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辩论基本知识范文

辩论基本知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辩论基本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辩论基本知识

篇1

【关键词】 缺陷行为; 违规行为; 瑕疵行为; 行为审计本质; 经管责任

中图分类号:F23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8-0115-04

一、引言

行为审计是以行为作为主题的审计,其历史源远流长,古埃及的法老委任监督官负责对全国各机构和官员是否忠实地履行职责进行检查[1],西周时期的宰夫检查百官执掌的财政财务收支[2]。这里的履行职责、财政财务收支都属于行为,这些检查都属于行为审计。当代中国审计非常关注行为是否合规,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以行为为主题的审计。然而,行为审计的理论研究却非常缺乏,严重滞后于行为审计实践。

目前,关于审计本质的观点很多,有些观点缺乏科学的方法论,有些观点是从特定的审计主体角度来概括审计本质,都未揭示行为审计本质。本文认为,认识论是以方法论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论要以科学的方法论为基础,对于审计本质的探究如果缺乏科学的方法论,可能无法得到科学的结论。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探究行为审计本质。

本文随后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是一个简要的文献综述,梳理行为审计本质研究相关文献;其次,阐述认识审计本质的方法论;然后,分析审计一般的本质及其与行为审计本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行为审计本质;最后是结论和讨论。

二、文献综述

根据本文的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包括两方面,一是审计一般的本质研究文献,二是行为审计本质研究文献。

关于审计一般的本质有许多研究,主要观点有查账论、系统过程论、控制论、经济监督论和国家治理免疫系统论。查账论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是对会计资料及财务报表的检查[3-5]。系统过程论认为审计是客观收集和评价与经济活动及事项有关的认定证据,以确定其认定与既定标准的相符程度,并将结果传递给利益关系人的系统过程[6]。控制论认为审计是为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一种社会控制机制[7]。经济监督论认为,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独立监督[8-9]。国家治理免疫系统论由刘家义提出,它包括两方面的要义,首先审计是治理的组成部分,其次审计在治理构造中主要发挥免疫系统的作用[10-13]。

关于行为审计本质,相关的研究很少。国外的代表性人物是日本的鸟羽至英,他将审计主题区分为行为主题和信息主题,并在此基础上,将审计区分为行为审计和信息审计,认为行为审计研究要关注的一些特定问题包括:审计标准需要达成共识;审计人通常被授予较大权限;审计命题往往不清晰;审计意见主要是以有限保证方式提供;审计人受伦理道德的影响较大[14]。国内文献,谢少敏介绍了鸟羽至英教授的研究,尚未有文献专门研究行为审计理论框架[15]。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行为审计本质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但是,关于行为审计本质还缺乏直接研究。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探究行为审计本质。

三、认识审计本质的方法论

目前,对于审计本质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观点分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方法论。从哲学观点来看,方法论决定认识论,在不同的方法论指导下,得出的认识结论可能会有重大差异。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式逻辑的“概念”理论,审计本质的认识过程大致如图1所示。

首先,存在许多的审计现象是认识审计本质的前提,没有审计现象就没有审计本质。审计现象是审计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审计本质是审计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的、单纯的。审计现象是可以直接认知的,审计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审计现象是审计本质的现象,审计本质是审计现象的本质。审计本质只能通过审计现象表现出来,审计现象只能是审计本质的显现,他们之间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可能出现的问题是,由于人们观察到的审计现象不同,对审计本质的理解会出现差异,甚至将审计现象作为审计本质。

其次,对审计本质的认识经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辩证发展过程。感性认识反映的是审计的现象,对审计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是认识审计的初级阶段,形成了对审计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以审计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审计内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审计的高级阶段,形成审计的概念、判断、推理。由于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并无明显的分界点,所以,很有可能将感性认识的结论当成理性认识的结论,从而出现将审计现象作为审计本质的问题。

最后,虽然在感性认识过程中也可能形成一定的概念[16],但是,概念的形成主要是在理性认识阶段。审计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17],在审计理论研究过程中,常常遇到诸如舞弊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会计报表审计、合规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行为审计、信息审计等一系列具体审计概念。但是,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混淆审计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区别,将审计具体概念作为审计抽象概念。

就行为审计本质与现象关系来说,审计本质应该来源于行为审计现象,是行为审计现象的本质,而行为审计现象则是行为审计本质的显现。就行为审计本质形成阶段来说,应该是在感性认识阶段,形成对行为审计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在此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形成行为审计本质的概念。就行为审计概念来说,相对于审计一般,行为审计是具体概念,但是,行为审计本身还可以再细分,相对于细分的行为审计来说,行为审计本质是抽象概念。

