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辩论基本知识范文

辩论基本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辩论基本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辩论基本知识

篇1

【关键词】 缺陷行为; 违规行为; 瑕疵行为; 行为审计本质; 经管责任

中图分类号:F23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8-0115-04

一、引言

行为审计是以行为作为主题的审计,其历史源远流长,古埃及的法老委任监督官负责对全国各机构和官员是否忠实地履行职责进行检查[1],西周时期的宰夫检查百官执掌的财政财务收支[2]。这里的履行职责、财政财务收支都属于行为,这些检查都属于行为审计。当代中国审计非常关注行为是否合规,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以行为为主题的审计。然而,行为审计的理论研究却非常缺乏,严重滞后于行为审计实践。

目前,关于审计本质的观点很多,有些观点缺乏科学的方法论,有些观点是从特定的审计主体角度来概括审计本质,都未揭示行为审计本质。本文认为,认识论是以方法论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论要以科学的方法论为基础,对于审计本质的探究如果缺乏科学的方法论,可能无法得到科学的结论。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探究行为审计本质。

本文随后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是一个简要的文献综述,梳理行为审计本质研究相关文献;其次,阐述认识审计本质的方法论;然后,分析审计一般的本质及其与行为审计本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行为审计本质;最后是结论和讨论。

二、文献综述

根据本文的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包括两方面,一是审计一般的本质研究文献,二是行为审计本质研究文献。

关于审计一般的本质有许多研究,主要观点有查账论、系统过程论、控制论、经济监督论和国家治理免疫系统论。查账论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是对会计资料及财务报表的检查[3-5]。系统过程论认为审计是客观收集和评价与经济活动及事项有关的认定证据,以确定其认定与既定标准的相符程度,并将结果传递给利益关系人的系统过程[6]。控制论认为审计是为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一种社会控制机制[7]。经济监督论认为,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独立监督[8-9]。国家治理免疫系统论由刘家义提出,它包括两方面的要义,首先审计是治理的组成部分,其次审计在治理构造中主要发挥免疫系统的作用[10-13]。

关于行为审计本质,相关的研究很少。国外的代表性人物是日本的鸟羽至英,他将审计主题区分为行为主题和信息主题,并在此基础上,将审计区分为行为审计和信息审计,认为行为审计研究要关注的一些特定问题包括:审计标准需要达成共识;审计人通常被授予较大权限;审计命题往往不清晰;审计意见主要是以有限保证方式提供;审计人受伦理道德的影响较大[14]。国内文献,谢少敏介绍了鸟羽至英教授的研究,尚未有文献专门研究行为审计理论框架[15]。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行为审计本质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但是,关于行为审计本质还缺乏直接研究。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探究行为审计本质。

三、认识审计本质的方法论

目前,对于审计本质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观点分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方法论。从哲学观点来看,方法论决定认识论,在不同的方法论指导下,得出的认识结论可能会有重大差异。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式逻辑的“概念”理论,审计本质的认识过程大致如图1所示。

首先,存在许多的审计现象是认识审计本质的前提,没有审计现象就没有审计本质。审计现象是审计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审计本质是审计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的、单纯的。审计现象是可以直接认知的,审计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审计现象是审计本质的现象,审计本质是审计现象的本质。审计本质只能通过审计现象表现出来,审计现象只能是审计本质的显现,他们之间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可能出现的问题是,由于人们观察到的审计现象不同,对审计本质的理解会出现差异,甚至将审计现象作为审计本质。

其次,对审计本质的认识经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辩证发展过程。感性认识反映的是审计的现象,对审计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是认识审计的初级阶段,形成了对审计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以审计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审计内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审计的高级阶段,形成审计的概念、判断、推理。由于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并无明显的分界点,所以,很有可能将感性认识的结论当成理性认识的结论,从而出现将审计现象作为审计本质的问题。

最后,虽然在感性认识过程中也可能形成一定的概念[16],但是,概念的形成主要是在理性认识阶段。审计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17],在审计理论研究过程中,常常遇到诸如舞弊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会计报表审计、合规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行为审计、信息审计等一系列具体审计概念。但是,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混淆审计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区别,将审计具体概念作为审计抽象概念。

就行为审计本质与现象关系来说,审计本质应该来源于行为审计现象,是行为审计现象的本质,而行为审计现象则是行为审计本质的显现。就行为审计本质形成阶段来说,应该是在感性认识阶段,形成对行为审计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在此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形成行为审计本质的概念。就行为审计概念来说,相对于审计一般,行为审计是具体概念,但是,行为审计本身还可以再细分,相对于细分的行为审计来说,行为审计本质是抽象概念。

四、审计一般的本质及其与行为审计本质的关系

审计一般是各种审计现象的抽象,笔者认为,从审计一般出发,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和信息两个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18]。

这一概念是高度概括的,核心内容是各种审计的共性,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解析:

1.审计的内容是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审计的内容只涉及经管责任(Accountability),非经管责任一般不作为审计的内容,没有委托关系,就没有经管责任,而审计只是针对经管责任,所以,没有委托关系,就没有审计;二是对于经管责任,审计也只关注其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问题源于人类的自利,次优问题源于人类的有限理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次优问题不同于西蒙意义上的次优选择,而是指未能在当前的条件下作出适宜的选择。

2.审计目标是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也就是说,审计主要是就经管责任中是否存在问题和次优问题形成结论,并将这个结论传达给利益相关者。

3.审计主题包括行为和信息两个方面。审计主题就是审计人员所要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对象,审计过程就是围绕审计主题收集证据并发表审计意见的系统过程。一般来说,审计主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信息,通常所说的认定是其主要形态;二是行为,也就是审计客体的作为或过程。与上述两类主题相对应,审计也区分为信息审计和行为审计。

4.审计是有系统方法的制度安排。审计是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中包含审计自身的系统方法。

5.审计具有独立性。经管责任涉及多方面,审计不参与其鉴证的经管责任之履行,与经管责任本身没有利益关联,具有独立性。也正是由于这种独立性,审计才具有客观性。

对于审计本质的上述界定,可能有些审计现象与它不符,但是,审计一般概括的是各类审计的共性,相当于各类审计的最大公约数,当然有些只属于某类审计个性的属性没有概括进来,审计一般所概括的属性,是各类审计都存在的,行为审计也不例外。

显然,对于审计一般之本质的上述界定会影响对行为审计本质之界定。一方面,行为审计与审计一般之间具有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所以,行为审计应该在上述属性的基础上,还要有所扩展,以体现行为审计的独特个性;其次,从概念层级来说,审计一般是抽象概念,而行为审计是具体概念,所以,行为审计应该具有更多的内涵,更少的外延。总体来说,认识行为审计,要以审计一般为基础,然后,扩展行为审计特有的属性和内涵。

五、行为审计本质

尽管审计历史很悠久,但是,到目前为止,真正发展起来的审计业务类型并不多,主要包括:舞弊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会计报表审计、合规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等,不同类型审计业务的审计主题归纳如表1所示。

根据表1中各类行为审计现象的共性属性,并考虑审计一般之本质和行为审计之本质的关系,对于行为审计的本质,有如下认识:行为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中的缺陷行为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

对于这个概念,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解析:

1.行为审计内容。就审计一般来说,其审计内容是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对于行为审计来说,其审计内容当然离不开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但是,其审计内容应该扩展行为审计特有的属性和内涵。根据这个原则,行为审计内容集聚在经管责任中的缺陷行为,包括违规行为和瑕疵行为。违规行为是指明确违反了委托人意愿或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而瑕疵行为是指由于有限理性和自利所导致的次优问题和问题,也就是没有采用最合宜方案的行为或不作为,不作为是指本来可以促进经管责任履行但是没有实施的行为。总体来说,缺陷行为是存在改进潜力的行为,这些行为如果得到改善,经管责任的履行会更好。

2.行为审计目标。就审计一般来说,审计目标是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行为审计当然也不例外,其审计目标离不开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但是,行为审计需要在审计目标方面扩展其特有的属性和内涵。一方面,将需要鉴证的问题和次优问题聚焦在由违规行为和瑕疵行为组成的缺陷行为;另一方面,在很多情形下,除了鉴证是否存在缺陷行为外,还需要对缺陷行为进行处理处罚,从而出现审计处理处罚;同时,对于发现的缺陷行为,还需要提出审计建议,并推动这些审计建议得到实施,从而出现审计整改。所谓的“坚持批判性,立足建设性”就是对行为审计上述目标扩展的恰当描述。

3.行为审计主题。就审计一般来说,审计主题包括行为和信息两个方面,行为审计当然属于行为主题。但是,行为审计需要在审计主题方面扩展其特有的属性和内涵。就行为主题来说,又分为具体行为和约束具体行为的制度,显然行为审计注意的只是具体行为,约束具体行为的制度是制度审计的主题。行为审计的核心内容就是从众多的具体行为中找出缺陷行为。

4.行为审计方法。就审计一般来说,审计是有系统方法的制度安排。行为审计当然也有系统方法,但是行为审计的系统方法有其特有的属性和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为审计标准需要达成共识。当判断行为是否合规时,需要就适用的法律法规达成共识;当判断行为是否合理时,需要就合理行为的标准达成共识。在许多情形下,合理行为的标准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所以,相关各方要就判断标准达成共识,可能较为困难。第二,行为审计取证具有更多的职业判断,由于大多数的行为并不存在系统的支撑载体,所以审计取证主要适用事实发现型,一般只能就已经发现的事实发表意见。第三,行为审计一般还需要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处罚,对缺陷行为要提出审计意见,所以行为审计需要有审计处理处罚和审计整改,信息审计并不一定需要这些审计环节。

5.行为审计独立性。就审计一般来说,要求具有独立性。行为审计当然不会例外。一般认为,独立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在实质上包含了正直性、专业水准和客观性[19]。由于行为审计具有更多的职业判断,审计人的主观因素在行为审计过程上更为重要,审计人的伦理道德对正直性、客观性会产生更多的影响,所以行为审计更需要强调审计独立性,从而也需要采取更多的预防性和惩罚性措施来保障独立性。

