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保险精细化管理范文

农业保险精细化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保险精细化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保险精细化管理

篇1

关键词:区块链;农业;新技术

一、区块链概念与优势

区块链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技术,由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智能合约等技术集成'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开放透明、匿名等特征优势,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信息数据保存的信任与安全问题。传统的信息数据保存在中心化服务器中,由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有偿维护和管理,中心化数据存在失真风险。而区块链去中心化分布式数据库中的数据则不会被轻易修改,具有不可逆性。其每一次数据更新,都会通过特殊算法加密并盖上时间戳,严格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组合,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更紧密,区块链中的数据也更具备溯源性。区块链的开放性比中心化数据库更开放,更安全。

二、区块链技术的现状

区块链目前正处于以数字货币应用为主流的应用阶段,尤其当以太坊公司开源以太坊框架平台后,让数字货币的发行从技术上得到了绝对的优势,任何人只要通过这套框架的公布,进行修改添加,就可以进行数字货币的发行。也正由于技术的开源,造成了数字货币发币市场出现混乱,同时因为数字货币的火爆,以及一些不良机构和个人的大量圈钱,让区块链技术的ICO阶段受到过多的关注,而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光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负面影响。区块链在其他领域的应用非常突出。区块链底层技术的价值也得到了各个领域企业的认可,国内很多企业都在从事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开发,而且区块链技术和各行业都可以产生有效的连锁反应。在农业领域,区块链技术的使用目前处于探素阶段,在现实场景中的推广和使用也有局限,但依然有农业企业在不断探素和尝试使用区块链技术。

三、区块链农业应用场景

(一)区块链与精细化农机研发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有效发展,但总体水平不高,和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在具体的机械化水平上,耕种环节的农机水平要高于收获环节,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要高于经济作物方面。高端农机产品发展不足,低端农机产品过剩。农业科研方面创新能力不足,创新动力欠缺[2],高端农业机械的核心技术缺乏。我国精细化农机发展水平不高,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农机研发动力不足,研发所需数据不足等。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农机适合应用场景不同,各种地理环境数据缺失,都使得我国农机精细化研究受到不小的阻力。区块链技术可以通过分布式网络,共享各地不同的农业研究所需数据,并且降低了这些数据的维护储存成本,提高了数据真实可信性,这对我国农机的精细化研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农机因地制宜的精细化研发,提供了更真实可靠的数据源,也降低了农机精细化研究的成本,从而为创新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二)区块链与农业物联网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依然缓慢,主要是因为推广成本高和农业物联网数据存储系统部署成本高、数据后期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凸显。而且由于各种数据的中心化和非公开性,不同机构之间的数据重复率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整个农业物联网的发展,造成网络资源浪费。随着成本低廉的传感器部署应用,物联网设备和数据成几何级增长,对于中心化数据处理的需求也呈几何级增长。虽然目前由亚马逊公司发明的云计算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数据储蓄问题,但成本依旧很高,而且不能解决数据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区块链技术的运用,能有效地利用分布式数据库和点对点数据传输的方式解决,降低中心化数据库设备布局。并且通过数据的不可篡改性,使数据的可信度与安全性要高于中心化数据库。可以将物联网所获得的数据公开化,且可以转换为价值物联网,实现信息点对点价值传递,使得去中心化的农业物联网在交易方式和流程上更便捷。

(三)区块链和农业小额信贷农业小额信贷难。一是农民获允贷款难。由于社会机制的缺乏,一方面,小户农民没有抵押物,无法进行信用评估,造成银行的农业贷款放不出去;另一方面,想要向政府或者金融机构求助谋取发展的农户得不到资金支持。二是银行放款难、风险大、成本高。信贷机构对小户农民无法按照城市里的工薪阶层那样进行完整系统的信用评估,更不能按照原始的口碑模式进行不客观的信用评估,使得贷款和金融活动的成本增加、风险评估成本增加。三是契约执行成本高。由于农业活动受自然环境影响大,一旦农业活动受到损失,造成农户无法如期履行信贷契约,信贷机构执行素赔流程繁琐,执行成本高、效率低。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地对农户进行信用记录,且不可篡改。通过有效的区块链信用登记的方式,利用分布式布局,建立起符合农户实际情况的信用评估体系,利用区块链自动机器维护的性质,有效地减少农村信用评估成本,在不降低农业小额信贷门槛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农户贷款成本和银行放贷风险。利用智能合约技术,更能有效地监管农户还款情况和高效的信用度管理能力。同时,根据农业主体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农产品生产安全溯源等更客观更科学的数据信息作为信用担保证据,这也有利于金融机构降低农业小额信贷的风险[3]。

(四)区块链和电商农业和电子商务结合发展至今,模式单一、局限性大,在推广上成本过高,见效慢,且效果不佳,受到物流条件及农户自身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限制,加上推广模式和专业型人才缺少,更让农业加电子商务的一系列模式推广见效甚微。农户不能更快、更直观地感受到电子商务带来的价值,这也是农业加电子商务模式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随着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和智慧农业的升级,农业生产将会变得越来越精细化、产业化。区块链2.0的智能合约技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和智慧农业共同打造发展,基本可以实现完全智能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实现农业生产和消费完成精准对接,最终达到智能型计划农业'最平衡合理的高效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由市场资源,实现农业点对点交易的农业电子商务新模式。

(五)区块链和农业保险农业保险就是指专门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农业种植养殖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补偿的一种保障制度。农业保险能够有效地分散农业风险,保护农业从业者根本利益,巩固国家粮食生产力,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是农村经济的“稳定器”和“助推器”[5]。我国农业保险的覆盖率低、品类少,主要原因是农业本身风险高,农民入保意识淡薄且保险营销投入成本大,一旦出险,评估成本大、难度大,稍有偏差就很容易出现骗保、错赔等情况,对之后的保险业务造成直接影响。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将农业数据接入,并且不可篡改,大大降低了骗保风险和投保风险。同时,通过传感器的数据收集,更可以对农业生产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这样也降低了保险公司的评估成本,从而有效地推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和推广。

(六)区块链和粮食安全溯源粮食安全溯源一直都是人们热切关心的问题。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生产与消费间的距离计量单位是转卖的加工次数。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农药、化肥、加工工艺、保鲜技术、添加剂、运输手段等信息往往被有意无意的隐瞒。消费者所知道的往往是生产加工者描述的所想让他们知道的内容,这样造成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等。而且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往往因为食品的特殊性,以及溯源系统的中心化管理可人为篡改等原因,很难追根问底查找原因气这也使得更严谨的粮食安全溯源的需求更为迫切,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溯源系统,正好有效地利用了区块链的数据不可逆性和数据公开性,让粮食安全溯源变得更为公开化、公平化。而且在区块链技术配套物联网传感器以后,共同的区块链节点网络里,就能智能化进行溯源数据上传,减少人为因素的参与,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区块链技术是一项链接世界的全球化技术。随着越来越多的物品被信息化、数据化,农业生产和销售配合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使得一直落后的传统农业变得更智能。而且区块链技术的运用,更让农业信息数据能够成为价值数据传播。

四、区块链的价值

(一)模式创新价值区块链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实现农业多场景结合的模式创新,不但推动了农业线上、线下、物联、农村新电商的发展,更是将这些模式的各个环节打通整合。作好农业“种、产、销、运、价值”更准确的预测,可以有效地控制农业库存,降低农业库存成本,提高农业效益。

(二)食品安全价值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分布式自治组织,构建数字农场,从土地承包开始,进行区块链化的认证,覆盖从播种到加工的全部核心流程,并与线下各个核心环节紧密结合。通过互联网及互联网身份标识技术,将生产商生产出来的每件产品信息全部记录到区块链中,形成每一件商品的真实生命轨迹[7]。同时,区块链串联了农场、农户、农机厂、农资供应商、物流商、仓储商、加工商、银行、信托、保险、贸易商、快递商、零售商,形成一条从原产地传递信任的“链”。为农产品盖上“时间戳”“地理戳”“品质戳”“信息戳”,打破农业链条原来各自为政、极端利己的生态结构,利用区块链解决了一群不信任的人,在一个不信任的环境下,以同一个共识达成一种目的,供应放心粮并增加农户的收入。

篇2

关键词:烤烟大户;精细管理;专业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092-03

转变烟叶生产组织方式,实现规模化种植是中国当前烟叶生产发展的趋势。近几年,永州烟草积极响应国家局号召,大力开展规模化种植,取得了显著成效,户均规模由2006年的5.87亩发展到2012年的19亩,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种植。但是,在迅速提高规模化种植的同时,也给烟叶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结合永州烟叶实际,分析当前永州烤烟大户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以促进永州烟叶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当前永州烤烟大户的基本情况

2012年,永州共种植烤烟255 700亩,种植户13 451户,户均规模19亩。各个规模阶段的分布情况(见下表):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永州9%(50亩以上)的大户占据了总面积的43%。由此可以看出,稳定和精细管理当前烤烟大户的重要意义,从一定层面上说,目前烤烟大户直接影响着永州烟叶的生产规模、烟叶质量以及永州烟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烤烟大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流转难

土地是大户发展烤烟的首要资源,没有土地无从发展,而目前土地流转存在诸多困难。一是土地流转费用高。大部分大户只租用一季土地用来种植烤烟,没有形成长期的土地承包关系,还要进行赔偿,造成土地流转成本费用高。二是土地转入转出两头难。很多有意流转土地的人找不到合适的流入方,而需要土地流入方的又难以找到有流转土地意向的农户。三是集中连片难。由于农户长期的耕作习惯,要放弃土地改做他行有些困难,甚至有些“钉子户”出高价也不愿租赁,导致土地流转集中连片难。

(二)生产水平低

从近几年永州烤烟大户的生产水平来看,普遍比传统中小户生产水平低。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户本身的业务水平不高。很多懂技术、有经验的烟农大都老龄化,没有精力扩大规模,发展生产,目前大户大部分是新生烟农,缺乏技术和种烟经验。二是烟技员对大户的精心指导不够。目前永州烟技员队伍素质不高,烟区分布不集中,烟技员所管辖的范围较宽,精力有限,难以达到精细化指导。据统计,永州平均每个烟技员要管辖三个种烟村,较为分散的烟区多达管辖十多个种烟村,这给精细化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特别是对大户的精心指导更是欠缺。

(三)劳力聘请难

目前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和工厂,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而烟叶生产特别是在移栽、采收、烘烤等关键时期正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导致大户难以聘请到劳力,或花高价聘请劳力,并且所聘请到的劳力大多是不懂技术,责任感不强,给大户的生产管理带来了较大麻烦。

(四)投入风险多

据调查,目前大户每亩生产投入成本均在2 000元以上,如果种植50亩烤烟,烟农将投入生产成本10万元以上,种植100亩将投入20万元以上,这样的生产投入,对于烟农来说将是一笔巨款,从全市50亩以上的大户调查来看,大部分大户种烟要进行贷款。因此,大户除了承受较高的生产投入风险外,还要承受自然灾害的风险,如2008年“6·13”洪灾、2010年“6·20”洪灾等等,造成一些大户大面积失收,给大户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五)配套设施少

近几年,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不断推进,烟叶生产的各种配套设施日臻完善,但离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要求还相差甚远。突出表现在:一是烟田水利设施配套还不完善。虽然近几年国家局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改善烟田水利条件,但由于点多面宽,很多烟区没有系统的解决水利设施条件;二是烟用机械配套不全。目前全市烟用机械仅有4 866台(套),离机械化作业的要求还相差甚远,特别是对移栽、盖膜、采摘等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更是甚少;三是烘烤设施紧张。目前永州共有密集式烤房12 312座,按理论数据可以承受24万亩烟叶烘烤,完全可以满足目前永州烟叶的烘烤,可由于种植主体的迅速改变,很多有烤房的人没有种烟,而种烟的人没有烤房,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烤房已经陈旧老化,不能正常使用,造成烤房紧张。

(六)外地大户多

据统计,2012年永州共有外地大户430户,种植面积3.8万亩,占总面积的14.86%,其中贵州大户185户,种植面积1.8万亩,占总面积的7.04%。外地大户在给永州烟叶发展作出了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难题,因为外地大户流动性强,与本地大户相比具有不稳定性,一旦流失,将严重影响永州烟叶的生产规模,甚至影响当地大户以及中小户的烟叶生产积极性。

三、加强烤烟大户精细管理的对策

(一)把好烤烟大户的选择和培育关

把好烤烟大户的选择和培育关的基本前提就是要了解大户,了解大户的管理能力、业务水平、资金情况、劳动力、田地状况、烤房情况等等。只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于那些管理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劳动力充足、田地状况好的大户,要大力发展,重点培养。对于那些管理能力差、业务水平低、劳动力缺乏、田地状况不好的大户,要引导发展,甚至控制发展。烟草部门要建立烤烟大户信息档案,准确了解大户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发展大户,培养大户,特别是要重点培养由传统烟农或职业烟农发展起来的大户,重点培养20~50亩的大户,不要盲目的从外地引进大户,更不要盲目地扩大规模。

(二)加强烤烟土地流转力度

一是建立健全烤烟土地流转平台,解决转入转出两头难的问题。可以利用网络、报刊、电视等各种平台,畅通土地流转信息,让有意流转土地的人找到合适的流入方,需要土地流入方的人找到有流转土地意向的农户。二是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土地流转方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采取转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互换等多种方式进行流转,实现土地集中连片。三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管理制度。建议政府部门建立覆盖区、乡镇、行政村的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成立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处理和协调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日常事务,为加快土地流转提供桥梁。四是加强土地标准化整理。在土地流转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针对少数农户的复杂心态,对部分暂不愿意放弃土地经营的农户,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采取田地统一整理,为以后流转奠定基础。五是保障双方利益,实施土地合理流转。要合理确定土地使用权的价格,包括土地升值后的价格,要解决土地流转后的风险问题,可尝试采取向业主收取土地风险保证金,防止流转双方单方毁约风险,为双方土地流转提供保障。