四、审计一般的本质及其与行为审计本质的关系

审计一般是各种审计现象的抽象,笔者认为,从审计一般出发,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和信息两个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18]。

这一概念是高度概括的,核心内容是各种审计的共性,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解析:

1.审计的内容是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审计的内容只涉及经管责任(Accountability),非经管责任一般不作为审计的内容,没有委托关系,就没有经管责任,而审计只是针对经管责任,所以,没有委托关系,就没有审计;二是对于经管责任,审计也只关注其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问题源于人类的自利,次优问题源于人类的有限理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次优问题不同于西蒙意义上的次优选择,而是指未能在当前的条件下作出适宜的选择。

2.审计目标是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也就是说,审计主要是就经管责任中是否存在问题和次优问题形成结论,并将这个结论传达给利益相关者。

3.审计主题包括行为和信息两个方面。审计主题就是审计人员所要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对象,审计过程就是围绕审计主题收集证据并发表审计意见的系统过程。一般来说,审计主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信息,通常所说的认定是其主要形态;二是行为,也就是审计客体的作为或过程。与上述两类主题相对应,审计也区分为信息审计和行为审计。

4.审计是有系统方法的制度安排。审计是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中包含审计自身的系统方法。

5.审计具有独立性。经管责任涉及多方面,审计不参与其鉴证的经管责任之履行,与经管责任本身没有利益关联,具有独立性。也正是由于这种独立性,审计才具有客观性。

对于审计本质的上述界定,可能有些审计现象与它不符,但是,审计一般概括的是各类审计的共性,相当于各类审计的最大公约数,当然有些只属于某类审计个性的属性没有概括进来,审计一般所概括的属性,是各类审计都存在的,行为审计也不例外。

显然,对于审计一般之本质的上述界定会影响对行为审计本质之界定。一方面,行为审计与审计一般之间具有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所以,行为审计应该在上述属性的基础上,还要有所扩展,以体现行为审计的独特个性;其次,从概念层级来说,审计一般是抽象概念,而行为审计是具体概念,所以,行为审计应该具有更多的内涵,更少的外延。总体来说,认识行为审计,要以审计一般为基础,然后,扩展行为审计特有的属性和内涵。

五、行为审计本质

尽管审计历史很悠久,但是,到目前为止,真正发展起来的审计业务类型并不多,主要包括:舞弊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会计报表审计、合规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等,不同类型审计业务的审计主题归纳如表1所示。

根据表1中各类行为审计现象的共性属性,并考虑审计一般之本质和行为审计之本质的关系,对于行为审计的本质,有如下认识:行为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中的缺陷行为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

对于这个概念,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解析:

1.行为审计内容。就审计一般来说,其审计内容是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对于行为审计来说,其审计内容当然离不开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但是,其审计内容应该扩展行为审计特有的属性和内涵。根据这个原则,行为审计内容集聚在经管责任中的缺陷行为,包括违规行为和瑕疵行为。违规行为是指明确违反了委托人意愿或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而瑕疵行为是指由于有限理性和自利所导致的次优问题和问题,也就是没有采用最合宜方案的行为或不作为,不作为是指本来可以促进经管责任履行但是没有实施的行为。总体来说,缺陷行为是存在改进潜力的行为,这些行为如果得到改善,经管责任的履行会更好。

2.行为审计目标。就审计一般来说,审计目标是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行为审计当然也不例外,其审计目标离不开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但是,行为审计需要在审计目标方面扩展其特有的属性和内涵。一方面,将需要鉴证的问题和次优问题聚焦在由违规行为和瑕疵行为组成的缺陷行为;另一方面,在很多情形下,除了鉴证是否存在缺陷行为外,还需要对缺陷行为进行处理处罚,从而出现审计处理处罚;同时,对于发现的缺陷行为,还需要提出审计建议,并推动这些审计建议得到实施,从而出现审计整改。所谓的“坚持批判性,立足建设性”就是对行为审计上述目标扩展的恰当描述。

3.行为审计主题。就审计一般来说,审计主题包括行为和信息两个方面,行为审计当然属于行为主题。但是,行为审计需要在审计主题方面扩展其特有的属性和内涵。就行为主题来说,又分为具体行为和约束具体行为的制度,显然行为审计注意的只是具体行为,约束具体行为的制度是制度审计的主题。行为审计的核心内容就是从众多的具体行为中找出缺陷行为。

