销售总额的15%以上,而在我国不足2%。科研投入的不足使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品较少,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二是装备水平亟待提高。我国大部分制药企业的装备还以机械化为主,距发达国已进入以计算机控制为主的自动化装备生产阶段还有较大差距;三是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我国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8%左右,真正形成产业化生产只有2-3%。

3、产品质量、性能有待提高我国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大国,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但药物制剂研发水平低,多数制剂产品质量不高,稳定性差,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现阶段我国平均一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产品,而国外一种原料药能做十几甚至几十种制剂产品。国产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产品返修率和停机率高,产品性能不稳定,造成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械与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多数依赖进口。

4、医药流通体系不健全我国前三大医药商业企业占国内医药市场份额的比例为17%,而美国前三大医药商业企业占全美市场份额的60%,我国医药商业集中度较低。医药流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批发格局被打破以后,新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目前我国医药流通的批发环节以委托医药商业公司销售和企业自销为主。近年来,医药生产企业出于对产品价格加以控制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加强了自营自销力量。

二、我行医药行业业务发展现况分析

(一)我行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1、近三年我行医药行业信贷业务发展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根据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提取的数据,截止20**年底,全行公司类医药行业客户1200户,信贷业务余额181.91亿元,较20**年底增加35.3亿元,增长24.1%,其中:贷款余额168.3亿元(含票据贴现10.21亿元),占92.5%;票据承兑余额11.57亿元,占6.4%;贸易融资业务余额1.19亿元,占0.7%;保证及信贷证明余额0.85亿元,占0.8%。医药行业贷款余额近三年增长较快,20**年底医药行业贷款余额为168.3亿元,比20**年底增加29.5亿元,增长21.2%,与同期全行公司类贷款15.2%的增长速度相比,高出6个百分点。医药行业贷款余额占全行公司类贷款余额的比重由20**年底的1.13%上升到20**年底的1.28%。

2、医药行业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资产质量仍不容乐观截止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不良贷款客户389户,占医药行业客户总数的32.42%;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9.5亿元,比20**年底减少4.2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55%,较20**年底下降6.8个百分点;“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2.35亿元,比20**年底减少3.5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28%,较20**年底下降5.4个百分点;欠息户409家(其中有息无本户20家),占客户总数的34.1%,欠息额7.33亿元,比20**年底减少2.62亿元,其中催收利息7.26亿元,比20**年减少2.2亿元。从不良贷款形成时间来看,20**年以前发生的信贷业务形成的不良贷款(五级分类口径)余额为19.95亿元,占20**年底不良贷款总额的67.6%;欠息额6.3亿元,占欠息额的85.9%。受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以及剥离因素的影响,20**年6月底,医药行业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额下降为12.0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61%;一逾两呆口径不良贷款余额10.2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虽然医药行业不良贷款额及不良贷款率不断下降,但医药行业资产质量依然不容乐观。医药行业的不良客户数、欠息户比例较高,进行结构调整势在必行。20**年底、20**年6月底我行前十大不良客户贷款余额分别为16.1亿元、9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54.5%、74.5%,不良贷款客户集中度很高。

3、医药行业客户总数减少,户均信贷余额有所提高与20**年相比,20**年底医药行业客户总数有所减少,其中商业客户减少了近一半。工业客户信贷余额有所增加,占医药行业信贷业务的比重有所提高。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客户1200户,比20**年减少170户,其中:工业客户1095户,比20**年减少41户,信贷余额173.05亿元,比20**年增加40.78亿元,占医药行业客户信贷余额的比重由20**年的90.2%提高到95.1%;商业客户105户,比20**年减少129户,信贷余额为8.86亿元,比20**年减少5.44亿元,占医药行业客户信贷余额的比重由20**年的9.8%下降到4.9%。20**年底,我行医药行业客户户均信贷余额为1516万元,比20**年提高446万元,其中:工业客户户均余额1580万元,比20**年提高416万元;商业客户户均余额844万元,比20**年提高233万元。

4、区域分布分析医药行业在我行地区分布广且较为分散,与医药行业自身的地域发展分布不相匹配。截止20**年底,全行有39个分行(含总行公司业务部)有医药行业信贷资产,其中上海、河北、浙江、深圳、陕西、山东、广东、四川等前八位分行信贷余额91.96亿元,占医药行业信贷资产总额的50.55%,其余约50%的信贷资产分布在全国其他的31个省、区的医药企业中。从不良资产分布来看,除宁波、厦门、海南、、三峡等五家分行无不良贷款外,其余34个分行均有不良贷款,其中总行公司业务部、河南、吉林、河北、深圳前五位分行不良贷款余额合计17.51亿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59.30%,不良贷款分布区域较集中。从不良贷款率来看,总行公司业务部、河南、新疆、吉林、甘肃五个分行的不良率最高。