(三)加大生产技术培训与指导

鉴于目前永州烟叶“两支队伍”素质不高的状况,永州烟草要采取多种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对烟叶生产技术员的培训,努力提高烟叶工作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烟农队伍的培训,努力培养职业烟农、现代烟农。建议在烟叶生产的每个关键时期都要分层次开展培训,每次培训都要有考评,努力提高烟技员的“四知四会”能力,对烟农的培训要深入田间地头,做到家喻户晓。特别是对50亩以上的大户要进行重点培训、重点指导,对100亩以上的大户建议配置一名专职烟技员进行“一对一”指导,开展 “VIP”服务,全程跟踪服务和管理,及时解决大户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大户收益。

(四)大力推广烟叶生产机械化

曾经说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烟叶生产也不例外,尤其是大户更加离不开机械化生产,发展烟叶生产机械化是解决大户劳力聘请难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提高劳动效率最有效的措施。为发展烟叶生产机械化,2012年永州烟草在宁远县开展了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试点,通过试点得出每亩可节约用工10~12个,降低生产成本600元~800元,这对烟叶生产来讲,将是一场革命。因此,要继续大力推广烟叶生产机械化,通过机械化作业实现烟农减工降本、提质增效,实现烟农轻松种烟、快乐种烟。

(五)加快烟叶专业合作社建设

发展烟农专业合作社是创新烟叶生产组织形式、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烟叶生产规模化种植、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大户在烟叶生产过程中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成本高的难题的最有效的手段。目前永州共

有综合性合作社35个,服务队156支,服务覆盖率82.13%,永州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服务覆盖率和服务质量还要进一步加强,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烟农合作建设,争取覆盖率达到100%。另一方面要规范管理,努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真正解决大户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成本高的难题。

(六)建立种烟大户保险机制

大户除了承受较高的生产投入风险外,还要承受自然灾害的风险。风险一旦发生,大户难以承受。建立健全烤烟生产风险防范机制是解决大户种烟后顾之忧的有效手段。烟草公司要出面协调气象部门组织做好烤烟生产的防雹减灾等气象服务工作,协调植保部门及时提供相关植保信息,制定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并认真为植保专业服务机构做好技术服务工作。协助烟农与银行进行贷款,有条件地方可进行贷款贴息。积极与保险公司协商为大户购买烟草种植保险,在洪涝、雹灾、干旱等大的自然灾害发生时保证收回成本,解除大户的后顾之忧,稳定大户规模,增强大户信心,让大户放心种烟。

参考文献:

[1] 李文芳.烟草制造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探讨[J].商情,2012,(43):2.

篇3

1.1休闲农业基本概况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其特色主要在于满足人们对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人文活动环境的向往。休闲农业以与大自然密切相连的农业为基点,以乡村休闲为最大的卖点在国内得到迅猛发展,先后形成了农家乐、休闲农场、民俗度假村和休闲农业生态园等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模式和类型。截止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8.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从业人员2800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6.9%;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3]。同时,“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方式的转变、新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都为休闲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1.2休闲农业面临的气象灾害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传统农业和休闲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生态产业。农业生产在种类、品种和布局上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投入、高产出的果树、花卉、茶叶、反季蔬菜、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产品占据主要地位,通过人工规划布置,与田园风光相结合,营造一种回归自然乡村的氛围。但这种人工农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不足,大风、暴雨、冰雹、雷电、强降温、大雪、连续高温以及连续阴雨寡照等气象灾害都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大风天气会使农作物叶片机械擦伤、苗木倒伏、树枝折断、落花落果而影响产量。暴雨天气会致使田块受淹,影响作物生长和品质。冰雹和大雪都会破坏大棚的外膜,甚至造成大棚坍塌,对棚内农畜产品带来严重损失。2013年4月山西阳泉出现暴雪天气全市塌损温室104个,大棚41个,露地蔬菜受冻面积50亩,涉及14个乡镇20个基地,直接经济损失500余万元。连续的阴雨寡照常常造成种子霉烂、发芽,病虫害的滋生蔓延,导致作物减产。夏季热雷雨能导致鱼塘残渣加速分解,水中还原物和浮游生物增加,耗氧量大,造成水中缺氧,使鱼类感染疾病,甚至死亡。水温在25-35℃、久晴不雨时,草鱼出血病流行。强雷暴天气还会使大面积钢架大棚以及户外务农人员遭受雷击事故。全国雷电灾害统计报告显示,全国每年都有多起农民田间务农遭雷击身亡事件。由此可见尽管很多农园采用了温室、大棚、人工气候室等现代化农业设施,通过环境调控为动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等环境条件,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但仍然受到自然气候条件(如光、温、水)的约束[5,6],气象灾害更对休闲农业具有直接破坏的影响,多发的灾害天气还会影响农园的经营。

2、休闲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分析

2.1、高效准确的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防措施天气变化时刻影响着农业生产,农园依据每日常规天气预报合理安排农事,但突发性天气事件往往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准确率高、传递速度快、预报提前量长的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服务效果显著。调研中无锡江阴一位农庄老板谈到去年10月收到气象与农业部门联合的大风天气预警短信后,及时对园内葡萄架和果树进行加固和防护,避免了数十万元损失。同年8月西安灞桥区村民几年来苦心经营的150亩葡萄园遭受大风破坏,预计损失达300万元。如果农园都能提前了解到各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和预警,就能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同时由于广大务农人员对气象灾害了解甚少,及时获悉气象灾害的研究成果和预防措施,更能提升休闲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2.2、微气候的监测和研究农业微气候监测是指对温度、光照、湿度、风向、风速、气压等气象要素进行连续不间断观测,通过研究分析,准确定量各类动植物优质生长的生态条件和气候指标。准确的气候测报改变了过去天气预报区域性大,生产活动较为被动的状态,使得种养殖过程中施肥、杀虫、喂饲料、清洁等工作时效性更强,生产效率得到广泛提高。同时在人工环境(温室、大棚、人工气候室等)中开展微气候监测可以掌握气象要素随外界环境变化的规律,一些现代化农园通过科技手段调节室内的微气候指标,可以控制农产品的生长指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2.3、精细化的专项气象服务休闲农业具有投入大、效益高、与气候紧密依存的特点。各类特色农产品的发育、开花、成熟等关键期,以及运输、储存、销售需要更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在常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加工、衍生,开发出针对休闲农业产品特点的多要素预报,以及重点环节的农情气象业务,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结合休闲农业自然景观和休闲旅游的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旅游气象服务,更能适应休闲农业的发展。

2.4、气候资源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物质与能量的可再生资源,其光、热、水等要素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类型、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潜力。科学分析和评估一个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对高效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休闲农业通过改变产业结构,引进新型农产品和特色水产养殖来满足市场需求,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些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大多未作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部门也无法主动介入引种的科学论证[8],导致当地的气候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产业结构不能因地制宜,损失难以避免。

2.5休闲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休闲农业受制于极端天气事件和病虫害的威胁日趋严重,需要更加完善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休闲农园从业人员普遍对气象知识缺乏,希望气象部门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增强涉农人员对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等实用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近年来新增的各类农业保险为休闲农业避免和减少了种养殖风险,气象部门应参与理赔气象指标的制定,及时为受灾农园提供理赔鉴定服务,减小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3、休闲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候灾害制约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休闲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以期能更好的利用气候资源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中国气象局和各地气象部门为适应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强相关技术应用研究,更新气象服务手段,部分地区还建立起了休闲农业气象预报系统,增强了休闲农业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开展创新性研究并丰富业务服务工作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不断完善休闲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各地气象部门逐步建立农业气候资源数据库,并对当地气候资源特征和气象灾害分布和发生频率进行了详细分析[5],构建了特色农产品的周年服务方案和指标集,使得休闲农园布局和农产品选择更加科学。全面拓展多媒体传播渠道,运用LED电子屏、气象预警短信、气象大喇叭等设施,开展为农服务直通车,及时传递气象信息,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二、开展休闲农业专项气象服务。在常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增设了多种气象指数预报,开发了集预报模型库和数据查询为一体的天气预报系统。建立了休闲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及时向相关从业人员提供短期和中长期气候预测和气象灾害应对措施。开展了休闲农业微气候监测和研究,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气象保障。三、加强农业气象科研与合作。各地气象部门与高校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加强与农业生产部门合作[9],共建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各类特色农产品气象灾害防御指标、病虫害防治指标、危害等级预报的研究,建立信息共享、联合会商机制,发挥气象科技对休闲农业的推动作用。尽管气象部门在休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仍不能满足国内休闲农业迅猛发展要求,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和差距。具体表现在:一、气象服务技术能力不足。气象预报信息内容单一,服务产品针对性不强,精细化程度不够,科技含量不高[10],不能有效运用到一些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管理中。传统预报模式的滞后性和中长期预报的准确性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休闲农业对气象信息时效性的要求。目前大多数休闲农园还不具备气候自动监测系统,各地气象部门缺乏休闲农业气候监测网络和远程服务管理。基层气象部门设施落后,各类气象科研成果难以在休闲农业气象服务中展开应用。二、农业气象复合型人才缺乏。多年来,我国农业气象队伍整体发展缓慢,知识层次高和知识面广的农业气象人才较少[7],一线气象服务人员普遍对特色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生理特性和病虫害防治了解甚少,对环境因子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作物生长模拟等研究不够深入,面对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无法做出科学的生产指导,限制了气象服务的水平和实效性。三、休闲农业气象服务机制尚不完善。休闲农业主体是企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专项气象服务是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休闲农业迅速发展的趋势下,气象部门与涉农企业合作方式、服务机制等还有待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任重而道远。

4、休闲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方向

4.1转变理念,建立气象服务新思路。气象服务领域从传统种植农业向休闲农业、特色农业、工厂农业等现代农业转变,甚至包括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等“三农”各个方面。服务产品从对大宗作物服务产品转变到开发针对特色农产品的个性化服务产品。服务内容从粗放化服务转变到精细化,从间断转变到全程,涵盖农产品的关键生长期以及存储、销售和运输等各个环节。在目前农业气象服务的基础上,针对休闲农业的需求,建立一套全面、高效、专业的休闲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4.2加强休闲农业气象服务科技支撑长期内外协作开展农业气象的研究和试验,在深入研究气象因子与作物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特色动植物不同生育期与环境关系的指标体系。加强GIS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动态农业气象模型的应用,使农业气象服务由定性为主转变为以定量为主。同时开发专业化、精细化、可视化、动态化的气象服务产品,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智能化气象服务平台。各地气象部门还要积极推进业务与科研的结合,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休闲农业发展。

4.3加强气候资源区划和宏观规划。发展以气候资料、遥感反演、GIS多种小网格空间插值模型为基础,应用先进区划技术、方法与指标体系,制定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针对各地气候特点,开展休闲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同时结合各地资源环境和市场供求做好区域规划,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合理搭配农产品品种类型,优化资源配置和合理布局产业,充分利用地域气候资源,降低休闲农业生产的风险。

篇4

我是非车险的负责人,因为人员只有两人,人员有限,所以我的日常工作比较具体,包括客户维护、业务续保、非车险业务承保初核、展业、政策性保险业务的开展,如农业保险有农房保险、水稻保险、森林保险等,并且负责理顺和谐调有关部门的关系,如农业部门、林业部门和财政部门等。同时,还负责理赔服务,包括车险、非车险的现场查勘定损理赔等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不仅仅让我学会了怎样做事,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做人。

三年的时间仿佛是弹指一挥间,不过,当我静下心来,仔细回想三年来的工作和成绩,使我有了很深的成就感,同时,又让我有了使命感。我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地工作,不负客户的重托和领导的信任。

一、任务完成情况

近三年来,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我们非车险部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艰苦奋斗,为公司的良好运转做出自己的贡献。近三年我部保费收入累计2009年实收保费680万元,2010年实收保费850万元。2011年全年任务1030万元,目前已实收保费950万元。

业务质量在三年间,一边工作一边促进,到2011年业务素质明显提高。赔款支出万元,同比减少万元;简单赔付率%,同比下降%;车均赔款元,同比下降%;经营利润大幅上扬。实现利润万元,完成分公司下达计划的%,人均效能有所突破,人均保费达万元,人均利润万元。立案率、案件处理率和案件赔付赔等各项理赔指标均达到分公司要求。2009年以来,我部多次荣获(荣誉)。

作为支公司非车险部负责人、查勘理赔一组负责人,自2009年以来,本人积极参加上级公司和支公司、本部门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培训和考试考核,勤于学习,善于创造,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训练,不断提高业务操作技能和为客户服务的基本功,掌握了应有的专业业务技能和服务技巧,能够熟练办理各种业务,知晓本公司经营的各项业务产品,并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和促销。抓住发展机遇,保持非车险业务快速健康发展;抓大促小,做到既抱“西瓜”又不丢“芝麻“,把展业触角伸向效益企业和保险空白点,以韧性和耐力做好了小散业务的承保工作。

二、任务开展情况

车险、非车险业务是公司主业经营的两个重要方面,车险通过精细化管理等一系列管理措施,结构和满期赔付率有了明显改善,业务规模仍占首要地位。从近年来非车险业务的满期赔付情况来看,经营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利润贡献也很突出,因此要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益,在继续深化车险精细化管理的同时,更要加快非车险业务发展的速度,扩大非车险业务规模,提高结构占比。