4.行为审计方法。就审计一般来说,审计是有系统方法的制度安排。行为审计当然也有系统方法,但是行为审计的系统方法有其特有的属性和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为审计标准需要达成共识。当判断行为是否合规时,需要就适用的法律法规达成共识;当判断行为是否合理时,需要就合理行为的标准达成共识。在许多情形下,合理行为的标准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所以,相关各方要就判断标准达成共识,可能较为困难。第二,行为审计取证具有更多的职业判断,由于大多数的行为并不存在系统的支撑载体,所以审计取证主要适用事实发现型,一般只能就已经发现的事实发表意见。第三,行为审计一般还需要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处罚,对缺陷行为要提出审计意见,所以行为审计需要有审计处理处罚和审计整改,信息审计并不一定需要这些审计环节。

5.行为审计独立性。就审计一般来说,要求具有独立性。行为审计当然不会例外。一般认为,独立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在实质上包含了正直性、专业水准和客观性[19]。由于行为审计具有更多的职业判断,审计人的主观因素在行为审计过程上更为重要,审计人的伦理道德对正直性、客观性会产生更多的影响,所以行为审计更需要强调审计独立性,从而也需要采取更多的预防性和惩罚性措施来保障独立性。

六、结论和讨论

行为审计是以行为作为主题的审计,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探究行为审计本质。审计一般之本质的界定会影响对行为审计本质之界定。一方面,行为审计与审计一般之间具有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所以行为审计应该在上述属性的基础上还要有所扩展,以体现行为审计的独特个性;另一方面,从概念层级来说,审计一般是抽象概念,而行为审计是具体概念,所以行为审计应该具有更多的内涵,更少的外延。总体来说,认识行为审计,要以审计一般为基础,然后,扩展行为审计特有的属性和内涵。

根据各类行为审计现象的共性属性,并考虑审计一般之本质和行为审计之本质的关系,对于行为审计的本质,有如下认识:行为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中的缺陷行为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

中国当代审计业务是以行为作为主题的审计主题,对于行为审计本质之认识会影响行为审计制度之构建,如果不能认清行为审计与制度审计、信息审计之区别,而是将各类审计混为一谈,则中国特色的审计制度之构建就缺乏适宜的审计理论。目前,需要以当代中国的行为审计实践为基础,并考虑其他国家的行为审计实践,对这些审计实践进行理论概括,形成系统的行为审计理论,唯有如此,才能为行为审计准则之构成奠定理论基础,行为审计才有可能成为系统化的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 文硕.世界审计史[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

[2] 吴泽湘.宰夫详考――论中国审计史研究的一个误区[J].审计研究,2002(2):35-39.

[3] MAUTZ R K,SHARAF H A.The Philosophy of Auditing[M].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1961:15.

[4] 番场嘉一郎.会计学大辞典[M].司徒淳,译.湖北省会计学会,1981.

[5] 郭振乾.郭振乾审计长关于研究审计定义的一封信[J].审计研究,1995(1):24.

[6] AAA(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A Statement of Basic Auditing Concepts[A].1972.

[7] 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7-63.

[8] 杨纪琬.关于审计理论的若干问题[J].审计通讯,1983(12):17-23.

[9] 阎金锷.审计定义探讨――兼论审计的性质、职能、对象、任务和作用[J].审计研究,1989(2):7-14.

[10] 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3):3-9.

[11] 刘家义.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发挥审计监督免疫系统职能[J].求是,2009(10):28-30.

[12] 刘家义.积极探索创新,努力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J].审计研究,2010(1):3-8.

[13] 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J].中国社会科学,2012(6):60-72.

[14] 鸟羽至英.行为审计理论序说[J].会计,1995,148(6):77-80.

[15] 谢少敏.审计学导论:审计理论入门和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6] 傅小平.论概念的两重面貌和三个发展阶段[J].现代哲学,1992(2):13-16.

[17] 李建华.论抽象概念与具体概念的区分[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1-5.