六、结论和讨论

行为审计是以行为作为主题的审计,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探究行为审计本质。审计一般之本质的界定会影响对行为审计本质之界定。一方面,行为审计与审计一般之间具有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所以行为审计应该在上述属性的基础上还要有所扩展,以体现行为审计的独特个性;另一方面,从概念层级来说,审计一般是抽象概念,而行为审计是具体概念,所以行为审计应该具有更多的内涵,更少的外延。总体来说,认识行为审计,要以审计一般为基础,然后,扩展行为审计特有的属性和内涵。

根据各类行为审计现象的共性属性,并考虑审计一般之本质和行为审计之本质的关系,对于行为审计的本质,有如下认识:行为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中的缺陷行为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

中国当代审计业务是以行为作为主题的审计主题,对于行为审计本质之认识会影响行为审计制度之构建,如果不能认清行为审计与制度审计、信息审计之区别,而是将各类审计混为一谈,则中国特色的审计制度之构建就缺乏适宜的审计理论。目前,需要以当代中国的行为审计实践为基础,并考虑其他国家的行为审计实践,对这些审计实践进行理论概括,形成系统的行为审计理论,唯有如此,才能为行为审计准则之构成奠定理论基础,行为审计才有可能成为系统化的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 文硕.世界审计史[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

[2] 吴泽湘.宰夫详考――论中国审计史研究的一个误区[J].审计研究,2002(2):35-39.

[3] MAUTZ R K,SHARAF H A.The Philosophy of Auditing[M].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1961:15.

[4] 番场嘉一郎.会计学大辞典[M].司徒淳,译.湖北省会计学会,1981.

[5] 郭振乾.郭振乾审计长关于研究审计定义的一封信[J].审计研究,1995(1):24.

[6] AAA(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A Statement of Basic Auditing Concepts[A].1972.

[7] 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7-63.

[8] 杨纪琬.关于审计理论的若干问题[J].审计通讯,1983(12):17-23.

[9] 阎金锷.审计定义探讨――兼论审计的性质、职能、对象、任务和作用[J].审计研究,1989(2):7-14.

[10] 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3):3-9.

[11] 刘家义.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发挥审计监督免疫系统职能[J].求是,2009(10):28-30.

[12] 刘家义.积极探索创新,努力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J].审计研究,2010(1):3-8.

[13] 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J].中国社会科学,2012(6):60-72.

[14] 鸟羽至英.行为审计理论序说[J].会计,1995,148(6):77-80.

[15] 谢少敏.审计学导论:审计理论入门和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6] 傅小平.论概念的两重面貌和三个发展阶段[J].现代哲学,1992(2):13-16.

[17] 李建华.论抽象概念与具体概念的区分[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1-5.

篇2

中图分类号:F23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8-0115-04 

一、引言 

行为审计论文是以行为作为主题的审计,其历史源远流长,古埃及的法老委任监督官负责对全国各机构和官员是否忠实地履行职责进行检查[1],西周时期的宰夫检查百官执掌的财政财务收支[2]。这里的履行职责、财政财务收支都属于行为,这些检查都属于行为审计。当代中国审计非常关注行为是否合规,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以行为为主题的审计。然而,行为审计的理论研究却非常缺乏,严重滞后于行为审计实践。 

目前,关于审计本质的观点很多,有些观点缺乏科学的方法论,有些观点是从特定的审计主体角度来概括审计本质,都未揭示行为审计本质。本文认为,认识论是以方法论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论要以科学的方法论为基础,对于审计本质的探究如果缺乏科学的方法论,可能无法得到科学的结论。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探究行为审计本质。 

本文随后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是一个简要的文献综述,梳理行为审计本质研究相关文献;其次,阐述认识审计本质的方法论;然后,分析审计一般的本质及其与行为审计本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行为审计本质;最后是结论和讨论。 

二、文献综述 

根据本文的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包括两方面,一是审计一般的本质研究文献,二是行为审计本质研究文献。 

关于审计一般的本质有许多研究,主要观点有查账论、系统过程论、控制论、经济监督论和国家治理免疫系统论。查账论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是对会计资料及财务报表的检查[3-5]。系统过程论认为审计是客观收集和评价与经济活动及事项有关的认定证据,以确定其认定与既定标准的相符程度,并将结果传递给利益关系人的系统过程[6]。控制论认为审计是为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一种社会控制机制[7]。经济监督论认为,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独立监督[8-9]。国家治理免疫系统论由刘家义提出,它包括两方面的要义,首先审计是治理的组成部分,其次审计在治理构造中主要发挥免疫系统的作用[10-13]。 

关于行为审计本质,相关的研究很少。国外的代表性人物是日本的鸟羽至英,他将审计主题区分为行为主题和信息主题,并在此基础上,将审计区分为行为审计和信息审计,认为行为审计研究要关注的一些特定问题包括:审计标准需要达成共识;审计人通常被授予较大权限;审计命题往往不清晰;审计意见主要是以有限保证方式提供;审计人受伦理道德的影响较大[14]。国内文献,谢少敏介绍了鸟羽至英教授的研究,尚未有文献专门研究行为审计理论框架[15]。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行为审计本质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但是,关于行为审计本质还缺乏直接研究。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探究行为审计本质。 

三、认识审计本质的方法论 

目前,对于审计本质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观点分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方法论。从哲学观点来看,方法论决定认识论,在不同的方法论指导下,得出的认识结论可能会有重大差异。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式逻辑的“概念”理论,审计本质的认识过程大致如图1所示。 

首先,存在许多的审计现象是认识审计本质的前提,没有审计现象就没有审计本质。审计现象是审计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审计本质是审计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的、单纯的。审计现象是可以直接认知的,审计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审计现象是审计本质的现象,审计本质是审计现象的本质。审计本质只能通过审计现象表现出来,审计现象只能是审计本质的显现,他们之间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可能出现的问题是,由于人们观察到的审计现象不同,对审计本质的理解会出现差异,甚至将审计现象作为审计本质。 

其次,对审计本质的认识经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辩证发展过程。感性认识反映的是审计的现象,对审计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是认识审计的初级阶段,形成了对审计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以审计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审计内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审计的高级阶段,形成审计的概念、判断、推理。由于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并无明显的分界点,所以,很有可能将感性认识的结论当成理性认识的结论,从而出现将审计现象作为审计本质的问题。 

最后,虽然在感性认识过程中也可能形成一定的概念[16],但是,概念的形成主要是在理性认识阶段。审计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17],在审计理论研究过程中,常常遇到诸如舞弊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会计报表审计、合规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行为审计、信息审计等一系列具体审计概念。但是,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混淆审计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区别,将审计具体概念作为审计抽象概念。 

就行为审计本质与现象关系来说,审计本质应该来源于行为审计现象,是行为审计现象的本质,而行为审计现象则是行为审计本质的显现。就行为审计本质形成阶段来说,应该是在感性认识阶段,形成对行为审计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在此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形成行为审计本质的概念。就行为审计概念来说,相对于审计一般,行为审计是具体概念,但是,行为审计本身还可以再细分,相对于细分的行为审计来说,行为审计本质是抽象概念。 

四、审计一般的本质及其与行为审计本质的关系

审计一般是各种审计现象的抽象,笔者认为,从审计一般出发,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和信息两个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18]。 

这一概念是高度概括的,核心内容是各种审计的共性,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解析: 

1.审计的内容是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审计的内容只涉及经管责任(Accountability),非经管责任一般不作为审计的内容,没有委托关系,就没有经管责任,而审计只是针对经管责任,所以,没有委托关系,就没有审计;二是对于经管责任,审计也只关注其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问题源于人类的自利,次优问题源于人类的有限理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次优问题不同于西蒙意义上的次优选择,而是指未能在当前的条件下作出适宜的选择。 

2.审计目标是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也就是说,审计主要是就经管责任中是否存在问题和次优问题形成结论,并将这个结论传达给利益相关者。 

3.审计主题包括行为和信息两个方面。审计主题就是审计人员所要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对象,审计过程就是围绕审计主题收集证据并发表审计意见的系统过程。一般来说,审计主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信息,通常所说的认定是其主要形态;二是行为,也就是审计客体的作为或过程。与上述两类主题相对应,审计也区分为信息审计和行为审计。 

4.审计是有系统方法的制度安排。审计是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中包含审计自身的系统方法。 

5.审计具有独立性。经管责任涉及多方面,审计不参与其鉴证的经管责任之履行,与经管责任本身没有利益关联,具有独立性。也正是由于这种独立性,审计才具有客观性。 

对于审计本质的上述界定,可能有些审计现象与它不符,但是,审计一般概括的是各类审计的共性,相当于各类审计的最大公约数,当然有些只属于某类审计个性的属性没有概括进来,审计一般所概括的属性,是各类审计都存在的,行为审计也不例外。 

显然,对于审计一般之本质的上述界定会影响对行为审计本质之界定。一方面,行为审计与审计一般之间具有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所以,行为审计应该在上述属性的基础上,还要有所扩展,以体现行为审计的独特个性;其次,从概念层级来说,审计一般是抽象概念,而行为审计是具体概念,所以,行为审计应该具有更多的内涵,更少的外延。总体来说,认识行为审计,要以审计一般为基础,然后,扩展行为审计特有的属性和内涵。 

五、行为审计本质 

尽管审计历史很悠久,但是,到目前为止,真正发展起来的审计业务类型并不多,主要包括:舞弊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会计报表审计、合规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等,不同类型审计业务的审计主题归纳如表1所示。 

根据表1中各类行为审计现象的共性属性,并考虑审计一般之本质和行为审计之本质的关系,对于行为审计的本质,有如下认识:行为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中的缺陷行为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 

对于这个概念,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解析: 