2010年年末,李先生把车借给生意场上结识的一个朋友,第二天,警察便找上门来。原来,这位朋友驾车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整个过程正好被道路监控系统拍摄下来,警察凭借车牌登记信息才找到张先生。虽然李先生这次事故中没有责任,但作为车辆拥有者也必须承担事故损失。律师认为,车主为车辆投保交强险后,保险公司是交通事故侵权赔偿案件的第一赔偿义务人,而保险公司承担保险赔偿责任的条件针对肇事车辆,而并不是肇事司机。因此,不论租借方是否负有事故责任,保险公司都应根据合同约定,在保险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

事后,李先生与对方车主达成赔偿协议,但当他集齐材料来到我这里时,我向他理解了部分金额拒赔的原因,由于他在投保时申请了指定驾驶员特约条款,因此当非指定驾驶员驾车出险时,我们根据合同约定实行一定比例的免赔。若在查勘中,发现驾驶者没有交管部门核发的执照,或者执照准架车型与驾驶车型不符,我们还会出全额拒赔的处理。

李先生对我们的工作表示了理解,从而更明白了我们和他之间关于保险的约定,使我们合作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除此之外,因我们部门就我们两人,我们每天都比较忙,我每天都要处理客户维护、业务续保、非车险业务承保初核、展业、政策性保险业务,农业保险中农房保险、水稻保险、森林保险等业务,负责理顺和谐调有关部门的关系,如农业部门、林业部门和财政部门等,在与这些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要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处处为客户着想,把诚信真正地种在客户的心里,我们在获得一份理解和尊重的同时,保险才会获得一份信赖,才会有发展的后劲。

三、对非车保险业务的计划和展望

1、要高度认识非车险业务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从公司长期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在全年工作部署时重点安排,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加强风险管理,增加业务收入,非车险业务结构占比总体不能低于%,即使对个别险种结构特别差的分公司,2011年的比例也不能低于%。

2、要加强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要完善分公司财产险、人身险管理部门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依靠优质的管理和长期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断引进优秀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和学习,提高非车险业务团队的整体素质,从人员选聘、工资待遇、考核管理等方面要大力支持,逐步建立一支技术过硬、忠诚度高、市场拓展能力强的专业队伍。

3、要深入了解当地保险市场,掌握非车险市场动态。要紧盯市场的发展动向,及时调整、改善工作方针和措施;加强与总公司业务管理部门的沟通,研究开发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在诚信服务上不断创新,真正把保险当作事业来干;在理赔环节上要作到既不滥赔也不惜赔,要对我们的服务对象负责,努力打造的服务品牌,以服务赢得市场。

4、加强风险管理,提高业务质量。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能忽视风险管理和成本核算,要回归保险经营的本质,加强对风险的管控,发挥再保险风险分散、稳定经营的作用,对每笔业务都要做好风险评估和分析,加强防灾防损,确保业务质量。

四、个人自身的优缺点及进步

篇5

【关键词】现代烟草农业;可持续发展;改革

1.现代烟草农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从广义上讲,现代农业是指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一种农业形态,有先进的工业力量装备,管理经营方法科学得当,生产效率远远超过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现代烟草农业模式区别于传统烟草农业模式,采用现代化工业设备,生产技术先进,集约化经营,经营管理理念超前,生产要素及生产基础设施设备投入多,土地附加值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大大提升,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和信息化管理[1]。现代烟草农业生产模式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变以单个农户为主为规模化生产,变分散经营为社会专业化服务,变杂乱无章为专业化分工,变以手工劳动为主为机械化操作,变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管理,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率和经营收入,降低了烟农经营风险和劳动强度,烟农种烟变得专业、简单而又轻松自在。

2.烟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2.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烟叶综合生产能力

烟路、烟电、烟叶收购站、烟水以及烟机等设施都是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必要保障。要想烟叶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后盾。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与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严把质量关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2]。水渠和水柜是建设烟水中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其它基础建设如烟路、烟机等也要同步推进,以满足烟叶种植、烘烤及保管等不同环节的需要。

在基础条件较好的生产基地,应大力推行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在育苗和烘烤过程中大力推行集约化和商品化;在基础条件相对落后的生产基地,要积极发展烟农合作社和互助组,将力量和技术集中,充分发挥集体优势,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基地的生态化建设是改善烟区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完成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后要建立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各项基础设施的作用,为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后盾。

2.2创新生产组织模式,提高精细化水平

以烟叶生产生态村为平台,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采取适度规模生产方式,进一步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大力提倡组建多样化的生产合作组织,如烟叶生产协会、烟农合作设等。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烟叶生产协会的基础上对烟农进行技术培训,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从而组建具有专业化性质的烟叶种植合作社。对管理能力强、生产技术精、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烟农在提供优质烟苗、供应肥料、水利配套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帮助烟农扩大规模,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并采取由大带小的模式促进种烟农户发展。此外,还可以针对烟叶生产各个环节成立相应的专业化服务队伍,如育苗专业队、种植专业队、机械专业对等,统一管理,服务优质,进一步提升烟叶生产的专业化水准。

2.3加强科研、生产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狠抓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科学谋发展,加大科研技术研发力度,将科研所、企业和烟农紧密连结在一起。大力推广科研所的创新科技成果,通过技术支持加快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步伐。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将培养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作为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平台,加大人才培训力度,为烟草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4提高烟农素质,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是否迅速与烟叶种植户素质高低有直接关系。不断提高烟草种植户的专业技术是提升烟农整体素质的重中之重。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简单易懂、实用性强的原则,积极组织烟农进行技术培训,对文化程度高的年轻烟农进行优先培训和重点培训。加强烟农的技术和经验交流,积极组织烟农参加全国性的行业交流会,开拓眼界,汲取先进经验,将传统烟农培养成懂技术、精管理的现代化烟农[3]。积极促进个体化、规模化经营,鼓励个体烟农扩大种植面积,从而实现管理统一化、种植机械化,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和劳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值,推动安徽省现代烟草农业早日实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目标。

2.5建设现代生态烟草农业,打造烟叶品牌

构建科学合理的烟叶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生产全过程管控,优化产业结构;制定烟叶评价工作机制,提高技术含量,合理布局,实现专业化分工;制定和完善烟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法律法规,使烟叶生产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制定监管机制,定期检查无公害烟叶及烟制品;严禁使用化肥及高毒高残留农药,确保绿色经营,安全无毒;制定烟叶生产质量安全检测标准,并逐步建立生态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实施科学持续性监测;引进和培育特色新品种,扩大烟叶生产规模。

2.6健全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为防止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给烟叶生产带来损失,降低烟农种植风险,要健全烟草气象服务体系,制定防雹减灾机制。病虫害是烟草的一大克星,应建立烟草病虫害防治管理办法,有效控制病虫害的侵害和蔓延,发现病虫害快速预测预报并积极应对,切实保护好烟农利益。对于烟农来说,由烟草公司、保险公司和烟农共同出资建立和实施的烟叶生产风险储备金制度是其安全保障,烟农有了烟叶生产风险储备金将更能抵抗住风险。一旦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可以启动风险共担机制,烟农可以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降低种烟风险,减少后顾之忧,切实保护烟农利益。

3.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农业用地日益减缩,烟叶种植面积也在萎缩,所以烟草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就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引进国外先进栽培技术,培育和研发新品种,转变经营管理模式,健全保障机制,提高土地附加值,建设现代生态烟草农业,实现烟草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徐伟.衡阳县烟草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路径探索[J].作物研究,2013(S1):179-180.

篇6

近年来,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在省、市局和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绿色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总体要求,统筹集约各种有效资源,以提升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农业气候资源开发能力为重点,全力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三个体系”建设,切实发挥气象为农服务的作用,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优质气象了保障服务

二、总结十以来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气象为农服务提供了政策保障。

近年来,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成立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和“三农”气象服务专家咨询委员会的通知》,《关于调整气象防灾减灾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关于成立县气象灾害防御领导组的通知》,《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和《 县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实施细则》,《关于印发 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通知》等文件,为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

(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为气象为农服务营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

 通过加强政策保障、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强化部门合作和加强社会宣传等手段,使全县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成为地方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信息员数量,更新了气象服务短信平台,将全县222个行政村的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70余名蔬菜大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和50余名种养殖大户吸收为气象信息员,实现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行政村和蔬菜种植专业户的全覆盖。全县11个乡镇全部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使灾害防御责任主体明确,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同时积极开展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三)面向需求,进一步推进“三个体系”建设,促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深入发展。

面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气象为“三农”服务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目前,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仍然是整个防灾减灾工作的“短板”, 县是全省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县,全县有蔬菜大棚12000余栋,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服务设施农业为重点,树立“减灾就是农业增效、防灾就是农村维稳”的理念,认真做好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工作。

在蔬菜大棚示范园区安装了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观测站和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实时观测数据、最新天气预报信息和每日气象服务信息。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观测站的建立,使得农业企业和农业大户可以根据天气实况、预报信息和种植品种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损失。为实现从关键农时服务向农业生产全程精细化服务转变,为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气象服务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着力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体制

1、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部门联动机制建设,与各涉农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气象为农服务的合力。

2017年7月20日, 县气象局、 县农业委员会联合发文《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三农”气象服务工作的通知》。文件以共同加强对“三农”气象服务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科技对服务“三农”的支撑作用方面达成了以下合作:“联合开展特色农业气象观测网建设、联合开展农业气象大数据建设、联合开展为农服务产品制作、联合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联合开展为农服务信息、连个推进农业气象保险工作、联合开展农情灾情调查、联合开展教育培训”。

与县林业局、县文广局、县国土局、县水务局、县民政局、县环保局、县文化广电局等单位已合作多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数据资源和信息共享,组建了县气象为农服务专家联盟。

2、制定印发《决策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和《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方案》,责任落实到人,开展重要农事季节、特色农业、灾害性天气的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主动做好春播、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灾害性天气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在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关键农事季节,定期开展农田调查,了解作物生长状况和发育过程,细化、订正省、市两级业务单位下发的农用天气预报等产品,指导农民科学安排农事活动。

3、开展气象防灾减灾为农服务科普宣传

统一制作和印发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县气象防灾减灾指南》、《气象科普读物》、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等, 利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宣传日等大型科普活动为载体,开展气象防灾减灾为农服务科普宣传。

4、通过省市县一体化平台、电视、手机短信、微博、微信、MAS系统、电子显示屏等媒介,将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信息及时传递给重点服务对象。

5、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截止到目前,我局布设增雨焰炉六个,抓住一切有利时机,适时开展增雨作业,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五)“三农”专项进展顺利。

我局紧紧抓住这一重要契机,把“三农”服务专项工作作为创新气象服务工作、提高气象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立足实际,科学谋划,积极探索为农气象服务工作新思路。通过两个标准化乡镇的建设,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全县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建立了 县“三农”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指标集和 县“三农”气象服务农业气象工作历,为当地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农业保险等提供科学支撑;进一步扩大“直通式”气象服务范围,提升气象服务的精细化程度,建立“直通式”服务台账,推广应用手机APP,强化直通式智慧化农业气象服务。

三、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及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等对气象服务工作的需求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气象服务工作的需求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始终是气象服务的重点,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坚持发展农业和生态气象服务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建立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联动响应机制,面向农村有效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为农服务建设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气象服务工作的需求

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方面,采取多种举措着力促进气象为农保障服务水平的提升,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防灾减灾救灾等对气象服务工作的需求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提高极端天气监测预警精准度,及时准确提供服务信息;强化部门合作和联动机制,细化重大天气应对措施,联合对外信息;加强信息共享,整合利用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对特种行业开展“点对点”专项服务,做好精细化预报;保障安全生产。

四、   分析气象为农服务面临的新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1、县局业务人员严重不足,分工不细,业务能力与素质有待提高。

2、气象预测预报的准确率需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需要进一步增强。

五、今后气象为农服务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

1、加强现代化建设,提升“三农”气象服务的能力。完善现代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综合各类气象信息,强化预报预警和服务工作,提高预报服务的能力和质量,充分发挥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全县实施有机旱作红芸豆5.5万亩,计划于2018年底前完成 县红芸豆气候品质认证,以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提高 县红芸豆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助推品牌化产业化发展。

   2、加强服务产品开发,提高气象为农服务针对性。针对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多样化的特点,突破传统、单一的预报服务模式,围绕现代设施农业、品牌农业和观光农业,进一步拓展气象服务广度和深度,深化气象服务内容,开发系列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产品,满足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对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

3、加强农业气象科研,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科技支撑能力。研究设施大棚的小气候规律、作物关键生育期的适宜生长的气象条件指标、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病虫害指标以及相应的对策,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提供科技支撑,提高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内涵;研究不同种植、养殖品种的农业气象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和周年服务方案;研究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为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提供支撑。

篇7

关键词:财政补贴;补贴比例;保费构成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财政补贴存在问题分析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5日

一、引言

我国在2007年由中央出资10亿元开始在吉林、四川、新疆、江苏、湖南、内蒙古六省区实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试点,仅此一年农业保险原保费收入达51.8亿元,同比增长512%。试点取得初步的成效之后逐渐扩大了补贴的农作物产品种类,提高了补贴的比例,同时补贴区域也迅速扩大至全国。2007年之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规模较小与农险增速较慢是学界已达成的共识,不再赘述;2007年后,保费增速与财政补贴增速度都大幅提高,财政补贴比率趋于稳定(实际远大于76%,其中包括部分商业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未剔除)。2015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374.72亿元,较2008年的保费收入110.68亿元增长了3.39倍,年均增长42.32%,农业保险受益农户达3,386.85万户,已决赔付达226.99亿元,政策性财政补贴达到293.1亿元,可以看出财政补贴在农业保险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保费财政补贴取得的效果明显。2007~2015年,中央财政共拨付保费补贴资金780多亿元,年均增长27%,累计为14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超过7万亿元。