篇2

中图分类号:F23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8-0115-04 

一、引言 

行为审计论文是以行为作为主题的审计,其历史源远流长,古埃及的法老委任监督官负责对全国各机构和官员是否忠实地履行职责进行检查[1],西周时期的宰夫检查百官执掌的财政财务收支[2]。这里的履行职责、财政财务收支都属于行为,这些检查都属于行为审计。当代中国审计非常关注行为是否合规,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以行为为主题的审计。然而,行为审计的理论研究却非常缺乏,严重滞后于行为审计实践。 

目前,关于审计本质的观点很多,有些观点缺乏科学的方法论,有些观点是从特定的审计主体角度来概括审计本质,都未揭示行为审计本质。本文认为,认识论是以方法论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论要以科学的方法论为基础,对于审计本质的探究如果缺乏科学的方法论,可能无法得到科学的结论。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探究行为审计本质。 

本文随后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是一个简要的文献综述,梳理行为审计本质研究相关文献;其次,阐述认识审计本质的方法论;然后,分析审计一般的本质及其与行为审计本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行为审计本质;最后是结论和讨论。 

二、文献综述 

根据本文的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包括两方面,一是审计一般的本质研究文献,二是行为审计本质研究文献。 

关于审计一般的本质有许多研究,主要观点有查账论、系统过程论、控制论、经济监督论和国家治理免疫系统论。查账论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是对会计资料及财务报表的检查[3-5]。系统过程论认为审计是客观收集和评价与经济活动及事项有关的认定证据,以确定其认定与既定标准的相符程度,并将结果传递给利益关系人的系统过程[6]。控制论认为审计是为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一种社会控制机制[7]。经济监督论认为,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独立监督[8-9]。国家治理免疫系统论由刘家义提出,它包括两方面的要义,首先审计是治理的组成部分,其次审计在治理构造中主要发挥免疫系统的作用[10-13]。 

关于行为审计本质,相关的研究很少。国外的代表性人物是日本的鸟羽至英,他将审计主题区分为行为主题和信息主题,并在此基础上,将审计区分为行为审计和信息审计,认为行为审计研究要关注的一些特定问题包括:审计标准需要达成共识;审计人通常被授予较大权限;审计命题往往不清晰;审计意见主要是以有限保证方式提供;审计人受伦理道德的影响较大[14]。国内文献,谢少敏介绍了鸟羽至英教授的研究,尚未有文献专门研究行为审计理论框架[15]。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行为审计本质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但是,关于行为审计本质还缺乏直接研究。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探究行为审计本质。 

三、认识审计本质的方法论 

目前,对于审计本质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观点分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方法论。从哲学观点来看,方法论决定认识论,在不同的方法论指导下,得出的认识结论可能会有重大差异。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式逻辑的“概念”理论,审计本质的认识过程大致如图1所示。 

首先,存在许多的审计现象是认识审计本质的前提,没有审计现象就没有审计本质。审计现象是审计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审计本质是审计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的、单纯的。审计现象是可以直接认知的,审计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审计现象是审计本质的现象,审计本质是审计现象的本质。审计本质只能通过审计现象表现出来,审计现象只能是审计本质的显现,他们之间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可能出现的问题是,由于人们观察到的审计现象不同,对审计本质的理解会出现差异,甚至将审计现象作为审计本质。 

其次,对审计本质的认识经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辩证发展过程。感性认识反映的是审计的现象,对审计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是认识审计的初级阶段,形成了对审计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以审计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审计内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审计的高级阶段,形成审计的概念、判断、推理。由于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并无明显的分界点,所以,很有可能将感性认识的结论当成理性认识的结论,从而出现将审计现象作为审计本质的问题。 

最后,虽然在感性认识过程中也可能形成一定的概念[16],但是,概念的形成主要是在理性认识阶段。审计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17],在审计理论研究过程中,常常遇到诸如舞弊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会计报表审计、合规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行为审计、信息审计等一系列具体审计概念。但是,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混淆审计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区别,将审计具体概念作为审计抽象概念。 

就行为审计本质与现象关系来说,审计本质应该来源于行为审计现象,是行为审计现象的本质,而行为审计现象则是行为审计本质的显现。就行为审计本质形成阶段来说,应该是在感性认识阶段,形成对行为审计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在此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形成行为审计本质的概念。就行为审计概念来说,相对于审计一般,行为审计是具体概念,但是,行为审计本身还可以再细分,相对于细分的行为审计来说,行为审计本质是抽象概念。 

四、审计一般的本质及其与行为审计本质的关系

审计一般是各种审计现象的抽象,笔者认为,从审计一般出发,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和信息两个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18]。 

这一概念是高度概括的,核心内容是各种审计的共性,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解析: 

1.审计的内容是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审计的内容只涉及经管责任(Accountability),非经管责任一般不作为审计的内容,没有委托关系,就没有经管责任,而审计只是针对经管责任,所以,没有委托关系,就没有审计;二是对于经管责任,审计也只关注其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问题源于人类的自利,次优问题源于人类的有限理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次优问题不同于西蒙意义上的次优选择,而是指未能在当前的条件下作出适宜的选择。 