(二)我行在医药行业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客户结构不合理,客户规模偏小截止20**年末,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共1200户,其中:信贷余额10**万元及以上的403户,占医药客户总数的33.58%,不良户56家,不良率15.61%;信贷余额1000万元以下的797户,占总客户数的66.42%,不良户412家,不良率34.89%。我行对医药行业的信贷支持重点不够突出,信贷余额5000万元及以上的89户,仅占总客户数的7.41%,贷款投放多数集中在医药行业的中小客户上,而中小客户集中体现了不良户数、不良贷款率双高的特点。医药行业客户结构不尽合理,在医药行业的营销工作中,应加强对医药行业客户结构的调整,加大对国内优势医药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信贷投放,逐步退出小规模医药企业。

2、我行医药行业存量信贷资产的区域分布与医药行业区域发展结构不相匹配我行医药行业信贷资产分布与医药行业地区发展结构不相匹配,在部分医药行业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的区域,我行信贷市场份额较低

3、我行与医药行业客户关系紧密程度不高由于历史原因,医药行业客户多在工行、农行开户,是工行、农行的传统客户,企业基本结算户主要开立在工行和农行,在我行基本户开户率较低,资金结算量较小,我行对其资金回流及信贷资金风险的控制力度较弱。我行与医药行业客户关系紧密程度不高,深层次的营销难度较大。

4、竞争产品无特色,缺乏个性化服务医药行业是比较特殊的一个行业,呈现出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的基本特征。医药行业受国家管制较严,在审批、生产、销售环节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多级审批,国家配套政策的变化对医药企业和产品有着直接的影响。

此外,医药行业技术专业性强,产品分类细,种类繁多,需要对医药行业技术、产品、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目前我行对医药行业客户提供的产品比较单一,主要以资产业务中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贷款为主,在资产业务以外缺少与医药行业特点相配套的服务模式,不能有效满足医药行业多层次的市场需求。营销过程中缺乏对不同类型医药客户的市场细分以及需求特点的研究,针对不同类型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三、医药行业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分析

1、融资业务需求(1)固定资产贷款需求。20**年后国家提高了医药产业的进入门槛,与此相关带来的固定资产贷款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设符合GMP要求的生产厂房和生产线的资金需求;二是医药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设备更新及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三是为实现医药产业化,建设新医药生产基地和老医药工业基地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2)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医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耗用或销售而储存的各类存货、季节性物资储备等生产经营周转性或临时性的资金需要。(3)其他融资需求。一是医药企业进出口业务所产生的贸易融资需求;二是由于医疗器械行业大型设备采用租赁或分期付款方式所产生的融资租赁、买方信贷和保理业务需求;三是医药企业由于支付及结算需要所产生的法人帐户透支等临时性融资需求。

2、资金归集及电子化产品需求(1)资金归集需求。医药工业类客户和医药商业类客户具有各地分支机构较多、资金结算量小但频繁等特点,下游客户(包括各地商、经销商以及医院和药店等)相对稳定但数量较多。为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对加强资金归集提出了要求,可通过网上银行、重客服务系统等为医药客户组建资金结算网络。(2)电子化结算产品需求。药品、设备招标采购网上信息平台以及医药经销商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需要银行提供相配套的移动POS、金融IC卡等电子化结算产品。

3、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需求医药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将推进医药流通及生产企业的重组,由此产生资产评估、财务咨询等业务需求。同时由于医药行业风险基金制度的建立和筹资的多元化,可向企业提供资产管理和投资顾问服务。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医疗及保险业与每个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可办理银行卡、代收费、保险等中间业务服务。

四、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定位

近两年,我行在医药行业的信贷投放增长较快,信贷余额年均增长超过20%,在全行信贷余额中的占比逐年提高。同时,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逐年降低,年均下降幅度超过25%,信贷资产质量有所好转。但是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客户结构不合理、信贷资产分布与医药行业区域发展结构不匹配、优质客户不多等。针对医药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现状,确定未来3-5年内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的思路是:优化医药行业客户地域结构,加大对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的营销力度,提高我行在医药行业发展较好地区的市场份额;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客户结构,重点支持优势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退出医药行业中效益及发展前景不佳的企业。

(一)优化医药行业客户地域结构,确定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从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来看,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总量较大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医药行业有着良好的市场基础,发展较快、较稳定。该区域医药行业的销售收入达到全国医药行业销售收入的70%以上,已成为医药行业产业聚集、实现效益相对集中的区域,医药行业中的重点优势企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也集中在这些地区。根据医药行业发展的地域结构,结合我行医药行业客户发展现状,将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上海、河北、天津、北京、吉林、四川、黑龙江和陕西等十二个省(市)作为我行医药行业发展的重点地区。

