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辩证的基础范文

中医辩证的基础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医辩证的基础,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医辩证的基础

篇1

急性白血病患者多因贫血、发热或皮肤黏膜出血等症状就诊,其中半数以上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发生率较高。化疗是治疗白血病的首选方法,但因化疗导致骨髓抑制、粒细胞减少,极易发生感染而发热。所以及时、正确地控制发热,对于急性白血病治疗的能否顺利进行、疗效的高低及患者的生存质量,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发热的病因多样,这在急性白血病发热中得到突出的验证,就其发热的病机探讨、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及调护、预防,日益受到中医界血液病学者的关注。根据笔者的临床体会,作一探讨。

1 辨证

急性白血病的发生有内外之分,究其病因,“正气亏虚”为其内因,“邪毒内蕴”为其外因,即致病因素。急性白血病发热与此内外二因有着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内伤发热;②癌瘤发热;③感邪发热。内伤发热与癌瘤发热均属非感染性发热范畴,感邪发热为感染性发热。三者均以正气亏虚、邪毒内蕴为基础。其病因病机探讨如下。

1.1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主因白血病患者素有正气不足,邪毒内蕴,伤营血,损骨髓,骨髓瘀滞,新血难生,日久即气血渐亏,气阴两虚。气虚,阴火内生,为气虚发热,表现为发热、头晕乏力、气短懒言、易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血本属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为血虚发热,表现为低热、倦怠乏力、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唇甲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阴虚则阳盛,水不制火,阳热亢盛,为阴虚发热,表现为午后或夜间发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颧红、盗汗、口干、便结、尿黄而少、舌质干红、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数。

发病过程中血虚与阴虚常常同时并见,为阴血不足,表现为阴虚、血虚症状同时出现;气虚与阴虚并见,为气阴两虚,表现为气虚、阴虚症状同时出现。

1.2 癌瘤发热

主因邪毒瘀滞,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壅遏不通,郁而化热;或因邪毒侵袭机体,正邪抗争而发热。二者日久必伤正气,正气虚弱,邪毒又可乘虚而入,形成恶性循环。或低热或高热,以低热多见,午后或夜间发热,可同时伴有周身疼痛,瘀点、瘀斑,面黯,舌紫黯,有瘀点,脉涩。

1.3 感邪发热

感邪发热亦基于“虚”字,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白血病患者体内邪毒瘀滞,气血渐弱,正气更虚。缓解后患者因定期化疗,化疗药亦属火热之品,伤耗气阴,正气亦虚。正气不足,必有卫表不固,热毒乘虚而入,首当其冲,侵袭卫表,卫表失和,则出现表证,或表热或表寒,出现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周身酸楚不适。表热则伴汗出、咽干、乳蛾红肿、口渴、舌质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表寒则伴无汗、不渴、舌淡红、苔白、脉浮紧。若未及时治疗,或邪毒迅猛,热毒深入,由表及里,犯肺则热毒内蒸,热伤肺气,肺失清肃,进而热壅血瘀,发为肺痈,出现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脓痰、脓血、舌质红、苔黄、脉滑数等;如夹湿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则发淋证,出现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疼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侵犯肠胃,传化失常,或胃气上逆,出现发热、恶心、呕吐,或发泄泻,出现发热、腹泻、腹痛等;若热毒化火,侵及营血,为重症危候,持续高热不退,此时既耗伤真阴而耗血,出现贫血加重,又迫血妄行,不循常道而动血,出现皮肤黏膜出血,亦能动风而抽搐、惊厥。

2 治疗原则

白血病之发热,与虚、邪、毒、热、瘀、湿密切相关,常常相互影响,共同为病。治疗上,因其发热病机不同,治法亦有不同。但总的治则离不开驱邪、扶正,攻补兼施,虚则补之、热者清之、瘀则通之、湿则化之,使邪祛不伤正,扶正不留邪,各据其轻重而变通主次。因“邪毒”为白血病的基本致病因素,邪毒不除,正气难复,故在治疗发热同时,应酌情兼顾驱除邪毒,邪毒渐清,正气自复,在治疗发热中,可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反之,若至白血病晚期,邪毒肆虐,正气虚极,此时热毒深入营血而发热,则病情难以控制而危重。

转贴于

2.1 驱除邪毒、扶助正气

内伤发热、癌瘤发热与感邪发热,因其发病机理不同,治法亦有不同。内伤发热为邪毒内蕴,正气不足,气、血、阴虚所致,其治疗基于驱除邪毒、扶助正气。气虚发热应以益气为主,如补中益气汤;血虚发热则以滋养阴血为主,如归脾汤、四物汤等;阴虚发热宜滋阴清热,如清骨散、青蒿鳖甲汤等;若气阴两虚,则需益气养阴清热。

2.2 驱除邪毒、活血化瘀

癌瘤为邪毒瘀滞而致,癌瘤发热则以驱除邪毒、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邪毒祛除,发热自消。可予活血逐瘀汤等加减。

2.3 清热解毒、顾护正气

感邪发热为正气不足、热毒炽盛所致,故在顾护正气基础上,据热毒轻、重、深、浅遣方用药。如表证发热,病情尚属轻微,宜解表达邪,及时控制病情发展,表热证需辛凉解表,予银翘散之类;表寒证需辛温解表,予荆防败毒散之类。若直入气分,或由表入里,热毒犯肺,则兼清肃肺气、化瘀排脓,如白虎汤、清肺汤、加味桔梗汤等;侵及下焦,应兼清利湿热,如八正散等;入肠胃者,则在顾护肠胃同时,属寒者可予藿香正气散,属湿热者可予葛根芩连汤等。

篇2

关键词:车模 加工 编程 细节

1 引言

     基于不断发展的汽车行业,竞争成为如今汽车行业中最大的话题。竞争依靠什么?创新就成了关注的焦点。只有不断的创新,保证车型不断的更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为有效的占领市场提供有力的保障。所以整车车模的加工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加工车模的效果,有效的验证新车型的各项数据,评估市场效应,为新车型的开发制造提供坚实的依据。

2 车模加工基准以及数模处理的工艺

      2.1   加工基准的制定;

     (1)  车模中心的要求:确定整车车模的姿态位置,根据具体开发要求确定坐标在空载位置还是在半载位置,但整车车模设计中心的XY平面,整车支架的底座面,水平面这三个平面必须平行。

     (2) 基准孔及基准面的制定:车模加工过程中需要通过轮毂安装面上的孔位进行基准的定制, 保证数模中轮毂安装面上的孔位与现实中轮毂安装面上的孔位状态完全一致。

      2.2   加工毛坯的要求;

       确认加工毛坯与实际毛坯的一致性,主要是为了保证加工程序的安全,由于车模加工机床的特点,高速轻切削,所以一旦加工量过大,就会导致主轴抱死,对机床产生较大的影响,严重的话,会导致机床与工件的碰撞。

      2.3    加工数模的处理;

      加工数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加工效果,如果出现交叉面或者重复面等情况,不仅加工后效果差,同时还会加大计算量,影响加工效率,所以需要对于数模进行细化处理,要求编程数模保持曲面边光顺连接,开口线保持正常间隙,除前保后保内车灯外,其他全部保持和周围部件的正常间隙,各部件分层清晰,间隙正常,交接曲面正常裁剪,不交叉延伸同一部件内,无异常开口,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数模问题,才能在加工过程中有效的避免过切或者加工不到位这些影响加工效果的问题,同时较好质量的数模能够确保刀轨的流畅性,从而提升加工效率。

      2.4   数模图层统一管理;

      将整车数模的各个制件,前后门、发动机罩、顶盖、翼子板、前保、后保、车灯等,以开口线为分界,全部分到不同的层里,开口线单独放在一层,图层管理要统一,各个制件要用不同的图层区分。这样就为整车的分块加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以后的编程过程中,可以快速的进行分块加工,有效的提高了编程效率。

3  编程工艺以及编程过程中的细节处理

      车模加工根据材质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加工的材质为泡沫,作用就是为后序的油泥加工提供一个依附体,其次加工的材质为油泥,由于油泥的可重复使用性,可以在这个阶段反复验证各种数据,直到完成最终数据的验证,最后加工的材质为树脂,由于树脂在光洁度和硬度上都要高于油泥,并且从加工效果上来说更能接近于真车,但由于树脂的成本较高,并且制作周期长,所以就作为最终验证各个数据的依据。

       3.1  泡沫车模

      泡沫车模的加工,总的加工思路就是忽略局部细节以较大的加工步距较快的完成加工,泡沫车模的作用就是为了便于涂油泥和树脂,

并且是一个负余量加工过程。由于加工策略的问题会在一些部位产生较大步距的刀轨,从而会影响后序油泥加工的加工效果,需要二次补油泥。

      3.2 油泥车模

      油泥车模加工的目的就是反复验证车模的各项数据,所以在加工上就需要详细的再现整车的各个部件,尤其是一些局部的细节,因此就需要对加工数模进行必要的工艺补充,在加工策略上进行合理的安排,使3+2轴加工与5轴加工能够相辅相成,同时需要注意对于细节的把握,这样才能达到加工效果,满足加工要求。

    油泥车模加工的指导思想就是将整体车模合理的划分为几个部分,应用3+2轴和5轴的加工策略进行合理的加工加工。其加工顺序为:    粗加工 外造型修补        精加工        清根精加工                

   (1)  粗加工 在粗加工过程中,由于切削量较大,刀具和机床的安全成为最需要关注的地方,所以就要加大对于机床的碰撞以及长短刀区分的检测力度,对于一些容易出现碰撞隐患的部位进行工艺处理或者单独加工,这样的话不仅可以有效的避免,同时还会确保加工刀轨的流畅性,有效的提高了加工效率。

