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医药行业企业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工学交替的运行情况1.在参与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教学工作方面,企业最担忧的是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益,占61.5%;其次是学生管理和学生安全,分别占53.8%和46.2%;最后才是实习劳动报酬和设备损耗,分别占30.8%和23%。2.在工学交替持续时间方面,46.2%的企业认为三个月较为合适;30.8%的企业认为半年以上合适,只有15.3%和7.7%的企业认为两个月和一个月较为合适。3.企业对实习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素质要求方面,所有企业均选择所读的专业要与企业提供的岗位有一定的关联,且实际工作中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要求实习生注重的素质方面,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选择都是100%,其次是团队合作能力占77%,专业知识占64%,创新能力占23%。4.在工学交替“工”的环节中,有一半的被调查企业愿意高职院校派教师进驻企业,有一半不愿意;在愿意学校派驻教师的企业中,希望学院教师参与的形式有:参与实习学生管理,占30.8%;参与对实习学生的共同培训和指导,占23%;参与共同制定考核项目、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方式,占30.8%;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及产品开发,占15%;岗位实践锻炼占7.7%。另外,在工学交替企业实习过程中,企业用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提高技能水平的措施有:加大实践考核力度,占30.8%;实行实习生轮岗制度,全面提高其技能水平,占38.5%;加大培训力度,占38.5%;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参与工学交替实习生在学校的课程学习过程,占30.8%。5.在工学交替“学”的环节中,73.2%的企业愿意派技术能手参与专业教学或专业建设,26.8%的企业选择不愿意。在愿意派技术能手参与专业教学或专业建设的企业中,希望技术能手的参与方式排序依次为:来校讲座、参与集中实训指导、担任兼职教师/来校讲课、参与课程建设、参与教材建设。
(二)工学交替实施的满意度情况1.在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方面,有11.1%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很好,66.7%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较好,22.2%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一般。2.在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态度方面,有77.8%认为较好,有22.2%认为一般;在学生的工作纪律方面,88.9%的企业认为较好,11.1%的企业认为一般。3.企业对工学交替实习学生素质及能力的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4.企业认为,实施工学交替后,高职院校实习学生进步最大的三项为实际操作、团队精神和学习能力;无多大进步的三项分别是计算机能力、英语能力和理论知识。5.在所有被调研的企业中,认为与以往招收的实习学生相比,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习学生整体质量明显优秀的占40%,比较优秀的占60%;所有被调研企业均愿意长期与高职院校进行工学交替实习的相关合作;40%的企业非常愿意聘用在学期间进行过工学交替实习的高职毕业生,60%的企业表示愿意。
二、调研结论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与实地访谈的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工学交替的政策扶持不够,企业积极性有待提高超过60%的被调查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过程中没有得到政府支持和没有享受过税收优惠和经济鼓励。这说明在政策引导方面,没有建立起社会层面的激励机制,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长效合作机制,法律法规不健全,校企合作缺乏有效、便捷的服务平台做依托,企业难以承受学生实习的安全风险,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难以得到补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只能是自发需求或者在高职院校的带动下被动的参与。据调查,制约企业参与工学交替的因素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缺乏合作机制占69.2%;缺乏系统保障机制占53.8%。这说明企业在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时,更为关注的是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能够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激励、合作机制,保证工学交替的运行和实施。另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企业认为工学交替的“工”就是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让学生去从事一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简单劳动。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要求企业给予学生合理报酬也是非常困难的。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工学交替学生没有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学生不具备顶岗实习的能力,只能进行一些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还会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扰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
(二)医药行业企业参与工学交替的运行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提高其有效性校企合作在现阶段基本上呈现校“热”企“冷”的态势。校企合作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学生就业的作用不言而喻,高职院校均积极推动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企业“冷”的原因首先是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义不甚明晰,甚至部分医药企业存有认识误区,认为培养学生是学校和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学生出了校门进了企业后的成长才是企业的事情;参与高职学生的培养会增加企业的负担,扰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尤其是医药生产企业,有GMP规范要求,大量学生进入洁净生产车间,会对医药企业造成不良影响。其次,除了一些医药外企由于推广自身公司理念和价值观参与高职院校的工学交替合作外,很多国有、民营的医药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推动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最主要的还是高职院校能为其提供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一线操作人员。因为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和监管严格,医药企业更加注重自身员工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的提高。而高职院校除了提供毕业生外,在师资、科研等方面力量薄弱,很少能为这些医药企业提供其真正需求的东西,难以为企业培训员工和提供技术支持,缺乏全方位的合作机制。另外,在工学交替运行过程中,医药企业很难长时间、全面地参与专业建设或教学,企业虽然可以接收学校的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但因为技术和商业信息的保密问题,一般并不情愿学校教师深入企业。最终造成学校和企业不能共同指导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监管和指导不到位,直接把学生推给企业,缺乏全面的工学交替的衔接和统筹,使学生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众多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一些企业对工学交替持不积极的态度,这也为我们推广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带来了不少困难。