1.行为审计内容。就审计一般来说,其审计内容是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对于行为审计来说,其审计内容当然离不开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但是,其审计内容应该扩展行为审计特有的属性和内涵。根据这个原则,行为审计内容集聚在经管责任中的缺陷行为,包括违规行为和瑕疵行为。违规行为是指明确违反了委托人意愿或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而瑕疵行为是指由于有限理性和自利所导致的次优问题和问题,也就是没有采用最合宜方案的行为或不作为,不作为是指本来可以促进经管责任履行但是没有实施的行为。总体来说,缺陷行为是存在改进潜力的行为,这些行为如果得到改善,经管责任的履行会更好。 

2.行为审计目标。就审计一般来说,审计目标是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行为审计当然也不例外,其审计目标离不开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但是,行为审计需要在审计目标方面扩展其特有的属性和内涵。一方面,将需要鉴证的问题和次优问题聚焦在由违规行为和瑕疵行为组成的缺陷行为;另一方面,在很多情形下,除了鉴证是否存在缺陷行为外,还需要对缺陷行为进行处理处罚,从而出现审计处理处罚;同时,对于发现的缺陷行为,还需要提出审计建议,并推动这些审计建议得到实施,从而出现审计整改。所谓的“坚持批判性,立足建设性”就是对行为审计上述目标扩展的恰当描述。 

3.行为审计主题。就审计一般来说,审计主题包括行为和信息两个方面,行为审计当然属于行为主题。但是,行为审计需要在审计主题方面扩展其特有的属性和内涵。就行为主题来说,又分为具体行为和约束具体行为的制度,显然行为审计注意的只是具体行为,约束具体行为的制度是制度审计的主题。行为审计的核心内容就是从众多的具体行为中找出缺陷行为。 

4.行为审计方法。就审计一般来说,审计是有系统方法的制度安排。行为审计当然也有系统方法,但是行为审计的系统方法有其特有的属性和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为审计标准需要达成共识。当判断行为是否合规时,需要就适用的法律法规达成共识;当判断行为是否合理时,需要就合理行为的标准达成共识。在许多情形下,合理行为的标准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所以,相关各方要就判断标准达成共识,可能较为困难。第二,行为审计取证具有更多的职业判断,由于大多数的行为并不存在系统的支撑载体,所以审计取证主要适用事实发现型,一般只能就已经发现的事实发表意见。第三,行为审计一般还需要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处罚,对缺陷行为要提出审计意见,所以行为审计需要有审计处理处罚和审计整改,信息审计并不一定需要这些审计环节。 

5.行为审计独立性。就审计一般来说,要求具有独立性。行为审计当然不会例外。一般认为,独立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在实质上包含了正直性、专业水准和客观性[19]。由于行为审计具有更多的职业判断,审计人的主观因素在行为审计过程上更为重要,审计人的伦理道德对正直性、客观性会产生更多的影响,所以行为审计更需要强调审计独立性,从而也需要采取更多的预防性和惩罚性措施来保障独立性。

六、结论和讨论 

行为审计是以行为作为主题的审计,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探究行为审计本质。审计一般之本质的界定会影响对行为审计本质之界定。一方面,行为审计与审计一般之间具有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所以行为审计应该在上述属性的基础上还要有所扩展,以体现行为审计的独特个性;另一方面,从概念层级来说,审计一般是抽象概念,而行为审计是具体概念,所以行为审计应该具有更多的内涵,更少的外延。总体来说,认识行为审计,要以审计一般为基础,然后,扩展行为审计特有的属性和内涵。 

根据各类行为审计现象的共性属性,并考虑审计一般之本质和行为审计之本质的关系,对于行为审计的本质,有如下认识:行为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中的缺陷行为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 

中国当代审计业务是以行为作为主题的审计主题,对于行为审计本质之认识会影响行为审计制度之构建,如果不能认清行为审计与制度审计、信息审计之区别,而是将各类审计混为一谈,则中国特色的审计制度之构建就缺乏适宜的审计理论。目前,需要以当代中国的行为审计实践为基础,并考虑其他国家的行为审计实践,对这些审计实践进行理论概括,形成系统的行为审计理论,唯有如此,才能为行为审计准则之构成奠定理论基础,行为审计才有可能成为系统化的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 文硕.世界审计史[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 

[2] 吴泽湘.宰夫详考——论中国审计史研究的一个误区[J].审计研究,2002(2):35-39. 

[3] MAUTZ R K,SHARAF H A.The Philosophy of Auditing[M].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1961:15. 

[4] 番场嘉一郎.会计学大辞典[M].司徒淳,译.湖北省会计学会,1981. 

[5] 郭振乾.郭振乾审计长关于研究审计定义的一封信[J].审计研究,1995(1):24. 

[6] AAA(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A Statement of Basic Auditing Concepts[A].1972. 

[7] 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7-63. 

[8] 杨纪琬.关于审计理论的若干问题[J].审计通讯,1983(12):17-23. 

[9] 阎金锷.审计定义探讨——兼论审计的性质、职能、对象、任务和作用[J].审计研究,1989(2):7-14. 

[10] 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3):3-9. 

[11] 刘家义.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发挥审计监督免疫系统职能[J].求是,2009(10):28-30. 

[12] 刘家义.积极探索创新,努力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J].审计研究,2010(1):3-8. 

[13] 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J].中国社会科学,2012(6):60-72. 

[14] 鸟羽至英.行为审计理论序说[J].会计,1995,148(6):77-80. 

[15] 谢少敏.审计学导论:审计理论入门和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6] 傅小平.论概念的两重面貌和三个发展阶段[J].现代哲学,1992(2):13-16. 

[17] 李建华.论抽象概念与具体概念的区分[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1-5. 

篇3

中图分类号:R 221 文献标识码:C

论及针灸治疗学最一般、最基本的治疗原则时,各版中医高等院校统编教材《针灸学》中观点不尽一致。2版到5版教材都认为,“调节阴阳”是针灸治疗最基本的原则,6版教材却把“调节阴阳”改为针灸的主要作用,而非治疗原则。笔者认为这一修正非常合理。教材修正过后,问题的焦点转化为,究竟针灸治疗学最一般、最基本的原则是什么?笔者认为“随变而调气”(《灵枢・卫气失常》)正是从针灸辨证论治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治疗总则。《素问・针解》:“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者,与气开阖相合也”是其最好的注脚。

1 “变”而随之,方为善治

“变”的意义是由于多种变化因素(大致有病候之变、形质之变、甚至日月四时之变)相互交织,引起人体气血运动产生改变的特点或规律。审知其变化规律及部位,因气之“变”而选择恰当的治疗原则和时机、选配不同的腧穴部位和不同的针灸治疗方法,既是针灸治疗过程的全部内容,也是调气的全部内容。“变而随之”就是要谨循气血变化的规律,这是针灸治病第一位的客观要求。

《灵枢》归纳出“形气逆顺”的4种综合情形,即为“形气不足,病气有余”“形气有余,病气不足”“形气不足,病气不足”及“形气有余,病气有余”。其主要矛盾方面分别是“邪胜”“阴阳气俱不足”“阴阳俱有余”。这种归纳法对于针灸治疗,特别对于针灸基本治则治法的确定,是符合实际且简便有效的,因而是可行的和科学的。

人体经气是随时间变化而流注周身各个部位的,这是针灸能否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亦即“毋逆天时,是谓至治”(《灵枢・百病始生》)。《素问・八正神明》记载:“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所以“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掌握了日月对经气运行的影响,候之而调,行针就可立见功效。

《灵枢・四时气》云:“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四季变化会影响人体血气运行,似主要表现在经气的浮沉上。故将其概括为:“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另《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载:“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邪气随四时之气而入侵,虽变化无穷,但仍然不能逃脱其经气所在部位。依照其部位治疗,即可祛除邪气,调整正气。

2 因“变”而调。始得奏效

针灸在辨证论治时,必须综合分析生理的、病理的、环境的以至社会的各种因素,以便从理、法、方、穴、术等5个环节作出清晰的判断。

《灵枢・根结》云:“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日: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根据“形气之逆顺”确定其可刺不可刺、或补或泻,这是针灸辨证论治最基本的原则。《素问・八正神明》又提出“得时而调之”“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升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所以行针既要辨别形气逆顺,又要度数天地之纪,选定合适的日期。《灵枢・四时气》说:“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则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针刺手法,又与气行之滑涩密切相关,《灵枢・根结》云:“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

篇4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 应用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尊重人的差异以及潜能的教育观念,分层次教学的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各种层次学生的进步与成长的要求。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分层教学概念以及特色

1.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教学指的是教师依据学校现实状况以及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方面存在的差异,将学生分为不一样的层次,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对不一样层次的学生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法,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实现所有学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2.实施分层教学的特色

分层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可以因材施教、对症下药,顾及到全部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学习状况,让他们不会受到歧视。分层教学的方法产生了有效竞争机制,让他们在分层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挖掘自身潜能,勇于竞争,敢于突破、挑战自我。在学生中营造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学习气氛,这种教学方法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为学生塑造了轻松愉悦的环境,对于提升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非常有利。

二、分层次教学如何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

1.对学生进行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让所有学生都能挖掘自身的潜能。教师应该掌握学生的大致状况。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做法是,在初一的第一堂信息技术课,让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要求他们举出一些与操作实践的先关的例子。经过辩论,大致掌握他们的基础情况,以前是否接触过电脑,平常利用电脑都做些什么,学生自我感觉的电脑水平如何等。在了解了有关情况之后,然后经过几次实践操作掌握学生的反应速度、接受能力、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好等,将他们分成A、B、C 三种不同的层次,A 层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对学习信息技术有非常高的兴趣,接受能力较强,潜力比较大;B层的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方面有一定的上进心,操作水平也比较好,但基本功不太扎实;C层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学习信息技术方面有一定的障碍,有的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不愿意动手操作。