(2)  外造型修补 经过粗加工后,由于加工数据的变化,即加工泡沫与加工油泥的数模不同,就会出现局部缺量的现象,这时就需要对于这些缺量的位置进行补油泥,以保证精加工后表面的质量。

(3)  精加工 精加工是这个加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相对于粗加工中的只需要3+2轴策略,精加工则需要3+2轴与5轴加工的相辅相成,在加工策略中下刀位置的选择,参考线的选择,转速与进给的选择都会直接影响加工效果。由于车模的加工大部分使用的是3+2轴加工,所以每个角度之间的接刀成为值得重视的问题,整车各部分加工顺序的合理安排以及接刀位置的正确选择对于车模的表面质量的好坏都会起到至关的作用,根据互换性与公差的原理,对于公差要求较高的位置保证其加工效果在公差范围之内,但由于机床旋转角度以及接刀的问题,肯定会产生累积误差,选择一个合理的加工顺序和接刀位置,可以将累积误差有效的放置于公差要求较低的加工位置,以保证整体加工的准确性。但有时即便是选择了合理的接刀位置,由于位置的特殊性以及机床的精度问题,还会产生误差,这时需要5轴与3+2轴的相互配合,通过5轴平行铣加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此类的接刀问题。

(4) 清根精加工

      清根精加工其实就是对于局部细节的加工,主要的加工对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就是各个部件之间连接出的分缝,第二部分就是类似于中网这样的局部细节。由于各个部件之间的间隙相同,3+2轴的加工就需要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清根处理,否则就会出现有的地方刀尖加工而有的地方刀刃加工,这样的话就会产生不等的间隙,与真车的状态不符,因此就要根据不同位置选择不同加工方法,例如整个侧围上的分缝就可以用3+2轴加工,而在一些特殊的位置,可以适当的使用5轴加工,便于更加真实的反应整车状态,例如车灯位置。                    

      3.3 树脂车模

      树脂车模的加工工艺与油泥车模的加工工艺一致,只是对于树脂车模来说,由于树脂的硬度较大,在粗加工过程中需要合理的安排刀具长度,最大程度的降低机床载荷,在加工过程中,合理的设置连接距离以及转速和进给,避免表面出现水波纹现象,保证表面质量到达预定的要求。

篇3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证候要素;五脏相关;痰瘀相关

中图分类号:R541.6 R2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8-0897-03

Preliminary Study on Syndrome Factors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CM Syndromes in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Liang Yunyu,Zou Xu,Pan Guangming // Guangdo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120)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ai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syndromes in patients (p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Methods The information of 217 patients was collected by Chinese medicine questionnaire.The information database of TCM of CHF was set up.The syndrome factors were analysis by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Results The syndrome factors of TCM syndromes in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F were Qi deficiency,yang deficiency,phlegm syndrome and stagnation of blood.The disease location factors was related to heart,spleen,lung,kidney,liver.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syndromes factors were combined to different location factors.Conclus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CM syndromes in p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F were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five viscera and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phlegm and blood.

Key words:chronic heart failure;syndrome factor;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five viscera;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phlegm and blood

本研究在调研五脏相关学说前期文献的基础上[1-3],建立慢性心力衰竭五脏相关理论框架,并开展大样本临床证候调查,本研究拟以慢性心力衰竭为切入点,通过对其急性发作期中医四诊信息的观察,引入证候要素这一概念,来阐明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证候要素分布特点,从而充实慢性心力衰竭五脏相关理论的内涵,补充和完善前期建立的理论框架,印证五脏相关学说。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病例来源于广东省中医院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收集2006年8月―2007年2月217例患者资料。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采用《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Framingham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证候诊断标准: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1.2.2 纳入标准 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且急性症状加重;意识清醒,能够配合采集临床资料者。

1.2.3 排除标准 合并有肺、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患者;拒绝合作或因患有精神疾患等无法合作者。

1.3 研究方法

1.3.1 调查表设计 对国家行业标准、规范教材、专著、期刊论文、古籍等文献中有关慢性心力衰竭的证候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归纳,通过检索文献,根据研究目的和文献调研结果设计《慢性心力衰竭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信息采集表》,经临床预调查,对初表进行修订后形成正式的调查表。

1.3.2 临床调查 统一培训各分中心研究者后,采取前瞻性调查方式进行了信息采集,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辅助检查结果等信息进行临床信息调研。

1.4 资料分析、处理 建立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信息数据库,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性发作期症状用频数来进行描述,运用SPSS13.0对症状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217例患者中男109例,女108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96岁,年龄分布以 70岁~79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例数的39.2%;其次为>80岁年龄组,占22.6%。收缩性心力衰竭200例(92.2%),舒张性心力衰竭11例(5.1%)。心功能Ⅱ级45例(20.7%),Ⅲ级115例(53.0%),Ⅳ级54例(24.9%)。就原发病而言,患者中以冠心病组患者最多,占50.7%,其次为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组,占24.9%,其余疾病组分布较平均。

2.2 慢性心力衰竭症状的分布情况 根据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症状出现频率,频率出现最多的前十五项症状依次为气喘(包括稍有喘促、动则喘甚、张口抬肩)、精神疲乏、倦怠乏力、舌质暗、纳食减少、胸闷、舌苔白、气短息弱、食欲减退、失眠、舌质淡、水肿(包括颜面部、双下肢等不同部位的水肿)、舌苔腻、咳嗽有痰、心悸。

2.3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症状的因子分析 本研究先通过因子分析将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进行“降维”处理。分析前先对本资料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KMO检验统计量0.530 2>0.5,因子分析结果可以接受。

慢性心力衰竭症状的因子分析选用主成分提取法(Principal components),通过对因子负荷矩阵分析后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18个,前18个因子累积贡献率为68.422%,由此简化为29个症状,将上述18个因子所得的29个症状根据专业知识结合中医理论分为两组,详见表1。从中可以发现,第一组是慢性心力衰竭所导致的特异性症状,这一类症状是与疾病的诊断有关联;第二组是慢性心力衰竭过程中伴发的症状,这一类症状对证候的判断有贡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表1 心力衰竭症状的聚类分析

2.4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症状的聚类分析 本研究利用聚类分析“物以类聚”的原理,对上述因子分析提取出的症状进行归类,就可以推断出心力衰竭发病时的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将上述两组症状分别进行聚类分析。

2.5 心力衰竭证候要素在心功能不同时期的分布(见表2)

表2 心力衰竭中医证候分布与心功能的关系

3 讨 论

3.1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性要素 本研究结果提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性证候要素实证以痰证、瘀证为主,虚证以气虚、阳虚、阴虚为主。可见,本研究的结果符合邓铁涛教授提出的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特点[4],病性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以瘀血、水饮、痰浊居多。本虚(心气阳亏虚)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的关键,是慢性心力衰竭发作的始动因素,并贯穿慢性心力衰竭的整个病理过程的始终,且是慢性心力衰竭时导致水液代谢障碍的主要原因。标实乃因本虚所致,标实为慢性心力衰竭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兼证。

3.2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位证素 病位证素与病性、其他病位间的联系规律,是正确辨别出证候位置的基础[5]。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的本脏在心,病位证素“心”,但五脏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肺、脾、肾、肝都与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尤以脾相关多见,因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关系,其相互关系主要体现在气血化生运行上。心气的推动和脾气的统摄其本质是人体阳气在血液运行方面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心火之热以温脾,而助脾运化,脾阳脾气又可助心主血脉之功能。

3.3 慢性心力衰竭证候要素的演变规律 就病性而言,“气喘、倦怠乏力、纳食减少”三种主要症状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权重是一致的,是贯穿心力衰竭发展的全过程;对照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上述三种证候可分属于“气虚证”与“脾气虚证”的主证;头晕、心悸、失眠多属于阴虚之象,在心功能Ⅱ级患者中权重较大;水肿、尿少属于阳虚证的主证,在心功能Ⅳ级患者症状中占主要权重;咳嗽有痰、头晕、苔腻、脉弦滑等痰证主要症状在心功能Ⅲ级表现明显;胸闷、颈部青筋暴露、舌质暗、舌底脉络迂曲青紫、脉弦等血瘀症状在心功能各级分布呈递增趋势。

就病位而言,心力衰竭发生的病位在心,五脏相关,心脾两脏的相关症状在不同心功能分级中的权重均较大。心功能Ⅱ级患者中肺系症状分布较多;在心功能Ⅲ级、Ⅳ级患者中,脾系症状相对明显;发展至后期,由心及肾,表现心肾亏虚。

心力衰竭的发病以心脾气(阳)虚为本,由气及阳,并贯穿病程的始终。急性期以瘀血痰浊水饮为标:①在心功能代偿期和慢性心力衰竭早期(心功能Ⅱ级),心气不足,无以推动而致血行不畅,气机不宣,血停成瘀,最终致心血瘀阻,出现咯粉红色泡沫痰,夜间阵发呼吸困难,面唇舌紫暗等。在此,心、肺、脾相关,因虚致瘀。②随着心力衰竭的病情的发展(心功能Ⅲ级),由气及血,心血不足影响了脾的运化功能,脾不健运,痰浊内生,反过来蒙蔽心窍,可能出现心悸,纳差,腹胀、腹部静脉紫暗粗张、舌苔腻、脉弦滑等。至此,心、肺、肝、脾相关,痰浊证候要素表现明显,表现为气虚痰瘀或气阴两虚,痰瘀互阻。③慢性心力衰竭后期(心功能Ⅳ级),心阳虚衰,不能下煦肾阳,由气及阳,由心及肾,至此,心、肺、脾肾脏气亏虚,并痰瘀互结;肾之阳气亏虚,不能制约水道,以致上凌于心。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位在心,气虚、阳虚、血瘀、水停是贯穿心力衰竭全过程的基本病性因素;在不同的时期,为此四类证候要素的轻重不同的组合;“以心为本,五脏相关”,其反映的是心力衰竭过程中病位因素,用五脏相关学说指导临床,能全面认识、把握慢性心力衰竭。

参考文献:

[1] 陈达理.从五行学说到五脏相关理论[J].中医杂志,2008,49(10):939-941.