二、现有补贴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是发展农业保险的必要条件,是构成有效农业保险市场的基础(庹国柱,2008),现阶段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势头良好,但农业保险保费财政补贴在施行过程中还是存在以下问题:

(一)财政补贴总体比例不合理。现阶段,我国农险财政补贴还是初级阶段,实施未满十年,各种配套措施逐渐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财政补贴比例逐年提高。我国从2008年到2015年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的实际收取数额,保费构成中主要是来自财政的补贴,财政补贴分为中央、省级、市县三层级的“层层联动”方式,大部分的保费是由三级财政负担,由财政供给,由农民实际缴纳的保费,与整个保费收取的总额相比较小。财政补贴比例规定三级补贴比例,加总后东部高达80%,中部为85%,西部90%。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少数乡、镇和村一级为节省挨户收取少量保费的成本,干脆替农户缴纳本应由其缴纳的10%~20%保费。最终,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的总体比例可能达到80%~100%。根据世界银行调查的全球65个国家的保费平均补贴比例44%,加上对管理费用和再保险补贴的平均达到68%左右,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几乎是其两倍。多数国家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较早,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财政补贴方式,而我国进行农业保险政策性补贴不足十年,如此高的财政补贴长期继续施行必然会引起各方面的问题。

(二)市县级财政补贴压力巨大。现阶段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业保险支出逐年增加,加之我国重视三农发展,对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支出越来越多,压力增大的现象反映也较隐晦。就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增速来看,其补贴数额将会进一步增大,对比国外的农险补贴前后期逐渐缩减的补贴发展趋势,就我国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于中央和省级的财政补贴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对农险财政补贴的压力不显化,但现阶段市县一级的补贴压力已经凸显。市县一级由于是财政补贴的底端,我国补贴“层层联动”的方式决定市县一级是政策性农业保险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市县级的补贴决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规模,而一般市县一级的财政来源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比较单一且数额较少,财政支出却众多,就现阶段市县级财政巨大的赤字已经形成共识。如何合理地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市县一级实施到位或进一步充分扩展补贴的范围与品种显得尤为重要。西部农业大省新疆的市县级2008~2015年的应该支付的财政补贴数额与实际补贴数额,实际保费财政支付数额与应该支付数额之间差额较大,多数年份近乎有一半多不能支付。差距最大的2013年实际支付大概是应该支付的5倍之多,其财政的实际偿付能力极其低下。中西部大多数省份的市县级财政状况与新疆类似。现阶段多数市县一级的财政负担过重或财政赤字对之后农业保险的发展势必造成制约,对省级财政、中央财政、市县级财政如何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保费的补贴对象不明确。农业保险费根据诸多学者分析可以分解为纯保费、营业管理费用、风险附加保费和预定节余保费、再保险费构成。

纯保费是对预期损失赔付成本,一般以自然灾害损失为主,用F表示:F=E(L)=E(A-Y)=■(A-y)p(y)dy,其中A表示保障水平,Y表示最终收获,L=A-Y为损失,密度函数为p(y),而农业保险的风险损失很难预期,所以最终纯保费只是根据以往的农业相关数据测算,根据据调查主要农作物保险的纯保费一般是在7%以上。营业管理费用是保险人宣传定损赔付承包中的各项支出的营业管理费用,包括宣传展业、承保签约、查勘定损和理赔兑现等经营管理业务的必要支出。农业保险由于其特点决定了管理费用较高,实践中管理费用一般为F=f×纯费率=f×P,f为管理费用系数(根据以往数据占比得到)。发达国家的管理费用由于其规模巨大占到30%~45%,我国小规模分散的农业经营模式决定了管理费用更高。风险附加保费是解决超出预期的农业保费支出,一般设定风险附加系数r,即风险附加保费R=r×P。国内的保U费率一般取值r=15%。预定节余保费=s×P。s表示预定节余率,它是开办任何险种与厘定费率之前预设的比例,以达到农业保险的业务开展可以收入支出达到平衡或者稍有结余。通常取s=5%是我国开办保险时的一般取值经验。再保险的费用还有未来巨大灾害开展费用也按一定的比例w计算,K=w×P,一般w我们取5%左右。

根据以上论述,最后农作物保险的保险费率G=(1+r+f+s+w)×P,而财政补贴我国一般大于80%G,但现阶段我国的补贴是一种粗方式的,一笔直接补贴给保险公司,至于其中具体的运用也只是账面上的核算。笔者通过对保费构成的五个部分的细化与其所占的比例的分析,收取保费是多方面与多方向、多用途的,而补偿却是一笔性的糊涂支付,无疑精细化、集约化、有针对性地进行补贴将使效率与效果发生明显的转变。

(四)补贴政策全国差异不明显。尽管财政补贴分为了东、中、西三个大的区域,中央补贴比例变化东中部(35%)、西部(40%)并不明显,省级补贴一般由中央规定(25%左右),但就比较东部省份与西部省份的农业发展状况、农民收入来源、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是否为此省份的主产业、农业市场环境、自然因素等多方面条件东、中、西部差距巨大,而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比例却相差不大,同时各个省份在区域内部的差异又有进一步的细化,不平衡进一步凸显。几乎没有比例差异的大区域补贴与没有任何差别的区域内部的补贴,使财政补贴的针对性与补贴的效果都下降,并造成财政资源的浪费。

(五)补贴品种少且保障水平低――以新疆为例。新疆是开展农业保险最早的省份,新疆的农业保险发展就是全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缩影。截至目前,新疆农业保险产品品种总数超过41个,其中中央政策性品种12个,包括棉花、小麦、玉米、水稻、大豆、油料作物、马铃薯、糖料作物、森林和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2007年为棉花、小麦、玉米、水稻、大豆、能繁母猪;2008年新增油料作物、奶牛;2012年新增马铃薯、糖料作物;2013年新增森林、育肥猪);地方政策性品种主要有3个,以林果业、畜牧业和设施农业三个品种为典型代表。我国农作物除以上品种外,还有上百种的农作物的风险完全没有分散与保障,究其主要因素是没有财政补贴,农业保险难以以商业性的模式开展,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上百种的财政补贴开展农业保险形成鲜明的对比,差距不小。

此外,参保区域偏少。从种植业保险来看,小麦、棉花主要农作物的保险覆盖面积实际还不足70%,其他小品种的覆盖水平更低,与“全覆盖”的农业保险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同时,保障水平较低。就目前开展的大多数农业保险都是以物化成本为主的自然灾害风险,目的是达到灾后农户可以恢复生产为目标与出发点,只是对成本的保障。但根据保险对农作物的自然灾害风险还有市场风险等所有的风险提供保障才是广义农业保险,就如何对市场风险进行分散尚未大面积的进行,但最新的一些试点已经开始,比如新疆的棉花产量保险,福建的蔗糖价格保险等。

(六)补贴造成行业壁垒与寻租现象。由于现阶段主要是由中央与省级财政进行补贴,农业保险服务网络区域内由最初试点进行时的一两家保险公司能够实际(其中权利的寻租严重)与政府进行对接,之后逐渐形成农险市场壁垒。例如,新疆具备农业保险经营资质的市场主体有人保财险、中华联合、太保财险、国寿财险、信达财险,但从市场份额来看真正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只有中华联合与人保财险,占比达到95%以上,只有2008年人保第一年获得10%的经营地方,之后不断的萎缩,其他有资质的公司均被阻止在壁垒之外,再加上内部的寻租问题突出,市场没有竞争性与活力。再如海外的农业保险公司四川安盟,其市场份额逐渐缩小,主要是财政补贴不到位,而一般解释为国外的农业保险公司为何要给予其财政补贴。

三、对策建议

笔者对上述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以隐性手段适度降低补贴比例。我国农业保险补贴比例是全球最高,但高补贴在未来的农业保险发展中对于农民的参与率的影响和对保险公司的供给影响的程度将趋于弱化。根据国际发展经验,后期进行保费补贴比例的逐渐降低则成为了趋势,我国应该逐渐地降低补贴的比例,而降低的方式笔者认为绝不能以名义补贴比例大幅降低为手段,而是采取隐性的比如:实际支付额度的配给的降低与税收或分散补贴的项目等多种方式进行。

(二)减小或者免除贫困市县一级的财政补贴。针对东中西部市县的财政收入进行合理的调整,降低或免除贫困市县级的财政补贴的比例。根据最新金融司的文件,中央财政农险保费的补贴比例,将由目前的中西部40%、东部35%,提高至中西部47.5%、东部42.5%。据笔者了解,像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其财政补贴只有中央进行,美国的州县和日本的府道县并不进行财政的补贴,逐渐缩小财政压力大的各省市级补贴是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经验。

(三)财政补贴针对保费耗损有目标的补贴。保费精细化进行补贴,即把原来的补贴额度按照保费构成的具体对象和比例进行补贴,而不是继续采取粗放式一次性补贴给保险公司,其内部补贴运用存在较大争议与不透明性。通过对保费构成不同对象的补贴可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根据补贴保费构成项目针对性的补贴,使补贴更加合理化,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好的激励机制,提高补贴的效率和效果。

(四)施行差异化保费财政补贴。根据上文我国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政策,东中西部的补贴比例差距并不大,但就其分区而言过于粗放,其中笔者认为应该按照农业在一个省份的发展状况,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发展的产业化水平进行更细化多级的保费补贴的比例调整,第一层级省级区划;第二层级在省份内部施行差异化的浮动性补贴。

(五)提高保障水平与构建竞争性市场。增大财政补贴的品种,进一步完善补贴体系,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是农业保险更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更好地保障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手段。逐渐构造形成具有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形成进入退出的相关法律法规。允许更多具有农险经营资质的公司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并构建相应的测评体系,逐年考核与奖惩,进一步活跃农业保险市场,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政策法规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秀芬,王春艳,李茂松.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机制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J].农村社会保障,2012.11.

[2]度柱.略论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J].金融与保险,2011.4.

篇8

关键词:独立预算单位 审批制度 会计核算

观海卫镇2010年成为宁波7个试点卫星城市以来,被赋予部分县市区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原大办升级为局,镇财政也计划单列,单设金库,实施相当于县市区一级的财政体制,财政收支规模明显扩大,2011年镇财政可用收入达4.6个亿,为进一步提升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参照市财政对各大办部门实行独立预算单位进行精细化管理十分必要。

一、观海卫镇试行大办独立预算单位的必要性

(一)实行独立预算单位管理是财政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

一是各大办(局)实行独立预算单位后,能够促使乡镇财政财务工作分开,提升管理水平,按规定编制好部门预算。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乡镇财政财务工作不分,职责不清,管理混岗,财政与财务核算混同,应进财政收入笼子的,有的直接在单位会计中核算,应由单位会计核算的相关费用,在财政总会计帐中列支。二是从部门支出的量上来看,观海卫镇有必要进行独立的预算单位来进行精细化的管理,以社会事务局为例,2011年有133个项目,预算支出达10206万元,这一预算支出金额比一般市级部门来说是只多不少。

(二)实行独立预算单位管理有利于扩权强镇,提高管理绩效

一是实行独立预算单位管理后,各大办部门在财务管理上参照市里的部门,不再由镇长一支笔审批,而改由各大办部门的分管领导审批,由此减少了审批环节,强化了预算的作用,加快了资金的支付速度,减轻了镇长的工作量,激发了分管领导当家理财的积极性,管理的效率的提高明显。二是减少审批环节,并不降低审批质量。观海卫镇人多事忙,镇长工作十分烦杂,并无多少在办公室审批发票的时间,有时在审批时也不明确支出是否有预算,是否超标准。三是取消镇长一支笔审批后,能更好地发挥镇审计的作用。

(三)实行独立预算单位管理有利于强化部门使用资金的责任

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必须强化部门使用资金的责任。部门项目资金由部门审批,审批权下放了,相应的直接责任也由镇长转移到分管领导及其部门,镇长不再审批部门的项目支出,强化了分管领导及部门使用财政资金主体的责任,不按规定使用或浪费资金将被问责,从而使财政资金运行的机制将更加健全高效。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大办独立预算单位管理的内涵和实质

观海卫镇各大办试行独立预算单位管理,就其表面形式来说是参照市财政局对市级各部门的财务管理,从预算与财务会计的角度来说是观海卫镇各大办(局)要参照市里的部门实行规范的部门预算,相对独立的付款审批制度,单独的部门会计核算与会计报表。从各大办财务机构的实施的组织形式看是从乡镇的实际出发,成立镇会计核算中心,集中大办的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从试行镇机关各大办实施独立预算单位后的目标和成效看要形成预算编制更科学,会计核算更清晰、财政监督更有力的乡镇预算管理新机制。

三、观海卫镇推行各大办独立预算单位管理的具体做法

(一)建立机关大办试行独立预算单位的基础框架。

1、强化财政财务机构建设。观海卫财政局组建了预算(国库)科、政府会计核算中心,财政监督科(审计科)三个财政财务科室。其中,预算(国库)科编制三人,设总会计,指标管理员、金库出纳三个岗位,主要职能承担财政预决算和国库的管理工作,政府会计核算中心编制五人,三个单位会计二个出纳,承担镇机关综合办公室、综治办公室、农业农村办公室、经济发展局、社会事务局、建设管理局、财政局、综合执法局、公共资源交易和审批服务中心九个独立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工作。财政监督科(审计科)编制二人,主要职能是对镇机关各分管领导和大办进行财政监督。通过财政财务机构的强化,初步形成了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组织机构体系。