2.分层次的教学目标

所谓分层次的教学目标指的是对于不一样学习基础的学生设计各个阶段不一样的学习目标,使得所有学生能够按照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充分感受到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趣味。在实施班级课堂教学分层目标的做法是:A层教学目标为发展性的目标,在知识方面能够彻底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并且在实际操作上有很大的扩展与延伸。B层教学目标为提升性的目标,基本针对中等学生,要求他们在理解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对所掌握的知识能作进一步的推敲,以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C层教学目标为基础性的目标,重点是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在应用方面要求他们能够模仿完成基本的实践操作。以掌握基础为重点。例如七年级下学期有关编排目录的课程内容,针对A 层的学生,要求其:(1)能够掌握分栏的不同设置以及格式刷的熟练应用以及灵活设置边框底纹等格式;(2)做出富于创新的作品;(3)能够熟练地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到生活中、学习中级今后的工作中去;针对B层的学生,要求其:(1)能够掌握分栏的不同设置以及格式刷的熟练应用;(2)对文档的边框以及底纹等格式进行设置;(3)做出自己的作品;针对C层的学生,要求其:(1)掌能够掌握分栏的不同设置,快速输入栏目的各种内容;(2)在模仿过程中掌握边框以及底纹的应用。

3.分层次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实施

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次教学法的实质是对于不一样的学生因人施教,有层次地进行教学,同时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全部学生都能够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学习方法,都能在以前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培养他们的实践水平与创新意识。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来看,该教学法的运用侧重对他们实践水平以及思维能力的培育。所以,应该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学生利用自学掌握基础知识,或让基本功扎实的学生充当教师,当他们进行实践操作时,教师应该多关心与指导C 层的学生,假如时间足够的话,应该让A 层次的学生以及B 层次的学生对C层次的学生进行帮助与辅导。对A层次的学生和B层次得学生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这些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发掘自身的潜能,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针对A 层次的学生应该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在此前提下,还应该按照课堂的进展,适度补充与拓宽相应的知识,随时调节课堂教学的进度。

4.分层次布置作业

针对各种层次的学生,作业的布置也应该相应的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直接运用知识以及基本操作,经过这些作业的练习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培育基本操作能力;第二层次为具有延伸意义的题目;第三层次为综合类的题目或者思索类型的题目,培育他们的实践水平。A 层次得学生必须完成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题目;B层次的学生必须完成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题目,激励B层次得学生完成第三层次的题目;C 层次得学生必须完成第一层次的题目,并且尽量做一些中档的题目。通过这样的作业练习,使得每名学生学有所获,同时又有较强的针对性。当教师在作业中发觉他们的亮点时,应该随时给予赞扬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三、分层次的教学评价

分层次的教学评价是用不一样的标准来考察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全面地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是不是实现既定的目标以及发展状况。信息技术课相对特殊,具体而言,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最好采取上交作品的方式进行任务的考评。因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不一样,因此其考评标准并不一样。针对C层次的学生而言,这类学生上交的作业就算是课堂作业的组合,也应该算合格;针对B层次的学生,这些学生上交的作业不应该仅仅是课堂作业的组合,务必经过独立思索、利用已学的基本知识设计出一个自己的作品。

参考文献:

篇5

少先队鼓号展演,《说唱脸谱》,《少年中国说》,“核心价值观记心中”主题中队会……千余名少先队员齐聚一堂,共同庆祝建队节。

下午三点,操场上激扬的少先队鼓号演奏拉开活动序幕。来自太原市小店区嘉节小学、育才小学、沙河街小学的三支少先队鼓号、管乐队伍依次进行了展演。队员们队服整洁、步伐豪迈,号角嘹亮,鼓点欢快,编队新颖,展现出当代少年儿童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少年儿童放飞心中梦想,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奋勇向前的决心!

省委副书记楼阳生在队员们的簇拥下,来到队列前,兴致勃勃地驻足观看鼓号展演。

在少先队员的邀请下,楼阳生一行走进了教学楼。楼厅内“正思、正行、正学、正有”八字校训引得大家驻足。仔细观看后,楼阳生微笑询问孩子们能否背下来并理解其中的含义。

随后,少先队员们邀请楼阳生一同观摩他们的“核心价值观记心中”主题中队会。

我们的国粹

走进五(3)中队,队员们以“祖国我爱您――弘扬传统文化”为题,正在讨论“我们的国粹”,有京剧、书法、剪纸、面塑、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大家畅所欲言。爱好京剧的小队员现场表演了《说唱脸谱》,大家装扮上京剧行头,表演生旦净末丑;有的小队员表演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有的队员现场挥笔泼墨展示书法……中队会上,孩子们通过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了解,激发了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情感。

新老队员共同学习

“小小四方角,意义可不小。星火合成旗,队会少不了。你们猜,我说的是什么?”

“我知道,我知道,你说的是队旗……”

在四(1)中队,一年级新同学受邀与高年级队员共同学习少先队基本知识,被聘为“小辅导员”的少先队员,双手托举队旗,向新同学介绍了少先队基本知识和党、团、队一脉相承的意义,并现场演示和指导新同学系戴和保管红领巾,正确行队礼,唱队歌,回答队的呼号等行为礼仪。中队会上,老队员重温队的知识,新队员接受少先队的启蒙教育。

小小辩论会

在六(1)中队,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开始了。队员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结合当前一些社会现象,以“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信仰就会好吗?”为题展开辩论。

正反两方的队员你一言我一语,激烈辩论。大家在亮出自己观点的同时,摆事实、讲道理,唇枪舌剑,妙语连珠,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喝彩。最后形成共识:我们的信仰和行为准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先队员应从自身做起,从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精彩的梦想舞台

队会结束,楼阳生一行来到校园梦想舞台观看了由红领巾小社团排演的以“爱国”为主题的配乐诗朗诵《精忠报国》。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13名少先队员扮作岳家军,在激昂的乐曲中,朗诵了《满江红》。

孩子们的表演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掌声,楼阳生称赞小队员朗诵得很好,并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按照所说的那样,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努力锻炼,好好成长,做一个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

篇6

作为法学十四门专业基础课之一的法理学,在大学四年本科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目前的课堂教学状况来看,老师难开展教学学生也不容易学懂。因此,在基本的讲授教学法不动摇的基础上,对于法理学教学模式的改变还应该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适当通过诊所式教学来完成相应目标以及通过一种更加能符合实践教学模式的真实情景体验来达到法理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目前的法理学教学状况

(一)法理学教学发展

我国的法理学教学大致经历了国家与收集整理法的一般理论层面,政策性向立法层次转变的法理学状况以及注重司法在法理学中的重要性改变。①从建国初期建立的一部分司法院校来看,法学教育中涉及到的法理学课程是以传统的前苏联教材为基础,以引进人才为重点的教学方式。这一时期的法理学教学是我国法学教育的一个开端,多与政治密切联系,具有一定的国家意志和阶级性。因此,称为是政治学研究范畴的国家与法的一般理论层面教学。以后,我国法理学教学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开始形成一种囊括了法的概念、法律文化与法律意识,法律思维逻辑、法的运行、法与其他范畴的关系等内容方式,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这一时期的法理学教育更注重对于整个社会法制建设的一种推动,法学教育更多的是为此服务。进入90年代后,法理学及整个法学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并形成定式的时期,西方法哲学的概念引入法理学中,并且注重对整个市场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其次,在法律的移植过程中我们的法理学教育也注重与本土法律问题相结合的关键,追求最终的法律价值为基本的司法服务。基于此目标,我们也看到法律的职业化和精英化与我国司法考试的实施已成为法理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法理学教学现状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法理学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在大一和大二下学期来开设,分别从不同的侧重点来引导学生学习这门理论法学。在区分一般易懂的基本理论后,待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部门法知识以后再继续进行法理学课程的教学,这样有一个阶段性过渡,初级阶段是通过对基本法学专业知识、方法论和世界观的培养。这一部分,主要是要求学生对法理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第二个部分的教学放在较高的年级段开展,目的是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部门法基础知识之后,利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及原理来锻炼一种法学逻辑思辨能力,学会能动地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复杂的社会现象及纠纷问题。这一部分重点是突出思辨能力和实践性。

总体上看,目前我院的法理学教学已基本摆脱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考核及其运用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及情景嵌入式教学法来让学生更直接有效地掌握这门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教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本质上却还是无法改变法理学教学中的“两难”问题,我们进行了与学生的互动,也发挥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整体上对于这门课程传授的价值论和方法论的问题还需要更近一步的探讨与提高。学生在实施的这些教学改革方案中更多的还是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如何更有效地完成法理学市场导向性及知识导向性的教学理念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改变与完善。

二、法学教育中法理学教学的切实转变

作为一门实用之学,霍姆斯曾经说过:“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一直以来,法理学的教学不在于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法律知识,而是在于为他们灌输一种基本的法治理念,传播法律的精神,培养职业法律思维以及理想的法律人格,使法科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具备优良的法律头脑。这正是我们开设这门学科的目的,因此,作为法理学教学模式的转变不能只是单一改变常规教学法和举几个例子,讨论几次和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就能完成的,应该更加切实、具体有层次的进行。②

(一)保持应有的课堂讲授

虽然在法理学的教学模式改革中我们强调对学生法律思维及实践经验的重点培养,但这些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实践经验的培养积累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功底来构建,所以,对于教师而言,担当着这个传授基本知识的重要角色。不能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任由学生盲目的自学,教师还必须把基本的课堂讲授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作为成文法的国家,只有掌握了法律中的基本概念、原则、原理和特征等基本要素之后才能形成一定的法律思维和实践操作的方法。而要达到这一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教师引导性的直接课堂讲授,所以在开展法理学教学模式转变和改革的过程中仍然要注重和保留最基本的课堂讲授。

当然,目前的本科法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我们在肯定基本的课堂讲授之时,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多媒体教学方式和其他。可以在一般的板书之上,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将知识更直观更具体和系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另外也可以通过对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来增加基础知识的内容以及趣味性,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学习法理学原理的趣味性,改变原来所认知的枯燥、乏味和难懂的状况。

