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农村医疗市场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市场经济;非货币型;农村合作医疗;路径
一、市场经济落后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困境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全货币化的筹资方
式不符合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市场化程度低的实际情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货币筹资为基础的一种新型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这种完全货币化的筹资方式,客观上脱离了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市场化程度低的实际情况。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主要由集体来承担,个人只承担一小部分,而且一般不用交现金,而是以“工分”的形式从集体经济的收人中扣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三方投资,强调三方的责任,但在广大中西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筹资难度相当大,尤其是农民个人自筹的那部分资金。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由于其市场化程度低,集体经济不发达,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较少,有的地方甚至根本无力支持合作医疗的最低基金筹集。对于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个人来说,尽管每年不少于10元的参保金的数额不大,但对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来说,经济落后,交通又不方便,七沟八梁一面坡,几年进不了一回城,一家几口人,叫他们每年拿出几十元现金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确非常困难。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中西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很难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遵循自愿参加,多方筹资,以收定支,保障适度,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总体原则是正确的,但相对于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而言,仍是一种“富人”保障原则,也就是说只有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富人”才能缴得起合作医疗保障金,而真正需要保障的穷人,通常也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因收^过低,缴不起合作医疗保障金,而无法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享受国家给予的合作医疗待遇。但当“参合率不能轹时,强迫命令就出台了。“新合医”成了政府对农民施惠的代名词,农民成了被动的受惠者”。这不仅不符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突出对经济弱势群体保护的—般陛原则,而且在医疗公平性方面易于两极分化,富裕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多数贫困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出于经济原因很难得到满足。同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自愿参加制度必然形成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群体,针对体制外人员侵蚀体制内资源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难以避免。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缺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筹资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曾在农村合作医疗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主要依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集体经济组织基本解体,缺少集体经济支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资金筹集失去了这一稳定可靠的保障基础。因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忽略了农村集体经济这个稳定可靠的保障基础,从而直接导致了其运行的持续性难以为继。
二、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特点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非货币型发展路径
(一)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特点
1.市场经济发展落后,农民人均货币收入低下。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民的生产收入主要来自各种农产品等实物收入,其中一部分由农民直接消费掉,剩余部分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交通不便的影响,很难通过流通转化为货币来形成农民的货币收入。据200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绝对贫困人口2610万人,其中西部l2个省区为1305万人,其人均年收入为668元。而他们的大量农产品却因为交通不便运不出去而卖得非常便宜,有的甚至烂在地里无人收购。比如,在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岳宋乡有一个叫木古坝山寨,那里的茶叶是绝对的绿色产品,可是1斤茶叶只卖到2元钱,如果拿到城市卖,绝对可以卖到50元以上。木古坝的1斤茶叶在城里可以换到l0斤杂交稻种子,城里的1斤杂交稻种子在木古坝却能换到8斤茶叶。
2.市场经济落后地区货币经济缺乏,实物经济普遍存在。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和价值尺度,其作用应该是与实物经济的运行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是为整个社会生产和经济的正常运行服务的,其总量和构成都应该与实物经济相适应,而不应该脱离实物经济独自运行。因为货币脱离实物经济而独自运行虽然可能使个别经营者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但对整个社会生产来说,不仅没有增加任何东西,而且还可能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指向错误的方向。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货币经济的运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经与实物经济的运行脱节,具有了自己的领域,自己的运行轨迹。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多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中近50%为实物收入,农产品商品率低下,以自给自足为主。