[2] 邓铁涛.略论五脏相关取代五行学说[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8,5(2):65.

[3] 邓铁涛,郑洪.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从五行到五脏相关[J].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9.

[4] 邹旭,吴焕林.邓铁涛教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选粹[J].中医药学刊,2004,22(4):590.

[5] 朱文锋,李灿东,甘慧娟.病位证素的特征[J].福建中医药,2005,36(44):1-4.

作者简介:梁蕴瑜(1981―),女,住院医师,在读博士,现工作于广东省中医院(邮编:510120);邹旭(通讯作者)、潘光明,工作于广东省中医院(邮编:510120)。

篇4

关键词:贸易自由化 出口扩展边际 贸易成本 现实特征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走上了经济市场化和贸易自由化的道路。自1995年5月开始中国实施了多层次贸易自由化战略,并采取了降低进口商品关税税率,取消商品进口配额等措施,双边贸易成本逐步下降。2001年中国加入WTO与2005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全面实施也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的深化。图1显示了1995-2010年中国与主要出口市场(主要出口市场指2007年中国前十四位出口市场,分别为: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荷兰、英国、俄罗斯、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印度、菲律宾)双边贸易成本的变化。

由 图1中可以看出中国双边贸易成本呈下降趋势。从时间上看1995-2010年的贸易自由化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95-2000年贸易自由化初级阶段贸易成本小幅降低,降幅平均在10%左右。从2001年开始贸易成本下降速度加快,平均降幅高达30%以上。而在此期间中国也经历着持续的出口繁荣。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出口(24.84%)更是以高于世界总出口(6.8%)近4倍的年均增长率迅猛增长。其中80%源于已有贸易品出口数量的增加,另外20%则是可贸易品种类的增加及贸易对象的扩大,即扩展边际的增长。如果扩展边际的增长时段恰好与贸易自由化的实施阶段相切合,则表明贸易自由化与出口扩展边际的增长应该呈正相关。为证实这种正向关系,本文将采用KR界定法考察贸易自由化战略实施阶段中国出口扩展边际的变化。

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成本估计

(一)测度方法与数据

本文选取2007年中国前十四位主要出口市场作为样本对象,采用Novy(2007)的改进引力模型测度中国与14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成本。与其他测度方法相比,该模型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新的突破:第一从传统的双边贸易扩展到多边贸易;第二引入非贸易品的概念;第三嵌入冰山型贸易成本并将模型置于垄断竞争框架之下。为更方便地测度贸易成本,模型假定双边贸易成本对称(τjk=τkj),同时双边贸易品份额相等(sj=sk=s),根据该模型得出的贸易成本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EXPj,k和EXPk,j分别为J国与K国间的实际出口额,GDPj、EXPj和GDPk、EXPk分别为两国的实际GDP和实际总出口,S为可贸易品份额,两国相等,ρ为替代弹性(Novy,2007)。

从该公式中可以看出,如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双边贸易额的增加表明贸易关系更密切,贸易成本下降;相反如果产出的增加并没有带来双边贸易额的增加,则导致贸易成本上升。

(二)数据来源与参数选取

采取Novy(2007)模型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各国的实际GDP数据可以通过IMF的IFS(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数据库获得。双边贸易额与各自出口额的相关数据可以通过IMF的DOTS(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数据库获得。该数据库提供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从1948年以来的所有进出口数据,因此很容易获取中国与G14各国的相互名义出口数据和各自的名义总出口数据。为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对上述数据采用2000年美元价格统一计算,得到各国实际贸易数据。本文选取的样本时间跨度为1995-2010年。

另外,还需确定上述公式中的两个参数的数值。一是替代弹性ρ。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替代弹性越低意味着消费者对价格或贸易成本越不敏感,从而有助贸易的扩大。但该数据很难直接从数据库中计算获得,有文献显示该数值介于5-11之间(Anderson,2004)。为更一般性地考察替代弹性对贸易成本的影响,取中间值ρ=8。

而关于可贸易品份额S,有学者在考察了5个OECD国家(法国、意大利、日本、英国与美国)之后,发现1960-1988年其私人贸易品中非贸易品份额为18.9%-44.3%。由于选择的国家样本中有三分之二都是工业化国家,非贸易品份额应该较低,因此本文选择s=0.8,即所有商品中20%是非贸易品。

中国出口扩展边际的现实特征

(一)方法与数据

Kehoe and Ruhl(2007)提出一种新的衡量扩展边际增长的方法。首先界定“最小贸易品”。给定贸易伙伴与样本年度,将所有商品HS-6位编码出口数据按照选定样本空间前三年平均出口额进行排序。将排列好的商品分成十组,每组商品总出口额占前三年平均出口额的十分之一。其中第一组由出口贸易额最小的商品构成,将其称为“最小贸易品”。

其次衡量出口扩展边际的增长。首先需计算在样本空间最后一年(终期)这十组商品的出口总额所占的比重。存在两种极端情形:如果贸易的增长只来源于已有贸易品出口数量成比例地增加,那么每一组数据在终期所占份额应仍保持为10%;如果贸易增长只是来源于出口商品种类的增加,那么“最小贸易品”组在终期所占份额应上升,而其他组的份额应下降。也就是说在基期占10%比重的“最小贸易品”组的出口份额在终期所占比重超过10%,则表明出口扩展边际有所增长。

最后分析扩展边际的时间增长性。对于样本中的每一年计算“最小贸易品”组的出口比例。如果贸易自由化战略实施之后“最小贸易品”组的出口所占份额上升的话,则表明贸易自由化与出口扩展边际增长存在时间一致性。

关于贸易伙伴及样本数据的选取,本文仍沿用2007年中国前十四位主要出口市场,选用1995-2010年货物贸易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总署与WTO(UN COMTRADE)数据库。采用出口平减指数对数据进行平减处理,并统一成2000年美元价格。

(二)中国出口扩展边际的样本空间阶段及特征

首先衡量中国出口扩展边际的增长。如图2所示,十组贸易品2010年出口份额并不相同,“最小贸易品”组出现峰值。1995年中国向世界出口的最小贸易品种类为2471种,出口额占总出口的10%。到2010年, 2471种最小贸易品的出口额占总出口的19.88%,这表明中国出口贸易增长中扩展边际增长占有20%左右的比例。

为了考察出口扩展边际的时间增长性,本文将样本空间分成两个阶段:贸易自由化初级阶段与贸易自由化深化阶段。为了能够更好地分析出口扩展边际实际增长情况,将“最小贸易品”组分解为三个部分:零贸易品(严格来说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零贸易品。如美国的出口中只有出口额超过2500美元才会被纳入统计体系中,而小于2500美元的商品则被视为零贸易品。小额贸易品是指存在正向贸易但年贸易额小于50000美元的商品)、小额贸易品和相对大额贸易品。表1显示了中国出口扩展边际变化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与G14出口扩展边际在贸易自由化两阶段均有所增加。在贸易自由化初期扩展边际增加幅度较小,平均增长率为9.78%。其中印度(22.73%)、菲律宾(20.54%)、泰国(19.04%)上升幅度较大,而德国(4.78%)、美国(3.21%)、日本(1.85%)上升幅度较小。而在贸易自由化深入阶段增长幅度加大,平均增长率为32.40%。同时国家排名也有较大变化。美国由第13名一举跃升至第1名,2010年终期上升幅度为57.08%,是2000年终期的近20倍,这说明贸易自由化的加深对出口扩展边际影响巨大。

针对具体的商品,表2与表3中给出中国对美国出口额变化最大的前十种最小贸易品。1995-2000年间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最小贸易品中,主要出口品为服装、燃料、矿产品等,属于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商品结构比较低级。而中国入世以后对于工业制成品平均关税降至8.9%的措施,使得主要出口商品变为工业品及配件等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商品结构快速升级。

结论及建议

为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借鉴KR界定法衡量了中国的出口扩展边际的现实特征。通过研究发现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的贸易成本逐渐降低,同时中国对G14最小贸易品出口份额在终期均有所上升,这说明中国出口扩展边际的变化时段恰好与贸易自由化战略实施阶段相一致,较好地证明了两者之间的正相关联。对具体商品而言,自由化初期主要出口的最小贸易品为服装、燃料、矿产品等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品,深化期则集中于工业品与配件等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说明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升级。

上述结论同样可以为中国进行贸易自由化的路径选择提供帮助。中国贸易自由化战略是分阶段、分层次的。以WTO为核心的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与CAFTA区域贸易机制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但WTO由于成员众多,成员内部利益难免发生冲突,有时难以在短期内达成协议。而CAFTA机制更加灵活,成员国地缘上接近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建立自由贸易区不仅对双方市场的冲击都不会太大,还可以有助于缩小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然而CAFTA的建立其区域性特征也可能导致区域集团对外的排他性、封闭性以及区域集团之间的竞争性和对抗性,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另外就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效率与权威性而言,WTO无疑更有优势。因此对于中国未来的贸易自由化战略发展来说,应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作为主导层次,争取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并利用例外原则取得有利的谈判地位,同时将区域贸易自由化进程作为必要补充,通过普遍的开放与适当的有期限的保护,以达到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趋利避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Kehoe,Timothy J.and Kim J.Ruhl.How Important the New Goods Margin in International Trade?[R].Research Department Staff Report of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2002

2.Hummels,D.and Klenow P.L.The Variety and Quality of a Nation's Expor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5,95(3)

篇5

我们正在做什么?