(二)有效的辩论式教学

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提出有效的辩论式教学这一方法,是因为开展辩论式教学的法学本科院校也不少,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辩论式教学并不是教师课堂上随随便便抛出的一个问题,也不是学生流于形式地回答几句。辩论式教学,是教师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学生经过自己自主性地思考,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就某一法理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由学生之间及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学生主动去寻求并找到解答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们应看到,辩论式教学是集合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总结的一种教学方式和过程,任何流于形式的单一过程都不能成为有效的辩论式教学。因此,在具体的法理学教学实践中,辩论式教学应当定位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第一阶段互动,这主要由教师通过预先的设计来设置合理的问题,在以多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及课下深入的探讨中完成,并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互相之间进行意见的交流。

转贴于

当然,最终教师在这一环节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需要在学生所讨论的法理学基本原理中给予一个答案,这是衡量学生讨论和分析结果的一种标准。只有在这样的结果之中,学生才能发现自己的正确与否,从价值的判断来看这更有利于鼓励学生再次参与到这样的辩论式教学中来。

(三)真实场景体验下的案例教学

基于我院已采取的教学模式来看,案例教学是法理学教授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作为一门研究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研究对象的抽象性决定了教学过程中的抽象难点,这也是学生学习法理学最大的障碍。所以,在法理学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方式,从中引导和抽象出法的一般原理和法治理念。在此,要强调的是我们从来不缺少这样的实践案例教学方式,但我们的案例教学还没有达到一个近乎完美和有效的层面。因此,在法理学教学模式的改变中,我们应该通过一种变相的深刻的案例教学来完成学生对法理学知识的认知、掌握和运用。

具体来说,就是首先,适当的选用由国外所提出的诊所式教学来进行典型案例的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假设的情景来体验作为法理学教学案例中的当事人的各种不同地位及可以为的相关行为,并以此来体会知识的实际运用。其次,最为重要的一项是实践教学改革的第二阶段,即通过真实场景来完成深刻的案例教学体验。这一方式主要依托于我院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模拟法庭和我们的校外实习点麒麟区法院和检察院。当然真实场景的创设,目的还是要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掌握法律思维和基本原理,因此,在模拟法庭进行演练时要求教师提供学生的是真实案例。另外,通过参与真实的庭审现场和了解一般的司法程序也有助于学生从最基本的直观的事件入手来掌握书本知识。

篇7

初中生开展辩论会,从陌生到熟悉要有一个过程,往往需经历一定时间的训练才成;他们辩论的气质和技巧跟大学生相比自然不可同论,但也常有绚丽的色彩令人注目。笔者曾经多次开展班级辩论会,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在辩论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语文教师是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首席”,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他们是“职位最高者”,又是学生的“平等者”。达此目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鲜明的人格魅力和充分的个性特征,广博的知识与丰厚的文化素养。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履行下列职责:1、提供预备性知识,做好前期准备。2、创设和谐、真诚的学习氛围。3、促进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发展。

辩论会课堂,登台是学生,幕后凭教师,教师台前幕后工作的多少决定了辩论会的成败。

1、策划与导演

辩前,教师需把握辩论契机、谋划辩论会内容及精心挑选辩论骨干和调配学生组合等。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时,对于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不管学生是倾向“我”还是父母,都会受其年龄特征的限制,他们的思想认识总是不成熟、易过激,因此,就这一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开展一次辩论,就很及时和必要。再如,有关辩论基本知识和流程,教师不仅要做到自己胸中有数,还要悉数将其传授给学生,这是辩论的前提和基础。

2、主持与客串

此主持非彼主持。辩论会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辩论主持人理应由学生承当,然而,教师并非因此就能轻闲旁观;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对辩论会的主持上。即在辩论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都要注意对辩论话题中心的掌控。于不动声色中,教师每一次无言的微笑,每一声清脆的鼓掌,都将能成为一个辩论的开启;一句简短的收束,一个清醒的提示,均能使辩论不至于旁落和游离……这些要求教师具备优秀主持人的素质和出色的临时客串表演能力。

3、演说与评论

有时,遇到众生“万马齐喑”无措、观望的局面,还需要教师勇于出头,善于倾力旁征博引、势如滔滔的经典示范,课堂才会呈现“不尽后浪滚滚来”的壮观。也就是说,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演讲实力,以辩论的美悦来感染学生、吸引学生、提升学生。

篇8

论文关键词:法学专业理论教学;法学专业实验教学;问题式学习;法律思维能力

目前,我国法学本科专业教育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导,课程的设置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基本知识的学习,而课堂教学也相应地基本遵循“教—学”的单向交流方式。在这种模式之下,学生被动接受的知识在实践中并不能如愿地转化,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普遍较弱。此种现状彰显传统法学教育偏重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不足。鉴于此,我国的法学专业教学模式需作必要的调整,构建基于法律思维能力培养的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以实现法学专业教育的目标。

一、设置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民法学家王泽鉴曾提出作为法律人应具备的能力有三:一为法律智识,即明了现行法制的体系、基本法律的内容、各种权利义务关系及救济程序。二为法律思维,即依循法律逻辑,以价值趋向的思考、合理的论证,解释适用法律;三为解决争议,即依法律规定,作合乎事理规划,预防争议发生在先,处理已生争议于后,协助建立、维护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秩序。WwW.133229.CoM

反观目前高校的法学专业教育现状,停留在第一层次的居多;法律思维的养成与法律争议的解决能力则因高校而异,参差不齐;导致法学学生存在“四有余四不足”:即专业有余而广博不足,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动口有余而动手不足,考试成绩有余而办事能力不足。弥补这些不足,仅依靠着手改良和丰富理论教学已经不足够,有必要设置实验教学体系来补正理论教学的不足。

设置实验教学体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地位,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像法律职业者那样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并且通过该课程中的实践操作模拟的训练,将法律实务操作融入理论学习之中,在操作过程中学到知识,锻炼实践技能,在办案流程、综合处理疑难问题的技能和律师职业责任、职业道德等方面得到了学习、加深理解,学会批判性地思考法律问题,既能切实有效地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又能在法律实践中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提高实践与协调能力,增强学生全面综合素质。法学专业实验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法学人才的必然要求,其发展壮大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就目前来讲,实现实验教学体系的形式化、模式化和系统化是当务之急。

二、法学专业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

1.对“问题式学习”模式的研究已经成熟

设置法学专业实验教学的想法,受启蒙于国外建构主义教育改革。在国外的建构主义教育改革中,以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过程已经成了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即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被翻译成“问题式学习”)。

pbl的典型教学过程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往往需要获得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即所谓的学习议题,学生分头查找资料获取知识,然后相互交流所获得的知识,并讨论如何用所获得的知识来促进问题的解决;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发现还需要研究另外一些新的学习议题,学生们就需要反复循环地学习议题、分头查找资料,小组交流并讨论问题解答,直到问题得到解决;问题解决后,学生们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技能。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帮助学生打下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这与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我们目前进行法学专业实验教学研究即是遵循这条思路,设置系统的实验教学课程,使之与现行的理论教学衔接。

2.研究并引入现代案例教学模式

“问题式学习”催生了现代案例教学模式。以美国的法学教育为例,美国的法学3年的职业教育是以4年的通识教育为基础和前提的。在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法学院注重教给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知识,处理各种复杂法律问题所必备的法律原理、原则;法律职业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发现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能够“像法律职业者那样去思考问题。”为此,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法学院普遍兴起了“临床法学教育”,又叫“诊所式法学教育”,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通过指导法学院学生参与实际的法律应用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现代案例教学模式则是指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分析而展开,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评判,学生则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见解。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种认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模拟临战的机会,使其法律职业的思维能力和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

三、基于法律思维能力培养的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1.基于法律思维能力培养的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含义

法学教育应当成为一种素质教育,通过这种素质教育,培养既有扎实的知识背景,又有教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的法律人才。针对这一目标,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理论教学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法学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要将实践教学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将其渗透于法学教育这一工程之中,使其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是指以法律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实体法和程序法教学为基本载体,以实务操作为基本方法,围绕如何建立以实训教室为主要平台,融合传统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习为一体的程序化的教学体系。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是为补正传统理论教学之不足而设立的,需要针对法学本科教育的学制分层次设置,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模块。在不同的模块中设置不同的法律思维实训项目,依托于不同年级所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得到实战思维的训练和拓展。

2.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设置

从全国范围来看,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并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系统的模式,各个高校情况差异也非常明显,远远不能适应形势要求的状况。所以,将法学实验教学具体内容和方法程式化、模式化、系统化的确是当务之急。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宜根据目前法学本科教育学制分层次设立。首先,各高校应确立系统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确立与之相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具体而言,实验教学体系可设置如下。

(1)法律实践活动观摩。司法实践活动观摩主要针对一年级在校生设立。目前,各高校为发展法学教育通常都会建设一些实践基地。这些实践基地往往是高校附近的法院、检察院或律师事务所。组织学生去上述实践基地观摩法律实践是比较有效的方式,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防止此类观摩流于形式。具体组织时,可在观摩前组织学生熟悉与法律实践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材料,并向学生指出观摩的重点;观摩结束后,应以学生为主导讨论观摩启发,撰写报告。

(2)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我国的社会现状,培养学生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因此,社会调查应在学生掌握部分基本法学理论和技能后设置。通过选取一定的具有代表性的与法学相关的社会问题,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通过深入社会,具体接触当事人和事件的过程,增强学生对社会中法律问题的了解和认知,增强对社会的认识。

(3)法律诊所教育。“法律诊所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借鉴美国“实践性法律教育”的模式而设立。“法律诊所教育”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现代案例教学方式,从具体的事例入手,展示案件事实,使学生弄清案件的客观事实;考察案件事实所涉及的法律关系(特别是核心法律关系);考察法律适用;将法律规范与法律关系适当连接。通过这种分层次、有步骤地学习、研讨,使得学生逐步培养具备法律思维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