高端市场:“洋货”独步天下
在我国的医疗市场,可以说,高档医疗设备基本上是“洋货”独步天下。
据统计,我国每年都要花费数亿美元的外汇从国外进口大量医疗设备,国内有近70%的医疗器械市场已被发达国家公司瓜分,高端医疗设备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通用医疗集团、德国西门子公司和荷兰飞利浦公司手里。以放射诊疗设备为例,CT是美国通用医疗集团的占优,核磁共振成像装置主要由德国西门子公司把持,血管造影设备则大多使用的是荷兰飞利浦公司的产品。
纵观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省市一级的三级医院除了一些常规消耗性产品外,其他医疗器械是“洋货统治的世界”;即使是县区级的二级医院,也有三分之二的医疗器械采用进口货;只是在乡镇、街道一级的一级医院才多用国产货。
有关专家认为,造成医疗器械高端市场“洋货”一统天下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国内一些医疗机构迷信国外产品;二是国产医疗器械自身有着不可否认的薄弱环节。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新品开发滞后、行业分工合作不尽合理,在与国外产品竞争中只能“俯首称臣”。
低端市场:市场空间诱人
据了解,今后我国将把建设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作为医改的“重头戏”。2007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突出抓好医疗卫生工作。着眼于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主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三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药品生产流通秩序。”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未来五年,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将有长足发展。到2010年,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达20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央筹集约70%,其余部分由地方配套。
实际上,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从2004年就已起步。业内人士透露,当年中央投资10亿元用于试点,2005年又投资30亿元以扩大试点工作,但这些资金基本上用于房屋基建。从2007年起,中央财政开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镇卫生院的设备更新和添置。在未来五年中,近200亿元的农村卫生投入主要用于支持中西部地区及东部贫困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其中包括县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县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而乡镇卫生院则成为支持重点。
那么,如今我国乡镇卫生院的情况如何呢?在我国的四万多家乡镇卫生院中,仅有三分之一医疗设备情况较好,而其余三分之二情况差强人意,个别卫生院还处于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老三件”当家的状态,这些医院急需改变目前医疗设备窘迫的处境。这些问题将在“十一五”期间得到解决与改善。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配置的提升,将催化医疗器械低端市场的蓬勃兴起。这对于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
中外企业:“贴身肉搏”难免
毫无疑问,医疗器械高端市场国内企业尽显尴尬之态。在中端市场,跨国医疗器械巨头则早已虎视眈眈,与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争夺市场。
由于价格等方面的优势,国内医疗器械低端市场长期以来基本上是国内本土企业的天下。然而,随着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扩容,过去在医疗器械低端市场可以“睡太平觉”的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如今也不能高枕无忧了。在第56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秋季博览会(医博会)暨第三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展览会上,美国通用医疗集团渠道销售总经理胡海说:“随着中国医改速度的加快,我们早早做好了加大对中低端市场覆盖力度的准备。今后国内外厂家不免会来一场贴身肉搏战。”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权威人士认为:“以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集中在大中城市,这种失衡不但造成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也制约了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空间。如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必然会促进医疗器械的采购,九亿农村人口需求足以反映该市场潜力巨大。国家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众多医疗器械企业看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更看到了发展契机。”
有鉴于此,跨国巨头纷纷把目光瞄准中国的医疗器械低端市场。早在2004年6月,荷兰飞利浦公司就与我国东软集团合资成立了一家医疗设备研发与生产机构――东软飞利浦医疗设备系统有限公司。该合资公司生产出的医疗器械,今后主要销往中国的西部地区或农村市场,而这也将成为飞利浦医疗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此外,美国通用公司亦表明将加大2007年在中国医疗设备的采购量,从2006年的17亿美元上升到22亿美元。持同样观点的还有爱默生,采购的品种也从原来的低科技、低风险产品向高价值产品方面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中国作为他们的采购基地,进一步促进了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
很显然,跨国巨头并不满足于中国医疗器械高端市场的霸主地位,还想蚕食中低端市场,进而全面瓜分我国的医疗器械市场。
当然,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并不会轻易让出长期以来在低端市场经营的“大本营”。更何况,很多国内企业往往不考虑太多的盈利因素,而从薄利多销的方面着想,以形成多份额、广覆盖的优势。同时,一些嗅觉敏锐的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也看到了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即将扩容而蕴藏着的潜在市场,正在为迎接新的挑战作准备。
面对医疗器械低端市场中外企业难免开展的“贴身肉搏”,有关专家提出:
关键词:医疗卫生机构 医药 人力资源 现状