1 本期宣传重点

a)“临终关怀学”在中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作为中国临终关怀之父的崔以泰教授无疑是这一新兴学科的开拓者、铺路人,他怀着一颗大爱之心投身于他的临终关怀事业。

b)种瓜得豆豆满仓。大豆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一生与大豆相伴,他把人生的重点与情感放在了培育大豆上,在这片天地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 欢迎老年朋友参加“金色感言”征稿活动

计划在今年上半年编辑出版《金色感言――中国离退休科技工作者人生格言录》,请老科技工作者相互转告,让更多的人加入活动中来。

a)活动介绍:

由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教育分会、清华大学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人才开发委员会联合举办,面向全国各级各类老科协会员,及社会各界离退休科技工作者征稿。稿件入选即入编《金色感言――中国离退休科技工作者人生格言录》,全国公开出版发行。

b)活动主题:

工作、生活、婚姻、爱情、理想、信仰、科学、教育、社会等方面,关于做人、做事的感悟。不求辞藻华丽,只求言语朴实,句句真情。

c)活动特色:

《金色感言――中国离退休科技工作者人生格言录》是一本汇聚人生感悟与心得的著作,由国家级出版社 公开出版发行。

对个人,这是一次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著书立说的机会,因为这是部汇聚老科技工作者心声的巨著。

对协会,这是一次在老科协系统全国范围开展的文化活动,在丰富会员文化生活的同时,使得协会的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d)投稿须知:

1.来稿包括:感言、个人简历、免冠照片(2寸)、手写签名。感言与简历均在100字以内;

2.来稿通过电子邮箱投寄,如不便可邮局邮寄,需字迹清楚、照片后写上姓名、联系方式等。

e)参与方式:

1.由各级各类老科协负责组织开展,发动会员积极参与活动,汇总统一发至本刊;

2.个人可直接联系本刊,也可与当地老科协联系,确认参与事宜;

望各级各类老科协积极组织会员参与。欢迎来电咨询索要详细活动资料。

3 组织记者团赴各地各级老科协采访报道

为进一步宣传老科协,提升老科协在社会各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加强本社与全国各级各类老科协组织的交流和沟通,本社下半月刊拟定由一位社领导带队,组织1~2名记者,深入各地各级老科协组织进行采访报道。

范围包括:组织建设、活动开展、典型人物,同时,共同协探讨如何进一步做好老科协工作等。

对象:1.工作突出的全国各地各级老科协;2.正在开展重大活动中的老科协;3.相关企事单位。

有意向的全国各地各级老科协可以与本刊联系。

4 《今日科苑》下半月刊全年征订活动

《今日科苑》杂志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一份科普综合类半月刊。是中国老科协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对外宣传的主流媒体。2012年《今日科苑》下半月刊将全新改版,倾力打造中国老科技工作者的权威读物。本刊每期定价15元,全年180元。

a)欢迎各级各类老科协会员即时订阅。可按年月灵活订阅。也可单期购买。

b)对全年订阅20份,以及全年订购杂志总数240本,以上的单位及个人赠送价值500元的本社图书。

我们能做什么?

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交流与合作

今日科苑杂志社以杂志为核心,依托北京今科天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致力于推动文化事业向前发展,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a)为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宣传报道服务。以杂志为依托,联合近百家中央及地方媒体、网络媒体的集中宣传报道。

b)为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策划、编辑、出版各类图书。包括传记、报告文学、个人学术专著,写个人,也可写一个群体。

c)企业产品的宣传、推广。包括科技成果的鉴定与,可以承办新闻会、大中型会议、大型活动等。

d)为企事业单位开展的会议及活动提供服务。包括新闻采编,媒体宣传、网络宣传等方面。

我们的优势:

a)权威的信息。《今日科苑》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老科协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

b)高规格的读者群体。目前杂志发行范围包括:全国各级各类老科协组织、政府机构、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

c)有效的信息传播。可根据需要,采用直投方式,将杂志投放至相关群体,达到最为有效传播。在企事业单位的宣传及产品推广具有很大优势。

d)资深的作家团队。数位中国报告文学作家、中国科普作家能够确保稿件质量。

我们做过什么?

欢迎相关企事业单位与本社进行交流与合作

1 在宣传老科协方面

a)特别报道:湖南省老科协

2011年第02期,本刊总编辑刘书良撰写《证实人的力量――湖南省老科协会长朱东阳访谈》刊发于“特别报道”栏目;同时在同期用20余版面刊发了湖南省各地老科协撰写的经验交流、建言献策等文章。

b)特别报道:江西省老科协

2011年第08期,本刊记者专访江西省老科协会长张逢雨,采写《江西省老科协事业迈入发展新阶段――访江西省老科协会长张逢雨》;同时用20余版刊发了江西省各地老科协撰写的经验交流、建言献策等文章。

通过本刊记者对湖南、江西两省的实地采访,报道了两省老科协近年来取得的最新成就与经验,通过杂志的发行渠道,以及网络传播,报道内容引起了包括政府、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扩大了老科协组织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力地推动了老科协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篇6

其实,中医单纯的辩证论治是不能真实地反应中医学的本质。那么当我们去说中医学的特征时,首先要明确是相对谁而言。凡说特征的时候,首先要搞清楚其共性的东西。很明显,我们讲中医学的特征,是相对西医学而言,辨证论治是我们的特色,但前提是辨病论治是二者的共有。但现在我们只讲异,不求同,甚至于扬言中西医无法结合,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辨病论治不是西医的专利,也是中医学的最基本特征之一。

1 从中医学的发展史,看辩病证治的重要性

1.1 中医学虽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但临床上从来就存在着“辩病施治”的方法。特别是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之初,证候的概念尚未从疾病中分化出来,就是以“病”作为辩析目标的,治疗也就依据病来施行。如《内经》13方基本上是以病作为治疗靶点的;《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等著作也多以具体疾病作为治疗目标,如以“常山截疟”、“黄连治痢”等。即便在近代,中医学在注重“辩证论治”的同时,也仍在运用辩病思维。如对肺痨、肺痈、肠痈、湿疹、疟疾、麻疹、水痘、天花、蛔虫、绦虫病等的防治,主要是基于辩病的思维。因此,中医学的辩病思维与辩证思维是同时存在的,交织在一起而综合运用的[1]。

1.2 中医学从诞生便开始了辨病与辩证的结合。早在《黄帝内经》里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它往往是先定病,然后再辩证。比如《咳论篇》、《痿论篇》等章,都是先说这种病,然后再去辩证。之后,在《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等书,无不先言某病,再言某症,病、症、脉、证合参而治。以《金匮要略》各篇之题最能说明,如《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都是病名。

1.3 中医辨病论治在之后的发展过程当中从未终止。兹举俩例最能说明。其一,清初温病大家余师愚在其《疫疹一得》书中,仅论及清瘟败毒饮一个方子,以一方治一病,药即中病,鲜有罔效,典型辨病而治,其重复性不言而喻。其二,清初临床大家程国彭,在其《医学心悟》一书中,运用大量篇幅讲述如何辩证伤寒。在太阳经症条下,直言麻黄汤与桂枝汤辩证之繁琐,疗效之有限,辩证少有失误则灾害险生。乃自创加味香苏散一方,说:今以此方代前二方(指麻黄汤、桂枝汤)之用,药稳而效,亦医门之良法也。不论冬月正伤寒,及春、夏、秋三时感冒,皆可取效。其也是实现了从辩证论治到辨病论治的一次飞跃。这是中医走循证医学道路的肇始。

1.4 又如中医在与疾病“非典”的抗争中,充分发挥了辩证论治的优势,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了辩证论治的优越,而在于对“非典”疾病的认知随着辩证论治的进程而不断深化,这同时也是“辩病”的认知过程。我们采用两种方法相结合,我们的认知就愈趋深刻,我们的治疗就更趋完善。

2 辩病用药的优势

2.1 在辩病用药方面,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病理特点。因此,每一种疾病也意味其基本的治疗原则或治疗大法。除证选用不同的药物外,头痛可适当地配合应用川芎、白芷等止痛药物;癃闭病按照“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应着于通利为主;遗尿应按照“固摄止遗”的原则去配伍组方。如肠痈一般可用大黄牡丹汤治之;如肺痨虽有肺阴亏损、阴虚火旺、气阴耗损等不同病证,但感染痨虫是其共同病因,补虚杀虫是治疗肺痨的根本原则,在抗痨杀虫的基础上再结合辩证,分别予以滋阴润肺、滋阴降火、益气养阴诸法,辩病与辩证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2.2 在脏腑辩证中:肺系病证主要按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之病机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肺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肺主气、司呼吸的生理功能。脾系病证主要按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之病机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肺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脾主运化、升清降浊的生理功能。心系病证应按血脉运行障碍和神明失司之病机特点进行辩论治,还要结合心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肝系病证主要按肝气疏泄不畅、肝阳升发太过、肝风内动等病机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肝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肝主疏泄、臧血濡筋等生理功能。肾系病证主要按肾阴、肾阳不足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肾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骨、生髓等生理功能。

3 辩病论治与辩证论治的关系

3.1 关于辩证论治与辩病论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笔者以为,辩证论治的主要着眼点是放在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病理层次的本质的认识上的。一个病理层次就是一个证候,一个汤证是一个证候辩证论治的结果。辩病是对疾病的辩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区别在于一为确立证候,一为确诊疾病。辩病论治则是着眼于对疾病全方位的考察,从而抓住疾病中最具本质的联系,把这个疾病和其他疾病区别开来,进而针对各种病的特殊性,采取相应的治疗。一般说来,辩病论治从对疾病的初期考察,到确定“这一个”而非“另一个”,从一般性对症治疗到确立针对性极强的治疗,是对疾病的认知阶段。只有经历了这个阶段后,辩病论治才有了基础,换句话说,辩病论治是建立在对疾病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知基础之上的。