2、按“三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核算主体。会计核算按资金性质实行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相分离,各部门项目资金之间相分离、项目支出中行政事业支出与基本建设支出相分离共设置镇政府本级、镇基本建设、综合办公室、综治办公室、农业农村办公室、经济发展局、社会事务局、建设管理局、财政局、综合执法局、公共资源交易和审批服务中心11个帐套。各大办的人员经费和日常定额公用经费由基本支出帐套核算,同时核算不便分摊进各大办的人员保险和五金,日常公用经费中的电费、水费等公共费用,以统一反映镇政府的机关运行成本。

(二)健立健全机关大办试行独立预单位的制度保障

为了顺利推行,镇政府出台了《观海卫镇预算管理操作规程》、《部门项目预算追加管理办法》、《部门项目支出报销支付操作流程》等配套制度办法予以规范。2011年预算中对和大办的500个项目进行编号,对各大办发生的项目支出由经办人在原始凭证背面或汇总表(在原先的签字处)加盖预算项目支付审批章,填写报销的编号和预算项目并签字,再逐一在盖章处按要求交科室负责人审核、局(大办)负责人签字、报分管领导审批。待手续完备后,由经办人到会计核算中心进行报销,经会计核算中心审核确认后入帐和支付。章批章能帮助相关人员明确是否为预算内项目,同时也便于各单位会计能按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建立了一套适应各大办独立建帐核算,各部门即可单独反映又可汇总反映的报表体系

通过财政财务核算一体化的管理软件,对各大办的500个项目按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分别反映每个项目的收支及结余情况,每月未,各大办的单位会计还和各部门进行对帐,以确定各项目的可用指标,帮助各部门分管领导在审批时知道该项目支出是否已超出预算。设置了单独和汇总相结合的财务报表体系,用程序自动生成和汇总,汇总的报表主要有各部门项目支出使用情况表,各部门项目支出经济分类使用情况汇总表、各部门资产负债表汇总表,及各部收支情况表汇总表等部门财务报表体系,以整体的反映部门财务收支情况。

四、试行机关各大办独立预算单位管理的成效与问题

(一)阶段性成效

在机关大办试行独立预算单位五个月以来,情况良好,运行平稳,因各大办有预算的项目支出镇长不再签字,各分管领导普遍重视部门预算的编制工作,有效地提升了预算编制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我镇的预算编制是全市最细化的,共有500个项目。对各大办的项目支出分部门,按项目核算后有效的提高了会计核算的精细化水平,使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相衔接,从预算执行效果看,改变了以往预算编制和执行二张皮的现象,预算支出不再随意,以前未实施各大办独立预算单位时,由于有镇长在发票上签字,原先并无严格的预算追加制度,镇长不签字后,各部门的单位会计加大对预算支出执行的监督力度,真正做到了无预算的项目不入帐和支付。部门预算追加制度由此得到落实和执行。总体上看在实施机关大办独立预算单位后,一个预算编制科学,预算执行严格、预算监督有力的新型适应卫星城市财政发展的财政财务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推动了财政财务管理水平上了新台阶。

(二)存在的问题

机关大办试行独立预算单位后,从运行的实际情况看一是由于镇长项目支出不签字后,各项目支出中的三费各分管领导可能碍于情面,没有能向在镇长一枝笔审批时那样把关一样严,可能会造成三费支出的反弹。二是由于镇机关由一本帐变成十一本帐后,虽银行帐号是同一个,但由各个部门的单位会计分帐核算,为了避免各单位银行帐月底出红字,各单位会计往往会多向财政申请拨款,因此帐套多会造成财政资金结余比一本帐时多,形成资金沉淀,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原先的部门预算与部门决算由总会计编制,现要向市里的部门一样,由单位会计编制有一定的困难。

五、完善镇机关大办试行独立预算单位的进一步措施

篇9

科学发展新要求

《新理财》:刚刚结束的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您做了主题发言,最深的体会有哪些?

钱国玉:在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关键时期,财政部召开座谈会专题研究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问题,充分体现了部党组对科学发展观的准确理解和对当前财政经济形势的深刻把握。一方面,财政作为党和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和物质基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包括积极财政政策,科学化精细化体现了狠抓落实、提高执行力的要求。另一方面,当前正处于财政宏观调控的关键时期和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时期,迫切需要通过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增强财政政策的及时性、有效性,挖掘收入增收潜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从而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因此,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抓住了当前财政工作的关键,是提高积极财政政策成效的重大举措,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财政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我们将积极采取措施,认真抓实抓好。

《新理财》:河南在这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或未来有哪些落实计划?

钱国玉:近年来,河南在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如省级部门预算编制实行“整合资金、分口切块、政府定规模、主管副省长组织协调部门定项目、财政部门汇总平衡报政府审定”的办法,不断扩大细化部门预算试点,增强部门预算编制的责任和预算执行约束力。扩大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范围和政府采购、投资评审规模,强化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坚持先立“规矩”、再分配资金,向社会广泛征求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意见,增强大额资金分配使用透明度等。下一步,我们将按照部党组部署,着力在建立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严格财政监督、完善财政规章制度、加快财政管理信息化、加强“双基”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努力实现财政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主动献策战危机

《新理财》:河南一直是中部的第一大省,崛起的速度也比较快,在中国的地位也很特殊,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有哪些?

钱国玉:河南的支柱产业,大都集中于国民经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长期以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暴露凸显。因此,这次金融危机对河南的影响,可以概括为“来得迟、影响深、走得慢”。去年,金融危机对沿海的影响逐步显现时,河南还处在高速增长状态,到了11、12月份,形势则急转直下。今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长8.2%,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一些重要指标增长速度在全国排位后移,在中部也处在比较落后的位置。

《新理财》:今年全国“三保”任务比较困难,河南财政怎么作为?

钱国玉:落实“三保”,对农业大省河南来讲,更加困难。我们不敢懈怠,坚持一手抓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手抓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努力在困难条件下做好“三保”工作:

一是加强政策研究,强化财政调控职能作用。密切关注财政经济形势,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开展针对性、前瞻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先后向省委、省政府提出40多条应对危机的政策建议,全部被采纳,使财政政策成为全省实现“三保”的主要措施。

二是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认真落实中央和省战危机、保增长一揽子计划,采取提前预拨资金、整合财政专项资金等措施,筹措落实近400亿元,启动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支持推进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文化旅游市场开拓等,支持扩大消费需求。上半年,全省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5%,其中农村消费增长19.2%。

三是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夯实增长基础。将涉企财税政策汇编成《财税服务企业指南》,向社会公开,并逐项公布政策咨询电话。对中小企业、重点行业企业和产业优化升级项目分类实施不同扶持政策。认真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和取消(停征)、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等,全年预计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约200亿元。

四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支持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困难家庭等人员就业创业,支持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支持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防治、落实社会保障对象待遇、推进廉租住房建设等,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上半年,全省财政累计拨付十大实事资金328亿元。

四是强化监督检查,提高政策落实力。将今年确定为“财政监督管理年”,强化“大监督”理念,健全监督机构和机制。建立中央新增投资等重点和重大支出项目通报制度,加强跟踪问效。抽调200多人,组成18个检查组,集中两个月对全省扩内需、保增长等八类重大资金进行全面监督检查,促进政策和资金落实。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打好“六大攻坚战”,落实“五大重点任务”,实施“七大行动计划”、“提速工程”,深入挖掘政策潜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拉动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努力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态势的目标任务。

巧筹资金强基础

《新理财》:河南财政工作烙上了鲜明的“三农”特色,钱厅长如何巧妙运用财政杠杆撬动一个农业大省的经济发展?

钱国玉,支持解决“三农”问题,是河南财政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财政保障的重中之重。面对金融危机和50年一遇的大旱,河南财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在支持抗旱浇麦基础上,紧急筹措12.5亿元,实施抗旱保丰收应急灌溉工程,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239万亩,为夏粮丰收和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创造了条件。近期,又筹措5亿元开展玉米保险试点,安排1亿元用于保秋收应急项目建设,支持实施秋粮生产“450行动计划”。提前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等惠农补贴兑现时间,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覆盖范围,简化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上半年,全省实际兑现惠农补贴87亿元,预计全年将超过120亿元。全省将筹措63亿元,支持改建县乡村公路和危桥、解决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建设户用沼气及农家店和配送中心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此外,还支持实施“食用植物油倍增计划”、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和龙头企业发展等,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

产业集聚新引擎

《新理财》:前不久,河南省委、省政

府召开高规格会议,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财政具体怎么做?

钱国玉: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决策,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财政迅速跟进,采取措施,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省财政筹措16亿元,支持通过土地整理挖潜、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产业集聚区发展创造空间。筹措10亿元,支持所有县市建立产业集聚区融资平台,推动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厂房建设,改善产业集聚区发展条件。全省筹措17.9亿元,支持所有县建立以财政为依托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搭建平台。同时,完善财税政策,鼓励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年底省里还将对年度新增投资超亿元的前50名集聚区实行以奖代补,进一步鼓励各地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

文化跨越大平台

《新理财》:河南一直在提两大战略――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文化强省战略方面,财政有什么措施来保障它?

钱国玉:文化具有独特的“反经济周期调节性”。河南文化资源丰富,但不少地方守着“聚宝盆”却端不上“金饭碗”。河南省委、省政府准确把握经济困难时期文化逆势上扬规律,把加快文化发展作为应对危机、培育支柱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我们认真借鉴国内外经验,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积极支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今年以来,筹措8000万元,支持推进8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充实省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资本金1亿元,支持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安排省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支持实施旅游立省战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综合运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等,支持100家重点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全面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支持5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加快改革步伐,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扩建改造、文化信息共享、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支持推进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和重点文物项目保护,加大传统文化保护力度,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积极研究文化会展业和重大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财政支持政策,不断扩大中原文化影响力,带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

体制改革迎难上

《新理财》:最近部里―直在研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问题,河南在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钱国玉:按照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要求,我们利用危机倒逼机制,对省与市县财政体制进行了完善。在新体制设计过程中,着重在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为引导市县更加关注发展质量和企业效益,更加关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市县增值税增量部分省级分成20%,同时对市县企业所得税收入(地方留成部分)增量分成比例从20%调整为15%。

二是促进可持续发展。从河南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的实际出发,对市县资源税和耕地占用税收人,省分别集中增量部分的30%和20%。同时,对社会抚养费、罚没收入增量部分省分别集中20%,促进市县注重税收筹集财政收入的主渠道作用,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三是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建立市县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逐步提高困难市县基本支出保障水平。分类实施激励性财政政策,对经济欠发达的省辖市,省分成“三税”即市县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增量收入,当年增量部分全额奖励市县;对经济基础较好的其他省辖市按省分成“三税”收入当年增量的60%奖励市县,其中超过全省平均增幅部分,省奖励100%,鼓励各地竞相发展。

《新理财》:河南在经济困难时期调整体制而且进展顺利,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钱国玉:促进科学发展,是河南完善省与市县财政体制的目的,也是体制调整顺利实施的重要原因。

财政职能在跃变

《新理财》:钱厅长曾任河南省国家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长期耕耘在税收一线,现在到了财政厅长的岗位上,让您感到最为难的事情是什么?而最欣慰高兴的事又有哪些?

钱国玉:税务工作相对比较单纯,财政工作包罗万象,加上金融危机影响,财政工作困难更多。作为财政部门讲,如何服务好“三保”,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财力需求和财政资金有限的矛盾,是比较为难的事情。

不过,感到欣慰的是财政职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尤其是在战危机保增长的关键时期,全厅财政干部牢固树立服务大局、以人为本、主动埋单、科学管理、促进发展理念,理财观念和工作作风明显转变,财政干部的理财能力得到锻炼提高,财政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认可,财政优秀干部得到提拔重用。作为财政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认真履行职责,社会感知度、满意度高,这是最高兴的事情。

篇10

Abstract: As development trend of apple industry, organic apple has established production mechanism, but, it needs special conditions to develop organic apple, which slows down the development. Based on a lot of soil information, this paper use the way of empirical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ing organic apple farmer operation,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han can be used by related parties.