(三)医药行业企业急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持欢迎和肯定的态度医药行业企业参与工学交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但在已经参与了工学交替运行的企业中进行满意度调查显示,实施工学交替后,高职院校实习学生实际操作、团队精神和学习能力的进步最大。40%的企业认为与以往招收的实习学生相比,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习学生整体质量明显优秀,所有参与调研的企业均愿意长期与高职院校进行工学交替实习的相关合作,愿意聘用在学期间进行过工学交替实习的高职毕业生。这说明,企业对医药行业紧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现状是十分清楚的,愿意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情况下提供工学交替实习机会,并且愿意优先录用进行过工学交替实习的学生,尤其是在本企业实习过的毕业生。
三、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层面建立激励保障机制要解决企业有效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势必要建立长期、稳定、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关键是要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优势,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义务,并强力推进行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通过政策激励和税收优惠,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建立政府牵头、行业与协会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法规,明晰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义务及相互关系,并积极扶植和发展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解除企业对学生安全、学生管理和企业利益保障等后顾之忧。二是从长远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校企双方良性循环的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层次矛盾。学习和吸取职业教育发展良好的国家的经验,比如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职教体系等,最终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工学矛盾。
(二)高职院校应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水平1.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提高企业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机制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是适应市场进行课程改革的有效举措。高职院校和企业人员共同在对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对应的岗位职业技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其中不同的能力目标归结为不同的模块,合理组合教学模块。通过工学交替、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完成不同模块的教学工作,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活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打破学科体系,以企业对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期望为本,以岗位群为基础,利于不同医药企业、不同岗位选择切入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的时机,最终保证医药企业参与工学交替机制的有效性。2.建立与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相配套、相适应的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必须安排好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环节。安排好这些环节的关键是时间安排问题,要恰到好处地合理安排时间,就必须考虑到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和学校课程学习的安排,而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是随着整个行业、企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受到企业生产不固定、提供的岗位不固定的影响。在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过程中,由于学校和企业对工学交替有着截然不同的利益诉求,在工学交替时间和岗位轮换以及管理方面均产生了错位需求。并且,在校课程学习和企业岗位实习轮换过程中,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与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相配套、相适应的弹性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3.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形成企业参与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职业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以期在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角色转变,在工作中发挥个人潜力,不断进步,真正把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落实到实处。职业素养的内容不仅是更衣、卫生、清场等内容,还包括职业道德、能力素质、文化素质等多方面内容,构建职业素养课程模块,应将文化素质类课程、专业教育类课程和职业道德类课程有效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形成内容全面的职业素养教育。在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的基础上,应让企业也参与到学生评价中,将企业岗位用人标准引入评价标准,同时兼顾形成性评级和终结性评价。4.加强工学交替的企业实习管理学生的实习管理和指导不能有效落到实处,这就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学校要重视学生工学交替的企业实习管理工作,设立驻厂教师,联合企业共同管理学生,严格落实学生实习管理制度,把学生实习期间校企双方综合考核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5.