3.2 辩证论治和辩病论治,没有层次上的高低之分。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其局限性。辩证论治虽然不能达到对疾病的特殊性具有深刻认知的层面上,因而缺乏特殊治疗的方药。然而,辩证论治对疾病发展过程中病理层次本质联系的认识却远比辩病论治要深刻。从而,在针对疾病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具体治疗上,更能抓住主要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比辩病论治“优越”。辩证论治的又一个优势是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包括对人类尚未认识的疾病,这在人类认识和战胜疾病的过程中,其意义不言而喻。

3.3 由此可知,“中医内科临证时既要辩证,亦要辩病。其中辩病论治,是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基本矛盾的手段,[2]”…“是对中医辩证的必要和有益补充,有利于进一步对疾病性质的认识,有助于掌握不同疾病的特殊性及发展、转归[2]”。

总之,辩证论治和辩病论治只有相互为用,相互结合,才能不断深化中医对疾病的认知和提高治疗疾病的能力。中医学是辨病论治和辩证论治的完美结合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

因此要发扬中医学的辩证论治的诊疗特色,要提高中医的诊疗水平,提高辩证的准确率,必须坚持辩病与辩证相结合的诊疗思路。运用辩病思维来确定疾病,对某一病的病因病变规律和转归预后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再运用辩证思维,根据该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辩析目前处于病变的哪一阶段或是哪一类型,从而确立其当时的“证候”,然后根据“证候”来确定治则治法和处理遣药。此即通常所说的“以辩病为先,以辩证为主”的临床诊治原则。对某些难以确诊的病证,可发挥辩证思维的优势,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辩出证候,随证施治[1]。

参 考 文 献

篇7

【关键词】中医护理;临床应用;探讨

1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具有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

1.1 整体观念包括了人体自身,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现代特别重视的心理因素等各方面的平衡与统一。这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相一致的[1],充分说明了中医护理倾向于人的整体性、有机性、连续性;并且,“天人合一”这一朴素辩证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

1.2 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基本特点,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本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施护,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则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辩证的正确与否。辩证施护体现了临床护理过程中着重透过现象看本质,因而采取了“同病异护”、“异病同护”、“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等方法。

2 中医护理的现状

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医护是同源的。现阶段中医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医护理适合现代护理的发展方向,其效果也渐渐得到肯定。另外中医护理在社区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拥有巨大的国际市场。近10年来中医护理研究方向:1.开展中医护理高等教育研究2. 开展中医整体护理模式的研究;3.开展中药外用药护理的研究;4.开展中医护理技术与方法在社区保健和康复的应用研究[2]。

3 中医护理存在的问题

3.1 现有中医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缺乏国际交流的水平;

3.2 现有护理人员还未普及中医护理学知识、缺乏辩证施护的能力[3];

3.3 中医护理的应用范围不广泛 、学科内涵还比较模糊;

3.4 中医护理技术不普及、操作实践机会少[4];

3.5 中医护理学与现代护理学的磨合还处在不成熟的阶段。

4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护理的特色与优势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从饮食、情志、病情观察、生活起居和诊疗技术等诸方面讲述了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这里着重探讨辩证施护,中医认识和护理病人、是既辨病又辩证的。辨证着眼于证的分辨,如一初起发热、恶寒、头身痛、脉浮的病人,初步印象为感冒病。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不同,常表现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不同的证,只有辨别清楚是风寒证还是风热证,才能确定施护的方法。如属风寒感冒,根据“寒者热之”的护理原则,应采用避风寒保暖,室温宜偏高。饮食上可给生姜红糖水等辛温解表之护法;苦属风热感冒,根据“热者寒之”的护则,应采用室温宜低,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减轻心烦、口干之不适感。饮食宜给绿豆汤、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热生津辛凉之品。这就是所谓的“同病异护”。但在临床上有时可见到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所谓"异病同护",就是指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护理。比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都可采用升提中气的护理方法。如用黄芪、党参炖母鸡,苡仁粥、茯苓粥等益气健脾之品;注意休息,避免疲劳,以培育中气;采用针刺百会、关元、长强穴,以补中益气;保持会清洁,用五倍子、白矾煎水熏洗以促使回纳等。由此可见,中医护理主要的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和“证”的不同。相同的病机和证,可采用基本相同的护理方法,不同的病机和证要采用不同的施护措施。所谓“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实质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涵着病机在内的缘故。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护法,就是辨证施护的精神实质。

5 中医护理的展望

中医护理要发展,要走向世界,就必须要走科学研究的道路,走继续教育的道路。在护理工作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传统医学内容丰富多彩,疗效显著,中医护理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实践、整理、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理军,中医基础,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2] 刘虹,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篇8

1“整体观“的联系与区别

中医护理重视整体观,它是中医护理的特点和优势。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祖国传统医学护理重视从局部病变与整体机能的联系上分析病因,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循证护理也有整体观念,它突破了以往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倡导临床护理措施和护理决策都要以患者为中心,所获实证须与临床治疗、患者需求相结合,制定护理计划,重视病死率,致残率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需求对患者的影响。两者的整体观念都体现人文性、艺术性、伦理性、社会性等因素,中医护理则体现更深的整体观念,而循证护理主要体现人本文化的本身。

2注重个体化差异

循证护理区别于传统护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体现了护理的个性化,是对传统护理目的、方式和方法的挑战,以关心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为目标,提供最佳护理方法。是护理人员用审慎、明智、准确的运用现有的科研结论为基础,根究病人的具体情况,需求和愿望,结合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综合考虑,选用最好的护理措施,为病人实施有效的护理[2],循证护理不管从定义、目的、核心思想、应用、要求和效果都体现了最优化原则,即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的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最佳护理。中医护理采用“同病异护”的方法,在同一疾病不同阶段还根据季节、地区及人的体质、年龄、性别差异辩证施护,体现了鲜明的个体化特点。中医护理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实施辩证施护。“辩证施护”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结合疾病的具体证候,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的方法。具体体现为“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例如:胃脘痛一病,为脾胃虚寒型。治疗当温中健脾,宜服黄芪建中汤或理中丸类。护理中要注意腹部保暖,可局部热敷,饮食宜温热熟软,易于消化,并应少量多餐;若临床辨证为肝气犯胃型,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主,可用柴胡疏肝散或舒肝丸等。护理重在调节人的情志,要开导病人,避免郁怒,使其肝气条达。上述同是胃脘痛,因其“证”不同,故护理方法也不同,表现出同病异护的特点。与此相反,有时不同的疾病,如小儿麻疹和丹痧,这两个不同的时行疾病,在病程后期,都会出现邪去津伤之证,护理时表现出异病同护的特点。由此可见,辩证施护体现了中医护理的科学方法并与循证护理指导思想相统一。

3扬长避短相互补充的特点

当前,中医护理作为传统护理模式存在一定经验主义,缺乏科学依据,表现为:在应用护理程序时,尽管依照护理程序步骤展开工作,但仍无法跳出被动性接受工作的方法;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时,习惯于以经验替代科学的决策,评判性分析思维能力较差;制定护理计划过于简单机械化,习惯于照搬现有的护理诊断与措施,逐条组成单一的护理方案,缺乏个性化及针对性。在中医护理工作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辩证施护的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在分析判断疾病的本质时存在辩证依据不足的现象或辩证施护准确但收效甚微等等。如何克服这单一护理工作方法所存在的不足,是有待我们研究改进的问题。而循证护理,强调实证指导实践,以制定护理决策,对转变现行中医护理工作方法具有积极的影响。

4循证护理的引入是中医护理发展的一个重心

随着循证护理的引用,越来越多的护理理论与护理技术操作期待研究证据。要找出解决它们的新方法,就必须以可信赖的科研成果来解释和支持。因此,护理科研应从护理应用学科的角度出发,以解决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突破口,在继承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广泛开展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实验研究,着重从护理理论的科学依据及技术操作的可行性、安全性、舒适性入手,选择最适合与临床研究的课题并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文献数据库中公开的研究路径进行设计,融合循证护理理念,加快对祖国传统护理的学术思想与技术专长的挖掘及研究成果的转化,使中医护理工作在适应医疗技术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健康需求护理领域。中医护理是源于中医基础理论医学,局限于典型的经验医学,循证护理的引入必将改变人们对中医护理的认识和观念,辩证施护的核心是对证的认识和把握水平,中医护理领域引进循证护理方法,且不丢失辩证施护特色的同时现代医学护理交流的方法,在以病统证。病证结合,因病施护,因人施护的基础上,循证护理是一种自我否定不断完善,努力使研究证据跟上现代科学发展的科学护理观,有机的结合循证护理的新思想、新观点将成为中医护理发展的一大重心。

参考文献

[1]冯先琼,成翼娟,李继平,等.循证护理:护理发展新动向[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1-3

[2]王泓,冯迎儿.浅谈循证概念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2):216-217.