2.审计目标是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也就是说,审计主要是就经管责任中是否存在问题和次优问题形成结论,并将这个结论传达给利益相关者。 

3.审计主题包括行为和信息两个方面。审计主题就是审计人员所要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对象,审计过程就是围绕审计主题收集证据并发表审计意见的系统过程。一般来说,审计主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信息,通常所说的认定是其主要形态;二是行为,也就是审计客体的作为或过程。与上述两类主题相对应,审计也区分为信息审计和行为审计。 

4.审计是有系统方法的制度安排。审计是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中包含审计自身的系统方法。 

5.审计具有独立性。经管责任涉及多方面,审计不参与其鉴证的经管责任之履行,与经管责任本身没有利益关联,具有独立性。也正是由于这种独立性,审计才具有客观性。 

对于审计本质的上述界定,可能有些审计现象与它不符,但是,审计一般概括的是各类审计的共性,相当于各类审计的最大公约数,当然有些只属于某类审计个性的属性没有概括进来,审计一般所概括的属性,是各类审计都存在的,行为审计也不例外。 

显然,对于审计一般之本质的上述界定会影响对行为审计本质之界定。一方面,行为审计与审计一般之间具有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所以,行为审计应该在上述属性的基础上,还要有所扩展,以体现行为审计的独特个性;其次,从概念层级来说,审计一般是抽象概念,而行为审计是具体概念,所以,行为审计应该具有更多的内涵,更少的外延。总体来说,认识行为审计,要以审计一般为基础,然后,扩展行为审计特有的属性和内涵。 

五、行为审计本质 

尽管审计历史很悠久,但是,到目前为止,真正发展起来的审计业务类型并不多,主要包括:舞弊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会计报表审计、合规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等,不同类型审计业务的审计主题归纳如表1所示。 

根据表1中各类行为审计现象的共性属性,并考虑审计一般之本质和行为审计之本质的关系,对于行为审计的本质,有如下认识:行为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中的缺陷行为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 

对于这个概念,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解析: 

1.行为审计内容。就审计一般来说,其审计内容是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对于行为审计来说,其审计内容当然离不开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但是,其审计内容应该扩展行为审计特有的属性和内涵。根据这个原则,行为审计内容集聚在经管责任中的缺陷行为,包括违规行为和瑕疵行为。违规行为是指明确违反了委托人意愿或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而瑕疵行为是指由于有限理性和自利所导致的次优问题和问题,也就是没有采用最合宜方案的行为或不作为,不作为是指本来可以促进经管责任履行但是没有实施的行为。总体来说,缺陷行为是存在改进潜力的行为,这些行为如果得到改善,经管责任的履行会更好。 

2.行为审计目标。就审计一般来说,审计目标是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行为审计当然也不例外,其审计目标离不开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但是,行为审计需要在审计目标方面扩展其特有的属性和内涵。一方面,将需要鉴证的问题和次优问题聚焦在由违规行为和瑕疵行为组成的缺陷行为;另一方面,在很多情形下,除了鉴证是否存在缺陷行为外,还需要对缺陷行为进行处理处罚,从而出现审计处理处罚;同时,对于发现的缺陷行为,还需要提出审计建议,并推动这些审计建议得到实施,从而出现审计整改。所谓的“坚持批判性,立足建设性”就是对行为审计上述目标扩展的恰当描述。 

3.行为审计主题。就审计一般来说,审计主题包括行为和信息两个方面,行为审计当然属于行为主题。但是,行为审计需要在审计主题方面扩展其特有的属性和内涵。就行为主题来说,又分为具体行为和约束具体行为的制度,显然行为审计注意的只是具体行为,约束具体行为的制度是制度审计的主题。行为审计的核心内容就是从众多的具体行为中找出缺陷行为。 

4.行为审计方法。就审计一般来说,审计是有系统方法的制度安排。行为审计当然也有系统方法,但是行为审计的系统方法有其特有的属性和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为审计标准需要达成共识。当判断行为是否合规时,需要就适用的法律法规达成共识;当判断行为是否合理时,需要就合理行为的标准达成共识。在许多情形下,合理行为的标准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所以,相关各方要就判断标准达成共识,可能较为困难。第二,行为审计取证具有更多的职业判断,由于大多数的行为并不存在系统的支撑载体,所以审计取证主要适用事实发现型,一般只能就已经发现的事实发表意见。第三,行为审计一般还需要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处罚,对缺陷行为要提出审计意见,所以行为审计需要有审计处理处罚和审计整改,信息审计并不一定需要这些审计环节。 