加强“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严格落实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高职院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但教师并不真正了解企业,对企业的了解多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所以,很多时候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空洞而苍白。教师必须到企业去学习、调研、见习,必须根据自身专业特长,深入生产一线,参与现场技术问题研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教学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亲身体验企业的管理和文化氛围,收集与专业教学有关的项目任务,考虑与课程教学改革有关的问题,对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建议,从而密切校企关系,为今后学生下企业工学交替实习与深度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滨海新区;医药行业企业;工学交替;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6-0004-05
工学交替是高职院校一种全新培养模式,也称为半工半读,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在企业学习与学校学习交叉交替进行。工学交替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宗旨,是培养高素质职业型、技术型、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我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相对短缺,支持系统不完善,特别是在校企合作深度方面,由于现有的国家政策不足以调动企业接收学生实践的积极性,而政府又没有鼓励学校实施工学交替的专项经费。因此,用人单位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成为该模式实施的一大障碍。如何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提高滨海新区医药企业参与工学交替模式实施的有效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推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笔者组织开展了医药行业企业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机制有效性的调查研究,先后用5个月左右的时间分别对滨海新区医药行业企业有效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机制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笔者与工学交替班级的教师、参与工学交替的学生进行了座谈,对滨海新区、京津地区的医药行业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其中包括参与工学交替的企业和其他相关行业企业,并查阅了大量资料,重点围绕如何“有效提高行业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的有效性”这一主题进行了调研,侧重于查找问题、提出对策。
一、调研数据及分析
(一)参与工学交替的情况
1.在调研的企业中,关于接受高职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实习的方式:有61.5%的企业选择学生顶岗,师傅指导;23%的企业选择学生旁观为主,师傅操作示范;15.5%的企业选择学生顶岗,师傅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
2.关于企业在参与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过程中是否得到了政府的资金支持:69.2%的企业表示没有得到支持;23.1%的企业表示得到了支持,但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仅有7.7%的企业表示得到了支持,且支持力度合适。
3.关于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是否享受到了税收优惠或其他经济鼓励:61.5%的企业选择没有享受到经济鼓励;15.4%的企业选择享受到了经济鼓励,且力度合适;23.1%的企业选择享受到了经济鼓励,但力度有待加强。
4.在企业为工学交替学生提供的待遇方面:69.2%的企业选择愿意在工学交替期间向学生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23%的企业选择不愿意在工学交替期间向学生提供生活补助;7.8%的企业弃选。77%的企业愿意为学生提供工学交替期间的人身意外保险;15.4%的企业不愿意为学生提供工学交替期间的人身意外保险;7.6%的企业弃选。
5.企业认为制约其参与工学交替的积极性的因素(可多选)有:选择政府缺少相关政策引导的占38.5%;选择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的占38.5%;选择缺乏合作机制的占69.2%;选择学校缺乏主动性的占38.5%;选择缺乏合作平台的占38.5%;选择缺乏系统保障机制的占53.8%。
(二)工学交替的运行情况
1.在参与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教学工作方面,企业最担忧的是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益,占61.5%;其次是学生管理和学生安全,分别占53.8%和46.2%;最后才是实习劳动报酬和设备损耗,分别占30.8%和23%。
2.在工学交替持续时间方面,46.2%的企业认为三个月较为合适;30.8%的企业认为半年以上合适,只有15.3%和7.7%的企业认为两个月和一个月较为合适。
3.企业对实习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素质要求方面,所有企业均选择所读的专业要与企业提供的岗位有一定的关联,且实际工作中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要求实习生注重的素质方面,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选择都是100%,其次是团队合作能力占77%,专业知识占64%,创新能力占23%。
4.在工学交替“工”的环节中,有一半的被调查企业愿意高职院校派教师进驻企业,有一半不愿意;在愿意学校派驻教师的企业中,希望学院教师参与的形式有:参与实习学生管理,占30.8%;参与对实习学生的共同培训和指导,占23%;参与共同制定考核项目、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方式,占30.8%;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及产品开发,占15%;岗位实践锻炼占7.7%。另外,在工学交替企业实习过程中,企业用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提高技能水平的措施有:加大实践考核力度,占30.8%;实行实习生轮岗制度,全面提高其技能水平,占38.5%;加大培训力度,占38.5%;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参与工学交替实习生在学校的课程学习过程,占30.8%。
5.在工学交替“学”的环节中,73.2%的企业愿意派技术能手参与专业教学或专业建设,26.8%的企业选择不愿意。在愿意派技术能手参与专业教学或专业建设的企业中,希望技术能手的参与方式排序依次为:来校讲座、参与集中实训指导、担任兼职教师/来校讲课、参与课程建设、参与教材建设。
(三)工学交替实施的满意度情况
1.在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方面,有11.1%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很好,66.7%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较好,22.2%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一般。