2011年广西相继出台了《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等政策,要将中医药民族医药打造成为广西千亿元产业,努力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311”发展新格局。广西要实现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中长期目标,需要全方位认识广西中医药人力资源的现状。笔者参与2010年全国中医药基本情况调查(广西部分)工作,综合数据,对目前广西中医药人力资源状况提出以下认识。
一、广西中医药事业所处环境和地位
在广西,现已查明的中草药品种有4623种,仅次于云南位居全国第二,中医药市场前景广阔。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广西将作为中医文化对外发展的重要窗口。
广西的区位优势和经济环境为中医文化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中医事业蓬勃发展还依赖于中医技术队伍的配置,也就是中医人力资源结构配置。面对有力的外部环境和中医发展趋势,构建适合广西中医发展的中医人力资源结构对广西引领东南亚中医发展事业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二、广西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力资源结构现状
1.广西医疗机构分类情况
根据2010年广西中医药基本现状调查数据显示,广西全区中医、民族医机构共26108个,各级医疗机构共分为中医医院、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中医门诊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八个类别。
2.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占总医疗技术人员比重
全区医疗机构中卫生技术人员共197146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共21674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1.0%,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其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最高为50.5%的是中医医院,这主要是由于中医医院以提供中医药卫生服务为主,对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较大。
全区城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平均比例为13.12%,社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平均比例为21.9%,农村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平均比例为6.74%,全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比例均偏低,足见我区在卫生事业的发展上还不够重视中医药,导致全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比较匮乏。这极不利于广西医疗机构中医药的发展,也影响着广西中医药事业的进步。
3.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学历结构分析
在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本科和大专学历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数占较大比重,是城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医疗机构;社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学历结构比例较均衡,主要由本科、大专、中专及以下学历构成;农村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学历以大中专文凭为主,中专及以下学历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70%左右,中医药卫生技术队伍学历普遍偏低。
具有本科以上较高学历人员数从城市到农村依次递减,多是集中在城市和社区,而大中专学历人员则依次递增,坡度明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中医药人才拥挤和农村缺医少药的基本现状。
4.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分析
广西医疗机构中的中医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较少,职称主要分布在初级和中级,而本应成为中医药卫生技术队伍中坚力量的中级职称人数比例也相对偏少。全区医疗机构中有将近一半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存在无职称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中医药的基本文化特性使得这一专业技术在传承上允许师承制,即德高望重、有专业学术修为和精通中医药专业知识的老专家在有关部门的合法授权下可收徒教学,不需要经过正规的传统教育,也不需要按一般的程序进行职称评定;其次,村卫生室、中医门诊部等以私营为主要运营模式的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很大一部分属于确有专长人员,即未经过正规的传统中医药教育而在长期实践经验中总结出一套确实行之有效的中医药治病方法,能为病人切实解除病痛的民间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这类人员大多无职称。
广西中医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主要分布在城市医疗机构,从城市到农村依次递减,无职称现象较普遍,以社区和农村为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在城市、社区、农村的职称分布情况与学历情况较相似,都存在着高学历、高职称人才集中在城市医疗机构,而农村基层的医疗机构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的情况,城乡差距大。
5.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结构分析
广西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平均年龄为39.14岁,平均年龄结构较为合理。这一年龄层次的中医药人才在专业技术水平上都有较高、较稳定的发挥,在工作心态和心智上都偏向成熟,能够较理智地看待问题,有利于中医药专业技术工作的开展。但我区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在39岁以下的年轻后备力量略显不足,不利于年轻人才的储备,年龄结构分布有待优化。
三、广西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力资源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广西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基本现状,广西中医药人才队伍朝气蓬勃,中医药事业发展势头强劲,前景看好,但也同时存在着问题,亟待解决和优化。
1.城市中医药人才过剩,分布方式不合理
广西城市地区中医药人才市场趋于饱和,供需矛盾尤为突出,中医药毕业生在城区就业困难却不愿意到县级或基层单位发展,使城市地区滞留大量中医药技术人才而得不到有效利用。许多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以暂缓就业压力,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医药人才的就业矛盾。