关键词: 有机苹果;生产经营;实证分析

Key words: organic apple;operation;empiric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166-03

0 引言

有机农业成为当今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苹果作为我国的优势农产品之一,其发展也是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重要部分,我国政府部门在了解市场变化的前提下,逐步做出种种制度安排以引导该产业的发展方向,但农户是该有机农业体系的最终执行者,对有机种植方式的选择以及经营行为的优化与否直接决定有机苹果在我国的发展。果农(苹果种植户)作为理性的生产者和决策者,其经营行为取向是对自身因素与外界环境变化的理性反应,其结果必然直接左右有机苹果生产的变化,进而影响农业政策的成效。[1]

本文以我国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带、国家级苹果示范基地县——洛川为调研对象。根据当地有机苹果种植区域,选择了旧县镇上桐堤、旧县镇马家塬村、旧县镇韩村、旧县镇王家村、黄章乡潘尧科村和黄章乡金盆村等6个村子中的17户有机种植果农为研究对象,涉及2015.5亩有机苹果瓜果园。同时,在有机苹果基地所在的6个村子分别按10%的比例随机选取了69户普通种植果农为研究对象,涉及882.2亩瓜果园。采取了入户问卷调查、重点户访谈、管理部门座谈等多种形式,从果农、乡镇果站,县果业局三个层面展开苹果种植经营情况调研,取得资料,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果农生产经营有机苹果的影响因素。

1 有机苹果生产经营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来分析果农生产经营行为各影响因素的显著性与方向。[2]具体生产函数如下:

Y=e■S■R■L■F■P■B■O■

式中,Y表示每户果农经营有机苹果的销售收入;A为户主年龄;E为户主的受教育文化程度;C为果园交通状况;T为果农获取技术程度;S表示每户果农有机苹果种植面积;R表示果农租金投入;L表示所有经营环节中劳动力投入;F表示肥料投入;P表示农药投入;B表示套袋技术使用中对袋子的投入;O表示其他投入,如灌溉费用、利息支出、保险支出、农用机械折旧等;ai、bi表示各因素的影响方向与程度。

将上面式子两边取对数,得到多元回归模型:

1nY(a■+a■A+a■E+a■C+a■T+a■G)+b■1nS+b■1nR+b■1nL+b■1mF+b■1nP+b■1nB+b■1nO

2 模型结果与分析

运用Excel和SPSS两种统计分析软件将指标数据进行对数变换以及参数估计、检验,得到表1的分析结果。[3]其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Y=e■S■R■L■F■P■B■O■

从表中可以看出:本文设定的指标体系对果农经营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变量G被剔除的原因主要是被调查的果农全部是在政府引导下选择经营有机苹果,数据一致,无法在生产函数中体现出对销售收入的影响。其他指标的方向与影响程度具体分析如下:

2.1 租金投入R 其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说明租金投入对于果农经营有机苹果的影响并不明显,但随着租金投入的上涨,固定成本增加,土地租赁关系不稳定,影响果农苹果收入,并使果农经营有机苹果的积极性受挫。

2.2 有机苹果种植面积S 该因素对有机苹果销售收入有显著影响,且方向为正。即若果农拥有的有机苹果种植面积越大,其对果园经营的精细化程度越高,可以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相对应得到的收入也将越高。另一方面也再次证实土地要素是果农生产经营的最主要投入要素之一。

篇11

一、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相结合

新制度的内容从诸多方面上都体现了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和理念。现代企业管理要求企业生产和经营要有规范的制度保障,科学的流程控制和作业方法以及准确可靠及时的信息提供。而《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首先在规范化上作了更新,整个核算制度共五章五十三条内容,对全国十大类行业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的对象、项目和范围以及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的方法进行了统一的条例要求规范,使得这十大行业企业以及其他参照执行的企业都有了可以依据的法律制度条文,结束了各行业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此外,《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通过对成本核算中相关概念的重新明确和定义,是新的成本核算方法(比如作业成本法)的肯定和正名,同时对十大类不同行业企业都进行了各自不同且适合的制度设计,这也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的要求,不仅规范而且避免了以偏盖全,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制度设计理念。这为制度的具体执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有利于企业对产品作业活动的正确划分,有利于产品生产的精细化和科学化,对我国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都大有裨益。

二、覆盖范围广、适用性强

《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了该制度的适用范围是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房地产业、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农业、信息传输业、文化业等十大类行业。这十大类行业基本已经涵盖了我国国民经济行业中的大部分行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将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重新加以了划分,将主要生产经营模式类似或者相同的行业都归为一类,如农、林、牧、渔业归为“农业”;批发零售业其实都属于“商业”等。而一些新兴行业也加以细分,比如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业、文化业等都单独归为一类。此外,对于金融保险业则因其行业的特殊服务性质暂时没有将其列入覆盖范围中。我国的工业企业原来都是执行已经废除的《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这个老文件的适用范围相对于现在的国民经济状况来说较为狭隘,并且“国营工业企业”的称谓如今也已不再使用了,所以取消是大势所趋。相比之下,新制度的适用范围更加宽泛,基本满足了我国大部分行业企业对于成本核算制度的迫切要求。而且在其扩大覆盖范围的同时,新制度还针对不同的行业企业进行了与之相对应的行业企业制度设计,使得新制度得以有针对性地在各个行业企业中可靠地执行。

三、明确定义产品成本核算相关概念

《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第一章第三条对产品成本的概念进行了明确规定,“产品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持有的以备出售的产成品、商品、提供的劳务或者服务。而产品成本则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所发生的材料费用、职工薪酬等,以及不能直接计入而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的各种间接费用。”这个定义与《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中存货的定义相比有所变化,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产品的定义仅仅包括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而新制度则增加了“劳务或者服务”等内容,对新制度的适用范围做了进一步的突破和扩大,对于日益壮大成长的第三产业来说,加入“劳务或者服务”的定义可以将其经营业务也纳入成本核算制度中来。这样,制造业中的产成品,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业中的商品以及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业、文化业等第三产业中的劳务都属于新制度定义的产品。此外,对于产品成本的新定义也有效地改变了原来对于产品成本中材料,人工,费用等模糊定位,而是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正确区别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生产经营中产生的期间费用不能计入产品成本。

四、与财务会计准则有效结合,推进成本核算制度化

在理论上成本核算制度应该属于成本会计或者产品会计的范围,而成本会计从类别上又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作为管理会计的范畴,其本身自然也具有管理会计的特征,比如成本核算制度不像财务会计那样需要对外进行公布,只需要对内负责,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相关信息即可;也不需要有非常规范或者专门的财务报表格式要求,成本核算的报表相对来说比较随意,没有行业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而《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则注意到这一点,新制度有效地与财务会计准则相结合,在之前的《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企业会计制度》和行业会计制度等基础之上,对企业成本核算体系进行了重新规范和创新。如制度的第四章第四十二条就要求建筑企业参考《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的规定执行。《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的第二章第八条至第十九条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存货、职工薪酬、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方面进行了成本核算要素内容的细化,统一和规范了成本核算相关科目,使得同一行业同一类型的企业有了参展的规范,降低了各个行业企业之间的随意性。而新制度第二章第二十条对于“多维度”和“多层次”进行了成本核算管理方面的定义,满足了大中型企业集团化经营的管理需求,使其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有了可靠规范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

五、针对行业特点和类型制定成本核算规则

我国行业企业类型众多,各行业情况不同,而成本核算制度涉及行业企业自身结构、运营方式、作业流程等多方面的问题,自然不能将一种成本核算制度套用于全部的行业企业中。因此在制度设计时就应该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状况分别制定不同的成本核算规则。《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第二章各条内容确定了十大类行业企业各自的成本核算对象,而第三章则针对我国十大类行业的企业分门别类地制定了各自的成本核算设置项目并规范了核算范围。在新制度第二至第四章的准则中,出现最多的文字就是“企业应当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要求企业对应自身特殊的生产经营状况和企业管理要求,按照准则要求的原则(成本的经济用途和生产要素内容相结合)进行项目的设置和核算方法的选择。其中对于各个行业企业,准则都做了有针对性的合理的要求。如,第三章第二十二条和二十七条中规定制造企业和采矿企业设置的成本项目一般有直接材料、燃料和动力、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相比之下第三章第二十三条中的农业企业就没有设置燃料和动力这一项目,而是增加了机械作业费这一科目。而第三章第三十一条文化企业的成本项目因为其生产经营的不是具体的产成品而是提供服务,所以变化更大,其项目设置由开发成本和制作成本等组成。此外,新制度的第四章也针对不同行业企业进行了各种不同的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方法的定义和规范。

六、引入现代成本核算方法

新制度第四章第三十六条鼓励制造企业可以运用作业成本法对不能直接计入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从而在制度上明确了作业成本法可以作为产品成本核算方法进行实际运用,为这种现代成本核算方法的引进和推广扫除了制度上的障碍。相比以前《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中采用的完全成本法,这是一大突破和进步。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中,核算产品成本普遍将生产产品的全部成本费用如原材料、人工、期间费用一律计入产品成本中,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方法非常简单易懂,操作方便,很受财务人员的欢迎。但这种简单的完全成本法不能真实合理地反映产品的实际情况,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工艺的多样化,简单的人工小时等指标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效率管理的需求,传统成本核算法也无法将企业生产的实际业绩完整可靠地展现给管理者,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对产品成本有清晰明白的了解,更谈不上预测决策。而作业成本法在1993年7月1日已经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提及并应用,之后我国部分大型企业陆续开始相关方法的实际尝试,如著名的宝钢集团就率先采用了作业成本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益。作业成本法将产品成本中的间接费用进行了划分,通过企业的作业动因对间接费用重新进行归集和分配。这种方法不单注重与生产产品有关的费用,也将成本核算和作业流程工作效率都结合起来,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过程控制,特别适合高新技术条件下的制造行业。因此,《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第四章第三十六条中肯定了“作业成本法”的作用并鼓励相关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采用这一方法,这对于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建立和完善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篇12

一、狠抓招商引资,做好“招”的文章

我们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发展之基、增量之源,不断转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理念,真正把招商引资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内在动力和优化产业结构、应对金融危机的生动实践。

(一)创新方式招商。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招商引资竞争态势,我们认真研究招商引资规律,进一步完善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考核评价机制,积极探索项目征地拆迁工作机制,提高项目落地率。不断创新社会化、信息化招商办法,采取专业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节会招商等方式,重点抓好内生型、节链式招商,着力推进项目与本地资源对接、与产业基础链接,向专业园区聚集。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成了兴发宜都工业园、林森矿业二期、50万吨纸板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宜都,东阳光热电厂、1500吨红霉素、胰岛素项目相继投产。今年,全市共确定招商引资项目160个,计划投资6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8亿元,同比增长60%。其中工业项目96个,农业项目40个,社会发展项目10个,城建交通项目14个,工业项目比重占到60%。同时,我们积极争取新增中央投资项目47个,总投资3。4亿元,其中:中央预算投资1。26亿元,已开工44个,竣工项目28个,累计完成投资2。56亿元,占计划任务的59。3%。

(二)搭建平台招商。按照一区多园的思路,加大园区建设力度,着力提升园区聚集生产要素功能,努力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平台,成为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的“孵化器”。先后修编出台《宜都工业园总体规划》、《宜都市沿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初步形成了以陆城为中心、枝城和红花套为两翼的沿江经济走廊,建成了东阳光生物医药园、枝城化工建材园、陆城纺织工业园、清江绿色产业园、陆城陶瓷工业园和中小企业创业园等多个专业园。今年财政投入3亿元,实施园区道路硬化、污水处理、电网改造、供水供气管网等配套建设项目53个,以更加完备的功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尤其是中小企业创业园,先后入驻企业100余家,预计全年实现产值190亿元,同比增长4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同比增长50%,园区被列入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在全省综合考评中连续3年位居前列,并跻身“全国百佳科学发展示范区”。

(三)营造环境招商。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我们大力推行全员服务、全程服务和全方位服务,着力营造“关心投资者、尊重企业家、鼓励大创业”的浓厚氛围。对新接触的外来投资者,坚持少讲过程、多讲办事结果,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办事环节,促其迅速开工、投产;对已落户的企业,坚持“四不变”:政策承诺不变、支持力度不变、服务专班不变、发展环境不变,着力打造支持发展的环境,增强投资者的发展信心,支持企业不断扩张壮大;对发展暂时受挫的企业,坚持“三不”:一不赶、二不凉、三不嫌,做到理解第一,宽容为上,真心帮助企业把脉问诊、解决难题,促其摆脱困境,发展壮大。近年来,凡落户宜都的项目、企业,无论是在签约、建设和投产阶段,我们都实行全过程“保姆式”服务,没有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仅东阳光每年追加投资额均在20亿元以上。

二、狠抓结构调整,做好“优”的文章

调结构、促转型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推进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以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投资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

(一)转变产业结构。产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为适应全国和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变化,我们通过政策引导,加大技术创新,大力推进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集中。全市科技累计投入10亿元,孵化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58项,逐步将原有的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转变,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型建材、机械电子、食品加工等为重点的新型产业集群日益壮大。一是以高新技术为牵引,积极培育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已形成年产值30亿元的规模。二是以优质高效为目标,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已形成年产108万吨酸、24万吨合成氨、75万吨复合肥的生产能力,产值已突破100亿元,精细化工产业集群进入全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三是以技改扩能为重点,加快发展新型建材产业。新型建材产业集群已形成水泥500万吨、1000万件高档卫生洁具、1600万平方米中高档墙地砖的年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四是以升级配套为依托,不断提升机械电子产业。机械电子产业集群已形成年产值10亿元的规模。五是以精深加工为突破,着力发展食品加工产业。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已形成年产值10亿元的规模。

(二)转变产品结构。我们牢固树立“品牌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大力实施名牌带动和质量兴市战略,引导企业由做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由做产品向创品牌转变,积极扶持、鼓励企业争创著名商标和精品名牌。制定出台争创名牌的奖励办法,对新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宜昌市知名商标和国家、省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最高给予20万元的奖励。目前,我们开发节能新 产品154项,成功培育了“楚星”牌磷铵、“华宜”牌套筒2个湖北省著名商标,“楚星”牌磷酸一铵1个国家名牌产品和“惠宜”牌系列卫生陶瓷等7个省级名牌。特别是土老憨公司持有的“土老憨”商标荣获“最具市场竞争力农产品商标”奖,获此殊荣的全国仅有60个。在工业产品上我们形成了亚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化成箔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发酵基地,世界最大的紫外线吸收剂生产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卫生陶瓷生产基地等5个之最。在农业产品上我们形成了世界最大的人工养殖鲟鱼鱼子酱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鲟鱼生产繁育基地,全国最大的“宜红功夫茶”生产基地,中部最大的波尔山羊繁育基地和全国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等五个之最,不断叫响“宜都制造”。