2.在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态度方面,有77.8%认为较好,有22.2%认为一般;在学生的工作纪律方面,88.9%的企业认为较好,11.1%的企业认为一般。
3.企业对工学交替实习学生素质及能力的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4.企业认为,实施工学交替后,高职院校实习学生进步最大的三项为实际操作、团队精神和学习能力;无多大进步的三项分别是计算机能力、英语能力和理论知识。
5.在所有被调研的企业中,认为与以往招收的实习学生相比,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习学生整体质量明显优秀的占40%,比较优秀的占60%;所有被调研企业均愿意长期与高职院校进行工学交替实习的相关合作;40%的企业非常愿意聘用在学期间进行过工学交替实习的高职毕业生,60%的企业表示愿意。
二、调研结论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与实地访谈的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工学交替的政策扶持不够,企业积极性有待提高
超过60%的被调查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过程中没有得到政府支持和没有享受过税收优惠和经济鼓励。这说明在政策引导方面,没有建立起社会层面的激励机制,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长效合作机制,法律法规不健全,校企合作缺乏有效、便捷的服务平台做依托,企业难以承受学生实习的安全风险,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难以得到补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只能是自发需求或者在高职院校的带动下被动的参与。
据调查,制约企业参与工学交替的因素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缺乏合作机制占69.2%;缺乏系统保障机制占53.8%。这说明企业在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时,更为关注的是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能够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激励、合作机制,保证工学交替的运行和实施。另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企业认为工学交替的“工”就是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让学生去从事一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简单劳动。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要求企业给予学生合理报酬也是非常困难的。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工学交替学生没有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学生不具备顶岗实习的能力,只能进行一些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还会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扰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
(二)医药行业企业参与工学交替的运行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提高其有效性
校企合作在现阶段基本上呈现校“热”企“冷”的态势。校企合作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学生就业的作用不言而喻,高职院校均积极推动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企业“冷”的原因首先是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义不甚明晰,甚至部分医药企业存有认识误区,认为培养学生是学校和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学生出了校门进了企业后的成长才是企业的事情;参与高职学生的培养会增加企业的负担,扰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尤其是医药生产企业,有GMP规范要求,大量学生进入洁净生产车间,会对医药企业造成不良影响。其次,除了一些医药外企由于推广自身公司理念和价值观参与高职院校的工学交替合作外,很多国有、民营的医药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推动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最主要的还是高职院校能为其提供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一线操作人员。因为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和监管严格,医药企业更加注重自身员工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的提高。而高职院校除了提供毕业生外,在师资、科研等方面力量薄弱,很少能为这些医药企业提供其真正需求的东西,难以为企业培训员工和提供技术支持,缺乏全方位的合作机制。
另外,在工学交替运行过程中,医药企业很难长时间、全面地参与专业建设或教学,企业虽然可以接收学校的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但因为技术和商业信息的保密问题,一般并不情愿学校教师深入企业。最终造成学校和企业不能共同指导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监管和指导不到位,直接把学生推给企业,缺乏全面的工学交替的衔接和统筹,使学生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众多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一些企业对工学交替持不积极的态度,这也为我们推广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带来了不少困难。
(三)医药行业企业急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持欢迎和肯定的态度
医药行业企业参与工学交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但在已经参与了工学交替运行的企业中进行满意度调查显示,实施工学交替后,高职院校实习学生实际操作、团队精神和学习能力的进步最大。40%的企业认为与以往招收的实习学生相比,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习学生整体质量明显优秀,所有参与调研的企业均愿意长期与高职院校进行工学交替实习的相关合作,愿意聘用在学期间进行过工学交替实习的高职毕业生。这说明,企业对医药行业紧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现状是十分清楚的,愿意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情况下提供工学交替实习机会,并且愿意优先录用进行过工学交替实习的学生,尤其是在本企业实习过的毕业生。
三、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层面建立激励保障机制
要解决企业有效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势必要建立长期、稳定、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关键是要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优势,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义务,并强力推进行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通过政策激励和税收优惠,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建立政府牵头、行业与协会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法规,明晰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义务及相互关系,并积极扶植和发展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解除企业对学生安全、学生管理和企业利益保障等后顾之忧。