篇9

【关键词】 中医护理;整体观;辩证施护;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173-02

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伴随着而来的诱发疾病因素也相应的增多,这在时刻威胁着人们身心健康的同时,也间接强化了人们养生保健意识。在医疗保健上,虽然目前有着多种护理方案可供选择,不过中医护理保健在我国人们群众中拥有极高的认识度,事实上中医护理以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中医护理也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体现,在大众中具有天然的接受性。然而,中医护理在实际应用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为更好地了解现代中医护理特点及其在临床中的价值,发现存在的制约因素并加以解决,笔者以其所在的县级中医药为平台进行了研究分析。

1 中医护理的特点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史绵远、内涵丰富,围绕中医延伸而来的中医护理,就是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体现中医辩证施护特点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2]。随着中医护理的发展,中医护理逐渐朝着整体护理的方向发展,现代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和社会得到有效运用。国家《中医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明确提出了中医护理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即以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2]。

与西医不同,中医护理充分渗透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其典型特点就是强调整体观念,运用辩证施护思想与方法,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脏腑学说为基础,融入了经络学,借助刺激相关部位以调节气血,激发重要器官功能来达到护理的目的[3]。具体来说,整体观就是认为人是一个以脏腑、经络、气血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突出了人体与自然界、社会的关系,迥异于西医理念。所谓的辩证施护就是运用四诊法、中医八纲辨证法制定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护理方案。

1.1 整体观: 中国哲学强调“牵一发而动全身”、“天人合一”,以此为基础衍生而出的整体观对中医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医护理继承和发展了整体观念,使整体观思维很好地融入了实际应用。简单而言,整体观就是追求统一性,讲究完整性,这里的“一体观”反映到人上,就是人体自身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和谐一体(天人合一体现)。中医认为,人体本就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人体各个组成部分间在构架上是不可分隔开来的,各个功能互为己用、互相协调,同样在病理上也是互相影响的。在扩延到人与外界自然上,人与自然换就也是一体的,互相影响的,人体机能变化受自然界影响,自然界变迁亦会潜移默化地渗入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中去,人必须与自然界保持平衡,即人内外环境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大的整体性,这一整体观思维深深地渗入在生理、病理、辨证和护理等各个方面[4]。

1.2 辩证施护理念: 中医诊断“望、闻、问、切”渗透着辨证哲学思想,沿着这种思维和方法论,中医护理区别于西医护理的重要一点就是要观察患者自觉症状和临床表现来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症候。中医作为的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本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施护就是依据辨证而来的结论来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由此可以看出,辩证施护理念,辨证是基础和参考,依照扶正祛邪、标本缓急、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正护反护、因人、因时、因人制宜等手段和方法来实施对症护理,而施护效果则可用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2 中医护理特点在临床中的应用

2.1 整体观在临床中医护理中的应用: 常言道,“三分治,七分养”,强调的就是一方面对症治疗,另一方面同时还要有稳定舒畅的情志、情绪和情感,合理安排饮食并加强适量的功能训练,以达到整体治疗的效果。中医护理整体观念核心是保证患者得到全面、系统的护理。中医护理整体观与辨证观融合发展出了整体辨证施护理念,形成了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的整体辨证施护特色,如以发热为例,外感发热邪气仅在卫分,治疗上采取解表,护理上需避风保暖,服药后加盏衣被,取微汗降温;而中暑引起的发热邪气已入气营,高热、口渴等症状突出,此时护理上应以及时降温为主,解暑消热。因此亦可看出,整体辩证施护将整体观和辨证思维融入到护理中,有助于增强护理针对性和效果。

2.2 辨证在临床中医护理中的应用: 由于目前人类疾病的多因素、多种类等特点,在中医的护理中仅仅采取整体性还远不行,结合辩证观施护十分必要。辩证观在中医护理中应用价值突出,如对惯性胃痛患者,临床上的中医护理是会根据具体的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对寒性刺激引起的胃痛,中医护理上一般会采取局部温热给患者驱寒止痛;若系情绪不稳、情志不舒所致胃痛,中医护理中应该采取移情、疏导等心理干预疗法来消除患者的精神压力,减轻疼痛。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中的整体观和辨证思维是中医护理的典型特点,中医护理临床应用围绕整体观和辨证观来开展。随着中医护理技术的深入发展,朝着现代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在丰富了临床护理方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实际运用中善于发现缺陷并加以完善,不断推动中医护理技术与时俱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淑荣,谭燕.浅谈中医护理的特点[J].中国护理管理,2010,13(07):65-67

[2]黑莲芝,李琛,张慧静,等.论整体护理与中医理论的内涵统一性[J].实用护理杂志,2010,18(1):53-55

篇10

【摘要】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自古以来,中医与西医就各有长短,难以包容。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自然科学发展规律为依据,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契机,在总结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历程中,探讨新的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改革的方式,提出改革意见:明确中医教学的目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模式、教材编写与教学安排、以促进中医学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教学改革

自16世纪中叶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来,就有了中医与西医的矛盾。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他们各有短长,难以相互包容,共同发展。中医界不少前辈的融会贯通,改进、科学化,现代化等理论方法,均未解决这一矛盾。解放后,我党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自然科学发展规律为依据,提出了中西医结合创立新医药学派的方针,提倡中西医结合,促进了中西医学两大体系相互渗透和吸收,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中西医学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渊源,思辩与实践方式,哲学依据,发展模式均不相同,西医院校学生在接受了大量现代医学教育以后,再接受中医学教育,其学习态度、认同程度、思维方式等均明显影响中医学教学效果。如何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探讨新时期中医学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1]。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明确中医学教学的目的

高等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目的已争论多年,但一直未完全明确。[2]目前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任务重,教学时数少,讲解快,学生理解难,中西医结合贯通差,最终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短短50学时左右的时间内,要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辩证论治到中药方剂,一字不漏地讲解,要求学生学习掌握,确实很困难,即使勉强死记硬背下来以应付考试,之后也都全忘了,别说运用和发展,这样就毫无效果可言。因此,应该明确我们的教学要达到什么目标水平?我们教学培养的目的是什么?与高等中医药院校不同,它不是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而是让西医院校学生在学习现代医学的同时,了解祖国医学的渊源、历史传统与成绩,熟悉祖国医学的特点,基本理论,发展状况以及目前中西医结合成就,为今后从事医学事业打下基础。因此重在了解,要求学生熟悉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病治疗方法,了解中药的作用及组方原则和常见病的中医治疗,将学生引入中医学的门槛。并结合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成就作一些启发式讲授,适当作两种理论的对照讲解,提出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提起学生的兴趣。目的明确了才能据此安排教学大纲,编写实用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和见习实习时数,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改革教学方法与模式

几十年来,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一直沿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模式。从概论、阴阳五行、脏腑 辩证到治则治法、中药方剂等,引经据典,以经解经,一字不漏地全部讲授,内容多,要求多,而学时少,学生学习困难,很难消化掌握,教学效果差。为此,应根据社会发展和教学目的,结合实际情况,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其进行改革。要根据教学目的制订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确定改革的步骤和方法,分步实施,并进行必要的试点,以期取得成功。具体改革方法:

2.1上好第一课堂。中医学第一堂课是讲中医学绪论,也就是介绍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以往认为绪论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少,故不太重视,只作简单介绍。实际上,上好第一堂课十分关键。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第一堂课上能激发同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应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充分准备,在第一堂课上就抓住同学们的心,将他们引入中医学的殿堂。

2.2以系统器官为纲目,以中医脏腑学说为核心,对中医学相应的基础理论、诊断、方剂中药、辩证和治法进行一站式教学。以前中医教学中将藏象、辩证、治法、方药等分别讲授,各章节之间相互独立,基础知识与临床诊断、治疗相分离,学生难以融会贯通。

实际上,中医学的藏象、辩证、治疗、方药是紧密联系的。辩证是在对脏腑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的充分认识上作出的,而治法是以辩证为基础,同时指导方药的拟定。因此以脏腑为纲,即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中心,分别讲解其生理、病理、临床症候及辨证方法,并讲授该脏腑最常见的一两个疾病,介绍治法,方药,可使学生融会贯通,既掌握中医的基础知识,又运用于临床实践,还可以举一反三。例如讲解脾胃,从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主升清、主统血,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的生理功能能到脾胃升降失常而出现脾胃气血阴阳失调,诸如脾气虚损,脾阳虚损,水湿中阻,脾胃湿热,中焦实热,腑气不通等病变,结合临床实际着重讲解中焦实热,即阴阳腑实证的病理机制,病情演变,可能的转归和预后,以及以大承气汤为代表的通里攻下药“急下存阴”的治疗原则与方法,再在临床见习和实习时结合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予以讲解,使学生对该系统主要疾病的生理病理和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与掌握。以此类推,让学生逐步适应,自己去认识辩证方法的全过程,从而掌握中医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3中西医结合。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和成就为主,既以中医学为基础,又以现代医学为说理工具,同时用中医整体观和方法论来阐述,使学生容易理解。[3]首先讲述中医学的历史渊源和成绩,中医基础理论,简要介绍中药方剂和常见病的辩证论治方法,在此基础上着重向学生介绍目前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的成就和进展以及还有待解决的问题,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全国取得了较好成绩的针刺针麻技术研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上海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关于肾本质的研究,初步阐明了肾阴虚和肾阳虚本质上与机体皮质醇量的高低相关,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找到了一种可靠的方法和途径;青蒿素的研究开发成功,不仅是中药开发的突破和新途径,也是我国第一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有关中医血淤与现代医学循环和微循环障碍关系的研究;证本质的研究,舌诊的研究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中药的有效成分提取及其疗效与西药的关系和差别;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尤其是国家攀登计划中的经络实质研究,至今仍无明显进展,都需要我们投身其中,为实现中医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样既有生动具体的成绩和实例,也有悬而未决的问题,可以极大地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 积极认真学习。

2.4结合实际,以事实为依据。结合我国和我科的临床实际情况,介绍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的疾病。例如介绍我科中西医结合急性胰腺炎,使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降低到10%以内,比单纯西医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更佳,且目前全国急性胰泉炎的治疗大多数都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不全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效果确切;脑卒中及其后遗症的中医针灸治疗;康复科的中医理疗按摩等都有很好的疗效。安排临床见习,使学生看到确切的疗效。通过这些成就与事实的介绍,使学生有中医能治病,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体验,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中医,认真学习中医,并可能投身于中西医结合事业。

3教材编写于教学安排

为了达到彻底改革的目的,就有必要据此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大纲应该简洁明晰,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教材应该简明扼要,条理清晰;既要有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讲解与介绍,又有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成就和相应的新理论与观点方法,同时毫不忌讳的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以供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因此,在教学时数安排上,应多讲中西医结合的成就,少讲经典中医理论;多讲临床实际能解决的问题,少讲悬而神秘的空洞理论;多结合临床实践,结合病人讲中医理论,少课堂讲授,少给学生讲“天书”;进一步加强临床见习和实习的带教工作,在实际运用中讲理论。同时应针对不同专业编写教材。例如:针对预防专业,着重介绍中医未病先防的思想和中医养生学;针对妇幼专业,重点讲授中医妇科学和儿课学。

总之,为适应时展的要求,为搞好中医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应总结经验,借鉴他人的成就,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以促进我校中医学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郑兰英.21世纪高等中医教育改革的困惑及其症结[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4:28

[2]喇万英,蒋炳武.略论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7;4:21

篇11

【关键词】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238-02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cerning teaching reform

Liang Hong Xu Lan Wu Xiufang Yang Xiaoxia

【Abstract】Since old times, as two different theoretical system,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had their own advantage respectively. In this paper,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s a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law as the basis, new teaching concept as an opportunity,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to explore new way of medical college and teaching approach Reform: a clear purpose of Chinese educati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models, preparing teaching materials and arrangements,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medical teaching.