2.社区中医药人才缺乏系统培训,专业素质不高
我区的社区医疗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重点体现在卫生技术人员的配备不足,难以满足社区居民队伍逐步扩大的基本现状;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中仍然存在着无学历、无证上岗的现象。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中,接受全科医师培训的仍占少数,医生的专业技术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社区医疗服务事业的推进。
3.农村中医药人才紧缺,待遇不高
广西的农村人口比例超过80%,卫生人才比例却最低,大部分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现象严重。基层中医药人员收入普遍偏低,发展机会小,中医药技术人员的根本利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导致中医药人才流失严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另外,基层中医药人力资源专业水平普遍偏低,存在中医药技术人才学历偏低、医学基础薄弱、专业知识面狭窄等情况,无学历人员从医现象也较为严重,与当今农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不相适应。
自治区为了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实施了“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等中医药发展的工程,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培养,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千亿元产业发展,加强中医药民族医药对外合作交流,将有效解决中医药人力资源发展的瓶颈,实现中医药事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左延莉.广西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与预测研究[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02:34-35
[2]申卫国.湖南省卫生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6:82-85
[3]王思民,俞颂华,刘志勇.影响我国中医药人力资源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J].企业经济,2008,12:29-31
三甲医院,二甲医院被业内人士称为第一终端;大中型医药连锁公司及下属药店,地州市医药批发公司及下属药店被业内人士称为第二终端;企事业单位医务室,社区卫生中心、个体药店、个体诊所等药品医疗机构被为第三终端。
第三终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三终端的市场现状:据湖北九州通公司公布的年度报表05年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人民币,安徽省华源医药公司公布的年度报表05年实现销售收入82亿元人民币,新龙医药公司公布的05年实现销售收入大约30亿元人民币,以上是全国性医药一级批发商公布的05年销售收入。区域性的二级医药批发公司:广东湛江三和药业公司,长沙双鹤医药公司、海王银河医药公司,江苏徐州医药股份公司淮海分公司05年分别有大约1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收入。据权威部门统计全国31个省市第三终端05年销售收入分别在30-40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全国的第三终端市场05年销售收入总额在930-1240亿元人民币。由以上的数据可以表明,第三终端市场拥有极其庞大的市场容量和广泛的终端客户。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倾斜,国家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系统的投入,以及患者首诊制的推行,第三终端市场将会拥有更加庞大的市场容量和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潜力。
第三终端的医疗卫生状况和从业人员状况: 第三终端客户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居民社区,厂矿单位、城郊结合部、城市远郊区、偏僻的农村。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影响和引导,导致了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建设和资源严重发展的不平衡。大医院的规模是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病患看病越来越贵,越来越难,医院医疗整体服务水平差,社会资源集中度高。反之,第三终端的医疗单位在发展规模,医疗设备、专业水平,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上,都远远不及大医院。国家在该领域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广大患者的需要。医疗卫生投入在国民经济GDP中所占比例很小,从而导致了第三终端市场的医疗卫生资源严重缺乏,整体社会医疗发展水平严重失衡。
国家宏观政策对第三终端的影响:首先是三农政策的到位和政府对农村医药卫生工作的重视,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两项工作予以充分的重视。加上以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主导的农村两网建设,也在不断扩大,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于基层医疗系统的关注。国家对于基础卫生医疗体系的投入,将使农村第三终端市场规模得到从未有的,空前的大力发展,为以远郊区及农村为主体的第三终端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构建第三终端营销网络
第三终端的组织架构及人员配置:
第三终端代表依据地区不同可划分为直辖市第三终端代表,省会城市第三终端代表、地州市第三终端代表、县级市第三终端代表。制药企业可依据公司的营销发展战略,产品组合来确定第三终端代表的人员配置和数量。
第三终端网络的建设不是什么企业和产品都适宜的,成功的第三终端=品牌药品+普药+战略规化,因此在考虑第三终端建设时,制药企业需要思考是否具备了以下的条件:
一、是否有广告和品牌产品带动其它产品的营销
二、是否有适合第三终端营销的产品群组合
三、是否有相应配套的组织架构,第三终端市场的管理体系等。
第三终端市场调查
医药公司调查:主要是调查了解医药公司是否具有第三终端市场营销理念和第三终端市场的覆盖能力,控制力,是否有相应的第三终端市场的营销管理队伍等。
目标第三终端市场区域调查:调查目标区域内的一甲医院,社区门诊、卫生服务中心、个体诊室及个体药店;了解它们的经营规模,经营效益、医疗服务的特色、同类产品的销售情况等。
竟争产品调查:调查了解同类竟争产品在第三终端市场的销售量,销售价格、促销方式和促销手段;了解竟争产品在目标区域内主要配送的医药批发公司及其合作方式等。
目标第三终端市场调查的方法和技巧
目标第三终端市场调查的方法和技巧:可通过电信黄页,网上查询、医药批发公司了解、相关部门查询、业内人士咨询等方法来了解目标区域内医药批发公司,竟争产品促销,第三终端客户等各方面的营销情况。
医药公司情况:可通过与医药公司采购部,销售部、其它部门的相关人员咨询,沟通来了解医药公司在第三终端市场的情况。