二是从长远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校企双方良性循环的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层次矛盾。学习和吸取职业教育发展良好的国家的经验,比如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职教体系等,最终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工学矛盾。
(二)高职院校应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水平
1.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提高企业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机制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是适应市场进行课程改革的有效举措。高职院校和企业人员共同在对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对应的岗位职业技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其中不同的能力目标归结为不同的模块,合理组合教学模块。通过工学交替、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完成不同模块的教学工作,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活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打破学科体系,以企业对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期望为本,以岗位群为基础,利于不同医药企业、不同岗位选择切入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的时机,最终保证医药企业参与工学交替机制的有效性。
2.建立与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相配套、相适应的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开展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必须安排好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环节。安排好这些环节的关键是时间安排问题,要恰到好处地合理安排时间,就必须考虑到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和学校课程学习的安排,而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是随着整个行业、企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受到企业生产不固定、提供的岗位不固定的影响。在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过程中,由于学校和企业对工学交替有着截然不同的利益诉求,在工学交替时间和岗位轮换以及管理方面均产生了错位需求。并且,在校课程学习和企业岗位实习轮换过程中,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与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相配套、相适应的弹性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
3.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形成企业参与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
职业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以期在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角色转变,在工作中发挥个人潜力,不断进步,真正把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落实到实处。职业素养的内容不仅是更衣、卫生、清场等内容,还包括职业道德、能力素质、文化素质等多方面内容,构建职业素养课程模块,应将文化素质类课程、专业教育类课程和职业道德类课程有效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形成内容全面的职业素养教育。在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的基础上,应让企业也参与到学生评价中,将企业岗位用人标准引入评价标准,同时兼顾形成性评级和终结性评价。
4.加强工学交替的企业实习管理
学生的实习管理和指导不能有效落到实处,这就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学校要重视学生工学交替的企业实习管理工作,设立驻厂教师,联合企业共同管理学生,严格落实学生实习管理制度,把学生实习期间校企双方综合考核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
5.加强“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严格落实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
高职院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但教师并不真正了解企业,对企业的了解多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所以,很多时候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空洞而苍白。教师必须到企业去学习、调研、见习,必须根据自身专业特长,深入生产一线,参与现场技术问题研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教学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亲身体验企业的管理和文化氛围,收集与专业教学有关的项目任务,考虑与课程教学改革有关的问题,对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建议,从而密切校企关系,为今后学生下企业工学交替实习与深度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打下良好基础。
(三)高职院校可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在行业发展基础好的地区,高职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专业共建,可以保证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的有效性。但是,受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生产状况的影响,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的可持续性也存在一定问题。在一些行业发展基础差的地区,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工学交替运行机制就难上加难了。针对这一点,高职院校可以与相关企业洽谈深度合作,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鼓励高职教师参与科研和技术开发,从而彻底解决工学矛盾,有效保证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的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李汉斌.职业院校“工学交替”办学模式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6(1):49-50.
[2]高诗义.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49-153.