【Key words】Western medicine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自16世纪中叶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来,就有了中医与西医的矛盾。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他们各有短长,难以相互包容,共同发展。中医界不少前辈的融会贯通,改进、科学化,现代化等理论方法,均未解决这一矛盾。解放后,我党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自然科学发展规律为依据,提出了中西医结合创立新医药学派的方针,提倡中西医结合,促进了中西医学两大体系相互渗透和吸收,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中西医学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渊源,思辩与实践方式,哲学依据,发展模式均不相同,西医院校学生在接受了大量现代医学教育以后,再接受中医学教育,其学习态度、认同程度、思维方式等均明显影响中医学教学效果。如何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探讨新时期中医学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1]。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 明确中医学教学的目的

高等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目的已争论多年,但一直未完全明确。[2]目前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任务重,教学时数少,讲解快,学生理解难,中西医结合贯通差,最终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短短50学时左右的时间内,要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辩证论治到中药方剂,一字不漏地讲解,要求学生学习掌握,确实很困难,即使勉强死记硬背下来以应付考试,之后也都全忘了,别说运用和发展,这样就毫无效果可言。因此,应该明确我们的教学要达到什么目标水平?我们教学培养的目的是什么?与高等中医药院校不同,它不是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而是让西医院校学生在学习现代医学的同时,了解祖国医学的渊源、历史传统与成绩,熟悉祖国医学的特点,基本理论,发展状况以及目前中西医结合成就,为今后从事医学事业打下基础。因此重在了解,要求学生熟悉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病治疗方法,了解中药的作用及组方原则和常见病的中医治疗,将学生引入中医学的门槛。并结合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成就作一些启发式讲授,适当作两种理论的对照讲解,提出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提起学生的兴趣。目的明确了才能据此安排教学大纲,编写实用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和见习实习时数,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 改革教学方法与模式

几十年来,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一直沿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模式。从概论、阴阳五行、脏腑 辩证到治则治法、中药方剂等,引经据典,以经解经,一字不漏地全部讲授,内容多,要求多,而学时少,学生学习困难,很难消化掌握,教学效果差。为此,应根据社会发展和教学目的,结合实际情况,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其进行改革。要根据教学目的制订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确定改革的步骤和方法,分步实施,并进行必要的试点,以期取得成功。具体改革方法:

2.1 上好第一课堂。中医学第一堂课是讲中医学绪论,也就是介绍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以往认为绪论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少,故不太重视,只作简单介绍。实际上,上好第一堂课十分关键。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第一堂课上能激发同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应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充分准备,在第一堂课上就抓住同学们的心,将他们引入中医学的殿堂。

2.2 以系统器官为纲目,以中医脏腑学说为核心,对中医学相应的基础理论、诊断、方剂中药、辩证和治法进行一站式教学。以前中医教学中将藏象、辩证、治法、方药等分别讲授,各章节之间相互独立,基础知识与临床诊断、治疗相分离,学生难以融会贯通。实际上,中医学的藏象、辩证、治疗、方药是紧密联系的。辩证是在对脏腑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的充分认识上作出的,而治法是以辩证为基础,同时指导方药的拟定。因此以脏腑为纲,即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中心,分别讲解其生理、病理、临床症候及辨证方法,并讲授该脏腑最常见的一两个疾病,介绍治法,方药,可使学生融会贯通,既掌握中医的基础知识,又运用于临床实践,还可以举一反三。例如讲解脾胃,从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主升清、主统血,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的生理功能能到脾胃升降失常而出现脾胃气血阴阳失调,诸如脾气虚损,脾阳虚损,水湿中阻,脾胃湿热,中焦实热,腑气不通等病变,结合临床实际着重讲解中焦实热,即阴阳腑实证的病理机制,病情演变,可能的转归和预后,以及以大承气汤为代表的通里攻下药“急下存阴”的治疗原则与方法,再在临床见习和实习时结合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予以讲解,使学生对该系统主要疾病的生理病理和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与掌握。以此类推,让学生逐步适应,自己去认识辩证方法的全过程,从而掌握中医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3 中西医结合。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和成就为主,既以中医学为基础,又以现代医学为说理工具,同时用中医整体观和方法论来阐述,使学生容易理解。[3]首先讲述中医学的历史渊源和成绩,中医基础理论,简要介绍中药方剂和常见病的辩证论治方法,在此基础上着重向学生介绍目前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的成就和进展以及还有待解决的问题,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全国取得了较好成绩的针刺针麻技术研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上海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关于肾本质的研究,初步阐明了肾阴虚和肾阳虚本质上与机体皮质醇量的高低相关,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找到了一种可靠的方法和途径;青蒿素的研究开发成功,不仅是中药开发的突破和新途径,也是我国第一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有关中医血淤与现代医学循环和微循环障碍关系的研究;证本质的研究,舌诊的研究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中药的有效成分提取及其疗效与西药的关系和差别;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尤其是国家攀登计划中的经络实质研究,至今仍无明显进展,都需要我们投身其中,为实现中医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样既有生动具体的成绩和实例,也有悬而未决的问题,可以极大地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 积极认真学习。

2.4 结合实际,以事实为依据。结合我国和我科的临床实际情况,介绍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的疾病。例如介绍我科中西医结合急性胰腺炎,使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降低到10%以内,比单纯西医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更佳,且目前全国急性胰泉炎的治疗大多数都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不全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效果确切;脑卒中及其后遗症的中医针灸治疗;康复科的中医理疗按摩等都有很好的疗效。安排临床见习,使学生看到确切的疗效。通过这些成就与事实的介绍,使学生有中医能治病,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体验,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中医,认真学习中医,并可能投身于中西医结合事业。

3 教材编写于教学安排

为了达到彻底改革的目的,就有必要据此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大纲应该简洁明晰,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教材应该简明扼要,条理清晰;既要有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讲解与介绍,又有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成就和相应的新理论与观点方法,同时毫不忌讳的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以供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因此,在教学时数安排上,应多讲中西医结合的成就,少讲经典中医理论;多讲临床实际能解决的问题,少讲悬而神秘的空洞理论;多结合临床实践,结合病人讲中医理论,少课堂讲授,少给学生讲“天书”;进一步加强临床见习和实习的带教工作,在实际运用中讲理论。同时应针对不同专业编写教材。例如:针对预防专业,着重介绍中医未病先防的思想和中医养生学;针对妇幼专业,重点讲授中医妇科学和儿课学。

总之,为适应时展的要求,为搞好中医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应总结经验,借鉴他人的成就,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以促进我校中医学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郑兰英.21世纪高等中医教育改革的困惑及其症结[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4:28

[2] 喇万英,蒋炳武.略论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7;4:21

篇12

Abstract: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study of human physiology, pathology, and disease diagnosis and control of such a discipline, has its own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 This paper from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s of Chinese medicine, to materialism, system theory, basic theory of the main line of material explores how to achieve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哲学原理;中医现代化;探讨

Key words: philosoph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vestigate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247-01

0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时代的兴起,人类思想观念的更新,现代人类受诸多因素的干扰,出现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自身的健康似乎是为药是治,甚至有些业界人士走偏了路子,背弃了中医的理论,而跟着感觉走去了,实际上是违背了中医的内涵,违背了中医的特点―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也就是违背了科学。

1中医科学原理

中医作为一门学科,它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其理论体系受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阴阳五行是物质的,是中医的基础,它把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精、津液、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的生理病理机能,用阴阳属性来概括,用五行来归类,并利用阴阳矛盾的相互制约和五行的生克制化的规律,采用自然界的药物来纠正人体阴阳这一对矛盾的偏盛或偏衰。

1.1 阴阳学说阴阳对立观念思想的起源,是来自男女不同性别这一人类原始思想的产物。阴阳思想的产生和流传在传说中比较早远。阴阳的本体含义不仅是物质的,而且也是功能的,是天地万物刚柔动静运动变化现象性质功能属性的象征。所以,在古代哲学思想观念中,阴阳是引起事物发生变革,不见其事而见其功的无形机能和物质势力。阴阳的无形有功的阴阳势能效应和宇宙中存在的暗能量、引力场、磁力场的势能效应一样,虽然不具有实物性,但却具有被人感知的势能效应。阴阳的对立统一,是维持事物在矛盾中不断平衡发展,产生积极成果的根本保证。在这广泛原则的基础上,中医学建立了以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的中医学理论。

1.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的势能性质分类规定,对天地万物进行总体归纳的一种系统的归纳方法。它把世界万物一系列特有的归纳概念,通过系统的逻辑论证,将世界上千差万别,形殊类异的事物,按五行特有的功能属性,分门别类梳出条理,分类标示出木、火、土、金、水的功能属性及五行物质势力相生相克的特殊本质和相互间的生克制化联系,指导人们用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深入认识自然界各类物质势能和人体生理机能在维持整体动态平衡的关系中,各个系统环节生克制化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趋势,解决矛盾时,针对矛盾的主要性质“对症下药”,用钥锁关系找到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中医学理论的科学原理,是把阴阳气血津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风寒署湿燥火,寒热温凉,升降沉浮辩证的高度统一。