(4)法律咨询。法律咨询这种实验教学方式适合已经掌握了基础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的高年级学生,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接受他人的法律咨询,接触到各种法律关系的第一手面貌,经过识别,发现问题的关键,进而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寻找解决方式,因此逐步具备解决争议的能力。法律咨询同时也是真正的法律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真实体会到其理论学习中需要补足的地方、其逻辑思维中尚不完善的地方;进而对理论学习形成良好的反作用。

篇9

一、提高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传统的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课堂教学,教师只注重“教”的理念,“讲”的理念,“满堂灌”的理念,却忽视了学生“学”的效果、“乐于接受”的效果“、情感交流”的效果。为了注重“学”的效果“、乐于接受”的效果、“情感交流”的效果,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必须抛弃陈旧的教学理念,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具体来讲,主要应树立起学生“参与教学”的理念、学生“快乐学习”的理念、教师“动之以情”的理念。

1.学生“参与教学”的理念

所谓学生“参与教学”的理念,就是要抛弃教师“满堂灌”的做法,树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理念。这与云南某高校倡导的“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理念是一致的。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教学理念,一方面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当代大学生自主性强和自我表现欲旺盛之考虑。教师践行这一教学理念,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针对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进行提问,启发学生脱离课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回答。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主解答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树立“要信权威但不能全信权威”的观念;二要在每节课最后留出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综合和归纳,向全班同学进行陈述。譬如,教师在讲解《行政管理学》中的“行政领导”这一章节时,可以先让学生在不看教材的前提下自主谈谈对“领导”和“行政领导”等基本概念的理解,然后在课堂最后五分钟让学生回顾和归纳教师所讲授的主要内容。

2.学生“快乐学习”的理念

所谓学生“快乐学习”的理念,就是要抛弃教师授课呆板的做法,树立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学习气氛中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念。树立和践行这一教学理念,目的是使学生感到学习是快乐之事,而非痛苦之事。犹如当年中国足球外籍教练米卢提出的“快乐足球”的理念一样,要使国家队成员在训练和比赛时都感到踢足球是快乐之事而非痛苦之差。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教学理念,一方面是基于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心理感受更倾向于追求开心快乐之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受国际知名教练米卢“快乐足球”理念之启发。践行这一教学理念,首先要求教师精神饱满,乐观向上,谦逊和蔼,注重礼仪,快乐讲授,用教师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乐观豁达的心情感染和带动学生,可以说一个乐观豁达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快乐豁达的学生;其次要求教师语言生动,知识面广,风趣幽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甚至可以尝试相声演员“学说逗唱”之技巧,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理解《公共管理学》中的“公共产品”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唱首韩红的《天路》,使学生在欢快的歌声中就掌握了天路———青藏铁路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

3.教师“动之以情”的理念

所谓教师“动之以情”的理念,就是要抛弃教师与学生缺乏情感交流的做法,树立通过教师人文关怀和真实情感的表达,以感动学生努力学习,深入掌握学科知识的理念。

之所以提出“动之以情”的教学理念,一是基于远离父母的大学生对教师给予“情感关怀”的需要十分迫切之考虑;二是基于“情感教学”容易打动学生,有助于引导其思想行为之考虑。践行这一教学理念,一是教师在课间休息时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尽可能地为学生解除生活、思想或情感上的困惑,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动力;二是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时,对于有些问题的讲解有必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流露出教师爱憎分明、正直善良、抑恶扬善、追求真理的自然情感,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判断、理解和思考。

二、提高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传统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课堂教学的方法运用得最多的是“原理讲授法”。教师运用此法讲授专业知识时,大都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注重逻辑推理,演绎归纳,缺乏生动案例的分析和说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对专业知识和基本原理加以理解和认识,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在运用好“原理讲授法”的前提下,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与此同时,为了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增强教学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尝试使用辩论教学法和主题演讲教学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提出并倡导。在我国,教育界开始重视运用和研究案例教学法则是在1990年以后。案例教学法的操作流程为“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既可以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也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发生的重大案例。实施案例教学法,第一步要求专业教师储备充足的案例,做搜集学科典型案例的有心人,通过各种传播媒体随时观察、分析和收集发生在国内外的有关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重大事件,并运用学科专业知识进行解读之后将其纳入教学案例库;第二步要求专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能够从案例库中将相关的案例信手拈来并进行生动阐述,用以佐证和说明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三步要求专业教师善于在典型案例中设计相应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及原因,并能提出解决案例所设定的问题的路径和办法。譬如,在讲授《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原理时,既可以运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政策、教育体制改革政策、房地产政策中的典型案例,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价和终止进行系统说明和阐释;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当今我国“城中村”改造中出现的《物权法》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城市拆迁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并启发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辩论教学法辩论教学法是先把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然后组织学生对学科领域富有争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辩论的教学模式。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思辨能力,有助于营造学生进行学术争论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实施辩论教学法,要求教师善于思考并找到专业课程中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辩论热情的论题,要求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做好辩论之前的准备,精心策划好现场辩论的各个环节,认真点评整个辩论会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使学生在参与辩论教学法的整个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例如,讲授《公共政策》课程内容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对“五一长假是否可以恢复”、“城市路边小摊小贩是否可以取消”等论题进行辩论;讲授《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内容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对“单位部门用人是以德为先还是以才为先”等论题进行辩论;讲授《公共关系学》课程内容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对“大学生广泛交际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论题进行辩论。

3.主题演讲法

主题演讲法是针对专业课程所涉及的某一重大的前沿理论问题,组织学生在广泛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选取一个相对较小的视角进行研究和思考并撰写演讲稿,而后组织学生逐一登上讲台,面对全体同学进行五分钟脱稿演讲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面对众多公众的演说能力和心里承受能力。它不仅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演说视角,掌握正确的演说技巧,而且要求教师在学生演说结束以后对其给予适当点评,以便学生明了自己演说中的优点和不足,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譬如,在讲授《行政管理学》中“行政改革”这一章节内容时,可以围绕“行政改革”这一主题,指导学生从行政改革的必要性、行政改革的重点、行政改革的难点、行政改革的目标、行政改革的趋向、行政改革的路径等视角准备演讲稿,上台演讲,发表观点。

三、提高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加强课堂控制

课堂控制是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和教师自身行为进行有意识的引导、约束和调控的活动。传统的公共管理本科课堂教学,习惯站在讲台上授课;讲授课程内容时,教师常常把握不好重点和非重点、难点和易点,平均使力讲授;使用课堂时间时,随意性大,缺乏科学计划和分配,极大地影响了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提高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加强课堂控制。加强课堂控制,必须改变传统做法,牢牢抓住课程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的讲授、课堂时间的科学合理分配、教师讲台上下走动讲授相结合等工作。

1.讲授好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

课程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是一门课程的核心之所在。加强课程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的讲授,是教师加强课堂控制的重要任务。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吃透教材,找准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广泛查阅相关资料认真备课,在教案中设计好讲授的方法和思路;它要求教师现场讲授时,必须耐心细致地紧紧围绕课程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展开,注重与学生互动,通过信息反馈了解学生知识接受情况,以便教师灵活调整或改进教学方法。

譬如,在讲授《行政管理学》这门课程中的“行政执行”这一问题时,要着力分析清楚“行政执行的前提条件”这一重点内容。在讲授《公共政策分析》这门课程中“公共政策的特点”时,要着力阐释清楚“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这一难点问题。

2.科学合理地分配好课堂时间

课堂时间的科学合理分配,是加强课堂控制,提高公共管理类本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需要。在实践中,有的教师阐明某个要点或观点时,思路宽泛,犹如脱缰的野马收不回来,讲授内容脱离课程内容越来越远,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以致讲授课程的其他内容时往往显得草草结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与此相反,有的教师阐明某个要点或观点时,思路狭窄,浅尝辄止,简单了事,时间未到就结束讲授内容,学生听课显得模模糊糊,一知半解。因此,教师学会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课堂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要求教师讲授课程内容的思路展开必须恰如其分,做到收放自如;与此同时,也要谨防教师授课走向事物的反面,不负责任,照本宣科,敷衍学生,误人子弟,课程内容尚未讲清就结束讲授。防止出现此种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要求教师认真备课,精心策划讲授内容,并作出相应的时间安排。

篇10

一、士官院校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启发思维

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学员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主体,教员则是推进教学的引路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员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中心,随时根据学员的需要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以及内容、方法和程序,尊重和发挥学员的学习风格,使学员真正感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教员自始至终发挥着启发学员思维的作用。同时,案例教学法坚持集体参与原则。以集体为背景,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提供积极乐观的心理氛围,达到学员之间的智能互补。使具有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智力结构、不同知识特长、不同个性特点的学员共同协作,取长补短,达到依靠个人智慧无法达到的学习效果。

(二)提升能力

案例教学法以真实或模拟的管理情景,由学员自己通过摸索、体验和领悟等行为实践活动来进行学习,对培养和提高学员的任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提高学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学员通过学习与沟通,体会如何去听取别人的见解,如何坚持自己的观点,如何去说服别人,如何自我指导与自我控制,如何与人相处。

(三)激励创新

实施案例教学,教员可通过各种不同案例,向学员介绍相关的理论和观点,把理论上和实践中有争议性的、没有定论的前沿性问题引人教学过程中,引导学员去思索、讨论、交流,开拓学员专业视野,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另外,通过课堂的讨论、争辩,使学员能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想法、见解和观点,为学员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撞击提供机会和平台。实践证明,通过实施案例教学法,不仅能使学员具有广泛的知识视野,敏捷的思维方式,而且对学员的个性发展和求异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独特功效。

二、“两员”在士官教育中应用“案例式教学法”的任务

(一)教员的任务

具体来说,教员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研读相关教材

教员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进行必要的讲解,把握好其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内容,可以要求学员在课下自学完成。如果学员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教员应及时给予帮助。通过这种信息沟通与反馈,教员可以了解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有助于设计更适合于学员的教学案例。