(三)转变投资结构。投资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一方面,明确投资方向。我们充分发挥投向对结构调整的风向标作用,重点支持贷款投向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型建材、新型电子、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每年贷款余额占到贷款总额的70%以上,保证了东阳光、宜化楚星、华新水泥等重点企业的信贷需求。同时,我们采取停止贷款、冻结账户的方式,限制高耗能、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先后依法关闭小水泥厂9家、粘土砖厂17家,取缔土纸厂71家,并对5家规模小、能耗高、污染严重的陶瓷企业进行整体搬迁,共淘汰落后陶瓷生产线12条。另一方面,转变投资方式,由政府投资主导向市场融资主导转变。我们改变以往财政周转金、政府借款直接向企业投资的方式,不断提高担保公司的担保融资能力,引导企业通过担保公司担保直接向金融机构贷款、向市场融资。去年以来,市财政向担保公司注资5000万元,增强了担保公司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倍增效应。今年以来,积极争取深圳等外地金融机构各项贷款40亿元,同时,我市金融机构向企业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了53。73亿元,比年初增加14。87亿元,增长38%。

三、狠抓市场主体,做好“量”的文章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企业实力决定产业实力。针对企业发展中的困难,我们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一手抓骨干企业,一手抓中小企业,形成了“航空母舰”率先领跑、“蚂蚁军团”竞相跟进的格局。

(一)扶优扶强,壮大骨干企业。骨干企业是产业集群的核心和龙头,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我们坚持把做大做强骨干企业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头等大事来抓。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就业带动强的发展思路,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大集团。东阳光、华新水泥、宜化楚星等一批骨干企业不断壮大,预计今年东阳光公司可实现产值55亿元,入库税金2。9亿元,实现外贸出口1亿多美元,其中生物原料药出口3600万美元,增长108%,化成箔出口6500万美元,增长20。3%。同时,我们不断强化目标管理,落实工作措施,加强跟踪督办和检查考核,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小进规力度”,确保全年新增规模企业计划的落实。今年以来,全市新增规模企业39家,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177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30家、过10亿元6家、过50亿元2家。18家自营出口企业实现出口创汇1。3亿美元,同比增长28%,居宜昌市县市区第一位。

(二)内聚活力,培育中小企业。通过放活政策、激活要素、盘活资源,大力引导和鼓励本地能人创家业、办企业、干事业,催生了一批本地中小企业。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全民创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在土地使用、证照办理、税费收缴、资金扶持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重点支持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创业、大中专毕业生和退转军人自主创业、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与创业。同时,我们认真落实上级有关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投入达到2。7亿元。统筹安排1。5亿元生产调度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对企业享受的招商引资、出口退税等政策及时兑现。加强担保平台、融资平台、信用协会建设,完善“两台一会”企业融资模式。今年以来,担保公司已累计为中小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担保贷款3。52亿元。全市新增民营企业400家,个体工商户4000户,个体工商户增加数较去年增加1倍,全市个体工商户总数达到13000多户,民营企业达到1000家。

(三)串珠成链,发展配套企业。提高产业素质,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关键是要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围绕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发展,我们着力发展配套型、产业链项目,不断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市三星公司、仝鑫公司与一汽、二汽等汽车生产厂家长期开展配套合作,年销售连杆20万件,精密锻件1。5万吨,液压油缸2。5万套。同时,这些汽车零配件生产、加工企业还打开了广西(玉柴)、浙江(泉州)、重庆(长安)、柳州(五铃)等地市场。作为与宜都东阳光制药、电子产品生产相配套的机械设备制造专供厂家,宜都长江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年可完成产值3亿元、税收500万元。全市机械行业完成工业产值的85%以上是在与国内的大型厂家、大项目配套合作中完成的,产业关联度达到85%以上,属名副其实的配套型经济。目前,全市共拥有各类零配件生产、加工企业2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亿元,利税900万元,全市机械工业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分层次竞争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形成。

四、狠抓体系建设,做好“保”的文章

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作支撑,我们建立完善四大体系,着力改善民生,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奠定了基础。

(一)建立完善高效优质的行政服务体系。始终坚持“执行力就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理念,连续5年在全市党政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效能建设,“管理就是服务、发展为先、民生为本”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建立机关效能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健全决策后评价、决策责任追究和行政问责等制度,制定出台群众广泛参与的监督评价、部门工作绩效目标管理、 公务员绩效考核、特色工作考评等四个体系。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目前,全市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全面完成,共减少前置审批要件4个,减少审批环节245个,每个项目平均压缩11天。同时,我们还建立市、乡、村、组四级便民服务体系,即市级行政服务中心,10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123个村和21个社区便民服务室以及组级代办点。今年以来,四级便民服务中心共接待群众22。4万人次,代办各类事项20。1万件,群众满意率达99%。

(二)建立完善公正严明的法制服务体系。将公、检、法和职能部门的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规范各部门津、补贴发放,将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统一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部门乱收费、乱检查、乱摊派行为的发生。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制定《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责任追究办法》、《损害机关效能行为责任追究办法》、《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文件,从根本上健全完善了以提高执行力、制约和规范权力运行为重点的制度建设。

篇13

这次会议是今年政策性农业保险第一次专题会议,也是今年召开的农业保险最后一次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规范管理活动,对明年试点工作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刚才,17个试点市和两家保险经办机构汇报了本地、本单位政策性农业保险规范管理活动开展情况,交流了经验做法,总结了成效收获,反映了问题不足,谋划了明年工作,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开得很好。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今年是农业保险试点第三个年头。与前两年相比,除省政府召开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外,省农险办没有召开全省农业保险专题会议,开展的专项督查也不多。但这是不是意味着省里的工作力度减弱了,工作重心转移了?恰恰相反,经过三年的试点,在各级各相关部门和保险经办机构的大力协作和共同努力下,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已经打开了工作局面,走上了正常轨道。

第一,农业保险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42号)后,省农险办牵头制定了保费补贴管理、保费资金管理、保险理赔管理、试点工作考核、鼓励开展特色产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基层管理和服务指导意见等8个配套制度和办法,形成了“1+8”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保障了试点工作有章可循。经过三年实践检验,我省农业保险政策设计和制度办法,总体来说方向是对的、质量是高的。

第二,农业保险推进机制基本建立。试点三年来,各级均成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和理赔协调机构,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更重要的是,经过三年的努力,两家保险经办机构服务网点从上到下、从无到有、从点到面逐步建立健全。特别是今年乡村服务网络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确保了基层农业保险工作有人做,为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第三,农业保险工作局面已经打开。年,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较窄、品种较少,只有14个市和省农垦集团参加试点,而且试点地区的试点品种也不多,有的只是一、二个。经过三年的试点,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实现了大跨越,不仅试点范围扩大到17个市、93个县市区,而且试点地区种养两业保险全面开展。农作物的承保面积从年的1648万亩,增加到今年近一亿亩;承保率从年的25%,提高到今年的85%。可以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局面已经打开。

第四,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试点三年来,我省保险经办机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25.3亿元,为3878万个(次)农户提供了526亿元的农业生产风险保障;累计赔付15.8亿元,大大减轻了受灾农户的经济损失,1241.6万户(次)农户从农业保险中收益,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生产恢复发展。农业保险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稳定器”和“助推器”作用明显,有效地化解了近年来雨雪冰冻灾害、洪涝灾害、皖北旱灾等农业生产风险。

第五,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农业保险是防范和化解农业生产风险的制度安排,在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同时,也调动了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农村各类组织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推动了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

肯定我省农业保险取得的成效,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省试点工作走上了康庄大道,完全成功了。刚才17个试点市和两家保险经办机构在交流发言中都说到,在职责界定、承保理赔、资金管理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有些还比较突出。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是很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要客观看待,敢于正视,但同时我们也要勇于面对,认真研究加以解决。三年的实践表明,造成不规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短期内消除这些因素还很困难,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问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第一,农业保险是财政支农政策和社会救济政策的创新,没有可供借鉴成熟的模式和经验。现在全国很多省份都在开展农业保险试点。但由于省情不同,各省农业保险模式差异很大、各具特色。此外,新生事物不可能一开始就那么完美,本身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提高。

第二,这项工作的试点是在条件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推开的。农业保险是一项化解农业生产风险的制度,对防灾减损起到了重要作用。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生产基地对这项政策翘首期盼。但现阶段,我省农业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再加上农民保险意识淡薄,导致农业保险的工作难度大、经营成本高。

第三,经办机构服务体系和人员素质不能适应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要求。乡村是农业保险工作的重心。试点之初,经办机构乡村服务网点一片空白,农业保险业务完全依赖地方政府办理,工作质量无法保证。经过三年的努力,经办机构基层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但服务网点还不健全、人员素质相对较低,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保险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

第四,国家对农业保险工作的理论指导和政策规范有待加强。农业保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的协作、配合。现在,试点省份各级均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明确了部门职责分工。但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具有约束力的农业保险法规、规章、制度,对农业保险工作进行规范。试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需要在更高层级上加以政策指导,协调解决。

正是由于以上几个方面原因,不可避免地导致我们试点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怎么办?我们要敢于“朝着艰难笑着走”,要看到农业保险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提升的空间还很大,要继续不断规范、完善、提升。

第一,要克服消极思想,进一步强化大局观念。在调研中了解到,基层有些人没有准确理解农业保险工作原则,思想认识不到位,感到这项工作压力很大,责任很大,认为农业保险是保险经办机构的事,甚至建议农业保险退出民生工程。应该说这个思想是消极的,现在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楚了,不是农险办退出的问题,更不是退出民生工程的问题,而是“政府引导作用要强化、市场主体作用要突出、各部门协作配合要加强”。所以,各级农险办、各相关部门要强化大局观念,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合力推进试点。否则,就会推诿扯皮,分散精力,影响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第二,要克服自满意识,进一步开拓创新。我省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省委省政府几位主要负责同志都做过重要批示。可以说,这项工作已经为各级财政及农险办赢得了一些荣誉。在荣誉面前,我们要克服自满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要在新的起点上,把农业保险工作发扬光大,关键是要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创造性开展工作。

第三,要克服厌倦情绪,进一步强化群众意识。试点三年了,特别是工作压力大、难度大,有一些厌倦情绪是正常的。但只要我们增强群众意识,树立群众观念,想到这项工作事关广大农民朋友的切身利益,我们的工作热情、工作激情就会提升。值得欣慰的是,我们不少市县分管局长都已成为农业保险专家了,如果没有对农业保险工作的热情,对农民的感情,就不可能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就不可能有这种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我们不光要自己做到这一点,还要发动与这项工作有关的同志进一步增强群众感情,强化群众意识。

第四,要克服畏难情绪,进一步强化规范意识。在去年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专题会议上,我们就认识到我省农业保险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质量不高,经办机构经营比较粗放,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所以,就提出了要好字当头、又好又快地推进这项工作。这既是今年开展规范管理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指导我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基本理念。农业保险发展不光要快,而且要好,要又好又快、规范发展。

二、扎实推进,全省农业保险规范管理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总结一年来的全省农业保险规范管理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领导重视、目标明确。针对试点以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省财政厅及农险办进行了专门研究,提出了开展规范管理活动的意见;省政府组织召开了全省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常务副省长赵树丛亲自到会并作重要讲话,对“规范政策操作、抓好政策落实、提升工作质量”提出了具体要求。陈先森厅长也要求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工作机制,扎实开展规范管理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各试点市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会议,动员部署,推动当地规范管理活动顺利开展;各市农险办负责同志认识到位,抓紧抓实。

组织周密、协调推进。省财政厅、省政府金融办、省农委、安徽保监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规范管理活动的通知》(财金[]248号),对活动范围、时间作出安排,提出了具体要求;省农险办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积极推进规范管理活动。各地、各保险经办机构也高度重视农业保险规范管理活动,制定实施方案,编排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责任,统筹安排推进。、、、望江等地成立了规范管理活动领导机构,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审定方案,检查落实;保险经办机构负责人经常深入基层,靠前指导,促进活动有序开展。

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这次规范管理活动,我们紧密联系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实际,把“三个规范”(即规范职责分工、规范展业承保、规范保险理赔)作为活动的主题,不仅符合建立农业保险工作长效机制的要求,保证了活动方向正确,又解决了影响和制约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康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活动内容虽然只有三个方面,但每个方面都涉及农业保险操作多个关键环节,内容十分丰富。

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在这次规范管理活动中,各级、各保险机构针对试点工作薄弱环节,梳理问题,分析成因,拟订措施,逐一整改,务求实效。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办法,摸索出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在制度上,我们在深入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代拟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基层管理和服务的指导意见》,以省政府办公厅办[]31号文件印发。《指导意见》是自[]42号文件后,我省出台的又一个农业保险纲领性文件,保障了规范管理活动扎实有序开展。巢湖、阜阳等市还联系实际,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方法。

在各级各部门和保险经办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规范管理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是农业保险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在这次规范管理活动期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财政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基层管理和服务的指导意见》(办[]31号),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基层农业保险操作制度。各地、各保险经办机构也把制度建设作为活动的重要内容,结合试点工作实际,加强制度建设工作,研究制定和修订完善了一批适应试点工作要求的制度、办法和措施。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进一步做好农业保险工作、提高工作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农业保险工作机制初步形成。通过这次规范管理活动,基本理顺了地方政府与保险经办机构的关系,明确了双方在农业保险工作的职责定位,探索形成了分工合理、协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业保险工作新机制,基本确立了我省基层农业保险工作新模式,保险经办机构自主展业能力显著增强。首先,进一步明晰了地方政府和保险经办机构的职责分工。根据农业保险工作要求,明确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引导、支持以及必要的组织推动;保险经办机构主要职责是,在政府必要的组织推动和农业保险政策引导下,承担农业保险经办业务,做好展业承保、防灾减损、查勘定损、赔款支付等各项具体工作。其次,基本建立了覆盖乡村的农业保险服务网络。通过地方政府和保险经办机构的共同努力,保险经办机构县级分支机构全面建立,乡镇农业保险服务站和村级服务点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覆盖乡村的农业保险服务网络。据统计,截至11月底,全省乡镇农业保险服务站已建成879个、在建145个,设立村级农业保险服务点12021个,签定协议、聘用乡村协保员10845人。第三,进一步规范了业务操作规程和工作质量要求。通过开展规范管理活动,保险经办机构进一步简化了保险操作手续,优化了业务操作流程,细化了工作质量要求,使保险操作更加简便易行,便于各方监督,大大减少了推委扯皮现象发生,提高了基层农业保险工作效率,农业保险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