关键词:企业;财务分析;意义;重要性
一、前言
在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同时全球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竞争也日趋激烈,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带来巨大影响,企业管理者在面对市场经济环境的更是需要做出合理、科学、完善、预见性的企业管理政策,财务分析给予企业管理者提供相关的信息。对于企业内部外部做出深刻剖析,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报告,供决策者参考。
二、企业财务分析的意义
1.执行国家政策,完善经营的重要依据。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面临着各种挑战。企业应该遵守国家法律按照企业管理制度,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市场经济为背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企业管理手段管理发展好企业。财务分析任务其中之一,要分析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是否很好地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通过正当竞争获得企业的最大化利润,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2.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估企业的经营业绩,反映财务状况。
财务分析可以评价企业财务状况、衡量企业经营业绩。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了解企业偿债、营运、盈利和发展,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通过分析企业财务主客观因素,合理评价经营者的工作业绩,使企业经营者不断改进工作,使企业得到很好地发展,更好迎接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种种挑战。
3.是挖掘企业经营能力的手段之一。
通过财务分析计算,了解企业的资金状况和资产周转状况,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充分认识企业中资源,发现进一步提高利用效率的可能性,以便揭示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促进企业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生产经营,满足企业中各种内外部发展需要。
4.是财务计划的编制和执行的重要前提。
财务计划是依据货币形式,确定企业经营规模,据生产经营规模,规划企业的资金量、劳动的消耗和劳动产品,同时参照完成企业与财税、企业与银行之间款项交接的书面方案。编制以货币形式反映提案,需要真实客观资料通过财务分析获得。
5.是科学性地管理投资决策的来源依据。
通过对企业财务分析,获得企业能力的大小、偿债能力等,分析投资的收益和风险,为投资决策提供信息。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要求了解企业对公司财务状况、企业优势,发现不足,及时更正经营策略。对于企业重大决策,财务分析会影响到企业高层的决策。财务分析逐渐成为企业经营者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
三、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性
1.是企业管理工作的突破口。
财务分析是运用科学地财务分析方法对企业经营成果和决策进行分析,通过财务分析把企业财务状况的数据变成预计信息,才能使企业具有预见性。使企业资源完成高质量地份额分配,实现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的作用。
2.是企业管理者做出决策的核心关键。
企业管理所做出的每个决策,都离不开财务分析结果的支持。财务分析的内容对公司决策的制定起着重要作用。对企业评估、预测,是决策实施的基础,财务分析在企业重大事项决策过程中会更加重要。同时财务分析数据对于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重要作用也是巨大的。
3.企业财务分析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相关利益的最大化,财务分析通过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分析了解企业发展的潜力,发现企业中的问题,揭示企业发展中的矛盾,整合企业的种种资源,采取措施,改善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的效益持续提高,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通过对财务状况进行通盘分析,降低企业成本,充分利用资金,保证企业的战略方向与行业的发展趋势相一致,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考察企业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的依据。
通过财务分析,得到公司业绩和财务状况,对可能影响经营的因素进行划分,落实责任,客观评价工作成果。提出指导性意见,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财务状况分析可以明白企业执行的国家政策,税金利润的完成情况。通过财务分析,获得企业经营详细信息,预测投资风险和获取利润大小。
5.为企业成本控制提供参考,实现企业资源利用最优化。
成本控制是增加市场经济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若能在产品质量的得到保证前提下,降低企业生产产品成本,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使企业的发展状况得到提升。制定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了解企业所处环境和发展状况,确定合理企业成本,能够调动目标执行者参与执行计划的主观能动性,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竞争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企业还可以借助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生产实时监控,了解产品成本走向变化趋势,做出相应调整,各种途径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企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6.为资金流向提供参考依据。
把资金合理地用于企业经营中,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是企业财务分析关键点。提高资本运用意识,提升资金利用效率,避免资金周转迟缓,确保生产经营良性运行。财务部门通过财务分析实施把握着企业的资金调度,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同时使企业相关人员提高资金时间价值和成本控制,发挥企业有效整体优势。企业要在流动资金管理经济活动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的资金使用量,包括生产产品的成本、人力资源的成本、运输成本、储存成本等等,要使企业总体收益最大。同时要对利润和效率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都是在分析结果之后做出的综合比较结果,以求达到投资最大报酬率。
四、结束语
在现在社会中,金融体系日益完善的情况下,财务分析的价值得到更大的体现。企业良好地运行发展离不开对于企业的各项指标进行监督管理,财务是企业运行的命脉,若是没有良好地财务状况,一切都是空谈,财务分析牢牢把握住企业财务状况,为企业的投资、管理、生产、战略转型等等提供了指导性作用,协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昌.简论建立财务分析学的必要性[J].会计研究,2014(5).
[2]陈共荣,龚慧云.构建现代企业财务分析学的思考[J].经济理论与实践,2013(7).
[3]樊行健.试论财务经济分析学科的构建[J].会计研究,2015(3).