2.精心设计教学案例

案例应是教材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延伸和拓展,它使教材更加典型化和贴近生活,便于培养学员主动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的选择是一个收集、整理、阅读、分析、编辑、加工的综合评价和制作过程。教员设计教学案例时应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一是“精”;二是“新”;三是“近”;四是“真”。

3.指导学员课前准备

除了案例选择外,学员在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对案例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至关重要。为此,在实施案例教学前一周左右,教员要把选择好的案例材料印发给学员,要求他们认真阅读和思考。另外,教员还可以在材料中列出一些参考书目,供学员查阅。将案例材料印发给学员后,教员应要求学员在上课前预习相关知识点,查阅所列的参考资料,对案例进行认真分析,写出案例分析的发言提纲,为课堂案例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4.引导学员课堂讨论

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学员是案例讨论的主角,教员也不能袖手旁观,但是教员不能轻易下结论,他应当是中立者、客观的观察者。教员应事先了解学员预习准备的情况,通过学员的信息反馈,有针对性地准备一系列问题用来创设问题情景,启迪学员思维,调动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但是,学员形成了各自的看法后,教员还要善于抓住时机,对学员讲出自己的看法,启发和引导学员围绕案例议题积极辩论,从而把讨论引导到正确认识的轨道上。

5.及时进行案例总结

总评是案例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获得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因此,在学员对案例进行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之后,教员要进行恰如其分的点评总结。如发言的热烈程度、论题的集中程度、问题分析透彻程度等,指出学员分析结论中的优缺点,以鼓励为主,使学员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案例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学员的任务

1.理解掌握知识要点

在理解并掌握教员讲解的基本知识要点的基础上,应对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自学,如有疑难问题,可及时向教员请教。通过听课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员对所学内容有了基本认识,为以后的案例教学打下基础。

2.查阅资料拟定提纲

在掌握了基本知识以后,学员应认真阅读教员印发的案例材料及参考资料,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况中发现线索,抓住主要问题深人分析,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预料并作好记录。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确定自己认为可行的优选方案,拟定课堂讨论的发言提纲。

3.课堂讨论分析案例

根据课前拟定的发言提纲各抒己见,相互辩论。不论是主题发言还是自由辩论,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不能放任和混乱。通过辩论使自己的观点经受挑战,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为了有效地参与讨论,学员一方面尽可能把大量的笔记留在课后完成,以便能集中精力参与讨论;另一方面,对每一次案例讨论都要积极争取发言

篇11

【关键词】 教与学;互动性

一、基本理论知识的传输是保证有效互动的前提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运用都不是特立独行的,都会让其他教学模式或多或少的介入。问题的关键是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倡导与推行旨在为了解决什么,目的何在?就教学而言,老师应通过对学科难点、重点、疑点问题的教学互动启迪学生的心智,培育学习意识,锻铸学习素养,并为解决问题和提高能力储备条件。因此,只有对即将在课堂上意欲进行互动的选材所牵及的有关基本理论知识有所了解之后,互动热情才会被唤起、互动的途径才会顺畅、互动的效果才会呈现。尽管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是课堂教学互动的必要,但是基本理论知识传授应力图较少地占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当然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亦可实现教学的互动,除重点难点的基本知识可以进行互动外,其他基本知识的传授不宜运用。否则会有悖整体教学互动目的,亦会挤占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所以,互动要针对重点和难点。

二、合适的选材是保证互动的关键

互动的选材可以不拘一格,关键看选材能否实现互动教学的目的。选材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选材应充分考虑接受能力;(2)选材应在整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由易渐难;(3)选材需具有辩论性、启发性、思考性;(4)选材应能充分调动探讨热情,如选择当今社会上较流行、新颖的案例问题,便可激起好奇心与探索欲望;(5)选材应贴近解决实际问题。目前,武警院校课堂教学互动的选材基本限定在典型案例。从课堂教学的互动现状来看,使用互动选材较多的是典型案例。典型案例之所以典型,在于该例用于互动后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考激情。如组织学生观看《人生警戒线》及武警部队最新的案例。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使学生案外有思、案外有想更会印证选材的关键。但是对所有的老师而言,立足于本职在充分尊重教学规律的同时,树立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义不容辞,选材的合理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中之重。

三、合理的点评是教学互动的必须

根据自身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依据选材的境况纷纷提出各自的观点,就不懂的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最原始与现实的心理是渴望从老师那得到正确与否的评价,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与热情的关键。如一学生高中时,因为自己对问题看法与老师意见不同而受批评,顿时失去了学习此门课程的兴趣,到这门课程结业时成绩才刚及格。因此,要想保持对学习课程的兴趣,老师的点评显得尤为关键。老师的点评应当在阐释自己观点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互动热情与探讨精神多予鼓励和赞许。尤其是对解答偏颇的学生应在解释其疑惑的同时,使其感觉到互动的最大价值不只在于观点的正确与错误,而在于是否付出了思维。因此,才能保证互动教学的全面、充分与学生互动激情的延续。老师的点评可这样概括:明、当、激、解。明指的是表明自己的观点;当指的是用简练的语言恰当地点评;激指的是激励学生的发言;解指的是帮助观点错误的学生理清问题思路。这样,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将会更明显。

四、课后的集中与个别反思是巩固互动成果的保障

“温故而知新”,这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条恒古不变的座右铭。“温故”指学生对于课堂上的互动选材所作出的发言,在老师的引导下或自觉地进行梳理、归纳与总结;“知新”是指通过互动选材的梳理归纳与总结,探寻自身发言走偏或缺憾的原因,思考其他学生的观点及老师的点评,获取、培育或强化自身的思维感觉。通过以上环节的课后行为,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重要基本理论知识的认知,同时在除去学生思维障碍的基础上,为其搭建了正确的思维平台,保证课堂互动的有效延伸,巩固与再生了课堂互动成果,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篇12

仅以初中三年级英语教科书Unit 13 “World’s Population”为例,组织一次以“人口问题”为主题的课堂讨论。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本单元词汇。

2.初步了解有关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

3.提供口语练习的机会,锻炼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

4.变以“老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为以“学生为中心”(learner-centered),培养学生说英语的兴趣。

二、教学思路

三、教学步骤

中学生对人口这个话题虽然有一定了解,但不十分深入,其知识储备还不足以完成课堂讨论全过程要求,所以给学生补充对这一问题的知识储备是组织这次课堂讨论的必要基础。

1.首先,老师对本单元单词和词组进行重点讲解,同时引出相关背景知识。如讲解单词increase“增加,增长”时补充。

The population of world increasing every minute and every hour ,and there will be standing room only in the future if we don’t take any steps.

2.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精心设计讨论问题;

What is the population of our country?

What is the population of the world?

How is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increasing?

And how is the world?

Wha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ndeveloped area and developed area on population in China?

What about the world?

并提供可能用到的短语和表达法:

hundred,thousand,million,billion,the population of...,increase,slow down,hour after hour,produce for multiply by,challenge,grow faster and faster,at the beginning of

What’s the population of...?It’s...

Do you think it will increase?

What will happen in a hundred years?

The will be...

I’m afraid that...

……

3.布置讨论任务,将全班60名同学分成6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组选出1名代表,在讨论后发言,汇报讨论结果,每人限时3分钟。

4.学生发言之前,老师作些简单要求,如要求语言清晰,语音语调基本正确,与“观众”目光交流,讲完接受“观众”提问,在发言过程中可以向“观众”提问,与“观众”口头交流,其他组员可以作补充,等等。

学生们都有表现欲,他们在老师的鼓励和动员下,会争先上台演讲,老师一定要认真听取每位代表的发言,并在适当时候给予提示、帮助、评论和提问,代表们在演讲中提到:

The population of the world is growing faster and faster.If that goes,there will be standing room only for us on the earth,so we must try our best to slow down the increasing of the population...

Our government carried out the one-child policy. Most of us are the only child in our family...

5.当学生们发言完毕,老师可就“一孩化”政策(one-child policy)的意义和带来的社会现象组织一次小小的辩论。

As everyone knows, population is still a big problem in China. So we have to carry out the one-child policy.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policy? Please give your own opinion.

正反两方各派两名代表作为主辩,其他同学可以举手声援。辩论激烈而活泼,把整个课堂讨论推向。

辩论的目的不是谁是谁非,关键在于这种辩论式的课堂讨论口语训练对学生英语灵活运用水平要求很高。通过辩论可以激励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

最后,让同学们评出最佳辩手和最佳组员发言人,老师给予一定的奖励。(eg.a copy of the 21th Century paper)以提高同学们的参与性。

6.老师对课堂讨论全过程总结性点评,可以具体到个人的特色或不足,也可以全体性地从英语语音、语调、口语、常用句式、词语、演讲行文逻辑等进行技术指导。

7.进入课文讲解,在前面的课堂讨论基础上,着重讲解课文结构和重点、难点句子,并在讲解中不时提到学生提出的有积极意义的观点和例子,以保持学生听课情绪的兴奋性。

四、正确发挥老师在课堂讨论中的作用

在课堂讨论教学形式中,“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被更生动地演绎为“学生是演员,老师是导演”,老师导好才能有学生的演好。具体来说,教师的作用为:策划者、组织者、控制者、督促指导者和知识储备资源者。

作为组织者,教师应对整个课堂讨论全过程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什么时间段应该进行哪一步一定要心中有数。

作为策划者,教师对于选材一定注意既要立足课本内容,又不能太生硬刻板缺乏灵活性。

作为控制者,教师可指定几个基础好、胆子大、脑子活的同学做准备,既起到示范作用又防止出现冷场,活跃气氛。

作为督促指导者,教师不用一一纠正学生发言中的错误,以“抓大放小”的原则,影响交流的,纠正;不影响交流的,放过。充分树立学生们的自信,消除其紧张和顾虑。

作为知识储备资源库,教师在同学们遇到不会表达或表达不准确的情况时,及时恰当地给予必要提示和帮助,同时对全体同学扩大词汇量知识储备也是一种有效手段。

篇13

海洋执法涉及众多行政法学的理论与实践。作为上海海洋大学公共管理系的核心课程,行政法学课程设置方向具有明确的海洋行政执法特色。本课程作为海大的法学课程,一直力图做到具有行政法学课程本质与海洋大学学科特色紧密结合的特点,在历年的教学实践中也一直秉承这一理念。