5.行为审计独立性。就审计一般来说,要求具有独立性。行为审计当然不会例外。一般认为,独立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在实质上包含了正直性、专业水准和客观性[19]。由于行为审计具有更多的职业判断,审计人的主观因素在行为审计过程上更为重要,审计人的伦理道德对正直性、客观性会产生更多的影响,所以行为审计更需要强调审计独立性,从而也需要采取更多的预防性和惩罚性措施来保障独立性。

六、结论和讨论 

行为审计是以行为作为主题的审计,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探究行为审计本质。审计一般之本质的界定会影响对行为审计本质之界定。一方面,行为审计与审计一般之间具有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所以行为审计应该在上述属性的基础上还要有所扩展,以体现行为审计的独特个性;另一方面,从概念层级来说,审计一般是抽象概念,而行为审计是具体概念,所以行为审计应该具有更多的内涵,更少的外延。总体来说,认识行为审计,要以审计一般为基础,然后,扩展行为审计特有的属性和内涵。 

根据各类行为审计现象的共性属性,并考虑审计一般之本质和行为审计之本质的关系,对于行为审计的本质,有如下认识:行为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中的缺陷行为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 

中国当代审计业务是以行为作为主题的审计主题,对于行为审计本质之认识会影响行为审计制度之构建,如果不能认清行为审计与制度审计、信息审计之区别,而是将各类审计混为一谈,则中国特色的审计制度之构建就缺乏适宜的审计理论。目前,需要以当代中国的行为审计实践为基础,并考虑其他国家的行为审计实践,对这些审计实践进行理论概括,形成系统的行为审计理论,唯有如此,才能为行为审计准则之构成奠定理论基础,行为审计才有可能成为系统化的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 文硕.世界审计史[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 

[2] 吴泽湘.宰夫详考——论中国审计史研究的一个误区[J].审计研究,2002(2):35-39. 

[3] MAUTZ R K,SHARAF H A.The Philosophy of Auditing[M].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1961:15. 

[4] 番场嘉一郎.会计学大辞典[M].司徒淳,译.湖北省会计学会,1981. 

[5] 郭振乾.郭振乾审计长关于研究审计定义的一封信[J].审计研究,1995(1):24. 

[6] AAA(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A Statement of Basic Auditing Concepts[A].1972. 

[7] 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7-63. 

[8] 杨纪琬.关于审计理论的若干问题[J].审计通讯,1983(12):17-23. 

[9] 阎金锷.审计定义探讨——兼论审计的性质、职能、对象、任务和作用[J].审计研究,1989(2):7-14. 

[10] 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3):3-9. 

[11] 刘家义.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发挥审计监督免疫系统职能[J].求是,2009(10):28-30. 

[12] 刘家义.积极探索创新,努力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J].审计研究,2010(1):3-8. 

[13] 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J].中国社会科学,2012(6):60-72. 

[14] 鸟羽至英.行为审计理论序说[J].会计,1995,148(6):77-80. 

[15] 谢少敏.审计学导论:审计理论入门和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6] 傅小平.论概念的两重面貌和三个发展阶段[J].现代哲学,1992(2):13-16. 

[17] 李建华.论抽象概念与具体概念的区分[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1-5. 

篇3

中图分类号:R 221 文献标识码:C

论及针灸治疗学最一般、最基本的治疗原则时,各版中医高等院校统编教材《针灸学》中观点不尽一致。2版到5版教材都认为,“调节阴阳”是针灸治疗最基本的原则,6版教材却把“调节阴阳”改为针灸的主要作用,而非治疗原则。笔者认为这一修正非常合理。教材修正过后,问题的焦点转化为,究竟针灸治疗学最一般、最基本的原则是什么?笔者认为“随变而调气”(《灵枢・卫气失常》)正是从针灸辨证论治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治疗总则。《素问・针解》:“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者,与气开阖相合也”是其最好的注脚。

1 “变”而随之,方为善治

“变”的意义是由于多种变化因素(大致有病候之变、形质之变、甚至日月四时之变)相互交织,引起人体气血运动产生改变的特点或规律。审知其变化规律及部位,因气之“变”而选择恰当的治疗原则和时机、选配不同的腧穴部位和不同的针灸治疗方法,既是针灸治疗过程的全部内容,也是调气的全部内容。“变而随之”就是要谨循气血变化的规律,这是针灸治病第一位的客观要求。