关键词:财务分析;企业管理;重要性
一、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公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泳出。虽然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财务人员、财务信息系统,然而,对于企业内部的财务分析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财务信息中如此重要的结果性环节得不到人们的重视呢?我分析大概有如下原因:
1.公司高层领导不重视财务分析。很多公司的高层领导都存在这样的误识,认为自己的公司规模不大,而且从公司诞生到现在都是由自己一手一脚参与建成的,很多事情都是自己亲历亲为的,自己比任何人都了解公司,因此不需要财务分析。
2.财务人员工作太多,无暇去做财务分析。财务人员的工作很繁杂,除了收集整理财务信息,协助管理公司外,还有外部的税务、统计等工作,现在融资也成了财务人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有外币或进出口业务的公司而言,有关外汇和海关的部分工作也由财务人员参与并完成。任务的确很杂,很重。在如此繁重的工作中,财务人员的确很少有时间去主动做财务分析。
3.分析模式太形式化、语言太专业化。翻看财务分析书籍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书籍都只是从理论上讲解分析的方法,什么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等,其具体实例很少,由此很多财务人员不知如何适当的使用这些方法,只能照搬照抄书本上的公式,将自己的财务报表上下左右都比了个遍,结果导致看了整个分析报告,也不知道到底想讲什么,有什么问题。另外财务分析报告中有很多的专业术语,非财务人员很难理解。因此,财务分析管报告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其在公司管理中不受重视
二、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财务分析目前在企业管理中处于如此不受重视的地位,那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辅助公司各层级人员管理好企业。财务工作是对企业方方面面的工作以经济形式做出的反映,其覆盖面几乎到达企业的任何角落。财务分析就是以数据的形式将全公司的情况展现出来,其显而易见的形式和无可辩驳的事实是大家所公认的。财务分析将预算、实际、考核结合在一起,使公司的管理形成了一个整体。因此,财务分析为企业改善管理提供了依据。很多时候也为企业发现问题提供了警示和线索。小到发现企业生产异常、舞弊,大到对项目投资进行预警。
2.为公司决策提供帮助。公司的决策除了依靠公司高层的睿智外,财务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社会的复杂性掩盖了很多事物的本质,因此,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已经被大家普遍接受。除此之外是更多的是没有被提升到要做项目可行性研究位置的决策,而这些决策也是需要有财务分析作为坚实的后盾的,例如薪资改革方案、以后年度的计划调整等等。
3.为企业发展提供方向。财务分析总结过去、预测未来是其基本功能之一。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周期,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轨迹,因此,公司的产品处于什么阶段,是需要更新换代还是更换产品,企业是否需要进一步投入还是需要改变发展方向,这些都需要财务分析来进一步确定。
三、对财务分析的建议
从上可知,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财务分析目前确实也存在种种问题,因此,我从以下几方面浅谈一下财务分析中要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全面性。建立的财务分析系统一定要尽量全面,且时时完善。较全面的信息才能较全面的看待问题。人人都知道,片面的看问题可能将人引入歧途。所谓全面,就不能将自己的财务信息只局限于财务报表,尤其是内部分析的时候。内部分析不但要发现异常的苗头,还要查清异常的原因,所以,财务分析的信息不但包括财务报表,还包括各层级的账务系统,甚至仓库、生产、人事等等统计信息。除此之外,外部经济环境信息,同业信息也属于信息收集的范围。
2.要抓住重点,偶尔也需要灵感。在全面的基础上要抓住重点,一个公司的财务信息量是很大的,只有突出重点才会有效率。同时财务信息的分析也是非常神奇的,有时也需要有灵感,很可能一个不起眼的细节,正是问题所在,沿这这个细节往下探,有时候真会发现问题的本质。所以,财务分析有时候是非常奇特的工作。
3.分析方法要适合具体环境和条件。例如,财务上一般采用历史成本法,上市公司或大型企业对少数财务项目采用公允价值法或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但使用非历史成本法也都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而在分析评价时,分析人员常常是有什么数据就用什么数据。这样做,对流动快,与外部经济环境高度一致的财务数据影响不大,而对于周转周期长、市场环境变化很大的财务数据而言,就很可能严重偏离了实际情况,这样分析出来的结果,不但没能帮上决策层的忙,很可能误导甚至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例如,按照历史成本来评价五年前公司购买的房子以目前的经济环境来看就是很不合适的。
综上所述,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财务人员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和总结,以期能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更有价值的财务分析成果。
参考文献:
[1]lemon_keakea4《财务分析的概念》,,2012-04-26.