一、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沿革

自上海海洋大学2000年行政管理专业开办以来,《行政法学》就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开设,至今已经开设有十三年时间。2010年该课程列为上海海洋大学“085”重点建设课程项目,并于2011年顺利结项。

根据《上海海洋大学本科教学一览》(2012年版)规定,《行政法学》课程学生修学情况分为三种:(1)作为人文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必修课程学习,课程代码8203010,每年修学学生人数100+;(2)作为人文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选修课程学习,课程代码8203010,每年修学人数50+;(3)作为海洋科学学院海洋管理专业选修课程学习,合班授课,课程代码8203028,每年修学人数20+。自2000年行政管理专业开办,2004年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设立和海洋管理专业开设以来,约有近2 000名学生修学。三个专业方向的学生主要毕业去向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读研和留学。从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该门课程在其就业和继续学习的过程中显现出了很强的实用价值。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海洋类高校法学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希望形成具有海洋管理特色的行政法学优质课程。建设旨在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理念。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切实理解中国的法治现状,特别是海洋行政执法现状,掌握基本的行政法学概念、原则和制度,充实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加对学生海洋行政执法基本知识的传授。师资建设目标是:加强与国内外大学关于该课程教学的交流沟通,开阔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视野,增强教师教学、实践与科研能力;教学内容设计目标是,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教学方法目标是,不断创新,尤其注重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索,加强课堂(小组)讨论的比重,将“微课”的理念与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这门课程旨在通过向学生传授行政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使学生从整体上对我国行政法学的基本框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进而熟悉各种行政法律规范,提高运用行政法律规范进行诉讼、处理行政纠纷的能力。为学生将来遵守行政法规、依法行政工作、依法维护合法权利,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全课程一共分为5编,48学时,具体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如下:第一编导论(4学时)、第二编主体论(4学时)、第三编行为论(24学时)、第四编程序论(4学时)、第五编监督与救济论(12学时)。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是本门课程建设的重点,可以分为课堂上与课堂下两部分。课堂上,应作为解决知识难点、提高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平台,讲授与讨论并进,辅之以辩论和模拟法庭,可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课堂下的“微课”录制,读物选择,作业任务布置一定要做到知识点涵盖范围广、重点突出的标准。具体内容包括如下:

1.课下将本课程的知识点和讨论问题的背景资料,提前上传到网络平台,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较好的掌握。这些知识点主要包括如下三类:基本概念、程序过程和经典案例。其中,前两部分板块内容主要是学生自学内容,课堂上用抽查、提问和情景模拟的方式对学生自学效果进行考核。其中,较难理论内容教师将进行讲解,这取决于对学生考核成果的分析。如果学生普遍掌握良好,则不再赘述;如果学生普遍掌握不足,则需进一步讲解。经典案例的阅读主要是为课堂讨论、辩论做准备。

2.课堂上采取模块化、问题化教学方式。拟采取的课堂教学方法有:讲授、讨论、问答、小组汇报、辩论、模拟法庭的形式。

讲授主要是在学生课后预习的基础上,对重难点的讲解。本次建设的重点是将“微课”理念纳入到教学实践中。具体做法是,课下录制10~15分钟基本知识点的学习指引,要求学生课前观看,并按照指引学习。对需要讲解的知识点进行“微课”讲解。对已经录制过“微课”的知识点课堂上主要采取提问形式进行检查和考核。

讨论主要以教师作为核心主持人,本课程一般每年修学学生数量在170人左右,可以分成10组,每组选举一位组长进行组织协调。教师按照课后布置的背景资料选择讨论的主题,并预先设置3~5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每个问题讨论的时间可以限定在8~15分钟不等。每组讨论后推选一位同学回答问题,回答效果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主要标准为:回答是否主题明确、观点是否正确。因为时间所限,每节课不能所有组别一一回答,但是教师随即选取 2~4个组别的方法,会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危机意识。

问答主要作为对学生课后资料是否学习理解的考核工具,以及学生上课是否积极参与、认真倾听的方法。教师提问学生能否听懂听明白、学生回答是否流畅正确,都是平时成绩给予的依据。由于课堂学生人数众多、时间有限,因此教师打分的过程要客观而且迅速。初步设想的方法是选取6人作为学生助理,每人分管20名学生名单,教师根据回答表现给予A、B、C三个等级的打分,6名助理,辅助记录。6名助理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干预,也可以最快记录学生课堂表现。这将成为学生成绩的非常可观合理的依据。

学生汇报发言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15分钟以上的发言将被强行停止。学生汇报发言的内容是教师课堂上课前预先布置的网络平台的内容。初步设想为“问题―对策”模式发言,即教师提出一个现阶段社会存在的行政法问题,学生经过准备给出解决对策。这一方法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趣味性。一般情况下,网络平台布置的作业应先于上课时间的5天以上,以此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思考。发言的内容根据当堂课所处模块的不同而不同。第3、第4、第5编所涉及的内容适合本教学方法。这三编都有当今我国或者世界上发生的最热点的管理问题、社会问题、法律问题和经济问题存在,具有较高学习价值。

辩论是考查学生法学逻辑思维最好的工具。“程序正义VS实质正义”是法学家一直争论的焦点,让学生以行政法学案例作为佐证,抽签决定正反两方,课堂上进行辩论,有利于考查学生理论知识运用的能力,也可以提高思维反应、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

模拟法庭是让学生了解诉讼程序最好的学习方式。教师提供学生一个案例,学生自己分析管辖法院、受案条件是否具备、自己写作诉讼状并自己安排模拟法庭角色和程序,最后做出判决。整个过程的而进行是对学生一学期学习知识的最好总结和考查。模拟法庭将安排在接近期末阶段进行,可以起到对行政法学课程的回顾与复习的作用。

四、课程资源网上建设与课外培养模式

课程资源网上建设应充分运用URP、EOL系统,特别是EOL系统提供的多模块,丰富资源的平台,建设该课程的网上资源库。其中不仅包括讲授课件,还将包括课外作业任务布置的方案描述、辅助文档和微课视频、资料搜索方法等内容。适当增加趣味性短片、电影和电视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习行政法学的兴趣。

课外培养环节要充分运用行业资源。上海海洋大学的海洋行业资源非常丰富,充分运用校外实习基地(如东海分局)的资源,增加学生课外实践的机会。以学生观摩或短期实习的方式,对其进行本课程的课外辅助教学。现在的大学生创新项目有很多,在海洋大学有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骆肇荛基金项目等学生项目。具本课程组观察,学生申请、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本课程组的课外培养模式主要是基于学生项目的“课外指导模式”。对有兴趣的学生进行选题、申报和实施的指导。

五、课程考核方式与思考

篇14

单元复习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巩固和提炼,因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应突出体现,不能上演“教案剧”。近两年来,我在单元复习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四步教学法”,并因不同章节加以灵活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引导学生归纳提纲、表解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一章的提纲表解,可以使学生把知识形成网络,便于掌握和综合分析。从而提高复习效果,提高学生能力。在近几年的单元复习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进行系统加工,利用提纲表解,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复习中的最关键的一步。

1.类比式图标

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缺乏想象力的学生,虽经数次复习,还是抓不住本质要点,特别是对易混淆、难区别的概念,更不能完全理解,因此编制各种类型的类比表解既可以提高记忆力,又可使知识之间的关系比较清楚地反映出来,有助于灵活运用。例如,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对比,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异同点,光反应与暗反应的类比,DNA与RNA的对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对比等。

2.综合图标

在掌握了基本知识概念的基础上,将知识横向和纵向整理,使之条理化、网络化,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意义记忆、逻辑记忆。例如糖类代谢内容:

二、编题自测

已复习过的知识是否掌握牢固,能否灵活运用,还要通过习题来检验,完成第一步复习之后,我让学生自己编排检测题,每个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检测,而是积极地、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在每个章节中,每个学生自编十道选择题、十道填空题、两道分析说明题(试卷后面附上答案),共计30分。然后收上来,由教师认真检查,看一看有没有错题及错误答案。

下一堂课把学生的“小试卷”随机发下自测。(1)27分以上为优秀;(2)24分至26分为良好;(3)21分至23分为及格;(4)20分以下为不及格。当堂统计,优秀率达57%,及格率达98%,成绩突出,效果明显。这就要求教师工作量大,要严谨、务实;也从本质上贯彻了我们学校“灵活重能,严谨求实”的优良作风

三、单元测试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是相辅相承的,一个单元章节的基本知识点,学生是否牢固掌握,重点是否明确,还是需要教师的集中检测来达标的。在第四节课中进行单元测试,教师认真批改,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对成绩和失误进行归纳整理,为下一步讲评做好充分准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了经过前两部的基础复习,测试效果非常优异;单元测试及格率高达97.5%,优秀率达48%。

四、讨论评价

一个单元复习完成以后,总是有一定收获、有一定不足,围绕本单元知识复习中的得与失、成绩与缺点,进行师生双边的讨论与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在复习的收尾工作中,切切不可一言而过。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得失,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并针对性提出一些问题,既做发言人,又做听众,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归纳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成功的学生总结了经验,差的学生在学法上找到了不足,为今后本科及各科的复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减数分裂”的讨论课中,十班的于忠艺同学说:“经过这次复习,我觉得细胞分裂过程像一部电影展示在脑海中,过去零散的知识练成了一片,染色体好像是运动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独的图形了。我也终于明白了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同源染色体及同源染色体的形态了。”

当然,教无定式,学无定法,并不是所有的单元复习都能如此,这显然不现实,也过于模式化。在“生命起源和生物的进化”这一章的复习中,我采用了辩论方法,把同学们分成两组,一方面――“进化论”,一方面――“神创论”。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欢乐笑声中顺利地完成了一章的复习任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