(二)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医药行业客户结构

1、重点支持类客户各分行应视本地区医药企业的发展状况,选择本地区的重点支持类客户。重点支持类客户应符合以下标准: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②有发展潜力、市场竞争力强,财务指标在同行业中保持先进水平;③我行信用评级在AA级及以上。十二个医药行业重点发展地区所在地分行可选择1-5家医药企业作为分行重点发展的客户,其他地区的分行可选择1-2家医药行企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对象。各分行应根据企业发展状况以及与我行合作情况等,及时对重点支持类客户进行动态调整。对分行确定的重点支持类客户,应根据医药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通过提供授信、组建资金结算网络、提供保理、投资理财、财务顾问、个人金融服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增加我行在医药行业优质客户市场的业务份额。各分行在确定重点支持类客户时应注意:①企业所处的子行业。我国医药行业重点发展的子行业是化学制药业、中药业和生物制药业,其中:化学原料药业具有较大优势,预计未来3-5年内,受跨国公司“转移生产”等因素影响将保持较好的增长趋势,营销中应重点关注具规模、有成本优势的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生产药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以及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中药行业营销中应重点关注已实现规模化生产、有传统品牌优势、拳头产品突出、拥有中药材生产基地和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销售网络畅通的大型中药生产企业;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尚处于初创阶段,表现出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特点,目前不宜进行大规模信贷投入,营销中重点关注疫苗和生物工程技术药物生产企业。②企业产品的特点。将医药企业产品列入医保目录的销售额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重作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一项指标;对仿制尚在专利保护期的国外新特药的国内生产企业应持谨慎态度;关注非处方药市场的发展,支持具有明显品牌优势、强大营销能力的非处方药生产企业;对主导产品品种相对单一的化学制剂药生产企业的支持要慎重。

2、维持类客户对目前在我行有存量信贷业务但未列入分行重点支持类的医药企业,密切关注企业发展动向并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对其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管理规范、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进入规模化生产、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及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可根据企业发展状况维持现有的市场份额,但原则上不增加新的信贷投放。对维持类客户应注重产品结构的调整,努力拓展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增加存款收益、中间业务收益,减少信贷风险。新晨

3、退出类客户目前,中小型医药企业客户数在我行医药行业客户中占较大比重,这部分客户集中表现出客户数量多、户均余额低、不良户数及不良贷款率双高的特点。各分行应把医药行业客户结构调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本地区医药企业发展状况及与我行的合作关系等,制定本地区医药行业客户退出标准和退出名单。退出类客户应包括:①未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通过GMP、GSP、GCP、GAP认证的医药企业;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产品列入国家20**年《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中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的医药企业,列入20**年《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的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的医药企业;③产品无特色、竞争能力不强、发展前景不明朗,年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以下、资产总额4000万元以下的小型医药企业;④贷款余额在200万元以下的小型医药企业及在我行有不良贷款记录的医药企业。对退出类客户应制定具体的退出计划,同时注意保全我行债权,以免债权被悬空或各种逃废债行为的发生。

五、医药行业客户营销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医药行业是受政府管制较多的行业,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药品降价、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国家环保标准的变化以及出口退税等与医药行业相关的政策变化都会对医药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表现为对医药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及药品供求结构的引导,国家政策最终将影响企业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因此必须积极关注医药行业相关政策的变化以及对医药企业带来的影响,在确定医药企业项目成本和收益时,也必须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二)关注市场变化由于地方保护的普遍存在以及所有者缺位等原因使制药企业重复投资过多,整个市场呈现出过度竞争的状态,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科技含量高、企业实力雄厚的大型医药企业逐渐会形成垄断态势,那些科技含量较低,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的小企业将会逐渐被淘汰。关注医药企业的市场变化,一是要关注产品的市场特征,如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的替代性;二是产品的发展前景,产品的市场潜力及潜力的持续时间;三是关注产品价格波动对市场的影响。

(三)关注医药行业技术风险医药行业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相对垄断,对技术要求较高,一旦技术失败,整个项目的投资将不能收回,因此技术风险是制药项目的首要风险。对于新药项目来说,技术风险包括新药是否能够研发成功、是否能够通过国家临床研究和生产上市的审批,以及取得生产批文后在工艺和技术上是否存在问题等。对于仿制药来说,主要是生产的工艺路线是否成熟和稳定。

(四)加强对客户的审查

1、针对行业特点,加强对医药客户的准入审查医药行业是一个市场准入限制极严格的行业,制药企业从取得生产资格到药品上市以及最后价格制订都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管制,如果不能获得市场准入资格,产品将不能在市场销售。在客户和项目审查中应注意:(1)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审查企业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要求。目前国家对医药行业产业政策主要有医药“十五”发展规划、20**年下发的《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20**年下发的《外商投资企业目录》;(2)根据医药行业准入要求,审查企业是否具备行业准入资格:医药工业企业应通过GMP认证,具备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生产批文、医药产品注册证等;医药商业企业是应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通过GSP认证,进口药品应具有进口药品注册证等。

2、借款人应具备较好声誉医药产品事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药品的药效和副作用缺乏了解,在选择药品时往往依赖以前的经验。因此制药企业以往的产品记录对于现有产品的销售成功与否至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