关键词:危机意识;企业管理;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企业管理的危机源分析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企业的发展充斥着危机,不管是来自外部还是内部,无不威胁着企业的发展。治标要先治本,因此,要应对危机就需要了解危机从何而来,对已有的危机进行分析,对隐藏的危机进行预测,从而将企业进行更好的定位。
1.外部危机
对于企业而言,外部环境为其提供了商机,但同时也带来了威胁。如果不能对机遇和挑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那么就无法让企业有良好的发展。企业的外部危机需要从战略角度进行分析,对经营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够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制定有效的方案。
企业的发展需要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基础下进行,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要进行细致的研究,并且将其用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规范。企业最大的危机源就是竞争对手,尤其是相同行业的对手,其利益是相互冲突的,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对手有充分的了解。古语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只有对对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对自身的发展有一个更好的定位,将企业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对他人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推动企业进步的最好方式,因此企业需要总结并运用对手的经验,以完善自身的发展。
2.内部危机
企业内部的危机对于企业而言是致命的,因此企业需要对内部管理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经营战略、内部管理、经营财务三个重点入手进行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要实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要有科学的经营战略,做出具有前瞻性的运营决策。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风险与机遇是并存的,因此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也要注意风险的防范,盲目的发展会对企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企业的内部管理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的发展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的好坏。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因此人才的管理至关重要。企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对人才起到吸引作用,并且充分激发企业人才的潜能,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对于企业而言,财务部门是企业的核心,如果企业的财务处理不善,导致资金无法流通,就会损害到员工的利益,进而引起员工的不满。当员工对企业产生不满情绪时,其工作效率就会下降,从而加深内部危机。
二、企业危机的预防措施
对于企业而言,无论发展的现状如何辉煌,都不能产生丝毫的懈怠,需要时刻提高警惕,树立起危机意识,并且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体制。危机意识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让企业实现高效的运营,成功的危机管理能够将企业面临的危机进行缩小甚至解除,让企业重新恢复正常的发展。
1.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
对于企业而言,“居安思危”的意识需要贯穿在平时的运营管理过程中,让员工从思想上对工作进行高度的重视,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效率。企业的最高领导要起到示范作用,以自身作为典范,带动员工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以保证企业在面临问题时全体员工能够从容应对。员工危机意识的增强能够为企业提高抵御危机的能力,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小。
2.建立有效的预警系统
对于企业而言,危机预警系统能够为企业提供准确预警信息,在外界经济出现变动时,为企业提供最新的变化数据,企业可以从中进行分析,以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危机预警系统能够在市场发生重大变化之前进行预警,例如经济危机、金融风暴来临之前,企业能够提前做好准备,以降低经济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由于危机预警系统为企业提供的是第一手资料,因此资料的可信度以及准确性都较高,更利于企业进行鉴别分析,从而制定危机预防措施。
3.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
企业在进行危机应对措施的制定时,需要考虑到危机源的不同,不能仅仅是笼统的应对方案,而没有具体性和针对性。企业的危机管理计划需要具体、可操作,在危机爆发时能够直接进行取用。危机应对措施的制定需要具有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的变化进行灵活的变动,从而使得一个方案能够应对多种问题。在危机管理计划制定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危机影响群体、危机影响后果等,全面的考虑能够使得管理计划更加科学、全面。
4.进行危机的模拟训练
常有军事演习、消防演习,对于企业而言也可以进行危机演习。危机模拟训练能够对企业管理知识、员工心理素质等进行考核,并且提高管理人员的快速反映能力。不定期的危机模拟训练能够让企业内部处于高度警惕的状态,从而提高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在真正危机到来时从容应对。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应的危机应对措施,危机模拟训练能够对制定好的措施进行检测,验证其是否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总之,面对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企业在获得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企业需要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能够居安思危,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危机源有清晰的认识,从内因和外因双方面进行分析,强化内部管理,增强抵御外部危机的能力,从而推动企业实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芮明杰,张良森.企业危机管理过程中的组织学习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6(06).
[2]张磊,陈小林.我国行业协会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