2中医现代化

中医现代化研究,就是以中医整体观将相互关联的、现代生物医学对物质的单一的、静态的认识,用世界公认的“系统论”的动态观、层次观,使之整体综合化,再加以整体“八纲”认别,就成了中医核心理论总率下的中医现代化了。

2.1 中医现代化研究指导方向离不开中医的“整体观念”我们用诸如哲学、逻辑学、唯物论、信息学等科学的观点研究现代化的中医,将“中医现代化”方向路线选择为整体观。中医的整体观念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它指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首先,人体自身是一个闭合的完整的体系;其次,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体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遵循中医的整体观,是中医现代化研究在人体生理和病理方面体现人体的一致性的体现。中医的的整体观体现在中医的现代研究方面具体方略是“四诊八纲”,“四诊八纲”是我国中医最早的核心理论基础,现代医学的一切检查、监测方法和器械都是望、闻、问、切四诊的延伸。而人体疾病的病证概括又离不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中医现代化革新,也无不遵循中医或者祖国医学古代的朴素的唯物论。我们知道哲学中的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所以历代许多医家绞尽脑汁探索人是什么物质组成的,但由于当时自然科学条件的限制,显微镜都没有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走物质基础发展中医药之路。从唯物论、系统论、物质基础理论来研究,这些理论研究认为:人的任何系统、器官、分子、细胞、基因、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整体和单一物质基础是不可分离的相互依存关系,有了物质单一基础,没有整体,它是极不完善的,就像现代生物医学,对许多多发病、综合症、复合病症、器质性病变不能治疗。整体观不但具备了系统论的动态性、层次性,整体性三性,还具有“系统论”没有的“四诊八纲”;只有增加了这四个字,中医才能顺利的走向现代化。反之,如果整体不知是什么物质组成的,整体就是完全模糊集合、模糊逻辑,我们必须知道整体是由那些物质组成,相互缺一不可。从逻辑学、唯物论,整体全息观、天人合一观,系统论说,整体与物质基础是相辅相成。

篇13

【关键词】 辨证施治辨病治疗;临床应用

辨证施治是祖国医学的精髓,是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法宝。其总的精神与涵义,就是将“四诊”所取得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成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和疾病发展的趋势,结合季节、时令、环境、地域及病人年龄、性别、职业等情况,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抓住疾病的本质,从而全面地决定治疗方案,整体地施以正确的治疗方法。但是,中医毕竟限于历史条件,病名多以症状而定,反应了疾病的基本矛盾,距离疾病的本质尚远。由于“证”虽然相同的许多不同疾病,在病因、病理等方面各有自己的特殊性,这些属于个性的东西是主要代表疾病共性的“证”所不能反映出来的。因此,它将会影响施治的准确性。现代医学的辨病治疗能抓住疾病矛盾的特殊性,运用现代科学凭借物理、生化等检查手段,能准确地找出发病的因素、病理的反映、病灶的位置、疾病的性质以及细胞的损害程度等,可谓是证据确凿,诊断明确,这是现代医学辨病治疗的长处。因此,我们在临床上能够把中医的辩证论治与现代医学的辨病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其长,补其短,才能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笔者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常在辩证论治的前提下,施以西医的辨病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就具体的几个方面略述于下。

1 辨证论治与对因治疗结合

中医辩证准确,治疗效果也不错,若辩证论治与对因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则能显著地提高疗效。如治疗感冒时,在辩证的基础上,选加一些抗感冒病毒、流感病毒的中草药,如二花、板兰根、丹皮、百部、栀子、桂枝、、贯众、柴胡、黄连、黄芩、黄柏、老鹤草、鱼腥草、侧柏叶、麻黄、射干等;在治疗肝病转氨酶升高时,依据辩证施治,选加一些具有降酶作用的中草药,如五味子、茵陈、虎杖、板兰根、连翘、龙胆草、田基黄、秦皮、凤尾草等;在治疗高血压病时,适当选用一些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药,如天麻、杜仲、葛根、钩藤、野、寄生、丹皮、黄芩、地龙、汉防己、夏天无、青木香、黄瓜藤、旱芹菜等。这样,就会进一步提高疗效。

笔者在临床上做过大量的试验观察性治疗表明,中医辩证论治以“症”作为论治对象,以同证同治为原则抓住了疾病变化和转归的重点,取得的疗效较好。如果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对因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如果

单纯地施用对因治疗的方法,不论阴阳、寒热、虚实、脏腑病症如何,也不管四季时令、年龄、体质的强弱等,随便把具有抑制感冒病毒、流感病毒的中药、能降酶的中药、能降压的中草药堆积起来使用,治疗效果明显较差或无效。因为中医的辩证是严谨的,论治是细致的,决不能以西代中,中药西用。走辩证论治与现代医学对因治疗相结合的路子是可取的。

2 辨证论治为主,参考现代药理知识。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依据中医理论体系,以辩证论治为主体,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参考现代药理知识,其临床治疗效果则能显著提高。如在治疗肺炎西医运用抗菌素效果不明显时,说明随着各种抗菌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菌素产生了耐药性,而且耐药菌株也在不断增加,造成了治疗上的困难。若采用中西医结合,以中医辨证为主,少用或不用抗菌素,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用一些具有广谱抗菌的中草药,如黄芩、黄柏、黄连、银花、、大黄等,这样,肺炎的治愈率则可大大提高。因为中药使用复方制剂,细菌不容易产生抗药性。如在治疗心率失常(心悸)时,以辩证处方为前提,选加苦参、桑寄生、葛根等。因为苦参含苦参硷及金雀花硷等,试验表明,苦参有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延缓房性传导以及降低自律性等作用。桑寄生对房性及室性早传及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已被证实,并指出本药似有异博定之作用。葛根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及减慢心率,有利于心肌氧代谢平衡。

3 辨证论治与现代病理知识相结合

中医的辨证,是从人体疾病发生所反映的主要症状来分析,综合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准确地求得病因、病位、邪正形势的虚实,据此立法、处方,就会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是,对于某些病来讲,运用辩证处方方法,也不能取得很理想的效果。如在治疗慢性肾炎时,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很难使病人的尿蛋白转阴。

篇14

【关键词】中医体质辩证;慢性病;社区卫生服务

2008年全国第4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慢性疾病患病率已经达到20.0%,2012年我国确诊的慢性病患者人数已经超过2.6亿,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5%。过去10年,我国经医生诊断的慢性病比例总数增加了14.3%[1]。作者采用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对外公布的中医九型体质[2]分类与判定把中医传统体质辩证与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进行了科学性分析,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1 1一般资料 在2012年1月到2014年12月间,通过应用中医九型体质量表,在本社区对慢性疾病患病人群进行登记。经过排查在本社区患病率最高的5种慢性病分别是: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和慢支炎。5种慢性病的患病人群共1480例。对1480例慢性病患进行中医体质辩证调查,并登记在册。

2 方法

2 1 中医体质辩证调查

采用中医体质量表实施。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收集患者外在的体质体征表现,根据中医体质量表进行评估。该量表是由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构建成由9个亚型和40个条目组成的自我评价量表。

2 2 纳入标准

(1)本社区已登记的慢性病患者。 (2)通过进行B超、生化、影像等检查,明确患有慢性疾病者。(3)持有正规医院开具的上述5种慢性病的诊断报告。

2 3诊断标准

5种慢性病的诊断标准依据西医诊断的诊断标准确定。

2 4排除标准

(1)精神疾患、行为障碍者;(2)病情严重者,不能配合调查。(3)未获得知情同意者。

2 5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根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对外公布的中医九型体质(文献[1]):按照中医体质类型概念框架确立编制量表进行计分[3],按照中医体质量表[4-6]进行评分 。

2 6 体质分布

1480例居民中平和质268例,气虚质438例,阳虚质334例,阴虚质469例,痰湿质314例,湿热质297例,血瘀质402例,气郁质272例,特秉质247例。绝大多数人有1种以上慢性病,其中高血压病867例;冠心病512例;糖尿病408例;脑卒中170例;慢支炎434例。

3 结果

中医体质分布及百分比4 讨论

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 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8]。中医体质辩证摈弃了传统医疗体系当中大众化、粗旷式的医疗模式。而是在中医体质辩证上更具针对性的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通过对人体体质的准确把握,从而达到对生命健康的全面管控和疾病早期的医疗干预。达到减轻病痛,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在九种中医体质当中,平和质属于体质辩证中的健康类型,不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其他8种体质对人体健康是有影响的。气虚质、阳虚质和痰湿质、气郁质以及血瘀质对人的总体健康均产生了负面影响,人的健康与人体的气血阴阳的功能活动有关,阴阳平和,阴平阳秘身体才会健康。气虚质和痰湿质往往是一起发生发展的,气虚则气化不利引起体内水湿内积,加剧恶性循环。说明生理功能与人体的气的旺盛程度以及有无痰湿邪气的阻塞覆盖有一定关系,而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气虚和痰湿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气虚可能导致或加重痰湿的形成,痰湿也可能导致或加重气虚的形成。气郁质还对精神健康产生能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出现心理和神志类疾病,要尽早干预。通过中医体质辩证,把握了慢性病人在疾病发展发生过程中基本身体状态,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11.

[2]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1- 7.

[3] 1350例社区慢性病人群的体型与中医体质分布特点. 辛海,吴剑坤,金玫,徐春军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3年6月第28卷第6期 CJTCMP,June 2013,Vol28,No.6

[4] 王琦,朱燕波,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2-14

[5] 朱燕波,王琦,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性能的初步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5-17

[6]朱燕波,王琦,折笠秀洌等.中医体|{似堡伍_k^程.日本公众卫生杂志, 2005,52: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