目标第三终端市场情况:可通过第三终端代表走访,医药公司销售人员沟通,来了解目标区域内第三终端市场的概貌。
竟争产品情况:可通过医药批发公司采购部人员,销售部人员,终端代表走访第三终端市场、竟争产品内部人员等来了解,搜集同类产品的整体营销情况。
第三终端市场销售政策制定
第三终端市场制定销售政策需要考虑的因素:
1.产品处于何种时期(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产品处于不同的时期促销政策和促销方式是有所不同,有所差别的;
2.产品是一线品牌还是二线品牌;
3.依据竟争产品销售和促销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促销措施来争夺第三终端客户,抢占市场份额。
第三终端网络建设主要有以下两种营销方式:
一、医药批发公司为主体,企业第三终端团队配合共同开发第三终端市场:这种营销方式主要是依托面对第三终端有配送能力的医药批发公司,以医药批发公司营销活动为主体,企业给予配合,在产品前期铺货,中后期的终端渠道拦截上以配套的订货奖励优惠政策,来吸引第三终端客户,达成向第三终端客户销售产品,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铺货率为目的。
1.订货会:由医药批发公司定期不定期组织第三终端客户集中开产品订货会,各企业出资赞助,并在会上配套的产品订货奖励优惠政策。其本质就是制药企业联合出资,医药批发公司提供下游客户资源,提供商业物流平台。企业以极小的投入来提升产品铺货和市场占有,实施终端渠道拦截。医药公司利用其第三终端营销网络的资源,与厂家合作建设第三终端网络。
2.医药批发公司配送:企业的营销团队与医药批发公司的销售团队进行紧密配合,依托医药批发公司的销售网络,将产品订货奖励优惠政策通过医药公司销售人员传达到第三终端客户,获取第三终端客户订单。同时在前期产品铺货配送阶段针对医药公司销售人员给予适度的铺货配送奖励政策,鼓励他们多销售产品,提高企业产品的广覆盖率。
3.开票大厅促销活动:依托医药批发公司开票大厅,向主动前来提货的第三终端的客户进行现场开货促销奖励优惠。这种方式属于渠道促销拦截,主要做好医药公司开票大厅中开票员的工作。企业在开票大厅设置专柜,配备专职促销人员,以第三终端客户开货品种、数量给予相应的促销奖励政策。
以上营销方式相互配合实施可以使第三终端的网络覆盖到城市,远郊区、偏远的农村市场,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铺货率。
二、以企业自身第三终端营销团队为主体,医药批发公司配合共同开发第三终端:
1.制药企业独自召集第三终端客户订货:这种营销方式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建立的终端代表进行,通过深度代表第三终端的走访,开发,召集第三终端客户集中开会,这种订货会可大可小。同时选择有第三终端配送能力的医药批发公司配合。这种订货方式主要由企业单独承担,第三终端的客户也主要集中在地级市区和县级城市中的终端,配合的医药批发公司也主要是一二级医药公司。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有品牌产品和普药产品的企业,通过品牌产品和普药产品来带动其他二三线品牌产品的推广销售。品牌产品可以吸引终端客户前来参加订货会,提高客户的参会兴趣,其他二三线品牌产品可以借助会议人员的现场讲解、产品的促销政策来获取客户订货的机会。这是品牌产品借助其产品和企业品牌的优势,向第三终端客户推广其他二三线品牌产品最好的手段之一。订货会上如果是品牌产品,成熟产品、成熟市场,可采取购一件产品赠送XX合药或赠送XX促销品等来促进企业品牌产品铺货和市场占有,同时也可促进企业二三线产品及普药产品的销售。
2.自建渠道销售: 招聘专职的第三终端代表,通过这些代表的终端开发将产品销售到第三终端中去。利用市场的同类产品市场竞争空白点和薄弱点切入市场,从而提高产品市场铺货率和市场占有率。 第三终端代表依照区域划分,走访,开发目标终端市场,介绍企业品牌产品及二三线普药产品,以优惠的进货政策和促销措施来促进终端客户进货,达到产品在区域内目标市场上广覆盖的营销目的,并在日常的走访中作好终端市场的维护和促销管理工作。
关键词:金融危机;扩大内需;农村消费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029-02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外需急剧萎缩、出口大幅下降的形势下,人们充分认识到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均衡发展的重要性,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首选,是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均衡发展的关键。国家将扩大消费确定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方针和根本着力点,并借此机会推动中国经济由出口、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加快形成内需为主和积极利用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中国农村消费总体可概括为消费需求低迷、农民购买力严重不足,有效消费规模较小,但潜在消费需求旺盛。由于当前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收入来源渠道单一,导致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且不稳定,制约了农民的消费能力。加上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社会保障体系普遍缺失,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无法转化为有效的实际消费。据统计,自2000―2006年,中国居民消费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由46.4%下降到36.2%,下降了10.2个百分点,消费率远低于世界75%的平均水平。农村居民消费率则由15.3%下降到9.6%,占居民消费支出总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33%下降到2006年的26.4%,占2/3人口的农村只消费了不到1/3的商品。同时,农村市场商品供应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农民急需的农机具、化肥、地膜等生产资料价格普遍偏高,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业科技供应较少,电脑、汽车等高档消费品并不符合农村消费实际,有效商品供应结构不合理。加上假种子、假化肥等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但随着农民实际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社保体系的逐步健全和消费市场的不断完善,农民的消费潜能将会得到有效释放,消费市场前景非常乐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扩大内需的主战场在农村,刺激国内消费市场的生力军是农民。
1.农民收入较低,购买力不足。当前中国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较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但农产品相对价格则逐年下跌,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增产不增收,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消费水平的高低。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GDP增长了15倍、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9倍,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不足7倍。近年来,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占GDP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18.4%下降到2006年的12.5%,6年间下降了5.9个百分点。加上金融危机影响,农产品价格下降预期强烈,大约2 000万农民工失业,农民收入预期大幅降低,消费倾向随之下降。