《灵枢》归纳出“形气逆顺”的4种综合情形,即为“形气不足,病气有余”“形气有余,病气不足”“形气不足,病气不足”及“形气有余,病气有余”。其主要矛盾方面分别是“邪胜”“阴阳气俱不足”“阴阳俱有余”。这种归纳法对于针灸治疗,特别对于针灸基本治则治法的确定,是符合实际且简便有效的,因而是可行的和科学的。

人体经气是随时间变化而流注周身各个部位的,这是针灸能否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亦即“毋逆天时,是谓至治”(《灵枢・百病始生》)。《素问・八正神明》记载:“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所以“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掌握了日月对经气运行的影响,候之而调,行针就可立见功效。

《灵枢・四时气》云:“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四季变化会影响人体血气运行,似主要表现在经气的浮沉上。故将其概括为:“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另《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载:“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邪气随四时之气而入侵,虽变化无穷,但仍然不能逃脱其经气所在部位。依照其部位治疗,即可祛除邪气,调整正气。

2 因“变”而调。始得奏效

针灸在辨证论治时,必须综合分析生理的、病理的、环境的以至社会的各种因素,以便从理、法、方、穴、术等5个环节作出清晰的判断。

《灵枢・根结》云:“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日: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根据“形气之逆顺”确定其可刺不可刺、或补或泻,这是针灸辨证论治最基本的原则。《素问・八正神明》又提出“得时而调之”“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升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所以行针既要辨别形气逆顺,又要度数天地之纪,选定合适的日期。《灵枢・四时气》说:“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则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针刺手法,又与气行之滑涩密切相关,《灵枢・根结》云:“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

篇4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 应用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尊重人的差异以及潜能的教育观念,分层次教学的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各种层次学生的进步与成长的要求。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分层教学概念以及特色

1.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教学指的是教师依据学校现实状况以及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方面存在的差异,将学生分为不一样的层次,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对不一样层次的学生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法,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实现所有学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2.实施分层教学的特色

分层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可以因材施教、对症下药,顾及到全部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学习状况,让他们不会受到歧视。分层教学的方法产生了有效竞争机制,让他们在分层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挖掘自身潜能,勇于竞争,敢于突破、挑战自我。在学生中营造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学习气氛,这种教学方法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为学生塑造了轻松愉悦的环境,对于提升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非常有利。

二、分层次教学如何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

1.对学生进行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让所有学生都能挖掘自身的潜能。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的大致状况。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做法是,在初一的第一堂信息技术课,让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要求他们举出一些与操作实践的先关的例子。经过辩论,大致掌握他们的基础情况,以前是否接触过电脑,平常利用电脑都做些什么,学生自我感觉的电脑水平如何等。在了解了有关情况之后,然后经过几次实践操作掌握学生的反应速度、接受能力、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好等,将他们分成A、B、C 三种不同的层次,A 层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对学习信息技术有非常高的兴趣,接受能力较强,潜力比较大;B层的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方面有一定的上进心,操作水平也比较好,但基本功不太扎实;C层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学习信息技术方面有一定的障碍,有的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不愿意动手操作。

2.分层次的教学目标

所谓分层次的教学目标指的是对于不一样学习基础的学生设计各个阶段不一样的学习目标,使得所有学生能够按照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充分感受到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趣味。在实施班级课堂教学分层目标的做法是:A层教学目标为发展性的目标,在知识方面能够彻底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并且在实际操作上有很大的扩展与延伸。B层教学目标为提升性的目标,基本针对中等学生,要求他们在理解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对所掌握的知识能作进一步的推敲,以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C层教学目标为基础性的目标,重点是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在应用方面要求他们能够模仿完成基本的实践操作。以掌握基础为重点。例如七年级下学期有关编排目录的课程内容,针对A 层的学生,要求其:(1)能够掌握分栏的不同设置以及格式刷的熟练应用以及灵活设置边框底纹等格式;(2)做出富于创新的作品;(3)能够熟练地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到生活中、学习中级今后的工作中去;针对B层的学生,要求其:(1)能够掌握分栏的不同设置以及格式刷的熟练应用;(2)对文档的边框以及底纹等格式进行设置;(3)做出自己的作品;针对C层的学生,要求其:(1)掌能够掌握分栏的不同设置,快速输入栏目的各种内容;(2)在模仿过程中掌握边框以及底纹的应用。