三是人员素质工作作风普遍提高。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是做好这次规范管理活动的重要前提。通过这次规范管理活动,各级各部门和保险经办机构进一步加深了农业保险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做好农业保险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广大农业保险从业人员在学习中领悟,在工作中感悟,自身素质有了新的提高。在这次规范管理活动中,我们一开始就把做好承保、理赔每个细节作为活动的“刚性”指标来抓,在保障这次活动稳步推进的同时,也使广大从业人员养成严谨、细致、勤奋、务实的良好习惯,工作作风有了新的提高。大家普遍反映,这次活动抓得好、抓得准,抓得及时;深深感受到这次活动真抓真管用,实抓见实效。

四是农业保险工作质量显著提高。通过这次规范管理活动,我省保险经办机构农业保险经营,逐步实现由粗放向精细的转变。在承保方面,做到“见费出单”,并向投保人开具合规票据;对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户经济合作组织,实行直接投保;对一般农户,以行政村为单位,先公示、后出单,并附分户清单;保险单证落实到被保险人,载明规定信息。在理赔方面,接报案管理更加规范;查勘定损手续更加合规;理赔结果公示基本普及;赔款支付大多通过“一卡通”发放到户。

五是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取得新进展。通过这次规范管理活动,各方职责更加清晰,服务网络不断健全,服务质量显著提高。我省农业保险工作赢得越来越多农户的认可和拥护,推动了农业保险覆盖面再创历史新高。除能繁母猪保险因技术性问题,导致承保数量略有下降外,其他险种承保数量均较上年大幅增加。截至月中旬,全省承保农作物9317万亩,预计全年承保规模将突破1亿亩,农作物承保率将达到85%以上。可以说,我省农业保险试点又迈上了新台阶。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们各级各部门、两家保险经办机构对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积极响应,坚决落实。成绩来之不易,非常难能可贵。这次规范管理活动的最大成效在于,在推进理顺职责关系、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强化规范意识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使我省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水平上了新台阶。

三、再接再厉,推动建立农业保险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明年是“十二五”开局年。我们将根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吸收大家好的意见和建议,深入研究,认真谋划,形成工作要点下发。这里,先通报明年及下一阶段农业保险工作思路和初步打算。

一要继续加强政策学习,在进一步把握政策、提升工作能力上下工夫。农业保险政策性强,业务要求高,要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科学化主要体现在制度设计上,精细化是体现在制度执行力上。如果对这些制度政策不熟悉、不掌握,操作就不可能做到规范化、精细化。各级农险办主任工作钻研深入,政策理论熟悉,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各级各相关部门和保险经办机构从业人员,要进一步加大学习、培训力度,认真学习保险理论、法律、法规,努力提高理论素养;深入学习农业保险政策规定,特别是“1+8”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准确把握政策要领,领会精神实质,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增强服务本领。

二要继续贯彻《指导意见》,在进一步理顺关系、健全工作机制上下工夫。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基层管理和服务的指导意见》(办[]31号)。《指导意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农业保险工作原则,以理清基层政府与保险经办机构职责为切入点,以加强基层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以“四统一、一保障”(即统一职责分工、统一网点设置、统一代办业务、统一操作流程、保障工作经费)为主要内容,以合理的组织方式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为依托,建立起分工合理、协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业保险工作机制,着力强化政策执行力和业务规范性,促进我省基层农业保险工作质量全面提升。《指导意见》明确了基层农业保险工作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为从根本上破解我省农业保险操作难题,提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路径。今年以来,我省在理顺基层政府与保险经办机构关系、建立农业保险基层服务网络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各地推进不平衡,个别地方尚未执行,已经执行的也不够到位。一些地方挂牌设立的农业保险服务站点不规范,人员配备未落实。各地、各保险经办机构要深刻领会《指导意见》精神,加强协作配合,全面贯彻落实,在进一步理顺政府部门与保险经办机构关系,健全基层农业保险工作新机制上取得新突破。

三要继续抓好规范管理,在改进服务、提高工作质量上下工夫。规范管理工作是农业保险健康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必须长抓不懈。明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各级、各保险经办机构要继续按照省财政厅等四部门《关于开展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规范管理活动的通知》(财金[]248号)要求,深入推进规范管理活动,把规范管理贯穿于农业保险工作各个环节,落实到“让政府放心,使农户满意”的标准上来,从明确职责分工、规范展业承保、保险理赔等方面,深入推进农业保险规范管理工作,确保规范管理活动取得新成效。要变被动为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联系实际,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层层分解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狠抓任务落实。要加强监督检查,继续将规范管理作为试点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以考评抓规范,以考评促发展;要开展农业保险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违反投保自愿原则、强制农民投保行为,严厉打击虚构保险标的骗取财政补贴资金、编造虚假赔案套取保险资金以及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四要加强政策调研,在进一步完善政策、提升政策制定水平上下功夫。按照“两个尽可能”要求,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在保险操作层面,要进一步规范展业承保,优化理赔流程,狠抓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在保险政策层面,对农业保险费率、保障水平、资金监管、理赔政策进行系统调整,从制度安排上维护好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提高应对局部乃至较大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养殖业保险管理,根据变化了形势,适时调整养殖业保险相关政策措施。

篇14

一、近五年来*市财政收入增长状况

1.财政收入规模明显扩大。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财税经济观,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优势,运用“四两拨千斤”的理财机制,积极促进全市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提供了稳定的税源。同时,我们坚持依法治税、规范管理、应收尽收,不断加强税费精细化管理,为财政收入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从表1可以看出,2002年-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从62568万元增加到147046万元,年平均增长23.4%;其中,中央“四税”收入从35065万元增加到66661万元,年平均增长18.1%;地方财政收入从27503万元增加到80385万元,年平均增长29.2%。财政总收入增幅高出同期生产总值8.3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7.6%逐步提高到9.1%,有效增强了政府的财政实力。

2.财政收入结构日趋优化。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分行业、税种管理,在全省地税系统率先制定《*市地税局精细化管理方案》,加大对地方小税种和薄弱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力度,使税收增收结构从单一依靠主税种向多税种转变,有效了优化了税收收入结构。同时,我们制定并实施《*市非税收入征缴管理办法》,加强对各类规费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有效提高了市级财政的调控能力。另外,我们先后实施企业职工养老金征缴改革、“五费统征,四费合一”和“五费合征”征管新模式,有效增强政府的社会保障能力。从表2可以看出,2002-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43.9%提高到54.7%,地税收入占全部税收的比重由43.9%提高到46.6%,营业税、七个地方小税种等纯地税收入占全部地税收入的比重由45.5%提高到60.2%,非税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9.1%提高到13.9%,三次产业税收比重由0.9%、65.5%和33.6%调整为0.2%、64.7%和35.1%,财税收入结构更加合理,为建立和完善我市公共财政体系提供了财力支持。

二、近五年来*市可用财力增长状况

1.地方可用财力增势明显趋缓。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不断加强和中央、省市聚财力度的逐步加大,县级地方财政增收空间相对缩小。虽然我们通过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加强地方小税种和非税收入精细化管理、实施“五费统征,四费合一”以及“五费合征”征缴新模式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策性调整带来的减收矛盾,但仍难以扭转地方财力增长趋缓的态势。从表3可以看出,2002-2006年全市可支配财力从84845万元增加到149305万元,年平均增长14.9%;其中,地方可用财力从47826万元增加到92363万元,年平均增长17.5%。通过分析可知,随着国家财税和土地政策调整的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化,政府性基金收入、非税收入的增收空间和规模大幅缩小,全市可支配财力起伏不定,可用财力年平均增幅低于地方财政收入11.7个百分点,可用财力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76.4%下降到62.8%。

2.地方可用财力减收因素日趋增多。近年来,影响地方可用财力增长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宏观调控政策对可用财力的影响。2004年以来,面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的形势,国家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来自房地产、建筑业等领域的税收增幅明显回落。从表4可以得出,2005年、2006年入库建筑业、房地产税收分别比上年增长3.9%和2.9%,建筑业、房地产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由26.2%下降到20.5%,其中2006年入库房地产税收16211万元,比上年下降1.7%。同时,国家实行从紧农用地转用审批、将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预算等更加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土地出让金收入大幅减少,全市土地出让净收益从2003年的35000万元减少到2004年的17000万元,2006年虽略增到24700万元,但仍比2003年下降29.4%。另外,为解决结构性偏热、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加等问题,国家自2003年9月以来连续13次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2004年10月以来连续9次提高存贷款利率、今年发行15500亿元特别国债和调低2831种商品出口退税税率等政策,加上人民币升值加快和基础能源、原材料、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势必会减少地方可用财力。

二是财税政策调整对可用财力的影响。近五年来,国家对所得税实行5:5和6:4分成、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以及省对市县财政体制调整等政策,每年减少可用财力8000万元;改农村教育费附加为地方教育费附加,每年减少可用财力收入2500万元;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每年减少可用财力5000万元。另外,自2008年1月1日起将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内资企业税率下降8个百分点,明年将减少税收收入7000万元。

三是出口退税政策对可用财力的影响。2004年国家出台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超基数部分的25%由地方财政负担,当年*市减少地方财力4135万元。虽然2005年地方财政负担比例从25%下降为7.5%,但2005年、2006年全市财政负担仍达827万元和1556万元。近年来,我市外贸出口快速增长,自营出口额由2002年的12406万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35651万美元,年平均增长33.2%,出口退税额由9112万元增加到32264万元,年平均增长37.2%,预计对可用财力的影响将不断加重。三、促进地方可用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本思路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部署,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健全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对增加财政支出的呼声日益高涨,财政支出范围迅速扩大,既要保障正常的办公、人员和专项经费外,又要保证各项法定支出的增长比例、各类达标考核和争优创强的需要,还要向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生态环保、新农村建设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倾斜,财政支出比以往任何时候的范围更广、增势更猛、要求更高。同时,从近年来*市财政收入地方可用财力增长情况来看,地方可用财力增势明显趋缓。为此,我们要从四方面入手,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加快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可用财力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上。

1.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治税理财的新理念。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带来的要素供给紧张、经济形势错综复杂、财税减收增支因素增多等情况,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把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机遇,把落实省财政厅“三个三”工作举措作为解决当前经济财税运行中突出矛盾、促进经济财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全面树立“着力扶持对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有利的税源经济、积极谋求地方利益最大化,财政收入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越收越多,财政支出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要讲求使用绩效”等理念,在促进经济发展、组织收入、优化收支结构等方面开动脑筋,统筹做好生财、聚财、理财工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坚持财税经济观,不断壮大地方财源。经济决定财政,缓解地方可用财力增势趋缓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壮大地方税源经济,我们要坚持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体制激励和优质服务相结合,积极支持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着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努力培育主体税源。2006年*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53.5%、工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56.2%,工业成为*市国民经济的支柱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此,我们要切实抓好市委市政府(2007)1号文件的贯彻实施工作,对现有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进行完善、资金进行整合,用足用好国家财税政策,争取国家的各项补助、贴息等无偿资金,积极推进工业平台建设、招商引资、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重点扶持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以及争取企业上市,努力解决*市工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环境容量较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和规模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为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努力做大地方财源。2006年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94156万元,比2002年增长51.2%,入库第三产业税收48607万元,比2002年增长1.58倍,地税收入中第三产业税收比重高达54.9%,第三产业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此,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多方筹措建设资金,用足用好现有财税优惠政策,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性财税扶持政策,对符合商贸服务业发展导向的项目给予财政扶持,通过财政政策推进一、二产业参与服务业发展,加快促进旅游资源整合和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要大力扶持现代物流、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努力解决*市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传统产业比重过大和新型业态发展不足等问题,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安置就业的新渠道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点。

三是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夯实税源基础。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扎实推进村庄规划、村庄整治工作,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精茶叶、笋干、山核桃等传统优势产业,拓展杨桐、香榧、果树等新兴产业,形成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和“农家乐”等产业连,积极促进农业龙头企业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二、三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坚持应收尽收,不断做大做好收入“蛋糕”。把培植财源与加强征管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税费的精细化管理力度,切实把税源变成税收、财源变成财力,不断优化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结构。

一是努力优化税收收入结构。加强税源的分析、预测、监控工作,全面研究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认真制定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增强组织收入的可预见性。完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行业最低税负制度,加大对税收征管“六个率”的考核力度,不断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坚持“抓大不放小”的治税思想,巩固对节能灯、五金工具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块状经济的征管,完善对餐饮、广告、建筑、装潢、私房出租、村级集体经济、承包承租、网吧和“农家乐”等薄弱环节的管理办法,通过税收政策的适度调节和征管办法的有效实施,逐步提高地税收入的比重。

二是努力优化财政收入结构。贯彻落实《*市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各类非税收入的税务化征管,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积极探索把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有效办法,不断做大非税收入盘子,增强市级财政的调控能力。完善社会保险费“五费合一”征缴新机制,切实提高社会保险费征收率,不断增强政府的社会保障能力。