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失,消费存在后顾之忧。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是制约农民消费的关键因素,农民消费存在较大后顾之忧。医疗、教育是农村家庭的主要开支,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农民需要自己掏钱购买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其在很大程度上已远远超出了农村家庭的承受能力,必然导致农民注重储蓄而压缩消费,社保支出大大压缩了农民的即期消费空间。看病是农民的最大顾虑,一场大病可使普通家庭倾家荡产,农村医疗卫生社保体制改革虽已启动,但在三五年内是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目前一名在校本科生一年的费用约为1万元左右,以农民人均纯收入3 700元计算,一个三口之家四年不吃不喝才能拱出一个大学生。另外,农民还存在住房、养老等经济压力,在此情况下农民不得不增加储蓄,尽量减少日常消费。
3.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消费观念落后。受文化因素、民族传统和家庭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崇尚节俭、提倡克制、反对奢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农民往往量入为出,而不会盲目扩张消费。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大多农民依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除了个别特殊商品,大部分消费品仍是自产自销,且多为基本生产、生活所需,服务性的消费品较少。同时,由于农村城市化水平较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农民信贷消费、超前消费意识。
4.消费市场不完善,消费环境较差。农村消费市场运作不够规范,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机制,市场价格监测机制滞后,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农民消费安全感较低。许多商家盯住城镇消费群体,而对巨大的的消费农村市场研究不够,产品生产脱离了农村的实际,市场商品供给与需求严重错位。农村交通不便,商品信息宣传渠道不畅,农民对新产品的了解不够,消费较为谨慎。相关产品售后维修服务网点较少,“三包”承诺难以兑现,农民的合法消费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1.加快农业体制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改变农村初次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社会资源配合不合理现状,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生产要素市场,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二是保护农民土地、乡镇集体财政等合法权益,做好政府财政支付转移工作,加快社会财产由政府向民众转移的步伐,扭转“国富民穷”的局面,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三是严格控制生产资料价格,提高农产品保护价格。农产品价格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命脉,提高农产品保护价格是增加农民收入最有力、见效最快的政策杠杆。应当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保护价机制,扩大农产品保护价范围,使保护价水平随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国际价格的波动以及居民整体收入的增加而相应提高,遏制农产品价格与第二、三产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不断拉大的趋势,保证农民增产又增收。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加财政补贴,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四是稳健、持久地贯彻家庭联产承包、土地承包制度等既定农业政策,提高政策稳定性,增强农民政策预期,为农民做出科学合理的生产规划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将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落实到位,坚决杜绝各种乱收费、乱摊派现象的发生,彻底减轻农民费税负担,保障农业产出能够真正沉淀在农村,为农村的长远发展积累物质资原。
2.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的真实收入。一是加快农业生产现代化步伐。积极探索和培育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土地、资金等生产资料配置效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发展。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品牌战略。生产出优质、安全、适销对路的产品,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坚持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均衡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积极培育农产品市场。疏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培育重点产区和集散地农产品批发、集贸市场。与大型连锁超市和农贸企业合作,建立城乡一体化市场,彻底化解农业“大生产、小市场”的矛盾,使农产品真正获得社会的平均利润。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后顾之忧。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 “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求,针对当前农村社保覆盖面小、保障水平差、体系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等问题,扩大政府在农村社会公共产品领域的支出,增强农村集体福利事业和可支配资源的供给能力,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包括农村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在内的社会保障体制,增强农民底线经济安全感,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制引致消费的效应,引导农民将以前用于购买社会公共产品的资金投向消费领域,加大财政向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转移支付对拉动消费的乘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