3.分层次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实施

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次教学法的实质是对于不一样的学生因人施教,有层次地进行教学,同时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全部学生都能够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学习方法,都能在以前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培养他们的实践水平与创新意识。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来看,该教学法的运用侧重对他们实践水平以及思维能力的培育。所以,应该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学生利用自学掌握基础知识,或让基本功扎实的学生充当教师,当他们进行实践操作时,教师应该多关心与指导C 层的学生,假如时间足够的话,应该让A 层次的学生以及B 层次的学生对C层次的学生进行帮助与辅导。对A层次的学生和B层次得学生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这些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发掘自身的潜能,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针对A 层次的学生应该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在此前提下,还应该按照课堂的进展,适度补充与拓宽相应的知识,随时调节课堂教学的进度。

4.分层次布置作业

针对各种层次的学生,作业的布置也应该相应的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直接运用知识以及基本操作,经过这些作业的练习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培育基本操作能力;第二层次为具有延伸意义的题目;第三层次为综合类的题目或者思索类型的题目,培育他们的实践水平。A 层次得学生必须完成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题目;B层次的学生必须完成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题目,激励B层次得学生完成第三层次的题目;C 层次得学生必须完成第一层次的题目,并且尽量做一些中档的题目。通过这样的作业练习,使得每名学生学有所获,同时又有较强的针对性。当教师在作业中发觉他们的亮点时,应该随时给予赞扬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三、分层次的教学评价

分层次的教学评价是用不一样的标准来考察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全面地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是不是实现既定的目标以及发展状况。信息技术课相对特殊,具体而言,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最好采取上交作品的方式进行任务的考评。因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不一样,因此其考评标准并不一样。针对C层次的学生而言,这类学生上交的作业就算是课堂作业的组合,也应该算合格;针对B层次的学生,这些学生上交的作业不应该仅仅是课堂作业的组合,务必经过独立思索、利用已学的基本知识设计出一个自己的作品。

参考文献:

篇5

少先队鼓号展演,《说唱脸谱》,《少年中国说》,“核心价值观记心中”主题中队会……千余名少先队员齐聚一堂,共同庆祝建队节。

下午三点,操场上激扬的少先队鼓号演奏拉开活动序幕。来自太原市小店区嘉节小学、育才小学、沙河街小学的三支少先队鼓号、管乐队伍依次进行了展演。队员们队服整洁、步伐豪迈,号角嘹亮,鼓点欢快,编队新颖,展现出当代少年儿童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少年儿童放飞心中梦想,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奋勇向前的决心!

省委副书记楼阳生在队员们的簇拥下,来到队列前,兴致勃勃地驻足观看鼓号展演。

在少先队员的邀请下,楼阳生一行走进了教学楼。楼厅内“正思、正行、正学、正有”八字校训引得大家驻足。仔细观看后,楼阳生微笑询问孩子们能否背下来并理解其中的含义。

随后,少先队员们邀请楼阳生一同观摩他们的“核心价值观记心中”主题中队会。

我们的国粹

走进五(3)中队,队员们以“祖国我爱您――弘扬传统文化”为题,正在讨论“我们的国粹”,有京剧、书法、剪纸、面塑、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大家畅所欲言。爱好京剧的小队员现场表演了《说唱脸谱》,大家装扮上京剧行头,表演生旦净末丑;有的小队员表演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有的队员现场挥笔泼墨展示书法……中队会上,孩子们通过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了解,激发了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情感。

新老队员共同学习

“小小四方角,意义可不小。星火合成旗,队会少不了。你们猜,我说的是什么?”

“我知道,我知道,你说的是队旗……”

在四(1)中队,一年级新同学受邀与高年级队员共同学习少先队基本知识,被聘为“小辅导员”的少先队员,双手托举队旗,向新同学介绍了少先队基本知识和党、团、队一脉相承的意义,并现场演示和指导新同学系戴和保管红领巾,正确行队礼,唱队歌,回答队的呼号等行为礼仪。中队会上,老队员重温队的知识,新队员接受少先队的启蒙教育。

小小辩论会

在六(1)中队,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开始了。队员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结合当前一些社会现象,以“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信仰就会好吗?”为题展开辩论。

正反两方的队员你一言我一语,激烈辩论。大家在亮出自己观点的同时,摆事实、讲道理,唇枪舌剑,妙语连珠,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喝彩。最后形成共识:我们的信仰和行为准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先队员应从自身做起,从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精彩的梦想舞台

队会结束,楼阳生一行来到校园梦想舞台观看了由红领巾小社团排演的以“爱国”为主题的配乐诗朗诵《精忠报国》。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13名少先队员扮作岳家军,在激昂的乐曲中,朗诵了《满江红》。

孩子们的表演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掌声,楼阳生称赞小队员朗诵得很好,并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按照所说的那样,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努力锻炼,好好成长,做一个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